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课程学习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6 15:58:34

it课程学习总结

it课程学习总结篇1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2-0155-04

Comparative Study of Implementation of Programming Course in IT and ICT Curriculum//Liu Jia, Li Yong

Abstract By analyzing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Guide in Hong Kong as well as the Chinese Mainland High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the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this article contrasts the target setting, curriculum status, content and assessment of Programming course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High School IT Curriculum and the Hong Kong High School ICT Curriculum, consulting and investigating the inadequaci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by the Chinese Mainland High school Programming courses, and putting forward some relevant proposals

Key words programming cour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Author’s address Guangdong Country Garden (IB) International School, Foshan, Guangdong, China 528312

1 香港高中ICT课程概述

为接轨世界主流教育制度,香港于2009年开始实施新高中课程改革,将过去源于英国的三二二三学制改为美国及加拿大等国所采用的三三四学制,即3年初中、3年高中及4年大学本科课程。新课程将学科按学习领域分为中文、英文、数学、科学、科技、人文学科、体育及艺术,学生除修读中国语文、英国语文、数学以及通识教育4个核心科目外,还要修读2~3个选修科目以促进全面发展。资讯及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是科技学科领域下的5个选修科目之一。

2 中国内地高中IT课程与香港高中

ICT课程模块结构

中国内地高中IT课程(以下简称IT课程)作为必修课在普通高中开设,包括必修与选修2个部分,共6个模块,每模块2学分。必修模块是“信息技术基础”,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5个模块,学生至少选修其中的一门。由于“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与数学课程中的部分内容相衔接,建议在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或以后开设。

如图1所示,香港高中ICT课程(以下简称ICT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部分由信息处理、计算机系统基础、互联网及其应用、基本编程概念和社会影响5个模块组成,学习期为一年半。选修部分有4个选项,包括数据库、数据通讯及建网、多媒体制作及网站建构和软件开发,学习期为一年。其中必修部分第四个模块“基本编程概念”和第四个选修项“软件开发”属于程序设计的范畴。

IT课程与ICT课程各选修模块是必修模块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延伸,各模块即自成体系,又紧密联系构成统一整体。

3 课程目标设置的对比

3.1 课程总目标

IT课程与ICT课程都将总目标划分为3个维度:IT课程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ICT课程三维目标是知识和理解、技能、态度与价值观。二者虽表述相近,但仔细分析可以看出,IT课程的目标除涵盖ICT课程的目标之外,还有对学习过程、方法和情感的关注。笔者认为IT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目前为止最科学、最适合中国高中课程的。

3.2 程序设计课程目标

如表1所示,相比之下,《ICT课程与评估指引》对于程序设计课程目标的描述比《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更加详尽。而且ICT课程将整体目标划分为两个层次:必修部分重点放在设计解决方案即算法上,目的是借此帮助学生理性分析,使用系统的逻辑思维去制定解决方案,而不仅是编写程序而已。至于如何用语言实现则是后续选修部分需要考虑的问题。另外,选修部分还重视对于一个问题多种算法的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以看出,虽然IT总目标设置合理,但当细化到程序设计课程时,则没有充分注意到过程和情感等目标的设置。

4 课程地位的对比

4.1 IT与ICT课程的地位

IT课程以广东碧桂园学校中国部高中课程为例,详细课时安排如表2所示。

IT课程在高中一年级第二期开设,学习内容为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开设15周,每周2课时,总计30课时;高中二年级在“算法与程序设计”和“多媒体技术及应用”中择其一选修,开设15周,每周2课时,总计30课时。其中程序设计课程总计32课时,包括必修部分第四章第一节2课时和选修部分“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30课时。

ICT课程按照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共同编订的《ICT课程及评估指引》规定,课时安排如表3所示。如表3所示,课程为期3年,加上校本评核30小时,总时间为270小时。其中程序设计课程时间为95小时,再分配校本评核按照课时比例计算出的12小时,总计107小时,按每课时40分钟换算,则ICT课程总课时为160.5。

IT课程“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作为必修开设,而ICT课程仅作为选修开设,可以看出内地比香港高中更注重信息技术课程。但若从课时长度看,换算为每课时40分钟,IT课程总时数为60课时,远远小于ICT课程的405课时。可见中国内地虽然强制开设IT课程,但也存在课时不足、深度不够等弊端。

4.2 程序设计课程的地位

尽管IT课程中程序设计内容总课时为32,占总课时的53.3%,而ICT课程为160.5,仅占总课时的39.6%,但是由于IT课程选修和必修部分课时比例为1:1,而香港ICT课程选修和必修部分课时比率为11:5,这样的对比显然不够科学。然而IT课程中程序设计内容集中在选修部分,使得程序设计课程在二者中都处于同等地位,相对于IT课程与ICT课程的整体比较,程序设计课程的比较更具有说服力。笔者从IT与ICT课程的必修部分中程序设计课程的比重入手分析,发现前者与后者的比例分别为6.67%与12.1%,可以看出程序设计课程在ICT课程中的地位更高,如表4所示。

5 程序设计课程内容对比

5.1 IT程序设计课程内容框架

IT课程“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由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程序设计语言初步、算法与问题解决举例3个主题组成。由于《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本模块实施提出的建议不够详细和充分,笔者以粤教版《算法与程序设计》教材为例,配合广东碧桂园学校中国部高中IT课程的实施情况,分析课程内容及比重,如表5所示。

5.2 ICT程序设计课程内容框架

《ICT课程与评价指引》建议的课时安排如表6所示(BPC是Basic Programming Concepts的缩写,SD是Software Development的缩写)。

5.3 IT与ICT程序设计课程内容的对比(表7)

1)IT和ICT程序设计课程内容结构大致相同。从内容上看,除了各部分比例有差异之外,IT和ICT程序设计课程内容大致都涵盖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算法设计与实现、编程语言、综合实践和评价等部分。不同的是,ICT课程加入了系统开发的内容,提供学生开发软件的基本概念及程式编写更深层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可以提升学生的逻辑和批判思维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思考,独立地设计和解决问题。

2)IT程序设计课程内容设置较薄弱。由于IT课程总课时较少,相应的,程序设计课程的课时便无法与ICT课程相提并论。例如,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1个课时,相比之下ICT有6个课时;综合实践也是IT课程较为薄弱的环节,只用1个课时大体介绍完整的系统是如何实现的,不够深入。然而,IT程序设计课程最大的问题还在于算法的设计与实现部分,只有7个课时。学生只是简单从狭义上学习了穷举、递归等算法,无法接触到算法的精髓。ICT课程则利用必修部分30个课时重点对广义上的算法,即生活中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讲解,选修部分才学习具体算法的实现,粗中有细,更为合理。

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科学的精华,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还改变了原来低效的学习与思考方式,这才是程序设计“一劳永逸”的功用。在中国内地,程序设计课程的重要性还没有被普遍认可。建议IT课程加强算法设计与实现的教学,帮助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问题对象,通过跟踪逻辑流、探究和评价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系统地批判性地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暂时教会一门编程语言,教会几个程序而已。

3)二者程序语言内容占比重最大。从表7观察到,程序设计语言的课时比重在IT课程中为60%,在ICT课程中为51.3%,都占总课时的一半以上。由此可见,无论IT课程还是ICT课程,都把程序语言的教学看做重中之重,这是合理也是科学的。很多学者强调程序设计的教学应该将重点放在算法的设计上,但这绝不能因为总体课时受限而以牺牲程序设计语言教学的方式加以权衡。因为学习算法最终依托于具体程序的编写,如果只有大体的结构框架而不编写程序来实现的话,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4)编程语言的选择。IT和ICT课程指导文件中对程序设计语言的选择都没有明确规定。但中国内地目前现有的5套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中算法与程序设计部分使用的都是VB语言,而香港至2009年只有朗文出版社的《新高中资讯与通信科技》一套高中ICT课程教材,使用的语言是Pascal。语言的选择虽不能严格规定但要选最优,笔者认为Pascal是最好的选择。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普遍使用的编程语言就是Pascal,它的语法简洁、明快,结构化和模块化鲜明,无可视化界面,减少对算法设计的干扰。

5)IT与ICT课程的评价方式有很大差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ICT课程与评估指引》中也指出评估最重要的功能是致力于促进学校效能及有效监察学生的学习进度。可以看出,二者都充分认识到评价除了要评估学习成果外,还要提供反馈、调节教与学的过程、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评价方法中都建议将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结合使用。

但是,IT课程在实施时并没有贯彻这个原则,而是仅仅用1个课时在学期末以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课程实施中,很少有教师使用过程性评价,部分教师要求学生填写教材每章结尾的本章学习评价,意义不大。

相比之下,ICT课程的评价体制更系统,分为两个部分:校内评核和公开评核。校内评核采用课业、笔试、专题研习和口头提问等方式进行。公开考核分为公开考试和校本评核,公开考试占80%,试卷多采用结构式试题;校本评核占20%,包括一份专题项目习作、中五公布题目及评核安排,由任课教师根据习作完成全过程学生的实际表现,包括目的与分析、构思与实施、使用资讯及通讯科技技能、测试与评估、结论与讨论、文件编制、创意以及计划管理,进行评分。可以看出,ICT课程的评价方式更加立体化和多元化,有机结合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方式,减少评价对公开考试的过分依赖,可以更加真实可靠地反映考生的实际能力和表现。IT课程应当借鉴ICT课程,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

6 小结

程序设计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在高中开设好程序设计课程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绝不应该把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简单地等同为用语言编写程序的枯燥训练。本文希望通过对内地、香港IT与ICT课程中程序设计课程实施的对比分析,可以引起内地教育界对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and the Hong Kong Examinations and Assessment Authority. Information

it课程学习总结篇2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031-02

IT项目管理课程是项目管理在IT领域的应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该课程主要结合IT特点讲授项目管理的技术、理论和方法。一般本科专业课程IT项目管理的教学除了讲授IT项目管理的基础知识外,还需要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IT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应从“满堂灌”向“体验式”转变,情景模拟教学法则为实现这一转变提供了有效途径。

1 IT项目管理课程情景模拟教学的特点

情景模拟教学起源于情景认知理论,即人的学习活动内在地、固有地依存于情景之中[1]。情景模拟教学法是在课堂上创设真实或仿真的环境模拟实际活动发展的过程,让学生通过扮演角色的方式亲身体验其中的要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

目前IT项目管理课程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有立足于教材讲授书本上知识的讲授法和通过案例分析获取知识的案例教学法。这些教学方法均“以教师为中心”,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实际需求方面明显不足。在IT项目管理课程中引入情景模拟教学法有助于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1.1 情景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实际管理技能和综合能力

IT项目管理现有的授课模式主要采用理论讲授和案例教学,总体而言偏向理论知识的讲解。案例教学模式时,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也仅是停留在纸面上,认识不够深刻。IT项目管理也采用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教学常常只是通过模拟系统进行技能训练,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存在流程模拟机械式,缺乏对项目管理具体运作思考的缺陷[2]。这导致学生普遍存在综合管理能力较弱的问题,并与社会对IT项目管理的复合型和战略型人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杜威“做中学”理论强调在活动中获得知识[3],IT项目管理教学中的情景模拟秉承了这一思想。IT项目管理是从项目获取到项目完成,通过项目策划和项目控制,使项目能够按照预期的费用、进度和质量得以完成[4]。IT项目管理某些环节和内容的教学可以由教师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下,根据老师的指导和安排,分别扮演不同的参与方角色来实施项目管理的某些活动。参与项目管理的角色主要有业主方、服务中介方、咨询顾问方、供应方等。学生按照既定的流程关系参与到项目的实施当中,增强了现场体验感,提高了管理技能。通过角色参与和情景演练,还培养了学生表达、沟通和谈判能力,最后以规范的书面总结的形式报告学习成果,又培养了规范的报告写作能力,这样就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项综合能力。

1.2 参与互动性,有助于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

IT项目管理情景模拟教学的另一特点是增加社会互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教学中教师安排学生承担不同的参与方角色,学生组成小组和团队,以团队为单位讨论具体的实施方案、进行课后演练和课堂现场表演。各个环节中团队成员不仅需要通过不断地讨论和交流形成自己的观点,还需要学会尊重和分享小组成员的不同观点和意见。另外,在IT项目管理活动中将会涉及各种不同的参与方,各方具有不同的利益和要求,必然产生矛盾。各方团队都将面临进行相互磋商,解决不同利益冲突的事件,这要求团队内部成员的高度配合和协调一致。所以通过情景参与,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

1.3 主动性,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激发主动思维

情景模拟的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讲授和案例教学法,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求、兴趣和学习倾向,强调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教师只是在学习活动中起设计者和推动者的作用。教师需要根据IT项目招投标、项目启动、项目执行和控制等教学内容,设计符合要求的情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的知识主动地处理各种不同情景中发生的事件,从中领会和掌握处理人和事的思路和方法。IT项目管理适合采用情景教学法,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思考和解决现实可能遇到的问题,真正做到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

2 IT项目管理课程情景模拟教学的实施

江苏大学管理学院IT项目管理课程,师生积极探索,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实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的基本前提是教学内容的可情景化程度高。IT项目启动阶段的招投标活动的教学内容适宜采用情景模拟,现以IT项目招投标活动情景为例,阐述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的实施过程。

2.1 模拟教学准备

为保证情景模拟的顺利进行和良好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讲解IT项目招投标的相关知识,例如招投标程序、IT需求说明、评标和投标方案制作等方面的专门知识,还要让学生明确情景模拟的目的和意义。其次,根据IT项目管理教学的内容和特点,教师选择适合采用情景模拟教学的内容环节,合理创设情景。情景设计就是对情景模拟教学的每一个步骤都做出详细的计划安排,为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提供一份尽可能详细的路线指导和操作指南[1]。比如以IT项目招投标活动情景模拟为例,教师需要制定实施路线图和角色分工,并向学生做出解释和说明。教师设定的角色有六种,它们是导演组、招标方、A和B两个竞争的投标方、专家组以及招标中介公司,学生群体规模标准为50人,根据角色分工分为6组,每组设组长1名。

2.2 学生课后演练和合作研讨

课堂现场模拟招标会之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后演练和模拟准备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学生根据教师的实施路线图和角色分工,自主地进行具体的分组安排,分为6组,每组负责扮演一种角色。各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完成各自的任务,并进行分析讨论。如导演组对IT招投标活动的各个环节、具体步骤进行统筹安排,并负责协调其它各个小组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督促和指导其它各个小组的工作。这个小组的成员实施任务时需要在争论和冲突中抓住主要矛盾,协调各种关系,拓宽思路,排除困难,找到推动整个活动进行的解决办法。招标方学生负责提出信息系统需求,进行内部讨论和提炼,最后提交招标文书给招标中介公司。招标方学生和招标中介公司学生需要碰头讨论,就信息系统需求和评标标准进行沟通。两个投标方学生组不仅需要分别决定是否应标,组织本组成员讨论和上网搜集信息策划投标方案,制作投标文件,还需要与专家组学生进行讨论,预测下一环节现场招标会上专家组和招标方可能的提问并商议问题的回答。参与投标的学生需要把课堂讲授中学到的方法和知识落实到招标书的制作中,充分发挥群体智慧,根据招标方的需求恰当地展示自身的优势。专家组成员需要了解项目需求、费用控制和技术方案等方面的知识,准备与评标相关的专业技术问题,预备在招标会上向投标组发问。在这个环节中应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必要时教师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

2.3 课堂展现

课后演练和模拟准备两周后,进行课堂现场模拟招标会,这是IT项目招投标活动的核心环节。导演组准备教学场所、背景和道具,各组成员认真扮演各自担当的角色,力求模拟的真实性。由招标中介公司布置会场,安排灯光、座位和多媒体投影仪,颁布招标会程序,并主持招标会议;导演组负责整个过程的录像和拍照;两个投标组根据各自准备的投标方案进行讲标和竞标,充分展示自身的实力;招标组和专家组进行评标,即根据事先议定的标准对两个投标公司及方案进行评定和考核,最终确定哪一组在竞标中胜出。教师要求招标组和专家组根据IT项目需求围绕投标方案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而让投标组解答,招标组就某些细节内容进行解释和说明,以增强情景模拟的现场感和难度。在现场展示中,教师仍然只是起组织和引导作用,学生是课堂情景模拟的主体。整个表演过程中,教师暂不发表评论,主要职责是维护课堂秩序,当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偏离现实太远、模拟表演出现中断时,要及时进行干预,调整课堂秩序。

这个阶段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是现场评议,即对各个小组的现场表演效果进行现场评价打分。评议委员会可以由系、教研室领导、其他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评委会人员要对IT项目招投标活动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流程有足够的了解,保证评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4 情景模拟活动的总结

现场模拟表演结束后,学生和教师都要对整个情景模拟活动进行总结。学生的分析总结包括各个扮演小组制作PPT进行总结汇报和撰写活动述评报告。各个小组活动述评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在情境模拟活动中所做的主要工作简述,对表演效果的自我评价,以及在模拟准备和表演中的感受和体会。导演组还要负责招投标过程中形成的文档资料的整理,如招标公告、招投标会议议程、评标标准、评标表、投标方的标书等。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实习汇报会,在会上进行全面总结,有针对性地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帮助使学生通过情景模拟教学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对于学生在模拟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应充分肯定,表扬那些思维灵活、富有创造性、表达沟通能力强、协调能力强和具有协作精神的学生;对于那些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应进行教育和引导,激发他们今后参与的积极性。此外,教师的总结还需要结合情景设计中的关键知识点,让学生进行回顾,深入体会其运用,比如导演组的总体策划和协调、招标方的IT需求说明和评标标准制定、招标中介公司现场招标会的组织以及投标组的标书方案和应标技巧等内容,以巩固和内化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5 成绩评定

课程考核成绩由两个部分组成,包括学生现场模拟效果评价,集中总结汇报和最终的书面总结报告评价。学生将总结报告修改完善,装订成册,招投标过程中制作的各种文档资料也应作为附件加入总结报告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小组的现场模拟效果和最终总结报告的质量综合评定团队的成绩,每个小组组长根据小组成员承担的工作任务量和参与积极性给出每个团队成员的相对成绩。最后结合二者给出每个成员的成绩,以防止有的学生“搭便车”。

3 IT项目管理情景模拟教学法实施的关键问题

IT项目管理情景模拟教学法将现实场景带进课堂,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能力训练和培养,要求老师具有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教学的成功实施需要注意以下关键问题。

3.1 情景设计应兼顾知识性和真实性

设计的情景要紧贴IT项目管理的工作实际,尽量使学生的演练比较真实,演练还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情景缺乏真实性和挑战性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情景模拟教学也不是为了兴趣和气氛而情景,情景设计应符合教学目的,遵从教学大纲的要求[5]。情景模拟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并主动思考、分析和处理实际工作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如果设计情景与教学目的相背离,单纯为了情景模拟而创设情景,体现不了IT项目管理的实质和理论知识的运用,会使学生感觉“虚假”而无所适从。兼具知识性和真实性的情景设计才能激发创造性思维,发挥解决问题的潜能,取得良好知识内化的效果。因此,要求教师在进行情景设计时内容上必须紧跟IT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和IT项目管理实践出现的新问题。

3.2 学生在现场模拟表演前应充分准备,加强研讨

现场模拟表演前应给学生足够的准备时间和工作量。如果学生准备不够充分,就不会理解所置情景,真正做到身临其境,情景模拟教学最终流于形式。教师需密切关注学生们的准备过程,加强引导并认真指导,通过导演组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研讨,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学生们在准备过程中,通过团队协作,花费大约10天左右的时间围绕IT项目招投标管理的主题进行深入学习和查阅分析有关资料,形成对IT项目特点和需求的初步认识,弄清招投标流程和技巧,完成招投标文档初稿。之后,学生再与教师进行反复交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此外,导演组还会组织两个投标组各自进行内部的试讲标。在认真准备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主动工作,发挥聪明才智,更容易深入领会所学知识。现场模拟表演前的准备和研讨也锻炼了学生们社会工作、协作、沟通、表达、写作和策划等各项能力。

3.3 教师在情景教学中应坚持引导作用

情景模拟教学虽然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对学生不是放任自由,必要时须加以引导和指导。在情景模拟之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熟悉背景资料,实施知识储备。让学生在模拟演练前知道本次模拟活动学什么,达到什么要求,哪些是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以及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理论知识。教师在情景模拟学生准备工作期间不仅要进行答疑解惑,还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思考的深度、模拟的难度、课件的美度和招投标管理的巧度方面下足功夫,这样才能使模拟教学课程保持高的质量。在情景模拟之后的总结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启发对某些问题的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 刘学明.情景模拟法在公共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评论,2011(1):94-96

[2] 刘成.基于BIM的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实践教学研究[J].实验室探索与研究,2012,31(10):433-437

it课程学习总结篇3

【基金项目】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高职应用英语(行业篇)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以IT英语教学为例,课题编号:YJ15Z35。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10-02

1.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其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采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实现培养技术、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高级技能人才的目标。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必须反映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要求,体现职业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能满足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IT英语作为高职公共英语行业篇的一个分支,它既是基础英语课程的延伸又是一门的独立课程,教学如何满足上述要求,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IT英语在高职英语课程中的地位与特点

教育部2009年颁发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提出:“高职英语课程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为目标,侧重职场环境下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步提高用英语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能力……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高职英语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英语阶段与行业英语阶段。基础英语阶段的教学内容可与行业英语阶段的教学内容自然衔接或将行业英语教学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开设行业英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当前IT企业录用员工的重要条件就是要求员工具备良好的IT英语应用能力。IT行业通用的行业语言、交流IT 信息和传播IT文化的主要工具就是英语。本文针对高职英语行业模块中的IT英语为例进行研究,侧重于学生在IT行业中各种工作场景的对话, 培养学生在IT和商业领域中的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能力,主要强化听说技能的培养。

3.IT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及现状分析

(1)IT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高职IT英语的教学要求就是要系统提高高职IT类专业学生英语综合技能,从而整体提高高职学生的行业竞争力,要在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语言的职场交际能力,掌握基本的行业英语,有效的实现基础英语向专项英语的过渡。但是IT英语作为我院信息系学生继高职公共基础英语之后的一门重要必修课程,一直以来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一套完整与规范的教学模式,所教授的内容也未能与学生未来职业有效结合,很难满足岗位的实际需要。

(2)行业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IT英语是学生在完成应用英语学习的基础上后续的一门行业英语课程,长期以来一直没有一个规范的标准,大都是根据代课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而进行的,所教授的内容未能与学生未来职业有效结合,很难满足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特别突出的问题在于:如何将语言学习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融合,如何能够突出“IT英语”的行业特色,如何能够将复杂的专业知识简化为更易于学生接受的内容,如何能让学生用英语更快更简单的学会专业表达,如何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如何使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相辅相成,考核评价体系如何对学生的语言知识学习和英语应用技能提升上做到兼顾。

二是学生基础薄弱,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虽然经过了一个多学期的基础英语学习,学生的语言基础与能力依然存在着较大的额差异,而教师为了便于教学往往在教学中制定整齐划一的目标,对所有同学采用同样的教学手段。这导致一些跟得上的学生学得有滋有味;而跟不上的学生就会对IT 英语抱着畏难心理甚至干脆放弃。

4.项目化IT英语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作者尝试以项目化教学,进行教学设计,力求解决IT英语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即如何帮助学生用英语来理解专业方面的知识,如何用英语来完成IT行业典型的工作流程,如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将专业知识内化为语言知识与技能。如何能够将专业学习与语言学习更有效的融合。同时也要解决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内容与学生未来职业脱节,重语言知识的输入轻语言技能的输出,教学活动不能提高学生兴趣,课堂教学单一,课堂以教师为中心而非学生为主体,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低和应用技能弱等问题。

教学内容上不再以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来组织教学,而按照典型工作任务中需要的英语知识和技能为线索。将语言学习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融合,确保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真正体现职业性与应用性,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与综合职业素质,从而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教学设计上,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亲身实践为主,使学生在职业活动中培养语言技能。以此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未来职业有效结合,满足不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

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1)课程定位:根据高职英语教学需求及行业和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技能的要求,确定课程定位(总体教学目标),确定课程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拓展目标。

(2)涉外活动中共有的典型英语交际场景为背景,进行教学项目设计、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流程设计。在课堂教学实践当中突出强调能力目标,融合知识目标,贯通素质目标。

(3)教学内容安排:根据课程标准和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教学项目设计或案例选择设计。我们以学生职业发展和需求为基点和归宿,依照“教学做”为一体的IT 行业英语课程标准,针对高职院校IT行业涉及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和接受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内容和难度适中,力求做到“现在所学”与“职业所用”接轨,以实用为主导,以应用为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处理与信息技术工作相关的业务能力,兼顾交际技能、职业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4)考核方案设计:课程考核总原则按照学院考试课的标准执行学分认定,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英语交际能力的提升和综合职业素养养成。采取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包括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态度、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及项目完成的质量方面。具体是学生自评(20%)、小组互评(30%)、教师总评(50%)相结合的方式。淡化分数,重在用等级和任务驱动,注重过程考核,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积极性;终结性考核可采用书面考核的形式。

(5)单元设计(教案设计):在课程总体设计的框架下,对每一次课进行细化设计。包括:本次课要完成的任务、上课的时间和地点、教学目标(能力、知识和素质拓展目标)、重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步骤等。按照课程整体设计,针对5个项目(以IT行业的工作过程、典型工作环节和场景为参照来组织内容,根据主要工作任务所需的英语知识和技能设计英语学习任务,共分为5大项目:项目1.业务接洽,项目2.产品设计,项目3.产品销售,项目4.售后服务,项目5.IT产品维修和维护,其中项目4和项目5为选修内容,以供教师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教授。),设计出单元教学的具体教学任务,并完善课堂教学项目的具体教学操作实施过程。

5.结语

IT英语项目化教学设计以项目引领,行动导向,使学生能运用所学英语知识去了解行业知识, 根据不同的具体任务, 进行综合语言应用, 提高学生对未来职业环境的语言应用能力。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以专业知识及技能模块来安排, 以项目教学的形式来实施, 灵活处理各个教学环节。在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重点提高听、说等应用能力,特别是工作过程中的英语交际能力,真正体现行业英语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安晓灿,闵阅.创新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内容体系――行业英语教学研究[J].中国外语,2013,10(2):79-82.

[3]周兰萍.创新职业教育英语课程内容体系――行业英语教学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 2016, 2(13).

it课程学习总结篇4

中国近年来在软件出口及软件服务外包上的业务一直保持增长态势,2016年1-7月,软件业实现出口278亿美元,其中,外包服务出口增长13.2%。从劳动力技术水平角度而言,中国从业者完全可以胜任各项软件的开发,但与垄断美国市场的印度和垄断欧洲市场的爱尔兰相比,中国服务外包人才的软肋在于IT职业英语的水平不足。

作为高职学校培养的学生,通常从项目开发与测试人员等岗位做起。这些岗位对职业英语需求包括:具备英语文档阅读能力,规范化的英文文档编写能力,基本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力,以及英语邮件交流能力和即时通讯工具的英语交流能力。因此为IT职业英语课程设计基于Web的课程学习平台势在必行,能更好地适应网络化教学的趋势。

1 需求分析

基于Web的IT职业英语课程学习平台应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宗旨。学生通过平台获取教学资源,复习课程教学内容,提出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获取教师的在线指导,并可与其他学生进行在线交流。同时,教师借助此平台辅助完成和完善教学,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更重要的是,通过平台促成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掌握利用网络课程平台拓展合作学习能力。对平台需求分析如下:

(1)平台需要体现出IT行业特性,IT职业英语强调职场化和职业特性,所以IT行业的动态和发展是平台展示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2)平台要突出会话训练,IT职业英语的学了要重听力,还要重会话,要在平台上实现学生会话练习的录制和回放。

(3)平台需要对学习资源进行分类和分级。在满足课程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因材施教,能针对学习起点、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存在的客观差异,让学生自己提供的课程资源中选择适合自己当前水平的内容进行学习。

(4)平台需要提供IT职业英语学习时必须的帮助工具。作为语言类的学习,有可能遇到如生词、语法、句型等问题,平台上需提供学生能随时查询这些知识的工具,提高学习速度。

(5)平台需要提供交流答疑模块。网络学习以个人学习为主,遇到各类问题学生本人未必能解决,应可提交问题,且其他学生或教师都可以进行在线答疑。

(6)平台需要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对学习成果的评价和反馈。过程体现是指对学生学习的时长、学习的覆盖面和学习的进度有所跟踪,可供教师查询和评价。对于与课程考核相关的内容,需有测试模块,成绩能即时反馈。

2 平台的框架设计

依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基于Web的IT职业英语课程学习平台的总体框架设计如图1所示。

3 平台的逻辑结构和功能设计

3.1 平台的逻辑结构设计

依照框架设计的思路,对基于Web的IT职业英语课程学习平台的逻辑结构设计如图2所示。

3.2 平台的功能设计

(1)允许登录平台的用户有三类:管理员、教师和学生。管理员拥有对用户信息的管理权,并对交流版块中的留言进行管理,还可在后台导出评价的报表,包括所有数据的查询和导出。教师登录后,可按照课程、资源类别或者难度级别资源;可以对测试进行管理,包括录入试题,生成试卷;可以对学生在平台逗留的时间、选择学习的内容和做过的习题情况进行查询;可以在交流版块中解答学生的疑问,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登录后,亦可按照课程、资源类别或者难度级别学习不同的内容,并可直接在平台上调用基本的学习工具;课程学习后可在提示下选择进行测试,成绩在测试结束后直接反馈,并可查询错题的正确解答;在交流版块中可向教师求助答疑。

(2)课程资源管理中所有数据要写入SQL Server数据库。在开始课程资源之前,需要先选择类别,即调用后台的数据表,在课程、资源和难度级别的数据表之间,要进行字段关联,以减少数据冗余。对于音视频资源,要在页面嵌入播放器程序插件,以保证资源的正常使用。

(3)测试管理提供设计好的题型结构,如听力题、单选题、填空题、判断题、写作题等,提供按知识点权重、内容比例和难度级别作为依据的组卷功能,生成的试卷保存在数据库。

(4)平台评价包括对平台功能的完整度、便捷度和出错率进行评价;学生对课程资源的实用性和试卷的难易性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统计的评价;所有数据后台可见,可依据教师的申请开放查询或报表导出。

4 结束语

本文给出基于Web的IT职业英语课程学习平台总体框架,并依以设计其逻辑结构和数据库。可以满足教师、学生双方对课程教和学的需求,并建立起师生在线交流的平台,提供学习工具和IT知识支撑学生的拓展学习。

参考文献

[1]江建国.知识管理技术在现代网络英语教育中的作用[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2]朱李莉.基于Web的大学英语教学知识库系统平台的研究[J].文教资料,2013(07):176-178.

it课程学习总结篇5

苏州的工业园区包括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国家动漫产业基地、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试点基地和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形成了以集成电路和TFT-LCD为主导、软件和IC设计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群。

苏州正在从“苏州IT制造”向“苏州IT创造”产业结构转变,在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后,苏州市委、市政府及时提出了“从‘苏州IT制造’向‘苏州IT创造’” 产业结构转变的思维,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即

(1) 要把苏州的开放优势转变为创新优势;

(2) 在吸引外资方面,不仅要把工厂转移进来,更要把研发总部转移进来。现在规模化的跨国公司,有三分之一已经在苏州建立了研发中心,研发总部逐步都已经转到了苏州;

(3) 扶持民营规模经济,使他们能够走一条独立的科技创新道路;

(4) 和国内外大专院校和研究所进行合作,超前进行产业孵化和产业化推进;

(5) 引进人才,加强科技孵化技术、科技孵化载体的建设,让全国范围内的人才能够带技术、科研项目过来,在苏州结合产业优势进行科技创业。

2 苏州IT业及人才需求状况

受“重学轻术”的思想制约,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始终在走学术型人才培养之路。应用型与学术型之间的培养方式没有显著差异,直接导致了我国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缺乏。一方面,我国每年院校出来的毕业生数目庞大;另一方面,企业却在喊“招不到人”,这致使IT人才相对过剩,人才培养的生态失衡!

那么,IT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首先,人才要具有较高的个人素养;要具有团队精神与团队合作能力;要具备外语能力和数学基本功方面的基础知识;在专业技能方面,要具有综合知识和实践技能;还要具有自主学习与强化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等。总之是应用型的创新人才。

应用型创新人才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善于发现问题,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二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知识应用能力;三是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知识转化能力;四是以协作为手段的组织工作与学习能力;五是良好的信息交流与沟通能力。

3 如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我们有感于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做法。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将发展经验概括为坚持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战略定位及其学科发展特色;始终把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结合看作是主要任务;将学术自由作为学校的立校根本;建立大学与工业界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在学研产一体化办学中实现师资队伍的素质提升,并培养高质量科技创新人才;坚持研究的开放性和内在发展的逻辑性,把握机遇不断创新。

4 苏州大学全面校企合作的措施

苏州大学是地方综合性“211”高校,属于教学研究型高校,学生的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相对欠缺。苏州大学立足苏南,服务江苏,辐射全国,影响海外,体现了地方院校办学特色。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点;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和理论、管理科学与工程三个硕士点;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两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建有“计算机应用技术”江苏省重点学科、“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网络工程、软件工程(嵌入式人才培养方向)等五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为江苏省品牌专业。现有教职工132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31人。

苏州大学采取了多模式校企合作,主动适应企业需求;将实习基地建设提升到全面校企合作的层次。我校的多模式校企合作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多种校企合作方式,如图1所示;二是针对不同企业采用不同的合作模式;三是针对学生特长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塔式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校企合作的方式呈现多样性趋势,共分成5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与IT企业组建IT企业联盟,采取不定期交流方式了解企业与市场需求。

第二个层次,与著名IT企业成立IT专业企业指导委员会,直接指导教学计划制定。

第三个层次,与应用型企业共建实习基地群,让学生始终有接触社会、了解企业的机会,并能直接参与实际项目。

第四个层次,与研究开发为主的企业共建创新实验室与工程中心,培养创新型IT人才。

图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塔式结构模型

第五个层次,让企业直接参与高校建设。

我们针对不同企业采用不同的合作模式。如针对研发型企业,采取项目合作、共建创新实验室与工程中心等方式进行合作;对应用型企业,采取共建实习基地和工程中心,共同开设实用性课程等方式合作。

针对学生特长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如对于基础好、创新能力强的学生,主要安排到研发型企业及创新实验室实习,对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主要安排到应用型企业及工程中心和实习基地实践。

一些具体的措施有:

4.1 改革教学体系,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IT人才

我校在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改革。

1. 制定既适合校企合作,又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菜单式”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的基础是双方互利双赢。在苏州市政府的支持下,苏州大学联合在苏州的诺基亚、明基、世宏、安德鲁、飞索、旭电、天弘、摩托罗拉、友达、华硕等12家信息企业,成立IT专业企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可直接参与学校IT教学计划制定,并进行教学计划动态调整,从而突破了高校独立制定教学计划的常规。

针对IT领域的不同专业,采用定制“菜单式”课程建设框架,以适应不同类型企业需求。

2. 改革实践教学方式,实施“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将单元实验、综合实验、课程设计到基地实践、毕业设计等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统筹考虑,使之系统化,形成“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全院100门课程,每门课程成立一个课程组,组长由富有经验的老师担当,一个组有5个人,他们主要负责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实验辅导书、教材编写等事情。具体实践中,教师有教学科研管理任务,工作很忙,带实验的时间受到限制。一般20个学生配备一个辅导老师,还有研究生担任辅导工作。

因此我们实行了很多辅助措施,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① 措施1:实施“双导师制”

所谓双导师制,是指同时安排高校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本科生实践课题研究。结合苏州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度,针对部分学生建立学校与企业双导师制,学校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为每位学生安排一位学校导师,从大三开始再给部分学生安排企业导师,强化对学生职业道德、专业动手能力和协调沟通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每位学生每个月必须安排四个半天到校外导师单位接受指导。“双导师”以课外科技课题为主线制定学习计划。课外科技课题由高校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制定,并可根据IT发展状况和学生能力及完成进度等进行模块适度调整。“双导师制”实现了学校教学和社会需求的双向互补,使课堂教学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

② 措施2:共建创新实验室与工程中心

③ 措施3:共建实习基地群

单一实习基地难以从根本上形成校企紧密结合、主动面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有效体系和运行机制。这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实现校企双赢的整体目标相去甚远。因此,在单一实习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组建了“实习基地群”,对实习基地进行了优化与组合,先后组建了苏州工业园区实习基地群、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实习基地群和昆山软件园实习基地群,全面提升了实习基地的作用,使学生从大学二年级起就有机会到实习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受益学生达到70%以上,保证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时间累计超过十个月。

④ 措施4:组建学生开放实验室

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还结合地方院校拥有企业实际项目较多这一特点,成立开放实验室和科技活动小组,并让学生加入老师实际课题小组。开放实验室和科技活动小组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完成简单实验,而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团结协作精神。学生须符合一定条件,提出申请后方可进入学生开放实验室,课题采用指导老师布置和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的方式。进入学生开放实验室的成员必须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并提交课题总结报告或论文。为了鼓励学生从事课外科技活动,我们还专门成立了大学生科技活动领导小组和学生科技协会,要求课外学生科技活动有序并富有成效。

⑤ 措施5:试行弹性化毕业设计

长期以来,高校习惯于利用大学阶段最后一学期的全部或部分时间开展毕业设计。尽管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综合性课题,但由于时间短,加上很多同学忙于联系工作,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为此,我们充分发挥“双师制”优势,结合课外科技课题,将毕业设计环节提前,乃至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目前,我们已经在部分专业中试行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即可进入毕业设计阶段,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确定毕业设计的研究方向与内容,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后随时提出答辩申请,学校分批安排答辩,如答辩通过即可提前工作。同时规定如学生完成大型IT项目、取得软件著作权或获得个人发明专利,只要写出符合规定的毕业设计报告,均可以申请毕业答辩。这样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又为学生择业提供了方便,效果较好。

⑥ 措施6:设立课外科技课题

苏州大学在和企业共建创新实验室与工程中心的过程中,每年还直接从企业获取一定的实际课外课题,供学生开展一些创新性和工程实践性研究,仅“奇梦达”每年就提供5~10项课外课题。此外,苏州大学还配合开放实验室的建设,每年以“q政学者”、“校挑战杯”等形式资助大量的课外科技活动课题。课外科技课题的设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3. 结合实践,全面开展课程群建设

从2000年开始,我们先后组建了所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建设小组。在此基础上,组建了系列课程群,规范课程内容的衔接,避免重复和遗漏。

4. 改革教材模式,编写案例丰富、实践性强的新教材

在教材建设中,我们与企业联合,共同编写教材。我院教师主编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有:

① 龚声蓉,数字图像处理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

② 龚声蓉,多媒体技术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

③ 杨季文,80*86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

④ 王宜怀,嵌入式技术基础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

⑤ 黄斐,MSproject项目管理与应用,科学出版社

⑥ 黄斐,大学计算机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

5. 强化国际竞争意识,提升IT人才国际竞争力

在普通英语教学之外,增加了日语选修课程,还拟开设韩语选修课程;专门开设专业文档阅读、标准文档写作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聘请外籍教师和企业教师,在配备高校助教的前提下直接使用外语教学;加强国际化联合办学,加强与国际著名IT企业的合作。

4.2 共同构建高水平的专职和兼职师资队伍

1. 直接引进具有企业背景的高层次人才

2. 到企业“充电”,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

部分青年教师到实习基地参与实际项目的实施与管理,提高了教师实践能力与软件项目管理能力。

3. 组建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

聘请企业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的高水平技术主管和行政主管担任兼职教师。

4.3 建立创新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1. 建立院级校企合作办公室,对校企合作进行全方位管理

2. 实施涵盖实践环节的全面学分制管理

3. 建立分层次、多样化考核评价体系

① 采取面试、专业学期报告、组织小范围学生主讲等形式进行考核。

② 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还将从企业实际出发,提炼出具体问题供学生解决,高校和企业“双导师”及主讲教师共同参与学生成绩考核。

③ 鼓励学生参加高水平认证考试,根据认证级别折算一定的学分。

4.4 实践效果

苏州大学承担的省级以上教改项目包括:

1. 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地方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2. 多模式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IT人才新途径研究,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中之重教学改革项目

3. 高等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模式机制及其实践的研究,江苏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研究项目

4. 创造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模式及评价体系研究,全国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

5. 理科大学生学习经验的总结和推广,中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高等工科型人才培养规格、模式、方案及实践的研究,江苏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工程

6. 高校实验教学资源共享的实践和研究改革与建设项目,江苏省教育厅实验教学

it课程学习总结篇6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教育与考试中心盛晨媛主任首先致辞,提出“整合优质资源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建议高校“顺应英语教育改革趋势,引入实用创新型专业外语课程”,IT职业英语在高校的推广可“补充IT行业技术英语教育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盛主任简明扼要地总结了IT职业英语项目在院校推广的五大成功要素,敦促与会的院校代表们借助09年教育改革和国家大力发展软件外包服务业的春风为推动高校IT专业英语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中国计算机普及和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开拓者,谭浩强教授谈起当初为了学计算机而重拾英语时感叹道,“要是没有当初七年的英语底子,就不能很快地获得最新信息,也就不能写出那些计算机方面的书”,同时也为自己的口语不好深表遗憾,他鼓励从事计算机行业的年轻人“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学好英语”,“IT时代的知识分子必须掌握英语,这是素质的需要、工作的需要,也是职业的需要”。谭教授表示,计算机教育必须面向应用、面向社会需要,这也是教育部现在大力倡导的。他认为IT职业英语项目“很有生命力”,鼓励大家共同努力,培养更多有作为的年轻人。谭教授的演讲可谓字字珠玑,他谦逊的作风和素养让在座的每一位见证了大师的风范,演讲结束后现场掌声久久不息。

计算机界的另一位名人,被称为“我国计算机教育事业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南开大学刘瑞挺教授作了“国际化的IT企业需要国际化的语言交流”的主题演讲。刘教授引经据典,渊博的学识、流利地道的英语、风趣幽默的言谈让在座的英文老师们大为折服。他结合自己几十年的经验总结道:“IT职业英语必须基于IT事实、IT情境、IT发展历史、IT人物、IT技术、IT术语、行话、俚语,才能实现交流。”

三位领导和教授的发言从宏观、大环境上给高校IT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接下来的董刚校长、邱钦伦委员、奚春雁主编及张宏岩组长的演讲则从具体、微观层面上解读了高校英语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董校长认为高职高专院校的“普通英语教学难以满足学生需要,外语是解决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邱委员从具体数据分析入手,认为中国的软件人才结构仍然是“橄榄型”的,即“高端人才缺乏,低端人才又不适合企业”,存在着“软件人才缺口逐年加大,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的供需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高校责任重大,对高校毕业生应关注的焦点是“外语能力――注重交流”、“职业态度――职业意识”、“职业规范――了解国际软件规范”。

《计算机教育》杂志主编奚春雁女士用全新的视角讲述了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思路,希望高职高专院校的师生发挥自己的长处,在“龟兔赛跑”中找到适合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游泳池”,对IT职业英语项目给予很高希望,认为它开拓了计算机应用人才的新模式。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行业英语交流能力,IT职业英语项目组组长张宏岩博士的演讲画龙点睛,他认为高校应转变教学模式,探索“面向企业应用的高校IT专业英语教学”。为满足我国对精通英语的IT人才的迫切需求,解决高校英语教育与行业需求间的矛盾,IT职业英语通过“名师养成之道”,情景式课堂设计、互动反馈式教学方法,实现为就业、从业服务,提升学生英语实际能力。

那么IT职业英语教学与认证体系在高校的试用情况到底怎么样?IT职业英语项目组开发的教材、教学设计是否适合老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学生所学内容能否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对于这些问题,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外国语系主任束金龙老师和天津职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高雅群老师的演讲更有参考价值。这两所院校是较早进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的高职高专院校。

it课程学习总结篇7

【基金项目】本文是第三期全国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改革课题“任务教学法在IT行业英语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93-01

一、任务教学法的涵义

任务教学法提出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科学合理的任务设计来进行教学,以完成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现任务结果的方式体现课堂成就。【1】该理论主张教育的中心应从传统的以教师和教科书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教师的课堂教学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展开,务必使每节课的授课内容明确、实在、效果理想,综合起来这种教学模式被称之为任务教学模式,当然,此种方法就是任务教学法。

二、任务教学法的设计原则

2.1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是指在任务设计过程中所使用的案例、材料必须是来源于真实的社会生活,同时所要履行的任务情景以及具体的设计活动应该尽量贴近现实。不可否认,“真实”只是一个相对概念,真实的意义在于使人从善,因此,只要任务设计的合情合理、遵循自然规律,那么也不反对在违背真实但尊重人性的前提下创造非真实的语言材料,当然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环境下使用语言和技能以便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2】

2.2功能形式性原则

旧式的语言习得方式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之处,其中之一就是语言与语境、功能相脱节。外语习得者可能掌握了不同的语言词汇、语法,但是却不能将之运用到正确的语境当中,往往词不达意、表达不清楚,甚至乱用语法、俚语,结果学得身心俱疲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任务教学法要求教师在传授外语知识时结合语境、语法及语义功能,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口语交流环境。

2.3连贯性原则

连贯性原则要求任务与任务之间存在着逻辑上和教学上的流畅与连贯,它并非指在一堂课上随意穿插一两个活动或者是几个毫无关联的活动的堆砌就能够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的要求,而是要求各个活动之间存在着相互支持、相互贯通的主旨,以这一主旨为中心点保障任务的实施是有意义的。【3】

2.4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要求任务的实施是有可能性的、有希望的而非不可能的。

三、任务教学法在IT行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IT行业对于从业人员英语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用英语”与“学英语”之间的区别越来越明显,很多IT行业的从业人员往往具备熟练的IT专业知识而相对应的英语水准却不在同一个档次,这在无形中给该行业的工作人员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高等院校在为IT类企业培养专门人才时就不得不注意改变教学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以便为他们将来就业增加优势。下面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下新的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在IT行业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任务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该理论提出学习者知识的获得主要不是靠教师的讲解与传授,而是语言习得者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或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或他人的服务,利用有用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语言知识。

任务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3.1 前任务阶段

教师引入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介绍任务的具体要求和实施任务的总体步骤。针对IT行业的英语教学,就是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以一定的技巧导入课堂,使学生能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由于IT 行业涉及多个领域,包括通信设备业、计算机硬件业、软件、计算机及通信服务业等,其对应的专业术语不同,应用领域不同,学生很难从整体上把握好全部知识内容,因此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可以参考具体的专业书籍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出既符合教学要求的课堂任务又符合学生学习口味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脱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的束缚,自由选择学习材料和制定学习目标。而且,教师必须从整体上把控整个教学任务的实施过程,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态做出相应的调整。【4】

3.2任务环阶段

首先,教师结合课程内容由浅入深的设计任务,任务的制定可以参考课文的结构、内容、重点词汇以及学生的整体水准,包括学生的口语习作能力等方面。其次,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任务在课堂上或者课下做相应的准备工作。最后,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向教师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

3.3后任务阶段

后任务阶段由分析和操练两部分组成,即学生分析和评价其他各组的任务执行情况并在教师指导下练习语言知识点。

在学生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应对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把握分析的重点,特别是对语言习得方面的分析。另外,教师也应该提醒学生在实践任务过程中,流畅、清晰的表达不是该堂的唯一目的,学生也应该注意语言重构和语言的准确性。分析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类似的任务进行适当的知识操练,以达到了解课文框架、熟练运用词汇和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目标。【5】

任务完成后,教室就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分析总结,相对于IT专业的学生,教师有必要在熟悉相关领域的前提下深入分析学生出现失误的原因,是本专业学习基础不牢固还是英语词汇匮乏,抑或二者兼而有之。如果仅仅是专业知识欠缺可以提醒学生多巩固复习专业知识,毕竟专业知识是该专业学生所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

四、结语

任务教学法在增加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趣味性的同时也为学生明确学习目的、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特点的学习方式和专注于学习过程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了基础。因此IT行业的英语教师采用任务教学法是非常明智的选择。IT行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判断、选择英语教师的教授课程和教授模式不失为任务型教学法的举一反三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琳,王蔷,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李梅花.“浅谈英语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教学研究》.

it课程学习总结篇8

作者简介:王颖(1986-),女,黑龙江五大连池人,东北石油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助教;薛继伟(1973-),女,黑龙江肇东人,东北石油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专项项目(项目编号:JGZ20120104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229-02

随着IT行业的迅速发展,国内涌入了越来越多的外包项目和外资企业,而英语作为IT行业的国际语言就顺势成为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掌握先进技术、进行技术交流的必备条件。因此,对于软件行业从业者来说,他们的英语水平将直接影响IT行业人员的就业以及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然而对于目前中国的软件行业来说,IT从业人员的英语水平已经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培养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又具备熟练的英语使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发展我国软件产业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IT职业英语”课程就是针对IT行业的上述需求,经过反复的实践和探索而开设的一门实用型、创新型课程。

一、“IT职业英语”课程现状

“IT职业英语”是一门融英语语言技能和IT职业技能为一体的综合职业技能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英语应用能力、熟悉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适应IT行业第一线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IT人才。目前“IT职业英语”课程教学也开始注重模拟和构建外企工作环境,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模式过于简单,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实效性,因此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学生很快就失去了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误认为这仅是一门英语课,无法将专业知识和英语技能进行融合,仅仅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CDIO模式的IT职业英语教学理念,并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和探索。

二、CDIO工程教育模式

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逐渐认识到高校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由于理论脱离实践,很难适应现代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基于这种原因,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经过四年的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1]即C(Conceive)代表构思、D(Design)代表设计、I(Implement)代表实现、O(Operate)代表运作,它以现代工业产品从构思、研发、运行及终结的生命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将课程之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来学习专业知识,进而提高实践工作能力。[2]按照这种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动手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培养的学生符合现代工业发展的需求。因此,针对当前“IT职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方式,将CDIO模式引入该课程的教授过程,创新传统的授课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三、应用CDIO教育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CDIO教学理念是围绕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四个方面来实施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3]因此,笔者将CDIO教学理念应用到“IT职业英语”课程教学当中,以案例教学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模拟IT行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将原本抽象的知识点、生硬的对话、固定的模板变得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最终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4]

1.明确案例名称和主要内容

课前主讲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案例名称和主要内容。在案例的制定上,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应确保案例内容与真实的IT企业工作场景和流程保持一致。案例应模拟IT人员在工作中常遇到的商务对话和技术对话、常用到的技术文档、常采用的Email交流方式,使学生在一个相对真实的环境和氛围中进行学习,从而对未来从事的职业和行业背景有一个比较具体而直观的了解,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交流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案例贯穿于始终,主要涉及到日常工作会话、技术会话、使用Email交流、技术文档制作等多个项目的学习。

2.实施CDIO模式的案例教学方法和策略

(1)团队构建。由于每个教学案例都涉及到了众多的知识点和繁杂的学习任务,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采用分组的方式由多人协作完成教学活动。通过之前课程对学生专业能力和英语水平进行了初步了解,根据学生的能力划分小组。每个小组由5~7人组成,并在小组内设置一名组长来负责组织小组内的学习活动。每个小组都会是一个虚拟的IT公司,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为组内的成员分配不同的角色,如项目经理、架构师、程序员等,以充分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确保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2)课内案例讲解。该阶段以教师为主体,以案例为主线,讲解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和要完成的课程任务。围绕教学内容讲解案例中包含的商务对话内容、技术交流任务、Email沟通应采用的风格、技术文档的框架结构、相关范文,并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案例中涉及到的问题,使学生明确“做什么”和“怎样做”。以技术写作模块为例,教师要提供一些公司真实的写作样例,并从总体上概括此类文档的框架结构、文档中应包含的主要内容、文档构思方法以及写作规范等,最后给出写作任务并明确写作要求。

(3)案例分析和实现。布置好课程任务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中的全部需求和行业背景进行分析,理清思路、分清角色、设计好解决方案。要求采用对话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成员要在课堂上进行演练,在此过程中能更好地检验和完善所学的行业知识与语言技能,这也是本课程教学的核心和特色。要求采用Email和技术文档完成的学习任务,小组成员要根据案例背景、采用该类文档的框架、借鉴参考范文来完成内容的撰写,最终要求组内选派代表进行全面阐述和答辩。这样除了能提高学生的英文写作能力外,还能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尤其是技术类文章的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是加强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全程关注各小组的学习动态,及时指出各组在案例分析和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学生加以改进。

(4)组建交流和共享平台。为提升教学效果,构建了一个集知识共享、沟通交流和网络学习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所有学生都可以向平台上有价值的学习材料、学习方法、学习心得等内容,也可以通过知识交流模块和大家沟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分享问题的解决方法等。教师可通过对案例实施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容易犯的错误、好的经验、优秀的作品等进行总结,将总结的内容到知识共享平台上,供学生进行分享与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创新实践的积极性,并有利于今后教学工作的开展。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BBS、QQ群等多种沟通交流方式,使学生对英语的使用延伸到课堂之外渗透到日常生活当中。

3.考核与评价

对学生的考核采用过程考核和试卷考核两种方式,其中过程考核和试卷考核各占最终成绩的50%。过程考核由团队成绩和个人贡献组成,其中团队成绩和个人贡献各占过程考核成绩的50%。团队成绩主要是根据各组在商务对话、技术对话、技术写作等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表现出的专业程度、规范程度、配合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综合给出。个人贡献则由各组成员根据每个成员在学习任务完成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贡献大小给出。除此之外,在每个单项教学任务完成后,根据考核结果对成绩优秀的小组和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以鼓励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结束语

通过在东北石油大学软件工程专业2009级学生中应用此种基于CDIO案例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并且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好评。95%以上的学生反映这种融合CDIO理念的教学方法非常适合他们的学习,案例教学很好地促进了他们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模拟的真实工作场景下获得了综合训练的机会,可以形成对软件开发过程较全面的认识,并且在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强化了组员间的沟通交流、团队合作意识能力的培养,教学任务完成后对小组和个人的奖励增强了大家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康全礼,陆小华,熊光晶.CDIO大纲与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4):15-18.

it课程学习总结篇9

一、 引言

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英语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材料和依据,也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主要来源(程晓堂,康艳,2009)。目前,针对Go for it教材研究主要集中在教材在某一具体地区的适用性问题。直接就词汇习得理论来客观的评估类文章不多。因而本研究参照Hutchinson和Waters提出的对照法将中学课程标准中对词汇的要求同Cunningsworth词汇习得表进行对照,结合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特点来探讨Go for it教材中的词汇设计的合理与否具有重要意义。

二、评估内容

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中对语言知识目标的描述中提高了掌握和运用词汇能力的要求。它不仅在听、说、读、写的描述中隐性强调了词汇的作用。而且明确的指出各级目标中要达到的单词、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总数。2012年,最新版的课程标准对词汇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所以随着英语学习对词汇要求越来越高,那么与课程标准息息相关的Go for it教材中词汇的设计究竟能不能够帮助学生达到课标要求?其词汇设计的合理之处在哪儿?不足之处是什么?这是本文的重点。本文将从Hutchinson和Waters(1987∶99-104)提出的对照法来分析,即将Cunningsworth词汇习得理论作为依据,客观分析Go for it教材中词汇设计的特点来解决这些疑惑。

(一)Cunningsworth 的词汇对照表

Cunningsworth(2002:41)教材评估的词汇对照表大都覆盖了词汇学习的教材所应有的内容。具体如下:(1)学习材料本身是否包括了词汇量的问题?如果包括的话,词汇有多重要?是这门课程的中心还是枝节?(2)词汇量有多少?(3)选择这些词汇的时候是否有考虑到一些规则?(4)是否区分了消极和积极词汇以及课堂词汇?(5)词汇呈现的方式是否有系统有目的?(6)通过词汇练习题目学生是否词汇结构有所掌握比如说:语义关系、搭配以及语境关系?(7)教材是否能够通过帮助他们发展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让学生独自扩大自己的词汇量?

(二)评估结果

结合2.1列出的词汇对照表中的个项目,Go for it 教材的词汇编排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Go for it教材结构合理。首先,它每个单元都以一个主题明确的话题为中心而展开。每个单元都分为Section A、 Section B和Self check三个大部分,其中还有1a等小部分组成的层次分明的版块设计。这种编排很适合学生记忆和学习新的词汇。其次,教材中文字材料较少,大多语言内容是由生动有趣的图画组成的。尤其是书中的关键词汇所表示的物体都有图示。Sheldon曾在对教材评估的建议中提到“教材是有形的人类思维产品,因而作者需要认识到教材版面、模式、字体和插画也是教材的成功之道”。学生在看到单词的同时就能领会其意思,这对词汇学习效率的提高不言而喻。

第二,Go for it教材中词汇设计巧妙。教材里既有显性的词汇学习和检测,如Section A的1a右侧是一副图片,上方写了明确的语言目标,左侧要求写出和图片匹配的词语;Section B部分1a也是单词和图片搭配。又有巧妙地隐性词汇学习的设计,如Section B中1b根据录音听出对话和2b听录音用方框单词补全对话明是考试听力实也是考查的对词汇的掌握。

第三,就整本书的编排来说,词汇量设计适宜。例如在Section B和 Self check部分都重点关注词汇。另外,本书还有学习完前六个单元后会有一个复习板块的设计。这是为对前面所学词汇的检测和拓展题目训练。其中,la列出前面六个单元的核心词汇,并且单词后面都标注出了对应的页码。以便学生根据页码回查。例如列出上义词food,要求学生尽可能多的写出下义词族。这样的教材设计凸显了参照表中的[(1)、(2)、(3)、(6)]条规则。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人的遗忘从识记后便开始,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到了相当时间则几乎不再遗忘。 因此,本书结合中学生认知特点经过这个有序的结构、隐性、显性循环反复的训练设计符合学习词汇习得规律。

第四,Go for it教材中设计的词汇类别恰当。教材中选择的词实用性强,每个单元话题的选材都紧紧地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结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这种教材语言真实、自然、地道,有便于学生学以致用。如教材中pair work, groupwork, games 等活动的设计利于学生技能的拓展学到的新词用在真实的语境中。这种举一反三的效果与[(5、7)]参照表相符。

三、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Go for it教材中词汇的编排总体合理。理论上,学生通过这本教材的辅助是可以达到课标相应的要求。但是,任何一套教材都有优缺点,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教材,也不可能成为不朽之作。对于部分学生来说,Go for it中词汇难度偏高。例如,教材中众多人名和地名与农村学生生活较远或缺乏真实性,不益于实现“教材是学生的生活”转变为“生活成为学生的教材”的理念。王春芳(2011)提到文化教学除了对所学词汇进行必要的词义讲授外,还深入到更深层次——文化背景的角度,强化词汇的认知功能和文化功能。另外,Go for it教材中词汇如果前一单元学到的词汇能在后面单元的学习材料中涉及,那么将会更加完美。最后,本文也发现教材中活动设计板块鲜有中文拼音的名字即使是化名也很少。例如Go for it七年级第一单元的语言目标是自我介绍。图中所有名字都是英文[Jenny、Jim、Mary etc],而图片上却有中国小朋友和外国小朋友。这种设计不仅不符合真实的生活环境更是一种倾英语文化意识。因为在中国,在给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即使我们说了英文名字后面也会说中文名字或者至少会加个姓。如果说本教材是为了学地道的英语因而书中用英文称呼,那么也应该在书的前言部分先作出说明。这种隐性的中国文化的淡化现象也应调整。

[参考文献]

[1]Cunningsworth A.Choosing Your Coursebook[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Hutchinson T,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99-104.

[3]课程教材研究所,英语课程教材研发中心,汤姆森学习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06.人民教育出版社.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it课程学习总结篇10

IT巨大的交际功能,为教师通过网络与家长建立必要联系、与学生充分个别交流提供了时空可能,帮助教师对学生进行包括非智力因素在内的整体研究,实现对学生健全人格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培养。教师依托IT,还可以不断获得教学研究的前沿信息,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更新教育理念,实现教育创新。

IT与学生

目前尚在探索中的研究性学习与建构主义教学结构,都展现了IT运用于教学为学生主动学习、发展个性创造条件的广阔前景,IT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提供了有力支持。全体学生全面地主动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实质,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变为亲手点击,主动求知;由记忆背诵教师或参考书的划一答案到动脑动手,个性潜能被充分调动起来。

研究表明:“人脑细胞有140亿个,全部运用可以学完10所大学的全部课程。”IT支持下的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其结果或收效令人叹为观止。同时,学生还可通过网络,超越课堂,渗透社会,对于心理与情感成长、健全人格发展,都表现出传统学习生活无法企及的环境与作用。IT将推倒学校围墙,给学生以充分自由思维与发展的广阔空间。

it课程学习总结篇11

关键词:技能型IT人才;创新素质;方法和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背景

随着IT技术的高速发展,IT人才的需求不仅仅局限在数量的增长上,对IT人才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在技能型IT人才方面,不仅要求他们精通单项技能,还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思考力,在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时,既能够遵循技能传承的一般规律,又能通过终身学习获取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

IT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IT人才的摇篮,在以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IT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应该是以创新为灵魂的技能型IT人才。如何运用创新学理论,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何将学生由一线操作者变成创新者?如何将创新素质的培养融入到技能型IT人才培养的教学环节中?如何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这是每一个IT职业教育者都应该努力思考的问题。

不断地探索技能型IT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不仅是推进IT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大连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是一所主要为IT行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几年来学院依托东软集团在IT领域领先的学术、科研成果,引进企业的产品设计,研发和管理理念,在技能型IT人才培养上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学院特色、适合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2研究方法

本文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指导原则展开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如下:

(1) 文献资料对比:通过资料调研和数据分析了解国内外IT院校技能型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与经验。对比学院现有IT专业学生的实际培养模式,对课程设置、管理方式、专业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与优化,培养更适合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素质的IT技能型人才。

(2) 市场访谈:根据企业成长和市场需求,通过问卷、邮件、实地访谈等调研手段,了解企业对IT人才素质的要求,把握企业对IT人才的能力和技能需求,并根据反馈的资料提出IT技能型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基本思路和方法可表现为:企业调研确定职业面向确定IT技能型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目标确定创新素质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法与途径。

(3) 学生调查:抽调IT专业学生,对正在执行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分析,确定创新素质培养的新思路。

(4) 试验探索:选定某些专业,某些课程,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与试验,在教学方法、实验设施、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与研究,力图按照市场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加强技能型IT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对创新素质内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并通过实际教学过程的检验,下面从几个方面总结技能型IT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 综合化的课程设置

我院为IT专业学生开设了“计算机数学基础”课程,该课程综合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五门课程的内容,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基本的定量分析能力、计算和逻辑推理能力,并能够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论分析解决问题。在IT专业课程设置上,开设了像“计算机硬件基础”、“计算机网络与原理”这样的综合课程,通过综合性和完整性的课程设置,培养学生计算机方面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 教学环节

² 教学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开放式的教学新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参与知识构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达到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² 教学内容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以专业的重要原理和理论为重点,系统地论证和讲解其发展过程和应用价值,以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知识原始创新的能力;其次,注重实践环节,不仅培养学生验证理论、设计实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技能进行模拟项目的研究,以提高学生进行创造性科学活动的能力。

在IT专业课程的实验设置上,采用情景式实验和开放式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Linux系统管理”课程的实验中,划分了基础模块和提升模块。基础模块部分的实验是帮助学生回顾基本的知识点,完成基础实验内容。提升模块设置了情景式实验和开放式实验,情景式实验是设置一定的情景,学生融入其中按照情景的设置就可以完成实验任务;开放式实验只给出一定的条件和最终实现的结果,至于采用的方法和途径将由学生自行设计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² 教学方法多样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

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在IT类课程的设置中重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结合,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以应用设计检验教学,辅导学生进行综合案例的开发,突出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知识的运用中培养创新意识。

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扩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学院所有的IT类课程都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丰富课堂学习形式。依托学院校园网络,创建了课程学习平台,通过BBS等手段与学生共享教学资源,并可进行答疑解惑;组织学生建设IT类社团,为学生提供研究IT技术的平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竞赛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精神。

²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尊重个性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我们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将一个教学班的学生按照特定的原则(学生讨论确定的原则或者是自愿的原则等等)划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5~6个人。授课中讨论、实验和课后自学环节均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小组内每个学生都有表达思想的机会,在实验中要根据任务独立完成某一知识模块的设计和实现。这些都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思想空间里开阔思维,发挥创新潜力。另外院内积极组织各种适合学生层次的技术讲座和学术交流,例如本年度计算机系开展的“百师讲坛”活动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百师中有IT精英、管理人员和IT教师,他们为学生传播前沿的IT技术、交流经验和方法,触发学生的创新思想,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3) 建设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只有教师本身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够启发、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带领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我院十分重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教师创造条件参加各种校内外培训,制定相关的政策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实习,和企业的项目开发人员一道进行项目研发,成立青年科研基金用于扶持青年教师进行科研活动,鼓励教师申报各级别的科研项目,加大培训和科研的投入,提高教师的技术水平和创新意识,为培养创新型IT人才奠定师资基础。

(4) 教学管理

在教学管理上改革学生的考核和评价体系,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为实现“国际化、实用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目标,鼓励、倡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学院特设立创新实践学分。学生在校期间凡参加院级及院级以上各类学科及技能竞赛活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认证考试、外语等级考试、SOVO项目研发等实践活动,取得突出成绩,可申请获得相应的创新实践学分。学生取得创新实践学分,可以替代教学计划中任选课程的学分。通过设置灵活多样的考核和评价方式,鼓励、引导学生参与技术创新,培养学生创新的自觉性。

4意义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教学实践,我们确立了以创新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将素质教育与技能型IT人才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出了从基础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创新素质的观点和方法,对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将创新素质的培养融入到了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探索出一套目标明确、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法和途径。这是在当今IT职业教育研究领域中进行的一次非常有意义地探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薛娇.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防止科研不端行为――访教育部科技委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05):29-31.

[2] 李云芝.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3):95-97.

[3] 朱峰.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D]. 大连海事大学.

[4] 郑婧. 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 西北工业大学,2007.

[5] 晁蓉,熊万里. 关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思考[J]. 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1):77-80.

it课程学习总结篇12

Research on Pedagogy of Inspiring English-Immersed Teaching in Programming Classes for Undergraduates in China

School of Management i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Shuge Tian

Abstract: Pedagogy of inspiring English-Immersed teaching in Programming classes for undergraduates in China focuses on the “Inspiring”, which pieces together with English Culture、English and Technical Knowledge to highly balance input and output of language learning . The pedagogy involves teachers、students、teaching resources and open computer laboratory. A package of methods proposed in the paper consists of six aspects: interaction in classroom、teaching in computer lab、online teaching system、case demonstration system and off-campus activities。

Key Words: Pedagogy of English-Immersed teaching in IT Open Laboratories Resource of English-Immersed teaching in IT

1.引言

(1)关于英语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 我国英语教学各种形式、国内外英语教学方法及全英语教学研究述评

国内关于英语教学的各种研究很多,综合归纳如图1。其中,马承教授的“三位一体”法、包天仁教授的“四位一体”法主要用于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学科全英语教学包含本课题IT课程全英语教学。

目前学科全英语教学研究相对于大量的一般英语教学法研究来说较少,总结如图2。由图2可见,学科全英语教学研究基本上是浮于教学组织与形式的研究,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而国内外一般英语教学法的对比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是:英语语言教学中的“输入”与“输出”侧重点不同。国外英语教学注重交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如印度、日本、新加坡及德国等。

蔡基刚(2010)通过对复旦大学“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案例分析后指出“以学术技能为导向的学术英语课程,以内容为导向的专业英语课程学习不仅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效率原则,也遵从了在使用中学习语言和提高语言的学习规律。” IT学科知识主要源于英语语言背景,操作性与实践性很强。根据交际理论中交际到位程度(于根元,2002)的概念,在浸入式IT全英语教学中易于实现“用英语做事、用英语思考”的教学模式,语言输出面广、输出途径增加,“习得”的量与“学习”的量同步增长,交际值较高(即可理解性输入与可理解性输出高度统一)。

图1 我国英语教学各种形式及方法研究述评

(注:教学方法还包括全身反应法、认知法、视听法、听说法、直接法及翻译法等)

图 2 我国目前职业或高校学科全英语教学研究重点

2) 国内主要全英语语言培训学校教学方法与模式研究

为了研究外教在我国的英语教学模式,课题组成员走访了国内主要全英语语言培训机构如英孚、韦博等,发现这些机构虽突出了输出形式的全外教教学,但因为面向对象大部分是英语初学者或各种应试需求者,不涉及专业知识,所以受制于输入量不够或应试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事实上以输入为主。

2.本科IT课程启发式全英语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于根元教授在他的“应用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一文中指出,凡是理论性强的实践是高层次的实践, 实践性强的理论是高层次的理论。因此要建立具有实现高语言交际值(量与质的高度统一)的全英语教学方法体系,研究应用语言学及其相关上级学科的理论体系是必要的前提和基础,见图4。

图4说明学科全英语教学的推行是源于应用语言学的理论发展与应用。通过运用各种英语教学方法的优化理论,使英语教学中的语言输入输出在英语浸入式的学科教学中趋于平衡,其交际值在以疏治堵、以出引入的教学理念中增加,见图5。当前我国不断推广学科全英语教学的范围,根据课题负责人多年IT课程全英语教学经验及研究,在各种适于开展学科全英语教学的课程中,IT课程全英语教学的教学效果较为显著,交际值较高,见图6。

图4 建立IT课程全英语教学方法体系的理论基础

图 5 职业或高校英语教学基本形式交际值变化

图6 我国目前不同学科全英语教学交际值变化

3.本科IT课程启发式全英语教学模式

1)IT课程全英语教学方法与模式框架

建立IT课程全英语教学方法体系的理论基础是全方位的,通过理论基础的深入研究可以明确全英语教学的目标体系,从而建立科学的方法体系,由此研究并建立科学、合理的启发式IT课程全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实验室体系结构;以前三者为平台研究并利用可持续发展、符合生态平衡的教学资源系统,最后为IT课程全英语教学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系统并将其进行广泛推广,为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见图3。

图3 IT课程全英语教学方法与模式框架

2) IT课程全英语教学方法体系

根据数百名学生对课题负责人多年IT课程双语及全英语教学评教结果、问卷调查及多次督导组听课评议结果,运用应用语言学基本理论、较高交际值的教学目标、运筹学中非线性规划模型初步建立全英语教学方法体系,见图7。

为了实现让文化教学、语言教学与专业教学融为一体,达到全浸入式英语教学的教学目标,拟采用运筹学中非线性规划模型对全方位的IT课程启全英语教学方法体系构成元素进行最优教学效果的模型设计:

其中,表示影响全英语教学方法体系的各元素,Z代表最优教学效果。

目前,全方位的IT课程启发式全英语教学方法体系由以下十个元素构成,括弧中的所有权重值是根据经验而定。

① 启发式课堂互动教学(占权重40%):主要分为主题演讲课、创新实验讨论课、案例演示课等,采用情景教学法、功能教学法、交际法等“应用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与专业英语运用能力。启发式互动教学以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思维能力与交流能力为主要目标,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互动式教学模式。

② 启发式实验教学(占权重30%):在开放性全英语教学计算机实验室里,学生把互动教学中所学的关键术语、表达式与操作指令放在具体操作中去理解与掌握,对于英语环境的操作界面及操作流程可以切身体会。

图7 启发式IT课程全英语教学方法体系

③ 网上教学辅助系统(占权重5%):建设各种网上全英语教辅资源,如语料库专家系统、作业信息、即时测试、录像教学、参考书目、在线答疑、在线英语角以及手机在线交流等等。

④ 课外实践活动(占权重5%):开设以专题文化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如全英语教学专题讲座、英语文化周、英语角等。有条件时到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IT企业进行调研或实践。

⑤ 全面考核系统(占权重5%):在启发式全英语教学中,重点考查学生以英语为语言的专业知识学习和运用能力,比如将实验结果评议、创新实验讨论、口试、作业展示、角色模拟与辩论等纳入课程考核范畴。

⑥ 启发式课程设计(占权重5%):综合运用所学全英语专业课程知识进行课程后续补充实践。

⑦ 学生作品演示及互助系统(占权重3%):积极提倡学习互助、优秀作品演示,有计划安排优秀学生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⑧ 创新实验平台(占权重3%):为学有所长的学生提供创新平台进行创新设计与开发。

⑨ 启发式教学案例演示系统(占权重2%):通过案例演示系统帮助学生了解启发式教学过程、内容与形式。

⑩ 中外教师合作教学(占权重2%):就创新等某一主题开展中外教师合作教学。

3) IT课程全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实验室体系结构

开放性实验室体系结构由实体实验室与虚拟实验室组成。实体实验室根据分工不同又分为配备各种软件环境的IT操作实验室、具有各种演示系统的音视频实验室以及能够进行全英语专业测试的专门实验室;虚拟实验室结合最新开发的网络与手机在线交流介质而设置的各种在线交流平台如在线IT操作实验室、在线测试实验室、在线交流实验室。其中在线交流实验室利用微博、博客、手机短信、手机在线等新介质交流手段扩大开放性实验室资源利用,见图8。

图8 启发式全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实验室体系结构

4)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资源体系

① 教师(占权重60%):教师作为开展全英语专业教学的轴心,其作用可以辐射到所有相关资源,见图9。按要求,至少在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学习或工作一年以上,或者母语为英语,并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可以成为全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师。

② 学生(占权重10%):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或以上、具有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的本科生利用开放性实验室提供的语言实践环境,可以逐步克服对英语文化、专业用语的认知偏差。

③ 开放性实验室资源(占权重20%):提供全英语环境的各种实验室、配套设施及辅助软件等。

④ 可持续发展的其它教学资源(占权重10%):原版教材、原版案例及原版网上资料等教学工具、全英语专业教学成果展示、计算机网与手机网络资源的应用、口碑相传等广告效应的无形资源、教学手段与理念体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大众传媒等社会资源的科学利用。

图 9 IT课程启发式全英语教学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体系

5) IT课程全英语教学的评价体系

IT课程全英语教学可以从六个角度对预先设定的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只是每个角度所占权重有所不同,见图10:

图10 启发式全英语教学过程及效果的评价体系

> 专家评价系统(占权重40%)

> 同行评价系统(占权重20%)

> 教师自我评价(占权重15%)

> 学生评价系统(占权重15%)

> 社会评价系统(占权重5%)

> 外籍教师评价(占权重5%)

系统工程中模糊综合评价法是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影响教学效果的多种元素做出全面评价的有效方法,是目前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系统评价方法,具有全面性、激励性和指导性。在本研究中设置六个一级指标,它们在教学环境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六个一级指标下设立必要的分指标:

> 教师: 教学能力,外语能力,专业素质,职业素质等;

> 学生:学生学习能力, 学生专业能力,学生外语能力,学习态度等;

> 教学方法体系:针对图7中十个教学方法进行效果评分;

> 开放性实验室: 实验室建设,软件功能及其易用性,网络资源建设,资源利用率等;

> 教学效果:学科目标的实现,外语目标的实现,课程考核手段与结果,综合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的总评结果,学生评价教师的总评结果。

> 社会效益:通过问卷调查、民意测评等进行环境资源低炭利用,图书馆资源建设,新媒体的利用情况,学生就业的社会反响等进行社会效益评价。

4. 结束语

通过对应用语言学理论的深入研究,明确了全英语教学的输入输出在高水平上达到平衡的教学目标,从而建立科学的全英语教学方法体系。其中,开放性实验室体系结构是全英语教学方法体系的重要支柱,而可持续发展、符合生态平衡的教学资源系统及相关的评价系统是探索优化、合理的全英语教学模式的必要内容。

因此,以应用语言学及其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运筹学中非线性规划模型和系统工程中模糊综合评价法来创建科学的IT课程全英语教学方法与模式,有利于倡导“学以致用”、“遵从学习规律”,从而改进我国高校英语长期应试教学模式,并为推动高校英语教学改革而树立榜样。

参考文献:

[1] H.Douglas Brown.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3rd Ed[M].New York: Pearson Inc,2007,5.

[2] 陈欣.现代英语教学法主要流派之我见[J].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5.

[3] 于根元.中国应用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J].语言文字应用,2010,1.

[4] 黄强.英美高教评估给我国高校全英语教学评价带来的启示[J]. 科研管理,2007,3.

[5] 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1.

[6] 万大林.探索培养国际一流人才之路――印度英语教育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4,9.

[7] Peter Medgyes. Native or non-native: who's worth more? ELT Journal.1992,46/4: 340-349.

[8] 薛群颖.国外双语教育的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6,8.

[9] Keith S. Folse.The Art of Teaching Speaking: Research and Pedagogy for the ESL/EFL Classroom[M].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