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专业建设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1 17:15:56

品牌专业建设论文

品牌专业建设论文篇1

二、实施品牌专业建设的意义

1.品牌专业建设是中职教育崛起的突破口

品牌专业不仅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的体现,更是一所学校的精神、教育理念和价值的体现。一所学校有了自己的品牌专业就如同企业有了自己的优势产品一样,能够在竞争中确立自己的地位和优势,能在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中职学校要想增强社会竞争力,就必须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确定好发展战略,明确专业的发展方向,找准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的着力点,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品牌文化。

2.品牌专业建设是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品牌专业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本,可以为学校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中职教育品牌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的创建和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专业的师资培养、专业的建设与调整、实训基地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毕业生就业服务等方面进行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这一过程,必将促使学校在教育理念、教学改革、管理服务等方面得到提升,提高专业竞争力,形成职教品牌。而这些职教品牌的形成又会扩大学校的影响力,使学校的综合竞争力不断得到加强,社会认同度不断提升,促使专业和学校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品牌专业建设应着力抓好的几项工作

1.教育理念是打造中职教育品牌专业的灵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管理首先是教育思想的管理。教育理念是学校管理的灵魂,也是打造品牌学校、品牌专业的灵魂。中职品牌专业要有能够充分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和专业特质的、可传承发展的办学理念、育人特色,并在课程教学、学生管理、社团活动中有机渗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育人熏陶作用。把普通专业打造成品牌专业,是一个艰辛的创业过程,同时也是形成教育理念和实现教育理念的过程。每一步的发展,都是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发展。其一,中等职业教育必须体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品牌专业必须体现和落实人本教育观。以现代和未来社会中人的发展需求为参照,为中职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其二,品牌专业终身发展教育理念要紧扣世界职业教育大趋势,并推动全社会经济与职业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品牌专业建设要为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中职毕业生不仅能适应当下不同岗位的需求,更能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中职品牌专业建设的保证

创立一个品牌专业,必须要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品牌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名校靠名师,名师队伍的建设是实施品牌专业战略的关键。同时职业教育的专业性、技能性等特点决定着中职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在实施“双师型”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在抓好师德建设、校本研究、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同时,建立专业负责人制度,使专业的发展符合该行业的现状和趋势,有计划地培育一批能够在当地乃至更大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专业学科带头人。通过他们的影响与带动,促使学校的品牌得以形成、发展。建立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要求每位教师每两年到企业实践不少于2个月。同时还要鼓励教师通过实践和进修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把理论和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为职业学校的品牌专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职业学校还应该重视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储备,建立兼职教师管理制度。从企业选聘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兼职,通过他们的指导和影响来保证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的先进性,使培养出的学生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提高学校的品牌质量和社会影响力。打造一支师生数量比符合教学要求、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中心、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搭配合理、职称和执业资格都可以满足教学需要的专业师资队伍是打造职业学校品牌专业的基础。

3.提升教学质量是中职品牌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核心

教学质量是打造品牌专业、品牌学校的核心。一个专业、一所学校,首先应该有较高的教学质量,然后才有可能创品牌、创特色。只有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理念,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加强教学改革,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努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中职品牌专业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并不断发展。首先,学校要在学生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加强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和创业精神,使他们能够乐业、敬业、勤业。其次,要围绕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适时调整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改善实习实训条件,将新的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作为学校教学和实训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保证。再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确保高质量的就业。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高质量的就业是职业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的重要体现。如果学校充分重视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做到了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欢迎,那么,职业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信誉度必将得到提升,职业教育的品牌建设与发展也定将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品牌专业建设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7-224-02

一、《品牌管理》课程的学科化发展现状

国外高等学历教育当中的品牌管理科学是沿着工商管理专业(MBA)发展的轨迹逐渐发展起来的,它与其发展紧密相连,世界各地开设MBA教育的院校约有半数开设有品牌管理课程,10%左右的工商管理专业学位设有品牌管理方向,其他一些相关专业也设有,如摩洛哥大学的奢侈品管理专业的品牌管理方向。应该说品牌管理专业是工商管理学科发展到较高级阶段的产物。近50年,在欧美有37个知名品牌研究学会、企业研究所先后成立,并有68个大学开设了品牌管理本科、研究生教育,如美国普度大学、美国德保罗大学、美国堪萨斯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密西西比州立大学,以及英国爱丁堡大学等。

在教育发达的国家,品牌管理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企业所接受,并逐步向各个行业岗位进行职业化应用发展,从品牌管理理论入门到品牌管理实战均已经被以企业培训教材形式所覆盖。由此,我们看到了国内品牌同国际品牌之间还存在巨大的差距。我国的品牌研究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规模,研究的成果和方向也很分散,一般是在市场营销专业开设品牌管理课程,这与方兴未艾的品牌教育需求形成鲜明的对比。国内的品牌理论发展明显不足,而且此方面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应用理论层面,基础理论的研究很少。在我国品牌管理还只是一门课程,它在现行的学科序列中隶属于管理学门类,工商管理学科(一级学科),市场营销专业(二级学科)。有些院校根据自己的师资情况调整课程名称为《广告策划与品牌管理》,或是《品牌学》等。国内的学者近十年来对品牌管理科学进行了大规模的探索式教学,目前还没有正式的关于《品牌学》的教学标准大纲,第一部规划教材《品牌学》是由东北大学赵琛教授编写,但仅限于品牌标志设计的部分。上海交通大学余明阳教授于2006至2009年连续出版了多部品牌管理教程,2011年由中国市场学会品牌专业委员会和教育部考试中心联合牵头在我国自考阶段设置了品牌管理专业,并为此配套了完整的系列教材,这也是最完整的一套关于品牌管理专业的教学教材了。2013年周云出版了专著《品牌管理的学科化发展研究》,对品牌管理作为二级学科的要求进行了系统研究与构建。此外,中国商业联合会每年都举办市场营销专业《品牌管理》课程骨干教师培训都对我国品牌管理教学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我国品牌管理科学在高等教育范畴内总体发展却显得十分缓慢,无法适应我国“以企业经营品牌化发展带动整体产业升级”的发展战略形势。尽快把品牌管理成长为系统科学的二级学科,成为我国品牌管理科学研究人员发展品牌事业的迫切任务。

二、品牌管理课程的学科化论证

品牌管理在现在国内的教学当中只是市场营销的一门课程,却涵盖了《品牌创建与运营管理》、《品牌定位科学》、《品牌名称设计与徽标设计》、《品牌个性塑造》、《广告策划与传播》、《品牌公共关系维护》、《品牌哲学与文化管理》、《品牌危机管理》、《品牌延伸管理》、《品牌资产管理》等十余门专业课程,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

更重要的是品牌管理科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基础原理体系也已经构成,以《品牌关系理论》、《品牌信息本论》、《品牌经营要素的替论》为核心的品牌管理科学研究基础理论框架已经形成,并独立于其他所有学科之外,标志着品牌管理作为科学的范式的形成。

基于上述,品牌管理作为课程的教学意义已经不大,它已经在客观上发展成为一个体系完整的学科体系,具有对普通高等院校及实践者进行系统理论学习的指导意义,以及对研究人员进行规范研究方法和思路的作用。

品牌管理科学由课程能否成为二级学科,其关键在于是否具有独立的原理和理论体系,迄今为止,从事品牌管理科学教育和研究的机构仍没有统一的专业培养方案,在没有形成独立的原理和理论体系之前,仍然以工商管理学科其他专业的理论为研究基础的体系是很难成为二级学科的。

同时,尽快解决品牌管理科学基本教学框架和内容的论证是从理论上突破国外现有理论束缚,研究我国自主品牌发展战略路径,进而从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不同角度出发,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品牌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后针对国内品牌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品牌管理专业教育的基本模式,才是解决困扰我国多年的自主品牌问题的根本途径。

三、发展品牌管理学科的意义

在国内,品牌管理的教学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伴随着国内企业大力发展自主品牌建设、推动企业品牌化建设的节奏,蓬勃发展,但系统化、学科化一直是困扰品牌教育界的一个难题,这一问题严重地制约着对专业品牌管理人才的培养效果,最终,人才的匮乏又严重地制约了我国企业的品牌发展。

解决品牌发展学科问题的意义在于这能够使得现在从事品牌管理的人员都接受系统的品牌理论学习,不(下转第226页)(上接第224页)会因自己的经验代替系统教育的完整性,对从事品牌管理课程教学与科研的高校教师来说,接受系统的品牌理论教育可以防止以营销观点解释品牌的理论深度问题。《品牌管理》作为课程受到营销、广告等专业的影响很大,品牌系统的观点还没有完全被学界和社会所认可,积极发展品牌学科化,可以促进品牌管理科学范式的形成,统一研究方向和发展思路,对品牌管理科学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意义。但目前遗憾的是很少有研究会提及它的学科系统与依据,至今还没有对品牌管理是否能够作为专业进行过论证的研究见刊。

参考文献:

[1] 大卫.艾格.品牌组合战略.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 祝合良.品牌创建与管理.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3] 周云,何忠伟.品牌的经营要素替代原理.经济师,2007(9)

[4] 周云,李兴稼.品牌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思路.经济师,2007(10)

[5] 周云,品牌信息本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品牌专业建设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4.0136.02

2012年,国家教委于对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第四次修订,将设计学归类为艺术学门类下的二级学科;将艺术学从文学的门类中分类出来作为一级学科;将艺术设计专业重新细分为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这种专业的重新整合与细分见证了近年来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繁荣,同时也暴露了专业建设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教育的改进。近年来随着艺术设计专业建设规模的扩大和深入,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已经把目光放得更长远,试图将艺术设计专业的建设更深、更进一步建设成品牌和特色专业。艺术设计设计品牌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经验的积累,因此,它也需要一个较为完善的支撑体系。

1 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现状

艺术设计专业是技术、艺术、市场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纵观中国艺术设计的专业现状,在最近几年出现“爆炸式”的发展现象。一方面,中国高等院校遍地开花式的艺术设计学科;另一方面,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状况又实在令人难以满意。设计院校数量的激增与设计教质量的整体下滑同时存在。导致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的原因是随着经济高潮一浪高过一浪,使得中国的艺术设计不得不仓促上阵,以非常不成熟的理论和实践来迎接着一轮又一轮的挑战,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起着力不从心的不成熟服务。艺术设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教育思想和方法不完备

比起传统的专业来说,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交叉专业。很多高校都是处于探索阶段,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往往照搬照抄以往的工艺美术类课程,沿用家长制的授课方式,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2师生比例严重失衡

由于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特殊性,相关教育管理部门规定此类专业的师生比例不得超过1:11,而通过对高校教学现状的调查发现,一个教学班往往25人以上,甚至有些人们专业班级达到40人。这对这个新型专业的长远规划和合理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阻碍作用。

1.3专业课程体系亟待健全

正是由于我国艺术设计专业起步较晚,师资力量有待加强,因此目前所采用的课程体系亟待完善。很多高校在学生入学初还在对艺术素养和美术基础进行再培训,专业核心课程时间相对就被削弱了,选修课程和主干课程的布局也不太合理。教师根据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计划,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随意性大,而二级教学督导又没有办法根据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来进行约束。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评价标准主观性很强,不像工科类课程有明确的考核标准。

1.4理论和教材建设跟不上学科建设的需要

清华大学杨教授认为: 一个学科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撑,就不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比起其他学科,艺术设计学科在理论建设方面一直比较薄弱,理论建设亟待加强。在以实践和应用为主的学科和社会大环境下,这方面的工作更容易被忽视,发表的高质量论文少之又少。

1.5盲目扩大规模带来的不良后果

首先,是教学资源的严重不足,教学条件和实验设施无法满足教学和科研的要求。其次,生源质量的降低和参次不齐,使得专业建设的教与学都大大增加了难度。第三,教学质量的无法保证,使得学生的毕业水准下降,就业也成了问题。

2 艺术设计品牌专业建设要素

扩招后的一些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办学定位不明确,办学质量下降,教育同质化现象严重,这些对现代的艺术设计专业带来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要使得艺术设计专业能在现代激烈的艺术设计教育竞争中取得优势,推进艺术设计教育事业并大踏步发展,就必须树立品牌意识,打造专业品牌优势,提升品牌竞争力,从自身建设、师资、精品课程、社会合作、实验室、国际交流、证书考核、学生就业等方面提升,创建一流的品牌专业。建设品牌专业是高校在新形势下求得生存和获得持续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作为品牌专业,在教学大纲、课程体系、教学质量、实践教学、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名师培养等方面都要具有鲜明的亮点和特色。

(1)专业建设目标是艺术设计专业品牌建设实施的根本导向。其中即包括外部环境:国家教育政策,政府产业政策,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等。也包括高校自身的条件:办学历史、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社会声誉及高校所在的地理位置等。

(2)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是品牌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①创建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得以实施的保证。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本科生人才的培养模式把课程体系分为通识类课程和专业课程两类:专业课程又分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专业实践和专业选修课;这些课程从基础到专业、从专业到方向,循序渐进,层层递进,遵循着学习知识的客观规律,有利于专业学习的进度和效率。②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3)师资队伍建设是艺术设计品牌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只有具备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专业建设才具有坚实的基础和生命力。因此,专业建设管理模式中必须要确保师资队伍建设环节处于核心地位。①专业学术带头人是专业建设的领导者与组织者,是高校师资队伍中的骨干与核心。一个专业如果没有专业带头人,这个专业在社会上很难被承认。②专业建设带头人。由于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科研、人事管理、各部门协调等多方面的内容,专业建设带头人是如何处理好学术权利与行政权利的关系问题的协调者。③专业师资梯队建设。首先是要拥有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都较合理的学术队伍,如此,才能开展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活动。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鼓励积极参加各项教学改革项目、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等活动,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④项目成果建设。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实体项目成果、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有计划地选择若干领域的课题进行研究,做好产、学、研结合工作,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使学校办学之路愈走愈宽。促进相关专业建设的良性循环。除了项目成果之外还有教学成果。师资梯队应该齐心协力完善精品教材、精品课程建设;完成优秀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的发表;取得专业实践的获奖项目。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就更应该脚踏实地、增强实力、勇于创新,不断出新成果。

(4)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是专业品牌建设中的支撑条件。本科生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等个人素质的培养是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素质优劣、关系到高校专业建设能否为社会所承认的关键所在。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不能单靠课堂教学,还要有实践环节。首先,是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如基础设计实验室、模型制作实验室、展示设计实验室等。其中重点建设好一到两个具有鲜明企业特征的实验室。同时,应完善艺术设计专业图书馆与资料室建设,逐年增加专业所需的各类图书资料,包括工具书、教学参考书、教材、专著、国内外有关艺术设计类专业期刊等各类教学资料、声像光盘等。图书馆与阅览室分类管理,有效发挥专业教学中资料的辅导作用。其次,通过产学研结合,建立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基地。坚持开放办学,增强竞争能力。加强校校、校企合作,建立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多家企业和机构建立并开展实质性的人才联合培养实习基地,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5)实践体系建设是艺术设计品牌专业建设的重要方向。采用多元化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凝练学科方向,制订“厚基础、宽口径”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对以实习、实训为主的大学生项目创新活动进行重点推广和应用。鼓励学生多参加国家和国际的设计大赛,参加企业和协会组织的比赛。着力在实践中强化专业的应用性,提升品牌。

(6)学术交流和建设是艺术设计品牌专业建设的高级指标。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交流与合作,了解最前沿和行业发展动态,打破“学科壁垒”,定期举办学术报告,通过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和学术思想的碰撞、切磋、互相渗透和融合,启迪教师的学术思想,激励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将能很快地吸收、消化学术前沿的新知识、新方法和新信息,能够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和思维模式的变革,对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将有极大的启发作用。

(7)管理制度建设是艺术设计品牌专业建设高校运行的保障。一个专业的品牌建设要想取得良好的实施成效。关键在各个工作的系统整合,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完善相应的人事制度、财务制度、激励制度、后勤保障制度等,为高校品牌专业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和制度条件。

3 艺术设计品牌专业建设原则

品牌是一个最能够综合反映我们高校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的标志。在艺术设计品牌专业建设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求变原则。

艺术设计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只能是因地制异,因国情而设立,随市场需求而发展,并且随时都处在这种为因社会需求而改变的状态之中。那种希望建立一个稳定的、标准的、以不变应万变的艺术设计专业建设休系的想法,只能是空想。

(2)内外结合的原则。

艺术设计的品牌专业建设要从不同维度来综合考量,以专业定位、专业规划、专业教师、课程体系、评价体系等为代表的专业内部建设,以及以媒体宣传、经验推广、招生宣传、校企合作等为代表的外部建设,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品牌专业建设不可或缺的两个因素,即内外结合的原则。

(3)驱动原则。

2011年12月,省委书记卢展工到省内各高校考察参观后,提出了发展我省高校的四驱动原则,即人才驱动、学科驱动、创新驱动和品牌驱动。在与高校负责人进行的调研座谈会中,卢书记指出,这四个因素是解决我省高校发展的关键问题,它同时也很好地揭示了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坚持好四驱动原则,有助于我省高校提升办学能力和办学层次、增强学院和专业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创新原则。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设计专业的本质。艺术设计专业从诞生到发展至今,不断的走向成熟,这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曲折向上的过程,蕴含了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精髓。专业不断细分、软硬件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科研和教学成果趋向高水平,综合促进了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4 我校艺术设计专业建设思考与回顾

学生方面:(1)创办应用型艺术设计品牌专业建设,积极探索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项目式教学,增强艺术设计专业各核心课程的应用性。通过与企业对接和调研的方式,积极将项目和实际的设计任务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提高学生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的同时也促进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推进。(2)职业技能和素质教育的双轨制教学模式,在不断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来增强学生的就业砝码,实现课程教学与岗位需求零对接。切实做到开设的每一门课程都能使学生掌握一种专业技能,对应一个工作岗位,通过职业技能认证等方式增加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可度。(3)通过参加国内外设计竞赛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院办学知名度。通过一定的激励制度,增加学生和指导教师参加设计竞赛对的热情,使学生在“赛场”环境中,以赛代学,以赛促学,技能水平和心理素质得到有效提。

师资方面:要先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先有一桶水。由此可见师资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品牌专业建设中也是一个重要指标。通过教师学历提升、技能培训、企业实践能够锻炼等方式来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必将成为艺术设计专业品牌建设的关键点和基本出发点。

学校方面:(1)要以提高就业率为创建艺术设计品牌专业建设的动力。毕业生就业率高,专业“进口畅,出口顺”。在市场上有巨大的影响力,在社会上有很好的口碑,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对口就业、优质就业。近年来,南阳师范学院以提升“卧龙学子”就业竞争力为主线,构建校、院两级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实施一年级学生有职业目标、二年级学生有职业素养、三年级学生有职业技能、四年级学生有就业岗位“四个阶段”职业指导工作法。(2) 加强校企深度结合,产学合作紧密。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品牌专业一般都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企业作为紧密型合作伙伴,双方共同培养人才。学校引进企业的师资、企业的标准、企业的设备、企业的需求,实行开放办学,实现学历教育与学生岗前培训的有机结合,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3)具有很强的办学特色。专业的特色化是一个专业能够成为品牌专业的基石,是品牌专业能够长盛不衰的动力之源。玉雕专业目前国内唯一的本科特色专业,随着玉雕专业的不断开展和深入,将为南阳乃至全国的玉雕设计人才提供更好的人才。

5结论

品牌专业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品牌专业建设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在品牌专业建设中,学生优质就业是关键。就业导向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永恒主题;品牌专业建设要与时俱进。只有重视和加强品牌专业的建设,才能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品牌专业建设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打造成为品牌专业以后,不能故步自封、原地踏步。在专业建设上,紧跟时展的步伐,适时灵活地调整专业建设与发展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具有前瞻性,先于产业发展布局和产业发展方向,以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培养引领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凌继尧.艺术设计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肖发展,王进华.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战略[EB/OL].中华硕博网,2009,10(22).

[3]袁熙旸.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品牌专业建设论文篇4

二、品牌及职业教育品牌的基本问题及理论界定

(一)什么是品牌,职业教育和职业院校为什么要建“品牌”

英语“品牌”(brand)一词源于古挪威文字brandr,意思是‘打上烙印’,“品”即品质、品格、品位、品味,“牌”即标志、资质、荣誉、口碑、概念、历史、指标、排名,通俗讲品牌就是为优异的资源、产品和服务打上鲜明的烙印、挂上醒目的标牌。所有鲜明的烙印、独特的个性、显著的标牌都可视为特色。特色是品牌的根基,仅有特色不足为品牌,但没有特色不可能形成品牌。在品牌出现之前,产品主要靠其本身的质量或价格优势争取顾客,一旦形成品牌后,产品更多以其与消费者之间的心理、情感的体验等方式来占有市场,实现持续盈利,并凭借卓越品质、优质服务而建立心理契约并不断进行重复交易、重复购买。可见,品牌信用是品牌经济价值的不绝源泉。正是因为品牌在实现个性差异化、增强产品竞争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强大之处在于市场功能、信用功能和识别功能的“三位一体”,以塑造良好品牌形象,形成强大影响力,成为企业营销制胜的法宝。学校品牌就是能产生增值的无形的信用资产,其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其增值源泉来自于学生、用人单位、社会机构等教育投资者和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在职业教育及职业院校实施品牌战略,凝练专业特色,寻求异质发展,也是职业教育竞争制胜的理性选择。

(二)职教品牌与商业品牌、普通教育品牌有何区别

商业品牌的目的是为在产品市场竞争制胜,商业企业为了突出自身形象、维护竞争地位、充分利用自身无形资产而采取的一种竞争策略,因而,商业品牌的价值取向就是经济利益最大化。教育品牌与商业品牌的根本区别在教育品牌以精神价值作为核心价值,它是由教育思想理念、学校文化环境(含物质的)等共同构成精神价值系统,所以教育品牌必须在精神领域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积淀性、不易复制性、长效性以及辐射性。现代大学作为教育品牌的承载体,必须把发展知识、开展高层培训、开展批判性研究、服务社会需求作为其核心职能,以追求科学思想、人文精神、理性思考、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独立批判等精神价值最大化为目的。职业教育品牌是近代大工业生产发展的结果,与普通教育品牌所不同的是职业教育品牌的“职业性”而非“学术性”的定位,因此,职业教育品牌价值更多体现在职业院校为社会、为企业培养了多少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经济活力等方面所做出的实际贡献的最大化。职业教育品牌虽关注市场,但并不是把经济效益作为终结目标,而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兼容;虽关注知识创造,却更强调技术与社会服务能力,虽关注教书育人,但是不唯学历重能力。依此标准,在本研究中,我们可将职教品牌、品牌专业及特色专业建设全部纳入职业教育品牌建设的范畴,统称“职业教育品牌”。

(三)品牌建设与示范性建设有何区别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确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近30年改革发展,特别是经过全国范围内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百所院校参与的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项目引领以后,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水平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按照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对产品发展三个阶段(起步阶段、探索阶段、发展成熟阶段)划分,当下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优质产品建设,主要基于国家示范性(骨干)建设院校,这些院校在经过国家及地方大量资源的集中投入之后,基本上已具备为区域培养优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标志性资源,发展成为本地区标志性高等职业教育成果输出的示范单位,逐渐进入高等职业教育产品发展的成熟阶段,而品牌建设正是与此发展阶段相对匹配的战略定位。

三、职教品牌、品牌专业及特色专业的建设思路与模型设计

(一)建设思路“:点”“面”结合,分层定位

职教品牌建设的目的是为凸显全省职业教育特色,围绕湖北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重点或特色产业发展,到“十二五”末,在全省范围内建成十大职教品牌。因此,它是以某一个产业(行业)为依托、由学校和企业多方合作而创建的职教品牌。通过职教品牌建设,可以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平台与桥梁作用,整合省内相同专业(群)在不同层次、不同地区职业院校(含应用本科)资源优势,构建平台内部的交流、共享、互认、评价机制,实现平台自治;建立业内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职业教育专业(群),为某产业(行业)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标志性的培养范式和产品服务标杆,实施品牌战略,并为实现该专业领域的专、本科贯通提供实践基础和理论准备。如果说职教品牌是一个跨界跨校的合作开发,那么,品牌专业、特色专业更多侧重于一个学校一个专业的特色与内涵凝练。品牌专业的建设定位是在省内同类专业中建成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知名度,得到社会公认的专业;特色专业是指服务区域或行业发展成效明显,在办学思想、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具较强特色和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湖北省的整体规划是到2020年,在全省独立设置高职高专院校中建设100个左右品牌专业和150个左右特色专业。可见,“十大职教品牌”是实施湖北职教品牌战略“面”上的布局,而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实质上也是“打造湖北职业教育品牌,形成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战略布局中的“点”设计,它们之间既有密切的关联,但各自又有着显著不同的目标定位和建设侧重。通过比较可知,职教品牌建设更多强调产教融合的平台建设、机制创新、职业教育体系功能完善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相比而言,特色专业的建设标准相对较低,建设内容也相对较少。为了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品牌建设的具体内容,有必要进一步明晰职教品牌、品牌专业的结构要素,这也是组织实施品牌建设的关键环节。如果把品牌建设的内容要素看似品牌建设的“砖头”或“零部件”,那么品牌建设的结构模型就是品牌建设内容的主体框架。

(二)结构模型:由“内”而“外”,立体建构

从品牌的本义体现了品牌的有形性;品牌所具有的引申义体现了品牌的识别性,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价值的教育品牌更有其丰富的内涵,而职业教育品牌则自成一个复杂的概念系统。为了整体清晰地表达这个系统,笔者引鉴高职院校品牌文化钻石模型,分别以“内蕴核”“承载体”“表征面”三个层面及其不同的价值元素由“内”而“外”建构职业教育品牌钻石模型。

四、职教品牌、品牌专业及特色专业建设的结构要素

通过职业教育品牌钻石模型,把职教品牌、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的建设内容的结构分成内蕴核、承载体、表征面三层,根据职教品牌、品牌专业及特色专业建设内容的不同侧重,分别选择各自在内蕴核、承载体、表征面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点,从而确定职教品牌、品牌专业及特色专业的建设要素。但总体而言三者的结构要素条目相差不大,只是在具体的标准和内涵上,职教品牌建设的要素涵盖了品牌专业及特色专业的结构要素的全部内容。特色专业的结构要素,可以根据各地各校的资源优势酌情选择。本研究着重以职教品牌和品牌专业为例,对其建设内容要素进行比较详细的分解和分层设计。职业教育品牌的内蕴核是专业(群)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意蕴和哲学理念,可以通过专业发展定位、利益认知、情感归属、文化传统、个性形象、精神理念等具体内涵集中体现;职业教育品牌的塑造和经营,必须是“产品、事品、人品”三者的有机结合,三品合一才能为品牌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而职业教育品牌的表征面,体现了职业教育品牌所具有的表现主题和表现形式,其中,主题要素包括:产品、品名、品标、包装等,这些主题要素都可以借助文学、语言、艺术等多种形式要素具体呈现。

品牌专业建设论文篇5

专业是中职学校中最基本的细胞单元,通过它可以折射出一所中职学校的全貌,也可以反映出当今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可以说,办教育就是办学校,办高校就是办专业。专业建设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持续健康发展等根本性问题,专业建设必须突出改革创新为先、质量效益第一的思想。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建设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中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国家对中职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

一、品牌特色专业的内涵

品牌特色专业是指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的专业。特色专业不等于热门专业,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专业变迁呈现冷热转换的态势,出现所谓的“冷门”和“热门”专业。热门专业是指那些社会上短期需求量较大的专业,它只反映社会一定时期的一种需求,并不反映专业本身的基础和实力。而品牌特色专业是指具有生命力、发展稳定、市场前景广阔的专业,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历史基础,专业配置力量较强,如集聚了一流的师资、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条件等。品牌特色专业的建设需要长期不懈的投入。

二、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适应现代中职教育的发展趋势,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蓝领”人才为宗旨,以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重点,强化品牌意识、特色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注重改革的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和连续性,以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推动各项教学基本建设,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带动全省中职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1.专业建设方案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明确的建设目标,清晰的改革思路和可量化的考核指标。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注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因此,中职学校在明确办学指导思想的基础上要整合资源,以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带动相关专业的专业群建设,不断推进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2.专业带头人应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和知名度,专业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科结构合理,有良好的科研或专业技术背景。针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品牌特色专业研究促进和保障机制,并依托专业资源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着力提高专业研究能力和教师专业教学水平,才能形成专业优势和品牌特色。鼓励教师参与应用技术研究、技术服务等,增强为行业或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

3.按照新世纪“蓝领”人才培养要求,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积极组织多媒体教学,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培养人才。品牌特色专业应具有深刻的企业背景,与行业经济或区域经济密切相关。专业设计要针对岗位群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按照真实性和开放性的环境标准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按照紧密性和共享性的目标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并将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一项制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4.专业教学基础设施条件良好,经费投入满足持续发展需要,校内外实验、实习、实训条件满足实践教学要求,与相关行业、企业或职业界有比较密切的联系,专业建设有其他相关学科专业的强力支持。要想抓好品牌特色专业的建设,中职学校应在政策、资金、师资等方面对品牌特色专业予以倾斜,科学规划,不能搞平均主义。

三、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要求

1.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实用性与可持续发展性。主要培养目标为“蓝领”人才。他们既要有中职程度的专业知识,又必须具备中级技能,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并能在操作现场进行技术应用和实际生产,就业去向应是基层,生产、服务的第一线,就业后的发展目标是技术应用与技术管理层面岗位。

2.在专业建设上注重职业性。不是根据现有的师资力量,而是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即职业技术的岗位群来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方向。例如,会计专业我们通过市场调研开设了四个专门化,有会计电算化专门化、小企业核算员专门化、办公文员专门化和商场收银员专门化。分别适应不同的岗位群需求,几年的实践成效显著。

3.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突出针对性。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中心进行课程设计,专业教学内容是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不是按学科要求来安排,而是按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要来确定。

4.在教学环节上强化实践性。增大实训所占比例,优化实训内容,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在主要专业课中结合实训专用周,抓好过程和结果考核,保证实训质量,毕业实习安排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由现场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共同指导,保证学生经过在校内的实践训练及校外综合实习,以达到毕业后就能尽快适应岗位要求。

5.在办学过程中增强合作性。学校努力实行开放式办学,有意识地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加强合作,取得他们在人力、物力、技术上的支持;现在,95%的中职学校已经和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实质性的合作,进一步的合作正在进行中。

6.在培养规格上力求复合性。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制度,即学生不仅要取得专业知识考核合格证,而且要取得技术考核合格证或岗位操作证书,提高岗位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

四、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突破

1.顶岗实习与岗前培训相结合贴近零距离就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突破点,创建学校与企业相结合、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训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学与生产的零距离接轨、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轨、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接轨。顶岗实习单位大量接收中职毕业生,实习基地主要以接收有意向到该单位就业的学生为主,进行为期半年的毕业实习,同时进行学生上岗前的培训,每个单位都安排专人进行实习指导,部分企业安排工程师到校利用业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培训,同时承担了对学生独立或合作进行毕业设计指导任务。基地的运行,由单位的技术人员和专业指导教师共同完成。

2.校企合作联合培养“蓝领”人才。专业教育中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专业先后与著名的公司、企业合作联合办学。同时,专业教学与社会实际产品、应用技术紧密结合,使学生更快适应岗位,真正实现工学结合。积极探索培养实践能力强的“蓝领”人才的教育模式。

3.以精品课程建设提升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水平。在优质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构建精品课程体系,是提升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水平的有效途径。要始终以“精品意识”打造“品牌特色”,形成部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体系,为在校生创造一流的专业教育。学校紧紧抓住“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中职办学定位”这条主线打造精品课程。一是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在教学模式、学生考核,尤其是在实践教学方面教学改革与创新,职业特点鲜明;二是课程有高度概括与提升的特色和创新项目,能充分体现职业特点,形成成果,能在同类课程或在学校起到引领与示范作用,同时提升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水平。

4.建立了一流的“双师”专业教学团队。高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是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主体,是保障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应以专业带头人培养为重点,以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为支撑,以结构优化为主线,着力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改革意识、实践能力与专业研究能力。提高教师的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精神,把培养人才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建设以“双师”结构和团队为特征的专业教师队伍促进品牌特色专业发展。

5.重视教学管理改革,构建了适应专业培养目标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作为一门教学的技术或者说是教学的艺术形式存在,它是对课堂层面进行深入研究。构建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致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在于建立符合中职教育教学规律,具有可调控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教学管理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在教学内容上,我校根据“实用、应用、够用”的原则,重组教学内容,突出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在课程开发上,精简重复交叉的内容,压缩不必要的内容,删除繁冗的内容,突出与操作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力求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并形成了相应的校本教材。在教学形式上,突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师尽可能在实验室或实训场所组织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教师授课采用专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坚持“教、学、做”合一的总体原则,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为绕专业培养目标,因材施教。要制定专业能力标准、分模块的质量标准和教学标准、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标准,确保毕业生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和从业适应能力。

总之,在品牌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理论学习及认识不够,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所取得成绩的显示度不高,对专业建设工作的研究有待深入。对于建设过程存在的普遍的、共性的问题,尚需时日进行梳理、深入研究,提出改进措施。加强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莲花,张剑波.新一轮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2):76.

品牌专业建设论文篇6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步伐的加快,高等教育必将从数量满足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办教育就是办学校,办学校就是办专业,专业建设是反映高校综合水平和竞争力的一项主要指标。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观,确立科学的专业建设目标。为了适应高等教育日益激烈的竞争,满足市场对人才的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国内许多高校都在把建设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作为适应环境变化、求得生存和发展、提升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教学改革内容。

一、品牌、特色专业的内涵

关于品牌专业的内涵,不同学者的界定不尽相同。有学者认为品牌专业是指其培养出的人才质量高,在市场上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和竞争优势,受到广泛欢迎的专业。也有学者认为所谓品牌专业一般是指专业条件、建设水平、改革成果、人才培养质量整体达到一流水平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社会上知名度高、竞争优势强并受到广泛欢迎的专业。

对特色专业内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有学者认为特色专业的显著特点是教学环境好、教师队伍强、实验室设备先进、现代化教学手段齐备,理论联系实际密切,特别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教学水平走在全校前列;也有学者认为专业特色可以体现在不同层面:(1)体现在专业办学过程中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2)体现在专业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与特色上;(3)体现在专业教学上的特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4)体现在专业教学管理上的特色——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

二、为什么打造品牌、特色专业

打造品牌、特色专业是教学工作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是保持传统与特色,形成办学优势,争创同类一流奋斗目标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打造品牌、特色专业,是因为其在教育思想的先进性、专业建设的创新性、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时代性、专业管理的规范化及专业的特色化等五个方面具有示范。打造品牌、特色专业是专业或品牌主体一切无形资产总和的全部浓缩,是主体与客体,主体与社会,专业与学生相互作用的产物。具有知名度高、信任度高等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具有良好的形象、质量信誉、核心价值观,代表着一定的文化,被社会、家长和学生赋予了美好的情感,在受众心目中形成了美好的印象和记忆。它还具有一般品牌所产生的巨大聚合效应、光环效应等。品牌、特色专业是一种无形资产,会给高校带来实质性的附加值,并形成品牌效应。

三、如何打造品牌、特色专业

1、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是打造品牌、特色专业的前提。品牌、特色专业的打造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更新观念,大胆超越,锐意改革和创新,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拓宽专业口径,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

2、准确的定位是打造品牌、特色专业的基础。专业定位以市场价值为前提,要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和对人才市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准确把握专业建设的方向。

3、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打造品牌、特色专业的关健。“治校兴业,人才为先;治教兴学,惟在得人”。实施品牌、特色战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师资队伍建设的各种制度和激励机制,建设一支体现地方高校理念、敬业奉献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打造品牌、特色专业的重要手段。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必须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创新,把“满足学生上岗就业需要与满足社会用人单位需要”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理论为基、技能为本、应用为标”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强化融合,方向灵活,实施“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品质和创业精神,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5、优化课程体系、培育精品课程是打造品牌、特色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的改革和精品课程的培育是打造品牌、特色专业的重要内容。必须依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按照“整体设计、系统整合、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注重素质、强化实践、优化结构、突出特色” 的方针,进行课程结构的调整、整合,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是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品牌、特色必定要在课程建设上有相应的体现。必须深化课程教学领域内的各项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课程开发、改革与建设的课程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积极争创省级、国家精品课程和课程群。

6、创新和提升是打造品牌、特色专业的动力。创新是高校实施品牌、特色战略的生命,是保持品牌、特色活力的源泉,是品牌、特色长盛不衰的原动力。专业内涵的创新包括教学内容创新和教学方法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科研创新等方面。品牌、特色升级就是在目标市场不断升级的同时,使专业品牌、特色的内涵同步升级,并由此带动专业管理手段的创新、管理水平的提升,实现专业的科学发展。品牌、特色专业打造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只有不断追求创新与卓越,才能保持品牌、特色的鲜活和与时俱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要求会不断提高,品牌、特色专业的建设将成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加强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期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品牌专业建设论文篇7

2010年武汉市教育局制订了《武汉市教育局关于在市属高校开展品牌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武教高[2010]1号)的文件,正式启动了申报武汉市属高校品牌专业的建设工作。 2011年武汉商学院营销与策划专业获批为市级品牌筹建专业,经过近两年品牌专业的建设,营销与策划市级品牌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专业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专业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在2013年初通过市教育局专家组验收评审后营销与策划专业正式成为武汉市品牌专业。下面,结合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等文件的精神和武汉商学院营销与策划专业近三年来市级品牌专业建设的经验,就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进行如下探讨。

一、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的背景分析

从第一批扩招的大学生进入社会的2003年开始,大学生就业问题就开始成了全社会关注的话题。除了庞大的就业需求之外,扩招导致的教育质量下滑,专业与课程结构不合理,不适合市场需求也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一大原因。在此背景下,我国社会开始关注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从2003年开始,我国很多高校开始提出在原有优势、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启动品牌专业的建设,自此在我国高校开始有学者关注并探索我国高校品牌专业的建设工作。2006年,国家提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2007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启动“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遴选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64号),我国高校掀起了品牌专业申报和建设的热潮。相对来说,武汉市属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启动较晚。因此,市属高校品牌专业的建设既要借鉴国内外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的经验,又要立足于自身实际,在不断总结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市属高校品牌专业的建设工作。

二、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的意义

所谓品牌专业是指在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方案符合时展要求,专业办学条件、建设水平、管理水平、教学改革成果、科研水平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在全省范围内达到领先水平,在国内处于一流水平,并具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得到社会公认的专业。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在品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保持和发扬传统专业的优势,并在新的优势专业中建设新的品牌和特色,通过品牌专业的建设,形成学校专业建设的“亮点”,并带动其他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加强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的建设,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升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专业教学条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等方面形成鲜明的特色,培育出一批精品课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并集成取得的有效经验和实践成果,形成专业建设规范,充分发挥品牌专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使市属高职院校成为培养武汉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地,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实践创新能力强、深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提高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这对于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办出高职教育特色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三、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实际情况的调研发现,当前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校企深度合作

目前,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在建设的过程中非常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普遍实施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流于形式,培养方案中虽有暑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由于时间短、资源少,很难得到有效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校企深度合作。

(二)品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入

在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普遍比较重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基本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但在课程设计方面也存在与市场需求脱节、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专业课程开发的力度相对较小,各专业开发的独具特色的精品课程数量十分有限。同时,教材建设相对滞后,教学与考核方法的改革也缺乏突破。例如,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比较缺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独具特色的校本教材;案例教学中所采用的案例中看不中用,许多案例教学变成了被动的案例讨论与分析,案例模拟现实的机会不多,无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除少数纯实训课程外,许多课程的考核仍然沿用了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无法准确考核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的情况。

(三)品牌专业师资团队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普遍比较重视专业师资团队的建设,基本形成了专兼结合的专业师资团队,但专兼结合的专业师资团队的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在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现有的师资团队中,普遍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团队带头人;同时,专业师资团队中校内专职教师的质量特别是专业实践教学水平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很多专职教师通过参加一些进修培训班获取的双师资格无法给专业实践教学带来实质性的帮助;专业兼职教师队伍中也缺乏来自于行业、企业高水平的一线教师,校外理论代课教师在兼职教师队伍中所占比重过大,专兼结合的专业师资团队的结构也有待进一步优化。此外,品牌专业师资团队缺乏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课题研究,科研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品牌专业办学条件仍有待进一步改善

在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普遍比较重视专业教学条件的改善,但现有的教学条件还不能完全满足品牌专业建设的需要。近几年,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都加大教学投入的力度,比较重视校内实训场所的建设,但各专业现有的校内实训场所无论是数量还是软硬件条件仍然无法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虽然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也非常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数量上有了较大的增长,但由于校企缺乏深度合作,所以现有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仍然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五)品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普遍比较重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近几年,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非常重视传统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比较注重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但由于受到实践教学条件和校企合作深度的影响,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的毕业生还不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岗位技能的要求,品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六)品牌专业社会服务功能仍有待进一步增强

在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品牌专业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一直是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研究的重点课题,也是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的短板。近几年,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比较重视专业服务社会能力的提升,但由于收到专业和校企合作深度的限制,品牌专业服务社会的范围十分有限,形式也比较单一,所以品牌专业社会服务功能仍有待进一步增强。

四、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的对策

结合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等文件的精神和武汉商学院营销与策划专业近三年来市级品牌专业建设的经验,针对当前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可以采取一下对策:

(一)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共育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品牌专业建设的中心工作,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也是品牌专业建设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通过生产、教学、科研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双方介入,将学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在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应成立由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行业、企业和学校等各方面人士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在进行专业人才调查和预测的基础上共同制定品牌专业发展规划、品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定期对品牌专业建设情况进行评估;同时,还可以通过共研课题、共编教材、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双方互兼互聘等方式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如经常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与技术能手来校授课、开办讲座和指导实习、实训等方式,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共育人才。

(二)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结构,加大专业核心课程实施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力度,在推进精品课程的建设的同时不断深化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的改革

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实施精品课程战略是品牌专业建设的核心。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要以专业岗位职业技能提升为导向,深入改革理论、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手段,继续完善课程体系结构;进一步加大专业核心课程实施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力度,不断推进精品课程的建设;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编写双证融通、融“教学做”为一体的项目―任务式校企合作教材。与此同时,还要不断深化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的改革。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探索实施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问题解决法、角色扮演法,积极开展项目教学、虚拟教学、现场教学、小组合作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在考核方式的改革方面,对学生要实施发展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三)继续加强品牌专业师资团队的建设,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优秀的专业师资团队是搞好品牌专业建设的关键,也是品牌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力保证。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要通过与企业的互兼、互聘,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在校内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要以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为重点,通过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鼓励并支持专职教师积极参加“硕博工程”,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教研活动、选派优秀教师进修等手段不断丰富和提高校内专职教师的专业水平;通过企业挂职锻炼、青年教师下基层、企业顶岗等多种途径培养和提高校内专职教师的实际业务操作技能。在校外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要通过加大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聘请行业、企业知名专家或技术能手来校授课、开办讲座、指导教师实习实训等活动,不断完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积极准备并申报院级、省市级优秀教学团队。此外,还要通过不断拓宽学术视野,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并大力支持品牌专业师资团队参加各种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不断提高品牌专业师资团队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质量。

(四)进一步加大专业建设投入的力度,不断改善品牌专业的办学条件

专业建设投入是品牌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品牌专业办学条件的改善有利于不断提高品牌专业的办学质量。在品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要求经费投入保障有力,教学设施齐全、先进,校外实习基地处于同行业先进水平,能够在本校或同类院校相同专业中起到示范作用。所以,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在建设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大专业建设投入的力度,不断改善品牌专业的办学条件。一方面,在重视校内教学设备、实训场所等教学硬件建设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大教学软件的投入,包括师资团队建设,购置模拟教学软件,保障各种形式教学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还要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投入的力度,从而确保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能够满足品牌专业校外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活动的需要。

(五)通过多种措施进一步提高品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品牌专业建设的目标,品牌专业建设要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在建设的过程中,在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师资团队水平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认真组织各项技能大赛、举办课外专家讲座、组织学生参与跳蚤市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抓好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措施进一步提高品牌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以确保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的毕业生能够满足用人单位岗位技能的要求。

(六)继续加大社会服务的力度,充分发挥品牌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

产学研结合是品牌专业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品牌专业发挥品牌效应、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途径。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大力鼓励教师积极为行业、企业提供咨询、策划和培训服务,通过加大社会服务的力度,充分发挥本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R].教职成[2011]12号.

[2]郭福春.《品牌专业建设的实证研究――以高职院校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9).

[3]拜五四.《地方高职院校品牌专业建设的内涵及途径》[J]. 开封大学学报.2009(6).

作者简介:

品牌专业建设论文篇8

2010年,武汉市教育局在市属高校中正式启动了品牌专业的建设工作。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实施精品课程战略是品牌专业建设的核心。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要以专业岗位职业技能提升为导向,深入改革理论、实践教学的内容,在完善课程体系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专业核心课程实施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力度,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编写融“教学做”为一体、双证融通、立体化的校企合作教材。

一、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课程教材开发的背景

教材是专业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专业课程建设的基础,专业课程教材开发是高职院校品牌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当前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使用的教材中,教材版本泛滥,自编教材、讲义质量不高,质量良莠不齐,实训教材缺乏针对性且不成体系,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的实训教材少之又少,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乏有效地衔接,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形成。由此可见,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教材建设相对滞后,无法满足品牌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对于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来说,如何以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为核心,以推行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按照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或技能鉴定的标准编写体现新知识、密切联系行业实际的实训教材、专业课程教材,同时建立并形成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二、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课程教材开发的意义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核心。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课程标准的建立、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组织、教学团队的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教材的建设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众多的问题。其中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同时也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它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

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课程教材开发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把教育思想、观念、宗旨等转变为具体教育现实的中介,是教学改革成果的结晶,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工具。它对于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推动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的发展,办出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的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三、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课程教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课程教材开发实际情况的调研发现,当前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课程教材开发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材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在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使用的教材中,教材版本泛滥,自编教材、讲义质量不高,质量良莠不齐。现有的很多教材,要么是本科教材的“简化版”,要么是中专教材的“增强版”,这些教材往往比较注重基础理论,忽视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没有很好地反映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教材的特色和要求。同时,很多教材的内容与当前行业、企业的发展情况脱节,学生在学习时不仅不能了解当前行业、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而且也会感到难以理解,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此外,教材的编写不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能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利于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轨道上来。

2、教材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在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开发的教材中,理论课教材相对较多,而实践课教材相对较少。众所周知,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合格的实践教学教材缺乏,尤其是优秀的实践教学教材很少,不少实践教学的教材差异较大,规范性不强,缺乏科学统一的标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实践性内容开发难度较大,需要更大的创新、更多的投入和更深厚的实践经验积累;同时,实践性教学内容需要有实验、实训硬件设施予以支持,需要编写人员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

3、教材编写团队有待进一步优化

目前,在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使用的教材中,很多教材都是本专业的老师联合编写的。在确定教材编写团队时,往往是由用量较大学校的老师担任主编,再加上本专业相关的专业老师,适当联合校外同类专业的老师,就构成了教材编写的团队。虽然有的校企合作教材编写团队中有一到两个来自于行业、企业,但很多也只是象征性的挂名,即使有的参与了具体的编写过程,在具体编写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大。

4、教材开发缺乏资金的支持

目前,在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非常重视教材的选用,有的品牌专业也非常注重教材的开发,但在教材开发的过程中普遍缺乏资金的支持。如前所述,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教材的开发基本上都是由专业老师联系出版社完成的,学校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参与,也没有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教材开发的质量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5、教材使用评价机制不健全

目前,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对教材的选用缺乏明确、统一的标准,教材使用评价机制不健全。一般来说,在课程定位后,各专业对教材的选用往往是由任课老师自己说了算。正是因为老师可以自主选用教材,所以很多出版社为了扩大本社教材的发行量,就组织相关课程的任课老师编写教材,然后按照各自的用量来安排主编或副主编,只要他们能够保证使用,对编写者的资格完全没有任何审查,甚至有的没写也可以直接挂名,在这种情况下开发的教材质量就很难有保证。

6、教材配套资源建设未跟上

目前,在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教材开发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教材的编写,而忽视教材配套资源的建设。在教材开发的过程中,很多教材只完成了纸质版教材的编写,有的按照出版社的要求还要完成配套教案、PPT、习题集和案例的编写,但绝大部分教材缺乏与之配套的影音资料、网络资源,教材配套资源建设未跟上。

四、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课程教材开发的对策

结合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等文件的精神,针对当前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课程教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课程教材的开发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编写融“教学做”为一体、双证融通的校企合作教材

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课程教材的开发应该面向市场,主动适应武汉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坚持以就业导向,从职业素质与专业实践能力等方面入手,以培养商贸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核心,以推行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编写融“教学做”为一体、双证融通的校企合作教材。由于高职学生理论基础薄弱,他们的优势在于有着较强的实践能力,所以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课程教材的开发应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取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教材开发应该引入“项目式”、“工作过程导向式”等编写模式,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教材内容,即教材内容按照“总体任务—分解任务—相关实践知识—相关理论知识—一般抽象理论—拓展知识—练习与实训”的模式展开,以任务、目标、问题为驱动,在讲解例题和案例的基础上讲解知识点。具体来说,教材中要融入足够的实训内容,以保证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教材内容应该贴近企业生产经营中应用的知识和技术,并且介绍新技术、新设备以及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使学生不但能够适应未来技术进步的需要,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材内容要根据专业面向的特定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展开,并且应与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相衔接,习题和实训部分应该与技能鉴定题库吻合。

2、进一步完善教材体系,加大实践课教材开发的力度

在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课程教材开发的过程中,在进一步完善理论课教材建设的同时,要加大实践课教材开发的力度,以满足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就在于实验实训环境的建设,而实验实训环境建设的重点难点就在于与实验实训环境相配套的教材体系的建设。在实践课教材开发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选择高职院校理论基础好、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参加实践课教材的开发;另一方面,也要聘请行业、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或技术能手参与实践课教材的开发。此外,实验实训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不要过于注重琐碎的细节,而应简单,突出形象化的特征,采用动画、视频、电影片断等多媒体手段,以适应情景教学的需要。

3、进一步优化教材编写团队

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在课程教材开发的过程中,要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牵头市属高职院校成立商贸类品牌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教材编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国家和省教育厅文件的要求,研究制定全市商贸类专业教材建设三年计划(计划基本框架为建设目标、建设依据、主体内容、技术路线和实施进度等),组织开展立项教材的评选、推荐与编审工作。教材编审委员会应选聘省内外本专业知名专家、市属高职院校的专业负责人和商贸行业、企业的专家或技术能手加入,为了确保教材的学术质量,教材编审委员会还可适当吸纳本科院校的教师参加。在具体编写时,市属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扩展和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组建一支由品牌企业和行业单位知名专家参加,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流教材编写队伍,实现行业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参与教材的指导和编写工作。

4、多方筹集教材开发资金

在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课程教材开发的过程中,教材开发普遍缺乏资金支持。由武汉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牵头市属高职院校成立商贸类品牌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后,商贸类品牌专业教材开发可以先由相关出版社提供启动资金,再由武汉市教育局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武汉市教育局对获批的商贸类品牌专业规划教材建设项目给予适当补助经费,项目单位所在院校要对立项的教材编写或出版给予相应资助,并制定有关管理制度,加强对教材建设专项资金的管理,实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切实保证资金安全,提高使用效益。此外,各主编院校也可以结合自身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情况,拨出专项资金,从而发挥各方面力量共同解决教材开发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5、建立并健全教材使用评价机制

如前所述,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教材使用评价机制不健全,对教材开发的质量带来了负面影响。所以,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要严把教材选用关,要通过建立并健全教材使用评价机制来提高教材准入门槛,从而确保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教材开发的质量。具体来说,市属高职院校应研究商贸行业发展对商贸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基本素质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重组系列课程教材结构,建立包含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其他院校评价及与全国同类教材比较等内容的教材使用评价机制,确保实训教材建设要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专业课程教材要着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科学思维方式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商贸类品牌专业教材建设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6、全方位开展立体化教材资源的建设

在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已经全面冲击并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已经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唯一的形式,教学场所已经从课堂教学向实验室、科技馆、社区、工商企业等实践场所延伸,高职院校的教学组织模式正按照多种方式呈现并向立体化方向发展。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课程教材的开发,应注重各种相互联系的媒体介质和教材资源的有机整合,形成立体化、数字化的教材体系,即商贸类品牌专业课程开发的教材不仅有纸质教材,还应有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课件以及基于互联网的教学网站等教学资源,从而为高职教育提供一种教学资源的整体解决方案,实现教学的信息化、网络化,教材和教学资源的数字化。

(注:基金项目:本文为武汉市教育规划课题“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与课程教材开发研究”(课题编号2012C170)阶段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品牌专业建设论文篇9

近年来,独立学院在母体高校的“牌子效应”下得到快速发展,众多独立学院在追求办学规模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已模仿母体公办学校逐渐走向“综合”办学,部分还基本克隆母体的专业与模式。全国生源大幅下降,竞争加剧,加之缺乏自身办学特色,将使独立学院的品牌建设迫在眉睫,另外,国家规定独立学院五年过渡期的政策以及规定的转设大限日渐临近,独立学院必须真正脱离母体大学而独立,这面临机遇与挑战。在这种形势下,独立学院势必要做好品牌建设,然而在这方面,目前还存在许多技术难题。为此,加强独立学院品牌塑造和新闻宣传,对提升独立学院社会公众形象,建设自主品牌有着现实意义。

一、华软软件学院品牌建设现状和面临机遇

在学校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独特鲜明的品牌形象就是办学质量的符号,就是学校传递给教育消费者的“感觉”。同样,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要想生存,打造特色的教育品牌尤为重要。

1.特色就是品牌的生命力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创建于2002年,是广东省内最早具有独立校园的专业性软件学院,2006年获批本科层次独立学院,2011年成为完全本科层次独立学院。在这十年发展历程中,在广东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和广州大学的积极支持下,华软软件学院以零负债实现良性快速发展,2009年9月在校学生突破万人大关;2011年华软软件学院停止专科招生,并迎来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华软软件学院是一所以IT为特色的独立学院,也是广东省较早具有独立校园的专业性软件学院。“华软”这一品牌,因软件而立,因软件而显,因软件而优。

2.启动“华软教育”品牌的长期建设规划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虽然于2009年4月发文成立了品牌建设委员会,并下设常设机构——品牌建设办公室,负责组织草拟学院发展纲要、目标规划及实施细则;并在委员会的领导下组织、协调、督办品牌建设的相关工作。这是广东省高校中较早成立品牌建设部门的高校。2009年,单项推进的“VI改造”、“宣传推广途径及形式优化”、“数字校园建设”等工作虽已完成或正在进行中,但总的来说,学院品牌建设继续围绕IT特色,不断探索和塑造学院的品牌定位、大学精神、视觉、学校文化积淀等。

3.校园建筑物欧陆风格韵味十足

学校校园是一所学校品牌建设所不可缺少的直接场所,也称“硬件”条件,它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校训校风等“软件”条件形成统一的整体。大家只要参观过华软校园,就知道华软建筑多数矮小、精致,欧陆风格韵味十足,没有其他高校那样的高楼大厦,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华软软件学院校园建筑形成自身特色,可谓是中国式的外国大学,且校内种植的301株丝木棉花被誉为华软校花,成为校园的一道风景线,吸引社会广大人士、师生前来赏花、拍照留念。

4.建设独立学院自主品牌是高校办学生存的客观要求

教育部颁布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从2008年4月1日起,独立学院不再颁发母体高校的学位证书,改由独立学院独立颁发学位证书。政策的出台意味着独立学院将失去“母体光环”,也寓意独立学院要重新审视发展机遇。广东省教育厅对独立学院的政策是“鼓励独立,但不强求”。广东省教育厅学位办处长杨军认为,教育部采取审批独立学院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的目的是,尽快推进独立学院在实质意义上的转轨、改制,真正赋予其自主办学的身份。

二、“硬币”的两面性——华软软件学院品牌建设演进过程

独立学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所创办的独立学院均在其学院前面冠以母体高校名字,即按照“xx大学xx学院”的模式冠名。独立学院相当于母体大学的二级学院,独立学院按照“独”、“民”、“优”的模式进行独立运作,在现有的高校体制下,考生或家长每年高考填报志愿时的第一反应是先看母体高校,再看独立学院。独立学院的这张品牌“名片”,就好像“硬币”具有两面性,在母体高校和独立学院之间演变。

结合专业性软件学院特点,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努力打造 “三园”特色校园,即“数字化校园、绿色校园、人文校园”。特别是近年来,华软软件学院在品牌建设中,积极建立媒体公共关系机制,主动联系大众媒体,重点打好“两张牌”:一是打好“特色”牌,从特色专业、办学特色等方面入手,走特色强校之路;二是打好“学生”牌,通过网站、品牌活动、传统活动、专业赛事、媒体宣传等途径展开,走育人培才之路。

以品牌建设的高度去导引常规的宣传、推广工作,开展品牌建设工作,是华软软件学院品牌积累和沉淀最为直接,也是最为有效的途径。华软软件学院紧紧围绕学院中心工作和长远发展,本着创新的精神,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的办学思路,积极发展以IT为特色的新兴学科,在广东省甚至全国民办高校中独树一帜,教学富有特色,管理创新、务实,以特色强品牌,以品牌强校,培养适应中国软件产业发展需求的规范化应用型人才,努力建立一家中国著名的高等院校。

三华软软件学院有限资源下的品牌构建新闻宣传途径选择

独立学院本质上是民营属性,无国家财政支持,所有办学经费均是学院自己筹措资金。在有限资源支持下,独立学院要办出自主品牌,必须走特色办学路线。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在品牌建设中,坚持创新的管理理念,一方面以品牌建设为出发点,创新品牌新闻传播链,另一方面华软软件学院通过新闻传播塑造、推广和宣传华软教育品牌,同时以教学为中心,从教学、管理、服务上共同下功夫,向管理要质量。

1.依托大众新闻媒体,提高学院新闻宣传影响力

华软软件学院是培养IT人才的摇篮,该院积极加强与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市有关媒体的联系,建立公共关系,建立华软教育品牌,将办学与人才培养的举措通过新闻媒体渠道传播,提升学院自主品牌形象。例如,华软软件学院每年保持在广州地区各大媒体消息报道近百条,并把新闻宣传作为公众形象展示的窗口之一。该院学生朱秋阳、潘冠都的作品《航空侦察飞行器》,在2011年全国“挑战杯”比赛中的演示画面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另外,《中国青年报》在挑战杯开幕式的报道中,也采用了该作品演示比赛画面。学院举办的一年一度的游戏设计大赛,通过媒体宣传,提升了学院学生专业比赛动手能力和学院口碑。

2.充分利用校园媒体,统一传播口径,加强自身建设

华软软件学院依托现有的校园媒体“一网一报一团一台一屏”,树立品牌意识,全方位通过新闻加强品牌构建。“一网一报一团一台一屏”分别是华软新闻网、校报、传媒中心学生记者团、华软之声广播台、校园喷泉广场LED电子宣传屏。另外,学生记者也参与到学院品牌建设和新闻宣传中来,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强、思想活跃、具有创新精神的品牌建设团队。华软软件学院也是广东省内高校较早成立品牌建设部门的院校之一。

3.打造“封面故事”校园品牌网站,彰显校园特色平台

华软软件学院以学院校园网为载体,建立“封面故事”、“校友回味坊”、“光荣榜”等特色品牌网站或栏目,定期将师生、学院特色活动、人或事通过此平台,进行图、文和视频的宣传或展示,第一时间向外界报道学院发展动态。学院此举不仅搭建起与外界、校友联系的平台,还建立起学院与社会联动的品牌效应。例如,家长可以通过“封面故事”等,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不少家长在网站上留言大赞此举。

4.塑造品牌活动,构建校园文化

华软软件学院现有“两大论坛”和“三大传统”。其中,“两大论坛”是“华软IT论坛”和“湖边讲台”。首届华软IT论坛于2009年开坛,罕有地齐聚了微软、IBM、SUN、PARASOFT等国际软件行业顶尖公司代表,畅论技术发展趋势及IT人才培养模式,吸引了行业及媒体的高度关注。而“湖边讲台”则定期地邀请知名教授学者、企业精英开讲,讲题包罗万有。热门的讲题甚至吸引外校的学生过来听讲,成为从化高校圈的知名讲坛。

学院自创办之初,就非常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一年一届、富有特色的华软“三大传统”,分别是:以科技应用、创新为宗旨的“科技学术节”,以文化艺能展示为核心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以及体现传承精神的“百年树人”植树活动。

5.重视微搏等新生媒体,知情就是力量

微博盛行,从个人的生活琐事至体育运动盛事,再到全球性的灾难事件,微博已成为网民们表达意愿、分享心情的重要渠道。华软软件学院紧随潮流,相继开通新浪、腾讯官方微博,本着“以学生为本,以教学为纲”的服务理念,树立学院品牌良好形象,提升知名度和关注度。官方微博除同步更新新闻网新闻外,还为学生提供学院相关服务信息;另外,通过微博,学院可迅速获取师生等相关动态,第一时间根据舆情进行信息采集或决策。

四、华软软件学院特色的品牌要素构建举措

华软软件学院在品牌建设过程中,精心开展品牌建设内容组织和目标锁定,积极通过新闻传播途径,将学校、学生、专业、师资和教育服务等品牌要素进行逐一分解或构建,同时,学院将学生在全国、省和市各级专业性比赛、文体赛事中所取得的喜讯,通过新闻宣传报道,第一时间向社会学院的特色建设发展动态和成绩,努力建设公众形象和“华软教育”自主品牌。

1.学校品牌构建

作为全国300多家独立学院中唯一的一所软件学院——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先后获得“中国十大品牌独立学院”、“中国十大优势专业院校”、“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教育机构”、“全国教育系统网络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华软之名,因软件而立,因软件而显,因软件而优。华软软件学院自2002年建校起,就定位于创办具有中国特色的“软件”学院。“特色是本质的外化,特色就是品牌、就是竞争力。没有特色,千校一面,雷同平庸的大学也就失去了生命力。”[2]华软软件学院的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两个专业被评为广东省高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点,可与传统名牌公立高校的同类专业比肩媲美。这个“软”字,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华软的毕业生“软实力”比较强——自主自治能力较强、复合技能较强、信息素养较强、合作沟通能力较强、情感凝聚力较强。

2.学生品牌构建

华软软件学院以培养软件行业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为定位,以软件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技能为培养目标。近年来,华软学子在省级以上的高级别各种专业赛事中屡屡获奖,该院抓住这一信息,在学院新闻网开辟“师生风采”和“学子榜样”专栏,及时采访报道学生获奖情况并向社会新闻媒体传播。该院十分重视和支持学生参加各项竞赛,在竞赛中培养学生团队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截止目前,2010届软件工程(软件开发)专业王逸蓓同学被IBM录用,2011届软件工程(软件开发)专业梁文仲、刘恩泽同学被为微软录用。另外,该院还将学生在校所获得的各类奖项以及喜讯,通过“光荣榜”的海报形式寄回学生所在高中阶段的母校,让中学与学院同乐,用学生的优秀事实和典型个案塑造华软学生品牌。

3.专业品牌构建

华软软件学院是全国独立学院中唯一一所专业性软件学院,一以贯之做专做强软件特色,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专业成为广东省高校特色专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管理、贸易、外语等文科专业的毕业生,也以IT应用技能见长而为用人单位称许。

华软软件学院现有9系1部3个研究所,共开设60余个专业方向。华软软件学院依托软件产业的发展,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的办学思路,以IT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软件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为立足点,采用完全学分制,实施信息化管理,形成了以软件开发、网络工程、嵌入式技术、动漫制作、游戏设计、电子信息工程、信息管理为核心的优势学科群,积极发展以数字媒体艺术为特色的新兴学科,培养适应中国软件产业发展需求的规范化应用型人才。

4.师资品牌构建

在师资引入方面,华软软件学院采取“三三制”原则,教师队伍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来自传统高校的教师,具有高职称与丰富的教学经验;第二,来自企业的工程师,具有工程实践和管理经验,能够将实践经验、最新技术和企业思维融入教学中;第三,来自海外有教学和工作经验的留学人员,能够引进海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拓宽国际视野。同时,学院还设立社会导师制,聘请成功人士担任学生的社会导师,为学生提供一个与之交流的平台,通过耳濡目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品牌专业建设论文篇10

十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强调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地位的升格,上升到提升社会文明的现代化发展水平高度。

2013年9月,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通过了《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中央大政方针的确立和重庆五大功能区的划分给渝东北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区域生态品牌作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一种发展路径,被推到一个战略高度上来。

一、区域生态品牌的涵义

本文的区域生态品牌,是以特定区域生态及生态文明为显著特征,以一定产业及其集群为支撑,并以区域地名和产业名组合为共享品牌名称的区域公共品牌,具有识别性、资产性和竞争性等特征。例如 ,烟台苹果、涪陵榨菜、婺源生态游、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就是典型的区域生态品牌。

二、培育区域生态品牌对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的重要性

1.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以三峡库区为主,包括万州区、梁平县、忠县、开县等11个区县,生态环境脆弱,是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要发展必须突出三峡库区水源“涵养”这个重点,同时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等环境友好型产业,因此培育区域生态品牌是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有效途径。

2.增强经济实力的有效途径

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两大趋势:知识化与生态化趋势。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地处三峡库区和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培育区域生态品牌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一方面可以改变传统“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促进发展向“质量效益”型方向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实力。

3.发挥资源优势的关键举措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具有岩盐、石灰石、天然气等丰富的矿产资源、动植物种类繁多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旅游资源。培育区域生态品牌可发挥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特色资源加工、机械加工、轻纺食品、生物医药等,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和生态旅游、文化观光旅游,加快建成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和特色资源加工基地。

三、区域生态品牌建设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条件分析研究

1.区域生态品牌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哲学。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在改造和利用自然时,也要保护自然;道家的老子也提出“无为而治”,反对人类以自我为中心,把大自然当成征服和统治对象,主张把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境界作为人类社会所追求的理想模式。二是生态经济学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正式提出生态经济学的概念,还在《宇宙飞船经济观》中提出“循环经济”理念和经济一社会一自然协同发展的初始模型,标志着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 三是区域品牌理论。区域品牌化研究最早由Keller(1998)等人展开。Keller认为,当地理位置像产品或服务那样品牌化时,品牌名称通常就成为这个地区的实际名称。品牌化使得人们意识到该地区的存在,并产生与之有关的联想。2004年《Place Branding》杂志的创刊为区域品牌化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搭建了交流的平台。

2.渝东北区域生态涵养发展区区域品牌建设的现实条件

为使读者有更直观的认识,本文以地处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忠县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1)忠县生态品牌建设的比较优势

①自然资源丰富

忠县地处暖湿亚热带东南季风区,温热寒凉,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适宜的气候条件、特殊的山地地形以及充足的草地和水资源,使忠县拥有丰富的农、牧、渔业资源。

②生产成本较低

生态产品的培育、采收等环节都是劳动力密集的生产活动,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较低,因忠县地租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构成低成本优势。

③生态环境优美

忠县环境污染较少,拥有“半城山水满城橘”和“高峡平湖”的美景,近年忠县提出“五城同创”目标,成功创建市级文明县城、卫生城市、森林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并荣获“中国安居宜居价值城市示范区”,具备发展生态农业的良好环境基础。

④品牌基础初具

忠县被确定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重庆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工程,是国家商品粮、瘦肉型猪、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和重庆市粮食、生猪、柑橘、蚕桑、苎麻生产基地县,已有不少生态产品具有较高知名度,远销欧美和东南亚各国,例如忠州豆腐乳、派森百橙汁和三峡鱼等。

(2)忠县生态品牌建设的不利因素:

①品牌创建意识淡薄

据不完全统计,忠县现有市级农业品牌25个,其中重庆名牌农产品2个、重庆名牌产品12个、重庆知名产品4个、重庆著名商标7个;部级农业品牌4个,其中中国名牌产品1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1个。不仅缺乏引进知名品牌企业,而且仅有少数本地品牌有一定知名度,呈现多种品牌共同发展和品牌知名度不高局面,品牌分布工业领域偏少,农业领域较多。

②品牌建设相对滞后

一是现有农业经营机制不健全。尽管拥有6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但大部分土地经营处于相对分散状态,乡镇间利益关系难以协调,无法打破行政区划界限,集中优势资源进行规模化经营与制度创新。

二是现代农业品牌培育体系还不十分完善。目前忠县有农业龙头企业74家,其中部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2家,全县范围内农业协会仅有3家,各类专业合作社农户共8万余户,仅占全县农户的26.25%。由于缺乏强劲龙头企业的带动,公司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现代农业品牌培育体系未得以充分完善,农业品牌培育机制难以建立并高效运转。

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条较短。在忠县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第一产业比重大,第二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多以原材料初加工或者粗加工为主,产品增值效益不明显。

③宣传销售方式单一

忠县缺乏专业的营销机构,多以传统电视、书、报、杂志宣传为主,销售渠道主要以传统市场交易为主。因很多产品在全市、全国的营销不到位,库存积压或者廉价出售,损害了生产积极性。

四、培育忠县生态品牌,助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

1.构建生态产业品牌体系

科学规划区域生态品牌,构建以主导品牌带动特色生态集群品牌的多层次战略品牌体系。一是把发展特色生态工业经济作为首要任务,重点引进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医药、清洁能源、新材料等生态工业项目。同时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市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工程区建设,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二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延伸农业产业“产加销研学旅”链条,大力发展柑橘、优质粮油、草食畜禽、笋竹、水产、中药材等“3+5+X”特色效益农业,培育创建绿色、无公害、有机生态食品品牌,增强国家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积极开发生态旅游。打造“绿色乡村?橘海人家”旅游品牌,壮大以红色(忠文化)、绿色(乡村)、金色(橘海)为主题,融自然风光和人文古迹为一体的绿色生态旅游产业。

2.抓好政府和协会引领

政府可将品牌创建工作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营造良好的区域环境、制定政策法规和区域生态品牌规划、宣传区位优势,除了龙头企业扶持资金要增加外,再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农业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可依托标准化示范区,通过制定行业规则、规范同业竞争、提供信息咨询、加强技术培训、开展区域营销把企业、农户紧密联系起来,逐步形成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和具有竞争力的区域生态名牌。

3.延伸生态产业发展链条

一方面围绕忠县特色效益农业,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积极开发、组装、推广高效农业技术,实施橘皮橘渣处理、肉兔深加工等科技项目,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水平。另一方面注重上游农业和下游运输业、销售业和餐饮业的关联,兴办中小型企业,带动农业资源开发、农产品加工、包装储运、销售和餐饮业的发展。

4.加强区域生态品牌宣传

一是突出区域生态形象。区域生态品牌形象的构筑主要建立在消费者对忠县区域生态环境的直观印象。建议政府以忠县荣获2012年度“中国安居宜居价值城市示范区”为契机,在市级和部级电视台播放忠县形象宣传片的方式宣传区域生态品牌。同时办好中国柑橘节和中国果蔬汁峰会,进一步唱响“半城山水满城橘”城市品牌。二是突出绿色生态概念。在宣传中以绿色原生态为依托,为产品冠以安全、健康的产品形象,可以大大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弘扬文化增加底蕴。忠县我国历史上唯一一座以忠命名的行政建制县,先后涌现出了巴蔓子、严颜、秦良玉、金少穆、李淑娥等英模人物。加强“忠文化”的宣传,可以形成一种正面的区域联想,增加消费者对忠县生态产品质量的信赖程度。此外,“忠文化”的独特性可以使忠县生态产品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比如巴曼子秦良玉与忠县的腐乳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在宣传和销售腐乳产品时可在广告、产品包装和销售场地加入忠文化元素,或者制作系列宣传画册,讲述名人故事,增加文化底蕴,提升产品品位。四是创新品牌宣传途径。建立企业微博,通过粉丝形式的病毒式传播和名人效应使企业和产品信宣传效果呈几何级放大;以微信为平台,通过对微信公众账号进行维护、开展智能机器人、在线发优惠、开启微团购等活动,实现嵌入企业办公点、营业点、代销点等地理位置的一对一的深度营销方式提供服务;以网络视频为平台,采用种子视频营销、品牌定制剧广告植入、拍客营销、制作微电影等方式,用 “微博、微信、视频联动撬动网络营销时代”。

5.拓宽生态品牌销售渠道

一是产品组合出击。以“组合拳”的形式进行宣传,减少宣传成本,加深消费者印象,如在大城市兴建专业市场,建立忠县区域生态品牌专卖店,举办博览会、专业展、商业文化节,组团宣传展销,召开信息会,建立专业互联网网站,创办生态品牌书、报、杂志,开辟专业论坛、讲座,共建和共享分销渠道,实行统一公关等;二是拓展分销渠道。不同渠道铺展相应价格档次的产品与包装,丰富产品线,更好地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三是变革农产品交易方式。逐步推广拍卖交易、仓单交易、远程合约交易、网络交易、期货交易。

参考文献:

[1]刘薇.区域生态经济理论研究进展综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09)

[2]崔如波.加快培育和发展长江三峡库区绿色生态产业[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05)

[3]柳劲松,王丽华,宋秀娟.环境生态学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品牌专业建设论文篇11

21世纪是品牌经济主导市场发展趋向的时代,随着出版业市场化、产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①,在我国,科技期刊已经迈入了一个个性化、品牌化出版的时代,而且其品牌驱动作用和品牌效应更加突出。所以,借鉴国外知名品牌期刊的经验,充分认识科技期刊品牌的价值,将期刊的经营模式从产品经营转变为品牌经营,建立品牌经营的理念,制定品牌化出版的发展战略,是摆在科技期刊经营者面前一个重要的课题②-④。

一、我国科技期刊品牌化建设状况与影响因素

1、期刊学术质量对品牌建设的影响

科技期刊的办刊质量直接关系到期刊的生存与发展。而影响科技期刊办刊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稿源是科技期刊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据相关文献⑤报道在我国当前的科技期刊所发表的论文中,其中能够达到国际首创水平的论文仅仅占所有的4.5%;而在国内属于首创的论文则仅占13.4%;这表明在我国科技期刊中发表的论文大部分的质量很难与国际高水平论文比较。在我国,SCI收录的我国95种科技期刊中,其中影响因子在1以上的期刊有11种,其中影响因子在2以上的期刊有2种⑥。这表明我国科技期刊虽然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但真正具有国际期刊品牌影响的期刊却凤毛麟角。对期刊意味着“生命”,其质量,特别是学术质量和研究论文的创新性是期刊品牌建设的核心。这就要求加强期刊的学术策划和组稿,注重跟踪国家重点科研攻关课题,并充分发挥科技期刊编委会中在各领域具有学术带头人的作用,调动编委策划组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开辟“绿色通道”、“快审通道”对具有国际首创或国内首创性论到快审快登,限时发表,提高创新成果的首报率,扩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权威性。

审稿工作则是科技期刊进行质量控制的关键步骤,严格的审稿能保障科技期刊办刊水平。校对是根据原稿核对校样,纠正其中的差错,提出相关的问题,以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工作,为科技期刊把握好最后一道工序。这就需要编校人员通过培训提高基本的理论修养,进行扎实的专业训练,开阔知识视野,并培养广阔的阅读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方法⑦。

2、科技期刊品牌建设的人才因素

在科技期刊品牌培育和品牌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有一支认真、负责且有专业化水平的作者队伍、编辑队伍及经营管理队伍,这样才能保证科技期刊的内容质量,而期刊的质量正是一个期刊品牌的立足点。在众多人才中,编辑队伍则是决定期刊成败的关键,这主要是由于编辑可以从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对期刊所发表文章进行把握⑧。编辑队伍的专业化与学者化,要求编辑不仅是某一专业的学者,还应是一位编辑学的学者。在国内外,科技期刊通常都是需要非期刊内部的相关领域专业人士组成的编委和审稿队伍,他们是科技期刊学术治理机构和学术决策组织的重要形式,而这支编委和审稿队伍的组建及其管理对于经营好科技期刊,提高期刊质量均有着重要的作用。高层次化、国际化的编委和审稿人员有助于期刊吸收国外优质稿件,加快稿源的国际化;另外,还可以提高科技期刊品牌凝聚力和影响力,同时,这些专家也为期刊品牌培育发挥着“品牌载体”功能和“形象代言人”的作用,提高科技期刊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读者。实践证明,国内外著名品牌科技期刊无不凝聚着相关学科众多著名学科带头人和专家⑨。综上所述,聘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期刊的编委对于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我国科技期刊的编委中拥有“两院”院士及外籍院士占7.5%,博士生导师占48.2%;这说明在这些科技期刊编委会中凝聚了大量相关学科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⑩。除了科技期刊品牌的创建受上述因素影响外,还需要期刊管理人员具有超前、高度的战略观念,善于经营和管理,具有信息资源、专家资源、学术资源和学科的独特优势,还需要对现如今的科学技术有着独到理解,这样才能在一定的高度上为期刊发展制定经营策略。

3、科技期刊品牌形象培育与品牌营销

在科技期刊的品牌建设过程中,科技期刊品牌形象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在构成期刊品牌的要素中,科技期刊品牌营销宣传是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期刊的质量、特色、权威性和影响力是科技期刊品牌形象形成的核心要素;特别是科技期刊品牌形象培育及营销,这是期刊品牌培育的重要内容。如近年来内地学者在Science、Nature等国际上知名的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呈上升趋势,这就说明在Science、Nature等国际上知名的期刊上已经被内地学者视为一种学术荣誉、水平和地位的象征⑾。这主要是由于科技工作者对期刊品牌的心理评价首先来自标志、内在品质、整体形象、自身文化、外在风格,只有在封面设计、期刊的标识设计、背景色调设计、栏目的设计与选择等方面给读者和作者以视觉上的差异化效果,从而抓住读者和作者的视线。品牌科技期刊不仅仅要有设计上的吸引力,还必须具有与期刊品牌相匹配的品牌信誉,在读者和作者心目中树立起公平、公正、严格、负责的品牌形象,这是维护期刊品牌忠诚度的法宝,也是保持期刊品牌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要保持科技期刊品牌形象的稳定性,让读者和作者对品牌期刊持续保持良好的看法或印象。良好的品牌形象还需要策划人员进行宣传,使其在广大读者和作者中扩大知名度,将期刊普及度增加,提升和体现期刊品牌的溢价能力。具体可以通过主办和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展览会、学术论坛可有效地提高期刊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是据统计⑿,我国的科技期刊在各种会议营销活动中出现的频次还比较低,而在国际性的会议营销活动中就更少见。这就直接导致期刊经营收入依赖国内纸版期刊发行收入、版面费、审稿费等传统期刊的盈利模式,还没有真正体现出品牌溢价价值。

二、我国科技期刊品牌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科技期刊品牌建设意识不强

在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实践中,有一些期刊缺乏品牌建设意识,无品牌标识,大部分没有组织参与国际期刊展会宣传。这就要求广大科技期刊从业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品牌建设,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从思想上树立品牌战略意识,构建期刊品牌识别系统,转变观念,树立期刊品牌的自我品牌,向着标准化、数字化、网络化、国际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2、科技期刊品牌国际化程度低

一个国家出版的学术期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学术发展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它是科技传播交流和研究成果存在的主要载体。而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还是非常有限的,尚缺乏像Science、Nature这样的真正具有国际影响的著名国际品牌科技期刊。相关文献报道⒀我国科技期刊中国外学者投稿量仅占全年收稿总数的0.26%,而且在国际上被引用最多的期刊亦未超过5000,影响因子仅为2.0,与引用为32万的Science杂志比起来,还有较大差距。针对目前存在的现状及问题,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即按照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规律,革除目前众多科技期刊中小、散、乱的结构性弊端;建立起自己的学术期刊检索数据库体系,进行品牌化经营,建立自己的科技和社科文献品牌体系;通过期刊风格的定位,内容的整合创新,建立自己的学术期刊评价国际话语权;同时利用网站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经营知名度,找到品牌建立的路径。选准目标,重点打造,择优扶持,构筑自己核心竞争力⒁-⒃。

3、科技期刊品牌维护与管理不到位

目前,在我国科技期刊品牌建设中缺乏有效的维护与管理,未能将其纳入期刊品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主要是由于缺乏科技期刊品牌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缺乏国家层面的“科技期刊品牌”发展规划,而且有些学科期刊方向与内容严重交叉重复。另外,政策导向和学术评价体系偏颇。这就要求调整学术评价体系和政策导向上的偏颇现象,实施正确的政策导向,倡导创新性论文;并在人才和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方面给予倾斜和引导。

4、科技期刊品牌营销推广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品牌的营销和推广仅仅局限于期刊编辑部层面,缺乏有效的营销策略。这就要注重期刊品牌形象策划宣传,特别是期刊形象识别的培育和塑造;实施期刊名牌战略工程,是推进我国科技期刊品牌化建设的重要措施;足够的资金支持是成就期刊品牌建设和培育的前提,特别是在期刊品牌形成的初期,应加大扶持力度⒄;而且还需要在国家层面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①孙德华,《WTO进程中科技期刊品牌经营的战略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4(5):504-509

②陈勇智,《对〈学会〉杂志品牌化经营的探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79-281

③王领全、李德强,《科技期刊的品牌化发展与经营策略》[J].《天津科技》,2008(2):93-95

④马智、赵建逸,《科技期刊品牌化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4):263-236

⑤于晓庆,《科技期刊品牌建设与发展策略》[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2):195-197

⑥金东,《论科技期刊的营销意识与营销方法》[J].《编辑学报》,2011(3):241-243

⑦刘远颖、刘培一,《论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2):191-194

⑧⒂王粤华,《浅论科技期刊品牌的树立》[J].《职业时空》,2010(10):56-57

⑨陈其宏,《测绘期刊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测绘》,2011(5):62-63

⑩王应宽,《中国科技期刊的品牌化发展与经营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3):285-290

⑾袁桂清、蔡丽枫,《中外医药卫生科技期刊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3):340-345

⑿⒃赵恒煜,《综合性科技期刊品牌化路径探析》[J].《广东科技》,2012(2):50-51

⒀周华清,《品牌——国内学术期刊发展的突围策略》[J].《出版科学》,2011(3):62-67

⒁张玉琳、毛蜀、张昊 等,《期刊网站的口碑效应》[J].《编辑学报》,2010(6):527-529

品牌专业建设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品牌与品牌专业

与品牌有关的定义很多,著名市场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提供的概念:“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是他们的相互组合,用以识别某个消费者或某群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简单地说,品牌是人们对一个企业及其产品、售后服务、文化价值的一种评价和认知,是一种信任。品牌专业是指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的专业。

2 塑造品牌专业的必要性

2.1 塑造品牌专业是学院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我院制定了《中、长期建设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学院发展的“四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初创期,主要战略任务是:搭建班子、组建队伍、选址购地、规划设计、基本建设、制定规章、制度、计划、大纲,同时确保正常教学秩序,完成教学任务。第二步,成长期,总方针是“深化改革、固本升位”。第三步,发展期,主要战略任务是发挥高等学校三大职能:教育、科技开发,为社会服务。建成二到三个特色专业。第四步,成熟期,主要战略任务:铸就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与品牌,铸就学院的整体实力与水平,学生在市场竞争中拥有较大优势。

2.2 塑造品牌专业是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随着许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开办,供学生选择的范围也更加广泛,塑造品牌专业是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根据五力竞争模型,学院面临着以下竞争。现有竞争者:指已经存在的众多高职院校,各院校间生源竞争十分激烈。新进入者:正在申请或审批创办的高职院校。供应商:即办学资金的来源。 由于政府的教育财政拨付有限,高职学院数量的日益增加,学院的财政拨款略显不足。顾客:主要包括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物流管理专业已在众多院校开设, 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选择余地相对增大。替代品:指其他物流管理培训机构。 这些机构办学灵活,学习时间相对较短,不惜重金引进师资,深受部分学生的欢迎,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存在较大的竞争。

2.3 品牌专业是学院的无形资产

品牌专业对于高校而言至少要有两种功效,一种是物质功效,主要用于满足广大高等教育接受者的求学需求;另一种是精神功效,主要用于满足进入高校学习的学子们的消费心理需求。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过程中,人们对接受优质教育、高校文化的要求也相对提高,高校品牌专业所蕴含的大学文化成为人们精神的栖息地。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私立学院是很多学子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主要是因为这些学府具有很好的学校知名度,品牌效应发挥到极致。品牌专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逐渐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并被社会所接受和喜爱,品牌效应不断扩大,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和职工,从而构成学院核心竞争力。

3 塑造品牌专业的思路

3.1 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的紧密结合是推动学院持续发展的动力。一所学校要有竞争力,离不开品牌专业和专业群。高校的发展和发展水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集中体现在专业建设水平上。专业建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高校科学研究和队伍建设的综合能力。高校的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联系起来才能与时俱进。

3.2 建设品牌师资队伍

我院培养目标:培养有道德、有文化、爱劳动的掌握技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就需要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专、兼职老师队伍。目前师资配备的一个特点是“两极分化”:年老的退休老教授和年轻的教师所占的比重最多,中间层的教师很少。两极分化的特点就是一个理论知识很丰富,一个有活力,而理论与实践都比较均衡的教师很少。学院要塑造品牌专业,必须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有了这样的队伍,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品牌专业的塑造才能实现。因此,品牌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塑造品牌专业的首要课题。

3.3 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品牌学生

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它具有长期性、渐进性。2013年是提高教学质量年,学院从上到下都在贯彻执行2012年1号文件:提高教学质量行动纲要。纲要明确提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途径,要求我们抢占先机,加强专业建设,增强学院核心竞争力,培养品牌学生。品牌学生不仅具有高尚的品德,而且受到社会欢迎,是企业难以离开的人才。对于高校而言,品牌专业不仅仅是一个称号,更重要的是高校毕业生的质量,是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与信息反馈,检验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生的接受度和好评度,以此促进品牌专业的建设。

3.4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1)加强物流实训室的建设:建立物流仿真模拟实验室,开展物流业务模拟、物流网络操作、物流方案设计、物流数据分析等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物流业务模拟操作能力。(2)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把学习和就业结合起来,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 鼓励教师积极从事物流实验和实训项目的研发工作,不断丰富实践教学环节内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5 塑造独特的学院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品牌就是一种“文化认同”。学院注重培育高雅的校园文化,大力倡导“四个精神”,“五个意识”和“六个观念”,提升校园文化层次,围绕“在这里,只有我们没有我”的校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品牌专业要想得到公众的认可,就必须有“文化品位”。所以,塑造品牌专业必须在提升学院文化品位上下工夫。

综上所述,品牌专业的塑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院从战略的高度审视与把握。学院要依托科学发展观,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坚持科学定位。建百年名校,树百年品牌,这是我们未来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