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4: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化学与生活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举办课后实践活动
语文的知识都是源于生活的,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体现出语文知识。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所遵守的教学准则仅仅是基于考试制度。他们的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被迫地去接受语文知识,上课仅仅就是单一的传授课本知识,课后进行大量的做题训练,只是为了应对各种各样的考试。正是由于这种教学方式的存在,才使得学生们渐渐地失去了对语文的兴趣,更将语文视为魔鬼科目。为了增强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不定时地开展一些课后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可以尽情地去体会生活,去了解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大量语文知识,并且将语文的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语文内容去广泛的收集各种信息,还可以去图书馆查阅各种资料,我们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去征求其他人的意见,最后,我们可以将所收集的所有资料和我们的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小学语文教育迈向生活化的重要性
(一)增加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是我们每个人所必须掌握的一门科目,语文的教学过程可以开发我们的潜能,同时也能增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就是单一的理解、掌握文章大意,课后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阶段性地进行考试测试,这种单调乏味的教学方式使小学生渐渐地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而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使得语文学习过程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让我们从日常生活中了解并且掌握语文知识,同时也能从学习中感受生活的乐趣。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强烈的兴趣,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去改变以前那种单一古板的教学模式,从而能使得他们对语文的兴趣不会消失。
(二)有利于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壮大
小学生是我们祖国未来的希望和花朵,他们肩负着发展和壮大我们国家的历史使命。对于刚步入小学的他们而言,他们对于社会的理解仅仅处在一个初级阶段,他们的潜能还没有完全地激发出来,他们的进步需要老师的指导,因此,老师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学习语文能激发我们的潜能、能开阔我们的视眼,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同时也能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生活。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能够增强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能够使他们成为我们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进而能够使我们国家更好地立足于世界之林,能够使我们的国家发展的更加强大,有利于我们国家更快地向发达国家发展。
化学与现代生活论文,生活离不开化学,遍观周围,几乎每件事物都与化学有关。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的科学。自有人类以来就开始了对化学的探索,因为有了人类就有了对化学的需求。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我国著名滑雪前辈杨石先生说:“农、轻、重、吃、穿、用,样样都离不开化学。”没有化学创造的物质文明,就没有人类的现代生活。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因此可以从人与化学的关系去探讨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化学作为一门庞大的知识体系,能用来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满足社的需要,对人类社会做出贡献。它的成就已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发展离不开人的生存,而人的生存离不开化学。社会的一切发展,生命是基础。一切生命的起源离不开化学变化,一切生命的延续同样离不开化学变化。恩格斯说:“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过化学的途径实现的。”没有化学的变化,就没有地球上的生命,也就更不会有人类。是化学创造了人类,创造了美丽的地球。
根据现代中国社会的实际,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只有和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点。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由此可见,生活化已成为现代教学的大势所趋。英语教学应该贴近生活,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受的程度就越高。与生活密切相关,每天重复出现的生活内容,会使低年段学生感到亲切,从而降低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自然而然地加以运用。反之,学生容易遗忘,甚至会影响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生活情境,把教材内容融入日常生活用语,使学生容易对所学产生共鸣。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英语教材的教学内容贴近现代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英语教学的生活化提供了可能。将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利于低年段学生接受。
1、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善于展开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可以从学生自身以及其熟悉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层层展开。
学生自身的生活内容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胖瘦,身体部位,喜好和能力等等。例如,I’mBill.I’msixyearsold.Icanreadalittlebook.Look!Thisismymouth.Theyaremyeyes.家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家庭的生活内容包括家庭成员,职业,家庭用品等等。学校的生活内容,包括文具,教室,图书馆,操场,老师和同学等等。社会生活包括购物(有关蔬菜、水果、肉类和衣服),旅游等。
在教水果这一课时,除了学习课本上原有的lemon,apple,pear,peach,orange和banana外,我还增加了在超市常见的mango,mangosteen,longan,watermelon,durian,strawberry,pineapple,grape和lychee。我从网上下载了大量精美的水果图片,让学生看了浮想联翩。当看到真实的水果时,他们更是垂涎欲滴。我制作了一个表格,Whatdoyoulike?Whatdoesyourmother/father/grandma/grandpalike?先让学生回家调查,再回到课堂作报告。走向社会去体验、感受、创新,回归学校总结、评价、提高,这是新课程的基本思路,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深化。
2、利用节日,体会英语
美国教育家毕特指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每逢节日,无论是中国传统的还是外国的,元旦、妇女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中秋节和圣诞节等节日,我都会向学生致以节日的问候,并简单地介绍一下节日。比如,在圣诞节期间,介绍平安夜、圣诞老人的来历,唱唱JingleBell和SilentNight等歌曲,互相赠送圣诞卡片,与学生共同体会国外的重大节日氛围。在母亲节的来临之际,我让学生亲手制作卡片,写上HappyMother’sDay,表达对母亲的爱意,同时,学生也能体会到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乐趣。
3.捕捉即时的生活素材
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是最真实,最直接的教学素材,教师可抓住时机,合理加以利用。有一次,我刚刚引出“Comein,please.You’reverylate.Don’tbelateagain.”这时,一个迟到的学生出现在前门口。我向她招了招手,说“Comein,please.”然后指了指墙上的时钟,说“You’reverylate.”最后皱了皱眉头,摆摆手说,“Don’tbelateagain.”全班学生都笑了,更好地理解了这三句话的意思。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我想,学生应该很快乐地接受了这份礼物。
4.教学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对学生的现实生活或将来有实实在在的意义。在教26个字母的时候,我带了几件不同尺码的衣服展示给学生看,告诉他们L(大码)、M(中码)和S(小码)的涵义。还找了一些现代社会常用的英文缩写让学生猜猜其意思:USA(美国),UK(英国),UN(联合国),H5N1(禽流感)等等。教师应该时刻想着怎样把教材内容化为实际生活,同时又能将实际生活引入教学过程中。
二、课堂创设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心理来看,跟自己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以及理解起来较容易的知识越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设计富有情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情境。
1.鼓励用英语问候,营造学习英语氛围。
开学见面的第一天,我就告诉学生,“我是你们的英语老师,以后就称呼我为MissZeng”。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给每一个学生起了英文名字。不管在校内还是在校外,每次见到学生,我都会主动打招呼,“Goodmorning,Andy.”“Hello,Alice.”渐渐地,学生会用英语主动地大声向我问候,“Goodmorning,MissZeng.”我还鼓励学生之间也用英语互相招呼,问候。当英语问候能够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生活化英语也就成为现实了。
2.在教学中增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学习五官单词时,我让学生画画自己的脸,然后展示学生的作品,让他们用英语介绍:Look!Thisismynose.Theyaremyears.有的学生把嘴唇涂得红通通的,把脸蛋搞得粉粉的,小小的眼睛配上猪八戒的大耳朵,引得全班学生哄堂大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师需要大胆而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转换为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生活素材,让学生在情趣交融的氛围中快快乐乐地学习英语。
旋律欢快,节奏感强的英文儿童歌曲深受低年段学生的喜爱。简单的诗歌,如琅琅上口的歌谣、韵律诗等,学生也很乐于学习。在唱一唱,读一读中,配上有趣的动作,符合低年段学生学习的特点,learningbydoing.
三、回归生活,学以致用
1、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英语
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英语。我经常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英语。比如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银行名称,BANKOFCHINA(中国银行),ChinaConstructionBank(中国建设银行),INDUSTRIALANDCOMMERCIALBANKOFCHINA(中国工商银行),AGRICULTURALBANKOFCHINA(中国农业银行),CHINAMERCHANTSBANK(招商银行),BANKOFCOMMUNICATIONS(交通银行)等等。回家找找家用电器的牌子:Galanz(格兰仕微波炉),S^msung(三星),Haier(海尔),Philips(飞利浦),SONY(索尼)等等。看看日常用品的名称:shampoo(洗发水),toothpaste(牙膏)等等。记记公共场合的标语:Nosmoking!Noparking!KFC(肯德基),McDonald(麦当劳)……让学生明白语言时刻存在于生活中,而不是与生活无关的东西。
2、转换角色,回家当小老师
一年级上学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指令,比如,Standup,please.Sitdown,please.Clapyourhands.Showmeyourbook.Touchyourface.我让学生回家当小老师,指令爸爸妈妈做动作。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体会到生活中英语处处可用。
3、学以致用
语言是社会生活中人们进行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工具,因此,英语教学首先要注意其工具性和交际性的特点,“学以致用”是外语学科教学的根本目标。同样是语言,学生会觉得学语文容易得多,原因在于,中文是我们的母语,在生活中时刻使用着。而英语作为一门外语,一般局限于课堂,下课铃一响,学生就似乎与英语说Goodbye了。这样,英语当然就变得陌生了。因此,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养成说英语的习惯。能用英语表达的地方,尽量避免使用母语。鼓励学生努力做到,无论走着,站着都想英语,学英语,用英语,让英语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为生活所用。
参考文献:
1.《谈生活教育》《陶行知全集》第4卷第428页
当前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堪忧,大学生不诚信行为经常发生,大学生道德素质不断受到社会质疑。几乎所有高校都设有《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基础》课程,但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难以保证。例如,在去年曝光的河南大学生高考代考事件就折射出整个社会的考试诚信问题;多所高校表示困难学生获得助学贷款并顺利毕业后存在拖欠还款等不诚信行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类。
1.社会中的不诚信风气
社会中的不良风气是大学生诚信教育出现困境的宏观环境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不断满足着人们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各种需求,但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金钱至上、权力至上的错误思想,这种错误思想造就了市场混乱,制假造假、违法经营行为时有出现。近年来相继发生“瘦肉精”、“毒奶粉”、“彩色馒头”、“地沟油”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这些事件表明整个社会的诚信缺失和道德滑坡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这些丑陋的现象对国家,对社会,对全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客观上也助长了个别大学生唯利是图的思想和急功近利的心理,给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诚信教育脱离实际
诚信教育脱离实际是大学生诚信教育出现困境的本质原因。道德教育有三个来源,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其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显性的,具有直接性和显著性,但当前的学校和家庭的道德教育具有超现实性,道德目标设置过高,与社会现实存在巨大差距,脱离生活的诚信教育使学生不能从内心形成道德认同,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学生从小接受道德高于金钱教育,但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就会接触到一些错误的世界观和道德观,使之感到困惑、焦虑和彷徨。同时,教育者的教育与教育者本身行为的矛盾也会导致这种冲突,例如扮演教育者角色的老师和家长常常在生活中出现不诚信行为,这种不诚信行为和近乎神圣的道德教育形成的巨大反差使学生从小建立的道德观如巨厦崩溃。
3.制度性监督机制缺失
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社会监管的不足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制度性原因。在中国,诚信道德是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形成的,也就是在一种封闭的生产关系、人员流动很少的社会条件下形成起来的,在这种历史大环境下,诚信问题不会成为突出普遍的社会性问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人际关系开始变得紧密、广泛、复杂、频繁,在这种变化的环境和关系里,传统的约定俗成对人的行为约束是有限的,当维系诚信的传统手段渐渐失去了效力,而社会尚未建立或健全与市场经济所匹配的各项法律体系和规章制度,诚信缺失现象便会出现在各个领域中。大学生诚信教育终究是从道德到道德的教育形式,道德行为缺乏可操作性的信用约束机制,人们的失信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诚实守信者的利益也得不到有效的维护,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失信行为的一再发生。
(二)国外大学生诚信教育经验借鉴
在美国,大学生诚信教育不是纯粹的道德教育,而接近一种规范教育,诚信教育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教育,而越发关注生活中的各种诚信行为,对学术研究、考试、还贷等具体行为规定了具体细致的标准,使学校的总体要求能够落实到具体生活中。在日本人看来,道德行为可以直接地归结为“诚”的行为。日本学校的道德教育不单纯依靠道德课进行,而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使道德思想渗透于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梅原猛就曾提出应该进行心灵的教育、独立尊重的人格培养,把不撒谎作为最起码的道德原点。在瑞士,诚信作为现代公民道德的重要内容。例如《瑞士民法典》规定,诚信是社会活动的重要原则。在德国,国家建立完善的信用监管体系,每个公民拥有一套信用信息档案库,用以记录个人信用行为,个人信息档案库伴随公民一生,使得诚信教育脱离了宣传感化的空洞,成为一种实在有效的制度育人形式。从上可以看出,国外大学生诚信教育十分重视生活实践,其德育生活化为我国诚信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一是重视渗透。重视通过隐性教育、学校环境、宗教活动来渗透诚信教育,注意在学校各科教学中渗透诚信内容,通过环境渗透使学生在诚信环境中受到熏陶,并使其内化为学生品质;在专业教育中进行诚信渗透使学生从新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诚信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诚信水平。渗透教育体现了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是整个学校和全体员工共同的责任,渗透是一种自然融入的过程,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二是重视志愿者服务。培养服务意识是德育重要的一个方面,而且对于学生提高诚信意识意义重大。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加强对社会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社会责任和道德意识,让同学们了解人与人相处中诚信的重要性,了解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这样就为更好地开展德育提供一个大环境。三是调动各种社会力量,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在美国的学校内,随处可见校训、校旗、历任校长的照片等等。同时学校经常带领学生参观与诚信教育相关的纪念堂、图书馆、博物馆,以正面的社会和历史环境教育学生。
二、德育生活化在诚信教育中的实践路径
(一)诚信教育的目标贴近生活
诚信教育的目标有三个层次:一是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二是使学生掌握诚信行为规范,三是使诚信德性内化为一种生活习惯。一是增强诚信意识。诚信意识是主体通过自觉、主动地参与诚信道德实践活动,经过一系列的内化而逐步形成的,这种意识从根本上说,来自于社会生活实践。因此,在大学生诚信教育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社会实践,并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分析、自省与反思,增强自身诚信意识。二是掌握诚信规范。诚信规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以诚信为行为标准的规则范式。个体的行为规范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因此,大学生诚信规范的培养应当放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完成,脱离社会生活的诚信规范是一座空中楼阁,毫无现实意义可言。三是养成诚信习惯。诚信习惯是指人们在长时间的诚信行为后养成的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诚信习惯行为已经脱离了意志的约束和限制,表现为一种不经意的自然行为,实际上诚信习惯是一种行为惯性,这种行为惯性依靠大量诚信行为累积而成。这些诚信行为只能来自于社会生活实践。当代大学生崇尚务实,目标越贴近其生活,就越容易被他们所接受,也容易达到所期望的状态和水平。因此,诚信教育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我与社会等关系,选择能为普通学生接受,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目标。道德目标既要体现崇高性、超然性,又要体现可行性、现实性;既关注国家利益,又考虑人的现实生活需求,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
(二)诚信教育的方法突出实践
诚信教育需要理论指导,但更需要实践体悟。一方面,“诚信教育课需要思想理论指导”,这要求我们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加强诚信道德理论指导,例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或职业生涯指导课中应当将诚信教育作为专题教育内容。这些专门的理论课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诚信道德的基本内涵和意义,将诚信作为自己立身立命的基础,使诚信道德内化为行为习惯,坚持将诚实守信作为为人处事的首要原则。学校在开展诚信理论教育的过程中,应更多地运用谈心式、感染式的方法,强调学生主动、积极、互动地学习,使学生将诚信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用心体悟诚信在生活实践中的意义。另一方面,诚信教育需要生活实践。一是要将校园作为重要实践课堂。学校应当使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自主广泛地开展主题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主题活动是大学生实现诚信道德品质实践外化的重要场所。主题社会活动形式可以是诚信承诺书、诚信榜样宣传、诚信征文活动、与诚信相关的党团日活动、诚信事迹展览等。要充分利用校园的文化资源和传播优势,在校内营造良好的诚信道德氛围。二是要将社会作为重要的实践课堂。学校要组织大学生广泛地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和行业进行参观学习和调查研究,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诚信的内涵,真正做到从实践中提高诚信觉悟。
(三)诚信教育的环境形成系统
一是全体教职员工都要成为实践诚信的表率。教师作为教育者,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担负着为人师表的榜样作用。要想使大学生诚信教育取得效果,教师首先要做到诚信为人,起到诚信表率作用。首先,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引导者,在大学生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辅导员的行为时刻受到学生的关注,因此辅导员的行为举止和教育导向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其次,专业课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和人格魅力,因此专业课教师的行为是否诚信对学生有着重大的影响。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真正做到“德艺双馨”,身教重于言教,良好的身教对大学生道德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二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夯实诚信教育的基础。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孤立的过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成功需要依托中、小学诚信道德教育。因此,要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必须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否则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就会基础不牢,难以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未成年人处在人生成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诚信道德养成的重要阶段。对未成年人诚信道德教育要在充分研究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将未成年人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利用各类资源、环境进行主题教育活动。三是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高校应当将大学生诚信教育放在制度框架中进行,建立诚信档案是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化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大学生诚信档案的记录内容应包含学习行为诚信、经济行为诚信、生活行为诚信、择业行为诚信等,这些行为评价应当与大学生素质测评及奖学金评比、研究生推荐、学生干部选拔、入党考察及各类评优工作挂钩。诚信档案建设是一种重要的制度教育,通过建立目标、设定方案、制度内化、评价教育等方法进行教育,不断地提醒着学生在学习、生活、择业等各方面坚持诚信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