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合集12篇

时间:2022-01-31 03:33:46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篇1

二、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案例教学法是由美国哲学家兰德尔首先提出并且在教学中投入使用的,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改革,逐渐涉及了许多的学科。在物理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法,就是将一个案例放到课堂之中,以案例为中心,引起学生和教师的共同讨论,并且在讨论之中逐渐摸清知识脉络,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可以说,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参与性很强的教学手法,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之下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进课堂之中,不仅集中了注意力,兴趣也可以被有效地激发出来,是一种学习效率非常高的教学手段。在物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往往呈现以下的优势:首先,是教学内容的真实性。从物理的教科书和教学材料中我们不难发现,初中物理所教授的知识大多数都是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原理,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也同样来源于学生最为熟悉的日常生活,十分符合物理教学的内容。并且,由于案例教学中案例的真实性,能够在情感上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更加容易,对物理的兴趣愈发浓郁。其次,是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新课标对于初中物理学习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作出了明确的要求,而要想让学生主动地、热烈地对课堂内容进行讨论,案例教学法无疑可以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都需要进行讨论,才能得到结论。在讨论中,学生原有的知识得到巩固,对于新知识的理解,也可以达到一个更深层次的高度。再次,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案例教学法的特殊性质使得在课堂中,学生的自主讨论成为结论得出的关键所在,教师不再起到主体作用,取而代之成为课堂主体的变成了学生。这样的位置互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在不断的自主学习中,学生能够逐渐地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在找到学习方法之后,不仅能够更加轻松地学习物理知识,更能够在长远的学习中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成绩。最后,案例教学法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为,在不断地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学生的兴趣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发,所以,学生一旦在生活中发现了物理问题,就会自主地运用已学得的物理知识去加以解决,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如果用比喻的手法来形容案例教学法的位置,那么理论知识就是东岸,实践教学就是西岸,而案例教学法则是连接东岸和西岸的桥梁,正是因为有了案例教学法,才使得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得到了很好的融合,能够相互配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物理水平,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三、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条件

案例教学法固然好,但是,在使用案例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教学之前,一定要准备好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条件,现在有许许多多的初中物理教师,在并不适合进行案例教学法的时候对学生进行了案例教学法,得到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所以,教师在确定使用案例教学法之前,一定要客观地、理性地结合学校硬件条件和学生学习状态进行细致的研究,确定符合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条件之后再对学生进行教学。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条件有三:首先,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案例教学能力。并不是所有的初中教师都可以利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得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接受相关的培训,并且对案例教学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可以自如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其次,学生也需要掌握一定程度的知识内容。如果学生本身基础薄弱,对于案例相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一无所知的话,就算教师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学生也讨论不出什么所以然来,更有可能会因为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低下,导致讨论过程中出现空白状态,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所以,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教师一定要保证学生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再带领学生进行讨论。最后,要对案例教学的内容进行细致的编排。案例教学不仅仅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充分准备,更需要教学材料的合理编排,因为在案例教学中,教学材料往往起到了一个中心点的作用,无论教师的能力如何,或者是学生的知识储备是否充分,最后的关键点都在于案例内容如何。所以,如果想进行一堂十分有效率的案例教学,那么,就必须将教师、学生和教学材料之间进行有机地结合。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篇2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165-01

初中物理教学的主要目标的强化学生对于物理基本规律和概念的理解,提高其物理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了解自然科学界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与内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初中物理教学应不断引入新方法、新思维,从而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进程的逐步发展,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也逐渐成为了教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是以社会实践对人才的需要为基础,转变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将教学的焦点转变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1 新课程教育设计基本原则

1.1学生为核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物理教学方式应实现各类教学资源和师生、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良好互动,教师应在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主动进行物理实践,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将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索[1]。

1.2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设置教学情境

依据初中生的实际心理状态,初中物理教学的核心应该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在初中物理课堂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提高其主动探索的兴趣。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情境设置主页包括故事情境和实物情境两个方面。故事情境指的是初中物理教师应从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出发,选择相关的教学资料,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2]。

2 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2.1学习目标

第一,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做到因地制宜,对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具体分析,结合本地区实际,对课堂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行针对性设定,做到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更加突出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第二,初中物理的教学目标在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能够经自身的概括和分析来解决较为简单的物理问题。第三,初中物理教师应对新课程的主要任务和物理知识体系进行深入了解,而不能仅仅依靠可能,而应实现一定的突破。

2.2学习条件

初中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教学环节,其主要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培养出有纪律、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为了进一步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对教学条件进行合理设计。

2.3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设计具有多样性特征,其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出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主体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还应充分发挥出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作用,从而深化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拓宽其掌握知识的宽度,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以平等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4学习评价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不能以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为其唯一目标,而是要充分开发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开发其物理学习潜能,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从课堂教学的标准和目标出发,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基础,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评估,帮助其建立学习信心,对其学习成果进行客观评价。

3 案例分析

案例一:“海宝”是2010年世博会的吉祥物,为迎接世博会,某公园大门口的水平地面上安放一个大型“海宝”雕塑,其重力为3.6×104 N,与水平地面间的接触面积为1.2m2/g取10N/kg。计算:(1)该雕塑的质量是多少?(2)雕塑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3)在搬运过程中,起重机在20s内将该雕塑匀速抬高了2m,则起重机对 雕塑所做功的功率是多少?

答案:3600kg;3000Pa;7200W。

评析:该案例将简单的浮力问题转化为学生常见的社会热点事件,使学生能够在了解社会时事的同时,更加深入形象地了解物理知识及其应用方法,因而更加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其以一种更加易于理解的方式学习浮力相关知识。

案例二:“海鸥300”是由航空工业605研究所自行设计研发的一种水路两栖轻型飞机,并在今年10月经过首飞实验成功,该机型能够打在4至6名乘客,且配置有现代化的航空仪表设备和高性能发动机,适用于海岸巡逻、货物运输和公务飞行等多个领域。该机型总重量为4000kg,g取10N/kg。计算:(1)飞机在水面停留时,排开水的总体积为多少m3?(2)如果飞机以360km/h的速度在空中匀速水平飞行,则其所受的水平方向阻力是飞机总重量的0.1倍,飞机发动机的功率是多少W?

答案:1,飞机在水面停留时。F=G,也就是pgv=G,

因此:V=■-■-■-■-4m■

2,飞机在空中匀速水平飞行时,阻力等于动力,也就是:

F=0.1G=0.1mg=0.1×4000kg×10N/kg=4000N

飞机的功率为:

P=■=■=Fp=4000N×■=4×105W

评析:该案例将功率问题以分析飞机飞行实际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更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以这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学习相关知识,更加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篇3

苏科版物理教材是江苏地区近几年才开始使用的教材。它与传统教材有很大不同:传统物理教材一般运用的是逻辑结构的框架,并不符合探究性的科学研究思想。苏科版物理教材规避了这些缺点,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及创新思维。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教材本身的设计思路,扬长避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及学习兴趣。

笔者认为,真正有益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应该是科学的、符合规律的开放式教学。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非起的灌输知识的作用,而是作为引导者,使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有效总结问题。以下笔者实现将会结合具体案例探讨科学教育法的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实现途径。

一、习题篇――举一反三

习题教学是中学教学中最常用却也最重要的方式。在中学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非常必要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熟能生巧自古以来就是真理,通过做题重复所学知识,能使学生有效巩固所学概念,深入理解和应用规律,熟练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学而不思则罔”,光做题而不知变通及举一反三,却也是极为不可取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课本习题或相关例题,灵活运用变换题型、增减条件等方法改造原题,拓宽学生的思维。

例:一个凸透镜的焦距为16cm,位于主光轴上的一个点光源S距透镜21cm,求像点位置。教师在看到这道简单的光学题时,可故意“为难”一下学生,提问:

如果我们用黑纸将透镜遮去一半,点光源所成的像将有什么变化?

通过这样的变换,有利于学生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加深其对物理概念与规律的理解,提高其思维的灵活度。

二、史实篇――追本溯源

著名科学家牛顿曾说过:“如果说我所看的比笛卡尔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实际上,课本上出现的理论往往来自于著名物理学家对先辈们得出结论的再完善或重构。为了准确理解概念,教师可以借助了解相关史料,让学生利用想象、灵感等“非逻辑”的方法,“亲身”体验科学发现的历程,从而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笔者认为,理性的“逻辑方法”与感性的“非逻辑方法”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兴趣。

例:牛顿第一定律便是在伽利略与笛卡尔等前辈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得出的。

三、实验篇――事实求证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也是对理论的实践。而真理,往往都是经得住实践考验的理论。因此,学会应用实验这种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理解知识。物理学家们在研究问题时,常常运用“观察――提问――假设――实验验证”这种研究方法。此种模式对学生物理学习极具借鉴意义,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将此研究方法渗透到具体实战中。

例:在研究光的反射现象时,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生活中光反射现象的实例,引入课堂。然后,教师可在此提问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想要了解哪些光反射的知识。接着,让学生提出假设,利用实验进行探究。如:

教师在上课前,准备好平面镜、纸板、激光手电筒等相关实验器材。

做实验时,可运用以下步骤:

(1)将平面镜固定于桌上,将纸板竖放在平面镜上,将两块纸板的重叠处作为法线;

(2)将激光手电筒发出的光线沿纸板左面或右面照射到平面镜上;入射点要在法线处;

(3)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让学生观察反射光线的位置。

在实验开始前,教师可让学生分组,然后进行分工合作探究。最后教师提问,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引入相关课本概念,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最后进行总结。

四、概念规律篇――深入推理

物理虽然是理科,但依旧有许多概念和规律需要记忆。合格的物理教师会用科学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教师在讲述某个概念时,可以适当让学生了解引进此概念的原因,定义此概念的缘由;在讲述规律时,要让学生知道此规律针对的是哪些方面的问题,历史上的科学家是如何发现这个规律而这个规律又应当怎样去表述等等内容。当然,不管研究哪条规律,剖析典型教案都是必要的过程。

五、复习篇――思维整合

新课结束后,教师应为学生安排复习计划。复习,并非单调重复讲解原来所学的知识,而是要帮助学生梳理个部分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将所学知识重新整合,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教师在上复习课时,可以运用归纳法、类比法或者等效替代法等方法,帮助学生记忆所学内容,加深对各部分知识的理解。

例:电阻定义式R=U/I,决定式R=pL/S。定义式以电压和电流的比值来定义电阻,决定式则反映出材料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等因素。在物理课本上这样的公式有很多,教师应帮助学生用归纳法等方法整理出相关线索,熟练掌握同类知识。

六、结语

马克思说,矛盾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所以人们在处理问题时一定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此理论运用到物理教学中,则预示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当然,值得一提的是,真正优秀的教育,传播的并非是某个领域的知识,而是研究此领域的科学方法,所以,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务必注意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思维及研究方法,并培养其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篇4

一、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物理学自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与人类生活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物理与生活互相产生影响,能够对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物理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就要注意到这一点,要善于根据所学物理知识的内容找到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情景,目的是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物理知识与自己的生活联接得如此紧密,使学生觉得物理课堂根本不枯燥、乏味,而是生动,充满乐趣,这样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这时候再进行课堂导入,也就成为一件很自然地事情了.

当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力的相互作用”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首先应该设法使学生在大脑中迅速搜寻出有关“力”的生活经验,并多联系一些生活实例,比如,我们把玻璃杯扔在地上,玻璃杯会破碎;我们用力推动小车,小车就会前行等.通过这些实例的引入,学生就会从自己积累的杂乱无章的生活经验中总结出相关物理知识,并且给予科学、系统地解释.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否定自己之前的错误认识,并能够形成认真观察、动脑思考的物理学习习惯.除此之外,教师在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的过程中,也可以抓住生活中一些现象,为学生提出问题,刺激学生积极开动脑筋,通过物理知识找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对生活经验产生一定的疑问才会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而认真思考是通向知识殿堂的有效途径.比如,在学习“光的折射”这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从学生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出发,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引入课堂,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比如,“为什么当水比较清澈的时候,实际深度要大于我们看到的深度?为什么把筷子伸到盛满水的碗里时,筷子就像折了一样?”学生听到这些问题之后就会积极展开讨论,希望发现问题的答案,形成探究问题的强烈要求.

二、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实例

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生活,物理学也不例外,从这一角度而言,物理教学应该与生活保持紧密联系.第一,任何深奥的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在总结大量物理现象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而后又重新回到生活、指导生活.所以,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中应该尽量多为学生提供一些与生活有关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对物理的认识,使他们觉得物理不再遥不可及,进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比如,当学习“摩擦力”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这样设置问题:“为什么当拔河比赛进行之前,要保证场地没有任何的沙子之类的东西,而且运动员最好换上新运动鞋?冬天地上都是冰,人走在上面容易摔倒.”当学习“惯性”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想乘公共汽车时,汽车突然启动会后仰,而突然刹车又会前倾的场景.第二,物理知识回归生活,服务生活.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一些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讨论活动.比如,怎样运用简便方法打开啤酒瓶盖?当我们想往高处搬东西时,怎样才能最省力气?总之,教师一方面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理知识紧密联系着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物理知识的作用.

三、力图营建生活化的实验教学

物理实验教学也要尽力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使物理实验紧贴学生生活.教师最好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利用生活中的生活物品做物理实验器材;第二,设计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物理实验.通过这样做,学生将会感觉到物理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很近,并不是学而无用的东西,他们只有充分认识到物理学科的重要性,才会以更大的学习积极性对待物理.(1)利用生活中的生活物品做物理实验器材.把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用品当做实验器材,不仅经济、简便,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比如,当学习滑动变阻器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铅笔芯来制作,将导线连接在铅笔芯上,通过不断滑动导线,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灯泡的亮度变化和电压表的指数.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常见的饮料瓶,为学生展示音调高低的规律.如果将实验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学生容易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产生浓烈的探究实验原理的强烈愿望.(2)设计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物理实验.在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实验器材大多是学校购买的专业器材,通常与学生的生活距离比较远,因而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不容易产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设计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相关的实验就可以大大改善这种状况.比如,当学习“能量的转换和传输”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出模拟生活实验,用一节电池表示总电源,用一根小木棍表示电线杆等,当导线接通之后,闭合开关就能观察到小灯泡亮了,这说明能量发生了转换.

总之,物理与生活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物理教师一定要把物理教学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多为学生创设一些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物理学习场景,实现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温宁花,万海青,曾晓锋.浅析诗词中的物理美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3).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篇5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活动知道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着磁场和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

2.学会用安培定则判定相应磁体的磁极和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并体验发现规律的乐

趣,提高分析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2.在分组实验中养成合作意识,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体验电磁的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形成乐于探索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

难点:如何设计奥斯特实验和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三、教学资源

学生刚学完磁体与磁场。对磁体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电流的磁效应是学习电磁现象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要尽可能让学生感受电流及其周围的磁场是同时存在的且密不可分。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总结规律。

实验所需的器材包括:导线若干、开关、电源、小磁针、电磁铁、回形针、铁屑。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提问:当把小磁针放在条形磁体的周围时,观察到什么现象?请思考为什么?

利用实物投影进行演示。

生回答:观察到小磁针发生偏转。因为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小磁针受到磁场的磁力作用而发生偏转。

师追问:小磁针是不是只有放在磁体周围才会受力发生偏转呢?其他物质周围存在磁场吗?

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实物:电话、收音机、电视、洗衣机等都用到了磁。

【合作交流 互动探究】

(一)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

师问1:有什么方法能判断电流周围是否有磁场?

学生交流讨论。展示:可以用小磁针靠近通电导体,观察小磁针是否会发生偏转。

师问2:需要哪些器材?导线与小磁针的位置关系怎样?

生回答:器材有导线、电池、开关、小磁针;用电器导线与小磁针平行放置。

为了得到较大的电流,让实验现象变得明显,此电路中不用电器,闭合开关让电路瞬间短路得到较大的电流,所以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闭合开关看到现象后立即断开开关。

要求学生对照问题“导线通电时,小磁针是否会发生偏转?断电时呢?”进行实验并思考通过这个现象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如图(PPT图略)所示,将一根直导线放在静止小磁针的上方并使直导线与小磁针平行。

友情提醒:(1)导线与小磁针平行放置。(2)通电时间不能太长。(3)注意观察电流方向和小磁针的偏转方向。

活动展示:导体通电,小磁针发生偏转,说明通电后导体周围对小磁针产生磁力的作用。

学生归纳:通电导线和磁体一样,周围也存在着磁场。

生提问:本组磁针N极顺时针方向偏转?旁边有的为什么逆时针偏转?

师启发:小磁针N极的偏转不同说明什么?

生回答:说明磁场的方向不同。

师追问:磁场的方向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大家改变电流方向重做实验。先思考如何迅速改变电流方向?

生1回答:改变电源的正负极。

生2回答:也可以交换导线的两端。

学生活动展示成果:观察到当电流的方向变化时,小磁针N极偏转方向也发生变化,说明磁场方向与电流有关。

师问:在实际生活应用中往往需要较大的磁场,那如何增强直导线的磁场?

生1回答:增大电流。

生2回答:把直导线缠绕,把电流叠在一起增强磁场。

(二)探究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

师问1:通电螺线管周围有没有磁场呢?

学生猜想并要求学生说出猜想的依据。

师问2:如何用实验验证这个猜想呢?需要哪些器材?

师问3:假如通电螺线管周围有磁场,怎样知道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的方向和分布?如何知道某点的磁场方向?

生回答:把小磁针放在通电螺线管周围,观察小磁针静止时的N极的指向。

师问4:怎么知道磁场的方向(N/S极)与电流的方向有没有关系呢?

大家讨论如何设计试验,实验的步骤怎样。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小组成员间分工合作,由小组长分配组内每个同学的任务。

学生活动:每组发一张如右图所示的纸,螺线管放在长方形上,把小磁针依次放在周围的小圆圈内,螺线管通电后画出各点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

学生活动后实物投影两个学生所画的图,问其他同学是否一样。

师引导:观察到的现象和哪个物体周围的磁场相似?如何知道更多点的磁场方向呢?

生1回答:用更多的小磁针。

生2回答:用铁屑做实验。

演示在通电螺线管的周围撒上铁屑,并轻轻敲击玻璃板,让铁屑分布均匀,与PPT中条形磁铁的磁场进行对比。

要求学生改变电流方向,重复上述实验。

小组讨论:(1)观察比较所画的两幅图,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2)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和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

师提问:螺线管的N、S极分别在哪端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跟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有关。当电流的方向变化时,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也发生改变。

师提问:有没有简便方法呢?

(三)通电螺线管磁极的判断:安培定则

学生看书、讨论,弄清安培定则的作用和判定方法后进行展示:

1.作用:可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性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2.判定方法: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弯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与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一致,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多媒体演示判断)

学生讨论补充总结使用安培定则的方法和顺序:

1.查清螺线管的绕线方向;

2.标出电流在螺线管中的方向;

3.用安培定则确定螺线管的磁极方向。

练习:如下图。

1.判断通电螺线管的N、S极;

2.判断通电螺线管上电流的方向;

3.标出电源的正负极。

【回顾反思,归纳总结】

1.知识点总结。

2.科学探究过程中用到的方法,小组合作的体会等。

五、教后反思

在教学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学校着力打造“学程导航”范式教学模式,打造智慧高效的课堂。《学记》中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也就是说,习题先让学生动手做,规律先让学生动手发现,方法应让学生去总结,思路应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应让学生自己解决。所以我觉得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学堂”,而不是“讲堂”;是“练功房”,而不是”表演场”。教师讲了不等于懂,懂了不等于会,会了不等于通。从讲到通,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桥梁。

“电流的磁场”是苏科版物理教材中的内容,本课内容是初中物理电磁学部分的一个重点。奥斯特的发现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是紧密联系的,它有力推动了电磁学的研究和发展,导致了人造磁体和电磁铁的发明。本节课依据教材,结合新课改的理念,根据“学程导航”范式教学模式要求,从学生的认知角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具有独创性。本课设计中充分发挥了实验教学的功能,体现了物理这门学科的特色。

在引入新课时创设了一个物理情境,再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实物,使学生猜想磁与电有密切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和生活的距离。

把教材中奥斯特的演示实验进行改进,改为学生分组实验,通过问题设置层层深入激发学生思考,通过学生分组活动,自己能观察现象得出结论,PPT中习题围绕实验现象和结论及时巩固。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篇6

教师在设计物理案例时应注意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让学生对课堂抱有期待,从而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且很多学生在物理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使得部分学生对学习物理存在畏难心理,有趣的教学过程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主动融入教学氛围中学习.首先,教师可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实例,给学生展示一个与学生原有生活认知有冲突的物理现象,让学生产生疑问和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在讲解一些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时,可以采用一些学生熟悉的事物来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来给学生直观展示一些抽象的物理知识,让学生能够感受和理解只通过教师口头讲解无法理解的物理现象,丰富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认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浮力时,浮力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教师只通过单纯的讲述无法让学生明白其意义,并且学生对这些抽象的概念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些死海漂浮、轮船航海、人游泳等图片,学生在观看这些图片的同时,对其中的现象产生很大的兴趣,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将刚才观察到的现象模拟到小实验中,将小塑料块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小塑料块漂浮在水面上.然后引导学生以此为模型进行研究,教师再向学生展示小塑料块的受力示意图,引出浮力的概念,学生在此基础上能够更快地理解浮力的概念.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浮力的测量,让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以及之前学习的压力计算等知识来练习浮力的测量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既让学生巩固了之前所学的物理知识,还熟悉了浮力产生的原理,并加强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加强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2教学案例应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与学生进行互动,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引导学生的作用,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也应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并且肯定每一位学生的进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因材施教,应注重学生存在的差异性,不能单方面以后进生或优等生为基准降低或提高教学目标,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对应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健康发展.

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制定的目标应适宜,过高会使得学生无法达到目标而失去学习兴趣,过低会无法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师应制定合适的目标让学生能够通过努力实现,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教师在设计教学案例时让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实现,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得学生在探究讨论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知识,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教师可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如对于一些完成实验较快的学生,教师可以提醒其多观察实验现象,或者让其分析处理数据等,保证学生学习的效率.

3教学案例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物理案例教学中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主要在课堂中起着引导的作用.教师需要合理设计案例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并且通过探究和思考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安排物理课堂时应灵活安排课堂,并适当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学习,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料,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有效吸收物理知识,让学生在物理课堂活动中主动提高自身的能力.并且通过合理应用物理案例教学,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在探究过程中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具体教学过程为:首先给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小实验作为引子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在平时组织一些适当的实验小比赛,让学生自己收集材料展示一些小实验,然后教师对一些优秀的实验设计进行适当的奖励,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物理知识的乐趣.同时教师应让学生参与一些演示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发现实验中的重难点,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教师应在学生对案例的探究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形成争取的学习方法.如在学习“探究物体沉浮条件”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很多猜想,但不可能将所有的都通过实际操作进行验证,这时需要教师引进适当的引导,将一些相似看法的学生分别组成小组,让其进行小组探究和讨论,制定出相应的实验方案.同时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应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及时解决遇到的困难.探究过程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说出得出的结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再根据具体的情况对学生的结论进行完善和总结,帮助学生对物理知识形成更系统的认知,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和吸收.

4教学案例应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篇7

[TP12CW122.TIF,Y#]

1.1教学流程图

初中物理指导型探究教学模式,结合初中学生的学龄心理特点和初中物理学科特点,笔者设计了教学流程(图1),每个环节都有师生的合作与互动。

1.2模型概述

指导型探究教学模式提出的目的在于将新课程提出的探究教学与传统课堂的指导型教学的优势有机的整合,该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比较适合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规律教学。

指导型探究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难度主要在于教师课堂参与度的控制.笔者认为,指导型探究教学模式教师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该节课,或是某一个具体的知识内容,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重点在哪里?教师需要重点指导哪些方面的内容?

(2)我们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何时介入,介入多少?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需要我们教师对教材内容有一个准确的把握,知道哪些内容的指导是必要的,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思考怎样指导才算充分了,学生能够顺着我们的指导顺利完成探究,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2教学案例――“摩擦”教学

2.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教师:提供《市民手册》的条例,借助于多媒体重点投影第七条:“不乱扔杂物”。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走向物理,为了丰富学生的认知,进一步挖掘生活资源,进一步播放录像。

[HJ1.45mm]教师播放录像:“一块西瓜皮害了一条人命.”

设计意图:录像是上面环节的延续,通过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乱扔瓜果壳不但不卫生,而且还有可能造成伤害事故,而这个事故与本节课有怎样的联系呢?学生通过录像会自然地联系到一个生成性问题。

问题生成:脚踩在西瓜皮上为什么会滑倒呢?生活中还有哪些实例呢?

学生联系生活,进行交流:在结冰的路面上走路容易滑倒。

2.2学生活动,自主探究

学生通过上述环节对摩擦力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进一步定性理解,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设置具体的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

活动1:夹球比赛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配备一盒玻璃球、一只纸杯、一双筷子,小组内部自主推荐一个心灵手巧的学生用筷子将球[JP2]从盒中夹送到杯中,教师计时,看相同的时间内,哪一组夹得多。

活动2:两人拔河

让力气最小的学生与力气最大的学生拔河,教师提供器材,一根长棒,力气大的学生握着的那一头适当抹些油,结果力气小的学生获胜。

活动3:观看录像――大力士徒手拖动大汽车。

提出问题:如果汽车没有轮子,大力士还能拖得动吗?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几个具体的活动,高密度地呈现“摩擦”的信息,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使其感受到摩擦现象处处存在,物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继而激发学生探究的[JP2]兴趣和欲望.同时,本节课的核心问题,也就很自然地抛出来了。

2.3提出问题,学生猜想

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

有了前面的感性认识作为铺垫,学生的猜想很活跃,思维迅速发散,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可以大致形成如下几个猜想: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篇8

问题1:你是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动能、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的?

学生:物体运动则有动能;被举高就有重力势能;有弹性形变就具有弹性势能.(学生举手回答的,说明该学生的知识扎实,表述简洁明了)

教师活动:出示一杯开水.

问题2:一杯开水可以烫伤人,是否说明它有能量?

学生稍作考虑集体回答:可以.

问题3:开水的能量能否用肉眼判断?动能、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即机械能又能否用肉眼判断呢?

学生举手回答:开水的能量不能用肉眼判断,而机械能能用肉眼判断.

点评:笔者发现开课教师,利用这三个问题,一方面帮助学生温故知新,让学生将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更便于学生理解内能的知识;另一方面,采用了类比法这种思维方法,将内能与机械能类比,让该方法成为沟通思想、知识和能力的桥梁,从而提升学生的物理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还有通过问题3,不着痕迹地引入到下一个环节,并引入了新课内容,真是一箭双雕啊.

2新课教学――内能

问题4:像开水具有的能量我们称为内能,你知道什么叫内能吗?小组交流讨论并完成课堂巩固1.

课堂巩固1内容:(1)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类比:那么处于运动的分子是否具有动能呢?如果有,我们可以称它为

.

(2)受到地球吸引的物体如果被举高,储存了

能,弹簧发生弹性形变,具有

.

类比: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类似于上述的作用,由此可推知分子之间也存在

.

类比:叫做物体的内能.

练习校对时,内能的定义强调“所有”,校对完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信息快递: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问题5:课本插图12-17(a)(b)(c)中物质的分子在运动吗?说明什么问题?

(补充:课本插图(a)小女孩看到自己骑的自行车后轮胎变瘪了;图下文字:车胎内的气体.(b)铁水(c)冰山)

学生:三图中物质的分子在运动,说明任何物体都有内能

问题6:谁能归纳内能和机械能的相似点与区别?

通过引导学生得出:机械能可以为零,而内能不能为零.

问题7:内能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学生陷入了思考中,教室里面此时鸦雀无声,笔者都感觉好像听到了自己的心跳声.经过4分钟的样子,还没有学生举手.

教师引导:前面我们讲到开水具有内能表现为能烫伤人,如果开水再烫些,会不会烫伤的更厉害呢?

教师还没有说完,就听到有五六个学生大声说出了内能的第一个影响因素:温度.

教师:你再仔细揣摩一下内能的定义,猜想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内能?

不到三十秒,已经有学生举手了.

学生回答:我觉得还有分子间距和质量.

教师:你猜想的依据是?

学生:内能是所有分子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质量大,所以分子数就多,内能就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同样分子间距越大,我想分子势能也越大.

教师引导:怎样使分子势能不同?

学生:状态不同.

教师:猜想依据是什么?

学生:由分子那块知识我们得知:固体分子间距最小,液体次之,气体分子间距最大.所以分子间距不同说明物质的状态不同.

点评:《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是一条重要的原理.就是说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让提的问题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内,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因此,课堂提问的难度要适中,不能过难,否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无法保持学习物理的热情,从而失去了提问的价值.但在物理学习中,难免会遇到比较抽象与思维难度大的内容,要学生一下子得出结论难度较大.教学时,该开课教师,将难度大的问题7,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都围绕着内能的影响因素这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纵向发展,从而使学生对这一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师演示实验探究: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向质量相等的热水与冷水中同时滴一滴红墨水),教师引导得出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控制水的质量与状态相同.

得出实验结论: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教师:对于同一物体,温度越高,扩撒越快,分子势能越大,它的内能一定越大.

问题8:能否说物体的内能越大,物体的温度一定上升吗?

学生1:不能,物体质量增加,温度不变,内能也增大.

学生2:不能,物质的状态改变,内能也改变.内能增大可能是由液态变为气态时,如水沸腾时,温度不变,但内能增大.(这条是教师引导得到这么完整的答案的)

3新课教学――热传递

问题9:给你一杯水,如何改变其内能?

学生1:喝掉一些;学生2:太阳晒;学生3:加热 ……

对于学生3:加热,教师顺势引入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热传递.

教师:温度不光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比如把水放在冰箱内.

播放视频:体验热传递.

问题10:结合视频、课本信息快递,你能发现热传递的哪些特点?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40页信息快递:热传递:当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时,就会发生热传递.热传递时,能量从温度高处转移到温度低处,直到温度达到热平衡.

学生学习、交流和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热传递的产生条件:有温差;传递方向:温度高到温度低;终止标志:温度相等;热传递的实质:能量的转移.

问题11:能否再举一些生活中热传递的实例?

学生1:捂手;学生2:烧开水;学生3:烤火;学生4:晒太阳……

教师介绍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点评:这一块内容,教师把一个开放型的问题(给你一杯水,如何改变其内能)作为火把,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这个开放型问题刚好是上一个新课教学内容的总结,而且它还巧妙地引入到下一个新课教学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将过度做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4新课教学――热量

问题12: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温度还是能量?――引入热量的概念.

问题13:你能从热量的概念中读取哪些信息?

问题14: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吗?

问题15:温度、热量、内能三者有何关系?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篇9

生物是一门与现实联系紧密的基础自然学科,在初中阶段,学好生物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学好生物学科是极为重要的。

在现阶段,初中生物学科主要停留在教师单调讲授和灌输的教学方式上,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只是单纯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造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足。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帮助学生构建初中生物体系,增强创新意识。由于案例教学特有的优点,广大教学工作者应摒弃传统教学手段,将案例教学应用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笔者根据多年的初中教学经验,谈谈自己对案例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实践的建议。

一、案例教学的含义

案例教学就是通过创设与教材相关的生物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引导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从而得到相应的结论,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增长见识和能力,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化抽象为形象,学会积极思考问题,探索原理,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抽象概念和定义,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案例呈现及问题提出

案例可以作为引入理论知识的手段,也可以在理论知识讲授后巩固基础知识。案例的呈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案例,如利用图片、文字、音频、声音等将含有抽象理论知识的案例表达出来,给学生全方位的感受。也可以通过阅读、学生表演等多样形式与案例材料有效结合起来。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对生物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笔者在讲解蒸腾作用的内容时,笔者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一个小实验。首先用多媒体、图片配解说等手段为学生展示实验步骤、实验情况,然后按照实验步骤将两组实验植株在阳光下放置两个小时,然后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叶子上套有塑料袋充满水蒸气,同时,锥形瓶中的液面明显下降,另一株则没有明显现象。随后引导学生比较两者的异同点,并根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三、案例分析讨论

案例提出后,教师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将学生的问题汇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案例中传达的问题。并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个人和小组的见解及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处于引导者地位,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教案,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避免课堂出现冷场现象。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阅读案例和分析案例的能力。对案例进行优质高效的阅读,是让案例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同时,也是小组讨论、学生自主提问的前提条件。学生在上课前对教材进行预习,初步掌握课堂将要学习的理论基础和抽象概念,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分小组讨论体现了团队精神和集体智慧。团队讨论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可以给每一位同学讨论案例提出看法和见解的机会。讨论形式应该由教师选择,然后每一组选出一个小组中心发言人,确保讨论效果。参与效果分为有效参与和无效参与。无效参与主要是学生重复他人意见,无理由地赞同,或者偏离主题,没有提出有用的知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生物学习基础和理解能力都不一样,有些同学只能找到表面的信息,有的同学则能挖掘到更深层次的含义。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相互带动,揭示案例中的内部联系。建立起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即使学生的答案有些偏颇,教师不应急于否定,而是充分运用引导手段,让学生自己反省,在错误中反思,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讨论学习。

四、案例评价总结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尚不足以让学生对自己有个客观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学生认识自己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要认真对学生进行评价。对于讨论中表现突出的同学要予以表扬,对于有独到见解的同学要保护其创新想法,对平时发言不积极的同学要采取鼓励手段。教师应积极面对同学的典型错误思路,给予正确评价,让学生从中受益,得到启示。教师在对案例进行评价总结,应指出学生在分析案例、探究问题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予以补充,拓宽学生思维,让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从感性理解上升为理性层面,从而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总之,案例教学比起传统教学方式,更适用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中的填鸭式教育,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篇10

0.引言

在以往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取讲解的形式,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但未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且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及自主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在此种形势下,初中生物教师就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从实际教学目标及内容出发,设置一定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思考与探究,在拓展其思维的基础上,充分提高学习效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应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其全面发展。

1.案例教学法的相关概念

案例教学广义上指的是教师通过描述具体的情境,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情境中蕴含的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应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则是指选用一些能将生物知识及规律体现出来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并通过一系列的整理及分析,进而加工成为案例。生物教师通过详细描述这些情境,或借助多媒体等技术,来模拟再现案例的实际情况,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或以小组的形式来分析并探讨这些案例情境,使之得出结论及自身独特的见解,在充分掌握生物知识的基础上,实现问题解决能力及学习能力的提高[1]。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其生理及心理均发生着显著变化,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虽然思维不断深化,但尚不成熟;意志逐渐增强,但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是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发育特点的。

2.案例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及实践策略

2.1案例讲授教学的应用与实践

在案例讲授教学方法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其通过讲解相关案例,从而有效结合案例与课程理论知识,并促进完整生物课程内容体系的形成[2]。

例如,在开展《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便可向学生讲解生态系统中的具体案例,如乌龟及鳄鱼等生活在河中的爬行动物,它们在产卵期会爬上河岸;在大树上筑巢的鹭等动物则喜欢吃河里面的鱼虾等。此外,在河流这一生态系统中,空气、阳光等并不是独有的,当出现降雨时,还会带来其他地区的水分,陆地上的土壤也会被冲到河流中;河水则可用于生活饮用水及灌溉用水等。讲解完这些案例后,教师可提出“与河流生态系统存在关联的生态系统有哪些”这一概括性问题,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以上述案例为依据,从各生态系统中多种生物,以及地域关系中森林草原生态系统、大气循环系统等非生物因素等方面出发,来对学生展开详细讲解,进而证明大气循环、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均与河流生态系统存在紧密联系。

2.2案例讨论教学的应用与实践

案例讨论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在高度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指导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分析并讨论创设的教学案例。在初中生物案例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便是案例讨论教学,此种方法可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及热情充分激发出来,在促进其参与意识增强的基础上,有效促进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究及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3]。

例如,在开展《动物的行为》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可指出一些动物为完成某项行为,或是达到某个目的,甚至会牺牲自己的生命,它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这样一来,便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主动讨论动物界中的一些现象。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也会去图书馆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从而合理解释动物的这些行为。如在迁徙的途中,当大雁需要休息时,它们便会派出患病的,或是身体比较弱的孤雁来站岗及放哨,放哨的大雁一旦发现有敌人入侵时,便会发出警报,来通知整个雁群马上逃生或是做好御敌的准备,但这只站岗的孤雁就很容易成为猎物的捕食对象。再比如螳螂这种动物,雌螳螂之所以吃掉雄螳螂的头部,这是因为其头部存在抑制的物质,会对行为产生不利影响。学生通过讨论这些案例,便深刻理解动物出现各种行为的主要目的便是为了生存和种族繁衍。

2.3案例练习教学的应用与实践

案例练习教学这一方法通常应用在课堂结束后,单元练习以及考试等过程。教师可向学生发放一些联系类的案例资料,让其展开独立分析与思考,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合理的判断。

例如,在完成《生物技术》这一章节的教学后,教师可给学生下列案例材料:近些年来,科学技术及生物农业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化学农药的产量及品种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与此同时,害虫的抗药性也随之增强,这便严重危害到农作物的生长及发育,给农业及其周边产业造成了非常大冲击,同时也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此种形势下,我国科研人员加大了研究力度,通过在棉花、水稻等的细胞中导入生物抗虫基因,成功培育出了具有抗虫基因及能力的作物品种。教师便可从上述案例出发,提出“现代生物技术有哪些?”“转基因技术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等问题,并让学生展开相应的练习,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3.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模式也面临着进一步的改革。面对复杂的生物知识,教师只有通过应用案例教学法,将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及自主性充分激发出来,才能使其展开主动学习与探索,在将生物知识全面落实的基础上,促进我国初中生物教学质量及效率的提高,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篇11

运用生活案例对初中物理知识进行讲解,是针对实际生活中某些事件的产生,进行观察与研究,分析事件发生的物理现象,运用物理知识对其进行解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把生活案例作为了一种教材教学内容的主体,并对这个主体进行物理解释.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生活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内容的主要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

比如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常用苹果落地这一生活现象对初中物理知识“万有引力定律”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通过生活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对初中物理的兴趣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通过牛顿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是苹果熟、掉落在地上这一现象,引发了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的思考,他由苹果掉落,想到“苹果为什么会掉落在地上?而不是一直挂在树上,或者飞向天上”等种种情况,提出了大胆的想象――地球有吸引力,并且通过这一推测,解释了一切在地球的物体都具有被地球吸引的力的存在,通过证实这一现象,得出在宇宙间物体与物体之间都有相互作用的引力,这一结论成就了万有引力定律.而万有引力定律的产生,解释了一切在生活中物体之间的关系,并且由万有引力定律实现了人类飞向月球的梦想,由此可见,生活中某一些事物的发生,都是在其原理的作用下形成的,人类对生活中一些简单事物进行物理案例分析,可以使人类的思维得到质的飞跃,也可以从中得出一些不可思议的原理,并且通过这些原理来实现人类生活中可实现的梦想,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件.

从上述生活案例教学来看,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讲述物理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性与积极性;同时,也是希望学生通过生活案例教学,能够像牛顿一样的思考问题,使生活中某些物理现象得以解释,这就是案例教学的作用.

二、运用生活情景对初中物理进行教学

利用生活情境对初中物理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下,灵敏准确的对生活中发生的一切物理现象,进行第一直觉地解释.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生活情境,使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联想一切物理现象发生的缘由,并且运用物理知识对一切事件的发生,采取一些对自己有利的行为.

比如,教学惯性这一章的时候,可以采用生活情境教学.现代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有坐车的机会,但是,在车子行驶的过程中,坐在车位上或者站在车子上,都会有惯性问题,产生各种各样的情况,而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去体验,在切实体验之后,写出有可能发生的情况.然后,教师通过初中物理教学,进行现象的解释,像车子在启动时,由于惯性,人的身子会往后仰,当然在车子突然加速或者突然减速的时候,都会因为惯性问题,使人的身子不能够保持平衡,产生左右前后摇摆的情况;若在惯性极大的情况下,还可能会引发事故的发生.为了避免这些事件的发生,或者降低危险,设置汽车的时候,运用物理知识,进行了合理的设计:座位上设有安全带,在站立区有把手或者扶手支持等.

学生通过对初中物理惯性这一章的学习,可以调整自己坐车时的坐姿或者站姿,并且也有了在车上的危机意识,从而避免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发生.因此,通过生活情境教学,能够使学生避免生活中的危险,使学生能够更加安全健康的生活,这就是生活情境教学的作用.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篇12

一、案例教学的含义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运用“案例”开展教学的一种方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或几个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参与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表达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讲授法一直是我国生物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方式,教师依据教材和教学大纲授课,教材知识被认为是权威,是天经地义,教学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学生则是“容器式”的学习方式。目前部分教师对以讲代导,以灌代启的陈腐教法有所摒弃,启发式、讨论式已为他们所接受,但课堂的开放度仍不够,学生的思维与动手能力仍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潜意识中教师仍只是引导学生朝预先设计好的圈套式标准答案里钻,变相将教参、教师的观点推销给学生,而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亲身实践、独特体验与独到见解。

三、案例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案例的选编

案例教学的准备既包括教师的施教准备,又包括学生的学习准备。我们在此主要探讨教师的施教准备,其具体操作环节是选编案例。案例应贴近社会,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在此基础上精心编写案例。要选择那些高质量的少数典型案例。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借助分析少数有代表性的案例,从而得出整体性结论的方法。

2.案例的运用

第一,提出讨论的基本要求。讨论不同的案例会有不同的具体要求,但教师应注意提出讨论的一般要求。例如,学生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在平等的气氛中展开争论或辩论等等。

第二,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自由讨论氛围。在讨论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鼓励不同观点的争辩。对于社会现实问题,教师不应回避。

第三,组织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少数学生包场”或“教师与学生的针锋相对”是讨论之大忌。它不仅会影响讨论的深入开展,而且会影响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学讨论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认识、情感等方面的交流过程。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有强烈的民主意识,以平等的身份组织和参与讨论,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切忌发号施令和批评指责。

3.总结生物案例

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一般由教师来完成。教师可以指出学生分析案例的成绩和不足,进行补充与提高性讲授、使学生由感性的、零散的分析上升到理性的、完整的认识,得出本节课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以案例为示范,加以比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联想、拓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知识的升华,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横向、纵向的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案例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案例

第一步,提供和呈现生物案例

美国的“生物圈2号”实验为了人类离开地球能否生存的试验,美国花费2亿美元建造了完全封闭的“生物圈2号”实验基地,这是一个占地1.3×104m2的钢架结构的玻璃建筑,远远望去仿佛是一个巨大的温室。温室里有麦田、草地、鱼塘和微型“海洋”等;室内还放养着猪、牛、羊和其它家禽。从1993年1月,8名科学家和家人入住以后,科学家们一边从事科学研究,一边养鸡养鸭,耕种收获,过着完全自给自足的生活。2年中只给他们提供包括种子在内的物品,其余的一切都需要自己解决。能源取自太阳能;氧气,由自己种植的植物制造;粮食,全靠自己在里面种植收获;肉类和蛋白质,取自自己养的鸡、鸭、猪;甚至包括里面的气温和气候,也由自己控制。并尽可能地模拟地球气候。1年以后,科学家们只能靠吃种子勉强度日。最后,不得不提前撤出实验室。更令人意外的是,“生物圈2号”运行3年后,其中的一氧化碳量大幅度增加,足以使人体合成维生素的能力减弱,从而危害人体的健康。

第二步,分析和讨论生物案例

(1)“生物圈2号”模拟的是什么?“生物圈1号”呢?

(2)请讨论它与地球上的自然生态系统有什么不同?

(3)设想科学家们是怎样维持“生物圈2号”的生态平衡?

(4)分析可能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5)请你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分析一下这项实验的意义

第三步,总结生物案例

学生就有多种答案:钢架结构的玻璃透光性不好;太阳光提供的能量不足;食物网的结构比较单一,容易被破坏;系统的各种成分的比例搭配可能不合理;内部气候的调节不好,粮食歉收,饲养动物死亡,无其他的食物来源;氧气与其他化学成分发生了反应(如Ca、Fe);等等。问题5学生的意见明显地分成了两派,激烈的争论有效地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更有利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以案例为示范,加以比较(即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五、结语

在生物课中恰当地运用案例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不仅有利于改变传统生物课重理论轻实践、枯燥乏味的状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要求。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