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意识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6 17:42:55

文体意识论文

文体意识论文篇1

当代新时期散文创作五彩纷呈,表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但不少流派、不少风格独具的作家作品,往往在令人感动欣喜一时之后,则表现出后劲不足,很快便消歇无闻,然而余秋雨的创作却是个特例。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他的散文作品广受欢迎,反响巨大。余秋雨散文这种持续地、广泛地获得不同文化层次读者接受的状况我们可称之为“余秋雨现象”。考察余秋雨散文旺盛而持久的艺术魅力根源可以发现,对于当代散文而来说,余秋雨散文的意义不仅止于为当代文学宝库奉献了丰富、精美的篇章,实际上还应引发人们对于散文创作规律、散文文体意识等理论层面问题的思考。

长久以来,人们对散文文体的理解一般多侧重于对形式层面元素的关注,因而对散文文体的阐释往往更为注重突出其共性化特征。这种思维显然对散文创作产生强烈的影响,当年杨朔散文对篇章结构的刻意雕凿便是一个典型。然而,如果对于散文文体的界定仅局限于形式层面的思考,必将对当代散文理论的建构与散文的发展有所局限。

追寻自《文化苦旅》以来的散文创作足迹,应当可以明确余秋雨散文实际代表着当代文学一种新的散文文体意识的萌生。在散文创作实践中,余秋雨格外强调创作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叩问。2004年余秋雨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作了一个关于散文创作的专题讲座,其间曾谈到:“我当时写《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的时候,我比较重要的是想用我的脚去踩一踩废墟,在废墟当中感受中华文化还能给我什么感觉……”。所谓“感觉”,即指作者对这些人文山水的个性化感悟与价值性发现,而这种对历史文化的个性化感悟与价值性发现恰是余秋雨散文创作的起点和归宿。探入人类文明历史,透过两难困惑的辩证思索步步逼近真理是其散文的重要特征。“我写那些文章,不能说完全没有考虑过文体,但主要是为了倾吐一种文化感受。”[1]这里所谓“文体”指向大众的普泛理解,专指传统意义上的散文形式规范,即散文在表达方式、篇章结构、语体风范等形式元素的综合统一。然而这并不是余秋雨关于散文文体的思维,显而易见,这段表述明确地告知人们他写作散文是重在“倾吐一种文化感受”。由此可见,余秋雨的散文文体意识体现这种精神:散文创作是一个心灵追问的历程,散文的价值核心在于其精神内涵,散文的本质应定位于创作主体的“心灵体验”;创作主体“心灵体验”的内涵为“真诚”与“价值叩问”的统一,它积淀着作家个性化的生命意识,是作家对历史人生、社会文明切身体察、探寻追思而超越了世俗平庸的价值性认识与感悟。

事实上,俄国著名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别林斯基在论及文学文体问题时就曾指出:“文体——这是才能本身,思想本身。文体是思想的浮雕性、可感性,在文体里表现着整个的人;文体和个性、性格一样,永远是独创的。”[2]别林斯基的文体意识明确指向作品的内在精神,突出强调创作主体的个性化体验。说明文体实质上是富于作家艺术个性的把握生活的方式,它首先指向创作主体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遗憾的是建国以来相当长的时期,人们对文体的阐释往往囿于单纯的技巧或形式,散文领域亦无例外。由此直接导致散文创作或者是对形式技艺的过度加工,或者是作品内在精神显得浅薄或矫饰。余秋雨散文对精神内涵、创作主体心灵体验的强调为当代散文文体作出了富有启示性的阐释,并提供了可贵的范式。

这种散文文体意识带来了余秋雨散文文本浓厚的主观感悟色彩。他的散文虽然多以游记形式出现,如《文化苦旅》、《行者无疆》等,但与一般游记篇章大有不同。其笔墨所涉虽然表层也在访山问水,却不似一般游记重在“潇洒一游”。亦即说余秋雨的目光并非止落于对一个个无声景点的形象摹写,整体叙写经营也不是首先重在技艺精巧的追求。他散文笔下的客观风物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作家对社会历史文化省思的介质,创作主体的情感体验才是创作思维营构的主导。如记写我国著名藏书楼天一阁的《风雨天一阁》实际关注的是这样一个命题:“基于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或者倒过来说,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3] 它重在表达作者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体悟,因而叙写“天一阁”的历史变迁实际上成为考察不同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精神人格的表层依托,全文精髓在于作者对以“天一阁”主人范钦为代表的一类传统优秀知识分子“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4] 的、“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的人格光辉的揭示与歌颂。

应当说,余秋雨的散文创作动因是生命意义追问中的困惑,困惑中的思索:“我把我永远想不明白的问题交给我的散文”,写作散文是有“另外一种追求”,同在上述讲座中谈及散文创作体验时余秋雨如是说。在现实生活中,余秋雨是个求真的学者,丰富的生活经历带给他的不仅止于一般生物性的经验积累,更是以诗性情怀感悟人生的价值体验。对他而言,散文既是心灵困惑的诉说,同时也是一种解决困惑、追寻生命意义的方式,散文文本实际上是作者自我价值观念、生命意识的外化。因而他的散文创作完全是“笔”随“心”走,至于对形式层面问题的考虑,正如他说自己在许多时候写作文化游记时不考虑诸如谴辞造句等因素那样,倒是位在其次的。因此,在余秋雨散文世界中,“散文”不可单纯从表现形式上作界定,创作主体对所观照客体的“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由此而进入价值叩问与发现的境界,抒写出超越一般生活经验的诗性情感才是散文的真谛;散文是一种有着深刻反思、舞动着诗性灵魂的文体,创作主体以超越经验与平庸的诗性情怀表达出对社会人生的关怀才是散文核心价值和意义所在。

余秋雨对散文是创作主体“心灵体验”的认定,与现代散文大家郁达夫所提倡的散文创作第一要写“散文的心”的观念是有共通之处的。我们可以把这“心”理解为蕴含于文的、富有意义的主体精神,这是决定作品审美价值的重要元素。

回顾建国后散文创作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十七年散文虽然有着明显的关注社会、思考现实的倾向,但思想情感大多淹没于纯粹的社会生活之中,缺乏必要的、独立的创作主体人格精神。如五、六十年代“写中心”、“赶任务”、“歌颂新的生活和新的人物” 这样的散文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中不少作品呈现出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神圣化”或背离历史现实的“伪崇高”色彩。此时散文创作虽然努力切近社会主流生活,然而大多却因思想的浅薄、情感的浮泛而显示出一份贫弱与苍白。此外,即使在当时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由于主体意识淡化,思想个性在有意或无意之中被遮掩,艺术创作中极为可贵而重要的主体精神在相当程度上被消解。有时乍看起来表现的是个性,但实际上共性色彩浓厚;看似抒发自我怀情,但矫饰成份居多,创作主体富于个性化的情感理想、艺术思维受到极大抑制。十七年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少散文创作由于深受建国后散文模式的影响,仍在自觉不自觉地延续着以往的散文传统。进入新文学时期,虽然也有了一些年轻作家的散文创新,但就总体而言,散文创作仍未形成一种自觉的主体意识。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撞击与交融之中思索着,在多元融合对立的现实中开始冷静定位自己的坐标。在这种背景之下,散文也开始了以新的姿态走向当代人的心理。开始由相对浅显单一的抒情、言志进入深层的思考,由感性的热情转向理性的期冀,由难以企及的“神圣”、“崇高”而切入到关联千古常人生活的文化反思。由此一种优美崇高而切近生活现实的精神品格开始渗入散文实践,散文领域日渐形成艺术创作新格局。在这个新格局当中,余秋雨散文是一个标志,它标志着一种强健的主体精神在散文创作中的确立。余秋雨由《文化苦旅》所开启的系列散文笔涉中外,它们在聚焦人类文明发展历史、探寻社会文化真善美的历程中,通过文化品位的渗透而确立了独具个性魅力的精神品格。也就是说,郁达夫所说的“散文的心”,在余秋雨散文中得到了真切的落实,也正是这个散文的“心”把他的散文推进了深远的艺术境界。

文体意识论文篇2

1整体意识是市长治理城市的关键因素

世界上任何事物,无论是在天上或是在地下,无论在物质世界还是在精神世界都是许多方面内在联系着的整体。一座城市是由工业、农业、外贸、科技、教育、规划、环境等部分组成的,内在地、必然联系着的整体。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路德维格·贝塔朗菲把生物机体系统论引伸到心理、社会和管理等领域,强调整体化和综合化是解决现代社会中政治、经济、科学和城市管理等各种复杂问题的方法论基础。他提倡“有机组织的概念、强调把生物作为一个整体或系统来考虑”[1]。城市整体性是整体意识的根本要求,是治理城市的本质需要决定的。

所谓整体意识,就是指市长在主观上将所管辖的城市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改造,并在系统内和系统外所进行的不同层次之间的信息、能量、物质交换中保持整体的度,在运动中体现整体的质和功能,使整个城市功能处在最佳状态。整体意识强调的是整体、和谐与协调。西周末年的史伯就有“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之说。整体是一种能的系统,或能的综合体,或能的结构,不管多么复杂,它如同单个部件一样地运转。从整体上把握城市,就要在意识的活动中着眼于城市的整体,着眼于城市内部各部分的多种联系,以呈现出整体的对立统一面貌。它要求市长在治理城市的过程中要“创造出一个大于其各组成部分的总和的真正的整体,创造出一个富有活力的整体,他把投入于其中的各项资源转化为较各项资源的总和更多的东西。”[2]

同志指出:“现在,我们面临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担任的工作也是千头万绪的,这就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努力做到科学判断形势,正确把握大局,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好。”[3]城市是个庞大的综合体,是自然实体、经济实体和社会实体的有机结合部,其工作包罗万象。一个城市政府既要面对国务院几十个部、委、办、局的工作指导,了解全球发展情况;还要对本市的经济、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基础设施、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等各个方面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工作具有复杂性、琐碎性和动态性特点。这些就使得市长肩上的担子更为重大。市长要完成上述任务,没有整体意识,不从全局上考虑问题,是难以胜任的。整体意识的基本特征就是要把城市的各个部分用整体统辖起来,从整体上把握城市。整体意识的实质在于城市整体与城市部分之间的矛盾不可分离的联系,正如恩格斯所说:“事物是对立面的总和与统一,”[4]因此,把握整体意识,是掌握城市整体性的核心环节。

2过分重视部分势必损害整体功能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是:整体,反映了问题的结构特征;部分,则显示出了问题更多的细节。因此,在处理问题中,要适时地将整体与部分相互转换,即既要观察部分内容的形式,又要发掘、理解整体结构的实质;既要对部分进行重点分析,又要全面地考虑所有条件;既要部分调节,又要整体控制。这里要明确的是,整体是由不同功能的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另一方面,整体(即城市)始终是高于部分的(即各职能部门),部分只有在与整体相联系的情况下才存在,才能发挥作用。整体意识在客观上要求“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他们的要素”[5],掌握各要素的功能,才能最终把握住城市的整体功能。整体意识在主观上的要求是不要过度地干预竞争,“一个完整的总体,其中细节是如此紧密地互相联系着,以致任何一部分的移动取消都会肢解和破坏了总体。”[6]市长治理城市,一定要从维护整体的功能出发,从整体最优出发,使部分服从于整体,而不能凌驾于整体之上。

市长过分地热心于干涉下属职能部门权限内的事情,处理本该是下属领导者解决的事务,势必导致整体意识的失落。我们经常听到或看到市长现场办公、电视台办公的事情。这说明仍然有一些市长习惯于越俎代疱、一竿子插到底的工作方法。这种工作方法造成的危害是种了他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对城市的整体发展无任何意义。例如,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给西部企业带来发展的机遇。但在“2000·中国西部论坛”会议中,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政府却替代着市场的主体——企业在进行投资谈判,替企业筹划出种种发展项目招商引资。据了解,参加此次论坛的西部企业代表不足到会企业总数的10%。西北的一位企业家万般无耐地说,由于政府的过分操心,企业家正在变成不用动脑的机器人[7]。市长是城市的行政首长,其职责是抓大事,解决主要矛盾;尤其是解决与城市发展的带有战略性的问题。市长放下自己的工作,去做本该由自己下属做的事情,会导致整体意识的衰退。并带来以下弊端:不利于思考问题,研究战略;不利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利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培养锻炼干部;不利于自己学习提高,更新知识;不利于密切联系群众,广交朋友;不利于保持充沛精力,健康长寿。可见,市长即使把这些属于部分的“小事”解决得再怎么出色,也纯粹是浪费时间,对城市的整体管理毫无用处。此外,整体意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注意发挥部分的功能,即让下属职能部门有职有权,做好本职工作,这样可以减少或完全避免诸如:增设市长热线电话[8]、接待日接受群众投诉、市委书记亲自动手去除村霸等的分散整体精力的事情。

由此可见,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总和的相加,更不是由部分所决定的,它是由这个整体的内部结构和性质所决定的。康德在谈到“合目的性”整体的有机性的特点时,要求它的各部分都只有与其整体相关连才可能存在,各部分之间又互为因果,互为目的和手段,而且整体具有自组织的功能,能够自己再生产[9]。市长过分关注部分,热心于解决局部的事情,势必忽略了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其治理城市的方式就可能发生变化,不仅使各部门领导的工作态度偏离整体性要求,而且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也可能会出现明显的不默契。此外,我们在强调整体的时候,也要注意发挥部分的功能;部分虽然隶属于整体,但也会反作用于整体,给整体造成负面的效应。

3整体意识所包含的主要工作内容

3.1正确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以信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对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深远影响;全球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这些情况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要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战略是哪个领域都不可回避的问题,可以说得战略者得天下。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与制定就成为市长首要关注的工作对象。

一般而论,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在一定范围和一定历史时期内,市长对实现城市整体发展目标所进行的总体谋划和制定的根本性措施。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应该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10]。“着眼其特点”是指城市的特点和城市所在地域的特点。“着眼其发展”是指要着眼于城市的发展,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来把握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结合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实际情况,研究其发展方向,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要切合实际,不可盲目超前。改革开放以来有一些城市提出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发展战略,殊不知这是一个在社会和经济标准两方面都很难达到的目标。前不久,美国世界发展联合会主席麦金利·康韦在武汉说:全球在未来30年最有机会跃升为超级城市的10个地方,中国有两个,即上海和武汉。因此,不顾城市自身的实际情况盲目提出“国际大都市”发展战略是不切合实际的。资料表明,1998年以来全国共有各类开发区4210个,其中3082个为省级以下各级政府批准设立的。许多开发区成为地方经济的“包袱”和土地的“杀手”。如今,又有十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硅谷、光谷的发展战略,其战略的可行性程度到底有多高,专家们持谨慎态度。上述情况表明,制定城市发展战略一定要有科学性,必须符合本市的客观规律,符合实际情况。

制定正确的城市发展战略,要求市长善于统筹全局,多谋善断。首先表现在对于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较强的预见性、全局性,能够在纷纭复杂的情况下抓住主要矛盾,提出战略要解决的问题和要达到的目标。其次是掌握科学的方法,能够博采众长、择优决断,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最后是群众参与,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必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分清主次轻重,抓住关键要害,着力解决好影响整体的问题。城市的发展战略才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

3.2注意抓大事,理顺关系

上班理事,是市长的首要职责。城市工作头绪众多,涉及方方面面,这要求市长要用全力抓大事。列宁曾经说过:“不让一些小问题送到人民委员会和劳动国防委员会来,要使一切问题都事先经过再三的过滤。”市长要坚持议大事,懂全局,管本行,把主要精力放在具有决定意义的大事上,要善于从繁杂的工作中捕捉并以主要的精力抓好带全局性、战略性的大事。英国一位出色的内阁部长说:“政治智慧的75%是搞清轻重缓急。”这的确是一句至理明言。抓大事,就要反对超越职权范围去管那些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否则就会带来以下不良后果:首先是不务正业,空耗时间和精力;其次是侵犯了下级的职权,影响和破坏了领导层次的正常关系和工作秩序,使整个城市机构难以正常运转;最后是耽误了自身的工作。

市长要跳出烦琐的事务性圈子,一心抓大事。要注意发挥下属的积极性,要放手让自己的下属去干他们职责范围内的事情。须知任何真有发号施令能力的人,从来不会为了琐碎的事而烦劳。他仅拟定妥善的计划,选择适当的助手,分头去干,获得成功。那种事必躬亲,“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领导,是干不成大事的。

3.3知人善任

用人是市长治市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自古道“得才者昌,失才者亡。”《论语·述而》中说:“择其善者而从之。”正是因为下属领导的不作为才导致许多事情没有人去做,而要市长来解决。某些市长的最大弱点,就是只知在小枝末节上下工夫,而忽略重大紧要之处,这表示他没有知人善任的本领。市长必须具备以下能力:一是知人,即善于发现人才,对人有真正的了解;二是知事,了解事情的性质、责任轻重、难易程度和所需资格条件,做到以事来择人;三是善任,即能够把恰当的人安排在恰当的岗位上,使其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切实做到人尽其才,事竟其功,人事相宜。市长要从城市整体功能出发,将那些不称职不做事的人替换掉,让德才兼备的人充任自己的下属。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因此,知人善任是市长做好本职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4正确运用整体意识应该遵循的若干原则

4.1例外管理原则

例外管理原则就是指回避那些可接受的行为,把注意力集中在例外和不可接受的行为上。只要职能部门或市民的行为和表现在允许的范围内,就不必去苛求了,而应把主要精力集中于需要修补的例外行为和表现上。在城市治理中,有时会碰到一些非常情况。如突发事件、危险时刻、重大事故和紧急任务等。市长必须花费一些精力去解决这类事情,它不是去代替下属做具体的事,而是解决例外问题。

例外管理原则还要求市长注意抓关键的事情。关键的事不一定是大事,有些甚至很小,不为人们注意。但却是实现整个行政目标不可缺少的环节。最近在一些城市发生的“问题食品”,例如泔脚油、毒白酒、毒猪肉、毒大米、毒饼干、农药残留超标蔬菜、瘦肉精和注水肉、甲醛浸泡的水产品等就是关键的事。不加以解决,就会给市民的“口腹安全”带来危害,影响城市的稳定。例外管理原则既要研究整体与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又要研究决定整体的关键部分,关键因素。因为关键部分有可能毁掉整体。

4.2管少原则

古人曰:“有所不为,才有所为。”只有管少,才能管好。当前,科技、经济、社会高度综合发展,组织机构日益庞大。在领导活动中,领导的权威性越来越下降,而且权威的功能正在加速地减退,并渐渐地由分权制度所代替,逐步扩大到下级组织的权限已经成为时代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从市长本身来看,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无巨细、亲自去抓。如果市长事必躬亲,其结果只能是既领导不了,也领导不好。从下属来看,要增强部门的活力,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把他们的手脚捆住是办不到的。同时,他们也不喜欢“领导就是保姆”。从客观环境来看,市长治市必须有一个宽松和谐的气氛。市长只有在“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开放活”,才能实现领导活动的目标。管得少不等于撒手不管。相反,管得少是要求把握领导活动过程的方向,掌握领导活动的主动权。管少是要求市长不但要懂得自己如何做事,还要懂得如何通过别人把工作做好。

4.3权变原则

市长要随客观环境变化而改变领导策略和方法。有以下几点要求:一是以变应变。组织机构,策略,方式方法等,应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与改进,以适应形势的发展。二是因势利导。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有限的,难免产生片面和不足。为此就要克服人为的极端观点及作法,在两个极端之间的联系带,选择一种或几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只持一端,偏于一隅,难免失误。三是追求实效。高明的领导坚持权变原则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实际的效果。

4.4精干效能原则

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实行精简的原则。”市长不但要考虑怎样达到战略目标,还要考虑战略成本和组织成本。市长治市应当是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达到尽可能优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组织机构的设置就要坚持精减、效能的原则。所谓精减,一是机构的数量和规模要合理精干,精干的标志是设置最低限量的机构和最低限量的职位;二是定编定员,达到任务与机构相称,工作与人员相称,事业和经费相称。所谓效能,就是要尽量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每个机构和人员的办事效率。这个原则是达到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五项目的的惟一途径。

4.5开放原则

系统理论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构成的一切系统都是开放的。开放性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任何整体在运行和发展变化中,总是要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否则就难生存下去;二是任何系统总是处在更大的系统即环境之中,都与其外部系统即环境发生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在治理城市时树立开放意识,最重要的就是充分认识环境对治理城市所可能产生的影响,正确处理城市与环境的各种关系

4.6协调原则

城市治理要有成效,城市中的各部分、各功能之间必须保持高度的协调性,使其相互配合、紧密衔接,既不产生重复,又不出现脱节、偏离,更不相互矛盾。导致不协调的原因:一是城市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各部分各环节的活动具有相对独立性,由于各自的利益关系,往往产生各式各样的矛盾和磨擦,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二是城市治理又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它随时都要反映到内部来,影响和制约内部各要素,造成整体的不稳定。这就要求市长围绕城市的战略目标,随时调整内部状况或尽可能改造外部环境以求得内外环境的协调一致,发挥城市的整体功能。协调的存在,既是调节城市内部各种矛盾的必需,也是调节城市与外部环境之间各种矛盾的必需。

5整体意识是一个动态过程,它要根据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

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在治理城市的过程中必须还要树立动态意识,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我们知道,构成城市诸要素所具有的那种整体特性,只有在运动中,按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整体与环境、以及不同层次之间的信息、能量、物质交换,并且在交换中保持整体的一定度,整体才能体现为一定的整体的质和功能。对于整体来说,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使部分中存在的那种构成整体的特性得以体现。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指出:世界表现为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因而自然科学的本质就是“关于过程,关于这些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关于把这些自然过程结合为一个伟大整体的联系的科学。”首先,在城市的治理活动中,整体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市长必须要有较强的预见性,并运用科学预测方法,正确地把握各种内外条件发展变化的趋势,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理对策。其次,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是由不平衡到平衡的动态过程。众所周知,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不平衡是绝对的、经常的。平衡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但平衡不仅表现为静态平衡,更多地表现为动态平衡。因此,树立正确的平衡意识,对于适当地处理治理中的各种平衡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从动态的角度来看,构成整体的部分所具有的那种整体特性的内在根据只有在运行中才得以实现,例如,武汉在新世纪的发展定位是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是用5年时间,把武汉建设成为我国华中和长江中游经济区的发展极,成为我国重要的新经济增长中心。第二步是用10到15年时间,把武汉建设成我国中部地区开放型、多功能中心城市,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是用30年到50年时间,把武汉初步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在这个战略目标的运行过程中,如果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动态平衡受到干扰和破坏,城市的整体的有机性就会受到影响以至于消失。城市发展的动态性,要求市长在思考问题时,必须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进行思考,深入揭示城市的运动规律和功能特征,从而找出最佳处理方案。养成整体性的思维方式,是当前改革开放的发展对市长提出的更高要求。

拉克利特说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之中,生产力规模逐步跨越地域界线而走向宏观整体。另一方面,城市的整体功能也存在于它与世界有机联系的效果之中,一个优秀的市长必须有全球化意识,坚持从世界、长远的角度考虑城市发展问题,亲自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统一筹划以达到城市全面均衡的发展。总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要通过整体的优化来实现,而城市整体优化的关键在于城市内部结构的有序和合理,在于整体的内部关系与外部环境关系的协调,但最终在于市长的整体意识的正确运用。

1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64

2彼得·杜拉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3闻世震.领导干部要着重研究和解决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N].辽宁日报,2000-12-15(2)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57

7累了官员,闲了企业[N].中国青年报,2000-10-23(4)

文体意识论文篇3

生长发育比较迅速,提早进入青春期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从而使得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提高,这样一来,造成青少年儿童生长处于日益增长阶段,进而导致青少年提早进入青春期。调查以17岁城市男生身体发育情况为例,在1979年,此阶段男生的平均身高为168.6cm、体重为54.8kg、胸围为82.3cm。然而,到了2000年此阶段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72.8cm,比以前增长了4.2cm;体重是62.6kg,而胸围也增加了3.5cm,变为85.8cm。身体素质大幅度下降通过调查发现,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大幅度下降,其身高、体重以及胸围等的生长状况都和以前发生了很大反差。各项体育锻炼的指标都所有下降,例如: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除此之外,青少年肺活量下降也是造成身体素质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时,近视的概率大大提高。有专家证实,上述这些问题都表明青少年身体发育远远落后于身体形态的生长。肥胖的几率逐渐增加我国体质监测中心的研究教授指出,过于溺爱孩子成为增加青少年肥胖的数量的原因。通过一组调查数据显示,2003年和1995年比较来说,我国城市男生肥胖概率从6.7%增加到10.7%。青少年过于肥胖会造成心脏与肾脏等身体问题的出现。因此,导致青少年的毅力、耐力等大大下降,使学生的整体状况出现大幅下降。

培养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意义

不断激发高中生终身锻炼的动机巨大的动机成为引导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动因,而目标则是借助各种活动而获得的结果。而事实上,动机与目标都是人们参与各种体育活动的内在动力。因此,体育教师要在体育实践过程中,下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体育动机。只有有了体育动机,才可以对体育锻炼产生极强的兴趣爱好。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各种体育活动中,适当调整其自身的运动行为。培养学生对体育技能的学习兴趣体育兴趣分为两大类,即直接体育兴趣与间接体育兴趣。其中,第一类兴趣指的是学生被某个体育项目吸引,在激发出这种兴趣爱好后,便产生很强烈的热情。第二类体育兴趣指的是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练习的重要意义,进而使人们对体育产生较强兴趣,但这是和自身意识努力紧密相连的。使高中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运动习惯培养学生终身的体育意识,养成一个良好的运动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运动技能,又要学生利用正确运动方法进行锻炼的过程。养成一个良好的锻炼习惯,能够减少锻炼过程中出现损伤,使学生身体状况保持健康的状态。当学生参加工作后,只有拥有了健康的身体才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为社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文体意识论文篇4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它在教学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该尽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情感活动与思维活动中。但是事实上,进入高年段的学生越来越不爱在课堂上展现自我。大部分情况是,极个别学生很活跃,部分学生一直处于梦游状态。很多老师反映:高年段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很沉闷,很难让学生全部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另外,学生思维欠深入也是制约阅读教学的一大问题,每到体悟、体会环节,很多学生都在等待他人汇报。

2.学生阅读水平不一。

之所以在小学开展阅读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把握文义、感受作品、探究内容等能力。但是,在一个班集体,由于学生智力、生活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同,部分学生在读两三遍后就能明白大意,在老师的引导下基本了解文章;但是也有一些学生不能读透、只能读懂,甚至部分学生连读通都存在问题。

3.教学方式异化。

在现行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的目标意识有待提升,教学方式随意。在课堂教学中,部分老师让学生自学,有的则是按照课件讲解,也有部分老师钟情于拓展,在脱离文本,盲目追求目标生成的情况下,也有部分老师喜爱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进行深入探究。从语文教学标准来看:阅读是文本、师生交流对话的过程。但是实质上,当下的阅读教学并不是目标清晰的对话,很多小学的高年段阅读教学并没有潜心进行对话式阅读。

二、强化小学高年段阅读教学“篇章意识”的方法

1.掌握事件概括,明确表达顺序。

在《课标》中明确指出:5-6年级的阅读目标是“明确作品事件,掌握故事梗概,并且在阅读中领会作品表达方式”,它鲜明的指出高年段阅读教学必须以文本整体阅读为基础,这样才能清楚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在《课标》中,它要求紧抓阅读文章的重点,这也展现了高年段整体把握的要求。例如:在学习《船长》一课时,必须是在通读整篇课文的基础上,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熟悉整个事件的经过、起因与结果,最后总结表达顺序,引领学生利用自身语言概括相关内容。在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可以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标题,找出游览景点,再画出景区游览图,帮助学生明确表达顺序与写作思路。但是从课堂教学反馈的信息来看:并不是每个老师都会注重该点,特别是在观摩、展示课上,很多老师都会将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分析表达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意识把握太史迎春(吉林省梨树县郭家店镇镇郊中心小学校,吉林梨树136502)摘要:文字作为生命烘炉的徐徐炊烟,很多书籍都是作者从内心唱出的歌,安慰着每个不安的心灵,并让其得到升华。本文结合小学高年段的阅读教学,对怎样展现“篇章意识”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关键字:高年段;阅读教学;篇章意识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5)03-0157-01式、掌握故事发展上,根本不能凸显文章精妙,彰显不出课堂教学的科学理念,最后造成教学目标偏移。事实上,当前很多高年段学生都未能很好的掌握语言,在清晰概括文章内容上还很欠缺。这也告诫我们必须在高年段阅读教学中,必须舍得下功夫、花精力,并且不遗余力的完成教学目标。

2.注重关联,带动整体性感悟。

从文章内容安排来看:每篇文章的情感、意蕴都是前后贯通的,并不是孤立的。如果只注重点,却忽略了面,就会在体悟与理解上造成偏颇与困难。特别是高年段学生,在文本深度不断增加的同时,要求我们利用更多的整体意识将文本贯穿,以提高整体感悟。如:在《天游峰的扫路人》中,理解老人的“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在理解该句时,就必须引导学生讲课文的第7与第2自然段联系起来,通过领会天游峰的险、高、玄与游客登山的艰难,帮助学生领会老人每天扫山的劳累。又如:在《轮椅上的霍金》,为了领会霍金这位科学家的伟大,需要以整体意识来贯彻文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先通过霍金的非凡成就,从文本语言中领略霍金的顽强生命力、悲惨命运和好学的科研精神,最后再回头来审视霍金取得的成绩,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体会到霍金的非凡。

文体意识论文篇5

一般而言,文体意识比较强的人们最热衷于确证规范、辨析源流,而韩愈并不擅长此道。为了跟俗下流行的骈体文相对抗,韩愈大力倡导三代两汉的散体单行的文体,称之为“古文”。可以说,作为文体范畴的“古文”一词的发明专利应归之于韩愈,在他之前尚未有人使用过。按理,作为古文运动的主将,韩愈应当对这个具有标志性的语词详加解析,并对古文与骈文的关系、自己所学习?quot;古文“与所创作的”古文“之间的区别多加阐释。然而,《韩昌黎文集》中仅有四篇文章提到”古文“一词,均比较简略,没有一处作过特别的说明,可见他的辨体观念之淡薄。实际上,韩愈重视的是创作,他的许多古文理论都是围绕创作而发的。

与此相对照的是明七子派文人。他们的文学复古运动以诗歌见长,在散文方面出于对抗时文的需要,虽然提出了”文必先秦两汉“的口号,但真正能够落实到创作实践中并自成一家的只有康海一人。然而,他们关于”古文“的论议却比比皆是。基本上是以时代先后品评取舍,一味地追求高古,而无视秦汉以后散文的存在价值。如李攀龙”秦汉以后无文矣“(《答冯通府》,《沧溟先生集》卷28)、李梦阳”西京之后作者无闻矣“(《论学》上篇,《空同集》卷61)、王世贞”西京之文实,东京之文弱,犹未离实也。六朝之文浮,离实矣。唐之文庸,犹未离浮也。宋之文陋,离浮矣,愈下矣。元无文“(《艺苑卮言》卷3)等等。这些偏激的说法和目空一切的作风即源于他们对经典文体的过分推崇。

在诗歌方面,七子派受严羽、高棅等人”取法乎上“的心理影响,在追求具有”第一义“的作品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热情。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创作实践中,辨析诗歌体式流变、严格维护其规范性始终是他们关注的焦点。他们提出的许多主张和口号,?quot;宋无诗,唐无赋,汉无骚”(《潜虬山人记》,《空同集》卷47);“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明史·李攀龙传》);“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明史·王世贞传》)等等,听起来“霸气”十足,大都遭到了人们的诟病,被视为“退化论”的典型。如果暂不考虑其他原因,单从文体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他们文体意识过于强烈,狂热追求古之高义(最高范式)的必然结果。追求古之高格、正格的观念,使他们往往从诗歌体裁流变角度来确定师法对象,即使对于向来所推崇的诗圣杜甫也多有非议。在《明月篇序》中,何景明更是明确指出了杜甫诗?quot;辞固沉著而调失流转,虽成一家语,实则诗歌之变体也“(《大复集》卷14),并认为”其调反在初唐四杰之下“。在自成一家与遵章守体的选择中,他们竟出人意料地更看重后者,可见其在对待文体时”伸正绌变“观念之顽固。

说到底,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在复古的过程中,韩愈与七子派文人文体意识的差异也表现在他们对待古人语言的态度上。古文运动的最终目的是恢复古道,复兴儒学,但韩愈并未放弃对文辞的追求。它曾声称自己虽然”志在古道,又甚好其文?quot;。(《答刘正夫书》,《韩昌黎全集》卷18)在语言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上,他强调“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南阳樊绍述墓志铭》,《韩昌黎全集》卷34),主张“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韩昌黎全集》卷16),决“不蹈袭前人一言一句”(《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不仅如此,在古文创作中,他还能够积极吸收当时的口语和骈文的语言的菁华,从而使他的古文具备了“文从字顺”、个性鲜明的特征,促使了新文体的诞生。

与韩、柳等人不同,明七子派在诗文的语言体式上一味地追求高古,以古为雅,对古人经典性的文章顶礼膜拜,亦步亦趋,从而形成了以革新为目的,又以拟古为能事的奇怪现象。众所周知,明代七子派复古运动中最大的弊端是摹拟,他们自己也深知摹拟的危害,可还是热衷于摹拟,颇为费解,个中原因,从文体学中我们可以找到了答案。李梦阳曾公开向追随者宣称:“学不的古,苦心无益”(《答周子书》,《空同集》卷61)。他作诗为文好用古词古语,以致“割缀古语,用文已露,痕迹宛然”(《艺苑卮言》卷4)的现象在所难免。其诗因体裁所限所用古语弊病还不甚严重,其文则“故作聱牙,以艰深文其浅易”。(《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空同集》)李攀龙有过之而无不及。王世贞曾说他的文?quot;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艺苑卮言》卷7)总之,七子派的文章之所以令人难以卒读,就是因为他们一味地在故纸堆中讨生活,以至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如王世贞竟然不无伤感地认为:”呜呼!子长不绝也,其书绝矣。千古而有子长也,亦不能为《史记》,何也?西京以还,封建、宫殿、官师、郡邑,其名不雅驯,不称书矣,一也;其诏令、辞命、奏疏、赋诵鲜古文,不称书矣,二也……“(《艺苑卮言》卷3)即使司马迁再生,也写不出象《史记》那样古雅的文章,就是因为当今标示典章、名物的词语已经不如西汉时那么古雅了。这是多么荒唐的逻辑!世易时移,语言也在发展,古语今言之间并无优劣之分。可在七子派文人的心目中,古代语言具有无比神圣的地位,不可代替。这种落后的观念必然导致创作的贫乏,他们的散文多是追古逐雅的摹拟之作,缺乏反映时代风貌和表现个人内在情感的鲜活气息,而且晦涩难读。作为秦汉派,他们在明代文坛上最终难与唐宋派相抗衡,仅从语言体式方面来看,这也是命定的结局。  受复古特点的影响,复古者都重视”法“,且重视的程度与复古者的文体意识成正比。七子派文体意识强,对古法就格外看重,几乎人人都讲法,实际上是在示人以摹拟之门径。当然,李、何以及王世贞、李攀龙等七子派成员在对?quot;法”时也主张“以我之情,述今之事”,强调“拟议以成变化”,但因为他们对法过于着重,所讲之法也不外是“大抵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一必虚,叠景者意必二”的“顿挫倒插之法”(李梦阳)或“辞断而意属,联类而比物”(何景明)的遣词造句之法,缺乏对创作主体的真切关注以及对文体多样化的积极追求,以致“我”成了经典文体的奴隶,“变化”成了一句空话,摹拟现象的流行与泛滥也就不可避免了。

与七子派相比,韩愈关于“法”的观念就比较灵活。他讲的“法”总是“师其意不师其辞”、“务去陈言”、“文从字顺各识职”、(文?quot;无难易,宜其是尔“等大原则,而不是具体的规则技巧。这些都体现了韩愈对创造力的重视,或者说,对文体成规的漠视。

韩愈与七子派文体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待文类融合现象的看法。文类是指文学作品的类别形式,亦即狭义的”文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导致了文学作品表现内容的变化,从而也决定了其表现形式(文类)的变化。这就是说,无论何种文类,它的生成、演变、融合、消亡都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在古文运动中,韩愈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他能够打破文类界限,广泛地汲取其它文体的优长,把它们巧妙地融合进自己的古文创作中,如碑志文多有史传特色,序记文常穿插议论成分(类似杂文)。尤为可贵的是,他还能够吸账炊缘”骈文“的菁华,融骈入散,从而使文章读来音调优美、节奏明快,句式错落有致。

与此相应的是七子派与八股文的关系。八股文可以说是明清两代对文人和文学影响最大的一种文体。无论是它”代圣人立言“的体制还是”八股“的程式都极大地抑制了士人的创造性,限制了思想的自由发挥。反对八股文风始终是七子派文学复古运动的一个主要内容。在他们看来,古文与”时文“(八股文)势同水火。然而,从文体发展的角度看,八股文可以说是古代许多文体的综合,如金克木先生就曾指出?quot;分析八股文体若追溯本源就差不多要涉及全部汉文文体传统。”

实际上,在当时就有人尝试打通二者的界限,唐宋派唐顺之、归有光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既是时文名家,又是古文圣手。尽管黄宗羲等人认为归有光的古文受到了时文的不良影响,“时文境界,间或阑入”(《明文案序上》),但不可否认,时文关于起转承合的讲究也对归有光古文的结构体制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见,唐宋派在对待不同甚至相对的文类时能象他们的祖师韩愈一样,具有比较开阔的胸襟,七子派则显得过于拘谨了。

文体意识论文篇6

1 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1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好几个年头,但不少教师在更新旧的教育观念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对新理念的接受。帮助学生实现观念的转变,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应该是广大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落实新课程理念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极其关键的一个问题。

1.2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刷新旧的理念的同时,也应该让我们的学生从旧的学习观念中走出来,以自我发展为中心,以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不断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重新给自己定位,找到自己在语文学习中应担当的角色。

2 语文学习存在问题的分析

2.1教者自身应转变教学理念的角色,教师教学不再是仅仅备教科书、备教等,更重要的是树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增强自主学习的功能意识,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积极地完成学习目标任务;教者还应以“学生的思维训练为主导”,通过思维训练,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活思维,从而让他们明白“生活即语文”的教学观念,拓展延伸他们的语文知识。

2.2学生还应在教师的鼓励和倡导下,自觉地投身到语文学习环境中去。学生应以课堂为学习阵地,通过参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活动,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学习语文信心。在此基础上,学生应整体感知语文,通晓大意,从而积极主动地接受必备的语文知识。

3 增强语文学习的主体意识的策略

3.1鼓励学生认识并接受新的理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为了让学生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并接受新的理念,帮助他们揭开新理念的“神秘面纱”,对此,我们应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而语文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形成并非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语文学习功在平时,它是一个相对较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要急于求成、好高骛远,而要潜心“修炼”,一步一个脚印练好基本功。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两个基本特点。以前的语文学习我们过于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但并不等于说我们现在就要完全抛开语文的工具作用,而是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尤其我们都来自偏远的农村,基础普遍较差,所以应该注意把语文基础知识特别是字词的正间释义和句子的模拟训练的功底打扎实。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以学生自我为中心,才能有利于其多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我们要以提高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主目标,结合自己的实际,努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万丈高楼平地起”。

3.2尊重学生学习的独特体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语文课程的学习是一门个体参与的独特的情感体验过程。没有哪一门课的学习比语文课更具有情感性。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因此也可以说,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有独特的情感体验是检验学习语文成败的关键。因为只有学生具有独特的情感体验,才说明他主动参与了学习和思考,并从中受到了教育的熏陶。

我在讲《诺曼论著号遇难记》时,设计了一道开放性题目:假如你是哈尔船长,在当时非常危急的情况下,你会怎么做?结果答案五花八门,其中有一个学生语出惊人,他说假如他是哈尔船长,他会毫不犹豫地逃生。话音刚落,全班哄堂大笑。这个学生一下子脸涨得通红,低着头,一声不吭。很显然,这是一个比较自私的学生。但我并没有批评他,而是首先肯定了他的敢于说真话,表扬了他的勇敢。然后再给他指出:“不错,生命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宝贵的,因为它只有一次,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它。但是,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世界上,都应有种责任感、对家庭、对朋友、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感,否则,这世界不就变得人人自危,太可怕了吗?”最后我就就事论事,列举了一些相关的事例,让他们明白责任心的重要性,让他们“记住用爱心去温暖我们周围的人,可是我们一辈子的作业!”只有不断地肯定学生,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对于我所带的班的学生来说,这点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平日接触面不广,胆子特别小,上课不敢主动发言,生怕答错了惹同学笑话。经过对他们不断的肯定,这种局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3.3努力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语文的兴趣。

学习氛围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我尽量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这样,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不会是一句空话。因此,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努力找“茬”。记得有一次,上古诗《登岳阳楼》时,刚介绍杜甫的生平事迹,一位学生冷不丁举手提问:“老师,我们以前学过的杜甫的《绝句》其中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诗句,而刚才你说杜甫草堂是在四川成都,四川应位于我国西南。东吴领土在今浙江一带。”杜甫在成都怎会看到东吴的万里船呢?我先对他的大胆质疑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请其他同学通过讨论给他释疑。

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的,这样的问题,往往通过同学合作的方式就可以解决。有时课堂上解决不了,我就让他们回家找资料,实在不能解决,我再给以明确的答复。这样提问的学生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其他同学也能从中找到一种成就感,慢慢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课堂气氛也自然活跃了,学生也乐于学语文了。

3.4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帮助学生积累丰富而又必备的语文语言知识。

语文课外作业除了写日记外,我基本上不布置其他的作业,我要求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但由于受条件限制,学上们难得读到课外书。为此,我组织并带领两个班的学生每人交两本以上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课外书,建成“图书角”,供学生借阅,增加他们的知识积累。

文体意识论文篇7

1 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1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好几个年头,但不少教师在更新旧的教育观念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对新理念的接受。帮助学生实现观念的转变,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应该是广大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落实新课程理念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极其关键的一个问题。

1.2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刷新旧的理念的同时,也应该让我们的学生从旧的学习观念中走出来,以自我发展为中心,以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不断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重新给自己定位,找到自己在语文学习中应担当的角色。

2 语文学习存在问题的分析

2.1教者自身应转变教学理念的角色,教师教学不再是仅仅备教科书、备教等,更重要的是树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增强自主学习的功能意识,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积极地完成学习目标任务;教者还应以“学生的思维训练为主导”,通过思维训练,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活思维,从而让他们明白“生活即语文”的教学观念,拓展延伸他们的语文知识。

2.2学生还应在教师的鼓励和倡导下,自觉地投身到语文学习环境中去。学生应以课堂为学习阵地,通过参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活动,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学习语文信心。在此基础上,学生应整体感知语文,通晓大意,从而积极主动地接受必备的语文知识。

3 增强语文学习的主体意识的策略

3.1鼓励学生认识并接受新的理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为了让学生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并接受新的理念,帮助他们揭开新理念的“神秘面纱”,对此,我们应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而语文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形成并非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语文学习功在平时,它是一个相对较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要急于求成、好高骛远,而要潜心“修炼”,一步一个脚印练好基本功。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两个基本特点。以前的语文学习我们过于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但并不等于说我们现在就要完全抛开语文的工具作用,而是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尤其我们都来自偏远的农村,基础普遍较差,所以应该注意把语文基础知识特别是字词的正间释义和句子的模拟训练的功底打扎实。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以学生自我为中心,才能有利于其多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我们要以提高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主目标,结合自己的实际,努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万丈高楼平地起”。

3.2尊重学生学习的独特体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语文课程的学习是一门个体参与的独特的情感体验过程。没有哪一门课的学习比语文课更具有情感性。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因此也可以说,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有独特的情感体验是检验学习语文成败的关键。因为只有学生具有独特的情感体验,才说明他主动参与了学习和思考,并从中受到了教育的熏陶。

我在讲《诺曼论著号遇难记》时,设计了一道开放性题目:假如你是哈尔船长,在当时非常危急的情况下,你会怎么做?结果答案五花八门,其中有一个学生语出惊人,他说假如他是哈尔船长,他会毫不犹豫地逃生。话音刚落,全班哄堂大笑。这个学生一下子脸涨得通红,低着头,一声不吭。很显然,这是一个比较自私的学生。但我并没有批评他,而是首先肯定了他的敢于说真话,表扬了他的勇敢。然后再给他指出:“不错,生命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宝贵的,因为它只有一次,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它。但是,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世界上,都应有种责任感、对家庭、对朋友、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感,否则,这世界不就变得人人自危,太可怕了吗?”最后我就就事论事,列举了一些相关的事例,让他们明白责任心的重要性,让他们“记住用爱心去温暖我们周围的人,可是我们一辈子的作业!”只有不断地肯定学生,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对于我所带的班的学生来说,这点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平日接触面不广,胆子特别小,上课不敢主动发言,生怕答错了惹同学笑话。经过对他们不断的肯定,这种局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3.3努力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语文的兴趣。

学习氛围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我尽量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这样,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不会是一句空话。因此,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努力找“茬”。记得有一次,上古诗《登岳阳楼》时,刚介绍杜甫的生平事迹,一位学生冷不丁举手提问:“老师,我们以前学过的杜甫的《绝句》其中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诗句,而刚才你说杜甫草堂是在四川成都,四川应位于我国西南。东吴领土在今浙江一带。”杜甫在成都怎会看到东吴的万里船呢?我先对他的大胆质疑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请其他同学通过讨论给他释疑。

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的,这样的问题,往往通过同学合作的方式就可以解决。有时课堂上解决不了,我就让他们回家找资料,实在不能解决,我再给以明确的答复。这样提问的学生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其他同学也能从中找到一种成就感,慢慢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课堂气氛也自然活跃了,学生也乐于学语文了。

3.4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帮助学生积累丰富而又必备的语文语言知识。

语文课外作业除了写日记外,我基本上不布置其他的作业,我要求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但由于受条件限制,学上们难得读到课外书。为此,我组织并带领两个班的学生每人交两本以上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课外书,建成“图书角”,供学生借阅,增加他们的知识积累。

文体意识论文篇8

二、影响我国初中体育教师职业自我意识的因素

(一)环境及经济因素。

体育教师所处环境不同,因此初中教师的职业自我意识有着显著的差别,例如发达地区与边远地区的教师职业自我意识存在很大的差距,发达地区教师的职业自我意识比较积极向上,主要是因为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快,带动了教育的快速发展,相应的学校给教师提供的工作环境比较优越,培训机会较多,教师的视野开阔,接触先进的思想观念和先进技术的机会较多,思想比较开放;反之,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绝大多数教师由于待遇较低,学校的设备落后,电脑网络资源量少,学校也没有时间和精力以及资金支持教师的培训和发展,教师接触外界信息困难重重,消息闭塞,造成教师职业自我意识比较消极。

(二)价值体系的影响。

体育事业的发展,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强弱,初中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身体素质关系到他们自身的长远发展,因此需要初中体育教师要明确自身的责任,教师价值体系的变化关系到教师职业自我意识,如果教师能够全面的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并且能够自觉的肩负起传播体育和不断培养体育人才的责任,那么他们就能够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反之如果教师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认清楚体育教育在初中院校中的地位,就会导致教师在工作中茫然,难以取得成功。

三、提高初中体育教师自我意识觉醒的措施

(一)提升工作信心感受人生价值。

体育教师的工作是很辛苦也很乏味的,而且在工作生涯中的提升机会并不多。由于体育课在中考中的微弱地位,老师在学校中的地位也显得很微弱。这样一部分老师觉得工作无奔头,没有工作的热情和干劲。干一辈子也依然是一名体育教师,自身的价值体现不强,工作目标低下。怎样才能提升他们的工作信心呢?这一点是教师自我意识觉醒的关键,要让老师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么就应该给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让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迅速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要经历几个阶段:1.新手。

其特点为强烈依赖于各种规则,对所处条件环境认识不够,缺乏独立判断能力。

2.入门阶段。

在这一阶段根据已有的经验能够作出进一步的行动,洞察力十分有限,对事物所有方面难以分出重点。

3.结构化构建。

在这一些阶段能够与其他人有效进行讨论,能够接受大众的观点。能制定一些比较长远的目标,确定一个行之有效的计划,并且能够对一些过程进行标准化和程序化处理。

4.熟练程度。

在这一阶段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能够发现什么是最重要的,能够从一个普通的情境中发现一些特别的事物。在这一阶段还能够更轻松地作出决定,能够按照实际的要求最优化地处理各种事务。

5.专家阶段。

这是专业发展的最高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教师不再依赖各种规则和指引文件,能够及时把握住一个现实情境的规律,能够在问题出现的时候系统地解决,并预测到可能出现的结果。当教师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的时候,教师的自身价值就得到了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就开始觉醒了。

文体意识论文篇9

教学是教和学,学为主,教是为了学。教学中如果不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认识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一定不会是成功的课堂。这就是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育本身就是要以学生为根本。只有以教促学,深化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意识,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切实提高教育质量。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强,更应该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品质,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主体意识,提高创新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与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呢?以下作一浅论,以期共求提高。

一、营造民主教学氛围,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而且是可塑性很强的人,教学必须以人为单位,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大力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营造民主教学氛围。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平等、愉悦,学生才能产生积极的情绪与愉悦的心态,才能对学习产生参与的主观意愿,进而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也才会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何营造民主教学氛围呢?我认为应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给予学生平等的地位。教学是由教与学组成的,学生与教师一样是平等的学习主体,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二者不再是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者、积极的交流者、有效的互动者。二是要使学生充满信心,要尊重信任学生,坚信学生都是可塑之材。不仅要爱优生,更要爱学困生。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与关注,让学生在关爱与关注中成长,在自信中强化主体意识。三是要对学生积极评价。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步骤。对于学生的做法及问题的回答,要及时做出积极的反馈,适当进行评价。评价应以表扬为主,一定不要全部求优求全,以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强化其主体意识。期望过高、要求过严,只会适得其反,劳而无功,甚至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在语文教学中营造民主教学氛围,对于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下所能达成的高效学习效果应是不言而喻的。

二、构建精讲精练课堂,引导学生主动求知

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大舞台,是构筑教育质量的基石,更应成为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的主阵地。在正常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必不可少,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依赖于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发挥,教师要当好“导演”,当好“配角”,调动学生眼、耳、手、脑等多种感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语文教材中的篇目大多文质兼美,情理并存,不仅有利于充实知识,陶冶性情,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教师要有效利用教材,挖掘教材蕴含的一切可调动学生的点,有针对性地讲授,这就是精讲。精讲不仅要有针对性,更要有启发性。讲好了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教师的讲要留有学生思考的余地,让他们边听边想,学生才会觉得学得有趣,才能主动探求。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善于设疑,把教学内容问题化,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去解决,反对目中无人,直接灌输。同时,教师的讲、问宜精不宜多,过多的讲不利于学生独立探求知识精神的培养,精讲必须配以精练。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使学生加强训练,增加实践机会,促进能力发展。整个课堂应始终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寓知识教学于愉悦氛围中,寓能力培养于主体活动中。

三、倡导多元化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全员参与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就要求现代教师应由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教学过程应由传授知识变成引导学生探求信息、分析信息及研究信息的过程。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参与、主动参与。我们要对教学形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形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以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以精巧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以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文本所预设的意境中,通过合作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注意引导学生将合作学习与个人自主学习巧妙结合,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真正实现教学面向全体,使所有学生在自身基础上获得应有的发展与进步。

四、优化检测反馈方式,促使学生养成主体习惯

作业和测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能力培养情况的重要手段,也是师生教与学效果的最有效的反馈方式,教学中要注意优化检测反馈方式,并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主体习惯。教师在学生作业中的鼓励、赞赏的话,都会在学生的心中激起亢奋的情感,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布置作业、批改作业不能唯作业而作业,而是以作业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才能使学习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如作文,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是:学生写作文,教师改作文。这种固定体例会使学生缺少作文的兴趣,学生必然感到厌烦。这种老师累、学生厌的作文体例,必然导致累而无功,写而无效。在作文评价中,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亮点和进步,及时表扬鼓励学生,让学生有成就感,从而让学生保持作文训练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教师从大的方面(命题立意、谋篇布局、材料选取)评价后,重在让学生自改与互改,不仅对自己的作文作评价,还要对其他学生的作文评价,反复推敲,细读细评;还可对老师的评语作评价,最后要求学生写“自评语”及自改与互改心得,做到一文一评一心得。这种评价方式真正将学生放在写作主置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自主作文的能力,促成学生主体习惯的养成。

考试是我们绕不过去的话题,也是教师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但如果考试只是为考而考,考后评议,就只是简单总结。这样的考试只会造成学生厌烦、抵触的情绪,会抑制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因此,适当的考试必须配以细致的评点,要考评并重,以考评促学习。学生考后写《试卷分析》应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分析命题意图,分析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分析错误的原因,对照试卷查找知识的缺漏点。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不仅知道学什么,而且知道怎样学,养成自觉评价的习惯,进而学会自主学习,增强主体意识。

文体意识论文篇10

表现丑恶、丑陋的客观社会现象本身并无不妥之处,将客观的“丑”转化为艺术的“美”,乃是艺术创作的一条重要途径,古今中外按照这种思路产生过大量的经典名著。近年来的中国影视创作,也出现了一股审丑的思潮。但在这种思潮中,却产生了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精神偏失,那就是“审丑”过程中创作主体审视意识匮乏,以至走入了“嗜丑”的误区。大量的作品热衷于暴露社会、历史和人性的丑陋面,却往往满足于纤毫毕现地呈示,缺乏精神的审视和艺术的提炼,创作主体的理性观照和精神批判处于“缺席”、“失语”的状态,或即使有所表达,和作品艺术境界显示的对“丑”的迷恋相比,理性的反思明显不足,以致实际上造成的是“讽一劝百”的反向接受效果。本文即拟对这种现象进行剖析并略陈己见。

由于创作者自身的思想穿透力、精神高度及审美趣味等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影视剧“嗜丑”现象,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量“负面人物”成为剧中重要人物或主角,但叙述流于表面化,审思和判断囿于概念化乃至庸俗化,未能有效地揭示出各种“丑”之所以为“丑”的独特内在意蕴。一些反腐题材影视剧表现官员在权力与金钱诱惑下的堕落过程时,展示“负面人物”违背原则的细节与犯罪的技巧方面普遍“在行”,时有精到的细节与场景出现,甚至不乏神来之笔;但展示得如此详尽,以至形成时常是“反腐”过程的展示,演化成了“腐败入门”的技术指导。《绝对权力》中的女市长赵芬芳为推脱因自己“形象工程”而造成的山体滑坡的失误,居然将责任一古脑地推给主动请缨去现场救灾的副市长周善本,那种无中生有、文过饰非的技巧,就足可以让现实生活中的腐败分子“活学活用”。而且,不少作品在展示这些人物人格变异的深层根源时,往往难出“红颜祸水”论、“小人误导”论的老套。《绝对权力》的书记贡开宸被陷于腐败泥潭的亲人和部下所蒙蔽,《至高利益》赵达功“夫人受贿”虽然事实本身并非不存在,但总的看来却形成一种套路。这些影响巨大的作品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其他等而下之的创作了。探究人物堕落的深层根源难以深入到心灵的最独特、隐蔽之处,其解读自然显得平淡甚至苍白乏力。

而在表现“负面人物”悔过自新的内在逻辑方面,不少作品也常常只是借助于一些概念化、神秘化的东西,如遥远的记忆、傻子式的人物、无实际性内容的宗教等等,剖析实在难以使人真正信服。贺岁片《手机》直击当前“包二奶”的丑恶现象,并力图揭示其社会根源。但最后唤起主人公严守一良心悔悟的,是其没有什么文化的老奶奶。老奶奶撒手尘寰时严守一回到乡村,就极其轻易地将惹事生非的手机扔进了化灵的火堆中。似乎造成婚外恋的罪魁祸首不过是现代科技产品“手机”,远离它就能够使现代人重返理想的“古道人心”。这是多么苍白而荒谬的解决方案!因为创作主体审思的力度明显不足,作品就表现出思想深度不够的缺陷。“负面人物”的阴暗心理与丑陋行动就凌驾于主题之上,批判性主题因素在作品情节内涵中难以坐实和显露,结果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反面意义大于正面意义的“形象大于思想”。

而且,不少的影视剧往往都是“负面人物”生气灌注、栩栩如生,戏分多而生动,同“负面人物”抗衡的“正面人物”却戏分少而生硬,简单化、平面化,常有充当“时代精神传声筒”的脸谱化之嫌。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天下无贼》中的胡黎(众称“黎叔”)与“人民警察”的形象。“贼头”胡黎显得颇有领导风范与组织才能,“工作经验”丰富,何时“打猎”(出手行窃)、何时“收工”都胸有成竹;还能求贤若渴,胸量过人,对“青年人才”王薄居然能“慧眼识珠”;而且“技术”过硬,采用空手去掉生鸡蛋壳的技术较量方式,就制服了同他作对的惯偷王薄。总之,胡黎作为一代“贼王”,形象生动而丰满。再来看看“人民警察”的艺术形象。《天下无贼》中的警察们打击犯罪,保障人民财产安全很“内行”:傻根的钱早已被他们调包成一堆“冥币”了,而众贼们还在为一堆废纸打杀;各路盗贼煞费苦心地表演,其实他们的老底已被人民警察了如指掌。但是难以令人信服的是,警察与众贼基本上没有“对手戏”,警察制服群贼的工夫主要靠他们用自己干巴的语言进行表白!这样,警察这种具有全局掌控力量的角色,在影片中就成为一个空洞的能指。将一些只有文化符号意义的角色来作为影片思想传达的支撑点,这不能不说是《天下无贼》中最大的败笔。作品最后“好有好报,恶有恶报”的结局,又怎能具备充分的说服力!“正义的声音”空洞而乏力,“负面”的逻辑力量就空前地凸显出来。

其次,不少的剧作常常有意无意地增添和特写某些超出了主题覆盖范围的“丑陋”的镜头。某些自命为以重铸国家、民族灵魂为旨归的“历史正剧”,在细节的表现上就自觉不自觉地偏离了原来崇高主题的轨道,热衷于对历史、社会和人性的丑陋、阴暗面进行自然主义的写实。这些“帝王戏”在表现帝王“成就一代伟业”的艰难过程时,普遍存在迷醉于主人公辉煌的历史功绩以至丧失必要的思想审视与道德批判的立场,以同情和赞赏的态度公开为历史人物“丑行”辩护的倾向。《雍正王朝》表现雍正同其政敌、贪官污吏进行艰难、复杂、险恶的斗争时,将雍正种种阴险、毒辣、狡诈的手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演绎。令人遗憾的是,在表演完这些出彩的细节之后,电视剧却忘记了最起码的基于现代精神的批判。殊不知,在现代社会,雍正的那一套怎么说也不再值得提倡。《康熙大帝》在表现康熙治政、平乱、统一的历史功绩时,也采取仰视的态度,缺乏必要的审视意识。平定蒙古葛尔丹叛乱时,康熙先用送公主和亲的方式对葛尔丹进行安抚,待到时机成熟却立即与其生死决战。公主一生幸福这样关乎个体全部意义的大事,则被当作政治棋局中的一颗棋子,剧中对之甚至缺乏基本的怜悯之心。主题歌“我好想再活五百年”对康熙毫无保留的赞赏,更是早已为人们所诟病。原著作者二月河谈及自己的创作感受时曾说到:“我为什么把康熙、雍正、乾隆组成一个系列,而且称为‘落霞系列’,一方面是展示了国家很绚丽、很灿烂;另一方面,就是说太阳要落山了,黑暗就要来了。”(注:李海燕、谭笑:《晚霞璀璨,黑暗将临——二月河谈他的“落霞”系列小说》,《东方》2000年第4期。)对比一下改编后的电视剧,我们不难发现,电视剧很好地表现了原作中的“绚丽”、“灿烂”,而其“落山”、“黑暗”的侧面,则被置于次要的地位,甚至被有意无意地遮蔽了。

还有一些影视剧为了突出视觉效果,往往喜欢将血腥、恶心的细节、场景描绘得非常细致逼真,场景的表现上显示出自然主义的表现倾向。这些内容虽然与作品主题略有关联,但毕竟是些不那么美好的东西。如果未能把握必要的分寸,缺乏艺术的提炼,就难免“嗜丑”之嫌。电视剧《盲井》就大量充斥着拐骗、杀人与的镜头,而且多半是长时间的特写。这些内容当然也是需要的,但大肆渲染毫无必要。至于有些作品有意加入与主题没有多少关系的对“丑行”的展示,那就明摆着是对“丑”的迷恋了。影视向着历史与现实的“阴暗”邃道进行疯狂的挖掘,却忘记了挖掘本身的意义,这无论如何都是令人深感遗憾的。

再次,以完全人性化和充分世俗化的名义,对正面人物、英雄人物进行低化、矮化,以至人性化与世俗化泛滥无度,也是近年影视普遍存在的一种倾向。不少的“红色经典”改编剧中,就存在这种“丑化”英雄主人公的弊端。给英雄人物加上多角爱情纠葛啦,增加些流氓气和匪气啦,尽量展现其凡夫俗子与卑微猥琐的一面啦,等等,不一而足。至于这样人性化与世俗化的逻辑基点在哪里,在影视中却根本找不到答案。结果,往英雄人物贴上去的所谓“人性化”的标签,与人物原有的性格内核格格不入:爱情故事不但未起到丰富人性的作用,反而钝化为对人物英雄性格的硬性稀释;流氓气、匪气与英雄气强行混合在一起,使得人物性格发生严重的畸变与分裂;刻意虚构英雄人物卑微猥琐的一面,弄得“画虎不成反类犬”。改编剧《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就被描述成一个貌不惊人的伙夫,作风懒散,而且还与女人有一腿,“槐花”是杨子荣未过门的媳妇,座山雕的儿子还是杨子荣和初恋情人的骨肉,等等。昔日英雄人物似乎更有“传奇”色彩了,但“传奇”色彩增加的同时,英雄所应有的崇高道德与人格光辉却消失了。换句话说,改编后的杨子荣只能算是“传奇人物”,而不再是“英雄人物”。此外,《红色娘子军》被改编成青春偶像剧,《烈火金刚》也变成了中国版的《加里森敢死队》。此中情形,不一而足。“红色经典”作为中国人民对革命战争年代英雄人物的集体缅怀,已被蒙上神圣化的色彩,它是一代人心底深处的青春理想与珍贵回忆。因此,在改编中采用“审丑”的策略,从根本上讲就是一个误区。改编者的本意是通过改编拉拢英雄人物与现代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但是由于未能沿着原有人物的性格逻辑去加以丰富、发展,添加上去的内容不同程度上溢出了限定性的“性格河床”,这就必然会事与愿违,形成“丑化”正面人物与英雄人物的实际后果。很显然,其中的根本原因也在于创作主体审美意识本身的“嗜丑”倾向。

影视作品“嗜丑”现象的大量存在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最根本的,是创作主体审视意识的匮乏。

创作主体思想穿透力不够,对表现“负面人事”的题材缺乏总体驾驭能力,这是引发“嗜丑”嫌疑的首要原因。近年来的影视剧在“非丑”与“丑”的总体区别与把握上,往往无力把握分寸感。进行具体的细节展示时,则错误地将“暴露无遗”当作“深度发掘”,结果自觉不自觉地滑落到了自然主义的表现误区。影视剧创作主体的观点、倾向贯穿在连续不断的镜头语言中,而那些镜头如果是一连串的对于历史、社会与人性的阴暗面的描写,对其批判、反思的镜头却分量不够、力度不足,那自然难以达到预定的主题表现效果,甚至事与愿违。许多帝王戏在表现“帝王伟业”时,就是因为把权谋当作封建帝王达到开疆拓土、整饬吏治的历史政绩必不可少的手段,而造成了对权谋文化这种历史性的糟粕本身,也不加区别地顶礼膜拜。吴晗有一句名言:“分寸就是历史主义。”(注:鲁煤:《吴晗同志谈历史剧》,《戏剧报》1961年9-10月合刊。)历史题材影视剧在表现过去人事时,如果未能把握好必要的分寸,为了“真实”地表现历史,连那些对现代观众有害的内容也不加删减地搬移到剧中,就很容易滑入到“嗜丑”的误区。试想,如果创作主体自身的思想就处于贫弱的状态,没有犀利的穿透眼光,连自己都无法说服自己,在与“负面人事”的“思想对话”中处于下风,又怎么能在剧中建立起有效的维护正义与道德的内在逻辑,又怎能表现出深刻的思想主题呢?

也正是因为缺少有穿透力的思想眼光,在传承革命传统精神时出现不必要的偏差,导致了近来“红色经典”改编剧不时出现的丑化英雄人物的弊端。类似于《林海雪原》塑造杨子荣形象上的偏失,不能仅仅简单地看成是“借‘红色经典’的声誉牟取暴利”(注:仲呈祥、周月亮:《经典作品的电视剧改编之道》,《文艺研究》2005年第4期。)的失误,关键还是改编者对于个性化、世俗化的艺术手法缺乏深刻的理解。虽然“时代的变异使我们越来越倾情于个性化的英雄与个性化的艺术”,(注:彭加瑾:《“红色经典”改编似一把双刃剑——兼评电视连续剧<林海雪原>》,《文汇报》2004年2月3日。)但人性化毕竟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必须要掌握好其中的“度”。电视剧《红色娘子军》的导演袁军就简单地认为:“是人就会有人该有的特征:吃喝玩乐、喜怒恩怨、七情六欲……”(注:白宙伟:《新版<红色娘子军>不避讳谈感情》,《北京晚报》2004年3月18日。)从抽象的人性论来观照人,好像只有写到“好人不好,坏人不坏”,这才抵达了形象的“本真”。其实际结果“只能是导致人物脱离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具体的情境而成为抽象的流于苍白、无力的概念化的人。”(注:彭文祥:《“红色经典”改编剧的改编原则与审美价值取向分析》,《当代电影》2004年第6期。)其实,“红色经典”改编剧真正的难度仍然在于创作主体有无深度的审视意识,有无强有力穿透性的思想眼光。著名评论家雷达一针见血地指出,“红色经典”改编剧“人物处理上的得失只是表象,争论的实质牵涉到对革命传统、现代史和党史的重新评价问题,这是颇为复杂的,这也是真正的难度所在”(注:雷达:《我对红色经典改编问题的看法》,《文艺报》2004年5月25日。)。换个角度来说,只有牢牢地把握好英雄人物所负载的传统精神价值,在此基础上作适度的性格丰富与关系发展,才不至于扭曲乃至丑化原有的英雄人物形象。

将现实生活中的“负面人事”搬上荧幕时缺乏必要的精神距离,思想高度不够,这是影视剧步入“嗜丑”误区的又一重要原因。现代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违法犯罪、偷盗拐骗、婚外恋等不良社会现象确实存在,这给影视剧提供了较为丰富、生动的创作题材,也是“负面人事”大量出现于荧屏的社会原因。黑社会势力猖狂,相应地出现了“反黑剧”《绝不放过你》、《预谋》;婚外恋有蔓延趋势,《手机》、《一声叹息》就此加以艺术的反应;有行骗的、偷盗的、杀人的,《冬至》、《天下无贼》、《盲井》等分别对之进行写照,等等。但是仅有题材资源是不够的,对之审视的思想理论资源也必不可少。但是现代社会的转型还远未完成,新型的理想与价值体系尚处于艰难的探索过程,从短时间来看,社会道德、伦理、价值、秩序面临着失范的尴尬。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审视的精神立场及其思想资源事实上处于悬置状态。这种社会现实反映到近年来的影视剧中,就是解决问题方法的概念化、空洞化。结果,“反腐题材”影视往往依赖公正廉明、洞察秋毫的“某高官”;贺岁片中的“班主任式教导”也显得空泛和无力,比如《一声叹息》,就只能以一声无内容的“叹息”来草草收尾。

文体意识论文篇11

酒店服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在于树立酒店服务意识,提升酒店服务质量,它是酒店管理工作的关键一环。但是,就现阶段我国的酒店行业的整体发展态势来看,我国酒店行业的整体服务意识薄弱,酒店服务人员的服务热情不够,整体的服务管理急需调整,酒店服务管理质量还亟待提高。酒店工作人员成为服务的口头拥护者,各种服务意识仅停留在口号标语的层面,"微笑服务","顾客是上帝"这些具体的服务理念仅仅局限于表面,没有真正融入具体的实际服务中,没有落到实处,服务人员没有真正致力于提升酒店的整体服务意识,酒店各部门工作人员缺乏积极主动的良性互动,实现工作的有效配合和分工协作,整体的团队意识薄弱,没有整体服务的思想意识。

(2)酒店的服务人员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酒店服务质量好坏,服务水平的高低从根本上而言,与酒店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酒店的服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就是酒店的活动名片,所以,酒店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要严格要求,培养高素质专业酒店管理人员和酒店服务人员,吸纳优秀的酒店管理人才。但是就目前我国酒店的整体状况而言,酒店的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使酒店行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局限性,严重影响了酒店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2在酒店管理中,整体意识的具体应用及影响

提升酒店管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首先要让酒店从业人员实现观念的转变,倡导酒店服务宗旨,树立整体服务意识,培养服务人员在长期的工作中秉承酒店核心理念,形成整体服务意识观念,用正确的服务意识指导人民进行具体服务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服务素养和专业服务技能。整体服务意识的培养和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专业的培训学习,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要想全面提升酒店服务质量,提升服务人员的服务技能,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1)不断增强酒店服务人员的整体服务意识

我们要扭转酒店经营管理的传统服务理念和管理模式,必须树立整体服务意识,整体服务意识是提升酒店服务质量的关键,也是培养酒店服务人员专业服务技能的关键,它直接影响酒店的经济效益,是酒店实现长足发展的基础。在具体的酒店服务工作中,酒店服务人员必须树立整体服务意识,将高质量的服务作为酒店文化的核心元素,加强对酒店职工进行整体服务意识的定期培训,让酒店员工转变传统服务意识观念,充分认识到整体服务意识在酒店发展中的重要性,多为顾客考虑,站在顾客的角度看待问题,强化顾客至上的整体服务观念。

(2)不断培养和加强酒店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加强酒店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是树立增提服务意识的重要环节。酒店服务人才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才能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酒店不断进步和发展。酒店从业人员代表了酒店的形象,他们是顾客对酒店的印象,是酒店的活动名片,要想获得经济效益,必须加强员工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培养。

(3)逐渐完善酒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完善酒店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能有效地推动整体服务意识的形成。完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必须以顾客的需求为基础,制定出彰显科学性、规范性的管理制度,将整体服务的理念贯穿于酒店管理和酒店服务的各个环节,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

文体意识论文篇12

微信的文化传播中已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微信的世界里,熟人、朋友之间互加好友由此成为了“朋友圈”,朋友圈之间的各方面信息互通、互动、共享,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眼前。尽管各人又有各人的“朋友圈”,但这个“朋友圈”又可以是交叉的,因此,其影响力毫无疑问是快速和巨大的。微信是新兴媒体,传统媒体与微信融合,其实就是拓宽传播渠道、顺应新的潮流。传统媒体,比如报纸也好,广播电视也好,常常是单向的,公众的参与度往往不高,而微信则是互动的,可以转发的,微信朋友圈是交流的平台,可以有很高的参与度。而传统媒体的微信公众账号,利用了传统媒体的优势,引入了传统媒体的各种内容和信息,推出融合后的微信产品,也就实现了传统媒体的主流声音在微信渠道上的传播。

光明日报举办的一些大型活动中,就有产品融合的成功实践。比如,在第一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中,该报充分运用了与传统媒体融合与互动等手段,征集了5万多首原创诗词和“诗意图片”,之后将优秀作品加工成动漫作品向用户推送,由用户转发。最终,大赛取得了1.29亿次转发量,创造了文化传播史上的奇迹②。

新华社的融媒体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推出了“面向未来的赶考”“治国理政一年间”“三北造林记”等30多个大型多媒体集成报道产品,网民点击最高达2亿人次,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③。

可见,融媒体造就出来的数据是惊人的。中央主要新闻媒体积极适应融合之路,积累了不少好经验。

二、规范传播以确保微信文化传播的公信力

即使是微信公众号,随着使用的数量越来越多,其中也会良莠不齐,内容过时、可读性差的也很多,甚至一些微信公众账号了虚假信息或谣言等等,这显然也会影响到民众对这公众账号认可。因此,像传统媒体一样规范传播就显得十分重要。

比如,微信上各种各样的养生文化:令人眼花缭乱,并且这些养生文化不少缺乏科学性。央视《焦点访谈》曾以《微波炉的秘密》揭批了微信中存在的大量虚假信息。在这些虚假信息中,有的实际上是以养生为切入点的微信营销的一种手段,搏的是赚眼球,把账号炒作起来让用户关注自己,背后却是广告推销平台。针对某些“不靠谱”的养生常识,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顾中一说:“我接触过太多不靠谱的信息,一些前来问诊的病人也是因为听信了不正确的饮食指导,造成身体健康隐患。”而中国营养学会理事范志红认为,一些“食品相克”的说法也是典型的网传误区,“是最难绝种的不实传言”④。可以说,微信上的这种所谓的养生文化,最终会影响自身的公信力。

公众账号既名“公众”,就应该具有公共意识,要为公共利益负责,而不可随心所欲。网信办2014年8月7日正式了《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简称“微信十条”),由此明确了监管部门的态度,也有利于净化微信生态环境。“微信十条”后,腾讯公司陆续对微信公众账号进行全面梳理,并对有假冒社会公共机构和媒体名义、传播淫秽色情信息、涉暴力恐怖、虚假广告、编造传播谣言、破坏民族团结、诽谤他人、侵犯个人隐私等八类违规行为的公众账号采取了处置措施。随着整治工作的推进,公众账号传播秩序显然会得到进一步规范。

在这种情况下,有公信力著称的传统媒体就可以有所作为。像以上说到的群众关心的养生文化,传统媒体可以通过采访相关权威人士,制作自己的微信进行推送,显然会受到用户的欢迎。这样既能起到以正视听的作用,又能扩大传统媒体自身影响力,何乐而不为。

三、丰富微信文化内容,打造互动新平台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实践形成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往往涉及到被传承的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这些内容都可以通过微信渠道进行传播,而其中的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也即民生问题,微信传播的实际上也常常是这些内容,这些内容也容易引起微友的关注。

国内近百家媒体和自媒体定期联合微信公众号巅峰榜,本人浏览了多期巅峰榜中关于文化生活方面有影响力的微信文章,其中不少涉及到历史人文和吃穿住行方面内容,比如第九期的《林彪出逃前夜:96号楼的天伦之乐》《十分内煮出绵滑白粥!上班族必学》《十五个景点国庆长成这样,众众你众众》等。这些微信内容尤其值得要拓展新媒体市场的传统媒体关注。

广西贵港市委宣传部官方微信公众号“贵港宣传”定位于向用户群推送图文并茂的“文化大餐”,相继推送了《如果在贵港遇见你》《看贵港风景读人生》《舌尖上的贵港乡愁》等图文并茂的微信作品,那诗意的文字和如画的风景,让微友赞叹不已。“贵港宣传”微信公众号从2014年12月至今,已10次位居新华网的广西政府政务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榜单之首。2014年9月29日,在全国日均点赞量前10名的地级以上城市政府微信公众号里,“贵港宣传”居全国第四⑤。这种贴近网民的文化传播方式值得关注。

在丰富微信文化内容方面,传统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可以发挥许多作用。传统媒体在文化宣传方面,会有许多积淀,在微时代,可以挖掘各种文化的积淀,充分利用原创内容生产力,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具有与传统媒体一脉相承的特色微信产品,并利用微信互动的媒体属性,加强与微友的互动,做强做大微信的宣传报道,由此打造出与受众互动的新平台。

四、创作正能量的微信,提高微信文化影响力

目前,微信上的各种或真或假的心灵鸡汤大行其道;搞笑段子或以调侃社会状况为噱头的各种俗“文化”粉墨登场,海量的信息推送中,泥沙俱下。而这时候,人们毫无疑问会需要具有正能量的微信。

2013年1月26日,贵港市荷城义站的一名志愿者在微信了一条爱心活动的信息。微信中,有山区孩子衣着单薄,光脚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照片,也有孩子们的家庭情况。贵港市公安局宣传科的朱警官看到微信后,将这些图片和文字资料下载整理,在微信、微博上转发,由此引起了很多的关注。在爱心人士关心帮助下,后来有10多名贫困孩子获得资助。显然,这名志愿者和警官的微信,就是正能量的微信。正能量的微信,传播的是正能量,既有利于推进网络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也会受到了各方面关注。

余秀华现象也值得回味。2014年,已写了16年诗的湖北诗人余秀华一夜成名,就得益于微信。脑瘫的农民热爱生活,还克服了种种困难创作了不少好诗,这是正能量。通过微信圈的反复传递,余秀华迅速被人们熟知,直至被大众媒体和普通网友所追逐,由此成为了热门话题。显然,余秀华现象是微信和传统媒体对正能量互动宣传的结果。通过微信平台开展的具有正能量的文化活动可以是社会新风微信摄影大赛、微信里的乡愁摄影大赛、微信作文大赛等等,既可以是官方,也可以是民间,这些文化活动显然会丰富微友的文化生活,也有利于弘扬正能量、传承传统文化。

五、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