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建设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6 17:42:30

品牌建设论文

品牌建设论文篇1

正是因为品牌效应,20xx年,全市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48.7亿元,工业增加值17.4亿元,销售收入47.2亿元、上缴税收2.9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31.5%、31%、69.92%,是“十五”期间增速最快的一年。最具说服力的是:四特酒20xx年销量全国排名第10;以“春丝”和“变色龙”品牌为龙头的××面条,占全省面条市场份额80%,其中“春丝”进入全国面条企业前8名;以“金虎”保险设备为龙头的16家制造企业,产品销售额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5%;仁和药业有限公司名列全国中药工业企业销售收入50强,“××”起重机跻身中国起重“十强”。所以,我们认为,没有名牌产品的支撑,就不会有企业的兴旺;没有企业的兴旺,就不会有产业的发达;没有产业的发达,就不会有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推进名牌战略进程中,我们尝到了甜头,也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争名牌贵在观念新

1、竞争的观念。商场如战场,产品卖得动不等于有市场,产品今天有市场不等于明天有市场。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就必须牢固树立竞争意识。××市通过引导企业主动做好市场调研,摸清自身优势,熟悉对手底细,作好市场定位,以最佳的产品占领市场,在此基础上,创立自己的产品品牌去参与市场竞争。

2、以人为本的观念。金牌、银牌不等于名牌,名牌的实质是“民牌”,即生产的产品能被消费者所认同,能肯定。在这一点上,××市通过引导企业在生产中牢记“以人为本”的观念——这个本就是:生产让百姓放心、安心、顺心、可心的产品,从而拥有“民”的信赖,真正打造成公认的名牌。

3、效益的观念。品牌就是效益,名优产品能占领市场,这是市场的必然规律。有了品牌,市场有了销路,自然企业利润就有了,企业有了利润,政府也就有了税源。没有质量的振兴,名牌的集群,企业就难以生存发展,也就难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创品牌重在敢投入

打造品牌,关键是企业要练好内功。许多产品,如保险柜、面条等市场占有率较高,但不能在市场上起引领者的作用,而是处于追随者的地位,缺少影响力强的知名品牌,其深层次原因就是企业开发能力不强,缺少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为破解这一难题,××市通过不断在推进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上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提升品牌的“含金量”。

1、人才的投入。争创名牌关键靠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发挥人才作用,都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首先是建立学习培训机制。近年来,××市从市财政中拨出专款,围绕“全民创业、质量兴市、名牌兴企、工业强市、优化环境”等主题开设了“××工业经济专家论坛”,定期请国内专家进行讲课培训,重点培训对象为企业老板、股东、各级干部,大大增强了工业经济人力资源的素质。其次是加大对企业培训的扶持力度。政府出台奖励政策,对企业培训员工并在企业工作6个月以上的,每人次补助300元,极大提高了企业培训的积极性。仁和药业、四特集团、金虎保险设备制造集团等名牌企业,每年都不少于2次的职工质量培训,并单独内设职工质量贡献奖,把员工的质量素质放到了战略高度的位置。再次是制定人才引进奖励制度。对企业引进省部级以上学科带头人并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由政府一次性提供15万元以上的科研经费,对博士后进站两年期内给予6万元的研究经费资助。

2、完善质量体系建设的投入。品牌的成长之路首先是质量领先之路。创立和发展品牌没有捷径,必须在质量管理上下工夫。××市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对质量体系建设的投入,指导企业内设质量管理、检验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和与产品相适应的检测设备,车间配备质管人员和简易质检手段。从车间班组到厂部,从产品设计、原材料进厂到产成品出厂各环节进行全程质量监控,实行质量一票否决,极大提高了员工产品质量的责任,保证了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十五”期间 ,我市共有28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特别是创名牌的企业率先通过该项认证后,带动了其它企业建立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跃上了新台阶。

3、设备的投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有关部门积极帮助向上报项目,争取扶助资金。对企业研究开发和购买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并获得省部级证书的技术开发费,允许在所得税中扣除,对研究获得国家和省部级新产品、新技术的分别给予3万元和1万元奖励。通过这些政策,使企业高度重视技术创新,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同时,积极在企业与科研单位及大专院校牵线搭桥,引进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艺,以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4、申报的投入。20xx年××市制订了《企业争创名牌奖励制度》,制定实施品牌培育规划,重点指导和帮助企业、行业有针对性的开展品牌工作,争取将更多优势产品收入“中国名牌产品”评价目录,同时,实施积极的品牌激励政策,对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奖励10万元;对荣获省级名牌产品的企业奖励5万元;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奖励10万元,获得省著名商标的奖励10万元。几年来,政府兑现的奖金达200余万元。

三、用品牌精在会推介

“酒香也怕巷子深”,当前的产品销售不能仅仅满足于周边几条巷子的消费群体,而应放眼全社会。如果不善于宣传推介,广大消费者不了解,产品再好也没有人买。

一是加强宣传力度。××市充分利用电视台、电台等各类新闻媒体,由宣传部牵头,从质监、工商、广电、文化等部门抽调专人,对获得名牌产品企业的管理、名牌产品效益分析等方面,开辟专栏和专题节目,进行了深度报道,并在全市“三个文明”表彰大会上,对创名牌的企业进行了褒奖,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创名牌的意识和积极性。20xx年、20xx年,申报名牌产品的企业分别超过13个。

二是加大媒体投入。电视媒体宣传具有公众性、渗透性和表现性,产品与媒体宣传是互相依存、紧密联系的。要想成为真正的品牌、永久的名牌,就要充分运用现代媒体宣传手段。××市要求有关部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多方面获得宣传信息,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产品推介会,展销会,鼓励企业参与省级及中央电视台广告招投标,进一步提升了企业产品的知名度。如仁和集团投入近2亿巨资在央视、湖南电视台等媒体宣传自己的产品,均获得极大的回报,“妇炎洁”系列产品成为国内销量单打冠军。

四、保品牌善在持久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由于制度建设还不是很规范、完善,因此企业创品牌不易,保品牌更难。××市是有过沉痛教训的,保护企业品牌显得尤为重要。

品牌建设论文篇2

二、影响科技期刊品牌建设的因素

1.品牌建设中的学术质量因素

众所周知,科技期刊的内容便是学术性,科技期刊对学术的质量要求非常严格,换言之,质量是科技期刊的核心与关键。在科技期刊的品牌建设中,质量上的取胜是直观重要的,因此,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是当前科技期刊在品牌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2.品牌建设中学术策划以及科技研究的重点跟踪

要想从根本上提升科技期刊的整体学术质量,加强品牌建设中的学术策划以及科技研究的重点跟踪,则需要对科技期刊的学术策划以及组稿问题进行关注。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可以得知,在所发表过的论文中,省级以上级别的论文所具备的比例为:2011年占所有论文总量的7%,2012年为8.2%,2013年为9.5%,2014年为9.6%。其中以中华医学会系列的杂志为代表,发表省级以上的重点课题论文比例超过40%,组稿率超过10%。

3.品牌建设中的人才因素

人才是科技期刊品牌建设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只有具备一支具有责任心、专业性强、水平高的编辑人员,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国科技期刊的内容与质量。在科技期刊的发展中,编采人员则是决定期刊成功与否的关键。一般而言,我国科技期刊需要专业的人员组成编委以及审稿队伍,而这些人员往往具有高层次性、专业性、国际性,能够带动我国科技期刊的创新发展,能够提高科技期刊的品牌效应,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对其进行关注。

三、我国科技期刊所面临的问题

1.科技期刊不具备品牌建设的意识

从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而言,我国科技期刊在出版与发行的过程中并不具备品牌建设的基本意识,不具备品牌标示,甚至没有相应的组织参与到国际期刊的宣传与学习之中。针对这种现象,则需要科技期刊从业人员坚持将科学发展观作为主要的战略思想,在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同时,还要在意识上具备品牌思想,在积极构建品牌识别系统中,促使我国科技期刊朝着专业化、网络化以及科技化的方向发展。

2.科技期刊在品牌的维护与管理上不到位

现如今,我国科技期刊在品牌建设中缺乏维护与管理,并且部分科技期刊并没有将这两项列入到品牌建设的组成内容之中。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科技期刊缺乏相应的品牌建设机制,并且缺乏国家层面的科技品牌战略发展要求,从而导致科技期刊在发展中内容与方向出现偏差。针对于此,需要积极调整科技期刊所出现的偏颇现象,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指导,实现论文内容与人才机制的创新性发展。

3.科技期刊的品牌不具备国际化

在我国具有品牌影响力的科技期刊种类非常少,虽然由许多科技期刊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但是却真正缺乏国际品牌意识,没有形成国际品牌期刊。根据相关数据分析,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来稿量仅仅是年收稿量的0.5%,国内科技期刊与国际期刊合作的论文数量不足1%。该数据进一步说明了我国科技期刊在发展过程中并不具备国际性,并且缺乏对国际化的认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品牌建设。

四、创新科技期刊品牌建设的措施

1.积极彰显特色,选择优秀期刊进行培育

总体而言,我国科技期刊的数量比较大,要想改善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需要在重视期刊品牌建设的同时,对优秀期刊进行培育,使其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首先,要选取期刊目标,对期刊进行重点打造,积极将期刊推出国内,推向世界,使其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其次,还要积极打造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以及不同专业的科技期刊,实现科技期刊的品牌代表性,为科技期刊的发展指引前进的方向。

2.实现分类指导,积极打造重点期刊

通过对科技期刊进行分类整理,能够遴选出品牌建设的重点期刊,按照科技期刊的分类,可以分为“国内品牌期刊”、“国际品牌期刊”、“地域品牌期刊”等等,在实现分类指导之后,能够进一步健全并完善我国科技期刊的品牌化建设体系以及品牌建设机制,进一步将科技期刊的品牌建设纳入到我国期刊的长期发展之中,这对我国科技期刊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正确把握政策,进一步保护期刊品牌

在把握政策的时候要进一步纠正学术期刊发展中所出现的偏颇做法,不要将收录在资料或资料库中的论文作为衡量科技人员水平的唯一条件,要正确把握好发展政策,在创新论文质量、内容、要求的同时,还要将国家重点所复制的课题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知名的品牌科技期刊中。此外,对于评定职称、学术成果研究、毕业研究、课题研究等方面还要进一步增加国内期刊的数量,从根本上保证科技期刊在品牌质量上具有独特性。

品牌建设论文篇3

(一)样本结构比较

从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月平均收入、住店原因、住店次数、是否会员以及来源地等反映饭店客人基本情况的九个方面来看,酒店样本的选取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从和平饭店本次调查的样本统计结果来看,男性比例远远大于女性,分别为61%和39%,年龄层次以25-34岁这个群体比例最高,总共占样本总体的29%,但是24岁以下、35-44岁以及45-54岁的顾客分布也占到20%以上,而且这三个年龄层次分布较均匀。在职业分布上,以企业一般职员、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为主,其中企业一般职员占29.1%。有40.1%的顾客拥有本科学历,拥有大专学历的占到27.3%,而硕士学历的顾客也占到了17.4%。月收入在2001-3000顾客最多,占样本总数的25%,但是月收入5001元以上的也占到了21.5%。因参加会议原因住店的顾客最多,共占总数的38.4%。入住饭店两次的顾客最多,占29.1%,入住一次的也占到27.9%。从会员情况来看,非会员的顾客占到了74.4%。顾客地域分布情况,省内其他城市的顾客比例最高,共占总数的36%,其次为合肥市本地顾客,占32%。整体来看所有的样本分布比较符合研究对象的特点,满足研究需求。通过样本情况比较来看:(1)年龄层次:以25-34岁这个群体比例最高,客源群体较年轻;(2)职业方面:顾客群体中企业一般职员占29.1%,比例最多。3)月收入方面:以2001-3000元顾客最多,占样本总数的25%,收入水平不高。(4)顾客地域分布:以省内城市的顾客为主。

(二)描述性统计及均值分析

1、品牌感知均值分析

采用SPSS软件的描述统计分析的均值分析,分别对酒店品牌感知的四个测量指标进行均值分析。品牌感知描述指标均值中,“我觉得该饭店的价格我能够接受”的均值最高,“我认为该饭店的服务物超所值”得分最低。通过数据得出:在服务方面,认为和平饭店的服务只与其价格相符,并不能给顾客带来额外的惊喜,附加服务仍待改进。

2、品牌忠诚均值分析

采用SPSS软件的描述统计分析的均值分析,分别对酒店品牌忠诚的三个测量指标进行均值分析。“我会向亲朋好友推荐这家饭店”的均值最高,但是“即使价格略有提升我还会光临本饭店”得分最低。通过数据得出:和平饭店的顾客忠诚是建立在合理价格的基础上的,如果价格提高,顾客的品牌忠诚就会受到影响。

3、对品牌传播途径的描述统计

在酒店品牌传播途径的描述统计中,客人通过亲身经历、亲友介绍和饭店服务人员的途径来了解认识和平饭店是最高的,通过亲身经历对品牌所产生的印象高达70.1%,客人对通过饭店宣传材料、电视和广播也产生了比较深的认知和印象。但是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通过此途径认识饭店品牌的只有11.2%。说明本土酒店在宣传途径上仍存在问题,应加强网上交流平台的建设。

4、对品牌传播途径开放问题的描述

统计和平饭店的顾客在第一道“您是否还记得通过这些途径获得的有关饭店信息的内容,并作出购买决定?”,选择“是”的顾客比例占了77.3%,表明问卷里涉及的传播途径有效的传播了品牌信息,顾客产生了较高的品牌记忆,品牌传播达到了良好的品牌感知。第二道题“您是否会从这些途径中加深了对该饭店的偏好,并再次购买?”,有70.1%的顾客选择了“是”,表明品牌传播对顾客产生品牌忠诚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以合肥和平国际大酒店为例,对顾客调研资料,采用描述统计、均值分析两种分析技术与手段进行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得出以下方面的主要结论。

(一)通过对酒店的品牌感知、品牌忠诚均值分析

可以得出:第一,顾客对酒店的服务仍存在一些问题,附加服务仍待改进。第二,顾客忠诚是建立在合理价格的基础上的,如果价格提高,顾客的品牌忠诚就会受到影响。

(二)通过对酒店的品牌传播途径的描述

统计分析比较,可以得出,客人通过亲身经历、亲友介绍和饭店服务人员的途径来了解认识酒店均是最高的,而通过互联网途径认识酒店品牌的比例较低,说明本土酒店在宣传途径上仍存在问题,应加强网上交流平台的建设。

三、对本土酒店品牌建设的建议

在本研究构思的基础上,根据调研分析的结果和目前本土酒店品牌建设的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为本土酒店品牌的建设提供参考或思路。

(一)塑造鲜明的饭店品牌形象

从国内情况来看,本土酒店的品牌形象较为薄弱,特色不够鲜明,其根源在于没有认识到品牌要素的丰富性。饭店品牌形象应该包含多个品牌要素,既要涉及服务质量、星级档次,又要涵盖饭店的标示、周围的辅助能力、品牌的历史与声望以及品牌是否与身份相符等方面。

(二)依托优质的服务满足顾客

通过本文的实证分析,发现和平国际大酒店的顾客忠诚是建立在合理的价格的基础上的,如果价格提高,顾客的品牌忠诚就会受到影响。所以管理者必须意识到提供优质服务在本土酒店品牌经营中的重要性。

(三)构建独特的饭店品牌

文化饭店品牌经营者应不断积累、完善品牌的先进文化。优秀的饭店品牌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广阔的文化外延。饭店特有的品牌文化代表了一种自身的生活方式、一种自身的生活理念和饭店的一种与众不同的形象。品牌文化让饭店和顾客之间形成了共鸣的品牌理念。

(四)建立实时的网上交流平台和平国际大酒店的顾客

通过互联网途径认识饭店品牌的比例较低,说明国内本土酒店应加强建立网路平台,具体来说有以下两种策略:

品牌建设论文篇4

二、政企培训品牌建设的关键要素

(一)品牌定位:占领消费者的心智资源

“定位”是从军事领域延伸到品牌营销领域的一个词语,本义是“驱动军队抵达决战地点”。1969美国定位理论的创始人、著名营销大师杰克?特劳特于1969年首次提出商业中的“定位(Positio-ning)”观念,1996年推出了定位论落定之作《新定位》,开创了营销理论全面创新的时代。定位理论认为,随着消费者选择的力量越来越大,企业光从盈利角度来经营自己的品牌是不够的。抢先利用定位理论优势,把握住顾客的“心智资源”,才能竞争中居于主动地位,获得长远的竞争优势。换句话说,在商业竞争时代,企业经营的本质是争夺顾客,企业获胜的要诀是赢得顾客的心智之战。现代企业非常重视自己的品牌定位,并将之作为企业战略核心,来决定产品的开发、运营、销售、服务的配置,为品牌的塑造提供价值基础。政企培训的品牌定位,首先要结合政企培训市场的外部现状和趋势,分析出自身“长处”和“短板”,并对哪些要素是影响品牌定位的关键点作出客观判断。在此基础上增删培训业务范围,在资源配置上调整优化,并有所侧重。外部环境包括社会发展趋势、国家政策变动、经济发展走向、行业改革动态,等等,这些都释放了或明晰或者潜藏的培训市场信号,及时解读市场信号,把握市场机会,显得尤为重要。提出:“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都要努力增强本领,都要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如果我们不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不自觉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不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那就难以增强本领,也就没有办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因此,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加强学习的紧迫感。”通过学习《讲话》精神,各级领导干部增强了学习的意识和紧迫感,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掀起了前所未有从上到下的学习热潮。这股学习热潮不仅带动了图书市场销售的异常活跃,更为政企培训业务提供了良好契机。要抓住这一契机,就需要我们在政企培训项目上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做好领导干部亟需的知识、技能、素养培训课程产品的开发,并根据他们各自学习习惯和特点,配备个性化的私人订制服务。另一方面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专业优势,以及现有资源平台,做细做大做强。根据定位理论的战略“抢先定位”,“关联定位”、“为竞争对手重新定位”思维。特色越明显,专业优势越强,资源平台越大,越能在新的培训机会出现时“先发制人”,越能在同级别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越能在发现竞争对手弱点后迅速补足从而获得后发优势,越能在品牌“关联”中“攀龙附凤”、“扶摇直上”。基于此,很多学校借助自身学校品牌,设置了面向市场需求的特色课程、特色专业,形成了培训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掌握了培训市场强势的话语权。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利用学校在教育学和文学两个学科方面的品牌优势,在资源建设上获得丰硕成果,如申报的《民俗学》《教育学原理》等课程获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清华大学以部级继续教育基地建设为引领,积极承担国家任务,对中组部、教育部等部级继续教育基地拓展高层次教育培训任务、培训领域,强强联合,从而形成竞争合力。就我院政企培训项目而言,及时复制优势项目、特色项目、精品项目,迅速填补培训市场的中低端空白点,培育客户的“习惯消费”的心理模式,打造品牌业务扩张版图,取得一定成效,规模效应和品牌影响力逐渐显现。

(二)资源整合:开放、包容、跨界

品牌的培育和建设之路,也是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拓展和延伸之路。一个良好的企业品牌建设体系一定具有超过想象的开放性、包容性。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促使其在品牌建设过程中,接收、吸纳新的商业思维、资源平台和盈利模式,为企业竞争提供创新驱动力。就政企培训业务而言,跨界进行资源整合是拓展业务范围、增加新的赢利点、自我优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一个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深”品牌影响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打造教育、培训、出版一条龙的产业链条是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服务客户,铸就让影响力“看得见”,让文化具有商业价值、让思想得以传播的可操作、易实现的重要途径。政企培训业务,不能够脱离大的社会环境。就现阶段而言,我国进入改革和攻坚期和深水区,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特殊历史时期,对我们党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以及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首都工商体系就在面临改革发展、职能转变、体制调整等一系列变化面前,意识到干部的思想境界、理论素养、工作技能、知识水平和工作作风还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为了整体谋划未来几年的教育培训,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能力和水平,满足市场主体、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对工商部门的多元需求的背景下,首都工商体系出台了《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2015-2017年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规划》对首都工商系统未来三年的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基本思路、基本原则、培训要求、运行机制、监督考核机制作了详细阐述,在“建立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效能提升机制”方面,强调了一点,就是“进一步加强教材编纂,将工商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方法,积极组织力量编纂具有工商特色的高水平教材。各区县分局应加快编写用于指导基层工作的实用操典、案例选编、领导艺术手册等基础类教材,到2017年,形成系列丛书”。不仅如此,还在2015年工作任务分解表中注明“培训教材编写”作为三级指标的加分项,将编写计划列入了2015年1月工作日程上。这份《规划》,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培训的契机,更给我们带来更深入的思考,即如何进一步深入领会《规划》精神,了解其除传统培训之外案例研究、教材编纂等多样化的培训需求,分解规划布局的关键点,尤其将出版教材编写纳入到我们的培训业务范围内。通过组织学院、出版社、工商体系的优势力量,组建一个项目团队,形成工商行政管理案例实践、教学科研、政企培训、编辑出版一体化联动的业务模式。通过这一渠道开拓,不仅能使培训业务增加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和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还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形成科研成果,树立相关研究的品牌价值,获得较大的社会效益。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图书这一文化产品的市场流通、营销宣传,可以更好地发掘培训的“隐形资源”,提升培训的文化品位。

(三)团队建设:多元化、专业化、市场化

“人很多,人才很少”,“人满为患,又无人可用”,是困扰很多管理者的问题。政企培训涉及多个行业领域,培训对象涉及不同知识层次和年龄段,单一的人才队伍建设难以完成高品质的项目管理。这就要求人才配备多元化、专业化、市场化,提升人才队伍内在战斗力,打造一个人就是一面“旗帜”、一支“队伍”的市场意识敏锐、业务过硬的团队。在人员的选拔标准上,把实现业绩能力作为重要的通行证,把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及多年企业核心岗位历练经验作为用人的主要参考依据。其次,要求业务人员通过学习,能对政企培训的品牌定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并与时俱进,能在培训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丰富品牌内涵。因为只有对培训的品牌定位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在思维模式上超越“一城一池”得失,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创新社会服务的模式,灵活变通操作流程,最终服务于品牌战略本身;才能通过培训实践作出反馈,自觉完善薄弱环节,夯实关键细节。最后,通晓人性。在竞争激烈的培训市场,业务人员深谙人性,才能服务好不同的培训对象,对市场细微的变化保持灵敏反应,才能在外在环境变化中将稍纵即逝的机会及时转化为经济收益。

三、政企培训品牌建设的可行性对策

政企培训品牌的建设,需要一套完善的机制保障,需要一支专业化的队伍执行,需要科学规范的项目管理流程落地。因此,深化机制改革和创新,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完善项目管理流程,促进资源配置跨界融合市场导向,是政企培训品牌未来建设可行性对策。

(一)深化机制改革和创新。立足我院的办学特色,以培训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机制改革和创新、人才为先、遵循培训市场的规律、全面创新,形成适应政企培训市场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为政企培训品牌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制定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高效的财务衔接政策,让项目管理更务实、流畅;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二级单位以及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建立政企培训工作任务与规定性教学任务之间灵活、可折算、能兑换的考核机制;制定有策略、有层次、分阶段、有步骤的学院整体品牌的营销宣传战略,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种手段,多侧面、立体、生动地展示学院形象,打造学院的公众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重视企业引进人才的价值提升。制定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吸引制度,探索更加灵活的人才管理制度,创造更大的能力施展空间。要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通过流动岗位的设置,吸引有企业实践经验的企业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激励员工将企业资源转化为成果和经济效益,对于重要贡献人、骨干员工或者团队,可约定收益比例,以及提供更多的学习平台和机会。制定企业人才引进特殊人事政策,在入职职称评定上张弛有度,增强自主性,不让企业经验丰富的骨干在进入学院后工资待遇、职称评定、培训机会、教学资源上“从头再来”。

品牌建设论文篇5

1.产业集群规划不完善,发展不成熟:目前全省有76个工业园区,园区形成产业集群的极少,大部分的产业集群仍处于扎堆和成长的初级阶段,真正处于成熟形态的少。综其原因,一是过分崇尚权力,造成地方封锁,部门割据,给产业集群吸引外地资金、人才、技术带来巨大的阻力;二是对产业集群认识有误区,对中小企业不够重视,对集群缺乏有力引导;三是有些地方和部门受局部利益和行业利益驱动,设置樊篱阻碍产业集群,各自画地为牢限制产业集群,各地都办工业园,但都难以发展壮大。

2.产业集群的规模较小,难以产生集聚效应:不少企业“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个人自主文化观念使得企业间相互合作较难,产业集群规模难以壮大。集群内存在比较严重的“搭便车”现象。区域品牌是集群内企业所共同拥有的无形资产,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这种属性激发了不少中小企业“搭便车”的念头,即在不支付任何费用的情况下利用区域品牌来销售自己的产品,而不愿意投资创立或提升区域品牌。另外,有些企业可能存有侥幸心理,利用区域品牌形象进行掠夺性经营,大肆生产、贩卖假冒伪劣产品,大大地损伤了区域品牌的形象。

3.地域文化未能充分挖掘,没有形成区域品牌文化:品牌文化包含了品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其核心是文化内涵,具体而言是其蕴涵的深刻的价值内涵和情感内涵,也就是品牌所凝炼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个性修养、时尚品位、情感诉求等精神象征。品牌文化是品牌形象中最有价值、无法模仿和替代的部分,也是品牌元素中最能吸引消费者并引发共鸣的部分,因此,品牌文化对品牌的发展至关重要。湖南有着丰厚的地域文化,但湖湘文化在区域品牌的建设中,目前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价值。由于中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品牌观念和品牌意识比较淡薄。企业经营者简单地将品牌知名度等同于品牌资产,绝大多数企业只注重产品的显性特征,如产品的外观和包装等,而对于品牌联想、品牌忠诚和品牌的文化内涵缺乏应有的理解和重视[3]。比如,浏阳花炮、攸县香干、醴陵陶瓷,大部分企业集群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的经营理念还停留在产品观念的层面,尚未深刻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对品牌的认识,也仅停留在物质的显性层面,即品牌的设计和包装等,对品牌的文化缺乏理解和重视,因此也不能将地域文化与区域品牌进行合理的融合。

4.区域品牌的设计缺乏系统性:品牌的构成要素较多,有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所以对品牌的设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区域品牌战略的实施,对品牌的设计和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行区域品牌设计时,首先要有准确的品牌定位,然后开展商标的精心设计和注册工作。区域品牌的设计不仅要表达出产业集群的整体发展理念,同时要强化对区域文化内涵的反映。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湖南许多区域品牌的设计带有明显的局限性,缺乏产业行业的代表性。因而,该品牌在运用过程中,随着该产业行业的纵深发展而表现出产品属性表达的模糊性,使得消费者对该品牌所涉及到的相关产品缺乏认同感,从而降低了品牌的市场价值[4]。

5.区域品牌宣传不到位:湖南区域品牌的宣传不到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宣传的力度不够,在产业集群的背景下,湖南出现了不少区域品牌,但大部分的销售范围和知名度都停留在湖南省甚至本区域范围内,宣传的力度和广度都有所欠缺。湖南区域品牌宣传不到位的另一个表现是宣传的手段和形式比较单一,鉴于区域品牌的公共性,很少看到企业宣传区域品牌的形象,同时鉴于企业的规模和性质,也很难在高端媒体看到湖南区域品牌中的企业或产品广告,主流的广告形式是本区域的墙体广告,宣传的范围和效果都非常有限。

二、湖南区域品牌建设的总体思路与对策

区域品牌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前期产业集群的引导,到技术的引进,区域品牌的设计及整合营销,每一个环节都关乎品牌的发展和未来。根据湖南区域品牌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政府到企业,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促进湖南区域品牌的建设和发展:

1.地方政府加强引导和扶持:在区域品牌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应该通过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搭建培训教育平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品牌展示平台、信息咨询服务平台、政策扶持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最终形成依托特色产业、培育名牌产品、明确区域定位、维护区域形象的品牌战略。安排专门机构管理,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采取资金注入、税收减免、风险补偿等优惠政策促进当地企业发展生产和提高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完善本地区的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提供企业发展必需的良好外部环境。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健全市场监督机制,为区域品牌建设服务[5]。

2.优化工业园软硬环境:首先打破权力封锁,政府应该从政策上鼓励并吸引外来企业加入工业园。其次是企业自身改变传统观念,企业间既竞争又合作,竞争是对既定市场的争夺,是企业间各个品牌之间的竞争,合作是把市场做大,形成区域品牌,共同对外。企业自身加大技术投入,引进高层次人才,适当扩大企业规模,加大产业集群,发挥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

品牌建设论文篇6

医疗卫生品牌是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市场中形成的个性、功能特点及相关的价值、品质等。医疗卫生品牌是患者对医疗卫生机构价值取向的总结,也是一种品质的呈现,可以在患者和社会中找到一个立足点或占领一个有利的地位,形成吸引患者医疗行为的引导力。由于受主客观众多因素的影响,我们习惯按部就班的工作,缺乏品牌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注重特色品牌的创立。医疗卫生机构仅冠以市区名称、乡镇名称以便于管理,没有注重医疗卫生品牌建设。二是缺乏“名气”的经营意识。医疗卫生机构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形成各自的名气,由于不是有目的地去珍视、维护、发挥、扩大“名气”,而是随波逐流,导致“名气”自生自灭,荡然无存。

分析医疗卫生品牌形成的客观动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患者求医过程是联想和期望的过程。如果患者寻医看病只是随便找个医院、医生就诊,他的心理感受也许很一般,但如果请名医就诊,也许会使他的联想和品位丰富起来、情绪活跃起来,并有期望的满足感。二是患者求医过程有一种习惯和熟悉力。每个患者都有自己的医疗习惯和对熟悉环境的亲和力,如果需要患者改变自己的习惯和熟悉力很难很难。三是患者求医过程受从众心理和社会主流选择作用力的影响。某个医生每天吸引几十人就诊,并非这个医生每个患者的病都看得好,而是这个医生的“名气”招引着人们纷纷前来求医。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医疗卫生品牌是医疗卫生市场的制高点,是医疗卫生机构的竞争力。××区的医疗卫生工作面对越来越突出的市场竞争和全区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需求也不断提高的现实,必须通过实施品牌战略,一方面在全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形成一批医疗卫生品牌,增强全区医疗卫生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提高服务治疗,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另一方面是在全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形成被职工认同的单位文化、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职工的责任心和人道主义精神,从而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美誉度和群众的满意度,树立医疗卫生系统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建设医疗卫生品牌的主要内容

结合××区卫生系统的实际,加强医疗卫生品牌建设,要着重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大力建设医疗卫生技术品牌。医疗技术品牌是医疗卫生技术水平在群众心目中的特殊而又美好的形象。建设医疗技术品牌,我们要在全系统认真实施名医、名科、名院“三名工程”,全面培养技术人才,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积极转化先进技术,全面增强技术竞争力。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在技术品牌建设中,完善传染病监控、健康管理服务和公共卫生监控三大网络构成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成全区传染病疫情报告、监测、病原学检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和健康教育五个重点系统的规范化建设;在传染病控制、公共场所卫生监测、食品与饮水卫生、艾滋病监测等方面建立完善的监测实验室。并且通过各项工作的推进,在“三名工程”建设上打造出自己的技术品牌。

区卫生监督大队要在技术品牌建设中,以维护社会卫生秩序、保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为目的,以整合资源、加强卫生监督执法队伍为手段,以改善卫生监督执法装备为重点,全面加强卫生监督机构的综合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卫生监督执法模式和运行机制,建立职责明确、行为规范、执法有力、保障到位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在规范化医疗机构管理、职业卫生健康体检、餐饮业规范化管理等方面打造出自己的技术品牌。

区妇幼保健院要在技术品牌建设中,坚持“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实现保健和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全区妇幼保健体系建设,健全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及人员的工作规范和工作标准;积极推动婚前检查和保健工作,拓展青春期、更年期、老年期等保健服务;健全和完善产前诊断与出生缺陷干预服务体系,保证孕产妇身心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要在各项工作的推进中打造出区妇幼保健院的技术品牌。

区人民医院要在技术品牌建设中,着力从四个方面下好功夫:一是抓好住院楼改造工程,提升绿地花草管护水平,优化就医环境。二是要更新一批常规医疗设备,淘汰陈旧落后的医疗设备,使基础性的常规性的医疗设备能不断满足实际诊疗需要。三是要积极引进和转化先进技术,形成一个个医疗技术制高点,更好地满足诊疗需要。四是创造人才培养和发展的良好机制和氛围,让人才能够脱颖而出,让人才能够施展才干,让人才能够引领着广大职工刻苦钻研、奋发向上。要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涌现出有较高水准的名医、名科。

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在技术品牌建设中,切实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按照开展基本医疗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六位一体”的功能要求,积极开展卫生信息管理、健康教育、传染病预防控制、慢性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服务、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老年保健和康复指导与训练等具体工作,打造社区卫生服务的名医、名科、名中心(名站)。

乡镇卫生院要在技术品牌建设中,着力下好五个功夫:一是加强医护规范化管理,通过规范化管理,逐步提高医疗技术质量和医疗技术水平。二是逐步配齐常规的必要的医疗设备,为提高诊疗水平提供应有的物质条件。三是积极而得当的引进医疗技术,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水平,推动医疗技术全面发展。四是结合中医药进农村等工作,积极培养农村医疗技术骨干,全面推进医疗技术队伍建设。五是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妇幼保健等方面的主体责任,做好本乡镇的公共卫生工作。在全力推进各项工作的过程中,打造出一批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名医、名科、名院。

(二)大力建设医疗卫生服务品牌。医疗卫生服务品牌是指医疗卫生机构通过突出以博爱为核心的人文性医疗卫生服务,建立以病人和城乡居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而建设具有自身特色和竞争力的服务品牌。服务品牌的建立,不仅能使医疗卫生机构成为一眼眼甘泉,滋润人的心田,形成竞争优势,还能促使医疗卫生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医疗卫生服务品牌,要从“知”和“行”两方面入手:

从“知”上入手,就是要以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内涵入手,很好的把握住服务的三个特性:一是主动性。主动意味着以病人或群众要求为中心,一方面改善就医或办事环境,简化手续,缩短就诊或办事时间,优化内部运作流程,为患者或群众提供便利的服务。另一方面,要主动提供特色性的服务。如医疗机构对于新入院的病人,主管护士可及时送上一张“连心卡”,让病人了解谁是他的主管护士、主管医生、护士长和科主任,在很快适应病人角色的同时,很快缩短心理距离。二是情感性。病人是特殊的群体,受病痛的影响,身心非常的疲惫与脆弱,承受能力也比较低。在就诊过程中,医院整体气氛的友好、热情、周到,会对病人的心理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从而产生舒适感和信任感。三是超值性。就是为病人或群众提供的服务超出他的预期,并且使他感觉到超过他付出的价值,从而深受感动。如医疗机构可在节日或病人的生日,由医生或护士拿着有院长签名的贺卡来到病人床前祝贺;对出院的病人,护士可帮病人拿行李,送到电梯口或者医院门口,再送上一句祝福的话等等,这样的服务会对病人产生莫大的心理抚慰。

从“行”上入手,就是要围绕医疗卫生服务品牌的构成因素,从三个方面入手开展服务品牌建设:一是强化全员职工的服务意识。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品牌战略需要通过每一个职工去具体实施。职工的服务意识、对服务的理解和服务的心理意愿是服务品牌形成的关键。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对职工的培训、教育,使职工充分理解什么叫服务品牌,为什么要实施服务品牌战略,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职责、作用及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二是建立主动服务、热情服务和超值服务的规范和制度并严格执行。要策划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品牌建设的各种模式,再根据各种模式制定各个岗位,各个环节的服务规范及制度,引导、规范和保证全员职工身体力行建设服务品牌。三是树立典型榜样人物。典型榜样人物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其他职工提供效仿的榜样,更在于典型榜样的行为将抽象的精神品格具体化,显得生动鲜活。我们要开展“仁爱之士”、“爱心天使”、“服务之星”等服务典型的培养、评选,树立典型榜样,让典型榜样引路,感召全员职工建设服务品牌。

(三)大力建设卫生文化品牌。卫生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它的核心是调动单位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行自我管理。卫生文化对内是增强医疗卫生机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方式,有着突出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育人功能,可以促使广大职工形成“博爱、精诚、勤勉、淳良、和谐、向上”的精神境界;对外则是展示医疗卫生机构形象的重要形式,可以通过外化的精神品格、价值观念和优质的服务,展示医疗卫生机构的个性,树立自己良好的社会形象。各医疗卫生机构,要领导带头、全员参与卫生文化建设;要认真制定和完善方案、扎实推进卫生文化建设;要开展多种形式载体活动、丰富卫生文化建设的内容,建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建设医疗卫生品牌的主要措施

我们建设医疗卫生品牌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推进。

(一)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全系统各级干部和广大职工要在充分理解医疗卫生品牌功能的基础上提高对医疗卫生品牌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医疗卫生品牌主要有以下功能:一是识别的功能。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特色和水准难以识别,而医疗卫生品牌作为一种有形有神的线索,能够向公众向市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特色,从而有利于患者或群众对服务特色的识别。二是增强吸引力的功能。医疗卫生机构品牌的形成,是一个长年累月的过程。医疗卫生品牌形成之后,无论是吸引老的就医患者还是吸引新的就医患者都是十分有利的。三是促进内部激励的功能。好的品牌形象可以增强职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职工树立团队意识,从而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服务环境。充分理解了医疗卫生品牌的主要功能后,就可以深刻认识到在医疗卫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必须建设医疗卫生品牌,提高医疗卫生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增强竞争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实现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为了加强对全系统医疗卫生品牌建设的领导,区卫生局和各医疗卫生机构都要成立领导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品牌建设工作。

(二)要制定方案,狠抓落实。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区属各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区卫生局的要求,紧紧结合单位的实际,认真制定方案,切实抓好落实。制定实施方案,必须突出三个系统的建设:

一是技术品牌系统。要想构筑理想的技术品牌,医疗卫生机构要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思考:首先是把人才培养作为技术品牌建设的前提。在人才培养上,要实施“育人工程”、“名医工程”,对每个职工都要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基本素质、行为方式等多方面的培训。然后是把创新作为技术品牌建设的保证。技术的引进、开发、转化、利用是知识的创新,是技术品牌的重要保证,要通过吸收、消化、改进、创新,使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能力提升为核心竞争力。

品牌建设论文篇7

基于此,《西安工业大学学报》依托学校的兵工特色、学科优势和重大成果,选题聚焦国防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开辟了“光电工程”“机电工程与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等特色栏目,学报质量迅速提升,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方阵,并入选波兰《哥白尼索引》,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美国《化学文摘》,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以特色资源为高校学报品牌建设增添新动力。哲学社会科学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对于党和政府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的提高也有着直接的关系。而高校学报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牢记社会责任,服务科学发展,也已经成为学报编辑者要担负的历史使命。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要,密切关注国计民生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甚至还能充分发挥高校学报思想库的作用。若能用好地方特色资源,无形中也能为高校学报品牌建设指明方向,从而为高校学报发展增添新的动力。以特色资源为高校学报品牌建设拓展新效应。大数据时代,社会化媒体和电子阅读习惯的逐渐普及使得各类数据唾手可得,这些海量的数据都可以作为影响高校学报内容走向的重要信息。再加上高校学报出版本来就是开放的,具备了大数据的一切要素。若能利用大数据盘活特色资源,高校学报就会爆发出更强的生命力。举个例子来说,随着各类数字化文化资源信息的不断产生,高校学报进一步利用大数据分析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就将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对中华民族的社会、文化发展历史和特点的系统研究提供前所未有的基础和条件,从而大大提高我们的研究效率和质量。

二、“多措”并举办出高校学报特色品牌

当前,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新形势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高校学报就必须重视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学术水平,形成个性、特色与品牌,不断提高知名度与影响力,从而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和育人等工作服务。准确把握学报定位,努力服务中心工作。学报的自身定位关系到刊物发展的走向,这就要求学报要做到开门办刊,走内涵发展之路。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建设。要运用各类出版物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报作为高校开展学术交流的平台,作为校园中的宣传文化载体,要紧紧围绕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育人等诸方面的工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科技创新和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提供学术交流的园地。学报应立足于学术、学问、学者,“学”才是办刊的正路。一方面,要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办刊中要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园地”意识,要把握好功能原则和效果原则。另一方面,要志存高远,办一流刊物。要有办一流刊物的目标与追求,要有办一流刊物的谋划与举措,要有办一流刊物的群体与稿源。并且,期刊产业化如今已是大势所趋,高校学报也不能例外。加强采编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素质。高校是一个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有着高精尖的科学技术知识、高密度的信息资源和独特的文化环境,读者的文化水准相对较高。因此,学报要努力做到“四位一体,一体四位”,融合聚力,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接续贯通。一是由一定专业范围的知名专家组成编委会。编委会是学报的学术领导机构,具有学术权威性,发挥着运筹决策作用。同时,根据学报的宗旨和编辑方针,提出选题、组稿的原则性方案。编委会不是花瓶式的摆设,必须切实、充分地发挥其学术作用。二是建立强有力的编辑部。编辑部要在深刻理解办刊宗旨和编辑方针的基础上,进行栏目设计,构筑学报的整体框架,制订组稿计划,对稿件进行审改、编辑、版式设计、发排等。三是组建一支优秀的编辑队伍。要不断提高编辑的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努力建设创新型、学者型和技术型兼备的编辑队伍。同时,大力加强外审稿件专家队伍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合适条件下可以组建外审专家库。四是形成一支动态型的高水平的作者群。高校学报要做到开门办刊,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作者加盟,就要着力建立校内校外骨干作者队伍,聚拢并形成一支核心作者群。从而丰富稿源,好中选优,不断提升办刊质量。

下大气力拓宽稿源,精心打造特色栏目。学报是由栏目整体支撑架构起来的,而栏目整体又是由一个一个的专栏组成的。栏目是学报的支撑骨架,内容靠栏目体现。栏目的整体设置要彰显学科特色、地域文化特色和行业特色,从而体现出学报自有的风格。名栏目是学报的旗帜、制高点,应精心策划、重点培育。高校学报要认真策划好特色栏目,要根据栏目、内容设计版面。版面要具有现代气息,将现代美学意识渗透在版面上。既要观照现实、选择热点,又要开拓创新、引领未来。学报应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善于挖掘优质资源,体现独特的地域文化优势。要积极主动聘请名家和学科带头人为栏目撰写稿件,以特色栏目吸引优质稿源,吸引广大读者,以优质稿源丰富特色栏目。进而以特色栏目提高学报的专业化水平和学术品位,突出学报的品牌效应,带动学报的整体发展。文章的选取和布局要能够体现出对学术发展方向的判断,从而引领学术潮流。同时,以特色栏目的含金量不断增强对知识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既要充分利用学报开展广泛深入的交流,促进工作、推动发展,又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秘密,落实保密审查制度,确保国家安全。营造浓郁学术氛围,铸造时代精神。近年来,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文化走出去、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高校学报要形成特色,吸引读者和作者,关键在于不断提高学术水平、打造学术高地。要坚持学术至上、质量第一,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学术方式讨论国内外前沿科学技术和重大社会热点问题,通过致力于学术本身建设,提升理论思想的高度,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提升理论指导实践的智慧品格,彰显出学术理论的锋芒。通过理论的梳理、争鸣,在认知层面努力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在实践层面提供学理上的借鉴。要找准自己在同类学报乃至整个高校学报中的位置,通过自身的学术定位找到和培植发展和创新的生长点,使学报的学术特色更加浓郁,以高端的学术水平来提升学报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利用大数据技术,扩展学报价值链。随着科技的发展,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在这个影响深远的大数据时代,学术研究也正从过去的单一领域向全领域方向发展。这也就决定了高校学报再也不可能固守在旧有的“象牙塔”中,必须实行转型、延伸和发展,融入大数据的大学术中来。如今在拓宽稿源、提升编辑水平的同时,若能通过大数据技术盘活特色资源,突破研究成果与成果有效转化之间的壁垒等问题,这种新型的学术期刊共同体形式就能够实现学术资源的优化与共享,并产生叠加优势,从而扩展高校学报的价值链。

品牌建设论文篇8

公司拥有的项目管理体系文件以及项目管理、工程监理作业指导文件,是极具梦溪特色的项目管理核心技术。覆盖了项目管理全过程或分阶段的管理内容,涵盖了“四控两管一协调”及设备监造、长输管道等多方面业务。项目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指导和规范了项目管理工作,有效地保证了公司项目管理业务的运行,统一了项目执行标准,为业主提供了更加周到、细致、满意的服务。

2.充分发挥总部专家的监管作用

公司总部对项目部采用扁平化管理,充分发挥总部专家的作用,强化总部对项目的监管力度,通过开展对各项目的方针目标管理考核、质量安全联合检查、装置开车前联合检查、专业组巡检、内业资料检查、冬季施工检查及其他各类专项检查,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从技术指导、政策支持、资源配置、后勤服务等方面,为项目运行提供全方位保障。

3.实施项目全成本核算

在项目经济运行上,不断探索研究,实行了独具梦溪特色的项目全成本核算制度,从成本立项、成本投入估算、成本核算与控制,到项目前期的合同签订、过程中的合同索赔管理和项目执行后期的资金回款管理,全部融入到项目全过程管理之中,全面提升项目成本管控水平,项目创效能力显著增强。

二、实施“工程师品牌”,提升员工素质

要想让员工提供一流的服务,就必须让员工成为企业的“活品牌”,即需要打造“员工品牌”,最终推动企业服务水平和业绩的提升。

1.建立全面完善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

公司十分重视员工的绩效考核工作,提出了专业工程师必须要“专业技能过关、作业指导书执行过关、计算机操作过关、廉洁自律过硬”的“三过关、一过硬”要求,要求专业工程师作业指导书执行100%、持证率100%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公司一直都坚持开展员工专业技能培训工作、专业组内部培训工作,组织开展作业指导书执行督导检查工作,将培训、督导检查结果与员工绩效挂钩。公司始终坚持鼓励员工考取相关执业资格证,并将执业资格证与薪酬挂钩,对取得相关执行资格证的人员,及时调整相关薪酬待遇和津贴,鼓励员工通过学习、考取执业资格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

2.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

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科学、完善的选拔、使用人才机制关系到企业兴衰成败。因此,如何从近千名员工中慧眼识人才显得十分重要。公司高度重视并关注员工的职业发展,尤其是公司近几年新招聘的毕业生,与薪酬待遇等物质需求相比,他们更关注企业的成长性、个人的职业生涯是否顺畅、公司是否能够提供足够的上升空间。公司建立了较科学、完善的人才选拔、使用、考核、退出等机制,只要是具备相关条件,都可以通过选拔机制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公司每年坚持中层管理岗位公开竞聘制度、述职考核及民主测评制度等,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并为公司选拔、储备后备人才。组织开展星级工程师考试、答辩、考核等工作,评选出近百名星级工程师,调整星级工程师薪酬待遇,并专门穿戴标有“星级”的工作服,宣传、树立吉林梦溪工程师的风采。完善后备人员考核、推荐机制,选拔优秀青年参加国际项目管理培训、项目管理研究生深造;逐步将一批有学历、有职称、在公司工作5年左右的青年员工安排到总监理工程师代表岗位进行锻炼等,加快青年人才的培养步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后备人才储备。

3.强化廉洁自律建设

廉洁涉及到企业的风气,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公司高度重视员工的廉洁自律建设,专门成立了廉洁与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组织编制下发《员工廉洁与职业道德教育读本》,积极开展廉洁与职业道德教育、发廉洁短信、新上岗员工廉洁培训等活动,组织召开廉洁与职业道德建设工作会议,开展廉洁小故事大讨论活动,有力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进一步强化了全体员工的廉洁自律意识。全体员工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范的要求,客观、公正、独立地开展工程监理工作,做到廉洁过硬,杜绝团队出现“吃、拿、卡、要”现象,树立了廉洁自律的正气形象。

三、实施“梦溪文化品牌”,提升企业影响力

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公司健全文化建设体系,让文化建设为企业品牌创建服务,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打造实力梦溪、品牌梦溪、文化梦溪。

1.建立视觉识别文化体系

公司通过专业的设计,形成了公司VI手册,通过统一牌匾、统一管理图表、统一工作服装、统一安全护具,塑造良好的视觉形象;通过统一仪容仪表、统一体态语言、统一就餐休息和娱乐、统一内部和谐、统一廉洁从业,塑造良好的员工行为形象。通过可识化操作,促进企业文化落地。

2.着力开展关爱员工活动

公司坚持以人为本、关爱员工的理念,不断完善员工休假制度、员工健康疗养制度、员工健康体检制度、项目配备医药保健箱,不断增强员工的身心健康。坚持走访、慰问、送温暖活动,为员工及家庭解决实际困难;积极为项目配备体育活动器材,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通过一系列关爱员工活动,让员工切身体验到公司发展带来的实惠。

3.总结提炼梦溪品牌精髓

通过多年企业文化的积淀和管理理念的提升,公司提出了“追求卓越,永续发展”的企业宗旨、“和谐合作,共事共享”的团队精神、“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尽其才,和谐发展”的人才理念、“精细管理,规范运作,质量为先,持续改进”的质量理念、“责任为本,防范为先,持续改进,共创和谐”的HSE理念、“始于业主关注,终于用户满意”“选择吉林梦溪,享受专业服务”的服务理念、“管理一项工程,取信一家用户,交下一批朋友,占领一方市场”的经营理念、“企业声誉事大如天,员工责任重于泰山”的员工价值观。广大员工把行为理念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员工甘愿为企业奉献自己的才智,切实维护和叫响吉林梦溪品牌。

品牌建设论文篇9

二、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的品牌建设

(一)坚持科学管理。2016年,学院进行大部制改革,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职能相近的部门相对集中到一个部管辖,大幅精简管理部门数量。目前,学院形成了校务部、教学科研部、学生事务部、信息资源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六个大职能、宽范围的综合性部门。其中,校务部包括了院办、党办、质量办以及后勤与保卫处,学生事务部则将学生工作处与招生就业处相合并。改革后有利于减少部门沟通成本,以适应学院现阶段的发展需要。(二)重视教学保障体系和质量监控。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自2016年设立了负责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工作的质量办公室,定期对各教学环节与教学质量进行检查、监督、评价。同时,从苏州大学本部与院内聘请资深教师组成督导组,实行督导随堂听课,对教学方法、课堂组织等进行全面督查和指导。此外,学校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探索建构适应学院实际的卓越绩效管理标准和考核方法,鼓励全校教职工全员参与学院的内部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三)专业品牌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以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逐步形成了多位一体的产教合作模式。具体的产教合作模式包括共建产教融合基地、企业冠名班、开发企业课程、联合开展应用型科研等。1998年起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就成立苏州大学高职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以系科为单位分别成立了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全体委员会议,主要根据社会需求商议专业及专业方向(课程群)的设置、各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整;专业教指委不定期开展活动,根据培养目标讨论培养方案,逐步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真正实现与母体高校各专业的错位培养。(四)特色的师资配备。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目前担任各类课程的教师中高级职称者占60%以上,通过充分依托苏州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与优质教育资源,承担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教学;以学院的专任教师为骨干,其中双师型专业教师达到80%;此外,有40多位来自行业企业的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学历的专家担任学院的企业兼职教师。现有教育部高职高专服装纺织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5人;苏州市高技能人才1人;苏州市大师工作室负责人1人,成员9人;多名教师被聘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部级、省级各类专业职业技能大赛的专家组成员或裁判组成员等。(五)全面构建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VI系统。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经过20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并具有一定的规模。2017年,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制定了《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实施纲要》,并全面启动体现学校核心价值观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其中包括基础设计、品牌应用、环境导视、VI手册等设计。为了加强视觉形象方面的品牌宣传与推广,通过对校园整体视觉的设计,增强学校的艺术氛围;通过中英双语的标识系统设计,营造国际化的学习氛围;通过吉祥物的征集与设计,增强感情因素。预计将于2019-2020年全面实施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视觉形象识别系统。

参考文献:

[1]学院概况[EB/OL].,2017-10-08.

[2]和志英.独立学院品牌建设与营销浅析——以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2011(12):9.

[3]姜微.独立学院品牌建设研究——以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6):50.

[4]陈进,尧刚华.独立学院继续举办与转设民办的利与弊分析——以华东交大理工学院为例[J].中国培训刊,2017(6):37.

[5]郭俊鹏.独立学院品牌建设的路径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9.

品牌建设论文篇10

【Abstract】hospital culture has become the basis fo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ospitals and spiritual support. Hospital culture is a continuous process, the hospital will promote the hospital brand building culture is deepening.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ospital brand meaning, the role and importance, and its linkage effects generated by the brand on the impact of hospital culture.

【Key words】Brand Construct; Hospital Culture; Linkage effects

引言

企业品牌的确立就是先进企业文化确立的最终结果,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同样,医院的发展壮大也必须依靠先进的医院文化来推动,而品牌策略也正是具有突出本单位特殊优势、特有风格之功效。只有建立先进的医院文化,才能真正使医院形成品牌、拥有品牌和发扬品牌。因此,在当前现代化医院进程中,要建设成为品牌医院,就必须以先进的医院文化为主体,全面提高综合实力,更好地创造条件,挖掘潜力,减少急功近利等短期行为,为医院的长远发展开发新的资产与资源,才能更好地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加强文化建设 展示医院品牌实力

首先,医院精神是医院文化的核心,也是医院品牌得以确立的精神支柱。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形成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动力。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医院精神,营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医院文化氛围,这是强化市场竞争手段的有效途径。培育医院精神要着重在提高人员素质上下功夫。

其次,规范服务行为与服务语言,以高品位的医疗服务满足病人的就医需要。医疗服务中医务人员的行为与语言是沟通医患关系,医护关系的桥梁。文明礼貌、体贴周到的言谈举止可以展现自身的良好修养与文化品位,增进病人心理健康,有利于疾病转归,反之则将导致病人焦虑、惊恐甚至产生医源性心身障碍。

再次,医院环境也是医院文化得以向外界展示的物态语言,也是社会各界考察医院品牌的直接途径之一。

提高医院服务质量 树立医院品牌形象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将品牌的内涵准确定位于“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上。服务质量是医院文化的主要标志内容之一。医疗服务的根本是为患者提供健康保障,医院的信誉从本质上讲取决于医疗质量,医疗质量的高低直接关乎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是患者最为关切的敏感问题,也是医院的生命线。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技术创新,医院的发展要从“以药养医”向“以技养医”转变。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建立完善质量保证体系,使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设置质控机构,完善质控网络;重视人才培养,提高人员素质;加大医疗设备投入,提高医疗服务的科技含量;借创品牌,始终把追求的目标定位于医学发展的最新领域,努力做到“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树立鲜明的一流医院品牌形象。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增强一流品牌意识

医院文化建设要形成人才辈出的氛围,一个医院兴旺与否,人气聚积如何,人才培养和用人制度起着关键作用。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体现竞争原则,实行公开、公平、择优的人才制度,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辅之以绩、效、利挂钩的分配制度。高度重视职工的报酬与医院的效益挂钩,使个人的价值回报与医院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确保医院品牌信誉

医院职业道德、行为作风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医院办院方向和宗旨,是社会评判医院品牌形象的重要指标,也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良好的医德医风可以使医疗单位具有良好的整体形象,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杜绝卫生行业中的“药品回扣”、“红包”等违纪违规的行为,积极推出“文明行医、优质服务”的各项措施,建立健全社会服务承诺制和相应的院内监督约束机制,确保一诺千金、取信于民,维护患者合法利益,从而树立起良好的医院形象,确保医院品牌的社会信誉,树立名牌地位。

加大医院宣传力度 提高医院品牌知名度

一个品牌从培育到逐步成熟,走向市场直到被广大公众所认识接受,需要一个进程和途径;广泛宣传是实施品牌策略的重要工作之一,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将医院品牌的信息带进千家万户。可采取定期广告与日常宣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新闻媒介广泛宣传医院的技术力量、服务特色等各项功能,宣传名医、名科系、名药、名方等公众需求热点,唤起对方对医院的感知、兴趣、偏好、需求乃至信任和依赖感,从群众印象上树立医院品牌形象,唤起其就医倾向。医院内部的宣传,院报、画廊等宣传设施也是宣传品牌的良好阵地,还可将宣传内容在网上,印在门诊病历、药品包装袋等物品上发至病人手中,另外社区随访、家庭病床等也是宣传医院品牌的良好途径。

品牌建设论文篇11

(二)安徽省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及“农超对接”的平台下,安徽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有了较快发展。部分企业在传统地域品牌的基础上注册了企业专属品牌,形成了“企业品牌+地理区域+产品种类”的品牌模式。例如,詹氏宁国山核桃、漕溪黄山毛峰等品牌带动了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合肥市为例,2013年合肥市新增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等“三品”认证数量达到51个;农产品“地标”5件。目前,全市农产品“三品”总数发展到672个。合肥市获得国家农业部认定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国家质检总局认定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总数共计8个,分别为巢湖银鱼、巢湖白虾、大圩葡萄、金坝芹芽、黄陂湖大闸蟹、肥西老母鸡、长丰草莓、巢湖麻鸭。截至目前,合肥市共有农产品注册商标3946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13个,省著名商标85个;长丰草莓、巢湖三珍、燕之坊粗粮、金润大米、丰乐种业、丰大面条等农产品品牌享誉全国。

二、安徽省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一)经营主体素质偏低,品牌意识淡薄安徽省农业生产和经营主体基本都是农民,不可避免的存在品牌意识淡薄、对建设品牌没有信心的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青壮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造成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技术、新设备的接受能力较差,对“农超对接”、特色农产品品牌等新事物的认可程度较低。因此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缺失严重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组织运用新科技、开发高附加值农产品的效率。同时,无论是农业企业还是合作社的负责人大多是农村能人大户、经纪人、批发商、村干部和地方农技服务人员,都缺乏现代市场意识,品牌营销能力薄弱。并且其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现代化组织管理方面的专业培训,容易导致农村经济组织内部管理松散,阻碍特色农产品对接超市的进程。

(二)产品科技含量低,精深加工不足安徽省目前的农产品普遍科技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主要体现为农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的程度较低,通常以蔬果及畜类禽等鲜活产品和初加工产品为主进入市场,品种单一且同质化严重,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因此,落后的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制约安徽省创建特色农产品及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由于安徽省特色农产品基本处在低层次低水平的重复加工状态,技术含量较低,资金投入和技术储备不足,产品深加工、精加工程度不够,加工和包装技术落后,品牌性、营养性还未进一步开发。同时在农产品种植养殖过程中病虫害问题不能控制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特色农产品的品质。

(三)物流体系不完善,质量安全体系不健全安徽省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尤其是鲜活农产品呈逐年增长趋势。但农产品的保鲜期很短,需要以高效、快速、保鲜的物流配送体系为基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胡定寰教授曾指出,中国约有35%的新鲜食品因配送不及时导致的腐烂变质而失去价值。在“农超对接”的过程中,虽然会使新鲜农产品的损耗大幅下降,但必须以强大的物流配送体系为依托。如何保证新鲜农产品快速运送到超市、降低损耗,考验着整条供应链的配送水平。而安徽省农产品物流体系却发展缓慢,加工、保鲜、冷藏、配送整个过程发展不平衡,冷链物流设施落后,物流安全过程缺乏有效监督。此外,安徽省特色农产品还处在品牌建设初期,品牌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质量不达标现象时有发生,没有一套完整的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四)龙头企业规模偏小,缺乏品牌战略规划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很大程度上是由农产品龙头企业带动的。而与其他农业强省相比,安徽省龙头企业还普遍存在规模小、现代化程度低、经营管理水平落后的问题。这直接导致了产品附加值低,使农业企业和农户的生产无法满足大型超市批量化、多样化的采购需求,无法适应“农超对接”的大背景及其带来的发展机遇。而正由于龙头企业规模小,也使其缺乏对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战略规划。部分龙头企业甚至仅仅依靠促销、降价等低级手段来维持市场占有率,而没有对特色农产品进行供需分析,做出长远的品牌规划。

三、农超对接下安徽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策略

(一)强化品牌意识,深挖品牌文化随着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有名品、无品牌”的农产品仅依靠单纯的降价策略无法适应市场要求。只有以农产品质量为依托,以特色农产品品牌为立足点,才能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的高要求落实到安徽省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之中,力求培育出省内外、国内外都认可的优质品牌农产品。有了品牌支撑,农产品就有了向深加工发展的基础,扩张产品线,向中高端市场辐射,摆脱低价竞争,提高盈利能力。同时,应当注重品牌文化,深刻挖掘徽文化内涵,如黄山市推出的“名山、秀水、黄山茶”名优农产品推介活动,就是利用传统文化精髓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典范。

(二)开发精深加工能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在农超对接过程中,由于超市具有大批量和年均衡采购的特点,一方面对货源要求比较稳定且不能断货,另一方面超市经营品种多样,拒绝单一。因此,农民合作组织及涉农企业等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进行规模化、多样化生产。同时,要注意创新卖点、抓住商机。将农产品深加工成医药、保健食品后,其产值可以倍增。可以通过改善设备、技术等条件,在产品品质提升、形式更新、工艺改进上“深”下功夫。只有提升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才能赢得市场。

(三)科学营销,扩大品牌影响力一方面,农产品生产企业应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积极与超市开展订单式农业。利用整合营销传播理念,充分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品牌宣传,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利用网络时代信息灵活、快速的特点,拓宽农产品品牌在市场中的流通渠道,增强品牌效应。另一方面,培养农产品营销主体,引导农户和农产品企业走向规模化生产,获取规模效应,发展会展经济,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提高安徽省特色农产品在省内外农产品市场的份额和知名度。

品牌建设论文篇12

我国高校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和使命。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因此高校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主阵地,必须坚持对学生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突出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教育,必须通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使高校校园成为继承、弘扬民族精神和发扬时代精神的重要阵地,使大学校园文化成为时代性和先进性的一面重要旗帜,进而使得校园文化品牌深入人心,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社会主义大学的使命,才能真正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是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的迫切需要

校园文化对师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品牌更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种精神力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本质的校园文化品牌培养的正是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如果说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使命决定了我国高校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校园文化建设及文化品牌建设,那么校园文化品牌的育人功能也决定了我们只有占领校园文化这一阵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其中,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才能切实做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当代大学生的自觉追求。

二、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现状分析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是大学的重要资源,更是一所学校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前,不少高校借鉴商业领域的品牌战略,着力打造校园文化品牌,但仍不尽人意。

1.重视校园文化品牌的打造而忽略其合理定位

当前,高校皆有打造文化品牌的意识,但部分高校缺乏长期品牌培育的战略规划,文化品牌的定位欠合理,导致品牌定位过高或过低,无法激发全校师生对文化品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重视校园文化品牌的包装而忽略其内涵体现

目前部分高校仅重视文化品牌的包装,过分注重书面的总结和凝练,忽略了文化品牌内涵及价值的体现,打造的文化品牌显得华而不实。

3.重视校园文化品牌的宣传而忽略其功能发挥

部分高校重视宣传自己的校园文化品牌,提高其知名度,但却忽略了文化品牌育人功能的发挥,没有将校园文化品牌放在高校整体办学方向、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大环境下来实施操作,校园文化品牌无法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

4.重视校园文化品牌的共性而忽略其个性特色

培育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是将校园文化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无形资源转变为学校品牌的有形资源。任何一所高校,皆有其自身的历史文化积淀,会形成带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在此基础上打造自己特有的无可替代的校园文化品牌。但部分高校在培育校园文化品牌过程中,过分重视品牌建设的共性,却忽视培育体现高校自身校本文化的个性特色。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

构建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育人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该体系以理论层面为主导,统领理想、精神、道德三个层面,四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以该体系为核心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构建育人机制也需围绕这四个层面展开。

1.科学调研,合理定位,构建理念先行机制

构建校园文化品牌,品牌理念的树立是前提,合理定位是根本,而科学调研是必要的程序。定位合理的文化品牌不仅可以提高品牌的品位,而且可以使文化品牌形象独具特色。一是要对文化品牌进行科学调研,既要借鉴商业领域品牌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做法,又要充分考虑校园文化品牌的特殊性,立足于国情、校情,使其在全校师生心中形成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得到全校师生的认同和支持;二是要围绕校园文化品牌的核心价值进行合理定位。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核心价值是文化育人,定位文化品牌,要紧紧围绕这一核心价值展开,与大学生的素质拓展、能力提升、专业发展相结合,使他们在参与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过程中得到收获,从而建立起对校园文化品牌的归属感,增加对校园文化品牌的忠诚度。高校以定位合理的校园文化品牌为核心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实现高校战略发展与学生成长成才的互利共赢。

2.注重内涵,整合资源,构建规范管理机制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精神、个性、品质和功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是一种无形资产。校园文化品牌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高校师生的思想和思维模式,其对教育质量和教育理念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长期的,因而在文化品牌的内涵上要注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建立规范有序的校园文化品牌管理机制、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按照品牌建设的战略规划,加强实践指导。校园文化品牌一旦形成,既有利于高校对无形资源即大学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行政管理等进行整合,也有利于高校对有形资源进行整合,使资源的利用率呈现最大化。品牌管理能有效运用各种内外部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创立、维护、塑造品牌以使品牌价值最大化。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管理也应自觉遵循这一原则,制定适合校园文化品牌发展的相关制度,明确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发展规划、管理细则、队伍建设等等,以提高校园文化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3.整体推进,发挥功能,构建文化融合机制

校园文化品牌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具有教育、展示、宣传、激励、导向等功能,优秀的文化品牌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等功能的充分发挥,其文化因素对外界的吸引作用会越来越大,其知名度也越来越高,社会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因而,将校园文化品牌放在高校整体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实践操作,倡导全员育人,必将有利于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和功能的发挥。一所高校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品牌,势必会得到全校师生的认可与赞誉,并且渗透到师生的内心深处,自觉不自觉地在其言行中表现出来,这就是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内化过程。高职院校为企业建设、区域经济建设培养大量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因而校园文化更是企业、区域与高校相互沟通认知的一条重要纽带。一方面,区域的文化繁荣和发展离不开高校校园文化的引领,另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不能离开区域的宏观环境、区域文化资源的有力支持。因而,区域文化、企业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交织在一起,血脉相连,成为一个文化融合体。当今高校的校园文化,已作为共享的社会文化资源,校园文化品牌在校内外发挥着文化育人的功能。

4.校本文化,彰显特色,构建特色定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