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考察报告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3 11:07:09

古建筑考察报告

古建筑考察报告篇1

所以,我们这次研究的课题,选择了无锡古建筑。

自泰伯东迁,来到无锡,无锡的历史进程就登上一层台阶;京杭大运河的修建,又让无锡成为繁荣的焦点。

当人么开始忘记,忘记这些曾经的辉煌。我们开始寻找,寻找这流淌在记忆中的美。希望通过这次的调查,能了解水乡古宅的特点,倾听它们背后的故事。

江南水乡的古宅、古桥,因风雨侵蚀而斑驳的青砖老墙,疏密有致的木制窗格,似乎还闻得到棠桂飘香,听得见潇潇暮雨。

我们利用课余时间,来到清名桥——江南水弄堂。临河而居,人们将信任托付于水。虽然很难再寻到“人家尽枕河”这幅水乡风貌,但走进小巷深处,依旧能找到一些零落在时空中的老宅、古窑。散落在星海,虽然百年沧桑,在扶手、屋檐、门廊,依然能够找到些许历史的痕迹。我们更愿和老宅的主人谈谈,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泰伯让贤奔吴、朱元璋大兴窑业、王萁勤建成筑墙……那些流落在岁月中的故事,一个个被唤醒。古运河水流,这就是无锡的母亲河,今天,母亲和退休了,她讲述着过去的故事。故事待续的华彩乐章就是无锡今天的繁荣!

古建筑考察报告篇2

和上次一样,大山也用它那特有的热情迎接了我们;雷雨,闪电和着狂风,我们行驶在大山之中;回忆着两年前和这片大山的那段感情,我们或多或少的都有些触景生情,我们急切的想知道我们将要去的“宏村”现在如何了?我们十天的考察生活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很多很多的问号出现在我的脑子里,我想我会用这短短的十天去一一地解答他们------

凌晨四点,到了我们的目的地——宏村。

死寂的村子,让人感到恐惧------

男生们麻利地搬好了行李,洗好澡后就早早的休息了。虽然很累,但内心的一丝兴奋加上窗外汹涌江水的咆哮声,还是使我们久久不能入睡------

当然还是这一天,接近中午醒来时,真的象所说的那样太阳已经照到我们很多人的头顶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有机会去拜访一下老朋友了!

还是那座桥,岁月好像并没有影响我们似的影响它,依旧是那样的苍老;昨晚汹涌咆哮的江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潺潺的小溪,这就是大自然的力量,只能叹服!清澈见底的水,当年我们就是在下面淌水,抓蟹,篝火,历历在目,就想发生在昨天,原来记忆也这么美好------

白天的村子热闹许多,比起夜晚的死寂,简直是判若两境,或许这正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所不曾能感受到的吧!比起两年前,这里增设了许多的小商店和摊铺;可以看到的是这里的人们更懂得了利用这里无限的商机;可是同时村民的那一份淳朴,村巷的那一份幽邃,先人留下的那份希望也渐渐地消失了。面对这琳琅满目的纪念品,我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悲哀------

一天的调整休息就在这种复杂的心情中结束了。当晚,带队老师布置了任务并且分好了组,我知道我们真正的挑战来了,不仅是专业技术上的或是耐心毅力上的挑战,我想这更是在团队合作,协调上的挑战。 很多时候都会问自己:你能和别人合作的很好吗? 我从不怀疑过自己的能力,过分的自信有时让我感觉不是很好,所以我想对我的挑战也许后者更重要。真正能理解这其中的意味的人也许就已经算是一种成功了吧!当然,生活刚刚开始,更多更大的挑战还在等着我们,我们现在应做的就是从中去体验,并且学会什么------学会什么呢?

现在想来,真的庆幸当初得到了测量“承志堂”这样一个极为艰巨的任务。这座被誉为“民间故宫”的清代徽州民居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麻烦,是的!不过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欢乐,是经验,是生活!我已经把它当成是我的一个老朋友,就是这个朋友陪伴了我们整整十天,给了我们一个可以证明自己的地方,让我了解了它,同时它也了解了我。我不会忘了它,希望以后我去探望它时,它也会记得我!

有必要介绍一下我的这个朋友:

“承志堂”位于宏村上水圳中段,建于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是清末大盐商汪定贵的住宅。

整栋建筑为木结构,内部砖、石、木雕装饰富丽堂皇,正厅有两进、三开间,左右有小厅堂,还有书房厅、鱼塘厅,以及娱乐场所排山阁、吞云轩等。全宅有9个天井,大小房间60间,庭院内有花木果树、水井、池塘,总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是一幢保存完整的大型民居建筑。全屋系木、砖结构,饰以砖、木、石,“三雕”。(单木雕即花了二十个工人雕了四年之久。)全屋有一百三十六根木柱。两层楼房有七处。 大小门口有六十个。当时造价花去白银六十万两(其中木雕上所镀黄金有一百两)。

全屋分内院、外院、前堂、后堂、东厢、西厢、书房厅、鱼塘厅、厨房、马厩等。还有搓麻将牌的“排山阁”,吸鸦片烟的“吞云轩”。还有保镖房、男、女佣住房。屋内有池塘,水井、用水不出屋。

大院前堂,按照过去宗族规定,只是迎接贵宾或婚娶寿诞喜庆日子,才大开中门的。额坊上的木雕图案是“唐肃宗宴官图”,长约六尺,高一尺余,图上雕有四张八仙桌,众官员坐、站、行、立姿态各异。图东西两头有服务人员,东边烧开水的手拿蒲扇扇风炉和西头理发的坐在高凳上给官员挖耳朵。每个图案线条清晰,构图饱满,行止逼真。在五、六分厚图案中,雕出六、七个层次。据北京故宫博物馆来人讲。故宫大梁上不能雕人物画像,否则把皇帝踩在脚下,有犯上之嫌。只能雕龙、凤、狮子、麒麟等吉祥物。所以这种图案只有民间住宅才有。

天井下檐四根支柱,雕有渔、樵、耕、读图案。叫门之上,即渔樵耕读之下,有一长幅图案,“百子闹元宵图”,全图一百个小孩,全是男孩,过去重男轻女,避免女孩站在男儿头上,不吉利。再详细看,有舞龙灯的、凤灯的、还有狮子灯及其它各式各样的花灯的。图中有旱船,船上有小孩,船下有四个轮子, 还有敲锣的,打鼓的,放鞭炮的,吹喇叭的,踩高跷的,两手捂耳的,千姿百态,惟妙惟肖。

古建筑考察报告篇3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何会首选二者进行修缮?这除了隆兴寺在佛教与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及转轮藏阁、慈氏阁两座建筑自身价值及残破状况这些因素外,1950年雁北文物勘送徘袄凑定调查古建筑及其提交的调查报告从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成立,设一厅六局。其中文物局负责全国的文物、博物馆、图书馆事业。1950年初,随着经济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较大规模的野外考古及古建筑调查研究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鉴于当时需弄清察哈尔省雁北专区山阴县古驿村进行水利基本建设时,发现古城遗址详情及雁北地区重要古建筑如大同善化寺、华严寺、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在战争年代受损情况,文物局商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故宫博物院、北京历史博物馆等单位的相关专家与该局合作开展雁北地区考古及重要古建筑的调查工作。同年7月21日,由文化部负责组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规模较大的关于文物的实地调查研究的工作团体――雁北文物勘查团,该团由16人组成。时任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的裴文中任团长,清华大学营建系刘致平教授及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陈梦家任副团长。勘查团分考古、古建两组。古建组组长为刘致平教授;清华大学营建系莫宗江副教授、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赵正之教授任副组长;组员有清华大学营建系胡允敬 、汪国瑜、朱畅中等。

雁北文物勘查团成立当晚即抵大同。次日全团共同调查云冈石窟保护现状后,考古组与古建组即分头进行工作。历时40天,迨至8月31日返京。期间专家们不辞劳瘁,通力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回京后分组写出了调查报告,后由团长裴文中整理出《雁北文物勘查团报告》一书付梓出版,文物局长郑振铎为之作序 。其中的古建组调查报告,文字部分言简意赅,准确概括。并以图、表、照片形式反映调查目标的保存现状及残破情况,同时提出保护意见。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雁北文物勘查团此行主要是通过实地调查,摸清古建筑现状,进而实施修缮保护工程的考查目的及工作方针。

因此次勘点为雁北地区,所以勘查团只是在接近尾声的8月29日至正定,勘查了隆兴寺、阳和楼、华塔、青塔、天宁寺木塔、开元寺。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小时,但刘致平在《古建组勘察总述》中写道:“在正定只有数小时勾留,然所见七八百年以上木建筑近20余所,可谓不虚此行矣。”正因如此,刘致平特将正定的古建筑与花费较长时间勘查的大同古建筑一起整理出《大同及正定建筑勘察纪要》。该纪要正定部分记有隆兴寺摩尼殿、戒坛、慈氏阁、转轮藏、大悲阁、阳和楼、天宁寺木塔、广惠寺多宝塔、开元寺砖塔及钟楼、唐纪功碑、铺面。所涉建筑简要记述了其建筑形制、时代、保存现状、残破情况等。其中对慈氏阁、转轮藏阁的记述是:“慈氏阁三间,六椽正方形,三檐九脊,斗拱五铺作,为元代重修。现已大部坍塌,修复不易。然应设法支撑牢固,勿使继续残破,以便将来修整。 转轮藏殿三间六椽,正方形殿,三重檐九脊,斗拱五铺作,与慈氏阁形制大小相同,似为宋金间物。明清大加修葺者。殿内正中为八角形重檐之转轮藏一,雕饰精美,为清初之物。现殿之楼板、楼梯全毁,屋顶朽坏,宜加修葺。”同时,刘致平教授通过此次勘查,还将应列为国宝的建筑列成《重要古代木建筑勘查表》,正定隆兴寺摩尼殿、转轮藏阁、慈氏阁、开元寺钟楼榜上有名。

古建组的组长、副组长三人均系上世纪三十年代成立的研究中国传统营造学的学术团体――中国营造学社成员。刘致平当年是学社法式部主任梁思成先生的得意门生;莫宗江作为当年营造学社的测绘生、梁思成先生的助手,1933年曾两次随梁先生来正定调查古建筑。许多建筑图纸都是由他绘制而成。对关于正定古建筑最权威的调查研究文章――1933年梁思成的《正定调查纪略》内容都非常了解。另外,营造学社文献部主任刘敦桢也曾于1935年5月18日至20日来正定调查古建筑,从建筑专业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再者,1949年3月,由国立清华大学与私立中国营造学社合设的中国建筑研究所编辑的《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中收录的9处正定重要文物有隆兴寺、阳和楼、关帝庙、天宁寺塔、广惠寺花塔、临济寺青塔、开元寺塔及钟楼、县文庙大成殿、府文庙大成殿,为此次勘查明确了目标,这几处建筑的基本情况《正定调查纪略》中均有记述。所以此次雁北文物勘查团将正定定为调查对象并在数小时内完成勘查,无疑得到了早年中国营造学社测绘与研究成果的支持。由于时间短促,勘查团对正定的勘查确有意犹未尽之感。对此刘致平先生感慨:“我等一行路过正定仅作数小时勾留,未暇细测。盖为日程所限不得不尔。而正定古物甚多,他日如有机缘,仔细勘测也。”

由于刚刚建国,国民经济尚处于恢复时期,财力有限,所以确定修缮项目需根据实际情况慎而又慎,从重点中再选重点。1952年,为掌握一些重点地区重要古建筑的情况,以便安排保护维修,文化部又派时任文化部文物局业务秘书的罗哲文和文物整理委员会工程组组长祁英涛前往包括正定在内的河北地区进行古建筑考察。并将考察结果及时向郑振铎局长进行了汇报。

根据《雁北文物勘查报告》和1952年专家考察后所反映的情况,选定山西、河北两省作为重要古建筑修缮保护的重点地区。依据勘查报告中所反映的正定隆兴寺转轮藏阁、慈氏阁的重要价值、残破状况及“宜加修缮”的保护意见,经科学研究论证,文化部将这两座建筑列入首批重点修缮项目之列。

转轮藏阁、慈氏阁作为隆兴寺时存四座宋代建筑中的两座楼阁式建筑,价值不容小觑。梁思成先生评价:“转轮藏殿之结构,尤为精巧,是木构建筑之杰作。”而慈氏阁的结构为永定柱造,是国内古建筑此种结构最早的实例。由于慈氏阁残破甚重,有坍塌之险, 1952年11月14日刘致平再次带队,率卢绳、罗哲文、祁英涛、余鸣谦等一行10人对残破甚重的慈氏阁进行了详细勘测。之后为安全起见,先行将此建筑拆卸落架,而首先进行转轮藏阁修缮工程。

转轮藏阁修缮工程,不仅是建国后河北省第一项木结构文物建筑重点修缮保护工程,也是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1956年改名为文化部古代建筑修整所)这个隶属于中央文化部文物局的全国性业务机构承担的第一个外省市古建筑维修保护工程。为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特聘请由著名专家学者朱启钤、梁思成、杨廷宝、刘致平、莫宗江、陈明达诸先生组成的专家顾问组对工程进行全面的科学论证,形成专家意见,指导工程进展。并由国家、省、县三级组成了修缮委员会。国家下拨款项16万元。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余鸣谦先生为工程项目主持人。参加人员有李良姣、李全庆、梁超、何凤兰、姜怀英、汪德庆、李竹君、贾瑞广。该工程设计基本原则是以本地区同时期的实物及宋营造法式为主要参考资料,在建筑本身基础上进行复原。无资料依据者维持现状,此称局部复原。这是中国古建筑修缮保护工程中首次运用此种理念和方法,对其后古建筑维修工程影响甚大。依照此原则,工程技术人员编制了详细的修缮说明书,绘制了大量的现状图、施工图、复原图。由于该殿阁于清顺治年间重修时二层增加了腰檐,此次修缮对大木结构进行了全面加固维修,并依照专家组的意见去掉了清代添加的腰檐,同时依宋代规制恢复了博风与悬鱼,瓦顶部分依当时现状进行修配。重新包砌台基、铺墁了地面。在新建筑材料尝试应用方面,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的瓦作师傅邓九安、徐庚申二先生出力尤多。二位师傅探索实验,将底层墙内原12根木柱改用钢筋混凝土仿木柱。构架交接处部分加用了不少铁活。整个落架复原性修缮工程始于1954年9月,1955年8月竣工。阁内正中安置的直径七米的木制转轮藏,为我国现存宋代小木作稀有遗物。期间对其也进行了修补。转轮藏阁工程结束后,利用剩余款项修补、还保养了寺院其它建筑,并对主要殿阁进行详细勘测。

古建筑考察报告篇4

建筑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在建筑施工的整个过程中,基础施工至关重要,地基验槽又是基础施工中一道重要的工序。基础形式的不同,地基验槽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不能忽视地基验槽这一重要环节。针对基槽范围内局部存在的浅层软弱土层、墓穴、古井等,参加验槽的相关人员应结合上部结构的受力情况,选泽经济合理、安全可行的最佳处理方案,确保建筑物的质量。

1 地基验槽的组织实施及任务要求

地基基础施工过程中,基槽(基坑)开挖或桩基施工至设计标高到达预定的地层,在进入下道施工工序前,应由建设、设计、勘察、监理、施工等单位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地基验槽。

在验槽过程中,上述单位相关人员应深入施工现场,首先要核对建筑物现场位置,平面尺寸、结构形式等与设计图纸是否相符。经对建筑物位置、尺寸、结构形式、荷载大小等基本情况与设计资料相关内容核实无误后,即可进入地基验槽的具体实施工作。逐段或按每个建筑单元详细检查地基土质、地下水等是否与勘察报告所反映的情况相符,基底土层是否均匀,基底浅部是否存在软弱下卧层,是否有墓穴、古井等对工程不利埋藏物。如实际上述事项中有与设计资料、勘察报告不完全相符时,则应进行设计修改变更,对应重新说明的部分应提出书面意见,设计结构工程师应同建设、勘察、监理、施工等单位的有关工程师分析审视原施工图是否需要变更或进行结构方面的调整。如需经结构处理,设计结构工程师应提供变更部分的图纸及文字说明。建设、设计、勘察、监理、施工等单位对地基验槽应进行有效管理并作好验槽纪录及有关文件资料的汇签。

2 地基验槽的内容

地基验槽的内容应根据建筑物的基础形式确定。我们经常接触的建筑物中基础形式多为浅基础、桩基础等。其中浅基础又有柱下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等,桩基础又有钻孔灌注桩、干作业灌注桩、管桩等。基础形式不同,验槽的内容也不尽相同,现选择有代表性的柱下独立基础、钻孔灌注桩基础分述如下:

2.1 柱下独立基础:柱下独立基础的特点是互相不连通。在验槽过程中,不仅要检验基底标高、柱网尺寸是否准确,还要检验基坑底土质、地下水与勘察报告描述的内容是否一致,还应着重比较各基槽(坑)底土层是否均匀。必要时可在基底土层一定深度范围内作轻便动力触探试验,通过核查锤击数,判断基底土层一定深度范围内均匀程度,防止由于各基槽(坑)底土层力学性质的差异产生不均匀沉降。

2.2 钻孔灌注桩基础:为核对地质资料、检验设备、工艺以及技术要求是否合适,桩在施工前,宜进行“试成孔”。建设、设计、勘察、监理、施工单位应协商确定钻孔位置。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在原勘察孔附近位置开孔试桩,以便核对勘察报告描述土层的分布、力学参数的准确程度(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分析其原因,必要时应进行施工勘察)。

现场还需核对桩基础平面位置、钻孔数量、间距、孔径及垂直度等,核查成孔质量、孔底沉渣厚度。通过对试验桩的静载荷试验,与勘察报告中建议的设计参数进行验证,并对上述设计参数进行修正,最终单桩承载力设计值应根据静载荷试验成果及桩身混凝土强度综合确定。

3 验槽过程中的地基处理原则

验槽过程中经常会发生问题是验槽结果与勘察报告有出入,进而发现局部要进行地基处理或基础设计方案部分需要修改。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是由“点”到“面”,根据各勘探点的地质资料,推断拟建场地面状情况,局部难免以实际地质条件有所出入。根据验槽发现的问题,进行建筑物局部地基处理则可解决问题。局部地基处理的方法很多,各种处理方法的实施,都应考虑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3.1 同一建筑物地基土应尽可能保持均匀一致。对于基槽范围内存在的软弱土层(如松土坑、墓穴、古井等),需进行局部换垫处理,应将坑内软弱土层挖除,使坑底及四周坑壁均见到天然形成的土层。回填与天然地基土压缩性相近的材料。当地基土为砂土时,应用砂或级配良好的砂石进行分层夯实换垫处理;当地基土为粘性土时,应用灰土进行分层夯实换垫处理。

当基槽范围内存在的软弱土层(如古井等)深度较大时,挖除全部松软浮土困难时,可部分挖除,挖除的深度一般要大于坑井宽度的二倍。对独立基础相邻柱基的基底高差在粘性土中不得大于相邻基底的净距,在砂土中不得大于相邻基底净距的1/2。当挖除全部松软浮土困难时亦可采用加强基础刚度,或用梁板形式跨越。

3.2 优先加固处理地基土,避免对原设计基础作较大的变更,原基础方案是经设计结构工程师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完成。在解决验槽中所发现的问题时,一般情况应针对地基土进行加固处理,尽可能达到勘察报告所给出的结论。在实际工作中,建设、勘察、监理、施工等单位往往强调修改设计,忽视对软弱土层的加固处理。盲目修改基础设计,缺乏全面考虑,常常顾此失彼,出现遗漏,给工程带来隐患。

3.3 同一建筑物应避免采用多种基础形式。因每一种基础的受力机理不同,原基础设计为浅基础,基础处理时也尽可能采用浅基础形式。原基础设计为桩基础,基础处理时也尽可能采用桩基础形式。

4 结语

综上所述,地基验槽是施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要求建设、设计、勘察、监理、施工等单位协同作业,共同负责。基础形式不同,地基验槽的内容也不尽相同,解决地基验槽中发现问题的方法也不同。针对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各方专业技术人员应密切配合,掌握地基验槽处理原则。设计结构工程师应根据实际工程地质条件,结合上部结构的荷载情况,选择经济合理,安全可行的最佳处理方案,确保建筑物质量。

参考文献

[1] 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古建筑考察报告篇5

反应性监测(Reactive Monitoring),是世界遗产委员会(World Heritage Committee)对世界遗产的监测方法之一。通过反应性监测,敦促《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提升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水平。

1994年,世界遗产委员会首次将“反应性监测”写入《执行操作指南》(以下简称“《操作指南》”)。根据《操作指南》的表述,反应性监测是指由世界遗产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其他部门和咨询机构,向世界遗产委员会递交的有关受到危胁的世界遗产保护状况的报告的行为。具体说来,就是世界遗产委员会、世界遗产中心等,发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地的突出普遍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有可能或已经受到损害或危胁,向缔约国询问情况、收集信息、派遣专家组实地检查评估、对所有材料进行汇总分析等一系列做法,形成的报告要求递交到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世界遗产的保护状况及缔约国管理工作成效做出客观中肯的评判。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而狭义上,反应性监测是指世界遗产中心和咨询机构,对于那些突出普遍价值可能或已经受到影响的世界遗产地进行工作协调,以便专家进行现场检查评估。简要的说,就是反应性监测的现场检查评估。

国内学术界对世界遗产反应性监测的研究尚不普遍。曾纯净等提出,反应性监测是一种由外向内的监督机制,是针对所察知的紧急情况进行的反应。周海炜等认为,反应性监测是一种被动监测,对遗产地来说压力是非常大的。闫金强梳理了世界遗产监测的体系,回顾了监测的历史,将反应性监测定性为“被动反应性监测”。、赵云对近年来三处世界文化遗产反应性监测进行了分析,对建立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反应性监测机制提出了建议。综合看来,学术界对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导开展的反应性监测还缺乏技术层面的理解和阐释,也鲜见对于中国的世界遗产反应性监测的独到见解。本文将主要阐述世界遗产委员会、世界遗产中心等对世界遗产开展反应性监测的工作形式和要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这种监督制度对于推动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的启示和意义。

一、反应性监测的实施

按照《世界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的规定,缔约国提名一项遗产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缔约国要采取适宜的法律、科学、技术、行政和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修缮和展示好世界遗产。

为了实现对世界遗产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操作指南》第172条规定,《世界遗产公约》的缔约国将在受《世界遗产公约》保护地区开展或批准开展可能影响到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大规模修复或建设工程,世界遗产委员会促请缔约国通过秘书处(世界遗产中心)向委员会转达该意图。缔约国必须尽快(例如,在起草具体工程的基本文件之前)且在做出任何难以逆转的决定之前通告,以便委员会及时帮助寻找合适的解决办法,保证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得以维护。

这条规定,授权世界遗产中心对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地的重大工程和项目进行评估和监管。但这条规定过于模糊,操作性不强,因不同缔约国对该条款的理解程度不同,便会有多种不同的处置方式。如对某个修缮项目或者建设工程,缔约国可能认为修缮原则正确、方法得当,没有影响到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于是便不会将项目或工程方案通告世界遗产中心。但如果世界遗产中心通过非缔约国的“其他渠道”知道了这个项目的存在,认为缔约国可能没有对保护遗产安全进行必要的、正确的处置,或认为该项目会威胁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便会对缔约国进行质询,要求缔约国确认消息是否属实,对工程、项目和存在问题等进行澄清,并需于规定日期前提交。

一般来说,上文提及的“其他渠道”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新闻媒体的报道。如2014年对武当山古建筑群进行的反应性监测,就是世界遗产中心在新闻媒体的报道里注意到“遇真宫”的顶升工程,认为这项工程有可能会影响到世界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突出普遍价值。二、国际组织或非政府组织的反馈。如2014年对曲阜孔庙、孔林及孔府进行的反应性监测,就是与当地文物部门合作的某国际组织,认为当地政府对位于曲阜三孔缓冲区内的古泮池区域进行的环境整治工程,有可能会影响世界文化遗产曲阜三孔的突出普遍价值,而向世界遗产中心反映了有关情况。三、个人的举报。对世界遗产关注的个人,发现了在世界遗产缓冲区内、可能对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有影响的工程、项目,也可以向世界遗产中心反映情况。

通过上述三种情况,世界遗产中心知晓了缔约国要开展的某个项目,或世界遗产有可能受到损害的消息,世界遗产中心会要求缔约国对此提交信息、说明情况。之后,世界遗产中心会同咨询机构,对缔约国上报的材料以及“其他渠道”获取的信息等,一并进行分析评估,以保护状况报告的形式提请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一般情况下,世界遗产委员会会做出以下两种决议:一是认为目前所有的信息足以说清楚事实,并不需要缔约国提供更多的信息;另一种情况是,认为世界遗产确实存在潜在的风险,就会在决议中,要求缔约国,邀请世界遗产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专家,组合联合反应性监测现场检查评估专家组,对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造成潜在负面影响的项目进行现场考察、评估。二、反应性监测现场检查评估的内容和工作形式

反应性监测现场检查评估的内容,主要是对触发反应性监测的大规模修复或建设工程进行现场检查,评估其是否会对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产生影响。

另外,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决议要求和世界遗产中心的授权,反应性监测现场专家组,还会对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管理体制、管理规划的实施情况等进行全面检查评估。所以说,反应性监测,也是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世界遗产地开展的一次全面检查。

反应性监测现场专家组开展工作的方式包括地考察、听取遗产地管理机构的汇报、与利益相关者座谈等多种形式。现场考察结束后,反应性监测现场专家组须向世界遗产中心提交反应性监测报告。

世界遗产中心和咨询机构,对缔约国提交的遗产地保护状况报告、反馈的信息,通告的项目方案、文物影响评估报告、“其他渠道”提供的信息、有关文章、反应性监测报告等全部资料,进行汇总、评估和分析,形成遗产地的保护状况报告,上报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

三、反应性监测的决议

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的决议要求,对附有推荐决议草案的保护状况报告,要在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进行讨论;如果没有,就不再进行讨论。后来,鉴于《操作指南》确定的程序和遗产数量的不断增长,现在采取的方案是:对涉及要从《世界遗产名录》中删除、提议列入或移出《濒危世界遗产名录》、需要进行加强监测机制、遗产地需要最紧急的保护措施、收到关于遗产地新的材料、需要对决议草案进行修改等事项,要在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进行公开讨论。其他的项目,均可以不进行公开讨论。

世界遗产委员会的21个委员国,对世界遗产中心和咨询机构提交的遗产地保护状况报告,进行讨论后,可以做出以下五种决议:(一)如遗产未受到严重损害,则无须采取进一步行动;(二)遗产确实遭到严重损害,但损害不至于不可修复,只要缔约国采取必要措施在合理期限内对其进行修复,就仍可保留在《世界遗产名录》内;(三)遗产面临严重的、具体的危险,要将该遗产列入《濒危遗产名录》;(四)遗产所受损害已使其不可挽回地失去了赖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诸项特征,将该遗产从《世界遗产名录》中除名;(五)当获取的信息不足以做出以上决议,可以采取必要手段、措施,进一步了解情况,确定遗产状态、所面临的危险及修复的可靠性。

反应性监测的有关程序,可以用下表表示:

四、反应性监测体系的特点

世界遗产委员会、世界遗产中心通过《世界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设立的反应性监测,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总体上来说形成了一套完整、严谨和规范的体系。反应性监测不是一种惩罚机制,其最终目的是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保护好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避免遗产地从《世界遗产名录》除名。反应性监测体系不仅加深了缔约国和遗产地管理者对《世界遗产公约》的理解和认识,也有利于提高保护管理水平。世界遗产委员会愿通过与缔约国合作,提供技术支持,实现世界遗产的更好的保护。分析起来,反应性监测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反应性监测触发的信息来源广泛,有个人,有机构,有新闻媒体。现今时代,信息传播极为迅速,使得各缔约国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都面临着全面、实时和全世界的监督。

反应性监测现场检查评估专家组规模灵活,根据对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潜在的影响程度,反应性监测现场检查评估专家组由1-13人组成。一般来说,每位专家代表一个国际组织,如世界遗产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等。如2014年对曲阜三孔的反应性监测,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一位专家承担;2014年对武当山古建筑群、2015年对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的反应性监测,反应性监测现场检查评估专家组均由三位专家组成,分别代表世界遗产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

在反应性监测现场检查评估专家的遴选方面,世界遗产中心和咨询机构有明确的标准和清晰的指向性。分析起来,选择标准和要求如下:一是需要对世界遗产事务熟悉。如对武当山古建筑群进行反应性监测的景峰,任职世界遗产中心亚太部主任,长期协调、管理亚太地区的世界遗产事务。对武当山古建筑群进行反应性监测的乔・金,对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进行反应性监测的加米尼・维杰苏里亚,均在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遗址部任职,两人长期代表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参与世界文化遗产事务,执行过多次反应性监测任务。二是来自同一地理文化圈。对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进行反应性监测的吴瑞梵先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任副主任,常驻上海;狄丽玲,香港大学教授,常驻香港。三是具有同类型世界遗产的专业背景。承担曲阜三孔反应性监测任务的印度专家穆尼什・潘尼特,是名建筑师;承担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反应性监测任务的韩国专家蔡美玉女士,获得景观建筑硕士学位,城市规划博士学位。

反应性监测的工作流程有严密的规范和约定。如反应性监测现场检查评估专家组均持有世界遗产中心出具的“授权调查范围”证明;在结束反应性监测现场考察后的六个星期内,反应性监测现场检查评估专家组须向世界遗产中心提交详尽的考察结果和建议报告;报告须按照反应性监测任务的报告格式,附件包括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有关决议、考察团组成、行程和活动、人员列表、地图等全部资料;如无特殊情况,反应性监测报告须向社会公开等。

在反应性监测的全过程,世界遗产中心和咨询机构特别注重与缔约国的沟通,通过缔约国上报的保护状况报告、有关工程方案、文物影响评估报告等,听取缔约国的意见和解释;反应性监测专家组在现场检查时,多次召开会议,与缔约国和遗产地代表沟通,并反馈反应性监督专家组的考察评估意见。

按《操作指南》的表述,反应性监测现场检查评估专家组在考察期间的费用由世界遗产基金承担。在实际工作中,考虑到世界遗产基金的资金困难,对我国进行的反应性监测,一般由我国承担反应性监测现场检查评估专家组在境内发生的正常费用。

五、对中国的启示

对缔约国来说,反应性监测是一种被动的,是从国际到国内的监测方式;对世界遗产委员会和世界遗产中心来说,反应性监测体现了“问题导向”,是一种主动行为,可以理解为是对缔约国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能力的检查。近十年来,中国的明清皇宫、丽江古城、澳门历史中心、武当山古建筑群、曲阜三孔、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等六处文化遗产接受了反应性监测。而同是东亚国家的日本、韩国,则无一处遗产地接受反应性监测。虽然不能单纯以反应性监测的频次,来判断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水平。至少可以说明,日本、韩国的世界遗产管理方面,还没有出现大的缺陷和问题,引起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关注。中国应该从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这种体现“问题导向”、“灵活”的世界遗产监督形式中有所启示,不断提高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水平。

(一)以“内容大于形式”为指导原则,做好准备工作

因为反应性监测是世界遗产委员会、世界遗产中心对世界遗产地已经出现“问题”的现场检查,其结果或会导致世界遗产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甚至被移出《世界遗产名录》。因此,各遗产地人民政府对反应性监测都备感压力,对反应性监测专家组的现场考察极为重视,比如各遗产地管理机构和地方政府往往会以“超常规格”接待反应性监测现场检查评估专家组,安排警车开道、入住豪华宾馆等。

但实际上,对反应性监测现场检查评估专家组的接待,把握的原则应该是“内容大于形式”。也就是说,遗产地管理机构和地方人民政府,应该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准备向世界遗产委员会、世界遗产中心提交的各项资料,给反应性监测专家组提供详实、准确的项目方案、解释拟建项目与世界遗产的关系,论述项目的可行性,做好文物影响评估以及保护管理规划的汇报,而不应过多关注专家组的衣食住行。

(二)与国际同行分享中国遗产保护经验和做法

虽然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中没有世界遗产的有关概念,但中国是《世界遗产公约》的缔约国,从加入《世界遗产公约》的第一天起,就应遵守《世界遗产公约》的规定,履行缔约国的职责。

2014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8届会议对武当山古建筑群反应性监测的决议中,指出对缔约国没有按照《操作指南》第172条的规定,将遇真宫提升工程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表示强烈遗憾。但又坦承,遇真宫环境的环境和背景的改变,没有对武当山古建筑群整体的突出普遍价值造成威胁。事实上,反应性监测的报告中,也认可目前选择的抬升方案,而且认为已经实施的工作的技术质量“非常杰出”(Excellent)。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在遇真宫顶升工程勘察设计阶段,向世界遗产中心通告该项目,寻求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上游”(upstream)咨询建议,事实上也是与国际同行分享中国遗产保护的经验和创举。然后,根据世界遗产中心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提供的建议进一步完善、修改方案并实施,遇真宫顶升工程或会成为我国遗产保护历史中值得浓墨重彩的一个章节,而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反应性监测自然也是可以避免的。

因此,对开展的重大文物修缮项目和环境整治工作,我国应该以更开放和自信的心态,通过世界遗产中心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等咨询机构沟通,与国际同行分享中国遗产保护的经验,同时,敞开胸怀,广泛听取国际范围内专家的意见,接受国际社会的监督。这也符合世界遗产中心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等咨询机构一直强调的,愿与缔约国加强合作沟通,提供有关项目的“上游”咨询服务。

(三)严格控制世界遗产缓冲区内的环境整治和建设活动

世界遗产缓冲区的设置,是为了有效保护申报遗产而划定设立的遗产区周围的区域。申遗成功以后,往往伴随而来的是游客的增多和各种旅游服务设施需求的增长。有些地方政府,以经济利益为重,肆意进行大规模的环境整治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或者管控不力,缓冲区内出现超高、超大体量的建筑。此类建设,如果没有履行相应程序,往往会触发国际组织的反应性监测。如对曲阜三孔进行反应性监测,就是缘于当地政府对位于三孔缓冲区内的古泮池区域进行大规模环境整治;对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进行反应性监测的起因,是在大昭寺缓冲区两侧兴建了八廓商城、神力商城,高度超过《大昭寺文物保护规划(2015-2030)》等规划中关于建筑高度的控制要求。

因此,各地方人民政府和遗产地管理机构,应该严格遵守缓冲区内的管理规定,对缓冲区进行的环境整治、新建建筑等,都要请第三方机构做文物影响评估;新建建筑的样式、体量、风貌等,都应与周边环境和遗产地保持协调;更重要的是,按照《世界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履行相应的报告和通告手续。

虽然《操作指南》第172条规定模糊,但我国应该制定具有操作性的内部标准,减少自由裁量权。总的原则应该是,除有保密需要或该项目几乎不会对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周边环境景观造成任何损害的项目外,应尽可能通告国际组织在世界遗产缓冲区内开展的工程项目,主要包括方案文本、文物影响评估报告、保护管理规划等。通过通告,既可以增进交流,更重要的是展现缔约国政府对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水平和能力。

(四)建立中国国内的世界遗产反应性监测制度

根据世界遗产中心的授权,反应性监测现场检查评估专家组,实际会对整个世界遗产工作进行全面的现场检查和评估。这也是一处世界遗产,除了在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有国际专家进行现场检查之外的,又一次接受国际专家进行的全面的现场检查、评估。

古建筑考察报告篇6

二、活动主题

"承古建精华,创建筑新风”

三、活动时间

2011、11

四、参加对象

环艺二班全体人员及其他相关有兴趣参与的人士

四、活动形式

以班级为单位,考察长沙遗留的老建筑,通过观察、感受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及对传统优秀知识文化的认识。

五、活动过程

(1)“建筑考察”活动主题的通知、宣传。通过网络聊天、短信、平时闲聊,散布班级将进行团日活动的消息,让同学先有一个初步了解和准备。

(2)“建筑考察”活动路线的确定。路线的确定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活动的效果及效率,出于慎重,我们咨询了(我们建筑基础课程的专业老师)罗畅老师的意见,她给我们推荐了一条既多内容又很简洁的路线,并告诉我们在考察过程中应注意的重点和方法。最终的路线确定如下:

202司门口—黄兴路步行街中心广场—百果园—化龙池—大古道巷—坡子街西段—三王街—福胜街(德顺天饭店)—李富春故居—太平街—金钱巷—贾谊故居—河东站。

活动报名。我们在班级群里面发起了一个群活动,同学们都踊跃报名了,借此形式激发同学们的兴趣。

具体考察。考察从百果园开始,一直到贾谊故居,其中感受同学们反应最有收获的地方是化龙池和李富春故居。在化龙池那一条街全是酒吧,酒吧的造型、装饰、材料、色彩搭配给人一种新颖、独特的感觉,这要素基本上就是我们环艺专业的全部了,所以在这里,同学们真正的将课本的知识和现实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了。而在李富春的故居同学们参观了他住的房子,看高架木板床、床头雕花、木桌椅...........同学们在这亲身体会到了古木建筑的感觉。

(3)聚餐回校。走完贾谊故居快接近2:00bm,我们班级同学一起吃了个饭就都坐车回了。

六、活动效果及总结

古建筑考察报告篇7

中图分类号:U655文献标识码: A

文物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又是历史文明最真实的记录。对它进行修缮保护或开发利用,必须严格遵守它的历史原貌和原状,不应该有任何改动和变异。否则,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历史的篡改和否定。应该明确,尊重历史文明,就必须尊重这些历史遗产的本来面目。当前,各方面的建设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许多文物建筑的保护修缮工程也在积极进行。我国现存的文物建筑中,绝大部分建筑都属于砖木结构。此类建筑为我国古建筑的主流,是我国悠久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旅游资源。砖木结构文物建筑大多建设年代久远,随着时间的流逝和风雨的侵蚀,文物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要做好砖木结构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维护文物建筑的任务就日趋重要。

1砖木结构建筑损坏成因

砖木结构是指以砖作外墙木质门窗、屋顶、梁、柱、楼板构成的单层、多层房屋。其基本特点有:砖木结构建筑多为可燃空心隔墙、木地板建筑毗连、通道狭小、楼梯陡、走廊窄。此类建筑的构架大多数为木结构,这是因为木材很容易加工,因而成为人类使用的最古老建筑材料之一。但它的致命缺点又在于它是一种生物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受各种因素影响,使材质变质强度下降,结构破坏,这也是古建筑维修中面临的很大问题。

2砖木结构建筑修缮原则

2. 1安全为主的原则

砖木结构文物建筑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留存于世的砖木结构文物建筑均有不同程度的风化或槽朽,如果以完全恢复原状为原则,不但会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还可能降低了建筑的文物价值。应以建筑是否安全作为修缮的原则之一。与主体结构关系较大的构件出现问题时应予以重视,不轻易以构件表面的新旧为修缮的主要依据。

2. 2不破坏文物价值的原则

文物建筑的修缮应“修旧如旧”已成为法则,这个法则包含着:能粘补加固的尽量粘补加固;能小修的不大修。文物建筑的构件本身就有文物价值,将原有构件任意改换新件,虽然会很“新”但可能使很有价值的文物变成了假古董。只要能保证安全不影响使用残旧的建筑或许更有观赏价值。

2. 3建筑风格统一的原则

经修缮的部位应尽量与原有建筑风格一致,维持原有的平面布局、造型和艺术风格等。如果在以前的维修过程中,人为因素破坏了原有风格,在重修时应参照最初的风格予以恢复。

2. 4尽量利用旧料原则

利用旧料可以节省大量资金。从建筑材料的角度看,有时还能保留原有建筑的时代特征。在修缮时,人们或许对于旧石料舍不得轻易丢掉。而对于旧砖瓦往往重视不够。其实就砖瓦是大有用处的,在修缮过程中选用完好的旧料适当使用,既可降低造价,也可保持建筑原有风貌。

3文物建筑的修缮程序

3.1详实的勘察

对文物建筑进行详实的勘察,是指定修缮方案的重要依据。勘察工作包括基础、台明、大木构架、屋面、装修、附属设施等几大部分。勘察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修缮方案的深度,因此,勘察要细致、深入。如遇有顶棚的建筑,一定要进入顶棚内进行详细的勘察,这样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另外木构件糟朽开裂的部位要使用探针等工具探察,裂缝、歪闪等部位要有标尺记录尺寸。由于许多历史信息可能会在今后修缮过程中丢失,因此为保证建筑修缮的真实性,要尽可能多的记录,并拍摄照片存档;同时重要的彩画等部位不仅应拍摄照片,还应拓片存档。对修缮范围内的碑刻等历史遗迹都应标明具置,特别是对古树名木的标注,有条件的还应标明年代和冠径等,这将有利于下一步修缮方案和保护方案的制定。勘察的一切数据都最终要如实、详细的标注在勘察图纸上。对于建筑的原有避雷、安防设施等也要同时进行勘察,如有相关单位出具上次检验合格证明,可作为附件附在勘察报告的后面。

3.2进行病害分析,编写勘察报告

在详细现场勘察后,应将已取得的信息分类,与历史档案和照片进行对比分析,尤其是要对文物建筑病害产生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找出建筑损坏的根本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必要时还需进行地质岩土结构安检评估或鉴定。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开始编制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和勘察报告,为修缮方案的制定奠定基础。勘察报告是对文物建筑现状真实的反映和体现,要严格按照文物法中有关规定要求编制。勘察报告要注明建筑的形制、始建年代、历史沿革、历史修缮记录等。鉴于文物建筑一般不是独立存在,建筑周边的环境和附属建筑等也应在总图上进行标注。勘察中所有损坏的构件包括裂缝大小等要按原位置详细标注在图纸上,如遇丢失的构件要一并注明,重要的还要编号并与勘察照片相对应,勘察图纸标注的位置也要与以后的修

缮图纸相对应。

3.3去伪存真,确定修缮方案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文物建筑的等级、损坏程度等确定修缮原则、性质,制定初步修缮方案。确定修缮原则和性质是为了明确修缮的目的、意义以及修缮的初步设想和修缮后的效果。对于历经数次维修的建筑,在修缮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建筑的“原真性”。 修缮方案一般要经过多次修改和专家论证后方能成为施工方案。详实的修缮方案将能很好的指导文物建筑的施工。

4砖木结构建筑的修缮方法和措施

4.1基础及其加固

基础的破坏对砖木结构建筑最为危险。由于地下水位变化而使局部地下下沉和开裂,整体地基变动等造成基础破坏,加固基础的方法有打木桩法、化学灌浆法、局部顶升法和加固法等。

4. 2墙柱部分

墙体,最常见的破坏是裂缝和倾斜,裂缝维修方法通常采用注浆补裂法,墙体倾斜可用加固扶正、支撑法等方法,并可采用提高砂浆标号或在墙体中适当增加抗震钢筋,或钢筋水泥砂浆面层等方法加固墙体。

柱体柱子受潮或屋顶荷载的影响柱子往往有劈裂槽朽现象尤其是包在墙内的柱子因缺乏有效的防潮措施肩时整根柱子腐朽严重影响其承重能力。柱子的损害情况不同,处理方法也有所不同。局部腐朽的柱子,--般尚未影响立柱的承载力河采用挖补和包镶的做法。细小轻微的裂缝,可采用嵌补法修复用环氧树脂腻子封阻并做好裂缝处防腐处理;当裂缝宽度在3 nnn - 30nnn之间时用同种木质嵌补后进行表面修补与原木纹相符;当裂缝宽度超过30nnn时,可采用嵌补加箍法。当槽朽程度严重、裂缝过大时,可考虑更换新柱。柱子部分腐朽的可采用墩接手法更换柱子腐朽部分全部腐朽的可采用“打华拔正”,即用简立华件顶住梁架,以升高梁位来更换和扶正柱子。

4. 3梁架构件

梁架构件主要承受屋顶的重量,随着时间的流逝,其承载能力逐渐减退,梁架构件会发生变形、下沉、腐朽、破损等现象。梁架构件通常采用榫卯结合,往往由于年久失修,受各种因素影响,构件常伴有松散、拔榫、滚动等现象,可采用拨正紧固的方法,如加箍法、螺栓加固法、拉杆法等。梁架构件中梁、枋、桁等受弯构件由于槽朽、风化、虫蛀等原因,会出现弯曲、裂缝、断裂等现象,需作加固处理,常用的方法有加箍法、钢加固法、局部更换等。梁架构件中的角梁因所处位置在建筑物的角部,易受风雨浸蚀,易发生腐朽和开裂,造成檐头沉陷、角梁尾部翘起或向下溜窜等现象。加固修补方法是将翘起或下窜的角梁随着整个梁架拨正时,重新归位安好,在老角梁端部底下加一根柱子支撑,新加柱子要做外观处理。

4. 4椽子与飞缘

由于屋面漏雨等原因,椽子也很容易发生腐朽、劈裂和折断。通常采用回附椽子的方法做加固处理。当如椽子腐朽、折断过多,应考虑挑修屋面,普遍更换椽子。飞缘由于所处位置易受侵蚀,也是很容易腐朽的构件。维修实践证明,往往是在椽子尚大多完好的情况下,飞缘却已成严重腐朽,需要更换。

4. 5木质构件的三防措施

文物建筑的梁架构件大多数为木结构,木材的致命缺点在于它是一种生物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受各种因素影响,使材质变质,强度下降,结构破坏,在维修过程中要采取措施加强木材的防火、防虫和防腐处理。在文物建筑区域增设防火墙、消防栓,木材表面刷涂防火涂料,以降低木材表面燃烧性能,保证木结构建筑的防火安全。为了防止白蚁等虫害,维修时采可采用喷、撒、埋、浸等方式,使用药物对木构件进行处理;为防患于未然,也可对建筑死角进行跟踪式防治,在维修的同时随即放置药物。为避免木材受损,延长使用寿命,减少维修次数,根据木材的不同含水率情况以及文物建筑维修规范的相关规定,可采用涂刷法、浸泡法、喷淋等方法对木材进行防腐和化学加固。

4. 6砖瓦维护

砖木类文物建筑大量采用的粘土砖一般不抗冻。大部分砖木结构不设防潮层,或仅在地面位置设置磉石或锁口石,地基会不断向上部砖砌体供水,如果没有防水层或保温效果差,砖就会受冻破坏并不断出现剥落。在维护或维修时,可抹无色的防水涂料或增加外墙防水砂浆并定期进行维护可以减轻砖遭受冰冻的影响。暴露在外地青砖砖体极易风化受损,可采取传统的抹面或剔补等保护措施。

砖木结构文物建筑维修和保护过程中,还涉及屋面瓦的修缮工作。瓦顶状况良好、几无损伤时应定期清扫瓦拢和天沟、筒板瓦顶的瓦顶,并及时修剪妨害文物建筑瓦顶的树枝。当瓦顶漏雨严重或大木结构需要落架重修时,必须先揭除瓦顶,修好大木结构并做好防水层施工后再按原做法恢复。

5结语

总之,对文物建筑的修缮是一种既让人兴奋又让人头痛的事,兴奋是在对文物建筑修缮过程中总会给人带来很多的惊喜与意外,头痛的是如何在保护好文物建筑的过程中做到保持现状与恢复原状的统一。但无论如何,只要用心去做,便会使文物建筑焕发出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古建筑考察报告篇8

基础是建筑物地面以下的承重构件,它承受建筑物上部结构传下来的全部荷载,并把这些荷载与基础自身荷载一起传给地基。基础是建筑物的组成部分;地基是基础下面承受荷载的土层,承受着基础传来的全部荷载。地基不属于房屋组成部分;地基每平方米所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力,称为地基允许承载力。地基基础的投资一般占整个建筑物总投资的10%~20%。

一、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

当地基有足够承载力,不需要经过人工加固,可直接在其上建造房屋,称为天然地基;土层的承载力较差,或虽然土层较好,但上部荷载较大时,为了使地基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对土层进行人工加固和改良,这种经过人工处理的土层,称为人工地基。人工加固地基通常采用)压实法、换土法、水泥搅拌和剂密法、化学加固法等方法。

二、基础的分类

3.1基础类型

按基础的构造形式:可以分为条形基础、独立柱基础、联合基础(井格式基础、片筏式基础、板式基础、箱形基础)、桩基础;按基础受力特点:基础分为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按基础所使用的材料:基础包括砖基础、毛石基础、混凝土基础、灰土基础、三合土基础、毛石混凝土基础、钢筋混凝土基础等。

3.2基础的形式与选择

刚性材料是指抗压强度高,而抗拉抗剪强度低的材料。如砖、石、素混凝土等;用刚性材料制作的基础,底面宽度扩大受刚性角的限制。从受力和传力角度考虑,由于土壤单位面积的承载能力小,上部结构通过基础将其荷载传给地基时,只有将基础底面积不断放脚加大面积,才能适应地基受力的要求。由于刚性材料抗压能力强,抗拉能力弱。因此,压力分布角只能在材料的抗压范围内控制。如果基础底面宽度超过控制范围,致使刚性角扩大。这时,基础会因受拉而破坏。刚性基础底宽度的增大要受到刚性角的限制。

3.3刚性基础构造

毛石基础。抗压、冻、抗水、抗腐蚀性能好,剖面形式:矩形基础,底面宽度

3.4非刚性基础

当建筑物的荷载较大时,基础底面加宽,如仍采用砼材料,势必导致基础深度要加大。这样,既增加了挖土工作量,而且还使材料用量增加,对工期和造价都十分不利。如果在砼基础的底部配以钢筋,利用钢筋来承受拉力,使基础底部能够承受较大弯矩,这时基础宽度的加大不受刚性角的限制,故称钢筋砼基础为柔性基础。为了保证钢筋砼基础施工时,钢筋不致陷入泥土中,常须在基础与地基之间设置砼垫层。

三、做好地基与基础预防事故发生

3.1 要精心设计,对建筑物场地条件要充分了解

首先,要做到精心设计、施工在全面、正确了解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进行地基基础设计。如天然地基不能满足要求,则应进行地基处理。形成人工地。并采用合理的基础形式。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设计中应统一考虑。要认真分析地基变形,正确估计施工后的沉降。还要做到按设计资料和施工规范的要求精心施工。其次,要重视对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全面、正确了解。一是根据建筑场地特点,建筑物情况合理确定工程勘察的目的、任务。工程勘察报告要能反映建筑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二是做好工程勘探报告。工程勘察报告要全面反映建筑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预防地基与基础的工程事故,不但对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全面正确的了解,要做到这一点关键要搞好工程勘查工作,要根据建筑物场地的特点,建筑物情况合理确定工程勘察目的和任务,勘查工作是设计的重要称序,决不能忽视而不做,也不能随便做而不考虑是否适用。特别是对复杂的、软弱的地基,更应慎重对待。即使对单层的一般性建筑,也不能不做勘查。

3.2 做好地基与基础的加固措施。

首先,用物理性质较好的岩土材料置换天然地基中的部分或全部软弱土体或不良土体,形成双层地基或者复合地基,以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的目的。具体方法有:换土垫层法、挤淤置换法、褥垫法、振冲置换法、沉管碎石桩法、强夯置换法、砂桩法、石灰桩法、EPS 超轻质料填土方等。其次,排水固结。排水固结是指土体在一定荷载作用下固结。孔隙比减小,强度提高,以达到提高承载力,减少沉降目的。具体方法有加载预压法、超载预压法、砂井法、真空预压与堆载预压联合作用,降低地下水位等。第三,灌入固化物。向土体中灌入或拌入水泥、石灰或者其他化学固化浆材在地基中形成增强体,以达到地基处理的目的。具体方法有:深层搅拌法、高压喷射注浆法、渗入性灌浆法、劈裂灌浆法、挤密灌浆法、电动化学等。第四,加筋。指在地基中设置强度高、模量大的材料,以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的目的。

3.3 测算好工程建设关键指标

地基承载力是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中的一个关键指标。各类地基承受基础传来荷载的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一限度,首先发生的是建筑物具有较大的不均匀沉降,引起房屋开裂;如果超越这一限度过多,则可能因地基土发生剪切破坏而整体滑动或急剧下沉,造成房屋的倾倒或严重受损。地基整体剪切破坏事故,它造成的工程事故灾害很严重,必须引起土建工程技术人员的极度重视。设计人员应慎重对待工程勘查 告提供的地基承载力建议值,严格计算基础的实际土压力,若对勘察告的建议值有怀疑,可以在做载荷试验验证。施工人员在天然地基上建造大中型工程时,应复核设计地基承载力的合理性。一旦发生地基产生较大的沉降或倾斜,必须立即停工,会同勘查、设计和使用单位共同研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地基和建筑物发生灾难性破坏。

3.4 做好地基中暗沟、古墓等旧构筑物防范措施

建筑物地基槽开挖后,可能遇到许多局部异常的情况,例如:在地基土中存在有暗沟、古墓、古井、旧基础等已废除了的构筑物,其中在暗沟、古井内往往填充疏松的建筑垃圾或淤泥软土,形成局部的松软部位,可能引起基础局部严重下沉。导致上部墙体或结构开裂;如遇古墓、防空洞等中空构筑物,则可能引起塌陷事故,至于遇到旧基础、废化粪池等构筑物,它们往往比周围天然地基坚实得多,形成软硬突变,也会造成上部结构开裂。所以在地基基础施工中,遇到暗沟、古墓等旧构筑物是经常发生的。这时候最重要的是设法弄清情况,除进行必要的勘测、挖掘之外,虚心向当地人和工人请教,进行细微的调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四、结论

古建筑考察报告篇9

【Abstract】The article is in accordance with relevant norms of the basis for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est for different types of venues that may arise under the geological anomalies on the basis of examination of the work of the foundation focusing on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Key words】Foundation construction; Foundation testing; Test

1. 前言地基基础工程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基基础的工程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物的结构安全,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重大。在现行建设法规的严格要求下,工程勘察作为一项建设工程的前期基础工作,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由于地基基础工程具有高度的隐秘性,如何从基础起就确保一个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确保地基基础持力层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地基土条件是否满足工程现状要求呢?这就需要专业的岩土工程人员去现场加以鉴别验证,也就是勘察工作后期服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地基基础的验槽、验桩工作。现以我个人多年的实践经验,就地基检验的必要性、基础验槽和验桩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工作重点作一小结。

2. 地基检验的必要性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经常是复杂多变的,尤其处在两种不同的地貌交界处或是存在暗埋沟塘地段以及基岩破碎地带等工程场地,更是有着“咫尺天涯”般的差异。在这些场地内,有限的钻孔难以完整反映场地实际地质情况、或是由于部分现场技术人员的经验差别而出现判断偏差,但正是由于这些差别,有时可能导致建筑物出现开裂、变形甚至倾斜、倒塌等质量事故。如何避免出现或有效地降低因场地地基土异常而造成的损失或浪费呢?其一是在经过前期的调查和现场踏勘后制订尽可能详细的勘察方案并严格执行;其二是认真做好地基基础施工时的验槽、验桩工作,并对所发现的地质异常做好补救工作。

3. 不同场地条件下各种基础型式地基检验的重点地基基础检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基坑开挖到设计基底标高后基底岩土层是否与勘察报告所提出的地基土岩层一致。在实际的地基检验过程中,由于勘察工作“以点带面”的特性,经常会遇到一些与勘察报告揭示不一致的异常情况。那么其异常情况一般会出现在哪种地质条件下呢?当遇到异常情况时又如何处理的呢?本人根据多年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基础检验经验,将岩土工程勘察及地基基础检验过程中遇到的异常情况及相应的处理措施作一小结。

3.1天然地基基坑(基槽)检验。对于天然地基基坑(基槽)的检验,在地基土层比较简单的条件下,如勘察报告中对地基持力层的岩土分类、颜色、层面埋深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现场地基验槽时,只要将基底土层与勘察报告揭露的地层情况对比复核一下,一般基本无太大的差异。然而,当场地及地基条件复杂时,进行地基验槽就需要特别注意,以免出现意外。

3.1.1局部分布有软弱地基的场地。该类场地内一般地貌形态多样,如场地内发育有古冲沟、古河道或存在暗塘、暗浜等地貌单元时,最易遇到的异常情况大多是由于对软弱地层的分布及厚度变化情况了解不详细而造成的。因该地段浅部地基土主要是由古冲沟、古河道等新近沉积而成,相对于一般沉积土和老沉积土层来说其沉积时间短,尚未完全完成自重固结,因而其含水量较大、均匀性较差,呈软~流塑状,具高压缩性和低强度等特征,一般不宜作为基础持力层使用。由于古冲沟、古河道等多呈线状或条带状分布,勘察过程中受勘探点距的限制,某两个勘探钻孔恰好位于古冲沟、古河道两侧而未揭露出软弱土层,或某一个钻孔只揭露很薄的软弱土层而被现场勘察人员所忽视,结果导致基坑开挖后发现明显的异常情况。这类异常情况轻微的,可进行深挖换填等措施进行处理;严重的,就必须重新设计基础。由于该类情况的特殊性和不确定性,在各类建设工程场地内均有可能出现,有的在勘察期间发现后,适当加密勘探点后在设计前期得到了解决;但有的在勘察期间未能探明,后来在验槽过程中发现有较大的出入,就只能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处理,必要时应进行补勘,并对验槽过程中揭露的异常情况提出尽量经济合理的处理方案。

3.1.2半填半挖的场地。如场地位于丘陵区,由于建筑场地地形高低起伏,基础施工前须进行场地整平,在场地平整过程中为保持土方的平衡或为解决弃土的堆放问题,一般都采取有填有挖的平整措施,因而大都存在半填半挖区。由于其所填材料就是附近地势较高地段开挖的弃方,使得填土与原状土基本无明显的差别,对有经验的岩土工程师靠仅有的钻孔岩芯进行野外鉴别时也会受到迷惑而导致误判。在这类场地内,只有在基坑大面积开挖后,结合勘察报告,现场对填土与原状土在分界面处组成成分的均匀性、颜色的新鲜度、密实度的大小和堆填的痕迹上加以区别,再配合一定数量的动力触探等原位测试,可以较好的解决地基土层的分辨问题。

3.1.3土岩不均匀场地。如某住宅小区,在岩土工程详勘时按乙级勘察等级布孔,钻探揭露该工程场地南侧近山坡处基岩埋深较小,局部埋深较大,报告建议采用浅基础,以强风化岩为基础持力层,对局部基岩埋深较大地段进行砂石垫层进行处理。在基础施工过程中大部分地段无大的异常情况出现,但其中1栋在基槽开挖了一小块之后,发现与勘察报告明显不符,本人在现场验槽后发现,该基槽开挖揭露基岩面起伏极大,5米范围内强风化岩面高差达4~5米之多,最浅处埋深仅几十厘米,最深处已近5米,与勘探资料差异较大。经分析其原因,由于该地段原为岗地,后经开挖推填整平,其南侧推填过来的强风化岩石稍经压实后,与原岩极难区别,以致勘察时现场编录人员的误判。原因找到了,但据周边钻孔资料,再往北基岩面埋深更大,如还采用天然地基其施工难度很大,最后建议改变设计方案采用人工挖孔桩,使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由此可见,在工程勘察工作中遇到土岩地基且基岩起伏较大时,只有地基基础检验才能全面分析问题的存在范围和复杂程度,针对具体情况提出合理有效的处理措施。

3.2人工挖孔桩基础地基检验。一般来讲,能够采用人工挖孔桩的场地多是河流高阶地或丘陵山岗地区,桩端持力层一般为下伏的基岩。由于基岩与其上覆土层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对持力层的鉴别是相对较容易的,但在遇到砂泥岩交互或风化程度不均匀的岩层(如花岗岩、闪长岩、安山岩等岩浆岩出现的孤石现象)时,对桩端持力层的确定应慎重考虑。基岩中存在相对软弱夹层或存在中~微风化孤石现象时,人工挖孔桩桩端持力层检验的重点就是在何种情况下才算真正到达桩端持力层。一般来说,沉积岩的沉积规律是泥岩和砂岩常伴生出现,就是没有纯粹的泥岩,也没有纯粹的砂岩,且由于泥岩的特殊性,进行风化分带一般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而泥岩的遇水软化的性质对于建筑桩基而言是极为不利的。为保证建筑的安全和质量,勘察工作中常按其不利情况处理,当勘察遇到泥岩软夹层时,钻探终孔要求揭穿泥岩软夹层并进入砂岩不少于4米,这样在验桩时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在花岗岩等岩浆岩场地内验桩时,可大致根据不同风化带内岩石碎块断面的新鲜程度、破碎程度及裂隙发育程度、裂隙面填充物等特征确定桩端持力层,但由于这类岩石的风化一般是不均匀的,常在强风化层中存在中~微风化孤石,在验桩时极易给检验人员造成误判,这时可根据勘察揭露的情况进行详细判断,必要时在确定桩端开挖至持力层后,需对桩底岩层进行超前钻探,以确定桩底以下3d(d为桩身直径)或3m深度范围内有无破碎带和软弱夹层等。如存在上述不良地质条件,可采用深挖或灌浆等措施进行处理。

3.3复合地基的检验。对经地基处理后的复合地基的检验,根据处理方法的不同,可采取不同的检验方法。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中,对采用换土法和强夯法进行处理的复合地基,常采用动力触探试验进行检验。对采用深层搅拌桩、碎石桩、砂桩或CFG桩等方法处理的复合地基,应采用载荷试验确定其承载力。如进行检验后效果不能达到要求,则需重新进行处理,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4. 结语由于岩土体的不确定性,在各种复杂的地质条件下,要求岩土工程勘察一丝不漏地查清整个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是有较大难度的,需要以地基检验来验证和补充勘察成果;而地基检验的前提是真实、完整、详细的岩土工程勘察成果。任何一项岩土工程勘察任务不能只重视勘察而忽视基础施工中的地基检验工作,或不能对勘察轻描淡写而试图依靠地基检验来处理岩土工程工作中碰到的地质问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进行了细致的岩土工程勘察,又经过了认真的地基检验,并解决了检验发现或可能存在的地质问题,才能使工程基础坚如磐石。

参考文献

[1]建设部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2

[2]建设部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2

[3]建设部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8

古建筑考察报告篇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五条要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都要建立记录档案。文物保护工程档案是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文物特有的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文物保护工程的施工对象是已经存在的建筑物,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以保护历史遗产为目的,保护原有历史痕迹,使其延年益寿。文物管理部门对工程设计方案的报批与审批程序、工程招标程序、施工验收合格标准、竣工专家验收程序等主要内容都与现代建设工程有较大不同,这使得文物保护工程与现代建筑工程或一般的房屋维修工程有着本质的差别。因此,文物保护工程档案在内容、收集整理和归档管理等方面都有特殊性。

建立完备、规范和统一的文物保护工程档案,是文物保护工程的工作内容之一,也是文物管理部门和建设管理部门的共同要求,文物保护工程产生于文物保护工程的全过程,需要本着“对历史负责,为后人着想”的态度,将修缮项目的过程真实地记录并保存下来,为日后查考及其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提供翔实可靠的记录。

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的归档内容

文物保护工程是对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和其他具有文物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庙和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保护的工程,它分为保养维护、抢险加固、修缮、保护性设施建设和迁移等工程类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工程实践经验,归纳出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的主要内容为:立项申报文件、勘察设计文件、施工技术设计文件、施工技术文件和竣工资料5个方面。

1 立项申报资料。包括业主单位及上级主管部门名称、拟立项名称和地点、文物保护单位级别和时代、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公布与执行情况、保护工程必要性与实施可行性的技术文件、录像或照片等形象资料,经费估算与来源、工作计划、拟聘请勘察设计单位的名称及资信情况,以及上级主管部门批复的文件等。

2 勘察设计文件。包括反映文物建筑历史状况,固有特征和损害情况的勘察报告、实测图、照片;保护方案、设计图及相关技术文件;工程设计概算、材料试验报告书、环境污染情况报告书、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及勘探报告。

3 施工设计文件。包括施工设计图、设计说明书、施工图预算、相关材料试验报告及检测鉴定结果。

4 施工技术文件。包括施工方案、施工人员进场前接受文物保护相关知识培训的记录、施工记录和施工统计文件、施工过程中收集的有关文物资料、质量自检报告、隐蔽工程办法验收记录。

5 竣工资料。包括工程总结报告、竣工报告、竣工图纸、财务决算书。按照《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的规定,重要工程应当在验收后三年内发表技术报告,因此,在文物建设修缮过程中还应注意收集技术报告,编写相关档案资料。

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的管理

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的建立与管理,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基础性工作,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合理有效地管理好文物保护工程档案,充分发挥工程档案应有的作用,为文物建筑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服务。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文化依存,我国已知的不可移动文物约有40万处,其中大部分是文物建筑,做好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的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艰巨的且有意义的工作,就目前的现状而言,需从以下方面加强对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的管理。

古建筑考察报告篇11

Natural ground tank inspection and local processing

Liu Jian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experience trough the purpose of testing slots introduced trough the qualifications and experience information and the contents of tank inspection, tank inspection problems for the proposed measures.

【Key words】natural ground inspection tank; foundation trench; local processing

天然地基验槽是建筑施工的第一阶段,基槽开挖后的一个重要工序,也是一般岩土工程勘察的最后一个环节,在建筑施工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地基形式分为天然地基、复合地基和桩基础,各类地基的验槽侧重点不同,本文论述的是天然地基验槽。通过验槽可以获得准确、深入的第一手工程地质资料,既是对勘察成果的验证、检查、修正和补充,也是对基础部分的施工质量进行控制和检查。验槽可能发现各种问题,有时还需要进行补充勘察。

1.验槽单位的组成

验槽单位由建设单位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相关人员,并由所属质量监督站监督各方主体的质量行为,按照程序在建筑基槽中开展工作。

2.验槽的目的

2.1 检查基槽地基土是否与勘察成果相符

基槽全部开挖后,槽壁和槽底的地基土出来,这时便可判断其是否与勘察成果一致,复核勘察报告的结论与建议是否正确可行,若不一致,查明原因。从感观和钎探资料上判断持力层的承载力特征值能否达到勘察报告提出的数值。

2.2 解决遗留和新发现的问题

解决勘察时由于某种原因未施工的勘探点。从钎探击数判断持力层之下有无软弱夹层和下卧层以及地基中局部的填土、松软弱土等。勘探点之间是否存在勘察时未发现的空穴、古墓、古井、地裂缝、塌陷坑和防空洞等。

3.验槽具备的条件和资料

3.1 条件

人员由勘察、设计、质监、监理、施工及业主方有关负责人及技术人员组成。

基槽开挖完毕、槽底平整无浮土、松土。按照有关要求对基础下的地基进行钎探。

3.2 资料准备

附有基础平面和结构总说明的施工图阶段的结构图。详勘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钎探平面图上钎探点的布置密度和钎探深度是否符合要求。

4.推迟验槽的情况

有下列条件的,不能达到验槽的基本要求,验槽无法正常进行,应推迟验槽。

4.1 基槽开挖

1)基槽底面标高与设计标高相差太大。2)基槽底面不平整,坡度较大。3)槽底有明显的机械车辙痕迹、铲齿痕迹、未见人工清除的痕迹或者槽底土扰动明显。

4.2 资料准备

1)现场没有详勘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或附有结构设计总说明的施工图阶段的图纸。2)设计使用持力层和承载力特征值与勘察报告所提供的不符或者报告中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大于实际地基土承载力值。3)地基不均匀,勘察方提出需要进行地基处理而设计方未进行处理要求时。4)钎探点的布置密度和钎探深度不符合表1要求时。

5.验槽的内容

5.1 观看和检验

5.1.1 核对基槽开挖位置及基槽尺寸

根据当地规划部门所给定的建筑红线及设计文件,检查核对建筑物平面位置、尺寸及槽底标高是否达到设计和勘察要求。

5.1.2 检验基槽土质

首先检查槽底原状土,观察其结构、湿度、包含物等是否与报告描述的持力层一致,有无局部超挖后的回填虚土、压密土或扰动土,对建筑物的角点、梁、柱及主要设备部位应重点检查。

检查槽底有无不同成因的土,如填土、新近沉积土、污染土、湿陷性土和胀缩性土等,它们具有承载力低、湿陷性、胀缩性等特点,可能会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存在安全隐患。

5.1.3 认真阅读和分析钎探资料

岩土工程师会同有关人员详细查看、分析钎探资料,查看同一深度段(30cm为一步)的钎探击数是否基本一致(同一基槽内采用同一台自动钎探机,标准锤重10 kg,落距保持50cm)。在钎探点平面图上圈出低于某步钎探击数平均值30%和50%以上的钎探点分布范围,分析其形成原因,必要时需补做检查探点,对钎探击数低于平均值50%以上的,要补挖探井或用洛阳铲,以对比地基土性状及承载力与报告所提供的是否一致。

5.2 交换验槽意见

基槽开挖位置和尺寸是否满足设计图纸要求;根据槽壁土、槽底土的颜色、岩性、空间分布以及地基土的密实度和强度;判定地基土钎探结果及力学强度与勘察报告是否一致,持力层是否是勘察单位提出的层位;是否存在勘察报告没有反映的软弱下卧层;是否存在填土、新近沉积土等较弱土;基础以下是否存在古井、土洞、地裂缝、地面塌陷和防空洞等。

5.3 形成处理措施

5.3.1 工程位置及基槽尺寸有差异

基槽开挖的平面尺寸和开槽深度不满足设计图纸要求的,应补充开挖后再进行验槽。机械开槽时应开至槽底标高之上0.2 m,剩余部分应人工清槽,避免扰动持力层的地基土。对超出原勘察范围或改变建筑位置偏差超过5 m时,地基条件较复杂的场地,宜采用有效的补勘措施。

5.3.2 基槽地基土与勘察报告的一致性

持力层的承载力达不到报告提出的承载力特征值,由勘察单位查明原因提出勘察补充材料,重新确定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设计按照承载力特征值更改基础设计。若验槽表明场地存在勘察报告没有反映的软弱下卧层,应由勘察单位查明其分布,提出补充勘察材料,重新确定基础方案,并论证其可行性。

5.3.3 槽内存在软弱等性质不良的土

槽内存在软弱土、填土、新近沉积土等较软弱土及湿陷性土、膨胀性土以及被压密的和已被剪切坡坏的土(俗称橡皮土)、槽底有因雨、水、雪、冰冻发生了变化的土。

上述不良土质分布面积小、厚度小,应全部清除采取换填垫层法处理,要求换填后的土强度应与持力层相协调,如持力层的承载力特征值为160 kPa或130 kPa,则应分别采用2:8灰土或1:9灰土分层夯实换填,压实系数λc:0.95;不良土质分布其厚度较大(超过1m)时,根据周围地基土的力学性质决定基底下1 m厚度之内的灰土(2:8或3:7),其下采用降一个灰比的灰土进行分层夯实处理。应将其全部清除,并将槽底向下统一清除0.4 m~0.6 m,用灰土将深度较大的地段分层夯实至新槽底,再用3:7或2:8灰土分层夯实至基底标高。

5.3.4 槽底以下存在空穴等不良地段的分布

槽底以下存在有空穴、古墓、地裂缝、塌陷坑和防空洞等,确定其位置,进行大开挖,深度于基底下2 m之下的位置用素土分层夯实,深度于基底下1 m~2 m间用1:9灰土分层夯实,深度于1 m之内的用2:8灰土或砂石、碎石垫层等柔性垫层进行处理。古井,直径0.6 m~1 m,深度超过6m,若用素土或灰土夯填工程量较大,可采用经济的板、梁跨越法,先用虚土回填后再用板、梁跨越。

5.3.5 邻近有已有建筑物

基槽附近已有建筑物,且在安全距离之内,基槽开挖深度超过已有建筑物基础埋深时,基槽应分段施工,施工时此段应缩短施工时间或支护槽壁,保证其基础安全。

6.结语

本文从验槽的目的、条件和资料以及内容论述了验槽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也不能省略。验槽中出现的问题局部地基处理要与整个建筑物地基统一考虑,不能造成处理后的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

参考文献

[1] 陈希哲.土力学地基基础[M].第4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70―272

[2] GB 50202―20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古建筑考察报告篇12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3.105

自汉代以来,在城门两侧建造双阙的倒凹字型平面布局就已出现,到了唐代,不仅在城门建筑中更成熟地使用(如东都应天门),而且也被长安宫城大明宫正殿含元殿采用和发展,因而使含元殿成为中国历史上殿堂建筑的经典之作。这种平面布局以两侧双阁的陪衬和轴线上空间的变化,造成极强的中心感和视觉吸引,从而起到烘托建筑的纪念性气氛。通过对倒凹字型建筑平面布局的理解,我们在建筑实践中进行借鉴,取得了良好的建筑立面效果。

1 大明宫含元殿

含元殿为唐长安大明宫的正殿,1959-1960 年,中科院考古所对含元殿遗址进行的斟察和发掘基本搞清了殿址及两阁的形制[1],1995-1996 年,社科院考古所西安唐城工作队的考古发掘对含元殿的柱网布局、大台形制、龙尾道位置、殿前广场、含元殿与朝堂的相对位置等问题有了新的了解[2]。含元殿地处龙首原高地南缘,史载,龙首原上含元、宣政、紫宸三殿中轴顺次序列由南及北依次抬升,至蓬莱殿及太液池则为平地矣。含元殿遗迹清楚地显示含元殿堂和栖凤、翔鸾二阁。而发掘揭露的殿前龙尾道“并不像明清太和殿御路踏跺设在殿南正中,而是设在殿堂的两侧,龙尾道起自殿前广场的平地……经三层大台,迂回登到殿上”。发掘报告的结论与史料吻合。龙尾道位于殿w两侧的设计,更加突出了殿堂高大,保证了殿前广场的完整。根据杨鸿勋先生对含元殿平面的复原(图1)和含元殿复原透视图(图2)[3],我们可以初探创造者当年的用心,其主要特点有三:

一是据高址为基,以达“终南如指掌,坊市俯可窥”的得景之利。营造大尺度殿前广场,形成大尺度前视空间。二是殿身宽大,二阙与主殿倒凹字平面布局,“左翔鸾而右栖凤,翘两阙以为翼”,成为隋唐以后倒凹字平面宫阙通例。三是龙尾道左右起自平阔广场,两阁前拾级而上,广场开阔,主殿突凸而更显气势逼人,收人视线。

2 倒凹字型平面布局建筑――唐代宫阙风格的再现

含元殿使用并发展的倒凹字型平面布局方式对大学建筑的影响更大,倒凹字型平面造成的中心感和视觉收缩效果、建筑对景效果乃至透视效果在校园特定位置下的中心建筑物中的应用均有极佳的建筑美学意趣。吉林大学唐敖庆楼(也称为理科综合实验楼)、吉林农业大学教学行政主楼都是很好的例证。

2008年设计的吉林大学匡亚明楼(图3),其规划地址在计算机楼西侧,出于规划对位关系方面的思考,匡亚明楼的长向(南北方向)应与计算机楼红线拉齐。但是,由于匡亚明楼建筑面积只有20000平方米,且功能上又以小型学术研究室为主,所以,我们与设计人商议,决定采取倒凹字型平面布局,与计算机楼围合出一个较大的广场空间。建筑主立面朝东,大量规整的小面积研究室以东西朝向规矩地布置成为主楼,层数为六层,供学校若干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分层使用;大开间的会议室、资料阅览室等用房布置在南北两翼作为裙楼,层数为三层,各基地共享使用。

主楼窄而长,立面沿长向采用“五段式”分隔,与杨鸿勋先生复原的含元殿透视图中“鼓楼-观象门-含元殿-通乾门-钟楼”的“五段式”趣味相投,但尺度未尽模仿古人,面是通过虚实对比、线条分割等手法实现;主楼中央高挺,两旁以竖线条为主的立面被二至四层的水平色带穿越,灵动秀美,南北端部是较大面积的实体墙面,厚重收敛。两侧裙楼高三层,面向庭院一侧,立面以竖线条为主且通过镂空与退台的处理,以轻快的手法衬托主楼,也取法含元殿东、西侧飞廊的神韵(图4);在两侧裙楼的端部,厚重的实墙、出挑的玻璃幕墙盒子(图5)恰似含元殿栖凤、翔鸾二阁,收住视线,且与主楼中央部位呼应,更是取法含元殿整体上主殿与两阁的主从关系。匡亚明楼体形舒展,主楼采用两层基座、裙楼采用一层基座的处理手法,主入口在主楼正中,通过室外台阶直达二层,稳重大气,有含元殿“据高址为基”之喻含[4]。配楼凹向主楼的深度从比例上讲较含元殿更大,进深感更强;楼前广场开阔完整,老校长匡亚明先生坐像安置其中,画龙点睛,大尺度前视空间的中心感和吸引力更强。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发掘队.唐代长安城考古纪略[J].考古,1963(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