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合集12篇

时间:2023-06-28 10:05:42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篇1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各地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更是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难点。一方面,它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特征,[1]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好载体;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它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专门的教师队伍、缺乏成型的教学模式等,使得各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其中,教师问题成为制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瓶颈。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一个独立的专业,期待师范院校通过传统的“职前培养”方式解决课程实施的师资问题是不现实的;又因为它是全新的课程领域,该课程内容的广泛性及专业渗透、相互交叉等特点,对现有中小学教师而言,普遍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和完整的专业训练,因此,对现任教师的综合素质更是一个严峻挑战。是否能解决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问题已成为关系到该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笔者所在的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作为部级和省级“综合实践活动课”师资培训基地,先后承担了两期部级和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训任务,因而自己有幸接触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法,初步了解国内这门课程师资构成情况和教师的一些看法。现将有关内容简述如下,以便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师资现状

到2003年底,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已在全国的大部分地区推行,作为这次课程改革重要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在这些地区的中小学或多或少地开展着。那么,在这些学校中,到底谁在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指导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的素质又如何?这门课程究竟需要怎样的教师配备和素质要求?这些都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研究这些问题,不仅可以总结经验,避免误区,吸取教训,还可以为后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提供借鉴。

为此,我们在对部级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培训班学员个别访谈的基础上,重点对广东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员作了专题问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广东省36所小学中已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共有11所,占总数的1/3。其中,全面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有7所,部分地、零星地实施的有4所。那么在这些学校,谁在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统计数据见表1)?

表1 广东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师资情况



在“部分实施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最普遍的是班主任兼任,或者是科任教师担任;在“全面实施学校”,最普遍的是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同时担任,再辅之以其他人员(校长、辅导员、工会组长等);有专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的学校仅有一所。那么,不同来源的教师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他们的优势和缺陷在哪里,效果如何?现归纳如下。

1.单纯由班主任兼任综合实践活动课

班主任对于本班学生的情况较为了解,熟悉学生的知识结构、个性特点,容易找出全班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在活动的实施、评价阶段对学生的指导更为切实。另外,班主任在学生中的威信也较高,有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但是,班主任往往只是把综合实践活动课当作一门学科课程来教,有相当部分的班主任擅自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成了各自担任的学科课程。小学班主任大都是语文教师,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比较欠缺,难以保证按该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要求落实到位。班主任工作量大,精力有限,有时会造成活动开展与日常教学、管理上的诸多矛盾。此外,教师与教师之间缺少交流,学校领导不能充分重视,很有可能使该课程流于形式。

2.单纯由科任教师兼任综合实践活动课

由某些科任教师兼任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利于学科内容的整合,使探究活动较为深入,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性的特点。然而,由于孤军奋战,工作量大,没有其他人员的配合,科任教师不仅非常辛苦,而且在学科的相互渗透方面很难有效进行。学校没有相关措施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在管理层面缺乏统筹、指导。

以上两种情形往往出现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得不经常、不规范的学校中,其课程质量也不能得到保障。

3.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或专职教师)兼任,辅之以其他人员

此种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的来源与构成,往往是此项课程开展得比较规范、比较成功的学校。科任教师(或专职教师)、班主任各有所专长,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内各有分工,大家共同参与,再辅之以其他人员,这样,各科教师的知识结构可以互补,资源可以进行整合,得到最优的开发和利用。在此类学校中,通常校长对综合实践课比较重视,有的学校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由校长亲自担任课题负责人,并建立起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制度等等。

值得指出的是,逐步配备综合实践活动课专职教师,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在相关的骨干教师培训班讨论中,有教师认为学校非常有必要配备一些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这些教师需要接受系统的专业化的培训,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利于该课程的顺利实施,真正实现课程目标。

概括来说,当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难以满足该课程的需要。问题集中在:教师来源单一;配备不尽合理;缺乏专职教师;教师素质与课程需要不相适应等。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问题既涉及“谁来上”,即教师的来源和配备的问题,更涉及“怎样才能上好”这样一个对教师的素质要求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性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参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一门学科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征。任何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一门具有知识体系的学科来“教”的做法,都不符合该课程的基本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主张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对客观事物和自己生活的感知与直接认识,更注重学生的个人感悟与个性化知识的发展,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能以书本和教室为中心,不能以获得系统知识为目的,不能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但这并不排斥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必须承担的指导、组织、管理的责任,发挥主导的作用。

在这样一门全新的课程形态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开发者、参与者、管理者、协调者、评价者等等,[2]这种多重的、丰富的角色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素质要求。

在调查中,当问及“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需要哪些知识、能力和个性特点?”时,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特点才能胜任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详见表2)。

表2 综合实践活动课任课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个性

由此可见,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多方面的能力及开放的、良好的个性特点,它与传统学科课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相比,更注重知识的综合性,能力的多样性和实践性,以及课程意识的开拓性。如何尽快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的素质,完善他们的素质结构以适应该课程教学的要求,已是摆在新课改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问题的基本策略

要使教师适应目前中小学普遍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需求,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展,亟须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师资的水平,保障其可持续发展。为达此目的,当前需要在教师的选择与配备、培训与提高及教师的专业发展三大方面提出可行的建议及操作策略。

(一)从实际出发,优化配置教师资源

学校合理地选择和配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实施的有效保证。各地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利用好已有的教师资源。例如可以先从学校已有的教师队伍中挑选出能胜任这门课程的教师;也可以在自愿的基础上,选择在某个领域内有钻研,具有某项特长或技能的教师来担当。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多样化与综合化特点,期待由一两位优秀教师来担任这门涉及四大领域内容的综合性课程是不明智的。更因为综合实践活动空间的广阔性和时间的延续性,仅由少数教师或专职教师承担全体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任务,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如何配置现在的教师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师资的最佳配备组合为:专职与兼职并存,班主任、科任教师共同参与,学校其他人员协助。这样,各学科、各类型教师的资源可以进行整合,以达到优势互补,使现有教师资源得到最优的开发和利用。

另外,由于综合实践活动需要跨出校园,走入社会进行实践活动,学校还可以利用社会教育力量,聘请一部分学生家长、有关领域的专家、校外辅导员,甚至政府官员等,作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校外指导教师。

(二)着眼于校本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很多,包括系统培训、课题合作研究、自主探究、校际观摩研讨等等。但最有效的应是校本培训,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决定的。它的实践性、生成性、开放性等特点都要求教师在亲身的教学实践中生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而校本培训恰恰是基于学校情况,针对教师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以问题解决为目的的培训。

教师的课程观念、认识以及实施课程的能力都是通过学校教研工作来落实和提高的。在校本培训活动中,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决策、行为及由此产生的效果进行审视;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成立课题组,相互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在交流、研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聘请有关专家作为校本培训的顾问或导师,指导学校开展此项工作。某些课改实验区中小学的实践表明(如深圳市南山区),校本培训是自主的、反思的、合作的、高效的,它必然成为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素质的基本途径。

(三)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制度,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

仅靠理念创新,新课程不能持久。只有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各科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应包括以下内容。

1.明确组织机构及其职责分工。建立起“学校──教研室──年级──班级”管理流程。要有校级领导分管此项工作,再在教研室一级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各年级组成该课程的教师指导小组,做到参与人员各司其职。以便活动开展过程中各方面资源的统一调配,在组织机构上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

2.健全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例如教师评价制度,应把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教师工作考核评价中,与评优晋升挂钩,甚至有所倾斜(考虑到这是课改中的新生事物),以便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来。另外,学校也要建立教师和学生使用学校设施、设备(如图书馆、电脑室)方面的制度,以激发教师参与该课程的热情,保证课程的持续发展。

3.完善教师的学习和教学研究制度。学校有责任为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力所能及的条件,如制定教师培训、教研工作、外出学习等制度。使教师的教研、培训、进修规范化,做到有章可循,从而促进教师的不断成长。

4.吸引或委派优秀教师进行教学指导。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中考、高考中尚未体现,某些中小学领导确实存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采取应付的态度,在师资配备上,把不能胜任学科教学的、各方面素质相对较差的教师调任综合实践活动课。必须指出的是,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它不仅无法达成该课程目标,而且有可能使整个新课改的亮点消失。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篇2

有的课题内容华而不实,为研究而研究,为功利而研究。主要表现在有的课题大而不当,离学生的实际需要很远,学生很少有实力有精力去完成;有的课题弄虚作假,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大搞形式主义;有的课题研而无效,研究价值不大……久而久之,学生的研究兴趣大受影响,研究的效果也可想而知。

反思:“选题”是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活动的灵魂,课题的选择、确定直接决定了课题研究的方向和命运,甚至影响到整个课题研究的成败。因此,如何准确地提出一个问题或确定一个研究方向,往往比着手去研究它更为重要。

策略:师生共同选题,找准研究目标。

小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开放的、灵活的、多样化的,它体现着对社会生活、传统文化、自然环境的研究,应从“小”处着眼,立足于一个“真”字。笔者觉得应把好以下四个原则。

1.宜小不宜大。老师指导学生选择课题时,更应注重来自生活中的细微问题和猜测。如“零用钱调查”、“食堂浪费调查”、“近视调查”等,都和学生的生活细节有关。小课题研究应避免“大而空,大题小作”的弊端,宁可做到“小而深,小题大做”,使研究为学生现在和将来的幸福生活服务。

2.宜近不宜远。小课题研究要着眼生活。“生活即教育”,我们在选题时要从学生自身的真实生活世界入手,从学生成长的需要出发,做生活的有心人,提出一些问题,一起开展活动,一起收获成果。如学生选择的“变废为宝”、“小水果,大创意”、“校门口的交通安全”等小课题研究,非常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宜浅不宜深。选择课题要从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出发,量力而行。如我校开展的“同龄人的零用钱”、“塑料袋的利与弊”、“饮食与人体健康”、“小学生上网利与弊”等小课题,学生能研究,也乐于研究。

4.宜新不宜旧。在课题的选择上,应当关注社会的焦点及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尽量避免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是已有很多人研究的问题。比如说,在“手足口病”高发期,“手足口病”影响着我们正常的工作与生活,我们可以以这个为例,对“手足口病”这个专题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可以包括“手足口病”是一种怎样的疾病?“手足口病”研究的进展情况如何?新闻媒体做了怎样的报道?等等。这样的选题对学生来说更具有挑战性和研究价值,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现象二:课题研究越俎代庖

有的小课题研究为了聚拢上级领导或者社会的“眼球”,在实施中教师跨越推进,越俎代庖,包办代替,一味地苛求小学生去搞像模像样、有板有眼、五脏俱全的研究活动,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一味地追求形式的新潮,花样的翻新,呈现的完美,而置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角”于不顾,忘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

反思:对于小学生来说,小课题研究的方向和研究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意识和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主动探究的欲望,为研究性学习的推进开个好头,积累感性认识,打牢基础。

策略:亲历探究过程,培养研究能力。

我们要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自主,引导学生用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篇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1-0071-05

一、课题研究目的、意义与概念界定

(一)研究目的

1.在大样本调查在职者职业语文能力运用现状并进行实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因素与建模分析揭示职业语文能力的内涵。

2.依据职业语文能力的培养规律和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就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何设计”以及“怎样实施”提供路径。

3.构建适应职业语文能力提升的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模式及评价方法,推进职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研究意义

1.理论价值。一是填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职业教育领域实施的研究空白,深度挖掘职业语文能力的内涵,探索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何设计”以及“怎样实施”的路径,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实施与评价体系,进一步丰富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研究。二是根据职业语文能力的内涵要求,构建职场语文能力提升体系,研制与之配套的提升课程,促进职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职业院校的广泛实施。

2.实践意义。一是就企业而言,对目前在职者的职业语文能力的实然状态进行科学研判,揭示职业语文能力的内涵,提炼概括企事业单位员工的职业语文能力要求。二是就职业院校来说,依据职场语文能力的培养规律和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构建适应职场语文能力提升的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模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3.推广效应。一是实现认识纠偏。改变基层职业学校及语文教师只注重语文学科课程教学而忽视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片面认识。二是促进质量提升。使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得以常态化,切实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三)核心概念

实践,指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实践活动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实践工具)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实践活动与语文学科活动的整合。它是以学生的兴趣和语文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已被纳入到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语文课程中。它不仅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而且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以导向就业、创业为主,教学内容以指向职业文化为主,教学方式以创设教育情境为主,教学过程以突出实践活动为主,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研究背景

一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困境。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与生活、与社会、与其他学科相割离,语文综合性学习还是薄弱环节,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认识不到位。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学习的补充和附属,淡化和削弱了综合性学习的地位。二是资源不丰富。过于依赖语文课本,将教材中的内容作为学习开展的唯一资源,缺乏课程开发意识,不去或不愿联系学生生活、联系社区和学校的实际来开发学习资源。三是指导不得法。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知之甚少或不得而知。在日常的教学中,或是很少有组织;或是在组织的过程中,非语文因素的介入过多;或是对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方式把握不准,有的就上成阅读教学课;或是把语文综合性学习放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师放任自流不加引导。

二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改革的新趋势。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整体性特点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发展的直接原因。科学语言观的核心是承认语言及语言学习具有自然性与人文织的特点。只有唤醒机体的整体性,充分发挥耳、眼、口、手、脑等器官的功能作用,才能形成整体性的语文机能和综合性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学要加强语文学习和生活的联系,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丰富语文学习的资源和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这也是母语教育课程的世界性教改趋势。

三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语文综合素质的新要求。在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从学业成功走向职业成功的过程中,母语教育及其语言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对于正在接受专业定向教育的职业学校学生来说,不仅要学好专业技能,而且要注重行业通识技能以及为所有行业都需要的,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能的培养,其中“与人交流”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八项关键技能的首要技能。

二、研究程序

(一)研究设计

本课题研究以职业学校语文学科为依托,从问题出发形成思路,以问题为中心内容,以活动为主要形式,按照“思考—认识—做法—探索”的路径,就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研究,从初始动因、认识动因、现实动因、专业动因等四方面进行分析,在此背景下提出本课题研究的范围、目标和内容,梳理出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方法及研究资料的获得与整理的基本情况,明确课题在理论发展、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等三个研究方向,重点阐述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创新探索之举和亟待深度挖掘之处。

(二)研究对象

职业院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是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风格、知识储备等因素以及职业教育语文课程组元的方式,处理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设计与活动实施的内在关系。因此,本课题的研究范围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内容。遵循与自我、与自然、与社会等内在逻辑联系,按照“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职场”的活动方向,确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指向:独立自主的研究性学习、和谐共处的社会实践和精彩纷呈的职场活动,并可以融合的形态呈现。

2.形式。依据人类活动的游戏、学习和劳动等三种基本形式,结合活动的内容选择活动的类型,并设计与之匹配的活动实施模式,设计综合实践的“微型课题研究型”、“情境模拟演练型”、“社会实践活动型”等模块。

3.结构。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的不同学习时段,兼顾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风格、知识储备等因素,形成序列化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模块,以便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

三、研究结论

(一)运用因素分析法揭示职业语文能力的结构与内涵

就字面意思分析,“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课题应该包括“设计”与“实施”两个部分。就深层意义分析,“设计”与“实施”两个部分仍然属于手段和工具,其最终指向是语文能力的培养。因此,进一步挖掘语文能力的内涵,是本课题在认识层面上的探索重点。本课题从要素和结构模型两个角度厘清了职业语文能力的内涵及构成。

1.语文能力的因素分析:记录与沟通的符号体系

符号(文字、语言)、意思、对象构成语义三角关系,符号(文字、语言)、语音、字义构成字义三角关系,符号(文字、语言)、语音(字音、句读)、句义构成句义三角关系等。从思维借助语言进行表述出发,语言所表述的内容就是思维的内容,认为语文能力应包括外部的言语能力和内部的思维能力。一是外部的言语能力,包括下列因素:必要的语文知识、适度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言语技能;二是内部的思维能力,包括下列因素:科学的思维方式、深厚的文化素养、必要的礼仪修养。

2.语文能力的模型分析:记录与沟通的符号运用

语文能力的内核是内部的思维能力,但是内部的思维能力是内隐的,无法直接测量的。语文能力的外在表现是外部的言语能力,但是与内部的思维能力不同的是,外部的言语能力是可感和可测的。然而,仅就外部的言语能力的语文知识、言语积累和言语技能等三因素看,将语文能力简约为最直接的、最为能动的言语技能的判断也就易为人们所接纳。所以,尽管有很多人对从单纯工具性目标即读说听写的层面来理解语文能力提出质疑,但作为易为人感知,也便于把握和测量的却是表现在人类交往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3.职场语文能力的建模分析

按照系统论的观念,每个个体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一个平衡的系统发生打破平衡性的变化,则必须从外部获得能量和信息。所以,听、读是外部的能量和信息获得手段,说、写是系统为了保持平衡作出的输出性应对。调查显示,不同职业类型中的语文能力的表现尚且差异较大,具体到岗位分工中,职业岗位上的职业语文能力的构成与表现,将会更加复杂。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工艺的更新等还会发生新变化。假设职业语文能力中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但因其他变量(不同的国籍、不同的人、不同的受教育程度、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岗位甚至是具体到不同的事)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变化,则听、说、读、写等四者之间就会发生图示的变化。(如图1)

建模中听、说、读、写四个坐标点的坐标,是以5分制与能力测试的分数成绩换算而来。如果四个坐标点,若其中一个因素因其他变量的影响,哪怕是一点细微的变化,则理想状态下的正方形就会变成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职业语文能力的综合能力即为变化后的四边形面积的大小,面积大的,即为职业语文综合能力较强;反之,即为较弱。

(二)运用行为分析法构建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行为分析法是以人类行为学原理为基础的对人类行为进行分析研究的一种科学方法,主要是按照任务分解确定的顺序来设计活动的步骤,后按设计的方案组织实施。

1.整体思路

依据行为分析法的要求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实践活动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分解涉及两个关键:一是活动任务的繁复程度,二是活动过程的顺序确定。关于任务分解,可以根据活动中相对独立的模块组合的可能性而定,任务数可多可少。总体要求是化繁为简、变难为易。(见图2)

就过程顺序来说,主要有线性和非线性两种。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过程顺序的确定,可以按活动过程或者行为要求选择下列排序中的一种。线性分解:凡部分之和可以简单地等于整体的实践活动,均可以采用线性式排序的方式展开。非线性分解:凡横断活动,且分解后的各个项目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实践活动,一般都按照非性式排序的形式实施。

2.行动路径

广义地说,思路就是人们思考某一问题时思维活动进展的线路或轨迹。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行动。寻找正确做事的正确思路,就是运用专业知识诊断、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思考各种可能的行动方式,并评估行动及行动会达成结果的过程。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的实施思路主要有群体协同实施、个体独立实施、群体与个体混合实施等类型。

3.实施模式

根据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风格、知识储备等因素和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组元的方式,语文综合实践可按以下三种模式组织实施:一是微型课题研究型,主要针对职业学校语文课程中的“基础模块”设计——从学科延伸中筛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以“问题即课题、对策即研究、收获即成果”为基本理念,通过搜集资料、合作探究、总结评价等步骤,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基本步骤为确立课题搜集资料合作探究总结评价。二是情境模拟演练型,主要是针对职业学校语文课程中的“职业模块”设计——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境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从相关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活动项目,模拟职业情境,选取活动内容,组织综合实践,在活动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基本步骤为设计活动项目模拟职业情境设计活动方式组织模拟演练。三是社会实践活动型,主要是针对职业学校语文课程中的“拓展模块”设计——针对社会生活和相关行业中的重要问题,设计活动项目,确定活动内容,开展综合程度较高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基本步骤为发现问题设计项目确定活动开展实践。

(三)采用层次权重分析理论来建构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指标体系

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与分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应对指标进行层次、类别的划分,用多极综合评判加以解决。参照“投入—管理—成效”的模型构建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指标体系。召集已经在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职业院校、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和职业教育教研机构以及行业企业参与的指标体系研讨会、座谈会,采用头脑风暴法确定相应的权重。

采用美国运筹学家沙旦(Satty)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层次分析法,对方案的多指标系统进行层次化、结构化决策分析。这种方法是把复杂的系统进行分解,把多目标多准则的决策问题划分为多层次单目标再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来解决问题,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

基于上述评估模型,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指标可以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选择观察点。通过评价量表、成果展示、反思总结等形式构成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体系。指标体系的框架由三部分组成:准备阶段的评价量表、过程阶段的评价量表、结果阶段的评价量表。评价阶段要用编制的量表,定量分析,并描写趋势。

四、分析和讨论

(一)分析

1.通过职场语文能力现状的企业调查发现,语文能力是职场能力中的关键能力,构成了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指向。职场语文能力与职业岗位类型紧密相关,不同岗位以及所面对的对象不同,其职场语文能力的要求各有侧重,但对语文能力的提升需求具有同等重要性。基于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的需求,构建以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质为目标,提高学生以职业为导向的、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职场语文能力实践体系。

2.针对职场语文要求研制训练课程,确保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遵循职业教育与职场员工的成长规律,以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与人相处(共生)和学会创新为依据,以职业为导向,以职业活动为主线,构建职业意愿表达、职业行为呈现、职业愿景抒发、职业信息传递、职业品牌推介和职业权益保护等模块化的语文能力提升体系,以期提高职场员工的全面素质、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讨论

1.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需要将学习与工作角色联系起来。职场语文能力是语文能力在职场中的具体表现,托举并显现一个人职场能力高低的则是这个人职业语文能力的优劣,因为职场中的成败往往由微妙的个人品质及与之相关联的言行举止所决定。因此,课题研究者主张将语文学习与工作角色联系起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职场语文能力提升的“学习领域”。

2.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需要将学习情境与工作情境结合起来。学习情境设计所反映的学习任务能够展现真实的职业工作情境。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至理名言从口头走向实践,语文学习的书本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的有机结合,语文学科与其他课程的有效沟通,从而真正使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变得实用而又鲜活。

3.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需要将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结合起来。学习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依据终身学习理论,学习是工作的核心,是劳动的新形式;工作是学习的深化,是学习的新平台。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必然要体现课程目标与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一致性,所培养的对象最终要走向生动多彩的职场世界,并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

五、建议

(一)加强对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保障性研究。保障体系包括内部保障和外部支持。内部保障主要有打造“集智式”的指导团队、提供必要的活动经费。外部支持主要有舆论和理论的支撑。

(二)加强对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制度及相关量表的研制。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从活动展开的主要环节和实施要求出发制定系统的实施方案及评价量表,对如何实施、怎样操作以及评价等作出规范。

On Lesson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hinese Integrated Practice

Activities in Vocational Schools

XU Jian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篇4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03-02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面临的人才培养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目标逐渐在教育培养中体现出来。为实现这个目标,我国的基础教育开始实行实践课的改革,特别是在农村学校中更是加大了实践的力度。但是由于实践课的特殊性,它没有相关的教程作引导,也没有可以借鉴的模式,并且也没有相关的老师负责这个模块,所以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着很多的难度以及问题。

一、综合实践活动在农村学校实施中所面临的问题

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在2001年6月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试行)》规定:“要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的课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距今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已经过去了多年,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农村学校的实施更存在着很多问题。以下是具体的探讨:

(一)教师没有足够的课程时间来开展综合实践课

目前为止,学校的教育主要是为了应试教育而开展的,所以很多学校没有将综合实践活动放在教学大纲中进行规划。在对于综合实践课的开课时间设置的并不多。但是就综合实践课的性质来说,它所包含的内容是非常多的,主要是强调学生的参与主动性,教师在设计综合课程内容时,就会体现出学生为主体的内容,这就会占用更多的课堂时间。所以,对于本来课时就不充足的综合实践课更是一项考验。

(二)综合实践课的内容的复杂性影响到具体方案的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以及社会实践、劳动以及技术教育。它是强调通过实践课来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精神以及实践能力。但是因为综合实践课程自身的复杂性没有合理明确的解释,所以具体的操作上很困难。

(三)教师在综合实践课中的定位不准确

这种现象具体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完全取代学生,成为了综合实践中的主角,而学生仅仅是活动的配角,没有实现综合实践课中学生的主导地位。另外一种就是,在实践课中过分的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教师在实践课中的指导作用。主要是,让学生自由的去活动,没有进行指导,使得实践活动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从而影响了课程的实施效果。

(四)农村实践课的师资力量不够

农村学校中普遍都存在师资不足的情况,而且学校都是强调一切教育应该围绕考试来开展,同时在农村地区对于综合实践课,老师和管理者的认识程度不够,所以没有建立合格的教学团队;同时因为教师评核的指标,老师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教师不愿意承担该项课程的教学,所以当前没有专职的综合实践课老师。

二、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应对措施

(一)学校的管理者应该重视综合实践活动,将其纳入教学大纲中

学校管理者应该将综合实践活动安排到教学大纲中,并开设专门的课程,以及聘请专业的老师来实现实践课的发展。同时可以进行相关的研究,将课程的课题具体化,从而保证课程内容具体化。另外一方面,学校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二)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因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很高,所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首先要保证经费充足,可以给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更好的教学配件设施。但是,目前农村中所存在的问题,就是设施设备严重跟不上教育的发展,教师的教学仍然是传统的黑板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所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首先就因该加大教育投入,创造一个好的教学环境。

(三)开发多样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教育改革体制下的新概念。在课程开展中,如果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持,那就没办法实现课程的开展。课程资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校外,一类是校内。但是农村的学校中,校外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没有公立的图书馆、博物馆也没有网络资源。所以在面对这些挑战的时候,学校应该重点对校内以及校外资源进行开发。在实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可以将比较近的学校组成一个片区模式,然后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也可以与城市联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三、总结

在农村学校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非常有利于促进农村学校的特色建设,同时也有利于开阔农村孩子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以及独立实践能力。但是因为农村学校的一些客观条件,使得具体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非常的难,基于此我们更应该努力。

参考文献:

[1]周斐.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及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篇5

我们在实施小学科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整合“主题式探究学习”时,基本操作模式可分五个阶段:

1 确定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综合知识的有机结合,其核心是要求学生亲身经历,最大限度地参与活动过程。教师在选择活动的时候会考虑内容是否能够很好的实施、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度和参与度。而小学科学教材中许多内容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将这些问题收集系统化就可以当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个主题内容。

如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从蚕卵的孵化――蚕的生长变化――蛹――蚕蛾,学生需要经历半个学期左右的探究。在这段期间学生有许多新的发现,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如蚕宝宝身体发绿了怎么回事,蚕一生脱几次皮,如何抽丝,怎么区别雌蚕蛾和雄蚕蛾?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科学课上生成的,学生都非常好奇、感兴趣。但对每星期只有两节科学课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担,所以科学探究中会出现时间不够充裕的问题。假设让这些科学探究走进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内容上和时间上作统筹的安排,就会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没内容和科学时间不够充裕这两个问题得到比较好地解决。

2 拟定方案

主题确定后,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围绕主题讨论提出要研究的问题,从中筛选和确定子课题;然后根据研究兴趣,划分活动小组,并讨论和拟订活动实施方案,根据爱好确定研究小组,组内共同制定活动计划方案,完成任务分工。

活动方案中一般包括小组名称、组员名单、指导教师、活动步骤、活动分工、预期成果、成果表达方式等内容。

3 快乐探究

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按照课题探究的研究学习方案,分布展开具体的研究过程。具体研究过程的活动包括调查、观察、文献检索与搜集、实验、资料或数据统计处理,以及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等方面。同时帮助学生解决产生的问题,激励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3.1 科学老师和综合实践老师指导力量的整合

各班将拟定好的活动方案交教导处审核。教导处根据活动内容、教师的学科特点、个性特长安排指导任务。如对蜗牛的观察研究活动中,科学老师主要负责上方法指导课。观察蜗牛的身体,运动方式,怎么观察研究蜗牛的吃食和排泄以及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科学专业知识。综合实践活动老师主要负责带领学生按计划展开探究,指导整理研究中的资料。但这些方法指导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在活动的任何一个阶段,只要学生有需要了,教师就要及时进行指导,以推动学生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范围、实施程度、实施效度,主要取决于这一课程的指导教师。形成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要求相符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师资配置模式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力量进行统整,使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师资不足或教师专业指导不够的现象有所好转,发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2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时序与科学教学的整合

新课程条件下的科学教学,非常强调灵活性、创造性地应用教材。因为科学本身具有灵活性,这就为科学课程教学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衔接创造了条件。如浙教版小学科学三上《植物的生长变化》就可以结合植物园里植物生长的情况穿插在其它单元之间教学。从活动的开展情况,从教学的实施效果来看,两者整合以后的教学效果大为增强。

4 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评价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将研究成果以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全班展示汇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渠道。通过交流,师生共享实践活动研究的成果,分享成功的快乐,分析失败的原因。在交流与评价中,学生增加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学会了其他同学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发现了自我,欣赏了别人。

5 总结反思

成果展示不仅是成果分享、经验交流的过程,也是小组成员向老师、同学学习请求指导、商讨问题的好机会。所以,在成果展示与评价指导课后,教师要注意活动成果展示和评价课的后续思考,要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老师和同学提出的意见,总结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经验教训,搞清自己还没理解的一些问题、在科学研究方法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所得到的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

学生将在反思中“学会学习”,教师也将在反思中“学会教学”。活动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以理性的方式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效率,创造性地实施课程,为今后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 王磊翻译.中小学科学教学―基于项目的方法与策略.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

[2] 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篇6

——访综合实践活动课一线专家姜平本报记者张圣华 姜平,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教研员,综合实践活动项目负责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湖南师范大学中心兼职研究员,湖南省课改领导小组省级课改专家组成员。 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经验先后被《人民教育》和中央教育电视台专门报道和介绍。编辑出版有《体验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探索》、《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管理与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学生用书系列)》等多本综合实践活动专著。在理论中的建树和在实践中的摸索,使姜平对于我国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问题和出路有着清醒的认识。记者日前就有关问题采访了他。 记:目前,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情况怎样?您对这门课程主要有哪些方面的研究? 姜: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课程,其理论需要我们探索者在实践研究过程中不断地总结与构建。自从2001年秋季,该课程在部级实验区实施以来,这门课程的理论研究可以说已经有了初步成效。首先,《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讨论稿)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目标、价值、实施的基本原则以及管理评价的基本理念进行了阐述。通过在实践中的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理论也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其中就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设计与具体化、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方法论、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的各阶段及教师的有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综合实践活动区域性整体推进、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培训、综合实践活动公共关系处理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并总结出了丰富的实施经验。 关于我个人对这门课程的研究情况,实际是运用行动研究的方式,不断发现该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遇到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通过认真地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产生研究的主题。如,上述有关十几个专题的研究,都是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后,开始研究的。 目前,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因为,我在调研中发现由于指导教师对课程理念的把握欠准确,在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如,课程内容窄化倾向,自然、社会、自我作为探究内容的三个向度不能受到平等的对待和相同的重视。“自我”领域的主题,如,“理想自我”、“合作与竞争”、“生活经营”等更具生命意义和生活价值的内容被丢弃;课题选择过分社会化、成人化,与学生思维及知识水平不相适应;活动过程中预设过多,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凸显,问题意识没有孕育的空间;过程的忽略,过程中教师自我思考与体念的忽略,教师说课的过程呈现有余,理性思考、自我反思不足;学生过程中情感体验的忽略,忽视学生探究过程和探究过程中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背离研究性学习的价值追求。指导策略的缺失,如,行为指导不具体、欠规范,给予性过强、生成性不足,过程与方法的指引缺乏、目标的细化分解不够具体、缺乏对学生研究深度和实质性体验、感受的引领等。更具体的问题是,2004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中考综合素质评价,如何进行?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研究解决。 记:我国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您认为要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姜: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国部级实验区和省级实验区的领导和教师都以极大的热情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并在实践中进行了认真探索。但是,作为一个亮点,其实也是实施难点,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其中有教育行政层面的、有教研部门的、有学校层面的、有教师层面的,也有社会、家长方面的问题,总之,是个系统问题。 教育行政部门方面,全国大部分地区没有及时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政策,如,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的职称评定方式与程序,确定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工作量计算的基本标准等。教研部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教研员不能及时转变职能,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扎扎实实地扎根学校进行基于具体问题解决的研究,缺乏对学校、教师进行专业引领的能力。 学校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这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学校没有及时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相关保障制度,不能通过制度的重建,来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其二,部分学校不能按照国家课程设置的规定课时安排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被学科课程挤占现象严重。 指导教师层面的问题更多,主要表现为,许多指导教师缺乏接受系统培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把握不准,导致指导学生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如,有的以学科课程的实施方式在教室“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的则放任自由,缺乏具体指导和行为规范,使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流于形式,其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在实践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能力,在实践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与体验等方面的目标难以达成。 要真正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作为一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研员,谈谈个人的看法。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相应政策的支持系统,尽快明确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职称评定的方式与程序,确定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工作量计算标准,制定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制度及对学校的评价制度;作为教研部门的教研员,要及时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给学校、教师提供专业引领,同时,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的培训;作为学校,要在认真落实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尽快建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适应的保障制度,在学校建立教师指导行为的基本规范,如,活动准备阶段的教师指导行为(提出问题,形成活动主题的指导、制定活动方案的指导行为、必要的活动资料与活动工具准备的指导等)、活动实施阶段的教师指导行为(进入活动情境的指导、方法实践的指导、搜集与处理资料的指导等)、活动终结与交流阶段的教师指导行为(活动结果总结的指导、活动过程总结的指导、活动体验总结的指导、表达与交流的指导等)。建立教师指导行为的基本规范和指导行为常规,增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促进学校制度

文化的建设。作为指导教师,要加强新课程理论学习,在探索有效指导策略,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记: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一个统一的“教材”,现在全国各地流传着各种各样的“资源包”,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姜: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上讲,是不需要“学科化”教材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靠我们自己去开发,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实际的情况是,全国目前各地开发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各类“资源包”或“学习手册”,据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郭元祥教授搜集和统计,此类“资源包”达27种之多。有的是由省地市教研部门组织编写的,有的是由研究机构或社会人员组织编写的,而且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就是把1992年以来编写的活动课的教材改头换面通过行政手段推向学校。我认为,教师需要的学习资源包,它应为教师提供方法指导、为学生提供背景资料、为学生活动提供方法引导。要避免教师与学生围绕这些“资源包”在教室里“讲”或“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状况。 总的说来,应把握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方面,要突出实践性。运用调查、采访、观察、实验等行为动词,避免课堂化的行为动词。如画一画、说一说、查一查、想一想;避免课堂化主题,学生不通过社会实践就可获得答案、教师在课堂上就能操作的主题。 另一方面,要体现综合性。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本身具有综合性。以融合的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指定要素,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融合为一个整体,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基本要求。 此外,还要注重开放性。如对过程不要规定太死;要关注生成性:处理好预设性和生成性的关系,允许学生的研究偏离预设的轨道。要尊重自主性:提供拓展性主题,尊重学生的兴趣与选择。要提倡合作性:要有小组合作方法的引领;要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作系列化分解。确定主题,如,以问题发现能力的主题设计;以资料收集、信息处理为目标的主题设计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培训,研制具有操作性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培训材料,给予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方法的引领和案例示范。使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迅速地成长起来。 记: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们有什么建议? 姜:我想与全国广大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说的是:尽管在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中取得初步成效,然而,作为一门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许多困难与问题,并且,随着课程研究的深入,许多新的问题又凸显出来,等待我们一个一个地去研究、解决。未来的路还那么漫长,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者,我们要不断地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同时,我们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到,这种课程文化的变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光靠个别人的努力远远不够,教师需要合作与沟通。因此,我建议我们广大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能通过多种方式交流与合作。一起分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经验、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反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个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在全国各地亮起来。 《中国教育报》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篇7

在当前新课程教育改革中,各种教育课题研究遍布全国各地,甚至已经发展成学校教育的被广为追捧的一种时尚。然而,我们也不时地发现,许多冠冕堂皇的课题却仅仅是有些人、有些学校“素质教育”“创新课程”的一种装饰性门面罢了,对实质性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实际发展,对学校的办学质量提升,甚至对社会、对国家发展与建设却没有任何服务功能。同样的,在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中,也不乏这样追求表面的热闹、不切实际、“假大空”的教育课题研究现象。这样的课题研究不可能促进课程的真实意义上的发展,也就没有存在和推广的价值。

那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的忠实实践者和探索者,我们不禁要思考:应当开发什么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课题?又应当如何去管理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课题?以及如何评判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课题研究工作是否推动或促进了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我们知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全国各地的实验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从实验的情况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经逐步从以长周期、大主题的研究性课题实践活动,向短周期、小主题系列性常态化实践探究活动过渡。我们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课题研究必须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服务。这是我们目前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课题研究选题的出发点、管理和建设的落脚点、课题评价的价值取向。现以我们“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校本资源开发与研究”为例,谈谈我们的看法。

一、找准定位,明确方向

1.课题定位和研究方向

我们课题的名称是“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校本资源开发与研究”,它包含了课题定位的三个层次的内容:首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校本研究,其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常态开发与持续利用研究,最后才是永安的地域人文资源与永安各中小学综合实践常态化活动相并轨链接研究。这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递进、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论是这三者的本身,还是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都是我们为了今后实现永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常态化发展上长久不衰而事先设置的课题研究内容和价值取向。即,课题定位和研究方向始终围绕“常态化”核心主题!

因此,要做好本课题,不论是我们课题的管理者、组织者,还是参与研究的教师个体,都必须掌握校本研究的内涵、特征、基本形式,学习和研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途径,深入挖掘、发现、归纳并总结源远流长的永安地域人文资源信息、素材,并熟练地运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为把常态校本研究、资源常态建设、课程常态化实施贯穿为一个有机整体而努力。

2.个人定位和发展目标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名好兵。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士兵都能成为将军。因此,是不是一名好士兵的评价标准不能仅仅看他最终是否成为将军。同样的,在当前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也不是每一位参与教师都能成为专家或一方名师。那么,作为新课程大背景下的最大多数群体的一般教师来说,该如何量体裁衣,找准自己的定位和确定自身发展目标呢?我个人认为,就是一句话:要做一名合格的新课程实践者,就必须立足于最常态化的课堂,把细微处的改革和创新作为时常的研究工作。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校本资源开发与研究”的参与者,应当以本校综合实践活动为研究阵地,以自身综合实践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本校学生主题探究活动为研究主体,以促进教师自我、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担当起立足于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实际,结合学校周边区域环境特点,收集整理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信息、课堂活动组织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成功或失败的个案材料等职责的同时,积极思索符合地情、校情、生情、师情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和途径并予以总结和交流,从而为个人的发展捕捉第一手资料,为课题的深入探究、学校的特色办学,乃至永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做出贡献。这也就是每一个课题参与者个体价值的体现。

二、理论支撑,培训是关键

实践证明,任何一个成功的课题研究,都必须依借一系列强有力的、符合现代教育发展和科学教育思想的课程观、价值观、人才观的先进教育教学理论支撑。失去了这种支撑,犹如人失去了灵魂依靠一样,形同行尸走肉,课题研究也就失去了她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理论支撑,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开题报告、经验总结、论文写作等文字形式材料上,而是作为一种深深扎根在每一个研究者的脑海,并用它以贯穿整个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细节的始终的精神支柱,推动着研究者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对于我们大家来说,不论是参与过综合实践活动实践,还是还未领略过综合实践活动风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思想的把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和实施策略的领悟还远未出神入化,还存在许多思想误区和畏难情绪,甚至是怀疑。因此,要把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科学的教育思想,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观念,内化为我们课题研究的共同精神动力、领引我们日常的课题研究行为,必须借助于各种科学而有效、系统而有条理的各级各类专题培训,以此来达到“释疑解惑”、转化观念、达成共识,减少课题研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的目的。

对此,我们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分批、分次、分主题;分工负责、集体协作;集中培训、个人自学;专家领引与内部研讨相结合等方式,针对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课题实践与操作策略及技巧等方面进行培训、学习和研讨,以达到共性磨合、个性张扬的功效。课题培训的基本思路是:思想更新――微格演练――价值提升。至于各次培训的主题和内容,视课题发展的整体需要和大家的共同需求情况来确定。

三、抓住特色,校校联合

当前的新课程改革犹如一袭富有感染力的春风,催生出了成千上万个大大小小的课题遍布全国。如何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研究在众多课题中独树一帜?我想,关键在于特色创新。那么,我们的课题特色在哪?该如何去培育这些特色,使之从一棵幼苗茁壮成长成为一棵大树呢?

依据我个人的思考,我们的课题从以下几个特色上下工夫:

1.课题的定位。我们的课题是建立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校本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常态化建设、当地人文资源与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课堂并轨的三个层面有机结合角度来开展的新兴教育科研活动,这是当前类似课题研究的主流,但在永安乃至在三明地区尚为首例。

2.建立强有力的课题领导管理常态化保障机制。在这一点上,我们永安三中已经率先出台了“教学――科研――评聘”一条龙的相关激励性政策及创立了全国首个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的管理机制,使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像其它诸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常规化学科课程一样,步入了常态化研究、常态化管理、常态化考评的日常运作轨道,这无疑为我们课题活动实现课程常态化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

3.依借三中得天独厚的丰富教学资源。以三中、七中、实小等重点参与单位为龙头,以点带面,突破中小学教学界限,实现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基础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无缝常态化链接的课题研究目标。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要想真正形成以上特色,仅仅依靠某一个人、某一个学校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她的成败关键在于是否能创建一个校校联合的畅通渠道。

四、重点问题,集中突破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困惑,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难免的。我们的课题本身就是基于这些困惑或问题而存在的,也是随着这些困惑和问题的解决才逐步实现理论创新和价值提升的。由于时间和其他条件的限制,我们无法一蹴而就。因此,我们的基本研究策略是“重点问题,集中突破”。为了既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发展,又能满足绝大多数教师的实践需求,我们建立了课题研究问题累计制度。这项制度要求参与教师随时随地结合自身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实际,每周向课题组核心成员提出一至两个具有研究价值或在实践中感到困惑的问题,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组研讨会,针对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交流和研讨,并形成问题的解决方案。如:“常态化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常规化的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常态化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课题研究活动”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和分科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在相当程度上理清了广大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的顾虑和担忧,使我们的教育课

题研究进一步向“服务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迈进!

五、简化评价程序,促成评价常态化

建立“注重参与、重视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对当前科学高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的课程总目标,是一个重要而艰巨的系统性教研课题;加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当前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下的一门新兴课程,没有既定的教育模式、教育素材和专业的教师队伍等客观原因的存在,当前综合实践活动实验指导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肩负着繁重的课题指导与教育教学研究任务。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课题研究评价指导机构,设计并制定科学高效的教育评价方案,简化教师的日常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评价程序,及时消解教师在日常教育评价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降低教师日常教育评价的工作负荷,想依托综合实践活动日常教育评价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最终促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管理是不可能的。

为此,我们课题组在全面展开实质性课题研究工作的同时,就专门针对如何简化评价程序、提升评价效率问题在全校教师范围内展开讨论,并积极征询国家和省级综合实践活动专家的意见,最终依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如下简化评价对策:

1.筛选年富力强、富有创新理念和教育科研经验的骨干教师,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策略公关小组和综合实践活动日常教育评价指导小组,专职综合实践活动日常教育评价策略优化研究和日常教育评价咨询 工作。

2.分期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评价策略培训,并跟踪指导。目前已完成全员培训。

3.在实施实质性课题研究的第一学期末,由各年段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提名、班级无记名民主投票的方式优选学生骨干,成立班级和年段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日常教育评价小组。该小组在接受学校相关培训后辅助指导教师采集同学们的相关评价信息与统计并接受同学的监督。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篇8

为了了解学校的落实情况,要坚决摈弃那种查查课表、文档,开开教师座谈会的方式。教研室或教育督导部门,要通过个别访谈的方式与学生、教师进行交流,这样,才能了解到真实情况,才能给予准确的评估,才能引起学校的重视。南京市教育局在2008年10月份对全市小学进行课程实施情况调研评估,引起了全市各个学校的重视,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南京市建邺区教研室通过召集全区小学分管教学校长会,对领导进行培训,要求学校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研究小组。学校要有总体实施方案,要确定一位教师作为区中心组成员。在视导时,每个学科教研员将课程计划的落实情况作为必查内容,并量化记载,特别是将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情况作为教学工作绩效考核内容,这些举措促使学校开齐、开足、开好这门课程。

二、整体规划,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运行。

众所周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它既不是学科课程的补充和延伸,更不是学科课程的辅助和附庸,而是一类具有独特功能和价值的新型课程,准确把握综合实践课程的内涵和课程价值是课程实施的基础。在现阶段,在任课教师对该课程理解认识不到位的情况下,学校要发挥团队的力量,集体攻关,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它是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运行的前提。

学校、教师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进行统筹规划,设计内容框架,对学生每个年段的主题方向与类型有一个系列安排。在此框架内,教师指导小组撰写年级课程实施计划并送学校审查,教师撰写主题活动方案并在研究组内研讨通过,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提出自己研究的具体问题。这样,研究范围和主题活动之间的连续性才能体现螺旋式上升。

南京市南湖第三小学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创建了自己的特色。他们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以班级为单位,为班级配置一个“雅号”,班级以此为主题,开展实践研究活动,学生非常欢迎。

三、加强培训,提高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成败关键在于课程的具体实施者,因此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对课程的研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入发展的基础。

学校要通过校本教研与培训,组织教师学习课程理论、指导纲要和课程实施纲要。当前,许多授课教师之所以在实施中感到困惑、迷惘,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对“纲要”不知晓、不理解。因此,学校首先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并进行必要的考核检查,促使教师把握“纲要”的精神实质。其次,要加强指导方法的研究,可组织教师从学生活动主题目标的设计、活动的具体实施、课堂活动的组织、小组合作的有效开展、活动成果的表达方式、原始资料的保存积累、学生自我反思等方面,加强实施过程的指导研究。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通过培训,要使教师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它具有如下特点:

生活性:综合实践活动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是对传统课程的发展。

问题性: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学生去发现、形成问题,然后去探究,是一种问题本位的学习。

体验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体验研究的过程。

协作性: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是时间、空间的开放,更是手、脑等全方位的开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质是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基于实践的学习。它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学校和社区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通过学生自主的、合作的、创造性的体验,通过实践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学习效果的一种学习活动。教师只有充分理解其实质,才能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家们的设计理想变为现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全面关注,多角度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指出,在充分发掘学校课程资源的同时,要研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区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性特色。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地方和社区课程资源,多角度开发课程内容:要联系学生社会实际与现代科技,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结合现代科技挖掘相关的主题;要综合、延伸、重组学科知识,引导学生从科学技术与时展角度出发,与学科知识联系,将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新事物作为研究课题。

五、专业引领,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质量。

对于区(县)教研室来说,要配齐专职教研员。在研究与规划、培训与指导、教研与交流、开发课程资源、课程开发评价等方面,教研员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区(县)教研员可从下面五个方面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一是通过开展课题和专题研究,解决理论和实际操作中的问题;二是通过集体备课、上课和评课等活动进行课堂教学研究:三是通过开展专题性教研活动进行成果推广以及阶段性总结;四是通过区域培训,构建和培养骨干教师;五是通过学生成果展示评比活动、优质指导课和论文、教学案例评比等搭建课程交流平台等等。为了做好以上工作,教研员要深入学校进行专题调研,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做出分析和判断,通过一系列示范性案例或课例,对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进行有效的培训,从而提高这门课程的实施质量。

以下是南京市建邺区教研员在2008~200年第一学期对全区教师培训的主题:

①人与自然关系领域的问题:能源短缺(合成燃料、太阳能);有害物质(废物垃圾处理、有毒物品及其预防);水资源及其状况研究;土壤资源及其状况研究;空气状况的调查研究;植物的绿化问题研究:垃圾污染、光污染、噪声污染与处理问题研究;动物及其保护问题研究;水土流失与水灾问题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传染和非传染疾病、噪声与健康、锻炼)。

②人与社会关系领域的问题:社区的变迁与发展考察研究:人口状况的调查研究;汽车问题研究;老龄人口

与养老问题研究;城镇住房问题研究;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问题研究;社会中的法律现象与问题研究;失业问题、经济萧条;饮食文化。

③人与自我关系领域的问题: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研究:小学生的饮食与营养问题研究;校园环境与学校周边环境研究;小学生的成长环境与安全问题研究;音乐与小学生“追星”现象研究;小学生消费观念与行为研究;小学生的休闲生活调查研究。

教研员通过案例交流的形式,让教师很快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学会了如何帮助学生制定研究性学习方案,如何实施、总结等等。这样的培训,促进了全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

六、网络平台,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共享。

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开发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课程资源的丰富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达成,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设想也难以变成现实。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较大的自由度以及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决定这门课程的资源开发需要一线教师的直接参与,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的资源是这门课程最主要的资源来源。我们应该鼓励一线教师结合学校的实际自主地开发指导性材料,对素材进行灵活的再加工。

建设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应以区(县)为主导,教师为主体。区(县)教研室构建网络框架,教师共用参与。教师将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案例(方案)上传到网上,供大家学习、模仿。网络平台可设置“课程文件”、“师资培训”、“课程题库”、“教学案例”、“学生活动资源包”、“成果平台”等栏目。如“课程文件”栏内存放教育部颁发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等政策性文件,供教师及时查阅:“教学案例”栏内存放小学教师上传的各类案例,每次上传的内容,系统要能进行自动统计,作为奖励的依据;“学生活动资源包”存放着一些常用的资源和可借鉴的参考资料,供学生选用等等;还可建立QQ群,通过教育博客等手段,加强互动式交流研讨。

七、评价考核,发挥评价导向的激励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篇9

逐步引导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上走向常态,继续围绕学校在课程实践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展开细致而又深入的研究。全面推动这门课程在全市范围内的有序开展和全面探索。

逐步深化我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的教育特色。积极挖掘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已有资源和成功经验并加以提炼总结。

二、主要工作

一)落实课程常规。

引导学校和教师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面的研究,1.理性分析我市的实际情况。落实课程计划。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优化师资配置的方式;并加强对教研组长的培训和工作指导。2.引导全市中小学根据“常州市中小学合格、优秀教研组评价标准”完善教研组建设。

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指导,3.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观摩和研讨活动。逐步实现“由面带点、由点带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跟进模式,促使“强强联合”形成更多可借鉴的经验,并逐步缩小校际差距。

促进互动,4.继续加强我市综合实践活动网的建设和推广工作。活跃课程信息交流,为教师提供更多更好的素材性资源,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对话和展示成果的平台。

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能力和水平,5.积极推进学校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的建设。并发挥资源共享作用。

二)创新教研方式。

营造良好学术氛围,1.不定期举办专题学术沙龙。为教师交流经验提供平台,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加大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

并针对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专题研讨;调整并完善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小组,2.有序组织高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研活动。继续组织高中教师密切关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促进其对我市高中课程改革的全面理解与深入思考,为解决我市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遇到问题出谋划策。及早规划、落实组织实施高一年级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3.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常州市设计的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实录手册》并根据我市实施具体情况加以修订。

活跃专题研究,4.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整合及与校本课程整合的研究。本学期在市区中小学组织试行专题教研活动制度。扩大研究成果。鼓励学校自主申报承办市、片级教研活动。

三)坚持全面推进。

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先进地区、先进学校的课程实施和管理经验,1.加强与兄弟市、区学校的交流研讨。取长补短,使我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更大起色。

通过交流、研讨等方式就共性的问题进行充分沟通,2.在本市范围内举行各种方式的研讨活动。帮助一些发展薄弱学校获得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明确实验基地的义务和责任。注重基地建设过程中教师队伍的培养,3.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实验基地的建设。以促进实验基地学校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此外,积极发挥基地教师在整体教师队伍中的骨干作用,发挥基地学校的示范和辐射功能,加强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总结优势与不足,4.进一步关注农村学校在课程实施方面的特点。加强农村学校的校际研讨和区域交流,为农村学校的课程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并进一步寻找综合实践活动适合于不同类型学校的不同实施方式和发展途径。要继续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的调研。本学期主要调研建制镇中小学课程实施。

四)注重课程研究。

开展课题研究式的课程实验。要在常规建设、活动评价、活动过程中的规范管理、课程整合等项目上加强研究,1.进一步稳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团队。积累可行性经验;要对《金坛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规细则(试用)教师部分)组织讨论并修改,同时根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制订学生部分常规细则,使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形成规范。根据市级课题研究计划,本学期要完成市级课题的阶段研究,及时总结成功经验。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篇10

继续围绕学校在课程实践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展开细致而又深入的研究,逐步引导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上走向常态,全面推动这门课程在全市范围内的有序开展和全面探索。

积极挖掘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已有资源和成功经验并加以提炼总结,逐步深化我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的教育特色。

二、主要工作

(一)落实课程常规,规范课程实施

1.理性分析我市的实际情况,引导学校和教师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面的研究,落实课程计划。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2.引导全市中小学根据“市中小学合格、优秀教研组评价标准”,完善教研组建设,优化师资配置的方式;并加强对教研组长的培训和工作指导。

3.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观摩和研讨活动,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指导,逐步实现“由面带点、由点带面”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跟进模式,促使“强强联合”,形成更多可借鉴的经验,并逐步缩小校际差距。

4.继续加强我市综合实践活动网的建设和推广工作,促进互动,活跃课程信息交流,为教师提供更多更好的素材性资源,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对话和展示成果的平台。

5.积极推进学校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的建设,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能力和水平,并发挥资源共享作用。

(二)创新教研方式,注重教学实效

1.不定期举办专题学术沙龙,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为教师交流经验提供平台,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加大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

2.有序组织高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研活动。继续组织高中教师密切关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并针对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专题研讨;调整并完善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小组,促进其对我市高中课程改革的全面理解与深入思考,为解决我市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出谋划策。及早规划、落实组织实施高一年级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3.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市设计的《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实录手册》,并根据我市实施具体情况加以修订。

4.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整合及与校本课程整合的研究。本学期在市区中小学组织试行专题教研活动制度,活跃专题研究,扩大研究成果。鼓励学校自主申报承办市、片级教研活动。

(三)坚持全面推进,缩小区域差异

1.加强与兄弟市、区学校的交流研讨,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先进地区、先进学校的课程实施和管理经验,取长补短,使我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更大起色。

2.在本市范围内举行各种方式的研讨活动,通过交流、研讨等方式就共性的问题进行充分沟通,帮助一些发展薄弱学校获得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3.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实验基地的建设,明确实验基地的义务和责任。注重基地建设过程中教师队伍的培养,以促进实验基地学校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此外,积极发挥基地教师在整体教师队伍中的骨干作用,发挥基地学校的示范和辐射功能,加强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4.进一步关注农村学校在课程实施方面的特点,总结优势与不足,加强农村学校的校际研讨和区域交流,为农村学校的课程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并进一步寻找综合实践活动适合于不同类型学校的不同实施方式和发展途径。要继续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的调研。本学期主要调研建制镇中小学课程实施。

(四)注重课程研究,突破实施难点

1.进一步稳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团队,开展课题研究式的课程实验。要在常规建设、活动评价、活动过程中的规范管理、课程整合等项目上加强研究,积累可行性经验;要对《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规细则(试用)(教师部分)》组织讨论并修改,同时根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制订学生部分常规细则,使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形成规范。根据市级课题研究计划,本学期要完成市级课题的阶段研究,及时总结成功经验。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篇11

一、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生成性很强的课程。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要求结合学校教育资源办学特色等条件开发的、满足学校对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而设置的课程。校本课程可以针对学校、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的差异及时做出调整,切实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教师的特点,有效地安排教学内容,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协调的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二者的联系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课程,是学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

它不是一门校本课程,但需要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与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性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在实施上,综合实践活动课依赖于学校开发,也依赖于地方管理。

2.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有三种:选用、改编、新编

校本开发的课程范围指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学校开发的课程”以及国家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部分,也就是说,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也可以是实践性课程的形式。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基本关系。

3.二者课时可以结合使用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二、依托学校社团活动,开发校本课程

基于上述联系,我们在实践中积极寻找两者的结合点,以求开创一种新型的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实施方式。依据我校“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和有用的公民”的办学理念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在学校社团活动的基础上开设的校本课程有理论学习类、学术科技类、社会实践类、人类与环境类、文娱体育类、志愿服务类五大模块,以满足广大师生的要求。

三、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

下面就以我校的几门校本课程的实施做一个具体的介绍,主要是两大类的举例:理论学习类和实践研究类。

理论学习类:“社交礼仪”校本课程实施模式:

实践研究类:“男子散打”与“女子防身术”校本课程实施模式:

1.理论学习类:“社交礼仪”主题活动教学策略

开展“社交礼仪”主题活动,要充分考虑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又研究能力的特点。每一个活动与研究一般分为四个教程(阶段),每个教程(可以有多个学时)各有侧重的措施和目标:

第一教程侧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情境激趣,生成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来源于学生生活中的问题,从问题中产生活动主题,从主题中筛选出适应不同年龄学生实践与探究的一个个小课题。在开题的组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社会交往中一些有趣的问题、学生想去弄明白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实践和探究的积极性。

第二教程侧重“案例再现,探究成因”――“实例探究,明确道理”。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过程要让学生在一个比较明确的案例中进行,比如在社交礼仪中自己的言行、自己的穿着等,探究出一个案例的成因,然后以点带面归纳出一番道理,这样才能使实践探究活动更具操作性,类似于数学方法中的不完全归纳法。

第三教程侧重“组织引导,学生实践”――“实践活动,体验教育”。“社交礼仪”主题活动更多地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教育,感悟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规范,因此,实践与探究循环往复、相互融合和促进,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和愉悦中学到方法、体验教育。

第四教程侧重“过程评价,反思强化”――“内化观念,养成习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非常重视活动的过程,因此,强化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评价是提高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总结中反思、在评价中强化,使学生的内心具有积极的、稳固的思想和行为形态。

2.实践研究类:“男子散打”与“女子防身术”校本课程教学策略

“男子散打”与“女子防身术”主题活动的教学过程,不仅要体现它的实践性,而且要体现其计划性和学习该项运动的正确态度。一般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确立实践活动主题教学策略。选择主题的方法一般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学生集体讨论法,即学生分成若干个训练合作小组,设立1-2名组长,在组长的主持下,讨论训练和学习的内容;第二种是教师指导法,实践活动课前,老师布置训练任务,供每个班级学生实践活动合作小组讨论选取。

第二阶段,制定实践活动方案的教学策略。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实践内容,培训学生制定有特色的活动方案。方案一般应包括主题、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训练方法、所需器材、人员分工、时间安排、成果形式等。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制定方案的全过程。教师要参与学生制定方案的全过程,但不能包办代替。方案一般先由1-2名学生根据所选活动主题负责撰写,然后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合作小组集体研究、修改,再提交指导老师指导、修改确定。

第三阶段,实施实践活动方案的教学策略。活动前,明确训练的意义和目的,让学生明白学习散打和防身术的目的在于强身健体,而不是为了耍勇斗狠,要摆正学习和训练的心态,不能怕苦,让学生有心理准备。活动中,要预设克服实践中生成心理和技能困难的策略。一要克服学生害怕辛苦对训练的成功信心弱的心理障碍;二要克服学生基本功底差的不足,学生在训练之前基本上没有一点武术技能,所以动作要从最简单的做起。另外活动时要注意学生的安全保护问题。

第四阶段,实践活动总结与评价的教学策略。总结与评价是活动的终结阶段,其结论是学生达到实践活动目标的显性表现形式,它对于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能否有持续的兴趣至关重要。评价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过程性评价,即在活动开展的各个阶段给予及时的评价,形式有表扬、表彰、成果展示等;另一类是终结性评价,例如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期、学年和毕业的学业评价,一般采用等第制。教师在评价中要注意评价总策略是:没有不成功的实践者。

参考文献

[1]季芳 陈征燕《中学课题化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篇12

学校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与实施小组,制定了学习和研究计划,并按计划开展了多次学习与研讨活动,进一步强化了课程理念,明确了课程实施方向、组织形式,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程形态。其基本理念包蕴着三种教育思想的融合,即综合教育的思想、实践教育的思想、主体教育的思想的有机融合。结合课本内容及学校政教处、少先队大队部的工作,对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重新作了调整。

二、 开发研究主题,探讨研究方式

经过前一阶段的实践研究,老师们对主题的开发,研究的方式方法有了更多的认识,学习中更关注学生的喜好、个性、原有知识层面。本学期我们拟以五年级综合实践小组为龙头,带动其他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研究走到评价阶段,目前正在讨论,拟定出一个能突出我校特点、个性化的综合实践学生成长记录册,以便能更好的指导检查学生的实践活动。

在对一、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结合学校特色、周边环境特点和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相关理论,制定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二年级的活动实施方案,经过科任的教师实践与修改,使之趋于科学、合理,更能贴近学生、贴近教师、贴近学校。

三、开辟研究渠道,营造研究氛围

我们考虑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一些实践活动,需要得到社会、家长的支持与合作。为此,我们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使社会及家长也充分认识到: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十分必要和及时,为此,我们营造了课程实施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正确把握角色,转变学习方式

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教师的角色把握,要求教师首先是与学生一样,是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其次才是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得以转变,必须是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实践活动过程的切身体验,而且,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应呈多样性,如个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共同探究、班级集体探究等。配合全市课改样本校的调研工作,我们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用好我们的成长记录册这一方面上。我校三、四、五年级的综合实践课教师以“学生发展性评价”为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指导学生有创造性的使用“小学生综合实践评价手册”。注意运用“自评”、“他评”、“集体评”、“再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及时对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包括知识、水平、能力、成果、情感、态度等)进行恰当的评价,并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成果一起存入学生的课程材料袋。通过使用手册与未使用手册两种班级的实验对比,我们发现,手册非常适用于中年级,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对高年级同学用评价手册已显示不出太大的激励作用,对高年级同学的活动评价是否可以考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电脑进行,使之更趋向于现代化、个性化,在这方面还有待研究。

五、实施过程中的思考:

1.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过程中,如果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独立自主地选择并确定研究主题,则会影响课程实施与管理的有序性,影响学生研究的深度和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如果是教师为学生预先选择并设定研究主题,则又将遏制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从而影响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如何使两者有机融合,相得益彰,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2.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明确区别于传统的“兴趣课”、“自然课”、“制作课”等,我们如何使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加强“实践”体验,真正使教师和学生“活动”起来,将要作出进一步的思考与实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