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培训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7 15:02:55

针灸培训总结

针灸培训总结篇1

1 针灸专业技能“全程”教学模式的提出

1.1 基于社会人才需求的思考

21世纪医疗保健需求日益增高,概念不断更新,人们已不满足于单纯的机体疾病的治疗,其卫生需求将由重治轻防型向预防一保健一治疗一康复一体化转变,并由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此外,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疾病谱的改变,将使医学面对众多难题。针灸医学作为一种自然疗法,以其适应范围广、疗效迅捷、强身健体效著、安全、无副作用等独特优势,必将在康复保健及疑难病症的治疗中发挥更重要、更广泛的作用。因此面向社会,需要大批针灸专业技能过硬的针灸临床应用型专业人才,实训教学将在此类人才的培养中充当重要角色。

1.2 基于针灸专业培养目标及针灸学科特点的认识

本专业是以能在各级中医院、各级综合性医院等部门从事针灸医疗的临床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其业务培养要求必须受到针灸临床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针灸诊疗各科疾病的基本能力。根据这一培养目标,设置专业技能教学体系是一个关键问题。近年来各医疗单位对医学毕业生的业务水平,尤其是临床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医学院校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灸作为一门临床学科,具有操作性、实践性强的特点,这决定了实训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临床专业技能水平是评价一名医生最基本的指标,为了充分发挥针灸的临床优势,其动手能力的强化十分必要。因此应紧扣学科特点,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以动手实践为中心_,以能力为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针灸专业技能水平,培养高质量临床实用人才。

1.3 基于针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现状的分析

针灸作为一门临床学科,专业技能操作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优劣的核心指标。传统的师承教育的优势在于遵循中医针灸人才的成长规律,理论与临床的紧密结合,随师临证,实践技能训练贯穿始终,因而保证了学生具有较强的临床操作技能。

现代的院校规模教育构建了更加完整、规范的教学体系,但由于课堂教学长期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教学内容与I临床实际脱节等问题,尤其近年来在压缩必修课时,增加选修课的要求下,将实训课时再度减少。急剧的扩招,学生数的倍增,使有限的教师资源在实训课上难以顾及每一位学生,甚至无法实现小组指导。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临床教学的问题及矛盾亦日益突出。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不愿配合教学活动,学生的实践机会减少;考研和就业的压力,严重干扰了临床实习,如此等等,均使见习实习的效果难以保证,无法弥补课堂实训不足的缺憾。

在上述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致使“学院派”杏林学子们较之师承弟子,临床动手能力差,毕业后适应周期长,呈现针灸后继乏术的现状,专业技能的培养已成为制约高等针灸教育健康发展的瓶颈。

1.4 基于针灸专业技能实训教学改革现状的总结

笔者共查阅1994―2007年公开发表的针灸教学研究类论文306篇,其中以研讨针灸专业技能教学为主题的研究论文共计25篇(8.17%),综述其教学改革内容及体会,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①精简理论教学’,增加实践教学时数;②分别制定各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和考核内容,提高操作考核的权重;③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④规范操作示教,加强见习实习,注重临证指导;⑤加强教学实验室建设,增加投入,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⑥组织社会实践,举办“三基”竞赛;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由上可见,经过多年的实践,针灸专业技能的教学改革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今后该领域的深入和拓展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研究资料中,多为宏观阐述,从实践教学的总体上提出若干建议,缺乏将课程教学与临床实习等实训环节的相互衔接以及各阶段实训目标、实训内容、实训方法的一体化周密设计;多将各门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单元来考察.,专业技能的培训仅靠某门课程来完成,缺乏课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兼容的完整性、系统性思考,致使学生的技能训练和实践机会不足。

由此提出针灸实训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更新,应遵循实践教学认知规律,突破各针灸课程专业技能教学的“封闭”格局,将传统的《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等临床基本技能有机整合、衔接与渗透,整体优化,从单一纵向的课程教学转变为多课程全方位教学,各模块知识点进行线状延伸,建立一门课程交叉、跨学期、连续性、综合性的实训技能教学体系,同时课程教学又与临床实习有机衔接,将专业技能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构建一体化全程实训教学新模式。

2 针灸专业技能“全程”教学模式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针灸专业技能”:是指作为针灸医师必须掌握的针灸取穴定位、各种刺灸方法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综合运用的基本操作技能。主要涉及的课程为《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综合技能的运用最终体现于临床诊疗疾病的能力。

(2)“全程”:是指上述针灸专业技能训练的教学,贯穿于自针灸专业课程开课之日至毕业实习前,在校学习阶段的全过程(4年),并实行质量评价矫正的全程化。

(3)针灸专业技能全程教学模式:包括①教学内容在课程教学中打破原有的《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和《针灸治疗学》各课程的技能实训相互割裂、各自为阵的教学模式,将其零星、分散的实训内容有机重组,整合优化,相互渗透融通,实现知识模块的一体化。②教学方式突破各课程教学时限的格局,拓展学习时空,课内外整体设计,构建跨课程、不间断、综合性、贯穿始终的全程、开放性实训教学新模式。③建立目标系列,构建涵盖教学流程全过程的质量监控、评价矫正体系。

3 针灸专业技能“全程”教学模式的总体框架

3.1 总体目标

通过对现行针灸推拿专业针灸实训课程“分体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将各课程实训教学相互渗透、衔接,构建并实施专业技能的培训贯穿于在校学习的全过程的一体化全程教学新模式,实现针灸实训教学内容设计的整体化,全程实训教学各时段安排的合理化,全程开放式实训教学方式、方法的最优化,全面提升学生的针灸专业技能水平,培养高质量

临床应用型人才。

3.2 基本思路

以技能迁移为依据,各课程实训模块间的纵向联系为线索,设计一执行一评价一矫正,反复重现,层层递进,首尾贯通。

(1)实训教学与理论课程的教学进程既同步,又延时异步(课程结束,实训仍在继续),使学生在校期间,结合不同阶段课程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完成全程实训教学的一系列专业技能训练内容。

(2)全程实训教学内容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小型到大型,由基本到综合的原则设计,分阶段完成各项专业技能训练,直至第4学年结束,与最终的毕业实习有机衔接。

(3)根据各阶段实训项目的特点,分别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如取穴定位和刺灸操作,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针灸治疗学》建立模拟诊疗室,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标准化病人等方法,力求内容前后联系,达到系统、完整、形象。

(4)突破教学时数的限定,通过开放实验室的运行、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等措施,课内外整体设计。

(5)建立全程评价矫正体系:以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对学生实行诊断性评价、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每门课程教学中形成小循环,同时在课程间的延续和交叉中又构成若干大循环,及时并全程跟踪、修正和调节教学活动。

3.3 实施方法

(1)编制《针灸专业技能全程实训教程》(简称《教程》),内容包括全程实训大纲、全程实训指导及全程实训考核评价标准。在《教程》中明确最终教学目标及各阶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要求、质量评价标准。

(2)根据《教程》的总体安排和要求,分步实施。

第1阶段:《经络腧穴学》实训教学。提前介绍毫针刺法的基本操作一腧穴取穴定位训练一选择部分穴位(较安全、易操作)进行毫针刺法进针、行针、出针的基本操作训练,体会腧穴的立体结构,验证定位的准确性。

第2阶段:《刺法灸法学》实训教学。除各种针灸方法的单项训练外,将腧穴按四肢、头面颈项、躯干等部位进行分部刺灸操作训练,实施《经络腧穴学》与《刺法灸法学》课程相衔接的综合实训教学。该阶段的实训要求:

①进行腧穴取穴定位的强化训练,再次进行评价及矫正,并强调揣穴(按压穴位,找到酸胀敏感点);②针刺操作训练涵盖进针、行针、补泻、留针、出针的全过程,手法由简单到复杂;③刺灸方式训练由单项的毫针刺法,渐至灸法、拔罐、电针、穴位注射、三棱针、皮肤针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训练;④操作部位由较安全、易操作的四肢部,扩展至头面、躯干部的腧穴,训练慎刺穴位的操作要领。

第3阶段:《针灸治疗学》实训教学。分系统,选择部分代表性病种,在选穴处方的基础上进行取穴定位、刺灸操作训练一进入模拟诊疗室,以标准化病人为施术对象,完成辨证诊断、配穴处方、定位、刺灸操作的全过程。该阶段实训要求:

①进行腧穴取穴定位、刺灸操作的再训练、再评价、再矫正;②模拟场景训练,实施《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与《针灸治疗学》专业技能的综合运用训练。

第4阶段:临床教学实训。即临床教学实习,进入医院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从模拟场景进入真实场景,对上述各阶段的训练项目再度综合训练、再评价、再矫正,再提高。

第5阶段:毕业实习前强化训练。在3门课程及临床教学实训结束后,利用开放实验室、本科生导师制等方式,根据专业技能考核内容及要求,进行毕业实习前的强化综合训练。建立毕业实习准入制,即最终通过技能考核者,方能进入毕业实习。

4 针灸专业技能“全程”教学模式的主要观点

4.1 系统观

从系统论观点来看,任何事物和活动都表现为系统,它是由一定数量的要素组成,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了系统结构。针灸施治的过程同样表现为一个系统,它是由理、法、方、穴、技等要素构成的,而各要素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人为地把知识割裂开来,分门别类地进行教学,会使学生所学知识支离破碎。

本课题的系统观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教学过程的连续性。以专业技能为轴心,按知识逻辑不断展开和深入,吸收并整合学习内容。一方面与理论教学密切配合,同步开展,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另一方面又能自成体系,在该课程教学结束后,实训教学仍在继续,有机衔接下一课程,使教学过程具有连续性。

4.2 实践观

技能知识有“明言”和“难言”之分,并呈现各自的特点。难言知识具有非逻辑性、不确定性、主体性和模糊性等特点,其学习和掌握,必须遵循实践教学认知规律,通过个体的行动并在行动中反复模仿、长期体验和不断练习才能实现,更需要受教育者个体的尝试与顿悟。针灸专业技能课程中含有诸多的“难言”成分,如进针技巧、补泻方法、治神与得气等,必须通过反复实践,多次重现,双向不断地反馈、思考、修正和提高。

4.3 针对性、开放性原则

针灸培训总结篇2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Based on the Self-learning Ability Training “Acupuncture” One Perspective with Various Dimensions Teaching Method/WANG Long, LI Dong-jie, ZOU Wei, 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28):089-091

【Abstract】 This paper researches and evaluates the implement effect and application values by means of the practice of one perspective with various dimensions on the science of acupuncture teaching. One perspective with various dimensions is newly forwarded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the latest acupuncture science teaching accomplishmen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self-learning concerning different aspects such as acupoint, location, dialectical, prescription, acupuncture basis and acupuncture skill, combing Chinese classic medicine and modern anatomy and neurology theory putting forward different teaching plans for students of different level. This method has positive meaning to improve student self-learning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has provided new clues for the teaching of acupuncture science.

【Key words】 Self-learning ability; Acupuncture; Teaching method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CM, Harbin 15004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28.031

针灸学是一门融理论、技术与临床实践于一体的学科。作为绿色治疗方案的代表,针灸治病的疗效受到世界范围的好评,针灸人才培养也受到人们的关注。纵观当前中医药院校针灸人才培养现状,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主体意识不强、中医思维和针灸手法训练缺乏等问题仍旧突出。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与研究,总结出“一元多维”教学法,通过在不同层次和角度运用,以期丰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针灸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1 “一元多维”的概念

“一元多维”是一种基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不同层次和角度,训练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元”是基本的意思,这里引申为根本,即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根本。“维”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几何学及空间理论的基本概念,如一维、三维,在这里指不同层次与角度;二是维系的意思,这里理解为针灸学与现代神经科学等多学科相互结合;三是思维,即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所以“一元多维”教学法研究的核心是如何提高学生主体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2 “一元多维”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实践

实践围绕提高学生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展开,以学生为本,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加以教师的精心设计,实现“学”与“教”的双向互动,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1]。

2.1 多维度教学思想指导针灸教学 多维度即从人才培养层次、理论体系构建和中医思维训练等多个方面开展《针灸学》教学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当前高等中医药院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是以专业为主制定,对七年制、五年制授课不做区分。而同一专业不同培养层次(七年制、五年制)的学时数不同,在培养方案上应体现区别。笔者根据七年制、五年制中医学专业和五年制其他专业3个专业层次教学特点,分别有所侧重。见图1。

培养学生学习针灸的兴趣,从研习经典医籍的正门步入针灸学殿堂,对构建针灸学理论体系尤为关键。在授课之初笔者融入名医轶事,引用《黄帝内经・灵枢》和《伤寒论》的原文,旨在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好奇心,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深入学习后,笔者主张将熟练掌握现代解剖学和神经系统定位诊断学以及神经病学相关知识,作为学生必备的知识内容,实现学科间的互补[2-3]。这对于构建针灸学开放性理论体系具有很大帮助。

在思维方面,当代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受惯现代科学技术熏陶,思维活跃,但缺乏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中医思维方面明显缺乏。在继承中医传统思维的探究式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既要对话古人,又要学会批判。一改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形式,在不违背中医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发掘学生思维的创新点,为其日后继续深造,夯实良好的基础。

2.2 多角度入手丰富教学内容 以经络腧穴教学部分为例,从穴性功效、针基针技和辨证处方等角度入手,扩展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更大的信息量。

穴性功效,即穴名由来、腧穴功效和功能鉴别等内容,以往讲解不成系统,或被忽视。笔者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尽量站在古人的立场,发挥想象力预习教学内容。首先要明确“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即穴名之中自蕴功效。如“风字穴”都以风字命名,或熄内风,或散外风,或内风、外风兼治,皆因命名各有特色[4]。其次腧穴功效有别于中药功效,根据每穴既治本经病,又治局部病,特定穴还具特殊性能的特点,要求学生预习时将每个穴位回归人体,从定位、功效到主治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教师讲解时做好功能鉴别。

针灸的灵魂是针刺手法,而手法的掌握是教学难点。初学针刺手法的学生不可急于求成,每天都应做指力等基本功的训练,积极参与课堂实践。练好基本功,进行手法练习则事半功倍。众所周知行针手法得气与否赖于医者针技操作的熟练程度,和手指精细触觉的敏感性,然而单靠讲解显然不能让学生领会捻转提插等细微差别之中气的变化情况。教师在讲解后应加以示范,然后将学生三人分为一组进行课堂实践,其中一名学生操作,另两名学生评价其操作的是否正确,之后轮流操作,由教师对每组练习情况进行点评,达到基本功、理论和训练的有机结合。

提到辨证处方,往往不作为针灸教学重点,但临床上提高针灸治病疗效的前提,是准确的辨证配穴,笔者认为这部分内容不应该被忽视,而应该作为检验学生是否掌握针灸理论和临床实践的重要内容。为此笔者在教学中,总结前人辨证处方经验,注重理论与临床相结合,让学生熟记穴性功效,运用中医思维识病、辨证、配穴处方。做到顾证知穴,以便施治,必要时针药结合,增强疗效。通过上述内容的展开,对提高学生理论理解能力,技能训练能力有明显提高作用。

2.3 基于PBL学习法思想的多形式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教师应该在“一元多维”教学法基础上熟练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主体意识。其中以“问题”为核心的PBL学习法,可作为《针灸学》教学中重要方法。

PBL学习法较适合于8~10人的小组进行,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具备一定的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这些条件是七年制学生所具备的,所以PBL学习法值得在七年制培养层次中推广应用。具体教学主要由导师自行组织学生开展,借鉴PBL学习法的基本教育理念,以学生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主,综合运用问题式、启发式、案例式进行多方式教学,同时辅以现代教学手段,使整个教学过程,既能促进教师自我完善,又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如PBL教学法结合针灸医案教学,选取名家验案开展综合探究式学习,分析病因病机,体会治法方义。在辨证处方教学中融入情境教学,让学生成为情景的主人,在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下启发学生独立接触患者,通过望闻问切、辨证处方解决常见问题,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4 形成性评价 本研究采用形成性评价方法,平时成绩占30分,根据课堂实践过程中是否积极按照规范进行针刺手法训练,是否积极参加课堂讨论,是否积极参加临床实训,是否积极提出科学问题等综合表现给予评分。期末采用试卷形式进行考试,占到70分。通过形成性评价模式,可以在课后及时考察学生对针灸理论和针灸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3.1 教师教学能力培训 当前针灸教学中,教师水平良莠不齐,师傅“领进门”难于“修行在个人”。所以推广应用“一元多维”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师进行教学能力培训是必要的。无论是专业知识,传道授业解惑,还是授课方式,便于学生接受,都应进行培训,以期切实发挥 “一元多维”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3.2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目前针灸学的教学方式,主要停留在“灌输式”模式上,忽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与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形成鲜明反差。运用“一元多维”教学法仍不可避免此类问题的存在。网络教学平台作为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一种教学改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不足,在未来针灸教学中值得大力推广。

3.3 课程整合,增加专业课比重 学生在大学期间要学习西医课、中医课、外语课等课程。从课时分布及讲授内容上看,中医专业的针灸授课时间偏于不足,细分到针灸理论、技术、应用等内容的时间更为有限,明显限制了学生有效掌握理论知识和针灸操作技术[5]。所以提高针灸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势必要采取措施增加《针灸学》的授课学时比重。

“一元多维”教学法首次把穴性功效引入《针灸学》教学,突出中医特色,注重培养中医辨证思维能力,强调经典和现代医学知识相结合,在理论教学与临床教学两方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反复训练针灸手法,为学生立体掌握针灸学打下坚实基础。创新性的教学思路为针灸创新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王珑,邹伟,于学平.浅谈提高学生主体意识在《针灸学》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国针灸,2008,28(12):923-925.

[2]秦毅,何仲义,刘娟,等.通过应用解剖学课程教学强化对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中国医学创新,2012,9(5):121-122.

[3]颜津津,简希尧.神经病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9):83-84.

针灸培训总结篇3

[关键词]循经叩击;梅花针;隔姜灸;合谷穴,妊娠剧吐;护理管理

妇科妊娠剧吐中医称妊娠恶阻,在临床上较常见,发病率在1%-2%,多见于初孕妇。中医认为主要是脾胃虚弱,肝脾不和或气阴两虚,妊娠后冲脉之气上逆所致。因此,治疗上除了进行积极地心理护理及对症处理外,补充足够的液体量,运用中西医药物结合治疗,可以收到较好的疗效,但患者不能进食,每闻及食物和中药气味亦可引起呕吐,这给患者带来身体的不适和痛苦。我科室自2010年11月至2012年10月对妊娠剧吐住院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梅花针循经叩击额颞部联合隔姜灸合谷穴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同时,科学的护理管理对治疗效果提供了有效保证,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10年11月至2012年3月在本院妇科住院的妊娠剧吐患者,住院期间均给予补液、中药口服及健康教育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梅花针循经叩击额颞部联合隔姜灸合谷穴的方法进行治疗。

2.方法

2.1护士的动员及培训

为了保证治疗按质量顺利地进行,对科室护士进行了动员并请医生对全科护士进行梅花针循经叩击知识以及隔姜灸操作的培训。内容包括梅花针叩击的手法、额部循经的方法、隔姜灸的方法、作用机制及目的、注意事项等。培训后并对每个护士进行理论及操作的考核,做到人人过关并熟练掌握。

2.2物品的准备

将一次性梅花针、皮肤消毒液、棉签、一次性手术帽、弯盘、艾条、艾灸盒、生姜(病人自备)等用物准备充分,定点、定量放置,做好用物交接班,及时补充,方便使用。

2.3护理方法

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并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操作。

2.3.1梅花针循经叩击额部

①流程。应用梅花针扣刺额颞部经络及穴位一次。重点为印堂穴及双侧太阳穴,从印堂穴始直上至发际(及额中线),再沿发际至双侧太阳穴,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每次5-8min,每日1次,以局部皮肤出现潮红为止。②护理操作注意事项。操作前评估患者主要症状、局部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受度等,并告知局部有出血倾向及疼痛。梅花针循经叩击皮肤后,皮肤表面出现针刺痕迹,并有结痂或出血点,数日后即可消失。血小板减少或有凝血机制障碍者,应提前说明。叩刺时用力须均匀,针尖要垂直而下、垂直而起。

2.3.2隔姜灸双合谷穴

流程。将艾条撕开,将艾绒搓捏成大小不等的圆锥形小体(称为艾柱,一柱称为一壮)3~5壮。取生姜2片,直径约3em,后约0.3~0.5cm,当中刺数个小孔,置于双合谷穴上,其上置艾柱,点燃艾柱。艾柱燃尽后除弃余灰,更换一柱再灸。一般连灸数壮(3~5壮),或根据患者体质或患者感觉而定,至灸处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

护理操作注意点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施灸前向患者讲解灸的目的、做法、消除恐惧心理,取得其配合。②施灸过程中,专人观察,询问患者感觉,太烫时用镊子稍微抬高姜片,让患者觉得有温热、舒适感就行,防止艾灰烫伤皮肤。也注意勿灸过量,避免灼伤皮肤。③对体质弱的病人,灸时艾柱不可过大,刺激量不可过强,如果发生晕灸现象,应及时处理。④艾灸时患者应取舒适,灸的过程中不要随意更换,防止艾柱倒伏或艾灰脱落灼伤皮肤及烧坏衣被。⑤灸毕,取下姜片,观察并清洁局部皮肤。

2.4定期总结反馈

每月召开一次护士会,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进行统一分析,对好的经验共同总结提高。指导并培养护士主动优化操作流程的自觉性,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3.结果

针灸培训总结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213-03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实践教学既是职业教育教学的主体,又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而传统的针灸推拿专业实践教学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独立的体系,缺乏课程之间、课程与临床见习、实习等实训环节的相互衔接以及各阶段实训目标、实训内容、实训方法的一体化周密设计,缺乏与职业活动的有机联系。因此,加强实践性教学,尽快科学构建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的针灸推拿实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实践教学体系,就是由实践教学活动各个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具体包含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要素。在运行中各组成要素既要发挥各自的作用,又要协调配合,构成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功能。近年来,我校遵循高职高专教育的自身规律及针灸推拿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实践教学活动各个要素中注重突出针灸推拿职业岗位的需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从而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针灸推拿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一、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我们在充分了解高职高专针灸推拿毕业生就业渠道及市场对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的基础上,对应针灸推拿岗位及岗位群对人才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的要求,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掌握针灸推拿专业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在城镇社区、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保健康复机构从事医疗、预防和保健康复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及所需岗位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按照执业助理中医师和相关劳动职业资格考试要求,构建了适应针灸推拿临床医疗、养生保健、康复治疗技术岗位需求的“课证融合”模块化课程体系。针对培养目标对学生所需要的实践技能的要求,我们确定了实践能力总体培养目标,即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身体素质,具备从事针灸推拿医疗、保健、康复的专业技能。以针对性、系统性、实用性为原则,制定了针灸推拿专业技能全程实训教学目标,涵盖了针灸推拿专业课程教学所需的各项实训项目及见习、实习各个实践环节。

二、构建全方位、多环节、阶梯式全程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1.构建阶梯式全程一体化设计的实训教学。实践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是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合理结构配置呈现的具体教学内容。为此我们编写了《针灸技能全程一体化实训教程》、《推拿技能全程一体化实训教程》,按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技能、职业拓展技能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的一体化设计的实训教学,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完成针灸推拿专业各项实训内容,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全程实训教学内容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小型到大型,由基本到综合的原则设计,在不同阶段达到相应的实训要求。所涉及的主要课程有《经络与腧穴》、《针法灸法》、《推拿手法》、《小儿推拿》、《针灸治疗》、《推拿治疗》、《保健按摩》等,并通过各阶段实训内容的相互融合、反复强化及步步深入,形成课程交叉、跨学期、连续性、综合性的实训体系。

2.构建全方位、多环节的立体化的实训教学。改革实训教学方式,走出实训室、走出学校,形成校内实训、校外临床见习、毕业实习相配套,技能竞赛、职业技能培训、社会服务相结合的立体化的实训教学模式。

(1)校内实训与临床见习、实习相结合。见习、实习是学生领悟针灸推拿精髓,形成并确立临证治疗的策略、思路,制定具体、切实、有效治疗方案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依托我校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的强大优势,在第二、第三、第四学期分别到医院针灸、推拿科室进行临床见习与“跟师学习”,在第五、第六学期到医院毕业实习或保健机构顶岗实习,做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实现了学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接触”,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实践教学与技能竞赛相结合。目前本专业技能竞赛已经制度化,开展了“针灸点穴大赛”、“推拿手法大赛”、“太极拳(功法)大赛”、“针推临床综合技能大赛”等一系列与专业教学密切相关的竞赛项目,做到了针灸推拿课程全覆盖、学生全覆盖。通过各种技能比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并有力推进师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在第一届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技能大赛——2011′针灸推拿技能大赛中,我校代表队荣获团体一等奖、个人全能一等奖2个、个人全能二等奖2个、单项一等奖6个、单项二等奖6个和单项三等奖7个,充分展示了我校针灸推拿专业实践教学水平和教学改革成果。

(3)实践教学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建立实训室开放制度,课外实训室向学生开放,教师负责指导,使专业实训室和实训室器材利用达到最大化,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机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解决长期以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时数不足,学生实践技能实训时间少的难题,为临床实习打下良好基础。

(4)实践教学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充分利用我校职业技能鉴定的优势,将职业技能鉴定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根据学生就业面向增设了保健职业课程模块并且改革了考试方法,该课程模块以考证代替传统考试,使学生双证书获取率逐年稳步提高,2011年我针灸推拿专业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为100%。

针灸培训总结篇5

文章编号:0255-2930(2007)02-0079-04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C

住院医生培养是国际医学界公认的医学生毕业后高等教育制度。纵观国际许多先进国家为应对新世纪疾病谱改变的挑战,均让医学生在毕业后接受“住院医生”教育,针对时代要求逐步制定并建立了以培养核心能力为导向的住院医生培训体系,使毕业生获得独立行医的能力。现就针灸住院医师及专科医师的培养方法进行探讨。

1 研究背景

1.1 立法的要求

新世纪,随着公众对生活质量、健康需求及医疗服务质量标准不断地提高,呼唤着各种新兴、特殊专科服务出现,而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兴交叉学科的涌现和医学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使这些专科的产生成为可能,如全科、美容、疼痛、介入、输血检验医师等应市场需要先后出现。鉴于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国际化、法制化和成本一效果最优化的要求,卫生部于1993年颁发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1999年实施了《执业医师法》,明确提出建立我国医师资格考试制度和医师执业注册制度,也就是医师准入制度,对医师资格的取得、注册、权利、义务、培训、考核及法律责任等内容进行了规定;2001年6月,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医师执业注册中执业范围的暂行规定》,该规章将医生执业范围划分为4大类28个专业,并规定一般情况下医师不得从事执业注册范围以外其他专业的执业活动。尽管这部规章范围划分依然笼统,但传达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医师的执业是有范围的,非因特殊情况医师应当在注册执业范围内开展医疗活动,否则就构成违章行为。所以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应当遵守有关规定,不能轻易超范围执业,否则就构成违规。近期的研究提示,我国专科医师的设立较为混乱,而目前在所有规定中尚无针灸专科医师的培养,所以也就无其执业范围具体要求,这要求针灸医学的所有工作人员尽快借他山之石,逐步建立符合国际标准、切合针灸医学特点的针灸专科医师教育体系、模式和标准,进而制定针灸专科医师的执业范围。

1.2 对针灸医学的概念界定不清,观念淡薄

古老的针灸医学在我国存在并研究和应用于临床防治疾病已有了数千年历史,尤其是20世纪后5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天几乎所有各级医院都有针灸科或专职针灸医师。但由于针灸医务工作者自身对针灸、针灸医学的概念、治疗所覆盖的疾病种类及治疗目标等了解不够,导致众多患者不能得到有效的、经济的、最佳的针灸治疗,造成病源的极大流失,进而针灸治疗适应证范围缩小;其次,临床医学面临的任务也出现了历史性的转变,已经从单纯治疗到预防、治疗、康复、保健。这对长期以来以治疗并改善功能障碍为主要实践内容的针灸医学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因为它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现代临床疾病的治疗和为现代人提供健康服务中,特别是在其他医学难以替代的领域里,什么是针灸医学?针灸医学到底占有几分天下?针灸医学能否成为主流医学?最后,由于概念的不清,不能为医院管理者提供最佳的针灸证据,使决策者觉得在整个医疗活动中针灸医疗是缺乏特色、低效益行为,无需存在。所以,今日的国内针灸处于一个低潮。

相信只有培养更多更为专业的、专科针灸医学人才进行研究,上述问题才能得以回答,从而改变目前针灸医学难堪的局面。

1.3针灸国际化发展的要求

随着20世纪我国针刺麻醉研究取得的巨大突破,不仅大大推动了我国针灸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的发展,也掀起了世界范围的针灸热。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我国建立的3个针灸合作中心以及世界针联(WFAS)的成立,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使针灸医学进一步传播到了世界每一个角落,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国际交流,保持了针灸热的持久不衰。但目前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针灸师只相当于“技师”或“医士”,而不能与西医获得同等地位,因而针灸师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受教育水平,以期从根本上提高自身地位,努力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使针灸理论与临床治疗更能为多数的西方人所接受。所以针灸专科医生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专科医师培养和准入制度是国际医学界公认的医学生毕业后高等教育制度。许多医院和管理化保健组织均要求它的工作人员中持有专科医师证书的医师必须达到一定的比例。专科医师资格证明的目的是为了向公众保证,由专科委员会认定的专科医师必定成功完成了一个经认可的培训项目,并通过考试和评估,具备了向该专科病人提供高质量服务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近几十年的国外事实证明,向专科委员会申请资格证明这一趋势愈演愈烈。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医学毕业生都愿意参加规范化的住院医师培训,以取得专科医师资格证书。

目前由卫生部、教育部联合资助的“我国专科医师培养和准入制度”研究已经全面启动,旨在全面提高我国医疗服务水平,保障患者利益,并推动我国专科医师培养体系和考核标准与国际接轨。为此,笔者参考国际惯例和标准,应用循证医学的原理和方法,收集近两年半来针灸临床研究文献信息,通过调查针灸临床研究现状,旨在为与国际接轨,并符合我国针灸专科医师的培养制度建立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

2 研究方法与结果

应用广义循证医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系统检索文献,全面收集近两年来针灸临床研究相关证据,经过评价、综合分析后合成证据,提出建议。

2.1 检索策略

全面检索从2003年1月-2005年6月在《中国针灸》杂志、《上海针灸杂志》与《针灸临床杂志》3种专业针灸杂志上发表的关于针灸研究的各种论文。

纳入标准:所有针灸临床人类疾病研究,包括随机对照研究、系列病例研究及个案针灸研究报道。

排除标准:所有针灸动物实验研究、综述、论坛、名师经验、专家意见等。

2.2 资料分析与合成

纳入文献按系统疾病种类、主要研究疾病种类、各疾病研究总病例数、各疾病分组研究数及病例数等分类后,提取信息,综合分析。

2.3 结果

本次研究共检索到符合纳入标准研究论文1637篇,研究疾病种类(含中医症状诊断及综合征诊断)共计327种。其中涉及外科病种68种,文章412篇;神经内科病种62种,文章442篇;内科病种44种,文章213篇;五官科病种24种,文章96篇;中医症状类46种,文章226篇;其他(含皮肤科、妇产科、儿科、戒烟戒毒及放化疗后遗症、针麻及针灸手术后遗症、传染病、各种综合症)83种,文章248篇。

3 讨论

目前我国中医针灸医学系统设科分类较为混乱,这主要是由于首先国家指导临床科室设置是因需设科,往往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特定的解决方案,缺少全局统筹、规范性、指导性的专科设置系统;其次现今国内缺少高标准的中医针灸专科医师培训体系,颁布的《执业医师执业范围暂行规定》中中医学专业分类过于简单,只分为中医、中西医、民族医3类等多种因素造成。

专科医师是直接接触专科、亚专科、专病患者,能为其提供所从事专科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服务,有处方权并有独立承担医疗责任资质的专业人才,随其培养层次不同(专科亚专科专病专科)待遇有别。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养和准入制度是国际医学界公认的医学生毕业后高等教育制度。为建立适应我国基本医疗情况的住院医师及专科医师培养制度,2003年卫生部正式批准立项《专科医师培养与准入制度研究课题》(共设7个研究课题),由卫生部科教司牵头,中国医师协会等6家单位共同承担,目前已先后完成了并初步制定了内外科、精神科、神经内科、耳鼻喉科、妇产儿科、康复科、麻醉科等十余个专科的医师培养计划,明确了专科医师需要经过严格、长期的培养、考核和认证,方可具备独立处理专科病人,并承担医疗责任的资质。

本次研究,笔者曾先后查阅了国内主要医学文献数据库及相关卫生部门网站,了解关于针灸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养情况,或相关指导性政策,但目前结论是尚无涉及针灸医学的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养计划或政策,甚至连针灸医师执业范围也未明确提出而划归中医专业,从而造成了针灸诊疗缺乏特色、针灸医师缺乏职业荣誉感的现象,影响了针灸医疗服务质量及针灸医学学科的发展。所以尽快建立针灸专科医师培养制度,发展针灸医学临床,使之尽快融入主流医学的行列,从而为实现21世纪人人均能得到基本卫生保健需要作出自身的贡献。

本次研究提示针灸近两年半被广泛运用服务于临床内、外、妇儿、五官等各专科,治疗疾病达327种之多,这既说明针灸具有广泛的适应证,又提示作为一种治疗技术,针灸可能被运用服务的各专科在其自己专科医师培养计划中增加对针灸技能的培训,以提高疾病治疗效率。这种情况已经出现,如大量国外专科医师短期赴中国培训,国内康复等专科目前多有针灸治疗计划。为改变目前针灸仅仅被看作一种简单技术的不利局面,这就需要针灸专科医师的培养具有明确的自身理论指导及理论指导的技术手段发展。既往按图识穴扎针,动则解释“风寒阻络,经络不通则痛”的简单毫针技术的准入标准已不适应今天的针灸医学专科发展的要求了。

那么作为以技术为导向分类的针灸医学临床专科医师能治疗疾病涉及如此之广,我们是否应该是全科医师呢?全科医师产生于18世纪中后期的美洲,正式命名于19世纪初的英国,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的北美。在医院内,主要在普内病房工作,为病人提供其他专科医生无法提供的整体,以弥补专科化服务的不足。在社区中他们对社区医疗、健康保健、医疗保险等意义重大。我国全科医师概念具体提出时间不详,但卫生部1994年的《医疗机构诊疗目录》中已设全科医疗科,并定义为:凡由医务人员向病人提供综合诊疗服务和家庭医疗服务的均属此科,如基层诊所、卫生所等。并在2001年“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全科医学是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社区提供连续、综合、便捷的基本卫生服务的新型医学学科。有学者提出根据我国情况,全科医师可用普通内科(大内科)的培养方式,培养内容应包括社区保健、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健康咨询、医疗保险及常见多发病等各方面。尽管研究提示针灸治疗疾病多达327种,但如果除去个案报道及报道次数较少(2次)的研究,结合近两年疾病研究发表篇数、研究疾病样本数、分组研究篇数及分组研究样本数、大学及省级研究单位对疾病研究的兴趣发现,事实上针灸常见病、多发病仍主要集中在神经内科(面瘫、中风急性期及多种后遗症治疗、失眠症、抑郁症等)、骨筋伤科(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关节炎、肌肉劳损等所致疼痛)及糖尿病并发症、消化系统呃逆呕吐等症状的解决上。由此可见,从事具有自身理论指导临床,并运用自身治疗特色――外治方法的针灸术的针灸医师尚与全科医师具有一定的不同。

根据目前针灸科常见治疗疾病的种类,有针灸学者认为我们的专科医师培养应是神经内科医师或康复医学医师方向。根据目前卫生部已制定并公布的这两个专科医师培养计划,明确规定了其执业范围,为其执业合法性提供了法律保证。如神经内科住院医师与专科医师培养明确规定:“神经内科是以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疾病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为主要内容的一门临床二级学科。其业务范围囊括神经系统和骨骼肌两大系统……神经内科专科医师掌握腰穿适应证、禁忌证及正确操作步骤;脑炎和癫痫常见脑电图的表现;多普勒脑血流图报告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炎性神经系统疾病及变性神经系统的影像学表现等。”而康复医学住院医师与专科医师培养则明确规定:“康复医学是使用各种康复治疗手段,促使各种病因导致身心功能障碍患者和残疾者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生活上的功能得到恢复,提高生活质量的临床专科。通过阶段培养,使受训者掌握学科常见的伤病和(或)残疾者的功能评定、康复治疗方法;掌握相关学科的临床诊疗基础知识,能够独立从事本专科临床康复的诊治工作。”从两个规定的内容看,针灸临床医学与之尚有明显差别,针灸临床医学事实上治疗除涉及疾病的预防、保健、康复外,尚涉及疾病的急性期、临床期,而目前康复医学治疗不涉及后者;而神经内科研究的方向又缩小了针灸临床医学研究涉及的范围,如内科的其他疾病、伤科、皮肤科、妇儿科、五官科等。所以如不尽快制定针灸医学的住院医师与专科医师培养计划,明确自身执业特点、执业范围,未来的针灸临床治疗医学发展将可能受制于这两个专科医学。

4 建议

综上所述,首先,以技术为导向的针灸专科、针灸技术及其成熟应用尽管是为各专科服务的,但由于其具有的独特理论与临床诊疗思维和治疗技术手段,并有继续分化向专病治疗发展的趋势,所以应该成为独立的二级或三级专科,尽快建立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养计划,使针灸执业医师早日具有职业荣誉感。

针灸培训总结篇6

【关键词】中医骨伤 针灸推拿 教学改革

《针灸推拿学》作为中医骨伤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不仅在临床运用中有重要地位,在将来的中医执业(含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中也占有很大的比例。笔者通过对高职中西医、中医骨伤专业五年的《针灸推拿学》教学总结,结合中医骨伤专业特点与执业资格考试需要,反复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及研究,体会颇深,通过对中医骨伤专业《针灸推拿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强化了执业资格考试要求,为骨伤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奠定基础。现将设计思路及实施体会细述如下。

1.《针灸推拿学》课程特点

本课程主要包括了经络腧穴、针法灸法、针灸治疗、推拿手法、推拿功法、推拿治疗、小儿推拿等七部分内容,相当于整个针灸推拿专业课程的浓缩版。在以后的执业资格考试中,针灸推拿的内容占了近15%,成为很多非针灸推拿专科医生考试的难题。因此,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将以上七个部分内容进行介绍,还要结合执业资格考试及中医骨伤专业在临床运用实际,对任课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接受上也是一个挑战。

2. 教学设计方法

2.1 研究内容,结合执业资格考试,细化教材。通过对整本教材内容的分析来看,可以将七部分内容划分为两大块:一是理论,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治疗、小儿推拿三部分;二是操作,包括推拿手法、推拿功法、针法灸法、推拿治疗四部分。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理论与实践技能操作1∶1的教学模式,即理论性较强的部分放在理论课教学中,兼顾执业资格考试笔试大纲要求。操作实践性较强的部分放到实验实训教学中,兼顾执业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大纲要求。将推拿功法、小儿推拿部分划归学生自学范围。

2.2 结合专业特点,突出重点。中医骨伤专业在临床中主要以手法操作为主,在一些高职院校中,为突出骨伤专业手法特色,将针灸推拿学分为“针灸学”和“伤科推拿按摩学”两门课程。结合我院中医骨伤专业教学计划及专业特点,制定教学大纲。紧密联系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兼顾理论考试与实践技能考试要求,编写实验实训指导与考核标准。突出实践技能的重要性,尤其是推拿手法及治疗部分。

3.教学组织实施概况

开学第一周为总论部分的理论教学4至6学时,使学生对整个针灸推拿学的发展、研究内容、本门课的教学方法有所了解,做好准备。第二周开始,每周2学时理论课,2学时实训课,理论与实训教学同步开展。

3.1 理论课。抓住学生“关注临床、关注考试”的心理及对针灸推拿学的兴趣爱好,结合中医执业资格考试要求,采用PBL教学法,引用大量临床病例,通过对病例的分析来讲解该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最后讲涉及的腧穴、腧穴的特性与主治作用等对针灸治疗与经络腧穴进行讲解。启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分析能力,这种临床辨证思维能力不仅是资格考试的需要,更是临床医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3.2 实训课。从推拿手法开始,到推拿治疗、针法灸法,再到经络腧穴实训。方法上以执业资格考试方法作为依据,内容上以“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1为要求,运用配套教学光碟辅助的方式,对各项操作技能进行教师“一对一”的规范化培训。最后阐述该实训项目在临床中的运用及考试中的要求。以推拿手法及骨伤病的推拿治疗为实训重点,反复练习,为骨伤专业学习中医正骨、中医筋伤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执业资格实践技能考试要求为依据,对针法灸法部分进行分项目实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让学生亲身体验针灸推拿的治疗作用,加深其印象。

3.3 考核方式 模拟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方式进行考核,理论及实践技能考核考试题型、方法上都与资格考试一致,理论考试时运用大量的病例,多种题型,单选题,采用笔试;操作技能采用现场问答与操作演示的方式进行。

4. 教学实施中的几个问题

4.1 特色。引入PBL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执业资格考试在本课程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习中医正骨、中医筋伤等专业课打下基础。

4.2 不足之处。由于学生未进入临床,对临床病例的分析及诊断方法和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方式存在认识上的模糊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情绪化现象,尤其在操作技能规范化培训时,因达不到规范化操作要求,又不愿再次反复进行练习。所以在课堂组织中,为提高学生的规范性,可采用边看教学光碟,教师边讲解示范,逐一指导纠正的方法来达到目的。

4.3 注意事项。不论在理论教学还是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都要求学生必须在上课前预习,对本次上的的内容要基本熟练。合理运用板书、多媒体、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于PBL教学法相结合,防止在PBL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学生产生“审美疲劳”,达不到教学效果。在强调执业资格考试的重要性时不忘学习本门课的根本目的,防止走入误区。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全11册).中国标准出版社.第1版.2008年6月.

针灸培训总结篇7

    结果

    成绩≥90分为52人,占69.3%;成绩60~89分为21人,占28.0%;成绩<60分为2人,占2.7%。针灸临床技能操作考各部分得分情况描述穴位定位准确率为92.1%,描述穴位归经准确率为90.4%,在具体部位正确定位的准确率为78.8%。调查问卷受访学生中82.5%觉得仅仅通过课堂教学不能真正全面掌握穴位的具体定位。86.3%受访者认为,对于毫针刺法、拔罐、灸法、耳针等认识,通过见习培训,较课堂学习深刻。通过见习培训及考核,对穴位定位归经的学习和记忆,95%受访者选择有帮助。100%受访者认为有必要加强针灸课程的实践操作。95%受访者对增设技能操作考持肯定态度。5%受访者在开放式问题-意见和建议中提出要求再加大见习时动手操作的机会。

    讨论

针灸培训总结篇8

针灸治疗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经络腧穴理论和刺灸方法,以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它主要适合针灸推拿专业大学四年级的学生,是理论与临床结合起来的桥梁。实训教学是训练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和临床接轨的有效途径,是进入临床前的演习,是理论到实践的过渡阶段。教师作为这个过渡阶段的引路人,如何应对实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怎么引导好学生顺利度过这个特殊时期?将是教师要面对的重要问题。笔者结合近些年来针灸治疗学实训教学中常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谈谈自己的管窥之见。

1基础知识不扎实

针灸治疗实训课要求学生不但掌握中医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掌握相关的西医知识和技能。上课时由于基础知识学习较早,学生常出现遗忘的现象;又因教材西医内容匮乏,为满足临床需求,需要补充有关西医知识[1-2]。我们以腰痛[3]为例简单说明所涉及的相关基础知识与易出现的问题:①中医:肾的作用及特点,中医四诊,中医病因病机学说,寒湿、瘀血、肾虚的致病特点与临床表现及舌、脉象等。这方面知识薄弱的学生易出现中医辨证不准确、抓不住主要证候特点的现象。实训课我们采用模拟场景的模式,患者由学生模拟,这就要求“患者”对于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较透彻的了解,因患者信息大部分是通过问诊来取得,如“患者”对临床主要证候描述不准或未描述,这样易出现辨证不准导致失治误治。②针灸:膀胱经及督脉的经脉循行及“是动则病”的表现,肾俞、大肠俞、阿是穴、委中、腰阳关、膈俞、申脉、大钟、后溪、夹脊穴的归经、定位及主治特点。这方面知识薄弱的学生易出现不知道经脉的走向,不明白取穴原因,穴位归经、定位及主治特点,不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③西医:腰椎的解剖特点、腰椎的生理曲度、椎间盘的结构、坐骨神经的走向、影像学表现。在多年的实训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这方面知识匮乏,不知道腰椎的特点及椎间盘的结构,不会读影像学摄片,这样易失治误治,延误病情及影响患者预后。策略:实训课前1周提前告之与本次实训课相关的内容(实训课一般1次/2周),给足时间让学生根据自身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补充加强。①中医方面,查看相关中医书籍和文献等。②针灸方面,查阅相关针灸书籍和针灸文献等。③西医方面可以组织学生课余时间去解剖室观看腰椎不同解剖层面及神经走向特点;影像学知识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分批去医院影像科学习,或网上学习相关内容。实训课前5min老师进行抽查,以强化巩固基础知识。

2基本技能不熟练

实训课主要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包括穴位选取、针刺手法、灸法等基本技能的训练。技能不熟练的学生常出现不会扎针与不敢针刺的现象[4-5]。因此,实训课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显得尤其重要。在实训中学生动手能力训练方面常出现以下几种问题:①穴位定位不准。很多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穴位的归经、定位,但就是找不到具置。如风池穴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一些学生背的很正确但找不到具置。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外开一横指。这里的“横指”指的是“中指”而部分学生取穴时常用拇指。②针刺角度、深度不准。如足三里操作要求直刺,学生也都明白该直刺,但在实际操作时往往针尖与胫骨前嵴垂直进针,而不是与穴位的表面皮肤垂直进针;太阳穴教材要求是直刺或斜刺0.3~0.5寸(10~15mm[6]126-127),而在临床实践中针刺0.5~0.8寸(15~20mm)疗效最好,实训课时学生一般进到0.2~0.3寸(5~10mm)时就不敢再进针了,怕刺入大脑内部。③手法不熟练。教材中有关进针法仅描述了持针手法[6]149,但并没有详细描述如何操作,实训课中很多学生进针时是很缓慢地捻转或硬按刺入,或用前臂甚至整个上身的力量而不是用腕力进针,动作笨拙而不灵活,且刺到病人身上时病人常常会“抽动”一下,有被突然“击打”一下的感觉。策略:①对于临床易出现定位有误差的穴位,采用课堂上老师演示后同学互相点穴,老师逐一检查指导及学生之间相互监督的方法。对于个别学生对某些穴位定位把握不准的,老师采用单独指导。②对于针刺角度、深度把握不准的学生,老师采用先讲解并演示针刺的方法,然后学生2人一组互相针刺操作,老师逐一指导。③对于针刺手法不熟练的学生,要求学生做纸垫每天至少练习2h,要求他们练习时注意动作要领,拇、示及中指用力持针,针刺时用腕力,在针尖距离纸垫表面1~2mm时提前放手,利用惯性将针刺入穴位。这样进针时就不会有突然“击打”的感觉了。

3综合运用能力差

实训课主要是培养学生领悟中医针灸学术精髓,形成并确立临证治疗的策略、思路,制定具体、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实施的重要途径[4,7-9]。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灵活运用能力及娴熟的操作技能,这种综合运用能力是他们今后进入临床必需具有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差常表现为:面对病人不知如何下手?问诊时前言不搭后语,思路混乱。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采用模拟临床试诊教学[10]法,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通过演示不同的角色即“医生”和“病人”,亲身体会不同的感受和需求,对以后处理好医患关系大有裨益。在这方面的训练中常出现的问题有:①面对病人不知从何谈起;②对病人叙述的症状等抓不住重点;③现代医学检查手段不知如何用。策略:①我们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及参考别的医生的诊疗过程,对医生问诊的一般顺序总结如下:哪儿不舒服多长时间了什么原因引起的最早出现这种现象的情况及治疗经过到目前共发作多少次做过哪些检查及治疗有没有其他疾病及家族史。这样就引导学生从问诊时无从下手到得心应手。②要从问诊的信息里面抓住病人的主要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分析,如一个60岁的腰痛病人,可能会描述他“有腰扭伤病史5年,几天前因开空调引起腰痛有重坠感,局部压痛并向下肢放射,疼痛不是锥刺样,无腰膝酸软、耳鸣,纳差,舌淡,脉沉。”这里我们应抓住辨证的重点是病人的疼痛不是锥刺样,可排除瘀血腰痛;无腰膝酸软、耳鸣,可排除肾虚腰痛;腰痛有重坠感,局部有压痛,又因天热受寒引起,可诊断为寒湿型腰痛。③对于马上要进入临床的学生除了中医的辨证施治外,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及怎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及告之病人预后。腰痛病人可根据症状先建议做腰椎正、侧位X线片,如发现椎间隙有变窄的考虑椎间盘有问题时再建议病人进一步检查做CT或MRI,了解椎间盘的情况是膨出或脱出等,然后根据坐骨神经的受压程度告诉病人预后是否良好。另外,老师提前去医院影像科借一些正常和异常的片子以供实训课时讲解及同学们练习读片。

针灸培训总结篇9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3.046

The Application of PBL Teaching Method in the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Professional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 Teaching

LAN Lei, CHEN Hongpei*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College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Sichuan 610075)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PBL teaching method in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specialty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eaching , and analyze the lack of experience of teaching, to explore the Chinese teaching reform of PBL teaching method in Chinese medicine.

Keywords PBL teaching method;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 teaching application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是当今高校主流教学模式之一,也叫作问题式学习教学法,该教学法本身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医学教育教学场景。PBL教学法的主要特征有四:一是以驱动问题为基础;二是以学生为中心;三是以教师为促进者;四是以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的小组讨论式教学,同时学生要产生一套能解决问题的可行产品,即学习成果。目前,PBL教学模式引入高等中医院校后,仍然处于教学实践探索阶段,尚需不断改进与完善。基于PBL教学模式的理念,笔者对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针灸推拿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开展了“刺法灸法学”课程应用PBL教学法的教学改革工作,以期能与中医教学同道探讨。

1 “刺法灸法学”课程教学设计

1.1 “刺法灸法学”课程教学目标

“刺法灸法学”的授课对象是针灸推拿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教材选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划教材(主编:东贵荣、马铁明)。该课程的教学设置特点是“一学年,两学期,三阶段”的渐进式教学。本课程的知识目标设置如下:

(1)掌握刺法、灸法及拔罐法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相关知识。

(2)掌握毫针刺法的操作方法,学会各类灸法及拔罐法的运用知识。

(3)掌握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火针、芒针等多种常见针具的刺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的相关知识。

(4)学会《内经》、《难经》及历代医著中所论各类刺法及现代刺法灸法的应用知识(耳针法、头针法等)。

“刺法灸法学”的技能目标设置如下:

(1)掌握毫针刺法的操作技能;学会多种灸法及拔罐法的操作技能。

(2)掌握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芒针等针具的刺法技能,能够完成对应的刺法操作。

(3)了解《内经》、《难经》及历代医著所论各类刺法以及现代刺法灸法的技能不同点(耳针法、头针法等)。

1.2 “刺法灸法学”课程教学内容及安排

刺法灸法学这门课程特点是术语抽象、知识繁杂、内容枯燥,会让学生感觉到内容高深莫测。以前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学生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如何使用好PBL法提升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分析刺法灸法学的问题,解决实践当中的问题,一直需要教师去探索。刺法灸法学的课程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分为理论与实验两部分。

本课程的具体教学安排如下:

(1)理论学习: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合计54学时,周学时为3学时;

(2)第一阶段实践技能训练:第三学年第一学期,54学时,周学时为3学时,与理论学习同期进行,本阶段技能训练旨在熟悉与掌握刺灸法的操作要领;

(3)第二阶段实践技能训练:第三学年第二学期,54学时,周学时为3学时,本阶段旨在进行技能强化训练。

以上教学安排,符合教学认知的基本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1.3 “刺法灸法学”课程授课设计

PBL教学模式重点关注于预设问题的解决、知识的实际应用和职业技能的全面培养,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职业能力。“刺法灸法学”作为一门专业技能要求很高的实践类课程,完全符合PBL教学模式的要求。因此,教师授课环节的教学设计均要经过教研室集体备课,教学名师示范公开课,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等层层筛选与评价,最终确定“刺法灸法学”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采用“课前读―课上讲―课堂练”模式。此模式最早是在“经络学”教学改革中试行。[1,2]

“课前读”,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提出与讲授内容相关的理论或临床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教材和课外书籍,从而达到深刻理解授课内容的目的。

“课上讲”,一方面是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改变以口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讲述课后学习心得,表述疑难问题,提出个人见解,引导全班讨论。

“课堂练”,指学生在实验课内的相互对练。总的来说,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学生预习、听讲、复习后应考”的传统模式。

PBL法在应用过程中,课堂教学设计了七个环节:

(1)教师提出问题。PBL教学模式采用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出发点,这也是设计实施PBL教学模式的至关重要的开端。“刺法灸法学”课程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需要考虑该课程的专业术语、实践要点,选择的问题需要根据学科的系统性、专业性,同时更要想到该问题在实际当中的应用,结合实际的治疗场景,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又不至于太难而打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师完成分组。PBL教学模式在“刺法灸法学”中应用时,更适合小范围的教学,但是大学本科生课堂很难做到太小范围的教学。因此,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可以尝试由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则来分成5~10人一组,自行确定一名组长,组长登记学生的学习情况,按照教师的教学设计,建立分组交流机制,每个人分担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实践任务。

(3)设计知识、技能目标。“刺法灸法学”的学习目的在于未来工作当中的应用。故而该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既要注重对知识的传承,更要重视实践当中的技能熟练程度。教师在设计该课程的教学目标的时候,应当分为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两者内容相辅相成,知识在前,实践在后。知识目标设计出来之后,可以由教师指导小组长,结合组员实际,为其设定个人学习目标,同时也设计小组总体目标。技能目标由教师提出一定的熟练度指标,在实践过程中达到,从而提升其操作技能,方便其在未来工作岗位上的应用。

(4)学生自主学习。PBL教学模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是自主学习并非全部由学生主导,而是教师引导、修正学习过程。在实施这一个环节时,教师需要对第三阶段的知识目标进行难易度分析,提取一部分适合自学的知识给学生(可制作任务单),同时通过小组长发放一部分参考文献、网络学习资源链接,由组长确定不同组员的学习重点,完成分工。

在领取任务之后,学生根据不同的任务来提取所需信息,完成信息整合,提交小组长汇总,从而进入下一个环节。

(1)组间交流、练习。这一环节由教师带领学生完成。在第四个阶段,学生组长汇总了组内不同学生的信息,得到了一些成果。小组之间可以将知识学习的成果做简短的汇报,一般建议在有多媒体的教室进行这一环节。每组推选一个代表,制作汇报PPT,上台汇报后,教师可以做一定点评。点评之后,由教师选择每组一定数量的学生代表,完成组间练习活动,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

(2)课程评价。在PBL教学模式中,评价是教师、小组长、组员进行总结,完成教学考评的环节。重视实践技能的课程,一般对于过程考核较为重视,所以这一环节应当由教师加重过程考核,由组长完成汇报考核、组间及组内考核,由组员完成组内互评工作。如理论课平时成绩可以设计为:教师评价(过程考核)50%+组长考核20%(汇报考核、组间及组内考核)+组员考核30%(组内互评考核)。这一过程要求要有区分度,不能由学生打友情分、老好人分。

(3)教师反思。在教学完成后,教师要及时总结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如组织形式的问题、环节设置的衔接、知识目标设置是否恰当等。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学习过程的反思与体会总结,对优秀学员进行点评与总结,对不足之处要加以改进,从而引导学生完成整个PBL教学模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4 课外拓展环节设计

课外拓展练习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此环节的设计也是我校在“刺法灸法学”教学改革中的亮点,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应用课堂知识,主动思考与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动手能力。课外拓展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实现:学生会组织同学进行社区义诊,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以义诊为主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

1.5教学评价体系设计

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所以必须建立综合考核方法,不再“一考定终身”。对于“刺法灸法学”该门理论课程,评价体系由如下部分组成:课堂提问占10%,课后学习报告占20%,期末笔试占70%,总分100分。实践技能课程成绩:课上学习心得分享10%,课后学习报告占10%,技能考核占80%,总分100分。[3-4]总的来说,实现了过程考核和知识考核两部分评价。

2 PBL应用思考

2.1 不能片面、刻板应用PBL教学模式

针灸推拿专业教学实施PBL教育,首先是寻求“教”与“学”的平衡点,将教学过程分为传统教学和素质训(下转第114页)(上接第103页)练两部分,传统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中心,从而保证学科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技能操作训练部分,不能片面追求PBL教学模式,而应充分考虑课程特点,基于PBL教学法的基本理念,引入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专业技能训练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与思辨能力。[5]

2.2 实施《刺法灸法学》的PBL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针灸推拿专业课程教育中全面实施PBL教育,目前至少存在几方面难题:(1)师资配置达不到PBL标准。PBL教育要求1名教师指导5~8名学生,实行小组讨论式教学。我校针灸推拿专业每年招生近200人,专业教师配比严重不足。(2)中医药高等院校由于受到师资力量、实训场地、图书资料、学生学习习惯、教育体制、评价体系等因素的制约,很难完全按标准流程实施PBL教育。(3)题的有效性设计,受到教师知识深度、经验广度的制约。(4)问题的真实性设计,以及与真实工作挂钩的程度,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使学生与教师设置的问题产生共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是需要拿捏推敲的地方。

因此,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校针灸推拿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没有全盘照搬PBL范式,但汲取了PBL范式的基本内涵。如学生分组一般在10人左右,每门课程都提出一定量的专业问题,安排一定学时的讨论课,建立技能考核评估体系等,探索大班授课条件下的具有PBL特质的教学模式。

*通讯作者:陈洪沛

本课题接受以下资助:四川省科技厅基础计划(立项编号:2015JY0073)、四川省教育厅一般项目(立项编号:15ZB0086)

参考文献

[1] 林红.《经络学》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版,1999.1(2):59-60.

[2] 林红.针灸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版,2000.2(2):45-46.

针灸培训总结篇10

《针灸学》是中医药高等院校的一门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从中医基础过渡到临床的桥梁课,作为中医临床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是保证中医临床专业人员针灸诊疗技能达标的关键,因此授课教师除了真正掌握所授知识外,必须充分熟悉本课程知识体系,通过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传输给学生。本文基于《针灸学》教材实际内容和教学对象特点,以《针灸学》课程为例,采用说课新型教学方法,以“五进”为教学核心(即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探讨中医药高等院校《针灸学》课程教学建设,现将《针灸学》课程教学经验和体会介绍如下。

1理念先进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医药高等院校《针灸学》课程以“教师教授—演示—学生操作”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逐渐显现出其忽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弊端,因此基于教育信息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和碎片化学习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其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1-2]。

1.1信息化教学

教育信息化是现代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指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形成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新型教育模式。随着近年来网络教学的不断发展,包括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在内的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涌现,标志着教育信息化时代到来[1,4]。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为适应《针灸学》教学信息化要求、促使教师创新能力不断向前发展,针灸学专业教师必须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等,以整合各种教育资源[5],因此信息化教学是高等中医院校《针灸学》课程教学的发展趋势。我校针灸推拿学院在近年来的《针灸学》课程质量工程建设中,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资源的整合建设《针灸学》数字化教辅资料,取得了包括《针灸学》教学网络平台的建设(精品课程、灸姐经络智慧微信公众平台)、《针灸学》教学微课件的建设(54个微课件)、《针灸学》蓝墨云班课的建设(北京蓝墨公司)、《针灸学》慕课的建设(湖南省教科院)、《针灸学》教学微课程的建设(湖南省质量工程立项)和《针灸学》名师网络课堂的建设(湖南省质量工程立项)等在内的一大批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成果,并将这些资源充分运用到教学中,明显提高了教学质量。

1.2移动式教学

随着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手机等电子产品成为学习的工具,因其能有效呈现所学内容且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正逐步应用于辅助传统课堂教学,使移动式教学成为碎片化学习的主要方法[6]。借助移动式教学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优化学生学习时间和空间,最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和碎片化学习不仅可以提升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教师丰富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1,7]。除了上述《针灸学》数字化教辅资料外,我校同时参与《针灸学》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的建设(北京蓝墨公司),旨在为提高《针灸学》课程教学质量实现新的提升和超越。

2设计先进

作为中医学科的重要分支,针灸学在中医临床防治疾病过程中的地位日益明显,而多年的针灸学教学实践表明,传统的《针灸学》仍然是以理论教授为主技能操作为辅,导致中医临床类学生针灸实践能力不强,无法满足社会需求[8-9]。因此,我们在《针灸学》教学过程中,充分整合利用实践教学条件创建具有学科特点的实践教学场地,并基于职业岗位内容制定《针灸学》教学三大目标。

2.1知识目标

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配合应用《针灸陈列馆》、优秀课件等资源,学习针灸基本理论,让学生熟悉针灸的起源、发展及历代重要的针灸史实;《针灸学》教学实验室将教学重点、难点(如经络系统的组成、分布特点;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衔接规律、流注规律等)情景模式化,帮助学生掌握针灸经络腧穴和刺灸基本知识并了解针灸现代研究进展。

2.2能力目标

为提高学生临床思辨能力、针灸操作能力、综合运用能力,我们采用传统教学整合网络教学、优秀课件、特色实训基地等资源,对经络腧穴与刺灸法部分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教学(如常用经穴的定位、主治、操作,各类刺灸法的具体操作等),同时为针灸临床课培训标准化病人,将教学重点难点拟人化、实体化和细节化,以提升学生的实体操作的信心和动手能力;在针灸治疗部分知识教学,为提升学生的临床应用能力,我们采用基于临床病房教学基地(附属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和产学研教学基地(株洲扶阳罐教学基地等)的“双基地教学”,将针灸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针灸治法、处方配穴及方义等重点、难点情景模式化和实体化,最终提升其针灸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

2.3素质目标

为提高学生职业素质能力培养,我们在《针灸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提出中医临床学生必须夯实其针灸专业知识,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必须有良好的针灸操作能力,同时通过基于“双基地”的针灸临床实习,必须具备较强的针灸运用能力和优秀的职业素质,并能顺利通过我们制定的《针灸学》考核体系,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职业素养融为一体。通过制定《针灸学》教学三大目标,以夯实学生基础并提高其动手能力、综合辨证思维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将起到良好的对接作用。

3模式先进

《针灸学》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必须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围绕学生能力培养构建课程教学模块,内容组织与安排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科学思维,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性地将《针灸学》课程教学进行科学合理地模块化设计,包括教学活动模块设计和教学内容模块设计。

3.1教学活动模块设计

在《针灸学》的教学中,我们围绕着突出学生主动性及多向互动性开展教学活动,突出重点的讲解、难点的解析,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来进行教学活动。课前模块:教师以问题或作业引导学生预习,旨在让学生自主掌握节奏、自测成效及讨论解疑。课中模块: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互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10]。课后模块:学生深化对知识的应用,借助碎片化学习方法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个性化拓展其学习能力,教师提供深化的指导和资源及点评。

3.2教学内容模块设计

《针灸学》教学内容必须做到强基础、重技能、突临床。理论模块:强调记忆方法,如传统的歌诀记忆法、取类比象记忆法、纵横类比法等,促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在此基础上,配合应用针灸陈列馆、优秀课件等资源组织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将针灸的起源、发展及历代重要的针灸史实;经络系统的组成、分布特点;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衔接规律、流注规律等教学重点、难点情景模式化,帮助学生对针灸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实训模块:限时引导内容,鼓励动手操作,注重熟能生巧,强调组间互动与师生互动相结合。传统教学结合网络教学、特色实训基地等资源,深入学习经络腧穴与刺灸法部分知识,如常用经穴的定位、主治、操作及各类刺灸法的具体操作等教学重点和难点实体化、细节化,以提升学生针灸技能操作能力。应用模块:结合临床,采用主题讲座形式、翻转式课堂、病案讨论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如教师以真实病例为例,在课堂上模拟演示诊疗该病例的全部过程,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学生积极参加诊疗,分组讨论,根据所学的经络腧穴基本知识制定针灸治疗原则,运用到临床病例,形成教学互动,提高教学质量[11]。

4手段先进

针灸是实践医学,因此针灸教学必须重视针灸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充分整合利用教学资源、实践教学条件,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建设数字化教辅资料,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课堂上在讲授《针灸学》知识之余,我们采用“小组式”学习方法。课堂讨论:以单位人数组成学习小组,以设置的讨论题为中心积极讨论,小组成员共同分析、总结、汇报。每个小组推荐1名中心发言人,在班级讨论上充分表达本组的分析、见解和结论。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最后总结提高,解答学生在讨论中遗留的疑点。小组学习:小组成员合作学习,在听讲、学习课本和习题集等辅导材料的基础上,围绕预定的讨论题收集资料、分析、思考、解决问题,最后归纳、撰写探究性论文,制作幻灯,参加演讲。全班分两次进行成果展示,每一组学生均利用PPT方式向全班汇报个人探究性论题的学习与思考,其他学生可以提问,结束后教师总结和评点。网络辅助:除了课堂学习,为了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我们在课前、课后鼓励和培养学生借助移动智能设备进行碎片化学习方法,充分利用教学网站的各项功能,如设立蓝墨云班课,通过网络的互动,分享专业有关的最新研究动态和临床进展,组织学习论坛,引发学生的讨论与思考,同时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这种“小组式”学习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及多向互动性,通过增强学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课程重点、难点、关键内容把握更加准确,这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更符合教育教学特点和要求。

5评价先进

《针灸学》课程传统的评价标准多以“一考定成败”的总结性评价为主,但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针灸综合运用能力等方面考察较少,针对传统考核评价方式存在的弊端[12],结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了将《针灸学》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职业素养融为一体,我们建立新的《针灸学》考核评价体系,即形成性评价考核与总结性考核评价相结合,包括:平时考核(10%)、点穴考核(20%)、操作考核(20%)、期末考核(50%);对特殊班级(拔尖班)采用平时考核(10%)、病案考核(40%)、期末考核(50%)。平时考核主要是通过考核学生基本知识、随堂内容口试及平时课堂纪律等,点穴考核则是考核学生经络腧穴基本知识的掌握,操作考核是对针灸临床常用操作进行详细操作,期末考核则是对针灸学基本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考察,对特殊班级(拔尖班)来说,病案考核则是对经络腧穴知识、临床操作能力及中医辩证能力的考核。这种形成性评价考核与总结性考核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能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整体效果,包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实践操作技能的熟练运用、对《针灸学》整体知识和技能的临床综合运用和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针灸学》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可将学生学习重心逐渐从应试转移到培养知识的运用及主动学习上,能显著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针灸培训总结篇11

机缘巧合,由西医转行为中医

1930年出生于辽宁省黑山县半拉门镇的张缙教授,自幼便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功底,为他日后从事古典中医药文献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1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的张缙教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在东北军区的后方医院做了一名外科大夫。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一本针灸名家朱琏所著的《新针灸学》。满腹国学素养的张缙教授得闲便认真阅读、仔细揣摩,无意中走进了中医殿堂……

有一天,他的老同事、药师葛春胜忽然得了重症胃痉挛,用西医的方式怎么治疗都不见效果,有同事建议用针灸试一试,张缙教授立刻找来《新针灸学》,按上面的方法,先针中脘、梁门、足三里,未能凑效,又改刺脾俞、胃俞二穴,奇迹发生了,葛春胜的胃竟然完全不疼了。后来,葛春胜的母亲得了急性结膜炎,张缙为老太太针了三次,她的眼病就完全好了。经过这两次施针治疗,葛春胜一家人成了张缙的“粉丝”。后来,葛春胜的妻子产后因胎盘残留血出不止,医院紧急广播找人献血救命。在此情况下,葛春胜的母亲请来张缙给她儿媳妇针灸。张缙在患者的关元穴上扎了一针,又扎了两针三阴交;腹部切诊时,于“子宫”穴处可触到宫底,张缙立刻在此处又扎了一针。捻针时,弛缓了的子宫立刻收缩,残留的胎盘当即排出,血也马上止住了!这神奇的效果不仅把张缙惊呆了,在场的西医同行也惊奇不已。从那以后,“张缙会针灸”的名声就传开了。

1954年7月,原卫生部在北京举办了全国高级针灸师资训练班,张缙被指名派去学习。从北京学习归来后,张缙便举办了为期一年的黑龙江省针灸师资训练班,培养了100多名针灸人才。1956年,他被调入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担任建所筹备组成员兼秘书,并负责针灸经络研究室工作。就这样,他彻底从一名西医转行成了中医。

下放农村,

实践中创出“二十四针法”

正当张缙教授沉浸在中医学渊薮无法自拔时,却于1957年被错划成“”,下放到了黑龙江省林口县刁翎乡,这却给他的针灸研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实践机会。张缙教授回忆说:“当时方圆百十里的人都来找我针灸,每天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病人,老乡们无论得了什么病都来找我。在治病的同时,我也积累了大量的全科针灸经验,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实践基础。”

从1957年到1962年的4年半下放时间里,张缙在为乡亲们看病的同时,特别注意运用在北京接受培训时学到的针刺手法。他当时便认为,针灸是中医的精髓之一,而针刺手法又是针灸的精髓,因此,在针法上特别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和提高。

1963年,张缙调回了原单位。在以后的研究中,他基于下放期间大量的实践经验,对针刺手法进行了全面研究,包括针刺手法基本功训练、进针法、单式手法、复式手法、针刺补泻、针刺得气、穴位针感和经络理论等的研究;其中单式手法经过长达12年的研究,归纳成了“24法”:一是讲它的术式,二是重点讲方法,三是把它有序配对分类成24个字的口诀,使之能在对比中了解手法的真谛。对于复式手法,张缙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说:基本手法一个是“烧山火”,一个是“透天凉”。阴中隐阳、阳中隐阴就是烧山火、透天凉的颠倒配对;再一个是飞经走气,气至病所。这两套手法完全掌握后,所有的手法就都学会了。根据文献的记载以及自身的实践,张缙教授还得出另一个研究结论:针刺手法的关键在于“力”的运用,针是“力”的载体,要“力贯针中,力在针前,针随力入”;按照这套程序进针,针入穴内,可立刻得气。

50余年来,张缙教授按照这这些研究成果施教带徒,培养出了一大批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

排除干扰,解决千年历史难题

针灸培训总结篇12

【关键词】 西医院校 留学生 本科教育 针灸学

【Abstract】 The course of acupuncture therapy study by foreign students at medical college in China, the purpose is progress to compete for recruiting foreign students. For these people, basics of TCM is 108 hours in theory learning and training, include fundamental theory of TCM and diagnostics of TCM; Acupuncture is 200 hours in theory learning and training too, include channels, acupoint,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diseases; On the other hand, they need more than 200 hours practice in clinic or hospital. As do all of these, they can take an examination in acupuncture by The World Federation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Societies when they leave China.

【Key words】 Western medical college Foreign students Undergraduate course Acupuncture

目前国内的各个高等医科院校均不同程度的招收有国外留学生,这都是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的一个缩影。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比较,中国各个医科高等院校招收的留学生除了学费较低外,是否还有其他优势?作者长期追踪国外中医药教育的现状[1],并作为重庆医科大学西医临床本科留学生《Acupuncture Therapy》课程领导教师,在过去2年的留学生教学中有些许体会。

2010年11月25日在成都召开的“第三届中医药现代化科技大会”,作者作为参会代表广泛的与参会的外国专家进行了交流。

柏林医科大学社会医学流行病学卫生经济学研究所副所长、国际补充替代医学研究会副主席Claudia Witt教授做了“The Future of international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Research”和“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in Europe”的精彩发言[2],英国剑桥大学剑桥医学研究所的Peter H. St George-Hyslop教授也做了“Approaches to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Overlaps Between Western Biomolecular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的精彩演讲[2],诸如此类的围绕在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的中医或针灸研究不计其数。更多的学者介绍了在国外中医教育的情况,如德国传统针灸中医学会执行主席Gerd Ohmastede的“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Europe”,德国针灸学会副会长Birgit Ziegler的“Training standards in AGTCM associated school”,等等[2]。以及在26日大会组织的中医药国际教育研讨会上,德国西医师国际中医学会主席Rainer Nogel的“SMS针对德国医生的中医教育”、以色列基布茨教育学院替代医学院院长Ramon Velleman的“中医教育在以色列发展形势及战略”、成都中医药大学葡萄牙宝德分校校长Pedro Choy的“葡萄牙宝德分校的教育现状及发展规划”等[2]揭示了中医药,特别是针灸学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探索中医及针灸在国外学历教育和临床医师继续教育的模式,这充分的说明中医学,特别是针灸学独特的临床疗效,已经成为世界医学的一部分,对现代西方医学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尤其是美国国立卫生院下属的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心[3]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心对中医学的高度关注,而且补充和替代医学已经被纳入了美国一些医学院校的教育体系中[4-5]。所以中国高等医科院校的优势不仅在较低的学费,更在于能在留学生的学历教育中,设计实用的、符合西方主要国家要求的中医类课程,特别是针灸学课程教育,以及符合要求的学时数至关重要。

《美国针灸中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指南》[6]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国外考试指南,针对完成正规学业者,即全日制东方医学院针灸专业3年综合课程毕业,和1350小时的针灸教育;其中包括至少800小时的理论教学和500小时的临床学时;临床学习可包括见习、实习或医疗实践;另外50个学时可以是课堂学时也可以是临床实习。德国针灸学会副会长Birgit Ziegler到成都参会时介绍了德国的针灸培训情况,“1954年成立的德国传统针灸中医学会目前下属有6所学校,1600多名成员,只有完成西医学习的内科医生或医疗从业人员才有资格在学会下属的学校注册和参加培训,这就意味着他们已经完成了2000-4000个小时的医学课程。并且6学校都一致同意针灸学最少开设750个小时的学习课程;中药课程至少开设340个小时;推拿课程至少开设300个小时;针灸、中药和推拿课是将理论课程与实践技能课程相结合。此外,在校医院进行200个小时的临床实习是每位学生的必修课…”。由此可以看出,参照美国和德国标准有利于国内西医院校制定针灸学课程教育标准,因为我们培养的留学生将要完成西医本科学历教育,也就是完成了3000多学时的医学课程教育,只需要开设足够学时的中医类课程教育就可以了。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针灸考试资格规定[7],凡全日制高等医学院校毕业,学制在3年以上者,已取得医师资格,并经过针灸学培训至少500学时,有一年以上临床实践。考试的科目有[8]《中医学基础》、《针灸学》、《正常人体解剖学》、《辩证论治》、《取穴操作》5个内容。因此,西医本科留学生的中医类课程主要开设《中医学基础》和《针灸学》。《中医学基础》宜设置为108学时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练习,内容包含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针灸学》宜设置为200学时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练习,教学内容包含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和针灸治疗学;除此之外,还需在医院至少200学时的临床实习。结合重庆医科大学针对西医本科留学生开设的《解剖学》218学时,西医院校的西医本科留学生在离开中国以前就可以参加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针灸资格考试。

综上所述,国内西医院校主要招收的是西医本科留学生,中医类课程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与国内中医院校招收的留学生进行中医类学历教育和短训等有所不同。针对国内西医院校留学生开设的《中医学基础》和《针灸学》课程教育,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适应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针灸执业资格需要,这不仅是对国内西医院校留学生西医本科学历教育的一个补充,既融入了中医和针灸这样的国粹,也是中国西医院校招收海外留学生最具有竞争力的方面,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软实力。

参 考 文 献

[1] 龚彪,周力,张诣.针灸的国际现状及思考.医学教育探索,2006,1(5):61-62.

[2] 第三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会议指南.icetcm.org.

[3] nccam.nih.g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