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经验交流材料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3 11:06:54

语文教学经验交流材料

语文教学经验交流材料篇1

我校语文组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坚持多动脑筋,多搞教学研讨,多多发挥众人智慧,多多搜集各人的金点子,从而改善教学质量。我们通过实实在在的教学科研活动,为广大师生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提供充分的活动途径,创设更多的教学情境,提供一线的先进经验,总结深刻的失败教训,让“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落到实处,落实到我们的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在讲授语文必修一课程之前,我们语文老师还特别加强了初中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是强调“大语文”的观念,引导学生对“语文”有全面而科学的认识。我们指出,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语文,也处处可学习语文。“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我们还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即新课标之下的“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的语文学习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用的苏教版教材,新课标里精美的文章,多彩的插图,优美的散文,全新的编排方式,无不吸引着探索知识的中学生们。我们引领学生饶有趣味地来研究手中的课本。我们向学生介绍新课标下的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和选择性,必修和选修,模块和学时,专题和板块,评价和学分等等,与学生一起整体认识手中的语文书和即将开始的语文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培养语文的基础能力和审美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内涵),提升自己的人生品位。

新课标之下的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以往的教学层次、知识层面上。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利用和开发新课程资源的理念,其实质就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服务。从开放性、选择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理念与原来的教学要求和模式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就更应该把学生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地位,给学生更多的自然阳光,给学生更多的新鲜空气。所以,我们就很注意分工合作地搜集信息,充分利用手头的资料及丰富的网络资源。备课中,大家能做到资源共享,统一备课,统一认识;这样授课时,就能真正把我们的课堂变成“有规则的自由活动”。

比如,在授《乡土情结》一文时,我们面对文中大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古诗文感到比较头痛,学生的知识面有限啊!怎么办?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来解决这个问题才行。通过分工合作,我们多方搜集信息,最终做成“乡土情结古诗文”的课件,交流使用,效果极好。又比如,在授“向青春举杯”的“吟诵青春”的一组新诗时,我们也是分头找资料,补充阅读,激发兴趣,拓宽视野,效果极佳。

所谓教无定法,语文教学更是如此。语文教学的方式曾引发过大讨论,各种诸如启发式、点拨式、讨论式的教学法都曾一度流行教坛。可有些教法又流于形式,往往只是教师设定好思路,设计好一个圈套,通过暗示、诱导等方法,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最后归结出老师预先设计好的答案。其骨子里仍然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清除语文教学中多年相沿而形成的积弊。这样,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不是“引导”而是“拉拽”,不是“激发”而是“强制”,强化了授课的预定性和同意性,忽视了教学交流过程中的两面性和多元性。而这些常规的做法与新课标的理念是相违背的。新课标提倡的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力倡创造性开展授课活动,创设全新课堂。

我们在授必修一之前,先在全组内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最终形成一个切实可行的授课计划。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多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的好奇心,提倡标新立异,培养学生从多种途径、多种角度思考问题,还容忍学生在思维过程中的正常错误。课堂上,我们能真正做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创造性地授课,自主性地学习。

教授必修教材的同时,我们还加强读本教材的使用力度、加强美文时文的补充阅读,让学生接触更多地学习资源,让好的学习材料发挥其作用。在加强课内教学的同时,我们还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我们将名著的阅读贯穿教学始终,并在同步检测中有明确的考查内容、考查要求。

新课标之下的语文教学如何处理好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这两者的关系,一直是我们深思并感到为难的。一方面,教材内容丰,课时任务紧;另一方面,学生基础差,未来高考难。通过全组讨论,我们得出既要熊掌又不舍鱼的主张。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直抓住语文基础知识不放松,每篇课文里的字、词、句等基本知识,都要求学生课后整理解决,并加强督察。我们还充分利用好学校配发的《创新教材课课练》。每个专题结束,我们都在全年级范围内做精心设计的同步练习进行巩固。

新课标之下的文言文教学如何教?也一直困扰着我们。学生文言文底子差,课本里文言文篇幅少,又没有什么系统的文言文知识体系,真是让人头痛。后来,我们也想出了一个夹缝中求生存的办法。在授文言文之前,我们先给学生作了系统的文言文学习方法的介绍,我们还印发了《文言文学十点》来指导学生学习。

语文教学经验交流材料篇2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教学目标的确定

材料特性是理工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既要学习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又要与国际接轨。我院的双语教学对象是大学本科二年级的学生,在学生刚刚进入大二专业课程学习时就开设了本课程。

此时的学生还没进行系统的专业学习,英语基础不牢,对材料的了解和认识明显不足,因此,我们确定的材料特性双语教学目标是:(1)提高学生对材料专业学习的兴趣,为后继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2)夯实材料专业的外语基础,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水平。(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课的开设等多个环节进行了教学设计,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寓教于课堂讲授、动手实验及网络课堂学习。

2 双语教学的实践

本次材料特性双语教学是我院对材料学科双语教学的首次尝试,从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和模式上进行初步实践。

2.1 教材的设计

双语教学中,语言是依托载体,教学内容是整个教学的构架和灵魂。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基础,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为了满足教学内容的国际化趋势,我们通过国际交流学院了解国外大学的教材,将国内已有的教学内容与国外前沿进展的教学内容衔接,英文原版教材与中文辅导教材互为补充。

我们选用英文原版教材为第一教材,同时遴选一至二本国内优秀教材,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教师结合自己在材料科学领域的科研情况,讲解时依托英文原版,中文为辅,配合专业术语及专业文献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及查阅外文文献的能力。为了体现双语教学的先进性,教师在每周的答疑环节中,介绍英文期刊中材料研究进展,将材料领域较前沿的研究成果引入了教学内容,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我们的双语教学力求实效,针对学生层次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认真开发了中英文对照课件,教学内容全面,通过幻灯片、动画、工程照片及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展示材料结构模型、微观图片等。教学别对材料结构等内容加入实体模型,直观效果强,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容量。

此外,我们还积极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将全套课程资料上传到网络平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复习或深入,并将网络学习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中,督促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平台。

2.3 引入导学模式及优化学习方法

导学模式是指正式教学前,教师主导导向作用,指导学生先前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每个学生的英文基础及知识积累都不同。在导学过程中,教师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实行差异化教学。

我们将导学过程安排在预习阶段,重点扫除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的障碍,详细讲解专业词汇,指导学生学会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确定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明确双语学习的学习方向,改进学习效果。

2.4 积极培养创新能力

双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国际化要求的人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除了开展实验课外,积极推进创新性人才培养。我院机械及材料专业一直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每年都有大量学生参加创新设计大赛。在双语教学团队的帮助下,教师帮助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并将所学的材料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3 结语

双语教学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相当高。我院目前刚开始对大二的学生进行材料特性双语教学,在教学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学习和提高。只有通过不断地改进,借助新的教学方法,才能不断完善双语教学体系,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目前,我院材料特性的双语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3.1 双语覆盖率不高

由于师资条件及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没有实现全英语教学。而双语教学中外语覆盖率程度是体现双语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学生上课时,会有畏难情绪,用两种语言同时讲授时,部分学生会主动回避英语内容,致使对英语部分的内容掌握不全。因此,中英混杂型的教学只能是双语教学的初级阶段或过渡阶段,教学要引导学生逐步适应,最终达到教学要求全英语环境的教学要求。

3.2 开课时机适当推后

Marsh 等研究者在上世纪90年代对香港中学生双语教学进行的一次大型实验研究发现,由于英语水平有限,香港中学生在接受双语教学(英语为教学语言),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语言形式,因而无法应付学科的复杂,无法吃透课文的内容,使其非语言类学科的课程受到了教学语言的负面影响。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建议将本课程的双语教学放在大学二年级的下学期或大学三年级上学期。一方面可以保证学生在具备一定英语水平时,较轻松地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专业课程在一定积累的前提下更加深入地理解材料特性,实际应用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3.3 拓展多渠道的交流和实践

国际交流包括学生和教师两方面。随着学术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应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专业交流,如讲座和暑期的实践活动。对于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可提供国外交流和实践的机会。这些活动都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对双语教学起到循序渐进的推动作用。另外,在高校教师出国研修时,除科研交流外,设法引入对教学改革的学习和交流,使双语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同时提高,能在学习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做好双语教学工作,以培养出更多实用型、复合型的国际化人才。

语文教学经验交流材料篇3

近年来,国内多所高等美术专业院校相继开设了水彩画专业,其中水性材料绘画课程成为教学的一大特色。如鲁迅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的学生作品具有当代性和实验性的特点,充分展现了当代水彩画教学的活力。水性材料绘画课程能够拓展水彩画的艺术语言,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激发学习学习兴趣。水性材料绘画具有当代性、绘画性和实验性的特点,因此该课程能够挖掘水彩画的艺术语言,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教学改革的需要,陕西省宝鸡文理学院美术学院近几年通过大量的调研,学习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于2013年在美术学专业水彩画方向开设了水性材料绘画课程。根据该课程的建设和实施的现状进行了探索和思考,以期与同行商榷。

一、水性材料绘画课程教学概述

水性材料绘画课程是宝鸡文理学院美术学专业水彩画方向的专业限选课程,是水彩专业学科中的重要课程之一。水性材料绘画是在掌握水彩画基础上拓展水彩画创作的新材料、新语言形式,是当代绘画视觉语言及观念的探索,也是水彩画当代性语言表现与实践的成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水性材料绘画的材料语言和审美特征,熟悉水性材料绘画的表现规律,提高对水性材料绘画的表达能力。从水性材料的性能、表现规律及绘画视觉语言、观念的因素中,培养学生发现客观物像美学因素的敏感性和艺术表现的激情,激发学生勇于探索与发挥想象力的创作表现能力。该课程共80学时,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开始。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学习水性材料绘画的目的、意义、特点、起源和发展情况,熟悉水性材料的性能,掌握水性材料绘画的一般的方法与步骤及有关特殊技法,掌握用水性材料的表现语言、水性材料绘画的表现规律、水性材料绘画表现实验性研究、当代绘画视觉语言及观念的探索、水彩画当代性语言表现与实践肌理在水性材料中的艺术表现等。水性材料课程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使学生熟悉和掌握不同水性材料的性能及色彩表现方法,能够用各种水性材料制作出不同的艺术语言和效果。第二阶段使学生掌握不同物体的肌理和材质表现规律,通过运用水性材料对肌理进行探索和实验,让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水性材料制作不同材质的肌理和质感,熟悉水性材料的特性和表现技法。第三阶段通过运用水性材料对肌理的探索和实验,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水性材料的技法、色彩、明暗、材质的替换等,培养运用不同的肌理进行水性材料创作的能力。第四阶段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水性材料的表现技法,培养学生运用不同的水性材料进行画面的构图、明暗、色彩、体积、空间、肌理的表现以及处理画面的综合能力。

二、水性材料课程教学中的阶段性成果

水性材料绘画课程在宝鸡文理学院已经开设了七年,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总结教学方法,目前该课程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1.在水性材料绘画课程中采用实验与创作结合的教学模式。水性材料绘画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注重跨媒介、跨学科艺术的融合,探索水性材料语言的最大张力。因此,该课程教学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鼓励和引导学生以实验的方式去进行水性材料探索。在实验性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发散性思维,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探索水性材料绘画表现的多向度。实验教学激发了学生长于思考,勤于实践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实验的成果运用到创作中去,将实验与创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学生在此过程中对创作的积极性也加强了。通过实验和创作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此过程中加强了对艺术创作的实践意识和创造性意识,不再是以往被动地学习,而是主动地、自发性地学习。

2.针对水性材料绘画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由于水性材料实验阶段所涉及的材料工具和实验量较大,因此,教师将学生分为以3-4人为一组的若干个小组进行学习。小组同学能够分工合作,寻找和挖掘各类水性材料进行实验,大家相互交流和探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新发现,共同记录实验中不同材料的各种变化和效果,课程结束时每个小组完成一份水性材料实验报告。合作学习使学生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通过水性材料课程的教学,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他们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

3.在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基础上,进行评价式教学,实现实验成果的资源共享。当学生被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水性材料实验时,每个小组会产生许多新的实验成果和发现,教师引导每个小组同学把每个阶段的实验成果记录下来并粘贴在教室的公共区域,小组负责人将实验过程和成果进行讲解,教师针对每个小组的实验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这种以小组为单位的评价式教学打破了传统评价方式,该方式并不关注个体的强弱胜负,也不把是否“成功”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而是关注团队合作精神和合作学习的过程,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作为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在水性材料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语文教学经验交流材料篇4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3-0066-02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在学科教育中,语文课程有文化熏陶的作用,是课程文化的重要体现。从文化的视角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其中“表达与交流”类教材在课程目标、教材功能、内容设置方面具有丰富的课程文化特征。

一 “表达与交流”的目标文化

语言表达是个性化、创造性的思维实践活动,“表达与交流”教材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写作的方法和能力、把握口语表达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写作和口语交际素养。

“表达与交流”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高中生的言语行为素养,引导学生学习掌握作文写作与口语交际的基本知识,写作中能灵活运用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口语交际中能恰当得体地进行表达,做到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在写作与口语交际联系和实践中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培养个人独特的思想感情和心理世界,形成个性化的思维和文化精神。正如朱自清在谈及语文作文教学目标时所说:“写作是基本的训练,是生活技术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

文化素养在“表达与交流”的教学中有重要地位,作文和口语交际教学应是真实而有效的,能在个人文化素养方面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表达与交流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立人”的基础上“立文”“立言”,引导学生在文化的氛围中感受文化、表现自我、传承文化,并结合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培养具有实际写作与交际能力的健全人才。

二 “表达与交流”的功能文化

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教育中引导学生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培养个性化的言语能力。

语言是实用的交际工具,提高表达与交流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奠定基础。从学生成长的角度看,培养表达与交流的综合素养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从语文教学角度看,表达与交流能力的提升将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文化的交流开拓更广的空间。正如倪文锦教授所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一个正常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脱离语言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人类的思维成果也正是依靠语言的帮助而得以巩固和发展的。”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表达与交流”教材的编写突出了文化育人的重要功能,对实际教学和文化传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 “表达与交流”的内容文化

高中必修教材中“表达与交流”内容以主题为单位,内容设置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潜能,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容贴近生活,形式丰富多样,体现人文关怀。

写作教材的编写突出实践性,每个主题包括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和写作练习三个部分。话题材料贴近生活,启发性强,写法分析浅显易懂,操作性强,练习题主题鲜明,兴趣性强。教材的选编体现了教材辅助学习的多种功能,在学生的写作学习和训练中以更真实、更有效的形式和结构促进学生的学习。口语交际教材内容分为指导与探究、实践与交流两个部分,教材内容以丰富的知识和实例为主,以网络知识作为补充,拓展学生的认识。该部分教材体现出活动性,在交流训练题目中,突出交际活动的要点和要求,隐含着交际对象的关系构建。

写作与口语交际作为两个部分编排在教材中,两者有密切的联系,相互融通,共同构成表达与交流教学内容的整体,其内容可分成选文系统、训练系统和指导系统。选文来源于阅读教材中的部分文章、古今中外经典的文章,有中学生的作文实例及网络中的作文素材。训练系统的内容丰富多彩,要求适度,多为材料作文。指导系统由作文实例和分析材料组成,供学习者分析参考。教材的内容系统符合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地位。

“表达与交流”类教材在内容上体现着人文性、时代性、真实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教材的选编符合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有利于教师创造性使用语文教材,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言语生命成长,有益于语文教学中文化素养的积淀和形成。

四 “表达与交流”的教学建议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表达与交流”教材的使用应从学生学情出发,培养、呵护学生的表达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书面表达和口语交际中的文化素养,建立健全其人格精神。

写作和口语交际是实践的学习活动,教学中应灵活运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参与写作和交际实践活动,在其中培养表达兴趣、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同时,写作和交际教学应注意联系生活、回归生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真实体验生活和人生,关心社会和自然,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真实表达自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写作和交流习惯,以积极的态度促进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和生命,鼓励学生真实、自然地表达。

表达与交流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言语活动。作文和口语交际教学可提供多样的训练供学生选择,选用多元的评价方式,肯定学生个性发展,培养个性和创造性的语言表达习惯。同时,可指导学生从丰富的图书、报刊、网络、音像资源中发现信息,促进自己写作与交流能力的提高,在信息时代合理使用信息资源。

从文化视角关注语文新教材,可以发现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中“表达与交流”部分的教材具有显著的文化特征。教学中应注重课程文化的建设,利用新教材的文化特征促进高中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变革和语文课程改革的前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2]任桂平.文化视野中的语文课程[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语文教学经验交流材料篇5

一、前言

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进入21世纪之后,英语这门语言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学校的英语教学也承担着更为重要的责任。中职院校旨在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技能型劳动者,在教育系统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然而,我们不能忽视,中职生的英语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学习自制力差,要想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英语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笔者根据已有的工作经验,略谈几点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中职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

1.充分挖掘语言教学材料。目前,中职院校英语教材种类繁多,其中不乏许多好教材――既有中国学者的独立之作,又有外国专家的原版论著,或是两者合作。在这些材料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关于不同文化的意象和描述,并且让学生评估他们自己先前的认识是否与教材中的陈述相符合。比如《中职英语教程》教材中就有许多谈论文化内容的文章,如“culture shock”“transnational marriages”等,该教程中每单元还有一个专门的栏目叫做“culture talk”,针对一个特定问题由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谈论在他们各自文化语境中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因此教师可以抓住现有教材中的跨文化因素做足文章,将其利用到极致。比如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介绍外国节日的内容,为中职生讲解Christmas eve(圣诞前夜),Christmas tree(圣诞树),Christmas card(圣诞卡),Santa Claus(圣诞老人),Christmas carol(圣诞颂歌)等相关文化。针对中职生好动的特点,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围坐一圈,放着Silent night(平安夜)这首歌作为背景音乐,或让学生自制圣诞卡、装点圣诞树,让他们真正感受圣诞节的气氛,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2.利用英语传统媒体和文学作品。英语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小说都可以用来作为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材料载体。例如文学作品就被广泛用作语言学习材料,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内化”跨文化交流能力。一直以来,如何有效地利用原声英语电影作为语言教学的媒介都是国内外学者积极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包含中国元素的电影作品更是进行跨文化交流教学的绝佳材料,例如《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功夫熊猫》(Kung Fu Panda)、《雪花秘扇》(Snow Flower and the Secret Fan)等。这些电影以外国人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讲述中国故事,让外国人听得懂、愿意看。用西方视角讲述中国故事,其中的技巧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例如,《功夫熊猫》是中职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电影,其以中国国宝――熊猫作为主角,本身就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电影中有很多中国文化元素,比如中国风建筑(阿宝居住的房子是木质镂空窗户、黄色瓦片屋檐,是典型的中国式建筑)、中国风服饰(阿宝父亲穿的是对襟唐装、龟真人穿的是类似袈裟的服饰),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介绍外国人是如何认识这些中国文化的,以此培育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使用信息技术资源。电子邮件、聊天室、即时信息、基于网络的互动学习都是信息技术带给英语教学的一系列便利。这些资源除了可以像传统资源一样使用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使用者参与到了一个真实的跨文化交流过程当中,他们能够通过“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这种亲身参与式的体验教学形成跨文化意识并且根据实际获得的经验来反省。中职生可以通过给其他同伴(尤其是处于非中国文化语境的)或者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发电子邮件或者通过聊天软件聊天来实现上述过程。目前,我国已经有不少中职院校通过引入与教材配套的网络学习资源实现了使用信息技术促进中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通过这套基于网络的学习系统,学生之间可以使用英文完成互发邮件、即时聊天、互评作业、自学英语文化等任务,并且将其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一部分,最终计入期末成绩。

4.探索地方文化多样性。对于缺乏海外经历的中职生来说,以国内或者地方多元文化作为例子来诠释跨文化交流可操作性更强,更能与中职生的亲身体验产生共鸣,并且更经济。中职生发现不同地方文化群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且注意到这些群体之间是怎样沟通并和谐相处的。以云南技师学院英语课堂教学为例: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有26个不同民族,由于历史地理的特殊因素,各民族之间的习俗千差万别,文化丰富多彩,因此汇聚在一起学习的各民族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这些学生在一起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各种文化也在冲击碰撞和融合,它们之间是如何发生冲突的,又是如何调和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这些例子带入课堂,由教师条分缕析,以跨文化交流的视角来解读这些行为,并将其中可用的经验、技巧最终推广到不同语言(英汉)的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云南作为一个民族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的省份,意味着跨文化交流的素材也相当丰富。地方的、民族的、宗教的群体(如丽江纳西古乐)以特定的主题(音乐)和国际群体(纳西古乐爱好者)开展跨文化交流并取得巨大成功,这给中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流提供了重大启示和鼓舞――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因此因地制宜,通过充分探索地方文化中的多样性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5.引入文化使者。来自英语国家的外教或者有海外经历的教师都是传播文化的使者,他们往往有许多关于跨文化交流的鲜活例子,这些经验可以被用作课堂教学内容。我国中职院校可以尝试开设由外教主讲的英语层次课程;笔者也尝试着将自己较丰富的跨文化交流经验系统化,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这种与外教或者教师面对面地交流的过程提供了将跨文化交流付诸实践的机会,同时在交流中获得的经验与材料又可以用于课程教学反思,进一步发展跨文化意识。即使这样的机会不多,学生和老师也可以将他们的跨文化交流经验带入课堂以供讨论和反思,例如在多文化背景下协调关系、化解分歧的能力――当我们与来自不同背景下的同事伙伴合作时,出现误解、分歧甚至矛盾都是非常正常的,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化解矛盾,增进彼此的关系,什么是在跨文化交流中成功的做法,什么是不成功的做法,我们自己感受如何等等。

三、结语

不管是国际交流,还是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甚或日常交往,跨文化交流现象都无所不在。因此,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与我们每个人有关。通过中职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对于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世界公民有着重要作用。在语言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需要传授具体的文化知识、沟通技巧以及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这些因素与在总体上理解文化、语言和沟通密不可分,同时也决定了参与者在特定情境中能否在足够程度上注意到英语和多样的社会文化背景间的动态关系。“教好”沟通的一个关键所在就是对英语使用环境中的多元语言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因此在中职英语课堂中,中职生、教师实际上参与到了一个多元语言文化实践的互动环境中,教师将在这个环境中培养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学生,以便让他们做好准备迎接在全球化时代中使用英语作为国际沟通语言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蒋珏Z.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培养策略分析[J].英语广场.2016(04).

[2]刘桓瑜.商务文化在商务英语中的重要性[J].企业导报.2016(05).

语文教学经验交流材料篇6

1引言

英语视听说教学是高师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新型的视听说技能训练方式,是听、说能力培养的提高阶段。英语视听说教学借助多媒体平台,创建了教师一学生一教材—媒体互动的学习链,采用了语言真实度较高的各类影像资料对高师生进行以视、听、说为主线的综合技能培养,使学生在视听说过程中完成语言输入与输出,提高理解与表达的能力。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与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该模式下学生是认知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与促进者。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使学生最大限度参与教学实践过程;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会话交流与意义建构四要素有利于学习环境的建构。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创新精神.为推动认知结构发展与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培养综合语言技能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创造了条件。

2建构主义理论基础

3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

3.1视听说教学

视听说教学是一种语言技能训练方式,是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阶段。视听说教学以语言视听材料对学习者进行视、听、说综合技能训练,培养学习者视听过程中的认知、理解、表达与交流的能力。视听说教学借助多媒体教学环境与丰富的影象资料,为学习者创设一个认知、实践、交流、合作的平台,使学习者在视听过程中完成语言材料的视听、了解、理解、探索与创新,促进综合语言技能的提高。

视听说教学是视、听、说实践的有机结合,其目的是培养高师生综合语言技能,使之在视听过程中完成语言能力的发展。视听说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英语听、说教学。传统意义下英语听、说教学形式单一,很大程度上依赖词汇或句型反复操练;听、说材料的选择受教学方式的影响存在一定局限性,词汇量小,知识信息含量满足不了学习需要,内容与学生的理解之间存在着差距,甚至远离学生生活而降低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教与学双方都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视听说教学改变了听、说课单调、枯燥的局面,教学环境中融合了图、文、声、光、色,教师通过影像资料实施教学,有利于师生、生生互动学习。"

3.2教学模式

美国学者乔伊斯(B·Joyce)的《教学模式》奠定了“教学模式”系统研究的基础。乔伊斯等人分析与研究了流行的教学模式,提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教材选择、指导在教室与其它环境中实施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稳定的结构形式。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研究提出了“教学模式”是教学实践中基于教学形式和方法的系统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性的形式。中国学者对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按照教学客观规律,为完成特定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所形成的系统简明的稳定结构形式;有具体可操作的教学实践过程。传统意义下英语教学实践过程由教师、教材、学生组成。三者的作用形成了课堂教学结构即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赋予了教学实践过程新的内容,将教师一教材一学生一媒体连接在一起,实现了教学模式的创新。

3.3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

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习个体,重视学习环境的构建,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作用与地位。有以下几个方面:

3.3.1学习环境构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高师英语视听说学习环境为学生创设了优化学习(认知发展与意义建构)的平台。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借助丰富的媒体影像资料,以教师一学生一媒体一教材互动作用实现学习目标。教师一学生一媒体一教材的互动使学习环境成为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有以下环节:

3.3.1.1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或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取的。理想学习情境的创设对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发展认知与意义建构有很大的帮助。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下学习环境的建构以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与意义建构为出发点,将情境创设纳人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通过教师一学生一教材一媒体的互动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人、机对话引领学生走进经典英美电影,“身临其境”,“活学活用”。电影欣赏的过程成为“authenticEnglish”语言环境建构的过程,学生在电影的播放与故事情节的拓展中进入真实的英语生活场景,在娱乐与观赏的动感中培养起电影视听的兴趣和爱好,获得语言表达和运用语言的语感。同时,电影的精听与泛听训练使学生有机会区别英式发音与美式发音,熟悉与掌握标准的语音语调,学习各种经典的语句、对白与话语,并积累大量常用短语和句型,以提高英语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环境理想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了利用原有知识、经验去融合、探寻新知识的机会,是实现认知结构发展与意义主动建构的有效途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认知个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协作学习有助于学习资料的搜集、分析,对假设的提出、验证,对学习成果的评价及意义的最终建构。协作学习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是实现意义构建的重要环节。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下的协作学习指视听实践涉及的方方面面;情景融人、问题展示、小组协商、小组讨论与结果评价;还包括视听资料收集、分析、假设、验证与学习反馈。协作学习过程是视、听、说实践的有机结合,是学生综合语言技能提高的有效途径。协作学习中学习群体(师生、生生)在教师的组织带领下融人视听实践中,了解语言知识,创设问答、对话、讨论、辩论、协商与交流。协作学习培养学习群体对协作学习环境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到心中有数,对涉及的学习信息进行协商、讨论,共享思维与智慧,最终实现并共享学习群体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多媒体辅助下的协作学习改变了传统听说教学从教师到学生的单一学习方式,转为通过多媒体传递教学信息、实现人机对话的交互式与多功能立体学习方式,师生一媒体—教材一语言信息输入语言信息输出语言交际实践的学习链创设了一个综合语言技能提高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实践与创新。

3.3.1.3会话交流

会话交流是协作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环境建构不可缺少的内容。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为师生、生生协作学习、会话交流提供了实践平台。在协作学习的平台上,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会话交流进行协商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如何最大限度地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与帮助,以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合作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群体中每个成员的想法为大家所共享,有利于推进学习进程与意义建构。英语视听教学环境的构建促进了学习者语言输入与输出,有利于激发兴趣、培养自信心、提高学习水平并发展综合语言技能。同时,多媒体声、光、图、色的优点为会话交流提供生动、直观的立体画面,创设真实语言学习场景,营造出丰富多彩、充满信息交流、活泼生动、贴近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语言环境。学生是媒体语言教学的参与者与语言知识的接受者,也是语言活动交流者与意义建构的实施者。学生与媒体信息的交流可以调动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学习自信心,培养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

3.3.1.4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是学习的最终目标,需要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教师与外部环境的作用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英语视听说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指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筛选,确定视听“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帮助学生对视听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如:在视听中能看懂或理解所选电影资料,基本掌握电影的主要语言表达,听懂电影人物词语、对话并积极参与视昕后的语言实践并能在交际实践中对视听内容用流利、连贯的英语交流。学生在视听中获得视听材料信息的多少或视听质量的高低不是靠记或背诵,而是取决于学生自身经验与建构相关知识意义的能力。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总之,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3.3.2教与学的角色

3.3.2.1教师角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组织者、指导者、及促进者;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最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为教师提供了组织、指导、帮助学生实现意义主动建构的机会,让视听说实践成为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同时,教师在视听说实践活动中给学生安排更多的机会和充分的时间去参与探究、发现、评价与修正,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规律与学习规律,诱发学习兴趣,培养反思并通过反思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此发展创造性思维。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引导学生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本领,在知识学习的同时引进自身的实际经历与生活经验进行点评、总结、提升,引领学生走向成功。同时,要引导学生建立视听知识与实际经验的对比体系,找出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将视听知识与经验融为一体从而创造出新的知识体系与学习方式。另一方面,教师要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忠实支持者。要努力创设多元平等的课堂学习实践,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引导学生独立探究、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指导,使之朝着主动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3.3.2.2学生角色

英语视听说学习环境的建构为学生综合语言技能的提高创设了实践平台。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要求创设符合教学内容、促进认知结构发展的学习环境以帮助学生主动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使学生成为视听说的积极参与者与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理想的视听环境使学生融人情景、参与协作、合作交流、主动实现意义建构。与传统听说教学相比,视听说教学的优越性赋予了意义建构新的内容;学生不再是教师灌输知识的对象,学生也不再是一张任由教师画图的白纸。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中心,在教师的组织、促进与指导下能动地借助各种有利条件实现意义建构。同时,教师一学生一教材一媒体的互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完成探索、发现与意义建构。"

4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的意义

4.1推动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研究成果有助于教师了解建构主义的内涵,认清教与学的中心与关系,在指导教师寻求、建构更加有效的英语教学模式方面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突破了传统听说教学围城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不受课堂、教材、教师话语、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在多媒体的学习环境中按教师的指引朝所需的目标互动学习。课程设置的创新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单一与陈旧;情景创设、协作学习、合作交流推动学生主动地意义建构,发展探究、分析、归纳与总结的能力,有助于综合语言技能的提高。

探究式与讨论式的教学优于传统语言教与学的方式,创造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型教学为主导的新型人机对话教学模式。师生与生生问的交流有利于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实践效率,是增强自信心、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发展认知结构的有效途径。多媒体技术实现了媒体语言学习环境的构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元化、多视角、多功能的学习平台,改变了传统听说教学一个中心(教师)的局面,使学生在平等、宽容、和谐与合作的氛围中认知、探究与创新。因此,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对推动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赋予了实际意义。

4.2培养综合语言技能

综合语言技能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语言学习的目的是培养语言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是一个积极、动态、不断进步与发展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发展自我认知结构与主动建构意义为目的,在学习环境的建构、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创新等方面都紧紧围绕学生需要而实施。学生的学习成为改变方法、提高效率的过程。学习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也是完成语言技能培养,语言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视听说教学实施与教材选用应关注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途径。视听材料全部采用英美电影影象资料,其优势在于内容丰富、展示现实生活场景、贴近生活、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有利于学生直观的语言学习、模仿,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培养综合语言技能。

4.3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文教学经验交流材料篇7

一、交换生的外语课程资源价值

合理开发和积极利用课程资源是有效实施外语课程的重要保证,[1]41资源开发能力也越发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尺。[2]课程资源一般指课程要素的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以资源的功能特点为标准,可以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素材性课程资源作用于课堂并能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比如知识与技能、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活动方式与方法、世界观与价值观等。条件性课程资源作用于课程但不构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如人力、物力、时间、场地、媒介、环境以及课程主体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具体到语言教学,外语课程资源则包括外语材料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其他教学材料、支持系统和教学环境,其中的外语教学材料可归为素材性资源,支持系统与教学环境则归为条件性资源。交换生作为人的存在,可以协助外语教师构建丰富多彩的外语教学材料和语言环境,他们的语言能力、知识结构、文化经历、情感体验均可转变为宝贵的课程资源。

素材与条件的资源功能划分为外语教学过程分析提供了良好的框架。外语学习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而学会外语则需要一定的语言素材和条件。对此,王初明有一段精辟的描述,其核心意思是:外语是在交际需求的驱动下,在真实语境的体验里,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在积极情感的配合下,通过长期大量的语言接触学会的。[3]这一外语学习过程观融合了语言学习的素材与条件等资源要素,为我们开发交换生的课程资源提供了一条宏观思路。也就是说,通过具体的开发策略与方法,可以借助于交换生来设计更丰富的交际活动,建构更加真实的外语使用情境,创设和谐融洽的情感氛围,拓宽外语素材的来源及其语料真实性和文化丰富性,从而充分发挥交换生作为课程资源的素材功能与条件功能。据此可以认为,交换生作为不同国家学校教育交流的重要形式和参与者,其在外语学科教学中具有重要的课程资源价值。

二、交换生外语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

“策略”一词有宏观、微观两个理解视角。宏观的策略指实现目标的方案、计划、方针,微观的策略则指具体的实现目标的方式、方法、技艺。因此,对交换生资源开发策略的探讨主要应涉及两个方面:1.宏观的总体思路和原则;2.宏观策略指导下具体的开发方法。总体的思路、原则相对稳定,具有理念导向作用;具体做法则可多种多样,只要符合总体的原则,能够产生积极的效用,均可根据教学需求放手取用。宏观开发策略就是:积极利用交换生来创设真实交际需求与情境,构建积极的外语学习体验,提供真实、丰富、多元的学习材料,从而优化学生的外语学习过程,提高教学的实效。

在宏观策略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方式将交换生融入外语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他们的语言知识和文化体验来提升教学的实效。由于具体学校的教学环境与交换生的构成呈现出独特性和多样性,设计具体的开发策略需要外语教师对现实条件进行全面审慎的考量。下文笔者以江苏南部某重点高中为例,描述该校在英语课程中开发交换生资源的具体思路和方法,以供参考。

(一)交换生资源概况与开发思路

交换生项目在该校已经开展了近8年,交换生数量从原来的2名逐年上升到2011至2012学年的15名。2013至2014学年交换生数量维持在15名,其中12名以英语为母语,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其余的来自法、意、泰等国,也基本能够熟练使用英语进行交流。他们将在该校学习10个月,寄住在该校学生家里。除了参加固定时段的中文课程,他们被编入高一年级常规教学班级随班就读,每个班级均拥有一名以英语为母语者。对于交换生资源的开发主要从两个维度考虑:1.开发主体:学校、教师、学生;2.开发时空:课堂内、课堂外。两个维度相互交叉,构成不同的开发领域,如学校组织交换生在课外开展英语角活动,教师安排交换生进行口语微格教学活动等。不同活动的展开需要全面考虑课程条件,具体操作时以实用、有效、简便为原则。

(二)交换生资源开发活动举例

在实用、有效、简便的原则下,英语教师组织具体的活动来发挥交换生对学生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下面举例说明实际工作中使用过的且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

1.课外讲座

邀请交换生围绕某一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讲座,给学生提供鲜活的语言输入和话题知识。在组织时需要注意话题的选定、前期的宣传、会场的安排、后期的效果跟踪。该校曾以圣诞节为契机,邀请欧美的交换生就圣诞节的历史渊源、风俗习惯以及背后的价值观念进行一次面向全校的讲座活动。这次讲座一方面旨在创设更加丰富的语言学习环境,加强文化理解,另一方面则针对当下国内西方节日流行、过度商业化的弊病,通过西方学生现身说法,还原圣诞节团聚、感恩、奉献等本真元素。前期组织学生进行海报设计,做好讲座宣传;交换生根据该校学生的语言水平合作编辑了一本介绍圣诞节的英文小册子,图文并茂;讲座开始前发放讲座提纲;讲座过程中安排提问、互动、竞猜、歌唱等环节;讲座结束时,通知学生在教学楼布告栏相应区域写下对本次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未来工作的改进。讲座类活动特别适合西方文化展演。该校英语组的教师也经常以西方重大的传统节日为契机,组织习俗介绍和文化体验活动,激发学生对外语文化和外语学习的兴趣。

2.英语角

英语角是比较常见的课外英语学习活动,但该类活动的实效却颇受人怀疑。当然,好的活动需要细心策划和精心组织,交换生的参与也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开展该类活动时,组织者通常会:(1)选定一个固定的活动教室;(2)每次由一定数量的交换生与该校学生合作组织;(3)预先告知讨论话题,如环境污染、独生子女政策、禁烟问题等,以便学生有所准备;(4)选定一名交换生做主旨发言;(5)以小组形式开展讨论,划分派别、限定时间,将交换生指派到不同的小组,每组、每派选出若干人展示本组观点和参加辩论,组织者最后给予评论;(6)自由讨论;(7)给出下次活动时间与话题,发放补充的材料,其中含有难词难句的注解。

3.英语演讲俱乐部

沟通与领导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其中跨文化的语言交际能力在国际交流频繁的今天更显重要。该校的英语演讲俱乐部由数名师生和交换生共同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运转,通过培训活动的策划和实施,旨在训练学生的英语演说能力、沟通能力和思辨能力。俱乐部的活动一般依据领导小组集体设计的教学大纲展开,内容涉及英语演讲文体知识、演讲稿的特点和撰写方法、非语言要素的作用、常用的演讲技巧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时间限制,活动主要由交换生和英语教师用英语主持,依托优秀英语演讲范例的聆听、阅读、分析和模仿,来进行演讲知识与技能的学与练。同时辅以命题作文,学生独立撰写演讲稿,交换生帮助修改润色;每次活动选定一名中国学生、一名交换生分别进行演讲展示,授课教师或学生则给予评价和指正。从参与面角度看,英语演讲俱乐部更适合于语言能力较强、对英语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为了保证实效,演讲俱乐部的成员不宜过多。

4.参与课堂教学

让交换生参与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日常化的资源开发方式,具体方法可以灵活多样。该校英语教师常用的方法有:(1)词汇、课文领读与示范;(2)小组活动时穿插于各组提供语言上的帮助;(3)提供口头、笔头表达任务成品的范本,供学生比照、参考;(4)帮助澄清、更正教材教辅中的错误;(5)对课文中的西方文化现象进行资源的补充和讲解;(6)发挥交换生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作用;(7)在争议性话题的探讨中凸现东西方学生思维的差异,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8)个别学生的单独辅导。这些角色类似于助教,但英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目标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和设计,避免低效和形式主义。

5.项目学习小组

在学生学习方式不断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要“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1]4。多种版本的中学英语教材设置了项目板块(Project),旨在通过实际的语言使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由于项目主要由学生课外自主完成,教师很难对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的监控。通过让交换生参与项目学习,形成项目小组,学生的学习动力、责任心可以有较大提升,项目完成中的问题通常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该校某个项目学习小组曾完成一个名为“Helmet, the protector of the head”的项目。他们通过资料搜寻和整理,设计了一份提倡骑车时佩戴好头盔的公益宣传小册子,内容涉及头盔构造与功能,世界范围内因未佩戴头盔而导致的伤亡情况以及认真佩戴头盔的倡议书。由于交换生的参与和帮助,他们能够收集到较多的相关英文资料;因为他们需要到高一其他班级进行宣讲,在这样一个输出任务的驱动下,小组成员通力合作,认真对语言材料进行阅读、整合,设计宣传手册,准备讲演文稿。该项目小组的活动最终取得了不错的宣传效果。整个过程中,交际目的明确,任务清晰,语言素材丰富,有大量意义协商的机会,学生能够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随着校园中交换生数量的不断增长,外语教师可以利用他们独特的语言文化特质来促进本校学生的外语学习。从课程资源开发的视角考察,交换生群体有着重要的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功能,能够帮助教师构建更加高效的外语学习过程。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和途径来发挥交换生的外语课程资源价值。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经验交流材料篇8

在教育领域中,课程定义大致可归结为如下三类:1.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被称为广义的课程;狭义的课程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2.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3.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这种定义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

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在本质上是由经验的性质决定的。课程与教学统一的第一个内涵是教材与方法的内在连续性,第二个内涵是目标与手段的内在连续性。

课程与教学具有内在的统一和联系,包括:第一,内在的整合了教学,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和基本途径。离开了教学,课程实施是不可思议的。第二,课程实施研究与教学研究具有内在的互补性。教学研究有助于理解课程实施过程的内在机制;课程实施研究则有助于理解教学的本质,从而为教学设计提供新的视野。

课程实施的三种基本取向——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实际体现不同教育价值观与课程价值观。

《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了“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这一具有高职高专教育特色并充分体现了大学外语改革方向的崭新的教学理念得到教育部有关领导,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广大高职师生的充分肯定。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教学目的是:通过180-220学时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语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鉴于目前高职高专和成人高专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差异较大,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分为A、B两级,实行分级指导。A级是标准要求,B级是过渡要求。入学水平较高的学生应达到A级的要求,入学水平较低的学生至少应达到B级要求。随着入学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均应达到A级要求。

本课程在加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学生要达到下列要求:

1.词汇

A级:认知3400个英语单词(包括入学时要求掌握的1600个词)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对其中2000个左右的单词能正确拼写,英汉互译。学生还应结合专业英语学习,认知400个专业英语词汇。B级:认知2500个英语单词(包括入学时要求掌握的1000个词)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对其中1500左右的单词能正确拼写,英汉互译。 转贴于

2.语法

掌握基本的英语语法规则,在听、说、读、写、译中能正确运用所学语法知识。3.听力

A级:能听懂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中使用的结构简单、发音清楚、语速较慢(每分钟120词左右)的英语对话和不太复杂的陈述,理解基本正确。

B级:能听懂涉及日常交际的结构简单、发音清楚、语速较慢(每分钟110词左右)的英语简短对话和陈述,理解基本正确。4.口语

A级:能用英语进行一般的课堂交际,并能在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交流。

B:掌握一般的课堂用语,并能在日常涉外活动中进行简单的交流。5.阅读

A级:能阅读中等难度的一般题材的简短的英文资料,理解正确。在阅读生词不超过总词数3%的英语资料时,阅读速度不低于每分钟70词。能读懂通用的简短实用文字材料,如信函、技术说明书、合同等,理解正确。

B级:能阅读中等难度的一般题材的简短英文资料,理解正确。在阅读生词不超过3%的英文资料时,阅读速度不低于每分钟50词。能读懂通用的简短实用文字材料,如信函、产品说明书等,理解基本正确。6.写作

A级:能就一般性题材,在30分钟内写出80-100词的命题作文:能填写和模拟套写简短的英语应用文,如填写表格与单证,套写简历、信函等,词句基本正确,无重大语法错误,格式恰当,理解基本正确。

B级:能运用所学词汇和语法写出简单的短文:能用英语填写表格,套写便函、简历等,词句基本正确,无重大语法错误,格式基本恰当,表达清楚。7.翻译(英译汉)

A级:能借助词典讲中等难度的一般题材的文字材料和对外交往的一般业务文字材料译成汉语。理解正确,译文达意,格式恰当。在翻译生词不超过5%的实用文字材料时,笔译速度每小时250个英语单词。

B级:能借助词典讲中等偏下难度的一般题材的文字材料译成汉语。理解正确,译文达意。

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的原则的教学设计对于实现教学目标,体现《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教学设计原则应符合《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和社会对英语学习的需要。强调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是教师针对性的导读讲解与引导学生学习构建语言体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符合外语教学规律。最后,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设计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学会从真实的语言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锻炼自学的能力,提高英语交际水平。

在英语教学应尽量使用英语,实践证明,只有在教学中加强英语实践,多使用英语,让学生大量接触英语,并沉浸在使用英语的氛围中,才能有效地排除母语的干扰,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把日常生活中的常用会话搬上课堂,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英语创造条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尽量养成用简短的英语句子回答问题的习惯。课堂上创设一种英语会话的语言环境,学生的参与性较高,兴趣浓厚,可以在课外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英语课外活动,就能更好地巩固、加深、拓宽他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我们可以举办一些英语口语比赛、演讲比赛,或者举办英语角,英文歌曲比赛等等……

因此,为了弥补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的不足,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尝试着将过程教学法和体裁教学法运用进来。通过网络、多媒体包括各种磁带、光盘为学生创设信息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经验交流材料篇9

以语言训练或写作方法、技巧的训练为切入点、载体、手段、目标,同时引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兴趣情感,让学生为表现生活的“真味”而积极进行表达训练。

语言的训练如象声词的运用,形容性词语的运用,某些句式的运用等,写作技巧训练如怎样写好开头、结尾,怎样写具体,怎样写人、记事、写景,怎样写静态、动态等。比如训练怎样写好开头。教师先让学生反思自己以往作文在开头上的妙处与败笔,总结出“开门见山”“交代事由”“提出问题”三种好的开头方式。接着教师让学生根据要求选材写作。其目的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好开头。

二、实践体验型

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观察、制作、实验、游戏、竞赛、辩论、访谈等实践性的活动,让学生担当观察者、实践者、研究者的角色,从动脑、动手、动口中发展思维、发展语言。并随即让学生以此活动或观察对象为题材,从不同角度写出作文。这种“现炒现卖”的“素描”式、活动式的习作活动,使学生对素料记忆犹新,比较容易表述真实的见闻和感受。

三、设境想象型

设置并将学生引入某种假想的情境并担任角色,通过设身处地地体验,获得一种经验和感悟,然后以这种想象的情景和结果为题材写出作文。其形式有两类:1.现实性想象作文。一种是想象未来社会的现实情况,如,《未来的……》〈20年后的……〉〈假如我是……〉还有一种是以现实为原型,经过加工、组合、想象,编创出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文学性写作。2.虚幻性想象作文。包括童话作文、神话作文、科幻作文。童话作文和神话作文都可以使用拟人、夸张、渲染等手法。但神话作文角色的主观性更强,带有浓厚的浪漫色彩。而童话作文中事物的特点必须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也要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如写长颈鹿可以夸张它的脖子有多么长,多么神奇。而想象它的牙齿比老虎的还锋利就不合情理。科幻作文的特点最为独立,强调想象与自然科学知识的结合,可以有科学设计、科学童话等不同形式。

四、素材挖掘型

每个人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生活,对周围人与事的认识、感受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自身,处于模糊或不清醒的状态,自身难以发觉。这就需要通过创设情境、激思,唤醒学生平时已积累却“沉睡”在脑海中的有关素材,使它们在脑海中清晰起来、活跃起来,从而写出具有各自特点的习作来。其形式一般有两种:1.面线点,即由教师宏观调控写作题材,引导学生从中选择出个性化的题材内容构思写作。例如引导学生在一次办队报的活动这个“面”上抽出“线”:自办队报的过程中的趣事、人物、简介等,启发学生互相交流、补充,在此基础上各自选材、自由命题。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点”:围绕题目,选择行文思路,具体构思谋篇。2.由点到面,即由一个细节、一点感受生发开去,逐渐联想起整个画面和情景,追忆起事情的来龙去脉。其程序一般为:关键词扩为完整句扩为段落(进一步说明前因后果及具体情景)写出全文。

五、汇报交流型

先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交流按有关要求在课外搜集的资料或调查研究的成果,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材料写成叙述性或研究性的习作。这就要求在课前安排学生用充裕的时间开展观察、访问、调查及亲身参与体验及相应的语言积累等活动,收集好资料。在课堂上搭建平台让全班学生充分交流,深入探讨。在选材时,学生要以自己搜集的材料为主,并通过比较、鉴别和筛选,吸纳别人搜集的有价值的材料,写出有个人特点的习作。

六、交际实用型

在作文课上,要创设一种类似于真实生活的情境或直接把实际生活引入课堂,让学生按照假设的或真实的书面交际、实用的需要,“为生活而作”,写出有实用意识或实用意义的习作,训练在实际生活中的写作能力。比如海报、广告词、说明书、对联、实录、活动纪实、研究报告、书信、导游词、建议书等。在习作完成后,尽可能体现出习作在实际生活中的积极作用。比如让学生为班级、为学校写建议书,完成后,教师要尽可能协调班级、学校针对建议书上的某些内容作出回应。

语文教学经验交流材料篇10

二、产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原因

(一)误解了英语教学中“文化”的概念

英语学习者和教师都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文化,“通过文化来学习语言,语言也会学得更好”;“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但是,教学双方在很大程度上,先入为主,认为在目的语的学习和教学中所涉及的文化就应当是目的语文化。作为英语的学习者,尤其是英语专业的学习者,学习英美文化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或中国通史便是匪夷所思。有的高校也开设了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如《中国文化》、《中国历史文化》、《中国传统音乐》、《书法与美术》、《中国名著选读》、《古诗词选读》等。这些课程对增加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大有益处,但是这些课程绝大多数是选修课,不仅课时少、授课时间集中,而且多数是大班教学,课程本身不受学生的重视,授课教师上课时不用英语讲授。这对于肩负跨文化交际、传播祖国文化重任的英语学习者来说,缺乏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习得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跨文化交流,以致表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症”。

(二)忽略了英语教学中的“社会文化观”

教育者提倡采用多元文化(multi-cul-ture)的观点或文化多元主义,即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并不排斥母语文化[3]81~85,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1896-1934)认为要理解儿童如何认识世界,教师必须对儿童的家庭和同伴的文化有所了解。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师,除少数是外籍教师之外,绝大多数都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他们和学生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从宏观上是一致的,那么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则可以通过英语交流他们共有的文化知识和信念,通过语言的输入和输出达到社会文化方面的共鸣和互相认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带入课堂比较多的显然是母语文化,教师则不能忽略这一点。虽然学生拥有不同的家庭文化或种族文化,但他们却拥有相同的社会文化。教师不仅要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学生的对话和信息的交换,也要促进相同文化中的学生的互相认可和互相尊重[4]。

(三)抑制了“先前知识”的作用

图式理论认为我们的先前知识(priorknowledge)可以促进或增加学习任务的转换,也能够抑制或干扰我们新信息的获得(Leinhardt,1992;Alexander,Kulikowich&Schulze,1994)。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是在基本掌握母语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不可避免要受到母语及其他经验的影响。这种来自母语与其他知识经验的迁移既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5]前者指汉语语言现象和英语语言现象相异,如“借酒消愁,愁更愁”英语为Drinkingworsensdepression;“以人为本”英语为Peopleareourmatters。后者指汉语语言现象和英语语言现象相同或相似,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insheep’s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thesame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twicebeforeyouact。认知建构主义的学派之一———有意义接受学习(meaningfulreceptionlearning)的论者认为建立新信息与熟悉信息的联结是认知学习的关键(Ausub-el,1968)。我们不应狭隘地把新信息和熟悉信息局限为同类知识中的先行习得和后续习得。[6]121-123换言之,可以理解成英语认知过程的目的语(新知识)和母语文化(熟悉知识),并且构建两者之间的“有选择的联结”(Ivie,1998)。由此可见对先前的母语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十分重要的。

三、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加入中国文化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由此可见,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能够成功地用英语进行信息交流。在广阔的工作领域和生活领域,交流的信息多种多样,有政治、经济、科学方面的,当然也包括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在交流后两个方面的信息时,大都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他们能够很好地理解西方文化,甚至优秀者能够用英语进行补充,但却不能用英语表达中国的文化,很显然就造成了文化交流的“逆差”。这种交流过程中所涉及的信息的内涵绝对不同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所提及的信息。鉴于教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加入中国文化,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可以平衡甚至逆转这种文化“逆差”现象。

(一)在教科书中增添中国文学及文化作品

教材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在文化信息交流时,有两个环节,其一是西方文化的输入,其二是民族文化的输出。但是,现在的大学英语教科书,大都以国外的时文为主要材料,有的教科书引进了国外原版的语言和文化材料,选录的都是西方的评论、故事及其它体裁的篇章,使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到了西方的语言和文化,较为细致和真实地理解了它们,成功地完成了西方文化输入。但是学生在介绍自身民族文化时,却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很难用英语准确地表达出民族文化,不能完成民族文化的输出。鉴于上述原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增添中国文学及文化作品是必需的。当然,被引入的中国文学、文化作品本身就应该是经典文学,其译文也应当是经典的,同样是优秀之作。比如:四大名著的英文译本中的篇章、当代文学作品中钱钟书老先生的《围城》的译本等等。这些作品在选入教材时,可以采用全英文式的,也可以采用汉英对照式、笔者认为,也可以编撰出这样一本有关中国文学、文化作品的英语教科书以供学学英语的学生阅读和学习,并纳入考试、考察体系。这本教材的编写者应不仅包括英语语言学家,还必须有汉语文学家、汉语文学作品的译者、外国文学家、比较文学和文化方面的专家,群策群力,合力编撰出这样一本既能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又能学习中国文化,更为重要的是能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有中国性、民族性的大学英语教科书。

(二)在听说课堂教学中引入中国化的材料

语文教学经验交流材料篇11

一、双语课程的教学理念

21世纪大学所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的三种基本能力,即:(1)获取知识的能力;(2)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和团队工作的能力;(3)使用外语进行工作和交流的能力。双语教学是我国教育国际化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开展双语教学,可以促进我们的教育与国际教育理念接轨,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开阔其视野,提高综合素质,为运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打下基础。同时也将西方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渗透到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之中,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国际化进程。目前,国内已经有一批工程力学双语教改的探究报道[1-4]。

实施双语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首先教材应当采用原滋原味国外原版教材(通常是英文教材),其优点是在语法、研究问题方法论、内容的宽度与广度上都更为国际化。另外国外原版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形式生动,索引、主题词的设计以及编排体例以探究式为主,从具体问题入手可读性强等优点非常受学生欢迎。不但可以使学生能够在更高起点上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学到最新学科前沿知识,而且有利于学校借鉴国外现代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触及到新的教育思想,逐步建立和形成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新体系。

其次,双语教学应当以英语专业词汇学习作为重点。双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使学生真正领会与世界同步的现代科学知识。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学科的科学词汇和基本概念,为学生准确理解和深入领会课程内容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例如:在力学课程中最常用的概念“受力图”其英语对应词汇是“free body diagram”。类似的,中文教材的“温度应力”应当翻译为“thermal stress”而不能望文生义,直译为“temperature stress”。经过比较系统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专业英文概念的理解,提高专业学习质量。就我国现阶段学生的英语能力而言,实施双语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环节中,还是尽量采用中英两种语言交叉进行为妥,而作业练习和考试均采用英语的一种教学方法。

另外,使用双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强学生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修养和运用英语进行专业研究表述与交流的能力。工程力学双语教学要强调为学生创造了科学实践活动的平台,然后使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工程力学本身是工科学生很重要的一门技术基础课。该课程既需要良好的数学基础,又与工程实际有紧密的联系,课程内容既为后续课程奠定良好的力学基础,又可直接应用于工程计算。因而在工程力学课程中开展探究性的科研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工程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作用。

二、双语教学模式改革

长期以来,工程力学的教学模式单一,即:课堂讲授-作业-规定的验证性实验。学习内容和方法比较单调。然而,在材料、热能、冶金和机械等专业领域有大量的非杆系复杂受力问题,学生在后续课程学习或科研工作中遇到此类问题时,基本无从下手。另外,传统实验主要内容基本属于金属材料的破坏实验。学生观察各种现象并测量材料力学指标,虽然可以增加对材料性质的感性认识,但是学到的新知识少,需要思考的内容少。

本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推进研究型教学,具体方式是要求同学在规定时间内以及可以完成工作的前提下,以科研工作的形式展开。同学自愿分组,分别选定探究性质的材料力学题目,内容将渋及文献综述,方案确定,数值模拟和动手制备试样到完成试验等环节。目标是把学生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给学生留出充分的创造性思维空间,锻炼学生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观察、思考及总结的方法,并从中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改革实施方法

教与学,听课与作业,考试与实践性课题都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作业和实验报告必须采用全英文书写。学生的实践性课题的内容覆盖工程力学基本知识点,使用钢铁、有机玻璃、黄铜、铝合金、PVC、塑料、人工复合材料、混凝土等材料来完成拉伸,压缩,弯曲,扭转和冲击等项实验。这些材料的机械性质各有差异,力学相应的规律也不同,有些是目前工程上越来越多使用的新材料,目前使用的大部分材力教材没有详细介绍。事先不讲实验中的现象,学生不知道实验的结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实验,自己观察各种现象、采集处理实验数据。预先给同学补充有限元的基本概念与使用方法,然后学生自主完成数值模拟工作,最后写出研究报告。由于在课堂教学时已经交代了所需的知识点,学生通过文献检索已对研究内容有了基本认识,在实验室里,由老师监督安全,可以较好完成实践动手的环节。学生普遍对此实验很有兴趣。在使用有限元程序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软件系统的有关操作内容,如图形界面、操作过程、功能块等。其次结合软件的教学穿插介绍相关的力学知识和有限元基本理论, 但讲解以形象化、结论化为主,舍弃大的理论推导过程,然后结合实际工程间题,提出计算分析的一般步骤,建立合理的计算模型,实现有效的有限元模拟。

在研究报告撰写中,即有写作格式要求,也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学生通过分工查找资料和讨论,能够对实验现象和计算结果做出比较正确的解释。从提交的研究报告看,图文并茂,内容详尽。学生接触到较丰富的试验和计算内容,采用这种授课模式,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状态,学习的积极性高,学到的知识扎实。通过此教学改革实施,除可以让学生学到各种不同材料在承载时的力学性质和计算方法外,还学到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在我校2008、2009、2010级材料国际班和理科实验班的教改试验中,均要求学生完成上述各实验和研究环节后,用英语进行研究工作成果报告和答辩,最后用英文提交格式规范的研究报告。从已经毕业的学生反馈信息知,此种教学改革方法的实施,能使学生去海外留学深造时,更快适应国外现代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图1. 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试样加工和完成力学试验。

图2. 学生用英语进行研究成果报告与答辩

图3. 历届学生完成的研究成果文集

4.认识与体会

双语教学是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因而教与学应当实事求是,根据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强度的英语讲课和作业时数。实践性课题应当是在教师指导下,经过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在规定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并且有一定的探究与实践特点。考试工作也应体现新的教育理念,应本着有利于发挥学生教育主体的作用,有利于学生自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考试必须采用全英文试题,学生采英文答题,学生成绩的评定,考试内容占60%,研究课题成果作为平时成绩占40%为好。

教学模式的更新对教学的长期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导向作用。一种新教学法的实施, 必须依赖于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才能,学生不但是学习的能动的主体而且是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通过实施探究性质的科技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到积极参加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切实提升学生应当具备的三种基本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育平,滕桂荣,赵增辉,等.材料力学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45

[2]钟南,罗锡文,严慕容,等.构建工程力学双语教学的探讨[J].力学与实践,2004, 26(2):64~67

语文教学经验交流材料篇12

(一)加强词汇积累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要素之一,词汇掌握得越多,越丰富,学生参与语言交际活动就越有利。除了教授新单词时的艺术和扩展外,更要注重帮助学生记忆和积累。我常采用归类、对比、联想来复习和巩固词汇,如说起 goose,就一定要提duck,hen, rooster,chick.beautiful?Dugly,go?Dcome,从thirsty联想到water,coke,coffee,milk,tea,wine等。

(二)渗透语法知识?

如果一开口(Lily and Tom like to eat what?)就错漏百出,贻笑大方不说,语言的交际功能也失去意义了。尤其是综合英语实验班的学生,在其特殊的语言环境下,更有利于抢先一步学习语法知识。语法应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如名词的单复数、动词的不规则变化、人称代词的转换、时态的变化和陈述句、感叹句、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等句型的构成方式都可以用演绎法、归纳法适当讲解,并让学生模仿说、连贯说,及时进行语法专题练习、运用、巩固,这是非常关键的。

二、在阅读教学中,注重阅读材料的选择

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短文,我们没得选择,所以要采用让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教学。课堂阅读是基础,课外阅读是延伸。除课堂阅读之外,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阅读经验,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我们必须对课外阅读重视起来。

(一)阅读材料的趣味性

由于面对的是小学生,所以材料内容要生动、有趣、有吸引力,如是有插图的阅读材料,或一些小幽默、笑话、故事等。并且教师在课上的描绘性语言,能很快引起他们的注意。

(二)阅读材料要丰富

材料的内容最好是贴近学生生活,形式多样化,选择一些熟识的童话故事,日常生活情境,各地区各国生活、文化介绍等内容。当然,除了在练习上选择合适的短文外,教师可在互联网上挑选更多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训练。

(三)材料的选择要讲究循序渐进

选择阅读材料,既要把握好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又要能覆盖应掌握的知识点。材料生词率要在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之间,学生能读懂百分之七左右的内容,过难或过易的阅读材料都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英语阅读要讲究技巧

就像语文中的阅读要讲究技巧,同样,在英语阅读时也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在英语阅读过程中,不同的阅读任务运用不同的策略和技巧:

(一)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

小学生在阅读中碰到生词,可根据上下文的信息和句法去推断词义。

(二)预测内容

在阅读过程中不断验证和修正自己预测的过程。也可以先从短文的问题中了解所读材料所设计的一些内容,根据这些问题对阅读材料进行详略的分解,什么地方需要认真理解,什么地方只需一带而过,这样有重点有目的的进行阅读,不仅效率快,而且对短文的各部分重要内容能一一罗列。

(三)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现今是信息时代,学生在进行英语阅读时也应让信息流通起来。即两人各自持有对方不知道的信息,在阅读过后,各自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信息得到对方阅读的内容信息。能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下进行英语阅读,不同能力的几个人共同学习,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对阅读材料的人、事、物各方面进行理解,小组讨论,查漏补缺。提高英语阅读能力除了技巧,还是要多实践,多进行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