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7 18:15:00

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

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篇1

在大学校园里,辅导员的工作范围是非常广泛的,细化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辅导员工作还存在许多隐性的内容,比如奖学金的评定、宿舍卫生管理、催缴学费等。此外,辅导员还要常常处理一些突发事件,经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繁琐的工作使得辅导员常常超负荷劳动,从而使自己对工作的兴趣和热情降低了。

(二)认同感低

部分高校的考评制度还很不健全,而辅导员的工作都是琐碎的,工作成果都是无形的,难以量化。往往是辅导员的自我评价高于绩效考评值,使辅导员产生“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心理,失去对工作的兴趣。

(三)收入分配不平衡

在大学校园里,辅导员往往充当多重角色,管理者、服务者,同时还肩负着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辅导员工作的付出往往比其他教师多很多,但是薪酬待遇却经常低于其他同级别的教师。同时,在职务的升迁方面也比其他教师的机会少,往往形成“多劳不多得”的情况。时间久了就会严重影响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产生心理不适。

(四)辅导员的自身心理素质较差

现阶段,高校辅导员大部分是刚刚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缺乏工作经验,接触社会的机会比较少,心理承受能力也较低。而高校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所要承担的责任太重,遇到的突发事件太多,处理不好就容易产生挫败心理。但是,目前高校辅导员并没有经过有效的心理技能培训,导致出现心理问题时不能自己消化,缺乏自我调节能力。

二、解决辅导员心理方面问题的措施

根据辅导员心理状况的研究报告,将从以下三个阶段入手,试图解决辅导员心理现状。第一阶段:了解辅导员的心理现状后,将本校的一线辅导员集中起来,采取现场讨论的方式,充分认识辅导员形成这种状况的“症结”,然后对症下药。积极制定方案以及有效措施,明确本次报告显示出的主要问题之所在,开展综合研究,最终解决辅导员的心理方面问题。第二阶段: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培训,学习有效的解决辅导员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开展相关工作。

(一)自身调适

1.要正确认识自我,调整心态。辅导员要想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应该正确认识自己,明确自己长处和短处,全面了解自己的能力。同时对自己的工作有明确的目标,减少和避免与他人的对比。在工作过程中遇到不愉快、不顺心的事情,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学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从另一个方面看问题。更要学会宣泄在工作中产生的不良情绪,通过正当的娱乐活动、体育运动等方式排解不良的情绪。

2.要学会管理自己。一是时间管理。辅导员工作是复杂和繁琐的,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完成。但是辅导员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就需要辅导员合理安排时间,分清轻重缓急,有条理地完成工作。二是生活方式的管理。辅导员的工作量大,往往是早上上班,晚上很晚才回家,几乎将自己所有的时间都给了工作。因此辅导员就要在工作之余充分的享受生活,养成合理的生活方式,多休息、适当地旅游、回归家庭等等,以此来缓解自身的心理问题。

3.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很重要,它不仅能对辅导员德育工作的开展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对辅导员自身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辅导员要接受一定的专业心理培训,多看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4.要提高自己的能力。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要不断学习文化知识和经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遇到复杂问题的时候能够顺利地解决,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二)学校调适

1.学校为位辅导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学校要合理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学校要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控制辅导员管理学生的数量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同时,学校要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制定合理的工作条例,让辅导员的工作有章可循,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减轻辅导员的工作负担。

2.学校制定科学的奖惩机制。学校可以针对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制定贴合辅导员工作实际的绩效考核标准,尽量让辅导员的付出得以回报。同时,学校还应该在政策和待遇上予以倾斜,在辅导员职称评定中予以帮助,尽量做到同工同酬、按劳分配,尽量解决在工作中分配不均的问题。

(三)家庭调适

辅导员的工作繁忙、复杂,往往忽视了对家庭的关心和照顾。这种情况就要求家庭成员对辅导员的理解和支持。给以更多的关心和更多家庭重担的承担,尽量减少辅导员的后顾之忧,减轻他们对家人的愧疚感,更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篇2

二、思政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提高思政辅导员的专业化程度,明确其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尽量避免只要涉及学生的工作就找辅导员解决,避免工作的重复性,利用好业余时间提升自己的能力,完善高校思政辅导员的后续教育培训机构,虽然目前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体制比较完善,思政辅导员的招聘和选拔也较为严格,无论是素质还是专业能力,也都较高,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校大学生所面临的日常管理、心理健康、思想政治问题等也越来越多,作为高校思政辅导员,对其的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国高校可以为辅导员提供一些学习交流的平台,成立专业的高校思政辅导员培训机构,鼓励辅导员专心研究业务,以便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所以加强高校思政辅导员后期培训及教育非常必要,从而使思政辅导员在工作当中更能得心应手,减轻心理负担及压力。高校思政辅导员的工作同时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由于家长是学生的监护人,对于学生的教育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家长应与思政辅导员达成一致,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这样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教育也会事倍功半。其次,高校大学生需要思政辅导员时常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而作为思政辅导员同样也需要进行心理健康疏导,由于高校思政辅导员工作繁多,还要与学校的各个部门沟通协调,有时由于部门沟通问题也经常会导致思政辅导员重复工作,从而增加了思政辅导员的工作强度,极易产生工作压力及心理压力,如果不及时进行疏导,面对许多的突发事件,就极易产生心力交瘁感,导致辅导员心理出现健康问题,因此,为缓解各种焦虑不安的情绪产生,高校思政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疏导也是高校所要重视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高校可以建立辅导员互助体系,在体系里辅导员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工作经验、工作问题等,如何化解心中的困惑,减少心理负担,在互动中使身心得到放松。建立健全岗位考核制度,从而激发思政辅导员的工作热情,看到自己发展的目标及方向,一套科学的考评制度,才能使员工增加工作激情,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在工作当中感受到公平、公正,考核内容与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质量挂钩,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定、职务聘任、奖惩挂钩,形成高效务实的人才评定体系。

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1―102-03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的方法,施测范围涉及黑龙江省省会和主要地市的高校。调查取样于16所高校,占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总数的1/5,其中“985”与“211”院校3所,省属本科院校11所,高职(高专)院校2所。共发放问卷6090份,回收有效问卷603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9.04%;从样本的构成看,性别、学历、年级、年龄、学科专业等结构合理,能较好地反映总体的构成情况,具有代表性。

一、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1.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可行性

如果对学校工作有意见需要反映,首先会选择哪种途径?有40%的大学生选择向辅导员、班主任反映,另一个重要渠道是通过校园BBS发帖,占20%,其他方式比例均较低。

调查表明,大学生主要还是通过辅导员参与学校事务,有意见和建议愿意向辅导员反映,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辅导员是值得大学生信任的,而在心理咨询中,能够取得来访者的信任是建立持久稳定咨访关系的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也遵循着同样的前提。因此,作为辅导员有条件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这种条件就表现为师生之间的亲近性。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可行性从另一个角度看,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多属适应和发展性问题,如学习与就业压力、恋爱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真正属于心理疾病并需要专业咨询与治疗的问题所占比例很小,而这些严重的问题可以及时转介给专业心理咨询师来解决。因此,通过加强心理辅导知识的学习与基本咨询技能的培训,加上在具体工作中的实践锻炼,辅导员完全可以做好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必然性

另有一项是对辅导员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所起的作用的调查,结果显示,40%的大学生认为辅导员在自己的成长中所起作用较大,认为很大的占17%。

整体来看,大学生对辅导员的评价还是很高的,而且有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认为辅导员对自己的成长影响较大。这种影响除了言行身教的表率和为人师表的教诲,也包括对学生成长烦恼的化解和受伤心灵的抚慰。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凸显,有超过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倘若不及时得到有效的心理救助,则容易诱发严重的危机事件,甚至出现自杀或谋杀的现象。从马加爵案到复旦的投毒事件,类似的悲剧有增无减,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刻不容缓。近年来,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及高校对心理问题的重视,大多数的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十分关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意识强烈而迫切。这意味着,作为辅导员有能力也有责任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心理辅导必然成为辅导员工作职责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大学生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知

1.大学生对辅导员工作评价较高,并关注其心理辅导能力特质

在一项对本校辅导员工作的评价中,选择满意(包括比较满意)的占93%,相比本校其他工作的总体评价,如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设施等,满意度较高。

辅导员的日常工作繁多琐碎,几乎负责有关大学生的所有事务,与大学生联系紧密,因此,由大学生来评价辅导员工作,相对来说更加客观和准确。对于辅导员最应该具备哪种品质,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具备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亲和力,其次是善于发现问题、科研水平、思想觉悟等。

大学生关注的辅导员应该具有的品质中,都是与心理辅导能力特质相关的。从理论层面来讲,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属于特殊的专业能力,由沟通情景意识能力、观察与诊断能力、沟通能力、辅导关系构建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五个特殊能力维度构成。比照本研究所采用的测查指标,亲和力基本上等同于辅导关系构建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基本上等同于观察与诊断能力。所以,沟通能力、亲和力、善于发现问题都属于心理辅导所应该具备的能力特质。心理辅导中需要坚持的共情、倾听等原则,都要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而辅导员的沟通能力和亲和力为创造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提供了可能,大学生更容易倾诉自己的真实想法,实现自我暴露。当确立了平等关系之后,辅导员的任务就落在了如何去发现并诊断来访学生的问题,而形成准确的判断是采取有效干预策略的前提。

2.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较强,对辅导员心理教育的职能不够重视

大学生认为辅导员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亲和力及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不意味着就会主动向辅导员寻求心理援助。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自己心理调适能力较强(或以上),占到63%,说明多数大学生面临心理压力的时候,凭自己的能力是可以有效应对的。当感觉自己有心理压力,需要寻求社会支持时,有39%的大学生选择向亲戚、朋友、同学倾诉,还有20%的大学生选择查询相关知识,向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求助也占到14%,而向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求助的仅为4%,这说明大学生的心理调适策略偏向于运用理性的情感释放和接受专业性的心理辅导,对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求助并不具备优先选择的倾向。因此,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辅导缺少信赖的受众,使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职能在实际上长期处于空置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学生对辅导员的心理教育职能不够重视,缺乏有效认知。与此同时,甚至有部分学生从不知道辅导员兼有心理辅导的职责,更不用说向其寻求帮助了。

三、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职责的重新定位

1.与高校心理咨询相区别,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为主

基于大学生对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期望较高及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较强等特点,辅导员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促进大学生潜能开发与自我实现。它既指向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也包括促进一切学生的发展。以往的辅导员心理辅导模式以问题为导向,只针对个别学生进行障碍性咨询或辅导,忽略了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不利于大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在三级心理健康网络中,辅导员与高校心理咨询属于不同的层级,高校心理健康中心的任务则更多地偏向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有针对性地矫正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障碍。二者虽然单纯从专业分工上较易区分,但综合事件影响、工作配合等考虑,就凸显出问题的复杂性。不过,正确区分辅导员心理辅导和高校心理咨询的功能和职责上的不同,明确辅导员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的职责定位,还是有重要作用的,其表现在:一是避免严重心理问题的治疗延误。超出一般性心理问题的界限就要及时转介到高校心理健康中心,实施专业心理援助。二是满足大学生自我提高的需要。大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通过自我调整是容易解决的,他们关注更多的是开发心理潜能、实现人生价值,发展性心理教育恰恰适应了这种需求。三是保证三级心理健康网络的顺利实施。

2.实行心理辅导与思想教育双轨制

有些学者认为,心理辅导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一种有力补充,其立足点依然是思想品德的教化和思想政治的宣传,而非将其根植于涤除心灵痛楚的伟大事业之中,虽然也承认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区别与联系,但最终将二者混为一谈。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的教职员工,特别是教师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科学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班主任、辅导员不仅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也要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中发挥积极作用。”高校的辅导员不仅要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制教育,还必须要加强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区分心理问题和道德品质问题,勿将心理问题品德化或品德问题心理化。心理辅导如同心理咨询一样需要遵循某些原则,如价值中立原则、无条件尊重原则等;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没有这些要求的约束,甚至需要反其道而行之,打破这些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正是要传播特定的价值信仰,灌输政治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又多是以权威身份介入教学与管理,师生界限分明。无论是思想品德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原则和教育手段,辅导员在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区分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实行双轨制教育,这样便能够对症下药,有效避免心理问题简单被上升为思想问题和思想问题被等同于心理问题的错误归因以及所产生的消极后果。

四、发挥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职责的有效途径

1.提高大学生和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包括两方面:一是大学生要清楚辅导员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二是辅导员自身要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自觉性。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并不知道辅导员有心理辅导的职责,遇到自己调节不了的心理问题并不会首先想到要向辅导员求助,这种情况制约了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解决。辅导员常常只将自己视为学生事务工作的处理者,忽略了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忽视了其心理健康工作者和服务者的角色。因此,辅导员要有自觉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观需求,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树立正确的心理教育观,主动自觉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学校领导要积极开展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重要性的教育,使他们均能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自觉性。

2.培养心理健康教育核心能力,提高辅导员个人心理素质

近年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教育模式从补救性模式向发展性模式转变,“发展性为主,治疗性为辅”的心理辅导取向已逐渐成为共识。但是,在确立辅导员应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应对一般心理问题的心理治疗方法的运用,整体而言,当前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呈现中等偏下的水平。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核心能力的要素包括掌握心理学基本学科知识的能力、开展心理健康课教学的能力、了解学生心理特征的能力、鉴别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着力培养以上四项核心能力,全面提高辅导员灵活处理问题的水平,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在现实工作中要以这四项能力为依托,时时参考比照,弥补不足,扬长避短,发挥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最大的作用。

辅导员的个人心理素质养成与心理辅导的能力和效果息息相关。辅导员应该有关爱之心和乐于助人的精神,关爱生命、同情弱者,接纳多元的文化和价值倾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学生和这样的教师接触,才能够感觉到教师是在用心和他交流,才愿意敞开心扉;辅导员应该对工作和生活充满热爱和激情,他们热爱生活的乐观心态能够感染学生,使心灰意懒的学生重新唤起生活的勇气;辅导员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弹性,保证辅导员能够承受各种各样的压力,磨炼好自己的耐性和受挫力,理智地化解所遇到的困扰;辅导员应该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平衡的能力,具备自我反思意识,能够时时审视自我,并通过学习不断完善自我,建立清晰的自我统一性,这样可以避免自己的薄弱之处对工作和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3.开展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评价与考核

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辅导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考核纳入对辅导员考核的范畴。辅导员考评工作的制定能有效调动辅导员对心理辅导工作的热情度,有效提高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效率。运用心理学、管理学、人才测评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制定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可以把辅导员之间互评、辅导员自评、学生评价、学院教师评价等纳入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业绩考核的范畴组织或聘请有关专业人员组成考评小组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心理素质进行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辅导员评优评先和晋升职称职务的重要依据。不得不说,辅导员长期工作在学工队伍第一线,所背负的职能众多,所承担的责任重大,这都是有目共睹的。高校应竭力保证责任与待遇相符合,绩效与薪酬相挂钩,使辅导员能够安心工作,全心全意投入到学生的管理和服务之中。

参考文献:

[1][5]陈虹,叶建辉.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现状调查及提升对策――以福建省为例[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34(1):38-40.

[2]崔诣晨,杨振华.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结构分析[J].农业教育研究,2012,(3):34―36.

[3]徐学,曾天德,曹佳佳.心理咨询督导: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新途径[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28―132.

[4]刘科荣,罗品超.论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6,(2):37-40.

[6]罗品超.试论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核心能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5):54-55.

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9-0240-02

2001年3月15日我国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根据近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所做的调查,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诸多问题,近年来全国高校发生的一些因“心理危机”引发的恶性事件让人触目惊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2004年8月中共中央16号文件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并对辅导员赋予了大学生健康心理培育者的角色定位。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本身就必然地蕴涵着心理素质的教育,而心理素质教育理应成为当前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高校辅导员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高校辅导员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整体工作效能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完善高校心理健康网络,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只依靠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是无法满足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的。因此,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动作灵活的“三个层次”的心理健康网络,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十分必要与重要[1]:一级层次由院系各班级信息员组成,具有及时掌握同学心理动态,发现心理问题迅速反馈报告的作用;二级层次由院系党委(总支)书记和辅导员组成,具有及时辅导、跟踪指导防范的作用;三级层次由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家组成,给予一、二级层次专业性辅导。高校一般是以院系专业为单位,分年级、班级配备辅导员,这种配置便于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管理与辅导。

(二)从实际出发,促进辅导员工作的可持续性

高校辅导员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符合当前辅导员工作的实际,有利于促进辅导员工作的可持续性。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学生为对象,两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统一于高校的培养目标之下。一方面,心理辅导利于辅导员开展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解决心理问题的一种手段,不但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而且有利于消除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逆反心理,从而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进行。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指明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的是学生思想、品德和信念方面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则注重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行为调节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又是以思想、信念、道德和意志等基本要素构成的心理结构、人格特征体现的[2]。心理辅导如果仅仅停留在解决心理问题的层面上,不能在更高层次上为大学生指明方向,其效果也只能是暂时的,其作用也是有限的。因而辅导员承担心理健康教育,既能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又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入情入理,富有成效。

(三)和谐为旨,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整体效能

高校辅导员承担心理健康教育,使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多了一种沟通渠道,学生与辅导员可以借此有效交流、互动,辅导员可及时对学生的各种矛盾心理和冲突进行调适,使学生在观念、态度和行为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认同感,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正确的指导,从而形成和谐辅导员工作机制,解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涉及的心理层面的问题,增强辅导员工作的整体效果[3]。同时,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更深层次上把握学生的情绪、情感和气质、性格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对教育对象采取内在的、多层次的、循序渐进的定位,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能使辅导员工作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增强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

二、辅导员应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大部分辅导员都来自非心理学专业,为了能更真切地贴近学生,真正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要正确区分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处理好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辅导员可通过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参与心理辅导能力培训等途径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一)辅导员应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辅导员大都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上可以说是游刃有余,但在面对有心理的问题学生时不少辅导员觉得力不从心,因为他们缺乏心理健康专业知识。辅导员应自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如《发展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书籍。在学习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以在实际工作中有所选择地运用相应辅导技巧,积累经验。辅导员需要以开放的心态接触不同的人,扩展自己的眼界,储备关于不同人的知识,培养接纳不同的人的能力[4]。

(二)加强对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培训

高校应定期组织他们与心理咨询专职人员交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思想教育之中。学校可分批组织相关骨干辅导员接受培训,提高其心理辅导意识。然后定期组织他们与专职心理咨询人员进行业务交流,与心理中心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辅导员积极组织心理测试,可以摸清学生的心理状况;积极推动学生参加团体咨询,可以改善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同时,还可利用辅导员与学生接触频繁的优势,将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充分结合,使心理辅导更好地为思想教育服务。

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篇5

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指出“高校应按学生数的一定比例配备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每校配备专职教师的人数不得少于2名,同时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配备兼职教师”。而受限于实际发展现状,除个别师范类院校配备了专业师资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数高校情况则均不容乐观。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一线引导者,其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胜任能力对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辅导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重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对于大部分非科班出生的辅导员来说,未经过专业的、系统的心理学课程学习,往往对其存在一定认识误区。例如,有人认为心理教育跟思政教育相似,都是将调皮捣蛋、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单独进行思想教育,这样就能彻底改变学生,使其健康。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不是仅靠谈心就能解决问题,它需要通过较为长期系统的专业性干预,才能使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与成长。这一过程的介入就需要辅导员具备一定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有相关心理学专业素养作为基础。

(二)现在的大学生更加追求个性和自我价值

因此,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可以帮助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处理学生问题,切实走进学生内心,有利于其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也有助于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变化,洞察其心理异常状态,做到及时发现和正确引导,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尽可能避免学生因心理异常发生极端安全问题。

(三)部分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人数有限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中,由于师资等各学校实际状况层次不齐,部分院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配备较为紧张。很多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往往也都是一两名专职教师来统筹,二级学院辅导员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与开展。在这样一种教育体系下,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成长的直接管理者和引导者,其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提升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由于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与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提升相关的培训也日益增多。但对于大多数辅导员来说,他们不是专业的心理学科班出生,所以这种非系统性的培训效果有限,在具体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

对于辅导员来说,培训的目的是增强技能,将其切实地应用到学生的具体管理和具体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当中,而不是为了做研究也不是为了搞理论创新。所以他们更需要的往往是能解决具体实践问题的能力提升培训。而目前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阐述较多,且很多理论的阐述与辅导员实际工作关联度不高,与日常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联系不够紧密,这些都可能导致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培训大多呈间断性,缺乏系统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成长与提高过程,这其中就需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同样是一个系统性过程,需要制定长期的、完善的培训计划。而目前大多数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训中,各高校和单位大多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实际状况设置培训计划,随意性较大。往往会出现一个系统性内容培训间断性进行的情况,或者培训时间被人为性缩减的状况。这就导致辅导员很难获取系统性心理健康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提升。

(三)缺乏健全的辅导员心理培训机制

调查和访谈发现,目前辅导员在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类培训,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核心胜任力培训时,往往会面临时间、制度上各种困境。如各高校很多辅导员大多只是分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此之外,也要负责其他一系列的学生管理工作,往往很难从日常工作中抽取较长时间参加比较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此外,高校和相关部门对如何培养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培训什么,如何培训等有关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化成长中的关键问题仍未形成有效共识,缺乏合理规范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培养机制。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提高和专业化成长。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有效途径

基于以上讨论,我们认为要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应从其自身核心胜任特征入手,健全相关培训机制,切实加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能力。

(一)提升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水平

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水平的提高可有效地加强其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切实提高遇到学生心理问题时的应急处理能力。具体而言,辅导员首先要对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方面的科学基础知识进行学习掌握,在具体的理论知识学习中,要注意心理学和教育学齐头并进,初步具备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其次,辅导员要深入学生群体当中,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变化,在不断与学生接触的过程当中,通过不断解决学生实际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提高自己解决、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辅导员应确立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风格

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风格是指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机智、独立性、成就导向和自我调整方面所具有的特征表现,它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心理辅导效果有重要影响。所以确立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风格也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首先,辅导员要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价值方向。事实上,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本就是一个助人助己的过程,是一份具有高尚情操的工作。所以在这份工作中,辅导员要明确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以及要实现的自身价值。其次,心理辅导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辅导员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力,由于大多数辅导员本身的非科班性,在实际的心理辅导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这时就更需要辅导员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释放自己的压力,用良好的态度和热情去面对学生、面对工作。

(三)建立健全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培养机制

任何一项工作要提高工作效率,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完善的成长和培训机制是不可或缺的。同样,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核心胜任力的提高也不例外。相关教育部门或者机构应探索建立专门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机制,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实际发展趋势和状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明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并且相应地形成专门的考评制度,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的方式进一步规范化、系统化,避免间断性培训、非系统性培训、非专业性培训等情况出现。从而,整体上从选拔、培训、考核与激励等各个环节规范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培养。

四、结语

辅导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进一步健全高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势在必行。因此,从知识水平、工作风格、人格特征、机制建设等方面探索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方法,发挥广大辅导员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保驾护航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篇6

关键词:辅导员;微信群;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陪伴小组

Key words: counsellor;WeChat group;psychological education;psychological accompanying group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3-0157-02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微信群成为传播信息、传授知识最快速、高校学生最受欢迎的一种方式;辅导员群体在学生工作前线,与高校学生的联系最为密切,利用微信群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成为时展的必然,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1 微信群的定义与功能

1.1 微信群的定义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C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形式上更加丰富的类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联系。微信群是微信的一个重要功能,一个能够供多人同时聊天交流的公众平台。它支持用户在创建群以后,可以邀请朋友或者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到一个群里面聊天。微信群可以跨平台沟通、显示实时输入状态,免费发送语音图片,只耗用少量的流量,与传统的短信沟通方式相比,更灵活快捷、智能,且节省资费。

1.2 微信群的主要功能

①聊天: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包括表情)和文字,是一种聊天软件,支持多人群聊。

②添加好友:微信群支持群主或成员直接添加或邀请好友进群,同时,有意愿进群的人也可以通过二维码分享进群。

③实时对讲机:用户可以通过语音聊天室和一群人语音对讲,但与在群里发语音不同的是,这个聊天室的消息几乎是实时的,并且不会留下任何记录,在手机屏幕关闭的情况下也仍可进行实时聊天。

④文件快速查找:聊天记录刷新太快,群成员想要查找照片、文件等素材时可以选择翻聊天记录,也可以点击右上角功能键,选择聊天文件按钮即可快速查找需要的照片和文件。

2 辅导员利用微信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2.1 个体心理发展长期性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以提高心理素质为核心,培养具有对社会进步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目前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活动、开展心理咨询等方式进行。这些方式虽然广受学生欢迎,但是无论是课程的开设还是活动的组织都是短时间内完成的,课程受到课时的限制、活动则相对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它们无法对学生产生长久的影响。每个人的心理成长是长久且缓慢的,大学生个体心理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辛的工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利用微信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受时间和地域的影响,可以随时随地传播心理知识、进行心理辅导、对群成员进行长期陪伴,从而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持续的影响。只要学生在群里就可以自行学习,其心理素质通过日常的学习得以提升。

2.2 符合大学生求新求奇的心理特征

大学生的思维具有敢于求新、富有创造的特点,这个群体充满好奇心,喜欢新鲜感。微信群近两年快速发展,受大学生群体的欢迎,基本上每位学生都拥有微信帐号。学生只要有网络就能使用,不受时间和地域的制约,操作便利。辅导员通过微信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符合了他们的心理特点,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与时机。

2.3 受教育的人群更广

在日常生活中,性格较为内向的大学生喜欢学习,但却不太愿意参与各种活动,也不喜欢主动找老师同学倾诉,他们已经习惯了在背后默默关注他人的言行。利用微信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微信群匿名的方式有利于广大学生参与其中,不活跃的学生也更愿意参与其中,关注每天的发文、微课、讨论,并从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可以说,利用微信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受教育的对象更广。

2.4 学习方式更自由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活动的组织、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教育形式都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的,既受时间的限制,也无法让学生反复学习。在微信群的文章、图片、视频、微课等内容都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只要在群内,内容没有被删除,任何时间都可以反复查看和收听,并可以通过文件快速查找功能查到该信。它突破了心理健康教育原有方式的局限性。在问题讨论上,只要有意见有感想随时可以发表,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学生通过微信群进行学习讨论更加方便快捷、时间更自由。

3 如何利用微信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1 辅导员利用微信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任务,是新形势下辅导员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利用微信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能够不受时间和地域的影响,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着非常大的优势。根据微信群的功能,辅导员利用微信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的内容是心理文章、微课讲授、组织讨论、团体心理辅导、分享案例和宣传心理活动。群主或陪伴小组成员可以根据大学生的特点x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和相关的资料进行分享,如文章、图片、视频等,引进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进行微课的讲授,定期组织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分享与讨论以及对心理健康案例进行分析。另外,可以通过微信群对学校所组织的心理活动进行宣传,对于学生遇到的普遍性心理问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3.2 辅导员利用微信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3.2.1 明确责任人,组建心理陪伴小组

建立微信群的时候,要明确在群里主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即辅导员担当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责任人。由于辅导员的精力有限,并且为避免学习内容太单一、学习方式太枯燥,辅导员可以建立一支心理陪伴小组队伍作为辅助。心理陪伴小组可以由老师和学生组成,而辅导员应当同时担任心理陪伴小组的组长,对陪伴小组进行指导与跟进。为了保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度,陪伴小组成员必须经过专业的选拔,具备相关的心理知识背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心理资料进行鉴别。

3.2.2 明确微信群的功能,建立群规

辅导员在建立微信陪伴群时,应先做好定位,明确微信群的功能,主要是传播心理知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避免某此学生把微信群当成普通的聊天群看待,随意地在群内聊天,信息,刷屏频率快,导致群内庸俗信息泛滥,心理陪伴小组的重要信息快速地被取代,其他学生错过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群主即辅导员应当在开通微信群的同时制定群规,禁止各种不良信息进入。

3.2.3 确定阶段性主题,定期组织相关活动

大学生处于求新求奇的年龄,具有很大的学习热情和潜力,如果微信群建立后只是留存形式,而没有实质内容,那群成员便会觉得没有存在的价值,会选择退出。因此,在组建微信群后,辅导员应当结合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事件、社会上发生的热门事件确定阶段性的主题,并组织定期内容、引入微课和组织讨论、组织相关活动,做到日常有内容陪伴。

3.2.4 丰富心理知识,提高心理辅导技能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者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丰富的心理知识背景、具备一定的心理辅导技能、并能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另外,世界不断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对象也不断在变化,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学会利用新方式、解决新问题。因此,无论是辅导员还是心理陪伴小组成员,都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丰富自己的心理知识,提高自己的心理辅导技能,把控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真正利用好微信群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杜玉波.要推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1-03-13.

[2]董少校.同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伴随学生成长[N].中国教育报,2010-09-04.

[3]樊富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用教材.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任为民.远程教育跨世纪的变迁[M].上海:上海高教电子音像出版社,2010.

[6]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篇7

一、大学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之外,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容忽视。面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形势,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辅导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必要性。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形势

当前,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由于心理健康问题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的数量在与日俱增,甚至一些严重的问题已经对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造成了影响,导致不可挽回的悲剧的发生。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应得到各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而导致这些状况发生的原因也是多个方面的,本文概括如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都随之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环境和中学阶段相比,比较复杂又自由宽松,对于人际交往和沟通的能力也有了更高的需求,一些在这方面有不足的同学难免会表现出自卑的心理;二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压力比较大。进去大学,学生们需要学习的课程有了更多的内容,加重了学生们在学习上的负担和压力。还有一些经济比较困难大学生尤其是爱攀比的学生,经常会产生自卑感、不公平感和不安全感。此为,临毕业前,工作压力也会使大学生产生恐惧、逃避、甚至绝望的心理。这些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压力都会引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大学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大学辅导员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顺应新形势下党的教育方针、“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以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新社会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然而,随着社会各界不断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度,他们自身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也在不断增加,仅靠咨询心理咨询中心已经不能再满足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因此,大学辅导员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是十分必要而重要的。

二、大学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优势

一般来说,大学辅导员是参与学生工作的最基层人员,但其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优势是不可替代。概而言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亲近性。和心理咨询医生、心理咨询教师相比较,虽然大学辅导员在理论知识上有一定的差异,但他们有更强的亲和力,学生们比较容易贴近。一般来说,学生更喜欢主动和辅导员沟通,愿意倾听辅导员的看法。因此,辅导员可以依靠大学生的这一情感依赖性和主动性来发挥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二、责任性。大学辅导员的工作分配一般都是以院、系、专业或年级为单位来配置,这种配置方式有利于辅导员有针对性和有目的性得辅导和管理学生。他们既可以基于大学生的心理共性特征来辅导学生,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年级的具体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心理辅导方式和内容,从而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展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三、示范性。大学辅导员通常是在是品学兼优的党员和学生干部中选的,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表现可以使先锋模范的作用发挥的更具体、更有人格化。大学辅导员是学生们学姐或学长,同样也是学生的朋友。他们在工作中可以和学生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经验、教训,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总而言之,大学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存在很多优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部分还是学习压力、生活压力、人际关系、恋爱问题及贫困弱势等适应性或发展性的问题,只有少数是心理疾病的问题。因此,大学辅导员可以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辅导员要想有效发挥这一作用也应具有良好基本素质。

三、辅导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具备的素质

大学辅导员可以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辅导员要想有效发挥这一作用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素质:

1、良好的心理素质

大学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首先自己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大学辅导员应首先树立正确的、有时代性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及道德观,从而建构够一个积极向上的内心世界。只有这样,大学辅导员才能担当起辅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重任。

2、积极向上的形象和人格魅力

大学辅导员要让学生们心服口服,成为学生们的表率,就必须要求自己有积极向上的形象和人格魅力。一般而言,一个合格的大学辅导员应具备:

第一,健康、向上的人格魅力。人格力量是决定大学辅导员能否给学生们树立榜样、他们的工作能否有说服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大学辅导员应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良好的性格以及强烈的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大学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其工作重心是对大学生们进行大量思想教育,因此他们自身应首先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

第二,一定的学术水平。大学辅导员除了繁杂的日常工作之外,还应坚持坚持专业领域,应时刻保持对学术的思考和创新。辅导员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才能辅导和激励学生进行学术创作。

第三,得当的语言表达。大学辅导员主要通过语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此辅导员的语言应该力求具有形象美。大学辅导员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健康问题,采取不同的谈话方式和谈话内容。

3、学习专业的心理学知识

大学辅导员为了更好的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具备基础的心境学知识,特别是注重心理学理论的学习。除外,大学辅导员还需要和日常的具体工作相结合,系统了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特点以及一些特殊群体的发展规律,并运用一定得心理咨询原理和沟通技巧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总而言之,大学辅导员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心理健康方面有着十分重要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形势新时期下,应不断探索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方法,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流芳校区化工与制药学院)

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篇8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和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和发展,高校的创新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方式也在日益发生转变,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朋辈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意在探究朋辈辅导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对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实际意义。

一、朋辈辅导员概述

朋辈辅导员是指与大学生年龄相仿,通过非专业心理教育培训、选拔及督导等专业技能的训练,从而成为具备为同龄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能力的年轻辅导员。很多高校中的朋辈辅导员都是从大学生中直接挑选出的一类大学生,在后期经过学校心理咨询师等心理教育专业人员的培训和辅导,共同帮助其他学生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心理问题。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广泛实施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

二、开展朋辈辅导员心里健康教育工作的现实意义

(一)完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高校在大学生课程设置和安排方面具有时间宽松、自由度大、学生活动空间宽阔、思想活跃等特征因素,加上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使得高校对学生的管理难度加大。而当其他学生在面对和处理应激事件出现心理波动和异常行为时,朋辈辅导员作为同龄人加上长期和他们一起生活、学习,对于他们的异常心理表现朋辈辅导员能更快捕捉他们的异常反应,然后可将情况上报,学校能够在预定时间内高效及时解决处理,大大降低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对控制好高校危机事件突发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促进高校心理咨询主动化发展

虽然当前很多高校设立了相应的心理咨询室和组织,但由于大学生复杂的心理及对心理咨询的抵触,使得一些大学生在遭遇心理困扰时都羞于主动咨询和求助指导,最终结果是高校心理健康咨询教育实施效果欠佳。而朋辈辅导员作为朋友或室友、同学能在非常自然的环境下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并给予心理援助。另外朋辈辅导员长期与身边同学接触交流,易于搜集掌握同学们的行为信息,通过充分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上的情感困惑并主动与他们交流谈心,有针对性的解决掉心理问题,在形式和方式上都很容易被学生接受。

(三)提升朋辈辅导员综合素质

担任高校朋辈辅导员的大学生本身就是从学生中选出的一批心理素质良好、具有很好的职业道德和一定影响力的优秀学生。加上后期经过一系列的规范培训,朋辈辅导员在和学生沟通交流的环节中同时也增长了自己的知识,丰富了他们的人生经历,在他们原本基础上更加强化了自身特质。

三、优化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案与措施

(一)营造开展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高校要加大关于开展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宣传,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展板、海报等多种途径形式进行多渠道、多元化宣传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让更多的同学和老师了解、支持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可开展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趣味知识竞赛、朋辈辅导员职业体验等活动,不断强化学生对朋辈辅导员的认知和关注,营造良好的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二)加强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和培训

在朋辈辅导员选拔和考核方面,学校要综合考虑学生的人格、学习能力、生活经历、心理素质等多方面因素,不断完善和规范朋辈辅导员选拔和考核机制,优化朋辈辅导员教育资源。另外学校要重视朋辈辅导员的心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充实培训内容如心理咨询基本知识、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技巧、心理咨询实践等项目。通过邀请心理专家对朋辈辅导员实施讲座、交谈、沙龙等形式的培训,提高朋辈辅导员专业素质。同时定期强化检查案例分析、心理辅导实践心得,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朋辈辅导员服务能力。

(三)构建开展朋辈辅导员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

构建开展朋辈辅导员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具体措施有建立三级心理保健网,通过校心理健康协会、院(系)学生心理健康协会、院(系)心理辅导咨询室-朋辈辅导员工作室三级网络,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实施心理指导。同时,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如设立心理网页,开展朋辈辅导员网上心理答疑、网上交流论坛或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强化朋辈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同时朋辈辅导员作为学生还可以利用网上聊天工具分享自己的生活情感经历和心得,并对学生生活学习动态实施观察,及时给予其情感支持和安慰。

四、结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心理学倾向于研究少数人的病理性心理,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倾向于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本文通过对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对提高高校学生自我管理、健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和功能具有重大实际意义。

作者:蒋韵 单位: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220-02

关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的问题,国内的相关研究从未间断,但总体而言,至今为止心理健康课的实施仍多以学科式教学为主,实践性教学欠缺依然是现今心理健康课实施过程存在的不足。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项相关研究的开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于心理健康课的意义,本文作为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改的研究与探索》子课题的研究成果并同各高校尝试性的实践性教学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团体辅导作为一种实践教学深受学生欢迎,学生普遍认为团体辅导式的教学形式生动、课堂氛围活跃,更让他们有了学习的积极性,他们能在这样的实践学习过程收获更多更有用的促进自身发展的信息。团体辅导因其特有的优势决定了通过团体辅导活动形式开展高校心理健康课的意义。

一、团体辅导活动在高校心理健康课中的意义

现今心理健康课的实施存在着一些不足:课程目标缺乏实践性;课程内容同质化,授课内容没有体现出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课程实施呆板、学生被动接受,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足;课程评价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缺乏质性、动态性和情境性;师生关系淡漠,缺乏沟通。这种种不足,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心理健康教育课收效不大。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以成员为主体,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成员的心理特点要求设计不同的系列活动方案以作出主题辅导安排,它强调团体成员间的互动,注重真实生活情境的创设,它要求成员主动参与、积极体会感悟,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在交流合作过程中掌握生活经验,促进自身发展。团体动力学、需要理论等表明团体辅导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团体辅导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心理健康课中的几个优势:实现了课程目标的实践性、课程内容的阶段性、课程实施的活动性、课程评价的灵活性以及师生关系的亲密性。

高校学生群体有着所有学生群体共有的群体性,他们有着共同的成长课题、类似的困扰,而更重要的是,他们处于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这让他们的思考能力、感悟能力有着较高水平,这无疑对于团体辅导的开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咨询实践表明,大多高校学生问题缘于人际关系不良,而人际关系不良常是高校学生各类问题爆发的导火线,因此,人际关系辅导对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团体辅导感染力强、影响广泛,效果容易巩固,尤其适合改善人际关系,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其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课中的地位作用。

总之,心理健康课要求体验性、学生本位性、生成性、回归生活世界,而团体辅导无疑体现了这些要求,团体辅导的特点及高校学生群体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心理健康课中的意义。

二、团体辅导活动形式在高校心理健康课中的实施

依据高校学生特点及相关调查研究数据所表明的学生需要出发,高校学生心理辅导主题大致可归纳为四类: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团体辅导常用技巧有问题讨论、心理剧、角色扮演、行为训练、各种习作与活动辅导。

问题讨论是指团体成员就大家面临的共同问题或困惑进行分析及探讨,在团体讨论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他人的意见,完善自己的看法,从而帮助成员明确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养成尊重他人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心理剧是一种以现实生活为模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它让成员在类似真实生活的情境中,以特殊的戏剧化形式来诠释不同角色,在思想碰撞和心灵共鸣中,体验到一些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情感和态度,并达到宣泄情绪、减轻压力的目的。

角色扮演是心理剧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让团体成员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扮演某些人物,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达到理解他人、增进相互了解的目的。

行为训练是指以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特定程序,比如放松训练、自信训练、情绪表达训练、人际交往技巧训练等,学习并强化适应的行为,纠正并消除不适应行为的一种心理辅导方法。

习作与活动辅导是指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心理习作与游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体验活动的乐趣,同时通过心理游戏及习作,引发学生思考,唤起大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对身边人员的关注以及对父母的关爱。

根据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实践情况,结合高校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类型和团体辅导常用技巧,高校心理健康课可以如下方式开展:

(一)学习辅导方面:以问题讨论为主、活动为辅

对高校学生而言,学习辅导主要包括“了解自身学习潜能的辅导”,“学习动机、兴趣、态度的辅导”,“学习志向水平的辅导”,“学习习惯的辅导”,“学习方法和策略的辅导”,以及“学习计划与监控的指导”等。

就高校学生在学习方面来看,他们缺少的不是学习的能力,近一点他们缺的是学习动机、兴趣和态度;远一点,他们缺的是学习志向水平、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方法和策略;再远一点,他们缺的是学习计划与监控。由中学升到大学,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都已解脱,他们从此没了奋斗目标,学习也就开始缺乏动机,更谈不上兴趣,态度自然是消极的,更别说远一点的学习志向、习惯和方法计划等等。纵有少部分还愿意学习的同学,他们却又常常找不到合适自己的方法,还是老一套的中学学习方法,结果导致学习效果不佳,使得自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总言之,高校学生学习辅导自然就成了心理健康课不可缺少的一个主题。

就学习辅导而言,可以讨论为主,比如,以“头脑风暴法”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积极探索自身学习的相关特点以及各种学习方法的利弊,从而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确立自己的学习风格。也可以头脑风暴法的形式就某一专题进行讨论,从而延续学习的兴趣。另外,同时可辅以活动形式,比如开展相关专业知识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二)人格辅导方面:活动为主、讨论为辅,各类技巧皆相宜

高校学生人格辅导方面主要包括自我意识辅导、情绪情感辅导、人际关系辅导以及性心理辅导。事实上,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人际关系辅导是各个阶段都涉及的主题,所不同的是,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课,鉴于学生思维能力、感悟能力处于较低水平,对学生只做简单要求,往往常用一些行为训练的方式让学生只需要从表面上去掌握一些方法技巧就够了,但对于高校学生而言,他们思维水平较高、感悟能力较强,让他们深入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

在自我意识辅导方面,以习作为主,比如常用的习作“我是谁”、“我的自画像”、“生命线”、“小小动物园”等有助于学生思考反思自身情况,也可以通过心理剧、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内心世界;在情绪情感辅导方面,以行为训练为主、讨论为辅,比如,通过“放松训练”让学生感受不同情绪的放松,以“头脑风暴”的讨论方式让学生寻求更多的情绪调节方法;在人际关系辅导方面,以习作、活动为主,比如,利用“镜中人”、“盲行”、“哑口无言”等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人际间的误会、信任、互助等问题,也可以通过心理剧、角色扮演等促进学生反思与他人的交往,以调整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还可以通过行为训练的方式交给学生一些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促进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在性心理辅导方面,以讨论为主,比如开展“恋爱的好与坏”、“学业爱情之我见”等相关主题讨论或辩论会,让学生在讨论和辩论中学会把握自己的情感,培养自己正确的爱情观。

总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课中,就人格辅导方面而言,可以活动为主、讨论为辅,各类技巧皆可尝试。

(三)生活辅导方面:问题讨论领衔走

生活辅导主要包括休闲辅导和消费辅导。休闲和消费辅导它更多的涉及一些生活方式调节技巧,需要引导学生去讨论发现合适自己的生活调节方式,因此可以用讨论法来开展。比如,开展“我的生活我做主”主题讨论活动等,指导学生就大学生活做出各种规划,正确看待休闲生活与学业、兼职与学业等的关系,让学生在讨论过程找到最合适自己的生活方式。

(四)职业辅导方面:习作无疑为最佳

职业辅导涉及一定的个人隐私而又需要个体深入思考体会,习作法无疑更合适这样的主题辅导,任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参与一些习作的练习探寻合适自己的发展方案。比如,通过“我的未来不是梦”、“洋葱规划法”等习作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索自己对于未来生活的规划,让学生看清现在的学业与今后生活的关系,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

三、依托团体辅导活动形式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应注意的问题

(一)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部对此频频出台了各种文件,学校方面则积极响应培养相关教师人员。经过不断培训学习,不少教师各方面能力都有所提升,具备了一定的咨询技术。然而,相关研究表明,在咨询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咨询师的个人学位、资历、理论和技术的纯熟,而是咨询师的自身修养,对于团体辅导而言更是如此。优秀的团体领导者应具备良好的人格特质,能在活动过程扮演好不同的角色,把握好团体领导者应持的基本态度,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明确自己在活动过程各个阶段的任务以及遵守一定的专业伦理。

(二)重视相关教学投入

团体辅导活动形式呈多元化,活动过程需要用到的各种材料和器材比较多,所需费用不是小数目,若作为普通教具让任课教师个人自行考虑解决,这显然不太实际。为保证课程的顺利开展及其收效,学校方面应该设有专项经费用以购买相关器材。另外,团体辅导过程学生的各类交流与活动等不可避免会导致人多口杂、噪音大等影响组织活动的现象,保证领导者的声音能够被成员听到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学校方面应将扩音器等控制声源的设备并同教学设备考虑。此外,相关研究表明,背景音乐作为微观环境对于团体辅导活动起着促进、催化的作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适当将播放器等设备作为教学器材考虑。除此之外,比起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对于场地有一定的要求,活动场所的好坏对于活动效果有着某种程度的影响,如果条件允许,学校方面应尽可能设置专门的团体辅导场所。

(三)因材施教

学生个人特质不同,团体辅导的特点决定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参加辅导活动。教育讲究因材施教,团体辅导更是如此。为保证活动效果,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学生分为“参与者”和“旁观者”两队人马进行开展活动。对于那些自愿报名、愿意与人交流、能够全程坚持参加活动等这一类符合成为团体成员条件的同学,可归入“参与者”的行列;对于那些性格极端内向、害羞、孤僻、自我封闭的人以及有严重心理障碍的不符合成为团体成员条件的同学可以归为“旁观者”的行列,在将学生分为两大类的基础上再依据辅导活动的理论开展活动。

另外,因为团体辅导活动对于人数的控制有一定要求,所以,为了保证活动效果,教务处在安排学生上课人数方面应该做一定的考虑。而教师本身,为能达到活动效果最佳化,也可以充分发挥朋辈的作用,适当培养几个小组组长作为助手或者将他们培养成为协同领导者,这样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更好地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充分发挥心理健康协会的作用,将课程延伸到学生日常生活当中

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与众多学生社团纯粹提供大学生休闲活动、各类学习活动不同,其目的是“使健康者更健康,不健康者能及时得到帮助,提高大学生的生活品位”。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注重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将各种心理知识、理论融汇于日常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协会比起课程活动而言更贴近学生生活,可以利用协会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学生的需要多开展相关团体辅导活动,将课程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将团体辅导生活化,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开展高校心理健康课的前景展望

相关研究和实践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其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团体辅导式教学的研究已越来越多,其研究已由理论层面逐渐到了实践层面、由重治疗到预防甚至到发展,由重即时利益到长期利益,这样的转变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无疑是一种福音,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开展高校心理健康课日益重要。

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而在高校中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辅导员而言,对其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同时,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也对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和提高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既是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的要求,也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

1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依据和标准

1.1现实依据

一方面,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前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高校辅导员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定位比较模糊,高校辅导员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之间专业能力差距较大,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培养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承受的来自学业、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心理压力逐渐增多,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做好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关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加强培养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现实工作的迫切需要。

1.2制度要求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在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知识中明确要求,应当具备心理学基础知识和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职业能力标准中,对于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的工作内容和能力要求包括:初级――能够协助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心理筛查;对学生进行初步心理问题排查和疏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中级――心理问题严重程度的识别与个案转介;心理测验的实施;有效开展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初步开展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相对系统的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高级――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同时,《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1〕1号)、《教育部 卫生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教思政厅〔2011〕1号)等制度文件也都对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务和内容等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是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有力的制度依据和标准。

因此,在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中,要把现实需要和制度要求两方面结合起来,以现实需要为依据,以制度要求为目标和准绳,从实际出发,做好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工作。

2现实中高校辅导员应当具备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若干制度的要求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提出了目标,指明了方向,具有宏观的促进和指导意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情况的产生,制度本身难免会有滞后性。因此,从微观层面或从实际工作需要的角度看,以问题和工作实际为导向,培养和提升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具有更高的现实必要性和迫切性。因此,笔者认为现实中高校辅导员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2.1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认识不足,甚至是“污名化”问题,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开展的工作。因此去除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和偏见,让广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在于增强心理素质、开发个人潜能,促进个人发展和人格完善,至关重要。这就需要辅导员具备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能力。其中,笔者认为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辅导员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能力。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关键。因此,辅导员必须加强学习,提高理论功底,掌握实际工作中需要的、能够用到的心理健康相关知识,能够准确地回答和消除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疑问或误解,能够向广大同学宣传校内外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其他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能够更好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工作。其二是指导学生心理委员或心理宣传员的工作的能力。学生心理委员或心理宣传员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基层的一员,更能够贴近学生,更容易被学生信任和接受,有其独特的优势,他们既是学生,也是辅导员的助手。做好他们的指导和培养工作,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的重要辅助力量。

2.2高校辅导员发现和辨别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

辅导员作为在学校里距离同学最近的人之一,不仅要具备能够及时发现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的能力,也需要具备发现和辨别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了解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属于青年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与同年群体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同时不同年级的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也各有不同。因此,广泛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水平是发现和辨别学生心理问题的前提,十分重要。其二是发现和辨别学生是否存在心理问题的能力,错误地认为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会伤害学生,而不能够辨别出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则有可能使学生产生更严重的后果,因此这是最关键和主要的一步,也是辅导员应当掌握的最基础的能力;其三是辨别学生心理问题严重程度的能力,这是重要的一环,只有辨别出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辅导员才能依据自己的能力判断自己是否能够处理,进而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3高校辅导员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

辅导员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承担着学业指导员、生活管理员、心理疏导员等多重角色。其中疏导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是辅导员面临的重要的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提升辅导员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根本。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的能力。辅导员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活动,同时也要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扰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同时针对自己无法解决的学生心理问题要及时的帮助学生求助专业人员或者专业机构。二是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能力。虽然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属于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一般需要专业的心理工作人员和机构,但是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一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能力,协助相关部门共同做好危机干预工作。如做好心理危机学生的看护,学校相关部门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等。同时,辅导员需要具备处事不惊的能力并处于精力充沛的状态,面对那些失去理智的当事人,要保持冷静、镇定。

2.4高校辅导员组织和策划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能力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辅导员充当着高校班级体的组织者和大学生教育生活的指导者。辅导员在做好大量的学生工作的同时,组织和策划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是工作之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和策划既要主题明显突出,也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即坚持做好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的同时,也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很好的融入在其他学生活动之中,做到寓教于乐,丰富多彩。既能够很好地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也能够疏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通过活动达到实现学生自我价值、发挥潜能和特长,从而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同时在活动中辅导员要做好学生干部的培养和组织工作,发挥学生干部源于学生,贴近学生的实际,依靠学生干部策划和组织活动,做到真正符合广大学生需要,避免脱离学生实际。

3培养和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途径

3.1熟悉国家相关政策,立足实际,充分利用高校内部资源,加强交流学习

国家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相关要求和标准日趋完善,其中对于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要求也有明文规定,因此,高校辅导员首先就要熟悉相关政策要求,以制度要求为目标和准则,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努力朝着要求的目标学习。同时,在工作中要密切联系实际,以实际工作需要为依据,重点提升工作中迫切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分清轻重缓急,把重点掌握和逐步推进相结合,由点到面,从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和技能到比较全面的掌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最终达到相关制度要求的专家的水平。

对于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高校,学校内部各学生工作单位的辅导员之间要加强交流和学习,互相交流经验,以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为导向,总结方法,提升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技能。同时,也要加强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之间的联系,辅导员要积极向专业教师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

3.2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政策

高校要积极鼓励和支持辅导员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能力相关培训或讲座,积极组织辅导员参加如“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情景剧大赛”等,让辅导员在模拟实践中学习和提高。高校也要积极组织辅导员队伍到其他高校交流学习,尤其是加强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出色的高校的交流,学习外校的优秀经验,提升本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同时,高校也要积极邀请心理专家为辅导员做专题培训,积极邀请优秀学生工作专家为辅导员传授经验,为辅导员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促使辅导员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3.3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辅导员既是学生的管理者,也是学生的知心朋友。高校辅导员在完成琐碎繁杂的学生工作的同时,也必须贴近同学生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好地为学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心理疏解工作,而这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一部分。同时也只有贴近学生,和学生做朋友,才能够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生信任,找到与学生的共同语言,这为更好地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供了保障。也正是这种在与学生的不断交流和实践中才能够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思政[2014]2号.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S].

[2] 教育部.教社政[2001]1号.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S].

[3] 教育部、卫生部、.教社政[2005]1号. 教育部 卫生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S].

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篇11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5-0598-02

【关键词】 精神卫生; 健康教育;组织和管理;学生保健服务

重视和大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已在各个层面达成了共识。但在怎么开展工作、由哪些人来从事这项工作、开展什么工作内容、工作模式的选择等方面,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辅导员队伍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展开讨论。

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迫切需要辅导员的参与

1.1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不能满足高校学生教育的需要 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教育对象、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定位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虽然也在努力适应这种变化,但从总体上看,工作形式和内容缺乏突破,问题不少。尤其是在面对新的教育对象时,显得办法不多。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以学生为本”、“主体论”、“服务论”等教育观念的更新,也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理念要有效的落实到工作当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辅导员队伍的实际工作表现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内容、形式、方法、价值取向的异同进行了深入比较后发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是解决这种困境的有效方式,迫切需要辅导员队伍适应这种新变化,更新知识、掌握新的工作手段。

1.2 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严重不足制约着工作的深入开展教育部思政司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总人数仅为3453人;而2007年,教育部统计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已达到18848954人,每万名学生仅有专职人员1.80人。面对如此巨大的学生规模,仅凭学校的1~2名专职人员开展工作显然不可能,辅导员队伍必须加入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

1.3 辅导员队伍的巨大优势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用 国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一直重视学生工作队伍、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尤其是2004年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后,教育部2005年配套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辅导员队伍建设力度进一步增强,这支队伍的人员素质、结构、数量等各方面都有了一个长足的进步。

目前各校对文件规定的1:200的专职辅导员配备比例执行的都比较好,从2006年以后绝大部分新招聘的辅导员已具备研究生学历,而且辅导员岗位对应聘者的要求是比较高的,除了学历要求外,一般都要求思想政治素质高(如必须是中共党员)、熟悉学生工作(如需有学生工作经历、担任过主要学生干部),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协调能力均较强。要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的巨大优势,作为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走专兼结合的队伍建设道路,是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

2 辅导员队伍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2.1 辅导员队伍工作定位不准,事务性工作过多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对于新时期辅导员进行了重新定位:“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全面成才的服务者,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科研的辅导者,是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方面科学管理的实施者。”但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与教育部对辅导员队伍的定位间存在着巨大落差,突出表现在辅导员队伍的教育功能发挥有限,而“管理职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辅导员队伍一般会在工作中扮演以下具体角色:班主任、年级辅导员、专业辅导员、分团委书记、学生支部书记等;工作内容:班级管理、年级管理、组织发展、团员教育、团学活动、学生会管理、勤工助学、宿舍管理、评优评奖、毕业生工作、招生工作、新生入学教育等。基本上,除了课堂教学外,所有和学生有关的工作都与辅导员有关,而且教务工作中也有很多内容是通过辅导员去落实的。过多的事务性工作占用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很难静下心来做耐心、细致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更不用谈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全面成才的服务者了。

2.2 辅导员队伍自我认同感不高,职业声望低,制约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辅导员过多地陷入到事务性工作当中,工作内容过多,使得工作很难做实、做细,形成不了自己的专业特长,教育功能也发挥不出来。实际情况确实如此,几乎学校所有的部门都可以对辅导员下达工作指令,因为只有辅导员队伍最贴近学生,最利于将工作内容落实到学生当中。目前辅导员队伍对自己工作的认同感均较低,进而对自我的认同也受到一定影响,感到自己的潜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专业技能快速荒废,对将辅导员工作作为一种可以终身从事职业的这种观点持怀疑态度[1]。

2.3 辅导员队伍业务知识匮乏,无法有效开展心理工作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具有一定的相关心理学知识技能[2],与传统的思政教育无论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要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系统知识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心理学教育在我国发展得并不快,因此辅导员中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数很少,使辅导员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信心不足,很多时候在工作中感觉无从下手,不能有效开展工作。

2.4 辅导员队伍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定位模糊 2004年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对高校的危机干预工作有明确的表述:“高校要建立咨询教师值班制、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制,建立从学生骨干、辅导员、班主任到院系、部门、学校的快速危机反应机制,建立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到校医院、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快速危机干预通道。”虽然概括了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一般运作模式,但对辅导员具体工作内容未特别明确。另外,辅导员本身是教师编制,同时又是行政编制,在工作中实际同时扮演教育内涵的教师、德育内涵的班主任、心理辅导内涵的心理辅导员3种角色,这3种角色是对同一学生群体而言的,而且它们有时在同一时空中发生作用,角色冲突时有发生[3]。

3 提高辅导员队伍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3.1 科学选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 发展性的模式更适合中国高校的现实情况,能发挥辅导员队伍的巨大作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了发展性辅导和矫治性辅导2方面内容,选择发展性的模式并不是排斥矫治性辅导,而是对工作重点的选择结果。矫治性辅导对专业知识、能力要求更高,由专职工作人员来做比较合适,而大量的一般性的辅导工作、教育宣传、初步识别、早期预警、早期干预等工作,由兼职工作人员――辅导员队伍来完成更加合理,可以形成专兼结合、专兼互补的科学的工作运行机制。

3.2 加强业务知识培训力度,切实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 无论发展性的心理辅导还是初步的矫治性心理辅导,对心理专业知识的要求都是比较高的,尤其是大部分辅导员都没有心理学专业知识,故加强业务知识的培训必不可少。

目前,中国心理学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都有相关培训项目;对于非心理学专业学员,经过1 a的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可以满足发展性心理辅导的一般要求。心理师(心理咨询师)培训一般不需要脱产学习,是辅导员队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业务知识、技能的一种较为可行的方式。现在,不少高校都在组织辅导员参加此类学习。另外,自学、学校内部的培训、参加短期专题学习,辅导员内部的心理辅导案例交流等方式对业务知识的提高都有很好的作用。

3.3 合理分工,为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合理分工,为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造有利条件,需要从2个方面着手:(1)尽量合理安排辅导员的内部分工,将各项工作内容分类汇总,形成几个大类,辅导员相对固定的从事某一类工作,比如,可以安排合适的人员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青年团员的教育工作,这样有利于每个辅导员都能形成自己的业务专长,有利于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2)需要对辅导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内容进行分工,明确哪些工作是需要辅导员做的,明确工作范围,理顺工作各流程之间的衔接。

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中可以发现,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甚至是危机事件的发生都是有征兆的,都会有一定的异常行为表现,是可以早期发现的,如果及时进行干预,是可以在萌芽状态得到解决或缓解的。辅导员的心理辅导对学生的早期心理问题是力所能为的。实践证明,兼职队伍进行适度的矫治性心理辅导的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3]。

对于辅导员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工作内容,笔者认为,在经过必要的培训后,辅导员队伍从事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普及,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心理问题、障碍进行信息收集、初步识别;在危机干预工作中,进行危机干预的早期介入和过程参与工作。

3.4 加强政策引导,开展辅导员专业化、专家化的试点工作 在我国,很多高校尤其是工科、理科、农林等学科相对集中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及程度还不高,辅导员对此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客观上还需要加强,所以必要的政策引导是需要的。学校领导应该从政策层面有所倾斜,积极引导和扶持一批有潜力的辅导员投身到这项工作中来,为日后工作的深入开展培养一支骨干力量和后备人才。具体而言,可以采用以下方式:(1)引导他们加强业务素质的提高。可以规定辅导员职称晋升时必须取得学生工作相关资质证书,如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证书。作为激励手段,在规定时间内学习效果良好(如一次性通过资格认证),学校可以全额或部分承担其学习费用。(2)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始终要紧紧占领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可以优先考虑让有能力的辅导员从事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工作,也可以开展心理委员的集中培训、心理公选课、心理健康知识巡讲等准教学活动,学校给予较高的课时津贴,吸引他们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以此来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并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3)对于部分热心心理教育工作,也有能力从事此项工作的辅导员,学校可以制订更宽松、灵活的政策,在工作分工上予以照顾,部分或全部从辅导员日常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在外出学习、进修的费用安排上给予支持,尝试走辅导员专业化、专家化的发展路径。让他们可以潜心研究,专门从事此项工作,不仅让他们自己、也让其他人认为这是一门专业,是可以终身从事的专门化工作,提高他们对工作的自我认同感。

3.5 为辅导员队伍解除后顾之忧 辅导员队伍从整体上看,素质较高,但学校的政工干部尤其是辅导员职业声望低、出路狭窄、科研难出成绩、原有专业知识技能快速荒废也是不争的事实,甚至收入也低于从事教学工作同学的平均水平。国家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先后出台文件、召开高级别专题会议、制订相关的政策来试图加强和改善辅导员工作;但要落实这些政策,学校应该有更具体的措施。笔者认为,也可以考虑选择合适的人员转入心理中心等专门机构,专职从事心理教育,按教师岗位的要求进行职称评定,充实到专职工作队伍中,不断提高学校心理工作的整体水平。通过这一系列的方式和手段,让辅导员工作有热情、待遇有提高、出路有保障,最终为整个心理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4 参考文献

[1] 李世平.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探析.中国高教研究,2007(8):74-75.

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篇12

[作者简介]郭艳(1975- ),女,河南洛阳人,徐州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管理。(江苏 徐州 221004)

[中图分类号]G45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6-0070-02

辅导员不仅是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也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直接管理者,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关键力量。辅导员自身的心身状况不仅影响辅导员个人的工作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素质的培养。因此,关注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对辅导员的心理督导,是构建和谐院校的重要部分,更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条件。本文通过对苏、鲁五所医学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探讨了影响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一、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取自江苏、山东五所部属及省属医学院校的在职辅导员,采取现场问卷调查方法,调查采用随机抽样、团体施测的方式进行。指导语写在问卷上,调查对象根据指导语要求自行填写问卷,施测后辅以个别访谈。本调查共发出问卷240份,收回220份,回收率91.67%,其中有效问卷208份,有效回收率86.67%。其有效问卷中,男辅导员45人,女辅导员163人;1979年以前(含1979年)出生的11人,1980~1984年出生的139人,1985年以后(含1985年)出生的58人;教育学类专业的64人,临床医学及相关专业的56人,管理学类专业的39人,其他专业49人;分管就业工作的58人,非分管就业工作的150人。

本次调查所采用的问卷为精神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量表,是目前国内心理健康及其相关研究中选用频率较高的测量工具,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调查对象一段时期的心理健康状况。该量表一共有90个项目(症状),采用1~5级评分,反映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的存在情况。本次研究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录入、统计与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一)苏、鲁五所医学院校辅导员“SCL-90”总分以及各因子与全国常模比较

通过与全国常模的9个因子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苏、鲁五所医学院校辅导员在问卷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和阳性项目均分上都高于全国正常人的常模,具体的9个因子中,除了人际关系这一项外,其得分均高于全国正常人的常模,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小于0.001);人际关系因子得分略低于全国常模,P>0.05,说明在人际关系因子上与全国常态无明显差异。总体说明了苏、鲁五所医学院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二)不同年龄层次的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除了“其他”因子外,对于总分和另外9个因子,1980~1984年出生的辅导员的得分均高于1979年以前(含1979年)出生的辅导员和1985年以后(含1985年)出生的辅导员的得分,可见,1980~1984年出生的辅导员,其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差。从多元方差分析上看,SCL-90在不同学历状况上,总分、躯体化和偏执因子具有显著差异,Sig

(三)不同专业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临床医学及相关专业的辅导员,除了“其他”这一因子外,总分和另外9因子的得分均高于教育学类专业的辅导员;并且除了躯体化因子外,另外九个因子得分及总分均高于管理学类专业的辅导员;同时,除了强迫、抑郁、恐怖及其他因子外,管理学类专业的辅导员其他各项得分均高于教育学类专业及其他专业的辅导员。可见,临床医学及相关专业的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专业变量上最差,其次是管理学类专业的辅导员、教育学类专业的辅导员、其他专业的辅导员。从多元方差分析看,不同专业的辅导员在敌意、偏执两个因子上,具有显著差异,Sig0.05。

(四)不同分管方向的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分管就业工作的辅导员各因子得分均高于非分管就业工作的辅导员。由于分管方向不同,9个因子的得分包括总分均有差异,其中总分、躯体化、强迫、抑郁及焦虑因子有非常显著的差异,Sig

三、结果讨论

(一)苏、鲁五所医学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分析

本研究分析可得知,苏、鲁五所医学院校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现状不容乐观,除了人际关系因子之外,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这8个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且具有极其显著的差异。

(二)不同年龄的辅导员心理健康现状

目前,各高校辅导员队伍日趋年轻化,“80后”辅导员已占据了学生管理的舞台。作为年轻的引导者,他们具有其他年龄群体所不具备的特点:与学生年龄差距较小,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容易沟通和产生共鸣;个性独立,自我意识较强,竞争意识、利益意识强烈;教育程度较高,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勇于创新等。但同时,他们又存在政治专业化程度较低、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少、角色定位不准等问题。由于上述思想行为特征,“80后”辅导员对自身要求较高,希望很快能在工作中表现出优秀的一面,从而得到社会的尊重、学校的重视以及学生的认可。但辅导员工作成功概率难以确定,对于学生尤其是医学生而言,大学五年只是“量的积累”,而非“质的飞跃”,短期内不可能看到明显的成绩,优秀的医生需要在多年以后才能显现。这种成果的滞后性无形中导致“80后”辅导员对自身的能力产生质疑,自身期望与外部认可的较大差距在心理上得不到有效调节,极易引发心理障碍。

(三)不同专业的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

调查中发现,所学不同专业的辅导员,其心理健康状况也有所区别。每年,各医学院校都会有部分本科毕业生留校任职辅导员岗位,他们大多是临床医学及相关专业的,又多为党员,担任过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有着一定的经验,与学生有着同样的学习经历,在工作中可以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多的帮助和建议。但这部分人留校或是想以辅导员工作为跳板,方便继续考研深造,或是因为就业不理想而迫于无奈的选择。经过五年的专业学习,他们更希望从事医生的工作,并且与教育学、管理学及其他专业的辅导员相比,缺乏相应的师范专业背景,缺乏教育、管理、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知识结构的不合理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与高收入的医生同学相对比,理想的破灭、社会地位的不同以及对自身的不认可,导致了医学专业辅导员对工作的倦怠。

(四)不同分管方向的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及高等教育的发展,医学院校也相应开始了大规模扩招,原本的“精英教育”已由“大众教育”取代,急剧增多的医学毕业生人数与社会需求数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就业工作相对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及其他工作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和难题。而就业率的提高,并不仅仅是学校、学生自身的问题,更是社会现实的问题,仅依靠辅导员“熬白了头,操碎了心”是远远不够的。职业责任与社会现实的矛盾给负责就业工作的辅导员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其为无法完成的工作过度焦虑,影响了其心理健康。

(五)推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道路的发展对辅导员自身的冲击

目前,对于辅导员的未来和前途,有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推进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才是辅导员的出路,但所有的推进政策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国家和高校对于具体的实施途径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对于辅导员的系统培养也是在摸索阶段,没有形成长期化、制度化。因此,尽管辅导员的“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定位非常明确,但是实现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道路却是漫长的,过高的期望和理想化与实施的滞后性让辅导员思想处于更加不稳定的状态,这种对于前途的迷茫和困惑导致了各种心理问题。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建立辅导员心理档案

本调查在访谈中得知,各所高校都建立了面向学生的心理咨询机构,却很少关注辅导员的心理问题。大多数辅导员对待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能够理解并能采用正确的方法给予帮助,但对待自己的心理问题却选择逃避或是“能医人却不能自医”。高校应该针对辅导员设立心理咨询及疏导的机构,并定期进行相关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让出现心理问题苗头的辅导员敢于去寻求帮助,及时得到疏导和干预。同时,要为辅导员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心理状况的检查和测定,防患于未然,及时对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和辅导,为辅导员心理健康提供保障。

(二)加强辅导员职业培训和职业发展规划

近年来,辅导员尤其是“80后”辅导员大多专业知识过硬,但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和人生阅历,而这些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不可少的。加强辅导员的业务素质和理论素质培训,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不仅仅要通晓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还要掌握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其中,心理学方面的培训尤为重要,要把心理学知识作为上岗培训的重要内容。只有下大力气提升“80后”辅导员的思想觉悟和职业认同感,才有可能使他们在较高的层次和境界上教育和督导学生,帮助学生走上一条健康的人生道路。目前,高校大都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学生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年轻的辅导员老师也同样需要。积极为“80后”辅导员队伍搭建职业生涯规划平台,确立工作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在巩固个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鼓励辅导员广泛涉猎多个学科方向,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只有为辅导员的未来和出路做好准备和保障,才能切实解决因此而带来的心理问题。

(三)推进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

良好的心理素质并非先天赋予的,而是一个后天培养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要逐步推进辅导员的准入制度,严把考核选拔关,从源头上保证辅导员队伍的质量。目前,在高校辅导员选聘及选拔过程中,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而行之有效的准则或标准,应该增加心理素质评判和测定的内容,筛除可能有潜在心理问题的人选,从根本上保障高素质辅导员队伍的建立。

[参考文献]

[1]朱福妹,朱必刚.新时期辅导员工作的思考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1(2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