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分析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8 14:55:48

文学作品分析论文

文学作品分析论文篇1

众所周知,文学与其它科目如历史、数学或者地理的学习不同,这些科目的学习是基于事实和固定的规则,而在文学的学习中,各种批评评论都是公开性的,对同一文学作品的观点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可以说文学的学习是基于欣赏和分析。没有任何两个人会用同一观点来看待一个文学作品,每个人对文学作品的含义的理解以及理解层面都有所差异的,正所谓有一百个读者,也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也就是说,每位读者都会根据自己的感情、观念、信仰、生活经验及教育程度来思考、理解和分析一部作品,评价它的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等,只要论点论据充分并符合逻辑,就可以提出自己对这部文学作品的观点和见解。基于文学学习的这些特点,英语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时候便负有艰巨的责任和任务。教师不仅应教授学生如何欣赏文学作品,而且要教授学生如何分析文学作品。

学会分析评论英语文学作品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陶冶情操,涵养心灵,在品味语言的同时,领悟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意义,体会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并通过文学作品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生活,及西方人的情感世界。

大多数学生倾向于把文学批评分析看成非常棘手的问题和对自己的巨大挑战,他们会把文学评论作为自己最不想做的事情,当他们在教师的要求下不得不对某部文学作品进行批评分析的时候,他们会感到恐惧和迷惑,他们总是认为做文学评论就是要对一整部作品进行批评性分析。但其实不然,在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作者通常会首先确定主题,然后进行局部创作,再以各个局部统一构成整个作品,据此作品的局部既有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又与其它局部发生联系,共同表达同一主题,因此,学生完成整部作品的阅读后,可根据某一局部确定分析主题,一旦确定了分析主题,即找好了适当的切入点,以点带面,就可以毫不费力的着手对某部文学作品做评论了,因为切入点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找到适合的分析评论方向。

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在进行文学评论分析的时候需要做些什么呢?在阅读某部英语文学作品之前,教师应鼓励学生了解该文学作品的作者,了解其所处的社会背景、身份地位、思想状态,以及创作动机,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同时学生需要熟悉该部作品的时代背景,多数文学作品都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映,具有较为鲜明的时代文化特征,可以表明作者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态度和意见,因此了解当时的时代文化特征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此外,学生还应对作品中人物形象、情节、背景、主题等一系列因素加以了解,根据作品所体现的含义,寻找出恰当的切入点进行分析和评论;教师的任务则是要通过简化对该部作品的分析过程,并使这一过程更加吸引人,来帮助学生更加顺利的完成文学作品分析任务。

首先,因为文学作品本身存在的含蓄型和多义性,人们往往会因个人背景经历的差异,在对文学作品的认识上产生不同的理解观点,因此,教师在英美文学课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引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分析方法,愉快的进行文学作品分析评论。

其次,要做好阅读强化工作。英美文学阅读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学生经常会根据个人喜好进行阅读,因此阅读量不足,对于英美文学作品的感悟和自身的文化积淀也不够,所以要让学生扩展思维,加强想象力,就要强化学生阅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以加强文化积淀。通过广泛的阅读,使学生逐渐大学扎实的人文底蕴,正所谓广泛的阅读是文化积淀的基础,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基础,对于分析评论文学作品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再次,在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与文学作品相关的且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插图和事例,以使文学作品中的情景和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显得更加真实。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事实上许多教师选择直接提供给学生已经准备好的批评分析,这就是使学生在独立对文学作品进行评论的能力上缺乏了锻炼。我们不反对为学生提供类似的帮助,但是长期如此,学生会对这种现成的评论分析有所依赖,从而失去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因此,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来取代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极为重要的,教师在第一次课上就应该向学生详细的介绍课程学习方法、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以避免造成学生对本课程的模糊认识,导致无法达到最终的课程教学目标,然后根据参与课堂的学生人数,将所有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的每名学生分配一定的文学作品阅读任务,阅读完成后,让一个小组的每名学生到教室前面做口头阐述,其它小组的同学则准备问题进行提问,教师对整个课堂进行监控和指导。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打破恐惧的障碍,而且学生也有机会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来积极的参与课堂讨论。

文学作品分析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 H0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639(2012)02—0063—04

一、引言

美国语言学家福柯尼耶在1985年提出“心智空间”[1]这一概念,此后他进一步提出“概念整合理论”[2]。这一理论在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诗词解读更是具有独特的阐释力。目前,概念整合理论在诗词领域的研究大都从诗歌意象、诗喻等层面展开分析,较少从读者心智空间层面探究诗词情感及主题意旨。概念整合理论对诗词的宏观研究已经有所成果,但运用其阐释陆游的《钗头凤》(以下简称陆词)仍有研究空间。本文旨在通过概念整合理论的整合网络、模型构建等,验证其对《钗头凤》的分析能提供具有较强解释力的理论框架。

二、概念整合的理论基础

概念整合理论是美国语言学家福柯尼耶和特纳在心智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共同提出来的。概念整合是一系列的认知活动,是将不同空间的输入信息进行彼此映射的最优化选择,提取各自最契合的意义整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概念结构。福柯尼耶和特纳提出了四空间论,这四个空间为概念整合的场所,即类属空间、输入空间Ⅰ、输入空间Ⅱ和整合空间。四个空间是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三个运作方式衔接起来的层创结构。结构整合、心智空间都包含着映象意念,是投射链将表征、所指空间输入、超字面意义整合空间、心智空间连接在一起的一系列认知活动[3]。语言都存在于一定的语境中,所以概念整合具有一定的背景区。“背景区”是由言语事件、言语事件参与者及周围环境构成的。每个意义表达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背景动因,之所以发话者起码能朦胧地知道如何对待概念中的角色作用,是背景区发挥的作用[4]。概念整合涉及两个或多个输入空间的映射及第三空间的信息整合,当一个输入空间的信息同其他信息明显不同时,这时的概念整合便会产生新创意义。空间关系可用图1加以描述:

概念整合理论认为意义成因涉及共有空间、呈现输入空间、所指输入空间及整合空间,编码意义整合模式及新的概念模式的产生都在这四个空间中进行[5]。

三、概念整合理论对陆词词语的认知阐释

《钗头凤》是南宋诗人陆游为抒发自己对唐婉的爱情眷恋而作,述说着失去爱情后的伤感、内疚、悔恨和叹惜之情。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陆词进行认知分析,对其艺术语言的赏析能提升至更高的境界。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6]!

空间是概念整合的基本理念。词中的每一个事物都是一个独立的意义空间,事物所包含的所有意义可以组成一个概念包,经过人的心智空间对诗词整篇解读,进行输入信息概念的选择加工整合,而此加工过程就是对输入信息的认知处理过程。概念整合是在一系列心智空间的概念整合网络中进行的。词汇的构成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合并,其构成时往往被赋予人类的感彩,词汇意义随人类感情而迁移,迁移的过程就是概念整合的过程,词素由于移就而失去原来的意义。“满城春色宫墙柳”一句中“春色”,春天的颜色,这里是囊括了春天所有的景物。春天本来是没有颜色的,“色”的客观存在的自然义是色彩,但是它和“春”组合在一起之后,通过人的感情迁移而赋予的意义,“色”非色,而是景物。“春”与“色”合并、完善、整合的新创意义就生成了“春天里的景物”。这个词的意义生成过程经历了概念化的历程(如图2)。 “景物”的意义不是“色”本身意义,而是带有人的体验的认知意义。

任何一个短语、搭配形式的形成都是在线的、动态的意义的整合,短语的意义是在整合中生成的。诗中描述的自然客观事物为源域,诗人的感情为目标域,以“物”或“景”寄托诗人情感的表达形式体现了人的“情”与“景”的概念整合思维,并由此产生了新创意义。意象可以是“客观的”,感情攫取了某个外部场景或动作,并把它带进头脑里,这个漩涡把其他东西全部清除掉,只留下那些基本的、主要的或鲜明的特质,最后以类似外界的原型的形式而出现[7]。“东风”是客观事物,而“恶”是人类的感情,东风是指客观存在于自然界的春风,春风本应是和煦的,可是由“恶”来修饰,就颠覆了其原本温暖柔和的情感,在概念整合的过程中产生了矛盾,由此衍生出新创意义,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礼教的愤懑。

比喻字面语涉及所指物是对虚像存在体而言,而不是对真实的存在体而言,真实的意义指的是同环境世界的关系,而虚像存在体涉及与真实界面不同的虚像成分的结构[8]。隐喻语言中虚像成员常常要经历整合空间运动的谓语表征而具人性化。“山盟”,山一样的盟誓,在整合空间整合而产生的实际意义的比喻机理如图3:

“山盟”字面语涉及物是对“盟”而言,而不是“山”。 具有高连通性者,总是被优先映射和理解[9]。“山”具有横亘不变、巍峨坚固等特征,而“誓言”具有虚无空洞、坚定长久等特征。“盟”空间映射到“山”的意义空间,并在此空间寻求最优选择成员,通过心智整合映射到高连通性的“横亘不变”、“坚定长久”的空间成员,得到新创意义即盟誓像山一样坚定,亘古不变。

四、概念整合理论对陆词小句的认知阐释

概念整合的中心环节是人的心智空间映射,所以映射是表征同所指成员之间存在的关系通道,这样心智空间才得以对真实信息和表征信息加以区别。如: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与“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之间是类推映射关系。当输入的“手”、“酒”、“柳”与“恶”、“愁”、“离”被映射在心智空间并连通起来时,便激活了读者心智空间中的认知图式,从一个空间概念去指另一个空间概念成员的过程中产生了概念整合意义:手还是那样红润,酒还是那样甘醇,柳树依旧碧绿,可是这时的诗人心里满是难以言状的凄楚和愁怨。满园春色,却毫丝不能减轻他的离情别恨,使人对“手”、“酒”、“柳”后隐藏的意义多有猜测。衍生出的整合意义是以乐景反衬哀景,加深渲染哀景的凄凉孤寂之情,突出对封建婚姻的抨击。

概念整合的本质是人的思维方法,常见的整合形式是糅合型整合。糅合型整合是两个相似而不相关的概念整合[10]。糅合整合的基础是相似性,它将两个不相关的概念域中的相似成员性质整合在一起而产生新的概念意义。糅合是有层次的,可以分为首序糅合、二序糅合等。若将“红酥手”看成概念图示,“手”由“红”和“酥”修饰,经过心智空间的整合验证是合理搭配,其合理性基于两个图示间的概念可整合性,我们可以把修饰与被修饰词组看成是概念糅合型产物,如图4:。

正如特纳指出的那样:“意义来自跨越一个以上心智空间的连接。语意并不是概念容器中的存放物,而是有生命的、活跃的,具有动态性与分布性。”[11]意义不是限定在概念容器中的心理物品,而是投射、联接将多个空间进行融合的复杂运算[12]。整合概念是通过新创结构实现的,新创结构的成因在于整合空间推理,跨域映射是新创结构产生的途径,因此新创结构是概念整合的产物。诗歌的整合形式之一便是图示整合。诗中感情的升华是人的心智网络概念的整合,“情”与“景”交融整合也是诗的隐喻图像连通所致。《钗头凤》也是有“颜色”的。“红酥手,黄藤酒”和“东风恶,欢情薄”,“红”、“黄”都是暖色调,而“恶”、“薄”是冷的感情,以暖色衬托冷调,突出了冷调的悲凉凄冷。诗中光色结合,明暗对比,冷暖平衡所产生的意境效果,都是诗歌隐喻图像连通所致,读者从诗中看到的“色”实质上应该说是颜色隐喻图像连通性把所看到的景物与人的心智连通起来,也可以说是“颜色”规约了读者所想象到的景物范畴,从而凸显了诗人情感中的景物特征。因为各种的隐喻图像连通映射可以激活人的心智空间相应的图示域,为诗歌的理解提供解释力。各种的隐喻图像连通不只在诗的文本中,而且读者的心智中,隐喻图像连通引发了读者与诗人的共鸣。

五、概念整合理论对陆词语篇的认知阐释

诗词的隐喻和象似性是互动的,诗词的映像象似性引领着诗词的隐喻阅读。三个主要映射连通着诗词意义整合工作过程,这三个映射是: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隐喻映射,诗歌视觉文本对源域输入空间的意象映射,整合空间对诗的视觉拟象映射[13]。这首诗的概念整合理解就是通过上述三个映射所实现的,因为词语和词语之间,即域与域之间发生关系才成为系统,发生关系的动因是映射。此词上阕中,“红酥”与“手”、“黄藤”与“酒”、“东风”与“恶”、“欢情”与“薄”、“一怀”与“愁绪”都是映射连通使这些事物感情产生了关系。如以此词上阕为本,可产生下图认知模型结构图:

文学作品分析论文篇3

    一.英美文学中文学批评的类型

    1.英美文学中新批评理论

    新批评是英美文学活动中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批评。它是由美国的学者提出来的,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新批评最基本的主张是文学本体论,它认为文学作品就自身而言就存在价值,主体论主张对文学作品本身做出科学的客观的研究[1]。另外,新批评中尤其重视对文学语言含义的挖掘,对作品的语言方面进行语义的分析。在分析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联系语境,这里的语境主要包括:作品的上下文、当时的写作环境以及历史的积累。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关键词[2],例如:隐喻、张力、悖论。例如英国诗人蒲伯在《论人》这首诗中就采用了悖论的手法。

    2.英美文学中社会历史批评理论

    社会历史批评强调的是对文学批评是否有价值做出评判,它要求对作品要从真实性、倾向性及社会效果上多个方面做出评判[3]。具体来说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的生活画面、艺术形象以及表达的情感要和实际生活中的情况相符。并且在作品中要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某种评价,表达作者的观点和立场,并且这种观点和立场还要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批评方法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美国着名的文艺理论家在《文学理论》这本书中强调了社会历史批评理论在文学作品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英美文学中文化学批评

    文化学批评方法是从文化的方面来分析某些文学现象,全方位的研究文学的文化内涵的批评方法。文化学批评的核心是文化。英国文化学家泰勒以及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和科拉克洪都提出过他们自己对于文化的见解。文化学批评强调文化整体上的关系,把文化和其他人类社会的各个层次进行比较分析。这种批评方法在英美文学中也是被广泛使用的。

    二. 英美文学作品中文学批评的特点

    1、批评文学与多种学科紧密相连

    在英美文学中文学批评的一个很显着的特点就是与其他各种学科紧密相连。在英美文学作品当中文学批评涉及了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个方面,其中的社会历史批评、心理学批评、文化学批评中就分别包含了哲学、心理学、人类学方面的内容。除此以外,其中还涉及到了相当数量的专业名词,如:张力、悖论、隐喻、本我、自我。

    2、提高了对文章与读者的关注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改变以往的过分关注作者的分析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作品更加关注的是对文章本身以及读者。作品中对文章语言的分析也更加透彻,例如在英美作品中被广泛采用的文艺学批评,强调了对文章语言的分析,针对语言的语音、词汇、句法、篇章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文体分析中的细读法也要求要了解词的所有的直接意义以及内在的意义,并且还要注重词与词之间的联系。除此以外,也加强了对读者的重视程度。在社会历史批评中,评判作品价值的标准之一就是社会效果,它要求的就是作品对社会大众,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读者在作品中的地位。

    3、先进的批评方法及理论

文学作品分析论文篇4

文学批评从文学实践出发,把文学鉴赏作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能够对文学的实践活动产生一定的作用,并且也是文学鉴赏的深化和提高。文学批评包括的方面很广泛:不仅是对某一具体的作家的作品或者某一具体的文学现象的评价和阐释,也是对文学现象的本质以及规律的探讨。所以,对文学批评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英美文学中包含的文学批评涉及的方面很广,批评文学在推动英美文学作品的传播,推动其文本文由收集整理学理论的发展方面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批评文学需要进行全位的分析探讨。

一.英美文学中文学批评的类型

1.英美文学中新批评理论

新批评是英美文学活动中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批评。它是由美国的学者提出来的,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新批评最基本的主张是文学本体论,它认为文学作品就自身而言就存在价值,主体论主张对文学作品本身做出科学的客观的研究[1]。另外,新批评中尤其重视对文学语言含义的挖掘,对作品的语言方面进行语义的分析。在分析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联系语境,这里的语境主要包括:作品的上下文、当时的写作环境以及历史的积累。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关键词[2],例如:隐喻、张力、悖论。例如英国诗人蒲伯在《论人》这首诗中就采用了悖论的手法。

2.英美文学中社会历史批评理论

社会历史批评强调的是对文学批评是否有价值做出评判,它要求对作品要从真实性、倾向性及社会效果上多个方面做出评判[3]。具体来说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的生活画面、艺术形象以及表达的情感要和实际生活中的情况相符。并且在作品中要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某种评价,表达作者的观点和立场,并且这种观点和立场还要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批评方法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美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在《文学理论》这本书中强调了社会历史批评理论在文学作品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英美文学中文化学批评

文化学批评方法是从文化的方面来分析某些文学现象,全方位的研究文学的文化内涵的批评方法。文化学批评的核心是文化。英国文化学家泰勒以及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和科拉克洪都提出过他们自己对于文化的见解。文化学批评强调文化整体上的关系,把文化和其他人类社会的各个层次进行比较分析。这种批评方法在英美文学中也是被广泛使用的。

二. 英美文学作品中文学批评的特点

1、批评文学与多种学科紧密相连

在英美文学中文学批评的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与其他各种学科紧密相连。在英美文学作品当中文学批评涉及了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个方面,其中的社会历史批评、心理学批评、文化学批评中就分别包含了哲学、心理学、人类学方面的内容。除此以外,其中还涉及到了相当数量的专业名词,如:张力、悖论、隐喻、本我、自我。

2、提高了对文章与读者的关注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改变以往的过分关注作者的分析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作品更加关注的是对文章本身以及读者。作品中对文章语言的分析也更加透彻,例如在英美作品中被广泛采用的文艺学批评,强调了对文章语言的分析,针对语言的语音、词汇、句法、篇章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文体分析中的细读法也要求要了解词的所有的直接意义以及内在的意义,并且还要注重词与词之间的联系。除此以外,也加强了对读者的重视程度。在社会历史批评中,评判作品价值的标准之一就是社会效果,它要求的就是作品对社会大众,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读者在作品中的地位。

3、先进的批评方法及理论

文学作品分析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077-02

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文本分析可以给读者呈现出独具个性的艺术作品。我们通过文本分析,可以将经典作品进行具体分析,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文本分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叙事性作品进行文本分析,并提出见解,对我国文化的传承以及经典文学作品的推介传播具有极大的作用,有助于升华文学理论,同时有助于读者对于作品的鉴赏。

一、对经典文学进行文本分析的具体性质以及地位

对众多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全面分析,探究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探究方式以及探究活动。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文本分析的具体性质以及地位到底是什么?文本分析的涵义是,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文学分析,是对文学进行探究的基本活动,研究对象是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对文学作品的具体创作原因以及其艺术价值的形成进行表述。此种研究活动强调自觉方法意识,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较为理性的探究,并且在对经典作品进行有效分析的过程中,不自觉的转换成对作品的审美评价[1]。对于探究人员来说,对经典作品进行文本分析和对文学鉴赏是有本质区别的。对文学作品鉴赏主要侧重面是为了自身阅读的快乐,但是,对经典文学进行文本分析的侧重点是,从文学作品的主要艺术价值的角度进行分析。

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具体是指从事这种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具体方式以及活动,因此,只有文本分析才有这样的性质以及地位,这是其他文学活动所没有的。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以文学欣赏为基本前提,专家学者对于经典文学探究方式的种类非常多,可以对文学史进行有效探究。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有效的探究是指文学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对文学作品进行的探究方式。对文学史进行探究的基本任务是,在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对作品进行高度概括并精准描述出其艺术价值和内容发展的线索。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文本分析的基本方式是,把非常零散的众多文学现象以及相应的文学作品,依据一定的文学准则,从理性的角度,将文学作品进行排序,同时,给予文学作品一个特定的历史地位。

最初,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有效评价是进行文本分析的重要工作。对文学史进行文本分析的主要基本点是将作品的作家以及相关作品进行简要归纳和总结。例如,由易素权、王原则编撰的《俄国文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中,第二十三章“对契柯夫的介绍”文中对契柯夫的生平以及主要作品进行简要的介绍。其中契柯夫的短篇小说包括《第六病室》和《套中人》以及《草原》等[2]。在文学作品中对契柯夫的短篇小说进行总结,认为:其短篇小说是当前世界文学作品中灿烂的遗产。契柯夫的一生中,写了七百多短篇小说,塑造了六千个人物形象[3]。作家通过对这些人物进行深刻的塑造,将俄国社会的黑暗面深刻揭露,将俄国时代风貌全面展现。契柯夫短片小说的创作极致完美,其作品发展极度成熟。契柯夫的文学创作对世界文学和俄国文学做出巨大贡献。

二、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文学分析的基本路径

经典作品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这和探究文学经典的基本路径息息相关。同样要采用较为理性的方法进行文本分析,这是对经典文学进行研究的重要工具[4]。

研究经典文学,可以帮助我们将文学作品的个性价值进行全面探究。无论是怎样的文学理论都是对文学作品的概括和升华。经典文学作品分析大多采用的是理性文本分析法,这是有效研究文本价值的重要机制。对艺术文学作品进行有效研究的工具是文本分析方法。有效的文本分析方法有助于读者发现作品中的个性特征以及艺术特点。通常我们都是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去研究文学作品。例如,著名学者金圣叹的文本分析方法――“草蛇灰线法”是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结构进行高度形象化的概括。经典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作家的主要创作技巧、创作经验以及对文学作品的创新。经典作品是作家对自身生活经验的总结以及升华,作家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行作品的创作。作家在进行创作期间不会利用范畴以及概念进行作品设计。例如,法国著名叙事学家热乃特在对《叙述语言》[5]中提出:“我们不能盲目地去信任每一位作家。通常艺术家的美学思维和自身的实践能力是不相符的,此种结论得出是得于米涅瓦之鸟迟飞的现象”。

中国经典文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的经典话,这其中经历了文学和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的重重考察和洗礼。抛除不利因素,文学成为经典文学是具有一定理论依据的。

三、将经典文学进行文本分析的重要意义

文本利用分析的方法将经典文学进行有效分析,全面将叙事性体裁的作品进行深刻的分析,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在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研究特色。例如,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舞会以后》、牛僧孺《周秦行记》[6]以及巴金的《复仇》。

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舞会以后》,文中有两个叙述者,一个是以“我”的角度,具体讲述了伊凡瓦西里等人和我去聚会的谈话场景,具体的谈话内容是:每个人生活的质量高低,不是因为环境造成的,这是伊凡瓦西里对于人生的见解,因为伊凡瓦西里具有特殊的人生经历,才会有这样的见解。然后伊凡瓦西里又成为另外的故事讲述者,讲述一个伊凡瓦西里自身的故事。因此,伊凡瓦西里的故事是整个作品的核心内容。

牛僧孺《周秦行记》中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进行叙述,“余真元中举进士落第,归宛叶间。……看见火明,意谓庄家。更上前驱,只见一大宅……”这其中引用的是汉代高祖妃子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汉文帝刘恒母亲薄太后的庙中。在薄太后的庙中,有许多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的女鬼魂在此相会,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女鬼魂: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和汉元帝时期的王昭君、南北朝时期明帝萧宝卷的妃子潘贵妃和唐玄宗李隆基的爱妃杨玉环、西晋时期石崇的妃子绿珠等。大汉朝的薄太后带领四个王朝的妃子在庙里和牛僧孺见面赋诗。用薄太后的话可以说,“牛秀才邂逅逆旅来到此地,诸多娘子又偶相访,今无以尽平生欢乐。”在薄太后的庙中,牛秀才和四个王朝的妃子进行赋诗会。这篇牛僧孺《周秦行记》中,充满奇特想象,利用人鬼团聚对话的方式,将整个故事全面复述,复述的方式是采用故事中存在故事的结构,每位妃子的诗都是从第一人称的角度进行解读,这些诗是以第一人称的咏史诗,并不是怀古诗,每个妃子的诗都包含一个美丽的故事,牛僧孺《周秦行记》中的行文结构包含了不同的年代,具体包括:汉代、魏晋南北朝时代、唐代等,通过时空交汇的方式使文章充满奇特的想象,非常吸引人。

巴金的作品《复仇》中主要以我的角度来叙事,作品中共有三个叙事者。具体包括:“我”和福尔恭席太因、医生等。作品的主要核心内容是福尔恭席太因,通过利用遗书进行讲述他复仇的故事,然后,医生又讲了一个关于福尔工席太音的故事。“福尔恭席太因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复仇”,作品《复仇》中的“我”和医生朋友在乡间聚会期间,谈论的话题同样是幸福,“我”、医生以及众多老朋友在谈论幸福是什么,每个人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7]

四、结束语

作家对文学作品进行创作的过程,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作家在自己心境中积极发挥想象,构建作品的结构框架,将自身的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将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探究,同时,将自身好的见解以及对世界和人生的感悟融入作品。因此,灵感和天赋以及人生经验对于作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资源。作家的作品是对人生经验总结以及艺术的升华,是作家最宝贵的财富。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文本分析的重要意义是,全面对叙事性文本的作品进行高效分析,并且提出自己的意见,将文学作品进行科学化的分析和探究,对我国文化的传承以及文学作品的传承具有极大的作用,有助于对文学理论进行基础性升华。

参考文献:

[1]英加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M].陈燕谷,晓未,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13.

[2][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刘俐俐.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法]罗兰・巴尔特.从作品到文本[J].杨扬,译.蒋瑞华,校.文艺理论研究,2012,12(25):112-132.

文学作品分析论文篇6

引言

近年来,国内出版了大量的海明威作品译本,有关海明威作品及海明威本人的研究论文也到处可见。海明威及其作品在中国读者群和学术界能引起如此大的热情和兴趣,这本身就可以作为一个研究的专题。作为大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师,我们在讲授某个作家的作品时,总希望尽可能搜集到对该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资料,以及对作品文本简释性的评论,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切更全面的把握。但是,当我们翻检所搜集到的各种评论资料时,发现真正能用于课堂作品评析的东西并不太多。如何使学生从作品本身(甚至作品原文)体会到人物的塑造过程,情节的发展脉络,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以及作品的修辞特色,通过文字语言这一可视媒介体现出来的呢?我们认为这是英美文学教学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大凡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关系,情节预设,以及冲突的安排与修辞手段,无一不是通过选词、句法、节奏、比喻、象征及篇章结构得到实现。文学作品是由不同要素组成的,我们认为要想真正理解作品,必须重视对其作品文本本身的研究和改进研究方法,运用先进的研究理念和手段对文学作品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论。

一、语料库技术在文学文本中的应用

世界文学研究出现两种重要趋势:一是语言学分析理念和方法融入到文学分析中;另一个就是现代语料库技术在文学文本中的应用。文学与语言学的融合形成了独立的语体学学科,应用于诗歌、小说和戏剧研究。语料库的应用从最初的版本学研究,发展到为各种文学理论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及参照。英美文学与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关系引起了语言学、文学界研究人士的广泛关注。研究和实验证明:文学批评是定性的、阐释性的,以阅读体验为基础的研究;而语料库方法则是量化的、描述性的,以概率为基础的语料统计分析。二者的结合能够使文本的分析描述更系统,也更为可靠。语料库语言学可以为文学研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及工具,使人们对文学作品可以进行更详实、更深入和更具体的描述。基于语料库的文学作品研究不仅可以从理念、假设到事例分析,还可以从文本实证入手,通过特征分析建构假设和理论。由于文学语料库可以包括单个作家所有作品,构成某个作家的语料库,也可以包括多个作家的作品语料,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也可以建成英汉两种平行文本的语料库。从作品语料中人们可以得到充分的例证,以验证或说明某一文学批评理论的适用性与有效性。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研究是利用文学作品语料库和语料库分析工具,以文学语言和文学结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用词分布分析、文体特征分析、情节分析等计算机统计分析技术,拓展传统的文学研究,提炼文学修辞、文学叙事的规则,考察作者的写作风格,甚至鉴别作品的真实作者。主要分析手段包括词频分析、词汇分布分析、句法分析、关键词分析和以关键词分析为基础的情节分析。文学作品的关键词分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该作品要表达哪些主题,反映何种思想内涵。

二、语料库技术运用于海明威作品研究的意义

笔者多年来对海明威的作品及其笔下硬汉形象颇感兴趣,一直想探索出一种先进的方法来对海明威的作品进行研究。我们可以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海明威的主要文学作品,包括《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等。

以往,我们通过定性的、阐释性的、以阅读体验为基础的研究--文学批评,从海明威的作品的人物中的“硬汉式”人物身上总结出他们共同的群体特征。我们发现,首先,“硬汉式”英雄在肉体上具有极大的潜力和勇气。第二,“硬汉式”英雄具有极强的意志力。与其体能相比,其意志力显得更为重要。正是这种意志力使人物在被打碎被重创后仍能保持“优雅的风度”,显示出人的尊严。第三,海明威的“硬汉”另一重要特质是忠诚。“硬汉式”英雄内心充满激情和忠诚精神,这一特质使得人物显得可信可靠,让人感到温暖可亲。第四,“硬汉式”英雄始终保持着作为一个人的崇高荣誉感,总能在失败面前表现出人的尊严。第五,“硬汉式”主角总是精通某种专门的技艺,如钓鱼、斗牛、打猎等。这种技艺上的精通使得“硬汉”能直面生活中各种环境而不会束手无策,同时也是构成他内在的勇气和约束力必不可少的原素之一。最后,海明威的人物的考验都发生在怯懦和勇敢的瞬间,他们任何不同的选择都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而正是由于死亡,人的态度才开始变为一种纯粹的东西,而正因为其纯粹,方显得意味深长。所以,死亡这一主题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死亡本身并不重要,关键的是对待死亡的态度,死亡是必然的,活着相爱是暂时的。这些观点使他的作品很少有良好的结局。但是可贵的一点是,他的人物并不轻易放弃生的欲望,他们敢于与死作斗争,力图争取自己的命运,因此他的悲剧仍焕发着生的光彩,预示着明亮的前景。海明威笔下“硬汉式”主角的力量来自其体质、精神、心理和社会能力诸种因素的合力,这些特质构成了海明威英雄人物的识别特征,一旦这些素质被放在与其难以抗衡的力量的冲突中,它们就会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从而显示出“硬汉子”的英雄本色。综上所述,海明威作品的思想内容,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以及海明威的创作艺术是一个永远不尽的研究主题,是永不过时的研究内容。

随着近年来语料库语言学在我国的兴起,运用先进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来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进行研究,通过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老人与海》等名著进行文本解读和对文本中词语、句法、节奏及篇章结构的检索和分析,挖掘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思想内涵、艺术成就和风格特点,进而对作品及人物进行评论将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也是我们对20世纪美国重要作家海明威作品研究的一种新的突破,将会对海明威作品文本分析,文学理论的验证、构建,文学教学具有一定的价值。

三、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海明威重要作品的方法和手段

运用先进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来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进行研究,通过对海明威的重要作品《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进行文本解读和语料检索与分析,挖掘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思想内涵、艺术风格和语言特点。构建海明威“硬汉式”英雄人物的识别特征体系,并试图把文学作品分析与文学教学结合起来,探讨其在文学教育中应用价值。我们可以将整个研究工作方案可分为三步:(1)海明威作品及传记作品的搜集、整理,形成规范的电子文本格式;对作品的创作时期和体裁进行标注,建立起一定规模的海明威作品及传记作品语料库;选择适当的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2)通过文本解读和语料库参照分析检查和验证相关的结论,并得出自己的分析结果。(3)探讨和研究这种分析和研究之于文学教学的意义及应用途径。

海明威一生都在创造code hero,该文学形象贯穿海明威各个重要时期的多部作品,其基本特征在文本中是如何

体现的,在不同时期的作品发生了哪些变化,而该形象的变化与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将是研究中要突破的重点。通过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和索引软件,通过词频分析、词汇分布分析、句法分析、关键词分析和以关键词分析为基础的情节分析等分析海明威的写作风格、语言风格等,挖掘海明威文学作品的艺术内涵。我们还可以用语料库语言学量化的、统计的、描述的方法,从文本着手,发掘‘硬汉’形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通过探讨这一主体形象的产生和塑造,论述海明威的“硬汉式”主角在桑提亚哥身上的基本归宿。

【参考文献】

[1]wang shouyi; “hemingway’s linguistics style and art”, foreign languages 2, no 48(april): 41-45, 1987.

[2]robert p. weeks; “hemingway: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62.

[3]philip young; “ernest hemingway: a reconsideration”,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66.

[4]robert .o. stephens; “ ernest hemingway: the critical”, new york, burt franklin, 1977].

[5]james nagel; “ ernest hemingway: the writer in context”,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52.

[6]carol. s. baker; “ ernest hemingway: the writer as artist”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2.

[7]jeffrey meyers; “hemingway: the critical heritage”,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2.

[8]miles donald “the american novel in the twentieth-century”, newton abbot, england: levid and charles, 1978.

[9]charles molesworth; “ hemingway's code:the spanish civil war and world power”, salamagundi, no.76-77 (fall--winter): 84-100. 1987.

[1]海明威:老人与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1。

[2]海明威. 永别了,武器(m).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3.9。

[3]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1。

[4]李宜,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下册).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8。

[5]龙毛忠,颜静兰:《.英美文学精华导读》(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2。

[6]吴然.: “硬汉”海明威作品与人生演绎 (m). 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1。

[7]李文中:语料库索引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洛阳: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

文学作品分析论文篇7

英国音乐学家安·本特认为,分析即“将某一音乐结构化解为较简单的组成要素,并探讨这些要素在该结构中的功能作用。……它的出发点是现象本身而不是外在的因素(诸如生平事实、政治事件、社会条件、教育方式以及所有那些组成该现象周围背景的其他因素)。”本特认为音乐分析的任务是对作品结构进行化解、描述和比较。技术分析专注于作品的内在固有结构,试图以“纯音乐”的方式把握音乐,通过对音乐结构的剖析,明确各要素间以及它们与整体结构之间所具有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以求得对音乐结构组织规律的认识。

音乐技术分析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于19世纪,其研究重心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创作过程的本质。二是寻求音乐作品中的结构统一。技术分析的这种倾向并不是出于任何科学或抽象的兴趣,而是受到各种思想观念的直接推动。因此技术分析虽然常常在表面上回避价值判断,而事实上分析自一开始便建立在价值认可、价值论证的基础之上。技术分析主要涉及音乐的表层,因而缺乏深入探讨音乐本身更深层的内在动力。音乐由于其材料的特殊性,其分析的对象不仅包括乐谱文本或乐谱所投射的声响效果,而且也包括作曲家在创作时的内心印象、表演家的演绎结果、听者对一次表演的历史体验等。因此,作为西方音乐史研究对象的“作品”不仅仅被视为写下的乐谱,而且被视作某一特定个体所创造的东西,并且在某些方面表达着个体的人格等。

音乐技术分析是一种理性化的、系统化的理解音乐的手段,它必然要以乐谱这个音乐中最具理性化的存在方式作为稳定的基石(尽管乐谱并不能完全清晰地体现音乐)。因此,在音乐技术分析中还必须考虑那些乐谱所不能体现的音乐维度。音乐作品是一种人文社会现象,不论从人的个性、社会与历史的环境、传统的风格与习惯、艺术的目的等原因来看,认识都不能被定量化。而分析家们通常只注重音乐中可测量的方面,忽视了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理解音乐内涵。有鉴于此,音乐学的历史意识帮助技术分析摆脱了音乐创作的实用目的,使得技术分析成了音乐学的一名正式成员。

二、音乐学分析

音乐学分析通常采用音乐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新视角,紧密结合音乐技术分析对作品进行社会性、历史性的探讨,突出技术性理论与相关社会学科理论方法的交叉融合,具有广阔的视野和较高的理论层次。音乐学分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具有多维性。音乐学分析不仅重视技术分析,而且更关心将这种技术分析深入到其中的音乐思想及创作本质的理解当中,使之提高到哲学的层次。另外,对音乐作品的多维研究还体现在研究方法上的多样性,诸如申克分析理论、音乐图像方法、数列结构分析方法、比较学方法、精神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心理学分析法、社会学分析法、信息论方法等等。例如,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研究,就可以将音乐技术分析与社会心理学、艺术心理学等紧密结合,在讨论音乐创作手法的同时应用心理学方法研究他的创作。注重考察贝多芬周围的人群以及他们对贝多芬生活、心理与思想的影响,结合贝多芬的社会行为心理的分析,赋予他音乐风格一种新的解释。

(二)、强调从技术分析到对作品做出历史和现实的价值判断的辨证统一过程。音乐学分析强调在探讨作品本体的同时。注意把作品放入作曲家的艺术创作、观众接受、艺术效应等整个作品存在的总范畴之中进行考察,力求获得对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深刻理解。例如,研究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克维奇的著名作品《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时,可通过技术分析微观到其“入侵”音乐主题来自一首德国民歌的骨干音框架,从而在宏观上认识到,它是前苏联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真实历史写照,进而揭示出作品中饱含的为争取人类生存与和平而战的伟大精神。

(三)、提倡用现代释义学中“视界融合”的视角来解释音乐史。释义学在19世纪后逐渐形成,它是对意义进行理解和解释探究的理论。现代释义学奠基人伽达默尔提出“视界融合”的方法,认为我们分析作品文本应该用现在的视界与艺术作品中体现的过去的视界相融合,从而达到一种新视界,进入一种新理解。这是因为,历史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没有终点,即使前人已经对某一个问题得出了结论,但随着时间的改变,价值观念、评判标准的改变,以及研究者的变化,对同一问题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音乐作品应不断的由后人做出新的释义。

(四)、音乐学分析要求将作品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大环境中,注重结合音乐自身的纵向发展和社会文化思潮的横向影响,对作品的音乐技法、风格生成以及精神内涵进行深入剖析。例如,对歌剧《沃采克》的分析,既要强调贝尔格将现代作曲技法巧妙地组织在古典音乐曲式结构之中的独特手法,也要展示出西方表现主义美术作品对它的影响,更要看到世纪未悲观主义、轮回宿命论的思想影响。这种结合社会大文化与作品的联系来对作品进行分析的方法,不仅能清晰地比较出不同时代音乐风格技法的特点,而且能够对社会文化如何具体体现在音乐作品当中,社会精神又是怎样融汇于音乐之中进行深入的阐述,进一步提高了作曲技法在音乐文化上的研究层次。

三、音乐技术分析与音乐学分析的辩证统一

西方音乐史与作曲技术理论是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有着各自不同的学科论域,从名词的界定到研究对象、任务、性质、方法、目的等都完全不同。然而又不排除二者间的紧密联系,从音乐技术分析到音乐学分析的深入,反映出我们认识论、方法论上的飞跃和革新。

音乐学分析是在音乐史和作曲技术分析二者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从宏观技术角度出发,研究音乐作品以及与之有关的现象,力求在音乐史和音乐作品本体之间找出必然的联系,从而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于润洋在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一文中指出,“音乐学分析应该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具有综合性质的专业性分析,它既要考察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语言、审美特征,又要揭示音乐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并做出历史的和现时的价值判断,而且应该努力使二者融汇在一起,从而对音乐作品的整体形成一种高层次的认识”。不难看出,这对音乐技术分析与音乐学分析作了区分。也昭示出既有音乐作品研究中存在层次不清的问题。

文学作品分析论文篇8

一、英美新批评派的历史渊源

新批评派是20世纪20至50年代英美批评界影响较大的一支批评流派,得名于美国梵德比尔大学文学教师约·兰塞姆(johncroweransom)1941年所著论文集《新批评》。这部文集赞扬托·斯·艾略特等人以文字分析为主的批评方法和批评见解,称之为“新批评”,以别于l9世纪以来学院派的传统批评。兰塞姆在书中用“新批评”来指称t.s.艾略特、i.a.瑞恰慈和i.温特斯三位批评家,但后来“新批评”的帽子却落在了兰塞姆和他的几个学生的头上,进而成为一个方便的标签,用来标志一大群观点各异甚至互相矛盾的批评家。现在一般公认的新批评家是兰塞姆、艾伦·塔特(allentate)、克林斯·布鲁克斯(cleanthbrooks)、罗伯特·潘·沃伦(robertpennwarren),以及稍后—些的韦姆萨特(william k.wimsatt)和雷内·韦勒克(renewellek)。“新批评”这个词在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中出现过三次:第一次是美国文论家乔·艾·斯宾岗(joeleliasspingarn)于1911年出版的《新批评》(thenewcriti—cism)一书中提出的。斯宾岗的“新批评”指的是克罗齐美学。第二次就是出自于美国约·兰塞姆所著论文集《新批评》。它是一个独特的“形式主义”文论派别。这个派别一、二十年代在英国发端,三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四、五十年代在美国文学批评界取得主导地位。第三次是五十年代法国出现的“新批评”。它是指当时法国文学理论领域内纷纷涌现的各种学派(如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等)的总称。进入六十年代,随着从欧洲大陆进口的各种新潮学说的风行,以及欧美各种社会运动的勃兴,新批评逐渐失去了往日受人瞩目的光彩。

二、英美新批评派在中国的误解误判

新批评早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就被引介到中国文学中来,八十年代更有系统的翻译和评论。但由于新批评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强烈的批评和反对,所以迄今为止,新批评仍然没有在中国文学批评界产生过重要而积极的影响。新批评派成员众多,主张庞杂,从国内有关新批评的一般的论述来看,新批评被认为是一种狭隘的形式主义文论,它专注于文本本身的细读分析,把作品看成是一个自足、封闭的体系,割裂作品与作者、读者乃至社会历史的联系,甚至不要作者、读者和社会历史研究。尽管只要认真读一读新批评的论著,这种误解和歪曲就会不攻自破,但强加在新批评之上的错误印象却始终摆脱不掉。不论新批评在英美的兴衰荣辱如何,新批评在热衷追逐西方话语的中国文坛的确没有多少正面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新批评在”新时期”的文坛中主要局限于理论探讨的范围,运用新批评的理论方法对当下的文学现实做出切实评判的批评家寥寥无几。

在反对新批评的声音中,还有一种奇怪的论点,就是认为新批评只适用于短小的诗文,不能对长篇巨制进行条分缕析的细读和评价。新批评的实干家们没有用他们的理论方法做过长篇小说的分析研究,但他们的经典论著给广大文学读者提供了分析原则和方法的良好示范。从新批评将文学作品看成一个“有机体”的观点出发,考察长篇作品的“统一性”、“连贯性”,分析其情节结构、修辞手法,探求作品意图,这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说都是可行的。新批评的当事人对这种批评方式的潜力充满着信心和期待,正如韦勒克所说:“我们应想到世界文学的无穷宝藏在用许多种语言对我们讲话,大声要求我们去诠释和评价”。误解和误读只是导致新批评在当代文坛遭受冷落的一个因素。各种新兴的理论流派对新批评的攻击责难也很多,并且在很多新派理论家的眼中,新批评是一种过时、偏颇、必须要超越的批评流派。这个背景对中国的接受者来说,多少影响了他们运用新批评的兴趣。

三、英美新批评派的价值

新批评派从象征派的美学观点出发,把作品看成独立的、客观的象征物,是与外界绝缘的自给自足的有机体,称为“有机形式主义”。在文学标准的问题上,新批评家们坚持“有机论”(organicism)的观点。他们认为,一部真正好的文学作品,是具有一定连贯性和完整性的语言结构,其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作品的全部意思正是这种“语境”(context)的产物。“有机论”的观点使新批评家拒绝了对作品做“形式”和“内容”这样传统的二分法。在他们看来,所谓“形式”正是作品的生命所在,失去了它也就失去了作品的意思。形式就是意味,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的。从有机论出发,新批评反对图解概念的作品,而要求主题找到恰当的象征体、“客观对应物”。与“有机论”紧密相连的,是新批评对文学作品“真实性”、“合理性”(ocherence)的要求。如果诗人、小说家讲话的方式得当,叙述得成功,那么作品所传达的经验便会合情合理,整部作品也就具有了真实性。

文学作品分析论文篇9

引言

近年来,国内出版了大量的海明威作品译本,有关海明威作品及海明威本人的研究论文也到处可见。海明威及其作品在中国读者群和学术界能引起如此大的热情和兴趣,这本身就可以作为一个研究的专题。作为大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师,我们在讲授某个作家的作品时,总希望尽可能搜集到对该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资料,以及对作品文本简释性的评论,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切更全面的把握。但是,当我们翻检所搜集到的各种评论资料时,发现真正能用于课堂作品评析的东西并不太多。如何使学生从作品本身(甚至作品原文)体会到人物的塑造过程,情节的发展脉络,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以及作品的修辞特色,通过文字语言这一可视媒介体现出来的呢?我们认为这是英美文学教学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大凡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关系,情节预设,以及冲突的安排与修辞手段,无一不是通过选词、句法、节奏、比喻、象征及篇章结构得到实现。文学作品是由不同要素组成的,我们认为要想真正理解作品,必须重视对其作品文本本身的研究和改进研究方法,运用先进的研究理念和手段对文学作品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论。

一、语料库技术在文学文本中的应用

世界文学研究出现两种重要趋势:一是语言学分析理念和方法融入到文学分析中;另一个就是现代语料库技术在文学文本中的应用。文学与语言学的融合形成了独立的语体学学科,应用于诗歌、小说和戏剧研究。语料库的应用从最初的版本学研究,发展到为各种文学理论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及参照。英美文学与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关系引起了语言学、文学界研究人士的广泛关注。研究和实验证明:文学批评是定性的、阐释性的,以阅读体验为基础的研究;而语料库方法则是量化的、描述性的,以概率为基础的语料统计分析。二者的结合能够使文本的分析描述更系统,也更为可靠。语料库语言学可以为文学研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及工具,使人们对文学作品可以进行更详实、更深入和更具体的描述。基于语料库的文学作品研究不仅可以从理念、假设到事例分析,还可以从文本实证入手,通过特征分析建构假设和理论。由于文学语料库可以包括单个作家所有作品,构成某个作家的语料库,也可以包括多个作家的作品语料,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也可以建成英汉两种平行文本的语料库。从作品语料中人们可以得到充分的例证,以验证或说明某一文学批评理论的适用性与有效性。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研究是利用文学作品语料库和语料库分析工具,以文学语言和文学结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用词分布分析、文体特征分析、情节分析等计算机统计分析技术,拓展传统的文学研究,提炼文学修辞、文学叙事的规则,考察作者的写作风格,甚至鉴别作品的真实作者。主要分析手段包括词频分析、词汇分布分析、句法分析、关键词分析和以关键词分析为基础的情节分析。文学作品的关键词分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该作品要表达哪些主题,反映何种思想内涵。

二、语料库技术运用于海明威作品研究的意义

笔者多年来对海明威的作品及其笔下硬汉形象颇感兴趣,一直想探索出一种先进的方法来对海明威的作品进行研究。我们可以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海明威的主要文学作品,包括《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等。

以往,我们通过定性的、阐释性的、以阅读体验为基础的研究--文学批评,从海明威的作品的人物中的“硬汉式”人物身上总结出他们共同的群体特征。我们发现,首先,“硬汉式”英雄在肉体上具有极大的潜力和勇气。第二,“硬汉式”英雄具有极强的意志力。与其体能相比,其意志力显得更为重要。正是这种意志力使人物在被打碎被重创后仍能保持“优雅的风度”,显示出人的尊严。第三,海明威的“硬汉”另一重要特质是忠诚。“硬汉式”英雄内心充满激情和忠诚精神,这一特质使得人物显得可信可靠,让人感到温暖可亲。第四,“硬汉式”英雄始终保持着作为一个人的崇高荣誉感,总能在失败面前表现出人的尊严。第五,“硬汉式”主角总是精通某种专门的技艺,如钓鱼、斗牛、打猎等。这种技艺上的精通使得“硬汉”能直面生活中各种环境而不会束手无策,同时也是构成他内在的勇气和约束力必不可少的原素之一。最后,海明威的人物的考验都发生在怯懦和勇敢的瞬间,他们任何不同的选择都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而正是由于死亡,人的态度才开始变为一种纯粹的东西,而正因为其纯粹,方显得意味深长。所以,死亡这一主题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死亡本身并不重要,关键的是对待死亡的态度,死亡是必然的,活着相爱是暂时的。这些观点使他的作品很少有良好的结局。但是可贵的一点是,他的人物并不轻易放弃生的欲望,他们敢于与死作斗争,力图争取自己的命运,因此他的悲剧仍焕发着生的光彩,预示着明亮的前景。海明威笔下“硬汉式”主角的力量来自其体质、精神、心理和社会能力诸种因素的合力,这些特质构成了海明威英雄人物的识别特征,一旦这些素质被放在与其难以抗衡的力量的冲突中,它们就会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从而显示出“硬汉子”的英雄本色。综上所述,海明威作品的思想内容,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以及海明威的创作艺术是一个永远不尽的研究主题,是永不过时的研究内容。

随着近年来语料库语言学在我国的兴起,运用先进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来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进行研究,通过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老人与海》等名著进行文本解读和对文本中词语、句法、节奏及篇章结构的检索和分析,挖掘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思想内涵、艺术成就和风格特点,进而对作品及人物进行评论将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也是我们对20世纪美国重要作家海明威作品研究的一种新的突破,将会对海明威作品文本分析,文学理论的验证、构建,文学教学具有一定的价值。

三、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海明威重要作品的方法和手段

运用先进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来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进行研究,通过对海明威的重要作品《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进行文本解读和语料检索与分析,挖掘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思想内涵、艺术风格和语言特点。构建海明威“硬汉式”英雄人物的识别特征体系,并试图把文学作品分析与文学教学结合起来,探讨其在文学教育中应用价值。我们可以将整个研究工作方案可分为三步:(1)海明威作品及传记作品的搜集、整理,形成规范的电子文本格式;对作品的创作时期和体裁进行标注,建立起一定规模的海明威作品及传记作品语料库;选择适当的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2)通过文本解读和语料库参照分析检查和验证相关的结论,并得出自己的分析结果。(3)探讨和研究这种分析和研究之于文学教学的意义及应用途径。

海明威一生都在创造code hero,该文学形象贯穿海明威各个重要时期的多部作品,其基本特征在文本中是如何

体现的,在不同时期的作品发生了哪些变化,而该形象的变化与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将是研究中要突破的重点。通过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和索引软件,通过词频分析、词汇分布分析、句法分析、关键词分析和以关键词分析为基础的情节分析等分析海明威的写作风格、语言风格等,挖掘海明威文学作品的艺术内涵。我们还可以用语料库语言学量化的、统计的、描述的方法,从文本着手,发掘‘硬汉’形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通过探讨这一主体形象的产生和塑造,论述海明威的“硬汉式”主角在桑提亚哥身上的基本归宿。

【参考文献】

[1]wang shouyi; “hemingway’s linguistics style and art”, foreign languages 2, no 48(april): 41-45, 1987.

[2]robert p. weeks; “hemingway: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62.

[3]philip young; “ernest hemingway: a reconsideration”,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66.

[4]robert .o. stephens; “ ernest hemingway: the critical”, new york, burt franklin, 1977].

[5]james nagel; “ ernest hemingway: the writer in context”,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52.

[6]carol. s. baker; “ ernest hemingway: the writer as artist”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2.

[7]jeffrey meyers; “hemingway: the critical heritage”,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2.

[8]miles donald “the american novel in the twentieth-century”, newton abbot, england: levid and charles, 1978.

[9]charles molesworth; “ hemingway's code:the spanish civil war and world power”, salamagundi, no.76-77 (fall--winter): 84-100. 1987.

[1]海明威:老人与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1。

[2]海明威. 永别了,武器(m).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3.9。

[3]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1。

[4]李宜,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下册).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8。

[5]龙毛忠,颜静兰:《.英美文学精华导读》(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2。

[6]吴然.: “硬汉”海明威作品与人生演绎 (m). 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1。

文学作品分析论文篇10

引言

近年来,国内出版了大量的海明威作品译本,有关海明威作品及海明威本人的研究论文也到处可见。海明威及其作品在 中国 读者群和学术界能引起如此大的热情和兴趣,这本身就可以作为一个研究的专题。作为大学 英语 专业英美文学教师,我们在讲授某个作家的作品时,总希望尽可能搜集到对该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资料,以及对作品文本简释性的评论,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切更全面的把握。但是,当我们翻检所搜集到的各种评论资料时,发现真正能用于课堂作品评析的东西并不太多。如何使学生从作品本身(甚至作品原文)体会到人物的塑造过程,情节的 发展 脉络,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以及作品的修辞特色,通过文字语言这一可视媒介体现出来的呢?我们认为这是英美文学教学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大凡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关系,情节预设,以及冲突的安排与修辞手段,无一不是通过选词、句法、节奏、比喻、象征及篇章结构得到实现。文学作品是由不同要素组成的,我们认为要想真正理解作品,必须重视对其作品文本本身的研究和改进研究方法,运用先进的研究理念和手段对文学作品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论。

一、语料库技术在文学文本中的应用

世界文学研究出现两种重要趋势:一是语言学分析理念和方法融入到文学分析中;另一个就是 现代 语料库技术在文学文本中的应用。文学与语言学的融合形成了独立的语体学学科,应用于诗歌、小说和戏剧研究。语料库的应用从最初的版本学研究,发展到为各种文学理论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及参照。英美文学与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关系引起了语言学、文学界研究人士的广泛关注。研究和实验证明:文学批评是定性的、阐释性的,以阅读体验为基础的研究;而语料库方法则是量化的、描述性的,以概率为基础的语料统计分析。二者的结合能够使文本的分析描述更系统,也更为可靠。语料库语言学可以为文学研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及工具,使人们对文学作品可以进行更详实、更深入和更具体的描述。基于语料库的文学作品研究不仅可以从理念、假设到事例分析,还可以从文本实证入手,通过特征分析建构假设和理论。由于文学语料库可以包括单个作家所有作品,构成某个作家的语料库,也可以包括多个作家的作品语料,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也可以建成英汉两种平行文本的语料库。从作品语料中人们可以得到充分的例证,以验证或说明某一文学批评理论的适用性与有效性。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研究是利用文学作品语料库和语料库分析工具,以文学语言和文学结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用词分布分析、文体特征分析、情节分析等 计算 机统计分析技术,拓展传统的文学研究,提炼文学修辞、文学叙事的规则,考察作者的写作风格,甚至鉴别作品的真实作者。主要分析手段包括词频分析、词汇分布分析、句法分析、关键词分析和以关键词分析为基础的情节分析。文学作品的关键词分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该作品要表达哪些主题,反映何种思想内涵。

二、语料库技术运用于海明威作品研究的意义

笔者多年来对海明威的作品及其笔下硬汉形象颇感兴趣,一直想探索出一种先进的方法来对海明威的作品进行研究。我们可以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海明威的主要文学作品,包括《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等。

以往,我们通过定性的、阐释性的、以阅读体验为基础的研究--文学批评,从海明威的作品的人物中的“硬汉式”人物身上 总结 出他们共同的群体特征。我们发现,首先,“硬汉式”英雄在肉体上具有极大的潜力和勇气。第二,“硬汉式”英雄具有极强的意志力。与其体能相比,其意志力显得更为重要。正是这种意志力使人物在被打碎被重创后仍能保持“优雅的风度”,显示出人的尊严。第三,海明威的“硬汉”另一重要特质是忠诚。“硬汉式”英雄内心充满激情和忠诚精神,这一特质使得人物显得可信可靠,让人感到温暖可亲。第四,“硬汉式”英雄始终保持着作为一个人的崇高荣誉感,总能在失败面前表现出人的尊严。第五,“硬汉式”主角总是精通某种专门的技艺,如钓鱼、斗牛、打猎等。这种技艺上的精通使得“硬汉”能直面生活中各种环境而不会束手无策,同时也是构成他内在的勇气和约束力必不可少的原素之一。最后,海明威的人物的考验都发生在怯懦和勇敢的瞬间,他们任何不同的选择都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而正是由于死亡,人的态度才开始变为一种纯粹的东西,而正因为其纯粹,方显得意味深长。所以,死亡这一主题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死亡本身并不重要,关键的是对待死亡的态度,死亡是必然的,活着相爱是暂时的。这些观点使他的作品很少有良好的结局。但是可贵的一点是,他的人物并不轻易放弃生的欲望,他们敢于与死作斗争,力图争取自己的命运,因此他的悲剧仍焕发着生的光彩,预示着明亮的前景。海明威笔下“硬汉式”主角的力量来自其体质、精神、心理和社会能力诸种因素的合力,这些特质构成了海明威英雄人物的识别特征,一旦这些素质被放在与其难以抗衡的力量的冲突中,它们就会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从而显示出“硬汉子”的英雄本色。综上所述,海明威作品的思想内容,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以及海明威的创作艺术是一个永远不尽的研究主题,是永不过时的研究内容。

随着近年来语料库语言学在我国的兴起,运用先进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来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进行研究,通过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老人与海》等名著进行文本解读和对文本中词语、句法、节奏及篇章结构的检索和分析,挖掘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思想内涵、艺术成就和风格特点,进而对作品及人物进行评论将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也是我们对20世纪美国重要作家海明威作品研究的一种新的突破,将会对海明威作品文本分析,文学理论的验证、构建,文学教学具有一定的价值。

三、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海明威重要作品的方法和手段

运用先进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来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进行研究,通过对海明威的重要作品《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进行文本解读和语料检索与分析,挖掘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思想内涵、 艺术 风格和语言特点。构建海明威“硬汉式”英雄人物的识别特征体系,并试图把文学作品分析与文学教学结合起来,探讨其在文学 教育 中应用价值。我们可以将整个研究工作方案可分为三步:(1)海明威作品及传记作品的搜集、整理,形成规范的 电子 文本格式;对作品的创作时期和体裁进行标注,建立起一定规模的海明威作品及传记作品语料库;选择适当的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2)通过文本解读和语料库参照分析检查和验证相关的结论,并得出自己的分析结果。(3)探讨和研究这种分析和研究之于文学教学的意义及应用途径。

海明威一生都在创造code hero,该文学形象贯穿海明威各个重要时期的多部作品,其基本特征在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的,在不同时期的作品发生了哪些变化,而该形象的变化与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将是研究中要突破的重点。通过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和索引软件,通过词频分析、词汇分布分析、句法分析、关键词分析和以关键词分析为基础的情节分析等分析海明威的写作风格、语言风格等,挖掘海明威文学作品的艺术内涵。我们还可以用语料库语言学量化的、统计的、描述的方法,从文本着手,发掘‘硬汉’形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通过探讨这一主体形象的产生和塑造,论述海明威的“硬汉式”主角在桑提亚哥身上的基本归宿。

【 参考 文献 】

[1]wang shouyi; “hemingway’s linguistics style and art”, foreign languages 2, no 48(april): 41-45, 1987.

[2]robert p. weeks; “hemingway: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62.

[3]philip young; “ernest hemingway: a reconsideration”,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66.

[4]robert .o. stephens; “ ernest hemingway: the critical”, new york, burt franklin, 1977].

[5]james nagel; “ ernest hemingway: the writer in context”,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52.

[6]carol. s. baker; “ ernest hemingway: the writer as artist”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2.

[7]jeffrey meyers; “hemingway: the critical heritage”,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2.

[8]miles donald “the american novel in the twentieth-century”, newton abbot, england: levid and charles, 1978.

[9]charles molesworth; “ hemingway's code:the spanish civil war and world power”, salamagundi, no.76-77 (fall--winter): 84-100. 1987.

[1]海明威:老人与海(m).北京: 中国 书籍出版社,2005.1。

[2]海明威. 永别了,武器(m).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3.9。

[3]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1。

[4]李宜,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下册).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8。

[5]龙毛忠,颜静兰:《.英美文学精华导读》(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2。

[6]吴然.: “硬汉”海明威作品与人生演绎 (m). 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1。

文学作品分析论文篇11

20世纪人类在政治、文化、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这在一定程度促进了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与繁荣。尼采、康德等哲学家从各自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出发,对文学创作阐述了不同的观点与主张,成为西方文学思潮的重要思想源泉;l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以非理性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文学思潮在欧美国家粉墨登场,形形色色的批评流派精彩纷呈,形式主义、新批评理论、结构主义、现代主义、女性主义、解构论等风起云涌,潮起潮落,来去匆匆,它们以各自的方式影响着西方文坛。

在这股声势浩大的西方文学思潮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以其独特而深刻的理论体系对西方文坛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在分析、解读文学作品中发挥出十分独特的作用。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虽然该理论存在一些诸如泛性主义等不足之处,但总的束说,它对西方文学批评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1精神分析法的主要理论建树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为文学与心理学架起了桥梁,人们可以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解读文学作品。它对文学批评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五点:(1)赋予文学意象更多的象征意义;(2)心理学概念恋父情结与恋母情结的借用与引入,开拓了文学批评家的研究视野;(3)弗洛伊德关于心理“类型模式”与“心理过程结构模式”的思想为文学批评家对作品人物进行精神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4)他的有关生死本能论有助于分析作品中的死亡主题;(5)他提出的人本研究方法,突破了以往剖析作家传记的传统思路框架。

20世纪西方文学思潮是白启蒙思想运动以来最大的人文解放,综观该历史时期的文艺批评,我们可以发现,精神分析法尽管面对像结构主义、现象学与原批评论等众多文艺思潮的不断冲击,它依然蓬勃发展,影响众多义学大家的创作,除了精神分析法本身的理论魅力之外,还得益于丁弗洛伊德的许多弟子,他们批判地继承与发展了导师的学|兑,并为精神分析法注入了新的活力。

2精神分析法对文学批评的贡献

精神分析法为文学批评开辟了全新的研究维度,为长期困绕文学研究的许多难题提供了耳目一新且令人信服的解释。它对文学批评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20世纪西方文论虽然流派纷呈,但是大体上有一个共同点:注重文本解读。根据弗洛伊德解读法,文学作品里存存着普遍的象征意义,其中许多象征还与性有关。譬如,精神分析者大多把作品中凹陷、圆形的事物比作子宫。更有甚者,他们倾向干把一座空房予比作是女性生殖器,躲在空房子里的人则象征着试图寻求母性保护;同时,精神分析者通常还把作品里出现的像树干、塔、蛇、高山等意象看作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剧烈的运动,诸如骑马与飞翔,都被看作是性快乐的体现。

20世纪西方的主要作家在创作中或多或少无不受到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文学批评家们借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可以更好地挖掘出作品里的象征物及其内涵,有助于透彻地理解作品。

例如,象征主义大师、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也深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他的小说别了,武器》(A Farewellto Arms)就是借用象征手法创作的杰作。他富有象征意义的书名中的arms一词,不仅表示“武器”,而且象征着“拥抱、搂抱”,也就是“爱情”。此外,小说还自始至终交织地表现了两种主题:一方面揭露战争的残酷、主人公的厌战情绪,另一方面描写爱不断遭遇的挫折经历。

但是,弗洛伊德式的解读法并非无懈可击,其中的对文学美学功能的忽略及其语言媒质的缺省是两大软肋,为此,该理论常常受到一些批评家的责难。西尼曾说过,文学是给人“教育与娱乐”的媒体。

搴缪尔主张,写作的目的是教育,诗歌的目的是寓教于乐。由此可见,文学的美学功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且,语言在文学作品中还起到组织结构的作用。

批评者从“自恋”(self—eroticism,即表示儿童对自己身体的欲望)以及“阉割情结”(castration complex)等表示原始的生物需求等概念中找到更多的象征意义。

其实,弗洛伊德式的很多象征意义往往太随意、太主观,因而经不起深入推敲,有时难以置信。

第二,弗洛伊德关于“恋父情结”与“恋母情结”的独到论述,对于评论者剖析作家牛平与作品母题之间的关系大有陴益。根据弗洛伊德思想,其情结理论揭示了人类精神领域一个重要的渐变阶段,即自我、超我的出现,人格的发展,从家庭(自然)走向更广阔的背景(文化)。而且,弗洛伊德认为,外在的权威意识与内在的道德感将影响人的一生。由此可以推断,弗洛伊德理论并;限于个体的存在,它还指向更深远的外部世界。

弗洛伊德最早在他的巨著梦的解析》里提到了“恋父情结”这个概念,他对此进行了全方位的论释,称它为“想实现某种愿望的掩饰性表达”。梦的解析》是一本对“两方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的著作。

弗洛伊德通过对索佛克劳斯的俄底浦斯国王》与莎土比亚剧作哈姆莱特》进行独具慧眼的研究分析,创立了“恋父情结”理论。国内学者王宁(2ooo年)认为,“恋父情结”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是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法做出的最杰出的贡献,也是20世纪莎士比亚研究的一大突破。在弗洛伊德之前,评论家们对哈姆莱特迟迟不肯实施复仇计划,对他优柔寡断的性格众说纷纭。他们禁不住要问:哈姆莱特真的疯了吗?他是不是装疯卖傻?著名英国精神分析学者厄内斯特·琼斯是第一位运用弗洛伊德理论分析莎土比亚作品的研究者。他在题为论运用恋父情结解释哈姆莱特之谜(19l0年)的论文中做出如下的惊人结论:正是凶手克劳迪休斯使哈姆莱特痛下决心报了弑父之仇,解除了童年时代的郁闷情结。为此,琼斯还列举了许多事实,力图证明哈姆莱特在实施报复计划的关键时刻犹豫不决、亢满矛盾与迟疑的心理状态。虽然哈姆莱特最终报仇雪恨,但他还是一个悲剧性人物。

另一为名叫诺曼·霍兰的学者运用“恋父情结”论从其他的角度来分析哈姆莱特。霍兰认为,根据精神分析治疗的临床病例,每个儿童的潜意识里都有“恋父情结”,即使在其成长过程中,这种情形也依然存在。根据这个理论,哈姆莱特之所以迟迟下不了复仇计划,是因为他无法解开自童年时代就郁结的那个情结,其次是为他不能释放自己潜意识里聚积起来的欲望能量。所有这一切都为评论家们试图解释哈姆莱特优柔寡断的性格设置了许多障碍。简而言之,用弗洛伊德(1899年) 的话来说,恋父情结所描绘的是一幅经放大、夸张了的儿童画版本。

琼斯与霍兰都着重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研究哈姆莱特的心理过程,过分强调恋父情结,所以就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剧中反映的深刻的社会意义与美学价值。其实,如果脱离特定的社会背景,单纯地去研读文本,那么,文学作品就会沦为一堆心理分析的材料,势必缺乏一定的深度与广度。

第三,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有三个层次,即前意识、意识与潜意识。三者相互作用,互有重叠,可以转换。后来,他又提出“心理过程的结构模式”。他用“本我”,“自我”与“超我”等术语来表达“本我心理学”与“自我心理学理论。

批评家卡佛尔·考林斯在深入研究了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名著《喧嚣与愤怒后指出,福克纳在这部小说中有三大段描写细微、视角新颖的内心独白,就是受到了弗洛伊德理论影响的证明。作品中的本杰明的一段自言自语可以看作是源自“本我”的翻版,昆汀的独白反映了他的“自我”意识,加森的自白则是“超我”的表现。由此可见,如果把这三个人物的表白加在一起,就可以对应弗洛伊德有关人格的三个层次理论。虽然文学创作中内心独白的技巧先干弗洛伊德,但是他的潜意识理论无疑为作家充分利用前意识与潜意识而进行文学创作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卡尔·荣格是弗洛伊德的得意门生,他批判地继承了老师的精神分析思想,提出了“体现干原型中”的“集体无意识”理论。荣格发展并重新诠释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开拓了文学批评家的研究视野。如果说弗洛伊德理论有助干文论家探索人物的个体心理,那么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论(后来,他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原型批评论)使得文论家可以后退一步、全景式地解读文学作品,这样,从客观上讲,可以排除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许多障碍,展现作品所隐藏的原型。

借助荣格的理论,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无意识的语言结构。在荣格看来,“法乐士”(phallus)就是一种指代,而不仅仅是生物意义上的男性生殖器,但是弗洛伊德的不足之处在于他过分强调了“法乐士中心”批评。

第四,弗洛伊德主张操纵“本我”的能量来自推动满足人类欲望的“本能”。而且,他进一步指出,死亡与爱情是人的本能的两种基本形式,因为死亡促使“恢复万物的早期状态”,即回到生命的起始地点,而爱情表明“保存能量”的另一方面,即“力比多”(1ibido性欲)。

弗洛伊德称“力比多”为“取自情感论的一种表达”,因此,把它“看作是爱情的量化尺度”。用精神分析论的术语说,“这些爱的本能就是性本能”。可是,大多数“受过教育”的人们不能容忍这种含有“侮辱性”的称谓,他们批评运用弗洛伊德理论分析文学作品时简直是“泛性主义”大行其道。弗洛伊德认为,“本能由历史决定”。

为此,他举例证明自己的主张。他说,有些鱼在产卵期宁可历经千辛万苦,也要把卵播撒在离平时生活区很远的特定水域,自然界的这种奇特现象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概括地说有三种途径可以释放或者满足“力比多”:(1)直接投射到异性身上;(2)和心理医生交谈有助干减轻性压抑;(3)事业上的成就和精神升华可以一时满足或者平息性欲的冲动。

《著名诗人艾略特的长篇诗作荒原》表达了人类的永恒主题一一爱情。作品开头描写了这样一个场景:生活在荒原上的人们在极度的空虚与绝望中挣扎,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不顾一切地去追求爱与性。

艾略特借助大量的独白、对话、描写与隐喻,诗意地向读者展现现代的人们如何渴求满足本能一一性欲。所以,根据弗洛伊德理论,如果“力比多”压抑时间过长,就会产生“阉割情结”(castrationcomplex)。

最后一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对研究作家传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尽管传统的文学评论家很看重作家生平与创作背景,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对作品的艺术分析,为此,他们常常遭到形式主义批评家的严厉批评。然而,精神分析法可以为文学批评开拓崭新的视角:批评家不必置大量生动的人物心理描写干不顾而沉溺干烦琐肤浅的细枝末节。

运用精神分析法研究一些著名的作家传记,可以得出颇为新颖的结论,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譬如说,有些批评家认为杰克·伦敦只是擅长干写作动物题材的作家而已,于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都倍受批评界的冷落。但是,1977年出版的《杰克·伦敦传记》为杰克“平反正名”带来了契机。批评家们通过细读这本传记,并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惊喜地发现,他的小说里蕴藏着恋父情结。从杰克的传记得知,他的童年颠沛流离,历经r许多生活坎坷,他患过精神紊乱症,达对他以后的性格、情感与创作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于是,批评家们通过解读杰克的传记,重新确立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他既是赫赫有名的小说家,同时又是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活动家。当然,运用精神分析法研究作家的传记并非是万能的,不过,只要使用得当,就可能在文论研究里取得新的成果。

3结语

文学作品分析论文篇12

一、曲式分析究竟是什么。

记得在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上大家探讨的话题之一就是关于曲式分析、作品分析和音乐分析的称谓。尽管大家对称谓的形成、变化以及所涵盖内容做过相当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但我还是觉得这个称谓没那么大的区别。在我们中国音乐学院硕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上十多年前就改为“音乐作品分析”了,多了两个字也觉得很习惯,考试内容和要求也没有什么区别。关键就是如何认识曲式分析,或者说曲式学的内涵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并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目前对曲式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是:音乐基础于旋律、节奏、节拍、调式、调性等十余种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有机地组合构成音乐的材料和陈述形式,曲式则是这些音乐材料和陈述形式的综合。当然我是认同这一观点的,也就是说,曲式分析是对作品一切技术的综合分析。另一种观点是把曲式孤立起来认识,或者说把曲式降级,与旋律、节奏、节拍等同为基本要素。那么问题就出现了,曲式真的如同一些人所说的就是“砍大块儿”了。但设想,如果没有音乐的基本要素做为分析对象,没有音乐材料的有机组织、陈述结构的逻辑发展作为依托,这个“大块儿”将如何砍出来呢?自然会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失去了曲式分析应有的意义。因此,充分认识曲式分析乃是作品的综合分析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二、目前曲式分析基础理论研究的现状

我们在对曲式分析基础理论的研究其实并没有成熟和完善。在多年的硕、博考试中,对一部作品的争论和探讨是经常有的。曾见过北京的一些院所,对考题给出的所谓的标准答案就不准确。当然这并不奇怪,因为很多作品本身不能简单地用一个答案来解释,但我们的标准答案只有一个,那么考试过后考生们常常会不知所以。大家可以观察一下,目前在国内市场上作品分析方面的教科书最多,内容上可谓花样翻新。这种“多”或许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作品分析比较容易,分析会使人“想当然”,谁都敢下定义,当然也敢写书;二是作品分析比较难,音乐作品千变万化,很难用统一的理论去解释它,自然大家就会以各自的不同的理解去论述它。

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的基础教学和理论研究普遍还很薄弱。我可以给大家读几段教科书上的论述,是关于乐段和一部曲式的。这些论述都是来自国内著名的且比较畅销的国产教科书:

第一种论述说:“乐段是最小的曲式单位。”大家注意这里是将“乐段”称谓作为曲式范畴来运用的,没有“一部曲式”的概念;

第二种论述:“由乐段构成的曲式为一部(段)曲式……”这里有了一部曲式的概念,并可以理解为乐段和一部曲式是一回事;

第三种论述:“一部曲式和乐段在名称上可以相互通用,但有差别。乐段既可涵盖一部曲式,又能包含曲式单位外的其他结构部分,即附属结构部分。”这种论述意思是说,乐段不仅和一部曲式名称通用,而且乐段范畴很广,似乎引子、连接、尾声都可叫乐段;

第四种论述:认为“在一部曲式内部包含多种陈述结构形式,乐段是一部曲式内部陈述结构中的类型之一。”这种观点与上述完全相悖,首先,一部曲式涵盖乐段,其次,将乐段作为陈述结构的层级进行论述。

各位同行,大家不觉得晕吗?这就是我们目前市场上的教科书,我们的学生、音乐爱好者们是不可能看懂的。这里我只是举了一个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见的“段”“部”“并列”等表述会有完全不同的释义,而且每本书都会发明很多专用名词,这就更加麻烦。我认为,我们从事音乐分析理论的专家、学者应该并有责任扭转这个局面,这是确保基础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说我们对曲式学的研究还在路上,并没有走到尽头。

三、曲式分析是基础教学中的重要分析方法

我们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围绕方法和教学展开的。曲式分析或曲式学就是一种分析方法,作为西方音乐史上重要的理论体系之一其学术价值不可低估。曲式分析对有调性音乐而言无疑是最适合不过的分析方法,我们没有必要拿音集集合的理论去分析贝多芬和肖邦的作品。首先要从历史和文化层面对待这个问题,在基础教学中要结合音乐风格史将曲式分析技术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应该意识到,西方共性写作时期,涌现了浩瀚的音乐精品和众多世界级作曲大师,然而作曲家们共同使用的就是那么几个曲式原则(再现、并列、循环、奏鸣),他们是如何创作出千变万化的音乐作品,个性化的艺术表现又是如何形成的,这是教学中应该深入探讨和研究的内容,也是曲式分析的难点所在。通过分析让同学们从中学习和体会到西方经典作品中其艺术价值究竟是什么。

对于作曲学生来说曲式分析是最好的结构感形成的基础。古典音乐结构中起承转合、起开合、呼应等原则以及音乐材料的发展手法、对比统一关系、黄金分割比例、高潮段的形成等等,这些与美学原则密切相关的音乐发展手段,对于初学作曲的学生来说都是最宝贵的经验。完美的音乐形式是作品成功的保障,是作曲学生首先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四、曲式分析对现代音乐分析的借鉴意义

研究和运用现代多元的音乐分析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但任何分析方法都是有针对性的,应该从音乐史和音乐创作流派、个性的发展角度去研究。不同的分析方法之间常常是有关联的,比如实践已经证明的申克分析理论与传统分析理论的各种联系。我在研究斯特拉文斯基晚期序列音乐中也考虑用什么分析方法研究,最后发现斯氏的主要重心都放在了序列的各种技法的运用上,使用各种办法来摆脱勋伯格十二音序列技法的束缚。比如勋伯格要求序列必须由12个半音构成,斯氏除了使用12个半音创作外,更多尝试使用4音、5音、7音、11音、13音、16音;勋伯格要求序列不能有重复音,而斯氏的序列有大量的重复音出现,《七重奏》中的16个音序列不重复音只有8个;勋伯格要求回避调性,走出传统,斯氏却用轮回法突出中心音来加强调性感,并大量运用与传统体裁和技法的结合来保持自己的音乐个性等等。那么我的研究重点就必须放在序列技术的运用上,传统曲式原则在他的作品中有保留也有突破,但结构分析并不是难点。反而传统曲式的综合分析方法和思路完全可以被借鉴和应用。

五、基础理论研究对研究生培养的意义

写好分析文章首先要具备理论功底。我们现在有些研究生论文中对传统音乐分析功力薄弱,经常看到曲式和体裁概念不清(甚至有论文出现幻想曲式、进行曲式的表述)、调式与调性概念不清,甚至调性、和声分析错误等等,这样的理论基础对现代音乐分析无疑也是苍白的。理论家的工作是要总结和梳理作曲家有艺术价值的音乐表现手法和美学体验,如果在你的理论研究中让作曲家感到讲到了点子上并使作曲家本人从中得到提升这是最理想的境界。

怎样才能写出有学术价值的音乐分析论文?我以为,首先就是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这是首要的案头工作,这是真正的第一手资料。当然,做好这个案头工作不容易,是对一个人理论功底的考验。我经常对同学们说阅读和分析谱子是个基本功,这个基本功的培养最好的途径就是大量的曲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