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教育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03-05 02:23:40

康复教育论文

康复教育论文篇1

现职中医工作者的康复教育

由于现在许多医院的康复科是在现有中医科人员基础上组建而成,因此对现职中医师、针灸师、按摩师的培训和教育大多采用送到康复医疗发展较全面的医院进修学习,因此对进修生的培训在重视中医康复疗法的同时应该进行现代康复疗法及评定内容的补充,在培训方式上采用理论授课及实际操作相结合,使进修人员在进修后能将中西医康复知识运用于临床。

1培训计划:将康复评定及中西医康复疗法设置为培训内容,与中医针灸、按摩、中药的使用与具体问题相结合。以脑血管病及脊髓损伤的评定、康复为切入点,将现代康复理念融入中医康复疗法。针对具体的康复问题,如假性球麻痹、痉挛、肩手综合症、偏瘫平衡障碍、认知障碍、失语及脊髓损伤并发症等,设置相关课程,使进修医生对中医康复有全面认识。通过以上培训,使中西康复融合贯通。

康复教育论文篇2

1.采用自制问卷调查的方法初步了解患者家属心理状况和最想要知道的内容:疾病知识、疾病的预后、治疗方法、康复常识、营养知识等。

(1)了解家属的心理状态,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康复患者由于病程长,生活自理能力低或丧失,给家属在精神、生理、经济上造成了很大负担。同时,由于对疾病知识认识缺乏,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未能对家属进行心理评估和掌握家属的心理状态,在健康教育时,家属的接受能力受影响,易导致健康教育无效。因此,在患者入院时,护士热情迎接,介绍主管医生、护士、环境,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不断沟通,倾听述说,了解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家属心中顾虑,增强信心,积极配合,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2)了解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满足家属需求。正确评估不同时期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由于患者的病情不同;家属的年龄、性格、文化程度不同;接受健康教育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也不同。以家属能够接受为前提,采用不同教育方式、先急后缓、循序渐进、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家属的需求。

2.方法

(1)人员配备。4名责任护士(1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负责3名患者。负责护士均接受过康复健康教育培训。

(2)根据病情、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需求制订教育计划。组织、实施教育计划。

(3)采用分发健康教育宣传册,做到每室一册;建立健康宣传栏,图文并茂;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医生、护士共同参与讨论、个别指导等多种健康教育方式对病人及家属展开健康教育。

(4)及时教育,维持教育的连贯性,提高教育效果。由于患者及家属的年龄、性格、文化程度、接受健康教育能力不同,常规教育方式对患者及家属的教育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及时教育,即在患者住院期间,根据病程进展,动态掌握病情信息,及时、不断与病人和家属沟通。同时,在对患者进行各项治疗、护理过程中,及时将治疗、护理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面对面与家属交流,将教育随时贯穿于每一项操作,始终以真诚的态度配以操作示范,使病人及家属从视觉上直接领会、掌握教育内容,减少不足因素,维持教育的连贯性,提高教育效果。

二、结果

两周后两组比较,观察组的生命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康复教育论文篇3

当前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都讲究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互动式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并且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合理应用互动式教学,对于康复医学的教学,将会大有益处。我们开展互动式教学方法时,是由学系专业教师指导,利用合适的教学选材,创设逼真、生动的教学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课堂讨论。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指正和总结。宋为群等[5]认为,通过互动教学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求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善于提问,敢于质疑的勇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见解,并从讨论中使自己获益。而邢凤梅[6]等认为,互动教学的还可使学生在课余认真查找相关资料,并加上自己的理解,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我们尝试此教学方法改革时发现,学生学习更积极更主动了,教学效果也非常不错。经过调查,学生们也非常欢迎和支持互动式教学的开展。

问题导向式教学

现在各高校对于PBL教学使用得比较多,研究得也比较多。PBL教学的优势在于“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的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问题,旨在使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7]。”我们在前人使用PBL教学的经验基础上,结合康复专业的学习特点,创造性地在康复教学中引入PBL模式,通过和之前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我们发现新方法让学生参与更多,更加主动。黄华兴等[8]认为PBL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诊疗思维、促进学生的创新创造。

案例教学

现代医学是一门非常重视分析不同临床案例的学科,作为现代医学一部分的康复医学也同样如此。案例教学法可以衔接前期理论教育和医院临床教学,为临床实践打好基础[9]。比如我学系在教授在《物理治疗学》时,在传授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要求学生联系所学的知识,对个案进行分析,并写出治疗目标、治疗计划等报告。这样可以增长学生的实践经验,对于理论和操作的结合也很有帮助。钱红等[10]认为案例教学生动具体、直观易学;能够实现教学相长;在调动学习主动性、培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自学能力及操作应用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工作小组模式教学

一个完整的康复医疗工作是一个团队合作(Team-Work),主要由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师等不同角色共同完成,康复治疗师又包括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文娱治疗师、音乐治疗师、心理治疗师、针灸推拿师等等。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多而繁杂,而课时又有限,学生常常会因为掌握的内容不全面而导致综合运用能力较差,难以正确地应用康复医疗技术。而TBL教学正是由学生组成康复医疗团队,分别扮演康复医师、治疗师和护师,分工合作,针对某一病例拟定各自的治疗计划和目标,然后小组讨论,整理出一套完整的治疗方案,正好适应了康复医疗的工作模式。研究表明,TBL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观念;增加学生团队合作经验和意识;提高学生查阅、分析和利用文献资料的能力。[11]这在我们康复治疗这种专业性和分工性很强的专业教学当中,有着非常显著的优势。所以这更促使我们坚定地使用TBL教学方法。张颖等[12]认为TBL教学能使学生理清康复医学的工作思路,进行康复治疗时针对性增强,全面掌握临床各科室的相关知识技能及康复的评估和治疗技术,使学生能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制定符合患者生活工作要求的康复治疗计划。

OTD教学

在将OTD教学方式引入康复教学时,我们首先安排学生学习一些相关的临床病例,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先有所了解,并且利用见习课程让学生进入临床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获得相关临床信息,并且发现病人存在的康复问题。然后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理论学习,并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老师予以指导。在康复的理论教学中以临床病例为切入点,可以进行分组讨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马萍等[13]认为此教学法更能理论联系实际,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调动积极性;通过对临床病例的观察,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提高了学习效果;增加学生与患者、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协作精神,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工作坊”模式教学

康复教育论文篇4

1学生的概况

学生六级通过率低,有13%的学生四六级均未过。93%的同学认为平时课业紧张(见表1)。

2双语教学后满意程度

33%的学生对双语教材不满意,11.1%的学生认为其一般。80%的学生对教师口语基本满意或非常满意,73%的学生对教师的讲课水平及整体教学效果基本满意或非常满意。100%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内容有难度,且42%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内容大部分或全部有难度(见表2)。

3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及投入

70%以上的学生在理疗学双语教学过程中,对英语学习、查找学习专业外语学习资料和积累专业英语单词及表达有一定的兴趣或非常有兴趣。65%以上学生能够坚持每天或每周学习英语、查找学习专业外语学习资料和积累专业英语单词及表达(见表3)。

4学生意向

63%的学生对康复治疗专业双语教学基本或完全同意。仅2%的学生不希望专业课双语教学。44.4%的学生希望大二开始开设康复治疗专业课双语教学。86.7%的学生希望开设专业英语课,66.7%的学生希望大一开始开设康复治疗专业英语课(见表4)。

讨论

1康复治疗专业双语教学可行性

针对全体学生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双语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是满意的,75%以上的学生对教师的口语及讲课水平基本或非常满意,70%以上的学生在理疗学双语教学后,对专业英语学习有兴趣,65%以上的学生能够坚持每天或每周学习专业英语,70%以上的学生对康复治疗专业双语教学基本或完全同意。同时考虑目前,中国已开展了多层次的康复医学教育计划,培训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对康复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和住院医师进行培养(包括出国进修)[1],目前的康复医学专业人才逐渐增多,康复专业师资丰厚,且80%的康复治疗专业学生希望康复治疗专业双语教学。因此康复治疗专业对专业课双语教学具备可行性。

2问题

在此次针对康复治疗专业课理疗学双语教学后,全体同学的调查中显示出影响双语教学的两大问题。

1)教材难度大,缺乏合适教材

针对影响因素调查中显示,44.4%的学生对教材不满意或认为其一般。同时有44%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大部分或全部有难度,因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对康复治疗专业大三学生的理疗学双语教学的教材选择的是中文教材结合英文教材,其中中文教材是《理疗学》(华夏出版社,乔志恒主编,2005),英文教材是《Physicalagentsinrehabilitation》(saundersElsevier,2009)。虽然是中英文结合,但双语教学所采用的授课方式为以全英文PPT幻灯进行讲课,讲课表达半英半汉,重要内容中英文同时讲解,但PPT幻灯的内容对康复治疗学本科生显得难度较大,因此,我们认为缺乏合适的教材影响了学生对理疗学双语教学的效果及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投入。

2)学生英语基础薄弱

康复教育论文篇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河南省特殊教育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模式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河南省教育厅教师[2012]1111号);2013年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培养师范生具有指导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能力”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教师司[2013]13号);2013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中原经济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3-ZD-045)。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215-02

随着特殊教育零拒绝理念的推行,特殊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越来越大,表现为特殊儿童障碍类型增多、程度加重、多重障碍儿童数量增加等,对教育和康复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为了满足特殊儿童的双重需要,高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进行了重大改革,由培养单一教学型教师变为培养具有教学与康复双重知识和技能的老师。2012年9月,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的12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改革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技能的特殊教育教师、康复类专业技术人才。”康复心理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步入师范生的视野内,成为教育康复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该课程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基础性与可操作性、思想性与适用性兼容并存的特点。由于涉及大量的医学、康复学、心理学的名词、概念、理论、技术等内容,凸显容量多、专业领域跨度大、学科内容新、实操性强等特征,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都有一定难度。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康复心理学》的教学效率,提升教育康复专业的人才质量。

一、《康复心理学》教学低效的原因

1.被动的学习地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或使用课件呈现)、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这种以教为主的师生单边活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被老师“牵”着走,学习积极性不高;加之讲授的进度快、内容量大、交叉知识多,学生易出现“腾云驾雾”的感觉。

2.重知识传承、轻技能指导使学生会“说”不会“做”

“知识传递型”教学观在我国高校仍然占重要地位,教师习惯于把“向学生传授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来完成;只追求按时讲完授课内容,却忽略了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有“知”少“行”,知行脱节。造成学生实操性差,技术水平低,缺乏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远离了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3.灌输式教学剥夺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机会

“一言堂”的“师说”教学占据了大量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教师以学术权威自居,把教材神圣化,剥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造成课堂枯燥无味,学生缺乏活力,教学成为低效、甚至无效的结果。

二、《康复心理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实现教学有效性所采取的教学行动或教学行为[1]。应用于《康复心理学》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有:

1.教师主动提升专业能力

高校教师作为康复心理学的施教者,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自觉打破学科壁垒,树立大康复观,构建宽广的学科通道,从单一学科的专家转型为具有现代康复医学观的高素养、宽视野、临床经验丰富的心理康复家。由于康复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步入大学课堂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心理学理论及技术应用于康复医学领域还处于尝试、探索阶段,任课教师不能仅仅是传授现有教材上的知识,更需要在实践领域研究大量的心理康复现象,通过科研成果的不断转化,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生命力。

2.应用概念图教学策略

概念图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教授提出的一种教学技术,即通过图示的方式结构化、可视化地将某个主题的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来,达到一目了然地了解知识体系的结构、层次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反映内容太多、太杂,学生记忆、理解困难[2];采用概念图来表现复杂的知识结构,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便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可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整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使用概念图可以梳理教学思路、组织教学信息、构建知识框架、呈现整体结构;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概念图可以改变传统的条目罗列展示教学内容的线性方式,完整呈现知识网络,有效展示师生思维过程,利于课堂互动、交流、合作,例如图1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关于应激障碍知识的概念图。在评价活动中,概念图可以作为形成性评价工具,有效地评价学生在某一特定领域内对知识理解的水平、深度和知识的相互联系程度等[3]。概念图是对教师和学生均有帮助的有效策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很快会体验到概念图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够对知识进行深度的、精致的加工。无论是预习、复习,还是探究、讨论、汇报、展示,甚至是考试,都可以显示其独特的作用,使学习效率大幅度提高[4]。

图1 应激障碍

3.完善实践教学机制,培养临床思维

培养学生科学的临床思维、正确面对患者的各种心理问题是康复心理学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受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影响,高校普遍存在着师生比不合理现象;面对大班额学生,教师指导实验、参观、见习、实习的精力不足,往往使之流于形式。今后,需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把实践教学放到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保证教学质量。实验课可以在实验室开展心理测量,训练对测量结果进行评估的能力;通过分组进行角色扮演,练习心理咨询技能;见习、实习中,对学生临床接触的个案进行分析,做耐心细致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临床操作技能。在实验、见习、实习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学习做小课题,写科研论文,促使学生逐步发展临床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结语

随着康复医学和心理学、社会学的飞速发展,对心理因素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只有及时把先进有效的科学研究成果呈现于教材中、课堂教学中,结合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才可以真正促进学生较好地掌握心理康复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临床技能。那么,在《康复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建构有效的教学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春玲,宋远航.大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12):98-99

[2]苏程,刘军.浅谈康复心理学教学现状与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1):258-259

[3]孔亚峰.概念图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07(5):41-44

康复教育论文篇6

分类号:G760

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向教育部提出开设教育康复学本科专业的申请,2013年3月28日教育部教高[2013]4号文件,决定在本科专业目录中教育学一级学科下设置教育康复学,即教育康复学作为二级学科与特殊教育学并列。由于教育康复学科属国内首创,本文拟就教育康复学的建设背景、学科界定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区分度、专业建设思路和发展前景四个方面进行叙述,以期为国内其他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1、建设背景

1.1 特殊儿童自身对教育与康复的双重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儿童患病的类型也在发生改变,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下降,遗传性疾病、先天畸形、早产、极低体重等儿童的存活率逐渐上升。这些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暴露出某些障碍或缺陷,甚至产生如脑瘫、智力障碍、孤独症等疾病。由于现有的医学手段尚无法治愈这些疾病,这些特殊儿童需要接受长期的康复治疗。到了受教育的年龄,他们只能带病接受教育。另外,随着特殊教育零拒绝理念的推行,与十多年前相比,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特殊儿童障碍程度加重,残障类型增多,多重障碍儿童增多等。面对这些特殊儿童,特殊教育学校原有的教育教学目标及教学计划难以实施,教育康复效果难以提高。针对目前特殊教育对象的现状,要切实提高我国的特殊教育水平,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改革。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特殊教育改革自然就是要以特殊儿童的需要为本。综上,特殊儿童既有接受教育的需要,又有接受康复服务的需要。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康复治疗服务主要由医院承担,而教育主要由特殊教育学校提供。近年来,人们开始反思这种康复与教育分离的模式。2012年,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教授指出这种相互分离的模式有两个弊端,一是残疾儿童个体很难同时兼顾学习与康复,二是康复治疗与学习完全分离,医生的康复治疗不能有效地为教师的教学服务,因此他认为有必要发展基于学校的康复治疗模式,并将其视为教育过程的一个部分。这一构想明确提出特殊教育学校必须承担起教育与康复的双重任务,而要实现该目标,必须对现有高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机制进行改革,培养大批具有教育与康复双重知识和技能的师资。

1.2 社会对教育康复人才的大量需求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公报显示,我国0~14岁的残疾人口为387万人,在校特殊儿童约39.9万人。据统计,2011年我国特殊教育专任教师41311人,师生配比为1:9.65,远低于发达国家特殊教育学校的师生比例。而在特殊教育学校中能为特殊儿童提供相关康复服务的专业人员更为缺乏。统计表明,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中,能为特殊儿童提供相关康复服务的不足3%。就目前我国学前和学龄特殊儿童数量而言,如以每名专业人员服务40名儿童、每名儿童每周接受1个小时的康复训练来计算,我国共需要9.7万名教育康复专业人员。另外,对于绝大部分特殊儿童而言,每人每周接受1个小时的训练实际上是远远不够的。其次,对于许多存在多重障碍的儿童来说,可能需要多方面的专业人员为其提供综合康复服务。再者,由于特殊儿童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往往需要对其实施个别化的教育和康复。因此,目前我国教育康复人员的需求与实际数量相比,存在巨大缺口。

依据现代康复医学的理念,特殊儿童所需的相关康复服务包括:听觉康复、言语语言康复、心理康复、物理康复、作业康复、艺体康复、康复辅具以及社会康复等。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康复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的康复医学也随之发展,国内的一些医学院校相继设立了相关专业。据本项目组统计,已有72家本科院校、113家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康复治疗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与健康等专业。但这些专业的内容主要以物理治疗为主,培养的康复治疗师尚不能满足目前医院的实际需要,更不用说满足目前特殊教育学校对教育康复人才的急迫需求。另外,从目前国内外康复治疗专业所属学科领域来看,相关康复治疗学既可归属于医学类,也可归属于教育学领域,例如香港大学的教育学院就下设言语听觉科学系。因此,本项目组认为大陆地区高等院校的教育学科必须打破专业壁垒,利用已有的专业基础,大力发展与建设教育康复学专业,培养能在特殊教育学校或康复机构为特殊儿童提供教育与相关康复服务的专业人才。

1.3 国家支持增设教育康复类专业

党的“十七大”提出“关心特殊教育”,“十”又提出“支持特殊教育”。近年来,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心与支持特殊教育的政策文件,大力培养特殊教育师资是其中的重要内容。2012年4月,发改委、教育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办公厅了《关于印发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二期实施方案暨编制专项建设规划的通知》(发改办社会[2012]896号),其中明确提出:“扩展特殊师范专业范围,研究增设教育康复类专业。”同年9月,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2012]12号),在“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力度”中提出:“加强特殊教育专业建设,拓宽专业领域,扩大培养规模,满足特殊教育发展需要。改革培养模式,积极支持高等师范院校与医学院校合作,促进学科交叉,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技能的特殊教育教师、康复类专业技术人才。”这些政策性文件直接催生了教育康复学这门新学科,也为这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发展平台。

2、学科界定及其专业区分度

2.1 教育康复学的学科界定

对教育康复学可有两种理解:其一,该学科是研究如何以教育的方式与手段对特殊儿童进行康复的一门学科;其二,教育康复学是整合教育、康复的手段和方法,为兼具教育和康复两种需求的人提供服务的一门综合学科,该学科是教育学(包括特殊教育学)与康复治疗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两门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简而言之,前者将教育与康复解释为偏正关系;后者将教育与康复解释为并列且交叉融合的关系。这里我们倾向于后者,因为将教育康复学界定为特殊教育学与康复治疗学交叉的边缘学科更符合“医教结合”的内涵,符合目前国内特殊教育新形势下对师资培养的需求,有助于发展基于学校的康复治疗模式。

2.2 教育康复学与相关专业的区分

2.2.1 教育康复学与特殊教育学

首先,从历史发展来看,特殊教育起源于欧洲,至今大约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特殊教育的发展又催生并促进了特殊教育学的发展。而教育康复学则是基于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现实需求而设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有助于落实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改革方针,有助于建立基于学校的康复训练模式。

第二,从学科定义上看,特殊教育学是研究特殊教育现象及规律、原则和方法的科学,一般以学前和学龄特殊儿童的教育为研究重点,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或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组织形式和设备对特殊儿童(青少年)所进行的达到一般的和特殊的培养目标的教育;教育康复学则是教育学(包括特殊教育学)与康复治疗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两门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是大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从培养目标上看,特殊教育学专业主要培养在特殊教育学校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教育康复学专业主要培养既能从事特殊教育集体教学任务,又能承担各类个别化康复训练的双师型人才。

第四,从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上看,特殊教育学专业主要以教育学为基础,以特殊教育基本原理、特殊教育史、特殊教育政策法规、特殊教育学校教材教法等为主要学习内容;而教育康复学专业主要以现代康复医学与特殊教育学为基础,以特殊儿童各类功能评估与康复训练、特殊儿童教育与教学方法为学习内容。

第五,从培养方式上看,国内目前特殊教育学专业的课程内容偏重理论层面,实验类课程相对较少;而教育康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则偏重操作层面,实验课程占有较大的比例。另外,学生除需要在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及康复机构见实习外,还需在医院康复科临床实习。

第六,从服务对象上看,特殊教育学以特殊儿童(学前、学龄及青少年)为主;而教育康复学在以特殊儿童为服务主体的基础上,兼顾有障碍的成人。

总之,传统的特殊教育学更多的是从哲学或理论层面去研究特殊教育的现象与规律;而新设的教育康复学则更多的是从实证与操作层面去研究特殊教育的现象与规律。两学科的并列设立,有助于促进各自“上天入地”式的纵深发展。

2.2.2 教育康复学与康复治疗学

基于学校的教育康复学与基于医疗系统的康复治疗学有明显的不同,如:从培养方向上讲,康复治疗学目前培养的专业人员大多在医院从事相关工作,而教育康复学培养的专业人员则多数将在康复机构、特教学校、儿童福利院等机构从事相关工作。从手段上讲,康复治疗学以药物、器械等为主要手段;而教育康复学则将康复训练和教育方法结合起来。从课程内容上讲,康复治疗学以物理治疗为主,而教育康复学中的康复涉及言语、听觉、语言、认知、心理、运动等更广泛的领域。从对象上来看,康复治疗学以成人为主,而教育康复学以儿童为主、兼顾成人。

3、专业建设思路

3.1 培养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育康复学的界定,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在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资源教室、康复中心与民政福利院等机构,既能从事特殊教育教学任务,又能承担各类康复训练任务的双师型人才。

3.2 课程设置

3.2.1 课程框架及主要课程

教育康复学本科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分为四个板块(不包括学校与学院设置的通识课程),即: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程和实践课程。现介绍依据这四个课程板块设置的专业课程框架及主要课程,如图1所示。

3.2.2 课程设置说明

基于上述教育康复学的界定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1)课程板块之间相互联系与融合。从整体而言,课程包括了教育与心理、康复训练两类课程。教育与心理类课程主要有:普通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特殊教育学概论、特殊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等课程;康复训练类课程主要有:康复听力学、言语语言障碍的评估与矫治、各类障碍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等。两类课程及各板块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各课程内容之间有机衔接,呈阶梯式递进,前面课程是后面课程的基础,后面课程是前面课程的延伸与拓展。

(2)理论与实践结合。该原则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相关理论课程均有配套的实验课程,如:“言语障碍的评估与矫治”的实验课时约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二是加强见、实习环节,包括在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医院康复科的见、实习。

(3)先分后总。即遵循综合康复的理念,先按言语、听觉、语言、认知、情绪行为、运动、学习能力七大康复板块no]设立专业核心课程,然后在此基础上,依儿童障碍类型设置拓展型课程,如:脑瘫、智障、自闭症、听障、学习困难等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提出先分后总这一课程设置原则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第一,大多数特殊儿童均有一些共同的障碍,如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等;第二,无论哪一类特殊儿童均会表现出多种障碍,如脑瘫儿童除肢体运动障碍以外,还会有言语、语言、认知、情绪行为、学习能力等方面的障碍;第三,目前有部分高校特教专业课程按特殊儿童障碍类型设置课程,课程内容之间存在大量的交叉与重复。先分后总原则遵循的是先关注与处理各类特殊儿童的共同性问题,再关注与处理各类特殊儿童的特殊性问题,以期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优化课程结构,提高教学效果。

3.3 培养形式与途径

沈晓明教授对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提出的建议值得思考。他认为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一是倡导师范院校和医学院校合作培养特殊教育专业人才;二是提高特殊教育专业中康复类课程的比例;三是通过双学位、联合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造就一批教育康复的高层次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康复学的设立是目前特殊教育改革的产物,改革的精神与内容必须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以下分本科、硕士两个层次探讨教育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形式与途径,并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康复学专业规划为例说明。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拟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合作,具体说,本科学生必须修满“156+60”个学分的课程,前156个学分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康复学专业承担,后60个学分(包括临床康复实习)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承担,学生毕业时既可获得教育学(教育康复专业)的学位证书,也可获得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证书(相当于二专)。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也可与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实施7年一贯制本硕连读的培养模式,如前三年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学习医学与康复治疗学的课程,后四年在教育康复学专业学习心理与特殊教育类课程,硕士论文可由两校教师分别或联合指导。另外,除了让学生获得学位证书外,还将积极支持与鼓励学生获取相应的职业证书(例如,取得助听器验配师、言语康复师资格证等),提升康复技能,为今后的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康复教育论文篇7

聋儿康复教育工作一直都是我国残疾人事业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我国关于人工耳蜗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起步比较晚,所以与之相关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有限,而且缺乏在汉语语言环境中的聋儿康复的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我国提出了2015年要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不仅为聋儿享受康复教育提供了权力保障,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聋儿康复教育的进步。

近年来,通过聋儿康复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实践,聋儿康复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逐步形成了以促进听障儿童全面康复和发展为目标,以学前教育为基础,听力干预、听觉言语康复、言语矫治等专项技术为支撑的全面康复模式。针对人工耳蜗手术之后的儿童和一些需要配戴助听器的儿童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比较符合汉语言系统的、科学的适合我国学前聋儿康复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完整体系。下面笔者就该体系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操作模式进行了简要叙述,旨在促进更多的人对该体系的了解,帮助更多的聋儿患者参与康复治疗。

一、 HSL理论的简要介绍

HSL理论是根据现代的听力学、言语病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而提出的。HSL理论包括三个部分:H——听觉康复;S——言语矫治;L——言语教育。其中,听觉康复一般是在听力补偿和听力重建的基础上进行的,该疗法是通过循序渐进的逐级训练来促进聋儿进行听觉恢复,主要是为了解决聋儿学生“听得明白”的问题;言语矫治则是语言教育与听觉康复的中间环节,主要是为了促进聋儿学生的言语技能,解决其“讲得清楚”的问题;语言教育是在听觉康复与言语矫治的基础上通过聋儿的语言学习,促进聋儿的说话能力与认知水平。这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组成了一个完整、有序的聋儿康复教育系统。

1、H——听觉康复

听觉康复是整个聋儿康复过程的第一个阶段。随着各项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诊断和干预手段也不断提高,现在的医学干预已经超越听力补偿,即单纯靠助听器验配的阶段,发展到了听力重建的阶段,也就是人工植入耳蜗的阶段。这一超越为聋儿康复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了康复教育的基础条件,为语言教育与言语矫治做了很好的铺垫。听觉康复有听觉察知、听觉分辨、听觉识别与听觉理解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是听觉康复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听觉康复的最终目标。其主要形式是指个别化的康复,主要手段是依靠现代化的听觉恢复治疗设备,在针对性的治疗过程中,实施科学性地训练。

2、S——言语矫治

作为HSL理论治疗的中间性环节,言语矫治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聋儿接受过听力补偿与听力重建之后依旧会存在一些言语性的交流障碍,所以仍然需要进行言语矫治。言语矫治通过发音训练使聋儿的呼吸、共鸣与嗓音系统更加协调与统一,使整体发音功能更加协调,可以舒适自然地发音,准确的读出音节,提高语言的清晰度,为聋儿开口说话奠定坚实的基础。此矫正过程有三个部分组成:语音训练、构音训练和言语训练。其中言语训练治疗的基本内容包括:基本训练与功能异常的治疗。基本训练内容有:嗓音放松训练、呼吸放松训练、鼻腔放松训练、口腔放松训练与口部运动训练。功能异常的治疗内容有:嗓音障碍的治疗、呼吸障碍的治疗、构音障碍的治疗、共鸣障碍的治疗及其语言障碍的治疗。其治疗形式多样,例如,促进、重读、口部运动矫治;构音训练的治疗过程强调音位的训练,其主要训练内容包括:音位获得、音位感知,以及声韵调的组合与训练等;语音的治疗过程还强调音位之间的对比,主要训练内容为:音位对比、音位巩固、词语学习和音位转换等训练项目。

3、L——语言教育

语言教育是语言和听觉康复结果得以发展和巩固的主要手段,也是聋儿康复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聋儿康复的语言训练过程中包括句子和句群训练,以及应用训练三个内容。其训练的形式有:认知训练、主题训练和语文学习训练。在这过程中包括18个主题以及拓展主题的训练。认知训练则包括数字推理、图形推理、记忆策略、情景认知和逻辑推理等多项内容与项目。语文学习要从小抓起,循序渐进,只有做好这些训练要求的项目,才能看到聋儿康复训练的效果。

当然,无论是在哪个环节,哪个训练项目过程中都不能忽视个别性,不能拘泥于条条框框,要根据治疗对象调整治疗策略,使其发挥最大的治疗效力。

二、 HSL的实践操作模式

任何理论的价值都在于指导实践,HSL理论也不例外。为了发挥HSL理论的最大价值,必须建立起与之相对应的实践操作模式。该模式必须和HSL理论形成严谨的逻辑关系。在对HSL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1+X+Y的实践操作模式,即集体教学(1);个别化康复(X);家庭康复(Y),三者的有机结合。也就是说,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集体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每个聋儿的个性,根据其个性制定出集体和个别相结合的矫正方案,实现个别化的康复,此外,家庭康复对于患儿的治疗也十分重要,家庭要对于前两者的治疗进行大力支持与配合,尽可能的促成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在1+X+Y的模式里,三个部分具有双向性联系,三者构成了一个十分完整并且非常稳定的系统。该系统中的关系综合起来有四种:机构康复和家庭康复之间的联系、集体教学和个别化康复之间的联系、优秀传统的康复教育经验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之间的联系、康复教育和全面发展之间的联系。只有正确认识、处理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HSL模式正常、有效的运行,这是实现聋儿康复的重要保障。

随着我国HSL理论与1+X+Y实践模式的落实,以及对于聋儿康复治疗的不断投入和社会各界的不断支持,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聋儿恢复听力,享受到政府所提倡的“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权力。当然,实践是检验标准的唯一真理,在未来的理论实践中,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认识到该理论的价值,可以极 大地推广该理论的应用,更好地为广大聋儿服务。

【参考文献】

[1]龙宣.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代表团参加第二十届美国听力学年会[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08.(03):38

[2]童欣 曹宏阁 康顺利. 分析借鉴美、俄聋人高等全纳教育经验——以美国国家聋人工学院和俄罗斯鲍曼技术大学聋人中心为例[J].中国特殊教育 2009.(04).

[3]黄昭鸣 杜晓新 周红省等. 游戏在听障儿童听觉康复和言语矫治中的运用[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07.24(05):39—41

康复教育论文篇8

本文通过系统地总结聋儿家长在康复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法,以期给聋儿家长朋友提供帮助和支持。

1.家长自身的因素

1.1家长自身文化素质的影响。

聋儿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家庭,家庭是聋儿的生活环境也是受教育和学习的环境,家长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当今社会已进入了知识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学历层次在生活中所凸显出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笔者是一个长期从事聋儿康复教育的一线教师,切身体会到,不同学历层次家庭的父母在聋儿康复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略有不同。例如:我班一名聋哑儿童邓××,其父母都长期在农村务农,学历层次较低,在对邓××的康复教育中,其父母因文化和学历所限,在邓××的康复教育过程中表现出康复教育意识淡薄的现象,没有主动参与康复教育的意识,单纯依靠孩子在康复教育机构中有限的受教育机会,从而彻底忽略了家庭教育在康复教育中的作用,使邓××的康复教育进度略慢于其他聋哑儿童。如果说低学历家庭会对聋儿康复教育有着一定的影响的话,那么高学历家庭在聋儿康复教育中也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1.2家长态度的影响。

态度决定行为。在对聋儿康复教育中,家长的态度直接关系着孩子康复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在对孩子康复态度的认知方面,大概总结有四种态度,(1)忽视型。此类家长把孩子送进康复机构后就不再关注孩子的成长,过分依赖康复机构的教育,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对家庭亲情的需求。(2)专制型。此类家长因对孩子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值,对孩子提出了严格甚至苛刻的要求,使家长和孩子都承受着沉重的心理和精神压力。(3)民主型。此类家长全面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康复学习的发展,并能主动地跟孩子和康复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根据孩子康复进度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并能配合学校的康复教育,在关注孩子康复教育过程中,更关注孩子身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4)溺爱型。此类家长因孩子在听力上有障碍,故存在着强烈的“补偿”心理,在康复教育中,一味地娇惯孩子,没有结合孩子的康复效果提出合理的学习要求和目标。

1.3家长教育方法的影响。

正确的教育方法是成功教育的关键,在聋儿康复教育里正确的教育方法尤为重要,因聋哑儿童在听力上有障碍,所以,他们在与正常人的沟通交流中就显得更加敏感,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他们的心理和思想变化,就很容易让聋儿产生自卑、厌学等负面情绪。部分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家庭康复教育时,一味地进行“填鸭式”的灌输教育,忽略了孩子对知识的承受和接受能力,无论孩子是否能将字音发准,都要求孩子读出来,当孩子不能按照家长的要求发音时,部分家长就会采取责罚甚至打骂的方式,这些教育方法都严重打击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使孩子不仅在康复教育上没有进步反而会有所退步。

2.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

家庭经济条件是影响聋儿家长对聋儿进行家庭康复教育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近年来,来中心门诊就诊的聋儿有200余人,但仅有94名聋儿进入了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教育,经过调研走访,发现生活在城镇的聋儿基本都能进入康复机构,农、牧区及偏远少数民族地区,除少数不了解康复教育的家庭以外,还有部分家庭因为经济拮据,无力负担聋儿生活必需的食宿交通费,致使聋儿丧失了接受康复教育的机会。

3.对策

3.1家长要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家长应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主动学习基本的康复教育的知识和理论,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还应了解与特殊儿童相关的其他领域的知识。除此之外,还要帮助孩子树立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使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3.2家长需端正态度,正确对待聋儿。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仅是孩子的父母更是孩子的教育者。家长应理智看待孩子的听力障碍,正确与孩子相处,尊重孩子客观发展的规律,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加强与康复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康复进度,与康复教师一起制订合理的家庭教育康复计划,配合学校康复教育的开展。

3.3帮助家长建立科学的康复教育方法。

针对在康复教育过程中缺乏教育方法的家长,首先,应帮助他们建立科学合理的康复教育理念,让家长能够全面了解康复教育的内涵。其次,帮助家长了解康复教育课程体系、康复教育课程学期计划、康复教育知识构成、康复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再次,鼓励家长利用业余时间来学校观摩学习康复教师上课,使其更加直观地学习到正确的康复教育方法,并加强与孩子康复教师的沟通交流,和康复教师一起共同搭建一个教学观摩和座谈的平台。最后,家长还应学习和了解一些特殊需要的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听力学等方面的知识,以便更好地配合开展家庭康复教育。

3.4寻求各种渠道,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聋儿家庭。

(1)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

近几年,国家进一步重视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针对家庭困难的聋儿家庭,政府部门加大了帮扶力度,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国办[2009]41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新政办发[2010]156号)的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了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完善了特殊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聋儿进行教育训练和生活费的补贴,让家庭经济困难的聋儿都能够顺利进入康复机构。

(2)社会资源的爱心帮扶

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事业和对残疾人的关注,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在追求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社会群体也开始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和残疾人的生活状况。近几年,每到助残日、儿童节等重大节日,社会组织和群体都会通过特殊教育机构向残疾儿童伸出援助之手,利用各种力所能及的方式帮助有困难的残疾儿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都能够安心地接受康复教育,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刘勇峰.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0(3).

康复教育论文篇9

我国提出了2015年要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这不仅为聋儿的康复教育提供了巨大的福利和权力保障,并且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聋儿康复教育的进步。我国聋儿的康复教育应该在“医教结合”的理念指导下,以“HSL”理论为依据,再遵循“1+X+Y”的实践模式,才能促进聋儿最大程度,最优效的发展。作如此论断,必须首先分析“医教结合”模式的具体内涵,“HSL”理论的主体内容和关联以及基于“HSL”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具体模式。

一p医教结合

什么是“医教结合”的模式?在聋儿的康复过程中,医学康复和教育康复是两个不同的重要手段。如何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现做如下的分析:

聋儿康复工作是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涉及了众多的因素:康复的时间、目标、手段等等。这些因素怎么联系构成结构和逻辑合理的框架,也就是医教结合的模式呢,这是我们“医教结合”的理论基础。我们以普通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来说明模式

从图中看出聋儿康复是被撬动的对象,聋儿的听力补偿(配戴助听器)和听力重建(植入人工耳蜗)是杠杆,教育康复是推动力,而医学康复就是支撑物。支点越接近被撬动对象,所用的力就会越小。

从图中能分析出,医学康复处于基础和决定性的地位,教育康复则是运用特殊的教育教学手段,在医学康复的基础上,促进聋儿的发展,尽早恢复正常。在对聋儿听力补偿和听力重建的基础上,应该尽早地进行医学康复。

医学康复的内容又是什么?我们从聋儿自身的角度分析,康复的阻力内容分为三类:1、听觉神经系统的损害导致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发育迟缓。2、听觉器官的异常,导致其发音、勾音器官的功能蜕化,产生了发音障碍和勾音障碍。3、由于前两个原因又造成语言中枢的发育迟缓。要解决问题一,听觉康复是关键;解决问题二,言语矫治是关键。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则为语言教育即问题三创造了可能性。因此,由上述分析,“医教结合”模式的构成是:(1)听觉康复;(2)言语矫治;(3)语言教育。

上海泰亿格电子公司针对“医教结合”的模式相应研制开发了“启聪博士听觉康复训练仪”,“启音博士实时言语测量仪、发声诱导仪、勾音测量与训练仪、言语重读干预仪”、“启智博士早期语言评估与干预仪”以及“启慧博士认知能力测试与训练仪(学前版)和(学龄版)”。

二、HSL理论

什么是HSL?它是根据现代听力学、言语病理学等相关研究提出的。包含三个部分:H―听觉康复;S―言语矫治;L―言语教育。

听觉康复的前提是对聋儿进行听力补偿或听力重建,通过逐步的训练促进聋儿听觉的恢复,是解决聋儿“听得懂”的问题;言语矫治是促进聋儿的言语技能,解决其“讲得清楚”的问题。而语言教育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通过特殊的语言学习,促进聋儿说话的能力和认知的水平。这三个部分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环环相连。

1、H―听觉康复

听觉康复是聋儿康复过程的第一步。现在的医学水平早已超越听力补偿,即靠助听器验配的阶段,发展到了听力重建阶段,也就是人工植入耳蜗的阶段。这一超越为聋儿的康复教育提供了极好的条件,为后面的言语矫治和语言教育做了很好的铺垫。听觉康复有四个阶段:听觉察知、听觉分辨、听觉识别和听觉理解。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主要依靠现代化的听觉恢复治疗设备,科学地针对性地加以训练。

2、S―言语矫治

言语矫治通过发音训练使得聋儿的呼吸、嗓音和共鸣产生协调和统一,可以自然地发音,准确地读音,为开口说话奠定基础。矫正过程有三个部分组成:语音训练、勾音训练和言语训练。

3、L―言语教育

在聋儿康复的语言训练过程中包含句子和句群训练和应用训练。训练的形式有:认知训练、主题训练和语文学习训练。

三p1+X+Y的实践操作模式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为了发挥HSL理论的最大价值,就得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实践操作模式。在HSL的理论研究中,提出了1+X+Y的实践操作模式,即集体教学(1);个别化康复(X);家庭康复(Y),将这三者有机结合。

就是说除了在康复机构中,教师有目的p有组织p有计划地对聋儿进行康复教育外,还要注意每个聋儿的个性,由治疗师用设备对聋儿进行系统的评估后,结合在集体教学和家庭康复出现的问题,制定出个别化p有针对性地康复训练计划。家庭康复是在教师和治疗师的指导下由家长实施康复的过程。

其中集体教学和正常孩子的教学活动有很大的不同。它主要由主题教育p区角活动p生活及运动活动三部分组成。个别化康复和家庭康复的主要内容都包含了听觉康复p言语矫治和认知训练三部分,不再一一介绍。

参考文献

康复教育论文篇10

【关键词】康复评定技术;教学改革;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

《康复评定技术》是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复治疗前有赖于依靠康复评定技术对患者进行功能障碍作出的客观、准确评定来指导康复治疗计划的制订,康复治疗效果的评价也有赖于康复评定技术。可以说,康复治疗始于评定技术,止于评定技术[1]。因此,康复评定技术是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学好康复治疗学的关键课程之一。学生只有充分理解康复评定的理论知识,并将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在日后的工作中独立完成临床常见功能障碍的评定操作。为了促进高职《康复评定技术》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据笔者多年高职教学的一些经验,本文就《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发表一点思考性的意见。

1 合理构建《康复评定技术》课程体系

《康复评定技术》是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康复评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学会采集、归纳,综合分析客观资料,提出符合障碍本质的结论。为预防和治疗功能障碍提出依据,也为各种康复疗法的实施奠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重点及难点是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应以能力的培养作为改革的风向标来组织知识结构,同时注重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治疗师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患者制订康复计划的正确与否,有赖于治疗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正确的评定。评定的内容包括检查与测量、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确定障碍学诊断[2]。根据培养目标及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可将课程内容分为物理疗法评定、作业疗法评定、言语功能评定三大主要知识体系,制定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

2 加强教学改革力度

2.1 教学资料的配备:①选用合适的教材 适宜的教材对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重要。国内开设《康复评定技术》的历史不长,教材很不统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就更不用说,因为其本身就是一个新生事物。高职的教学特点是突出实践性和技能训练,但已有的适合高职的教材非常少,选择余地不大。《康复评定技术》教学应选择由高职学校编写的适合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特点的教材。②实用的教学内容 职业教育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实用为原则,重点介绍并着重讲解与学生就业关系密切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配备了大量的课程教学资料,如我们参考有关专业资料,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大纲编写了《康复评定技术》讲义、《康复评定习题集》、《康复评定案例集》等,从而保证了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

2.2 教学改革的方法和手段:在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3],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侧重于将理论联系实际,主要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讲授法、学导法、病例教学法、PBL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讨论教学法等。教学的实施应主要以病例教学法为模式,在每个章节的开始给出有代表性的病例,使学生一开始就能从“可视化”的病例中对学习目标有一个整体认识,明白学习这些知识能做什么,大概需要哪些知识。随后,以病例为主介绍相关的知识。

2.3 教学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保证之一,因此也是《康复评定技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只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才能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加强《康复评定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可通过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开展操作性教学法,校内外实训和实习相结合,在毕业实习安排中,制定《康复评定技术》实纲等途径实现。高职教育采用职业实践导向课程模式,这决定了课程设置必须重视校内实训教学。在改革中,要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努力探索两者的交汇点,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康复评定技术》是高职社区康复专业的重要技能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安排教学计划时,理论课与实践课应按1:1的比例,教学中应以实训课为重点,尽量将需要学生掌握的技能融入到实训任务之中[6]。尽管没有真实的患者,但可以通过模拟的方式进行教学,让一位同学扮治疗师,另一同学扮患者。或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模拟教学。

2.4 考试方式:考核是检验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根据《康复评定技术》课程特点,我们对考试形式和内容进行调整,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作业提问、小测验组成,占40%)和考试成绩(占60%)构成,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又分别由理论成绩(占50%)和技能操作成绩(占50%)构成。理论考核的形式可以是笔试、面试等,技能操作考核的形式可以是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

3 改善校内康复评定实验条件

康复评定实验室及仪器设备是保证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5,6]。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验室及仪器设备条件应不落后于国内同行业的目前状况。 因此,改善康复评定实验条件应是课程改革和建设的重点。

总之,高职《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是专业改革的关键和基础,影响着专业的培养方向。特别是重点课程影响着学生的就业定位。《康复评定技术》是高职社区康复专业的重点课程,也是一门不断更新的课程,教师应转变观念,切实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建立起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参考文献

[1] 陈庆亮,王小燕,倪刚.高职《康复评定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探讨.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8):799─800.

[2] 恽晓平《康复疗法评定学》的基本编写思路和特色.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8):680─681.

[3] 肖昆.优化医学专科课程结构,培养应用性人才.广州医学院学报,1999,27(1)27─28.

[4] 杨大鉴,胃方元,干锦华.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对康复医学的学习兴趣.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6):502.

康复教育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5-0121-03

一、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概念

目前国内对“双师型”教师尚未出现权威性的科学解释,各界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释较多,如有人解释为“双证书型”,即教师在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外还需要获得其他技能证书;也有人解释为“双能力型”,即既要具备基本的教学素质,也具备相应的实践素质。本文从“医教结合”的理念出发,认为对于特殊教育领域的每一位教师而言,其身处领域的工作性质,本身就决定了他必须要做一名“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又应具备特殊儿童的康复训练能力。早在1995年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制定的《每个特殊教育者必须知道什么—— 有关特殊教育教师准备和资格的国际标准》[1](P73-75)中就对特殊教师设定了这样的职业定位。随着近年来我国对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视,对这种概念的认同也变得越来越普遍。不论是张文京[2](P15-17)在师资培养中提出的通识师资内涵,王琦[3](P16-18)定义的“双师型”教师,顾定倩[4](P39-43)在借鉴美国任职资格后给出的双证书建议,还是王加强[5](P54-56)总结的广义与狭义的教师教育,各家学者都从不同的层面反映了“双师型”教师存在的必要性。本文认为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常有必要进行的。

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是在我国 “医教结合”实验项目广泛推广的背景下提出的。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是指在“医教结合”理念指导下,既具有基本的教学能力,又具备康复训练技能;既掌握教育学相关知识,又了解多种特殊儿童康复知识的全能型教师。目前我国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着重强调“医教相结、多重干预、潜能开发、缺陷补偿”[6](P3-13),为尽快满足学校及社会的需要,加快对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成为解决特教师生供需紧张,实现专业化师资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模式探讨

1.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培训目标

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培训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了解教育及医学康复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康复与医学康复是“医教结合”的两个基本内涵,了解教育及医学必要的基础知识,是对于从事特教工作的教师最基本的要求。(2)熟练掌握必要的康复实践技能;技能操作通常被认为是实践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康复中的技能操作是康复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对于几乎每天都会面对视力障碍、听觉障碍、智力障碍等残疾儿童的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而言,对康复实践技能的熟练运用是胜任这份工作的必要职责。(3)具备快速判断特殊儿童障碍特点,独立承担个别化训练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评估、诊断,制定教育康复计划并完成实施,为学生及家长提供建议是美国对特殊教育教师任职资格的要求之一[4]。在教育无国界的今天,对我国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培训目标也应该与国际标准接轨,为培养具备国际化专业能力的教师而努力。(4)具备将个别化康复教学与集体教学相融合的能力;虽然个别化康复教学对于残疾儿童来说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在我国特教学校师生比例高达1∶ 1257(2002)[7](P12-13)的现状下,如何有效地将个别化康复教学与集体教学相融合,造福更多的残疾儿童,改善他们的教育现状,已经成为现阶段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2. 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内容

基于培训实践成果的总结,参考国、内外师资培养文献[5][6][8](P53-58),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内容总结为以下两大类。一为医学康复技能。包括听觉功能康复技能、言语功能康复技能、运动功能康复技能等三大板块,其培训的理论基础偏重生理及病理学方面,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现及解决特殊儿童的康复问题。二为教育康复技能。包括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学科学习能力、心理与行为能力等方面,其培训的理论基础偏重于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特殊儿童的心理及认知发展。

3. 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形式

康复教育论文篇12

【摘要】 目的 探讨量化健康教育对骨折患者康复护理的效果。 方法 随机将200例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98例采用常规护理,在不同时间针对患者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给予指导。试验组102例除采用常规护理外,根据骨折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计划,要求护士按计划反复对患者进行指导和教育。 结果 试验组(量化健康教育)在掌握相关知识、自我护理、减少并发症、骨折的愈合程度及肢体功能锻炼时间上优于对照组(一般常规护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亦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 量化健康教育对骨折患者具有指导意义,能缩短治疗时间,加速肢体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 骨折 健康教育 康复护理

Effects of quantitified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patients with bone fracture in the process of rehabilitation care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urative effect of quantitified healthy education(QHE)in fractural pa-tients'rehabilitation care.Methods Two hundred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randomly.In control group,98cases who were cared normally were educated in the different time poi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ose existing or potential questions.In experimental group,we made special rehabilitation care plan of the fractural patients'concrete condition and the nurses were requested to educate the cases repeated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lan.Results The QHE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se aspects:grasping the relevant knowledge,self-care,decreasing the compli-cations,healing extents,and the time of the limbs'physical exercise.Satisfied degree of the QHE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lso.Conclusion QHE is meaningful to the fractural patients.It can shorten the healing time,accelerate the function recovery and decrease the complications.

Key words fracture healthy education rehabilitation care

骨折是常见的创伤之一,及时、正确的健康教育对骨折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目前,随着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变得日益重要而有实际意义。健康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本文就量化健康教育(即护士根据健康教育计划,在一定的时间内每天对每个患者完成一定量的教育内容)与常规护理(即护士事前没有周密的教育计划,凭经验针对不同个体、不同时间出现的健康问题给予指导)对骨折患者康复护理的影响进行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2年4月~2004年8月在我院骨科住院的骨折患者200例,男160例,女40例,年龄12~78岁,平均56岁。手术内固定184例,手法复位外固定16例;患者中农民96例,工人76例,其他28例;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7例,中学以上86例,小学及小学以下87例。两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身体状况、生活习惯、病情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环境、手术方法、麻醉方法相同,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按照随机划分组的方法,将102例患者编入试验组,另98例编入对照组。试验组每人每天进行25~30min的健康教育,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计划,反复对患者进行指导和教育;对照组则在不同时间针对患者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给予指导。两组的评价工作均在宣教后的第2天和出院前1天进行,患者能复述宣教内容的80%以上为掌握,然后用χ 2 检验方法对结果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对疾病知识掌握的比较 见表1。

2.2 满意度比较 见表2。

2.3 试验组不同年龄与掌握疾病知识的关系 见表3。

2.4 试验组文化程度对掌握疾病知识影响 见表4。

表1 两组患者对疾病知识掌握的比较(略)

注:P<0.01

表2 两组患者对健康教育满意度程度比较(略)

注:P<0.05

表3 年龄与掌握疾病知识的关系(略)

注:P<0.05

表4 文化程度对掌握疾病知识的影响(略)

注:P<0.05

3 讨论

3.1 量化健康教育的优点

3.1.1 量化健康教育具有前瞻性 它使患者在问题未出现前就有心理准备,为患者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向患者建议有效的护理方法。如患者能够在术前了解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并掌握如何预防及应对方法,有利于消除恐惧感和减轻焦虑。

3.1.2 量化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 记忆是经历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分为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而遗忘就是记忆过的事物不再回忆,其规律为先快后慢 [1] 。量化健康教育就是以记忆与遗忘的原理为理论基础,每天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健康教育,内容较全面,不易遗漏。针对骨折患者不同时期知识、方法需求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其重点问题反复指导,并对患者的需求加以引导,使患者认识并掌握疾病知识,表1表明试验组对知识的掌握明显高于对照组。

3.2 患者的自身条件与健康教育 患者的自身条件主要指年龄与文化程度。调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患者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减少。因此,对信息的接受及掌握就相应减少,如表3中年龄<60岁的患者与≥60岁的患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文化程度是一个人认识水平的反映,文化程度越高,对知识的接受越多,掌握越多,这从表4可以看出。

因此,在实施健康教育时要因人施教,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文化程度低及老年患者,以解释现存的生理、心理健康问题及注意事项为主,并每天适当延长宣教时间,采取讲解、示范与图解资料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对中青年患者及文化层次较高的患者,则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全方位的健康问题的发生原理、影响因素、预防保健等进行宣教。这样既满足了各层次人的需要又收到了满意的效果,表4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差异有显著性。

3.3 量化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目前的健康教育治疗仍采用传统的以医师为中心的治疗模式,医师与患者接触短暂,只能向患者讲解最重要的原则,缺乏系统、具体、有针对性的教育过程 [2] 。开展健康教育使患者的相关行为得到明显改善,改变了其自我管理行为,提高了其管理的技巧,这些亦充分体现了护士作为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量化健康教育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以及护士作为健康教育的角色职能。

骨折是一种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康复的疾病,强调手术而不重视健康教育,一直是存在于我国很多医院的一个误区 [3] ,通过对骨折患者的量化健康教育,使护士的角色由操作者转向教育者,护患关系由被动转向主动参与,护士的职能也由治疗转向预防,这不仅改善了护患关系,而且提高了护理人员在患者心目中的威信,促使护理人员在业务上不断充实自己。不仅使患者了解了有关疾病的很多知识,也预防了护理中潜在问题的发生,增强了患者的参与意识,提高了患者自我保健与自我护理能力。有研究表明,自我护理可以帮助患者调整生活行为向健康转变,有助于减少废用性萎缩,促进康复;而Orem认为患者的自护行为需要动力、知识和技巧[4] ,帮助患者通过自身努力来促进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46-4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