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6 15:58:33

中华医学论文

中华医学论文篇1

2011年3月18日,“中华医学论文奖”(风湿免疫领域)扶他林杯第一次专家评审工作会议于北京诺富特和平宾馆圆满举行。会议由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游苏宁社长、“中华医学论文奖”风湿免疫领域评审组组长栗占国教授主持,来自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上海仁济医院、四川华西医院、湖南湘雅医院等全国各地的风湿免疫领域核心专家、医学核心期刊主编、编审等二十余人汇聚一堂,对“中华医学论文奖”的评审流程、评审制度、评审标准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交流。

“中华医学论文奖”评选活动由中华医学会发起并主办,是我国医学论文的专属奖项,2011年是中华医学论文奖启动年、风湿免疫领域是“中华医学论文奖”2011年度首批开展的学科、本次会议是风湿免疫领域的第一次专家工作会议。游苏宁社长宣布了“中华医学论文奖”(风湿免疫领域)扶他林杯专家评审组聘任决定,并在致辞中对该奖项评选活动的背景及意义作了深入阐述:首先, “中华医学论文奖”评选活动的展开,将在医学领域树立学术论文典范,引导高水平研究论文投向国内优秀期刊。近年来,我国医药卫生期刊论文的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中华医学论文奖”的设立,将会进一步提升我国医学期刊论文的质量与影响力,通过评审表彰机制,树立优秀论文典范,鼓励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优秀、原创作品在国内高水平的期刊上发表。其次,可以净化学术氛围,规避模仿、抄袭、剽窃等学术创作上的不良风气。本着提倡原创、表彰创新、激励贡献的宗旨,将会逐步在行业内树立并宣扬原创、科学、务实的医学论文创作观,为推动我国医学期刊向高水准方向迈进做出贡献。

“中华医学论文奖”的评选将会分学科领域、分年度逐步铺开,各学科领域设立“医文影响力提名奖”、“医文影响力奖”、“医文创新奖”、“医文贡献奖”、“医文典范奖”等奖项。“医文影响力提名奖”由万方数据根据论文的综合影响力客观评价指标如论文的被引指数、非相似指数等评价筛选产生;其他奖项采取专家随机分组、交叉评审、推荐与投票复议的方式产生。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医药事业部总经理张秀梅出席本次会议,并对此项目提供技术支持。本次活动的成功组织与实施将为在其他学科的推广应用积累宝贵经验。

栗占国组长主持会议,介绍了“中华医学论文奖”的评审工作流程,专家评审工作制度。他强调,“中华医学论文奖”的评审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公信的原则,全程接受专家、读者、作者的监督;专家推荐或举报要书面提交的理由,经评审复议会专家集中讨论,确定获奖名单。最后,栗占国教授对“中华医学论文奖”(风湿免疫领域)扶他林杯2011年评审工作做出了具体部署。

中华医学论文篇2

谨守病机,审证论治

谭师临证,遵循《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在补泻温凉治法的运用方面,总是谨守病机,审证论治。中医治病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谭师强调临证时要多思善变,具体病情,具体分析,谨守病机,即使病证相仿也不能一概而论,应因人而异,辨证为本。谭师常说:“治病不仅应知其常证,更应知其变证、转证、兼证,酌见其初始至终,临床治疗方能有的放矢,知常达变”。如精浊(慢性前列腺炎),其病因虽较多,但因其病史一般较长,且反复发作,其病机多责之于肾虚、湿热、瘀滞等方面,多为虚实夹杂之证,谭老常用自制前炎清方治疗,方取女贞子、旱莲草滋阴补肾,萆薜以分清浊,上3药滋阴、泄浊为君药;菟丝子、山茱萸补肾固精以辅之;虎杖、紫花地丁之苦寒,金钱草之利湿热,协萆薜以清下焦之湿热而坚阴;穿山甲、玄胡、丹参、红藤补血、活血以祛瘀滞,此3组药是为辅君之臣药;病久气弱,选黄芪益气作为佐药;膀胱乃州都之官,气化则能出焉,故用乌药、石菖蒲行气通溺窍为使药。全方共奏补肾、固精、泄浊、化瘀之功【lJ,用以治疗肾虚湿热挟瘀证的慢性前列腺炎,常获满意疗效。谭老曾治疗一“脑积水”患者,在某西医院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症见剧烈头疼,神志清楚,舌暗紫,脉沉。西医拟行“脑室引流术”,其家人拒做手术,要求服中药治疗。后求治于谭师,中医诊为头痛,辨证当属瘀血阻窍,治拟活血化瘀、通窍止痛。处以通窍活血汤化裁,药用黄芪30g,赤芍10g,葱白3根,麝香(冲服0.5g,桃仁10g,红花6g,生地黄15g,当归lOg,炙穿山甲¨中服5g,川芎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后头痛明显好转,续予原方加减,约服100多剂,诸症皆除,头部CT复查示:脑积水消失。谭老谆谆告诫后学者,辨证不明不细,不仅投药罔效,反而加重病情,使病情趋于复杂,临证时只有谨守病机,辨证准确,才能获得良效。

内外并治,标本兼顾

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云:“凡言外科者,未有不本于内科者也,若不深明内科之旨而徒抄袭旧方,以为酬应,鲜有不蹈橐驼肿背之消矣”。外科虽有外症,然其机制与内科相通。内外科虽分为二,但不能截然分割,因临床上常有外科见内证,内科变外证,辨证不明,很易误诊。谭老认为:“外科医生务必精于内科,且尤擅外科”,其临证常遵循“外之症实根于内”的理论,如谭师认为,“疮疡虽发于表而病根则在于里,若治外而不治其内,舍本求末,病焉能除”?临床上要获全效,不仅要有深厚的内科基础治法,而且还必须精于外治法。正如《医学源流论》说:“外科之法,最重外治”。《理瀹骈文》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外治在表,而作用于内,治在皮腠而内通脏腑,治在局部而调节整体。因此,治~g~f-科疾病,必须内外并治,标本兼顾。如谭老认为前列腺增生症的基本病机是肾虚气化不利和前列腺病理性增生的瘀血内阻,据此谭老提出治疗本病以补肾祛瘀、通关利水为大法。自创尿癃康,药用熟地黄、山茱萸、菟丝子补肾固精为君;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精,茯苓、牡丹皮、泽泻以利湿浊,蒲黄、五灵脂、莪术、牛膝、穿山甲活血祛瘀为臣药,散结消瘀,病久气弱,选黄芪益气、金钱草之利湿热而坚阴为佐药。诸药合用补肾而不碍破瘀,祛瘀而不伤正气,瘀去而尿窍通畅,气化则小便通利,标本兼顾,共奏补肾祛瘀、通关利水之功皿]。

重视二天,顾护胃气

脾胃为后天之本,五脏之大源,人体所需之气血、营卫、精津皆生于脾胃。《素问•太阴阳明论》日:“脾者,土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脾气健运,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心肺化赤”,以营养全身。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为“全身阴阳之根”。张介宾云:“肾为精血之海,为元气之根。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景岳全书•命门余义》)。然元气强弱,脾胃为本,《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云:“元气之充足,皆有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谭老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提出了外科病证多根于脾肾二天的学术理论,如阴疽流痰,症发于外,是由脾’肾先衰于里;脑疽可见诸肾火内伏,煎灼真阴而发;疔疮则由膏粱厚味、脾胃蕴毒而成p】。谭老认为外科病的诊治应以内科为基础,“外科大症、危症根于脾肾,治疗尤应固护根本”。如疮疡大症,倘若脾肾未败,尚有一线转机;若脾肾衰败,则百药难施,病多凶险。同时在外科疾病的治疗中,谭教授常把健补脾胃之气作为调治疾病的大法。如在辨治慢性前列腺炎、少弱症、遗精等男科疾病以及瘥后调理方面,谭教授灵活把调补脾胃的方法运用于上述疾病的治疗。常用健脾方如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八珍汤、归脾汤等。谭教授将常用药物如人参、茯苓、山药、薏苡仁、芡实、莲肉等作为“补脾胃上药”,尤喜用甘、微温的黄芪,正如《本草正义》所云:“黄芪,补益中土,温养脾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其皮直达人之肤表肌肉,固护卫阳,充实表分,是其专长,所以表虚诸病,最为神剂”。

中华医学论文篇3

有了人类,就有了医药的活动。中原地区是中华中医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早在伏羲、黄帝时期,就有了医药起源的美妙中华中医文化的源头。

河南是中医的源头,是中医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人们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逐渐发现了植物药,车渔猎生活中,逐发现了动物药;在冶矿生产实践中,逐渐发现了矿物药。与此同时,又发明了针法、炙法和外治法等。

战国秦汉三国时期,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时期,其标志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经典相继同世,《黄帝内经》大约是战国秦汉时期,为后世中医理论之源。《伤寒杂病论》系东汉南阳郡涅阳张仲景所著,该书的最大贡献原则,奠定了临床诊断理论的基础。《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的洛阳,其主要贡献是提出了中药学理论。而这三部医药学原完成的,可以说中华医药理论的形成是在中原。

南北朝至隋唐进期,中医学得到了全面发展。

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邈,曾长期在中原行医,著有《千金要方》、《千金》大成,对《黄帝内经》有大量征引和深入阐发。同时,他收录了张仲景著作有关伤寒病症的部分,从而医圣文化得以广泛。

宋金元时期,是我国医学的发达兴盛时期,其重心在中原。这一时期医学发展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医政设施的进步,当时都城开封设立“翰林医官院”、“太医局”及其他保健或慈善机构,把医药行政与医学教育分立起来。同时还设立“御药局”、“医药惠民局”等专职药政机构,这一传统至今仍被沿用。

明清时期,由于全国经济中心的南移,我国医学在南方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河南仍涌现出了众多著名医家。

宋代以前,河南一直是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中原大地名医荟萃,是名医最多,献最大的地区之一。

中原地区在历史还形成了独特的药文化。产于怀庆府(今焦作市)的“四大怀药”,即怀山药、怀、怀地黄、怀牛膝,距今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在众多的中草药中,独享有“华药”的美称,由此产生、发展成怀药文化、怀商文化。

中医学文化是在中华文化母体滋养下发展成长的,从传统文化这一母体文化中,源源不断地汲取营养,积淀起深厚的医药文化,是中华医药文化的根基和主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张仲景医圣文化为代表,以其高尚的职业道德治思想、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成为中医学的灵魂,对整个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从《黄帝内经》开始,中医药文化的哲理就十分明晰,阴阳学说、五行相生相克、整体宇宙观等哲学思想基础已经奠定。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中原医家所创造的理论价值时至今日仍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其一,阴阳及平衡理论,提出了人体阴阳之气的平衡是生命健康的基本条件,“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和谐学中的和谐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其二,五行及脏腑、经络理论的提出,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整体观念与联系的观念。其三,藏象及辨证理论,通过对小体外部现象的观察,得知人体的健康状况,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对本质和现象问题的独特理解。张仲景的辨证论的提出,反映出对差异性问题和分析的独特理解。此外,中医治病包括无病养生和有病调理两个方面,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整体观在医疗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总之,中原中医药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朵奇葩。

中原医学文化以张仲景文化及张仲景医圣文化为代表,其高尚的职业道德、科学的辨证论治思想、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张仲景的医德观完全体现了中华民族以“仁爱”为核心的传统美德,形成以“仁”为核心;二,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诊疗方法,为中医临床医疗的通用模式,一直是中医诊疗疾病所遵循的基本法则,一直指导着中医;三,承前启后的医方文化。仲景所载方药,被尊称为“经方”、“祖剂”。时至今日,仍为广大医药工作者所喜用。医圣发展,已成为蔚为壮观的文化现象。对中国、对汉字文化圈,乃至世界的医学、人文等均有较大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作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的医学专著,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之作,不仅是界人民的巨大财富。国人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杂病论》为医经,称之为“活人书”。其影响早已跨越国度。进而又形成“伤寒学”、“伤寒文化”。一些国外的医家还专神祠,将此称之为“归宗”。由此可见中原医学文化的魅力的影响。

中华医学论文篇4

有了人类,就有了医药的活动。中原地区是中华中医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早在伏羲、黄帝时期,就有了医药起源的美妙中华中医文化的源头。

河南是中医的源头,是中医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人们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逐渐发现了植物药,车渔猎生活中,逐发现了动物药;在冶矿生产实践中,逐渐发现了矿物药。与此同时,又发明了针法、炙法和外治法等。

战国秦汉三国时期,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时期,其标志是《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经典相继同世,《黄帝内经 》大约是战国秦汉时期,为后世中医理论之源。《伤寒杂病论》系东汉南阳郡涅阳张仲景所著,该书的最大贡献原则,奠定了临床诊断理论的基础。《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的洛阳,其主要贡献是提出了中药学理论。而这三部医药学原完成的,可以说中华医药理论的形成是在中原。

南北朝至隋唐进期,中医学得到了全面发展。

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邈,曾长期在中原行医,著有《千金要方》、《千金》大成,对《黄帝内经》有大量征引和深入阐发。同时,他收录了张仲景著作有关伤寒病症的部分,从而医圣文化得以广泛。

宋金元时期,是我国医学的发达兴盛时期,其重心在中原。这一时期医学发展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医政设施的进步,当时都城开封设立“翰林医官院”、“太医局”及其他保健或慈善机构,把医药行政与医学教育分立起来。同时还设立“御药局”、“医药惠民局”等专职药政机构,这一传统至今仍被沿用。

明清时期,由于全国经济中心的南移,我国医学在南方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河南仍涌现出了众多著名医家。

宋代以前,河南一直是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中原大地名医荟萃,是名医最多,献最大的地区之一。

中原地区在历史还形成了独特的药文化。产于怀庆府(今焦作市 )的“四大怀药”,即怀山药、怀菊花、怀地黄、怀牛膝,距今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在众多的中草药中,独享有“华药”的美称,由此产生、发展成怀药文化、怀商文化。

中医学文化是在中华文化母体滋养下发展成长的,从传统文化这一母体文化中,源源不断地汲取营养,积淀起深厚的医药文化,是中华医药文化的根基和主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张仲景医圣文化为代表,以其高尚的职业道德治思想、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成为中医学的灵魂,对整个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转贴于

从《黄帝内经》开始,中医药文化的哲理就十分明晰,阴阳学说、五行相生相克、整体宇宙观等哲学思想基础已经奠定。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中原医家所创造的理论价值时至今日仍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其一,阴阳及平衡理论,提出了人体阴阳之气的平衡是生命健康的基本条件,“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和谐学中的和谐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其二,五行及脏腑、经络理论的提出,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整体观念与联系的观念。其三,藏象及辨证理论,通过对小体外部现象的观察,得知人体的健康状况,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对本质和现象问题的独特理解。张仲景的辨证论的提出,反映出对差异性问题和分析的独特理解。此外,中医治病包括无病养生和有病调理两个方面,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整体观在医疗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总之,中原中医药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朵奇葩。

中原医学文化以张仲景文化及张仲景医圣文化为代表,其高尚的职业道德、科学的辨证论治思想、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张仲景的医德观完全体现了中华民族以“仁爱”为核心的传统美德,形成以“仁”为核心;二,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诊疗方法,为中医临床医疗的通用模式,一直是中医诊疗疾病所遵循的基本法则,一直指导着中医;三,承前启后的医方文化。仲景所载方药,被尊称为“经方”、“祖剂”。时至今日,仍为广大医药工作者所喜用。医圣发展,已成为蔚为壮观的文化现象。对中国、对汉字文化圈,乃至世界的医学、人文等均有较大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作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的医学专著,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之作,不仅是界人民的巨大财富。国人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杂病论》为医经,称之为“活人书”。其影响早已跨越国度。进而又形成“伤寒学”、“伤寒文化”。一些国外的医家还专神祠,将此称之为“归宗”。由此可见中原医学文化的魅力的影响。

中华医学论文篇5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4-0793

国内刊号:11-9148/R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7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中华医学论文篇6

全国首届中医药专门研究人员班王曦明,刘崇晏,黄吉赓,程家正

整体护理概念的提出及发展李慧慧,李春雨,徐彩红,LIHui-hui,LIChun-yu,XUCai-hong

秦昌遇生卒年考张一群

宋本《伤寒论》访书记钱超尘,QIANChao-chen

简论中医文献学和中医各家学说的史学属性王振瑞,WANGZhen-rui

60来中国近代传染病史研究综述冯秋季,FENGQiu-ji

喉罩发展史料李春雨,贾晋太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发展简史中华医史杂志 马媛,张莉

美国鼠疫研究先驱凯尼恩博士金东英,李志平,JINDong-ying,LIZhi-ping

著名中医文献学家余瀛鳌王凤兰

读者·作者·编者

评《中医方剂学发展史》和中浚,周兴兰

杨用道籍贯小考肖红艳,钱超尘,严季澜

略论人类健康观念的演变梁峻,刘聪,张磊,LIANGJun,LIUCong,ZHANGLei

健康理念的发展与现代研究之悖论马伯英,MaBo-Ying

人痘接种30法及其文化背景因素析AliciaGrant

"鬲偏枯"之"鬲"字小考金栋

中医学的健康观及维护健康的特色和优势王阶,汤艳莉,WANGJie,TANGYan-li

论健康认知的相对性张海鹏,陈润花,ZHANGHai-peng,CHENRun-hua

林亿新校正辨异三则兰台

《泰定养生主论》的婚育保健王莹莹,屈建峰,杨金生,WANGYing-ying,QUJian-feng,YANGJin-sheng

《马继兴学术论文集》出版侯酉娟

吴茱萸名称演变探究毛斌斌,王德群,MAOBin-bin,WANGDe-qun

1946-1948年河北疫病防治措施贾鸽,JIAGe

循证医学产生的背景辨析谢瑜,艾昌林,邓绍林,李幼平,XIEYu,AIChang-lin,DENGShao-lin,LIYou-ping

全国医史文献学科建设发展创新研讨会纪要陈丽云,张苇航

俄藏黑水城医学文献《神仙方论》辑校考释张如青,汤晓龙,ZHANGRu-qing,TANGXiao-long

《雷公炮炙论》张骥辑本研究成莉,CHENGLi

《本草衍义》中的药性理论兰台

民国广东国医分馆及各县支馆概况郑洪,ZHENGHong

访中国赤脚医生第一人王桂珍杨佳,王晓燕,陈煜

牛痘发明者贞纳的多彩人生李丹溪,甄橙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简史宋志远,张之瀛,徐泽升,SONGZhi-yuan,ZHANGZhi-ying,XUZe-sheng

中国古代养生概述孙中堂

《本草衍义》中的脏腑用药陈润花

略解"石淋"李媛媛,LIYuan-yuan

清代京师普济堂考张磊,梁峻,ZHANGLei,LIANGJun

中国宫廷医学史略李春生

中国古代优生文化辨析蒋功成,宗红

"和"在中国养生观中的体现陈丽云,严世芸

宋代官刻医书流向初考逯铭昕

1910-1937年的中国铁路卫生防疫黄华平,赵伟

《导引图》与《引书》的比较分析姚海燕HtTp://

刘月恒与《生草药性方谱》张璐砾

近两年来中医史研究进展朱建平

《广阳杂记》部分乡土本草的考析中华医史杂志 张均克

丁瓒与心理分析的应用范庭卫,黄剑

疫病名家博济黎民——纪念余奉仙诞辰150周年余瀛鳌

南阳菊潭考许敬生

漫话剖宫产王重阳

Medline网络数据库收录《中华医史杂志》情况简介张骞

努力把本刊办得更好《中华医史杂志》编辑部,Editor

秦统一前后的医事制度郑怀林,ZHENGHuai-lin

从汉画像石庖厨图谈汉代饮食烹饪状况杨金萍,YANGJin-ping

清朝卫生法制特点浅析刘聪,梁峻,闫晓宇,LIUCong,UANGJun,YANXiao-yu

人类健康理念国际论坛征文通知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中华医史杂志编辑部

药用黄精种质的变迁程铭恩,王德群,CHENGMing-en,WANGDe-qun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从2009年开始标注数字对象惟一标识符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方剂配伍中君药的演变袁冰,石东平,YUANBing,SHIDong-ping

""期间中草药运动特点及表现形式张卫,张瑞贤,ZHANGWei,ZHANGRui-xian

20世纪30年代上海公共租界中外人士病亡考察中华医史杂志 明

心肺复苏术的历史回顾付德明,郑建中,郭政,吕吉元,FUDe-ming,ZHENGJian-zhong,GUOZheng,LVJi-yaun

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认识与命名李春雨,贾晋太,LIChun-yu,JIAJin-tai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11届全国中医医史文献学术会议纪要田思胜,戴铭

《窦太师针经》传本及构成考黄幼民,黄龙祥,HUANGYou-min,HUANGLong-xiang

中华医学会与万方数据签署系列杂志数据库独家合作协议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医学切要》托名傅山考张玲,ZHANGLing

美国细菌学家梅耶博士李峥,李志平,LIZheng,LIZhi-ping

张志斌《中国古代疾病流行年表》评介孟庆云

陕甘宁边区防疫委员会防字第一号布告钱俊英,任古城

医学史学者张文教授逝世王明旭,李兴民

日本食物本草学专著《本朝食鉴》周敏,ZHOUMin

水肿的一种称谓——"河白"朱建平

《景岳全书》中的临床疗效评价李君,刘保延,LIJun,LIUBao-yan

韩启德序《中国医史》再版韩启德,HanQi-de

理念先导的革命:美国Flexner医学教育改革分析张艳荣,李志平,ZHANGYan-rong,LIZhi-ping

《伤寒论》"阳气重故也"小议兰台

近代中医学校教育兴起的原因及背景中华医史杂志 杨文劼,黄瑛,李洁,YANGWen-jie,HUANGying,LIjie

帕雷的外科学定律王小健,苏云星

台湾中医大学教育及考试制度现状周珮琪,林昭庚,CHOUPei-chi,LINJaung-Geng

中国医药卫生文物述要廖果,LIAOguo

胡美与雅礼会马光霞,冯向飞,MAGuang-xia,FENGXiang-fei

儒医平议李健祥,LIJian-xiang

损益思想与针刺补泻张树剑,赵京生,ZHANGShu-jian,ZHAOjing-sheng

"上病下取"考王宝华,张媛媛,WANGBao-hua,ZHANGYuan-yuan

麻醉一词的来历及含义演变中华医史杂志 李春雨,郭斌,贾晋太,LIChun-yu,GUObin,JIAJin-tai

中华医学论文篇7

2数字化情况调查结果

2.1版权页调查

对国内口腔医学科技期刊版权页的调查显示,有21本标注了电子信箱,占84%;只有9种期刊建立版权网站;标有2个网址的有1种。分布情况见图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口腔医学科技期刊的网站建设相对处于被动、落后的状态,与国外期刊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2.2CNKI

收录全文情况除7种期刊(占总数33.33%)缺失首期或最早数期,《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更新至2007年止,其余13种期刊(占总数61.90%)收录自期刊创刊以来所有全文。

2.3国外数据库收录本研究以PubMed为代表数据库进行检索

检索结果显示,至2008年9月止,PubMed年收录中国口腔医学科技期刊只有3种(占收录期刊总数的12%),包括《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和《上海口腔医学杂志》。其中《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共收录自1987年1月刊~2008年2月刊共2770篇论著的英文摘要,小部分早期论著的摘要暂缺;《华西口腔医学杂志》收录1997年2月至2008年8月共1404篇英文摘要;《上海口腔医学杂志》共收录1992年6月~2008年8月2064篇论著,其中1960篇提供全文PDF链接,2008年全部则只提供英文摘要。

2.4国内口腔医学科技期刊网站建设情况

2.4.1主办单位网站链接网页《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上海口腔医学》、《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和《中国口腔医学继续教育杂志》5种口腔医学科技期刊拥有主办单位网站的链接网页。《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和《上海口腔医学》依托于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网站,提供一般性信息包括各期刊的简单介绍以及期刊的编辑、出版等各种相关信息,可以通过网站进行期刊订购、论文投稿、文献检索、文献阅读甚至全文PDF文件下载,相关链接较全面,构架完善,并设有中英文两个版本。《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和《中国口腔医学继续教育杂志》的链接网页则仅提供版权页等一般信息,不具备文献检索、文献阅读及文献下载等功能,支持网上投稿。

2.4.2版权网站期刊建立版权网站可借助因特网方便、快速的特点,在提供期刊文献服务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更新、更快、更广泛的医学信息服务[3]。《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和《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是国内目前拥有版权网站的口腔医学科技期刊,作为以印刷版本期刊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网站,其提供各期刊的简单介绍以及期刊的编辑、出版等各种相关信息。用户也可以通过网站进行期刊订购、论文投稿。提供快速检索和高级检索,文献设有HTML和PDF两种链接,但全文未上传,也未见留言信息。

3口腔医学科技期刊数字化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中华医学论文篇8

样本来源于《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11版)。由浙江省出版发行的医学专业期刊共有25种,占浙江省科技期刊总数(115种)的1/5。涉及基础医学、内、外科等13个学科,数量最多的为综合类(4种),其次为学报类(3种)。刊期以月刊为主(12种),其次为双月刊(11种),半月刊和季刊各1种。

1.2统计方法

以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11版)为数据源,统计25种期刊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基金论文比等3项反映期刊影响力的指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同时,为客观评价期刊的水平,对以上指标用本期刊的指数/学科平均指数来进行纵向的比较,比值>1表明该指标高于学科平均水平。

2结果与分析

2.1浙江省医学期刊影响因子与总被引频次

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它表征期刊有用性或显示度,与期刊影响力、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直接关联,是目前公认的衡量期刊尤其是同类期刊影响力大小的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表2显示:浙江省医学期刊总体的影响因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影响因子/学科平均比值>1的期刊仅有5本:中国医学高等教育(2.303),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1.612),护理与康复(1.243),肝胆胰外科杂志(1.203))和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1.190),其余都在本学科的平均水平之下。从以上结果来看,除了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外,其余4本杂志均具有鲜明的专业学科特色,表明专业特色对提升杂志的影响因子具有较大的帮助;而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虽为综合类期刊,但其依托浙江大学雄厚的科研背景,使杂志的成长有了有利的环境。总被引频次可以显示期刊被引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评价期刊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浙江省医学期刊中总被引频次均值为1201次/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82次/刊),说明浙江省医学期刊在学术交流过程中有一定的地位。但是高于本学科平均水平的并不多,仅有4本期刊:中国高等医学教育(3.659),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1.581)),浙江预防医学(1.187)和中华急诊医学杂志(1.162)。有学者认为总被引频次与载文量相关,本文总被引频次/学科平均>0.6的13种期刊中只有2种是双月刊,因此浙江省医学期刊整体的总被引频次较高是否与其载文量较多有关,有待探讨。

2.2浙江省医学期刊基金论文比情况

基金论文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科技期刊吸收学科前沿和高质量论文的能力,因此也是衡量期刊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浙江省医学期刊的总的基金论文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8本期刊与学科平均比值>1,分别为: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温州医学院学报,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浙江医学和口腔材料器械杂志。一般来说,高校学报或者由高校主办的杂志依托高等学府,基金来源丰富,拥有较高的基金论文比的几率比较高,本文中除了《口腔材料器械杂志》和《浙江医学》,其余6种杂志均由浙江大学或者温州医学院主办,这2所大学均拥有较雄厚的科研实力。值得关注的是《浙江医学》作为一本地方性的医学杂志,拥有较高的基金论文比,充分说明其在浙江省医务工作者中的地位。

3讨论

3.1浙江省医学期刊的总体评价

目前,期刊的评价指标有10余种,其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基金论文比是其中比较重要的指标,虽然这些指标各有局限,但还是能够基本反映期刊的总体状况。本文通过对浙江省医学期刊以上3种指标的统计分析发现:浙江省医学期刊的总体水平偏低,影响力较弱,虽然在学术交流中有一定的作用和地位,但是吸收前沿学科和高质量论文的能力与国内的优秀期刊相比还有待提高,这与浙江省期刊的总体情况相似。但是也不乏亮点,一些期刊如《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等在其自身的学科领域内名列前茅,具有较高的学术质量。

3.2提升浙江省医学期刊影响力的建议

3.2.1找准定位,坚持专业化和特色化

随着生物医学的快速发展,要在国内的众多杂志中占有一席之地,需要找准自身的定位,寻求鲜明的特色和学科优势。从本文结果可以看出,有着自身特色或者学科优势明显的期刊影响力均较强,如《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各项指标名列前茅,这与其是为数不多的医学领域中涉及高等教育的杂志密切相关,独特性和稀缺性导致了高影响力。另外几种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期刊,除了浙江大学学报,其余几种也都具有明显的“小而精”专业特色。因此,找准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不仅需要编辑部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发展方向,同时也需要管理部门在政策层面上给予引导和支持。

3.2.2探索集约化的发展之路

2011年,原新闻出版总署已明确科技期刊出版体制的改革的”路线图”,期刊的集约化发展已势在必行。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集约化有助于提升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如国内中华医学会的“中华”系列杂志,在医学领域里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在浙江省主办的3本“中华”系列杂志中,除了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因办刊时间较短,一些指标略低之外,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和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在本学科领域中名列前茅,充分显示出“中华”品牌较强的竞争力。因此,今后可以结合浙江省医学期刊的特色或者学科特点,逐步整合横向和纵向资源,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浙江医学期刊集群,通过集团优势提升期刊整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如刊名带有“浙江”的地方性医学期刊,因其强烈的地域特色,普遍存在影响力偏低的现象,而且一些杂志的学科和内容也趋于雷同,这些杂志是否可以尝试联合经营,优化配置,取长补短,通过团队的力量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品牌集群,进一步带动期刊的整体发展。

中华医学论文篇9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1-2155/R

国内刊号:2-65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47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中华医学论文篇10

宜春学院美容医学院教授、中国美容医学文史馆研究员,历任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前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名誉会长,《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总编辑等。

春意正浓。

“中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整体学科”之花格外妖娆。

时光荏苒。二十多年前,一位来自江南宜春的人文教授,站在开放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目光如矩,笔底波澜,打量“渐进变化的美丽生活”,在医学、美学、人文的交相辉映间,以拓荒者的姿势,探索人类欲望的斯芬克斯之谜,开启了中国医学审美的时代新里程。

正是由于他和他的一批同代专家的共同努力,促使这一学科指引着中国医疗美容事业得以系统的理论与方向,整合与并储,建设与实践,标准与法治,产业与推动。

彭庆星----这位大家熟稔的学者,这位自嘲为“学科前沿”的老兵,二十多年来,呕心沥血、孜孜不倦、思考或前行,让一个学科的魅力浓缩和彰显人性的美丽欲望和美丽追随。

今天,本刊走近这位德高望重而又平易近人的学者,了解这场现在依然持续的“如火如荼”的医学审美运动。

创理论:引发“西方学术界”频频关注

《华夏医疗美容》:当代中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整体学科(以下简称“整体学科”)萌芽和兴起的基本标志是什么?

彭庆星: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医学与哲学》、《医院管理》等杂志就散在地载有讨论医学中的“美”的文章。我从中受到感染,以致浮想联翩,于1986年4月相约原上海二医大邱琳枝教授合作组编《医学美学》专著,即1988年8月由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那本书。至今足有四分之一世纪。在此漫长而又不太漫长的学科发展历程中,我与全国同道专家自觉或不自觉地迈入了一条“与世界相互接轨”的道路。至今,我国的这门新兴的“整体学科”已亭亭玉立在东方地平线上,其学科建设的成果令世人瞩目,且在国际同行中据有一定地位。

《华夏医疗美容》:作为在全球率先展开学科创建和研究,学科发展是否遇到阻力?听说当时国际上有性些不解的声音?并引发了西方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彭庆星:1988年3月16日,即《医学美学》一书出版前五个月,也是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以下简称“分会”)成立前的筹备阶段。由于我国内已有信息预告,英国《社会科学与医学》(Social Science & medicine)杂志主编PeterJ.M.McEwan闻讯后,致函该杂志当届编委会的中国籍编委、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时任所长蔡景峰教授询问“医学美学的概念是什么?”并委请蔡约我为之撰文。《医学美学》出版后不久,又有美国得克萨斯大学人文医学研究所时任所长Thomas.R.Cole致函我问道:“你的医学美学(medical aesthetics)是不是医学伦理学(medical ethics)之误?”言下之意是:“没有‘医学美学’一说,你可能搞错了吧!”我毫不迟疑地回复他:“中国学者认为,医学美学与医学伦理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你说我们错了,只能证明美国学者尚未涉足医学中实际存在的美与审美问题,至少证明这在美国人文医学界还是一个空白点。欢迎你们随时来中国交流”。

《华夏医疗美》:后来情况如何?

彭庆星:后来,英国Peter主编为我们“分会”的成立发来了专函致贺。“分会”的成立后,我就与我的同事王雪等合作撰写了《医学美学的兴起与展望》(The rise and prospects of medical aesthetics)一文,发表在PeterJ.M.McEwan主持的英文版杂志《社会科学与医学》1995年第8期[2]。从而,澄清了西方学术界的模糊认识。此后,在国内外人文医学界在这方面几乎一片和谐声。

建平台:国内专家的欢呼与共识

《华夏医疗美》:那么在国内,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提出,介于多门交叉学科之间,涉及从传统学科的分化与重组,是否也遇到过不解和阻力?或者说引发了更多专家进入该领域的追随?

彭庆星:由于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医学发展大潮的到来,国内临床医学界也大多称快,甚至不约而同地为当代美容医学学科推波助澜。比如,1986年11月,我国整形外科界大师宋儒耀教授就在京主持召开了一次“国际整形外科美学研讨会”。在邱琳枝和我主编的《医学美学》出版后的一两年内,还有一批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美容医学专著相继出版。如高景恒的《实用美容手术》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王大枚、夏兆骥主编的《美容外科简明手术学》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张涤生院士主编的《实用美容外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当然,也有学科认识一时不够明白者,但大都在学术交流中逐渐自行化解了。而且“分会”于1990年在武汉成立时,这个领域的专家已开始有了一定程度的团结气氛,并共同推动着这门整体学科的超常发展。

《华夏医疗美容》:可否谈谈当时促成团结的状况?

彭庆星:其中最典型的可数整形外科学前辈、“中国皮瓣”发明人杨果凡(总医院教授)。1990年11月,在武汉召开分会成立大会前夕,曾谣传“杨教授对这次会议不太理解”。也许因为如此,会议报到那天,高景恒、李祝华二位同仁特地向我介绍杨教授。当即,两人坦诚地交谈了一个多小时。杨果凡教授向我提出一系列疑问:从医学模式的转变到新学科的出现;从传统学科的继承和发展到当代学科的分化与重组;从新学科的内涵到体系的构成……越谈越投机,最后以相互首肯和热情握手而结束了这次意义深远的交谈。三天大会结束,李祝华医师陪同杨教授驱车赶赴武昌机场,我送他上车时,杨紧紧地握着我的手说:“这次大会我的感觉很好,特别钦佩你!”令我感动!

翌年开春,杨果凡教授主办“美容外科学习班”,邀请我与他的同辈专家李式赢、孔繁祜、陈一飞、郝新光等赴沈讲课和相聚,安排我讲的是开宗明义第一课:医学美学。杨果凡约着先行到达的李式赢听了这次课。由于我讲的重点内容是结合美容手术设计来阐述人体黄金律问题,李式赢教授于课余闲聊时风趣地问道:“按你的说法,如果某太太不符合黄金律的话,是不是要离婚?”我笑曰:“不至于吧,情人眼里出西施嘛!” 顿时,哄堂大笑。

觅知音:代表中国加盟UIME

《华夏医疗美容》: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20多年来,成果丰硕,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医疗美容事业发展的格局。而此时全球整形美容业风起云涌,怎么样融入全球化的竞争?

彭庆星:分会的成立,拉开了当代中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整体学科建设的序幕。这是历史事实。“分会”成立后,分会专家在共同为国内学科建设而奋争的同时,念念不忘走向世界的学术理念。在此,我们要感谢张其亮教授为主任委员的第一届委员会。这届委员会于1994年6月高瞻远瞩地提出:“应珍惜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近几年来发展的大好形势,珍惜中国医学美学美容事业大发展的时机,争取在人类进入2000年时,中国的医学美学与美容事业有一个新的和较大的飞跃。我们希望美容医学不仅在医学学科群中确立应有的地位,而且在某些领域里具有国际权威性。”

《华夏医疗美容》:分会第一届委员会的学术信息达到了吗?

彭庆星:毫不讳言,成功地达到了!经分会历届委员会的不断努力,在人类进入2000年时,确实有了一个“新的和较大的飞跃”,我们从事的学科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2000年11月,分会在广东省佛山市召开“第二次全国口腔医学美学美容学术大会”。新加坡华人医生、国际美学牙医学联盟(IFED)原秘书长郑星辉应邀参加会议。此前,我与他素不相识,但出人意料地一见如故。在双方来不及相互问好的情况下,他就情不自禁地挺起他那高大的身躯,举起他那粗壮的双拳,用一口流利的粤语大声呼喊:“彭先生,你为什么不把我们中国的‘大学会’带到世界上去交流!”我未经思索地答曰:“今天把你请来,不就是世界流的开始吗!”那些天,正值世纪交替之前夕,也适逢我刚接任“分会”第三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之际。郑先生那深厚的华裔情,火热的中国心,进一步撼动着我的学科灵感,激励着我对国际化学术理念和目标的钟情,鼓舞着我与分会专家共同走向世界的勇气和决心。

《华夏医疗美容》:世界医疗美容行业需要了解中国,中国美容医学需要认知世界?作为承担中国医疗美容理论使命的一个学科组织,在当时有什么样的举措来促进这一融合与交流?并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彭庆星:佛山会议后,经两年多的筹备,分会于2002年7月在北京举办“第二届国际医学美学美容学术大会”,提出“为创造人类自身的生命活力之美而携手前进”的主题,受到与会10多个国家的近百名专家学者的赞许。会前,我们梦寐以求地期待着大会期间组建一个国际性的整体学科的学术组织,虽已得到与会的美国、日本、新加坡、印度等国专家的广泛响应,其中包括美容外科、美容皮肤科、美容牙科等多学科专家的广泛响应。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而未能实现这一天真的蓝图。从而,只有痛下决心:走出国门去寻觅国际上的相关学术组织和学术知音,广泛寻求国际合作。

《华夏医疗美容》:后来,整体学科是怎样走出国门的?

彭庆星:皇天不负有心人。出身于我所在学校,并参与过医学美学的早期研究的哈佛大学癌症研究所的华人研究员蔡黎,于2005年3月从哈佛发来电子邮件告知:“有一个称UIME的国际学术组织,将于5月在意大利开学术大会”。我当即委托他代表分会直接与大会主办方通话。不久,这次学术大会(即“第15届世界美容医学大会”)的邀请信从西方飞来。当年5月7日,我与广东王光护医师急奔罗马参加这次学术大会。从而得知,UIME是1975年成立于法国的国际美容医学联盟,法语Union Internationale de Medecine Esthetique的缩写)。这是当今世界上惟一统称“美容医学”的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整体学科的全球性学术组织,在巴黎设有总部和秘书处。2006年内,UIME两次委派终身名誉主席R.Pinto来到我所在的宜春学院考察,结论是:“在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理论方面,世界各国很少研究,我们要向中国学习”。这是我们分会在寻觅国际学术知音,寻求国际合作进程中成功迈出的第一步,可谓旗开得胜!

《华夏医疗美容》:下个月,北京将迎来第18次世界美容医学大会,这让我们欣慰和高兴地看到,中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整体学科已经迈步世界!

彭庆星:是的,此后3年来,我和分会专家一环紧扣一环地加强与UIME的合作,先后取得“三大成功”:2007年4月12日,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举办的“第16届世界美容医学大会”期间,分会加入了UIME;2008年10月17日,本人等专家受分会的委托,与UIME终身秘书长J-J Legrand在中国香港会晤,就学科领域中的有关问题签署了《学术会谈纪要》,在学科理念上取得了国际共识;2009年7月17日,在UIME举办的“加温哥华大会”期间申办UIME于2011年主办的“第18届世界美容医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喜获成功(在此顺便说一句:艾玉峰教授单枪匹马代表分会参加“温哥华大会”,立了一大功)。

弘文化:筹建中外首家美容医学文史馆

《华夏医疗美容》:作为您的恢宏构思,2010年10月25日,中外首家美容医学文史馆筹建工作专家论证会在中国美容医学发源地宜春学院召开,全国各相关学会的十多位行业权威专家悉数出席,引发海内外高度关注。中国美容医学文史馆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功能,在中国医疗美容发展史上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彭庆星:整体学科的发展历程走过了四分之一个世纪,它拥有丰富的学科文史资料。这些资料散存于全国各地的不同场所,有的散存在各相关学(协)会中,有的散存于部分大中专学校,有的也存放在某级政府的档案管理机构中,更多的是由一批老辈专家学者个人所掌握。若不及时加以收集、馆藏,并加以整理研究,这些珍贵的文史资料将会不知不觉地被流失,甚至永远流失而无法补救。因此,建立一个馆藏和研究中国美容医学学科文史资料的事业机构的任务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筹建“中国美容医学文史馆”,将承担中国美容医学学科文史资料的馆藏和研究任务。

《华夏医疗美容》:怎样避免与传统的文史馆建设不同?而真正发挥作用?

彭庆星:“文史馆”不同于“文史陈列馆”,也不同于“博物馆”。其性质是集收藏、展阅和研究于一体的“文史研究机构”。其基本任务是关于美容医学学科文史资料(含纸质、电子版、实物以及摄像资料等)的征集、分类、编目、整理、陈列、研究、催生成果等,其核心任务是“文史研究”,以指导将来全国的美容医学发展,促进中国美容医学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也将成为中国美容医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添花絮:“美丽文学”大有可为

《华夏医疗美容》:2011年的夏天,您曾率先提出了发展“美丽文学”的思考,并积极推动这一新的文学方式融入学科建设,

彭庆星:每一个行业或者学科都应有它的文学表达。你看看,早就有军旅文学,近年来又有冶金文学、国土资源文学、财政文学、网络文学等新兴文学门类应运而生。美容医学是一块肥沃的土壤,也自然会催生出斑斓多彩的文学之花。进入21世纪以来,常有一些讴歌美容医学职业生活的文学作品的萌芽,鼓励了美容医学职业者的士气,但这一文学幼苗尚欠茁壮。我认为这是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大力扶植。

《华夏医疗美容》:请您谈谈对美丽文学与学科建设的相交共融,充满怎样的期待?

中华医学论文篇11

中医药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同时具有社会科学特点、深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影响的医学科学。中医药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深、系统、完整的理论,建立起了成熟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式。它不是经验医学,只是一种包含了经验医学成分的理论医学。

1.2科学属性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原创和独有的一门科学。中医药学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而非病,其理论体系的基础也并不完全是物质属性的人体,它更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人的思想情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以动态、系统、整体的思想对人的生命状态进行研究和分析。

1.3时代属性

中医药学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自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形成以来,就一直指导着中医药学的临床实践活动。药浴、饮剂、刮痧、刺络、点穴、针刺、推拿、拔罐等诊治手段在今天的医学界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医药学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如,张仲景基于《素问热论》创立了六经辨证,有效地解决了当时热性疾病的辩证问题;吴鞠通、吴又可等人基于张仲景创立的理论提出了一种戾气学说,创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辩证学说,有效地解决了瘟疫的辩证和治疗。在近几年急性流行性感冒病毒、急性呼吸综合征流行期间,中医药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4文化属性

中医药学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医药学中调和致中、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大医精诚、医乃仁术等理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以中医药为载体,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扩大中医药的国际影响,是提升我国软实力和凝聚力的有效手段。

2.中医药学的特色和优势

中医药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已成为一种具有辩证论治个体化、用药取向天然化、防治原则求衡化、给药途径多样化、治疗方案人性化等独特优势的综合性医学体系,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中医药学的特色和优势主要有:

2.1理念先进

中医药学的主要理念是人本理念与整体观念。人本理念是指以人为本,即“医乃人学”,将患者作为研究的中心。整体观念是指人体自身具有完整性,人和自然、社会环境具有统一性,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脏腑之间可互相协调、互相影响。中医认为,在探讨疾病、生命及健康等问题时,不可单单将研究对象局限为人体自身,还需重视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人体造成的影响。在防治疾病时,应遵循自然法则,注意调整患者的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导致的生理及精神上的异常。

2.2诊治手段独特、灵活

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原则是辨证论治。辩证论治的核心是为患者进行个体化诊疗。中医认为,不同的人患有相同的病,其证可能不同;不同的人患有不同的病,其证可能相同;同一种病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证,相同的证可能因不同的病所引起。因此,病异证同的患者,治疗的方法可能相同;病同证异的患者,治疗的方法可能不相同。中医药学中有药浴、饮剂、刮痧、针刺、推拿、艾灸、药熏等多种防治疾病的方法。这些方法均由历代中医学者发明和创造,并由多年的临床实践而证明有效,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防治疾病的方法。

2.3安全环保

中医诊治疾病时所用的中药大部分是绿色药品,其使用的非药物治疗方法也是绿色医学,安全性较高,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和影响较小。

3.中医药学的发展前景

由于近现代西医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以药养医”等不良风气的形成、不良商贩造假贩假等因素的影响,中医药在我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近几年,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中医药再次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青睐。在中医药学今后的发展中,应重视以下两个方面:

3.1继承传统

继承传统中医药学的科学思想,不断积累经验,保持中医药学原有的特色,充分发挥其辨证论治、个体化诊疗、心身同调等特点。

3.2深入挖掘

深入挖掘中医药学的内涵,完善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改变以往单一的医学模式,为中医药学的实践和发展创造条件。也可以将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中先进的科学技术恰当地融合,互相补充,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

中华医学论文篇12

周期:月刊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issn:1009-2595

cn:42-1602/r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曾用刊名:广后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