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教学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6 17:46:10

田径教学论文

田径教学论文篇1

1.1、大学田径教学中应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的全方位发展为教学核心,并建构田径教学系统

当前大学的田径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长短跑、起跑技术的教授,应将互动式教学和合作性教学相结合,同时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将田径教学内容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出来,采用探究性教学和情景式教学来提升田径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率。

1.2、大学田径教学中应以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为主要目标,构建田径课程的考评系统

大学田径教学的考评内容不但牵涉到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指标元素,还要照顾到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学习田径项目时的心理素质的考评,在实际的考评工作中应运用直接考评和间接考评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同时在有关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的运用上,要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考评模式,融合其合理、科学、适合我国大学田径教学实际状况的先进元素,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规范性设计。

1.3、从大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准以及身体发展状况来对田径课程进行优化

大学田径教学课程的策划和设立的一个基本要素就是大学生的心智发展准和智力水准的高低———尤其是各类身体素质的实际状况,在此前提下对传统的田径课程进行规范化改良,以适应新时期的田径教学纲要和时展的需求。

1.4、课程设计多元化、灵活化

第一,田径课程在国外所有的大学中都是选修课,与其它课程共同组成了大学公共体育教学项目。虽然田径运动对大学生的身心等方面都有较高的塑造价值,但这类运动并非完全适合所有学生。但是应该看到的是,田径教学项目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有极大助益的,因此,应改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田径的积极性。第二,在设计田径课程教案时,应使其多元化和灵活化,只有让学生体验到田径课程的魅力,他们才会去认真学习,并养成长期运动的良好习惯。从健康的角度来说,学生唯有坚持一个或若干个体育项目的锻炼,才能全面提升其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田径项目的设立上不应无目的性的删减某些“危险”运动,例如:撑杆跳、110(100)米栏、铁饼、标枪、长距离障碍跑等等,因为这些运动在大学生中也有拥护者,而其本身亦有一定的教学价值。美国大学有专业的撑杆跳高“校队”,有许多崇尚冒险的学生将撑杆跳作为自己的常规训练项目。这些所谓的“高危”项目能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并且,当学生完全掌握了这些运动技能以及教练对运动项目进行规划后,其危险性可以控制在一个能够接受的范畴内。因此,我国大学应依据学生的身体状况,适当开展这些“高危”项目。

1.5、课程内容标准化、正式化

针对某一部分学生对田径运动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开展合作性学习是可行的,但是对田径运动进行游戏化则不符合田径运动发展的潮流。而国外在初中或小学不设立田径课的原因是:中小学的运动场地、老师素质和学生素质使其无法设立标准化的田径训练课程。而非标准化、休闲化的田径运动则无法体现田径运动的真谛。田径运动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也进行了必要的改革。发展到如今,田径运动应该更加标准化和正规化,而教练也应将正统的田径技术和战术传授给大学生。我国大学里的田径课程,其思想和精神都是严谨的,它有一套独特的系统,并非所有的运动都适应现代的大学生。而这一论点对我国大学的田径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1.6、课程交流国际化

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正式形成田径技术交流圈,这使得欧洲的前卫技术和美国高校的商业化模式相互结合,从而令欧美在田径教育上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国际间的田径经验交流是极重要的。虽然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一股清新之风,但是中国目前与其它国家的田径经验交流还未形成一个交流圈,这也正是大学田径项目发展受阻的其中一个原因。尽管改革开放之后,与国外的学术交流有所增多,但直接的课程交流还很少。

1.7、教学、训练一体化

我国大学田径课程教学是以田径技术为而核心展开的,其运动观念的树立,可以帮助我国大学生学习到“最正宗”的田径技战术。而正宗的田径技术一方面来源于生物力学原理;另一方面来自于技术解析。而研究结果表明:与田径运动的规律和运动员个人特征相符合的技术就是“最正宗”的技术。所以,田径教学不应过于呆板、枯燥或墨守成规,而应使学生了解其物理学原理,激励学生在训练中培养自己的“独门绝技”。也就是说应激励学生去发现和研讨。在进行田径教学的改革时,应采取教学、训练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该类教学方法有别于传统模式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而是针对学生个体的传授和引导。使学生在体验、领悟田径运动并提升田径成绩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田径运动的真髓。该类教学方法有别于传统教学方法,即是说,应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对动作方法不进行强制要求。在新历史时期,学习型社会的概念已由一些专家率先提出。而在当今社会,只有会学习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所以,提倡主动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是当今教学改革的新型要求。田径课程的教学和训练一体化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最佳教学形式,它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学习活动中去,提升学生的合作式学习能力,是未来田径发展的大势所趋。

1.8、遵循田径课程的内在规律,调整部分课程的讲授顺序,发挥技能迁移的功用

因为田径教学学时数的减少和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田径项目的开展在大学中遇到了阻碍。为了保障完成教学任务、不断提升教学效率,在实施田径教学的改革时,应依据田径项目的内在规律,调整教学课程的教授程序,将所有的田径项目分为走、跑、跳、投等四个教学版块。这样可以使同一环节的同一技术不再重复,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田径教学论文篇2

传统田径教学内容的设计只考虑了教学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却忽略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致传统的初中田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新型初中田径教学内容在选择、拓展与开发中应避免上述问题,要淡化竞技技术体系,提高初中田径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拓展、开发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激发学习动机,真正做到为课程服务、为学生服务。基于田径运动的特点,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初中田径运动项目的基础性、实用性、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等是改革和拓展初中田径教学内容的合理举措。

在实践中我们尝试以主题单元的形式设计田径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开发,下面是以娱乐、游戏为主题的单元内容拓展与开发设计的方法程序。

步骤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跑、跳、投项目,选择、收集学生喜欢的游戏、娱乐素材。如踢毽子、跳绳、跳皮筋等。

步骤2:对娱乐、游戏素材进行整理、分类与相关的田径运动技术相结合,拓展开发出新运动项目。如“跳跃类”“奔跑类”“投掷类”等。

步骤3:确立单元主题,并对上述“跳跃类”“奔跑类”“投掷类”的练习进行方法的改进与充实,形成主题,将多种运动及相关方法、方式融于其中。

步骤4:设计多种游戏、娱乐形式的变化,给学生提供上述“跳跃类”“奔跑类”“投掷类”练习方法、动作变化等的方法指导,创设多种变化的形式。

二、初中田径教材单元方案设计方法程序。

初中田径教材拓展以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为依据,以课堂实践为阵地,充分发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辅助功能,使得拓展的教材内容与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相适应,并符合本校实际。因此在教材拓展与开发的过程中,注重教材内容的创新性的重组与拓展的途径与方法,使其具有科学性与可操作性;设计合理的拓展与开发的方法程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构建单元教学内容,注重学生身体锻炼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验,根据相关拓展要素,改变原来单纯的按项目构建的田径单元,构建出“力量类、速度类、灵巧类、耐力类”等新型的“发展”单元。

三、初中田径教材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田径教学论文篇3

如果不断增强人体的各项功能,并且全面的提升田径运动效果,因此就必须在遵循人体机能发展规律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科学化的系统田径训练,这样才能让人体的各项生理机能够适应激烈的田径训练,以此来提升田径训练的成绩。

(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体育运动也是一样的需要由低级运动向高级运动过渡,从一个基点开始通过一系列质的变化来达到新的水平。

田径运动的训练也是如此的,首先还是需要在一种平衡的状态下,让身体的各项器官的机能保持一种较为平衡的状态,当人体进入到运动状态时,原来的平衡就会被打破,这个时候人体的各个机能就需要立刻做出调整,以此来适应新的身体机能的平衡,田径训练过程中正是依照这一规律。如果能够长期坚持进行科学的系统训练,势必会提升其训练水平。

(三)田径运动从运动技能形式的规律上来看,其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体能运动项目。

在整个的运动过程中需要人体内的高级神经和肌肉进行有机的配合。其实运动技术复杂并且要求很精确,要想精准、合理的应用这些运动技术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还需要长期的坚持实践运用,多次的重复训练最终才能达到效果。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优秀的田径运动员成长是需要经过长期的、系统的、专业的训练过程。

二、少儿田径项目实施科学化训练措施

(一)强化专业教练员的技能培训

体育运动教练员做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其社会价值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体育运动的教练员是是整个运动训练的直接组织者,其担负着训练运动员的重要职责,尤其在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技能,实现运动训练的目标,促进运动员各项技能全面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除此之外,运动教练员也是整个训练过程的监督者,一个优秀的教练员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训练的效果,只有具备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教练员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极具潜力的田径运动员。随着我国的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对于教练员的综合知识水平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成为高素质的田径教练员,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工作能力以及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应该有良好的团队意识、文化修养和敬业精神。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全面落实田径教练员的岗位培训是提升其专业素质的主要举措之一,也是巩固田径教练员队伍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国内外青少年运动员训练的成功经历,其更能证明对教练员进行必要培训的重要性。

(二)注重田径的专项竞技能力因素的训练

专项竞技能力因素的训练主要包含身体素质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智能训练等几个方面,田径少儿运动员主要是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1、身体素质训练

身体素质是运动员在进行运动中表现出来的进行某种运动的能力,在运动训练中应根据少年儿童的发展特点,采用科学的方法,有利于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和运动技术的提高。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发育的旺盛时期,身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都发育的比较快,不同阶段由于发育阶段不同,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也不同。所以在整个的训练中就需要针对其身心发展的规律,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来制定训练计划和实施训练,。这样才能使各器官系统机能获得明显的发展和提高,适合田径运动的需要。就力量素质而言,少儿的肌肉中水分成分较成年人高,肌纤维较细,不可盲目进行绝对力量,不宜过早进行专门性的力量训练,而灵敏和柔软性、协调性活动可优先发展。速度素质的发展是较力量素质为早的,主要是因为少儿神经系统生长发育较早,因此,尽管儿少的下肢爆发力尚差,但速度素质仍然应该较早进行发展。少儿的耐力素质中无氧耐力发展较迟,有氧耐力虽然发展也较迟,但是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机能尚未发育成熟的儿童、少年对有氧耐力训练已经有一定的承受力,因此,国内外一致认为,健康儿童完全可以早期恰当的参加有氧耐力的训练,只要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经过训练就会出现肌肉、心脏、血管、血液、呼吸以及免疫系统的适应现象。

2、心理训练

在竞技运动训练与竞赛中,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以及智能,都会只有在其心理能力的参与配合下,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在实战比赛中,时常在运动水平在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其具备顽强的意志以及心理的稳定,就成为运动员取胜的关键所在。因此,心理能力训练在现代训练中显得尤为重要,是运动员超长发挥运动水平的基本保障。心理训练主要目的是以培养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提升其专业运动心理素质,为比赛做好心理准备。在运动训练的全过程将心理训练手段贯穿于其中是非常重要的,当前采用较为有效的几种心理训练的基本手段有:1、模拟训练法:是在与比赛条件相似的情况下进行的心理训练法;2、生物反馈法:是借助现代化仪器把生理信息传递给运动员,使其经过反复练习,学会调节自己的生理机能;3、呼吸调节法:是利用放慢呼吸频率,加大呼吸量来调节有关的生理机能,从而影响心理状态,达到身心稳定的目的;4、肌肉渐进放松训练法:是以一定的套语进行自我暗示,渐进主动放松,达到全身肌肉的放松。

3、技术训练

田径运动中许多项目对于技术动作的要求很高,因此在少儿田径运动训练中打好技术基础对于运动员今后的专项水平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技术的训练中要求注重技术的经济性和实效性,形成正确的动作技能和建立巩固动力定型。运动技能的形成经历了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和巩固阶段等联系的过程,各阶段尤其特殊的生理过程,也应相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分解、完整训练法,重复训练法等。可通过技术动作的分解训练和不同的技术辅助练习来提高技术水平;同时让少儿运动员多学习各种练习技能,利用技能良性转移的特性规律帮助技术水平的提高;并注意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共同提升来达到技术水平的稳固提高。

(三)采用多元化的训练方式

少儿时期的田径训练是一个基础训练阶段的时期,是为以后进一步的提升奠定基础,少儿运动员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身体的各器官系统尚未成熟,过早进行专业化训练使得基础训练不全面,技术素质发展不均衡,对其以后的专项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田径项目大多数是个人项目,如训练内容和方法陈旧,手段单一,易于造成运动员的生理与心理的疲劳,容易造成机体的劳损以及训练兴趣的减弱。在训练中内容中注意训练方法多样化,注意新颖、创新、趣味性,运用多元化的训练方式,以此来全面提升运动员的整体素质,激发人体生理机能的潜力,为提升未来运动成绩创造必然条件。这样既符合少儿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也为该年龄段训练特征打好的训练基础。

田径教学论文篇4

1、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课程目标分析

1.1培养目标现状与分析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不仅是体育师资培养过程中根本问题,而且也是教育目的在体育师资培养过程中得以应用的中介。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各项事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的教育正在进行不断地改革,过去确定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日渐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和落后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素质和能力提出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长期以来,体育教育专业主要以培养中等学校体育师资为主。2005年的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扩展。但综观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科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却忽视了学生的价值观、职业道德观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这种情况已渐渐成为社会现实中供需矛盾集中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讲,依照原有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中加入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并且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要求,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与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相近,同时提出了对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注重了对体育教育专业能力应用的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很强。

培养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并不涉及具体的学科领域,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学校所设置的课程而达成的。为了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在编制具体课程时就必须将培养目标具体化为课程目标。从而既有助于学科逻辑体系的建立,也有助于更贴切地反映出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间的关系。

1.2课程目标现状与分析

确立课程目标,有助于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衔接关系,明确课程编制工作的总体方向,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分别在2005、2008年设立了两套课程目标,表述内容是不同的。2008年比2005年课程目标明确了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重点。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应用上,并且适应中小学校田径教学与训练的要求。2008年田径普修课课程目标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相吻合。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高校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培养目标逐步发生了变化,各阶段的培养目标因与当时的形势、社会需求不同而不同,2005年以来,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从事学校体育工作,进行体育科研和体育管理的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培养上,体现了目标设置的时代性。田径课程的目标也和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一样发生了变化,向着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方向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适应北京市中小学校田径教学与训练工作要求。

2、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教学任务分析

在进行任务分析时,通常首先描述为学生设定的教学目标,然后用逆推的方式将目标逐步分解,直到列出必需的先行条件。任务分析有三步:1.确定先行技能:即学生在上课前已经知道什么;2.确定子技能:在完成终点的目标前,学生应习得哪些子技能;3.对子技能如何形成终点技能作出计划和安排。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应考虑下述问题:1需要什么样的先行知识和技能;2完成任务需要什么样的步骤;3.完成步骤时应遵循什么样的顺序。教学设计的任务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教学目标。

(2)对教学目标中的学习结果进行分类;

(3)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确定需要的先行知识的技能,及遵循的顺序;确定学生的起点技能。教学任务分析主要指对教学目标,学习者起始技能、学习结果分类的分析。有助于教师确定学生的起始能力;有助于教师分析教学重点和关键;有助于教师分析教学所需的必要条件,确定教学顺序;有助于帮助教师选择教学策略,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

针对教学任务分析的主要内容,对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大纲中的教学任务进行分析。教学任务的内容包括思想品德、理论知识、基本技战术、教学训练和竞赛裁判技能四个方面。主要是围绕课程目标进行笼统分类的。

田径教学论文篇5

二、感恩生命——运动技能的价值

每一个人都拥有独一无二,难以重来的生命,它是宝贵的,更是脆弱的,因此,生命教育的第三个层面是感恩生命。只有始终对生命怀以感恩的心态,才会发自内心地想要延长生命,于有限的生命力活出最大的精彩,发挥最大的价值。才会发自内心地想要去爱惜生命保护生命,尽量避免生命受到来自外部的伤害。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每一个人都应当拥有保护生命的技能,而这就离不开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以田径项目中的快速跑为例,该项目能够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位移速度、运动速度,表现在实际运用中就是躲闪跑、追逐跑、自定义目标跑、听信号跑等。它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很大,特别是当学生在遇到危险,如小偷盗窃、劫匪抢劫、车辆冲撞等意外事件时,学生掌握了快速跑技能,就可以快速恰当地进行自我保护,避免个人生命受到损害。由此可见,感恩生命应当从保护生命做起,而这就离不开运动技能的掌握。因此,教师在开展感恩生命的教育时,应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动技能的价值。

田径教学论文篇6

1.前言

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中,大部分体育项目都是以田径运动能力为基础。近几年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教育观念正在从“体质教育”逐步转向“健康第一”。只有促进人向现代化发展,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当今学校体育改革的目标。从当前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现在的高校田径普修课大多采用了两年普修和两年专修,这种培养方案基本适应现在的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田径课程目标和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评价系统和课程结构逐步完善,在满足健身和竞技需求的基础上,建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是高校田径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田径对实现中小学学生“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根据本课题的研究条件与要求,选取了山东省临沂市临沂大学体育学院的全部田径教师和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在中国知网以及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和全国报刊索引,检索了近十年来有关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的资料和查阅教育部颁布的相关的纲要与方案,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2.2.2问卷调查法。对临沂大学的田径教师、体育学院学生进行发放问卷、调查,获取有效资料,从而为本研究提供撰写依据。发放问卷(份)400,有效问卷(份)351,有效率(%)87.752.2.4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等应用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了处理和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临沂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教学过程要素的调查分析

3.1.1田径普修课开课学期和分配课时的调查分析。经调查发现,临沂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设置在大一、大二四个学期,每周4学时,根据动作遗忘“V”型曲线,动作刚学会时,遗忘量是最大的,之后随着时间的流逝,遗忘量会慢慢减少。所以应该以动作的遗忘规律为依据合理安排田径普修课教学,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建议田径普修课应该每周间隔两天进行。2012、2013级田径理论课学时30,技能课学时130,理论课课时占据总学时的17.86%,技术课占据总学时的82.14%。由此可以看出理论课比技术课少。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部分教师不重视理论课,一味的去看重技术课。因此要理论课与实践课一并发展,临沂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必须要保证理论课的教学实数,使技术课与理论课之间的比例优化。3.1.2田径普修课课程内容的调查分析。临沂大学田径普修课技术课开设项目:短跑、跨栏跑、跳高、跳远、铅球、撑杆挑和标枪。撑杆跳为介绍性内容,根据目前群众体育、中小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田径教学中应开展一些健身类的项目。田径普修课理论课教学内容为:第一学期对田径概述和田径来源方面的讲解、第二学期对田径运动的具体技术和提高田径技能理论知识的讲解、第三学期提高学生应对中学阶段田径运动教学的讲解、第四学期田径运动场地、田径运动竞赛的组织与裁判知识的讲解。3.1.3田径普修课教学方法的调查分析。通过调查临沂大学田径普修课以小班讲授作为主要的讲授方式,其次则是集体讲授的方式。集体讲授可以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学到许多有用的知识,能使学生习惯在书本之中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可是大型教室的讲授使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减少,课堂的气氛会失去活力。小班教学使教师的自觉能力和讲授知识能力得到了提高,弥补了集体教学模式上的不足。临沂大学现在田径普修课的人数都小于25人。3.1.4对田径普修课学生成绩评价的调查分析。临沂大学田径普修课平时成绩比较注重对出勤率方面的考察,而对于学生学习态度、进步幅度、课外作业方面考察比例相对较低。在临沂大学田径普修课的调查中发现,平时上课成绩占10%,理论课考试成绩占30%,技术课评定与达标成绩占60%。田径普修课应该增加平时成绩中学生能力的考察,这样能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能够积极地学习田径技术知识。

3.2临沂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师资队伍现状的调查分析

临沂大学体育学院共有4名田径普修课教师,这些教师的平均年龄为52.5岁。由此可以看出临沂大学体育学院田径普修课教师年龄结构偏大,缺少年轻的新教师。职称结构:副教授有3人,教授1人。

3.3学生基本状况的调查分析

3.3.1学生的田径基础。影响田径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由调查结果可以知道,学生的田径基础良好,仅仅只有8.55%的人基础素质较差。表明临沂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水平都比较高。这样有助于田径课程的开展和学习。3.3.2田径普修课中学生的兴趣调查。运动兴趣是对体育运动所产生的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情绪、喜欢的想法,对促进身心健康和获取运动技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一个人有了运动兴趣,那么他就会积极的融入他所喜欢的体育运动中去。喜欢田径普修课的学生有52.51%,有47.47%的学生不喜欢田径普修课。不喜欢田径普修课的原因如下:一是田径课的内容枯燥乏味;二是田径的课程比较难;三是田径课的课时较少;四是教学方法手段单一;五是考核评价方法不合理;六是场地设施不足。3.3.3学生对田径普修课教学条件的评价。学生对临沂大学田径普修课教学条件(田径运动场地、技术课教学器材、理论课教学设备、田径书籍资料)总的来说比较满意,但理论课教学设备和田径书籍资料满意度较低,因此学校应该加强针对田径理论课方面的建设。临沂大学应该加强田径教学设施的建设,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增加田径各项器材的利用率,及时对田径器材进行维护和保养,也要增加田径类的课外书籍。

4.结论

临沂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教学课时存在很大差别,并且开设学期不一致,要适当增加教学课时,这样就可以增加田径教学的质量;临沂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教学内容突出竞技项目,而基础运动、实用技能存在明显的不足;临沂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以小班教学为主;动作技术的班级规模比较合理,但缺少现代化教学水平的应用,教材更新速度较慢,教学条件较好;临沂大学田径教师的职称结构较合理,教师中有较多的青年教师,但教师的学历匮乏。教师的教学能力比较高;临沂大学体育教育学生田径素质和动机较好,但缺乏兴趣。临沂大学学生对理论课教学设备和田径书籍资料的满意度较低。

参考文献:

[1]刁志勇.江苏省普通高校体教本科专业田径普修课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扬州大学,2006

[2]胡新华.新疆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田径普修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新疆师范大学,2006

田径教学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8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8-1089-04

通过对我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术科必修课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对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术科课程大纲内容和时数进行了适当修改,针对现有状况对田径专项训练课程进行了研究,期望能对我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术科必修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共七所体育学院。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采用文献资料研究的方法,通过文献、光盘、INTERNET检索,收集整理了有关训练周期研究的文献资料;阅读了我国七所体育院校的田径专项训练大纲。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重点阅读和分析,并做分类整理、综合。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证的依据。

1.2.2专家访谈法通过走访、座谈的形式,征询了我国有关专家的意见。

1.2.3对比分析法从纵向时间纬度,分析了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专家们对田径课程设置的不同认识;从横向方面对我国七所体育院校的田径专项训练课程设置进行了对比分析。

1.2.4逻辑分析法 通过归纳有关数据资料,对我国七所体育学院的田径专项训练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寻求适合我国体育学院田径专项训练的课程设置。

1.2.5个案分析法针对典型情况进行个案分析,便于由点及面,发现共同规律。

2结果与分析

2.1田径专项术科必修课学科课程标准释义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教学一直沿用苏联课程编制,采用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为了促使课程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目前主张用“学校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分别代替“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1],因此在该论文中,改用“学科课程标准”称谓“教学大纲”。学科课程标准是编制课程的总体规划部分,是课程编制的第一层次,从整体上规定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和学科设置、各阶段的教学进度、课时安排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

体育学院在校普通学生课程标准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大纲、限制选修大纲三部分。本文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术科必修课学科课程标准包括田径课程大纲、田径专项理论与实践大纲、田径专项训练大纲三部分。

2.2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术科学科课程标准目标的比较分析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共七所体育学院大纲的研究,发现不同的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术科学科课程标准目标在相同的大纲中目标阐述的内容和定位大致相同,但是不同的大纲目标定位的侧重点有所区别。具体内容如下:

田径教学的目标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掌握田径主要项目的基本技术、技能,基本的教学方法及主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介绍项目要了解技术的基本结构及理论知识。能胜任高、初中田径课的教学及基本训练,组织运动竞赛及裁判工作。

体育教育学田径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大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使学生具备各级各类学校田径运动教学、训练、组织竞赛、担任裁判工作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田径专项技术的示范、讲解能力,掌握专项基本技术、专门性练习手段和有关身体训练方法的能力。主要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因此,要求学生技术全面,动作示范准确、讲解条理清晰,在专项技术水平上要求比竞技学院学生相应较低些,达到运动二级水平。

具有田径专项训练大纲的学院只有北体和广体两所院校,大纲的目的任务强调学生专项成绩达到二级,独立从事田径运动技术的教学和训练、组织竞赛、以及裁判工作。

2.3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术科必修课学科课程标准学时、学分的分析

在田径专项理论与实践课大纲中,理论授课学时最多的北京体育大学,其次是成都体育学院,说明这两所大学比较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技术教学与专项训练融合在一起的体育学院有五所(除北体和广体),表1反映了在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中,重视技术教学与专项训练位于学时之首的是武汉体育学院。在学分方面,这五所学院大致为24学分。

田径课程教学武汉和上海两所学院因没资料而无法确定,在现有资料的五所体育学院中,成都体院开设的田径技术教学时数和学分最多,说明该校对学生的技术教学很重视。

全国体育教育专业中具有田径专项训练大纲只有北京体育大学和广州体育学院。在这两所学院中唯有北京体育大学坚持三年六学期的专项训练,学时学分居田径专项训练之首,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学科课程必修大纲由田径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大纲、田径专项训练大纲、田径课程三部分组成。另外五所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都没有开设专项训练,只有田径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大纲,此大纲包含了理论课、技术课,而技术课是由教学和训练组成,也就是说田径专项训练课没有独立的大纲,它是融入在体育教学之中。因而五所学院的专项训练课学时所代表的是除理论课学时外田径技术实践训练的学时情况,即教学和专项训练的学时情况,他们把教学和训练课放在一起进行专项训练,考试就按照理论、技术和考勤各占的不同比例来决定学生的专项成绩,其结果混淆了教学和训练课的不同之处,造成教学管理上的混乱,使大多数学生既没有在教学和教法上得到提高,也没有通过专项训练提高专项成绩。从大纲的内容中可以看出,除北体和广体两所学院外,体育教育专业主要是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教法的掌握,不重视对专项的训练。

2.4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术科必修课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广州体育学院由于有田径专项训练大纲,教学内容主要表现在训练方面,具体内容包括:各专项训练中的准备活动;各专项训练中的专门练习及辅助练习;各专项训练中的分解及完整技术训练;各专项的专项素质训练;各专项训练中的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和手段;各专项训练中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心理训练、智能训练、恢复训练;各项目训练计划的制定(多年、年度、周、日、课)。

除上述两所体育学院外,其余五所体育学院专项训练没有大纲,教育训练专业只有田径专项理论与实践大纲,大纲中包括三方面内容:田径理论课、田径教学课、专项训练课。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大纲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和技术教学。理论教学的内容是田径绪论和发展史、跑跳投技术原理;技术教学内容是田径各项目的学习。

2.5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术科必修课学科课程标准考核情况分析由于北京体育大学专项训练大纲是从专项理论和实践大纲中独立出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在考核方面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竞技能力水平的高低。

在田径专项理论和实践考核中,北京体育大学和广州体育学院是按各单项成绩进行技评和达标的成绩、理论成绩和平时出勤所占总成绩的比例来决定学期成绩。其它五所学院则是全能成绩、理论成绩和平时出勤所占总成绩的比例来决定学期成绩。

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训练考核情况的分析,按专项技能占总分的比例高低对体育学院进行排序:北京体育大学(90%),天津体育学院(70%)、西安体育学院(70%)、武汉体育学院(60%)、上海体育学院(40%)、广州体育学院(30%)、成都体育学院(30%)。从排序的情况反映了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考核更注重学生技术的全面掌握。

2.6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术科必修课学科课程标准的个案研究

2.6.1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田径专业教学学科课程标准分析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课程是在第一年完成。第一学期田径技术学习短跑、跳远和铅球三项(中长跑介绍课2学时),理论课学习田径运动绪论和发展史、走、跑、跨技术原理、投掷技术原理、田径运动教学原理;第二学期田径技术学习跨栏、跳高、标枪三项,理论课学习田径场地基础知识、田径运动竞赛组织、田径教学文件制定。每学期考核各项目达标、技评成绩的平均数×60%+各学期理论考试的平均成绩×30%+各学期平时成绩见表2。

2.6.2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田径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学科课程标准分析体育教育田径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在2年半学完,主要学习有关田径理论知识各内容2学时,另外学习田径各项目技术教学法和理论教学法(各2学时)见表3。

表2和表3的理论授课有部分是重复讲解的内容。技术教学中,表3没有开设铁饼、撑竿跳高、链球三项的技术教学,但在表3的田径技术教学中也没有强调体会和了解这三项技术。根据体育教育学院的课程教学目标和定位,教育学院的毕业生主要是面向基层学校。因此,要使学生在技术方面全面发展之后再专项拔尖,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也力求扎实。基于实际需要的考虑,对体育教育田径专业教学的必修课程可进行适当调整。

2.6.3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训练学科课程标准分析体育教育田径考生入学情况不同于运动训练学田径专业学生,技术考试全国都是统一考核身体素质(项目相同)和自己擅长的专项(个别省只考身体素质)。考生进入大学后,重新选择体育项目进行专项训练。在北京体育大学,凡是以田径专项考进来的大学生,每年有90%的同学都先选择目前社会比较受欢迎和时尚的项目,由于自身原因未被老师选中的同学最后被迫选择田径。目前教育学院2004级―2006级田径专项学生共计112人,其中2004级54人,2005级42人,2006级10人。从以上数据可以反映出,田径专项学生每年呈大幅下降趋势。另外由于体育项目的不均衡发展,已经造成如球类项目每位专项教师训练20~30人甚至更多人的情况,而倍受冷落的田径项目个别教师则出现没队员训练或指导1人进行训练的现象,这是值得反思的问题。

体育教育田径专项在大学要进行3年的训练,每学期的专项成绩主要是比赛和学校的通级赛,专项成绩评分标准:体育系达二级100分(占总分90%);每学期田径专项平时考勤及训练态度10分(占总成绩的10%)。未达运动等级者按运动成绩与对应分值转化表评分。从训练情况来看,大一学生训练刻苦,96%都能达到二级运动水平,90%的学生专项分都在90分以上。到了大二后,学生训练状况每年愈小。基于此情况本文对体育教育田径术科教学和训练课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对策,希望能改进和提高田径教学和训练,使学生们在大学学习期间,不仅能全面掌握专项理论和技术,而且使副项水平大幅度提高。

2.7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术科必修课学科课程标准教改对策

2.7.1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学科课程标准的教改体育教育田径专业教学课程大纲分为田径课程大纲和田径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大纲,由于在安排上有重复性,建议把两个大纲合并为一个大纲,总学时不变共计232学时,具体内容、教学形式与时数及考核办法见表4。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田径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大纲考核情况同其他体育院校大同小异,考核内容和分数包括理论(30%)、技术评定(60%)、平时成绩(10%)。第一、第二学期技术教学与教改前相同,第三学期学习铁饼和撑竿跳高。理论学习第一学期不变;第二学期学习田径体能训练方法、国内外田径训练动态、儿童少年田径训练特点、田径运动员选材;

第三学期学习田径训练文件制定、田径成绩统计与预测、田径运动科研、田径场地设计、走、跑类专项训练法;第四学期学习田径运动科研、田径场地设计、跳跃类专项训练法、投掷类专项训练法。

2.7.2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训练学科课程标准的教改析为了改变体育教育田径专项训练人数大幅减少的现象,建议学校给予相应的政策,凡是以田径专业考进大学的学生,毋需再选专项,直接进入田径专项训练(学生有选择田径专项教师的权利)。面对我国体育社会化、生活化、终身化的发展趋势,体育教育专业必然要求从单一的格局,转变为建立以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为主,其它多种方向为辅、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培养规格。由于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不同,为了能全面发展体育教育田径专业学生的技术和能力,在专项训练上采用了全面发展和区别对待原则进行训练见图1。

图1所示是体育教育田径专项训练三年的不同阶段,在大一阶段,同学按照自己的专项进行技术和能力提高训练,大一秋季和春季学期专项成绩按专项评分表考核。达到一级以上运动等级的同学在大二直接进入到第三阶段专项理论提高阶段的学习,在大三时转项进行体能和高尔夫或者其它项目的学习;没达到一级水平的同学,第二年跨项进行训练。成绩考核按男子十项全能、女子七项全能,成绩按附件对应分值计算。例如短跑专项在大一进行一年的训练,达到一级水平就不用在第二年进行全能考核,可直接跳入第三阶段专项理论提高,到大三时转项训练。没达一级的同学在第二年秋季选择投掷项目训练,第二年春季训练选跳跃项目训练,大二期末进行全能考试。大三专项理论的提高主要是训练计划和教案的制定和实施。本文在对全国体育学院田径大纲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能确保实际操作的可能性,根据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田径术课必修课大纲进行了部分修改,提出了一些新的设想,希望能对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田径术课必修课大纲的完善提供一些微薄之力。

3结论

1) 我国七所体育学院田径专项学科课程标准分为专项理论和教学实践大纲、专项训练大纲、田径课程大纲。体育教育专业具有田径专项训练大纲目前我国只有北京体育大学、广州体育学院两所学校。

2) 专项训练大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学生的运动成绩,体育教育田径专业要求达二级。专项理论和实践及田径课程培养目标包含了多方面、多纬度,体现在思想、技术、教学、理论知识、训练、竞赛和裁判等几方面。

3) 田径专项训练考核主要是根据学生的比赛成绩或学校组织的考试成绩决定;专项理论和实践及田径课程考核按理论、技术、平时成绩所占的不同比例来决定田径专项成绩。

参考文献:

[1] 徐本力.运动训练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297.

田径教学论文篇8

早在1985年5月中共中央就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学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中提出:“教育管理部门要组织教育界、知识界和用人部门,定期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目前,教育评估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和良好成果,许多高校通过评估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教学质量评估是教学监督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而评估方法的科学性、可靠性、可行性是进行教学评估和测量的根本保证。任何一个教育评估对象都由多因素组成,评估对其有引导性,因此,建立全面综合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田径运动》是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主干课程之一,它也是学习其它各项运动技术与技能的基础,在培养现代体育教育人才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学习该课程,可以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田径运动的认识,掌握基本的田径运动教学方法与手段,基本能适应中小学教学和训练的需要,并能学会利用田径运动手段来保持和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另外,学习本课程,基本能胜任田径运动会裁判工作,为普及和推广体育文化做出贡献。

1.目前我国大多数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根据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选修)考试大纲,从上图可以清楚地看出,目标一的完成主要通过教学评价体系指标中的一、二和三来完成 ,即通过理论考试、各项技术评定和达标及毕业论文来检验学生对田径运动基本技术和理论的掌握情况。这一部分中理论考试占田径运动总成绩的40%左右,技术课考试占总成绩的60%左右,毕业论文与学生毕业挂钩。理论考试涵盖了目前田径运动普修课本的全部内容,技术课考试主要包括男、女100米、跨栏跑、跳远、跳高、铅球、铁饼、标枪等七项。这些理论和项目从内容上看基本能够满足中小学田径教学的需要。但是,田径运动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问题一:

教学目标三是能够胜任基层田径运动训练工作,这一部分在评价体系中没有体现,学生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后,主要凭着自己在业余训练和教学课中的体会和大学期间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进行基层田径运动训练。众所周知,基层中小学田径比赛很多,学生为了比赛、升学等需要各种参加田径运动训练。那么,如何使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就具有一定的训练能力,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和训练工作认为有如下几个方法:

(1)在实际田径运动教学中将训练内容穿插在教学中,增加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与附属体校和训练单位挂钩,组织学生观摩、与教练员座谈学习,或者让学生通过半年左右时间的跟随教练实习和训练,使学生在专业训练队伍里面提高;

(3)学生在教学课中训练部分的表现及教练员的评价作为学生田径课成绩的一部分,以此督促学生主动学习。

问题二:

对于教学目标四能够组织基层田径运动会裁判工作,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能力积累主要靠大学期间理论课学习考试、自己参加田径比赛的经验来完成,很多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只有1-2次参加基层比赛裁判工作的机会,而大多数只是担任裁判工作中的某个环节的任务,缺少对整个比赛裁判工作的熟悉和掌握。这一点也是我们在田径教学和评价体系中容易忽略的。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如下几方面改善:

(1)在教学中,每个项目的教学课考试可以带领学生组织该项目比赛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做自己的裁判,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比赛规程的制定和具体裁判中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基本掌握田径运动常见项目的比赛组织工作和裁判方法,同时也可以增加教学考试的气氛;

(2)系、学院、兄弟院校等单位的田径比赛,从组织到进行,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全过程中,而不是仅局限于学生担任志愿者或者个别自己熟悉项目的裁判工作;

(3)领队裁判和教师对学生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记入田径成绩。

问题三:

对于教学目标五田径运动场地设计和管理能力方面,评价体系中主要通过理论考试来检验,因为实际需要,基层田径运动场地和标准田径运动场地往往有很多地方存在不同之处,比如跳远场地助跑跑道的多少、起跳板与沙坑之间的距离等问题。田径运动场地要适合实际教学和比赛的需要,学生在这方面往往缺少知识和经验,针对这一情况,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际田径比赛场地的设计和管理,这样既给学校节省了人力物力,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实际参与增加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每个项目的比赛场地知识穿插到教学当中去。可以把学生在参与过程的具体表现作为平时成绩记入总成绩。

问题四:

对于教学目标六增进健康、养成终身体育习惯,这一点往往被认为是学生的业余活动爱好而被忽视,在评价体系中几乎没有任何体现。进入21世纪后,群众体育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和参与,发展体育运动、提高青少年身体健康和体质水平及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习惯已经成为体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之一。田径运动中的走、跑、跳既可以作为健身方法,也可以是其它各项目健身的基础,所以,通过田径运动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养成其终身体育的习惯非常重要。我们除了增加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积累外,更重要的是首先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身教重于言教,学生有了这样的习惯,自然会在今后工作中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健身。在教学课中让学生通过田径运动组织健身活动,也可以鼓励学生到社区做健身指导的志愿者。教师可以通过理论考试,给学生在田径运动健身教学课中的具体表现作评价。

2.结论和建议

2.1结论

2.1.1以田径技术课考评技术的掌握情况为基准,用素质达标、技评合格计算成绩,对于其他方面比较忽视,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内容。考试方法单一。

2.1.2田径运动训练、裁判、健身方面缺少相应的教学和评价指标。

2.2建议

考核评价方法不仅要评价学生对运动技术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要组织学生参与到田径运动比赛、场地、训练、健身等活动中去,对学生作出综合的、全面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潘春燕.初探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实践课的教学改革[J].四川体育科学,2005年第1期.

[2]冯传诚.新课程标准下体育院校田径教学改革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0期.

田径教学论文篇9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抚顺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现代服务学校、一职专、二职专)的学生共62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本文有关的文献资料。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当前职业中专现状,走访专家设计若干问题,对职业中专学生进行田径课锻炼兴趣的调查,发出问卷620份,回收608份,回收率98.1%,有效问卷600份,有效率96.7%。

1.2.3 数据处理法

通过问卷统计数据,通过百分比计算,进行分析讨论。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职业中专生田径课锻炼兴趣的调查研究,一方面可以反映学生对田径课的认知情况,另一方面则体现学生对田径课兴趣淡薄的原因,以及可采用哪些相关措施和调整来提高学生对田径课的锻炼兴趣。

2.1 学生对体育课与田径课的态度结果分析

体育课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中专生上学期间为数不多的户外活动之一,是从紧张的脑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满足肢体活动需要的重要课程。那么学生对体育课的认知程度如何呢?而田径课作为体育课的主要内容之一,学生对它的认知程度又如何呢?(见表一)

表一 学生对体育课与田径课态度的对比表

喜欢 百分比 一般 百分比 不喜欢 百分比

体育课 516 86.0 80 13.3 4 0.6

田径课 228 38.0 288 48.0 84 14.0

由表一可以看出,有86%的学生喜欢上体育课,说明职专的学生有着活泼好动的天性对体育课的认知程度很高,喜欢上田径课的只占38%,有14%的学生干脆不愿上田径课,有一半的学生对田径课态度一般。因此,深化田径课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对田径课的锻炼兴趣,已是体育教学中刻不容缓的大事。

2.2 学生上田径课目的的结果分析。(见表二)

表二 学生田径课目的的统计表

人数 百分比(%)

自身需要 344 57.3

应付达标 152 25.3

无 目 的 104 17.4

由表二可以看出,有57.3%的学生认为上田径课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是田径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有25.3%的学生认为上田径课是为了应付体育达标。有17.4%的学生无学习目的。这部分学生态度消极,没有学习动力,是需要体育教师重点激发其兴趣的学生。

2.3 影响学生对田径课锻炼兴趣主要因素的结果分析

被测试学生可根据自己情况选择一项或几项影响因素。最后经统计共有256人参与选择。(见表三)

表三 学生不愿意上田径课的主要因素统计

人数 百分比(%)

自身素质差,跟不上 180 70.3

教师教法单一,枯燥 48 18.8

以前学过,无新鲜感 48 18.8

与教师教态有关 40 15.6

场地器材条件差 40 14.6

2.3.1 自身素质差,跟不上

有表三可以看出,在不愿意上田径课的学生中,70.3%的学生由于自身素质差,跟不上老师的教学步骤,从而对田径课失去兴趣,身体素质差,在当今青少年当中较为严重,如果体育教师忽视或没有发现这些身体状况不佳的学生或学生胆小没能向老师说明情况,硬着头皮和大家一起做练习,从而,影响了他们以后对田径课的喜爱。造成由于身体素质差而丧失对田径课的兴趣。

2.3.2 教师教法单一,枯燥

有18.8%的学生由于教师教法单一枯燥而失去对田径课的练习兴趣。由于体育老师的教法只是代代相传,没有太大的更新和创造,枯燥的教法自然会使经历了初中的职专生感到乏味。而田径项目本身就缺乏趣味性和刺激性,从而使一部分学生由于教法不新颖而丧失兴趣。

2.3.3 陈旧的教学内容无新鲜感

有18.8%的学生因为教学内容以前学过,而失去对田径课的兴趣。这说明职专与初中的很多教学内容是重复出现的,陈旧的练习内容,使一部分学生没有了新鲜感的刺激,没有了对动作的好奇,也就丧失了对此项目的兴趣。

2.3.4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对学生练习兴趣的影响

有15.6%的学生因为教师教态而失去对田径课的兴趣。由于职专生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还有较强的依赖感和软弱性。如果老师要求过于严肃与学生很少沟通,缺乏对学生的鼓励和指导,会使他们感到恐惧、无助、好动的天性受到抑制,上课只是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使课堂气氛紧张,学生行为呆板,而丧失对田径课的锻炼兴趣。

2.3.5 场地、器材条件差

有14.6%的学生认为场地器材条件差,而不喜欢田径运动。这是职业中专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社会重视小、投资少、场地不够大、器材少,每次课练习次数不够,满足不了学生的锻炼心理。特别是北方,冬季雪大,场地滑;夏季,水多、场地排水条件差等原因,导致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上田径课。

2.4 对学生理论掌握情况和联系实际能力的结果分析

表四 理论的掌握和联系实际能力的统计表

了解 百分比(%) 一般 百分比(%) 不了解 百分

(%)

对田径理论的掌握 44 7.3 376 62.7 180 30.0

田径项目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312 52.0 232 38.7 56 9.3

2.4.1 缺乏理论知识教育

由表四可以看出7.3%的学生对田径知识了解,62.7有%的学生了解一般,有30.0%的学生不了解。由于目前学校重实践课,轻理论课,风雨天气普遍都是让学生上自习,使学生对体育理论了解甚少。理论知识是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影响知识的掌握,观念、信念的树立,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何况如何进行科学的锻炼,根据个体不同如何选择合理的田径项目,及如何欣赏比赛等都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指导。因此,缺乏理论指导也就缺少了学生行动的指南,阻碍了兴趣的培养和激发,也会使一部分学生失去上田径课的兴趣。

2.4.2 缺乏联系实际生活能力的培养

由表四可以看出,学生对田径项目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有52.0%的学生了解,有38.7%的学生了解一般,有16.0%的不了解。田径运动是一切运动的基础,它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极为密切,跑、跳、投发展的身体素质是我人日常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素质。然而仍有16.0%的学生对此不了解,没意识到。做事情如果缺乏它的现实意义,那么做不做也就无所谓了。因此,一部分学生认为田径运动缺乏实效性,而丧失对田径课的锻炼兴趣。

3 结论

3.1 通过对职业中专的学生对田径课锻炼兴趣的调查分析,了解学生对田径课兴淡薄主要是由于缺乏目的性教育、自身素质差、教师教法单一、教态的影响、内容重复、缺乏理论及实效性教育等几方面因素造成的。

田径教学论文篇10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咸阳市中学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择其中10所学校,其中完全中学4所,高级中学3所,初级中学3所。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等查阅文献资料、做文献检索,收集大量相关资料,并进行内容分析。

1.2.2问卷调查法

每所学校发放20份调查问卷,共发放200份,回收问卷198份,回收率99%;有效问卷195份,有效回收率为98.5%。

1.2.3逻辑分析法

在分析文献、统计结果及论文撰写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比较等逻辑学方法。

1.2.4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结果通过微软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咸阳市中学田径教学场地及器材设备

如表1所示,有6所学校有标准400米的田径场,2所学校为300米的田径场,1所学校为200米的田径场,还有1所学校为非标准田径场。高级中学的场地条件要好于初级中学,2所高级中学均为塑胶田径场。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场地和器械老化的现象是比较严重的,有的学校虽然器材多些,但是学生在校人数更多,人均练习器材较少,加之器材年久失修,可用的又不多,因此,场地、器材的修复与保养应引起高度重视。

2.2咸阳市中学体育课程中田径教学内容现状

2.2.1咸阳市中学生选择田径课教学内容

如表2所示,有180名学生选择了快速跑;163名学生选择了耐久跑;125名学生选择了游戏;98名学生选择了实心球和铅球,分别排在前4位。说明咸阳市中学普遍对发展学生速度素质、耐力素质的田径教学内容感兴趣,而对发展力量、灵敏、技巧等素质的田径项目兴趣不大。

2.2.2咸阳市中学生每周参加田径课外锻炼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有74.3%的学生每周参加2-3次,说明咸阳市中学生是喜欢田径课外锻炼的。在调查中未见不参加田径课外锻炼的学生。

2.3咸阳市中学体育课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

2.3.1咸阳市中学的田径教学场地和相关器材设施陈旧且数量少

有的学校虽然器材较多,但人均数少;器材年久失修,没有专人负责;现有器材与教学目标不配套,处于长期闲置不用状态,造成破损以至于资源浪费。

2.3.2田径理论知识教学内容相对欠缺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学田径教学中竞技思想仍然占主导地位,教育的方式、方法未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学田径教学均受到体育加试的影响,从而限制了学生的兴趣又阻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2.3.3田径教学存在“一刀切”现象

目前,由于受场地、器材以及时间的限制,有些中学教师安排一个班的学生进行相同的教学内容,而忽略了性别差别。

2.3.4田径教学内容不均衡,部分中学领导不够重视

中学体育课在很多领导看来就是活动课,可上可不上,学生只是学习累了出来活动活动,只要在课上不出现什么问题就是好课。因为中考体育加试的4个项目均为田径项目,所以,考什么就练什么,只为升学服务。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重视田径项目技术体系的完整性,对其健身属性重视不够。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未能有效地开展因材施教。在教学评价上,重视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

3.1.2学校领导对体育科目的教学重视不够,体育经费不足,影响了田径教学的效果。

3.2建议

3.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咸阳市中学体育教师人才素质和总体质量。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在教学方法上,应做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创造新法”。根据学生的性格、身体素质等特点,因材施教,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更多有趣的运动体验,增强运动兴趣。

3.2.2应转变思想观念、优化田径课教学内容、加强理论知识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评价考核制度和改善硬件设施建设,使中学田径教学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3.2.3随着体育教学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田径教学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参考文献:

田径教学论文篇11

田径教学内容是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体育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围绕具体的体育课程目标,以田径运动作为身体练习、技能学习、教学比赛的形式,经过组织加工以后,可以在教学环境下进行的内容的总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倡导的是“目标管理”的教学机制,因此,“目标统领教材和教学方法”是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原则。根据课程标准学习领域和不同水平目标对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要求,对现行初中田径教材的拓展开发可实施“变形”的途径。  

1.初中田径教材单元内容拓展方法程序  

传统田径教学内容的设计只考虑了教学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却忽略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致传统的初中田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新型初中田径教学内容在选择、拓展与开发中应避免上述问题,要淡化竞技技术体系,提高初中田径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拓展、开发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激发学习动机,真正做到为课程服务、为学生服务。基于田径运动的特点,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初中田径运动项目的基础性、实用性、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等是改革和拓展初中田径教学内容的合理举措。  

在实践中我们尝试以主题单元的形式设计田径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开发,下面是以娱乐、游戏为主题的单元内容拓展与开发设计的方法程序。  

步骤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跑、跳、投项目,选择、收集学生喜欢的游戏、娱乐素材。如踢毽子、跳绳、跳皮筋等。  

步骤2:对娱乐、游戏素材进行整理、分类与相关的田径运动技术相结合,拓展开发出新运动项目。如“跳跃类”“奔跑类”“投掷类”等。  

步骤3:确立单元主题,并对上述“跳跃类”“奔跑类”“投掷类”的练习进行方法的改进与充实,形成主题,将多种运动及相关方法、方式融于其中。  

步骤4:设计多种游戏、娱乐形式的变化,给学生提供上述“跳跃类”“奔跑类”“投掷类”练习方法、动作变化等的方法指导,创设多种变化的形式。  

2.初中田径教材单元方案设计方法程序  

初中田径教材拓展以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为依据,以课堂实践为阵地,充分发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辅助功能,使得拓展的教材内容与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相适应,并符合本校实际。因此在教材拓展与开发的过程中,注重教材内容的创新性的重组与拓展的途径与方法,使其具有科学性与可操作性;设计合理的拓展与开发的方法程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构建单元教学内容,注重学生身体锻炼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验,根据相关拓展要素,改变原来单纯的按项目构建的田径单元,构建出“力量类、速度类、灵巧类、耐力类”等新型的“发展”单元。  

3.初中田径教材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教学论中,教学结构包括理论结构和实践结构。理论意义上的结构指教师、学生及教材三要素的组合关系,实践意义上的教学结构指教学过程中有关各阶段、环节、步骤之间相互联系的纵向结构和构成现实教学活动各要素(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之间相互联系的横向结构。本着教学实践过程旨在改革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能力出发,设计初中田径教学的教学结构(亦为中学体育课程课堂教学结构的重新构建提供借鉴)。  

4.教学过程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  

趣味性与游戏性原则:在田径教材的拓展及教学中“揉”进一些趣味性、游戏性、情节性的要素,使学生爱学、愿学、乐学。教育性与文化性原则:在田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挖掘该教材中的教育性和文化性因素,突出田径课程内容的健身、育人和文化价值,使学生在运动活动中受到教育,并了解与掌握各种形态的体育运动文化。适应性与可行性原则:田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校场地器材等条件,并具有可行性。生活性与实用性原则:田径教学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尽可能使田径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并能够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田径教学论文篇12

关键词 高校 田径课程 改革实践

田径课程是高校体育专业的主干课程。田径运动的基础,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培养具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人们思想多元化的发展,大学生对体育运动和体育健康日益朝着多样化需求的变化,经过多年的课程改革与建设,高校逐渐形成了集田径健身、田径技能和实用技能为一体的新课程。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主干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对这种田径课程改革的界定为“田径类”课程,并指出:田径类课程是以走、跑、跳、投等多种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竞技性、健身性、实用性练习项目为主要内容,以发展人的基本运动能力和生存生活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基础性体育实践课程。因此,针对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做好高校田径课程改革的实践与研究探索,使其发挥应有作用,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服务。

一、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定位与目标

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说明中,提出了“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培养体育教师为本、辐射其他体育相关领域,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需要,应进一步拓宽专业培养口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增强学生选课的灵活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和要求。这是进行田径课程改革的基本依据。

田径课程的总目标是:掌握田径类课程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基本方法与技能,达到一定的运动技能水平;具备田径类课程教学训练的基本能力、具备田径运动比赛的裁判工作能力、具备指导课外田径竞技健身锻炼的组织管理能力,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二、田径课程改革的特色内容

田径课程技术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科研工作推动了教学,运用科研成果于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这是本课程的特色:在田径理论课的教学中运用了我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提出了全新的课程目标,实践了课程综合化的先进理念

田径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了培养学生教学、训练、竞赛组织与裁判能力“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为田径课程摆脱困境找到了一个可行的突破口;田径课程进行了以一下四个整合:(1)整合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2)整合教学与训练,既整合技术教学模式与训练模式,又整合田径课程实施与田径代表队的建设;(3)整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4)整合过程评价与能力考核。

(二)创建了新型的体育专业田径课程体系和新型专业教学模式

构建“田径教学与训练”和“田径理论与实践”课程两个课程体系。本项目创建的“理论―实践―探究”教学模式,明确了田径专选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方向,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的田径普修课与田径专选课的功能划分问题。

(三)构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机制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实践体系

形成了学生创新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局面,解决了田径课程学习和参加田径代表队积极性不够、动力不足的老大难问题。本项目系统建立了学生教学、训练和裁判工作能力培养的实践体系。本课程将有关内容进行组合和调整,使得本课程既受益于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本科学生,又受益于运动训练专业的本科学生。本课程强调理论的传授,但更注重学生的练习,使之达到会讲、会做、会教的目的。

三、实践教学改革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田径课程教学实践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完善理论和提高从事田径教学、训练、竞赛、科研等工作的能力。本课程主要有以下实践教学内容:

(一)田径场地实践教学:以田径场地设计、使用为重点,提高学生对场地结构的认识,具备规划、设计能力。

(二)田径竞赛实践教学:建立裁判实践基地,在裁判工作中促进对规则的理解,掌握各项目裁判工作流程与方法。使学生具备组织学校田径运动会的能力。

(三)田径课余训练实践教学:与院分团委、学生会协作,有组织推荐到各系进行课余训练,与校田径队训练工作相结合,担任助理教练。

(四)田径科研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相结合,从选题――答辩全程指导,与学生会科协工作相结合,有计划培养科研骨干。

(五)田径教学组织实践教学:与田径技术教学相结合,采用轮流带准备活动的方式,提高组织教学能力。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实践教学效果良好,学生的能力结构体系得到不断完善。

四、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改革

新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积极的进行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的探索与改革,积极进行了一些田径看法的探索性研究。高校田径学科经过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基本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系列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利用现代化先进教学设备进行教学

通过建立先进的电教室及多媒体教室和微格教学体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提倡师生互动并结合多媒体录像视听手段教学。参与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会学习、会训练、会探讨的教学方法。

(二)在教学中应遵循田径教学的几个客观规律

教师在田径运动教学中应遵循认识活动规律、动作技能形成规律、人体生理技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田径运动自身的特殊规律。

(三)在田径运动教学中应坚持五个基本原则

教师在田径运动教学中坚持自觉性、积极性原则,直观性原则,从实际出发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提过原则。

(四)在田径运动教学实践中需采用的集中教学方法

在田径运动教学实践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语言法、直观法、完整与分解法、练习法、演示法、比赛法和预防纠正错误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