新时期教育方针合集12篇

时间:2023-09-10 15:02:41

新时期教育方针

新时期教育方针篇1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008-03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党不但重视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的改善处于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在准确判断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我们党根据新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连续发展的教育方针。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蕴涵着深刻的民生思想,它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改善,我们党的教育方针经历了不断发展与完善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教育方针都有其基本的内容。

(一)第一阶段是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提出的教育方针。这个决议提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这个教育方针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坚持“又红又专”,要求我们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坚持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又要学习科学知识;既要坚持革命理想,又要参加社会实践,使理想与现实相结合。这个教育方针要求我们在教育活动中,既要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又要重视工人农民的作用;既要尊重脑力劳动,也要尊重体力劳动。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只有把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才能发展教育。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为人民的生活及其改善服务。这个教育方针还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这就对我们的教育任务提出了基本要求,即我们的教育必须使人在德智体各方面都获得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做好必要的准备。

(二)第二阶段是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1995年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提出的教育方针。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有了新的发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教育方针坚持了教育的服务方向,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教育的经济社会功能。如果离开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教育就没有了主心骨,因此,教育必须为当代的发展大局服务,这是教育服务的基本方向。这个教育方针明确了教育的基本方法,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如果教育脱离劳动,教育离开实践,教育就无法进行,也毫无意义。这个教育方针提出了教育的基本任务,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而且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教育的基本任务的完成,既可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又可以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

(三)第三阶段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2007年党的十七大和2012年党的十提出的教育方针。21世纪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关键期,我们党与时俱进地发展了教育方针。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所提出的教育方针,继承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精神,既坚持了教育的服务功能――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又强调了教育的基本方法――教育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它既坚持了育人的基本原则――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又指出了育人的基本途径――实施素质教育;它既要求教育必须培养忠诚于国家和人民的人才――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又要求立德树人两不误。

总之,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党制定出了符合时展和人民要求的教育方针。尽管教育方针具有时代的烙印,因而具有阶段性特征,但是其基本精神还是一致的,即教育必须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必须为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服务,必须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透过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我们可以寻找到它深层次的思想,那就是党的教育方针所蕴涵的深刻的民生思想。

二、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蕴涵的民生思想

任何国家任何政党的教育方针都具有现实性和变动性的特点,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造成的。从表层来看,教育方针只是时展的需要,是教育的顺时而变的结果;其实,从深层次来看,任何国家任何政党的教育方针都有其深刻的思想,以此推动教育方针的发展变化与完善,进而推动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步。新时期我们党的教育方针蕴涵着深刻的民生思想,正是这些思想推动了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发生了连续性的发展完善。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蕴涵的民生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党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体,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维护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我们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他们服务,尊重他们的历史主体地位。要真正做到维护人民利益,尊重他们的历史主体地位,就必须首先保障和改善民生。从我们党决心消灭旧的制度那天起,就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挽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改变人民群众贫穷落后的生活面貌。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我们党更加注意维护人民利益,保障和改善他们的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党积极地从各个方面维护人民利益,致力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当前,我们党极力保障和改善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新时期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强调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其中就包括教育必须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这是我们党的民生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人民群众的生活好坏是我们党关注的重点,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首先表现在保障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上。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有实际的生产及其产品的丰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是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搞好了,就能够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物质条件。新时期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就要求教育首先要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服务的这个方向明确了,它就能够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国的经济建设搞好了,就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生活资料。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利于经济建设;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依靠教育,教育是振兴民族的基石,也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发展教育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利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从人类历史的社会制度的变迁来看,社会主义制度结束了延续数千年的私有制,建立了公有制。广大人民群众从此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因此消灭了剥削制度的根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使得人民群众能够获得自己应该享有的劳动成果,从而就可以保障和改善他们的生活。任何一个社会制度都需要有人来维护和巩固它,社会主义制度同样需要有广大的人民群众来维护和巩固。新时期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多次重申,教育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社会主义出了问题,那一定是建设者和接班人出了问题,而建设者和接班人出了问题,一定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针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邓小平明确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削弱了,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他认为,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所以,我们的教育方针强调,教育既要育人又要树德;既要智育,更要德育。只有把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好了,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只有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才能保障和改善民生。

(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同样,人民群众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伟大进程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期我们党的教育方针蕴涵着这个深刻的道理,它要求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只有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产生创新性的教育,创新性的教育最能造就人才和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主体就是广大人民群众,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就必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就必须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在当代中国,人民群众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还有广大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他们都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量源泉。曾告诫我们:“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同样,不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能保障和改善民生。教育只有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才能发挥人民群众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伟大作用。

(五)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未来社会里,每个人都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就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所描述的那样:在未来社会里,每个人都可以“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不受分工的束缚,干自己想要干的事情,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这是理想社会的美好前景,是我们追求的远大理想目标。远大的理想目标需要从现实出发,脚踏实地,创造条件才能实现。新时期我们党的教育方针蕴涵着这个深刻的道理,它指出,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它还要求我们培养的社会主义新人必须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现阶段,在保障和改善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就是为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总之,新时期我们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蕴涵着深刻的民生思想,它自成体系,成为党的教育方针的灵魂。我们党的教育方针的灵魂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我们的教育是人民的教育。作为灵魂,我们党的教育方针蕴涵的民生思想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

三、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蕴涵的民生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把握好党的教育方针蕴涵的民生思想,对于我们发展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要根据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变化,不断地对高等教育进行院校、学科和专业的设置和调整。人民群众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我们必须不断地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条件,解除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后顾之忧。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会越来越高,生活需求会越来越多,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的多样性日益呈现出来。我们不能扼杀人民群众正当的生活需要,只能通过发展生产来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只能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等教育是科学技术的孵化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着院校、学科和专业设置不合理,调整滞后的现象,这是不利于发展科学技术的。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如果我们故步自封,裹足不前,就会落后于他人,适应不了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变化。我们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时刻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基于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对高等教育不断地进行院校、学科和专业的设置和调整。

(二)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社会制度和人力资源的保证。在当代中国,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只有我们这个社会制度有生命力,我们才能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旦中国走了回头路,重新回到私有制社会,我们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就无法得到政治和经济上的保障。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任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肩负起来,因此,对于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就一刻都不能放松。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对于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他们要求,必须对青年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进行革命精神教育、国情教育、国防教育等。青年学生是建设祖国的前途之所在,高等教育是培养青年学生的最为重要的途径。我们只有坚持党对于高等教育的领导,才能保证我们的青年学生政治原则坚定、思想理论先进、专业技术精湛,他们才能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做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之,我们的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社会制度和人力资源的保证。

(三)高等教育必须对所有的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逐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解放的最终目标,是人作为人的最高理想的状态。从现阶段来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高等教育阶段是一个人发展的非常重要的阶段,它可以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必须实施素质教育,高等院校的学生都必须既要学习自然科学,又要学习社会科学;既要有理性思维,又要有感性思维;既要有课堂学习,又要有课外学习;既要有理论学习,又要有实践学习;既要有动脑的能力,又要有动手的能力;既要有德育和智育,又要有体育和美育;既要培养智商,又要培养情商;等等。实施素质教育不只是针对一部分学生,而是要针对所有的学生。我们的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不只是为了就业,更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我们的高等教育只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有现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48

[2]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77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1

[4]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9

[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

[6]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 [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46

[7]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0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5

新时期教育方针篇2

党的十六大报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教育方针、政策以及工作要求,为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六大报告关于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论述,对新世纪新阶段教育工作具有长期而深远的重要指导意义。 教育方针反映着党领导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关系教育工作全局的总方向。教育方针是一个动态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国情在变化,教育方针相应要作更新。这是一条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回顾历史,在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育方针有着不同的表述,但核心是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这正反映了教育方针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时代性的统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被确立,教育方针在改革实践中得到发展并逐步完善。为适应新形势需要,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了教育方针的新表述,后被写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并经一定的立法程序在《教育法》中加以规定,大大强化了教育方针的导向性。《教育法》第五条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显然,十六大报告对党的教育方针有新的发展:一是提出了新观点,第一次把“为人民服务”纳入教育方针,写到教育的旗帜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文关怀精神;二是明确了新要求,突出强调教育要努力促进人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教育不仅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更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走与经济社会相结合的道路。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十六大对党的教育方针的新表述,既和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基本方针一脉相承,保持了连续性,同时又反映了时代的新要求,注入了新的内涵。因此,这一表述贯彻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提出,是以现实国情和国际环境为背景的。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浪潮中,我国已进入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阶段。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国家创新能力,而教育与人才培养是通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和关键所在。文化与经济的日益融合,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象牙塔”式的教育,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了解教育方针制定的背景和依据,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方针的内涵,提高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的自觉性。 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提出,也是理论创新的成果。新的教育方针具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科学性。表述涵盖了教育的方向、培养目标和实施途径,明确回答了我国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等问题,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方针内涵。这一表述集中反映了教育的外部关系与内部关系规律,因而是科学的、严谨的、全面的;二是时代性。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相对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言,更明确、更直接地突出了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宪法原则和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首次完整提出,进一步明确了美育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使美育在教育方针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也表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培养对象的基本素质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表述立足国情,着眼素质教育,放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洋溢着时代精神;三是实践性(或称可行性)。教育 “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较之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方面拓宽了对培养人才途径的认识。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但不是惟一的实践活动,我们培养人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同生产劳动的结合,更要坚持教育同整个社会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拓宽了对教育功能的认识。正如同志所指出的,“教育同经济、科技、社会实践越来越紧密的结合,正在成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这是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党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产物,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必将指引我国教育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必将有力推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的革故鼎新。 全面理解和贯彻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是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教育方针的丰富内涵,自觉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一代新人做出应有贡献。当前,我们重点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扩大资源,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加快发展高中段以上教育,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关心教育对象中的弱势群体,保证人民群众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二是以人为本,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态度,积极倡导个性化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和人的全面发展。三是改革创新,增强教育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能力。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加强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全面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通过改革创新,永葆教育的生机与活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

新时期教育方针篇3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21年专门文件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出在浙江要“强化数字赋能”a。成人教育的创新发展,也应以大数据技术应用为载体,面向多个领域充分做好教育拓展及教育改革,实现对新时期成人教育质量的充分提升,使新时期成人教育的发展能更好地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地方政府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和借鉴。

一、新时期成人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成人教育打破普通高校人才教育培养的结构限制,其极强的教育包容性及教育适应性,使成人教育可以更好面向不同社会群体开展教育服务。然而新时期成人教育发展,在教育创新方面存在细节性结构性问题,促使成人教育质量有所下降,不利于成人教育工作稳步开展。在全国数字化转型升级之际,用数字化思维和手段来对成人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实践是非常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有利于成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成人教育的生源质量良莠不齐

成人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在年龄及从业方向等不做严格限制。正是由于成人教育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可以面向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开放教育平台。成人教育是学历补偿的最后途径,但由于门槛相对较低,生源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比较突出。问题的产生主要受专业不合理及知识基础不足两方面要素的影响。知识基础不足,是指社会成员知识面相对较为狭窄,无法有效对教育知识内容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掌握。专业选择不合理,是由于学员对自身定位尚不明晰,未能规划系统性的学习目标,使其难以基于自身需求做好课程学习决策。最终对成人教育的育人功能构成一定影响[1]。

(二)成人教育的课程优化缺乏针对性

保证成人教育的教学针对性,基于各类教学需求有计划的推进成人教育工作,是成人教育稳步开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成人教育发展改革的关键。然而,部分高校由于对成人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及学习特点等缺乏了解,无法基于未来阶段教育需求,有的放矢地推进成人教育工作。久而久之,成人教育的开展必然难以取得较为良好的教学成果[2]。另外,针对成人教育各类问题制定了多套教育方案,但教育适用性与实用价值相对较低,学校仅能采取循规蹈矩的教育模式开展教育工作,在教育实践方面缺乏良好的教育创新,使成人教育的教学有效性无法得到保证。长此以往,也将对成人教育的工作质量及教学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使成人教育工作的推进失去本质意义,不利于成人教育的长效化开展。

(三)成人教育模式及教育方法存在滞后性

成人教育模式存在滞后性问题由来已久。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学校缺乏教育创新与教育探索驱动力,未能根据未来阶段教育发展需求及人才培养需要,对目前的教育规划及教育内容作出及时调整,相关教师的教育探索与教育创新工作推进产生无从下手的问题,使成人教育工作的开展与时展脱钩,难以基于新时期教育发展需求,提升成人教育的总体质量。此外,部分学校在教育实践方面虽然采用具有一定先进性的教育理念,但相关教育配套机制与教育措施并不完善,使成人教育工作无法在现有的条件有所突破。针对以上问题,新时期成人教育的发展,应基于对大数据技术的有效运用,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数据资源整合,做好教育发展创新,提升学校多方面的教育创新能力,使教师能在教育创新方面有效找准教育切入点,以此提升新时期成人教育的总体水平。

二、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成人教育创新发展必要性

(一)解决成人教育的教育发展问题

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成人教育,可以有效解决部分成人教育问题,提升成人教育的实效性与有效性,使成人教育的发展创新能充分与时展接轨,实现成人教育育人高水平推进。譬如,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资源整合,而后围绕大数据分析建立多个不同数据模型,按照数据模型呈现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结构、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的优化。以此提升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因此,大数据技术在成人教育创新方面的运用具有开拓性意义。进一步改变传统逻辑的情况下,成人教育能充分契合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最大限度优化成人教育的自主化人才培养空间,拓宽成人教育的人才培养路径,为后续阶段人才教育培养高质量推进夯实基础[3]。

(二)推动成人教育的系统化与多元化开展

成人教育对于教育工作质量具有严格要求。以大数据技术应用为中心,构建成人教育发展新平台,则可根据成人教育基本需求的变化,开展多元化与系统化的教育对接,使成人教育的教学服务能力得到充分增强。所以,大数据技术在成人教育创新方面的应用,为成人教育的开展开辟新的路径,改变成人教育传统的单一教育模式,加强成人教育协同教学能力,使成人教育能不再依赖单元化教育机制,提升成人教育的教学适应性,强化部分教育内容的教学实用价值。另外,大数据技术可以通过建立统一数据库,针对学生数据信息进行采集与二次数据整合,实现成人教育的数据化与信息化开展,提升成人教育的教学成果产出。

三、新时期大数据技术导向下成人教育创新需求

(一)提升成人教育的核心质量

新时期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各个行业发展革新创造时代新机遇。科学做好行业发展的分析,了解成人教育受众群体的主要需求,明确各个阶段成人教育发展的核心目标,提升新时期成人教育的核心质量,顺应大数据环境下成人教育发展的洪流。为此,成人教育应将教育改革发展重心放置于优化教育体系、创新教育策略及创造教育新理念等多个方面。通过对部分教育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及新技术等运用,提升成人教育的多方面教育水平。大数据技术在成人教育创新方面的运用,应充分满足新时期成人教育发展创新需求,使成人教育可以客观地做好新时期教育发展环境及就业发展环境分析,进而从提升教育质量、就业能力及教育水平等方面着手,以新的模式及新的思想推动创新成人教育新发展,为未来阶段更好弥补成人教育不足奠定坚实基础[4]。

(二)构建多位一体成人教育发展体系

新时代教育发展环境的改变,在为教育工作创造便利条件的同时,也提出更为严格的教育要求。针对新时期教育发展需求,多位一体成人教育发展体系的建立可更好地提升成人教育适应能力,使成人教育在不同环境下均可发挥自身教育优势。大数据技术由于实现线上平台及线下教学有效融合,可以为成人教育构建多位一体教育体系提供支持。通过对教育内容的重新调整,成人教育能运用大数据信息资源及大数据技术分析,建立多个教育服务对接节点,使成人教育能形成多点融合。这其中,随着成人教育课程教学的逐步深入,各个教育节点也将逐步面向教育中心区域进行合拢。此时,成人教育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搭建多位一体的教育发展结构,提升新时期成人教育的实效性。

四、新时期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成人教育创新发展对策与路径

(一)建立成人教育大数据管理联动机制

建立大数据管理联动机制,主要目的在于解决成人教育生源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制定多种不同教育方案,改变传统一以贯之的核心教育理念,采用灵活教育推动成人教育育人工作。这其中需要从入门考核、课程分析及教育优化三个方面进行教育管理联动机制的构建。入门考核是指根据学生所选专业及学科内容,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初步分析,并将考核结果上传至大数据分析的数据库,按照成人学生的特点利用大数据建模整合学生数据画像,使教师能直观地对学生学习能力及学习短板进行了解。课程分析,则是根据大数据的数据分析,对各个学科课程教学适应性进行解析,结合学生学习能力与课程学习难度,对部分不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进行筛选,确保当前课程教学难度与学生学习能力处于相同水平线。进而,有效避免产生学生学习能力不足及学生课程学习难度过高的问题。教育优化,则是基于对大数据系统信息资源的整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学习改变等进行分析,总结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成果与学习变化。以此,为后续阶段教师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及教学策略的优化提供数据信息参考,进一步提升各个阶段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5]。

(二)提升成人教育教学规划的针对性

提升教学规划的针对性是课程优化缺乏针对性的关键。提升教学规划的针对性,不应盲目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要根据大数据的数据信息统计及数据分析,有序开展成人教育的教学优化。例如,针对土木工程的成人教育规划,先要对学生土木工程学习基础及土木工程从业经验进行掌握,结合学生土木工程学习兴趣及知识基础,进行土木工程课程教学顺序及教育内容的调整。针对具备一定学习从业经验及知识基础的学习,要基于大数据信息分析提升其课程学习深度,使其能将自身从业经验应用于学习实践。对于不具备相关从业经验或知识基础的学生,则要在大数据分析方面,先将初级阶段的课程进行教学讲解。在学生对土木工程知识具有一定了解之后,再提升课程教学难度及学习强度。通过对成人教育教学的提升,教师不仅可以有效掌握当前的教学节奏,同时,也能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薄弱项及学习表现等做好实时监控,使教师针对各类教育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方案与教学预案。

(三)推动大数据视角下成人教育持续创新发展

推动成人教育持续创新发展,并非传统意义上单方面开展成人教育的创新,而是通过对大数据技术的运用,确保成人教育能始终保持先进性与前瞻性。使成人教育在教育创新发展能随时根据行业变化、教育环境改变等,科学地作出成人教育创新决策,让成人教育助力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学校对大数据技术的运用,需要从建立大数据预警机制、优化大数据信息管理平台两个方面进行布局。建立大数据预警机制,是指根据对行业发展动态及教育环境变化的监控,时刻做好对信息内容的反馈,使教师能随时对教育动态进行掌握,帮助教师在教育创新方面提供部分内容参考。优化大数据信息管理平台,则是从加强信息管理决策的角度,将大数据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整合,建立独立的成人教育数据平台模型,使大数据平台具备智能化思维。以此,帮助教师教学创新给予部分决策建议,使教师能在短时间内制订多套教育创新方案,有效解决成人教育模式及教育方式存在的滞后性问题。从而在新时期教育发展视角下,实现成人教育创新发展的系统化、多元化与科学化开展,提升成人教育实际的教育发展上限,弥补成人教育的部分细节性与结构性不足。

(四)构建成人教育数据信息统计及数据共享平台

建立数据共享与统计平台,便于开展成人教育的教学数据分析,有利于更好地对成人教育信息及教育问题进行了解。针对成人教育数据共享与统计平台的构建,要考虑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在教育内容上差异。为此,学校不应基于某一专业教育需求建立数据统计框架,要基于推动成人教育扁平化发展理念,构建平衡性发展的数据统计机制,确保各个学科及各个专业,均运用数据信息内容的分析,有效针对各类教育问题制订科学的应对方案。譬如,针对成人教育中新闻学专业课程的数据统计与数据共享,可以同时将语言学、文学等相关学科数据统计内容加以融入,使新闻学专业教师能根据对学生各个学科学习表现及学习能力的分析,做好对本专业教育内容及教育规划的调整,科学地帮助教师找准学生课程学习的兴趣点,明确学生课程学习的基本需求,充分优化学生课程学习的教育体系,使新闻学专业能运用多项数据信息内容的分析,为未来阶段课程教学工作的推进做好布局。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成人教育对于数据统计与数据共享平台的构建,应注重对数据管理安全性及保密性的处理,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稳步开展的前提下,科学做好对部分数据信息内容的运用。同心,要避免数据信息的过度采集触犯相关法律法规。

(五)优化大数据为载体的成人教育考核、评价模式

成人教育由于存在一定教学特殊性,其课程教学不可避免存在个体化差异问题。随着学生个体化差异的不断加大,后续课程教学难度也将随之提升。对此,成人教育针对学生的教育考核与评价,不应采取传统的模式,要根据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分析,针对学生学习能力及学习问题有计划地实施教学考核策略。譬如,针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其教学考核的选题应在其个人可接受范围内,避免教学考核选题难度过高,使成人教育的教学考核失去本质意义。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成人教育则可按照大数据分析结果,适当提升部分课程考核难度,使成人教育的教育考核内容能与学生学习能力形成内在关联。在考核评价方面,教师同样要根据大数据平台的考核结果分析,给予学生部分课程知识学习意见,在学生力所能及的基础上进行教育优化,使大数据技术视角下的成人教育考核与评价,能按照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做好多方面的教育评估。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技术在成人教育创新发展方面的运用,可以有效解决新时期成人教育发展面临的部分问题,并充分优化成人教育发展体系,提升成人教育质量及教育总体水平,改变成人教育传统的教育发展模式,使成人教育能充分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发展新环境,进一步弥补新时期成人教育的部分不足,实现成人教育多元化发展循环,为后续阶段成人教育的长效化开展及高质量推进奠定良好根基。

参考文献:

[1]韩红燕,孙忠贵,周书锋.网络环境下成人教育学习模式的探讨与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3):33-34.

[2]陈清洲.论我国成人教育制度创新[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6):38-41.

[3]王忠东,等.大数据时代成人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思考[J].成人教育,2017,37(5):1-5.

新时期教育方针篇4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关于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它是一个国家关于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制定教育政策的总依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个体身心发展的要求,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了不同的教育方针。这些教育方针有的是正确的,同时也得到正确的理解和贯彻,促进了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健康发展;但有的教育方针不符合时展要求,有的教育方针即使是正确的,在实施过程中却遭到了扭曲和篡改,导致我国的教育事业遭到了比较严重的损害。不同时期的教育方针,反映了在不同时期我国对人才培养提出的不同要求,直接影响到我国师范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到师范教育理念的形成,影响到我国教师素质的提升,从而直接影响到我国年轻一代的成长和成才。培养什么规格的教师,从来都是师范教育不得不思考的最大的问题。而师范教育培养什么规格的教师不是由师范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而是由基础教育的发展所决定的。因此,师范教育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广大师范教育工作者是否具有正确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影响着对年轻一代的培养。而正确教育理念的形成,又受党在不同时期的教育方针的影响。在这里,我们探讨的主要问题就是:新中国党的教育方针对师范教育的教育理念的形成究竟产生了哪些影响?

1 对师范教育学生观的影响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我国基础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发展,在1951年8月教育部合并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会议上就提出:“争取十年内基本普及小学教育,以正规师范教育与大量短期培训相结合,五年内培养百万小学教师”。之后,为了培养更多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建设人才,1957年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此时,我国正确处在由社会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建设的转变时期,社会急需要大量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因此要求基础教育能迅速发展,及时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必须需要大量的师资,这就要求我国的师范教育要快速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培养适应基础教育需要的合格师资。这一时期,我国师范教育主要是向苏联学习,建立起了独立的、将师范生培养成“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的、封闭式的教师培养体制。在这种培养体制下,师范教育持有的学生观必然是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者,师范生的学习方式主要采用接受式,课堂教学在教师主导下进行,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技能,严密组织和严格控制整个教学活动,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聆听、记忆、领悟、考试再现教师传递的学科知识,从而实现预期的学习目的。

到了“”时期,1966年提出:“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这就是所谓的“五・七”指示。它虽然不是严格规范表述的教育方针,但对“”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了方向性的作用。如: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工宣队进驻学校、搞政治挂帅,鼓吹“自卷英雄”等,致使我国教育事业遭到严重地破坏,师范教育在这一时期也随之受到巨大冲击,最终导致我国教育事业的大倒退。这一时期,突出对师范生的政治教育,师范院校被迫招收“工农兵学员”,对师范教育进行“上、管、改”,师范教育体制名存实亡。

1976年粉碎了“”,结束了“”,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到了1993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纲要提出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995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章第五条中对这种表述从法律上加以确认,这是用最准确文字对国家教育方针最完整的表述,为我国新时期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从“”结束,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基础教育在高考的“指挥棒”指引下,“应试教育”的特征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师范教育在适应基础教育的需求过程中,其独立的、封闭的师范教育培养体制也在不断加强,为此对师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也日趋严格。在这种体制下,师范教育变本加厉地把学生看作一个知识的接受者来培养,课堂教学采用“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向学生灌输系统的学科知识,学生主要通过模仿和练习,达到对知识的记忆,解决一些低层次的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能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导致师范生缺乏基本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

到了20世纪末期,应试教育所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日益突出,所产生的危害也越来越大,这与新时期对人的要求极为不适应,在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指引下,此时教育界提出“素质教育”理念。随着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颁布,基础教育对教师的需求从偏重于数量的需求转向偏重于质量需求,这就要求师范教育能够培养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师。至此,师范教育体制也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这就要求师范教育工作者必须建立起适应“素质教育”理念的全新的学生观,把师范生作为完整的人、有独特性的人、是发展过程中的人、是有发展潜能的人来培养,这是指导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观念。由此可见,师范教育学生观的转变是师范教育改革的关键。

2 对师范教育教学观的影响

教学观就是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或对教学的主张。具体来说,就是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对象等基本问题的看法和认识。教师根据这一看法和认识,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决定对教育对象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态度。因此,教师持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不同的教育行为就会导致不同的教学效果。

在封闭式的师范教育体制下,传授系统的知识是师范院校最直接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主要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注重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把学生当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关注的是学生对教师传授的学科知识的记忆,课堂教学表现为学生聆听并记忆老师所讲知识,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而生成新的知识;学生没有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考试主要是再现教师所讲的知识,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课堂教学重结论轻过程,“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师范生的学习虽然也有一定的自由,但仍然是以他主学习为主,表现为师范生不能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不能自主支配时间等。

改革开放后的今天,要求培养的师范生具有自主学习意识和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就必须给师范生一定的自,允许师范生对专业、课程、学习时间等方面有自主选择权利,帮助师范生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寻求自我发展的机会。为此,师范教育要发展,就必须建立起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交往、生成的教学观。

3 对师范教育教师观的影响

教师观是指教师对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看法,即对自己在教育活动承担什么角色、起什么作用、作为教师自身该如何发展等方面的认识。

新时期教育方针篇5

由于革命根据地是处在战争的环境中,所以实行了教育和战争的结合,形成了一系列适应对敌斗争需要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同时,由于革命根据地是分散在广大的农村,所以指出:“解放区的文化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在推进他们的工作时,应当根据目前的农村特点,根据农村人民的需要和自愿的原则,采用适宜的内容和形式。” 这就是说,在革命根据地办教育必须和农村的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行教育和战争结合、教育和农村实际结合的前提下,中共中央提出了干部教育第一,群众教育第二;在干部教育中,现任干部的提高重于未来干部的培养;在群众教育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的方针。这就使革命根据地的教育显示出了与和平建设时期正规教育不同的战时教育的特点。

1944年10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召开了文教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所作的《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报告中阐明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方针,指出对于文化教育工作者要坚持“第一是团结,第二是批评、教育和改造” 的原则,并且提出了根据农民的需要和自愿兴办民办学校的原则。1945年4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指出:“中国国民文化和国民教育的宗旨,应当是新民主主义的;就是说,中国应当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 他还指出,党在教育方面的具体任务是:一是有计划地从广大人民中培养各类知识分子;二是从百分之八十的农民中扫除文盲;三是采取适当的坚决步骤,扫除一切奴化的、封建主义的和法西斯主义的文化和教育;四是对于旧文化工作者、旧教育工作者采取适当的方法教育他们,使他们获得新观点、新方法,能够很好地为人民服务。很显然,这些教育任务的提出和实施,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思想,并且使它更加具体化了。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总结发展革命根据地教育事业的经验,使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尤其是1948年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决定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长期坚持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把工作的重点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开始了由城市到农村,由城市领导农村的新时期以后,解放区的各项工作,包括文化教育工作在内,“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 。

这一时期,各解放区继承和发扬了抗日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教育的革命传统,继续坚持在职干部教育、兴办干部学校教育,举办中等教育,发展小学教育和群众业余教育,所不同的是政治教育以解放战争、为主要内容。新建立的解放区,则是对旧有学校进行改造,中学以上的学校,以政治教育为主,改造师生的思想,然后动员学生参加或根据地的建设工作。对小学教育的改造,主要是改造教师思想,废除旧教材,采用解放区自编的新教材。

由于解放战争的迅速发展、革命形势和任务跟着有所转变,有些解放区的教育为适应这种变化,就开始向着新型正规化的方向发展。例如1948年秋,东北地区已接近全部解放,生产建设、支援战争已成为东北解放区的中心任务。为此,东北解放区从长远着想,改变了中学的方针任务,把以政治教育为主的短期政治训练性质的学校,改为以文化教育为主,并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正规化学校。同时,为适应当时的迫切需要,还举办各种短期学习班。其他一些解放区甚至更早地开始了这一转变。这就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人民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

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其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方法为理论与实际一致。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加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注重技术教育,加强劳动者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适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这既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文化教育工作方面的总政策和总任务,也是全国解放战争后期指导实施正规化教育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理论概括和具体体现。它说明,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不仅适用于革命战争时期的根据地教育,而且在新中国的和平建设时期也是同样适用的。

四、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特点

新民主主义教育除具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三大基本因素之外,还具有如下特点。

1.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教育发展方向的指针。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对教育工作的绝对领导,按照党的总方针制订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方针、政策和制度,保证了教育工作的共产主义方向。同时,在中等以上学校中建立党的领导机构,在学生和教员中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对学校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负有监督和保证的责任,使党的组织很好地发挥了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党的指示在教育部门和学校顺利贯彻实施。

2.正确处理了教育和政治、经济的关系。1941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了文化(包括教育在内)和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新民主主义的历史实践,证明了这个基本观点的正确性。为党制订的各个阶段的教育方针任务,也都是为当时的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的。如培养了大批的革命干部为革命战争、阶级斗争和根据地的建设工作服务;提高广大群众的政治和文化水平,引导他们自觉地积极地参加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自觉地积极地从事生产建设,支援革命战争等等。早在1933年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一文中就指出:“用文化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政治和文化的水平,这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同样有极大的重要性。”历史事实证明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工作,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发展服务作出了贡献。

3.在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又不忽视文化教育。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由于革命斗争迫切需要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掌握革命理论、政策和策略,用以指导革命运动;同时,根据地的干部学校,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干部学校,招收的学员大都是从旧社会来的带有旧思想的知识分子,要把他们培养成为革命干部,必须以政治教育为中心,转变他们的思想。所以党对在职干部理论和政治教育十分重视,并注意克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而对文化低的干部,则首先学习文化,然后再学习理论。对中小学也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但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为主。同时,又适当地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文化课教学之中。对群众(主要是农民),由于绝大多数是文盲,所以强调进行扫盲识字教育,同时也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发挥他们参加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以及根据地生产建设的积极性与自觉性。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4.注重教育同生产劳动的结合。早在1934年,制订的苏维埃教育方针中,就包括“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这条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原则。到抗日战争时期,继承和发展了苏区这一优良传统。抗日根据地的学校实行“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师生既用脑劳动,又用手劳动,这“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根据地的实践也证明了这种一面学习、一面生产的方法,既增加了根据地的社会财富,具有经济意义,又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5.正确处理了干部教育和国民教育的关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整个新民主主义教育体系中,干部教育(包括在职干部教育和干部学校教育)是放在第一位的,国民教育放在第二位。这是因为“一切工作包括国民教育工作在内,都要经过干部去做”。“政治路线决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过干部教育,培训了数以百万计的革命干部,他们不仅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骨干力量,而且后来又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中流砥柱。历史证明,当时把干部教育放在第一位的决定,是一个战略决策,具有深远的重大的意义和作用。而在国民教育中,又是成人教育第一,儿童教育第二。这是因为当时农村中的成人,是革命战争与生产任务的首要担负者,他们提高一步,革命战争与生产即可提高一步,对他们的教育较之儿童教育,更有迫切性。

6.正确处理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1944年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工作者会议上发表的《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演说中指出:“在教育工作方面,不但要有集中的正规的小学、中学,而且要有分散的不正规的村学、读报组和识字组。不但要有新式学校,而且要利用旧的村塾加以改造。”在这条方针的指引下,解放区小学、农民业余教育、扫盲运动,就如雨后春笋,蓬蓬勃勃地发展了起来。正规小学、中心小学,由于条件比较好,着重于提高,不正规的民办学校,由于条件较差,着重于普及。两者兼顾,可以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既可打开普及的局面,又可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7.发挥了公办与民办国民教育事业的两个积极性。根据地办国民教育,既发挥了政府办学的积极性,又发挥了群众办学的积极性。说明根据地的教育事业,既是政府的事业,又是群众的事业。陕甘宁边区初期小学都是公办,发展不普遍。后来,依革命形势发展,小学除公办之外,又允许民办或民办公助。扫除文盲,是发动群众自己教育自己,以民教民。在教育事业中走群众路线,照群众的需要与自愿原则办学,使群众教育得到广泛发展。

五、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根据地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随着相应地进行了文化教育的伟大变革,废除了奴化的、封建主义的和法西斯主义的文化教育,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新教育。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根本变革。随着这种变革,制订了新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改革了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创立了包括在职干部教育、干部学校教育、中等教育、小学教育、农民业余教育及军队教育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体系。

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其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方法为理论与实际一致。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加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注重技术教育,加强劳动者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适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这既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文化教育工作方面的总政策和总任务,也是全国解放战争后期指导实施正规化教育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理论概括和具体体现。它说明,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不仅适用于革命战争时期的根据地教育,而且在新中国的和平建设时期也是同样适用的。

新时期教育方针篇6

中图分类号:C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9-0139-01

我国的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随着长期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人民群众的婚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旧时期的人多就是力量转变为只求质量,不求数量,人类的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的发展,出生人口的素质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群众需求不断增长及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化改革,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着创新改革的挑战。

一、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在学校进行改革创新的意义

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实施及深化要求将计划生育工作的宣传教育运行机制进行创新,调整及改变人口及计划生育工作的计划生育管理体制、保障体系及工作机制等,为计划生育工作建立宣传教育新的运行机制,提高人口素质的培养,使得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极大的改善。传统的传播速度难以适应人民群众快节奏的生活,单向的宣传方式无法适应人民群众的接受习惯,这些问题进一步要求创新计划生育工作的宣传教育方式,使得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能符合现阶段时代的发展需求,提高现阶段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效率及质量。

二、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在学校中的改革创新措施

(一)设立明确的宣传目标

新时期的人口及计划生育宣传工作应从单一改变人类的生育行为转化为新的婚育观念、新的生育文明理念及新型的生育文化水平,不仅要依靠建设新型的婚育制度及宣传科学文明的婚育观念,还要求学校教师高质量的生活质量及水平;宣传工作应进行理论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科技文化建设、文化环境建设及法制建设等,进行法制建设主要是为了规范人类的行为及思维;文化环境建设主要是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气氛及社会环境;进行科技文化建设是为了提供有效的婚育知识及相关知识;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是采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进行理论建设是采用科学理论将人武装起来。

(二)丰富宣传工作的内容

新时期下的人口及计划生育工作的宣传教育内容均具有较为明确的针对性,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内容应根据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形式的发展及人类不同需求进行多元化的拓展及丰富,在丰富宣传工作的过程中应增强计划生育工作的服务意识,关注计划生育宣传内容的针对性,提高计划生育工作的质量,注意采用针对性的宣传方式进行工作,增计划生育工作的时效意识。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学校内的广大教职工对人口及计划生育工作形成一个新的认识。

(三)改变原有的宣传教育方式

新时期的宣传教育工作应采用互动式、引导式、诫喻式、参与式、说教式及注入式的方式,计划生育干部在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时根据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进行大力宣传教育,采用诱导疏通方式进行交流咨询,采用典型示范引导方式进行对比,针对学校教师的主要特征及教师的需求进行宣传工作的安排。在进行宣传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注重考虑地域的差异及文化的差异,针对城乡差别进行宣传品的选择。在农村学校的宣传品应采用色彩较为浓郁的物体,针对城市的宣传片应采用小型的折叠图片及海报等,将“按照人类的需求提供服务,将详细情况了解清楚后进行选择,满足一切合理需求及没有需求绝不打扰”的宣传教育方式,为广大教师提供科学婚恋生育、选择避孕节育、生殖健康教育方式及合法权益的维护等服务。

(四)大力开展计划生育项目活动

为了推动宣传工作的开展,学校应继续组织及开展项目活动,针对在人口及计划生育宣传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重点及难点工作内容进行活动的宣传及组织,如在各学校内开展人口学校示范校、宣传品项目、宣传教育电教化项目等,大力推动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改革及创新。可以采用定期组织人口及计划生育工作相关座谈会及讲座的方式,针对学校教师开展关于生育等方面的宣传及知识的普及,让科学的生育观念深入人心。

三、结语

在新时期下人口及计划生育工作的宣传过程中,应利用计划生育的舆论氛围,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及创新方式,树立正确及科学的改革创新目标,改变原有的计划生育宣传方式,丰富以往的计划生育宣传工作内容,才能将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提升至一个较高的水平,达到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及创建小康社会的目的。

参考文献:

新时期教育方针篇7

关键词:

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学校;改革创新

我国的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随着长期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人民群众的婚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旧时期的人多就是力量转变为只求质量,不求数量,人类的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的发展,出生人口的素质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群众需求不断增长及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化改革,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着创新改革的挑战。

一、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在学校进行改革创新的意义

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实施及深化要求将计划生育工作的宣传教育运行机制进行创新,调整及改变人口及计划生育工作的计划生育管理体制、保障体系及工作机制等,为计划生育工作建立宣传教育新的运行机制,提高人口素质的培养,使得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极大的改善。传统的传播速度难以适应人民群众快节奏的生活,单向的宣传方式无法适应人民群众的接受习惯,这些问题进一步要求创新计划生育工作的宣传教育方式,使得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能符合现阶段时代的发展需求,提高现阶段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效率及质量。

二、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在学校中的改革创新措施

(一)设立明确的宣传目标

新时期的人口及计划生育宣传工作应从单一改变人类的生育行为转化为新的婚育观念、新的生育文明理念及新型的生育文化水平,不仅要依靠建设新型的婚育制度及宣传科学文明的婚育观念,还要求学校教师高质量的生活质量及水平;宣传工作应进行理论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科技文化建设、文化环境建设及法制建设等,进行法制建设主要是为了规范人类的行为及思维;文化环境建设主要是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气氛及社会环境;进行科技文化建设是为了提供有效的婚育知识及相关知识;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是采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进行理论建设是采用科学理论将人武装起来。

(二)丰富宣传工作的内容

新时期下的人口及计划生育工作的宣传教育内容均具有较为明确的针对性,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内容应根据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形式的发展及人类不同需求进行多元化的拓展及丰富,在丰富宣传工作的过程中应增强计划生育工作的服务意识,关注计划生育宣传内容的针对性,提高计划生育工作的质量,注意采用针对性的宣传方式进行工作,增强计划生育工作的时效意识。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学校内的广大教职工对人口及计划生育工作形成一个新的认识。

(三)改变原有的宣传教育方式

新时期的宣传教育工作应采用互动式、引导式、诫喻式、参与式、说教式及注入式的方式,计划生育干部在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时根据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进行大力宣传教育,采用诱导疏通方式进行交流咨询,采用典型示范引导方式进行对比,针对学校教师的主要特征及教师的需求进行宣传工作的安排。在进行宣传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注重考虑地域的差异及文化的差异,针对城乡差别进行宣传品的选择。在农村学校的宣传品应采用色彩较为浓郁的物体,针对城市的宣传片应采用小型的折叠图片及海报等,将“按照人类的需求提供服务,将详细情况了解清楚后进行选择,满足一切合理需求及没有需求绝不打扰”的宣传教育方式,为广大教师提供科学婚恋生育、选择避孕节育、生殖健康教育方式及合法权益的维护等服务。

(四)大力开展计划生育项目活动

为了推动宣传工作的开展,学校应继续组织及开展项目活动,针对在人口及计划生育宣传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重点及难点工作内容进行活动的宣传及组织,如在各学校内开展人口学校示范校、宣传品项目、宣传教育电教化项目等,大力推动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改革及创新。可以采用定期组织人口及计划生育工作相关座谈会及讲座的方式,针对学校教师开展关于生育等方面的宣传及知识的普及,让科学的生育观念深入人心。

三、结语

在新时期下人口及计划生育工作的宣传过程中,应利用计划生育的舆论氛围,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及创新方式,树立正确及科学的改革创新目标,改变原有的计划生育宣传方式,丰富以往的计划生育宣传工作内容,才能将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提升至一个较高的水平,达到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及创建小康社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文华.人口与计划生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7(2):77.

新时期教育方针篇8

科学合理地安排教育培训内容是搞好干部教育培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必须要按照《条例》要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岗位职责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特点,立足于大幅度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知识和能力等素质的需要,有针对性地确定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一是突出教育培训内容的政治性。学习政治理论是干部教育培训的首要任务。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是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干部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训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重要标准之一。当前,想要抓好干部的理论培训,就必须根据《条例》规定的相关内容,用最新最科学的理论来武装干部的头脑。比如,目前各级都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群众观,干部教育培训就要围绕这些方面来开展,否则就跟不上形势的要求,培训就会失去意义。二是要提高教育培训内容的服务性。一方面,干部培训的目的,是要培养干部的战略思维,开阔干部视野,提高干部执政能力,使之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这就要求培训工作必须与党的中心工作紧密联系,否则,培训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培训工作涉及面广,既涉及培训对象的选调,又涉及培训经费的开支;既涉及培训队伍的管理,又涉及培训基地的建设,等等。如果没有各级党委的重视,一切也就无从谈起。而培训工作要引起党委的重视和支持,就必须围绕中心工作来开展。当前,各级党委的中心工作就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要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为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三是增强教育培训内容的适用性。根据参训干部的层次、知识结构、专业特长等情况,按照“以人为本,按需施教”的原则,合理设置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对于政治理论培训内容的确定,要坚持与实际相结合,面对现实,贴近生活中的难点、疑点和热点问题,力戒形式主义,克服贪多求全的弊病,删减一些陈旧、不合时宜的内容,着力在基本理论和精神实质的掌握及运用上下功夫。对于各种知识和能力培训内容的确定,要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的新任务对干部的要求和干部自身的岗位、专业、文化程度等特点,做到“以人为本、按需施教”,本着“干什么、学什么”,“需什么、教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例如,对机关干部,要侧重现代管理、组织人事、公文处理、办公自动化和网络技术等提高工作效率的技能与知识的培训。对农村基层干部,要侧重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党在农村的政策法规等知识的培训。对企业干部,要侧重经营管理、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驾驭市场、利用市场的能力。

二、在时间安排上提高针对性

干部教育培训属于成人教育的范畴,在时间的安排上,必须遵循成人教育的内在规律来开展培训工作。一是坚持“三为主”。根据干部零碎时间多整块时间少的特点,把理论学习要点整理成自学提纲,以岗位自学为主;根据干部晚上时间多白天时间少的特点,开办“夜校”建立“夜学”制度,坚持以晚上培训为主;根据干部假日时间多平时时间少的特点,将大规模集中培训主要安排在星期天和节假日,以星期天和节假日培训为主。二是合理确定培训时间。按照培训对象层次的不同,确定培训时间的长短。对领导干部,为不影响正常工作,一般应采取短期集中培训的方式;对青年干部,应坚持中、长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企业干部,多采取半脱产的形式;对农村干部,采取短期轮训的方法,培训时间尽量避开农忙季节。三是实行弹性学习制度。为解决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可探索采用学时学分制度。每年推出一定数量的“自选式菜单”课程,由干部根据自身需求挑选,实行个性化培训,满足干部的不同层次需求,把《条例》五年内必须参学参训三个月的要求,采取分段、分散学习的方法,通过累计学时学分的办法抓学习效果的落实,五年内达到规定学分即算完成学习任务。

新时期教育方针篇9

高校新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开始大学生活后.他们开始长期远离亲人、远离家乡、远离熟悉的朋友,面临与中学完全不同的学习、生活环境,其思想状况有着一定的特殊性。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积累,我国居民整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新时期高校新生的思想状况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如何针对新时期高校新生思想状况的特点对其进行合理教育、引导,探索有效的思想教育途径与方法.是高校新生教育者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新时期高校新生思想问题

1.政治理论不足

新时期高校新生生活条件要好于前几代人,他们在对党和国家的建设道路和建设成就有积极的评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坚定,尤其在事关国家与民族的原则问题上能明辨是非。但他们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和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存在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缺乏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学习,对政治理论的学习比较淡漠,有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倾向。

2.自我意识较强

新时期高校新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一方面,他们从小到大的愿望在亲人的帮助下都容易实现,使他们形成了很强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兄弟姐妹去分担亲人的关爱,使他们不懂分享和体谅,自我意识较强,缺乏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技巧。

3.自理能力较差

新时期高校新生在中学时期的生活起居多由家长包办,某些同学连洗衣服、叠被子之类的事情都没做过。进入大学后,独自面对集体生活时,明显表现出自理能力差,抗压能力差,这种现象不仅表现在生活上,还表现在思想上和学习上。

4.恋爱观念幼稚

新时期高校新生成长于信息化的时代,他们可以通过读书、上网等手段获取一切信息,由于还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易受到某些负面信息的影响。进入高校后,他们进入普遍恋爱的年龄段,对两性关系有诸多好奇,但是总体表现为恋爱观念幼稚,有些同学是为满足初次恋爱的好奇心,有些同学是为了满足彰显魅力的虚荣心,有些同学则是为了打发时光,更有甚者是为了满足个人生理冲动。

二、当前高校新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1.目标不够明确

各高校新生教育内容繁多,涉及方方面面,有学校概况教育,专业教育,国防教育,生活适应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疾病预防教育,人党启蒙教育,诚信教育等。时间安排一般是新生入学后的一个月内,如此短的时间完成如此多的内容,必然出现内容不精、掌握不牢、目标不明确、效果不好的情况,难以取得成效。

2.与新生思想问题脱节

新生入学后面临不同于中学的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他们在思想上会出现种种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新生教育中解决。但是目前高校的新生教育却往往与这些思想问题脱节,不能从学生的内心深处去影响他们,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教育对策研究

1.做好适应性教育

高校新生思想上产生的种种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给新生在思想上带来不同程度的障碍。会出现食欲不振、烦躁、焦虑、神经衰弱、失眠等不良现象,甚至出现过激行为,影响新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及时给新生开展适应性教育活动是非常重要的。针对以上情况,需及时邀请心理学专家给新生作报告、讲座。帮助新生调整心态,还需针对新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开设为期一个学期至一个学年的思想教育课程学习,帮助他们适应高校生活。

2.及时掌握新生思想状况

对每一名新生负责,认真对待新生的每一件事,细心观察新生的日常生活,扮演好长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在生活、学习的各方面关心新生,经常深入班级、宿舍中去与他们谈心,做好师生的心灵沟通工作,做到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结束语

新时期高校新生由于其特殊的成长环境以及所处的由中学向高校转变的人生阶段而具有独特的思想问题,高校学生工作者应针对这些问题,开展相应的适应性教育工作,并及时掌控新生思想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合理引导高校新生思想状况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新时期教育方针篇10

宣传教育是计划生育工作的前期性工作,也是最基础的工作,贯穿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全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内容、方式、手段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创新和完善。

1 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1.1 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改革创新是实现“两个转变”的重要举措。通过宣传教育的改革创新,进一步明确“以人为本”的宣传方针,在全社会特别是政府主管部门、计生干部中树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服务意识和全局意识,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形成科学、规范、有序、高效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机制。

1.2 促进人们婚姻和生育观念的转变。在当前或今后一段时期内,“多子多福”、“传宗接代”,“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的思想观念在一些群众中根深蒂固,旧的生育观念还有很大的市场。适时而有效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把计划生育的一些政策、制度宣传到每家每户,让群众了解和熟悉计划生育政策,就可以让群众的旧观念得到转变,从而有利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1.3 保证计生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它需要从各个方面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宣传教育工作做好了,群众的思想观念转变了,整个计生工作就算是成功了一半。因此,前期的宣传教育工作始终是计划生育各项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

2 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取得的成效

在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过程中,各地方、各单位都非常注重宣传教育工作,并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但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宣传教育工作还存在着宣传不到位、内容不完整、形式较单一、认识不充分以及计生人员素质偏低等问题。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计生干部团结一心,与时俱进,充分树立改革创新的思维,立足于计生工作的特点,立足于本地区的实际,调查研究,深刻分析,找准问题存在的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狠抓落实,抓出了效果。

2.1 宣传教育体制进一步加强。一是加强领导,形成国家、政府、部门、企业和计生干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特别是主管部门要认真研究,找出差距,提出措施,全面落实。二是开展以“婚育新风进万家”为主题开展活动,形成政府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作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三是进一步发挥社区、家庭和学校的作用,广泛开展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教育,让他们健康成长。大力开展家庭美德教育,在群众中树立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的思想意识,以转变人们的生育观念,促进家庭和谐和社区和谐。

2.2 宣传教育目标进一步明确。在新的时期,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目的,不单单是改变人的生育行为,而是让群众树立新的婚育观念,建设新型生育文化,形成新的生育文明,让群众真正明白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宣传的目的是让群众了解计划生育,教育的目的是让群众熟悉和掌握计划生育相关政策。而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改变群众传统、落后的生育观念,让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最后实现群众共同致富和社会全面发展。因此,在目标的确定上,不仅仅是停留在让群众“少生”和“优生”,而是让群众勤劳致富、快乐致富、健康致富。

2.3 宣传教育内容进一步充实。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内容既是固定的,也是变化的,更是不断进步的。因此,宣传教育工作的内容要根据国家政策的调整、经济发展的变化、计生形势的发展以及不同群体的需要而进行调整和完善。在计划生育内容的选择和把握上,一要体现计划生育作为我国一项国策的基本政策和方向,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和变化。二要树立群众意识,要把国家的基本方针同本地区、本企业的实际结合起来,把计划生育同经济建设、社区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创新和丰富宣传教育的内容。要善于把宣传内容简单化、让自己讲的清楚,群众听的明白,增强宣传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 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措施

3.1 观念创新,树立宣传教育工作适应新时期的新理念。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宣传教育的观点要“新”,宣传教育的内容要“精”,宣传教育的方法要“活”,宣传教育的过程要“优”,宣传教育的面要“广”,宣传教育的品位要“高”,宣传教育的效果要“好”。我们要进一步更新观念,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与环境。

3.2 内容创新,使宣传教育工作内容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根据形势的发展和群众的需要,宣传内容应不断更新和调整,要解决宣传内容陈旧、单一与群众需求的矛盾;宣传内容曲高和寡的矛盾。现在常用的上街设摊咨询、张贴标语、图片展等形式收效甚微,有时群众是针对奖品、宣传实物而来,有一哄而上的现象。为此,宣传内容要新,要常讲常新,紧扣时代的脉搏,充分体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中心。要精,要坚持少而精,让群众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用就灵。要适合群众口味,多讲些实用的知识,少讲空洞的大道理。要针对不同人群,确定不同层次的宣传内容。

3.3 形式创新,精心谋划富有时代感和有效性、针对性的宣传教育的形式、方法和手段。当前经济和社会生活呈多元化趋势,使人们的心理状态、接受能力、欣赏水平发生很大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多样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加。这就要求我们摒弃以前消极灌输的方法,要多用集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如:举办主题晚会、纳凉晚会、送戏下乡等。要充分运用新的传媒手段,推进宣传教育工作,特别要育会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如网上人口学校,使广大群众置身于宣传教育的浓厚社会氛围之中。

3.4 增强质量意识,注重宣传方法的针对性。必须注意宣传方法针对性、有效性和贴近性,增强“透明度”,消除“隔热层”,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平等的、说理的、循循善诱的、生动活泼的宣传,寓教于学,寓教于乐,使群众对宣传的内容方法既感到合情合理,能够接受,又感到可亲可信,乐于接受,从而做到入脑入心。

3.5 坚持虚实结合,注重实效的原则。把宣传教育工作与人们的实际物质利益结合起来,是宣传教育工作生命力之所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把群众的物质利益放在突出位置,从人们最关心的具体问题抓起,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工作,把思想、道德、观念等内容融入到办实事的有形载体之中,宣传教育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只有大力开展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创新宣传教育的体制、内容、形式,才能把这项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才能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计划生育的舆论氛围,这样,就有利于开创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新时期教育方针篇11

二、工作思路

1、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学生发展性、预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到预防、疏导为主,干预、治疗为辅。加强每月最后一周心理健康班会课的指导与研究工作。

2、密切与班主任的联系,更好地与学校德育工作有机结合。

3、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并对他们进行培训。

4、认真细致地做好个别咨询辅导工作,力求在个案上有所突破。

三、具体工作

1、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室的主要工作之一,我们积极开展针对学生和老师的个体咨询和针对学生的团体咨询。做好学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为来访的学生提供咨询,对学生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给予指导,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扰,对于个别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应及时识别并转介到专业诊治部门。每周一到周五咨询室有咨询老师值班,每天咨询室开放2小时。开放时间为:中午13:00到14:00,下午16:00到17:00。

2、加强每月最后一周的心理班会活动课

每月最后一周的心理班会活动课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特色,是针对全体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本学期要让心理班会成为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主阵地。根据低、中、高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开展系列性、主题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活动。

3、针对师生心理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心理讲座

心理讲座是有效的心理教育途径,特殊的空间和环境能起到积极的放大式的教育效果,互动与沟通多种思想的融合是讲座的优势,所以应该加强校园心理讲座。本学期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1)针对一年级新生的适应学校生活的心理教育。(2)针对六年级学生开展青春期的心理教育。(3)开展针对班主任的心理讲座。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规律、心理诉求等进行介绍和讲解,促进师生关系的改善,促进和谐班级建设。(4)利用家长学校授课宣传家庭心理教育的有关内容。

4、做好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工作

班级心理委员教育是我校针对学生的发展实际,实施的一项创新性的心理教育工作,旨在在班级中普及心理科学,促进班级心理卫生工作的开展。心理咨询室对各班心理委员进行不定期的心理培训。

5、积极做好一年级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工作

针对一年级新生,积极作好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工作,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有利于教师或班主任迅速找出一些特殊适应困难的学生问题,依据学生的心理进行辅导,从而提高教育与辅导的效率,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同时有利于预防学生的心理疾病,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体现发展性指导的原则,且可以形成学校,家庭的教育合力,帮助学生家长了解其孩子的心理特点,及时发现其存在的心理困扰。

6、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积极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从而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7、加强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量软件建设和正常应用

本学期完善心理测量软件建设,搜集和整理适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测评软件,积极开展心理测量工作。

四、每月重点工作

三月份:

1、制订并讨论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2、为迎接省教育现代化验收的咨询室各项材料的整理工作。

3、咨询室正常开放。

4、心理健康教育班会活动。(重点:一年级新生学校生活适应性的心理教育)

四月份:

1、六年级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2、心理健康教育示范课研究。

3、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

4、出好心理健康教育专题黑板报及“我的地盘我做主”。

5、心理健康教育班会活动。

五月份:

1、一年级新生心理测试及分析。

2、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家庭心理教育”的有关内容。

4、心理健康教育班会活动。

六月份:

1、开展针对班主任的心理讲座。

2、出好心理健康教育专题黑板报及“我的地盘我做主”。

3、心理健康教育班会活动。

七月份:

新时期教育方针篇12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构成了大学教育中的核心与关键部分,大学生本身的健康成长不能缺少最根本的思想引导。这是由于,多数大学生实质上并不具备健全的心理特征,高校有关人员对此仍有必要耐心加以引导,确保密切结合现阶段的基本价值理念来全面引导大学生[1]。作为高校中负责思政工作的相关人员,应当转变对于思政教育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密切结合思想指引、师生日常沟通、大学生的自我监管等。较长时期以来,针对思政教育都推行了传统模式的单一化教育流程,以至于很多大学生对此产生了厌倦感受,这种现状亟待加以转变。为了从根源上强化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指引,高校有必要探求思政教育的全新模式与方法。

一.创新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

首先,创新思政教育的模式,有利于增强大学生针对思政教育的浓厚兴趣。目前的状态下,很多高校仍沿用传统模式的思政教育;在这种状态下,很多大学生都觉得思政课堂是枯燥并且乏味的,长期以来甚至对此引发了抵触心态或者厌倦心态[2]。如果能够从根源上转变思政工作的模式,确保将趣味性与创新性的要素融入其中,那么就能消除现阶段思政课堂中的单一化现象,让大学生重新感觉到思政教育给自身带来的强烈影响,进而发自内心喜爱思想政治课堂。

其次,针对思政教育进行全方位的创新,有利于大学生做到明辨是非,确保把自身培育成适合新形势的优质人才。大学生仍处在很关键的成长期,然而多数同学们实质上并不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也很易遭受网络化的某些不良影响。由此可见,思政教育最基本的宗旨就在于帮助同学们分辨是非,确保沿着正确轨迹来指引大学生的平日生活以及学习。此外,开展创新性的思政教育也有助于大学生增强自身对于主流价值理念的认同感,确保同学们都能意识到正确价值理念对于自身的价值所在。

第三,开展创新性的思政教育,此项举措也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准。受到多样化的压力影响,现阶段很多大学生都表现为严重度各不相同的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例如:很多大学生针对自身的未来感觉到十分茫然,无法确定未淼那敖方向。很多大学生远在他乡求学,因此存在较大可能感觉到孤单与无助[3]。这种状态下,大学生如果无法获得来源于其他同学与师长的关怀,就可能演变成抑郁症或其他心理疾病,严重阻碍着大学生本身的健康成长。由此可见,院校及有关部门如果能够借助创新性的思政教育来引导同学们的思想,就能密切师生之间的沟通,增进情感并且消除潜在的心理障碍威胁。

二.大学生在新时期的心理特征

在目前的状态下,大学生整体上表现为全新的心理特征。这是由于,很多大学生本身并没有意识到思想引导对于自身而言的重要价值,同时也很容易陷于网络构建的虚拟世界中,进而受到多样化的不良影响。具体来讲,新时期的很多大学生都表现为如下的心态特征:

1.弱化主流意识

相比于高中生而言,大学生本质上已拥有了相对成熟的价值认识,同时也具备了更强的自主性。然而目前的状况下,很多院校的大学生都表现为淡化或者弱化的主流意识。面对网络化的新形势,大学生作为新生代更容易被网络中的繁杂信息影响,从而凭借自身喜好来接受信息或者选择知识。在这种状态下,某些大学生很可能将会沉陷在网络世界里,进而丧失了针对核心观念、崇高理想以及主流价值理念的追求[4]。

2.相对模糊的价值取向

网络化给大学生带来了多样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局限于多元化的个性,同时也导致了相对模糊的价值取向。目前很多大学生都在致力于追求个性,通过追赶潮流的方式来突显自身的鲜明个性。例如在校园中,到处可见某些同学穿着标新立异的服装,或者借助手机微博与博客的方式来自由表述自身的意见。但是实质上,大学生本身仍然欠缺必要的分辨力,以至于很难抵挡五花八门的诱惑与其他不良思想腐蚀。很多大学生在平日生活中相互攀比,陷于拜金主义或者很难认清正确的思维理念。从整体来看,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仍然表现为相对严重的价值迷失,价值理念十分模糊。

3.日常行为缺乏规范性与约束性

网络化在本质上突破了原本狭窄的大学生交际圈,针对虚拟化的交际空间进行了全面扩大。因此,网络化在较大限度内拓宽了可供大学生日常交际的平台。在求学过程中,大学生较长时间都处在校园范围内,因此很多同学都选择了借助网络来拓宽自身的交往范围,构建更多层次的社会关系。针对上述现象如果不加约束,则会存在较大可能引发行为失范的不良现象[5]。这是由于,网络世界混杂了多样化的信息,其中也包含不良信息。某些大学生尝试着运用网络来开展人际交流,但是具体的言语与行动方式都十分随便并且轻率,同学们将其视作单纯的游戏或者体验。由于缺乏必要的约束与规范,因此丧失了最根本的道德限度,以至于干扰到平日学习与正常生活。

三.具体的创新策略

较长时期以来,针对大学生开展的思想教育都欠缺新颖性。在思政教育的课堂上,教师通常首先为同学们讲授大纲中的基本原理及其相关内容,然后给出与之有关的案例为同学们分析。然而,上述模式缺乏必要的吸引力,以至于同学们对此丧失了兴趣。很多大学生觉得,思想政治教育无非就是走形式,在这之中并不包含能够触动自身的内容[6]。由此可见,如果能够探求创新性的思政教育模式,就可以转变现阶段的状态。具体来讲,创新大学阶段的思政教育应当涉及到如下要点:

1.渗透主流价值理念

经过上述分析可知,目前很多高校整体上表现为价值理念迷失的现状,很多大学生针对最基本的主流理念感觉到困惑与迷茫。为了从根源上转变上述状况,在创新思政教育的全过程中都要渗透主流的价值理念,确保运用正确价值理念来感染同学们。例如:负责思政教育的教师可以运用树立典型的方式来感染大学生,让大学生认同现阶段的主流道德理念,在保持个性的同时也要抵御来源于外界的不良诱惑。这是因为,开展思政教育的关键就在于把握好主流价值理念的思想阵地,用主流价值来指引同学们,拒绝拜金思想与享乐思想给大学生带来的思想腐蚀[7]。

2.师生应当经常沟通

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要摆脱传统模式,那么有必要构建师生之间密切交流的新平台。从现状来看,院校开展的思政教育可以借助多媒体的途径来拉近师生距离,确保教师可以接受实时性的学生反馈。大学生一旦表现为内心困惑或者思想迷茫的状态,教师对此就可以及时察觉,然后运用正确的手段与措施帮助同学们解答疑惑。师生如果能保持密切的联系,就能消除同学们内心的孤独与抑郁感受,对于同学们的健康成长也起到了全方位的促进作用[8]。

3.关注心理健康

大学生虽然已经开始追逐个性,渴求新颖的事物,但是从本质来讲,针对大学生这个群体仍然亟待加以全方位的思想引导,对于思想健康有必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具体在创新思政教育的相关实践中,教师应当与同学们开展密切的交流与沟通,确保耐心倾听同学们的内心困惑与真实想法,针对同学们表现出来的疑惑心理进行全面的解答。遵照以人为本的宗旨来推行思政教育,负责思政教育的相关人员应当真诚关爱大学生,尝试与大学生成为朋友。在必要的时候,在各个学院与年级范围内还可以构建师生沟通所需的微信群或者QQ群,确保教师可以随时关注同学们的反馈,消除潜在的心理障碍以及心理疾病。

例如对新入学的大学生来讲,院系的指导员可以构建针对新生的微信群,在微信群里耐心为同学们解答入学过程中的各种困惑,确保新同学不会感觉到孤单与迷茫;而对于即将毕业的高年级大学生,开展心理教育的关键就在于帮助同学们应对就业压力,疏导各种内心情绪。

四.结束语

新教改的宗旨与目标就在于提升大学生具备的综合素养,针对现阶段的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想指引。在大学生的各项基本素质中,思想素养占据了其中的关键部分。创新目前的思想教育模式,应当借助多样的渠道来密切师生沟通,确保同学们拥有更强的自主监督意识。在现阶段的大学校园内,师生还需致力于密切配合,进而开展针对性更强的思政教育活动。因此可以得知,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应当属于长期性的探索过程,对此并不能够一蹴而就。具体在创新实践中,高校有关部门与全体师生还需不断的摸索,做好各项要素的协调与整合,确保从根源入手提升高校现阶段思政教育的整体水准。

参考文献

[1]袁文华.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8):12-14.

[2]黄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34-46.

[3]张雯婷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策略探析[J].学习与实践,2012(10):73-76.

[4]李晨.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J].才智,2011(24):279-280.

[5]叶江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紧迫性及创新策略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2):111-112.

[6]谢金迪,丛小舟.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06):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