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网络技术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5 14:56:01

虚拟网络技术论文

虚拟网络技术论文篇1

2虚拟专用网络的主要技术

2.1加密技术

加密技术是虚拟专用网络技术中最为核心的技术,对数据资料的保护主要依赖于这项技术,同时,加密技术也是对隧道技术的一种保护,下文我们将介绍隧道技术的相关方面。要是没有精密的加密技术的保护,一些不良网络用户,例如黑客等,就会侵入用户的计算机,窃取用户重要的个人资料、数据包和财务信息等,对用户造成严重的损失。现在,网络犯罪屡见不鲜,网络已经成为一些掌握电脑技术的犯罪人员最为便捷的窃取钱财的途径之一,给社会和个人都带来了非常不好的影响,所以,虚拟专用网络中的加密技术已经成为一项不可获取的技术,对保护用户的数据等资料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数据的保护不容有失。

2.2隧道技术

隧道技术是虚拟专用网络中最为核心的技术之一。主要是将网络上的数据资料以数据包或是压缩包的形式进行传播,避免了单个或是零散的数据在传播的时候,数据易于丢失的风险。因为完全安全稳固的网络信息通道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在网络信息安全中应用隧道技术就是将局域网的数据包进行重新包装,将数据再封装一次,为数据的安全多添加一项保障。所以这项技术就是需要把数据重新加载到数据包当中去,保证数据包可以在互联网之中顺利传播,这项对数据进行重新包装或是编辑的过程,就叫做隧道技术,在虚拟专用网络技术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网络信息安全中的应用也最为普遍。我们每天在发邮件的时候基本都会用到这项技术。

2.3身份认证技术

身份认证技术在网络信息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现在越来越常见,例如:现在的支付宝都要求实名认证、火车票购票也需要实名认证,在银行办理业务的时候,基本都会用到用户的实名资料,在我们用支付宝或是网银付款的时候,一般银行都会发来短信验证,这些都是通过身份认证技术来保护我们的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在现在的电商发展越来越普遍的现状下,这种技术的发展前景必将是十分广阔的,这是社会和时展的必然趋势。

2.4密钥管理技术

密钥管理技术由SKIP和ISAKMP组成,在保护用户数据在互联网的安全传播中起着很大的作用。SKIP技术是对Diffie法则进行利用,使得密钥在互联网之间进行不公开的传播,隐秘性较好,但是,ISAKMP中,密钥的传播是公开的,人人都可以获取,因此需要小心谨慎的使用。

3虚拟专用网络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的应用

3.1远程分支和企业部门之间的应用

通过企业的局域网,可以将企业位于不同地方的分支和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联系起来,实现公司的数据资源共享和企业信息的安全共享。例如现在大型企业一般都会召开远程会议来共同谈论公司的大小事项,这种远程会议能得以召开就是通过公司局域网之间的数据共享实现的,不但省时省力,方便轻松,还有利于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增强企业的影响力,企业的网络信息也得以优化和提升。

3.2远程员工和企业网间的应用

远程员工和企业局域网之间的互动被称之为远程访问式虚拟专用网络技术,通过这种技术可以实现公司各个分支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远程员工和企业总部之间的信息实时传输。成本低廉,信息还具有高效的安全性。

3.3企业和供应商、合作伙伴之间的联系

企业和许多供应商或是合作伙伴可能都不在同一个地方,如果见面洽谈商务可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财力,因此,通过虚拟网络进行远程谈判是一个不二选择,所以虚拟网络专用技术的应用很大的提高了企业工作的高效性。

虚拟网络技术论文篇2

虚拟仪器是一种由硬件和软件构成而且还具有图形显示界面的先进仪器。在测试数据的功能上,虚拟仪器主要依靠其内部的高性能硬件,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灵活的软件。虚拟技术实际上就是将硬件和软件充分结合到一起的平台,在扩展和集成领域都有很好的发展和应用的前景。通过对虚拟仪器的研究得知,其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1)灵活、高效的软件在虚拟仪器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根据实验的不同要求选取恰当的软件并充分结合该软件配套的函数库,以此就可以轻松地建设一个个性化十足的试验平台。

(2)模块形式的I/O接口是虚拟仪器的重要硬件。在信息化时代高速发展的影响下,实验数据的测量范围越发广泛,不同类型的数据总线在运行时都需要对应的模块形式的I/O接口的支持。这对虚拟技术的科研人员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

(3)如今比较常见的集成平台是PXI。PXI主要用于工业数据的获取以及各种测试,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模块化集成平台。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要求,创建不同的方案,用于数据测量,此平台不仅可以完成较为简单的数据获取,还可以实现难度较高的混合信号同步采集,在虚拟仪器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虚拟仪器的特点

(1)创建虚拟仪器所需的费用较少,而且非常灵活多变,只需要输入相应的软件就可以完成修改和调控,与常规的仪器相比,虚拟仪器具有更高水平的智能性和数据处理效率。为不同用户提供更为高端的技术支持。

(2)虚拟仪器内部的硬件组合方式灵活多变,为多样化的测试和实验提供各种功能的平台,比如,在设计和研制逻辑分析仪时,可运用速度较快的数字采样器。根据不同的组合方式构成的虚拟仪器在实验中可以完成更为专业、精准的测量。另外,还可以运用网络共享技术,实现实验资源的共享,从而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从根本上减小实验所需的成本。

(3)虚拟仪器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而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会受到过多的干扰。根据用户的需求,虚拟仪器可以设计出种类繁多而且个性化极强的显示界面。在多媒体应用技术日趋成熟的今天,用户可以轻松操作虚拟仪器,在测量完成以后,还可以为结果的传输提供多种渠道,比如存入数据库或者是在网络上传播。在网络技术大跨步发展的今天,虚拟技术带动了虚拟仪器的完善,而虚拟仪器在实践中还会在更多的领域发挥出理想的效果,还可在网络共享技术的支持下,逐步完成实验资源的高度共享。

二、虚拟技术的网络共享实验平台的建设

1体系和结构

基于虚拟技术的网络共享实验平台的建设,需要立足于用户的不同需求。对网络共享实验的研究可得知,其内容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主要包括建立局域网、平台操作程序的安装与调控、用户服务器的选型以及安全防护等内容,根据不同阶段的要求可制定综合性的实验项目(系统监管、工程设计、安全措施等)。通常情况下,该试验所选用的软件有VMware(在国际中享有较高的声誉,也是数据信息虚拟化处理软件的领导品牌。)和PacketTracer。

2建设流程

通过不断的完善,基于虚拟技术的网络共享实验平台的建设已经有了较为严谨的步骤。可分为五个过程。第一,常规的准备工作。此过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虚拟技术相关软件以及操作平台的安装和调控,以及设置互联网的操作系统(IOS)。第二,配置虚拟技术软件的实验参数。在对虚拟主机进行配置之前,通常要根据需求设置其内部的硬件组成(内存、硬盘以及中央处理器等)。第三,设计实验的拓扑网络。在虚拟技术的试验平台运行之前,需要设计实验的拓扑网络,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虚拟软件创建试验拓扑网络的方法十分简单,只需要拖动鼠标即可完成。第四,基于虚拟技术的网络共享实验设备的调配以及运行。对实验设备进行针对性的调配是该试验的关键环节,这是对实验环境进行模拟的重要前提。最后,对实验测量的结果进行验证。在实验平台建设完成以后,运用指定的验证方式,判定实验数据的准轻型,从而验证该实验平台的可行性。

虚拟网络技术论文篇3

2构建VMware虚拟网络

2.1实验目的及要求该实验要求配置静态路由以实现3个IP子网的连接,网络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分别登陆router1、router2,利用路由和远程访问服务实现软路由,把相邻两个子网连接起来,从而使相邻两子网内计算机互相通信。测试pc1和pc2的连接,发现连接失败。从图1网络拓扑结构可知,router1连接子网192.168.80.0和192.168.81.0,router2连接子网192.168.81.0和192.168.82.0。因此,要实现3个子网连接,只要在router1上添加子网192.168.82.0的静态路由,并在router2上添加子网192.168.80.0的静态路由。

2.2配置具有静态路由的多IP子网使用VMware构建图1所示复杂网络,并且在虚拟机中配置路由和远程访问、静态路由功能,使3个子网中的虚拟机间能进行通信。如图2所示,构建该网络需要3台虚拟交换机和4台虚拟机,其网络配置如下。(1)创建4台虚拟机:即VMa、VMb、VMc、VMd。VMa、VMb分别为子网1、3中的虚拟机,VMc、VMd为子网2中的虚拟机需要配置为软路由。(2)子网1、2、3分属不同网段,均采用VMnet1虚拟交换机和Host-only网络连接方式。(3)设置VMc、VMd的虚拟网络连接方式。VMc配置NIC1、NIC2两块网卡,NIC1连接子网1中的VMnet1,NIC2连接子网2中的VMnet1。VMd同样配置NIC1、NIC2两块网卡,NIC1连接子网2中的VM-net1,NIC2连接子网3中的VMnet1。(4)各虚拟机及网络配置,如附表所示。(5)增加VMc、VMd的软路由功能,保证子网1、2中的虚拟机,子网2、3中虚拟机能够相互通信。步骤如下:Step1:在VMc、VMd上,单击“开始”“管理工具”“路由和远程访问”,启动“路由和远程访问”控制台,在控制台选择服务器右击,选择“配置并启用路由和远程访问”。Step2:在打开的配置页面中,选择将要配置软路由类型。这里单击“自定义配置”“LAN路由”定义为局域网路由类型。Step3:VMc、VMd已配置成路由器,可查看其路由信息。命令为:c:\>routeprint(6)为使VMa、VMb能互相访问,需要修改VMc、VMd上的路由表,在路由表中添加静态路由信息,命令如下:VMc:c:\>routeadd192.168.82.0mask255.255.255.0192.168.81.2VMd:c:\>routeadd192.168.80.0mask255.255.255.0192.168.81.1(7)结果测试。在VMa上用ping命令测试与VMb连接,发现连接成功,TTL值为126,表明VMc、VMd上添加的静态路由已经生效。

虚拟网络技术论文篇4

2虚拟专用网络的主要技术

2.1隧道技术

隧道技术是虚拟网络中最为重要的核心技术之一。主要是把网络数据以数据包的形式进行传播,完全稳固的网络数据通道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在网络技术方面隧道技术就是将局域网数据包重新包装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将数据加载到数据包之中,保证重新封装后的数据可以顺利通过互联网进行传递,所以将互联网中的数据包进行编辑的过程就被称为隧道技术。

2.2加密技术

加密技术是虚拟网络中最为重要的核心技术之一。加密技术就是对隧道技术的一种保护,如若没有加密技术,不良用户则会截获在虚拟专用网络之中的数据包,盗取其中的数据内容,对数据传输者造成损失。因此加密技术成为虚拟专用网中与隧道技术同样重要的一项技术,对于数据的保护不容有失。

2.3身份认证技术

身份认证技术是在虚拟专用网络中较为常见的技术。是使用密码认证和使用者名称为验证的一种技术,是相对简单的认证。

2.4密钥管理技术

密钥管理技术是通过SKIP和ISAKMP所组成的,有效的保障了公用数据在互联网中传播的安全。SKIP通过对Diffie演算法则的利用,使密钥在互联网之中进行传播;但是在ISAKMP之中,密钥是具有公开性的。

3虚拟专用网络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的应用

3.1远程分支部门和企业部门间的应用

企业虚拟局域网是部门间相互应用的统称。通过互联网将各地分支行企业的局域网连接,实现网络中企业信息的安全共享,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拓展企业影响力。企业网络信息得以优化提升。

3.2远程员工和企业网间的应用

远程员工与企业网之间的互动被称为远程访问式虚拟专用网络技术。主要用于采购人员和企业销售在系统中传入信息,共享给企业其他远程员。具有低廉的构建成本与高效的安全性。

3.3企业和供应商以及企业合作伙伴、客户间的应用

企业和供应商以及企业合作伙伴、客户间需要共享很多信息,但是企业又不能将所有信息共享,所以虚拟专用网络技术的应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将供应商以及企业合作伙伴、客户需要的数据放在共享文件之中,利用防火墙隔开保密信息,使得供应商以及企业合作伙伴、客户可以访问到有效信息,同时保护了企业内部信息。

4虚拟专用网络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信息中的应用

现在传统的计算机安全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企业发展,严重脱离企业实际需求,因此需要将企业信息化管理精简细化,突破传统信息化管理的空间限制,将企业各部门的信息管理系统有机地连接起来,达到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同步化的目标。经由虚拟专用网络技术的应用管理,解决传统空间的约束力,拓宽了信息通路问题。因此利用虚拟专用网络技术可以有效、安全地进行企业的信息化管理。

5虚拟专用网络技术发展趋势

在宽带技术与企业信息化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当今社会,虚拟专用网络技术也随之取得极大的发展空间,虚拟专用网络技术随着时间的前进不断的成熟,其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也不断的提升。随着电信行业的日渐低迷,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产品逐渐转移到虚拟专用网络技术之上,虚拟专用网络技术成为新兴产业的亮点,并且虚拟专用网络技术在市场所占份额也逐步上升。虚拟专用网络产品不断汇集,现阶段以有效结合防火墙的软件虚拟专用网络产品与复合型虚拟专用网络设备为热点。故此,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之中广泛运用到虚拟专用网络技术,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虚拟专用网络技术将会成为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中的新热点。

虚拟网络技术论文篇5

对于计算机网络安全而言,其在目前的工作中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随着用户的增多和覆盖深度的增加,计算机网络安全,已经直接影响到了用户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且在很多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目前的用户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非常关注,虚拟网络技术的应用虽然是主流手段,但具体的效果还是要看实际情况。因此,日后应进一步加深关于虚拟网络技术的应用研究。在此,本文主要对虚拟网络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应用展开讨论。

一、企业合作客户和企业间的应用

虚拟网络技术作为目前的重要安全技术类型,针对企业合作客户与企业本身,均提供了较强的安全保障。目前的企业间合作、企业内部的工作运行,都与计算机网络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虚拟网络技术的保障,自然是较大的争论焦点。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保障体系的健全,企业合作客户和企业间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利用虚拟网络技术,能够实现文件的共享得到保障,在数据方面减少外流的情况,加强对外界骚扰的防护,促使企业之间的交流获得保障。第二,在日常的应用中,虚拟网络技术的防火墙、设置等等,均加强了对密码、验证信息的保护,确保企业内部的个体工作不会受到影响,提高了工作效率。第三,有效的应用虚拟网络技术后,对客户端的保障作用较为突出,尤其是在访问数据、查找文件的过程中,促使企业之间、企业内部都能够完成安全操作,避免造成损失。

二、远程分支部门和企业部门之间的应用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不断壮大,现阶段的很多企业都具备远程分支部门,如果该部门与企业部门之间进行联系,势必会通过各种交流工具、平台来完成,如何加强这种远程联系的保护,是虚拟网络技术的应用重点。一般而言,在计算机网络的帮助下,远程分支部门和企业部门之间的联系、交流等,会通过不同的软件来完成,虽然不受地域的限制,但中间过程很容易被攻击。通过应用虚拟网络技术,强化了远程分支部门和企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在很多方面都创造了较大的价值。首先,虚拟网络技术和促使两端建立稳固的桥梁,并且加强了数据传输、文件共享的保护。其次,针对两端的具体工作情况,设定了不同的保护措施,文件、数据、信息等,均是经过加密处理的,对方在收到后,需应用针对性的方法来打开,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不会受到其他的攻击。第三,利用虚拟网络技术,针对远程分支部门和企业部门,建立了比较安全的局域网,不仅在加密性方面表现为高速的特点,同时加密的密钥不容易被破坏,总体上的应用效果比较理想。

三、远程员工和企业网之间

虚拟网络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还突出表现在远程员工和企业网之间,考虑到不同企业的运行模式不同,因此需要对远程员工、对企业网实现有效的保护。例如,虚拟网络技术把企业总部当做是虚拟专用网的中心连接点,在企业的内部设置具有网络虚拟功能的防火墙,该防火墙被当做是企业的计算机网络的出口的网关。移动的业务网点和办公用户要想进入防火墙设备中,就必须通过虚拟网络客户端进行登录。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由于这种方式是通过让采购人员和企业销售人员一起在企业系统中传入信息来实现远程员工和其他企业间的信息和资源共享。所以,这种虚拟网络技术的应用又被称为远程访问式虚拟网络技术。它在具有相当高的安全性的同时还具有低成本的优势。

总结

本文对虚拟网络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在目前的研究工作中,认为虚拟网络的应用,加强了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保护,告别了过去的传统保护方法,在水平上有所提升。今后,应根据不同企业、地区对计算机网络的具体要求,强化虚拟网络技术的各项应用,设定多元化的安保方案,从本质上实现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提升。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虚拟网络技术将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虚拟网络技术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TP393

虚拟源自真实,虚拟社会的发展也是来之现实社会。互联网的产生,为人们提供一个信息交流和社会交往的虚拟社会空间。也就是说虚拟网络社会是随着计算机网络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网络虚拟社会它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交互虚拟空间,人在虚拟空间中作为核心,通过数字信息的方式,进行信息交换,在这个虚拟社会中,建立虚拟的关系。现实社会中对网络空间的延伸形成虚拟社会网络,虚拟社会网络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作为人类数字互联网生活的第二空间,虚拟性、开放性是虚拟社会网络的特点

1 网络虚拟社会管理面临的严峻形势

虚拟社会网络的管理关系到整个互联网安全秩序,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如今全球互联网发展的时代,国家的稳定的政治环境,有序的经济形式,和谐的社会秩序都离不开虚拟网络社会的有效管理。虚拟网络社会也给当今社会形成多方面挑战。

1.1 虚拟社会网络空间是社会矛盾的“放大器”。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网络论坛的言论是自由的,实时性的,匿名的,网民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在论坛和新闻中发表,无所顾忌,当今社会互联网信息传播速度与传统媒体的速度相比非常快,互联网言论有一种放大效应,在网上的言论很容易被误导,有可能激化社会矛盾,激发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有些言论容易在网上被夸大的炒作,对社会稳定造成不好的影响,很多不法分子为了私利,利用网络传播开放性、自由性的特点,把互联网作为发表反动言论和操控境内外活动的途径,大规模制造危害社会的言论和信息,鼓动人民群众不满情绪,对网站上的热点事件在国内外进行大范围炒作,言论和事件被极度放大并快速传播,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发展。

1.2 网络违法犯罪活动越演越烈。近年来,伴随这互联网发展,网络信息传播隐蔽性强、传播快等特点被犯罪分子利用,网络赌博、网络、网络诈骗等犯罪活动层出不穷,严重侵害公民的个人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现实中的传统违法犯罪和互联网中的虚拟社会网络犯罪结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网络文化低俗影响网络环境,网上有大量不健康的思想文化信息,严重污染网络环境,不良文化在互联网技术下蔓延,互联网的网络时代各个国家之间通过网络把自己的文化渗透给其他国,也从其他国家吸收先进文化,思想文化的交流和交融在网络时代加速发展。

2 当今虚拟网络社会管理中的问题

在社会管理当中,虚拟社会管理可以作为一个崭新的领域被研究,在虚拟社会管理中,对传统社会管理的一系列管理方式和技术在虚拟社会中无法实现,对虚拟社会的管理,首先要认识到虚拟社会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1 虚拟网络社会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信息产业、公安、文化教育、通信等部门都是互联网安全管理所涉及到的部门,但是这些职能部门之间在沟通机制上存在一定问题,没有达到有效的沟通,各部门之间还是按各自的分工去管理,各自为政,而且职能之间管理分工不明确,部门之间职能有重复,而且遇到问题相互把责任推给对方,存在多头管理,这样达不到对虚拟网络社会有效的管理的目的。

2.2 虚拟网络社会管理法律建设跟不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虚拟网络社会已经形成一定模式,虚拟社会网络法律落后和对虚拟网络社会的管理相互之间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在法律上,对互联网的管理和使用存在很多法律空白,网络立法也存在薄弱的地方,目前对虚拟网络社会管理的法律制度较少而且存在完善和更新的问题,无论在内容上还是执行上都不能满足当前虚拟网络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对虚拟财产的界定、对网上言论自由的保护、以及对网上个人数据和隐私的保护等,都没有用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现在可执行的法律制度条文比较笼统,可执行性较差。

2.3 网络言论不利的引导。公众通过互联网在网上发表自己对社会某种现象和问题的不同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是社会舆论,对于社会舆论网民积极参与这是好的,但是不要因为一时的热情而盲目的去参与,这样会使事情朝向反面发展,导致事态复杂化。我国是世界互联网人口最多的国家,对网民言论的正确引导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2.4 管理技术手段要加强。虚拟网络社会发展和网络犯罪是一起产生的,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快发展,对网络犯罪的打击也越来越困难,比如电脑病毒木马的控制,互联网互用在上网时发生的钓鱼网站、网银被盗、网络购物诈骗等。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快发展,计算机网络知识更新加快,新的技术也越来越多,在虚拟网络社会中,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段和躲避手段越来越高超,但是同时网络侦破技术相对滞后,所以网络技术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

3 加强虚拟社会网络管理对策

3.1 健全网络法律规章制度,为虚拟网络社会提供法律保障。加快互联网网络立法进程,建立具有针对性系统的网络法律体系,为虚拟网络社会提供法律保障。首先建立一个统一的网络信息小组,统一筹划,深入调研,多出实际性的调研报告,从而提高我国虚拟社会法制化管理水平。其次是统一立法主体,统一法律规章制度,是各部门网络执法具有准确性和及时性。

3.2 推进虚拟社会网络诚信建设,建设安全绿色网络环境。如果建立续集网络社会诚信体系,保障网络环境安全绿色,首先加强虚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信用制度要先立法后执法,制定网民、网站虚拟社会信用受法律约束,对虚拟社会网络管理信用体系要加强完善,网民上网实行身份验证体制,也就是网络实名制,完善网民上网个人信息,对网站上论坛言论能追溯到发表信息终端,从而通过实名制系统找到网民信息,这样有据可查,对网民言论也是一种约束。

3.3 尊重网络民意,保障网民表达权和监督权。建设网络民意测试制度,政府网络政务信息公开,保证网民知情权,保证公民在互联网上充分言论自由,建立在线平台加强网民沟通交流,正确发挥互联网的监督作用,让公民可以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对网民反映的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做到认真并及时处理,并在第一时间在网上对事态进展和结果在网上进行公布,达到政府和网民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机制,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4 结束语

虚拟社会网络是一个技术先进,复杂又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综合性课题,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考虑到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条例,积极参与建设,公民要主动参与维护虚拟网络社会的稳定,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安全、绿色的虚拟社会网络。

参考文献:

[1]曾令辉.网络虚拟社会的形成及其本质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9(04):40.

[2]李继尊.论互联网对社会变革的深刻影响及其治理[J].商业时代,2006(21).

虚拟网络技术论文篇7

 

一、引言

无论在软件开发调试过程中,还是在网络教学科研环节里,都需要搭建专门的网络实验室。为了能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下进行实验,网络实验室通常需要配备多种网络设备和辅助设施,不但增加了成本开销,同时资源也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利用VMWare虚拟机软件搭建虚拟的网络实验平台,能够方便快捷的配置和更改网络实验环境,同时也降低了网络实验成本和设备维护费用。

二、VMWare虚拟机软件

VMWare是一个虚拟机软件,可以在一台机器上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利用虚拟基础构架在多台虚拟机之间共享单台物理机的资源,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同以往的“多启动”系统不同,VMWare真正实现了“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每个虚拟的计算机模拟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标准PC环境,包含自己的虚拟CPU、RAM 硬盘和网络接口卡 (NIC)。此外,多个虚拟机之间还支持TCP/IP、NovellNetware、Microsoft网络虚拟网络以及Samba文件共享等多种功能。用户可以在主机(GuestOS)和客户机(HostOS)之间任意切换,并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上开发测试软件或配置网络实验环境。论文格式。

1、配置需求

(1) 硬件配置。

VMware的硬件配置要求CPU 主频不低于266MHZ、内存最小128 MB、硬盘不小于6OO MB的空闲空间。而实际上现在的主流PC的配置已远远满足需求,考虑到要组建包含多台虚拟机的网络实验环境,硬盘和内存的存储容量需要配置得大些,这样可以满足更多的虚拟机同时运行。

(2) 软件配置。

除了主操作系统外,在计算机上还需安装VMware Workstation6.0虚拟机软件,并在计算机上存放Windows2000/2003、WindowsXP、Linux,Unix等操作系统镜像文件,和其他网络管理安全等实验的相关软件。

2、VMWare工作原理

VMware可以使用8个虚拟局域网,提供了桥接(Bridged)联接、仅为主机(Host—only)联接、网络地址转换(NAT)联接和不用网络联接四种主要的联网方式。系统通过虚拟的交换设备来实现虚拟机与主机之间或虚拟机之间的网络连接。论文格式。虚拟的交换设备分别是VMnet0,VMnetl,VMnet2,?? ,VMnet8,在默认情况下,VmnetO默认设置为桥接联网模式,Vmnetl默认设置为仅主机联网模式,而Vmnet8默认设置为NAT联网模式,通常情况下,建立虚拟机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直接将虚拟计算机加入网络即可。

3、VMWare的网络模式

(1) 桥接(Bridged)联接

桥接模式下,VMware提供了虚拟网桥进行桥接,主机的物理网卡与虚拟机的虚拟网卡共同连接在VMnet0交换机上,虚拟机与主机处于同一网段,网络中其它计算机中可以访问到这台虚拟机,这台虚拟机也可以使用虚拟网络提供的服务,并且还可以与其他的机器共享资源。

(2)仅为主机(Host—only)联接

主机模式提供隔离的虚拟机环境,虚拟机与主机建立虚拟私有网络,通过VMnet1交换机动态分配虚拟网络的TCP/IP配置信息。外界无法直接访问虚拟网络中的成员,只有同为Host—Only模式下虚拟机和主机可以互相访问。

(3)网络地址转换(NAT)联接

NAT模式中外网机器不能访问虚拟机,但虚拟机可以通过主机代理访问外网。VMnet8虚拟出主机与虚拟机的内网,由主机作为NAT设备提供网络地址转换功能,主机的物理网卡连接外网,而虚拟网卡则连接内网,通过Mnet8虚拟网络的DHCP服务器提供虚拟系统的TCP/IP配置信息。

(4)不用网络联接

这种模式下,虚拟机不与任何计算机联网。这种方式主要用于不需要网络的工作环境,比如在不同操作系统下的测试软件,或者出于安全不需要联网等。

三、构建虚拟网络实验环境

如今VPN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虚拟专用网络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是在公共网络的基础上,通过特殊的加密的通讯协议,达到私有专用网的安全性能。虚拟专用网的任意两个节点之间,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真实物理连线连接,而是通过对公共网络的资源进行动态组合形成。虚拟专用网可用于实现网站之间安全通信的虚拟专用线路,可以帮助远程用户建立可信的安全连接,并保证数据的安全传输。

利用VMWare虚拟机软件搭建虚拟的网络实验环境,配置VPN服务的主要步骤如下:

1、网络环境配置

实验需要Windows Sever 2003操作系统主机一台,用做VPN服务器;在主机上安装VMware虚拟机软件,虚拟Windows XP操作系统客户机一台,用于VPN客户端,并设置为NAT网络连接模式。

2、VPN服务器配置

首先在Windows Sever 2003主机的管理工具中打开“路由和远程访问”后,进入本地服务器的“配置并启用路由和远程访问”界面。在“路由和远程访问服务器安装向导”对话框中选择“自定义配置”,随后选择“VPN”访问以开启VPN服务。

VPN服务开启后,需要设置IP地址池。在“路由和远程访问”的界面下面选择“属性” 进行配置,在VPN服务器的“属性”窗口中点击“IP”标签。如图1所示,在“IP地址指派”中选择“静态地址池”,并设置IP地址范围。这个IP地址范围就是VPN局域网内部的虚拟IP地址范围,每个拨入到VPN服务器的客户机都会分配到一个范围内的IP地址,在虚拟局域网中通过这个IP地址相互访问。

图1:设置静态地址池

3、创建VPN用户

在Windows Sever 2003管理工具中选择“计算机管理”。根据实际需要添加用户,然后在用户属性界面里选择“拨入”标签栏,并设置“远程访问权限”为“允许访问”,这样该用户可以就通过VPN拨入服务器了。如图2所示。

图2:用户属性界面

4、VPN客户端配置

打开VMware Workstation6.0虚拟机软件,选择并运行虚拟的Windows XP操作系统客户机。客户机启动完成后,在“网络连接”窗口下,选择“创建一个新的连接”。在“新建连接向导”对话框里,选择连接类型为“连接到我的工作场所的网络”,并将工作点与网络连接方式设置为“虚拟专用网络连接”,接下来输入该VPN连接的名称,然后在 “公用网络“界面”里 选择“不拨初始连接“单选按钮,在随后的“VPN服务器选择”界面中,需要填写上VPN服务器的IP地址,最后单击“完成”按钮以保存连接。

5、测试VPN服务

运行虚拟的Windows XP操作系统,在“网络连接”窗口中打开已经建好的VPN连接,输入在WindowsSever 2003的VPN服务器中事先添加的“用户名”和“密码”,并进行连接。连接成功后,在虚拟的Windows XP客户机上运行ipconfig/all指令,这样就可以看到客户机从VPN 服务器获得的IP 地址,如图3所示。论文格式。

图3:VPN服务器分配的IP地址

四、后记

有效应用虚拟机技术,在保证实验设备的安全性的同时,还为计算机网络实验提供了新的平台。通过使用虚拟网络环境进行实验,不但提高了现有系统的利用率,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验设备和场地不足的问题。当前虚拟机技术仍在不断的发展更新,今后的运用前景将会更为广阔。

参 考文 献

[1] 王太成,利用虚拟机技术完成复杂网络实验[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9(4):246-249

[2] 全金连 覃毅..VMware在计算机网络实验中的应用[J].现代计算机,2009(12): 144-146

[3] 刘真.虚拟机技术的复兴[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8,3O( 0):105-107

虚拟网络技术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3-0128-02

0 引言

网络安全课程是目前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和其它信息技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网络安全技术理论和方法,能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应用中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的设置和讲授非常重要。如果课程内容偏重理论,就会削弱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造成学生对该课程听不懂、不会用的现象,进而使学生对网络安全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同样,如果课程内容偏重实践,就会导致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理解不深,无法在实际应用中很好地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高校教学的一贯宗旨。但是,很多院校的网络安全课程却由于网络实验设备紧缺、网络安全实验平台难以搭建而使课程的教学停留在理论阶段,理论与实践难以结合。为解决网络安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提出了利用虚拟机和模拟器搭建一个虚拟的网络安全实验环境,其中包括网络安全实验所需要的各种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IPS、服务器等,通过使用该虚拟网络安全平台,模拟实际网络安全环境中的各种操作,达到跟真实设备几乎一样的实践效果。

1 利用GNS3与VMware搭建虚拟网络环境

GNS3是一款优秀的图形化Cisco网络模拟器,在网络安全课程中,用它可以完成网络环境的模拟,而且这样的操作和在真实的安全设备上实施完全一样。GNS3是一款开源的网络虚拟软件,它可以适用于多种操作系统,在现有的学校机房中,很容易进行软件的安装,并可以和其它网络类的课程共用,这样不但节省了教学资源,还可以让学生体验与真实硬件平台相同的学习环境。

VMware是一个虚拟机软件,它能够在一台真实的物理主机上运行多个虚拟主机,这些虚拟主机可以像真实主机一样安装Windows、Linux或FreeBSD 等多种类型的操作系统。利用VMware可以让一台机器实现一个局域网的功能,这大大节省了硬件设备和物理空间,且管理方便,安全性高。同时,虚拟主机上可以运行网络安全实验需要的各种软件工具,包括对操作系统具有破坏性的网络安全工具,特别适合做网络安全实验。

虽然网络模拟器GNS3和虚拟机软件VMware是两款不同厂商的软件,但两者可以结合使用。要实现GNS3和VMware的结合应用,仅需要将GNS3模拟的网云桥接到某个网络适配器,同时将VMware模拟的计算机也桥接到这个网络适配器即可,这台运行在VMware软件上的虚拟计算机就这样融入了GNS的网络架构体系,成为所搭建的网络拓扑结构中对应的一台计算机或服务器。图1显示了利用GNS3和VMware搭建的一个虚拟网络安全实验平台。

在图1中使用两台路由器模拟内网和外网,ASA防火墙作为隔离内部与外部网络的安全设备,将运行在VMware软件上的Web服务器和GNS3中的模拟网云桥接到同一个网络适配器,并将该网云连接到ASA的DMZ区域,这样便实现了利用一台主机完成网络安全实验环境的搭建,为教师讲授理论和学生在单机环境下学习和实践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进而为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操作提供了保证。

2 虚拟网络环境在网络安全技术中的应用

网络安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其内容涉及计算机网络、密码学、操作系统等众多理论与实践知识,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搭建相应的虚拟网络安全实验环境。下面以PAT(Port Address Translation,端口地址转换)为例,验证虚拟网络环境的工作情况。根据课程内容搭建的网络安全实验环境如图2所示。

图2中路由器Router1用于模拟内部网络的NAT路由器,路由器Router2用于模拟Internet路由器,同Router2相连的网络云与虚拟机桥接到同一个网络适配器,该虚拟机安装了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并开启了FTP服务。为使192.168.1.0/24网段内的内网用户访问Internet上的FTP服务器,需要在NAT路由器上配置PAT,使私有网段内的用户复用一个公网IP地址访问Internet。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讲解完PAT的工作原理后利用该实验环境演示PAT的配置,这不仅会加深学生

对PAT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让他们掌握该技术在实际网络工程中的配置实现。在虚拟网络环境中双击NAT路由器就可以进入路由器的配置界面,完成PAT的配置操作,具体配置命令如下:

Router1(config)#interface serial 0/0

Router1(config-if)#ip nat inside

Router1(config-if)#exit

Router1(config)#interface fastEthernet 1/0

Router1(config-if)#ip nat outside

Router1(config-if)#exit

Router1(config)#access-list 1 permit 192.168.1.0 0.0.0.255

Router1(config)#ip nat inside source list 1 interface serial 0/0 overload

这种虚拟网络环境中的配置方式和命令与实际环境中的配置方式和命令一致。通过该虚拟网络环境,学生既掌握了利用Windows server 2003搭建FTP服务器的方法,又掌握了PAT的技术原理以及该技术在思科路由器上的配置实现方法,为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网络安全相关技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 结语

网络安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通过模拟器GNS3和虚拟机VMware的有机结合,教师可以根据网络安全课程内容搭建不同的实验环境,为学生提供理论结合实际、实用性和针对性强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当然,为了保证学习效果,学生还需要接触真实的网络设备,在实践中掌握相关知识。虚拟网络环境可以作为真实网络安全设备的有效补充,使学生在设备不足的情况下或课堂之外完成网络安全的实践操作。

参考文献:

[1] 李佟鸿,张天长.《网络安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8):25-28 .

虚拟网络技术论文篇9

1 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和作用

1.1 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

临场感:用户感觉到沉浸于在浏览器中所呈现的虚拟环境中。

交互性:用户能以接近自然的习惯,用常规的输入、输出设备对虚拟环境中的物体或场景进行操作和得到反馈。

真实性:虚拟环境中的物体运动接近符合物理定律。

高效率:虚拟环境中三维空间的建立和显示不过分依赖客户机的硬件性能并可实时渲染,所需传输的数据量小且可流式传输。

多感知性:用户能以视觉、听觉等多种形式感知信息。

1.2 虚拟现实技术的作用

由于网络虚拟现实技术的上述特点,它在电子商务中正起着独特的作用:

增强真实感:缩小网上购物与真实购物环境间的差别,其构建的是一个接近现实场景的虚拟智能化购物商城。

激发客户购买热情:网上产品展示的目的不仅仅是展示产品,而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客户更多地了解产品,从而提高产品的购买率。通过网络虚拟现实技术可将用户在购买过程中产生的假设进行虚拟,呈现相应的结果,更有利于激发用户的购买热情。

拓展电子商务的内涵:INTERNET作为有效的商业信息的交通通道被广为接受,网络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使电子商务的内涵被大大地拓宽和延伸。

2 网络虚拟现实技术分析

目前网络虚拟现实技术大多是基于Web3D技术的,而Web3D技术主要由实时3D建模和动态显示两部分组成。通常实时3D建模和动态显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基于几何模型,另一种是基于图像。这两种技术方案各有其特点,前者可方便地建立以任意角度进行观察的3D空间,但计算量大,因而对硬件要求较高,对复杂模型的建模过程较为困难;后者采用图像镶嵌方式实现实时建模,开发成本低,计算量小且效果逼真,但数据量较大。

2.1 VRML

虚拟现实建模语言是专门用于在网上建立虚拟现实的设计语言,它采用基于几何模型的实时建模和动态显示方法。VRML可以用于建立真实世界的场景模型,也可建立虚构的三维空间。VRML提供了所谓的6+1度浏览,即沿三轴方向移动场景和旋转场景,同时还可以建立与其他3D空间的超链接。

VRML文件是文本文件,它可以用文本编辑器编写生成,其文件扩展名是.wrl。由于VRML语言语法规则较为复杂和严格,靠人工编写VRML文件工作量极大,因此一些三维建模工具,如3DS MAX,以可视化方式建立3D空间并自动生成VRML文件,提高了开发效率,但这样生成的VRML文件数据量比人工编写的文件大得多。

VRML适用于构造虚拟三维环境,而对于表达现实世界的真实场景和物体则略感不足。

2.2 Cult3D

Cult3D是Cycore公司基于Java开发的网络虚拟现实技术,它具有独特的渲染方式,可动态显示极高质量的图像且不依赖3D加速卡等硬件,所产生的文件数据量小且可保留建模工具中所建立的贴图,并可以在3D物体上设计各种交互和添加声音,特别适合于在网络上表达3D对象。

Cult3D技术本身并无创建3D模型的能力,它依靠专门的3D建模工具软件来建立3D模型,并通过安装在这些软件中的插件导出所需的3D模型。Cult3D技术的不足之处是不易表达360°的全景虚拟环境。

2.3 Viewpoint

Viewpoint公司推出的网络虚拟现实技术,Viewpoint开发的虚拟现实文件数据量小、可流式下载、动态显示图像质量好以及可实时交互控制改变纹理贴图,因此被广泛用于在网上表达3D对象。Viewpoint技术可以根据网络条件状况自动调整显示3D对象的细节和播放帧率,因此它对网络带宽适应能力较强。

通常开发Viewpoint的虚拟现实文件是从3DS MAX中导出ASE文件,在Viewpoint的核心应用程序View point Scene Builder中导入ASE文件,并对相应3D场景的有关元素进行编辑和设计,最终输出可在浏览器中播放的Viewpoint数据文件(.mts和.mtx)。

2.4 Flash

Flash是Macromedia公司开发的矢量动画技术。现在被广泛用于开发网络交互矢量动画,也可进行网络虚拟现实的开发。

用Flash开发虚拟现实数据文件,主要是采用Action Script控制交互和控制导入序列图像或已拼接的360°全景图像而形成的3D对象或全景虚拟环境。由于用Action Script进行虚拟现实交互控制的灵活性较大,故所开发的虚拟现实数据文件具有较强的个性,同时因其并非专门用于开发虚拟现实的工具,所以开发步骤较为复杂。

3 虚拟现实在电子商务中的实现技术

3.1 电子商务模型的建立

网络虚拟场景的建立首先强调的是模型的简单化,这是由虚拟现实的实时性要求决定的。在响应速度和场景的真实性发生冲突时,应牺牲一定的真实性,仅满足视觉上的真实即可。常用一些简单的框架来代替复杂模型,为保证一定的真实性,可采用贴图方式来弥补视觉不足。

贴图有两种制作方法:(1)使用绘画软件进行手工绘制;(2)对建筑物的各个观察面进行拍照,然后用扫描仪扫描成相关贴图材质。前一种方法的颜色可限定在256色内,其压缩比较大,贴图文件较小,生成的场景文件也较小,更适合网上传递和实时性的要求。后一种方法视觉效果好,但文件压缩比较小,贴图文件较大,生成的场景大,在网上传递和实时性方面较差。但无论用哪种方法都需考虑贴图的分辨率和尺寸,便于用户下载和渲染。

3.2 电子商务交互查询功能的建立

为电子商务模型加入交互和查询功能可采用两种方法:通过编程加入相应的交互和查询功能,利用VRML的辅助工具来完成交互和查询功能的加入。后一种方法比较适合普通的用户。

3.3 多分辨率渐进传输技术

当服务器接收用户端请求后,网络把三维几何数据传送到浏览器显示,最理想的方式是渐进式传输,这样客户端在下载完最简单的一级模型数据后,就可以进行显示与交互,而不需整个模型传输完毕。

通常将3D场景数据组织成一个统一的数据结构,递进式传输不同类型模型。利用分布式虚拟环境中通用的递推算法来预测视点,预测用户的位置。此方法可以有效减少网络流量,结合Benefit累积算法,这是在有限网络带宽下传输3D场景的策略。

虚拟网络技术论文篇10

一、网络异化研究的转向

在网络出现以前,异化理论就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的异化劳动理论。随着网络功能的强大,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之外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网络虚拟社会”。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网络作为异己的力量奴役网络主体,因此,网络异化问题也受到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学者们对网络异化的研究经过了“二次转向”:第一次由“网络固有性质和技术缺陷研究”转向“人与网络不和谐关系研究”;第二次由“网络主体与网络不和谐关系研究”转向“网络主体异化研究”。

(一)网络固有性质和技术缺陷研究

在网络发展初期,大多数学者专家的研究集中在网络固有性质和技术方面。网络固有性质和网络技术缺陷是研究网络异化的基础,也是网络异化的客观原因。学者们主要从研究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络体系的开放性和网络身份的平等性来研究网络异化现象。其一,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于志刚的《虚拟空间中的刑法理论》一书提到,“虚拟空间依托现实的物理空间而存在”[2],通过用“0”和“1”编成字符串然后输送到网络空间里,就形成数字化、?拟化的网络空间,可见在网络社会里,网络主体化身为数字和符号;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有一个以物质形式存在的“我”;虚拟空间中的“虚拟主体”和现实社会中的“真实主体”可以多次进行角色转换。其二,网络体系的开放性。网络最本质的含义和功能是多个主体之间相互联系和发生作用。其本质决定了网络必然是开放的,所以封闭的不是网络。在网络上人们已经没有了隐私,“人肉搜索”使人沦入暴露与透明之境。所以只要上传到网上的信息,即使使用最先进的保密技术,也会成为公开的秘密。网络体系的开放性能够满足网络虚拟主体对他人隐私的好奇欲望。其三,网络身份的平等性。网络身份的平等性建立在网络虚拟空间基础之上。在虚拟空间里,人人都以虚拟形式存在,即以网络虚拟主体的形式存在。虚拟主体之间不知对方的身份、地位、年龄和性别,相当于虚拟主体之间没有地位差距、性别差异、地区分别,虚拟的主体之间都是平等的。这样就消除了现实中真实主体之间因各种原因造成的不平等。目前,世界任何国家都没有一部专门规范网络虚拟社会的法律。

(二)网络主体与网络不和谐关系研究

随着网络的深入发展,学者开始从“网络固有属性和技术缺陷”转为“网络主体与网络不和谐关系”研究。网络固有性质和技术缺陷是形成网络主体与网络不和谐关系的必然条件。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认为,人要经历货币异化、劳动异化和科技异化。货币异化和劳动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得了印证,其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异化的根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异化开始显露出来。卢梭、黑格尔、海德格尔等认为“科技的发展,对人的道德品质进行消解,人们对科技的向往和崇拜也造成了人的精神异化”[3]。在当今时代,人依赖网络技术,同时人也受到网络的反噬。谢玉进、胡树祥的《网络人机矛盾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着力点》指出,网络异化本质上是由“‘符号自我’的过度膨胀割裂了网络自我的整体性,使人片面发展、碎片化发展,进而导致了人忽视肉体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无限地将自我符号化”[4]。“符号自我”的过度膨胀,使得网络自我分裂,这样就造成了人与网络技术的不和谐关系,这种不和谐关系进而演化成一种对立、相互排斥的异化关系。谢俊的《人学理论的突破与超越:从实践范式到系统范式》一文认为,“‘信息技术’的不当应用导致任何人都被‘合理化’的信息机构和设施所操控而产生‘技术失衡’”[5],将人与技术的不和谐关系理解为“人与信息”之间的失衡。不管是网络自我的分裂,还是人与信息之间的失衡,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与网络之间的关系不和谐。

(三)网络主体异化研究

随着人学的兴起和发展,学者们意识到网络异化问题也是人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网络主体与网络关系”转入到了“人”的研究。人既是网络的创造者,更是网络的主体,很多学者都认识到网络异化的实质是人的异化。徐慧的《网络异化问题研究》提到网络异化的实质是网络“对人的异化,即人依赖并受控于网络直至被物化”[6],指出了网络异化的实质是人的异化。人与网络的正常关系是“主”与“从”的关系,但是在异化的情况下,变成了“从”与“主”的关系,人的主体性面临丧失的可能性。万晓霞的《信息异化研究状况分析》指出,信息异化究其实质是“信息的主体丧失了主体性”[7]。但也有学者认为,网络主体异化的根源在现实社会。高培文的《社会二重化和青少年引导》指出,“理想的自我和实际的自我差距愈大,他们的挫折感就愈大,因此就越想通过网络空间虚拟地实现他们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的梦想,这就为网络社会的存在奠定了社会心理基础,造成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分裂”[8],认为理想的自我与实际的自我存在差距,造成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分裂。

近些年以来,随着人学的兴起和发展,人的研究受到众多学者的追捧,所以笔者认为网络异化的研究最终转为人的研究。网络异化的根源就在于网络主体与现实主体相分离,即网络主体以精神的方式不同程度地寄存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在现实社会中只剩下“行尸走肉”的躯壳。

二、以“人”为核心的网络异化研究

(一)人与科技关系异化

“技术不是一种抽象的与价值无涉的工具,而是根植于特定的社会情境之中;技术的演进由群体利益、文化选择、价值取向和权力格局等社会价值因素决定。”[9]网络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但是网络主体的虚拟性在强化的同时,现实的主体却被弱化了,因此网络就成为了网络主体的对立面。现实社会里,对于人来说,网络只能起工具性作用;在虚拟社会,网络的功能发生了逆转,它已经不再是人利用的工具,而是成为了人的对立面的存在物,即网络客体主体化。网络的客体主体化是指网络已经由被利用和被操纵的客体异化为利用和操纵网络主体的“主体”,网络自身成为了虚拟的主体,而人变成了虚拟的客体。人的现实主体能动性在减弱,而网络的虚拟主体能动性在增强。人与网络的关系呈现出对立的、相排斥的关系:人越是开发先进的科学技术,人就会越喜欢使用先进的技术,这样人就容易被科学技术所操控。在现实社会中,网络给我们提供的“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事情”,极大地吸引着我们的好奇心。在虚拟社会中,如果人不合理或者过度利用?@个虚拟世界去娱乐、享受甚至沉迷其中,那么很容易被这个虚拟世界所控制。长期如此,会导致一个人精神萎靡,甚至迫害自己的身体健康,漠视周围关心他的人。人对网络越是依赖,人或人类来自于网络的伤害就越大。人与科技之间主客体易位的现象,将会制约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二)人与人关系异化

网络主体既是网络中的虚拟主体,更是现实社会中的人,网络异化表现在现实中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人与科技的关系异化是网络主体异化的前提,人与科技的关系异化越严重,网络异化就越严重。从马斯洛的层次需求论可知,人都有爱与被爱的需求和受到他人尊重的需求。虽然网络表面上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实则这种联系是在网络虚拟状态下进行的,这种联系是建立在虚拟的精神享受上的,它不能代表爱与被爱的真实感和物质感。人与人的关系异化体现在人际之间的虚拟交往上,人通过这种虚拟的交往,反而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现实的交往,进而导致人情的漠视,信任危机的出现。越是通过这种方式交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就越严重,最终只剩下代表“情感”的虚拟符号,或许“电脑使我们彼此孤独,而不是将我们联系在一起”[10]。人与人关系异化是网络虚拟主体与现实社会主体相分离的必然结果,网络建立的虚拟社会独立于现实社会之外,又离不开现实社会。但是网络虚拟社会不受现实中的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人在网络虚拟社会中成为虚拟主体,可以在虚拟社会中自由“行走”,人被符号化、同质化。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分裂的原因是现实社会的现实性无法与网络社会的虚拟性相匹配,即在现实社会中不存在的事物,在网络社会中可以创造出来。在此基础之上,人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的欲望,可以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得到“满足”。网络社会以现实社会为载体,源之于现实社会,又反映现实社会,所以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分裂的根本原因是现实社会结构的分化,比如城乡二元结构、两极分化、社会阶层分化等等。人类是网络的主体,也是网络的创造者,同时人也在网络之中;虚拟的社会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反映,真实社会是虚拟社会的创作来源。人与社会关系不和谐是人与社会关系异化的体现,人际之间关系异化也将导致现实社会的不和谐。

(三)人本质异化

人本质异化是通过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异化凸现出来的。网络的虚拟性是网络的最显著特征,虚拟性和现实性是辩证统一的,但是网络的虚拟性来源于现实性,也是现实性的一种异化行为,所以人的异化的根源在于人本质的“二重性”,即虚拟性和现实性。利用网络的主体也正是基于现实生活中的“现实的我”而被虚拟世界异化的“虚拟的我”。在虚拟的世界里任何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身份,人们利用虚拟的我去寻找现实生活中缺失的满足感和快乐感,人相当于“灵魂出窍”,把自己的灵魂完全寄托在虚拟空间里;在现实世界剩下的只是毫无感情的肉体,如同“行尸走肉”。在虚拟的世界里,人的行为和人格可以不受道德的限制,甚至有网络主体认为这样可以摆脱法律的追责,因而导致人在虚拟世界中的行为和人格异化。“肉体和灵魂作为构成人之为人的基本矛盾成分,这一关系在人的生活中表现为物质和精神的矛盾”[11]15,人是由肉体与灵魂、物质与意识构成的有机整体,但是“关于肉体与灵魂……或者是对立,或者是统一的”[11]16。在网络异化的境遇下,人的肉体和灵魂分裂,灵魂完全寄托于网络的虚拟空间里,肉体却处在现实的社会中,人的行为受到人自身意识的控制,所以人的行为变得怪异,进而最终导致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歪曲。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无论何时何地,人总是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人与人之间在生活中发生着联系,“社会性”是人最本质的属性,社会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脱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同样人的存在和发展也受社会规制。

三、社会“二重化”视域下网络异化的消解

网络异化不是与生俱来的,我们要理性地看待网络异化,透过网络异化的现象看到人异化的本质,人与科技之间的关系异化、人与人关系异化和人本质异化归根结底都是人的异化。异化并不是“无懈可击”,坚信人们可以用智慧的方式去克服自身的缺点,消解网络异化。

(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以规范网络行为

我国现在缺乏一部真正能够规范网络行为的法律,众多不法分子正是基于这一点肆无忌惮地在网上从事不法行为。一部行之有效的法律是消解网络异化和建构和谐网络虚拟世界的保障,也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虚拟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使每一位网民在网上的一言一行都受到法律的规范,同时也能够很好地保护每位网民的合法权益。

(二)强化网络虚拟主体自律性的网络道德价值定位

培养人在网络空间中的自我教育能力和抵御不良信息能力的关键在于确立自律性的网络道德价值定位。在虚拟社会中不是绝对的人身自由,每个人都应该准确定位自己的虚拟社会道德价值。虽然网络信息技术开辟了虚拟的交往新模式,有助于人的自由拓展和个人意愿的表达,但是也带来诸多的困境,困境产生的根本就在于缺乏网络空间的道德素质。网络道德的培育有助于网络异化的消解,它能够从根源上消解网络异化。进一步讲,网络异化不仅是网络虚拟道德的缺失,更是现实社会道德的缺失。

(三)加强网络虚拟主体的立体教育

网络虚拟主体的立体教育,是指学校、社会和家庭三者保持一致性和同步性,全方位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其一,加强学校引导。“学生作为受教育的对象,并不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充满朝气和想象力,具有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行为者。因此,对待他们的各种不正确或过激的言论和行为,就不能采取‘堵’的办法,而是要充分利用网络及其自身的特?c,进行‘因势利导’与‘造势引导’相结合的教育。”[12]学校应该开设健康和合理利用网络的课程以及开展相关的讲座来宣传网络的危害,纠正学生被网络异化的行为和心理。其二,加强社会倡导。现实社会和网络虚拟社会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现实社会因网络变得丰富多彩,网络社会促进了现实社会的发展。当前网络社会的混乱,正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加强现实社会对网络安全的倡导,就是对建设网络安全本身的倡导。同时,提高全民的网络素养,还依赖于加强社会对网络安全的倡导。其三,加强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并不是倡导父母让孩子远离网络,也不是倡导父母纵容孩子沉迷网络,而是灌输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网络思想,同时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家庭环境。

(四)搭建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或通性关系

虚拟网络技术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3)02-0005-04

虚拟技术建构的网络世界因其开放性和全球性的扩张,将身份的隐匿程度加深到了迄今为止最为难以捉摸的境地,因而为网络行为主体在交往中的随意性与非理性的行为创造了理想的契机。匿名往的严重后果在于,个体刻意回避了现实交往中应有的责任意识,甚至以技术的名义为其行为动机进行辩护。因此,人们对网络道德的诟病除指向为个体质询外,还有无法摆脱的虚拟效应。本文基于虚拟技术的视角,对网络道德消隐的原因进行深度解析。

一、从道德的含义看,虚拟技术解构了道德存在的源动力因素

当人们倾注于主体意识所决定的网络道德不过是现实生活道德的迁移,而竭力思考如何提升个体网络道德素养的时候,当研究者总是倾向于对网络技术的社会效应作各种各样的反思和批判时,似乎忽视了一个根本问题,即虚拟世界究竟能否赋予道德运行的可能性?在虚拟技术与道德之间,颇具解释效力的问题也许在于确认虚拟领域中的道德发生机制。一般认为,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1 〕 (P798 )关于“道德”含义的这一通行性的解释,正如人类生活中一切美好的愿望一样,是建立在“应当”的思维基础上的。因为我们深知,如何理解道德与道德如何运行是俨然区分的,混淆道德的含义与道德的实践效力很可能源于一种无知的自信。如果我们将这一道德含义嵌入网络虚拟空间予以重新考量,就会发现虚拟技术对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构成颠覆性的理论危机,其中展示的是以抽取道德发生的源动力因素为主导的作用方式。

从“道德”含义所揭示的动力发生机制来看,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是三种基本因素。社会舆论在通行的解释中成为道德发生的首要力量,在本质上应属于“他律”范畴内的遏制功能。直接作用于道德的社会舆论之“他律”效力,显然是某一不适行为在发生之前就可以料及假定发生之时的外在压力,当然也可以是在行为发生之后的“千夫所指”,总之必须是行为主体某种“在场”效应所引发的。如果没有现实性舆论机制的“在场”,网络技术建构的虚拟社会因其秘不可测的身份隐匿,舆论制约在网络符号中的无效就不足为奇了。即便是不良的网络行为在事后迎来铺天盖地的谴责,但已然发生的行为在事实上解构了道德的应当性理念,行为一旦发生也就宣布了舆论机制的“不在场”性征。此外,再来看作为道德驱动力的“传统习惯”这一因素,其作用机制是以“判例法”的作用方式实现的,它讲求的是人类历史思想观念的连续性与稳定性,然而这种意识领域内的衔接之所以奏效乃在于有现实性的“先例”可循,但在网络技术所建构的虚拟图景中我们缺乏可以依照的技术层面上的“前虚拟”现象。在虚拟语境下,历史范畴中的传统习惯不存在任何的“穿越”效应。

需要认真分析的是作为道德发生的内在动力——内心信念。内心信念在道德的源动力系统中属于自律性范畴,是维护道德神圣性、纯洁性和高尚性的自觉表达。康德所讲的“对于道德法则的敬重是唯一而同时无可置疑的道德动力” 〔2 〕 (P85 )就是这层意思。在善良意志的理解上,所谓内心信念是与道德直接同一的。然而,正如人们对康德伦理学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对于内心信念的可靠性、实践性也为社会成员所质疑甚至是讥讽。“道德”及其所属的“内在信念”是“应当”层面的解释,“应当”反映的是能够体现愿望与期待的某种价值取向,因而是一个需要分析和证实的概念。提出这一问题并非是否认“内心信念”,内心信念是无法否认的,当一个人说自己有内心信念的时候,任何人都没有理由否认,因为内心信念的有无是无法测度的。内心信念的无法测度,不仅是在肯定的意义上,也应该在否定的意义上,个体的自选择能力、自组织能力与自控制能力等道德运行的内部机制不可避免地因道德体系的开放性而受到环境的侵袭,自我坚持的道德裁判权未经证实就退出了信念领域。因此,我们既然承认道德风险从而无法在现实中断言内心信念的潜在性,当然也就更不能自欺欺人地在虚拟世界中将个体行为假定为自律,我们宁愿假设每个人的内心信念是不可靠的,就算这种假设是对道德的“玷污”也心安理得。在网络语境中,以抽象符号为媒介的虚拟因素加重了我们对“信念”的担忧,这种担忧根本上来源于现实社会对心灵的纷扰。

如此,“道德”发生所赖以维系的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等动力因素,在网络技术建构的虚拟语境中纷纷折戟沉沙。正如有关学者指出,文化不再由宗教、社会习俗、伦理原则等因素决定,而是由科学和技术决定;面对面的、具体的家庭和邻里关系被数字化或电子化的虚拟交流方式所取代;由各种不同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技术日益成为社会变化的驱动力,一切固有的社会关系被技术所。〔3 〕然而,虚拟技术对道德的颠覆,是否意味着我们为自我的道德迷失找到了问心无愧的借口?面对网络的诸多问题,我们是否应为这种客观性主导的问心无愧感到内疚?

虚拟技术不禁使我们疑窦丛生。虚拟社会本身能否实现道德生命力的延续效能?如果从概念的指向来理解,虚拟技术抽去了道德含义的根本前提,不过由此认定网络虚拟社会缺乏道德却是难以想象的事情。因此,我们必须在道德的概念之外寻求网络道德应当存在的理论证明。虚拟社会归根结底是人类知识与社会发展的产物,既然生活在现实中的人都毫无例外地体验着道德,那么虚拟社会也应具有道德,虚拟社会归根结底可以还原为现实,这是我们研究网络道德的根本依据。问题的实质显然并不在于道德发生的动力因素如何,而在于虚拟技术构建的道德交往关系,而道德交往关系必然是通过虚拟技术与人类认识的相互关系、虚拟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表现出来,这是虚拟之于道德的影响基础,也是网络道德确立的前提。因而,虚拟技术可以祛除道德的本源动力,但无法祛除人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与网络道德之间的深层关联;虚拟技术可以颠覆道德的概念,但无法祛除道德的物质基础,也就是交往实践。马克思认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4 〕 (P532 )虚拟社会中的道德消隐,与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变化有着一定的关联,这一点体现在由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演变中人们道德意识的变化。

二、从现实交往实践看,网络身份加重了网络道德危机的可能性

人类关于虚拟社会的知觉,显然不能局限于网络技术的客观建构,如果没有人类现实生活感悟的植入,就无法从虚与实的界限识别中解释技术革新引起的心灵感受。正如鲍德里亚谈到数字化虚拟的本质时指出:“它不再是造假问题,不再是复制问题,也不再是模仿问题,而是以真实的符号替代真实本身的问题。” 〔5 〕 (P187 )虚拟没有也不可能与现实决裂,当虚拟感基于网络技术的缘故从主体生命意识中萌发并持续发酵,生活在现实领域中的我们也正在深切地感受着深刻的社会变革。从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与科技力量的强势渗透,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和虚拟社会的演进模式,形成了从行为者身份上来理解人类道德的变化所归属的不同的社会语境。与熟人社会相比,陌生人社会逐渐剔除了先前特有的人际之间的约束机制;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曾领略陌生人之间人际冷漠、社会信用度低等特点,也就不能走出固有的观念模式来认识当前公共道德领域问题频发的深层原因。基于行为者身份在现实与虚拟中的相似性推演,从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变革中揭示虚拟道德的“社会性”本质,为我们从陌生人社会中所遵循的行事原则以及人的性征演变来分析网络主体道德消隐提供了现实参照。

人在虚拟社会中的所思所为,无非是人类活动范围与方式在新领域中的一种拓展和延伸。对于陌生人社会中人际之间的相互猜忌与貌合神离,人们逐渐心领神会乃至深信不疑,并觉察出陌生人之间的交往规律在塑造人的主体意识中所发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随着行为者身份由现实中的生疏到网络中彻底隐匿,陌生人社会的人际特征在虚拟空间中放大,由于人们完全消失在信息终端的背后,在现实交往中诸多备受关注的因素如性别、年龄、身份、性格等在虚拟空间中都能借助虚拟技术而隐匿。因此也具有了虚拟性和非真实性特征,人们可以将现实中所隐藏起来的内在情感、观念无所拘束地展示出来。国外某项研究表明,至少50%的在线用户有过网络欺骗行为,其中27.5%的被访者在网络交往中故意夸大个人魅力,22.5%谎报年龄,17.5%谎报职业、居住情况、教育等个人资料,15%故意矫饰个人兴趣(如爱好或宗教)。〔6 〕总之,个体在虚拟世界的行为方式与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性征存在着相关性,无论是社会历史中的深刻变革所形成的陌生人关系构成还是数字化技术操纵的虚拟网络世界,共同特点是由行为者身份而萌发了某种遮蔽效应。从陌生人社会中的冷漠无情、诚信缺失、见危不救到网络虚拟交往中的信息欺诈、信息侵权以及病毒肆虐、黑客横行,诸种道德湮灭的迹象在某些个体身上一览无余;更为严重的是,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再到虚拟社会,人们对行为引起的大众话语的可承受能力持续增强,那些在熟人社会中自觉尴尬的事情在陌生人社会中变得无拘无束,而在虚拟世界中尽情放纵甚至到了为所欲为的程度。世间那些寡廉鲜耻的肉体交易者为何远走他乡,在人际陌生的都市夜色下暗娼浮动,岂不是因为缺少了熟人社会中面面相觑而无地自容的感受,而那些通过网络视频进行色情的行径,也不正是说明了原始性征在虚拟技术的遮蔽下终于蓄势迸发?

面对虚拟世界中的道德沦丧,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是,是否因行为者身份的遮蔽反而真正展示了某些个体不为人知而又确实是自己本真的人性?假若如此认定,岂非是将那些道德沦丧的人贴上了原始之“恶”的标签,这样的设想显然不能获得多数人的认同。就某一个体的行为而言,显然陌生人社会的人际关系性征与虚拟技术的遮蔽效应虽然可以成为行为选择的重要因素,但并不能构成其充分条件,而只是一种或然性因素。因此,我们宁可相信存在“善”的非连续性,也不能断言“恶”的绝对性。因而在思考陌生人社会形成中出现的公共道德危机,以及这种危机在从陌生人社会转入虚拟社会后再次加剧的问题时,我们就绝不能在陌生人社会中着眼于对社会道德的责难而不是自我顿悟式的剖析,同样在虚拟空间中也绝不能基于“网络为本原人性的浮现提供了技术支持”的缘由而在道德沦丧的原因中排斥了主体因素。这就表明,无论是“善”或是“恶”,虚拟实践中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实践主体的意识创造,因而挽救虚拟空间的道德沦丧必然转向自我,人类理性的存在应该将行为的原初动力安置于自我实现的内在机制中。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主体的因素并非是唯一的,在我们欣赏虚拟技术的工具性价值所创造的时空便捷之外,此种技术亦可以按照行为主体的意识,在一个可以充分扩大人类思维的环境中遵循新式的感悟逻辑来设定主体的价值取向。

三、从网络虚拟之幕下的个体意识看,虚拟技术导致的自我中心主义是恶的意识产生的根源

我们虽然否认了虚拟领域中个体“恶”的绝对性,同时从个体自我实现的层面看到了“善”的非连续性中仍存的“善”的希望。但是对于虚拟社会之“恶”,如果我们坚持道德之内心信念的主因,就会不可避免地去探寻自由意志与道德选择的终极原因而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事实上许多人在探究道德问题时喋喋不休地诉求道德自觉或者道德修养,这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是无力的。陌生人关系领域中的人际性征,正随着行为者身份由现实中的生疏到网络中彻底隐匿而在虚拟社会中持续发酵。然而,陌生人社会的交往意识从现实社会到虚拟社会的迁移,对于虚拟技术遮蔽效应下的道德消隐并不能构成充分条件,其作用方式只能是参照性的,而不具有普遍性的解释意义。因此,我们必须从网络技术的原初设计入手,寻求虚拟之幕下的自我中心主义。

首先,虚拟之幕是基于网络技术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屏障。但虚拟之幕并非我们熟知的罗尔斯“无知之幕”。虚拟之幕中的身份隐匿并不是针对自我,不存在任何对“我”的甄别,而是对除我之外一切人都存在着信息盲区,被消解了的真实社会中的身份、地位、性别、年龄、个性等因素总是与“我”自身相对立的。这样,任何人对于其他人而言,都处于“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境况之中。显而易见,网络虚拟之幕所揭示的是一种“一与多”模式下的网络自我中心主义,因而在其指向意义中存在着主体行为的任性和随意性。

其次,虚拟之幕下的个体交往并不遵循自利契约论的要求。由于无知之幕与虚拟之幕所形成的身份隐匿的不同指向,两类幕后的个体所关注的利益视角不同。在无知之幕的选择中,“最有利于自己的行为就是站在社会中潜在的最小受惠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选择原则时任何人都不应因天赋或社会背景的关系而得益或受损。” 〔7 〕 (P16 )因而,“正义的原则将是那些关心自己利益的有理性的人们,在作为谁也不知道自己在社会和自然的偶然因素方面的利害情形的平等者的情况下都会同意的原则。” 〔7 〕 (P17 )可见,无知之幕所建构的利益原则是一种自利契约论。由于网络虚拟与无知之幕所遮蔽的身份差异,虚拟之幕在任一“自我”与他者之间建立了“一与多”的交往关系,网络行为者均是以自我为中心建构起辐射型交往平台,行为主体的任性与随意性就难以建构彼此之间的自利性契约。在虚拟之幕下很难保证每个人的信息权利不被侵犯,也难以保证每个人不去侵犯他人的信息权利。

最后,完全凭借技术所创制的虚拟之幕,在个体之间预设的只能是“机会”平等,这种平等不具有“善”的意义。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自我中心主义盛行,行为者不会从社会中潜在的最小受惠者的角度来考虑最有利于自己的行为,这里展示平等的平台为虚拟技术所搭建,其核心是机会平等,由于虚拟技术隐匿了行为者身份,不仅实现了完全的话语权利,更重要的是拥有现实生活中只被一少部分人垄断的话语霸权,这是网络话语平等的基本前提。虚拟技术的本质特征是身份隐匿,人们之间的职位高低、辈分高低、学历高低、学术高低等因素都被遮蔽,也就彻底消除了人微言轻的现象。在网络中,虚拟技术真正实现了“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样的一种言论自由。同时,网络言论自由的后果也应引起重视,众说纷纭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也就无法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提供确切的规范指引。

由此可见,网络社交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型载体,以其表达的即时性和反馈互动的即时性吸引了大量形形的话语主体,但也由此产生了话语权利的危机。可以说,在失去现实社会中的责任约束后,“网络狂欢”直接反映了人们内心那种与现实社会截然不同的潜意识和内在冲动,这就往往表现为公共道德理性的丧失。当我们已经依恋网络并对网络形成某种依附性的时候,或者说当我们被网络众口一词的表象所感染,理性的思考就容易被非理性的盲从所遮蔽,从而导致我们缺乏意识的独立性并削弱了对网络话语渗透的抵抗能力。

虚拟技术导致的道德消隐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在网络技术构建的虚拟之幕下,对人类道德构成致命性打击的不仅是依赖于自我中心主义的话语任性,还有身份隐匿产生的对网络镜像的虚拟感。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并没有引导人们从技术观念上加以正视,反而使人们模糊了虚与实的边界。正是这种虚拟感导致人们对于道德流失的危害性不以为然,其本源在于虚拟感的假象使人们在需要运用理性的时候却踏入虚拟与现实难以分辨的泥潭。网络社会和网络生存的虚拟性并不能否定网络社会和网络生存的实在性,网络空间虽然是虚拟无形的,但我们对相应行为的观念与现实领域中的感受是一致的。面对虚拟技术导致的网络道德消隐问题,有必要依靠虚拟技术的力量,如实行网络身份管理来维护虚拟社会的秩序。这种解决方案虽然是治标而非治本,但它是个体道德因素的必要补充。

参考文献:

〔1〕哲学大辞典(上)〔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2〕〔德〕康德,著.实践理性批判〔M〕.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颜 岩.技术政治与技术文化——凯尔纳资本主义技术批判理论评析〔J〕.哲学动态,2008(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虚拟网络技术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6-234-02

我国历来重视网络技术的研发与网络文化的发展,中央对此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党的十七大也强调:“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截至2010年底,我国高校在校生总人数超过了2300万,其中95%大学生都是网民,“每日必网”、“无网不在”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方式。因此,营造一个绿色、和谐的虚拟空间已成为高校德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网络虚拟实在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虚拟实在是指由高速计算机系统创建的一种可以让使用者人获得环境交互体验的,与现实社会类似的虚拟世界。虚拟实在使数字化信息变为人们所能感受的多维信息,并对使用者的控制行为做出动态的交互反应,从而使其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看,虚拟实在环境是指在网络虚拟实在空间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发展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在思政教育活动中,虚拟环境已经成为一种无法剥离的生活环境和教育实践背景,并在与现实环境的互动作用过程中重新建构和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从这个角度看,虚拟技术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具体说来,高校思政教育的网络虚拟实在环境具有交互性、沉浸性、构想性等诸多特征。

(一)交互性

交互性是由埃弗里特·M·罗杰斯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交互性是指“在传播进程中参与者能交换角色、并对他们的双边话语具有控制力的程度”。网络虚拟实在的交互是一种人机交互,使用者利用计算机与网络进行互动,计算机根据使用者的操作来调整系统呈现的图像、声音、影像等。使用者通过操作计算机就能对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考察或操作。

(二)沉浸性

芝加哥大学的MihalyCsikszentmihalyi博士于1975年首次提出了沉浸理论,他指出所谓的沉浸是指使用者感到自己作为虚拟环境中的一部分存在于虚拟环境之中,对虚拟环境有“真实”的体验。在网络虚拟环境中,随着使用者操作计算机对网络做出的反应,虚拟环境中的物体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就像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一样,一切感觉都是那么逼真,有如身临其境。

(三)构想性

网络虚拟实在技术给使用者带来广阔的可想像空间,可大大拓宽使用者的认知范围,不仅可再现真实存在的环境,也可以按照使用者的意愿构想客观不存在的甚至是不可能发生的环境。网络虚拟实在的交互性正是基于构想性的存在才得引起使用者的兴趣,并进一步引起了使用者对网络虚拟实在的沉浸性,可见构想性是网络虚拟实在交互性、沉浸性的存在基础。

二、网络虚拟实在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形式

网络时代,谁把握网上主动权,谁就能抢占现实制高点。高校如何适应网络发展趋势,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重大而紧迫的研究课题。虚拟技术中,高校思政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加以展开。

(一)虚拟社区

以电子公告栏(BBS)、网络聊天室、虚拟论坛、虚拟讨论组、邮件列表、网络游戏及其结合体为表现形式的虚拟社区已成为广大大学生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大学生通过虚拟社区进行学习、求职、恋爱、交友等各项活动,大大拓展了大学生的活动半径。目前,国内各大高校中开始的较为典型的学生虚拟社区有清华的“水木清华”社区、交大的“兵马俑”社区以及上海大学的“乐乎论坛”社区等。虚拟社区可以让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有机融入网络生活,在看似漫不经心的网络聊天中,在看似日记随想的博客中,在看似无关痛痒的言谈和生活碎片中,开展思想教育。

(二)虚拟班级

目前,全国部分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纷纷实行了选课制。选课制的实施虽然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了有益尝试,但也应该看到这对学校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形成了新的挑战。“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课”以及高年级学生分散实习就业等现象,大大降低了学生日常管理的效率。虚拟班级的建立,给辅导员和学生搭建了一个网络对话的平台,顺应了当代大学生网络生活特性,将教育服务功能与学生的现实需求在网上进行有效融合。虚拟班级能将各类班级事务网络化、便捷化,比如网上公示、班级事务决策等,使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的模式发生转变,工作更直接、更有效。

(三)虚拟教学

网络虚拟教学平台可以让专业教师走进了一个个“网上班级”、通过将课件上传到班级空间、为学生在线答疑等,将育人体现在教学服务中。此外,在虚拟教学平台上,各类海量资源的共享也大大提高了大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在网络虚拟教学平台上,大学生不仅能够在自己的空间里充分表现自我,还可以在“网上班级”讨论问题,更可以进入覆盖全校的公共网络社区跨班级学习讨论。网络虚拟实在教学有利于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形式将会被改变,以学生为中心的个别化教学、合作化教学和环境中自我探究得以真正实现,从而真正实现全面育人、全员育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三、网络虚拟实在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用的现实困境

网络虚拟实在技术的运用使高校学生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更培养了其独立、平等、自主的意识和开放、创新的精神,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然而,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网络虚拟环境下的无政府主义冲击着主流的道德观、价值观,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陷人了困境。

(一)平等性困境:教师权威下降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依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必须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与学生的虚心学习,即学生存在对教师的敬畏、教师在学生心理具有权威性。然而,在虚拟环境下信息总量剧增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考验着师生关系,即使是老师也不敢说自己拥有的知识量一定多于学生。教师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和问题解决的指导者”,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信息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成为其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同时,维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权威性的传统师生关系在网络虚拟实在中也受到了冲击,在网络虚拟实在里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教师和学生之分,所有人都成了一个个平等的网络代码,学生自然少了些许对老师的那种敬畏。

(二)匿名性困境:约束机制缺失

所谓网络匿名性,实际上是网络行为主体身份的不可识别性,也就是说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网络行为主体社会属性的不完备,造成主体身份的缺失。目前,我国还未实行网络实名制,大部分的网络行为主体都是匿名实施网络虚拟行为。近年来,网络中出现的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现实个体在参与网络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其社会身份的不完备或者缺失所促成。网络虚拟实在的这种匿名性使得网络成员间既相互熟悉又彼此不相识,道德教育赖以实现的社会道德外在约束机制无法发挥作用。同时,在虚拟实在世界里,网络成员都存在主体身份不明、惩罚对象不清的心态,自然而然的降低了道德教育实现的社会道德内在约束机制作用的发挥。

      (三)自由性困境:育人实效削弱

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为社会培养遵纪守法的合格人才。但是网络虚拟实在中的自由性即无政府主义,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带来了严重挑战。大学生思想和心智还未完全成熟,自制力不强的大学生在网络虚拟实在中很容易表现出自我约束力不强、道德自律意识浅薄的弱点。同时,由于学业、家庭和现实等方面的多重考验,大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往往有巨大压力,现实又往往缺乏压力缓解渠道。因此,网络虚拟实在中的无政府主义倾向会诱使大学生在网上充分暴露压抑在心灵深处的欲望,,追求个人的绝对自由,进而无视规则,自然也就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四、高校思政教育中网络虚拟实在技术应用的改进措施

网络虚拟实在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网络虚拟带来的问题也不断冲击着高校的各项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更好的应用网络虚拟实在技术对于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一)提高认识,重视虚拟实在技术应用

网络已经渗透到高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并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不要把网络当成猛虎,而应科学合理利用网络虚拟技术并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各大高校也应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适应,给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足够的重视,并制定统一的长远规划,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打下基础。同时,还应从制度完善入手,制定合理的网络行为规范准则和监督体制,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帮助大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追求,促进社会主义网络道德规范的构建。

(二)重在实践,完善校园网络虚拟系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