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生产管理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7 18:14:32

现场生产管理论文

现场生产管理论文篇1

二、石油生产现场标准化管理的实施

具体实施措施:加强组织领导,企业的各个成员要明确自身的责任,并且分工明确。在宣传的基础上引导和培训,让全体技术人员了解标准化的正确性,在引导中结合实际生产不断总结,进一步完善标准化建设。根据目视管理进行标准化管理,根据指示板最终将物品的有关内容明确的表现出来。奖惩分明,做好理论监督工作,注重企业员工的精神方面。将生产现场化标准管理贯穿于整个生产环节当中,扩大生产投入。

三、注重标准化作业的不断提高

为了进一步提升石油企业生产现场标准化管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这就需要将重点放在标准化作业领域,针对石油企业具体的措施是:灌输遵守标准的意识,这就需要在管理中,以领导作为关键,带头做好宣传工作,加强培训,在日常管理中,反复的灌输标准化理念,争取做到人人学习标准、人人遵守标准。班组长要现场跟踪,实地考察,做好监督工作。扩大宣传,在确定了标准化作业方法的基础上,积极在现场中做好宣传工作,让全体员工充分了解到现场标准的重要性,做到自觉执行的目的。标准化作业的监控,这就需要采用多种手段来确认标准化作业的执行情况,实施全程监控来保证标准化作业的具体落实,必要时可以增强一些强制手段来辅助。定期做好检查工作,及时对违反标准的行为实施严厉的手段治理,在定期检查中,促进员工作业水平以及作业技能的不断提高。在实施中不断的提高,不断向新的作业标准挑战,根据现状的作业情况来改善,从实际出发,将石油生产现场标准化管理推向更高的层次。

现场生产管理论文篇2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是一门边缘性学科。它的内容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得到不断地充实和完善。农业企业管理学还广泛地吸取了现代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和运筹学等学科为农业企业管理学提供丰富的养料,使它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完善。

在20世纪初,欧美的农场经营学和农场管理学,主要研究劳动力诸要素的选择和利用、生产组织与管理等问题。本世纪50年代以来,它们的研究内容和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生产发展的需要在企业管理中广泛地运用决策理论和技术,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了实现企业经营计划和目标,运用投入产出理论和数量分析方法来考查和评价企业的经营效果;运用信息和市场预测,掌握市场动态,以便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等。

社会主义农业企业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研究农业企业的形式、特征,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任务,企业管理的体制与组织结构,企业的经营预测和决策,企业的经营战略与计划,生产诸要素的合理结合和利用,生产过程的合理组织、农产品的销售,企业的财务、成本和收入分配的管理以及企业的经济活动分析等。

由此可见农业企业管理学研究的内容是十分广泛,远超过了经济学科的范围,我们了解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是为了更好地去掌握它、研究它,以便更好地为农业企业管理实践服务。

农业企业管理学研究对象

农业企业管理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农业生产中生产力的合理组织,生产要素的合理利用,生产关系的调整及上层建筑的协调等。

在研究生产力的组织方面,主要是研究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在质上的相互联系性和量上的比例性。如企业内的产业结构、生产布局、生产调度、不同生产要素在时问和空间上的合理组织和利用等。

在研究生产关系的调节方面,主要是研究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如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经营权与所有权。生产责任制中的责、权、利关系,产品分配中的三者利益关系等。

在研究上层建筑的协调方面,主要是研究企业管理体制、企业的领导制度、领导作风、领导方法,以及国家方针、政策、经济法规的贯彻执行等。同时还包括企业的政治思想教育、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农业企业管理学是在企业管理实践活动基础上产生的科学,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它所研究的对象必须是密切联系生产实际。中国正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由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企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管理上必须自觉运用价值规律,接受市场调节的推动,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企业管理的性质也决定了企业管理研究的对象,一方面是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合理组织生产力,体现管理的一般职能,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关系性质决定的,起调节生产关系的职能,即管理的特殊职能,这一点,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是有根本区别的。因此,农业企业管理学必须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中,去研究企业管理的规律性。人们可以运用这些规律再去指导企业管理的实践活动。

农业企业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除了研究农业企业管理的规律和理论外,还必须研究管理的方法、技巧及其由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企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管理上必须自觉运用价值规律,接受市场调节的推动,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企业管理的性质也决定了企业管理研究的对象,一方面是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合理组织生产力,体现管理的一般职能,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关系性质决定的,起调节生产关系的职能,即管理的特殊职能,这一点,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是有根本区别的。因此,农业企业管理学必须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中,去研究企业管理的规律性。人们可以运用这些规律再去指导企业管理的实践活动。

农业企业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除了研究农业企业管理的规律和理论外,还必须研究管理的方法、技巧及其应用。把力量、方法与管理实践联系起来,以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农业企业管理学研究内容和对策相关文章:

1.有关农林经济管理类论文

2.什么是管理学 管理学研究内容和方法

3.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论文

现场生产管理论文篇3

为了对新公共管理理念批判的内容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知,本文将首先对新公共管理理念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并在此基础之上对相应理论批判的内容进行了研究。

(一)新公共管理理念的内容

新公共管理是相对于西方代议制民主制度建立之后所形成的,由专业文官对社会进行管理的公共管理制度。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由于专业化的官僚队伍内部不能够运用市场价格机制进行资源配置,并且不以利润最大化目标为运营目的,因此存在着低效率的问题,应当在公共产品的供给过程当中引入市场价格机制,对政府部门进行民营化,从而实现公共产品供应效率的提升。

首先,新公共管理思想旗帜鲜明的将现代文官政府作为自己的批判对象,认为现代代议制民主制度之下的文官政府具有低效率的特征。自西方经济学理论当中出现公共选择理论的内容以来,政府在公共行政当中所具有的内在问题就日益被人们关注。著名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唐斯在其著作《官僚制的内幕》当中,就对官僚制为特征的文官政府所具有的内在问题以及其产生根源进行了剖析。文官政府由于能够取得的外部支持相对恒定,因此新进入的人员能够获得的利益相对较少,这使得大量的优秀人才并不倾向于进入行政部门,这直接导致了行政部门当中充斥着保守者,而行政部门内部的管理人员也逐渐将组织的运作行为和组织的运作目标分离开来。文官政府内部的人员希望能够掌握更多的资源,从而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因而这些文官就往往倾向于扩张自己的部门,这直接导致了行政部门普遍存在人浮于事的现象。

其次,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提出者普遍认为,公共管理活动当中存在的问题的直接根源是公共管理部门没有价格机制作为引导资源配置的工具和杠杆。利润、成本和价格等变量在企业实际运营的过程当中,始终都具有支配地位,但是在公共部门的运营当中,这些变量并不会直接的发挥作用。公共部门的决策者往往倾向于通过扩大自身控制的资源,从而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部门扩张当中所带来的公共部门的运营成本上升的问题,并不在公共管理部门的考虑范围之内,而政府部门并不追求自身利润,但公共产品的供给本身又难以完全的被价格等因素引导。公共产品的实际价格的提升,最终并不会带来供应数量的大幅增加,公共产品当中的相当的部分也不能够被有效的定价。这些原因都造成了公共部门脱离市场价格机制,运营成本高昂等问题。在以市场和效率为导向的学者眼中,这种现象应当被扭转和纠正。

最后,新公共管理理论事实上提出了一整套依靠市场机制提供公共产品,从而取代政府和文官队伍的制度设计。对相应的部门的私营化是这一政策的核心内容,而将私人资本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则是这一制度设计的核心理念。新公共管理理论将公共产品作为和私人物品一样的一种商品,提出用价格机制引导其配置,用成本收益机制决定厂商的内部经营措施和管理模式。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新公共管理理念体现着新自由主义思潮的特征。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新公共管理理念从政府部门对价格机制和成本利润机制缺乏敏感性的问题出发,提出现代文官政府在效率方面的缺失,并要求以市场机制和利润机制引导公共资源的配置,并最终实现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化。

(二)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批判

在新公共管理理论被提出之后,批判之声就在学术界广泛出现。对新公共管理理念的批判,主要集中于对市场内部的自发性的怀疑,对私人和公共物品的边界的争议,以及对社会公平价值的强调等方面。

首先,对市场自发性问题的怀疑是对公共管理理论批判的主要方面。市场的自发性是市场当中的主体由于利润最大化目标,而容易产生违反法律和公共道德的问题。西方社会由于经历市场经济时代的历史相对较长,对市场当中存在的利用信息优势进行逆向选择,做出败德行为的问题认识比较深刻,因此存在大量学者反对将公共产品交由企业提供的现象。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广泛传播的背景之下,产品的相关信息不能够为消费者所广泛认知,这使得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能够用各种方式欺骗消费者,从而谋取暴利。因此,利润最大化目标能够以一种破坏力较大的方式,直接影响到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而由于企业内部的信息保密制度的限制,公共机构事实上也难以对相应的企业施以有效的监督。市场自发性的问题要求公共行政力量对市场当中的主体进行监督和约束,而新公共管理理论当中,用企业取代政府的思路,将直接取消掉非市场因素在经济活动当中的制约机制。如果市场当中的监督机制也被市场机制本身内涵化,监督行为就会同样被价格机制所取代。公共部门当中原本存在的寻租问题,最终也会被企业之间的交易行为所取代。

其次,对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划分也始终都是公共部门的私营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内在特征,边际成本近乎不存在的特质,使得均衡产量难以被推导出。而非排他性也就使得价格机制并不能够有效发挥作用,不能限制产品的使用事实上也就不能够为产品定价,公共产品的提供因此只能够通过政府的力量,但是如何划分好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这在目前的学术界范围内依旧具有较大的争议,这使得公共部门的私营化迟迟难以被推动。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众多的公共信息和社会经济信息已经成为一种企业经营决策所必须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而企业本身又具有根据自身的信息优势采取欺诈行为和欺诈策略的内在动机。公共部门掌握的相关信息事实上正是一种公共资源,如果这些资源被盲目的转化为可供出售的产品,市场秩序本身就会遭受到极大地挑战。但是相应的信息资源事实上又是企业决策所需要的要素,因而企业愿意对相关资源赋予一定的价格。如何区分信息资源和与之相类似的公共资源的产品属性,截止至目前仍然没有明确的认识。

第三,新公共管理理论当中对社会公平的轻视,也是倍受社会公众所垢病的一个问题。新公共管理论的核心是将公共服务产品按照市场化的方式定价,这种定价模式将直接影响社会当中的中低收入者消费公共产品的能力。对于一些维持最低生活标准所需要的社会福利性质的公共产品而言,市场定价机制的实施,无异于剥夺了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消费公共产品的能力。西方政治哲学和社会学理论当中所强调的社会公平的基本含义,主要集中在过程公平和机会公平等方面。新公共管理理念强调的价格机制和私营化,会使得很多社会下层人士的子女丧失获得教育的机会,并最终使他们丧失改变自己命运的能力,机会均等的理念将无法被实施,最终社会阶层将可能出现固化的风险,社会稳定也将难以保证。事实上这种风险本身也是直接限制市场经济和市场机制本身运作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这种教育机会的丧失转变为一种贫穷在不同世代之间继承的直接诱因,社会不同阶层的转化和流动就会变得越来越缓慢,甚至最终趋于停滞。在此背景之下,出于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保证资源供给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事实上就是唯一的选择,而这两种特性事实上又是市场机制所欠缺的。

综上可见,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的不公平、不稳定和外部性等特征,是目前学者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大为批判的一个重要内在原因和视角。市场机制本身的局限性是市场机制不能够取代公共部门的直接根源。公共部门固然存在低效率和官僚化的问题,但是在主要的批评者看来,这些问题所造成的效率损失较之于市场调节公共产品最终带来的社会不稳定的风险而言,仍旧是可以接受的。

二、对新公共管理批判的价值根源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逻辑起点是目前公共管理活动当中由于存在着大量的官僚机构,因此存在着严重的效率低下和机构膨胀的问题,应当通过对公共服务部门的市场化,用企业的运营模式向社会推广相应的公共产品。但是由于对市场机制本身的公平性等方面的缺陷的考虑,一些批判者提出了与市场化主张截然相反的观点。明确这些批判者的逻辑起点,能够帮助读者更好的分析新公共管理理论当中存在的内在缺陷和公共管理领域内的思想动态。

(一)对人文主义精神的不懈追求

人文主义是引导西方社会由中古时代进入到近代和现代社会的重要社会思潮。强调人本身的价值和尊严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内容。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一切活动事实上都要以服务于人为目标,这在西方宗教改革运动和启蒙运动当中,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可以说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内容一直贯穿着西方近现代社会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人文主义精神当中对人的内在价值的重视,事实上正是众多学者对新公共管理提出批判的一个重要逻辑起点。

人文主义要求人类的一切活动最终都要服务于人自身的利益。而现代新公共管理批判理论事实上着重强调了公共管理领域目前存在严重的非市场化问题,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官僚结构庞大。但是由于这种由政府主导的公共产品提供模式,事实上能够给社会当中的大多数成员带来一个底线的公平和保障,人本身的价值和尊严得到了尊重,为人本身的尊严和价值损害一定的经济效益在很多学者看来是值得的。人文主义所体现出来的以人本身的价值和尊严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的核心思想,事实上正是这些反对者和批判者们的逻辑上的内在出发点。

(二)对人权和公民权的重视和强调

人权和公民权是现代西方政治哲学理论当中的两个核心命题。人权和公民权的概念当中的核心内容正是人本身应当具有的平等权利。平等是西方政治哲学当中突出强调的观念,人生活在社会当中,依靠着同其他人之间的一种契约关系,才能够保证人之间具有一种相互结合的关系。人的相互结合是人的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是社会当中的每个个人的权利都应当被保护,并通过法律等外在制度条件形成受到维护的公民权利的逻辑起点。

正是因为对每个个体的尊重,对人的平等权利的肯定,西方政治学者和社会学者反对以价格的变动配置,维持社会稳定和人的最基本生活的社会公共产品资源。价格机制本身以人能够付出的价格的大小来决定是否对社会当中的各个个体提供产品,但是人的平等地位事实上不能够用金钱的多少来衡量和破坏。因此,公共产品的提供,事实上不能按照市场机制的运行规律用价格等因素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机制。对人权和公民权本身的尊重,事实上正是现代市场机制得以建立的基础。现代市场机制本身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才建立的,现代资产阶级革命当中以个人的权利和平等的观念对抗封建王权和特权,这使得资产阶级得以掌握政权,并建立起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但是如果市场经济本身的缺陷限制了市场经济体系本身的发展,则市场经济体系应当依赖公共管理活动,通过市场以外的力量纠正市场自身的失效。

事实上,人权和公民权本身正是市场机制运行的基本条件。只有法律上的平等,才能够保证劳动力转化成为商品,在市场上自由流动。但是如果市场机制的过度扩张直接影响到了公民权利本身,则市场制度就在蕴藏着毁灭自身的风险。西方众多的学者就是通过这样的分析范式来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加以批判的。从市场经济体系本身的构建历程和构建基础出发,反对市场机制的滥用是这种思路的基本内容。

(三)对社群生活的回归

新公共管理理论当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个人主义精神的特质。从个体出发,以个体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是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突出特点。这种充斥着工具理性思想的认知方式,事实上在将公共生活和个人生活混为一谈,用个人的功利主义行为取代集体活动当中的利他主义取向是新公共管理理论当中所包含的内在问题。

现场生产管理论文篇4

引言

从全球加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加工制造业厂商正在从原来大规模、大批量生产的模式向小批量、多品种、低消耗的模式转变,这种小批量、多品种、低消耗的生产模式就是有日本丰田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精益生产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国际竞争压力的增大,各大厂商纷纷转变生产模式,套用展现出独特优越性的精益生产模式。精益生产模式符合了时代的要求、它可以优化配置资源、加快企业改革的步伐,提高现场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从而使得不同的企业获得更强的竞争力。对于企业而言,现场是其或者收益的直接场所,也是其产品生产信息的发出场所,提高现场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定会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因此,加强整个企业管理水平的根本和关键就在于如何采用精益生产的相关理论来促进企业的现场管理水平。

一、生产现场改善的相关理论

(一)现场的概念

所谓的现场就是指企业生产产品的最直接场所,通过对一个企业的现场进行检查就可以窥探出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因为现场的管理是企业整体管理的一个缩影,企业的管理理念最直接的体现场所就是现场。因此,提高现场管理的水平,对于改善整个企业的经营状况有着重大的意义。

在制造企业中,对于现场的概念有两种不同层次的理解,狭义上理解的现场往往是指产品生产制造的场所,这也是非专业的人士理解的现场的概念,从广义的角度讲,现场不仅包括生产制造,生产制造只不过是其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完整的现场中包括产品的需求设计、生产制造以及营销服务等完整的生命链。本文中所谈及的现场则主要从侠义的角度进行了探讨。

(二)现场管理的概念

现场管理顾名思义就是现场的科学管理方法。现场管理包括对于处于现场中的各个要素的管理,如操作人员、机械设备、原材料、能源材料、产品的生产信息等等。这些因素中包括有形的要素,同时也包括无形的要素,产品的生产信息就是无形的因素,也是现场管理中人们容易忽略的重要要素。通过现场管理,可以对这些影响要素进行有计划的控制管理,从而实现高效、低耗、均衡、文明、安全的生产过程。

(三)现场改善的概念

现场改善是对于现场管理的一种延伸,通过现场改善,可以对各个影响要素进行优化,充分挖掘资源的潜能,消除各个环节的浪费,从而以较小的投入和较低的风险获得最大的收益。

(四)精益生产中的现场管理理论

精益生产理论中的两大理论支柱是准时生产理论和自动化理论,而这两大理论都和现场管理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的准时生产理论就是要求产品必须在必要的时间内产生必需的数量,在最小浪费的前提下保证用户的需求可以得到满足。自动化的概念是指生产现场实行自动监视及对不正常的生产情况采取必要手段进行管理的生产方式。通过自动化的监管模式,可以有效的避免不合格的产品进入后面的工序,造成生产秩序的紊乱以及生产质量的无法保证。

二、生产现场改善的方法体系

现场改善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从其性质分类,则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运用各种方法减少浪费的工业工程(IE),另一类则是通过增加产品的功能并设法减少产品成本来提高产品价值的价值工程(VE)。本文则主要从IE的角度出发,引入了一些精益生产的概念和方法,并对其进行适当的扩充,形成了基于精益生产的现场改善方法体系。

(一)“5S”管理

“5S”的管理思想起源于日本,他们认为做好“5S”管理是做好现场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所谓的“5S”是指5个以S开头的日文的词语,它们分别是:整理(Seiri)、整顿(Seti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

整理是指对现场的物品进行大致的分类,分离出有用和无用的东西,将有用的物品进行妥善的保管和使用,对于无用的物品则处理掉。通过整理,可以使得生产现场保持一种有序的状态,同时也增大了作业面积,改善了作业环境。另外,通过整理,可以有效及时的统计资源的使用情况,在工作的过程中也可以避免工件之间的相互碰撞,造成产品质量的损失。通过整理后的现场会给处于工作现场的工作人员一种舒适感,这会大大的激发出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整顿可以看作是整理的后续完善步骤,通过前期的整理将现场的物品进行了分类并且进行了相应的处理,整顿则就是将保留到现场的物品进行细致的摆设、等位或者定量。在现场整顿时,往往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合理的设计物品的摆放位置,确保物品便于使用;第二,对于不同的工序,要尽量的精确所需物品的数量;第三,根据物品的性质进行分类摆放,现场中的不同区域应该摆设明显的提示;第四,按照预定的摆放规定严格执行。

这里的清扫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理解的清扫是同一个概念,不过在现场中需要清扫的不仅仅是场地,同时还包括对于机械设备和生产工具的清扫,通过清扫可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清洁和清扫有着不同的含义和侧重点,经过上述三个过程处理后的现场所能达到的状态往往称为清洁。清洁描述的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每一位员工自觉树立起主人翁意识,自己进行保持工作。

素养,在人们的俗语中又称为“教养”,旨在提高一线员工的道德素质,培养起员工自己维护现场整洁、有序、安全环境的良好习惯。

“5S”管理理论从表面上看上去非常简单,但是在每天的工作实施起来却非常的艰难,很多的员工不理解这样做的好处,因此,这样的管理方式就可能会流于形式,另外,“5S”中的清洁与素养需要每一位现场员工都参与到其中,这需要一个长期的熏陶培养的过程。

(二)工序流程优化

为了能够设计出最经济合理的工艺产品,尽量的减少和消除附加值低的工艺内容和程序,必须在对生产现场进行宏观的分析基础之上,对工序流程进行深度的优化,缩短加工路线和制造周期。

优化工序程序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研发的,它是根据经济原则对零件的作业流程进行分析、改进、优化组合的研究过程。在进行程序分析时可以根据ESCRI原则和动作经济原则,用5W2H提问的方法对每个工序进行分析。

(三)设备布局优化

设备的布局优化在现场改善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直接影响着现场的生产能力的发挥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节约。在制造企业中,设备的布局通常分为逻辑布局和物理布局,所谓的逻辑布局是指各制造系统的任务分配方式,包括资源的规划和负荷的平衡等,而物理布局则是指制造设备应在现场中所处的位置,本文所说的设备布局优化也是指设备的物理布局。当下比较成熟使用的布局类型有单行布局、多行布局、U行布局和环形布局等等,这些布局都具有不同的优势特点,但是这些布局都具有共同的约束条件:设备不可重叠、不可超负荷工作、设备之间满足最小距离等。在实际优化时,当下也采用比较成熟的启发式算法和遗传算法。

三、结束语

要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不断的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需求,就当下的发展状况而言,就必须采用精益生产的相关理论对于现场管理做出适当的改善措施。精益生产的现场改善方法体系不仅可以使得生产人员、生产设备、生产材料、生产环境、生产方式等各种生产要素得到整体的优化整合,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而且可以培养工作人员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孙绍亭.精益生产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山东冶金,2003(6).

[2](日)金井正明著.现场改善:低成本管理方法(华经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现场生产管理论文篇5

摘要:在现场施工管理中,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因素.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在管理人员的努力下有的会迎刃而解,有的却在磕磕碰碰中造成工期损失、质量损失、经济损失.在今天工程管理理论较以往已相对成熟,大多数现场管理人员都经过严格的项目经理培训.对工程管理有一定的认识,如果能把这些理论应用在现场的生产活动中,一定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论文

关键词:建筑安装 项目 现场生产 工程管理 毕业论文网

0、引言 论文网

在现场施工管理中,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因素,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在管理人员的努力下有的会迎刃而解,有的却在磕磕碰碰中造成工期损失、质量损失、经济损失。在今天工程管理理论较以往已相对成熟,大多数现场管理人员都经过严格的项目经理培训,对工程管理有一定的认识,如果能把这些理论应用在现场的生产活动中,一定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举三个例子与各位同行相互探讨。 论文

1、因果分析与泵送砼施工裂缝控制 作文 /zuowen/

某综合大楼的混凝土浇筑量达15000立方米,全部采用泵送商品混凝土,泵送商品砼比常规作业砼出现的裂缝多,量值也比较大,需在施工中查原因,定措施,力争取得较好的质量效益。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1.1 原因分析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泵送商品砼由于浇灌速度快、一次入模量大而受到好评,但由于泵送工艺的不利因素,如混凝土塌落度大、水泥用量多、加水量大等,使混凝土产生各种裂缝的机会大大增加。一种是温差裂缝:浇灌大体积混凝土时,由于水泥用量的增加,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升很高,当混凝土表面与内部、混凝土与外界温差过大时,会因混凝土表面急剧冷却收缩,变形受到约束而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大于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裂缝。另一种是收缩裂缝,它产生于混凝土凝结的初期及凝结硬化过程中,水分的急剧蒸发和胶凝体失水后紧缩,使混凝土的体积变小,当受到约束时也会产生裂缝,虽然常规作业混凝土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泵送商品砼出现的量值比较大,产生的机会也比较多. 论文

1.2 防治措施 论文

1.2.1 防止和消除混凝土的收缩裂缝 论文网

防止和消除混凝土的收缩裂缝,首先要设法控制夏季施工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常用的措施有:①运输过程中对混凝土罐车保温,淋水;②砂、石场地用彩条布遮盖,石子场地在浇灌前3天浇水降温.,设法降低混凝土搅拌用水的水温;③喷水淋湿钢筋、模板一泵送管用喷水淋湿的麻袋片包住降温;④混凝土浇灌后应及时覆盖草袋等;⑤防止混凝土的表面裂缝一般采用二次抹压工艺,“多遍抹压,分遍成活”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1.2.2 防止出现大体积混凝土温差裂缝 论文

为防止出现大体积混凝土温差裂缝,施工前应按二维温度应力公式进行计算,按一维温度应力公式进行验算,计算时应考虑外加剂的影响及混凝土保温情况下的降温系数等,验算后并拟定预防措施.如:①采用中、低热水泥,降低混凝土中水泥和水的用量。②采用合理的砂、石级配,严格控制含泥量,在混凝土中加入减水剂、微膨胀剂或粉煤灰等。③在施工中应做好保温养护,做好结构内外温差控制,用科学数据指导施工,当内外温差25℃(规范规定为温差30℃)时表面保温层可撤除。 论文

工程管理理论与现场施工管理的关系,由于作好充分的准备,施工中降温速率及内外温差控制均在规范允许范围内,经过细致观察,混凝土表面未发现裂缝,取得较好的效果。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现场生产管理论文篇6

在管理理论界,对于企业现场的理解往往局限于企业车间现场,对于现场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也是从车间现场展开的。然而现今社会环境的动态变化使我们不得不扩大现场管理的范围,它应既包含作业现场又包含管理现场。在对现场管理执行力保证体系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对动态环境下现场管理执行力的概念进行界定是极为必要的。因为,现场管理执行力保证体系的构建是围绕这一概念展开的。

从管理流程的角度出发,执行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企业决策和经营的过程都是一个循环的圆,而现场管理执行力又是这个圆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环节。关于执行及执行力的定义,理论界莫衷一是,执行战略论、执行完成任务论、变革执行力论等,每一个观点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论述执行力的内涵。对于执行力目前较权威的说法是三种能力,即企业执行战略的能力、不折不扣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部门之间良好协调的能力;影响执行力的三大流程(人员流程、战略流程和运营流程)似乎也已经成为理论界普遍认同的观点,然而无论国内外理论或企业界对现场管理的执行力的研究却属空白。因此,现场管理执行力的内涵界定仍然需要进行充分的检验和论证。在我们对不同企业的问卷调查中发现,管理者、员工以及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对于执行力的理解各有差异。现场管理者更多地把现场管理的执行力理解为现场员工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的能力;现场员工则将企业的现场管理执行力理解为管理者本身的执行和完成任务的能力;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则更注重对现场各个方面的系统考虑,较为关注管理的规范化与人性化的结合,并试图找寻这两者的最佳结合点。结合理论界对执行力的理解,动态环境条件下企业现场管理的执行力应定义为:通过现场管理者发挥现场人员和组织的功效、调配各种有效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执行组织战略、完成组织任务和创造企业收益的能力。企业的成功与否与现场管理的执行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企业是否有着强大的现场管理执行力并不能决定企业的成败。按照本文所给的定义,企业能否成功来源于企业内部各阶层的正确决策与现场管理执行力的完美结合。

二、企业现场管理执行力影响因素分析

对影响现场管理执行力的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是有效地构建现场管理执行力保证体系的前提。我们针对动态市场环境下,影响执行力及现场管理执行力的相关因素进行了两次企业问卷调查,即引导开放式和封闭式问卷。第一次收回问卷106份、二次收回问卷78份。通过第一次问卷调查,共收集到影响现场管理执行力的因素达47种,按照影响程度的高低排序,将前14个重要因素列出(如图1所示),即考评体制的合理度、组织结构的清晰度、现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现场环境的好坏、管理作业流程的顺畅度、现场管理及企业管理的沟通机制是否完善、现场管理对外部的反应能力、现场员工队伍的稳定性、现场员工对信息的知情度、企业战略及生产运作战略的清晰度及可执行度、执行反馈机制的完善度、生产作业的控制能力、培训机制的完善以及量化管理程度。在开放式问卷中,被调查者还对其他各方面影响因素进行了补充,大致在企业文化、领导风格、人性化管理方式等方面作了阐述。

从图中可以看出,被调查者对考评机制的公正合理、组织结构的清晰度、现场环境的好坏,以及现场人员的综合素质四大因素对于现场管理执行力的影响认同率均接近100%,除量化管理这一因素外,其他各类影响因素都占到了被调查者的70%—80%.通过对78家企业的二次封闭式问卷调查资料整理,将影响现场管理执行力的因素归纳为七大因素,即战略、人员、现场环境、现场运营、管理机制、信息化技术与文化。

(一)战略与现场管理执行力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大约70%以上的现场管理者认为企业的整体战略并不能够直接影响到现场作业层,对现场管理层的影响也是不太显见的,而普遍认为企业如果制定了明晰的生产运作战略,将真正地对现场作业及管理层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它是提升现场管理执行力的重要环节。因为,生产运作战略是在企业总体战略指导下而制定的职能性战略,它通过对生产运作系统的战略决策,改善产品生产的成本、质量、创新度、柔性、交货期等等,以获取长期的竞争优势。生产运作战略确定了产品市场及内部资源与外部市场的匹配关系,直接着眼于内部现场和外部市场的对接。因此,明晰的生产运作战略对于提升现场管理执行力的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二)人员与现场管理执行力如果企业不具备一种科学和完善的人员流动体系,将永远不可能发挥其潜力。人与执行力的密切程度无可厚非,人是执行的载体。90%以上的调查者认为,对于现场管理层面,与执行力最为密切的人员应包括战略制定者、战略传导者、战略执行反馈者以及他们与现场管理人员、现场作业人员之间的工作关系;同时这些人员本身的素质、能力、专业技术等都是影响现场管理执行力的重要因素。

(三)现场环境与现场管理执行力现场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两部分,软环境指的是员工之间的工作关系及现场工作气氛。在生产现场,员工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将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的高低,因为一个满腹牢骚、心情郁闷的员工是难以生产出符合用户要求的合格产品的,相应他的战略执行力自然难以到位。硬环境包括机器设备、物料、现场布置、温湿度等等。在调查中发现,赞同硬环境对现场管理执行力造成直接影响的比率较低,仅占到被调查者的27%,持反对观点者占到51%,保持中立者占到22%,显然硬件的配备水平对现场管理执行力的影响值得商榷。大部分人认为现场定置管理、目视管理、5s管理、现场环境优化、机器设备及物流管理的完善是提升现场管理水平的最重要的环节,但对于现场管理的执行力来说,体现不明显,相对来说它们是属于间接的影响因素,是现场管理执行力提升的源头工程。

(四)现场运营与现场管理执行力调查中得出,82%的调查者赞同企业现场中存在的非正式组织必然会对现场管理执行力造成影响,其中非常赞同的占到了19%,显然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考虑因素;另外4%的人对此持反对观点,认为现场中的非正式组织不会影响到现场管理的执行力。该统计数据表明,有必要对现场中存在的非正式组织进行深入研究,思考如何有效地利用工作团队来实现现场管理执行力水平的提升。扁平化组织被自然地认为是执行力提升的有效组织,然而在我们对现场管理执行力影响力的调查中还发现,有45%的被调查者对此观点保持中立,同时持反对观点的达到了19%,扁平化组织结构是否有利于现场管理执行力的提升有待商榷。国内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多是依靠各级领导的推动来完成工作的,如果上下级之间出现执行理解偏差,各部门之间缺乏顺畅的沟通渠道等,很自然地执行力将无法到位。在我们进行的调查访谈中发现,几乎100%的被调查者认为,繁琐和不合理的业务流程也会给执行带来障碍。因此,对于现场环节的业务流程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提高现场管理执行力水平是尤为重要的突破口。

(五)管理机制与现场管理执行力1.绩效考核及监督机制在被调查者的回答中,100%的人认为公正合理的绩效考核和监督机制是现场管理执行力的核心,显然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必然能够给现场的执行提供动力。因为,企业的执行力是由员工的执行力决定的。只有员工积极提高自己的执行力,企业的执行力才会提高,而要想激励员工提高执行力,企业必须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以执行力为重点的薪酬和奖惩制度。因此,如何针对现场管理设置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是提升现场管理执行力的助推器。

2.沟通和反馈机制在制定战略的会议上坦诚地沟通只是沟通的开始,要想保证最终决策能够具体落实到每一个环节,还必须保证每一个人都了解整个战略并明确自己所应担负的职责,只有沟通才能使最基层的员工明确战略目标,明确执行工作的起止时间,明确自己在行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明确自己的新任务和职责;再通过由下往上的反馈机制——第一线员工向基层领导作出承诺和反馈,只有通过这种双向的沟通,执行工作才能做到尽善尽美。

3.培训机制在一个执行型企业里,不仅要求领导人有很高的执行能力,同时也要求每一个员工具有有效执行的能力。因为员工是最终完成工作任务的执行者。当今社会日益复杂多变,要想提高应变能力,就要求每个人不断地学习。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教育和培训员工是提升员工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有效提升执行力的主要手段之一。

4.能岗的匹配度认为能岗匹配对执行力具有重要影响的占到了被调查者的91%.因人设岗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似乎显得很不科学,其中似乎还存在计划经济人情性的考虑,对于现场管理的执行力来说,有时候在现场人员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设岗似乎成为必需,不同的岗位需要的是不同的人。因此能岗的匹配程度自然成为现场管理执行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六)信息化程度与现场管理执行力信息能否顺畅地沟通,能否透明到现场,显然也是影响现场管理执行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从问卷调查来看,其赞成比例占到了71%.信息与生产的同步化,实现生产过程的适时动态控制是生产管理人员期望达到的最佳状态,但在企业实际操作中,这一状态很难达到。无论是管理过程控制还是现场作业控制,信息化程度越高,执行越便利,这一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另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信息化程度的高低与企业成本的高低成直接的负相关性。信息化程度的增加无疑加大成本开支,如何在信息化程度与成本利润之间寻求平衡点,以求得现场管理执行力最大程度的提升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七)执行力文化与现场管理执行力在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中,我们没有将文化因素作为必然因素而将其剔除在调查的范围之外,被调查者中34.7%的人在我们调查范围之外又加上了这一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动态环境中,文化应该成为企业最为稳定的元素,文化的刚性是保证企业现场执行从强制走向自发的重要途径,保证体系的研究中显然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企业文化在现场管理中的反应就是现场员工行动的一致性,这种现场执行力来源于企业的价值观思想和长期形成的规范,文化是现场执行由被动向主动转化的催化剂。现场管理的最终结果应该是形成拥有强大现场管理执行力的现场执行文化。如何从根基上培育执行力文化并将这种文化影响延伸到现场管理中是现场管理执行力影响因素的最终落脚点。

综合以上因素的考虑,显然现场管理执行力保证体系的构建并非通过简单的现场管理能够得以解决的问题,需要把企业现场和动态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考虑,通过企业现场各个部分整体配合形成合力,现场管理的执行力才能得到保证。

现场生产管理论文篇7

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作为竞争主体,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控制成本,增加竞争优势,抓住竞争机遇,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里拟对现代成本管理理论建立的必然性、理论内涵及其动向分析作一探讨。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中有很多关于成本管理讨论的论文,可以给您不同的参考内容,欢迎来学习。 论现代成本管理及其动向 一、建立现代成本管理理论的必然性 现代成本管理理论是社会、经济和企业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符合管理思想的发展、适应市场经济和企业管理要求的,因而它的建立是必然的。 1.现代成本管理理论符合管理思想的发展。 管理思想的发展可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前期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阶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标准成本会计系统,引入了“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和“预算控制”等技术方法。成本管理的目的则是在企业的战略方向和管理决策已确定的前提下,协助解决在执行中如何提高生产效率、生产经济效果和厉行节约的问题,因而这个阶段中的成本管理是局部的,是执行性的,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尚不相关。第二个阶段是二战以后的现代管理科学阶段。这个阶段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五方面:(1)重视人的因素。正如梅奥的《人的行为科学研究》和麦格雷戈的《企业中人的因素》中所强调的,应发掘企业中人的发展潜力,承担责任的能力,以及为组织目标而奉献的意愿。(2)强调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由德鲁克提出的,即企业建立合适的组织条件和运作方法,使人们能通过使自己的努力符合组织的目标而最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3)强调经营决策。管理的重心在经营决策,这是现代管理科学与泰罗的科学管理的最本质的区别。著名的管理学家西蒙认为“决策的过程就是全部的管理过程”,现代企业经营决策的成功或失败往往是企业最大的成功与失败。C.W.杰斯曼强调有效的决策是一种分析、解决问题的合乎理性的逻辑过程。(4)运用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大规模运用于生产,使生产力获得迅速发展。同时,企业外部生产瞬息万变、竞争加剧,因而企业管理迫切要求管理现代化和科学化,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企业管理的灵活性和高度适应性。(5)采用系统管理。在现代管理科学基础上发展的现代管理会计系统,其成本管理是全局性的、决策性的,以服务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这与标准成本会计系统中的成本控制不同,因而有必要建立区别于传统成本管理的现代成本管理理论。 2.建立现代成本管理理论是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的要求。 首先,现代商品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征。主要包括:(1)劳动力和资本的流通化。随着金融、期货和股票市场的发展,尤其是人才市场的建立,企业能够以公平、合理的价格取得所需资本和人才。(2)经营多元化。当前企业集团已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组织形式,通过组建集团,使企业经营涉及多个行业、多种产品,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3)顾客消费个性化。当今的消费者追求差异,更加注重个性的体现,从而使企业的营销活动转而“以顾客需求的满足”为前提,生产模式也不再完全是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而是逐步由小批量的、多样化的产品生产所取代。(4)企业国际化。国家政策的改革开放、交通运输的发达便利,企业的建立和经营已不再局限于国内市场,而是将生产经营立足于国际市场。(5)管理信息化。发达的通讯技术和电脑的普及运用,使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成为可能。决策离不开信息,现代企业管理要求有丰富的信息来源,完善的信息系统,以便提高企业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这些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它必然要求有新的成本管理理念与之相适应。 其次,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体现在: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连续化空前提高;技术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于是企业间的竞争成为管理和控制成本的竞争。有效地改善企业成本将是在竞争中获胜的前提。如何管理和控制成本就是现代成本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作为竞争主体,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控制成本,增加竞争优势,抓住竞争机遇,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里拟对现代成本管理理论建立的必然性、理论内涵及其动向分析作一探讨。论文

现场生产管理论文篇8

1.引言

建筑企业管理就是指对建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进行的管理。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目前国内建筑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企业要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科学管理。

2.建筑企业管理的含义

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指建筑企业内部的活动,它以生产活动为中心,包括基本生产过程、辅助生产过程、生产技术准备过程和生产服务过程等。对于生产活动的管理,称为生产管理。另一部分是指建筑企业涉及外部流通领域的活动,它是建筑企业与外部进行往来周旋的活动,包括工程任务的承揽、材料和机具的采购、职工的招聘、产品的销售和售后服务、信息的收集、市场的调研等。对于这些活动的管理,称为经营管理。建筑企业管理是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的统一。

3.建筑企业管理现代化

企业管理现代化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围绕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把现代化的管理思想、人才、组织、方法和手段,综合运用于各个管理功能系统,对生产经营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与合理配置。

(1)经营理念现代化

企业的经营管理思想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应树立以下观念:①经济效益观念。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就要讲究经济效益,力争以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②市场观念。市场经济的实质就是充分尊重价值规律的作用。在建筑市场上,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多少决定着市场竞争程度的大小,也决定着投标企业中标率的高低,同时也决定承包价格的高低。③竞争观念。做为建筑施工企业,在竞争中要树立志在必得的信心和勇气,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良好的信誉满足顾客的需求,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④金融观念。要有利息和资金周转的概念,善于筹措资金和运用资金,加速资金周转。⑤人才开发观念。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善于发现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积极吸收人才并用最有效的办法激励人才成长,注重人才培训。科技论文,管理现代化。

(2)人员配置合理化

人员配置是对企业各类人员进行恰当而有效的选择、使用、考评和培养,以合适的人员去充实组织结构中所规定的各项职务,从而保证企业正常运转并实现预定目标的职能活动。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合理配置人员对促进整个经营管理的有效运行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3)经营方法科学化

企业经营方法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解决各种问题,实现企业目标,求得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4)经营目标可持续化

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内容涉及作为基础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条件的生态的持续发展和作为目的的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以及这三个方面的协调统一。它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效率,关注生态和谐,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类自身的全面协调发展。科技论文,管理现代化。

4.我国建筑企业管理的发展及现状

4.1我国建筑企业管理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建筑企业管理基本上属于传统经验管理,科学管理的内容较少。建国以后,国有建筑企业管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有市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企业管理思想、组织、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建筑企业要面对市场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的产、供、销、人、财、物,都要由自己面向市场解决,经营问题因此变得很突出。

4.2我国建筑企业现状

(1)生产能力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建筑业生产体系。我国建筑企业特别是具有特级、一级资质的企业,大多技术力量雄厚,拥有一定实力的施工队伍和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具有承建、招揽大型工程项目的能力。

(2)管理制度与水平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不少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建筑企业,未能按照国际惯例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所有权制度、分配制度、人事制度等还不完善,因而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3)经营模式

目前多数建筑企业仍属于劳务密集、粗放型经营和外延式发展模式。科技论文,管理现代化。即产出基本上依靠增加各种资源的投入来提高,建筑业总产值与从业人员数量的变化趋势呈正比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总产值的增加是靠从业人员人数的增加来实现的。科技论文,管理现代化。

(4)组织结构

同国外建筑企业100人以内为主的规模结构相比,我国建筑企业平均规模偏大。科技论文,管理现代化。企业平均规模是发达国家的近50倍,大型建筑企业平均规模是发达国家的20倍,其中年产值几千万元、人数三四千人的企业相比比重。科技论文,管理现代化。我国建筑企业自成体系、各自封闭的发展模式,不仅造成相应的基础技术工作、技术装备、人才培训等方面的重复建设,还造成我国建筑企业“大而不强,小而不专”的现状,大企业无法与国外大承包商进行竞争。

(5)技术能力

我国的建筑企业具有不同专业特点与优势,所承接工程门类齐全。在技术方面,特别是岩土工程、工程结构抗震、综合爆破、大型结构与设备整体吊装、预应力混凝土和大面积混凝土等方面,有些建筑企业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另一方面,我国建筑企业缺乏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专利技术少,而且技术应用层次不高,科技含量普遍偏低,特别是在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和机械化水平方面的应用,都处于相对较低层次。

(6)从业人员

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在3500万从业人员中,大约有2500万人是来自农村的劳动力。受自身的文化水平限制,加上企业对人员的岗前培训缺乏系统性和普遍性,造成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我国建筑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十分短缺。根据建设部对建筑企业所做的抽样调查结果,建筑企业中专业人才占职工的比例15%左右,而大学和大专毕业的专业人才只占5%~9%,其中设计部门相对较多。特别是懂得经营、有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工程管理人才更是凤毛麟角,精通金融、法律、索赔的市场营销高级人才稀缺。加上未建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机制,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参考文献:

[1]杨文虎.建筑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经济师,2009(7):276-277

现场生产管理论文篇9

2014年4月宁夏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课程时间

2014年10月宁夏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课程时间表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层次 4月19日(星期六)上午 4月19日(星期六)下午 4月20日(星期日)上午 4月20日(星期日)下午   公共课   00429 教育学(一)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31 心理学 00012 英语(一) 02199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00420 物理(工) 0219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0015 英语(二)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2198 线性代数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020 高等数学(一)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22 高等数学(工专)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023 高等数学(工本)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4729 大学语文   英语顶替课   00318 公共政策   00031 心理学 08046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020203 会计 专 00157 管理会计(一) 00146 中国税制 00041 基础会计学 00144 企业管理概论 00155 中级财务会计 020207 市场营销 专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178 市场调查与预测 00041 基础会计学 00144 企业管理概论 00179 谈判与推销技巧 00177 消费心理学 030112 法律 专 00247 国际法 00245 刑法学 00260 刑事诉讼法学 05677 法理学 05679 宪法学 040101 学前教育 专 00384 学前心理学* 00413 现代教育技术 00387 幼儿园组织与管理 00383 学前教育学* 00394 幼儿园课程 00385 学前卫生学 050114 汉语言文学 专 00535 现代汉语 00530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00506 写作(一) 00532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050207 英语 专 00595 英语阅读(一) 00794 综合英语(一) 00522 英语国家概况 00795 综合英语(二) 00831 英语语法 050212 阿拉伯语 专 06755 阿拉伯语综合技能(二) 06756 阿拉伯语语法 06758 阿拉伯语阅读   080801 房屋建筑工程 专 02391 工程力学(二) 02393 结构力学(一) 02386 土木工程制图 02389 建筑材料 00712 建筑工程定额预算 02394 房屋建筑学 081201 化工工艺 专 02481 物理化学(三) 02173 无机化学(二) 03146 化工原理(二) 00144 企业管理概论 080701 计算机及应用 专 02316 计算机应用技术 04730 电子技术基础(三) 02141 计算机网络技术 02323 操作系统概论 02318 计算机组成原理 100701 护理学 专 00488 健康教育学 02903 药理学 02998 内科护理学(一) 03001 外科护理学(一) 02901 病理学 02996 护理伦理学 100905 中医推拿按摩 专 06101 经络学 06106 推拿手法学 06102 腧穴学 06112 推拿治疗学 020115 经济学 本 00139 西方经济学 00141 发展经济学   00140 国际经济学 020204 会计 本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160 审计学 00158 资产评估 020208 市场营销 本 00185 商品流通概论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184 市场营销策划 00183 消费经济学 020210 旅游管理 本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198 旅游企业投资与管理 00191 旅行社经营与管理 00053 对外经济管理概论 020218 人力资源管理 本     06089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 11760 人力资源政策与法规 020224 房地产经营与管理 本 00329 城市规划与管理 00054 管理学原理 00972 房地产项目评估 06567 项目投资与融资 06568 房屋建筑概论 020226 商务管理 本 0939 商业伦理导论 00940 战略管理教程 00184 市场营销策划 00952 国际市场营销学(二) 00947 国际商务管理学 020282 采购与供应管理 本 03616 采购战术与运营       030106 法律 本 00249 国际私法 00246 国际经济法概论 00167 劳动法 00226 知识产权法 00258 保险法 00233 税法 030108 律师 本 00247 国际法 00224 律师执业概论 00926 司法鉴定概论 00266 知识产权法 00249 国际私法 00246 国际经济法概论 030302 行政管理学 本 00318 公共政策 00315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01848 公务员制度 00034 社会学概论 00923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040102 学前教育 本 00398 学前教育原理 00403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 00881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00467 课程与教学论 00402 学前教育史 040107 教育管理 本 00452 教育统计与测量 00455 教育管理心理学 00445 中外教育管理史 00450 教育评估和督导 00453 教育法学 040110 心理健康教育 本 05626 变态心理学(一) 06056 心理学史 05622 临床心理学   050105 汉语言文学 本 00037 美学 00819 训诂学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050201 英语 本 00087 英语翻译 00840 第二外语(日语) 00832 英语词汇学 00604 英美文学选读 050408 音乐教育 本   00735 音乐教育学   00730 中外音乐史 050437 艺术设计 本     09235 设计原理   060102 历史教育 本 00772 世界近代史新体系 00769 世界当代史专题 00769 中国传统文化 00768 中国古代经济史 10477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080307 机电一体化工程 本 工业造型设计 02243 计算机软件基础(一) 02200 现代设计方法 02238 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 080702 计算机及应用 本 02324 离散数学 02326 操作系统 02325 计算机系统结构 04741 计算机网络原理 080806 建筑工程 本 02439 结构力学(二)   02275 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 02446 建筑设备 082206 工业工程 本 02825 机械基础 02647 生产管理与质量工程 02897 企业经营战略与市场营销 02629 基础工业工程 02633 现代制造系统 02187 电工与电子技术 082218 电子政务 本 03342 电子政务案例分析 00315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03335 公共管理学 04741 计算机网络原理 090102 农学 本 02670 作物栽培学(二) 02678 农业推广学 02677 田间实验与统计方法 02680 农产品加工 090115 园林 本 02662 植物生理学 07899 园林建筑设计 07894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 07427 园林生态学 090202 林学 本 04216 森林规划与设计 04215 观赏树木学 05042 自然资源学 04214 林业GIS 090403 畜牧兽医 本 05945 禽生产学 02678 农业推广学 06698 牛生产学 02795 动物营养与代谢病防治 100702 护理学 本 03203 外科护理学(二) 03009 精神障碍护理学 00182 公共关系学 03007 急救护理学 100805 药学 本 05522 有机化学(五) 02173 无机化学(二) 03031 药物分析 03034 药事管理学 999999 教师资格   (补修课程)   00429 教育学(一)   00031 心理学

现场生产管理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9-0020-05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企业市场化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J04T61);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大型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模式研究》(05JDJ23)。

一、引 言

在追求个性化消费的信息经济时代,现代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促使企业不断进行组织与管理创新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具体来说,这种创新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以企业分拆、分立、外包、虚拟化或建立战略联盟等为表现的外部整合活动;二是进行以企业业务流程再造为基础的内部整合活动。在企业的内部整合中,有一个突出的方向就是实行内部市场化管理,即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价格机制,以企业内部一定的单元作为内部市场主体,形成一种统一性与灵活性有效融合的企业管理机制。实施市场化管理的目的就是将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和激励机制运用到企业内部,以改变现代企业规模扩大造成的层级过多、信息传导不畅、反应迟钝等产生所谓的“大企业病”状况,形成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网络化、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形式,实现生产与需求的快速衔接。市场化管理在实践中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如内部合同管理、内部模拟市场、内部成本核算、战略经营单位SBUs( Strategic Business Units)等,不少企业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如邯钢的“模拟市场”、青岛海尔集团始于1999年的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

然而,内部市场化作为企业实践的一种新创造,似乎与现代经典的企业理论或是管理理论并不相容。近年来,不少学者就此问题展开讨论,然而众说纷纭,争论的焦点在于内部市场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能否与企业管理者的权威这只“看得见的手”相互配合,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实现最佳配合。笔者认为,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涉及到市场价格机制在企业内的应用,其理论基础必然要建立在现代企业理论关于企业与市场关系的有关理论上,本文试图从分析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入手探讨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的经济学原因。

二、关于企业与市场各种关系的理论回顾

长期以来,经济理论界倾向于把企业和市场看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企业通过权威组织生产,市场利用价格进行交易,并且在两者内部它们的配置机制都是单一的。即企业作为一种科层(Hierarchy)通常不包括平行的市场机制,而市场作为一种平行的交易机制也不兼容有等级的权威关系[1]。随着企业内部这个“黑匣子”的打开,关于企业与市场的关系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一般来说,目前的主流的企业理论流派包括企业的契约理论(包括交易成本理论、委托-理论)、企业的企业家理论、企业的能力理论以及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等,这些理论又由许多分支流派,可以说是丰富多彩,但在本文中并不想一一详述,理论回顾的切入点放在这些理论所论述的企业与市场之间各种关系上。目前就企业与市场关系的认识,概括起来主要有“替代论”、“互补”论、“互嵌”或“互融”论、中间组织论等关系。

(一)“替代”论

在企业理论中,新制度经济学的始祖人物科斯1937年的文章首先发出“企业是什么”的疑问,他认为企业的本质是对市场的替代,企业用权威关系替代价格机制以便节约交易费用。科斯对企业与市场关系的认识显然是一种对立替代关系,即企业规模扩大意味着市场调节范围的缩小,反之亦然。科斯关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替代性关系的论述深刻地影响了以后的经济学家关于企业性质的研究。

张五常进一步考察了这种替代关系,认为企业是要素市场对产品市场的替代,是“一种类型的合约取代了另一种类型的和约[2]”。威廉姆森运用资产专用性所导致的双边依赖、机会主义所诱发的道德风险来阐释治理性合同(企业)对竞争性合同(市场)的替代,认为纵向一体化可以节省交易费用。

格罗斯曼、哈特和莫尔明确区分了完全契约与不完全契约,认为契约的不完全性是企业替代市场的根源,企业作为市场的替代物而出现,其本身是一组不完全性契约,企业通过对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安排,可以降低不完全契约带来的低效率[3]。而周其仁则认识到这种合约的特殊性源于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从而区别了企业类交易和市场类交易,为正确理解企业与市场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4]。

企业与市场的“替代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企业与市场的替代关系以及产生替代关系的原因,大大深化了我对企业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但是,“替代论”没有揭开企业与市场关系的全貌,其缺陷在于仅仅看到企业与市场具有相同的交易性本质,为交易而交易,始终没有把交易与生产联系起来,研究“生产的制度结构”[5]。

(二)“互补”论

在关于企业性质的探讨中,“古典经济学的捍卫者”德姆塞茨与阿尔钦首先从企业的生产性角度提出了对企业性质的再认识。他们认为,企业是一个团队生产组织,企业与市场的区别不在于企业组织利用了权威等非市场机制从而节约了交易费用,而在于企业生产对市场协调生产的优势,即企业团队的协作生产力[6]。显然,在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这里,企业的生产性特征重新得以恢复。

黄桂田和李正全对“替代”论提出如下质疑:如果说企业是市场的替代物,企业也并非是市场的唯一替代物,企业规模的扩展与市场范围的拓展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仅仅将企业简单概括为节约成本的科层结构是片面的,成本的节约只有在与收益相对并能体现出效率高低时才有意义[7]。 因此,企业与市场是互补的正相关关系,而不是负相关的替代关系。据此,将企业定义为要素所有者为取得“协作力”、分享“合作剩余”而结成的一种契约关系。

杨瑞龙、胡琴认为,而企业作为一种组织,具备独特的权威、奖励、认可、协调等组织特征,从而使其制度逻辑具备“目的适应”(Purposive Adaptation)的特征[8]。也指出,企业与市场在节约成本方面是有区别的,在既定的条件下,市场在生产成本控制方面占有优势,企业组织在组织成本方面占有优势[9]。

据此,“互补”论者对企业的定义为要素所有者为取得“协作力”、分享“合作剩余”而结成的一种契约关系。这一新定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企业这种“合约”的生产功能,重新 把我们带回新古典经济学对于企业的定性,但问题是,在看到不同之处的同时,企业与市场相同的地方被忽略掉了。

(三)企业与市场的“互嵌”、“互融”、“中间组织”等理论

“替代”论把企业和市场看作是两种互不兼容的组织,在看待企业时,只注意到科层的协调优势,而忽略了市场机制的高能激励;在看待市场时,只关注平行的竞争结构给交易各方带来的好处,而忽略了引入科层机制所带来的交易效率[10]。“互补”论者看到了企业与市场的特殊性,注意到企业作为一种契约组织其生产,重新把我们带回到古典和新古典关于企业和市场的定性,但没有在企业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上更进一层。近来,有学者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提出了所谓“互嵌”、“互融”、“中间组织”等理论,对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作了重新认识。

“互嵌”、“互融”、“中间组织”等指的是企业与市场在内部和外部相交叉所产生的各种情况。王强、何自力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互嵌的,其结果就是形成了企业和市场交叉杂糅而成的混合易形态,其特征可概括为既非企业也非市场,即像企业又像市场。企业和市场互嵌的原因在于某种交易无论通过单纯的市场还是通过单纯的企业来进行,其成本支出都比通过互嵌式组织要高[11]。这对正确认识企业与市场各种关系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罗珉从企业价值链这个角度阐述企业从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的转变,认为传统的价值链纵向集成的战略经营单位被一系列在企业内部实施交易的、具有差异化的独立业务结构实体所取代,他把这种新的价值链称为“价值星系”[12]。

青木昌彦(2003)则从模块的角度对对企业的内部市场进行了描述。根据他的定义,“模块”是指半自律性的子系统,通过和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在企业中,一个分部、经营单位乃至团队都可以成为一个模块。由于总部明确了统一的宗旨、分析技术和共享数据库――即界面联系规则,因此,各分部可以同步进行各自的工作,最后由总部将各分部成果进行整合。各个高度自律性的分部,就相当于一个个“内部市场”,在不违反界面联系规则的前提下可以自主创新,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完全依附于总部的科层单位。因此,企业中那些作为“内部市场”的模块具有自主性、并行性、敏捷性、创新性和竞争性的诸多优势[13]。

三、对企业与市场关系的再认识

通过对企业与市场各种关系论述的回顾与梳理,我们看到,企业与市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之间既可能相互替代,也可能相互嵌入、相互融合,用单纯的一种关系难以概括其全部特点。因此,企业作为一种生产性合作组织,具有生产功能和交易功能两重属性[14]。就两者的辩证关系看,生产是创造新交易的过程,而企业内交易的过程其实就是生产过程。在企业内部,市场的交易原则和价格机制也在某种程度上起着作用,仅仅把企业概括为权威组织是不完全的。在对企业的这种理解下,我们才可以解释为什么当市场交易费用降低时,企业仍然会存在,规模甚至会扩大;而当市场交易费用不变时,企业仍可以通过改变组织形式来降低内部的交易费用。

要有效配置和利用企业资源,就必须把市场竞争机制导入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过程。但对于企业而言,又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市场机制。本文提出在激励资源的配置上有行政配置、完全市场配置和模拟市场配置三种方式,模拟市场配置方式是一种更为现实的选择,它同时集中了行政方式的低交易成本和完全市场方式决策可行性高的优势,既体现了管理的权威性,又为人才的自主决策提供了一个平等的机会和舞台。

四、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的新古典分析框架

为了确立企业内部市场化的界限,本文首先通过一个引入交易费用的新古典模型来单独分析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替代关系,然后将杨小凯-黄有光等的分工思想引入模型来综合分析企业和市场的三种关系:替代、互补与互嵌。

(一)对企业与市场替代关系的单独说明

假定在一定的市场中,企业权威机制与市场价格机制都能够实现一定数量的交易,这种交易是指对最终产品或中间产品的交易,不包括人力资本等要素交易①。企业用权威机制完成交易(简称用“企业方式”)的方式所产生的费用称为“组织协调费用”,用价格机制完成交易(简称用“市场方式”)的方式所产生的费用称为“市场交易费用”,这两种费用之和为企业完成这笔交易或生产的管理费用。对企业来说,任何生产一般既需要付出交易费用,又需要付出组织协调费用,当然,还要付出生产费用(成本)。假设生产费用在任何组织制度形式下都相同,且生产费用在总费用中所占的比例是固定的(规模报酬不变)。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按着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得到一组等交易量曲线(如图1)和 交易的等成本(费用)曲线(如图2)。等交易量曲是指完成相同交易量所需线组织协调费用和市场交易费用的不同组合轨迹。等成本曲线是指在达成并实现交易的总成本既定的前提下,组织协调费用和市场交易费用不同组合的轨迹。设交易函数为Q=f(c1,c2),其中c1为企业组织协调费用,c2为市场交易费用。当交易数量既定时,就表现为坐标平面内的一条等交易量曲线。同样,设总成本曲线为C=c1+c2+c3(c1、c2同前所述,c3为生产成本)。按照前述假定,c3=kC(0

C=。

交易均衡可由maxQ(c1,c2),s.t.C(c1,c2)实现,解此方程组可知交易均衡条件为:MRSc1,c2=-=1。即当增加1单位交易费用同时减少1单位组织费用带来产量的变化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实现交易均衡(如图3)。

在图3中,切点E位置意味着企业在同时采用企业与市场方式组织一笔交易时,实现了两种机制间的最优选择。这个关于企业与市场替代关系的交易费用模型基本可以说明科斯的思想,不同的是科斯把企业的费用只归结为组织协调费用(生产费用除外)而市场的费用只有交易费用,而我们的模型充分的考虑了企业和市场各自在这两种费用中所作的权衡;同时,如果等成本曲线发生变化,那么,企业将会沿着扩展线OA来选择最优的企业方式与市场方式的组合点(如图4)。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企业方式与市场方式的结合是有限度的。在图5中,所有dc2/dc1=∞,或dc2/dc1=0的点构成“脊线”。在这两条“脊线”的外侧,交易是无效率的。具体说来,在OA的外侧,交易只能采取企业方,因此,从长期看,企业只能保持纯粹企业形态;而在OB的外侧,则只能采取市场方式,这也就意味着出现了市场完全替代企业的情况。在OA与OB之间的区域,即为企业内市场机制与企业机制可以进行结合的区域,称之为内部市场组织。在内部市场组织中,企业与市场的最优结合点则发生在图4所描述的交易均衡处。

企业与市场的替代模型表明:在具体组织一笔交易的时候,用企业的方法和用市场的方法是同样有效的,其最优结合比例发生在企业交易均衡时。当然,均衡点会因不同的交易类型或同一类型不同的交易量而有所不同。同时,当企业生产效率或管理效率提高,或当市场交易效率变化时,企业的市场交易费用和组织协调费用的比例可能发生改变,造成了企业替代市场或市场替代企业。这种替代实际上不会无限进行下去,即在市场组织和企业化组织的两极中间,尽管存在着一系列连续的、无数个市场与企业相结合的组织或制度形式,但企业与市场的结合仍然是有界限的,意味着在现实中不可能出现只有企业而没有市场的状况或只有市场没有企业的状况。

(二)对企业与市场三种关系的综合说明②

按杨小凯―黄有光的分析框架,交易的选择不在市场与企业之间,而是在自给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杨―黄认为,只要劳动分工的收益超过组织分工的交易费用,市场或企业就会出现,或者两者同时出现。如果分工能够持续进行,那么市场经济的规模就随之扩大,同时自给经济中资源总量在不断减少,当分工的边际收益和分工的边际交易费用相等时,分工停止,自给经济和市场经济处于均衡状态[15]。

我们对杨―黄模型的思想作一下扩展:一定的资源不是用于自给经济中,就是用于市场经济中。用于自给经济产生的效率损失,我们称之为“非交易费用”;用于市场经济中也会产生效率损失,我们称之为“市场运行费用”。资源在市场中配置又分企业和市场两种方式,各自产生组织费用和交易费用。当上述各项费用的边际量相等的时候,经济运行实现了成本最小化(在各自边际收益相同的情况下)。上述分析可用模型表示如下:

C=Cu+Cmpt+Cmo+Cipt+Cio(1)

式中,式中C表示经济运行费用,Cu表示非交易费用,Cmpt、Cipt表示市场纯交易费用和企业内部纯交易费用,Cmo、Cio表示市场所需要花费的组织费用与企业内部组织费用。模型(1)说明一定的资源可以配置在自给经济中或市场经济中,配置在市场经济中又有企业和市场两种方式,而在企业与市场中又分别存在交易与组织两种费用。如果市场中引入组织因素后使市场配置资源费用降低,在企业中引入市场因素使企业配置资源费用降低,就意味着企业和市场相互嵌入的形态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当Cu>Cmpt+Cmo+Cipt+Cio,分工经济取代自给经济。在此基础上,Cmt+Cmo>Cit+Cio时,企业取代市场,表现为企业与市场同向扩大的互补关系。而在一定的分工水平下,Cmt+Cmo>Cit+Cio时,企业取代市场,反之,市场取代企业。这种替代关系如果发生在企业内部,就成为我们在上述替代关系中用等交易曲线和等成本曲线描述企业与市场替代关系模型中的情况。当MCu=MCmpt=Cmo=Cipt=Cio时,一定的资源在自给经济、市场和企业三者之间的配置处于平衡状态,并且在市场内部与企业内部各自实现均衡状态。当然,这是在各种配置方式所取得的边际收益相等的条件下而言的。

当考虑到各自收益时,整个经济达到一般均衡状态时有:= = = =(2)

公式(2)说明了从总的来说,一定的资源在自给经济、市场和企业三者之间的配置处于平衡状态,以及在市场与企业采取的两种治理方式之间达到平衡时各个边际量之间的关系。

五、结 论

上述对于企业与市场三种关系的描述,是按着这这样一种思路进行的:首先,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市场经济得以产生,这是由于分工经济效率高于自给经济;市场经济的产生过程也是企业的产生过程,企业数量和规模的增加导致市场的扩大,这表现为企业和市场相互促进,呈现一种互补关系。其次,在一定的分工规模下面,企业或市场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表现为企业替代市场或市场替代企业的交替关系,这种关系发端于企业和市场各自的运行效率,当企业运行效率高于市场时,企业替代市场,反之市场替代企业。最后,企业与市场的互动关系的演进使得它们各自获得对方的某些功能,即出现了他律性市场和有内部市场的企业,表现为企业和市场相融合的趋势,这种趋势究其原因仍然在于企业与市场各自采取权威协调和市场协调所产生的效率对比,当采取双重协调的治理方式能够带来更大得比较收益时,这种融合就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16]。因此,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就伴随着这一趋势应运而生。

[注 释]

①对人力资本等要素的交易比较复杂,本文先略去不论。

②模型参考了赵平、骆宇俭在《经济评论》2000年第3期《论企业性质的二重性》一文使用的一个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扩展。

[参考文献]

[1]奥利弗・E・威廉姆森,1985.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Cheung,Steven. 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Firm[J]. Journal ofLaw and Economics, 26, 1983.

[3]Sanford Grossman, Oliver Hart.The cost and Benefits ofOwnership: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4:691-719,1986.

[4]科 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中译本)[C].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1.

[5]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J].经济研究,1996,(6):72-79.

[6]阿尔钦,德姆塞茨. 生产、信息成本和经济组织[J]. 美国经济评论,1972,(62):775-795.

[7]黄桂田,李正全. 企业与市场:相关关系及其性质[J].经济研究,2002,(1):73-79.

[8]杨瑞龙,胡琴.企业存在原因的重新思考[J].江苏社会科学,2001,(1):1-7.

[9].人力资本、计量与激励性合约[J].经济管理,2001,(3):53-57.

[10]李海舰,聂辉华.论企业与市场的相互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4,(8):1-10.

[11]王 强,何自力.替代、互补及互嵌:企业与市场关系的新考察[J].当代财经,2005,(2):64-70.

[12]罗 珉.企业内部市场:理论、要素与变革趋势[J].中国工业经济,2004,(10):59-68.

[13]青木昌彦.产业结构的模块化理论[A].青木昌彦,安藤睛彦[C].模块时代.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14]赵 平,骆宇俭.论企业性质的二重性[J].经济评论,2000,(3).

[15]杨小凯. 经济学:新型古典与新古典框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2.

[16]刘 伟,姜忠辉.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的经济学基础[J].煤炭经济研究,2006,(1):46-47.

Division, Transaction Cost and Intra-marketing Management――A Neoclassical Framework

Liu Wei1,Jiang Zhonghui2

(1.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 China;2.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071, China)

现场生产管理论文篇11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不断加深和全球贸易的自由化持续发展,国际国内的市场正逐步由卖方的市场转变为买方的市场;同时,近年来全球经济一起处在缓慢调整和恢复的状态之中,面对日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纷繁复杂的市场需求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持续低迷的现状,世界各国的企业所承受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在世界经济由规模经济逐步向范围经济演变的过程中,全球的加工和制造行业也在尝试从过去批量生产的方式逐步转化为品种多、批量小的生产方式。企业间竞争已不仅是价格上的竞争,更是产品的设计、成本、质量、交货速度、市场响应速度、产品服务及供应链等综合实力方面的竞争。旧的规模生产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和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已经不相适应,于是制造企业更多地关注和转向适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的精益生产理论。因此,将精益生产理论应用于企业生产现场的改善,对生产的现场来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一步整合和优化现有的生产管理方法,有着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尤其是对我国的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具有更为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本文在简要介绍精益生产理论的基础上,深入阐述企业生产现场改善的含义、方法和意义,研究提出了生产现场改善方法在企业中的应用途径,希望能够对于企业加强生产现场改善工作有所借鉴。

1. 精益生产理论概述

1.1 精益生产理论的产生

精益生产理论最初源于日本丰田公司的生产方式。精益生产方式是日本的汽车业在二战后遭受资源缺乏和品种多、批量少等市场的制约条件下产生的,先后经过丰田 相佐诘、丰田 喜一郎和大野 耐一等企业家共同的努力,到1960年代得到完善并形成成熟的管理方法。借助这种生产方式,日本汽车从上世纪的70年代开始脱颖而出,快速占据美国的汽车销售市场,并使得日本曾经一度超越了美国,变成世界上第一大制造汽车的国家。后来,美国的麻省理工大学的专家学者在深入研究日本丰田公司的生产方式的基础,提出了精益生产理论。

1.2 精益生产理论的概念和特点

精,就是少且精,即不对生产要素进行多余的投入,仅适时地进行市场(或者是下一工序)必需数量的急需品的生产;而益,就是确保所有的经营管理活动均就既有益又有效,即具有经济和效益性。精益生产就是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环节和岗位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降低资源及时间消耗,且不断促使消耗达到最小化的一种生产方式和哲学。

精益生产方式实质上是强调过程管理,内容包括:优化生产组织的管理,精简管理的中间层次,推进改革实现组织的扁平化,尽量减小不从事生产的员工数量;促进生产的均衡化和同步化,努力达到零库存和柔性生产的目标;完善生产质量的过程保障体系防止出现不良产品,从而实现准时化、拉动式的生产管理方式。精益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为消除所有的浪费,努力达到精益求精、持续改善的管理目标,要求除去生产环节当中所有无用的事物,安排工人和其所在岗位的原则就是要能实现增值,对所有无法实现增值要求的岗位都要撤除;精简应当说是这一生产方式的核心,就是要对产品的开发、设计、管理、生产过程中不能创造附加值的一切工作进行精简,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产品的生产品质最优、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并以最快的速度响应市场的需求。

2. 关于企业生产的现场改善

2.1 生产现场的含义

企业的生产现场是用来创造经济效益的场所,也是各种经营管理信息的发源地,更是生产经营问题产生的地方。一个企业要向市场供应的商品必须由生产现场进行制造,同时各种生产要素也必须通过生产现场变换为生产力。生产现场既汇集着产品计划、产品生产、产品销售各环节的重要信息,也汇集着企业管理中暴露出来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方面的相关问题。所以要确保生产现场高效有序运行,就应当实施切实可行的现场管理。

2.2 生产现场改善的方法

现场改善就是对生产现场的管理和优化,通过采取一些加强现场管理的有效方法和手法,促进生产现场人、料、机、环、法等要素持续改善,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减少或消除各种浪费、减少生产成本,同时改善环境、提高效率。企业生产现场的改善方法主要有生产作业的测定、生产线的平衡、5S活动的开展、定置的管理、目视的管理和班组管理等内容。

现场生产管理论文篇12

成本管理观念是指人们对成本管理有关问题的认识。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作为竞争主体,应树立怎样的成本管理观念来支配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是一个既有一定理论意义,又有一定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拟对此作一些简单的分析。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提供很多知识供我们学习,本文内容如下: 成本管理观念的更新与成本控制新思路 一、成本效益观念 传统的成本管理是以企业是否节约为依据,片面地从降低成本乃至力求避免某些费用的发生入手,强调节约和节省。传统成本管理的目的可简单地归纳为减少支出、降低成本。这就是成本论成本的狭隘观念。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效益始终是企业管理追求的首要目标,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也应该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实现由传统的“节约、节省”观念向现代效益观念转变。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今天,企业管理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向市场提供质量尽可能高、功能尽可能完善的产品和服务,力求使企业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与企业管理的这一基本要求相适应,企业成本管理也就应与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直接联系起来,以一种新的认识观——成本效益观念看待成本及其控制问题。企业的一切成本管理活动应以成本效益观念作为支配思想,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入”(成本)的必要性、合理性,即努力以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创造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为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与“减少支出、降低成本”在概念是有区别的。“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不就是节省或减少成本支出。它是运用成本效益观念来指导新产品的设计及老产品的改进工作。如在对市场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认识到如在产品的原有功能基础上新增某一功能,会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那末,尽管为实现产品的新增功能会相应地增加一部分成本,只要这部分成本的增加能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最终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这种成本增加就是符合成本效益观念的。又比如,企业推广合理化建议,虽然要增加一定的费用开支,但能使企业获取更好的收益;引进新设备要增加开支,但因此可节省设备维修费用和提高设备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为减少废次品数量而发生的检验费及改进产品质量等有关费用,虽然会使企业的近期成本有所增加,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生产效益却会因此而逐步提高;为充分论证决策备选方案的可行性及先进合理性而发生的费用开支,可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使企业获取最大的效益或避免可能发生的损失。这些支出都是不能不花的,这种成本观念可以说是“花钱是为了省钱”,都是成本效益观的体现。 总之,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日常成本管理中,应对比“产出”看“投入”,研究成本增减与收益增减的关系,以确定最有利于提高效益的成本预测和决策方案。 成本管理观念是指人们对成本管理有关问题的认识。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作为竞争主体,应树立怎样的成本管理观念来支配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是一个既有一定理论意义,又有一定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拟对此作一些简单的分析。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提供很多知识供我们学习,本文内容如下: 成本管理观念的更新与成本控制新思路 一、成本效益观念 传统的成本管理是以企业是否节约为依据,片面地从降低成本乃至力求避免某些费用的发生入手,强调节约和节省。传统成本管理的目的可简单地归纳为减少支出、降低成本。这就是成本论成本的狭隘观念。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效益始终是企业管理追求的首要目标,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也应该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实现由传统的“节约、节省”观念向现代效益观念转变。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今天,企业管理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向市场提供质量尽可能高、功能尽可能完善的产品和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