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修缮工程监理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3-02-15 05:01:30

古建修缮工程监理总结

古建修缮工程监理总结篇1

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散布着许多颇具特色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积淀和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因此,保护好这些古建筑,利在今世,功在千秋。而对古建筑进行适当的修缮,是保护它的文物价值,即保护它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重要手段,因此,确保古建筑修缮工程的施工质量对于保护我国古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对古建筑修缮工程的施工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1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1)以原有的实测图为基础进行考查,将破坏部位、程度绘在图上。对各结构、构造的裂、腐、歪、错、脱、残等认真勘查。对装饰、照墙、地面等破坏情况可进行拍照记录。

(2)在现场认真勘察破坏现状时,还要进一步分析其破坏原因,了解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以便在重修设计时参考。

(3)查阅有关历史档案和历代修理文献,确定修复年代,研究每次修理的增减构件和演变过程等,为复原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4)对破坏程度进行鉴定,鉴定依据主要有:①看破坏速度,确定是动态或相对静态;②看破坏是否到了极限状态,如梁枋的下垂度超过梁跨的1/100、塔的重心偏离大于直径的17%、梁枋的腐朽面积大于1/6、砖石墙体向外倾斜尺寸大于底宽的1/6等均为破坏极限状态;③看主体结构的整体性和破坏外因的严重性;④看平面对称的变化程度。

2维修工程的分类

现行进行的古建筑维修工程大体可分为6类:保养工程、抢救工程、修缮工程、修复工程、迁建工程、复建工程。修缮工程又分为大、中、小修3种。中修是指翻修整个屋面,更换部分大木构件。大修指全部落架修理,有时可以局部进行复原。

3维修方案的拟定

维修工程设计方案的确定最为重要,如果方案选择不妥,或会产生破坏性修复,或会损失原有的文物价值,或会造成经济和人力的浪费。维修的原则是:①能小、中修的尽可能不大修;②修旧如旧,不要画蛇添足;③以治本为主,不要仅治标,徒求表面焕然一新;④尽量采用传统工艺、材料和传统施工方法,维修的范围尽量小,附加的东西尽量少。

4 关于修缮保护文物建筑使用新材料、新技术问题

在修缮保护文物建筑时,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方法,大多是无可非议的,甚至建造起大型公棚,在工棚内施工修缮,也是完全应该的。但有的用机械镟制圆形构件(如柱子、椽子等),代替手工制作,改变了原有的工艺技法,是不可取的。还有的用电脑制作板门、枋材和各种平面型木构件,甚至有的用机制砖瓦、石料、栏板、望柱等,代替手工作品。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观感效果和文物建筑的历史原貌是有很大差距的。更重要者,在修缮文物建筑时使用钢筋混凝土代替承重木构件或加固基础,这需要慎重考虑甚至坚决反对的。因为许多现代化材料耐久性很差,水泥100年老化,环氧树脂等高分子材料粘接木构件60 年老化,用它们修缮保护文物建筑,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后损坏的更惨更严重,而文物建筑多要保持数百年乃至千年以上,它们相互间的耐久性极不协调。因此,许多新材料代替木构件、砖石构件或加固基础都是不可取的,它不仅改变了文物建筑的质地和原状,而且给后人带来许多麻烦。有的同志用水泥加固原有的夯土或灰土基础,还有的同志用水泥灌注殿顶脊兽内空隙,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应该说,保护文物建筑必须坚持科学态度,一劳永逸,短期行为对历史遗产是极为有害的。

5施工组织和工程验收

文物古建筑修缮施工前应把设计文件、设计图纸、说明书和工程预算汇总后上报有关主管部门,经批准后才能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应做好如下工作:

5.1审查施工组织设计

包括审查施工方法、进度计划、人工计划、材料计划、场地布设计划和经费使用计划等。力求切实可行、科学部署,运用新技术,做到好、快、省。

5.2修旧如旧

我国古建筑基本上以土、木、石、砖、瓦、竹、石灰、五金和油漆彩画等为建筑材料,一般修缮时的配料原则是原来是什么材料就用什么材料,非因安全问题应不用或少用新型建筑材料。补换材料的质体、强度、尺寸、颜色等应尽可能接近原材料。补换材料可换可不换的尽量不换,非换不可的坚决换。古代工匠修建古建筑时是用刨、锯、凿、墨斗、平尺、规矩等工具手工操作,维修时最好也能体现和保持这些工具和工艺。

5.3对施工进行全过程跟踪监理

要掌握修缮原则,熟悉设计要求,督促施工单位按图施工,及时做好施工隐蔽记录、检查验收记录并及时进行报验,对工程质量进行全过程跟踪监理。

5.4做好施工周边协调

古建修缮工程监理总结篇2

随着各地对第三产业——旅游经济的开发和利用,作为旅游资源主要构成部分的古建筑的保护开发和修缮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由于古建筑修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加上修缮定额本身存在的遗漏和不足,不仅影响到工程造价的准确性,而且影响了施工技术的提高和施工管理的水平,更不利于对古建筑的有效保护。本文通过湖州市衣裳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改造项目v标段一个古宅(周宅)工程修缮保护施工的造价管理实践中,得到以下几点体会,从而有效地控制造价,确保项目投资效益。

1.工程概况

湖州市衣裳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改造工程v标段周宅大摆渡口,位于湖州市中心苕霅相接的“江渚汇”东北面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大摆渡口周宅坐北朝南,面水而踞,分为东西两路,每路各有四进建筑,通进深达50米,两路建筑格局基本相同,基本为面阔三间的楼梯带有两厢,两路建筑之间以封火墙相隔,总建筑占地117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300平方米。椽望多数保留初建时的原构,椽径约为70荷包椽,飞椽为70×35,每间每缝用檩7~9根不等,东西两路建筑共用檩条70余根,均用圆檩,脊檩直径为150~180,一般桁条110~140。少数檩条因虫蛀朽烂、开裂,多处山墙、后檐墙面有明显雨水冲刷痕迹,返潮严重。路一进建筑屋面因后期搭建渗漏情况相对严重,东路一进建筑屋面局部有渗水,东路披屋房屋顶局部渗水。周庄正面及背面如下图1-2所示:

2.当前古建筑修缮造价控制存在主要问题

1)古建筑中最主要的整体木结构当属梁架部分。在我国大多数古建筑中,梁架多因年代久远和地震、地基沉降不均匀等原因产生扭曲变形、歪闪、拔榫。大多数维修工程中经常使用梁架扶正这一步,但是《全国统一房屋修缮工程预算定额》没有这一条款,导致工程预算人员只能够估算这一部分费用,推算出所需的各种费用导致造价不准,在竣工结算阶段矛盾重重。

2)定额对古建筑单个构件的维修,主要侧重于更换,对需要加固项目没有很详细的确认。比如大梁的维修,当遇到裂缝、扭曲变形等情况时, 若经过荷载计算不需要更换, 工程加固措施一般采取高分子材料灌缝,大梁下部增设随梁,加铁箍或在断裂部位加钢板等措施,《全国统一房屋修缮工程预算定额》缺少上述古建筑加固措施工程费用具体规定,无法知道对古建筑物加固费用的计取。

3)古建筑中砖墙的破坏大致有:a.墙体倾斜或局部坍塌。b.墙面酥碱。c.墙体裂缝。

针对墙体倾斜或有坍塌时,根据破坏程度采取局部拆砌和全部拆除重砌。针对墙面酥碱现象,维修时采取对酥碱部分进行剔补,同时对新砖砍磨加工,按原位镶嵌。对于墙体裂缝《全国统一房屋修缮工程预算定额》没有相应的条款,只能间接参考现代建筑定额或是作一些推算,因此很不严谨和准确。

4)定额列出的为官式建筑的标准瓦,而现存古建筑瓦件的规格很多与标准瓦不同,因此每平方米所需块数与材料费自然与定额所列数据不同。脊件的雕刻图案、吻兽的形象和尺寸,各地均有不同特点,包括一些施工做法也多种多样。定额中脊件与吻兽仅为按照官式建筑确定的一种标准。屋面损坏程度不同,新瓦的添配率也不同,而定额仅给出一种添配率,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3.多角度造价控制理念

95版定额存在的缺项,不仅使预算编制无法做到科学严谨,而且对施工工艺缺乏必要的指导性和制约性,为了减少对古建筑造成新的人为破坏。必须提出新的造价管理理念。由于古建筑修缮工程的大多为手工操作,工序复杂,技术性强,而且施工中出现的不可预见因素的可能性远大于一般新建工程,甲方工程师加强了对成本控制的管理理念,提高了项目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遵循古建筑物修缮工程变更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科学的管理与控制体系,在项目可研阶段、图纸设计段、招标文件编制、施工实施、竣工结算各个阶段所进行的监督和控制,促进整个古

建筑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4.具体造价控制措施

4.1图纸设计阶段

在本工程中,业主工程师协助周庄修缮设计项目负责人组织技术专家和经济专家共同组成的评委对方案进行技术与经济的综合评定,对檩的维修加固措施、木结构防腐及加固、磉石板平整度、木构架的修复、屋面防水、墙体砌筑工程等修复方案进行评估,对设计的合理性和安全性进行审核,针对设计不详、遗漏、不合理等问题进行汇总,统一反馈给设计人员进行补充、调整,力争在施工图预算前完善施工图纸质量,并从节约成本的角度进行优化。

4.2招标阶段

在招标过程之前,造价工程师仔细审阅周庄修缮项目图纸,对整个建筑群的木结构进行详细、彻底的检查,进行详细记录,并拍照片作修复、保存依据,尽可能减少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设计变更和中标单位以后的索赔机会。对修缮内容中不理解的、疑问内容,进行询标。在评标过程中,要求造价工程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实际工作经验,协助评标专家仔细分析各投标单位的商务标,防止低价中标、高价索赔和不平衡报价的情况出现。由于性能更先进、对文物腐蚀更小的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出现,招标阶段造造价工程师还要积极鼓励中标单位从专业角度出发提出各种合理化建议,控制总体造价。

4.3施工阶段

古建筑一般的破坏因素主要是人为破坏和自然破坏。人为破坏主要集中在建筑木装饰上,自然破坏主要体现在部分木构架的虫蛀朽烂等。在本工程中造价工程师要搜集湖州当地历史资料,对周宅内砖细门楼进行修复,恢复其传统风貌,详细论证修缮施工方案及施工措施应从组织、经济、合同等多方面采取措施控制成本。全面掌握周庄修缮日常施工现场人、材、机投入情况和进度、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等情况,并建档备查。 古建筑材料管理过程中要做到采购有计划,价格依市场,消耗有定额,回收有章法。古建筑构件在拆卸过程中,为避免混乱及安装差错,需对所有构件进行编号,包括绘制编号草图,填写构件登记表,在构件表面进行标注等有关工序。对进场的各种材料,由造价工程师认真检查,与材料的型号、规格、数量、质量标准核对无误后,填写材料入库单。为加强监督作用,入库单上必须有两人以上签字方为有效。造价工程师并且掌握“先进先出,推陈储新”的原则,使材料不缺损,不浪费,防止无效消耗。在本工程中,由于科学管理,基本做到很少浪费现象。

4.4工程变更

对修缮变更项目的单价合同有适合或同样的单价套用原合同单价,如没有适合的或同样的单价,用类似的项目单价进行换算;如果是新增加的项目既无适合的也没有类似的单价,双方协商单价,在变更协议中明确。在本工程周宅修缮施工中,发现破损程度的一些隐蔽工程,先列暂定量,并明确实际工程量超过或低于原定工程量多少时调整单价,明确单价调整方法。而对于一些施工中较难计量的工程量,如施工中拆除的大量砖木构件建筑垃圾的清运费等,在清单中明确采用合价包干的形式。

修缮签证工程量的核算可按图纸理论计算的,承包商应提供相应详细的工程计算书;不能按图纸计算的,或可按古建筑修缮定额计算规则需按实计算的,在周庄修缮中,通过现场直接计量,监理及承包商在现场当场实测、清点和记录,并在当时形成的文件上双方签名确认工程量。持续签证事件应及时申报阶段性签证报告,在现场签证事件结束后,应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申报最终签证报告。

4.5结算阶段

在修缮项目确定工程造价时,应该坚持以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规定为依据,按照甲乙双方在施工合同中的约定,审核时应与原招标文件对照,凡原标底内已含项目不能重复出现。竣工结算时,实行工程结算复审和尾款结算会签制度,经多级审核后,以最后定案的结算作为财务进行周庄修缮工程尾款结算的依据。

5.结束语

古建筑修缮工程的大多为手工操作,工序复杂,技术性强,造价管理工作虽然复杂,只要做到在前期决策阶段详尽考察古建筑史料,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在设计阶段细致勘察古建筑现场,细致编制设计图纸,在实施阶段加强设计与施工的联系,严格控制工程变更,这样才能有效控制建设项目投资,减少建设单位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车春鹏.杜春艳工程造价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古建修缮工程监理总结篇3

按照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对未开放陵寝修缮的计划,2002年3月10日,明德陵修缮工程正式启动,并于2003年12月18圆满竣工。

一、德陵修缮工程对档案工作提出的要求

作为档案部门,工程一开始我们就要求建设单位严格按厢建设程序认真履行职责,配合文物工程质检单位加强对工程质量安全检查,监督整改报告的落实。对施工中遇到的问题要做到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尽早补充修改方案,并召开相关会议协调解决工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修缮过程中形成的资料、图纸等进行及时收集归档。

在施工过程中,档案部门又要求质检单位要严格履行职责,按照国家和北京市有关古建修缮工程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进行分项分部监督验收,对工程需要验收部位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认真填写工程质量监督核查表。坚持勤检制度,做到严格检查,及时纠正,保证质量。同时,档案部门还提出了要有专人对施工档案进行监管的要求。由于监管得力,德陵修缮工程档案比以前的古建工程档案收集得更为完整,这项工程也获得了北京市古建修复优质工程。

二、德陵修缮工程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文物建设工程的建设部门档案管理水平总体上较过去有所提高,如文物工程建设单位都配备了档案室,并配备了专(兼)职档案人员,工程文件、图纸的规范程度都较过去有所提高等。虽然德陵修缮工程获得了优质工程,但档案工作仍然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1、从归档情况看,存在着对文物工程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指导机制,影响了工程水平的提高,服务跟不上,指导不及时,造成了文物修缮工程档案的齐全完整得不到保证的现象。

2、文物建设单位对项目的最后验收工作重视不够,影响了文物修缮工程项目档案的接收。

3、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配合。修缮工程涉及建设部门、监理部门、文物部门和档案部门,由于信息投有进行及时了解和沟通,造成档案不完接,有的甚至不知在何处的严重后果。

4、缺乏对文物工程照片、声像和多媒体档案的归档。由于这些档案的管理不到位,难以保证档案的齐全完整和开发利用。

5、文物工程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6、文物工程档案信息资源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工,以便提供利用。

三、改进古建修缮工程档案管理的措施

1、要提高文物工程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文物工程档案是文物工程的真实记录,是对文物工程进行维护和管理的重要依据。分管领导、工程负责人和档案管理人员应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提高对文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克服“重建设,轻档案”的思想。要督促相关人员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使做好文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文物修缮工程建设项目涉及的单位工程项目或单项工程项目较多,档案形成的渠道多,牵扯的部门多。为此,建设单位要加强对文物工程档案工作的领导,把档案工作落实到工程项目的责任制中。要建立文物工程建设项目档案管理领导责任制,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定期召开各方领导人和相关人员的协调会,搞好部门之间档案工作的衔接和沟通,及时解决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严格掌握文物工程档案的审核、收集和归档工作。

2、要严把工程档案预验收、接收审核关和竣工验收关。一是要把好工程档案预验收关。通过预验收,及时提出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待竣工验收时,再进行对照查验把关,为竣工验收后按期进行工程备案、移交报送合格的工程项目档案作保障。二是要严格把握好档案的接收审核关。修缮工程项目建设完毕之后,由于建设、施工、监理单位有关人员工作的调整与变动,一些原先审核合格的工程档案,往往会因保存不善,交接不及时等诸多原因而出现遗失、损坏等现象,加之竣工验收文件的收集、整理在最终验收还未能完全形成,所以,对接收修缮工程档案就更显得至关重要。三是要把好档案竣工验收关。重点古建文物的修缮工程的竣工验收,是工程实体验收,也是工程档案的验收。首先,在工程竣工前,监理工程师要严把单位工程竣工验收关,进行工程档案预验收,针对每一单位工程、分步分项资料、图纸、照片等提出整改意见,经施工单位整改后,最终进行档案的竣工验收,井履行严格签字盖章制度。在竣工验收时要在档案部门参与的情况下进行,并把全部古建文物修缮工程材料移交给建设单位。档案部门在接收竣工材料时要进行认真审核,并进行及时归档整理。

3、要用新的思维和方法管理古建修缮工程档案。要将建设单位归档文件质量的好坏作为建设单位责任人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促使建设单位将基本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真正纳入到基建管理之中。同时,应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督促建设单位在制定质量目标时,将创建优质工程质量和创建优质竣工档案质量同等重视和同步进行。

4、要管理好其他门类档案的归档工作。目前,文物修缮工程档案的归档工作主要着眼于文件和图纸的收集,声俾、照片、实物、会计等门类的档案井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但这些档案往往从不同的层面真实地反映了文物修缮工程的建设,档寒管理部门应从扩展档案管理的角度,对这项工作加以重视,注意对这些门类档案的归档。声像档案形象记录了文物修缮工程的建设,其中有工程原貌、新貌等。阶段性的照片、影像等又承担着承载历史信息的作用。档案部门要监控各部门及时上交形成的声像档案,保证档案的齐全。古建修缮工程的模型是代表性的实物档案,它是浓缩了文物修缮工程过程的重要信息,所以要将古建工程的模型作为实物档案列入归档范围,在竣工后归档保存。会计档案在古建修缮工程建设以及竣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会发挥重要作用,档案部门要加强对工程会计档案的管理,指导财务部门按要求整理档案,在完成竣工决算、审计工作后按照要求及时归档。

5、加强档案人员的业务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文物工程档案的原始性、保密性和不可恢复性,对档案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对档案人员的教育,提高档案人虽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是做好文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

古建修缮工程监理总结篇4

1、前言

古建筑是历史的遗存,古建筑文物的主要价值就是历史、艺术、科学三个价值。保护古代建筑,主要是保护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工程、艺术方面的成就,作为今天的借鉴,向人民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在修缮中要保持现状和恢复原状。

修缮古建筑的原则为保存现状和恢复原状。修缮古建筑既要以科学的方法防止其损坏,延长其寿命,更必须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而后者更加重要,如果因为修缮工作而损害了它原有的价值的话,这项修缮工作就毫无意义。

2、古建筑修缮工程监理原则

2.1要认识文物保护工程的特殊性

必须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规定。由于文物自身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殊性质,在实施保护的工程中,不能对文物本身进行更新改造,不能追求焕然一新,金碧辉煌,而是要认真研究文物本体的原来面貌,找出修复的依据,去掉后世增加的与文物本体不相符合且影响文物整体形象的构件以及与此相违背的工艺做法,在施工中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存构件,尽可能减少更换的数量,最大限度地保留和恢复文物本体的原状。

文物保护工程的对象是文物本体,与新建工程不同,它是在施工前就已存在的。因此在工程施工之前,所要做的工作要大大超过现代建筑,如要对保护对象文物本体进行详细的勘察测绘,认真的研究,精心的设计等。就施工而言,对文物本体维修部分的拆除、测量、绘图、登记,对拆除物件所采取的措施研究,报批等等都是现代建筑所没有的程序,也是我们进行文物监理工作需认真对待的新课题。

2.2文物保护工程监理工作的实用性

文物保护工程监理工作是一个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编制出自己的工作规范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同时在工作规范中必须尽可能详细地列出工作的具体要求,这样在实际工作中就有章可循。鉴于国内目前参与文物保护工程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水平偏低,大多数队伍未知参加的文物保护工程的现状,要求我们的监理工作人员,不仅要熟知文物保护工程的修缮原则,熟悉各个具体工作对象的设计思想,对保护对象有深入的研究,同时还要对工程实施的各个环节及各项工艺及做法能给予具体的指导,有些地方甚至还要能亲自示范、操作以便给各施工方做出样板,因此规范编写必须贯彻实用性原则。

3、古建筑修缮工程监理内容

3.1施工准备阶段的监理工作

在这个阶段监理方需做的工作有以下几项:组建监理机构,组织监理人员学习与工程有关的各类文件,制定监理工作制度,编制监理规划和监理实施细则。要了解相关的地质、地理、环境、民风、民俗、材料供应及国家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对该工程的批文等有关情况。

3.2对施工单位的监理工作

主要是要求施工单位尽快熟悉图纸,并就图纸中弄不清的问题提出意见,便于在图纸会审中提出,以确保工程能按图正常施工。督促施工方尽快提交施工组织方案,确保工程按计划顺利进行。审查的重点是看施工方案是否符合文物保护工程的基本原则,对本工程是否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识,施工的顺序是否合理,所用方法和手段对文物本体是否有损害,对文物的特殊部位和关键工序是否予以特别注意,所采用施工方法是否正确,对文物安全采取的措施是否适当,施工质量保证措施是否到位,文物本体周围的场地运用是否合理。

对施工单位的监理,另一项重要任务是审查分包队伍,一项较大的文物保护工程,不是一家施工单位完成的,为了施工的专业需要或工期需要,除承包单位担任主要施工任务外,有的工程还要分包出去,分包单位不需要通过投标选择,但总承包单位分包工程须经业主同意,监理单位应对分包单位的资格进行认真审查以保证分包工程的质量。

3.3施工阶段的监理工作

文物保护工程的施工阶段是指对文物本体的修缮和复建过程,这一过程将直接关系到文物保护工程的质量,也是整个监理工作的核心部分,在文物修缮过程中会有许多不可预见的情况出现,如发现新的文物遗迹或现象需保护和处理,出现新的结构或形式需要修改设计,甚至会发生对原来设计全部推倒重来的可能,如何确保文物的真实性,尽可能多地保留文物本体所携带的历史信息,成为这一阶段至关重要的工作。

对施工过程实行全程监理,对重要的施工部位和工序要旁站监理。要密切注意文物本体出现的新变化,一旦有新的遗迹或现象出现时,立即要求停工,采取保护措施,及时向文物管理单位(业主)报告,并协助业主起草文件,报告上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等候处理意见。

对施工中所用材料要严格把关。要特别注意把好隐蔽部位的施工验收关。对隐蔽部位施工或下一道工序有可能掩盖上一道工序的施工,必须严格实行联合验收制度,确认施工符合工程质量后方可继续施工。

施工中要坚持自检和报验制度。施工方在完成一项或一步工作,经过严格的自检后,正式申报至监理方,监理方应组织业主代表和施工方共同进行初验收,不允许未经验收的工程继续做下去。

3.4竣工验收阶段的监理工作

文物保护工程的验收一般是由批准该项工程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组成验收组来进行的。但是在验收组到来之前,各个参与单位都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验收之后又要做一系列的移交工作,因此验收阶段的监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阶段。

验收前的准备工作。这是验收工作的基础,在整个工程即将竣工时监理方就应与业主协商验收的事宜,总监理工程师就要开始组织专业人员整理各类技术资料,对于缺失的资料要设法找齐,并依据上述有关资料开始编写工程的监理工作总结。

敦促各施工单位按时提交工程竣工资料和竣工报告。协助业主制作要求验收的文件。根据业主的要求,编制一份竣工验收的工作计划,并准备验收所用的各种表格。正式验收的监理工作。正式验收就是请上级和有关专家对该工程的总检查评定,确认该项目是否合格。在整个工程验收过程中,监理人员要始终陪同验收组,随时回答验收组成员提出的问题,接受咨询,介绍有关情况。

验收后的收尾工作。验收工作结束,如果没有通过验收,监理单位应根据验收组提出的整改意见,会同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研究整改措施,立即组织力量投入整改,尽快就验收组提出的问题修正至合格后再次报请验收。如果验收合格,标志着该工程已告完成,监理方要根据业主方的要求,与施工单位协商一个工程收尾计划,包括对局部的整改、场地的清理、脚手架的拆除、机械设备的退场、其它辅助工程等,以便确定正式移交的日期。

工程交接。待所有收尾工作完成后,施工方在监理方的监督下,正式将工程移交给管理方。包括文物工程的移交,业主方提供的设施、设备的移交,各种技术资料的移交等,并在交接书上由三方代表签字,管理权正式由业主接受,施工方则转入保修阶段。

参考文献:,

古建修缮工程监理总结篇5

Abstract: The ancient building renovation in China for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civilization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nd because of the spe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must be assured, therefor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ancient building renovation, the ancient building repair of construction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work was briefly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ancient buildings; Repair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 K92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前言

古建筑是历史文明的遗珠,具有较高的保存价值和社会意义。古建筑文物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历史、艺术、科学三个方面,能够很好的向现代的世界展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科学、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的成就。保护古代建筑,才能作为今天的借鉴,从历史的层面上,能够对人民进行唯物主义教育,但是历史的车轮必定已经摧毁了很多古建筑,因此修缮工程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在修缮中要尽量保持古建筑的现状或者恢复原状。

在对古建筑进行修缮时,要使用科学的方法来对古建筑的寿命进行延长,而且一定要遵从保存现状和恢复原状的原则,从而能够使得古建筑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如果修缮工作虽然延长了古建筑的保存寿命,但是却损害了它原有的重要价值,那么修缮工作就毫无意义可言。所以在古建筑的修缮工程中一定要严格遵从保持和恢复原状的原则,尽量的使优秀的古建筑能够依然以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2古建筑修缮工程的施工原则

2.1要认识文物保护工程的特殊性

文物自身具有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的特殊性,这就导致文物保护工作也具有了特殊性。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恪守保存文物原始容貌的规定,切忌为了延长文物的寿命而对文物本身的建筑面貌进行更新改造。古建筑修缮工程的重心并非要使古建筑在新时代变得焕然一新,富丽堂皇,而是努力探索出文物本体的本来面貌,寻找出对古建筑进行修复的依据,并且不要让后世的部分构件增加影响文物的整体形象,保证在施工中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始存在的构件,减少更换的数量,最大限度地保留和恢复文物本体的原状。由于古建筑与当代建筑相比有着较大的特殊性,因此古建筑修缮工程与现代工程建筑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在工程施工之前,所要做的工作要大大超过现代建筑,要对保护对象文物本体进行详细的勘察测绘,认真的研究,精心的设计等。就施工而言,对文物本体维修部分的拆除、测量、绘图、登记,对拆除物件所采取的措施研究,报批等等都是现代建筑所没有的程序,也是我们进行文物修缮施工需认真对待的新课题。

2.2文物保护工程的实用性

文物保护工程是一个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编制出自己的工作规范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同时在工作规范中必须尽可能详细地列出工作的具体要求,这样在实际工作中就能有章可循。目前,我国参与文物保护工程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水平偏低,大多数队伍不明确文物保护工程的现状。要完成好文物保护工程和古建筑的修缮工程,就要求我们的施工管理人员,不仅要熟悉各个具体工作对象的设计思想,熟知文物保护工程的修缮原则,对保护对象有深入的研究,同时还要对工程实施的各个环节及各项工艺及做法能给予具体的指导,有些地方甚至还要能亲自示范、操作以便给各施工方做出样板。因此规范编写必须贯彻实用性原则。

3古建筑在修缮前的一些准备工作

文物保护工程的施工阶段是指对文物本体的修缮和复建过程,这一过程将直接关系到文物保护工程的质量,也是整个修缮工作的核心部分,在文物修缮过程中会有许多不可预见的情况出现,如发现新的文物遗迹或现象需保护和处理,出现新的结构或形式需要修改设计,甚至会发生对原来设计全部推倒重来的可能,如何确保文物的真实性,尽可能多地保留文物本体所携带的历史信息,成为这一阶段至关重要的工作。那么在修缮施工前就需要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1)记录拟修缮古建筑的原貌,可采用拍照、摄影、绘画等记录手段,以原有的实测图为基础进行考查,将损坏的部位、损坏的程度绘记录下来。对建筑物的各个构件上出现的裂、腐、歪、错、脱、残等进行认真勘查,将装饰、照墙、地面等破坏情况可进行拍照记录。

(2)查阅拟修缮的建筑物的历次修建资料,确定历次修复年代,研究每次修理程度和修理后对原建筑的影响程度,为复原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3)对古建筑的损坏原因进行分析,在现场认真勘察损坏现状时,还要进一步分析其损坏原因,分析各种损坏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以便在重修设计时提供参考。

(4)根据维修设计要求制定维修施工方案。根据拟修缮建筑物的历史内涵、建筑风格、损坏程度等情况,编制施工方案,尽量采用传统工艺、材料和传统施工方法,尽量缩小维修的范围,确保修缮质量。

4古建筑工程的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4.1古建筑工程的质量通病

(1)古建筑中的木结构材料问题。古建筑修缮的一大难题是缺乏与古建筑匹配的干木料,我国建筑市场上的木材本身就供不应求,而且很多是现采现用。木材含水率普遍都很高。古建修缮往往工期要求比较紧,而且资金有限,客观上不能事先买进大量木材等待自然风干或全部采用烘干脱脂工艺,用湿木材来进行古建筑修缮不仅难以保证质量,还极易出现腐朽和收缩开裂等现象,达不到修缮质量要求。

(2)古建筑屋面砖瓦的问题。用于古建筑的砖瓦是由传统工艺烧制而成,纯手工制作,工艺要求严格;而现在的普通砖瓦厂,若按传统工艺生产,势必会使成本提高,而且质量上还达不到原有砖瓦的质量。

(3)古建筑墙壁及屋顶的油漆彩画工程。大多数的古建彩画颜料多用天然矿物质颜料,如石青是用天然石头研磨而成,其化学性能稳定、色彩柔和;而现代颜料多是工艺生产,彩画中常用的青绿颜料逐渐被近代化工颜料的普通群青、洋绿所代替,这些均影响彩画的耐久性。

(4)古建筑的屋面渗水和漏水问题。中国古建筑将房屋的防雨功能和装饰功能完善地统一起来,有一套成熟的屋面作法,其中以明、清官式屋面施工技术水平最高。如何保持发展传统的材料作法以及采用现代防水工艺而不改变建筑物的历史内涵都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4.2防治措施

针对这些质量通病,我们虽不能确保每项工程都非常完美的进行修缮,但可以采取如下一些防治措施尽量避免。

(1)加强对材料质量的控制。对材料采购有详细组织计划,对一些用量极少的材料和用量极大的材料,尽量提前组织货源,寻找质量合格的专业材料供应商或专业生产厂家,把不合格产品拒在合同之外;同时也要把好材料进场验收关,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施工现场;建立材料采购质量责任追究制度,把生产厂家与工程质量挂钩。

(2)进行施工技术交底。让操作工人熟悉施工工艺,掌握操作方法;在每道工序施工前,施工管理人员要集中讲解古建筑的传统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的要点;强调细部做法,追求精益求精。

(3)对于木结构修缮工程应特别注意:①把好材料的检验、检疫关.杜绝质量不合格的、带有病虫害的木材进入施工现场;②对大木构架中的柱、梁、桁、枋料等材料采用大棚自然干燥方式,对门、窗料、板类、斗拱及其它雕刻料等细木料采用烘干脱脂工艺,确保木材含水率在质量要求的许可范围内;③根据天气情况编制详细制作及安装计划,对大木构架进行快速安装,争取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屋面防水工程,尽量避免雨淋雪冻;④做好木构件的防虫防腐工作。

(4)做好成品保护工作。因为修缮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对于部分已经修缮完成的部位,特别是角、脊细部及油漆彩绘等部位,尤其要注重成品保护。

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施工单位严格遵守文物保护工程的基本原则,选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对特殊部位和关键工序予以足够的重视,精心组织施工,做好质量目标的控制,一定能做好古建筑修缮工作。

参考文献

[1]余军,浅谈古建筑修缮,施工技术,2004—06.

古建修缮工程监理总结篇6

沈阳历史上称盛京,是清(后金)的“龙飞之地”,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在此创业拓基,清世祖福临自此“往定中原”。清入关后,“盛京大内为列圣陟降之地”,故受清朝诸帝隆崇。清朝末期,清室腐败衰微,沈阳故宫饱受涂炭,八角殿前,凤凰楼下,满目荒凉,多年失修。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对这座文化宝库极为重视,投入大量资金,完成维修工程近百项,沈阳故宫得到了初步维修保护。“申遗”前后,沈阳故宫博物院多次启动大规模修缮工程,使这座昔日的皇家宫殿焕发出蓬勃朝气,呈现出清代康乾盛世时期的历史原貌。

清朝入主中原后,盛京皇宫仍受到清统治者的特殊重视。为凸显其尊贵地位,清圣祖玄烨、高宗弘历、仁宗琰、宣宗曼宁四帝先后十次东巡盛京,并驻跸沈阳故宫举行相关礼仪。清帝东巡盛京,一方面是为拜谒祖陵,以示不忘祖制,不忘祖先开国之艰;另一方面是为巡视边防、稳定边疆。但对这座昔日皇宫而言,最直接的便是促成了对它的保护和维修。盛京皇宫的面貌在入关前后没有发生太多变化。清入关后,盛京皇宫成为陪都宫殿,虽设宫驻守,但毕竟长期闲置,加上清初社会动荡,财政短绌,所以很多宫殿已倾圮、损坏。清圣祖玄烨首次东巡盛京后,即加强了对盛京宫殿的管理和修缮。盛京宫殿当时维修并无定制,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即清圣祖首次东巡盛京后的第二年,规定“自后宫殿有应修之处,内务府会同工部诹吉具奏修理,又定议,部委宫监视,各门额均设甲丁六百七十八名轮班看守”。清圣祖玄烨自诩以“孝”治天下,为避“不敬”之嫌,并没有入住旧宫,而是“著将崇政殿前小厢房酌情将一房搭炕,采备皇帝驻跸之用”。自此,盛京旧宫随着清帝东巡盛京又有了驻跸行宫的新用途。为适应清帝东巡盛京的需要,在清康熙时期即开始了对盛京皇宫进行保护和维修,圣祖玄烨曾重修衍庆宫、关雎宫、永福宫、麟趾宫。但受财力限制,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改建增建。因此,自清崇德二年(1637年)中路建筑落成至乾隆初年再次增建,这座皇家宫殿基本保持着清入关前的面貌。

清乾隆八年(1743年),清高宗弘历第一次东巡盛京,在缅怀先祖创业不易之余,也开始筹划增建规模宏大、结构布局完整、风格独特的宫殿建筑群。乾隆十一年(1746年)至十三年(1748年),他先后增建了东西所等建筑,包括师善斋、协中斋、日华楼、霞绮楼;东所颐和殿、介祉宫、敬典阁以及西所迪光殿、保极宫、继思斋、崇谟阁、七间房等。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又在沈阳故宫西路兴建了几组极富江南书斋园林风格的建筑群,主要包括嘉荫堂、文溯阁、仰熙斋等。至此,盛京宫殿最终形成占地6万多平方米,东、中、西三路并列,建筑100余座、500余间的宫殿建筑群。清仁宗颐琰虽两次东巡盛京,但在皇宫的修缮方面远不及清高宗弘历。除在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对颐和殿前东西值房和台上五宫进行简修外,只在仁宗琰第一次东巡前一年,即嘉庆九年(1804年)对台上五宫、日华楼、霞绮楼、文溯阁等清帝东巡盛京时需造访的宫殿进行了维护与修缮。由此可见,清高宗弘历非常重视盛京皇宫的改建和营修。从其首次东巡盛京后的大兴土木,到后期的再次拓建行宫,可谓不惧劳烦,造就了今日沈阳故宫以中路建筑对称的新格局,形成了盛京皇宫与清帝东巡盛京之行宫并存的新面貌。

清道光四年(1824年),清宣宗曼宁传谕内阁:会勘盛京大清门内各工,飞龙阁、翔凤阁后转角楼等,经查勘俱有渗漏坍塌之处,应修理。道光八年(1828年),清宣宗曼宁传谕军机大臣等,查明盛京宫殿预备皇太后等住所,著该将军将介祉宫、继思斋及崇谟阁后身七间房三处、房间门径装修隔断一切照原式烫样进呈。道光九年(1829年),清宣宗曼宁传谕军机大臣,将介祉宫、继思斋、七间房、内七间房照旧修理。其保极宫后门,改安明门。照旧制兴修清宁宫、大清门工程。同年八月,清宣宗曼宁亲奉皇太后诣盛京,展谒山陵,由于其时国内矛盾丛生,国外列强虎视眈眈,故清帝东巡盛京也以“力从节省,屏绝繁文”为主旨,在陪都宫殿仅驻跸七天,显现出清朝入衰的征兆。道光十三年(1833年),清宣宗曼宁传谕内阁,勘估修理清宁宫。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清宣宗曼宁下令修缮清宁宫、凤凰楼。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兴修盛京太庙西配殿三间,西配房二问,随墙门二座,东西配殿三间,东配房二间,东、西便门二座,宫门东西红墙,院内东西红墙。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清宣宗曼宁传谕内阁:应及时修理盛京太庙及大清门、崇政殿、左翊门、右翊门。清咸丰元年(1851年),清文宗奕}下令修盛京太庙配殿。咸丰六年(1856年),又改修嘉荫堂前并仰熙斋内。咸丰九年(1859年),谕:奉天关雎宫等处工程前经降旨令于翌年修缮。清同治四年(1865年),清穆宗载淳令修盛京太庙正殿等处。同治八年(1869年),又承修凤凰楼工程。清光绪四年(1878年)至五年(1879年),清德宗载令兴修大政殿。光绪十二年(1886年),又修銮驾库。光绪十九年(1893年),再修大政殿。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因陪都宫殿年久失修,故再次承修。道光后,清朝因内忧外患,国库空虚,已无暇顾及盛京宫殿的维修和保护,修缮工程逐年递减。至此,这座皇家宫殿也日渐失去往日的风华。

民国初年,奉天宫殿(盛京宫殿)的实际支配权掌握在军阀政府手中,藏品外流时有发生,建筑颓败不断加剧。1926年,东三省博物馆创立,给这座已经满目疮痍的皇宫带来了新的生机。十月,对崇政殿、翔凤阁、飞龙阁及台上五宫等17处、共87间房屋进行室内裱糊。1927年4月,对奉天宫殿又进行油漆和改建门窗、隔扇等工程,至夏竣工。在东北各界文人为之欢呼之时,这座命运多舛的旧宫再次随着政局的变化而阴晴不定。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接收东北,沈阳故宫成为省立民众教育馆的馆舍。1947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了“国立沈阳博物院筹备委员会”。由于沈阳故宫建筑已数十年未加系统整修,且东西路及中路部分宫殿长期被外界占用,各宫殿房屋损坏相当严重。5月,经上报批准后对院内古建筑进行了具体修缮。此项工程分四期进行:第一期为拆除清理工程,总共拆除房屋39间,围墙4道。其中包括转角楼1座,继思斋前西值房3间,东宫西值房3间,嘉荫堂东墙外配房3间,西墙外配房3间,清宁宫后碾房3间,磨房3间,扮戏房南值房三座17间,嘉荫堂东南围墙四道共35.6米。第二、三期为保养工程。主要工作是翻修屋顶,更换檐柱,修补山墙台阶,疏通水道及拔草除树等。第四期为修缮工程。主要为东、西七间楼和厨、厕等附属建筑的补拆和修复。此次修缮可以说是民国时期最为系统、全面的一次。通过这次保养及修缮,盛京宫殿绝大部分坍塌渗漏、胀裂、破损的地方得到了初步维修,避免了继续损坏。但遗憾的是,当时为清理建筑,约占沈阳故宫总数十分之一以上的建筑(多为辅建筑)被清理拆除。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沈阳故宫的管理十分重视。先是于1955年成立沈阳故宫博物馆,后又改称博物院,建立了完整的组织机构和行政机构,并于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时期,沈阳故宫的修缮分为两个阶段,即改革开放前的修缮和改革开放后的修缮。新中国成立初期,因年久失修,所有建筑的屋顶,杂草丛生、瓦垄走闪、瓦件脱落,屋面漏雨,院内地面残破、坑洼不平。许多建筑自然破坏严重,如潮湿造成木构件糟朽,油饰脱落,好多木骨,日久腐烂等。当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缮。首先对漏雨造成的残破和不规整的室内装修进行整修,裱糊。先后对东路、中路进行油饰,并对破旧的东、西所和文溯阁进行彩画保护。对所有的古建筑进行全面的检查,先后对保极宫、文溯阁、九间殿、仰熙斋、七间殿、清宁宫东西配房、太庙正殿等建筑的台基进行调整归位。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沈阳故宫的全面修缮被提上日程。1978年,翻修介祉宫屋顶、柱角、顶棚,更换椽望及部分瓦件,加固梁头,重新挑脊换瓦;调整补换太庙屋顶木件;维修东大墙墙帽;修补大政殿前、崇政殿前后、大清门、凤凰楼下、清宁宫前后及其四宫的屋檐台阶;仰熙斋抹棚、抹地面;增设大政殿地坪;油饰东院柱子。1979年,完成宫门、嘉荫堂屋顶翻修(拆除屋面瓦、更换椽望、做护板灰、重新挑脊换瓦)中路油饰和东路以石代砖铺地面;维修值房三间、夹垄三间、屋顶拔草;完成太庙西配房翻修工程。1980年,完成大政殿、崇政殿、值房等149间屋顶夹垄串瓦、维修及局部木件更换共8860平方米;完成清宁宫及东西配宫2519平方米的油饰工程;铺设东院进口及大清门前两处地面788平方米;零星维修古建筑6处。1981年10月,国家文物局同意了沈阳故宫提出的崇谟阁落架翻修请求。此次维修工程本着“不改变原状”的原则,在保证工程质量和节约经费的前提下,提高了整座建筑的抗震性,将抗地震烈度提高到八度。1981年,完成屋面夹垄工程1649平方米,崇政殿前铺设方砖地面及戏台前铺石地面67平方米,文溯阁小走廊屋顶翻修,东、西宫油饰。1982年,落架翻修崇谟阁,维修崇政殿丹墀300平方米砖地。1983年,完成崇谟阁全部基础及主要骨架施工任务;完成东大门除彩画外施工任务;完成西奏乐亭、仰熙斋耳房和西走廊屋顶翻修,拆除屋面瓦,更换破损的琉璃瓦,重新挑脊换瓦;东、西宫部分油饰工程等项目;部分零星修补。1984年,完成崇谟阁立架、文溯阁屋顶翻修、仰熙斋东耳房和东走廊屋顶的翻修、东路十王亭夹垄串瓦大政殿及十王亭地仗及油饰彩画,更道围墙翻修、东大门及介祉宫彩画、墙面剔补等12项工程;完成维修东宫和戏楼地面、复制下马碑等工程。1985年9月,沈阳故宫西路开发竣工,轿马场、文溯阁及其他建筑全部对外开放,开放面积10920平方米;完成文溯阁铺地,部分宫殿彩画等古建维修工程20余项。1986年,完成土木工程19项,彩画工程7项:对崇谟阁、继思斋、保极宫后檐、七间殿、太庙、西路值房进行油饰彩画,仅崇谟阁一项彩画面积就达3099平方米。零修工程10余项:包括凤凰楼及台上五宫台阶归安、地面铺设、更道围墙修复、西王亭廊内地面铺设,六间房维修等。1987年,完成第三期文物开发工程:恢复重建后苑生活区,包括仓房22间、碾房3间、磨房3间、面积3000多平方米。1988年,翻建大清门,拆除山墙、加固基础、拨正梁架、串瓦、更换部分瓦件、增设铅背,完成中路西值房翻修工程土木部分,后苑、銮驾库、南院东西朝房、东西奏乐亭地仗油饰、彩画工程。1989年,后苑彩画工程,包括仓房、游廊、景亭的地仗、彩画和油饰,其中地仗面积约900平方米,油饰面积约1200平方米,彩画面积450平方米;打通西苑门,形成南北贯通;崇谟阁油饰工程;古建筑檐头整修及台上五宫屋顶夹垄;院内外大墙刷涂料。1990年5月至8月,南院东朝房落架翻修工程。5月至10月,敬典阁土建工程全部完工,包括瓦顶拆除、更换椽望、柱础调平、墩接柱脚、规整门窗、阶条踏跺更换、彩画过谱子等,共支出经费25万元。6月至9月,南院西朝房落架翻修工程。1991年,维修敬典阁,进行地仗油饰彩画工程,零修工程,两牌楼油饰、大墙维护、朝房油饰。1992年,崇谟阁屋顶串瓦夹垄工程;大清门、左右翊门翻修工程,复原八宝琉璃井亭;14间值房室内装修工程;修缮大政殿,年内主要进行了全面测绘、拍照、记录和存档工作。1993年3月至11月,进行大政殿第一期维修工程,包括屋面地仗油饰、大政殿拆除前加固保护和大政殿屋顶维修工作。1994年3月至4月,进行大政殿第二期维修工程,主要是室内外地面维修。4月至5月,东路地面工程:清除东路1000平方米的7个草花池,重新铺砌东路地面3500多平多米。4月至6月,西路14间值房油饰彩画工程。1995年,对中路建筑及文德坊、武功坊等进行地仗油饰:地仗2268米,油饰3742平方米,彩画151平方米,修整地面500多平方米。1996年,西路地仗油饰工程:油饰面积1194余平方米,地仗面积114余平方米;东西两宫油饰工程:面积6064余平方米,彩画面积262余平方米。1997年,太庙东耳房屋顶翻修面积156平方米。1998年,油饰彩画工程:完成大政殿、十王亭、东路奏乐亭、东大门、东路等28座建筑的油饰、彩画,总油饰面积9258平方米,总彩画面积590余平方米。1999年4月至6月,东路地面恢复工程:对东路1.4万平方米的地面进行复原修缮。2000年,重修铺设中路地面:拆除原来破碎的水泥砖,重做基础与铺设仿古水泥方砖,面积共计3500平方米。维修西七间楼屋面,更换望板162平方米,重新换瓦160平方米,整修破损严重的古建筑屋面,屋檐,台基等工程。2001年,西所东值房屋顶翻修:工程量197平方米。太庙正殿山门、配殿耳房的屋面换瓦夹垄工程:工程量777余平方米。可以看出,通过历次修缮,沈阳故宫越来越多的建筑重新焕发了往日的风采,修缮后的建筑也陆续对观众开放,使观众能领略皇家宫殿的风貌。至2004年,沈阳故宫开放的面积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8688平方米增加到48900平方米。可以说,古建筑修缮保护越来越被管理者和守护者所重视。沈阳故宫在保护古建筑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古建筑的原状恢复工作。

2002年,沈阳故宫“申遗”工作开展,古建保护工程也于2003年正式启动。此次古建筑保护工程是按照《世界遗产公约》的要求进行的。至2003年9月,沈阳故宫博物院按期完成了凤凰楼顶层和内外檐彩画的维护,日华楼、仰熙斋、文溯阁、九间殿等处建筑的维修工程,以及部分宫殿室内外地面的修补、墙体遗留水泥面和勾缝的剔补、拆除大清门前的部分新建廊房等项零修工程。同时,对原存古建维修编制为电子信息档案,以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此次修缮工程共完成维修工程40项,总投资250多万元,使沈阳故宫的100余所、500余间建筑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维护。

申遗期间,沈阳故宫对院内古建筑的使用情况进行了一次清理,对于一些破坏建筑原貌的展览和商业用房,有计划地予以拆除。撤除或调整了与遗产地内容无关的展览,最大限度地减少将古建筑用于商业用房,尽可能还原古建筑的原貌。拆除原附设在古建筑上的报警与广播线路,用地下铺设取而代之。古建筑避雷针重新布线,顺建筑贴墙接地。树立各种说明牌与标志牌。2004年7月,在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沈阳故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沈阳故宫“申遗”成功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尤其是在古建筑保护上,在利用限有资金进行古建筑维修的基础上,对古建筑进行实时监测。沈阳故宫近年来较大修缮工程有:2009年,国家文物局拨付100万用于大清门修缮工程;2012年,拨付680万元用于修复沈阳故宫地下排水项目及沈阳故宫保护规划编制;2013年,拨付231万元用于西所游廊维修及油饰彩画保护修复方案编制;2014年,拨付282万元用于油饰彩画保护修复一期等工程前期启动经费;2015年,拨付2678万元用于油饰彩画保护修复等工程经费。

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日益重视,古建筑的设计、施工、管理也越来越规范。古建筑的修缮工程方案由沈阳故宫古建部负责改成按照新的管理体制执行,即所有的工程设计均需有古建筑维修设计资质的单位做出。沈阳故宫目前尚未取得设计资质,均需与外单位配合才能完成方案设计,沈阳故宫大清门维修方案、戏台建筑群整体维修方案等都是与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合作完成的。在施工方面,沈阳故宫也是按照新的管理体制,必须由具有一级资质的古建维修企业按文物保护原则进行修缮。在古建修缮中,沈阳故宫非常重视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在坚持文物保护原则前提下,运用现代仪器设备发现隐蔽残损,运用能够加强原材料耐久程度的新材料,促进古建筑保护。2014年,联合天津大学、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使用三维激光扫描等仪器对建筑精密测绘,此外还将新材料应用于施工当中,对敬典阁望板采取喷洒防腐、防虫药剂的预防性处理,延长构件的耐久程度,从而减少因维修造成的本体扰动。在工程管理方面,沈阳故宫不断深化规范化管理各项要求,2014年,沈阳故宫博物院在施工管理上强化了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在修建过程中严格保护古建筑的安全:屋面瓦拆落前必须以脚手架为基础搭设保护棚,避免梁架及其他相关文物受到风雨的侵蚀。严格保护构件的文物价值:必须对施工过程中拆除下的瓦件进行认真的清点挑选,凡原有建筑构件经加固能使用者要继续使用,尽量少更新复制,杜绝随意丢弃原构件而改用新复制件的做法,以免损害建筑的文物价值。加强文物安全教育:施工人员进入现场前要进行文物常识和安全教育,不得违章作业,杜绝施工中对文物建筑重锤击打、野蛮吊卸。严格把握质量关:增强质量意识,不得为追求工程进度而忽视工程质量,影响修缮工程效果。施工场地严禁烟火,游人不得进入,安全设施必须齐全,要有专人负责并加强日常检查监督。

此外,沈阳故宫彩画保护方案(一期)也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开展。沈阳故宫现存清代彩画是中国关外早期彩画的代表作,是沈阳故宫突出普遍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的重要载体,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由于受时间和气候等原因,沈阳故宫彩画破损极为严重,亟待修缮。为此,沈阳故宫博物院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对沈阳故宫彩画整体进行分期甄别,制定了全面的修缮方案设计。经过一年的勘查监测,数据采集和相关实验,《沈阳故宫古建筑油饰彩画保护方案(一期)》于2014年11月通过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2016年6月,沈阳故宫古建筑油饰彩画保护修复一期工程招标成功。该工程是国家文物局批复的专项保护项目。工程范围主要包括清早期建筑中的五座:大政殿、崇政殿、左翊门、右翊门、大清门。其中大政殿、崇政殿、左右翊门内檐保留了清代彩画,工程以保护修复为主。这些现存清代彩画历经三百多年的自然老化,因保存环境的影响和长期未做过维护,损坏严重,普遍存在积尘、起翘、空鼓、污染等病害。从保护原则出发,严格控制非传统材料和工艺的使用,对现存清代彩画部分实施现状保护,这部分面积为4435平方米。此次修缮,沈阳故宫以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为基本原则,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信息,确保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

古建修缮工程监理总结篇7

2007年,进行了大墙修缮工程。工程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准的设计文件施工,主要修缮项目为:屋面查补、檐头整修,补配缺失的瓦件、局部新作檐头、墙帽正脊;刷涂料,拆除北门支顶墙体,拆砌墙垛及部分墙体;刷古建专用外墙涂料两道。修缮后,原地仗脱落、墙面破损不堪的古墙焕然一新,瓦面更加稳固整齐。

2007年进行寿皇殿牌楼修缮。修缮项目为:牌楼挑顶、修补更换糟朽木基层、做琉璃瓦屋面、木构件按传统做法、下架按照传统工艺油饰、上架恢复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金边斗拱、花板扣油提地贴金。在对周边文物建筑彩画进一步研究调查的基础上,依据文物研究所提供的上世纪三十年代(应为改混凝土梁架前)历史照片恢复。修缮后,结构更加稳定。

2008年对景山寿皇亭进行了落架翻修。室内铺装用仿金砖石材,内外檐彩画,木构架油饰,椽子、飞头均贴金,粉刷内墙。

2009年修缮集祥阁。集祥阁修缮前瓦面缺失严重,屋面漏雨导致大木构件严重糟朽。其进行落架翻修,大木整修加固,补配替换糟朽木构件;黄琉璃瓦绿剪边四角攒尖脊屋面,重做宝顶;彩画为墨线小点金旋子彩画;内、外檐,上、下架均做三道铁红色光油;内外墙抹靠骨灰,墙面抹红麻刀泥,下碱剔补;一层地面,二层的廊部铺设金砖地面。修缮后彻底解决了集祥阁大木结构的安全问题。集祥阁的彩画根据历史考证及专家的决定,恢复墨线小点金旋子彩画,使其恢复了历史原貌。除此之外,按照新的防雷标准,安装了全套避雷设备。提高了古建筑的安全系数。

2010年景山五亭基础加固保护。五亭的不同基础部位也均因常年雨水冲刷,露出三合土基础,严重影响五亭稳固。我园对五亭基础进行加固保护,共完成了大城样砖挡土墙砌筑160立方米(约130延米),蓝机砖挡土墙40立方米(约150延米),加固保护工程中还结合山体景观,使之达到控制水土流失、加固古建基础、景观协调的目的。

2010年进行万春亭大佛贴金。

2011年实施关帝庙修缮工程。关帝庙正殿、真武殿等建筑的瓦面、墙身、彩画等均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根据北京市文物局批复,对关帝庙保护性修缮工作正在进行中。

2011年实施景山富览、辑芳、观妙、周赏亭木装修工程。修缮内容包括:恢复三交六菱花隔扇门窗、干摆槛墙、地仗油饰、贴金等。

古树保护。景山现存A、B级古白皮松、侧柏、桧柏、国槐、油松、银杏等古树885棵。其中A级古树63棵,B级822棵。园内古白皮松共66棵,近年来由于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现有21株白皮松一直呈现着不同程度的衰弱或濒危状态。

2008年至2011年,我园共邀请古树专家召开座谈会10次,重点进行白皮松的保护落实工作。在座谈会上,专家肯定了我园古树复壮工作的成绩,并制定出相应的复壮方案。按照方案,我园进行了古树的复壮工作。

清理古树周围植被:对古树树冠范围内的荆条等灌木进行去除,为古树生长腾出空间;去竹林:为达到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发生、减少土壤养分水分消耗、保证景观效果的目的,对古树周围的竹子进行了处理。对树冠投影的竹子,密度较大的进行间伐,密度较小的进行矮化修剪;退草:对长势衰弱古树树冠投影下的草坪进行清除,以减少土壤养分消耗;改用陶粒、石子、卵石等通气透水性良好的材料进行覆盖;清土:每年雨季,对埋干古树逐步进行去土清理工作,露出原有树基,增加古树周边土壤通透性;复壮沟:挖复壮沟,改善土壤状况,起掉路面铺装,挖放射状复壮沟,沟内填充碎石块、陶粒、草炭土,增加土壤透气透水性,提高土壤肥力;打孔:每年对园内古白皮松和油松,在树冠投影下的土壤,每隔一定距离打孔,增加土壤透气能力;制作护栏:针对游人攀蹭造成古树周围土壤板结的问题,对古树做护栏加以保护;修补树洞:修复有树洞的古树,树洞内部进行钢管加固支撑;病虫害防治措施:加强病虫害监测,并采用物理防治(放置诱捕器)和生物防治(投放天敌)相结合的措施进行古树保护。

山形、山路保护。2006年对后山进行了改造,加大山石量的投入。2007年,进行了山脊路整修及腰道山石整修工程。整修后,山脊路更加美观,体现出很好的整体效果。道路更加平整,主路及礓礤均选用透水砖,雨天不易积水、雪天不易打滑,且能涵养水分,有利于雨水直接渗入地下。整修的山石和挡土墙工程,对防治山体水土流失起到一定作用。2008年,进行南山山路整修及南门东西两侧甬路改造。选用仿古环保头水砖铺装,其渗水性较好,可有效回补地下水,还可达到提升景观效果的目的。2009年,进行了后山水土保持工程。工程始终遵循全园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总体格局,在尽可能少地破坏原有植被的条件下改造景观石的造型。通过码放新景石,治理水土流失,并补充观花、观叶植物,丰富山体色彩,完善植物群落结构,基本解决了后山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后山景观明显改善。

园区安防成效。技防。2008年,投资50余万元对原有安防监控系统升级改造。增设探头10余处,各门口增加了电子数人系统。经过逐年改造升级,我园现有摄像头43处,覆盖各门区、主要景点和主要路段,24小时红外监控,视频可保留30天。

消防

景山原有消防井12处,其中自建井8处、市政井4处。经过逐年改造,增加了自建井6处、市政井2处、山体消防水炮3处,使其布局更加合理,提高了消防应急能力。园内现有灭火器265具,新增加消防泵一台。购置消防车一辆、巡逻电瓶车一辆。

防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2002)总则第四条“文物工作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以及国标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2000)相关规定,针对景山公园文物现状,设计施工防雷方案。每年雨季前请专业防雷部门进行全园防雷检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定期请专业部门进行电检,确保园内电路使用正常。

雨季、大风、暴雪前做好各项预案、进行演练、准备好足够的防灾物资,确保万无一失。

人防

成立护园队。专门从事公园的应急预案制定、演练工作,进行日常巡查,排查隐患。

加大宣教力度。每个班组都设一名骨干员工担任安全员,做到事事有人管、隐患不遗留。

管理特色

景山公园的管理工作在这六年中不断完善,到2012年实现了转型,完成了从经验型向制度型、从粗犷型向精细化的转变。建立并运行ISO(国际标准化组织)认证体系,建立并完善绩效考评管理体系。

2009年6月,景山公园正式建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ISO24001职业健康安全体系。明确管理者代表1名、职工代表1名、内审组长1名、内审员7名。下发景山公园0E0管理手册,明确体系各项条款、各项记录负责科队。为建立标准化体系,全面完善了管理体系文件,各项制度、方案得以全面梳理。体系运行后,公园最高管理层组织了管理评审、审核组长组织了内审。9月初,公园顺利通过了三个体系的外审工作,并颁发了体系运行证书。在2010年、2011年,每年开展年监审核,公园组织了1次管理评审、1次内审,达到了体系运行要求,通过了QEO体系审核工作,三个体系证书继续使用。2012年进行再认证,并获得通过。

2009年到2012年,公园受控文件数为75个,记录清单136项,

相关法律法规条款61项,合规性评价61条。确定环境因素清单59条、一般危险源28项、重大危险源8项。在日常体系运行中,做到提前预防,将全年安全事故轻伤发生率控制在3%以下、重大伤亡事故发生率为零。

2012年建立绩效管理体系,先后出台《景山公园绩效工作实施意见》、《景山绩效检查四级体系》、《景山绩效考评体系》,《景山月绩效奖励管理办法》等,逐步建立科学管理体系。为加强领导,提升工作,完善绩效管理组织机构,健立健全绩效管理工作体制,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不断探索创新管理模式,将全年工作纳入绩效管理,抓住关键,重点突破,有力推进公园管理向精细化、规范化、制度化迈进,不断提升公园管理工作水平,使各项任务有序开展,整体工作取得实效。

人文特色

开展中轴文化研究。为不断挖掘景山历史文化内涵,体现景山在北京城中轴线上的独特魅力与价值,近年来景山公园分别完成了《景山景区景点历史文化研究》、《景山寿皇殿历史文化研究》等课题研究,其中《景山寿皇殿历史文化研究》课题荣获了2010年度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景山公园已出版与景山历史文化内涵相关的多部书籍,包括中英文对照《景山》大画册、《景山——皇城宫苑》和《北京城中轴线——历史文脉》,《景山寿皇殿历史文化研究》四本专著。

为配合中轴线申遗工作,景山公园举办了《北京中轴线——历史文脉》展览;制作完成了北京城南北中轴线、北京城中心点及景山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标尺的标志;同时在景山最高峰万春亭东、西两侧,增设了康熙御笔的“景山”和古建专家罗哲文题写的“京华揽胜第一处”两块景观石,丰富了游览内容;与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合作拍摄《崇祯皇帝》和《魅力中轴线》等宣传片。通过以上工作,从多方面扩大宣传景山,进一步发挥景山在“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

科技特色

中原牡丹与日本牡丹杂交及栽培的研究。课题组通过中原牡丹品种和日本牡丹品种之间的杂交,比较F1代的出苗率、苗高及叶展,得出在播种次年杂交苗的性状优劣,选用符合目标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试验,其中母本6个,父本4个,于2006年进行杂交试验3组,2007年进行杂交试验2组,2008年进行杂交试验1组。每年进行性状观测,2008年进行栽培对比试验。我们选取了中原牡丹品种群、日本牡丹品种群和自育牡丹中的9个品种,进行六组杂交实验。

中原品种和中原品种杂交出的F1代性状好于其他各组。根据牡丹的生长发育规律的特点,通过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和采取一定的方法,满足其生长发育的条件,促使其提前开花。总结出一套合理栽培管理牡丹的方法,使牡丹达到,更好的观赏的效果。

经过自然杂交育种研究,先后育出叶里藏珠、云锦霞裳、青山卧云、桃李争艳、桃红增艳、红云飞片、红艳艳7个自育品种。通过自然杂交得到开花品种,丰富了花色,提高了结实率。

完成了中国牡丹和日本牡丹品种的人工杂交育种。收集日本牡丹、中原牡丹及紫斑牡丹自然杂交种子423粒,得到实生苗135株。对各品种的牡丹进行了花型、花色、株型的总结,从中选取了6组亲本进行人工杂交育种,得到了杂交种子600粒,实生苗166株。

在中国牡丹的杂交和育种上,增加了北京地区的栽培类型,重视远源杂交,丰富了花型和花色,实现多元化要求、多目标选择,更加适宜北京地区特性,更加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和市场需求,推动了我国牡丹杂交发展,推动北京市公园中芍药属植物的应用,对北京可长期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规划建设有显著作用。此课题获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颁发的科技进步三等奖。

牡丹的养护管理及冬季催花环境因子分析。景山有中原牡丹和日本牡丹两万余株,200多个品种。主要进行了景山中原牡丹及日本牡丹的栽培管理研究,根据牡丹的生长发育规律的特点,通过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和采取一定的方法,满足其生长发育的条件,促使其提前开花。目的是探索使牡丹春季开花的花期调控综合技术及牡丹合理的栽培管理方法,使牡丹在公园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牡丹品种繁多,开花习性各异,但并非都适宜于催花,实验筛选出了适宜北方催花的3个品种,洛阳红、迎日红和太平红。品种确定后,在选择植株时,选择4~5年生、有枝条6~8个、花芽饱满、无病虫害的健壮植株。进行栽培养护管理和冬季牡丹催花环境因子控制分析,主要采取温度控制,催花大致分前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三个时期采取不同温度进行控制。同时进行湿度控制、水肥控制、适度的修剪和病虫害防控。

白皮松养护管理技术的研究。白皮松是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是北京主要的绿化树种之一,近年来,由于气候、环境、人为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致使景山公园的白皮松尤其是古白皮松一直呈现着不同程度的衰弱态势。景山公园是北京中心区南北中轴线上一座极具特色的皇家园林,具有千年建园史,园内拥有众多古树。目前有A、B级古白皮松、侧柏、桧柏、国槐、油松、银杏等共885棵。据08年统计,园内有衰弱古白皮松20棵。课题主要目的是能够更科学、有效的对白皮松进行养护管理和复壮工作,课题研究针对不同的立地条件,有针对性地对衰弱的古白皮松进行养护及复壮工作,并进一步评估白皮松养护管理技术的有效性。

古建修缮工程监理总结篇8

关键词 丽江古城;保护管理;经验

2014 年,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认真落实《旅游法》《云南省旅游条例》、市委三届五次全会精神和市政府任务分解要求,沉着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剧、旅游管理政策冲击、保护建设资金短缺、机构改革任务繁重、保护管理工作艰巨等困难,紧紧抓住国家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克服困难、化危为机,古城保护管理工作再创佳绩。

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完成狮子山环境整治项目:自2013 年下半年起,启动了狮子山盘山路人行步道建设及景区环境改造2个项目;人行步道主体路面长1372 米,平均宽5 至7 米,3 条上山人行步道长3951 米、宽2 米,用五花石铺设,投资2300 万元;环境改造项目包括万古楼修缮、星级厕所改造、管理用房建设等,于2 月开工,投资225 万元;配合安曼酒店实施民居修缮工程,投资6450 万元。完成东郊环境整治项目:工程于2013 年6 月启动,用地7515 平米,建筑1.07 万平米,分地下、地面2 部分,投资8700 万元。完成周边安置地项目:该项目与恒兴地产公司共同实施,占地4.94 万平米,建筑6.4 万平米,464 套,密度30%,容积率1.5,绿地率35%,投资2.22 亿元。完成排污抢修和管网疏通工程:从1 月起,清淤整治玉河走廊3 条河道及排污管网,投资230 万元。推进环城北路工程:工程全长7.5 公里,5 月开工,完成投资7241 万元。启动王家庄基督教堂恢复项目:10 月启动,内容包括修缮教堂及附属建筑,其中土木结构901平米、砖混结构685 平米,完成投资130 万元。完成其它保护性工程:完成古城维护费关坡查验点临时设施、玉缘桥片区5座木桥及200 米石栏杆更换等项目,投资1423 万元;做好古城周边环境整治安置用地项目,投资9949 万元;做好景观、消防、农业用水和城市供水调配,应急调白水河水844 万方,调拉市海、清溪水库、青龙河水1900 万方,支付提水电费350 万元。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拆除了不协调建筑,消除了不和谐因素,拆墙透绿、显山露水,更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优美环境,把居民和商户对古城水系造成的污染降到最低,缓解了交通压力,保障了排污通畅和各种用水。

智慧古城迈出新步。推进视频监控二期工程:更换、增补高清监控探头及设备180 个,总数达230 个,投资450 万元,实现城内重点区域全覆盖。推进世遗数字化与文化旅游综合服务示范项目:属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于2013 年初启动,翌年8 月通过科技部中期审计,获科技部补助860 万元、科技厅配套228 万元,完成投资1280 万元。推进数字化管理技术集成与应用方案项目:属科技厅党政一把手项目,包括配电网安全远程监控、视频监控智能分析、遗产监测预警3 个子项目,科技厅补助300 万元,完成投资1480 万元;其中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已建成并通过评审,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推进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与云南浪群科技公司合作,创办丽江云商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以古城无线网络及移动电商平台为依托的电商服务平台;分3 个阶段实施,目前正实施古城内公共区域WiFi全覆盖及系统研发,投资3000 万元,完成600 万元。升级改版“玩转丽江”手机电商平台:平台于2013 年初建成,为紧跟互联网发展技术,于7 月完成平台软件升级改版,投资160 万元;平台已录入商家4136 家、旅游线路18 条、旅行攻略59 条、景点介绍62 个。升级更换联网查询系统:在核心区域更换联网查询触摸屏11 块,投资100 万元;剩余触摸屏将陆续更换。上线运行新版OA 系统:应用新版OA 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无纸化和移动办公,投资7.5 万元。建成公众微信服务号和升级改版官方网站:公众微信服务号关注人数突破7000 余人;网站升级后,内容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完善,已成为古城最具公信力的官方网站。通过运用科技,构建了一个技术集成的综合管理平台,强化了消防、社会维稳等工作,对游客和居民的服务更加方便快捷,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古城宣传力度和社会关注度,增强了遗产保护管理力度,促进了遗产资源的合理利用。

平安古城再上台阶。防控火灾:认真吸取4.15 火灾教训,开展消防宣传培训20 期、6289 人次,发放材料2 万余份;排查整治火灾隐患6000 余处、多合一场所72 户、处罚占用消防通道车辆54 辆;建立消防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研究火灾防控态势,部署阶段性工作;以社区为重点,成立8 支消防检查组,建立专管员制度,负责社区消防各项工作;严格执行24 小时值班制度,定期巡查;开展消防演练,购置背负式森林消防水泵3 套、手台式水泵1 台,增设消防栓7 个;组织参加消防技能大赛,获奖山地车1 辆;排查公房火灾隐患190 余户,拆除私搭乱建构筑物26 处,清运垃圾杂物76 车,改造隐患线路6 院23 户,更换配备干粉灭火器120 具;完善《直管公房承租户消防安全责任制》,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560 余份;制定《古城民居修缮施工现场消防安全要求》,与82 家施工队伍签订《消防安全管理承诺书》;消防支出1033 万元。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及时公示行政审批一览表,明确办理程序、条件、时限;定期检查商铺、客栈,严格按照审批条件和《丽江古城传统商业文化保护管理专项规划》,办理《风景名胜区准营证》,年检换证、变更和办理经营户729 家;清理整治无证无照经营门店,规范办证225 家;规范民居修缮审批管理,建立现场检查、修缮审查、监督巡查、竣工验收的全程跟踪机制,完成修缮申请审查196 份,通过184 份,验收91 项,完成重大项目审查20 个,办理房屋转让手续21 份。加大执法力度:采取“四强化”措施,开展专项整治3 次,对无证照、无资质和违规散客接待营业网点,做出查封或取缔处理,整治无证餐饮店78 家;及时查封被央视曝光的10 家银器店,并按上限作了处罚;集中整治城内银器店172 家,做到了三证、一店、一报告、一标签、一承诺;健全民居修缮违规违章巡查处罚联动机制,加大查处力度,下发停工通知105 份、限期整改86 份;开展占道经营、流动摊贩整治;整治噪音、污染,处理噪音投诉102 起;处理垃圾污染7 件、排污管道污染6 件,下发停业通知78 份、限期拆除通知123 份、限期整改通知157 份;强化交通治理,设置门禁系统7 个、临时交通障碍8 个。通过狠抓平安古城建设,消除了安全隐患,维护了市场秩序,提升了安定和谐文明的古城品位。

古建修缮工程监理总结篇9

旧政教合一的农奴制度,把佛教视为至高无上,政府把大量财力投入到宗教事业的发展上,却从来没有把心思放在发展社会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大业上。于是一座座金光闪闪、富丽堂皇的寺庙建筑拔地而起,高高在上。一排排低矮狭小、阴暗潮湿的民居建筑匍伏在地,不堪入目。拉萨老城就是这样迈着疲惫的双腿,走过了千余年。到了20世纪中叶,古城显得越发苍老。

历史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随着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改善住房条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自治区政府和拉萨市政府把城市建设工作视为重要工作,尤其是对拉萨老城区危旧房屋的修缮改造工作非常重视,把它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拉萨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众多的文物,而拉萨老城区危房修缮改造工作,需要在重要文物和民族传统建筑密集区内进行,工作要求高,难度大,牵涉面广。为了使这项工作顺利进行,于1997年9月30日成立了拉萨市老城区保护管理领导小组,由拉萨市市长亲自担任组长,有关方面的9名领导担任组内各项职务,全面负责拉萨老城区危房修缮改造工作。两级政府为了确保这项工作顺利开展,经过严格认真深入的调查研究,先后制定了具有法规性质的各项条例,以使这项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自1992年以来,先后制定了《拉萨市八廓街详细规划》、《拉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拉萨市文物保护规划》。1995年又制定了《拉萨市城市总体规划》、《拉萨市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这两项规划是1995年至2015年20年拉萨城市发展规划。于1999年7月30日得到国务院批准,成为拉萨城市发展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拉萨城市发展进入科学的、规范化的轨道。在这两项规划中明确规定了占地130公顷的“八廓街历史文化保护区”。公布了《拉萨市老城区保护管理暂行规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制定了《拉萨市城市规划条例》,这项条例于2001年10月25日在拉萨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上获得通过,2002年11月20日自治区七届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批准并予以公布。这项具有法律权威的条例的颁布从法律意义上确保了拉萨城市建设的地位,对未来拉萨城市发展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拉萨老城区大规模修缮改造工作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迄今走过了20多年。在这段时间里,老城区修缮改造工作从未间断过,从投资规模、完成建筑面积、建筑施工质量、保持民族建筑风格等方面看,危旧房屋的修缮改造大体上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9年开始到1992年,在14年的时间里,完成建筑面积达 23.9万平方米,投资全部由国家承担,这是头一次对老城区危旧住房进行大规模改造。虽然从建筑外观上保持了民族建筑特色,但是当时的建筑材料决定了民居建筑仍然是土木结构,室内还不能摆脱木质柱子、大梁、椽子木,室内使用空间小、采光采暖差,住房功能不齐全,尤其是包括卫生间在内的环境卫生条件差的局面没能得到根本解决。尽管如此,这段时间危旧房屋修缮改造工作,在改变长期居住在危旧房屋中的居民的住房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阶段是1993年到2000年,在这短短的8年时间里,老城区危旧房屋改造建筑面积达22.2万平方米,仅国家一方投资2.6亿元。这段时间投资渠道扩大了,既有国家一方,也有地方政府一方,另外还有一部分自筹资金,比第一阶段投资力度加大了,建筑材料有了明显改进,从土木结构转向石头水泥混合结构,室内使用空间明显加大,采光采暖条件更好,建筑设计更趋合理,外观上保持了浓郁的藏族建筑特色。建筑使用功能更加齐全,卫生条件彻底改观。建筑层高、街道院落布局、建筑外观色彩、甚至外墙石头砌筑都要求按着有关规定进行,不得随意建造。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监督力度加大,一切按有关规定在严格的审批制度下进行,杜绝了任何形式的随意性。由于指导思想明确,采取措施得力,监督机制健全,第二阶段的老城区危房改造工作有了明显成果。一间间宽敞明亮、功能齐全、卫生条件良好、适宜于藏族居民居住习惯的崭新民居出现在老城区内。它们既与八廓街古老的三级文物保护建筑风格协调,又大大改善了拉萨老城区居民的住房条件。广大城市居民从低矮、阴暗、潮湿、危险的住房搬进了宽敞、明亮、卫生、舒适的新居,老城区改造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

公元2000年12月,大昭寺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列,从此这项工作步入了新的层面。拉萨市政府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于2002年3月11日召开市政府专题会议进行认真研究,成立了拉萨老城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由城关区委书记热丹担任组长,与改造工作有关的14名领导担任领导小组成员,2002年4月17日正式启动新一轮老城区改造工作,这是拉萨老城区改造工作第三阶段,对这次老城区危房修缮改造工作,市政府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危房改造与拉萨市总体规划相结合;与老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周边环境相结合;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地位和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相一致;设计风格与传统建筑文化相协调,充分体现出民族文化特色和传统建筑特色。拉萨市老城区危房改造领导小组在具体实施市政府这些要求时坚持了“两个必须和两个不能变”的工作原则,即老城区基础设施必须改造,老城区传统建筑内部设施必须改造,以满足居民现代化生活的需要;老城区整体街巷布局不能变,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的外观风貌不能变。工作原则确定之后对老城区建筑进行深入细致调查,邀请各方的专家进行认真论证,正式提出对老城区内9处具有较高价值的传统建筑和47处带有险情的居民住房进行维修改造,投资7000万元,分两年时间完成。这次维修改造建筑面积达7万平方米,均在老城区保护范围内,占老城区总面积的5.4%。其中需要严格按照“修旧如旧、保持风貌”原则进行修缮改造的建筑面积达2.8万平方米,占此次修缮改造建筑总面积的40%。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艰苦努力,这项计划初见成效。

进入第三阶段老城区危房改造工程中的邦达仓、帕拉、归桑孜、朗嘎努四座大院是拉萨市人民政府列入拉萨市第一批93处挂牌保护宅院名单中的重要建筑。拉萨市老城区危房改造领导小组对这四座大院的修缮工作特别重视,在多次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2002年5月28日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决定将这四座建筑修缮任务按照招标的有关规定进行分配。结果邦达仓大院修缮工程由城关区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承担,其余三座由城关区古艺建筑公司承担。拉萨市老城区危房改造领导小组对于承担这四座大院的施工单位提出明确要求,要求他们严格按照“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的原则开展修缮工作。位于八廓街周边的这四座建筑,从施工角度上看,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两个施工单位组织精兵强将,严把各个环节的技术关,顺利完成了任务。如今这些古老的建筑焕发了青春,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八廓街区,为八廓街增添了不少色彩。一批长期住房条件十分恶劣的居民在这些院落中得到安排,他们从内心深处感谢政府的关怀。

邦达仓大院位于八廓街东南端,它是旧远近闻名的富商邦达仓的私人宅院,具有50年以上的建筑历史,从建筑风格上看是典型的贵族宅院式建筑,三层楼高的主体建筑坐北朝南,采光采暖的优势使它沐浴在阳光之中,二层楼高的凹字形大院围住主体建筑,烘托出主体建筑高大庄严的气派,同时保持了私人住宅浓郁的人情味。整个建筑错落有致又浑然一体,经过建筑工人精心维修后,邦达仓大院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恢宏气派体现得更加完美,成为八廓街区传统民族建筑的一个亮点。居民们住上这样的房屋十分满意,居住在城关区绕赛居委会社区邦达仓大院内的居民洛亚今年70岁,她出生在昌都地区八宿县,退休之前在那曲地区班戈县加油站工作,1980年退休后到拉萨,城关区把她安排在绕赛居委会社区,邦达仓大院维修以后老人一家住进这个大院内。洛亚老人如今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但她为居民群众服务的热情旺盛不衰。她身兼居民小组组长,整天为居委会内干不完的那些琐碎事儿忙碌。她说:“我觉得自己有了一个落脚处,心里很踏实。现在为居民做点事儿是应该的。今天我住的这个房子是大贵族家的房子,要是在旧社会连梦里也是不敢想的,今天却变成了现实。”

在老城区130公顷面积内,三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7处,拉萨市政府公布的挂牌民族传统建筑保护院有93处。在如此密集的文物保护建筑群中开展危旧房屋修缮改造工作,这不仅是政府规划设计部门一项艰巨任务,同时对于政府文物管理部门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拉萨市文物管理局在这样的形势面前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应该从过去单一的保护三级文物的工作模式中走出来,着眼未来,积极投入到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中去。他们对拉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是这样理解的,首先是要保护文物古迹和传统古建院落;其次要保护古城的格局和风貌特色(包括街巷布局、桥梁水系以及历史上的寺庙区、商业区、居住区和风景区);再次是继承和发扬城市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如乡风民俗、传统工艺特产、地方风味和诗书、戏剧、音乐、绘画等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遗存),在这样一种具有前瞻性工作思路的指导下,拉萨市文物管理局在拉萨老城区危旧房屋修缮改造工作中,积极配合政府其他职能部门,做了大量而有效的工作。

2000年大昭寺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过程中,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委派的专家德・席尔瓦先生对紧靠大昭寺建筑的阿康大院因存在火险等安全隐患提出了采取措施的要求。阿康大院在20世纪70年代曾经进行过一次拆建,现存阿康大院仅有20多年的历史,它的历史文化价值不是很高,鉴于上述原因,此次危房改造工作中,决定对其进行改建。将紧靠大昭寺南墙的阿康大院向南移动,与大昭寺墙体彻底分离,二者之间留出一条通道,便于消防车辆通行。对消除大昭寺火灾隐患、保护大昭寺安全起到了良好作用。改建的阿康大院外观设计保持藏式建筑风格,层高保持原有高度,内部结构进行调整,从空间布局、使用功能、内部装饰、卫生条件均与现代城市生活要求相接轨,在与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持一致的前提下,改善居住群众住房条件。

藏式建筑在材料运用上,采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办法,建筑多为土木结构。到了公元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随着商道的进一步开通,现代建筑材料水泥、钢筋、玻璃、钢架等慢慢进入藏式建材领域之中,从此藏族传统建筑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至新旧世纪交替时期的藏式建筑中木质材料已经大量隐退,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的大梁和楼板,从而屋内使用空间大大拓宽,采光采暖及密封程度大为改善,居住条件更加良好,受到广大藏族居民的喜爱。从建筑外观和屋内布局安排上来看,仍然保持了传统的民族特色,这样既符合藏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又提高了居住生活质量,同时保留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品质。通过实践摸索出来的这种做法,在拉萨老城区危房修缮改造工作中广泛采用,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专家的好评。2002年我国著名的建筑专家吴良庸先生和周干崎先生进藏视察八廊街的时候给予了充分肯定。

古建修缮工程监理总结篇10

Abstract:Embodying the city’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reflecting the urban view features concretely, historical buildings are precious resources that cannot regenerate and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With Changzhou Historical Building Restoration Technique Guide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buildings from facets of historical building concepts, protection doctrines, restoration technique guide and protection measures, etc..

Key words:Changzhou; Historical Building; Restoration Technique Guide

中图分类号:TU0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05-68(5)

常州市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传统的工业城市,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较突出。为了保护常州名城风貌,规范对历史建筑的管理、修缮和改造行为,保障房屋质量和使用功能,依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常州市政府于2008年公布了《常州市市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实施办法》和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并由常州市规划局组织东南大学和常州规划设计院共同承担《常州市历史建筑修缮技术导则及保护策略研究》。该研究重点针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规划保护、修缮程序、修缮技术导则、常州传统民居建筑保护图则、保护利用策略等方面进行探索 ,现将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和思考提出,以期大家共同探讨。

1历史建筑的概念

历史建筑长期以来被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词在使用,根据语境或者阐述目标的不同,被赋予“古建筑”“文物建筑”甚至“近现代建筑”①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历史建筑似乎等同于建筑遗产,脱离语境或者说历史延续性的使用“历史建筑”这一词语,往往会造成理解上的混淆,因而有必要对历史建筑的起源进行一些梳理。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历史建筑的概念形成是伴随着人们对遗产对象的认识而不断扩展。

1.1历史建筑概念的界定

按照时间、建筑与城市遗产的代表性、保护的参与性与目标而言,历史建筑的界定与保护伴随着下述观念的变化而获得界定:

1.1.1历史建筑在时间层面上的界定

历史建筑的概念反映了遗产观念在时间层面上的拓展,从历史性的建筑的到历史的建筑,二十世纪早期的欧洲,400年以上的建筑方可称之为遗产,但按国际当下通行建筑遗产的判定规律,50年被作为一个量化的界限,在unesco亚太区遗产保护奖项的评定标准中,50年以上的就可称之为历史建筑。而杭州市更规定“建成不满五十年的建筑,具有特别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或具有非常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的,经批准也可被公布为历史建筑”。

1.1.2历史建筑在保护对象上的界定

历史建筑也意味着对遗产的保护对象从选择神圣的、具有政治意味的考虑扩展到地方性建筑,民居、工业建筑和城市肌理的保护,保护管理的监管部门中地方政府及相关的规划管理部门也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以英国为例,英国在欧洲有着最为严谨的遗产名录登录体制,其负责遗产保护的主要中央部门为文化、媒体与体育部(Department of Culture, Media and Sports),而相关具体事宜则由英格兰历史建筑和纪念物委员会(Historic Buildings and Monuments Commission for England, 简称为English Heritage)负责。但在近年来,出于对历史,地方政府还可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及需要选择登录具有地方重要性的遗产,至1997年有约31%的地方政府有地方名录,至2007年则约有50%,制定和保护具有地方重要性的遗产逐渐成为地方政府、社区及遗产保护部门的共识。地方名录目前尚没有国家统一的参考性登录标准,主要是由地方规划部门负责保护的工作人员根据地方实际并参考English Heritage制定的法定名录登录标准进行选评登录并向社会公开,有的则被纳入到由地方政府建立维护的历史环境记录(Historic Environment Records)系统中。同时,与国家法定登录遗产项目不同的是,地方名录目前尚没有专门的国家法律来进行保护,而是通过规划系统实施保护,通过地方规划部门制定地方规划政策,以常规的规划控制程序实施对这类遗产的保护。

1.1.3历史建筑在保护深度上的界定

历史建筑的界定也表明在遗产的保护深度上从单纯的建筑实体的保护到面向城市和人居环境的整体保护,从单纯以博物馆为目的的保存过去时光的努力,扩展为保存城市与过去的联系,适应城市的规划发展,调适变化的力量。“保护是作为历史产物和未来改造者对当代的一种理解。”

2历史建筑的保护原则

基于上述的观念界定,目前历史建筑保护应区别于传统意义上文物建筑的保护,必须保留适当的灵活性。文物建筑的保护是文物本体有价值信息的最大限度保存,而历史建筑的保护必须强调在保护前提下持续利用以及对城市历史风貌延续的功用,也就是历史建筑宜采取的方式是保存外貌,改造内部。

历史建筑的保护离不开合理的利用模式,尤其是位处城市中心区的适当提高公共性的转变不可避免。由于大量的历史建筑位于老城区当中,伴随城市的持续发展,城市的原有功能形态也在不断的转变,城市中心区逐步由传统城市的居住功能向商业、金融业、服务业转变,因而在尽可能在延续历史建筑历史功能的前提下,适度提高其公共性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3历史建筑的分类、修缮模式及修缮程序

由于历史建筑的概念界定较广,因此其保护方式及修缮难度加大,急需根据历史建筑的保护原则,对其进行分类保护,并明确其修缮方法及修缮程序。

3.1国内城市的历史建筑分类情况

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中将历史建筑分为特殊保护、重点保护和一般保护三个等级,并在保护利用的要求上进行差别化得管理。上海则根据重要程度将优秀历史建筑分为三级,并在进行荷载复核的时候制定相应的标准,对级别较低的建筑修缮时的荷载复核适当降低标准。分级的作用是为历史建筑的保护提供适当的灵活性,在对价值较高和历史意义重要的建筑采取更为严格的保护措施,而对于一般性的历史建筑,使其在保护操作的流程相对简化,对外观和内部结构、平面形式的保护改造存在更多的自主性。

3.2常州历史建筑的分类及修缮模式

根据常州实际情况,将建筑物类历史建筑保护根据其历史、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以及完好程度,评估分为三个类别,借鉴了非文物建筑的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加权量化的方式确定等级(表1)。

结构体系、装饰装修上进行工程手段强度的区分。对应的修缮工程分为保养维护、修复改善、整治改造三类(表2)。

3.3常州历史建筑的修缮程序

在程序上,主要是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明确常州地区的历史建筑修缮工程实施的具体的操作流程规范及要求。具体通过明确在设计、报批、施工、监督、管理等环节的要求,同时建议设计资质要求为满足民用建筑修缮设计资质要求,其中除工业遗产外,尚需相关文物设计乙级资质;施工单位需满足民用建筑施工资质要求,其中除工业遗产外,尚需相关文物施工乙级资质;加固类工程需要特种专业工程施工资质。并且根据前述价值分类和功能类型对历史建筑保护程序中涉及的测绘、检测鉴定、图纸要求和专家指导提供建议。

4常州历史建筑修缮技术导则

通过多学科的参与,针对常州地区特点,汇集梳理国内相关规范,制定具体的保护修缮要求,作为管理的参考和设计、施工的依据。包括:

4.1历史建筑风貌及周边环境的保护修缮要求

包括保护范围和风貌协调区的要求,街巷、河道及附属构筑物保护,园林景观及古树名木保护,传统庭院的主要形式及保护,增设照明、广告设施的要求和构筑物保护的环境要素要求。

4.2房屋屋面、墙体、楼地面、地基基础的修缮要求

包含常州地区屋面、墙体、楼地面的通常做法和对应的保护修缮程序及技术要求。

4.3房屋主体结构的修缮要求

包括常州历史建筑的通常结构类型,木结构、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具体检测、保护设计和修缮标准。

4.4装饰装修的修缮要求

根据装饰装修材料的不同和传统工艺,针对典型的病害情况提出通常的修缮措施与方法。

4.5功能设施改造要求

针对历史建筑周边道路、地面铺装、管线敷设提出规划和改造原则,针对居住类型的历史建筑提出功能设施改造要求,针对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改造提出历史建筑中的注意事项,鼓励新能源及新材料的运用。

4.6抗震 、消防改造要求

建议历史建筑进行抗震、消防改造,建议使用针对历史建筑特殊的抗震和消防手段。

4.7常州传统民居建筑特征图则

为了避免设计、施工中由于缺乏对常州地区的了解,导致在修缮过程中的建设性破坏,根据常州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风貌和工艺特征,从平面组织,结构体系,造型与立面,屋面、墙垣、楼地面,装饰装修等五方面总结整理为常州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保护图则,作为对历史建筑使用和日常维护建立相关的知识体系。

5历史建筑的保护策略

5.1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历史建筑的利用从本质上包含保存的意义,因此,谈及历史建筑的利用离不开保护,保护是利用的前提。保护的目标是让历史建筑具有持续的生命力,让历史建筑所具有的场所精神在其功能再生的过程中得到延续。开发权的转移和产业升级发展是重要的手段,将重要历史建筑基地上没有使用的开发权转移到其他基地上的做法,在西方国家比较普遍,因为通过这样的转移,可以使历史建筑在未来的发展中不受到影响,同时从经济上也解决了历史建筑保护的困境。

5.2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

与之配套的是,由于历史原因,历史建筑往往存在产权复杂和多业主使用的状况,为延续历史功能、改善历史建筑的保存与使用状况,降低人口密度是适宜的做法。① 鼓励国内外组织或个人购买、租用历史建筑;② 鼓励公有住房的产权单位按照“保护规划”和经审定的“修缮方案”有关规定,迁出现住居民,修缮后自用或出租出售;③ 对外迁住户给予资金补偿或住房面积返还等优惠政策。结合历史建筑的等级划分,对部分保留居住功能的历史建筑允许进行空间的重新划分和必要功能设施的改造,以满足持续居住使用的基本要求。住户可以选择自愿外迁或结合保护规划与修缮设计进行政府主导的外迁工作,补偿方式有产权调换、货币安置、回迁安置等。

5.3历史建筑修缮资金筹措和产权转让

同时必须通过各种渠道筹集专项资金,来源包括:政府安排的资金;社会各界的捐赠;公有历史建筑或历史文化街区内公有建筑转让、出租或通过其他合理利用方式获得的收益;其他依法筹集的资金。鼓励民间和社会团体以捐赠、购买和租用的方式参与历史建筑的保护;鼓励以基金会的方式参与历史建筑的保护。而且最为重要的是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的补贴奖励。历史建筑保护整治工程,包括搬迁安置、方案设计、整治修缮等,根据历史建筑房屋所有权性质不同及保护整治的程度不同分别在保护资金中列支,从而引导、鼓励民间对历史建筑的自发性保护。

需要建立合理的历史建筑的产权转让机制,由于历史原因和我国的土地政策,历史建筑往往具有错综复杂的权属关系,往往成为制约历史建筑保护的核心问题。经腾空搬迁修缮的历史建筑,需转让或出租的,应当采用拍卖或招投标方式,让受让人可以依法办理产权或租赁登记;而单位所有或个人私有的历史建筑,产权人在转让、出租后,应当报所在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管理机构备案,并办理相关手续。

5.4常州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模式

基于上述原则,课题组建议常州第一批历史建筑利用的功能设置主要有:维持原有功能、博物馆和展览馆、创意产业园区、公共会所、文化娱乐、行政机构的办公地、旅馆和其他商业开发、参观旅游对象、公共开放空间及城市小品等几种模式。

5.4.1维持原有功能

继续它原有的用途和功能,这是使用历史建筑的第一种方式,也是最好的方式。

5.4.2博物馆和展览馆

适用于整体保护的具有较高历史、教育、审美价值的历史建筑,在体量等符合利用需求的情况下,可开发为历史博物馆和或展览馆等公益性用途。如老礼和堂等。

5.4.3创意产业园区、公共会所、文化娱乐、行政机构的办公地、旅馆和其他商业开发

适用于整体保护或局部保护的历史建筑,要求建筑风貌独特、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可发展办公、休闲、餐饮、会展交流、活动中心等文化商业活动。如暂园遗址、洋行旧址、民宅(玉佩弄5号)、吕宅(正素巷3、5、7号)、民宅(鹤园弄22号)等。

5.4.4参观旅游对象、公共开放空间

适用于具有休闲、旅游开发价值的局部保护或整体保护的聚集在一起的历史建筑,可结合古运河常州段的保护申遗形成常州传统特色地段,结合古运河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形成城市公共开发空间。主要指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和青果巷西段等在内的历史建筑,包括华宅、段宅、姚宅、何宅、陈宅、曾宅、潘宅、吕宅、刘仙师庙等。

5.4.5城市小品、旅游景点

适用于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的历史构筑物,可结合其独特性和艺术性成为城市小品和旅游景点。如钱名山墓、山海镇石、古井、袈裟塔、太平兴国讲寺重修之碑、重修忠义祠记(乾隆26年)、重修常州府忠义祠碑记(道光18年)、进士坊残件、会元坊残件、塑像、烈帝码头遗址及古纤道等。

6结语

城市历史建筑是城市的宝贵财富,是城市的战略性资源,明确历史建筑的概念、确定历史建筑的保护原则、明确历史建筑的分类及修缮要求、合理长效地保护利用历史建筑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建设和谐的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在这篇对2004年颁布的城市紫线管理办法的解读中,历史建筑就被定义为传承文化内涵的近现代建筑。傅爽,城市紫线管理办法――一部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重要法规,城乡规划,2004.4,P30。

参考文献:

[1]Raymond Rocher,童乔慧.欧洲建筑与城市遗产概念及其发展(一)――欧洲历史性建筑遗产[J].李百浩,译.华中建筑,2001(2):95.

[2]Raymond Rocher,童乔慧. 欧洲建筑与城市遗产概念及其发展(二)――欧洲历史性建筑遗产(续)[J].李百浩,

译.华中建筑,2002(2):34.

古建修缮工程监理总结篇11

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有新进展

*年3月份,市人大审议通过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这是*市制定的首个全面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法规,对*市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意义重大。通过认真学习,市文物局明确了《保护条例》赋予文物行政部门的职责,确定了相关的管理程序和管理规定,统一了各区县的审批标准,为今后依法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的管理和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名城保护法制建设逐步完善的同时,市文物局严格行政审批,依法控制和掌握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世界遗产缓冲区内的建设项目,有效地保护了文物保护单位周边的环境。同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和区县政府推进前门东侧路、三眼井、玉河等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试点工作。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初步形成了历史文化街区和四合院保护的思路,即:“既要积极探索维护古都风貌、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的新方式、新方法,同时又不企求短期内解决这个问题,而是把当前和长远结合起来考虑。对于有争议的地方不轻易采取行动,等条件具备了再行处置。”

2.文物修缮和保护重点工程顺利推进

列入*年市政府“实事”和折子工程的项目已经全部完成。*古建群修缮工程相继启动,*教堂抢险修缮工程已经完成。列入市政府《“人文奥运”倒排期折子工程》的项目进展顺利,目前故宫已完成无障碍设施改造的前期论证并安装了部分设施,奥运村*及石刻保护方案已经制定完成,*年可全面实施。“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年度项目顺利推进,安排的22个修缮项目已经全部启动,地坛方泽坛、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等5项工程已经完工。年内还有两件重大的文物保护事件。一是*寺山体保护和加固工程,这是几十年来困扰*寺保护的根本性问题。经过反复调研,向市政府汇报后,下决心对山体进行加固,关闭周边采石场,确保文物绝对安全,工程投入近6000万,*寺的安全问题已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二是国子监全部腾退收回并成立*、国子监管理处。*年,国子监内的少儿图书馆全部迁出,交由文物局管理。首博也全部迁出,对*、国子监进行百年以来最全面的修缮。据初步计算,自*年以来,全市已经修复和整改的文物项目超过200项,是前50年修缮总和的几倍,充分表明了*文物工作近年的巨大发展和进步。

地下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丰硕成果。配合奥运场馆建设,先期对五棵松篮球馆、国家体育场、新奥公司体育场配套工程、国家体育馆、奥林匹克会议中心、数字*大厦、奥运村工程、奥运一期工程等8处奥运场馆进行了考古勘探、发掘工作。勘探面积达110余万平方米,发掘清理古墓葬450余处,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圆满完成了保护、抢救文物的任务,为奥运场馆的顺利开工建设铺平了道路。配合南水北调中线*段工程,对沿线地下文物进行了考古勘探,文物勘探面积达到127万平方米,超过原定勘探面积60.8万平方米的108%;发现文物分布面积14000平方米,超过原定发掘面积9900平方米的41%。

3.文物安全工作有新举措

近年来,市文物局逐步加大安全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安全隐患。年初对全市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形成了《关于*市文物保护单位安全检查工作的情况报告》,对全市文物安全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建议。为加强和改进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四城区居住在文物保护单位内的9600余户居民配发了灭火器。作为*年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也作为列入市政府*年“实事”的一项重要工作,市文物局安排专项经费1700万元,解决了*寺、太庙、鼓楼等10处文物保护单位长期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

*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推动下,市文物局积极转变工作思路,依法对16家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中的28个使用单位发出责令限期整改通知书,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对占用的文物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和整改。此举引起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充分肯定,各使用单位也相继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此项举措开创了文物保护和执法的新方式,贯彻和体现了依法行政的精神。

年内继续加大巡视检查力度,对6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两次巡视检查,对8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抽查,共查出问题和隐患200余处,已责令有关部门进行了整改。全年共查处违法违章案件20起,行政罚款10.5万元。根据国家文物局要求,对八达岭、*寺、天坛、圆明园等30余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执法专项检查,对7家国家文物局指定抽查的单位进行了重点检查。组织完成了我市长城保护执法检查工作并形成了长城保护状况的报告。年内还对十三陵保护区内公共墓地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各区县、各局属博物馆也都采取有力措施排查安全隐患、落实安全责任、狠抓安全整改。经过各方努力,全市文物的安全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4.博物馆事业呈现新面貌

*年,*地区博物馆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年内完成了多座博物馆的新建和改建工作,并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下,作为*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的首都博物馆新馆于12月15日起正式试运行并于19日举行了落成开幕仪式,贾庆林主席、陈至立委员、刘淇书记及任继愈先生亲自为新馆落成揭幕。首博新馆建设历时四年,凝聚了无数建设者和设计者的辛劳和汗水。试运行以来,首博新馆以先进的功能、丰富的展陈、完善的设施、一流的服务赢得了国家领导人,市委、市政府领导,社会著名专家,博物馆同行,广大市民及国际友人的高度赞扬,成为当今国际国内一流博物馆的代表。另外,作为中国电影诞辰一百周年纪念的献礼,中国电影博物馆也将于年底建设完成并对外开放。首博新馆、中国电影博物馆的相继落成,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全市博物馆水平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此外,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平西纪念馆、平北纪念馆、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等一批抗战纪念馆陆续完成改陈,举办了新的大型展览,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年内宣南文化馆、百工坊等博物馆也相继落成,中国警察博物馆、国家博物馆扩建工程也都在积极推进。

*年,各博物馆纷纷采取多种手段宣传博物馆、开展多种活动吸引观众,为提高广大市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市旅游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市文物局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开展了系列宣传活动;自“八·一”建军节开始市属博物馆对全国、武警的义务兵免票参观;为中小学生制作并发送了数万份博物馆参观护照;编印发放了3万份“*地区博物馆指南”;编制发售了6万份*地区博物馆通票。在十余座博物馆中推出观众可参观的科普互动展并赴澳门特别行政区展出,书记还在中山公园参观了我局所属博物馆制作的互动展。年底前,还将为*市民免费提供8万份“*地区博物馆地图”,推出多项临时展览,并充分利用电子网络的优势,与新浪等网络合作,推出网上互动展览。许多博物馆还将展览送到学校、军营、监狱,受到了热烈欢迎。

5.文博基础性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年,市文物局大力开展文博基础工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的制定工作全面启动,目前已经制定完成了《周口店*人遗址保护规划》、《故宫总体保护规划大纲》、《北大红楼保护规划》、《恭王府保护规划》和《*大学海淀校区保护规划》。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的划定工作陆续展开,其中西城区已经划定完成;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的划定进展顺利,长城*段的划定工作已经开始。年内还完成了1-4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的制订工作,完成了第六批53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项目的编制和上报,完成了故宫保护范围及缓冲区的划定和上报,完成了《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中线*段考古规划报告》的修改和上报。启动了第三次文物普查资料的整理和核查工作;启动了全市四合院调查资料的研究、整理工作;启动了市属博物馆及区县属文物收藏单位文物清库、建帐和建档工作;启动了17座博物馆的多语种服务工作,开始制作多语种导览机和宣传册。开展了*地区博物馆保管员、讲解员、科普人员的培训工作,完成了全市文物藏品腐蚀调查,完成了《*文物地图集》、《博物馆译丛》、《*文物精萃大系—古建卷》的编写工作,编辑出版了《文物工作实用手册》。《*市“*”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已经起草完成,该规划将对全市“*”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全面发展起到指导和推动作用。年内还制定了《*市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暂行办法》和《*市不可移动文物等级参照标准暂行办法》,对区县的文物保护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6.文物市场继续迅猛发展

截止到*年底,全市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的文物拍卖公司已经达到44家,经我局审批的文物商店达到18家。全市各大拍卖公司举行大小拍卖会共计137场次(不含专场),拍卖标的71285件套,拍卖成交额91.6亿元人民币。我局参与组织、筹办的第八届中国古玩艺术品博览会也创下了历届博览会最高销售额,达到4.35亿元人民币,共有境内外165家古董商参加了展会,其中海外回流文物占21%。市文物局抓住近年来文物市场异常活跃的大好机遇,积极研究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大对文物艺术品流通市场的引导和扶植力度。年内对全市文物艺术品流通领域现状进行了调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市推进古玩艺术品交易业发展实施方案》,用以指导全市文物市场更加健康、快速发展,巩固*作为全国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的地位。

7.思想政治工作和反腐倡廉工作成效明显,文博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

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教育成效明显。在局党组的领导下,圆满完成了历时五个月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坚持重在联系实际,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积极引导广大学员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扎实推进教育活动各个阶段各项工作。教育活动开展以来,机关及局属18个党总支、党支部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有效地开展三个阶段的各项教育活动,认真制定整改方案,全体党员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自觉投入教育活动中去,确保了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党员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进一步增强,促进*文物事业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在此期间,共起草文件、材料56份,简报22期。

围绕《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切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狠抓政务公开、厂(馆)务公开,“三重一大”等制度的落实,对文物修缮工程实行全程审计。认真推进“阳光工程”,对首都博物馆展陈制作招投标环节进行全程监督,确保了新馆工程的顺利进行。

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文博队伍建设。先后举办了《公务员法》培训班、党政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培训班、全市博物馆科普培训班、区县文委文物保护管理培训班,举办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和《*城市总体规划》讲座、“四五”普法培训和考试。通过学习和培训,广大干部职工的业务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全面实施人才战略,以首博新馆开馆为契机,大力引进高级人才。制定了《*市文物局“*”人才规划》,从高校和研究院引进各种紧缺人才和高素质人才,接收博士生2名、硕士研究生6名、本科生23名。人才队伍结构明显改善,高级人才所占比重逐步上升。

二、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一是文物建筑的保护和抢救难度较大。由于历史原因,*市仍有相当一部分有重要价值的文物保护单位长期被居民和单位不合理使用,如大高玄殿、段祺瑞执政府旧址、万寿寺东路等,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二是文物法律、法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我市已经基本建立了文物、博物馆的法律、法规体系,但由于文物、博物馆事业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理念不统一,认识不明确,致使已制定的法律法规中,有些规定含糊,不易准确把握。在文物保护管理模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现有的法律法规仍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有些规定落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一些新出现的问题在管理中找不到法律依据,有些规定缺乏可操作性。*作为首都,文物领域内的许多新事物都率先在*兴起,如何依法处理这些问题,时常引起国际、国内的关注,有些在全国不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在*已成为急需依法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市在文物保护方面对有*特色的法制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是文物基础性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近几年来,通过狠抓落实,全市文物基础性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工程的管理上、在文物基础数据的掌握上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和规范。

三、*年工作要点

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全市的文物保护工作进入到一个关键阶段。*年是文物工作至关重要的一年,全市文物工作者一定要用“*”重要思想统领文物事业的发展,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工作方针,按照“新*、新奥运”的战略构想,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年全市文物工作会的工作任务,努力进取,扎实工作,全面推进文物事业的发展。

*年全市文物工作的重点是:

1.创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思路,争取在历史街区改造和风貌保护上有新突破。全面贯彻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配合有关部门和城区政府,认真总结和借鉴以往危旧房改造的经验,探索并创新历史街区改造和整治的模式。重点是在前门地区、大栅栏地区、玉河和三眼井地区等试点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历史街区改造和整治的新办法,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模式并在今后历史街区改造和整治的过程中全面推广开来。

2.加大文物建筑保护和修缮的力度,确保有“亮点”工程。通过“3.3亿”工程和“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的实施,*市有一大批年久失修的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修缮并向社会开放,但是,全市仍有一些高等级、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建筑被不合理使用,得不到妥善的保护和利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要加强对以孚王府、宁郡王府、万寿寺东路为代表的有重大价值的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修缮。*年要继续推进“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的实施,加大文物修缮的力度,启动*等文物保护单位的大修及保护工程,完成天坛祈年殿、颐和园佛香阁和北海琼岛古建群等世界文化遗产的修缮工作。

3.抓住重点,大力推进文物基础性工作。*年要基本完成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的划定工作,开展市级及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备案工作。根据《*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的要求,各区县要公布一批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要完成一批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的划定。在对全市四合院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启动有保护价值的建筑的标准制定和调查的前期准备工作。认真推进对*市境内长城的踏查工作。按计划推进市属博物馆及区县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文物清库、建帐和建档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市博物馆条例》、《周口店*人遗址保护管理办法》的修改调研工作。

4.加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全面提高*地区博物馆的水平。进一步整合全市博物馆资源,对*地区博物馆有计划地实施改造。认真抓好首博新馆试运行工作,积极征求领导、专家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完善各项设施和功能及服务,完善首博新馆运转方式和管理模式,高标准、严要求,将其真正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设施一流、管理先进的博物馆。按计划推进*、国子监博物馆的修缮和展陈。以2008年奥运会为目标,积极开展奥运培训,编辑宣传材料,认真策划奥运期间的展览和文化活动。督促全市博物馆开展环境整治和展览筹备工作,提高服务接待能力。精心组织“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深入开展和推动全市博物馆科普互动项目的研发工作和纪念品的设计开发工作。开展博物馆立法调研和博物馆工作改革调研。

5.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文物安全工作力度,确保全市文物安全。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依法行政,全面落实《*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和《*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建立健全各项审批制度,完善审批程序,按照法律所赋予的职责严格依法审批。加强法制建设,开展故宫缓冲区立法的调研,完成起草工作,开展《*市周口店*人遗址保护管理办法》的修改工作,做好《*市博物馆条例》修改调研工作。继续深入开展文物保护各项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加大对文物安全技防投入的力度,对德胜门、东南城角楼、中山会馆等18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消防安全改造,消除安全隐患。健全和完善文物安全市区两级执法体系和监管机制,加强巡视检查,加大对不合理使用文物建筑的单位的监管和检查的力度。积极协调公安、规划、环保和城市建设等部门,依法加大对全市范围内文物违法、违章案件的查处力度。

古建修缮工程监理总结篇12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文物保护工程,是指对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和其它具有文物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的保护工程。

第三条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按照国际、国内公认的准则,保护文物本体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

第四条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制定专项的总体保护规划,文物保护工程应当依据批准的规划进行。

第五条文物保护工程分为:保养维护工程、抢险加固工程、修缮工程、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迁移工程等。

(一)保养维护工程,系指针对文物的轻微损害所作的日常性、季节性的养护。

(二)抢险加固工程,系指文物突发严重危险时,由于时间、技术、经费等条件的限制,不能进行彻底修缮而对文物采取具有可逆性的临时抢险加固措施的工程。

(三)修缮工程,系指为保护文物本体所必需的结构加固处理和维修,包括结合结构加固而进行的局部复原工程。

(四)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系指为保护文物而附加安全防护设施的工程。

(五)迁移工程,系指因保护工作特别需要,并无其它更为有效的手段时所采取的将文物整体或局部搬迁、异地保护的工程。

第六条国家文物局负责全国文物保护工程的管理,并组织制定文物保护工程的相关规范、标准和定额。

第七条具有法人资格的文物管理或使用单位,包括经国家批准,使用文物保护单位的机关、团体、部队、学校、宗教组织和其它企事业单位,为文物保护工程的业主单位。

第八条承担文物保护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必须具有国家文物局认定的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资质认定办法和分级标准由国家文物局另行制定。

第九条文物保护工程管理主要指立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及验收管理。第二章立项与勘察设计

第十条文物保护工程按照文物保护单位级别实行分级管理,并按以下规定履行报批程序:

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工程,以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为申报机关,国家文物局为审批机关。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工程以文物所在地的市、县级文物行政部门为申报机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为审批机关。

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程的申报机关、审批机关由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确定。

第十一条保养维护工程由文物使用单位列入每年的工作计划和经费预算,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抢险加固工程、修缮工程、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的立项与勘察设计方案按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履行报批程序。抢险加固工程中确因情况紧急需要即刻实施的,可在实施的同时补报。

迁移工程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条的规定获得批准后,按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报批勘察设计方案。

第十二条因特殊情况需要在原址重建已经全部毁坏的不可移动文物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获得批准后,按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报批勘察设计方案。

第十三条工程项目的立项申报资料包括以下内容:

一、工程业主单位及上级主管部门名称;

二、拟立项目名称、地点,文物保护单位级别、时代,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公布与执行情况;

三、保护工程必要性与实施可能性的技术文件与形象资料录像或照片;

四、经费估算、来源及计划工期安排;

五、拟聘请的勘察设计单位名称及资信。

第十四条已立项的文物保护工程应当申报勘察、方案设计和施工技术设计文件。重大工程要在方案获得批准后,再进行技术设计。

第十五条勘察和方案设计文件包括:

一、反映文物历史状况、固有特征和损害情况的勘察报告、实测图、照片;

二、保护工程方案、设计图及相关技术文件;

三、工程设计概算;

四、必要时应提供考古勘探发掘资料、材料试验报告书、环境污染情况报告书、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及勘探报告。

第十六条施工技术设计文件包括:

一、施工图;

二、设计说明书;

三、施工图预算;

四、相关材料试验报告及检测鉴定结果。

第三章施工、监理与验收

第十七条文物保护工程中的修缮工程、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和迁移工程实行招投标和工程监理。

第十八条重要文物保护工程按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程序报批招标文件及拟选用的施工单位。

第十九条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施工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规范,购置的工程材料应当符合文物保护工程质量的要求。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设计文件的要求进行施工,其工作程序为:

一、依据设计文件,编制施工方案;

二、施工人员进场前要接受文物保护相关知识的培训;

三、按文物保护工程的要求作好施工记录和施工统计文件,收集有关文物资料;

四、进行质量自检,对工程的隐蔽部分必须与业主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共同检验并做好记录;

五、提交竣工资料;

六、按合同约定负责保修,保修期限自竣工验收之日起计算,除保养维护、抢险加固工程以外,不少于五年。

第二十条施工过程中如发现新的文物、有关资料或其它影响文物保护的重大问题,要立即记录,保护现场,并经原申报机关向原审批机关报告,请示处理办法。

第二十一条施工过程中如需变更或补充已批准的技术设计,由工程业主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共同现场洽商,并报原申报机关备案;如需变更已批准的工程项目或方案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必须经原申报机关报审批机关批准。

第二十二条文物保护工程应当按工序分阶段验收。重大工程告一段落时,项目的审批机关应当组织或者委托有关单位进行阶段验收。

第二十三条工程竣工后,由业主单位会同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进行验评,并提交工程总结报告、竣工报告、竣工图纸、财务决算书及说明等资料,经原申报机关初验合格后报审批机关。项目的审批机关视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成立验收小组或者委托有关单位,组织竣工验收。

第二十四条对工程验收中发现的质量问题,由业主单位及时组织整改。

第二十五条文物保护工程的业主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申报机关和审批机关应当建立有关工程行政、技术和财务文件的档案管理制度。所有工程资料应当立卷存档并归入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

重要工程应当在验收后三年内发表技术报告。

第四章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六条文物保护工程设立优秀工程奖,具体办法由国家文物局制定。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办法、或对文物造成破坏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国务院有关规定处罚。

第五章附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