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计量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1-28 10:54:14

文献计量论文

文献计量论文篇1

2 文献统计分析

2.1 年度分布。2002年~2012年间文件连续体理论研究文献年度分布和变化趋势如下所示:

表1 文件连续体理论研究文献年度分布表

注:表中“%”是指年度文献数量占文献总量的百分比

图1 文件连续体理论研究文献数量变化趋势图

文献的年度分布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一时期该理论的研究状况,从而反映出该理论的研究趋势。由图1可以看出,国内关于文件连续体理论的文献数量总体上呈现一个上升、稳定、下降的趋势。2005年之前,该研究处于上升趋势,文件连续体理论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2006年至2009年,文献数量持续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其中,文献数量最多的是2006年和2007年,分别为12篇和15篇,各占总数的13.6%和17%,说明该时期更多学者关注文件连续体理论的研究,研究热情较高;2010年之后,文献数量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学者们对于这一理论研究已趋成熟,研究热潮逐渐消退。

2.2 期刊分析。统计显示,88篇文件连续体理论研究文献分布在31种期刊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其中载文量在3篇以上的有9种期刊,分别是《档案学通讯》、《浙江档案》、《档案管理》、《兰台世界》等,占文件连续体理论文献总量的71.6%。这9种期刊中有7种是档案学核心期刊,核心期刊载文量为54篇,占文献总量的61.4%。可以看出,文件连续体理论研究相对深入和系统,研究质量较高。

表2 文件连续体理论研究文献期刊来源分布表

2.3 研究机构分布。总体上看,文件连续体理论研究以高校档案学理论研究者为主,又以中国人民大学和浙江大学为核心,两所高校发文占文献总量的27.3%。文献数量在3篇以上的研究机构如下所示:

表3 文件连续体理论研究文献在3篇以上的研究机构

可以看出,文献数量在3篇以上的研究机构发文总量为47篇,占文献总量的半数以上,说明文件连续体理论研究机构相对集中。

2.4 作者分布。根据普赖斯定律,可以统计出文件连续体理论研究的核心作者群,核心作者是指那些发文量较多、影响力大的作者。核心作者的发文量应为文献总量的50%,普赖斯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数“m≈0.749(n??max)1/2”,其中“n??max”是最高产作者发的论文数。统计显示,最高产的作者是攀枝花学院的邹吉辉,其间发表的论文数共计6篇,所以“nmax=6,m=1.835”,取临近最大整数2,也就是说,发文达到2篇的为核心作者,见下表:

表4 核心作者发文统计表

统计显示,核心作者发文数量为24篇,占文献总量的27.3%,研究者较为集中,研究主体单一。

2.5 作者合作度分析。为衡量作者的合作规模,本文采用期刊论文的作者合作度这一指标。论文合作度是指某学科学术期刊在一个确定时间里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它是反映论文作者团队协作和整体智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度的值越高,合作智能发挥越充分。

2002年~2012年论文作者合作度和合作率见表5。

表5 论文作者合作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近十年文件连续体理论研究论文的合作度为0.48,合作率为33%,由一个人独立完成的文献占文献总量的67%,3人及3人以上合作偏少,仅占文献总量的4.5%。分析显示,文件连续体理论研究以个人为主;2人合作是合作主要形式,合作形式局限于本机构内部合作;合作度偏低,规模偏小。

3 .研究主题

3.1 文件连续体模式下的档案管理研究。文件连续体理论是新型文件运动理论,有研究者将文件连续体模式与档案管理实践相结合,探讨如何在前者指导下优化后者。安小米(2002年)探究了文件连续体模式最优化管理的机理,提出了电子文件最优化管理的框架。张祝杰等(2005年)通过对电子文件内容鉴定的要素及方法的分析,分析了文件连续体理论给电子文件内容鉴定带来的影响。于英香(2007年)以文件连续体理论为例,剖析西方档案学理论在我国“本土化”过程中某些环节的缺失,并对如何改变这种现象提出思考与建议。吴品才(2009年)指出这一理论确有值得借鉴之处,但同时认为这一理论也可能存在若干问题,例如,能取代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运动阶段性对文件管理没有影响、纸质文件运动过程是线性的而电子文件运动过程是非线性的等,所以,档案管理实践中对这一理论不可盲从。

3.2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关系研究。数据显示,涉及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文件连续体理论关系的文献为58篇,占文献总量的65.8%,可见,文件连续体理论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关系是国内档案学者集中关注的问题。何嘉荪、叶鹰(2003年)讨论了两种理论的哲学基础,认为可以借鉴文件连续体理论,并对建立全新的文件运动理论进行探索。傅荣校(2004年、2008年)认为文件连续体理论相对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而言,更表现为文件管理理论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特性,从实践发展的需要看,文件连续体理论取代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一种必然,文件连续体理论将成为构成后保管时代档案学体系的基石。何达多、金更达(2005年)探讨了两种模式的同一性,并提出两种理论在现行环境中的关系是互为补充而非相互对立。邹吉辉、杨杰(2006年)对我国档案学者在两种理论关系研究上的4种观点取代论、补充论、兼容论与互补论进行点评,从基础与应用、宏观与微观、指导与被指导3个方面分析并阐述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的辩证关系。何嘉荪、史习人(2006年)指出文件运动理论才是全方位描述文件运动规律的理论,它既应包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全宗理论、文件价值理论和其他理论,也应该直接吸纳或者借鉴文件连续体理论的绝大部分成果,发展成开放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刘东斌(2007年)从“收文”的角度对两种理论进行分析,认为从文件运动、文件管理和文件价值看,两者都不能给予充分解释。邹吉辉、何永斌(2009年)认为应该客观地评价“两论”的历史地位、全面地认识“两论”的价值、辩证地把握“两论”的关系、发展地看待“两论”的未来。

4 我国文件连续体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4.1 基础理论研究较多,实际工作问题研究较少。我国学者对文件连续体理论的研究大多处于理论层面,与档案管理工作相结合的研究成果较少,需要引起学界的重视。

4.2 存在一定的重复研究。文献调研发现,国内学者对文件连续体理论的研究重复现象比较严重,导致了科研力量的分散,造成了一定的浪费,且难以产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影响了科研的整体质量。

4.3 研究主体分布不均衡。文献调研看出有关文件连续体理论论文的作者大都来自高校及科研机构,档案管理工作者对该理论反响平淡。研究主体分布不均衡导致我国档案学界对实际工作层面研究明显不足。

文献计量论文篇2

[分类号]G353 G359

1 引 言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量化方法在科研评价中的应用,科研评价也经历了从专家定性评价到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文献计量方法在科研评价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科研评价由部分使用文献计量指标,到完全使用文献计量指标体系,再到使用高级文献计量指标,进而到有意识地进行文献计量评价指标的有用性、公正性、透明度及指标使用总结的转变,开始了文献计量指标从使用到反思的过渡。澳大利亚REPP“科研评价指标战略评估”项目预示着文献计量科研评价指标将从使用实践上升到理论反思阶段。国内科研评价还形成系统的文献计量评价指标体系。文献计量评价指标理论研究,除《社会科学评价的文献计量理论与方法》系统研究了社会科学文献计量指标的评价机理和功能,较少见对科研评价之文献计量指标的系统研究和总结。

研究学科评价中的文献计量指标,以科研评价的第三层级学科评价为平台,明确文献计量指标的评价机理、评价功能,有助于科学地选择评价文献计量指标,最大限度地发挥文献计量指标在学科评价中的有效性,进而促进文献计量方法在科研评价中的利学使用。本文在为我国科研决策人员、科研人员、基金管理人员在学科评价中科学使用文献计量指标提供帮助,为国家科研知识创新工程的全面系统提供有效的工具参考。

2 研究样本及分析方法设计

2.1 指标研究样本

选取7套国内外代表性文献计量评价指标集(见表1),这些指标集中①②③⑦指标完全用于学科评价、⑤⑥指标部分用于学科评价、④是通用指标。经过合并去重,选取了111项代表性衍化指标,以下的分析都是基于衍化指标。

2.2 指标分析方法设计

衍化指标是评价指标集中直接用于学科评价的原始指标。基础指标对衍化指标作了概念上的抽象。文献计量指标的识别标志是反映指标形式与内容特征的标志。其中,指标评功能是学科评价主体选择指标的依据,识别标志和基础指标是设计指标的依据。

按照指标分析过程(见图1),抽象衍化指标,站在宏观角度整理得到基础指标,为进一步提炼或拓展衍化指标做准备;基于基础指标,识别文献计量指标的本质特征,挖掘基础指标间的内在联系,得到指标识别标志。根据识别标志评价机理,总结衍化指标的评价功能;最后将整个分析结果制成识别标志一指标评价功能集成图(集成图结构见图2)

3 学科评价代表性文献计量指标

3.1 学科评价文献计量指标集成图

限于篇幅,截取指标集成图中部分指标(见图3)。图3是学科研究热点及未来发展趋势评价的指标集成,各项指标从上到下严格按照识别标志―基础指标―衍化指标评价功能四个层次集成。从图中可清楚地看到文献计量衍化指标、基础指标、指标评价功能、指标识别标志之间的联系。

3.2 学科评价文献计量指标参考集

从识别标志―指标一评价功能集成图中,得到衍化指标111项及其对应基础指标58项(见表2),作为学科评价重要参考指标。A学科指被评价学科,x指代除A外的各个学科,a、b分别指代某一个学科,x指代任一科研基金。指标以科学产出中的论文为统计对象进行说明。

4 文献计量指标的评价功能

IMEC指出,文献计量用于评价,主要具备两类评价功能。①绩效评价。以科学产出和引用为基础,用以评价国家、大学、机构、个人等科研绩效水平;②科学映射。目的在于说明:A学科指被评价学科,x指除A外的各个学科,a、b分别指某一子学科,x指任一科研基金。

揭示科学研究的结构和变化趋势。从识别标志-指标-评价功能集成图中,得到文献计量指标具有的学科评价功能如下;

学科群规律分析。包括:学科群中各学科相互引用情况,间接预测学科交叉趋势,选择凯德洛夫的当采学科理论,确定科学中心,计算科学中心科学兴隆期。

学科产出与影响力基本特征分析。包括:学科国际论文产出对国际论文产出的贡献,被评价国家对学科国际论文产出的贡献,学科二级子学科国际论文产出和对学科的贡献,学科二级子学科国际论文产出规模的变化过程,被评价国家学科论文产出对本国论文产出的贡献,学科国际论文质量,学科被评价国家论文质量,学科国际论文影响力,学科国内论文影响力,学科被评价国家在国际的影响力,学科中文论文在国内的影响力,学科中文论文在国外的影响力,学科二级子学科论文影响力,学科论文质量,学科高影响力论文对学科的贡献,学科被评价国家发表国际的高影响力论文及对学科的贡献,学科老化趋势、学科发展阶段,学科对国外文献使用情况,学科列各类科学资源的使用情况,学科科学产出类别(“被评价国家”可根据需要换成被评价机构、个人等实体)。

学科结构分析。包括:学科子学科产出规模及分布。

学科与相关学科分析。包括:学科独立性、稳定性,识别学科的相关学科及其联系程度。

学科研究热点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包括:识别学科研究领域,学科活跃研究领域,学科子学科活跃研究领域,学科国际关注热门论文,预测学科各子学科交叉发展方向,追溯学科发展历史、预测发展趋势,学科国际研究热点子学科,学科中国研究热点子学科,学科与其它学科分化、组合趋势。

学科内国家及地区分析。包括:识别学科主要研究国家。识别子学科主要研究国家,学科被评价国家国际论文产出,学科被评价国家地区布局及论文产出,学科国际有影响力国家,学科被评价国家的学科影响力。

学科内机构分析。包括:识别学科发文机构类型,识别学科核心机构,学科研究机构的科学生产力、机构地位,学科机构主要研究领域、及在该领域活跃水平,学科核心机构的地区布局,学科核心影响力的机构,学科研究机构对学科的影响力分析,学科研究机构对各子学科影响力,机构对学科的影响力、机构论文质量,学科核心研究机构地区布局。

学科科研人员分析。包括:学科科研人员整体规模,学科主要科研人员,学科子学科主要科研人员,学科科研人员组织结构,学科核心影响力科研人员,学科被评价科研人员特征参数。

学科期刊分析。包括:学科主要研究期刊,学科期刊对学科的影响力。

学科基金分析。包括:学科可使用基金及其产出对学科的贡献,学科基金产出对学科的贡献,基金在各学科产出,学科基金论文产出的年度变化。

文献计量论文篇3

[分类号]G257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高速公路与Internet的建设和飞速发展,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已成为当前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显著特征。信息成为人们使用最频繁的概念之一,也成为情报学和信息管理等学科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信息的动态特征,并找出其中的内在规律,是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简称“三计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科学的迅速发展,从文献单元深入到信息单元,从文献计量向信息计量转变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邱均平教授是我国率先开展“三计学”教学与研究的著名计量学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文献计量学教学和研究的基础上,1988年,邱均平教授编著的《文献计量学》在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首次从理论、方法和应用相结合的角度构建了文献计量学的内容体系,是我国出版最早的、为数不多的文献计量学经典著作之一,受到学术界同行的热烈欢迎和好评。它不仅被多所高校采用作为图书馆学、情报学和信息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的核心教材,而且被引率至今一直名列前茅。之后,邱均平先生又开展了大量有关“三计学”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形成了重大影响。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科学的迅速发展,信息资源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日益普及,给人类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深刻的变革。在这种新的社会环境和技术条件下,文献计量学研究出现了许多新的发展方向和趋势。面对这一新形势、新趋势和新课题,邱均平教授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信息计量学和网络信息计量学研究。2000年~2001年,邱均平教授以“信息计量学”和“网络信息计量学”为题在《情报理论与实践》上发表了系列研究论文,在国内外学术界造成了巨大反响,被引率一直居高不下,成为开展信息计量学和网络信息计量学研究必看的经典系列文章。2007年1月,武汉大学出版社又出版了邱均平教授的《信息计量学》一书。这是邱均平教授长期从事“三计学”教学与研究的结晶,是反映网络信息时代“三计学”发展特征,面向图书馆学、情报学和信息管理学及相关学科领域教学与研究现实需要的产物。该书是作者敏锐地站在时代和学科发展前沿,把握国内外信息计量学发展动向,精心研究而成的最新成果。也是作者20余年来从事“三计学”问题研究的系统总结和综合集成之作,同时又是“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高等学校信息管理类核心教材”之一,具有重要的科学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1 《信息计量学》是时展和现实需要的产物

文献计量研究始于20世纪初,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方法和内容体系。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的逐渐普及与广泛应用,文献计量学研究进入了新的高潮,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成果迭出。1969年,英国计算中心的普里查德(A.Pritchard)开创性地提出了“文献计量学”这一名词,文献计量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文献计量学中的广泛应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展,于是出现了以信息单元、情报单元和知识单元为计量对象的“信息计量学”或称“情报计量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网络技术迅速普及,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和数字信息资源日益丰富,并出现了以网络信息和数据为计量对象的“网络信息计量学”或称“网络计量学”(Webmetrics)。

虽然一个多世纪过去了,文献计量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文献计量学理论、方法和内容体系尚未得到有效更新,反映信息计量研究的、系统的、新的教材还没有,现有的几本文献计量学教材的内容体系已经陈旧过时,大都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化、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新形势下,文献计量正在向信息计量方向发展,信息管理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和新规律。迫切需要以新的视角去研究、去解决、去寻求新的正确答案。信息计量学正是在网络信息时代大背景下,随着信息资源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适应社会经济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发展的迫切需要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重要的科学理论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信息计量学》一书的及时出版正是网络信息时代满足“三计学”研究、发展和现实需要的应时之作,同时也是情报学和信息管理学等学科领域发展需要的必然产物。其深厚的研究基础,全新的研究视角,科学的研究方法,系统的研究内容,广泛的应用实例,反映和集成了国内外信息计量学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必将成为信息计量学发展中的新标志和新里程碑。该书重点突出了“信息、网络和应用”三大主题,反映了网络信息时代“三计学”的主旋律。

2 《信息计量学》反映了“三计学”研究的交叉与融合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图书馆学、文献学、情报学、信息管理学和科学学领域相继出现了三个类似的术语:Bibliomet―tics、Scientometrics和Informetrics,分别代表着3个十分相似的定量性的分支学科,即“三计学”。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研究和推动,“三计学”都不同程度地取得了一定进展,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承认。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情报计量学)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尽管它们的研究对象和目的有所不同,但三者的起源相同,并且享有共同的原理、方法和工具,因此学术界习惯于将它们统称为“三计学”,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三门计量学的不断拓展,它们之间出现了合流的趋势,还产生了共同的国际学术组织――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国际学会(Intemational Society forSeientometries and Informetrics,ISSI)。但由于“三计学”分别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事实上的相互独立的研究状态,很少有学者出于共同的研究目的,将三者融合在一起展开研究。《信息计量学》首次从“三计学”的共同研究基础出发,在信息计量学的研究框架下,将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展开研究,反映了“三计学”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在书中,作者从起源、发展、研究对象和目的等方面对“三计学”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在详细论述其共同原理、方法和工具的基础上,展示了“三计学”

在各个学科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这无疑是“三计学”研究中的一场精彩的演绎,展现了“三计学”的无穷魅力。

信息计量学跨越了学科的边界,成为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管理学、科学学等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或一种研究方法。印度情报学家雷坚(Rajan)把信息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的目的系统阐述为:为研究和发展;为决策和规划;为组织机构,科研项目、计划和各种活动的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英国著名情报学家布鲁克斯也认为:信息计量学(情报计量学)是迄今计量学科中语义最广泛最深奥的一个术语,将作为包罗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的一个全称术语。可见,在“信息计量学”这一统称术语和共同框架下整合“三计学”研究是国际发展的重要趋势。《信息计量学》一书的出版正是这一趋势的真实反映,不仅在国内是首例,而且走在世界前列。

3 《信息计量学》是文献计量学研究的继承与创新

信息计量学是在文献计量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信息计量学发展的逻辑过程经历以下几个阶段:书目计量学一文献计量学一科学计量学一信息计量学。文献计量学是信息计量学研究的基础,信息计量学是文献计量学研究的继承、拓展与延伸。《信息计量学》也是在《文献计量学》的基础上修改、补充、更新和扩展而成的,讨论的重点也主要是文献信息的计量问题。书中的文献信息增长规律、文献信息老化规律、文献信息集中与离散分布规律――布拉德福定律、文献信息词频分布规律――齐普夫定律、文献信息作者分布规律――洛特卡定律、引文分析法和文献信息统计分析法等基础上保留了文献计量学经典定律和方法的原貌。但信息计量学不限于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其研究对象、范围、方法和应用远远大于两者。《信息计量学》将文献、信息、计算机、网络和应用五个重要特征有机结合在一起,反映了网络信息时代文献计量学的新发展。信息计量学是文献计量学与科学计量学研究的重要发展与创新。从信息的计量单元来看,信息计量学已不仅仅停留在以篇、册、卷、本等为单位的文献单元的计量上,而是开始深入到文献的内部,对知识单元和文献的相关信息特征进行计量研究,如题名、著者、机构、主题词、关键词、词频、知识项、引文信息、出版者、日期、语言、格式、基金等信息单元。正因为如此,信息计量方法和复杂程度远远大于文献计量和科学计量方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献计量学在飞速发展,包括理论、方法和应用三个方面的研究范围都在不断拓宽,并且出现了4个值得关注的趋势:①从文献计量向信息计量发展;②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的合流趋势;③文献计量研究手段的现代化趋势,计算机辅助文献计量研究成为重要发展方向;④日益重视文献计量学在图书馆管理、信息管理、信息服务、科学研究、科学评价、科技管理和决策等中的应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因特网这一新生事物的产生,文献计量学又出现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即网上信息计量学(Cybermetrics),或称网络信息计量学。网络信息计量学的出现表明文献计量学又有了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新的研究领域。《信息计量学》反映和吸收了国内外“三计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尤其对以上4个方面的发展趋势给予了高度关注,并进行了重点论述和讨论。如该书的11、12、13、14章集中论述了计算机辅助信息计量分析法、信息计量学在各学科领域的应用和网络信息计量学等新方法、新领域。这也正是该书对“三计学”研究的发展和创新之处,同时也是《信息计量学》一书的亮点之一,令人耳目一新。

4 《信息计量学》是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高度结晶

《信息计量学》一书的出版经历了长期的研究和积累过程,是作者长期从事信息计量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高度结晶。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作者就一直在武汉大学从事“三计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并于1983年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设了“文献计量学”本科课程,同时编著了同名教材《文献计量学》,于1988年在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20年来该书一直成为国内各高校图书馆学、情报学和信息管理等学科专业争相采用的重要核心教材,被引率也一直高居前列,受到了学术界同行的高度评价。著名情报学家杨沛霆如此评价该书,认为《文献计量学》一书“无疑是对我国情报学研究和情报学教育的积极贡献,具有开创性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开设“文献计量学”本科课程的基础上,作者又先后指导和培养了多名信息计量学方面的硕士研究生,后来又增设了“信息资源计量研究”硕士生方向和“信息计量与科学评价”博士生专业方向,并先后以“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研究”、“科学计量学研究”、“网络计量学研究”和“网络信息资源计量研究”等为题主讲了多年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在20多年的学习、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作者积累了大量的心得体会和信息资料以及丰富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为《信息计量学》的研究和出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信息计量学》一书的出版既是作者在文献计量学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延续与扩展,也是发展与创新。没有多年来深厚的研究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也不会有《信息计量学》一书的诞生。从1999年《信息计量学》被列入“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到今天《信息计量学》一书的面世,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文献计量论文篇4

引文分析法是一种应用于图书馆文献采集的有效工具,引文分析法需要建立在全面的引证数据基础上,由于对大量数据进行搜集、统计、分析,既费时又费力,所以在手工方式下使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当今,信息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引文分析法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介绍了研究生学位论文引文分析系统作为一种在计算机辅助下实现快捷、方便、准确的引文分析的方法。

2.引文分析方法

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是由规划、选择、收集、整理、组织、保管等环节构成的系统工程,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水平可通过馆藏评价来衡量。文献计量学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图书馆馆藏建设的科学、定量的评价方法,它是借助文献的各种特征的数量,采用数学与统计学方法,对各类文献的诸计量特征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揭示和研究文献情报规律、文献情报科学管理以及学科发展趋势的一门科学在文献计量学研究中,以引用数据为基础的计量技术作为重要的研究手段已被广泛接受,其中引文分析法是文献计量学方法中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

所谓引文分析就是用数学和逻辑学方法对期刊、论文、专著等研究对象的引证和被引证现象及规律进行分析,以揭示出它们所蕴含的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征或对象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引文分析法被广泛应用于核心期刊的测定,文献规律的研究,情报检索系统,情报预测研究,对文献的评价,馆藏分析及图书采集中,其内容包括引文量、引文时间、引文类型、引文语种、引文作者等的被引规律分析,自引规律分析等。

2.1被引规律分析

被引文献具有一些基本要素,如文献类型、学科内容、语种、年代、引文出处等。依照不同要素和指标,可以将被引文献分为以下一些类型:被引文量按频数分布;被引文按年代分布;被引文按学科或主题分布;被引文按文献类型分布;被引文按语种分布;被引文按国别分布;被引文按著者分布;被引文按期刊分布。被引文量指某一主体对象(论文、期刊、学科、著者等)含有的参考文献数量。通过被引文量的频数分布分析,可以揭示作者吸收和消化情报的途径和能力及作者使用情报源的习惯和方式特点【51。被引文年代分布是从时间的角度对引证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可以反映被引文的出版、传播和利用情况,常用于文献老化和科学史的研究。通过对被引文年代分布曲线的分析可大致确定被引文献投入使用的周期,中、夕卜文被引文献从出版到被利用的平均时间差及科学文献被引用的最佳年限。被引文献类型分布即各种类型的文献(如图书期刊、特种文献)在参考文献中f例,研究被引文类型的分布可以相对显示出各类文献的情报价值。被引文按文献语种分布对图书情报部门有计划地引进外文文献、译文选择、外语教育等都颇有参考价值。

2.2自引规律分析

被引文献是自己以前所发表的文献(或者说作者引用自己以前发表的文献)的文献引用现象叫做“自引”。在全部引用文献中,自引文献大约占有1030%。自引是一种特殊的科学文献引用形式,它所包含的特殊规律性对揭示作者、机构、期刊和学科等科学主体之间的内在关系十分有用。自引统计是对科学主体的文献自引关系进行定量描述(测度),为自引分析提供定量依据。文献自引的测度指标包括自引量、被自引量、自引率和被自引率。自引量代表主体的文献自引绝对强度,自引量大,说明主体的研究方向较为稳定,其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学术观点具有连贯性、系统性,较少受外来因素的影响。自引率代表某主体对其自身的依赖性程度(简称自依赖性)。自引率高,则自依赖性强,说明作者较强地依赖于自己的前期研究,反之则表示可能其研究课题之间关联不大,或是作者注意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

3.学位论文引文分析系统

研究生学位论文引文分析系统基于引文分析理论及C6模式,运用PowerBuilder作为开发工具,进行系统的前台窗口对话界面设计,后台采用可靠性、安全性高的数据库管理工具Sql2000,从数据录入和信息统计两大部分出发,实现学位论文引文量统计(包括每篇论文引用的文献量、论文引用文献量最大最小值、频数分布、专业/学科平均引用文献量),按语种分布统计引用文献量及其相对数,按引用文献类型统计引用次数及其相对数,按年代统计某一年或某一时间段内引用文献数量,常用期刊文献按中外文分类统计引用量,常用图书文献按中外文分类统计引用量,计算馆藏文献收藏率,自引及引自导师文献人数及引文量统计等功能。

3.1流程设计

研究生学位论文引文分析系统为大学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能有效地帮助图书管s购图书°系统流程,如图1所示:首先,用户登录,如果登录失败则结束,否则成功则转入下一步。其次,用户可以进行基本参数定义或进入引文信息管理录入或导入论文信息及论文的引文信息,引文信息输入成功后转入下一步设定引文分析的抽样参数。选择论文年代范围及论文级别等抽样参数后则可直接转入下一步,对设定范围内的论文应用引文分析方法对引文信息进行统计,对统计结果可导出报表。

3.2系统功能设计

基于科学性与使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对学位论文引文分析系统设计开发进行构思,其设计功能涵盖了基本参数设置、引文信息管理、引文统计管理和系统维护与管理四部分,基础数据管理是系统的基础,用以添加、删除或修改引文分析时所需要的基本参数,包括文献类型目录、文献语种目录、学科/专业目录以及抽样参数;引文信息管理是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及引文数据的管理,主要实现对引文数据的录入、编辑、删除及导入等功能;引文统计管理是用户最为关注的功能,主要实现引文分布统计、特殊引证统计、常用文献统计、引文量统计等。系统维护与管理主要实现系统日常维护与管理,包括用户账号管理、用户权限设置、更改口令及在线帮助等,图2所示为引文分析系统软件结构。

     

系统的主要目标是将高校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基本信息及论文的引文数据通过客户端准确的输入到计算机,利用本系统的功能对这些信息进行提取和加工,以产生图书馆管理人员所需的各种统计信息。引文分析系统是个典型的分析型处理系统引文信息统计是本系统的核心功能。该功能建立在引文分析法的理论上,并发展了其原有内容。在引文分布统计中,不但包括被引文量按频数分布、被引文年代分布、被引文按文献类型分布、被引文按语种分布,还包括了对引文语种、类型、年代的联合分布;在特殊引证统计中,除了自引统计,还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特点,增加了对引自导师情况的统计功能。在常用文献统计模块中增加了对常用图书及其他文献的统计,从统计的结果不仅可以看出哪些是研究生所需要的书籍,而且还可以反映学术界的较受欢迎的书籍和网站。图3给出了常用文献统计界面。

3.3系统应用

为具体说明本引文分析系统的实施效果,现选取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共24部博士学位论文为分析对象,列举了引文分析系统在引文数量、语种、类型统计等方面的具体应用(文中的数据表均来自于系统导出的Excel表格)。由论文引文数量表及被引文量的频数分布可以看出该校博士生的文献需求量较大,并具有较强的吸收和消化文献信息的能力。以篇均引文量133篇为中心,形成了中间高,两极低的正态分布,如图4所示,基本符合被引文量的规律。

文献计量论文篇5

摘要:对2013年1月出版的《中草药》《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成药》《中药材》《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时珍国医国

>> 我国中医药系统生物学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国16种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文献计量指标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的我国酸枣研究现状 我国档案服务体系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国电子文件元数据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国风险分析方法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国学习倦怠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中医体质文献计量学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我国化学学科半衰期分析 基于CNKI的中医治疗肥胖文献计量学分析 对国内“压力”主题体育类论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国学校武术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2003年~2012年我国档案学对电子政务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国近十年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天津中医药》作者群的信息计量学分析 我国苹果品种网络科技文献的计量学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我国心理学学科半衰期分析 中文甲型H1N1流感图书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基于CBM的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文献计量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我国8种中医药类中文核心期刊引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国8种中医药类中文核心期刊引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范建华")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对2013年1月出版的《中草药》《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成药》《中药材》《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时珍国医国药》《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中国中药杂志》8种中医药类期刊(半月刊取第一期)论文的参考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和评价,探讨和剖析中药学论文的学术水平和期刊编辑质量,为进一步提高我国中医药学的期刊质量和学科发展提供参考。关键词:中医药期刊;引文;引文分析;文献计量学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2.006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Citations in 8 Chinese Core Periodicals abou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an Jianhua(Library of Guangxi Institute of Chinese Medicine & Pharmaceutical Science, Nanning Guangxi 530022, China)Abstract: This article bibliometrically analysed and evaluated 8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periodicals published in January 2013 (chosen the first issues of semimonthly periodicals), including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China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 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edicine,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 Research &Clinical Pharmacology, and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and analyze academic level of TCM papers and journal quality,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of journal quality and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eriodicals; citation; citation analysis; bibliometrics 众所周知,科研工作者在进行课题研究时,必须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著述相关论文时通常将那些对自己课题研究有重大帮助和启迪的著作,以题录形式附在最后。引文分析能反映出论文著者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掌握情况和利用能力,同时也反映著者的阅读倾向,是评价专业期刊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了解我国中药学领域科研人员对文献的需求,以及对情报信息的吸收与利用状况,笔者抽取8种中医药学中文核心期刊[1],对每篇文章的参考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与比较,探讨和剖析我国中药学的研究方法、重点刊物和论文的学术水平,以便为他人从事研究提供参考。1 对象和方法1.1 调查对象以《中草药》《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成药》基金项目:广西医疗卫生重点科研课题(重2010112)作者简介:范建华,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中医药信息。E-mail: 《中药材》《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时珍国医国药》《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中国中药杂志》等8种中医药类中文核心期刊2013年1月出版的第1期(含半月刊、月刊)为对象,抽取每篇文章后引用的参考文献。1.2 方法将作者、文献题名和被引文献题名、引文数量、文种、文献类型、普赖斯指数、期刊自引和作者自引数据导入Microsoft Office Excel,对引文率、期刊引文量、期刊自引和作者自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分析采用SPSS11.0软件。2 结果2.1 被引中文期刊分析8种中医药专业期刊2013年第1期刊载论文总数415篇,引文总数5 115条。其中中文期刊引文3 135条,占引文总数61.29%;英文期刊引文1 382条,占引文总数27.02%。对3 135条中文引文按所载期刊进行统计,结果显示,3 135条引文分别刊载于756种期刊,引文1次的期刊有411种,占引文期刊的54.37%(411/756),并形成以《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草药》《时珍国医国药》《中成药》《中药材》等为代表的中文期刊核心研究群,引文量排前18位的期刊见表1。表1 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中文引文量排名前18位期刊期刊名称 引文量(条) 占总中文引文量百分比(%)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85 9.09中国中药杂志 145 4.63中草药 133 4.24时珍国医国药 120 3.83中成药 104 3.32中药材 91 2.90药学学报 43 1.37中国药学杂志 42 1.34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37 1.18药物分析杂志 33 1.05中华中医药杂志 31 0.99中国药房 31 0.99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30 0.96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8 0.89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6 0.83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6 0.83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6 0.83中国药理学通报 24 0.772.2 论文总数与引文率引文率是指期刊文后附有引文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率。引文数据是评估、选择期刊的一个重要因素[2]。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415篇,有引文的论文414篇,占99.76%。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刊发论文数量与引文率见表2。2.3 引文总数和篇均引文数引文量是指来源期刊论文所引用的全部参考文献数,是衡量该期刊科学交流程度和吸收外部信息能力的一个指标[3]。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著者对文献信息的吸收利用程度、对科技信息的依从程度及科研人员利用信息的能力[4]。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刊载的415篇论文的引文数量共5 115条,篇均引文12.33条。各刊的引文总数与篇均引文数见表3。2.4 引文文种统计引文文种是指引文发表时所用的文种。对引文文种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论文研究内容的国际性,以及作者阅读文献的广泛性。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引文文种主要为中文和英文,结果见表4。 表2 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刊发论文数量与引文率期刊名称 论文总数(篇) 有引文篇数(篇) 百分比(%)中草药 21 21 100中成药 55 55 100中药材 46 46 100时珍国医国药 117 117 100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91 91 100中国中药杂志 27 26 96.3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8 28 100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30 30 100合计 415 414 99.76表3 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引文总数与篇均引文数期刊名称 论文总数(篇) 引文总数(条) 篇均引文数(条)中草药 21 410 19.52中成药 55 778 14.15中药材 46 417 9.07时珍国医国药 117 1 125 9.62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91 1 083 11.90中国中药杂志 27 524 19.41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8 299 10.68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30 479 15.97合计 415 5 115 12.332.5 引文类型对引文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掌握本领域中科研人员的阅读范围和科研工作的主要情报源。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引文类型大致分为期刊论文、图书和其他(包括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标准、专利等)三大类。引文类型统计结果见表5。2.6 期刊自引与作者自引自引一般分期刊自引和作者自引。期刊自引是指某一期刊引用本刊先前发表的论文。作者自引是指作者引用了自己以前发表的论文。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自引及作者自引统计结果见表6。2.7 普赖斯指数普赖斯指数是评价科技期刊所载论文新颖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衡量某一学科文献老化的计量指标,即出版年限不超过5年的引文数量与引文总量之比,用以量度文献的老化速度与程度[5]。自然,普赖斯指数越大,文献更替速度越快。普赖斯把受引的文献分成两个部分:其一是“有现时作用的文献”;其二是“档案性”文献。前者是在其出版5年内被引用的文献,后者则是出版5年后仍被引用的文献。这里表明文献的被引用行为有一个变化,出版5年后仍被引用,说明“有现时作用”的文献已转变成“档案性”文献了。档案性文献数量多寡,是受学科自身性质决定的。P(普赖斯指数)=被引文献数量(小于或等于5年)/被引文献总量×100%。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引文量及普赖斯指数见表7。 表4 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引文文种期刊名称 中文引文数量(条)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 英文引文数量(条)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中草药 202 49.27 208 50.73中成药 657 84.45 121 15.55中药材 293 70.26 124 29.74时珍国医国药 881 78.31 244 21.69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902 83.29 181 16.71中国中药杂志 265 50.57 259 49.43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177 59.20 122 40.80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353 73.70 126 26.30合计 3 730 72.92 1 385 27.08表5 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引文类型期刊名称 期刊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 图书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 其他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中草药 386 94.15 13 3.17 11 2.68中成药 648 83.29 90 11.57 40 5.14中药材 349 83.69 41 9.83 27 6.47时珍国医国药 955 84.89 121 10.76 49 4.35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975 90.03 59 5.45 49 4.52中国中药杂志 495 94.47 10 1.91 19 3.62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69 89.97 18 6.02 12 4.01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440 91.86 14 2.92 25 5.22合计 4 517 88.31 366 7.16 232 4.53表6 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自引及作者自引期刊名称 引文总数(条) 期刊自引数(条)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 作者自引数(条)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中草药 410 33 8.05 6 1.46中成药 778 46 5.91 15 1.93中药材 417 23 5.52 3 0.72时珍国医国药 1 125 51 4.53 17 1.51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1 083 238 21.98 11 1.02中国中药杂志 524 36 6.87 5 0.95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99 7 2.34 12 4.01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479 21 4.38 10 2.09合计 5 115 455 8.90 79 1.54 表7 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引文量及普赖斯指数期刊名称 引文总数(条) 近五年引文数(条) 普赖斯指数(%)中草药 410 268 65.37中成药 778 406 52.19中药材 417 228 54.68时珍国医国药 1 125 532 47.29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1 083 707 65.28中国中药杂志 524 352 67.18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99 170 56.87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479 269 56.16合计 5 115 2 932 57.323 分析与评价3.1 被引中文期刊结果分析3 135条中文引文分别刊载于756种期刊,引文1次的期刊有411种,占引文期刊的54.37%(411/756),离散性较大,但仍有一个相对集中的核心区,这个核心区的期刊可作为我国研究中药领域的核心期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被引92次,表明其作为标准,非常受到中药科研人员的重视。3.2 引文率在8种中医药类期刊中,除《中国中药杂志》的引文率为96.3%外,其余7种期刊的引文率均为100%,均引文率为99.76%,与2009年11种中医药类期刊引文分析[6]的平均引文率97.95%相比有所提高,高于《中华儿科杂志》1994-2009年均引文率95.91%[7]和《中华手外科杂志》2005-2009年均引文率87.37%[8]。3.3 期刊引文量一种专业期刊被引用的次数越多,说明它在本学科领域的影响和作用越大。从表3可以看出,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篇均引文数量12.33条,篇均引文量最低的《中药材》也有9.07条,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篇均引文量均高于我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的篇均引文量(8.81条)[9]。与文献[6]相比,篇均引文量增加5条及以上的期刊有《中草药》增加8条,《中国中药杂志》增加8条,《中成药》增加6条,《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增加5条。与国际上科技论文的篇均引文量(15条)相比,《中药材》《时珍国医国药》《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等4种中医药类专业期刊编辑部还需采取措施,帮助作者提高引用参考文献的意识,增加论文的引用量,缩小与国际的差距。单篇引文最大值为《中国中药杂志》的77条,单篇引文最小值为《中药材》的1条。 3.4 引文文种从表4可以看出,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引文文种主要是中文文献,占72.92%,英文文献占27.08%。没有其他语种文献,这可能与各国大多采用英文发表科技文献有关[10];或者是作者仅关注中文、英文文献。除《中草药》《中国中药杂志》两种期刊的英文文献比例达到或接近50%外,其余6种期刊的英文文献比例较低,与文献[6]相比,期刊的英文文献比例显著提高的有《中草药》《中国中药杂志》《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而期刊的英文文献比例降低的有《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成药》。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英文引文文献比例低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2006年英文引文率(54.01%)[11]。因此,中医药类期刊作者群还需提高对英文文献的利用和借鉴能力,提高英文文献和其他语种文献的引用率。3.5 引文类型表5显示,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引文类型主要为期刊文献,共4 517篇,占88.31%;其次为图书,共366篇,占7.16%;其他各类文献,共232篇,占4.53%。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文献信息已成为科研人员获取最新信息、了解学科发展动态的重要途径。因此,科研人员应积极利用网络文献,使自己的科研走在世界前列,多出快出成果。3.6 期刊自引和作者自引自引率是反映期刊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期刊的正常自引率高表明期刊有自身的稳定性、连续性及与其他期刊交流的适度性,也可反映期刊学术领域的宽度和论文的学术水平。从表6显示,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自引率为8.9%,与64种药学期刊8.0%自引率基本相符[12],自引率较高的《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1.98%),也没有超过期刊过度自引23.8%的界定线[12]。期刊自引率明显偏低的《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34%)、《时珍国医国药》(4.53%)、《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4.38%)三种期刊编辑部应引导作者适当提高自引率,扩大相对稳定和高水平的作者群,激励核心作者多,以保证和提高刊物水平。3.7 普赖斯指数普赖斯指数越高,说明论文内容越新颖。一般情况下,新兴学科的普赖斯指数高于成熟学科,各学科的普赖斯指数平均值大约为50%[13]。表7显示,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普赖斯指数57.32%,与文献[6]的40.35%相比有大幅提高,且高于《中华神经科杂志》的56.6%[14]。说明我国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引文时效性高、新颖性强,作者对学科前沿有良好的把握。参考文献[1]朱强,蔡蓉华,何峻.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

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尤金•加菲尔德.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是怎样选用刊物 的?[J].武夷山,译.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2,3(2):36-39.[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8.[4]杜云祥.《中华医学图书馆杂志》被引分析研究[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3,12(1):52-55.[5]邱均平.科学文献普赖斯指数的计算与分析[J].情报业务研究,1989,6(3):170-172,169.[6]屈清慧,张晓峰,张馨洋,等.11种中药学期刊引文分

析[J].中国药房,2012,23(3):193-196.[7]冷婧,胡燕平,李林平.《中华儿科杂志》1950至2009年发文及引文计量学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11,49(1): 41-48.[8]肖宁.《中华手外科杂志》2005-2009年引文分析[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0,26(3):167-169.[9]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0]丁云秋,李锦,游苏宁.《中华内科杂志》近5年部分栏目引文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03,42(4):251-254.[11]郭秀婷,宁桦,吴蓉,等.《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2006年论著引文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 15(17):1348-1350.[12]刘雪立,周志新,方红玲,等.2005-2007年我国医学期刊自引率与过度自引的界定[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 20(4):624-626.[13]靳纯桥.《医学杂志》1996~2000年引文统计分 析[J].医学杂志,2001,26(12):935-937.[14]滕洪松.《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2004年载文中引文的计量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9):79-80.(收稿日期:2013-12-16,编辑:魏民)

文献计量论文篇6

药学期刊载文量与下载情况统计分析可为各药学期刊编辑部了解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与学术影响力提供动态的观察数据;也为各学科期刊之间的比较与评价提供客观、公正的数据参考,有助于促进我国药学学术期刊整体的繁荣和发展。通过对个刊的统计分析,有利于期刊编辑部追踪学术研究热点,预测学术发展趋势,指导栏目策划选题;有利于发现高水平的作者、专家队伍,有针对性地选择约稿对象和审稿专家等,促进刊物不断提高办刊水平。基于此,本文对药学期刊近5年载文量与下载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1.资料来源

基础数据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与“中国引文数据库”,以及CNKI中国期刊网中心网站的日志记录。数据统计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统计分析平台》。主要统计内容包括:①中国正式出版的58种药学学术期刊发表的文献量及其下载量;②CNKI中心网站访问量及分IP地址统计表。上述内容以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的统计数据为基数。

2.期刊统计分析

2.1载文量统计 载文量是指某一期刊在一定时期内所刊载的相关学科的论文数量[1]。载文量是反映一份期刊信息含量的重要指标,期刊载文量多,在一定程度上表示这种期刊信息丰富,因而也较为重要。相反,载文量少的期刊信息量较少,重要性稍次。根据中国知网的文献统计评价数据,我国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药学期刊载文量排名前十的杂志分别为:《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药业》、《医药导报》、《海峡药学》、《中国药房》、《国际药学研究杂志》、《首都医药》、《中国现代药物应用》、《中国药学杂志》、《药学学报》。

2.2 下载量统计分析 下载量就是下载的数量和次数,某个刊物在网络中下载量大,说明该刊被关注的程度较高,也说明刊物登载的论文比较被人关注,在本学科领域内也是有一定影响的,也说明其具有一定的理论专业性,能代表本学科领域的先进理念,具有较强的传递情报的能力[2]。“文献下载量分区段分布”提供文献按被下载次数归类后的文献分布情况,帮助了解刊物所发表文献中最受用户关注的文献情况,访问数量高则说明此类文献具有较强的出版价值,较高的被引用可能[3]。

2005年1月-2009年12月58种药学期刊中排名前十的下载量分区段分布下载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中国药业》、《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药学杂志》、《海峡药学》、《中国药房》、《药学学报》、《中国新药杂志》、《中国药理学通报》、《医药导报》、《首都医药》。

2.3 下载频次统计分析 下载频次能在第一时间对文献的使用情况做出反映。这一独特的揭示功能使其在网络时代可以作为审视学科发展以及科学评价的指标之一。期刊网络下载频次可测度上网期刊的扩散速率,是研究期刊在网络环境下传播效率的一个新指标[4]。文章的被引频次与下载频次存在正相关关系。普遍认为,文章被阅读的次数越多,被引用的可能性越大。

2005年1月-2009年12月58种药学期刊中下载频次排名前十的下载频次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中国药物经济学》、《中国药学杂志》、《中国抗生素杂志》、《中国药物化学杂志》、《中南药学》、《药品评价》、《药学学报》、《中国药理学通报》、《药学学报》、《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4 下载频次分区段统计分析 下载频次分区段统计分析提供文献按下载次数多少归类后的文献分布情况,可区分低下载频次和高下载频次文献[3]。利用文献计量学规律确定高下载量论文,了解高下载量论文的期刊分布、机构分布、主题分布等,正确评价期刊和论文的文献情报价值,从而为医学期刊编辑组稿、约稿、确定选题方向等提供重要的分析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12月58种药学期刊中排名前十的低下载频次(1-50次)排名情况见表1。

2005年1月-2009年12月58种药学期刊中排名前十的高下载频次(>50次)排名情况见表2。

3.讨论

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中,已经把论文下载量作为评价核心期刊的重要指标。因此,对论文下载量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论文的下载频次是其被阅读频次的反映。有时候读者对于所下载的论文进行了使用,但在最终成果中并未引用,所以仅仅利用论文的被引频次来对论文的学术价值进行评价显得有些片面[5]。作者引用的文献往往仅占其在研究工作中所阅读过的文献的一部分,那么其中未被引用的文献的价值该如何去体现,或者说对其中未被引用文献的实质使用行为并未能反映在对该类文献的引用次数上,从而造成被引次数对未引用文献学术价值反映的缺失。再者,考虑到从读者对论文进行下载,然后阅读,并在长时间的理解消化掌握的基础上对论文进行引用,使得用论文被引频次作为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由于网络能开放式地获取文献信息资源,论文的下载频次成为了论文价值的快速反映[6]。拥有高下载频次的论文,一般情况下能够说明该论文受到的关注度相对较高,从而能够从侧面体现学科目前的热点甚至是发展方向。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期刊的载文量大,一般其下载量也相应较大,在低下载频次区段的下载量也较大,期刊的排名也靠前。但在高下载频次区段,其排名与载文量关系不大,而且总的来的高下载频次区段的下载频次是非常低的。这说明我国目前的药学期刊的质量整体被阅读或引起的次数不多,与我国当前药学发展相对迟滞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药学期刊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项目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NO 11C1172)。

参考文献:

[1] 赵东方.2000-2008年《图书情报工作》学术影响力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23):165-167.

[2] 王泽武,马淑坤,王志国.《现代情报》的学术影响力分析[J].图书馆学刊,2010 ,(5): 109-111.

[3] 张志转,朱永和.38个综合性农业科学类中文核心期刊的网络传播情况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4):16736,17297.

[4] 王佳佳.竞争情报论文下载频次与被引频次比较研究[J].情报探索, 2011,(9):16-18.

[5] 周燕子,平静波,胡德华.2005~2009年图书情报核心期刊文献下载频次与被引频次的计量分析.情报探索,2011(2):40-43.

[6] 霍丽,陈萍.《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006年引用及网络传播分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8(2):148-153.

文献计量论文篇7

[3]周述文,郭晓军,孙爱平,汤海洪.电子商务网站的分类及评价初探[J].中国管理科学,2000,S1:748-754

[4]蒋颖,金碧辉,刘筱敏.期刊论文的作者合作度与合作作者的自引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0,12:23-28

文献计量论文篇8

1.《人大复印资料》对我国社会科学期刊质量具有评价、鉴定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出版的《人大复印资料》(以下简称《资料》)是我国社会科学领域内深有影响的二次文献刊物,也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复印资料库。该《资料》中心现已成为评价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和论文的学术影响的尺度之一,越来越多的学报、社会科学综合期刊、专业期刊和科研管理部门在评价期刊和学术论文中,以《资料》作为重要参数,被公认为部级的权威性二次文献出版物。《资料》以我国公开发行的3000余种期刊为基础和依据,遴选和收录各期刊精华论文,分为114个专题向读者推荐,具有信息丰富、观点新颖、学术性强、公正性较强和权威较高等特点。《资料》以学术质量和学术水平作为衡量和筛选论文的唯一客观标准,对所有报刊都一视同仁,无论其主办单位的行政级别高低还是作者的名气大小都不是决定性因素,因此能够比较客观、公正地对众多社科报刊论文进行评价,选择出真正优秀的专业论文。正是由于这一原因,《资料》在实践中成为测评我国社科报刊学术质量水平的比较客观的标准之一。不同的使用单位都对《资料》的报刊评价功能进行了广泛运用。

对于档案学期刊来说,《资料》同样起到了推荐、评价和鉴定的作用。《中国档案》是国家档案局主管的业务指导类期刊,是档案界创刊最早的刊物。自1951年创刊至今,刊物已累计发行2060万册。1999年起,连续多年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创立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L)列为来源期刊。2000年在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475种文化、科学、体育类期刊中,转载量排名第14位。2001年以其高质量、高品位入选国家期刊方阵,并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双效期刊,受到读者的欢迎。本文从二次文献转载利用角度,对《中国档案》近6年来被《资料》全文复印转载的情况进行考察统计分析,通过计量分析对《中国档案》进行客观评价。

2.《中国档案》被全文转载文献量统计分析

文献量是衡量期刊信息容量和文献传递能力的重要指标。从载文量看,《中国档案》6年来累计发文2314篇,平均年度载文386篇,说明《中国档案》具有较大的信息容量和较强的文献信息传递能力。从载文量的年度变化情况看,近6年来《中国档案》的年度发文量不断增多,反映该刊的文献信息容纳能力不断增强。期刊被二次文献摘录的论文数量从一个方面客观地反映了该刊物的学术水平,而期刊被摘录量的变化状况又反映了期刊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变化特点。统计表明,《资料》中“档案学”专辑每年全文复印的论文数量平均每年169 篇,6年来该专辑论文容量基本保持稳定。从《中国档案》论文被转载复印的情况看,平均每年度被《资料》转载的文献量占《中国档案》总数载文量的7.35%,也就是说《中国档案》年度发表100篇既会有7篇被《资料》全文转载复印,应该说,这一比例在核心期刊中是很高的。从年度复印量占总载文量比例的变化情况看,尽管转载的论文绝对量逐渐增加,但是年度比率有所降低,这主要是由于《中国档案》的年度总载量有较大的提高和《资料》文献容量有限两方面因素造成的。从被摘录复印的文献量看,《中国档案》被摘录复印的文献量基本保持稳定状态,近6年来共被复印转载了170篇论文,平均每年28篇,平均每期2.33篇,占《资料》“档案学”总摘录复印量的16.73%。2000年被摘录量偏低,只有13篇,仅占《资料》当年摘录总量的7.26%,显示当年《中国档案》的论文质量有所降低。2003年被摘录量达到了6年来的最高峰,共47篇,占《资料》当年摘录总量的41.96%,说明《中国档案》在2003年发表了一大批观点新颖、内容丰富、创新力强的高质量论文,刊物的质量和论文的学术水平达到了近年来的最好状态。《中国档案》能拥有如此高比例的文摘复印量不仅说明了《中国档案》在《资料》中占有很高的地位,是《资料》非常重要的复印文摘源,而且从被二次文献利用率的角度证明了《中国档案》是一份具有很高的学术质量,在我国档案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专业核心期刊。

3.13种档案学核心期刊对比分析

通过对同类期刊被二次文献利用情况的对比分析,可以从横向对比的角度考察和了解期刊的学术质量和社会影响力的高低。在一定时期内被二次文献摘录转载率较高的期刊,就越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因此,《资料》对期刊的转载量反映了刊物发表质量论文的状况,是衡量期刊质量、确定核心期刊的重要指标之一。作者对13种档案学核心期刊在6年内被《资料》转载复印的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档案学核心期刊均具有较高的二次文献转载复印率。13种核心期刊6年来合计被《资料》转载复印799篇,占《资料》全部复印转载量的78.6%。这说明科学文献的集中―分散规律对于期刊被二次文献利用方面同样适用,即少数高质量的核心期刊登大量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具有很高的二次文献利用率;而大量相关期刊发表学术质量一般的论文,虽然数量较大,但是二次文献利用率却低。从各刊被转载文献量看,《中国档案》具有较高的转载复印量,共有168篇论文被《资料》转载复印,占《资料》“G7”全部转载量的16.5%,是《资料》的最重要的文献源。以上数字充分证明,《中国档案》被列为研究水平和质量较高,颇具有影响力的核心期刊,在学术水平基本上可以反映当代中国档案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在13种核心期刊中转载率排名第一位。下表是13种档案学核心期刊中论文转载排在前5名的期刊,该表从第二次文献利用方面反映了档案学核心期刊学术质量的高低和社会影响力的大小。

文献计量论文篇9

[分类号]G306

1、导言

科学知识可视化图谱是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发展出来的一个新领域,当前已经成为科学计量学的一个新热点。陈悦和刘则渊认为科学知识图谱是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它是揭示科学知识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计量学从数学表达转向图形表达的产物,是显示科学知识地理分布的知识地图转向以图像展现知识结构关系与演进规律的结果。Katy Borner等综述了知视可视化历程,对引文分析领域进行了可视化研究。安伟峰、熊润芝、周云平等、徐佳宁等、刘艳苏等以及叶协杰众多学者也利用不同的中文数据库、不同的方法以及不同时期对我国的引文分析研究状况进行了研究。虽然中外学者都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引文分析领域,但是中文引文分析领域的可视化研究几乎还没有开展。本文拟对中文引文分析这个领域运用可视化工具来做一个清晰的描绘。

2、数据及方法

本论文研究所用的数据来源于CSSCI数据库。笔者于2008年4月24日以“引文分析”为检索词在CSSCI中检索到1998-2007年间527篇文献,共得到3 328条引文。

下载这些检索记录,通过对数据进行仔细辨认和合并,利用大连理工大学刘盛博编的中文处理软件对CSSCI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变为Bibexcel、UcinetCitespace等软件可处理格式,然后利用这些软件对记录中的关键词、作者、来源期刊、被引作者、被引期刊等进行分析或绘图。

3、统计结果与分析

3.1关键词分析

527篇论文中,共有2133个关键词,对出现3次以上的97个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利用Ucinet,计算中心性,再利用Netdrw绘制这些关键词共现网络,得到图1。通过对关键词的分析,可得出我国引文分析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

从图1可以看出,节点越大,表示中心性越高。中心性较高的一些词有引文分析、SCI、CSSCI、文献计量学、影响因子,期刊评价等。两个节点之间的连线粗细代表关键词共同出现的次数,连线越粗,就是共同出现的次数越多。与引文分析共同出现次数较多的词有文献计量学、期刊评价、载文分析、作者分析等。

3.2作者分析

在527篇论文中,共有682名作者,表1是发表4篇以上的作者及其工作单位。

从表l可以看出,引文分析领域发文4篇以上的作者有29人,其中24人是与图书情报信息有关的,1人与医学有关。南京大学有9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4人,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有2人,北京大学有2人,浙江大学科技部2人,其余各1人。

3.3来源期刊分析

527篇论文分布在106种杂志中,发表在前20种杂志中的论文数为390,占总论文的74.7%,也就是说20%左右的杂志中包括了大约80%的有关引文分析的论文,基本符合“二八”律,可以认为这些杂志是发表引文分析论文的核心期刊。可以看到前20种期刊大都是图书馆学、情报学的核心期刊。表2显示出引文分析领域的文章除了多数发表在图书情报类的杂志上外,还有很多发表在与科学学、科技管理有关的核心期刊上。

3.4被引作者分析  对527篇论文的3 328条引文进行分析,发现有1280位作者被引证,平均每位作者被引频次2.6次。在这庞大的作者群中,被引频次最高的30位作者的总被引频次为731次,占总被引频次的21.97%,平均每位高被引频次作者被引频次24.37次。利用Citespaee软件绘图,得到图2,显示了我国引文分析领域的高频被引作者情况,图3显示了引文分析领域的重要文献。

从图2和图3中可以看出,较大节点的作者是在引文分析领域有突出作用的作者。影响最大的是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邱均平,其主要代表作是1988年出版的《文献计量学》一书。王崇德、罗式胜、丁学东三人也出版了有关文献计量学的专著。庞景安《科学计量研究方法论》一书,详细介绍了引文分析在科学计量学中的应用。梁立明、蒋国华也出版了有关科学计量学的专著。有些集体作者,如中国科学技术信息所、中国社会科学索引课题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这些课题组对我国的引文分析研究也有极大的影响和促进。金碧辉、武夷山、孟连生、朱献有、马费成等人也有突出的贡献,他们的单篇论文的被引频次也很高。姜春林、邹志仁、程刚、袁培国、钟旭、党亚茹、崔雷的研究也各有特色。

3.5被引期刊分析  3 328条引文分别来自918种杂志和其他类型文献,包括专著、报告、网页等。但是被引前20种杂志中的引文有1 346条,占总引文的40.4%,表3显示被引前20种期刊大多都是图书馆、情报学的核心期刊。《科学学研究》、《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等杂志的被引用说明科学学也对引文分析有较大的影响。有380条外文引文,占总引文的11.4%;有160条网页引文,占总引文的48%,其中680条引文都只被引一次,以上说明引文分析对别的学科的知识吸收还是相对较少,吸收较多的还是图书情报学、科学学、科学计量学、管理学、编辑学的知识。

4、我国引文分析存在问题及对策

4.1 中国引文分析存在问题

4.1.1 引文分析研究缺乏核心作者 引文分析在我国的研究历史只有30多年,还没有引文分析的核心作者,虽然有许多专家学者,也有很高的被引频次,但是他们都是图书情报领域的先贤,而引文分析则是依附于文献计量学存在的,大部分的著作都与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研究相关。因此,表现出引文分析理论研究少,应用研究多,方法简单;方法研究上简单统计多,指标模型少;应用研究用于评价的多,管理的少;研究图情、医药领域较多,其他领域少。

4.1.2数据样本的选择缺乏科学性引文分析是力图根据统计特征找出文献生产、传播等规律,从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决策提供量化依据。统计特征的出现要求有足够的样本量,足够明确的研究对象,足够大的时间跨度。而国内正式发表的有关引文分析的论文普遍存在着样本量小、时间跨度短、学科代表性差等问题。

4.1.3 中文引文分析可视化困难我国的引文分析可视化的进展不大,虽然近年来掀起了引文分析可视化的热潮,但是大多是对来自Web of Science数据的可视化,而以中文出现的知识图谱则不是太多。

4.1.4 中文的引文数据局限性 中文引文数据库有一定的局限性,如CSSCI中的数据从格式到录入出现了很多不统一及错误,如有的引文写错著者姓名、发表年份、出版社等等。在本研究中对这些现象作粗略的统计,其中年份写错或不写的占总引文的3.1%,不写出版社或期刊的占6.2%,不计算其他格式不统一,引文的错误总计在数据库中几乎达到10%。这样就给研究的统计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4.2 中国引文分析现状成因

4.2.1 理论基础薄弱首先,引文分析起初是当作文献计量学的一种方法被引入的,由于其使用起来简单易行,大多数学者只是把其当作一种工具来使用,究竟其包括什么样的原理,其使用的前提条件、使用原则、形成机制,并没有人去深入地探究;其次,引文分析理论在国外也进展不大,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的引文分析还是以传统的文献数理统计和共引理论为基础进行研究,没有更进一步突破;第三,我国的研究者重视应用研究、忽略理论研究。

4.2.2 中文引文数据库不完善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和文献研究工作,我国科研人员不断努力,开发了许多相关的引文数据库,如CSCD,CST―PC,CSSCI等。这些数据库与SCI数据库相比,不论是在数据套录功能还是数据收录年代或期刊收录范围上都有所欠缺。为了进行引文分析,用户不得不把需要的文献记录和它们引用的参考文献题录一一手工摘取,再导入自建的小型引文库中通过编制计算机程序才能获得需要的统计数字。这无疑极大地阻碍了研究人员利用国内引文数据进行分析的积极性。

4.2.3 没有适合的分析软件 由于我国引文分析发展的较晚,一些引文分析的技术都是来自于国外。国外有很多专家学者利用计算机编程,开发了许多文献计量学软件,进行引文分析。例如:Bibexcel就是OllePersson为文献计量学专门编制普遍适用的、统一格式的数据处理软件,可以处理来自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的数据,不但能够进行统计处理,还可以分析数据,形成所需要的关系矩阵。而我国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的学者目前还没有开发出普遍适用中文数据格式的软件,对于一些不懂数学、计算机编程的学者,要靠最原始的手工来进行计数,所以他们花费在数据处理上的功夫可想而知。

4.2.4不规范的引文行为 目前我国的科技论文在引文规范上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用而不引”和“不用而引”;对参考文献的标注不规范;“引文复制”与“引而不注”;著录失误。此外,一些由于情报交流的障碍,如语言障碍、编译代码转换的障碍、检索工具的障碍、理解水平与能力的障碍等等,都是造成引文错误的直接客观的原因。

4.3 中国引文分析的对策建议

4.3.1 加强引文分析的理论建设首先,大力开展引文分析的理论研究,对引文分析的原理、规律、研究对象以及与引文分析相关的概念假设、环境、适用范围进行深入和系统的讨论,力图形成引文分析的研究范式;其次,加强和国外同行的合作交流,力图自主创新,发展适合我国学者的引文分析方法和理论;再次,引文分析有很强的交叉学科的特点,交叉学科的特点就是容易吸取其他学科的先进理论,要想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第四,提倡研究者进行理论研究,改变研究作风;第五,提高研究者和使用者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敏锐地发现引文分析的问题,合理利用引文分析进行科研评价,提高科研活动的效率。

文献计量论文篇10

D0l:10.369/j.issn.1008―0821.2017.06.025

[中图分类号]G250.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6―0155―0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量学领域相继出现了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网络计量学、知识计量学,简称为“五计学”。文献计量学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以科尔和伊尔斯为研究创始人。文献计量学主要是以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统计学等计量方法,研究文献情报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和定量管理,并进而探讨科学技术的结构、特征和规律的学科。科学计量学是继文献计量学的发展之际,由前苏联学者纳利莫夫和穆利钦科提出了“研究分析作为信息过程的科学的定量方法”的科学计量学。1961年,普赖斯发表的《巴比伦以来的科学》为科学计量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1978年,蒂博尔・布老温创办了《科学计量学》杂志,为科学计量学的研究提供了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了科学计量学的发展。科学计量学是以社会环境为背景,运用数学方法计量科学研究的成果,描述科学的体系结构,分析科学体系的内在运行机制,揭示科学发展的时空特征,探索整个科学活动的定量规律的学科。

信息计量学最早被称为“情报计量学”由德国学者奥托・纳克教授提出,而在1984年,布鲁克斯发表了关于信息计量的论文,并分析了信息计量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对信息计量W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网络计量学的相关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T.C.Amind和Peter Ingwersen于1977年,提出网络计量学的概念,作为网络计量学发展的标志。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文献计量学在网络中的应用逐渐增多,网络计量的学的发展逐渐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尤其是Ingwersen在1988年,提出网页的影响因子用来对一定时期内相关网页关注情况的分析,对网络计量学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内学者邱均平从研究对象、方法、内容和目标等方面对网络计量学进行定义,提出网络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学等各种定量方法,对网上信息的组织、存储、分布、传递、相互引证和开发利用等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分析学科。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下,计量学的发展也在不断拓展,从农业经济发展到工业经济时代,计量学从文献计量学发展到信息计量学,而目前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逐渐意识到知识战略地位的重要性,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在全球的普遍兴起,以知识单元为计量对象的知识计量学从此诞生。知识计量学是以整个人类知识体系和知识活动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量学方法对知识载体、知识内容、知识活动及其影响等进行定量研究的交叉性学科。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及清洗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和中国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16年12月1日,在CNKI中以检索主题:“文献计量学”and“信息计量学”and“科学计量学”and“网络计量学”and“知识计量学”,筛选重复记录,最终得到7 614条记录,在CSSCI数据库中以关键词=“计量学”or篇名=“计量学”为检索条件,最终获取1418条记录,通过将记录的重复处理后,最终得到有效数据条数为8 020条有效记录。借助CiteSpace软件,将最终获得的有效数据导入可视化软件进行时区分割和阈值选择。研究对象时间设定为1998-2016年,单个时间分区为2年,即9个时间分区。

1.2研究方法

可视化图谱是计量学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并将数据分析结果可视化,通过可视化图谱探明研究领域的总体全景、研究热点、知识基础,分析并推测研究领域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衍生趋势。Eppler与Burkard提出知识可视化,通过在科学计算可视化、数据可视化和信息可视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创新。可视化图谱以直观、清晰的方式,对科技前沿、科研方向以及研究热点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本文通过文献共被引分析、作者共被引分析以及关键词共现分析对我国“五计学”的发展进行跟踪,帮助研究者厘清“五计学”的发展趋势和研究动态。借助陈超美博士研发的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我国“五计学”发展以可视化方式呈现文献共被引分析、作者共被引分析和关键词共现分析,以探明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重要核心人物和关键文献。

2“五计学”研究的两个核心领域:文献共被引分析

尽管“五计学”的研究目的不同,但他们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大部分原理、工具与方法是相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量学从以文献为研究对象向以知识单元为研究对象的知识计量学发展(如图1所示)。图1中共被引文献较多的作者为邱均平,还包括刘则渊(2012)、王崇德(1997)、苏新宁(2007、2008)等,这些文献对“五计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表1列出了文献共被引频次较高的前10篇文献具体情况。

通过表l列出的共被引文献可以看出,对我国“五计学”发展贡献较大的为邱均平,在前10篇文献中有7篇文献属于邱均平所创,这些文献成为“五计学”发展的基础,从这些共被引文献来看,大部分重要文献都与“文献计量学”有关,也符合“五计学”发展的轨迹,“五计学”的发展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完善,大部分理论都是以“文献计量学”为基础。

通过对文献的聚类分析(如图2所示)我们可以观察到,“五计学”的发展分为两个聚类群,一个聚类群是侧重“五计学”的理论发展,而另一个聚类群侧重“五计学”的应用发展。

“五计学”的理论发展主要源于邱均平的“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即“三计学”,而“网络计量学”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是文献计量学在网络中的应用。网络计量学主要通过对网上信息的计量研究,为网上信息的有序化组织和合理分布、为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为网络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供必要的定量依据,从而改善网络的组织管理和信息管理,最终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知识计量学”是在“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科学计量学”以及“网络计量学”的基础上,对零碎、分散且不系统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管理,尤其在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全球化的时代,知识作为社会竞争中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备受人们的重视。“知识计量学”从知识单元的角度出发,对不同领域、不同形态的知识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对知识的细粒度化进行研究,从基于知识载体的计量转移到对知识本身的计量。

另一聚类群则表现为“五计学”的应用,如文献计量学在人才评价中的应用;信息计量学在科技管理与预测、学科发展中的应用;科学计量学在大学评价及其科研政策制定、科学基金管理、职称评审、技术预见中的应用;网络计量学在期刊评、大学评价、科学交流中的应用;知识计量学在人才评价、科学评价中的应用等等。由此可见“五计学”在文献检索、文献管理、信息检索、信息交流与管理、信息获取、科学研究、科学评价、网络组织、网络信息检索与获取、知识检索与管理、知识发现和知识评价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3“五计学”的研究学者及其更替:作者共被引分析

借助可视化软件CiteSpace,采用最小二乘树算法,节点选择共被引作者,选择默认参数运行软件,得到共被引作者的时区图谱(见表3),图3中的节点在以横轴为时间的二维坐标中体现,可以观察到节点的首次被引用时间及不同时间区域节点的情况。对图3中凸显的作者导出,按作者的频次和突变权重进行排序列出排名前十位的作者,如表2所示。按共被引频次排序,邱均平排在首位,其次有刘则渊、姜春林、王惠翔、赵蓉英等;按突变权重排序,王惠翔排在首位,其次是赵蓉英、华薇娜、李江等学者。他们对“五计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作者共被引时区图,可以分析出作者的更新情况和相互影响,从时间的维度展示知识的演进情况。早期在“五计学”领域具有相对较高被引频次的共被引作者为邱均平,他对我国计量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2000年他发表了7篇关于信息计量学的文献,在2001年发表了6篇关于信息计量学的文献。这些早期的文献都已成为计量学领域发展的知识基础,对“五计学”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

在Citespace中,通^突变权重揭示研究领域的新趋势和新动态,检测学科内研究兴趣的突然增长,对研究内容突变的动态变化以可视化方式予以呈现。表2列出作者的突变排序,这些突变作者是在某段时间加入“五计学”的研究领域中,并对“五计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4“五计学”的研究热点变化:关键词共现分析

利用可视化软件对我国“五计学”的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了解其研究热点。如图4所示,图4中的节点代表“五计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其中最大的节点为“文献计量学”,其次为“引文分析”、“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影响因子”,而“网络计量学”与“知识计量学”的节点并不十分凸显,节点相对较小。而图谱中的“引文分析”、“影响因子”成为“五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些较大的节点,如“文献计量学”、“引文分析”、“文献计量”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成为“五计学”发展的知识基础,并不能代表研究的热点领域,而有些相对较小的节点则是“五计学”发展研究的热点内容,如“知识图谱”、“h指数”、“聚类分析”、“补充计量学”等。表3列出了“五计学”关键词的频次和中心性,取前20个关键节点。

在表3中,可以观察到“五计学”研究的热点内容,其中“替代计量学”和“补充计量学”来源于英文Altmet-tics一词,国内学者对其有不同的看法,而出现两种不同术语。列表中的关键词有的代表“五计学”的方法分析,如“聚类分析”、“共词分析”、“引文分析”等;有些代表“五计学”的应用范围,如“期刊评价”、“科研评价”、“学术影响力”等;有些代表“五计学”的理论基础,如“网络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知识图谱”等内容。

文献计量论文篇11

 

1 相关说明

本文所作统计的资料来源仅限于期刊论文和文章,不包括相关的专著或研究报告、学位论文等。

特定时期内发表的相关期刊论文和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某个学科或主题的研究现状、所取得的成绩及发展方向。所以,本文采用关键词“网络计量学”在大型数据库(包括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国报刊索引》等)中查找有关我国网络计量学研究方面的文献,经过合并去重后,统计出2000―2007(9)年有关网络计量学研究的相关文献共218篇。

2 统计分析

2.1 论文出处分析

本文所统计的218篇论文,分别发表在35种期刊上,其中26种为图书情报类期刊,占所发期刊总数的74.29%;9种为其他学科期刊,占所发期刊总数的25.71%。可见,网络计量学主要是我国图书情报学的研究领域,而且它在其他学科领域还未得到像文献计量学一样广泛的应用。论文大全。35种期刊中,刊载论文5篇及以上的12种刊物及其相关数据见表1。

文献计量论文篇12

我国对会计准则问题的研究已经有30多年的历程,形成了非常可观的研究成果,会计准则体系也在不断完善。本研究利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采取计量学的方法对统计数据从年度文献数量、文献核心来源、高被引文献、基金资助概况、研究热点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求整体反映我国会计准则研究的发展状况与演化趋势。

一、数据获取

本研究选取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中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所收录的2011年之前的文章作为数据来源,其中将“发表时间”限制在2011年12月31日之前;于2012年9月11日共检索到14 272条记录。其中,《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文献13 594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文献498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文献27篇,《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文献153篇。

二、年度文献数量分析

通过统计CNKI收录的国内1979―2011年33年间有关会计准则研究各年度的文献数量及占全部文献的比例,大致可以将国内会计准则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国际准则”时期(1979―1991年):1987年,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会计原则与基本会计理论研究组”(后更名为“会计理论与会计准则组”),1988年,财政部会计事务管理司成立会计准则组,并召开了会计准则第一次会议,研究、制定会计准则的有关准备工作。“国际准则”时期也是会计准则研究的起步期,该时期研究成果很少(共90篇,占全部文献的0.63%),但刊载的文章多为“开山之作”,被引频次数很高,主要是对国际会计准则的一些基础性研究,也是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必要准备。

第二阶段为“旧准则”时期(1992―2005年):1992年11月30日,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部长令第5号),自1993年7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实施。“旧准则”时期诞生了很多文章(共3 655篇,占全部文献的25.61%),每年发表的文章数量逐步缓慢增长,部分文章被引频次数非常高,研究内容广泛,突破以往以具体会计准则为中心,以介绍和借鉴为特点的局限性,开始涉及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性质和导向等问题。

第三阶段为“新准则”时期(2006―2011年):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公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这是对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因此,该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在2006年突然激增,6年内积累了非常丰厚的研究成果(共10 553篇,占全部文献的73.94%),标致着我国会计准则研究进入了深入和全面的阶段,研究方向既包括对新会计准则下的公允价值、盈余管理、债务重组、资产减值等的研究,也包括税法与会计准则的差异与协调、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还有最近兴起的小微企业会计准则等有关方面的研究。

三、文献核心来源分析

根据信息计量学中的布拉德福定律,如果将某个学科领域的文献来源按其所载的文献数量以递减顺序排列起来,就可以在所有这些文献来源中区分出载文率最高的核心部分和包含着与核心部分同等数量文献的随后几区①,这时核心区和后继各区中的文献来源数目构成1:a:a2的关系(a>1)。我们根据期刊的载文数量,可确定《财会月刊》等17种期刊为会计准则研究领域的核心来源。17种期刊中,除了《现代商业》、《商场现代化》、《现代经济信息》、《财政监督》这4种期刊外,其余的13种期刊均为专业的会计类期刊。由此可见,我国对会计准则的研究具有很高的专业化水准,是非常值得提倡的。然而,接下来的分析让我们比较担忧:这17种期刊中,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在2012年4月6日公布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2―2013年来源期刊目录》所收录的仅有1种(《会计研究》),《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2―2013年扩展版来源期刊目录》所收录的也仅1种(《财务与会计》),这2种期刊总共载文量仅占该领域期刊文献总量的4.39%;载文数量排在第一、第二位的分别是《财会月刊》和《商业会计》,两者载文量1 085篇,占该领域期刊文献总量的7.60%。这说明了“会计准则”的研究文献整体尚未形成核心期刊的大面积研究热点,也从侧面说明该领域没有引起国内权威学者的足够重视,这应引发我们深入思考。

四、高被引文献分析

通过对文献的被引频次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挖掘某一学科领域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参考价值以及学术影响力的文献,表达该学科领域当前的研究层次和研究水平,为今后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将此14 272篇文献按被引频次从高到低进行统计,规定被引频次超过150的15篇文章作为本研究领域的高被引文献,这15篇文献是我国会计准则研究领域的经典文献,对后面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在这15篇高被引核心文献中可以看到:(1)这15篇文献大都诞生于“新准则”(2006年)前夕,当时正处于一个对“旧准则”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些文献对今后影响至深,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2)显而易见,这15篇文献均发表在财会类最权威的期刊《会计研究》之上,无一例外,因而,《会计研究》足以称得上会计准则研究领域的先导;(3)这15篇文献中有5篇的作者是厦门大学会计系葛家澍教授。葛教授在会计理论和财务会计领域的杰出成就享誉海内外,曾被我国台湾地区知名的会计刊物《会计研究月刊》称作“大陆会计界的翘楚”;同时,可以看到,包括这5篇文献在内共有7篇文章是厦门大学会计系(或厦门大学)的,可见厦门大学会计系当为我国会计准则研究的核心研究机构,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

五、基金资助概况分析

文献的基金资助数量是评价研究群体科研能力及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获得基金的文献占总文献数量比例的大小可以反映出一个研究领域受到资助、受到关注的情况。本次统计范围内的文献受基金资助项目共有226篇,仅占文献总量的1.584%。

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96项,占所有资助文献数量的42.4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有41项,占所有资助文献数量的18.14%,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两项基金,占有很大的比例。其余的主要为教育部基金和各省(市)相关基金项目。

六、研究热点分析

通过对文献关键词出现频次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到某个学科领域研究的主题分布,并掌握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文章利用CNKI“分组分析方法”中提供的“中文关键词”进行检索,并规定出现频率超过58次(包括58次)以上的59个关键词为会计准则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国内会计准则研究文献的高频关键词有:新会计准则、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影响、企业会计准则、盈余管理、上市公司、国际会计准则、差异、资产减值、新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比较、对策、新准则、国际化、会计信息、债务重组、经济后果、无形资产、会计处理、变化、会计制度、计量、会计、固定资产、所得税、问题、企业、应用、计量属性、利润操纵、会计核算、金融工具、会计信息质量、国际协调、原则导向、确认、趋同、准则、协调税法规则导向、企业合并、分析、信息披露、暂时性差异、投资性房地产、价值相关性、存货、利润、商业银行、长期股权投资、运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资产负债观、财务报表、财务管理、特点。

将上述关键词进一步归并、整理,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可以将会计准则领域的研究热点归纳为以下七个方面。

1.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2010年4月2日,财政部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这是我国对会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仲宇翔(2012)认为,国内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研究由规范性研究(包括必要性研究、障碍研究和策略研究)和经验研究(包括程度研究和效果研究)组成。今后对我国会计准则趋同的研究应主要放在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效果检验上,而仅以公允价值和盈余管理两方面来评价当前趋同的效果缺乏说服力,应注重建立更加全面、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2.新会计准则下的公允价值。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坚持历史成本计量基础的前提下,在相关准则中采用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和计量方法,成为一大亮点。通过对现有文献研究发现,公允价值的操作、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条件、公允价值与税收的衔接等问题是当前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的相关热点,而对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背景下公允价值信息与公允价值计量,则是当前会计准则研究的一个重中之重,正如于永生(2010)提到的,公允价值计量规范存在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模糊、应用范围有限、指南不够充分统一的缺陷。因此,如何完善公允价值的计量规范是今后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3.新会计准则下的盈余管理。企业的盈余管理是指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企业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通过对企业的对外报告进行调整和控制的管理行为。新会计准则一方面在制约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提高盈余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又不可能消除盈余管理,甚至在某些方面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季晓东,2009)。因此,规范新准则下的盈余管理有着现实的紧迫性,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在逐步丰富。

4.新会计准则下的债务重组。新准则关于债务重组的定义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在债务重组的方式及其会计处理方面都作了明确的阐述。当前,关于新债务重组准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三个不同债务重组准则的比较研究;二是对新债务重组准则实施影响的初步研究。鉴于此,新会计准则下债务重组损失的确认、新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等将会成为今后的研究热点。

5.新会计准则下的资产减值。在旧准则基础上,新准则对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范围、计提基础和减值损失的可转回等方面进行了突破性变革,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主要规范了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和计量、资产组的认定及减值的处理,商誉的减值测试与有关资产减值的披露等内容(杨黎,2009)。近几年的研究中,新会计准则下禁止资产减值损失转回问题、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规定对企业利润操控的影响、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资产减值计提行为的影响分析等课题引起了一些学者的研究兴趣,也会依旧成为会计准则研究的几个热点。

6.税法与会计准则的差异与协调。2007年3月16日,也就是新会计准则实施3个月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企业所得税法》实现了“四个统一”,即统一的所得税法、统一并适当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和规范税前扣除办法和标准、统一税收优惠政策。新准则及新所得税法的颁布实施对我国的会税关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协调,但诸多差异始终存在着,许多学者对此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学术兴趣,相关研究成果也在不断丰富中。

7.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众所周知,国际会计准则及各国制定的会计准则大部分是针对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而很少考虑到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的会计需要以及特殊问题。崔金勋,史安娜(2010)提出,要从两个方面来加以研究:一是现有准则体系中所规范的交易或事项的确认与计量哪些可以不纳入小企业会计准则中;二是纳入到小企业会计准则中的交易或事项的确认与计量是否可以予以简化。与此同时,总理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对“小型微型企业”(简称“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健全服务机制等问题,因此,对“小会计准则”的研究结论与具体措施在小微企业中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小微企业在会计准则实施时应当注意到哪些问题,应当是当前的新课题。

综上所述:第一,国内会计准则研究历经“国际准则”、“旧准则”和“新准则”三个时期之后,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规模;第二,国内会计准则的文章主要分布在会计专业学术刊物上,但整体质量不高,研究成果重实务,轻理论,缺乏对会计准则的系统研究,绝大多数只针对某一项会计准则进行阐述、解释或问题分析;第三,一些发表在核心刊物《会计研究》上的相关文献被引频次非常高,奠定了会计准则研究的基础,对后面的研究方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绝大部分研究成果创新性不足,深度不够,观点略显滞后,重复研究的现象十分普遍;第四,国内会计准则研究获得基金项目资助相对较多,特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仍需再接再厉,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中国会计学会等会计组织和团体,《会计研究》、《财务与会计》等会计刊物应担当起组织之责,在课题、等环节,避免无新意、无价值的成果;第五,通过对研究主题分析,可以看出国内会计准则研究内容广泛,形成了主要的七个方面: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新会计准则下的公允价值、盈余管理、债务重组、资产减值、税法与会计准则的差异与协调以及小微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今后,要更加重视理论研究,重视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质量特性、会计准则制定导向、会计准则的质量评价体系等理论问题的研究,以便进一步修订、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为建设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 林钟高,徐虹.会计准则研究:性质、制定与执行[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1-10.

[2] 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97-131.

[3]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目录[EB/OL].http:///news_show. asp?Articleid=490.

[4]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扩展版来源期刊目录[EB/OL].http:/// news_show.asp?Articleid=492.

[5]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润物细无声――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EB/OL]. http:///Article_Show. asp?ArticleID=3514.

[6] 郭云辉,乔娟.1998年―2009 年多元化战略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南京:现代管理科学,2011 (9):44-45.

[7] 仲宇翔.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研究综述和评价[J].上海:新会计,2012 (1):39-41.

[8] 于永生.企业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应用研究[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 (6):39-45.

[9] 季晓东,徐星美.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新会计准则探析[J].北京: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3):55-58.

[10] 张碧玉.新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J].兰州:开发研究,2011(5):154-15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