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饮食文化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7 18:12:09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篇1

[关键词]

赣南客家饮食文化;翻译

1引言

被称为江西省之南大门的赣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它不仅是客家先民向南迁徙的第一站,而且还是客家人最早的集散地和居住地。在这一片土地上孕育了古老的客家文化,从神奇的客家围屋到古朴的客家民居,从动人的客家山歌到诱人的客家美食,这些都彰显出了古老客家文化的无尽魅力。为了弘扬赣南客家文化并将其推向世界,本文以赣南客家饮食文化为代表,研究了其在跨文化交际角度下的翻译。

2交际翻译理论

交际翻译理论是英国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曾提出的,其目的是attemptingtoproduceonitsreaderaneffectascloselyaspossibletothatobtainedbythereadersoftheorigina(l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就意味着交际翻译的核心是按照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而不是拘泥于原文的文字。在交际翻译的指导下,译者有较大的空间去解释和调整原文,甚至是对原作者错误的修正,以消除歧义。交际翻译目的在于使译文带给读者的影响等同于原文给其读者的影响,所以译入语才是重心。

3交际翻译理论下翻译客家饮食文化的一般原则

赣南客家饮食种类琳琅满目,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按照交际翻译理论,为不给外国人留下疑点和难懂之处,我们在翻译的时候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简洁明了。尽可能地使用简单的语言来传达客家传统饮食文化中的特征和和性质。(2)传递文化。翻译的名称应该尽可能地传达原文所表达文化元素,如典故和比喻等。(3)避免禁忌。由于中西方文化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西方读者的可接受性,适当地对翻译做出调整或是补充文化背景,以免产生误会。

4交际翻译理论下翻译客家饮食文化的策略

(1)直译直译可以保留原文的内容和形式。利用英文和中文中关于食物的共同概念来翻译,这样对西方人来说可以产生直观的感受。翻译时将主材料翻译成中心词,制作方法译成过去分词,主要的特色可以使用形容词来描述。例1:擂茶在客家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岁月中,擂茶就是其中一朵美丽的奇葩。制作时将茶叶用擂钵捣碎,之后再往里面加入不同的食材和佐料。“擂茶”中的“擂”字表明了制作方法,所以在翻译时直接用grind一词,故译成Hakkagrindedtea。例2:信丰萝卜饺与传统的饺子不一样,信丰的萝卜饺是用薯粉做成的饺子皮,蒸熟之后晶莹剔透,而馅也换成了萝卜,再加上少许的猪肉或是鱼肉,包制的方式和普通包饺子的方式是一样的。为了体现出信丰萝卜饺是蒸饺,所以还要在中心词dumpling前面加上表示烹饪方式的词steamed,译成Xinfengsteamedradishdumpling。例3:兴国鱼丝兴国鱼丝有着丰富的客家文化内涵,因“鱼丝”的发音和“余思”一样,寄托了客家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鱼丝的制作方法和米粉类似,先将剔骨的鱼肉捣烂成鱼茸,加入红薯粉和盐,制成面团,之后再用擀面杖把面团擀成薄饼,放入蒸笼中蒸熟,待冷却后将面饼切丝,最后就形成了鱼丝。由于制作过程复杂,这里我们不宜将鱼丝的整个制作过程都翻译出来,因鱼丝最后呈现出来的样子是类似面条的一种鱼肉制品,所以将其翻译成Xingguoshnoodle。

(2)直译+释义在客家饮食文化中,有许多菜的名字是无法从其字面上来了解的。但是为了保留客家饮食文化中的这些象形的比喻或是典故,还应该配以释义,加入写实性的文字描述。例4:四星望月在兴国县,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起就流传着为当地一道客家菜起名的故事,这道菜就是“四星望月”。曾经率红四军从井岗山突围,转战赣南闽西,途径兴国县,品尝了客家菜蒸笼粉鱼。从菜的造型来看,觉得蒸笼像月亮,四个碟子像星星,就像各地的工、农、商、学群众盼望红军的到来,故取名“四星望月”。为了体现出这道菜的形状与象征意义,将这道菜按中文名称先直译过来,译成:fourstarstowardsthemoon再加上释义steamedshsliceswithricenoodles。

例5:宁都三杯鸡此菜的来历传说和民族英雄文天祥有关。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被俘。一位老奶奶在得知文天祥被俘的消息后,便带了一只鸡和一壶酒去看望他。老奶奶在狱卒的帮助下见到了文天祥。好心的狱卒把老奶奶带来的鸡收拾好并切成小块,找来一个瓦钵在里面倒上三杯米酒,用小火把鸡煨熟,这便是最初的三杯鸡。后经过改良将三杯米酒改成一杯米酒,一杯酱油和一杯香油。先按照字面的意思将其直译成Ningduthreecupsofchicken再加上释义stewedchickenwiththreecupsofsauce,这样外国人就可以对这道菜的制作方式和原材料有直观的了解。

(3)意译由于客家饮食中的一些特色食物外国没有其对应的东西,有时这些名词中体现不出食物的主材亦或是烹饪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用一些比喻性的描述。因此我们需要借助意译的方式来处理,用英文中的普通名词来描述客家饮食中出现的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词汇,将其制作方式和材料翻译出,便于外国人的理解。例6:赣南小炒鱼这道菜的来源还和著名的明学家王阳明有关。时任南赣巡抚的他曾经聘请本地凌厨子做家厨。有一次在炒鱼的时候,凌厨子失误往里面加了醋,但意外的是醋的提香作用使得鱼的味道格外鲜美,王阳明吃后满心欢喜,便问凌厨子此菜的名字,急中生智的凌厨子心想小酒(赣南客家人习惯称醋为小酒)炒鱼,就叫小炒鱼吧,所以这道菜因此而得名。因小炒鱼的特色就是鱼肉带有醋的味道,为了体现这一特点,还需要加之以调料的名称vinegar,所以译成Gannanstir-friedshwithvinegar。例7:荷包胙荷包胙是南康的一道名菜,而“胙”是祭祀用的肉的意思。顾名思义荷包胙就是用荷叶包裹着的肉。制作方法用荷叶垫蒸笼底,再把大块肉蘸香料和米粉放在叶上蒸熟后,整笼连叶上桌。翻译的时候只需要把烹饪方式加主材料,再由with配料的短语即可,最后加上wrappedinlotusleaf体现出其独特之处。所以将其译为steamedporkwithseasonedriceourwrappedinlotusleaf。

(4)音译+释义出于对客家饮食文化的对外宣传推广作用,选择音译是极端异化的体现,但是可以最大程度地承载文化和语义。例8:艾米果用煮熟的艾叶掺入糯米粉制成饺子皮,再包入酸菜、笋、腊肉等,放入锅中蒸熟就可以食用了。艾米果还有甜的口味,做法也是基本一样,只不过将馅改成豆沙或是白砂糖,再经模具压制而成,有点像月饼,但是更薄。所以采取音译aimiguo,再根据口味的不同配以释义:steamedmugwortdumplingswithpickles或是steamedsweetmugwortpie。例9:黄元米果黄元米果和北方的年糕有点类似,制作黄元米果要先用黄元柴(杨桐,一种山茶科植物)灰加开水过滤成灰水,冷却把米浸泡一夜,第二日用蒸笼将浸泡后的米蒸熟,再拌入灰水,摊开晾干后又蒸熟放进大石臼内,用木棍捣烂成团,起碓后,用手揉搓均匀,切块做成各种形状的米果。制作过程比较复杂,在翻译的时候不必把制作的过程翻译进去。直接按音译Huangyuan再加上“米果”的意译,故译成Huangyuanricecake。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篇2

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尚未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研究居于表面化,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营销学的角度,探讨泰安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二、研究意义及泰安饮食资源状况

(一)研究意义

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现象,饮食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它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要,促进旅游地的经济发展,在旅游产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地方特色饮食可以满足旅游者口腹之欲、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和好奇的心理、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要、作为旅游购物品。[1]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饮食作为旅游六要素之一,在旅游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同时,可以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解决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拉动当地农业、餐饮业、制造业的发展。

泰山雄伟壮丽,成为中国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底蕴丰厚,泰山饮食文化同样博大精深,加大对泰山饮食文化的开发力度,有利于更深刻地挖掘泰山文化内涵,使游客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感受泰山的浩瀚与深邃。

(二)泰安饮食资源状况

泰安地处我国古代齐鲁大地的腹地,其饮食文化属我国四大菜系的鲁菜系。中国历代都有对泰山的封典祭祀,由此而形成的泰山祭祀性的饮食文化一脉传承,至今仍绵延不断。泰安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其位于华北大平原的东部、山东省的中部,北依济南,南接孔子故里曲阜,因此泰安的饮食文化深受济南菜和孔府菜的影响。泰安属泰山所在地,泰安的饮食文化有着明显的泰山文化的痕迹,泰山是一座神山、圣山,包罗万象,以其博大的胸怀接纳着人世沧桑,佛、道、儒相安于泰山,泰安的饮食文化必然有佛、道、儒文化不同程度的渗入,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构成了洋洋大观的泰安饮食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各种文化兼蓄并存。泰安依托于泰山,泰山的物产是泰安特色菜的主要用料来源,泰山的儒、道、佛文化又从素食方面对泰安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外延,使得泰安菜呈现出多样而质朴的特点。以泰山物产和泰山儒、佛、道文化为基本内涵的泰安饮食文化主要表现为泰山豆腐宴、泰山药膳宴、泰山野菜宴、泰山赤鳞鱼等。

不同文化的聚拢,促成了泰安丰富多样的特色饮食,主要有泰安煎饼、野菜宴、东阿阿胶、泰山女儿茶、泰山板栗、泰山灵芝等。

三、泰山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专门经营具有地方特色餐饮的酒店不多,地方餐饮质量较低

国内外游客来到泰山,除了感受泰山的雄伟壮丽、探寻历代帝王在泰山上留下的足迹、体验泰安的民族风情外,同时对依托于泰山文化底蕴下的泰安的饮食充满了期待,对此,并没有引起泰安政府和旅游行业的重视,“正宗四川风味”、“沙县小吃”、“佛跳墙”、“韩国休闲餐厅”、“哈尔滨餐厅”、“客家水煮鱼”、“东北餐馆”等餐厅在泰城林立,而“鲁菜馆”仅有“泰山一家人”一家连锁餐厅,对于以“泰安名吃”命名的正规餐厅却几乎没有,泰安回民聚居区最为著名的早餐———糁,只在路边的小摊位有,却没有环境优雅、制作工序精良的正规饭店,没有打造属于泰安的字号,同样泰安煎饼、泰山赤鳞鱼、泰山豆腐宴都没有形成自己的字号,没有专门的饮食文化管理部门,这种现象时间长了,易使本地独有的工艺和技术慢慢退化,宝贵的本地饮食文化旅游资源逐渐消失;有一些经营者单纯追求利润,在工艺和选料以及加工上偷工减料,使游客花了钱却品尝不到正宗的泰安美食,从而对泰安饮食大失所望,严重影响了泰安饮食文化的口碑。

(二)宣传力度不够,营销体系不完善

“山东煎饼”、“东阿阿胶”闻名中外,泰安因依托于泰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拥有“泰山豆腐宴”、“泰山药膳宴”、“泰山煎饼”、“泰山板栗”、“泰山三美”、“泰山野菜宴”等独一无二的饮食资源,游泰山、品泰安美食成为游客游玩的主要目的,但如此优越的先天条件却并没有得到政府和业内人士的重视,对泰安饮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进行整合营销。人们谈到北京,就能想到“全聚德烤鸭”等老字号;来到重庆,说起火锅,就能想到“德庄”、“小天鹅”等火锅名店;提起扬州的早茶文化,那肯定离不开“富春茶社”,提起泰安,却没有一家代表泰安当地特色饮食文化的餐饮名店,所以,必须加大泰安饮食的宣传力度,将泰安饮食文化作为一个品牌来包装,完善营销体系,实现泰安餐饮文化与旅游业协调发展,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2]

(三)文化内涵挖掘不到位,参与性不强

目前泰安餐饮文化在旅游活动中的开发主要以品尝美味佳肴为主,开发者忽视了菜肴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如今,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游客已不满足于吃饱、吃好,而是追求吃得有品位,所以挖掘饮食背后的文化是适应市场需求所必须的。泰山作为国人心目中的神山、圣山,受到历代帝王、文人墨客的顶礼膜拜,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泰安的饮食文化的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另外,对于游客来说,能够亲身体验菜肴的制作会得到更大的满足,这方面应该引起泰安饮食企业的重视。

四、泰安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

基于上述基础,笔者对泰安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思路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推进区域旅游合作,实现泰安饮食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

将曲阜三孔(孔府、孔庙、孔林)、泰山、济南饮食资源进行整合营销,充分利用“山水圣人线”的优势,推出“品孔府宴、尝泰山煎饼、饮泰山女儿茶、感受济南菜”的饮食线路。

(二)推出饮食文化旅游专项产品

1.泰山农家乐体验游

“农家乐”是一种依托农业的“寄生”产业。因此,“农家乐”不是毁农造景,而是以农为景;不是抛弃农业原有的生产价值,简单追求生态、社会和文化价值,而是在农业原有的生产价值基础上,增加生态、社会和文化价值。

泰山北麓“农家乐”已颇具规模,“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农业观光休闲游正在成为都市人群休闲消费的时尚,泰山野菜、泰山炒鸡、泰山山珍正是发展泰山农家乐体验游的优良先决条件。泰安要充分利用泰山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泰山北麓清幽的农户庭院,以农户的菜园、花园、果圃、鱼塘,配合上泰山悠久的文化氛围和民风民俗,如泰山封禅文化、东岳庙会等,要让游客动手采摘菜园、果园的菜品、果品,这些成为游客的用餐原料;要为游客准备野鸡蛋、板栗、核桃等“农”味十足的土特产供游客选购带回家。

2.泰山豆腐宴专线游

泰山有三美“白菜、豆腐、水”,泰山豆腐被誉为“泰山神豆腐”,豆腐宴大概始于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祭祀时,“食素斋,整洁身心”。经过历代厨师的挖掘整理,泰山豆腐宴已成为鲁菜中的一朵奇葩。宴会时有多达150多道豆腐菜可供选择。以豆腐为主料烹制的名菜有:一品豆腐、八仙瑶池聚会、佛手豆腐、人参豆腐、芙蓉豆腐、荷花豆腐等,色香味形,美仑美奂。泰安开发豆腐宴旅游专线,让游客在品泰山豆腐宴尝泰山美食的同时,遐想帝王封禅泰山时的情形。

3.在现有泰山观光游中添加饮食文化元素

泰山文化底蕴深厚,饮食同样具有深厚的文化元素,在对泰山进行旅游开发时,在泰山观光游中添加饮食文化元素,使游客在感受泰山雄伟的自然风光的同时,体味泰山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内涵,得到心灵的净化与灵魂的升华,泰山野菜宴、豆腐宴食用历史悠久,始于古代帝王来泰山封山祭祀时“食素斋,整洁身心”。如“在体验泰山封禅文化的同时,感受豆腐宴、野菜宴”,则一定能给泰山旅游增添更多的乐趣。

4.大力开发饮食类购物品

泰山当地特产丰富,有泰山煎饼、泰山女儿茶、泰山板栗、泰山灵芝等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发各种品质优良、品种多样的饮食类购物品,可以考虑自建直营店、零售店并且通过与旅游购物店合作,销售独具特色的泰山饮食类购物品,作为游客返家携带当地特产或旅游观光式购买,通过游客的无意识营销,对泰山饮食类购物品进行推广,同时实现宣传泰山文化的双赢效果。

5.兴建泰安美食文化街

政府应发挥其宏观调控能力,建立泰安饮食文化一条街,美食街的整个设计要结合泰山封禅文化、民俗文化,如泰山石敢当信仰、泰山山神崇拜、东岳庙会等,使游客置身于泰山浩如烟海的文化氛围中品尝泰安美食,让游客对泰山美食在口感和内涵上都被吸引,同时结合泰山东岳庙会,借助泰山东岳庙会的影响力,策划泰安美食节,借此平台宣传泰安美食。

6.宗教饮食文化体验游

泰山佛、道、儒三教合一,普照寺、灵岩寺成为泰山佛教的神髓所在,开发佛教素食文化体验游,使游客体验泰山佛教的空灵和浩瀚;碧霞祠、岱庙为道教神灵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的神府,给了无数善男信女以寄托,定期举办道教饮食养生论坛,在提高现代人养生意识的同时,宣传泰安饮食文化及宗教文化。

7.加大泰安饮食文化的宣传力度

利用各种美食节、洽谈会、旅游大篷车、建立旅游饮食推广网站等平台,宣传泰山饮食文化,通过旅游包机、旅游专列等活动加大旅游促销力度;在对外的媒体宣传片中加入对泰安饮食及文化的宣传。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篇3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2010年1月初,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至此,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开始步入正轨,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背景下,怎样挖掘海南的传统节日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使海南旅游的六大要素“食、行、住、游、娱、购”中的“食”充分发挥出其牵头作用,树立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品牌和形象,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本文旨在对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进行研究。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研究目的。本篇论文以海南传统节日饮食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以及亲身经历体验,介绍海南在庆祝传统节日中的饮食和其所携带的文化,包括介绍海南几个比较重大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中饮食所蕴含的特色、海南人饮食方式以及饮食中所蕴含的文化历史,并对目前海南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建议。

2.研究意义。饮食文化是一种层次较深、角度全、品味高尚的地方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对食物来源开发、炊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及精神财富。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是海南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工作中,为了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并通过对气候的观察与把握而逐渐形成的。认识和传播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对海内外各地的游客了解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和习俗具有重大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本文以海南的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文化方面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以及亲身经历体验,介绍海南在庆祝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文化。结合目前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发展背景下,应该如何去传播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

2.研究方法。一是文献法。笔者通过图书馆等阅读书籍文献的方式,查阅本文需要研究的所需内容。二是观察法。笔者亲身经历海南人在过传统节日时的氛围,能清楚感受到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文献综述

通过阅读与总结相关文献,笔者发现目前研究有关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节日的重要性。苑利、顾军在《传统节日遗产保护的价值和原则》中提出传统节日是传承一个民族优秀饮食文化的重要平台绝大多数传统节日都是从古老祭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来源于祭神灵、祭先祖以及传统节日仪式的特殊饮食,为后来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这些独具魅力传统节日,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就不可能得到如此顺畅地传承。能否保护好传统节日,直接关系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问题。

2.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杨震宇在《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四大高峰》中对中国的饮食文化发展进行研究。从最早的人类茹毛饮血到创造工具后的4000多年历史中,中国的饮食文化经历了四个发展高峰期,分别为奴隶制时期的夏商周“三代”王朝、战国至南北朝时的封建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隋唐明清时代和新中国时期。

3.中国传统节日的饮食风俗。在研究李露露《传统节日中的饮食风俗》中发现,我国传统节日中有着极为丰富的饮食文化内容。从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传统节日饮食不仅特点鲜明,而且讲究品质。端午节不仅仅是吃粽子的节日,还因为纪念屈原而兴起的划龙舟等欢庆传统节日的项目。因此,节日的饮食风俗是节日文化的重要内容。

4.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特色。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搜索有关“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文章,依据张玉所研究《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特色》总结出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有三个特点。一是以“鸡”为主题的饮食特色,体现海南人民浓厚的乡土气息;二是海南人民在节日中喜欢食用含有丰富寓意的谐音食材;三是在海南人餐桌上“一锅炖”、“全家福”的自由自在的饮食方式。

5.海南传统节日对饮食的影响。在阅读赵炜《中国传统节日节令食品流变》一文中发现,中国在传统节日当天,祭祀神灵多以食物为首选的献祭方式。海南在传统节日当天会进行“拜神”仪式,“拜神”的贡品是各式各样的美食,在祭祀仪式结束后会宴请亲朋好友共同享用“拜神”后的食物,从而导致逢年过节家家户户必须以请客的方式过节,无形中影响到了饮食的发展,产生出独特的海南饮食文化和风俗。

6.海南传统节日的发展现状。周翔在《海南黎族、苗族“三月三”节日习俗演变及现状》着重研究了海南黎苗“三月三”节日的源流和发展。海南黎族苗族“三月三”每年都会在黎族苗族聚居地区举办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庆祝活动,并选择一个城市作为当年整个海南省庆祝活动的主会场。

7.海南传统美食的发展现状。海南岛丰富的热带滨海资源。伴随着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候鸟过冬旅游和旅游房产成为海南经济的主要支柱,海南传统美食已开始步入世界饮食舞台。海南传统四大名菜“文昌鸡”、“加积鸭”、“和乐蟹”、“东山羊”及传统饮食方式“打边炉”已经在国内外享誉盛名。孙爽在《海南省美食旅游发展的几点思考》中总结到:随着东南亚旅游市场的开发,海南省以自然环境为主的旅游优势正在消失。因此,海南省应以传统美食来吸引和保持其在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二、 海南的传统节日与饮食习惯

(一)海南传统节日

1.春节。春节又名为新年、大年、新岁。在古代,春节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也被看作为是新一年的开始。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热闹,也最庄重的传统节日。自汉武帝元年始,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年节的日期便依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在1911年孙中山先生发动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春节的时间段一般为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

按海南人的语言及思想看来,节日习俗都是“做”出来的。在海南话中,对习俗的庆祝行为名称前都要加个“做”字,例如做年、做十五等等。其中的“做”,也就是过的意思。海南人过年喜欢燃放烟花爆竹,各家彼此间会在安全的燃放过程中比拼谁家的烟花漂亮,谁家的鞭炮响。

2.公期。公期又称“军坡节”,每年从正月开始,海南民间举行规模庞大的祭祀祖先活动,祈求子孙平平安安,家庭和睦,主要纪念历史人物冼太夫人等。 据说“公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海南的“公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过法,一种是以祭祀仪式为主,另一种以请客吃喝为主。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现在海南的公期基本都是以请客吃喝为主的。请客吃喝为主的地区都准备最丰富的佳肴,主要有禽畜、海鲜、海南粉以及各类时令蔬菜等。所请客人为亲戚、朋友、朋友的朋友等。哪户人家请客摆桌数量多,说明家庭条件好,也倍有面子。

3.三月三。海南黎族三月三节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热闹的传统节日,也是黎族男女青年相亲的节日,又称爱情节。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这一天,黎族男女老少都会身着节日盛装,挑着黎族独有的山兰米酒和竹筒饭,从各个村落汇集一起,或祭拜先祖,或成群相会,以对歌、共舞、吹奏乐器等方式来欢庆佳节。三月三也是海南黎族人民对先祖勤劳勇敢品质的悼念,同时也表达出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4.清明节。海南人民十分注重孝道,有的地方至今留存有吟诵祖训族规的民俗传统。海南人清明扫墓时,常以禽畜、肉包馒头等祭先祖。海南清明扫墓有个程序:寻到先人墓碑前要向先祖请安问好,取出毛笔和红漆为碑名描字,随后在先祖墓周围插上祭香,摆放好肉、肉包、白酒、香烟等祭品,家族男性成员按年龄排行跪拜,妇女在男子拜后也按年龄排序祭拜。

5.端午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所创办的传统节日,海南人过端午节要吃粽子,家家户户门前悬挂菖蒲艾草,洗龙水和划龙舟。海南端午节吃的粽子和内地的粽子有很大的差别:粽子用芭蕉叶包裹呈方锥形,重量约在一斤左右,粽子中有咸蛋黄、叉烧、腊肉等。粽子味浓香甜。食粽时,包粽的麻绳不能用剪刀剪断,而是要慢慢解开,代表能解开一切烦恼。粽子比较油腻,需要喝茶解腻助消化。若粽子太大吃不完,需和他人分享,不能随意扔掉。

6.中秋节。中秋节为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是一年中秋季的中旬,遂被称为中秋。这天夜晚,全家人要聚在一起吃饭赏月,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海南人在中秋之夜会去海边赏月燃放烟花,外出未归的家人也会给家里打电话,向家人表达思念和对节日的问候。

(二)饮食习惯

海南省四面环海,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以清淡口味为主的饮食特色。海南的海洋和森林资源丰富,为人们提供了许多的食物来源,加之海南人在烹饪时要求体现食物的原汁原味,清淡口味的做法将完美体现食材的特性。

海南是全国最大的海洋省,首屈一指的是水产资源。海南的水产原料比渤海、黄海、东海三大海更加丰富优质,鱼类贝类品种繁多,爬行类甲壳类水产更是鲜嫩可口。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国宴中的一道“琼台金鱿”名菜就让这位总统流连忘返。

由于海南人长期居住的地理位置,养成了清淡重口感的饮食习惯,喜欢把食材都放于大锅中进行炖煮,称为“打边炉”。这是海南人吃火锅的叫法。锅底料是清水加上葱、姜、腐竹、豆腐和番茄等常用佐料,这样的火锅汤汁清淡爽口。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南人都以海鲜为“打边炉”的基石,加上牛羊肉等禽畜肉一起涮。这种饮食方式非常受当地人的喜爱,生意也是异常的火爆。

海南人有一个很特别的饮食习惯,那就是“无鸡不成席”。海南人对吃鸡肉有着根深蒂固的感情,过年期间,从大年三十开始,至正月十五,几乎每一天都要杀鸡吃肉。在过去,海南的经济水平很低,人们的生活较为困苦,只有过年才舍得杀鸡,杀鸡吃肉曾一度成为衡量家庭富裕程度的象征。尽管现在海南的经济不断地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但对鸡的热爱却没有丝毫减少,吃鸡肉成了各家各户每日的菜单。“无鸡不成席”这一饮食习俗体现海南人民独特的乡情。

茶与酒是中国古今乃至全世界都备受重视的饮料,在任何场景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茶有着止渴、药用、安神养心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海南人对茶的钟爱可以说是:“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不饮”。海南人经常邀约饮早茶、午茶和晚茶,海南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茶馆,在茶馆中,亲朋好友各自述说天南海北的轶事趣闻,交流信息;生意场上的伙伴洽谈公事,一壶茶,几份餐点,浓郁的海南风情在茶水中四散洋溢,“海南老爸茶”文化深入每一个海南人的精神及物质世界。

酒文化传承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酒是一种物质文化,酒的形态非常丰富,在社会经济、职场商业、文学艺术里都有它的身影。打开海南的历史篇章,会发现海南的历史蕴含着浓浓的酒香,山兰酒、海马酒、鹿龟酒、地瓜酒等层出不穷。酒是人们表达情感、增进友谊、交际识友、寄托思绪、调节关系中不可缺少的灵丹妙药。海南人民素来淳朴,酒风端正,少有醉酒生事等不文明的情况发生,体现了“饮酒德和”的文化。

三、传统节日饮食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

(一)可以满足旅游者好奇求异的心理

所有的旅游者外出旅游,都希望得到一种与自身平常生活不同的体验,这是旅游者外出旅游的动机。因为旅游地的饮食文化是旅游者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见到的,加上许多的旅游知名地以饮食出名,虽然也会有人外出将饮食文化迁移到别处,但却不如原产地那般的原汁原味,这样会激发旅游者想要探寻饮食文化的心情。

(二) 饮食文化产品可以作为旅游商品

在旅游目的地,到处都充斥着林林总总的土特产,其中饮食文化产品就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例如福建和杭州的土特产就是各种糕点和茶酒,这些饮食产品不仅可以在游玩时即开即食,也可以作为伴手礼让旅游者带回家赠送亲朋好友。饮食文化产品就是一张旅游地的标志名片,游客在将其作为伴手礼赠送给亲朋好友时,也是对旅游地进行宣传和推广。

(三)传统节日饮食是旅游产业的重要部分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产业活动,包括食、住、游、购等多个环节,而食,就是整个旅游活动的核心重点。“民以食为天”,说明人类活动需要食物来维持人体机能,不然就什么事情都做不成。旅游是一项消耗体力的活动,饮食文化可以为游客补充营养。所以,饮食文化的质量决定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四)可以增加旅游者对当地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支持

传统节日上的饮食文化可以成为吸引旅游者的一个支点。现在很多旅游者都是冲着饮食去的,例如:在《舌尖上的中国》热播后,全国的游客都去寻找节目中出现过的食物及地点。在大批游客的支持之下,一些传统节日上所独有的食物又得到了新的生命力,获得了新的发展。

四、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发展现状

如今海南的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发展状况有了一些改变,逐渐脱离了节日的初衷,下面以黎族苗族“三月三”和海南的“军坡节”为例:

(一)黎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黎苗族人民都会身着节日盛装,挑着山兰米酒,带上竹筒香饭,从四面八方汇集一起或祭拜始祖,或三五成群相会、对歌、跳舞、吹奏乐器欢庆佳节,青年男女互相倾诉爱慕之情直到天将破晓。随着时代的变迁,黎苗族“三月三”,在保存最基本的传统内容外,已赋予其盈盈的现代气息和新的时尚元素。“三月三”虽然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成了海南旅游发展的一大亮点,为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事实上,作为海南岛的本地居民,很少甚至基本不参与这个节日,并且过的地方也是相当之少。这个传统在海南旅游发展的推进当中,被当作了吸引游客的牺牲品,渐渐的变味。

(二)海南“军坡节”

海南的“军坡节”是为了纪念冼太夫人而出现的,在海南传统节日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冼太夫人评定海南的叛乱,从中原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对海南的经济发展和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海南人民都尊称冼太夫人为“圣母娘娘”。

军坡节虽然传承了一千三百多年,但如今,人们更多的是关注军坡节活动的外在形式,没有正确军坡节的定位。军坡节内容有表演和集市两种,表演分为琼剧表演和祀神表演。祀神表演有:过火山、上刀梯,身体穿刺等惊险表演。军坡的集市也是没有以发展旅游,吸引游客为主,而是被当作解决群众间满足生计的集贸市场。

军坡节的发展并未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人们忽略了其核心的精神实质,甚至将其异化,严重影响了军坡节这一传统节日的生存与发展。

五、广泛传播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

(一)传统媒体宣传

借助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图书及影像资料等方式宣传海南的传统饮食文化内容。韩国电视剧《大长今》的上映,引起中国吃韩国料理的风潮,时隔多年,韩食依旧人气饱满。

海南电视台定期播放介绍海南饮食文化的节目,让人们在观看电视时能了解到海南的饮食文化。出版社等可以将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素材制作成宣传杂志及多媒体光盘等,也可以拍摄有关于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微电影和影视剧,以大幅度地提高海南饮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 网络宣传

网络是当今传播信息速度最快速的途径之一,笔者建议海南人要通过手机APP软件,微信、微博等平台,向身边朋友传播旅游信息。海南的旅行社和餐饮行业要充分利用网络成本低,传播速度快等优势,对广大群众宣传海南饮食文化形象,也可以邀请名厨在网络上进行直播烹饪教学等。

(三) 交通工具宣传

交通工具是旅游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中包括飞机、火车、轮船、景区电车等,在这些交通工具上可以张贴海报广告,加大对海南饮食文化的宣传。海南开创首条环岛高速铁路,可以在高铁车上设立主题餐厅车厢,向旅游者销售海南特色饮食套餐饭。车厢的广告电视播放介绍海南饮食文化的宣传片,座椅上的折叠板可以贴上海南特色饮食大全的贴纸,全方位多角度地向乘客宣传海南的饮食文化。

(四) 酒店开办特色餐厅

海南建立国际旅游岛,国内外知名酒店集团纷纷入海南,酒店作为一个重要的饮食场所,游客在吃的同时能否吃出文化,吃出氛围是酒店业值得思考的问题。

以海南万宁神州半岛福朋喜来登度假酒店的“波隆黎家”餐厅为例,整个餐厅以海南黎族文化为核心,餐厅装修风格贴近黎族的房屋设计,摆设有黎族家庭的常用陶制水缸做为装饰物。餐具也学习黎族居民使用土黄色的陶碗,米饭类的菜品会用特制竹筒来盛装,菜品精致,价格实惠。餐厅背景音乐播放具有黎族特色的老歌,餐厅服务员也穿着黎族特色的工作服来服务客人。

游客们除了要吃本地的口味外,还想要吃到文化的盛宴,“波隆黎家”特色餐厅在餐厅的装修布局,菜品设计,员工着装上都给游客介绍了海南的文化。笔者认为相关管理部门应提倡酒店学习神州半岛福朋喜来登度假酒店的“波隆黎家”餐厅的创意,开创出更多具有海南本土特色的餐厅。同时,可以引入现代的餐饮营销管理理念,对一些“老字号”的餐饮店进行包装,引进合作伙伴,使老字号“古老而时尚”。

六、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对海南旅游发展的影响

(一)可促进海南旅游经济的提高

传统节日文化与所在城市的品牌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成功的节日文化可以打响城市的宣传品牌。传统节日饮食文化在城市的旅游开发中占有强有力的地位。在进行一系列的传统节日庆典活动中,通过传统节日饮食和文化作为吸引点,会吸引来众多的旅游者,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让游客集中购物消费,带动商业和娱乐业等其他行业的收入。

(二)可以成为丰富饮食文化旅游的产品资源

旅游业的发展依靠的是以该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来招揽游客,每一个游客都是探索不同民俗、不同地域文化的好奇者。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饮食文化旅游时新兴旅游发展的标志,以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开发的旅游活动,美食为主体,连接茶酒饮料等多种形式,突出海南独特的饮食文化特色,将传统节日饮食制作成旅游产品的土特产,进一步深化旅游市场。

(三) 可增加旅游服务项目

“公期”是海南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在海南乃至外地都有一定的名气。“公期”可以借鉴“三月三”的长桌宴,长桌宴是“三月三”节庆时举办的大型活动,可以让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共享节庆。有关部门可以组织“公期”公办,让外来游客和外来务工人员都可以感受到海南传统节日的喜乐气氛,同时也可以品尝到海南在节庆中最传统的饮食,感受海南人过节的文化气息。

同样,在海南的端午佳节也可以举办大型的洗“龙水”活动,洗龙水的的习俗是为了纪念屈原。海南人民认为屈原投江化为龙神,洗龙水可以得到保佑,身体健康。洗后的效果是不长痱子和预防一些皮肤病,洗龙水后还可以自己动手制作海南的大肉粽。这类活动不仅可以让游客体验海南的传统节日气氛,还能受到海南饮食文化的熏陶。

七、 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与海南旅游的融合

(一)将饮食文化纳入旅游路线

生活质量的提高让人们对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传统的旅游方式:机场―酒店―景点照相―酒店―机场返程。这种传统的旅游方式已经逐渐被摒弃。海南饮食极具地域性,最好的文昌鸡在潭牛镇,羊肉在万宁,鸭子在琼海嘉积,烤猪在临高,酸粉在临水等都是对饮食地域性很好的说明。海南的饮食文化旅游要围绕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海南名菜在全省铺开,结合环岛游等旅游路线,在景点沿线设立饮食文化的宣传广告牌,让旅游者在欣赏旅游景点的同时,品尝到各具地方特色的海南美食,可以设定“海南东线五天四晚美食游(海口―文昌―琼海―万宁―临水景点美食品尝线路)”。

“一地一味”的旅游新体验不仅可以提高旅游对旅游岛的感知度,也可以强化海南的饮食文化品牌,增强海南在旅游市场的影响力。

(二)借助美食节弘扬饮食文化

美食节活动都是围绕饮食而设定一个鲜明的主题,主题可以体现饮食的发展方向,美食节的参与者可以透过主题来了解美食节的文化内涵和主导思想。

每一届的美食节项目、方式和种类都不完全一样,应根据举办地城市的自身条件和特点设定美食节的内容。其中包括名菜、名点、饮食竞技、饮食工具等的展示和评选,再添加进一些民俗风情的演出,让旅游者在参与美食节活动的同时去认识其中的饮食文化。

美食节上的饮食,除在口味上给人美好的体验外,还应在喜庆的传统节日气氛中给人们一种特殊的精神享受。各城市要围绕特色传统节日饮食文化,传统节日饮食文化旅游、传统节日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等举办节庆,以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三)建造体现饮食文化的美食小吃城

在海南各地建造带有地方建筑特色的美食小吃城。例如:海口骑楼小吃街和西天庙都带有独特的南洋骑楼建筑风格。海口市内的著名历史古建西天庙,目前保留着清代的建筑,当地居民借助古庙的民俗风情,就地摆摊,买卖有着海南特色的美食小吃,人气鼎盛,外地游客纷纷慕名而来。

海南各地区政府可以借助有着独特民族气息的建筑或者景点来发展饮食小吃城旅游,在小吃城内,修建有地方特色的桌椅饰物,让游客感受海南的乡土气息。海南文昌有东郊椰林,可以在市内建造以椰树为题材的美食城,建筑外观可以以椰树为形状,室内可以用椰树来做桌椅和餐具,椰子壳做碗,树墩做椅子等等。

没有文化特色的美食城华而不实,乏味无趣。美食城在拥有精致美味食物的同时,应该与文化相结合,清新自然的环境配合美味的食物,给游客良好的文化感受。

(四)借助休闲农庄体现饮食文化

海南的生活相对于其他省市来说较为悠闲平静,随着“采摘旅游”等民俗旅游活动的兴起,在进行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可以添加海南的休闲农庄旅游。在乡村种植地,建造农庄旅游基地,让游客在农庄放松身心,松缓紧张忙碌的工作生活。学习海南福山咖啡农庄的成功经验,游客在品尝海南的茶酒时,可以对农庄内的农产品进行采摘。还可以建造海南传统饮食的制作工坊。古时,在汉文化没有大范围传入海南的时期,黎族先民做的竹筒饭,将米放入竹筒内密封,放在火架上烧烤,熟后破筒而食。游客可以三五成群的围坐在火堆前,制作竹筒饭或者海南的地瓜坑烤地瓜,亲身经历海南传统的饮食制作过程,感受饮食文化所带来的魅力。

八、结论

通过对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研究,了解了海南的传统节日和饮食习惯,将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结合海南旅游,对海南的旅游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今的旅游业主流发展方向是文化旅游,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丰富了饮食文化旅游的产品资源,把传统节日饮食制作成旅游特产,不仅能带动商业和娱乐业的创收,还能以传统节日来增加旅游服务项目,给城市旅游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笔者在研究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过程中,感觉到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传播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第一,借助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与新兴的网络媒体对外界宣称海南的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第二,提倡酒店开设具有海南本土特色的餐厅,为游客提供海南传统的饮食文化。

在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与海南旅游融合方面,首先建议把饮食文化添加进旅游线路中,让游客对旅游线路产生新的兴趣。第二,可以借助美食节活动弘扬海南的传统节日饮食文化,让旅游在参与美食节活动中了解海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第三,建造能体现海南饮食文化的小吃城和休闲农庄,让游客在旅游中放松身心,品味海南独特的饮食文化。

参考文献

[1] 苑利,顾军.传统节日遗产保护的价值和原则[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1(1):33- 39.

[2] 杨震宇.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四大高峰[J].现代企业教育,2010(18):123.

[3] 余世谦.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118- 131.

[4] 李露露.传统节日中的饮食风俗[J].装饰,2008(2):14~19.

[5] 张玉.海南传统节庆饮食文化研究[J].现代交际,2010(9):67- 68.

[6] 赵炜,何宏.中国传统节日节令食品流变[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6- 9.

[7] 周霞.略论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与功能[J].科教文汇,2007(8):159- 160.

[8] 周翔.海南黎族、苗族“三月三”节日习俗演变及现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29(5):12- 15.

[9] 孙爽.海南省美食旅游发展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5(17):106- 107.

[10]文坛,陈昱钰.海南军坡节对海南旅游的功能研究[J].文学教育(下),2012(10):54- 58.

[11] 刘玉梅.海南饮食民俗文化与禁忌心理[J].中外企业家,2009(22):255- 256.

[12] 雷凯华.论海南地方民俗文化与海南旅游业发展[J].经营管理者,2009(11):347.

[13]刘光前,刘逸.海南饮食文化特色[J].新东方,2010(3):35- 38.

[14]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5):50- 56.

[15]王赛时.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 -和[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0(1):13- 17.

[16]侯福强.浅析海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1):173.

[17]李华丽.海南传统特色饮食文化研究[J].中国市场,2010(44):95- 97.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182-02

饮食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特定社会群体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1]。

一、北川羌族饮食文化的特点

1.食物种类丰富多样,饮食文化具有过渡地带的烙印。北川羌族饮食种类多样,主食有玉米、荞麦、洋芋、大米,其吃法更是丰富多彩,如玉米:将嫩玉米磨浆做成玉米粑;玉米晒干磨成粉做玉米蒸蒸、金裹银、打搅团、玉米汤圆、玉米面疙瘩、玉米面馍等。副食中肉类以猪肉和羊肉为主,也吃牛肉、鸡、鸭、鱼肉等。蔬菜中有青菜、莴笋等上百种家种蔬菜,还有蕨菜、椿芽等百多种野生菜以及牛肝菌、羊肚菌等多种野生菌。此外,还有当归、独活、天麻等药材。这些品种多样的饮食既有属于农耕区的,也有牧区的;有南方生长的,也有北方盛产的;有平原地区种植的,也有山区野生的,充分体现了北川位于四川盆地西北向藏东高原过渡的高山深谷地区的区位特征。

2.饮食原料就地取材,饮食文化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北川羌族多样的饮食中,其原材料大都出自本地。由于县域内自然环境差异显著,因而饮食文化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如主食,在羌族聚居的西北部因海拔在1 000米以上,气候温和,土壤瘠薄,主产玉米、荞麦、洋芋等,其食品则主要以此为原料,再根据各自的食用习惯和爱好制作而成。但在羌族散居的东南部,一方面海拔低于1 000米,气候条件较好,可以种植水稻、小麦等作物;另一方面交通相对便利,又深受汉族的影响,主食以米饭为主,玉米、洋芋、荞麦之类的食品较少。副食也同样具有类似的特点,如在菜品上西北部多食新鲜山野菜,而东南部则以家种蔬菜为主。

3.饮食风味朴实自然,饮食文化体现出显著的自然本色。北川羌族聚居地集中在西北部的山野中,其食品的鲜明个性就是质朴、自然、本味。食品菜肴原料来自纯天然、从不施用农药化肥;制作烹饪过程简单朴实,没有刻意加工雕塑的痕迹,淋漓尽致地展现饮食文化的自然本色。如副食中的山珍野菜,对其烹饪仅仅是根据其特点和食用习惯进行简单的炒、拌、炖而已;野菜加工,多数是放在烧开的水中燎煮一下捞出来,在清水中漂洗,把苦涩水漂洗掉,使其不涩嘴,口感好一些,晒干待用;或者用盐腌制在坛子内密封待用,不用经过复杂的工序即可。

4.饮食特色体现时尚,饮食文化凸显现代旅游价值。北川羌族的主要食品和各种“乡土菜”、“山野菜”、“森林菜”如玉米、洋芋、薇菜、青蕨、香椿、山核桃花、山药等,都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是现代人们追求大自然风味的喜爱食物;北川羌族饮食的一些传统制作方法,如砸酒的制作、馍馍的制作等都可以带给游客体验的乐趣;饮食习俗也具有浓郁的地方丰韵,如羌人饮咂酒不用酒具,而是将酒坛开封,用一根细竹管咂吸,咂饮时以长幼为序,轮流咂饮,并不断地注入凉开水,直到味淡为止。这些饮食文化不仅能让游客品尝到“吃什么”,更能体验到“怎么吃”。这些由饮食文化带来的乡村游、体验游,充分展现了现代旅游中人们返璞归真、崇尚自然、追求体验的时代特征。

二、北川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现状

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基础层次――佳肴品尝游。即边旅游,边品尝佳肴;(2)发展层次――饮食医疗保健游。即用食物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美容养颜,其最大特点就是具有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延年益寿的功能;(3)更高层次――饮食文化旅游,突出饮食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2]。

羌族饮食文化资源丰富。然而,能将饮食文化与旅游结合的特色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则极为少见。目前对羌族饮食文化的开发利用还停留在基础层次层面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缺乏广度和深度。目前对羌族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基本上停留在旅游餐饮的发展阶段,美食旅游开发尚未引起重视,因而资源开发缺乏深度和广度。表现在原有的涉及北川的旅游线路中,餐饮仅限于满足旅游者的口腹之欲,缺少对文化内涵的挖掘,还没有任何线路把品尝北川羌族的地方饮食作为一项旅游活动来安排,更谈不上医疗保健游和更高层次的旅游。此外,对盛产于北川深山中的多种山野菜还未曾进行开发利用。

2.旅游餐饮经营水平低、制作水平不高。据初步调查,北川原有的旅游餐饮,不管是宾馆、酒楼、路边餐馆还是农家乐,无论高中低档,经营格调缺乏个性,经营品种雷同,食物加工、制作水平不高,缺乏创新意识和特色品牌。如北川羌民自制的烟熏豆腐干,色浓、质柔、细嫩、口感好,深受游客喜爱,但到目前为止还都是“裸卖”,没有任何包装和品牌。

3.品尝旅游为主,文化韵味不足。目前对羌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是以品尝佳肴的基础层次为主,各种档次的旅游餐饮经营者呈现给游客的往往只是菜肴的色、香、味、形,游客用完餐后,留在印象中的只是一时的美味,而对菜肴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并没有基本的了解。如大凡到过北川小寨子沟的,都知道其咂酒好喝醉人,可是对咂酒的制作工艺、使用场合、宗教和文化内涵却少有游人知晓。

4.以享受为主,参与性不强。由于北川对羌族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还停留在为“食”而“制”的阶段,呈现在游客面前的都是些制成品。食品的采集、制作全是当地“劳工”的“后台”工作,没有将其过程向游客开放,目前几乎没有食品品种是让游客亲自制作的。因而缺乏参与体验性。

三、北川羌族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对策

1.开展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整理研究工作。投入一定人力、物力,对北川羌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较为全面的调查,对其色菜肴的用料、烹饪、营养、特点、传说、典故等,进行认真的整理、归纳,使之系统化、完整化,在此基础上,编撰成册,作为饮食文化工作者和有关人士的重要工具书,还可据此编一些专题性的小册子,作为旅游宣传资料[3]。

2.研究开发饮食文化旅游特色产品。加强科学研究,一方面,与相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研发以北川所产绿色食物、中药材为原料的多种特色食品,在此基础上组合有关旅游产品,推出品尝游、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美容养颜专项游;另一方面,把一些特色食品如玉米、洋芋、荞麦、山野蔬菜和药材作为重要土特产和旅游商品进行开发加工,做成系列化的便于携带的精装商品;同时注重增加文化含量,拓展旅游市场,激发游客的购买欲望。

3.注重挖掘饮食文化内涵。注重文化内涵,把握产品的文化特色,将整理好的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民间传说、故事典故、风土人情等融入到特色餐饮中,让游客边吃边听、边偿边思,使游客乐在其中,在用餐的同时又能增长知识。如在用餐间,配备专职人员介绍有关食品、菜品的用料做法、保健功能、历史渊源和用餐讲究等,让游客通过品尝羌家饮食,了解羌家菜肴、特色食品的制作、故事和待客礼仪,领悟羌民的民间文化。

4.开发乡村体验式饮食旅游。品尝美食虽能让人身心舒畅,但制作这些食物则更会让人联想到进食美味的愉悦心情,更能生动、形象地让游人了解相关知识,体验其中的乐趣。开发体验式的饮食旅游就是要结合北川的乡村旅游,让游客除了吃正宗的羌家饭外,还要参与到食物的采集、制作中去,如亲自动手烤羊、烤鸡、烤洋芋、烤玉米;制作荞麦凉粉、咂酒;亲自上山采摘野菜并加工等。

5.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做好不可再生的羌族饮食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如设立专门饮食文化研究中心,或组织相关专家从多角度对饮食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挖掘、收集、整理[4];另一方面要注意保护旅游生态环境,因为食物原材料的采集取决于当地自然环境的状况,只有保护好生态,才能永续地拥有大量的无公害的、真正的绿色食品。

6.加强饮食文化旅游的宣传工作。首先,在旅游业的对外宣传促销中,着重介绍北川羌族特色饮食,如腌腊野猪排、羌家扣香碗等,激发游人到了北川一定要品尝的愿望。其次,在旅游线路的设计中,突出饮食文化的特色,重点推出特色餐饮品尝,或设计专门的饮食文化旅游线路,如羌家山野饮食体验游、羌家饮食保健游等。最后,在羌年节、祭山会等重大旅游节庆活动中,可以把羌族饮食文化当做一种富有特色促销项目推向旅游市场。通过多方宣传营销,形成品牌。

参考文献:

[1]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篇5

世界具有多样性特点,这就遭际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使得人们对于不同文化产生了兴趣和探究欲望。由于历史原因、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渊源等的极大差异性,中西方国家在饮食上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这就造就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性,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中西方文化。本文就从以下四个不同方面的中西饮食的差异来浅谈一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对中西方饮食未来前景进行了展望。

一、饮食观念上的差异性

中西方国家对于饮食观念、味道和营养等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中国饮食文化强调的是“色、香、味、形”的饮食观念;而西方饮食文化强调的是“理性”饮食观念,更多注重的是营养,要保证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的摄入。中国地大物博,这就使得其具有多种饮食习惯和特色,具有很丰富法地域性和多样性特点,因而,在中国饮食中,“酸甜苦辣”口味一应俱全,即便是同一的食材也可以被制作出不同的味道;而西方国家文化起源于大洋文化,人们深受形而上学哲学观的影响,他们对于饮食法要求过多的注重在了形式上,但是,在口味上基本上都差不多,这就是为何无论是从旧金山到华盛顿,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的原因。相比较而言,西方国家饮食对于“营养”的关注度要大大超过中国饮食,虽然我们讲究食疗、食补、食养,但是,这些并不能抵过我“色、香、味、形”的首要要求,这就是使得很多在中国饮食中很多营养成分损失于加工过程中。可以说,中西方国家在追求营养方面都各有其侧重和喜好,这直接反映出了中西方国家的不同人文特色、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追求。

二、烹饪技法在随意与规范上的差异性

西方国家文化注重标准性和规范性,而他们在饮食上也不例外,这就使得他们在进行食物的烹制时会制定严格的标准和规范,以调料的添加量为例,他们也会精确到可、毫克等,再以烹调时间为例,他们可以精确到秒。西方的快餐通常都会按方配料,就连烹制的油温和炸制的时间都要严格依规范行事因而,所以,西方饮食中同样的一道菜在味道上并没有太多的差异性,只有几种配菜的简单变化,或者是摆盘上的些许差别。然而,中国文化注重的是多样性和特色化,即便是同一种食材,在不同的地方或是不同人制作都会具有不同、甚至是巨大的差异性,这就使得中国饮食呈现出相对较大的随意性,因为可以根据地区、厨师的习惯来调整或是改变食材或是调料的种类或是数量,即便是同一厨师做同一个菜,也会根据季节、场合、用餐人身份等作出不同的调整,只要最后的“色、香、味、形”达到“好”就行,这就为何在中国会有那么多的“私房菜”的原因。可见,中西方饮食在烹饪技法在随意与规范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

三、用餐方式和餐具使用上的差异性

中国人注重“聚”和“合”的大家庭式用餐方式,因此,无论是何种宴席,大家都喜歡团团围坐,其乐融融,而美味佳肴都被放在桌子中间,大家共同享用并边吃边聊,感情在吃中得以交流。吃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承担着情感交流的媒介作用,而大家在一起吃饭时也少不了要互相敬酒和相关夹菜,表达出对对方的热情和睦之情。然而,西方国家由于其文化特点所决定,人们并不习惯或是并不喜欢“过度亲密或是热情”,他们使用的是分餐制原则,首先是各点各的菜,想吃什么点什么,这是其个性原则的体现;即便是他们在一起吃饭的时候,通常都是各吃各的,并不进行劝酒或是夹菜,大家比较客气,并且吃饭就是吃饭,不会边吃边聊。在餐具使用上,中国和西方国家也是大有不同的,中国人使用的主要餐具是筷子;而西方人的主要餐具是刀叉,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可以说,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代表了中西文化的不同,也象征了不同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四、用餐礼仪上的差异性

中西饮食上的差异性也体现在用餐礼仪上的不同。在中国,大家共同就餐时,不能自顾自吃饭,如果邀请他人来吃饭,主人一定要尽到职责——热情款待客人,尽地主之谊。在吃饭的时候切不可将多余的饭菜再放回锅里,要时不时给客人夹菜,不能让客人碗里空了;吃完饭后,客人应该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盘碟,交给主人,而主人则需要跟着起身,不要客人动手劳动,请客人坐下休息。而在西方国家,主人在宴席上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切不可一味夹菜敬酒,吃饭的时候也不能发出声响,即便是想要交谈,也只能是与邻座交谈,不能进行远距离交谈。可见,用餐礼仪上的差异性也极大显示出了中西文化的不同性。

随着全球经济政治一体化的发展,中西方国家在很多方面进行交流的机会也愈来愈多,而饮食作为中西方国家中都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势必会在相互发展中得到更多交流和融合。在中国,很多西方饮食风格的快餐店比比皆是,汉堡、薯条和可乐也日益成为了我们的饮食组成。在西方国家,很多中国餐馆也大量出现并日益兴旺,那些热爱中国文化的西方人穿梭在唐人街、中国特色餐馆,对中国的美食具有了浓厚的感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中西餐之间的融合会越来愈多,很多中餐或是西餐在对方国家都进行了本土化的调整和改变,既体现了其原有的风格,也融合了所到国家的饮食习惯,成为大家可以共享的美食,这就是世界化的力量。总的来说,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特色,饮食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势必会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征,我们应当尊重并理解文化的差异性,这样的世界才会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参考文献: 

[1] 来骥.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当代融合[J].开封大学学报,2014(2).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篇6

随着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颁布,我国旅游业引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而近年来,我国旅游产品大多数仍集中于观光、度假型,但随着旅游者需求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旅游活动中的文化需求也逐渐增加。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化旅游开发将成为未来几年我国旅游业的开发重点。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我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是文化宝库当中的瑰宝之一;中华饮食又与法国饮食和土耳其饮食并称为世界三大饮食体系。因此,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不仅有益于丰富我国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也在一定层面上利于提升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影响力。

一、中华饮食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在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中,“吃”往往被摆在首要位置。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中华饮食文化在当下旅游活动中不仅能为游客带来更多的文化享受,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彰显与弘扬的良好平台。饮食文化与旅游的进一步结合,一方面使得传统饮食文化在旅游活动中得到更多的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饮食文化亦能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和品位。二者有机融合,将发挥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的优势效应,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的和谐局面。

当前,我国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多数还停留在以味觉体验为主的外在形式,很少能够全面反映饮食文化的全面特征和内在底蕴。中华饮食文化通过数千年的发展,不仅具有取材丰富、烹饪技法发达的直观特点,更重要的是艺术、哲学、医药、宗教等传统文化在饮食文化领域均有所体现。在食物形象、饮食环境、器具、风俗等方面,中华饮食均呈现出了丰富的美学特征,而这一系列审美元素正是旅游活动尤其是旅游审美活动当中最为宝贵的资源。因此,我们应进一步挖掘和发展传统饮食文化中的各类审美元素,使饮食文化和旅游经济得到真正的互动发展。

二、中华饮食文化审美的要素分析

1.菜肴之美

人们通过“色、香、味”来品鉴一道菜式,以此评判菜肴的整体水平,这便是通常意义的菜肴之美,也是最普遍、最直接的饮食审美。古人在饮食上很重视色的美感,如孔子在《论语•乡党》中曾有“色恶不食”一语 。这里的“色”可理解为是菜肴给与人的视觉体验,包含色泽及造型之美。传统饮食通过借助各类食材的天然色泽及质地,运用不同装点与烹饪技法将菜点以工艺品一般呈献给食客。“香”是菜肴付诸人的嗅觉器官后给人的一类审美体验。中华菜肴香气类型丰富,它同“色”一样,能提前为人们带来饮食的美感。“味”则是一道菜肴关键审美要素之一,中华饮食在食材本身之特性的基础上,辅以各类特有香料,采取不同的加热方法最终形成五味俱佳的菜品。

人们运用视觉、嗅觉以及味觉的综合感官,最终完成对菜肴的体验过程,从中体会饮食之美,这也就是认同范围较广的对于饮食的基本审美过程。

2.菜名之美

菜名的艺术是中华饮食独有的美学元素之一。人们对于一道菜肴的第一印象,菜名往往比色泽和香气更加直接。因此,古往今来,中国菜的命名都经过反复推敲,甚至与文学、民俗等传统文化联系紧密,这是中华饮食相对其他国家饮食所特有的。我国菜名除通过色彩、造型、味道、原料或烹饪方法等直接命名之外,更具特色的是以其象形性、寓意性等命名,如佛跳墙、龙虎斗等。尤其是在宴客之时,还菜谱整体的寓意和关联性,如同诗文中字、句、篇的关系,需要“字斟句酌”,使人们在享受饕餮的同时领悟到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3.器具之美

中国菜肴在餐具的选择使用上十分考究,人们把使用和欣赏各式器皿作为容器的菜点视为享受。古人讲究不同类型的食物与不同材质的器皿予以搭配,颜色、款式等也颇有讲究。菜肴的分量与盛器的大小协调、菜肴形式与盛器的形状适应也有相应的原则,甚至菜肴的身价也应与盛器的贵贱相匹配。“美食不如美器”,美器早已成为中国古人对于饮食文化的审美对象之一,饮食器具的审美也是传统饮食美学传承到现在较为完整的领域。

4.环境之美

优雅和谐、陶情怡性的格调是传统饮食环境的标准。人们认为在高山流水般的自然幽静之景下饮宴能为饮食整体过程带来更多愉悦之美。另一种则是人造的饮食环境,人们从建筑、装饰风格、灯光布景等方面创造出一片理想的餐饮氛围,为食客打造一种饮食的意境之美。

5.礼仪之美

中国向来被称作“礼仪之邦”,中国人也向来将进餐之时视为交朋会友的绝好机会。这也就使得中国的餐饮礼仪更为丰富和广博。中华饮食礼仪不仅仅讲求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等,更强调人们在觥筹交错时的言行和仪态。人们甚至将“礼”上升到“情”的层面,将这种礼仪与人的交流和沟通联系起来,使得餐饮的社会功能更为丰富,饮食文化中的礼仪之美也随之显现。

6.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审美理想。“中和”可以理解为“适当与和谐”之意。在中华饮食文化中,菜肴的制作、命名等过程中无所不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基于养生学的五行说与五色五味的调和、基于太极说的食物阴阳特性的搭配、基于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饮食模式等等,包括中国最早的饮食文献《礼记•内侧》的相关记载 ,均充分反映了中华“和”文化的美学特征。

此外,中华饮食文化与绘画、雕塑、乐舞乃至诗词等多个艺术领域融会贯通,具有很强的文化包容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力体现。所以,一定程度上说,对于中华饮食文化的审美过程也是一次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全面体验的过程。

三、关于湖湘饮食文化美学特征的旅游资源开发

当下我国的文化旅游市场仍较多处于游客的文化参与性和体验性不强的初级阶段,真正成熟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甚少。因此,我们应通过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程度,进而推动真正意义上的饮食文化旅游发展。而对处于底蕴深厚的湖湘文化之下的以湘菜为表的饮食文化也应作为湖湘地区旅游开发的重点,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1.将湖湘饮食文化的美学元素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

目前我国的文化旅游或者饮食旅游多数停留在对于菜肴的单一体验性阶段,我们应全面挖掘中华传统饮食的其他美学元素在旅游活动中的应用,从而丰富饮食文化旅游活动的内涵。在旅游产品设计中充分考虑饮食文化的特点,将涉及各个传统文化领域的不同美学元素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开发措施,真正做到将文化作为首要资源进行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湘菜向来以其丰富鲜艳的色泽、鲜香咸辣的口感著称,而湘菜体系的起源主要由三大分支构成,以长沙为中心的官府菜、以湘西为发源地的农家土菜以及以洞庭地区为主的民间特色菜。这令湘菜光鲜的外表之下增添了几分湖湘文化的厚重感,或者说把现有的对湘菜菜肴的体验式消费和旅游进一步同湘菜背后的文化因素结合起来,将打造出文化韵味浓厚又富有创造力的饮食旅游资源。例如曾出现的以“湘菜博物馆”和“长沙窑”作为品牌推介的新式创意菜馆,他们套用博物馆布展的方式通过少量的历史资料陈列以及特色饮食器皿等的展示,为游客打造了一个极富有文化气息又不失新意的饮食场所,与此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方面的饮食审美体验,是值得借鉴的。

2.细分湖湘饮食文化旅游市场,打造不同审美主题的旅游产品

通过之前对饮食文化美学元素的分析可以看到,饮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有较高的融合度,文化内容和深度都具有多元性,这一方面显示出饮食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但另一方面也使得其文化重点较难把握。因此,为了实现饮食文化旅游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应进行一定程度的市场细分,从而有针对性的吸引不同游客,满足其差异化的文化需求。例如按照其审美特征和其他传统文化的交融度分别设计重点于菜肴品味、古典文学、建筑艺术、药膳养生等不同类型的产品。

对于湖湘饮食文化的细分产品构建,我们拥有的优势资源较多,诸如以长沙官窑为代表的饮食器皿、以中原文化为背景的饮食习俗等等。对于这些不同元素的饮食文化资源,我们应加深对其的认识,进而有针对性的予以开发和挖掘。 只有这样,才能使游客能够充分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魅力,达到真正的文化旅游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亚洲面积最大的酒楼――西湖楼的案例。创办灵感来源于北京故宫的长沙西湖楼占地达到88亩,设有108个包房,l0个零店大厅,营业面积达3.2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4000人就餐。通过打造宫廷御膳区、特色小吃区等不同功能和文化分区进行不同的演艺活动以及通过不同的装潢风格营造丰富的餐饮环境和氛围。餐厅将中华饮食文化尤其是突出湖湘饮食文化为出发点,通过生动的用餐情境为消费者和游客创造多元性的文化体验。饮食文化的环境之美、礼仪之美皆一一呈现。同时,该酒楼的选址和营销也充分考虑到与其他都市旅游资源的配套与衔接,真正实现了从饮食文化角度充实旅游资源和产品内涵的目的。

3.丰富饮食文化旅游形式,提升以红色旅游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的品质

现阶段我国饮食文化旅游不论着重哪一方面的审美体验,均局限在观光型为主、参与性为辅的阶段。换言之,即便是以饮食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也保持着走马观花式的对于各类与饮食相关的遗迹游览,辅之以较为粗糙的菜式品尝和环境复制模式。而随着旅游活动的多元化发展,饮食文化的各种特点可以采取多重体验性活动予以呈现。

“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南品质也令潇湘大地向来不缺少伟人的诞生,因此在这片土地上红色旅游和历史名人遗迹游是旅游业的重要角色之一。与此同时,享誉全国的“毛家菜”和“谭府菜”也是菜系中不多见的具有“名人效益”的独特资源。为此,我们可以将现有的又是旅游资源与湘菜文化尤其是湘菜与名人的品牌效益结合,将饮食历史文化真正同旅游活动结合。例如在韶山等红色旅游较为发达地区以“毛家菜”为主要载体,打造一些旅游产品,不仅是真正意义上的饮食产品,更重要的是富有历史人文特征和文化特质的同饮食相关的旅游线路和活动,依次真正意义上提升文化旅游活动的品质。

四、结语

中华饮食文化凭借着其与多门中华传统文化交融的特性,具备了其他传统文化不可比拟的多元审美元素,这使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产品的设计有了更为广泛的开拓空间和发展余地。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利用我国异彩纷呈的饮食文化资源,尤其是其涉猎各文化领域的美学特征,大力发展饮食文化旅游,使其成为文化旅游的品牌之一,从而促进传统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协同发展。

同时,在湖湘传统饮食文化的沿袭同湖南现代旅游业快速发展和创新的和谐融合下,通过采取富有创意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打造新型饮食旅游设施与场所、进一步细分传统文化旅游市场以及利用现有优势充分结合湖湘饮食的文化底蕴等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以湘菜为代表的湖湘饮食文化旅游开发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赵荣光 谢定源: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2]张建忠: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J].长治学院学报.2009,1:9-11

[3]张宇光:吃到公元前――中国饮食文化溯源[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

[4]胡爱娟:饮食文化与现代旅游[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5]吴澎:中国饮食文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6]李星明:旅游文化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篇7

1.民族性

在中国,不仅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也存在着许多民族,他们构成了中国这个大家庭,而且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特色,他们都经过了不断地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本族烙印的风俗习惯,其中饮食民俗相对比较突出和明显,汉族是我国的主流民族,在饮食文化中,逐渐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这是比较明显的饮食文化特点。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所以提倡养生之道,借助食疗来平衡身体的不同要素,同时对于饮食的形、味、香以及色都十分讲究,这样才能够使食物无论从味觉方面,还是从视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美的享受,这也是我国菜品能够走遍全世界的重要原因。我国民族还存在一些其他的少数民族,也具有一定的独特之处,例如蒙古族喜欢喝马奶酒、吃炒面以及手抓羊肉;壮族偏爱鱼生和糯食;而回族主要以油香和粉汤作为饮食特色等等,这都能够体现出各民族的饮食民俗所具有的民族性。

2.地方性

饮食民俗也具有一定的地方性,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也会使饮食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南米北面的习俗,饮食口味也有南甜北咸和东酸西辣的区分,同时,每个地方都拥有其主要的饮食特色,例如一些特色小吃,相比于已有的著名的菜品,这些地方小吃更具有一定的平民气息和乡土气息,能够进一步吸引旅游者,所以,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时,应该广泛重视饮食文化的地方性特征,体现出产品具有的独特性对人们造成的影响,只有通过充分利用这些特点,才能够进一步开发更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

3.传播性

饮食民俗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具有一定的传播性,能够将文化不断扩散和传承,而这种扩散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例如,贸易往来和人口流动都能够传播和交流饮食文化,并且有时候也带有目的性。在目前的许多旅游地方,都将具有特色的饮食作为地方特产,经常被游客有目的的带到其他地方,作为礼品将饮食文化进行传播,就像春天中的植物种子一样,只有经历过广泛地传播,这样才能够使物种保持一定的生命力,因此,饮食民俗文化的传播性是产品开发过程中应该引起注意的重要特征。

4.稳定性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民俗也会在流传中发生较多的变化,但饮食文化也属于相对比较固定的文化形式,虽然会发生变化,但是基本的内涵和本质一般不会改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就饮食文化来看,食物的主要来源一般与经济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同一个地方里的人们的饮食相对稳定一些,例如,生活在海边的人们一般以捕鱼为主要生活方式,这也决定了鱼逐渐成为了他们的重要食物,这就体现出了饮食文化的区域性和稳定性特征。

二、饮食文化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功能和作用

1.成为旅游地区的购物品

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存在丰富的土特产,在各种不同种类的土特产中,饮食方面的产品就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例如,糕点小吃、名酒以及名茶等都是食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既能够在当地进行食用,也可以将购买的产品带回,能够进一步延续旅游过程中产生的体验,将礼品送给亲戚和朋友,与更多的人共享旅游的经历。将地方的土特产制作成购物品,既提升了这些产品的重要价值,也可以继续延伸旅游资源方面的价值链,进一步促进旅游行业产生更多的利润和效益,旅游产品也能够被视为旅游胜地的标志物和名片,这些礼品通过在朋友或者亲戚之间的广泛传播,使旅游地进一步提高知名度,不断将旅游地的信息进行普遍的推广和传递。

2.饮食文化能够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

每个地区的宗教信仰、历史事件、经济条件以及地理环境等不同因素都会影响区域的饮食文化,这也是饮食方面的习俗、生产、礼仪以及制作等各方面在地方文化中的具体表现,所以,如果想要具体了解地域文化可以从饮食文化入手,找到地区文化中的核心,才能够进一步深入到文化的?群?中,这也是通过传说、历史典故以及饮食历史等内容吸引顾客的一方面原因,使游客进一步丰富了视野和见识,享受到了文化上和精神上的巨大享受。食品虽然是人们生存的需要,但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文化性,也正是因为人们对饮食文化的普遍追求,才会塑造出饮食之美。为了使饮食文化能够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在食物的盛器、气味、色彩、造型以及其他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标准,这样才能够迎合人们的口味,吸引更多的顾客。

3.地方的特色饮食能够满足游客的好奇、求异和求新的心理

游客在外游玩和赏景,主要是为了体验到与平时生活的不同之处,这也是最重要的动机。在日常的生活中,旅游地中的食品比较罕见,对于这么原汁原味的产品会使旅游者充满更多的新奇之情,尤其对于知名度较高的旅游食品,游客能够慕名而去,一探究竟,例如,重庆的火锅,即使没有去重庆旅游,也会对远名在外的重庆火锅有所了解,如果去重庆旅游,一般的游客势必会品尝一下重庆火锅的美味,这就是饮食文化对人们产生的巨大影响。

4.满足了游客的口腹之欲

在旅游过程中,饮食是必要的内容,也是旅游活动中的重要要素,现代人们生活中,旅游是重要的,同时也是常有的人生经历,这也需要旅游者在游玩过程中食用相关的食品,这样才能够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在旅游的景区,并不缺少美味,人们对这些佳肴进行品味和相关的消费,能够满足游客的口腹之欲,使人们得到精神层面的快乐,体验到旅游活动中的乐趣,所以,加强对旅游资源的重视,不仅仅能够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同时也可以进一步通过将旅游资源充分利用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饮食民俗在旅游开发中的思路

现代旅游的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尤其饮食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它不能够与名胜古迹进行相比,但是这些食品却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其影响力也比较大。在饮食民俗的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该客观地了解饮食文化的作用和地位,不断将饮食产品作为主要的吸引物,使产品与旅游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而饮食民俗在旅游开发中的具体思路如下:

1.对旅游中的餐饮企业进行管理和监督

目前,餐饮企业逐渐增多,所以往往会涉及到饮食产品的质量问题,如果质量不过关,不仅仅会影响企业的品牌效应,同时也会进一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应该加强对餐饮企业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游客的安全。首先,相关部门应该对餐饮企业进行全面和严格地管理,建立相关的制度,对经营者进行控制,使产品的质量能够达到一定的标准;其次,对餐饮企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提高员工的服务本领和意识,使旅游市场中的餐饮企业能够按照一定的秩序进行竞争和销售,只有在一定的秩序下,才能够使游客更加满意,这都体现出对餐饮企业进行全面管理和监督的重要性。

2.合理建立美食文化街

在全国各地的一些景区,已有的美食街在建设方面比较落后,即使其中有很多的餐饮企业,但是仍然不够完善,他们都是主要以经济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面向的也基本是本地的食客,所以,应该建设和完善一些美食文化街,?M一步提高餐饮的特色和档次,符合旅游地的长期发展。在美食文化街的建设中,政府也应该进行合理地规划,并且提供相关的优惠和扶持政策,支持美食街的建设,同时,也需要与当地的旅行社进行合作,这不仅仅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也能够进一步丰富旅游者的人生经历,所以,合理建立美食文化街也十分重要。

3.增大开发餐饮类购物品的力度

餐饮类购物品的开发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十分重要,虽然现有的产品也存在许多知名度较高的,但是仍然不够丰富,应该不断创新和改进,一方面需要将地方的特色充分突出出来,做到独一无二,然后加大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新的产品,并且经过多次了解增加对产品的印象,才会进一步吸引游客的眼光;另一方面,购物品的开发也需要重视产品的质量,塑造品牌形象,同时也可以与相关的文化联系在一起,也与历史文化进行密切联系,借助历史文化充分展现出饮食的巨大影响力。

4.推出更多饮食文化方面的旅游专线产品

随着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具有追求享乐和不断消费的特点,同时又因为节假日的不断调整,假期比较短暂,所以,短途的旅游在旅游过程中逐渐占据重要的位置。目前,为了更好的丰富文化资源,应该进一步开发具有一定民族特色和乡土风味饮食专线产品,能够使地方的旅游业快速发展,加快农村经济的不断增长与发展,具体的专线产品可以包括:第一,土家民族的饮食风俗,面向的对象主要是指城市居民,属于休闲产品内容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和市场基础;第二,乡村饮食的民俗风情,这种农家的饮食能够充分展现出比较原生态的饮食文化,在城市中即使已经消失的习俗,在农村中可能也会有所保留,洋溢着乡土的气息;第三,食疗保健的度假风俗,这种产品需要利用纯绿色的自然产品,保持原有的保健功效,然后根据民间不同的药膳技法以及相应的特色食品进行产品的生产与开发,将当地的优质环境结合到饮食开发中,将具有食疗作用的产品开发出来。

5.加强区域合作,实现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合理利用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篇8

饮食作为旅游活动的六要素之一,不仅能保证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而且保证了旅游活动的丰富性。伴随着旅游活动的不断扩展,饮食文化的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饮食文化是指在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民族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居住区域不同,故生活习惯、饮食文化风格迥异,根据各民族的生产生活状况、食物来源及食物结构,可以大致划分为采集、渔猎型饮食文化,游牧、畜牧型饮食文化,农耕型饮食文化。若从区域文化差异和各民族文化关系来认识,则又大致可分为东北、华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西南地区少数民则饮食文化,华东、华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笔者以西南凉山彝族地区饮食文化为例,谈谈饮食资源的开发问题。

一、彝族饮食文化资源概况

彝族居住在四川、云南、贵州及广西等省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畜牧业养殖,喜种杂粮。彝族的杂粮以荞麦为主,肉食主要以猪、牛、羊为主,将其制成“坨坨肉”,蔬菜也仅有酸菜。彝族日常饮料以酒为主,民间有“汉人贵茶,彝族贵酒”之说。 我们会具体分析彝族的各种饮食资源。

首先是苦荞文化。凉山州是我国苦荞麦最大的生产基地。凉山彝人以苦荞麦为主食,一般将之做成荞麦粑粑。这种苦荞产于高寒山区,被誉为“五谷之王”,含多种微量元素、矿物质和维生素,有安神、活气血、润肠、通便、强心、减肥、美容等功效,正是基于其极高的营养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凉山州已开发出苦荞茶以及苦荞饼等相关产品,深受市场欢迎。

其次是肉食文化。彝族人待客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招待远方的客人要杀猪宰牛,牛、羊、猪在宰杀之前,要拉到客人面前走一趟,表明是专门为客人杀的。宰杀完毕后,将肉剁成块下水煮熟,然后起锅后再撒上辣椒、花椒、食盐等佐料。烤烧后会先将内脏让客人品尝,然后又把肉和酸菜一起煮成酸菜汤。这样主菜就基本齐全了。

再次是酒文化。彝族多居住于高寒地区,彝民不论男女老少皆嗜酒。他们喝酒时,常先把酒倒进大碗里,依次轮流喝着这一碗酒,这是对客人的敬重,所以在招待客人时是必不可少的。

最后是餐具文化。凉山彝族的餐具处处体现了彝族风情。彝人的餐具特色在于漆器,漆器原材料来源于生长在高寒地带的优质紫荆木材。用紫荆木作胚胎,加上传统手工技艺,经割漆与制漆、胎骨选择与处理、横旋木胎、上色与彩绘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配色用传统的黑、黄、红三色,三色间隔使用。用红、黄两色作为主色在黑漆底上调配,这样就形成鲜明的冷暖、强弱、明暗的对比,具有一定的空间感。

二、彝族地区饮食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探讨

首先,该地区的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尚处低级阶段,仅仅为品尝旅游,即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谈不上任何饮食的营养搭配功能。所以该地区不能将饮食以文化资源的形式加以挖掘,使其成为旅游目的之一。其次,彝族地区的饮食文化资源仍以传统享受性为主,没有具体体验性活动。随着游客的探知欲的提高,旅客早已不满足于常规的“坐、等、吃”的享受模式。对于平日难得一见的民族特色饮食,凉山州旅游餐饮市场基本没有为游客提供参与性活动。再次,当地宣传力度有限。基于凉山旅游发展的现状,仅靠商家的宣传难以成气候,所以应该有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挖掘其内涵。

凉山彝人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打造其文化对策如下:

1.从餐厅建筑和装修风格上展示彝族风情。

2.将一些与饮食有关的传说、典故、做法以文字和图画等形式展示。

3.以表演方式烘托文化。在客人进餐时欣赏各式彝族表演,使客人能够近距离体会彝人文化。

总而言之,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推动着文化产业继续发展。而“吃”不仅仅是旅游过程中的六大要素之一,它还是一种文化,一种旅游资源。对于旅游者来说,在游览了民族风情,受到民族文化感染后,独特的饮食文化将展现其特有的饮食观念,特殊的文化形态还让旅游者更真实、更深刻地体验到旅游的精髓。因此,加快地区饮食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地方经济良性发展,而且影响民族文化的发展。所以要在旅游活动中加强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进而推动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篇9

今年年初,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的出台,使得大江南北刮起反奢靡、反浪费之风,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整治“舌尖上的浪费”的革命,让民众备感清爽与兴奋,但是这也让我国中高端餐饮业进入了“严冬”。几乎与此同时,由北京市一家民间公益组织推行的公益活动――“光盘行动”应运而生,引起广大民众群起响应。一时间,将自己盘子里的食物吃干净或打包带回家成为风尚。“光盘”行动针对人们日益严重的“舌尖上的浪费”现象,倡议人们“吃光盘中的食物”。

光盘行动的出现既是对节约理念的倡导,也是对当前消费价值观的纠偏。光盘行动倡导节约用餐、文明用餐的餐桌文化,倡导俭以养德、俭以养身的文化理念,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使得“不浪费”已经成为大家心灵的默契和崇尚的美德。

“光盘行动”需要制度浇灌

全国上下开展的“光盘行动”,主观动因是遏制餐桌浪费,客观效应也配合了狠刹公款浪费之风。“光盘行动”就目前而言,仍只是一种道德行为,当“新道德”还没有形成固有的舆论压力时,挑战传统价值观,必然会遭遇现实价值观的反弹。 “光盘行动”在执行与操作中,受限于当前我们固有的消费价值观,一些人很难拉下面子来“光盘”。比如有些地区请客,餐桌上一定要剩菜,不然就会觉得宴请不够热情大方。尽管大家心里都清楚,这是一种浪费。开展“文明餐桌”行动,就要舆论的积极宣传和政府的制度,导引人们从“菜点少了没面子、打包带走丢面子”向“懂得节约才幸福”转变。所以,对“光盘行动”这样的微公益,的确需要舆论和制度双重浇灌,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此的“明规则”是:让“浪费者”付出代价,如公款浪费入罪、私人浪费罚款等。我们可以借鉴之。有关行业组织和行政主管部门,也应尽早出台鼓励勤俭节约的相关规定和措施。制订相关的评比制度,从饭店每天剩余的饭菜量等指标来评比“节俭星级饭店”、“低碳星级饭店”等,“浪费饭店”要在行业内通报批评等。此外还要大力推行自助餐制,从源头上实行剩余饭菜罚款制等,从制度上为“光盘行动”保驾护航。唯有如此,“光盘行动”的善念才能从梦想普照现实。中高档餐饮业也可积极呼应和参与这种行动,在薄利多销、低碳揽客、养生特色等方面塑造品牌、吸聚人气、走出低谷。

小餐桌,大文明

餐桌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部分,餐饮文化中应当包含着节俭、适度消费的理念。虽然劝顾客理性消费可能暂时会对酒店的收入造成一定影响,但在新环境下,转型升级是酒店经营必走的一条路。如何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上替消费者想更多的问题,引导客人冷静消费、理性消费,为消费者创造条件,才是酒店贯彻“光盘”行动的要务,也是每一家酒店长远发展之道。

餐饮企业应加强对餐馆服务员的职业教育和培养,从加强员工节约意识入手,在服务手段上引导顾客理性就餐,更多地站在顾客的角度进行服务,推广节约。餐馆服务员有责任和义务主动提醒顾客合理、适量点菜,在遇到一些习惯了多点菜的顾客时要及时提醒,鼓励顾客打包;餐饮企业还可以在店堂、餐桌、菜单等显眼位置,悬挂张贴提倡节约的人性化提示牌,以节约为目的开展双赢的销售活动。还可以采取在菜单上标明分量的方法,让消费者可以根据菜品大小按比例去点,这种方案会减少浪费,但站在顾客的立场上替他们省钱,可以培养更多的回头客。这样餐厅在配合主流消费观念的前提下,可以更好的宣传自己,吸引更多的顾客,建立良好的口碑。

针对目前餐饮业的“严冬”,根据餐饮企业自身情况进行创新也是走出困境的重要方法。餐饮企业可挖掘自身优势,进行技术、文化、营销与服务创新,转变营销方式,调整营销市场,优化菜品菜系,植入养生文化,改善服务方式,降低采购成本,促进企业升级。如目前不少餐饮企业已经开始着手更新菜单,推出半份、小份等菜品,这样消费者就可以灵活地按各取所需去点菜,既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也避免了‘舌尖上浪费’。同时,帮助消费者点好菜。有的企业服务员会把客人可能多点的菜品纳入到备用菜范畴,如果“光盘”,备用菜取消,如果客人需要,则会在最后及时补充上。

节约举措还体现在充分合理利用食材上,要从源头上控制浪费。餐饮企业应注意加强内部管理,原材料从厨房到餐桌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进行综合利用。 厨师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许多“边角料”,如果对其进行合理利用,不但能节约成本,还能做成新菜品。比如,以前丢弃不使用的萝卜皮、菜梗等边角料,可以做成凉拌菜、或者餐桌装饰品。 此外,在食材的选用上,多使用本土原生态食材,减少鱼翅鲍鱼等珍贵食材的使用,不断推出创新菜品,开发地方菜、家常菜和特色小吃,推出平价菜、特价菜等。

高端餐饮不必高在奢华而应高在文化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篇10

关键词:

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蕉城区

一、引言

国民休闲时代的来临,休闲旅游大发展,体验化是其基本取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食物为物质载体,以地方文化为灵魂,同时配合各种相关活动,充分调动游客视、听、味等感官,在满足旅游者基本生理需求的同时实现其精神诉求,使旅游者在体验过程中有所感悟。目前,关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尚在初级阶段,对于宁德市蕉城区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尚属空白。本文以宁德市蕉城区为研究案例,结合调研剖析其饮食文化资源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关的旅游开发原则和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实用性。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唐留雄在《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与现代旅游业发展》(2001)中提到旅游者的品味需求可以通过开发传统饮食文化资源来满足。杨春华《发展旅游业以饮食为依托》(2004)一文强调了饮食这一要素在旅游业中的重要性,而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是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良策。毛震在《四川佛教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2007)中提议将佛教文化和饮食资源相结合,能够突出当地的独特性,借助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促进宗教的发展。周书云《旅游视角下地方饮食文化开发措施探析》(2010)一文对于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提出了认证饮食资源、开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品牌以及各界联合开发等措施。关于饮食文化及资源对旅游影响的研究,英国学者Hobs-bawn和Ranger在《Theinventionoftradition》(1983)一书中提到旅游目的地的特色饮食文化衍生出的旅游产品对当地的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Boyne和William(2002)通过数据说明旅游饮食在旅游者的花费中占比较大,近40%,旅游地对于旅游饮食应着重发展,旅游饮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与游客的体验需求产生了矛盾,就很容易产生负面影响。在饮食文化资源开发方面,Getz和Brown(2006)认为美食形象的塑造可以提高游客对旅游地的兴趣,提高其出游率。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国外相关研究多着眼于旅游者的旅游需求,结论更具实用性;而国内研究的理论性更强,在开发方式等实践方面则比较薄弱。

(二)概念界定。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分类(国家标准)中属于人文景观资源这一范畴,涵盖了遗址遗迹类、旅游商品类、人文活动类等五类旅游类型。从目前学界的研究来看,对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这一概念尚未普及。黄继文在《挖掘民族饮食文化,丰富云南旅游资源》一文中将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定义为在自然或人类社会中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能在某种程度上开发为旅游消费对象的饮食程序、饮食方式、饮食规矩等相关文化事物的总和。笔者认为,从饮食文化内容和层次上看,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包括了饮食材料、饮食器具、制作工艺、饮食习俗、饮食礼仪等。因此可以结合饮食文化旅游,将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定义为:在旅游过程中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能带动旅游经济发展的饮食文化、饮食习俗和旅游商品等与饮食相关的其他因素的综合。

三、宁德市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现状

(一)宁德市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概况与分类。宁德市蕉城区地处福建省东北部的鹫峰山南麓、三都澳之滨,是福建省宁德市政府所在地。蕉城区历史悠久,素有“海国斯文地”之美誉,区内留有闽东唯一的历史文化街区。当地饮食资源也比较丰富,为福建省茶叶、枇杷、商品牛生产基地之一,还是中国大黄鱼之乡,晚熟龙眼之乡。虽然蕉城区拥有悠久的历史沉淀和丰富的饮食资源,但当地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对旅游资源分类的方法,结合笔者对宁德市蕉城区的实地调研考察和当地旅游局的相关资料,对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情况进行统计。(表1)

(二)问卷设计与调查。为了解宁德市蕉城区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笔者设计了本次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被受访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月收入、常住地六项;第二部分调查游客对蕉城区饮食文化的认知情况、偏好情况和相关单测评量,分为单选、多选和满意度勾选。性别构成上,男性占45.4%,女性占54.6%,比例较均衡;年龄以18~38岁为主;学历方面以大专及大学本科为主,占比47.4%;职业构成上各行各业的比例较均衡;游客客源则主要集中在本地及省内其他城市。

(三)调查结果分析1、关于蕉城区的饮食特产认知程度。在受访者中,熟知度最高的是黄瓜鱼,其次是肉丸(芋头包),八仙糕位列第三。在喜爱程度上,肉丸(芋头包)的人数最多,有35人,米糖和八仙糕分列第二、第三位。同时,人们虽然品尝过这些特色饮食,但对其典故却了解不多。45.4%的人对此完全不了解,36.7%的人表示知道光饼的典故,知道肉丸(芋头包)的人最少,仅占1.5%。2、关于美食圈的认知情况(多选)。南门兜知名度最高,67.3%的受访者都表示知道这里;其次是小东门,占44.4%;霍童古街位列第三;都不知道的有19.4%。表示蕉城区饮食“还不错,但具有当地特色的菜馆不多”这一评价的人数最多,有89人。“没什么特色”的有51人,“一般”的为40人,认为“具有当地特色”的仅有16人。3、对于就餐环境的考量。受访者在几个选择上更为注重服务质量和价格水平,可知人们的消费观更加注重实惠、舒适。当然,不能因此忽略其他因素。4、通过对价格的选项调查,发现人们的消费观仍以实惠为主。从而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可以制作不同档次的饮食套餐,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另外应主打实惠的特色餐饮产品。5、关于购买旅游商品的类型,78.6%的受访者选择购买便于携带的特色美食产品。由此,在开发此类旅游商品时,应推广具有蕉城特色的美食产品。而对于饮食文化旅游项目的选择,前三名分别是:品尝的同时观看或制作美食、参观美食节或传统节庆和参与饮食体验性劳动。吃、玩同步能让游客更感兴趣。6、单测评量感知评价结果中,“蕉城区饮食”所包含的“地方风味和口感”这一内容的满意度比“相关历史文化”高。可以看出,蕉城区的相关历史文化虽然较浓厚,但还无法对群众造成深层次的影响。在“饮食环境”中,“环境卫生”和“周围街区氛围”这两项的满意度比其他选项高,而人们最注重的“服务质量”满意度略低。在“相关活动”中,满意度较高的为“表演性活动”。(表2)

(四)小结。此调查反映了游客对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认知情况和偏好。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显示出:游客对当地特色饮食的认知度较高,但对其所蕴含的典故认知情况较低;对于蕉城区的美食节及特色美食等内容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地方特色不足;在喜欢的饮食类型方面,更青睐于风味小吃;在选择就餐地点时会更多地考虑一般菜馆和美食街,同时更注重其价格和服务,但蕉城区在这些方面仍有待提升;在选择旅游开发内容时,更多受访者选择了美食街和参与性强的活动;在旅游产品的选择上,当地特色美食产品更受欢迎。

四、宁德市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第一,科学规划,协调发展。目前,宁德市蕉城区餐饮业的发展水平尚浅,对于本地区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深入研究。同时,政府对此的扶持力度较小,社会的关注度也较低。因此,首先应该对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专项小组,将蕉城区的烹饪方法、口味特点及饮食传说等进行归纳,使之系统化;其次,对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规划,为饮食景观的开发设计奠定理论基础。这一工作可以结合蕉城区的历史街区进行规划,体现特色化和差异性,凸显蕉城区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再次,政府需要出台合理的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这样能促进餐饮行业的发展;最后,对当地特色小吃进行认证,建立“名小吃”标志,塑造品牌效应。第二,挖掘饮食文化内涵。随着经济发展,餐饮市场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要保持本地饮食的优势,不能只求让游客“吃饱饭”,而应让“吃饭”也变成一次特别的旅游体验,故而挖掘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尤为重要。首先,要坚持本地饮食的特色,以闽东菜为基础,结合蕉城区的山海优势,将蔬果和海产品加以融合;其次,提升饮食的环境,从菜肴制作、服务质量到就餐环境等都要结合旅游体验进行打造;最后,结合当地饮食习俗,在任何时候都能给游客一个“我是当地人”的旅游体验。第三,塑造饮食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能给其拥有者带来经济效益。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餐饮市场的竞争已经不再局限于价格战和服务战,品牌和形象也越来越重要。随着宁德市旅游市场的发展,餐饮竞争也逐渐走向了国际化,因此要想赢得市场空间,要树立蕉城区饮食品牌的优势,做好营销工作。目前,蕉城区已经注册的品牌类别包括茶、大黄鱼和晚熟龙眼。这三个类别目前所树立的品牌形象已经遍及省内外,需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品牌的影响力更大,质量更优。除了已有的品牌,对现有的特色饮食文化资源要进一步开发打造,以文化为名片,塑造更多的品牌形象,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第四,提高行业标准。消费者的保护意识和餐饮业的激烈竞争使餐饮业的服务和管理成为消费者选择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餐饮业的管理水平及其服务质量是否能在业内有所建树也成为了其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这方面的发展,需要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包括相关部门、餐饮业和从业者等。

五、结语

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关注受众的喜好,结合实际,加大对当地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积极开发相关的旅游特色产品和特色路线。在宁德市旅游快速发展之际,提升蕉城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巩固并扩大其客源市场。本文对宁德市蕉城区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一些讨论和分析,对有效整合蕉城区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促进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有一定借鉴作用。但是,由于笔者的学术水平尚浅、参考文献有限,本文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更系统地推进蕉城区饮食与旅游的有序上升和发展,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做出更为详尽的发展计划。

主要参考文献:

[1]唐留雄.中华饮食文化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J].财贸研究,2001.2.

[2]杨春华.发展旅游业以饮食为依托[J].经济视角,2004.2.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篇11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7138

1研究背景

餐饮业有利于刺激消费需求、扩大就业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被称为“永远的朝阳行业”。餐饮企业非常看重回头客,增加顾客的回头率是餐饮企业追求的目标(张静中,2005)。互联网时代,餐饮企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团购和O2O拓宽了销售渠道,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加强了企业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之间的沟通,电子点餐、店内Wi-Fi等信息技术提升了服务水平,大数据、私人定制更好地满足了细分市场的需求。网络也提升了消费者的“消费能力”,用餐前通过社交网络上的评价信息做出最优决策,用餐时享用网络带来的便利,用餐后通过网络分享用餐体验。餐饮业的进入障碍低、竞争激烈,留住顾客十分不易,网络时代消费者提升了力量,有了更多的选择,餐饮企业想要获得回头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因此,网络背景下研究餐饮企业顾客忠诚度十分必要。

2餐饮企业顾客忠诚度研究现状

忠诚是顾客对未来重复购买产品或服务的承诺,表现为重复性购买相同的品牌,且不受情境因素或其他企业营销努力的影响(Oliver,1999)。国外研究分析了食物、服务、环境和企业声望等因素对餐饮企业顾客忠诚度的影响,其中服务质量的研究较多。顾客忠诚度形成机制的研究包括:①质量―满意―忠诚。Haghighi(2012)发现食物、服务质量、餐厅环境通过满意影响客忠诚。不同情境下,满意是否为中介变量结论不同。Chow(2006)研究了中国自助餐厅的顾客忠诚,发现服务质量影响再惠顾意向,顾客满意和再惠顾意向没有关系;Polorat(2010)对泰国连锁餐饮企业的研究却验证了满意的中介作用。②质量―情绪―忠诚。Peng和Chen(2015)发现高档餐厅的食物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通过情绪影响顾客忠诚,顾客知识起着调节作用。③价值―关系质量(信任和满意)―忠诚。Jin(2013)提出自助餐厅通过提升消费体验价值(审美、遁世、服务质量和效用)可以提高关系质量,从而影响顾客忠诚。

国内研究分析了传统餐饮企业营销要素标准化、服务、员工管理等因素对顾客忠诚度的影响。对服务质量影响的研究也相对较多,研究发现服务既直接影响顾客忠诚又通过其他中介变量影响顾客忠诚。冯俊(2014)发现服务标准化对顾客忠诚有积极影响。谢春昌(2009)提出餐饮业中,服务过程和有形展示对服务忠诚有重要作用,服务创新通过服务质量和感知价值影响服务忠诚。除了客观因素对餐饮企业顾客忠诚度影响的研究外,还有主观因素。梁文玲(2015)的研究发现心理契约违背与饭店顾客忠诚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服务补救在心理契约违背与饭店顾客忠诚的关系中起到部分调节作用。边雅静(2012)提出品牌体验的三个维度:感官体验、情感体验和关联体验对餐饮企业品牌忠诚产生影响。赵豫西(2015)发现感知价值和顾客满意都与餐饮业顾客忠诚显著正相关。赵延N(2009)指出消费者替代性选择越大,即使在顾客满意的情况下,顾客忠诚也较低。与传统环境相比,“互联网+”背景下餐饮企业顾客忠诚度的研究相对较少。杨昀凡(2016)研究了餐饮企业如何赢得长期的团购客流量。代莉和邓少灵(2016)的研究发现餐饮O2O中,质量感知通过顾客满意度的中介作用对顾客忠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互联网和传统餐饮业正在有机地融合,但餐饮企业顾客忠诚度的研究目前仍以传统餐饮业为主,网络背景下的研究较少,有必要对互联网背景下餐饮企业的影响因素和顾客忠诚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

3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和评论内容研究影响餐饮企业顾客忠诚的因素。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影响餐饮企业顾客忠诚度最主要的三个因素分别是食物、服务和环境,餐饮企业顾客忠诚度形成的主要机制是,食物、服务和环境通过顾客的感知质量或价值影响顾客忠诚,满意、信任或情绪在感知质量(价值)和顾客忠诚之间起着调节作用。本文以文献分析的结果为基础,分析了沈阳市某烧烤餐厅的顾客评论,研究相关因素对餐饮企业顾客忠诚度的影响。

本文搜集了从2014年4月到2017年3月该餐厅消费者在美团上的评论。评论总数量为8507条,能够较为全面地反应顾客在餐厅的体验。通过对典型消费者评论内容的分析可以研究相关要素对顾客忠诚度的影响。

4影响餐饮企业顾客忠诚度的因素

41食物对餐饮企业顾客忠诚度的影响

对一些消费者而言,食物是到特定餐厅吃饭的主要原因。这些人会提前数月或数年预定(Yee,2005;Mesure,2007),或者是旅行很远的距离,只是去吃某个特定厨师烹饪的膳食,所以,食物是影响餐饮顾客忠诚度的重要要素。通过对评论内容的分析发现,食物的味道、新鲜程度、种类、分量和食物的价格都影响着消费者的再购意向。如网民为“馋嘴Xiao猫”的网友评论说:“口味自然不用多多说,去过n多次,大爱他家的鸡脆骨,特别嫩,又特别大,是我的最爱,肉也特别好吃,那个薄薄的入口即化,真的是好美味,是好几年的常客了!还会继续光顾的,环境也很好,吃得美美的,也介绍不少朋友去吃,都很满意。”

从这个评论可以看出顾客非常看重食物的味道和口感,食物的味道是影响餐饮顾客再购意向的重要要素。除了口味外,菜品的种类和菜品的分量也是影响消费者再购意向的重要因素。网友“离不开你”的评论表明菜品的份量和种类是影响再购意向的重要因素。“每次都会去的,就是鱼的分量再大一点点儿就好了哦。每次去都送爆米花、水果。很喜欢呀。鱼的口味很新鲜,很喜欢。很喜欢吃辣辣的鱼,下次还会和朋友一起去的。嘻嘻。下次还会再去的哈。下次还有机会就会再去。那个鱼的口味最近又新出了好多种,挺喜欢的。”

除了菜品的口味、N类、分量,菜品的价格也是影响再购意向的重要因素。网友任×××就表示“一直常去的老客户,就是菜量没以前多,味道和以前有些不一样。金卡有时给打折,有时不给打折,很郁闷。”

42服务对餐饮企业顾客忠诚度的影响服务是研究者研究餐饮消费行为关注的因素。美国Zagat Survey的餐厅评鉴中,食物、装潢和服务占有相同的评分比重。但陈美惠(2013)的研究发现装潢不如服务带来的效益。好的服务带来的整体月收入增加需要约多投入三倍的装潢费用才能带来。网友“珍惜”的评论体现了消费者对服务的看重。“环境非常好,菜品也好吃,第一次去还打折,脆骨和牛肉特别好,团购的非常便宜,第一次去的时候非常满意,第二次去的时候非常不满意,打电话预定的二楼,可是去了非要我们在一楼,结果沟通去了二楼我们要坐的位置不让坐不知道什么原因,这点儿很气愤,选择了不是榻榻米的包饭就是椅子的包房,协调也没用,这点儿服务太差了,比第一次而且二楼还没人。”

餐饮消费者比较看重的服务要素包括服务的态度、服务速度等要素。网友“jbB252857861”就评论道:“来过好多次了,很满意,我和家人还会再去的!他家不仅环境好,服务好,菜品新鲜,口感好,服务员的态度特别关爱热情,总会主动帮顾客换烤肉的箅子,真的很贴心,下次还会继续选择他家,祝他家生意越来越好!”

餐饮消费者非常关注服务的速度,如需不需要排队等位置、上菜的速度等。本文的研究发现烧烤餐厅的顾客除了关注这些共性的服务要素后,对服务的速度还有特别的需求。如网友“zvZ338441279”就评论道:“每次没吃完服务员就特着急撤碳,上一次我还有东西没烤就把碳撤了,后来没吃我们直接走了。”

43餐厅环境对顾客忠诚度的影响

餐厅的环境是餐饮经营者非常重视的要素,很多餐厅一般经营两三年就会重新装修,可见,餐厅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分析评论内容可以发现餐饮消费者重视的环境要素包括干净、位置方便好找。网友“aaaaa晴”的评论:“第一次去,地点还是很好找的,就在大润发附近 ,吃完我们就去逛超市了。我们一个寝室去了五个人,女生,都吃得很饱。发个朋友圈伙伴们都说好有食欲的样子呢!环境也好好,服务态度也很好, 箅子换得特勤。下次再吃烤肉还会去哒!”

餐厅是否有Wi-Fi也影响者顾客的评价。Cobanoglu(2012)研究了Wi-Fi对顾客再次光顾餐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Wi-Fi影响着热爱服务的顾客对餐厅的选择。本文对评论内容的分析也发现Wi-Fi也是很多消费者看重的环境要素,如网友楠×××评论道:“我们一家人都特别爱吃,去过n回了,味道特别棒,美中不足的是要有Wi-Fi就好了。”

5结论

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研究了影响餐饮企业顾客忠诚度的相关因素,研究发现食物、服务和环境是影响餐饮消费者顾客忠诚度的重要因素。食物的味道、种类和分量,服务的态度和速度,环境的卫生和地点的便利程度影响着餐厅消费者的再购意向。研究还初步发现了餐饮消费者顾客忠诚度的形成机制,食物、服务和环境影响着消费者的价值认知,消费者的价值认知影响着消费者的再购意向。

参考文献: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篇12

2.美国饮食文化特点。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它通过来自不同移民国家之间的历史、文化、宗教的碰撞形成了自己特别的饮食文化。与中国饮食文化相比,美国饮食文化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更多地注重营养的搭配,而并不注重味觉的享受。例如美國人为了避免对食物的营养成分造成破坏,他们宁愿吃生食或者半熟食,而不愿意吃被加工过的食物。 

二、中美饮食文化差异 

1.饮食观念差异。中国人秉承着“泛食主义”,即他们认为吃不仅是为了保持健康也是为了追求美好的味觉享受。在许多情况下,中国人喜欢把许多事情与吃联系起来。例如见面打招呼常常问:“吃了吗”?结婚、晋升、搬家、过都会请吃饭。在中国人看来“吃”是表达喜怒哀乐最好的方法。而食物加工的五种主要方式,超过十种以上的刀工都体现了中国人追求美的饮食观。除了以上两种饮食观,在中国,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也体现在饮食文化中,例如一盘菜上桌后,中国人会集体分享它。用餐结束后也会争抢着去付钱。 

美国人认为吃只是为了维持生命。因此他们有着理性的饮食观,即营养才是衡量饮食的标准,而不是饭菜是否美观。因此他们的很多菜不论怎么搭配,都基本只有一种加工方法,例如牛肉。这虽然死板,但是考虑到了营养和健康的食物搭配,它也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此外,个人主义是美国的主要价值观,它也体现在饮食文化上。在饭桌上,每个都会有自己的一份食物,而不是集体分一盘菜。餐后也常常采用AA制的方法付钱。 

2.饮食内容差异。中国人主要以素食为主,因为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是中国人生活的主要部分。米饭和面食是他们主要的食物,蔬菜是常见的食物,肉食一般只有在庆祝节日或者生活水平较高的家庭才会出现。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饮食结构也在慢慢地变化。除了素食外,中国人也喜欢熟食和热食,因为他们认为这些食物比生食和冷食更加可口。对于一日三餐,中国人认为午饭最重要,因此午饭在一日三餐中最为丰盛。而对于晚饭他们则认为吃不吃都好。 

在美国人看来,素食仅仅可以填饱肚子,而真正有营养价值的是肉类。因此饮食结构以肉为主,许多菜的食材都来源于牛、羊、鸡、鱼等。几乎每年吃牛肉、喝牛奶,因此饮食内容十分单一。但是他们不喜欢吃动物的某些部分,例如皮、头、脚、肝脏等。 

3.赴宴礼仪差异。 

(1)赴宴时间。无论是正式还是非正式的宴请,中国人习惯于在晚于邀请时间的半小时内到达。主人并不视这为不礼貌,他们早有心理准备。因此这段时间内,他们会安排一些活动去消遣时间,增进感情。例如玩牌、喝茶、聊天。 

而在美国,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必须准时到达。迟到被视为极其不礼貌的行为。特别是正式的宴会。客人应该准时或者不超过规定时间的十分钟内到达。如果不能到,要提前表示抱歉并说明原因。 

(2)座位安排。中国人喜欢用圆桌进餐。年长和尊贵的客人要坐上座,另一些客人依次而坐。主人应该面朝门并且挨着上座的人。然而,曾经的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因此在过去的传统的中,进餐时妇女不可以上桌,尽管有位置她们也必须坐在最不显眼的地方。但现在社会开放了,女人们的地位大大提升,她们不仅要出席而且会优先上座。 

在美国,男主人和男客人依次坐在餐桌的两边,女主人和女客人依次坐在男主人和男客人右边。当没有贵客时候,女人和老人优先。就餐前,男人应该主动为女人拉出椅子。但是大型的宴会上,客人们可以随意在地上走动、碰杯,座位也可以随意选择便于更好的交流。 

(3)餐具。在中国典型的餐具是筷子,它与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相一致。在使用筷子时需要注意不能将它插在米饭或者面食中,因为这类似于古代祭祀祖先。除了筷子外,碗、盘子、牙签也是常见的餐具。碗用来盛放主食。盘子的大小不一,其用法也不一。大盘子是用来放主菜,每个人还会有个小碟子,可以用来让人们放从大盘子中夹来的菜。 

然而,美国人常用的餐具是刀和叉。这与他们肉食性的饮食结构有关。在开饭前,刀叉应该按照左叉右刀的顺序摆放在盘子两侧。进餐时,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如果在进餐过程中想要停下来,应该刀叉交叉摆放,刀尖朝向自己。用餐完,叉子的背面朝上。此外,汤匙和甜匙还有各种各样的酒杯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