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考重点合集12篇

时间:2023-07-09 08:23:47

语文中考重点

语文中考重点篇1

It was the last day of that term, My classmates were very excited at the coming holiday. But my friend, Mike, looked unhappy because he failed the English test.

While thinking about how to cheer him up, I saw my English notebook. Although it was very important for me, I decided to give it to him, He looked at me in surprise, He knew how carefully I took the notes. I told him that I could also help him learn English.

Mike has made progress with the help of my gift ,the notebook. It's not expensive but it's from my heart..

评分总则:

1.本题总分为20分,按各档次给分。

2.评分时.先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语言初步确定所属档次最后在本档次内酌情给分。

3.英、美拼写均可接受。

参考要点:

语文中考重点篇2

“扩展”“压缩”“仿写”,你重视了吗?

对于语文备考而言,扩展语句、压缩语段以及仿写是非常重要的考点,不仅每套试卷中都直接命题考查,而且经常出现经典题型或创新题型,更重要的是不少语文试题的作答离不开这“一扩”“一压”。扩展语句较为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联想、想象和语言综合表达能力,其功能相当于“小作文”;压缩语段主要考查学生的提炼筛选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和准确表达能力,这实质上是《考试大纲》现代文阅读中“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与“归纳内容要点”两个阅读考点在语言表达题中的应用。“现代文阅读”中的“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古代诗文阅读”中的“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哪一个能离开“一扩”“一压”这两项技能?高考材料作文独占鳌头,对所给材料的阅读理解、对材料主旨的把握,离开压缩语段这一技能行吗?还有仿写,是高考常考题,对不少试卷来说是必考题,不仅直接得分,而且对作文的立意、表达也大有裨益。特别是排比型仿写,练多了,练精了,积累了材料,拓展了思维,运用于作文写作,尤其是运用于散文写作,深刻哲理共灵性语言,丰富内容伴精巧形式,可旨丰语妙,令人叹服。

语文中考重点篇3

综观甘肃省2011~2013年普通高等教育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考试大纲三校生高考大纲,文化基础科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和德育,但各科分值所占比重有所变化。就语文学科来说,2011年和2012年占50分,2013年提高到80分。因此,语文学科命题趋势稳中有变,其变化应该主要体现在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会更广泛,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既有现代文阅读,也会有文言文阅读,对写作能力的考查会包括常见应用文体的写作和片段作文写作。

二、命题范围和题型

根据甘肃省三校生高考大纲的说明,文化基础考试语文科的考试范围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字形、字义;词义、词性、词的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修辞方法、语句含义、修改病句;文章重点句段、结构层次、表达方式、思路、主题;文学常识、文体知识;正确运用语文综合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和现代文。试题题型包括填空题(主要是名句默写)、选择题、现代文阅读理解、文言文阅读理解及写作。试题难易度分布情况为较易题约占30%,适中题约占50%,较难题约占20%。

三、命题特点

根据甘肃省2013年三校生高考考试大纲的规定,结合甘肃省2011年、2012年三校生高考语文命题情况,可以看出语文科的命题范围紧扣考纲,突出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基本能力的考查。选择题型重点考查学生对现代汉语语音、字形、修辞、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的识记、理解以及准确使用词语、句子的能力。该题最大的特点突是突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突出语文的实用性,命题和生活息息相关。如2011年试题第4题给出一副对联“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再多一度春秋”,让考生判断对联中隐含的年龄。第9题仿杜牧《清明》诗:“清明时节沙纷纷,路上行人满面尘。借问青山何处有,学童遥指盆景中。”让考生分析这首诗的内容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哪一问题。填空题型侧重于考查学生对课内名篇名句的识记和课外常用名句的积累。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型重点考查学生整体把握文意、正确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和从文中筛选、提炼信息的能力。文言文阅读题型或者诗歌鉴赏题型重点考查学生读懂文意(诗意),正确理解文言实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和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写作题型包括常见应用文的纠错、写作以及片段作文的写作。试题难易程度保持适中偏易。

四、备考建议

1.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识记积累

字音:正确认读常用的3500个汉字。要特别重视形近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复习和练习,掌握辨析多音字的方法,加强积累。

字形:正确书写常用的3500个汉字。要特别重视形近字、义近字、同音字的辨析、练习和积累。

字义:正确理解现代汉语常用词汇的意思,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正确选用词语(包括成语)。要特别重视近义词和容易误用的成语的辨析、使用。

文学常识:熟悉课本内出现的古今中外著名作家及其作品知识,熟悉常见文学体裁知识。

文化常识:了解课本内涉及的重要且常用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年齡的特殊称谓:而立、不惑、知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排行的特殊称谓:伯(孟)、仲、叔、季。日期的特殊称谓:朔、望、晦。再如对联的知识: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仄起平收等。

修辞:掌握并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特别是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对比、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修辞格。注意区分比喻和比拟,比喻和借代,设问和反问的不同。

名篇名句默写:首先要能背诵并默写教材中要求学生背诵的名篇名段,教材里要求学生背诵的主要篇目有《诗经·氓》《劝学》《师说》《赤壁赋》《石钟山记》《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念奴娇·赤壁怀古》《沁园春·长沙》《荷塘月色》;同时课外还要注意积累常用的名句,《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诸子著作中就有许多至今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名言警句,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等,教师可以有选择地给学生印发相关资料,要求学生课外识记。

2.加强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

现代文阅读理解,重点训练学生整体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按照要求从文章中筛选提炼信息和概括归纳要点的能力。文言文阅读理解,有针对性地重点训练学生理解常用文言实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粗通文章大意的能力。重点要复习好教材中选入的文言名篇,如《劝学》《陈情表》《师说》《滕王阁序》《阿房宫赋》《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等。诗歌的阅读鉴赏应该致力于提高学生把握意象特点,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同时要注意理解诗歌表情达意常用的艺术手法。

3.加强正确、规范运用语言的训练

语文工具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正确规范地运用语言,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正确、规范地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显得非常重要,而这一点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迫切。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在日常生活中都要把正确、规范地进行语言表达作为学习重点。正确、规范的表达依赖于平时的语言积累,只有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培养良好的语言感觉,才能达到这一要求。高考试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除了作文考查之外,还会涉及语病辨析,句段仿写以及简明、连贯、得体的表达。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通过练习,让学生熟悉常见的语病类型,掌握辨析语病的方法;要让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一般特点,如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

4.加强应用文写作训练

应用文写作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的学习重点,要求学生熟悉常见应用文的格式和内容,正确书写常见应用文。复习过程中应该重点做好条据类应用文的写作训练,如通知、请假条、留言条、借条(欠条、收条)、启事(寻物、招领)。书信类应用文要重视求职信、介绍信、感谢信、表扬信、倡议书、申请书等的写法。

语文中考重点篇4

一、考点分布更集中

课标在“评价建议”之“具体建议”部分,对阅读的评价内容做了相应说明,如“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第四学段侧重考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等。具体落实到考题上,全国各地中考命题者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并初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现代文阅读测试结构和考点系列。

在考点指向上,命题者致力于处理好语文知识积累与语言应用之间的关系,追求在“阅读中考查阅读素养”。中考对学生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基于学习者必须达到的公共基础水平进行,在求同存异的碰撞与交流中,各地命题者不约而同地将课标关于阅读及阅读教学的评价内容细化为考点,自觉地运用到试题的命制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现代文阅读考点系列。例如:依据选文对主要表达方式的青睐,我们可以将现代文阅读考点分为记叙类考点、说明类考点、议论类考点;依据对信息处理的方式不同,我们又将阅读考点分为搜集类考点、重组类考点、综合类考点;等等。

一些地区还以双向细目表的形式,直观显现出能力要素、评价要求、取材范围、考查形式、分值与难度估计的相互关系。以湖北宜昌市中考现代文阅读双向细目表为例,考点“了解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在课标评价要求中属于“理解”“评析”类,考查形式为简答,分值为2分,考点位于现代文阅读《君子的争与不争》第26题,题于是“文章虽然短小,但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却不尽相同,富于变化。指出文中第段画线句刻画梁启超和陈寅恪的不同方法”。这样的考点题目,在广东深圳卷现代文阅读(三)第2题、安徽卷现代文阅读(一)第6题“文中画线句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在重庆现代文阅读(一)第15题“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下列句子的妙处”等都有体现。

综合今年中考语文试题,我们不难发现,现代文阅读考点集中在信息提取与理解、语文知识运用与赏析、文章主题与写作方法、人物形象分析及语言品味方面,某一个考点又有可能作为热门考点,在不同的文体里都有涉及,考点“根据语言环境调动古诗文记诵积累”在湖北宜昌卷第12、27、34试题中三次设题,足见其对古诗文经典语句的高度重视。

二、选材视野更开阔

现代文阅读的选材,经历了从取材课内向课外逐步过渡的蜕变过程:从以取材课内为主,到课内外持平,再到现在的以取材课外为主,甚至绝大部分地区完全取材课外。

长期以来,语文考试死抠课文,视野狭隘。有些试题选文直接使用教材原文,命题者挖空心思、故弄疑障,难以体现语文的学以致用,从而使语文教学陷入了“抱着课本打滚”的怪圈,更为严重的甚至导致学生思维萎缩,能力退化,主体地位丧失。有鉴于此,教育部在《关于200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阅读应以课外文字材料为主,注重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从对今年各省市中考试题的统计来看,除个别地区阅读材料还选用课本内容(如某市现代文阅读选用《故乡》原文)以外,现代文阅读取材已跳出教材的圈子,视野更开阔了。 从对今年试题的选材所做的分析来看,现代文阅读所选用的文本,体现出来源广泛、行文典范的特点。既有名家名篇,也有精短时文;既有文学作品,也有纪实佳作;既有全文引用,也有片断组合;既有文体兼顾,也有重点突出。所选文章,以千字文居多;所包内容,无不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独特个性和语言文字的综合魅力。选材上的解放思想,兼容并包,关注生活,贴近学生,给语文教学带来的不仅是教学行为上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教学观念上的转变,是学用认知的多维突破,是学生答题时的心旷神怡。今年全国各省市的现代文阅读,综合起来看,就是一套优秀的阅读教材,一本语文生活的百科全书,一个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包。

如果说广东深圳卷《超越时空的量子通信》、重庆卷《数学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等选文,给我们带来的是数学时代新气象的话,那么江苏连云港卷《家徽》、江西卷《(汉字书法之美)自序》、北京《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则是引领我们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海去觅珠寻宝;如果说江西卷《成为你自己》、陕西卷《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广东卷《培养自己的“静能量”》、辽宁丹东卷《人体的独特性》等是引领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的话,那四川成都卷《诗与成都》、湖北宜昌卷《香溪河里桃花鱼》、山东烟台卷《加州牛肉面》等则是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让我们目不暇接。眼界决定视界,视界决定境界,现代文阅读选材以开阔的胸怀,开放的视界,让学生走进了语文的多彩境界。

读这样的文段,答文段后面的问题,成为学生一次眼界的旅行、精神的洗礼、思想的绽放。这样的文本,通过考试毫无保留地呈现给师生,将有利于语文课程资源的拓展与丰富,对学生广泛涉猎,海量阅读,甚至发掘我们的语言之根、道德之根、情感之根,都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语用考查更灵动

一份好的语文试题,在语用考查上,必须心怀所有考生,考究一般评价、选拔功能的最优兼顾;考究阅读视野、答题心态的城乡区别;考究思维发展、能力层级的权重优配;考究知识能力、人文素养的深度融合。今年各省市的现代文考查试题,其在紧扣“语言”内核、注重语用,从语言学习的积累、理解、运用、评析、创造等层面多处设题所做的探索,亦值得肯定。

语言的运用,有严格的规范,也有很大的灵活性。生活是动态的,波澜起伏的,反映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也是活泼的.不是凝固的。只有把语文看成是活的学习对象的教学,才是灵动的;只有将语用灵活地设置在文本之中的考查,才是灵动的考查。

灵动地考查语用,能协调体验感悟与理性答题之间的关系,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又兼顾了语用规范。很多地区的现代文阅读试题,已摒弃了选择题,这是一个突破。阅读理解中的选择题曾让考生在是是非非上痛苦纠结,模棱两可的表述、捕风捉影式的做作让很多考生蓄意猜度、思维僵化。去掉选择题之后,让考生直面问题,理性地运用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结合文本中的相关信息来做题,文段阅读表现出开放、感性、灵动的特点。陕西卷现代文阅读(二)第13题“结合上下文,说说第段画线句子中‘冰凉的酸’的深意”、河南卷现代文阅读(二)第7题“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我’和‘他’之间的故事”,既考查学生的概述能力,又考查记叙顺序,便是这样的好题。

灵动地考查语用,能展现语文教学的特质。教育的本质必须植根于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之上来培养具有自主意识和自我选择能力的个体。语文教学承担的是将自然人培养成为“具有自主意识和自我选择能力”语文人的重任。对学生的考查,理应考查学生在此方面的达到度,学生能否对信息自主地处理,便成为阅读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例如江苏盐城卷(三)第17题“作者提倡怎样的读书方式?联系实际,说说你的理解”,考生通过对所选文章的阅读,便会答出作者提倡“读经典原著”的读书方式。作为“独立的人”的考生,答题时既要联系文本的实际,又要结合自身阅读的实际,表现出思想上的自主和行为上的自决。浙江杭州卷阅读(一)第11题“文章以‘继父’为题,为什么全文却不出现‘继父’一词,只以‘他“爸“您’来指称?”,让考生从称谓的使用特效上体悟人间真情,对于学生如何建构自己的亲情大厦亦是有帮助的。这些题目,将语用考查置身于文本、作者与命题者之间,找到“以文化人”的支撑点,实现了考查与教学的双重功效。

灵动的设题,不仅仅是为考生而作,更重要是意在呼唤教师以日常课堂教学为基点,摸索出凸显语言文字运用学习本质的语文课堂教学系列基本范式,比如口语交际课、现代文阅读指导课、文言文阅读指导课、作文指导课、文学欣赏课、综合性学习活动等的课堂教学基本范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让我们的语文课程因此而丰富灵动起来。

四、联系生活更鲜活

语文是人的生命意识的符号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语言能力的形成,实际来源于语用行为的实施,来源于听说读写思,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交际。联系生活找素材,已成为各省市中考现代文阅读选文的亮点。

1.将文章人物的生活与考生的生活鲜活地联系起来。例如:广东深圳卷现代文阅读(二)第5题“老农的朴素愿望是什么?你有什么愿望,为了实现愿望你打算怎么做?”,湖北黄石卷阅读与鉴赏(三)第22题“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教会了作者什么?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湖北潜江天门卷现代文阅读(一)第14题“若你校或你家建有智能快递柜,按照选文介绍的办法,你该怎样从柜中取出定购的快件?”,湖南益阳卷现代文阅读第22题“文中提到有学者呼吁大家多读无用之书,什么是‘无用之书’?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谈谈你对‘多读无用之书’的认识”。这些题目,有效地将文章中人物的生活与考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考生产生“由人及己”的联想,在比对和对比中,找到答题的对接点,实现了语文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语用经验的传递和转换。

2.将文章现实的生活与考生过去的经历鲜活地联系起来。例如:吉林卷现代文阅读(二)第25题“大雪不但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还带来无穷无尽的趣味。你在成长经历中,也一定玩过各种雪地游戏,请你选择其中最喜欢的一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湖北黄冈卷现代文阅读(四)第33题“文中‘我’的父母理解、尊重孩子的‘怪癖’,对此,你肯定很有感受,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等题,便是将文章里人物的现实生活与考生“过去的经历”有效地勾连起来,让考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作答,引导考生从“文内”走向“文外”,从“现实”走向“过去”,体现了语言运用由彼及此的考查思路。

统观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我们欣喜地看到,在现代文阅读方面,在遵循“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的总体原则下,命题者所追求的是:在考点指向上,正确处理好语文知识积累与语言应用之间的关系;在主客体的倾向上,正确处理好学生主体与尊重文本之间的关系;在语用能力的考查上,正确处理好体验感悟与理性答题之间的关系;在素养建构上,正确处理好基础水平与个性突破之间的关系。

一套高质量的中考试题,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不仅是一种共性的追求,更是一种个性的展现;不仅应有风姿绰约的个性姿态,更应有卓尔不群的精神内核。但个别省市现代文阅读命题依然囿于语文知识的束缚放不开手脚,部分题目题干干瘪乏味,个别选文难称经典,阅读考点相对单一,也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②李祖贵《语文的突围》第167页,长江出版社2011年。

语文中考重点篇5

将对高考语文的思考与对素质教育的思考结合起来

北京陈经纶中学语文特级老师 王大绩

北京市教委前不久《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其中“高考考试与命题方面”在“语文学科”的具体体现是:语文学科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充分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作为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注意考查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发挥语文学习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分值将由150分提高到180分。

这个“征求意见稿”说明了三个问题:

第一,北京市教委正视语文学科与现实需要不匹配的现状,表达出改革加强的决心愿望。这令人鼓舞。第二,市教委试图以高考为导引改变这一现状,这是实事求是的选择,体现出勇毅气概。这值得肯定。第三,市教委对高考语文学科的改革包括内容形式两个方面,为征求意见提供明确方向。这引发思考。

的确,立足现实教育机制和社会心态谈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不能无视高考,不能无视高考对社会人心的强大吸引力,不能无视高考几乎成为中学生学习唯一动力的严峻现实。唯一实事求是的抉择就是,将对高考语文的思考与对素质教育的思考结合起来,通过高考促进语文教学实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的使命。

“考查内容”所强调的正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符合语文学科的规律。其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点,特别解释“不仅限于古诗文”,这解释十分必要。我觉得,还有一些是无需解释,自然包含在内的。例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见诸书本,也见诸生活实际。因为语文就是反映生活的学科,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再例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排斥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因为中华文化的特点就是包容,就是兼收并蓄,这一点鲁迅先生在名文《拿来主义》里曾做过精辟阐述。

阅读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点,通过阅读吸纳,实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的教学任务。阅读类题目也是高考语文试题的重要环节,应能促进语文阅读教学。

高考写作题目提供写作思维的原点。给标题和给话题的题目是给出一个原点。考场作文要由原点出发,在生活的广阔空间中,发挥展示思维,向外辐射。从而实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的任务。

从万圣节说开去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肖娟群

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是11月1日,刚好是西方的万圣节,儿子拎着一个带着憨态可掬笑脸的小南瓜兴奋地跑回来,告诉我幼儿园举办的南瓜节玩得很开心。我们现在的青少年们都热衷于过洋节日,除了万圣节,其他诸如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每个节日总能在中国掀起一股热闹的节日气氛。反观中国的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人们似乎已不大喜欢了。当这么多人感觉端午没有圣诞重要、感叹月饼没有麦当劳好吃、对春节的热情越来越少而对情人节念念不忘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西方文化正在猛烈;中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毋庸置疑,在中小学教育中,语文,承载着很大一部分文化传播的功能,所以当看到北京2016年的高考改革方案降低英语考试分值、将“盈余”的分数分配给语文,且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将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部分的考查”时,我是乐见其成的。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一直在过度学英语,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硕博士生入学考试,乃至步入社会后的职称考试,英语都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席位,甚至现在已经向下延伸到了幼儿园、托儿班、早教班。全民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拼命学英语,但功利化、低龄化的教学并没有让英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虽然中小学生们每天都在学语文,语数外也是中高考中的铁三角,但是在学生的实际学习中,并没有真正把语文摆在应有的重要位置,众多高考科目中,学生普遍“怠慢”语文。这使得现在很多学中文、新闻出身的记者,中文功底都不是很好,写的一些稿子经常语句不通。在众多工作部门,经常有困恼是找不到真正能写出好公文、好报告、好总结的人。我自己在审学生的通讯稿时,也时常被一些错乱的遣词造句噎至无语。无论是现在的青少年文字运用能力偏弱现象,还是之前提及的文化传统传承问题,都亟需我们对语文教育改革的理性自觉。高考具有指挥棒的作用,语文分值的提高,相信语文课也会受到更多的重视。

将英语拉下“神坛”,并不代表英语不重要,而是让其回归工具本质。降低英语在中、高考中的权重,增加听力比重,突出英语作为语言的实际应用作用,其实这是在做一种非常有意义的英语考试方式方法探索——摒弃“哑巴英语”,让应试化、畸形化的英语教育更专业化、实用化!

改革不能只有初衷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著名教育学者 熊丙奇

北京高考新方案公布,英语降低分值,引起各界广泛关注。总体而言,舆论普遍赞成降低高考英语权重。在《新京报》组织的“你支持高考英语降低分值吗?”调查中,这也得到充分体现,支持者达74.8%。可是,再进一步分析各年龄段群体的意见,就会发现,对于这一改革,公众的情绪还是很纠结。

总体看来,这一调查得出一个结果:年级越大者,越支持降低英语分值、增加语文分值。比如,对于“你支持高考英语降低分值吗?”,有80.8%的50后被调查者选择赞成,60后选择赞成者则达73.4%。对于“你支持语文增加分值吗?”,有高达92.3%的50后选择赞成,60后选择赞成者达78.5%。而与之对应,刚完成学业、或者正在求学的80后、90后,赞成这两者的比例却要低,尤其是对于增加语文分值,赞成比例要低近20个百分点。赞成降低英语分值的80后为73.9%,90后为71.0%,支持语文增加分值的80后为68.4%,90后则仅为63.2%。

更为有意思的是,虽然赞成降低英语分值的比例颇高,可对于“降低英语分值是否会给学生增加新的负担?”,明确表示“会”的,50后群体却最高,为42.3%,60后紧随其后,为41.8%。这说明,就是最赞成英语降低分值者,也对这能否减轻学生的负担,并不看好。如果再考虑到90后群体有38.1%认为会增加负担,有20%说不清,80后有34.4%认为会增加负担,21.4%说不清,此次降低英语分值的高考改革,能有怎样的减负效果,还有待观察。

这对包括英语科目改革在内的高考改革,提出两方面问题。其一,改革必须充分听取各界意见,尤其是教育第一线、正在求学的学生的意见。其二,改革不要关注形式,而要重视实质。为何那么多的60后、50后赞成降低英文分值,却又认为这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呢?——按理,如果认为这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当反对这一改革才是。可以解释的理由是,对于降低英语分值的改革初衷大家是支持的,但对于改革措施的效果却不看好。大家对改革初衷的支持,被理解为对改革措施的支持了。

所以,要把改革的初衷和改革的措施分开,不能把支持降低英语权重与支持目前的改革措施混为一谈。降低英语权重是大势所趋,但目前简单降低分值的做法,很难说能起到这一效果。真正能让英语权重降低、引导基础教育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改革措施是,实行考试、招生分离。

定位准确,举措适当

北大附中资深英语教师 范存智

近期无论报刊、网络还是其他大众媒体热议2016年高考北京将英语降至100分,由此又使沉寂多日的2014年山东高考英语听力取消再起波澜,进而连带江苏的英语改革。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一名执教英语逾40载的老教师,我对高考改革举双手赞同,对降低英语权重由衷拥护。让英语回归到工具学科的位置无疑是明智之举。

数年来我多次在各类型座谈会上发言谈应当降低英语权重。理由一:全球都是地球村了,英语作为交流工具很容易学;理由二:中国早已开放,走出去与请进来极其容易,外语与学外语再不神秘;理由三: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广袤大地上的13多亿人不必人人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也不可能做到这点;理由四:中国人不可能都走出去,随国力日盛,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他们更愿意学说三两句中文;理由五:学外语要有语言环境,缺少语言环境的教学必然属无本之木,不接地气,实用价值大打折扣;理由六:目前义务教育初中段英语最大用场是中考,高中三年则是高考,大学就是四六级了。除此之外哪还能派上用场?

语文中考重点篇6

2010年是湖南省高中进入新课改的第一年,近三年湖南高考英语的命题强调语言的基础性及综合能力的考查,注重语言的实用性,体现能力、方法和知识的相互渗透,基础和深度并举,使考生能够充分展示个性和思维的多样性与开放性,同时注重高考对中学英语教学的有效引领作用及积极的反拨作用,从而进一步促进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笔者就近三年湖南高考英语试题总体特点进行对比和分析。

一、立足基础,注重运用

湖南高考英语单项选择题突出基础知识的考查,考查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灵活运用词汇和语法的能力。单项填空主要考查学生对词汇、语法、习惯用语和常用表达法的掌握情况。虽然它考查的是语言知识, 但并不是单纯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而是通过各种语境的设置, 灵活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能力, 使词汇和语法等内容的考查体现语用功能。试题对语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考查很充分,知识的覆盖面广,以考查实词为主、虚词为辅;尤其涉及到了动词时态和语态、非谓语动词、介词、连词、主从复合句、倒装句、主谓一致、强调句型等。试题题干简洁、语境自然,要求考生把语言的形式、意义和用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了语言的真实性和实践性,体现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的原则。高考英语试卷非常注重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这也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导向。因此,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上, 而不是单单抓单词的拼写和背诵, 或者是句型和语法知识的机械记忆和脱离语境的重复练习。

二、利用语境,综合运用

近三年湖南英语完形填空的文章大部分是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小故事,以记叙为主、夹叙夹议,篇章与语句结构变化丰富多样。完形填空一直被各种语言测试当作综合语言能力考查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式。李筱菊(1997)把完形填空考点分为四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单词层次、词组层次、句子层次和语篇层次。考点层次直接影响到考点效度,层次越高,考点效度越高,对能力要求越高。

近三年湖南高考英语卷完形填空测试对能力要求较高,注重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的结合,它不同于单纯的语法和词汇搭配考试。因此笔者建议在语言教学中应该把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上下文意识,让学生在阅读时真正做到“瞻前顾后”,避免孤立地看待某个语言现象。

三、培养思维,启迪智慧

近三年湖南高考卷的阅读部分由三篇阅读理解和二篇任务型阅读构成,合计50分,占试题总分的三分之一。五篇短文的选材广泛,涉及到社会和生活的不同方面,同时也介绍了许多不同国家的风土文化和生活习俗。此题体裁丰富多样,多以记叙文、运用文和说明文为主。所选文章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与学生关心的话题密切相关。试题比较侧重考查学生从一些实用性的语言素材和新闻报道、广告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考查了基于语言知识和阅读微技能结合在一起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如词义猜测能力;主旨或段意概括能力;推理和逻辑判断能力等。

四、感悟生活,开拓创新

书面表达是通过文字传递信息的一种交际活动。书面表达能力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三年湖南高考英语书面表达均为指导性写作,命题形式以汉语提示为主,以英语和图文提示为辅。试题通过提纲方式限定内容、人称、时态、字数等。试题要点明确、具体,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真实性,话题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言表达水平。

近三年湖南高考书面表达试题着重考查学生在特定情景中综合运用语言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 并把所学英语真正运用于日常生活的能力,再次强调了语言的应用性。试题突出了语言的交际功能, 考查在特定情景中以写作的形式来传递信息、表达观点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它不但考查考生词汇、语法、语篇能力,还测量语言使用的准确性、流利性和合适性等。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绝非一日之功,需要英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引导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记,为流利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中考重点篇7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39-01

语文是每一个中国学生的必修课,在每年的高考中是作为开考的标志性科目存在着,其考试的内容也是被讨论得最多的,由此可见其在高考中的重要性。高考语文复习主要是老师们按照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将高中语文所涉略的各类考点分门别类的整理、疏通。并在此基础上,将各个知识点一一突破,夯实其语文基础。最后将这些知识系统化、综合化,提高语文的运用能力和素养。

语文的学习需要日积月累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提高高考语文复习质量,就应当根据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及考纲的变化,理解新的高考精神,从实际学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有的放矢,制定相应的计划,安排好各个考点的复习。

一、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推陈出新,并注重回归课本,抓住语文学习的本质

一直以来,在高考升学率的重压之下,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练习。对考点反复练习,总结经验,将学生训练成为解题得分的高手,而忽略了语文学习的本身在于语言的运用和交流,以及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了解。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学生们渐渐失去那股子对语文的热情和灵性,只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的学习,有的甚至对阅读产生了抵触,失去了情感的共鸣,这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悲哀。然而,随着教育的改革,《新课标》对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要求是: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1]这与我们的语文学习的宗旨完全一致。因而,在面对高考语文复习的实际情况时,老师应该将“练”和“读”结合起来一起实施。在“练”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点的灵活运用,希望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而在“读”的过程中,不仅要诵读、吟咏,培养学生语感,情感共鸣。还要多读,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有益身心的读物。比如说《读者》、《青年博览》、《视野》、《美文》、《语文报》等报刊杂志,其文章短小精悍,富有哲理,言辞优美,阅读不会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还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阅读量,开拓学生的视野,多角度理解和思考,发散思维,积累作文素材。[2,3]

针对高考语文复习,我们一方面要根据《新课标》的实际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注重以高中语文教材为蓝本,回归课本去复习。

“回归课本”除了需要提升对课本本身所包含的字音、字形 、字义和名家名篇之类的能力层次低的识记性内容的巩固外,还应该包括理解、分析 、 鉴赏、 表达应用、探究等较高能力的提升,能够举一反三。例如利用课本中所学习的解析古诗词的方法去鉴赏、分析课外的诗歌;运用古文学习中所积累的古文知识点去翻译和理解课外的古文阅读;将自己在课本中积累的字词句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另外,语文复习时还要将课后的课外阅读也一并纳入,因为在名家名句填空的选考题部分可能会涉及这一部分知识的考察。

二、夯实基础,明确重点

众所周知,高考的第一轮复习是针对各科的基础知识的复习,在高考复习中尤为重要,根据《新课标》的考纲安排,字音、字义、字形、病句、标点符号、文学常识、语言运用、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以及写作仍是高考语文考察的几个方面。在复习时,老师要合理安排各个知识点的复习和衔接,面面俱到,各个击破,引导学生找出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学生则要积极配合老师,在复习的过程中查漏补缺,善于积累和灵活运用,按照自己真实的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复习计划,尽最大努力去夯实基础,力争在考试时不心虚、不焦虑。

高考语文的复习还要注重明确重点,任何一个科目都有自己的重难点,语文也不例外,区分出重难点,有利于复习计划的安排,调整复习时间。从历年来的高考试卷可看出,其阅读和作文所占分值的比例是绝对的,同时也是最能区分出考生语文能力的部分,尤其是作文,其语文功底一看便知。所以,我们在备考时必须重视这两部分的复习。阅读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方面,可以加大阅读量,选择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来训练,总结出合理有效的方法或规律,运用到其他文章的分析上。比如可以从整体上先了解整篇文章的体裁、结构和作者背景,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后,再结合训练时碰到此类文章如何应对的经验和方法来具体分析。也可以根据试卷的侧重点来实际考量,揣摩出题者的意图进行下一步分析。古文阅读方面,主要还是多读多记,回归课本。因为古文阅读中出现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和翻译的考查,都可以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其解决办法基本类似,只要古文基础扎实,应对高考不是困难。[4]

作文的写作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训练。由于高考作文绝大多数都是自选文体,所以在复习时可以选择一种自己较为擅长的文体多多练习。如擅长想象的同学,可以尝试小说体裁;擅长实事求是的,可以尝试议论文、杂文等体裁;文学功底好的同学可以尝试散文等体裁。

三、系统复习,综合运用

每年的高考,是出题者、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三者之间的一场就较量。尤其是语文考试,纵观五千年来的华夏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且不说现代文阅读的可考范围有多广,就说古文阅读和诗歌鉴赏,“二十四史”、“诸子百家”、“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元曲等一些经典之作,可用来考试的地方不胜枚举,多如牛毛,不若理科考试那么固定,所以,对于语文的复习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全面系统的复习,并不断增强自己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不能暗藏侥幸。一定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掌握好最基础的知识点和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考试的过程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总之,高考语文的复习要顾虑到方方面面,既要考虑新课标的要求,又要帮助考生在考试中从容淡定的应考。语文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积累和反复巩固,要注意的是回归课本,创新固本;稳扎稳打,夯实基础;灵活运用,系统复习。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标准》(语文).

语文中考重点篇8

2.连贯题有所变化。题型由原来的语句复位或语句排列变为虚词选用,在考查对语句逻辑性把握时,更重视语感。这些变化体现出命题立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特点。这些变化在语文《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强调基础,重在考查考生的语文基本功和基本应试能力。

3.和国际阅读水平测试PIRLS(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和“非连续性文本”接轨。让考生适应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重点提高考生的文本、图表和图画的综合理解能力。国际PIRLS测试主要关注考生从文本中建构意义,要求考生对没有明确陈述的信息或观点进行推论,超越文章表面,并且填补文中经常出现的意思的空白点。一般这些推论是直接的,考生要基于文中包含的信息,联系两个或更多的观点或信息片段进行推论,同时推论受到文本的严格限制。在这一过程中,考生不仅要关注句子或词语层面的意思,还要关注处于文中某一局部的内容的意思,或者是关注整个文章中呈现出的更完整的意思,最终将局部和整体的意思联系起来。

综观全国卷近五年来语言运用题的命题情况,和国际阅读测试PIRLS和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接轨是趋势,多样化阅读、注重思维能力的考查、综合性强是其显著的特点。从考查的题型变化来看,基本上是保留前一年两个类型的基础上创新一个。图文转换,语言简明、连贯、得体,依然是复习备考的重点。

从2016年全国卷试题的分析来看,2017年全国卷语言文字运用题将呈现以下趋势:

1.题目形式仍会以主观题为主,每题的考点将紧扣考纲,呈现综合、多样的特点。

2.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覆盖面会很广泛。

3.材料内容会紧跟时代步伐,更贴近生活,引导考生关注当下社会政治、经济、前沿科学的相关内容。

4.题目类型会再创新,变化多样。

5.语言连贯(补写)和图文转换题仍是考查的重点。

二、考生答题情况分析

从考场语言文字运用题的答题情况来看,考生在解答语言文字运用题时存在以下问题:

1.审题不明。考生在解题中的表现是不能很好地挖掘出题干中隐性的信息,不会把图画转化成语言,不能抓住图画中的关键词,并发现其中的关联;空白处填空时,由于时间紧,不理解文本,很多考生放弃此题,或者只会填一个空,失分严重。

2.思维局限。在解}中的表现是“瞻前不顾后”,不会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不会阅读有空白的文本,不能在有效信息空白的前提下理解文本,进而对文本进行推断并得出答案。

3.表达欠佳。有些考生在解题时,于空白处写的是词语或短语,不会写完整的句子;句子表达在语法上有错误。这一点尤其需要考生在考场上有所注意。因为在阅卷中,不仅要求考生的答案正确,还要求语法正确,句子通顺,这都是阅卷老师赋分时要参考的因素。

备考指导

一、根据命题特点与命题类型进行针对性训练

语言表达应用题的命题方向十分明确,无论它的形式怎么变化,最终总是围绕考点命制。“形式”是亮点,“难度”不会变化,所以考生可以不必在难度上下太多功夫,而要关注题型的变化。具体来说,考生应关注其变与不变两个方面。变(创新点),即情景材料的变化,命题角度的变化,载体样式的变化。不变(考点)即命制方向:能力、素质立意为先,语言表达为本。也就是说考查的知识点与能力点“不变”。考生可将复习重点放在分析图文转换类,口语交际类(说话简明、得体、连贯),活动参与类(倡议活动、主题访谈、话题辩论、活动设计、景点介绍、材料探究等)这四类题上。

同时还应注意,高考设题往往是表达为本,思维为先。考生在备考中,要避免仅从形式上去揣摩,而应激活自己的思维,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积累去完成题目。

二、精选试题练习,引导归纳类推

备考中,我们要重视高考真题,注意归纳和类推,有效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

复习过程中,考生要着重训练自己的审题能力和思维能力。因为语用题的生活性、时代性、思想性、文化性相糅合的特点强,所以考生必须训练面对题目时的判断力,提高分析已知、推断未知综合信息的能力。尤其是要重视审题能力训练,认真思考题目的明示信息和隐含信息,学会在文本空白的前提下理解文本,总结、归纳空白文本的阅读方法和有图画、图表的题目的阅读方法,学会提取语段的关键词语。而在思维能力的训练方面,考生要注重拓展思维的广度,挖掘思维的深度,整体把握材料,学会跳读和多样化阅读,读懂图画和图表,明确图画间的关系。

三、重视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语文中考重点篇9

试卷总体结构、试题的命题原则和试题难度,以及能力测试取向,与去年大体保持一致。整套题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又从不同角度考查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试卷遵循“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确保了高考的公平、公正、科学、规范的命题宗旨。全卷从词汇、语法、听力理解、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短文改错、书面表达等各个不同的侧面,考查了考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立足应用的前提下,试卷侧重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体现了英语《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有利于高校选拔具有学习潜能与创新能力的学生,也有利于高中英语教学改革。

今年的高考英语试题与往年一样,继承了以往“稳定中求发展”的命题指导思想,体现了“考查基础,突出语篇,注重实际,强调应用,培养能力”的命题原则。

一、考点分布面广,注重基础知识

英语试题考查的语言知识点集中在教材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主要内容。考点覆盖面较广,动词、从句、交际用语、时态语态仍然是重点。然而,今年比较侧重于考查考生对句子结构的掌握,在特殊句型中就同时考查了倒装句结构和强调句句型,如第30、32题。

从近4年的试题知识考点分布来看,考点的分布面逐年增大。2010年的试题考点有从句、非谓语动词、时态语态、动词、连词、代词、情态、形容词副词、交际用语,共9项内容。2011年的试题考点也是9项。2012年的试题考点为10项,而今年的试题考点增加到11项。因此,在备考时除了复习常规的重点知识,还要注意面上的复习,尤其是语言点的复习。

在听力部分,关注5个W(what, where,why,when,who/which)是了解文本的基础。其中,考查表示“事情”的“what”从2011年的9个增加到了今年的11个,侧重于考查考生听懂文本说的是“什么”,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

二、体裁多样实用,关注社会热点

整套试题从不同方面来选择不同的文章体裁,既有基础性的记叙文,又有考查考生逻辑思维的议论文;既有反映民生热点的说明文,又有考查考生语言应用能力的书信写作。从文章内容来看,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说明文《巧克力》和《爱丁堡音乐节》,又有励志性质的记叙文《飞行使我成为一名好医生》;有弘扬社会美德的《手套人》(完型填空),又有倡导尊老爱幼的《母亲节礼物》和记叙一家三口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我的父亲和母亲》;有关注合理有效利用再生能源的议论文《废弃物燃料》,也有反映社会现代生活的书信体《中国结》(书面表达)。命题围绕民生话题,贴近社会生活,体现了时代的特点。

三、内容丰富多彩,深挖文化内涵

课程反映社会发展的功能。今年高考英语试题的内容关注社会热点和民生困惑,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近期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时期,由于经济不景气,货币紧缩或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生活费用高,蔬菜、糖果、面包、牛奶等生活物品价格上涨,人们买东西时需要精打细算,可是“low-cost”的礼物也能够表达对母亲的关爱,阅读理解D篇《母亲节礼物》一文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改错篇《我的父亲和母亲》介绍作者一家三口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慈母严父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然而,构建和谐家庭需要两代人的相互理解、换位思考和学会反思,文章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书面表达虽然是以书信的形式出现,但《中国结》一文却有更深的文化内涵的要求。为了让开网店的美国朋友Tom代卖中国结(Chinese knot),考生除了要能够用英语描述中国结的尺寸、颜色、材料、价格,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的民间手工艺品的精湛工艺,还要能阐述中国结的象征意义,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的民风民俗,传递中国的传统文化。根据国家英语新课标的目标精神,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爱国情怀和跨文化意识的能力和技能,而今年的书面表达在此基础上赋予了更深的文化内涵。命题看似简单,要写好却不容易。试题的体裁和内容丰富多彩,兼顾了应用性和连贯性。

四、语篇贯穿知识,强调综合运用

阅读理解重点考核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语篇的理解能力。要在阅读理解题拿高分,考生必须先浏览全文,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关注特定语境中的信息。

今年的阅读理解题主要从两个层面检测学生的语言能力:一是从阅读中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共10题,占阅读理解题的50%);二是综合运用能力,如推断隐含意义的能力有6题,占阅读理解题的30%;词汇题有2题,占阅读理解题的10%。主旨题和文章来源题各占阅读理解题的5%。今年的阅读理解题与往年一样,考查的要点仍以细节题为主,占题量的一半,而推理判断题保持30%的比例。文章来源题的考查属于比较新的题型,考生主要依靠平时的积累和掌握的常识来作出判断,强调应用能力。

阅读文章本身与所附问题共约2200多字,比去年总词汇量略多一些,阅读量较为稳定。这有利于考查考生快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和综合理解的能力,同时也对考生的阅读速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文中陌生词汇不多,有的词汇已经标出中文意思,有利于考生对文章的理解,问题的设计和答案选项比较直接明了。

今年的英语试题在选材上仍保留往年的试题风格,趣味性强,信息量大,内容多样化,既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又关注人性与文化内涵。整套试题除了注重基础知识、侧重能力的检测外,贴近生活,关注社会热点,体现综合文化素质的考查也是今年英语试题的显著特点之一。比如,阅读理解题、完形填空题和书面表达题,文章体裁灵活实用,注重学生的思想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反映了当前社会的各种新问题、新内容。

语文中考重点篇10

一、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依据分析

高考的目的是为高校选拔合格的人才,而现代文阅读一直都是高考语文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命题既要能检测出考生所具备的现代文阅读的知识和能力,还要能检测出考生是否具备大学学习现代文阅读的能力。为了能够更好地达到以上目的,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试要紧扣语文教学大纲、语

文考试说明和语文教材。

1.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与教学大纲

语文教学大纲,也叫“课程标准”“课程纲要”,是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有关语文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重要凭借,也是编写和使用语文教材的总纲。

从建国初期到现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一共经历了九次比较大的变迁。在这些大纲中,对现代文阅读的教学要求虽然在不同年份中的表述上有所差别,但其主要精神却始终是一以贯之的,

即“注重学生的朗读、默读,发展独立的阅读能力,能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学大纲中对现代文阅读教学目的和要求的规定,框定了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试的命题材料以及难度。

2.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与考试说明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是高考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的产物,它对考试内容以及试卷结构都做了详细说明。这就使广大语文教师对考试的目标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在教学中也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大大提高了复习的效率。

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了考生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考查点一般包括:

(1)理解语句

理解词语和重要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2)把握文意

辨别并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3)分析文章

对内容作出阐释——能具体地加以概括,能抽象地加以阐发,能含蓄地加以解说;分析、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分析阅读材料的结构、层次、表现形式,并能根据要求进行归纳、整理。

(4)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在高考背景下的现代文阅读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阅读,学生可以积累知识、陶冶情操、健全人格,提高道德修养,从而传承文化。因此,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采取有效的阅读策略,提高学生阅读现代文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

1.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文章按照不同样式、体制划分出的类别就是体裁,它反映了文章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把握不同文体的特点和规律,不仅对于准确把握文章的要点非常重要,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以及近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趋势,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两类文本:一类是文学类文本,主要是小说和散文;另一类是实用类文本,主要是社科文和科技文的阅读。

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熟知各种文体的特点以及应对策略。

教师在教学时,就要让学生熟知这些文体的特点,在阅读中紧紧抓住这些文体的基本要素,并以此作为思考问题的切入点。例如,小说的基本要素是环境、人物、情节,阅读小说时我们就要把握住文章的环境、人物、情节,思考作者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主人公、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个情节。

2.帮助学生树立阅读的整体意识

从平时的阅读教学以及高考现代文阅读情况来看,学生的整体阅读效率和得分率普遍偏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在阅读中缺乏整体意识。例如,有些学生在粗略快速地阅读全文后,就急于动笔答题,结果就容易出现断章取义、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模棱两可的毛病;也有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时,总是先看试题,然后按题索文找答案,结果往往是盲人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在现代文阅读中,语文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整体意识。

文艺创作是讲究整体原则的,艺术家总是把“整体美”摆在首位。因此,在阅读文本时,只有从整体着眼,才能对作品有正确、全面的认识。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见,阅读教学,应该提倡树立学生整体把握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语文中考重点篇11

近年来,高考语文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在整体上呈现的倾向是弱化处理,知识动态性、能力上的考查逐渐形成。根据笔者对几届高考学生语文分数的比较分析,凡是超过120分的同学,他们在语文基础知识项上丢分较少至多丢6分,凡基础知识项丢分超过50%的同学,其总分很难到达110分。目前在高中语文实际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安排基础知识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多结合教学内容拓展知识,学生对这种繁琐的基础知识没有系统化的认识,往往是学一点记一点、在整体分类和系统化总结归纳上很难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并且,许多基层高中把高考基础知识的积累放到高三上学期中,利用一个月就复习完了,这就是蜻蜓点水,学生理解不透、积累不足,考试中学生多数是碰运气,分数自然高不了。当下高考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在题型、内容、形式上不断改革,稳中求变,是对学生发展的时代变化的调整,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基础知识教学与其他教学内容的关系,让学生能够在有效的学习中提高基础知识文化素养,是语文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的方向之一。

二、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现状

语文基础知识从内涵上来说,具有工具性、传承性、个体性、稳定性特征,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教学中的工具,帮助学习者在思维、交流、工作学习中更好地完成相关活动内容,这也是语文作为工具性载体的重要因素。语文基础知识中多是从传统文化中积累下来的,在文化传承、弘扬的过程中,基础知识是主要的内容基础,文化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也将成为未来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目前高中生对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现状分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基础知识教学的重点多是围绕高考考纲考点要求展开,基础知识的广泛性、多变性等特点是当前教学中以高考命题标准为参考的重要因素。语文教材知识零散,在基础知识总结上多是通过单元导语和小结串联较为全面的知识点,这种形式在系统化知识构建上还有很大差距。在教材的练习思考中存在一些比较内隐化的知识点,通过问题思考呈现,这种知识往往需要学生在实践练习中积累总结,对这种知识很容易忽略。课程改革在教材编写上也出现很多变化,这种内隐的知识增多,直观展现出来的知识点逐渐减少,对学生探究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越来越多,这无形中也增加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教师知识系统化高效教学的难度。教师在语文基础知识素养上的不足也会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高中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积累中,偏重知识的针对性,在基础知识的广度和泛度上没有较全面的系统的积累,对学生知识运用引导也会有所局限。

三、基于高考基础知识考查的高中语文教学改进对策

1.改进教学理念,注重实际运用

语文基础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具有相对隐性的特点,传统教学中的内容逐渐积累成越来越多的语文基础知识,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也会不断增加。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考查集中在成语、古诗文名篇名句、文化常识性考查、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等内容上,相对稳定。针对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进行专题教学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会进行的一项内容,这种教学主要是在题型、内容范围、解题技巧上进行,对基础知识的文化价值教学没有深刻的体现。改进传统教育理念和应试教育下的遗留影响,在认识上明确基础知识教学对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将语文基础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真正落实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构建更为先进的教学体系。例如2017年高考新课标II卷第19小题,考点是表达得体,该题的出现就要求一线教师把基础知识的积累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加强积累方法的引导

在教与学的问题上,要改变过度依赖高考基础知识考查要求的教学指导,切实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辩证看待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教师在教学引导上给予重视,强调积累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善于观察、归纳总结收获,比如引导学生们在看新闻、读报刊和新媒体时,要注意其中语言基础知识运用是否得当。语文教学本身是积累的过程,这种积累是应是学生根据学习兴趣指引积极主动进行的学习活动,在这一认识上教师的教学观念要及时更新,不能一味针对高考灌输大量的基础知识积累方法和要求,努力构建师生价值观的共同导向。如在文化常识性知识、古诗文文化传统知识的教学方法上,一般结合具体文本阅读进行,古诗文的学习首先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翻译文本,其后再做题,在这一形式上应给予重视,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没有一定的积累,很难实现综合运用。在日常教学中,对文化常识、古诗文文化传统知识在文本中的应用,应进行适当结合实际教学安排进行专题教学,提高基础知识的系统化。

3.完善教学方式方法,注入课堂教学新元素

语文中考重点篇12

一、遵循科学合理的命题原则

现代文阅读作为语文高考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其命题指导思想的正确与否关系到整个语文试卷命题的科学性、语文高考命题的质量以及高校选拔学生的质量。因此,树立正确的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命题理念,实现现代文阅读试题命题在科学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进,将对高中语文教学产生积极影响。

(一)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命题理念

高考不仅关系到高校选拔学生的质量,而且也与考生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虽然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只是高考中的一小部分,但这一小部分也足以影响整个高考。因此,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一定要秉承科学合理的命题理念,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命题指导思想。当今社会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语文课本中有些固定的知识也已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使得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也已不能满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他们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充分认识社会,广泛涉猎各种知识,进而适应社会的发展,让自己在社会中取得较大进步,实现人生价值。所以,考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外,还应拥有高尚的思想品质、超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语文高考现代文命题也应立足于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观点,使考生成为独立完整的人,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二)坚持“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命题原则

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体现在三个维度,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和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语文学习若离开学习过程,那么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就难以转化为语文能力,所以过程和方法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假若学生对语文产生厌恶情绪,学生就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学习的保证。这三个维度是互相统一的。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也离不开语文能力的培养。所以,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也应该立足于三维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互交融,整合为一体,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综合评价考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全面了解考生的学习态度,全方位地定位考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试题选材须慎重,突出人文性、时代性和广泛性

通过对多套试卷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分析,发现其选文主要采用以下文体:论述类文本,以社科文为主;文学类文本,以小说和散文为主;实用类文本,以新闻和人物传记为主。

(一)材料选择要突出人文性

选作现代文阅读材料的文章必须符合文质兼美、适合命题和适合高中生阅读等条件。命题者在选取阅读材料和设置试题时,应当做到心中有考生,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彻到选择现代文阅读材料中来,选择考生接触较多的材料,这样才能更科学地y查考生的语文能力。选文材料涉及的阅读面应以课程标准为主,其难易程度要符合考生阅读的实际水平。

首先,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语言材料要体现出人文性。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阅读与鉴赏部分主要包括小说、散文、戏剧、现代诗以及新闻、演讲词,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应符合阅读鉴赏的教学要求。新课程标准规定:“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情操、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现代文阅读因其自身具有的民族性、时代性、文化性等特点,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精神内涵,折射着强烈的文化价值取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文学类文本阅读,是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最重要的一种试题形式,承担着引导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在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应尝试选择多种文体作为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题材料,而不应仅拘泥于小说、散文。语文特别强调“人文性”,强调语文课程对塑造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意义。所以现代文阅读试题的材料应选择具有较高人文内涵的文本,以提升考生的人生境界。

(二)材料选择要突出时代性

当下,国家和社会,都快速地向前发展并取得了跨越式的成果。时代在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稳步发展。高考改革也应在发展中反思,在发展中前进。具体到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上,其选文也要紧跟时代步伐,紧贴考生生活实际,使高考与学生生活的时代紧密结合起来。笔者通过统计现代文阅读的选文材料,发现现代文阅读的材料大多反映现实生活,以社会热点如环保、社会道德、生态等问题作为论述对象,且这类文本选材的比重在逐年扩大,引导考生关注国家、社会以及人类命运,旨在让考生意识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体现了强有力的时代要求,符合时展的主题。这样的选材既把语文高考和学生生活联系在了一起,也体现了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点,赋予了其生命。

(三)材料选择要突出广泛性

选文要增强其广泛性。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阅读与鉴赏”部分包括小说、散文、戏剧、现代诗以及新闻、演讲词,而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最主要的文体则是:论述类文本以社会科学类文本为主;文学类文本以小说和散文为主;实用类阅读文本则以人物传记、新闻、访谈录等为主。这样的选文方式就给日常的语文阅读教学设定了不科学的导向,使得教师在课堂中只重视这些文体的教学,造成语文课堂教学的固定化和模式化;学生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也会有意识地加大对这些文体的阅读,而忽略其他文本。而语文高考是要全面测查考生的语文素养,显然这样的选文方式并不能实现考试的目的。因此,应扩大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范围,不仅能全面地测查考生的语文素养,还能科学地引导日常语文教学。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全球化背景下,选取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材料时,还应缩小作家的地域限制,把世界上一些优秀作家的作品作为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材料,打破中国作家的文章统领大局的局面,体现现代文阅读的整体性和广泛性。

三、适当增加探究题,突出试题的开放性

(一)考点设置应注重科学性

在阅读试题考点的设置上,应更多考虑与文本特质相关的内容,并以此为切入点,科学地设置试题。比如社科文阅读材料应注重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考查考生对文章观点、逻辑做出独立判断的能力为主。在题型上,则应更加发挥语文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注重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多出探究题,以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测查考生的语文素养。在2010~2012年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题干设置:“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或两项是)”“下列推断正确或错误的一项是”……使语文试卷语言生硬,表达方式死板,将考生的思考能力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无法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语文水平。所以,科W合理地设置考点在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制中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