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管理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4 14:49:46

标准化管理论文

标准化管理论文篇1

一、当前基层税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剖析

1.科学理念支撑缺乏,理论基础薄弱。其一,理论没有落脚点。基层税务机关负责一线税收管理工作,往往在工作中关注税收实务多,对理论研究少;而专家学者或上级税务机关提出的一些理论观点和设想往往又没有和实务相对接、验证,其管理理念和方法要在一线的税收实践中运用并接受检验,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必须将管理科学的先进理念紧密结合一线税收管理工作实际,才能推进税收管理工作取得新突破。其二,理解运用有偏差。基层税务机关科研人才相对短缺,在工作中往往不能全面了解管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只是根据专家学者的某一观点或仅仅是这一观点的片断解释作为“法宝”,以此指导工作实践。比如只关注“流程再造”、“ISO质量管理体系”等,认为只要搞好这一项工作,税收管理工作就会“一劳永逸”或“高枕无忧”了。其三,理念更新无延续。税收工作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往往将新开展的一项工作认为是对以前工作的否定,比如一推行质量管理体系,就要完全放弃以前管理方式。任何一种管理理论和观点都有自己的侧重点,仅仅依靠一种理论观点就想把基层繁杂多变的税收管理工作指导好,显然是不可能的。

2.相互有机整合缺少,质效提升缓慢。各地税务机关大胆创新,相继推行了税收执法责任制、ISO质量管理体系、岗责体系、能级管理、规范化管理制度等大工程,但是在多数单位未能将这些工作有机整合,而是形成了一个个孤立的体系,工作中就出现了重复、交叉和矛盾的地方,让一线税务干部重复操作,疲于应付,影响了工作质效的提升。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其一,上级布置或推行工作,牵头组织部门不一样,每个部门都自成体系。许多工作推行时,往往都是对本部门业务内容规定和要求制定得很细致,涉及到其他部门的工作,虽然也会写进文件中,但主办部门终究不能将不属于自己管理的业务整合起来进行详细的规定,不能从全局工作考虑妥善安排处理。其二,部门布置工作的时候为了强调工作的重要性,往往每一次都要形成一个具体的工作规程或体系,如纳税评估工作有纳税评估体系、税收管理员要健全一套制度、纳税服务要健全一套体系、货运发票管理也要有自己的一套规程等等,这些工作落实到基层只能是一线的同志去完成,如果基层税务机关不能将这些规程或体系有机融合,就会有“夹生饭”,就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工作忙乱、效率低下。其三,少数税务机关盲目跟风,哪个名词好、哪个名词新,就采取“拿来主义”。别人搞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我也搞;别人推行能级管理,我也推,其结果是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而半途而废或者草草收场的现象。

3.管理手段缺位,软件开发低效。1994年国地税分设以来,以国家“金税工程”为核心的税收信息化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地税务机关纷纷开发了大大小小很多业务软件,有征管综合信息系统,有其他的小型单项业务软件,有些单位仅各种类型的税源管理软件就有多个。软件推广使用为税收工作提供了方便,但是在实际运行中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其一是软件开发缺乏统一规划,软件开发平台、使用语言不一致,数据不能共享,信息资料利用效能低下。其二是部分软件不能根据基层税收管理实际开发,由上级税务机关牵头组织开发的业务软件更多的是便于上级机关的汇总、考核等,不能反映基层税收管理工作和基层税干开展工作的需求。其三,软件界面各异,有些不便于基层人员操作,同样的业务需要在不同的软件重复操作等。另外,更有一些单位以软件开发为工作创新,成了“政绩工程”,不论是否切合实际或具有推广价值,就盲目投资组织开发,甚至有些地方的工作评比就是看各单位开发的软件数量,其结果只能是经费宽松、有资金投入软件开发的单位更能在评比中获得更好的名次,但是没什么推广价值,造成了很大的重复投资和浪费。

4.绩效考核制度缺失,有效激励淡化。绩效,是指一个人、一个团队在履行岗位职责中取得的工作成绩和效果。所谓绩效考核,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标准和程序,对一个人、一个团队的业绩、成就和实际工作做出准确的评价,并按相应规定给予奖惩。目前,基层税务机关大多是按照“千分制考核”的模式对税收管理工作进行考核,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其一,最突出的表现是为考核而考核,不是为管理而考核。只是仅仅从单项工作落实上去考虑,从局部出发,不能从税收管理工作的大局出发。考核的内容往往局限于一些指标的考核上。其二,考核的手段单一。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人工考核与微机考核、日常考核与综合考核、员工考核与部门考核、业绩考核(定量考核)与组织评议(定性考核)、内部考核与外部考核等都不能很好的结合,只顾及一点,使考核方向发生偏转。其三,没有注意到考核的特点,忽略了人在考核中发挥的作用。由于没有健全对考核实施的制约机制和对考核结果的简单处理(只是与奖罚相挂钩),在一些单位考核最终成了搞形式、走过场。即使少数推行了能级管理的单位,虽然在激发广大税务干部的工作及学习税收业务知识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但是还没能真正解决对工作绩效的科学考核,更不能达到有效激励的目标,有些单位反而导致矛盾激化和人际关系紧张等现象。

二、提升基层税收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途径选择

基层税收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正确把握系统管理的思想,有效整合,解决基层税收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所谓整合,就是将组织中各个人、各个部门的活动综合并协调一致的过程。组织对整合的需要程度是由工作的相互依赖关系和组织内部的分化程度决定的。从目前基层税收管理工作实践来看,在工作的相互依赖关系上,既存在着并列式、顺序式的依赖关系,也存在着交互式的依赖关系,在组织内部分化上,存在着纵向、横向和空间上的分化,如组织不能采取强有力的手段予以整合和协调,很难形成一体化的整体,发挥整体的效能。具体来说,其一,在认识上,要系统的学习、理解和运用各种管理科学理论,摒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认识,形成基层税收管理工作的科学理念支撑。其二,强化制度整合,有针对性解决“重局部、轻全局”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局部和全局的利益是一致的,但是有些时候,从局部来看是有利的,但从全局来看就不一定是有利,甚至是有害的。在这种情形下,局部的利越大,对全局产生的弊端就越大,就会出现局部优化而全局是不优的现象,必须对各项制度进行有效整合。其三,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综合应用效能。这需要对当前税收软件开发的现状,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进行科学规划,提高软件使用的综合应用效能。其四,整合考核制度和方式,探索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也就是要把握考核体系的环境适应性,建立有效激励的科学考核制度。

组织进行整合、协调的方法一般有:①通过组织等级链的直接监督;②通过程序规则的工作过程标准化;③通过计划安排的工作成果标准化;④通过教育培训的职工技能标准化;⑤通过直接接触的相互调整。结合税收管理工作实践,笔者认为,税收管理工作中不能有效整合的矛盾已经相当突出,影响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而在实践中,推行税收标准化管理,是符合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的。税收标准化管理工作是基于对当前基层税收管理现状的客观分析,积极探索和掌握税收管理工作规律,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整合多个管理方法,明确职责分工,优化业务流程,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有效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效能,适合在基层税务机关推行的一种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方法以规范化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理论为核心,同时汲取了当代管理科学的各种先进理念,形成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体制具有精细化、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等显著特点。

三、税收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立

1、注入科学的管理理念,形成税收标准化管理的理论体系。就目前的管理现状来看,各地结合各种管理理念进行了大胆实践,但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税收标准化管理体系还必须以规范化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理论为核心。规范化管理理论定位于为管理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与客观描述提供技术指导。其通过对重复性管理活动的目标、程序,对每一工序的活动内容、方式方法、工作标准、承办者及其职责权、考核办法等做出的明确具体规定并形成管理工作规范,通过研究制定、推行并不断优化管理规范推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ISO9000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和的一个管理类标准,高度概括、总结和提炼了世界各国质量管理理论的精华,统一了质量管理的原理、方法和程序,具有广泛的通用性和适用性,是一套先进的质量管理标准。它以满足服务对象的质量要求为目标,通过建立具有很强约束力的文件化管理体系使各项工作及影响工作结果的全部因素都处于严格的受控状态,并通过不间断的管理体系审核及评审,力求不断改进和提高管理水平,确保预期的目标得以实现。按照标准的要求建立和实施科学、系统、严密、可行的文件化管理体系,将促进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此外,科学管理理论、目标管理理论、流程再造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系统管理理论、帕累托法则(二八法则)和标准化理论都有很多被管理实践所证实的科学内涵,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把握理论的精髓所在,形成税收标准化管理的理论基础。

2、遵循税收管理规律,科学确立管理标准体系。推行税收管理标准化工作要做到方方面面都有一定的标准,这是税收标准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否则,就失去依据,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首先,在工作标准的制订和落实上我们把握好以下原则:一是统一的原则,对多个管理方法文本中矛盾的地方进行统一,明确一个具体的标准,减少实际运行中的“撞车”现象;二是精细的原则,就是对于具体的工作事项、工作流程要准确描述,不放过细微末节,特别对容易出现纰漏而法律又无明确规定的环节,有标准、有规范,这样就避免了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模糊性,明确了工作的导向;三是优化的原则,在确定标准时要求要高,不可平平淡淡,应采取“跳起来摘桃子”原则,确定一个优化再优化的标准;四是实效性原则,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从实用角度出发,要重落实,切实便于基层干部操作。必须针对各个层面的每个岗位,明确具体的工作职责、任务目标、运作程序、时间要求、考核标准、奖惩办法等。突出实效性,加强针对性,才能确保各项工作按部就班的执行、落实,降低矛盾和问题的发生机率;五是动态原则,要建立制度,保障标准能够动态改进,不断融合新内容。

其次,合理构建标准文本的结构。严格对照原各管理方法的文本内容,对照税收管理业务的全部流程和业务内容进行梳理,以一套完整的税收管理标准来取代多个管理方法的内容,达到统一简化的工作目标。税收标准管理体系从业务上应包含税收执法业务、征管质量控制、纳税服务和税收行政管理四个部分的内容,从结构上包含管理文本、相关文件和档案管理三个部分。

最后,按照科学的步骤确定管理标准。第一步,结合实际通过弹性控制完善优化全局的岗责体系,使岗位职责和权限(尤其是执法职责和权限)得到了进一步明确;第二步,确定每一个工作事项所对应的各种法律法规以及上级文件,作为工作的依据;第三步,对每一工作事项所涉及的法律法规、上级文件与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执法责任制文本等逐个比对分析,严格按照统一、精细、优化、实效、动态等原则要求,对管理标准进行整合、优化,同时确定该工作事项所形成的工作记录;第四步,结合管理实际,认真对照法律法规、上级文件精神以及多个管理方法的考核要求确定该工作事项的考核内容;最后,按照便于检索便于利用的原则对相关文件和档案管理进行科学合理分类。经过以上步骤,我们建立了弹性控制结合实际的岗责体系、符合要求优化简洁的工作标准、便于检索利于学习的相关文件、制作规范合理归类的档案资料和重在日常要求严格的考核标准,从而高标准打造了税收标准化管理的平台。

3、推行高效的管理手段,建设信息化支撑体系。税收管理标准的落实如果在人工操作的基础上落实只能是低效和烦琐的,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深入分析税收管理标准运行信息化技术实现的可行性,制定税收标准化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方案或规划,组织开发各类业务软件,将标准文本规定的内容实现过程控制、信息化流转。根据我们对基层税收业务的分析,目前各地已经开发的软件可以纳入税收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大概分为:行政管理业务软件、综合考核软件(如:考勤软件和学习考试软件)、征管信息系统、执法考核软件等等。这些软件的运行一方面提高了管理标准的运行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做到过程控制,做到实时监控,自动产生考核结果;另外,软件的上线运行确保了各工作环节的无缝衔接,基于税收管理标准的信息化技术有效促进了税收管理标准的落实。

4、建立监督制约机制,健全绩效评价体系。确定科学高效的绩效考核体系要汲取能级管理、规范化管理考核的科学内涵,全面系统的评价每一个具体的工作岗位和责任人员,同时也是对标准化管理工作运行情况的分析和评价。我们在考核方法上坚持日常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人工考核与微机考核相结合、定期考核与动态抽查相结合,考核方法日益完善。科学的考核要实现有效激励的目标,要改变以往的考核评价办法,通过科学测算确定系数和定性分析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评比。从而通过有效的绩效考核,对税收标准化管理运行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推进税收标准化管理不断持续改进。

四、税收标准化管理工作运行及成效

1、优化整合、精简统一。通过建立税收标准化管理体系,严格对照多个管理方法的文本,对照税收管理业务的全部流程和业务内容进行梳理,通过统一、优化、精细等过程再认真对照上级下达的相关文件,对原有内容整合,并适当增加体现本单位工作特色的内容,系统内每位人员都能通过税收标准化体系找到自己对应的文本、职责、工作项目和标准、责任追究、工作依据、相关文件、文档资料等。从局长、科长、主任、分局长、稽查局长到税收管理员、办事员,人人都知道该做哪些,怎样做,做不到应承担哪些责任。岗位之间沟通方便、交流迅速。建立税收标准化管理体系,从根本上以一套完整的税收管理标准来取代原多个管理方法的内容,达到统一简化的工作目标。

标准化管理论文篇2

二、标准化管理方式用于油公司管理模式的优势

建立标准体系,实现标准化管理可以优化企业管理结构。油公司管理模式属于组织结构划分清晰,责权明确的优越的管理硬件,而完善的标准体系是配套于硬件,保障管理硬件发挥更好作用的软件系统。普光分公司的管理经验也证明这种涵盖技术、岗位、工作三大部分的标准体系确实能够为保障油公司管理模式良好运行提供有力的支撑作用。实施标准体系,用标准进行管理考核可以提升企业管理效率。由于油公司管理模式专注管理、业务外包的特点,无疑增加了企业的管理难度,特别像普光分公司这样的外部市场,还存在着人员流动大的问题,管理难度进一步提升。而标准体系的实施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同一业务,不管哪个专业公司负责,管理方都可以用同样的标准进行管理考核,专业公司也可以依据该标准体系有针对性的对自己的队伍进行培训考核,有效避免了因为专业公司的变化,专业公司内部岗位人员的流动而造成的工作衔接中断的问题,从而提升企业管理效率。

标准化管理论文篇3

二、石油生产现场标准化管理的实施

具体实施措施:加强组织领导,企业的各个成员要明确自身的责任,并且分工明确。在宣传的基础上引导和培训,让全体技术人员了解标准化的正确性,在引导中结合实际生产不断总结,进一步完善标准化建设。根据目视管理进行标准化管理,根据指示板最终将物品的有关内容明确的表现出来。奖惩分明,做好理论监督工作,注重企业员工的精神方面。将生产现场化标准管理贯穿于整个生产环节当中,扩大生产投入。

三、注重标准化作业的不断提高

为了进一步提升石油企业生产现场标准化管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这就需要将重点放在标准化作业领域,针对石油企业具体的措施是:灌输遵守标准的意识,这就需要在管理中,以领导作为关键,带头做好宣传工作,加强培训,在日常管理中,反复的灌输标准化理念,争取做到人人学习标准、人人遵守标准。班组长要现场跟踪,实地考察,做好监督工作。扩大宣传,在确定了标准化作业方法的基础上,积极在现场中做好宣传工作,让全体员工充分了解到现场标准的重要性,做到自觉执行的目的。标准化作业的监控,这就需要采用多种手段来确认标准化作业的执行情况,实施全程监控来保证标准化作业的具体落实,必要时可以增强一些强制手段来辅助。定期做好检查工作,及时对违反标准的行为实施严厉的手段治理,在定期检查中,促进员工作业水平以及作业技能的不断提高。在实施中不断的提高,不断向新的作业标准挑战,根据现状的作业情况来改善,从实际出发,将石油生产现场标准化管理推向更高的层次。

标准化管理论文篇4

建设有效的管理体系是加强标准化

管理的首要任务。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应依据高速公路管理的基本要素,汲取管理精髓,制定出涵盖各个岗位的管理标准、养护项目的质量技术标准,收费、路政、指挥调度等业务操作标准为一体的管理制度体系,结构清晰、职责分明、严密完整,形成实施有规范、操作有程序、过程有控制、结果有考核的管理制度体系,使高速公路管理工作全过程有序、可控、标准化。同时,要求各级管理人员认真学习管理制度,自觉执行制度。经一阶段试行后,将管理制度汇编成册,以正式文件发放到各单位、各部门遵照执行。启动制度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团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实现管理标准化

将文化建设融入标准化管理实现人员配备标准化,面对高速公路多元化的管理格局,高速公路各管理主体应按照上级管理部门要求,从大局出发,充分做好协调工作,统一管理形象、工作流程和服务标准,实现高速公路“统一、高效、和谐”的管理目标。如收费员要统一服务手势、口号。路政员要统一服装、执法程序;施工工地要统一标语、标牌大小等,营造良好的通行环境。管理部门要选派人员到相邻省份考察学习,总结经验,利用网络、会议等方式,学习其他单位标准化管理经验,注意以人为先管理,抓住细节,从工作现场、职工宿舍到职工食堂,要处处体现标准化管理痕迹,彰显管理单位的精神内涵、凝聚战斗力。

根据工作岗位要求,配备具有相应能力、知识,以及协调能力的人员,实现岗位设置满足管理要求,人员素质满足岗位要求。在组建管理团队时,选调多种

实现过程控制标准化

过程控制标准化是将标准化管理贯穿于实现工作目标的整个过程。通过对

标准化管理论文篇5

20世纪80年代,经过改革开放的春风的沐浴后,国内形势一片大好。为了推动我国烟草行业标准化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展开,充分发挥标准化在规范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高各类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等方面的作用。1989年,我国成立了全国烟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促使我国的烟草行业正式步入了标准化的阶段。在领导机制上,全标员会由国家烟草专卖局统辖,包括农业、材料、物流和卷烟标样等11个分技术委员会。国家局标准化工作有关部门负责与全标会联系,并负责为烟草行业制订标准化管理的制度政策,如《烟草类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订规程》等。

(二)标准化管理在烟草行业的应用效果

近年来,随着我国烟草企业规模、质量和效益的稳步提升,标准化管理无论是在烟草行业的职工培训、安全生产方面,还是在物流方面都体现出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建立起了一套标准化工作的机构和制度,并制订和了一系列的标准和规定。如重庆烟草行业就制订了安全标准化考核评级方法,规定烟草工业企业安全标准化考核的满分得分为1000分,并分划等级。另一方面,是标准化管理成效显著,为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提供了保障。如红塔集团就通过实行“三标一体”体系认证,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等措施、活动,积极研究标准化与信息化的协同发展,既为消费者提供更便利的服务,也开阔了自身的视野。

二、标准化管理对烟草物流带来的益处

时至今天,通过规范烟草的标准化管理,烟草物流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不仅物流框架得到确立,工商物流协同合作也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为消除贸易壁垒,节约物流成本提供了帮助。不得不说,与精益理念的结合,让烟草物流的标准化管理更加流畅。精确的核算、精细的管理、精化的流程、精准的运营和精到的服务,统一了作业的标准,优化了业务的流程,明确了控制的节点,消除了物流中的各种浪费,物流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得到了大幅提升。按照标准化管理和精益理念的要求,想要为烟草物流带来更多的益处,就必须搞好烟草“三个物流”,即精益物流、科技物流和人本物流的工作。

(一)精益物流:精于内,惠于外

正所谓“精于内,惠于外”。精益物流的原则是“四减少和三提升”,“四减少”即减少库存、减少时间、减少物耗、减少人力,“三提升”则指的是提升效率、提升效益和提升服务。通过精化流程、应用新技术、创新管理方式,烟草物流各业务节点的等待时间明显缩短,劳动强度大为降低。一方面,建立起了以涵盖作业、现场、资源、运行、核算、服务、评价、安全等内容的“八统一”精益物流管理体系,实现了作业的标准化、流程的规范化和模式的统一化,奠定了精益物流的标准化基础,深化了企业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和应用。另一方面,精益管理思想也开始在现场管理和全员生产维护等方面发挥作用,这就为激发全员工作的积极性,为进一步推进精益管理工作,探索更加有效的方法和营造良好的氛围带来了益处。

(二)科技物流:一个平台、两级应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物流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搭建,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也实现了物流运行的集中管控。该平台的主要原则是统一性,其组织框架是“一个平台、两级应用”。在技术创新上,其积极应用数字仓储、电子地图、视频监控、电子标签等技术,实时监控全流程的在途信息、全范围的视频信息和全环节的业务信息,实现了物流全过程的信息交互与业务管控。而工商信息共享平台的开发,则为工商协同提供了信息化支撑,并在为客户服务中提供了到货确认、车载监控等技术,大大提高了送货水平。总之,各平台的搭建保障了烟草商业物流的系统性、全面性、一致性,一系列技术的创新则保障了科技物流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三)人本物流:关注员工成长,注重智慧凝聚

说到底标准化管理的根本还是人的管理,提倡人本物流,就是要从人这一本质出发,追求管理的科学化和合理化,最大程度地挖掘员工的潜力,实现企业的有效管理。人本物流的原则是关注员工成长,注重智慧凝聚,为此就必须构建“客户为根、员工为本、文化为魂”的人本物流体系,大力培养并激发物流人员的工作热情。一方面,是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营造追求进步、善于学习,追求和谐、善于协作,遵循规范、善于自律的氛围,宣扬企业文化。另一方面,是要引入竞争机制,发掘优秀人才。可以实施全员竞聘上岗,择优选用机制,也应将运行评价与绩效考核联系起来,实施合理的绩效激励机制。

三、标准化管理在烟草区域配送中心的实践

(一)全员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统一是核心

标准化意识决定着烟草商业区域配送中心的标准化管理是否能够有效实施,因此转变和统一全员的思想观念是核心。思想观念的转变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将标准化管理的理念细致入微地渗透到员工的骨子当中,使之在行为处事时马上就能按照标准化的要求进行操作,这就要求全员在工作前必须有计划,在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按照程序办事,做到严于律己,克己奉公,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工作效果,充分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二)全员队伍素质的提升是基础

全员队伍的素质体现着全员队伍能否紧密团结在配送中心的周围,汲取配送中心的文化理念,按照配送中心的规章制度办事,办出效率办出水平。为此,标准化管理为全员素质的培训提出了要求。一是必须让员工了解中心的基本信息,熟知中心的制度流程,如遇违规,一律严惩不贷。二是必须让员工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考核标准,掌握相关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始终爱岗敬业。三是必须提高员工的思想认知,使之产生强烈的企业认同感,团结合作,共同发展。当然,在强化全员整体素质的同时,针对个别员工也要根据员工的本身特征进行有目的性的培养。正如本文开篇讲的一样,标准化管理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它是在有组织地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同时,标准化管理具有公共资源的属性,其评价标准是其是否能够得到最佳的管理秩序和社会效益。

(三)质量体系建设持续推进是关键

推进质量体系建设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必须做到“实,严,狠”。“实”就是要深入调研,制定体系,扎实培训。通过这一措施能够对烟草广范围的运作流程、管理文件、管理表单及质量方针进行搜集、识别和评价,比较系统地掌握烟草在本范围的经营管理理念等企业管理上的一些优势和薄弱环节,并积极组织员工接受配需教育,从而为工作计划和过程的规范化做好铺垫。“严”就是要跟踪指导,严格考核。从文件的制订到文件的运行,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并记录,确保体系文件与实际工作的要求相符合。“狠”就是要狠抓认识,努力提高员工的职能意识,振奋精神,明确责任;就是要狠抓文件,准确定位,制定好公司的规章制度体系,规范操作,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并严格执行;就是要狠抓到岗,做到全员参与,责任到人,并设置自评、考核等机制。

(四)全面推行一表式管理是体现

一表式是指对管理岗位人员通过一张表体现出每天的日常工作、每件工作完成的时间要求、每件工作需要遵循的制度要求、对每件工作处理中要注意的组织原则和上下协同环节以及对每件工作结果完成的标准。一表式管理的最大优势是管理细节一目了然,井然有序。具体而言,一表式体现出了配送中心的工作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每天需要做什么,有什么样的时间规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在表格上都有一定的呈现。在操作过程中,一表式还体现出了过程的规范性和员工操作的规范性。可以说,一表式就像贴在每一个人身上的标签,有什么没有什么,做了什么没做什么,做得好做得坏都能够看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

标准化管理论文篇6

二、电网企业内部审计标准化数据库

在审计内容标准化框架的基础上,设计了三个基本的标准化数据库:审计综合管理库、审计人员库与审计记录库;二个支撑审计记录库的审计法规库和审计资料库。三个基本数据库及两个支撑库的具体标准化框架如下:

(一)综合管理库:

该库是对审计项目管理及其他管理事项的标准化。该库将所有审计工作项目中需管理的内容进行统一登记,并配备检索关键词,以方便查询,同时,将各审计工作项目的结果以附件形式附在每条项目的记录后面。本库首先相对固化了审计工作项目的名称及代码,将审计工作项目分为审计项目、审计检查、迎接审计、配合检查、课题调研、培训交流和工作总结等7大项目,并根据审计工作项目的具体内容与性质,列出7大项目的所属二级项目。然后从项目来源角度,对各审计工作项目作进一步分类,以说明各审计工作项目的来源是部门的、上级的、内部的、外部的,还是区域的等。最后对审计工作项目的时间(报告时间)、名称及内容、实施主体、实施客体、开始时间与结束时间、问题个数、涉及金额、备注(关键词检索)等项目的内容进行全面登记管理。综合管理库是有关每个具体审计项目和其他审计管理事项(课题调研、培训交流和工作总结等)的基本概况、问题及其结果的数据库,该库通过对每个具体审计项目或审计管理事项的全面信息管理,使审计的管理更加全面细致,同时,便于对审计项目或审计管理事项的跟踪以及对相关人员的考核,是人员库中审计绩效考核和审计记录库中的经典案例及其处理意见的重要数据来源。

(二)审计记录库:

该库是对各审计项目的审计过程的标准化管理,是对记录审计过程的具体审计内容、方法及审计证据的审计工作底稿的标准化管理。该库将所有审计项目按照上文标准框架的分级分类,对各类审计项目包含的所有审计事项进行标准化管理。将每一审计事项应关注的重点、审计方法、审计依据及审计建议等进行标准化。并以附件形式列明每一事项的记录格式。审计记录库中对审计事项的标准化内容具体如下:(1)审计记录,包括审计类别和事项描述。(2)关注重点:对某一审计事项应关注的重点的进一步描述。审计资料库作为记录库嵌入的功能模块,为审计人员收集审计资料,引导审计人员如何完成审计项目提供了资料与智力支撑。(3)审计方法:首先明确具体审计目标,对应于审计具体目标,应采用的审计方法描述;对应审计方法应审计查阅的资料等。(4)审计依据:将可能发现的问题与相关法规依据的具体条款一一对应,并说明具体条款所依据的法规类别、级别、文号和文件名等。审计法规库作为嵌入的功能模块,为审计依据提供了知识支撑。该库将实时更新,由相关人员进行独立管理。(5)审计建议:对建议的类别、问题描述和建议描述。数据库将提供同类问题的经典描述与建议。审计记录库将企业所有财务、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分解为一个个具体审计事项,再固化每个审计事项下的具体审计目标,根据每个具体审计目标,固化对应的审计方法和应审计查阅的资料,然后再提供相应的审计依据———具体审计条款,最后要求给出相应的审计建议,同时还提供了对应的标准审计底稿和经典审计案例。该库对审计实务中相互联系的所有审计环节进行了一一对应的标准化设计,为审计人员提供了具体的审计操作指南,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能按图索骥,避免了他们在审计各环节的盲目性。如对审计问题的定性与恰当的处理建议一直是审计的焦点和最核心问题,但大多数审计人员的薄弱环节就在于此,该库针对各具体审计事项,提供了相应的审计建议所依据的具体法规、制度的条款,使审计人员能更加方便快捷地查询到恰当法规依据条款,提高了审计人员查找审计评价依据的效率,使审计结论有理有据。

(三)人员结构库:

该库是对审计人员的管理。该库集中了所有内部审计人员和外部聘用专家的信息与承担审计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员工类别、工作单位、职务或职称、专业、联系方式、所承担的项目及其角色等。该库与综合管理库和记录库连接,并实时取得相关信息。记录库和综合库中显示的该人员完成审计项目的数量、质量,其描述的审计问题和撰写的建议被引用或点击的次数为审计绩效评价提供了较为客观的依据。该库通过与记录库与综合管理库的连接,使审计人员的工作情况能够实时全面地反映在数据库中,可以随时查询每个审计人员的完成的工作量及其质量,通过审计人员所做的审计底稿模版、审计处理被引用的情况等,为审计绩效评价提供了全面可靠的依据。

(四)资料库与法规库:

这两库分别对审计涉及到的审计资料与审计法规依据的汇总和分类。资料库将所有审计项目涉及到的应审计查阅的资料分为共用的基础资料和按照审计内容标准化的分级分类资料。法规库则对审计依据分为国家层面和公司层面两个层次,并按照内容对各层次下的法律、法规、制度、准则等进行分类汇总。这两个库嵌入审计记录库,是对审计记录库的知识支撑。以上三个库相互联系贯通,审计记录库是对审计知识经验的标准化,综合管理库是对审计项目和其他审计管理事项的全面的标准化管理,资料库和法规库及人员库为审计记录库提供了人力和智力支撑。审计内容标准化框架贯穿于资料库、法规库及审计记录库。由于审计记录库中是根据审计项目下的具体审计事项的标准化,所以审计人员可根据自己承担的审计项目或具体任务,下载相关模块或模块里的细分模块,到现场依标准化底稿与资料进行审计。

三、电网企业内部审计标准化实践的启示

从以上国家电网华东分部对电网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标准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可以看到,相对于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由于审计内容涉及经营管理,评价标准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等特点,导致各单位内部审计的差异性较大,所以在内部审计标准化上,单位自身对内部审计的标准化体系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另外,国家电网华东分部的研究给我们的启示还包括:

(1)结合业务与管理特点,对审计事项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级分类是内部审计标准化的基础。

华东电网将审计内容分为财务管理类、业务管理类和内部控制环境等三大类,并进一步逐级分类,这样标准化模板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将内部控制五要素中的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控制措施和监督等四个要素融合到财务审计和业务管理审计中,而将影响全局,但与财务和业务控制没有直接联系的控制环境单独作为一个标准化模块,避免了标准化模块中有密切联系内容的分割和不应有的重复,这种分类合乎实际,易于实务人员的理解。

(2)在审计事项标准化上,通过对逐级分层的审计事项的标准化,可以有效提高了标准化体系的实用性与灵活性、减少了内容的重叠。

对审计项目下所属审计事项进行标准化,逐级分层细化,这些审计事项包含了企业财务、业务、内部控制等各方面的内容,审计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类型审计项目对审计事项进行任意取舍和自由组合,便于审计人员按需下载、拷贝,增加了标准化模板的灵活性与适用范围,减少了从审计项目标准化所带来的审计内容的大量交叉重叠和系统中的大量重复的数据。

(3)按逻辑顺序,一一对应地标准化所有审计环节,可以有效弥补部分审计人员专业能力的不足。

审计流程标准化上沿着审计事项→关注重点→审计方法及查阅的资料→发现问题及对应法规制度依据→相应的标准底稿模版→经典案例这一纵向贯通的逻辑关系进行数据库的框架构造,彻底改变那种将这些知识、技能、经验各自独立存放,互不相连的做法。这种构架模式将它们有机地串联起来,打破了它们之间的壁垒。审计人员只要明确自己的审计任务,就可在系统中看到应审计的事项、关键风险点、审计方法、应审阅的资料,对可能查出问题的定性,审计依据的具体法规条款,直到最后审计处理意见的撰写。这种审计流程的标准化体系也大大提高该了审计效率。

标准化管理论文篇7

加大科技投入、加大创新管理,积极深入开展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但随着矿井的衰减,矿井的生产力发展受到了限制,矿井内部环境条件也随之发生一系列变化,这种变化不是使矿井向益处转变,而是诱发出制约矿井发展的一系列矛盾和困难。针对“关井闭坑前实现零死亡”的远景目标和“杜绝轻伤事故”的奋斗目标,百善煤矿以质量标准化建设为切入点,全力打造质量标准化精品工程,从根本上保障安全生产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从源头上提高整体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确保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实现企业安全高效发展。

1.2创建质量标准化精品工程管理体系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质量标准化是煤矿安全、集约、高效生产的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发展和不断完善,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生存和发展,必须在原有的质量标准化基础上,建立安全技术管理水平更先进、标准更高的质量标准化精品工程体系。

2创建掘进质量标准化精品工程管理的主要做法

为推动安全自主管理体系建设,激发安全管理主动性,百善煤矿按照“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循序渐进、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努力创建叫得响、过得硬的精品工程,打造百善特色,增加安全亮点,助推百善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再上新台阶。为此,百善煤矿在“精品工程”创建方面集思广益,制定了详尽的创建规划。

2.1树标准意识

2.1.1做有标准的人,干有标准的事

“做有标准的人,干有标准的事”是百善煤矿掘进系统的工作理念。在掘进生产管理中常常会遇到因为标准不清、不明,或者执行不力等等问题,一是分派任务时没有给定标准,没有让每名职工都明确标准;二是执行标准时偷工减料;三是考核力度不够,导致作业人员不够重视。因此要求广大职工把“做有标准的人,干有标准的事”这一理念牢记心中、用在手中,但凡作业,无论大小事,都要做到“三个必须”:必须制定标准,必须明确并执行标准,必须以标准考核。这个标准包括质量要求、工作量、完成时间等等,这样才能让职工在作业时知道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在什么时间内完成,统一目标要求,才能高质量地完成作业任务。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牢固树立“认识有多高,工作标准就有多高”的思想观念,努力做好每一件事。

2.1.2消灭“临时”现象,打造本安型环境

提起“临时”二字,人们会习惯性地想:临时工程不用太过讲究,随便弄弄、凑合凑合了事。这种思想在井下作业过程中也处处存在,正是由于这种思想,导致在施工中将迎头临时材料、工具随意丢放,许多本应采取的安全保护措施也打了折扣,或者干脆省略过去,形成所谓的“临时”现象,给安全生产和本质安全型环境的创建带来了及其恶劣的影响。针对此现象,矿掘进系统管理人员首先提出,要求对如何消灭“临时”现象专门研究,采取相关措施。一方面从消灭人的“临时”思想入手,着重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要求对待每一件事情、每一道工序都必须制定标准,执行标准,逐步消灭过去因“临时”思想造成的散漫心态,从根源上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另一方面,从消灭物的“临时”状态入手,对井下使用的临时材料、工具进行规范、定点码放,例如为临时风水带专门加工了便捷、实用、美观的回形吊挂钩,为手镐、铲子、钎子等临时工具设置专用工具架等等措施,以确保施工中所用的工具和材料都能够随时上架、随时进行规范化的定置管理,消灭其“临时”的不安全状态,真正打造出本质安全型环境。

2.2定精细标准

企业把质量标准化工作与基层科区班子的工作业绩挂钩,作为考核基层班子工作业绩重要依据;把质量标准化月度考核结果作为各级管理干部积分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兑现考核。基层将班组当班工程按质量标准划分档次,给予不同的系数,质量标准对应系数计算即为当班应得工分,将质量标准作为考核班组工分的重要依据,通过积分考核和工分杠杆,激发了干部的工作热情,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区队、班组、员工的质量标准意识。

2.3强化过程控制

2.3.1依托“九条线”管理法,强化现场质量管理

工程质量管理是掘进生产管理中的重中之重,相关质量标准内容包含很多,具体细节、数据也很多,规律性不强,职工学习、掌握起来也有难度。对此,我们结合掘进生产实际,将质量标准提炼、简化,提出“九条线”管理法。以巷道中(腰)线、轨道、风水管路、风筒、电缆吊挂、塘材、撑木拉杆、皮带机刮板机、材料堆放为主要内容,严格实行线化管理,与现有的质量标准化管理办法互为补充。希望通过简洁、明了的标准、要求,让职工更易学习、接受,自觉融入生产习惯,提升质量标准意识。确保在施工过程中巷道一条线、轨道一条线、风(水)管路一条线、风筒吊挂一条线、电缆吊挂一条线、塘材一条线、撑木(拉杆)一条线、皮带机(刮板机)一条线、材料堆放一条线。

2.3.2创建“无尘化”工作面,打造清洁生产环境

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宗旨,大力开展“无尘化”掘进工作面创建活动。一方面加强职工教育培训,提高职工对职业健康、防灭尘工作的认识;另一方面从掘进施工工艺的各个环节入手,集思广益,围绕掘进施工过程中产生粉尘的主要环节,积极开展创新,改进完善并探索新增多项设施,形成一整套的掘进工作面防尘、降尘体系。例如在源头治理上坚持煤层注水,在爆破环节中坚持湿式打眼、爆破喷雾、爆破前后洒水,在运输环节上采取耙装喷雾、转载点喷雾、刮板机封闭防尘罩等,并创新研制了风水混合式旋转喷雾、双向控制喷雾等高效的防尘设施,形成“降、隔、监、防”四位一体的综合防尘体系,真正实现了清洁生产,创建了“无尘化”工作面。

2.3.3着力规范职工现场安全行为

利用各种渠道方法,学习贯彻岗位双述和“手指口述”安全确认,提高职工应知应会和安全避险能力。执行开工前“四人联岗”安全确认制度,明确安全确认方法和内容要求。严格执行开工前带班队长、安全网员、安监员和瓦检员危险源辨识,明确“四人”在风险预控中承担的责任,坚决做到不安全不开工。实施操作岗位风险预控管理,主动控制危险发生,保证安全生产。

2.4重创新落实,提升质量标准化精品工程建设科技保障水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不断研究探索、把新技术、新工艺融入安全生产全过程,纳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中,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安全系数,把质量和安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百善煤矿分别从提高效率、保证安全、节能降耗、提高煤质等多方面入手,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成果冠名、合理化建议、五小科技、CIA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广大干群积极参与,形成诸多创新成果。

2.5塑亲情文化

亲情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心实意地运用亲情感化员工,会使反习惯性违章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百善矿在亲情感化方面将温馨全家福挂在掘进工作面休息硐室,上面写着家人的嘱安小语。组织矿嫂走千米巷道,体验亲人艰辛,让员工在百米井下见到亲人,明白安全为了谁。让矿嫂体会到长吹枕边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安排女工协安员高温季节“送清凉”,节日送祝福,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使安全生产意识潜移默化地规范人的安全行为,唤起从心底抵触反习惯性违章的心声。

2.5.1“硐室文化”彰显人性化管理思想

在井下工作面布置供职工休息、用餐、学习等多用途“休息硐室”,从便利职工考虑,专门配备了长条凳、热水热饭机、洗手池、衣服架等便利设施,创办了“培训园地”、配备“亲情寄语”牌板,并张贴区、班队工作理念、格言警句等,职工在休息、用餐之余还可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学习,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硐室文化,实用之余,更彰显出人性化的管理理念。

2.5.2“亲情文化”营造和谐区队氛围

该矿积极为职工营造亲情管理氛围,在井下作业环境张贴了精心制作的亲情嘱托标语和安全漫画,并征集职工的家庭合影,以及妻儿亲笔题写的安全寄语,特别加工制作了亲情文化牌板,置放在井下休息硐室中,职工在休息之余可从温馨的家庭合影以及妻儿的亲情嘱托中感受浓浓的亲情氛围,时刻提醒自己牢记安全。亲人的一句句肺腑之言、父母的一声声谆谆叮嘱、妻子温存的眼神、孩子稚气的话语,更能让职工们感觉到对家庭的一份责任、对企业、社会的一份责任,促使职工对亲人感情倍加珍惜,不断增强遵章守纪、自我保护的责任感,营造浓厚的安全生产氛围。

标准化管理论文篇8

严格的规章制度,是保证施工过程规范化标准化的基本要求,只有严格遵照工程的规章进行实施,才能够保证工程整体的质量与安全。所以,需要制定更加严格的桥梁工程施工规章,并贯彻在工程的每个工作环节中,才能够达到对于相关企业、负责人及施工人员的行为约束,在工程开始前,需要对于设计图纸进行会审,并进一步的对于施工队伍进行施工方案、设计图、安全措施及质量标准的交底。让相关企业与人员对于施工各环节的重点更加明确。且需要保证施工过程完全严格遵照国家的各项相关法规进行,并落实安全责任体制,将安全规章落实到每一个相关人员身上,做到奖惩分明、职责分明、岗位分明,确保每个人遵纪守法。另外,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需制定好“清净环保,物放有序,设备洁净无残缺,路面平顺畅通,制度完善严格,施工秩序良好”的工作目标,对于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项问题及违规行为应当及时的上报并寻找妥善的处理方式。

(二)对于设备质量的严格管理

对于工程设备的采购人员,应当选择责任心强,诚实、严守信用并具备专业领域知识的人来担任,并着重对于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及材料甄别能力进行培养。另外,在对于施工材料进行选择时,需要秉持“选好不怕贵”的原则,对于设备的购进、验收、保存及检验等各个环节要进行严格的把关,在工程材料进场时,除了需要严格遵照设计的相关规定对于材料进行严格的检验之外,还要检查设备是否具备符合相关要求的质量保证书,凡是质量保证书项目不全面的材料坚决不能使用。最后,负责人需要对材料的品质按照固定的频率进行自查,且监理试验的工程师也需要进行抽查。

(三)加强人员培训,提升人员的素质及规范性

施工人员与负责人是桥梁工程中的主体,因此,需要不断提高负责人及施工人员的素质,首先,需要使有关人员的思想境界有所提升,提升企业领导人到员工的整体素质,在企业内树立起“质量为上,防患未然,以数据为准,为工程负责”的工作观念,并贯彻于工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中,加强在施工过程中对于相关规章的确切落实,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另外需要对施工与维修相关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不仅需要考察其专业能力是否符合工程所要求的标准,也要考察其对于质量标准的把控是否准确,对于未合格但乐于上进的人员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对于完全不符合岗位需求的工作人员要进行相应的处理,将其从工作岗位调离。

(四)施工区域周遭环境的把控

其一,需要做好施工区域的照明工作把控,在保证工程正常进行的基础上,考虑施工人员的光线适应问题,在刺眼的光线下可让施工人员佩戴太阳镜,在阴暗场所可实行灯光照明,以此保证施工的质量与速度。其二,为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需要在施工区域的周遭安置明显的安全标语及警告标示,比如警告牌、安全网、铁栅栏等,从而达到提醒与警示的效果,其三,为了防止施工区域出现事故,应当达到施工设备放置稳固、施工地段平整、材料放置整齐、用电设备装在触电保护器等,为工程安全提供良好的保障。

(五)加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符合需求的标准,对于施工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是必要的。其一,应当遵照工程质量检查制度、对于工程的建材、整体架构及各环节的零部件进行性能测试,对于工程中的灌注钻孔等工艺手法进行质量的勘察,特别是针护筒的标高、钻机的就位、泥浆的装备与关注前交验等环节进行严格的勘察与验收,坚守如有任何差错拒不验收的的原则,出现任何差错立即进行返工,将工程质量的隐患消除在没有发生的阶段。且需要对检测程序进行严格的实行,保证严把关、高要求,防止质量出现任何的问题。无论是监督的体制,施工的工艺、流程、规范,还是平时的工作指导,每一道工作程序,都需要严格的按照检测程序来进行检验。对于检测查出的质量问题,需要返工的不可姑息,需要停工的也不可保留,保证工程整体质量。

标准化管理论文篇9

2、相关规章制度没有得到有效落实。责任单位没有严格执行港口《维修作业控制程序》、《危险作业安全管理规定》、《隐患排查治理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现场施工作业前没有规范履行相关手续,在作业过程中没有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和安全技术措施,从而导致事故发生。

3、安全检查、隐患排查工作不到位,没有将安全承诺落到实处。现场检查隐患排查工作流于形式,没有按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完善本单位的安全检查标准,没有细化检查方案,突出重点、做到全覆盖,留下了盲区和死角。

(二)避免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对策

1、夯实基础管理,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和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使之成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每一项生产作业活动都有规可依、有章可循,避免出现盲目蛮干、违章操作;完善安全考核激励机制,加大考核力度,做到奖惩分明,促进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同时,要定期开展法律法规合规性评价,保证各项规章制度与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以及行业标准、技术规范相符合,有效防范法律风险。

2、秦皇岛港应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对照工贸企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积极构建公司级、队级、班组级三级安全生产标准化平台,开展岗位达标、专业达标活动,采取对标自查、组织专业人员“会诊”方式,不断自我纠正、自我完善、自我提升,推进安全管理、设备设施、教育培训、绩效考核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改善安全生产条件,规范安全生产行为,强化安全基础管理,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事故发生。

3、精细化管理,加大安全检查、隐患排查治理力度。要制定细致的安全检查计划,建立“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现场监督检查模式,加强对作业现场的安全管控;完善安全检查方案和安全检查标准,提高安全检查工作效率和效果;重点抓好安全隐患的整改工作,强化纠正和预防措施的落实,消除同类事故隐患,完善现场安全隐患及问题整改、验证、反馈,加大经济考核力度;加强事故隐患统计分析,建立健全各类隐患台账,定期分析研究,评估现状,监视趋势变化,寻求事物规律,制定和采取防范措施,提高安全风险预控能力;对事故隐患处理坚持“不放过”原则,追责惩处,堵塞漏洞,落实整改措施,做好安全生产的监管和预防工作。

标准化管理论文篇10

关键词:随书光盘;标准化;图书馆

一、随书光盘著录问题

(一)国内随书光盘的著录方式及存在问题

第一,随书光盘作为图书附件来处理。光盘随书分编,只是在书目记录的载体形态项记载一下附件的物理尺寸、并在书上加盖“本书附有光盘”等类似提醒标志,对附盘本身则未作任何处理。这样做,一方面给图书带来不必要的污染,另一方面也很容易造成光盘的损坏和流失。

第二,随书光盘做为书的复本来处理。将附盘与图书剥离,送交专门的部室进行收藏管理。编目时则将附盘作为所依附图书的复本进行加工,即以图书的书目数据为基础,将其附盘视作该书的一个复本进行验收、入藏、借阅。这样做,可以有效地降低附盘的损耗,避免附盘的丢失,但是会出下以下问题:一是盘、书分离不利于读者使用,光盘的利用率必然下降;二是附盘作为书的复本,图书管理系统中关于书的种、册数及总价格的统计都会带来不小的偏差。

第三,随书光盘和图书分离后分别进行编目加工。图书按普通图书进行分编,在载体形态项对附盘作附注,而附盘则按电子出版物单独进行分编著录和验收加工。考虑到附盘与书的关系,盘的分类标引应与原书保持一致,著录则参照《中国文献著录规则》中计算机文档及声像资料进行著录。这种方式是许多图书馆认同的,处理图书附盘最合理的编目方式。因为书与盘分别进行著录、分编,各有一套书目数据,既能分别揭示图书和附盘的信息内容,又便于分别管理和借阅。书和盘又在各自目录中作相互对应的参照,揭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不仅利于附盘的管理,更利于读者的利用。

但是,这种编目加工办法要求对MARC的某些字段进行修改和扩展,MARC字段的修改和扩展需要得到各方面的共识。否则,不同图书馆、不同图书管理系统所生成的标准书目MARC相互无法辨认,难以通过Z39.50共享。

(二)建议解决办法

第一,统一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标准。各种图书管理系统均对MARC有着良好的支持,但由于MARC的适用方面存在差异,跨管理系统应用时并不能完全兼容。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标准应是随书光盘著录标准的基础,必须在随书光盘著录标准之前得到统一,否则将直接影响随书光盘的处理策略。

第二,统一随书光盘的编号规则。现行随书光盘的编号规则比较复杂,其ISBN号有的与书相同,有的不同。有的无ISBN号,使用ISRC号(InternationalStandardRecordingCode,国际标准记录码)。使用ISRC号或与书不同的ISBN号的随书光盘,在著录时如果没有相关MARC字段支持,很难揭示光盘与书的关系。应当制定统一的光盘编号规则,如果确实难以取缔现行编号规则,那就应该在MARC中加入相关字段,定义书的ISBN号、光盘的ISBN号或ISRC号之间的关系。

第三,修改相关标准。包括修改CNMARC的相关字段定义及现行相关标准,推出新的标准,形成统一规范。这是最有效的办法,也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目前,国内一些专家已经在进行着MARC字段定义和修改,以适应随书光盘工作的需要,并达到了一定的共识,为随书光盘的著录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二、随书光盘管理问题

(一)国内随书光盘的管理方法及存在问题

目前各图书馆常见的管理办法有如下六种:

第一,随书入库,不进行加工。光盘随图书一起入库,不做加工,借阅时另辟地点,特殊借阅。这是早期随书光盘量不大时的一种做法,现在除了某些小型图书馆,基本上已不采用这种方法。

第二,只藏不借。光盘从书中取出,藏而不借阅,这样光盘得到了保护,但大大降低了光盘的利用率。带光盘的图书多数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方面图书,具有相当强的时效性,不及时利用,很容易失去其价值。

第三,集中管理。对光盘不单独验收,不单独分类、编目,甚至不做任何加工、处理,只是在图书编目数据中把光盘当作附件著录,流通时也是作为附件进行流通。读者借阅时非常方便,借书时可直接借走光盘,其缺点是不易管理。一方面,光盘介质随书入库容易受到损坏,缩短光盘寿命;二则因为没有加工,常常会造成光盘丢失或被替换,从而导致图书馆资源的损失。

第四,分散管理。为了防止光盘丢失、损坏,又不影响读者对光盘使用,对随书光盘单独登录、造册,在光盘的外包装上贴上与书相应的索书号,加工完毕移交电子阅览室,由两个部门分别管理书和光盘。这种做法的优点是管理有序,利用方便,减少人为损坏且不易散失;缺点是由于电子阅览室的光盘不能外借,因此造成读者有书无盘,有盘无书,不便于读者随需随用,且这种管理模式直接受电子阅览室空间限制,大大影响了随书光盘的使用效率和利用率。

第五,对随书光盘与图书一起加工,一并投入流通。随书光盘与图书一起加工,贴上统一的索书号,投入流通,图书实行开架借阅,光盘实行闭架借阅。这种做法的优点是管理有序,减少人为损坏且不易散失;缺点是光盘有时会被替换或损坏。

第六,网络化管理。把光盘内容压缩或制成光盘镜像后放到图书馆的服务器上,通过相关的随书光盘软件进行,实现随书光盘资源的共享,大大提高了利用率。随书光盘资源保存完整、无丢失、无损伤,有效地解决了随书光盘的易丢失、光盘介质的易磨损性与读者利用率之间的矛盾。但是,这种管理办法需要网络支持,需要投入海量存储及随书光盘管理系统。同时,由于版权限制,只能在校园网IP范围内使用,读者在家中或寝室难以使用。

(二)建议解决方法

以网络化管理为主,人工管理为辅,并制定相关的光盘管理规范,以促进随书光盘的利用。

三、随书光盘管理系统所存在的问题

现国内已有多家厂商提供随书光盘管理系统,为随书光盘的工作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些管理系统在功能和设计上都没有统一,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访问和共享存在着较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光盘文件存储格式不统一

常见的格式有.ISO格式、.RAR格式、.MDF格式以及某些系统专用格式。现阶段,任何管理系统并不一定能够识别其它管理系统所制作的光盘文件格式。那么,如果某图书馆先后试用过A、B管理系统,而B系统无法识别A系统所生成的光盘文件,图书馆在试用A系统时所做的光盘数据将全部无用,从而浪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由此,有必要制定相关标准,将存储格式尽快统一,以保证光盘数据的共享和跨平台移植。建议选择标准的.ISO格式,即ISO9660国际标准格式。.ISO格式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常见的虚拟光驱软件甚至WINRAR软件都可以识别。

(二)分辑光盘的处理模式不统一

功能比较优秀的系统每条标引记录可以挂接多张光盘,而且用户在插入光盘时,可以自由选择插入的盘符;而某些系统一条标引记录只能挂接一张光盘,如果光盘出现分辑,只能将所有的分辑光盘加工到一个文件中,或采用其它的策略来实现。出现这类问题一方面是因为软件设计不过关,需要进一步的改进算法;另一方面,也由于没有分辑光盘处理的相关规范。因此,建议统一分辑光盘的处理模式。

(三)基本数据接口支持应当确定

功能优秀的随书光盘管理系统支持国内主流的图书管理系统,并支持OAI、OpenURL、CALIS等多种数据接口;而某些随书光盘管理系统仅支持极少数的图书管理系统,不提供其它的数据接口。建议制定相关标准文件,强制规定随书光盘管理系统必须支持的数据接口,为随书光盘的交流和共享提供基础。

四、结语

发展随书光盘工作必须要有严格的统一标准,而这些标准的建立和完善,图书馆界不仅要充分发挥已有标准的优势,而且要针对这些标准的不足来提出新的对策,进而形成新的标准,以适应随书光盘工作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随书光盘工作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孙洁等.高校随书光盘网络化管理系统的比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

标准化管理论文篇11

(1)增强档案意识,建立高校档案领导体制

近年来,凡申报考评的学校基本建立起相应的档案工作领导体制以及与学校整体发展相适应的档案工作机构。一些高校档案馆的建立,表明高校档案工作地位正稳步提高,标志着档案工作迈出了与学校整体建设同步发展的第一步。多数高校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领导对档案工作进行决策、监督、执法、调控的力度,如成立校级档案工作委员会等。多数学校将档案工作纳入学校的中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之中,为学校档案工作的发展创造了良性发展的环境。

(2)加强队伍建设,档案管理形成网络

随着学校对档案工作认识程度的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逐步得到重视,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人员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知识层次及专业素质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多数学校已形成由学校领导分管、校办主任主管,专职档案人员负责,兼职档案人员配合的档案工作网络体系。为学校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与此同时,各校建立了相应了岗位责任制,与考核制度互为制约,将档案工作“目录管理”融入学校的“目标管理”中,从而形成“目标管理”的公共环境。因而有效的保证了档案工作“目标管理”全过程的实施。

(3)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与档案工作进程保持同步发展

由于档案工作程序日趋完善,档案管理制度的修订、完善、更新的任务日渐艰巨、为适应档案工作快速发展变化的特点,各校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将档案规章制度重新修订后汇集成册,制订特色档案管理制度等。通过制度建设,规范了学校档案管理方法和程序,档案材料的系统性得到制度保证,同时档案人员通过完善的制度建设,对档案进行实时控制成为可能。

(4)档案基础业务建设步入规范化、标准化轨道。

高校档案工作“目录管理”将传统的档案管理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自此,打破了传统模式中由于缺乏统一的工作标准而出现的分散管理局面,提出了科学、规范、标准的操作方式。部分高校档案部门据此展开各具特色的有益尝试。此外,档案部门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参与学校科研成果鉴定、基建项目竣工、设备开箱验收等重大活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档案工作和学校主要职能活动的同步管理。档案分类日趋势科学、合理,逐步形成了适合学校档案工作实际的档案分类方案,并在实体分类的基础上,开始多途径的尝试信息分类的实践。多数试点高校在经历了整改过程的“短期阵痛”后,已开始步入良性发展阶段。并为档案工作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基础。

(5)引入现代化手段,主动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高校档案部门在积极探索利用途径,不断丰富检索工具的基础上,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分析档案需求信息,编制出大量适合当前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档案编研资料。转换被动服务方式,突出主动服务特色。依托现代科技,制备出多层次档案编研成果,不仅满足了利用者的需求,而且深化了档案编研的层次。

2其实施效果给档案部门带来双重收益

(1)硬件设施地更新、充实,使档案管理条件和信息开发手段得到改善。

高校普遍增加了对档案工作的投资份额,为档案部门单独配备或更新了现代化设备,并配备了与之相应的专业人员,辅助档案现代化管理工作的开展,并已取得可喜成果。

(2)软件收益显著提高:

领导档案意识加强,为档案部门解决了大量现实问题。通过“目标管理”使档案部门获得与其他教学部门等同的位置,接授档案专业考评,其考核过程和结果在校内引起关注和重视,客观上提高了档案部门在学校的知名度,为档案工作在学校综合管理中赢得了相应的地位。档案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在实践检验中全方位得到锻炼。考核和提高。档案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档案信息开发成果倍出,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其整体收益不难看出,高校档案目标管理不仅是对高校档案部门综合能力的全面考核,而且是帮助高校档案部门从档案管理的初级阶段步入中、高级发展阶段的转折点。

3从推进程度分析其实施过程的难点“目标管理”推广实行后,一些学校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某些实际情况和“目标管理”的有关条款不兼容的难题,突出体出在档案工作与学校整体工作要求保持“四同步”发展等问题。究其原因,高校档案“目标管理”是从档案工作发展角度出发,对档案工作的主体环节及周边方面加以规范,力争使之尽量合乎标准。然而,档案管理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其承载内容涉及各个领域,管理方式渗透到多个层面。如果将档案作为一个隔离体研究,则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同样,档案工作作为一种动态的存在方式,应考虑到它与周边介质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上述问题的主要症结是“目标管理”的设置初衷没能找准档案工作的位置——服务性、辅,过分夸大了档案部门的职能和作用。其基础性、局域性表明它无法与学校整体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并举,更不能单方面越级协调学校的整体规划和片面干预教、科、研工作的实施过程。相反,如果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高校“目标管理”的难点,站在管理者的高并,与平等级别的管理机关协调和处理档案工作及周边关系,相对而言则简单些。从所周知,横向协调和纵向隶属的关系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显然是不同的。据此可见,如欲加快高校档案工作“目标管理”的推进速度,应当采用“最小阻力法”,将问题的难点由制发机关与教育行政主管机关协商解决。以此保证其下行的通达性,加强实施的可操作性。

4从高校档案部门对考评工作的反馈意见分析其可能产生的中期影响

标准化管理论文篇12

2防腐蚀施工标准化

2.1抛丸除锈防腐蚀预制流水作业线标准化

采用抛丸除锈防腐蚀作业线场地环境相对较好:污染小、灰尘少、劳动强度小、作业效率高、施工质量可靠、稳定,长期成本最低,是大规模防腐蚀施工的最佳选择。标准化的重点在于:抛丸机操作程序标准化,厂房标准化、喷涂或辊涂施工标准化,防雨、露、雾、风、雪标准化程序,标识移植标准化管理细则,夜间作业程序标准化。业主方要协调、指导、帮助承包商安排好防腐蚀预制材料进场、出场的程序、确保整个施工期的平衡与平稳;指导承包商做好防污染、防雨、雪、雾、露等措施,尤其要注意钢管类要配套管帽,以防止钢丸进入钢管内部难于清理;作业、转运轨道要牢固、稳定、距离地面高度300-500mm以上;抛丸前必须采用喷码或者油漆记号进行材料标识移植,地面应硬化或者洁净无灰尘,预制钢部件要清理焊疤、焊瘤、药皮,抛丸除锈进、出口应设置厂房,厂房应能满足多变天气下的防腐蚀预制作业需要;如果没有配备厂房,则要提前在良好天气下督促承包商对进度进行超前安排,防止因天气原因影响不能按时完成进度要求。

2.2高压空气喷砂除锈防腐蚀预制流水作业标准化

高压空气喷砂除锈防腐蚀现场环境非常恶劣,灰尘大、噪音大、预制管防护措施费用高、效率低、极易受天气影响进度,严重影响周边焊接、切割、安装等预制工序。目前这种方式只适用于小工作量、受工作面条件及不能抛丸部件、有特殊要求一次完成的的防腐蚀施工,转运、堆放成本较高、防腐蚀预制品二次清理费用高等等。这种作业方式需要标准化的地方有:采用铜矿渣等不易产生大量灰尘的磨料;设立半封闭式或封闭式喷砂环境;根据要求做好除尘、增温、除湿措施;建设易于转运的轨道、和远离喷砂场地的堆放点,喷涂轨道高度300~500mm,且地面硬化且无灰尘、泥、水、油污等。

2.3手工现场防腐蚀作业的标准化

手工现场防腐蚀施工是非常难于管理的,现场手工施工存在环境复杂、条件众多、施工难度强度较大、施工方法不统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立一个简单、并符合各项施工条件、尽可能降低施工人员强度和难度的标准化施工方法是手工现场防腐蚀作业成功的关键,也就是标准化的施工习惯,解放各方的管理强度、帮助施工人员以标准化的施工方法解决复杂的、难以适应的各种管理条件,以简单的方式解决复杂的施工问题,以简单重复的方式解决大强度、大难度施工,且不易出现偏差,质量、进度均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还可以避免很多成本的浪费。手工现场的防腐蚀包括:补口、补伤作业,大面积涂装作业。要形成三个标准要求:标准的作业工具、标准的作业程序、标准的作业结果。手工现场防腐蚀标准化的重点是:工装、劳保标准化,施工工具标准化,打磨等表面处理效果标准化、补口补伤样式标准化、涂装方法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