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汇报合集12篇

时间:2022-08-06 10:16:04

形势与政策汇报

形势与政策汇报篇1

可以看到,FOMC的组成已经包含了联储理事会的所有成员,因此联储理事会的决策必然会与FOMC的决策保持一致。并且,随着公开市场操作成为当今美国货币政策的最核心部分,FOMC现已成为了美国事实上的货币政策委员会。

FOMC会议的前期准备

FOMC会议每年召开8次(会议一般在当地时间的星期二早上九时开始),其中在2月和7月的会议中,FOMC将重点讨论货币和信贷状况,同时对实际产出、通胀水平和就业状况等指标进行全面预测。这两次会议的讨论将为联储主席参加半年一度的国会听证会提供材料。

在每次FOMC会议召开之前,联储和各位与会委员(包括不具有投票权的委员)都将为会议准备好各种资料,以便会议讨论时使用。其中绿皮书、蓝皮书和褐皮书是三份主要的材料。

绿皮书因其绿色的封面而得名,由联储研究局分析人员制作完成。该资料向与会人员提供主要经济部门以及金融市场变化趋势的分析材料,并对整体经济形势做出了评估和预测。在绿皮书中,描述变化趋势的数据包括各类详细的统计数据,并且研究局的分析人员运用了结构性计量模型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在绿皮书的附表中,研究局还运用了这些结构性模型的预期功能,对主要的经济金融变量进行了定量预测,以供与会人员讨论参考。

蓝皮书同样也是因为其封面的颜色而得名,该资料由货币事务部和研究局共同提供。蓝皮书主要为FOMC的与会者提供货币、银行储备和利率方面的最新资料,并结合当前的经济、金融整体局势,对以上变量进行了预测,因此,蓝皮书属于“高度机密”资料。2月份会议的蓝皮书向委员们提供了接下来一年的货币供应增长计划,而7月份会议的蓝皮书中,不仅要对当年货币供应增长的情况进行回顾,还要结合当时的状况,对接下来半年的货币供应情况进行讨论。这两次会议确定的货币供应增长情况和目标,也是联储在国会听证会上进行答辩时的重要数据。另外,蓝皮书都对每次会议期间的货币与金融状况进行了统计描述,并为FOMC每次会议决策提供了三种备选政策方案,为委员们最后进行政策定夺提供决策基础。

有着褐色封皮的褐皮书由12个地区联储银行的研究人员编纂,但每期将指定一家联储银行对所有地区的分报告进行汇总。褐皮书包括了各地区联储银行对本地区主要经济统计数据的报告,并且十分突出地体现了各个地区的经济特点,褐皮书一个最为重要的特点就是该报告收集了联储银行以及各分行对当地商业巨头、经济学家、市场分析人士的访谈记录,褐皮书最后将这些材料汇总起来,使得褐皮书最终既反映了联储研究人员的观点,同时又体现了各地区的经济特征。

FOMC会议的内容

听取纽约联储外汇交易公开市场报告

经过改革以后,现在联储会议第一项议程变为了听取纽约联储外汇交易公开市场报告。负责外汇交易的纽约联储外汇交易室经理主要回顾一段时期以来的外汇市场发展变化,同时报告外汇市场交易室进行外汇交易的情况以及进行外汇干预的原因。交易室经理会特别强调报告中重要的信息,以引起与会委员的关注。

美国的国际金融政策由财政部负责,财政部在汇率政策、外债、国际援助和国际交流中代表美国政府。但因为外汇市场本身的金融特性,联储在外汇政策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FOMC和纽约联储在外汇政策的执行中发挥关键作用,外汇政策很大程度上是财政部和联储不断沟通协商的结果。外汇政策一旦确定,将由纽约联储的外汇交易室代表当局进行政策操作,因此,在外汇政策的制定上,联储的看法往往是最值得重视的意见。

在讨论中,联储主席或是其他委员将通报与财政部官员或外国官员就外汇方面交换意见的信息。同时,FOMC的委员们也将询问外汇交易经理关于外汇市场的相关情况,特别当联储准备调整联邦基金利率时,委员们比较关心政策调整可能对外汇市场产生的影响。另外,委员们会在适当的情况下向研究局官员询问关于美国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国际经济发展方面的情况。最后,讨论结束,FOMC批准外汇交易室的交易。

纽约联储提供国内公开市场报告

外汇交易报告结束以后,国内操作室经理接着就国内公开市场操作向FOMC汇报。公开市场经理首先报告的是上次FOMC会议确定的政策工具操作是否仍然适当,如果状况发生变化,经理必须就当时情况进行答辩,并分析相应的经济形势。然后,经理要向FOMC汇报非借入准备金和借入准备金变化的情况及影响准备金目标实现的因素。同时,公开市场经理要向FOMC报告市场的利率及其利率预期情况,另外,市场对联储货币政策的预期也是值得重点讨论的问题。

如果预计未来的一段时期内会有非正常性准备金增减变动,经理会要求FOMC暂时放宽公开市场操作的权限,使其具有更大的操作余地。

经过讨论,FOMC批准上次会议以来的公开市场操作。

研究局做经济形势报告

联储理事会研究局的绿皮书对一段时期来的整体经济形势做出了详细的分析,在FOMC会议上,研究局对经济形势的口头报告(一般由研究局主任或是研究局高级官员进行汇报)将更加突出地指出报告中的重点部分。

绿皮书的报告包括了国内经济部分和国际经济部分,国内经济部分主要报告了产出、就业和价格水平的状况,并分析了影响这几个主要指标的基本因素。国际经济部分报告了外国的产出、就业和价格水平状况,并结合外国与美国经济运行的联系,分析国际经济对美国汇率、贸易和国际收支的影响。研究局的报告基本上按照经济总体运行、就业、消费支出、住房需求、固定投资、存货投资、贸易赤字、通胀趋势、储备状况、利率、汇率、货币供应以及金融市场的状况等顺序进行。绿皮书不仅包含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并且运用了结构性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以上这些结果都将在会议上简明扼要地报告给各位委员,并且报告的过程中,与会委员们会根据情况进行相关询问。

委员会对经济形势进行讨论

当研究局的陈述报告结束以后,与会人员开始进行讨论,讨论的主要内容基本上包括在绿皮书的范围中,但与会人员可以结合自身对经济运行的判断,对某些重点因素进行深入讨论。特别是有着较强自主判断的委员,可以拿出一些自己准备的数据资料,用以在讨论过程中佐证自己的观点。

讨论发言首先从各个地区的联储银行行长开始,联储银行的行长可以结合褐皮书的内容重点讨论自身区域内的经济情况。但更多情况下,行长们还是以全国的视野来看待整体经济运行,即使是强调地区状况,也只是放在一个具有倾向性的全国分析框架中讨论。虽然每次FOMC会议只有5名地区联储行长具有投票权,但每位行长都将出席会议并参与讨论,每位代表的发言表述都将对其他与会委员的决策起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一些强有力的数据资料和富有感染力的个人发言,这些都将对会议的决策形成较大影响。

地区联储行长发言结束后,联储理事会的理事们开始逐个发言,理事们的发言相对更加具有全局性。与会委员可以选用各自关注的统计数据和分析方法,可能一些委员会关注某类总量指标,例如各种利率、价格、汇率数据,而另一些委员将列举其认为与经济总体运行极具关联的特殊数据,例如若干关键部门的时间序列数据变动,甚至有的委员会结合具体现象,提出一些非常直观的感觉。虽然这个阶段并不是政策的最后决策,但讨论过程已经基本决定了FOMC货币政策决策的主导基调。

公开市场政策指令的确定

当FOMC与会委员们对经济形势展开讨论以后,联储货币事务部主任将以FOMC会议秘书的身份提出A、B、C三种货币政策指令方案。三种方案中,方案B意味着货币供应压力和联邦基金利率维持稳定,方案A则意味着更为宽松的货币环境和下调的联邦基金利率,方案C就代表着更为紧缩的货币环境和上升的联邦基金利率。

一旦货币事务主任陈述完毕,委员们还将针对货币供应量和其他一些相关指标进行提问,并且将经常涉及金融市场对某种政策可能出现的反应。

经过前面对经济形势的讨论,与会委员们对货币政策的取向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判断。货币事务主任提出政策指令的备选项以后,政策指令的讨论就更为具体化了。作为开场白,联储主席一般提出一个能获得FOMC会议大多数委员认同的意向性政策指令。然后,主席向FOMC的正式委员(具有投票权的委员)和另外7名无投票权的行长询问他们各自的政策意见。这时,发言者必须简明扼要地表明自己的态度。这时委员们可以不一定只从提供的三种备选方案中选择,还可以决定自己认为合理的政策搭配,但只能简明扼要地陈述自己对政策指令的看法。

征求完所有政策意见以后,联储主席将进行综述。如果有相对一致的意见,FOMC可以就政策指令马上进行表决。如果存在不同的观点,主席将综合考虑,再次求得一致的观点,但不再就新观点进行逐一意见征求。经过反复磋商,当感觉到能够形成一种多数一致的观点时,联储主席要求就该政策指令进行表决。表决次序为:FOMC主席、副主席、其他有投票权的委员按姓氏的开头字母顺序。

表决通过,政策指令正式形成,FOMC将政策指令传达到纽约联储的公开市场操作部门,交由操作室执行完成。

FOMC中的不同声音

通过对FOMC会议内容的介绍,可以就各类与会人员的作用做一个简单扫描:(1)主席主持会议,综合各方意见,提出政策讨论议案,主导会议发展方向;(2)正式委员参与会议,相互交流,发表意见,最终投票决定政策方案;(3)候补和列席委员参与会议,发表意见,对其他委员的决策形成一定影响;(4)各类工作人员为委员们提供智力支持,他们提供的资料、观点对委员的最终决策也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由此可见,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决策是一个需要协调多方意见的决策机制。联储主席的作用十分关键,这既反应在政策指令建议的导向作用上,同时也反应在联储主席驾驭全局的协调能力上。如果联储主席只是一味维持自己的政策倾向,而不综合平衡其他人的意见,最终在形成一致性的政策指令上必定会遇到较大的阻力。

决策中总会有不同的声音。从1996年1月到2007年12月的111次FOMC会议的记录来看,表决中存在反对票的情况共有24次。也就是说,这十二年的货币政策决策中,共有20%以上的决策结果包含着不同意见。虽然没有一次议案否决,但仍然表明委员会中对待政策形势的判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同意见。

即使是具有极高威望的格林斯潘,在其任期的最后十年中,仍然遭遇了19次的公开反对。2006年伯南克上任至今,17次FOMC会议中,公开反对已达到了5次。

2005年年底,美国经济增长平稳,但物价上涨却呈现不断攀升之势。2006年1月,格林斯潘以一次25个基点的加息,将美联储移交到伯南克手中。作为一名具有明确反通胀立场的专家,伯南克上任初始就连续三次小幅提高联邦基金利率目标。但房地产市场下滑的负面影响逐渐于2006年中期显现出来,经济增速放缓迹象明显。到2006年8月,伯南克停止了加息步伐。这时里士满联储银行行长莱克强烈地表达了对物价上涨,尤其是核心通胀指标上涨的担忧(2006年9月的核心CPI上涨接近3%)。2006年8月、9月、10月、12月的四次FOMC会议中,莱克连续投出反对票,不同意联储保持联邦基金利率目标不变,强调联储应该以更强硬的手段来抑制通胀的抬头。

2007年,次级抵押贷款债券的危机集中爆发,导致花旗、美林、摩根等全球多家顶级的银行、投行亏损惨重。2008年1月17日,伯南克公开表示次贷损失大约为1000亿美元,或是更高。到目前为止,危机的影响程度还无法确认。事实上,面对次贷危机的爆发,联储已经开始通过降低再贴现率(2007年8月16日单独降低再贴现率50个基点)和通过回购交易注入临时准备金等手段向金融体系注入资金。但2007年油价和食品价格上涨导致的通胀压力,却使得联储在大幅降低联邦基金利率方面犹豫不决。直到联储意识到这次金融危机将侵蚀美国经济时,联储才于2007年9月开始持续降低联邦基金利率。

2007年最后一次的FOMC会议中,联储决定降息25个基点,这又遭到了波士顿联储银行行长罗森格伦的公开反对。面对持续恶化的金融形势,罗森格伦认为联储必须进行更大的降息,以缓解危机,并提前化解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2007年12月份的就业数据再次沉重地打击了公众的信心,失业率由4.7%攀升至5%,就业人数减少了43.6万人。当前的美国利率期货显示,市场对2008年1月30日联储降息75个基点的预期概率达到了70%。

形势与政策汇报篇2

Abstract:This paper states 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management absence and discusses the management absence in six fields including offshore account,re-exports,extension of short-term foreign debt,retained profits,foreign currency cards and combination of trade financing products.Finally,this paper makes suggestions in promoting the management system,etc.

Key Words:cross-border capital flow,management absence in foreign exchange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09)05-0007-05

所谓外汇管理政策盲点,是指没有被外汇管理政策所覆盖或者政策调整滞后导致外汇监管缺位的外汇业务,即外汇管理政策的空白点。对有政策规定但落实不到位而导致监管缺位的,不是本文所指的“政策盲点”。由于没有纳入监管视野,外汇管理政策盲点极易滋生各种风险。因此,及时消除外汇管理政策盲点是改进和加强外汇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错综复杂,外汇管理模式逐步转变,国际收支的内容和结构深刻变化,跨境资金流动中的外汇管理政策盲点问题日益突出。为切实提高外汇管理的有效性,本文从强化跨境资金流动监管的角度,对外汇管理政策盲点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新形势下外汇管理政策盲点产生的必然性

(一)外汇管理政策滞后于形势变化,形成滞后型政策盲点

近年来,我国涉外经济快速发展,跨境资金流动的规模和渠道不断增加。而与此相比,外汇管理政策调整完善相对滞后,导致部分业务没有被外汇管理政策覆盖,形成管理空白。一是跨境资金流动规模快速膨胀增加了外汇管理难度。以山东省为例,2000年全省跨境外汇收支总额为217亿美元,到2008年规模扩大到1746亿美元,顺差由2000年的63.8亿美元扩大到2008年的391.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0%。同时,涉汇交易主体日益多元化,由原来单一的外汇指定银行和进出口企业扩展到目前的中资和外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等多主体并存的格局。涉外经济规模和涉汇交易主体的发展拓宽了跨境资金流动的渠道,增加了外汇管理的难度。二是外汇管理政策调整难以跟上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快速变化。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具有突发性强的特点,导致政策调整难以及时跟进,必然出现政策盲点。三是政策出台的时间差导致“技术性盲点”。新政策的制定出台有一个考察论证和通过实践检验不断完善的过程。从发现政策漏洞到堵塞漏洞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部分领域会出现“技术性盲点”。

(二)改革的路径依赖性使政策视野不能及时转变,形成偏离型政策盲点

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近年来,为应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我国外汇管理目标已开始由原来的“宽进严出”向“均衡管理”、由事前管理向事后管理、由“行为监管”向“主体监管”等转变。在这一过程中,路径依赖往往推动着政策设计遵循原来的轨道向前推进,从而使政策视野出现短时的目标偏离,在实践中表现为政策制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不足。

(三)政策衔接不到位导致政策不缜密,形成疏漏型政策盲点

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正处于新旧政策交替并存的时期,难免出现因新旧政策交替衔接不及时或不到位而导致的政策盲点。目前,《外汇管理条例》搭建了新形势下外汇管理的整体架构,但配套政策没有及时跟进,导致管理总体思路与具体操作模式不匹配。同时,在目前资本项目管制、经常项目放开的政策框架内,对同一市场主体的不同项目交易适用不同的政策规定,在交叉领域必然出现政策盲点。此外,由于政策的制订和实施需要综合评估和权衡管理的成本和收益,以尽可能少的成本取得尽可能大的收益,由此可能形成部分外汇政策盲点。

(四)金融创新突破政策限制,形成规避型政策盲点

外汇管理政策与异常资金流动的实施者始终处于监管与规避监管的动态博弈中,异常跨境资金流动具有突破政策限制的内在动机。此外,近年来金融创新步伐明显加快,外汇新业务、新产品,特别是交叉性业务和相互渗透性业务日益增多,许多业务必然突破现有外汇管理政策的限制,从而形成政策盲点。

二、新形势下我国外汇管理政策盲点的主要表现

(一)离岸账户外汇管理中的政策盲点

1. 业务基本情况。随着境外投资和返程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张,离岸账户业务得到快速发展。大量中资企业在境外成立离岸公司,并通过离岸账户对关联公司间的资金进行运作。以青岛市为例,2006年末全市离岸账户开户数达506户;2008年一季度末,开户数达到970户,增长势头迅猛。

2. 基本管理模式。目前,我国对离岸银行业务包括离岸账户的管理实行分类管理,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在监管中有所区别。

一是市场准入方面有差别。经营离岸银行业务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目前,获批准的中资银行较少,且有严格的地域限制。而外资银行经营离岸业务没有准入限制,只要有营业执照和金融业务许可证就可以经营离岸业务,且任何分行都可经营,没有地域限制。

二是管理模式方面有差别。中资银行离岸业务和在岸业务实行严格分离管理,即中资银行必须设立独立的离岸银行业务部,并开立单独的离岸账户,离岸账户和在岸账户之间的头寸调拨受到严格控制。外资银行经营非居民法人和个人的离岸业务,则实行内外混合型管理模式,即离岸业务和在岸业务在机构设置、记账管理、资金运作等方面均为一体,现行法规没有对其作出明确的准入核准要求。

三是业务种类方面有差别。中资银行离岸业务资金必须来源于非居民且吸收资金必须用于非居民,实行“两头在外”管理。而对外资银行的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没有实行分开监管政策,没有针对离岸业务品种的特别规定,外资银行可以办理对中资银行禁止办理的业务,如现钞业务等。

3. 离岸账户业务管理的政策盲点分析。

一是在离岸银行业务准入方面,存在标准过于宽松和外资银行游离于监管视线之外的问题。《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均没有对银行经营离岸业务有营运资金的要求,也没有对离岸资产规模进行限制,同时没有将外资银行纳入统一监管体系。

二是对离岸账户的资金汇入和汇出基本没有政策限制。目前,离岸账户与境外账户,以及与离岸账户之间的资金划转畅通无阻。同时,离岸账户向在岸账户的外汇资金划转属于境内外汇资金划转,由于资金未跨境,所以不纳入外汇局监管范围内。离岸资金转在岸仅需做国际收支申报,而目前离岸和在岸账户之间资金划转的国际收支申报政策尚未理顺,大量业务发生但不进行国际收支申报。通过“境外账户―离岸账户―在岸账户”的划转,资金可以在流入境内的同时而不在外汇监测体系中留下任何痕迹。

三是对离岸账户与在岸账户资金划转的统计监测存在政策盲点。2006年新版国际收支系统推广期间,由于新版系统对离岸和在岸账户划转有特殊的统计板块,外汇局规定离岸账户与在岸账户间的外汇资金流动无需进行国际收支申报。但此后,许多银行仍沿用旧版系统,而旧系统中并无离岸与在岸账户的资金划转统计监测功能。离岸与在岸账户的资金划转成为管理政策的空白。目前,从离岸账户收汇的境内企业即使不做国际收支申报,同样可以通过补录入完成核销。在离岸和在岸之间划转的外汇资金业务中,国际收支申报形同虚设。

(二)转口贸易外汇管理中的政策盲点

1. 业务基本情况。近年来,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转口贸易规模迅速增大。据统计,2008年,山东省转口贸易收入达23.02亿美元,同比增长31.4%;支出7.58亿,同比增长36.5%。

2. 基本管理模式。当前,对转口贸易的外汇管理以汇流监管为主线,围绕进口付汇环节进行。转口贸易管理的基本做法是:企业凭合同、发票等商业单据对外付汇;企业出口收汇不进入核查账户,可直接结汇;收付汇都完成后,企业凭购售货合同、发票等商业单据和银行出具的收付汇凭证办理核销手续,外汇局审核要点为“收大于支”。

3. 转口贸易外汇管理政策盲点分析。

一是现行转口贸易核销模式对虚构贸易的管理存在政策空白。目前,对转口贸易项下收付汇真实性监管由核销部门进行。由于转口贸易买卖双方均在境外,境内没有报关单信息,因此转口贸易核销不需要企业提交进出口报关单,银行和外汇局只能审核提单、合同、发票等商业单据。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虚构贸易背景,从而使得转口贸易成为资金违规跨境流动的重要通道。

二是转口贸易收汇纳入服务贸易统计监测的管理存在政策空白。根据新版国际收支的统计口径,转口贸易归入服务贸易统计,是服务贸易中的大项,但服务贸易项下并无与其相对应的管理政策。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实施后,虽在政策上仍将转口贸易纳入核销监管范畴,但收汇方面明确转口贸易资金收入不纳网核查,收汇资金即可结汇,易成为异常资金流入的通道。

三是转口贸易核销政策与目前外汇管理实践脱节。根据总局进口付汇差额核销管理办法,转口贸易、境外工程使用物资以及进口退汇等项下凭收汇凭证办理进口付汇核销报审业务不得办理差额核销。但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部分企业被迫降价销售货物,转口贸易中出现收汇金额小于原进口付汇金额的问题。如果严格要求转口后收入外汇额必须大于原进口付汇额,企业无法办理差额核销,必然导致逾期。

(三)外资企业短期外债展期及偿还外汇管理中的政策盲点

1. 业务基本情况。近年来,外资企业借入短期外债并连续办理债务展期的情况较多。以枣庄市为例,2009年一季度,办理外债展期新增笔数同比增长300%,累计办理展期金额占总借用外债额的68%。金融危机发生后,境内外借贷双方调整利率和借贷合同,提前偿还外债的情况开始出现。

2. 基本管理模式。目前,在企业外债展期或调整外债偿还规划过程中,外汇局没有实质性的干预措施。如在短期外债展期管理方面,当企业办理外债登记后如需外债展期,企业持借贷双方合同即可办理外债登记变更,外汇局对短期外债展期业务限制很少。在外债偿还管理方面,债务人可以用自有外汇资金偿还外债,也可经外汇管理部门核准用人民币购汇偿还外债;企业对外偿还债务利息或债务本金,需到外汇局开具核准件。

3.短期外债外汇政策盲点分析。

一是现行管理模式在短贷长用方面存在政策盲点。按照现行规定,短期外债展期仅需按照合同约定和展期协议进行变更登记,对于展期的实际条件、展期次数等未做限制,外资企业外债展期具备较高的自由度和灵活性。短期外债经过多次展期即形成事实上的长期外债,规避了到发改委办理长期外债手续的环节。目前,境内企业借入短期外债的规定用途为流动资金,长期外债才可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等中长期用途。通过展期,企业短期外债的实际使用时间超过一年并可用于长期投资。同时,由于长期外债发生额要计入根据外资企业“差”确定的外债指标,因此短期外债展期变相扩大了外资企业外债额度。

二是外债偿还的期限和处罚管理存在政策盲点。按照现行规定,外汇局审核外债偿还的原则是依据借款合同规定的偿付计划,审核借款合同等相关材料。但对于外债合同真实性的审核并不充分,借贷双方更改合同的随意性较强。实际操作中,借款双方协商后可对借款合同进行灵活修订。同时,对短期外债的偿还期限没有政策规定,完全由企业自行决定。对于长期滞留在境内的短期外债也没有任何处罚规定。

(四)外资企业留置利润外汇管理中的政策盲点

1. 业务基本情况。长期以来,我国对外商直接投资利润处置一直沿用“宽进严出”的管理模式,不重视对留置境内存量利润的监测分析。据统计,山东省2007年底外方未分配利润和应付股利之和已达72.24亿美元,是全省外债规模的4.6倍。

2.基本管理模式。目前,外资企业利润分配后,外方所得利润由外方自主决定。对已分配未汇出的外方留置利润以人民币形式在境内的流动,外汇局缺乏监管政策约束。当前,留置利润汇出监测被纳入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系统,归属经常项下管理。业务办理上,留置利润的汇出经外汇指定银行审核即可;汇出时,企业需证明已完税及企业账面确实存在已分配未汇出利润。对于可疑业务或金额较大的,外汇局可依法进行核查。

3. 留置利润外汇政策盲点分析。

一是外企留置利润在境内运作脱离外汇政策监管视野。外汇管理部门现有业务系统缺乏对外商投资企业利润的监测功能,利润留置境内的监测则处于空白状态。只有当企业利润汇出后,才能通过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监测系统获得相关信息,或在年检时了解企业利润情况,导致外汇局很难全面及时地掌握留置利润数据。现有政策对滞留境内的利润如何进行管理没有涉及,对外方利润留置境内的时限等未做明确规定。

二是留置利润的汇出管理存在政策盲点。目前,我国将外商投资企业的利润汇出纳入经常项目管理,企业办理利润汇出只需凭相关材料到银行办理。外汇局仅能通过国际收支申报系统事后掌握外商投资企业利润汇出的规模,而事前难以对利润汇出的规模和时点进行有效控制。

(五)境内外币卡外汇管理中的政策盲点

1. 业务基本情况。随着涉汇主体用汇需求多样化和外币卡功能的不断拓展,近年来个人外币卡业务得到迅速发展。

2. 基本管理模式。一是境内外币卡在境外提现实行限额管理。限额标准为:当日内累计提现不得超过等值1000美元,1个月内累计不得超过等值5000美元,6个月内累计不得超过等值10000美元。境内外币卡在境外可用于经常项目下的消费支付,不得用于其他交易支付。二是境内外币卡在境外消费或提现形成的透支,可以用自有外汇资金偿还,也可在发卡金融机构购汇偿还。三是从境外将款项直接汇入境内外币卡,应按规定进行国际收支统计间接申报。

3. 外币卡外汇政策盲点分析。

一是外币卡购汇还款的真实性审核管理存在政策盲点。按现行规定,持卡人使用境内外币卡在境外用于合规的经常项目下消费支付时,除受银行授信额度限制外,在管理政策方面未设定金额限制,也没有明确购汇审核需提交的相关资料。客户可选择向银行购汇还款,但这部分购汇不受“年度总额分别为每人每年等值5万美元”的限制。这意味着持有境内外币卡在境外消费,只要资信条件允许,消费额度就不受政策控制,交易真实性审核管理流于形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资金跨境转移可以通过外币卡实现,从而为异常资金跨境流动提供了形式合法的便捷通道。

二是居民个人出境持卡数量管理存在政策盲点。现行管理政策没有规定居民个人出境消费时携带外币卡的数量,由此产生一人携带多张外币卡出境的可能。通过一人多卡可以在境外避开携带现钞限额的约束。同时,利用境外经常项目消费无限额的政策漏洞,还可以实现资金转移,从而为异常资金跨境流出提供了可能。

三是外币卡统计监测存在政策盲点。当前,个人通过银联卡在境外的消费无需逐笔办理国际收支申报。同时,个人外币卡购汇还款产生的购汇行为没有纳入个人结售汇系统,个人通过银联卡在境外的刷卡金额不计入年度个人购汇限额。因此,外汇局难以掌握个人通过外币卡在境外的刷卡消费统计信息。此外,在实际操作中,外汇局和银行均无法掌握持卡人在境外消费情况,导致“境内卡在境外可用于经常项目下的消费支付,不得用于其他交易的支付”的规定无法落实。

(六)组合类贸易融资产品外汇管理的政策盲点

1. 业务基本情况。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进出口企业资金需求的日益增长,特别是银行业务创新的快速发展,新型组合类贸易融资产品如远期信用证加海外代付等大量增加。

2. 基本管理模式。2007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对金融机构短期外债范围进行了调整。原规定中,180天以下海外代付纳入短期外债指标管理;而在新规定中,期限在90天以下海外代付不再纳入短期外债指标控制的范围。

3. 组合类贸易融资产品外汇政策盲点分析。目前,部分组合类贸易融资产品没有纳入短期外债管理。然而,尽管组合类贸易融资产品中的每个子业务可能都不占用短期外债指标,但组合类贸易融资产品作为一个整体其融资期限得到延长,组合类贸易融资产品与其它长期贸易融资产品实质并无差别,同时从资金融出银行的角度看,组合类贸易融资产品已形成对境外金融机构的短期负债。因此,应将真实融资期限超过短期外债指标的组合类贸易融资产品纳入金融机构短期外债指标管理。当前的分类模式和对组合类贸易融资产品的监管空白不利于短期外债余额控制政策的落实。

三、跨境资金流动外汇管理政策盲点的不利影响

(一)管理政策盲点为新形势下异常资金跨境流动提供了便利

近年来,异常跨境资金流动非常活跃,外汇管理政策盲点为异常资金流动提供了可乘之机。如离岸账户管理中的政策盲点使有意规避外汇监管的境外异常资金可以借道离岸账户轻易流入境内。部分离岸公司实际是空壳公司,成立的目的就是以其离岸账户为境内关联企业提供资金划转便利。部分境内企业、居民到离岸中心设立企业,隐藏境内企业真实经营状况,达成资金转移或避税等非法目的。

(二)管理政策盲点使部分外汇业务“无法可依”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许多业务出现了新特点和新情况,原有政策规定已与实际操作脱节,导致部分业务无法正常办理。如长期以来转口贸易核销审核须“收大于支”。近日,山东省内陆续出现企业被迫降价销售货物,导致收汇金额小于原进口付汇金额无法核销的情况,部分企业可能以其他跨境收入冲抵转口贸易收入。

(三)管理政策盲点增加了外汇支付风险

当前,外资企业已分配未汇出利润、短贷长借的外债等资金长期滞留在境内,一旦形势发生逆转,这部分资金短期集中流出,容易诱发涉外收支风险。

四、加强跨境资金流动外汇管理的政策建议

《外汇管理条例》出台后,围绕这一条例的科学有效的具体政策还不完善,当前跨境资金流动外汇管理政策盲点的存在,正是具体政策缺失、政策尚未有效落实的直接结果。监管盲点的解决需要我们切实完善现有政策法规,提高政策出台的系统性和完善性。同时,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政策,防范形势变化后新的盲点出现。

(一)完善立法环节评估机制,增强外汇管理法规政策体系的兼容性和延展性

应综合考虑经济金融环境变化风险,增强政策法规的系统性、前瞻性和兼容性,拓展外汇管理政策空间。目前,应规范离岸业务管理,制定离岸账户与在岸账户外汇收支的交易真实性审核规范指引,建立离岸账户与在岸账户资金流动的统计监测制度。改进转口贸易出口收结汇管理,明确转口贸易资金结汇监管关口,适度放宽转口贸易核销规定。

(二)加大对蛰伏境内资金的监测力度,防范资金集中流出风险

在“均衡监管”理念下,既要防范违规资金涌入我国,又要防范形势突变下的资金跟风集中流出。应对长期滞留在境内的短期外债及超过一定限额和一定时间的留置利润进行风险排查。对更改合同要求流出境外的债务加强审核力度,加强引导,推动企业利润境内再投资步伐。加强外币卡管理,对分拆提钞和境外消费境内还款规避限额监管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三)探索建立外汇管理政策盲点的应对处置机制

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和管理目标抉择,建立政策盲点风险评估机制,对照风险承受值分为“干预级”、“关注级”区别处置。对于某项盲点,可设定风险承受值,与计算得到的风险值进行比对,进而决策是否启动法规政策干预程序。比如:设定转口贸易政策盲点的风险承受值为200亿美元资金动量,根据盲点风险值计算公式(假定)“风险值=转口贸易交易量1000亿美元×转口贸易抽样异常比率30%(寻租比例)”计算,风险值为300亿美元,则意味着转口贸易政策盲点风险超过了风险承受值,为“干预级”,应立即修改完善法规加以干预。若风险值为100亿美元(异常比率10%),则意味着转口贸易政策盲点风险尚在可控范围内,为“关注级”,可继续观察和监测,严防其变。

(四)构建大外汇管理的战略思维,拓展政策规划实施的视野和空间

外汇管理属于下游管理,外汇管理政策执行效果与上游各环节的管理效能密切相关。制定外汇管理政策规划时,应深入研究上游管理部门的相关政策,摸清上游部门的管理模式和规则。在此基础上,准确设定外汇管理模式和规则,建立具备适应性的动态政策调整机制,增强外汇管理政策的适应性、灵活性和缜密性,最大程度减少政策疏漏。加大宣传和协商力度,从源头上树立外汇管理的支撑基础,避免上游政策挤压外汇管理政策实施空间,减少上游管理因素形成的盲点。

(五)加快转变外汇管理模式,缩小政策盲点的风险敞口

当前,行为监管的管理模式无力从根本上阻止受限交易寻找便利通道,实现资金跨境流动。转变外汇管理模式,消除混用交易项目的可行性,是降低盲点风险的根本途径。应加快实施交易主体分类管理,使外汇管理模式由项目分割管理转向交易主体监管,对交易主体的不同交易项目进行综合考察、总体考评。这样,不同交易项目间的借道将失去操作意义,外汇管理盲点的政策风险会大大降低。

参考文献:

[1]王布衣,倪娜.构建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应急机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9).

[2]王景武.构建防止异常资金跨境突发流动的预警应急机制[J].中国金融,2005,(21).

形势与政策汇报篇3

根据报告做出的结论,在报告涵盖的时间段,即2008年下半年,包括中国在内,没有一个美国主要贸易伙伴符合“非法操纵货币”的标准,这与奥巴马竞选时的论调大相径庭,奥巴马在竞选总统时,曾经指责中国政府操纵人民币汇率,并暗示当选后将通过法案对此实施惩罚。报告称。针对中国做出这一结论是基于以下因素:首先,中国已经采取了扩大汇率灵活性的措施;其次,2008年6月~2009年2月,人民币实际升值了16.6%,尤其是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在大多数新兴经济体货币对美元汇率急剧贬值时,人民币对美元有所升值;第三,官方数据表明,2008年下半年,中国外汇储备积累速度放缓;第四,中国实施了庞大的财政刺激措施,这将有助于刺激内需增长以及帮助中国经济重新获得平衡。但报告也表示,财政部仍然认为人民币币值被低估。

形势比人强

奥政府之所以作出这一转变,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一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日益市场化。自2005年7月以来,中国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增强,与国际主要货币汇率联动明显,体现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原则。中国今后仍将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这不仅符合中国利益,也有助于维护世界金融体系的稳定。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罗奇表示,中国的汇率政策目前仍令人满意,美国政府应相信中国所做的努力,并认识到中国像其他主要经济体一样也面临着经济困境,在经济放缓之时,美国若向中国提出人民币升值要求“不可取”,一旦中国经济摆脱放缓势头,中国政府将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认为,中国从未操纵人民币汇率。相反,在过去十多年里,中国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确保了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这也是对世界经济金融的重大贡献。

二是西方的指责“损人不利己”。个别西方国家近期之所以再次就所谓人民币汇率问题指责中国,主要原因在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其国内经济形势恶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多年来,中国积极融入世界贸易体系,为全球市场提供了大量产品,使西方消费者受益。随着经济垒球化不断发展,一些西方国家的特定行业受到影响,这是国际市场竞争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也与某些国家实行的对华出口管制政策有关。因此关起门来搞贸易保护主义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损害本国消费者的利益。

三是当前应该全球携手应对金融危机。自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升级为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社会已逐步达成共识,即在金融危机肆虐全球的背景下,各国只有携手应对,采取协调行动。实施大规模货币和财政刺激政策,才能避免经济出现更为严重的下滑。过去几个月,中国一直与国际社会携手应对金融危机,并发挥了建设性作用。此时就人民币问题指责中国,是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历史经验证明,面对类似金融危机这样的全球性挑战,只有国际社会精诚合作、积极应对,才能有效解决问题。无端对他国进行指责的做法已明显不合时宜,必须加以摒弃。因此,值此全球领导人努力建立联合阵线、共同抵御经济危机之际,美国政府此举避免了与中国发生冲突,含蓄地认可中国通过避免竞争性贬值及扩大内需的政策,帮助稳定全球经济的做法。盖特纳也表示,世界在过去六个月里发生了很多变化,这就要求在做最新评估时要有一个“新鲜”的视角。一向对中国持批评态度的籍参议员舒默近来也表示,政府做出了正确的选择,“现在恐怕不是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的恰当时机”。

四是美国自身也受到了全世界的批评。当前美联储实行“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开始扩张性发放,可能造成世界汇率的波动。若世界其他国家货币的升值都是由美元泛滥造成,可以说美国通过货币政策操纵了美元汇率,因而美国现在的态势是由攻变守。

此外,美国政府的举动还出于中美两国在金融危机期间的利益关系考虑。G20伦敦峰会的召开,有人开玩笑说应该是G2峰会,即中美峰会。尽管这种说法有失偏颇,但也反映出中美关系日趋紧密及其对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性。中国作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者(到今年2月末,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达到7442亿美元),如果采取“相恶”的做法大量抛售美国债券,虽然自身蒙受巨额损失,但也必然会使美元体系瘫痪,对美元的全球地位构成挑战,美国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对中国这个负责任大国的态度必将逐步变得友好,也必将重视中国的声音。美国《华盛顿邮报》认为,美国依赖于从中国借款,让中国在美国经济中处于“更大的支配地位”。

仍是向中国施压的砝码

奥巴马政府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软化立场有助于缓和中美关系。

形势与政策汇报篇4

今年以来伴随伊拉克战争的酝酿、爆发与结束,美元汇率的走势也随同伊战而呈现三个 阶段。

第一阶段(2002年11月~2003年3月中):美元汇率以缩水为主的下跌趋势明显,美元 兑欧元汇率水平从1.03:1下跌为1.10:1;

第二阶段(2003年3月20日~2003年4月初):美元汇率远超出市场的预期,因伊战进展 超出预期,推进美元升值明显,美元兑欧元汇率水平从1.10:1上升到0.97:1,瞬间价格为 0.95美元;

第三阶段:(2003年4月初至今):美元再现较为快速与幅度的下跌趋势,尤其是兑欧 元汇率在两周内涨幅达到10%,汇率水平从0.97美元一路上扬至1.15美元,甚至1.16美 元,即将突破起步初期的1.1745美元水准。

美元走势的急剧变化与国际与美国内的变化密切联系在一起,主要围绕六个字,即信心 、投机、政策三者的交错运用,推高或打压美元策略、技术性凸显。

1、美国经济信心的不确定是美元动荡的主因――美元汇率的走势与美国经济趋势密切 联系在一起,而美国经济前景又与战争具有直接连带。众所周知,美国策划、发动对伊拉克 战争的国内经济环境与背景,与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发动的海湾战争具有了完全的变化。一 方面是美国经济自身政策调整条件不同,另一方面是美国经济自然周期区间不同。因此,战 争给美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冲击也没有历史对照与模拟之处,但负面冲击则是不争的事实。伊 战无论从酝酿到结束,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经济环境与条件,2002年至今,美国经济研 究局一直没有宣布美国经济衰退或复苏的界定,已经可以说明美国经济不确定依然较为明显 ,进而形成对美元汇率的进一步干扰。美元第一阶段的缩水是经济信心问题,第二阶段的升 值是经济破坏性因战争较快结束信心扶持的作用,而第三阶段的再现贬值,更是经济继续疲 弱,乃至信心下挫的打压所致。虽然布什因战争胜利的支持度上升,但人们对美国经济悲观 ,即可能再现衰退的忧虑逐渐增加,从而扩大推进美元贬值,经济信心的弱化愈加明显,再 度打压美元投资热情,美元下挫即现。

2、投机技术运用的推波助澜是美元波动的辅助――外汇市场货币汇率的涨跌支持点在 于货币资金供求关系的引导与影响,而在这种关系中有两点值得关注。其一是欧元三年亏损 回报渴求的投机性。有目共睹,欧元经历了三年疲软弱化的磨难与考验,汇率水平从起步初 期的1.17美元至高点的1.19美元之后,一路走跌至2000年10月的0.83美元,跌幅达接近3 0%。尤其是在欧元起步前夕,全球经济与资本流动层面对欧元的过高预期,刺激乃至推进 人们对欧元投资热情的高涨,进而导致欧元连连走跌的利润亏损积累加重。外汇市场技术需 求和投资者投资回报渴求,成为欧元超预期爆涨的“助推器”,欧元的上涨并非经济依托, 而是美元疲软给予的机会与空间,投机性作用愈加突出而显重要。其二是日本经济、金融与 市场的悲观和低效应,导致国内机构引领个人投资者大量撤离股市,大量转向债券投资,投 资中投机获利预期的吸引力,青睐于欧元债券利率的诱惑,是形成欧元兑美元和欧元兑日元 上升的重要因素与拉动。同时也有迹象显示,中东地区资金因对美国不满,而将投资暂时倾 向欧元,也是刺激欧元上涨不可忽视的因素。

3、货币竞争策略的铺垫是美国战略意图的疑点――货币汇率的强弱支撑点在于经济增 长水平、经济规模效应以及经济开放程度。回顾当年日元强势、德国马克强势、英镑强势以 及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美元强势都与货币国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而自从欧元问世以来,无论 从规模、实力、体制、模式或国际影响力看,欧元可以抗衡、挑战与竞争美元。而从此美欧 货币竞争一直成为金融、经济乃至政治层面有形或无形的较量。尤其是伊战前后,不仅使欧 元区与欧盟政治层面分歧加大,不谐和、不统一的态度表现,直接挑战经济与货币的合作, 表面上欧元币值走强,但潜在的风险压力却积累扩大了矛盾、分歧,对于长远稳定发展不利 。英国推迟加入欧元区的行为不是可以说明,欧元区与欧盟的分离状况风险,更难谈及欧元 东扩的矛盾困惑。

而更为重要的是对欧元汇率稳定具有最直接冲击的是,各成员国的财政赤字的影响将加 大欧元区政策协调的难度。所有这些目前不是欧洲自己所能驾驭的。值得关注美国经济影响 力中,美元货币政策灵活运用的影响、美元资本效应的影响、美元市场份额的影响、美元金 融产品规模数量的影响,其中“美国主导”特色值得警惕与防范。而美元贬值从自身需求看 ,利大于弊,欧元商难以取代或强于美元。美国战略性意识打击欧元的潜在意图值得关注与 跟踪。但短期中的竞争焦点是市场对利率差异的反应。因此市场明显追捧欧元,短期利差收 益使欧元债券利率吸引力上升,并成为支持欧元走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诱因,同时也为欧元 埋下更严重的“祸根”。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美元汇率的变化是经济发展的动态反应,是国际竞争需求的手段应 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已经使国际汇率市场价格波动震荡的条件更加复杂。

美元汇率变化的影响因素与未来发展趋势

金融心理对汇率技术调整上升,不仅加大汇率波动频率与幅度,而且提高了汇率波动的 承受力,进而使得汇率预期更难以驾驭和预料,汇率走势超预期的迷茫、浑浊与交错性愈加 突出。分析原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

1、汇率依托角度的暂时性作用加重――从美元贬值看,其自身经济基本面与货币政策 需求面依然好于欧日,且政府经济政策关注加重。虽然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数据低于市场的 预期,但却高于去年第四季度的增长水平,且战争的爆发尚未对经济形成重要伤害,超出预 期短期速战效应,使美国经济破坏性影响有缓解。美联储的黄皮书认为美国经济依然具有不 确定,经济风险依然不可排除,但是经济复苏将在下半年显现。而从美国经济环境看,企业 赢利状况好于预期,进而使美国股市指数相对稳定,尤其是纳斯达克指数始终稳定在1500余 点,表明美国企业调整在恢复中;加之投资状况稍呈积极迹象,固定资产或设备投资都处于 增长中,预示美国企业的带动性将有利于经济复苏与经济增长。而从货币政策看,美国政府 依然强调坚持强势美元,因此,即使伊战也没有打击影响美元弱化,强美元一直在伊战中明 显体现。伊战结束,美国经济增长继续,美元兑欧元明显弱化,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从经 济角度看,汇率走向有违经济依托,短时获利驱动性诱因突出,经济暂时效应成为刺激欧元 的重要因素。

2、利率对比效应的暂时诱惑上升――面对全球经济普遍的不景气以及前景的难以确定 ,投资或投机方向的不明朗或难抉择依然是困惑,从经济面确定汇率趋势已经显得艰难困惑 。因此,投资或投机短期效应则放置于利率水平的抉择,欧元公债的利率优势支持欧元货币 凸显。相比较,目前欧洲主要货币利率高于美元,欧元作为全球唯一可以与美元竞争的货币 ,高出美元利率的优势,加大短期资金流入的吸引力,中长期的难以预料和判断,使市场短 线操作的技巧技术倾向欧元加大,进而出现欧元持续走强空间。还有十分重要的历史背景, 欧元将近四年的持续疲弱,对投资投机利润的打击,投资者渴求回报,外汇市场周期性刺激 欧元走强作用明显。

3、汇率依托的长远经济效应滞后――近期外汇市场较大幅度的波动与调整值得关注与 防范,欧元走强中的潜在风险进一步加大,在经济下降、政策困惑以及国际不确定的环境下 ,货币政策与技术的运用,不仅是经济的需求,更是应对经济全球化调整的战略意义。通过 国际上一系列重要影响事件的冲击,不仅验证美国经济主导影响力,而且加大全球对美国经 济依存与扶持,而近期汇率走势的变化,具有较强的投机性,并非经济依托与政策需求的体 现,外汇市场长远支持角度更值得关注,并将是汇率重要的支持与趋向。

目前无论从经济或投资的角度看,美国经济与美元汇率依然是经济领域和市场环境中的 主要关注焦点。美元资产价格走势对美国经济信心和金融心理具有重要作用,而美国经济现 状与前景又对美元汇率形成制约与推进意义。任何事物的涨跌都有一定的周期或限度,货币 汇率趋势同样也离不开这一规律,美元下跌中具有积累转化反弹的条件与时机。但从另外一 个角度看,美元汇率的下降趋势,对投资信心具有一定的影响。虽然国际资本流动方向与趋 势的调整并非真正有利于欧元,然而在心理上对美元的短期不利不能排除。

形势与政策汇报篇5

关键词 贸易信贷 短期和隐性外债 监测分析

目前,对贸易信贷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对负债的管理上,预收货款和延期付汇作为短期外债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项目。跨境资金流动的增加将进一步加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国内过热的经济形势,对宏观经济运行和金融体系健康发展也会带来很大的风险。因此,防范和化解跨境资金流动风险,特别是贸易信贷形式的短期外债、隐性外债资金流动,成为外汇管理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当前短期和隐性外债流入过快的原因

(一)宏观经济形式与微观经济主体因素的双重驱使。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严招重创,相比之下,我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境外投资者。而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极易引发其投资和扩大再投资的欲望。在自有资金不足且境内融资无法满足的情况下,企业总是设法通过从境外融资来弥补缺口,资本的不断流入又进一步加剧了宏观形势的热度,这种宏观、微观双向驱使的效应促成短期和隐性外债快速增加。

(二)经济的快速增长与金融机构提供的有效供给不足之间矛盾的存在,促进了外债的加速增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金融机构应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银行不良贷款大幅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辖内各商业银行在其总行的总体授权授信水平,进而影响到的信贷规模。

(三)本外币利差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因素的影响。国际金融市场本外币利差的大幅变动,资本趋利性选择亦是当前短期、隐性外债大量流入和滞留境内的主要原因。此外,对人民币升值趋势的预期也成为企业将资产本币化、债务美元化的动机。因此作为贸易信贷负债项目的预收货款和延期付款的增长是必然的结果。

二、短期和隐性外债增长过快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受汇率和利率的影响较大,风险损失难以控制。外债风险的产生和汇率风险及利率风险有着密切的联系。汇率的变动直接影响着以外币标价的外债的本币价值上升或下跌,外债筹措和使用成本相应上升或下跌,直接影响外债的使用效率和偿还。利率风险则会直接使外债的筹措成本上升或下跌,而本币利率的升降则会通过影响汇率的变化和资本的流动间接影响融资成本。在我国不断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条件下,利率市场化将是一个必然趋势,同时,汇率也将更具有弹性,这样利率、汇率都将会更加灵活。在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中,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将大大提高外债可能遭受的损失。

(二)大量不断流入的隐性危机,对金融体系稳定都造成较大影响。在经济快速发展,外向型体制逐步开放的今天,通过预收货款、延期付款等不同渠道不断流入并滞留境内的隐性外债,由于其处于外债的监督体系之外,大量流入的隐性外债具备一定规模后,在时机成熟时会集中突击流出,从而将会引发新一轮的不可预测的集中支付风险,将会对金融市场造成极大冲击,短期隐性外债潜在的风险也就转化为现实的外债风险,这会对外汇市场、投资地经济乃至金融体系稳定都造成较大影响。

(三)统计数据失真,影响有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企业对预收货款等隐性外债不如实进行申报,往往将大部分预收货款和一般贸易混同一起申报,大多数的企业申报信息都是银行经办人员代申报的,银行经办人员习惯性的操作,也不对每笔交易的真实性进行审核,造成监管流于形式,致使大量的预收货款数与企业实际预收货款数存在较大差额,造成统计数据失真,影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三、贸易信贷外汇监管中的难点

(一)预收货款管理政策存在的问题。(1)预收货款贸易真实性审核难度较大。由于现行法规对预收货款的货物流动与资金流动时间差异未作明确规定,难以有效区分及准确界定其资金性质。“关注企业”申请核准结汇的企业多属于预收货款性质,而外汇局核准结汇的主要依据为出口合同、真实性承诺和银行收汇凭证;(2)贸易收结汇整体政策滞后以及对“关注企业”管理措施的不完善,均会弱化对预收货款的管理。目前的贸易收结汇管理政策缺乏系统性的规范操作,且管理明显滞后,使得银行对贸易收汇真实性审核基本流于形式,不利于“关注企业”管理政策的有效实施。

(二)延期付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外汇指定银行重经营、轻管理。外汇指定银行是执行延期付汇管理政策的主要环节,承担督促企业进行延期付汇备案登记和外债登记的责任和义务。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银行过于强调为客户服务,弱化了外汇管理政策的执行力度,往往会迁就企业将延期付汇按正常付汇进行办理。(2)政策宣传力度不够,不少企业对延期付汇管理政策缺乏了解,造成没有在规定期限内办理延期付汇备案登记和外债登记的情况时有发生。

四、相关政策建议

(一)加强各部门的协调,提升贸易信贷现场及非现场监管手段,增强贸易信贷真实性审核的可操作性。一是加强外汇局内部各关部门协调,加大对外商投资企业、跨国公司跨境资金流动外汇监管,实现国际收支、账户、进出口核销等多个管理系统的信息共享。

(二)明确外汇指定银行代位监管职责,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外汇管理要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在对外汇指定银行下放监管权限的同时,必须明确外汇指定银行的代位监管职责,使监管责任真正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人员,避免监管流于形式,确保外汇政策得到正确贯彻和落实,真正发挥监管的有效性。

形势与政策汇报篇6

完善政策是前提

游资进入我国后去向各异,因此有关外汇政策法规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对游资的防范。要密切结合各个行业的政策规定,重点关注有利于国际游资进行投资操作、获利较大的领域。相关部门应加强协商沟通,联合制定下发有关政策法规,建立应急预案。外汇各部门之间建立密切的协作联动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监管。如资本项目与经常项目、对公与对私、贸易与服务贸易政策在防范游资方面应互为补充,尽量避免脱节,减少漏洞;在经常项目下外汇管制取消后,要严格审批资本项目下的资金流动。加大对非居民投资我国股票、证券市场、银行业的管理等,在减缓游资流入的同时,防止已流入的游资大规模撤出。

系统建设是基础

游资具有隐蔽性,因此分散性的工作很难全面、准确地对其进行监测。目前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系统、外债统计监测系统、外汇账户系统、进出口贸易核销系统、服务贸易监测系统、个人结售汇系统等,都是围绕自身的业务和政策而设计的,在监测分析方面缺乏联系互补,仅从单方面监测的结果很难发现游资的踪影。因此需要利用科技手段,将外汇管理的几大业务系统的基础数据进行整合,并结合游资易出入的行业、领域的政策特点,开发设计一套科学的国际游资监测管理软件系统,做到全面准确地对比分析,以及时掌握国际游资的动向,达到提前预警作用。

监督银行是关键

国际经验表明,国际游资的跨境流动一般都要通过银行,因此阻击游资投机需要加强金融监管,而监管的重点就是银行。

分类管理,促进银行规范经营。对诚实守信、合规经营的银行,实行宽松的外汇管理政策;对信用等级较低的银行采取严格的限制措施。定期公布辖区银行的等级排名情况,促使银行加强内部管理,规范外汇业务经营。

形势与政策汇报篇7

人民币汇率急升,与近期国际资本的大幅流入有关。自2012年四季度以来,伴随着国内经济的企稳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好转,国际资本重新流入中国,国内外汇占款回归每月1500亿-2000亿元的增幅。而最近香港离岸市场和国内在岸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价差,亦使大量外汇资金进入国内进行套汇套利交易。

瑞银首席特约经济学家汪涛认为,外汇流入增加会对人民币汇率形成升值压力。在人民币有效汇率已然显著攀升的背景下,政府会担心汇率升值对出口产生的负面影响,预计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仍将区域震荡,不会有明显的单边走势,但会增加双边波动的灵活性。

一位熟悉货币政策的业内人士指出,央行希望通过扩大中间价的波动让市场尽快出清,以平衡外汇市场供求,这或是其近期默许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更快升值的重要原因。

央行副行长易纲则在4月17日召开的IMF春季会议上公开表示,央行计划在近期内扩大人民币交易区间,并在未来两年内逐步放宽人民币的使用。 从4月1日开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开始迅速上升,先后突破6.26、6.25、6.24三个关口,在4月12日至17日四个交易日更是连续创造历史新高 套汇套利再现

在新公布的3月份中国贸易数据中,内地对香港的出口数据引起了投资者关注。2013年3月,内地对香港出口同比增长92%,对3月整体出口同比增速的贡献达到14.1个百分点,但是由于香港作为一个主要转口贸易体,其需求不可能脱离终端目的国而出现过快地增长。

澳新银行的市场动态分析称,从2012年初以来,中国内地对香港的出口与香港公布的从内地进口的数据就开始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统计差异,市场传言中国的出口商通过虚增出口,将热钱输入内地,同时,出口商也可以获得相应的出口退税。

套汇和套利的动机,是中国内地对香港出口虚增的主要原因。由于境外市场即期人民币汇率持续高于境内市场,一些境内企业在香港购汇、境内结汇套取汇差。

从2012年11月起,香港离岸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CNH持续高于内地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CNY。以2013年4月12日为例,离岸市场CNH为6.1849,而在岸市场CNY为6.2506,这就意味着当天100万美元在内地比在香港多换回6.57万元人民币。同时人民币的利率也高于香港等地的外汇利率,这种情况正在推动资金从境外流向境内。

知情人士称,目前国内企业又出现了“资产本币化、负债美元化”的倾向。在人民币不贬值的前提下,只要人民币和外币的利差存在,企业就会借美元进行套利操作,这种操作加剧了热钱的流入。

这种说法得到了来自银行人士的证实。一位国有大行北京某支行外汇主管证实称,目前很多外贸企业开到香港的信用证,在香港做贴现,贷出美元来,然后再回内地套汇和套利。

某国有大行高层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最近外币贷款和外币存款增长得都很快,这中间会出现外汇贷款贷出去又返回来套利的情况。“外贸企业可以将出口价格报得虚高,拿这些钱回国结汇,变成人民币,随便买个理财就是4%-5%的收益率。”

这种套利和套汇的空间,反过来会加剧资本流入的势头。但从过去的经验看,套利套汇只在特定时段发生,这种行为本身会缩小离岸和在岸市场人民币价格的差异,并最终使得市场参与者套利机会减少,而最近在岸市场汇率的升值,也将缩小CHY和CHN之间的价差。

摩根大通中国区资金交易部主管黄柏坚表示,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过去几年资本账户项目不断开放,目前境内外人民币流通的渠道非常多,人民币境内外的差价正进一步缩小,其波动与早几年相比明显减少。随着资本项目的进一步开放,两地价格会越来越同步。 波动性加剧

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基本面因素,是国内的国际收支状况,其能否维持升值趋势根本上取决于未来中国国际收支状况。

一位接近国家外汇管理局的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国际收支形势取决于中国经济和经济的情况。“如果中国经济好,经济好,肯定是流入的。反之,就可能流出。”

中国在2012年资本项目曾呈现流出趋势。2012年前三季度由于国内和经济均不好,资本流出中国,到了四季度,国内经济触底回升,经济也稳定了,资本又重拾流入的趋势。国际资本短期化波动明显。

相对于当前的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如果未来热钱流入动机减缓,外贸需求提振又有限的话,国际收支情况可能会恶化,人民币单边升值的趋势就难以维持。事实上,其他新兴经济体最近出现了资本流出的趋势。

据新兴市场投资基金研究公司(“Emerging Portfolio Fund Research”,“EPFR”)统计,2013年4月4日至10日间,流入发达国家股票的资金增加至39亿美元,新兴市场则净流出资金7.93亿美元。同期外资总计净卖出亚洲市场25亿美元,亚洲各区域普遍遭净卖出,韩国遭净卖出14亿美元,成为受创最重板块。

“通常在韩国、香港出现资本流出的时候,国内也会呈现资本流出。”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对《财经》记者表示。他认为,近期新兴经济体资本流出可能是塞浦路斯的银行业危机所致,在事件平息之后,资金回流新兴经济体的概率较大。

据悉,“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最新动向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变化”已成为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其在2013年一季度会议的新闻稿指出,目前国内经济金融运行总体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物价形势基本稳定,但未来走势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全球经济有所好转,但形势依然错综复杂。

4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GDP增速为7.7%,低于市场预期。早先公布的贸易数据则显示,2013年3月,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8.8亿美元的逆差。

一位国有大行资深外汇交易员对《财经》记者表示,如果国际收支未来出现问题,那么客户预期也不会强到哪儿去,人民币出现一轮贬值的可能性比较大。他认为,3月贸易数据出现逆差可能意味着4月、5月的数据也并不乐观,而经常项目的逆差可能会传导至资本项目,导致2013年中国国际收支的整体情况不会太好。他因此向客户给出了“逢低购汇”的建议。

摩根大通中国区资金交易部主管黄柏坚表示,短期内其仍然看好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主要原因是受出口商加大对冲美元贬值风险及“美元-人民币”利差交易的重新兴起,短期资本流入将保持强劲,从而支撑人民币在短期内继续走强;此外,央行下一步可能逐步减少外汇干预,更多尊重市场力量在人民币定价机制中的作用,最近人民币中间价的连续快速下调正是反映了这种倾向。

他认为,尽管3月份宏观经济数据略差于预期,但宏观经济仍在复苏的轨道上,基本面逐步回暖的概率较大。然而也不能排除未来数据重复2011年和2012年的模式,经济环境变差,风险偏好降低,这时候也有可能看到资本流出,因此人民币升值的趋势并非毫无县念。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在2013年一季度例会上指出,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央行相关部门近期在广东地区调研显示,广东服装企业不缺订单,但是不敢接长单,担心汇率变动是主要的原因。

国内外压力也是决定汇率的重要考虑因素。国内对于汇率决策有话语权的政府部门分别是央行和商务部,央行希望以更灵活的汇率维持独立的货币政策,而商务部则基于被监管者(主要是出口企业)的利益而希望汇率保持稳定,二者的博弈构成了决定汇率走势的国内政治因素,但最终汇率决策由国务院作出。

国际上的升值压力,主要来自于美国。在美国财政部公布《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前后,中国政府通常会顾及美国感受,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亦会呈现一定程度的升值。今年上半年的报告已于4月12日公布,此番的人民币快速升值恰从4月上旬开始。 应对货币宽松环境

目前,决定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外部环境正日趋复杂。在西方国家竞相量化宽松的情况下,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更是难以独善其身。用上述国有银行高管的话说,“凡是纳入到全球化进程的国家,货币政策要独立已经非常困难”。

人民币外汇市场仍然是一个有管制的市场。国内外汇市场参与主体主要有央行、商业银行和外贸企业。由于商业银行在市场中更多扮演中介角色,因此央行和外贸企业就成了国内外汇市场主要的交易双方,外贸企业出口获得美元后结汇,而央行则为维持汇率稳定而购汇。

此前一旦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市场立即形成单边预期卖出美元,这导致美元超额供给,此时央行就成了市场唯一的买家, 但随即形成的外汇占款也构成了基础货币的投放,导致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加剧,央行不得不用对冲手段回收流动性。

上述趋势也可能逆转。2012年以来,国际资本流动呈现短期化趋势,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发达国家经济体量化宽松政策的溢出效应愈加明显。新兴经济体既要应对“大河发水小河则决堤”,也要防范热钱的迅速抽离。

外管局在《2012年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报告》中称,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国内经济回升进程也可能反复。未来一旦风险再次积聚和爆发,新兴市场经济体又将被动承受资本流出和本币贬值的压力。

对东亚国家来说,有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对于资本的冲击更为谨慎。世界银行东亚太平洋地区首席经济学家郝福满说:“东亚地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已为吸收外来冲击做好准备,但继续提振内需的措施现在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可能会加大通胀压力。美国、欧盟和日本长期实行量化宽松导致东亚地区资本流入强劲反弹,可能会放大信贷和资产价格的风险。”

形势与政策汇报篇8

一、我国贸易信贷管理现状

根据《国际收支手册》定义,贸易信贷的实质是反映企业货物流与资金流之间在时间和数量上的关系,包含贸易信贷资产和贸易信贷负债两大项目。其中,贸易信贷资产包括贸易出口应收款和贸易进口预付款;贸易信贷负债包括贸易进口应付款和贸易出口预收款。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尽管国内房价继续大幅上涨,CPI持续高位运行,GDP连续多年保持10%左右的增长速度,国内通货膨胀形势严重,但我国对外贸易仍将保持稳定增长势头。随着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张,我国贸易信贷将延续增长趋势。

二、我国贸易信贷管理有效性分析

目前,贸易信贷统计监测管理主要通过贸易信贷登记和贸易信贷调查两种手段得以实现。其中,贸易信贷登记在整个管理中占据核心地位。贸易信贷登记管理是对贸易项下出口预收货款、延期收款、进口预付货款、延期付款实行逐笔登记的管理模式,该制度实施以来,进一步完善了贸易信贷统计监测管理体系,初步实现了对贸易项下跨境资金的均衡管理。虽然贸易信贷登记管理在政策设计等具体细节方面尚存在欠缺和不足,但应该看到,该政策在贸易信贷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完善了贸易信贷管理统计体系,统计数据全面性、准确性得以提高

贸易信贷登记管理政策的实施,将货物贸易项下对外债权债务全部纳入管理,构建了全口径贸易信贷管理体系。贸易信贷统计监测盲区现象得以改进,统计数据全面性和准确性全面提升。贸易信贷登记政策实施前,贸易信贷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国际收支申报系统中的预收货款和预付货款申报数据,以及贸易信贷调查中对贸易信贷数据的估算。

(二)完善贸易信贷监测体系,大大降低了“国际热钱”借道贸易途径入境的可能性

将贸易项下债权债务全部纳入监管视野,对企业特别是有非法企图者起到了一定的警示和震慑作用。政策实施前,过度宽松的预收货款和预付货款管理政策,曾使合法形式遮掩下的非法资金运作路径一度畅通。将贸易信贷纳入债权债务管理,屏蔽了贸易项下的“热钱”运作,其收付均受到严格控制。

(三)通过加强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核,企业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得以提升

贸易信贷登记管理政策实施后,有效抑制了异常跨境资金流动。贸易信贷登记管理政策实施后,企业逐笔进行贸易信贷合同登记、提款登记、注销等手续。通过登记系统控制贸易信贷业务,企业程序性违规的政策性风险大大降低,同时增强了银行前台人员的监管责任,减少了银行的业务审核难度,控制了由虚假贸易而产生的操作风险。

三、我国贸易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规定不完善,导致监管难度大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预收货款贸易方式的真实性难判断。政策规定,企业在银行办理出口收汇资金的结汇或划转手续时,无需提交出口报关单,银行无法判断企业该笔资金为预收货款还是货到付款,若企业对其发生的预收货款隐瞒不报,则银行无法对企业是否登记进行及时监督,只能根据企业自行申报的贸易方式为其办理业务,企业不进行贸易信贷预收货款相关登记即可将资金结汇或划转,造成外债统计数据的不准确,影响外汇局对企业贸易信贷行为的监管。

2.预收货款余额管理存在漏洞。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系统上线时,根据企业前十二个月收汇情况在该系统中核定给企业预收货款初始可收汇余额,由于贸易信贷登记管理系统预收货款项下无银行端口,如企业单次或累计预收货款金额未超过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系统最初的预收货款可收汇余额,则企业在贸易信贷登记管理系统中不做相关登记也可在银行结汇。

3.延期收款政策不衔接。出口管理政策规定,企业在银行办理正常的结汇手续无需提供出口报关单,所以,银行无法判断判断资金是否为延期收款;而贸易信贷管理政策规定,银行在办理延期收款的结汇或划转手续时,需要审核企业提交的出口报关单。若企业其延期收款不予申报,则银行无法监督企业是否已办理贸易信贷登记并予以注销债权登记。

(二)系统功能不健全,导致监测准确性不高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登记信息的准确性问题。目前,贸易信贷登记管理只有延期付款和延期收款的注销登记由银行进行操作,其余各项贸易信贷业务的合同、提款/付汇/债权及注销等信息均由企业在贸易信贷登记管理系统中自行登记。

2.登记信息的及时性问题。政策对企业各项业务的登记时间都有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企业需结汇或付汇时才进行提款或债权登记、在预收货款或预付货款额度不够的情况下才进行注销登记等情况。超期限登记、超期限注销造成系统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贸易信贷行为,无法满足外汇局统计监测的需要。

3.系统功能更新滞后问题。目前,相关文件已取消预付货款企业注销申请与外汇局确认注销申请环节,贸易信贷登记管理系统(外汇局端)预付货款货到注销与退汇注销的审核功能已不存在,而相关的功能模块依然保留,相对应的注销登记查询功能至今未及时完善。

4.系统功能不完善问题。目前,外汇局针对企业贸易信贷行为的非现场监测主要依托贸易信贷登记管理系统、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系统及进出口相关监管系统对企业货物贸易外汇收支的关联信息进行核对。

三、政策建议:完善政策规定,堵塞管理漏洞

一是增加出口报关单校验功能。在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系统中增加银行端用户的电子关单查询功能,以关单号进行识别。银行在处理业务前,如企业申报收汇款项为预收货款,则银行依管理政策进行操作和审核。

形势与政策汇报篇9

社区基层人员个人思想汇报范文一

“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说,扑下身子能干”,是对一个社区干部素质要求的真实写照。

算起来,我在社区已经工作了整整七个年头,带着最初对它性质的陌生所发出的好奇,我来到了一个普通的社区。这些年一路走来,有辛酸,也有感动。更多的时候,我觉得一个工作干长了就会产生一定的情感,因此我想就这些年我对社区建设的理解,谈谈我对开展社区工作的几点体会。

一、要有创新意识

社区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主力军,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社区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政府的形象。

第一,要有大局意识。社区虽是居民自治组织,实际上却承接了从政府和部门分配下来的各项任务。一切工作最终都要下沉到社区,由社区来贯彻落实。社区工作做得好,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就能得到及时宣传、贯彻,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关心也能得到及时体现。因此,社区工作者时刻要想到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要站在党和利益高度,站在人民利益的高度,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团结协作,实事求是把社区的“亲民、爱民、为民”工作做扎实,为创造社区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作贡献。

第二,要有责任意识。社区工作系于全局,责任重大,社区工作者要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乐意吃苦、乐意为人、率先垂范、廉洁勤政、无私奉献精神,要有崇高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始终不能忘记自己的职责,始终不能忘记做好本职工作,从小事入手,从小事做起,树好自身形象,增强自身责任,才能把凝聚党心,民心的工作做好。

第三,要有任务意识。社区工作者是“市民社会”工程的“设计师”和“工程师”,要担负社区的党建、治安、文化、卫生、环境、就业、等各项工作任务。因此,我们社区工作者就必须尽心尽力,忘我工作,了解社情民意。工作中要讲究方法、讲究技巧、讲究艺术,从点滴做好、做实每件事,赢得社区居民的认同和爱戴。

第四,要有发展的意识。社区工作要做到有所作为,取信于民,凝聚民心,关键在发展。一是有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二是有群众工作的基础,三是有一定经济实体作保障,四是有全社会广泛参与。我认为整合社区资源、夯实社区基础是发挥社区功能,打造品牌社区、精品社区的关键所在,势在必行。

二、要有创新的思路

社区规划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这就要求社区工作者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和崭新的工作着力点。

第一,制定社区建设的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紧密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找准优势和劣势,分析原因,制定发展目标。

第二,激发居民的参与意识。社区工作者应尽一切可能、采取一切形式,利用居民爱家、爱区的热情,培养他们的民主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主人翁精神”,调动起老百姓的积极性,为社区工作出谋划策,贡献力量。社区工作才能从被动变为主动,从主观变为客观,从低效变为高效,从而达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第三,调动和发挥驻区单位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着力解决从“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的认识,把“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口号,变为实际行动,为社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第四,社区工作者要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增强社区的凝聚力。立足于“便民、安民、乐民、亲民、育民、助民”的工作,及时解决居民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始终不渝地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居民的心坎上,当好居民的贴心人。

三、要有创新的知识

针对目前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知识水平越来越高的要求,社区工作者的文化水平、知识结构、综合能力要有更大的提高,要不断拓宽知识面,更新知识,补充技能,增长才干,使学有所成、用有所长、做有所为,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第一,提高政策水平。随着政府和各部门各项工作逐步深入社区,居民与社区的联系也越来越多,政策、法律咨询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社区工作者要不断学习新政策、新方法。理解新政策、新法规,提高政策和法律水平,以便更好地对政府、对居民负责。

第二,提高专业技能。社区工作要逐步实现办公管理自动化、现代化。目前,我们社区许多工作将逐渐纳入微机管理、区域联网,如:计生、社保、就业等。因此,社区工作者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专业知识,熟悉业务工作,把握政策,服务于居民。

第三,提高写作技能。社区要经常向上级呈报各类汇报、总结、申请,为居民开具各类证明等。所以,社区工作者应具备基本的公文写作知识,并能规范地进行公文写作,以便更好地、准确地为社区居民服务。

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看着社区工作不断展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体会着我们社区服务人员的奉献精神,更加坚定了我干好本职工作的决心。今后,我要在这平凡而光荣的岗位上,以“居民第一、用心服务”的理念,作出应有的贡献!

汇报人:XXX

汇报时间:XX年XX月XX日

社区基层人员个人思想汇报范文二

敬爱的党组织:

做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经过一段时间社区基层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在社区党支部及其他党员同志的帮助下,我对入党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我感到做为一名积极分子一定要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以一名党员的条件严格要求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有资格加入这个光荣而先进的组织。现就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向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

一、通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科学的理论体系,进一步提高了我对党指导思想的认识,深刻的领会了将“三个代表”作为指导思想的重要意义。从中我体会到作为一名社区基层工作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要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尽力摆正党和人民的利益同个人利益的关系;知道服务的主体主要是社区的全体居民,要有奉献精神。同时要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乐意吃苦、乐意为人、无私奉献精神,要有崇高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始终不能忘记自己的职责,始终不能忘记做好本职工作,从小事入手,从小事做起,增强自身责任。

二、在工作中必须尽心尽力,了解社情民意,讲究方法,从点滴做好、做实每件事,赢得社区居民的认同和爱戴。平时工作中要多听多看多走访,将自身融入到社区群众这个大环境中去。随着政府和各部门各项工作逐步深入社区,居民与社区的联系也越来越多,政策、法律咨询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作为社区工作者要不断学习新政策、新方法,理解新政策、新法规,提高政策和法律水平,对居民负责,努力保证与党的要求保持一致。自觉接受社区党组织的考察,使自己正确沿着党的方针政策走。

三、在工作中要勇于接受批评,敢于自我批评。这是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和政治优势。发扬党的这一优良传统不仅过去需要,而且对于新形势下推进党的建设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发扬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尤其需要我们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对社会上不良现象要坚决抵制,从思想觉悟上提升对党的信念和忠诚。

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将继续发扬自身优势,改正缺点,不断加强对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继续完善自我,相信自己在党支部关怀和培养下一定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

汇报人:xxx

汇报时间:XX年XX月XX日

社区基层人员个人思想汇报范文三

尊敬的党组织:

做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经过一段时间社区基层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在党支部及其他党员同志的帮助下,我对入党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我感到作为一个积极争取入党的积极分子,我一定要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以党员的条件严格要求自己,在周围同事当中要体现出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同时更要注重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因为在总结以往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时,我深刻认识到政治思想的指导作用。现就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向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

作为一名工作在社区的积极分子,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社区基层工作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要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尽力摆正党和人民的利益同个人利益的关系,逐步培养和树立起甘愿“吃亏”、不怕“吃苦”、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生价值观;知道服务的主体主要是社区的全体居民,潜意识里尤其要有奉献精神。如果不能以一种良好的心态去做事,没有一点奉献的精神,得不到居民的认可,同时要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乐意吃苦、乐意为人、无私奉献精神,要有崇高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始终不能忘记自己的职责,始终不能忘记做好本职工作,从小事入手,从小事做起,树好自身形象,增强自身责任,才能把凝聚党心,民心的工作做好;在工作中必须尽心尽力,忘我工作,了解社情民意,讲究方法、讲究技巧、讲究艺术,从点滴做好、做实每件事,赢得社区居民的认同和爱戴。挤出时间来多听多看多走访,将自身融入到社区这个大环境中去,通过了解民情、畅通民意、化解民怨、贴近民心。随着政府和各部门各项工作逐步深入社区,居民与社区的联系也越来越多,政策、法律咨询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作为社区工作者要不断学习新政策、新方法,理解新政策、新法规,提高政策和法律水平,要吃透政策、熟悉程序、规范操作、了解情况、掌握动态、措施到位,以便更好地对政府、对居民负责,努力保证与党的要求保持一致。自觉接受社区党组织的考察,使自己正确沿着党的方针政策走。在工作中要勇于接受批评,敢于自我批评。这是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和政治优势。发扬党的这一优良传统不仅过去需要,而且对于新形势下推进党的建设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发扬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尤其需要我们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对社会上不良现象要坚决抵制,对于自身的私欲、贪图名利的想法要及时遏制,不断净化心灵,勇于担当使命,从思想觉悟上提升对党的信念和忠诚。

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将继续发扬自身优势,肯定成绩,改正缺点,不断加强对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继续完善自我,相信自己在党支部的关怀和培养下一定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

形势与政策汇报篇10

一、推动改革创新服务手段,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一)坚持服务和监管并重,进一步促进投资和贸易便利化。在上级局统一部署下,进一步深化出口收汇核销管理方式改革,取消大部分现场、逐笔核销操作,实行总量核查、监测分析和风险预警,大力推广出口网上核销,稳步实现出口核销单无纸化,减少核销环节,加快企业退税进度,提高服务效率。积极配合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按照上级局的统一部署,取消境外直接投资外汇资金来源审查,简化对外投资资金兑换、汇出审核程序,进一步放宽境外直接投资前期费用和前期资金的汇兑、汇出管理。支持民营企业开拓境外市场,同时要加强对境外投资业务的全过程管理,疏导资本有序流出。加大对企业开展进口业务的政策宣传力度,利用汇率上升时机扩大进口,进一步简化货到付款进口付汇手续,对核销报审正常的进口企业凭进口货物报关单办理购付汇手续。

(二)完善辖内外汇服务环境,提高服务效率。积极争取扩大银行结售汇网点、外币代兑点,进一步完善外汇服务环境。扩大外汇指定银行授权业务范围,减少业务办理审批环节,提高服务效率。开展外汇指定银行授权业务、外汇新政策实施情况回访,及时掌握银行业务运行动态,加强日常业务督导,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和政策运用能力。

(三)支持银行业务创新,提高运用外汇资金能力。实行窗口指导,鼓励银行丰富业务品种,拓宽融资渠道。引导外汇指定银行重点支持进出口贸易融资,扩大出口押汇范围,用足政策,活用出口发票贴现、福费廷等业务,扩大外汇贷款规模,缓解外向型企业生产资金压力。积极配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支持银行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充分借鉴国内外银行业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开拓外汇衍生金融业务,满足涉汇企业日益多样化的外汇业务需求。

二、提升监管能力,加强和改进跨境资金流动监管

(一)加强外商投资企业资金流入、结汇管理。严格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流入的登记监测和管理,严格外汇资本金账户开户及收支的监督管理,严格外汇资本金验资询证的核对核查工作,加强外汇资本金结汇行为和结汇后人民币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加强外商投资企业清盘资金的汇兑管理,加强外汇年检的审核质量和后续处理力度。明确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只有在验资后才能结汇,结汇后的人民币资金不得超经营范围使用这一政策,加强对大额结汇资金使用情况的事后检查。在去年外汇资金流入与结汇检查的基础上,开展外汇资金流入与结汇跟踪检查,深入违规结汇企业检查,寻找确凿证据,争取在对企业违规结汇立案查处有所突破。认真组织实施外商投资企业网上联合年检。

(二)加强货物和服务贸易外汇资金流动的监管。全面开展已收汇未核销数据的清理工作,加强对进出口逾期未核销的数据清理,提高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对出口企业实行正常、准关注和关注企业的分类监管,将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业列为结汇“准关注企业”,加强监管提示,提高外汇流入管理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并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结汇“关注企业”,密切关注“关注企业”收结汇行为及变化情况。通过进出口核销、外汇账户、国际收支、结售汇等系统提炼,完善监测指标,对指标进行全面、连续和系统的监测与分析,加强对业务数据和统计数据的整合利用,重点加强对预收货款、退赔外汇、远期收汇备案、延期付汇等重点业务的监管,对无真实贸易背景的违规流入外汇进行调查分析,严格对进口延期付汇、远期付汇的真实性审核,严禁银行直接办理未进行登记或超登记期限的货到汇款项下付汇业务。开展已收汇未核销数据的清理工作,加强对进出口收付汇逾期未核销业务的清理与催核,完善进出口逾期微核销业务清理工作台账,做到及时催核,定期清理,提高进出口收付汇核销水平。利用服务贸易外汇业务非现场监管系统及相应的预警指标,实时监测和排查异常外汇资金流动,实现对服务贸易跨境资金流动的全面、均衡管理。

(三)加大对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的检查力度。今年重点检查银行办理收结汇业务履行代位监管职责情况,督促银行建立起与外汇局监管目标一致的外汇业务合规性操作和内控监督机制。开展执行《个人外汇管理办法》情况和外汇指定银行对“关注企业”收结汇和外资企业资本金结汇等业务的专项检查,加强对个人外汇结汇管理,密切跟踪个人外汇流入和结汇情况,严肃查处违规办理个人大额外汇结汇行为。根据外汇指定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情况,逐步将有关外汇业务的审核职责下放给银行,并督促外汇指定银行严格执行外汇管理政策法规和“了解你的客户”,在日常业务中加强对涉外主体外汇收支行为的审核监督工作,自觉维护外汇市场秩序,充分发挥协同监管的作用。实行对外汇指定银行业务违规抄告制度,对其经营中出现的差错及违规行为进行书面抄告,跟踪其整改落实;建立外汇监管意见发送制度,对日常监管中发现的违规问题,有针对性地向外汇指定银行提出监管意见,进一步提高外汇指定银行遵守外汇法规、政策的自觉性,规范外汇业务经营。

(四)密切与横向部门的沟通合作,形成监管合力。加强部门沟通,严格外商投资和外债项下外汇流入管理,有保有压,有效体现招商选资,不断提高引资质量。协调税务部门,强化个人外汇收支的真实性监管,开展服务贸易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共同打击逃税、骗汇等违法行为。密切与横向部门的沟通合作,形成监管合力,严厉打击非法资金流入、逃税、走私、逃汇和骗汇等违法行为,力争在大要案上有所突破。

三、加强基础工作,进一步提高外汇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进一步健全调研信息机制,开展专题调研。建立与各涉外经济管理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营造良好的协作范围,努力提高外汇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不断健全调研信息工作制度,落实工作计划,明确工作职责,加大信息调研考核力度,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丰富外汇业务数据、信息指标体系,认真编制外汇统计信息。整合外汇业务统计信息资源,加强各相关业务与统计数据的联动,做好外汇收支形势分析,提高分析质量。紧紧围绕外汇管理改革进程和当地实际,及时跟踪、评估、反馈外汇管理政策出台后的实际效果,善于发现热点、找出难点、确定重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外汇信息调研工作,进一步提高调研信息质量,为地方政府、上级局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加强宣传和培训,树立外汇管理工作新形象。今年新修订的《外汇管理条例》将实施,要结合主题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向银行、企业、个人等涉外主体传达明确的信号,充分利用多种媒介,及时、有效地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增强政策透明度,营造和谐的外汇管理环境,提升外管局社会形象。伴随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各项改革措施重大政策出台等时机,联合涉外部门或单独组织,对进出口企业和银行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宣传外汇管理政策和外汇局职能,提高服务对象对外汇政策的运用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发挥银行在外汇政策宣传中的媒介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收支形势分析会和国际业务季度列会,及时通报国际收支形势和外汇管理政策改革动向,结合乐清实际,研究、部署相应的措施,提出政策建议。

(三)着力提高国际收支统计监测水平。严格外汇指定银行国际收支间接申报考核办法,加大考核力度。加强非现场和现场核查工作,坚持实行国际收支间接申报考核和核查情况季度通报制度,对国际收支统计申报违规行为加大查处力度。积极帮助银行健全管理制度,提高操作能力,解决日常工作中的困难,促进辖内统计数据报送准确、及时、完整。加大监测分析力度,监测外汇资金流出入及异常变动的项目,深入分析原因,为准确掌握外汇收支形势奠定基础。特别是对新办理申报业务的交行、商业银行,在日常工作中坚持对该两行申报数据和单位基本情况表进行逐笔核对,确保数据的质量。根据省分局建立的“浙江涉汇企业监测制度”,明确职责,落实岗位责任制,狠抓落实,建立涉汇企业专人联系制度,确保监测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四、进一步健全各项工作机制,夯实内部管理基础

(一)进一步规范各项办事程序,完善内控制度。根据新修订的《外汇管理条例》及外汇管理改革的要求,结合乐清实际,及时修订、完善内控制度,实行岗位制度动态管理,做到岗位制度实时更新、方便操作、切实落实,明确职责与权利,严格分级授权,进一步提高业务操作的规范性,提供高效便利的服务,规范行政许可行为,确保各项工作合法性。

(二)严格按照《内部监督检查制度》,加大对日常业务的检查监督力度。认真做好月度程序性督查、季度专项检查和半年度全面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做好问题的整改落实工作,确保操作规范、服务高效。加强计算机安全管理和业务档案管理,保障系统安全、台帐档案完整。

五、加强外汇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履职能力。

形势与政策汇报篇11

中图分类号:F83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7)03-0026-06

2006年是我国实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的第一年,尽管人民币汇率面临着国内外多重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压力,但人民币汇率改革依然以稳健的步伐推进。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已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2006年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回顾,旨在分析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力图把握2007年人民币汇率政策趋势,并对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作出基本判断。

一、2006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回顾2006年,人民币汇率的特征可概括为:汇率弹性明显增强、双向波幅扩大、总体呈小幅升值态势;而从影响人民币汇率短期变动的因素来看,美元走势已成为最直接的因素。

(一)2006年人民币汇率走势

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完善和金融市场建设不断加强,2006年人民币汇率弹性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了市场供求关系导向的汇率机制,人民币汇率运行机制更趋市场化。

1. 人民币名义汇率呈波动性升值态势

人民币汇率屡创汇改以来新高,名义汇率波动性升值。2006年5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9982元,{1}首次“破八”。此后人民币汇率保持在小额波动中的稳步上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屡创新高。仅在2006年11月内,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相继突破了7.88、7.87、7.86、7.85和7.84五个整数关口,当月累计升值近400个基点。2006年12月28日,人民币汇率更是创出1美元兑7.8149元的新高;与2005年12月30日1美元兑换人民币8.0702元相比,已上升2553个基点,升值幅度高达3.17%。人民币对美元的加速升值,导致人民币对港币也加速升值。在2006年底,港币现钞兑换人民币也首次跌破1比1,人民币进入“港元区间”。

2. 人民币汇率双向运行态势显现

人民币汇率持续上升之后会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调,双向运行态势显现。2006年3月6日开始,人民币汇率出现6个交易日的连跌,人民币汇率呈现双向浮动特征;8月中旬和9月下旬,人民币汇率经历了较大回调;11月17日,连续第五个交易日下跌,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已经达到了7.8745。人民币汇率共下跌78个基点,成为自3月份以来的最大单周跌幅。汇率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前期的升幅过大,累积的大量回调压力得到集中释放,这也是人民币汇率运行机制更趋市场化的体现。

人民币在短期内连续走高又蓄势下跌,无论朝哪个方向,累计的涨跌幅度都相当可观,这也显示了人民币汇率不仅日间的波动在日趋活跃,而且阶段性的波动区间也在放大,弹性不断增强。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相比较,人民币对日元和欧元汇率的波动幅度相对较大。

3. 人民币汇率仍属于基本稳定的态势

与国际金融市场主要货币间汇率的波动相比,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速度和波动幅度仍属小幅渐进。例如欧元兑美元,2006年1月初为1欧元兑1.1980美元,到11月29日为1欧元兑1.3146美元,升值18%,其中仅11月份就升值了2.9%。美元兑日元汇率,2006年初和11月末基本相同,但5月16日的年内最低点110.07与10月13日的年内最高点119.81,则相差达8.6%。英镑兑美元,2006年1月3日为1英镑兑1.7404美元,11月29日升值为1英镑兑1.9492美元,涨幅为12%。由此可见,人民币汇率仍属于基本稳定的态势。

(二)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因素

1. 正确看待人民币汇率升值

人民币汇率之所以出现缓慢升值的态势,从深层原因来看,与我国经济总量地位的提升和持续增长的预期密切相关。从宏观经济因素看,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2004年和2005年的GDP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0.1%和9.9%,2006年GDP增长率维持在10%以上。从长期来看,一国汇率水平与该国经济实力呈正相关的关系。因此,判断人民币的长期汇率走势,来自于对我国经济长期走势的分析,这是决定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势最为关键的因素。从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走势来看,未来我国有望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长周期,特别是新一轮宏观调控已经发挥了作用。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如果没有重大干扰因素,我国经济将会呈现稳定增长态势,这也就意味着人民币汇率的长期发展趋势是升值的。但由于经济发展周期性规律的作用,汇率会有回归走势即螺旋式盘旋上升的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看待人民币汇率的变化需要把握视角的转变,由过去“钉”住“美元汇率”转向关注“一篮子货币汇率”。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已从固定汇率变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而且在国际外汇市场汇率波动日益加剧以及贸易多元化的大背景下,观察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不仅要有“一篮子货币汇率”的视角,更应该注重从“美元汇率”转向“有效汇率”。根据国际金融的一般理论,货币升值或汇率上浮会产生“奖入限出”的效应,即鼓励进口、限制出口。2006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的情况恰恰相反,进口价格涨幅显著超过出口价格涨幅,而这种情况通常是在货币贬值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显而易见,如果从真实有效汇率(REER)来看,人民币汇率不是在升值,而是在贬值。

在人民币兑美元的几次快速升值过程中,人民币兑欧元、英镑、日元出现了大幅贬值,这就使得人民币升值的效果大打折扣。汇改时确定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是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因而关注人民币汇率应该从对美元的单边汇率转向有效汇率。虽然据不同的有效汇率计算方法计算出的有效汇率结果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远小于兑欧元、日元等非美主要货币的贬值幅度时,从有效汇率的角度来看,人民币还是处于贬值状态。在目前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确定方式以及美元走弱的情况下,人民币要实现有效汇率升值,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可能还要大一些。我们不要将目光仅仅局限于人民币兑美元的涨跌上,而应多视角透视汇率的变动,这样才能正确理解人民币汇率的波动。

2. 美元走势成为影响人民币汇率短期变动的直接因素

由于人民币汇率由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决定,因此它对美元的汇率,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美元在国际汇市总体表现的影响。回顾2006年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几次大幅波动不难发现,美元在国际汇市的起伏几乎成了决定人民币汇率短期走势的主要因素。人民币汇率在2006年8月中旬的短期急速走低,其外部因素正是美元当时对其他国际货币整体走强。10月份以来,每当国际汇市上美元跌到一个新的低点,人民币汇率就跟随创出新高;而一旦美元反弹,人民币汇率就会出现回调。特别是进入11月份以来,美元和人民币之间反向联动更为明显,每次美元指数创出阶段性新低,人民币汇率几乎都会报以汇改以来的新高。

在美国经济数据表现不佳的影响下,美元遭受沉重打击,美元兑各主要货币大幅下挫。2006年以来,美元相对于其他主要货币总体走弱,美元兑欧元汇率、美元兑英镑汇率都跌至近两年的最低水平。11月底,美国调低了2006年经济增长及通货膨胀预期值,而美联储会议纪要也显示出多数成员预期经济增长将放缓;此外,美国公布的劳工市场失业救济人数远高于市场预期。这些因素加重了市场对美国经济前景的悲观情绪,推动了市场对美联储可能降息的预期,因而导致美元进一步疲软,人民币汇率进一步升值。

二、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从总体上来看,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是正面的。2006年,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和升值并没有超出金融体系和企业的承受能力范围;经济增长不仅没有减慢,而且保持了强劲的势头。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实践已表明,除了局部行业受到预料中的影响之外,总体上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保持在相当稳健的水平上,经济增长、物价和外贸形势都相当良好,如2006年GDP增长达到10.6%,外贸顺差达到了1770亿美元。我国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对于汇率浮动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够把汇率机制改革的影响加以消化,这就为下一阶段继续推进汇率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企业的影响

人民币兑美元自2005年7月汇改后一直保持着升值趋势,但同时,2006年以来贸易顺差却屡次创出历史新高,也就是说人民币升值并未降低贸易顺差的增长,这说明我国企业适应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能力在增强。另一个有力的证据是,自2005年汇改以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仍然居高不下,而这些投资中的大部分是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企业之所以扩大投资,说明企业还是有利可图的。这反过来也证明人民币渐进小幅升值对出口的冲击是有限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出口企业实际盈利能力比预期高,升值强化并提高了国内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能力。从汇改后一年来的情况看,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的影响,更多地体现为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以及企业效率的提高。这种竞争的加剧,则体现为出口产品的价格降幅超过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即部分企业以前隐藏了利润。二是企业在汇改进程中增加了抗风险的能力,已经开始逐渐适应汇率改革的方向,并逐渐学会运用多种汇率避险工具来应对汇率风险。多样化的汇率避险手段包括提高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中间消耗、提高品牌影响力和运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等,其中企业使用金融衍生产品、改用非美元货币结算和投资外汇理财产品的比例均有所上升。另一方面,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远期结售汇业务范围和交易主体进一步扩大,企业使用远期结售汇的便利度明显提高。而银行间人民币远期市场和掉期市场的逐渐活跃,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企业对新型汇率避险工具的适应能力和汇率风险管理意识都有所增强(巴曙松,2006)。[1]

从国内上市公司的案例分析中也可以看出,人民币汇率改革对企业而言是利大于弊的。以2006年4月底披露年报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可以看出,自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和大半年的适度升值以来,企业的汇兑损失不仅没有放大,反而实现了较大的汇兑净收益。总体而言,受益企业的平均受益金额,是受损企业平均受损金额的8.3倍。同时,汇率改革对特定区域的影响,取决于企业应对汇率风险的管理能力,且大企业云集的地区(例如上海、北京等地),比中小企业遍地开花的地区要做得好很多。

(二)人民币汇率波动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金融机构对于汇率浮动的承受能力也逐渐增强。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时,人民币汇率一次性上调了2%;一年之后,人民币升值3%以上,其间市场交易日间和日内波动幅度加大,金融体系运行正常。这与汇改之后的一系列配套政策有很大关系。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逐步放宽银行现汇、现钞买卖价差限制,引导挂牌汇率由对称性向非对称性发展,外汇定价从“一视同仁”到差别定价发展。“一日多价”的实施进一步强化了银行汇率风险意识,并促使商业银行从人民币汇率产品的定价机制、平盘方法、操作流程、风险管理、IT系统以及市场营销等多个方面全面加强汇率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而各类金融衍生业务的陆续推出,对商业银行在提高金融衍生品的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商业银行也意识到其中存在的巨大商机,通过加快业务创新争取在新的竞争格局中抢占先发优势,并巩固自身的生存适应能力。在积极引导客户增强对人民币汇率机制认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相应的避险、保值、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适时推出新的外汇理财产品,有效规避和控制汇率风险;与此同时,积极开发风险管理、风险对冲及投资产品,综合运用利率、汇率等价值互动的机理,分别对进出口企业采取不同的定价政策。

(三)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对股市而言,本币升值预期主要会带来四方面的益处:吸引国际资本流入,获得以本币计值资产升值的收益;在实行外汇管制情况下,本币升值会出现将外币资产转换为本币资产的趋势,改善股市资金供求关系;为了抑制更多投机资金进入国内,央行将有意维持一定幅度的本外币利差,倾向于保持低利率,为股市发展提供较为宽松的金融坏境;国际流动资本具有较强的投机性,将主要投资于容易变现、流动性高的证券市场。历史经验表明,一国本币升值往往导致以本币计价的资产升值,特别是以股市为代表的虚拟资产,其升值幅度将远远超过本币升值的幅度。汇改之后,不少投资者对人民币升值趋势及其对证券市场的深远影响仍然认识不足,对能从人民币升值中受益的板块也存在较大的认识局限。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是支持我国股市长期向好的重要因素,并将成为今后几年市场反复经营的投资主题之一,因此,投资者应乐观看待今后的股市行情,重点关注那些能从人民币升值中受益的行业板块。当然,下一步将不再停留于人民币升值的概念炒作上,而将逐步转向从人民币升值中受益的行业和上市公司业绩的挖掘上。

毫无疑问,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效应的进一步释放,新的汇率制度在优化我国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对外贸易结构的调整、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将会进一步显现。

三、人民币汇率政策趋势与汇率走势

由于汇率走势与汇率形成机制相辅相成,完善汇率机制才能形成合理均衡的汇率水平(王元龙,2005)。[2]而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又取决于未来的汇率政策取向,因此,有必要结合人民币未来汇率政策趋势来分析预测2007年人民币汇率的走势。

(一)人民币汇率政策趋势预测

2007年人民币汇率政策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在稳定汇率的前提下,从政策上弱化和消除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货币政策将突出汇率政策

针对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状况,央行提出,将协调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控制,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维护总量平衡。将发展外向型经济与扩大内需战略有效地协调起来,其关键是促进国际收支趋向平衡,这是当前我国经济战略转型和政策选择的着力点,也是改善当前宏观调控的有效途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6)。[3]央行在2006年8月第二次加息之后,我国的利率政策操作已经告一段落,货币政策调控的重心开始向汇率政策转移。可以预计,人民币汇率政策将成为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重心。但需指出的是,汇率政策成为货币政策重心,其内涵是多方面的,如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增强人民币弹性、完善外汇市场运行体制、加快外汇市场产品创新、调整外汇管理政策等等,而不可将目光仅仅盯在汇率本身以及简单地理解为人民币要加快升值上。

2. 采取多层次的政策组合

我国“双顺差”的失衡经济结构以及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是由深层次制度因素和结构因素造成的。促进我国国际收支趋向平衡和实现汇率均衡,要求合适的政策组合。这种政策组合至少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实际汇率调整和名义汇率调整相结合;二是汇率政策和外贸、外资、投资、产业等宏观政策调整相结合;三是结构调整与制度变革相结合。毫无疑问,单项政策的调整或单纯依靠汇率升值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而应从围绕以消费需求为主扩大内需、降低储蓄率、调整外资优惠政策、扩大进口和市场开放等结构性政策以及汇率浮动等方面共同入手,多管齐下进行调整。

3. 适时调整汇率水平

汇率政策的核心是汇率水平的调整或汇率变动。汇率作为一揽子政策的组成部分,之所以能够在调节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关键在于适时地采取合适的调整方式来调整汇率水平,即通过汇率水平的调整来适当发挥汇率政策在实现总量平衡、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战略转型中的独特作用。

所谓采取合适的调整方式来调整汇率水平,就是指在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不一致的情况下,央行根据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要求,以适应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调整名义汇率或调整实际汇率,或调整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相结合。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如前所述,汇率政策的操作将采取实际汇率调整和名义汇率调整相结合的方式。

第一,调整名义汇率。主要措施是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区间,例如从当前日均波幅的0.3%,逐渐放宽到日均1%的范围。人民币汇率波幅范围的扩大,将会增加投机资金的风险,使投机的动力减少,从而减少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需要强调的是,人民币名义汇率水平的调整应该是小幅的、渐进的。从汇率制度改革一年来的情况看,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了3.3%,而中美之间的利率差额为3.1%,这种状况使得投机人民币升值的热钱流入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收益。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罗纳德・麦金农教授(Ronald I. McKinnon)所指出:中国央行将严格控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这一汇率的日变动幅度限制在非常微小的水平,而人民币兑美元就以这一幅度持续波动着。但人民币汇率的具体变动时间可以无章可循,以免给投机者享受免费午餐的机会。他认为,重要的是要维持人民币的温和升值并使升值幅度与美中两国的通货膨胀率差值相一致。要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辙,中国央行至少要密切关注美国的通货膨胀水平和利率水平,并据此制定其以汇率为基础的货币政策。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应在严格控制的前提下逐步升值(罗纳德・麦金农,2006)。[4]维持货币稳定是央行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并以此维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这个前提下,人民币汇率调整将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决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第二,调整实际汇率。主要措施是通过外贸、外资、投资、产业等宏观政策的调整,引起实际汇率的变动,如调整外资优惠政策、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出口退税等税收政策、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等都可达到调整实际汇率的效果,实现汇率均衡。具体而言,一是将我国外资政策的重点从提供税收优惠政策转向完善投资软环境,为外资提供正常经营所需要的条件,以遏制投资主体的短期投机行为与假外资等套税行为;同时减弱优惠政策的竞争,加快统一内外资企业税收制度,实现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的公平竞争。二是逐步取消出口退税政策,并开征资源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税收。三是提高法定的最低工资标准,以利于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刺激国内消费,促使企业从低价竞争策略转向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差异化竞争战略。即通过实际汇率升值的方式实现汇率的均衡(潘英丽,2006)。[5]

4. 发展和完善外汇市场体系

发展和完善外汇市场、逐步放开外汇交易已成为大势所趋。由于我国采用了更为灵活的管理浮动汇率制,汇率波动幅度将逐渐增大,汇率风险问题会显得更为突出,迫切需要开办银行间、银行与其它交易主体间的远期交易、调期交易、货币互换、外币期货、期权等金融风险管理业务,增加外汇交易工具,以满足企业对冲外汇风险的要求。要将以银行为主的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扩展到银行、企业和个人均大量参与的完善的外汇交易市场,并适当放松资本管制,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目前,各类企业按实需原则均可开立外汇结算账户,并且企业可保留的外汇额度相当大,这为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提供了一条途径,但同时也增加了企业持有外汇头寸的风险。因此,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外汇经纪商制度,让更多的企业能够通过外汇经纪商来规避汇率风险,并进一步使手中的外汇保值增值。同时,要继续深化外汇管理改革,改进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管理,进一步满足企业和个人的外汇需求;要着力促进外汇市场发展,完善外汇市场风险计量和风险分担机制,促进市场结构和交易方式复合化发展,增强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进行金融创新,为企业、居民提供更加丰富的避险产品,拓宽市场投资渠道。

汇率制度改革与汇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汇率制度改革对发展汇率衍生品市场提出了现实的需求,汇率制度改革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长期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我国的金融机构和企业风险管理意识严重不足,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这些企业和金融机构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对这些金融机构和企业进行风险防范意识的教育和宣传外,还要向这些机构提供管理风险的手段和工具,使金融机构、企业能够利用这些工具来管理风险,提高对汇率风险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汇率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对于推动汇率制度改革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广大金融机构和企业风险管理的工具和手段丰富了,风险管理的本领增强了,我们才可能考虑进一步深化汇率制度改革以及加快改革的步伐,这一点在进行汇率制度改革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

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包括汇率衍生品在内的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将酝酿重大突破。我国将在借鉴国际经验和防范风险的基础上,配合汇率制度改革的进程,循序渐进地推出更多的金融衍生产品,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风险管理工具,并大力推动交易托管集散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二)2007年人民币汇率走势的预测

1. 人民币汇率将继续维持双向波动、小幅升值趋势

可以预计,2007年人民币汇率不会一次性大幅升值。尽管人民币的升值速度有加快的趋势,但这只是受到市场因素影响的短期状况,人民币不可能非理性升值,更不会一次性大幅升值。在我国金融体系还不是很健全、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的情况下,过早实现汇率比较大的灵活性,将可能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巨大的损害。因此,对于人民币汇率要灵活到什么程度,应该有一个充分探讨并统一认识的过程。我国企业长期以来处于利率、汇率都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发展,因此需要给企业一个适应利率、汇率变化的时间。

2007年,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压力明显大于实体经济内在升值需求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我国金融改革进入了关键时期,国内经济、金融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我国金融机构和企业对浮动汇率尚需有个适应过程;而且在汇率调整对改善国际经济不平衡影响有限的情况下,大幅度轻率调整人民币汇率,风险过大,不利于国内经济金融的稳定。因此,在人民币汇率调整方面,仍会继续保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人民币汇率未来走势将会在双向波动中实现人民币的小幅升值。

2. 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将会在适宜时间放宽

人民币汇率弹性还有较大空间,波幅有望放宽。在较小的浮动空间和较强的升值预期下,汇率走势可能会形成单边上升的局势;而在一个较大的浮动空间内,汇率存在双向走势。即在较短时间里,可能是人民币升值幅度加大;但在更长时间里,则是人民币汇率涨跌空间进一步扩大。这将给投机资金带来一定压力和风险,使其投机进出的风险成本增大,从而可望抑制其强烈预期下的投机操作。随着人民币汇率变动不确定性增加,投机人民币升值的境外热钱就有可能减少,从而使外汇储备增长势头有所减缓。

2006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增强,波动幅度明显放宽,单日波幅多次逼近3%这一限制区间,因此放宽汇率波幅的时机已经成熟。选择此时放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幅,有助于打破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释放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但通过行政性升值措施不仅会打破各种市场的均衡,不利于汇率、利率的市场化进程,也会破坏市场的均衡。央行8月18日宣布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8月21日开市后,无论是货币市场还是债券市场,基本上没有受到加息带来的冲击。这就是说,市场发展日趋成熟为扩大人民币升值波动幅度提供了基础。合适的汇率浮动区间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基础,因此,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应根据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和企业的实际情况,有步骤分阶段地加以扩大,最终将人民币汇率从现行僵化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

关于时机的选择,我们认为,在进一步推进金融体系改革和外汇市场改革的基础上,在基本吸纳和消化已经采取和准备采取的一系列市场化改革因素后,当产生了新的市场供求因素的刺激与推动,才会出现适当的时机。然而,推出的仍是遵循有管理目标的适度的浮动区间;但也不排除在汇率改革措施因各方面原因仍不能释放和消化市场等因素带来的升值压力时,提前适度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货币政策制定者应根据市场发育状态和经济金融形势,结合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适时调整汇率浮动区间。可以预测,人民币大幅升值的可能性不存在,但逐步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应该是发展趋势。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对汇率政策趋势的预测,可以得出基本判断:2007年人民币汇率浮动空间将会进一步放宽,人民币汇率在双向波动中小幅升值。

――――――――

注释:

{1}本文所引用的汇率数据均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pbc.省略)公布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

――――――――

参考文献:

[1]巴曙松. 人民币汇率改革:进展与趋势[J]. 中国货币市场,2006,(7).

[2]王元龙. 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3).

[3]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 2006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N]. 金融时报,2006-08-09(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pbc.省略).

[4]罗纳德・麦金农. 人民币汇率法则(The Yuan and the Greenback)(N). The Wall Street Journal,2006,(8):29.

[5]潘英丽. 放弃非理性的人民币升值预期[N]. 国际金融报,2006-08-24.

责任编校:魏琳

The Review and Expectation of RMB Exchange Rate

Wang Yuan-long

形势与政策汇报篇12

破解“特里芬难题”与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

后危机时代的美元贬值效应与对策

改进我国金融统计实践工作的多维视角

信贷资产交易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发展我国信用衍生品市场有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稳步推进贷款转让市场健康发展

发展贷款转让市场对转变商业银行经营方式的积极意义

银行间债券市场含权债估值问题研究

全球固定收益电子交易平台发展现状及其趋势

为金融企业打造诺亚方舟的灾备系统建设

2010年10月国内金融形势评述

2010年10月国际金融市场运行综述

2010年10月银行间市场运行报告

2010年10月“中国票据网”运行情况

2010年10月上海期货交易所市场综述

2010年10月上海黄金交易所市场综述

市场快讯

动向

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

奢侈与节俭

国际货币体系监管规则的新变化——评《2007年双边监督决定》及其操作指引

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识别及其启示

关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对外汇管理政策影响的研究

论信用评级的动力机制和制约机制

和谐本外币管理协调机制亟待构建

关于我国票据市场的几点思考

未来美国经济增长动力分析

无追索权商业汇票贴现的风险辨析与定价探讨

2009年3季度金融形势评述

敬致稿约

2009年3季度银行间市场运行报告

2009年9月上海期货交易所市场综述

2009年9月上海黄金交易所市场综述

2009年3季度“中国票据网”运行情况

动向

政策法规

评论

市场数据

影响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主要因素

风雨飘摇环境下的美元汇市

双重压力下的日本经济

关于购买力平价与汇率关系的实证研究

国内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研究综述及综合经营下的EWS框架构建

商业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的操作风险传导分析

我国货币市场息差交易的获利条件

国开行新型含权债定价和投资简析

美联储应对次贷危机的货币政策工具

人民币CDS产品的初步设计、定价及相关思考

3个月Shibor合理报价水平探析

2008年8月金融形势评述

2008年8月银行间市场运行报告

2008年8月“中国票据”网运行情况

2008年8月上海黄金交易所市场综述

2008年8月上海期货交易所市场综述

动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