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技术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0 16:25:41

相关技术论文

相关技术论文篇1

摘要:太阳是一项很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在现行世界能源与环境危机的大背景下,太阳能的应用价值日益凸显。作为太阳能应用的一项重要技术,光伏发电发展前景十分可观,而我国的光伏产业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选择。文章将结合技术经济理论和方法,从技术、企业、产业和国家这四个不同的方面,对我国的光伏产业进行深入探讨,促使我国的光伏产业向着又好又快的方向稳步前进。

关键词:光伏发电;经济分析;发展预测

太阳能是地球能源的基本来源,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太阳光发电,是人类一直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太阳能是一项清洁性、安全性的能源,资源的来源广泛且充足,而且其具有很长的寿命,也不像其他能源那样,需要经常维护。基于这些其他能源不具备的特点,光伏能源被视为21世纪最有利用价值的能源。自上个世纪50年代,太阳能的应用已经从太阳能电池发展到如今太阳能光伏集成建筑等多个不同的领域。纵观全世界的光伏产业,也历经了半个世纪的发展,进入到21世纪之后,我国的光伏产业也渐渐地步入了高速的发展时期。因此,本文将以市场分析为基础,由四个方面来深入探讨技术经济:技术、企业产业、国家。

一、光伏产业的优点

光伏产业是一项绿色又环保的能源,因此被看作是一项战略性的朝阳性产业,各国给予光伏发电的很高的重视程度,并给予大力的扶持,原因如下:

1.《京都议定书》给予各国以压力,迫使各国政府落实积极开发各项清洁型能源,包含太阳能在内,这样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2.中东是全球的石油主产区,因此,中东地区的政治趋势一直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为了保证稳定的能源供应,各国政府不得不大力开发国内能源,其中包含太阳能在内。

3.像石油、煤炭这些矿物能源在渐渐枯竭,各国政府不得不积极开发包含太阳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这样才能使能源长期供应。基于以上几个原因,在上世纪末的最后十年,全国光伏发电产业以每年百分之二十的速度高速增长。在新千年以后的三十年中,全球光伏发电产业以每年百分之三十的速度高速增长。光伏能源是可再生能源中一项独具潜力的能源,它的重要性和战略性日益凸显,世界各国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和法律鼓励光伏产业。自1999年来,世界各国尤其是美、日、德这些西方发达国家逐步推出了大型国家光伏发展计划和太阳能屋顶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光伏产业的发展,世界光伏产业是比IT产业发展还快的产业。作为一项可再生清洁能源,在21世纪前半期,光伏发电将发展成最重要的基础能源。

二、光伏发电成本分析

(一)光伏发电成本和影响因素

光伏发电的成本,直接决定了其能否大规模的快速发展,和其在能源供应中的地位。光伏发电的成本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光伏发电总成本以及总发电量。光伏发电成本主要是受初始投资的影响,诸如运行维护费、税收等因素则对系统的发电成本影响较小。1.初始投资。光伏电站的初始投资主要包含光伏组件、电缆、配电设备、并网逆变器等成本,在这其中,光伏组件投资的成本就占初始投资的一半以上。2.发电量。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量受两个因素影响:太阳能资源、太阳发电的效率,与此同时,也受运行方式、线路耗损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中国与建筑结合在一起的光伏发电系统大多安装在东部沿海地区。3.单位电量成本。(也称度电成本)

(二)多种类型的光伏发电系统度电的成本分析

中国光伏发电市场的起步并不早,主要开展了投资补贴、特许权招标等项目,一些技术的经济分析并不能恰当地反映出成本所在,本文主要结合一些典型的运电站数据来分析。

1.聚光光伏电站的单位投资成本是比晶硅光伏要高的,聚光光伏电站度电成本比薄膜光伏电站要低,但仍然比大规模地面晶硅光伏电站要高一些。

2.薄膜光伏电站的单位成本比晶硅光伏电站的成本要低,但它的效率也低,而度电成本比晶硅光伏电站高。

(三)光伏发电系统度电成本的变化趋势

光伏系统的成本包含太阳电池组件、功率控制、组阵系统平衡、间接费用这四个部分。在这其中,组阵系统平衡涵盖了支撑组件的框架和支架、电线、基础土建和土地的使用费等。功率控制分为两个方面,逆变器和电器控制系统。简介费用包含涵盖了工程建设的管理费、工程设计费、建设期中的利息、意外的费用、运费等等。目前,制约光伏发电规模化发展的一大因素就是成本过高。随着电池效率的提高、组件成本的下降以及寿命的延长,光伏发电的成本和平价上网的水平相近,因此,光伏发电非常具有发电的竞争力。一些国际机构对未来光伏发电的系统度电成本做出了预测:现如今,中国并网光伏的发电单位的初始投资成本大约为15/W,光伏发电装机的容量是3GW。按照中国发电产业现有的发展趋势来看,在技术提升和装备国产化的大前提下,每年的投资成本会有百分之十的下降。按照《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到2015年年底,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4GW。预计到2020年年底,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装机容量会达到40GW,到2030年年底,装机容量会达到200GW。根据测算结果来看,2015年中国光伏发电的单位投资成本也大概是11元/W,2020年将会下降至10元/W,2030年会出现大幅下降,降至4元/W。太阳电池成本的下降,不仅仅是依靠技术进步,规模化的生产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使得成本有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下降幅度。而系统平衡需要的构建成本也有了明显的下降。目前微电网的发电技术仍处于深入研究的阶段,虽然成本还是很高,但伴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和进步,成本也会逐步降低,未来光伏发电技术的前景是巨大的。2020年前,全球光伏发电的市场还是主要集中于欧盟地区,占到的比例约为百分之四十,2010~2020年,光伏发电在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地位逐步提升。2020年之后,光伏发电的新兴市场主要是中国、美国、巴西等国,光伏发电技术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

三、光伏发电发展前景分析

1.多种光伏电池技术争相发展,第一代晶硅电池具有高校、低廉、使用广泛的主要用途,为市场主导。第二代薄膜电池成本低、耗能少,发展前景良好。第三代新型太阳能电池效率高但价格昂贵,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2.光伏微电网发电技术的发展方向是高成本和低稳定性光伏微电网是用光伏发电当作最主要的电源,它可以和其他的储能装置配合,直接在用户负荷周围供电,典型的微电网是可以脱离主网运行的,也可接到主网上运行,这样可以减少配电投资,大大减少了太阳能间歇性对用户带来的影响,这比较适合成本较高的边远山区和对供电有高可靠性的用户使用。

四、发展光伏产业的建议

综上所述,发展我国的光伏产业已经变得刻不容缓了。我国光伏产业的健康稳步发展,是与国家产业政策的宏观调控分不开的,国家各项政策的颁布和落实,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

1.政府要做好带头作用,设立光伏产业发展的专项经费,更要在资金、电价、税收等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

2.技术上既要自主研发,又要学会技术引进,也可以和国内研究共同公关,建立健全一套创新的技术体系。

3.要以政府作为主导,多元化投资,建立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多方参与、共担风险,以更高的水平进行光伏技术师范建设项目。

4.努力培养国内的光伏市场,制定一套具体的分摊上网电价的实施细则,。5.对光伏产业的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对行业标准的制定要加速,提升光伏产业在未来产业中的竞争力。

五、总结

总而言之,太阳能光伏发电是绿色、环保的可再生能源,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在2030~2050年间,光顾能源和常规能源在价格上会有真正的竞争力出现,因此,这必将成为我国多能互补能源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光伏产业需要在市场的规范、设备国产化、提高技术支持、产业链的发展等方面继续努力。只有这样,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才能跻身世界前列。

参考文献:

[1]曹石亚,李琼慧,黄碧斌.光伏发电技术经济分析及发展预测[J].中国电力,2012(08).

[2]冯百乐.光伏发电在建筑中应用的技术经济和选型分析[J].山西建筑,2012(20).

[3]陈贶,王亮,王满仓.不同容量光伏发电单元的技术经济对比分析[J].有色冶金节能,2014(03).

[4]刘江建筑.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的分析研究[J].能源与节能,2014(06).

[5]顾文石,安白.景观带光伏发电项目技术经济分析及综合评价[D].华北电力大学(保定),2013.

技术经济学相关论文范文二:低碳经济与技术经济范式与路径思考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激化,因此,找到一种能够让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各个国家都极为重视的问题,这也是促使低碳经济模式成为不同国家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主要针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范式以及发展路径的思考进行了全面详细的阐述,以期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提供参考。

关键词:低碳经济;技术创新

在当前全球变暖越演越烈的情况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了各个国家的主要经济发展方式,以此来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同时也是对人体健康的保护。低碳环境带来的不仅是低污染生产,还能够减少排放,避免大量污染环境的物质排入到水流、土地、大气中,进一步对被人体吸收,导致大量疾病的滋生。因此,应当加大低碳经济的发展力度,并且对其中的技术经济范式以及发展路径要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低碳经济与低碳技术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上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该发展的模式核心内容主要是在当前市场相关机制的基础上来进行制度的创新以及制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使得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能够不断地提高技术效能、减少资源使用,同时研究出可再生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相应技术,使得绝大部分工业生产都能够走向低排放、低能耗的生产模式。而有着低排放、低能效效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必然会伴随着新的节能技术、增效技术、减排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只有在大量新型技术的带动下,并以创新的低碳技术作为指引,才能够不断推动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

二、目前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企业在低碳技术研发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成功,有些低碳产品甚至达到了中世界先进水平,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新能源行业。比如,截止到2015年我国已经有82台超超临界机组在网运行,在世界范围内也处于领先地位。除此之外,在世界范围内,我国风力发电机组增长量也处于领先地位,2013年,风电机组增长量已经高于1600万千瓦;2015年风电装机容量已经超过了10000万千瓦,同比增长1474万千瓦,增长率达到了25%。除此之外,我国是世界范围内出口光伏组件最多的国家,全球有接近40%的光伏产品来自于我国。此外,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占世界总产量的70%,约95%的太阳能热水器的核心技术为中国公司持有;中国企业生产出了全球首款单次充电可行驶400公里、并可容纳5位乘客的纯电动轿车;中国水泥余热发电效率世界领先,已开始向国外出口技术和设备。由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战略研究组编制的《中国至2050年能源科技发展路线图》指出我国近期低碳经济与新能源产业最重要的发展领域为:清洁煤技术、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新能源规模发电等。中国在低碳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中国的低碳技术发展仍然令人担忧。因为我们的技术仍以中低端为主。

1.风力发电技术虽然是中国发展最快的新能源行业,已具有1.5MW以下风机的整机生产能力,但是一些核心零部件,如轴承、变流器、控制系统、齿轮箱等的生产技术难关却迟迟未能攻克。

2.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一直是一大技术难题,其中重要原因是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水平较低,没有先进的电网调控和调度技术。3.在发展清洁煤技术方面,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IGCC)相关项目刚刚启动,关键部件尚不能国产。在中国,常规火电站的投资约为每千瓦5000元人民币,而IGCC示范电站高达每千瓦1万余元,比常规火电站高出1倍多。

三、我国低碳经济下的技术创新路径选择

我国是一个人口数量众多的国家,人口数量位居全球第一,但是经济发展的速度却并不符合人口需求,生态环境也较为薄弱,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目前我国还处在一个经济飞速发展时期,面临着减小贫富差距、大力发展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等多个不同层面的重要工作同时发展,这导致我国要推广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得更加困难。也正是由于我国的国情较为特殊,因此我们不能照搬国外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应当从国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吸取能为我国所用的精华,从我国所特有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1.对低碳技术研发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不断完善我国的低碳技术开发政策,加强相关的政策以及制度,并且对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企业,予以大量的资金支持。①部分新型的能源技术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极其难以攻克的问题,而如果仅仅只依靠企业独立进行研发,必然是极其困难的,因此,政府必须要帮助企业在一方面加强与国际先进能源技术的合作以及交流,从而为我国新型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②国家应当在涉及到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上,加大对低碳建设的力度,例如智能电网等,大量低碳技术应用在基础建设上,能够为国家节省资源和资金,减少排放。③国家应当扶助进行尖端领域的技术研究工作,使得我国的低碳技术能够不断的进步,不仅快速与国际尖端技术接轨,未来还要努力超越国际平均水平,例如在风力发电机上的相关核心技术等。④严格制定相应的低碳技术制度,以及战略规划,引导低碳技术的正确发展,避免盲目发展的现象出现,同时,低碳技术的发展方向应当由国家来予以规划;⑤国家建立起相应的低碳经济发展扶持基金会,以此来帮助我国企业低碳技术的发展。

2.从企业发展角度来说,企业需要进行低碳技术方面的创新,如若不然,企业将在低碳经济发展大趋势下失去市场竞争力。首先,企业应该转变营销理念以及传统的盈利模式,在制定短期目标的同时,还需要制定长期目标,总体大方向应该是发展低碳技术,通过低碳技术的应用,以使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真正的实现发展模式与技术平衡;其次,企业需要与政府、机构以及其他企业加强交流沟通,展开密切合作,以此分散低碳技术研发期间可能会出现的各项风险。由于低碳技术本身并不成熟,有很多低碳技术还只是停留在概念阶段,企业研发过程中需要承受非常大人力、物力等压力,如果企业单打独斗显然成功的可能性并不高,所以企业需要与政府、科学研究机构等展开合作,以此规避风险;最后,可以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现如今,技术发展也逐渐实现了全球化,我国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技术贸易来着获得先进低碳技术,而后再依据我国国情消化吸收,与此同时国家还应该做好专利产权保护工作。

3.对于科研机构来说,应该密切关注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与企业进行合作,以此得到研发资金。科研机构低碳技术研发的重点应该放在以下几方面:提升煤炭资源的利用率;核电技术、输配电技术以及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的大力研发,真正的促进我国低碳技术发展,融入到各行各业中。另外,科研机构还需要做好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即必须将研发成功的低碳技术推入到市场中,真正的将技术转变为生产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低碳技术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生产技术发展的主流,这也是生产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在当前低碳经济模式发展的潮流中,我国应当加快与国际水平接轨的速度,扩大低碳生产技术在我国生产行业的覆盖范围,将更多技术应用到生产中,促使低碳经济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相关技术论文篇2

当今时代的电子技术已经实现了对信息的有效控制和相关处理的,而电信工程控制的技术包含在工程设备中应用的电子设备的信息技术。通过在我国多年不断发展和进步,电子信息工程所包含的的内容页越来越广泛,而且随着其他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与其他先进的专业技术开始有逐步的交叉融合。因而,可以从电子信息工程产品着手,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随着当今社会的分工细化,越来越多的产品研发和产品技术中使用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今后长期的一段时间内,将对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作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科学领域发展最快的门类,是国家安全维护、综合国力提高的关键。中共十六大已经对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做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要优先发展我国的信息产业,在各个领域实现对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电子信息技术日渐渗透到各个日常的生活和生产领域中。

虽然电信工程在我国的发展还是比较迅速的,而且我国已经在各个领域广泛地使用了信息技术,但是通过详细的研究,我们会发现我国对电子信息的核心技术和手段掌握的很少,并没有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电信工程技术的发展体系。对先进的电信工程技术的使用多是从国外引进的。要想我国在电子信息技术上面有真正的长期发展,我们必须要改变现在的这种情况,通过实力自主研发出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和产品。电子信息技术在推动当今时代进步的同时,对社会的电子商务应用也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三、促进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途径

(一)加大投入力度,促进信息化建设

为了使我国现代化电信工程技术能够发展的更好,政府应该加大对信息工程技术发展的支持力度以促进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电信工程技术的支持力度:其一、拓宽电信工程技术的投资和融资渠道,同时應该成立相应的基金来保障电信工程的研究;其二、应该由国家做引导,来促进移动通信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互联网应用及软件的开发。这样才能保障我国自主的电信工程技术创新。

(二)优化发展环境,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

当今时代,人才是各个领域竞争的核心,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中对人才的渴求更是突出。电子信息企业为了企业技术的更好发展,应该创造一个全面的人才培养环境,来培养出优秀的电子信息技术人才。

(三)不断扩大网络平台交流

电子信息技术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已经被广泛的使用,人们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交流,促进电子信息工程的使用,让世人进入到网络世界,及时沟通交流。

(四)促进电子信息产品服务的创新,培养经济增长点

我国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意识比较缺乏,在增强自主技术产品研发创新的同时,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企业从产品研发中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现在市场上电子信息产品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但面临着国内企业的竞争,还有国际品牌的竞争以及国际金融的危机。为了保证企业在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应该加强与设备制造企业的合作,以企业技术为主体研制出新的产品,在市场中占领一席之地。

(五)培养人们的安全意识

借助互联网的电信工程网络是一个广泛开放的空间。在Intemet网络上,我们不仅仅是不去攻击别人就可以保证自身安全的,学会预防别人的攻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学会使用防火墙技术以及一些常用的防毒软件来保证机器的安全。网络聊天时应对激进身份进行留意,不要泄露机密信息和电话,也不要与网友会面等妥善保护好自己的各个密码。

(六)合理、适时地指导学生应用资源

相关技术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4-7927-02

2003年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成立[1],这标志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进入破冰期;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部署文化体制改革,经过10年的发展,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已从破冰期进入深水区,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在逐步加大,政府职能发生了很大转变,由办文化转变为管文化,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期刊的改革也在进行,但由于科技期刊具有专业性强、规模小、编制上隶属于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等特点,科技期刊的改革不如公共文化体制改进进展迅速,但改革已然开始,作为科技期刊的一名编辑,我们要拿出改革的勇气去开展工作,让科技期刊的运营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特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没有隶属单位庇护的前提下,能更好地生存。

如何在市场经济中更好生存,不被淘汰,转制改革后的科技期刊有很多工作要做。科技期刊跟公共文化期刊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学术性,把学术性发展好,是科技期刊建设的关键所在。学术论坛是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途径[2],而研究生是科技期刊作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未来科技期刊作者的主力军,因此,如能将学术论坛与科技期刊联系起来,将对科技期刊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1 科技期刊的特点

《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对科技期刊的定义为:具有固定刊名、刊期、年卷或年月顺序编号,印刷成册、以报道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连续出版物[3]。

1.1 科技期刊的固有特点

1) 技术性和专业性。科技期刊是为某一学科或某一专业服务的技术性、专业性刊物,这种特征与科研人员的专业性阅读需求相适应,比较容易吸引相关专业的读者和作者。

2) 开放性。大部分科技期刊的投稿和阅读对所有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均开放,而非只对某一个单位内部或部分科研人员开放。例如,《工矿自动化》是由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主管、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常州自动化研究院主办的国内唯一一份集中报道我国煤矿电气化、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等领域国内外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及新动向的专业性技术期刊,属于开放性的科技期刊,超过80%的稿件来源于各科研院所、科技创新企业和全国高校。

3) 读者群具有专业性和稳定性。科技期刊的读者多为相关专业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相关企业的研发人员和相关专业的高校教授、研究生,这些读者具有浓厚的专业背景,一旦对期刊认可,将会表现出兴趣的持久性和阅读的稳定性。

1.2 科技期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特点

1) 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竞争型的经济[4]。竞争就会存在优胜劣汰,就需要优先考虑经济效益,没有效益就无法生存。但科技期刊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阵地,是展现我国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舞台,担负的社会责任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科技期刊的建设既要注重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社会效益。

2) 提高质量是期刊优先发展方向。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期刊必须逐渐提高期刊质量才能保证生存。科技期刊必须具有足够的专业性、更高层次的技术性和广泛的读者群,才能在市场经济中良好经营。

3) 经营模式发生重大改变。传统的科技期刊多是挂靠在事业单位或科研院所,随着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的改制,科技期刊编辑部的管理和经营也发生了重大改变,编辑部拥有了更多的自主经营权。在经营模式上,编辑部已不能单单依靠挂靠单位的支助,更多需要自主创收,而创收的前提是期刊要有鲜明的特点和广泛的认可度。

4) 编辑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已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Office工具及各种企业通讯管理系统已被办公室员工所熟知。科技期刊的编辑自动化还不仅限于办公自动化,更多的网络投稿系统、专家审稿系统、编辑办公系统在科技期刊中被应用。以《工矿自动化》 网络编辑系统为例,网络采编系统自动登记稿件信息, 无需编辑再人工登记稿件、填写作者信息、分配稿件编号等,减轻了编辑的工作量。初审稿件可通过网络直接传给专家或主编进行进一步处理,终审结果也可直接通知作者,且稿件的审稿情况可自动记录,一目了然, 便于日后查询。责任编辑可对录用稿件进行在线编辑加工,且该过程中可与作者进行互动交流。另外,系统还与知网版不端文献检测系统进行了功能整合,提供不端文献在线检测功能,点击相关按钮可直接查看稿件的不端文献检测情况。采用该系统后,只要能够上网,编辑即可随时随地办公,突破了办公时间和场所的限制[5]。

2 学术论坛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

当前在高校有多种多样的研究生学术论坛,这些论坛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被师生广泛接受。学术论坛为在校学生提供了一个碰撞思想火花、启迪科研灵感、开拓研究视野、探讨技术问题的交流平台,也为科研专家和研究机构展现技术实力、推广学术思想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学术论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促进知识交流。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每个人的知识水平都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学习和交流,才能使知识不断扩展。知识的扩展不仅仅是量的增加,更注重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加强交流是加深对知识理解的有效途径。当两种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并产生新的思考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的才能更深一步。

2) 启迪创新思维。创新是一个研究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品质,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培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创新需要思考、试验与实践,同样需要学术讨论与争论,学术论坛就是学术讨论的一个重要平台。学术论坛中,所有参与者都可以畅谈自己的观点,相互交流、辩论,碰撞思想火花,启迪创新思维。

由此可见,学术论坛在学生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科技期刊能定期组织相关专业的学术论坛,不仅会受到高校师生的积极响应,同时可以大大提高科技期刊在相关专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中的知名度。

3 科技期刊举办学术论坛的举措

3.1 选定参加人员和地点

1) 科技期刊的报道内容和服务范围决定了学术论坛的参加人员应是期刊所报道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和高科技企业的研发人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虽然专业相近,但站的角度不一样,对同一技术成果的观点则不尽相同,组织这些人员在一起讨论交流,对他们各自的技术发展都有益处,必然得到参加者的积极响应。以《工矿自动化》期刊为例,该刊集中报道我国煤矿电气化、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等领域国内外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及新动向,就可以组织相关专业的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参加学术论坛,高校主要有煤矿类专业院校、信息工程类相关院校、自动化类相关院校,研究院所主要有中科院的相关研究所、煤科院的相关研究所和相关专业的地方研究所,企业主要是指在煤矿信息化、自动化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市场认可度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

2) 学术论坛地址的选择同样重要,好的地点可以更好烘托学术氛围、增加参加者兴趣、提高学术论坛效果。本着重点针对在校学生的原则,学术论坛地点优先选择高校,既有利于师生参加,也可以借助高校的各个平台宣传科技期刊,如高校图书馆、学校社团等。为了更好地提高科技期刊的知名度,学术论坛的地点也可以选在科技期刊编辑部所在地,这更有利于论坛的组织,同时可以邀请参加者参观编辑部的工作环境,让参加者更好地了解期刊的发展历史,让编辑与作者更好地交流科技论文的写作心得,促进编辑与作者、读者的关系和谐发展,提高科技期刊的市场认可度。

3.2 学术论坛内容的选择

学术论坛内容的选择需要注意以下两个要点。

1) 主题切合本期刊报道的范围。

学术论坛的主题必须切合本期刊报道的范围,这是一个基本点,否则,对本期刊的建设没有作用。主题可大可小,大的主题可以是一个行业或者一项技术的总体发展趋势,可以请相关专家进行讲解,小的主题可以是一个小的技术突破,可以请相关技术尖端人才进行讲解。科技期刊举办学术论坛最根本的目的是促进期刊的建设,让更多的相关专业的专家、人才、学生了解本期刊,扩大期刊的知名度,举办学术论坛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个根本目的展开。

2) 选定本期刊发表过的高水平论文。

高水平论文是最能代表一个科技期刊整体水平的,如果一个科技期刊没有几篇可以代表本行业最高水平的论文,那科技期刊是没有含金量的。邀请高水平论文的作者作为学术论坛的特邀嘉宾,既可以提高学术论坛的质量,也可以扩大科技期刊的影响力。高水平论文在讨论的过程中会逐渐得到参加者的认可,同时也是对期刊质量的认可,随着论坛的持续开展,要让参加者逐步养成阅读期刊、向期刊投稿、引用期刊论文的习惯。学术论坛对于科技期刊建设的作用是需要时间积累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坚持的时间越长,效果会越好。

4 结束语

在当前文化体制深入改革的环境下,该文深入分析了科技期刊的固有特点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特殊性,借鉴学术论坛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阐述了通过举办学术论坛促进科技期刊建设的具体举措。学术论坛是高校和学术界经常举行的活动,涉及面广,影响深刻,将其引入科技期刊建设,必将极大推动科技期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霍步刚,傅才武.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分期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策略问题[J].中国软科学,2007(8):23-34.

[2] 李昌新,李雪芹,卢玲,刘国瑜. 学术论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J].高等农业教育,2012(2):75-77.

相关技术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7-0016-01

一、对于科技论文的简介

1、关于科技论文的概念简述

科技论文在一般情况下指的是对关于技术开发的创新工作以及成果和对自然科学相关研究的论说性质的文章,它主要是通过利用判断、概念、证明或是推理以及反驳等诸多逻辑性思维手段,[1]来达到对其理论以及研究成果等分析表达的效果。

2、关于科技论文的简要分类

针对科技论文的作用来进行分析可将其分为三大类,即技术性质的论文与学术性质的论文以及学位论文额三大类。技术性质的论文,指的是工程技术相关人员对工程技术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相关报道而所提交的论文,通常这类研究的成果主要是运用已经论证过的相关理论来对设计、工艺、技术与设备以及材料等一些较为具体的技术问题成功解决而所取得的;学术性质的论文,指的是相关研究人员向学术性的期刊进行发表或是提交给学术会议的论文等,它主要是对学术研究相关成果进行报道为[1];而学位论文,则指的就是学位申请者所提交上来的论文。

二、关于科技论文写作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论文在针对性以及规范性上存在的相关问题

对于针对性问题而言,科技论文或是科技行政论文的受众是较为特定的读者群的,所以在写作时必须从特定的受众为出发点进行考虑。换句话既是科技论文写作或是科技行政伦论文的写作是决对不会像平常的文学创作那样呈现风格多变的样态;而当前的科技论文的相关写作上,对于这样的问题却屡见不止。对于规范性上的问题,则在修辞格式以及部分专业性术语的相关使用上则呈现不谨慎的问题,有时会令读者不明其意,甚至更糟的有可能完全不懂其所讲为何。

2、论文写作所选用的基础性词汇以及语法上的相关问题

在基础性词汇问题上,主要是因为不少的青年科研人员对于汉语的把握能力以及掌握程度等都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其次是相较于常规的写作,科技论文或是科技行政论文的写作一般对于作者要求具有更进一步全面的系统性和更为严密性的逻辑性以及更强的分析归纳以及总结能力等,而这些往往都是容易犯错的地方[2];除此之外,对于运用过多无用的修饰性词汇等问题也有出现。

随着国际性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日益深入,使得所使用的英语在相关论文的写作中也不断的被重视。而目前广大科研相关工作者在汉语的科技写作上都难免出现问题,而对于科技英语的写作更是遇到显著的难题。

3、论文写作时段落之间出现的连续性问题

在对论文进行撰写以及编辑的过程中,为了对前后文保持连贯性以及保持段落之间的连续性,往往会出现把手稿的最终版本先打印出来并与之前的版本进行一定的核实对比等。这其中的缘由是各类文字的处理软件即使是为我们在撰写各种各样的文件以及材料时带来了较大的便利性,但是却因为电脑显示器所出现的局限性,导致在同一电脑屏幕上所对比的不同页面上的上下文之间的联系以及段落之间都有所出入[3],而这很明显的是不利于论文写作时文字之间的逻辑性以及连贯性等。

4、论文缺乏一定的创造性

就目前所写的诸多论文的状况而言,理科类的论文对于已经实现的理论或已经试验过的相关实验等普遍呈现复述性质的描写,没有实质性的新视野上的开阔或是新理论的相关发现等;而对于文科类的论文,作者自己的东西较少,陈述历史事实或是对某一方面的评价等都继承前人的历史观点,没有进一步的开发出属于自己的新观点,这体现在写作即是缺乏一定的创造性。

三、针对科技论文写作相关问题的对应发展建议

1、对所撰写需要的格式以及规范等进行必要的熟悉

对于科技论文或是科技行政论文的写作中较为重要的前言部分的相关撰写格式以及规范来说,这不仅仅要求作者要做到充分的对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的研究动态与进展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准确的对其发展的趋势以及方向等进行掌握[2],并要求作者运用准确无误以及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相关研究开展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其中的预期目标等能够呈现在专业的读者群眼前。

2、选择正确合适的语言文字进行相关表达

在科技论文或是科技行政论文的写作以及编辑的过程中,最需要也是较为重要的能够利用正确合适的语言文字来向专业的读者群进行表达说明或是展示,以便能够让受众在对论题以及其中的意义与价值进行自行判断时有所考虑,而不是主观性地对其中的重大价值或是意义进行简单的介绍。

3、对论题的选定以及研究的结果等要进行讨论,并注意段落之间的连续性等问题

诸多科技论文或是科技行政论文的作者总是会将注意力较多地投入到对学术讨论上,与此同时也要对研究结果或是论文选题的认定进行相关的讨论[4]。而对于其中段落之间的连续性问题,有一定的必要是借助于打印机的,对上下文之间以及段落之间进行反复的核实比对,并能够反复多次的对重点段落进行核实,从而做到把科技论文在撰写或是编辑过程中的或许会出现的在连贯性出现缺失或是在前后文上出现逻辑错位等现象有所制止。

4、提高论文的自主创新性

对于当前的论文写作,不论是理科或是文科,亦或是科技行政论文的写作,作者都要体现出自主创新的意念,对于缺乏创意的课题或是其他相关研究等都要进行必要地筛选,保证在写作过程中体现出论文的创新意识。

四、总结

对于以上的相关研究与探讨,我们对于科技论文写作的问题与相应建议都有了简要的介绍,希望对于以后的论文的写作与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杨桦.论科技论文写作[J].中国科技信息,2005,15:261-242.

相关技术论文篇5

0 引言

企业选择何种技术创新发展战略,特别是在进行原始性技术创新发展战略的选择上,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对于企业来说,如果错误地将大量的人、财、物投入到非主流的技术创新轨道上去,将会给企业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许多的困难和波折。例如,美国的杜邦公司,曾经在轮胎材料的技术选择中,走过一段很曲折的道路。当时的杜邦公司选择了行业比较流行的尼龙纤维技术作为轮胎未来技术创新方向,而对新型的聚脂技术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其在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难以跟上轮胎技术的主流创新方向。实际上,如果通过使用专利索引和专利引文索引分析方法,通过对当时的聚脂技术专利群族和尼龙技术专利群族的一些统计和比较,上述的错误是有可能避免的。本文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试图探索专利分布规律与企业技术创新选择的内在关联。

1 专利索引方法及其作用

1.1专利及引文数据库分析方法

专利及引文数据库分析方法,主要是利用目前国际上比较权威的专利数据库,例如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数据库DWPI(Derwent World Patents Index)和德温特世界专利引文索引数据库DWCI(Derwent World Citation Index),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追寻专利之间的相关联系及其成长规律的方法。之所以选择德温特专利库,是因为DWPI数据库引入了专利族概念,其按照约定的通用标准,将相近的技术归为一个专利族;而DWCI的最大优点是将专利引用的相关专利和非专利参考文献都列入其中,在借助计算机进行定量统计分析后,其技术关联度将会得到很准确的体现。

利用专利库分析方法,其理论依据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即技术的进化是作为一个具有内在自适应相互作用的系统进化。在专利索引所分析的技术进化过程内,技术的进化动力主要来自于技术系统内部具有的进化动力。

基于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专利库分析方法主要涉及以下2个方面内容。

第一,是将涉及企业待发展的技术和目前企业已涉及的关键性技术,在专利索引数据库中找到其相应的专利族。在此基础上,将技术专利族内的所有技术在时间序列上进行量化统计,描绘出专利权在时间序列上产生的分布曲线。并将此曲线与专利分布的标准型相比较,从而确定企业所关注的技术处于哪一个发展阶段。

第二,利用专利引文数据库,对企业感兴趣的某一项关键技术,进行引文追索,寻找该专利与其他专利之间的关联度。特别要关注的是该技术是否被其他技术高频引用,或者该技术所参考的技术是否被其他技术高频引用,并在此基础上描绘出族内以及族外专利相互引证的网络图,并由此得出企业所关注的技术在其相关的技术族中的地位。一般说来,专利引用次数与专利的重要程度是正相关的。

1.2族内专利三阶段分布规律及其对把握技术创新时机的作用

专利数据库分析方法的作用主要是为企业选择何时进行原始性技术创新提供参考。应该看到,任何一个企业,特别是一些具有技术创新带头性质的骨干企业,进行原始性技术创新是一个贯穿企业发展始终的问题。但企业的人、财、物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投入,其权重在各个发展阶段并不相同,所以企业选择在何时以何种规模切入某一新技术范式的创新,是摆在企业发展战略上的首要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在分析方法上首先涉及到的是专利分布的标准型问题。一般来说,一个新技术范式从产生到衰亡,并为其他新技术范式所替代的过程,其专利论文数量分布应服从图1的标准型。

即新技术范式在专利数量分布上表现为3个比较明显的阶段。

第1阶段是新技术范式的初创新阶段。其专利论文在这个时间段内非常稀少(图中的t1前阶段),并且申请的论文也主要集中在几个企业或研究单位之中。

第2阶段是新技术范式的发展期。当技术发展一旦进入到某一时间拐点(图中的O点),申请的专利论文数量开始快速增长,不仅在原有的较窄范围内的论文数量急剧变多,同时申请与这一专利族有关联的专利也开始激增,族内专利的内容覆盖面也比较广,这说明技术已经进入技术创新的发展期,这时论文相互的引证次数开始频繁,特别是第1阶段的论文被引证的次数开始增多。

第3阶段是新技术范式的衰退期(图中的t2后阶段)。一般来说,这时在这一技术专利族中,已经开始逐步出现新的技术范式,技术专利数量开始减少,被引证的次数也逐步减少,同时新的专利申请内容主要是一些技术设计等改进性方面的,而涉及关键技术的比较少,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的数量减少是缓慢性衰减的。即不像第1阶段在拐点附近是爆发式变化的。

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的时机选择问题,其解决的方法是,企业只要利用专利的三阶段分布规律,将其要进行创新的几个关键技术的相关专利族,进行时间序列的专利分布统计,并描绘出分布图,对照图1的标准型,则能够很准确地知道该技术目前的发展处于哪一个阶段。如果是在第1阶段,这时的企业又是骨干型带头企业,为了进行原创性技术创新,可以选择在这时大规模地介入。而如果是处于第2阶段,则是技术开发的黄金时期,也是技术经济效益的高利润时期,由于有关技术信息平台已经构建好,因而这时选择介入风险性较小,成功率较高,这一时期特别适合中小企业的介入。而如果企业选择的技术已处于第3阶段,即是已经开始走向技术创新衰落期,并开始为新技术范式所替代的时候,这时企业就不应将大量的人、财、物投入到这一技术专利族的研发上。

1.3专利引文索引中种子专利对原始技术创新选择的作用

近些年来,世界许多著名的数据库,都相继开发了专利引文数据库。通过对专利引文数据库的分析,利用类似科学引文索引的引证追踪方法,寻找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进化轨道。

这里以纳米压印技术专利引文索引分析为例,来说明企业是如何认别原创性技术范式的,即利用技术专利引文索引方法,为企业确定何种技术是原创性技术,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方法。

首先,可以找到原创性的硬核技术。通过对纳米压印技术的引文索引,发现许多技术专利对专利号US5772905的技术索引频率最高,并且其他被索引频率较高的技术也与其有关系,实际上专利号US5772905技术就是新技术创新的母版技术,也是这一新技术范式的创生源技术。

其次,可以找到关键性的技术。这几种技术一般被索引的频率很高,例如专利号W020000868(纳米

压印中所使用脱模材料涂层)、US200215002(模板成形方法)、W020054107(紫外纳米压印)都被十多次引用,并且引用的专利又被其他专利二次引用,这说明这些技术构成了纳米压印技术的核心技术,也可以叫做种子技术,这是技术创新特别是原始性创新的主要内容,因而企业选择的技术创新就应以这些专利技术为创新点,才能称之为原始性技术创新。

最后,在上述2个分析基础上,通过引文索引统计,找到源头企业或研究单位。如果某企业已申请的多项技术被引频率较高,则说明该企业是原创性带头企业。例如通过对有机发光显示器专利族(OLED)的索引,可以发现EASTMAN、KODAK、SAMSUNG等公司在掌握专利数和被索引方面明显领先,则说明这些公司目前正要研发的技术是属于原创性技术。

2 技术专利分布规律的理论分析

为什么技术专利的三阶段分布规律就是代表着技术创新的3个阶段?为什么专利被索引的频率越高则代表它是关键技术,即是作为企业创新和扩散的种子技术呢?这一现象能够在技术创新理论上得到一致性的解释吗?这里本文引用技术范式创新理论,试图解释应用上述2个规律的判断方法的合理性。

2.1技术范式创新理论

受益于库恩科学范式思想的启迪,G・多西在研究技术创新理论时,引入了技术范式理论。G・多西认为,发生在新旧技术之间替代,类似于科学理论的更替,是新旧技术范式的替代过程。一项新的技术范式的进化,它主要包括2个方面的进化创新,即技术范式中的硬核部分创新和技术保护带的创新进化。

所谓技术范式中的硬核部分,它指的是构成一个技术范式体系中的关键性的技术要素,以及构成关键性要素的结合方式。硬核对生产成本的显著下降和构成一项新技术体系的骨架都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时一个相当明显的特征是,技术硬核在技术范式的整个进化过程中,是一直贯穿于始终的关键性内容。它不断为后生技术所引用、复制、变异,具有较强的刚性。技术范式硬核部分的进化变异和成长过程,是一项新技术替代旧技术的过程,也是技术进化的最为重要的内容。

而所谓技术范式的保护带部分,则是指围绕着硬核周围的相关辅助技术。它是一种非独立性的技术,它主要是为了提供技术硬核在创新进化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嵌入到实际操作中而必须的辅助技术。对技术范式中的保护带创生,是新技术进化为成熟技术的一种标志。在这一时期大量的技术汇聚在技术硬核周围,并逐渐形成新技术范式体系。

2.2对专利数量三阶段分布的理论分析

在技术专利成长的第1阶段,技术专利之所以很少,这是因为这一时期的专利基本上是硬核技术,即相当于牛顿力学中的三定律,因而其数量很少,而且在这一时期由于它还没有与其他技术发生关联,即硬核周围还没有建立保护带,因而也不存在向其他技术的扩散,一般来说,这时硬核的技术知识还掌握在实验室技术共同体周围,并没有落户到具体的生产过程中,因而来自于生产需求和消费需求因素的发明并不多见。

而在技术专利成长的第2阶段,大量的技术专利突然涌现,这是由于技术硬核中的关键性技术要素,即种子技术,开始与周围技术形成关联,种子技术更像一个技术蓄水池,将大量的与这一变化创新有关的行业技术或者其他行业技术吸引到自己周围,并对这些辅助技术进行匹配,以利于硬核技术向产业化方向过渡。因此,这时的技术专利主要是为硬核技术周围打上一层厚厚的保护带,其涉及到的专利是直接的匹配技术,这些技术是已知的成熟性技术,它与种子技术相关性较高,因而引用种子技术的内容相关性很强。

技术专利成长的第3阶段则是技术硬核在生产线的整合阶段,这一时期的技术专利绝大多数属于技术整合内涵,而涉及技术硬核的引文专利比较少,也就是这时技术范式的创新是一般的量化的常规创新,但是随着新技术范式的出现,原技术范式的竞争力和受到创新的注意力开始下降,特别是创新的成本与回报利润之比越来越高,技术共同体开始向新的技术范式分化和融合。

2.3基于关键性技术与专利索引频率关联的理论分析

为什么在专利技术群中被引证的频率越高的专利,便是种子技术并把它界定为关键性技术呢?这是由于在技术创新进化过程中,技术范式中的硬核技术具有以下特点导致的:硬核技术具有技术蓄水池功能,它必然会被其他技术索引。技术硬核在整个技术创新过程中,它是各种技术的聚焦器,它不断地在创新过程中把多种技术吸附并组装在自己的骨架上。各种技术向硬核汇聚过程是技术匹配过程,它需要硬核技术与其他技术的关联,这一关联即为匹配性技术专利,并且这种专利技术必然要索引关键性硬核技术。

同时,技术硬核在整个技术创新过程中,具有隐喻式的汇聚特征。在硬核技术中,已经隐含着需要汇聚的相关技术,因而它的吸收,即后期的专利发明是受到硬核技术的内在引导的,所以索引核心技术就成为必然。技术的这种硬核作用类似于海特格尔在分析技术本质时,技术展开和解蔽过程,即技术硬核相当于座架强求性地把各种相关技术要素汇聚起来。

技术硬核的具体汇聚机制,即种子专利与其他技术的匹配过程,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保护带技术是索引硬核技术与技术域元素组合的过程,因而技术的进化必然伴随着对硬核技术索引频率的提高。

3 几点补充性说明

对于专利索引方法在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中的作用及其理论分析,有几点是必须补充说明的。

相关技术论文篇6

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公知常识。关于公知常识,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四章创造性部分第3.2.1节中关于判断创造性的三步法中第三步:判断要求保护的发明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否显而易见有所提及,即在下述情况中通常认为现有技术中存在上述技术启示:所述区别特征为公知常识,例如,本领域中解决该重新确定的技术问题的惯用手段,或教科书、工具书等中披露的解决该重新确定的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此外,例如,审查指南第4部分复审与无效请求的审查第4.3节关于证据的认定也有所提及,即对驳回决定和前置审查意见中主张的公知常识补充相应的技术词典、技术手册、教科书等所属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性证据。从审查指南的记载可总结出,公知常识为本领域中的惯用手段、教科书、工具书(技术词典或技术手册)等中披露的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等。公知常识是经过长期科研、生产、使用或者生活积累而成,已经获得了非常广泛的认可,并为相关领域所有技术人员所知或者应该获知。因此,基于这种特性,一旦某个技术特征被认定为公知常识,则必然地通过其获得技术效果默认为公知的,那么以此技术特征为区别特征的技术方案也必然是显而易见的。

了解什么是公知常识之后,应该针对对应于公知常识的区别技术特征进行相应的陈述。

首先,可以根据审查意见中所给出的现有技术,即检索报告中出现的A类文件、X类文件以及Y类文件进行分析阐述。检索报告中出现的这些对比文件和现有技术代表着目前该技术领域先进的或具有代表性的技术(包括目前广为使用或认可的技术方案)。仔细阅读这些对比文件,针对这些对比文件做出相应的分析,从而得出对申请文件有利的结论。

为了得到相应的结论,需要进行以下几点的分析:

第一,需要分析检索报告中的这些文件是否公开有或暗示有审查意见中所针对的区别技术特征,一般情况,如果在审查员所检索到的文件有所记载的话,审查意见中往往会提及,因此,通常这些文件中都没有关于相应区别技术特征的记载。

第二,通过分析来确定这些现有技术所记载的技术方案构思是否大体相同。如果相同,那么这些现有技术文献所记载的技术特征很可能是本技术领域的惯用技术手段,从而可以确认为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在此,笔者认为其中一两篇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相同不足以说明该技术方案是公知常识,因为公知常识应该是已经获得了非常广泛地认可的技术方案,并为相关领域所有技术人员所知或者应该获知的,而不能仅凭一两篇所公开的专利文献就认定该技术方案是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因此,为了明确上述所记载的技术特征是否为本领域的公知常识,有必要对上述现有技术文献中所记载的相同技术特征进一步检索,以最终确定上述现有技术文献所记载的技术特征是否为本技术领域的惯用技术手段。如果确定上述现有技术文献所记载的技术特征是公知常识,那么就可以从正面论述本申请的区别技术特征并不是上面通过分析论证所获得的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如果无法明确确定这些现有技术文献所记载的技术特征是本领域的公知常识的话,可以接着进行以下分析。

第三, 如果这些现有技术文献所记载的技术方案或进一步检索到的现有技术文献均不相同或大部分不相同,即无法确定本领域的公知常识,那么可以进一步论述说明本领域中关于相关技术问题有许多不同的技术方案来实现,而目前被认为是本领域公知常识的区别技术特征也是实现上述相关技术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从而以论证的方式证明审查意见中被认为为公知常识的区别技术特征是目前所寻求解决相应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不同技术方案,从而获得审查意见所认同的区别技术特征不是本领域的公知常识的结论。

其次,应该详细分析针对区别技术特征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判断审查意见中所给出的对比文件是否给出了解决相应技术问题相应记载/公开。如果对比文件与本申请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不同,那么很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没有动机获得相应的技术方案,即该技术方案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非显而易见的。

如果对比文件与本申请所要求解决的技术问题相同,那么需要进一步分析对比文件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与本申请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果两者所采用的技术方案相同,那么就要进一步分析对比文件中相应技术方案所记载的技术效果与本申请中相应技术方案所记载的技术效果。通常申请者在撰写申请文件时往往会把相应发明点所对应的技术效果明确记载在说明书中,因此,对比对比文件与本申请相应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以明确获得对比文件是否给出相关区别技术特征所给出的技术启示。如果对比文件所获得技术效果与本申请完全不同,那么很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不会从对比文件获得相应的技术启示来结合该区别技术特征以获得该申请的技术方案。

相关技术论文篇7

0 引言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企业技术创新审计持续丰富发展。目前学术界在技术创新审计理论来源、热菁把由旆矫妫多采用归纳演绎等规范研究方法。对审计模型的构建和理论验证等多采用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而案例研究方法多针对企业应用技术创新审计理论和模型的情况。本文拟归纳总结上述方法在技术创新审计方面应用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以期为我国在该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1 规范研究方法的应用

1.1 在技术创新审计自身理论研究方面的应用

陈劲等(1997)对技术创新审计的思想概念、理论模型,以及审计工具的内容准则、使用方法和应用结果进行介绍并系统分析,归纳总结在实际应用中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对审计工具作相应修改等结果。得出结论:审计工具能够对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现状进行全面评估。

陈劲等(1999)通过比较归纳管理审计、高标准定位、技术创新测度以及技术创新审计理论,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对其理论来源进行推理,作者认为技术创新审计包含与审计对象有关的模型、关联问题和应用过程。

卢宁文等(2009)结合审计理论,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汇总解析创新型企业的工作目的和具备条件。并从系统论观点出发把过程审计和绩效审计纳入创新审计的具体内容之中。研究表明,审计工作可以准确反映创新绩效信息,为企业提出管理措施。

由上可见,采用规范研究方法从思想启发、比较分析、差异性等多个角度对技术创新审计自身理论进行研究时,大多使用总结归纳的方法。由研究假设和目的出发,从中推导出为审计工具实际应用提供依据的合理原则和程序,对创新审计理论进行归纳分析。

1.2 在技术创新审计与其他理论结合方面的应用

张炜(2007)归纳技术创新理论、审计理论,对创新型企业评价基准进行研究。结合全面创新管理理论及模型,定义相关操作性概念,采用演绎推理方法构建全面创新评价标准的“创新输入―创新过程―创新输出”因果关系概念模型。

廖雅等(2010)解读技术创新管理的现状,假设了技术创新审计概念的完整体系。采用系统工程法构建技术创新审计概念模型。以划分各级创新利益关联方为前提,并结合技术创新管理概念相结合演绎推理,提出企业推行技术创新审计时的工作流程和方法。

黄益等(2015)针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审计有关问题进行调研。结合价值链分析理论演绎推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审计工作,形成以价值链为基础的技术创新审计理论框架。结论为结合价值链理论可以促进审计管理理论的完善与进步。

可见,在技术创新审计与其他理论研究相结合的规范研究方面大多采用演绎推理、逻辑推理的方法。从普遍性原则出发与其他研究相结合将理论进行延伸,演绎推理出个别的研究结论。研究人员以各自既定的价值判断为根基,力图推导出逻辑最优的审计模型,对于技术创新审计相关理论延伸的建立进行讨论。

2 实证研究

齐萨等人(1996)提出假设并构建技术创新过程审计模型。他们采用数据档案研究和实证统计分析方法,利用现有资料作了大量的数据收集和统计整理工作,设计审计的方式方法。结论表明该工具的有效性得到了验证,能够真正发挥审计积极作用。

马宁等(2000)提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审计内容及准则。并采用技术创新的学者理论测试(α检验)和技术主管人员工业测试(β检验)对以打分卡为形式的审计准则进行验证,对相关变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结论,这一框架基准合理且具有可行性。

陈劲等(2002)对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的关系等四个方面进行统计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对主要障碍因素采用因素分析。并将符合审计条件的企业的三类绿色技术创新绩效进行汇总均衡,求其相对比值。验证了它们之间的高度相关性。

由上可见,在技术创新审计实证研究方面,多采用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描述统计分析等方法。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从变量、指标等角度对建立的技术创新审计模型进行检验,对其合理性进行评价,注重对相关理论的验证,以帮助我们正确的解释和预测审计现实。

3 案例研究

李飞宇等(1999)以杭州锅炉厂为样本进行个案研究。采用齐萨等人提出的创新审计绩效评价体系对锅炉厂的技术创新过程开展区域试验。研究表明检测指标体系评价能力突出,锅炉厂技术创新源等方面做的很好而消化吸收等能力不足。

陈劲等(2006)建立适应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审计的SPRE模型。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浙江某集团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审计评估,积累模型应用经验。研究结果表明部分指标还有些不足,需要改进完善此模型以及创新体系结构。

张炜等(2009)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选取浙江区域范围内的三家创新型企业作为样本进行试验性应用,实证检验了全面创新审计模型和创新型企业评价标准。此项创新审计工具和操作流程能够全面反映企业创新能力和动态过程的效果。

由上可见,在技术创新审计案例研究方面,大多采用将审计模型工具与企业实际运行相结合的方式检验其应用效果。体现了案例研究独特性、归纳性以及对客观事实全面而真实反映的特点,可增强研究结果的有效性。案例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创新审计(包括所采用的技术、程序、系统、方式)本质的可能性。

4 结论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技术创新审计的研究多采用规范研究、实证研究、案例研究方式,具体分析方法包括归纳法、演绎法、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在使用以上具体分析方法时较多学者使用了技术创新审计工具。但实际应用中也产生了不易操作、部分内容过于繁琐等问题。因而我国学术界、科技服务机构和企业应进一步加强对技术创新相关审计工具的研究,以期在实践中对其借鉴使用时能够更加规范化合理化。

【参考文献】

[1]陈劲,耿雪松,李飞宇.技术创新审计的理论源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1999(6):42-45.

[2]卢宁文,顾晓敏,任爱莲.创新审计的基本内涵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5):113-115.

[3]张炜.基于技术创新审计的创新型企业评价标准构建[J].科学学研究,2007,S2:465-469.

[4]廖雅,樊一阳,陈亚锋.基于审计的技术创新管理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5:522-526.

[5]黄益,侯建明.基于价值链分析法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审计框架浅探[J].科技管理研究,2015(6):206-210.

[6]马宁.官建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审计内容及审计基准[J].(下转第127页)(上接第178页)中国软科学,2000

相关技术论文篇8

Wiki是Web2.0中的重要应用软件之一,它是一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还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协作的辅助工具。与BBS、Blog等其它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更具开放性和协作性,任何人都可以对Wiki中的内容进行编辑和管理,还可以在社群成员的共同协作下进行新知识的创造,因而,基于Wiki的这些特点,为学者提供一个教育技术专业协同知识建构平台和知识库。

一、网络教育技术专业知识内容现状和专业知识库开发需求分析

当我们在教育技术领域进行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参考一些基础知识和专业论文,或者我们需要基于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来完善我们的研究结论,基于互联网络的海量数据资源和便捷的信息检索引擎为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供了应有的技术保障。但针对教育技术专业知识的检索和专业问题讨论还存在一些问题:

网络百科全书(维基百科、百度百科):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百科全书方便的检索教育技术的一些相关词条和知识。但是,这种知识库定位于百科知识,对教育技术这一单独领域的涉及不够深入,很难形成关于这一领域系统的知识结构和适合这一领域的内容标准。

人肉搜索引擎[1](百度知道、猫扑大杂烩)及专业论坛、贴吧:我们可以通过悬赏或发帖求助我们关于教育技术某一方面的问题,通过其他关注这个领域的人为你搜索资料,提供回答。但人肉搜索很难有精确到这一专业领域,很少能得到比较符合你问题的专业解答。

专业术语和论文库:支持检索,但一般不支持知识的完善和动态扩充,很多专业论文是收费的,不支持开放和免费使用。

通过搜索引擎直接检索来自个人博客和其他网站的一些零琐信息:多为一家之言或相互转载的内容,可以参考。但鉴别对比得出更完善的结论需要付出较大代价。

专业论坛、贴吧及博客进行讨论:方便提出问题,和其他人通过回帖和评论进行讨论,发表一些零碎的意见,提供参考,却难以形成统一完善的认识和结论。

专题学习网站、网络课程及相关电子图书:教育技术专业方面比较系统、完善并且开放的网络课程比较少及相关电子书籍比较少,而且多数不支持对知识点的检索。

因此我们需要架构一个教育技术相关知识,问题及论文资料的协同知识建构平台和知识,并且通过Wiki平台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

二、Wiki简介及MediaWiki的功能和特色

(一)什么是Wiki?

Wiki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平台,是一种基于超文本系统的知识网络系统[2],又是一种基于某一主题的知识共享社区。Wiki站点可以有多人(甚至任何访问者)维护,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者探讨。Wiki中可以方便快捷的创建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其它知识点的链接。Wiki中通过这种相互的链接和扩展,很容易架构起一个网状的知识结构,并通过开放分类和知识线索[3],完成对知识网络的系统化和浏览控制。

Wiki站点一般都有着一个严格的共同关注,Wiki的主题一般是明确和坚定的。Wiki站点的内容要求高度相关性。其确定的主旨,任何写作者和参与者都应当严肃地遵从。Wiki的协作是针对同一主题作外延式和内涵式的扩展,将同一个问题谈得很充分很深入。Wiki非常适合于做一种“All about something”的站点。个性化在这里不是最重要的,信息的完整性和充分性以及权威性才是真正的目标。Wiki由于其技术实现和含义的交织和复杂性,如果你漫无主题地去发挥,最终连建立者自己都会很快的迷失。

(二)Wiki程序MediaWiki的功能和特色

在建立Wiki站点方面有很多Wiki程序可以选择,其中MediaWiki是全球最著

名的Wiki程序,运行于PHP+MySQL环境。MediaWiki作为维基百科及其姊妹

计划的系统软件,其开发得到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支持。而且其功能比较完善,插件丰富,架构简单,支持多语言版本,允许每个用户自行选择系统外观(皮肤)。

MediaWiki中可以方便的使用标记语言"[[","]]",自动生成链接,快速地链接不同的页面。MediaWiki中有自己的标记语言,支持Tex数学公式⑤,支持部分html代码,支持元搜索,可以快捷的检索相关页面,支持开放分类,根据分类在不同的页面之间产生关联;支持模板的使用,可以方便对相同内容的重复使用和更新,而且中文支持良好。

三、基于MediaWiki的专业维基站开发的可行性和适应性分析

(一)从软件功能的角度来看

MediaWiki支持搜索,内容组织简单,条目扩展方便。很适合基于条目的教育技术术语和相关知识的信息库的实现。而且条目标题字数限制比较宽,既可以是词条,也可以是一个问题,或文章标题,支持开放分类,支持树形目录结构,因此也适合基于问题、专题研究或系统知识的协同写作平台的搭建及相关信息库的建立。由于MediaWiki不提供私有页面和普通用户对个人页面的保护功能,因此不适合个人日志和论文的发表。MediaWiki支持功能扩展,可通过插件扩展页面评级,思维导图,音频、动画、视频等其他媒体,及所见即所得的功能。

(二)从技术实现的角度来看

MediaWiki对运行环境要求较低,PHP+ MySQL环境比较容易搭建。其配置简单,管理方便(通过页面便也可以完成大部分系统参数的设置和管理),软件升级、数据备份和数据迁移也比较方便。有大量的相关技术文档可供参考。

(三)从知识建构的角度来看

MediaWiki的超链接结构与人的思维和对知识建构的方式很相似,用户在编辑时可以对页面中的任何名词,问题加上Wiki标记,形成一个新的知识点连接,并对该知识点进行扩充。用户可以对一个知识点的理解的雏形,并通过不断的修改,逐步完善对该知识点的建构。

四、基于MediaWiki的专业维基站的设计

(一)设计目标

1.建立一个教育技术专业术语理论、相关人物机构、开放论文等相关知识和资料的知识框架,并不断完善和扩展知识内容,形成一个支持检索的教育技术专业知识库。

2.搭建一个个人和共享关于自己教育技术领域相关知识,对知识进行完善和自我建构,问题,建立讨论,、分享开放论文的平台。

3.搭建一个由教育技术专业人士组成的开放的多人协作的写作平台,并形成一个教育技术相关知识的知识共享社区。用户可以发展新用户,并组成协作小组,对某一专题进行讨论和完善知识结论。用户可以编辑自己的页面,对别的用户进行讨论,在知识社区中进行交流。

4.逐步建立和完善关于教育技术专业培养、教育技术各个领域的系统知识、相关专题知识、网络课程、专业书目及其他参考资料的信息。并提供良好的知识线索,方便浏览者系统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教育技术领域某一方面的相关知识。

(二)内容知识结构设计

1.知识结构设计

利用开放分类组织和区分知识条目,提供一个知识框架,并可不断地进行扩充和完善。

基础分类:

①按类型:专业术语;相关人物;相关机构;专业英语;专业论文;专题探究;问题讨论;专业培养;系统课程;专业书目;集合文档。

②按研究领域:教学设计;远程教育;教学媒体;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教育应用;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相关学科。

2.社区页面模块设计

社区公告。

新手入门:编辑入门、内容标准、样式标准推荐、沙盒测试等。

意见交流。

专题活动。

Wii.etec维客:相关用户信息和介绍等。

3.首页、导航栏及知识线索设计

通过首页、导航栏和一些页面提供知识导航。一种知识线索(如图1所示)。

(1)首页模块,包括:关于网站;知识分类;人物图片。

(2)导航栏模块,包括:首页;社区;专题;领域;分类;帮助;专业;培养;系统课程;知识线索;随机页面。

4.命名空间的使用

通过命名空间来区分不同类型的页面。专业术语,相关人物、机构、英语词条,等采用默认命名空间。新增自定义的命名空间:Subject: :专题研究;Thesis: :专业论文;Question: :问题讨论;Course: :系统课程;Reference Book: :参考书目。

5.内容标准及模板的设计

根据不同类型的条目,提供并逐渐完善内容标准。如专业术语主要提供术语定义或概念,专业论文的标准格式,系统课程的设计标准等。利用模板可以提供一些标准或参考样式,方便页面样式的统一。专业术语内容参考标准如下:名称;其它名称;英文形式;定义/概念;其它定义;其它补充;(一些相似对比,相关链接,补充内容等)。

6.帮助、关于及声明文档

为浏览者或参与编辑者提供网站介绍、编辑帮助、行为规范、网站事件、免责声明、隐私策略等系统辅助页面。

五、基于MediaWiki的专业维基站的实现

(一)环境准备

MediaWiki版本选择:Wiki1.13.0多国语言版(环境要求PHP5.0以上,SQL4.0以上)。

本地调试环境:Apache+PHP+MySQL

调试环境软件:APMServ5.2.6 for Windows 2000/20003/XP,解压后便可使用,运行APMServ.exe

其它选项采取默认设置,注意在“Use superuser account”上要打上勾,密码为空。然后点击“Install MediaWiki!”

将www\htdocs\config下的LocalSettings.php移动到上级文件夹下,然后点击页面上的连接进入网站首页。网站就安装好了(如图1所示)。

(二)本地化设置

修改LocalSettings.php文件并以UTF-8格式保持。

开放图片上传:修改$wgEnableUploads =false;false改为true。

本地时区设置:

在文件末尾加入以下代码:

$wgDefaultUserOptions=array('date'=>'ISO 8601', 'timecorrection'=>'08:00');

用户权限设置

在文件末尾加入以下代码:

$wgGroupPermissions=array();

$wgGroupPermissions['*' ]['edit'] =false;

$wgGroupPermissions['*' ]['createpage'] =false;

$wgGroupPermissions['*' ]['createtalk'] =false;

(三)系统页面设置

以管理员身份登录,编辑MediaWiki: Sitesubtitle(网站副标题)、MediaWiki: Sidebar(导航栏)、首页、社区、关于、声明、帮助等页面内容。

六、结语

由于MediaWiki的简单易用,也不免有一些弱点,如社区交互功能比较弱,用户权限层次不够细,元搜索功能不够强,树形目录形式单调,思维导图插件扩展麻烦。MediaWiki的在默认皮肤Monobook下运行速度较慢,(使用Cloneblue皮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速度)。MediaWiki的一些扩展和美化(自己制作皮肤)编辑繁琐,需要一定的技术背景。然而MediaWiki版本一直在更新之中,在功能、性能、安全方面将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翟修树.基于学科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构建[D].山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2006.

[2]在思与行中一路走来―李克东教授与一线教师谈教育信息化[J].信息技术教育杂志,2006(3).

[3]王一青.Wiki环境下基于问题学习PBL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系,2006.

[4]宁光芳,张世禄.基于Wiki的专题学习网站建设策略探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4).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民委科研项目《藏族大学生网络生活状况调查研究》(项目编号:12QHZ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相关技术论文篇9

关键词:地质测绘;地质勘探;问题;应用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各种工程项目也越来越多。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地质条件的了解。例如有的地区地质比较松软,以软土地基居多,对工程施工安全和质量带来了影响。再比如在采矿过程中,首先要对地质环境进行了解,才能采取合适的采矿技术,提高采矿过程中的安全性。由此可见,测绘测量在地质勘探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加强对地质情况的了解,提高各种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各种工程项目越来越多,我国的测绘技术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在测绘工程中,准确性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為了提高测绘准确率,必须要强化测绘工程质量管理和控制,对测绘测量技术进行控制,提高测绘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减少测绘测量过程中的误差。 

1 地质测绘技术现状 

地质勘探是对地质、地层情况进行了解的重要过程。在地质测绘过程中,测绘人员必须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一方面是对地质学有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要对测绘技术有研究。在地质勘探过程中,测绘过程应该要完成对地质勘探项目中的各种地面、地表、地层等地质情况的勘测,并且将测绘得到的数据反映出来,为工程项目提供相应的施工方案和信息。地质勘探项目的测绘的技术含量较高,而且测绘过程具有一定的难度。当前,我国经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工程项目质量受到外界地质因素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在一些地质条件不太好的地区。如一些软弱地层,对工程项目施工带来的阻碍较大。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地质测绘的重视,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另外,地质勘探不仅是工程建设的基础,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地质勘探,有助于地理国情普查。对我国的地理情况进行掌握,有助于对各种资源进行充分开发和利用,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2 测绘测量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常见的测绘测量技术有GPS技术、RTK技术、RS技术等。在地质勘探施工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加强对各种测绘测量技术的研究和分析,对测绘测量技术进行更新,从而不断提高测绘数据的准确性。 

2.1 GPS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随着测绘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测绘测量技术的缺点也暴露得越来越明显。例如传统测绘过程中受到仪器设备以及测绘技术水平的影响,一般都采用常规测绘。测绘效率较低,而且测绘的数据不准。有的地区地势环境险峻,不利于测绘人员亲自前往测量。随着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GPS技术在地质测绘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GPS技术主要进行定位和导航,可以通过定位设备对工程项目进行定位,对测绘工程的完成起到辅助作用。在地质勘探测绘过程中,主要通过GPS接收机以及相关的软件对地质勘探项目的位置信息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GPS测绘测量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测绘过程中的人工投入,实现自动化采集和分析。尤其是对于一些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的地区,人工测绘十分不便,必须要采用机械设备进行测绘,GPS技术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随着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GPS技术还与其他技术进行结合。比如GPS-RTK技术,是GPS技术与RTK技术结合产生的一种新技术,能够实现定位和实时传输,将测绘得到的数据及时传回信息控制中心,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 

2.2 RS测绘测量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RS测绘技术又称为遥感技术,其主要功能是实现远距离监测。原理是基于电磁波理论,使用传感设备,对各种地质信息数据进行传输,并且由相应的设备对数据信息进行接收,再进行整理分析,用于各类工程施工。遥感仪器能够探测到的范围比较广泛,与传统的测绘手段相比较而言,其时效性也更高,能够获得同一时段的遥感数据,这些数据能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揭示地面上的各种物体之间的关系。当数据收集完成之后,还可以借助相应的软件对遥感影像进行分析,并且对探测区域内的地形、地质等情况进行基于影像的地物识别。对遥感图像进行处理之后,可以准确地提供出地面上的物体信息,也可以提供准确的几何位置。根据测绘得到的数据,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根据地质数据信息对施工方案进行设计。施工人员再按照准确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减少盲目施工带来的影响。同时,RS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完成对施工场地的动态检测,对施工状态进行把握。随着工程施工进程的不断推进,可能会出现各种新的地质问题,通过RS技术可以实现对施工场地的实时监控,及时得到最新的地质信息。 

2.3 GIS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地质勘探过程中加强对GIS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测绘水平,可以将地理环境的具体位置、空间信息等详细信息结合在一起,为工程施工的相关部门提供可视化信息,使得施工人员能够做到心中有图有信息,有助于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另外,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可以加强对互动操作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该系统是GIS系统的集成化平台。相对于GIS系统而言,其功能性得到了相应的拓展,能够实现在多个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其他相关系统在异构环境下的互相通信、合作。对相关的任务进行完成,提高地质勘探水平。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测绘是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为工程项目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当前,地质勘探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项目。为了提高地质勘探效果,必须要积极加强对地质测绘的重视。要结合地质勘探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各种测绘技术进行综合利用。根据不同测绘技术的特点,得到相应的数据。并且要借助计算机软件,及时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得到清晰、准确的地质勘探图表,为工程项目施工提供准确的信息数据。 

参考文献 

[1]石伟卿.GPS-RTK测绘技术在地质勘察测绘中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28). 

相关技术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8-0139-03

为了研究国内骨科类核心期刊的各项计量指标的关联性,利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对骨科类核心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学科影响指标、基金论文比、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等利用统计学分析上述7项指标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辑出版的2002~2011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1-10]中选取骨科类与以刊登骨科学为主要内容的期刊(共13种)作为研究对象,基本概况见表1。

1.2 方 法

以《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的期刊引用计量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学科影响指标及来源期刊计量指标基金论文比、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作为统计指标,对各期刊的2001~2010年的指标,做以下几个方面对研究:1)为了论证影响因子越高的骨科期刊,其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是否也越高,对每一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与其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做相关统计分析。2)为了说明骨科类核心期刊7项研究指标整体间的关系,对于骨科类核心期刊各指标整体间的关系做相关分析。3)骨科类核心期刊7项指标的聚类结果。

表1 13种骨科类核心期刊情况一览表(以创刊年限排序)

1.3统计学处理

文中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处理与分析,对每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与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和7项研究指标整体间的关系均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非参数方法),P

2 结 果

2.1 各期刊影响因子与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的相关分析结果

分别对13种骨科类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与他引率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2)看出,只有《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和《中国骨伤》的影响因子与他引率有显著相关(P0.05)。在对13种骨科类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与基金论文比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2)看出,只有《中华骨科杂志》的影响因子与基金论文比有显著相关(P=0.014),而其他12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与他引率则无显著相关(P>0.05)。

2.2 骨科类核心期刊7项指标的相关分析结果

通过对7项指标的相关分析结果(表3)看出,7项指标间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他引率、学科影响指标、基金论文比、地区分布数有显著相关,影响因子与他引率、学科影响指标、基金论文比有显著相关,他引率与学科影响指标、基金论文比有显著相关,学科影响指标与基金论文比有显著相关,地区分布数与机构分布数有显著相关。

2.3 骨科类核心期刊7项指标的聚类结果

通过对7项指标的聚类结果(图1)看出,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学科影响指标和基金论文比聚为一类,地区分布数和机构分布数聚为一类。进一步细分,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和他引率聚为一类,学科影响指标和基金论文比聚为一类。

注:X1:总被引频次,X2:影响因子,X3:他引率,

X4:学科影响指标,X5:基金论文比,

X6:地区分布数,X7:机构分布数

图1 7项指标的聚类结果

3 讨论

3.1 影响因子与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的相关分析

通过分别对13种骨科类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与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做相关分析,发现只有《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r=-0.793,P=0.033)、《中国骨伤》(r=0.884,P=0.008)2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与他引率有显著相关,而其他11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与他引率则无显著相关(P>0.05);《中华骨科杂志》的影响因子与基金论文比有显著相关(r=0.855,P=0.014),而其他12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与他引率则无显著相关(P>0.05)。这与于挨福和马虎兆[11]得出的科学研究类期刊的基金论文比是影响因子最重要的影响要素的结论相反。

在做分析时出现了有些期刊的影响因子与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的相关系数是负值,但都无显著相关,说明可能会存在某些期刊的影响因子越高,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越低的情况,或者期刊的影响因子越低,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越高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人为因素在提高影响因子;或者可能是不同学科、不同期刊由于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的不同,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不同,势必导致期刊间不同学科的影响因子及即年指标等期刊被引用计量指标存在差异[12]。我们认为可能是由于不同期刊有其各自的特性和规律,不能完全仅用一个学科期刊的研究结果定论该学科所有期刊的情况。综合以上我们认为对于骨科学期刊来说,不能认为影响因子越高,其基金论文比和他引率也越高,我们要理性的对待影响因子,尽量避免仅用影响因子一个指标去衡量一个期刊的方方面面。

3.2 7项指标间的相关分析

为了说明骨科类核心期刊的各项指标整体之间的关系,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学科影响指标、基金论文比这5项指标间呈显著相关,地区分布数与机构分布数呈显著相关。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所有的这些评价指标均是期刊之间的相互引用才产生的。而一种期刊其影响力最根本的是其总被引频次,所以总被引频次就是这些指标的基础,如果一种期刊的文献没有被其他任何期刊所引用,则其他的影响因子等指标则无从谈起;影响因子是近两年的被引情况的反映,涉及的是引用半衰期的情况,即引用的有效程度;而他引率、学科影响指标、基金论文比等同理,反映的是评价更深层次的探讨;地区分布数与机构分布数所反映的是引用被评价期刊的各种期刊的地域分布及作者的机构分布,经过这些统计,使编者更加了解和掌握期刊的优势与不足,从而采取最有效的措施推动期刊的不断发展。

通过对7项指标的聚类结果说明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学科影响指标和基金论文比聚为一类,地区分布数和机构分布数聚为一类。这是因为前5项指标属于与期刊质量关系最为密切的客观指标,很多核心数据库在收录期刊时也是将他们权重后对期刊的质量进行评价。而地区分布数和机构分布数则是文章内部特征的一个反映,与其他期刊对其引用没有关系,地区分布数和机构分布数不能客观说明期刊的质量好坏,例如《中华骨科杂志》虽然是骨科界的顶级质量期刊,但它的地区分布数和机构分布数并不是最多的。

进一步细分,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和他引率聚为一类,学科影响指标和基金论文比聚为一类。与上一段论述的关系相似,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和他引率纯粹受其他期刊的引用所影响,而学科影响指标和基金论文比除了受被引用情况影响外,还部分受其内在因素的影响,如期刊的办刊宗旨、定位、侧重点等等。例如《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其定位是国内一流的精品期刊,所以其吸收的相关基金资助的论文也较多;其定位是以临床研究为主的期刊,所以对于基金资助的基础研究方面的论文刊登则有所影响。所以内在因素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也是影响期刊质量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2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4]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5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5]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6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6]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7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7]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8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8]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9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9]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0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相关技术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胡小勇(1978—),男,江西奉新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等研究。E-mail:。

一、研究背景

一直以来,教育技术领域的国际学者(如加涅、乔纳森、汉纳芬等)和学术组织(如AECT等),对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关注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热点与动态趋势,成为我国教育技术学者们最重要的学术活动之一,意义重大。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是国际上社会科学最权威的研究引文索引。SSCI的来源期刊都经过了科学方法的层层筛选,其发表的研究文献都反映了国际研究的主流和前沿。[1]鉴于此,本研究结合国际教育技术研究的发展历程,对SSCI所收录的教育技术五本核心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Computers & Education》《Education Technology & Socie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从2002至2012年相关的论文进行文献分析,可视化呈现近11年来国际教育技术研究的热点和前沿,为国内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设计

(一)方法、工具与数据源

本研究采取定量研究为主、定性研究为辅的方法,采用词频分析法对文献进行定量研究,并在可视化结果上进一步定性分析。词频分析法,是指利用能够揭示或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或主题词的频次高低来确定该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的文献计量学方法。[2]

在工具选择上,本研究所采用的CiteSpaceⅡ,是一种科学知识图谱中的引文分析软件。它是美国德雷克赛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陈超美博士开发,基于Java编程语言的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Ⅱ能够有效探索学科知识领域的演进与研究前沿,并进行可视化分析,使得文献计量学分析易于呈现历时性的动态,[3]并具有以下基本功能:(1)通过引文网络分析,找出学科领域演进的关键路径;(2)找出学科领域演进的关键节点文献(知识拐点);(3)分析学科演化的潜在动力机制;(4)预测学科或知识领域研究前沿。[4]

以Web of Science(WOS)为数据源,检索SSCI收录的上述五本教育技术期刊的论文信息,时间选择是从2002-01-01到2012-12-31。CiteSpaceⅡ可直接对WOS的数据进行提取研究关键术语的操作,并开展词频分析及引文分析。

(二)分析思路

第一,对样本文献中高频度、高突变和高中心性的关键术语进行分析,形成研究热点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初步判断国际教育技术领域11年来的研究重点和热点。同时利用CiteSpaceⅡ绘制的关键术语时间序列图谱,呈现11年来国际研究热点的变迁,得出近年来衍生出的新研究主题和方向。第二,在CiteSpaceⅡ中利用词频探测技术进行分析,明确突变专业术语,并生成代表研究前沿的可视化知识图谱,进而深入分析该领域的研究前沿。第三,通过对作者及文献的共被引分析,生成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国际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和贡献的学者,以及对近年来教育技术领域具有高影响力的经典文献。

三、国际教育技术研究热点与变迁

(一)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1. 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呈现

使用CiteSpaceⅡ以关键词为节点,时间分区为一年,设置top N% per sliced值为30%,采用Pathfinder算法,绘制高频关键术语共现网络(即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如图1所示。

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在该图谱中,年环大小代表频次,内部不同年轮的颜色代表相应的年份。外部年轮为紫色的年环(箭头所指)表示具有高中介中心度的关键节点。数值高的中介中心度节点,对其他节点之间的联系起到控制作用,体现了其在整个网络中的重要地位。[5]由图1可知,2002—2012年间国际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包括:“teaching/learning strategies(教与学的策略)”、“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互动学习环境)”、“pedagogical issues(教学法话题)”、“improving classroom teaching(提高课堂教学)”、“students(学生)”、“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计算机媒介通讯)”、“cooperative/collaborative learning(合作/协作学习)”、“education(教育)”、“technology(技术)”、“media in education(教育媒体)”、“secondary education(中等教育)”、“elementary education(初等教育)”、“applications in subject areas(学科领域应用)”、“post-secondary education(专科教育)”、“multimedia/hypermedia systems(多媒体/超媒体系统)”和“human-computer interface(人机界面)”。

将这些频次100以上的关键术语进行中介中心度的二次统计,如表1所示。从频次排序看,“Teaching/Learning Strategies”最高,其节点年环明显最大。从节点中介中心度看,“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和“multimedia/hypermedia systems”两个节点的紫色年环最大,其中心度最高,占该领域研究的核心地位。综上所述,2002—2012年间国际教育技术领域中,“teaching/learning strategies”相关研究最广泛,但是相对突出的研究热点是“t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multimedia/hypermedia systems”、“students”和“secondary education”等的相关研究。

2. 研究热点的讨论

在国际教育技术领域中,“teaching/learning strategies”的研究最为普遍。随着教育理念从“教”向“学”的转变,教学策略也逐渐向学习策略转变。在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环境背景下,对“students”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国际教育技术研究领域,对“学生”的研究主要包括学习方式、学习策略、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认知能力、认知风格、社会关系等主题。学习环境建设也是国际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一个重点。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对学习环境变革提出了新诉求,学习环境必须能够促进学习者主动的、有效的学习。国际教育技术学者在关注对学习环境的“interactive(互动性)”研究时,无论是面对面授课,还是网络远程授课,都强调必须在师生间、生生间搭建良好的互动交流环境。媒体系统的演化,则展示了媒体与人类学习的密切联系。从“multimedia”到“hypermedia”,反映了教育对网络技术的采纳。“hypermedia systems”能够将用户引入包含相关信息的页面,其作为促进教与学的工具,在教育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二)研究热点变迁的可视化分析

1. 研究热点变迁的可视化呈现

基于上述分析基础,利用CiteSpaceⅡ对研究热点分布再作进一步的时间线图分析,如图2所示。

从时间线图来看,国际教育技术领域的各研究主题,在2005年或更早之前就已基本成熟化,呈现出相对的静态稳定性。在2005—2012年间,少数巨大影响力的新研究热点出现,而主要还是对之前研究热点的继续深化。但是,从时间线图的总体方向来看,几乎每年都会衍生出一些新的研究主题,例如“self-efficacy(自我效能感)”、“self-explanations(自我解释)”、“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等,说明国际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具有与认知心理学领域研究相结合的态势。其中术语“virtual reality”在2007年左右出现,词频分布比较均匀,说明它可能成为研究的一个新热点。

另外,本研究针对总频数和中介中心度均较高的关键术语(包括“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multimedia/hypermedia systems”、“students”、“secondary education”)作了激增分析,得出总频数和中介中心度均居高的关键术语的各年频数基本上都呈现增长趋势,且结点年份与起始年份的频数相比,差异明显。这些关键术语近11年来的频数增长曲线,体现了所对应主题的研究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

2. 研究热点变迁的讨论

在2005年前后,国际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已趋于成熟,而此后几年中衍生的研究主题大多与认知心理学相关,如“self-efficacy”、“self-explanations”等。美国Robert Zheng和Matthew McAlack等学者在2009年发表的文章《Effects of Multimedia on Cognitive Load, Self-Efficacy, and Multiple Rule-Based Problem Solving》,对“multimedia on cognitive load(多媒体认知负荷)”和“self-efficacy”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6]2006年,Silke Schworm和Alexander Renkl两位学者在文章《Computer-Supported Example-Based Learning: When Instructional Explanations Reduce Self-Explanations》中对“Computer-supported example-based learning(计算机支持的案例学习)”与“self-explanations”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7]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相关研究内容呈现上升趋势。其中“virtual reality”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营造了“自主学习”的环境,并能节省成本、规避风险、打破时空限制。在教学中应用“virtual reality”技术对师生来说都越来越具有吸引力;但美国Kami Hanson和Brett E. Shelton两位学者在文章《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Virtual Reality: Analysis of Challenges Faced by Educators》中也指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必须综合各方面因素开展适当的教学设计。[8]

四、国际教育技术研究前沿

(一)研究前沿的可视化呈现

在CiteSpaceⅡ中,同样以关键词为节点,时间分区为一年,选择突变专业术语类型为“burst term”,设置top N% per sliced值为30%,阀值设置(c,cc,ccv)的值分别为{(1,1,20),(2,2,20),(2,2,20)},同时标出突现点,得到图3所示的知识图谱。其中代表突现点的节点变成红色的(箭头所指)。并生成“summary table”,对节点的Σ值进行整理,见表2。可知代表研究前沿的术语有:“distributed learning environments(分布式学习环境)”、“learning communities(学习社区)”、“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architectures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教育技术系统的体系结构)”、“teaching/learning strategies”和“collaborative learning”。

(二)研究前沿的讨论

深度分析上述术语,可将国际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前沿方向概括为四类:理论研究类、环境资源类、策略方法类、媒体技术类。结合关键术语共现的可视化知识图谱以及词频统计结果:(1)在理论研究类方向,主要是对“architectures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开展研究,具体包括“evaluation of CAI systems(计算机辅助教学评价系统)”、“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智能教学系统)”、“distance education and telelearning(远程教学)”、“e-learning(数字化学习)”和“construction(建构)”等主题内容;(2)在环境资源类方向中,重点研究的主题是“学习环境”,其中“环境”包括“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distributed learning environments”、“learning communities”和“classroom(教室/课堂)”;(3)在策略方法类方向中,主要是对“teaching/learning strategies”开展研究,具体主题包括“improving classroom teaching(提高课堂教学)”、“cooperative/collaborative learning”、 “evaluation methodologies(评价方法)”、“communication(交际)”、“tools and methods(工具和方法)”和“navigation(导航)”等,此外,还针对“elementary education”、“secondary education”、“post-secondary education”和“adult learning(成人学习)”等教育阶段的教学方法策略进行研究;(4)在媒体技术类方向中,主要是针对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新技术开展相关研究;包括“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human-computer interface”、“virtual reality”、“Internet”和“computer”等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五、国际教育技术领域高影响力的学者与文献

(一)高影响力的学者

运行CiteSpaceⅡ,将节点类型选择为“Cited author”,设置top%为30%,阀值设置(c,cc,ccv)的值分别为{(2,2,20),(2,3,20),(2,3,20)},得到关于作者共现信息 从图4和表3可以看出,共现频次及节点的中介中心度最高的学者是Vygotsky,L.S.(维果斯基),其次是Jonassen D.H.(乔纳森)。另外,中心度较高的学者还有Salomon,G.(所罗门)、Chi MTH(季清华)和Brusilovsky,P.(彼特·布鲁斯洛维奇)。中介中心度较高的这些学者,在教育技术知识网络中起着重要的节点作用,构成了教育技术领域的主流结构。其中,有些学者已经逝去(维果斯基、乔纳森等),有些文献发表的年份也都较早,但仍具有如此高的频次和中心性,说明这些学者及其经典著作作为教育技术研究的理论来源和知识基础,对教育技术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图表中显示的高影响力学者大多是基于心理学开展教育技术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心理学对教育技术的理论支撑作用。突变用于检测一个学科内研究兴趣的突然增长。[9]通过数据分析,具有突变值的学者有Brusilovsky,P.、Bandura,A.(阿尔伯特·班杜拉)和Dillenbourg,P.(皮埃尔·狄隆伯格)。通过对三位学者的突变文献进行检索,分别是:Brusilovsky,P.的《Using A Style-Based Ant Colony System for Adaptive Learning》、Bandura,A.的《Social Cognitive Theory: An Agentic Perspective》和Dillenbourg,P.的《Over-Scripting CSCL: The Risks of Blending Collaborative learning with instructional design》。这些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是“协作学习”,这是近十多年来教育技术研究的热点主题。可以说,这些学者及其重要文献为近十多年来“协作学习”研究的兴盛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高影响力的文献

将节点类型改为“Cited Reference”,其他设置不变,得到关于共引文献信息的知识图谱,如图5所示。将统计得出的高频共引文献进行整理,选择频次大于40的共引文献,并统计其中介中心度等信息,如表4所示。

上述统计的高影响力共引文献包括著作和文章,都是教育技术领域的经典之作,距今数十年不等。Vygotsky,L.S.(维果斯基)的高级心理技能和社会心理学理论,Davis,F.D.(弗戴维斯)的感知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Brown,J.S.(约翰·布朗斯)的教学模式和资源改革理念,Wenger,E.(安提拿·温格)的实践社区

理论,Mayer,R.E.(理查德·梅耶)的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Bandura,A.(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与行为矫正技术,Fishbein,M.(莫里斯·费许班)的信仰、态度、意图和行为的理论研究等,为教育技术领域的各项研究提供指导思想。这些经典著作建构了教育技术领域的理论体系,具有很大的开创意义,成为众多后续研究工作的基础性文献资料,影响力高。

六、研究结论

(1)近年来国际教育技术领域研究广泛,包括教与学的策略、教学设计、学习环境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以及相关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各种主题内容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来开展设计和实施的。

(2)近年来国际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包括对学习环境、媒体系统、教学策略方法和学生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具体有“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multimedia/hypermedia systems”、“students”、“secondary education”和“teaching/learning strategies”等。

(3)近年来国际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热点变迁的情况是:各热点研究方向在2005年左右就已基本成熟化,呈现出相对的静态稳定发展,但在后期研究中会衍生出如 “self-efficacy”、“self-explanations”和“virtual reality”等新的研究主题。

(4)近年来国际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前沿包括理论研究类、环境资源类、策略方法类、媒体技术类等四类方向,具体内容包括“architectures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distributed learning environments”、“teaching/learning strategies”和“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等。

(5)在教育技术高影响力学者与文献的可视化分析中,维果斯基、乔纳森等教育技术领域著名学者的思想理论,对教育技术研究起着指导性作用。一些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也提出了适应时展的研究焦点并得到良好发展,如彼特·布鲁斯洛维奇、阿尔伯特·班杜拉等提出的协作学习理论。此外,教育技术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文献资料,仍然被当今学者广泛引用,作为教育技术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

学术研究既要有本土化行动,更要有国际化视野。本研究分析了国际教育技术领域的发展热点与动态趋势,并还将对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在各个时期的发展特点进行比较,以期为国内学者与国际研究相接轨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徐勇,张秀华,张昆丽.《SSCI》收录图情界期刊概况——SSCI来源期刊研究之一[J].现代情报,2004,(12):162~166.

[2] 马费成,张勤.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热点——基于词频的统计分析[J].情报学报,2006,(2):163~171.

[3][5] 陈超美. CiteSpaceⅡ: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情报学报,2009,28,(3):401~421.

[4] 侯剑华.工商管理学科演进与前沿热点的可视化分析[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6] Robert Zheng, Matthew McAlack, Barbara Wilmes, Patty Kohler-Evans and Jacquee Williamson . Effects of Multimedia on Cognitive Load, Self-Efficacy, and Multiple Rule-Based Problem Solving[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9,40(5):790~803.

相关技术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G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c)-0000-00

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及其互动规律的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新兴学科。早在1938 年,美国学者默顿就在《17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一书中就第一次提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这个概念,并提出了著名的默顿命题之一:经济、军事和技术问题是17世纪英格兰科学革命的重要原因。同样默顿指出:归根结底,十七世纪是现代科技及其各技术分支还只是处在开始的时期,虽然默顿命题针对的是十七世纪的英格兰,但默顿命题突出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重要影响并强调要对它们之间的互惠关系进行研究。近年来,全球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更是获得了非常显著的进展,许多重要的专业期刊都不同程度地编发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文章,并对相关的一些学术活动做了重要的编述和整理,在这些学术论文和学术活动中对STS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都有涉及和讨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关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研究也进入了新阶段。国内外对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研究现状有一个更清楚的了解,相关的学术论文也有很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国际有关STS的现状研究

2010年4S学会( Society for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科学的社会研究学会)年会在日本东京召开,这次会议内容表现出了更多的学术比较性,许多学者开始反思欧美的STS研究传统,主张建立多文化视角中的STS研究。开始关注各种各样的全球问题,其中探究全球问题解决中的科技与公共政策的论文数量为最多,表现出了区域化、复杂化、多元化、经验化和现实化等特征。

相关的学术论文还有马会端,陈凡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国际STS研究的多元化走向――第24届国际科学技术与社会会议述评》等。《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国际STS研究的多元化走向――第24届国际科学技术与社会会议述评》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STS的多元化研究趋势,在既定的大会主题下,学者们分别对埃吕尔技术社会思想,技术与能源环境政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同时,也涉及STS教育、技术民主化、科学技术的社会建构、技术伦理、技术创新等诸多层面的问题。既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又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角度,对当前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广泛交流。

2 中国有关STS的现状研究

自从STS在中国诞生以来,国内的学者一直都从学派述评和思想评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可以说,我国STS学者较为全面的了解了国际STS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理论,初步构建起了STS研究的理论图景。目前,STS既要坚持“形而上”的理论研究,又要拓展实践研究领域,使其在现在的学术潮流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如东北大学的陈昌曙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殷登祥教授、东北大学的陈凡教授等对“STS的基本理论问题”、“ STS与中国国情”和“技术的社会化”等问题的探讨并取得主要的成果。相关的学术论文有陈凡,陈佳的《论技术的社会化与STS的中国化》(2013年2月,自然辩证法研究);金俊岐的《关注产业:STS研究的新视野》(2012年1月,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田鹏颖的《科学技术与社会(STS)――人类把我现代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2012年6月,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等。

陈凡教授指出STS中国化路径可以走以下几条道路:1.立足于中国时间情景的STS,澄清中国语境;2.坚持马克思主义传统的STS,要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直指导我国的STS研究;3.植根于中国文化的STS,深刻把握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尊重自然和求真向善的精神,真正做到“古为今用”;4.聚焦于中国问题的STS,比如“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航空航天工程、转基因食品”等,这些都是中国STS研究本土化应该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

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的目的是要使科学、技术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造福于人类。在探索未来我国STS研究的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我们将STS中国化的问题提出来,指出在中国的科学技术实践领域中,将STS的基本理论和中国STS的实际相结合,并最终形成中国语境的STS。这是当前我国STS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关注产业研究也是STS拓展新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关注产学研结合,产业创新与革命等问题也是STS的一个重要内容④。总而言之,STS要有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研究STS要真正的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金・默顿.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范岱年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1,112,25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