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发展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1 17:15:12

文化发展

文化发展篇1

二、当代中国文化工业的发展及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割裂的世界逐渐整合成了一个整体。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使文化工业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我国建国后一直将文化视为意识形态领域,通过严格的控制,使之发挥为人民服务的公共事业的作用。和传播党的政策方针的政治功能。自改革开放之后,文化领域、经济领域纷纷冲破枷锁,谋求全新的发展。经济政策的放宽,私营业主的出现,促进了文化工业的兴起。在国外思潮和经济形式的冲击下,文化工业的一整套模式被移植到了国内经济和文化发展中来。人的需求不外乎物质与精神,文化就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所以,面对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的文化精神需求,文化的大众化理应成为主流。实现文化大众化最好的形式其实就是文化工业,借助工业的大批量规模生产和高科技的实现,文化工业能够最大程度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了区分阿多诺贬义批判的文化工业,我们用文化产业来代替了文化工业的概念。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的兴起从最开始满足了被压抑了许久的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商业性质,反而使其最大程度地向阿多诺的文化工业靠拢。电影、电视、报纸杂志、广告,所有生活中赖以获得文化需求的媒介都充斥着商业符号、标准化模式等。很大程度上,如今的文化产业又回到了阿多诺那个时代的文化工业上去。更加可怕的是,大多文化产业产品已经不是满足人的文化需要了。失去了其本身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来的仅仅是满足人的欲望。比如,现在很多的电影在结尾都留有悬念,吸引观众等待续集的出现。其实无论电影的首部还是续集,大多数都是好莱坞文化工业模式下的产物,仅仅是为了勾起观众想知道故事如何发生和对未知好奇的欲望,从而成功地赚取票房,促进周边产业的销售。很多大制作的电影,用一个简单脆弱的虚构的故事情节为主线,却辅以大量的高科技感官效果,多数人花钱去看的仅仅是效果而已。同时,大量的无意义、被商品符号占据的电视剧充斥在大众的荧幕上,模式套路高度统一,看这种电视剧味同嚼蜡。但大多观众乐此不疲,有的看明星,有的看剧情,有的只是为了消磨时间。同样,各种歌唱类节目、选秀节目、明星真人秀节目等等,都充斥着低俗、商业和标准化。虽然不能否认依靠先进的科技,文化中心已经不再单一,多元的文化中心也已形成,但是无法与主流的大众文化产业相抗衡,同样存有文化工业影响的阴影。现今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逐渐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工业趋同,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带来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究其原因,个人认为有如下几条:一是社会的不协调发展。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时间里程短,成就显著。但从另一面看,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治理、文化发展、公民教育等问题的发展不平衡。一切向钱看、消费为主、经济逻辑为主等观念蔓延在整个社会中。所以,文化产业被经济所绑架,仅仅表现出了工业的性质,却丧失了文化的实质。二是文化审查制度的不完善。改革开放之前,文化领域一直被视为意识形态被国家严格管控。尽管改革开放之后,文化开始大繁荣大发展,文化的多样化,在工业模式下的爆发发展已经超出文化审查制度的预期。对文化种类、形式、内涵等没有做到有效的归类及限制。思想反省、政治批判的文化作品由于审查制度的政治特性,并没有完全放开;但是对于低俗的文化作品并没有制度性、规范性的审查约束,基本通过通知性的禁令进行治理,这就造成了阿多诺文化工业式的文化产品大行其道,在某种意义上促使了文化产业向文化工业转变。三是文化批判思想和批判氛围的缺失。国内缺少文化领域系统的批判理论。目前,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不能机械简单地套用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迫切需要构建符合中国文化发展需要的文化批判理论。同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中国社会学者的话语权太少,越来越多的人在迎合中国文化发展向文化工业蜕变。简单的行政管理禁令及文件已不足以抵抗文化工业的拓展。

文化发展篇2

为了适应现代化大都市文化建设的要求,近年来我市集中力量打造艺术精品,去年结出了累累硕果,取得了历史性重大突破。

在舞台艺术方面,我市音乐剧《星》、杂技剧《西游记》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上双双荣获政府最高奖“文华大奖”,这是我市首次获此大奖,也是首次一个城市同时获得2个文华大奖,同时《西游记》、《星》还分别获得了“观众最喜爱的剧目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树立了我市文艺创作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八艺节闭幕式上,张广宁市长接过了中国艺术节的会旗,2010年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将在*举办。此外,话剧《南越王》在“中国话剧百年”暨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中获得二等奖,杂技《软钢丝》在第23届蒙特卡罗国际马戏节上获得金小丑奖、《蹦床钻圈》获得特别奖,杂技《金色畅想——球技》获得摩纳哥国际杂技比赛银小丑奖,*芭蕾舞团孙欣、齐程获得韩国国际芭蕾比赛银奖,黄怡、黄靖获得铜奖。木偶《丑小鸭》在上海国际儿童戏剧节上获得优秀剧目奖。广东音乐曲艺团在全省首届曲艺大赛上获5金3银2铜的好成绩。粤剧《豪门千金》、《刑场上的婚礼》,芭蕾舞《阳光下的石头——梦红楼》和《仙女》等一批新创剧目先后公演,深受观众欢迎。一批剧目率先实行成本核算,努力开展市场营销,如*话剧团推出都市情感系列小剧场演出季活动,市场反响良好。

在美术创作方面,*画院的《特区开发》、《淞泸抗战》、《洋务运动》3幅作品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该院还组织了《纪念*起义80周年美术创作展》,积极参加《建军80周年全国美展》等活动。*雕塑院在中国美术双年展中入选4件作品,在“80周年全国美展”的创作中入选3件作品,还组织了广东雕塑大展。

在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方面,推出了粤剧电视艺术片《红线女心路之桥》,出版了报告文学《岭南文化之都——世纪*》、《卜灿荣广东音乐作品集》、长篇小说《锁春记》等一批文学艺术作品。《粤剧大辞典》编撰步伐加快,粤剧名人名曲抢救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强文艺阵地建设,继续办好《南国红豆》、《小艺术家》、《*音乐研究》、《*美术研究》等刊物。

二、打造大型活动品牌,构筑文化发展平台

多年的实践表明,借助全国文化资源,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对打造我市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去年,我们着力抓好以下几项重要文化活动:

(一)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去年12月13日至20日,由中国文联、中国音协、*市政府主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文联承办的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在*隆重举行。在*举办的表演奖有钢琴、小提琴、声乐比赛(分设美声、民族唱法),在*之外举办的合唱、二胡、古筝和流行音乐比赛的所有金奖获得者,以及终身成就奖、理论评论奖、作品奖均统一在*颁奖。组委会还策划举办了《马思聪全集》首发式、马思聪纪念雕塑揭幕仪式、马思聪作品音乐会等纪念马思聪系列活动,以及第四届“羊城新秀”歌手大赛、公众论坛、系列音乐讲座、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第九届*市文化市场文艺调演、“少年闹金钟”音乐才艺展示大赛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金钟奖的内涵,营造了丰富的社会文化氛围。还首次实行售票观摩,观众购票踊跃。金钟奖期间,全国最权威的老一辈音乐家和重量级的中青年音乐家云集*,金钟奖以其最高奖项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吸引了全国音乐界的目光。据初步统计,本届金钟奖共约20万人观看比赛和参与金钟奖系列活动,广大市民热心关注、积极参与、共享和谐。

(二)第十二届*国际艺术博览会。去年11月29日至12月3日,由中国美协、*市政府主办、市文化局承办的第十二届*国际艺术博览会在*交易会举行,我们着力在增强权威性、专业性、国际性上下功夫,不断提升艺博会在华南地区乃至全国艺术会展业的地位和影响。一是增强权威性,继续借助中国美术家协会的资源优势,艺博会行业地位不断提升,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二是增强专业性,进一步扩大国内外专业画廊、艺术机构的份额,提高布展艺术水平,注重传统艺术经典与当代艺术新潮的结合。三是增强国际性,不断增加国际参展商的份额,共有17个国家和地区、1000多名艺术家参展,境外参展机构约占35%。

(三)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复赛活动。去年9月30日至10月2日,“群星奖”美术、书法、摄影复赛在海珠区举行,来自全国的1100件参赛作品分别在*美术学院美术馆、岭南画派纪念馆和海珠区文化馆展出。“群星奖”广场舞比赛在番禺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0支队伍共400多人参赛,生动活泼、特色鲜明的节目令人耳目一新。两项活动的成功举办,对我市群众文化工作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四)*?上海舞台艺术互办展示月活动。我局与上海市文广局继续互办“*?上海舞台艺术展示月”活动,推进两地文化艺术交流。去年9月在上海举办“*演艺文化月”,我市送去了话剧《南越王》、人偶剧《丑小鸭》。12月上海市文广局在我市举办“上海演艺文化月”,精心挑选了喜剧《秀才与刽子手》和木偶音乐剧《妈妈的丑小鸭》两部优秀剧目来穗演出。

(五)第三届*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在往届基础上,本届又增添了不少新亮点。不但有民间艺术巡游与表演,还有仿古祭海仪式;不但有各类文物与工艺品展览,还有南海神号展览以及科技动漫展示等活动;不但有本土民俗文化,还首次邀请国外艺术团体参加表演,吸引了65万人次参与。通过连续几届的坚持举办,使南海神庙收入从2005年的130万元,上升到去年的427万元,同时也为推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

此外,*中国(*)新年音乐会品牌更加响亮,新年听音乐会已经成为*文化时尚。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全年共组织对外文化交流活动83批次,其中我局组织的文化交流团随张广宁市长赴韩国参加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UCLG)大会文艺交流演出反响非常强烈。

三、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共享和谐文化成果

我市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关要求,专门组织召开了全市群众文化工作会议,起草制定《*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不断巩固和加强。全面完成全市文化馆(站)的评估定级工作,其中白云区同和镇和太和镇文化站达到国家特级站,市群艺馆达到国家一级馆,区(县级市)属10个文化馆达到一级馆,全市163个街镇文化站除5个新建街之外,均建立了文化站,其级、一级站数量为全省之最。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或优惠开放,并以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和社区文化站为网点,努力打造便民服务的“15分钟社区文化圈”。如荔湾区逢源街耀华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活跃,每天的私伙局粤曲表演几乎场场爆满。增城市以增城广场为阵地,突出音乐文化品牌,长期为社区群众服务。

(二)农村和社区人民共享和谐文化。各级文化部门全年共组织广场文化活动和下基层下乡演出1500多场。继续实施电影放映“2131”工程,全市向农村、社区送去免费电影5000多场次。“都市热浪”广场文化活动、“羊城之夏”青少年暑期文化活动、公益文化春风行、艺术家社区行、农村文化集市等活动深入社区、农村,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穗港澳粤剧日、羊城粤剧大联展、中小学艺术展演、百歌颂中华群众歌咏比赛、*水乡艺术节、农村文化欢乐节、乞巧文化节、三月三泮塘仁威庙会、绚丽天河群众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农信社杯”首届花都文化欢乐节等活动内容丰富、影响广泛。“《星》耀大学城”、“大学生进剧场”、“红派艺术进校园”等高雅艺术进校园形式多样、反响热烈。市群艺馆继续办好贫困家庭儿童文化艺术免费培训班,加大我市群众文艺创作力度,新创作品150多个,其中曲艺《中国娃娃爱曲艺》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群星大奖”,天河区戏剧小品《仙人球》等7个作品获得群星奖单项奖,越秀区爱乐合唱团获省“百歌颂中华群众合唱比赛”第一名,在全省少儿花会上我市获得7个金奖。越秀区成功举办了第24届全国部分城区文化馆馆际交流会。

(三)图书馆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图书馆接待读者294万人次,书刊外借172万册,社区服务点达65个,馆外服务量超过馆本部服务量的20%。举办《国学大师饶宗颐学艺兼修展》,创办“羊城学堂”,扩大“*文化讲坛”受众面,读书与讲座相得益彰。继续推进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还建设了广东文献数据库。*少儿图书馆接待读者126万人次,文献外借80万册次,图书阅览520多万册次,胡文虎基金会向该馆捐赠了1辆价值78万元的大客车作为“流动图书馆”。全市各图书馆积极开展“书香羊城——阅读进机关”、世界读书日、*少儿读书征文比赛、阅读辩论赛等读者活动,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增城市还开通了“增城数字图书馆”网站,开办了“名人大讲堂”。

四、抓好文化设施建设,奠定文化硬件基础

我市在大力推进各方面文化工作的同时,突出抓好文化设施建设,为建设“文化强市”奠定坚实的硬件基础。去年,各项重点文化设施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标志性文化设施方面,*歌剧院、*新图书馆建设项目进入施工攻坚阶段;*文化中心(太古汇)也已动工兴建。历史文化设施方面,黄埔军校维修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全面完成,南越王博物馆整治工程、南越王宫博物馆、南越国史研究及保护中心等的立项、论证等工作正在推进。艺术培训、生产、创作、演出基地方面,*文学艺术创作中心即将交付使用,*沙河顶艺术苑、*蓓蕾剧院按计划推进,尹积昌雕塑院已经落成,唐大禧雕塑园建设工作正在推进。群众文化设施方面,完成市少儿图书馆海珠分馆改造工程并已开馆,新增面积4600平方米;市群众艺术馆海珠分馆即将完工,将新增面积6000多平方米;永汉电影院将引进社会资本进行全面改造。

各区(县级市)重点文化设施建设进展顺利。越秀区图书馆新馆落成开馆,五仙观南粤先贤馆二期工程接近尾声。增城图书馆预计*年底完工。花都区*民俗博物馆建设工程、洪秀全故居环境保护与展示扩建工程正加紧推进。从化图书馆新馆进展顺利。“番禺文博园”完成二期建设工程。海珠区对“十香园”进行了修缮并在该园举办“*岭南书画艺术节”。天河区完成刘氏家庙整修工程。荔湾区完成西关民俗馆扩建工程。黄埔区完成南海神庙整饰和4A级旅游文化景区建设,并投入大笔资金对区文化馆进行装修改造和设备购置。萝岗区图书馆、影剧院等项目已获立项。南沙区鸦片战争大角山海战纪念园建设工作分步推进。

五、充分利用文物资源,凸显历史名城风采

(一)大力开展文化遗产和博物馆宣传活动。去年从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到6月9日中国文化遗产日期间,我局和各区(县级市)文广局开展了一系列文化遗产和博物馆宣传活动。围绕“博物馆与共同的遗产”和“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主题,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专题论坛、文物鉴赏、知识讲座、特色展览等活动,拉近了文化遗产与市民的距离。同期举办了南越国遗迹与*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年年会。6月9日,中央电视台《中国记忆》栏目现场直播南越国遗迹和考古发掘现场,面向全国展示南越国遗迹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效。位于光明广场的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也于当天向公众开放。

(二)加快推进文化遗产普查和申报进程。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加快推进第四次全市文物普查成果转化,并着手开展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对已有文物保护单位和新发现的文物线索着手进行级别评定、分类保护。南汉二陵、六榕寺、粤海关、广东咨议局旧址、广裕祠5处文物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市还启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关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组织开展全市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活动,公布了我市首批3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东音乐、沙坑醒狮、黄阁麒麟舞、粤剧、广绣、广彩、*牙雕、沙湾飘色、凉茶9个项目入选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文物考古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一步加强。对*起义纪念馆进行全面维修保护以及周边环境整治,去年12月11日在现场由省委、市委等单位举行了*起义80周年纪念大会。完成了市委机关旧址、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共青团一大旧址等文物旧址的维修工作。各区、县级市文广局认真做好八和会馆、屈氏大宗祠、茶塘古村落、横沙书香街、玉岩书院、石井桥及其桥东炮楼等修复工作。市考古所开展考古项目29个,完成勘探面积21.48万平方米,发掘面积近3040平方米,清理古墓葬131座,出土文物2500余件套,并对白云山古墓等古迹进行了普查。我局对沙面一街3号全国重点文物建筑受损情况深入进行调查,依法提出处理意见,得到国家文物局的肯定。着手编制近代洋行仓库码头、铁路旧址和平和大押保护规划,做好粤一师纪念碑的区域规划。对恩宁路文物和街区实行有效的保护。

(四)博物馆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各博物馆共举办展览133个,接待观众265.6万人次,征集文物1171件。*博物馆对《*历史陈列》进行了调整,组织《清代*外销艺术品展》、《清代*外销艺术品展》到上海和甘肃展出。各市属博物馆举办的《古代印度瑰宝展》、《中国考古新发现展览》、《从大元帅府到墨尔本的沙面帕内建筑展》、《石湾中青年陶艺家原作展》、《爱新觉罗?溥仪的一生》、《*起义》、《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等陈列展览受到好评。《生平与香港回归展览》赴香港展出备受关注。《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书画大展》赴台湾展出反响热烈。各博物馆努力创新服务方式,加大免费开放力度,推行流动展览进校园、入社区,如市属各博物馆共有27个巡展送到88个社区、学校。中共三大纪念馆、农讲所等7所博物馆、纪念馆被列入省、市党员教育基地。市文物总店为博物馆提供藏品170件,并创新经营方式,努力开办艺术品鉴定培训、咨询等新的服务项目,实现营业收入7443万元。

六、强化文化市场监管,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一)大力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在网吧管理方面,形成了比较健全的领导和工作机制,实行全市网吧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一领导和协调网吧管理和整治工作。市政府与各区(县级市)政府签订了网吧管理责任书,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明确当地派出所民警必须承担发现“黑网吧”并及时报告的责任,效果明显。去年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2万余人次,检查有证网吧2874家(次),取缔黑网吧1083家,较好地净化了网吧市场。如天河区从去年6月底开始天天出动,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地毯式的“黑网吧”专项整治行动,取缔力度和数量居全市前列。同时,积极探索“绿色网园进社区”,越秀区北京街、大东街等9条街道设立了绿色网园,未成年人可享受每周6小时、成年人可享受每周10小时免费上网服务。在音像市场方面,大力加强音像制品出口审查知识产权保护,去年共销毁非法音像制品近6000万张,其中仅白云区就1728万张,市场秩序明显好转。认真执行《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严把准入关,黄埔区还组织了文化娱乐场所行政许可听证会。电影市场方面,呈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院线制发展的格局,珠江电影院线票房1.8亿元,创历史新高。*市文化娱乐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制度建设,努力发挥行业纽带、政府桥梁的作用。

(二)大力发展我市文化产业。工艺美术品、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制造业规模扩大,新兴的文化传播策划、会展业方兴未艾。我市音像制品的制造和发行占国内市场的50%左右,成为全国音像市场的集散地。演艺业、文化娱乐业稳步发展,去年共有演出2456场,观众达158.8万人次。积极鼓励、引导民营文化企业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长隆集团、TCL文化发展公司被列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基地,海珠区“文化星城”被列为我省首批文化产业园区。我市还推荐国际信义会馆、文德路字画街申报省级文化产业园区。深入开展文化产业行业调研,完成《*市卡拉OK场所经营单位基本情况》调查、珠三角城市电影市场调研,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科学依据。我局与市委宣传部、市旅游局联手开展旅游剧场调研,完成了调研报告并着手制定我市旅游剧场工作方案。荔湾区还举办了“首届西关文化创意产业论坛”。

(三)局属经营性文化单位经营业绩稳中有进。*市美术公司不断扩大业务领域,营业收入达2.5亿元,同比增长25%。市演出电影公司实施低成本扩张战略,完成营业总收入3276.5万元,同比增长2.8%。*文化发展公司(假日酒店)加强管理,经营收入9553.30万元,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仍取得稳步发展。*文化广场(文化发展总公司)、新时代影音公司积极拓展业务、谋求发展。

七、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一)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与“基层评议机关”相结合,聘请各区(县级市)文广局、局直属各单位负责人作为局机关作风建设活动年监督员,认真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及时整改,成效明显。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认真做好局属基层领导班子的绩效考核和调整工作,积极探索和创新文化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公开招聘了一批事业单位人员。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注重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女干部和党外干部。完成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工作,与市委宣传部、中山大学共同举办了全市图书馆专业技术高级研修班,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了专业剧团演出营销高级研修班,还举办了一系列的专题讲座和专项培训。三是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工作效率。更新改造机关对外办公中心,完善办公自动化系统,提高机关办文、办事效率,为基层和群众办事提供便利,树立机关对外服务的良好形象。四是健全并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履行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等服务承诺,修订工作月报制度、文件督办制度等,做到有章可循、重在执行,不断强化机关干部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意识。严格控制会议的数量和规模、文件的篇幅和发放范围,取消不必要的总结会、表彰会。加强档案工作,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全国艺术档案工作会议在穗召开,参观了红艺中心和广东音乐曲艺团,我局在会上还作了经验介绍。五是以治理商业贿赂为契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顺利通过市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检查评估。

(二)不断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加强文化法规制度建设,制定了《南越国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印发了《*市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向未成年人开放实施意见》。努力做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我局有关项目的牵头工作。加强信息工作,全年向上级共报送170多条文化信息,编辑印发《*文化简报》共32期。海珠区首次以区政府名义召开区文化工作会议,有力推进了该区文化工作。

文化发展篇3

强调社会实践在文化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出发,解决文化研究的一般方法论间题,是至为重要的关键间题。然而,强调社会实践对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贬低文化的学术理论研究的意义。恰恰相反,着力探讨文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其目的正在于要充分发挥学术理论研究对于文化发展和变革的促进作用。问题不在于要不要文化的学术理论研究,而在于如何使这种研究真正成为文化发展的内在契机几在这方面,文化工作者肩负着责无旁贷和不可低沽的神圣使命。因之文化研究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提出了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重要任务,认为文化建设“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他指出,“、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卜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J”毛泽东高度重视革命的文化人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就是这个文化战线上的各级指挥员。”同时又指出,“一切进步的文化工作者,·一应有自己的文化军队,这个军队就是人民大众。革命的文化人而不接近民众,就是‘无兵司令’,他的火力就打不倒敌人。”{”毛泽东的这些思想在原则匕也适用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在今天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文化人要真正承担起“各级指挥员”的责任,就必须使自己的工作真正成为建设性的,即真正承担起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光荣使命。但是,这种创造不是凭空“创造”,好比在一张白纸上画画.为了实现这种创造,需要处理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关系:(n科学地对待本民族的古代文化遗产;(2)科学地对待近现代、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产生的新文化;(3)科学地对待一切外来的文化成份.包括资本主义的一切积极成果;(4)科学地对待当前改革开放实践中出现的新事物、新观念‘新问题。对于这四个方面。都需要科学的态度。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真正的科学态度。必然是批判性的一坚持这种科学的批判精神,文化建设才能是建设性的:

然而’‘批判,,这个词在今天某些人那里的命运,和“‘革命”一词一样.正在从’‘褒词”变成’‘贬词”、经过“’文革”,’‘批判”一词在人们心目中已不那么“光彩”。不少人一听“批判”,纵使不毛骨惊然,也要退避三舍。人们对这个词的理解带上不同的感情色彩是不奇怪的,可以理解J不过应当看到,在对于.‘批判1’耿耿于怀的I}们中。须区分不同的情况:有的人是对革命,批判本身持否定态度,有的人则是因为没能科学地对待历史教训而产生某种误解。例如,在1989年春的政治风波以后,有人就认为主张二全盘西化”、策动政治动乱的“精英”们是所谓“批判意识过强,建设意识薄弱’1。似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仅仅是因为‘’批判意识”太强。若谓此看法还有一定道理,也只是在这种意识上:极少数对现实持激烈.‘批判1’态度的人,的确没有提出切实可行令人振奋的建设性意见二但是,这种诱导无建设性的政治态度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批判吗了这些人在资产阶级思想的诱惑和挑战面前,还未交锋就败下阵来,成为资产阶级思潮的俘虏,这不是批判意识过强:显然,问题的实质不在于批判意识的强还是弱,而在于划清批判和非批判的界限,在于弄清:根本没有建设性的“批判”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批判性了

列宁说:“马克思认为他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按其本质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这一品质“的确完全地和无条件地是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这一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之所以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本,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列宁在此还专门注释说:“、请注意,马克思在这里说的是唯物主义的批判,他认为只有这种批判才是科学的批判。这种批判就是把政治、法律‘社会和习俗等等方面的事实来同经济、生产关系体系,以及在一切对抗性社会关系基础上必然形成的各个阶级的利益加以对照。”「2〕这即是说,在批判问题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心主义的所谓“批判”,本质上是非批判的。如,随着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瓦解而涌现出的青年黑格尔分子所撤起的“‘批判狂潮"’,80年代“.文化热”中坚持所谓“‘政治激进主义”立场的全盘西化论者对现实的“‘批判",90年代.“文化热”中转向到“.新保守主义”立场的、’精英”对辛亥革命等事件的.’批判”,都是唯心主义的““批判”。这种所谓的”批判”,其特点是:在激烈的形式和言词下,攻击真正的革命变革,不是揭露矛盾而是粉饰现实,对陈腐事物作可怜的、软弱无力的辩白,把“·个人所遇到的现实矛盾变成了个人和自己的观念的矛盾”,把由于精神上的走私、精神上的虚假生产、原料掺假‘制造精神膺品、买空卖空、空头支票等所引起的斗争美化为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变革”。这种所谓“批判’‘,是一种封闭的意识中的意识中的纯粹精神上的”造反”,只不过是对于完全没有自我批判精神的“陷于贫困中的可怜的无能的灵魂的一点安慰,不过是唯心史观走向衰败和死灭之前的一种回光反照。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批判性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彻底的辩证法的否定性的理论表达。它“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a]这种辫证法的革命批判性,是实践的批判和理论的批判的辩证统一,并且始终贯彻着批判者的自我批判精神。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既然不是历史之外的某种神秘力量,也不仅是个别人物的观念造成历史运动,那么,历史就只能是世代相承的实践活动构成的。这种活动的每一种形式,以及它所创造的文化的每一种形式之所以都是暂时的、在其肯定中内在地包含着否定,并以否定为媒介而不断地向新的更高的形式转化,是因为物质生产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冲突;而这种矛盾冲突又必然引起社会的变革。要使世界发生真正无愧于人类本性的变革,归根到底要靠实践的批判。任何真正有革命变革性质的社会运动,并不听从那些自命不凡的‘脱离实践的民众的..无兵司令”的指挥、能够对社会进步、文化进步起积极促进作用的理论批判,理应是基于实践活动的固有客观逻辑而展开的现实生活矛盾性的科学体现二

因此,理论的批判必须以实践的批判为基础,必须把实践的批判作为自己的内在环节二这样的理论批判,不是使用远离现实的.随意选择的尺度来评判现实,而是从造成自己现实性的实践活动的客观逻辑和科学的价位观出发,科学地再现实践活动中展开的现实的矛盾,通过对现实矛盾的科学分析,尽可能准确地顶见其发展趋势,在科学的理论形态上表达体现着趋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意志.指明实现这种利益的现实途径.诚然,理论思维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置身于实践之中.充分理解实践批判对理论批判的客观要求.同时让理论批判随时接受实践的批判〔实践的检验),

理论的批判以实践的批判为基础,实际就是把回答和解决实践中提出的现实问题作为理论批判的目的与任务,有的学者提出文化建设要实行综合创造转化的主张。这虽有一定道理.然而综合创造转化若脱离实践、脱离现实问题去研究和回答,仍将一事无成.真正的文化创造,同时也应是为实践排忧解难作出的贡献_.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还是对外来文化的批判借鉴吸收、抑或是新文化成分的普及与提高、都只有结合着现实的急迫问题的研究1回答和解决,才能取得有价值的成果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往往以危机的形式出现因此,真正的批判不能不伴随着深沉的危机感我们应当牢记列宁的提醒“对这种危机所引起的问题避而不谈是不行的企图用空谈来回避这些问题、是最有害的‘最无原则的J”5把回答和解决实践中提出的问题作为理论批判的任务、这意味着理论批判本身就是一种建设性的工作

文化发展篇4

文化遗产研究背景

文化遗产是指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特别价值的物质载体,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包括有形文化遗产如文物古迹,无形文化遗产如民间艺术及制度文化。本文中的文化遗产仅指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及其环境。

文化遗产业是指围绕文化遗产本体,以展示传播及商业化传播为方式所进行的一系列商业活动的总和。文化遗产本体不应成为直接出售的商品,其真确性价值是通过展示传播出售的,而以真确性价值为基础的相关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开发则可以通过销售和商业交换实现。本文对文化遗产业的相关分析正是建立在这一概念基础上而进行的。

文化遗产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研究和教育价值以及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文化遗产必须加以保护,目前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伴随经济全球化浪潮及休闲旅游的发展,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得到不断提升,各地掀起了对文化遗产的开发热潮,而过度开发导致文化遗产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在理论界形成了主张对遗产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模式的“产权转移派”和强调文化遗产非经济价值的“国家公园派”。如何使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济的发展相协调,是突出发展还是突出保护,抑或是二者协调。可通过什么方式和机制来协调,如何以最低的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实现文化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文化遗产业中经济主体的行为分析

文化遗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指本着代际间公平分配的原则、在保证不破坏文化遗产资源和环境质量及功能的前提下,积极利用文化遗产,使文化遗产业发展的净利益最大化。文化遗产属于人文环境范畴,由于各经济主体动机和最终目的不同,文化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不同经济主体的综合影响。

经济主体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形势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类经营主体,经济主体的行为是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为了自身的需要达到一定的目标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按照西方经济学的前提假设,经济主体都是理性的“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其唯一目标,在经济活动中的所有决策行为都是围绕这一目标进行的,这是经济主体的经济理性,但是经济主体的行为是经济理性时,却未必是环境理性的。就文化遗产而言,其经济主体的行为是经济理性时,却未必是人文环境理性的。从人文环境角度来看,经济主体的行为有两种:人文环境理和人文环境非理。

人文环境理与文化遗产业发展成本

人文环境理是指经济主体的行为既满足经济理性的要求,又满足人文环境保护的要求。因此,在人文环境理性的约束下,各类经济主体在生产经营决策和技术选择中,会考虑到人文环境的保护;政府也会通过成本内化的制度安排和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投资于人文环境保护产业,给该产业以倾斜政策,刺激该产业的发展。

在文化遗产业发展中,当经济主体的行为是一种人文环境理时,受追求经济效益和人文环境效益的双重目标约束,经济主体会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技术水平和遗产资源的利用率,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会处理好与人文环境的关系,降低破坏人文环境的成本损失;另一方面,经济主体懂得人文资源现在及未来的价值所在,懂得它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会更加珍惜遗产资源,努力营造文化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政府也会制定一定的法规和政策,来激励和约束经济主体的行为,减少其对人文资源的浪费和破坏行为。此时的文化遗产业发展是一种低成本的经济发展。

人文环境非理与文化遗产业发展成本

人文环境非理是指经济主体的行为只满足了其经济理性的要求却未满足人文环境保护的要求,其行为的后果是仅仅实现了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没有实现人文环境保护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在文化遗产业发展中,当经济主体的行为是一种人文环境非理时,经济主体是以对人文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开发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企业在生产经营决策和技术选择过程中,只会顾及经济成本和经济效益,而不考虑生态的保护以及人文生态环境被破坏所带来的长期影响,将人文环境破坏的成本转嫁给了社会。地方政府也会通过成本外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将人文环境成本外化给社会,以增加地方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及就业,从而有利于地方和企业的经济发展;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中也未能充分考虑毁灭人文环境所要付出的沉重的代价,使得环境法规不健全或执行不力,主观及客观上都造成了对人文环境非理的强化,最终形成高代价的经济发展后果。

文化遗产业发展成本与制度安排

文化遗产业发展成本是文化遗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代价和损失(包括现在的、未来的,物质的、非物质如价值方面的),当文化遗产业发展成本不断增加时,会使人类文化遗产业发展的环境和支持系统的能力下降,从而造成文化遗产业的社会福利水平下降,抵消文化遗产业发展的收益,最终影响文化遗产资源的配置效果。当这种发展成本超过一定限度时便会形成文化遗产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图1是文化遗产业发展的成本和收益图,曲线Cd代表文化遗产发展的成本曲线,Y=f(K)代表文化遗产业发展的收益曲线,它随资本投入的变化而变化,两曲线相交于N点,在N点以下表示文化遗产业发展的收益大于其发展成本,遗产地经济增长时,文化遗产业也是发展的;在N点以上表示文化遗产业的发展成本大于收益,遗产地经济增长时,文化遗产业并没有得到发展,遗产地经济发展是以牺牲文化遗产资源为代价的;而在N点上,文化遗产的发展成本与收益相等,达到了均衡状态,是文化遗产业发展的最佳状态。

如果以NY表示文化遗产业发展的净收益,以Y表示文化遗产业发展的收益,以M表示文化遗产业的中间投入,以Cd表示文化遗产业发展的经济成本,那么,文化遗产业发展的成本可以表示为:C=M+Cd,其净收益可表示为:NY=Y-M-Cd。其中M为生产成本,即中间投入,它是由挖掘、开采、保护等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Cd则是指在处理人与人文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时的经济发展成本,主要包括人文环境成本和体制成本等,它主要取决于制度安排。

要使文化遗产业发展的净收益最大,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只能要求成本的最小化,而生产成本M是由技术水平决定的,在一定时期内,技术水平也是既定的,因此,Cd的最小化就决定了文化遗产业的净效益最大化,而Cd又主要取决于制度安排的合理性程度。所以要使文化遗产业取得最大的效益,必须配以最有效的制度安排。

制度安排又分为正式制度安排和非正式制度安排。从正式制度安排的角度看,经济发展成本一方面是由于产权界定问题而形成的,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公共资源,长期以来存在着较严重的搭便车行为,地方政府利用开发的便利性进行低成本开挖运营,造成文化遗产的极度浪费及毁坏。另一方面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使得生产的社会成本增大;加之由于对文化遗产独特内涵及价值缺乏准确的认识,市场无法正确反映其机会成本,使价格偏离了稀缺性不可再生资源的应有价值;同时政府干预的无效性也是形成经济发展成本的制度原因。非正式制度安排是指人类在长期交往中形成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总和,其中意识形态和文化占主导地位,可以“由个人意识转变为社会意识,由主观精神转变为客观精神,从而形成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对经济的发展有着深层次影响。

文化遗产业发展模式

为使文化遗产既能发挥经济效用,又能完成历史传承重任,本文认为文化遗产业的发展应以合理规范的制度体系为准绳,适度保护、合理利用,遵循以保护促发展、以发展巩固保护的良性循环模式。

以保护促发展。文化遗产作为人类自身历史和文明的符号,具有多种价值,并且肩负着传承历史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必须对其真确性加以保护。文化遗产的公共资源特征和准公共产品性质,决定了政府在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以经济发展巩固保护

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而保护技术的开发和更多文化遗产的保护都需要财政支持,这种财政压力对于国家和地方政府都相当沉重。文化遗产不仅是文化资源,也是经济资源,文化遗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实行产业化运作,只是这种产业化要在保护文化遗产及其环境的原真性基础上,以促进文化遗产价值的提升和传播为目的而进行。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正确发挥文化遗产的经济功能不仅对当地经济发展有益,也使文化遗产的保护资金有了部分保障,有利于实现文化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放弃文化遗产的经济功能,实际上是对文化遗产资源的一种浪费。

科学利用、保护和管理协调统一

经济主体的行为来自内部与外部两种动机的激励,内在动机是作为理性经济人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外在动机则取决于外在环境,而制度体系就是外在环境最重要的体现。就非正式制度而言,文化遗产是联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应将文化遗产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就正式制度而言,我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尚缺乏明确、规范的制度体系,中央及地方政府对下级单位的考核标准只明确在经济目标这一唯一层次上,下级为了取得政绩,就以牺牲文化遗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代价换取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必须建立各种法律、法规,设立科学的文化遗产管理质量标准和保护的评估及监督体系,利用有效的制度安排加大文化遗产不合理开发利用的犯罪成本,扭转各类经济主体的非理及价值理念,实现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章建刚.遗产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理想模式[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

2.徐嵩龄.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管理体制改革[J].管理世界,2003(06)

文化发展篇5

中图分类号:G127;F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1-0182-02

制约社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除却现实性因素之外,文化因素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地域发展与文化息息相关,在理论家和现实发展中已经得到了实证。

一、文化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

众所周知,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300年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一方面是因为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贡献,另一方面是得益于特有的资本主义文化的功劳。

著名的社会学家马科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源于欧洲的资本主义的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出现,是因为宗教的原因,宗教这个文化因素在资本主义滋生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整个漫长的中世纪发展过程中,欧洲是受宗教长期压抑的,在宗教的重压之下,欧洲社会的历史虽然漫长,但是并没有释放出应有的活力。当欧洲经历规模空前的宗教改革之后,以加尔文教为代表的新教思想逐渐被人们所认知,并被人们逐渐接受,这样欧洲才有了与其他几大文明不同的发展路径,而最终选择资本主义这条发展路径。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容易让人质疑,就是人们怎么可能自愿接受别人的剥削?人们从哪里来的这种文化观念?如果人们不能接受这种观念的话,那么资本主义是不能发展起来的,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问题。马科斯・韦伯指出,是宗教改革出来的新教伦理让人们接受了剥削合理化这个理念,因为在新教伦理中“由于雇主的经营活动也被解释为一种天职,因此使剥削这种明确的劳动心愿成为合法行为”[1]172。新教伦理还“强调固定在某一职业中的重要作用,从伦理上证明了现代专业化劳动分工的正确性”[1]155、“要记住,时间就是金钱”[1]19、“要记住,信用就是金钱”[1]19,并且“将谋利解释为天意,证明了商人的活动都是合乎道理的”[1]155。新教伦理还号召人们“常同一种善于计算收入高低的严密经济头脑、以及能够极大提高工作成效的冷静自制和节俭结合在一起。这就为以赢利为目的和资本主义必需的把赢利视为天职的观念提供了有牙的基础”[1]36。新教伦理还主张禁欲,而“强迫节省的禁欲导致了资本的积累”[1]165……

资本主义以专注于现实目标、勤奋工作以及合理的算计为存在特征,而这些社会存在特征毫无疑问与新教伦理的主张息息相关:因为宗教革命导致了人们生活观念和生活理念的完全变革,人们在宗教革命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思维模式,而这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便是韦伯口中所谓的新教伦理,即新教伦理宣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直接奠定、决定了资本主义精神。在这里,如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我们不得不承认韦伯是站在主观唯心主义的立场去分析、认知资本主义的成长过程的,的确在一些地方夸大了新教伦理在资本主义诞生过程中的作用,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韦伯的这种分析虽然是片面的但又是十分深刻的。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文化观念所起到的作用的确不可忽略。中世纪后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斯宾诺莎、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思想家的思想,在理性主义、个人主义、分权主义、社会契约等诸多方面对西方世界进行了广泛的影响,从而也真正改变了整个西方世界,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观念和制度上障碍的同时,又以极大的热情论证了一个既合乎自然又合乎理性的社会制度,即资本主义制度。

可见,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与新教伦理这个文化因子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言之,新教伦理这个文化要素促使了资本主义的诞生、发展。

二、文化对东亚发展的推动

与西方发展相对应,很多人将东亚经济的发展归功于儒家文化。

众所周知,在亚洲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发展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些国家和地区聚集在东亚地区,以日本、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为代表。这些国家和地区发展最大的特点便是近展的迅猛,其发展始于上个世纪中后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带着满身的战争伤痕,这些国家和地区开始迅猛发展,很快就成为亚洲经济的代表,并在世界发展体系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这些国家的之所以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原因有很多,但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文化因子便是这些国家和地区中的儒家文化的潜在作用。

日本是东亚地区诸多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日本国民具有浓郁的“国民精神”,虽然日本将这些“精神”称为自己的“国民精神”,但是其实这些所谓的日本的“国民精神”,仔细分析之后便会发现其实就是儒家精神精义。日本有着著名的所谓的武士道精神,而武士道精神是以“忠”和“孝”为核心的,“忠”、“孝”精神很显然是传统儒家精义。日本社会是公认的民族色彩较浓的社会,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以“孝”、“悌”、“和”、“忠”、“信”等价值观为核心,在中国古代,“这些伦理规范是用来实现政治统治的工具性规范”[2],而日本则用它构建了一个所谓的“大和民族”。其实“孝”、“悌”、“和”、“忠”、“信”等伦理观念无非就是儒家“仁”为本的人伦关系道德准则的外化,“孝”、“悌”、“和”、“忠”、“信”本身就是中国传统伦理的德目。日本企业发展全世界是很著名的,但是日本企业其实也是以儒家文化为精神养料的,日本首富西武集团总裁堤义明自认将荀子当做崇拜偶像,日本近代企业之父的涩泽荣一认为自己企业成功归功于《论语》,丰田公司将《中庸》、《孟子》作为企业文化核心……

其实不但日本如此,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东亚发达地区基本都是传统儒家文化圈的文化精神在担负着社会发展所需的文化要义。1991年8月10日世界华商大会在新加坡召开,李光耀在大会开幕式上指出了这种儒家文化对于华人文化圈发展的重要性:“世界各地华人成功的主要因素是节俭、刻苦耐劳、重视教育、社群的信任和互相扶助,简单来说,就是中华文化的核心r值观。”[3]其实李光耀这里所说的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指的就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精义。华人很早就已经向海外开拓生存空间,同时也把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文化带到了东亚各地。儒家文化讲究勤奋、节俭、信用,对社会有关爱情怀,对法律有尊重精神,对家庭有责任心,对子女有爱心,这些儒家文化精义其实是放置四海皆准的真理性伦理准则。由于华人的坚守和坚持这些文化精义很快便成为东亚诸国和地区的主要文化精髓,带领并指引着当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也便规范了当地的社会生活、生产准则,促成了当地社会的良性发展。

可见,东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实际上是受儒家文化这个文化因素影响很大的,甚至可以讲是儒家文化这个文化要素促使东亚诸多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形成和发展。

三、 文化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发展的推动

在中国,最早进行改革开放的是东南沿海地带,现在经济最为发达的也是东南沿海地А6南沿海地带经济社会发展如此之好,决定性因素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商品贸易经济很发达,商品贸易经济的发达直接推动了东南沿海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有些物质资源也许会枯竭,唯有文化生生不息。”[4]东南沿海地区的物质性经济要素可能会发生变化,但是东南沿海地带代代相传的文化却不会改变,东南沿海商品经济和贸易经济的发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生生不息的文化因子。

东南沿海特别是广东地带,在古时被称作“沼泽瘴气弥漫”之地,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这也就使得广东等地的人们变得比中原地带更加具有实用主义色彩;而且在历史上封建政权都是集中在中原地带的,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由中原地带要想传递到岭南,则需要翻山越岭,同时需要穿过江浙、两湖,是被这些地带过滤之后才能到达广东的,所以广东等地因此也就自古不倾心于政治,而是更加重视直接对应解决生存和生活的商贸问题。另外,也因为广东地区自古海运发达,与南洋、西方社会接触频繁,受到西方文化影响远远大于中原地区,所以西方文化中的性格开放、喜纳新鲜事物等特点都在广东人身上有所体现。正是因为这些地理文化因素,所以广东人的商贸精神和商贸兴趣才远远大于内地,广东等地今天的商贸经济如日中天,其实是和这些文化要素分不开的。

概言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何种时候,文化、风俗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别对于中国(尤其是东北)来说,“依旧是一个伦理型的社会”[5],文化风俗直接影响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质量,而且这个所谓的文化风俗是一个社会、地域发展的内部要素,一个地区的发展“如果仅有外部条件,没有内部变化,谁又能说若干年后,不会出现又一次新的衰落呢?”[6]因此,东北如果想真正的振兴就必须从文化层面这个内因入手。

参考文献:

[1] 马科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彭强,黄晓京,译.北京:三联出版社,2002.

[2] 郑文宝.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6:123.

[3] 搜狐新闻.首次世界华商大会在新加坡举行[EB/OL].(2008-08-10)?[2017-01-26].http:///20100810/n274096312.shtml.

文化发展篇6

顶层设计,把文化建设纳入企业发展整体规划

中铁十局在原济南铁路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铁三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四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等三家单位基础上组建成立。三家单位都是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的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企业文化的工程领域老牌劲旅。重组前,三家单位都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受特定环境、经济条件和区域文化等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发展历史和文化传统,铸成了风格迥异的文化性格和文化模式,企业发展战略、发展目标、经营理念、领导风格都存在较大差异。重组后,三个单位之间的不同文化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文化冲突”,突出表现为制度、行为和利益的冲突。企业文化的融合如何做到“求同存异”,如何构建起“十局文化”,如何以一种包容、共赢的心态去接纳“十局文化”,成为摆在十局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2004年3月,十局成立的第一个年度工作会议上,局党委就作了题为《弘扬企业精神,打造十局品牌》的报告,对全局企业文化建设作了系统部署和安排。当年8月份在无锡召开了中铁十局企业文化建设现场会,对“十局文化”进行了全面规划,推进“铸魂、育人、塑形”三项工程建设。在企业组建后的前三年,全面构建企业理念识别、视觉识别和行为识别三大系统,先后制定印发了中铁十局《企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企业文化战略》,提出了十局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步骤、主要任务和保证措施,重点抓成员单位文化融合和员工对企业归属感教育,抓企业形象宣传和品牌推广,在社会上迅速叫响十局品牌;从2007―2009年三年期间,十局突出员工行为规范制定、核心价值理念提炼、工地形象宣传三大重点,不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通过“形势任务教育”“年度主题教育活动”“先进典型宣传教育”“企业品牌形象宣传”等载体从内到外对全体干部员工行为规范、价值理念等进行了全面改造,促进了广大员工在心理认知上实现了从“三局人”“四局人”“路局人”到“十局人”的转变;从“山东文化”“河南文化”“安徽文化”到“十局文化”的转变,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逐步在广大干部员工中确立了“十局文化。

铸魂塑形,凝聚企业“精、气、神”

中铁十局企业文化建设伴随企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起步探索、建章立制到突出特色、全力推进,再到规范完善、逐步深化的过程。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由企业理念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和行为识别系统等三大系统构成的,具有十局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

企业理念识别系统。一是以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经营宗旨、管理方针为核心内容的精神文化。十局组建以来,先后确立了“诚信、和谐、求知、创新”的企业精神,“知恩、感恩、报恩”的核心价值理念,“安全、优质、高效、重信”的经营宗旨和“追求卓越、铸造精品、保护环境、关爱生命”的管理方针,这些理念已为广大员工所接受,构建起了精神文化的基本框架。二是以企业文化建设纲要、企业文化战略及一系列企业重要规章制度为核心内容的制度文化。十局组建以来,逐步建立完善了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领导体制、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构建起了物质文化的基本框架。三是以“六种文化”“六个形象”为核心内容的特色文化。经过十一年的提炼、总结、完善,基本形成了“和衷共济、团结协作的和谐文化;感恩业主、回报企业的感恩文化;追求卓越、创誉塑形的品牌文化;关爱生命、安全为天的安全文化;遵纪守法、风清气正的廉洁文化;令行禁止、有诺必践的执行文化”等六种特色文化。同时,十局社会形象、品牌形象、环境形象、工程形象、管理者队伍形象、职工队伍形象等“六个形象”已被社会公众广泛认知。

企业视觉识别系统。以十局视觉识别手册、经营画册、项目形象宣传、对外新闻报道、门户网站等为核心内容的视觉系统。成立伊始,就组织策划设计了十局企业标识,并对企业标识寓意进行了规范权威的解释。编印《中铁十局视觉识别系统(VI)简明实用手册》,制定《工程项目企业形象宣传达标管理办法》,从“组织领导、宣传方案、现场宣传、员工形象、文明施工”五个方面制定了明确具体的考核标准,提出了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高标准制作的“三高”原则以及统一企业识别,统一宣传内容,统一宣传风格的“三统一”要求。通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工程项目工地宣传设施的种类及样式、宣传展牌的内容等越来越统一规范。十局在形象宣传、品牌推广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成熟完善的工作机制和制度规范。

企业行为识别系统。以员工行为规范、岗位职责、执行力建设等为核心内容的行为文化。通过深入开展“学业务、提素质、强责任”等主题教育活动,加大全体干部员工的宣传教育,编印下发并组织学习宣贯《员工行为规范手册》《员工手册》等内容,企业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和职业形象具体要求已逐步被员工广泛接受,爱岗敬业、勇争一流、奉献十局,已逐步成为员工队伍的主流意识和行动。同时,结合各子、分公司自身业务特点和专业优势,精心提炼总结具有各自特色的子文化,不断丰富企业文化体系建设内涵。

春风化雨,企业文化已经入脑入心

中铁十局历届领导班子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在全体干部员工不懈努力和共同奋斗下,企业文化延伸、扩展、扎根到每一个员工的心中,形成上下互动的文化氛围。

用教育活动凝聚干部员工力量。为了更好地弘扬“诚信、和谐、求知、创新”企业精神和“知恩,感恩,报恩”的核心价值理念,推动企业文化落地生根,十局党委十一年来,坚持每年在全局上下开展一个主题教育活动,持续开展了“知十局情,做十局人,尽主人责”“我为十局人,创新促发展”等主题教育活动,充分激发了员工“说主人话,想主人事,尽主人责”的热情;随着实践的深入,相继深入开展了“增强团队意识,共建和谐企业”等系列主题教育,积极推动“树立新思维、做出新业绩、实现新跨越”大讨论,引领了干部员工思想观念更新,十局的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经营宗旨、管理方针等文化理念被广大干部员工广泛认同,企业发展获得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不断丰富和完善企业文化内涵。十局企业文化的形成是经历了不断探索实践、丰富完善、提炼升华,在实践中孕育,形成于企业发展的进程中。企业组建之初,为促进文化融合、打开市场、实现发展,提出了“诚信、和谐、求知、创新”的企业精神,开展“现场创市场,岗位做贡献”主题教育,提炼出了“和衷共济、团结协作的和谐文化和追求卓越、创誉塑形的品牌文化”;在沪杭高铁、沪宁城际铁路等工程建设中,提出了“知恩、感恩、报恩”理念,并逐步成为了十局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并形成了“感恩业主、回报企业的感恩文化”;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大力开展“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安全是竞争力”等安全理念宣传教育,逐步形成了“关爱生命、安全为天的安全文化”;通过深入开展廉洁自律和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廉洁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年、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年等活动,不断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规章制度,逐步培育了“遵纪守法、风清气正的廉洁文化”;在落实各项制度、推动全面工作中形成了“令行禁止、有诺必践的执行文化”。到2010年,基本形成了以“和谐文化、感恩文化、品牌文化、安全文化、廉洁文化、执行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六种文化。

推动企业文化理念落地生根。坚持把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一线、放在基层,深入推进项目文化建设。以《中铁十局企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以《工程项目文化建设指导意见》为统领,以“工程项目文化建设示范点”达标活动为抓手,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谋篇布局、设计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循序渐进,有力推动了企业文化在工程项目中落地生根。广大干部员工积极践行十局文化,形成了“干就达标准、建就成精品”和“敢打能赢、争先创优”的沿海铁路建设精神,“不畏风沙、不畏艰苦”的临策铁路精神,“愈挫弥坚、志在必得”的大丽铁路精神。尤其在沪杭高铁建设当中,广大参建员工以“创造沪杭高铁速度,建设世界品牌高铁”为目标,不畏困难、挑战极限,高起点、高标准施工,夺得了沪杭高铁全线的“五个第一”,确立了“六个标准”,成为沪杭高铁全线建设的示范和标杆,形成了“勇于跨越,矢志超越”沪杭高铁建设精神,为中铁十局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化引领,助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文化发展篇7

南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作为国务院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南阳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早在原始社会,“南召猿人”就在南阳这方土地繁衍生息,可以说南阳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南阳也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汉文化的荟萃之地,有被誉为“中国长城之父”的楚长城遗址,有被称为“绣像汉代史”的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无论在收藏数量和质量上在国内都是首屈一指的。南阳有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府级、县级古代官署衙门——南阳知府衙门和内乡知县衙门。南阳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在历史上造就了一批风流人物。有“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智圣”诸葛亮、“商圣”范蠡,他们被誉为“南阳四圣”;光武帝刘秀发迹于此,还有春秋战国时的秦相百里奚等等众多名人。灿烂的文化为南阳留下了众多珍贵的历史文化古迹。全市现有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9处,历史文化名城(镇)12处,其他的历史遗迹和古建筑群,更是遍布境内。这些古迹各具特色,更加凸显了南阳文化的博大精深。

另外,南阳不仅是文化资源的富集区,而且也是自然资源的富集区。拥有中原地区唯一的“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内乡宝天曼生态旅游区,被称为“世界地质公园”的伏牛山自然保护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就在丹江口水库。

南阳有这么多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又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可以说是河南旅游资源大市,但南阳的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在全国来说相对落后,就是在河南也不是处于领先地位,而文化旅游业相对自然资源旅游业又薄弱一些。南阳有这么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南阳的文化旅游事业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如何发展南阳的文化旅游业,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保护好文化资源

发展文化旅游业,首先要保护好文化资源,因为文化资源是历史留下的,有许多是无法复制的,南阳有这么丰富的文化资源,这正是南阳的优势所在。所以在城市规划中,要把人文景点和历史街区保护范围纳入城市总规中,使这些资源的周边环境协调一致。要从全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围绕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名城这一主题,来打造人文南阳。聘请知名专家、学者高起点、大手笔编制一个高起点、大跨度、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旅游发展规划,从而合理有效地布局生产力,实现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并要处理好文化旅游与其他行业的关系、近期与远期的关系、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对文化旅游资源,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充分发挥旅游开发对文化古迹恢复、挖掘和保护的能动性,完善文化旅游保护管理制度,并努力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保护体系。只有文化资源保护好了,才能更好地发展文化旅游业。

(二)加强区域合作

旅游是一个开放型的产业,必须突破地域门槛,走区域合作一体化发展之路。由北京故宫——河北保定直隶总督署——南阳府衙——山西霍州署——内乡县衙组成的“古代官署衙门旅游一条线”就很好,让游客切实感受到古代各级官署衙门文化的同时也提高了相关地方的知名度,这样也实现了游客和景点的双赢。我们以后要共同推介和打造更多的跨区域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如可以利用我们丰富的汉文化和三国文化,与同样有丰富的汉文化和三国文化的湖北襄樊、荆州联手,推出体验汉文化、三国旅游等活动,努力开拓南阳的文化旅游市场。

(三)完善旅游服务体系,为游客提供舒适便捷的优质服务

发展旅游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有各行各业全方位的投入,应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彻底打破开发建设中行业壁垒,各自为战的局面,实现一体化的发展方针,这样才有竞争力,只有公共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共享,才能保证游客的观光需要,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多种需求的要求,并最终实现“吃、住、行、游、购、娱”等的整体发展。所以我们这些都要提高,才能适应旅游市场的一般要求,即满足广大游客的普遍需要,这样才能留住游客。

(四)搞好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开拓南阳文化旅游市场

2008年南阳聘请著名的作词家乔羽、著名的作曲家徐沛东、著名的歌唱家宋祖英联合打造的《南阳,我的家乡》这首歌曲,它道出了南阳的文化内涵,唱出了南阳人的气势,这是为扩大南阳的知名度做了很成功的尝试,今后我们可以多做些这方面的工作,比如可以在海内外范围内征集南阳旅游整体形象的主题广告词,并选取一两条意义深远琅琅上口的广告词,在部级和省级主要媒体黄金时间宣传推介南阳。当今社会,企业在向集团化发展,农业在向产业化发展,旅游是一种综合,要发展文化旅游业,也要打破自身各自为政的界限,应互相沟通,抽调精干人员,组建旅游公司之类的营销队伍,来宣传推销自己;另外,也可以与本地和外地有影响的旅游公司合作,扩大客源量。在面向社会宣传和推销自己方面,综合考虑旅游线路和宣传品、推介产品的制作。还可以把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相结合,统一包装、统一宣传促销。广造声势,大力宣传。编制精美的专题宣传资料,如拍摄相关的专题片,印制旅游宣传手册和导游图。编写与人文资源有关的电视剧、电影、戏剧、小说等文艺作品,举办组织相关的研讨会。定期或不定期邀请外地知名旅行社及社会各界名人到南阳考察,在重要媒体上宣传介绍南阳等等,来进一步宣传推介南阳,提高南阳的知名度。

(五)以全新的理念进行旅游商品的开发、包装,突出南阳文化特色,开发系列文化旅游产品

旅游商品是体现本地区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景观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载体。随着文化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和旅游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游客对旅游商品要求的也越来越高。南阳除了玉雕、汉画像石拓片、烙画等少数旅游商品外,能体现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商品并不多,而能吸引游客眼球的文化旅游商品更少。南阳要大力开发旅游产品,既要突出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又要有艺术性和实用性。重点反映南阳的文化内涵、突出旅游纪念意义。如开发与景点有关的人物塑像,与名人发明创造有关的复制品,与某些活动有关的艺术纪念品等等。这样既可以提高南阳的知名度,也可以带来经济效益。

(六)作为文化景区要练内功,加强景区建设。打造一支过硬的导游队伍,提高南阳知名度

南阳有这么丰富的文化资源,但许多景区却是门庭冷落,虽然有些景区被人们所接受,但对其价值所在认识不深。如何有意识地组织、引导游客,让游客在参观景点时受到触动、感受,引发联想回味,继而产生心灵的震撼,从而得到启迪,使之产生共鸣。这就要求景区加强自身的建设。

文化发展篇8

首先,科学文化的健康走向有赖人文精神的指引。科学技术既可以用来造福,也可以用来破坏,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它总是给我们带来亦福亦祸的双重结果。科技成果“致祸”还是“造福”,并不由科技本身决定,而由社会的人决定,由人文因素决定。原子能的释放可以发电、医疗,也可以大规模杀伤人类,乃至毁灭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而原子能的“致祸”或者“造福”,对科学技术自身而言是“非所计也”。科学技术只有依赖人文关怀,方能确定其造福人类于久远的健康方向,方能使文化生产力得到深度挖掘并被健康利用。

其次,社会历史的发展呼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20世纪40年代末,欧美的许多思想家和教育家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沉痛反思后得出结论:只有科学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体现正确价值取向的人文主义精神的依托,这样,科学技术才能成为人类的福祉,而不致成为残害人类的毒物。由此,从20世纪50年代起,欧美许多大学都在试验如何开展人文教育,并使之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中体现出来。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和发展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高等学校的学术水平、管理水平、教育水平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而孤立存在的,同样需要与世界接轨。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培养出对社会有益的一流人才,要在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文化发展篇9

一、行动:打造两大特色,构建特色文化

1、传承科技特色,构建学校文化

(1)以“三小”活动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与潜能

中学生充满幻想,这是创造的宝贵萌芽。早在1982年,学校就把发展定位确定为努力发展学生的特长,以“三小”(“小设想、小制作、小发明”)活动为突破口,在课外活动这一教育的薄弱环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988年,学校又提出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思路,开设了创造原理课、发明技法课以及创造性思维训练课。1993年,学校与杭州市教委、市发明协会联合创办了“杭州市青少年业余发明学校”,使“三小”活动成为课程化、系列化的科技创造教育。1995年,学校成为省级科技教育特色高中。

我们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发明课题,自己设计、自己制作、独立思考、自主研究。学校成立了多种形式的科技发明兴趣小组,开辟了科技发明展览室以及科技发明活动基地,建立了趣味科学实验室、电子创新制作实验室、少年鲁班机械创新设计与制作实验室以及机器人科学探究实验室等。由于这种活动不受教材、大纲的束缚,没有人数限制,也没有固定的活动模式,活动内容新颖、有趣,形式开放、自由,所以容易满足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科技创新活动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使科技教育课程化

从2003年起,我们按照新时期初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重新规划学校课程体系,使科技教育课程化。

一是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科技教育内涵。在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应用课本上的原理、定义等知识,合理利用课本增加的资料或介绍性知识等学生既感兴趣又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内容,解决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开发自然学科的潜隐课程。

二是开发科技活动课。科技活动课的课型有:思维训练课(创设情境,集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联想性思维,归纳思维方法)、技能传授课(举实例说明检核表法、类比创造法、仿生学法、缺点列举法等创造技法)、介绍交流课、制作课、展示课等。

三是利用综合活动课进行科技教育。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如粘、接、刻、画、锯、刨、钻、车,进行基本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如设计、制作、实验、检测、校正、观察、思考、讨论、修正、决策等。

四是开展科技小发明活动。科技小发明活动采用“项目定标制”的组织形式,制定目标、内容、活动和效果四位一体的方案,按照方案组织实施。现在已有水火箭、无线电测向、三模制作、电子百拼等50个项目。

学校注意将学生的发明成果与学科学习紧密相联。近年来,我校学生的科技发明成果在国际、全国、省、市各级比赛中共获奖1000余项(次),其中58%的作品源于学生对学科学习的观察、思考和改进。

(3)科技教育从校园走向社会

要使学校在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拥有立足之地、占领制高点,就必须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科技教育是我们的特色和品牌,近几年,我校注重提升和拓展科技教育的内涵和品质,对科技教育做了新的探索。我们依托社区,使学校、社会、家庭结合起来,将科技教育拓展到校外。学生们到街道社区开展科技小发明活动,增强了对社会的责任感,赢得了社区的支持。如我校组织的“鸡蛋撞地球”、“邀你一起做鸟巢”、“环保绿色行”等科技活动,都吸引了许多杭州市民参与,在杭州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开拓传媒特色,丰富学校文化

我校是下城区属的唯一一所公办高中,多年来形成了以科技教育为主的多样化的办学特色。联合高校力量发展区属高中,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是杭州市下城区委、区政府与浙江传媒学院服务文化大省,实现双方资源共享,共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决策。

我们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依托,借助高校的人力、智力资源,积极探索传媒特色办学之路。

在高中一年级,我们以课程内容的整合为切入点,营造传媒文化氛围,多渠道开展特色教育。我们在学校课程计划中增加了朗读、声乐、器乐、舞蹈、影视欣赏、动画知识等内容,同时增加选修课的门类和课时,开设新闻、创作、评论等20余门课程,开发相关的校本教材以及学科潜隐课程。

在高中二年级,我们突出活动课教学,组织多种社团和活动小组。现有文学创作、影视表演、动画制作、艺术欣赏、播音主持、新闻传播、摄影摄像等20个活动小组。学校艺术团经常在校内和社区演出。这些活动课为学生搭建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舞台。

在高中三年级,我们实施分类教育。在学生自愿选择的前提下,根据导师(主要由传媒学院教师和学校聘请的当地该专业的知名人士担任,每名导师带10名左右的学生,在专业课上实行面对面的辅导)的建议,学生可选修相关专业,专业课程主要由浙江传媒学院的教师授课。这样,既为传媒学院输送了优秀的学生,又为更多的学生进入理想的大学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学校大力开展扬长教育,开设特色教育班。因为我们认为,学生只有差异,没有好坏,文化课差的学生,其实践能力、探索欲望并不比别人差。学校引导一部分文科、理科都不太好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音乐、美术等学科。特色教育班的开设使原本升学无望的学生圆了大学梦。

经过两年的实践,学校传媒特色已初步显现。我校学生在市、区艺术节中取得优异成绩。学校艺术类学生的高考录取率大幅度上升。2008年,学校在杭州市提前自主招生,招收传媒音乐表演、传媒美术创意两个特色班。

二、思考:提升学校文化,促进学校发展

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以传媒和科技特色班为龙头的特色教育体系,实现了特色教育的拓展和延伸。特色立校,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理论基石。

1、特色教育的追求:促进师生多样化发展

学校特色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应是将学校特色内化为学生的素质。特色教育满足了学生成长的多样化的需求,使学生享受了多样化发展的快乐。学校特色建设必须有利于师生个性的张扬,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舞台。

2、特色教育的重要保障:优质学科教学

支撑特色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石是学科教学质量,没有学科教学质量,特色即难于深化,学校即难于发展。为此,我校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和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以高效的课堂教学实现高质量的学科教育。

3、特色教育与学校管理:特色办学要建立在规范办学基础上

文化发展篇10

一般认为,文化的生产和服务与其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差不多,套用一般市场规律即可。事实上,在许多领域里,文化的投入和产出并不那么直接。其一,它表现为近期投入、远期产出。许许多多的文化遗产至今仍然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一道著名文化景观可能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人气指数的支点,但它们在建成之初,也许只被理解为宏大辉煌、可以传世的“一般性”财产;而其建设者倾其财力和智慧,雕琢磨砺,考虑的也并非在有生之年用它稳赚一把。古人的杰出创造惠泽当代,而今人关于文化的鸿篇巨制也自然应当跨越时代、着眼未来。其二,它表现为此地投入、彼地产出。文化具有引发、辐射的功能。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惨淡经营,入不敷出,但其周边的土地、楼盘却一路升值;办学校可能花了政府不少的财政收入,但名校名师却成为地区营销的最大“卖点”。其三,它表现为局部投入、整体回报。最经典的例子是美国克里夫兰市的复苏。20世纪60年代末,居住者、投资者竞相诅咒这座毫无生机的城市,甚至为它举行“葬礼”。但当新市长的“明天克里夫兰”计划实施后,世贸中心、摇滚乐名人堂、棒球场以及洛克菲勒文化带却迅速焕发了这座“工厂化”城市的活力和魅力。

有了上述分析,我们就不难认同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在追求文化产品和服务效用最大化的同时,应注重从基础、底蕴等本质层面为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回报的能力。一些文化建设尽管有时只是城市形象和市民精神状态的改善,但它最终仍将通过提升城市吸引力和创造力而实现经济社会价值。文化是城市的底色。一切急功近利的创作至多只能算是“文化快餐”,应景敷衍只能增加“文化垃圾”。有些以“文化”为包装、片面追求短期效益的行为甚至还蜕变为拙劣的骗术。真正的文化必然反映民族的智慧和心理特征,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和文明品质。因此,当我们致力于地区文化建设的时候,那些传承不衰的文化经典,那些植根于群众的传统精神,无疑都能赋予我们再创造的灵感。

第二,文化作用力有自身的辐射半径,它可能跨区域也可能跨行业。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资源整合的角度注重对文化圈的研究,不仅追求单个产品、景观的收益,而且应当追求文化的带动作用和城市的整体升值。在文化建设中,文化圈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它是以某个有足够影响力的文化景观或其他载体为核心而形成的一个特殊发展区域。在这个区域中,不但文化自身具有厚度和活力,而且经济、社会的发展由于接受文化辐射而具有一定优势和整体特色。所以,在文化圈中,无论是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或文化设施,都不是唯一业态。它与其他服务业态、经济形式和社会组织一起构成“文化共同体”。我们应当在把握规律的前提下能动地构建新的文化共同体,更好地发挥文化的导引、激活功能。

第三,文化的产出常常是曲折的、间接的,在很多情况下,文化的产出与投入的价值很难用金钱来衡量。在发展文化的过程中,有的受益者并不因受益而考虑拿出钱来向文化产权单位投入。因此,政府作为地区利益的代表就必须制定适当的公共政策,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内来考虑文化投入与产出的平衡。例如,保护重点文物、古都风貌是全民受益的功德之举。但如果让文物单位和历史风貌保护区借助市场的力量自求平衡、就地平衡,其结果只能是文物不保、风貌不存、城市整体价值衰减。如果上一级政府能够本着“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跳出“文化”,从更大范围内考虑土地和资金的平衡,那么“文化”就有可能逐步走出朝不保夕的困境。

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关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拿文化来卖钱,搞什么“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和经济的互动,大约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文化作为背景自然地作用于经济。特定的民族心理、价值观念以及文化传统、社会风俗等一系列文化因素构成了经济活动的文化背景,它们通过影响经济活动主体的精神状态、思维习惯、行为方式进而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率。这种影响是潜在的、间接的,同时又是既定的、自发的。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曾描述了各地经济发展的文化背景:齐国“其俗宽缓阔达”,邹鲁“俗好儒,备于礼,地小人众,俭啬”,燕赵“丈夫相聚游戏,女子游媚富贵”,文化背景的差异总是通过经济活动的方式、规模、层次,曲折地反映出来,换言之,经济活动总是程度不同地渗透着来自“背景”的力量。

第二个阶段,文化作为手段主动地作用于经济,像企业文化、商业文化等。企业文化是一种出于直接经济目的的文化改造和移植。企业管理者在法人治理权限内进行企业建设,既吸收既定文化背景中的积极因素,又引入某些外部的优秀文化成果,以整合、生成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局部文化环境,从而激励、凝聚职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商业文化,就其狭义而言,是凝结在商品与劳务中的文化价值,并随着商品交换而传递给消费者。由于文化价值大大提升了商品满足需求的能力,因而商业文化成了唤起并满足新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力量。

第三个阶段,文化经济相互交融。当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程度时,文化在左右需求中的作用便越来越突出。人们不仅在文化活动中消费文化,而且在经济活动中追求和品味文化。在文明状态下,一切行为都是文化行为,一切商品和服务都成为文化的载体。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是一种必然趋势。所以,在发展文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把文化作为经济活动的背景、素材、手段,又要将文化的繁荣作为最终目标;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单纯的经济利益,也要重视经济活动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

有的人一提文化资源,就是遗产;一提文化发展,就是保护遗产、开发旅游。如果这样理解文化的话,我们就不是文化的创造者,而是文化的被动的守夜者。对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必须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重新认识。概而论之,约有三种情况:

文化发展篇11

人类社会经历了物物交换、货币交换的时代,这两种消费支付方式延续了几千年。然而,十年来的科技创新彻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货币支付方式,虚拟化的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等消费支付方式已被广泛应用。短短十年时间,依托互联网发展起来的电子支付技术能取得这么快的发展速度,无不与不断的科技创新有关。随着互联网领域电子支付技术的发展,快钱、支付宝、财付通、汇付天下等电子支付企业在互联网领域内的市场竞争已日趋白热化。之所以白热化,就在于这种电子支付技术已经被好几个企业掌握,技术上的竞争已经难以有所突破,其竞争的只不过是市场份额而已。互联网的兴起带动了电子支付技术的发展,而电子支付技术的竞争已经转移到了移动支付领域,移动终端(如手机、PDA等)通过无线技术接入互联网的移动支付技术已经出现。以后在没有有线网络的地方,依赖通信网络仍然可以实现支付功能,相对于依赖有线网络的支付方式来说,这又前进了一步。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我们现在认为最先进、最便捷的移动支付,或许要不了几年就会被专门负责卫星信号支付的新兴业态取代。

动画动漫、网络游戏、广告设计、软件开发等新兴文化业态,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不断融合、发展而催生出来的。高新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变得更便捷、更紧密了,这种结合所催生出来的新兴文化业态的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更大。这些新兴文化业态是科技不断发展创新的结果,它们依托互联网和通信网发展,从开始出现就注重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中的科技含量,并且反作用于原创性的科研活动,对新的文化产品不断地提出新要求,等新的文化产品出现之后,又推进整个新兴文化业态的发展。这种循环刺激、互相促进的机制,使科技和新兴文化业态都在快速的发展、融合、细化。以高新技术引领的新兴文化业态,由于其知识含量高、附加值高,已经成为增长最快、最具市场潜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业态。随着新兴文化业态的出现,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据权威统计,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5.8%,占GDP的比重为2.75%。2004年至2008年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3%,比同期GDP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近5个百分点。①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中,与科技紧密结合的文化创意产业受到了高度重视,决定指出,要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促进以科技为支撑的文化创意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各级政府的重点工作,仅在北京市,就成立了3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而文化创意产业也成为了北京市的第二经济支撑,近三年其占北京市GDP的比重都在10%以上。

科技创新提升文化产品的构思水平、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

科技创新对任何一个产业的影响都集中于构思、设计和生产等环节。科技创新使文化创意产业能够产生合适而不脱离实际的构想,并在构想的基础上高效地加以设计和生产。

1.科技创新提升文化产品的构思水平。文化产品的构思绝不是无中生有的空想,而是建立在现有科技水平的基础之上。科技的创新和进步,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使人们有机会、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创造性的产品构思。但是,科技的发展程度不同,人们创新所能达到的程度也不一样。人们的构思绝不可能脱离现有科技水平,那样的构思只能算预测。在几十年前,构思生产一个虚拟现实的软件产品还难以想象,而现在同样因为现有科技水平还没有发达到相当的程度,我们尚不能设想完全用电子书籍替代纸质书籍。虽然每一项创新都建立在现有科技水平的基础之上,然而每个业态的利用角度不一样,同一种科技上的创新,有可能带动好几个不同的设计构思。

2.科技创新提高文化产品的生产效率。科技创新必然带来先进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提高表现为多种形式,或者是新的生产方式代替老的生产方式,或者是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产方式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随着软件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无纸化网络办公代替了人的体力劳动,像新闻编审、排版等工作,二十多年前采用的是低速度、高成本的人工设计、分类编排。而在信息量巨大的今天,已经能够实现采编、发行、播发一体化的系统流程。很多国际一流的电脑设计软件都是每年升级一次,每次升级都是对原有版本的改进,其所关注的除了使用功能,就是使用效率。

3.科技创新提升文化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只有拥有了先进生产技术的文化创意企业,才能拥有市场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例如,很多票房很高的美国电影无不带有三维技术的踪影。反思我国为什么没有那么高票房的电影,原因不在于我们没有3DMax、ACD、Maya这样的三维设计软件,而在于我们缺乏制作技术和相关人才。除了三维技术外,虚拟现实是现今另一种热门的技术,这种技术能够模拟现实,人在通过语言、手势等与计算机进行实时交互时,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2011年,第六届北京文博会上推出的在线多媒体运动平台OMMS,展示了虚拟现实这种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其广阔的发展空间。相比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所带来的成本优势,我国的高端文化创意产业(尤其是电影、动漫、游戏、软件等文化业态)还相当滞后,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之一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说明我国在一些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上的创新十分迫切。

4.科技创新提升文化产品的生产装备水平。现代社会从艺术设计、演艺会展、广播电视到休闲娱乐、新闻出版,无不用到显示设备。现在的显示设备变得越来越高科技、越来越轻便、越来越高清晰,液晶显示器、等离子显示器等已经司空见惯,而可以折叠的柔性显示器(AMOLED)、不需要戴眼镜观看的3D电视、薄得像纸一样的碳纳米显示器(CNT)已经开始生产。这些高科技装备大大提高了文艺演出、设计服务、广告会展、广播电视、娱乐休闲等一大批文化业态的呈现能力,从而带动高效益的设计或服务,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2012年1月1日,我国首个3D频道将采取卫星覆盖、有线接收的方式在央视开播。②可见,装备技术的提高不仅影响到文化产品的生产,甚至还影响到整个文化业态的发展。过去民间传统工艺靠手工操作来完成,不仅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甚至会在“徒弟荒”中没落。而要实现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创新,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在生产工艺、生产效率和生产装备等方面有所突破,使其走上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科技创新扩展文化观念的传播形式、方式和速度

文化是人之社会活动的结果。文化总是试图去影响别的群体或别的文化,其本身就带有传播的能力。过去由于科技不够发达,文化传播基本上都是依靠文字或声音的形式和随人迁移流动的方式进行。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原始的传播方式早就被淘汰了,文化观念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李长春同志指出:“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谁的文化产品就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我国文化要实现大发展大繁荣,要实现走出去的战略,就必须利用科技创新,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和辐射力。

1.我国文化吸引力的提高,集中表现在文化的传播形式上。科技创新带来的数字化技术,使文化传播形式多样、形象而具体。传统单一式的文字描述已经过时,吸引人们的眼球有限。现代社会,声音、图像、视频、模型、模拟场景等传播形式此起彼伏,各地博物馆、民俗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已经广泛使用声、光、电一体化展示平台,这种平台能够生动、具体地展示文化的人文魅力和艺术价值,并引人入胜。故宫博物馆以及上海世博会上的数字化《清明上河图》,由于其加入了动感元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2011年第六届北京文博会上,水晶石文化创意公司再次展示了文化传承类新作《老北京动起来》,生动地再现了老北京20世纪30年代的生活,勾起了很多人的时代记忆。由于采用了数字化虚拟技术,并配以声音和光线,原来静止的图像活动了起来,令人难以忘怀。2008年,故宫博物院与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合作利用3D虚拟技术推出了“虚拟紫禁城”平台,使用者除了可以在“紫禁城”游览外,还可以参与交流活动。这种平台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呈现形式,将文化的传播过程变得生动化、角色化、娱乐化,从而有效地展示了故宫建筑的艺术魅力和清代人的文化内涵。

2.我国文化影响力的提高,集中表现在文化的传播方式上。随着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正在形成,文化信息已经变得无孔不入。科技在网络通信技术领域的不断创新,不断开辟了文化传播的新渠道。依靠网络的信息传播已经成为当今的主流传播途径之一。人们不一定非要通过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途径才能获取新信息,而只需要上网,通过简单的点击鼠标就可以获取信息了,而且这些信息采用了蛛网式的超文本链接,每个信息之间相互关联,又组成了一个信息网。自从1994年我国接入互联网之后,网络传输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以其资源分散、信息量大的特点,提供了庞大的信息资源。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原有文化业态都纷纷推出了网络化的产品。正是由于网络技术和传输技术的科技创新,才创造了信息量大、传输快捷、交互性强的互联网络。随着我国信息通信网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网络的信息传输能力将爆炸式地增长。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更是创新了业务形态,三类信息网络设施的文化传播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在2011年年第六届北京文博会上展示的超级电视平台,利用的就是IPTV/OTT技术。这种高技术产品借助电视观众的普遍性,远远扩大了信息的覆盖面,其文化传播的速度更快、更有效。随着大容量和高速度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等移动设备已不再是简单的通话工具,具有极高传输速率的3G手机已经成为手机市场的主流。据201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峰会估计,未来三年我国的3G用户总数将超过传统互联网。③3G手机的出现使图像、声音、文字等信息覆盖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3.我国文化辐射力的提高,集中表现在文化的传播速度上。科技创新促进了信息传输介质和传播技术的提高。传播速度的提高,首先体现在传播介质上。电波、光纤以及电缆等传输介质,使信号以光的速度在各个接收器之间流动,在传输容量方面也不断提高。2011年,“超级计算2011”会议上的一个国际专家小组,已经实现了广域网络中双向每秒186GB的传输速度。依赖互联网成长起来的网络应用程序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2000年刚刚兴起的博客技术,让人们不再像网页时代那样被动地获取信息,而是通过分享在各用户之间主动地传播。2011年11月,第十一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传出消息,我国微博客用户已经超过3亿人。④在这么庞大的用户群中,一条信息甚至可以在1秒钟之内被转发上万次,信息传播已经发展到了井喷时代。文化是以信息为载体的,文化观念影响着信息的内容和形式,所以,信息传播本身也是文化观念传播的一部分,人们在获取各种信息的同时,也被一种或几种文化观念所影响。信息的样式越多、渠道越多、速度越快,就意味着文化观念的传播越有效。

科技创新提高文化服务的实现能力

科技创新提高了文化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以及信息传播质量,这本身就提高了文化服务能力,但这种文化服务更多的是一种消费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是广大民众,侧重于服务的大众性和公益性。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不能单纯依靠市场化运作,根本上还是要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化的公共服务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决定文化发展的质量。科技创新对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演出舞台流动化以及管理模式创新等方面。

1.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随着计算机数字化技术以及网络传输技术的创新,公共文化资源,尤其是图书馆资源,通过数字化产品传输给用户已经成为可能。国家图书馆已经建立起了数字化系统,一些经济发达的省市也在积极筹备建立数字化图书馆。网络集成化的自动管理系统,让人们不再奔波、往返于工作地点与图书馆之间,而只需上上网就可以方便地查阅图书信息或者直接阅读书籍。由于所有的图书信息都被计算机技术处理过并收集在图书信息数据库中,甚至所要借阅的书的馆藏位置都可以利用三维虚拟技术显示出来,所以人们查询图书时的效率更高了,而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在每个书架之间穿梭。公共文化资源高效率和便捷的应用技术不仅仅应用于图书馆、博物馆、民俗馆等公共文化资源,也完全可以实现资源数字化、传输网络化。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工程在技术上已基本成熟,关键是在管理制度上创新。

2.演出舞台流动化。舞台技术不断提升的同时,可拆卸的、微型的舞台设备已经占据主流,那种需要好几个人才能转动的灯光架已很难想象。随着流动舞台的出现,舞台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便携式、多元化的设备将直接服务于广大民众。由于流动舞台以大型舞台车为载体,往往配备高清显示器、大功率音箱、微型控制台等设备,相比大型的话剧院,流动舞台机动性好、表现形式也不差,且能够深入社区、农村,甚至边远地区。因此,流动舞台已经成为我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农村居民欢迎流动舞台就像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欢迎露天电影一样。而就是电影下乡,送去的也不再是过去那种老式放映机、盘式胶卷,而是数字电影,不仅设备轻便,而且影像清晰,这无疑是舞台科技创新提高了文化公共服务能力的表现。

3.管理模式创新。科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三个方面。管理创新是现代科技引领下的管理模式创新,集中体现了科技社会化的结果。由于有了先进技术的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创新也层出不穷。在广东、上海、北京等地出现的“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直接把图书馆搬到了街头。这种图书馆利用自助管理系统,实现了图书借阅的自助服务,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在保证了计算机高效检索的同时,还保证了人们可以随时利用空闲时间完成图书的借阅与归还,又避免了像数字图书馆那样,只能读取数字信息。所以,自助图书馆既具有传统图书馆的优势,又拥有数字图书馆的效率,这种自助图书馆的出现自然是软件技术、联网技术提升的结果。我们更应该注意到的是,这种技术背后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体现在人参与技术进步的结合,如果人没有良好的服务理念,再先进的科技手段也难以被应用。所以,“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出现,说明科技创新对文化服务能力的实现,不仅体现为知识和技术方面的创新,更体现为人之文化理念参与的管理创新。

科技创新提高文化安全的技术保障能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的生产和生活中不断积淀产生而来的。文化由于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从而成为民族的灵魂,是维系民族存在的根本,是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源泉。文化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须保护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否则将在文化领域上丧失自我,国家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没有自己的灵魂。⑤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高新科技传播媒介已经成为文化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所以文化的安全必须借助科技的力量,以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文化安全的技术保障能力。

文化发展篇12

一个国家或民族强大与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同时更取决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亟须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将亿万群众的创造力、向心力凝聚成一种强大的合力,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种巨大的精神需求为文化产业的勃兴,提供了无比广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先进文化是文化产业之魂,而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的实践基地和传播途径,是它的血肉之躯,二者相互依存,息息相关。面对国际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民族、国家也纷纷依据新的特点改变自己的文化发展策略。由于我们多年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人为地把文化产业和意识形态对立起来的倾向,成为了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党的十六大报告根据当前的特点,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一到社会效益的原则下。文化事业与产业分立,通过提高文化事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雄厚文化事业基础,重视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又成为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这种改变,是根据意识形态新的特点和规律做出的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也为文化产业的勃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提供了以前人们难以想象的变革世界、开拓世界的崭新手段和无穷力量,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也为文化的开发、传播、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积累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文化资源难以估价。但由于地域、交通、传播等多方局限,价值大多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甚至有的濒于消亡。而以数字技术革命为代表的高科技进步,为激活文化资源实现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了条件。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在完成了通信、传媒、信息产业的第一次制度创新后,正在进行第二次革命,文化内容的填充,发展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定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我国汇入世界潮流也正当其时。我国在“十五”期间拟投入40亿元开发软件产业,传媒业正在成为我国第四大产业,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对接更有了现实可能性。

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文化市场消费可达4800亿元,而现在我们的文化产品市场实际份额只有1800亿元,国际文化资本看好我国的广阔市场。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成为世界引资第一大国。这些资本虽然大多投在加工制造、金融、电信和农业,但随着资本形式在新时期发生的重大变化,有的已从单一的货币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今年我国将在市场经济和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允许美日德三国投资旅游业,上海将和美国某公司合作,共同设计兴建和经营国内首家世界级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等。这些当然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合资、参股方式大量注入国际文化资本,甚至彻底购买、兼并国内较有实力或前景的文化产业,我们的版权经市场转换可能为外国所有。另外,他们通过雄厚财力和优越条件,吸引国人为其打工,按照好莱坞等国外模式“包装”中国题材文化产品,再以本土化打入中国市场,赢得巨额收入的同时,也势必将国外文化价值观渗入国内。面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巨大考验,我们应在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中国文化资源保护法。而这些只有通过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来完成。从国内民间投资来看,其份额已接近国有经济投资。如果将这部分资本吸引转移到文化产业中来,必将使其能量得以释放。可见文化产业的确立,也为国内外资本增值开辟了新的渠道,也从根本上消除了文化产业的资本瓶颈制约。

文化资源一旦与科技等产业融合嫁接,就会显露出巨大经济意义,成为一种新经济资源进入经济开发中心地带,实现关联度极高的拉动效应。文化产业在美国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在英国的平均发展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在日本已达到其汽车工业的产值。这种新经济资源的转化和实现过程,就是通过文化作为要素在其它产业的渗入融合,或发生渐变,实现优化升级,或发生质变,成为新的产业形态和产业分支,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打破行业界限完成重组。以新的内容和卖点进入以网络业为主的科技产业市场,诞生了信息文化产业;以新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旅游市场,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将游戏与娱乐注入到教育中,改变旧的知识传播方式,创造了新型的教育娱乐产业;加大体育健身的娱乐开发力度,实现体育娱乐产业质变;以文化品位、设计、策划进入城市规划、建筑、装潢、广告、环卫环保、标志制作、汽车美容、美容美发、形体塑造、大众摄影、环艺、工业设计等为主的形象领域,甚至餐饮、花卉等服务业,完成文化与物质的互动。从更深层次说,经济制度的变更,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和方式的选择,都有文化因素在发挥着驱动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因此,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