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沟通心得体会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7 15:00:25

职场沟通心得体会

职场沟通心得体会篇1

职业核心能力是高职学生求职、入职和升职的必备能力,也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培养目标。沟通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职业核心能力,被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所重视。由此,日照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全院学生开设《职业沟通能力训练》公共课,旨在训练学生求职就业以及职场历练过程中的沟通能力,此举走在全国高职院校的前列。

《职业沟通能力训练》课程以高职教育改革思想为指导,根据沟通能力训练的内容、特点和需要确定教学思路,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开展主题教学活动,实施实践教学任务,灵活选用教学方法,积极创新教学评价,集技能指导、能力训练、活动开展于一身。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建立起“专兼结合、教研一体、教辅融合”的师资队伍和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库,职业沟通能力培养初见成效,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职场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1.确定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预期的课程结果,是指学习完某一门课程后,学生应该达到的发展状态、水平或程度的描述。确定了课程目标,才能进行思路清晰和目标导向的课程开发,才能围绕学习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构建教学过程,实施教学评价。因此,课程目标直接影响和制约课程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因素的设计和操作。

《职业沟通能力训练》课程总体目标是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沟通礼仪,力图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沟通技巧与沟通能力,做到职场沟通无障碍。

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力内化为素质。经过梳理理论、调研企业行业以及调查学生,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确定了《职业沟通能力训练》整体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认知目标:懂得求职就业以及职场实战所需的口头表达知识;懂得常用书面沟通文书的基本知识、基本结构和基本方法;懂得个人礼仪、交往礼仪、交谈礼仪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技巧。

能力目标:运用口头表达知识,适应就业和职场中自如地进行人际沟通的需要;能根据实际工作任务的需要,写出主题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条理清楚、文字通顺畅达、合乎文体要求的书面沟通文书;能够在职场中塑造良好的个人职业形象,得体交谈,适度交往,正确运用礼仪规范。

素质目标:注意口语沟通的技巧,通过倾听、表达与交流,树立文明交往的沟通态度;恰当使用书面沟通,培养良好的职业沟通意识;提高礼仪修养,展示良好的职业形象。

2.设计融入职业情境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融入职业情境要把握以下三个原则,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之实效。

难度必须循序渐进。在设计情境时,应该以学生现有的知识与经验为基础,首先设计相对简单的职业情境,然后再设计比较复杂的职业情境。注意职业情境的前后承接关系,后续情境以前导情境为基础,让学生能够把任务的知识技能点自主地用到学习过程之中。

重在实操,精讲知识。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以及任务所包含的知识技能点,重点进行典型范例演示或者示范性操作;少讲精讲或者不讲知识,对于简单易懂的知识,让学生自学或通过活动的方式予以渗透,知识点只讲解重点和难点。

学生体现主体地位。学生在独立完成任务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并监督实施。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集中讲解某些普遍问题。对于非典型的具体问题进行个别指导,确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完成任务,达到要求。

为满足高职学生的求职就业和职场发展的需要,《职业沟通能力训练》以“求职沟通”与“职场沟通”为基本线索,以“项目载体、任务驱动、行动导向”为指导思想,结合课程认知、能力、素质三维目标,设计了综合项目——“模拟招聘”“微职场”,以“主题—情境—任务”为基本设计思路,根据求职应聘以及晋职升迁的现实需求,将按照知识逻辑组合的教学内容转变为与真实职业场景相一致的五大教学情境——求职沟通之准备篇(求职材料准备、职业形象塑造);求职沟通之面试篇(面试礼仪、面试自我介绍、面试交谈);职场沟通之人际关系篇(与上司沟通、与同事沟通、与客户沟通);职场沟通之口语技巧篇(交谈技巧、说服技巧、谈判技巧);职场沟通之社交礼仪篇(个人礼仪、交往礼仪、交谈礼仪),将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有机融合。

3.探索行动导向的四步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以职业活动的要求为教学内容,通过任务驱动和行为表现引导学生在综合性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手—脑—心”全方位的自主学习,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去,以达到训练能力的目的。由此,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能力训练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结果的途径并最终得到结果,进行结果展示,开展自我评价,通过完成学习过程,相应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以行动导向教学为指导,结合《职业沟通能力训练》的课程特点,以任务、项目或者主题为线索,创立了四步教学,即通过明确任务、实施任务、展示任务、总结拓展等四个步骤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在明确任务环节,主要让学生领会任务的重要性,为布置任务做好准备。通过提出有针对性地层次化的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根据能力培养目标选择合适的任务载体。

在实施任务环节,一方面布置任务,明确任务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教师做好监督与指导工作。当学生完成任务之后,开始展示任务。

在展示任务成果过程中,既为学生提供了沟通交流的机会,也为学生搭建了相互学习的平台。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最后,进入总结拓展环节,师生共同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总体情况进行总结与交流,同时,总结任务知识点与技能点,强化任务的延伸与拓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用心思考、动手操作,能够学会运用任务成果。

四步教学把课堂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手上,既是对行动导向教学的校本改进,也体现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的精神实质。此外,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职业岗位的特点和要求,大胆采用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主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围绕任务展开教学的任务驱动法,以实施项目为核心的项目导向法,基于团体心理训练需要的小组合作法以及根据情景展开活动或者进行演示的情景模拟法等。

4.开发活动导向的教学实践活动

活动导向教学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为其创设轻松愉快、自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职业沟通能力训练》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借鉴项目导向法、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等高等职业教育的新思想、新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指导、创设学习情境,开展项目任务,实施项目活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老师对学生的引导与指导,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比如,模拟招聘会、模拟面试、求职实战演练、超级秘书大赛、职业形象展演、微职场、职场达人、口才大比拼等活动,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强调理论梳理与职场实践相结合、课内指导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课内教学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深化了教学内容,拓展了教学形式,增强了教学实效。

在课堂教学环节,倡导学生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通过创造职业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施展个性能力的机会和舞台,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课程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团队学习,在团队活动中去研究和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团队活动中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收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5.建立综合立体的考核评价方法

由教师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生成果,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通过相互评价、教师综合评价相结合,促进对自身学习成果的反思,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

考核评价改革的总体思路是突出学习过程,淡化学习结果,具体做法是调整平时成绩和期末测评各自所占比重,增加实践活动考核,通过综合测评的方式把职业核心能力的课内外学习过程和能力测评结果纳入考核范围。《职业沟通能力训练》课程的考核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平时考核,包括课堂表现、课内外作业等,分别各占总成绩的50%。第二部分是对培养成效进行综合性的能力测评,占总成绩的30%。第三部分为实践考核,要求学生根据课程的具体要求参与学院的相关活动,以调研、报告、总结、音视频记录等方式体现,占总成绩的20%。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突破了以往知识教学的逻辑顺序,以任务、项目、主题为主线,将知识融入到基于职业岗位需要的具体教学任务中,力求使教学任务成为未来职业情景的再现或者重组。在教学方法的安排方面,基于行动导向教学,采取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法与手段,让学生的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保持同步。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不但掌握了以“够用”为准则的知识网络,而且在能力上能够达到“会用”的要求。在教学考核与评价方面,一方面,评判学生通过主题任务的完成是否可以达到“会用”的能力要求,另一方面强调学生能否在实际生活以及日常工作中“用好”经过提炼和简化的职业岗位能力,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理解吸收后转化为职业能力。以“体现专业特点,强化职业能力”为指导理念,经过探索、实践与总结,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职业沟通能力训练》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成为学院的一大亮点。

注:本论文是山东省教学改革项目《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韩承江.高职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探析[J].职教论坛,2006(4).

[2]韩茂源.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论释义及实践解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6).

[3]孙征.情境教学在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1(7).

[4]王龙.论高职课程体系逻辑建构中三个重要关系[J].江苏高教,2012(3).

职场沟通心得体会篇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089-04

汉语运用能力是秘书的职业核心能力

通常来说,秘书职业能力主要是指秘书办文、办会、办事的能力。办文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而办会和办事,其中除了少数(如办公设备的操作及档案管理)是独自完成较少与他人沟通协调的事务,绝大多数都是需要秘书与组织内外的各种人物进行沟通协调获得他人支持完成某一项工作,从而协助领导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实现组织目的。会办事的具体表现就是秘书要善于交际、会公关、善于协调各种关系、活动能力强、容易与人沟通等。

国家《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中也将文秘专业归入“语言”大类之中,明确规定文秘专业“培养具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和沟通能力,能熟练地运用现代化办公设备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其专业核心能力是指“较强的文字功底和沟通能力,能熟练地运用现代化办公设备的能力”。

随着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普及和提高,能熟练地运用现代办公设备已经不是秘书独具的竞争力了,而且,随着在校生各种社团的蓬勃发展,许多学生社团的组织者办会办事的能力远远超越一般的文秘专业学生。要适应社会的需求,要保持文秘专业的基本特色,就必须回归到文秘专业的根基和核心能力的培养上,要强化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和沟通能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基于职业核心能力需求的高职文秘

专业学生汉语运用能力的具体培养目标

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做法是开设“大学语文”、“现代汉语”之类的课程,但对于现阶段的高职生来说,“大学语文”等同于高四语文,而“现代汉语”围绕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五个板块的教学内容既无趣又无用,无论教师怎样改进教学方式,效果都不甚理想。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美,发展于70年代并为我国英语教学界引进推崇的“交际语言教学法”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交际能力是交际语言教学法的理论核心,该理论主张把学习者的交际需求作为出发点,而不是把语言平面结构放在首位。对交际能力的进一步研究中,影响最大的首推卡耐尔和斯温。他们把交际能力总结为四项能力元素:(1)语法能力:包括语音、词法、句法等语言知识,所注重的是正确理解、表达话和句子的字面意义所需的知识;(2)社会语言学能力:涉及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3)语言策略能力:包括言语和非言语两个方面的策略,主要用来补救交际较集中因缺乏应用能力导致的交际中断;(4)论述能力:指话语规则和在话语组成句子和话段时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语言能力的培养目标更应注重如何运用语言进行有效的交际,包括生活交际和职业交际。对于初进高职文秘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母语(汉语)的基本词汇储备及语言策略能力,基本具备日常生活交际的能力,其所缺乏和亟待发展的是使用汉语的社会规则,即如何运用汉语进行职业交际的能力。

那么,培养基于秘书职业需求的汉语运用能力具有怎样的目标呢?笔者认为,有三个层面的目标是必须考虑的。

第一层面:使用汉语的规范性。中国多方言,为提高职业交际沟通效率,普通话作为标准语受到应有的重视。要求会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会区分方言词语及句式、外语词汇及句式;能用书面语写作格式规范、无错别字无病句和方言的规范的公文;能正确使用公文专用语及应用文常用语;能区分应用文中容易混淆的词语的含义,如“定金”与“订金”、“遵照”与“参照”等。这个层面的标准可以使秘书上传下达的各种信息传递工作准确周密,忠实可信,体现出秘书的专业素养。

第二层面:使用汉语的得体性。语言文字是在人际之间使用的,由于职业交际沟通的场合和对象不同,交际目的内容不同,人境、心境、情境、物境不同,就会出现使用效果的差异。所谓得体地使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沟通,是指在职场中,秘书的沟通对象多样化,上司、部门领导、同事、客户都有不同的需求和期待,各持不同的“情”和“理”,秘书应该运用恰当的语言文字去沟通,做到沟通的内容切合其情其理,恰如其分,沟通的形式切合其物其境,从而被对方接受和认可,顺利实现交际沟通的目的。这条标准高度体现了秘书使用语言文字的有效性,是秘书汉语运用能力的核心标准,也是衡量秘书交际能力和办事能力的重要标准。

第三层面:使用汉语的灵活性。即应通过多样化的表达,体现汉语的文化表现力。职场交际与生活交际有一定的交叉,人们在实现沟通目的的同时同样需获得审美享受和情感的满足,比如一些时尚网络语言的使用,恰当的方言使用、幽默的语言技巧都能增强秘书的亲和力和个人魅力。在职业交际沟通中,它只是起辅助沟通成功的作用。

培养高职秘书专业学生汉语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课程体系建设,设置相关课程并对各课程进行科学清晰的定位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贯穿一条培养学生汉语运用能力的主线(见表1中标的课程)。在这条主线当中,各门课程遵循语言运用的规律性,科学有序地或直接或间接地培养学生运用汉语的规范性、得体性和灵活性。《实用口才与交际》定位于普通话口语表达训练,减少口语交流障碍,要求获得国家普通话二级乙等证书。《应用文写作》定位于书面交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应用文以处理公私事务为写作目的,以精确严密和规范系统的语言按照一定的格式写作。作者写起来简便快捷,读者看起来直截了当,这样能迅速做出判断和处理意见。应用文的格式或者是“约定俗成”,或者是“法定使成”。在秘书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基于秘书职业需求的语言运用“规范性”,一是指写作格式和语言文字运用符合该文种本身的规范,二是指同时也要符合秘书职业交际本身的需求。

秘书职业写作的文种有两大类,一类是按《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的13种公文,无论是公文格式、语言、行文规则、收发文处理都是严格按法定规范进行训练,这一类的文种具有普遍的效应;另一类就是涉及行业的日常应用文书、事务性文书、财经类文书、传播类文书、礼仪类文书,这类文书的格式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的,互相效仿,习惯成自然,得到社会的公认。对这类文种的写作,就必须结合秘书职业交际沟通的需求,按照理论“够用”的原则,大胆摒弃“大而全”的写作理论,删繁就简,只让学生按最基本、最符合该文种特点和秘书职业需求的写法去写。如教授调查报告,教材介绍调查报告的标题有二种写法(文件式、文章式),前言有四种写法(简介式、结论式、评述式、提问式),主体有三种写法(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综合结构),结尾(或总结全篇加深读者印象,或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或对所调查的问题作归纳说明,指出其发展前景等等)有三种写法。如果从职业交际需求的角度来看,考虑秘书写作调查报告的目的都是给领导做决策提供参考,首先要确保所收集信息的真实性,其次不可过多地加工提炼,再次更没必要故弄玄虚以双标题去突出主题引起领导的注意,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标题只要求按文件式“(发文者+)事由+文种”去写作,就变成了规范的表达《关于……的调查报告》。为了证明调查报告的真实性,前言必须简介本次调查活动的时间、对象、范围、目的、调查方式等(采用简介式写法),这样学生牢记并掌握了标题和前言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写法,也是最符合秘书职业需求的规范的写法。主体部分按“调查获得的材料+从材料中发现的问题”这样的结构循环排列,给领导鲜明的印象(调查获得的材料和秘书从该材料中得出的看法都一目了然),便于领导对调查报告的内容重新整合,形成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至于结尾的写法,就需要衡量领导的口味。有的领导对秘书的依赖性强,当然需要调查报告结尾提出建议,有的领导根本不希望受他人影响,该报告结尾顶多归纳一下所调查的问题,甚至不需要专门结尾。这样写出的调查报告就理性客观、平和内敛、张弛有度,适应交际对象的需求。这种写法既简便实用,又极大地提高了秘书职业交际沟通效率。

围绕学生提高交际沟通能力的教学目标,我院的文学作品鉴赏教学偏重于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中外文学作品鉴赏》定位于增强学生对人性和人情的感性认识,掌握一些人境、心境、情境、物境的规律性和共性,培养同情心和同理心,提高情商,为人际沟通的得体性奠定良好的心理和情感基础。经典文学作品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从其社会角色到人物本我的角色直至最隐秘的内心世界,对人性人情的解剖深刻独到,引人深思。这些作品能把学生代入故事情节,与主人公同喜同悲。这不仅活络了学生在浮躁的功利社会几近麻木的情感,也训练了他们敏感细腻地琢磨、感受他人情绪变化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感知能力,为他们职业交际沟通的得体性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和情感基础。

《商务沟通》定位于传授秘书职场文化和职场语境知识,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综合训练秘书在不同职场语境下,面对领导、部门、同事、客户、媒体,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沟通对象不同的需求,如何运用汉语进行得体的沟通交际的能力。语言交际的基本要素包括交际的主体(年龄和婚姻状况、职务和身份、兴趣爱好、处境心情、文化素养等)、交际的环境(时间、地点,人际环境、文化背景等)、参与者的交际动机等。秘书工作的性质决定了秘书交际沟通的语境特点是:(1)角色功能的多样性。秘书要发挥多种角色的作用,必须善于在各种语境中沟通。(2)沟通对象的层次性。主要指沟通对象的职位、文化程度、年龄等是多层次的。这种多层次性,制约着秘书的言语表达。(3)交际场合的广泛性。交际场合,是指沟通的具体地点、情境。这是沟通语境不可或缺的客观要素。秘书部门处于联系上下、左右、内外的位置,决定了秘书说话场合的广泛性。(4)关系环境的多变性。沟通主体之间构成的关系,就是关系环境。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是复杂多变的,秘书的人际关系同样复杂多变。

秘书使用的语言文字与常人使用的无异,其使用语言文字的目的是解决问题,不是演戏、说相声,平实性和得体性就成了秘书沟通的基本风格。其活动能力、办事能力强弱,取决于其语言沟通能否随交际基本要素的改变而恰当变换,使之从内容到形式都被交际主体接受和认可,从而顺利实现交际沟通的目的。使用语言交际沟通的平实性容易做到,而得体性的培养非常艰难,需要学生多方面的知识积累。在课堂教学中,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可以提高培训效率。

第一,要帮助学生树立好角色意识,明确自己的职业角色和交际沟通对象的角色,沟通要符合秘书身份,不使用不符合职业角色的语言。“90后”大学生不少人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张扬,在待人处事诸多方面都不太考虑他人的感受,尤其是秘书的角色错位是常见的。例如,公司每年年终都要召开一次由各部门经理参加的以“批评和自我批评”为主题的会议,以前会议都是由张总主持,这天张总正好有事,他要求秘书代替他主持这次会议。秘书组织会议的开场白有两种,第一种“各位同仁,张总临时有事,会议就由我来主持”(“二老板“角色);第二种“各位同仁,张总临时有事,委托我主持本次会议”(秘书角色)。通过大量案例训练学生时刻牢记自己的职业角色,超越职业角色的语言坚决不使用。

第二,要帮助学生掌握公序良俗知识,辨识沟通对象的层次和需求。职场中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都必须遵守公序良俗,但社会地位确有不平等,需求也千差万别,如果把握住了社会的公序良俗及沟通对象的层次差别和需求差别,运用语言文字就比较容易合情合理,被对方接受,实现交际沟通目的。例如,一员工下班途中遭遇车祸身亡,家属到公司闹事,要经理去给死者磕头,经理回避了。其家属不罢休,在公司打闹,弄得一片混乱,正常工作无法开展。关键时刻秘书挺身而出,冷静地对死者家属说:“我们公司的员工,自然是我们的亲人,他的不幸罹难,我们都很悲痛。我是经理秘书,我一定代表经理前去吊唁,并参加治丧。与此次交通肇事单位交涉处理善后工作,我会向经理请示并与有关部门协调,尽快给你们答复。况且,经理比死者年长,让他去磕头,你们于心何忍啊!”一席话,说得有情有理,不卑不亢,掷地有声,对方哑口无言,一场风波基本平息。此案秘书沟通成功的关键在于准确地抓住了对方对“赔偿”的需求并尽力想法满足,其次利用公序良俗的道理使其沟通内容既有原则又切合实际,非常得体。

第三,要强化训练,帮助学生明确每一次交际沟通的目的,根据交际沟通目的的不同选择适度的沟通内容和方式。例如,公司总经理因贪污受贿被绳之以法,新的总经理已经到位,公司拟对外发一则告启,承诺公司的经营活动将不会受该事件的影响,并希望得到更多客户的支持。在撰写过程中,应根据沟通目的考虑如何对该事件定性并回避有关细节问题(分寸的掌握),通过怎样的措辞使客户放心与公司合作。

以上四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规范性和得体性,除《中外文学作品鉴赏》外,其余课程的共同特点是在使用汉语中训练规范性和得体性。在训练得体性方面所占的课时数多于训练规范性的课时数。

此外,“经济法”、“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与客服”在完成各自教学目标的同时,对学生掌握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提升职业交际沟通的规范性和得体性都起到辅助作用。

(二)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阅读交流时尚流行语、朗诵演讲、主持人大赛、文学沙龙、话本剧表演、方言接龙游戏、现场作文大赛、主题海报制作等。这些活动旨在培养学生汉语运用的灵活性,增强语言的文化表现力。秘书交际沟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表现出特殊的社会生活美,是精神美、形象美、技巧美诸多要素完美和谐的统一,语言美与行为美的统一,语言美与仪表美的统一,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技巧美与质朴美的统一。这四个统一,归根结底是规范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内秀与外美的统一。语言的文化表现力在秘书职业交际沟通中只是起辅助作用,况且它与使用者个人的情趣爱好性格关系较大,短时间内难以在课程体系中实现,所以主要放在课外活动中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培养途径。

(三)搭建社会生活和职场环境的桥梁,启发学生随时随地对自己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如亲朋聚会、各种义工活动、三下乡活动、勤工俭学、求职应聘,主动地、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在不同人境、心境、情境、物境中得体地运用汉语交际沟通,这是学生运用汉语实现职场有效交际沟通的前奏。

参考文献:

[1]杨群欢,吴新化.新时期秘书职业能力调查与高职文秘人才培养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

[2]马慧.交际语言教学法及其对高职应用型专业现代汉语教学的启示[J].语文学刊,2010(3).

[3]王艳慧.如何培养高职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J].辽宁高职学报,2009(8).

[4]刘桂婷,刘志忠.秘书实用口才艺术[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职场沟通心得体会篇3

英特尔公司前CEO安得鲁S.葛洛夫曾说过,“我们沟通得很好,并非决定于我们对事情述说得很好,而是决定于我们被了解得有多好。”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传播思想、传达情感的过程,是一个人获得他人思想、情感、见解、价值观的一种途径,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座桥梁,通过这个桥梁,人们可以分享彼此的情感和知识,消除误会,增进了解,达成共同认识或共同协议。因此,沟通是相互的,是包含传递与反馈的过程。

沟通对于每一位职场人士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普林斯顿大学对1万份人事档案进行分析,结果:“智慧”、“专业技术”、“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25%,其余75%决定于良好的人际沟通。哈佛大学调查结果显示:在500名被解职的职员中,因人际沟通不良而导致工作不称职者占82%。职场沟通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却不容易处理好,沟通能力也成为了公认的职业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按照层级,职场沟通可以分为与上级沟通、同级沟通、下级沟通。与上级沟通要有胆,有足够的胆量和智慧与领导沟通;与同级沟通要有肺,肺腑之言,即要真诚;与下级沟通要有心,用心与之沟通交流。

一、与上级沟通技巧

(一)沟通原则

如何与上级沟通,如何获得上级的肯定和信赖,是大部分职场人士的困扰。作为初入职场的新人,在与上级沟通时,我们应遵循尊重而不吹嘘,请示而不依赖,主动而不越权的沟通原则。在工作上积极支持和配合领导的工作,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上级的困难和处境,遇事有自己的主见,同时又要维护领导权威,不擅权不越权。

(二)说与听的艺术

与上级沟通时要注意谨言慎行,多听少说,做一个“听话”的下级。在领导说话时不要随意打断讲话或者插嘴,这样很不礼貌;认真倾听,做出及时反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听、记、想、问,配合积极的肢体语言回应。

(三)委婉表达意见

作为上级领导,他们的身份决定了在下级面前要保持权威性。当上级的观点不正确或不能赞同时,一定不要当面直接否定。就算你说的是对的,这都让上级领导难堪。因此,在提出反对意见时,要考虑到时间、场合、语气、语言、态度等因素,以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也能让上级领导更加容易接受,也会对下级产生信任感和赏识。

(四)汇报工作重点突出、内容全面、信息准确

下级需要经常向上级汇报工作。这不仅是例行公事,也是一次难得的与上级相互了解的机会。在汇报工作前,下级应该将汇报工作的思路整理一遍,要汇报什么、怎么汇报,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哪些是重点,哪些问题是领导最关心的;需不需要准备辅助材料,比如文件、图片、数据材料,这些材料如何整理成书面材料,用数据、图表替代繁琐的文字,让领导能一目了然;考虑领导可能提出的质疑,事前准备如何应答;自己还有没有需要请示的问题,要不要提前想好几个建议让领导参考。以上信息量较大,但在汇报工作前确实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才能有备无患,赢得领导的肯定和信任。

二、与同事沟通技巧

(一)沟通原则

同事既是团队伙伴,又存在一定的利益竞争关系。职场中善于与同事沟通的人,总是更能顺利的完成工作。在与同事相处过程中,应坚持相互支持相互理解,求同存异、竞争合作的原则。

(二)真诚相待,建立情感基础

同事是团队中的合作伙伴,在相处时多一份真诚之心对待,别人自然能感受到你的关爱。尊重同事,用谦和的心态欣赏他们的优点,乐于向同事学习,真心赞美他们的长处,保持乐观的心态和幽默的方式与大家相处。当同事遇到不顺时,多关心安慰,倾听他们的烦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走出低谷;当同时需要帮助,主动提供帮助,愿意成人之美。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在长期相处中大家自然能感受到真诚,建立起感情基础。

(三)阳光心态,学会化解矛盾冲突

同事之间存在竞争关系,难免产生矛盾冲突。在大家意见不一致时,不要过于纠结、争执,多一份忍让多一份理解,换位思考,或许只是大家的出发点不同而已。同事间应该求大同存小异,突出共同利益,淡化个人间的矛盾冲突,退一步风平浪静。太过于强硬的沟通方式,不仅会破坏同事关系,还会给大家留下不好的印象,影响对自己的评价。

三、与下级沟通技巧

虽然职场新人短时间内不太容易有下级,也可以了解领导在与下级沟通时的一些技巧,便于了解领导的想法,理解领导的行为。

职场沟通心得体会篇4

依据职业素质要求、岗位能力需要与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选择,工科高职生除了应该具备专业能力以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 [1]。那么在工科高职的学生生涯中,开设一定的人文课程可以与专业教学起到珠联璧合的作用。《口才与沟通》课程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程,既能提升工科生的人文素养,又能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具有完整的职业行动和岗位任务设计等内容。(如下图)

采用学生主体,教师导学的教学方法。以项目模块化、案例分析、小组研讨、语音测试与团队沟通、演讲竞赛等多元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过程考核为主,重点考核学生的口才沟通技能,利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创新合作的职业素质。

1 课程定位

1.1定位: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职场情境化公共课程。本课程和学生所学专业结合,根据职场岗位情境设置课程内容,使公共基础课程和岗位结合,和专业结合,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能在职场中通过良性的沟通,更高效地发挥专业特长和提升个人职业空间。

1.2课程总目标:本课程着力培养学生在职场情境下的言语行为技能、言语行为美感,养成其人际沟通基本素质。引导学生掌握职业言语行为的一般规律,使学生了解以利于沟通协调各种关系为核心,从心理素养、逻辑思维、有声语言、势态语言等方面提高路桥和建筑高职生职业口语表达水平,能在不同场合进行交流、发言、演讲等,有效地开展社交活动并达成业务工作目标。

1.3前、后续课程:本课程作为核心能力型公共基础课,为各专业学生的社会入行实践奠定基础。在课程体系当中,该课程位于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是各专业的专业前导课程,后续课程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素质课程,和各专业课程的学习形成一个技能型人才培养链条,此外,与《就业指导》《职场礼仪》《工程文秘》等课程产生横向联系,促成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同时,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也在公共基础课程中体现出来。

2 课程目标

将课程的目标分化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对课堂教学提出明确的指向性,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操作与学生的延伸学习。

2.1 知识目标

序 号 知识目标

1 言语表达技巧:倾听、提问、反馈、肢体语言等

2 团队沟通的内涵与培养团队精神(以头脑风暴法为主)

3 职场沟通(以演示、任务情景参与为主),在不同人际风格的上司、下属和客户沟通等情景下正确使用各种沟通技巧并取得良好效果。

2.2 能力目标

序 号 整 体 能 力 目 标

1 通过团队沟通训练,学习人际沟通的基本理论知识,并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提供案例分析、任务情景给学生感性认识,再结合实例让学生模仿练习,通过案例教学等多种手段,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倾听能力、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和对普通话程度做出识别,并通过演讲等训练有针对性的提高。

3 会自我定位在团队中的角色,能提升与不同性格成员磨合、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素质目标

本课程基于职业岗位标准与工作过程导向,使用建构主义理论和行动导向学习理论为依据,通过组织学生学习口才表达技巧、职场沟通的相关基础理论和实务,使学生形成人际沟通的基本观念,获得个人口语表达风格与树立团队精神与个人社会形象,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口才沟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社会岗位适应性。

3 教学评价设计

以过程考核为主,重点考核学生的口才表达沟通技能,利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创新合作的职业素质。《口才与沟通》课程建设采用“课证融合”方式,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充分参考了全国普通话测试等级标准,使得课程内容与国家标准相统一,使得口才表达沟通的培养规格符合国家标准和产业需求。

课程考核形成 分数

比例 考核

时间 考核方式

过程性评价模块 25% 平时 上课考勤情况评定,课堂学习活动评比,日常作业评定、参与等。

检验性评价模块 25% 期中 选择模块 普通话测试证书考核(以普通话测试成绩为本模块成绩)

演讲

终结性评价模块 50% 期末 求职沟通

4 现代教学手段应用

4.1利用微课程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发微视频、视听光盘等多媒体课件,通过搭建起三维、动态、有特色的课程学习平台,从课堂内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2传统的媒介,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也充分的利用与推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延伸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拓展空间。[2]

4.3推荐相关人文、口才沟通等网站,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关注学科动态,收集信息;创建课程学习QQ群和教学微博,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倡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合作学习。

职场沟通心得体会篇5

克服“这事不赖我”的沟通模式

当新生代员工遭遇上司不待见、同事不给力、老板不器重、客户刁难、频繁性流动等职场不适应症结时,会陷入“这事不赖我”的沟通模式:这个不对、那个不对;你错了、他错了、主管错了、环境错了好像唯独自己永远是正确的。

如果所有摆不平、搞不定的事情和问题,在沟通时老是从外在、环境和别人身上找原因,永远不能获得成长、改善和提高,更谈不上成人、成熟和成才,也绝不会有卓尔不群的成果、成就和成功。我们一定要先从自我身上找找看,寻根究底、追本溯源,问题症结在哪里?懂得反省和反思的人总是倾向于怪自己,不会反省和反思的人总是倾向于怪别人。“这事不赖我”的抱怨和指责是有效沟通的大忌,这是转嫁责任和自我原谅的最常见、最容易的逃避办法。

凡事找借口的员工,一定是组织中最不受欢迎的员工;凡事找方法的员工,一定是组织中最优秀的员工。在职来职往的上下左右沟通中,高手总是倾向于对内改变,专注于目标和行动,善于经营和反思自己。而低手总是想着对外改变,整天琢磨怎么搞定别人、改变环境,最后连自己也搞不定。当新生代员工的沟通模式与责任、担当绝缘,也就意味着与成长和成功绝缘。

了解上司的特点和需求,超越期望和要求

新生代员工要构建和谐、共赢的上下级关系,有必要深入观察和解读上司,了解他们的价值观、个人背景、管理风格和工作方式等,并在沟通中做出相应的自我调整,适应上司的处事原则和性格特征,探索掌握与各种上司的相处之道。

新生代员工只有基于对上司人性和人情的洞察进行沟通,才能深入了解上司的特点和需求。要在行动中与上司达成共识、形成共鸣、引起共振,首先应该把上司当成一个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有独特个性的平常人看待,然后才是前辈、领导、权威,他们内心深处也有脆弱和柔软的地方,也需要反馈、认同、肯定、关爱、激励和帮助。

新生代员工要想在职场中赢得上司的认可,要明确上司对工作的要求和期望是什么,做事情一定不要限于最低标准,随便糊弄一下就OK了,上司想要的结果绝不是“太难了”、“摆不平”、“搞不定”等。许多工作和事情值得多花些精力和心思,朝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标准努力,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让卓越成为一种追求,超越上司的期望和要求,不仅仅是达到上司的工作底线标准,也一定会赢得上司的另眼相看和关爱有加。

新生代员工若每次接受上司的任务时,都庄重承诺“老板,我办事,你放心”,刚开始上司对涉世未深的职场新人不了解,还会心中质疑:“你凭什么让我放心?”若他们每一次都正式许诺,不打折扣地践行自己的诺言,时间久了,老板在交待任务时会由衷地说:“你办事,我放心。”那种把事儿当事儿、全力以赴的态度是每个职场中人开疆拓土、升级晋迁、走得更远的利器和法宝。新生代员工若能运用好这一利器和法宝的话,就能构建自己职业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可依赖度。

以供应商思维,取沟通之势

职场的本质是一种供给需求匹配的交易关系,员工就如同供应商,提供独特的产品与服务,创造一定的贡献和价值;老板好比客户,为员工买单、支付相应报酬;员工与同事之间是一种竞争对手与合作伙伴兼具的竞合关系。新生代员工不妨把自己看成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若能以供应商思维和心态与上下左右进行有效沟通,以自己的持续有效供给满足对方需求,就能够获得好心情、好薪情。

新生代员工要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的工作我规划,能确保提供的独特产品与服务的质量超越对方的要求。没有哪一个公司不喜欢勇于担当、恪尽职守的员工,还要学会取沟通之势,不仅要了解与对方沟通的时机、场合、环境是不是适合,还要了解对方的性格特质、情绪状态和需求偏好,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有效沟通需要清楚与不同性格、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人交往的游戏规则,需要根据对方的性格、特点、背景与层次先迎合别人,满足对方的需要和思维习惯,从而实现话语投机、思维共振、情感共鸣的沟通效果。迎合对方并不意味着谄媚或者拍马屁,沟通主体的价值观、想法、信念以及原则并没有改变,只是选择了一种既可以帮助别人同时也可以帮助自己的更有效沟通方式。新生代员工在上下左右的沟通中若想利用对方的力量、赢得对方的好感、获得对方的支持,不管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要先迎合和屈从于对方的力量,这可以称得上有效沟通的“柔道法”(顺势而为),也可说是不抵抗原则,可以讨论,偶尔可以辩论,尽量不要争论。本·富兰克林说:“你与他人争论、辩驳、冲突,有时候会赢,但那是一个空洞的胜利,因为你不可能赢得对方的好感。”

摆正心态,明沟通之道

新生代员工在职场交往中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明沟通之道,明白与对方沟通的基本道理和原则,放低身段摆正心态,给对方充分尊重和支持。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新生代员工在沟通中一方面要学会对自身角色有清醒深入的认知:我是谁(角色认知)?我在什么地方(角色定位)?另一方面也要学会对其他人角色的正确认识和定位。只有准确理解了受众定位(受众需要什么)和自我定位(我能给受众什么),将沟通双方的需求和供给连结为一体,才能实现良性而有效的建设性沟通。

新生代员工要学会建设性沟通,就要有一颗同理心,学会换位思考,懂得基本的人情世故,不可逾越人际沟通的边界。新生代员工的平行沟通很容易产生“who怕who”的心态,这对沟通十分不利,要克服沟通障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从自己做起、尊重对方,对方才会用同样的态度和方式对待你。

新生代员工的上行沟通要了解上司意图、表现积极支持、寻求上司反馈、迎合上司风格,谨记“上下”观念、安守本分、谨言慎行,尊重而不吹捧、请示而不依赖、主动而不越权。让上司感受到尊重、让上司省心放心,不可以下犯上,当然也不必奴颜婢膝。

精益求精,优沟通之术

新生代员工在与上下左右的交往中要学会不断总结、检讨反思、精益求精、优沟通之术,掌握、优化和完善一些与对方沟通的基本技巧、技术、方式和方法。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人无法靠一句话来沟通,总得靠一个人来沟通。”有效沟通意味着意义的有效传递和充分理解,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综合运用有效倾听、有效表达和非语言方式等多元沟通形态。有效倾听就是用耳朵聆听、用眼睛观察、用嘴巴提问、用脑袋思考、用心灵感受;有效表达要做到让对方听得进去、听得乐意、听得合理。非言语沟通在实际沟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比具体语言表达的信息更为重要。

新生代员工在特定沟通情景中除了要关注自己如何表达外,还要学会有效倾听,更要关注自己和对方的身体语言,因为对方不仅在乎你说什么,更看重你怎么说,话里有话会透出画外音、弦外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身体是不会说谎的,形体暗示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晴雨表。

职场沟通心得体会篇6

[作者简介]林灵(1962-),女,广西贺州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礼貌言语与交际策略。(广西南宁53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口才课程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JGA161)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152-02

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化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其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其教育核心和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即“能力本位”,这与核心理念——注重能力培养的“行动导向”不谋而合,使得行动导向这一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凸显出理论上的科学性和实践中的可行性。

一、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的性质及定位

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是为顺应现代社会和职场工作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及综合能力的实际需求而开设的课程。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1998年的《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将劳动者的技能分为专业特定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核心能力三个层面,在规定的八项职业核心能力中,“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能力就占据了前两项。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更是明确指出,高职教育要培养学生“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其中“交流沟通”能力正是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应职应岗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编写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高职教育开设的课程是“实用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课程”的要求,高职院校所有课程的设置都应基于“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开设口才沟通类课程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突破自我,当众说话和发表演说,能够用标准规范的普通话与人交流沟通,最终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及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学生在各自职业领域内用口头话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具备作为当代合格职业技术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素质。

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是综合运用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研究人们从事各种职业所必备的基本口语交际能力一般规律的应用语言学科。作为现代社会使用频率最高、实用价值最强的沟通类课程,它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方向,淡化传统口才课程“才艺演讲”的舞台表演性质,明确提高学生交流沟通能力的课程目标,注重凸显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体现以应用实践为主的职业特点,着重训练学生的语言素质和语言技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和水平。可以说,高职口才是实用口才,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彰显出鲜明的职业化教育特色。

二、在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中构建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意义

高职教育教学遵循“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的指导方针,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所有课程,都应以从业中习得实际应用的经验与策略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即以过程体验与技能培养为主、理论知识阐述为辅。以切实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为教学目标的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也不例外。而行动导向教学法作为一种能行之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育模式,将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蕴涵在“行动中”,成为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世界职业教育理论中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是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主导方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和策略,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把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以促进学生的关键能力、职业行为能力发展为目标。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各种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方法的统称,它所构建的是一个与培养职业能力紧密相关的行动体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培养行为能力为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多种活动形式,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是主动同时使用脑、心、手进行学习。

现代职场中职业核心能力是就业竞争的关键,是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大学生来说,作为职业核心能力项目之一的语言表达与交流沟通能力既是一种智力、交际能力、竞争力,又是一种工作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起点和择业前景。我国经济现已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效率地提高高职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刻不容缓。因此,在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中构建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培养语言使用能力及综合素质意义重大。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根本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注意用行为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训练是口才沟通类课程的核心目标,因此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应在强调学科知识“必需、够用”的前提下,以行动导向教学为主,以“强技能、重实践”为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综合采用项目教学、模拟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尤其是在高职院校普遍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的形势下,行动导向教学不失为帮助学生快速高效地提高交流沟通表达能力的优质高效的教学模式。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中的应用

1.以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重构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体系。由于传统学科型的口才沟通类课程体系无法体现高职教育职业属性的教育特点和规律,自然也就无法从根本上实现高职教育能力本位的预期目标。因此,我们进行了充分调研,并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基于高职教育能力本位的职业属性定位,对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的课程体系从课程名称、教学目标、课程性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师资队伍、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重构。重构后的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体系具有“培养目标的应用性、课程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语言学习的层次性”等鲜明的职业化特色,由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学科型体系转型为能力本位的应用型课程体系,体现了“以增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中心,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的培养目标,能力本位、“强技能、重实践”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建构的核心理念,为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2.转换教师角色,重视“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是高职院校新兴的“素质+技能”课程,熟悉并把握口才教学的内在规律是授课教师必备的素质,教师拥有“双师”素质及能力是实践行动导向教学的质量保证。而目前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多是由学科体系培养出来的来自于语言文学等相关文科类专业的教师担任,他们教理论是强项,但教技能则略显经验不足,不能完全胜任行动导向教学要求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同一个教学过程中完成的任务。为此,我们首先要转变教师教学观念,转换教师角色,使教师尝试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协调者和促进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其次,为实施行动导向教学要培养一支高素质且具备专业资质的教师队伍。要通过安排教师深入企业开展调研活动体验生活,了解社会需求及岗位实际操作流程,或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双师”素质。还可以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组建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行动导向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3.整合课程内容,编写任务驱动型教材。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旨在训练学生的与人沟通交流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和职业核心技能,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因而我们首先对“演讲与口才”“沟通技巧”等性质或内容相似的课程巧妙地进行优化组合。整合后的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在课程设计总体思路上,打破了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代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的职业教育行动体系课程模式。在内容设计方面,淡化传统口才课“才艺演讲”的舞台表演性质,强调从口才基础突破,在职场沟通中,向生活口才、职业口才倾斜,注重凸显高职教育职业化、实践性特色和专业特点,并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需求。同时,为给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提供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于一体的、便于操作及应用的、突出“能力本位”的口才沟通类课程教学提供便利和依据,编写了《实用口才与职场沟通》教材。在编写模式上,教材突破了强调学科知识系统化、完整性的传统编写体例,学习和借鉴了任务驱动型教材的编写原则和方法,将口才基础知识与口才实际运用的职场沟通情景融合,优化整合集成一个个教学模块,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方式,强化当众说话口才的基础训练,并最终落实在校园、求职、社交、服务、办公室等职场情景的沟通实战演练中。本着基础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教材还增加和细化了口才沟通能力的训练内容及操作环节,为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及学生参与教学及互动创造了教学条件和训练便利。

4.引入项目化教学,自创“高效七步”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组织上,成功将项目教学法引入高职口才沟通课程,并自创“高效七步”的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的运用,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同时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被动局面。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锻炼了方法能力、学习能力、与人协作以及与人沟通进行项目动作等各种社会能力。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口才沟通课程的实施运用,最为成功的是创建了“高效七步”的教学模式。其具体表现形式为:遵循“项目驱动—实践教学—情境体验—发现不足—引导点拨—训练提高—效果检测”的集约型训练过程,以保证教学效果的有效实现。以“口才训练”项目里的“面试口才”教学的“七步”为例。第一步:项目名称,如何构建有效面试?第二步:实践教学,“理论点拨+企业招聘面试视频片段观摩”。第三步:情景体验,包括小组讨论,设定模拟岗位,事先告知岗位职责;面试的具体实施内容及过程(进门;鞠躬问候;根据示意坐下;3分钟自我介绍;回答考官提问;面试结束,鞠躬、致谢、退下。)第四步:发现不足,采用现场观察、微格回放(视频片段)等手段,以自检、互评等方式,发现并指出细节上的不足。第五步:引导点拨,教师点评,归纳做法。第六步:训练提高,重复训练。第七步:效果检测(面试评分标准)。

通过这样规范严谨且注重细节的语言表达训练,真正落实行动导向、任务驱动、互教共学、“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设计思想,最终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在人际交往和职场工作中的沟通技巧和沟通能力的目的,为真正实现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等职业核心能力的本位回归奠定良好的基础。

5.创建行动导向教学环境,落实口才实训设备。教学环境和设备要满足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需要。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必须要有充足而适宜的模拟实训场所和满足分组教学的实训设备,以及适合学习小组讨论的教室,提供可供所有学生活动的教学中展示的媒体、卡片、成果展示的展板等。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创设情境,以确保师生互动过程中具有充分展示的空间和环境。为此,必须构建良好的实训环境,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落实适用于口才教学的实训环境设计布置和实训设备优化整合。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新建成的人文实训室、专为高职口才沟通课程配备的便携式麦克风及摄像机等设备,为在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中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提供了充足的实践教学环境和条件。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中的有效运用,核心是在教学活动中用行动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在强调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前提下,以行动导向教学为主,以“强技能、重实践”为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综合采用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并辅以微格回放、重复训练等训练方法,保证教学任务高效、顺利地完成,最终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在人际交往和职场工作中沟通技巧和沟通能力的目的,真正实现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等职业核心能力的本位回归。

[参考文献]

[1]姜金鑫.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构建[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职教通讯),2008(5).

[2]陈启琛.浅谈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催化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2).

职场沟通心得体会篇7

人际沟通能力对工作中人际关系的建立、良好工作氛围的建立有着直接影响,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人际沟通课程更可以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对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人际沟通课程有着非常大的必要性。而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人际沟通课程就面临着对课堂教学的改革,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所需。下面本文就高职院校人际沟通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1.高职院校开展人际沟通课程的意义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今社会再也不是只靠实干就可以成功的年代,要想成功,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还要将自己很好地推销出去,可以和别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因此,人际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合、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科技人才,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人际沟通课程,可以更好地促进培养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人才的开展。因此,在高职院校人际沟通课程的开展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知识,还要加强对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与人文方面的素质的培养。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学生要有一定的人际沟通、交往能力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对环境快速变化的适应能力等等,所以,面对这些不定因素的变化,高职院校人际沟通课程的改革就成为了必然,只有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才能培养出更加适合社会发展与需求的专业人才。

2.促进高职院校人际沟通课程改革的分析

2.1做好对人际沟通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人际沟通课程的改革,那么就要加强对人际沟通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更好地激发出学生对人际沟通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更好地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有效提升。在对高职院校人际沟通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时,要始终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就业为导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的原则来开展,更加合理地构建人际沟通课程。为了更好地体现人际沟通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人际沟通课程的重要性,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态度进行改革。教师要打破传统的常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以一种幽默的、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的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进行沟通交流时,都要讲普通话,这是良好的人际沟通的前提。另外,课堂要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沟通的乐趣,教师要站在一个同等的地位与学生展开交流,通过对学生的深入了解,结合高职院校人际沟通课程的特点对这门课程进行开发与设计,使得人际沟通课程更加符合学生的口味,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2.2通过网络加强对人际沟通课程的开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与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更甚,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很多事情都是通过网络来完成的,而对于人际沟通来说,又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高职院校人际沟通课程中要加强对网络的利用。通过对网络平台的利用,打破了传统的固定化教学模式,在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中,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这个大的资源平台,建立一个师生共同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针对专业特点来进行人际沟通交流的设计,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问题的交流与互动,有效地实现人际沟通的实践性。而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将一些日常交际中所涉及的一些沟通技巧、礼仪规范等通过情景创设、视频制作等方式,让学生对人际沟通有一个更加全面与深刻的了解。另外,通过网络在人际沟通课程中的运用,还可以有效地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使得人际沟通教学更加全面,而生动、有趣的多媒体方式,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情境教学的运用

人际沟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人际沟通的精华所在,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情境教学的运用。教师可以设定一些真实的交际情境,给学生以置身现实情境的感觉,让学生来扮演情境中的角色,根据设定的情境来开展交流。例如,可以虚拟学生今后在面试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场景、向上级汇报工作情境的场景等与学生自身息息相关的情景,让学生在这种任务中去深入地体会人际之间的沟通,从而在实践中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

2.4人际沟通课程的考核要多样性

人际沟通课程是一门提升学生实际能力的课程,因此,在对课程进行考核时,不能单纯地靠理论考试,而要注重考核的多样性,让学生明白其学习的目的不在于考试,而在于运用,在于可以真正地促进自己沟通能力的提升。考核要从学生敢说、会说、有效地表达与沟通等实际操作来入手,鼓励学生大胆地讲,勇敢地说。沟通并不单纯地是说话,而是通过说话来达到目的。人际沟通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准确、舒服地表达自己并让别人接受自己。

另外,高职院校人际沟通的开展,要结合专业的特点,更加系统地开发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训课程,通过实际训练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加强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与交流,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交际能力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秦汝芳,王宏.网络环境下高职《人际沟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科技资讯.2016(19):122-123. 

职场沟通心得体会篇8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当今社会已经形成一个各种关系纵横交织、各类环境重叠覆盖、各方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可以在脱离时局、脱离市场、脱离合作伙伴的情况下独自运行,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在脱离社会、脱离人群、脱离环境的条件下独自发展,不论企业或是个人,要成功,就要全面融入社会这个复杂而开放的系统,而融入这个系统并能在其中游刃有余,沟通能力尤为重要。我们注意到,现在许多企业在招聘中都列出了“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具有团队精神”的要求,这是因为企业的管理者都意识到,在今天的社会要使事业得到发展,仅靠一些所谓的“能人”去单打独斗是难以成功的,工作的开展、事业的开拓,需要的是能够与他人有效沟通、积极合作的人才。因此,在我们的高职教育中,应该尤为注意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必须认识到,学生今后的成长成才,除应具有优良的职业道德、掌握好扎实的专业技能外,还应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

研究表明,一个人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先天素质,也包括后天因素。所谓先天素质,指的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它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后天因素,则是指对先天素质产生影响作用的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等。先天素质和后天因素交织作用,形成了人的能力并使其不断地发展。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通常简称为“民族地区”。受所在地域历史、文化、经济及教育发展水平的影响,民族地区高职学校的生源素质,与国内同类高职院校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质。民族地区高职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相比其他地区而言,需要考虑其共性的地方,同时更应注意民族地区青年学生的素质特点。

一、民族地区高职生在沟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语言能力

由于生活地域语言环境的影响,民族地区高职生的口语受母语习惯影响,在与他人用普通话进行沟通时,语言表达往往显得稍欠一筹,在对话反应、语意表述、吐字发音等方面常常是跟不上、讲不清、说不准,容易形成沟通障碍,这种情况特别是在进行初次沟通时,更为明显。

(二)人文素质

民族地区高职生以来自农牧民家庭子女为多,生活环境比较艰苦,家庭的收入层次和教育层次都比较低,从小在人文教育方面的培养会有所欠缺,在走出外乡与人沟通时,思想交流就显得不够顺畅,不易找到共同点。

(三)礼仪素养

民族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环境相对比较闭塞,人际关系相对较为简单。受其生活环境、习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高职生在生活习惯、礼仪素养上就显现出与现代文明礼仪的差异性,在与人沟通时,容易造成误解。

(四)沟通意识

高职生在沟通意识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民族地区高职生身上也同样有所表现。许多学生从小在父母面前和在家庭的圈子里,已经习惯了以我为中心,所以自我意识比较强烈,特别注重自己的感受,很少有换位思考的时候,与人打交道时缺少主动沟通的意识,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交流障碍。

(五)心理素质

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式,也使得许多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在与人沟通不畅、人际关系理不顺的时候,会产生比较强的挫折感。一些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洋洋洒洒、侃侃而谈,可回到现实生活中,便似乎换了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相貌、语言缺乏自信,甚至感到自卑,变得害羞,不愿说话,在与别人面对面交流时,惜言如金,不会主动提起话题,让人感觉不易接近,难以沟通。

二、民族地区高职生沟通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手段

我国高职教育的学制一般为三年,高职生在校学习的三年时间里,需要摄入的知识和信息量都非常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科学的安排和有效的方法,弥补学生由于从小所处的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影响而形成的沟通能力方面的“短板”,是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十很有必要深入研讨的课题。

(一)教学内容的科学选择

教学内容的科学选择,是开展职业教育的重要基础,是影响职业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及教学课程的设置上,高职教育机构特别是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除了要按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职业要求,开设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的课程内容,注重加强专业知识、应用技能的培养以外,还应有针对性地选择开设一些素质课程,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沟通能力的培养。

按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及职业素质要求,我们在制定高职专业教学计划时,可先根据教学目标定向,设定4个课程包:公共基础课程包、专业课程包、综合实习课程包和素质课程包,每个课程包由数门相关课程组成。通常公共基础课程包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思政、体育等必修课程组成,专业课程包一般由1门专业核心课程、2门专业主干课程和3-5门支撑课程组成,综合实习课程包则由各门专业课的课程综合实训和到实际工作岗位实习组成,而素质课程包就应由我们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沟通能力而开设的素质教育课程组成,4个课程包的课时数分别占教学总课时数的比例按照“公共基础要够用、专业课程学扎实、综合实习重运用、素质课程有侧重”来制订,做到有体系、有重点、有针对。

素质课程可以开设为必修课程,也可作为选修课来安排教学,还可根据情况,通过讲座、报告等授课形式来实现教学目的。 开设哪一门素质课程,可从学生的总体特点、学习基础、所学专业等各方面考虑,按照素质培养目标的需要,结合本校的教学场所、设施以及师资条件等情况来确定。在欧美,“沟通学”早已被作为一门重要学科来进行研究,一些职业院校也将《沟通技巧》列为核心课程,而在我国目前对“沟通学”的研究尚处在一种边缘状态,在高职院校开设这类专门课程也处于初步尝试阶段,但这并不等于没有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如有的学校开设的《公共关系》、《商务谈判》、《商务礼仪》等课程,通过教学内容的展开,能够使学生了解沟通的原理、理解沟通的意义、学习沟通的技巧,对培养学生的沟通意识、沟通能力同样具有明显作用;又如《演讲与口才》、《学好普通话》、《音乐鉴赏》、《名著赏析》、《中国古典诗词》等课程的开设,对提高学生,特别是来自民族地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素质修养,确实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而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素质修养的提高,正是培养提高沟通能力的重要基础。在这里特别要提到的,加强语言能力尤其是普通话的训练,对于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说非常必要。语言能力是职业能力的重要部分,清晰准确的语言是良好沟通的基础,对于民族地区的学生,通过加强普通话的训练,能够很有效的克服语言交流障碍,消除有时因普通话发音不准害怕被笑话造成的羞怯(甚至会是自卑)心理,增强大胆与人沟通的信心。

(二)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

除了通过开设相关内容的课程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之外,教学过程的安排,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当然也包括对其沟通能力的培养,同样也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高职教育要树立为高职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在教学过程的管理上,特别需要突出实践教学过程。要改变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授课方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锻炼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践教学可以采取校内实训、案例教学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到企业或单位工作一线现场教学、或校内集中讲授基础知识后再分别到校外企业单位实习、或直接到校外企业单位顶岗实习等形式。目前,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主要的办学方向,国家教育部在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生要走出校门,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参与实际的工作,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和实践锻炼同步进行。在现代企业强调责任分工、注重团队合作的氛围中,学生的沟通能力会得到迅速的提高。

(三)教学方法的恰当使用

高职生教学方法的选用,特别要突出学生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要围绕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由“填鸭式教学”向“双向式教学”转变,采取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课堂讲授与课外调研、教师上课与师生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在专业课教学上,可实行实训、教学一体化,将专业课搬到实训室,推行情景模拟教学,如目前在各高职院校已经推广的ERP沙盘模拟对抗课程就是实训、教学一体化的典型应用。这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式互动学习,融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于一体,将企业结构和管理的操作全部展示在模拟沙盘上,学生分别组成若干个团队进行模拟对抗,每个学生都能直接参与模拟的企业运作,共同去发现机遇、分析问题、制定决策、组织实施,在接近实战的氛围中体验复杂、抽象的经营管理理论,感受市场竞争的精彩与残酷,在协作与对抗中启发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加强沟通与理解,锻炼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对在一些仍安排在教室、操场等传统教学场地的课程如部分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创设合作式学习环境,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的养成与沟通能力的发展搭建舞台,让学生体验到为了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就必须具有协作意识,并在学习中不断加强沟通,团结互助,共同完成学习目标,达到培养、提高学生沟通能力的目的。如在体育课教学中进行速度素质练习时,采用分队追逐跑比赛、迎面接力比赛、十字接力跑比赛等竞赛形式组织教学,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体验到团队个体之间互相沟通、互相团结、互相鼓励、互相协作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个性心理的健康培育

学生的个性心理素质,对其沟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主动沟通者与被动沟通者的沟通效果往往有明显差异,主动沟通者更容易与别人建立并维持广泛的人际关系,更可能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成功。

如前所述,学习生活环境的巨大改变而引发产生的易挫心理,是影响民族地区高职生主动沟通意识形成的主要障碍。针对这种个性心理特征,在系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有意识的进行一些抗挫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承受能力、情绪状态、态度情况等,设置适宜的挫折场景,让学生吃一些苦、受一点累,体验挫折的感受,培养其面对挫折的勇气、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和能力,在困难的环境中磨练意志,在磨练中培养提高抗挫能力。

(五)实践活动的积极开展

实践活动是人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过程。素质、环境和教育是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但这些因素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影响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可以说,实践活动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高职生在学校就读期间的实践活动包括有课程实践和课外实践。课程学习是在校学生学习的主线,课程实践活动也就是如前所述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实验、实训、实习等所有实践教学活动,对学生各项能力,当然也包括沟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这在前面的论述中也已提到,在这里主要说的是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是学生课内学习的延伸和补充,其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建立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参与学校管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组织开展各项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竞赛、文体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哪怕是参与一些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的兼职促销,都可以从中学习与人沟通的技巧,学会如何接近他人,训练自己的礼仪修养,逐步锻炼与同学之间的沟通、与教师间的沟通、与领导之间的沟通、与社会上相关人员的沟通,经过积极地参与,克服羞怯和胆怯的心理,掌握沟通技巧,敢于并善于沟通,沟通能力在持续锻炼中得到极大提高。

参考文献:

[1]郑喜群,祖彬,周强.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4(34).

职场沟通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大学生;适应;就业岗位

Key Words: college graduates, adaptation, job positions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入发展,每年大学生就业人数不断增长,大学生就业环境适应问题受到社会很大的关注。很多大学生就业后,无法及时适应就业环境,而造成工作上的困扰,最终选择频频跳槽或者导致失业已屡见不鲜。因此,正确分析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初期的各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教育和引导他们走出困境,成为当今社会一个新的关注点。

1目前大学生的现状

对于毕业后走入就业岗位的毕业生,基本上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他们的知识只是书本知识,还没有演化为实际能力,更不能通过能力来发掘他们的潜力。面对新的工作环境、新的人际关系;面对从未接触过的事情带来的适应困难和迷惑;面对心目中理想的收入与现实薪酬水平的差距等复杂因素,大学生们会产生以下困惑:

1.1目标不明,定位欠准:当前,在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为多数毕业生的首选。进入工作单位的有些学生估计也有这种想法,至于到了单位,本人的目标在哪里?本人应该如何定位?如何才能获得成功?都在困扰着大学生。

1.2心中茫然,彷徨徘徊:每个人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心中都希望有一个理想的职业,大学生更是带着梦想来到单位,总以为凭借大学生“天之骄子”的定位,从而有一个比较满意的工作环境。但当事与愿违,现实与理想大相径庭时,大学生的表现是一方面不满足于现状,牢骚满腹,唉声叹气,甚至闹情绪、工作怠慢;一方面眼高手低,业务一点不懂,事情做不好,使自己缺乏行动的信心,怕被老职工和领导议论和批评,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大学生对自已的前景感到担忧,心中茫然,彷徨徘徊,冲动者还会想到跳槽、辞职走人等等,非常不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3]。

1.3圈子变换,尚需适应:参加工作后,学生时代的社交圈子变换到工作的社交圈子,原来的学生习气需要改变,说话办事需要多想多看,唯恐无意间伤害了同事,也给大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

2角色转换,清晰定位

对初入就业岗位的毕业生而言,从校园到社会、从校园人到职场人,是一个巨大的转变。能否适应这种转变、适应的快慢,都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比较深远

2.1心态调整

初从学校到社会,不适应、无名的失落和惆怅是正常的。每个人在这样一个过渡阶段都会有,这个时候,注意自我调适、有一个平和的心态非常重要。常常有些人不能正确地看待这种失落和惆怅,把这种因环境变化而产生的暂时额不适应武断地认为是自己就职的单位不好,从而断定单位不适合自己或自己不适合单位,轻率地选择辞职,这是非常冲动的做法。对那些刚刚参加工作不久就选择辞职的职场新人,一定要理性战胜感性的冲动,应先问问自己,自己的失落和惆怅到底来自于哪里,是不是再多适应一段时间后再决定是否离开。

2.2人际关系适应

在校园里,你可以选择只与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而在单位,就必须学会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无论你对他是否喜欢,刚进新单位,要有第一印象意识,第一印象良好,即使以后有表现的不够好的地方,别人也会对你宽容一些;第一印象糟糕,即使以后做的再漂亮,别人对你的评价,也不会太高。尽管这有失公允,但毕竟大部分都有以偏概全,先入为主的心理。所以还会注意一点好,有助于更好地融入到同事中间。

2.3理想与现实

学校期间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理想,甚至是梦想、幻想。但理想并等于现实。再好的单位,现实与理想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要理性地对待自己的工作,不能因为一时的成绩而得意忘形,也不能因为一时的挫折而垂头丧气,要清楚地知道,成功是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人要有一定的理想主义情怀,但太理想就会脱离现实。人一定要尊重现实,才是处理好理想和现实关系的辩证法[ ][5]。

2.4业务能力

有的人认为大学生毕业知识已经足够了,胜任工作肯定没问题。其实不然,我们的学校教育在于专而不在于博,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常常是多方面的。专业对口还好,若专业不对口,需要补充的知识就太多了。初入职场要特别注意避免眼高手低,小事不愿做,大事干不了。是刚参加工作的人常犯的毛病。如果不注意纠正,很可能会使你成为志大才疏之人。要注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举轻若重一丝不苟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小事中见大精神,可为以后做大事积累资源。要谦虚谨慎,善于向身边的同事学习,向领导学习,向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学习。

2.5职业意识

从校园到职场,有很多方面的意识需要改变。比如在校园里,可以凭自己的兴趣做事,而在单位最重要的是责任远比兴趣来得重要,必须努力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兴趣来源于责任,强烈的是责任感是完全可以让人培养起对工作的兴趣。一个人也只有真正爱好自己从事的工作,才能全身心的投入。比如在校园里,你可以情绪化,偶尔可以感情用事,但职场要求的是高度理。游戏工作室必须遵循的,要学会有情感人转变到职业人,有个人好恶转变到敬业精神由情绪左右转变到职业驱动。比如在学校,考虑的往往是自己的成长,衡量的标准是成绩,而在企业,职场人考虑的往往是经营绩效和利润,会读书和会创造利润之间并不是天然的正相关[ ][2]。

2.6平衡生活

在校园里时间可以由自己支配,足以应付自己的生活,而到了单位,早晨准时上班,下午准时下班,或许晚上还经常加班,再加上工作上的压力,就会有人吃不消,甚至有些人连男女朋友都没有时间陪。时间一长,感情上容易出现波折,失恋后情绪上、工作上又会受到负面影响。其实,职场的生活才是一个人真实的生活状态,工作和生活有矛盾,但并不是不可调和,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是不要疏远了自己的亲属、朋友、生活和工作同等重要,协调好,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

2.7职业作风

在校园里,除了学习之外,其他约束较少,可以松散一些,比如睡个懒觉、着装随便等。但在单位,就必须每天与自己的惰性作斗争,上班绝不能迟到,一定要按时到达办公室,不能懒懒散散。从校园到职场的转变不是一个迅速的过程,这其中可能会有很多痛苦和挫折,但不完成这种转变,就不可能成为一名成功的职场人。有人提出,职场成功必须要做到5个C:Confidence(信心)、Competence(能力)、Communication(沟通)、Cooperation(合作)、和Creation(创造)。可以用5C标准要求自己,尽快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转变[ ][2]。

3注意细节,融入团队

3.1注意细节,培养细节意识

在新单位能不能站住脚,能否获得良好的第一印象,主要体现细节。

第一、避免“书生气”、“学生气”和“孩子气”。主要表现在:不成熟,不稳重。

第二、掌握职场中的基本礼仪。主要表现在:穿着不得体、举止不职业、不注意礼仪。

第三、遵守公司制度,职场规则。主要表现在:不重视制度、不了解规则。

第四、少说多做,适应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谈论是非、个人纷争和小集体、散播小道消息,妄加评论。

第五、勤于学习,踏实主动。主要表现在:不虚心学习、好高骛远、爱出风头。

第六、学会职场沟通。主要表现在:闷头做事,不积极主动沟通汇报、不合群。

第七、培养细节意识。主要表现在:对细节深入认识、凡事追求完美的习惯、做好长期培养意识的准备和过程。

3.2融入团队,提升团队合作能力

俗话说:“做事先做人”,加入新单位后,职场新人第一要务不是做事情,而是如何做人。融入团队的秘诀,一方面设法表现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就是如何做人。如果人品得不到认可,即使专业技能再好,因为无法融入团队,也得不到足够的施展,最终难以得到同时领导的认同。有了施展能力的机会,因为无法融入团队,不管结果如何,最后也会因为不合群,缺乏团队精神,也被淘汰出局[][4]。

所以,大学期间要通过学习、生活提升自己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形成职业核心竞争力。

4加强沟通,适应岗位

4.1善于使用非语言沟通:友好开放、面带微笑

微笑是友好、愿意和别人交谈的表示;开放式站立姿势是一种欢迎别人和你交谈的姿态;身体前倾表示你对对方的讲话有兴趣,说明你在专心听对方讲话;握手不仅象征着友好,而且可以带来和谐平等的氛围;视线交流表示你对讲话的内容感兴趣;点头表示赞同或自己在认真听[][3]。

4.2做好沟通准备: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5W1H(沟通准备) why 想透沟通的目的

who 明确沟通的对象

what 准备充分的内容

when 选择恰当的时间

where 选择合适的地点

how 使用最佳的方式

要想取得好的沟通效果,充分的准备是必要的。准备工作一般包括5W1H,如图1所示:

图1 沟通准备

4.3积极倾听:要给别人一些空间

沟通不只是自己说说、还应该听对方的声音。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完全相同,所以观点冲突在所难免。尝试听听对方的意思,从对方的角度听听,也许同样有几分道理,所以不要强人所难,否则只会造成口服心不服的局面。

4.4有效的运用语言模式:直言不讳

语言沟通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图形图像等形式。口头语言包括我们面对面的谈话、开会等。书面语言包括我们的信函广告和传真、E-mail等。图形图像包括一些幻灯片和电影等。不同的情景下,这些语言的沟通渠道会有不同的效果;根据沟通的目的和沟通的具体实际,合理并综合运用这些语言渠道,将有助于提升沟通效果。

4.5深入了解,把握分寸

在人际交往中,沟通还要注意场合,注意双方的身份地位、性格喜好、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等差别。同时。要尽量了解对方的禁忌,尽量避免讲让人尴尬的话,以免影响沟通效果,甚至影响双方的关系。

结语

大学生就业环境适应问题是一个宏大的课题,涉及到学校、公司、社会等各方面,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应该说是一个挑战。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生工作适应环境能力的各种方式。它是大学生获取和胜任相关工作的心理行为条件,是影响大学生能够成功就业的最直接、最基本的因素。

参考文献

[1]李颖,刘善仕,等.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高教2005(2):91~93.

[2]罗双平.建立岗位胜任能力模型的基本步骤.中国人才,2006(8):55~56.

[3]王佩国.就业指导与创业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82~109.

职场沟通心得体会篇10

一、调查背景

会计类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属于技能型专业。长期以来,在理解高职会计类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时,人们或多或少的带有功利化和片面化倾向,只重视单向度的培养,把目标定位在培养能够胜任会计实务的专业技术人才上。各院校往往只重视对学生的会计工作操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轻视或忽略以人际沟通能力为代表的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然而,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用人单位对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上毕业学生数量逐年增加,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态势。而且,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市场对会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趋多元化,社会对会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员”的功能。会计类专业人员不仅要处理单纯的技术工作,同时还要紧密联系各部门的工作,发展业务,提供资讯,参与管理等等。因此,重视沟通,善于与人交往的人际沟通等职业综合能力已经成为会计类专业学生求职、任职、职业发展的必备能力。

现实中,由于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所经历的应试学习背景和所处专业学习环境,进入高校后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都导致大多数学生不知所措,适应迟缓,在人际沟通方面的能力表现普遍不佳。如:不善表达,与同学不融洽,与辅导员不交流,遇事闷在心理 ,沉浸网络,不能沟通就发脾气或逃避……类似现象,反映出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在人际沟通方面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由此,我们开始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式,对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进行调查。并以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需求市场作为研究目标,为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教育以及课程改革提供依据,希望逐步建立培养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较为完善的体系,以此提高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实力、从业能力、创业能力。

二、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此次问卷旨在了解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现状,以便于调整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创设更有针对性的环境和平台,帮助学生提升人际沟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奠定良好的职业发展基础。

(二)调查对象

面向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类专业2012级新生643人,以及2013级新生666人,共计1309人。发放问卷1309份,回收问卷1305份,问卷有效率99.92%。

(三)调查内容

设计调查内容包括以下4个角度:对人际沟通能力的认知、人际沟通能力现状的自我定位、人际沟通能力的职场需求认知、人际沟通能力的提升途径认知等方面。

(四)调查时间

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为了更清晰的了解当前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对人际沟通能力的认知情况,我们分二期,对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类专业2012级新生和2013级新生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查。

(一)调查内容一:人际沟通能力现状的自我定位。

1.在单项选择中,对于“你认为自己是否善于与人沟通”的选项,有352人(约占27%)选择为“善于”,有626人(约占48%)选择为“一般”,有235人(约占18%)选择为“还行,过得去”,有91人(约占7%)选择为“不善于,自己较郁闷”。

从数据可见,会计类专业有93%左右的新生对于自己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是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只有近7%的新生对于自己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是不满意的。这说明,大多数新生对于目前个人的人际沟通能力现状的自我定位是乐观的。

2.在单项选择中,对于“进入大学后的第一次自我介绍时,你是”的选项,有365人(约占28%)选择为“自然,镇定”,有561人(约占43%)选择为“有些拘谨”,有274人(约占21%)选择为“不自然,紧张”,有104人(约占8%)选择为“语无伦次、手足无措”。

以上数据表明,在人际沟通的实际场景中,会计类专业有28%左右的新生感觉自己表现出了“自然,镇定”的状态,说明他们能够实现一般状态下的与人交流与沟通的情态。当然,对于他们实际的交流与沟通的效果如何,是否得到了在场教师和大多数同学的认可,本次调查并未涉及,这里也不可能去妄加推测。此外,有近72%左右的新生感觉到了实际的交流与沟通中自己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这无疑说明大多数新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还有待提高。

3.在多项选择中,对于“目前你感到最烦恼的问题是”的选项,有822人(约占63%)选择了“学习问题”,有613人(约占47%)选择了“能力发展”,有496人(约占38%)选择了“人际问题”,有313人(约占24%)选择了“恋爱问题”,有209人(约占16%)选择了“学业晋升等”。

以上数据中,面对“目前你感到最烦恼的问题是”,会计类专业新生排在第一位的是“学习问题”。高职高专新生由于高考成绩普遍不佳,担心自己升入高职后的学业状况实属自然。此外,排在第二位的是“能力发展”,排在第三位的是“人际问题”。可见,包括人际沟通等能力的发展,已经让会计类专业新生认识到其在学习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为学院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调查内容二:对人际沟通能力的认知

1.在单项选择中,关于“对于人际沟通能力,你怎么看”的选项,有796人(约占61%)选择“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非常重要”,有469人(约占36%)选择“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比较重要”,有27人(约占2%)选择“不需要特别注意是否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有12人(约占1%)选择“无所谓”。

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受调查的学生目前个人的实际人际沟通能力如何,绝大多数学生(约占97%)都认为,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非常重要或者比较重要。可见,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从认知角度对人际沟通能力是看重的、重视的。

2.在多项选择中,对于“你认为人际沟通能力主要包括”的选项,有939人(约占72%)选择“口头表达能力”,有913人(约占70%)选择“交际能力”,有417人(约占32%)选择“书面写作能力”,有274人(约占21%)选择“多方面收集信息的能力”,有261人(约占20%)选择“展示良好个人形象的能力”。

由此可见,大多数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认为,人际沟通能力最主要的是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他们对人际沟通能力的内涵有了初步的认知,当然还有待深入的了解、学习,相关能力也有待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和提高。

(三)调查内容三:人际沟通能力的职场需求认知。

1.在单项选择中,对于“你觉得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的选项,有1162人(约占89%)选择为“从现在开始,在学习中培养、提高”,有117人(约占9%)选择为“从以后的工作中锻炼、培养”,有13人(约占1%)选择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热而然的得到培养”,有12人(约占1%)选择为“不需要特别的培养”。

以上数据可见,有近90%的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已经认识到:应该从现在开始,在学习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方能在未来的职场工作中展现自己的人际沟通才能,以获得更多工作以及上升的空间。而待到在未来的职场工作时才锻炼、培养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难免在工作中出现疏漏,技不如人,未免太迟了。

2.在多项选择中,对于“你认为,用人单位最看中新员工的是什么”的选项,有1304人(约占100%)选择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有796人(约占61%)选择了“与人沟通、交往、相处的社交能力”,有443人(约占34%)选择了“计算机应用能力”,有300人(约占23%)选择了“英语水平”,有274人(约占21%)选择了“组织与协调能力”,有209人(约占16%)选择了“思辨能力”。

调查数据可见,会计类专业新生对专业学习高度重视,认为企业需要的是会计专业技术型人才,不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就无法顺利地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同时,有约占61%的新生已经清楚地看到“与人沟通、交往、相处的社交能力”也是社会用人单位最看中的要素之一。这说明他们已经开始关注企业对会计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方面的需求。

(四)调查内容四:人际沟通能力的提升途径认知。

1.在单项选择中,对于“沟通是否也适合‘勤能补拙’”的选项,有443人(约占34%)选择了“不适合”,有222人(约占17%)选择了“适合”,有587人(约占45%)选择了“因人而异”,有52人(约占4%)选择了“没用”。

从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选择的倾向可见,有近38%的新生认识到:不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只是一味固执地“勤”,反复地重复错误或做无用功,是不能弥补自己所造成的“拙”“劣”的。这样做于事无补,还有可能增加对方对自己的不良印象。另有45%的新生选择了“因人而异”,这反映了部分新生受“勤能补拙”概念影响,也反映了他们对此问题的不确定性,或因某些特殊的现象而推论所得。

2.在多项选择中,对于“你认为你的人际关系如果不好,原因可能是”的选项,有691人(约占53%)选择了“缺乏自信”,有639人(约占49%)选择了“不知道该怎样表现自己才好”,有430人(约占33%)选择了“性格内向”,有391人(约占30%)选择了“时常避免表达自己的感受”,有352人(约占27%)选择了“不能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和看法”,有287人(约占22%)选择了“时常不经意的用语言或者行动伤害别人”。

以上选择结果可以看出,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对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的思考,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和分析。他们已经开始留意,或现在开始关注:因为“缺乏自信”“不知道该怎样表现自己才好”“性格内向”“时常避免表达自己的感受”“不能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和看法”“时常不经意的用语言或者行动伤害别人”等个人特质与言行举止,影响到自己的人际沟通现状,影响到自己人际交往的效果。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为高职教育加强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教育教学计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调查结果与思考

从以上对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类专业学生的两期调查不难看出,随着高职教育的开始,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已经留意到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存在无所适从、力不从心的不良状况。尤其是部分在人际沟通方面出现了问题、交往有障碍的新生,开始关注自己的人际交流与沟通等方面的问题。在他们正式跨入职场之前,学院应在此方面实施培养计划,促进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提升。

分析会计类专业新生在人际沟通的心理认知和实际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

(一)“养尊处优”的生活环境,形成“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

现在的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大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生活环境的优越,祖辈父辈的溺爱,让他们逐渐形成了“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即便是家庭条件有限的家庭,其子女得到的同样是如此。父母大多数都会倾其所有,以子女为“大”。但是,良好的人际沟通的基础,是双方平等、彼此重视。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这类“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和处事习惯,往往会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心理认知的偏差和交往技能的缺失。

(二)“应试教育”的学校环境,忽略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

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接受了12年的中国式应试教育,这是事实。虽然我国的教育制度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但现实中依然是以“高分”为重。社会、学校、教师和家长一如既往的重视学生的成绩。学校教育的中心仍然是对书本知识的传授与掌握,而没有更多时间安排提升素质与人际交往的训练。学校教育中,学生无须主动积极地与教师沟通、协调,而教师对待学生也皆为主动联络、循循善诱、和风细雨、关爱有加。无形之中,致使学生们忽略了主动与老师、同学及家人的交流沟通,加深了“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这样的学生在进入职业学院后,因环境的变化、人际的重构,往往产生新环境的适应障碍。有的无所适从,心理失衡而不愉快;有的选择疏离大家,习惯于自我封闭。

(三)“网络世界”的自我陶醉,逐渐让虚拟替代了现实。

虚幻世界的“网络达人”,往往是现实世界的“内向寡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部分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造成其社会化的严重不足。一些学生可以远离亲人、同学,却过分依赖网络,片刻不离网络。他们可能是网络社交的活跃分子,了解各种网络沟通交流方法,但却在现实生活中人际沟通不畅,过于内向,行事被动。

基于以上分析,在高职教育中实施人际沟通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就显得非常迫切了。

五、调查结论与建议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沟通”成为了经济社会的重要一环。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已经成为新世纪会计类专业人才竞争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两期的调查结果,使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到,目前高职会计类专业新生人际沟通能力的现状。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力不从心、不知所措、适应迟缓和普遍不足,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调整高职会计类专业教育计划,创设更有针对性的环境和平台,尽快帮助学生们提升人际沟通能力,已经不容拖延。

建议在高职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指标中,增加对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的描述,并调整相关课程设置,满足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对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的需要。

建议课内外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沟通与交流训练活动,促进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锻炼。通过开展项目训练活动、多彩的社团活动,以及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完成人际沟通的互动历程。

总之,沟通能力是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的一项重要能力。为增加学生的人际交往信心,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高职教育阶段,训练与提升学生的有效沟通能力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聂霞.高职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与分析[J].成人教育,2011.31(11).

职场沟通心得体会篇11

沟通的目的决定了沟通的首要作用-信息的传递和管理者之间矛盾的解决。企业的经营过程需要多种多样的媒价和载体,而沟通正是信息传递和解决矛盾所需要的最主要媒介之一。

沟通能够让企业职工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要明确企业发展的目标,首先就是让职工了解企业的责任和自己的使命,使职工对企业宗旨的认识和管理者的认识一致,这就需要用有效的沟通来充当人与人之间、上下级之间互相沟通信息的桥梁。

沟通不是夸夸其谈、无稽之谈,要切合实际利用生动有效的载体,通过有分歧的事例,当大家对某一件事持有不同意见时,经过沟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使双方看到事件的实效性,又要使对方看到事件的历史性、时限性,通过沟通让有分歧的一方认识到自己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从而达成共识,凝心聚力,形成克难攻坚的统一战线,这就体现了“沟通”的重要性。

激励职工之间、部门之间紧密协作。作为整体的一个企业组织,各部门之间是否融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企业的运作状况。给所有的职工指定明确的目标,使职工的目标同本部门、本系统目标紧密相连,让职工意识到自己将要完成的工作,对企业整体目标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职工能够在自己工作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这样就能够激励员工,为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企业的目标而相互合作努力工作。

沟通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一个团结有凝聚力的团队才是有生命力的团队。作为企业内部职工之间的凝聚力是其运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凝聚力强的团队能够让职工愿意为企业做出最大的贡献,也能够为企业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

为了更好地与人沟通,也为了更好地掌握沟通这门艺术,也为更好地发挥管理者的管理才能,很有必要掌握管理沟通的技能和技巧。

二、沟通的技巧

沟通必须思路清晰、目的明确、相互尊重、赢得信任。

有效的沟通是有的放矢的,沟通最好是先征求对方意见,使双方心情轻松。在沟通过程中尽量保持思路清晰,并运用恰当方式和说话语气,力求措词清晰、明确,还要注意一些感情上的微小差别。同时,沟通过程中管理者必须把对方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这不但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还会激发出沟通双方同甘共苦的热情,也有利双方通过沟通达成共识。

三、培养听的艺术

耐心的倾听能够激发对方的倾诉观,有利于从对方的谈话中找出说服对方的关键,增加沟通的有效性。善于聆听的管理者要在谈话中表现出对对方谈话的内容感兴趣,要全神贯注,要让对方知道你在认真的听,这不但能体现出你对谈话者的尊重,也可以给对方留下稳重含蓄的印象,在提高对你信任度的同时也提高沟通的效率。

四、尊重下层的意见和建议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们不但需要满足生理、安全上的需要,还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管理者广开言路,接受和倾听职工的意见,能够让职工感受到企业对自己贡献的认可,职工能够从中找到满足感和自豪感,这样就有利于激发职工的积极性。所以,管理者在决策以前应该让职工充分讨论发表意见,取得尽可能多的职工的共识,进而减少实施的阻力,提高工作效率。

五、把握沟通的时机和场合

沟通的效果还受到沟通时的环境条件的制约,影响沟通的环境因素很多,沟通方式、沟通双方的级别关系、社会风气以及沟通时双方的心情等。沟通需要抓住最合适的时机,实际不成熟不能仓促行事,贻误时机使沟通失去意义,沟通时还要考虑对方的心情,对方的说话态度、谈话地点、场所等,合理的利用这些能够让对方消除心理上的阻碍从而顺利的沟通。

六、掌握说话的技巧

谈话是沟通最主要方式。作为一名管理者同下属讲话时不宜以强加的语气表达自己的观点,否则就会让对方产生反感,哪怕你的意见是正确的,谈话时也要力求语言简练,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谈话时若发现对方有不耐烦的情绪,就应该适可而止或转移话题,以此改变沟通的气氛,对他人尊重的同时也体现了自己的素质、修养。因此可见沟通需要技巧和策略。

职场沟通心得体会篇12

一、“能力递进”的涵义

“能力递进”是指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能力的同时,还应让学生认识和掌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市场调研和基层管理的能力,而且,这些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是在顶岗实训过程中实现并逐步得到提升。

高职学生的“能力递进”呈现为五个阶段,即“入门期----成长期----发展期----提升期----成熟期”。入门期、成长期主要接受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之后,进入实训阶段,此阶段包括发展期、提升期和成熟期,坚持“校企合作、顶岗实训,学生为主、校企为辅”的原则,将学生分流到旅游企业岗位上去锻炼,使其在实训专业技能的同时,去认识和掌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掌握市场调研和分析的能力,进一步锻炼学生作为主管、领班的基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使其管理能力和操作能力得以发挥,形成一个知识结构合理、与行业紧密对接的良性循环。

二、高职旅游类专业培养“能力递进”的意义

普遍认为高职学生只能在生产线、第一线操作,从而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但却忽视了培养学生对专业、行业以及职业前景的认识和了解,因而造成高职学生对专业前景以至职业前景感到陌生甚至渺茫,从而对行业、专业丧失热情和信心。

再者,由于旅游服务具有“面对面服务,即时生产、即时消费”的特点,这就要求服务人员具有敏锐的市场眼光,能把握住市场时机,更重要的是要能做到自己提供的服务能被市场、顾客接受并满意。因而学生仅有服务技能和能力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还要重视训练学生的市场调研和分析的能力。

更重要的还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当今,我们身处信息时代,靠个人的单打独斗是难以适应市场的,我们应教会学生如何加强与人交流、沟通,如何与团队合作;因为旅游服务的“面对面服务”的特点,更强调服务人员与消费者的交流与沟通,我们要把这些内容与专业技能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去对待。

三、“能力递进”实训的实施

实现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的能力递进,要求走“工学结合”的道路,把学生和教师置身于企业岗位上去,在企业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按照岗位要求进行实训。

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的实训岗位一般选择旅行社、酒店、景区的有关岗位,主要是围绕培养旅游服务技能核心能力而展开;现以景区讲解实训为例,进行分析。“能力递进”实训的内容和考核标准如下表。

(一)沟通、协调、表达能力的实训

作为景区讲解员实训的主要内容当然是培训“讲解”的能力和技巧,这是“能讲”,但仅“能讲”对一名讲解员来说还远远不够,还要能“能干”,要“讲得好”更要“干得好”,因为有“听讲”的游客,还有“不听讲”的、“不听话”的,甚至还有“捣蛋的”,学生不怕讲解,怕的就是碰上这种情况;更何况讲解员不仅要“管”旅客,还要与其它部门协调、沟通,此时,讲解员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协调”。

例如,讲解在讲解“游览注意事项”时,有的游客“开不差”、不听讲,此时,讲解员就要暗示(提醒、停顿、目示)或明示(点名、批评)等方式与游客进行交流、沟通。

沟通、协调、表达能力的实训,不是要事先圈定一个时间段而专门训练,而是要将这种能力和技巧的训练融入到实训活动的全过程,存在于服务的每一环节中,即不管理是在酒店接待、服务,还是在游览过程、景区讲解过程中,每一环节中都需要服务人员注意观察,了解、掌握游客状况,关心帮助游客。

(二)沟通、协调、表达能力的实训,可以分为这样几种:

1、事前沟通。要注意观察旅客、游客。特别是注意他们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口音、行为特征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快速了解旅客的基本情况;还要善于找话题。旅游服务人员由于职责的需要,必须向旅客进行有关说明,这是工作“话题”,呈“命令”的性质,但乏交流、沟通;旅客若能主动提出问题,这是最好的。

2、事中沟通。要热情,主动给旅客提供关心和帮助;困难的出现其实是沟通、协调的最好机会。在服务的过程中,客人不满意时,轻则表现出不听话、不高兴、脸色难看,重则表现出命令、指责、挑剔甚至过激行为,此时,交流、沟通尤其重要,这也是实训的重点内容。

3、事后沟通。要善于利用书面的、网络的、媒体的等多种手段进行事后的沟通。

四、市场调研能力

从市场的角度来讲,旅游者购买的是旅游产品,而旅游服务是旅游产品的主要内容,所以说旅游者就是购买的旅游服务。那么,我们提供的“旅游服务”是不是旅游者需要的?是否受欢迎?另外,我们还必须考虑的一个最现实的问题是:校企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实训的岗位,而企业是要讲效益的,它的效益来源于其所提供的服务,而参加实训的学生能否为企业带来有效的服务而取得效益呢?等等,这些问题必定要求即使是高职学生、即使是在实训过程也应该注意的,所以,安排实训内容时,必需融入锻炼学生的市场眼光、市场调研的能力的内容。

例如,游客普通不满的是游览过程中的“赶鸭子上架”:讲解员要求“快”,而游客要求“慢”,不解决,游客的不满之意就产生了。所以,作为讲解员就要调查、研究、分析不同年龄、性别、身体健康状况、客源地、兴趣爱好甚至不同教育程度类型的游客的特征,这既要求讲理论,更讲实战经验,应该具备调查、研究、分析的能力。

五、团队合作精神

所谓团队合作能力,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对于团队的成员来说,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有在不同的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

讲解员靠单打独斗是不可能顺利、圆满地完成一次带团、讲解任务的,每一次讲解活动,牵涉到旅游者、景区、营销、门票、计划调度、安保、卫生等多个部门,更是要落实目标,工作流程,职务及职责,标准和规则,时限,效果检验方式,成员,行为规范等,所以要讲求团队合作精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