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品设计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0 14:48:10

衍生品设计论文

衍生品设计论文篇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博物馆在行业竞争和商业竞争不断激烈的环境中,一些博物馆把开发具有本馆藏品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辟为传播历史文化信息的新途径,开始多渠道开发文化产业。从欧、美等国家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的实践来看,无一不将文化产品开发环节作为整个博物馆文化产业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国外的一些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开发之所以比较成功,体现在四方面:第一,开发的文化衍生产品立足于本馆独具特色的藏品,设计具有独特的/排他一生0。第二,注重产品质量,制作工艺精美,融合了现代产品设计的理念,功能性强。第三,种类丰富齐全且有不同档次的产品,可以满足各个层次的消费需求。第四,运用/强强联合0的策略,知名博物馆实现了文化衍生产品的开发与经营产业化。第五,美国博物馆协会还成立了专门的博物馆商品销售网络。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作为世界著名的三大博物馆非常注重文化衍生产品的开发,使博物馆的历史文化传播更广泛的同时,并为博物馆本身带来了丰厚的经济价值,切切实实的做到了以文养文的目标。例如: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开发的珠宝首饰类文化产品,将博物馆的艺术藏品与珠宝首饰有机结合,与施华洛世奇公司共同合作开发蜻蜓胸针商品并限量发行,成为该馆的创举和亮点之一。英国博物馆在设计开发文化衍生产品时,则更多地运用了展览常用的故事手法,注重挖掘文化产品背后的故事。

(二)国内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设计开发现状

随着国外博物馆纪念品的发展取得了成功,我国博物馆逐渐意识到了纪念品在博物馆中的重要性。由于处于起步阶段,整体水平不高,开发能力不足,仍然停留在盲目效仿或者是整套照搬和复制他馆的创意、产品的阶段,没有考虑自身博物馆的特色,导致博物馆纪念品与市场上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不能反映各个博物馆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与西方国家的博物馆纪念品开发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近几年来,我国首都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越来越重视博物馆文化创意纪念品的开发,在借鉴欧美等博物馆文化产品设计开发的成功经验上,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的创新设计开发的新途径。特别是上海博物馆还设立相关部门,专门从事文化衍生创意产品的开发和销售,1996年至2006年的10年里,成功开发出1600多种文化商品,年销售额2500万元。他们设计的具有本馆文化特色的领带、丝巾、便签等十分畅销,有的还远销海外。湖南省博物馆文化产业开发中心充分利用馆藏文物和人才资源,大力开发设计博物馆特色文化商品。以文化商品的内涵、优质的服务延伸博物馆的展览、教育功用,打造湖南省博物馆和/马王堆0品牌,弘扬湖湘文化传统。目前我国博物馆自王开发的创意产品形式王要以画册、光盘、明信片、文物复制品、服饰、文具、玩具、生活用品等为王。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产品设计创意开发力度不够,缺乏独具特色的创新概念,应该运用设计赛事等途径,将设计院校的学生,职业设计师和生产制造企业拉入到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设计开发的这一领域中,同时加强与各大相关知名设计品牌的合作,以博物馆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载体,设计开发具有一定实用、欣赏和收藏价值的产品,既能够彰显博物馆的文化特性,又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对博物馆实现自身造血的目标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和销售,短短两年时间,销售营业额就从五干万人名币上涨到两亿人名币在这方面算是成功的典范。博物院,在文化衍生产品设计开发上做了很多尝试与创新,从几年前的故宫藏宝拓展和延伸的计划,到筹办了至今三届的国宝衍生商品设计竞赛,精选来自台湾年轻设计师的作品进行量产的考量和商品化的过程,还与台湾比较有实力的文化创意公司合作,比如阿莱西、法兰瓷、8IA等,合作开发的商品故宫会收取部分版权费用。这些都是很好的方式把/陈旧0的故宫藏品活化的方式。拥有数量众多的陶瓷、漆器、书画艺术品,其蕴含的文化和美学价值如果仅仅通过游客来故宫参观的方式在现代社会显得单调而弱势,设计却是通过一种融合的手段,把抽象意义的传统文化宝藏转化成走进日常生活的产品,把/老/器物通过设计转化为0新/的器物,让故宫藏品文化和美学价值真实地融入到现代人们的生活当中。2湖北省物博物馆文物衍生产品设计开发分析介于国内外博物馆文化产品设计开发的经验,可知随着设计的全球化,人类越来越追求文化独特性的产品设计。把博物馆文物的灵魂价值融入到现代设计观念中,这样的文化衍生产品更能凸显中国文化的精髓部分,在传承民族性文化的同时也有助于博物馆自身的良一生发展。湖北省博物馆作为湖北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馆藏文物20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近干余件(套),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为了进一步的凝练和发挥传统荆楚文化的价值,湖北省博物馆应好好利用本馆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本馆收藏的丰富多彩的文物资源为依托,从湖北省博物馆文物工艺美学价值与现代产品设计理念的契合点出发,更好的提升博物馆商品设计的品质,从现代设计角度去感受和体会博物馆文物韵味和格调,形成独具荆楚文化风韵的文化衍生产品的设计风格。开发出独具本馆王题特色的彰显文化个性的产品,这样必能给博物馆以至湖北省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根植馆藏文物价值并与现代产品设计原则相结合开发

博物馆文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不仅体现着传统工艺技术也蕴藏着传统设计美学的丰厚养料,现代设计作为现代社会发展不容忽视的力量,如果将两者有机相融,把坚持馆藏文物特色作为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设计开发的根本,将有利于湖北省博物馆发掘设计独具特色的文化衍生产品。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定位一定要和博物馆藏品有紧密关系。博物馆商品的设计应该选择博物馆最具代表性的藏品,找准自身的文化内涵,应充分挖掘湖北省博物馆所特有的青铜器、兵器、车马器、竹简、漆木器、金玉器和乐器文物类型的美学工艺价值,运用现代产品设计思路,不论造型、内涵,都不能停留在老祖宗的/创意水平0上,应符合这一时代人的需求和文化特征,创造出具有/灵魂0和现代设计感的文化衍生产品。如何将博物馆文物的历史文化工艺美学在文化衍生产品设计中体现,怎样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贯穿现代产品设计的始终。如何将博物馆文物的自身价值,造型、色彩、功能,材质以及工艺进行再设计表达。当湖北省博物馆文物遇见现代产品设计,我们应该如何合理有效的进行文化衍生产品的设计开发呢,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的设计从宏观上来说属于产品设计的一种,因此它具有一般产品的设计原则:一、美观性原则:美观是吸引游客的首要特征,实用也是成功的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需要具备的特征,产品的美观吸引了感情的强大的本能水平,它引起了直接的本能反应。有些人会因为产品外观漂亮,产生购买的欲望。所以,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的设计坚持美的原则是至关重要的出发点。

二、实用性原则:许多游览

博物馆的参观者在要求博物馆文化产品在具有纪念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前提下,还希望它有实用价值,所以博物馆商店销售的产品中,具有纪念意义的同时还具有实用价值的,如:钥匙圈、书签、餐具等往往是最热销的。是否具有生活上的实用功能也是文化衍生产品设计开发得以成功的前提条件。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是一种商业产品,但同时它又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产品因此还具有许多一般产品所不具备的设计原则:

(一)文化植入原则:这是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设计的首要特殊原则。一个产品只有具有了文化内涵才能具有真正的生命力,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更是如此,它作为传播博物馆文化内涵的载体,必须以本馆的特色文化为一切衍生产品创意的来源。这也是各个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差异化的前提。湖北省博物馆在进行文化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充分挖掘本馆的特色文物资源的文化美学价值。比如传统的器物的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只有好好分析研究才能在设计创意上有质的哭破。才能真正为这些文创产品注入灵魂。二、品牌化原则:品牌是区别于同类竞争品牌的重要标志。品牌:/是商品生产经营者为使自己的产品与其他生产经营者相同或类似的产品相区别,而加在自己产品上或在经营活动中使用的特定标识。0博物院的文化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很好的贯彻了品牌化策略,从手机链、钥匙扣、背包、到瓷器、食品、u盘等,都印有其品牌标识。这也为其文化产品与其他生产者相同或相类似的产品加以明确的区分,体现了其独特性。三、适度包装原则:包装对于现代商品来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至关重要的元素,包装不仅是对产品在携带和运输过程中的保护,同时也是延伸品牌识别的载体,设计良好的包装能为产品带来很高的附加价值,有助于产品的销售。同时能为消费者带来审美享受和教育意义。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的包装要在适度的前提下体现出产品的美感、文化品味感,更体现出产品的教育功能。出售的文化产品,非常重视包装,其包装上都标明了创意来源。即便是一个小小的钥匙圈或是餐垫,都有其适度的包装,令其显得更加精致,土曾加了产品的附加值。毫无疑问,精致的包装可以引发消费者购买欲,同时包装也可以成为博物馆文化产品的/身份证0。为此,在本馆文化衍生产品设计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借鉴国内外的经典成功案例,在遵循一般产品的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根植于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价值优势,遵循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设计开发的特殊原则。

(二)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设计方法与流程

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的设计属于产品设计的范畴,但是不同于一般产品设计,文化因素在设计中占有很大比重,从根本上说,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就是博物馆文化在具体的产品设计中的凝结和物化。人与人之间是通过语言来沟通的,物与人之间的交流是通过物的功能和形态来传达的,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就是博物馆文化与购买者之间交流的载体,设计师运用形态语言完成抽象的文化内容与情感的表达以及功能、信息的传递,因其文化内涵的特殊性,在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设计中,博物馆特有的文化元素与文化王题的衍生方式与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于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的设计来说,也应对一般程序加以适当的调整和整合,建立相应的特殊设计方法与流程。相对于一般产品,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的文化内涵是一个首要的设计要素,因此,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应在遵循产品设计的基本流程的基础上,将对文化要素的挖掘研究放在首位。从设计程序来看,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的设计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文化要素挖掘调研阶段一一展开设计阶段一一实施设计阶段一一评估设计阶段首先是文化要素挖掘调研阶段:在此阶段,设计师需要把原始的文物资料、文化元素的外在表象及内在涵义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建豆一个文化对象的/属性档案0,包括外在层次相关的形状、颜色、质地,中间层次的功能、操作性工艺,以及内在精神层次的文化内涵、故事性等等,通过科学的调查方法将文化元素中的信息加以提取整合和评估,为之后的设计前期的谋划。第二阶段是文化衍生产品设计展开的阶段,也是文物多方面价值的转化阶段,上一阶段从文化元素获取的信息内容在这一阶段将以合理的设计方法转化成文化产品。对于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的设计,设计者应遵循文化产品文化为核心的原则,在设计概念构思的过程中,将上一阶段提取的文化元素与待开发的文化产品连线,再综合评估设计开发和文化元素演绎的方式演绎的合理性、可行性,以及该文化产品的风格定位、功能、材质、人机以及加工制作工艺等的基础上进行方案细化。第三阶段是实施设计的阶段,这一阶段是深入细化商品化的阶段,将草图用二维、三维的方式表达出来,并处理产品的结构细节、颜色、材质,以及模型的制作等。第四阶段是设计的评估阶段,设计师和工程师对设计结果进行综合的评估,包括产品的文化涵义的演绎合适度、造型、操作性、安全性等等,基于评估结果可进一步的改进直到最终方案的确立。

衍生品设计论文篇2

(一)红色旅游文化概念

红色旅游主要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二)文化衍生品概念

由某种或某一类别的文化衍生或延伸出来的产品,即为文化衍生品,它主要是通过外在的表现形式来体现文化衍生物的特征。

二、信阳市红色旅游文化衍生品开发与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部门缺乏重视

市政府相关部门或行业机构对红色旅游文化衍生品的理解缺乏认识,尚未树立红色旅游文化衍生品的概念,缺乏完善和健全的理论体系指导红色旅游文化衍生品的开发和销售,更没有制定出一套翔实的设计方案来促进红色旅游文化衍生品的开发与设计。

(二)产品定位不明确,缺乏合理性

该市的红色旅游产品类型缺乏多样性,同质化、同类化现象较为严重,像像章、名人像章,来自武汉、义乌等地的奇石、玉石、弹弓等普通工艺品在其他景区也是随处可见。这些商品无论是在设计理念、材质、包装、特色等方面来看,缺乏设计感、美感、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并且做工粗糙、工艺水平差,多是机械化生产,没有手工艺的味道,严重扰乱了红色旅游产品的销售,拉低了景区品味和档次。

(三)产品缺少红色文化内涵

旅游景点销售的产品没有体现当地的红色文化内涵,缺乏地方特色,没能很好地结合当地的红色革命文化、事迹、人物等来设计,缺乏感染力,无法体现特殊的红色精神,造成消费者缺乏购买欲望。

(四)缺乏专业性生产企业、创新技术,研发意识不足

该市目前没有专门从事红色旅游衍生品开发和设计的企业,只有几家工艺品生产公司,且大部分产品与红色文化无关,企业对红色旅游文化衍生品蕴藏的巨大经济效益认识不够,设计与创新研发意识淡薄、能力不足。

三、信阳市红色旅游文化衍生品开发与设计的对策及建议

(一)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进行开发

“民族的即世界的”,通过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将本土化特点和民族化风格融入到红色文化衍生品中,才有利于形成别具一格的高端化、品牌化产品。这样做既充分利用了当地资源,做到物美价廉,又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不但能激发旅游者的购买欲望,也对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起着宣传和保护作用,有益于开拓国内、国际化市场。

(二)提高衍生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多元文化的运用

企业首先应该打破格局、提升眼界,确保有专业的人员利用高科技提高红色旅游文化衍生品的生产工艺和质量。其次,进行多样化的研发,同时注入多元文化和艺术内涵,这样会给红色文化衍生品带来附加的价值,使之更受欢迎。再次,政府可以搭建红色文创产品征集大赛平台,吸纳众人之创意,进一步提升该市红色文化衍生品的档次和品味。

(三)提高设计水准

企业应除了有计划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研发队伍,从事设计研发或者衍生品改良外,也可与信阳师范学院、信阳农林学院等地方院校合作,成立相关的设计部门,共同研发红色文化衍生品,培养专业性较强的人才。

(四)进行产业化、规模化、网络化发展

相关设计人员要理清思路、迎合市场需求、分清产品的主次,以便按照严格的产业化、规模化标准来生产、销售。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红色衍生品的个人定制化生产和销售网络化趋势出现,生产企业应该加强与电商合作,专设红色旅游文化衍生品网络销售平台。

衍生品设计论文篇3

检 索:.cn

有关动漫衍生品的概念,我们可以定义为:衍生品设计师利用动漫卡通中的原创角色,经过精心设计的一系列可供售卖的服务或产品。这种产品如各种玩偶、剧作的音像制品、书籍小说以及动漫形象模型开发的各种玩具、游戏、或将其视觉形象应用与服饰、食品、日用品、家居、文具等方面具体的以及虚拟的产品等,并通过形象授权方式衍生到更广泛的领域。

一、我国动漫衍生品行业现状

我国动漫衍生品设计起步较晚,目前根据统计,将动漫作为新兴产业大力扶持的大约有二十几个省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相继建立了动漫产业基地;开办动画专业的大专院校多达二百多所;动画节、动漫展、动漫论坛、动漫培训班也层出不穷。即使这样大规模的扶持动漫产业,市场上也呈现动漫产品火爆销售状况,但国内市场却是以“洋货”品牌居多,民族品牌卡通形象只占不足10%比例,国产动漫产业的利润大部分来自外商支付的加工费。

在国产动漫中,只有《喜洋洋与灰太狼》热映后,赢得了较好的票房,并在衍生产品方面开始注重开发,并具有了一定的市场。但是更多的如《黑猫警长》,应该算是一个成功的动漫形象,随之带动的产业发展几乎没有,岁月流逝,人们对黑猫警长的记忆就只能停留在影视中了。动画片《大闹天宫》制作于1961年,到现在都是中国动漫史上的丰碑,《小蝌蚪找妈妈》也是同一时期中国水墨动画的经典之作,可相当遗憾,直至目前为止,动漫界也没有相关的周边衍生产品推出,产业链呈现出断裂的现状。

对比国内外动漫产业发展模式,对原创动漫来说,衍生产品的开发才是持续盈利的关键。目前国内市场,动漫衍生品销售让80%来自日、美国形象一直压制,无法超越,像《变形金刚》、《奥特曼》等都是动画周边产品开发很成功的例子。动画片《狮子王》,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投资4500万美元,让人惊叹的票房并不足为奇,真正惊愕的是其动漫衍生品的收入已经高达20亿美元。现在,我们熟悉的变形金刚、奥特曼、迪斯尼、动漫周边产品开发已经相当成熟,以漫画、卡通、动画、游戏以及多媒体内容衍生出来的产品充斥着消费市场的每一个角落。

二、动漫衍生品开发策略

动漫衍生品是比较典型的娱乐性、服务性产品,原创作品的市场影响力直接影响衍生品的市场需求,设计虽然是产品竞争的核心因素,但动漫原创作品已将产品形象进行角色定位,如何将这些形象更大程度的辐射及外延到其他商品上才是重中之重。后期产品竞争主要依靠开发策略优势,因为动漫衍生品作为服务性的产品,推广策略上尤其重要,所以在衍生品开发上有以下几个要点:

(一)交易数额大

动漫衍生品涉及版权、知识产权、专利等,其交易金额大,这也为产品开发提供了很好的机遇。版权的保护又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市场风险,这就要求我们采用有效的开发策略才能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

(二)国际化程度高

目前,国内动漫衍生品市场正积极对外开放,好多动漫影视作品已面向国际交流,国内的动漫衍生品产业是通过学习、引进而不断成熟起来的。在国内或国际市场,衍生品都面临走出去还是走进来的局面,都面临国际性的竞争,策略性因素直接影响到市场运营的成功与否。

(三)产品外延与消费者满意度

衍生品开发对原创价值的提升,主要体现在消费群体对产品外延的满意度上。对于动漫衍生产品,如游戏、玩偶、形象派生品等,外延领域的扩大对客户满意度的提升速度较快;消费者可以在自己喜欢的各个领域享受到原创作品带来的物质与精神需要。动漫衍生品通过对上游优秀原创动漫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加工,凭借广阔的外延市场可以有效提高客户对产品的满意度,同时,动漫产品的外延开发策略直接决定后期的销售业绩。

(四)消费选择与设计附加值

需求决定生产。激励动漫衍生品产业的变化与发展的是消费者消费能力的上升。《中国玩具消费调查报告2011-2012》显示:质量延长生命,通过提高衍生品的设计附加值来提升品牌和质量,随着市场上不断涌现的动漫衍生品玩具。安全性、舒适性以及良好的社会口碑,使人们更关注于品牌与质量,而好的品牌产品的设计附加值相对也高。当同类型的产品大量出现的时候,衍生品就要体现出自身的独特设计,来维持产品的利润。这就要求提高设计的附加值来提高产品竞争因素,动漫产业具有较高的艺术起点,产品较强的美学特性以及不断的艺术更新使动漫产品的成熟期延长,可以为消费者提供较多的消费选择。

(五)买方群体广阔

由于动漫衍生品的采购不是企业行为,社会个体数量庞大,消费群体复杂。儿童、青少年、成人都是主体,他们在产品的购买和使用中可能充当不同的角色,年龄段的不同、以及精神需求的各异往往会导致他们会从各自的立场和角度去理解产品。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考虑这些角色的需求特征基础上,在忠实于原创的基础上,进行精准的市场地位已化解它们的冲突。

三、动漫衍生品产品设计策略

衍生品作为动漫形象的再生元素,每一个形象都拥有着一部分固定的受众群,怎样能将其很好的融入已有的受众群心中,同时又能够吸引新的消费者的注意力,这就需要衍生品设计师运用设计的力量,赋予衍生品新的生命。

(一)依托动漫原创,产品造型体现内在价值

动漫衍生产品的价值内核来源于原创动漫。简单地用“功能第一,形式第二”去评论设计关系对信息化社会的产品显然已经过时,衍生品形式只有在成功理解原创的核心价值观的条件下,才能得到更好的应用和推广。因此,在策划动漫衍生品时,产品造型要和原创动漫产品的精神性相一致,真正体现原创作品的核心价值观。越是高端产品,产品设计就越需体现其原创核心价值体系,使消费者看到产品时能透过造型看到原创的价值取向。

(二)积极扩展产业外延

通过开展与国际有关组织和企业合作交流活动,建立动漫产品国际营销渠道和平台。在积极扶持动漫衍生品营销企业的基础上,组织和支持企业举办其他有关市场拓展活动,建立网上交易平台。从动漫产品本身的图书、音像、影视剧、网络动画、手机动画、动画游戏到延伸到多个产业的衍生产品,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另外,在促进动漫服务外包和衍生品设计生产的渠道上,举办有针对性的交易和交流等系列活动。最后,坚定实施品牌和精品工程。走国际化、品牌化和精品化发展之路。

对比韩日、欧美动漫产业发展经验,动漫衍生品市场正是动漫产业链中最为重要和主要盈利的一环。中国的动漫衍生品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但一定要打破依赖国外动漫产业的瓶颈。因此,只有重视和加强对动漫产业链以及盈利模式的拓展,产业才能得到很好的外延。

(三)体现本土和异域的文化差异

从最近国际动漫衍生品展览来看,丰富的产品造型变化及衍生品之间的文化差异化,已无疑成为国内外各大公司新开发的重点,产品在设计中更能体现个体美学及出产国的文化传承,不同的设计语言,不同材质、构造的搭配,符合角色形象的同时,使造型更富人性化。在弘扬中国动漫衍生品的个性和美学的基础上,并逐渐形成有我们民族特色的整体性风貌。让动漫衍生品的各个层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结语

中国动漫产业的产业化,需要一个庞大的产业链;需要很高的行业发展度,设计开发策略机制首当其冲,其次,还需政府立法和护持原创作品的大量产出和筛选机制,严格的出版发行机制、动漫周边产品产出机制等。如果行业管理者和设计者能合理运用设计策略和方法,可迅速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就能提高外延产品的开发和产品在行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本文受天津市艺术科学研究规划一般项目资助(题目:天津动漫产业衍生品开发模式研究 编号10060)

参考文献

1 刘锡潼:《动漫衍生品:千亿商机代开发》,《北京商报》,2007-09-14。

2 李世国:《和谐视野中的产品交互设计》,137~140页,《包装工程》,2009(1)。

3 姜义茂:《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战略模式》,25~31页,《国际贸易》,2008(1)。

衍生品设计论文篇4

一、引言

英国巴林银行的尼克李森因为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造成14亿美元的损失,导致银行倒闭;日本大和银行案件、中国中航油事件也均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有关。衍生金融工具有两大功能,一是转移风险,二是发现价格。衍生工具通过组合单个基础金融工具,利用衍生工具的多头或空头,转移风险,实现避险目的;衍生工具依照所有交易者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定价,发现价格。衍生金融工具存在以下特点:衍生工具构造具有复杂性、衍生工具设计具有灵活性、衍生工具运作具有杠杆性,其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增加了审计人员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所以衍生金融工具审计是审计人员必须重视的审计领域。本文通过对衍生金融工具审计风险的分析,指出审计测试的一般模式及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特殊的审计测试:模型审计测试。

二、文献综述

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的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这方面的文献并不多,其中绝大部分文献是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及管理对策的,如:2002年,王蒙、常谷珍《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及防范对策》指出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及风险防范对策、审计测试的特殊要求;2008年,董博、李莉《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及风险管理》指出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及在这些特点之下如何进行风险管理;2008年,王琰《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与路径选择》揭示出衍生金融工具存在的审计风险以及如何在其风险下的审计路径选择;而2007年,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主编的《衍生金融产品审计》指出衍生金融产品存在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和金融监管。

三、什么是衍生金融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是指同时具备下列特征,并形成一个单位的金融资产及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

一是其价值随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价格指数、费率指数、信用等级、信用指数或其他类似变量的变动而变动;变量为非金融变量的,该变量与合同的任一方不存在特定关系;二是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情况变化有类似反应的其他类型合同相比,要求很少的初始净投资;三是在未来某一日期结算。衍生金融工具包括金融远期合同、金融期货合同、金融互换和期权,以及具有金融远期合同、金融期货合同、金融互换和期权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特征的工具。

四、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金融创新衍生出大量各种新型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衍生金融工具为风险管理和投机行为提供了支持,同时伴随这些便利的是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衍生金融工具与审计相关的特点有:

(一)衍生工具构造具有复杂性

1.金融衍生工具如对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的模型建立和资产定价涉及金融研究领域。2.采用多种交易方法与组合技术,如:不同种期权的投资方式、股票指数期权、货币期权、期货期权、股票与期权的组合等,使得衍生工具特性更为复杂。

(二)衍生工具设计具有灵活性

金融衍生工具在设计和创新上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为金融市场注入了活力,通过对基础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各种组合,创造出大量的特性各异的金融产品,如组合投资、程序化交易、复杂的衍生金融组合产品。

(三)衍生工具运作具有杠杆性

金融衍生工具在运作时多采用杠杆方式,即采用交纳保证金的方式进入市场交易。一般只需交付少量的保证金或权力金即可签订远期大额合约或互换不同的金融工具,实现以小博大。这种杠杆效应在使收益可能成倍放大的同时,投资者可能承担的风险也成倍放大,微小的基础金融价格也许就会带来投资者巨大的收益或者损失,杠杆率可以达到100倍甚至更多。期货、外汇交易的保证金和期权交易中的期权费即是这一种情况。

五、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程序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中的重大错报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从下列方面了解可能对衍生活动及其审计产生影响的因素:经济环境;行业状况;被审计单位相关情况;主要财务风险;与衍生金融工具认定相关的错报风险;持续经营;会计处理方法;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具体应用在风险导向的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程序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了解具体事项,确定审计措施

1.了解企业控制环境与内部控制,收集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信息和资料,分析并得出衍生金融工具的重大错报风险。2.针对认定的重大错报,设计风险总体应对措施与进一步审计程序。

(二)实施控制程序

1.审核被审计单位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审核有关风险的审计领域的现行内部审计资料。2.制定被审计单位的主要业务流程图,获得业务流程的可视分析,识别控制缺陷。

(三)实施实质性程序

注册会计师在设计衍生金融工具的实质性程序时,应当考虑下列因素:会计处理的适当性;服务机构的参与程度;期中实施的审计程序;衍生交易是常规还是非常规交易;在财务报表其他领域实施的程序。

具体实施实质性程序时从以下方面展开:在报表日向交易方核对在途交易。检查各衍生金融工具的合同和交易单据。验算年末计价和损益余额调节的正确性。检查衍生金融工具的税收属性,将之与整个应实施的税务方面的审计程序相联系。

六、衍生金融工具模型审计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具有特殊性,其涉及到衍生金融工具模型的建立、数据的输入,和结果的输出,其中伴随着复杂的计量和数理模型,所以在衍生金融工具审计过程中,衍生金融工具模型审计成为审计工作的基础。审计人员必须能独立地监督与衍生产品相关的定量技术,其目的不仅在于最小化模型风险及该风险可能导致的损失,而且还在于满足外部监管机构的要求并给高级管理层提供全面、完整的财务信息。就衍生产品的操作而言,管理信息的质量最终取决于提供该信息的模型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所使用的定量技术。

(一)了解和分析模型

衍生金融工具涉及的模型和数理技术非常多,有的模型用于计算债券的久期和凸性,有些模型则用于计算利率期限结构;而布莱克——斯科尔斯欧式期权定价模型则是用一个随机过程来描述构成期权股票价格的动态变化,并根据模型的理论框架导出期权定价公式:无套利定价;还有银行波动性模型、回归模型或插补模型等,这些模型导出的结果常作为定价模型的输入信息。

审计人员应该具体从以下方面了解和分析模型:

1.模型的基本理论假设、金融工具的交易方式。2.所使用的模型的假设条件是否与实际经济现象不符以及该模型的内在的局限性。3.模型常被使用的领域(特别是使用该模型的产品和市场类型)。

(二)模型的控制测试

在实施模型控制测试前,审汁人员应该已了解下列事项:

1.模型是用来做什么,模型用于何种产品的建模。2.模型所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假设是什么。3.谁在使用模型,为什么要使用该模型,使用该模型的意图是什么,涉及的风险有多大。

审计人员的关注焦点在于如何筛选和测试已由开发人员所开发的模型。基于此目的,模型错误的可能发生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大类。一是模型不正确。亦即理论方法本身就是错的。二是模型正确但提供的解答不正确。即理论在运用出了偏差,可能是由于所选择的数值解决方法不当,或者是数据来源问题,而或者是数学计算中的四舍五入所致。三是编程错误。由于程序输入或者数据输入时出现差错。

(三)模型的实质性测试

完成模型的审计测试后,应抽取使用该模型的不同业务线的实际交易样本,对该样本再作检验,进行模型的实质性测试。对选出来的交易样本要进行独立评估,同时还需验证其风险数据。这一做法可以强化模型的独立测试。具体为:

1.经交易双方的一致确认,对交易的细节正确记录。2.输入参数的有效性、正确的估价。3.是否经过外部的独立验证。4.正确的风险数据和信用风险流程。

七、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审计

随着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的面世,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的交易商们将该模型以及它的一些变形程序化输入计算机应用于刚刚营业的芝加哥期权交易所。衍生工具的扩展使国际金融市场更富有效率,新的技术和新的金融工具的创造加强了市场与市场参与者的相互依赖,不仅限于一国之内还涉及他国甚至多国,使得衍生金融交易全球化与复杂化,使得衍生金融市场更有活力。

(一)模型描述

c=sN(d1)-Xe-r(T-t)N(d2)

其中

S:股票价格;X:期权执行价格;r:无风险利率;T:未来时刻T;t:当前时刻t;σ:股票波动率

(二)模型假设

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基于以下假设:

1.股票价格行为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模式;2.在期权有效期内,无风险利率和金融资产收益变量是恒定的;3.市场无摩擦,即不存在税收和交易成本,所有证券完全可分割;4.金融资产在期权有效期内无红利及其它所得(该假设后被放弃);5.该期权是欧式期权,即在期权到期前不可实施;6.不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7.证券交易是持续的;8.投资者能够以无风险利率借贷。

(三)模型审计注意事项

期权定价模型审计不仅要实施衍生金融工具模型一般的审计程序,还必须特别注意期权定价模型中假定股票服从高斯过程。高斯过程中假定股价的概率分布偏度为零,峰度为3且为瘦尾的正态分布,而实证研究说明并非如此。研究发现,金融过程的偏度不为零,且峰度大于3,并且是厚尾的。而在高斯过程的瘦尾假定下的期权定价,就意味着忽略了诸如股价大跌等极端情形的概率分布,在实际操作中就会低估风险,造成严重后果。实施审计程序时必须注意不同衍生金融工具标的资产价格的分布是否符合期权定价模型中所假设的高斯过程。

【参考文献】

[1]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生金融产品审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衍生品设计论文篇5

一、动漫产品衍生的过程及其互动性特点

动漫产品衍生的客观必然性,是原创性动漫产品达到利用极限之后而产生的一种消费心理所必须实现的客观实在。最为根本的动漫产品,即动画和漫画作品,再也没有比这更为原创性的了。迪士尼设计制作的动画产品,以及同时代其它公司设计制作的动画产品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文化价值,而且就已在经济上所取得的成功,其动漫产品及开发在动漫发展史上也是一个伟大的里程碑。一时间,文化主流生活将人们的情趣和视野拉向了动漫文化生活时代,然而,由于社会经济和当时技术有限,又不能够迅速生产丰富的产品来满足人们对这一文化成果的共享,面对此种难题,人们苦思冥想,最终以某种或某几种媒介来进行动漫文化的传播。

从动漫产品衍生的过程来看,产品的分类及其特点表现为:第一类产品为包括剧情在内的衍生产品,比如图书、录像制品等,它们的制作权主要是有授权单位以授权的方式制定特定的公司生产制作,主要通过新闻媒介进行传播,面对的社会群体比较广泛,在盈利上也较为可观;第二类产品为简单动漫产品形象经过授权以后,由指定公司生产的印有某个动漫形象的产品,诸如衣服、鞋帽,家用产品、文具,以及相对简便的交通工具等,这些产品在市场和社会中广泛流传,这种嫁接在一般产品上的动漫衍生产品,事实上,动漫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它从商品变为一种类似“商标”的文化元素,现在这类产品大多由公司主动设计而不经过任何授权单位的授权,也就是说,现代产品公司可以根据市场需要,自行设计某个原创性的动画形象,并将其直接印在产品之上,或作为产品标志,或作为公司文化元素标志,来进行商业运作;第三类产品就是具有动漫文化因素的主题性建筑,例如动漫主题公园,这样的主题建筑一般是群众娱乐,休闲型的场所,带有大众化文化因素,因此,它是吸引游客的好场所,也是旅游者进行旅游消费的理想境地。这种将动漫产品衍生与休闲、旅游文化等相结合在现代表现为一种时尚和潮流,具有时代特征。

二、 动漫衍生产品的互动性因素分析

动漫衍生产品是在动漫核心产品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产品,它的核心因素依然存在于核心文化内容之上。动漫的艺术审美、文化传播,以及商业效应决定了动漫产品存在的价值。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有核心文化衍生出来的外延因素,外延因素是构成产品价值的真正元素,如果没有外延因素,就不成为外延衍生产品。针对核心与外延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也是为了诠释动漫作品原创者如何通过动漫衍生产品来与消费者进行更好、更有效的互动。

动漫衍生产品的互动性核心因素

动漫产品生来就是以美术方式表现的视觉文化产品,所以,它的核心因素就是其核心价值因素——审美。它的核心因素是通过制作者的设计制作,以及在传播时消费者的视听消费(也就是欣赏)来实现的。当然,动漫衍生产品的核心因素同样也是这些因素,在制作者和消费者看来这种核心因素是必须的。动漫衍生产品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反映了核心因素实现的可能性,并将核心因素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例如,当一个消费者身临其境参与动漫衍生产品消费时,他的参与就如同创作者一样,不仅会对剧情中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场景等进行实时分析,而且还会针对影响结果的过程做出调整,以便影响结果。这种因素的获得恐怕在动漫原创性产品消费中是无法体会到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动漫衍生产品在核心因素的展现上取决于设计者创造美的能力和受众审美的能力。

动漫衍生产品的互动性外延因素

动漫衍生产品之所以要继续衍生,不仅仅是产品内涵的丰富,更重要的是产品外延的扩大。动漫产品外延的最大益处就是满足了广大产品消费者对产品消费需要的渴求,因为动漫原创产品在现实操作中已经达到利用的最大限度,而消费者需要该产品的消费需求还没有得到根本满足,相对于该产品的原创性产品在现有条件下并不能达到这种要求。这不论从消费者方面还是生产者方面都受到限制,于是一种变换形式,主要是传播媒介形式的动画产品就自然衍生出来了。

以生产者生产动机与消费者消费需求的互动性为共同支撑点的动漫产品衍生成为客观必然。事实上,互动性衍生层面对动漫衍生产品分类与其所包含的文化因素是一致的。动漫衍生产品的文化因素是在动漫原创产品的核心文化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文化因素。在动漫核心产品诸如漫画、动画卡通、网络、影视等有知识产权的原创人物、动物和故事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基础上,进一步了它的传播媒介介质;以图书、录像形式为媒介来传播的动画文化因素,从一个更加广泛的层面上拓展动漫的受众群体,那么它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就显而易见了。其次,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谋而合地意识到这种产品的衍生应该渗透到生活、工作和学习文化领域,于是,动漫简单形象的被授权产品产生,它们包括装饰有动漫图案或卡通画的衣服、鞋帽、餐具、文具、玩具,以及交通工具等。这些产品所包含的文化因素构成动漫衍生产品更加丰富的文化因素。但是,这些文化因素的开发利用以及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仍然没有足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而,一种更为永恒的文化因素被动漫产品的衍生所覆盖,那就是动漫主题公园类型的“产品”。实质上,它也是进入市场的以消费为导向的产品,它以无比的文化潜力吸引着对动漫感兴趣的观众或游览者的目光,直至将他们的消费吸引过来。

三、动漫衍生产品的市场供需互动

在市场经济下,任何产品都是设计生产者与消费者互动的结果,如果失去这种互动,不仅设计生产者的事业不能进行,就是消费者的需要也同样不能及时满足。客观上讲,设计者、生产者的设计生产目的与动机,同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动机是完全一致的。也只有这样,设计与生产才能实现。对于动漫产品衍生的互动性探求,就是对广大消费者群体消费心理的探求。在此,最简单不过的,就是设计生产的动机,它是设计生产者欲想更多地能够及时抓住消费者心理需要,设计生产处适销对路的产品,以便赢得最大限度的经济社会价值。正因为如此,从广大消费者的性格出发,并结合消费者的社会文化与经济状况进行调查,明确消费者在社会、家庭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需要来发掘动漫产品可以衍生的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直接切入消费者的家庭或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经济收入、持家的风格,以及消费者求得朴素民风和节欲的消费观念,以及重人性情感和求大同的消费动机等等。随着社会文化发展与人们观念的更新,也同样包括人们追求时尚的猎奇心理,以及讲求个性与追求个人表现的心理。这些消费心理因素所构成的文化因素,最终决定了设计生产者与消费者在动漫产品衍生中进行互动,以及如何互动。

四、动漫衍生产品消费心理互动性特征

动画衍生产品消费心理互动性实则是动漫衍生产品设计者和生产者与动漫衍生产品消费者沟通思想与情感的中介,它起着联系设计、生产和消费桥梁的作用。如果从消费者一方分析,主要是它的文化功能在消费者中勾起的消费欲望。同样,对于动漫衍生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者而言,它们必须与消费者有着共同的心理感受。这便完整构成动漫衍生产品消费心理互动性的内容。

从动漫衍生产品的概念和内容上分析,它引发消费者消费心理的特征是复杂和丰富的,它包括,动漫衍生产品对人们具有生活性、真实性、审美性、趣味性以及猎奇性,与在文化表达中所体现出的象征性意义,这是第一层面上的心理特征。还包括一种强烈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聚集的归宿感,即归属性,作为动漫图象也往往与其它产品不同,它利用图像的固有特性可以唤起使用者的情感,促使使用者产生触景生情的效果。但作为产品,还必须与消费者的经济状况产生必然的联系,消费者的经济购买力最终决定了产品价值的实现。

结 语

动漫产品的衍生并没有停息,随着科技的进步,文化传播媒介和载体的丰富,动漫衍生产品所折射的文化因素还十分广泛,人们对动漫特征风格的进一步理解还没有得到彻底开发,所以,动漫产品的衍生体系并没有停止其完善的脚步,同时动漫衍生产品体系的完善必将随着技术的提升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 聂欣茹:《资料动画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张骏祥、程季华:《中国电影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

3. 孙立军:《中国动画产业年报》,海洋出版社2008年版。

4. 王方华、吕巍、陈洁:《企业战略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 赵永新:《动漫衍生产品营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6. 王传东:《动漫产业分析与衍生产品研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 邓林:《世界动漫产业发展概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衍生品设计论文篇6

一、引言

英国巴林银行的尼克李森因为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造成14亿美元的损失,导致银行倒闭;日本大和银行案件、中国中航油事件也均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有关。衍生金融工具有两大功能,一是转移风险,二是发现价格。衍生工具通过组合单个基础金融工具,利用衍生工具的多头或空头,转移风险,实现避险目的;衍生工具依照所有交易者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定价,发现价格。衍生金融工具存在以下特点:衍生工具构造具有复杂性、衍生工具设计具有灵活性、衍生工具运作具有杠杆性,其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增加了审计人员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所以衍生金融工具审计是审计人员必须重视的审计领域。本文通过对衍生金融工具审计风险的分析,指出审计测试的一般模式及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特殊的审计测试:模型审计测试。

二、文献综述

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的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这方面的文献并不多,其中绝大部分文献是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及管理对策的,如:2002年,王濛、常谷珍《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及防范对策》指出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及风险防范对策、审计测试的特殊要求;2008年,董博、李莉《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及风险管理》指出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及在这些特点之下如何进行风险管理;2008年,王琰《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与路径选择》揭示出衍生金融工具存在的审计风险以及如何在其风险下的审计路径选择;而2007年,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主编的《衍生金融产品审计》指出衍生金融产品存在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和金融监管。WWW.133229.COm

三、什么是衍生金融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是指同时具备下列特征,并形成一个单位的金融资产及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

一是其价值随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价格指数、费率指数、信用等级、信用指数或其他类似变量的变动而变动;变量为非金融变量的,该变量与合同的任一方不存在特定关系;二是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情况变化有类似反应的其他类型合同相比,要求很少的初始净投资;三是在未来某一日期结算。衍生金融工具包括金融远期合同、金融期货合同、金融互换和期权,以及具有金融远期合同、金融期货合同、金融互换和期权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特征的工具。

四、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金融创新衍生出大量各种新型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衍生金融工具为风险管理和投机行为提供了支持,同时伴随这些便利的是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衍生金融工具与审计相关的特点有:

(一)衍生工具构造具有复杂性

1.金融衍生工具如对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的模型建立和资产定价涉及金融研究领域。2.采用多种交易方法与组合技术,如:不同种期权的投资方式、股票指数期权、货币期权、期货期权、股票与期权的组合等,使得衍生工具特性更为复杂。

(二)衍生工具设计具有灵活性

金融衍生工具在设计和创新上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为金融市场注入了活力,通过对基础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各种组合,创造出大量的特性各异的金融产品,如组合投资、程序化交易、复杂的衍生金融组合产品。

(三)衍生工具运作具有杠杆性

金融衍生工具在运作时多采用杠杆方式,即采用交纳保证金的方式进入市场交易。一般只需交付少量的保证金或权力金即可签订远期大额合约或互换不同的金融工具,实现以小博大。这种杠杆效应在使收益可能成倍放大的同时,投资者可能承担的风险也成倍放大,微小的基础金融价格也许就会带来投资者巨大的收益或者损失,杠杆率可以达到100倍甚至更多。期货、外汇交易的保证金和期权交易中的期权费即是这一种情况。

五、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程序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中的重大错报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从下列方面了解可能对衍生活动及其审计产生影响的因素:经济环境;行业状况;被审计单位相关情况;主要财务风险;与衍生金融工具认定相关的错报风险;持续经营;会计处理方法;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具体应用在风险导向的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程序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了解具体事项,确定审计措施

1.了解企业控制环境与内部控制,收集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信息和资料,分析并得出衍生金融工具的重大错报风险。2.针对认定的重大错报,设计风险总体应对措施与进一步审计程序。

(二)实施控制程序

1.审核被审计单位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审核有关风险的审计领域的现行内部审计资料。2.制定被审计单位的主要业务流程图,获得业务流程的可视分析,识别控制缺陷。

(三)实施实质性程序

注册会计师在设计衍生金融工具的实质性程序时,应当考虑下列因素:会计处理的适当性;服务机构的参与程度;期中实施的审计程序;衍生交易是常规还是非常规交易;在财务报表其他领域实施的程序。

具体实施实质性程序时从以下方面展开:在报表日向交易方核对在途交易。检查各衍生金融工具的合同和交易单据。验算年末计价和损益余额调节的正确性。检查衍生金融工具的税收属性,将之与整个应实施的税务方面的审计程序相联系。

六、衍生金融工具模型审计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具有特殊性,其涉及到衍生金融工具模型的建立、数据的输入,和结果的输出,其中伴随着复杂的计量和数理模型,所以在衍生金融工具审计过程中,衍生金融工具模型审计成为审计工作的基础。审计人员必须能独立地监督与衍生产品相关的定量技术,其目的不仅在于最小化模型风险及该风险可能导致的损失,而且还在于满足外部监管机构的要求并给高级管理层提供全面、完整的财务信息。就衍生产品的操作而言,管理信息的质量最终取决于提供该信息的模型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所使用的定量技术。

(一)了解和分析模型

衍生金融工具涉及的模型和数理技术非常多,有的模型用于计算债券的久期和凸性,有些模型则用于计算利率期限结构;而布莱克——斯科尔斯欧式期权定价模型则是用一个随机过程来描述构成期权股票价格的动态变化,并根据模型的理论框架导出期权定价公式:无套利定价;还有银行波动性模型、回归模型或插补模型等,这些模型导出的结果常作为定价模型的输入信息。

审计人员应该具体从以下方面了解和分析模型:

1.模型的基本理论假设、金融工具的交易方式。2.所使用的模型的假设条件是否与实际经济现象不符以及该模型的内在的局限性。3.模型常被使用的领域(特别是使用该模型的产品和市场类型)。

(二)模型的控制测试

在实施模型控制测试前,审汁人员应该已了解下列事项:

1.模型是用来做什么,模型用于何种产品的建模。2.模型所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假设是什么。3.谁在使用模型,为什么要使用该模型,使用该模型的意图是什么,涉及的风险有多大。

审计人员的关注焦点在于如何筛选和测试已由开发人员所开发的模型。基于此目的,模型错误的可能发生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大类。一是模型不正确。亦即理论方法本身就是错的。二是模型正确但提供的解答不正确。即理论在运用出了偏差,可能是由于所选择的数值解决方法不当,或者是数据来源问题,而或者是数学计算中的四舍五入所致。三是编程错误。由于程序输入或者数据输入时出现差错。

(三)模型的实质性测试

完成模型的审计测试后,应抽取使用该模型的不同业务线的实际交易样本,对该样本再作检验,进行模型的实质性测试。对选出来的交易样本要进行独立评估,同时还需验证其风险数据。这一做法可以强化模型的独立测试。具体为:

1.经交易双方的一致确认,对交易的细节正确记录。2.输入参数的有效性、正确的估价。3.是否经过外部的独立验证。4.正确的风险数据和信用风险流程。

七、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审计

随着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的面世,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的交易商们将该模型以及它的一些变形程序化输入计算机应用于刚刚营业的芝加哥期权交易所。衍生工具的扩展使国际金融市场更富有效率,新的技术和新的金融工具的创造加强了市场与市场参与者的相互依赖,不仅限于一国之内还涉及他国甚至多国,使得衍生金融交易全球化与复杂化,使得衍生金融市场更有活力。

(一)模型描述

c=sn(d1)-xe-r(t-t)n(d2)

其中

s:股票价格;x:期权执行价格;r:无风险利率;t:未来时刻t;t:当前时刻t;σ:股票波动率

(二)模型假设

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基于以下假设:

1.股票价格行为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模式;2.在期权有效期内,无风险利率和金融资产收益变量是恒定的;3.市场无摩擦,即不存在税收和交易成本,所有证券完全可分割;4.金融资产在期权有效期内无红利及其它所得(该假设后被放弃);5.该期权是欧式期权,即在期权到期前不可实施;6.不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7.证券交易是持续的;8.投资者能够以无风险利率借贷。

(三)模型审计注意事项

期权定价模型审计不仅要实施衍生金融工具模型一般的审计程序,还必须特别注意期权定价模型中假定股票服从高斯过程。高斯过程中假定股价的概率分布偏度为零,峰度为3且为瘦尾的正态分布,而实证研究说明并非如此。研究发现,金融过程的偏度不为零,且峰度大于3,并且是厚尾的。而在高斯过程的瘦尾假定下的期权定价,就意味着忽略了诸如股价大跌等极端情形的概率分布,在实际操作中就会低估风险,造成严重后果。实施审计程序时必须注意不同衍生金融工具标的资产价格的分布是否符合期权定价模型中所假设的高斯过程。

【参考文献】

[1] 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生金融产品审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 john c.hull.期权、期货和其它衍生产品第三版[m].华夏出版社,2004.

[3] 王濛,常谷珍.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及防范对策[j].广东审计,2002年第二期.

[4] 董博,李莉.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及风险管理 [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4月.

衍生品设计论文篇7

一、引言

英国巴林银行的尼克李森因为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造成14亿美元的损失,导致银行倒闭;日本大和银行案件、中国中航油事件也均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有关。衍生金融工具有两大功能,一是转移风险,二是发现价格。衍生工具通过组合单个基础金融工具,利用衍生工具的多头或空头,转移风险,实现避险目的;衍生工具依照所有交易者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定价,发现价格。衍生金融工具存在以下特点:衍生工具构造具有复杂性、衍生工具设计具有灵活性、衍生工具运作具有杠杆性,其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增加了审计人员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所以衍生金融工具审计是审计人员必须重视的审计领域。本文通过对衍生金融工具审计风险的分析,指出审计测试的一般模式及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特殊的审计测试:模型审计测试。 

二、文献综述

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的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这方面的文献并不多,其中绝大部分文献是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及管理对策的,如:2002年,王濛、常谷珍《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及防范对策》指出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及风险防范对策、审计测试的特殊要求;2008年,董博、李莉《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及风险管理》指出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及在这些特点之下如何进行风险管理;2008年,王琰《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与路径选择》揭示出衍生金融工具存在的审计风险以及如何在其风险下的审计路径选择;而2007年,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主编的《衍生金融产品审计》指出衍生金融产品存在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和金融监管。 

三、什么是衍生金融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是指同时具备下列特征,并形成一个单位的金融资产及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 

一是其价值随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价格指数、费率指数、信用等级、信用指数或其他类似变量的变动而变动;变量为非金融变量的,该变量与合同的任一方不存在特定关系;二是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情况变化有类似反应的其他类型合同相比,要求很少的初始净投资;三是在未来某一日期结算。衍生金融工具包括金融远期合同、金融期货合同、金融互换和期权,以及具有金融远期合同、金融期货合同、金融互换和期权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特征的工具。 

四、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金融创新衍生出大量各种新型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衍生金融工具为风险管理和投机行为提供了支持,同时伴随这些便利的是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衍生金融工具与审计相关的特点有: 

(一)衍生工具构造具有复杂性

1.金融衍生工具如对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的模型建立和资产定价涉及金融研究领域。2.采用多种交易方法与组合技术,如:不同种期权的投资方式、股票指数期权、货币期权、期货期权、股票与期权的组合等,使得衍生工具特性更为复杂。 

(二)衍生工具设计具有灵活性

金融衍生工具在设计和创新上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为金融市场注入了活力,通过对基础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各种组合,创造出大量的特性各异的金融产品,如组合投资、程序化交易、复杂的衍生金融组合产品。 

(三)衍生工具运作具有杠杆性

金融衍生工具在运作时多采用杠杆方式,即采用交纳保证金的方式进入市场交易。一般只需交付少量的保证金或权力金即可签订远期大额合约或互换不同的金融工具,实现以小博大。这种杠杆效应在使收益可能成倍放大的同时,投资者可能承担的风险也成倍放大,微小的基础金融价格也许就会带来投资者巨大的收益或者损失,杠杆率可以达到100倍甚至更多。期货、外汇交易的保证金和期权交易中的期权费即是这一种情况。 

五、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程序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中的重大错报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从下列方面了解可能对衍生活动及其审计产生影响的因素:经济环境;行业状况;被审计单位相关情况;主要财务风险;与衍生金融工具认定相关的错报风险;持续经营;会计处理方法;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具体应用在风险导向的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程序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了解具体事项,确定审计措施

1.了解企业控制环境与内部控制,收集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信息和资料,分析并得出衍生金融工具的重大错报风险。2.针对认定的重大错报,设计风险总体应对措施与进一步审计程序。 

(二)实施控制程序

1.审核被审计单位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审核有关风险的审计领域的现行内部审计资料。2.制定被审计单位的主要业务流程图,获得业务流程的可视分析,识别控制缺陷。 

(三)实施实质性程序

注册会计师在设计衍生金融工具的实质性程序时,应当考虑下列因素:会计处理的适当性;服务机构的参与程度;期中实施的审计程序;衍生交易是常规还是非常规交易;在财务报表其他领域实施的程序。 

具体实施实质性程序时从以下方面展开:在报表日向交易方核对在途交易。检查各衍生金融工具的合同和交易单据。验算年末计价和损益余额调节的正确性。检查衍生金融工具的税收属性,将之与整个应实施的税务方面的审计程序相联系。 

六、衍生金融工具模型审计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具有特殊性,其涉及到衍生金融工具模型的建立、数据的输入,和结果的输出,其中伴随着复杂的计量和数理模型,所以在衍生金融工具审计过程中,衍生金融工具模型审计成为审计工作的基础。审计人员必须能独立地监督与衍生产品相关的定量技术,其目的不仅在于最小化模型风险及该风险可能导致的损失,而且还在于满足外部监管机构的要求并给高级管理层提供全面、完整的财务信息。就衍生产品的操作而言,管理信息的质量最终取决于提供该信息的模型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所使用的定量技术。 

(一)了解和分析模型

衍生金融工具涉及的模型和数理技术非常多,有的模型用于计算债券的久期和凸性,有些模型则用于计算利率期限结构;而布莱克——斯科尔斯欧式期权定价模型则是用一个随机过程来描述构成期权股票价格的动态变化,并根据模型的理论框架导出期权定价公式:无套利定价;还有银行波动性模型、回归模型或插补模型等,这些模型导出的结果常作为定价模型的输入信息。

审计人员应该具体从以下方面了解和分析模型:

1.模型的基本理论假设、金融工具的交易方式。2.所使用的模型的假设条件是否与实际经济现象不符以及该模型的内在的局限性。3.模型常被使用的领域(特别是使用该模型的产品和市场类型)。

(二)模型的控制测试

在实施模型控制测试前,审汁人员应该已了解下列事项:

1.模型是用来做什么,模型用于何种产品的建模。2.模型所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假设是什么。3.谁在使用模型,为什么要使用该模型,使用该模型的意图是什么,涉及的风险有多大。

审计人员的关注焦点在于如何筛选和测试已由开发人员所开发的模型。基于此目的,模型错误的可能发生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大类。一是模型不正确。亦即理论方法本身就是错的。二是模型正确但提供的解答不正确。即理论在运用出了偏差,可能是由于所选择的数值解决方法不当,或者是数据来源问题,而或者是数学计算中的四舍五入所致。三是编程错误。由于程序输入或者数据输入时出现差错。

(三)模型的实质性测试

完成模型的审计测试后,应抽取使用该模型的不同业务线的实际交易样本,对该样本再作检验,进行模型的实质性测试。对选出来的交易样本要进行独立评估,同时还需验证其风险数据。这一做法可以强化模型的独立测试。具体为:

1.经交易双方的一致确认,对交易的细节正确记录。2.输入参数的有效性、正确的估价。3.是否经过外部的独立验证。4.正确的风险数据和信用风险流程。

七、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审计

随着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的面世,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的交易商们将该模型以及它的一些变形程序化输入计算机应用于刚刚营业的芝加哥期权交易所。衍生工具的扩展使国际金融市场更富有效率,新的技术和新的金融工具的创造加强了市场与市场参与者的相互依赖,不仅限于一国之内还涉及他国甚至多国,使得衍生金融交易全球化与复杂化,使得衍生金融市场更有活力。

(一)模型描述

c=sn(d1)-xe-r(t-t)n(d2)

其中

s:股票价格;x:期权执行价格;r:无风险利率;t:未来时刻t;t:当前时刻t;σ:股票波动率

(二)模型假设

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基于以下假设:

1.股票价格行为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模式;2.在期权有效期内,无风险利率和金融资产收益变量是恒定的;3.市场无摩擦,即不存在税收和交易成本,所有证券完全可分割;4.金融资产在期权有效期内无红利及其它所得(该假设后被放弃);5.该期权是欧式期权,即在期权到期前不可实施;6.不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7.证券交易是持续的;8.投资者能够以无风险利率借贷。

(三)模型审计注意事项

期权定价模型审计不仅要实施衍生金融工具模型一般的审计程序,还必须特别注意期权定价模型中假定股票服从高斯过程。高斯过程中假定股价的概率分布偏度为零,峰度为3且为瘦尾的正态分布,而实证研究说明并非如此。研究发现,金融过程的偏度不为零,且峰度大于3,并且是厚尾的。而在高斯过程的瘦尾假定下的期权定价,就意味着忽略了诸如股价大跌等极端情形的概率分布,在实际操作中就会低估风险,造成严重后果。实施审计程序时必须注意不同衍生金融工具标的资产价格的分布是否符合期权定价模型中所假设的高斯过程。

【参考文献】

[1] 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生金融产品审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 john c.hull.期权、期货和其它衍生产品第三版[m].华夏出版社,2004.

[3] 王濛,常谷珍.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及防范对策[j].广东审计,2002年第二期.

[4] 董博,李莉.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及风险管理 [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4月.

衍生品设计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J124[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5.03.020

艺术衍生品在国内属于新生事物,在概念上存在含混现象,表现在艺术衍生品与文创产品、旅游纪念品、文化礼品等的概念边界极其模糊,有很多艺术衍生品同时具有艺术品的收藏功能、旅游纪念品的纪念功能、文化礼品的馈赠功能,因此,其既可以在博物馆出售,也可以在画廊中交易,还可以在艺术超市被销售。由于艺术衍生品既有天价的限量版艺术复制品,也有几十元的马克杯,因此如何界定艺术衍生品的概念已成为学术界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林雪[1]将艺术衍生品分为复制品与生活用品两类;金磊磊[2]将艺术衍生品按照形态分为静态与动态两类,静态类的包括复制品、日用品,动态类的包括艺术行为与艺术体验。但总的来说,这些分类方式过于笼统,只阐述了艺术衍生品的某些类别,无法全面地涵盖艺术衍生品的概念。本文拟从艺术衍生品的概念界定出发,阐述艺术衍生品的开发现状、开发途径,以及艺术衍生品原点创新的策略,以期为当前艺术衍生品研究提供参考。

一、艺术衍生品的概念界定

艺术衍生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艺术衍生品,是指以艺术家的艺术作品或具有艺术价值的历史遗产作为原型,采用复制、挪用等手法进行设计、生产的商品。可见,狭义的艺术衍生品有一个明确的艺术品原型,这个艺术品通常是被公认的艺术家的作品,或者是具有艺术价值的历史遗产。依据艺术品原型,使用复制的手法,可以制成限量版和非限量版的艺术复制品。采用挪用的手法,可以将艺术品原型的图形和造型植入到不同的物品上,得到拥有艺术品质的衍生品。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品原型提供给艺术衍生品的不仅是艺术的灵感,更是艺术的价值。众所周知,经典传世的艺术作品往往价值不菲,而文物级的历史遗产更是无价之宝,以传世艺术作品和珍贵文物作为原型,提取其元素作为艺术衍生品的创作资源,能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在这个衍生的过程中,艺术品的艺术价值悄无声息地转换成艺术衍生品的商品价格。狭义的艺术衍生品种类主要包括:书法、绘画、建筑、摄影、雕塑、装置等。

广义的艺术衍生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基于艺术品原型进行设计生产的商品;另一部分是基于艺术感设计生产的商品,而艺术感又可以被细分为美感、情感、通感、动感、灵感等多个方面,是否具有艺术感是为衡量广义艺术衍生品的重要指标。可见,广义艺术衍生品的核心不是艺术品而是艺术感,能呈现出艺术感的商品,即便不存在艺术品的原型,依然可称得上是艺术衍生品,这一点在创意产品上尤为明显。创意产品通常具有“一种无目的性、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是“能引起诗意反映的物品”。很明显,这种价值正是后现代艺术所追求的东西。[3]这种存在于创意产品上的灵感和艺术品创作中的灵感都属于艺术感的核心特质。灵感是人类在瞬间把握自己本性或外界属性的思维活动,而灵感的物质载体是艺术品或者艺术衍生品。

通过对艺术衍生品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分别从狭义和广义上来把握艺术衍生品的核心,即狭义艺术衍生品的核心是艺术品,而广义艺术衍生品的核心是艺术感。但不管是基于艺术品还是基于艺术感,艺术衍生品的本质属性是其商品性――将艺术的价值转化为商品的价格、将艺术品衍生为商品(见图1)。

二、艺术衍生品的开发现状

艺术衍生品近年来进入人们研究的视野有三个背景:一是艺术品市场的持续升温;二是文化产业在当下备受关注;三是旅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近几年,艺术衍生品开始出现在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的艺术品商店里,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创造出逐年上升的经济效益。在许多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的官网上,都开设有网上商店,进行艺术衍生品的交易。下面以国内外几家大型博物院为例,对艺术衍生品的开发现状作一分析。

1.上海博物馆的艺术衍生品

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陈列面积2 800平方米,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96年新馆全面竣工,有青铜馆、陶瓷馆、书法馆、绘画馆、雕塑馆、玉器馆、钱币馆、家具馆、玺印馆、少数民族工艺馆和胡惠春捐瓷专馆――暂得楼陶瓷馆,以及3个临时展览厅,陈列面积1.2万平方米。馆藏以文物藏品为主,其艺术衍生品的开发是以古代艺术品作为原型而展开的。我们对其网上艺术品商店调研的结果是:有23个类别,共计268个品种(见图2)。

上海博物馆的艺术衍生品所依托的基本原型是上海博物馆馆藏的12万件珍贵文物,这些文物的精美与丰富在全国地方博物馆中都是罕见的。根据这些文物而开发出来的艺术衍生品琳琅满目,其中,仿

复青铜器、瓷器、书画、玉器占据了品类的1/6,属于高端商品,对文物藏品的还原度极高,侧重对其艺术感的保留,是上海博物院艺术衍生品中的精品之作;丝巾、领带、桌旗等属于中端商品,具有江南特色,其品质与工艺堪称上乘;低端商品的品类更丰富,从行李牌、杯垫、手镯到小包袋、钥匙扣等应有尽有,多是精美的日用品,透露着上海人对生活的精微态度。

2.博物院的艺术衍生品

博物院又称国立故宫博物院,原名中山博物院,其藏品包括清代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和原热河行宫等处旧藏之精华,以及海内外各界人士捐赠的文物精品,共约70万件,分为书法、古画、碑帖、铜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珐琅器、雕刻、杂项、刺绣,及缂丝、图书、文献等14类。博物院与商家合作开发艺术衍生品已有20年,目前已有70多家故宫品牌授权厂商,其中16家厂商是双品牌(拥有自主开发权的品牌)厂商。其纪念品售卖区空间开阔,大到文物仿制品,小到手机挂件,设计均取材于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与展览,是游客喜欢光顾的地方。据官网资料显示,这里销售的艺术衍生品有3 000多种。我们对其网上艺术品商店进行了调研,对9大类共795种艺术衍生品进行了品类分析(见图3),其中畅销礼品、书法绘画、典藏精品、图书影音都是依托其丰富的文物藏品开发的,藏品的历史文化价值决定了其艺术衍生品的价格。在网上的艺术品商店中,高端商品有精致优美的书画绘画、典藏精品等,中端和低端的商品有图书影音、流行趣味、生活风格、设计文具等。博物院艺术衍生品的每个品类都有明确的产品概念,重视艺术衍生品中的情感体验,产品开发所关注的核心是人,注重人的生活趣味、情感体验,都是围绕消费者需求进行开发的。这种理念指导下所生产的艺术衍生品,能打动人心、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

3.法国卢浮宫的艺术衍生品

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目前共收藏有40多万件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珍品。根据艺术珍品来源地和种类分别在六大展馆中展出,即东方艺术馆、古希腊及古罗马艺术馆、古埃及艺术馆、珍宝馆、绘画馆及雕塑馆。其中绘画馆展品最多、占地面积最大。其官网上的艺术品商店售有海报文具、珠宝、目录指南、装饰、DVD、儿童用品、时尚配饰、雕塑8类,共计2 235种商品。由于藏品丰富,开发历史悠久,以及商业模式和管理先进,卢浮宫开发的艺术衍生品品质精美、品类丰富,开发的深度和广度都值得借鉴(见图4)。

卢浮宫在开发高中低档衍生品的品类和数量上是比较均衡的。其中,高端商品珠宝依托于丰富的馆藏品,制作精美,极具异域风情。复制品中,雕塑的品种丰富、数量繁多,分为古代艺术、欧洲艺术、非洲艺术、埃及艺术、亚洲艺术。时尚配饰是独立于珠宝和装饰的一个特色品类,与法国的时尚产业紧密相关,是法国非常具地方特色的产品,其依托于法国文化和地域的特点虽不可效仿,但这种开发衍生品的思路值得借鉴,因为文化艺术资源毕竟是艺术衍生品的命脉。数量最大的目录指南,则反映出卢浮宫每年庞大的游客数量。

另外,我们还考察了中国美术馆、尤伦斯当代

艺术中心、上海证大艺术超市,发现国内艺术衍生品的开发格局是:博物馆依托于文物级的藏品进行开发;美术馆依托于所收藏的艺术品进行开发;画廊依托于已授权或签约的艺术家作品进行开发;艺术超市由于没有重量级的藏品,倾向于创意品的开发,走平价路线。整体来看,博物院对艺术衍生品的开发概念比较清晰,国内其他机构在对艺术衍生品的开发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艺术衍生品的数量少、品类细分度差、雷同感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国内博物馆、美术馆、画廊、艺术超市对艺术衍生品开发的社会、文化、经济价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二是整个行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从设计、开发、营销到展陈的所有环节都处于起步阶段,开发深度较浅;三是国内艺术衍生品授权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市场管理,不尊重艺术品的知识产权,而侵权常给艺术家带来名誉、经济等方面的损失,使行业雪上加霜。

三、艺术衍生品的开发途径

随着艺术衍生品市场的持续升温,艺术衍生品的开发与创新显得极为迫切。本文将围绕艺术衍生品的价值分析、品类细分、系统模型与设计流程,系统地回答艺术衍生品开发过程中的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1.艺术衍生品的价值分析

分析艺术衍生品价值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艺术衍生品“为什么”的问题。通过对艺术衍生品市场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人们购买艺术衍生品的六大价值需求,即收藏价值、审美价值、情感价值、馈赠价值、炫耀价值、实用价值。因此,在产品开发初期,应依据这六大价值需求,设计出相对应的艺术衍生品的品类:仿真品、装饰品、纪念品、礼品、奢侈品和日用品。这六大价值分别对应消费者的需求点,即仿真品的收藏价值、装饰品的审美价值、纪念品的情感价值、礼品的馈赠价值、日用品的实用价值、奢侈品的身份价值(见图5)。遵循价值分析推导出产品品类,是艺术衍生品开发的重要方法,通过在产品价值与消费者需求之间建立起紧密的逻辑关联,可保证艺术衍生品开发的有的放矢,避免开发中的无序性与盲目性,这对于艺术衍生品的概念创新与深度开发都具有现实意义。搞清楚“为什么”不仅可以保证短期开发的明确性,也可为长期产品的开发摸索出一条规范的路径。从“为什么”开始的设计思路,可保证设计的生命力与原创精神。

2.艺术衍生品的品类细分

在对艺术衍生品进行价值分析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对艺术衍生品的品类进行细分。品类细分是艺术衍生品开发与创新的重要环节。当研究进行到艺术衍生品品类细分时,艺术衍生品的雏形就已经呈现出来(见图6)。通过对仿真品的收藏细分、装饰品的载体细分、纪念品的情感细分、礼品的用途细分、奢侈品的材料细分、日用品的功能细分的研究,艺术衍生品呈现出巨大的开发空间,许多可以延展的领域一目了然地出现,有效地回答了艺术衍生品开发中究竟“做什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产品开发才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艺术衍生品的系统模型

艺术衍生品“怎么做”是一个非常精密的系统性问题。当前国内市场上所看到的艺术衍生品良莠不齐的状况与缺乏系统模型有直接关联。艺术衍生品如果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模仿,会出现品类上的狭窄和造型上的雷同,而且这种不求创新、一味相互抄袭、追求短期商业价值的行为,会导致艺术衍生品开发的低水平。这种低水平的状态不仅是一个产业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文化问题和社会问题。鉴于此,本文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系统模型(见图7),这

个系统模型中的各个环节之间是丝丝入扣的关系,有着相对严密的内在逻辑。通过这个模型推衍出的艺术衍生品具有生成感,这种生成感可以保证艺术衍生品的品质,提升艺术衍生品的生命力。这一系统模型可为系统中所涉及的关键要素建立关联,使艺术衍生品的开发过程成为可以系统推导出来的严密流程,即从“无形”的动机、观念到具体的概念、要素,进而形成“有形”的原则、策略、标准,完成动机生发――观念产生――概念导出――要素形成――原则建立――策略形成――标准制定等。以不同的动机作为核心,可以推导出完全不同的观念、要素、原则、策略、标准,形成完全不同的路径。系统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对艺术衍生品开发过程进行整体性思考,以保证之后的实务流程的有序开展。

4.艺术衍生品的设计流程

艺术衍生品的设计流程主要由以下四步构成(见图8)。

第一步是市场调研。其目标是精准把握消费者的需求,保证产品开发的针对性。对消费者深层需求的了解是艺术衍生品市场调研的重点。在调研中,可使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购买力、商品需求结构、消费人口结构、消费者购

图8艺术衍生品的设计流程

买动机、消费者购买行为等进行调查,摸清消费者购买艺术衍生品的动机、对现有艺术衍生品的意见、潜在的消费需求等。然后,根据市场调研的数据进行分析,制定艺术衍生品的开发策略,确定产品概念、品类、功能,通过有效的设计流程和展陈营销,保证艺术衍生品的良好开发。

第二步是产品定位。定位过程是一个对现有要素进行分析、判断、整理的过程,是一个在未知中探索发现的过程。定位是艺术衍生品开发的灵魂,好的定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呈现产品的利益点、凸显产品的特点。通过产品定位,可对艺术衍生品的概念、品类、价格、人群、功能进行清晰的界定。

第三步是设计制作。这是一个将无形的概念转化成有形的产品的过程。要在产品定位的基础上,紧紧围绕设计概念,进行反复的设计探索,寻找对应的造型、材料、色彩、肌理,不断通过草案优化艺术衍生品的外观、颜色、细节、语义、功能等,协调多种设计元素的冲突,将复杂的概念协调为简单的产品表

达。之后,运用三维辅助设计软件完成具体的产品制图,根据制图,完成产品模型的打样,进入生产环节。

四、艺术衍生品的原点创新

艺术衍生品的创新包括概念创新、形态创新、功能创新、材料创新、技术创新等,而艺术衍生品的创新首先要解决的是概念创新问题。创新的原点在哪里?

概念创新既非天马行空的主观臆想,也非绝对的逻辑推理,而是综合两者的思维突破。概念创新的基础虽是对实际情况的充分了解,对相关知识与经验的掌握,但这些都只是条件,不足以达成概念创新,概念创新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赖声川认为,“创意所需要的智慧,是能够看到万物之间的关系,首先需要看到万物的整体性,自然界一切的相互连接性。有了这种智慧,创意工作才可能有深度”[4]。艺术衍生品的开发,本质上是一个造物的过程,在赋予物体形态之前,必须首先赋予物体以精神,然后用材料和形态将其显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要发挥“转化”作用,将自然界的材料按照设计构想重新组合,使其呈现出新的功能。为了完成这种“转化”,创新设计的思维必须寻找未转化前的原点。原点是设计的“根”,是进行创新最根本的素材;原点是创新的灵魂,其价值在设计中是必须保留的,创新只不过是改变它的呈现状态而已。以艺术衍生品、文创产品、旅游纪念品为例,我们可以发现,艺术衍生品的原点是艺术品的原型,文创产品的原点是思维的原创,旅游纪念品的原点是特色的原地(见图9)。原型、原创、原地是让产品真正产生价值的部分。

作为艺术衍生品,衍生品原点的价值是其核心的价值。原点价值有三个属性:稀缺;非物质;无价。无论是狭义上具有艺术品原型的衍生品,还是广义上具有艺术感的衍生品,都具有这三个属性。优秀的艺术品是艺术家生命状态的当下呈现,具有不可复制的灵性,正是这种灵性的存在使得艺术品原作成为了稀缺、非物质、无价的物品。因此,在艺术衍生品的开发中,要通过设计语言的转化将艺术品转化为商品,并尽力保留艺术品的灵性,使消费者产生购买艺术衍生品的欲望。稀缺性可使消费者趋之若鹜地渴望拥有;非物质性可使衍生品在延展中得到自由诠释;无价性可为衍生品在价值与价格之间提供了巨大的利润空间。要进行艺术品的原点创新,可采取以下策略。

1.以原型拓展寻求价值突破

德国著名学者W.本雅明认为,复制品本身并

不具有价值,产生价值的是复制时所参照的物品,是这种稀缺的物品所具有的灵光让沉溺在物质泛滥世界中的人们在对这种特殊物质的复制品的占有行为中,稍稍脱离了物欲层面,赋予了其精神追求的属性。[5]

创新是从原点出发、以当下的审美意识和需求重新造物的过程。对艺术品原型的“转化”,从视觉上直接提取其图像、色彩、肌理进行再设计,是最常用的创新方法。但要进行深度的开发与创新,必须寻求衍生品的价值突破。可从审美价值、收藏价值、情感价值、实用价值、馈赠价值、炫耀价值上实现突破,从商品开发的角度梳理产品功能,从功能需求的角度细分产品类别。

2.以原创突破进行跨界整合

在艺术衍生品的开发与创新领域,基于原创的“跨界”整合是有其深层原因的。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逐渐形成了新的生活方式,对产品的体验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原有以功能定位的产品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这需要一种新的物质载体出现,以整合原本毫不相干的元素,使之相互渗透融合,以适应人们新的生活态度与审美品位,给人们带来纵深的产品体验。

“创意是一种跨越界限的能力,智慧是看到更多的能力。”[4]跨界整合意味着突破,其最核心的突破不仅是物与物的连接、场域与场域的融合,而且是观念、概念、思维、方法、感觉、状态、立场的转化。思维层面上的跨界,能够带来概念的创新,在原发状态基础上生成极具原创感的产品。

3.以原地深挖传承地域文化

无论是历史文物、建筑遗产、文化遗迹等物质文化遗产,还是节庆风俗、传统手工、表演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一个漫长的时空中形成的稀缺文化资源,具有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地域价值的深挖,是实现衍生品创新的基础。地域资源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自然价值,从价值层面寻求地域的独特元素,在深刻理解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提炼、组合、提升,用现代的设计语言去表达传统的生活理念,为现代文明带来传统的观念,通过造物来传播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实现艺术衍生品创新的途径。

本文关于艺术衍生品创新问题的研究,更多的是围绕概念创新、原点创新的层面而展开的,对于艺术衍生品的材料创新、技术创新、媒介创新并没有涉及,有待下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参考文献]

[1]

林雪.艺术衍生品的分析与研究[J].现代服饰:理论版,2014(7):232.

[2]金磊磊.艺术衍生品的定义与分类[J].大众文艺,2014(21):117.

衍生品设计论文篇9

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活起来”。全国各类博物馆珍藏了中华文明在文化历史变革过程中,遗存下来的诸多文物、文献、艺术品,每一件都记载文化、政治、经济的文明符号,是中华文明不断进步、传承至今的有力铁证。通过“活起来”,将馆藏文物不仅仅局限在沉睡中的学术研究价值上,通过今天高科技手段和创新设计推进文明的发展。博物馆衍生的开发,不仅是在文物展览的同时给予文化教育和普及,更是让更多的人寻找到审美体验的文化资源感受。衍生品开发产业是推动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市场对博物馆馆藏作品衍生开发已经非常成熟,如哈利波特一部文献创意制作成系列型的电影;台湾“朕知道了”纸胶带的开发等都是让博物馆“活起来”的例证。

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华夏大地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宝贵的遗产,不仅是政治更迭导致的历史王朝遗存,还有经过鬼斧神工的大自然形成的和谐世界,也有智慧的人们为推进文明进步遗留的创造成果。文化遗产带动文化体验,继而转换产业行为。不管是物质遗产,还是非物质遗产,通过衍生开发,适合而合适的创新设计,让遗产“活起来”。

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不管是记载历史的文献还是国学的名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是通过文字记载传承到今天。无论是文史馆的文献记载,还是学堂中的儒释道思想,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整合合理的文化资源,开发书籍中的典故,衍生书籍中的经典,孔孟儒家之思想结合当今治世,老庄道家之哲学结合当今伦德,不仅是作为学习之工具,更是作为文化教育产业的推进工具,将论语之精华用当代语言回归,将道德经之内涵用当代语言诠释。综合科技手段,转化创意思维,重现诸子百家的文化争鸣。文献记载的是历史,“活起来”是利之万代,是发展文化强国的又一利器。

文化艺术品的衍生是在原艺术藏品的基础上通过创意设计、文化元素融合,结合高科技手段演变成具有新的审美体验的艺术品类。衍生开发艺术品不是单纯的对藏品复制,而是要通过现有文化资源结合原创力形成的新的文化艺术品。促进文化艺术衍生品的开发,最主要的是懂得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在开发衍生品的同时,要将知识产权作为艺术品衍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衍生品设计论文篇10

关键词:

视觉衍生产品 文化创意产业 设计教学

一、国家文化发展创意政策及地方创意经济大力发展的极佳时机

创意产业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在出现这个词之前早有“创意工业”存在,而人们通常又习惯于用“文化产业”(Cultural lndustry)一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定义文化产业为:“结合创作、生产与商业的内容,同时这内容的本质,具有文化资产和文化概念的特性,并获得知识产权的保护,而以产品或服务的形式呈现;从内容上来看,文化产业可以被视为是创意产业,包含书报杂志、音乐、影片、多媒体、观光,及其他靠创意生产的产业。”

现今在全球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文化创意经济已经成为发展的新热点和新势力,文化创意产业也将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继工业经济之后又一经济支柱。“十二五”期间,中国进入到文化发展与文化改革的重要阶段。大多数省市都把文化创意产业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进行,不仅作了详细的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同时也相应地落实到了具体发展指标数据和举措。例如,浙江省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主要指标是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160亿元,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15家等,可见浙江省文创经济在“十二五”期间将有一个很大的增长。这一增长也将刺激本身在江浙一带发展良好的文创产业的更进一步提升,从而真正实现文化强省。

二、作为培养艺术人才的基地承担着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

高校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生产力培养基地,高校的力量也将在这一时期获得很大程度的释放。着眼近几年全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不难发现各高校在积极参与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建设的同时取得了很多方面的成绩,如在国家重要项目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项目工程中注入了中坚力量。高校在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发展中不仅起着核心生产力的作用,未来更起着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的作用。中国美术学院在近几年推出的“敦品”创意产品的品牌,已经在市场的见证下证实了视觉衍生产品的发展前景。在这样一个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如何更好地做好核心生产力的培养,如何促进产学研的发展,如何发挥高校在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建设中的优势,都将成为新的时代诉求。

三、高校所提供视觉衍生产品实践人才现状难以满足需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大部分高等院校设立艺术设计专业有如雨后春笋,一度成为热门专业,扩招现象也比比皆是,可以算是欣欣向荣的一番景象。虽然世界各种不同的艺术设计教育思想、理论和教学经验不断传入中国,使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的我们有很多吸收借鉴的地方,但在视觉衍生产品开发类的实践教学为主的课程设置比较少。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起步较晚,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这一专业已有相当长的历史,整体的教学体系也与他们的社会发展结合得相对适当。而国内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基本上是学习西方高等教育的模式完善起来的。教学主要是建立在对传统设计理论讲解的基础上进行的,采取的实践教学方法与国内市场经济、社会关注等结合得较少,创新思维的培养、行业实践的结合也在教学总量中占有的比例较少,特别是本科类高校。这里有一部分原因是教育理论知识容易从国外学习模仿,但是实践部分涉及很多复杂的社会因素,因而很难从国外的教学体系中深入学习。所以发展适合我们本土的,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实践性的教学就更为重要,视觉衍生产品开发实训是综合实践性非常强的设计实践类训练,同时与创意产品的商业市场紧密联系。像浙江的中国义乌小商品市场、阿里巴巴、淘宝商城等都是为文化创意产品打开了渠道的平台。视觉衍生产品开发实训的综合性实践将培养的学生多为从事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或者设计服务者,必将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展示自己的魅力。高校如何顺应社会的发展,如何结合当地的生产经济,如何突出自我的教学特色,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完善与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等问题成为了焦点。如果一味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专业发展性的教学内容、行业存在环境的变化等因素,我们将难以培养出适合的人才,也将难以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高校本应做出的贡献。

四、视觉衍生产品的开发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现状

通过对国内一些高校的调研发现,在设计专业中专门开设视觉衍生产品开发课程的比较少,一般都是以与产品设计课程相结合的形式存在,但多为依托产品功能性的设计为设计主要表现点,或者是在品牌设计课程中有衍生产品设计的体现,但都不是从整体上培养视觉衍生产品开发的教学,而是作为品牌设计中的推广进行设计的宣传品和礼品。极少数高校有相关的旅游纪念品类的教学内容涉及,也有高校在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课题中看到较多的衍生产品,但对于系统性的或者较为完整性的课程很多高校都没有设置。在高校教学研究上有不少关于创意产品发展分析的文献研究和著作,也有不少关于高校实践类课程的教学研究项目,但是关于视觉衍生产品开发实训的综合实践性的教学研究就比较少了,许多同类高校甚至没有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其主要原因是市场发展速度较快,影响社会发展的生产、经营、管理的平台都在发生着变化,而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改革速度缓慢,反应迟钝,前瞻性不够,对社会变化的发展没有能及时制订出符合当下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规划。另一方面也是较为实际的情况就是相关的专业师资不足,教学师资在这方面的研究也较为稀少。视觉衍生产品开发涉及到的知识点不仅仅局限于设计本身,还涉及到材料结构、制作工艺、流行元素等,教师在自身学习阶段也不曾涉及这些知识点,需要结合市场发展进行学习充电,所以很多高校教师在这方面的专业技能也存在不足。而在互联网、自媒体发展迅速的现在,视觉衍生产品的开发和市场推广变得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容易些,视觉衍生产品作为商品的形式也就可以更好地存在,部分高校也看到这些因素,在发展传统教学的同时也积极开展此类新型课程的发展。

五、视觉衍生产品开发实训的设置模式解析

主要从三部分(内容、模式、评价体系)进行视觉衍生产品开发实训模式的设置解析。

(1)加强实践性环节,设计具有时效性并结合当地文创经济发展的内容。

实践性教学环节其实一直以来都贯穿于设计类专业课程中,但具体实践环节的内容应从相对不真实的、不科学的、不新鲜的内容转向具有代表性、符合当前创意产业的需求、操作性强等特点的内容。就如视觉衍生产品开发实训的内容来分析,以往多为品牌设计后期的衍生产品开发,用作企业的宣传与礼品,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视觉衍生产品完全可以独立存在,甚至可以专门有品牌来开发衍生品,如Line Friends以萌态十足的卡通人物形象进行视觉衍生产品的开发,在全球很多国家设有品牌店,主要销售日常生活用品和咖啡。其卖点主要是以视觉形象为设计元素的卡通玩偶,产品设计在功能上都为常见的日常功能,却在视觉上赚足了眼球,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喜好,所以商业价值很客观,品牌的延续性和整体性也得到了充分体现。结合当地文化创意经济的环境进行开发无疑可以让市场价值发挥得更好,商业前景更可观。视觉衍生产品开发实训中的“衍生品”主要是对装饰品和日用品或者二者融于一身的艺术作品进行设计制作。针对这一范畴和当地文化创意的背景,可通过集体研讨的方式设计出一个可行的项目题库,让未来设计师站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创意经济选择自己想要进行的具体项目,启发其身处的地域经济的优势,如中国义乌小商品市场、淘宝商城等这些平台,使设计的产品能更适宜于市场。同时也可以针对现在加工业、材料点的渠道信息很透明,独立设计品牌的生存空间也很大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将来除了可以去设计公司等单位工作以外,也可以凭借自己的设计才华和投资眼光成为独立设计师,对视觉衍生产品自主创业的培养也起到一定的帮助。在以往的教学环节中,重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当然这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实践的培养,接地气的培养也是必须的,从以往刚离校的高校设计毕业生工作表现来看,很多时候设计不注意考虑或者不懂得市场需求,一味强调艺术性和设计师本人的感受,致使设计出的产品不适合市场销售。而制作材料和制作工艺的成本也不了解,使得公司或厂家获得的经济效益不明显。在实训项目结束时要求进行模拟现实产品销售的情景,以独立品牌进行作品品牌化管理,然后组织有效的作品整理,以不同类型的产品进行分类,制作以独立品牌为母体的产品手册,进行试销售、参赛或展出。学生通过像在职设计师一样进行详细图纸的设计和考虑,甚至是产品制作成本、销售成本等,进而培养学生设计思维的多样性。其出发点主要也是培养学生了解设计作品的管理,以便就业和创业中能有所熟悉。

(2)改革培养模式,以工作小组的形式进行情景式培养模式的实践。

艺术设计专业在高校的自然班中人数多为30人左右,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视觉衍生产品开发来说最好以工作小组的形式进行会比较理想,有利于进行情景式培养模式的实践,培养多方位思考复合型人才,因为视觉衍生产品的开发其实从设计到市场都需要设计师的参与,设计人员兼顾多重身份。以往在高校教学中班级人数相对较多,一般采取集中教学的方式进行。而实践教学重在实践,应该是师傅教徒弟的模式,大范围培养不能很好地顾及到每位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而且独立完成一个课题的完整性不强。另外,一直以来教师都迫切想把自身的设计经验和知识传达给学生,但是很少去启发学生自我探索,在国外有很多相关教学都是没有具体内容,具体教学是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和自我研究的基础进行有效引导和指导,学生的创造性能更好地体现。同时学生在设计实践过程中会形成多方位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使其将来不但可以是视觉衍生产品的设计师,也可以是设计管理者,独立品牌创立者亦或设计策划者等复合型人才,这也符合视觉衍生产品开发的特点,产品相对侧重视觉创意和策划。

(3)结合模拟商业环境,丰富与完善评价体系。

衍生品设计论文篇11

引言

在信用衍生品出现之后,商业银行可以积极主动的进行信用风险管理以分散集中于银行体系内部的信用风险,因此,信用衍生工具得以快速发展。但是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将信用衍生品使用的利弊置于风口浪尖之地,很多人认为是信用风险转移工具的滥用诱发了此次次贷危机,因此定量定性分析信用衍生品对银行体系的稳定所产生的影响就尤为重要。

近年来,关于信用风险转移(CRT)对发行机构及整体银行系统影响的文献大量增加。Rule(2001)分析了跨部门的风险转移机制,指出CRT交易有助于银行达到风险风散化的目的,澳大利亚储备银行(Reserve Bank of Australia,2003)认为银行通过参与CRT市场可以更有效地控制信用风险,并可以灵活地调整资产组合以适应各种监管要求。也有一些研究对CRT市场的迅速发展持谨慎态度,认为CRT交易弱化了银行传统信用风险管理方式的作用,所导致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会严重影响市场的效率,并可能带来新的法律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风险。本文试图从信用衍生品对银行的行为以及对银行的风险水平两个方面来详细分析其对银行体系的影响。

实证检验

(一)变量选取与模型建立。

我们选取美国信用衍生品市场交易最活跃的13家银行作为研究样本。此外我们选取2003年第4季度到2013年第2季度为研究期限,共39个时间序列季度数据。本文衍生品交易数据来自于美国货币监理署(OCC),其他数据来自于彭博数据库。

我们选择以下两个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衡量银行系统的表现:1.贷款规模占总资产的比例LTR,衡量银行贷款规模。②资产收益的波动率VAROA,衡量银行的风险水平。我们选择以下几个可能对被解释变量产生影响的变量的季度数据:①信用衍生品交易占总资产的比重CDAR,用来衡量样本银行的信用衍生品交易规模;2.对数总资产LNTA,为样本银行总资产的自然对数。③权益资本比例EQ,为银行权益资本占总资产的比例。④美国联邦基金利率FED。

(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GMM估计。

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中,由于引入了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作为解释变量,从而有可能导致解释变量与随机扰动项相关,即“随机解释变量”问题,针对以上情况,Arellano和Bond(1991)提出的一阶差分广义矩估计GMM方法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本文就是使用一阶差分矩估计的方法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我们对三家大银行和其他11家中小银行的数据分别进行分析以区分其不同。对于四组数据模型的过度识别检验均不能拒绝原假设“所有工具变量均有效”,扰动项自相关检验也不能拒绝原假设“扰动项不存在自相关”,因此差分GMM估计有效。

从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在危机发生之前,信用衍生品的使用的确显著地增加了中小银行贷款规模,但是对于大银行,信用衍生品的这种影响并不显著。在危机发生之后,无论是针对中小银行还是大银行,信用衍生品的使用对贷款规模的这种积极作用在统计上并不显著,虽然在这一时期,信用衍生品的渠道依然存在而且具有相当的流动性,但是实体部门的衰退导致了新增贷款的缩减。

从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信用衍生品的使用显著地放大了中小银行的资产回报率的波动性,也就是增加了中小银行的风险。但是,我们并没有发现大银行的信用衍生品交易对标准差有显著影响,这可能是因为大银行有更高的风险管控能力。

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无论是中小银行还是大银行,信用衍生品的使用对银行风险影响的消极因素依然存在,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监管的加强再加上对信用衍生品的风险性重新审视,各规模银行信用衍生品交易重归于理性,这可能就是金融危机发生后信用衍生品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在统计上并不显著的原因。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我们利用美国商业银行信用衍生品市场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信用衍生品交易对银行贷款规模以及风险水平的影响,并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对于中小银行,信用衍生品交易规模对其贷款规模的积极影响在统计上是显著的,而对于大型银行,信用衍生品交易的这种积极影响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由于各银行对信用衍生品持有更为谨慎的态度,无论是中小银行还是大型银行,信用衍生品交易规模对贷款规模的影响在统计上都不显著。

2.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由于中小银行的风险管控能力差,信用衍生品交易显著地放大了其风险水平,对大型银行,这种影响并不显著。而由于重新审视衍生品交易风险,加强风险监管,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无论是大银行还是中小银行,信用衍生品的交易对银行风险的影响都不显著。

鉴于以上实证分析结果,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本文对我国信用衍生品市场提出以下建议:

1.积极发展金融市场。只有在金融市场具有丰富的交易品种以及巨额的交易规模的时候,信用衍生品交易市场才有可能得到支撑以迅速发展。

2.建立健全我国的信用评级体制制度。

3.商业银行应设立独立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并树立积极的信用风险管理观念。

参考文献:

衍生品设计论文篇12

1.问题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纷纷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放松甚至取消了对利率的管制,导致利率波动日益频繁而剧烈。面对日趋加重的利率风险,各国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迫切需要一种既简便可行、又切实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75年10月芝加哥期货交易所首先推出了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GNMA)抵押凭证期货合约,标志着利率衍生品这一崭新的金融工具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此后,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权等衍生品合约相继推出,利率衍生品市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2012)统计,2011年末全球利率衍生品合约名义本金为557.4万亿美元,比2000年底增长了7.21倍,占全部衍生品的比重高达78.94%。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利率衍生品市场起步时间较晚、发展时间较短,而且也经历了巨大的波折。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建立利率衍生品市场,1992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最先试点国债期货交易,随后北京、广州、武汉等地的交易所也纷纷推出国债期货业务。然而由于当时期货交易规则、政府监管、风险防范都很不健全,市场中内幕交易、恶意操纵等违规现象屡禁不止。在接连发生“327”“319”国债期货等严重恶意违规事件以后,1995年5月中国证监会宣布暂停国债期货交易,历时两年半的国债期货试点最终以失败告终。十年之后,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6月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推出了债券远期债券远期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以约定价格和数量买卖标的债券的金融合约。,这标志着我国重新开启了建立利率衍生品市场进程。随后,银行间债券市场于2006年2月推出利率互换利率互换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一定期限内,根据约定的本金和利率计算利息并进行利息交换的金融合约。,又于2007年11月推出远期利率协议远期利率协议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在一定名义本金基础上分别以合同利率和参考利率计算利息的金融合约。,合约品种日趋丰富,市场交易增长迅速(见表1),其中利率互换合约逐步成为了市场的主导。

斯文:利率衍生品对银行信贷的影响实证研究表1我国利率衍生品市场各类合约交易情况

日期1债券远期1利率互换1远期利率协议1合计交易笔数

商业银行作为利率衍生品市场的主要参与者,运用衍生品合约能有效对冲利率风险,改善资产与负债的久期错配,更好地发挥金融中介功能,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金融市场运行效率,完善金融资产定价机制。而目前我国企业融资以银行贷款为主,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效应主要通过银行信贷渠道进行传导 Kashyap 等(2000)的研究表明,即使在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利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是否对银行信贷行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是正效应还是负效应?效应的具体规模会有多大、显著性水平如何?这些问题正是本文试图回答的。

2.文献回顾

国外研究表明,利率风险是商业银行业绩波动的主要驱动因素,进而会对商业银行的市值和股票收益率带来负面冲击(Scott et al,1986;Kane et al,1990)。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衍生产品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管理包括利率风险在内的各类金融风险的主要工具和普遍手段。衍生品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也逐步受到国外理论界和监管层的关注,相关的研究讨论从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两个层面展开。

在传统的金融中介理论中,银行的委托人是存款人和股东,而银行则是负有监督借款人职责的代理人(Leland et al,1977)。Diamond(1984)通过在金融机构委托―代理模型中引入风险分散化(Risk diversification),发现风险分散化能有效提升金融中介功能,改善对代理人的激励和约束;同时,这一拓展的模型也显示当商业银行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对冲利率风险时,将弱化资本对信贷行为的制约,提高对信贷风险的容忍度,最终增强信贷的供给能力。Smith 等(1985)通过建立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套期保值行为模型,发现利用衍生品管理风险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盈利的波动并增强偿债能力,进而提升节税收益,发挥税盾效应;通过模型还可以推测出运用衍生品对冲利率风险的商业银行存在更强烈的信贷扩张冲动。Stulz(1996)则从公司财务的角度出发,分析认为通过衍生品套期保值能明显降低财务困境和破产发生的概率,减少破产的直接和间接成本 James(1991)的研究发现,当银行破产时总损失平均约占银行总资产的30%,其中包括管理费、诉讼费在内的直接成本占银行总资产的10%。,提高最优资本结构中的债务比例,这也会诱使商业银行扩大信贷规模。Brewer 等(2001)则以资产组合为视角,指出银行参与金融衍生品活动也可能会取代部分传统的信贷业务,衍生品业务会加快推进银行业务和发展模式的调整,在这种情况下衍生工具的使用和贷款之间就是一种替代关系。

国外关于衍生品对银行信贷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是按照衍生品的不同类型展开的:一是利率衍生品。Brewer 等(2000)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对资产规模超过3亿美元的734家美国商业银行1985―1992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与未使用利率衍生品的银行相比,利用衍生品的银行在工商信贷业务中存在更高的增长率,利率衍生品对银行信贷扩张产生了显著的正效应。此后,Purnanandam(2007)和Zhao 等(2009)通过研究美国银行业的相关数据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然而,Cebenoyana 等(2004)以74 045家美国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1988―1993年的财务数据后却发现,利率衍生品业务对银行从事高风险的信贷活动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二是信用衍生品及其他衍生品。Hirtle(2009)通过对270家美国商业银行1997―2006年的季度数据的分析,得出了与利率衍生品相似的结论,即信用衍生品的运用也会对银行贷款增长产生正的影响。Franke 等(2005)对担保债务凭证(CDO)和Goderis 等(2006)对担保贷款凭证(CLO)的实证研究也均表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与贷款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

伴随着利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我国学术界也开始关注这一市场,并且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从全球的金融市场视野出发,研究发达国家利率衍生品市场及监管改革,并对我国市场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王吉 等,2011);二是从微观的金融机构视角出发,分析商业银行的期限错配、资产规模和资本水平对利率衍生品需求的影响(王敬,2010);三是从合约的风险管理功能出发,分析利率衍生品如何有效地管理市场参与者面临的利率风险(康志勇 等,2009);四是从定价的影响因素角度出发,分析我国利率衍生品,尤其是利率互换的现有定价机制所存在的缺陷,进而提出改进的相关建议(陈可 等,2011)。

从上述文献回顾可以看出,国外的研究是以发达国家的银行业作为考察对象,而国内尚未对利率衍生品与银行信贷关系展开系统性的研究。而本文的贡献在于尝试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来分析利率衍生工具对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具体影响,在为我国利率衍生品市场发展提供经验证据的同时,也为政策制定者和实践操作者带来一些政策启示。

二、研究设计

1.变量与研究假设

本文是考察利率衍生品对银行信贷活动的影响,根据目前实证研究中的普遍做法,用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率来代表信贷扩张速度,并将其作为被解释变量。这里主要对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选择及计算进行说明。

(1)解释变量

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相关要求,计量和披露利率衍生工具的使用信息包括名义本金和公允价值。Pantzalis 等(2001)和Zhao 等(2009)指出名义本金是衡量衍生品交易的一个理想指标,Triki(2006)认为由于衍生品的公允价值易受被对冲资产价值波动和时间的影响,因而公允价值不适合作为实证研究的指标。据此,本文借鉴了Brewer等(2000)和Hirtle(2009)的研究思路,使用对冲比率来代表银行对利率衍生品的运用程度,并且设计了两种指标:一是利率衍生品名义本金占资产总额的比重;二是利率衍生品名义本金占贷款总额的比重。

此外,由于我国利率衍生品分为债券远期、利率互换以及远期利率协议三种,而商业银行主要运用利率互换和远期利率协议来对冲信贷业务中的利率风险,因此,实证研究中涉及的利率衍生品名义本金是利率互换与远期利率协议名义本金的合计数。同时,根据国外多数实证研究的结论,提出研究假设1:利率衍生品使用程度对银行信贷扩张产生正效应。

(2)控制变量

为了更加精确地检验利率衍生品对信贷的影响,在已有实证文献的基础上并结合银行信贷决定因素方面的研究,本文实证研究的控制变量设定如下:

一是存款增长率。存款是商业银行贷款资金的主要来源,会对银行的信贷行为产生影响(Bernanke et al,1991),而我国的商业银行也素有“以存定贷”的借贷特征。一般而言当存款增长越快时,银行放贷的冲动也将越大,因此将存款增长率作为影响信贷扩张的控制变量,同时提出研究假设2:存款增长率对信贷扩张产生正效应。

二是货币供应量。作为央行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货币政策的变化将直接影响银行信贷扩张速度。目前,度量我国货币政策的指标通常是货币供应量,并且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变动更能反映我国货币政策的意向(赵文胜 等,2012)。本文选择M2的变化率作为衡量央行货币政策的控制变量,同时用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变化率作为检验模型稳健性的替代变量。依据经济理论,提出研究假设3:扩大货币供应量对信贷扩张产生正向拉动作用。

三是资本充足水平。Berger等(1994)在分析美国银行业时发现资本充足水平对信贷变化会产生显著的正影响,赵锡军等(2007)和徐明东(2011)对我国银行业的实证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根据现有国内外的实证结论,本文用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 根据中国银监会2012年6月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2013年开始将原有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两个指标调整为“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三个指标。两个指标衡量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水平,并提出研究假设4:资本充足水平对信贷增长产生正向影响。

四是贷款质量。Sharpe等(1992)通过研究发现信贷扩张与贷款质量相关,戴金平等(2008)对我国银行业的分析表明衡量信贷质量的不良贷款率对信贷增速存在负效应。本文用不良贷款率衡量贷款质量,用拨备覆盖率作为模型稳健性检验的替代变量,并提出研究假设5:不良贷款率对信贷增长带来负效应。

五是流动性水平。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水平是影响信贷扩张的重要因素之一,流动性水平越高,信贷扩张速度可能也就越快。目前衡量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的指标主要包括存贷款比率、流动性比例等指标。本文用存贷款比率表示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用流动性比率作为模型稳健性检验的替代变量,并提出研究假设6:存贷款比率对贷款增速产生负向作用。

六是存贷利差。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是存贷款之间的利差,存贷利差越大,银行管理层就越倾向于通过加大信贷投放以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本文用净息差 净息差=(利息收入-利息支出)/盈利资产平均值。来表示存贷利差水平,并提出研究假设7:存贷利差与贷款扩张速度正相关。

七是银行规模。由于银行规模代表了可以利用的资源数量,在有关实证研究中通常也对银行规模的影响进行控制。参考国内外的普遍做法,本文用银行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衡量银行规模,用银行营业收入的自然对数作为检验模型稳健性的替代变量,并提出研究假设8:银行规模对信贷增速产生负效应。

最后,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文参考了王擎等(2012)的研究思路,用反映资本充足、贷款质量和流动性水平各自的一阶滞后变量作为相应的控制变量。

2.模型的构建及说明

依据上述变量的选择,并且考虑到利率衍生品使用程序这一解释变量由两个指标代表,资本充足水平也由两个指标表示,因此构建如下四个实证分析模型:

类型1名称1含义1实证假设1数据来源被解释变量1Loanit1第i家样本银行第t期贷款增长率11相关银行年报解释

变量控制

变量1IDATit1第i家样本银行第t期利率衍生品名义本金占总资产的比重IDTLit1第i家样本银行第t期利率衍生品名义本金占贷款总额的比重。Depit1第i家样本银行第t期存款增长率M2t1第t期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Capit-11第i家样本银行第t-1期资本充足率Coreit-11第i家样本银行第t-1期核心资本充足率NPLit-11第i家样本银行第t-1期不良贷款比率LDRit-11第i家样本银行第t-1期存贷款比率Spreadit1第i家样本银行第t期净息差Sizeit1第i家样本银行第t期总资产取自然对数1正效应正效应正效应正效应负效应负效应正效应负效应1相关银行年报相关银行年报中国人民银行相关银行年报

3.样本选择

考虑到样本的可获性和客观性,本文选择了在我国沪深A股市场上市的16家商业银行作为实证样本,这16家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

本文实证研究中涉及的利率衍生品名义本金是利率互换与远期利率协议名义本金的合计数,而利率互换业务于2006年2月在市场上推出,因此,本文选择2006年至2011年作为样本观测的期间,并且以年度数据作为观测数据。同时,剔除了相关变量数据缺损的样本,最终得到92组观测值,其中2006年为14组、2007年为15组、2008年为15组、2009年为16组、2010年为16组、2011年为16组。由于每个时期的样本银行数量并不完全一样,因此属于非平衡面板。

三、实证分析

1.描述性统计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由于我国各上市银行在业务发展重点、从业人员素质、风险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其在运用利率衍生品方面的差异性也比较明显。同时,样本银行在存款增长率、资本充足水平、信贷资产质量、流动性水平、存贷利差、资产规模等方面均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反映出样本银行之间具有明显的异质性,也说明实证研究的样本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

2.变量的相关性

从表4可知,代表解释变量的两个指标之间和表示资本充足水平的两个指标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因而建立了上文中四个不同的实证模型;而在每个模型中,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之间、控制变量内部之间的相关系数较低。因此可以认为这四个实证模型均不存在明显的多元共线性问题,模型设定是恰当的。

3.实证结果

本文实证研究利用计量软件Eviews7.0进行,并且按照实证模型(1)至(4)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相应的回归结果见表5。

4.稳健性检验

为了检验研究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本文将原有解释变量中的M2变化率、不良贷款率、存贷款比率和总资产自然对数同时替换为M1变化率、拨备覆盖率、流动性比例和营业收入自然对数,检验结果见表 6(仅列出解释变量的系数、显著性水平以及整体评价模型的相关统计量),与上文得到的结论未发生明显改变。因此,可以认为本文实证结果是稳健和可靠的。

(0.000 000)D-W统计量12.633 41212.655 91212.654 08812.675 842固定效应1是1是1是1是1注:(1) ***、**和*分别代表在1%、5%和10%的水平下显著,括号中的数字是标准误。

(2)由于模型残差存在截面成员之间的异方差性和同期相关性,因此选择用截面似不相关回归(Crosssection SUR)对标准误和协方差进行稳健性估计。

(3)依据最大似然比检验的结果,上述实证模型在固定效应模型和混合回归模型之间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又根据豪斯曼检验的结果在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之间选择固定效应模型。

5.实证结果分析

从表5中不难发现,我国上市银行运用利率衍生品的行为对信贷扩张产生了显著的负效应,这与国外多数实证研究的结果完全相反,但与Cebenoyana等(2004)的研究结论一致。具体而言,利率衍生品名义本金占总资产的比重提高1%,将导致银行信贷下降约0.4%,显著性水平达到5%;而利率衍生品名义本金占信贷总额的比重提高1%,银行信贷下降约0.26%,显著性水平提高至1%。这充分说明我国利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对银行传统信贷业务产生了替代效应。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利率衍生品降低了资金使用成本,提高了资本利用效率。伴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也日益增加,利率衍生品为银行管理利率风险提供了便捷、有效的工具和手段,同时,利率衍生品还能综合反映各种市场信息和未来预期,具备独特的预测未来货币政策走向的优势。因此,通过利率互换、利率远期协议等衍生金融工具,银行可以在不改变已有资产和负债的前提下,短期内完成对利率敞口的管理,更好地实现与客户现金流的匹配,锁定相应的融资成本和信贷收益,促进信贷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善。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银行盲目扩大信贷规模的冲动。

其次,利率衍生品提高了产品竞争优势,扩大了中间业务范围。银行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能为客户提供稳定、可信的金融服务模式,帮助客户增加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交易成本、满足特定交易需求。而商业银行通过利率衍生工具在有效提升自身利率风险管理水平的同时,也使其有能力提供更具定价优势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此外,银行在资产管理产品中引入利率衍生品,可以进一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风险偏好和多样化的收益要求。因此,使用利率衍生品有利于提升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有助于改变商业银行以信贷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模式。

最后,利率衍生品拓展了商业银行营业收入来源,改变了单一盈利模式。通过参与利率衍生品市场的交易,银行的收入和盈利有了两个全新的来源:一是在市场中扮演做市商的角色,通过买卖报价的差价来获取收入;二是通过以套利、投机为目的交易,并借助自身的专业优势,获取可观的投资收益。同时,利率衍生产品具备灵活性、便利性和低成本优势,运用杠杆交易、净额结算等方式节省了大量资金占用,这对商业银行而言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截止到2012年6月末,我国上市银行利率衍生品名义本金占总资产的比重已达3.7%,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比重更是达到5.5%笔者通过对我国上市银行对外披露的2012年半年报中相关数据计算得出。,利率衍生品对传统信贷业务的挑战已经有所显现。

此外,本文得出的实证结论与国外大多数的实证检验结果不同,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的金融体系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具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存贷利率长期处于政府管制之下,商业银行尤其是上市商业银行的营业主要收入来源于存贷利差,2011年我国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高达78.4%依据我国16家上市银行2011年度对外披露的年报计算得出。。相比之下,欧美等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步放松了利率管制,尤其是美国在1986年彻底废除了管制利率的Q条例,利率实现了真正的市场化,商业银行存贷利差不断收窄,信贷业务比重逐步下降,2011年美国银行业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仅为64.3%根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银行与统计数据库(fdic.gov/bank/statistical)的相关数据计算。;而商业银行通过利率衍生工具对冲利率风险则可以有效锁定信贷成本和收益,降低资本约束,提升中介功能,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贷规模的扩张。

从表5也可以看出,除了不良贷款率以外,其余控制变量与研究假设是一致的。而不良贷款率对信贷扩张的影响为正,可能的原因是通过前些年集中处置不良金融资产,我国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大幅下降并保持在较低的水平(表3显示观测期内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2.07%和1.54%),这诱使管理层为加快银行经营扩张而提高了对不良贷款率的容忍度。同时,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这暗示了信贷资产质量不是影响上市银行信贷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根据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我国利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对银行传统信贷业务产生了显著的替代效应,这将有利于优化国内的金融结构,进而推进金融的发展。而金融结构的优化将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优化社会融资结构。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以商业银行信贷为主导的社会融资结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2006―2012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比重已从73.8%下降至53.2%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pbc.gov.cn。,社会融资结构不断改善和优化,笔者认为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利率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所形成的替代效应。二是优化银行的信贷结构,由于信贷规模受到银行资本充足率、存贷比例和存款准备金率等多重制约,银行信贷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稀缺资源,尤其在货币政策紧缩的情况下,这种稀缺性则更显突出。然而,随着利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银行信贷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得到了调整,银行的信贷资金可以更多地用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扶持“三农”、支持中小企业、推进城镇化建设,从而有效改善银行的信贷结构。鉴于此,结合我国利率衍生品市场发展的现状,笔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积极发展我国利率衍生品市场

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中仍然以间接融资为主,商业银行体系积累了大量风险,而利率衍生品市场则提供了转移和释放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一种有效机制,同时也对银行放贷冲动形成了明显的制约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推进金融创新”,因此我国应当积极推进利率衍生品市场的建设。在国外成熟的金融市场中,利率衍生品体系应当涵盖利率互换、利率期权、利率期货(国债期货)、远期利率协议以及基于这四种合约的复合产品。相比之下,我国利率衍生品种类较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衍生品功能的发挥。建议我国监管机构尽快推出国债期货、利率期权等国外已经成熟的利率衍生工具。除了更好地满足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利率风险管理的需求,国债期货的功能还体现在远期利率发现等方面,而利率期权的隐含波动率则具有显著预测未来市场利率波动的能力,这些新的利率衍生品的推出在完善我国利率衍生品序列、推动利率市场化的同时,也能够为商业银行优化业务结构、加快业务转型提供更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2.合理确定衍生品业务战略定位

“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而商业银行运用利率衍生品能够降低资金使用成本、提高产品竞争能力、拓展营业收入来源、形成盈利新增长点,同时对传统信贷业务的替代作用也已经显现。对此,我国商业银行应抓住当前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结合自身情况,合理确定衍生品等创新业务的战略定位,加快业务发展模型的转型。具体建议包括:对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应当努力发挥在衍生品业务中的人才优势和成本优势,积极树立在衍生品交易中的良好品牌形象,切实提升在金融市场中的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对于中小商业银行而言,应当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和业务专长,有针对性地运用衍生工具,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实现金融服务专业化、特色化和精细化,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同时,商业银行也应当健全自身参与衍生品市场的风险管控机制并切实提升内控水平,有效防范重大风险事件的发生。

3.运用利率衍生品完善货币政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