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电技术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0 14:49:07

供电技术

供电技术篇1

其次,电力营销的开展应立足于“电网是基础,技术是支撑,服务和管理是保障”的原则。应当充分利用目前“两网”改造的有利时机逐步解决供配电网络的“瓶颈”,满足广大用户的用电需求,运用先进的通信、网络、计算机技术,为客户提供高效的、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以严格规范的管理对各项业务进行监控,才能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第三,基于买方市场的要求建立起新型电力营销理念。未来的电力营销市场是一个买方市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供电企业应当改变过去建立在卖方市场基础上的旧的供电管理模式,建立一个能适应市场需求,充满市场活力的市场营销体系和机制。

第四,进行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政企分开后,电力企业仍然是一个接受政府监管的企业,因此,在实现商业化运作的同时,还要严格按照上级规定的市场营销政策和业务范围,从事电力市场的营销工作。

二 、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的总体策略

在电力经营体制的转变和电力供需矛盾缓和的新形势下,在国家关于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引导下,可将电力营销总体策略定位为环保能源扩张策略,即:以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依托,以环保、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为契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需求预测管理为手段,以优质服务为宗旨,以满足客户需求、引导客户消费为中心,以市政、商业、居民用电市场为主攻方向,以稳定工业市场用电为重点,积极开拓其他可替代能源市场,以提高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市场的比例为目标,实现社会效益和公司效益的同步提高。

以环保、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为契机。电能是公认的最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大量煤炭直接燃烧造成了严重环境污染,它被替代已是必然趋势。依据我国现行的能源政策,调整并优化能源结构,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市场的占有率将成为一种必然,这为电力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对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搞好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提高市场预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做好市场变化的跟踪分析,开发并形成目标市场分析软件系统。努力开辟新的供电领域,积极引导广大用户对电力的消费,提高电力在能源消耗中的比例,提高电力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寻找电力企业新的效益增长点。

以需求侧管理为手段。大力开展需求侧管理工作,借助经济、媒体宣传等手段,引导客户合理用电,提高用电效率,提高负荷率。积极推广有利于环保、节能的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开拓电力市场。

以优质服务为宗旨。转变观念,增强电力企业职工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来提高企业的信誉,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进而扩大电力消费市场。同时通过加强电网建设,保障供电可靠性,提供优质电能。

以满足客户需求,引导客户消费为中心。不仅要根据客户的要求提供优质、可靠、价格合理的电力电量,还要做好全方位的服务。引导客户改变传统的用能观念,使用高效洁净的电能,提高生活水准。

以市政、商业、居民生活用电市场为主攻方向:现阶段开拓电力市场的对象应以潜力很大的市政、商业、居民为重点。建立电气化示范小区,组织各级部门参观电气化示范小区,通过现身说法的方式,增加可靠性,增强人们渴望生活电气化的欲望,推动生活电气化进程,进而推动电力消费。特别是随着农村生活城镇化的发展,在未来十年中农村居民生活用电量将有很大增长。

以稳定工业市场用电为重点,积极开拓其他可替代能源市场。工业用电比例近年虽有下降,但所占比例仍占一半左右,采用积极的措施来稳定这个市场是很重要的,能源替代重点在替代煤锅炉,目前燃煤锅炉很多,能源替代潜力很大,家用燃气热水器也是替代的一个方向。以提高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为目标,完成电力营销目标,以获取较大的社会效益和适当的经济效益。

总体策略具体化如下:

(一)环保能源的品牌宣传策略

清洁、高效、快捷是电能的优势,使用电能符合国家的环保能源政策,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特别是在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使人们对清洁能源的应用越来越重视,以此为契机作为能源市场的切入口,在宣传和推广上打出环保能源的品牌,并成为形象设计的主要特点。

(二)销售市场的扩张策略

一是营销地域的扩张,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必定会要逐步放开电力销售市场,打破现有的专营体制,抓住机遇,立足本地,辐射周边,实行销售市场的扩张策略,通过完善地区的电网架构建设,主动出击,以提供各项供电服务为手段,扩大电力营销市场。二是能源市场的扩张,搞好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的工作。

(三)优质可靠的产品策略

通过改善电网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改善电能的质量,来提高对客户的吸引力。产品质量是营销的基础保证,要加大城网和农网的改造力度,加快一户一表的改造步伐,改善电网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

(四)全方位提供的优质服务策略

未来的供电企业在服务市场上赢得并捍卫自己的一席之地,意味着在多层面上与他人竞争。因此,必须把不断提高优质服务水平作为促进电力的市场营销的自觉行为,并体现在整个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使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都为企业的社会形象负责,真正树立全员营销的观点,与客户建立并保持一种共同发展的新型供用电关系。

(五)激励用电的价格策略

积极推行新的电价政策,到2010年前逐步取消各类价外加价,处理好电度电价和基本电价的比例关系,在电价中考虑供配电工程贴费的因素,建立灵活弹性的电价体系。

(六)气电联合的能源互补策略

气电联合是在对热电联产、冷热电联产和微型分散电源的研究的基础上,主动进行气电联合的能源互补,以求得协调发展。

(七)规范到位的管理策略

跟踪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模式,调整内部的管理,使之与市场的变化和客户的需要相适应。以在城区成立抄表公司为契机,逐步推广公变台区管理,规范营抄秩序,提高用电营抄人员的各方面素质。加快整章建制,出台规范各项管理制度,对外树立优质服务的企业形象。

(八)稳妥实用的技术推广策略

积极在营销系统推广新技术,提高营销的自动化水平,以达到减人增效和优质服务的目标。在推广的过程中要积极稳妥,以实用为准则。在近期要充分利用当前成熟的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建设和完善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做到决策科学化,缴费银行化,管理集中化和考核制度化,以新技术的应用带动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总体策略的实施规划

(一)建立新型营销体制

近期首先实施向市场营销体制的转变。按市场需求设置营销机构,改“用电管理”机构为“电力营销”机构,其职能相应转变到市场策划与开发、需求预测与管理、业务发展与决策、客户服务与支持、电力销售与合同管理、公共关系与形象设计、新技术、产品的开发与用电咨询、电费电价等方面,全面开展电力的售前、售中、售后工作,形成以客户服务中心为核心的电力营销管理体制,它包含主营系统、支持系统、监督系统三部分设置。

(二)拓展市场份额

1.运用灵活的电价政策,争取市场份额

根据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可把整个用电市场细分为价格刚性市场、价格弹性市场和价格敏感市场。运用“价格”扩大营销的目标市场是价格敏感型市场,如高能耗工业用户等。为此需要调整现行的用电政策,主要措施:对大工业客户实行超基数优惠电价、丰水期季节折扣电价,稳定工业用电市场;拉大分时电价差。利用价格杠杆启动分时用电市场。对居民生活用电实行两时段电价,引导居民的合理用电;对冰蓄冷空调、蓄热电锅炉及其它蓄能设备实行分时段优惠电价;遵循市场细分原则,对不同用电性质的客户采

取差别定价策略,如负荷率电价、节假日电价、可停电电价等;通过同网同价,直供到农户,占领农村市场。

2.推广用电,增加电能的使用

城市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供电企业应当联合政府部门和用电设备制造商,适时加强宣传力度,鼓励使用蓄热电锅炉、电空调、电炊具,引导消费,力争以电的消费逐步取代燃煤和燃气,增加电力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有率。

3.细分市场,重点突破

根据不同时期的市场需求,实施重点市场开拓,在今后的五到十年内重点在居民生活用电和大型的能源消费市场,在居民生活方面重点促销烹调、热水、空调、暖气、干衣等电气设备,大型的能源消费市场主要是电锅炉。同时加强对农村电力市场的研究,改善农村电力质量,占领农村用电市场。

(三)完善技术支持系统

1.电网支撑;

2.提高营销在线监控和营销信息自动采集水平;

3.建立客户服务计算机管理系统;

4.建立需求侧管理支持系统,加强对市场的分析和预测工作。

供电技术篇2

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及信息时代的来临,电气科技也在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数字技术等作用于电气技术中来,使建筑电气技术实现了飞跃性的发展,而建筑供配电系统作为建筑电气系统的重要内容,其技术的发展也迈向了新的台阶,为建筑供配电系统设计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对于保证供配电的安全、可靠、优质和经济具积极的影响。

一、建筑供配电的相关概念

建筑供配电系统是建筑电气系统的重要要内容,是对电能进行供应和分配的系统,为工厂企业及人们生活提供所需要的电能。

1.电力系统的相关概念

电力系统是由发电厂、电力网和电能用户组成的一个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的整体。发电厂是指将一次能源(如水力、火力、风力、原子能等)转换成二次能源(电能)的场所。目前我国主要以火力和水力发电为主,近年来,在原子能发电能力上也有所提高;电力网是电力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包括变电所、配电所及各种电压等级的电力线路。变电所与配电所是为了实现电能的经济输送和满足用电设备对供电质量的要求,需要对发电机的端电压进行多次变换。变电所是接受电能、变换电压和分配电能的场所,可分为升压变电所和降压变电所两大类。配电所不具有电压变换能力。电力用户也称为电力负荷。在电力系统中,一切消费电能的用电设备均称为电力用户,电力用户按其用途可分为:动力用电设备、工艺用电设备、电热用电设备、照明用电设备等,他们分别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热能和光能等不同形式,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电力负荷是指在电力系统上的用电设备所消耗的功率,也称为用电负荷。分为以下三级。一级负荷是指中断供电将造成人身伤害,将在经济上造成重大损失,将影响重要用电单位的正常工作的电力负荷。一级负荷应该由双重电源供电,当一个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个电源应不致同时受到损坏。特别重要负荷,除上述两个电源外,还必须增设应急电源,且为了保证对特别重要负荷的供电,禁止将其他负荷接入应急供电系统;二级负荷是指中断供电将在经济上造成较大损失,将影响较重要用电单位的正常工作的电力负荷。对于二级负荷要求由两回线路供电,在发生负荷较小或地区供电条件困难时,二级负荷可由一路6kV及以上的专用架空线供电;三级负荷是指不属于一级和二级负荷的一般电力负荷,三级负荷对供电电源无要求,一般由一路电源供电即可,但在可能的情况下,也应提高其供电的可靠性。

2.供配电系统概况

供配电系统由总降压变电所(高压配电所)、高压配电线路、变配电所、低压配电线路及用电设备组成。。。 某些电力负荷大的场所,一般采用二次变压供电。无高压用电设备且用电设备总容量较小的小型工厂及建筑物,直接采用380/220V低压电源进线,只需设置一个低压配电室,将电能直接分配给各低压用电设备使用。

供配电系统的基本要求是,保证在电能供应、分配和使用中的安全,不应发生人身事故和设备事故,能满足电能用户对供电可靠性即供电连续性的要求,满足电能用户对电压和频率等方面的质量要求,还应使供电系统的投资少,运行费用低,并尽可能的节约电能和减少有色金属的消耗量。

二、建筑供配电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的供配电系统设计的目的,就是要采用一切可能的技术手段,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满足各种用电设备在正常工作状况下的不同用电要求,保证供电的安全和可靠,并考虑技术与经济的统一。

1.负荷计算

负荷计算的目的在于尽量准确地求出建筑所需的总负荷和负荷等级、类别,算出各支部的分负荷,以作为向供电部门申请电源和拟定供配电系统、选择设备、电器、导体、计算电压损失、功率损失、电能损失、无功率补偿的依据。

2.供电电压的选择

建筑的供电电压主要取决于用电负荷的大小、供电距离的远近、供电线路的回路数、用电单位的远景规划,当地公共电网现状和它的发展规划以及经济合理等因素考虑决定。

3.高压、低压供配电系统

民用建筑应优先考虑从电网取得电源。取用电源线路的回路数和方式决定于负荷的等级,通常应与当地供电部门共同商洽,并以协议的形式予以确定。单体建筑面积大,用电负荷分散的大型民用建筑或超高层建筑、大型建筑群,为使变压器深入低压负荷中心,可设多台变压器分散配置。在高层建筑中,除底层、地下层外,也可在负荷相对集中的中间层、顶层设置变压器。

4.配变电所的所址选择

配变电所的组成一般包括:高压配电室、电容器室、变压器室、低压配电室、控制室、工具材料室、检修场地、夜班休息室等,具体工程中可按需要组合。在采用不带可燃油的高、低压配电装置和非油浸电力变压器及非可燃性油电容器时,只要具有不低于规范要求的防护外壳,允许将其设在同一房间内,配变电室的组成将更趋简化。配变电所应靠近负荷中心,进出线方便,为避免配电线路的迂回应尽量靠近电气竖井和建筑接近电源进线的一侧。

三、高层建筑供配电技术的分析

高层建筑由于用电负荷较大, 它一般采用高压来供电。高压供电系统主结线一般多采用单母线制。单母线制主要特点是结构简单, 需用的设备少, 投资省, 经济性好, 因而一般高层建筑及工矿企业采用较多。单母线不分段结线灵活性低, 虽然母线一旦发生故障时, 母线功率就会百分之百丧失, 使供电系统全遭破坏, 向用户供电全部中断。但因为母线故障较少, 设计上还是经常被采用。将母线分段后, 可靠性大大改善, 当母线故障或检修时, 可保证部分用户供电。而当引出线断路器故障和检修时, 则该引出线用户必须停电。若采用带旁路母线的结线后, 这一缺点也可克服, 做到变电所检修时不影响用户的供电。

电力系统不发生故障是不可能的, 为了保证在电力系统中断供电时, 能保证对特别重要的负荷供电, 按高层建筑用负荷重要性, 需设计双回路供电以满足要求, 除此以外还可设置自备柴油机发电机组,但若发生火灾地震等特殊情况时,自备柴油发电机电源都不能供电时,要保证高层楼内人员能够及时安全的疏散, 各楼层会设置带电池的应急灯照明, 以保证安全疏散。

在变压器的选择上,高层建筑一般广泛采用环氧树脂浇注型干式变压器,防火、防爆、耐热以及体积小、噪音低、损耗少等优点特别适合在高层建筑中采用。

在变配电所位置的选择上,由于城市土地紧张, 高层建筑辅助设施用房如冷冻站、空调机房、水泵房、厨房等都进楼设置,且这些机电设备的用电量很大, 变电所进楼后靠近这些电机设备, 以缩短供电线路, 减少电能损失。因此,变电所的选址有以下几种:将变电所设在地下室或相邻的辅助建筑内;在地下室和最高层设变电站;分别在地下室、最高层和中间层设变电站;仅在中间层设变电站。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建筑业也在不断发展,建筑物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其服务内容与项目都离不开供电,并且对供配电技术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建筑供配电技术,以保证供电的安全和可靠,达到技术与经济的统一,并促进建筑电气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供电技术篇3

一、历史回顾

自年在鞍山举办第一次技术管理研讨会以来,供电分会分别在郑州、汕头、太原、上海、温州、渭南、成都、武汉、广州召开了九次会议。由于会前充分调研准备,承办单位精心服务,与会代表深入研讨,会议结束认真总结,会后编印资料汇编。从而使13年的技术管理研讨交流,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对促进供电企业技术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得到广大会员单位和社会有关方面的高度评价。

13年来,研讨交流的重大课题,有以下十项:

第一、安全生产。鞍山会议上,总结和交流了鞍山电业局安全生产1000天的经验做法,为会员单位树立了样板,促进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汕头会议提出了以技术手段防止触电伤害、避免高空摔跌、防止低压对人身伤害以及带电作业的安全手段等一系列人身防护措施。从而探索了管理与技术并重的安全生产新途径。

第二、供电技术管理。在汕头会议上总结了加强主网、主设备技术管理,确保电网安全经济稳定运行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供电企业总工程师应抓好主网建设,坚持行之有效的安全运行和技术管理,搞好技术监督、专业管理、突出设备全过程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为总工程师抓好供电技术管理指出了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

第三、供电设备检修体制。从1993年开始,供电分会就探索了以设备状态为基础的供电设备检修体制。并先后在太原、上海、渭南、广州、沈阳、宝鸡等多次会议中,就状态检修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交流。十多年来,设备状态检修已经在大多数会员单位中实施。为规范这项工作的开展,**年着手进行《供电设备状态检修指导意见》的编写工作。目前,已提出讨论稿。

第四、电网规划。在1996年温州和1997年渭南两次会议上,研讨交流了电网规划的内容、方法、手段。并由上海、昆明、鞍山、武汉、兰州、郑州等局向会议提交了示范本。对全体会员单位的电网规划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由于各会员单位普遍重视和抓紧了电网规划工作,为三年城网改造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时任渭南局的总工程师何晓英曾说:“供电分会组织的研讨会议,为我们提供了电网规划的范本,给我们三年城网改造的规划工作,以极好的启迪和指导。”

第五、配网改造建设。自1993年汕头会议开始,供电分会一直把纠正“重发轻供不管用”作为工作的重点,始终坚持把配网规划、改造、建设列为研讨交流的重要课题。其中,上海市区供电局的原总工万善良、南京局的原总工吴书强等几位老总,总结多年实践经验,连续发表多篇这方面的论文,对配电网的网架结构优化、设备优化、技术优化和管理优化都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经过三年的努力,于2003年他们执笔完成了《配网优化指导意见》。他们的工作得到会员单位的赞誉,他们的贡献将载入推进供电技术发展历史的一页。

第六、10千伏配电网的不停电作业。这项工作不同于高压、超高压的带电作业。多年来一直是时进时停,起伏较大。供电分会自2000年以后,把这项直接关系到供电可靠性的重要工作摆上议程。以上海市三个局、烟台局、杭州局、鞍山局、厦门局、大连局、郑州局、阜阳局等开展较好的单位为骨干,组织经验介绍,研讨技术难题,讲清必要性和可行性,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特别是组建配电不停电作业工作站以来,先后在杭州、厦门、上海组织三次会议。交流了经验做法,编印了技术资料汇编,现场演示了作业项目,研究了绝缘服试验方法,并在会员单位中印发了《配电不停电作业指导意见》。使这项工作得以健康有效地开展。

第七、配电自动化系统。这是近年来供电企业开展的一项新技术。供电分会从1995年上海会议以来,就将此项技术列为重点课题,深入研究,超前引导。组织供电企业、开发厂商等多方面的技术力量,起草了《配电自动系统功能规范》,指导供用双方的规划、制造、建设、运行等一系列的工作。特别是课题组组长、徐州电业局原局长毛传洲、淄博局原副总工施正毅等多位专家为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和运行进行了两轮深入地调研。总结了镇江、厦门、北京、贵阳市北、淄博等局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极具指导意义的调研报告,引导此项新技术的有效开展。

第八、电能质量问题的治理工作。近年来,电力用户对电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力系统稳态电压偏差和暂态电压扰动、非线性负荷和不对称负荷引起的谐波、三相不平衡、负序分量等电能质量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适应这一客观要求,供电分会将电能质量课题列为专题,由上海市东供电局总工王泉根、上海市东供电公司浦东供电分公司总工奚王旬任组长,组成了有哈尔滨、大连、苏州、常州等16家供电局参加的课题组,对电能质量的现状、面临的问题、解决的对策等一系列的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调研报告,编写了“指导意见”(待审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第九、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供电企业的信息化工程起步较早,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存在着信息共享不够、数据信息不唯一、资源共用不充分、综合分析和辅助决策不到位。跨应用系统的信息交互不畅、维护管理复杂、低水平重复开发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不同程度的反映了组织管理上的六重六轻,即重单项,轻整体;重开发,轻应用;重系统,轻数据;重网络,轻资源;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为解决这些问题,供电分会组织了深入的调研,提出了“关于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调研报告”,并交流了安阳、大连、哈尔滨等局的经验做法,使此项课题的研究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第十、提高城市供电可靠性。这一课题的研究,自年开始连续进行了9年。早在汕头会议,就研究了架空线路绝缘化和状态检修对提高供电可靠性的作用。以后又做了“供电可靠性指标浅析”,特别是在**年于上海召开了专题会议,会前进行了问卷调查,会议中,上海市区、北京、徐州、渭南、大同、大连、福州、潮州、长春、杭州、鞍山、西宁、赣州、咸宁、成都等15个局介绍经验做法。并就此课题分析了现状,认清了形势,取得了十方面的共识,提出八方面的建议和希望。会后又编印了资料汇编。可以说,在提高城市供电可靠性方面,做了一个全面的历史性的总结。对会员单位开展此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经验总结

(一)选题准确,是取得成功的第一要点。

我们在每次会议之前,都以问卷调查、会议讨论、个别征求意见等多种方式,征求会员单位的意见,集中选出他们最为关注、最迫切解决的难点题目,作为研讨的课题。从而使课题本身适应绝大多数会员单位的要求。在题目选准的基础上,还把研讨的主要内容敲定,因为在内容的考虑上,如果不具有超前的指导意议,就缺乏引导作用;太超前了,也不能总结出有价值的经验做法。因此,把握好题目的准确性和内容的适应性,是抓好课题研讨的重要前提。

(二)紧紧依靠老总们的支持和参考,是提高研讨水平的保证。

13年来,依靠实践经验丰富、理论造诣较深,热心于此项工作的老总们的支持与参与,在每一次研讨会议上,都提出若干篇水平较高的论文,使会议的质量得以保证,会议的中心议题得以突出,会议的主导观点不偏离轨道。最早参与供电分会技术研讨工作的老总,如北京局的施更生、太原局的陈崇浩、上海局的万善良、南京局的吴书强、兰州局的杨士卿、长沙局的周玉清、大连局的赖庆波、广州局的林敦俨等,都在为这项工作呕心沥血,做出了极其宝贵的贡献。近年来,又有徐州局的毛传洲、上海市区局的王在滋、严健勇、张丽、咸宁局的刘剑辉、上海市东局的王泉根、张继忠、奚王旬、福州局的陈光捷、淄博局的施正毅、广州局的刘宝奎等多位老总和专家,成为这方面工作的高级技术顾问,这就使技术管理研究工作不断深化,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

(三)会前充分准备,会议结束作好总结,会后编印资料汇编,就能使技术研讨,有始有终,取得圆满的成果。

会前的准备,最重要的是围绕主题,做好调研,提出主课题的调研报告,并深入了解情况,选择先进典型单位做主题经验介绍,这样,就使主课题在两个方面展开和延伸。一方面,调研报告,可以把面上的情况,从整体上进行介绍,又能把主要的观点、做法和成效,给代表们做简要的概要论述。另一方面,典型经验介绍又把具体的做法和典型事例讲给大家。从而做到由点到面的结合,使会议的整体水平得以提高。

会议结束时的总结是十分重要的,“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会议的总结切勿讲空话、套话,要把会议的主要观点提炼出来,帮助会议代表形成有条有理的思路,以指导各自的工作。中、小型的会议总结,要在会后改写成会议纪要,从而把会议的主要成果,让全体会员单位共享。

会后的资料汇编,受到会员单位的欢迎,它可以把会议的成果集中编印下来,有利于会议成果的传播推广和继承。

三、前景展望

**年组建技术管理专委会和配电不停电作业工作站以后,依靠组织的力量,依靠高级技术顾问的参与,使技术管理研讨工作更加规范,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使这项工作更具有前瞻性和计划性。

在**年组建技术管理专委会的会议上,就确定“十·五”期间,将要以配网优化、状态检修、电能质量、信息化建设和配电不停电作业等五项重大课题为重点,承前启后、循序渐进,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从目前看,五项课题的研究都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

一是配网优化。已发了一个“指导意见”,重点放在网络结构的优化上。明、后两年将把设备优化和管理优化作为重点,深入研究;

二是状态检修。已起草《供电设备状态检修指导意见》,尚待讨论审议。在这个“指导意见”完成以后,将要编写主变压器、断路器、架空线路和继电保护等四种具体设备状态检修的指导意见,这些工作全部完成,可能要到“十一·五”期间;

供电技术篇4

(1)撰写了与当今供电水平相符,能够反映当今供电系统特点的新教材.本校在多年供电教学与设计实践的基础上,编写了立足于城市供电系统范畴,适合于当今城市供电技术发展,区别于传统意义上工厂供电概念的教材.例如,书中给出了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的演化.这是随着城市电缆化水平的提高,供电系统出现的新变化.教材中努力做到理论性与工程性相结合,基本概念与新型技术相结合;突出课程内容的系统与衔接,以及与相关课程内容的联系.同时,还注重各相关内容的解释、衔接与联系,强化了学生对于供电技术的深刻理解与系统掌握,以满足系统设计、设备选择、安装调试及运行操作等工作的需求;

(2)开发了能够应用于教学的《供电系统运行模拟软件》.针对教材相关内容,本校以模拟环境替代现场环境,创新性的开发了应用于教学的供电系统运行模拟软件.通过对供电系统运行进行模拟实验和演示,学生进一步强化了系统的概念,深化了对专业的理解,全面掌握了供电系统的设计与运行规律;同时通过实验中的参数设置,使学生深刻体会系统中各参数对整个系统的意义和影响.该软件既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及实验教学的操作平台,又可补充教学,引导学生自发性与研究性的学习.目前,该软件正在进行再开发,争取能做更多的演示,更贴近于实际系统的运行情况,并最终作为典型的教学工具商品向全国高校的电气工程专业加以推广;

(3)加强了参观考察环节.为使学生能够将课程与实际相联系,建立更为完整生动的系统概念,在授课过程中,我校还加强了实际参观考察的环节,使学生亲眼看到现实中的供电系统.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学校35kV变电站、10kV变电站和学校附近的220kV变电站,观察供电系统的实际运行状态,以及变电站的平面布置、线缆走线等情况,尤其对设计中需要考虑到的问题进行了实地讲解.另外,考虑到运行中的供电系统无法深入设备内部,我校还组织学生参观了开关厂和变压器厂,使学生能够观察到设备内部,彻底了解设备的构成与工作原理.这些活动,既有助于学生将课本上的知识融会贯通,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反响良好;

(4)强化了工程概念,将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相结合,将设计与运行的思路贯穿课程始终.我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课程设计任务甚至毕业设计内容提前发放给学生,同时将课堂教学过程与课程设计的大部分过程融为一体.这样,在课堂教学阶段,随着教学进度的延伸,课程设计的内容也相应逐步深入,学生能够明确了解课本每一知识点在实际系统设计与运行中的作用,学习目标明确.而在课程设计阶段,则注意突出课程设计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总结、完善与提高.通过此种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的双重质量,使得教学质量好,实践效果好;

(5)与学校背景和其他相关课程相结合,突出了课程特色,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完整的课程体系.我校属于建筑类院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今后将进入建筑设计行业,因此供电系统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流程尤为重要.在供电技术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中,我校紧紧围绕这一中心思想,甚至在有些内容的教学中,直接把相应的设计规范作为授课内容,且与配电技术课程相结合,形成具有突出特色的、完整的建筑电气课程体系.

供电技术篇5

中图分类号:TM9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9(C)-0081-02

一、数字化供电系统的数据集成

数据集成的首要指导原则是:尽管数据可能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语义、格式存储,访问方法各异,但是,对于数据使用者而言,数据好像驻留在一个单一的数据源里一样。因此,数据集成技术实质上将信息需求者屏蔽于所有这些复杂性之外,使用者的应用程序可以通过诸如SQL或XML的标准语言,或标准网络服务来对数据进行使用。

对于数字化供电系统而言,首先,需要将来自不同层面、不同系统的、具有不同结构的数据整合在一起,并实现数据统一表达、统一管理、统一访问途径,最终实现各业务管理间有序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保障各管理条线的业务协同。将这些来源不同、结构不同、标准不同的数据按照统一的格式和标准进行规范,要求企业构建一个统一的企业级公共数据模型,从而将原本分散在不同应用中的信息按照该模型组织为一个整体。

其次,数字化供电系统采用集中统一存贮的数据整合模式来实现数据集成。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保证对共享数据的访问效率,从而有效地保证基于共享数据的业务应用的执行效率和实现方便性,并使得共享信息易于管理。对于整合后的信息,对外提供多种数据访问服务手段,使整合后的信息资源能方便地提供给各类业务系统使用。

二、应用集成技术

应用集成技术的核心是通过各种软硬件技术将已有的和新建的业务系统集成起来,共同完成企业的各种业务活动,并能够灵活快速地适应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对于重要客户供电风险预控管理而言,需要将电网GIS系统、400主动服务系统、短消息系统内私有的业务功能按照标准的规约进行封装与部署,形成企业层面可复用、可管理、可信任的资源。如电网GIS系统提供的自动成图服务、拓扑计算服务等。数字化供电系统应用集成技术应用主要包括:基于SOA的应用集成架构、服务构建技术及专业图形控件技术。

1、基于SOA的应用集成架构

数字化供电系统采用SOA架构的松耦合方式,构造出为企业层面服务资源平台,使原来各个业务系统私有的应用功能成为可由其他业务信息系统自由调用的服务。在保证服务可以独立运行的同时又可与其他应用系统进行协同作业,实现了系统的应用集成和功能重用,促进了多个业务信息系统的应用水平提升。服务使用了开放、中立的标准来定义接口规范(包括格式和传输协议),与其所使用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无关,所有服务调用方及服务提供方之间均可用统一和标准的方式进行通信,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模式下异构系统间接口困难的问题。通过基于SOA架构的服务,数字化供电系统在体系结构上的优势表现为:

(1)在企业层面拥有一个功能完备的可复用、可信任、可管理的服务集合

(2)不需要大量数据维护与管理工作

(3)提高了跨业务域的应用系统共享全局信息的能力

(4)可以方便地整合不同类型的电网数据用于自身的分析与决策

2、服务构建技术

由于数字化供电系统采用SOA这种服务架构体系,需要对服务根据自身业务“按需(ONDE―mand)”分析、拆迁、改造为不同粗细等级的服务,如粗颗粒度服务、细颗粒度服务、基础、高级。细颗粒度服务,既可被粗颗粒度服务调用,也可被高级调用;基础,既可被高级调用,也可被粗粒度服务调用;同时基础和细颗粒度服务之间也可相互调用。粗粒度服务及服务组合,简化相关应用的调用过程,调用效率大大提高。服务设计时,服务之间复用性与复杂性关系也做了有效平衡。

数字化供电系统根据自身业务的需求,需要在公共信息模型的基础上开展“按需(ONDE.mand)”构建方面的研究。其基本内容是以“按需模式”来抽取完备电网结构模型的信息子集,构造出不同的专业电网模型,如专题图电网数据模型、主配网一体化双向拓扑分析等,以满足不同专业的功能业务应用需求。根据具体的应用需要,通过专业需求规则进行电网结构模型数据的自动抽取,从而生成特定电网结构模型提供给特定应用系统应用。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高专业信息系统的开发效率,保证了特定应用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同时也保证了不同应用系统的电网模型信息共享。

3、专业图形控件技术

应用控件是指基于微软公司Activex技术的可重用的软件组件。可用这些组件增加网页、桌面应用程序和软件开发工具的交互性以及更多的功能,例如图形显示效果或弹出式选单等。应用控件可用不同程序设计语言编写,包括Java、c++和Visual Basic等。应用控件一旦被开发出来,设计和开发人员就可以把它当作预装配组件,用于开发客户程序。以此种方式使用Activex应用控件,使用者无须知道这些控件是如何开发的,在很多情况下,甚至不需要自己编程,就可以完成网页或应用程序的设计。

重要客户供电风险预控管理对电网资源的展现形式给出了明确的方案:对系统中涉及的各种信息(包括:电网图形、电网拓扑、设备开关状态、实时负荷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图形方式统一展现,对重要客户供电风险分析结果的展现形式同样以图形展示为主(包括:全数字电网设备逻辑接线、电源点到客户的供电系统图、线路地理图等)。

为满足图形化展示的要求,需要开发一系列专业图形应用控件来满足要求,把电网地理信息系统的部分功能适当抽象,以控件的形式供开发者或最终用户使用,将会带来许多传统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工具无法比拟的优点。应用控件小巧灵活。各应用控件都集中地实现与自己最紧密相关的系统功能,该控件提供空间数据管理能力,并且能以灵活的方式与数据库系统连接。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系统表现得小巧灵活,能够满足用户各种应用需求。

强大的地理信息系统功能。这些应用控件采用直接调用形式,无论是管理大数据的能力还是处理速度方面均不比“电网地理信息系统”内部应用逊色。小小的应用控件完全能提供地理图形、电网图形、专题分析等空间处理能力和丰富的空间查询与统计能力。

供电技术篇6

成立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技术标准分类原则,建立11个专业门类、涉及9个部门的标准化工作组织机构(见图1),明确标准化工作分管领导和各专业工作人员。市级供电公司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由总经理任组长、分管生产副总任副组长,总经理助理、副总师、归口管理部门主任为组员,负责组织标准体系的宣贯、运行与评价的指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标准化归口管理部门,具体成员由各类技术标准相关归口管理部门相关人员组成。标准化工作办公室负责制定工作计划,组织体系运行情况的抽查、分析、评估、考核,收集、整理、上报体系运行存在的重大问题;归口管理部门组织专业标准的学习、交流、差异分析、督查,定期通报相关部门、单位在标准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二)坚持学用结合,开展立体宣贯

1.通用普及培训。邀请管理咨询公司、政府标准化工作管理部门、省级电力公司等标准化工作专家,给企业标准化分管领导、中层干部、管理专责和班组长,讲授标准全过程管理知识、国家电网公司标准体系建设要求;举办市郊、县乡镇供电所长脱产培训班,讲解供电所管理新模式、岗位业务、生产技能、专业管理知识;给新入职大学生介绍生产、营销系统流程;对一线人员演示《标准化信息管理系统》操作;编印《标准体系员工应知应会手册》,发放到每位员工学习。2.内部专家上课。联系企业内部运维检修部输、变、配电运检室等部门的主任、技安员、班长走上讲台,向生产人员讲解专业标准,确保员工准确理解、方便记忆,掌握标准。3.班组干前学习。市级供电公司组织基层班组,根据现场工作计划,编制、学习作业指导书,让“写我所做、干我所写”成为基层员工的职业习惯。指导各业务支撑机构编制、学习并到安全监察质量部备案“三措一案”;指导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编制、学习《电网倒闸操作风险分析单》、《电网设备计划检修风险预警通知单》、《重大检修方式风险交底通知单》等,保证地区电网在负荷压力下不发生人身、电网和设备事故。4.员工网上自学。归口管理部门下达学习通知;各专业室制定学习计划;技术员(班组长)负责每周对班员的自学情况进行考问;运营监测中心监控、考核员工在线学习流量。5.组织开展员工标准竞赛。竞赛是鼓励员工参与、检验员工知识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开展全员标准化知识技能普考、部门抽考、公司竞赛,来提升员工学习标准并应用标准的积极性,增强员工对标准的认识和掌握应用效果。6.开展应急演练。市级供电公司通过组织变电站和输电线路防汛抢险实战演练,联合市政府及市区有关单位共同开展大面积停电事故应急演练等应急演练活动,采用全程“无脚本”实演的方式,实际模拟事故下电网调度指挥、变电操作、输变配电设备抢修、营销服务响应以及新闻舆情应对等全过程,有效提升员工按标准熟练执行操作、提升防止大面积停电事故的响应和处置能力。

(三)把握关键过程,突出质量管控

1.建立标准体系运行工作机制。建立年(季、月)度工作计划、专项信息报告、工作例会、督导检查、考核奖惩、宣传交流联动等标准化运行工作机制。定期召开推进会,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交流先进经验,布置标准体系运行的工作重点,推动各个层级学习标准体系、各项工作遵循标准体系、各类人员执行标准体系。2.将标准培训纳入公司培训计划。在年度培训方案中明确员工岗位适应性培训以“三集五大”业务为主,学习新的规章制度和标准体系,并纳入年度教育培训项目计划管控、月度配合工作考核。组织企业内训师、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对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库中5625项技术标准进行分类梳理,明确有效、适用的标准目录,连同国网、省公司新颁布的技术标准,通过公司网页集中展示;指导各班组建立《工作内容与执行标准对照表》。3.开展标准的差异化分析。颁发《标准体系差异化分析方案》,要求各专业对照国家电网公司、省电力公司标准,查找岗位职责与工作内容存在的差异。组织归口管理部门和县供电公司开展标准学习交流,落实牵头学习人员,安排与实际工作相关性较密切的标准优先学习。各专业开展差异分析,立足自身减少差异。若差异较大,部门填报《差异化分析模板》,汇总向省电力公司提出完善建议,作为标准修订的依据。

二、注意事项

1.细化差异分析,实现业务和标准的有机统一。以业务流程为基础,以管理流程为框架,将技术标准的指标和要求落实到业务和管理工作中。各部门将差异分析结果按职责、权限、工作内容、工作要求、检查、考核、报告、记录等归类汇总上报,注明与现行工作的差异点或冲突问题、可能存在的风险及防控措施,通过自身努力缩小差异,保证标准与业务高度融合。2.根据管理要求,建立标准与制度的协同关系。根据“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机构职责调整、业务流程变化,组织规章制度再清理,与标准重复交叉的废止,不衔接的及时修订完善。将现行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全面转化融入管理制度。

3.利用现有资源,开展标准体系内审。按照标准体系内审要求,调动公司内部持有《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培训合格证书或质量/环境/安全内审员资格证书、QC诊断师证书的人员,参与标准体系内审,从适用性、有效性、充分性以及标准体系与“五大”体系的融合性等方面,查找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确保标准体系运行规范。4.市县步调一致,实现标准体系全覆盖。坚持标准体系宣贯市县统一部署、同步开展、同样要求、同时考核。定期工作例会上县供电公司综合汇报并反映相关问题,市供电公司归口管理部门汇报、布置并解答有关问题,保证县公司员工正确掌握标准体系的新要求、新规定和新活动。

供电技术篇7

2淘汰设备的违规使用

现今国家对于煤矿生产所使用的设备已明确制定了相关的法律规范,明令禁止煤矿企业在日常生产中对分支线路空气开关予以使用。这些开关在应用中会产生大量的能量电弧,极易引爆一些矿井中存在的易燃爆物品,对煤矿企业经济及人员安全造成巨大损失。但实际状况是,在一些矿井生产中,依旧存在使用空气开关问题。将这些空气开关应用于资源整合矿井中,对于整个井下供电安全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安全风险极大。

3煤矿井下供电安全技术提升措施

3.1提升供电系统安全可靠性

在煤矿供电生产活动进行中,在一个矿井中需确保配备不少于两个的电源,以此对日常的供电工作予以全面保障。对于一些日常生产中较为重要的通风、排水、传输等系统的供电,可以运用井下备用电源,以此确保井下工作的顺利安全进行。与此同时,双回电源回路需引自不同的变电所之中,并为其进行完善切换装置的安装。利用此项活动,能够全面有效的预防出现因电源回路问题导致出现的机械停摆状况,对井下供电安全性予以全面保障,为相关施工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予以全面保障。

3.2积极引入在线监测系统

在线监测系统的引入,能够全面实现对井下供电设备的动态监管[3]。在线监测系统在其运用中能够对电网、电气设备的运行状况极其性能进行全面有效的监测,确保其顺利安全运行。与此同时,还可将所监测到的相关数据信息作为依据对整个供电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对供电系统故障的发生具置在最短的时间内予以准确判断,以便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事故区电源进行切断化处理,确保整个供电工作的安全可靠性。

3.3对布设进行科学合理优化

为了对井下供电的安全性实行全面保障,需对供电系统进行科学合理化的优化设置。采用分列分段供电、扩大电缆经济截面等方式将供电系统的安全性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在井下作业时,还需注意加强专业安全人员的配备,进一步加大供电维护管理力度,对供电安全实行全面保障。

3.4加大供电设施维修养护力度

在供电设施维修养护中,应严格遵循相关的检修养护计划,对井下供电设备进行养护,确保其在日常煤矿生产中的顺利应用及其性能的高水平。在对供电设施进行维护养护时,如果检测发现防爆设备的防爆性存在些许问题,则应立即对其进行更换处理,在后期的井下工作中严禁再次运用此设备。对于一些陈旧老化或是未达到安全标准的设备,也应立即进行更换处理,以此有效避免发生各类故障问题,对井下供电的安全性予以全面保障。

3.5继电保护设备的全面完善

对继电保护方案进行健全完善化处理,对整个继电保护装置进行改善,能够有效提升系统故障或是安全事故发生时的动作可靠性及速动性。井下作业中所运行的一些高压控制设备及动力设备等,也均需具备相关要求规定的负荷、接地、欠压释放等保护。各个煤矿企业在生产中也需通过对自身井下作业用电保护、负荷类型、使用频率状况的全面了解掌握,对整个供电系统的继电保护方案进行合理优化性设计。另外,还需积极引入应用先进科技化的工作设备及技术,对井下供电安全性实行有效保障,尽可能地将供电故障及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将自身的故障排除工作速度进一步提升,确保整个供电活动安全性。

供电技术篇8

汽车作为环保机动车,正在得到更多的技术支持和发展,但这些技术发展均会受制于供电电池性能,也就是蓄电池性能。电动汽车蓄电池技术无论发展到怎样一种程度,使用中都会遇到以下几个较为普遍的技术问题,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蓄电池电能逐渐消耗,蓄电池内阻也不断增加,使蓄电池端电压产生电压降,当降到电动机额定电压10%以上时,电动机的转矩将大幅度下降,就无法满足电动汽车在启动、加速时动力需求,这些都会导致电动汽车性能,不能满足实际需要。采用双电源供电技术,就能改善纯电动汽车在行驶中产生较为普遍的技术问题。

1、双电源供电技术工作原理【1】

采用双电源供电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善供电系统提高电动汽车动力能源供给性能,双电源由一组蓄电池与另一组超级电容器(称辅助电源)组成,辅助电源与车载发电机及充电器连接,辅助电源与蓄电池同极性并联,辅助电路回路中连接有DC-DC转换器,控制、调整辅助电源工作状态可采用手动或自动方式来完成,辅助电源充电电压≥蓄电池充电电压,辅助电源输出电流数值是随着蓄电池电压降的数值而改变,辅助电源每次工作时间大约几十秒钟,工作区域在起动、加速爬坡与蓄电池欠压时,提供补充能源与蓄电池并联分流,共同输出电能,保证电动汽车能源供给的稳定性,使电动汽车动力性能,不能因为供电系统电压变化而造成的性能指标下降充分满足驱动力所需。

2、超级电容器的特点【2】

(a)、很高的功率密度:超级电容器的内阻很小,且在电极汇界面和电极材料本体内均能够实现电荷的快速储存和释放,因而它的输出功率密度高达数KW/kg,是一般蓄电池数的十倍。

(b)、极长的充放电循环寿命,其循环寿命可达一万次以上。

(c)、储存寿命极长:超级电容器充电之后储存过程中,虽然也有微小的漏电电流存在,理论上超级电容器的储存寿命几乎可认为是无限。

(d)、高可靠性:超级电容器工作过程中没有运动部件,维护工作极少,因而超级电容器的可靠性是非常高的。

(e)、非常短的充电时间:从目前已经做出的超级电容器充电实验结果看,全充电时间只要10-12min;蓄电池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是无法实现全充电的。

3、辅助电源功率计算方法

电容元件是一种储能元件,某一时刻“t”的储能只取决于容器“c”及这一时刻的电压值,并与其电压的平方成正比,当电压增大时,电容从外界吸收能量,电压减小时,电容向外界释放能量,但电容元件在任何时刻不可能释放出多于它吸收的能量,在计算充放电“秒功率”时按平均充放电电压和平均充放电电流的乘积,即为平均充放电功率对充放电时间积分,称秒功率(1焦耳=1安培×1伏特×秒)

Ⅰ).辅助电源额定功率约等于电动机额定功率20%左右(秒功率)。

Ⅱ).超级电容容量法拉约等于直流电动机额定电流20%左右。

Ⅲ).超级电容额定电压大于电动机额定电压10%(发电机效率与充电过程中损耗可设定为常数)。

4、辅助电源充电设备

充电功率大约是电动机额定功率10%左右。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以下几种发电设备:

1)车载发电机;2)车载柴油发电机;3)车载太阳能发电;4)车载燃料电池。

5、仿真分析

一台纯电动汽车,驱动功率10KW,直流电动机额定电压200V,额定电流50A,由一组蓄电池供电,充电最高电压220V,100安时;另一组辅助电流,由超级电容组成,超级电容容量法拉等于电动机额定电流20%等于10法拉,超级电容充电电压≥蓄电池充电电压220V,超级电容在串并联组合过程中应注意,超级电容额定电压>充电电压。

辅助电源由车载1KW发电机提供充电能源(恒流充电)通过10秒钟时间充电储存电能大约等于电动机额定功率,充电50秒时储存电能大约等于电动机额定功率5倍,存储电流可达250A,这时辅助电源在25秒内输出平均功率2KW与蓄电池并联分流供电,辅助电源输出控制可采用手动和自动方式调整其储能输出,基本实现辅助电源功能作用。

通过仿真数据,电动汽车在行驶中50%的时间内辅助电源可提供20%的电动机额定的平均功率的电能与蓄电池共同输出满足电动汽车动力所需。保正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蓄电池电能逐渐消耗,也能使纯电动汽车输出功率不降低,保持恒功率输出,使纯电动汽车在续行过程中始终保持有劲、给力。也是消费者希望拥有的电动汽车动力性能。

.

6、结束语

综上所述,此项技术可以用于纯电动汽车电路中,解决了纯电动汽车存在一些问题,提高了续行里程,提高了电动汽车动力性能,为纯电动汽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纯电动汽车双电源供电技术是一个新的理念,目前可能还没有被认同,但是它需要一个平台让大家对它进行探索,通过实验和总结证明也他将成为未来电动汽车发展方向。

供电技术篇9

1.1应用选型原则

选择恰当的自动化设备是确保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供电系统中有效应用的重要物质性前提。因此,在供电系统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遵循相应的选型原则,即主要从远程调动及自动化系统监控的角度进行自动化设备功能选型,亦要注重自动化设备选型接线的简便性以及性能的稳定性、价格的合理性,以便于日常运行过程中的维护。

1.2应用设计原则

在将自动化技术应用到供电系统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方面的应用设计原则:一是开关设计原则,即在供电系统中,对于需要远程操控的计算机监控系统开关,必须选用同时具有远程分闸和合闸功能的智能开关,以便于计算机监控系统远程操作功能的顺利实现;二是继电保护原则,即在供电系统规划设计中,要综合考虑变压保护和综合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机电保护装置中的应用,以便于实现继电保护装置效用发挥的最大化。

2供电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设计的重要性

供电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设计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有利于供电系统电力管理目标的实现

将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到供电系统中,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供电系统的信息化技术水平,亦可以实现对供电系统运行的连续性、自动化和智能化监控,从而使得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随时掌握供电系统的运行状态,使整个电力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从而更好的实行对供电系统的管理控制工作,实现供电系统的电力管理目标。

2.2有利于实现供电系统中设备运行的高效率、低成本

在供电系统规划设计中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将无功补偿技术、节能结束等相关技术与电气自动化技术进行有机结合,亦可通过节能机械设备的选用实现供电系统运行的低损耗,并有效对供电系统中的超负荷运行进行调整,实现供电系统中设备运行的高效率、低成本。

3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供电系统中的应用设计方向

3.1供电系统综合自动化技术与智能保护的应用设计方向

随着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以及供电系统自动化保护理论的不断发展,微机技术、综合自动控制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等相关技术在供电系统中的电气自动化保护装置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实现了供电系统电气自动化保护装置控制的智能化,亦有效提高了供电系统电气自动化保护装置运行的安全性和效用性,而基于综合自动化技术的综合自动化保护装置则在不同电压等级的变电站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3.2供电系统自动化实时仿真系统的应用设计方向

供电系统自动化实时仿真系统是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供电系统中应用的重要方向之一,其是在实时仿真建模以及负荷动态特性监测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随着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供电系统中应用的逐渐成熟而引入了实时数字模拟仿真系统,为供电系统的暂态试验、稳态实验等营造了良好的实验环境,并经过实验提供了更加接近供电系统真实运行状态的实验数据,为新装置的实验测试提供了安全、稳定以及可靠的实验条件。

3.3供电系统人工智能的应用设计方向

专家系统、模糊逻辑等都是供电系统人工智能的应用设计方向,并随着电气自动化技术的逐步发展和完善,并广泛应用在供电系统及其相关元件中,主要包括供电系统的运行分析以及元件故障诊断等;与此同时,随着供电系统中相关智能控制理论研究的日益成熟和完善,人工智能逐渐与机械智能等结合在一起,不仅有效提高了供电系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亦大大提高了供电系统的稳定性。

3.4供电系统配电网电气自动化的应用设计方向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供电系统配电网中的应用设计相对而言,比较成熟,且截止到目前,已达到国际的标准规范。电气自动化技术是实现供电系统配电网电气自动化的关键性技术,该技术在配电网电气自动化中应用的最大创新之处在于,其将高级现代化软件、配电网信息一体化技术以及数字化技术等相关技术进行有机融合,克服了传统配电网系统技术路由以及载波消耗等技术的缺点,有效提高了供电系统载波接收的精准度。

4供电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主要的应用设计

就目前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供电系统中的应用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4.1供电系统电气自动化集中监控的应用设计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供电系统中应用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具有操作灵敏性、远程跨界操作方便等方面的特点,且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为基础的供电系统电气自动化集中监控系统设计相对较为简单。但值得注意的是,电气自动化集中监控系统是由统一处理器对相关数据进行搜集和整理,这就导致处理器的功能处理任务较为繁重,且速度较为缓慢;与此同时,由于要对供电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电气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全面的监控,不仅会造成主机冗余下降,亦会导致电缆数量的增加,加大投资成本;此外,长距离电缆亦会影响影响到电气自动化集中监控效用的发挥。因此,在供电系统电气自动化集中监控系统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相关因素对系统功能发挥的影响,以便于保障电气自动化集中监控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以及安全性。基于此,电气自动化集中监控系统被常用在小型电气自动化监控中,并没有在全场供电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4.2外电缆设计和电力监控器的选择

基于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供电系统应用的逐渐成熟,变配电站中的外部电缆设计越来越简便,不仅能满足变配电站的功能需求,亦降低了设计成本。就目前我国变配电站外部电缆线的设计来讲,一般只有两部分构成:一是额定电源为220V的交流电源线;二是通信电缆,常用的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屏蔽电缆和双芯屏蔽双绞线。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选型的过程中,一般每种类型的通信电缆都需要选用两对,其中一对正常使用,而另一对则用于备用,以备不时之需。而在对电力监控器进行选择的过程中,要着重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电力监控器的抗干扰性;二是电力监控器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此外,在供电系统电力监控器具体选型的过程中,要根据供电系统的电源类型进行选型,具体表现在:一是当供电系统为220V的直流电源时,一般选择直流屏作为电力监控器,以便于供电系统进行集中供电;二是当供电系统为10kV以下时,在进行电力监控器选型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供电的集中性,亦要考虑到设备的监控功能。

4.3变压电站综合电气自动化系统的选用

就目前电力市场的生产状况来看,存在众多变压电站综合电气自动化系统设备的生产商,且各生产商所设计和生产出的电气自动化系统设备标准、参数等各有不同,如国外比较好的西门子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电气自动化系统设备选型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我国供电系统的具体情况以及其对电气自动化系统设备的功能性需求以及相关参数要求,以便于所选用的设备能够正常应用在我国供电系统中,满足网络互联、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功能需求,以为供电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相应的参考和支持。

5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供电系统中应用设计的发展前景

随着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我国供电系统中应用设计的逐渐成熟以及领域的不断扩大,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体现出以下方面的发展趋势:一是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我国供电系统中应用设计的国际标准化,如IED在我国供电系统中应用的兼容性和信息共享性等已达到国家标准;二是以太网技术的应用,该技术具有数据传播速度快、数据载量大等方面的特点,其在满足供电系统通信实时性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在供电系统中的应用前景较为广阔;三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与数字化、信息化等相关技术的有机结合,并在基于大量信息的基础之上,组合成由多维空间信息、动态变化信息以及高分率信息共同构成的电气自动化数字地球,创新了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供电系统中的应用。

供电技术篇10

前言

在我国社会高速发展和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人民生活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也正在不断提升,供电行业通过电气技术加强供电系统的运行,提供供电系统的利用率,努力实现供电系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这也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因此我国电力事业要将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化控制作为建设电力工程、强化电力系统的主要任务,努力将我国的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应用到电力系统中来,并且逐步完善电力系统的建设工作,使得我国的电力系统能够变成信息化、科学化的电气工程,提高我国电力系统的使用效率,为推动我国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做出突出贡献。

1.电气工程中监控技术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供电系统也正在不断发展进步,目前许多供电网络成为了国家和社会电力事业的主要特点,同时也是电气工程的主要特点,在众多的供电网络中,电气工程能够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和优势,全面应用自动化技术,努力实现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控制,提升供电网络的运行利用率和供电系统的工作效率,而且将自动化技术充分应用到供电网络中,除了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外,还能够提高供电系统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对我国的供电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在我国供电系统中的自动化控制的应用主要是按逻辑划分为主,进行逻辑分层,通过对供电系统的具体划分分为电气的针对性和自动化系统的控制。另外,将自动化技术应用到供电系统中,主要是因为这样能大幅度减少人员的使用,增加了使用的时间,并对具体的使用功能进行了优化,进一步增强了供电系统对于各个供电网络和电气单元的控制,将自动化技术应用到供电系统之中,能够快速实现电气工程与供电系统中的供电网络之间的调整的转换,具有结构简单、形式复杂多样、功能稳定等优势,努力实现供电系统的自动化控制,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2.集中监测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集中监测技术主要是通过对电气工程中的供电网络、网络节点等进行统一的编号排版处理,用一些空节点和接点等方式实现对电气工程的供电网络的全面检测,我国目前存在的集中监测技术根据电气工程自身的特点,一般采取的链接方式主要有远程接入模式或者是直接接入模式两种接入模式,而远程接入模式就是将在供电系统中,电气工程的节点、监测点或者一些检测设备通过I/O接口的方式将他们都直接连接起来,但是它们都归属于供电系统的总控制中枢,这样不仅仅能够体现电气设备的集中性,而且对于电气设备的全面性检测和监控都是一个很好的体现。而直接接入模式则是要利用一些现代电子技术将电气工程和供电系统的设备通过I/O接口连接在一起,通过控制中枢对电气设备进行全面性的检测,做到对电气工程具体的环境和变化进行实时的监控和处理。在电气工程中选择直接接入模式还是选择远程接入模式主要是取决于电气工程的特点,这样才能够发挥出集中监测技术的全部优势,充分实现供电系统自动化管理,提高检测技术的全面性和精确性。

3.计算机技术在供电系统中的控制要点

3.1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实时要点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实施主要是依靠计算机的使用来实现的,所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的进步是实现供电系统综合自动化、推动供电系统发展、提升供电效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所以为了实现供电系统的综合自动化,就必须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电子技术,利用现代先进的光缆技术活计算机光纤技术代替我国供电系统中原有的电力信号传输线,慢慢的将我国传统的变电设备和供电设备变的更加数字化、网络化和集成化,利用供电系统的总控制中枢去检测、控制供电设备,实现供电系统的综合自动化技术。

3.2智能电网技术的控制要点

我国供电系统的智能电网系统主要是更具供电设备的变化,为供电系统的全局提供控制,同时也是我国现代供电系统管理中应用最为广泛、最重要的一项技术,在这个供电系统中既涵盖了输配电线路,也涵盖了用户和发电环节。智能电网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了可以被看作是智能化电网的一个雏形,为我国供电系统实现自动化控制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为推动我国电力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所以智能电网技术在我国供电系统自动化的进程中也是十分关键和十分重要的。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供电系统已经不再像原有的供电系统一样,只局限于机械造型或者是模拟基础上的自动化,而是已经逐步变成一种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体,利用现代先进的自动化技术,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多种现代技术,努力提升我国供电系统电力工程的自动化水平,通过这种技术形成的供电系统自动化能够显著的降低供电系统的消耗,提升供电系统的生产效率,这样为我国的供电系统电力工程实现自动化控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国家电力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为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帮助,推动我过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亮地区电网智能调度理论与管理模式研究华北电力大学2015.3

供电技术篇11

中图分类号TM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81-0066-01

供电可靠性是指电力系统有序的、安全的、稳定的电力供应能力,是反映电能供应质量的重要指标,可通过统计时间内的供电可靠率来衡量,表现为供电时间数与统计时间数之间的比值,可见供电可靠性与用户停电时间、停电次数相关,提升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即是在变电运行过程中消除供电障碍,缩短用户停电时间,减少用户停电次数,保障供电的有序性、安全性,以及稳定性。

1变电运行的因素与供电可靠性的关系

1.1变电运行的组织因素与供电有序性

变电运行的组织因素是指变电运行的管理系统,可分为制度规范与考核标准两部分,其中变电运行的管理制度容括了相关工作人员的责权划分,变电运行程序与管理规章,具体到值班制度、交接班制度、巡回检查制度、设备验收制度、设备权限管理制度、设备维护工作制度、运行分析制度、场地环境管理制度、技术管理制度、工作与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工作奖励制度等等。考核标准方面则是为了切实执行电力制度采取的审查与评估工作,主要包括变电运行人员的岗位技术考核与工作绩效考核。变电运行的组织因素为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提供了秩序保障,使变电运行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违规必究,奖罚分明,是电力有序生产的基础条件。

1.2变电运行的设备因素与供电安全性

变电运行的设备因素是指电力作业所需的发电设备与供电设备两大类,前者如电站锅炉与燃气轮机,水轮机与蒸汽轮机,发电机与变压器等,后者如各种电压级别的输电线路,接触器材与互感器材等。电力设备在制作与应用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一是不合格的电力设备不经过技术验证一般不易发现,一旦用于变电运行,将可能引发作业事故;二是变电运行工作人员对电力设备的违规操作会诱发供电障碍,且往往直接生成人为性的安全事故。因此,变电运行的设备因素与电力系统的供电安全息息相关,对电力设备的检查维护与规范操作可杜绝设备的带故障运行,规避生产风险的,为供电可靠性提供安全保障。

1.3变电运行的技术因素与供电稳定性

变电运行的技术因素是指解决供电障碍,确保供电正常化的技术手段与策略,比如进行停电检测的红外测温手段,减少设备停电的带电作业技术,实现故障区段隔离、诊断与恢复的自动化技术,针对旧电站的综合改造技术,线路绝缘技术,设备检修维护技术,保障线路负荷水平的线路改良技术,污染和雷害防护技术,扩充进线容量的低压网改造技术,规避用户事故性停电的台区改造技术等等。变电运行技术是电力系统发电供电的核心要求,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依靠科技进步都是维持供电持续稳定的主要力量,是提升供电可靠性的根本举措。

2 保障供电可靠性的变电运行管理技术

2.1健全管理制度与严格落实考核标准

变电运行的组织因素关系着电力系统供电的有序性,因此应健全管理制度,严格落实相关考核标准,可围绕供电可靠性,建立管理资料与档案夹,一是设置供电可靠性的指标任务,将年际生产工作量层层分解到各组织单位,并权责分划到个人;二是将总停电时间与户数进行下达,在一定时限内规定任务量,充分挖掘工作潜力;三是要求相关人员每月上交工作报告,详细统计供电情况,汇总后纳入生产技术部门以供分析与调剂;四是定期核查供电可靠性指标的实施与完成状况,按季度归纳与总结工作经验,及时反映上级组织;五是制定设备最佳运行方式,尤其是计划停电用户与时数的控制方案,应优先考虑带电作业,坚持“转供电”与“先计算后停电”的原则;六是提前做好设备停送电准备,特别是两票工作交接,应精简手续缩短时间,能随时实现恢复送电。

2.2提高设备健康水平与降低人为故障率

变电运行的设备因素关系着电力系统供电的安全性,因此应提高设备健康水平,降低人为故障率。在提高设备健康水平方面,首先应多采用新产品,杜绝老旧设备反复使用,对新设备投入应做好事前检测与记录工作;其次,多采用高质量免维护的优良产品,比如微机保护装置、真空短路器等,可降低停电率;再次应重视电力设备的运行维护与修理,提前进行故障预想,加强巡视与检测,及时将设备安全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在降低人为事故方面,开展标准化作业首当其冲,特别应关注细节性操作的规范,比如开关柜的长手柄接地线操作、闸刀一侧带电一侧不带电的操作等等,可实行所站或值长与正值监护人员的双监护制,既能提升操作效率又能确保作业安全。

2.3实现电力自动化与完善防护改造技术

变电运行的技术因素关系着电力系统供电的稳定性,应积极研究自动化作业,完善防护改造技术。电网保护的自动化作业可对故障区段实施隔离诊断,进行负荷检测并转移负荷量,从而减少停电频率。电力自动化网络是变电运行的发展趋势,网络系统的信息采样与输出需要网络适应性,其核心技术是网络通信速度与合适的通信协议构建,因此应积极推动我国变电运行进入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另外,保障供电稳定性还有赖于完善防护改造技术,对于污染雷害严重的地区应考虑采用20kV等级的架空线路瓷瓶,对于台风多发地区,应促使台架升高,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做好事故预案与抢修预案。

参考文献

供电技术篇12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186-01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电气工程技术以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供电企业规模进―步扩展,随着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供电企业电力系统中应用,不仅极大的提高供电企业自动化的程度,并且也使传统的供电企业电力系统的工作模式发生很大的变化,对提高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1、先进控制技术在供电企业中的应用

先进控制(APC)不同于常规的单回路控制,它具有比常规的PD更好的控制效果,由于技术含量更为丰富,一直没有明确的定义,也就没有得到普及应用。

1.1 先进控制的特点

先进控制可以对那些常规控制无法进行控制或控制效果不够理想的工业自动化过程实施控制,电力生产过程相对较为复杂,在自动化实现中很难建立起数学模型,而且应用预估控制技术还大大降低了对数学模型在精度方面的标准、要求,因此采用先进控制可以弥补常规控制所满足不了的要求。相较传统的PD技术,先进控制可以进行模型的控制,对模型采取预测控制、推断控制,并且正逐步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先进控制还能对多变量耦合、控制变量、被控变量及进行大时滞等进行约束,具有处理复杂的多变量控制的特点,它依靠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是先进控制得以发展的平台。

1.2 先进控制的内容

供电企业采用过程辨别技术来确立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动态的数学模型来表征实际的过程,由多个输入、输出变量质检相互制约的关系进行控制。需要注意的是要保证过程中对变量数据的采集、处理及软件的测量等必须具备有效性、可靠性,因为现场的数据在采集的过程中会受到噪音的干扰,必须进行滤波处理。先进控制需要对不可测量的变量数值进行适时的计算。智能控制系统是先进控制的热点,包括:专家系统、神经网路以及模糊控制等。生产过程的监督以及生产过程中的故障诊断通过专家系统可以完成与人工操作同样控制的效果。供电企业大多是进行滞后大、非线性的模糊控制,需要用神经网络完成复杂且多变的模式、联想的预测及记忆等。这种技术与模糊控制结合使用,可以替代仪表对分线性对象进行生产的疑难、复杂的控制。

2、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在供电企业的应用

现场总线的出现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对供电企业的技术领域也具有重大变革。它是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应用。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具有全数字的多点通信、对现场的设备状态可进行控制、开放性的相互操作,成为供电企业基础自动化系统建设中主要的发展方向。由于DCS技术性能可靠、软件丰富、功能完善,客户通常会选择使用,它担负着电力生产过程控制的主要任务,FCS技术因存在网络冗余性问题引发可靠性相对较弱,功能没有DCS完善,市场上的应用没有DCS广泛。现场总线系统在供电企业中应用能够将初期的投资及安装费用减少,FCS的硬件投资额相比DCS系统的要低。FCS技术设置结构简单,室内设备少,可以在一对双绞线上挂接众多的仪表、设备,减少了电缆、桥架及槽盒的用量,将基础投资减少的同时还减轻了人员的工作量,减少了一些设计安装的程序。在后期的投资方面也有益处,一旦情况发生变化,可以在旧电缆上进行就近连接,无需增设新电缆,大大节约了电缆施工费用。FCS技术方便管理人员进行生产现场、自控设备运行状态的及时查询和控制,确保了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及有效性。

3、自动化技术系统的配置在供电企业的应用

智能化远程控制、集中控制以及现场总线系统控制方式是电气自动化系统配置的应用主体。智能化远程控制利用硬接线电缆将采集柜和现场的信号进行连接,并利用光纤、双绞线等将DCS主机和采集柜进行连接,这种方式将电缆材料极大的节省了,简化了安装环节,降低了操作成本,有效降低了控制面积,将整体系统的可靠性和智能型提升了一个较高的层次,实现了自检、数据处理及自校正等功能。集中控制主要是通过利用现场的电气馈线设置设备的接口,然后采用硬接线电缆合理连接集散控制系统的通道,实施对发电全场的监控。其具有良好的维护运行效果,较为快速的对应速度,针对监控站实施的防护水平适中,DCS的系统成本造价也相对合理等特点。同时存在不足之处,因为DCS监控着所有的电气设备,一旦监控对象总量持续增加,将会造成DCS主机冗余下降,电缆引进的长距离性干扰同样也会影响DCS系统的可靠性。现场总线技术控制方式是信息技术、网络对现场、控制领域进行渗透的现实表现,排除了DCS系统控制站以及相应的输入、输出单元,实现了集散控制体系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与改变,它利用高度分散控制功能从根本上实现了分散控制。

4、总结

在供电企业中运用电气自动化技术,不仅能够促进电力企业的改革,而且对供电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提高供电企业的生产以及管理的水平,对成本进行了有效的降低与控制,有效的促进了供电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不断的研究发展,电力体制的改革,将会进一步推动我国供电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塔峰,李媛.论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民营科技,2011(11):47-4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