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后勤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0 16:28:49

中学后勤论文

中学后勤论文篇1

二、提高我国中学后勤管理效益的几点思考

“学习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我国中学后勤管理工作作为中学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需要“贵在得法”的研究。只有不把这种研究教条化、格式化,充分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让后勤管理人员根据自己学校现状进行现实具体分析,真正做出正确的后勤管理决策。

(一)树立先进的后勤管理理念

在经济快速发展、思想更新迅速的今天,我们也需要更新学校后勤管理理念,我们不像企业一样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自己的服务宗旨,但我们可以借鉴优质企业中的成功特色理念,例如他们对科技化的重视、对后勤保障中科技元素的注入和服务实效的提升,甚至,可以将企业中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思想引入进来,这样,不仅可以营造适当的竞争氛围,也可以提升学校后勤队伍的服务质量。应该让竞争、服务渗透到每个后勤人员的心里。总言之,理念更新势在必行,我们不能因怕走弯路就原地踏步。我们也要积极学习、虚心借鉴,为中学后勤管理体系开辟一条特色之路、创新之路。

(二)建构合理的后勤管理制度

后勤管理势必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采取各种管理手段,建立一定的制度来组织、协调各个不同分工个体的活动,旨在保障学校的有效运行和实效最大化,保证学校顺利实现人才培养和输送的目标。因此,我们要加快后勤管理制度的完善。对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人、物、财等明确信息,以各校实际为前提,以科学为依据,以深入调查研究为基础,边实践边探索,设计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后勤管理活动理论和操作流程。此外,也要加强与学校规章制度的关联和契合。各中学的后勤管理往往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我们不仅要对具体的学校管理细则进行适合的调整,也要健全更为全面的考核机制,如加强对内容、范围、方法、结果的考核,加入师生对后勤工作人员的适度评价与考核等,也可以通过适当的奖惩措施对后勤人员进行差异性激励。

中学后勤论文篇2

复旦公布的调查结果认定,朱学勤博士论文《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的相关章节,的确存在一些注释不规范(如漏注、误注、将间接引文注为直接引文等)之处,还存在外文翻译上的一些错误或不确切之处。但朱文在《序》中已对国内外相关的学术史作了概述,对前人的贡献与已有论著基本都已说明。

葛剑雄强调,学术规范委员会的调查,仅针对举报涉及的内容部分。由于本案中并无举报人,调查意见已先送达朱学勤本人并征求其意见。由于朱学勤不是该校员工,调查结论又否定了剽窃嫌疑,因此也不涉及处理建议。复旦大学校方表示,尊重校学术规范委员会独立调查的权力。

“虽然论文写作于10多年前,有些失注、译文不确切处可以理解,但对于学术论文的严谨性要求,无论何时都应该一样。”葛剑雄最后强调。

事件回放

2010年7月8日,有网友发帖指出,学者朱学勤2003年再版博士论文有抄袭、剽窃。7月11日,某媒体率先刊登报道《朱学勤博士论文被指涉嫌抄袭》,报道引述网友的6篇文章,认为朱学勤的论文存在学术不规范现象。众多媒体随后报道。

7月13日,朱学勤致函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要求“启动调查机制,辨明是非,还我清白”,获得受理。

调查启动一个月后,朱学勤向复旦学术规范委员会提交了一份9000字的陈词,对匿名网帖指出涉嫌抄袭、不规范的地方分门别类作辩解性陈述,并提供相关知情人。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报道:

教授朱学勤涉嫌抄袭事件举报人已向复旦交材料

朱学勤申请调查涉嫌抄袭案 称平静等结果

中学后勤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1297(2008)09-130-01

科学发展观是以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和本质,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内容,以统筹兼顾为根本原则,以实现经济社会以及国防、军队又好又快的发展为实质,涵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当前社会经济全面转型和面临世界新军事变革挑战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军事后勤理论研究,为后勤建设和相关学科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是迫切而重要的工作。只有切实把后勤理论建设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抓住发展机遇,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才能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履行新使命,实现新进步,推动后勤建设又快又好地向前发展。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推进后勤理论创新的必要性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推进后勤理论创新,是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胡主席提出的“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是对我军职能任务的新概括、新拓展和新定位,科学地回答了我们党和国家需要建设什么样的军队、怎样建设军队的重大问题,为后勤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对建设现代后勤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军队后勤的加速发展指明了方向。后勤的职能范围更广,肩负的责任更重,地位作用更加突出。按照我军历史使命的要求,后勤必须具备保障我军在陆、海、空、天、电多维空间作战的能力,具备保障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等多种军事行动的能力。我们必须着眼国家发展和军队建设的战略全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研究解决当前后勤建设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后勤理论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要求。

(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推进后勤理论创新,是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的迫切需要

本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而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略机遇期来之不易,既对军队后勤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这些年国家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为保障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支持,但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军队现代化建设需求与经费供应不足的矛盾将长期存在,管好用好国家提供的有限财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这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从国家发展大局和军队建设全局的高度,思考后勤建设与改革这一重大课题,不断推进后勤理论创新,开创后勤工作新局面。

(三)不断推进后勤理论创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思想,也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改革开放以来,我军后勤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军事斗争后勤准备成效显著,后勤改革向纵深推进,后勤保障水平明显提高,现代后勤保障体系框架正在形成。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后勤工作面临的客观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后勤建设还存在不全面、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后勤改革遇到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这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推进后勤理论创新,用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后勤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推进后勤理论创新的主要措施

(一)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后勤理论的生机与活力

改革创新是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和实践特质。军事领域是对抗和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也是最具创新活力又最需要创新精神的领域。当前,我军建设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后勤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作战理论的创新,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供借鉴,迫切需要以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方法进行探索,在改革中求突破,在创新中谋发展。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正确立信息主导、科技先行、综合集成、联合作战等新思想新观念,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新理念和新思路筹划改革、指导工作。要突出信息化建设、综合集成建设、正规化建设等课题的研究,健全后勤理论创新领导管理体制,推动后勤理论创新发展,逐步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后勤理论体系。

(二)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后勤理论发展

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是一项崭新的事业,也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我们必须遵照主席“以开拓创新精神推动军队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大力弘扬敢为人先、勇于探索、刻苦钻研、百折不挠、争先创优的创造精神,营造浓厚的改革创新氛围。要认真总结我军后勤建设的经验教训,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要以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和创新的办法,积极探索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规律,力争在后勤理论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推动后勤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三)把握研究重点,科学创新

中学后勤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4-115-02

高校后勤服务部门(实体)是从学校的一个直属部门逐渐演变的特殊企业,当前面临着诸多的困惑和问题,一是在缺乏强有力的行政助推的背景下,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路径怎样选择;二是在全面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的新形势下,如何充分、有效的保障员工的权益;三是如何有效解决学校教学科研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师生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提高对后勤服务提出的新要求。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高校“和谐后勤”建设势在必行。

一、高校“和谐后勤”的内涵

“和谐”思想古今中外由来已久。“和谐”作为词语,“和”指的是音乐和调,谐,由“言”与“皆”组成,就是“和”、“合”的意思。所以“和谐”一词实际上就是“和”一个意思。中国古代典籍中,“和”的概念出现的很早,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和”字。后引申为一切不同事物之间互相作用而臻乎协调统一的哲学范畴。在《尚书》中,“和”被广泛地应用到家庭、国家、天下等领域中去,用以描述这些组织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的状态。孔、孟等人对“和谐思想”也都有颇多的论述,具体表现在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主张人与人之间相容相生,和平共处等。

“和谐”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在西方,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亚当・斯密、席勒、马克思等哲学家、思想家在其众多的论述中包含了丰富的关于和谐的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

1.结构功能论。认为人类社会看成一个大系统,社会运行是否良性,社会系统能否发挥其正常功能,取决于维护其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边界关系的最低平衡。

2.协和社会论。认为社会应当是为了共同利益,协调行动的统一体。社会成员之间的协和程度,将高协和社会和低协和社会区别开来。在社会成员高协和的社会,人们和睦相处,合作共事,在社会成员低协和的社会里,人们互相倾轧,损人利己。

3.社会系统论。认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系统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系统内部的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均衡和协作,系统本身存在着与环境的交换。纵观古今中外哲学家、思想家们关于“和谐”的论述,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和谐”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行为方法和人们追求向往的一种境界,是矛盾对立的双方彼此依存地处在同一个共同体中,是在对立统一的基础上主体价值追求与客观平衡相符合的一种客观关系。以“和谐”理论为指导,认真剖析高校后勤的本质,我们把高校“和谐后勤”的内涵概括为多途径、多层次、全方位的有机协调学校、后勤、员工三者间的关系,通过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来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着力拓宽后勤生存的空间,提升发展的层次,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二、加强高校“和谐后勤”建设的重要意义

1.加强高校“和谐后勤”建设是后勤党员干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载体。建设“和谐后勤”是个过程,体现在思想观念和具体的行动中,尤其需要每一个党员树立榜样,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自觉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岗位,无私奉献。高校是先进生产力的产生地和传播机,做为高校的后勤党员干部虽然不直接创造和传播先进生产力,但为创造先进生产力的教师解决后顾之忧,使其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样也是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高校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全体师生“自强不息、发愤图强”的精神,也塑造了高校特有的文化氛围,把后勤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融合到学校中去,同步于学校的快速发展中,则充分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学校的发展有后勤保障的需求,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有服务的需求,这一切都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服务于学校的发展,服务好师生的要求是最直接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加强高校“和谐后勤”建设是突破后勤改革之瓶颈,促进后勤服务稳步发展的重要保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历了十多年。通过改革引入了社会力量、社会资金建设学生公寓及其它后勤服务设施,不仅解决了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后勤事业的快速发展。作为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日益激化,改革过程中的“路径依赖”不仅在一般意义上起作用,而且在整个过程中仍具有更为显著的影响,社会化改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对困难,后勤服务部门(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牢固树立“师生为本,服务至上”理念,练好内功,通过服务凝聚品牌,实施品牌战略已成为深化改革的有效途径。而后勤服务的品牌形成,一方面需要后勤人自身的努力,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则是服务对象的理解和认可。要获得服务对象的理解和认可需要有和谐的环境。

3.加强高校“和谐后勤”建设是建设平安校园,确保学校的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的有力推进剂。和谐与平安是同一命题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离开了“和谐”,“平安”无从谈起,没有平安的校园环境,和谐的局面也无法构建。“平安校园”是学校发展的基本保证。建设“平安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确保校园稳定是首要标志,。当前由于高等教育等教育的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收费制度的改革等使校园稳定出现了新的问题,需要有高质量的教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满意的后勤服务来保证,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却使为学生提供生活服务产品的后勤企业(部门)与作为消费者的有知识、懂法律的青年学生消费者间因为追求目标的差异带来的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突出,数量庞大的青年学生聚集在面积有限的学生公寓内,因为学生公寓的管理模式、管理人员的素质、手段、服务的内容、标准的差异及外界环境的诱发等都给“平安校园”带来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面对新问题、新矛盾,我们应以系统的观点来全面审视“平安校园”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树立“学生遵章守纪时,我们是服务者;学生有困难时,我们是协助者;学生违纪时,我们是管理者”的管理和服务理念,通过高标准的服务来化解矛盾,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增进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融洽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关系,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三、高校“和谐后勤”建设的有效途径

1.以人为本,关注员工的利益和发展是高校“和谐后勤”建设的首要任务。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马克思说:“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社会也是由人生产的。”他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换句话说:人应当融入社会,社会应当融入人,这才是高度和谐。近年来,随着学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各类社会佣工(外来务工人员)已成为学校后勤服务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国计量学院为例,目前仅后勤公司拥有各类社会佣工650人,是三年前的2.5倍。其中18~30岁占33.6%,31~40岁占25.48%,41~50岁占37.58%,51~60岁占3.87%,构成了后勤公司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一群体中,文盲占2%,小学占16.14%,初中占59.8%,高中(技校、中专)占20.93%,大专占1.13%。虽然这一群体的学历层次、文化水平与高校的师生形成巨大的反差,但他们依然是高校后勤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这一群体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与高校的环境有诸多的不适应,但他们仍然是保证高校发展的生力军;尽管他们因其自身综合素质的局限,其中的绝大多数只能处在层次低下的弱势阶层,但他们仍有自身的追求和理想,因而成为高校“和谐后勤”建设的重要一员。在高校“和谐后勤”建设中,应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合理需求,一是要建立有效的教育培训机制,通过教育培训,一方面促进员工不断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藉以逐步提高后勤员工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能使外来员工尽快了解高校的现实情况,熟悉高校的工作规律,使员工的思想意识、行为规范融入到高校的大环境中来。二是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用人机制,用机制激励人,用机制促发展。三是要建章立制,推进民主化管理,培养员工的参于意识、责任意识,用制度保障员工素质的全面提高。

2.创新后勤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是高校“和谐后勤”建设的基础。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黑格尔进一步解释说:“简单的东西、一种音调的重复并不是和谐,差别是属于和谐的;他必须在本质上、绝对意义上是一种差别。”后勤服务(企业)部门作为学校提供后勤保障的主体之一,在“服务与被服务”的系统内,面临的是“服务无止境、经营管理有成本”这一矛盾。高校的后勤服务企业的特性决定了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本质是为学校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方便,解决后顾之忧,最大限度的培养人才。服务水平与服务技能的现状与服务对象对服务满意的追求构成了服务过程中的对立,正是这种对立,才为构建“和谐后勤”提供了基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有较长的历史,目前仍然是一个热门话题。从现象上来看,后勤社会化改革是要将学校的服务市场化,引入竞争机制,降低服务成本,但从各地各高校的改革模式来分析,改革的实质依然是坚持高校后勤为学校教育事业服务的宗旨,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后勤的社会化改革的目标是要引进社会企业的经营管理的理念、管理的模式、管理的方式方法与传统高校后勤服务的观念、管理模式的对立统一,也构成了建设和谐后勤的坚实基础。在建设“和谐后勤”的过程中,后勤(企业)部门应正确把握教师、学生等各种关系的对立统一,大力引导干部职工树立“优质服务是立身之本、在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思想,树立“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的服务观念,变“有求才服务”为“主动服务、特色服务”,把服务与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学校综合实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师生的生活质量结合起来,使服务对象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得到的不仅是一种产品,同时还是一种享受。

3.创新服务的内容、自主提升,创新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是高校“和谐后勤”建设的核心。有学者研究认为,和谐的本质属性是人的主观能动的价值追求与客观平衡相一致,或者说是主观思想意识平衡与客观平衡的对立统一。应当说“兢兢业业工作、实实在在做事”是后勤人精神的真实写照,“在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也是后勤人的基本追求。但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对同一事件看多了、感受多了,就会产生疲倦,一有新的内容、方式出现,立刻会产生新鲜感。只有满足人的这一基本心理需求,工作结果才能获得认可,主观能动的价值追求才会与客观平衡相一致。然而,人的思想意识在反映客观现实时,总是对被反映的对象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和改造,使人的主观意识与客观现实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果这种差距很大,就不会产生统一,必须要有适当的行为来调整。高校的后勤服务量大面广,做好一时一事的工作不难,难就难在随时随事都要做好。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师生人数的增加,高效、优质的服务需求对后勤原有的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后勤服务工作可细分为餐饮、物业、维修接待服务等具体工作,尽管部门间的工作内容和职责有差异、有侧重,但是服务的对象都是相同的,服务对象对服务质量的要求是一样的。从这个角度讲,后勤服务不论怎样细分服务内容,对服务对象而言,则依然是个团队行为,必须由个体行为的协作和合成。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把一个集体比做一幅拼图,而集体中的每一个人就是拼图中的一块,每一块都有自己特殊的形状,只有每一块都能完全锲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整体。俗话说“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说明了个人的形象和作为对集体声誉的重要性,“一个好汉三个帮”正可以说明服务工作需要有相互的协作、补台的及时。人的心理需求和后勤服务工作的特性要求我们的员工把自己置身于消费者中,不断的换位思考,不断的发现问题。后勤服务工作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后勤服务的管理日趋科学、规范。要探索与发展全新的后勤服务形式,提高后勤服务质量,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是提高高校后勤服务品质,保证后勤服务质与量共同提高的必由之路。

4.创新自我评价的标准是“和谐后勤”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和谐”首先表现的是思想和谐,因为平衡是客观世界的总法则,客观关系反映到人的意识中并不总是一种和谐。人们只有对这种平衡进行了价值判断并在符合主体需要的价值追求中维护或打破原有的平衡,或创建起符合主体需要的新的平衡时,这种客观平衡反映到人的意识中,才是一种和谐。长期以来高校的后勤保障体系总体而言是处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之中,广大后勤人凝炼出“吃苦耐劳、勤奋奉献”的后勤精神,得到了服务对象的高度评价,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学校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广大师生员工对后勤服务的需求在不断地做出调整,对后勤服务的评价标准也在不断地调整,“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这是后勤服务最显著的特点。建设“和谐后勤”,就是要使后勤战线上每一个员工都清醒的认识到服务对象的良好评价、领导的肯定更多的是对后勤工作的理解和宽容。满意是动态的,今天的满意意味的是更高服务水平和更优服务质量的需求,应当牢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教导,经常性的审视自我,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意识。只有在服务过程中不断发现不足、不断改进,提高自我评价标准,才能使服务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和谐就能在稳定中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史美珩,周容庭.《书经》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今日中国论坛,2006(1)

2.李钟麟.论儒家和谐思想与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东疆学刊,2006

3.夏向东.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前进论坛,2005(5)

4.刘卫学.中外和谐思想发展的脉络.江西社会科学,2005(6)

5.焦淑军.马克思“两种尺度”理论中的和谐思想.东疆学刊,2005

6.张正才,李斌.论高校后勤实体企业文化建设.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6)

中学后勤论文篇5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不仅仅事关教学部门,也与后勤各部门与后勤所有员工息息相关。一年来,后勤总公司组织全体员工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紧紧围绕学校教育教学中心工作,结合后勤工作实际,找出在思想上与工作中存在的与当前学校发展不适应、与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不适应问题,通过学习讨论,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力争通过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实现后勤员工服务观念大转变、工作作风大改进,最终促进后勤工作跨上更高的台阶。

一、正确认识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强化服务意识

如何紧紧围绕学校教育教学这一中心工作来推动后勤服务与保障工作的开展,首先要使全体员工对自身岗位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认识。通过大讨论活动,我们认识到:后勤部门是保证校园和谐与稳定的重要阵地,它既承担着为全校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服务的大任,又是学校全方位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高效而有力的后勤服务与保障,学校将不会有稳定的教学与生活秩序,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也必将受到严重制约。后勤人达成共识,要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融于学校与后勤的发展大业,转变工作作风与服务态度,强化服务意识,在平凡的后勤工作岗位上实现人生自我价值。今年以来,虽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但后勤人的工作热情并没有因此减少,为服务对象尽可能提供便捷服务的意识加强了,快速反应的能力提高了,主动、热情、文明礼貌服务的氛围日益浓厚了。

二、深刻理解工作宗旨,彰显后勤育人功能

后勤工作的宗旨是“三服务三育人”,育人是高校后勤不同于社会后勤的根本标志,是高校后勤文化的一大特色。但是后勤员工普遍文化程度偏低,面对一群生机勃勃、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怎样承担起育人的大任呢?通过讨论学习,我们认识到:后勤主要是通过广大员工的辛勤劳动,在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课外活动的校园环境过程中,通过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形式去教育、影响学生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的。

我们将育人工作始终贯穿于员工的日常行为与岗位职责职责履行过程中,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及行为养成教育,彰显后勤育人功能。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让大学生参与文明寝室建设管理,开展整治校园环境义务劳动,指导学生做餐饮意见的调查问卷、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参与植树造林活动等,促进大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通过美化、绿化、亮化校园环境;保障学习与生活场所设施的正常运转与环境的整洁舒适;强化餐饮安全卫生的监督和管理;组织学生参观食堂,让他们了解一饭一菜需要中心两百多名员工日复一日辛勤的付出才能换得,当珍惜其来之不易。看到学生离开宿舍时没有随手关灯、将吃不完的饭菜倒掉,我们都会及时提醒教育,学生公寓的住宿学生会时时感受到宿管员亲切的问侯与关怀。我们以实际行动寓教育于管理服务之中,春风化雨,让学生形成勤俭节约、尊重劳动、保护环境、文明礼貌等道德风尚。

三、转变服务态度,实现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的转变

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对后勤提出的工作要求与标准也越来越高。如何实现服务质量与水平的提升是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的问题。通过转变服务态度的讨论,我们认识到,必须顺应各种日益增长的服务新需求与不断提高的服务标准,变“主动服务”为“被动服务”,想用户所想,急用户所急,才能赢得广大师生对后勤的认同感、信任感,才能树立起良好的服务形象,打造出响亮的后勤服务品牌。

今年以来,餐饮中心面临的内外经营环境一直异常严峻,物资价格、人工成本、能源成本居高不下,校内校外餐饮竞争又异常激烈,我们承受着既要维持食堂大伙稳定维护校园和谐又要完成全年经营目标的巨大压力,如何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维持价格稳定又保证饭菜质量,中心没有消极等、靠、要,而是努力克服困难,主动想办法、动脑筋。首先创新经营模式,引进各具特色的小吃及乐客来西餐厅,打造了阳光美食城,既满足了师生多元化的餐饮需求,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主动拓宽思路,走出校园,承揽外单位订餐业务,今年十月份港华煤气公司员工举办运动会,中心积极联系,取得了两百人的盒饭订单,增加了营业收入;主动集思广义,挖潜降耗,将原来废弃不用的白菜帮、萝卜皮、菠菜梗等用来泡咸菜,做炒菜,既好吃,又充分利用了原材料;维修班换下的一颗螺丝钉也会细心收拣;物流组人员经常早上五点就到批发市场了解价格信息,以求采购到质优价廉的物资;学生三食堂通过观察,改进保温台原有设计,节约了用气量;我们餐饮人有一个职业习惯,去外面吃饭,对端上来的菜品都要评论一下优缺点,分析有没有引进食堂的可能性。。。。。。这些点滴无不体现着员工们从以前的“要我做”到现在的“我要主动去想”、“我要主动去做”的可喜变化,爱食堂如爱家,真正主动地将自己融入到了为餐饮中心降耗增效的工作中去。

服务态度的转变,主动服务意识的增强,使后勤工作面貌焕然一新,充满了活力,获得广大师生的众口好评。

四、增强精细化服务意识,实现“基础服务”到“精细服务”的转变

中学后勤论文篇6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例子

1.通过上一课的学习,作者提出他的观点: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作者把这句话对你们说十遍、百遍,你们相信吗?应该怎样你才会相信?

2.作者举了谁的例子?为什么要举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例子?

二、解读事例,探寻勤奋

1.走近司马光。

(1)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你知道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2)自读课文,讨论:司马光勤奋表现在哪些地方?

(3)长大后他更加勤奋体现在哪里?文中“警枕”是什么?司马光为什么要用警枕?他想提醒什么?

(4)小结。

2.走近童第周。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①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②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③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2)抓住重点词体会童第周的勤奋。

(3)简介“青蛙卵剥离手术”体会“高难度”,让同学们想象他是怎么勤奋的,练习说话。

(4)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含义。

(5)练读第三段。

(6)小结。

3.回归总体,提出要求。

(1)自由读第四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根据第四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司马光只有(),才能()。童第周只有(),才能()。()只有(),才能()。

4.小结。

三、链接生活,延续勤奋

1.在生活中,这些观点常常让我们充满困惑,下面就这些观点同桌讨论,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看法。

(1)天资聪明的同学也许稍微认真一些就能取得好成绩,难道一定要很勤奋吗?

(2)接受能力稍差的同学如果非常勤奋,能赶上那些天资聪明的同学吗?

2.学习几句与勤奋有关的名人名言,选一两句你喜欢的读一读。

3.好书推荐《中华勤学故事》。

B教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奔例子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说勤奋》,作者在第一段提出自己的观点: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并用了两个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二、解读事例,探寻勤奋

1.走近司马光。

(1)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你知道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2)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是怎样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边读边画下有关词句。

(3)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向学生简介《资治通鉴》,进一步了解成就之大。司马光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容易吗?从哪个词可看出来?怎样读好这一句?

(4)自读课文,讨论:司马光勤奋表现在哪些地方?

(5)换句对比,体会具体描写。(出示:小时候,司马光读书非常勤奋)

(6)对比中体会勤奋:抓住“每当”、“却”、“一遍又一遍”等关键词来体会。

师生对话,指导朗读:春天,春色满园,燕飞蝶舞――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就出去玩了。他却……

(7)长大后他更加勤奋体现在哪里?文中“警枕”是什么?他想提醒什么?

(8)小结。

2.学习童第周的例子。(用第二段找关键词,读悟勤奋的方法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1)理解“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含义。

(2)说一说发生在你身边的同学或朋友的勤能补拙的故事。

3.小结。

4.回归总体,提出要求。

(1)总结引出第四自然段。

(2)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5.小结。

三、链接生活,延续勤奋

1.将积累的勤奋名言说一说。

2.学习几句与勤奋有关的名人名言,选一两句你喜欢的读一读。

3.好书推荐《中华勤学故事》。

教后感悟:

一、引入要实效,直奔勤奋

用A教案教学,师谈话导入风趣自然,师通过谈话让学生知道举名人事例论证最有说服力,但是本班级均为乡镇学生,阅读和积累较少,所以说法不一,耗时7分钟。经修改后用B教案教学开门见山,简洁明了,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用时2分钟,有效地把握了导入时间,为下文的学习空出更多的思想空地。

二、品读感悟,探寻勤奋

A教案和B教案的教学都经过精心设计,把第一个事例作为重点来教学,引导学生品析重点词句来体会勤奋。但B教案在A教案的基础上设计了换句对比,用“小时候,司马光读书非常勤奋”和文中具体描写的句子对比,让学生体会了具体描写的重要性,这样对于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的培养更有效。B教案设计了一个情境对话:“春天,春色满园,燕飞蝶舞――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就出去玩了。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这样回环复沓的引读,司马光的勤奋在学生心中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三、训练需扎实,勿成课堂的虚设

A教案在教学第二个事例时设计了一个说话训练让同学想象他是怎么勤奋的,看似不难,可是学生的说话都停留在表面上,可见训练没有立足学生实际水平。练习填空部分,学生都能填“勤奋”和“成功”二词,这样不经思考能解的答案有何意义。所以B教案在修改后省略了这两个训练,不刻意地追求读写,显得简洁、朴实。

中学后勤论文篇7

一、充分发挥学术育人作用。服务后勤专业师资力量建设

武警工程学院是全国重点理工科高等军事院校,是武警部队唯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是全军11所现代化教学工程试点单位之一,是全军“2110”重点院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工程单位。学院现有的7个系(大队)中,军事经济系、军械运输系、建筑工程系3个后勤专业勤务方面的系占据了“半壁河山”(干部培训大队承担全武警部队后勤专业干部的培训轮训任务);在本科教育方面,会计学、军需管理工程、汽车指挥、军械管理工程、土木工程等后勤专业门类齐全,除卫勤专业保障勤务外,涵盖了部队后勤的方方面面;在研究生教育层面,为武警部队培养财务、审计、经济管理方面的高层次专业技术警官的国防经济专业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武警后勤》杂志在学院推进重点院校建设的过程中,要发挥理论期刊的学术育人作用,认真为服务学院后勤专业学科建设服务。

师资是专业学科建设的第一要素,师资力量建设是专业学科建设之本,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是后勤专业学科建设的重要目标。后勤专业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后勤师资队伍建设,队伍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后勤专业学科的创新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所谓学术育人,是通过开展学术研究活动探索新知识,把学术研究的成果及时更新到教学内容之中,从而锻炼教师的科学思维,提高其能力素质,从而为培育创新型人才服务的一系列学术活动的总和。在开展学术育人工作的过程中,后勤理论期刊起着平台和载体的作用。后勤专业教员学术研究的成果,具体体现为各类学术文章和应用成果,这些学术文章和应用成果只有刊发在后勤专业期刊上,才能传播出去,为更多的同行所知晓和引用、交流,从而发挥应有的作用。

《武警后勤》杂志对刊用学院后勤专业教员的学术研究文章一直比较重视,每年均有一定数量的学院后勤专业教员的研究成果在杂志上发表。编辑部把学院后勤专业教员撰写的学术研究文章和应用类研究成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高度重视,制定具体措施,帮助教员开展后勤学术研究。如对后勤专业教员的学术文章认真登记,及时进行处理,需要完善修改的则平等地与教员进行探讨,提出参考性修改建议,直至稿件达到刊发要求。全体编辑人员既做到热情服务,又从严把好学术文章的质量关,与后勤专业教员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由于在不同角度和层面关注和研究部队后勤建设,编辑人员和教员的研讨互动,使一些教员感到受益匪浅。有的教员深有感触地说,在《武警后勤》杂志发表文章,使自己学会从更高层面关注和研究后勤专业方面的问题。编辑人员则从中学习到了相关的后勤专业知识,提高了综合素质。

实施重点院校建设,是学院全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契机。《武警后勤》杂志在服务部队后勤建设的同时,要更加主动地把提高刊物综合质量和后勤专业学科建设结合起来,发挥好后勤理论研究成果展示平台和交流窗口的作用,组织刊发更多后勤专业教员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部队后勤建设和总部机关决策服务,为学院重点院校建设服务。

二、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服务后勤学科专业课程教学

贴近部队实际、服务中心任务,贴近后勤实际、研究解决问题,贴近后勤官兵、提高服务质量,这样的“三贴近”是《武警后勤》杂志多年来形成的特色。创办以来,《武警后勤》的宣传研究工作紧紧围绕保障部队完成中心任务而展开,注重一切从部队实际需要出发。从保障部队完成中心任务的具体要求出发,认真研究、科学把握部队的实际需要,探索部队后勤建设、管理和供应保障工作的特点规律,不断加强宣传研究工作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有效性,较全面完整地体现武警部队后勤工作的现状和展示后勤理论研究的成果。在这个意义上说,《武警后勤》也是联系部队后勤建设实践和院校后勤专业课程教学的桥梁和纽带。

中学后勤论文篇8

关键词:需要层次理论;高校后勤管理;员工管理

高校后勤工作是一项具有服务性和保障性特点的工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重要的保障。高校后勤工作需要充分调动后勤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建立充满活力的员工管理和激励机制。高校后勤员工的激励和管理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需要层次理论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hierarchy of needs)由美国学者马斯洛提出,该理论研究的是人类的需要及其结构的理论[1]。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各种需要概括归纳为五大基本需要[2]:生理需要包括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比如像衣、食、住、性等等,必须首先得到满足;安全需要是指对人身安全、生活环境安全、就业保障、经济保障等方面内容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是指对友情和爱情,信任和温暖的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或者亲密关系;尊重需要是指人的自尊、尊重他人以及被他人尊重的心理需要。也就是说,尊重需要涉及个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威望和荣誉,地位和权力等内容;自我实现的需要促使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使自己成为所期望的人物。马斯洛认为这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本研究就是以需要层次理论为依据,将前人的研究成果应用于高校后勤员工的激励研究,探讨优化高校后勤员工激励的模式,为高校在后勤管理实践中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提高福利待遇,满足后勤员工的基础需要

需要层次理论认为,生理性需要和安全性需要是人类的基础需要。只有首先满足这些基础需要,人类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提高后勤员工的福利待遇,解决后勤员工的后顾之忧,使后勤员工安居乐业。一方面,高校管理者应加大投入,提高后勤员工的基本工资,逐步改善后勤员工的生活条件。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是后勤能够进行正常工作的前提条件,高校应千方百计为后勤员工谋利益,解决好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提高后勤员工的福利待遇,也可以从自主利入手。强制利是政府规定必须执行的福利,主要体现在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等方面[3]。而自主利是,是单位在仔细考察员工特点和自身需要的基础上,推出的一套完整的福利项目体系,并且规定了员工所能享受到的福利总额,让员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4]。常见的比如住房安排、交通补贴、食品补贴、特殊津贴、教育费、培训计划、个人意外保险、雇员娱乐、医疗福利、带薪假期等。员工的工作业绩决定了所能享受到的福利总额,因此,利于发挥福利措施的激励效果。对于高校后勤员工而言,在满足国家法定福利项目上,让高校后勤员工根据自己的要求针对性地选择其他福利项目,如:带薪休假、探亲假、婚假、丧假、交通补贴、通讯补贴、住房补贴等等。

二、坚持民主公平,满足后勤员工的自尊需要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高校后勤员工具有强烈的尊重需要,一般情况下薪酬和绩效考评结果相挂钩,建立突出公平性的绩效考核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绩效考评是管理者按照工作职责和岗位要求,运用一种或几种考评方法,对员工的工作效果进行考察、评价和反馈的过程[5]。绩效考评是实施薪酬激励政策的基础。对于高校后勤员工而言,薪酬是高校后勤员工劳动贡献的回报,只有获得和自己劳动付出相称的报酬,才能降低他们的不满足感。假如高校后勤员工感到自己的付出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他们会认为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均没有得到体现,便可能会离职。所以,建立公正的考核体系和薪酬制度显得特别重要。满足后勤员工的自尊需要,还体现在尊重后勤员工的权利,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后勤管理部门在制定政策和运行决策时,要发扬民主,提高决策的开放程度,广泛听取不同渠道的意见。当后勤部门遇到重要事件时,要广开言路,让决策过程成为一个听取广大后勤员工意见的过程,鼓励他们参与决策,使他们认为自己是学校重要的一员。

三、加大人文关怀,满足后勤员工的归属需要

高校后勤员工在学校的组织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其中工作条件、规章制度、学校文化等都会构成后勤员工的激励因素,良好的工作环境对于促进学校与后勤员工之间的双贏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高校后勤管理者要带头实践这种人文型的关怀认知,在工作生活中多替后勤员工着想,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对其工作上的关怀和生活上的关心;其次,高校后勤管理者要做到从细节出发,比如工作环境方面,要做到流程规范、秩序井然等;帮助解决后勤员工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困难;高校后勤员工生日当天收到后勤主管签名的贺卡、生日蛋糕和礼物;当后勤员工家中有红白喜事的时候,相关部门领导前往慰问,发放一定的补助等;最后,营造良好的交际氛围,满足后勤员工的社交需要。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应竭力为后勤员工构建良好的交流平台,让后勤员工在辛苦的工作之余,加强沟通和交流,充分体验到友情的温暖,满足后勤员工的社交需要。

四、关注个人发展,满足高校后勤员工的自我实现需要

第一,根据学校后勤的发展战略,结合高校后勤员工的个人需要和岗位特点,主要从高校后勤员工培训、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对个人成长激励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高校后勤员工培训不仅可以保持学校后勤的长远发展,而且可以满足后勤员工的自我实现需要,能够调动后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一种符合实际的激励方式[6]。学校通过学习和培训的方式来激发高校后勤员工,实现双方共赢。第二,目前高校后勤员工晋升渠道狭窄,阻碍了后勤员工积极性的发挥。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可以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设置不同的发展路径,建立职业发展的多重渠道,比如管理岗位序列和专业技术岗位序列等,以便满足不同工作岗位的高校后勤员工的不同发展需要。使高校后勤员工的能力得到发挥,实现他们的人生目标。

五、满足高校后勤员工的群体类别需要,实施差别化管理模式

高校在对后勤员工进行激励时应掌握不同群体类别的需要及需要特征,只有对不同群体类别的高校后勤员工实施差别激励,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高校后勤员工由于在知识、性别、学历水平等存在区别,从而导致他们的激励结构和激励特征也呈现很大的差异。因此,在激励高校后勤员工时一定要体现出差异化原则,即对不同类别的高校后勤员工、不同发展阶段的高校后勤员工实施不同的管理模式,切忌发生“一刀切”的现象。

六、结语

综上所述,从需要层次理论出发,提高后勤员工福利待遇,满足其基础需要;坚持民主公平,满足其自尊需要;加大人文关怀,满足其归属需要;关注个人发展,满足其自我实现需要;满足高校后勤员工的群体类别需要,实施差别化管理模式,可以让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19-320

[2]俞文钊.人力资源管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67-169.

[3]彭宅文.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与促进就业[J].中国劳动,2008(8):11-15.

[4]黄敏.员工福利计划和团体人身保险的问题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00:32-33.

中学后勤论文篇9

随着高校后勤集团所面临的校园环境、市场环境和政治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高校的人力资源体系建设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新的机遇。当前,在我国高校后勤人力资源建设中普遍重视人才引进、绩效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员工发展和薪酬福利管理,建立了较为完善和现代化的高校后勤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但后勤人员的文化建设普遍缺乏,存在观念陈旧、理论不足、措施缺乏等情况,制约了高校后勤人力资源最大效用的发挥,不利于高校后勤“三服务,两育人”宗旨的实现。

一、高校后勤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建设的协同关系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大学制度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无论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还是现代大学制度的角度来说,后勤人力资源建设和后勤文化建设都具有协同关系,在高校后勤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注重文化建设,对建立一支符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目标的员工队伍有着重要作用。

(一)文化建设有助于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部分问题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当前高校后勤存在的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以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寻求一定的解决方案。(1)员工流动性大问题。研究调查显示,计算编外人员流动性的情况下,高校后勤员工的流动性达到30%左右。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成果普遍认为,企业文化的构建是降低员工流动性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构建“以人为本”的雇佣理念,关注人力资本的“人性”特征和构建和谐的组织氛围等方式有效降低员工流动性,同时提高员工的规范性和主动性。(2)外聘员工管理困难问题。外聘员工比例较高是当前高校后勤的重要特征,外聘员工普遍存在着文化素质偏低、用工管理不健全、专业技能弱和流动性大等问题。由于高校后勤的特殊性,外聘员工的高比例必然长期存在,对其管理困难的解决途径中,进行外聘员工的文化建设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3)高校后勤服务管理水平较低。当前高校后勤的服务管理在很多时候依然停留在较低水平,各组织、部门存在条块分割,并没有建立较为统一的员工文化和企业文化,员工甚至包括部分管理层都存在服务意识低下,对高校后勤功能认识不足等问题。良好的文化建设有助于建立后勤员工责任意识、激励意识和效率意识,有助于提高当前高校后勤的管理服务水平。(4)高校后勤与高校文化脱节。高校普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各高校也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校园文化。高校后勤存在的文化缺乏或与高校本身文化脱节甚至抵触,直接影响了高校后勤的育人功能发挥。高校后勤的组织文化必须契合高校整体文化,才能实现与高校的协同发展。

(二)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高校后勤的市场竞争力

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的文化建设不局限于人员的组织文化建设,还包括市场文化建设。当前高校后勤员工在转型过程中对市场把握不够准确,对市场化运作模式不熟悉,依然存在行政化思维,导致高校后勤整体缺乏市场竞争力,无论是管理层还是普通员工没有将自身定位为一个完全的市场化主体,造成效率低下和市场竞争力缺乏。

(三)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高校后勤员工的整体形象

由于转型期和历史遗留问题,高校后勤在社会、师生和学校中的形象不太好。一是由于高校后勤队伍庞杂,素质良莠不齐,缺乏文化的引导和束缚,导致管理问题频发,给学校和相关监管部门带来一定的管理难度和负担,难以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师生的服务需求;二是高校后勤对市场文化和校园文化把握不准,在人力资源建设中忽视这两个方面的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不断发展时没有实现自身的文化提升,造成了组织文化缺位;三是高校后勤普遍缺乏对校园文化的了解和重视,与校园需求脱节,导致其在师生中形象较差。要扭转当前高校后勤的整体形象,必须在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引入文化建设的相关内容,在管理层、窗口单位和普通员工的各类层级人员中实现文化培养和文化建设。

二、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文化建设现状

(一)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式

高校后勤集团进行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一是培训。培训是高校后勤人力资源文化建设的主要手段。实际情况看,培训的频率、规模以及范围均非常有限,对基层员工的培训覆盖面较小;培训内容多集中在安全知识和基本技能领域,对文化建设的培训内容(包括德育、服务意识、企业文化等)仅占10%。二是组织文化活动。高校后勤的组织文化活动一是以人力资源建设为主导方向的组织文化活动,如部门文化建设、部门精神理念设计和部门活动;二是以工会为主导的员工文化活动,如各类文体活动等。但这两类活动存在着对文化建设理解肤浅、参与度低,激励性差等问题。三是表彰与激励。表彰与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其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文化建设的作用,即树立文化标杆,倡导文化方向的作用。但当前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普遍忽视表彰的文化建设作用,仅仅将其视为一个激励措施。

(二)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文化建设的缺失

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文化建设总量偏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依然集中在信息档案管理、薪酬管理、激励与考核等方面,对以文化建设为代表的“软实力”缺乏重视。二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文化建设的方式匮乏。人力资源管理中对文化建设的手段无外乎上述三种,且第三种在实践中的功能还未能充分发挥。三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低。文化建设没有成为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只是其附带的一项工作,缺乏专门的保障和评价体系,其实效性很低。

三、高校后勤人力资源建设中的文化建设维度构建

(一)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市场文化构建

市场文化的构建是高校后勤企业化、市场化的直接要求。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市场文化构建,可以参考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构建的相关框架,同时考虑高校后勤与普通企业之间的区别。具体来说,可以从如下几个层面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构建高校后勤的市场文化。(1)精神文化。在高校后勤的员工队伍中进行符合高校后勤的精神文化构建,是其市场文化的基础。这一基础既包括市场文化的最基本概念,如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公平交易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倡导的市场文化,还包括企业经营中所倡导的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也包括高校后勤在参与市场活动中所必须有的更高标准,如质量保障,安全第一,服务与盈利的平衡等。精神文化的构建有赖于后勤人力资源部门在各类培训、文化活动、表彰等具体行为中的传播。(2)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高校后勤员工文化的基础,是整个高校后勤文化的中坚和桥梁。制度文化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制度和规范,通过规范和激励的方式使高校后勤员工遵循制度规范,包括各类行为准则、行业规范和规章制度。良好的制度文化一方面要依靠人力资源部门和其他业务管理部门配合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另一方面也需要依靠人力资源部门在文化建设中将制度文化从具体制度中抽象出来,作为文化建设的专门途径,配合制度体系的实施,达到预期的效果。(3)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外化表现,通过高校后勤员工的精神风貌、经营作风、服务措施等方面来具体表现,是与高校师生、企业合作伙伴接触时所表现出来的属于高校后勤的特有组织文化。行为文化的构建,不仅仅是在管理干部、也不仅仅是在编内职工,应该覆盖到包括编外职工在内的整个高校后勤人力资源队伍,并根据各个层级的不同工作特点制定不同行为文化的构建措施。

(二)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校园文化构建

市场文化与高校后勤的企业属性密切相关的,是高校后勤在进行文化建设时的主要方面,但不能忽视校园文化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高校后勤来源于高校、立足于高校并且服务于高校,其人力资源管理和文化建设都必须契合相应的校园文化,才能够实现协同发展。(1)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对校园文化的吸纳。在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进行校园文化构建,首先应该对当前校园文化进行吸纳。即清楚地分析和认识所服务高校的校园文化内涵,在后勤集团员工中培育适应校园文化的企业文化。如在崇尚自由、包容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中,高校后勤也应充分发挥学生和老师的主体作用,重视建立类似“学生总经理助理”“围合分团委”“食堂监督岗”这样的组织,制定相应的组织管理措施,将其纳入后勤人力资源系统,配合开展工作,从而调整自身和学校文化的契合度,最终提高学校师生对后勤员工和后勤文化的整体认可程度。(2)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对校园文化的反作用。高校后勤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不仅仅要吸纳和契合校园文化,还应该通过自身员工的文化建设,实现对校园文化的反作用,以达到“服务育人”的目的。后勤集团员工作为与高校师生接触时间最长、面积最广的学校工作人员,其体现出来的组织文化,必然会对学生造成较大的影响,这一影响,已经在部分高校后勤集团“光盘行动”的文化建设中得到了体现。一个规范、严谨、友善的后勤员工,必然会对其服务对象带来文化上的反思和进步。

(三)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政治文化构建

高校后勤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不但关系着高校后勤各项任务的完成,还关系着后勤员工队伍建设和育人宗旨的实现。因此,在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文化构建中,还必须强调政治文化。政治文化的构建,首先要处理好人力资源管理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管理员工的进、升、退等业务性工作,同时还包括员工素质的养成和整体能力的提升。政治文化的构建,要加强政治文化与后勤管理之间的融合。高校后勤的人力资源管理普遍借鉴企业管理方式,依靠经济杠杆、行政管理和纪律手段等方式来实现人力资源的管理,而思想政治工作与如上管理手段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关系。因此,在后勤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应注重将政治文化建设融入到企业管理手段中。政治文化的构建,需要创新方法,如结合技能竞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与高校其他部门合作引入师生进行行为教育,加大表彰宣传力度进行榜样教育等。

参考文献

[1]李庆波,石金波.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管理机制研究[J].人民论坛.2011(32):230

[2]杨一琼.基于企业文化视角的和谐雇佣关系构建[J].生产力研究,2011,(12):247.

[3]初汉明,王京虎,项雪峰.高校后勤员工队伍培训工作探讨[J].高校后勤研究,2013,(5):55.

[4]黄左女.高校后勤编外员工的激励探析[J].高教论坛,2013,(11).

中学后勤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1-0058-02

后勤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方面,担负着为科研、教学、师生生活提供服务和保障的重任。在学习型后勤、品牌后勤、和谐后勤建设中,做好后勤服务和保障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学校后勤工作的特性

后勤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的服务工作,主要有以下特性:

1.1 广泛性

后勤工作点多面广,业务多样,与每位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息息相关。

1.2 服务性

后勤工作主要是服务和保障。后勤工作者不仅需要热情、主动,还需要有能力重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后勤工作,才能得到广大师生员工的理解和支持。

1.3 琐碎性

后勤工作常常是从一个水龙头、一个电灯泡这些不起眼儿的小事做起。小事做不好,将会直接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影响到后勤的整体形象。

1.4 时效性

后勤工作与其他部门比较,更具有时效性,如易发生突发性事件。这就要求后勤员工要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办事必须做到果断、及时、合理、科学。

1.5 育人性

教育是高校工作的根本目的和核心,后勤工作同样肩负着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和管理育人的重任。后勤员工是不上讲台的“教师”,后勤员工的廉洁自律,为人师表,高水平、高质量的服务,能给学生起到一种榜样示范的作用,给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这是对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

2 当前后勤服务和保障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1)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细致,表现为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学习浮于表面,造成对有关政策、理论理解不够深入。

(2)管理水平和优质服务意识有待继续提高。个别员工责任心不强,目标不明确,表现在思想上不求进步,劳动纪律散漫,对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时有放松,服务意识淡薄等。

(3)宣传沟通工作需进一步加强。当前宣传沟通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首先是对宣传沟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其次是宣传沟通方式相对单一。目前,宣传沟通主要采取座谈、个别交流等形式,而参与座谈交流的学生多以学生干部为主,由于“受众”的范围参与比例较小,信息传递面相对狭窄,自然就出现沟通互动的范围不大、影响有限的局面。第三是宣传沟通力量相对薄弱,没有设立专门的宣传员,后勤网页利用率不高,总体宣传效果不理想。

3 做好后勤服务和保障工作的探讨

3.1 加快发展高校后勤产业,增强经济实力

发展后勤经济不仅是推进后勤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增强后勤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第三产业、参与国家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高校后勤战线的一个重要任务。

3.2 强化后勘管理。优化育人环境

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实行社会化,不是弱化、淡化高校后勤的管理工作,而应强化其管理职能。邓小平同志说:“党的、科研的、后勤的工作,三个部分,没有后勤工作,科研工作搞不起来”。在管理方法上,要注重科学化,管理的手段要逐步实现现代化。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提高、要优化。管理的目标应该是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高效益,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服务,为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第一,强化思想认识,明确工作目标。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后勤员工要以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一言一行无愧于“教师”这一光荣称号。日常工作中进一步树立责任意识、奉献意识、竞争意识、节俭意识,扎实开展各项工作。

第二,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刊、宣传栏、网站等媒体,及时宣传后勤,解答师生员工提出的问题,提高他们对后勤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第三,完善沟通形式。一要建立后勤工作接待日制度。二要定时召开师生代表座谈会,这都是为了听取师生对后勤服务工作的意见、建议。能当场解决的要及时处理,一时不能解决或需要协调处理的要给予耐心的解释,事后及时予以反馈。三要在学生中设立专门联系后勤工作的学生工作委员会,使它成为学生与后勤之间沟通的桥梁。四要每学期进行一次师生满意度调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第四,以“活动”为载体,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围绕学习型后勤、品牌后勤、和谐后勤这一主线,积极举办各类学习、培训班、演讲比赛等活动,以此为载体来提高后勤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

3.3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科研、教育的后勤部门,工作量大,政策性强,十分重要”,“不是忠心耿耿的人,不懂得科学知识的人,是搞不起来的”,“要让党性好的组织能力强的人搞后勤”。后勤事业要发展,同样需要人才。尤其在当前,抓改革、办实体、搞经营、发展后勤事业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人才。我们必须树立新形势下的人才观念,尊重知识,培养人才,爱护人才,把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敬业和奉献精神的干部职工队伍,作为当前后勤事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来对待。

一是思想政治素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行动,树立科学发展观,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还包括要有良好的思想作风。良好的思想作风是形成领导威信的重要因素。加强领导班子作风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事求是,谦虚谨慎。后勤领导干部要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决杜绝讲大话、空话,报喜不报忧。

(2)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后勤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廉洁奉公。这既是对后勤干部队伍的基本要求,也是良好思想作风的重要标志。

(3)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后勤工作面广、烦琐、服务性强,有些工作更是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要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就要求后勤领导干部要有无私奉献、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的精神。

(4)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后勤干部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言行一致、胸怀宽广,善于爱护和发挥部门员工的积极性,大事讲原第二,职业道德素质。后勤干部要敬业,热爱本职工作,尽职尽责,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勤业:忠于职守,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精业: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精益求精,不断进取。

二是职业道德素质。后勤干部要敬业,热爱本职工作,尽职尽责,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勤业:忠于职守,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精业: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精益求精,不断进取。

三是富有改革创新精神。后勤干部要勇于创新,锐意改革,才能做好新形势下的后勤服务和保障工作。表现在有强烈的进取心,勤于思考,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不断总结、创新和提高,形成新的思想和办法,用以指导工作。

四是建立“首问责任制”。日常工作中,师生找到后勤任何一位员工报修时,后勤员工都要直接受理。后勤部门内部的信息沟通和维修安排,均由内部自行解决。作,认为后勤工作不是重要的专门科学,不需要有精通业务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后勤的改革与发展需要理论指导、舆论环境。后勤工作与其它社会现象一样,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后勤也是一门学问”。只有研究认识它,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才能把工作做好。

3.4 加强对后勤改革的理论研究

高校后勤管理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依据、科学方法。同志说“组织良好的后方勤务工作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任何轻视后勤工作,认为后勤工作不是重要的专门科学,不需要有精通业务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后勤的改革与发展需要理论指导、舆论环境。后勤工作与其它社会现象一样,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后勤也是一门学问”。只有研究认识它,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才能把工作做好。

第一,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学。学习型后勤、品牌后勤、和谐后勤建设,能否在后勤各个单位的员工层面有着充分的理解和高度的认同感,能否化为广大员工行动的自觉和工作的主动,干部的领导、带头、示范作用是决定性因素。领导干部要带头学理论、学管理、学业务,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管理水平。

第二,坚持单位员工定期学。按照理论学习安排,要积极创造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并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学习活动,努力打造学习型后勤干部员工队伍,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与工作效率。

第三,进一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工作。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类培训班,要分层次、分类别地组织他们学习理论知识、业务技能,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以及优质服务意识,从而不断推动后勤工作迈上新台阶。

中学后勤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1560-02

高校后勤管理作为管理的一个特殊类型,长期以来被旧有错误的“后勤是体力劳动,低人一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观念影响,还有少数人模糊地认为后勤社会化即“高校不要后勤”,因而对后勤管理研究甚少,其理论更贫瘠。为了提高后勤管理水平,迫切需要开展理论研究,把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一、高校后勤的职能

纵观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的发展历程,高校后勤管理服务主要有三重目标:一是政治目标;二是经济目标;三是育人目标,或是具有政治、经济和育人三个职能。

1.教育职能

后勤作为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始终是高校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高等教育无法分解的重要组织形式。高校后勤服务于高等教育事业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高校后勤的根本宗旨“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其目的为学校的发展服务。这是贯穿于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条基本规律。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指出:“要制定完善有关规定和政策,明确职责任务和考核办法,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同时还明确提出:“后勤服务人员要努力搞好后勤保障,为大学生办实事办好事,使大学生在优质服务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因此,高校后勤不仅具有服务与管理的职能,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生活提供保障的重任,同时,具有育人的职能,后勤职工在其工作中肩负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的重任。

2.经济职能

高校后勤工作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经济活动,属于社会第三产业。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计划经济体制制约,高校后勤基本沿袭战争时期军事化“供给制”管理模式。形成学校办社会,后勤一切都由高校包办,经费来源单一——行政拨款制,后勤服务属福利性、消费市场封闭性的后勤服务体制,造成供需矛盾尖锐,经费短缺的恶性循环,使政府和学校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严重地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说明的是,在客观上,这一时期我国第三产业尚不发达,社会化服务程度很低,高校内的许多后勤服务工作,社会服务业难以承担。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服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每个人都生活在服务之中,服务体现在每项经济活动之中。社会化大生产和经营方式越来越显示出优越性。另一方面,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正视了价值规律,赋予了高校后勤原本就有马克思所论述的“服务就是商品,服务有一定使用价值和价值”观点的内涵。马克思在解释“服务”概念时指出:“服务这个名词,一般地说,不过是指这种劳动所提供的特殊使用价值,就像其他一切商品也提供自己的特殊使用价值一样。但是,这种劳动的特殊使用价值在这里取得了‘服务’这个特殊名词,是因为劳动不是作为物,而是作为活动提供服务的。”[1]按照马克思上述经典理论的观点,就本质而论,高校后勤服务具有商品的属性,后勤服务工作不仅是一种物化劳动,还是一种消耗了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活劳动,创造了使用价值和价值,具有劳动的两重性(即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就价值而论,对于后勤员工来说,所提供的服务就是商品,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应从服务对象那里直接得到补偿,即按价值规律实行等价交换。他们的经济收入本应取决于劳务价值。因此,高校后勤服务本质属性是经济属性。高校后勤服务过程本身就是“社会化”的活动,是一个“社会化”过程。马克思关于“服务就是商品,服务有一定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观点,为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3.政治职能

中学后勤论文篇12

一、构建现代后勤士官知识结构

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涉及面更广,参与要素更全,运用手段更多,信息化程度更高,对人才的信赖性更强,这就要求后勤士官人才要有适应不同环境、应对多种挑战的综合素质。多样化军事任务都具有明显的信息化特征,这就要求后勤士官人才既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基本技能、智能、体能和作风纪律的素质,又要具备信息化条件下的专业素质、科技素质和心理素质。多样化军事任务对现代后勤士官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一)提高理论素养

理论素养是一个自然人在成长过程中获得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素质。作为军队基层应用型人才的后勤士官,其理论素养包括思想道德品质、人文与自然科学素养、心理素质和军事素质四方面。思想道德品质包括世界观、人生观、职业道德、法制观念等,思想道德品质是后勤士官人才为军队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行动指南;人文与自然科学素养是指后勤士官人才达到满足专业学习和终身教育所需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自然科学素养,它是后勤士官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心理素质包括后勤士官应具有处理问题的缜密的思路和处变不惊的能力,具有爱岗敬业,勤奋务实,谦虚好学的优良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军事素质是后勤士官区别于地方技术型人才的重要素质,主要是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良好的军人思想品质,必备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以适应新时期军事斗争的需要。信息化条件下的后勤士官人才必须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这些理论素养,为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更新实践知识

专业技能娴熟是士官的标志,专业实践知识是士官人才生存的根本。专业实践知识是后勤士官人才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专门技能。信息时代的后勤士官人才应该是适应部队战斗、建设、管理等需要的“德、智、军、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管理型专门人才,重点是理论知识与专门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技术。信息社会,各种知识不断更新,瞬息万变,作为部队战斗力基础的“基础”的后勤士官人才,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的专业实

践知识,来适应部队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三)强化信息素质

为了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战争对后勤士官人才的需求,并依托信息技术在后勤工作的发展与运用,我们必须研究信息新问题、迎接新挑战、提出新理论、寻找新对策,大力培养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需要的后勤士官人才。信息素质是后勤士官人才必备的素质,它包括:传播技能、革新与创新能力、团队协作与组织能力、信息管理能力、信息技术素养、视觉素养、问题解决能力、决策能力、知识开发与管理能力和经营才智等。后勤士官人才必须树立终身学习、勇于创新的观念,达到观念信息化、知识信息化、能力信息化,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装备,有效进行信息采集和处理。

二、优化现代后勤士官人才结构

多样化军事任务条件下训练呈现出鲜明的系统集成特征,参训力量多元,训练行动一体,训练时空拓展,过去那种你训你的、我训我的条块训练,将被联合、融合、聚合、黏合的一体化训练取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突出系统集成思想,用好人才以配强所有岗位,优化群体以升级整个体系。必须把训练体系中的每个单元、每个岗位、每个成员,都作为影响训练质量、制衡战斗力生成提高的关键加以优化,不使之松一节、短一板。必须选拔军政兼优、指技兼通的多通多熟型人才,以人才素质的复合确保作战和保障力量的聚合,实现作战体系的融合。

面对信息化战争,世界各国纷纷调整军事战略,制定新的建军思想,加强以信息化为中心的质量建设,强调信息、后勤和运输技术的融合,要求通过提高后勤资源的灵敏性、可见性和易得性来改进对作战的后勤保障,使信息在未来战争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网络支持下,将生产商群体、战略级订货网络、投送节点、战略投送力量、战役级保障网络和依靠网络的保障实体或单兵(战术)联为一体,实施高度扁平网络化、全方位、无缝隙的聚焦保障。因此,为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适应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需要,我们必须构建一支“战略型”“战役型”和“战术型”相结合、组织结构科学合理的高、中、初级后勤士官人才队伍。在后勤保障体系中,战略后勤处于最高层次,是关系军事斗争全局的后勤,统率着战役后勤和战术后勤的发展方向。战役后勤处于战略后勤和战术后勤的中间层次,是连接战略后勤和战术后勤的桥梁。战术后勤是军队组织与实施后勤保障的末端环节,受战略后勤和战术后勤的规范和指导,同时也对战略后勤和战术后勤有促进作用。在承担后勤保障的后勤士官人才队伍组织构成中,“战略型”后勤士官是精英,“战役型”后勤士官是脊梁,“战术型”后勤士官是磐石。形成和发展高、中、初有机合成后勤士官群体,创建一支结构科学合理的后勤士官人才队伍,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事件,是我军战斗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的重要标志。

三、加强现代后勤士官人才培训

以信息知识为代表的现代知识是战斗力的增长点。有研究资料表明,一个人必须以每年6%-10%的速度更新知识,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知识保鲜期和人才保值期不断缩短,人才淘汰速率不断加快,我们必须把握时效性,注意超前培养高素质人才。因此,不断完善士官培训体制,培养造就大批训练转变所需的实用后勤士官人才,是时代的需要,是后勤士官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任职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

对现代后勤士官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贯彻任职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思想,在总体设计后勤士官人才培养方案时,既要明确分工,又要综合考虑。在构建任职基础、任职岗位、任职发展三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体系的同时,要科学结合学历教育的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内容,使两类教育真正成为后勤士官学员成才成长的两个不可分割的基本阶段,确保后勤士官人才培养过程的系统性、连续性和整体性。

以岗位任职为导向,重点培养后勤士官学员的实践能力。任职教育要具有明确的职业指向性,积极探索后勤士官岗位任职培训的特点与规律,以促进后勤士官岗位任职为目标,按照逐级培训的要求,探索针对后勤士官岗位需要的,指挥、管理与技术合一的“订单式”“模块式”的多样化、灵活、开放的后勤士官人才培养模式。以学历教育为基础,拓宽后勤士官人才的知识面,打牢后勤士官人才的文化基础,发展后勤士官人才的学习能力,使后勤士官人才能够主动紧贴信息化战争的发展需要。

(二)院校教育与部队培训相结合

院校是新理论、新科技、新知识、新战法的重要发源地,院校教学科研成果需要向部队战斗力转化,部队为院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最生动、最直接的研究课题和实践经验,也为院校科研成果向战斗力转化提供了“试验场”。通过“双向转化”机制,保证院校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战法、新训法,及时快速全面地转化为部队战斗力;部队作战训练中总结出的新机制、新经验、新做法、新成果,源源不断地升华为院校的教材、教范以及教学案例,成为推动院校教育创新发展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强大动力。

对后勤士官人才的培养,我们要把院校教育和部队培训结合起来,合力育人。院校以部队为教学基地,组织后勤士官学员到部队锻炼、代职实习、参观见学、调查研究,使他们熟悉部队,掌握任职程序与方法,提高岗位任职能力;部队依托院校资源育人,提升后勤士官人才的理论水平。这样,我们的后勤士官才能适应任职的需要,适应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要。

(三)在职培训与脱产学习相结合

健全后勤士官人才培训制度是后勤士官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后勤士官人才的培养必须采取在职培训和脱产的院校学习相结合。后勤士官的脱产院校学习保证了后勤士官学习时间的连续性,学习内容的系统性,学习效果的有效性。后勤士官的脱产学习只是后勤士官培训的一部分,在职培养锻炼更是重要。在职训练中,除了由各级单位根据部队建设需要和士官队伍素质状况有计划地组织实施的培训外,各级后勤士官个人应根据各级士官的素质要求进行函授、自学,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理论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这种在职培训和脱产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实际是一个实践、学习、再实践、再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

四、规范后勤士官人才管理

科学管理,营造有利于后勤士官人才队伍建设的外部环境,激发其内部的创新活力,是推进和实现军队信息化的基础和根本保证。管理机制是否规范合理,关系到后勤士官人才队伍建设的质量。

(一)精心选拔

选拔后勤士官是加强后勤士官队伍建设的源头。坚持什么标准,采用什么途径,把什么人选拔到后勤士官队伍中来,直接关系到后勤士官队伍建设的基础和发展。严格标准、精心选拔,造就一支政治思想好、技术业务精的高素质后勤士官人才队伍。

1.满足部队实际需要

部队后勤士官岗位需要培训多少人、哪些专业需要招生,招多少,我们就应该计划招生多少人,招生哪些专业。这就要求我们改变现有的士官招生计划制定程序,变自上而下为自下而上。基层部队是后勤士官的用人单位,他们最了解需要什么人,什么专业需要人,需要什么人。我们的招生计划满足了基层用人的需要,就是满足了战斗力的需要。因此,我们要根据部队实际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后勤士官培训规划和计划,突出重点,区分层次,归口管理,明确责任,力求做到部队需要什么专业就开什么专业,需要多少人就培训多少人,切实解决计划失调、训需失衡的问题。

2.坚持生员全面素质

后勤士官应具备的素质要求有:思想品德、军事专业技术、文化程度、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发展潜力、体能状况和心理素质等。这些素质要求体现了现代战争对后勤士官人才的全面要求,也体现了后勤士官在未来战争中所承担的岗位责任。信息化条件下,我们要坚持这些素质要求的同时,要特别重视提高后勤士官招生的文化起点,把高中毕业水平作为后勤士官招生的基本条件。同时,要对考生进行心理素质测试,把心理合格作为入选后勤士官的必备条件。

3.拓宽士官来源渠道

当前,我军主要从优秀士兵中选拔培训后勤士官,但某些专业(如出纳专业等)的士官可直接从地方专业学校的毕业生中录用,这样,既可节约军队教育成本,同时也提高了后勤士官的素质。因此,我军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强后勤士官队伍的吸引力,使得一些地方优秀的大学毕业生自愿入伍,加入到后勤士官人才队伍中来。

(二)晋训结合

后勤士官人才队伍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要高度重视后勤士官人才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把后勤士官的教育培训与晋升结合起来,坚持“先训后晋、晋训结合、不训不晋”的原则,在保证部队正常教育训练秩序的前提下,适应士官人才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强烈需求,逐步规范初级士官、中级士官、高级士官的培训内容及要求,并在初级士官、中级士官、高级士官之间建立相互沟通、互相补充的关系,培养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人才。把满足后勤士官的成长需求、发展进步和部队的长远建设统一起来,鼓励优秀的后勤士官脱颖而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对后勤士官应实行多层次培训与晋升相结合的制度,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后勤士官人才队伍的积极性和进取精神,随着职务的提升而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技能,保留一支专业素质较高的后勤士官人才队伍,而且有利于理顺后勤士官多层次施训的关系,使后勤士官人才队伍智能结构比较合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后勤士官队伍的总体功能。这对稳定部队、促进军队质量建设和提高战斗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政策激励

把开展思想教育和物质激励结合起来。通过扎实有效的思想教育和引导,激发各类后勤士官人才热爱部队、安心本职、献身国防的光荣感、责任感。同时,要进一步改善后勤士官的工资福利待遇,提高特殊岗位、担负重要任务的后勤士官人才的补助标准,为作战部队的技术骨干发放岗位津贴,对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实行重奖,适当扩大高级士官的比例,增强部队对后勤士官人才的吸引力。

为激励后勤士官积极进取,安心服役,保留后勤士官专业技术骨干,除实行士官军衔等级制度外,还应设立相应的士官专业技术等级和士官专业技术职称体系,建立和完善士官专业技术等级和士官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一方面能够进一步调动后勤士官努力进取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在制度上完善了我军专业技术人才职称体系。

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是对军队建设的新挑战,需要我们以强烈的改革精神和有力的创新举措,解决体制、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逐步建立与遂行多样化任务相适应的组织模式、力量结构和行动指导,在加强核心能力建设的同时,推动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全面提高。后勤士官是我军后勤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这支队伍培养造就成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群体,对于推进我军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更好地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