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6 15:57:54

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总结

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总结篇1

1.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各组织的管理职能。

①在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下,领导成员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掌握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提高了自身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全体领导既能“领”,又会“导”,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深入教学第一线,勇挑重担,以身作则,真抓实干。作风上讲民主,关系上讲和谐,思想上讲开拓,管理上讲严密,学习上讲经常,工作上讲扎实。领导班子带了头,教职员工有劲头,作风过硬的领导班子带出了“敬业、爱生、务实、奉献”的好教风?

②精诚团结,明确职责,分工协作。

首先,我校完善了各级领导的岗位职责,对各领导作了具体的明确的分工,全体领导坚持改革,在改革中求发展;强化管理,在管理求质量;注重协作,在协作中求效益,扎扎实实开展工作。

2. 制定和完善了一套行之有效而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

为了进一步使我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在不断总结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

二、高度重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我校从建校以来就高度重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德育为首,全面育人, 始终把校园做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和育人的重要基地,为社会培养“四有”人才。为此,学校扎扎实实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

加强德育工作,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1.切实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学校领导班子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我校党政领导班子充分发挥核心作用,把德育工作列为重要议事日程,进行认真部署。成立了以主管校长任组长,党、政、工、少队密切配合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逐步形成了校长、中层、班主任、科任教师三个工作层面,为德育建设提供保障。

2.建立健全德育工作制度。

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总结篇2

一年来,我校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狠抓党务工作,以改进作风和提高能力为重点,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今年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及早制定了学习计划,确定重点题目,每周一安排固定的时间政治学习, 及时宣传和贯彻上级党组织的决议,对党员和积极分子进行党性、党的基础知识、时事政治、业务知识等方面的学习教育。坚持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通读文件与专题研讨相结合,并适时召开学习研讨会,要求广大党员教师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做好典型发言,记好学习笔记,写好学习心得。

2.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组织广大党员教师学习了党章、党规,学习了习总书记系列讲话及上级文件精神,学习了习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上的讲话精神,学习了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等,开展了专题讨论会4+2次,支委委员上党课7次,党员教师根据自己工作实际,分别撰写了学习心得体会6篇,专题讨论会发言稿6篇,全体党员教师联系个人思想、工作、生活、作风实际,对照党章党规,对照讲话精神,对照党员要求,开展了问题大排查,找出了各自的差距和存在的问题,从而使每一名教职工的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心灵受到了洗礼,进而推进了作风转变和效率提升。

3.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开展党员教师和学困生帮扶、老教师和年轻教师结对帮扶等活动,实现了党员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实现的目的,并拓宽帮扶内容,注重日常跟踪帮扶,保证帮扶效果的落实。

4.深入开展了政风行风集中整治活动。我校严格遵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目前教育发展形势和学校实际工作情况,切实整治了“教育四乱”,并于10月26日上午召开了效能风暴行动民主评议机关作风和政风行风质询会,努力将行风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切实有效地将学校政风行风建设推向前进。

5.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班主任自身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规范、强化班级管理,增强班主任工作的时效性,树立班级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我校召开了以“如何抓好班级优良的班风和学风”为主题的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在经验交流会上,各位班主任分别介绍了自己在培养班风和学风中的一些好的工作经验、方法,并对工作中的困惑进行了探讨,此外,还分别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活动的组织开展、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等多个方面展开讨论,进行了充分的经验交流。通过本次交流会,使各班主任更进一步明确了班级管理的目标,学到了更多的班级管理方法,为下一步更好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6.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法律法规,从思想认识上提高广大教师的遵纪守法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二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我校利用橱窗、黑板报、电子滚动屏等宣传师德师风先进事迹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修订制度,完善机制。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和发展现状, 依据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意见,重新修订了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教职工师德师风考评制度,使师德师风建设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四是签订了师德师风责任书和师德师风承诺书,将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常规管理,把师德师风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职务晋升、表彰奖励、绩效工资分配等的重要依据。

7.抓教育科研,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党务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核心是提升教育质量,重点在课堂教学。为此,学校扎实组织开展了“推门听课”“请教课”“示范课”“汇报课”“同课异构”等课堂教学活动。同时组织教师及时开展说课、评课,本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研究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此外,学校还积极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开展网上晒课“一师一优课”活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今年六年级毕业检测成绩较去年又有了大幅度提高,今年一名教师荣获2016年甘肃省小学语文“儿童文学阅读”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一名教师被评为区级教学质量标兵,在“一师一优课”晒课活动中,我校多名教师的课被评为区级、市级、省级优课。

8. 开门办学,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千名家长进课堂”活动。通过召开师生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走访家长代表、设立征求意见箱等多种形式进行调研,围绕“转变作风,创新管理,科学发展,打造品牌”的主题,广泛征求社会、师生意见,先后收集到对学校管理工作、教学工作等方面的意见共数十条、建议上百条。今年9月27日,我校成功举办了“教学开放日”活动,邀请效能监督员和学生家长代表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了解学校的管理与发展趋势,了解课堂教学和课改动向,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学校召开专题会议,组织师生针对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讨论和疏理,对症下药,制定了相应的整改措施,进一步推进了我校素质教育的改革发展

9.强化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效能。我校狠抓教师队伍管理,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区委“双十条”规定,切实整治教师队伍中无故旷课、迟到、早退、上班期间上网聊天、购物、玩游戏、看电视、炒股、擅离职守等行为,要求广大教师恪守社会公德,切实维护党的纪律,规范职业行为,关爱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规范服务行为态度,真诚对待学生家长和来自社会各方面人员,为民办事提供便利。坚决纠正学校教师对待家长、群众来访态度冷漠、办事拖沓,麻木不仁、不作为、相互推诿不担当等行为;坚决查处“吃、拿、卡、要”行为和一年级招生中的违规行为;坚决整治作风粗暴、滥用职权行为,从而促进家校共建,提升办学水平,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构建教育与社会、学校与家庭和谐共建的育人格局。

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

优美的校园环境是精神面貌的体现,也是文明建设的基础。因此加强校园文明建设,为师生创造优美、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既可以净化师生的心灵,又可以陶冶情操。

本学年,学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遵循依法治校、以德育人的办学理念,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逐步树立起和谐、发展的优良校风,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

1、抓好组织落实,保障各项工作。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由学校主要领导负责,在工作中做到有组织,有制度,有检查,有落实,使精神文明工作落实到头、责任到人,形成了一把手领导亲自抓,各处室领导具体抓,班主任老师层层抓的势头。由于各项工作责任明确,全校师生团结协作,互相配合,在工作中发挥了党和先锋模范的作用,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顺利接受了省文明指数工作测评小组的测评。

2、大力推进学校各项文明创建工作。我校高度重视构建校园文化,建立了学校主要领导负责的创建领导小组,制订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计划、安排了活动内容,营造了创建工作的良好氛围,突出了创建文明学校的中心内容,精心营造 “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教育环境。今年,制做了悬挂张贴社会主核心价值观、道德宣传牌匾6块,喷绘宣传图片20余张,布置了学校道德讲堂活动教室。创建安全文明和谐校园等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了浓烈精神文明建设的氛围。此外,我校还严格按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标准,在各功能室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并按要求开齐开足活动,以均衡促发展,以发展提质量。

3、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1)坚持上好《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校要求课任教师认真备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切实上好这两门课,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学校还要求其他课任教师,根据学科性质,挖掘德育因素,渗透德育教育。

(2)坚持“国旗下讲话”制度。我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安排一名学生国旗下讲话,每周讲话突出一个主题,内容涉及德育的方方面面。

(3)注重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我校把学生良好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作为重点来抓。每天从红领巾的佩戴、早读、上课、课间操、眼保健操、卫生、纪律到教学秩序、教学常规抓起,由值周领导、值日老师、红领巾监督员进行全面检查评比,在每周升旗仪式上通报上周检查评比结果,为综合评比成绩优秀的班级颁发“文明班级”流动红旗,最后把检查成绩纳入优秀班主任、优秀班集体的考核。同时,学校还坚持各班每周一次的主题班队会,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班队会,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4)重大节日或纪念日,开展系列活动。在“六一”节举办了校园文化艺术节,,教师节,又开展了以“师恩难忘”为主题的征文活动等。在“十一”前夕举行了秋季校园田径运动会教职工运动会,丰富了学校校园文化生活,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加强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了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5)我校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工作。我校将每周星期五下午第二节课定为社团活动课,社团活动分为学校层面和班级层面,学校层面开设口风琴、舞蹈、篮球、葫芦丝、乒乓球、美术、足球、象棋、书法等小组,由具有相关特长的教师分别组织开展,班级层面由各班主任根据各自实际,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努力激发学生潜能,张扬个性特长。经过努力,我校的社团活动得到了上级相关部门和师生家长的一致好评和认可,今年,我校也被武威市教育局授予“艺术教育示范校”荣誉称号。

(6)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我校在课堂教学和各项教育活动中,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了少年儿童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善于协调、宽容、合作等良好品行。

4.树典型、促发展,抓教师队伍建设。

要培育优秀的学生,必须有优秀的教师队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的师德水平是关键。因此,学校把师德建设摆在道德建设的首位,抓学习、建制度、搞活动、严奖惩,广大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的园丁精神得到进一步升华。

三、综合治理方面

为进一步做好综治工作,学校把综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学校校长直接抓,副校长具体抓,学校教导处、总务处具体分工负责组织实施。

1.成立了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法制副校长与其他班子成员为成员,党政合力,分工负责,协调统一。安全警钟长鸣,强化校园安全管理。学校建立了安全管理责任追究制,将安全工作列入各处室、年级组和班主任的年度考核内容,并进行量化考核,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班会、晨会、活动课、安全课等途径,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通过安全知识竞赛、讲座、征文、演练和训练等活动形式,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并把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消防安全作为治理重点。

2.齐抓共管,落实措施,让综治工作处处都有制度可循。为使学校综治工作能够正常有序的开展,根据综治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我校分解和落实了各处的工作责任,使各线工作齐抓共管,形成了《财务管理制度》、《门卫管理制度》、《值班制度》等,分工到人,责任到人,与班主任、各功能室负责人签定了安全责任书,使学校安全管理网络覆盖到校园的每一个区域,每一个角落,让创安工作处处都做到了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不留盲点,不出漏洞。

3.是强化教育,重点防范.一是在教师中,主要通过组织理论学习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师德教育。还通过黑板报宣传,大幅标语的宣传,不断提高教职工的思想素质和法制观念。二是在教育管理学生中,坚持做到了三个结合:1.思想道德认识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相结合,把《中小学生守则》等教给学生,通过开展活动,让他们懂得应该怎么做,并且形成行为习惯。2.把对学生的严格管理同增强学生自觉性相结合,启发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习惯的表现,是代表着新中国小主人的形象,应以爱学校、爱祖国的思想为动力,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校、为班级增光添彩。这样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再辅以纪律制度严格管理,坚持不懈,反复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校内、外环境建设相结合,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我校既重视校园的净化、绿化、美化,培养和训练了学生讲卫生,爱护花草树木的行为习惯,还重视校园的文化建设,校园内有两条育人长廊,展览了德育和学科成果的图片,对学生进行着启发和渗透教育。

4.依法治校,在师生中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德育工作中重在把握关键性,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现在学生的法律观念有些淡薄,不知道哪些行为可能触犯法律,因此学校坚持对师生进行法制教育,落实学校的各项安全制度,坚持执行综合治理各项法规,开设由学校法制副校长讲授的法制课,各班级组织“守法从我做起”主题班会,以此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达到知法,懂法,遵纪守法的目的,通过努力,师生的遵纪守法的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5.学校建立了安全管理责任追究制,将安全工作列入各办公室、年级组和班主任的年度考核内容,并进行量化考核,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班会、晨会、活动课、安全课、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途径和宣传工具,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并把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消防安全作为治理重点,每学期召开安全教育主题队会,先后多次举行了安会疏散演练。

6.在禁毒教育方面,学校领导、三---六年级班主任每学期上一节“禁毒教育”课,学生参观了禁毒教育图片展,网上参观了“中国数字禁毒展览馆”,刊出了“禁毒教育”黑板报,在橱窗展出了“禁毒教育”图片。开展了“禁毒教育”主题队会,并邀请了东大街党工委副书记张财山上了“禁毒教育”课,增强了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

四、计划生育工作

我校计划生育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计划生育条例》以及市区有关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国策”意识,把计划生育工作置于重要位置,踏实工作,取得了显着成绩。

1、重视和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党政一把手负总责

我校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学校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岗位目标责任制,真正把计划生育工作落到了实处。学校将有关计划生育工作的目标、要求、措施上墙,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明确我市计划生育工作的整体状况和本校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统一思想认识,制定工作措施。

2、强化基础建设,实行严格管理

计划生育工作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一个单位和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工作中,我们彻底摸清底数,严格分类管理,及时变更信息,坚持育龄妇女定期学习、检查制度,严把晚婚、一胎生育落实关,真正实现了计划生育工作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管理。为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我们还把计划生育工作纳入职工考核评估之中。另外,努力加大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投入,确保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总结篇3

一、共建责任

城桥中队:制定学军计划,协助学校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开展军训,培养学生令行禁止的作风,有效的解决松、散、乱的作风。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消防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参加学校的精神文明共建文体等活动。

城桥派出所:按照“四五”普法规划,由城桥镇派出所选派辅导员,督促学校开展普法教育,结合思想品德课上好法制课。帮助和指导学校在遵纪守法教育方面不断总结新经验。帮助和指导学校创建安全文明校。参加学校的精神文明共建文体等活动。

北门二村居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特性,指导落实开展中学生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中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帮助学校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活动。参加学校的精神文明共建文体等活动。

扬子中学:制定精神文明活动计划和实施方案,收集资料总结经验,为共建单位提供社区学习和活动的场所和师资。

二、运行机制

1、组织落实。由共建单位领导组成共建领导小组,并各指派一名干部为该小组联络员,负责具体工作。联络员办公室设在扬子中学,由校方主持日常工作。2005年上海市扬子中学精神文明共建点领导小组成员:

消防七支队城桥中队指导员:金学华联络员:张振利(27904596)

城桥镇派出所所长:张冲联络员:卞宇捷(27918447)

北门二村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施惠娟联络员:施惠娟(69616241)

上海市扬子中学校长:黄慧联络员陶溶(27921069)

上海市扬子中学党支部书记:郭凤球

2、规划落实。由扬子中学根据县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意见及工作要求,拟订学校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计划。报共建领导小组审定后实施。

3、制度落实。

(一)会议制度。领导小组联席会议每学期至少一次,联络员碰头会议至少二次,由共建单位协商后校方组织。

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总结篇4

新民总校始建于1958年,位于天山镇北17公里处,阿斯楞山南麓,欧沐沦河西岸,占地面积36828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这是一所小学、中学九年一贯制标准化学校,现拥有一座集教学、办公于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楼,教学班中学12个,小学 19个,学生1242名,教职工137人,学历合格率100%。

学校强调现代化教育理念,宏扬学生人格的主动精神,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形成了“尊师、守纪、好学、上进”的学风。学校寓德育于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形成了“全员有人”的德育体系。

学校重视优化育人环境,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美化、硬化、净化校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外活动,培养兴趣,展露才能,创造条件,发展才能,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得到发展 。

二、工作基础

在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过程中,我校坚持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为指南,采取一系列措施,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党支部统一领导,党政工齐抓共管,重视理想信念教育,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日益深入人心;用事业发展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广大教职员工投身学校改革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进一步发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常抓不懈,广大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提高;深入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和学生“四自”管理活动,师德建设和学生德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师生员工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环境净化、美化工作,一个良好的校内育人环境已经形成。

几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把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师生作为首要任务,精神文明建设才有威力;只有坚持围绕中心强化服务,将各项工作和活动渗透到人才培养和学校改革发展中,渗透到教学和师生日常工作生活中,精神文明建设才有生命力;只有坚持以人为本,靠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来“内聚人心、外树形象”,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不断增强凝聚力;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正面引导,以理服人,寓教于乐,精神文明宣传教育才能不断增强说服力;只有坚持不断创新,积极探索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新思路、新方法、新内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才能不断增强吸引力。

在充分看清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校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一是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到位,“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成效不尽如人意,少数教职工的法纪观念还比较淡薄,学生违纪现象未得到根本性遏制,主动与违纪现象作斗争的风气尚未形成;三是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还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实施德育的工作体制尚不完善;四是思想政治工作在观点、内容、方法、手段等许多方面不完全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尤其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创新还缺乏系统的、较为完善的经验;五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档案管理不够规范。

三、指导思想

20__——20__年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紧紧围绕学校改革和发展的中心任务,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着眼于服务学校内涵建设的中心和工作大局,着眼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

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培养四有新人为主题,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准绳,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重要文献为指南,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切入点,以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校园文明程度为重点,切实加强思想理论建设、道德建设、队伍建设和阵地建设,努力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全方位、多层次、高标准、低重心地展开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四、奋斗目标

我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根据太仆寺旗文明单位评估指标,根据我校教育发展的要求和文明创建活动的实际,健全创建工作体制、机制,推进我校精神文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努力实现党的建设、思想道德、教学科研、师德师风、学风校风、校务公开与民主管理、校园文化、校容校貌、治安保卫、后勤保障等十个方面有明显的提高,形成我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精神文明的坚强阵地和示范基地。经过努力,全校思想理论建设要有新的进展,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建设要有新的成效,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有新的举措,教师的文化素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学校的文化品位要有新的提高。

五、条件保障

完善领导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加强和改善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精神文明的坚强阵地提供制度保障。学校党政领导要始终坚持和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教育事业发展与师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统一的奋斗目标,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落实。成立学校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并定期专题讨论研究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和措施的落实情况,不断提出完善和整改意见,组织和协调全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建立健全表彰奖励机制,激发师生员工参与精神文明创建的积极性,为我校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动力保障。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增加必要的经费投入,改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设备和条件,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保障。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经费投入主要包括:干部师生理论学习和思想道德教育经费,校报、广播室等宣传舆论阵地和校园文化建设经费,组织和参加校内外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经费等。要在现有基础上逐年增加精神文明建设经费投入。

六、主要工作

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扎实推进邓小平理论武装工作。重点抓好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学习,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认真落实领导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巩固党员保持先进性教育成果,继续抓好对广大党员的思想理论教育,制定和实施党员理论培训规划,争取建设学校自己的党校,并以此为阵地,对全校党新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集中培训,广大教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也要有新载体、新突破;学生的政治课教学要有新手段、新办法。

把爱国主义教育和师德建设作为主线,着力加强广大师生思想道德建设。深入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弘扬主旋律,抓住各种契机,通过各种形式在师生员工中深入持久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教育,帮助广大青年教师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充分挖掘校内外各种社会教育资源,不断拓宽教育渠道;开展评选表彰“三育人”工作先进个人;继续开展与师生员工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宣传;深入加强对全校师生员工特别是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着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自觉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总结篇5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而深刻的概念。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的长河中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积淀和创造的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总和,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存在方式。狭义文化是指专注于人类的精神创造及其成果。从逻辑上,后者从属于前者,相当于广义文化的深层结构中的精神层面。高校工会文化则是以高校工会为载体的文化,这种独特的文化是教职工在工作、生活中,批判和继承前人、又共同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共同选择的结果。高校工会文化具有历史传承性,它包括延续下来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等。一般来说,高校工会文化可以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四个方面。

(一)高校工会文化建设的灵魂――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高校工会文化的灵魂,它是高校教职工在长期的工作、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心理特征、价值观念、目标追求,是高校工会长期努力工作形成的一种精神文化。总体来说,这种精神文化是积极向上的,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完善自我、奉献社会,体现了真、善、美。

(二)高校工会文化建设的保障――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为维持高校工会正常运行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具有普遍认同度的传统习俗,是国家法纪和学校要求在高校工会的条文化和规范化。《中国工会章程》的总则明确规定:“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工会法》第六条规定:工会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组织职工参与本单位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而《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第十八条则明确规定“学校工会委员会承担教代会工作机构的任务”。由此可见,工会参与学校的各项事务,特别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法律的合法性。

(三)高校工会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环境文化

环境文化主要是以有形的物质形态存在的“硬件环境”和以无形的意识形态存在的“软件环境”所蕴含的文化。物质文化往往代表着国家的意志,以便展现社会的前途、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理想,进而达到统一人民的思想,推动社会进步的目的。而非物质文化所展现的是人内心的真实世界,是同人的日常生产、日常生活和日常交往密不可分的。优质的校园硬件设施、科研条件、物资储备校园环境、人文景观、各种条件等有形事物以及高校工会所营造的舆论氛围对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以及激发师生的学习、科研、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四)高校工会文化建设的目的――行为文化

高校行为文化是指教职工所具有的精神风貌和学习、工作作风等。高校行为文化是高校工会在长期的创造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风气总和。“实践证明,良好的校风一旦养成,就会对全校师生产生一种巨大的同化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成为展示大学精神的表现形式。”如果校园文化缺少行为文化,那么所谓“文化育人”及其创造文明高校都是纸上谈兵。

二、新时期高校工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文化建设是提升高校工会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

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但是如何将教职工对本职工作的认识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这是摆在高校工会面前的一大难题。而文化建设具有很大的操作空间、完善力度和人文关怀,能对学校的管理机制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调节。工会许多以往难以实施的工作可以通过文化建设这一载体来实现,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提高教职工的工作热情、挖掘教职工的潜能,同时也提升了工会的工作效率。

(二)文化建设是激发高校工会工作的创造性

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总结篇6

作者简介:熊鹤群(1975-),女,湖北武汉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职业教育、学生教育管理;焦巧(1978-),女,河北辛集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职业教育、旅游管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1-0040-05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文化建设是学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基与灵魂,是职业院校发展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无论是旅游类高职院校还是中职学校,都要把文化建设放到学校发展建设的首要位置,通过文化建设凝聚师生力量、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形成具有旅游行业特色的职业教育品牌。

本文所谈的职业教育文化建设,主要是指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是指职业院校在长期育人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价值观以及由此而衍生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生活信念、传统风俗、知识体系、语言符号和建筑风格等,其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几个方面。

近几年,各地旅游职业院校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成效日益凸显,方式各具特色,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2015年,课题组在西南、西北、华东等七个地区的旅游类中等职校和高职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涉及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个层面。

一、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课题组根据全国旅游类职业院校的分布情况来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576份。其中,华东和华中地区旅游类职业院校数量相对较多,问卷发放的比例也相对较高,分别为33%和38%;西南和西北地区调研数量相对较少,均为1%;高职院校和中职院校的发放比例分别为64.3%和35.7%;调研涵盖了旅游类专科职业院校、综合类职业院校的旅游学院(系)以及独立设置的旅游专业,各占调研总数的54%、32%、14%。此外,课题组分别针对两类受访人群设计了问卷,即以旅游职业院校(系)的管理类人群(校级领导、宣传工作负责人、旅游院系领导、旅游专业负责人、一般行政人员)和普通师生类人群(专任教师、学管人员、学生)为调研对象,参与调查的比例分别为25.4%和74.6%(见表1)。

二、问卷分析

问卷围绕旅游职业院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工作的结构性评价设计,对存在性和度量性评价进行数据分析,即考察各层面建设的基本文化要素“有”或“没有”,并对“有”的建设要素实施程度进行评价。

(一)物质文化建设

1.物质文化建设内容调研情况。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载体,其文化要素能直观体现出各院校的发展情况,主要包括硬件文化建设和软件文化建设两个部分。硬件文化包含本校的校园环境建设、教学设施设备、特色物化成果等。软件文化包括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

总体上,各院校比较注重环境文化、硬件设施以及软件方面文化建设,完成了基本建设要素,但在对文化建设的经验进行总结与提炼、形成文本传播方面相对较弱。从调研结果来看,建设较多的文化要素是“有旅游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占86.31%)、“有体现旅游行业特色的标志物(如校徽、校旗、校歌、制服)”(占84.79%)、“有体现行业文化的教学、实验实训设备等”(占83.65%)、“有校园规划布局”(占82.51%)、“有文化墙、文化广场等标志性设施”(占76.05%)。建设相对较少的为“体现旅游职业教育特色的文化刊物”(占51.64%)。

2.物质文化建设的评价分析。从问卷设计的五项评价指标来看,各院校物质文化建设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师生满意度较高,比较而言,高职院校物质文化建设比中职学校成效明显,但仍需在文化品位和特色方面进一步完善。调研发现,90%以上的高职和中职师生对物质文化建设的评价予以认可,认为本校物质文化建设“到位”或“基本到位”;中职和高职师生中选择“没有开展物质文化相关建设”为0,不知晓相关建设情况的师生各为2.3%和1.4%。

在相同内容的评价指标中,课题组还将管理层与普通师生选择的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学校管理者普遍认为学校文化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建设质量。数据显示,管理者和具体实施者对物质文化建设的评价更为保守,仅15.38%的人数比例认为本校物质文化“建设到位,师生满意度高”,这个数据比普通师生对该评价指标认可的比例(33.95%)少一半以上。76.92%的管理者和实施者认为本校物质文化“基本建设到位,部分内容有待改进”,该数值也高于普通师生的评价比例。

(二)精神文化建设

1.精神文化建设内容调研情况。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传承的核心,是学校在长期的建设和发展中形成的,也是学校发展定位、学校愿景、师生面貌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办学理念、目标、宗旨、校训等各种精神层面的校园文化,体现了学校价值取向和师生的思想引领。调研发现,各院校基本上都明确提出了学校精神,提炼了精神文化的要素并形成文字或物化成果,但精神文化在师生中的有效传播率还不理想。数据显示,68.32%以上的受访者知晓本校(专业)精神、办学理念、校训等,但仅有17.58%的师生能准确说出。

2.精神文化建设的成效分析。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除了应指引学校的办学方向外,还应对院校的物质、行为和制度文化具有内在影响。调研表明,精神文化建设对中职和高职学校师生的思想、行为以及学校教育管理活动等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由于中职和高职学生年龄层次或学校发展程度不同,精神建设文化的侧重点和作用大小也有所不同。问卷显示,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建设在师生的价值观教育、环境建设和管理中所起的成效更大,而中职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对师生的行为和校园活动影响更大。中职学校师生认为精神文化对师生伦理道德、价值观及师生行为的影响“效果明显”,比例为58.89%、61.11%,评价高于高职院校。高职师生认为精神文化对校园环境、设施设备及为物化成果的影响“效果明显”的比例为47.62%,高于中职学校(见表2)。

职业院校师生普遍认可,精神文化建设对端正师生的思想观念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明显的效果,但对于改善校园环境、物化成果作用不明显,尤其是学校管理层中24.10%的受访者认为精神文化建设对于改善校园环境、物化成果没有效果。对普通师生和管理层两种受访对象进行比较发现,58.17%的普通师生认为本校的精神文化对师生行为和校园活动的影响“效果明显”,而只有27.20%的管理者持相同的观点,71.8%的管理者认为精神文化建设效果一般,还应加大建设力度;普通师生认为精神文化对各项规章制度的影响明显的比例也高于管理层(见表3)。

(三)行为文化建设

1.行为文化建设内容调研情况。行为文化是院校文化的行为体现,是教育教学、管理行为、文体活动、行为规范的具体实践,同时也能反映出一所院校师生风貌、教风、学风、人文素养、道德品质等文化因素。

各院校通过教风学风建设、开展文体活动、制定行为规范和规范管理行为等加强了行为文化建设。其中,90.13%的受访者认为学校在教风学风建设方面的力度大(见图1)。

2.行为文化建设的认可度分析。中职和高职院校普遍重视行为文化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多数师生的认可。问卷显示,高职师生对学校行为文化建设效果的评价略高,师生的认可程度也相对较高,达到69.04%,但高职和中职都有近1/4的师生认为行文文化的总体建设水平“效果一般”。其中,中职师生认为“效果不太明显”和“效果不明显”的比例分别为6.57%和2.05%。同时发现,管理层对本校行为文化实施效果评价更高,超过70%的管理者认为本校的行为文化建设效果明显,这与师生对行为文化实施效果评价略有差距(见表4)。

(四)制度文化建设

1.制度文化建设内容调研情况。制度文化是院校科学化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管理效率和执行力的重要保障。它包括维系外部关系以及内部运行的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内容。

各院校注重制度文化建设,在工作职责、保障机制、行为规范、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等方面的建设成效得到了师生较高程序的认可。数据显示,50%以上受访师生认为本校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其中,有64.12%的师生认为本校工作职责类制度是完善的,51.32%的师生认为本校保障机制类制度是完善的,52.36%的师生认为本校行为规范类制度是完善的,52.15%的师生认为本校管理制度类制度是完善的,51.32%的师生认为本校考核制度类制度是完善的。最有待完善的是师生行为规范类的制度建设,其比例为23.10%。

2.制度文化建设的成效分析。中职和高职院校在制度建设的力度方面各有偏重,高职院校在考核类、管理类、保障机制和工作职责类制度建设的效果更加明显,70%以上的受访师生认为这些制度制定合理、执行到位;而中职学校在行为规范类制度建设获得了较高的认可,73.15%的师生认为制定合理、执行到位。同时发现部分师生认为制度虽然合理,但执行并不到位,尤其是要加强保障机制制定和落实(见表5)。

不论是管理层还是普通师生,对制度文化建设的总体成效多数给予了肯定性评价。管理层作为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亦认识到制度的执行力度需要继续加强。数据显示,管理者认为保障类制度“制定合理,执行不到位”的比例最大,为36.4%,这一数据也与普通师生的观念一致。对于各类制度,普通师生认为“制定完善,执行到位”的比例均高于管理层,且对四项制度建设的评价达到了70%,而管理层仅对工作职责类制度给予“制定合理,执行到位”评价达到70%(见表6)。

总的来说,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已经受到了各院校的重视,从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等精神提炼,到旅游特色校园环境打造、师生日常行为标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结论

旅游职业教育与旅游行业、企业联系紧密,其目的是培养能胜任旅游服务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旅游类职业院校要积极想点子、出对策、找途径,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中体现旅游元素和特色,从而构建具有现代旅游职业特色的职业院校旅游文化建设体系。

(一)通过精神文化建设凝聚人心

旅游职业院校在提出办学理念、学院精神、校训、校风时,不要一味地追求口号的响亮、目标的远大和语言的华丽,而要体现文化的教育性、职业性、开拓性和质朴性。旅游职业院校要明确属于本校的治学理念,如强化岗位知识和技能概念,岗位知识和技能应区别于专业知识和技能;密切关注企业,实现岗位知识和技能的更新,使之与企业的岗位知识与技能同步发展。还要建立本校的校园文化评价体系,包括校训、校风、教风、学风、考风等内容,可反映出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也可总结学校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效。

(二)通过物质文化建设彰显特色

旅游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是贴近旅游经济,服务行业企业,面向社会大众,对学生的教育要处处体现“职业性”。旅游职业院校的“职业性”要在校园环境中得到充分体现,专门的旅游院校要做好校园整体规划,一花一草、一树一桥、一水一路,体现不同专业特色的建筑、雕塑、徽标等,都能让学生心生从事旅游行业的自豪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做好服务工作的使命感。综合类学校的旅游院系,要重视教学区的职业特色,在楼内设立校友墙、合作企业墙等,在醒目处布置承载职业教育理念、富有专业特色的宣传牌,在实训室内实现制度上墙,对学生的技能操作、卫生习惯、言谈举止等方面提出要求,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

(三)通过行为文化建设提升素质

校园行为文化是师生员工处理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等各种关系的纽带,也是校园文化的外在体现。旅游职业院校要培育一批活动品牌,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性较强的活动主题,做好整体策划,在不同专业、不同范围逐步推广,做出特色,做成精品。例如定期举行导游大赛、餐饮技能大赛、礼仪展示活动、学校年度优秀人物评选活动等;要培育几个精品社团,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鼓励申报社团,学校给予必要的经费、活动场所、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把社团管理和教师的育人考核、学生的评先评优、社会效益评价等相结合,让社团成为凝聚师生力量、施展师生才智、提高综合素质、巩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推手;要打造一个网络文化活动平台,利用并管理好这一平台,集中建设一批集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论坛,建设和完善各院系、各部门的官方和非官方网络平台,鼓励师生积极、健康参与网络活动,进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和校园文化建设。校方要准确把握舆情动态,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及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做好引导工作。

(四)通过制度文化建设加强管理

旅游职业院校要成立专门的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全面组织领导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根据目标任务,明确各部门的职责,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要充分发挥师生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体现“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使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真正达到“求真务实,以乐醒人,以美育人”的积极效果。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考核,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评价的标准可以是校园文化建设是否能够将校园文化提炼成简洁的文字,同时这些文字是否能够概括出学校在教书育人、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特色和理念。

参考文献:

[1]赵军.CI理论指导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3(29):35-36.

[2]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4中国旅游职业教育年度报告[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5.

[2]许黎英,平静.文化自觉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的价值[J].职教论坛,2012(28).

[3]胡国良.高等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D].天津大学,2012.

[4]王振丰.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以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为视角[J].学术论坛,2012(6):201-204.

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总结篇7

关键词:

校园文化;校园建筑;建筑文化;鲁班精神

1999年中央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要求以来,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它的社会职能和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的要求、教育教学模式与普通高校有着明显的不同;高职学校的专业设置通常明确对应行业和就业岗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与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关联度高。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和精神必然具有其独特性,与之交融的校园建筑在形式、风格、文化表现上也必定特色鲜明。建设类的高职学院因与建筑行业的天然联系,它的校园文化、校园建筑文化表现更值得深入研究。

1.高职建设类学校的校园文化

1.1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总和,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它的建设内容对应为三个方面:一是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化形态;二是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等精神总和;三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等在内的制度总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表现为塑造大学精神,不同的学校因个性特征和核心价值观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

1.2建设类高职学院校园文化之魂鲁班精神高职建设类院校以培养高质量的建设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校园文化明显具有建筑行业特性和高职特点,全国各地的同类院校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鲁班大师作为学校的代表人物,自觉以“弘扬鲁班精神、培养鲁班传人、争创鲁班奖”作为办学的核心价值观。春秋战国时代的鲁班,本是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工匠,但其刻苦钻研技术,实干创新,把工匠技巧发挥到了极致,他的创造发明,聪明才智,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历史中,树起了一座丰碑,木、泥、石、画、油、绳、竹、扎等行业尊其为祖师。1987年,国家设立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奖,经行业人士反复研究最终定名为“鲁班奖”,反映当代建筑人对大师的敬意和推崇。鲁班奖不仅代表我国建筑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行业精神,而且涵盖了科技、绿色和人文理念体现了当代特色,为激励上进、崇尚竞争、奉献精品提供了展示舞台。鲁班集工匠、大匠师、技术家、发明家于一身,是建筑业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典型代表,与高职建设类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大师刻苦钻研技术、勤于观察和思考、善于实践、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值得当代建筑人认真效仿,他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质量至上、勤奋好学的品质更需要后世建筑人发扬光大。

2.校园建筑的文化功能

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物,古今中外,建筑与文化息息相关,建筑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文化类型,优秀的建筑总能反映建造时代和所处地域的气质文化;不同的建筑根据其特征总会蕴含着不同的隐性文化功能。

2.1校园建筑的文化特质校园建筑组成学校的物质空间是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的载体,对使用它的人们的行为给予支持和限制;同时校园建筑又是在学校文化氛围影响下的建筑,暗含了特定的思想和理论,优秀的校园建筑是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的高度协调统一。学校类型、层次、建设时期、地域等因素的差异必然造就不同的校园建筑风格,校园建筑不仅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生活在其中还能清晰地体会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取向。

2.2高职建设类校园建筑的文化特质高职建设类院校是培养建设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地方,校园建筑必然具有教育、引导、激励学生向鲁班传人前行的功能。因此,校园建筑首先要自觉弘扬鲁班精神和鲁班奖的精髓,表达质量至上的精品意识。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全过程落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理念,以身边的案例和切身体会教育和引导年轻一代,为建筑业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道路提供人才储备。其次校园建筑群、景观、环境布局和内在联系要充分考量大众教育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学校选址、功能分区、主体建筑应重点思考交通便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需要,突出学校办学的开放性。第三校园建筑要充分体现教学功能,校园大门、教学楼、实训楼、图书馆等单体建筑应立求建筑风格、材料、结构、技术等元素的多元化,突出地域气质和时代特色;打造设计、施工、管理等多维度的建筑教科书的概念。学生置身校园之中,通过观察、触摸、聆听具体形象的建筑物语,不仅能清晰了解木、砖、石、钢结构的不同,体会结构的力量和精巧之美,还可以深入探究标志性建筑的故事性、历史性,领悟它的独特之美,感悟历史、科技、绿色和人文理念。

3.高职建设类校园建筑文化功能的表现

3.1鲁班文化和建筑载体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位于萧山高教园区,占地525亩,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全日制高职在校生8000余人。办学50余年,学校以鲁班精神为依托,通过举办鲁班技能节、鲁班讲坛、鲁班创业节、鲁班创新节等系列活动来培育学生吃苦耐劳和敬业创新的品德,形成了以求实和求新为特征的鲁班文化;2007年鲁班文化入选了首批浙江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2012年学校被确定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校园中由玉琼柱、半拱柱、陶立克柱、爱奥尼亚柱、科林斯柱等18根宏伟的经典柱组成的柱廊,静静地讲述着中外建筑的历史,“安得广厦千万间碑石”则提醒莘莘学子肩上的责任。出自美术大师朱仁民之手的“鲁班像”、蕴含“鲁班精神”的雕塑小品,以鲁班、茅以升、詹天佑、梁思成等大师命名的校园主干道,激发着年轻学子的进取之心。鲁班文化馆内的一景一物、一墙一角处处可见“鲁班的身影”,潜移默化地启迪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鲁班的传人。

3.2标志建筑和办学特色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高职院,坐落于徐州市泉山风景区,占地1080亩,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3000人。校园标志建筑之一的建筑技术馆是江苏省共享型实训基地和科普基地,除满足校内学生实训、承担企业职工培训、开发推广建筑技术外,还接受中小学生、技术人员、普通群众参观了解建筑技术,普及建筑科学知识。该馆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是集材料展示、功能表现、技术应用、专业实训、文化熏陶为一体的建筑技术开放性训练空间。建筑技术馆由古建筑彩画实训室、建筑设备及材料展示室、模型制作工作室、建筑设计工作室、建筑材料检测实训室、测量实训室、建筑设备安装实训室、建筑施工现场直播室、建筑技术实训场等65个实训场所组成,能同时满足20多个专业、46个班级学生的实训教学任务;彰显了高职学校技术教育的特色。

3.3绿色校园和历史传承江苏省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新校区位于常州市武进殷村职业教育园,占地813亩,总建筑面积26.1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6000余人。学校与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合作,以“绿色校园”为目标,建成了江苏省第一个以校园为单位的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示范区。校园单体建筑均达到国家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其中图书馆、教育中心、宿舍楼等6栋建筑达到国家两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行政楼、科技研发楼等2栋建筑达到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校园内应用了太阳能光伏发电、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中水处理、地下空间综合利用、能耗监测系统等50多项绿色新技术。通过校园绿色建筑设计、绿色施工、绿色运营示范,推动学校的绿色技术和人文教育,培养绿色的建筑人才。江苏省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前身为1986年成立的部级重点中专校“江苏省城镇建设学校”,2003年更名为“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同时增挂“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建设分院”校牌。2013年6月15日,与常州市职工大学合并成立“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为了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让老校友找到归属感,在新校区专门建设了学校各时期校名纪念墙,表达了历史传承和人文关怀。

3.4顺应自然和地域气质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位于重庆市南岸区茶园新区,占地600亩,建筑面积31.97万平米,全日制在校学生6000余人。该地块位于南山之麓、长江之滨,山城特色显著,校区竖向高差达90米。校园建设依山就势,运用纵横交错的两条主要景观轴线打造立体景观,彰显了巴渝山水文化和建筑学园文化。东西向体现山水与建筑相结合的景观通廊;南北向表现自然与人文融合的景观步道,凸显“融山水之境,显人文之意”的设计理念。“两轴三心多节点”的景观结构,对应不同的景观功能分区,突出校园浓厚的文化氛围。空间设计通过局部架空和屋顶花园等手段把自然引入建筑,建筑群整体轮廓线错落适度,建筑体块相互穿插组合,建筑架构与建筑实体虚实对比,空间形态丰富多彩。

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总结篇8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大”全会精神,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着眼于服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着眼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基本要求

1、进一步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武装师生员工,是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通过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大力加强学校领导干部、党员、教师理论学习。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的自觉性。校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加强读书和研讨,努力提高理论和政策水平,增强把握全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党员的理论学习要与党的宗旨、党员先进性教育结合起来;教师的理论学习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教学科研工作和思想实际,认真组织,合理安排,确保有效学习时间和效果。通过制定规划,加强检查,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内容充实,制度健全,措施落实,效果明显的局面。

2、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在未成年人培养教育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并不断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建设小康社会的共同理想为基础,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目标,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献身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以社会实践和自我教育为依托,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发愤图强,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为要求,广泛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以及厉行节俭、艰苦奋斗的精神;加强学生基础道德修养和法制教育,强化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形成讲理想、讲奉献、讲责任、讲道德、讲文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遵纪守法、勤奋学习、健康成才的良好风气;综合运用教育、管理、舆论等手段,把思想道德教育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把耐心细致的工作同纪律约束结合起来,严格校纪校规,依法治校,使不文明、不道德行为和现象在学校校园无立足之地。

3、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也是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继续以师德建设为重点,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强化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思想政治觉悟,树立献身教育、敬业爱岗的师德风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加强教师的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使广大教师自觉守法,模范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应用和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和考核制度,对教师的评优晋职等坚持高标准来要求,制定并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4、校园文化是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正确的思想导向,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文化传统,突出主旋律,提倡高品位、高格调,促进校园文化向健康方向发展;支持以育人为宗旨,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以正面宣传引导为主,帮助学生健康成才;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着力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阅读欣赏水平。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班集体建设、党团支部建设的基础上,重视加强少队文化、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学校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和管理,校内广播、板报、校园网络等必须坚持为育人服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文化素养,更好地适应对学生实施教育的需要,并把丰富教师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件重要事情切实抓好,形成师生员工广泛参与、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生活的局面。

5、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以深入、持久、广泛开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员工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进一步推动以“优化育人环境、建设文明校园”为中心内容的“文明校园”建设活动,在广泛开展文明修身、创建文明班级、文明学生创建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和支持师生员工把创建活动扩展到更加广阔的领域,深入到教学、生活、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在校园里形成处处讲文明、人人争文明的良好风尚;建立健全表彰奖励制度,规范评选办法和评选行为,引导师生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在大力提倡向各条战线的英雄模范学习的同时,表彰和宣传先进典型,要关心和爱护先进典型,帮助他们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并切实解决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他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再立新功、再创佳绩。

6、大力加强学校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不断优化育人环境。进一步建立健全责任制,加强学校内部安全保卫工作和安全防范工作,确保措施落实,工作到位,责任到人。进一步调动学校各部门的积极性,加强综合治理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加强与交警、综治、公安、工商、文化及城管等有关部门的联系,主动争取他们的支持,保证校园周边治安秩序良好,为学校创造优良的育人环境。

7、宣传思想文化建设要有必要的物质条件。进一步改善学校宣传思想文化的条件设施,保证宣传、教育活动必需的时间、场地。加强学校图书室、活动室和各种功能室的设施建设,保证购置必需的图书资料和相应的设备设施;重视宣传栏、板报、校园网络等舆论阵地建设,本着方便、美观、实用的原则。

8、按照政治强、业务精、守纪律、作风正的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努力提高这支队伍的思想理论素质和水平,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武装这支队伍,进一步强化他们的政治责任意识,形成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讲大局、讲奉献的良好风气;制定培养、培训、轮训、参观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素养。

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总结篇9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大”全会精神,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着眼于服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着眼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基本要求

1、进一步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武装师生员工,是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通过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大力加强学校领导干部、党员、教师理论学习。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的自觉性。校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加强读书和研讨,努力提高理论和政策水平,增强把握全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党员的理论学习要与党的宗旨、党员先进性教育结合起来;教师的理论学习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教学科研工作和思想实际,认真组织,合理安排,确保有效学习时间和效果。通过制定规划,加强检查,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内容充实,制度健全,措施落实,效果明显的局面。

2、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在未成年人培养教育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并不断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建设小康社会的共同理想为基础,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目标,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献身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以社会实践和自我教育为依托,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发愤图强,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为要求,广泛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以及厉行节俭、艰苦奋斗的精神;加强学生基础道德修养和法制教育,强化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形成讲理想、讲奉献、讲责任、讲道德、讲文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遵纪守法、勤奋学习、健康成才的良好风气;综合运用教育、管理、舆论等手段,把思想道德教育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把耐心细致的工作同纪律约束结合起来,严格校纪校规,依法治校,使不文明、不道德行为和现象在学校校园无立足之地。

3、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也是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继续以师德建设为重点,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强化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思想政治觉悟,树立献身教育、敬业爱岗的师德风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加强教师的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使广大教师自觉守法,模范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应用和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和考核制度,对教师的评优晋职等坚持高标准来要求,制定并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4、校园文化是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正确的思想导向,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文化传统,突出主旋律,提倡高品位、高格调,促进校园文化向健康方向发展;支持以育人为宗旨,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以正面宣传引导为主,帮助学生健康成才;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着力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阅读欣赏水平。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班集体建设、党团支部建设的基础上,重视加强少队文化、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学校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和管理,校内广播、板报、校园网络等必须坚持为育人服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文化素养,更好地适应对学生实施教育的需要,并把丰富教师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件重要事情切实抓好,形成师生员工广泛参与、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生活的局面。

5、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以深入、持久、广泛开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员工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进一步推动以“优化育人环境、建设文明校园”为中心内容的“文明校园”建设活动,在广泛开展文明修身、创建文明班级、文明学生创建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和支持师生员工把创建活动扩展到更加广阔的领域,深入到教学、生活、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在校园里形成处处讲文明、人人争文明的良好风尚;建立健全表彰奖励制度,规范评选办法和评选行为,引导师生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在大力提倡向各条战线的英雄模范学习的同时,表彰和宣传先进典型,要关心和爱护先进典型,帮助他们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并切实解决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他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再立新功、再创佳绩。

6、大力加强学校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不断优化育人环境。进一步建立健全责任制,加强学校内部安全保卫工作和安全防范工作,确保措施落实,工作到位,责任到人。进一步调动学校各部门的积极性,加强综合治理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加强与交警、综治、公安、工商、文化及城管等有关部门的联系,主动争取他们的支持,保证校园周边治安秩序良好,为学校创造优良的育人环境。

7、宣传思想文化建设要有必要的物质条件。进一步改善学校宣传思想文化的条件设施,保证宣传、教育活动必需的时间、场地。加强学校图书室、活动室和各种功能室的设施建设,保证购置必需的图书资料和相应的设备设施;重视宣传栏、板报、校园网络等舆论阵地建设,本着方便、美观、实用的原则。

8、按照政治强、业务精、守纪律、作风正的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努力提高这支队伍的思想理论素质和水平,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武装这支队伍,进一步强化他们的政治责任意识,形成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讲大局、讲奉献的良好风气;制定培养、培训、轮训、参观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素养。

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总结篇10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所有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一种具有该校自身特色的文化氛围,是大学精神的一种体现。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构成大学的灵魂.当前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精神对大学生各种观念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也正是大学教育体现育人价值的深层涵义。

一大学校园文化及大学精神的涵义

1.大学校园文化的涵义

大学校园文化是在高等院校教育、科研、管理过程中,继承光荣传统、不断开拓创新,以师生特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的,具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所形成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和可塑性的特征。

2.大学精神的涵义

大学精神是一个在历史和不同的社会情境中流域、变化和发展着的概念。大学精神的最基本的内涵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本质在于“求真”。也就是所谓实事求是,追求真理,而人文精神的本质在于“求善”,即造福人类,把育人视为目的,而不是手段。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是一所大学体现出来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整体风貌。

二大学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之间的关系

1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载体、依托与表现形式。校园文化为大学精神提供载体,为大学精神的培育与形成提供“土壤”、环境。校园的物质文化为大学精神的培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平台;行为与制度文化保证了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而又运行规范、秩序井然,为大学精神提供制度、纪律、组织保障;精神文化则引导大学人形成与大学精神相一致的理想信念、心理品质、精神境界与价值取向,指导其行动。大学精神的积淀、培育要依托于校园文化。大学人往往依托于认识、理解校园文化,进而才认识、理解该校的大学精神。校园文化形式多样,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依托于一定的校园文化环境与校园文化主体的实践活动,经过高度凝练,大学精神才能形成,也才能更好地推动大学发展。

2. 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核心与精神动力。大学精神指导,统领校园文化建设,是贯穿于校园文化的一条红线。缺乏大学精神引导、支撑的校园文化是无序的、低层次的、不系统的、流于形式的校园文化,也就失去了主旨与方向。大学精神具有高度概括性,它在大学有机体中处于最顶层,是对校园文化的提炼与升华。校园文化不会自动地上升为大学精神,需要大学人全面地总结学校的办学实践,“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校园文化与学校发展的诸多表象中抽象、提炼出大学精神,实现质的飞跃。

总之大学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对大学精神的弘扬和实践,是大学精神的物质依托;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化和外在表现,没有校园文化建设就会缺乏系统性、继承性,容易流于形式.大学精神蕴含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质和根本.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目标.没有校园文化建设做载体,大学精神就缺乏生根发芽的土壤.

三.大学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主体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大学精神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大学的发展起着统揽全局的作用。大学精神是抽象的、无形的、不成文的,可以起方向、定位作用,但大学精神又需要具体的、有形的、成文的东西去承载、表达,要“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堂课都成为一曲完美的乐章,让每一项制度都成为明镜去规范师生员工的言行。

2.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要素

大学精神是大学所有成员共同创造和认同的文化价值取向的具体表现,是国家意志、社会趋势和大学中的学人精神相互融合的结晶。大学精神是指优良的校风、相对稳定的群体心理优势和精神状态,如求真务实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淀的特定的高校精神的人格化和个性化,是学校典型意义上的精神特征,是一所大学整体风貌、水平、质量、效益以及凝聚力、感召力、生命力的表现.

四.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育良好大学精神的意见

1.树立大学独具特色的校训,努力提升大学精神力。

校训作为大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精神的积淀和凝练,是在学校长期的办学实践和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明确办学方针、体现校园文化特点、规范师生行为、引领学校发展方向的功能.大学校训是由大学的传统历史、地域文化的影响、学科特色和知名学人的品格、气质、生命力和创造力共同孕育的,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大学校训具有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赋予大学校训崭新的时代内涵,确立校训对塑造大学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总结篇11

各学校、幼儿园要以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指导,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出发点,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根据学校在办学中拥有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在学校特色化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立足实际,吸纳经验,构建具有人本精神饱满、个性魅力独具、和谐状态呈现的学校文化体系,打造市南优质教育品牌,为师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创设和谐优良的发展环境。

二、具体措施

各学校、幼儿园要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工作,依据《青

岛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附件)遵循教育规律和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切实加强对学校文化建设的领导,加大学校文化建设的投入,整合和利用教育资源,加强学校精神文化、管理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建设,以正确舆论为导向,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为目标,因校制宜,整体推进,使学校借助文化构建,实现新的发展。

(一)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工程。各学校、幼儿园要在传承和发展中构建人本和谐的学校精神文化。

1、注重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传承:各学校(园)要充分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现代教育的精华,关注学校的历史发展轨迹,紧密结合本校优良传统和特色发展状态,依据教育形势、现状规模、办学特点等要素,把精神文化建设集中体现在办学宗旨、办学精神、办学目标、发展战略、治学方针的集成优化上,集中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的“三风”的建设落实上,营造具有传承性的学校文化。

2、促进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发展:各学校(园)要紧密结合时代精神,与时俱进,弘扬时代主旋律,在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动中不断重建、生成、发展学校精神文化。大力加强学校领导的工作作风建设,营造优良的教风,培养良好的学风,将教育和引导体现在细微之处,努力营造团结和谐、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园精神。

(二)加强学校管理文化建设。

学校管理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在机制。各学校、幼儿园要把加强学校管理文化努力体现落实在本土化、人本化、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建设的过程中。

1、优化本土化的学校管理文化:各学校(园)要强化本土意识,深入了解学校文化的现实基础,把握学校文化建设的特点和优势,在特色发展中汇总、凝练、形成自己的具有独到内涵的主流文化,并将其他的文化支点融合到学校的主流文化中,体现一个思想来指导、一个主体来引领、一个目标去追求、一个核心来围绕、一个特色来弘扬,一条主线来贯穿,在现实中优化学校本土管理文化。

2、优化人本化的学校管理文化:各学校(园)要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以教师的价值需求为依据,突出以人为本,依据民主、平等、公正的原则,反思完善人本化学校管理文化的建设,切实完善并充分发挥教代会、教职工大会、基层教育工会、学生会、共青团和家长委员会等组织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大力推行校务公开,提高社会、家长、教师和学生参与学校文化管理的程度,创设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管理文化,形成学校管理文化的新亮点。

3、优化制度化的学校管理文化:各学校(园)要在共建学校管理文化的平台上,以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为目标,根据学校办学思想和目标,不断修改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进行包括教务管理、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班主任工作、评优创先等方面的学校现行管理制度的修整改革,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体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精神。

4、建设规范化的学校管理文化

各学校(园)要始终把规范化管理作为落实学校管理文化的重要内容,依据规范化建设标准和要求,扎实做好(园)学校日常规范管理工作及“省规”(省示范)、“市规”(市示范)的创建、复检工作,严格自我要求,实施符合教育发展需要的规范管理模式,让规范化管理成为学校常态下的工作面貌,切实提升管理效能。

5、建设精细化的学校管理文化

各学校(园)要以“精”和“细”为核心,以高效能管理和人的发展为目标,实施精细化的学校文化管理,“精”于规划,加强统筹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建设价值导向健康鲜明的文化风貌,;“细”致投入,实施切入细节、切实高效的精细管理,加强动态管理,强化岗位责任意识,提升学校文化管理者和实施者的责任落实能力,和即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效能,量化细分管理目标,强化细节处理能力,确保管理时时事事到位。

(三)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和重要支撑。各学校(园)要以“特色、常效、怡情、励志”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原则,做好三项工作:

1、各学校(园)要全面自查、自审学校目前物质文化存在状况,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注重特色,突出主题,提升内涵,合理布局,分步优化,创建和谐人文的物质文化。

2、各学校(园)要注重发挥学校物质文化的“外显”作用,继续加强学校教育教学设施的日常管理,保证学生安全健康使用;继续做好校园净化、绿化、美化工作,营造良好环境,陶冶学生情操;继续挖掘学校的宣传栏、板报、广播、电视台、网站、功能教室等各种物质资源,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加强道德教育、特色教育的宣传与普及:

3、各学校(园)要挖掘突显学校物质文化“内隐”作用,体现继承传统,把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和学校优良传统教育结合起来,重视整理、挖掘校史中的教育资源,总结校友中的优秀人物的事迹,逐步形成本校的优良传统并加以发扬;体现和谐发展,力求突出特色与个性,注重历史传承与时代特征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注重校园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育人功能和艺术价值有机融合,在情感陶冶、人文关怀、生命价值的观照中引领学生健康发展。

(四)加强学校行为文化建设

学校行为文化是学校管理文化的落脚点。加强学校行为文化

建设,各学校(园)要把握三个重点:

1、以师生养成教育为重点:各学校(园)要继续落实好《市*教体局关于开展“魅力两惯,润泽校园”工作的意见》,立足学生成长生活,从细节点入手,抓好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要重视干部、教师良好“教育习惯”的培养,采取有效措施,继续抓好师德师风建设,严格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重视学校人际关系的形成,做好教师心理疏导,整体互动,提升师生的道德修养水平。

2、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各学校(园)要积极从民族优秀文化中吸取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的养料,通过传统经典名著、历史故事和人物的了解学习、组织中华民族文化及青岛地域传统民族文化研究性学习、设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践活动等方式,弘扬民族文化精髓,传承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3、以形成学校传统模式为重点:各学校(园)要立足三点形成学校传统模式:第一点是传统的行为模式:要关注教育教学过程和师生行为细节,在师生礼仪、校园秩序、尊重关爱、节约环保等意识的内化上形成切合实际的行为风貌;第二点是传统的活动模式:要依据每学年的教育教学时间安排,把握节日、纪念日、各种仪式等教育契机,开展切合时机和实际的学校传统文化活动;第三点是传统的成果模式:传承学校继有的在艺术、体育、科技等方面的传统优秀成果,挖掘内含其中的文化底蕴,结合当前形势,创新传统优秀成果的表现形式和内涵特质,以行为文化典型,带动提升师生、家长的行为文化修养。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

时间:20*年12月――20*年12月

积极倡导学校文化建设理论的研究的风气,积极聘请教育院校、专家教授开展学校文化建设的专题培训,提供相关咨询服务,及时引领和指导各学校(园)自查反思,概括提升精神文化建设主题,提升学校(园)管理者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认识高度,引领学校文化建设在内涵和方式上的全面提升,确保学校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各学校(园)要对学校文化的精神系统、管理系统、物质系统和行为系统进行自鉴自查,并从这四个方面入手研究规划学校文化的整体系统建设,优化学校文化建设规划者的设计理念,增强学校师生、家长对学校文化精神系统、管理系统、物质系统和行为系统的识别、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在学校文化的精神系统中,各学校(园)要通过研读校史资料、学校章程、学校发展规划、校报校刊、年度总结报告等方法开展自我反思式的实态调研,对已有的办学宗旨、办学精神、办学目标、发展战略等进行重新审视,发现学校的主要问题点和发展点,总结与提炼办学的核心理念,科学定位确立本土化的精神文化建设目标。

在学校文化的管理、物质和行为系统中,各学校(园)要以学校精神为基本出发点,全面统筹、有序推进,做好五项工作:一是进一步调整组织结构、完善规章制度;二是设计个性化、标准化、系统化的外显文化,营造独特的学校新形象;三是根据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认同度和参与度;四是对学校走廊、教室、办公室、校园环境等功能区进行规划、营造;五是着眼细节、整体提升学校管理文化、行为文化绩效。

第二阶段:

时间:20*年12月――20*年12月

建立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的互动交流平台,举办小型、灵活的文化建设工作现场会,不断推进文化建设的科学度和深广度,以优质、和谐为总体目标,形成区域型的学校文化共建氛围,提高区域内学校文化建设层次。

各学校(园)要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措施,基本形成学校文化建设的科学系统,在精神文化、管理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各方面初步显现鲜明特色,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运作水平,形成具有浓郁校本特色和独特品牌内涵的学校形象。

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总结篇12

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任务

广泛开展“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围绕文明礼仪、公共秩序、社会服务、城乡环境四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精心组织多种形式的大的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培育文明风尚、规范公共秩序,提高服务水平、改善城乡环境、养成文明礼仪的教育实践活动。依托文明学校、文化中心、家长学校等阵地,对城乡居民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育培训,使广大干部群众八基本道德规范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产生活中,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充分利用“公民道德宣传日”和“公民道德宣传教育月”以及重要历史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重要节庆日等,集中开展各种宣传实践活动,广泛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力维护公共秩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切实解决突出问题,总结推广先进经验,着力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引领时代新风,树立文明**良好形象。

精心组织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活动,按照省、市、县委文明办的安排部署,积极做好**市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和四川省首届道德模范、全国第二届道德模范评选、评选推荐工作,退出一批道德高尚的先进任务。切实加强领导,面向基层,强化组织领导,抓好宣传发动,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使评选表彰推荐过程成为开展道德实践,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树立良好道德风尚的过程,在全社会形成学习道德模范、关爱道德模范、争当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努力营造道德模范大量涌现、善行义举广为传颂的社会环境。

二、加快精神文明家园建设为主题,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灾后重建工作,大力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创建。集中打造**村三社**坪计划总安置点,以点带面,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和文明礼仪常识教育,把“精神家园”重建活动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着力培育文明和谐新风尚,提高城乡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继续深化“文明示范长廊建设”。开展**村示范新村建设,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认真开展清洁城乡行动,动员广大农民自己动手,清除农村“脏乱差”现象,努力改善生活环境。认真实施TCC5项目实施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扩大城乡文明共建的参与面和覆盖面。继续开展文明乡镇机关、文明村社创建活动。

加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建设与管理。以培育行业文明新风为主线,以共铸诚信活动为载体,大力加强诚信建设,推动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行业风气。在党政机关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机关,争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树立勤政、务实、廉洁、高效的良好形象,增强社会公信力。在企事业单位、窗口行业和执法部门要着力抓好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药品、卫生、家装、商业零售等重点行业的诚信建设,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对不诚信行为进行批评曝光。按照中央文明委《关于深入开展支援服务活动的意见》精神,着力推动社会支援服务活动,志愿服务仕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是新形势下推进精神文明的有力抓手,要切实加强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支援服务活动的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志愿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为人们关爱他人、奉献社会搭建平台。认真做好对**年以前建成的各级文明单位进行全面的清查、复查工作,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文明单位在各项工作的先进示范和带头作用。力争新创建县级文明单位1个。

扎实推进灾后精神家园的重建。精神文明建设战线肩负着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使命,承担着丰富和活跃灾区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任务。要把思想道德建设、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融入加快灾后恢复重建的具体进程中,深度挖掘灾后重建的优秀精神和先进典型,加快推进灾区文化阵地和文化设施恢复重建,在灾区普遍开展“自己动手,建设美好家园”主题创建活动。针对部分受灾群众思想状况和精神需求,进一步修订完善村民文明公约,组织动员各级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发挥各自优势,与灾区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丰富和改善灾区群众的物质精神生活,为加快建设美好新家园作出贡献。

三、以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为目标,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1、在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上下功夫、求实效

一是安全环境。严厉打击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活动,下大力气坚持整治影响未成年人就爱你抗成长的网吧、、等突出社会问题。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将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有害信息和垃圾信息,拒之于视听之外,特别是要八校园周边的社会文化环境作为检点,推进“警校共育”模式,切实抓好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二是文化环境。着力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不断退出体现**特色,适应时代需要、符合未成年人要求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三是活动环境。八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纳入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要加大投入,特别是在灾后重建配套建设可向未成年人开放的活动所,建设管理、运用号各种教育基地和活动设施。四是家庭环境。把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儿童发展纲要评估体系,引导家长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给孩子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启蒙教育环境。

2、在丰富道德实践上下功夫、求实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