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教学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7 18:12:44

国画教学论文

国画教学论文篇1

二、培养学生的“意象”思维

作为民族艺术的中国画,与中国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意象”思维正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期思考与实践所创建的一种了解世界、创造文明的认识观与方法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大观。写意画以“意象”构成的方式来表现客观事物,在艺术创作中实现对自然物象的超越而达到一种主体情感的流露,并不是对客观事物的漠视和否定,而是更加深入地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它有自己的审美理想和表现形式,是传统绘画中的精华,它渗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中国艺术精神。以“意象”构成的方式来表现客观事物,在艺术创作中实现对自然物象的超越而达到一种主体情感的流露,并不是对客观事物的漠视和否定,而是更加深入地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它有自己的审美理想和表现形式,是传统绘画中的精华,它渗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中国艺术精神。可以说,写意画是中国艺术精神的具体体现。以“写意”为宗旨的中国画在选择其“达意”的表现形式时,是以重“神”轻“形”为原则的,它不注重物象的明暗体积;不追寻物象的写实关系,而是确立了“墨线”——这一古老又纯朴的“意象”符号,并赋予它更加丰富的情感内涵,形成中国画与西洋画从形式到本质的区别。不同的思维方式,造就着不同的艺术表现;不同的艺术表现,又体现了不同的思维观念。中国画受特定思维影响所造就的“写意”式造型表现,正是中华民族的理想、愿望以及“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写意画在长期发展中,造成了主客观结合的独特方式,在再现客观世界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结合中,主观世界的表现成了主导方面,画家是用“写意”主导“传神”的所谓“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造型观,要点是不走极端,既抽象又具象,“似”是像对象,是重客观,“不似”是像主观感受,也更重视主观,既不与照相机争功,又不是绝对不似,总之是重在主观表现。石涛说过“画者从于心者也”。画家虽然要以客观世界为依据,但不是被动地模拟对象,画中的客观对象已经经过了画家心灵的陶融,注入了自己的感受,而且不同的人感受也有所不同。

三、培养学生的“写意”造型观

中国画表现物象、反映生活,都有自己的认识和方法。中国画家对生活中的实体形象在提炼、概括当中,运用的不是写实手法,它追求的不是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而是形象的概括性和类型性;通过形象的“意似”和神韵,揭示其本质特征。在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时,注重含蓄,强调的是寄寓性、曲折性和抒情性。那么,中国绘画艺术审美意识物化形态的特征是什么?简单说来,就是“写意”。以“写意”为宗旨的中国画在选择其“达意”的表现形式时,是以重“神”轻“形”为原则的,可以说,写意画是中国艺术精神的具体体现,不同的思维方式,造就着不同的艺术表现,不同的艺术表现,又体现了不同的思维观念。在中国画笔墨练习教学中,墨色的交融,干、湿、浓、淡、清构成水墨淋漓的情趣世界,使学生在这种笔墨的变化中得到无穷的乐趣,这对学生既是一种美的启迪、情操的陶冶,也是一种国画技法训练。中国画教学以引导学生的“意象”思维及“写意”造型为主,并不是不学技法、脱离技法,而是依此指导技法的正确运用。因此,在中国画这一特定性的教学活动中,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意象”思维,让学生掌握“写意”的造型观,并依此去指导技法,驾驭技法,才能使中国画教学的目的得以正确贯彻。

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方法是成功完成国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画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内,也可以课内课外相结合,如定期举办学生的美术作品展览和开展美术第二课堂活动。中国画博大精深,是我们美术教学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怎样更进一步地搞好中国画教学,使我们的民族艺术发扬光大,后继有人,还有待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并为之不懈地努力。

内容摘要:中国画在美术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中国绘画在其形成、继承和发展的长期过程中,始终紧紧依附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加上中国画所用材料的特有功效,形成了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也是中国画教学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中国画意象教学

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经历了自身发展的辉煌岁月,它不仅为我国历代各族人民所珍爱,同时也对世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在漫长的发展中经过对自身表现形式的反复锤炼、升华而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华新.高师美术教育的反思与策略.美术.2005.7

国画教学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196-02

关于文人画,历史和现实中早就有诸多学者对其进行过很多的论述,结果也是褒贬不一,笔者在此不再一一进行赘述。但笔者认为,现时期对于文人画的关注和解读,尤其是在当下,在于对中国画现状的重新认识,在于对中华文明的回望和对绘画精神家园的重塑,在于对目前美术教育现状的反思。我们在以“文化革命”的旗帜下、以惯有的斗士式的批判性思维模式下是否徘徊的太久?面对中国画目前的现状,我们如何正常、理性的重新看待文人画以及文人画的精神实质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国画教学有何借鉴、反思意义至关重要。文人画是中国绘画有的现象之一,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甚至在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区域、不同画家之中都有不同的面貌,但从总体上来讲,它更重视艺术语言的特殊性与艺术形式的个性,重视绘画作为文化修养、品格陶教与绘画语言的进一步结合和发掘。而恰恰这些东西是我们现在的绘画从事者或者准绘画从事者所先天漠视和欠缺的。

文人画又称士人画,是指古代文人画家的绘画,以区别宫廷画院职业画家和民间画匠的绘画。其特点为“以书入画、诗书画合一”,不尚形似、强调意境。在创作中,他们重视主观意趣与大自然之景的结合,并力求在笔墨风格上寻找最佳的结合点,诗书画相互渗透,重视画外之文化修养。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华,它以其深厚的人文精神内蕴,成为中国美术真正走向成熟的标志。文人画是中国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个历史产物,它的特殊的文化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文人画的精神源头可以追溯到老庄。老子提出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致虚极,宁静笃”的思想,以及庄子提出的“物之生也,若骤若弛,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有大美而无言”的思想,对后世注重主观写意和气韵表现的文化内涵,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神韵;野逸、简淡、自然、朴拙”等范畴,都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能将这些素养集于一身,再加“兼济”之才,“独善”之志,寄情书画,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就成了中国文人最理想的精神生活。而文人画,则是用物化的形式对这种精神生活的肯定和追求。

文人画的本质是重人和重文。现代画家傅抱石曾说:“我常常欢喜把唾骂的‘文人画’三个字来代表中国画的三原则,即‘文’学的修养,高尚的‘人’格和‘画’家的技巧。”而文人画的基本特征,则是在于它所蕴含的文学与体现出来的文化传统。它贵在它所具有的“文人气”。近代画家陈师曾在《文人画的价值》中说:“何谓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文人画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正因为文人画具有强烈的“文、人、画”的民族特征,因而,它包容了民族文化中最基础的形态所反映的特征,又集中体现了民族文化中最精华的思想所追求的希望。

反观当下中国之美术教育现状,最缺少的恰恰是人文环境和人文意识。片面的苏式教育和所谓的西式教育混杂土壤培养出来的混血儿教育模式怎能培育出具有纯正中国血统的美术样式来?中国画是中国传统人文思想辩证思维属性的结晶,是中国哲学的行为性存在。基于中国传统哲学是一种教人修炼心性、提升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哲学,因而对古代文人的思想、人格、生活态度和生存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他们独立的人格,沉稳的心性,风雅的趣味,恬淡虚静的精神状态。这对文人画理论崇尚道德人格的完善与超越尘俗的精神追求,注重绘画的人文精神与主体精神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新时期的中国画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借鉴文人画的重人重文的艺术情怀,从我们的母体语境出发,追寻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家园、纯化我们的艺术语言、注重人文环境的培育和生成、引导和鼓励学生艺术个性的发挥并紧扣时代的脉搏,淡化功利性、庸俗性,从尽微尽致做起,持之以恒,也许就是一个好的尝试和开端。因为院校的美术教育是美术(尤其中国画)的最前沿、最基础、最重要的良性萌生地带,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重要角色,既要倡导和扭转学生入学前的种种错误认识和不良习气又得强化人文环境和尊重学生之个性发展、做好学生走向社会前的艺术心理和个人德行修养的认知引导,不能不说是任重而道远。因此,作为时下之高校美术教育,我们对文人画的精神和艺术主张进行选择性的吸收和借鉴,尤其在目前信息化日新月异、快餐文化的冲击以及文化艺术日渐平庸化、浅表化的窘况下,更显得尤为重要。

1 强化中国画的孕育土壤,确立中国画的语汇坏境

回顾中国的近代历史,从20世纪初开始到现在,由于中国的历史积习和急于改变中国的迫切心理作用,“革命”高于一切的现实下,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画的评判与讨伐成了左右画坛的主流,这种讨伐与评判是自传统的文人画开始的,其中的论调不乏“革命论、改造论、代替论、穷途末路论”等等皆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文人画当成了一种历史发展的颓势加以评判,在不研究艺术发展规律与不分各类艺术不同层次功用的前提下,认定了中国文人画是绘画的衰落,在不理解中国画艺术特征与文化作用方式的前提下只认定绘画的状物作用与体物功能,而将发展中国画的途径归结到只有西方绘画的“写实”原则来彻底改造中国画。在这种历史高压下,中国画的基本走向是文人画的失落与西方写实主义的引进,使中国画理所当然的成了被批判改造的革命对象和西方写实主义绘画成了理论与实践上的新楷模,成了基本教学与评审的绘画标准。最终导致了带功利色彩的、浅近媚俗的“写实主义”在近代绘画中的主流地位,以及文人画受冷落评判的状态。应该看到,这种主流文化虽然强大,但却未能创造出中国画的新的高超的样式来,反而使中国画丢失了其本来面目和人文情怀,变得更加沉寂、平庸、浅俗化。既然绘画是一种文化形态,那么对绘画的认识不可能离开对文化特征的判断,绘画的发展亦不可能脱离文化的基本特征。只有从这个角度对中国画进行重新认识与思考,才能把握住绘画特殊面貌所反映的文化本质,而文人画恰恰是从这个角度来认识民族文化与解读民族绘画的。

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尤其是美术专业类学生)往往是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缺乏文化的流源认同和对文化血脉的归属感。文人画的实践和理论都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艺术化折射,并从绘画的样式中能感受到中国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标准,鲜明的文化特征、人文气息和时代特征溢于言表。反思我们当下的教学现实,中国传统语汇模糊而牵强,不中不西,不伦不类,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华―― 中国哲学及人文思辨竟然严重缺失,反而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行其道,遍地开花。(笔者不是民粹主义至上者,本人也主张内外兼修、中西平等,但首先要明白“我”是谁,“我”的根在哪?)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势必造成美术主体的身份模糊,面目全非、语言杂乱和个性消失。让一群已完全迷失自我的人去担当和振兴本民族美术大业,岂不是痴人做梦?所以,作为现实的美术教育,我们不妨先从认祖归宗开始做起,先做好学生良性成长所需要的土壤环境,再纯化它生长需要的语言环境,然后明晰其民族个性和面目特征,使其成为一个健康的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的生命主体。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实教育过程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并认真推行之,在课程的设置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和调整;在具体的科目实施过程中引导和践行主体文化精髓要义;加大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文人画的人文精神和艺术风格的关注及探究;适当设立有针对性的传统绘画研究的相关机构和人文投入等。这个行为必须是一种神圣、纯洁、良心式的漫长过程,不能有丝毫的功利目的和浮躁之心的,不是喊口号和做样子所能解决的。既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视和政策性支持,也需要美术教育第一线的院校和教师的因势利导、真诚理性的良知付出。这样,中国画教学绿荫苍翠的春天也许会在不久的将来姗然而至,中国画的繁茂绿荫也随之就水到渠成的成形了。

2 突出美术主体的自觉性,强调人文的重要性

文人画在绘画观念上强调的主体自觉、主体升华,将主、客体统一在“文”的观念与要求中,使得绘画的文化性特征上升到前所未有的地步,恒稳的保持了绘画的文化面貌和民族精神。这于我们对人的培养和关注有极大的触发意义,教育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落到人的这个终极对象上,而人又适时的担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所以在对于学生这个美术主体的“培养”上,这是最难也是最无标准可界定的一个育化过程,而且是关于艺术个性、品味、认识、意境、格调等民族文化的精神反映与对民族文化样式的把握创造能力的培养。这种过程可能会很漫长甚至短期内也许根本看不到效果,但是我们必须要能耐得住寂寞和长时间的等待,因为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无论是绘画大环境还是教育体制都没有真正做到或者是没有完全给予美术主体的真正的自觉空间,尤其在中国画领域更是如此,很难想象,如果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大师们生活在当下,会是何种境况?说到底,就是要让绘画者以积极的自我意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参与绘画创作;以平和的心态(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对待绘画行为;以人的极大自由个性(有我无我之境)表现绘画的意境;以朴素淡泊的情怀(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表现绘画过程;以深厚的文化积累(以文化成)诠释绘画、习“文”求“画”。而这种过程只能引导、熏陶和羽化,那么,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就必然是首当其冲、责无旁贷,把文人画的精华和审美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言传身教而潜移默化的“润”到中国画教学中去。

3 强调美术的时代特征,鼓励、引导个性发展

文人画在绘画语言上强调时代特征、独创性,重视语汇所揭示的艺术规律、文化面貌与个性特点,轻视现成法式而重在特定时代文化个性理念、意趣之独特表达;在个性的偶然中遵循着文化发展之必然,讲究“无法之法”与“自有我法”,于艺术语言的纯化上颇下工夫,显示出创作个体那种看似容易而要求极高的秉性、人格、才情、手法来;并能融汇民族文化中其他艺术或造型艺术中其他门类之精神特长,最大限度的寻求表现的手法,达到“兼容并茂、以少胜多”的境界。而当前的中国画现状是笔墨精神日益简化,画面形式总是一副老面孔:花鸟必是青藤样、山水一定青绿浅绛路。新时期的中国画无论从语言和形式上严重与时代脱节,在关注现实和和反映人文方面严重滞后,缺失精神内涵。我们固然要重视语言,但语言本身只是手段并非目的,语言最终要表达画家对生活、对时代的看法、感受与体验。中国画教学应当兼顾传统与现实的对接和转型,以传统为基石苦练内功,但眼睛和心灵必须关注现实、关注生活、表现生活。

4 倡导人格德行修养,文化责任担当

文人画注重个人德行修养,往往把绘画运行于中国儒家思想的“独善”和“兼济”二者之间,并取得人格和道义上的最终归一,而且对于文化的修养和积累则是主动和积极的,把文化的修行看作是提高自身“高洁”的一种纯化行为和应有的基本条件。而目前的学院教育参杂了太多的功利性和时效性,对于人格德行教育以及文化责任的推行严重的漠视、价值观的偏离等都对当前的中国画教育带来了致命的影响。

时代在前进,文学艺术也亦当并行,我们不能抱残守缺,一味沉浸于历史的暮光晨曦里,止步不前。但文化艺术的流变必须是传承与发扬同时进行,没有传承,发扬光大就无从谈起,而且民族文化的血脉和精神必须一以贯之,尤其是那些曾经在历史上产生过积极推动作用和文化意义的精华就要更加珍惜和传承。而文人画在艺术态度和人文关怀以及时代性上的积极探索,在今天看来也是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影响力的。况且,在当下的中国美术界以及教育界恰恰又缺失这些东西,我们为什么不去反思和借鉴呢,除了评判,我们能否以一种真诚、理性、觉悟的心态面对曾经是饱受诟病和不屑一顾的文化现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虔诚、淡泊、担当的心态去从事绘画或者与之相关的事情?使绘画成为创造文化、解读社会、体物人生的直接手段,这也是一个美术教育者的基本良知和永远的追求。

参考文献

国画教学论文篇3

中国画教学在高等学院的美术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传承和体现民族文化的代表性学科。但是,20世纪以后,美术学院兴起,受西学东渐的影响,渐渐地出现了漠视本民族文化而崇拜西洋文化的现象,导致学院美术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与我国传统文化教育逐渐背离或疏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各类高等院校相继增设了美术专业的学科教育,随着文化艺术多元化现象的产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画的变化与发展,中国绘画的教学也呈现多种多样的层面。中西文化又在新的形势下进行碰撞与交流,又一次使我们重新思考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中西文化的交织混杂、文脉不清,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中国画教学的迷茫状态。

我们是一个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极强的生命力,我们没有理由割断承传有序的文化脉络和放弃珍贵的祖宗遗产,而应疏通文脉,正本清源,使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一、先期学院中国画教学的状况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中国画教育,除了初步启蒙教育在中小学普遍实施外,高等专业教育多数是在有数的几所美术学院和少数省级以上的师范学院的美术系中开设,并且招收的学生人数也不多,一个省级的师范大学的美术系每年只招中国画专业学生不足10人,突出体现了精英教育的模式,教师的配备有时还超出了学生的人数。虽然那时仍受新文化运动遗风和“”流毒的影响,但部分老教师,仍能传习传统中国画的思想和艺术表现技法,在课时分配上也以较大的比重放在专业课上。那时的文化氛围也不像古代那么纯粹和民族化,体现出中西文化的融合,甚至有崇拜外来文化、蔑视本民族文化艺术的现象,关于中国画的民族化问题,争论了很长时期。可以说,这一阶段的中国画教育思想及其思路是很不清晰的,较为突出的有,注重传统绘画教育理念的潘天寿教育思想体系和以中西合璧为结构体系的徐悲鸿为代表的美术教育思想体系。相互的争论与探索,虽然丰富繁荣了美术教育事业,同时也使中西绘画概念相互混淆,从而产生艺术思维的模糊状态,艺术语言不纯粹、异化变调,以至出现只注重表面的艺术符号拼凑、失去绘画艺术的内在本质和精神灵魂,还出现大量不中不西,不伦不类的作品,使人观之费解。

潘天寿先生很早就关注中国画的发展和中国画的教学工作,他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为中国画的前途和命运而担忧。他曾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将自己的民族文化看成是莫大的骄傲,以此来证明本民族的文明程度和聪明才智。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传统遗产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深,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作为中国人应该花大力气研究、整理、宣扬我们的民族遗产,并从中推出民族风格的新成就,否则真要对不起我们的老祖宗了。”当然,潘天寿先生也没有排外的思想,而是要强调艺术风格的民族特征,否则丧失了民族特征就不能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潘天寿先生还说:“近数十年来,西学东渐的潮流日张一日,艺术上也开始容纳外来思潮与外来情调,揆诸历史的变迁原理,应有所启发。然而民族精神不加振作,外来思想,实也无补。因民族精神为国民精神的血肉,外来思想是国民艺术的滋补品,倘恃滋补,而自己不加锻炼,是不可能成功的事。”

二、当今中国画教学状况

时至今日,中国画教学的基本思路和知识结构的建立,尽管有很多仁人志士在竭力呼吁和调整,但仍是处于不太明朗的状态。大多数各类高等院校都开始设立美术专业,大量扩招本专业学生,由于艺术专业文化课录取分数要求较低,使得有些非长期进行专业准备的考生转而报考艺术专业,这样就更使得学生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或大大下降。再有,中国画的基础是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诗书画技艺技巧的基本功训练的,如果没有这些基础,通过只重视所谓西方绘画的基本造型训练而录取来的学生,进入大学阶段学习中国画专业,就谈不上掌握中国画基础语言的使用了。

现在多数院校的中国画教学,仍然是通过使用传统的绘画工具和材料,经过临摹、写生、创作的过程来实现,但是,在绘画思想和艺术表现上与传统绘画不尽相同,有追求写实的,有崇尚写意的,有抽象表现的。这是和我们多元的文化时代有关系的。

中国绘画的审美取向和审美意味与西洋绘画是截然不同的。因为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我国是具有悠久文化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民族的绘画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已形成自己的审美取向和表现方式,很早就超越了对客观物像的描摹阶段,更多的是通过点线的抽象概括进行意象表达。我们从战国帛画、汉代墓室壁画及早期寺庙壁画等都能分析出它的表现方式,后期的卷轴画作为纯粹的艺术欣赏品,更加讲究笔墨意味和形式审美的主观因素。另外,中国画的发展历程中,还有书法为其伴舞,又有诗歌为其调情,它已不是单纯的视觉表达方式,而是有了深厚的内在审美因素。西方绘画更加注重外在形式的审美表达,以早期写实和现代表现为主要方式,这和他们民族张扬外露的性格有直接关系。“西方的绘画多追求外观的感觉和刺激,东方绘画多偏重于内在的精神修养。中国绘画作为东方绘画的代表,尤其注重表现内在的精神气韵,意境格趣。”(潘天寿),也就是说,中国绘画的发展是按照本民族的文化脉络而向前发展的。

学习传统中国文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在招收中国画专业学生时,就应该考虑怎样设置考题,要从中国画专业的特点去选择知识点,这样才不会出现专业盲点学生,使中国画教学按照其自身的规律前行。

现在中国画教学思想的不明确、不稳定、不统一的现状,主要是由于几十年来文化艺术思潮的波动所造成的。新文化运动以来,西学东渐,对传统文化开始怀疑和批判,由于对当时社会落后状况的不满,甚至不加思索地对古老传统文化进行摒弃。尤其到期间,反传统的行为更加狂热,砸毁文化遗迹,烧毁文化书刊,批斗文化学者,使得人们提起传统文化便视为最大的敌人。大概在50年代至60年代出生的人都经历了这样一段文化浩劫,使得我国文化教育事业青黄不接,文脉割断,中国绘画的教育同样没有逃脱这场劫难,使得传统的文化艺术精华不能传播延续。“”后,经过拨乱反正,逐渐回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开始思考走上正确文化教育的轨道,但是,这个时期的高校教师大多数是这个非常时代成长起来的,知识结构混杂不清,文化导向茫然。那些受过深厚传统文化熏陶的老一代知识分子,多数随着光阴的流逝而消失,仅存的高寿老者早已退养休息,无人问津。这种状况直接导致现今中国画教学承接传统绘画思想和传授传统绘画技艺的障碍与盲从。

随着新时期改革开放的进程,又一轮中西文化交流,频繁碰撞,来不及反思的学子被交替登场的多种中外艺术形式搞得眼花缭乱,不知所措,他们试图用敏捷的感官来适应这种强烈的刺激,也极力去探索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可是,当他们着手实施时,便会发现认识的浮浅和幼稚,表现手法的欠缺与低劣。

三、中国画教学中的知识结构调整方向

中国绘画有自己的文化渊源,有自己的艺术语言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它的艺术特征表现既不是具象再现,也不是完全的抽象表现,而更像是介于两者间的表达方式,正像齐白石所讲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黄宾虹先生也曾讲过:“中国绘画,不以简单的‘形似’为满足,而是用高度提炼强化的艺术手法,表现经过画家处理加工的艺术的真实。”

我们在中国画教学中除了强化民族艺术语言以外,还要清理几十年来由于中西绘画概念的混杂,造成的一些传达中国画的语义模糊和扭曲,我们必须澄清,且达到纯粹化。

很多地区在高考前给学生进行专业培训,以应对美术专业考试,其中所考内容大多不外乎素描、速写、色彩写生、图案设计、构成设计、自由创意等,这些内容与传统中国画的基本因素关系不是很大,而与其亲如姊妹的书法艺术、篆刻艺术、诗词等则很少涉猎,只有中国美术学院等少数院校有所调整。在教学过程中,甚至有些教师使用的专业词语也有概念模糊的现象,常听到用阐述西洋绘画的“造型”、“透视”、“比例”、“笔触”、“机理”、“环境色”、“构图”、“构成”等来解读中国画,而真正符合描述中国画的如“笔法”、“墨法”、“皴法”、“章法”、“骨法用笔”、“经营位置”、“随类敷彩”等却越来越少。在审视中国绘画作品时,有人用三维空间、两维空间、比例分割、色彩构成等方法来从表面上进行分析,其实,这不是观看中国画的准确视角。我们的绘画是一种用意象表达方式来传达绘画者的内心感受的,它是借助笔、墨、纸、砚等特殊的传统工具,来抒发绘画者的情感的。它要求以形写神,含蓄内美,气韵生动,趣在法外,要用心灵去感悟,在笔走龙蛇间体会画外之意,弦外之音。作画过程中要意在笔先,神遇而迹化,迹遇而神会,行笔自然,好似庖丁解牛,“奏刀豁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体现出吻合我们民族心声的东方神韵。

中国书法与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有着孪生姊妹般的不解之缘,书法所体现的汉字亦可理解为抽象的图画,中国文字多是象形而来;中国绘画也更突出地表现物我传化的心像,已逐渐脱离了可视形象的约束。潘天寿先生曾讲:“中国绘画的用线与西洋画的线不一样,是经过高度提炼加工的,是运用毛笔、水墨及宣纸等工具的灵活多变的特殊性能,加以充分发挥而成。同时,又与中国书法艺术的用线有关,以书法中高度艺术性的线应用于绘画上,使中国绘画中的用线具有千变万化的笔墨趣味,形成高度艺术性的线条美,成为东方绘画独特风格的代表。”宋代坡曾提出过“书画同源”的理论。元代书画宗师赵孟有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中国传统绘画的另一特点就是诗与画的结合,其本意更多指诗情画意的融通,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潘天寿先生曾讲:“诗画是意境的结合,是从同一源头而来的,在画家和诗人的手和脑里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在诗的表现上,有关格调、韵律、音节、意趣等等,与绘画表现上的风格、神情、气韵、节奏等等,两者是完全相通的。”绘画与诗歌的关系同与书法的关系一样,仍然是在内在传情中心领神会。

诗、书、画在形式上的结合,是在元、明、清以后的事了,画面形式上的和谐统一也要建立在内在意境审美的基础之上。在新的知识环境中,我们仍然可以考虑诗、书、画的有机结合,在中国画的教学安排上要尽量考虑相关学科的比例,同时,也要求绘画专业教师注重相关知识的穿插渗透,相得益彰。

四、中国画教学展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高等学院陆续设立了美术专业,多数都开设了中国画课程,所面临的教学问题有很多是普遍性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以便更好地搞好中国画的教学工作:

1.首先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调查,确定其是否适合中国画的教学工作。因为教师是教学工作中的领头羊,他的知识点将导引学生的学习方向,学生在几年的大学生涯中,时间紧迫,不容荒废。所以,为师之道,首先是不要误人子弟。

2.为适应中国画教学的特点,课程安排要围绕专业特点进行,不要只是注重技法的练习,要同时进行画理讲解。

国画教学论文篇4

从毕业到现在,一直担任学生的山水画教学,在这几年教学当中感触颇深。在中国画发展的过程当中。山水画因能代表民族文化精神而为蔚大宗,“仁者智山,智者乐水。”也是中国古代最高的人文理想。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宣扬“老、庄”的宣言诗就发展到一定程度并成为政治说教,所以变革势在必然。于是自宋初谢灵运始,山水诗开始了历史之旅。“宋初文咏,体有因革,老庄告退。山水方滋”,文人士大夫们为追求象“老庄”哲学那样超脱红尘,净化心灵、清静无为的美学思想。于是,独往烟霞,模山范水,放情林壑。成为“澄怀观道”者的修养之道。千百年来经过历代画家的前赴后继,不断实践,完成了对自然景物由“应物象形”,到“表心写意”这一质的飞跃。画家对大自然有了崭新的视角。

唐人著作中将中国画分为六门,山水列为其中之一,可见早在隋唐时期山水画在中国绘画中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画种,同时,山水画具有复杂的传统技法和完整的传统理论,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确保学生对山水画的认知与实践能力。我认为山水画学习应经历“临摹——写生——创作”三个必不可少的阶段,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谈一谈:

一、临摹

中国画主要是利用毛笔的特性,宣纸的渗透性。把画面表现的淋漓尽致。Www.133229.CoM在表现领域,它的关键取决于自然的感受能力和对笔墨语言的把握能力,两方面把握得好,能绘制出一副很好的艺术品,否则反之。用毛笔对景直接写生。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是很高的,如果在学校里没有经过一定的训练,学生在写生时将束手无策,无从下笔。所以我们在对景直接写生之前,必须先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临摹练习,从中学习、了解山水画的诸多传统技法,感悟前人山水画中的的精神境界,以便提高学生对景写生的能力。

从北宋的范宽到明清的龚贤,流派很多,技法也很多,但都要经过大量的临摹学习,所以在临摹的过程中还要善于总结、研究,了解每一朝代不同时期画派的特点,人文思想和绘画技法。知道画面好在什么地方,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哪些适合自己重点研究。说到作画的表现技法,山水画中主要是利用各种皴法来表现山之起伏、树之繁茂的,较常用到雨点皴、混点皴、披麻皴、大小斧劈皴等,其中以线为基本表现形态的披麻皴运用颇广,有长、短披麻之分。这种皴法由五代董源开创,适宜表现江南山水的秀润之态,而荷叶、解索、卷云、牛毛等皴法亦是由其演化得来。我们利用这些皴法加之对古人的理解,吸取他们的精华,整体把握,这样临出来的画。既有古人的精神,又有自己的想法,这就为下一步写生打好基础。

五代山水画家荆浩在自己的理论著述《笔法记》中特别强调了对于自然物象的“真”和“似”的区别,即临摹和写生的区别,提到“似”是“得其形而遗其气”:而“真”则为“气质俱盛”,想要再现真实、生动地艺术形象就必须对真山真水进行深入地观察和研究,明确了对景写生的重要性,同时,也客观的表明了临摹和写生的承接关系。

二、写生

从我们熟悉的城市来到新鲜的大自然,空间的变换给了我们不同的感受,身处自然,感触自然。才能更深刻的表现自然,画家石涛就曾久居深山数十载,之后在自己的画作上无限感慨的题写:“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字样,其意在于,告诫后辈在进行绘画创作之前,一定要有大量的实践积累作为基础,做到成竹在胸,这样才能创作出生动而丰富的作品。下面是我这几年写生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感悟自然

我每年都要带学生到山区写生,在写生的过程当中边教学边实践,有了新的思考。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情感,鼓励他们用心去热爱自然,感受自然,把自己置身于自然,去感受山川的空灵。古人云:“悟对通神”,想要准确的领悟山水画的绝妙境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创作的过程中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体会。让自己的心灵融入到纯美的大自然当中,真切地感悟山水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使画者的心灵得到净化,进而使山水画的精神得以升华,做到“情境合一”。

2、观察自然

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认识大自然的形态、特征和生长规律。自然界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山与山之间,山与水之间,山与树之间,树与树之间,水与水之间,人与山水树木之间等等,既要整体,又要局部,整体去观察山的势,局部看精彩的部位,总之,摆在我们面前的自然界犹如一幅画。既有山的开合,又有精彩的画眼和严谨的局部,而关键就在于你要如何去发掘它潜在的魅力。

3、描绘自然

学生通过前一段的临摹以后基本有了一定的技法基础,根据我们对自然的观察和感受就应该细心的描绘,在描绘自然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构图

因为中国画与西洋画在构图上是有根本区别的,西洋画的构图属焦点透视。而中国画一般都是散点透视,不受定点的约束,意在体现“望秋水,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的感受。

取景

可分全景和局部(小景),取全景时要体现主次关系,还要注意加减,山可以加可以减。也可以加些生活素材,如房子、人物、树木、河流等用以点缀,也可取小景,比如山之一角。水之一涯,可构成一幅小画面。

变意境

在画的同时就是你创作的同时,你可以用心去感受,可以把春天画成夏天、秋天。还可以把冬天画成秋天等,这样能产生新的感觉,同时在颜色上加一些变化,比如用赭石色渲染山顶和山坡可以营造深秋的氛围等等,以此来调动画面的情调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总之,自然中的景物搬到画面上都需要笔者的组织、经营,画面的构图、面积、虚实的变化和黑白的处理也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

三、创作

国画教学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053-02

中国古代画论承载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审美精神以及绘画经验,因此,开设中国古代画论课程十分必要。但是,目前来看,中国古代画论的教学将实践类专业和理论类专业相分离,且各大院校对传统文化教育以及人文精神培养的不重视,导致中国古代画论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阻碍。为此,各高校必须改变教学理念,高度重视中国古代画论课程的建设,让学生掌握画论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中国古代画论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知识量大,内容涵盖面广,课时有限。中国古代画论伴随着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而产生,大致可以分为品鉴、理论和画法三个部分,而这三个部分又联系着中国艺术创作系统和中国思想史,进而赋予了中国画论课程具有课程内容多、历史跨度大、知识涵盖面广的特点。另外,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画论自先秦发展至今,所含内容之丰富不言而喻。但是,当前中国古代画论课程的课时有限,因此,为了在有限的课时内呈现中国古代画论的精彩观点,教师往往会对其内容进行选择,主要选取了六朝、五代、唐、宋、元、明、清的代表性画论作为课程重点。

(二)学生缺乏对绘画技巧的直接感知。当前中国古代画论的发展处于重中技术教育、轻道德素养培养的大环境中,因此,中国古代画论无法得到进一步发展。第一,对绘画技法实践类专业学生而言,他们并不重视人文修养和理论的学习,认为中国古代画论只是一门理论课程,并不是必须学习的内容。尽管有些学生对中国画论充满兴趣,但是由于缺乏广阔的文史背景,也无法得到系统的学习。第二,虽然中国古代画论是美术史论专业的学生的必修课程,但是仍然缺少对具体绘画技巧和经验的直接感知,再加上美术史论专业的学生不重视操作性强的论述,阻碍了中国古代画论的进步和发展。

(三)对中国古代画论的研究不够深入。在对中国古代画论的研究方面,于安澜以及沈宗骞等老派学者对画论的基础性工作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但是,中国古代画论与中国古代文论或中国古代美学相比,其研究领域并不广阔,可以说是十分薄弱。就算在文献整理、版本校勘等研究工作领域,中国古代画论的研究依然存在大量的工作值得去做,也有相应的问题需要解决和澄清。因此,中国古代画论教学缺乏相应的科研成果的支撑,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较为滞后,无法及时得到改进和更新。再加上,中国古代画论研究属于冷门研究领域,很少有人愿意选择中国古代画论作为研究领域。基于此,中国古代画论教学缺乏完善的教师团队,导致中国古代画论研究无法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阻碍中国古代画论课程的建设。

二、中国古代画论课程的教学策略

在艺术学语境下,中国古代画论的薄弱性更加突出,但是,艺术学在自身的学科建设领域,必须拥有与文学和史学相同的理论依据,因此,中国古代画论研究者应该打破“艺术学从属于文学”的传统观念,构建具有中国古代画论自身特色和理论逻辑的学科基础。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画论的内涵。站在知识社会学的层面上看,中国古代画论是体现中国古代绘画形成的传统意境的途径,包含了具有史学品境的意味形式,由此看来,中国古代画论是一个拥有较高传统审美境界且涵盖知识面甚广的知识系统。而从画论的知识形态的层面出发,研究者认为中国古代画论主要研习中国古代艺术和中国古代绘画,是一门独特且知识涵盖量广的学问。而中国古代画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的重要载体,不但给予了后人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也对绘画历史以及理论进行了完美的概括。因此,中国古代画论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促进中国古代画论的发展。例如,教师可以专门挑选一个课时,以观看纪录片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画论的内涵。为此,教师要准备一系列与中国古代画论相关的视频,在课堂中一边播放,一边为学生讲解,并将视频中所提到的有关中国古代画论的重点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因此,学生会在观看视频和与教师的讨论中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除此以外,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画论并不是单纯的只是学问,其还拥有较大的现实价值。从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来看,我国绘画能够成为独特的绘画系统的原因是:画论是在前人的不断实践和理论张立中所完成的,与西方本问题论派所倡导的形而上特征不同,中国古代画论对绘画创作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而这种指导作用到如今也都十分突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下,中国古代画论为现当代的绘画创作提供了建构具有中国独特审美绘画风格的理论启示,同时也促进了传统绘画技术的进步。只有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画论的内涵,感受中国古代画论的博大精深,感悟中国古代画论的魅力,才能让学生和教师都重视对中国古代画论课程的建设。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观赏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并让学生利用所掌握的中国古代画论理论知识对绘画作品进行解读,学生在解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绘画作品的美好,也能深入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画论在艺术领域中的魅力,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中国古代画论。

(二)完善中国古代画论的课程体系建设。鉴于中国古代画论的知识体系存在很多个侧面,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画论的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设计相应的学习目标。因此,中国古代画论的教学设置,必须开设相应的绘画理论史学专业、中国古代画论专题研究以及中国古代画论选读三个课程体系。教师可以充分考虑实践类和理论类专业的不相同,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其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善于对绘画经验进行总结,将技法进一步深入,教授绘画技法课程,教师则可以利用传统画谱、画册,为学生传授绘画经验和技巧,并将经验与理论论述相结合。

在绘画技法专业中,高等院校应该把中国古代画论设置为公修课程。教授传统绘画技法课程时,要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画论,掌握具体的绘画技巧和绘画规律,要让学生可以通过对画谱和画决的研究,对绘画造型和绘画形式语言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因此,在中国古代画论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将绘画层面上的技巧与理论层面的审美规律进行统一。为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承受力,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挑选相应的画谱和画决,让学生通过对画谱和画决的研究,提高自身绘画技巧。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使学生能在讨论和研究中对绘画造型和绘画形式语言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绘画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在教学学生画论的重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具体技巧进行学习和实践,以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画论元典的阅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进行经典作品品鉴时,可以从品鉴中掌握古代画论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因此,提倡各大院校应该加强对画论元典的阅读教育。在对中国古代画论的课程进行设置时,应该安排选读和精读类的课程。鉴于中国古代画论的历史演进与社会文化史以及古代美术史之间有着紧密联系,为了让学生能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对中国古代画论进行学习和研究,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画论是一个随时在变化的开放性体系,无论是中国古代画论的思想演进,还是中国古代画论的理论问题变迁,都值得每个人去学习和研究。因此,各大院校在对中国古代画论的课程设置上,应该特别设立“中国古代画论史”课程。

除此以外,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虽然不同知识体系拥有与其相对应的学科归属,但是,由于知识的连续性,不同的知识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从某个角度上说,中国古代画论是中国美术史和美学史中的一个部分,也是艺术概论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在中国古代画论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中国美术史、中国美学史、艺术概论与中国古代画论进行融合。使学生能将知识资料融会贯通后,应用于生活实际中,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另外,古代汉语对学生学习古代画论也有十分深远的影响,若学生拥有扎实的古文功底,就能对古代画论著作有更深层的理解,因此,教师也可以将古代汉语课程与中国古代画论课程进行融合。例如,教师可以与古代汉语教师进行沟通协商,为学生打造一堂中国古代画论与古代汉语相结合的新型课,利用古代汉语与中国古代画论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能利用古代汉语知识解决中国古代画论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利用中国古代画论中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对古代汉语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进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的目的。

总之,当前中国古代画论课程的建设面临着许多困难,如各大高校对中国古代画论课程建设的不重视,学生缺乏对绘画技巧的直接感知,研究人员对中国古代画论的研究不够深入等。针对这一系列问题,高等院校绘画专业应该重视中国古代画论的整体教学建设,让学生对中国古代画论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美术理论的兴趣,采用多种方式完善中国古代画论的课程体系建设,加强画论元典的阅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杨明.画外广视画内精准的古代画论研究[J].学术研究,2014(7)

[2]牛国栋.中国画论中笔墨理论的发展[J].读与写,2014(22)

国画教学论文篇6

在现代美术教育中,中国画教学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他关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对于中国画的教学的分析由来已久,大多数都是围绕的临摹和创作两方面来进行的。

在当今的学院派美术教育中我们依然是以临摹和创作两方面来进行,临摹是中国画教学中的传统的学习手段,也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手段。这种教学方式来源于我国古代画家对绘画方法的总结论述,比如对《芥子园》的学习,由于它是古代画家对中国画画法的总结和归纳,是前人经验的体现,使得中国画教学体系初现倪端,为今后中国画教学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我国现行美术教育中中国画教学的现状

在《芥子园》教学方法出现以后,我们能够看到临摹体系的初步建立。在中国古代没有美术学院,只有师傅带徒弟,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教学形式使得中国画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传承。

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先生建立了新的中国美术教育体系――学院派体系。学院派体系借鉴了国外美术教育的先进经验,使得我国的美术教育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在这种发展的环境中,中国画教学也有所改革,从单一临摹发展到了将西方素描观念引入到中国画的教学体系中,使得中国画同素描有了完美的结合。进而影响了中国画绘画方向的发展。

然而,这种素描体系的引入,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画绘画方法,临摹依然是作为最重要的教学手段而普遍存在。

我也是一名中国画的学习者和爱好者,在这当中我能够深刻的体会到临摹学习在中国画的学习中有多么重要。因此,我个人认为临摹教育在中国画的教学体系中不仅应该存在,更应该广泛的推广。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由于过度的重视临摹教学,使得学生在技法上的修炼炉火纯青,而在理论修养上没有提高,成了单一的画匠。画匠有形无神,在进行创作时就遇到了更大的困难。

为了进一步解决这个困难,于是众多的美术类院校开始开设画论赏析,画论分析等理论课程。理论课程的开设使得我们的学生开始思考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开始认识到技法应该同理论研究同步。这样既有利于技法的提高,也有利于眼界的提高。

以上是我国现行美术教育中中国画教学的总体现状,总体上还是呈现上升趋势的。

二、我国现行美术教育中中国画教学存在的问题

1、在中国画教学过程中“笔法”与“墨法”的讲解过于呆板和程式化。“笔法”与“墨法”是中国画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画的精髓。由于以往相传的笔墨技法都有了一定的程式,因此,在学生学和老师教的过程中都以程式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固定不变的模式,成为了老生常谈。

2、教学资源逐年匮乏,使得教学难度加大。在这个信息化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现代建筑逐年增多,一些新鲜的现代元素充斥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使得古建筑、古元素、古绘画、古代壁画逐年减少,为中国画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阻力。

3、教育教学手段匮乏,教师自身能力下降。经过多年传统的美院教育,而今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大部分都是美院科班出身,带来的信息也是美术学院固有的信息,以至于造成信息匮乏,教育教学手段重复。故步自封,墨守成规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得教师自身在科研和教研两方面能力下降,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也在逐年下降。

4、教师自身缺乏创新精神。自从学院派体系建立以后,在我们的美术教育中,成套的教学体系,教育出了具有相当强的技法经验的教师。这些教师充斥在我们美术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他们严格的遵守着美术学院的教学体系,遵循着学院派体系的画风。这也使得教师自身的创造性得到了限制。

三、美术教育中中国画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大力提倡除旧创新,提供给美术教师更多更大的发展空间。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中国画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但教师素质的提高需要一定发展空间,学校应最大限度的给教师提供发展机会,发展空间和发展契机。只有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使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学质量问题,加快中国画教学体制的改革。

2、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强中西合璧,促进中国画体系的改革。中国是古代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繁荣昌盛的中原文化。作为这个文化的后继之人,我们应当光大这一文化传统,在光大的同时应适当的吸取国外的先进文明和文化。并将这种文化和文明结合在一起,为我所用,能够创造出中国画新的形式发展空间。

3、对传统的素描观念的引入应根据我们自身的专业特点有所改变。素描是西方绘画的基础课,有着经典的美术学理论体系支撑,是在西方文化熏陶之下形成的。传入我国后,我们应该根据我们的教学环节和需求,来进一步的改变这种素描观念,为我所用。例如:唐勇力的人物素描画。就是西方素描改进后与中国传统绘画的融合,这种形式的素描,为他今后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上述观点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美术教育教学中中国画教学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同时能够通过理论上的建议来解决目前中国画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中国画的教学将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许春荣.试析如何提高国画教学质量[J].吉林教育,2008

(32)

[2]赵燕青.浅析国画创作课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美术大观,2008(05)

[3]蒋秀碧.论我国山水文化与山水精神[J].青海社会科学,

2007(05)

[4]陈恩惠.谈创作意识与中国画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7

(21)

[5]钱初熹.美术新课程的经验与展望[J].全球教育展望,

2007(03)

[6]帅伟钢.现代国画教学模式新探[J].教育与职业,2007

国画教学论文篇7

正文:在中国美术教育历史长河中,宋代画院教育以其完整而独特的教育体系影响着后世的美术教育,其中也包括中国画的教育。宋代画院是宋代设立的宫廷御用绘画机构, 同时也具备培养绘画人才的功能。它具有严格而完善的招生与考核制度, 课程设置上也非常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创新能力。宋代画院教育培养了一大批著名画家:郭熙、李唐、李篙、张择端……正是宋代画院教育促成了宋代绘画的辉煌成就,所以说它在中国美术教育史上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当今中国画教育是以美术院校为主导,美术院院校不仅承担着中国画基础知识的教授,同时还承担着中国画的传承和发展的重任。在当代解放初引进的苏联素描教学体系仍是中国画基础教学的主体,各个美术院院校仍用西方绘画的造型、色彩原理和标准来要求中国画教学,而中国画是根生与我国传统文化背景之上的,应有别于西画或其他艺术形式的独立体系,以西方艺术观念来进行中国画的现代建构必竟是“隔靴搔痒”、不着边际或悖离中国画的文化品性与精神内涵。不同的知识结构必然产生对事物不同的看法和认识,也就会作出不同的教育决策,所以中国画教育的改革志在必行。分析宋代画院考试制度、课程设置、艺术主张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借古开今。改革美术专业入学考试方法,改进课程设置,是当代中国画教学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宋代画院教育分析

1.注重文学修养的考试

宋徽宗所设立的画学,标志着中国最早的皇家美术教育机构的确立,宋代画院的画家的选取有两种模式:一是荐举,二是考试录用。画院平常对院画家的考绩也用考试方法。考试除诗文论策外,兼出题作画,其题目多是摘取古人诗句为之。故所画多含诗意,亦为中国画由礼教化进而为文学化之最大原因。以诗题画,不仅使人品尝出诗境之美,而且体验出画境之美,诗与画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以诗入画的风气日盛一日,到徽宗朝时,便出现了以诗句命题的考试方式。此类试题都需要应试者体会诗中深邃的意境,把握住主题,再以精妙的画技把主题表现于画面,这绝非一般墨守成规的画家所能做到的,所以当时应试的人接踵摩肩于汴道之上,但“多有不合而去者”,而中魁者往往是能用形象艺术表达诗中神趣的有一定文学修养的画家。这就促进了中国绘画艺术文学化的进程,也开启了在画中有意识地表达一定思想、寓意的风气,形成了中国画独有的诗情画意传统。

2.细密的程设置

宋代画院的绘画分科和课程设置,据《宋史》卷157《选举志三》记载,“画学之业,曰佛道,曰人物,曰山水,曰鸟兽,曰花竹,曰屋木,以《说文》、《尔雅》、《方言》、《释名》教授。可见入学之后的分科分门是十分细密的。画学的学科分为专业课和共同课(类似于我们今天的专业课和文化课或公共课),专业课有:道释、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等六门;共同课就是上述的《说文》、《尔雅》、《方言》、《释名》等,此外则设问答(有关画理、画论方面),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可见画学的学习不仅注重绘画技能技巧的训练学习,还特别重视文化方面的修养。可见宋代绘画水平之高,与对文化修养的重视是分不开的。

3.专业的考试标准

宋代画院的取士标准是:“考画之等,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笔韵高简为工。”这既是取士标准,同时也是宋代画院的教学宗旨和艺术审美标准。“不仿前人”,就是不囿于前人的绘画,要求有所突破和创新;“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就是要求形神兼备;“笔韵高简”,则是要求“笔墨精妙、高古、简洁”。宋代院画家正是秉承着这三条艺术品评标准,不断创新,终于成就了宋代画院的辉煌历史。

二、当中国画教育存在问题

1.单一的入学考试

目前只有很少的几个专业美院自助招生,大多美术专业高考招生都采用省统考模式,考试内容不论学什么专业大都一律考素描、速写和色彩,这就决定了学生必须把主要的精力用于素描、速写和色彩的学习上,而对传统文化和诗词的学习忽略和漠视。进入院校后的学习专业的问题就更突出,由于长期在造型手法上和观念上己形成了西画的“先入为主”,因此,不少学生进入中国画专业学习后的心境仍然处于西画的状态,创作的情境和学习的氛围都会偏离。

2.课程设置重技法轻理论

目前中国画的教学普遍存在着重技法、轻理论的局面,成为一种速成的普及式教学方式。中国画历来讲求“读万卷书”,要想在中国画专业上取得造诣,其自身的文化素质即所谓的“画外功夫”从某些方面来说甚至要比绘画本身的要求来的更高。只会画画的人,犹如低头看路,天天走,也不过是一条小道。通晓美术史的犹如登上高山之颠,俯视天下,千峰万壑,九曲回肠,尽列眼。长期以来中国画专业无论从课程设置安排、教师授课和学生创作等方面都是单一地停留在实用的技法层面,教学偏重技能的传授,主要精力放在技能技法的学习,如线条运用的好坏、造型能力的强弱。注重通过学习让学生熟悉掌握中国画的材料特性、表现技法、形式语言并将这些熟练的运用到自己的绘画创作中,这类的技法课从学生入学开始到毕业至始至终贯穿整个教学目的。学生的创作是否有相应的艺术理论依据支持,学生自己又能研究出什么样的艺术理论,这个方面的问题很少出现在教学中,只是单纯的追求画的出画来就行,而对作品的艺术格调、思想内涵研究得不够,特别是学生看画册的时间多,钻研理论的精力少,很多理论书籍长时间放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束之高阁。而缺乏理论支持和文化素养为根基的作品,也往往显的苍白无力少了内在精神。

三、中国画教学改革思路

1. 完善考试制度

艺术考试是选拔优秀艺术人才的量化方式,然而目前的考试制度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也不注重中国画的专业性。在专业考试的科目设置中应该加大中国画考试的专业趋向,除了老的素描、速写、色彩考试外,还应该注重考察其中文、哲学以及书法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考试制度得以根本改变,才能从根本上促使中国画的后继者们在专业及文化素质上主动去提高文化学养,后积薄发。

2.改革课程设置,重视提高文化素质和理论学养

课程是连接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的纽带,是确立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基础。在课程设置中应加强文化综合素质课程,艺术课不是单纯的技术课程,而是一种人文课程。我们的学生不管是为了现在更好地理解艺术,还是今后从事教育工作传授艺术,都要有浓厚的人文素质,因此必须增加一些如哲学(尤其是东方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美学等文化课程,调整公共文化课程,对那些国家规定开设的科目,要对其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改革,切实加强与中国画专业的结合与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还应建立新的中国画教学理论体系,制定新的中国画教学计划, 全面加强传统文化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学习,充实本专业的理论教材,内外兼修,以达到真正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的目的,使之更深入地理解美的本质,掌握美的规律,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宋代画院是中国画传统教育模式的典范,它强调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推崇画面文学诗意的表达,成功地解决了形似与格法的二元悖论……这些都是我们今天的中国画教育所缺少的。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画必将面临更多的抉择和更为艰巨的挑战。我们应以宋代画院教育为一个借鉴和参照点,重新认识和发掘传统教育模式,紧扣时代的脉搏,把握住民族文化的精神,加快改革的步伐,建立起新的中国画教育体制,从而将中国画朝更具民族性、更具生命力的方向推进。

参考文献

[1]明.陈邦詹,宋史纪事本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2]郑午昌. 中国画学全史[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51.

[3]宋.邓椿.画继[M]. 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4]丰子恺.绘画与文化·绘画概说[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5]薛国庆.简论宋代画院的艺术成就[J].肇庆学院学报,1996,(2).

国画教学论文篇8

(一)彰显中国传统文人的人品

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北宋郭若虚称:“高雅之情,一寄于画。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矣。”陈师曾总结说:“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空善”。由此可见,古代文人墨客的人格修养体现在作品中。国画蕴含着画品和人品的内在联系,字如其人,画如其人,画以人贵等类似的论述在古代画论中很多。人的品格修养决定作品气韵的高低。古代文人的人品包含儒家的仁义道德,道家的逍遥自在,还突出了清高雅致的思想情调和独立的人格精神。

(二)增强外国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

程大利指出:“中国书画艺术承载中国传统的文化和哲学思考,要了解中国书画艺术必须先了解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学习国画,首先需要学会使用国画的绘画工具“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它们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书写工具,非常具有魅力。文房四宝不仅具有使用价值,同时也是融合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各种艺术为一体的艺术品,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书画艺术的神韵,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三)锻炼学生的灵活性和动手能力,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自信心

学习国画要求学生使用毛笔,并能够熟练运用指、腕、肘和手臂的力量。创作国画需要有耐心,在绘画过程中要做到气韵连贯。初次教授国画时,对外汉语教师往往会从最简单的国画开始教学,例如大写意的花鸟,先求形似,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慢慢地要求神似,避免外国学生在学习国画中产生浮躁情绪,而且可以修生养性,陶冶情操,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间接地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通过欣赏名画中蕴含的意境,解读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气韵生动”的国画理论知识相结合。外国学生通过欣赏、分析,能够慢慢增强他们的鉴赏能力。中国古代文人擅长通过借物抒情的手法表达内心的志向,因此梅、兰、竹、菊便成为古代君子的化身。梅,傲雪不傲骨;兰,清雅幽香;竹,虚心不虚情;菊,冷艳清贞。例如通过欣赏郑板桥的《墨竹》能够分析出他笔下的竹刚劲孤直,具有一种孤傲、刚正不阿的傲世精神。

二、 对外汉语教学中国画课的教学方法

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营造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课堂氛围,采用各种教学手段,鼓励他们进行自我创作,激发学习国画的兴趣,深入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根据教学经验,笔者总结如下:

(一)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对外汉语教师要做到将绘画的实践活动和理论知识相结合,增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加强学生的模仿练习,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贯通,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

(二)开展主题活动课

教师设定一个主题,以展板,展室,画廊的形式展示学生作品,为学生提供展示作品的舞台。从而激发学习国画热情 ,调动学生的兴趣。

国画教学论文篇9

二、动画教育与动画产业链错位

教材出版中的问题,能够直接的反应出我国动画整体教育存在的问题。动画教材的的编著是建立在已经形成的动画教育模式之上,根据现行的学科分类而决定了动画教材内容。教材的选题与定位,是根据社会需要和教育教学需求决定的。教材的一切理论知识和教学技法都是来源现有的教育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所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动画学者提出中国动画创新教育这一概念,并反映出动画教育模式创新所遇到的问题。

首先动画学科定位模糊,学术理论研究有待系统深化。我国的动画专业教育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尚没有形成相对完整、成熟的教学体系,在教学管理、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缺乏可供参考的经验。所以国内的一些动画院校,不但没有明确动画学科的定位与形成适合自身的教学计划,而且也未能及时的适应动画产业的发展现状,以致动画实用人才的市场定位不准确。从近几年出版的动画教材来看,针对高等院校类的教材虽然分类相对清晰,种类相对丰富,内容相对完整,但是理论与技术依然相互独立,缺乏有机结合。

其次动画教育忽视理论基础,加强实践教学并与现代动画产业接轨。动画理论决定动画实践的形式,反过来动画实践又会促进和丰富动画理论。目前国内许多职业院校的教学指导思想与课程内容,都是过分注重电脑技术,而忽视了动画理论其础与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我国动画理论刚刚起步,没有什么像样的动画理论杂志,更不用说研究理论与实践的著作了。国内的高等动画院校的学生虽然比职业院校的学生理论基础杂实、创作能力强、文化艺术修养高,但是大部分人却缺乏参与商业的动画制作的经历,缺乏第一手的实战经验,缺少商业实战经验,造成教学与产业之间的严重脱节。动画理论的缺失,必然导致中国动画整体教育水平聚滞于浅层形式,动画教学实践的缺乏,也必然导致中国动画教育与动画产业链的错位.因此只有解决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才能培养出市场需求的人才,中国动漫的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国画教学论文篇10

在近代,为了将我国所特有的绘画形态模式进行总体概括,使之有别于西方绘画,中国画这个概念应运而生了。中国画是将中国人日常的生活状态、生活情趣、原生品性以及审美追求等等方面,通过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在相关的审美理念中进行的绘画创作。中国画充分体现着中国艺术精神的样式模板,其主要形态涵盖了绘画的风格、材料、样式以及器具等等相关方面在内,中国画很有效地实现了中国艺术组织结构的相应运用,同时,能将相关思维框架的形态的进行整体依存。

在当今大部分高校中,公选课的中国画教学涉及方面主要从广义角度出发考虑的。其教学范畴是一切能够有效体现中国艺术精神的晋唐宋元明清的基本上所有的中国绘画,其范围十分广泛,比如水墨丹青、色彩画、工笔画、壁画、中国民间绘画等等方面。

一、在高校中国画教学存在的相关问题

近几年来,中国国画的学习热潮的逐渐给国画艺术界带来了一些光明,但是由于受到历史的局限以及社会工业化的影响,中国画教育的相关发展已经越来越偏离中国艺术精神的主要轨道了。现如今,中国画教育形势以及相关具体观念都出现了与中国传统优秀国画艺术相背离的现象,异化趋势明显。在现当代这种情况下,高校由于对传统国画艺术的忽视以及产生的相关教育失误,使得中国画教育的教学质量、国画学术研究差,导致了高校中国画教育陷入困境。

1.中国画专业学生的基础很薄弱

高校的中国教育主要是以西方绘画的基础课程作为国画教学的基础公选课教程的,对专业学生来说,西方绘画基础技术的掌握有利于其自身的全面发展,但如果只是单纯掌握这方面的基础,便会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的中国画技艺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学生在西方绘画基础课程的学习中,逐渐会养成西画艺术的表现习惯,比如注重艺术对象的透视度、明暗效果以及具体体感,这就导致其忽视了中国画艺术表现模式有的平面效果以线条张力的表现,使得大部分高校专业中国画学生不太会使用线条来张显艺术对象的空间延伸以及体感突显;与此同时,西画基础课程的普及,使得大部分高校专业中国画学生缺乏笔墨以及书法基础,对中国的色彩运用也十分单一,并且导致其作品没有任何张力,由于中国画基础的缺失,有的学生对国画材料的应用技巧十分生疏,绘画技巧也十分生硬;还有,高校普遍开展的专业绘画课程以西画为主的实际情况,导致学生中国画艺术技艺的缺失。由于西画教学基本上涉猎不到中国国画基础的领域,使得高校学生对于中国画的学习过于简单概念化,使其没有深入了解到中国画的艺术价值以及文化内涵,导致了学生的作品刻板生涩、线条无张力、书法作品韵味厚度缺失等等。

在高校公选课中国教育中,学生的中国画基础薄弱,学习时也相对有限,这就使得大部分学生不能够将西方绘画语言有效熟练地转化为中国画绘画语言,使得其也不能够真正让中国画艺术语言变为自己的东西,学生的艺术创新更是难上加难。

2、中国画专业教学课程的设置与研究很薄弱

高校教育中国画教学课程的理论模式设置与研究十分薄弱。在高校的中国画教育课程设置中一般都是比较注重绘画技巧教学的实施,中国画理论教学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同时,学生专业理论课大部分是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艺术美学等等总概念课程,其中有关中国画的专业课程的设置更是少之又少,尤其是与中国画密切相关的古典文学以及款式装裱等等课程几乎不在高校国画基础课堂上展现,只有专业美术院校中的研究生课程中才会少量出现国画论以及书法的课程。目前来说,只有极少数的本科院校有书法选修课,大部分高校都是不设置这门课程的。中国画专业理论研究现在基本上是以教师的个人研究为主的,我国高校目前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中国画理论研究氛围,这就使得中国画理论研究的科研开展进程缓慢,跟不上艺术创作的步伐。高校中国画专业课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学校对专业教学的重视是一方面,学生自身也是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专业学习中,大部分学生不重视中国画专业理论的学习与研究,爱创作轻理论,这就导致了其对传统过画传统技艺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理解中国画精髓的能力。

二.在高校中国画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1、中国画课程的内容整合

中国画这门艺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安排具体是写意人物画、写意山水画以及写意花鸟画三门课程的总体设计安排。虽然这三门课程的课量少,难度小,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这三门课程是分段开设的,三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是很大,而且三门课程的相关内容出现了重复现象,课程实践过程也有重复环节。这种教学课程的设置突出不了高校美术专业的特色定位,只是一味地模仿了专业类美术院校课程的设置。新世纪伊始,我国开始着手整改中国国画课程设置,修改了课程调整方案,将书法篆刻以及人物画、山水画以及花鸟画的内容核心进行整合,设置了中国画笔墨基础的课程,而且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是十分不容忽视的。而且,地方高校的学生中国画专业技巧水平相对是比较低的,其基础应试教育的倾向是十分明显的。大部分学生传统文化根底比较缺失,对中国画的认知程度低,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中国画教学中加强学生进行的笔墨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通过实践证明,中国画笔墨基础的课程内容整合以后,充分凸显了笔墨训练的相关地位,使得中国画教学课程的目的逐渐显现出来,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中国画技艺打下夯实基础。与此同时,中国画理论知识研究的进行也是十分必要的,高校在进行中国画理论课程设置时要及时调整画论以及史论的课程整合,具体体现为人文素质教育以及中国画基础理论的内容整合,从而形成相应的中国画理论基础课程框架。

2、中国画课程的教学艺术创作整合

在现代高等院校中,中国画课程教学的开展要求要将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中国画创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高校中国画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采用写生与临摹的形式方法把中国画相关的基础知识以及创作技巧有效地教给学生;学生作品的创作能够很好地体现其接受具体教育知识的程度,这种成效表现形式是十分局限的。在过去,中国画教育一直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那就是高校中低年级的学生主要是以夯实基础为主要任务,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其技艺相对较高才能进行作品创作以及艺术研究,其实这样是不对的,认识上有着一定的偏向性。如果在高校中国画课程实施中,能够及时地让低年级学生在扎实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并培养其创作意识,这对学生的整个技艺成长过程是十分有益的。积极发掘学生创作才能,激发创作兴趣,丰富学生的课余创作视野,从而活跃了学生的创作思维,是其中国画创作水平达到一个较高的标准。

三、在高校中国画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有效措施

1、教学理念的贯彻实施

高校中国画课程的教学理念的贯彻实施要注重文化的补充以及教学方法的培养、思想的相应引导、技法训练以及心理的调衡。基于高校中国画专业的现状而言,中国画文化的补充是应该放在首要位置的。我国高校中国画教学的有效开展应该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在整个课程教学中,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主线,并将创新艺术思维的培养作为主导,健全学生心理定位,使学生确立其独有的绘画思想,并通过相关绘画艺术技巧的掌握来使中国画教学理念得到贯彻实施。

2、教学课程的有效安排

高校中国画教学的课程安排使要注重人性化的思想,摒弃原有单一的课程表教学模式,有效整合课程安排,给予学生更加宽阔的学习领域。在规划中国画教学课程大纲以及方法的时候,也要强调学生文化修养以及艺术教学理念的提升与贯彻,变传统单纯的技法传授为灵活多变的紧密学科的融会贯通,有效规避偏狭现象的出现。

3.高校师资的合理配置

高校中国画教师的队伍结构以及专业技术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中国画教学的开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开展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入透彻地了解国画专业知识技巧,并同时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出不同的研究教学方案,有效地把握教学要点,吃透中国画教材,将艺术元素融入到直观的视觉教学中,提高教师自身的鉴赏水平以及学生艺术技能水平。

综上可知,高校中国画这门公选的立体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其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创作水平以及教师的鉴赏能力,同时还能够很好地传承延续中国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刘会营.浅谈综合类院校的中国画教学改革[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8(9)

国画教学论文篇11

1.中国动画学校的课程

中国的动画专业主要设置在各类大学,包括公立大学,民办大学,学校教育制度分为4年制和2年制。日本的动画专业,主要设置在大学和专门学校。其中大学多为4年制,专门学校多为2年制。大学的动画专业和中国一样,除专业课程外,还包含基础教育课程(公共课)如美学论,外国语等。2年制的大学,如专门学校,主要以专业课程为主,注重学生的实际制作能力,没有基础课程教育。目前,在中国的动画教育在教学实践中,部分学校还没有完整的教育体系,没有使用统一的教材,也有部分学校没有教材。下面就对中国各大学的动画教育的大致教育课程做简单介绍:(1)专业教育课程第1学年素描色彩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线描电影论动画概论第2学年素描色彩透视人物设定运动规律插画场景设计第3学年雕刻定格动画漫画技法3D技术(3DMAXMAYA)网页设计FLASH动画第4学年毕业作品毕业论文(2)基础教育课程第1学年英语古典文学法律基础体育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哲学道德思想修养政治经济学现代文学中国美术史第2学年外国文学外国美术史形势与政策体育思想概论艺术概论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第3学年形势与政策美术学概论邓小平理论音乐简史戏曲鉴赏

2.日本动画教育课程

(1)四年制大学

东京工艺大学动画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专业,东京工艺大学的教育体系有着与动画有关的广泛领域的综合教学理念,在动画学科实行综合的动画教育和研究。主要通过从对传统动画的制作技法的学习和实践制作到数字化电脑技术的运用及表现方法的学习,通过对动画与之相关的广泛领域的详细了解,充实动画知识面,注重综合素质培养。1)专业教育课程第1学年动画特别讲座A(选修)动画概论A(选修必修)动画史AB(选修必修)动画技术论ⅠⅡ(选修)基础演示ⅠⅡ(选修)基础造型实习(选修)动画表现基础(选修必修)电脑基础ⅠⅡ(选修必修)动画Ⅰ(选修必修)剧本基础(选修)动画背景Ⅰ(选修)素描A(选修)基础技法AB(选修)第2学年动画特别讲座BC(选修)发达心理学(选修)电影史AB(选修)动画史CD(选修)漫画论AB(选修)动画心理学(选修)动画构成技法(选修)新媒体AB(选修)素描Ⅲ(选修)3D技术设计Ⅱ(选修)第3学年领域研究(选修)动画特别讲座D(选修)电影构成论(选修)广告媒体论(选修)设计论(选修)著作权制作论(选修)电视节目制作论(选修)电视剧论(选修)动画演示课(必修)新媒体C(选修)动画制作(必修)第4学年毕业创作研究(必修)2)基础教育课程工艺制作艺术学A照片学概论B影像学概论B设计学概论B媒体表现概论B漫画学概论B艺术学B美学美学心理学艺术学色彩学视觉传达论西洋美术史A日本东洋美术史A西洋美术史B日本东洋美术史B造型心理学认知科学艺术学特别讲座美术史特别讲座现代艺术欧美话剧论文艺理论音乐学法学概论社会学概论日本文化史造型基础学图像和数字物理学概论光和视觉俄语英语法语德语外国文学社会和思想等

(2)专门学校

大阪动画学院动画专业大阪动画学院是日本动画学校中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向日本的各大动画公司输送了大量的动画人才,其中较多的为动画师。大阪专门学院动画学科的课程是从通过对初级动画技术到高级动画技术的理论学习,再加以实践的自作理论学习,包括基础绘画,色彩,场景画,后期的上色,合成编辑等动画制作过程知识的全方位学习。①对制作现场的现场状况的了解和基本动画知识的学习。一边通过对动画的历史和发展,动画的制作流程等的学习,在这同时,同步开展动画的实践制作学习,如对物体的观察能力的培养,拷贝绘画学习,物体质感的表现学习。

制作现场状况和基本动画的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内容:基本绘画Ⅰ:原画的拷贝学习,中间动画的理解基本绘画Ⅱ:人体各角度的形态,静物素描,动物画基本绘画Ⅲ:对比表现,错觉效果的理解基础教养Ⅰ:动画专业用语的理解,制作现场的现状基础教养Ⅱ:分镜表和动画时间表的理解角色创作Ⅰ:动漫人物素描和人体基本动作角色创作Ⅱ:角色感情表现及演技表现角色创作Ⅲ:动物的动作研究和绘画练习人物表现Ⅰ:人体的结构和人体素描,风景人物表现Ⅱ:动作姿态,人体服饰质感表现:石膏素描,静物素描,风景绘画分层的构成:帧数的对比,构图法,视觉效果角色设计:角色设计及设定a动画制作现场的流程在学习立体感的表现,透视,背景美术的基础上,开始把动作的表现加入到动画的实践制作中。教学课程要遵循动画制作现场的流程来进行。动画实践Ⅰ:分层动画动画实践Ⅱ:摄像机镜头动画动画实践Ⅲ:后期合成,特效动画b把握制作流程,专家现场指导通过策划,剧本,分镜,原画,动画的制作,中间帧,色彩,背景,CG,合成编辑的作业练习,完成一个完整的动画作品。制作演示:动画电影,电视剧版动画的制作过程了解策划,制作:工作进程安排,故事版设计和分镜制作实习Ⅰ:动画制作设备和工具,CG软件的理解制作实习Ⅱ:自创剧本的策划和制作制作实习Ⅲ:数字化电脑应用动画制作c动画制作的CG技术的学习在现场的实践制作中,按照日本动画业界的动画制作流程,开展对CG技术的学习。影像表现Ⅰ:自然物体的动画和质感的表现影像表现Ⅱ:摄像机的指定及特效表现取消基础教育课程。

二、中国动画教育体系的改善和发展

1.教学课程

从课程的内容上来看,中国的动画课程虽然已经有针对专业性的课程,但是与日本的动画课程相比较还相对较弱,就动画的表现技法和技术而言直接对动画有利的专业课程还不够完善。因此,为培养优秀的动画人才,首先,改善我国的动画教育课程的设置是很必要的。我们应该参考世界先进水平的日本的教育体系,开发更有效的动画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首先,我们的教师要不断的提高对动画的认识和理解,加大力度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动画教育的培养可以分为剧作方向的培养和动画制作人员的培养。这就如同日本的动画学校分动画专门学校和动画研究所。动画研究所就是以动画的历史,发展,动画内容等的相关内容为中心,进行理论研究。而动画专门学校是以动画制作为重点,培养动画公司所需要的动画绘制人员,而这个环节的动画绘制人员也是需求量最大的。所以笔者认为,我们的动画教育方向的定位,应该定位于动画制作的人员方向的培养,以培养一个优秀的动画人才应该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为基础,如1素描能力2对物体特点的表现能力3角色演技(外形特征,心理特征,感情变化,剧情发展)的理解力4趣味性的创造力和表现力5故事内容的理解力,把握力和敏锐力6对动作的观察力7对整个工作流程的把握能力,和团结性。应该本着以上条件,开发开设有效的,更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和教育课程。#p#分页标题#e#

其次,在课程设置上,我国的动画课程与日本相比较,我国的动画课程虽然以涉及到了动画运动规律及原理的课程,但仍然是偏重于理论上的研究,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实践时间远远不足。从之前提到的日本动画学校的课程来看日本的动画实践课是占有很大的比例的,无论是日本的综合类大学还是动画专门学校通常在课程安排上先是专业课的演示课程,也就是我们的理论基础讲解课程,然后紧接着就是专业课程的实践课程。而我们的课程设置里几乎是没有动画实践课程的,大部分的动画学校都是在学生4年级快毕业时才接触到动画制作,然而动画是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揣摩才能掌握到其中的规律和技巧的学科。通过短短的4年级半学期的动画实践是完全不能到达训练的作用的。所以我国的动画教育课程也应该大量投入实践创作中,教师要提高自身专业水平能力。认真研究动画绘制方法,帧数的时间把握,把理论和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动画教育目的。

再次,树立正确的动画教育理念,在动画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3D技术,电脑CG技术已经成为了制作动画比不可少的技术。但与此同时一定不能忽略传统的绘画基础教育。据调查统计,日本的动画公司和游戏公司(光荣,任天堂等)在招聘动画制作人员时,仍然以制作人员的绘画能力为首要基础。所以传统绘画能力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要有效的把传统绘画技术的培养和CG技术的有效结合起来。

国画教学论文篇12

中国山水画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我们民族在山水文化上的优秀传统,她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内容,她伴随着我们的文明发生并发展,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语言和审美境界,成为了古代文人和现当代山水画家们毕生追求的一门优秀艺术。中国文人寄情山水田园的思想特质在山水画里体现得最为突出,许多文人雅士喜欢山水并绘制山水画。自魏晋以来,山水画艺术得到长足发展,到宋元时期达到顶峰。古人历代创造的不朽杰作在召唤我们努力学习的同时,也为当代的山水画艺术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山水画作为当今高等艺术院校重要的专业课程,经历了从师徒言传到学校教育的发展过程,当代山水画的教学要求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着。今天,山水画艺术的教学呈现出多元探索的状态:一部分教师重视古代山水画传统的教学,注重追求古代文人画的符号化、抽象化的境界并付诸实践;一部分教师则重视师法造化,面对自然,走写生和创作相结合的道路,更加注重追求人生回归的艺术情怀;还有的山水画教师受西方现当代艺术流派的影响,求助于特殊肌理和抽象语言的综合表现,在倾向于现代水墨的探索中通过现代人文意识去触摸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三路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的共同发展和相互交揉形成了当代山水画坛新的教学格局。然而,作为高校美术学科中国画专业教学内容之一的山水画教学实践该何去何从,如何转变教学理念,如何进行创新教学,如何更新教学内容等诸多问题一直困扰着每一个教育实践者,笔者想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提高学生理论修养和增设相关理论课程

山水画的学习,理论知识是关键,只了解山水画理论的基本方面是不够的,中国的山水文化和山水画艺术博大精深,其构图布势、风格意韵、人文关怀诸方面的认识才是根本,然而这类知识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不愿触及,这使学生在宏观上失去坐标,迷失方位。教师作为先行者,应提前对相关理论材料进行梳理加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进度与学生需要分发下去供交流参考,使班级教学形成研究理论的良好氛围。

学生需要的理论课程是多方面的,其中应至少包括哲学、文化、历史和美学理论著作等,还应有与山水画艺术相关的理论文献的阅读。根据笔者个人经验,学生应该阅读的有关山水画理论著作有郭熙的《林泉高致》,宗炳的《画山水序》,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潘运告的《唐五代画论》、《宣和画谱》、《宋人画论》、《元代书画论》、《明代画论》、《清代画论》,朱良志的《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杨大年的《中国历代画论采英》,张强的《中国山水画学》、《中国画论体系》、《国画现代形态》、《中国绘画美学》,陈传席的《中国山水画史》,愈建华的《中国画论类编》,杨成寅的《视觉美》等诸多对学习山水画有帮助的理论书籍和绘画文献。

阅读应在任课教师指导下,将有关理论著作和文献资料,细致分析,合理分解,找出规律,使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另外,最好定期与学生谈阅读感受,或者经常组织主体鲜明的理论知识辩论和论坛。千万不可忽视学生的理论修养,当然,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才能做到在教学中有源源不断的知识带给学生。

二、要注意临摹的深度并加大写生教学环节的训练

首先,教师要加强学生临摹的深度和广度。山水画的临摹教学是学习山水画艺术的重要一课和基础一课,历代山水画名家都非常重视学习传统技法。对于临摹来讲,其前提是会赏析,山水画赏析的必要性往往被我们在山水画教学初期忽视了,其实,只有读懂了作品的内涵,了解了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构思立意、形式技巧、笔墨语言等等,实践起来才不致于盲从,才会有分寸,才能深入挖掘传统资源,达到学习、借鉴、转化、吸收、提升的最终目的。古人讲“师其意不师其技”,师其意者为上,要学好山水画就要临对范图,更要领悟古人用意所在。

传统山水画的教学是要让学生了解山水画在美术史上的独特意义,赏析山水画的经典作品和继承发展。对山水画传统中要求掌握的树石画法、皴擦技法和构图布局规律的知识要结合具体理论,逐一掌握。山水画临摹是个艰苦复杂的过程,山水画景物繁多,层次丰富,绘制过程中要有耐心,临摹过程中还要做到胆大心细,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临习热情,变枯燥临摹成为主动的求知过程。临摹中应注重临摹广度和知识的全面性,一般先要侧重一个时代的一家之法学好吃透,然后再换另一家学习,山水画的临摹应该遵循从隋唐临本开始,先进行工笔山水画的学习,等学生有了一定笔墨造型基础后,再从宋代山水名家中选择几家作为学习对象来重点研究。

在临摹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审美方向的辅导,要让学生从临摹教学的一开始就学着用个人审美眼光和个性化的观点审视传统山水文化,用自己之个性去感悟古人之个性;用自己之特殊去感悟古人之特殊;用自己之创造去感受古人之创造。在临摹课堂上,必须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把学习路子走正,还要保证学生的临摹时间,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花大力气临摹一批传统山水画经典名作。毕竟厚积才能薄发,传统山水画教学的最高要求就是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还要用最大的力气打出来。

其次,教师要重视学生写生教学环节的训练和生活感受的山水画写生是很好的提高学生绘画水平及能力的有效途径,自徐悲鸿引西方对景写生之法以来,无数画家得到益处。写生教学的要求是让学生在写生中做到真正消化好从临摹中学到的笔墨规律,并努力找寻属于自己的表现形式和绘画语言。山水画写生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提炼能力和综合表达的能力,是山水画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高校的全日制教学有着优越的写生条件,应多组织学生下乡写生采风,把写生的重点放在观察方法的转变和笔墨语言的组织上。因为写生是创作的搜集素材阶段,所以还要有意识去探索地域特征,找到事物的典型性并尽量与自己的内在追求统一起来,从写生开始积累感受和表达冲动。写生环节就是到自然中具体研究客观事物,寻找规律,学生应在老师指导下深入研究消化传统知识和技法,去开掘自然之妙,打开自己的心灵,找到表现自然和内心情感的笔墨语言和审美图式,克服缺乏情绪调动和缺失个性化认识等通病,打开属于自己的精神状态。写生是直接面对自然的艺术行为,既要写景又要写情,不应只是关注自然物像的表面形态,还要研究其内在变化规律,找出共性,并渗透进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主观期待。

山水画写生造境应是长时间关注的教学重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以身示范,循序渐进。山水写生环节中,教师要对学生不同时期记录的不同感受做定期辅导,把学生产生的不同心境作全面纪录和整理,还要引导学生多想像,与记忆中的某些场景发生联想并锻炼学生组合能力,正所谓“移花接木”、“迁想妙得”。写生中我们主张稳扎稳打,利用个体的独特感受去观察自然,表达自然,从情感深处贴近生活,练就学生的主观洞察力,学会将美的事物加工组合,践行从生活中来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原则。

三、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山水画创作

强化富有开拓精神的山水画创作教学是高校山水画教学的延伸环节。山水画创作的教学是最终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在全面继承吸收古典山水绘画资源后,学生应抛弃急功近利和浮躁的情绪,走向生活,走人自然,走进内心,尝试展开属于自己的山水创作之路。教师的教学应通过给学生分析大量的创作实例,使之逐渐找到自己的切人点并深入挖掘,教师要做好解决突发事件的准备,对于当下学术界普遍关注的创作问题,学生要泰然处之,教师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于西方艺术思潮的诸多影响,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个人坚定的民族文化立场。我们主张学生应在教师的辅导和鼓励下选定属于自己研究的绘画方向,并深入探索和用于实践,从而绘制出一系列有说服力的山水画作品。我们在山水画创作教学中要始终坚持以独特、创造为核心的教学思路,既要印证传统又要摆脱束缚走向自由,正所谓“随心所欲不逾矩”。

四、山水画教学要处理好的几个重要关系

首先,是教与学的关系。美术教学有其自身特点,心灵交流非常重要。教师要与学生经常谈作品、谈感觉、谈心情,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外出写生时,教师尽量与学生同吃同住,保持亲近,在指导写生时,要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作品进度和学习规律,随时挽救一些转瞬即失的好想法与好感受,这样才真正起到教师的点拨作用并使学生可持续进步。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的用自己良好的修养、熟练的技巧影响感召学生,并做到与学生一起探索,一起进步,让学生明确知晓自己的探索道路是正确的。

其次,是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教师在布置作业和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命题时要有一定的量和深度,并且最好因人而异并有关联性。没有数量的要求难以提高质量,但盲目追求数量也会影响质量的提升,由于学生接触山水画时间有限,在绘画工具和艺术语言的训练中,要适当安排学生多练习写字和体会用笔。山水临摹课程期间要保证质量并很好的控制数量,山水写生与创作环节中需要多画稿子,反复修订,力求逐渐找到自己的语言符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