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专业可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7 18:13:50

音乐学专业可论文

音乐学专业可论文篇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等精神性消费的需求日益增加,种类众多的广播、电视、网络音乐节目层出不穷。在音乐媒介和音乐节目迅猛发展的局面下,需要有更多更专业的音乐传媒人才来更好地进行音乐传播,特别是音乐专业领域类的新闻采访、编辑、评论等重要活动。而目前从事音乐采访、编辑、评论、策划的人员,要么是非音乐专业方面的新闻人才,要么是音乐专业的但又缺乏媒介知识和传播技能的人才。前者对音乐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评论往往不够专业、深刻,甚至对音乐术语解释错误;后者则缺乏采、编、写等媒介传播技能,也难以对所学的音乐专业知识进行有效传播。这种局面严重影响了音乐的传播与发展。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2006年9月,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成立了首个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并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

二、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培养计划

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电台、电视台、报社、出版社培养音乐节目主持、音乐新闻与评论、音乐编辑与策划的传媒工作者;为音乐、文化事业等单位培养能从事音乐文化市场的组织管理与指导工作的人才。以下从招生要求和课程设置两个方面来探讨该专业的培养计划。

1.招生要求:在重视音乐的基础上,提高对学生文化的要求

在音乐考试达标的基础上,对该专业的学生录取分数要达到相当的标准,以保证其足够的文化素质,重点要对写作能力严格要求。在招生规模上,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每届以不超过二十人为宜。

2.课程设置:有效融合音乐和新闻相关学科知识

有人认为,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培养的就是娱乐新闻记者,但笔者不敢苟同。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通常意义上的娱乐记者虽然也采写、播报音乐类的新闻及人物,但他们往往并不具有专业的音乐知识与素养,因此他们的报道难以深入,甚至有时在音乐领域还会犯常识性的错误。所以大多数的音乐类新闻、娱乐类报道往往流于表面,甚至成为花边八卦新闻的代名词。当今是文化艺术大发展的时代,由于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多的要求。很多对音乐有兴趣的受众现在不仅要欣赏音乐,他们还渴望能够懂得更多的音乐理论知识、表演技能,甚至音乐的创作方法等等。对音乐艺术来说,各种媒介和媒介从业者担负着传播音乐和引导整个社会的音乐发展风向的职责。具体说来,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培养出来的音乐新闻记者,要有能力发现并判断音乐事件的新闻价值,有能力与音乐家进行非常专业的交流并采写出相应的新闻报道稿件。而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培养的就是这样一种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从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除了作为音乐专业方面的诸如“视唱练耳”、“乐理”、“主科曲式”、“副科钢琴”、“音乐学导论”、“音乐评论文献导读”这样的传统课程外,还安排了“传播学概论”、“新闻编辑”、“新闻采访与摄影”、“电视节目策划”这样的新闻传播类型的理论及实务课程,“音乐文论写作基础”这样的音乐与新闻相互融合、渗透的课程,还有“文化市场营销”这样的拓展性课程以及“欧美电影艺术评论”这一类开阔文化艺术视野的课程。此外,在学生二年级下期安排有一次为期两周的田野考察——音乐采风,通常是安排学生到一些民间音乐的发源或分布地区,对民间音乐的形态、现状、传播与发展做一些采访和考察,最后以调查报告的形式作为研究成果的呈现。最后,在四年级下期,安排学生到媒体、文化传播公司、演艺公司进行为期两到三个月的实习。

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决不是音乐与新闻的简单相加和机械组合,而是有机地融合和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也就是说,传统的新闻学理论及“采、写、编、评、摄”等技能类专业课程要进行“音乐化”改造。同时,对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法也要提出不同程度的“音乐化”改造要求。例如“音乐文论写作基础”这门课程,其中就安排了音乐通讯、音乐消息、音乐专访等音乐内容与新闻文体有机融合的教学内容;在“新闻编辑与评论”这门课程中,则要求重点学习音乐类新闻的编辑技能;在“新闻采访与摄影”这门课程中,要求学生重点学习音乐人物、音乐事件等音乐题材的采访及摄影。

因此,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力求培养出一批既精通音乐、又掌握新闻和传播理论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能够为音乐艺术的发展与传播发挥重要作用。

三、师资组成:有待优化和提高

目前,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拥有专职教师八名:其中在音乐领域的课程方面有教授两名,副教授两名,讲师三名;在新闻传播类课程方面,有副教授一名,为传播学专业硕士学历。目前,该专业方向的音乐新闻师资都是音乐理论专业或者新闻传播专业背景,而音乐新闻实践领域的教职人员稀缺。但作为注重实践的专业方向,必须要增强该专业的在实践领域的教学。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教育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倡导资深的音乐新闻业界人士为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学生授课。在可能的条件下,一些媒体新闻机构还可以成为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以实现双方效益的优化;第二,在引入师资力量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现有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可采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出国进修学习或者选派青年教师到音乐新闻媒体挂职工作等多种方式;第三,可将音乐类院校的新闻专业可以把教研活动作适度地扩大化,即安排音乐类课程任课教师与与新闻专业任课教师共同进行教研活动,促进音乐专业师资与新闻类课程师资的知识交流,促进新闻类课程与音乐类课程的知识衔接,从而有效地促进两个学科的互相融合与渗透。

四、学生就业:效果初显,仍需时间检验

目前,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第一届2006级的毕业生已于2010年7月学成毕业。本届毕业生共有14人,有11人已实现就业。至2011年5月截稿为止,其中有1人在成都人民广播电台,1人在人民广播电台,2人进入文化传播公司,1人进入演艺公司,3人成为中学音乐教师,另有3人备考研究生,还有3人尚处于择业过程中。因此,总体看来,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形势下,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的就业走向还是很不错的。而且,从该专业的发展前景来看,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近年来音乐、娱乐类节目日渐走俏,音乐媒体的日渐增多,对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专业的发展和就业前景都非常广阔。

五、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四川音乐学院开设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主要思路是希冀培养出具备特别知识结构、适合社会某些方面特殊需要的音乐与新闻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在探索特色办学的过程中,由于受自身条件的局限,该专业发展也遇到了如下一些问题:

首先是生源质量问题。由于音乐院校招生分数较低,音乐学院学生的文化基础往往难以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的学生相比。因此,学生在学习要求具有较高的文学和文字功底的学科或课程时,往往会出现一些困难。而新闻传播学恰好就属于这一类的学科,例如“传播学”、“新闻编辑与评论”、“音乐文论写作”、“电视节目策划”等等,这些课程对于学生的文学基础和语言文字的功底均有较高要求。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可考虑提高该专业招生的文化成绩要求。如语文高考成绩可设单科最低分限制;其次可以考虑在该专业的艺术考试中,适当增加文化成绩的比重。三是考虑适当调整艺考中的科目,使招收的学生更能适应该专业的学习和要求。

其次,新闻传播专业需要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素质,而音乐类院校的教育环境缺乏人文氛围的熏陶。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欧美,较好的往往都是综合型院校开办的音乐学。音乐院校受传统和现实因素的诸多限制,无论在办学理念、学科建设、课程开设、讲座安排、社团设置、活动举办等诸多方面,往往都缺乏人文方面的考虑和相应的氛围。例如,在课程设置方面,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相比,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多、人文教育课程偏少,学生重视音乐专业表演技能的学习,对音乐理论、文学、外语、哲学等学科的学习往往不够重视。这种氛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不利于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一些音乐学院开始突破传统的以艺术表演为主的专业模式,增加更多的艺术理论专业以及诸如新闻、传播、文学这样的与艺术紧密相关的人文学科专业,而这将有利于在学校形成浓厚的人文氛围气息,从而有利于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四川音乐学院紧邻四川大学这座综合型院校,而百年川大具有很深的人文沉淀,其文学与新闻学院在国内的地位同类专业方向中名列前茅,因此,可考虑与川大建立合作关系,实现教学、师资资源共享。

第三,学科处于音乐院校边缘地位,专业发展难以得到有力支持。

由于音乐类高校的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并非新闻传播,一般来说,处于这些学校边缘地位的音乐新闻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具体问题。例如,分配经费,往往都向本校的重点学科倾斜,音乐新闻类专业难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支持;申报课题,能选择的课题的范围狭小,音乐传媒类型的几乎没有,往往只能选择一些诸如课程或教育改革类型的研究项目。而这个问题的改善或者解决有赖于高等院校的重视以及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从而逐步解决。而这个问题在四川音乐学院已经逐步得到改善。川音目前正处在向综合型艺术院校转型的过程之中,将逐步建立起以音乐、美术、表演、传媒、舞蹈、戏剧六大发展方向的综合性教学体系。除了音乐学系的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外,川音还建立起了传播艺术系这个与新闻传播密切相关的院系。

结 语

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首次将音乐专业与新闻专业相结合,培养出了音乐领域的新闻人才,虽然还不够完善,但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开设使得传统音乐学在专业方向的设置上更加具有了应用和针对性。改变了音乐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格局,同时拓宽了音乐学的办学思维。因此,它的建立对音乐学的跨学科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焱、刘育涛《河北影视传媒艺术教育现状探析》,《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第113—116页。

[2]彭永斌《传媒产业发展的系统理论分析》,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112页。

音乐学专业可论文篇2

音乐学在艺术类专业中属于一个综合性专业。长期以来,它一直是艺术类考生报考的热门专业之一。本专业学生既懂得吹、拉、弹、唱,又学过有关专业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故而就业领域比较宽泛,如文艺团体、艺术研究单位、影视部门和学校等。

【主要课程】:音乐史、音乐学理论、中外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学、美学、作曲技术理论、钢琴或其他乐器演奏等。

【就业方向】:可以在中小学校从事音乐方面的教学工作和电台、电视台担任节目的音乐编导,同时还可以从事音乐演唱或创作工作,属于自由职业者。

【开设院校】: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上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淮阴师范学院、南京艺术学院、苏州科技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等。

学前教育(音乐方向)

学前教育(音乐方向)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较高的艺术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学前教育师资。该专业通过对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声乐、钢琴、舞蹈与编排、美术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学前教育教学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外语读写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

【主要课程】:乐理视唱练耳、声乐、钢琴、音乐作品欣赏、和声曲式与幼儿歌曲创编、幼儿歌曲弹唱、儿童合唱指挥、幼儿园音乐教学法、幼儿舞蹈、幼儿舞蹈创编与技法、中外学前教育史、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儿童文学、形体训练与幼儿舞蹈创编、美术、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课程与活动设计、奥尔夫教学法、幼儿园游戏论。

【就业方向】:毕业后可到幼儿园、幼儿师范院校、学前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相关出版部门等部门从事幼儿教育、儿童艺术辅导、社区文化管理及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科研、管理等工作。

【开设院校】:湖北师范学院、常州工学院、应天职业技术学院等。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培养能在有关文艺单位和演出团体,如音乐演出团体、戏剧团体、广播影视部门等单位从事音乐创作的专业性音乐人才。

【主要课程】:作曲、作曲技术理论、视唱练耳、音乐史、戏曲史、中外民族民间音乐、钢琴或其他乐器演奏、中国传统音乐分析、现代音乐分析等。

【就业方向】:可以到唱片公司、剧组、电视台等部门从事音乐创作和一些音乐演出团体或公司担任音乐制片人,同时还可以到中小学、艺校等教育机构任音乐教师。

【开设院校】: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等。

指  挥

指挥专业考试时十分注重对视唱练耳、和弦听辨的考查,同时对考生的演唱和钢琴弹奏水平有一定要求。该专业学制多为五年。我国目前音乐界的指挥人才屈指可数,有时一些高级别的音乐会还不得不邀请国外著名指挥家参与演出。所以高学历、高素质的指挥专业人才在我国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且被赋予了代表中国形象的寓意。随着我国文化生活的丰富和精神文明建设及艺术团体的发展,指挥人才将呈现出供不应求的趋势。本科毕业后,到一个文艺团体谋一份乐团指挥或合唱指挥的差事应当不是件难事。

【主要课程】:指挥、乐队学、合唱学、视唱练耳、和声、复调、曲式与作品分析、配器、钢琴、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民族音乐概论、艺术概论、合唱、声乐等。

【就业方向】:该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师、中等学校专业教师、青少年宫合唱团专业教师、社区文化馆站文化干部与从事社会艺术教育的师资以及专业团体的合唱指挥等工作。

【开设院校】:中央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

音乐表演

音乐表演专业方向主要培养从事声乐表演、教学工作的专门性人才和从事相关音乐活动组织工作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培养,该专业学生将掌握声乐表演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完整的艺术表演能力与技巧,且具有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力、想象力、表现力,并在声乐教学与音乐艺术活动组织中具有独立工作能力与集体创造合力。该专业的艺术实践包括大型声乐作品音乐会的排练与演出。

【主要课程】: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发声技巧训练、歌曲演唱(美声、民族、流行)、合唱、钢琴、形体、舞蹈基本功、歌舞排练(流行歌舞排练、音乐剧剧目排练、组合演唱排练)、音乐欣赏、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中国民族与民间音乐、曲式与作品分析、音乐制作、流行音乐概论、艺术概论、表演、形象设计、录音演唱实践等。

【就业方向】:该专业毕业生可到电视台、歌舞剧院(团)、电视剧制作中心、宣传部门、文教事业单位从事演唱、创作和音乐制作工作,以及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攻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开设院校】: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

流行音乐演唱

流行音乐演唱专业培养具备流行音乐演唱及表演能力,能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演艺公司等相关部门从事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该专业培养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流行音乐演唱和表演的基本理论,接受相关技能的系统训练,娴熟运用演唱及表演的专业技巧,并具有较高的流行音乐综合表现能力。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会安排系列音乐会、社会活动比赛、学期专业汇报等作为其艺术实践。

【主要课程】:视唱练耳、乐理、钢琴、和声、声乐、台词、形体、舞台演唱实践、节奏训练、歌曲写作、录音棚实践、民族民间音乐、中外音乐史、西方流行音乐史、世界音乐等。

【就业方向】:该专业毕业生可到电视台、歌舞剧院(团)、电视剧制作中心、宣传部门、文教事业单位从事演唱、创作和音乐制作工作,以及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攻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开设院校】: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

中国乐器演奏

中国器乐演奏专业主要培养从事中国乐器演奏表演、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和从事相关音乐活动组织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中国乐器表演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完整的艺术表现能力与技巧,且具有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力、想象力与表现力,并在中国乐器教学与音乐艺术活动组织中具有独立的工作能力与集体创造合力。

【主要课程】:主修乐器、副修乐器、重奏、合奏、视唱练耳、作曲技术理论、中外音乐史、中外民族民间音乐等。

【就业方向】:该专业毕业生可到电视台、歌舞剧院(团)、电视剧制作中心、宣传部门、文教事业单位从事演唱、创作和音乐制作工作,以及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

【开设院校】: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戏曲学院、北京电影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

管弦与打击乐器演奏

管弦与打击乐器演奏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管弦与打击乐器演奏、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和从事相关音乐活动组织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管弦乐表演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完整的艺术表现能力,且具有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力、想象力与表现力,并在管弦乐教学与音乐艺术活动组织中具有独立的工作能力与集体创造合力。该专业艺术实践包括大型管弦乐作品音乐会的排练与演出。

【主要课程】:管弦与打击乐器演奏主课、管弦乐合奏、中外音乐史、民族音乐概论、基本乐理、和声等。

【就业方向】:该专业毕业生可到电视台、歌舞剧院(团)、电视剧制作中心、宣传部门、文教事业单位从事演唱、创作和音乐制作工作,以及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攻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开设院校】: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戏曲学院、北京电影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等。

钢琴与键盘乐器演奏

钢琴与键盘乐器演奏专业主要培养从事键盘乐器演奏、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和从事相关音乐活动组织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要求学生掌握键盘表演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完整的艺术表现能力与技巧,且具有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力、想象力与表现力,并在键盘乐器教学与音乐艺术活动组织中具有独立的工作能力与集体创造合力。

【主要课程】:钢琴课和键盘教学法、合奏、随行、服务打、剧目、键盘和踏板技巧、演奏会和个人风格的发展。

【就业方向】:该专业毕业生可到电视台、歌舞剧院(团)、电视剧制作中心、宣传部门、文教事业单位从事演唱、创作和音乐制作工作,以及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攻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开设院校】:南京晓庄学院、徐州师范大学、淮阴师范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同济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

流行音乐演奏

流行音乐演奏专业培养具备较强独奏能力及乐队合作能力,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演艺公司等相关部门从事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该专业要求学生系统学习流行音乐演奏乐器的基本理论,接受系统的技能训练,具有较高的独奏及乐队演奏能力,并能运用所学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

【主要课程】:基本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基础、和声、乐队合奏、作品分析等。

【就业方向】:该专业毕业生可到电视台、歌舞剧院(团)、电视剧制作中心、宣传部门、文教事业单位从事演唱、创作和音乐制作工作,以及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开设院校】: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戏曲学院、北京电影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

音像技术(音响工程)

音像技术(音响工程)专业为游戏、影视、动漫行业培养掌握先进传播技术和熟悉音乐产业运作规则的应用型音乐创编人才和具有经营谋略和音响现代管理知识的,并专门从事配音、配乐、声效设计、编辑、合成等工作的第一线高级技术应用型传媒人才。

【主要课程】:视唱练耳、电视音乐音响、电视录音、音响技术、录音艺术、彩铃制作、广播录音、摄录编技术、舞台音响调控等课程。

音乐学专业可论文篇3

【作者简介】徐元勇,文学博士。1964年8月6日出生于四川省阆中县。曾经先后学习、工作于四川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现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一、弁言

在我们的西洋音乐教学、研究队伍中,有不少是在西洋文化的社会和生活环境中受过熏陶的学者。我们在西方音乐学的传播、教学、研究等方面,也的确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说音乐学在我国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也许一点也不过分,这一点也反映在我们过去,以及今天许多人对音乐学的认识中。譬如,我们历来要求学习音乐的人,一定要“底子好”、“基础好”。所谓的好“底子”、好“基础”,在多数情况下主要指的是“音乐技术”和“音乐技能”方面。且不论表演、甚至作曲等专业方向的学生,是否仅仅只是具备了“音乐技术”和“音乐技能”方面的能力就够了这个问题。就音乐学为学习和研究方向的人而言,除了应该要求具备“音乐技术”和“音乐技能”方面的能力之外,还应该有文史修为和写作能力的“底子”、“基础”,要具有音乐理论的思考能力。也就是说,对于从事音乐学专业工作与研究的人们来说,必须掌握音乐形态、音乐技能等音乐本体的知识,以及掌握中外历史、文学、语言、宗教、风俗、文献典籍等社科文化知识,要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功。对于这一点似乎大家早有共识,似乎也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是,在我国音乐学的实际教学中却没有加以实施,至少做得很不够。而且,在我们还没有对原有西方音乐学领会得十分清楚的情况下,又有许多其它西方音乐研究理论,以及一些音乐研究新领域、新知识不断为我们所认知,使得我国这门本来就很年轻的学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譬如,对于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世界音乐(W0rld Music)、多元音乐文化(Many Music of Many Cultures)等新学科、新概念的系统解读,以及与原有音乐学之间的关系;等等。

就目前国内音乐学的教学和研究现状来看,急需思考如何在借鉴西方音乐学学科体系、消化西方其它成熟音乐理论体系的同时,在所谓西方音乐学的构架中,建立符合我国音乐的发展历史、符合我国音乐文化生活存在的状况,以及符合我国音乐理论学习与研究现状的教育体系及教学体制等问题。也即,如何在我国现有音乐学的专业教育中,在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与训练中,无论是在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方面,在学制的设定和课程的设置上,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音乐理论研究的学科。

二、音乐学专业从附中开始设立的意义

音乐学的专业方向应该从附中开始设立,至少,在附中的高中阶段一定要设立音乐学的专业。要思考符合附中音乐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而且,对于演奏、作曲等其它专业也要补充音乐学常识方面的课程。从近二十年来音乐学发展的情况来看,如果在附中的高中阶段开始设立音乐学的专业方向,对于我国音乐理论的学习风气、研究水平等,都会带来很重大的意义。仅仅就在附中的高中阶段开始设立音乐学专业方向的教育意义而论,将会产生以下两个方面的意义: 共5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第一,观念上的意义。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这样一个谬论:“学表演不行就改学作曲,作曲再不行就学理论。”除了可以认为人们缺少对音乐学以及音乐理论研究的认识之外,是否更应该对我们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加以检讨。

这个局面的形成,一方面,应该说与音乐学系历来的要求标准有关。音乐学系历来视附中其它专业被淘汰后进入音乐学系的学生为“嫡系”,并把其作为音乐学系的后备师资。然而,关键的问题是,这些人中的大多数人并不喜欢音乐理论这门功课,不是把音乐理论视为一门专门的学问来加以钻研。甚至,其中一部分人根本就瞧不起音乐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其结果是可以想象的。我们不去妄断、怀疑许多人有从事教学与研究的能力,有着很高的智商。但是,遗憾的是他们确实没有什么研究成果刊布于世,没有几篇论文为同行们所知晓。我们知道,科研与教学是相互促进的,没有科研水准和研究基础的教学水平,究竟又怎样就不得而知了。历史的原因,人为的认识,瞧不起音乐学专业的人士,大有人在。这已经成为一种人所共知的事情。甚至,一些在音乐学专业方面授课多年的教师,也常常讲自己曾经是学习其它专业,而羞愧自己如今从事的音乐学教学工作。因此,从附中开始设立音乐学的专业,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培养学生的志向,是一个立志的大问题。“立志”音乐学的学习与研究绝对不是一句空话、大话,音乐学系不应该把其它专业被淘汰后进入音乐学系的生源作为培养的“嫡系”,不应该视有一点音乐技能,但并不喜欢音乐理论这门功课的人为“宝”。其实,表演学不好,作曲学不好,也就更不可能在音乐理论方面能够有所作为了。一些音乐学院今天在音乐理论教学与研究上出现的窘境已经作了充分的证明。如果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音乐学以及音乐理论研究的错误认识,要改变别人的认识,那么,首先要从自己做起,应该首先使我们的学生立志音乐学学习与研究。必须在附中阶段设置音乐学的专业方向,使得我们的学生从进入音乐学院的大门之始就立志于音乐学的学习,就确立了一个大的研究方向。这样升入音乐学系的本科学生,从今天的自卑心理到立志音乐学的学习与研究,这是一个很根本的问题。

另外一方面,在当今发表的音乐理论论文里,的确有许多缺少对音乐本体进行的研究,让人们误以为音乐学的研究就是文字的工夫,认为音乐学的基本功就是背熟几本音乐史书。这也有其历史的原因,在目前音乐学的教学、研究,以及学习的队伍人员中,有许多人曾经学习的是其它专业,他们有的或是在外语,或是在历史、文学等方面受到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或在其它文化方面有较高的水平,较强的能力,等等。这部分人利用自我的优势从事了音乐学的工作,譬如,中文和中国历史专业方向的人,对中国古代音乐文献进行着辑录、校释,或从事着缺少音乐形态研究的中国音乐史的工作;而外国语专业方向或一些外语比较优秀的人,则从事着西方音乐文献的翻译,或从事着【清】毛奇龄在《竟山乐录》中所讲的“乐书不是乐,乐器不是乐”的工作。客观上讲,这类人中间的部分学者,为我国音乐理论的研究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完成了许多音乐学基础性的工作。音乐学的研究需要其它文化学方面人士的加入,音乐学者也需要具备文化学方面的学识,只是不能过于偏颇。如今就有些“过”的现象,因此,使人们产生了对音乐学的错误认识。这也许是我国音乐学这门学科发展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第二,本科生源数量和素质保障的意义。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音乐学的生源数量不足,学生的素质更是不尽人意。

一方面,为了扩大生源,大大降低入学标准,有的音乐院校甚至以缩短音乐学本科学习的时间来吸引生源。另一方面,许多音乐学的出题老师抱怨目前音乐学的试题过于简单,认为如今学生的素质差。试想,要让从来没有学习过音乐学理论的应届高中学生,应考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的试题,其效果肯定不好,其水平肯定很低。即使是那些从小就接触音乐的“琴童”、“天才”等,对音乐学理论可能也是知之甚少。没有学习过的东西,不可能考出好成绩;没有成体系的音乐学的教育机制,也就没有生源量和质的保证。所以,我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两方面的矛盾,必须从附中阶段开始设置音乐学的专业方向,或在普通中学中协商选择一些学校,定点开设音乐学方面的课程。 由于今天的许多考生没有进行过音乐学方面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在出题老师看来再简单的试题,对于考生也是难题,老师和学生都不好把握考试试题的深浅难易程度。如果从附中阶段开始设置音乐学的专业方向,一来不仅能够使升入音乐学系本科的学生数量有所保证,使本科生源的数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且,更能保障这部分学生在音乐学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方面有一个较高的水平。如果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了音乐学方面的常识,升本科的试题自然能够上一个台阶,自然有一个深浅难易的层次。共5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我们经常争论是否让音乐学本科阶段的学生进行专业方向选择的问题,然而,如果在附中阶段设置了音乐学专业,学生们经过几年音乐学方面能力的训练,在进入本科阶段之后,通过第一学年的适应阶段,在第二学年中,完全可以进行有所目标的专业方向的选择。这样以来,音乐学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得我国音乐学的教育、学习与研究水平获得一个真正的提高与发展。同时,这也给从事音乐学教学工作的教师也提出了一个比较高的要求。 音乐理论的教学与研究,本身应该具有前瞻性,教学上落后,会使我们在音乐理论的研究方面更加置后。我们要按照上述标准来检验今天音乐学学人的知识结构和学术经验,要求提高从事音乐学工作和研究的队伍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以前我们对于这一学科的认识不全面,对音乐学这门学科建设的思考也不多,特别是对音乐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更没有做深入研究。今后当尽快补上,不能让这种现象继续存在下去。

三、 附中、本科课程的合理衔接与音乐学专业的层次教育

如果能够在音乐学院附中,甚至其它普通中学开设音乐学专业的课程,那么,这些课程要与本科招考的内容基本衔接。音乐学专业本科阶段设置的一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一定应该是附中及普通中学音乐学专业课程的延续。因此,课程的设置就十分的重要了。目前,在音乐学院的音乐学专业所开设的所谓专业课程,被认为就是音乐学的学习科目。它让本专业的学生一进入这门专业的学习后,就以为这些课程就是音乐学学科的学习内容。但是,这些音乐学学习的科目,是否真正体现了音乐学这个学科所应该包含的内容,这就很有讨论的必要了。仅从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与研究来看,今天音乐学课程中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这个科目,就需要添加许多的内容进去。譬如,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的重构和建立,缺少的是文献学的基础,中国传统音乐文献学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能否建立的基础性工作。就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对于音乐文献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文献和书籍的了解是学习的前提,是基础的基础。目前的课程设置中就很是欠缺这方面的内容。即或是以西方音乐为研究方向的人,可能也首先应该去了解“西方的文献学”,或“西方文献批评”类似的“学问入门”课程。目前的音乐学专业教育中这些课程也没有开设。而从中学阶段开始就开设音乐学的课程,则更加应该注意课程设置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层次性。除了中学阶段的音乐和文化的诸多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之外,还要顾及音乐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系统性。需要一个系统、合理的,符合我国音乐理论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重要的是我们要把这个体系延续到本科音乐学教育与教学的系统中去,要注意音乐专业与文化等各门课程的衔接。就是说,学生一旦在中学学习期间选定了音乐学的学习方向,那么,就应该学习在本科招考、录取时的一些基本课程和内容。譬如,现在每个音乐学院的音乐学系都开设有:音乐学概论、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音乐美学、和声、复调、作品分析、钢琴等课程。这些课程肯定不可能全部都从中学阶段开始开设,即使那些能够开设的课程,其内容的数量和程度也必须有所限定。具体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要广泛征求意见,还应该进行理论上的研讨工作。而且,这里一定要考虑本门学科所存在着的层次教育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音乐学专业缺少层次教育。目前,我国在音乐学的升学考试中,仅就专业而言,所出考题的标准,在本科与研究生,甚至博士生考试之间的差别不是太大。这与我国音乐学的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缺少层次有关。我们没有研讨出一套有关本科、研究生、博士生考试科目、内容及水平定位的测试标准。应该说,对于音乐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同层次水平的研究,不仅能够便于制定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科目、方向、内容等,而且,对非音乐学专业人们的音乐学的学习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音乐学专业的层次教育问题。关于音乐学专业的层次教育,是否可以作以下几个层次: 一、音乐基础层次共5页: 3

论文出处(作者): 二、专业知识、技能层次

三、文化修养层次

四、方法论层次

而不同的层次又必须要有不同的几个阶段,不同的阶段中要解决不同学科的课程、不同音乐学内容。因此,层次教育是与阶段性教育结合在一起的。

譬如,初级阶段:也许应该进行的是中西音乐概论性与感性知识的基础教育;中西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及音乐技能、技巧的基础教育;中西文史、文化、语言基础教育等。在第二个中级阶段则应该进行音乐学概论课程;其它音乐学各门学科概论性的课程。到了第三个高级阶段就应该进入所谓专业论题方面的研究,和专攻方向的研究,以及音乐学专业论文的写作阶段了。 在这些不同的学习阶段中,哪些课程、哪些内容,以怎样的程度,针对哪些层次的学生又是很重要的问题了。譬如,强调音乐本体技能与音乐学基础能力并行、音乐专业课程与文化基础课程并重的中学阶段音乐学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还必须把这些课程的初级性质考虑进去。也就是说,在对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进行音乐基础知识能力和基本音乐技术、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要加强要中外历史、文化知识、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我个人以为音乐学专业,毕竟首先是一门以音乐技术、技能,以及音乐文化为基础性质的特殊学科,因此,如果不是在音乐学院附中一直专门学习音乐的普通中学的音乐学基础教育,还是应该放在对音乐本体理论所进行的学习上。就音乐学专业方向的学生而言,首先应该具备音乐本体技术、技能、音乐学基础的基本功。对于音乐形态本身的不了解,今后很难深入进行音乐学的研究。今天,有许多没有经过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系统学习的学生,可能在音乐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上就要欠缺一些。譬如,今天,我们都承认那些毕业于师范大学音乐系,和其它艺术院校音乐系非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在综合文化知识和能力方面要强于音乐学院的学生。同时,也指出这些学生对于音乐本体了解的欠缺,音乐技能水平的低下,这的确也是事实。而且,这种情况也许还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存在下去。这正是我国音乐学发展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在进入硕士的研究生阶段要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课程的设置上就要与音乐学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区别开来。这也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大批非音乐学专业的研究生,特别是非音乐学院的研究生则需要补上更加需要音乐技能方面的课程。根据本科所学专业,实事求是的针对研究生的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名正言顺的加强音乐技能的补充学习。而且,由于能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比例并不大,所以,音乐学的主要课程和内容应该在本科阶段完成。特别是音乐技能和技术课程更应该在本科阶段完成,因为,对于音乐形态本身的不了解,很难深入进行音乐学的研究。一方面,如果音乐理论的研究论文,只是大量谱例的堆积,而没有道理可讲,或讲的都是大道理、旧道理等,那是不行的。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只是从理论上、文化上讲了许多音乐的道理,而不能以音乐的实际例子证明其道理的科学性、合理性,甚至论文中列举的音乐例子或曲谱谱例与其理论不相吻合,则更为可笑。因此,建立一个基本成体系的、有层次的音乐学教学课程极为重要。要对现有的音乐学的教学课程设置进行调整、补充。譬如,确实有一些属于音乐学的课程内容,但是又的确离音乐本体比较远,音乐文献学的就是属于这样的一个课程。要把系统的音乐文献学的教学内容放在高级的层次教育中去教授。其实,同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中,已经有一整套成体系的方法,有着成熟的文献学相比较,我们看到在音乐理论的研究中,经常还纠缠于研究的对象、方向等问题的讨论之中是很幼稚的。在认识了文献学的基本方法之后,我们就不得不思考如何把这种方法运用于音乐学的研究之中,如何建立音乐文献学等问题。文献学是方法论,怎样把这种方法运用于音乐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之中值得思考。 即使在音乐的本体教学上,今天的音乐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也缺少一些重要的门类。譬如,不可缺少直接接触民间音乐的教学内容就应该放在相应的层次里。在新的音乐研究思想和观念的指导下,以新的理念和手段开展民间音乐的采风工作。什么是新的音乐研究思想?什么是民间音乐采风工作的新理念和手段?那就是民族音乐学的思想和方法。今天社会音乐文化生活中的民间音乐,不仅仅指的是山野之曲,同时也包括了城市中的音乐文化。而且,在课程的设置中,还要有意识地注重中国音乐理论课程的设置。 共5页: 4

论文出处(作者): 四、结语

在西方音乐学构架中的我国音乐学的专业教育及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等都不完善,

音乐学专业可论文篇4

一、音乐学

音乐学(musicology)是一门研究音乐的学问,来自于西方。萧友梅先生在建立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时,虽然引入了至今仍在延续的欧洲音乐教育体系。但是,音乐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在我国的音乐教育中是比较晚的事情。新中国建立之前几乎没有,即使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大部分专业音乐院校音乐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很晚。除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于1954年,中央音乐学院于1956年较早建立以外,其它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的建立都较晚。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分别于1978年和1980年设立了音乐学系,武汉音乐学院于1986年成立音乐学系。而象天津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则都是在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之后才逐渐挂牌成立了音乐学系。几所音乐院校的音乐学专业被批准为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授予点则是更晚的事情。1982年中央音乐学院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1988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上海音乐学院硕士学位授予点是1982年获得的批准,博士学位授予点是1989年获得的批准。

在我们的西洋音乐教学、研究队伍中,有不少是在西洋文化的社会和生活环境中受过熏陶的学者。我们在西方音乐学的传播、教学、研究等方面,也的确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说音乐学在我国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也许一点也不过分,这一点也反映在我们过去,以及今天许多人对音乐学的认识中。譬如,我们历来要求学习音乐的人,一定要“底子好”、“基础好”。所谓的好“底子”、好“基础”,在多数情况下主要指的是“音乐技术”和“音乐技能”方面。且不论表演、甚至作曲等专业方向的学生,是否仅仅只是具备了“音乐技术”和“音乐技能”方面的能力就够了这个问题。就音乐学为学习和研究方向的人而言,除了应该要求具备“音乐技术”和“音乐技能”方面的能力之外,还应该有文史修为和写作能力的“底子”、“基础”,要具有音乐理论的思考能力。也就是说,对于从事音乐学专业工作与研究的人们来说,必须掌握音乐形态、音乐技能等音乐本体的知识,以及掌握中外历史、文学、语言、宗教、风俗、文献典籍等社科文化知识,要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功。对于这一点似乎大家早有共识,似乎也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是,在我国音乐学的实际教学中却没有加以实施,至少做得很不够。而且,在我们还没有对原有西方音乐学领会得十分清楚的情况下,又有许多其它西方音乐研究理论,以及一些音乐研究新领域、新知识不断为我们所认知,使得我国这门本来就很年轻的学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譬如,对于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世界音乐(W0rldMusic)、多元音乐文化(ManyMusicofManyCultures)等新学科、新概念的系统解读,以及与原有音乐学之间的关系;等等。

就目前国内音乐学的教学和研究现状来看,急需思考如何在借鉴西方音乐学学科体系、消化西方其它成熟音乐理论体系的同时,在所谓西方音乐学的构架中,建立符合我国音乐的发展历史、符合我国音乐文化生活存在的状况,以及符合我国音乐理论学习与研究现状的教育体系及教学体制等问题。也即,如何在我国现有音乐学的专业教育中,在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与训练中,无论是在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方面,在学制的设定和课程的设置上,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音乐理论研究的学科。

二、音乐学专业从附中开始设立的意义

音乐学的专业方向应该从附中开始设立,至少,在附中的高中阶段一定要设立音乐学的专业。要思考符合附中音乐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而且,对于演奏、作曲等其它专业也要补充音乐学常识方面的课程。从近二十年来音乐学发展的情况来看,如果在附中的高中阶段开始设立音乐学的专业方向,对于我国音乐理论的学习风气、研究水平等,都会带来很重大的意义。仅仅就在附中的高中阶段开始设立音乐学专业方向的教育意义而论,将会产生以下两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观念上的意义。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这样一个谬论:“学表演不行就改学作曲,作曲再不行就学理论。”除了可以认为人们缺少对音乐学以及音乐理论研究的认识之外,是否更应该对我们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加以检讨。

这个局面的形成,一方面,应该说与音乐学系历来的要求标准有关。音乐学系历来视附中其它专业被淘汰后进入音乐学系的学生为“嫡系”,并把其作为音乐学系的后备师资。然而,关键的问题是,这些人中的大多数人并不喜欢音乐理论这门功课,不是把音乐理论视为一门专门的学问来加以钻研。甚至,其中一部分人根本就瞧不起音乐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其结果是可以想象的。我们不去妄断、怀疑许多人有从事教学与研究的能力,有着很高的智商。但是,遗憾的是他们确实没有什么研究成果刊布于世,没有几篇论文为同行们所知晓。我们知道,科研与教学是相互促进的,没有科研水准和研究基础的教学水平,究竟又怎样就不得而知了。历史的原因,人为的认识,瞧不起音乐学专业的人士,大有人在。这已经成为一种人所共知的事情。甚至,一些在音乐学专业方面授课多年的教师,也常常讲自己曾经是学习其它专业,而羞愧自己如今从事的音乐学教学工作。因此,从附中开始设立音乐学的专业,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培养学生的志向,是一个立志的大问题。“立志”音乐学的学习与研究绝对不是一句空话、大话,音乐学系不应该把其它专业被淘汰后进入音乐学系的生源作为培养的“嫡系”,不应该视有一点音乐技能,但并不喜欢音乐理论这门功课的人为“宝”。其实,表演学不好,作曲学不好,也就更不可能在音乐理论方面能够有所作为了。一些音乐学院今天在音乐理论教学与研究上出现的窘境已经作了充分的证明。如果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音乐学以及音乐理论研究的错误认识,要改变别人的认识,那么,首先要从自己做起,应该首先使我们的学生立志音乐学学习与研究。必须在附中阶段设置音乐学的专业方向,使得我们的学生从进入音乐学院的大门之始就立志于音乐学的学习,就确立了一个大的研究方向。这样升入音乐学系的本科学生,从今天的自卑心理到立志音乐学的学习与研究,这是一个很根本的问题。

另外一方面,在当今发表的音乐理论论文里,的确有许多缺少对音乐本体进行的研究,让人们误以为音乐学的研究就是文字的工夫,认为音乐学的基本功就是背熟几本音乐史书。这也有其历史的原因,在目前音乐学的教学、研究,以及学习的队伍人员中,有许多人曾经学习的是其它专业,他们有的或是在外语,或是在历史、文学等方面受到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或在其它文化方面有较高的水平,较强的能力,等等。这部分人利用自我的优势从事了音乐学的工作,譬如,中文和中国历史专业方向的人,对中国古代音乐文献进行着辑录、校释,或从事着缺少音乐形态研究的中国音乐史的工作;而外国语专业方向或一些外语比较优秀的人,则从事着西方音乐文献的翻译,或从事着【清】毛奇龄在《竟山乐录》中所讲的“乐书不是乐,乐器不是乐”的工作。客观上讲,这类人中间的部分学者,为我国音乐理论的研究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完成了许多音乐学基础性的工作。音乐学的研究需要其它文化学方面人士的加入,音乐学者也需要具备文化学方面的学识,只是不能过于偏颇。如今就有些“过”的现象,因此,使人们产生了对音乐学的错误认识。这也许是我国音乐学这门学科发展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第二,本科生源数量和素质保障的意义。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音乐学的生源数量不足,学生的素质更是不尽人意。

一方面,为了扩大生源,大大降低入学标准,有的音乐院校甚至以缩短音乐学本科学习的时间来吸引生源。另一方面,许多音乐学的出题老师抱怨目前音乐学的试题过于简单,认为如今学生的素质差。试想,要让从来没有学习过音乐学理论的应届高中学生,应考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的试题,其效果肯定不好,其水平肯定很低。即使是那些从小就接触音乐的“琴童”、“天才”等,对音乐学理论可能也是知之甚少。没有学习过的东西,不可能考出好成绩;没有成体系的音乐学的教育机制,也就没有生源量和质的保证。所以,我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两方面的矛盾,必须从附中阶段开始设置音乐学的专业方向,或在普通中学中协商选择一些学校,定点开设音乐学方面的课程。由于今天的许多考生没有进行过音乐学方面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在出题老师看来再简单的试题,对于考生也是难题,老师和学生都不好把握考试试题的深浅难易程度。如果从附中阶段开始设置音乐学的专业方向,一来不仅能够使升入音乐学系本科的学生数量有所保证,使本科生源的数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且,更能保障这部分学生在音乐学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方面有一个较高的水平。如果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了音乐学方面的常识,升本科的试题自然能够上一个台阶,自然有一个深浅难易的层次。

我们经常争论是否让音乐学本科阶段的学生进行专业方向选择的问题,然而,如果在附中阶段设置了音乐学专业,学生们经过几年音乐学方面能力的训练,在进入本科阶段之后,通过第一学年的适应阶段,在第二学年中,完全可以进行有所目标的专业方向的选择。这样以来,音乐学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得我国音乐学的教育、学习与研究水平获得一个真正的提高与发展。同时,这也给从事音乐学教学工作的教师也提出了一个比较高的要求。音乐理论的教学与研究,本身应该具有前瞻性,教学上落后,会使我们在音乐理论的研究方面更加置后。我们要按照上述标准来检验今天音乐学学人的知识结构和学术经验,要求提高从事音乐学工作和研究的队伍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以前我们对于这一学科的认识不全面,对音乐学这门学科建设的思考也不多,特别是对音乐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更没有做深入研究。今后当尽快补上,不能让这种现象继续存在下去。

三、附中、本科课程的合理衔接与音乐学专业的层次教育

如果能够在音乐学院附中,甚至其它普通中学开设音乐学专业的课程,那么,这些课程要与本科招考的内容基本衔接。音乐学专业本科阶段设置的一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一定应该是附中及普通中学音乐学专业课程的延续。因此,课程的设置就十分的重要了。目前,在音乐学院的音乐学专业所开设的所谓专业课程,被认为就是音乐学的学习科目。它让本专业的学生一进入这门专业的学习后,就以为这些课程就是音乐学学科的学习内容。但是,这些音乐学学习的科目,是否真正体现了音乐学这个学科所应该包含的内容,这就很有讨论的必要了。仅从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与研究来看,今天音乐学课程中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这个科目,就需要添加许多的内容进去。譬如,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的重构和建立,缺少的是文献学的基础,中国传统音乐文献学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能否建立的基础性工作。就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对于音乐文献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文献和书籍的了解是学习的前提,是基础的基础。目前的课程设置中就很是欠缺这方面的内容。即或是以西方音乐为研究方向的人,可能也首先应该去了解“西方的文献学”,或“西方文献批评”类似的“学问入门”课程。目前的音乐学专业教育中这些课程也没有开设。而从中学阶段开始就开设音乐学的课程,则更加应该注意课程设置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层次性。除了中学阶段的音乐和文化的诸多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之外,还要顾及音乐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系统性。需要一个系统、合理的,符合我国音乐理论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重要的是我们要把这个体系延续到本科音乐学教育与教学的系统中去,要注意音乐专业与文化等各门课程的衔接。就是说,学生一旦在中学学习期间选定了音乐学的学习方向,那么,就应该学习在本科招考、录取时的一些基本课程和内容。譬如,现在每个音乐学院的音乐学系都开设有:音乐学概论、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音乐美学、和声、复调、作品分析、钢琴等课程。这些课程肯定不可能全部都从中学阶段开始开设,即使那些能够开设的课程,其内容的数量和程度也必须有所限定。具体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要广泛征求意见,还应该进行理论上的研讨工作。而且,这里一定要考虑本门学科所存在着的层次教育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音乐学专业缺少层次教育。目前,我国在音乐学的升学考试中,仅就专业而言,所出考题的标准,在本科与研究生,甚至博士生考试之间的差别不是太大。这与我国音乐学的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缺少层次有关。我们没有研讨出一套有关本科、研究生、博士生考试科目、内容及水平定位的测试标准。应该说,对于音乐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同层次水平的研究,不仅能够便于制定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科目、方向、内容等,而且,对非音乐学专业人们的音乐学的学习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音乐学专业的层次教育问题。关于音乐学专业的层次教育,是否可以作以下几个层次:

一、音乐基础层次

二、专业知识、技能层次

三、文化修养层次

音乐学专业可论文篇5

【作者简介】徐元勇,文学博士。1964年8月6日出生于四川省阆中县。曾经先后学习、工作于四川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现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一、弁言

音乐学(musicology)是一门研究音乐的学问,来自于西方。萧友梅先生在建立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时,虽然引入了至今仍在延续的欧洲音乐教育体系。但是,音乐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在我国的音乐教育中是比较晚的事情。新中国建立之前几乎没有,即使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大部分专业音乐院校音乐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很晚。除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于1954年,中央音乐学院于1956年较早建立以外,其它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的建立都较晚。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分别于1978年和1980年设立了音乐学系,武汉音乐学院于1986年成立音乐学系。而象天津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则都是在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之后才逐渐挂牌成立了音乐学系。几所音乐院校的音乐学专业被批准为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授予点则是更晚的事情。1982年中央音乐学院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1988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上海音乐学院硕士学位授予点是1982年获得的批准,博士学位授予点是1989年获得的批准。

在我们的西洋音乐教学、研究队伍中,有不少是在西洋文化的社会和生活环境中受过熏陶的学者。我们在西方音乐学的传播、教学、研究等方面,也的确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说音乐学在我国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也许一点也不过分,这一点也反映在我们过去,以及今天许多人对音乐学的认识中。譬如,我们历来要求学习音乐的人,一定要“底子好”、“基础好”。所谓的好“底子”、好“基础”,在多数情况下主要指的是“音乐技术”和“音乐技能”方面。且不论表演、甚至作曲等专业方向的学生,是否仅仅只是具备了“音乐技术”和“音乐技能”方面的能力就够了这个问题。就音乐学为学习和研究方向的人而言,除了应该要求具备“音乐技术”和“音乐技能”方面的能力之外,还应该有文史修为和写作能力的“底子”、“基础”,要具有音乐理论的思考能力。也就是说,对于从事音乐学专业工作与研究的人们来说,必须掌握音乐形态、音乐技能等音乐本体的知识,以及掌握中外历史、文学、语言、宗教、风俗、文献典籍等社科文化知识,要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功。对于这一点似乎大家早有共识,似乎也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是,在我国音乐学的实际教学中却没有加以实施,至少做得很不够。而且,在我们还没有对原有西方音乐学领会得十分清楚的情况下,又有许多其它西方音乐研究理论,以及一些音乐研究新领域、新知识不断为我们所认知,使得我国这门本来就很年轻的学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譬如,对于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世界音乐(W0rldMusic)、多元音乐文化(ManyMusicofManyCultures)等新学科、新概念的系统解读,以及与原有音乐学之间的关系;等等。

就目前国内音乐学的教学和研究现状来看,急需思考如何在借鉴西方音乐学学科体系、消化西方其它成熟音乐理论体系的同时,在所谓西方音乐学的构架中,建立符合我国音乐的发展历史、符合我国音乐文化生活存在的状况,以及符合我国音乐理论学习与研究现状的教育体系及教学体制等问题。也即,如何在我国现有音乐学的专业教育中,在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与训练中,无论是在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方面,在学制的设定和课程的设置上,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音乐理论研究的学科。

二、音乐学专业从附中开始设立的意义

音乐学的专业方向应该从附中开始设立,至少,在附中的高中阶段一定要设立音乐学的专业。要思考符合附中音乐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而且,对于演奏、作曲等其它专业也要补充音乐学常识方面的课程。从近二十年来音乐学发展的情况来看,如果在附中的高中阶段开始设立音乐学的专业方向,对于我国音乐理论的学习风气、研究水平等,都会带来很重大的意义。仅仅就在附中的高中阶段开始设立音乐学专业方向的教育意义而论,将会产生以下两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观念上的意义。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这样一个谬论:“学表演不行就改学作曲,作曲再不行就学理论。”除了可以认为人们缺少对音乐学以及音乐理论研究的认识之外,是否更应该对我们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加以检讨。

这个局面的形成,一方面,应该说与音乐学系历来的要求标准有关。音乐学系历来视附中其它专业被淘汰后进入音乐学系的学生为“嫡系”,并把其作为音乐学系的后备师资。然而,关键的问题是,这些人中的大多数人并不喜欢音乐理论这门功课,不是把音乐理论视为一门专门的学问来加以钻研。甚至,其中一部分人根本就瞧不起音乐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其结果是可以想象的。我们不去妄断、怀疑许多人有从事教学与研究的能力,有着很高的智商。但是,遗憾的是他们确实没有什么研究成果刊布于世,没有几篇论文为同行们所知晓。我们知道,科研与教学是相互促进的,没有科研水准和研究基础的教学水平,究竟又怎样就不得而知了。历史的原因,人为的认识,瞧不起音乐学专业的人士,大有人在。这已经成为一种人所共知的事情。甚至,一些在音乐学专业方面授课多年的教师,也常常讲自己曾经是学习其它专业,而羞愧自己如今从事的音乐学教学工作。因此,从附中开始设立音乐学的专业,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培养学生的志向,是一个立志的大问题。“立志”音乐学的学习与研究绝对不是一句空话、大话,音乐学系不应该把其它专业被淘汰后进入音乐学系的生源作为培养的“嫡系”,不应该视有一点音乐技能,但并不喜欢音乐理论这门功课的人为“宝”。其实,表演学不好,作曲学不好,也就更不可能在音乐理论方面能够有所作为了。一些音乐学院今天在音乐理论教学与研究上出现的窘境已经作了充分的证明。如果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音乐学以及音乐理论研究的错误认识,要改变别人的认识,那么,首先要从自己做起,应该首先使我们的学生立志音乐学学习与研究。必须在附中阶段设置音乐学的专业方向,使得我们的学生从进入音乐学院的大门之始就立志于音乐学的学习,就确立了一个大的研究方向。这样升入音乐学系的本科学生,从今天的自卑心理到立志音乐学的学习与研究,这是一个很根本的问题。

另外一方面,在当今发表的音乐理论论文里,的确有许多缺少对音乐本体进行的研究,让人们误以为音乐学的研究就是文字的工夫,认为音乐学的基本功就是背熟几本音乐史书。这也有其历史的原因,在目前音乐学的教学、研究,以及学习的队伍人员中,有许多人曾经学习的是其它专业,他们有的或是在外语,或是在历史、文学等方面受到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或在其它文化方面有较高的水平,较强的能力,等等。这部分人利用自我的优势从事了音乐学的工作,譬如,中文和中国历史专业方向的人,对中国古代音乐文献进行着辑录、校释,或从事着缺少音乐形态研究的中国音乐史的工作;而外国语专业方向或一些外语比较优秀的人,则从事着西方音乐文献的翻译,或从事着【清】毛奇龄在《竟山乐录》中所讲的“乐书不是乐,乐器不是乐”的工作。客观上讲,这类人中间的部分学者,为我国音乐理论的研究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完成了许多音乐学基础性的工作。音乐学的研究需要其它文化学方面人士的加入,音乐学者也需要具备文化学方面的学识,只是不能过于偏颇。如今就有些“过”的现象,因此,使人们产生了对音乐学的错误认识。这也许是我国音乐学这门学科发展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第二,本科生源数量和素质保障的意义。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音乐学的生源数量不足,学生的素质更是不尽人意。

一方面,为了扩大生源,大大降低入学标准,有的音乐院校甚至以缩短音乐学本科学习的时间来吸引生源。另一方面,许多音乐学的出题老师抱怨目前音乐学的试题过于简单,认为如今学生的素质差。试想,要让从来没有学习过音乐学理论的应届高中学生,应考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的试题,其效果肯定不好,其水平肯定很低。即使是那些从小就接触音乐的“琴童”、“天才”等,对音乐学理论可能也是知之甚少。没有学习过的东西,不可能考出好成绩;没有成体系的音乐学的教育机制,也就没有生源量和质的保证。所以,我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两方面的矛盾,必须从附中阶段开始设置音乐学的专业方向,或在普通中学中协商选择一些学校,定点开设音乐学方面的课程。由于今天的许多考生没有进行过音乐学方面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在出题老师看来再简单的试题,对于考生也是难题,老师和学生都不好把握考试试题的深浅难易程度。如果从附中阶段开始设置音乐学的专业方向,一来不仅能够使升入音乐学系本科的学生数量有所保证,使本科生源的数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且,更能保障这部分学生在音乐学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方面有一个较高的水平。如果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了音乐学方面的常识,升本科的试题自然能够上一个台阶,自然有一个深浅难易的层次。

我们经常争论是否让音乐学本科阶段的学生进行专业方向选择的问题,然而,如果在附中阶段设置了音乐学专业,学生们经过几年音乐学方面能力的训练,在进入本科阶段之后,通过第一学年的适应阶段,在第二学年中,完全可以进行有所目标的专业方向的选择。这样以来,音乐学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得我国音乐学的教育、学习与研究水平获得一个真正的提高与发展。同时,这也给从事音乐学教学工作的教师也提出了一个比较高的要求。音乐理论的教学与研究,本身应该具有前瞻性,教学上落后,会使我们在音乐理论的研究方面更加置后。我们要按照上述标准来检验今天音乐学学人的知识结构和学术经验,要求提高从事音乐学工作和研究的队伍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以前我们对于这一学科的认识不全面,对音乐学这门学科建设的思考也不多,特别是对音乐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更没有做深入研究。今后当尽快补上,不能让这种现象继续存在下去。

三、附中、本科课程的合理衔接与音乐学专业的层次教育

如果能够在音乐学院附中,甚至其它普通中学开设音乐学专业的课程,那么,这些课程要与本科招考的内容基本衔接。音乐学专业本科阶段设置的一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一定应该是附中及普通中学音乐学专业课程的延续。因此,课程的设置就十分的重要了。目前,在音乐学院的音乐学专业所开设的所谓专业课程,被认为就是音乐学的学习科目。它让本专业的学生一进入这门专业的学习后,就以为这些课程就是音乐学学科的学习内容。但是,这些音乐学学习的科目,是否真正体现了音乐学这个学科所应该包含的内容,这就很有讨论的必要了。仅从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与研究来看,今天音乐学课程中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这个科目,就需要添加许多的内容进去。譬如,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的重构和建立,缺少的是文献学的基础,中国传统音乐文献学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能否建立的基础性工作。就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对于音乐文献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文献和书籍的了解是学习的前提,是基础的基础。目前的课程设置中就很是欠缺这方面的内容。即或是以西方音乐为研究方向的人,可能也首先应该去了解“西方的文献学”,或“西方文献批评”类似的“学问入门”课程。目前的音乐学专业教育中这些课程也没有开设。而从中学阶段开始就开设音乐学的课程,则更加应该注意课程设置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层次性。除了中学阶段的音乐和文化的诸多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之外,还要顾及音乐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系统性。需要一个系统、合理的,符合我国音乐理论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重要的是我们要把这个体系延续到本科音乐学教育与教学的系统中去,要注意音乐专业与文化等各门课程的衔接。就是说,学生一旦在中学学习期间选定了音乐学的学习方向,那么,就应该学习在本科招考、录取时的一些基本课程和内容。譬如,现在每个音乐学院的音乐学系都开设有:音乐学概论、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音乐美学、和声、复调、作品分析、钢琴等课程。这些课程肯定不可能全部都从中学阶段开始开设,即使那些能够开设的课程,其内容的数量和程度也必须有所限定。具体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要广泛征求意见,还应该进行理论上的研讨工作。而且,这里一定要考虑本门学科所存在着的层次教育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音乐学专业缺少层次教育。目前,我国在音乐学的升学考试中,仅就专业而言,所出考题的标准,在本科与研究生,甚至博士生考试之间的差别不是太大。这与我国音乐学的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缺少层次有关?N颐敲挥醒刑殖鲆惶子泄乇究啤⒀芯可⒉┦可际钥颇俊⒛谌菁八蕉ㄎ坏牟馐员曜肌SΩ盟担杂谝衾盅ёㄒ档目纬躺柚谩⒉煌愦嗡降难芯浚唤瞿芄槐阌谥贫ㄒ衾盅ёㄒ笛难翱颇俊⒎较颉⒛谌莸龋遥苑且衾盅ёㄒ等嗣堑囊衾盅У难耙簿哂屑匾囊庖濉K裕颐鞘紫纫饩龅氖且衾盅ёㄒ档牟愦谓逃侍狻9赜谝衾盅ёㄒ档牟愦谓逃欠窨梢宰饕韵录父霾愦危?nbsp;一、音乐基础层次

二、专业知识、技能层次

三、文化修养层次

四、方法论层次

而不同的层次又必须要有不同的几个阶段,不同的阶段中要解决不同学科的课程、不同音乐学内容。因此,层次教育是与阶段性教育结合在一起的。

譬如,初级阶段:也许应该进行的是中西音乐概论性与感性知识的基础教育;中西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及音乐技能、技巧的基础教育;中西文史、文化、语言基础教育等。在第二个中级阶段则应该进行音乐学概论课程;其它音乐学各门学科概论性的课程。到了第三个高级阶段就应该进入所谓专业论题方面的研究,和专攻方向的研究,以及音乐学专业论文的写作阶段了。在这些不同的学习阶段中,哪些课程、哪些内容,以怎样的程度,针对哪些层次的学生又是很重要的问题了。譬如,强调音乐本体技能与音乐学基础能力并行、音乐专业课程与文化基础课程并重的中学阶段音乐学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还必须把这些课程的初级性质考虑进去。也就是说,在对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进行音乐基础知识能力和基本音乐技术、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要加强要中外历史、文化知识、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我个人以为音乐学专业,毕竟首先是一门以音乐技术、技能,以及音乐文化为基础性质的特殊学科,因此,如果不是在音乐学院附中一直专门学习音乐的普通中学的音乐学基础教育,还是应该放在对音乐本体理论所进行的学习上。就音乐学专业方向的学生而言,首先应该具备音乐本体技术、技能、音乐学基础的基本功。对于音乐形态本身的不了解,今后很难深入进行音乐学的研究。今天,有许多没有经过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系统学习的学生,可能在音乐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上就要欠缺一些。譬如,今天,我们都承认那些毕业于师范大学音乐系,和其它艺术院校音乐系非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在综合文化知识和能力方面要强于音乐学院的学生。同时,也指出这些学生对于音乐本体了解的欠缺,音乐技能水平的低下,这的确也是事实。而且,这种情况也许还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存在下去。这正是我国音乐学发展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在进入硕士的研究生阶段要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课程的设置上就要与音乐学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区别开来。这也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大批非音乐学专业的研究生,特别是非音乐学院的研究生则需要补上更加需要音乐技能方面的课程。根据本科所学专业,实事求是的针对研究生的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名正言顺的加强音乐技能的补充学习。而且,由于能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比例并不大,所以,音乐学的主要课程和内容应该在本科阶段完成。特别是音乐技能和技术课程更应该在本科阶段完成,因为,对于音乐形态本身的不了解,很难深入进行音乐学的研究。一方面,如果音乐理论的研究论文,只是大量谱例的堆?挥械览砜山玻蚪驳亩际谴蟮览怼⒕傻览淼龋鞘遣恍械摹5牵硪环矫妫绻皇谴永砺凵稀⑽幕辖擦诵矶嘁衾值牡览恚荒芤砸衾值氖导世又っ髌涞览淼目蒲浴⒑侠硇裕踔谅畚闹辛芯俚囊衾掷踊蚯灼桌肫淅砺鄄幌辔呛希蚋尚ΑR虼耍⒁桓龌境商逑档摹⒂胁愦蔚囊衾盅Ы萄Э纬碳匾R韵钟械囊衾盅У慕萄Э纬躺柚媒械髡⒉钩洹F┤纾肥涤幸恍┦粲谝衾盅У目纬棠谌荩怯值娜防胍衾直咎灞冉显叮衾治南籽У木褪鞘粲谡庋囊桓隹纬獭R严低车囊衾治南籽У慕萄谌莘旁诟呒兜牟愦谓逃腥ソ淌凇F涫担夜澄幕难芯恐校丫幸徽壮商逑档姆椒ǎ凶懦墒斓奈南籽啾冉希颐强吹皆谝衾掷砺鄣难芯恐校;咕啦谘芯康亩韵蟆⒎较虻任侍獾奶致壑惺呛苡字傻摹T谌鲜读宋南籽У幕痉椒ㄖ螅颐蔷筒坏貌凰伎既绾伟颜庵址椒ㄔ擞糜谝衾盅У难芯恐校绾谓⒁衾治南籽У任侍狻N南籽欠椒郏跹颜庵址椒ㄔ擞糜谝衾掷砺鄣难坝胙芯恐兄档盟伎肌?nbsp;即使在音乐的本体教学上,今天的音乐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也缺少一些重要的门类。譬如,不可缺少直接接触民间音乐的教学内容就应该放在相应的层次里。在新的音乐研究思想和观念的指导下,以新的理念和手段开展民间音乐的采风工作。什么是新的音乐研究思想?什么是民间音乐采风工作的新理念和手段?那就是民族音乐学的思想和方法。今天社会音乐文化生活中的民间音乐,不仅仅指的是山野之曲,同时也包括了城市中的音乐文化。而且,在课程的设置中,还要有意识地注重中国音乐理论课程的设置。

音乐学专业可论文篇6

在我们的西洋音乐教学、研究队伍中,有不少是在西洋文化的社会和生活环境中受过熏陶的学者。我们在西方音乐学的传播、教学、研究等方面,也的确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说音乐学在我国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也许一点也不过分,这一点也反映在我们过去,以及今天许多人对音乐学的认识中。譬如,我们历来要求学习音乐的人,一定要“底子好”、“基础好”。所谓的好“底子”、好“基础”,在多数情况下主要指的是“音乐技术”和“音乐技能”方面。且不论表演、甚至作曲等专业方向的学生,是否仅仅只是具备了“音乐技术”和“音乐技能”方面的能力就够了这个问题。就音乐学为学习和研究方向的人而言,除了应该要求具备“音乐技术”和“音乐技能”方面的能力之外,还应该有文史修为和写作能力的“底子”、“基础”,要具有音乐理论的思考能力。也就是说,对于从事音乐学专业工作与研究的人们来说,必须掌握音乐形态、音乐技能等音乐本体的知识,以及掌握中外历史、文学、语言、宗教、风俗、文献典籍等社科文化知识,要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功。对于这一点似乎大家早有共识,似乎也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是,在我国音乐学的实际教学中却没有加以实施,至少做得很不够。而且,在我们还没有对原有西方音乐学领会得十分清楚的情况下,又有许多其它西方音乐研究理论,以及一些音乐研究新领域、新知识不断为我们所认知,使得我国这门本来就很年轻的学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譬如,对于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世界音乐(W0rldMusic)、多元音乐文化(ManyMusicofManyCultures)等新学科、新概念的系统解读,以及与原有音乐学之间的关系;等等。

就目前国内音乐学的教学和研究现状来看,急需思考如何在借鉴西方音乐学学科体系、消化西方其它成熟音乐理论体系的同时,在所谓西方音乐学的构架中,建立符合我国音乐的发展历史、符合我国音乐文化生活存在的状况,以及符合我国音乐理论学习与研究现状的教育体系及教学体制等问题。也即,如何在我国现有音乐学的专业教育中,在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与训练中,无论是在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方面,在学制的设定和课程的设置上,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音乐理论研究的学科。

二、音乐学专业从附中开始设立的意义

音乐学的专业方向应该从附中开始设立,至少,在附中的高中阶段一定要设立音乐学的专业。要思考符合附中音乐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而且,对于演奏、作曲等其它专业也要补充音乐学常识方面的课程。从近二十年来音乐学发展的情况来看,如果在附中的高中阶段开始设立音乐学的专业方向,对于我国音乐理论的学习风气、研究水平等,都会带来很重大的意义。仅仅就在附中的高中阶段开始设立音乐学专业方向的教育意义而论,将会产生以下两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观念上的意义。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这样一个谬论:“学表演不行就改学作曲,作曲再不行就学理论。”除了可以认为人们缺少对音乐学以及音乐理论研究的认识之外,是否更应该对我们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加以检讨。

这个局面的形成,一方面,应该说与音乐学系历来的要求标准有关。音乐学系历来视附中其它专业被淘汰后进入音乐学系的学生为“嫡系”,并把其作为音乐学系的后备师资。然而,关键的问题是,这些人中的大多数人并不喜欢音乐理论这门功课,不是把音乐理论视为一门专门的学问来加以钻研。甚至,其中一部分人根本就瞧不起音乐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其结果是可以想象的。我们不去妄断、怀疑许多人有从事教学与研究的能力,有着很高的智商。但是,遗憾的是他们确实没有什么研究成果刊布于世,没有几篇论文为同行们所知晓。我们知道,科研与教学是相互促进的,没有科研水准和研究基础的教学水平,究竟又怎样就不得而知了。历史的原因,人为的认识,瞧不起音乐学专业的人士,大有人在。这已经成为一种人所共知的事情。甚至,一些在音乐学专业方面授课多年的教师,也常常讲自己曾经是学习其它专业,而羞愧自己如今从事的音乐学教学工作。因此,从附中开始设立音乐学的专业,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培养学生的志向,是一个立志的大问题。“立志”音乐学的学习与研究绝对不是一句空话、大话,音乐学系不应该把其它专业被淘汰后进入音乐学系的生源作为培养的“嫡系”,不应该视有一点音乐技能,但并不喜欢音乐理论这门功课的人为“宝”。其实,表演学不好,作曲学不好,也就更不可能在音乐理论方面能够有所作为了。一些音乐学院今天在音乐理论教学与研究上出现的窘境已经作了充分的证明。如果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音乐学以及音乐理论研究的错误认识,要改变别人的认识,那么,首先要从自己做起,应该首先使我们的学生立志音乐学学习与研究。必须在附中阶段设置音乐学的专业方向,使得我们的学生从进入音乐学院的大门之始就立志于音乐学的学习,就确立了一个大的研究方向。这样升入音乐学系的本科学生,从今天的自卑心理到立志音乐学的学习与研究,这是一个很根本的问题。

另外一方面,在当今发表的音乐理论论文里,的确有许多缺少对音乐本体进行的研究,让人们误以为音乐学的研究就是文字的工夫,认为音乐学的基本功就是背熟几本音乐史书。这也有其历史的原因,在目前音乐学的教学、研究,以及学习的队伍人员中,有许多人曾经学习的是其它专业,他们有的或是在外语,或是在历史、文学等方面受到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或在其它文化方面有较高的水平,较强的能力,等等。这部分人利用自我的优势从事了音乐学的工作,譬如,中文和中国历史专业方向的人,对中国古代音乐文献进行着辑录、校释,或从事着缺少音乐形态研究的中国音乐史的工作;而外国语专业方向或一些外语比较优秀的人,则从事着西方音乐文献的翻译,或从事着【清】毛奇龄在《竟山乐录》中所讲的“乐书不是乐,乐器不是乐”的工作。客观上讲,这类人中间的部分学者,为我国音乐理论的研究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完成了许多音乐学基础性的工作。音乐学的研究需要其它文化学方面人士的加入,音乐学者也需要具备文化学方面的学识,只是不能过于偏颇。如今就有些“过”的现象,因此,使人们产生了对音乐学的错误认识。这也许是我国音乐学这门学科发展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第二,本科生源数量和素质保障的意义。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音乐学的生源数量不足,学生的素质更是不尽人意。

一方面,为了扩大生源,大大降低入学标准,有的音乐院校甚至以缩短音乐学本科学习的时间来吸引生源。另一方面,许多音乐学的出题老师抱怨目前音乐学的试题过于简单,认为如今学生的素质差。试想,要让从来没有学习过音乐学理论的应届高中学生,应考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的试题,其效果肯定不好,其水平肯定很低。即使是那些从小就接触音乐的“琴童”、“天才”等,对音乐学理论可能也是知之甚少。没有学习过的东西,不可能考出好成绩;没有成体系的音乐学的教育机制,也就没有生源量和质的保证。所以,我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两方面的矛盾,必须从附中阶段开始设置音乐学的专业方向,或在普通中学中协商选择一些学校,定点开设音乐学方面的课程。由于今天的许多考生没有进行过音乐学方面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在出题老师看来再简单的试题,对于考生也是难题,老师和学生都不好把握考试试题的深浅难易程度。如果从附中阶段开始设置音乐学的专业方向,一来不仅能够使升入音乐学系本科的学生数量有所保证,使本科生源的数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且,更能保障这部分学生在音乐学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方面有一个较高的水平。如果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了音乐学方面的常识,升本科的试题自然能够上一个台阶,自然有一个深浅难易的层次。

我们经常争论是否让音乐学本科阶段的学生进行专业方向选择的问题,然而,如果在附中阶段设置了音乐学专业,学生们经过几年音乐学方面能力的训练,在进入本科阶段之后,通过第一学年的适应阶段,在第二学年中,完全可以进行有所目标的专业方向的选择。这样以来,音乐学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得我国音乐学的教育、学习与研究水平获得一个真正的提高与发展。同时,这也给从事音乐学教学工作的教师也提出了一个比较高的要求。音乐理论的教学与研究,本身应该具有前瞻性,教学上落后,会使我们在音乐理论的研究方面更加置后。我们要按照上述标准来检验今天音乐学学人的知识结构和学术经验,要求提高从事音乐学工作和研究的队伍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以前我们对于这一学科的认识不全面,对音乐学这门学科建设的思考也不多,特别是对音乐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更没有做深入研究。今后当尽快补上,不能让这种现象继续存在下去。

三、附中、本科课程的合理衔接与音乐学专业的层次教育

如果能够在音乐学院附中,甚至其它普通中学开设音乐学专业的课程,那么,这些课程要与本科招考的内容基本衔接。音乐学专业本科阶段设置的一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一定应该是附中及普通中学音乐学专业课程的延续。因此,课程的设置就十分的重要了。目前,在音乐学院的音乐学专业所开设的所谓专业课程,被认为就是音乐学的学习科目。它让本专业的学生一进入这门专业的学习后,就以为这些课程就是音乐学学科的学习内容。但是,这些音乐学学习的科目,是否真正体现了音乐学这个学科所应该包含的内容,这就很有讨论的必要了。仅从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与研究来看,今天音乐学课程中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这个科目,就需要添加许多的内容进去。譬如,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的重构和建立,缺少的是文献学的基础,中国传统音乐文献学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能否建立的基础性工作。就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对于音乐文献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文献和书籍的了解是学习的前提,是基础的基础。目前的课程设置中就很是欠缺这方面的内容。即或是以西方音乐为研究方向的人,可能也首先应该去了解“西方的文献学”,或“西方文献批评”类似的“学问入门”课程。目前的音乐学专业教育中这些课程也没有开设。而从中学阶段开始就开设音乐学的课程,则更加应该注意课程设置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层次性。除了中学阶段的音乐和文化的诸多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之外,还要顾及音乐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系统性。需要一个系统、合理的,符合我国音乐理论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重要的是我们要把这个体系延续到本科音乐学教育与教学的系统中去,要注意音乐专业与文化等各门课程的衔接。就是说,学生一旦在中学学习期间选定了音乐学的学习方向,那么,就应该学习在本科招考、录取时的一些基本课程和内容。譬如,现在每个音乐学院的音乐学系都开设有:音乐学概论、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音乐美学、和声、复调、作品分析、钢琴等课程。这些课程肯定不可能全部都从中学阶段开始开设,即使那些能够开设的课程,其内容的数量和程度也必须有所限定。具体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要广泛征求意见,还应该进行理论上的研讨工作。而且,这里一定要考虑本门学科所存在着的层次教育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音乐学专业缺少层次教育。目前,我国在音乐学的升学考试中,仅就专业而言,所出考题的标准,在本科与研究生,甚至博士生考试之间的差别不是太大。这与我国音乐学的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缺少层次有关?N颐敲挥醒刑殖鲆惶子泄乇究啤⒀芯可⒉┦可际钥颇俊⒛谌菁八蕉ㄎ坏牟馐员曜肌SΩ盟担杂谝衾盅ёㄒ档目纬躺柚谩⒉煌愦嗡降难芯浚唤瞿芄槐阌谥贫ㄒ衾盅ёㄒ笛难翱颇俊⒎较颉⒛谌莸龋遥苑且衾盅ёㄒ等嗣堑囊衾盅У难耙簿哂屑匾囊庖濉K裕颐鞘紫纫饩龅氖且衾盅ёㄒ档牟愦谓逃侍狻9赜谝衾盅ёㄒ档牟愦谓逃欠窨梢宰饕韵录父霾愦危?nbsp;一、音乐基础层次

二、专业知识、技能层次

三、文化修养层次

四、方法论层次

而不同的层次又必须要有不同的几个阶段,不同的阶段中要解决不同学科的课程、不同音乐学内容。因此,层次教育是与阶段性教育结合在一起的。

譬如,初级阶段:也许应该进行的是中西音乐概论性与感性知识的基础教育;中西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及音乐技能、技巧的基础教育;中西文史、文化、语言基础教育等。在第二个中级阶段则应该进行音乐学概论课程;其它音乐学各门学科概论性的课程。到了第三个高级阶段就应该进入所谓专业论题方面的研究,和专攻方向的研究,以及音乐学专业论文的写作阶段了。在这些不同的学习阶段中,哪些课程、哪些内容,以怎样的程度,针对哪些层次的学生又是很重要的问题了。譬如,强调音乐本体技能与音乐学基础能力并行、音乐专业课程与文化基础课程并重的中学阶段音乐学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还必须把这些课程的初级性质考虑进去。也就是说,在对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进行音乐基础知识能力和基本音乐技术、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要加强要中外历史、文化知识、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我个人以为音乐学专业,毕竟首先是一门以音乐技术、技能,以及音乐文化为基础性质的特殊学科,因此,如果不是在音乐学院附中一直专门学习音乐的普通中学的音乐学基础教育,还是应该放在对音乐本体理论所进行的学习上。就音乐学专业方向的学生而言,首先应该具备音乐本体技术、技能、音乐学基础的基本功。对于音乐形态本身的不了解,今后很难深入进行音乐学的研究。今天,有许多没有经过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系统学习的学生,可能在音乐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上就要欠缺一些。譬如,今天,我们都承认那些毕业于师范大学音乐系,和其它艺术院校音乐系非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在综合文化知识和能力方面要强于音乐学院的学生。同时,也指出这些学生对于音乐本体了解的欠缺,音乐技能水平的低下,这的确也是事实。而且,这种情况也许还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存在下去。这正是我国音乐学发展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在进入硕士的研究生阶段要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课程的设置上就要与音乐学本ㄒ当弦档难鹂础U庖卜稀耙虿氖┙獭钡慕逃枷搿S捎诶返脑颍写笈且衾盅ёㄒ档难芯可乇鹗欠且衾盅г旱难芯可蛐枰股细有枰衾旨寄芊矫娴目纬獭8荼究扑ёㄒ担凳虑笫堑恼攵匝芯可那榭鲋贫ㄑ凹苹C运车募忧恳衾旨寄艿牟钩溲啊6遥捎谀芄唤胙芯可锥窝暗难壤⒉淮螅裕衾盅У闹饕纬毯湍谌萦Ω迷诒究平锥瓮瓿伞L乇鹗且衾旨寄芎图际蹩纬谈Ω迷诒究平锥瓮瓿桑蛭杂谝衾中翁旧淼牟涣私猓苣焉钊虢幸衾盅У难芯俊R环矫妫绻衾掷砺鄣难芯柯畚模皇谴罅科桌亩鸦挥械览砜山玻蚪驳亩际谴蟮览怼⒕傻览淼龋鞘遣恍械摹5牵硪环矫妫绻皇谴永砺凵稀⑽幕辖擦诵矶嘁衾值牡览恚荒芤砸衾值氖导世又髌涞览淼目蒲浴⒑侠硇裕踔谅畚闹辛芯俚囊衾掷踊蚯灼桌肫淅砺鄄幌辔呛希蚋尚ΑR虼耍⒁桓龌境商逑档摹⒂胁愦蔚囊衾盅Ы萄Э纬碳匾R韵钟械囊衾盅У慕萄Э纬躺柚媒械髡⒉钩洹F┤纾肥涤幸恍┦粲谝衾盅У目纬棠谌荩怯值娜防胍衾直咎灞冉显叮衾治南籽У木褪鞘粲谡庋囊桓隹纬獭R严低车囊衾治南籽У慕萄谌莘旁诟呒兜牟愦谓逃腥淌凇F涫担夜澄幕难芯恐校丫幸徽壮商逑档姆椒ǎ凶懦墒斓奈南籽啾冉希颐强吹皆谝衾掷砺鄣难芯恐校;咕啦谘芯康亩韵蟆⒎较虻任侍獾奶致壑惺呛苡字傻摹T谌鲜读宋南籽У幕痉椒ㄖ螅颐蔷筒坏貌凰伎既绾伟颜庵址椒ㄔ擞糜谝衾盅У难芯恐校绾谓⒁衾治南籽У任侍狻N南籽欠椒郏跹颜庵址椒ㄔ擞糜谝衾掷砺鄣难坝胙芯恐兄档盟伎肌?nbsp;即使在音乐的本体教学上,今天的音乐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也缺少一些重要的门类。譬如,不可缺少直接接触民间音乐的教学内容就应该放在相应的层次里。在新的音乐研究思想和观念的指导下,以新的理念和手段开展民间音乐的采风工作。什么是新的音乐研究思想?什么是民间音乐采风工作的新理念和手段?那就是民族音乐学的思想和方法。今天社会音乐文化生活中的民间音乐,不仅仅指的是山野之曲,同时也包括了城市中的音乐文化。而且,在课程的设置中,还要有意识地注重中国音乐理论课程的设置。

音乐学专业可论文篇7

音乐本科毕业论文抄袭、剽窃现象为何如此严重?许多专家教授都曾论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先天文化基础不牢”。音乐专业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不高,他们被录取时,文化分数低于其它专业很多。而“论文写作是一种综合的脑力劳动”,撰写论文“实际上是作者思想、观念、知识、修养和语言文字能力的全面体现”。

[1]“他们最应该补习的东西是文化。” 〔2〕

音乐专业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有些“先天”不足。他们从小用大量的时间接受音乐技能训练,文化知识的学习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自然要受到一定影响。[1]因此,撰写毕业论文困难较大。“论文是人类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的最方便、最好的一种载体。”〔3〕“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首先应该能清晰明白写作,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们现在还不习惯人应该有自己的思想,不知道学术思想从哪里来。” 〔2〕

(二)“后期训练不够”。开设相关的课程很少,音乐专业开设此课程更少。他们在撰写毕业生论文之前没有受此教育,没有进行写作音乐论文规范化的系统训练。郑州大学教授郭英剑说:“不客气地讲,我们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没有能够受到良好的学术规范教育”。[3]因而,直接导致音乐专业写作训练的不足、学术规范意识的缺乏。中央音乐学院钟子林教授认为:“对音乐系来说,应该把论文写作规范作为一项教学的重要内容”[3] 例如,音乐专业学生不通晓论文写作的技术规范。有位学生的论文题目是《源远流长的古筝史》,其内容摘要:“凭着自己对古筝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大学四年所学到相关音乐知识,使我对古筝的学习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写成此文。”显然,这位音乐专业学生不会写“内容摘要”。

音乐专业本科毕业生,是未来音乐学科研究队伍的后备力量。然而,我们目前却没有加强对他们的科学道德教育、没有制定防止学术失范的根本措施;没有教育音乐大学生,充分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是从事学术研究者所应具有的最起码的道德;也没有组织他们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树立法制观念。

(三)“部分专业教师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其一言一行、思维方式、指导思想都会对学生的价值判断产生影响。而专业教师中重技术、轻学术的思想也会对使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原因之一。音乐专业的特殊性质要求对其所学专业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而对其教学及工作的评价也由其技术水平的高低来决定 ,至使教师产生技术至上的思想。“作为大学教师,要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和人格力量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如果一个教师在学术道德上不能为人师表,那他怎么可能传道授业解惑呢?所以,教师决不能在学术人格、道德操守上把自己降为普通人”。[3]

一句话,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最终导致音乐专业学生不知该怎样入手撰写毕业论文,不知做学问的方法。

二、

“音乐学是一门专业技能,要从事这门职业,必须掌握学科术语以及写作技

巧,对音乐学提出看法。这种看法必须就学科规定的内容用学科接受的写作方式表达出来。”〔2〕

音乐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要在毕业之前受到科学研究工作各环节的初步训

练。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科研实践训练。怎样达到这一目的?

笔者认为:综述训练方法是有效训练音乐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方法,能够

达到这一目的。

其实,西方国家的大学音乐教育,早已注意这一问题。“在西方国家学习音

乐,首先要学习的课程是文献书目与研究方法。这门课程的教师会告诉学生各种有关书籍文献、图书馆分类和查找方法等等必要的资料收集手段。”“在学期末课程结束时,教师一般要求学生做研究状况综述,就某一个题目总结有关数据,明白前人做了什么,自己可以做什么。”〔2〕

何谓“综述训练方法”?是指根据论文写作规律,在专业教师指导下,通过

学生根据已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每年围绕音乐某一选题,一开始就学习将大量分散的有关本选题的音乐文献,通过各种检索方法收集整理;一开始就学习广泛综合、归纳前人音乐文献数据中有实用价值、有见解的新材料的方法;一开始就学习具体分析有关本选题音乐文献的异同点,并学会述评、阐明自己的观点。“综”即收集百家之言,综合分析整理;“述”即结合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观点和艺术实践经验对文献的观点、结论进行叙述和评论。每篇以综述文体撰写的学年论文,字数要求在3000字以上。经过2至3篇的“综述训练”,再撰写毕业论文。当然,优秀的综述文章也可以作为毕业论文。这种训练要求具备以下特征:

(一)连续性。从大学一年级开始综述训练,连续不断,直到大学四年级完

成撰写毕业论文。这样,将音乐本科毕业论文由一次性写作变为“四年性”论文写作过程。从“综述训练”到论文写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练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成论文写作的所有环节,最后撰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通过答辩。

(二)同步性。音乐专业学生撰写综述与专业理论课的学习、公共课的学习

同步进行,有机结合,其知识结构同步扩大,学问同步积累,到撰写毕业论文时必能很快进入研究状态。因为在这期间,他们学习《哲学》《法律》《教育学》《心理学》和专业理论等课程,通过综述训练的不断思索,已经积累相关知识,感悟必出。

“综述训练”为本科毕业学位论文的写作选题打下基础。学生选择毕业论

文课题,总要做到两个结合:一是与专业理论课结合,二是与已撰写过的综述训练内容结合。河南大学音乐教育2000级于捷在大三时曾撰写学年论文《音乐治疗学综述》,她的毕业论文《现代音乐治疗学管窥》就是在综述基础上完成的。此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收入《河南大学学术论文集》(2004)印刷出版。

(三)实践性。坚持多写综述,实践再实践,是掌握撰写论文和做学问的基

本途径。在实践中学习撰写综述,在实践中提高撰写综述的水平。

(四)全员性。要求所有音乐专业本科学生参加“综述训练”、所有专业教

师参加指导,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宏观管理。

“综述训练”离不开专业教师指导。有谁来组织实施“综述训练”?笔者

认为:由的二级学院组织,以音乐专业理论教师为主、音乐专业技能课教师为辅,并有教学管理人员参加的队伍,具体指导学生进行综述训练。在教学计划“毕业

论文写作”中,应有所体现这一方案。其指导形式,或专业理论任课教师通过课堂组织;或专业技能课教师单独指导。

三、

综述训练方法的步骤:

(一)选题:一是专业教师结合本课程的教学规定题目。例如,河南大学

艺术学院班一讲师在讲授《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中,为学生学年论文规定的选题范围限定在《中国传统音乐综述》。这样,学生可选其中一章题目综述,也可选所有章综述。学生结合所学课程的内容撰写综述,有可能做到综中有述,述中有综;既不是纯碎的音乐文献堆砌,也不是专业教材的简单重复,而是专业知识的升化与掌握。二是学生结合自己主修课程选题。一般要选较小的题目,文献资料的来源有保证。如果选题太大,不易掌握。例如有的学生选题是《小提琴的发展史研究综述》、《世界舞蹈艺术的发展历程研究综述》,这类选题偏大,难以承载,不能完成。如果没有围绕已掌握的专业知识选题,学生则对要综述的内容不能形成自己的论断。“综述的题目越具体、明确,搜集音乐文献越容易,写作范围越清楚,因而也越容易把综述的“焦点”写深写透。”〔4〕提倡“小题大作”,而不提倡“大题小作”。

(二)收集音乐文献。

“综述训练方法”的基础是检索音乐文献。欧美许多国家,“大学里导师们

对学生的论文写作指导,一开始便是如何使用图书馆数据。”〔5〕音乐专业学生没有掌握音乐文献及其检索知识,也就没有检索音乐文献的能力,在撰写论文之前,对有关课题前人的研究成果不了解,也是抄袭、剽窃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当他们具备了检索音乐文献的能力,不但有利于在有限的时间内,确立重点需要阅读与研究的论文论著;有利于确立资料收集的范围与相关研究的意向,避免研究课题重复;而且也能从根源上杜绝抄袭、剽窃现象的发生。

首先,音乐专业学生要认识音乐文献的特性。音乐文献既有理论论著、乐谱,更有载体形式不同的有声音乐作品(单声道唱片、立体声唱片、激光唱片、激光视盘、录音慈带、录像磁带等等);音乐文献具有语言文字和非语言文字特征。〔6〕

其次,音乐专业学生要熟悉音乐工具书,掌握传统的检索方法,到学校图书

馆、院(系)资料室查找音乐文献。在西方进行音乐研究,其快捷方式是辞典和百科全书。“在这些工具书里,我们可以找到基本事实,某一个术语的准确解释,以及该词条所涉及内容的简要概括。”〔2〕音乐工具书是在已有的大量音乐图书数据基础上,广泛搜集音乐范围的知识材料,按照一定方式加以编排,为人们提供音乐基本知识和数据线索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图书。常见的主要有音乐文献目录、百科全书、音乐年鉴、图录等。还可利用音乐期刊查找,效果不错。它分理论和乐谱两类。理论有《人民音乐》《中国音乐学》《音乐研究》等,以评论音乐为主;《中央音乐学院学报》《音乐艺术》《星海音乐学院学报》《黄锺》《乐府新声》《交响》《音乐探索》等,以音乐理论研究为主,以其学术性见长。曲谱有《音乐创作》、《音乐生活》、《音乐天地》、《歌曲》、《通俗歌曲》、《祁连歌声》、《广播歌选》等,以刊载不同体裁的音乐新作为主。〔7〕音乐专业学生可查馆藏音乐期刊目录或馆藏音乐期刊篇目索引,就可获得有关资料。

再次,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音乐专业学生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检索

方法,熟悉主要网站及网址,上网查找。(1)雅虎(http:.cn)。其按主题分为14类,音乐专业学生点击“娱乐”类目下的“音乐”,即能获得各类

音乐相关信息;若点击“参考数据”类目下的“图书馆”,又可以查到联网的音乐图书馆的文献信息。(2)中国期刊网(.cn)等.。

(三)做读书笔记和卡片。这是很关键的一步,目的是获得本选题有用的音

乐文献。首先“确定摘录项目:包括参考文献著录项的作者、论文题目或书名、刊物名称或出版社名称、年、卷、期”〔4〕等。其次确定摘录内容:重点在于写好摘要,适当摘录正文内容等。再次将卡片“分类、归入提纲、标号:根据摘录卡片的内容进行初步分类”,〔4〕将相关的、类似的观点内容分别归类;对结论不一致的音乐文献,要学会对比分析,按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做出是非的判断。另外,在这一过程中,应将自己的心得、感受、思想火花记录在卡片上 备用。

(四)草拟提纲:在积累大量读书笔记和卡片的基础上,写出本课题综述提

纲。通过提纲,将已掌握的音乐文献组织起来,并串连到本课题研究的问题上。一般可采用“分类综述”,例如余琛《近年来唐代乐器研究综述(载《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2期)就是分类综述:“一、打击乐;二、吹奏乐器;三、弦乐器。”

(五)评判:在概述音乐文献的基础上,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就浮出水面。这

时,就要评判前人的成果是否有价值、取得哪些成绩,尤其要注意分析两个以上音乐学者不同的学术思想、观点的异同。在此基础上,适当阐述自己的意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样,“文献综述”不是纯粹从文献到文献的碓砌。

(六)回顾研究与建议:这是最后的步骤。在评判的基础上,要提出进一步

研究的设想和内容,力争发前人未发之言,并分析新的研究思路的可行性等。

为便于说明问题,再详细分析上例:

1、综述题目:近年来唐代乐器研究综述(作者:余琛,载《交响——西安

音乐学院学报)

2、前言部分:本文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唐代乐器的研究作分类综述。

3、正文部分(分级分类标题):

(1)打击乐(再细分各种乐器);(2)吹奏乐器(再细分各种乐器);(3)弦乐器(再细分各种乐器).

4、初步印象:总结全文,提出研究不足。

这篇论文作者至少做卡片85张之上,因为本文引用论文85篇。

音乐专业学生可选其中一类乐器进行综述研究,例如“弦乐器综述研究”;

也可先其中一种乐器进行综述研究,例如“古筝研究综述”。另外,根据读书笔记和卡片,可把年限定为“近年来弦乐器综述研究”、“近年来古筝研究综述”。

四、

“所谓学术,它包含着这样两层意思:一是做学问的方法,二是指应用一

定的方法去认识事物所得到的成果。”〔8〕著名学者王力先生特别强调学会撰写论文方法的重要性,他说:“研究生的任务不单纯是接受知识,而且要进行科研工作。因此,研究生有个重要任务就是写论文。”“我们现在要求研究生写论文,就是要他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写论文的方法。”〔9〕显而易见,综述训练方案,对培养学生做学问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术习惯、走向“学术规范”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综述训练”为音乐专业毕业学位论文的写作提供了命题。“在西方,指导

教授和学界人士一看论文的导言就可以判断论文是否有学术价值,因为导言部分通常会对前人在某一个问题上所做的研究做出回顾和评价,然后以此 作为基础,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即命题。”〔3〕而我们目前,音乐专业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百分之九十以上没有这一部分。

(一)“综述训练”使学生对前人的学术成果一目了然,熟悉本课题的研究

现状、进展和困境,避免“重复研究”和“常识研究”。“按照德国学术规范,在大学学习期间,学生们就受到文献分析训练:要研究某个问题,先必阅读归纳有关这个问题的全部文献,然后再考虑自己能做什么。”〔2〕

(二)“综述训练”使学生正确使用引文、注释等。曲阜师范大学教授杨昌

勇认为:“学术论著注释和索引的规范化是学术规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7]“西方的学术论文注释很长,实际上就是一种学术积累和保证学术发展的重要措施。如果不重视这种积累,就为剽窃抄袭制造条件。”〔3〕

(三)“综述训练”能够训练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锻练学生覆盖专业

知识的能力。分析与综合是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而撰写综述文章离不开分析与综合。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形成科学规范的写作思路。

(四)“综述训练”能够锻练学生查找和积累文献资料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各种检索音乐文献手段和方法;学生做笔记、做分类卡片,为毕业论文积累学问。厚积累,多看书、多搜集、多动手,根深方显凝重,厚积方能薄发。“抄一本书是剽窃,抄十本书是研究,抄一百本书是学问,抄一千本书是大家。” 〔2〕

五、

在音乐专业毕业论文工作中进行“综述训练”,既是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

的培养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和掌握做学问的方法。但要全面解决培养学生走向学术规范的问题,还应开设相应的课程,“学术规范”教育应成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其内容包括:音乐文献、音乐文献检索、著作权法、学术论文写作等。这门课程可称为《音乐信息文献综合检索与论文写作》。

在音乐专业开设这门课程,有必要与信息素养教育结合起来。当今,在“美

国,信息素养教育成了讨论热点。”﹝10﹞我国在图书馆界也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图书馆员要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发挥作用,责无旁贷。

从这门课程内容看,涉及音乐学、法学、图书馆学、情报学、写作学及计算机应用。要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提倡图书馆员、音乐教师、法学教师、写作教师、计算机教师等多方合作开课,音乐教师讲授音乐文献部分、法学教师讲授著作权法部分、写作教师讲授论文写作部分、图书馆员讲授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部分;辅导实习以图书馆员为主,专业教师亦积极参与,与图书馆员密切合作,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在美国,专业教师与图书馆员的合作,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意味着图书馆员积极走进学科教学的课堂,全面地深层地参与课程;另一方面,它要求教师把信息素质内容纳入自己的课程要求,接纳并主动寻求图书馆员的帮助与合作,双方协同进行课程作业活动等的设计师实施乃至评价。这是信息素质教育最基本的合作形式。只有通过它,信息素质教育才能直接惠及全体教育对象。”﹝10﹞美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蔡际洲.音乐论文的写作基础〔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1).

〔2〕陈铭道.音乐学——历史、文献与写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3〕程千帆,巩本栋.贵在创新〔C〕.学术规范读本.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324.〔〕郭英剑.〔〕杨玉圣.学术腐败、学术规范与学术伦理——关于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问题〔C〕.697.〔〕张国春.近期学术界关于学风问题讨论综述〔C〕.*128.〔〕刘南平.法学博士论文的命题和注释——简评我国法学研究的流弊〔C〕.497.〔〕王笛.学术规范与学术批评——谈中国问题与西方经验〔C〕.194页.

〔4〕黄栩兵.文献综述的写作〔J〕.人民军医,2004(4).

〔5〕杨沐.我国音乐学学术论文写作中的几个问题〔J〕.音乐研究,1988(4).

〔6〕郭旗.音乐文献的特性〔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3).

〔7〕童小燕.谈音乐期刊文献的开发利用〔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5(3)(4).

〔8〕王振铎主编.编辑学通论〔Z〕.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94页.

〔9〕葛发智,陈崇铨.学位论文的要求、准备与撰写能力的自我培育〔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1996(3).

音乐学专业可论文篇8

罗宇佳教授是笔者学生时代的钢琴老师,初中开始笔者就师从于她学习钢琴演奏直到大学本科毕业。罗老师的知识面很广,教学中不仅教笔者钢琴演奏的技能技巧,还时常给笔者讲解作曲家的身世经历、人品性格、创作背景以及曲式结构等,甚至还教笔者不少钢琴教学方法。《内隐与彰显: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评价理论与实践》是罗宇佳教授2012年出版的一部著作,著作出版之际有幸得于恩师赠予,笔者也曾细细阅读,可惜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今年年初,正带着女儿在公园游玩,笔者接到了罗老师的电话,邀请笔者参加云南省音协音乐评论学会2014年举办的“音乐学术阅读专题读书笔会”,并指定让笔者写她专著的书评。一直以来,罗老师活跃的学术思想、旺盛的学术精力和独树一帜的学术见解都让笔者佩服不已,这次要给老师写书评,我既兴奋又胆怯。由于能力有限,只有反复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向老师讨教多次。在无数次的沟通、交流、咨询之后,笔者终于对老师专著中的精髓及真知灼见有了深刻的理解,至此,笔者才真正放下心来完成这篇《高等学校学业评价研究新视野――评罗宇佳教授》。

音乐表演专业是高等学校尤其是音乐类院校的传统学科,在我国设立至今已有多年历史。近年来,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以及艺术学科升格为学科门类之后,高等学校音乐学科的教学质量也备受关注。《内隐与彰显: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评价理论与实践》是罗宇佳教授在其博士论文《高等学校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表现性评价研究》的基础之上反复修改后出版的著作。该专著立足于我国高等学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业评价,对学业评价的本质、价值取向、理论基础特征、研究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最终建立起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业评价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可以说,该专著是目前以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业评价为研究对象的唯一的学术著作,填补了音乐学科学业评价研究的空白,极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独特的研究视觉

一直以来,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评价延续着教师观察和聆听学生表演的评价方式。每个学期期末,学生现场演唱或演奏几首考试曲目就算完成考试,教师依据学生的现场考试情形给予一个综合评分。教师们的评价标准也不统一,通常表现出比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问题是一次考试的分数能完全体现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吗?只有一个综合分数,往往不能体现考试的公平性和客观性,这样的考试也反映出人们并没有完全认识到“学业评价”的概念,尤其是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业评价的重要性在各学科已被日渐重视的背景下。也有音乐教育学者和音乐表演专家提出要改革音乐表演专业考试方式、制定评价标准,但这些观点多是基于自己的经验总结,缺乏一定的学术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再加之我国对学业评价的研究多为引进和翻译相关著作为主,对音乐表演专业这样专业性极强的学业评价定位还很模糊,因此较少有人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在此背景下,罗宇佳教授以独特的研究视觉,首次将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业评价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高等学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业评价现状的调查分析,在厘清目前我国高等学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所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根源的基础上,以当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科特点,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有关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业评价研究的相关理念和模式,着眼于我国高等学校音乐表演课程与教学改革及培养创新型人材的理念与目标,罗宇佳教授经过大量的实践调查和分析研究,构建了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内容和途径,特别是提出了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表现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量表,并通过实践检验与完善,基本建立起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框架下的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业评价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

二、丰富的研究内容

《内隐与彰显: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评价理论与实践》全书的构架自成体系、新颖别致,内容丰富清晰、论述深入全面,富有独立见解。书中绪论部分阐明深入研究“高等学校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评价”的缘由和价值,对核心概念 “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业评价”给予明确界定。主体部分围绕“如何构建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评价理论与实践模式”这一命题,调查并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学校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评价现状,总结出我国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评价存在功能窄化、方式单一、标准客观性差等问题。发现问题容易,但要从根本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如果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长期的实践调查积累,几乎是不可能的。罗老师以艺术学、教育学、评价学、音乐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中外音乐史中有关音乐表演美学思想的梳理以及对部分当代著名音乐家的访谈等,总结出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评价的目标、内容、方法、主体、标准、规则以及评价任务设计等理论框架,并借鉴“演出组评议模式”、“档案袋评价模式”以及“青歌赛式评价模式”,提出音乐表演专业入学考试、课程改革及教学改革中相应可操作的实践路径。该实践模式在小范围内进行了实施和验证,得到师生的一致认同。可以说,该著作不仅拓宽了学业评价的研究领域,促使学业评价理论深入与学科实践相结合,也对推进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三、严谨的治学态度

作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罗老师不断突破自身、积极进取。任教9年后,于2006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学位。为了在学术上获得更大的提高,罗老师在2009年毅然放下刚满三岁的宝贝女儿,脱产去陕西师范大学攻读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本来博士研究生修业年限为4年,但罗老师废寝忘食、刻苦攻读,用了三年的时间深入专研,发表了6篇以上的核心论文和10篇重要论文,成功申报了三项省级科研课题,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和博士学位要求,这些都彰显出罗老师宽广的学术视野、深邃的学术眼光以及高深的学术造诣。通过罗老师对学业评价研究的历程,我们能够发现,一直从事钢琴演奏与教学及音乐教育学研究的她是一个非常细心且治学严谨的人。罗老师特别注重实践研究,在探究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评价存在的问题时,需要用到问卷调查,她运用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和预测问卷,不辞辛苦的多次请教在校博导和统计专家,虚心接受意见并反复修正,力求客观的制定出一份表述确切、内容全面的学生学业评价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发放时,考虑到样本的均衡,罗老师抽取了全国不同类型的五所高校,分别是云南艺术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委托同行和朋友把问卷发到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手中,在学生做完问卷之后再邮回给她,之后罗老师利用统计软件对获得的一手问卷资料作数据统计、整理和分析。学业评价是一个多目标、多因素的复杂评价体系,从评价目标的选择、评价标准的制定及评价任务的设计上,也能够看出罗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她根据个人经验法、专家咨询法、评价目标分析法,把先期提取出的音乐表演专业学业目标关键词和关键短语进行编码,制成专家调查问卷提交给专家筛选,回收问卷之后根据专家的意见修改学业目标,再把修改后的学业目标问卷再次提交给专家。反复多次以后,最终确定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业评价目标:表演技能技巧、音乐表现力和临场表现水平。之后又运用肯德尔和谐系数对目标进行检验,所得结果成正相关。采用这样一轮轮的统计和方差检验,最终才能确保问卷的客观性及目标的科学性。难怪罗老师有时候开玩笑的说,除了做钢琴老师以外,她还可以教研究方法或者统计学概论等。正是这样对学术研究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罗宇佳老师的博士论文在2012年还获得了“陕师大优秀博士论文”。

四、丰富的文献资料

更加值得笔者敬佩的是本书丰富的文献资料。参考文献包括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著作几百本、若干篇期刊论文、博士论文及网络资料等。著作中除了中文以外,还有相当部分的外文原著(记得罗老师曾提起过她的德文资料都是朋友从国外寄回来给她,由于不懂德文,她还花高价请人专门帮她翻译)。罗老师在对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学业评价和中国传统乐论美学思想作梳理时还涉及到了古文,因此她也阅读了《淮南子・汜论训》《溪山琴况》《闲情偶寄》《乐律全书》《新书・傅职 ・辅佐》《吕氏春秋・古乐篇》等大量古文以及《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中国古代音乐史稿》《音乐教育史研究》《中国教育通史》等音乐史类、教育学类专著。对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评价理论做研究和阐释时,罗老师还从Dimensions for Music Education、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New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Musical Experiences、Foundations of Music Education等书中借鉴了西方学者的一些常用理论。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罗老师在研究中涉猎到的大量书目《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真理与方法》《国外后现代音乐》《情感艺术的美学历程》《安格尔论艺术》《美学史》《文艺对话集》《演奏艺术的心理生理学津要》《中国音乐文化大观》等等,这些都体现了罗老师开阔的视野和广博的知识面。另外本书的脚注也非常详实,书中一些专有名词在脚注中也都有明确的解释。例如本书第270页对即兴演奏做的详细解释;第79页学生问卷调查时对判断进行的解释等。这些脚注一方面方便读者复核原文,判断资料的可靠程度;另一方面也提供给读者一定的资料线索,为他们的继续研究奠定基础。此外论证是否严谨、论据是否充足,与作者对文献的掌握及分析也很有关系,应该说罗老师的著作在这些方面都下足了功夫。

五、恰当的研究方法

音乐学专业可论文篇9

1 引言

毋庸讳言,在所有文学艺术类专业学生中,音乐舞蹈类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平均水平是最差的,这是长期强调专业技法导致的。尤其是高校扩招以来,许多学生是因为文化课不行,才临时转考音乐舞蹈专业。这样一来,更是加剧了音乐舞蹈类专业学生文化素质的滑坡。

本文首先简单分析了高师音乐专业课程体系和其中文化课的现状。然后,分析总结了文化课在高师音乐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最后,根据高师院校的特点和情况,探讨如何提高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对文化课的重视程度。

2 高师音乐专业课程体系

高师音乐专业课程可以分成三大类:音乐技法课、音乐理论课和文化课。

2.1 音乐技法课

高师音乐技法课是指教师教授学生专业表演技法,帮助学生提升专业表演能力的课程。音乐技法课又会根据专业,进一步细分为声乐、器乐、舞蹈专业课。

2.2 音乐理论课

高师音乐理论课由基本乐理、视唱练耳、作曲技术理论类课程等组成。音乐理论课指导学生对音乐的各种基本要素进行理论学习,帮助学生对音乐技法有更深入的理解,培养学生记录和创作音乐的能力。

2.3 文化课

高师音乐专业类文化课主要是指教育教学类课程、艺术和音乐史论类课程等组成。文化课指导学生学习音乐历史及其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培养学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素质和能力。

3 文化课的现状

3.1 学生不重视

高师音乐专业学生上文化课时普遍存在态度散漫的问题,很多学生甚至基本上是在玩手机、睡觉、聊天中度过。为了应付点名而上课,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笔者分析,有以下几种原因导致音乐专业类学生对文化课不重视。

一是长期强调音乐专业技巧。因为音乐专业技巧水平是能否考入音乐专业院校的基本前提,越是对音乐专业技巧水平要求高的音乐院校,对高考文化课成绩的要求越低,这种长期“轻科学文化,重专业技巧”的思想,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所以音乐专业类学生在高中基本以各自的音乐专业为主,将大部分时间、精力都用在了音乐专业训练上。对文化课的忽视已经潜移默化地成了习惯。

二是扩招的负面影响。近十年,全国各级各类院校都在不断扩招,确实起到了发展高等教育和提高全民素质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不少负面影响,尤其是对艺术院校。由于扩招,使得艺术院校降低了对考生艺术专业素质的要求,加上招生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导致大量原本不具备艺术专业素质,只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的学生投机性地报考艺术院校。一旦幸运地考上,对待文化课的态度可想而知。

三是高考的“独木桥”效应。尽管高考仍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相对最公平的择优方式,但高考这座“独木桥”所产生的效应已经从学生的高中阶段,逐步伸展到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为此身心疲惫。除非有明确的更高追求,大部分学生上大学后都会“长出一口气”,放松下来。于是,对艺术专业课都缺乏积极的态度,何况对原本就忽视或厌烦的文化课。

3.2 教师也不重视

高师音乐专业文化课普遍存在教学质量问题,除了上述学生方面的因素以外,也有教师方面的原因。笔者分析,有以下几种原因导致音乐专业类教师对文化课也不重视。

首先还是因为长期强调音乐专业技巧的大环境。这种大环境,使得负责文化课的教师也潜移默化地认为,文化课对于音乐专业学生是可有可无的,

其次是教师的来源。有些负责文化课的教师,自己就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和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教好文化课的意识和能力都有问题。

因此,在高师音乐专业文化课教学的各个环节,普遍都缺乏严谨、科学的安排和设计,内容照本宣科,形式呆板枯燥,师生没有积极互动,课堂氛围死气沉沉。教师大都只能依靠点名来留住学生,而学生则“身在曹营心在汉”。

4 文化课的重要性

4.1 辅助专业学习

文化课并非如不重视它的音乐专业学生认为的那样可有可无,而是对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有不可或缺的辅助作用。艺术和音乐史论类课程通过对音乐和其它艺术形式的历史回顾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各种音乐技巧、理念和作品产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把握音乐专业的学术脉络,做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4.2 培养职业素质

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职业定位决定了,教育教学类课程就是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专业学习内容。学好教育教学类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较好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为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4.3 拓展上升空间

如本文上面所述,音乐专业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将大部分时间、精力用于音乐专业学习,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文化课的学习,如果不利用大学期间的文化课,甚至在学校文化课以外多进行其它文化知识的涉猎,那么,在音乐或教育领域,他们进一步上升的空间将非常有限。不提高科学的思维能力,就不会或难以正确地思考、分析和总结各种问题;不提高文学素养,就不会或难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不开阔自己的文化和学术视野,就不会或难以多角度地观察各种社会问题、开放性地吸收各种文化和学术营养。因此,加强文化课的学习,能拓展学生的上升空间,为他们的进一步深造和将来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5 对策

5.1 培养学习兴趣

为提高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对文化课的重视度,学校可以成立文化各科的兴趣小组,以此平台培养学生对文化的兴趣。每个小组要有一定的规模,定期组织活动,进行交流讨论。为了提高学生参与文化兴趣小组的积极性,可以考虑配合地采取一些激励机制,如适当奖励学分,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踊跃表达、经济讨论。但奖励学分不是目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化学习兴趣和习惯才是目的。

5.2 组织文化展演

还可以把文化课和所学的主专业——音乐联系起来,多进行展演,提高学习文化课的氛围。如举行英文歌比赛,参与者必然会注重英文的发音与咬字,这样既未脱离音乐,又达到了促进英语学习的目的,同时还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又比如演讲比赛,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针对音乐专业与其它学科或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等主题。为此,参与的学生必然会认真准备演讲稿,在准备的过程中,加深自己对于所涉领域的了解、理解,锻炼自己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

5.3 丰富补充读物

学校在音乐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还应该学习国外的教育经验,选择丰富的补充图书或音像资料,规定作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以外必须完成学习的读物。补充读物可以与音乐专业相关,使不同音乐专业方向的学生能交叉涉猎其它音乐专业方向;同时,补充读物还应该广泛涉及其它人文学科甚至自然科学科普类图书,使音乐专业学生,能站在更高的高度,认识和理解音乐的价值;能具备更全面的素质,承担和促进音乐的传承。

6 结语

文化课在高师音乐专业课程体系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辅助学生的专业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拓展学生的上升空间。但是目前,文化课的重要性并没有被音乐专业的学生和教师充分认识,为此本文分析总结了其中的原因,并为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供大家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华. 课程与教学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姜仁武.浅论民族音乐在高师教学中的地位[J].中国音乐,2003,4:121-123.

音乐学专业可论文篇10

【关键词】

城市社区;音乐教育;人才培养

从某种程度上讲,与其他相对发达国家的社区音乐教育比较,我国的社区音乐教育仍然处在起步阶段,在专业化人才以及基础性设施设备配备方面都比较匮乏。然而,随着社区音乐教育日益发展,传统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树立新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观以及如何培养社区音乐教育方面的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类

现阶段,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以及管理模式方面可以有效划分成几个大类,具体情况如下:

(一)音乐教育办学模式的职业化

其主要特点为:具有明确的职业化的音乐教育专业办学特色,关注对国内外音乐教学法的学习和研究,对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准确,重视对学生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技能的培养,将作曲理论类基础课程的学习与实际音乐创作能力的培养紧密相联;教学理念符合时展的需要。职业化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更好胜任实际音乐教学工作。在授课形式上排除钢琴课属于个别课之外,其他课程都属于集体课。然而,因该模式往往将职业化的办学模式作为教学核心,不会开设相应的声乐个别课以及专门化的舞蹈课的等,在挖掘学生舞蹈表演潜力与声乐表演潜力上相比之下存在不足。此办学模式以中央音乐学院为代表。

(二)传统的专才式的音乐教育专业办学模式

传统专才式模式对音乐培养目标不能够准确化理解,因受到专业化音乐院校不同程度影响,一般情况下,学校师生仅仅对音乐技能课程非常重视,却忽视了教育类的课程,具有“轻教育以及重音乐”与“轻理论以及重技能”的思想观念。从课程设置出发,该模式几乎不会设置音乐教育的“师范性”职业特点,所以大多数学生在教育理论以及教学技能潜力上都不能够得到充分挖掘。此办学模式主要包括师范院校、艺术院校等

(三)扩大招生后部分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办学模式

从办学特点分析,该模式为学校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同时也创造了相对良好的经济性效益。但由于生源增长过快,而学校的各方面没有及时跟上,便造成学校诸如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场馆不够,学校管理不到位,教学设备陈旧等等不利教学状况,在学校不进行大的教学改革的情况下,其教学质量是可想而知的。

二、我国音乐教师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专业知识,不重全面素质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普遍实施比较专一化的教学计划,近年来虽然有一些变化和改进,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重专业知识不重全面素质和知识结构单一的缺陷。专业量多而面窄,选修课少,必修课多,而且缺乏跨学科知识和全面的文化修养知识,视野窄,人文素质较差,思路不活,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另外,教师授课具有较强的师徒关系色彩,我们虽然大力倡导教书育人,教师通过教学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不仅仅是单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而是包括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人格魅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书与育人相脱离的状况。

(二)课程结构不合理

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不科学现象,主要体现在过细以及过多,出现与城市性社区音乐教学脱节问题。一般情况下,音乐专业的课程有基础乐理课程、中国音乐史欣赏课程、合唱指挥课程、艺术概论课程、民族音乐课程、歌曲作法课程、和声课程、配器课程、声乐课程、复调课程、视唱练耳课程、欧洲音乐史欣赏课程、钢琴课程、舞蹈课程,大致由音乐专业技能教学以及音乐基础理论教学两大部分组成。而且专业理论课程更加注重西方音乐作品,轻视中国音乐作品,且各学科间缺乏彼此联系与沟通。钢琴、声乐、视唱练耳等技能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喜欢照搬专业院校,不重视城市社区大众通俗音乐作品。

(三)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陈旧

一般音乐教育专业仍普遍沿用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式。一味进行以自我为中心的知识灌输,忽视创造性思维、研究能力以及音乐学习能力的积极培养。现在大部分学校音乐理论课教学都采用了先进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但并没有考虑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而只是把教案从黑板复制到投影仪上,上课的时候老师往往在上面口若悬河,而学生则在下面昏昏欲睡,成为部分同学逃课理由,严重影响到音乐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主动性。

(四)实习活动不能真正落实

近几年来由于教育目标淡化、教育经费紧张等原因,很多学校对教育见实习活动并不重视。教育见实习是学生在学校期间最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学生创新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教育理论知识的检验、教师角色意识的形成都要通过教育见实习来实现。教育见习在很多学校的教学计划中没有体现,学校也很少组织学生见习。教育实习时间一般都安排在学生毕业前的一学期进行,时间安排上不尽合理,因为学生返校后忙于毕业演出和论文答辩,没有足够的精力对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与反思。而且教育实习多数是学生自己联系单位,地点过于分散,不利于监督检查和组织管理,有些学生干脆就不参加实习。

三、城市社区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一)面向地方基础教育,科学定位培养目标

端正和明确培养目标是音乐教育专业改革的根本。调研数据显示,一方面,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不愿意走到社会基层,从事社区音乐教育相关的工作,且音乐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素质结构不合理。而另一方面,大部分城市的社区音乐教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人数比较缺乏,而且教师素质也急需提高。社会对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需求与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间存在差距,造成这种现象意味着地方高校在培养音乐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由此看来,科学的定位培养目标并自觉承担为城市社区培养专业人才是地方高校首要的任务。具体看来,城市社区应该具备的素质应该包括热爱社区音乐基础教育事业、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过硬的专业素质、优异的教学能力、合理的知识架构和教育创新研究能力等。在明确了培养目标后,围绕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将有序开展。所谓教师教育,其特点是将学科性教育与师范性教育做到相应结合。那么对于音乐教育来说,音乐教育专业应同样是音乐与教育的有机结合。

(二)强调素质教育,构建音乐教师综合素质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注重文化传承和创造性发展是现代音乐教育所一直强调的。由此看来,音乐教育不再是传统上的传授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必须要在此前提下,不断关注学生在音乐文化内涵上的培养,促使学生加强对音乐价值的积极探索以及开拓,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现阶段的社区音乐教育要求音乐教师需具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综合的专业能力和较高的教学水平。

1.完备的文化知识是社区音乐教师的基础

音乐是一种艺术,更是文化的重要成分。要想对音乐作品进行充分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只有追溯到音乐本身所处的环境并将其还原于其所在的大文化背景中。因此,具备相对完备的基础性文化知识属于音乐教师应有的基础性素质。通常情况下,音乐师范生在正式入学之前往往具有文化基础差以及文化素质偏低的特点,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学生在文学课程、地理课程、历史课程与自然科学课程上的学习。通过增强学生对音乐文化的了解,拓宽其知识口径,实现音乐专业课学习以及文化课学习的共同发展。

2.综合的专业能力是社区音乐教师的根本

专业知识与文化知识是音乐教育的基础部分,而专业能力的培养将有助于音乐专业学生通过实践强化专业知识的运用。针对城市社区所需求的音乐教师来说,现阶段一个社区往往只有一名专业音乐教师,其不仅要完成正常的课堂音乐教学,还要在平时的社区文艺演出中进行设计与排练,合唱、舞蹈、乐队等活动的组织也要具备指导能力,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具备全面多能的专业能力。由此看来,现阶段对乐教师的综合的专业能力应该包括:歌唱、舞蹈、演奏、指挥、音乐鉴赏等。音乐教师只有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才能够音乐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将不仅是理论知识的灌输,还应该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通过音乐审美、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等多种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得以实现。

3.较高的教学水平是社区音乐教师的关键

对于音乐教师而言,其终将面向求知者传授知识,因此,教学能力是其专业能力的集中体现,是教师能力素质结构的关键。音乐学生接受基础性音乐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相应的音乐理论知识与音乐技能,还必须要深化以及强化自身的音乐审美感知以及音乐体验能力,进而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不断破除单向音乐知识传授教学思想观念,形成学生为主体以及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

(三)增设前沿学科课程

在计算机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由音响制作技术、计算机技术、声学技术、音乐艺术相结合的电脑音乐及其创作技术已趋于成熟,在日常生活中也可经常可以见到,比如戏剧音乐、演唱、广播、音乐创作、舞蹈、电视之中。因此,开设电脑音乐课程应该是大势所趋,将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引入课堂,也可使枯燥乏味的理论课变得生动,与音乐欣赏、基础乐理、合唱与指挥视唱练耳、声乐等课程相结合,可使课堂变得更丰富多彩,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重视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习质量

针对以往教育实习走过场、流于形式的情况,应对教育实习加以规范。教育实习是师范生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一次全方位的教学演练,对学生了解城市社区音乐教育实际,学习优秀教师的教育方法,提高和锻炼从事城市社区音乐教育工作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可按期举办各种形式的文艺演晚会和音乐欣赏会,至始至终让学生自己构思、筹划、组织、导演、主持、和演出。学校应该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选择一些条件好的中小学和一些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好的城市社区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甚至还可以和他们签订长期的战略合作协议。学生实习过程中,学校要做好跟踪和访问,及时了解学生实习情况。

音乐学专业可论文篇11

一、所学与所需的矛盾

随着音乐教育专业毕业人数的增加,中小学对应聘者的选择空间日渐增大,由此带来的音乐教育人才的供需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这种矛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有“一专”但不“多能”,造成供需之间的不适应。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当是一专多能的通才,因为一所普通的中学或小学不可能同时安排器乐、声乐、舞蹈三位教师同教一门音乐课,它需要的是一个多面手,是一个一专多能的实用型人才。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在现有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技能课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过分强调自己的“专项”,一味重视自己的“一专”,而忽视其他专业技能课的学习,“偏科”现象严重,造成多数学生有“一专”而无“多能”。另外,专业教师在授课和考试评价过程中也存在对所谓“副修”专业技能要求偏低的倾向,这也加重了学生只重“一专”而无“多能”情况的出现。这种情况给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极大的不适应:一方面是毕业生抱怨用人单位要求过于全面,言称“我是学某某专业的,却让我又弹又唱又跳”;另一方面,则是用人单位对多面手、实用型人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由此造成供需不协调,存在矛盾。

第二,所学专业技术缺乏实用性给就业带来了困难。有些毕业生在用人单位试讲时,声乐专业动辄意大利原文歌曲,唱得声情并茂,而听者则一头雾水;钢琴专业出手便是大部头的奏鸣曲、赋格曲,弹得神采飞扬,让其即兴为歌曲伴奏,却一脸为难;舞蹈也只是会成品,而缺乏编创能力。结果是,求职者抱怨用人者“不懂艺术”,用人者则评价求职者“净学些没用的东西”。如此一来,那些在校期间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学来的专业技术,在实际的教学需要面前,却表现出无奈和尴尬,给就业带来了困难。

第三,组织第二课堂活动的能力不强,为实际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便。中小学音乐教学除有限的课堂教学之外,还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它是日常教学的有效延伸和必要补充,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提高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能力。而第二课堂音乐兴趣活动的开展又有赖于音乐教师,因而高师音乐专业的毕业生组织第二课堂活动的综合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实际活动中,许多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合唱队的组织、排练与指挥,在舞蹈编创尤其是对为歌曲伴舞的创编,以及军乐队的组织与训练等方面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实用知识相对欠缺,为实际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诸多不便。

第四,缺乏相应的文化底蕴,影响了自身形象。即使一个能弹、能唱、能跳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也存在着专业素质过关而文化基础过于薄弱、综合执教能力相对欠缺的问题。如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不强,板书的规范性与逻辑性差,往往狭义地只从技术角度理解音乐而缺乏对其文化内涵的全面感受和诠释,知识面狭窄,教学语言过于贫乏,读写中出现错误,缺乏最基本的地理、历史、文学及其他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造成教学中出现常识性错误,等等。所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音乐教师的职业形象,严重妨碍了教学质量和中小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

以上问题,反映了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的某些不足。在新的历史时期,高师音乐教育必须根据中小学的实际教学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现行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存在的问题

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培养方案,教学培养方案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必须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基本要求。根据这一要求,音乐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采取平台加模块的模式,即分为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三个平台,具体课程体系建设分为以下模块:

1.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块。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选修)、形势与政策等6门课程。音乐学本科教学计划(形势与政策除外)共安排262学时,占15个学分,每周还安排教学实践课1节,课时偏多。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贯彻“少而精,要管用”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个人实际相结合、理论与改革开放相结合的要求,坚持对音乐专业学生进行政治信仰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遵纪守法等教育;教学实践课则带领学生参观访问,进行社会调查,解决学生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培养学生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好地解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势与政策”每学期可开1至2次讲座,介绍当今国内的一些重大问题,使学生了解中国和世界发展趋势。

2.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从音乐学本科教学计划来看,专业必修课,包括基本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器乐、和声学、民族民间音乐概论、音乐名著欣赏、中国音乐史、欧洲音乐史、合唱与指挥、歌曲作法、形体与舞蹈、艺术概论、大学语文、曲式与作品分析等16门,占69学分。专业选修课,包括钢琴、声乐、器乐、和声学、复调常识、音乐论文阅读与写作、意大利语、声乐艺术发展史、钢琴艺术发展史等19门,占22学分。这部分知识是音乐专业学生知识基础的拓宽加厚,是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最底层部分。学生如能学好这些课程,就具备了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适应未来作为音乐教师教学工作的需要。

3.教育课程模块。这类课程必修课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声乐教学方法、钢琴教学法、音乐教学法等共6门,占12学分。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懂得教育规律,研究中等学校音乐教育的规律,探讨音乐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懂得学生生理发展状况,为在今后独立从事学校音乐教学工作和组织课外活动打下基础。这类课程是高师音乐专业区别于音乐院校课程的一个显著标志。

4.人文知识课程模块。这类课程设置在通识课程中的选修课程中,包括大学语文、文学作品赏析、历史知识、政治法律等,占6学分。这些课程主要介绍人文知识中最精华的部分。因为人文知识和音乐艺术息息相关,特别是文学更是和声乐艺术密不可分,声乐艺术就是文学艺术与音乐艺术的结合体。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文化知识的功底决定其音乐知识基础,决定着大学生的发展后劲。

5.工具类课程。这类课程也主要设置在通识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中,主要有外语、计算机等课程。这些课程是通向新世纪的“金钥匙”,不仅广泛运用于音乐教学中,而且还广泛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是工具类课程,因此,应当特别重视和加强。

6.实践类课程。这类课程主要包括入学教育和军事训练、教育实习、教育见习、毕业音乐会、生产劳动、社会调查等。这些课程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要精心组织,总体安排,分步实施,要和“小课堂”知识紧密结合。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技能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决不能忽视。

从课程建设的整体上来看,它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突出了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课程设置比较全面,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该课程体系既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本课程设置虽经历了多次修改完善,但其实际教学还是没有完全脱离音乐学院培养专业表演人才的模式。

其次,专业必修课的学科类课程中音乐技能类课程过多,音乐学理论类课程不足。音乐教育是理论学科,在培养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时候理当更加注重理论课的教授,而以上列出的课程中涉及音乐学理论的比重过小。

最后,教育实践类课程脱离实践。教育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是实现师范教育的根本途径,也是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的课程。教育类课程中有些课程是需要紧密联系实践的,然而这些实践课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脱离实践的问题,同时,学时也相对偏少。

三、对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1.明确培养目标。高师所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是开放性的具有多项技能的人才,因此其所学理论不仅要注重本学科专业的音乐知识,还应介绍课本以外的中小学音乐课程内容。例如,声乐教学除训练声音的技能、技巧外,可增设儿童、少年歌唱技能、技巧课程,合唱教学可增设童声合唱教学,音乐欣赏教学可增设儿童音乐剧欣赏;在钢琴课上可以把即兴伴奏与钢琴演奏融为一体,提高对学生的要求。

2.改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一直沿用音乐专业院校课程体系的状况。音乐学院所设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师范类所设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由此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难点重点也是不一样的。师范类音乐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技能,而且还要求学生要善于传授知识,具有明显的师范性特点。

音乐学专业可论文篇12

关键词: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地方高校设置音乐专业及课程,主要是一方面满足学生音乐兴趣需求,另一方面为社会培育音乐类人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地方高校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各大地方高校面临巨大的人才培育和学术竞争压力。音乐是我国高校的必修课程之一,其应用范畴十分广泛,除了舞台表演之外,还涉及到音乐环境应用、音乐策划、音乐编配等。音乐不仅能够达到陶冶情操、渲染气氛的目的,而且可以起到修养身心、丰富情感、提升素养的作用。因此,我国地方高校要将音乐专业人才培育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搭建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从而为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提供重要保障。

一、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第一,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有利于音乐专业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才市场需求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对专业化、技能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逐步增多。就我国当前的高校毕业生情况来看,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理论经验丰富,实践操作技能缺乏。因此,通过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将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专业化技能和文化素养,最终培养出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第二,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有利于大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高校是学生步入社会的一个重要平台,大学生毕业之后,将会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地方高校在音乐专业人才培育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竞争意识。通过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教师与学生在互动、合作中建立起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教师与教师形成交流、互动和探讨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交流和相互学习的关系。只有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和相互沟通的过程中,才能达到提升自我、丰富经验、实现价值的目的,也能够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和竞争意识。

第三,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有利于学生创新、探索能力的提升。由于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作为一项立体化、系统化、综合性活动,在音乐活动策划、节目编排、设备使用、场景布置、环境塑造等环节,均需要实现专业化、高质量运作,任何一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其演出成败[1]。因此,音乐专业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其专业化水平。地方高校通过建立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最终为专业化、技能型、复合型音乐类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第四,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强化。音乐专业学生毕业之后,以从事音乐教育、音乐演出、舞台表演等活动为主,这就需要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通过搭建实践教学平台,能够让学生课堂理论知识得以升华,积累到更多的实践经验,可以为日后的工作提供更为宽阔的道路。

二、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基本原则

(一)自主性原则

自主性原则主要针对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学生可以自行设计活动内容,其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判断、策划、组织和管理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化素养,增强学生积极探索和主动创新潜力,有利于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

(二)开放性原则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过程中,所坚持的开放性原则,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思维意识的开放化,要敢于创新、大胆尝试,接受新鲜思想、信息,不能循规蹈矩、闭门造车,积极研究和探索新主题、新内容、新模式,根据当下社会发展新趋向,及时转化学习成果。同时,地方高校要不断学习国内外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先进做法,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取其精华、取其所长,将成果转化成为真正的经验和做法。

(三)多元化原则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过程中,要突出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多元化原则,传统单一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和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科建设、时展的基础需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丰富活动载体,创建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性实践活动,多层次、多角度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通过立足社会、服务社会来实现理论知识的实践化,对音乐专业的发展趋势更为了解,进而制定出专业、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音乐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仅注重课堂理论教育,而且需要通过创建实践活动载体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善于思考、总结,对课堂理论知识做一系统化概述,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2]。

三、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策略

(一)科学设置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过程中,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建立人才培养体系。从某种层面来讲,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必须依托于明确、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高校音乐专业实际和特色。研究表明,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化、清晰化以及科学设置,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需要地方高校领导予以重视,从学生的德、智、w、美等方面入手,夯实音乐课程理论知识,提升音乐课程实践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和科学能力。在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上,要坚持音乐专业学科为主、其他学科为辅的思维理念,逐步建立起音乐、人文等学科相互交叉、相互依托的综合性学科体系。音乐课程目标设置方面,要适当增加音乐教育、人文修养、艺术文化等内容占比,从而为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提供丰富的理论载体和实践依据。

(二)实践教学环节力求多元化

1.合理利用排练课,达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对于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来讲,排练课作为一门基础、专业课程,是音乐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纽带和桥梁,也是音乐专业学生才能展示、舞台表演的先决条件。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过程,不仅要培养其理论、实践技能,而且要提升其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3]。而排练课设置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及时了解和跟进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为对音乐专业课程的一种有力补充,也是音乐专业学生专业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基础平台。

2.组织开展实习音乐会。实习音乐会是学生从课堂理论走向舞台实践的一种有效渠道,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实习音乐会的筹办,让学生通过实习音乐会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课堂理论知识学习进行一次有效升华。与此同时,实习音乐会的举办,能够增强学生的舞台表演技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且能够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丰富的舞台经验。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生日积月累的学习成果,将能够通过舞台予以展示,其舞台华丽的表演,是其日日夜夜的辛苦学习所转化而来的。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可以通过一场实习演出,不仅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检验和总结,而且可以从表演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纠正方案。如此一来,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专业化技能的巩固和提升,有利于高校师生积极主动创新、竞争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有利于音乐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4]。

3.丰富音乐专业实践活动形式。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过程中,要将音乐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活动有机关联和紧密结合起来,音乐专业实践活动开展要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特别是各种乐器表演、形体训练、声乐演唱、合唱指挥等,改变传统的平面化教学形式,逐步转型为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进一步加大音乐专业课程实践训练力度,对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形成有力补充。与此同时,地方高校要结合校园音乐文化活动开展现状,积极引导和鼓励音乐社团等相关校园艺术团,利用节假日等特殊节日等活动,开展一系列文化演出活动,参与社会实践、公益性演出、艺术竞赛等活动,从而达到锻炼学生、提高学生专业化水平的目的[5]。另外,通过组织外出学习和参观等活动,让音乐专业学生学习其他地方高校的先进经验,对音乐艺术文化有一个更深的了解,最终为音乐艺术创作和表演奠定坚实基础。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专业的教师执教,并且参与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全过程。因此,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过程中,必须培养一批专业化、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研究发现,我国绝大多数地方高校音乐教师理论经验相对丰富,缺乏实践教学和操作经验。如此一来,不仅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所需,而且难以满足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基础需求。因此,地方高校要不断加大音乐专业实践人才的引入和培养力度,切实增强教师的专业化技能,提高教师的执教水平,最终为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四)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过程中,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特别是各类音乐器材、辅助设备的投入,建立专业化、多媒体音乐教室及多元化、综合性、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与此同时,地方高校要与当地科研院所、教育部门建立密切合作关系,与农村基层文化社团建立订单培养关系,向合作单位输送音乐专业实习生,以此来增强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综合素养。通过投入基础设施,为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奠定坚实基础[6]。

(五)建立健全音乐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及平台建设过程中,要建立健全音乐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建立学分制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建立以学生为核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与此同时,要加大对音乐专业实践教学过程、结果的动态化监督、控制、评估与指导力度,具体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指导。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及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要求领导、教师的全程化参与,在统一指导模式下进行,制定具体活动计划和实施方案;二是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地方高校要专门设立音乐实践教学管理部门,主要负责音乐专业实践教学监督、管理等工作,并且与音乐专业教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研究考评标准;三是构建科学的音乐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机制。通过监督管理、规范教学环节,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革音乐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目的,最终为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和科学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作为我国地方高校专业课程之一,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音乐艺术类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多。地方高校作为音乐专业化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也是音乐专业化人才输出的重要渠道。近年来,我国各大地方高校面向国内外输出音乐类人才数以万计,尤其是专业化、技能型、秃闲汀⒏咚刂嗜瞬诺呐嘌。然而,就我国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情况来看,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本文笔者通过研究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重要性、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策略,以期为我国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化人才培养提供基础依据,为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是我国音乐艺术类人才培养和输出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叶军.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与区域文化联动人才培养路径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9):77.

[2]唐捷.对构建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研究[J].才智,2016(15):109.

[3]李晓艳.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与区域文化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6):113-115.

[4]邓勤.试论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特色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J].科技视界,2014(18):23+3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