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训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0 14:50:58

综合实训论文

综合实训论文篇1

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是一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一门实训课程,通过国际贸易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国际进出口贸易流程的基础上,熟悉国际贸易单证的缮制与流转,实现对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目标.而说课是基于授课教师在事先准备好说课内容、说课设计和说课方法的基础上,向评委或专家解说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方面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说课既是授课教师对所教课程的梳理总结,也是对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种思考[1],有助于教师利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也是教师职业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

1教学目标

1.1知识目标

1.1.1课程性质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属于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为了适应“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该课程重点在于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完成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核心课等课程的基础上,一般于第六学期集中开设该课程,为学生的毕业实习和正式工作提供一定的实践经验.1.1.2课程地位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是在学生学习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原理、国际贸易单证、外贸英语函电、报关实务、报检实务、货币银行学、国际货运等课程的基础上展开实训,作为一门后续课程,需要实现对以往课程的总结与梳理,使得学生对国际贸易相关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与体会.1.1.3课程联系该课程的特色是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前期的基础理论课程为实训课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扎实的理论基础使得学生能抓住国际贸易流程的内在联系,发现国际贸易的发展规律,使得学生能够纵观国际贸易流程的全局、高瞻远瞩,预见国际贸易流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提出解决措施,促使每一笔进出易的顺利完成.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了实训过程能否顺利开展,而实训课程过程中获得的与国际贸易中备货、保险、运输、报关报检、结汇和退税等相关知识的认知和经验,加深了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理解.总之,国际贸易的系列理论课程为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提供了科学指导,而实训的过程检验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统一.

1.2能力目标

据海关统计,2015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比2014年下降7%.面对全球更加严峻复杂的贸易形势,对外贸易在全球市场中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企业对国际贸易就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国际贸易专业基础知识,熟悉国际贸易政策与法令、惯例,熟知国际贸易流程、掌握国际贸易单证的缮制,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沟通协作经验等.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具备综合业务程序的应用能力,还要具备单证缮制的能力.

1.3素质目标

首先,单证制作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顺利及时结汇,因此实训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谨慎、严谨的工作态度.其次,单证制作要依据最新的国际贸易惯例和法令政策以及合同的具体要求,同时交易方对单证提出的各种特殊要求也要满足,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索的素质,体会到国际贸易的工作既有国际标准化的一面,又有地区特殊性的一面.最后,国际贸易中涉及的单证种类繁多,而实训课程时间有限,只能教给大家常用的、典型的单证,在实际工作中遇到新的单证需要学生具备灵活应对的素质.

2教学内容

为了实现国际贸易综合实训的教学目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如下:

2.1实训内容对课程目标的支撑

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训室条件即仿真物理沙盘、教学软件和实训室全真模拟的企业经营环境[3],实现学生、教师和国际贸易岗位专业人员的相结合,在实训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指导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思考总结,实现教学、科研的相结合;在校期间的认知实训和专业实训要与毕业实习层层递进,为毕业实习提供实践基础.实训的内容应体现对课程目标的支撑,体现“三结合、三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求.

2.2课程内容

2.2.1国际贸易综合业务程序国际贸易的综合业务程序一般分为三大阶段:交易前的准备阶段、交易磋商合同订立阶段、合同履行阶段[4].熟悉合同履行阶段的备货、保险、运输、报检、报关、结汇、退税等专业知识.具体综合业务程序如下图1:2.2.2国际贸易单证缮制在掌握国际贸易综合业务程序的基础上,正确、及时的缮制相应程序的单证.培养学生的单证缮制的能力和沟通协作的能力.具体内容如上图1.

2.3实训重点难点

综合以上教学内容,第一个教学重点即国际贸易综合业务程序,涉及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原理、国际贸易单证、国际金融等多课程内容,要求学生对国际贸易的全程有综合的理解;第二个教学重点即国际贸易单证的缮制,单证制作过程中既要符合信用证、合同的要求,也要满足最新的国际贸易惯例和法令要求.第一个教学难点即国际贸易单证缮制的技巧以及如何实现单证在国际贸易不同当事人之间的流转;第二个教学难点即及时掌握国际贸易惯例、法令及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更新.比如我国海关总署2008年第52号公告对报关单的填制规定了最新的要求,对“合同协议号”、“申报单位”、“运输方式”等相关栏目的填制要求做了调整,在实训过程中应按照最新规定缮制.

3教学设计

为了落实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重点,突破实训过程的教学难点,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

3.1教学目标设计

首先,通过与应届毕业生的交流,了解其在工作中对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诉求,根据学生的实际与需求设置了课程的知识目标,使得课程所授知识能真正的运用到工作实际中;其次,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设置了课程的能力目标,旨在提升学生的国际贸易相关实践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2].通过理论与实践相融、兼顾知识与能力,实现共性与个性相长、求实与创新并重.

3.2课堂内容设计

3.2.1课时安排.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一共18课时,教学中采用案例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3.2.2课前准备.准备一套空白的单证模板和教学案例,并对班级学生按照国际贸易流程中的当事人进行角色分配,使学生分别承担出口商、进口商、通知行、运输公司、保险公司、检验机构、海关、进口商、开证行等角色.3.2.3课中理论讲授.对国际贸易的综合业务流程简单介绍,对相应流程总涉及到单证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对最新的国际贸易惯例和各国的国际贸易政策进行简单解读.3.2.4课中实践操作.根据国际贸易综合业务程序进行单证的缮制并实现单证在不同当事人之间的流转.3.2.5课后考核.对实践操作的过程和形成的单证成果进行考核.

3.3课堂组织及管理设计

对实践操作环节的具体组织管理设计如下:3.3.1案例导入.充分利用教材案例、教学软件中的案例,采用情景法使国际贸易综合业务程序中的各方当事人充分了解所引入的案例.3.3.2分配任务.按照课前对角色的分配,要求学生充分领悟自己在该案例中所扮演的当事人.3.3.3角色体验.学生在了解自己扮演的当事人的基础上,采用鼓励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实现与各方当事人的沟通与交流.比如,出口商开始通过邮件、广告等各种方式积极推广产品.3.3.4制作单证与流转.根据国际贸易综合业务程序的进展情况,及时缮制相应的单证并实现单据根据流程实现在当事人之间的流转.比如,在出口商与进口商完成了发盘、询盘、还盘、接受的基础上,进出口双方开始积极准备签订销售合同,并且在双方充分沟通基础上互相签字盖章.3.3.4总结提炼.对学生的国际贸易业务完成进展实时监督并考核,对学生制作的单证进行技巧指导与考核.

3.4课程考核设计

课程的考核首先要实现学生互评与自评的相结合.比如在交易磋商阶段,进口商可以根据出口商发盘函电写作的水准来决定是否与其达成合作意向;比如在出口商结汇议付阶段,议付行对单据进行严格审核,如果发现出口商单据与单据之间、单据与信用证之间、单据与实际出口货物之间存在不符点,可以拒绝议付.其次,课程考核应体现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的相结合.教师在实训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学生相互沟通、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对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产生的纸质单证成果应进行及时的批改与反馈,指出错误所在并监督其进行修改.

4教学反思

4.1学生学习反思

4.1.1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第一,学生英语基础和理论基础差,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对全英文的单据难以完全理解,对一些专业术语记忆模糊.第二,学生在制作单证过程中缺乏自信,喜欢用铅笔填写单据并且填写过程中交头接耳.4.1.2解决措施.第一,从大一开始教师应强调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的重要性,以及英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重要性,为以后的实训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充分鼓励学生,增强其自信心,使其相信能利用以往的理论知识在掌握国际贸易流程的基础上缮制一整套正确、完整的国际贸易单证.

4.2教师教学反思

4.2.1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一,模式化教学.国际贸易业务程序中涉及的国际贸易单证的种类繁多,但是在实训过程中只涉及常用的纸质单证,比如海关发票、领事发票、海运单、预约保单等单据涉及较少.第二,缺乏实践经验.教师缺少在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实践经验,只能教给学生理论知识,没有实际操作过程中真实的心得体会.第三,信息化水平低.随着跨境电商和互联网的发展,单据的信息化和电子数据交换的实现,改变了传统贸易的方式,而教学中依旧以纸质制单为主.4.2.2解决措施第一,校企合作.通过学校、学院与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师应增加与企业合作交流的机会,增加对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调研,将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反馈到国际贸易综合实训的课程内容中.第二,双师建设.加强与专业技术人员的沟通交流,积极参加各种专业培训与学习,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加深自身对理论知识和综合业务程序的理解和把握,把握在国际贸易综合业务程序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最佳的解决方案,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使自己满足双师要求.第三,以赛促学.从完成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的实训任务的学生中,选拔学生参加《安徽省大学生国际贸易综合技能大赛》,在参赛过程中通过与其他院校的竞争,发现知识的匮乏处,比如:市场调研方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对外报价核算、制定商品或服务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商品展销会、新产品会等知识.通过比赛的形式,不仅检验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检验了学生对实训课程的掌握程度.将教学中的不足以及学生实际应用需求不断地反馈到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中来,从而实现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5总结文章以说课的形式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四个方面对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展开论述.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的对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和改革,同时,应始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落实和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

作者:刘凡 刘红军 单位:宿州学院

参考文献:

〔1〕林榕.以说课形式探讨高职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4-16.

综合实训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158-02

“因素类同迁移”实训理论模式,对改变高职学生“会考试”,“不会做事”,“高分低能”,“有分无能”的现状,变传统的学科应试体系为技能型应用培养体系,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理论模式有其产生的理论根源,有其明确的内容范围以及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因素类同迁移”实训理论模式的理论根源

所谓“因素类同迁移”实训理论模式是指受训人在实训基地所运用的设备、环境、条件和承担的任务与其参与企业职业岗位工作后的设备、环境、条件和承担的任务基本相同和基本相似,从而使受训人将其在实训中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迁移转化为实际职业能力的基本理论或模式。“因素类同迁移”实训理论也可称之为“同因素理论”或“同因素迁移理论”,它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最有代表性的学习迁移理论,19世纪末,由学者桑代克提出。桑代克等人认为,经过训练的某一官能并不能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方面,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或共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相同要素也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刺激相似而且反应也相似时,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共同要素理论在当时的教育界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它使学校脱离了那种在形式训练影响下不考虑实际生活,只注重所谓形式训练的教学状况;学校在各方面开始注意应用学科,教学内容的安排也尽量与将来的实际应用相结合。行为主义学派除提出“同因素说”和“形式训练说”的学习迁移假设外,其基本的代表性的理论还有“强化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目标设定理论”、“期望理论”等。行为主义学派理论对于高职学生综合实训迁移有一定启示:它强调实训目标要明确;强调实训中应激发受训人的学习动机;应结合实践反复训练;实训的内容有逻辑和可操作性;强调“因素类同”可促进知识的迁移;尤其是对技能性实训设计更有其借鉴意义。

二、“因素类同迁移”实训理论模式的主要内容

“因素类同迁移”实训理论认为,实训成果的迁移最容易发生在各类相同的因素之间,而且相似的因素越多,实训学习的成果迁移转化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实训中要想取得最高效益的实训成果,那么,其实训学习的任务、设备、材料、环境等都要与实际工作的任务、设备和环境有着极大的类同性和相似性。同因素的相似性和实践模式的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训迁移中的设备和环境与实训成果的关联性。实训迁移中的设备和环境与受训人未来的工作设备和环境一致,或基本类同,那么综合实训成果就能得到稳定的、快速的迁移转化。例如,文秘专业学生实训室的布局,应包括实训办公室内的布局,秘书工作涉及的外部机构的场景布局,还有主要设施及办公用品等等。下面仅以会议室的布局为例,说明秘书专业学生对会议室的布局的直观认识。如图所示:

文秘专业学生在实训中,有了对会议室布置的感性、直观的认识和了解,以及对会议室布置性质、各种设备使用的把握,当文秘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业于企业,那么,学生对会议室的布局和布置及其设备的运用,就能驾轻就熟,实训成果就能很快的转移到职业能力中去。

2.综合实训中的工作任务与实训成果的关联性。综合实训中的工作任务与受训人未来工作任务项目、工作性质相似或基本类似,那么,综合实训成果的迁移转化则更加容易、更加得心应手。例如,某旅游专业学生,在实训中组织一行人去北京旅游,这位学生当导游。一方面,他要了解北京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历史文物等;另一方面,他还必须学会购票、乘车、住宿、餐饮等组织协调活动;此外,他还要把握人际关系艺术、演讲艺术等。在实训中,他学会了“导游”的职业技能。当他被分配到某旅行社工作时,第一次带团也是去北京旅游,那么,他的实训成果的转化和迁移就十分容易,因为实训中的任务、条件与参加工作后的任务和条件基本一致和类同,所以,综合实训给他带来了适应工作岗位的良好效果。

3.实训迁移中受训人的专业技能与实训成果的关联性。实训迁移中的受训人专业技能与受训人到企业上岗所从事的专业与技能一致,那么,综合实训成果就会达到“近迁移”的最佳效果。因为人们可以将实训中所学习的内容直接应用于岗位实际工作中去。例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实训迁移中具备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业能力和技术,学生就可以将综合实训成果直接迁移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去,工作中可能得心应手。如果企业将该学生分配到财务部门从事财务会计工作,在专业技能上相悖,那么学生必然在工作中遭受挫折。

4.综合实训心理要素与实训成果的关联性。综合实训心理要素与实际工作心理要素相似,那么实训成果的迁移转化效果也比较理想。心理要素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如气质、性格、能力、理想、信念、动机和追求等。综合实训中,学生应认识了解各类心理要素的特征和表现,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去应对不同个性心理的人群。这种实训成果的迁移转化,对实际工作是很有意义的。例如,营销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还未从事过销售工作,在综合实训中,某学生扮演营业员的角色从事销售工作,指导教师有意安排与那些爱发脾气、爱挑剔、爱吵架的顾客面对面地进行销售工作,他积累了化解矛盾冲突的销售艺术和技巧。那么,当他毕业后分配到商店搞营销工作时,他仍然会遇到销售工作中的矛盾冲突,这样,他就会有经验应对这种局面,这就是心理要素相似性引起的实训成果的迁移和转化。

“因素类同迁移”实训理论的内容还可以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过程表现出来,它是实训迁移的一般规律,把握这一规律,有助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综合实训迁移效果的提升。

三、“因素类同迁移”实训理论模式的应用价值

“因素理论”对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综合实训迁移活动有着重要启示,对于综合实训成果的获得有着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1.综合实训岗位工作环境的仿真度高有利于受训人快速进入职业角色。从岗位工作的环境上考虑,在综合实训迁移中,受训人只有充分认识和了解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的时间、地点、条件、设备等,以便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上,能更快地进入职业角色,更有效地运用和操作各类设备。如果能够模拟不同的岗位角色,就能通过岗位的职责和任务,体会不同时间、地点和工作环境对职业能力的不同要求。因而,在综合实训中,要注意了解实训中与实际岗位工作中的环境、设备等实物的相似性,这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综合实训迁移的基本要求。

2.综合实训岗位工作任务的仿真度高有助于受训人完成职业任务。从岗位工作的任务上考虑,首先,让学生明确企业各实际岗位工作的职责与职能及所需要的技能,以便在实训中有针对性地设计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保证训练中岗位任务的类同与相似,以达到实训成果转化的目的。例如,在防暴警察的实训中,不仅从环境上模拟人质挟持的各种情况和表现,而且更为重要的问题是,让学生提出解救人质的行为方案和计划,然后有效地、安全地完成人质的解救任务。当学生成为警察后,在大街上真正遇到人质挟持局面时,他们就能运用在实训中提出的各种行动方案和计划,以完成人质解救的任务。这里,无论是实训,还是实际工作,其岗位工作任务类似相同,实训最终效果容易达到。

3.综合实训岗位工作专业技能的仿真度高有助于受训人提升专业核心能力。从岗位工作的专业技能上考虑,在实训中,仿真系统的选择和建设,要求具有再现企业实际的真实性、专业性和可操作性系统,只有两者的一致和类似,学生通过训练才能取得一定实训成果,才能在实训中培养专业核心能力。

当然,“因素类同迁移”实训理论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存留着行为主义学派学习理论的许多弱点,如机械性、不变性以及过分强调外部因素的作用等,这些都是应该在实训中要纠正的。总之,“因素类同迁移”实训理论模式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它广泛地应用于高职学生各专业的综合实训迁移过程。例如,案例学习、商业游戏、角色扮演、职业模拟、模拟训练等,都遵循“同因素迁移理论”模式的训练规律,为培养人才的实际技能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R].2001-1-17.

[3]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刘占文,温景文.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35).

[5]丁萍芳.综合实训课程迁移模式与实践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综合实训论文篇3

作者简介:孙建(1974-),男,四川崇州人,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重庆 40006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部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基于3S技术的区域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建设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121-02

目前在我国高等学校中经管类专业实验课程主要集中在实务操作方面,例如会计电算化、国际贸易模拟实验等。在抽象程度较高的经济类专业理论课方面,实验课程建设严重滞后,实验环节严重不足,开展经济类专业实验的高校也比较少。这一方面是因为该类课程理论程度比较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历史原因,对该类课程实验课程建设长期不重视。因此,在高等学校经济类课程要体现特色性、实用性的时代要求下,高等学校有必要加强对经济学专业实验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一、“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概述

为了在经济学专业实验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部级示范中心)于2007年成立“宏观经济分析实训课程建设小组”,经过近4年的建设和运行,建立起了以宏观经济原理为基本指导,以计量经济分析、统计分析为主要工具,以集报告写作、成果汇报等诸多环节于一体的团队项目制为工作形式的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体系。

课程主要目的在于四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宏观经济思想,理解宏观经济整体经济变量的变化与作用规律。第二,提高学生对宏观经济现实问题的分析技能。宏观经济思想是在经济实践经验分析基础上的理论总结,一方面必须在实际当中获得验证,另一方面必须应用于分析、预测与指导宏观经济运行,这些都离不开对实际宏观经济的分析技能。第三,获得团队合作能力。实训项目的完成有赖于团队作业,每个实训小组需要自行解决组织机构、技术分工和组员的激励与监督问题。第四,提高经管类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实训当中,报告撰写以及最后的工作汇报环节,要求学生反复修改和事先演练,有助于学生提高两个方面的职业能力。[1]

二、“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重庆工商大学“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大致经过了4年时间筹建就获得正常运转,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如实验题目实行项目团队制,学生对该类实验项目兴趣都比较高,积极性也比较强,学生在实验报告的写作过程中,对宏观经济现实问题某些方面的分析表现出了较为深刻的思维分析能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如下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1.学生经济学素养不足、实际分析能力不够

经济学课程一般在大学本科的一年级下半学期或二年级上半学期开设,这些低年级学生长期习惯于应试教育,学习主动性不强,更缺乏对社会和企业的深入了解,缺乏经济学基本素养。尽管学生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对现实经济现象的感性认识和实际经验,甚至少数学生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知之甚少,因此不少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对经济原理理解不够透彻,无法将书本理论与现实经济现象有效联系起来。[2]

2.学生文献阅读能力不高

通过实训课程近几年的运行,发现大多数学生文献阅读能力欠缺,不能对项目所涉及的相关文献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也不能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找到对项目工作完成有益的启发点,不能对文献进行有效借鉴。由于对相关文献未做深入学习,因此在实训项目的完成过程中,方向性不够明确,对项目所涉及问题的分析也不够深入。

3.前期知识准备不足

“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的运行流程一般是:周一上午学生确定研究题目,接着由小组长与组员进行工作分工,各成员按分析完成各自工作,由组长汇总。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未能系统地对各个小组所涉及的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统计学理论知识等学生所学相关课程进行复习回顾,造成学生后期学习和先期知识脱钩现象,在运行相关工具分析实际问题时显得办不从心。

4.对学生学习引导不充分

由于学生实训时间一般只有五天,即一般从周一上午接受工作任务,周五上午口头汇报,实际工作时间只有四天半,时间较短,学生很难对相关的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计量经济学知识和统计学知识进行深入复习,从而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不够。

5.学生写作能力训练不足,模仿能力有待提升

尽管学生在参加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之前就已经完成过学年论文的写作,但由于学生不认真、指导教师不强调等诸多原因导致学生的文献学习吸收能力、报告写作能力没有得到有效训练。在“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实践课程中发现,本科学生的文献学习能力和中文写作能力不足的问题尤其突出。

6.考核方法不尽合理

综合实训成绩分为三种,一是原始成绩,二是学生自评分,三是最终成绩。最终成绩是在原始成绩基础上通过学生自评分修正而成。原始成绩一般由实验报告和实验汇报两部分组成,由于实验汇报只能随机抽取一位学生来进行口头汇报(而以该生的汇报成绩作为全组的汇报成绩),因此汇报成绩带有一定随机性。

三、“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创新教学法思考

通过对当前“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学生大四学习的特点,在以后的实训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课程训练目标,明晰课程改革思路,优化教学创新环节,不断提高“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完善项目驱动实训法。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生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它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概念,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探索。[3]“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在运行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项目驱动实训法,项目任务要具体、可操作。在实训过程中,要做到:以一个完整的实验项目贯穿整个实训过程;以实验项目的理论工具为线索安排教学重点;实训过程由实验项目任务驱动。学生团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参与项目设计、理论与应用工具复习、统计分析数据收集等过程,这样就能在实训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就是积极的参与者。为了提高实训效果,整个实训过程应做如下改革。

1.实训项目准备阶段

本阶段是在实训项目开展以前,要对实训用到的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统计学基本理论进行简要复习。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本科教学内容,应以经典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为主。统计学基本理论要以计量经济学当中用到的假设检验和区间估计为主。经济学理论主要以实训项目所涉及到的为主。在学生团队确实实训项目以后,实训教师就可以按照这三个层次针对学生项目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重点复习指导。这一环节是目前实训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2.实训项目牵引阶段

本阶段对整个实训项目的顺利完成非常重要,既要使学生实训项目有思考切入点,又要使学生理解实训项目各个部分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还要让学生最终完成一个实训报告。在此阶段,指导教师以“导师”的身份出现,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训项目中,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侧重检查项目子任务完成情况,并适时为学生归纳总结写作技巧和理论知识。对学生参与项目的引导不是简单说教,而是通过一些理论讲解、上机演示等形式,如计量经济学参数估计、统计检验等的演示,使学生能够动手实现,从而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复习和应用。

3.实训项目完成阶段

本阶段是指实训项目的初步完成阶段,主要工作是通过完整实训报告的写作和汇报PPT的制作对整个一周的实训内容进行总结。这一阶段的工作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借鉴各种现成的资料,按一定格式完成项目文档,并制作汇报PPT。指导教师在学生口头汇报之前,对学生完成的实训报告内容和汇报PPT的制作进行初步检查,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4.实训项目汇报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检验学生对实训报告内容的口头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般由团队小组组长先进行汇报,主要介绍实训项目的组织策划、项目分工、项目研究的技术路线及项目时间安排。在此基础上,再随机抽取两位学生来对实训报告内容进行陈述,指导教师再做进一步的点评。这一阶段能对学生文字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进行有效训练。

四、小结与展望

“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对毕业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专业综合实训,其重要的理论性、工具性和综合性是其他实验实训课程难以比拟的。本文从实际工作出发,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思路,以项目驱动为纲,对改革实训课程教学考核做了些许探索。实践证明,本文设计的教改思路在教学活动中取得了明显效果,学生的学习热情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文献阅读能力、综合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参考文献:

综合实训论文篇4

近年来,用人单位对市场营销类人才不仅在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有提出了较高要求,而且越来越注重其社会实践能力。毕业设计是高职学生毕业前要完成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它不仅是对学生三年来所学知识进行检验的一个环节,也是用以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做好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工作,让学生通过参与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强化理论知识,锻炼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归纳、总结、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1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学生写作能力较差,抄袭严重

高职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许多院校在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中不安排应用文写作课程,即使安排,课时也比较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联系也不够紧密,再加上高职院校的许多学生原来进校时的文化基础就比较差,写作能力也比较弱,书面表达逻辑混乱,中心思想不明确,语句不通顺,错别字连篇,口语化等情况较多见。同时,社会对学生的英语、计算机能力比较看重,学生在校期间将大量时间与精力花在考证上,平时对写作重视不够,在完成毕业设计时,往往感到比较吃力,写作质量较差。

从过去几年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论文看,许多学生没有学习过专业论文的写作手法与文字表达方式,在文章结构上出现头重脚轻,不完整,层次不清晰,逻辑混乱等问题;写作内容空洞、缺乏专业性,观点重复、观点矛盾、观点陈旧,文字表达口语化,缺字,断句,前言不搭后语,句子过长或过短,用词不当等。很多学生没有阅读专业文章的习惯,不理解摘要、关键词的含义和作用,即使在导师的指导下,仍然不能较好地进行表述。在信息搜集、整理方面,学生大多不喜欢去学校图书馆,偏向于查找网络资料和曾经看过的专业书籍与教材。由于目前很多网上资源雷同的较多,而且学生普遍缺乏收集资料的技巧,不会使用不同的关键词进行查找,造成参考文献中教材与参考书所占比例较大,与论文选题相关的学术论文所占比例较小,使得相似选题的同学所收集的资料也大同小异,甚至完全一样,这显然和安排毕业设计的出发点是相背离的。

1.2 毕业设计选题不当,理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的第一步是选题,选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目前,很多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时比较盲目,他们要么选择在教材中学过的专业知识点,要么选择能够找到参考文献最多的论点作为选题,而对于选题是否为当下的热点,是否有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空间,能否提出自己的观点,对现实工作有无指导意义等问题却没有更多的思考。不少选题已经过时,与专业理论的发展已经脱节;有些选题过大,立足于宏观,根本不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所能完成的;有些选题不能体现专业特点等。这就使得学生写出的论文比较平淡,没有特色和亮点,论文的质量也较差。

在写作过程中,很少有学生会主动针对自己论文涉及的问题开展实际调研。即使导师要求学生在写作内容上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开展调研活动,并与自己的就业有机结合,有的学生也会投机取巧,借助网络收集一些案例和数据资料,或者对调查对象做简单的了解,描述的事实都浮于表面,很少有学生会对某一行业、企业或某一营销现象做更进深入的调查和思考。这就使得毕业论文的内容以理论为主,空洞、乏味,与实际工作联系不紧密,论据不真实,说服力不强,论文对实际工作无法起到指导作用,学生的调查、研究、思考能力也无法得到提高。

1.3 毕业设计形式较为单一

由于市场营销专业是典型的文科专业,其毕业设计无法象工科专业一样,让学生设计一个产品或完成一个项目,并且以文字形式将设计思路、设计过程、设计结果记录下来,所以,绝大部分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是以撰写毕业论文的形式来完成毕业设计。这样一种操作方式,对高职学生的理论与学术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又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较深的理论水平又恰恰是高职学生所缺乏的,所以,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时,往往缺少对理论的独特见解,毕业设计的质量也就无法得到保证。

2 基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毕业设计改革

随着市场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加大,也随着市场营销学科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毕业设计原有的方式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更不能满足学生未来就业的需求,改革势在必行,甚至到了不可不改的地步,因此,我们提出了基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毕业设计改革模式。

2.1 改革目标

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根据既传授专业知识又培养职业能力的需要,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开展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改革。结合营销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岗位要求,以职业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为抓手,打破传统的文科毕业设计所写论文无实质内容、无真实感受的格局,将毕业设计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分项目分阶段的实训活动,使学生能真正从实训中获得感悟,提升专业能力,从而将毕业设计与专业学习及实践真正融合到一起。

2.2 改革思路

通过将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校内综合技能实训与毕业设计进行一体化改革探索,将学生的毕业设计、实训与技能提升结合起来,必将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因为通过校内综合技能的实训,可以极大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将毕业设计与综合技能实训结合起来的一体化改革,既可以提升学生对每一个实训项目活动的总结汇报能力,又可以改变学生原来撰写论文空洞无内涵的问题。从整体上看,可以锻炼和增强学生的调研能力、资料收集整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营销活动能力、策划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诸多方面。

3 具体措施

3.1 全面实行导师制

从2011年六月份开始,我们首先在2009级学生中开始改革试点。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共有6名教师参与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和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占本专业教师总数的86%,平均每名教师负责指导12~16名学生。导师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和毕业设计为工作中心,指导学生第四、第五学期的各项专业学习活动。同时建立《导师指导记录》,要求指导教师随时抽查、询问、关注所带学生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和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

3.2 学生以团队形式进行组织

以往的毕业设计,每位同学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个人完成个人的论文,同学之间没有多大的交集。改革后,从第四学期开始,每4人自由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通过抽签方式确定导师,统一接受一位导师的指导。从第四学期的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到第五学期的毕业设计,全组同学一起参与实训的各项工作,在完成毕业设计时,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这一做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3.3 毕业设计形式多样化,内容与学生实践成果相结合

为改变以毕业论文为主的单一的毕业设计模式,我们以第四学期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各项工作成果为基础,要求学生结合已经完成的调查报告、广告策划方案、促销方案、产品推介计划等,总结已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的思路。这一做法,打破了单一的论文结构形式,并将理论与学生的实践成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4 改革成效

4.1 毕业论文取得了良好成绩

参加改革试点的2009、2010、2011级市场营销专业227名学生,顺利完成了毕业设计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成绩。2009级毕业论文优良率40.5%,2010级毕业论文优良率58.8%,2011级毕业论文优良率41.5%,累计有四篇论文获院级以上优秀。

4.2 毕业设计和校内综合技能实训有效结合

在论文选题上,学生以第四学期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成果为选题依据,每位同学选取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中的一个环节,通过对该环节具体工作过程的描述,总结相关工作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的市场调研、广告方案设计、促销方案设计、陌生拜访、产品推介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创新的观点、方法、措施。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毕业设计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而且促进了学生对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重视度,提高了综合技能实训的效果。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系列优秀的毕业设计,如《浅析“吴良材”眼镜促销方案的设计》、《浅谈“百事可乐”校园广告方案的设计》、《浅谈对“天堂伞”广告策划实训活动的探究》、《“传澄”情侣礼袜营销策略研究》、《浅谈“相宜本草”护肤品市场调查实训活动》等。

4.3 毕业设计抄袭率较低

由于本专业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参与的校内综合技能实训活动的总结与提升,真题真做,即使是同组同学,由于选择实训中的不同环节进行写作,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做法与体会,所以在选题、写作内容与表达方式上基本避免了雷同;在写作过程中,导师也严把质量关,对存在的抄袭情况及时发现与制止。这些做法,有效地控制了抄袭率,历届毕业设计的抄袭率都较低。以2011级为例,抄袭率为0的占41.5%,抄袭率低于5%的占50%,其余的抄袭率也都在10%以内,远远低于毕业设计抄袭率不得高于30%的标准。

【参考文献】

[1]廖伟.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2(10).

[2]易秋平,刘文辉.以能力为中心的校内特色营销实训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7).

综合实训论文篇5

作者简介:刘美玲(1978-),女,浙江宁波人,浙江万里学院金融系,讲师;陈健(1964-),男,浙江宁波人,浙江万里学院金融系,副教授。(浙江 宁波 31510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49-02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普通本科院校金融专业如何应对金融行业日趋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冲击,满足经济发达地区金融行业快速发展对金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成为当前金融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实验实训实习”体系(以下简称“三实”体系)对于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改善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提高金融人才的竞争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改革传统的金融实践教学,构建与金融应用型人才定位相匹配的、系统的、科学的金融“三实”体系一直以来就作为专业改革的重点。本文结合浙江万里学院金融专业综合改造过程中“三实”教学体系的探索实践,就金融应用型人才“三实”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路、具体做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应用型为导向的金融专业“三实”体系建设的基本理念和思路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表示认可并提出鼓励,在此思想指导下,各高校纷纷开展专业改革,尤其是承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院校更是积极改善人才培养方案。浙江万里学院金融专业自成立以来一直积极探索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而且较早地开展了金融实践教学。在国家教育部的文件指导下,金融专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以应用型为导向的金融专业“三实”教学体系思路,明确以“理论指导实践、实验带动实战、实战推动专业学习”作为“三实”体系建设的理念。并在此指导思想下制定了“三实”体系的建设思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充分利用金融保险基地资源,构建“专业认知—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实战训练”四个渐进式层次教学体系。根据金融专业的“三实”基础情况,在“三实”体系设计中增加了综合技能训练及实战训练部分的比例,相应减少了专业认知和基本技能训练比重,以此来强化对学生综合能力、自我设计解决能力的培养。通过对“三实”体系的构建实施,使金融学专业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教学过程使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二、以应用型为导向的金融专业“三实”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实践教学的目标是:通过系统的实践教学训练,培养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紧密衔接、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互促进、能力培养和素质铸造“三位一体”的金融专业教学理念,浙江万里学院金融专业提出了“专业认知—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实战训练”四个渐进式层次设置的实践教学路径,搭建了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三实”教学体系。经过了2年的建设与努力,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业务的实验体系、综合实战训练为核心的多层次实训体系和校企结合的实习体系。

1.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业务的实验体系

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有效支撑更有利于学生对金融相关知识和理论的掌握、运用。实验教学的设计本着认知—基本操作—综合应用逐步推进的原则,因此实验教学基本贯穿金融专业各个年级的学生。在平台课中设计一些简单基础实验,逐步到专业课程的专项实验,再到高年级让学生做一些涉及多课程的综合实验。以浙江万里学院金融专业为例,在大一、大二开设基础会计学、统计学等平台课程时,配套会让学生接触一些简单的会计实验、统计软件基本操作等实验内容;进入到大二、大三的专业课程学习后,例如国际金融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课程,逐渐让学生进行一些专项实验,例如国际结算业务模拟操作、信贷业务模拟操作等;当完成了主干专业课程课程学习后,在有了一定专业知识基础的前提下,可以在大三或大四安排一些金融专业综合实验或跨专业综合实验。例如上市公司财务分析及预测(需要有会计、财务、金融等多专业知识)、金融产品设计及推广(需要有金融、营销、财务等多专业知识)。

2.“实战驱动”的金融专业多层次实训教学体系

实训教学体系通常是指由实训教学活动中各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它要求整个实训教学应满足符合性、系统性、全面有效性、预防性和动态性,从设计、建立到实施、检测和保持等各环节都应实现科学化和程序化,通过反复的优化和循环控制,最终发挥实训教学资源的最大功效。改善后的实训教学应根据实训的特点对部分课程开发设计实训项目,并整合现有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设计综合实训项目及与企业紧密结合的创业、创新项目(参见表1)。本着基本素质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与创新能力为主导,金融专业可建立四个逐步推进业务操作水平的层次,并与专业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训课程体系(详见表2)。这四个层次分别是:面向一门课程的单一性实训项目;根据企业实际运作,结合多门课程的专项技能训练项目;面向全局,涉及几个专项技能的拓展性综合应用能力的实训项目;紧密联系创业、就业,培养职业能力的创新型实训项目。

通过递进式的教学引导和仿真的操作环境使学生获得与真实社会经济活动相近的实战效果,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在“干中学”,努力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对学生理论及实践能力的提升环节。例如,公司上市与运营是通过模拟公司上市及上市后的运营。在运营期间先后有几百位学生担任职务,并根据所学理论确定企业战略规划、指导市场、形成投融资方案,最终以每股累计收益来衡量公司运营的效果,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与应用实践能力。

3.基于校企合作的金融专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

实习的特殊性在于学生能够接触实际工作。学生在实践经验丰富的师傅的带领下,学习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思考分析问题,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这是对专业知识学习的一次拓展与拔高,也是对专业教学水平、教学手段与教学效果的一次验证。近年来,浙江万里学院金融专业积极探索以校企联合方式创新校内外实习模式,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校内依托学生社团和学生事务管理中心及学科竞赛中心等组织推进校内实习;校外依托金融保险基地所积累的校外实习基地,校企联合开展校外实习的模式。尤其是近年来浙江万里学院金融专业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方面有了较好的实践,并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目前金融专业已先后与宁波市保险业协会、建设银行和期货业协会合作开办了“保险班”、“建行班”及“期货班”。这些金融特色班的学生能够在完成校内教学学习后,经过合作单位的岗前培训在第8学期直接由金融机构安排对应岗位进行专业实习。通过这种金融机构岗位的实战锻炼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实习期间综合表现优秀的学生,实习单位将直接录用。

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水平的综合检验。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定位,毕业实习的方向要求从应用方面进行探索与设计。金融专业可以结合校外实习要求学生基于当前金融机构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设计毕业论文选题,然后由学校及联合培养的合作单位共同进行选题和开题论证。这样可以使毕业论文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去分析和解决金融领域内某一基本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详见表1)

三、建立以能力评价为核心、多元化、导向明确的评价体系

“三实”体系的评价内容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标准四个方面。从评价的客观性和管理角度出发,评价主体一般由教务处和实践教学管理部门承担,而评价对象是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分院(系)的管理工作。对于评价内容,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应对相对独立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如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等)进行,也应分别制订不同的评价标准。

1.实验类课程教学评价

这里所指的实验教学是指附属在理论教学中或短学期的实验课程教学。对于这些课程的教学评价,力求做到区分理论教学,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评价体系。不同的实验教学内容需设计不同的实验教学评价内容。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侧重于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因此平时成绩要以实验操作、实验能力、实验结果、实验报告为主要依据。综合类,尤其是跨专业综合实验注重过程考核。金融综合实验教学是一个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的过程,因此,对学生的综合实验成绩评定不能用单一考试方法,而应综合、全面地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进行评定,如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和应用能力、基本技能、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等。

2.实训类课程教学评价

实训类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应用型”素质为目标,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实施原则下确定的系列训练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学术修养和科研兴趣,提高学生的自我组织能力。评价体系也要围绕此目标进行设置。因此,综合训练项目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顺利实现,对其进行合理的评估非常重要。评估体系的主要组成如下:训练项目设计方案评价,其中包括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先进性、科学性、可靠性、综合性、可行性及方案实施过程的难易程度、综合性指标系数的高低等;训练项目实施过程评价,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协作和吃苦耐劳精神;训练项目实施结果评价。项目结果分析应保证科学性、正确性,对科学研究的价值及生产过程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3.实习设计类课程教学评价

校外实践活动主要以增强学生对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管理及大型企业投融资活动的感性认识为目的。因此,对应这部分的评价体系以激励学生参与性、创新性为原则。对于这部分实习的评价应包括校内老师和实习单位两方面。校内部分主要有指导老师负责对学生实习是否符合要求等方面进行评价,实习单位则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等进行评价。毕业论文(设计)评价主要针对学生选题、设计能力和作品质量进行评价。如选题质量方面的评价内容包括是否符合综合训练要求、选题的难易程度、选题与实际的结合程度。

参考文献:

[1]王玲.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江南论坛,2011,(8):56-57.

[2]王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的金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J].经济视角,2011,(5):67-68.

综合实训论文篇6

高校毕业设计(论文)(以下简称毕业设计)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在校学习知识和职业能力的综合提升起着关键性作用。特别是以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毕业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会计毕业设计是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定位

根据新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和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测算,2013年中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7%,其中小微企业占了97.3%。会计人员绝大部分就业于中小企业,这说明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今后主要的就业方向是中小企业。而会计专业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只有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是不行的。中小企业需要的会计人员大多是负责一些会计核算工作,所以更青睐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一进公司马上就能投入工作,免去了公司的培训成本,这也是中小企业对会计人员更看重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原因。因此,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就要有牢固的财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把理论转化为实践,并能理论联系实际;要能尽快熟企业的具体实际,了解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和企业有关规定,独立完成凭证、账簿、报表等操作,做到内容真实,账目清楚,这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基础。会计工作的关键是实务,会计核算工作是做出来的,不是“研究”出来的,这也说明了会计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会计毕业设计在会计实践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高职会计专业定位是培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操作型、技能型财会人才,偏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会计基础岗位技能。会计实践教学是会计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环节。目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一般采用随课分散实训、分课综合实训、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四种,前二种实训一般在校内模拟实训室进行,顶岗位实习一般在企业进行,毕业设计则可在校内模拟实训室和企业进行。

一是随课分散实训。各课程均有相应的实践教学课时,根据课程教学情况进行相应的实践操作,主要是结合理论教学进行相应技能作训练。

二是分课综合实训。按照课程设置相应的综合实训,主要结合课程开展相对完整的会计技能操作训练,例如《会计基本技能实训》《财务软件应用实训》和《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等实训课程。

三是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分析和解决企业会计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

四是顶岗实习。这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在完成所有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实践等之后,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学生边实习边找工作的过程。实习期间,要求学生对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进行业务实践和调查研究,使学生通过实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充实和丰富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适应职业岗位工作环境和培养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为毕业后从事财务会计工作打下基础。

会计实践教学主要有以上四种实践教学方式,而毕业设计是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学生综合应用会计专业知识和提高会计操作技能的重要实践教学,能够使学生学会收集、理解和运用各种会计资料,培养和锻炼独立调查研究企业会计实际问题的技能,初步掌握独立分析解决企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方面问题的方法。毕业设计在会计教学中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作用,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衔接,是学生真正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实际的连接点,具有其他任何会计实践教学无法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毕业设计是会计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综合提升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检验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掌握情况的方式之一。

二、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设计的形式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设计采用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训练。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学生能够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探求真理、服务社会的意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

(二)会计综合模拟实训

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的操作使学生在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对模拟企业整个会计核算过程和具体操作方法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和理解,熟练掌握填制会计凭证、开立并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装订账册的动手操作技能,帮助学生树立会计规范化的观念,最终达到培养综合能力,提高会计专业素质,提高会计实践操作能力的目的。

(三)企业调研报告

通过企业调研,结合会计专业所学内容,根据调研企业的会计管理、会计核算、会计电算化、成本管理、财务管理、财税法规应用、企业管理等某一方面的情况,分析总结,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等。

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毕业设计多是采用毕业论文和会计综合模拟实践这两种形式,其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理论性不够强,要写出高质量的、理论性很强的毕业论文不太现实。毕业论文写作仅就某一论点进行阐述,与企业会计实际联系不紧密,不利于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考查。

二是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多是采用会计手工实训或是会计电算化实训,但缺乏综合多课程设置的会计专业实践,使得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习知识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况且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的内容相对有限,实训内容与会计的实际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不利于学生毕业尽快适应会计实际工作。因此,本文正是切合高职会计专业定位,提出要在内容上、形式上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设计进行改革与创新。

三、建立多方向高职会计毕业设计

高职会计的毕业设计要建立多方向毕业设计。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在完成统一任务即会计手工操作和会计电算化操作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兴趣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向进行会计技能提高的操作,例如财务管理方向进行财务报表的分析,税务方向进行税务计算和纳税申报等操作,从而建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多方向毕业设计。

(一)多方向毕业设计的设想

多方向毕业设计要求学生首先根据所给的模拟企业的经济业务,按照手工会计模拟实践要求完成统一任务,即“凭证-账簿-报表”一整套会计操作。

其次,学生按照会计电算化的操作要求,完成统一任务,运用财务软件进行“凭证-账簿-报表”的电算化操作。

再次,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向,如财务分析,税务申报和计算,接受审计后发现问题进行调账,资产负债日后事项,改变会计核算方式等,从而能够将所学的不同课程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和融会贯通。

最后,学生就实训过程和结论及完成的分支任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多方向毕业设计的创新

1.结合会计综合模拟实训。

多方向毕业设计中要求进行手工会计核算和会计电算化操作,使学生系统地练习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梳理会计理论知识和会计基本技能,提高“凭证-账簿-报表”的实际操作能力,巩固会计专业知识,为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基础。

2.多方向的分支任务。

多方向的分支任务既能满足学生根据自身兴趣来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向,又能使学生综合运用和融会贯通会计专业知识。多方向的分支任务的设置可灵活多变,可结合其他课程、会计技能竞赛结合、会计改革变化的新政策设置,也可让学生根据在企业事业单位实习调研发现的会计问题自己设置。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会计知识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财务分析能力,结合会计技能竞赛或会计改革变化的趋势,从而提高会计技能竞赛成绩,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关注会计改革的新变化,或是通过实际解决企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会计毕业设计总结。

结合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过程和结论及选择完成的分支任务,完成会计毕业设计的总结,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能促使学生完成财务报告或财务分析的写作,又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尽快适应会计实践工作。

多方向高职会计毕业设计,就是要切合高职会计专业定位,在形式上、内容上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设计进行改革与创新,开发研究适应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体系的毕业设计,通过毕业设计来综合提升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操作型、技能型财会人才。

作者:景红华

【参考文献】 

综合实训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0-0095-01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才是越来越受到关注的话题之一。那么作为一名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的目标与目的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快速更新其内涵。而当代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教育事业的接班人,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言技能水平。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其中听、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写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训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实训理论

实训,即“实习(践)”加“培训”。具体内容有下列3个方面:一是从时空上分,有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包括教学见习、教学实训和生产实训;二是从形式上分,有技能鉴定达标实训和岗位素质达标实训,包括通用技能实训和专项技能实训;三是从内容上分,有动手操作技能实训和心智技能实训;包括综合素质要求(创业和就业能力统称跨岗位能力)实训。

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实训现状

第一,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实训目前主要在英语教学法课程中开设。英语教学法课程开设时间为一个学年,其中理论知识讲解占用一个学期,实训占用一个学期;实训课时量总体较少,理论知识的讲解部分严重倾斜。

第二,由于英语教育班学生人数较多,即使开设了教学法课程实训,学生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得到有效的锻炼。

第三,学生没有形成实训重要性的概念,对实训关注程度和实训热情不够。

第四,实训活动缺乏连续性,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时间生一般3为3-4年,但实训课程只在学生最后一个学年开设。

最后,中西方在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但课程设置中并未体现有关这一块的教学安排。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怕提问,怕开口,怕实训,哑巴英语”“填鸭式”教学对学生以后的英语学习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无法提高学生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搭建新的实训平台,开拓大学生参加实训的新思路,将实训课程纳入教学体系已经成为改革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共识。

三、构建实训平台,强化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第一,英语语音实训。语言就是拿来用的,是交流工具。学习英语贵在交流,交流是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催化剂。教学理论与实践证明,语音掌握得不好,会直接影响记忆、听、说、读、写等多方面能力的提高,进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

英语语音实训课是一门英语专业实用性很强的重要课程,必须加强实训环节。《英语语音语调》课程从原来开设一学期、每周2节课将增加额外的英语语音实践课时和学生自主网上学习英语语音网络课堂的方式使得实践训课程教学总学时达到90%以上。同时开展多种多样的语音大赛,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达到具有较标准的语音语调进行流畅地朗读和交流的目的。

第二,英语视听说实训。听是说的基础,说是听的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应该是同步的,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必须把学习和习得有机地结合起来, 尽量加大语言信息刺激量,创设良好的语境,在实训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听说能力的培养。坚持精听与泛听相结合的形式,始终坚持以“听”为主的原则,慢慢掌握通过听去获取语言信息的语言学习方法。学生应先听取大意,然后再反复听取听力资料获得详细信息。听的过程中学会根据发音及语境来查找生词,扩大词汇量,培养正确的听力方法,使得语言能力在交际过程中得到了提高。

第三,泛读实训。听、说、读、写是有机的互相联系的统一体, 他们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而不是互相排斥的。阅读也是一种交际活动,是由作者和读者双方参与的一种潜在的信息交流。

英语泛读实训课属于技能训练课。其特征体现在“泛”与“读”两个方面。要让学生接触到多样性的语言材料和阅读语言风格不同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新闻等各类文章。同时,指导学生掌握各种阅读方法,从而提高理解的准确性,加快阅读速度;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逐步掌握系统的英语阅读的方法,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四,英美文学实训。鼓励学生阅读有关英美国家社会文化的书籍。英语专业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等,对英语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从英美历史、语言、文化发展的角度,介绍英美文学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文化思潮,文学流派,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使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发展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最基本的文化理论和批评方法,对部分在思想上艺术上有代表性、有影响的作家及作品进行分析、导读,使学生初步理解对英美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文学修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第五,英语教学法实训。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理论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又用来指导实践。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教学法实训,一方面可以将教学法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和技巧,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际,锻炼灵活运用英语语言知识的能力,培养自己的教师职业道德、协作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另一方面有助于发现课堂教学不足和空白,了解用人单位对员工的实际需求,使自己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时有助于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将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与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结合,将英语理论知识服务语言教学、英语技能训练与岗位实训,变英语语言知识的习得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养成。

综合实训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114-02

综合实训课程是以特定应用目标为基本内容,融合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于一体,教师事先设置应用场景并提出具体要求,由学生通过调研、分析、设计、操作等过程,自主完成的集中性训练课程,其目的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职业技能。综合实训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复习所学过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和树立严谨学风。综合实训课程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知识和手段来解决具体的问题,通过实训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因此,综合实训课程是本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目前,很多高校在组织实训教学时,只是单纯地强调形式上的结果,而不是从过程上去检验学生是否达到实训的目标要求,结果导致实训课程往往起不到应用的作用。计算机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其综合实训课程应更加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因此,如何做好计算机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是一个值得研讨的课题。

1 目前计算机综合实训课程教学采用的普遍做法

大多数高校计算机专业的综合实训课程一般在高年级进行,在学生学完所有的专业基础课程和相应的专业课程后,开设一定的综合实训课程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大体做法是采用集中训练的方式,在学校内部的实验室或实训基地进行,学生分组分课题由不同的指导老师负责指导,学生在完成训练后,写出相应的实训报告或总结,指导老师根据报告或总结评定成绩。也有少部分学校组织学生在校外的合作企业里完成综合实训课程的训练。

2 存在的缺陷

由于对综合实训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当前计算机专业的综合实训课程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2.1 实训课程目的不明确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实训通常是任课教师在某门课程结束前布置若干个题目,要求学生课后完成,尽管老师对实训题目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没有明确实训目的,实训题目针对性不强,学生对实训过程不很重视,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2.2 实训步骤不具体

多数教师缺乏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经验,在指导课程实训时,只事先给出了实训的题目和基本要求,不对学生讲解具体的实训步骤和方法手段,导致学生对实训题目不知所措,无法下手,造成学生对实训丧失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2.3 实训过程无监督

在具体实训过程中,由于指导教师主观上的不重视,放松对实训过程的监督,对学生不严格要求,导致一些学生在实训中“走过场”,甚至干脆利用便利的网络资源随意拷贝或使用别人的成果,这样,不仅达不到实训的目标,还对学术研究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2.4 实训结果无分析

在完成的课程实训任务后,许多教师只是单一地给出实训成绩,缺少对实训过程进行必要的分析与点评,也不组织学生对实训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学生的收获不大。

3 以项目为中心的综合实训方法

事实上,计算机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应当以平时的课程设计为基础。根据实训的主要任务选择合适的场所。由于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其实训内容主要有:硬件操作实训、软件应用实训、软件设计实训、文档整理实训等。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计算机专业综合实训应该是包含多种实训形式和实训内容的系统化训练过程。下面以计算机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课程综合实训为例,简要介绍一种新的综合实训方法:以团队形式,围绕拟定项目,在老师组织指导下,分工分步合作,逐步测评完善,最终完成整体实训项目。

3.1 项目综合实训方法理论基础

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综合实训过程可以分成三个基本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在准备阶段,教师宏观指导,由学生自主探讨确定选题和具体开发计划、确定成员组成、并拟定评价方法。分组时,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搭配不同层次的学生,既要激发多数学生的兴趣,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实施阶段主要是根据准备阶段的前期工作,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对课题项目实施具体开发。主要包括收集整理资料、需求分析、功能设计,界面设计、数据库设计、程序编码、程序调试、系统综合测试等。学生自主讨论,确定每人的具体任务,然后进行各模块的开发,最后集成模块形成项目成果。总结阶段是对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的工作行分析评价,不仅要对课题开发的质量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创新精神、开发进程进行评价。评价方式采取教师评价、课题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在评价过程中,要引导、鼓励学生进一步去思考、研究。评价结论要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肯定学生的成绩,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使项目成果得到升华。

3.2 项目综合实训案例分析

以中小型企业工资管理系统为例,其项目综合训练规划大体如下。

3.2.1 实训目标

实训完毕后,学生应具备信息综合管理及应用能力,能利用所学的软件工程知识、数据库知识和程序设计语言开发出各种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具体实训过程来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2.2 实训题目

中小型企业工资管理信息系统

3.2.3 实训要求

以某企业的工资管理现状为背景,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利用所学知识,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来统一管理中小型企业的工资,能解决企业工资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实训完毕后,要认真进行总结,撰写实训报告,整个项目实训时间2周。

3.2.4 课题项目准备

(1)成员组成及分工

每5个学生组成一个项目开发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协调本组各成员之间的工作。组长相当于软件企业里的项目经理,负责组织本组成员的工作分配,并积极将研发过程碰到的问题汇报给老师,取得老师的及时指导。指导老师负责宏观指导。

(2)其他前期准备

了解多个中小型企业的工资构成及发放方式,了解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税收制度。

3.2.5 课题项目实施

(1)做需求分析,提交需求分析报告,时间2天。

(2)系统硬件、软件配置,时间1天。

(3)总体方案设计,时间2天。

(4)模块功能及界面设计,时间1天。

(5)程序编码设计,时间6天。

(6)软件集成与测试,时间1天。

(7)软件文档书写,时间1天。

(8)软件验收,时间1天。

项目小组长统筹安排本组各成员的工作,合理应用资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整个项目开发。

3.2.6 实训总结

老师对软件系统进行质量评价,对项目开发过程进行评价,项目小组进行实训总结,小组成员自我总结。

4 项目综合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4.1 综合实训难度要求适当

在项目实训准备阶段,教师要参与学生项目讨论,把握实训要求,适时引导,不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题目要既不能过大、过难,也不能过于简单。对于具体题目,教师尽量列出可以检索的相关资源,如网站、论文、参考书等。要鼓励学生创新,禁止直接引用他人成果,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2 项目要联系实际应用

综合实训课题选择是否合适,是关系到实训成败的关键问题。选题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身条件,学习情况和实训条件。从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出发,从生产实际中选择课题。这种真实的课题,更容易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成绩较好同学可以附加一定难度的特殊要求,激发他们的挑战、钻研精神。

4.3 项目要全过程跟踪

教师应当实时掌握学生的项目开发进度。一方面是了解学生对项目的参与程度,了解项目难度对项目进度的影响,必要的时候可以适当调整项目计划。另一方面也便于实时对项目组进行监督和引导,并结合过程跟踪进行必要评价。

4.4 培养学生严谨工作作风

学生是实训的主体,指导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要鼓励学生设计多种项目解决方案,通过认真对比、分析,选择最佳实施方案。要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在设计过程中要不仅提倡独立思考的工作精神,还要针对具体问题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帮助,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5 结论

以项目为中心的综合实训方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具体项目研发过程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项目训练的学生,其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实践证明,这种综合实训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曲晓文,办公自动化专业综合实训教学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2(1).

综合实训论文篇9

[作者简介]斯庆(1978- ),女,内蒙古巴盟人,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项目计量与计价。(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161-02

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是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应用、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巩固和验证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一、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存在的问题

工程管理类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很强的“工程+管理”复合特点的、理论扎实和综合实践能力强的人才,该专业学生需要具备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工程经济和建筑工程相关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从全国各职业院校工程管理类专业建设及教学质量来看,目前均达不到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仅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而言,学生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具备的工程施工能力、项目管理和工程承包管理能力达不到企业的需求;学生的岗位知识、专业化与职业化要求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建议

(一)校企深度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以“校企合作、双向互补、合作共赢、共同促进”为宗旨,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让企业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专业实训的实践平台、保证学习和工作的可持续性,学生在企业导师和专任教师的指导下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真正做到校企双方的“双赢”。

(二)创建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师资队伍建设及提高教师团队实践教学能力是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点。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适应社会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专业教学改革目标,以“高标准选拔、多渠道培养”为原则,培养素质优良、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第二,编制可行的课程实训教学大纲和实习实训指导书。在指导书中详细列出实训要求、实训内容、专业基础工作、工作深度、考核标准,将实训的各项内容尽量量化,以便考核。第三,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实施校内外“双导师”共管制,即采用校内“导师”在课堂教学和网上跟进指导、企业“导师”对学生岗上指导;学生向校内和企业“导师”汇报实习、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训成果,并提交实训报告;专业及课程实训结束时召开总结评价会,最后结合学生自己的评价、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的评价,共同评定实践成果,完成职业能力素质考核和实践考核。第四,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建立实训考勤、答辩、评价和汇报制度,通过实训成果、实习日记、实训总结、考勤情况、实习单位鉴定、答辩、上交收集的实训现场资料和自评、互评结果综合评定实训成绩。

(三)加大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研究力度,注重培养专业实践能力

一方面,选取实践教学内容应考虑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首先,精选实践教学内容,使其与工程实践内容相衔接;其次,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性,保证实训内容相互之间的承前启后、由简入繁、循序渐进;最后,要求企业和学校的“双导师”带领学生真题真做,实现专业理论和实践的紧密对接。

另一方面,为了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今后的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加大校内工程管理信息化实训室建设力度,让学生体验全方位、实战式、全过程、参与式的实践教学方法,在学习中积累工程管理经验。

三、创建“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

(一)“四层深”综合实践能力训练及实施

“四层深”是指:(1)专业基本素质和技能培养,如公共基础素质课程、社团活动、专业讲座等;(2)专业基础技能培养,如课内实训和课程设计等;(3)单项能力培养,如认识实训、生产实训等;(4)专题设计能力培养,如综合训练和顶岗实训等。工程管理类学生应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注重实践。要提高实践能力首先要梯度地安排课内实训、课程设计、认识实训、生产实训、顶岗实训、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各实践环节;其次,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教授作专题讲座、综合案例讲座;最后,大力提倡大学生课外社团等活动。

(二)“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

“五种类”是指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考虑工程、管理、经济、法律、计算机和软件应用等五类知识的综合。实践中注重优化课程内容和实施时间的先后顺序,搭接各课程、融汇单个课程内容、贯通系列课程、融合不同体系课程知识(见图1)。通过设计单项能力训练、能力合成训练和综合能力训练等三个模块的设计将以上五类知识融入实践教学活动中。

“三步曲”是通过制定详细的实训教学大纲,完成从“理论知识―实践应用―提高综合技能”的任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见图2)。第一步,综合课程内容。通过课内实训、课程设计和实验实训教学实现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达到专业基础技能的培养。第二步,融合不同课程内容。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完成认识实训、生产实训、综合性课程设计(如工程管理软件、工程招投标、合同管理等课程)环节的实践教学来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使不同课程内容得到融合和运用,达到综合能力层次训练。第三步,融合专业知识。在顶岗实训、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中,通过由教师提供的实际工程项目作为设计和实训题目,达到融合专业知识的目的。

四、“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实施

“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主要通过课内实训、课程设计、认识实训、实验实训、生产实训、顶岗实训及课外实践教学环节,由简入繁、逐步深入地实施。

(一)实训教学的层次与内容

1.认识实训。这是专业入门的引导,是学生首次亲临施工现场了解和感知工程的活动。认识实训环节能够增强学生对工程实践的直观认识和感性了解、为后继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生产实训。这是在学习若干土木工程技术类和工程管理类等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课程基础上的实训活动,一般安排于第二学年。学生通过生产实训教学过程,能够参与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造价管理过程和质量管理过程等工程实践,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工程实践中,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3.顶岗实训。这是在专兼教师指导下,通过校企合作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进行的。该实训可利用企业人力资源、工程技术力量、机械设备及工作环境来完成专业实践教学任务和工程实践项目,通过此实训也能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实验教学内容

1.技术类实验实训。它涵盖建筑工程材料、工程力学、工程结构、房屋构造基础理论和施工技术等课程对应的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等。技术类实验实训环节是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要求,依托校内外实验、实训室实操完成。学生通过该项实训能够直接得到实验数据,与所学课程知识接轨,为后续课程和参与施工管理实践奠定基础。

2.管理类实验实训。它含编制工程进度计划及进度控制、计算工程量、确定工程造价、编制施工组织方案和施工方案、编制项目采购方案、进行项目评价、绘制工程CAD图、编制招投标文件、评定项目标书等实训内容。

3.综合类实验实训。它含有工程项目管理模拟、沙盘实训等,如工程项目组织、成本、质量、进度控制及招投标、合同管理等综合训练;在管理类实验实训教学的基础上,整合单项能力训练模块,结合工程管理基础理论、方法和手段实现合成训练,提高学生对各课程知识的综合认识。

(三)课外实践内容

课外实践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结合社会需求、学生兴趣和专业规划理论,在各专业教学计划的各个学期中安排的,主要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可以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参与工程实践、完成专题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教学质量调研等)、参与技能竞赛、在企业兼职等方式,从而培养学生职业道德、领导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该实践活动通过撰写专业论文、完成专题研究、编写调查报告、创新工作计划和完成总结报告等形式来完成。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专业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工程管理类专业“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表现。该方案能够实现学生在知识理论体系上从点到面的突破、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升,也是培养单项能力到合成能力再到综合能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综合实训论文篇10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虽然属于管理学,但其主干学科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管理学等三个,该专业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但是目前各高校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备,还未自成一家、各具特色,以致毕业生实践能力不突出,特色彰显不够,就业竞争力不强,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当务之急,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要达到本目标,就要大力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多层次、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曲靖师范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从2008年开办至今,已经培养5届学生,一直以来,我们不断加强和完善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实践教学体系的“硬件位”

实践教学体系的“硬件位”强调实验室建设。实验室是开展教研的硬件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一切教研工作就是空中楼阁。我们一直重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实验室建设。采购实验设备的指导思想是实验设备要先进、实用,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科研的需要。

该专业已经建成硬件实验室有2个: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室,通信与网络实验室有2个:计算机通信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信息管理类的实验室有3个:数字库应用实验室、信息管理与软件实验室、信息技术创新实验室。同时为适应当今云计算、大数据的大趋势,我们投资200多万建立了云计算平台。

这些实验室的更新及新建,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及科研的需要。

3实践教学体系的 “抓手位”

专业技能训练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抓手,在学生的整个大学四年期间,为了在不同学期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我们开展了贯穿大学4年的专业技能训练。

专业技能训练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抓手,专业技能训练的目的是根据训练大纲,我们应以项目为驱动来创新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1],提升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形成几大子抓手,再作专项的打造。

我院的专业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两个级别,一是课程设计训练,本训练以课程为依托,制定课程级别的训练大纲和测试方案;二是综合设计训练,训练学生综合能力,要求学生能灵活应用所学课程,完成一个综合性、设计性项目。

3.1 课程设计训练

“课程设计”一个多义词词条。它可以指“为掌握某一课程内容所进行的设计”[2]。课程设计是课程实验的高级环节,课程实验是提升学生立体实践能力的根本,课程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课程设计实验,我们在传统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开展课程设计实验,提升学生的课程综合实践能力。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有6门,分别是:Java程序设计、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及实验、管理学、经济学。我们针对这些课程,在编写实验大纲时,就要求编写课程对应的课程设计,设计方案要经过教研室的审核和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委员的讨论及审定。以审定通过的课程设计为依托,为后续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Java程序设计》课程设计为例,课程设计的目的:利用Java语言的语法特性,结合数据结构算法、网络知识、文件处理和数据库等知识完成综合题目的设计和代码实现,并培养锻炼分析程序、撰写报告等能力。

3.2 综合设计训练

综合设计训练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设计和开发一个小项目的能力。这些项目有“ERP企业应用”、“Oracle运维管理”、“大数据管理”、“Java Web开发”等,这些小项目的训练要基于几门课的知识和技能,如“Java Web开发”就需要学生综合数据库、数据结构、软件工程、计算机程序设计等知识与技能。

综合设计训练要与毕业设计区别开来,此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和掌握项目开发流程,同时锻炼综合应用所学课程来完成一个具体的小项目。

3.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技能训练安排

为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得技能分,我们规定,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的中级资格、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四级证书、思科(微软、ORACLE、华为、H3C或锐捷)的工程师级别认证、中级会计师,可获得3个学分;通过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的高级资格、思科(微软、ORACLE、华为、H3C或锐捷)的高级工程师级别认证,可获得4个学分。

4实践教学体系的“信息系统开发能力位”

本专业的学生要求具体一定和信息系统开发能力,该能力通过毕业论文(设计)来炼成。毕业论文(设计)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可以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练习。[3]毕业论文(设计)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技能整合,我院对毕业论文(设计)作重大改革,着力打造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分两部分,一部分在公司实习,同时要在公司完成毕业设计工作,余下的学生在校内完成毕业论文工作,为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经向教务处请示,允许我院结合专业实践性强的实际,改革本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改革思路包括三点,一是我院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以毕业设计为主,弱化对学生文本的要求,强化对实践动作能力的提升和检查,二是做好规范管理工作,制定相关文件,如:“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定”、 “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开发文档的撰写与打印规范” 、“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开发文档”等。

5实践教学体系的“校企合作位”

为提升学生的实习水平,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我们自2013年开始,与四川华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展毕业实习合作,该公司是一家集软件外包、信息服务、学生专业技能培训为一体的软件公司,在全国小有名气。学生参加校企合作实习有两种类型,一是为期三个月的专业实习,二是为期四个月的就业培训。三个月的专业实习分为软件开发方向和网络方向,软件开发实训重点是提升学生的软件开发实践能力和水平,网络方向的实训重点是提升学生的网络设计、实施、部署能力。

综合实训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以社会需要求为导向,为社会输送生产、经营的一线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校宗旨。在这一导向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在实训中拓展知识,为学生将来真正进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1 目前会计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近期,笔者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在社会中的需求做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研究分析,调查显示,目前社会企业在招聘会计人员时,一般都会有一条“要有工作经验”或“有会计师资格证”这类要求。但是应届毕业生,他们刚刚走出校园,这些要求当然不具体,给他们的就业带来压力。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会计实训教学中出现了问题。

(1)加强会计综合实训教育的目标的导向性。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我国目前有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致力于培养满足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素质的财会人员。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加强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即会计综合实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会计专业人才。

(2)培养学生对会计综合教学课程参与性和积极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设置会计综全实训教学的目的是加强培养会计人员的实践能力和积极动手能力,所开设的课程有会计基础、管理会计、财务分析等等,所开设的课程专业性都比较强,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满堂灌,由于理论知识本来就是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消化,会使学生感觉到此项课程索然无味。进而对其课程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3)会计综合实训教学比重较低。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的目的,就是进入工作岗位后亲自动手操作,来完成企业的财务工作。这同时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培养人才的目的。但是,据笔者调查发现,有很多院校不够重度会计综合实训课程,只是一味地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培养,致使大多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理论知识随口就来,但是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却很差,在进入真正的工作单位后,不能独立完成工作和解决问题。所以加强会计专业学生在校的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是势在必行,十分重要的。

2 应用型本科综合实训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流的本院校或重视科研型的本科院校重视学生的研究能力轻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与其有所区别。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但要完成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还应当适应加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拓展一下职业实践能力。来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和现代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2.1 加强会计综合实训课程建设的系统性

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的设置,必须要以人才的培养计划为依托,了解清楚现代社会和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应用型人才,让我们的学生具备哪方面的职业能力;再就是充分分析要想培养学生适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开设哪方面的课程和使用什么样的实训方法,才能达到要求。然后再确定实训课程的名称、内容和时间问题等。目前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实训课程主要有基础会计学综合实训、财务管理综合实训、财务会计综合实训、审计综合实训以及会计制度设计综合实训等内容。实训时间一般是在学生毕业实习结束后一周内,此项实习报告不仅对学生的实习情况做一个充分的总结,对于比较好的会计制度设计报告还可以作为毕业论文使用。

2.2 坚持编写会计综合实训的校本教程

要想使会计综合实训课程达到预期效果和目的,就必须要有与之配套的训练教程。财务会计综合实训教程编写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经济业务罗列出来的教程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符合教程标准的。要想达到该教程的编写要求,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使用某一企业在连续一段时间内的全部经济业务往来,以及使用仿真的原始凭证。(2)将基础财会知识和业务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融入到一起的同时还要涉到特殊业务的经济业务往来,体现出此课程的深度。(3)在分析设计每种产品结转的经济业务时必须要考虑到成本核算的具体要求。(4)税务申报业务亦要涉及到。(5)为了让学生练习利用财务的相关软件记帐的能力,需要提供财务软件以及初始化所需要的所有资料信息。最后,其它信息的编写也一定要有仿真性。

2.3 改革会计综合实训的教师考评体系

科学的开设会计实训课程,并且编写适应会计专业的教程不能完完全全保证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这不仅需要教师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只有这样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才能与现代企业中会计岗位紧密结合起来。那么老师工作的积极性是提高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部分,亦是会计实训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一定要改变原先的重视科研、轻视教学成果的传统观念。首先,在会计综合实训期间,工作量不能减少,甚至要在原有的工作量的基础上增加。其实对学生进行辅导的工作是非常繁琐的一项工作,前期准备材料、答疑解惑;后期评价和总结这次的实训结果。所以对参加实训的老师要增加相应的补贴,增加教师的积极性。其次,教学科研成果的结分要重视起来。老师的职称与科研成的结果是有直接关系的。目前大多数高校对论文或专著等科研结分比较高,而对编讲义和教材一般都不计算结分,所以一些院校不支持实训教程的正式出版,由于此种原因,使得教师不愿意花大精力去编写实训教程。所以将自编教材一同计算结分,会更能增强教师编教程的热情。最后,应该将在企业工作时间纳入教师教学工作量考核;第四,要改变传统的实训实践老师的做法。一般实践老师都是刚刚毕业的老师或者是参加工作不久的助教老师,没有多少的教授经验,自身的实践经验也不是很丰富,同时也缺少实践工作的经验,如果学生在实训中遇到困难他们有时也不能很好地解决,这样就会减少学生对于实训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综合实训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6-3909-02

1 我校建设网络综合实训室的目的及现状

当今社会对信息网络的使用程度越来越高,对它的依赖程度也随之越来越高。近几年社会对计算机网络建设、应用、管理、维护方面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同时要求标准也较高。能同时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熟练的动手能力的人才一直供不应求。

我校希望建设一个功能完善、能很好实现中专阶段网络专业课程教学的网络综合实训室,能在网络的组建、管理、设计开发、应用以及网络安全等层面给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实训环境,使得学生能在学校里就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网络人才。

2007年我校开始建设网络综合实训室,建成后立即投入使用,使得学生能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好的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实验技能。教师教学也能从中获益,使其成为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基地。

2 我校网络综合实训室建设方案

我校的网络综合实训室针对的对象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等所有涉及网络技术课程的学生,可以完成各种设备的配置与管理、维护及网络安全、互联网接入等实际操作,也可以完成其他各种网络基本技能训练。

网络综合实训室分为四个区域(如图1),采用六角岛式办公桌布局,共7个实训组。

每个物理实训组成为一个小岛,每个组配备6台电脑,可供6名学生使用。并配备一个小机柜,用于放置每组的实训设备,主要包括3个路由器和4个交换机,另外还有1台硬件防火墙、2个硬件VPN设备、无线局域网设备和VOIP功能模块,这些主要用于网络安全实验和网络管理实验,同样也可以用于科研。每个实训组就是一个VLAN,每个小组的机柜就是一个RACK,都由访问控制服务器RCMS(Rack Control Manager Sever)作为控制中心管理,学生直接通过IE访问本组RCMS进行实验设备操作。

实训室中还设置有一个核心机柜,放置中心交换机组、防火墙以及必要的服务器等。

为了减少直接在设备上多次插拔,在实验柜中将交换机、路由器的部分端口和PC机的全部接口都连接到配线架上。RCMS服务器通过八爪线和异步模块接口连接实训室中各种实验设备。利用八爪线连接每台设备的console端口,实验时也不需要进行控制线的插拔就可以管理实验设备。最后所有的实训室资源都可以由教师统一操控及调配,能得到很好的实训效果。

3 我校网络综合实训室建设的应用成果

网络综合实训室建成后,首先作为普通机房,我校目前计算机专业开设的几十门课程,都能在综合实训室中完成各类上机操作。

最重要的是,它主要承担网络专业课方面的实训。我校目前开设了的《中小型网络构建》、《网络综合布线及工程设计》、《网络测试与故障诊断》、《网络安全技术与实践》等多门网络专业课程。综合实训室建成后,能够在此实现专业课程中近百种实验的实际操作:

交换机基本配置、路由器的基本操作、OSPF单区域配置、RIP路由协议基本配置、广域网协议的封装、静态路由配置、跨交换机实现VLAN间路由、快速生成树配置等基础类操作;

防火墙的基本设置、使用防火墙实现安全的访问控制、利用风暴控制抑制广播风暴、利用分布层802.1x 安全网络接入、包过滤技术、QOS、防范攻击技术等网络安全类操作;

以及DNS 域名服务协议、FTP 协议分析、NETBIOS协议分析、RIP 路由报文结构分析等协议分析类操作。

其他诸如网站建设与动态网页制作及训练、数据库高级管理以维护技术、 .NET应用开发、软件测试与技术、电子商务软件开发技术、嵌入式开发项目实践以及相关各类认证与培训都能在网络综合实训室中得到很好的实践操作训练。

4 建设网络综合实训室的意义

网络实训室的建设,首先对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学校的竞争力都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1)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当前,许多中职学校由于缺乏实训条件,在计算机网络类的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使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目前我校网络专业开设的一系列课程,在学习理论的同时,都配以大量的实践。网络综合实训室提供了学生学习、锻炼、动手开发的可能,学生能够在这种“边做边学”的环境里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极大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如开拓精神、团队合作、服务意识、敬业精神等各方面的职业素质也得到了培养。

2)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我校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定位主要是面向中小型企业,负责中、小型局域网的组建与维护,网络设备的安装与维护、网站建设与维护、计算机的销售、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这些岗位技能,大多需要理论和实践相并重才能达到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网络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猛增,但是在供求之间有着巨大缺口。企业需要的是有网络建设和维护能力的人才,看中的是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沟通、协作等一系列的基本职业素养。但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专业所培养的学生普遍存在“理论不太多,实践非常少”的情况,特别在实际操作技能上,关于网络建设、配置、维护、管理等方面,严重缺乏实践经验。

我校网络综合实训室的建设,加大了学生的实践力度,使得学生有机会真正动手操作,确实提高了学生的网络技能和实战能力,使得学生在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拥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这些都使得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在将来的就业竞争中能有非常明显的竞争优势。

3)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通过网络实训室的建设,让教师接触到了许多前沿的网络知识的技术,提高了教师自身在网络技术方面的素养,也提高了网络理论和应用方面的教学水平。同时通过建设网络实训室,教师还有机会和一流的网络设备厂商保持密切的技术上的联系,从而能及时跟进国际上最新最流行的网络技术。对于我校大多数从高校毕业就进入中职学校教学的老师来说,这些交流和学习,弥补了缺乏足够实践经验的“硬伤”,使大家都受益匪浅。

综合以上种种收获,可见我校积极建设网络综合实训室是一项“立在当下,功在千秋”的工程。从目前的使用情况以及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结果是双赢的。当然,我们也在不断的总结优点以及不足,比如相对于丰富的硬件操作类实训,关于工程布线类的实训还不能很好的在综合实训室内开展,所以网络综合实训室的建设以及改进还在进行中,希望在不断的总结和提高下,我校的网络综合实训室能够越来越大的发挥它的用途,真正成为我校网络专业教育上的一块“基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