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6 17:43:14

情境教学论文

情境教学论文篇1

二、深研理论,遵循情境创建的原则

1.生活情境中感受真实性。生活化、真实性的情境能够使学生快速地进入现实环境,结合自身对情景的熟悉程度来挖掘其中存在的问题,唤醒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学生置身于熟悉的情景中,针对其中的一些数学现象,积极的调动原有的知识储备来给予解决和探索,在不断的前行中产生认知冲突,并以此诱导学生质疑猜想,从而顺利的导入对新知的学习。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数”时,就可以充分的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细胞分裂”,让学生以图示的方式来观察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学生对这样的现象既熟悉又陌生,从而拉近了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逐渐由兴趣转化为理性的思考,并找到其中蕴含的函数表达式,从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学习。

2.模型情境中直观形象美。表面看似枯燥、乏味的高中数学,其内在却体现着数学特有的严谨、冷峻之美。教具模型直观形象的显示了数学中抽象的知识概念,引导学生来挖掘、体验、感悟、欣赏其中蕴含的数学美,积极的利用自己的智慧来实现图形和理论之间的交流。例如数学函数图形的平移、旋转彰显了其中的运动之美;圆和椭圆都显示了模型中的曲线之美;立体几何中点、线、面之间的纵横交错,强调了数学中的线条美。这些教具模型的应用,为数学课堂注入了新鲜的元素,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使之对这种看得见、摸得到的情景产生愉悦之感。学生在观赏和自制的过程中,联想、想象、情感和思维被激活了,从而进入持续稳定的学习状态中。

3.质疑情境中思维探究性。激励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进而对现象、问题进行质疑;引导学生理性思考,训练学生分析、推理等严密的思维,以提高学生判断和计算能力;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正弦定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一些典型而有趣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我国核潜艇A在海上巡逻,突然发现正东处有一艘敌艇B正以30海里/小时向北偏西40°行驶,试问,已知鱼雷的速度为60海里/小时,怎样发射才可以击中敌舰?通过这样的情景让学生绘制图形进行探究,通过大胆地质疑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对问题的激烈讨论,实现学生思维之间的交流。

4.激励情境中学生主动性。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动力。在情境的创建中,要能够顺畅的将学生带入情境,使学生主动的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在对数学的体验中,体会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品味数学中的无穷魅力,以使学生由感性的、暂时的兴趣,进入持续、稳定的学习状态。在热烈的情绪的带动下,学生主动的参与探究、表达、体验、评价、鉴别、操作等课堂活动,能够促使学生的语言、操作和理解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避免“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弊端。

三、优化课堂,灵活情境教学的实施

1.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化的情境将学生置于一个熟悉的环境中,由学生感性的认知来顺利导入理性的思考。例如在学习“函数的单调性”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函数图像来创建情境,让学生观察不同的函数图像,利用成语来描述函数图像的变化。这一情境使得数学问题充分与语文成语相结合,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纷纷利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学过的成语来进行描述。学生在描述上升趋势的增函数时想到了蒸蒸日上、节节高升等成语;在描述下降趋势的减函数时想到了每况愈下、直线下降等成语;在描述三角函数的图像时想到了此起彼伏。讨论使得学生很兴奋,教师就可以顺势提出问题:观察y=x和y=-x函数图像的变化趋势,这两种变化趋势有什么不同?如何利用数学的方式进行描述?学生由感性的描述上升到了理性的变化分析,使学生顺利的理解了“y随x的增大而增大”的特征,对函数的单调性有了逐步的认识,进而顺利的导入了对单调性的深层学习。通过这样贴近生活的情境建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建立了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兴趣,并逐层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2.教具应用,彰显数学的对称之美。教具模型的情境建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降低了学生的思考难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具的制作,使学生能够体验从建立到生成的整个过程,从而理解知识的成因。例如在学习有关“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亲自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准备一定长的细绳,将绳子的两个端点固定在黑板的两个端点上(绳子的长度要大于两点之间的距离),然后利用铅笔拉紧绳子,沿绳子旋转一周,笔尖就会在纸上画出一个完美的椭圆形。

情境教学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情境教学的出现,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但同时也给小学语文教师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在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教师应清楚的认识到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含义及特点,遵循情境教学的原则,不把内容局限于教材,也不把学生的视野禁锢在教室里,积极的创设问题、生活等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下是笔者的几点肤浅看法:

一、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含义及特点

1、含义

所谓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将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2、特点

情境教学是以:“在哲学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在心理学上主张情知对称论,在教学过程中实行乐学论,在培养目标上追求全面发展论,在语文教学中灌注中国文化源流的文道统一论。”为理论依据,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不同,创设适宜的学生学习环境,并力图通过现实或模拟现实的材料来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以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优化的情境中进行,让学生参与到有效的教学活动中,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情境教学,以它独特的魅力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使学生在高昂和愉悦的情绪中,随问而思,随引而发,时而凝神谛听,时而驰思遐想,能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具备两个特点,其一是情真意切:在具体的情境教学中教师是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教师丰富语言、真实的情感,使教学内容以及课堂的学习气氛成为一个欢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空间。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正是抓住促进儿童的情感,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的。以简化的形体,暗示的手法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其二是蕴含理念:很多的情境环节中都蕴含着生活、做人、做事等各方面的真理,是伴随着学生真实情感的,是真实、生动的。这不仅是感性的、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而且是对事物相互联系的作用和感受。

二、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真实性原则

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实本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实情感和态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教学中,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从学生的身边的事物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样才能保证情境的真实性,才能发挥出情境教学的作用来。

2、趣味性原则

美国教育家布鲁诺所言: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小学生的很多行动都是由兴趣来驱使,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年龄、性格、爱好等各方面特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诱导学生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实现轻松、愉快。

3、思考性原则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就是一个不断思考总结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还应注意遵循好思考性这一原则,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要有利于学生思考,使其从中获得启发,培养能力。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情境教学的有效途径

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语文既是我们的母语,也是我们进行一切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语文教学具备较强的生活性,教学中,教师应构建生活化的课堂,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再现课堂,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真确的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如,教学一年级的识字内容,对于“树林、田野、花丛、蝴蝶、蚂蚁、蟋蟀、蜻蜒等”的教学,鉴于许多学生对其中的“蚂蚁、蟋蟀”等没有直观的了解,教师在教学前就可以借助多媒体以动画的方式向学生进行情境展示:春天的田野可真热闹,远处是一片片的树林,田野里开满了各色鲜艳的花,花丛中蝴蝶飞舞,蜻蜓也点水般在花朵上跳舞,几只蚂蚁爬进了花蕊里,蟋蟀弹着钢琴……然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说出自己从动画中发现了什么。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心灵得到放飞,学生能有效的将识字内容与事物相呼应,能有效的加深学生的印象,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2、创设问题情境

读书贵在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小学情境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有效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的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要善于在无疑处设问,在有疑处发难,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用学生的好奇心去驱使学生学习、探究。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尤其强烈,往往决定着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要尽力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脑子积极主动地转动起来,促进学生观察力、思维力、表达力的发展,使学生成为一个会学习,会思考的好学生。

总结:以上只是笔者自己的几点看法,在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其开展策略还有很多很多,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的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探究新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吸收知识,培养能力。

情境教学论文篇3

在教学领域,多媒体、电子白板等现代教具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授课效率,而且为学生们带来了感官上的冲击,对成长中的小学生,更是充满了吸引力。因此,进行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教师可以充分发

挥这些现代教具的优势,将文本中的信息制作成授课课件或者利用Flas形式形象直观传达文本信息拓展实施范围,激发学生参与情境的兴趣,落实语文课的授课效果。

比方说,在讲授《小鹰学飞》的文章时,为了形象地将小鹰跟随鹰妈妈学习翱翔的故事展现给学生,教师就可以选取《动物世界》中雄鹰翱翔的图片,配以具有草原风情的音乐,将雏鹰一遍遍试飞的

flas展现给学生。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情境中,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下,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将内心中永不舍弃、好学谦虚甚至对妈妈的感恩情感在课堂上传达出来,语文课堂笼罩在师生互动的和谐氛

围中,践行了新课改理念。

二、实施分组探究,挖掘语文内涵

新课改在课堂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就是实现不同层次的学生间的有效分组,通过小组互助、分组讨论以及踊跃发言,创设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情境,从而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轻松感受文本的信

息。小学生活泼好动,语文课蕴含着众多趣味故事、人生真知,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实施分组探究,不失为一种有效引发语文教学活水的途径。四、结合文本,扮演故事角色小学阶段的学生,更乐于接受

色彩感比较强,能够让其参与其中的教学活动。苏教版的语文教材,大多数课文附以生动形象的图画,吻合了小学生的情感认知特点,因此,教师在进行文本讲解的时候,就可以充分利用文本,引领学

生直观感受故事情境,发挥学生好动、稚真的天性,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水到渠成感受文本内涵。《狼和小羊》这篇寓言感很强的文章,就可以让学生参看文本图画聆听教师朗读,分组扮演故事中的角

色,从而体味狼的狡诈、小羊据理力争的寓意,增强学生们不畏恶势力的正能量,为语文教学引入源头活水。

情境教学论文篇4

情境的创设对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十分有效,能够引导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教师需要付出努力。首先,教师需要准确地解读教材,全面把握教材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多方面特点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教师还要重视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要准备更多与教学内容相关,又适合在课堂内开展的游戏、表演、故事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不断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选择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参照国家教育部门的教学大纲,确保活动与国家的教育理念相一致。

(二)优化情境,促进理解

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自我。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帮助学生理解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教师深思。优化教育情境是很好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多种教学工具,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教育情境,能够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针对一个问题,教师如果直接告诉学生标准答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了教师提供的这个答案,并没有真正的理解这一问题。而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并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与其他学生的头脑风暴之中,更全面、正确地完成对问题的思考,就能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又如,单一的教室教学会让学生觉得学习枯燥乏味,那么教师可以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之下,开展一些户外课堂或者户外活动,同时,可征求学生的建议,让学生自主地去策划自己的户外活动,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户外活动可能存在的问题、困难并提出解决方案,自主地完成整个户外活动方案,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深化情境,挖掘主动

总结在任何工作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情境教育中同样如此。总结深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教学成果。因此,在开展情境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触发、善于总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在学生发言时,教师要注意聆听,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另一方面,针对学生的发言和表现,教师要善于触发思考,推进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思考,又在思考中学习更多的内容。

二、教育学视野下创设情境的有效方式

(一)锤炼语言

教育情境需要语言的支撑,如果离开教学语言,教育情境往往不能实现价值,发挥教学作用。教学语言是创设教育情境的基础。课堂在学生的心中,往往是枯燥乏味的,而在情境创设中,教师采用准确、简洁、幽默的语言通常能够使教学内容摆脱枯燥乏味的特征,变得生动形象,能够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语言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中介,是学生与学生交流的条件。教师若是能够应用风格美、态势美、形式美的各种语言,往往能够满足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变成学生喜爱的课堂,让学生高效率、高质量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大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结合生活

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生活,一切理论都是各类专家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真理。从反方向来说,知识也需要运用到生活之中,才能发挥其价值。学生由于其年龄特征,往往不能明白知识的重要意义。结合生活创设教育情境,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认识、了解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结合生活创设教育情境还能够引导学生强化体验,让学生学会在生活当中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生活创设情境,就是要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二者,打开学生的生活体验,增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运用实物也是结合生活创设情境的重要方式,课文中的一些物体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教师运用实物演示情境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三)运用多媒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走进了校园,已经成为学校必备的硬件设施之一。然而,很多教师由于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不擅长使用计算机技术,因此往往忽略了多媒体的使用。运用多媒体是创设情境的良好方式。运用多媒体,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多彩的内容,借助多媒体展现图画,能够将教材具体形象化,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教材内容,更易接受理解。借助多媒体播放音乐,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情况,渲染合适的课堂氛围,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收获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借助多媒体播放教学课件,能够将教师的教学思路整理得更为清楚,更利于学生学习和吸收。借助多媒体播放视频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等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四)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创设教学情境,充分调动课堂气氛的良好方式。角色表演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主要通过了解情境—理解角色—担当角色—体会角色—扮演角色———获得感受等环节来完成。由于将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教材内容中的人物,能够让学生学会站在文中人物的角度思考问题,更好地获得理解与体会。角色扮演由四种方式,一是阅读教材内容,让学生直接进入角色,体会思想感情。二是分角色阅读教材内容,让不同的学生阅读不同人物的不同声音,增进对课文的理解。三是直接表演,让学生分角色在朗读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表演。四是改变教材,让学生自己对教材进行改编,编写出合适表演,突出主题的剧本,再进行表演。

情境教学论文篇5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现象引人注目,极易把教师和学生带进变化纷繁的化学世界。化学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化学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化学实验活动,都会形成良好的实验情境氛围。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82个演示实验即为化学课程通过教材所设置的重要的实验情境要素:镁带燃烧发出的耀眼白光,转眼间银白色金属变成白色粉末;

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绿色变成了黑色;

氢气的爆炸实验;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中黑色变成亮红色;

酸碱盐中的变色、沉淀反应;

……

这些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经过教师的进一步开发和完善足以突出化学学科教学的明显特征,营造化学思维和化学创新的良好氛围。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鲜明有趣的实验,尤其是将学生的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认真思考和分析有关问题,最后归纳总结出正确结论,从而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化学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简单地说就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立“疑”设“障”,从而创设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学习情境。作为一种教学手段,问题情境的设置取决于教师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处于探索的情境中,激发他们进行一定的智力和动作技能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1.实验问题情境

如前所述,纷繁灿烂的化学实验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探析这种氛围,则是由一系列问题构成的。针对学生渴望了解的事物,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能自己在化学知识的迷宫中找到答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大有益处。

在学习燃烧这一知识点时,做完演示实验“燃烧的条件”后,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燃烧的两个条件后,接着教师又分别点燃两根火柴,学生观察到一根竖起来火焰向上的火柴很快熄灭,而平放的火柴火焰却不会熄灭,如此反复数次,结果都一样。这是为什么?教师及时提出问题。由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再一次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探索欲望,经教师的引导,学生共同分析、讨论,得出正确的解释结论。

在《氢气的性质和用途》的教学中,把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改进为探索性的随堂实验。在介绍该实验的注意事项时,有的同学会提出“假如实验结束时,没有继续通氢气到试管冷却为止,会有什么现象呢?”这时,不要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要求学生进行两种不同实验操作结果的比较。根据前后两次实验的不同现象,再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如果实验结束时没有继续通氢气到试管冷却为止,则灼热的铜就会再次被氧化成氧化铜。

2.思维问题情境

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的。一部优秀的影片,往往把尖锐的矛盾冲突呈现在镜头的开篇,扣人心弦,欲罢不能。所以,一个成功的教学过程,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设疑、激疑、导疑、释疑,使学生的思维环环相扣,层层登攀。通过思维问题情境的创设、解决的不断循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在化学计算中,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常用方法。

例:在溶液中含有铁的氯化物1g,使其和过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可得沉淀物2.65g,求此氯化物是FeCl2还是FeCl3?(此题有多种解法)

解法一: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将该氯化物的化学式设为FeClx。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FeClx+xAgNO3——xAgCl+Fe(NO3)x

然后列比例计算,求得x=3,即化合物为FeCl3。

解法二:用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计算。

将该氯化物的化学式设为FeClx。由2.65g氯化银沉淀中含氯元素的质量代入FeClx,求得x=3,即化合物为FeCl3。

解法三:用假设法(或讨论法)计算。

把FeCl2或FeCl3代入方程进行计算,通过讨论分析,舍去不符合题意的答案。

3.辨析问题情境

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它需要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讨论和辨析而完成。因此,设置一系列递进层次的辨析问题情境,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会产生积极的效益。例如下面问题:

溶于水的钡盐[如Ba(NO3)2,BaCl2等]对人体有毒,但是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BaSO4,不但没有毒,还由于它不易被X射线透过,医疗上被用作为X射线透视胃肠的内服药剂——“钡餐”。

①有人认为也可以用BaCO3作为X射线透视胃肠的“钡餐”,你认为可以吗?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②若误食了BaCl2,可用于解毒的药剂是__________。

A.糖水

B.硫酸钠溶液

C.食盐水

D.硫酸镁溶液

此题的信息是隐含的,要通过观察分析,挖掘出其中的一条信息“可溶于水的钡盐如Ba(NO3)2,BaCl2等对人体有毒”;另外,挖掘出第二条信息是“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这样,盐酸与BaCO3反应生成BaCl2就会引起人体中毒,所以第①小题的答案就很明显了。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辨析,不仅会使学生学会如何获取问题的信息,进而分析信息,最后利用这个信息与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推导,根据题意进行选择;而且由此获得成功的体验,领略成功的喜悦,更能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三、化学史实情境

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学史实、记载、故事、传记、格言等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情节都是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课堂上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美妙的传说,都会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角色,将注意力转移到本学科的情境之中。因此,从化学科学史实故事及化学趣闻等方面入手开展教学,引发学生兴趣,使之在一定的人文历史背景下学习,在良好的精神支配和积极的价值判断及其选择过程中学习,其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当学习《空气的组成》时,可以在介绍各国的科学家如何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索,发现空气组成的科学精神后,再引入新课。

学习有关氧气的知识时,以氧气的发现过程引入新课。

学习盐时,可通过讲述侯氏制碱法及其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的故事吸引学生等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趣味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故事可以由教师讲,也可以让学生课前准备好以后上台讲,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讲的内容引入新课。

四、化学语言情境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手段和工具。在教学中,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都是以语言为主要手段,它支配、调节着学生的认识活动。课堂上时时刻刻都伴随着教师以自己的口头语言、板书语言和体态语言,以此向学生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各种信息,这就是所谓的语言情境。如果化学教师的课堂语言具有戏剧语言的生动,相声语言的幽默,演讲语言的激情,军事语言的果断,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精练简洁、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诙谐幽默,还能借助诗歌、谚语、比喻、歌词、笑话等活跃课堂气氛,则可将化学教学的语言激活。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氢气的性质和用途的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那些“易混难记”的知识点,教师可将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编成顺口溜,引导学生记忆。

情境教学论文篇6

教学情境如何,对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活跃气氛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学生兴趣盎然,思想活跃。换言之,学生参与教学需要适宜的教学情境,只有在适宜的教学情境中,才能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那么,这样的情境如何创设呢?笔者试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调整情绪,创设良好心境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在心境发生的时候,人看待一切事物都带着这种情绪状态。”教师带着愉快、喜悦的心境进行教学,不仅对教学内容阐述精确,表情自然,手势得当,使教学艺术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而且能自如控制自己的情感,体察学生心情的变化。由于良好心境的渲染作用,看“调皮生”也会觉得顺眼,对“差生”也会格外耐心,师生关系就会融洽。这对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提高素质大有裨益。相反,如果教师在低沉、郁闷、烦燥等不良心境中组织教学,则会使人思维迟缓,思路闭塞,甚至语无伦次,不知所云;由于不良心境的渲染作用,就会觉得学生的一举一动都不符合要求,动辄训斥,甚至动怒,造成课堂气氛紧张、沉闷、压抑,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所以,教师要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注意养成良好的心境。

二、转变角色,构建和谐民主气氛

课堂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双方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才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师者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地位,容易产生权威心理,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接受,往往具有强迫、压抑的性质,易使教学氛围死气沉沉,影响教学效果。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知识权威者的角色,主动与学生一同讨论,平等地交流对话。为此,师生都应减少角色意识。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学生中树立起可亲、可敬、和善、和蔼的形象,以利消除学生在课堂民主活动中的心理障碍。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消除学生思想上认为老师是“真理的化身”、“文明的传播者”的观念。这样才会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心情愉快,思维灵活,积极主动地学习,以至形成严肃而又活泼、有民主、有欢乐、又有争论的课堂氛围。

三、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创设思考体验情境

“合作探究”是教师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并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引导下,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从好奇心及兴趣出发,以合作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工协作,互相交流,综合概括,从而获取知识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操作,而且有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与帮助。如:有位政治教师在讲《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国家和社会的共同责任,青少年自身更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他巧妙地设置了这样一种情境:“赵某某因家庭原因一步步走向了违法道路,请同学们讨论,赵某变化的过程究竟是谁的过错?要让赵某回到同学中应怎么办?假如你是赵某,你会怎么做?假如你是赵某的父亲,你会怎么做?假如你是歌厅老板,你会怎么办?假如你是赵某的同学、老师,你又会怎么办?”通过这些问题情境的设定,互换角色的体验,学生在一步一步地揭示矛盾中提高认识,从而明确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自身共同努力,各方面都有应尽的责任,收到了极佳的效果。近年的实践证明,一堂课如能合理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这不仅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对话,使学生获必要的知识技能,而且能获得终身持续学习的能力。这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

四、采用多种媒体,创设感知情境

情境教学论文篇7

情境――陶冶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情境,通过生动、活波、形象、直观、有趣的活动进行教学,从而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集中,理性与情感相结合,达到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传递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情境――陶冶教学策略主要由创设情境、主动活动、总结转化三个步骤构成,即教师通过出示视频、语言、图片等方法去刺激学生的视听觉,是学生置身情境之中,让学生精神完全融入情境,思维处于最佳状态,然后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寻找知识,最后通过教师引导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使这些知识和经验转化成为指导其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在初中阶段,语文一般都有着深刻的思想情感,只有理解这些意义,才能使学生更加透彻的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思想情感。那么,如何来解决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情境――陶冶教学便是其中一种。在此笔者认为陶冶教学策略在语文教学中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课题式情境

很多文章,可以通过课题我们就能粗略的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也能触及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教学《木兰诗》一文,教师在上课之前便可以让学生提前收集关于木兰的信息,然后在上课的时候设置出问题:同学们你知道花木兰吗?她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些问题就会使学生迅速地回忆到自己在电视、网络、图片或生活中听到得故事中花木兰的形象,然后通过学生七嘴八舌的交流,花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的讨论出来,在还未上课之前便可以轻松的将《木兰诗》中的思想情感提炼出来,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老师说我们今天再次通过《木兰诗》一文了解花木兰是怎样成为巾帼英雄的。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和渴望了解花木兰传奇故事中,古文已经不是学生的难点,学生便可以在轻松而又热烈的求知欲下学习完本篇文章,学生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便可以水到渠成了。

二、语感式情境

语言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很多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更是通过语感的抑扬顿挫吸引学生到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这样,学生通过听觉感知了文章内容,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思维,从而强化学生对文章的记忆与理解。如安徒生的《丑小鸭》,课文的前半部分作者笔下的丑小鸭,处处受排挤,受嘲笑,受打击。在朗读文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刻意的将某些句子做变调处理来突出丑小鸭的艰难困境,如那只最后从蛋壳中里爬出来的小鸭是那么的丑,他处处挨啄,被排挤,被讪笑,不仅在鸭群中是如此,连鸡群中也是这样。我们可以对划线的句子加重音调,来凸显丑小鸭糟糕的处境。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丑小鸭并没有因处境而绝望,而是始终不屈的奋斗,终于把自己变成了高贵的天鹅。在朗读这些内容时,我们要把丑小鸭不屈服与现实的倔强劲通过语言体现出来,当其变成天鹅时要将丑小鸭的欣喜情感朗读出来。通过这一系列抑扬顿挫的朗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变成天鹅后的丑小鸭复杂的心理变化,从而领会到文章的思想情感。

三、渲染式情境

在初中阶段,很多学生已经不满足教师单纯通过语言的描述来学习文章内容,他们更渴望新颖教学方法。对于传统的教学他们有时也会表示出不耐烦,甚至就会出现交头接耳、小动作频繁的情形。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就要想方设法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注意力。我们可以通过电子白板放映视频、音乐、图片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直观体会文章中所描述的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教学之中。如教授鲁迅的《社戏》一文,因为我们的很多同学都来自农村,社戏是必不可少的童年记忆。在上《社戏》一文时,我们可以先在多媒体中放映社戏,勾起学生对社戏的记忆,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家乡的社戏,并说说自己在戏场中见到过那些让自己记忆犹新的事。这样通过视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之学生讨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让一堂课充满了学生的活跃思维,接着教师引导,让同学们来了解鲁迅这个生活在城里的小子来到乡下看社戏,在他身边又发生那些新鲜事儿。这样学生迫切的希望了解到作者和自己看社戏的异同,在极大地兴趣之下,让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完《社戏》这篇文章。

情境教学论文篇8

当代认知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新的学习内容能否与学生原有的有关知识系统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所以教师应将学生引入一种与物理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造成一种悬念,使学生产生向往、探索的欲望.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创设情境时,应注意: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有启发性,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是较抽象的物理规律.教师可边演示边提出两个相互矛盾的观念:把小车轮子朝上放在桌面上,用手推小车使其运动,停止用力时,小车就静止.按照人们的生活经验得出“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把小车翻过来,轮子朝下,向前一推,手离开了小车,小车还能继续向前运动.又得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至此,引起了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创设了问题的情境,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去探究上面提出的问题.这一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探究的满足和乐趣,从而激发了学习动机.

二、凭借情境,在创造中提高素质

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实验的设施和有关文献资料,引导学生凭借与教材相关的特定情境,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索,通过讨论、归纳等,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例如在《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中,在奥斯特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或教师启发下提出“是否能用磁产生电呢?”的问题,教师介绍法拉第初期实验失败的史话后,学生根据现有器材(灵敏电流计,空心线圈带铁心的原副线圈,铜棒,电源,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等)用小组合作形式,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探索性实验,探求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各种可能的方法,并找出各种不同方法中所包含的共同特征.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获得感应电流的各种实验方案(如相对运动,切割磁感线,回路面积S变,磁感强度B变,穿过回路磁通量φ变等),进一步讨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为了得到产生感应电流的普适条件,通过两个假设性实验,即φ不变,B变或S变;B、S不变,φ变,由学生运用分析比较和归纳推理的方法,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普适条件.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由于实验技能和理解能力的不足,难免会遭到失败.这时教师应作必要的提示,引导学生找出失败的原因,鼓励重新探索.

当学生凭借教师为他们创设的情境,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最终获得成功时,他们不仅提高了实验、观察、归纳、推理的能力,还培养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优化情境,在辩论中培养能力

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起来后,教师应不失时机地优化情境,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亲身体验,并从中培养自身的能力.

例如在讲完《电磁振荡和电磁波》一章后,笔者组织了一堂“电磁波的功与过”的辩论课(师生都事先作了准备).让学生自愿分成三个派别:①功大于过派,②过大于功派,③功过均等派.主要由①②两派相互提问、置疑、辩论.教师作为主持者,只是及时归纳和引导,以保证辩论的顺利进行.通过热烈的辩论,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电磁波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环境污染,学生还交流了一些更诱人而无污染的未来通讯方式,如“中微子通信”、“引力波通信”、“光孤子通信”等.更令人高兴的是,学生对电磁波的应用与防护提出了一些新设想.这些设想虽然不够完善,有的甚至异想天开,但这种创造发明的精神可贵.

这一教学方式的改进,优化了教学情境,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获得知识时,并不是简单地接受知识,而是在体验创造中学习,从而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四、拓宽情境,在生活中增长知识

情境教学论文篇9

新情境问题主要以自然现象、生产、生活实际、现代科技为素材进行设置,使物理学科新情景的创设比较新颖,能真实、全面地模拟和再现了生产生活的实际场景,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高科技成果等情景。加强新情境问题的教学,使新情景与问题提出等有机结合,学生在新情景下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会关注和思考,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本文对中学物理学科的新情境问题的教学,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新情境问题”教学过程的设计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如何把物理问题生活化,让物理知识回到现实生活中,将其产生和发展过程返璞归真,给学生创设物理现象情境,让学生通过对情境的观察、思考,发现归纳出蕴含于情境中的物理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1、构建物理现场情境,激发学习“内驱力”

“新情境问题”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去体验情境,通过观察、实验和思索,触发学生的探索意向,形成自觉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习惯。教师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出发,围绕一定问题,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观察实验,诱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亲自成为“发现者”,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在“动量和冲量”一课教学中,我先精心设计一个小实验:取几颗橡胶弹丸,分发给学生看。将一颗弹丸装入玩具手枪,一手持枪,一手持纸靶,沿平行于黑板的方向击发,弹丸穿透纸靶。接着,佯装再次装弹(不让学生知道是空膛),声明数到“三”时,开枪。然后对某一区域的同学,缓缓地数出“一……二……三”,不等枪响(其实并不击发),手枪所指的区域的同学已作出或抵挡或防御的反应。

问题与讨论:

(1)你们躲避什么?为什么要躲避?——子弹,会被弹丸中伤。

(2)刚才传看子弹时,为什么不躲闪?——子弹没有速度,不会被弹丸中伤。

(3)空气中的气体的分子具有很大的速度(可达105m/s),它们无时不在的撞击着我们最珍贵也是最薄弱的部位——眼睛,为什么我们毫不在乎?——气体分子质量很小。

(4)手枪所指区域以外的同学,为什么没有做出防御反应?——子弹不是射向他们的。

讨论与小结(可由学生自主完成):运动的物体能够产生一定的机械效果(如弹丸穿透纸靶),这个效果的强弱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两个因素,且这个效果只能发生在物体运动方向上。

本实验让学生先产生兴趣,造成悬念,继而思索,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兴奋之余,研究课题“动量”已自然形成。而且,对动量的大小的取决因素和方向性都有了正确的指引作用。

2、设置探索验证情境,激活科学思维

美国华盛顿大学内的一条幅上写道:“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牢;只有动手做,才理解得深”。接受性学习是要学生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接受下来,然后内化成自身的素质,然而在内化过程由于缺少自身的经验体系,故在形成自身的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可能会造成联系障碍,从而影响问题的解决。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需要学生从情景中认识问题,提出假设,收集资料,实验验证,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这些都得内化成学生的自身经验体系,因此探索验证是探究性学习模式中的核心环节。

此外,探索验证过程创设类似科学家的研究情境,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以假设为基本方法,以质疑验证为基本手段,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网络,直至问题的最后解决,其中既有形象思维、动作思维,又有抽象思维;既有聚合式思维,又有发散式思维,可以让学生在学到物理基础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受到科学作风的熏陶,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力。

在“超重和失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或查阅资料,或收集信息,或实验验证,如在磅秤上测量体重时以直立姿势下蹲和以下蹲姿势直立磅秤示数的变化;用易拉罐自由落下来演示液体压强消失现象;提出了在太空轨道上研制“长距离的光导纤维”,“绝对球形”的滚珠和科学设想;进而还提出了宇航员在宇航飞行中应采取何种姿态……这些不仅极大的丰富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正确对待客观事物的严谨科学态度。

3、创设设问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教育所传递的内容应该有这样三个层次:第一,应该让教育者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一个客观的人;第二,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一个有理性的人;第三,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怎样才能使世界更美好,成为一个善于提问、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人。而目前的物理课堂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局限于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问题解决之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特别是解决与社会相联系实际问题和与现代科技发展相联系的问题。

在创设新情境问题过程中,要自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科技与社会,体现现代物理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思想、新观念,可涉及当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在不削弱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不破坏物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情况下,敢于突破物理学的框架体系,综合其他学科的内容,用联系的观点将学习内容综合化、实践化、社会化和现代化。

把最新科技问题转化为自然问题,在素材的选择上要注意:一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反映最新科技成果。二是不要贪大求全。三要有利于开拓视野,启迪思维。

如在某一物理知识的教学结束时,提出一个或几个与以后学习有关的悬念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愿望结束对某一知识的学习,往往会取得“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学习兴趣。

在学完“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以后,创设设问情景,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

(1)大家都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因此高山顶上气温似乎比地面气温高,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如何解释?

(2)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时,舱外气温往往在-50℃以下,舱内由于空调的作用仍温暖如春,但此时空调的作用不是使空气降温,而是使空气升温,如何解释?

(3)有人说,煤和石油的能量也是来自于太阳,那么太阳能通过什么途径变成了煤和石油中的化学能?

在讲电磁感应现象结束时,可提出这样问题,在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的实验中,磁铁相对线圈运动得快些与慢些,感应电流的大小如何?感应电流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对上述问题通过发散思维想象会做出种种设想和推测,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期达到“课虽终,而趣不尽,思未止”,来扩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创设物理模型新情境,提高建模能力

物理情境来源于实际问题;以生产、生活及新的科技成果、新的科学研究课题作为素材背景,在物理教学中就要注重模型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创造物理模型。抓住本质建立起合理的物理模型,很多新情景、新问题就会成为熟悉的物理问题迎刃而解。

由于新情境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题中涉及的因素较多且相互交织在一起,问题的本质往往被表面现象所掩盖,给解题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从学生在解决新情境问题时的表现来看,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容易受表象因素干扰,不善于抽象出问题的本质特征,导致建立模型困难。这反映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确实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怎样从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呢?这就需要对所给的信息进行提炼和加工,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通过思维加工,采用恰当的方法,找到新问题与熟悉的物理模型之间的联系,使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通道保持畅通无阻,就可以使新问题顺利地实现模型化,构建起符合新情境的物理模型。如以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为素材背景,把目前世界上正在研制一种新型发电方式,即磁流体发电机的最新原理构建现代科技新情景,使学生从现代科技新情景中及时有效进行信息获取和迁移,提高建构物理模型、学以致用的能力。磁流体发电机涉及知识点较多:二力平衡、电场力、洛仑磁力、匀强电场的场强公式、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闭合电路的路端电压等。要求学生较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能将通电气体在横向磁场中的流动等效为导体切割磁感线,从而产生感应电动势,同时对磁流体发电所涉及的物理问题进行准确的分析,把导体切割磁感线,回路中的电流、电离气体受力平衡、能量转化与守恒等联系起来,从不同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构建物理现象的场景,建立模型,应用理论规律,拓宽视野。

三、几点启示与思考

(1)让新教育理念支配教学行为

新的课改理念,要求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筛选,获取和转换信息的能力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因此,教师必须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新情景,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猜测和探索到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真正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

(2)问题情景的设置应有层次,应有渐进性、灵活性、针对性

由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对问题解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问题情景设置时应根据学生学习心理和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将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一系列渐进的问题系列,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架”,但同时也应注意,所提供的问题情景应当不是给学生以明显解决问题的建议,同时也要避免所提出的问题会使学生感到他们在进行一项毫无希望的活动。

情境教学论文篇10

1.小学英语情境教学的现状(1)情境创设简单。首先,绝大部分小学教师会采用实物、挂图、简笔画等基本教具,课堂经常会采用录音机、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英语儿歌、小型游戏等使用频率也较高。但学生参与表演、学唱英文歌等难度稍大的情境设计较少出现,即使使用,成功率也不高;其次,教师对情境素材的选择首先来源于教科书,部分教师会尝试搜集相关资料辅助教学,课堂大部分教学时间用于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宽度。但对于挖掘教材情境内涵,以及教材情境传达的人文底蕴,课堂涉及甚少。(2)教学评价单一。首先,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传统的“提问—回答”式教学方式,很少运用肢体语言,如表情、手势、躯体动作等,激励或者褒扬性的话语运用甚少;其次,中期考试或者期末考试,听说读写的考核中,听说所占比例很低,甚至为零。课后作业中,“听录音跟着读”等非具体形式的作业不能激发学生任何学习兴趣,远离英语课堂后基本上没有任何英文语境。(3)合作学习形式化。英语课堂教学常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展开竞争。但教师在分配小组时,往往邻桌三五成群,缺乏科学的分类;而且分配给学生的学习内容有时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习小组群策群力,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缺乏,合作观念淡薄。(4)高低年级情境教学过程差异大。中低年级课堂,情境创设开放别致,事例真实生动,形式活泼新颖,开展游戏或唱歌、表演等情境活动;而五六年级学生,基于升学的需要,教师在教学组织、教学设计中,创设情境保守,基本上就是按部就班地使用教材中的情境,较少开展其他情境活动。

2.小学英语情境教学产生此种现状的原因。(1)客观原因。首先,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翻阅多种小学英语教材,无论人教版、北师大版还是各种地方版本的教科书,每学期都要学习6~8个单元的课程,而小学英语课时安排少,基本上每周两节,课时紧张与教学内容丰富成为鲜明的对比,矛盾突出。教师一致反映情境设置困难。其次,应试教育压力大。学校对学生的了解凭借分数,对教师的考核凭借教学成绩。因此,考试成为师生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无法精心设计情境教学。(2)主观原因。首先,教师对情境教学缺乏深刻了解。当前大部分教师对情景教学法都有一定的了解,也考虑利用情境的创设来进行教学,但对情境教学法的依据、功能及如何应用等理论基础理解不够明确,缺乏深刻的认识与反思,在实际的实践操作过程中,更不知道如何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来创设教学情境。同时,教学方法较机械,很多教师一般利用简单的图片或小游戏吸引学生注意,来组织情境教学,不能达到灵活多样化的要求。如何利用情境更有效地来组织教学成为主要问题。再者,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科学化的小学班级容量为12人,人数越少则越适合小班教学,教学效果更优化,反之也为情境教学的开展带来不利因素;学生对英语兴趣浓厚程度不一,且英语基础不同,在进行情境教学时,学生基础不同,掌握的知识结构迥异,教师无法实现同步教学,兴趣浓厚的学生,知识领悟程度深,课堂参与程度高,更激发了其努力学习的信心。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对英语学习的态度日益马虎,学习成绩逐渐落后。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小学英语情境教学优化的启示

1.关注学生先前的认知水平。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根据先前的知识经验,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而积极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先前知识经验是获取新知识的基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到小学生原有的英语基础并把它视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从而打破不良认知图式和观念,建立全面完整知识体系。学习1~10的序数词拼读和默写时,首先要求学生已经掌握1~10这十个数字的基数词的写法。创设生动活泼的英文数字情境,教学生掌握基数词转变为序数词的规则,并能够在实际生活灵活应用。总之在实际英语情境教学中,要求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有效引导学生原有知识体系与新学知识的衔接,不能使学生感到认知困难进而对新知识索然无趣;鼓励英语教学在创设教学情境管理教学内容时,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为出发点,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库中,进行“同化”、“顺应”的信息整合,从而增长出更新的、更完善的、更科学的知识体系。

2.丰富教学情境。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通过与他人及环境的交互作用而建构的,所以,教师应创设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现有认知结构,让学生能轻松进入教师所创设的语境,提供给学生最恰当最真实的语言信息。心理学研究表明:提高教学效率,但对同一内容的语言识别因呈现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教师所展示的形象越鲜明、越具体,就越能缩短感知时间,越能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实物教学或模型展示有关学习用品、人物职业、动植物、食品等,生动直观。通过实物与英文的直接对接,省略汉语的翻译环节,可使学生记忆深刻。图片、挂画、简笔画图画可以把对话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达到直观刺激的效果,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结合当时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给学生创设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实现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多元化。要想使评价有效地融入情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开放的评价氛围,力求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成长、进步。倡导评价主体多元化,应用考试和日常教学活动为参考依据,考察个人或者团体的方式,鼓励学生、同伴、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同时需要多关注正面评价的激励作用,善于发现学生微不足道的进步。当学生犯错,不指责学生,不刻意纠正其错误,可以尝试反复重复正确的语言,使学生有意识地反思,进行自我纠正。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心理发育机制和学习风格的差异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倡导评价形式多元化,如课堂教学活动评比、调查问卷、学习档案、学习结果自我测试、家长对子女学习情况的反馈与价、平时测验等。把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合,把学生平时参与各种英语教学活动所表现的交流能力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低年级形成性评价,应采用与日常教学活动相互贴近的方式进行,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交流等方式评价学生。高年级期中或期末考试可采用口笔试结合的方式,口试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要分析学生实际运用、操作语言的能力。笔试要侧重考核听和读的技能。终结性评价尽量不对学生成绩排队。

情境教学论文篇11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学起来比较枯燥。它不象语文那样,读起来啷啷上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把教材内容编写成数学故事。那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特别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如教学《面积和周长的对比》这一课时,我创建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大海中有一个荒岛,勤劳的农夫来到这里面开荒种地。他开垦了一块长方形的地,在上面种了许多庄稼。当庄稼快要成熟时,那不懂事的野兽把所有的庄稼吃光了。农夫伤心极了。为预防类似情况发生,农夫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在菜地四周围起篱笆。教师可趁机提问:这篱笆的总长就是长方形的什么?(周长)。农夫又要在地上重新种植庄稼,可是该买多少种子呢?还是先量一量菜地的大小吧。因势如破竹提问:菜地的大小就是指长方形的什么?(面积)。此时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对面积和周长的概念就有了初步的体验。这样设计,不仅强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也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二、生活性情境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因此,只有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统一起来教学,才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兴趣需要。如教学《米和厘米的认识》这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们都长高了,原来的校服已经不合身了。同学们,该怎么办呢?我们重新去订校服!可是,你们会用米和厘米作单位来量身材吗?然后,我给每一个小组发一张身材测量登记表:

项目姓名身高裤长袖长肩宽腰围胸围臀围

安排组员分工合作,互相测量身材,并且把数据记录在上表。

再如,我在教学《面积和周长的对比》这一课时,把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出墙报”教学内容。出墙报时要在四周贴上花边,花边所围成的平面要贴上文章,这都联系到长方形面积和周长的问题。把生活实际与教材特点结合起来,创设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既丰富了课堂气氛,又巩固了知识,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

三、探索性情境

数学家皮亚杰说:“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给他们。”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中,根据新旧知识的矛盾,巧设悬念,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然后尽量多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听写加法算式:(1)5个2相加;(2)10个2相加;(3)20个2相加……要求学生每个算式只能在一行内写完。当学生写到第3题时,就有人提出:“老师一行装不下了。”教师因势利导,能否想出一个巧妙、便捷的方法来写呢?当时几十双眼睛带着奇怪的目光望着老师。就在这个时候,学生的求知识欲望已被激发出来,这是推动学生自己探索的最好时候,也是推动学生自己探索的最好时机。于是老师说,这里有一种非常便捷的方法,你们想知道吗?教师请5个同学上来讲台做健康操的动作,数一数一共是几只手指,凭直观观察可以得出2+2+2+2+2=10只。介绍比加法更简便的方法:2X5=10。引导学生讨论,2、5、10各表示的意义,学生终于领悟到乘法的含义,也很快明白10个2相加可写成2X10,20个2相加可写成2X20。学生的认识冲突,经历了这样的自主探索后,很快得到了解决。

四、激励性情境

创设激励性的关键,是使学生获得成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体验成功的喜悦。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可见,学生对预期认知的结果的了解无疑是具有一种激励和动机作用。我们应当在教学中,为每个学生都提供成功的机会,力求使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例如,在教学《物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把全班学生分成4至6人的学习小组,各组中安排发好、中、差三类学生,组织学生组内说一说自己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认识。发言时,次序可按“中等生——后进生——优等生”进行。中等生的发言,代表一般学生的理解水平,后进生的发言可依照中等生的样子稍作变化发表意见,主要是锻炼他们的勇气和胆识,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优等生则不必重复上述的意见,可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回答正确的,老师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答案;对有创见的学生要及时表扬鼓励,让学生心里充满自豪和继续求知的信心。对回答错误或不完整的学生要婉言引导,不挖苦、不训斥、不指责。如“你是第一个举手的,可是没想好,再想想好吗?”“你回答得很流利,如果声音再响亮点就更好”;“你比以前更会说了。”利用这些语言,再加上适当的眼神,表情等体态语言,可以激起学生的进取心、自信心和荣誉感,从而体验喜悦,鼓起学习的勇气。

素质教育要求以人的发展为本。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收获,有提高,有发展。因此,课堂教学实施分层教学策略,就能解决既面向全体,又因材施教的矛盾。通过对学生的动态分层,定期调整,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力争上游。通过分层提问,分层练习,分层评价,使不同群体都能获得成功,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习热情越来越高涨。

情境教学论文篇12

研究教学论的专家认为: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入汤中,才容易下咽、吸收;知识要融入情境中,才能显示活力和美感。因为抽象静态的文本知识借助特定的情境被“激活”了。语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联系生活体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唤醒学生内心爱的情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征、认知能力以及接受水平,需要找到一个从生活经验到概念学习转换的过渡“阶梯”,而“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正好与之相契合。这种为教育教学而创设的情境适合小学生的语文情境学习,被赋予了感情、符合学科特点,它不仅降低了儿童学习的困难,同时也让小学生得到别样的情感体验。

一、带入情境启迪想象,发挥学生能动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阅读到写作,都突出了“想象”。儿童的想象需要情感伴随,儿童记忆屏幕中的形象要组合成新的形象,需要“力”的推动。儿章常常会因为好奇而想象;因为想改变眼前的现实而想象;因为可以获得心理的愉悦而想象。想象可以展示孩子的聪慧可以给孩子带来快乐的体验,想象力是儿童拥有的巨大财富。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育是最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录的多是生动有趣的童话、小说、寓言等文章。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运用多种手段给学生创设一个环境、一种氛围,让学生能深刻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描摹的情境中。课堂上借助音乐渲染情境、巧用图画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悟情境、通过语言描绘情境。这些情境设置能让学生在想象的情境中自由翱翔,弥补了单纯课程容易陷入知识系统状态的缺陷,将知识的系统性、活动的操作性、审美的愉悦性和环境的广阔性融为一体,凭借特定的氛围,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在优化的情境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李吉林设计的各种“情境”,“无论是进行语言训练,提供作文素材;进行审美教育,促进整体发展;还是考虑到多种题材体裁的教学:识字的情境教学、阅读的情境教学、散文的情境教学、诗歌的情境教学、童话的情境教学、寓言的情境教学、作文的情境教学,对学生来说,都是种新鲜的刺激。这些精心设置的“情境”具有显性的目的指向,及时“提供人的自我意识、场景记忆、他心想象共生演化的学习环境”,因而引领着儿童迈向更优化的方向,促进儿章全面深入的发展。

二、培养兴趣指导观察,注重学生实践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逐渐增强,语文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显得尤其重要。如果只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极容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追求。固情境教学提出了“强化感受、淡化分析”,即“通过优化情境,引导儿章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小学语文教师非常注重课堂设计,所设计的每一个问题、所展示的每一幅画、所吟唱的每一首歌、所分配的每一个角色能做到精益求精,能最大程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

李吉林老师是把学生引入“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情境,利用课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展现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锤炼语言描绘情境,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培养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热情,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情境教育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那样的欣喜、兴奋,在唯美的活泼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中,他们感受、体验、表达,语言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自由、充分地发展。李吉林情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课堂的实践训练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训练,潜在的智能也得到开发,学生情感的培养、知识的渗透出现一派生机,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

三、陶冶情操渗透审美,培养学生感悟性

少年儿童在小学阶段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情绪色彩明显,非常注意那些直接的令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创设情景寓情于教,促进学生素质的主动协调发展,情境教育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学生读一些作品时,由于时空原因,由于学生年龄认知、修养、阅历等原因,理解起来有些“隔”。他们也许会叹服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却不会被感动。而语文教学如果不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就注定是失败的。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不能紧扣文学术语,应挖掘学生已有生活经验、鼓励他们去寻找周围相似的人或事,充分调动学生情感,达到与文章的共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