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标准化论文

时间:2022-03-28 04:19:07 关键词: 农业 标准化 农业论文

摘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在进行建设的时候可以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都进行要求,同时为其他地区的种植提供依据,标准化示范区在进行建设的时候采用都是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样科学技术在应用成熟以后对农业的影响将是非常巨大的。

农业标准化论文

农业标准化论文:农业标准化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摘要:为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深入推进畜牧也标准化规模养殖,2001年3月,国家质检总局启动第三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创建活动,各级质量技术监督系统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宗旨出发,认真履行职能,抓住机遇,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据麟游县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计划及四年来布尔羊产业发展现状,向国家局申报《麟游县布尔羊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同年8月,《麟游县布尔羊标准化示范基地县》项目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列入第三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计划之中。通过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是全县布尔羊的饲养管理从传统、落后的模式中走向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饲养管理轨道,是布尔羊产业实现了提档升级,巩固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果,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为建设畜牧强市和畜牧大县提供了技术保证。

关健词:农业标准化 重要性 必要性

1、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宝鸡市实施畜牧强市战略计划,抓住麟游县布尔羊标准化示范基地县项目的良好机遇,按照“引进一个新品种、开发一个新产业、构造一个好机制、培育一支好队伍、建设一个好基地、创造一个好效益”的总体思路,以建设全国最大的布尔羊基地县为目标,狠抓种群建设,全面实施杂交改良,扩大饲草种植面积,广大舍饲养羊,突出基地建设,构造产业群,延伸产业链,通过政策扶持、宣传培训、技术引导、示范带动,推进布尔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全面实施布尔羊产业开发,使布尔羊标准化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成为全县群众脱贫致富的一项主导产业,使布尔羊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2、基本概况

麟游县位于陕西省宝鸡市东北部,总面积1704平方公里,其中农业耕地面积为 51.9 万亩,分布于梁、塬、山、河谷,由坡旱地、川地、塬地、旱平地、梯(台)田构成。有林地130万亩,宜草坡70多万亩。麟游县饲草饲料资源丰富,天然草场面积大、分布广,每年并可产各种农作物秸秆1亿多千克,饲料粮347万千克,优质青干草1.5亿千克,理论载蓄量达到49万只羊单位。同时麟游县是部级贫困县,国家每年投入资金1千多万扶贫款用于扶贫开发支持农民发展生产,因此,群众购买基础母羊的资金有保障,县委县政府从新西南等国引进了400多只纯种公羊,具备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而且麟游县是“全国布尔羊之乡”,全县布尔羊饲奍量40多万只。多年来,广大群众习惯于传统、粗放式的饲养管理,布尔羊产业从1998年开始在县上实施,但由于群众思想保守、观念滞后,积极性不高,成效一直不大,甚至出现了“种粮不养羊,养羊不改良”的局面,好多饲养户地处偏僻农村,科学养羊的知识匮乏,甚至没有听说过“标准和农业标准化”这两个概念,对布尔羊标准化示范建设更是不知所措。布尔羊标准化示范工作,首要任务就是必须使广大农户认识、理解、接受啥叫标准及标准化和布尔羊标准化,使其在思想观念上逐步由经验和传统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饲养管理转变。

3、明确思路、完善标准化体系,确保示范区建设需要

3.1收集资料、测试论证,起草标准综合体

为了适应布尔羊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饲养,不断提高其生产性能和产业品质,根据生物有机体的统一性、系统工程和布尔羊的特点,实施布尔羊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具有操作性的标准体系。

3.2为了起草标准,利用各相关的职能,组织质监局、畜产局、县乡兽医站是兽医技术人员多方收集资料:整理总结近几年在布尔羊饲养管理砝码的技术资料和经验;查阅国内外在布尔羊布尔羊饲养管理方面取得的新成果;与县上聘请的畜牧专家联系,汲取他们多年来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积累的技术成果;深入陕西省布尔羊良种繁育中心,索取他们实施科学化、规范化纯种繁育和饲养管理所积累的技术资料;深入全县60多个养殖场和150多户养羊农户进行实际数据测试。将以上手机的资料,经过互相引证、反复讨论,认真分析后,有县局标准化管理人员起草了从示范基地建设、纯种繁育、饲草饲料、饲草管理、疾病预防、产业开发等七个方面的布尔羊标准综合体初稿;

3.3反复征求多方意见、不断修改完善标准综合体

完成标准综合体初稿后,将其送交畜产局、陕西省布尔羊繁育中心、县乡畜牧兽医站、养羊大户进行讨论,反复修改,征求意见,会同有关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初审;同时召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教授进行了会审和函审,经过全面的试验、测试、验证和17次的反复修改,使13项标准达到了科学、先进和实用性,最终被陕西省质监局实施了《布尔羊标准综合体》,该综合体由26项标准组成,其中新制定了13项陕西省地方标准,引用陕西省已实施的地方标准11项,采用国家标准2项。

4、抓点带面,逐步推广标准综合体的实施

4.1为了是布尔羊标准化示范工作在全示范区顺利开展,采用抓点带面的方式,通过抓点总结经验,然后再示范区推广。首先针对布尔羊产业发展现状和饲养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状况,确定陕西省布尔羊繁育中心,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和养羊协会,养羊大户进行第一批示范点,组织技术人员深入这些场站,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他们按照《布尔羊标准综合体》要求进行规范化、科学化饲养管理。通过这些场站和养羊大户开展标准化饲养管理的成果,是周围群众亲眼目睹了标准化示范和不示范的明显区别。增强了群众参与标准化示范该做的自觉性,为全面开展工作创造了条件。其次,在全示范区内,全面开展标准化示范工作。一方面要求原开展示范试点的示范户与周围个养羊户签订示范带动目标责任书,并逐年扩大带动范围,又老示范户带动心示范户,再由新示范户带动增加养羊户,实现层层带动。另一方面加强标准综合体的宣贯力度,在全县开展声势浩大的《布尔羊标准综合体》宣贯工作。县布尔羊标准化示范基地县力度小组与各乡、镇签订宣贯标准责任书,各乡镇与重点村签订宣贯标准责任书,各村与养羊户签订宣贯标准,村与户层层签订宣贯责任书,各畜牧小区负责人与各饲养户签订宣贯标准责任书。

4.2强化技术培训,提高标准化饲养管理水平。把提高标准化养殖水平,增加科技含量作为示范项目实施的切入点,加强服务网络建设,加大实用技术推广力度,标准化管理人员把《布尔羊标准综合体》编制成群众容易理解的小册子,利用布尔羊节、物资交流会等群众集中的机会,发放标准化资料。制定年度培训计划,以镇、农技校为阵地,通过聘请专家教授,技术人员讲课,两年来累计发放各类标准资料5000多份,逐乡镇举办各种层次的标准化宣贯培训班30多次,受培训人员达5000多人次。组织100多人次技术人员深入140多个养羊户给饲养管理人员面对面的讲解标准和这样按照标准进行操作,使示范户采标率达到100%,养羊户采标率85%以上,从而使广大养羊户基本掌握了标准化的科学饲养、疾病防治、发情鉴定、接羔育幼等技术,同时,也是养羊户全面、系统的熟悉了标准是什么,严格按照标准进行饲养管理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5、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经过三年多标准化示范工作,已在全县建成各类标准化示范羊场140个,示范区羊只存栏31.85万只,种植人工牧草1.06万亩,种羊培育效果显著,陕西省布尔羊繁育中心向社会提供的400多只纯种布尔羊均达到了特级或一级标准,在第一届布尔羊节评选的冠、亚军种羊分别以8.5万元和5万元拍卖成交。第二届布尔羊节上评选出冠军6只、亚军20只,平均拍卖价2.3万元,最高拍卖价6.9万元,拍卖总额27.6万元,畜牧业产值达到了3538万元,比示范前的905万元增加了2633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5.5%。羊只存栏31.85万元,比示范区前的17万只增加了14.85万只。羊只外销2.77万只,收入1139万元,布尔羊一项产业人均增收150元;以华麟公司、宝鸡雅阁布尔肉羊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畜、牧也深加工企业也随之壮大。

通过标准化示范工作,使全县布尔羊的饲养管理从传统落后的散养模式中走向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饲养管理轨道,是布尔羊产业实现了提档升级,巩固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果,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农业标准化论文:浅谈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

摘 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是按照一定的种植和养殖标准组织生产和管理的一种形式,对产品是否达到相关质量标准进行要求,同时对周边的农业生产起到示范和带动的作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在进行建设的时候也是有不同的等级的,等级上的不同,监督的主体就不同。进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同时对农业的生产发展也是有很大的影响。要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也是要满足一些基本条件的,同时在建设的时候也是有一些基本的做法。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意义;形式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业标准化是有一定的依赖,农业标准化是其基础性工作。农业的标准化对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发展都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农业标准化生产将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同时在实施的时候也要按照各个环节的标准体系来进行,农业标准化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约束,同时在农业生产中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应用,在科学技术发展成熟以后在进行推广,这样对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农业生产中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相应的也会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会使农业在社会和生态效益上得到保证。使农业生产逐渐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改革,使农村的生产组织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集体形式转变到现在的农民自主种植的模式。农民在自主进行种植的时候,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更高,为了更好的指导农民的生产,进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更好的保证农民在生产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使国家的农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1 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重要意义

1.1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需要统一的组织,同时需要政府协调好各个部门,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在进行示范区建设的时候要选择有利的地区,对地区的条件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在产品选择上可以使一种产品也可以是一类产品。进行产品的种植要以市场作为导向,同时要保证种植出来的产品在以后的销售效果。产品在选择时一定要对潜在的市场进行调查,这样才能更好的对农产品进行综合化的管理,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1.2 提高农产品质量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农产品在量上出现的供大于求的情况,这样对于更好的保证农民的经济效益是有着很大的影响。为了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同时促进农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这样可以实现农产品从量的增加向质的提高转变。近年来,农民为了在产量方面得到提高,在农业生产中使用了大量的农药和化肥,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农民的产量得到了提高,但是对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农产品中农药和重金属有害物质的残留,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危害是非常大的,这样也使得农产品在销售方面出现了问题。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也在增多,但是,由于农产品生产中使用了大量的农药,导致很多的农产品购买合同被终止,甚至出现了索赔的情况。农产品的产量在不断的增大的情况下,销售效果是非常差的,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身体健康情况越来越重视,同时对环境保护问题也越来越重视,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的农业,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是唯一的解决途径,这不但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农业,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提高农产品的出口创汇能力。

2 示范区建立的基本条件

示范区所在地的政府要重视农业发展,同时也要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业标准化要有很高的认识,这样进行示范区建设的时候才能更好的保证建设工作可以顺利的进行。在对示范区进行建设的时候要有规划,同时要有具体的目标,在相应的措施方面也要准备充分。示范区在进行建设的时候可以选择一种农产品或者是一类农产品进行种植,在进行种植的时候要满足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生产的要求,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综合化的管理,示范区在建设中,要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并与当地政府实施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科技园区、林业工程等有关项目结合。大力加强出口创汇优势特色农产品的示范区建设。示范区建设以行政县、农业企业或生产基地为单位。示范区应选择在当地有代表性、区域性产业化优势明显、预期可取得重大经济效益、科技含量高的示范项目区;示范区区域明确,并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示范区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序高,示范区应建立完善的农业标准体系、农业标准化信息服务体系和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体系。示范区应有较好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基础,有专门机构和人员,有较强的科技推广队伍。

3 农业标准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主要任务

3.1 加快完善建设三个体系

一是建立农业标准体系。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国家农业标准化体系;二是建立农业监测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和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监测网安全质量络;三是建立农产品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制订和完善质量认证标准和产品评价标准,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扶持和培育优质农产品,创评出一批品质好、规模大、效益高的名牌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3.2 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工作

要继续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把农业产业化发展建立在科技创新和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之上,使农业生产向着安全、高效、优质、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4 发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生产的基本做法

4.1 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组织机构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是一项具有示范性、公益性的工作,在创建过程中,依托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和农业大县,以县市为单位,紧紧依靠地方政府,发挥农业部门的作用,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科学规划,增强推动基地建设的合力,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户投入为主体、龙头企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4.2 实施龙头企业与基地建设紧密对接

龙头企业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中发挥着主导带动作用。实施示范区建设与龙头企业紧密对接,有利于产加销紧密结合,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强化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增收。

4.3 以综合保障体系建设推动基地建设

创建示范区建设,在操作层面,要建立健全和有效运行7个体系包括,以落实县乡村目标责任制为保障的组织管理体系;以实施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可追溯制度为基础的生产管理体系;以市场准入和监督检查为手段的投入品管理体系;以农技推广和农户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服务体系;以综合治理为方式的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体系;以“品牌+公司+基地+农户”为模式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以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标识为重点的监测监管体系。

5 结束语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农业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在进行建设的时候可以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都进行要求,同时为其他地区的种植提供依据,标准化示范区在进行建设的时候采用都是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样科学技术在应用成熟以后对农业的影响将是非常巨大的。同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的带头作用,改善农业生产的现况。

农业标准化论文:浅谈我国农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进步,农业标准化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一个话题。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农业标准化的推行是我国发展农村经济和调整农业结构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影响到我国整个国家的发展进程。尽管这些年我国在这一方面不断取得成绩,越来越多的问题也涌现出来,为此,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完善我国标准化农业的体系建设。

关键词:农业 标准化 我国 发展 对策

农业标准化是指在农业发展中,对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必须按照标准进行。这种标准都必须建立在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上,同时还要借助先进科学技术的指导。对农业进行标准化能够对农业生产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通过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促进农业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全球的生产活动都会受到相同规则的约束。对农业采取标准化管理能够快速传播先进的农业研究成果和成功的生产经验,促进农业的发展。农业标准化能够帮助我国农业产品更好地应对世界的挑战,提高国际竞争力。

1.我国农业标准化所取得的成果

近年来,我国的农业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农业标准化也随着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几乎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所有的生产过程。同时,随着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发展,我国也逐渐构建出了一支执行标准化工作的农业标准化队伍。

此外,在对农业进行标准化约束时,我国也加大了对农业标准化的宣传力度,将农业标准化的思想广泛传播,改变农业的思想意识,让他们从心底了解农业标准化,并且接受农业标准化。同时为了展现农业标准化的工作流程,我国也建立了一大批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展示农业标准化生产与管理的整个过程。其次,为了保障农业标准化的顺利实施,我国还制定了一系列与农业标准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成立了一系列农业标准化工作机构,为农业标准化提供技术指导。

随着农业标准化工作在我国的进一步展开,我国农业标准化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成效。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普及了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应用,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同时,节约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了我国农产品的商品率及其国际市场占有率,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标准化在我国农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我国农业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农业标准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在我国农业标准化的进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2.1农业标准化体系不健全

新形势下,农业产品发展迅速,若想要实现农业标准化,就必须具备完善的农业标准化体系。但是,在实际实践中,我国的标准十分的少,根本无法满足要求。这种标准缺乏的现象容易导致农产品减产或者绝产,不按标准生产、不按标准上市。同时,我国所制定的标准低于国际水平,导致我国的商品在出口时无法达到国际要求,带来了很大的损失。此外,我国大部分与农业标准化相关的标准制定的时间已经很长,但是都没有进行及时调整,导致许多标准都无法适应新时期的要求。

2.2标准数量少

纵观我国制定的所有农业标准,制定的标准数量远低于实际应用中所要求的数量。同时,许多标准还无法与生产环境、安全标准等配套。

2.3我国农业标准化推广力度不够

虽然我国的农业标准化已经实行多年,但是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导致我国对农业标准化的宣传不足,同时,由于各级管理部门对农业标准的重要性意识不够,导致农业标准化资金投入不足。此外,由于农民的没有足够的法制意识,导致他们没有按照农业标准化进行生产,使得农业标准化没有落实。

2.4国际采标率低

如果一个国家的国际采标率低,将会严重制约该国的农产品出口,目前为了促进农产品的发展,各国都在推进自己的农产品标准,希望能够将本国的农产品标准推行成国际标准。但是,我国的国际采标率很低,不足20%,这导致大部分产品都不能满足国际需求,严重制约了农产品的出口。

2.5标准交叉重叠

当前,我国的农产品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重叠现象,各级标准同时存在,交叉严重,导致农民在采用标准时,不知道该采用哪一个标准,消费者也无法根据哪个标准判断农产品的质量。

2.6组织化程度低

要想在国际上占有一定的农产品销售地位,就必须实行农业标准化,采用大型企业,进行农业生产规模化。但是,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大部分都以小规模农户生产为主,导致标准化实施困难,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弱。

2.7标准检测混乱

在制定了标准以后还需要对农产品进行检测,才能确保标准的有效实施。当前,我国由于检测起步较晚,导致我国检测技术落后,检测体系混乱,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制约农业标准的发展,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

3.我国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对策

3.1加强宣传

相关政府部门要意识到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利用各种现代化媒体,加大资金投入,普及标准化基础知识,加大对农业标准化的宣传,提高农民自觉按照标准化进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政府要利用一切手段深入农民的生活空间进行宣传,介绍实行农业标准化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并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调动农民实行标准化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农业标准化的实施。

3.2加快标准的制定

要以国际规范为准则, 根据国际市场及国内发展的需要, 围绕农业结构调整, 围绕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优势农产品生产,制定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生产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及农产品的品种、规格、等级、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标准, 积极采用最新科研成果, 及时跟踪、引进国外先进的标准和实用技术, 加快我国农业标准的制订进程, 尽快实现我国农业标准和国际标准接轨。

3.3加强对农业标准化组织体系的建设

通过整合现有的研究、检测力量, 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的原则, 建设布局合理、专业齐全、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组建一支熟悉农业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检验、贸易政策于一体的农业标准化研究队伍。

3.4加快推广农业标准化

政府要鼓励和支持农业标准化的示范工作, 不断引导农民形成市场、科技、质量、标准等新观念,以加快 “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发展为目标, 搞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工作。

4.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农业标准化是农业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农产品从国内走向国际的重要方法,只有实行农业标准化,才能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我国应当不断加快对农业标准体系的建设,促进农业标准化的发展。

农业标准化论文:关于农业标准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农产品市场机制日趋激烈,实施农业标准化对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对济宁市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农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 调查 现状 问题 对策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随着食品安全逐渐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实施不断深入的市场准入制度让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以济宁市为例,一个传统农业大市,是粮、棉、油、菜、果、肉、蛋、奶、水产品生产供应基地,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和复杂苛刻的技术壁垒,积极稳妥地调整农业结构,加大农业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已成为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产品流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近期对农业标准化建设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认真分析了农业标准化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对下步加快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对策加以思考。

1发展现状

多年来,围绕提高农产品质量,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各级都做了大量工作。总体上讲,起步不晚、发展不快。农业标准化基地从无到有、由点到面,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早在1991年,济宁市就以战略的眼光,面向国际市场需求,着手抓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生态农业试点工作。在任城区大郝村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要求,开发了33.3hm2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994年结合实施“农业十大工程”,用2a的时间,建立了0.667万hm2无公害蔬菜基地;1996年全市无公害蔬菜基地发展到1.33万hm2。随后,在典型的推动下,各县市区从试点抓起,全市无公害蔬菜由点到面迅速发展,邹城、曲阜、鱼台、金乡、汶上、泗水等县市先后建立了自己的无公害基地。但在这期间农业标准化建设大多是流于形式。真正引起重视,作为工程全面实施是从2002年开始的。随着广大农民群众认识的不断提高,农业标准化工作也不断深入,截至目前,全市各类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已发展到398处、23.33万hm2,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已发展到201处、6.07万hm2;坚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方针,强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品牌优质比率快速提升,总数达到926个、认证面积达25万hm2;各类市场以产品为主体形成和发展,分布在各市各主产区,部分市场正在实行市场准入制度,设立了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专营点。围绕农业技术标准的推广,全面普及了现行国家农业技术标准,制定和修订了37项地方农业标准。同时还组织编写了《无公害蔬菜生产操作规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要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基地管理办法》等技术小册子,聘请了专家对基地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了培训,引进了一些新技术、新品种,大力推广了农作物秸杆还田、配方施肥、CO2气肥、生物农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专用肥、生物菌肥、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秸杆气化等新成果、新技术。

2主要问题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全市农业标准化工作有了一定的进展,但仅仅是初步的,与经济的发展和形势的要求还远远不适应。质量意识淡薄。在农民群众中,传统的数量型、粗放型生产习惯仍占主导地位;在生产企业中,还没有真正把产品质量当作生命来看待;各级党委政府的农产品质量观念不强,在工作指导上未能形成共识;市场运作滞后。由于农业产品市场准入工作没有展开,目前已取得质量认证的产品没有专营市场,显示不出其质优的优势,效益上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在交易方式、产品包装的标准化程度,以及信息收集、等方面,尚处于较低水平,具有明显的初级市场特征,部分批发市场带有浓厚的集贸市场味道,有的市场还处于以收费代管理的经营模式;质量检测跟不上。由于目前农业质量检测体系建设还不完善,质量检测工作很难渗透到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全过程,导致农产品出口中农药残留、抗生素、激素类生长剂超标等问题时有发生。市场准入刚起步。就全市农产品市场情况看,由于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不健全,各类产品混销的局面没有打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推行。四是场地挂钩不紧密。农产品生产者和销售者没有形成有序的共同体,市场销售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在无公害产品销售上大都是单打独斗,组织化程度低。由于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标准化生产刚刚起步,市场运作跟不上步伐,绝大多数还没建起市场准入制度,已经取得认证的产品没有专营市场,和普通产品一样在同一市场销售,消费者难以辩认优劣,造成优质不能优价市场上缺乏必要的检测手段或管理不力,也只好流于形式。五是农产品质量认证滞后。通过对大型农贸市场销售的农产品进行系统的质量检测,发现大部分农产品质量已基本达到无公害标准,但由于没有经过质量认证,既便是优质无公害产品也不能得到社会和消费者的认可。从市场开拓情况看,农产品销售的主体还在国内,出口创汇产品种类少,真正形成规模的仅限于大蒜、花生仁、水产品等。

3发展对策

为从根本上保证农产品食用安全,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必须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措施,加快农业标准化实施进程。基本思路是:面向国际市场,着眼国内市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结合生态农业建设,在开发产品中应用无公害技术,在推广无公害技术中开发产品,在开发中以大宗农产品为首选对象,以生产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农产品生产实行全过程控制,用产品信誉培育市场,用市场拉力促进产品生产,进而形成以无公害农产品农业产业环境,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具体工作中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3.1建立无公害食品控制机制

把发展无公害农业作为一个完整的目标纳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体系之中,建立和完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及其食品安全指标体系,制定相配套的生产操作规程。全面普及无公害农业知识,组建农业质量管理、执法监督及质量检测三位一体的农产品安全性控制机构。对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及销售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和管理,确实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加大农业环保工作力度,严禁有害化学品的滥用,从水源、土壤、空气、生态等方面采取措施,下决心摈弃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和高消费的发展模式,开发无污染、无公害的生产资料,进而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缓解对环境的压力。

3.2加强无公害农业相关技术的开发和推广

通过无公害农业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改进无公害农业生产资料(农药、肥料、饲料、饵料等)的人工化学物质的配方,开发出高效、低残留、无污染的生物制品,研究开发有机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腐殖酸类肥料、矿质肥料及其掺和肥料等。在开发、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生产资料加工企业。

3.3严格遵循农业标准化建设原则。

实行统一完善的系统管理。无公害农产品开发是从生产到市场的全过程控制与管理,涉及无公害农产品的每个环节都应纳入控制与管理之中,要建章立制,做到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志,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理,过程有记录,确保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控制在严格管理之中;要全面规范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农产品是丰富多样的,具体到每种产品都应有与之相对应的产地、产品环境标准和生产全过程的操作规程配套;要循序渐进地开发。由于消费市场对无公害农产品正处于培育扩大过程,在生产中必须相适应地发展。由于技术进步的渐进性,有些农产品生产的无公害技术还受现实技术水平限制,难以达到无公害的质量标准,因此也决定了无公害农产品的渐进性。现阶段重点是围绕大众化消费开发大宗农产品。

3.4坚持准确的市场定位

市场销售在适中价位上以质量树形象,以数量求效益。以国内市场为主体,既适应现阶段生产技术条件的要求,又有利于培育开发潜力巨大的市场,有计划地逐步开发;市场销售在适中价位上以质量树形象、以数量求效益。目前,正处在由温饱向小康跨越的阶段,整体消费能力并未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消费承受能力还是消费选择的重要因素,因此,高价位只意味着拒绝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适中价位是加快发展的基础。

3.5构建一套以质量控制为核心的市场营销机制。

要有特定的企业。结合农业产业化的实施,培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农业企业,通过一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申请程序,通过合法认证使之成为具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运销资格的企业;要有特定的商标。作为无公害农产品管理机构必须对无公害农产品商标使用者实行有效的监管。签定有限时段的合同协议,限额发售定量的无公害农产品徽志;要有特定的销售。要有建立特定的销售网络,发展市场信誉好的商业公司作为业务。同时,积极组建一批分区域的无公害农产品销售中心和专卖店。并对这种商业公司进行资格审定,对销售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持证上岗。营造良好的无公害农产品商业氛围和品牌形象;要有特定的服务。逐步建立客户服务关系,形成一套优质服务体系,提供产品质量担保,对大宗业务量或一些特殊用户,做到送货上门,进行跟踪服务。

作者简介:乔晓琳(1981- ),女,山东泗水,农艺师,硕士,目前从事农业标准化推广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农业标准化论文:农业标准化发展的经济意义

摘 要:农业标准化是现代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对于保障食品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标准化对于降低农业产业链交易成本,推动农业分工发展等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交易成本;规模经济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是中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推动力。没有农业标准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而农业的现代化是中国全面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客观要求,是建立现代农业的前提和保障。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仍占总人口相当大的比重,农民人均收入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并且农业是立国之本,农业的稳定发展意义重大。建立和推广农业标准化,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人均收入和建立现代化的农业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标准化的理论内涵

农业标准化是指在农业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中运用简化、统一、协调、优化的原则,把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并将该标准加以应用和推广,以建立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农业生产过程。从而让现代科技高效地应用于农业领域,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加农业效益,建立优质、高效、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农业标准中往往蕴含着一定的农业科技水平,因此农业标准往往与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通过农业标准化可以低成本地推广相应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水平,进而提高产品的产量和品质。那些努力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则会因为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达到相应的农业标准,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成为推动农业标准不断更新的重要推动力。

农业标准也应该与时俱进,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发展。一项标准若定的过低,对提高产品质量,促进生产发展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但一项标准若定的过高则会使得掌握相应技术的少数企业形成垄断优势,不利于市场的充分竞争,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因此农业技术标准应综合考虑技术进步的速度和企业掌握的程度,制定合适的标准体系,既能促进整体生产效率的提高,保证产品市场的充分竞争,又不至于影响生产技术的竞争和发展。

作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理论,农业标准化理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进步而不断演化和发展的。特别是由于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很多发达国家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导致了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巨大发展,贸易各方对于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导致了农业标准化的广泛应用,有的国家和地区甚至以农产品质量标准人为设置贸易壁垒,以此来保护本国的农业利益。

二、农业标准化的经济学分析

农业标准化意味着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的各个环节实施统一的控制标准,从而保证最终产品的规格和品质的一致性。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监督成本和因为不可预见性所带来的风险上升。同时,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催生工厂式的农业生产模式,并且可以扩大农业规模经济的形成范围。

同时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有利于农业生产分工的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没有农业标准化的情况下,市场上的交易各方在生产、加工和流通的各个环节存在着巨大的信息成本、议价成本、搜寻成本、监督成本等,而这些巨大的交易成本必然不利于农业生产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在高昂的交易成本下,每个生产者将会涉及生产过程的各个方面,形成小而全的生产模式。而一旦建立了农业标准化体系,市场各方便可按照农业标准体系进行组织,进行自己最擅长的生产活动,可以进行产业链上某一个环节的生产,并将各自标准化的产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易,从而形成一个分工细致、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

政府只需严格执行农业标准体系,起到监督监管的职责,那些不按照标准体系进行运作的企业或者达不到农业标准体系的企业自然会逐渐退出市场竞争,而那些严格按照农业标准进行生产则会获得相应的市场机会。

标准化对促进行业发展起到重大作用的一个例子是互联网行业,互联网行业具有各种行业技术标准,并且这些技术标准处于不断的更新变化之中,对于推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另一个著名的例子便是著名的全球快餐连锁巨头麦当劳,麦当劳在全球范围内推行统一的食品加工标准,统一的卫生标准,统一的服务标准等一系列生产和服务标准,使得人们在它的每一个餐厅都能购买到标准一致的产品和服务,这样当人们想要购买快速食品时自然会想到麦当劳,正是这些标准的推行逐渐建立了麦当劳的品牌和口碑,使得麦当劳的金色拱门遍布世界各地。

总之,农业标准化有利于保证产品品质,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分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标准的施行和推广范围越广,农业标准化带来的交易成本降低和规模经济的利益越大,农业生产的分工也会越细致高效。

三、农业标准化的意义

当前中国的农产品加工贸易大多停留在初级产品这一环节,缺乏自主品牌,没有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体系,往往进行贴牌生产,这种生产模式抵御风险的能力极低,一旦贸易伙伴以质量标准等实施绿色贸易壁垒,则会对国内相关的农业产品生产企业造成巨大的冲击。同时,农业标准体系的缺位也难以保障食品的质量和安全,例如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不仅严重冲击了整个奶制品行业,更是严重危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农业标准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促进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所采用的技术体系的不同,传统农业建立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而现代农业则依靠现代科学技术。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仍占人口的很大比例,但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相对匮乏,人均耕地面积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中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标准化是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重要手段,是联系科研和生产的重要纽带。通过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转化为通俗易懂、浅显明了的农业技术标准,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是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二)有利于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随着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人们对农产品的追求不再停留在数量的满足上,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标准是质量监督的依据,是对农产品品质的具体要求,起着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对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视不断增加,我们也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现有的相关农业标准,建立一套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质量安全网络体系,切实保障和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

(三)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农业生产要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需要有一套标准来规范种植、养殖、加工等各个环节的生产和加工,只有做到标准统一,才能保证产品的规格统一和质量品质,才能形成生产的规模经济,才能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品。农业标准化的实施能够保证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对于质量的要求,有效地促进农业生产各环节之间的衔接,降低各个环节之间的交易成本,是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四、总结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农业标准化的意义和作用。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认为,实施农业标准有助于降低农业生产各环节的交易成本,而交易成本的节约则意味着农业生产利润空间的提高,有利于农业收入的增加。从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角度分析认为,农业标准化有利于农业产业形成规模经济,而规模经济的形成则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农业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分析认为,农业标准化体系的推广,有利于农业生产领域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中国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提高中国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最终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农业标准化论文:推广农业标准化 实现垦区农业大发展

摘要:农业是国家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农业的重要性日显突出,同时也对农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农业运作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更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物质文化的需求,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标准化农业已是大势所趋。发展效益型农业是一项革命性的战略和宏大的系统工程,其中农业标准化是推进这项工程的强大源动力,以其为载体构建的现代化农业体系,为广大农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为我国农业的大发展、快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黑龙江垦区推广农业标准化的对策:加大推广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力度;增强学习的意识;完善垦区农业标准化体系。

关键词:垦区;农业;农业标准化

一、农业标准化的含义

农业标准化是指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则,对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通过制订一系列标准和实施标准,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它把科技成果和实践经验整合起来,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加以推广应用,达到农业生产的高质、高效的目的。农业标准化一方面便于农民们操作,另一方面也能很好地协调生态环境,很符合中央倡导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垦区推广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

目前,由于部分职工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不注意合理施用化肥、农药,致使一些农产品化肥、农药的残留度超标,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同时也严重的破坏了环境,在出口外贸方面,由于一些农产品不符合相关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质量标准,屡屡引发贸易争端,甚至被迫退出国际市场舞台。这种问题的出现,其主要原因就是农业标准化工作滞后。因此,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是当前垦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农业标准化迎合市场的需求

在农产品短缺的年代,农业经营者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农产品的产量上,当时也主要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高产的农产品并不能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一席地位,而高质的农产品已在市场上取得主导地位,农业标准化的生产、加工,提高农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势在必行。

(二)农业标准化使得农业执法有法可依

传统的农业生产、农产品主要以产量取胜,而现代化的大农业,要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农业标准,包括产前、产中、产后,而产量不再是评判农业效益的唯一标准,有了生产、加工及产品标准,在检测时就会有依据可循,也能起到防治假冒伪劣产品的作用。

(三)农业标准化能产生品牌效应

品牌为企业带来了巨大效应,同时也是企业价值的延续,品牌意味着产品定位、经营模式、消费族群和利润的回报。标准化农业生产的农产品有别于传统农业的农产品,这可以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很好社会声誉。随着农业产业化“市场-示范区-农场职工”的经营模式逐渐清晰,建立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出对市场颇具吸引力的名牌农产品,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关键。

三、黑龙江垦区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

无可否认黑龙江垦区农业标准化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近些年来,经过垦区各级的共同努力初步建立了农业标准化体系,这使得垦区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粮食商品率不断提高。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积极的消除绿色壁垒,增强了农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了认识,加强了领导,垦区各级把实施农业标准化纳入重要工作日程,为确保农业标准化落实到位,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可以看到,垦区农业标准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垦区在推广农业标准化的进程中,还有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推广农业标准化意识仍需加强

近些年来,垦区各级对农业标准化的推广工作一直十分重视,曾多次下达文件、以及召开专项会议强调其重要性,但推行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还没有被全垦区职工所认识,许多农牧场职工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还只是处于了解阶段,农业标准化生产还没有成为一种自觉、自发的行动。

(二)观念落后,与国际农业发展相脱节

首先,农产品的农业标准化要与时俱进,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农业标准化要很好的与世界接轨、与国际接轨,不能闭门造车,几年前制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不能一成不变,要适应经济的发展,要适应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其次,垦区职工对农业标准化认识不够,盲目的追求产量最大化,忽略产品的质量,缺乏动力和能力去执行标准。再次,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WTO的新形势下,缺乏合理利用相关条款保护出口农产品遭受的反倾销等不公正待遇后,寻求法律保护的意识。

(三)与国际上相比农业标准相对落后,体系亟需完善

我国虽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法》等相关法律,垦区也积极的按照国家标准去实施、执行,但与国际上先进的农业标准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特别是环保、检测等标准。在国内按照相关标准生产、加工的农产品在对外出口时,被认定为超标、不合格产品的情况时有发生。另外,垦区农业标准化体系仍需完善,首先,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还不能完全与国际上接轨;其次,垦区农业标准化服务体系并不健全,如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体系、检测体系、监督体系、质量认证体系等仍需要进一步建设,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

四、推广垦区农业标准化的对策

(一)加大推广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力度

一是要在思想上推广农业标准化。垦区各级相关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垦区农业面临的国际形势和实施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增强全垦区对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全垦区形成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践行农业标准化的良好氛围。二是要树立推广、践行农业标准化的先进标兵,充分发挥榜样作用。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推广、践行农业标准化的先进事迹,总结在践行农业标准化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对先进个人给予奖励,肯定其为垦区推广农业标准化作出的积极贡献,在其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广大职工运用先进的、标准化的技术来进行农业生产。

(二)增强学习农业标准化相关知识的意识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诚然垦区在推广农业标准化方面在全国都处于领先水平,但这并不能使我们沾沾自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面对目前国际上强有力的竞争环境,要不断的充实自己,要与时俱进,要充分发挥“北大荒精神”,要学习发达国家在农业标准化方面的先进经验、要学会“拿来主义”,去其糟粕,把好的东西,并符合垦区实际情况的东西留下,这样垦区的农业标准化才会在世界的大舞台有一席之地。

(三)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完善垦区农业标准化体系

一是要根据近些年垦区农业标准的运行情况进行认真的研究,并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标准,来修改和制定农业标准化;对于还处于空白的领域,要认真研究,并摸索着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二是要加大资金支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加大垦区农业标准化相关工作的资金扶持力度,是实现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的根本保障,首先,要提高垦区各级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认识,积极的争取相关资金,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资金使用计划,其次,要制定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预决算制度,严格按照预算来执行,并通过决算总结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执行情况,这样就能使得资金能够很好的用到相关方面。三是完善检测体系、监督体系、评价认证体系。首先,要充分发挥检测、监督管理部门的作用,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注重保持生态环境,要杜绝破坏生态环境、过度开垦草原、林地、湿地等行为,要按照科学的检测标准对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境进行检测,对不合规、不符合标准化生产要求的生产过程、生产工艺、农业产成品、以及不按照要求操作的工作人员要进行督导;其次,要建立、健全质量认证体系,在国际上已成型的质量认证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垦区实际,制定出一套能适应国际经济发展需求的质量认证体系,在垦区农业标准化作业下的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上,体系的构建运行上都要进行质量认证,这也是全球化的大趋势。四是要加强农业标准化人才的队伍建设,目前世界各国经济上的相互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作为一种核心竞争力,可以推动经济的飞速发展。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掌握农业标准化技术的先进人才是推进我国推广现代化大农业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垦区作为我国农业标准化的先驱者,不能忽略人才的引进、培养工作,一方面要下大力气引进具有农业标准化先进技术、经验的人才;另一方面通过深造学习,实地考察等方式学习先进的农业标准化管理经验,以人才为牵引力带动垦区农业发展。五是抓好示范推广工作,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因地制宜,根据示范区的生态环境、农业特点,按照预先制定的农业标准化进行农业生产、以及农业产品的加工工作,尽快实现农业标准化由点到面的突破。实现农业标准化,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由点及面,循序渐进,重点抓好基地建设和品牌建设。

农业标准化论文:农民增收及农业标准化建设

一、农业标准化建设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标准化工作对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扩大出口、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的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是推动农业标准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1.农业标准化建设,增强农民市场观念。通过农业标准化建设,制定农业地方标准,农民群众掌握了标准,按照标准组织生产,从而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也增强了农民市场观念、市场意识。

2.农业标准化建设,打造一批农产品品牌。农业的竞争是农产品品牌的竞争,有了品牌就有了市场准人证,通过推行农业标准化,使其获得国家注册商标,取得绿色食品或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打造一批农产品品牌。

3.农业标准化建设,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实施标准化生产,使种、养标准化基地实行规范化管理,改变农民传统的粗放型种植观念,追求品质和质量,依靠科技,精耕细作,及时更新品种,严格控制病虫害的防治环节,通过科学管理蔬菜品质有所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标准组织生产,促进农产品的深加工,使之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4.农业标准化建设,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标准化模式下的订单农业确保农民在生产环节能够获得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在当地党委、政府、等部门的支持下,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开展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将有效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二、当前农业标准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农业标准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不足,由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下形成的农业经营模式的惯性作用,我区的大多数农户和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认识不足,思想保守,零散种植,粗放经营,很难形成规模。

2.标准体系不健全。目前社区还没有制订的农业标准,标准体系还没有完全覆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农业环境标准、质量安全标准、农业工作管理标准、农业生产操作规范还不健全,不能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标准的贯彻实施力度也不够,农业无标准生产的现象较普遍。

3.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对农业的拉动作用有限。

4.农业标准化建设投入不够,农业标准化工作体系不够完善,农业标准化基础薄弱。

三、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对策建议

“十二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加快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要进一步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这既给农业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推进农业标准化,深入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创造了良好机遇。农业标准化建设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产品安全,做好特色优势农业项目的结合文章,进一步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市场拉动、农民主动“四位一体”的农业标准化建设工作新格局。

1.政府推动。各级政府要明确抓农业标准化就是落实“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的有效手段,就是抓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要把农业标准化建设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纳入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的议事日程全面规划。要建立健全由质监、农林、财政等相关部门参与的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机构,切实转变监管职能,不断加强标准体系、推广体系、监测体系建设和宣传培训、试点示范以及农业投入品整治等方面的服务工作。要结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列入各级财政预算。要创新机制,在土地使用、税费征收、银行贷款等方面制定农业开放优惠政策,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土地规模经营,使农业标准化走向社会,走向企业,走向千家万户。

2.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企业是带动农业标准化的关键。要大力发展龙头企业,用好用活中央、市关于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相关企业要不断创新与农民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行“合同”、“订单”农业,并采用利润返还、二次结算让利、生产要素入股分红等方式,形成比较稳定的产销关系,不断增强带动能力。

3.农民主动。广大农民朋友要从农业标准化建设的先进典型中总结经验,进行经济效益对比,不断增强实施农业标准化的主动性。要积极学标准、用标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科学种田、标准养殖素质。要跳出“农业就是种粮养猪”的单一结构,告别“撒下一把种子长出菜来就能卖,端一盆饲料养出猪来就能挣钱”的简单思维,树立“跑田坎不如跑市场”,“学经验不如学标准”等现代农业新理念,建设以生态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农业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田向车间、农民向工人、农村向小城镇的根本转变。

(作者单位:157100 黑龙江省海林市海林镇政府经管中心)

农业标准化论文:农业机械行业技术标准化中的专利战略研究

【摘 要】 技术标准和专利在现代商业竞争中已经成为企业重要的“武器”,它们二者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特别是在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时,专利战略也穿插于其中。本文旨在对我国企业、尤其是农业机械行业在制定技术标准策略和专利的策略方面进行讨论,供农业机械行业的企业在制定相关战略时参考。

【关键词】 农业 技术标准 专利

1 引言

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后,作为“独占权”的专利权逐渐进入技术标准之中,对技术标准的影响越来越大。当一项专利技术先进且适应市场需求时,其便具备了成为技术标准的必要条件。相应地,技术标准为产品设计了市场准入条件,排斥“不合格”产品,只为符合技术标准的产品开绿灯。因此,依仗国家对专利权的合法保护,再借助技术标准的平台,专利技术可以寻求更大的利益。我国农业机械企业正在蓬勃发展,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不久的将来势必将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基于此,为使农业机械企业在将来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地位,本文主要探讨技术标准和专利之间的关系、以及我国农业机械企业技术标准和专利策略的现状及相应的对策。

2 技术标准和专利的关联性

2.1 专利是形成技术标准的基础

制定技术标准的企业通常具有很多具有专利权的关键技术。为了谋求对市场的控制地位,引导市场的发展方向,这些企业会想方设法将其已具有的专利技术融入技术标准,或者以所属行业的各巨头行业联合起来的方式,将各自的核心专利技术都贡献出来,共同制定所属行业的技术标准。如此一来,这些企业既合法利用了专利权的地域性和排他性特点,也利用了技术标准的统一性,顺理成章地能够通过制定垄断性的技术标准,达到垄断市场的目的,而其他达不到相关标准的企业只能面对坚固的技术壁垒望而兴叹。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项技术要想成为本领域的技术标准,首先转化为专利技术是必经之路。

2.2 技术标准是专利推广的高级表现形式

专利技术的终极目标是进入市场,通过其“排他性”的特点取得经济效益,而将专利技术纳入技术标准对专利效益最大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旦纳入技术标准这一市场准入条件之中,生产同一类产品的其他企业就必须适用该标准,从而必须支付专利许可费。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控制专利许可证的发放、通过技术标准左右市场的规则等,使其他竞争对手只能尾随其后。因此,如果说获得专利意味着研发成功,那么专利技术成功写入技术标准则意味着市场开发的成功。也可以说,专利和技术标准的捆绑使得专利具有了战略价值,而不仅是简单的专利许可使用费[1]。前些年,欧盟将“打火机安全锁”的专利技术纳入其技术标准,我国本不一定要使用该技术,但要进入欧盟市场,必须符合该标准,这使得我国企业生产成本大大提高,本可以靠价格取胜的企业的竞争力被大大削弱。这就是专利和技术标准的捆绑所带来的威力。

2.3 专利是成为技术标准的条件

虽然专利权人为获得效益的最大化,都希望自己的专利能够纳入技术标准之中,但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方能成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专利技术在技术标准体系中存在的必要性,即该专利技术必须是不可缺少的,不能由别的技术来替代,而且要和标准针对的产品或方案息息相关。一般而言,专利技术成为技术标准需要经历以下过程[2]:

3 农业机械行业技术标准化的发展状况

(1)随着中国农业机械行业从维修、仿制、批生产向自行研制的过渡,中国农业机械行业标准化的工作范围和标准化对象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从螺钉、螺帽、图示符号、工装标准为主体,扩展到产品性能、设计规范、试验方法、质量管理、技术管理等农业机械行业涉及的几乎所有领域;(2)标准化管理本身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提出了标准化系统工程的理论并用于指导农业机械行业标准化工作,在标准体系的建立,标准化工作体系的建立等方而取得实质性进展,效果显著。在计算机辅助标准化方而也实现了突破,提高了农业机械行业标准化的工作水平和管理水平;(3)适应我国自行研制农业机械装备的形势,把农业机械标准化工作前移,实现了农业机械行业标准在贯彻实施上的历史性突破。农业机械行业标准的贯彻率达80%以上,对提高装备性能、保证产品质量、缩短研制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等方而起到了显著作用[3]。

4 我国农业机械企业技术标准化策略探讨

4.1 专利二次开发战略

专利二次开发战略,即采用具有相同原理并围绕他人基本专利而开发的许多不同的专利,形成专利网的反包围,以加强企业参与技术标准制定的战略。依照日本发展技术标准的经验,在遭遇先进企业技术标准壁垒限制时,日本企业在核心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基础研究,即二次开发,形成自己的专利权。如此一来,由于二次开发的研究成本远低于首次开发的核心技术,而且更具针对性和经济价值,因此,完全可以用来当做与所述核心技术交叉许可的筹码,进而可以为下一步的技术标准化赢得机会。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企业面临着国际巨头的重重技术壁垒,核心技术悉数由上述巨头公司所垄断。因此,首先我国农业机械企业必须励精图治、刻苦攻关,努力能创造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尽可能多地形成具有优势的关键技术,为将来早日摆脱国外先进企业的技术壁垒打好坚实基础。但是我们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前的形势是核心技术皆由他人所有,这个事实是必须接受和面对的,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国农业机械企业必须选择相应的得当战略进行应对,上面所提到的“二次开发”战略就是完全可以采用的一种方式,它不仅可以避开国外企业的核心技术壁垒,而且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专利技术,进而为形成可能的技术标准打下基础。

4.2 国际专利申请战略

由上文可知,专利技术是技术标准的基础,由于专利技术具有地域性,在中国授权的专利技术并不被在美国的企业所接受。而为了使我国农业机械企业在国际技术标准活动中具有重要的话语权,必须具有一定的具有分量的国际专利让国外相关企业所认同,从而确保能更好地参与到制定国际技术标准之中。因此,为了拓宽国际市场,我国农业机械企业必须在未来想要进入的国家或地区尽可能多地申请专利,包括普通发明专利以及PCT(专利合作条约)专利,为将来可能的国际标准化提供专利筹码。

4.3 专利联盟战略

集体的力量远大于个体的力量,在专利领域也是如此。对于国外先进企业而言,技术标准化中的专利联盟是一个重要战略,就个体而言,他们已然具备雄厚的实力,一旦联合制定标准,这可以使他们的垄断地位不断地得到加强和巩固。对于我国农业机械企业而言,在外国巨头企业技术标准和专利技术明显占优势的情况下,要想冲破重重技术障碍,更要充分利用专利联盟的手段,否则单靠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国农业机械企业不仅需要在国内同行企业、院校形成专利联盟,在国内形成一定的合力,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一致对外,将所有能联合起来的技术优势形成一个整体,并适时地形成一定的技术标准;也要积极和国外先进企业形成专利联盟,这可以保证既可以参与和学习先进企业的标准制定方法,并努力纳入其标准体系,从而为自己减少障碍,同时还可以学习借鉴他们先进的关键技术和战略理念,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提升的空间。

4.4 管理提升战略

企业专利技术标准化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企业加强核心技术的研究、提高标准意识,还要实现专利战略和标准战略的齐头并进,为企业的技术标准化提供支持和服务。在实施技术标准化中,我国农业机械企业还应当进一步完善内部的技术标准和专利管理机制,应当成立专门机构负责企业的专利和标准的管理工作,为技术路线、研发方向等提供有效的标准/专利信息,并定期进行标准/专利知识的培训工作,使企业员工、尤其是科研人员具有充分的标准/专利意识,并将这种意识带入到日常的科研工作中,提高效率,少走弯路。此外,还应制定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专利、标准的管理规章,使专利标准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提升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只有在相关管理切实有效的情况下,我国农业机械企业的标准和专利水平才能得到有效提高和加强。

5 结语

发展农业机械行业对我国经济发展会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很大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我国农业机械行业企业当前正蓬勃发展,但农业机械行业的发展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比如在技术标准领域,不仅需要标准化工作本身进行改进,还需要进一步制定相应的得当战略,尤其是要将专利战略引入其中,将其二者捆绑起来,不仅在克服国外先进企业的技术壁垒方面发挥作用,也可以为我国农业机械企业自身的发展创造优势,不断创造有利条件,为我国农业机械企业日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保驾护航。(作者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

农业标准化论文:开展农机标准化、促进农业标准化水平提升

摘要:农业生产及经济效益的核心是农机管理、田间作业标准化的实施,提高农机管理和田间作业标准化是目前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农机标准化;农业标准化

随着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农机标准化建设已经势在必行。开展农机标准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我国实现农业标准化的基础,是实现现代农业生产集约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农机标准化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开展农机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推进农机标准化,从而全面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

一、开展农机标准化建设是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的重要保证

农业标准化的实现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农艺措施标准化、农机管理标准化、农业机械状态标准化、农机田间作业标准化、粮食处理标准化、种子生产标准化、从业人员素质标准化等,而在农业标准化的实现过程中,农机标准化所占比重较大。由此可见,农业标准化的实现是离不开农机标准化的支撑的。

农机标准化指的是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它能有效地改善农业生产经营套件,能够提高垦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它能够推动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实现,是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能够现住地提高农业效益。同时,农机标准化作为农业标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农机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是规范农机作业,保障安全生产,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有效措施。

二、开展农机标准化、促进农业标准化水平提升的具体措施

1、农机标准化的实现要以管理标准化、和田间作业的标准化为基础。农机标准化的实现必须要抓好抓紧这三个环节,首先,要提高田间作业的标准。为了达到农业生产全面积、全作物、全过程的标准化作业,田间作业必须要紧紧围绕农艺流程标准化、农机作业标准化、田间管理标准化、栽培技术标准化和农时要求标准化等内容。要结合不同的生产环节、自然条件和作物生长状况,制定标准化作业实施细则,将各项标准进行量化,增强标准作业的可操作性。其次,农机标准化要坚持管理标准化,要确保农场农机保养和维修的标准化,要保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标准化、要确保农机安全生产的标准化,同时要建立标准化的农机技术档案管理资料。

2、开展农机标准化要有制度作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标准化水平。开展农机标准化,必须要以规范化、标准化的农机管理为基础,要健全农机管理制度。要制定统一的机具技术标准、田间作业标准和农机使用收费标准,要对农田作业实行统一的指挥,对农机的停放进行统一的管理。同时要规范农机的更新和选型工作,要保证新型机具的统一。除此之外,要建立完善的农机管理制度,要加强对农机的安全监理工作,加强农业机具的保养和维修工作,加强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工作。要加大制度约束力度,要做到机具技术状态验收不合格不能进行作业,机组人员未进行岗前培训和安全教育的不准作业,机具技术状态验收不合格不准作业,带班领导和种植户不到现场监督不准作业。只有以制度做保障,才能优化农机作业环境,提高农机标准化水平。

3、开展农机标准化必须着力提高农机人员素质。要实现农机标准化,必须要能规范地使用机具,这就要求农机操作人员要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首先,必须要坚持对农机人员的培训不放松。要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农机操作人员和驾驶员进行培训,要让他们掌握基本的操作知识、机具保养知识和维修养护知识。要集合配套农具的使用和作业特点,并根据田间作业的实际情况教授农机人员作业调整方面的技能和知识,还有质量检验验收方面的知识。其次,可以组织农机人员到先进农机作业单位进行现场学习,在现场对他们进行直观培训,让他们理清抓好标准作业的思路、目标和措施。再次,要经常组织农机人员进行操作技能“交流赛”,组织机具操作人员参加播种作业技术、起垄作业技术等各种技术交流赛,进一步提高农机人员的标准化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和田间作业水平。除此之外,还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补充壮大各类农机人才队伍,不断提高农机人员的素质,使农机标准化工作得以顺利实施。

4、农机标准化的实现要坚持科学化管理,要加强监管。农机标准化的实现必须要学习贯彻政府部门有关农机管理、农机标准化建设的各项法规和条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构建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标准化的科学管理和保障机制。要建立农机标准化实施方案,为垦区农机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可以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到农机标准化建设中来。除此之外,要加强监管,要加强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做好农业和农机部门工作的协调。

综上所述,各个垦区必须要提高对农机标准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必须要精心组织、落实各项制度和组织措施,确保农机标准化工作的成效,同时,要鼓励垦区的农机工人参加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使其成为懂法规、知标准、有技术、会操作、无违章的新型农机工人。同时,要加强对外来参加作业人员和机械的安全教育与管理,为农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农业标准化论文:关于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思考

【摘 要】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农业实现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必经途径。标准化的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科技模式,集现代技术和管理技术于一体,对于发展农村经济,形成产业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农业发展 标准化 思考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农业实现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必经途径。标准化的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科技模式,集现代技术和管理技术于一体,对于发展农村经济,形成产业链,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所要做的是在农业标准化的基础上实现保值增值,促使农村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方式转变。

近年来,随着农业政策的实行,农业标准化的呼声再一次登上了舞台,在发展社会经济的过程中,农业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多。作为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突出表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归根结底,农业标准化的实现是一个良好的管理过程,它以统一化和简单化为主要原则,将标准生产和技术生产贯穿于整个农业过程。在生产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的把关,从而在保障农产品安全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就笔者的经验来看,我国在实现农业标准化的道路上可以从认识性、技术投入、市场开拓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农业标准化道路。

1 提高人们对于农业标准化的认识

认识农业标准化的内涵是实现目标的前提条件,意识的提高对于扫除标准化道路中的障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作为一项重要的现代化经济活动,拓宽人们对农业标准化认识的渠道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方面,借助媒体的力量,加大对于农业标准化道路的宣传。在家电下乡活动的影响下,我国大部分农村实现了网络电视的覆盖,拉近了与媒体之间的距离,宽带的应用更是有助于宣传活动的进行。所以,相关部门必须利用信息传播手段,在网络电视中插播与农业建设有关的节目或者是公益广告,使得农业标准化的理念走进千家万户;另一方面,构建农村信息服务的平台。在农村粗放型经济的前提条件下,我国有必要搭建农业服务的平台,如电话咨询、现场示范以及技术培训等形式。

2 增加农业标准化的技术投入

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如动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农产品的营销策略以及引进优良的物种等方面。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农村创业者为70后,缺乏教育的培训。农业标准化道路中的技术问题往往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作为相关机构,为农村提供技术支持,为农业标准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就显得至关重要。建议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区域化的布局和管理,有关部门有必要每年对农村农业信息,便于农民及时调整技术策略,对于常见的问题,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前行并指导。

3 开拓农业标准化的市场范围

和工商业相比较,农业的主体地位并不突出,主要和其规模有关。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以粮食和猪为主,难以形成产业优势。所以,加快农业标准化道路的前提在于农业经济的规模的扩大,而市场规模的扩大则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数额,以此来建设农业标准化道路的市场,其中物流配送网络的构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高昂的运输成本是制约农民收入的因素之一,所以,对于劳动密集型区域,可以建立农产品的批发市场,实现农村和超市之间的对接,此方法对于稳定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也有一定的优势。此外,还可以通过创新农村土地资源的开发等方式来开放农村市场,促进农业标准化道路。

综上所述,农业标准化的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国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任重而道远。除了需要在管理上严格把关,注重质量之外,还要求在技术上有所创新,不断突破,取得更大的生产空间。此外,还需要注意人才的引进,将农业标准化引入正轨。相信在人们意识提高的前提下,在技术支持下,在市场的拓宽下,我国的农业标准化建设定会呈现出新的繁荣景象,为我国的农产品事业再添光辉。

农业标准化论文:农业标准化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起到的作用分析

【摘 要】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越来越重视。与此同时,农业标准化逐渐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主要趋势。农业的标准化生产不仅能够提高生产产量,还能够促进农业的不断发展。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我国农产品的生产管理现状,分析了农业标准化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所起的作用,最后探讨了促进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农业标准化;安全问题

在我国的农业生产管理工作中,农业标准化是一种较为统一的生产管理模式。近几年,我国居民食品中毒事件多发,社会对于食品安全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个给农业生产者对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科学标准化的农业生产与管理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而且还能减少农产品生产活动的盲目性,保证农产品的安全生产,为我国的广大居民提供更加安全的健康食品。

1.我国农产品生产管理的现状分析

1.1农药、化肥等有毒有机物的大量使用,威胁人们的健康

近几年,在我国的农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农业生产者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上认识不足,并且为了提高产量、增加效益,在农产品的生产中使用大量农药、化肥,而这些农药大多都是有毒有机物,在除去农作物害虫的同时还会有一部分残留在农作物中,一旦清洗不彻底被人们误食,就会对人们的身体产生很大危害,威胁着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

1.2农业生产模式落后,农业标准化实施力度不够

在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工作主要是个人承担,对于农业生产的大规模企业化管理模式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并且我国农业生产的整体占有率严重不高。相对于企业化的生产管理模式来说,传统落后的生产管理模式在资金投入方面明显不够,对先进生产设备的引入产生一定的阻碍,使得我国大量的农业生产工作只能依靠传统落后的生产管理技术,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质量,阻碍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实施,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1.3有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不到位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改善,人们对于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但是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质量难以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生活需求。由于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不够,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甚至出现相关管理部门相互推诿责任的现象,使得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难以有效实施。

2.农业标准化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起到的作用

2.1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当前,在我国的农业发展中,食品安全成为较为重要的问题。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较为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强化对农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监测与管理,严格按照标准化组织进行生产活动,严格把好质量安全关,严禁出现通过使用恶劣的手段提高农产品产量的现象,对于农药、化肥的使用进行限制与规范,对农产品的生产流程进行严格控制,以更好地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2.2实现农产品生产管理过程的统一

现如今,我国农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农业生产的内容越来越具有广泛性,只有实施农业的标准化生产,统一生产的技术标准,将参与生产与加工的人员整体组织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统一。实施了农业的标准化生产,能够将良种供应、作物插播、作物灌溉、产品加工、产品储存、产品包装以及产品销售等环节进行协调统一管理,避免由于生产管理过程的分散进行而产生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有效地扩大了农业的生产规模,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水平。

2.3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随着农业国际化发展的不断增强,农业生产技术与农产品信息交流的日益频繁,在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对于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一旦农产品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就会严重影响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销量,导致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中的地位严重下降。我国农业的标准化生产,顺应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采用国际化的生产标准,引进国外的优良作物品种,运用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对农业生产进行合理、科学规范,从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农业标准化生产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系如图一所示:

3.促进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策略

3.1依据效益农业的发展要求制定生产标准

随着效益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产品的种类逐渐多样化,农产品的生产模式逐渐规模化。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对于农产品的经营、质量管理等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所以,生产标准的制定,要跟随效益农业的发展步伐,依据效益农业的发展要求,突出生产重点,对生产行为与经营行为进行统一规范,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标准,有效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促进效益农业的发展。

3.2将市场促进与行政推动结合起来推行农业标准化

农业化标准的实施要强化质量管理措施,不仅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还需要各级政府对其进行积极推进,坚持标准化原则,对于符合市场需求与制定标准的,要进行积极推广,坚持以重点基地建设为中心,促进绿色农产品的大力推广。另外,要积极运用行政手段加大对标准化生产的扶持力度,结合市场的运行机制,鼓励专业的龙头企业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加快标准化的发展进程。

3.3强化农业标准化实施的监督力度

对于农业标准化的实施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强化对标准化实施的监督管理,加强对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的建设,有效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另外,要在实施过程中,加大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在加快农业的标准化建设进程的基础上,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促进我国农业健康、科学、可持续的发展。

4.结语

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上,农业的标准化生产是其最重要的保障之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兼顾生态环境,根据我国居民的需要,对生产方式进行改进与提高,严格采用标准化的生产和管理模式,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高自身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巨大的推动力。

农业标准化论文:乳山市农业标准化研究与探讨

摘要:要搞好农业标准化建设,使农业标准化的作用得到彻底的发挥,制定的标准是最重要的;而农业标准化实现的保证是质量检测,同时也是农民按照标准进行生产的动力;农业基地化生产是农业标准化实现的最基本条件;并通过创新技术,健全相应机制,建立各种经济载体及组织等途径得到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做好本职工作,起到引导、规范、协调和监督的作用,推动农业标准化的发展。

关键词:乳山市 农业标准化 机遇 挑战 空间

一、引言

在目前中国发展的条件下,农村、农民、农业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农村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业产品能实现规范化、商品化、集约化以及批量化等,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可以使得农产品产出率和产品质量提高,从而使得经济效益得到了提高,也就相应地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势必将更加日益凸显现代农业标准化和农业监测的重要性。因此,农业标准化成为建设现代化的一项首要任务。

农业标准化的实现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乳山市通过对农业标准化工作进行深刻总结,对工作中的经验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对农业标准化建设质量产生影响的直接原因,利用有利因素,降低或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对推广、普及农业标准化工作向前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乳山市在发展农业标准化的道路上建立了“五大体系”,即:

二、建立农业标准化体系

农业标准体系:是通过制定或修订与农业有关的部级、地方级以及行业/企业级标准来实现的,它包含了农业生产所有环节的技术标准体系。农业标准体系的建设,需要与时俱进,要跟随市场需求的变化、农业科技发展以及实施地点的具体情况来实现对某类农产品标准体系的补充和修订。

三、建立农业标准化推广体系

推广实施体系:农业标准推广体系是人员和组织的综合体,就是借助不同的渠道,采取不同的形式,使农业标准体系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实现,起到指导农业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的作用。

四、建立农业标准化农业服务体系

农业服务体系:它的主要构成部分包括政府农业部门所属的农技推广机构、地方合作经济组织、农民技术协会以及地方专业技术合作组织等。

五、建立农业标准化农业质量检测体系

农业质量监测体系:是一个综合性体系,包括法规、政策、管理、机构、技术、人员、设施等多种要素,能够实现农产品质量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监督检验工作。

六、建立农行质量认证体系

农业质量认证体系:指的是对农业生产过程、服务和农业产品中符合相应规定标准的,由具有资格的(国内外不同级别的)第三方认证机构给予书面证明(合格证书)和认证标志。

要想实现农业内销、出口与进口的健康发展,一方面靠投入,另一方面就要靠标准化这一科学管理手段。要想实现预期效果,仅靠投入一定的劳动力、资金以及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科学的管理手段,而标准化就成为了唯一的手段。

其次,国家对农业标准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连续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在新的形势下,国务院下定决心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推进,并且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被授权在全国的标准化工作中行驶相关的行政管理职能。

目前,中国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的大环境己经基本形成。面对各种挑战我们更要学会抓住机遇迅速行动起来,积极利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推进中国农业标准化的进行和改革,必须理清思路,选择适合本市农业化发展的路径。

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的经营战略是把握市场规律,以市场发展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目标,不断开发市场需求的产品,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高质量需求的变化。从区域来看要满足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从需求来看掌握现实市场和潜在市场的分配。因此,农业生产不能只看到当前市场的需要,而只生产目前看好的产品,而是要以战略的眼光进行超前预测和决策,制定适度超前标准化目标,甚至用自己掌握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观念来引导市场,发展自己已具备的品牌并创造名牌,达到促进农业经济效益提高,优化结构,激励各种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推动生产与消费目标的统一。

农业标准化论文:农业标准化在提升区域产品竞争能力中的作用研究

[摘要]本文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指出了入世后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对策,并通过实施效果阐述了它在提升产品竞争力中的作用。

[关键词]优质生态稻 农业标准化 产品竞争力

一、标准化的概念与基本理论

标准化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它主要包括制定、及实施标准的过程。以农业为对象的标准化活动称为农业标准化。所谓农业标准化,就是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建立科学先进、切实可行的标准,通过规范操作与严格监督,使其得到全面有效的实施,从而确保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提高农产品的信誉度和市场竞争力,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综合性技术基础工作,它的核心是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农业标准化不仅是现代农业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必然趋势。

二、隆化县水稻生产的现状

隆化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工业发展滞后,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河流较多,没有工业污染,气候和水利条件适合水稻生长,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因米粒饱满、米质晶莹、色泽清白、口感香醇而远近闻名。但是长期以来,一家一户粗放经营,由于科技含量低、生产规模小,造成水稻产量比较低,加上信息不灵和市场意识淡薄等原因,经济效益低下,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

自我国加入WTO后,农业面临着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农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不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但我们的产品走不出去,外面高质量产品大量涌入,原本占有的市场也有失掉的危险。农民的收入无法提高,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无法真正实现。

推行农业标准化,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十分重要和紧迫。2007年,县政府做出了“打绿色牌,走特色路,促进全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部署,并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将水稻确立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拉开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场革命。

三、标准化生产及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在生产方面,一是真正能够满足市场和企业需求、达到既高产又质量过硬的优质水稻品种还很少,不能适应大规模发展优质水稻的需要。二是缺乏优质高效的配套栽培技术和专用的化肥农药。种植户手中虽然也有技术部门和收购企业发给农民的“明白纸”之类技术资料,但没有国家或地方统一的操作规程,更没有优质水稻生产的教科书。三是优质水稻生产规模化程度整体不高。

在产品品质方面,主要是整体品质较差且不稳定。部分单项指标很高、综合指标不高,同一品种品质不稳定。由于千家万户种植,管理上千差万别,同一个品种品质指标变化很大。

在产业化经营方面,一是产业化经营的链条还不够稳定和完善,甚至有些地方还没有形成产业链条。二是订单收购的比例偏低。据对汤头沟镇130家水稻种植户的实际调查,按订单种植的农户为37户,仅占被调查农户的28.46%。即使已经签订收购合同的订单,由于缺乏制约监督机制,违约现象也时有发生。三是精深加工的规模、能力、程度不高。四是真正属于农民自己的中介组织还比较缺乏。中介组织对参与市场竞争,对内提供服务,可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它可为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良好的手段和条件。在调查的四个乡镇中,只有汤头沟镇有水稻协会,而这一协会也只是粮食部门的附属。其他乡镇都是靠政府、加工或销售企业直接与农民合同收购。五是缺乏知名品牌,目前只有一家。六是粮食收购部门缺乏水稻检测设备,由收购人员凭感觉、靠经验作为水稻鉴定标准,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四、通过标准化提升水稻竞争力的对策

发展优质水稻生产其目的就是着力提升水稻品质,提高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发挥隆化县水稻生产的优势和潜力。其基本思路是:以优质化、专用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化品种、品质结构为重点,以提高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依靠科技进步,实施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在具体生产过程中,重点把握了几个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按照不同区域的生态特点,确定水稻品种、品质结构的调整目标和主攻方向。二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三是实行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探索多种生产经营模式,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水稻生产质量和效益。四是运用经济调控手段进行正确引导。五是要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六是规模生产,突出重点。

1.加强科学研究

(1)加强优质水稻新品种选育。按照市场和加工企业对水稻品质的需求,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在技术上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和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聘请了全国著名水稻专家苏宝林教授为技术顾问,进一步加强优质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力度,自育和引进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新品种,促进了水稻品种的优化调整。

(2)研究制订水稻品质生态区划和优质水稻生产技术规程。隆化县水稻地域分布广泛,生态条件复杂,土壤类型多样,耕作栽培制度各异,水稻品质在地域间、年际间有较大差异。为充分利用各乡镇自然资源优势和品种的遗传潜力,实现优质水稻的高效生产,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和做法,隆化县质监局会同农业部门起草制定了《A级、AA级生态稻生产栽培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对水稻种植全程实施严格的生态控制和生物防治,即:施用农家肥改善土壤结构;用生物和人工方法防治病虫草害;做到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物质,使大米中不残留任何有害物质。做到了有标可依、地尽其利、种得其所,提高了优质水稻品质。

(3)加快优质水稻专用化肥农药的研制和生产。

2.实行订单种植,完善产业链条。为提高优质水稻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一是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基地+标准+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实行产销衔接,发展订单农业。二是重点培育一批起点高、技术含量高、规模大的食品加工企业,积极开发优、精、深和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水稻加工新产品,拓宽加工层次和深度,延长产业链条,拓宽增值转化途径。三是积极推广和完善适合当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3.抓好三大服务体系建设。紧紧围绕优质水稻的生产全过程,重点抓好三大体系建设,一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包括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和培育促进市场中介组织。二是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各乡镇设立了优质水稻信息室、配备专门人员和相关设备,收集市场、技术、加工、购销等信息,为农民、企业提供服务。三是标准和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按照水稻质量升级、产业化发展和进出口贸易的需要,制定优质水稻内在品质、加工性能、分等分级、包装保鲜与安全卫生标准,用标准化规范水稻生产行为和评价水稻质量、发展无公害水稻生产。制定了《A级、AA级生态大米质量标准》、《生态米加工技术规范》等六个标准,覆盖了水稻产前、前中、产后全过程,初步形成了生态稻标准体系框架,做到了有标可依。

4.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示范工作,在隆化县原种场建立了省级优质生态稻示范区,种植面积2800公顷。一是建立了组织机构,成立了由政府领导任组长,县质监局和农业局等有关部门为成员的示范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计划和具体措施;二是进行了技术培训,通过集中办班、现场指导、典型示范、发放科技资料和明白纸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标准化的推广和普及;三是制定经济责任制,由项目主管部门、科技依托单位与农户签订技术合同,明确责任,保证标准的实施;四是抓基地建设,按标准化要求兴办基地,做到建一个基地,带动一批农户,采用合同订单的形式,由公司提供种子和配套物资,所产水稻公司以高于普通水稻一倍的价格回收。

五、实施农业标准化的作用与效果

隆化县水稻产业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大力推广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众所周知,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一种有效形式。一项成熟的科研成果的推广,一旦制定出技术标准,把科技成果变成一本简明的小册子或一张通俗易懂的图表,复杂的技术就很容易被广大农民所掌握。所以说,农业标准化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桥梁和纽带,农业标准化的过程就是科技应用、科学普及、科技总结、科技水平提高的过程。目前,隆化县已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生态米生产示范基地”,被国家外专局授予“农业引智成果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并被农业部唯一授权使用生态食品标志“爱比美”。

隆化县水稻产业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提高了水稻质量、增加了产量、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隆化县种植水稻历史悠久,但品种退化、技术落后,播种面积少,平均单产为5250公斤/公顷,主要是自给自足,很少外销。实施农业标准化后,改良了品种,采用了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水稻种植由传统走向科学,播植面积和平均单产均比原来翻了一倍多。通过扶持龙头企业,树立起了一些知名的品牌。如隆泉米业公司不但完善了一系列产品标准,还认可了食品标签,办理了商品条码、组织机构代码和食品市场准入(QS)认证证书。经过国家认证机构的全面考核,“隆泉”牌大米还获得了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取得了打开市场的金钥匙。品牌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如今“隆泉”牌生态米被评为国际博览会名牌产品、河北省第六届消费者信得过产品,产品畅销六省市。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辐射带动了全县近30个乡镇的经济发展,人均收入增加了400多元,加快了全县脱贫致富的步伐。

隆化县水稻产业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保护了环境、生态、安全和卫生。由于对水稻种植全程实施严格的生态控制和生物防治,即:施用农家肥改善土壤结构;用生物和人工方法防治病虫草害;做到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物质,使大米中不残留任何有害物质。不但保护了生态环境,还做到了食品安全,有利于食用者身体健康。目前,隆泉米业公司的AAA级生态米销售价达到了20元/公斤左右,如今水稻已成为产区农民收入的主渠道,激发了农民实施农业标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使农户、企业和政府都意识到,实施农业标准化,构筑隆化县农业发展的新平台,确实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促使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战略选择。

六、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标准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农业标准化不但将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素质、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而且加速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了农民收入。实施农业标准化,对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安全、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农业标准化论文:供销社在推动农业标准化中的作用

农业标准化是以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简化、统一、协调、优选的原理,把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转化成标准,用以指导生产,引导消费,提高农业经济社会效益的过程。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意义不言而喻,它不仅能促进农业生产措施的科技化,推动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农业服务体系的社会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帮助实现农业生产管理的企业化和现代化,而且是政府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实施和推动农业标准化,光靠政府的努力远远不够,还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经济组织特别是供销合作社(以下简称供销社)的作用。笔者认为,供销社是推动农业标准化的中坚力量,能起到其他机构、组织和人员不能起到的特殊作用。供销社是农民进行自我服务、以农民为主体组建的合作经济组织。供销社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宗旨是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供销社是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力量,从事着农产品加工、销售、储藏、农业科技服务等项工作,是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社会化服务的主要角色,担负着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民生活资料供应、农产品销售、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任。离开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供销社将失去施展拳脚的舞台。供销社在履行其职能、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成为推动农业实施标准化的中坚力量。

首先,供销社能通过对农民宣传实施农业标准化的紧迫形势、重要意义和具体做法,引导农民转变生产经营观念,使农民主动实施标准化,推动农业标准化的实施。由于农业生产条件所限、农村信息闭塞,加之农民思想观念不能及时跟上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形势,农民的标准化意识相对薄弱。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观念上的标准化,就没有行动上的标准化。要农民按照标准化要求进行生产,必须首先改变其观念,增强农民的规则意识和标准意识,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实施标准化生产和管理。为此,除了农民自己要紧跟市场形势、掌握市场动态、了解标准化信息外,依靠政府、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外力的推动,尽快使农民掌握和了解标准化的意义和操作要领,就成为实施农业标准化不可缺少的环节。供销社对农民进行实施标准化的宣传,不仅是由其职能所决定的,而且供销社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按照供销社的有关章程和条例,供销社的职能之一是宣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农村经济工作和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而实施农业标准化不仅是经济发展形势所需,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供销社进行有关农业标准化的宣传,不仅能充分发挥供销社的职能,将党中央、国务院发展“三农”的有关思想广泛深入地宣传到农民心中,而且供销社来源于农民,是农民自己的组织,与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懂得农民的语言和心理,所讲授的内容农民愿意接受,其宣传能达到其他组织和个人无法达到的特殊宣传效果。

其次,供销社能利用自己的网络和人才资源优势,通过收集标准化的信息和资料,指导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协助、配合标准部门制定符合国内农村实际情况的农业标准,推动农业标准化的实施。一是供销社扎根于农村,对农民、农业、农村最为熟悉,深谙动植物生长规律,知晓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实际情况和问题,便于收集、了解各地农民在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运输、储存过程中的标准化要求,并将农民的有关要求通报国家标准制定部门,配合其建立比较完善的国家、行业、产品标准、生产技术标准等相互配套的农业标准体系,使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销售等环节都有标准可依。二是供销社具有承上启下、纵横交错、遍布城乡的网络资源优势和拥有经营管理、商务中介、理论研究等方面的人才资源优势,便于收集、整理WTO有关农业的规则、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技术标准、安全卫生标准、进口检测标准等信息;收集国内制定的农产品生产、检测标准和安全卫生标准等,建立农业标准数据库,并根据世界各国的技术壁垒、绿色壁垒、检测手段,研究突破国外农业标准的对策措施;根据国内外农业标准,制定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运输、储藏等环节的技术规范和检验操作规程,指导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推动农业标准化的实施。近年来,在国际贸易中,欧美等国家对农产品进口标准的设定数量越来越多,程序也越来越复杂,欧盟拥有的技术标准有10万多个,日本有8184个工业标准和397个农产品标准,美国的技术标准和法规更是多得不胜枚举。由于我国农产品的许多技术标准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农产品出口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收集、整理WTO有关农业的规则、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技术标准、进口检测、安全卫生标准的有关信息,制定国外标准的破解之策,成为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当务之急。

第三,供销社能通过向农民提供科技服务,指导农民进行科学种养,采用绿色生产方式,推动农业标准化的实施。一是指导农民种养适合本地生长条件的动植物。每一种动植物都有最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大气、水质、日照等条件要求,达不到这些要求,就有可能出次品、废品。近年来,因水土不服而造成的淮南为桔、淮北为枳的现象频频出现:农民买错西瓜种子,长出的西瓜却变成“西葫芦”;买错粮种,结果导致粮食大幅减产甚至颗粒无收。要让农民买到称心如意的种子和种苗,就要有人为其把关,这个重担恰好又落在供销社的身上。供销社在向农民提供优良种子和种苗的同时,依靠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采购农业生产环境和农产品检测设备,对土壤、大气、水质等进行检测和诊断,对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监控,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二是引领农民进行科学生产。供销社能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的基本趋势,通过向农民宣传和提供科学种养知识、科学施肥知识、科学节水技术、规模化种养技术,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生产绿色环保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社会效益。

第四,供销社能通过向农民提供优质农用生产资料,从农业生产的源头上推动农业标准化的实施。为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在农业生产中,农民需要喷洒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施用高效、无环境污染的化肥,这些农用生产资料主要由供销部门组织货源后再向农民销售。供销社要按照有关的标准组织货源,拒绝采购质量低劣、不符合标准的农用生产资料,并要掌握在什么时间喷洒农药最有效,什么时间施用化肥效果最好;要掌握、了解对农作物有影响的农药和化肥的性能和习性,掌握哪些农药的毒副作用大,哪些可以放心推广使用,哪些应节制使用等,然后对农民进行讲解、说明。供销社特别要注意引导农民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对人体有害的兽药、鱼药、添加剂、重金属等农业投入品,大力推广无毒、低毒的生物农药和有机农药等,降低残留,杜绝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供销社要向农户宣传农药的潜在危害性,严格遵守产品说明上标出的注意事项(包括农药的剂量、范围、对象等)。近年来,因食用含有剧毒农药的蔬菜而致人伤亡的事件仍时有发生,因使用化肥不当而造成浪费的现象并不少见。据《中国社会报》2005年5月23日报道,在市场上化肥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河南省农民因施肥不当造成近半化肥浪费掉,每年氮肥流失量达200万吨,相当于10个中型氮肥厂的年产量。由此观之,在中国实施农业标准化任重道远。

第五,供销社能通过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协调农产品产销,在农产品加工中采取标准化的行动,推动农业标准化的实施。一是供销社作为龙头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在进行农产品加工中,为提高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进行各项质量认证,进行ISO9000产品质量认证、ISO14000环境保护认证,有关发达国家如美国的食品安全认证及其他国家的兽医卫生注册、认证等,达到产品质量、环境保护、安全卫生、知识产权保护等标准。同时,按照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要求,严格加工环节的质量监控和检验把关,实施加工、保鲜、储运和包装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二是龙头企业要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供求关系,通过“龙头”与“龙身”的协调发展,推进农业生产各环节的标准化。供销社作为龙头企业,为保证农产品的加工质量,会要求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农民按照标准化的要求组织生产,使农业标准成为农民的行为准则和约束条件;供销社要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服务,严格实行“几统一”:统一供应优良种子、种苗,统一供应肥料、农药、饲料、兽药等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操作规程,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产品检测检验,统一产品包装或品牌,统一产品运销等,这些无疑都是推动农业标准化的有效手段。

第六,供销社能在流通过程中,通过对农产品的质量进行检测,严控问题农产品流入市场,推动农业标准化的实施。供销社的基本职能是流通,它担负着农产品流通的重任。在流通中,供销社成为分散的农民与统一的大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通过这个中间环节,增强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起到了促进和推动农民实施农业标准化的作用。为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顺利完成农产品销售,供销社在收购农产品时要遵守有关的标准,要使用相关的设备进行质量和安全卫生检测,对进入市场的农产品完善产品包装和产品标识,从而推动农业标准化的实施。

综上所述,供销社在履行其职能、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三农”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通过宣传、服务、示范、引导、带动、强制等方式,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整个过程中,保证和推动了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是推动农业标准化的中坚力量。

农业标准化论文: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标准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农业标准化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重要举措,然而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围绕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标准体系,监测体系不健全,农业标准化建设意识淡薄等问题,突破制约瓶颈,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形成制度规范;加强农产品质量体系和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完善政策法规,强化市场监管等对策措施,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做到产前、产中、产后农业生产标准化,对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欠发达;农业;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是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重要举措,是农业执法的依据,是创品牌的关键,是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核心。然而,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分析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标准化存在的问题,研究加快标准化建设的有效措施,是一项重大的现实课题。

一、农业标准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农业标准体系不健全

农业标准化建设滞后,农产品质量和档次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除粮食产品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外,大部分经济类特色农产品没有制定能够反映自身特色的产品质量标准,不利于产品的销售和品牌的形成。现有的农产品标准水平不高,技术含量低,不利于培育高标准、规模化经营的拳头产品,影响农业整体优势的发挥。

2.农产品监测体系不健全

一方面农产品供给由短缺趋向总量基本平衡,市场需求对农业的约束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基础设施萎缩,受环境污染的影响,农产品中残留的有害物质增加,直接影响着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也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缺乏目前市场急需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相关指标的监测,除不能对本地农产品进行公正评价外,也不能有效地防止有害农产品进入本地市场。

3.缺乏对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有效监督

由于经济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多为个体经营,特别是销售渠道流动性大,宏观管理和监督难度大,容易造成有害农产品进入市场,进入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

4.农业标准化意识淡薄

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标准化意识和有关标准化的技术基础知识相对匮乏,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对农业生产经营的要求。事实证明,淡薄的农业标准化意识,是导致目前农产品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5.菏泽市标准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菏泽市属山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尽管各级党委、政府为推行农业标准化建设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农业标准化建设仍不规范,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主要是:农业标准化的相关配套体系尚未形成,农产品质量监管手段和机制还不很完善,工作措施还没有到位,部分管理环节的关系还没有理顺。农业结构的调整还主要集中在数量结构的优化和新品种的开发上,而对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的提高,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广大农民和农产品加工经营企业的产品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还比较薄弱,许多传统的生产习惯尚未得到根本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仍比较突出。

二、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形成制度规范。

对国家已有的农业标准、行业标准,要认真抓好贯彻实施。对国家、行业尚无标准,或虽有标准但低于当地农业发展实际需要的,应当制定地方标准。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和创汇企业,要参照国际通行标准和进口国的质量要求,制定相应的专项标准,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产前、产中、产后标准要相互配套衔接,力求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既要抓好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又要注重生产环境的标准化,并逐步在加工、贮藏、流通等环节全面实施标准化管理,确保上市产品的质量。对各项农业标准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取向,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补充、修订和完善,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2.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

近年来,农业质监体系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在种子、苗木、化肥、饲料、农(兽)药、农膜、水产品、农机具及配件等方面,大都建立了相应的检测机构。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应在加快质检机构规划建设、填补农产品检测空白的基础上,下大力提高检测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尤其是对出口产品的检测,必须进一步加强。在完善现有国家、省、市、县农产品质检中心和质检站(室)的基础上,将重心下移,把建设重点放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大型龙头企业上,加大对农产品源头的质量监控。结合农村市场建设,在各类农副产品和农用生产资料市场,特别是大型批发市场,建立健全快速监测站点,开展市场质量监测服务。加强各类质检机构间的配套联网,提高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互补和共享能力。已经形成产业化经营体系的地方,龙头企业要把好质量关,做好日常的质检工作。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各类质检机构,逐步向市场化、社会化的方向过渡。

3.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

动植物疫病防治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以提高畜产品质量和卫生安全标准为目标,以动物疫病防治为重点,努力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完善动物疫病防治体系,下大力抓好社会防疫工作;二是搞好畜禽良种繁育,改进饲养技术,扩大规模饲养;三是努力提高畜产品加工、储藏、流通环节的卫生管理水平,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四是加强疫苗、兽药和饲料的市场质量监管,净化畜牧业环境。

4.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有赖于广大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和消费者的共同参与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面向千家万户进行深入广泛的宣传教育,普及标准化知识。依托农技推广组织和农村教育系统,通过开设农业标准化课程,举办知识讲座等形式,使广大农业从业人员尽快掌握标准化知识。大力推进“青年农民培训”和“绿色证书教育”,通过培训和宣传,使广大农民都能懂得什么是标准化,为什么要搞标准化,怎样按标准进行生产。做到村村都有技术员,户户都有明白人,生产讲标准讲规范,产品讲质量讲品牌。

5.突出重点,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

一是从重点产品抓起。把“菜篮子”产品作为重点,因为这些产品产出量大,商品率高,市场消费量大,不仅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出口创汇的当家品种。二是实施分类指导。推行农业标准化,必须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要根据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首先从解决药残和疫病这两大重点抓起,在确保食品卫生安全上狠下工夫。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菜篮子”产品的生产,分布广、面积大,推行标准化的工作不可能一下子全面铺开、一步到位,可以先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抓起,从产业化生产体系抓起,从规模化生产基地特别是出口创汇基地抓起,搞好示范,总结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三是切实抓好三个关键环节。生产环节,重点加强标准化技术的推广,严格各重点环节的管理制度,提高规范化操作水平。加工环节,严格执行有关标准,搞好加工过程的跟踪监控,提高加工、保鲜、储运和包装质量,提高产品档次。流通环节,切实搞好农产品质量的市场监管,逐步推行市场准入制度,积极推行优质优价政策。四是充分发挥产业化经营的巨大优势,依靠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千家万户农民。龙头企业是开拓国内外市场的主力,对他们来说,产品质量不仅关系一时的效益,而且关系长久的发展。因此,要把规范和提高龙头企业的标准化水平,作为推动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措施,努力把龙头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抓上去,切实把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发挥好。同时,大力扶持各类农业专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农业标准化的组织实施中来。

6.完善政策法规,强化市场监督

以《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尽快研究制定农业标准化管理法规,力争做到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每一个关键环节,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真正把农业标准化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对明令禁用和淘汰的农业生产资料的品种和范围,及时向社会公开布告,把信息传递给广大群众,并跟踪监督检查,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认定工作,名优农产品的认定,必须严格控制、严格标准、严格程序,确保质量,确保信誉。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经营管理,积极开展农资市场“打假护农”活动,保护农民利益。特别是对高毒农药等国家明令禁用和淘汰的农业生产资料,加大执法力度,搞好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情节严重的,要追究法律责任。加强种子市场管理,搞好良种供应。积极创造条件,对规模化生产基地逐步推行农资直供。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农业标准化论文: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规范农业生产、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没有农业标准化,就不能改变一家一户一块地的小农经济生产组织形式,就不可能有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现对浙江省供销社近几年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在学习和研究国内外农业标准化的先进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供销社系统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现代农业;农产品质量

引言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纽带和桥梁,通过标准化,可以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一系列农业技术和管理标准,从而使科技成果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标准化的主要内容就是规范农业生产,形成农产品的开发、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格局,走专业化、市场化发展的道路。浙江农业标准化推广的实践表明,农业标准能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产品的品牌化和增加经济效益,是发展浙江现代高效农业的有效途径,也是农民增收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Spencer Henson和Georgina Holt(2002)认为,英国农业产业经营者采用标准化主要四个动机因素是内部效率、商业压力、外在要求和良好规范。Enneking(2005)等对德国猪肉、鸟类养殖和土豆种植三个农产品行业的行业标准进行研究,认为实施标准化的主要动机为改善声誉和形象以及扩大销售,并受到了行业变量的影响。卢岚(2005)认为,中国农业标准化实施主体的动机来自于政府的推动和消费者市场的拉动,两方面的力量促使产前、产中、产后以及流通环节实施农业标准化。农业标准化实施过程中,政府、合作社和企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浙江省供销社实施农业标准化的现状分析

供销社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立足农村、服务三农是供销社的本质所在。全省供销社通过推进“新网工程”建设,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开展为农培训等工作,不断地拓展为农服务领域。为了培育农业龙头企业、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浙江省供销社在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1.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卓有成效。全省供销社十分重视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因势利导抓推动,因地制宜抓组建,面向市场抓开拓,着眼规范抓管理,围绕难点抓突破,立足做强促提高的工作思路,坚持量质并举,有力促进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截至2009年底,累计达到1 606家,涵盖全省农业的所有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骨干农产品,带动农户117.8万户,带动农业产值150亿元。各级供销社组织开展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创建工作,现已有各类示范社476家,其中部级7家、省级157家、市级194家、县级118家。供销社领办的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具有以下显著特点:一是合作制特征明显,农民主体地位突出,运作规范;二是供销社注重产权投入,真正与农民成员结成利益共同体;三是注重与市场对接,加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培养和提高;四是探索服务内涵取得新突破,杭州、温州等31个市县供销社开展“三位一体”试点,出资组建了农信担保公司,临海、兰溪等地供销社为专业合作社开展“一卡一点一服务”、“一卡两点三服务”。

2.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不断深化。为了推动全省系统农业标准化工作,浙江省在全国供销社系统中率先下发了《关于在专业合作社中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确立了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抓手,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口的工作策略,同时引导各专业合作社围绕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开展基地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先后组织举办了五期农业标准化培训班,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知识的宣传推广工作。浙江旗海海产品、新昌长毛兔、庆元百山祖香菇、绍兴市兴农果蔬等一批专业合作社率先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实践。随着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不断深化,大大提升了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力和竞争能力,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有力促进了特色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截至2009年,全省系统1 606家专业合作社中有652家开展了标准化生产,占总数41%,其中3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列为部级和总社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区)建设,11家建立农产品标准化基地986个,占种养植面积的31.7%。390家专业合作社390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40家专业合作社的280只农产品获得绿色农产品或绿色食品认证,85家专业合作社的85只农产品获得有机农产品的认证,684家专业合作社的736只农产品注册了商标,其中获中国名牌或著名商标产品4个、获浙江省名牌或地方驰名商标的产品65个,获市、县名牌的产品167个。省供销社及时组织具有地域特色的如临海蜜橘、常山胡柚、开化茶叶、仙居杨梅、金华白桃等专业合作社申报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

3.良好农业规范认证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2008年底,浙江被总社确定为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试点单位之一。为了有效地完成良好农业规范认证试点工作,2009年初,召开了全省供销社系统农业标准化工作会议暨农民专业合作社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试点培训班。杭州、台州、绍兴、丽水等地供销社加快了对农业标准化工作推进。全国20家单位获得了首批全球良好农业规范互认证书,其中全国供销社系统3家,而浙江省仙居县农合杨梅、庆元县百山祖香菇两家专业合作社获得了此证书,认证后的产品可以进入欧盟市场。目前正组织实施第二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良好农业规范认证试点。

4.农产品流通领域标准化不断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现代化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相互促进的两个重要环节,农业标准化生产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了支撑,农产品流通同时又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标准化生产是农产品有效流通的基础,农产品品牌是提升农产品价值、保证农产品流通健康发展的关键。金华农产品批发市场列为全省仅3家全国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之一,组织开展了部级农产品物流标准化试点。为了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的规范化建设,已完成了《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规范》(GH/T1060-

2010)、《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网络规范》(GH/T1061-2010)行业标准的制订,并正式颁布实施。正组织制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农产品经营网络体系标准,同时积极参与龙井茶标准的制定工作。此外,积极推动系统质量管理工作,组织实施企业卓越绩效模式,其中浙江供销超市有限公司、杭州中萃食品有限公司、杭州土特产集团公司、浙江万丰集团制药公司和绍兴至味食品公司5家企业被认定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省供销社已成为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协调会议制度成员单位。

二、改进全省供销社系统农业标准化的基本思路

虽然全省供销社系统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尚处于在试点和起步阶段,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远远满足不了农业市场化和现代化的要求。因此,对全省供销社系统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建设。结合浙江农业经济区域发展的特点,围绕供销社系统具有优势的果品、茶叶、食用菌、棉花、畜产品、蜂产品等支柱和特色产业的种植、养殖和加工类农产品,结合各类农业科研项目建设,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轨道,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控制,重点建设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农产品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推进种养殖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和生产加工HACCP认证,引导和支持重点出口农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进一步提升农产品标准水平,建立具有浙江特点又与国际接轨、适应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标准体系,加快传统农业向标准化生产的现代化农业转变。

2.加快农产品检测监督体系建设。各级供销社做好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等生产主体的服务工作,为他们实施农业标准化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统一规划和政策引导,加快以省、市、县三级政府机构为主、社会企业自检为补充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形成覆盖全省大、中、小城市和农村集镇,满足农产品科研、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出口等环节的质量安全需要的,门类齐全、配置合理、功能互补、资源和信息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各级供销社通过现场评审、定期监督评审、监督抽查等方式,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标准实施的监督,严格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监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

3.推广实施农业标准化运作模式。紧密结合供销社系统各类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特色农产品品基地、农业综合开发区、无公害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依托省、市、县农业科技转化项目,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与各类示范园区建设有机结合,建立完善“政府推动、市场引导、行业技术部门指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户积极参与”的农业标准化推进机制,加快农业标准的推广实施。同时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中的主体和示范带动作用,重点支持一批“产业规模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市场开拓能力足”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各级标准化实施示范项目建设工作,通过量化的可操作产品分级标准和规格标准,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准入,促进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和市场的有效流通。

4.构建农业标准化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农业标准信息服务网络资源,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专业协会及时提供开展从种养殖、生产加工到产品认证、流通销售等过程的农业标准化动态信息。加强与兄弟省市和发达国家(地区)在农业标准化领域的合作,拓宽农业标准化信息交流渠道。通过农产品经纪人、科技服务下乡等活动,加强标准化知识培训,提高广大生产者掌握和运用标准的能力。

三、推进全省供销社系统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具体对策建议

目前全省系统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主要动力来自于组织的推动和政策的引导,真正能够有意识、主动、自觉地实施农业标准化的主体还不多。借鉴欧美、台湾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先进经验,供销社必须要从实际出发,构建农产品标准化建设的长效机制,走出一条具有供销社自身特点的农业标准化工作新路。

1.推行合格供应商评价制度,引领农业标准化工作。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实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尽快建立和实施合格农产品供应商评价体系,开展中国合格农产品供应商试点,引导农产品的产销主体必须按照统一规范的标准组织生产、流通,打造超市(SUPERMARKET)+合格农产品供应商(CERTIFICATED SUPPLIER)+农户(FARMER GROUP)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从而形成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长效机制。

2.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抓手,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实施农业标准化需要以规模为基础,充分依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力量。台湾的农会、产销班、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组织在农业生产、运销、技术推广、农村信用、农业保险和实施农业标准化等方而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农村经济建设的骨干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社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壮大了农业生产的规模,促进了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因此,供销社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良好农业规范认证试点及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三品”认证工作,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广大农户开展标准化生产。

3.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标准化,拓展农业标准化工作。随着农产品的不断丰富,农产品流通对农产品生产的反作用日益凸显。因此,供销社要着力加快流通领域标准实施与推广。首先,要及时总结推广金华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展部级农产品物流标准化试点等先进地区的经验,积极培育发展标准化管理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并以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配送公司和大型连锁超市为主体,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级、定量包装、包装标识等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其次,引进GAP、ISO9000、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加大对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建立一套比较健全的农产品品牌培育体系。最后,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森林食品、有机食品等认证,着力培育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知名度高的名牌产品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不断拓展流通领域农业标准化工作,加速形成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倒逼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