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编辑职称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7 15:03:30

高级编辑职称论文

高级编辑职称论文篇1

大学出版社其实不乏优秀编辑,但因为缺乏良好的绩效考核和能力评价体系,导致人才流失严重。当前,大学出版社编辑职称晋升呈现出三大困局。

困局一,编辑个人动力不足。随着我国出版业竞争压力日益增强。在经济效益目标的驱使下,编辑首先会考虑图书的市场需求,不再能专心于慢慢打造图书品牌,而且编辑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更不会静下心来慢慢积累科研成果。②重点图书项目或基金支持项目的缺失以及科研论文成果数量的不足,均阻碍了编辑的职称晋升。

困局二,专业评审专家缺位。大多数出版社的编辑职称晋升评定由各省市出版局组织全省市出版领域的专家来完成,这对每一位参加职称晋升评定的编辑来说机会是均等的。但当前很多大学出版社的编辑职称评定是由各高校自己组织校内专家(即“高评委”)来完成的,然而一所高校有关出版领域的专家并不多,要组成一个出版系列职称评定专家小组十分不容易。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做法是:组织包括本校人事处、学报、出版社、图书馆、期刊社等在内的多个单位的专家组成高评委,其中与出版业联系密切的单位的专家数量明显不够,有时甚至只占高评委总人数的不到50%。由于非出版领域的专家对出版系列职称评审条件或原则的把握程度不一样,从而会出现不公平竞争的现象。

困局三,专业评价体系缺失。职称晋升评审要有一套严格的评价体系,否则评审专家就无法对每位参评者作出合理而公正的评价,有时会掺杂自身专业的标准,甚至个人的主观意志,这样的评审结果难免有失偏颇。

要解决编辑个人动力不足的问题,首先,大学出版社要做好有效的制度安排,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考核,为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或树立出版社品牌的图书项目设置特殊贡献奖,并积极为编辑策划重大项目或申请基金项目提供多方面支持;其次,大学出版社要制订长远发展的人才目标,要以提升编辑综合素质、使编辑获得全面发展为基本点,促使编辑自觉地学习提高,多出研究成果,从而反过来为出版社更好地发展服务;再次,大学出版社要把编辑的职称晋升与激励机制紧密联系起来,这是直接而有效的激励方法;等等。

要解决专业评审专家缺位的问题,解决思路是:在本校内筛选并确定对口单位的评审专家,若人数不够,可以聘请本省其他高校或省新闻出版局、省委宣传部出版管理处的相关专家一起参与。职称评审事关编辑的健康成长和出版单位的稳定发展,所以要有“专业”的评审专家,让参评者享受“公平合理”的评审原则与“准确”的评价标准。

相较于前两者,完善专业评价体系则显得更为紧迫。

编辑职称晋升评价体系的指标内涵丰富,概括来说,编辑职称晋升评价首先应考核重点出版项目、科研论文、获奖图书等直接指标,在此基础上,同时考核其所策划或责编图书的品牌影响力以及获得的经济效益等间接指标。

直接指标

1. 重点出版项目

重点出版项目是考核编辑策划能力及综合运用出版资源能力的重要指标,没有优秀的策划能力并拥有丰富的作者资源,要申报并获批重点出版项目几乎不可能。重点出版项目包括国家或地方的出版基金支持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项目,以及各类规划项目或企业的横向课题项目等。重点出版项目中,有些可获得相应的经费支持,如国家或地方出版基金项目、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项目、横向课题项目等,这些项目对出版社来说既有突出的社会效益,也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应大力支持并积极推动。有些没有具体的经费支持,如国家五年规划重点图书项目、普通高等教育部级规划教材等,这些项目在经济效益上虽然需要靠出版社后期的良好经营来保障,但也是一个出版社综合影响力的反映,理应重视。重点出版项目的成功实施是编辑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

对于重点出版项目评估的权重比例分配,建议从两方面考虑:一是项目的获批级别;二是项目获批的金额,这是前者的辅助指标。

2. 科研论文

编辑发表科研论文是编辑学习编辑出版知识、研究编辑出版理论,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练升华的集中表现。

现在高校参与出版系列职称晋升评审的基本上是所在高校的出版社、学报编辑部、杂志社等的编辑人员,但是由于体制与考核机制不同,编辑所要承担的工作内容与工作强度完全不同,这就决定了这一系列的职称晋升评审指标也要有不同的侧重点。职称晋升指标体系的设置一定要体现编辑的具体工作特性,这样的评价体系才能真正体现公平和公正性。举例来说,学报编辑的科研论文包括编辑出版论文以及其他专业论文,这个专业论文是指与该编辑所学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这与其工作性质密切相关。而出版社编辑所撰写的科研论文多涉及编辑出版理论、选题策划、图书经营管理等内容。当然,出版社编辑也会撰写少量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因此,在出版系列的职称晋升评审中,作为重点考核指标之一的科研论文,对出版社编辑来说就更应该关注有关出版全过程(包括项目合作、选题策划与审读、图书质量与成本控制、图书营销、库存管理等)的科研论文。

在积累丰富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以后,适时编撰出版编辑出版专著也就水到渠成。但对于编辑来说,由实践经验积累并上升到理论高度而撰写成的专业论文,对指导实际工作意义较大,能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提高。

科研论文评估的权重比例,从高到低分配,首要指标当然是论文所刊载的学术期刊的等级,在编辑出版专业内确定要是“双刊”,即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和南京大学CSSCI来源期刊;次要指标可以是论文获奖、被其他书刊转载及其次数,或被其他学术论文引用的频次;等等。

另外,对于拥有编辑出版专业的高校,其出版社和学报编辑部等的编辑应该积极参与申请编辑出版专业的科研项目,学校也要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或直接的资金支持,并逐渐把相关科研成果列入出版系列职称评审的指标体系中。

3. 获奖图书

图书获奖是图书获得专家或大众读者认可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编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体现。包括重点出版项目等在内的图书产品,由于文化价值高、社会影响力强,因此能获得各类各级奖项,获奖图书自然应成为出版系列职称晋升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指标。我国出版行业的图书奖项既包括部级的,如中国出版业三大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以及其他一些专项奖(如“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优秀作品、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等,也包括行业协会、地区和省市的优秀教材、优秀专著和畅销书奖等。

评价体系中对于“获奖图书”这个指标要做充分的权重分配,其中部级图书奖(特别是中国出版业三大奖)要给予相当大的权重比例。

间接指标

1. 品牌图书影响力

出版社的品牌影响力是由品牌图书来推动的,而品牌图书则是由编辑及其团队通过逐年的策划慢慢累积的。前文所说的重点出版项目,因为社会效应较强,其对出版社的品牌影响力自然较大。③但在一家出版社中,重点出版项目毕竟比较少,而且分布在较少的专业板块中,因此对出版社品牌的影响力是有局限性的,特别是对大众读者来说,其影响力非常有限。一位优秀的编辑,除了能策划重点项目外,还能通过自身长期的对读者和市场需求的研究,策划出符合社会文化发展要求的图书项目,或更进一步,策划出能引导和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图书项目,从而成为为读者所熟知的品牌图书。这样的品牌图书为出版社带来的不仅是稳定而持久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推动出版社其他图书板块或品种的市场需求。更何况,有品牌图书板块的出版社,一定会吸引更多优秀的作者到出版社来出版图书,这些优秀的作者甚至会直接要求特定编辑来做图书的责任编辑。这样,出版社的品牌图书板块就会越做越多、越做越大,从而成为出版社发展坚实的推动力,促成出版社品牌的树立。所以,品牌图书的影响力也要作为编辑职称晋升的重要参考指标,具体可包括品牌图书的品种数量、出版码洋或实洋等,这些都能极大地推动出版社的双效益。

2. 图书经济效益

大学出版社改制转企后,竞争压力加大,发展成为生存的唯一出路。评价一家出版社发展是否良好,品牌影响力是终极指标,但实现终极目标的基本点是坚实的经济基础。所以,出版社发展首先要夯实经济基础。

出版社的经济效益是靠各个图书项目来实现的。这些图书项目中,既要有重点出版项目,也要有品牌图书项目,还要有其他一般图书项目。对于编辑来说,能策划重点项目、做实做大品牌图书项目固然重要,但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慢慢积累图书品种的过程。在此阶段,编辑需要考虑的是:在出版社的规划框架内,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个图书项目,只要图书的内容质量符合出版要求,就要最大限度地去实现图书项目的经济效益。能做到这一点,自然也就能体现一个编辑的有效成长及其素质提高。图书的经济效益指标主要包括两个:项目利润与项目回款总额。对于出版社的发展,经济指标中的利润是第一位的;同时,在图书产品结构相对合理的情况下,出版社的销售回款总量也是不能忽视的。所以对每一位编辑来说,在出版社的产品规划框架内,努力实现图书项目的经济效益(销售回款与项目利润)是其应尽的职责。能真正有效实现这一目标的,也就能充分证明编辑的综合能力。

评价一位编辑的综合能力的指标还有另外一些,如被评为优秀出版人、中青年优秀编辑、“十百千”人才等,以及在某一个领域作出特殊贡献(如数字出版等)。编辑职称晋升评价体系中的指标应尽量细化,在此基础上做好指标权重比例的分配。一个好的评价体系,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使参评者获得公平公正的评审结果,大学出版社编辑的职称晋升评定也不例外。

(周建华,中山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注释:

高级编辑职称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 G80-0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 1007-3612(2011)05-0021-05

Research on the Satisfactory Degree of the Editors of China's Sp orts Academic Journal

LI Yongqin1,YU Dawei2,ZHANG Xiaoyi2

(1.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2.Jilin Un iversity,Changchun 130012,Jilin China)

Abstract:The satisfactory degree of the editors of China's sports academic journal is c losely relate d to its own qualityAnd the satisfactory degree is critical to the survival a nd development of the journalWith the method of documentation, questionnaire , mathematic statistic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atisfactory degree to the edi ting work of the Chinese sports academic journal.It makes the following conclus ions.1) Its satisfactory degree is not very high.2) The competition to the e ditors will affect the satisfactory degree, but it is not the major factor.3)The basic factor is the expectation to make higher academic achievement.4) Theattention of the leaders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s the external incenti ve.5) The challenge of the major and chance of promotion is the internal incen tive and it is also their motive in workFinally, it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 s1) A flexible compensation mechanism shall be set up2) A scientificand p roper professional title promotion system shall be established3) The expectat ion of the editors to achieve to higher professional level shall be strongly sup ported

Key words:sports academic journal; editor of the sports academic journa l; satisfactory degree; incentive factors

中文体育类学术期刊(以下简称体育期刊)是我国体育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是传播体 育科技成果的重要形式,为我国体育科学事业的发展和培养体育科技人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中文体育类学术期刊编辑(以下简称体育期刊编辑)是体育期刊能够成为有益传播媒介的 关键环节,他们的工作直接影响着体育期刊的质量。而工作满意度, 是诊断工作现状最为重 要的“温度计”,它既可以明确体育期刊编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

国内对体育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的调查十分有限,以往对编辑工作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很少、相关文献的时间也很早,特别是对体育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的研究极其有限,这表现 出对体育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研究时间上的滞后性和研究的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体 育期刊的发展空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人的 潜力只能发挥出一小部份,即20%~30%,但在良好的激励环境中,同样的人员却可发挥出潜 力的80%~90%。[1]本次调查工作就是以体育期刊编辑为调查对象,意在了解体育 期刊编辑 的工作满意度,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 所在期刊的质量。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搜集所有关于满意度和编辑工作满意度方面的论著、论文、报告等,了解关于编辑工作 满意度研究的状况,找出可以借鉴的前期成果和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对本研 究提供历史起点和现实起点。

1.2 问卷调查法 参考国际知名的明尼苏达满意度量表,自编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包括2个部分:第1部分 为被调查者个人基本情况,含性别、年龄、收入、学历、婚姻状况、职称、职务、编龄等项 目;第2部分为问卷主体,主要从8个维度对工作满意度进行测量,且被测量的每个维度都包 含2道题目,每个问题都采用Likert五分制量表进行测量, 其中1表示“非常不满意”、2表 示“不满意”、3表示“一般”、4表示“满意”、5表示“非常满意”。问卷通过了信度和 效度检验,采用不记名法。 将16个答题项目划归8个满意度维度,以8个因子表示:F1“领导重视”、F2“报酬待遇 ”、F3“工作环境”、F4“人际关系”、F5“专业挑战性”、F6“职称的晋升机会”、F7“ 工作自主程度”、F8“专业深造愿望的实现”。每个因子所含项目用加权法汇总,各因子总 权重均为1。

作者于2009年7月下旬在山西中北大学召开的“第八次全国体育学术期刊编辑研讨会及 第21届全国体育院校学报研究会”上,向与会的中文体育学术期刊编辑进行了调研和访谈, 并发放了问卷72份,回收68份,有效问卷63份,有效回收率87.5%,进行了编辑工作满意度 的调查。

1.3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问卷的数据,运用Excel2003和SPSS17.0专业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采用Spe arman计算等级相关系数的方法进行检验。

2体育编辑工作特点及其工作满意度对期刊的影响

2.1 体育期刊编辑的工作特点 现代体育运动的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体育期刊所传播的体育科学理论与成果的运 用,体育期刊是反映体育教学、训练与科研的阵地,是传递先进的体育科技理论与方法、发 现和培养体育科技人才、开辟新的学科分支的摇篮,是繁荣体育科学的重要载体,是反映我 国体育发展水平的窗口,也是国内外体育学术交流的重要工具。

编辑的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文稿对作者来说是研究成果的成品, 而对于大众来说 , 却是半成品, 需要编辑付出大量的心血和智慧才能传播出去。因此编辑的创造性劳动是在 作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体育期刊编辑根据刊物定位及办刊宗旨,通过对体育文 稿的审、编、增、删、改的有形处理,使修改后的体育文稿更具有学术水平和研究价值,是 对体育学术研究的精神产品进行识别、筛选、加工、整理、优化的再创造过程,这个过程是 体育期刊出版的中心环节,对体育期刊的质量起决定性作用,因此体育期刊编辑对于体育科 研成果最终成型的策划、引领,甚至对改变学术潮流、重塑学术史的面貌具有重要的影响和 作用。

2.2 体育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对体育期刊的影响 体育期刊编辑工作是站在体育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社会读者和作者 群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一定程序,积累和传播体育科技信息和知识,所以编辑工作是包括许 多工作内容的综合概念。体育期刊的编辑工作者,既要有扎实的体育科技知识、专业知识, 要有扎实的编辑出版专业知识,还要有多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思想 作风,热爱专业也热爱编辑工作和有献身精神。

体育的行业特色有学科与术科之分,体育编辑工作的特殊性,在于编辑除了具备一般的 编辑能力外,还必须懂得体育专业知识和技术,懂得体育的基本理论和各运动项目的特点。 要当好一个体育编辑,还必须掌握体育科学研究的学术动态,把握本行业领域内的学术方向 。

工作满意度调查是了解体育期刊编辑对工作态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它可以明确编 辑部日常工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让组织更好地了解影响体育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以 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改进的地方;同时,编辑工作满意度的提高可以增强期刊的竞争力,提 高期刊质量,保持期刊可持续、健康和长远的发展。编辑的工作满意度反过来也影响着他们 的工作表现,这种影响既体现在微观的具体工作上,也体现在宏观的组织运营等向度上。

因此,体育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也就成了管理者和研究者都十分关注的重要方面。正视 工作情绪对编辑工作的影响、探索编辑负面情绪的来源、激励编辑的内心和外在需要以提高 体育学术期刊的质量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3.1 个人对工作的总体评价 本次调查发现:男编辑的工作满意度要高于女编辑;随着本科、硕士、博士学历的不断 升高,编辑的工作满意度也在逐步提升,但只有专科学历的体育期刊编辑的工作满意度却是 最高的;职称为讲师的工作满意度最低,但随着职称的不断晋升,编辑的工作满意度也在逐 步提升;副主编职务的工作满意度较高于主编,一般工作人员是最低的;体育核心期刊编辑 的工作满意度略高于非核心期刊的编辑;编龄在15年以上的工作满意度最高、编龄在11~15 年的工作满意度最低,他们的编龄相邻,却成为鲜明的反差;编辑年龄在36~40岁之间的工 作满意度最高、而与他上下相邻的31~35岁和41~45岁两个年龄段的工作满意度却是最低的 。

8个因子的个人得分满分为80分,个人最高分74分,个人最低分38分,人均得分为57.8 分 ,高于平均分32人,占50.8%,刚刚在半数以上。将满分80分进行百分制计算,在及格线48分 到优秀线64分之间的为基本满意,人数为49人,占77.8%。在优秀线64分以上的为非常满意 ,只有9人,占14.3%。这说明绝大多数编辑对工作的自我评价只是基本满意的。

3.2 对各因子得分的总体评价 将有效答卷各个因子的总得分与有效答卷的数量进行比值,分别统计8个因子的人均得 分,以了解不同工作因素的评价情况。由表1可见, F4得分最高,人均得分达8.40分, 该因子为“人际关系”;排在最末位的是F2“报酬待遇”,人均得分仅6.38分,该因子的满 意度偏低,提高报酬几乎成为国内知识型人才的普遍呼声,对此问题后文将作具体分析。

从调查研究的维度上来看,影响编辑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 素两种。[2]前者指人们对工作任务本身性质的感受,后者指人们对各种外部工作 情景的感 受。[3]根据这一原理,F1(领导重视)、F2(报酬待遇)、F3(工作环境)、F4 (人际关 系)为外源性满意度;F5(专业挑战性)、F6(职称的晋升机会)、F7(工作自主程度)、 F8(专业深造愿望的实现)为内源性满意度。

表1显示,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F4和F1,说明体育期刊编辑对外部工作情景的感受是很满意 的;但作为外源性满意度的F2却排在最后一位的,这也是有情可原的;得分排在后面的还有 内源性满意度F6和F8,说明了体育期刊编辑工作的内心满意度还是非常不够的。

4.1 报酬待遇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 表1显示,体育期刊编辑的报酬待遇得分是最低的,这正是社会普遍现象的一个反应。 据对中外企业家的一次满意度调查,国有企业在报酬的满意度上也是最低,而国外企业家这 项满意度得分较高。[4]从表2显示的各因子间相关系数的的统计检验结果(结果无 显著性 的未列出)来看,F2与F3、F5、F6、F8都具有显著相关性,与F1、F4、F7无显著相关性。

1)报酬待遇是物质保障,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 因。在现代社会里,人们的收人高低不仅决定了物质文化生活条件的好坏,也是个人社会地 位的一个重要因素和全面满足生理需求、心理需求、社会需求的经济基础。

体育期刊大部分来源于高等体育院校和高校体育院系,高校内的各种津贴分配制度体现 向教学、科研一线人员倾斜的原则,期刊工作常被看做是辅的工作,不被重视。工作性质 决定了体育期刊编辑的经济收入显然比教学人员少,但在行政管理的制度上却比教学人员 的管理标准更高,要求更严。对体育期刊编辑工作的投入给予合理的回报,不仅能调动他们 的积极性,而且最终将关系到期刊的生存和发展,因而报酬待遇是影响体育期刊编辑工作满 意度的重要因素。

2)表3显示,F2与收入不具有显著相关性,这说明了报酬待遇满意 度不一定与实际收入成正比。同时,收入最高者的得分(51分)不但低于平均分(57.9分), 甚 至还低于收入最低者的得分(63分);更为有趣的是个人得分最高者(74分)的收入还低于个 人得分最低者(38分)的收入。

体育期刊编辑作为知识型员工,追求的目标并不仅仅是报酬,一旦物质需求满足后,报 酬激励的作用会显著减少,成就需要就会增强。玛汉•坦姆仆的理论认为,金钱财富对员工 激励的重要性虽然不可忽视,但是如果能尽量满足员工的个体成长、工作自主和业务成就的 需要,则对他们的激励将更为有效。[5]表1显示,虽然体育期刊编辑的内心对报酬 待遇(F2 排在最后一位)非常不满意,却对外部的工作环境(F4、F1排在前两位)表示非常满意,说 明了报酬待遇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工作环境和热情,也足以说明体育期刊编辑的职业素养还是 非常高的。所以,虽然报酬待遇是影响体育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决定 因素。

4.2 专业深造愿望的实现是基础因素 F8(专业深造愿望的实现)包括专业深造愿望的实现程度和获得学习、深造的机会,排在倒 数第三位(表1),说明体育期刊编辑在参加工作后对专业继续深造的愿望是不满意的。

大多数高等体育院校编辑部人手少、分工粗、任务重,编辑身兼数职,他们很少有自己 的业余活动,还要挤出部分时间弥补信息和知识的不足。体育期刊 编辑的工作已介入、延伸到体育期刊出版后的各个环节中,繁重的工作压力下已无暇抽身从 事编辑学和体育专业的研究,更没时间进行专业进修,这必然会影响体育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很多体育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大量涌现,体育期刊编辑人 员的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的基础问题更加凸显。如果不支持和鼓励他们进行必要的专业深造 ,不及时学习和补充新知识,不给以提高业务素质的机会,是很难适应体育期刊编辑工作之 需的。

4.3 专业挑战性和职称晋升机会是主要内源性激励因素 F5(专业挑战性)包括对所从事工作的挑战程度和在工作长的发挥程度以及体现自 身价值的程度,F6(职称的晋升机会)包括对目前的职称满意程度和对单位的晋升机制的满 意程度。按照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 叫做“激励因素”。[6]表2显示,F5和F6都与F2和F7具有显著相关性,它们之间也 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同为内源性满意度因子的是能够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 的因素,所以是影响编辑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内源性激励因素。

1)我国的职称制度是呈金字塔形的等级阶梯,体育期刊编辑的职业生涯都是由最低阶 梯开始,从低到高不断寻求晋升,每晋升一个等级,都会伴随着报酬待遇的增加和工作自主 程度的满意,职称晋升机会的满意更会激发编辑对本专业的不断挑战,有效调动他们的积极 性。职称晋升对体育期刊编辑的激励是工作中的催化剂,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重点工 作,在体育期刊发展过程中,其产生积极的、上进的、整体的推动作用是显著的。

2)专业的挑战性对体育期刊编辑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以往那种只掌 握本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办公室编辑”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多元化的态势。只有步入社会 的大环境,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够拥有高学术水准的、稳定而强大的作者群,可以了 解国内外体育前沿学科的研究进展,及时获得准确而有价值的体育专业信息,这样才能对稿 件进行正确的筛选、加工、整合甚至再创造,确保将有价值、有意义的体育科学成果较为完 美地传达给读者。随着体育期刊的网络化、信息化时代,专业体育期刊编辑人才的需求将日 益增大,就业市场中体育编辑专业人才的短缺将愈显突出,充分激发编辑人才的专业挑战性 才是办特色体育期刊的长久生存之计。

4.4 领导重视和人际关系是主要外源性激励因素 F4(人际关系)和F1(领导重视)排名在前两位(表1),而且他们还具有高度显 著相关性(表2),p<0.005,这表明作为外源性满意度的F4和F1既是紧密相连的,也 是相辅相成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是外部客观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 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和观念,环境的变化影响到人们思想的变化。[7]

1)体育期刊编辑的工作时间长、临时加班多,特殊的作息时间给他们的生活安排带来 了诸多不便,而且体育期刊工作属于服务行业,编辑经常会面对来自作者、读者的挑剔及组 织和工作本身的冲突和压力,这些都对他们的忍耐力和承受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想让体 育期刊编辑满意地工作,领导要更加细心周到地去关心和体谅编辑,与其进行情感交流,让 编辑在辛苦的工作中体会到组织和上级领导对自己工作的重视,激发他们的正向情感。只有 通过双向交流和沟通才能使体育期刊编辑心情舒畅,以积极饱满的精神投入工作,从而形成 最大的团队合力。

2)人际关系是在社会关系内部通过交往所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 之间的心理距离。人际关系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是体育 期刊编辑经验丰富的一个重要标志。良好的人际可以有效避免同事间的摩擦,免除不必要的 心理负担,减少为协调关系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拉近与读者、作者的距离,从而大大提高 组织绩效。调查发现,组织的高绩效90%来自于组织环境,仅有10%取决于员工个人素质。 [8]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 方式处理人际关系。”[9]这正是领导重视和人际关系的有效结合,成为提高组织 绩效的主要外源性激励因素。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体育科技期刊编辑是体育信息知识载体化与社会化这一系统工程的劳动者,编辑的劳动 是社会精神产品流程中的重要组成环节,编辑对已有的原稿进行选择和优化,编辑活动属于精 神生产范畴,是一种文化工程,编辑的任务就是按照一定的计划和要求,把人类创造的文化成 果,构造为科学文化的建筑物。在这项工程中编辑是名符其实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正视工作 情绪对编辑工作的影响、探索编辑负面情绪的来源、激励编辑的内心和外在需要以提高体育 学术期刊的质量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体育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情况一般;报酬待遇满意度虽然最低,是影响体育期刊编辑工 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专业深造愿望的实现是基础因素;领导重视和人际 关系是体育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外源性激励因素。虽然体育期刊编辑工作总体的满意 度一般,但对外部工作环境还是很满意的,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专业挑战性和职 称晋升机会是体育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内源性激励因素,也是他们工作的内在动力。 5.2 建议

5.2.1 建立灵活的报酬待遇机制 要提高体育期刊编辑报酬待遇的满意度关键是要建立一种动态的激励机制,尽量避免制 度的“固化”,要使所设计的制度“活”起来,将压力转变为动力,才是激励之有效。实现 报酬待遇与编辑贡献的最佳配置,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体育期刊编辑的积极性,才能全面发 挥报酬待遇的系统激励效果,保持激励机制的长期性和有效性。

首先,工作与工资要挂钩,要形成实干的、多干的多得;不干的、少干的少得,要做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各类津贴不能实行平均主义,要分清岗位和贡献的重要性,不能按职务 级别的大小分配。其次,影响因子是衡量体育学术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编辑整 体工作的一个标尺。为调动体育期刊编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编辑部可以采取适当提高奖金 系数,并结合本期刊的影响因子系数和被引用率来浮动效益工资的办法。第三,还可以设置 更为灵活的奖励项目,侧重间歇激励。体育期刊编辑所负责栏目所刊发的的基金论文比率高 或被更高级别的刊物转载或数据库收录,也是衡量体育期刊编辑工作任务是否完成出色的一 个表现,应给予一次性奖励。这样,就能够保持薪酬激励的公平性,激励效力才能更加持久 。

由于体育核心期刊的社会关注度比较高,因此要求它的编辑在科研水平、技术能力、劳 动强度、社交能力等方面都要超过国内,并要达到国外同类期刊编辑所要求的水平,以力求 自身的生存,和力争同国外期刊进行竞争而取得发展。这样,核心期刊编辑的生产效率和体 力消耗一般要比其它期刊要大很多。 5.2.2 建立科学合理的职称晋升制度 中文体育期刊编辑的职称分为初、中、副高和正高四个级别,职称每晋升一个等级,都 伴随着报酬待遇的增加。在职称晋升阶梯中,越接近塔尖,对知识、技能和水平的要求越高 ,所而带来的报酬待遇增幅也越大。因此,正如表2所示,职称晋升和报酬待遇的相关系数 是最高的。

建立科学合理的职称晋升制度,会有效提高提高体育期刊编辑对于报酬待遇的满意度,

对于体育期刊的稳定和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将这根“指挥棒”指挥得当,就能将 职称晋升作为一种长期的激励机制,起到其它激励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这也正是由提高内 源性因素的满意度来带动外源性满意度的提高,遵从治标先治本的事物原则。

首先,“提高门槛”、“择优提升”。只要正确认识职称晋 升机制的内在机理和建立科学合理的职称评定机制,就会充分发挥职称晋升的激励作用。

体育期刊编辑的职称是其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和学术地位的标志,只有优秀的人才可能 获得较高级别的任职资格。因此,编辑要获得职称晋升,必须立足于长期踏踏实实、勤勤恳 恳地工作,不断努力。体育高等院校往往在职称评定时将评价标准定的很低,致使进入评审 资格的编辑较多。但是由于名额有限,而且极少数人往往为达到晋升职称的目的,千方百计 地拉关系、找路子,影响了评审结果的公正性,这样就会使大多数人的心里产生不满情绪。 所以,要提高职称评价工作的“门槛”, 坚持“择优提升”的方针。

其次,“评聘结合”、“动态管理”。年龄与职称待遇的满意度呈高度显著负相关(表 3),p<0.005。这正说明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当职称晋升的可能性越来越少地依赖 于努力程度而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其他因素时,体育期刊编辑的实际满意程度就会下降。同时 ,大多数高校的职称评定实行终身制,即使不再努力的工作,也不会影响本身的报酬待遇。 而一个单位职称结构是有一定比例的,俗话说“一个萝卜一个坑”,职称高的“老编辑”如 果不退休,年轻的“小编辑”就永远不会向上一个级别晋升。职称终身制原则很大程度上限 制了年轻人的发展空间,抑制了年轻人的工作满意度,影响了体育期刊的长远发展。要想打 破这一弊病,就应该经常性的调整队伍结构,以保持体育期刊编辑的动态稳定。

普遍情况下,体育期刊编辑在晋升上一级职称后五年,方可进行更高一级职称的申请。 聘期为五年,在五年间职称不会有任何变化,即“评”就是“聘”。现阶段,可以采用“评 聘结合”的制度,就是个人在现有职称满五年后,都有参评更高级别的权利。进入到第一个 门槛参“评”的编辑,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即为评上了下一级别的职称;但还有第二个门 槛才是“聘”,是对满足更高要求的编辑择优进行“聘任”,聘期为一年。然后还要保持一 个“动态管理”的方法,即在每一年的聘期将结束时,按照考核标准对所聘任编辑进行考核 ,不合格者解聘,达到聘任标准的由“评”晋升为“聘”,这样就形成一个“动态管理”的 职称评定制度。被聘到高一级别的人员会受到激励,促使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进军;也使得 未被聘任的编辑能够找到自己的不足, 调动他们奋发向上、迎头赶上的进取心,争取下一次 的晋升。必不可少的良性竞争会有力地促进编辑的工作满意度,也会使编辑队伍的水平很快 得到提高。

5.2.3 全力满足编辑专业深造愿望的实现 1)合理配备编辑部人员。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布的《期刊管理暂行规定》指出:创办 期刊,应有健全的编辑部,有符合本专业要求的专职主编及一定数量的专职编辑。月刊不少 于8人,双月刊不少于5人,季刊不少于3人,并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编务人员。[10]

我国大多数体育期刊出版社的现状是:编辑部人员配备不足额,还兼管其它工作,有的 甚至没有专职编辑。西方一些有影响的大出版社都有健全的编辑机构和素质优良的编辑队伍 。美国大一点的出版社都单独设立编辑机构,小出版社才将编辑部门与出版部门合并。 [11] 要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文件规定,借鉴发达国家出版社的成功运作模式,出版社要足额配备 编辑部的人员,减轻体育期刊编辑的负担。建设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知识结构优化、富有事 业心和进取精神的体育期刊编辑队伍。这样编辑就可以从繁杂的工作中专职于本职工作,为 专业深造提供充足的时间。

2)为编辑创造更多的深造机会。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体育期刊编辑应当是博学多 才、“双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即为编辑专业和体育学科某一领域的行家里手,因为学术 和科研能力是一个编辑不可或缺的基础。体育期刊编辑要想成为“编研结合、以研促编”的 学者,那就要求编辑部一定要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深造机会。鼓励中青年编辑参加更高学历的 考取和进修;要增加全国体育期刊编辑,特别是中青年编辑的业务培训;举办各种层次的体 育期刊编辑培训班、研讨班;支持参加相关的各种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各学科年会,使体育期 刊编辑能够时刻掌握国内外的学术前沿动态,为提高他们的学术能力和理论素质更多的创造 深造机会。

参考文献:

[1]黄鉴华.高校图书馆人才引进困难与流失严重的对策[J].广西经济管理干 部学院学报,2002,14(3):84.

[2] 张晓义,李勇勤.对体育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调查研究的必要性探讨[J].首都 体育学院学报,2009,21(3):296.

[3] 曾明,秦璐.工作满意度研究综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22(1):10-104.

[4] 朱敏,李永禄.我国国企与国外企业家工作满意度及激励因素比较[J].上海经济研 究,2002(1):66-72.

[5] 陈旭雯,朱芝洲.对职称晋升制度的理性思考――基于“竞赛理论”的一种分析[J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6(1):9.

[6] 王慧.探讨高校教师职称晋升的政策与实践[J].经济师,2006(7):120.

[7] 汤德森,周太山. 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造的原则[J].湖北社会科学, 20 05(1):147.

[8] 熊苹.建立高绩效的工作环境[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5(6):60.

[9] 刘志霞.以人际关系为切入点做好思想政治工作[J].科学文汇(中旬刊),2009 (7):237.

高级编辑职称论文篇3

校对是由校、校雠、校勘演化而来的。我国自从有了文字以后,有文献记载的是距今约2800年西周宣王时期正考父校先商王朝的《商颂》,再延续至西汉的刘向,随着历史的进程在不断地演化,使现代校对的发展也具有了百年的历史[1]。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改革开放,相继颁布了《关于加强校对工作实施〈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议》和《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等文件,出版了校对论文集《校对的学问》和校对学著作《图书校对学》。这些凸显出校对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校对是一门具有自身特有规律的不可替代的专业。

作为医学期刊一个分支的肿瘤学期刊,所涉及的内容面广而专。近三十年来,癌症死亡已位居人类各类死因的第一位。人类为了征服癌症,深入不断的进行着从分子生物学基础到临床诊疗水平提高的研究,不懈地探索治愈肿瘤的新理论、新指标、新方法,新技术等。在这样的背景下,肿瘤学期刊所含信息量是浩瀚如海,如何确保出版物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质量是关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和《图书质量保障体系》都明确指出“坚持质量第一”。校对是保证出版物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样在肿瘤学期刊中校对也是一个重要环节,肿瘤学期刊是“双需,即需要医学肿瘤专业知识、需要专门的出版职业训练”及“双校,即校异同、校是非”并存[2-5]。在校对环节里校对人员必须不断吸取肿瘤学专业新知识,增强完善出版标准规范化的能力,来更好地适应肿瘤学专业突飞猛进的创新和发展。

肿瘤学期刊的校对工作是用1只“红色笔”在文稿上订正错误,各级校对人员必须在特色、工作模式、职称方面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方可保证期刊的质量。

2.1 特色定位

肿瘤学期刊的特色定位就是“肿瘤特色”。在这样特色专业期刊中涉及了各种法律法规,基金项目资助,专业术语使用表达等方方面面。

肿瘤学术语使用表达也具有自己的特色,这是因为肿瘤学专业的很多研究是处于前沿科学,拥有众多外来语的翻译词汇,反映为音译、意译、音意兼译、照抄不译的使用方法。达成外来语翻译方法共识并汇总为指南是有据可查的,但有些最新信息的外来语翻译词汇还是“百花齐放”。这些尚未标准规范化的词汇给校对人员带来很大的困惑,而且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核对各种资料,形成自己期刊的统一表述。除此之外,国家就加强期刊的标准化管理工作所颁布的一系列的法规和条例也是一种“特色”。编校人员应严格准确执行GB/T 3179—92《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GB 6447~86《文摘编写规则》;GB 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新版国家标准GB 3100~3102—93《量和单位》等法规和条例,使期刊从目次页、标题、作者署名、工作单位、通信地址、基金项目、关键词、中英文摘要、图表、正文中文字的用法、量和单位的使用、书眉、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字体字号的选择等达到标准化规范化,这种标准化规范化也是肿瘤学期刊的“特色”。

具有初、中、高级职称的校对人员顺应时代的要求,在这些“特色”环节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标准化规范化是衡量期刊质量的重要指标,校对工作是保证质量的主力军。校对职称的变迁是社会进步,科技快速发展的需要,呼唤着文化、科技创新,呼唤着人类尽快征服癌症。

2.2模式定位

肿瘤学期刊实施“编校合一”的工作模式,校对以“校异同”为重心转移到以“校是非”为重心。肿瘤学期刊的“编校合一”实质是,编辑或校对人员的角色均是编辑兼校对,只是同一文稿的不同校对流程分别由不同人员承担。编辑中有校对,校对中有编辑,编辑与校对的环节只是工作流程的角色转换。肿瘤学期刊“编校合一”的模式使编校人员能更深刻理解、体会编辑加工及校对的内容,正确掌握编辑加工整理与校对的内容,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编辑加工整理的内容包括改正知识性、科学性和文字、语法、修辞、逻辑、标点符号、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以及文理不通的语句,对稿件进行润饰提高,规范统一法定计量单位、数字用法、外文字母的大小写、前后格式一致,核对引文,推敲标题等,按编辑的要求做到“齐、清、定”。

校对的内容包括消灭排版、文字、数字、符号、标点、图表及格式错误,注意知识性差错、病句及语法性错误,注意人名、组织机构名前后统一,弥补版式设计工作的疏漏,改正排版造成的差错,保持多人校对时的体例统一,检查原稿和校样是否齐全,核对页码是否衔接,核对标志文字中封面、版权页位置、刊名、出版单位、出版时间,根据正文核对目录、保证所标页码与正文中相应内容所在页码一致,核对书眉文字与相应内容一致、书眉内容应符合“双高单低”的规则,检查序号、检查呼应内容,检查图文格式和位置、检查标题体系、检查引文注文,通观校样检查版面,处理标题,检查图片,整理表格,检查复核校改之处,检查页面的下转上接之处。

专业、繁杂、细致的工作要求编校人员必备相应的肿瘤专业并取得出版专业职业资格,促进编辑加工质量与校对质量良好的循环和互动,真正达到“编校合一”的境界,有利于高质量的编辑加工和校对,有益于全面提高期刊的质量。校对职称从初级到高级的变迁,是肿瘤学期刊质量进一步提升的 “动力与合力”,具有高级校对职称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对校对质量的守护和保证。

2.3 职称定位

我国职称制度的改革,是为了适合用人制度的需求,适应人才成长发展的需要。通过职称评定,人才评价机制来规范管理人才质量[6-7]。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建立了以全员劳动合同制为基础的劳动聘用制度、岗位聘用制度、选人用人公开招聘和考试制度,建立了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用制度,建立了岗位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建立了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在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用制度中明确了应该有科学的结构比例、有明确的专业技术岗位职责要求。

肿瘤学专业的科研人员发表的最新、创新的研究内容,是与时俱进,“现在时”的反映,校对人员对这些内容也必须有同步理解把握的能力。要做到具备这种能力除了自觉加强学习相应学科的专业知识外,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校对人员是出版行业的主力军、领头羊。校对初级到高级职称的变迁就是紧跟时代的步伐,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变化与创新,为提高肿瘤学期刊的质量做出了可靠的保证。

3.结束语

21世纪我国将进入一个新的全面发展的阶段,我国肿瘤学期刊在世界的医学研究中必须占有一席之地。肿瘤学期刊行业面对激烈的竞争,要不断创新优化。肿瘤学期刊的特色,选择了“编校合一”的模式,校对在初、中级职称上增设了高级职称,必定在提高校对质量上发挥职称功能的优势,切实在提高肿瘤学期刊质量中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鲁翠涛,赵应征.我国科技期刊的校对研究及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4):742-744.

[2]周芳,刘洪娥,张大春.我国科技期刊的校对研究及发展趋势[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6,20(5):34-37.

[3]张元芬,俞军,杨志明.正确认识和处理科技期刊编校合一[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0,11(6):401-403.

[4]吴兆荣.浅谈编校合一中的校对定位[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2):310-311.

[5]汪碧蓉,杜玉环.论书刊出版的编校分合[J].编辑学报,2002,14(5):365-366.

高级编辑职称论文篇4

了解晋升的细节,做到心理有数:

1、首先了解单位对刊物的要求,有的单位没有严格的要求,只要发表就可以,有的有严格的要求,必须要发到什么类型的刊物或者是某某刊物上,这个之前要做好详细的了解;

2、了解具体晋升材料提交的时间,让自己有充分的时间做准备;

3、了解清楚,你目前晋升职称所需发表的论文数量的要求,为选择期刊做准备; 如何做好职称论文的写作:

1、如果是第一次写作学术性的论文,最好要了解清楚所投期刊对写作格式的具体要求;

2、课题新颖这是每个期刊都会要求的,但是不新颖的不一定也发不了,这个需要和编辑搞好关系,或者可以请机构代劳;

3、文章的重复率,引文要有但是不要多,现在超过30%以上引用其它文章的原则上都不会被录取;

4、写作的周期,从查收资料到初稿完成的时间大致在30-40天左右;

选一本好的杂志发表:

1、杂志分核心期刊、国家期刊、省级期刊,(现在一些期刊为了增加收益都增加了增刊这类型的尽量不要投,另外省级期刊的认定并不一定是写省名称的就是省级期刊,之前有作者咨询比如:广东医学,就误以为是省级期刊)

2、越是核心期刊,审稿的时间越长,相应的含金量也会越高,想要发表核心期刊的作者一定要看清楚对投稿的要求,另外这类期刊永远都不会缺少稿源,所以

论文格式网-专注于论文格式解析

建议你如果有合适的发表渠道尽量选择发表渠道来发。

3、和编辑沟通要尊重她,因为她是为你帮事的人,她如果帮你去落实了,你会很快的得到结果,如果因为你态度不好而没有得到她的帮助,我想损失的只有你自己。

4、如何选择放心的机构来帮你发表论文,我看了大家在这个贴子前发的总总评价,感觉现在的机构真的假的太多,诸如收了审稿费就打不通电话的等等这些,我想大家还是引以为鉴。

高级编辑职称论文篇5

中途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7-6444-02

Design of .NET Based B/S Research Management System

WANG Zhen-li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zhou University, Dezhou 253023, China)

Abstract: Using layered design ideas of Dot Net environment and C# language, SQL Server2005 database a interface friendly B/ S version Research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was built. Based on development Background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t was divided into various modules:paper management module, works management module, patent management mod? ule, project management module, award management module, special management module, career promotion module and sys? tem management module,etc.

Key words: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database; B/S structure; role; modular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琐碎而又复杂,手工操作工作量非常大,不仅容易出错,而且进行统计和计算,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开发一套根据高校自身特点的量身定做的科研管理系统,实现管理高校科研工作的自动化和规范化,不仅能够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无误,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对有关科研成果信息进行统计和计算。因此能够极大地提高科研信息管理的效率。通过对我校科研管理的需求的调研,并考虑到科研管理人员使用的便利性,系统既要方便科研管理部门科研处的监督管理,同时又要方便协调各院、系、部各层级的科研管理工作,系统需具备录入、修改、删除、查看、统计、汇总等必要功能,同时要考虑管理系统人机界面的友好性和易用性,还要采取措施保证科研管理系统的安全性,防止系统数据被非法修改、删除和破坏。

1系统功能与设计

该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包括如下基本功能:

①论文管理功能:论文级别分值对照:查看论文级别所对应的分值;刊物级别认定:查询与编辑刊物的名称、类型、级别、认定年份等信息;论文管理查询:用于对作者的论文进行录入、编辑和查询等;论文审核查询:管理员可以对提交的论文进行审核和查询等;论文综合查询:用于查询作者论文的分值和审核进度等信息。②著作管理功能:提供作者著作成果信息的录入、编辑、查询等功能。③专利管理功能:提供教师专利信息的录入、编辑、查询等功能。④获奖管理功能:提供教师获奖信息的录入、编辑、查询等功能。⑤立项管理功能:提供教师立项信息的录入、编辑、查询等功能。⑥专项管理功能:提供教师专项信息的录入、编辑、查询等功能。⑦系统维护功能:人员管理:提供科研人员信息的录入、编辑、查询等功能;密码维护:用于对科研人员的密码进行修改。

各模块之间并非各个独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关联在一起的,从而使本系统能够完成设计目标。系统有3种不同角色[2]:校级管理员、院系管理员、一般科研人员。不同角色可做不同的操作。每个角色具有自己不同的权限。①管理员角色:校管理员亦可以操作自己的信息。可以浏览、编辑、新增、删除学校的公共信息。审核申报的项目和成果,浏览和编辑项目和成果信息、项目经费和成果经费、科研分数等信息。②院系管理员角色:院系管理员亦可以操作自己的信息。但是只能浏览、编辑、新增、删除自己院系的公共信息。审核申报的项目和成果,浏览和编辑项目和成果信息、项目经费和成果经费、科研分数等信息。③科研人员角色:科研人员登录系统后可以操作属于自己的信息。可以申报自己的项目和成果、项目经费和成果经费、浏览查看自己的项目和成果信息、浏览查看自己的科研分数情况等权限。

2科研管理系统的功能框架设计

基于以上对科研管理系统具体功能的分析,可以画出如图1的系统功能框架图:

3数据库中主要表的设计

获奖分类信息表主要用于存储获奖项目的序号、级别、位次、得分和备注等信息。获奖信息表主要用于存储获奖项目的序号、编号、成果名称、获奖名称、颁奖部门、等级、时间、本人位次、是否政府授奖、基本分值、最终得分、院系审核、校级审核、职称编辑时间、备注等信息。立项信息表主要用于存储获奖项目的序号、编号、横纵向、理工社科、项目名称、项目层次、来源、时间、有无资助、到位经费、是否合作单位、合作人数、本人位次、立项分值、经费分值、本人得分、院系审核、校级审核、职称编辑时间、备注等信息。项目分类表主要用于存储获奖项目的序号、项目来源、级别、立项分值、经费分值、文理分类、备注等信息。

4系统具体实现

1)立项类别管理:科研人员可以进行查询;院级管理员的权限同科研人员的权限相同;校级管理员可以进行立项类别的新建、查询和删除等功能。新建项目必须校级管理员执行。

2)立项管理查询:科研人员可以新建项目,在选择课题来源时,课题级别和立项分值会自动弹出;院级管理员可以新建项目和查询本院已存档的项目,并且对这些项目个别信息进行修改和删除操作;校级管理员可以新建项目和查询以及修改和删除全校存档的项目。

3)立项审核管理:科研管理人员不可以进行操作;院级管理员可以对该院的科研项目进行审核管理和删除操作;校级管理员可以对全校的科研项目进行审核管理和删除操作。

4)获奖分类管理:科研人员、院级管理员、校级管理员都可以查看获奖类别信息。

5)获奖管理查询:本界面科研人员可以新建自己的获奖信息,不可以查询;院级管理员不仅可以新建获奖信息,还可以查询该院所以获奖信息,也可以对获奖信息进行修改;校级管理员可以新建、查询和修改全校获奖信息。

6)获奖审核管理:院级管理员可以进行查询该院获奖信息和对获奖信息进行审核修改和删除操作;校级管理员可以查询全校获奖信息,也可以对全校获奖信息进行审核修改和删除操作。

5总结与展望

科研信息管理系统是典型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实现高校科研工作管理的系统化和规范化,也是高校信息化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科研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不仅节省了大量繁琐、重复的、机械的劳动,同时保证数据的精确完整无误,方便实现对教师个人和部门单位的科研成果进行精确的统计与汇总,使一些计算过程繁琐且数据量大的工作能够自动计算完成。未来要对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金志力.NET架构的核心开发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刘晓华.精通.NET核心技术原理与构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3]赵学良.Servlet与JSP核心编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高级编辑职称论文篇6

(一)坚定正确的政治素养。期刊作为出版物的一种形态,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的传播与进步具有重要作用,优秀的期刊有利于提高公民素养,因此,编辑对作者的文稿进行加工具有文化导向作用,经过编辑加工修改的文稿融入了编辑的精神文化劳动。期刊是党和国家宣传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期刊编辑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思想素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决贯策党的基本路线,加强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使编辑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鉴别力。编辑应具有政治敏感性,对涉及宗教、民族、外交、政党等主题的文章应遵守相关的报道制度,高校期刊编辑应对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保持清醒头脑。没有坚定的思想政治素养就会偏离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方向,政治素养是高校期刊编辑的基本必备素养,离开政治素养谈其他素质都不切实际。期刊编辑在整个出版过程中应始终注意增强出版物的思想性,把好政治审稿关,使编辑工作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编辑工作既是社会化的精神文化生产,又是编辑个人的文化劳动行为。期刊编辑工作汇聚了编辑个人的智慧和创造性劳动,期刊编辑每天要面对重复的选题、组稿、审稿、加工、编校等工作,要不厌其烦地接收作者的邮件、接听作者的电话询问,这些工作都要循环往复地进行,如果没有对编辑工作的热爱和奉献精神,很容易产生厌烦和急躁情绪,进而出现抵触态度,影响到期刊的质量。这里提到的热爱很重要,如果没有“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期刊编辑就会在日常单调重复的工作中失去工作兴趣。有调查显示,在我国有70%的人存在职业倦怠现象,而在这70%的人中,编辑和记者的职业倦怠率占38.3%,所占比例较高,可见编辑职业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因此,编辑必须耐得住寂寞,要有坚守、有担当,每名高校期刊编辑都应该具备爱岗敬业的编辑职业精神。(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无论面对的是社科类期刊还是科技期刊,期刊编辑都需要具有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工作作风。高校期刊编辑所处的环境不同于一般期刊社的编辑,高校是科学研究的集中地,高校期刊编辑要时刻保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编辑对待来稿稿件要用科学的态度,客观公正地依据事实进行处理,对待稿件的内容要遵循客观事实,对于社科类稿件要把握住政治方向正确、思想内容健康,学术性稿件要符合科学原理和科学规律;二是对待作者的新观点、新技术、新思想,要敢于同作者进行探讨,不盲目崇拜权威,敢于质疑学术权威的某些观点,敢于提出意见、进行争鸣;三是高校期刊编辑要不断学习,用最新的科学知识武装自己,对“伪科学”的观点和思想要学会鉴别,并进行坚决抵制,学会运用实践来检验事物的真实性。

(一)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作者投来的稿件我们称之为“原稿”,印刷出版前的稿件称为“样稿”,从原稿到样稿能够体现出编辑的语言文字功底,这也是编辑加工活动的重要环节。一些作者的文字能力比较差,在投稿文章中经常会出现病句、标点乱用、语词不规范等现象,对编辑的语言文字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由于现在的编辑很少有中文系汉语言专业毕业,许多编辑的语言文字基础较薄弱,期刊的编校质量主要体现在文字水平上,所以,期刊编辑应该加强对语言学、词汇学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对汉语词汇和句法认真学习,能够熟练掌握汉语中常用词汇的结构和意义、病句的主要类型、标点符号的用法等基础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能力,这也是提高期刊编校水平的关键。(二)熟练的专业技术知识。作为一名高校期刊编辑,应具有丰厚的编辑理论知识水平,而且在自己从事的期刊领域还应该达到“精”和“专”。无论在大学学习何种专业,只要从事期刊编辑工作就应该认真学习出版理论知识,作为期刊编辑应掌握编辑学科体系的结构和基本内容,了解当前的学科热点及发展方向。对编辑专业知识的掌握主要是指出版专业编辑实务知识的学习,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包括对期刊编校规范的学习,对文稿体例格式的规范处理能力、对出版流程的熟悉程度等方面。这些编辑专业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实践,也就是说,编辑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后,必须结合工作实践,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提高自己的岗位技能,胜任编辑工作。高校期刊编辑应至少具有一门专业学科的特长,熟悉学科专业知识的科学内涵,及时掌握、了解学科研究的进展和最新成果,力争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三)广博的综合学科知识。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特点是学科的交叉融合,因此,作为一名期刊编辑除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必须了解和通晓自然科学、美学、哲学、社会学、新闻学、管理学以及文化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所以,有人称编辑为“杂家”“功夫匠”。目前高校期刊多为学术型期刊,投稿作者大多为研究生或博士生,作者的层次水平较高,这就要求高校期刊编辑必须在知识层面上广博宽厚,做好知识储备,一名高素质的期刊编辑必须具有一专多能的本领,这样无论涉及到任何领域的文章都能游刃有余地加工处理,达到驾轻就熟。

三、与时俱进的创新力

(一)编辑管理能力创新。根据目前信息化的时代特点,编辑要从日常的工作管理上进行创新,对于传统的约稿、投稿、审稿、稿件处理的流程和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当前的时展需要。由于期刊出版不同于图书出版,期刊传播信息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因此,期刊编辑不能坐等来稿,必须思想敏锐、观点新颖,主动改变观念、创新思维,在对作者投稿方面应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根据作者的来稿登记建立作者信息库,掌握作者信息,便于对以后的重点作者进行约稿;二是实施情感沟通,加强同作者的感情联络,培养年轻的高水平作者队伍;三是对于一些水平较高的投稿作者,适当开展指导和培训,提高作者的创作水平,使其为期刊写出更优秀的稿件。通过以上的管理创新,能够提高编辑部的工作效率,提高期刊质量,增强期刊的竞争力。(二)编辑技术发展创新。创新是时展的需要,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版界发生了大变革,数字出版已成为大势所趋。由于大部分期刊编辑部使用采编平台系统处理稿件,因此,编辑要熟练掌握操作平台系统的技术,紧跟时展。目前的稿件处理流程已经从人工登记发展到平台系统直接统计记录,编辑可在网上对来稿进行学术不端检测、送审稿、为作者发送退修意见、发送录用通知等,所有事情都可以在网上进行,期刊实现了由“印刷版”到“电子版”的过渡。编辑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对高校期刊编辑也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期刊编辑必须勇于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期刊编辑要在编校技能上下功夫,适应技术发展,为期刊的发展做贡献。

高级编辑职称论文篇7

大家好!

今天在这里参加我局的专业技术职称竞聘演讲,首先感谢组织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平等竞争,展示才能的机会。

今天,之所以参加演讲,一方面表明我对这次改革工作的拥护和信任;另一方面,通过这次演讲,锻炼自己的能力,展现自己的有限才华。我相信,通过这次竞聘活动我们会对自己有一个更全新的认识,有利于今后的工作。我今天竞聘的是编辑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

首先介绍自己的简历。

我,叫__,19__年出生,1983年参加工作,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86年从事播音工作,1990年通过考试调入__市广电局,17年来,一直从事采编播工作,先后担任过播音员、主持人、记者、编辑等工作。1999年获编辑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现任____主任。

我之所以竞聘编辑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我认为我具备以下条件:

一是具有吃苦耐劳、默默无闻、爱岗敬业的精神。

我衷爱所从事的新闻工作,对工作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从事广电工作以来,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从事哪项工作,都力求把工作做好、做实,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得到了领导和大家的认可。

二是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具备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工作技能。

从事广播电视工作以来,从播音员做起,踏踏踏实实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多年来虚心向老同志学习新闻专业知识,先后多次到省、州台进行业务培训,在10多年的工作中边学习,边实践,不但磨练了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也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目前,不仅在播音岗位游刃有余,对采访、撰稿编辑等工作也应对自如,同进还能熟练的进行非线性编辑制作,做到了采、编、播、制作于一身,多次成功完成了重大会议、重大节目的播音、采访、编辑、策划工作。主持和开展了社教部的各项工作,按时完成了各项宣传报道任务,特别是20__年,我接受了开办《____》节目,我经过认真的思考,把节目定位在面向农民,服务三农上,创作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服务群众的农业科技节目。在节目播出六年中,先后为农民朋友创作了100多期农业科技节目,深受农民的喜爱。

三具有从事新闻工作的敏锐性和判断能力,取得了较多的专业成果。

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以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自身努力,不但具备了政治的敏锐性和鉴别力,而且具备了从事新闻工作的敏感性,能够准确的捕捉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并进行认真的采访,深入的报道。有许多作品先后在省州获奖。20__年我撰写的论文《浅析电视__*创作》,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发行的《__*新论》一书中发表。20__年撰写的论文《浅谈____*精品》和《____*浅析》获第二届全国农业电视论文一等奖和三等奖,并在《____影视》刊物和《中国____》一书上发表,20__年撰写的论文《精品__*》和《主持人____》在省州听评会上获奖并在《____传媒研究》刊物上发表。并有幸参加了全国新农村建设电视节目采划会,得到专家的指点。

我选择今天的竞聘,一方面我觉得参与本身就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另一方面,我认为自己具备了中级专业职称的业务能力,目的就是无悔于最初的选择。给自己创造更广阔的空间,充分发挥潜在的能力,为新闻宣传工作多做一份贡献。

如果这次竞聘成功,我将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不辜负领导和同志们的期望。

一、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综合素质。

广播电视宣传工作是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生活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作。所以今后要做好这项工作,就要不断的加强学习,用新知识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在工作实践中锻炼自己,积累经验,增强业务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此,多次获得了局先进工作者。

二、发挥专业技能,努力创作精品,服务受众。

广播电视宣传工作是,是党和政府连接人民群众的纽带。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发挥专业特长,深入基层,进行有深度的采访和报道,多反映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多反映社会生活现实,弘扬社会主旋律,鞭挞社会的丑恶现象。多创作、贴进生活、贴进群众、贴进实际的精品佳作,丰富我们的自办节目。

三、严于律已、诚实守信、做好各项工作。

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遵守职业道德,虚心向老同志学习,遇事多思考、多请教,团结和带领大家做好各项工作。用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和做人宗旨与大家建立起和谐的工作氛围和深厚的友情,促进广播电视工作的开展。

高级编辑职称论文篇8

多年来,国内相当一部分出版社(特别是自然科技类出版社)实行按学科分工确定岗位的编辑业务体制。以学科划分编辑室,在编辑室中往往再划分学科组,按人头再细分各人分管的分支学科,责任编辑负责自选题至发稿全过程的业务。

在这样的运行体制下,为了“多出书”,不少出版社仍然以年发稿字数、附加品种数等作为对编辑人员个人的主要业务考核指标。组稿、审稿作为编辑加工的“编前工作”,难以与发稿字数平行地计算工作量,客观上淡化了策划、组稿、审稿的意义。显然,这不利于出版社的整体发展。

而且,编辑人员受学科分工的限制,为了完成发稿任务,即使有意愿、有热情,也不太可能主动进入相邻学科,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开展策划、组稿业务。在图书出版业日益激烈、跨学科全方位的竞争面前,尽管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却缺乏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造成潜在的策划效能浪费和市场效益缺失。

在这样的运行体制下,图书编辑室组什么稿、出什么样的书,书稿质量的评价,加工质量的控制几乎都完全取决于责任编辑个人,很难从整体上导入市场竞争意识进行有效的营销管理和指导性干预。“责任编辑”的意义从出版社内部来看,以不仅仅是某一部书的特定责编,而是出版社该学科的责任编辑了。换句话说,出版社某一学科图书出版状况,其整体规划上的独创性、系统性,其学术水平,其编辑构想,其稿件加工质量等等,无不取决于分管该学科的责任编辑的个人业务素养,而往往并不都准确地体现出版社的整体素质。例如,让一个具有多年工作经验且有进取心的编辑甲,或者让一个才工作不久、又对编辑工作缺乏全面认识和热情的编辑乙来分别掌管同一学科的编辑出版业务,两者的工作所反映出的、被读者认为是代表出版社水准的面貌会相差很远;或者是当主管A学科的责编的素质才干明显强于主管相邻的B学科的责编乙时,出版社A学科和B学科图书的选题质量、出版物质量就会出现明显差异。读者自然因此会认为:该出版社的A学科的图书质量高,B学科的则不行,造成出版社整体品牌形象的缺损。

再者,“编辑工作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工艺”。仅仅于此还不够,我们说编辑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工作,它的创造性体现在编辑人员构成用于指导完成选题、组稿和审稿的、带有独创性的选题构思、组稿构思和审稿构思(统称为编辑构思)上;编辑工作又是一种技术性工作,它的技术性体现在编辑加工、版式处理过程中严格维护出版社特有的格式、体例和整体质量水平,从而体现出版社出版物的整体个性即品牌特色上。

谈到编辑构思,一部书的作者在写作伊始,要先构思书的结构、取材和叙述方法,那么,编辑在编书之前,是否也有必要先完成一个构思呢?“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乎无算乎。”虽然选题还未列选,编辑人员的包括该学科出书规划、该书对应于特定读者对象的策划及其内容的编排结构、作者的物色及对其写作上的要求、该书的装祯设计思想、营销宣传方案等构思就应当初步形成了。从本质上讲,编辑构思同样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体现了因人而异的风格和个性。同样的选题,即使是为名家出专著,也同样可以提出不同的编辑构思,而按不同的编辑构思编出来的书,其风格、面貌和质量、水准都会有很大差别。如果只有作者的构思而没有编辑构思,编辑工作就成了只是技术性的加工整理工作,编辑活动成了被动盲目的行为。依赖于等稿上门,创造性便无从谈起,创造的喜悦和乐趣也随之消失。这正是编辑家和“匠”的区别所在。与过去相比,在今天图书出版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编辑工作早已不再仅仅是“为人作嫁”了。

谈到编辑加工,我们认为,只要做好了选题、组稿和审稿工作,完全有可能简化编辑加工的工作内容,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仅对书稿进行文字加工和单纯技术性处理的工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认为编辑加工是一门需要多学科知识的复杂技巧,是一门每个编辑人员都必须精益求精方能真正入门的基本功。

由上述可见,选题组稿(包括指导作者写作)审稿与其后的编辑加工相比,它们在工作性质、工作形式和工作内容上都有明显不同。具体反映在编辑业务中,就形成了各工作阶段责任编辑的职能的不同。

然而,那种按学科分工的业务工作体制使得编辑们疲于完成发稿任务指标,很难激励他们面向市场独立思维,以充分的自主性去关注选题策划、组稿、审稿,也就很难在较短时期内有效地调整出版社选题的整体结构,很难顾及组织跨学科、跨部门的大型工程诸如重点综合类丛书、文库书、工具书等等了。

而且,如果只有学科分工而无职能的分工,责任编辑被动地“死守”某一学科,在该学科范围内他必须交叉地进行多部书稿的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统改校样等工作,从而对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过于苛刻的要求。实际上,并非每一名编辑人员都既能从事创造性编辑工作,又能出色地完成技术性编辑工作的。尽管我们认为,精于编辑业务而成为全才、通才是可能的,但是人又确实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正如有人长于策划、而有人却适于行动一样,编辑工作中也是有人善于组稿、而有人却更长于编辑加工。加上人又各有所好,有人爱好组稿、思维敏捷活跃,有人则更喜欢独处、专心伏案推敲书稿。在只有学科分工的工作体制下,编审、副编审和编辑、助理编辑同样提出选题、进行组稿和编辑加工,从而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也不利于激励编辑人员积极钻研,提高业务水平,不利于调动各层次编辑人员的工作激情。

为了充分发挥编辑人员所长,量才用人,使每一名编辑都能各得其所;为了调动编辑群体的积极性,从整体上提高出版社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提高运营效率,增强出版社在行业内和国际图书市场的竞争能力,有必要在编辑工作中强化职能分工而淡化学科的分工。

我们既然承认编辑工作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工艺;编辑工作中有创造性工作、技术性工作和行政性工作之分;我们又既然承认编辑人员往往是各有所长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允许并鼓励编辑根据自己之所长,作为编辑工作过程中某一环节的职能编辑,以全身心投入于其中,发挥最大效能呢?“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关键在于确立一种新的工作体制,允许并激励编辑在某种范围和程度上自主地选择特定职能的编辑工作,身心交融地完成其“自我价值的实现”。

随着社会进步和文化产业信息化的发展,更新编辑业务及其管理体制早已成为发展创新的必由之路。而随着图书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改造早已沿袭多年的以学科分工为基本构架的工作体制,尽快转向以职能分工为主、以信息化手段为基础的新的工作体制。

在上面所述基础上,我们进入实践、操作层面,提出以高级编辑人员为学科带头人、建立职能分工新体制的具体设想:

(一)以学科带头人为组织和决策人,编辑组(室)内设立策划(组稿)、审稿和加工编辑等职能。策划、运营团队作为出版社保持核心竞争力的灵魂,绝对应当保留在社内运营体制的核心地位上。而技术加工环节,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在社内设立独立核算的书稿编辑加工公司,也可以通过社内的专业公司将部分书稿技术加工业务外包给社会上专业书稿编辑或公司去完成。

一部书稿付印前的业务运作,分为组稿和加工两大阶段。策划(组稿)编辑(以下简称策划编辑)的职能包括策划选题、组稿、指导作者写作并带动在其周围的审稿、加工人员形成的工作团队有序运转。组稿工作结束的标志为一个优秀选题列入社(室)出版计划,并伴之以一个完整、成熟的编辑构思的初步形成(可以反映在图书选题策划方案中)。

审稿编辑的职能为组织审查、完成对书稿的审读评价,提出完善的书稿修改方案,确认书稿质量并收定稿。审稿工作完成的标志为收定稿,伴之以审读报告(对书稿的鉴定评价)的产生。

加工编辑的职能为对书稿做文字加工和技术处理,使之达到符合出版要求、达到可以交排版制作使之能顺利作业的质量水准,并负责统改校样。

我们可以根据图书形态的进化,调整并完善对编辑加工的概念界定,从而重新定义加工编辑的工作内容。今天的图书,从以往传统的文字内容为主,以文带图,正文中有少量插图,或将插图集中在几页铜版纸上做成插页的“字书”,已经进化到以图带文,图文并茂的时代。图文浅显易读、版面生动活泼,不但更方便于阅读,迎合了读者大大提高了的阅读欣赏品位,“图书”之名副其实的进化也更新了编辑加工的观念。我们可以考虑将加工编辑、版式设计的技术编辑统称为技术编辑,其业务职能从只对书稿文字做编辑加工,扩展到包含书稿的文字、插图处理,图文的版式处理等书稿后端处理各环节。

在以策划编辑为核心的运作团队单位内,审稿编辑和加工编辑(或称技术编辑)均只对组稿编辑负责,由组稿编辑对他们进行业务监督和考核。

我们必须承认,策划编辑、审稿编辑是编辑室的高级编辑。他们的工作因人作风而异干起来各有不同,但并不是每个编辑人员都能胜任的。然而高级编辑的形成并不完全以职称为其唯一依据,领高级职称衔的编辑人员做专职的加工技术编辑、发行营销编辑以保证出版社正常业务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也是完全必要的(只要合理解决考核工作量、奖励机制等问题)。给每个编辑人员一定的实践体验时间,让他们在竞争中正确地认识自身的强长弱短,从而重新选择确立自身的职能地位,确立长远的、有自信的发展方向,也许是一种比较人性化的育才途径。这里还有一个对年龄与资历、能力与特长之间关系的观念更新的过程。

(二)实行职能分工后,原来各编辑之间的学科分工便随之逐步淡化,策划编辑可以在编辑室(组)所辖各分支学科内全方位开展活动。在策划编辑队伍和技术(加工)编辑队伍分别形成且相对稳定后,可以扩展到在编辑部甚至全社范围内打破学科分工界限,让策划编辑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展开活动。形象地讲,这犹如唐僧去西天圣地取经超度孙悟空那样,揭开如来佛五行山顶的那张“庵嘛尼叭弥牟”镇山压帖儿,石破天惊之下,必然有一批如孙悟空那样的策划能人(或称达人)脱颖而出。

(三) 在具备一定经营规模的出版社,选题、收定稿及其加工任务的安排可由编辑组(室)统一计划管理。一部书稿的策划或审稿编辑通常不再担任该书的加工责任编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版权页上,“责任编辑”一栏可以分解,或者以多人署名而策划编辑领签。在质量管理上,除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质量管理之外,还可以实行自后向前的纵向质量管理,即加工编辑监督审稿编辑的工作质量,审稿编辑监督策划编辑的工作质量。这样做有利于互相监督促进,提高编辑各环节的圆滑运行。

(四)推行职能分工体制的关键之一是工作量的考核方法问题。策划、审稿必须要能独立地与编辑加工平行地计算工作量并作为年度考核指标。

前面已经讨论过,策划、审稿和编辑加工在工作性质、工作形式和内容上都不同,单用字数来考核三者的工作量已变得不合理,因为组稿字数、审稿字数和发稿字数三者所分别表征的工作量并不等值,至少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关系。不十分确切地举例来看,如果说组稿20万字等值于发稿20万字的工作量,审稿20万字则很难与前二者等值。即便是出于鼓励将编辑工作的重心前移,暂定三者等值,那么组稿40万字、审稿40万字和发稿40万字的工作量也肯定不能等值。而只有设立能对三者作相对等值的考核指标,才能顺利解决诸如奖金分配、工作分配、职能的自身确立以及工作量统一考核等一系列管理问题。

考虑到鼓励编辑前移工作重心,从策划选题开始就重视工作质量,我们设想用一种粗略的非线性的积分制来统一评估考核三者(即组、审、编)的工作量。为了进一步说明,我们使之具体化:

假定以20万字稿件计,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三者的工作量被认为基本相等,定为10分,则给出下表供讨论用:

20万字 组稿10分/ 审稿 10分/ 编辑加工10分

40万字 组稿15分/ 审稿10-15分/ 编辑加工20分

60万字 组稿20分/ 审稿 15分/ 编辑加工25分

选择这一组数值仅仅是为了形象地描述我们的设想以引起讨论。如果设想合理,这一分值系统的合理确立并不很困难,更何况它是可以根据出版社的经营方针和经营情况的变化而调整的。

实行积分制统一考核年度工作量,譬如可以设定助理编辑年工作量为60分,编辑为100分,副编审、编审为120分。以此确定个人年度工作内容和计划。编辑室的工作计划在此基础上综合而成,它带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随机性。编辑可以以组稿为主,也可以以加工为主,根据出版社编辑人员的实际状况,在过渡时期,应当鼓励编辑人员逐步过渡,即大部精力扑一头,或在学科带头人的指导下做组稿工作兼做少量加工发稿,或主要做案头的编辑技术加工兼做少量的组稿工作。

在当前图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状况下,应当从运营管理体制上鼓励编辑人员将工作重点放到策划选题上去。只有多策划好选题,多出适销对路、重印率高的好书,才是出版社的发展出路所在。策划、组稿编辑工作出色应当重奖。最终,一个出版社编辑人员的合理结构一定是:

策划编辑人数≤审稿编辑人数≤技术加工编辑人数(含外聘编辑)

高级编辑职称论文篇9

编辑中心制是与记者中心制相对立的两种编采运作模式。下面试从二者的对比说明,讨论一下编辑中心制才是适应当前社会现实的编采运作模式。

1.新闻报道过程中倚重的对象不同

记者中心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学习苏联新闻采编制度的结果。它参照政府部门的机构设置,在媒体内部设立数量众多的记者部,记者部下建条线记者群,负责报道各条战线的工作和生产情况。在这种制度下,记者的作用远大于编辑。一方面,记者决定了新闻来源。记者人数众多,在媒体中占绝对优势,而且都是“第一线”人员,处于中心位置,为版面提供各条线的新闻;而编辑只是负责编辑版面,按照条线重要程度安排新闻稿件的“二线人员”,没有获取新闻来源的权力。记者如果不提供稿件,编辑就“无米下锅”。另一方面,记者决定着新闻产品――版面、节目的内容、风格、层次。编辑的功能主要是进行新闻稿件文字加工,做标题,划版样,而不能策划报道、组织稿件。换句话说,编辑对记者选择新闻、判断新闻价值、采访的深度和广度无从把握。所以,新闻报道基本上是记者思想、水平的体现。

编辑中心制则与记者中心制相反,它是以编辑为主的机制,由编辑来领导记者的机制。在这种制度下,编辑根据受众需求规划组织版面,按照版面所需安排记者采集新闻来源。编辑的地位不再是陪衬的“绿叶”,而是为记者所簇拥的“红花”。编辑可以直接分派记者采访任务,要求记者提供新闻稿件,并参与到记者工作成效的最后评定。编辑成为了“找米下锅”的主导者,决定着新闻产品呈现的风貌。此时,新闻报道就是编辑思想、水平的体现。

2.新闻报道呈现出的效果不同

记者中心制下,所有报道主题基本是各记者部主任与辖下记者商量敲定的。记者提供的主要是自己所联络行业的新闻或生产信息,对条线以外领域的新闻不大关注。例如,教科文卫部的选题会,就是跑高校、中小学、医院、文化、科技条线的记者分别报出各自条线最近的动态,然后部主任分别确定可供报道的选题。各记者管好自己负责条线的新闻就好,对别条线的选题不仅不参与讨论,甚至还默默遵循着一个“行业潜规则”――不踩别人的线。从而最终获得的新闻产品体现出来的版面特点就是:行业性、工作性较强,报道语言僵硬、呆板;版面风格不统一,内容较为零碎、散乱;读者兴趣体现不够,相关性、趣味性、时效性较弱。

更严重的问题是,记者队伍多而杂,大半为刚步入媒体行业的新生力量,受历练不够的约束,对新闻报道的把握较难以到位,记者的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记者与编辑脱钩,采编主体的记者单独作业,报道思想互不统一。种种弊病导致版面的整体素质下滑,版面风格和版面思想紊乱。

编辑中心制将打破目前普遍的记者各部门间、部门内各条线间以及记者与编辑间平行、封闭的局面,建立起树形运作模式,总编辑把握方向,编辑组织策划新闻报道,记者落实编辑安排的采访任务。由编辑站在全局角度统筹版面,可以增强编辑、记者间的互动交流,保证版面的整体协调性,而且不同于条线记者受各条线提供信息所累,编辑可以排除许多不必要的生产信息或宣传信息。再则,编辑多为拥有十几年新闻工作经验的老记者出身,依靠编辑来把关版面,可以保证版面质量,最终实现清晰版面思想和版面语言。

3.对行业发展的影响不同

记者中心制赋予了记者无上的权力,形成了兴盛一时的“无冕之王”称号。当新闻报道的权力局限到记者个人身上,尤其是队伍庞大、良莠不齐的记者群体上时,行业腐败将难以控制,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红包”、“软广告”、“假新闻”等等腐败现象随着经济大潮淹没媒体行业,至今不得偃息。

编辑中心制建立精良的编辑队伍,从受众需求角度出发考虑版面安排和报道主题。编辑与记者的关系是垂直、互动的,两层面共同参与新闻策划,担负报道任务。这种结构下,不仅利于业绩考量,也便于透明操作。失去报道权力的记者将不得不把“无冕之王”的桂冠还给新闻事业,人数最多的记者队伍受到约束,再加强监督人数较少的中间管理阶层的编辑队伍,腐败将不会如今日这般泛滥。

在具体构想中,现行的部主任一职撤销,设置“总编辑――编辑――记者”的采编人员结构。

总编辑把握全局方向,召开编辑群会议,决定一些具有重大政治、经济影响或会影响媒体风格的头条、独家新闻的报道。

编辑是编采机制中的主导力量,“上承”总编辑,“下启”记者。由于编辑层面担当大梁,所以具体职称上肯定不能笼统地一类归之。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比较成熟的经验,设置“编辑”、“助理编辑”、“初级编辑”等,③也可沿用我国已有的“高级编辑”、“中级编辑”、“初级编辑”等称号。但编辑的功能认知上要导正,“高级编辑”的职务应相当于国外的“编辑”职务,依此类推。高级编辑的权力是很大的,刊登或播出什么,基本都是高级编辑说了算。总编辑、高级编辑统属金字塔最高点的编辑部,部里编辑经常交流,确保编辑思想一致,以形成和维持媒体自身整体的观点与价值。

处于基石地位的记者群,则要转变观念,改变记者与版面间的对应从属关系,集中精力发挥自身报道能力。编辑与记者之间的联系将会更直接、更迅速。现有的部主任一职其实是记者中心制下对记者地位拔高的表现。制度改革之后,明晰的编辑和记者职称体系将把部主任的职权划分开来,改善现在媒体分工模糊、责任不清、记者一手抓的状况。

三、建立适合我国的编辑中心制关键在编辑角色的重构

在前两部分的论述中,笔者已提出了适合我国的编辑中心制的大概模式。要真正建立成熟完善的编辑中心制,我们首先应该区分和认清目前国内的编辑与编辑中心制所需要的“编辑”是不同的,以现在的编辑队伍是无法实现真正的“编辑中心制”的。

1.工作内容不同

目前我国的编辑们主要的工作就是:写标题、画版面、文字加工等,这种层次的编辑人员相当于国外的Copyeditor,仅仅是编辑中的“技术员”。而编辑中心制下的编辑是负责新闻策划、组织稿件、编排版面等工作的,他们才相当于国外的Editor。

2.在媒体单位构成中的职能角色不同

目前我国媒体行业中,记者和编辑之间的关系在职能角色定位方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记者与编辑平行设立,编辑只是技术人员,很难干涉记者工作,记者也不屑于听取编辑意见。另一种是编辑基本上作为媒介的行政领导出现。虽然这种编辑掌握发稿权,处于中心位置,但他的定位也不是编辑中心制设定下的编辑角色定位。一方面,权力给他带来的影响跟记者中心制差不多,只不过换成很多企业在搞宣传和公关活动时绕过记者,去找编辑。另一方面,这些编辑很难令人信服地指导记者的采访活动,在业内,此类编辑被认为是非专业的。

编辑中心制下,编辑定位在中间管理层,处于总编辑之下、记者之上。记者对编辑负责,听命于编辑。编辑拥有安排记者采访任务,派遣记者出外报道,评定记者工作成效的权力。

由于当前媒体安排给编辑的工作仅是些技术活,编辑不需发挥太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人们往往认为排版技术熟练、善美工、精文字的人就可以胜任编辑工作,甚至认为作家、语言学家、文学评论家等语言文字功力深厚的人天然就是一个优秀的新闻编辑。

编辑中心制的建立,将意味着编辑地位的空前加强,意味着编辑对新闻报道质量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也意味着现代新闻传播事业对编辑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编辑要具备“出色的新闻意识”、“拔尖的策划能力”与“和谐的组织才能”。

“出色的新闻意识”是最基本的,编辑必须是经验丰富的老记者,具有建立在丰富的传媒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新闻理解能力。他承担着实质上的“把关”工作,是“守门人”。编辑的新闻意识应该是最优秀的。报道主题的确定,报道重要程度的判断都是由编辑完成。

“策划能力”是指组织、筹划重大新闻报道活动的能力。重大新闻报道的好坏是评价一个媒体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许多世界知名媒体往往是因重大新闻报道出色一炮而红。如《纽约时报》之于“水门事件”,CNN之于“沙漠战争”等。

“和谐的组织才能”在编辑中心制中成为编辑的要件。因为编辑处于中间管理阶层,他要完成完美的新闻报道必须要组织领导好下面的记者阶层?熏协调安排记者完成采访任务,尤其是重大新闻报道、大型活动直播,更是考验编辑组织能力的时刻。

分清了二者的不同后,我们也就认识到建立适合我国的编辑中心制,关键在于编辑角色的重构。新闻编辑是什么呢?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职称、职务概念,而是一个新闻信息的加工者、把关者、综合处理者、编采活动的组织者、统筹决策者的概念,这就意味着它包括了编辑、责编、主编、终审总编等专业人员。新闻编辑作为一个编采层级体系的统称,它必然要体现传媒的集体意志,对传媒的发展方向产生直接的影响。也可以说,当我们把编辑当作个人来考虑时,他实际上是以个人的方式体现着传媒的集体意志。当我们把编辑当作一个集合概念来研判时,他就是传媒运作的谋划者、操作者。④只有以这种类型编辑为中心建立起来的编辑中心制才是能改变我国现状、完善成熟的编辑中心制。

1.它是改变新闻报道疲软之势的“强心剂”

“编辑中心制”强调和突出的是媒体的编辑思想,并将这种理念贯穿在高效的运作管理之中,编辑、记者各司其职,分工明确。编辑依据整体报道思想,组织、指挥记者进行有目的的采访,并及时做出有社会影响力的贴近社会、贴近百姓的报道;记者把发现的新闻线索与编辑联系,依据编辑部的意见进行采访,稿件自然与媒体的整体思想相一致。它将有效改善当前新闻报道中版面风格和版面思想紊乱等弊病,让媒体面貌焕然一新、统一清晰,一扫萎靡之气。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有些媒体已在事实上开始了编辑中心制的实践。如北京、广州的某些媒体编辑,已成为策划稿件或策划版面的编辑,从而形成了90年代末至今京广媒体在全国的强势之态。

2.它是整顿媒体行业不正之风的“紧箍咒”

建立编辑中心制,形成总编辑、编辑、记者三个层面的树形管理模式,把权力集中到少而精的中间阶层,记者不再拥有强大权力又不受监督掌控,将有效治理目前庞大而鱼龙混杂的记者队伍腐败失序的状况,亦将便于加强对权力的管理和监督,是防止整个媒体行业大面积权力滥用情况出现的“杀手锏”。

3.它是拓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闻事业“开山斧”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新闻事业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进一步拓展思路,拓宽领域,建立新的以适应市场经济机制的新闻事业。编辑中心制正是改变原有制度、解决目前众多难解之题的新尝试、新方向、新希望。

记者中心制已愈来愈不适应于现实需要,小修小补的改革也并没有带来整体现状大的改变。与其痛苦于现状的持续低迷,不如承受阵痛,破除记者中心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编辑中心制,从新闻报道至媒体行业换上更健康更适合的新颜。

注:

②蔡铭泽:《新闻传播学》,253页。

高级编辑职称论文篇10

本次调查显示,网络编辑的平均年龄为26.8岁。本数据来自本调研的另一部分——总裁/总编辑访谈,各网站给出的平均年龄为所有层级不同职位的编辑年龄的平均数,由于总裁、总编辑、总监等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年龄稍长,提高了平均年龄。与“02调查”(上海新闻从业者的平均年龄34.7岁)、“97调查”(平均年龄37.4岁)相比,平均年龄降低显著,即使与“02调查”电视台新闻从业者的平均年龄30.82岁相比还降低4岁。

问卷调查因为主要针对基层的编辑发放,结果显示20-30岁人员为网络编辑的主力军,占86.2%,30岁以下累计百分比占86.7%,30岁以上占13.3%,而40岁以上仅占0.7%。这一点与平均年龄相互印证,共同证明了网络编辑的确是一支年轻化的新媒体编辑队伍。

而更多的编辑按照其工作内容的描述填写职位,很多人按频道定位进行填写,如“新闻编辑”、“财经编辑”、“科技编辑”、“房产编辑”等,可合并称之为内容频道编辑,除此之外按照工作内容与工作对象分类还包括:论坛及社区编辑、监控编辑、博客编辑、图片编辑、视频编辑、推广编辑、媒介专员、记者。其中各频道编辑所占比例最大,达300位,占基层编辑346份样本的87%,占全部412份有效样本的73%。值得注意的有5份填写职位为“记者”的样本来自新闻网站的采访中心或新闻中心,其中2份独立标注为记者,3份标注为编辑兼记者,可见网络媒体采取采编合一的制度为主,当然没有标注记者的许多编辑也会兼做一定的采访工作,特别是在非时政新闻频道的居多。

在本次调查44份编辑管理层样本中,根据不同层级的职位划分为5类,其中主编与副主编层次职位样本有31份,占44份编辑管理层样本量的70.4%,占全部412份有效样本的7.6%。其次为总监与副总监层次的有7人,由于不同网站职位设置的不同,有的网站特别是大型商业网站一般设有总监,而中小型网站不设总监层。新闻网站按体制内编制还常常设置有主任职位。总体来看,总编属于高级管理人员,其余4类都属于中层管理人员。

文化与学科背景

从本次调查中可以看出,网络编辑的文化程度基本在本科以上,是比较高的。其中大学本科占绝大多数,占78.4%,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比例为94.4%。从“97调查”(59.5%)到“02调查”(81.4%)再到网络编辑的94.4%,可见媒体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不断提高,同时也说明网络编辑已经不再是十年前该职业产生初期仅仅初中毕业生就可以担当的“网络搬运工”了,而是以本科与硕士研究生为主体的高层次人才了。

本次调查显示,网络编辑从业人员以文科专业背景为主,占76%,一般认为网络编辑与传统编辑相比更倾向于文理复合型人才,我们的调查结论说明网络编辑在专业背景方面与传统媒体从业人员趋向一致,即以人文社会科学等文科专业背景为主。

但从历时变化趋势看,“97调查”中专业背景为新闻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总和为91.5%,“02调查”降为85.8%,到本调查文科背景再降到76%,似乎可以说明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媒介形式的多样化与融合,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背景要求也越来越多元化。特别是在网络媒体中,理工科背景的从业人员较之传统媒体中的理工科背景者增多明显。

本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从事该职业的工作年限大都不很长,1-2年的最多,占45.6%,5年之内的累积占88.3%,占绝大多数。这与网络编辑是一个新职业,以20-30岁年轻人为主体相一致。

网编收入低于技术

对于网络编辑的收入水平调查,由于该问题的敏感性与私密性,难以调查具体的平均收入。在本题目设置的6个档次的收入级差中,月收入为3001—5000元的最多,占54.4%,位居第二位的为5001—8000元,占18.7%,列第三位的是2001—3000元,占17.7%。

与当地平均工资对比情况:本调查对象绝大多数是所在地在京网站的编辑,选择与北京市平均工资进行比较能够说明一定问题。根据北京市统计局2010年7月16日的数据,2009年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8444元,即月平均工资为4037元。该数据还公布了9个职工年平均工资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行业,网络编辑所属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行业工资水平高居第二位,职工年平均工资分别为81319元,即月平均工资为6777元。而根据本调查,77%的网络编辑收入在3000元以上,可见大多数网络编辑收入与职工平均工资大致持平,但是与所属行业平均工资水平有一定差距,而且根据我们访谈得知,网络编辑工资水平与网站中其他职位相比,如比管理、运营、技术等人员收入要低。

调查显示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网站、不同职位的编辑其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北京网站编辑收入比河北、山东等地方网络编辑收入略高,商业网站网络编辑收入比新闻网站编辑收入高,同一地域、同种类型中较高职位的编辑月收入高于基层编辑。

这里有三个因素不容忽视,一是本调查范围包括两家京外的省级新闻网站,略微降低了总体收入水平;二是本调查对象中主编、总监等管理层仅占10.7%,其余多为工作时间较短的基层员工,故收入水平总体基数较低;三是虽然本调查管理层仅占10.7%,但收入在5000元以上者占22.6%,说明有些网站基层编辑收入也比较高,可见网络编辑收入水平不仅取决于职位高低,还与各网站效益、个人绩效、个人工作时间等因素相关。

搜狐网新闻中心总监张帆曾说:“网络编辑比较辛苦,做网络编辑的如果不踏实是做不下来的。”网络编辑尽管是个非常年轻的职业,但面临着日益增加的职业压力。

鉴于互联网行业从业人员跳槽频率较高,调查设置了题目:“您在从事网络编辑职业过程中换了几家网站?”结果显示,更换1-2家的比例最高,达92.2%,更换3-5家的仅占7.8%,从未更换过的仅有1人,占0.2%,6个以上的选项没有人选择。

可见在以体制外的企业聘用人员为主体的网络媒体中,网络编辑保持了一定的社会流动性。从整体上来看,工作年限一般在5年之内的20多岁的年轻人如此的跳槽频率比较正常与合理,该职业群体总体并没有出现过于频繁的跳槽现象。

尽管调查显示网络编辑职业在人员岗位上能够保证一定的稳定度与流动性,但这并不能掩盖网络编辑职业群体所面临的职业压力。关于压力来源,网络编辑职业调查课题组进行了调查。

高级编辑职称论文篇11

期刊的质量取决于编辑的素质,而编辑的素质来至于编辑各个方面的综合体现,而目前高校期刊编辑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因为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高校编辑部留不住高级人才,无形之中对期刊的办刊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一)人员组成结构不合理

目前高校编辑部处于老龄化趋势,缺少新生力量,平均编辑年龄都在40岁左右,35岁以下的青年编辑少之又少。编辑部内部缺少活力和创造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让人觉得整天死气沉沉,从现有编辑身上无法体现出朝气蓬勃的气象。

(二)学历分布不合理

和高校其他系列相比,目前高校编辑学历普遍偏低,据调查统计分析,各高校编辑部的编辑学历分布基本属于大专50%,本科44%,硕士5%,博士1%,高层次人才没人愿意来编辑部工作。

(三)受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各高校编辑部基本都被划分为服务范畴,在大部分领导的意识里认为编辑部就是个安置富余人员的地方,其他部门没人要的人员都可以放置在编辑部上班,其结果造就了编辑部人员结构混杂,人浮于事的现状长期存在,导致编辑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四)岗位设置存在不合理性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实行岗位制,各编辑部岗位设置基本都在划分类别中属于教学、科研以外的其他系列,在个人条件相同的条件下,编辑人员的岗位待遇比教师、管理等系列低一个等级待遇,编辑部没有高级岗位设置,很多编辑因为岗位设置问题导致无法晋升职称,导致编辑人员工作缺少积极性。

目前大部分编辑在自己的岗位上没有明确的年度工作目标,如组织约选优秀稿件的数量、论文审稿周期、编校差错率、刊载论文被国际、国内权威二次文献摘引或者转载的数量等等,没有切实可行的年度业绩量化方案,所以编辑工作一直都在按部就班的被动进行,无法出现质的飞跃,从而无法使期刊上一个台阶。

目前高校编辑部各个方面存在的种种现象对编辑人员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大部分编辑人员对目前的岗位设置和待遇感到不满意,待遇低下,使编辑人员无心专注于本职工作,在一定程度对期刊的质量也造成一定影响,更别说办出优秀期刊、精品期刊了。针对以上存在问题,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性措施。

(一)重视期刊的作用、加强领导意识

高校杂志社首先要意识到期刊工作的重要性,不能只看到期刊的经济效益而看不到期刊的社会效益,期刊作为科技知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传播的载体,在科技知识传播与推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学校杂志社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政策措施上向期刊适当的做以倾斜,加大对期刊的扶持力度,给期刊提供一个能良好循环的运行支点,使期刊能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二)岗位设置合理化

对于期刊的岗位设置,建议应和教学、科研同等待遇,而不是处于低人一等的状况,增加编辑部高级岗位设置数量,这样,各编辑部编辑人员才能提高工作热情,而不是觉得干这个工作没前途,编辑部目前没有相应的高级岗位设置,编辑职称一直处于“静止”状态,既不利于提高编辑人员的工作热情,也不利于期刊的持续发展,因此高校期刊杂志社应在期刊岗位设置这块进行适度调整,使其岗位设置合理化,高级、中级、初级岗位设置比例达到3:6:1的结构。

(三)针对期刊采取优惠政策、吸引高级编辑人才

对于各高校期刊编辑现状,提高编辑人员待遇,使编辑人员觉得做这个工作有前途,参照学校教学、科研系列的状况,针对编辑部现状,对于编辑部各不同岗位和教学、科研系列实行同等待遇,并对期刊的办刊情况进行不同的奖励措施,把期刊获得的相应奖励与科研成果进行相应的同等待遇,只有这样,才能吸引高学历的人才来编辑部工作,才能使编辑部人员结构年轻化、学历合理化。只有留住了高学历、高素质的编辑人员,才能使期刊办刊质量不断得到提高,才能出现更多的优秀期刊、精品期刊。

(四)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

高级编辑职称论文篇12

近来那些写财务管理论文的童鞋常常来问财务管理论文中稿容易吗?说实在话这句话对于小编来说,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如果是小编写的稿子,那中稿当然是百分之百的事,可是,如果是童鞋们写的论文,特别是有些童鞋的稿子,我看了都不知道该说什么,说多了怕伤人,说少了怕自己憋出内伤。一句话:不要说中稿了,就是叫编辑看下去都是一件难事。 论文投稿想要更容易录用,要从多个方向做好准备工作,财务管理论文的内容是否过关,不要有超过25%的重复率。选择的财务类期刊是不是符合要评职称的级别。投稿的方式是自己选择期刊投稿还是通过论文机构投稿。 首先要介绍一下文章质量,保证文章质量度过关,高质量的论文才更受期刊杂志社的青睐。既然是评职称用的期刊,所征稿发表的文章必须要有一定的新颖、实用、学术等,随意复制粘贴组合的文章不被认可,通过了期刊杂志查重率这一关,才能进入到真正的审稿环节。 其次要说一下选择财务类期刊,选择新闻出版总署正规期刊,相信大家都知道,这样的期刊才能被检索到。不同职称级别要选择不同期刊级别。一般情况下,初级、中级财务职称可选择非核心期刊投稿,副高级、高级职称要选择核心级期刊。 第三要说说投稿方式。作为论文发表服务平台,搜论文知识网很认真的告诉您,选择投稿平台要比自己投稿更省精力、省时间,在选择期刊环节编辑就可以给您非常专业的建议和意见,避免了自己犹豫不决的情况,如果所选择期刊跟平台有投稿关系,更是大大缩短了时间周期。 此外还要考虑论文发表费用等多方面,不是版面费用便宜的期刊就是好期刊、就是更快录用发表的期刊,版面费用是建立在期学术价值基础上的,如果遇见费用异常的期刊或平台,请不要选择。 亲们,看了小编今日的分享是不是长知识了?不过,聊着聊着,故事就到了结尾了,又到了该跟亲们说再见的时候了,是不是对小编依依不舍的,不要这样啦,明日我们还会再见的。亲们如果对于财务管理方面的论文有什么问题也可以给小编留言啊,小编见后定会第一时间回复的。当然如果对于财务管理论文的投稿事件有什么不明了的地方,也可以来找小编,小编定会鼎力相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