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数学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1 17:15:13

冀教数学论文

冀教数学论文篇1

“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节的内容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三部分:

(1)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特点,在学习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

(2)使学生们掌握求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的运用公式求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节的内容的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求解方法,正确地运用公式。难点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观察和操作,自己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求解公式区别,对于教学过程中需要准备课件和若干个1cm边长的正方形。

三、教学过程

“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节的内容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实例:小鸡早上起来寻食,发现两块草地上都有虫子,两块草地一块是正方形,一块是长方形,请学生们帮助小鸡思考,去哪一边的草地才能吃到更多的虫子?进一步引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思考。

2.通过实践来发现方法将班级内的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些课前准备好的若干个1cm边长的正方形,然后将单位长度的正方形,拼成几个不同的长方形,然后根据情况来进行记录和汇报。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对于长方形的特点和面积的大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可以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场地绕绳子的题目,将学生们进一步的思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问题,通过学生自己的测量,思考测量的方法,让学生们逐渐去摸索,如何才能通过图形的排列,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快的测量方法,然后进一步计算出图形的面积。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及面积的特点有了初步的概念之后,可以进一步的加大问题的难度,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来发现由小正方形组成图形的规律,运用前面获得的经验来解决问题。然后每一组的学生对于三道题的求解有了一个基本认识,这个时候可以让学生们相互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及面积和什么参数有关系,如何最快的求解,然后根据讨论的结果,得到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最后,让学生们帮助第一道题的小鸡做出正确的选择。

3.提高难度,运用知识解题为了巩固学生们在上一个环节里面学到的知识,可以进一步提高例题的难度,以学生划分的小组为单位,来进行竞赛,还可以锻炼学生之间的团队精神,以三个提高难度的题为关卡:第一关:教室的周长和面积。让学生们通过观察自己身处的环境,初步计算出教室的周长和面积。第二关:课桌的面积。学生们学习的课桌,形状一般都是长方形的,通过测量和计算,进一步得到课桌的面积。第三关:书本的面积。小学数学课本的面积,通过测量书本的长与宽,采用公式进行计算。

4.总结归纳在课堂的结尾,让学生们通过对本节课堂的课堂反思,回想本节课学到了什么,然后通过布置一些作业,进一步加强练习。

四、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过程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及计算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需要逐渐的摸索,通过本文作者多年的教学总结,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带着兴趣去学习,往往能够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行教学备课的时候,需要考虑到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们的实际情况,例如在课堂上,学生们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时候,设计一些表格,让学生们在观察之后填写,观察长与宽之间的关系,然后再通过学生们自己举例子,举一反三的教学,这样学生们能够体验到自己收获的喜悦,思考问题就会更加的积极,同时通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进一步推广到正方形上来,逐渐的加大难度,学生们带着学习兴趣来进行思考,往往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2.设计教学进度,循序渐进由于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们需要注意的是,按照课程的进度,循序渐进的组织教学,切记过快,教学进度过快容易让学生们感觉到数学难学,从而引发厌学的情绪,在长方形和正方形认识的过程中,按照预先设定的例题,逐渐的深入。

3.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不能采用一尘不变的教学方式,而是需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灵活多变的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当按照预定的教学计划实施时,没有取得预定的效果,数学教师就需要及时的发现其中的问题,针对问题及时的调整教学方法,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认识的环节,摆图形的时候,首次提出长与宽的问题时,学生们可能很不容易理解,不知道从何入手,这个时候就需要及时的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然后放慢语速,耐心的去引导学生们去观察,学生们逐渐的就进入状态了。

4.经常反思小学数学教师在每一次课堂教学结束的时候,都要进行反思和总结,分析课堂上已经出现的问题,及时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在下一次备课的时候考虑进去,这样才能逐渐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实现更高的教学目标。

冀教数学论文篇2

目标同向原则

目标,就其词义解释,是指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科学而言,目标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个人、群体或组织按一定价值观确立并力争达成的境地或标准。目标具有主观性、方向性、层次性、时空性、实践性等特征。目标同向原则着重强调目标的方向性。所谓目标同向原则,就是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过程中三地必须朝着同一正确方向的境地或标准行进。应特别指出的是,目标同向与目标一致有所不同。目标一致表示目标一样、方向一样,而目标同向表示方向一样、目标不一。

这就要求京津冀务必协同做到:一是同向而行,即朝着同一正确方向的目标前行。“在管理过程中,首先必须保证目标方向的正确性,因为管理绩效=目标方向×工作效率。”[1]这就要求三地必须朝着三地协同、“两个率先”的世界级教育城市群这同一正确方向的目标迈进。二是大小不一。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目标具有向量性特征。所谓向量,就是由方向与大小构成的量。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理想状态是在朝着同一正确方向的目标前行中,三地的大小不一,即北京在前,天津随后,河北紧跟。换言之,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应该是异步发展,而非同步发展,更不是齐步发展。这也可以称作先后发展。三是形成合力。从协同学的观点审视,京津冀三地教育协同必须形成复杂的、开放的、有序的系统。因为只有这样的系统,才能形成合力,并产生“1+1+1>3”的协同效应。这一效应在协同论中被称为倍增效应,是指“系统的整体性功能是由各子系统功能耦合而成的全新的整体效应,这种耦合能使系统整体功能生成倍增。”[2]否则,三地假如各自只考虑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势必会出现类似俄国著名寓言家克雷洛夫笔下的天鹅、梭鱼与大虾往各自方向用力拉车而车却纹丝不动的内耗问题。例如:假如三地均想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大学,采取高薪拉人、彼此拆台的恶性竞争策略,结果只能是谁想建成都有困难。

统筹兼顾原则

所谓统筹兼顾原则,是指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过程中必须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把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视为一项系统工程。系统工程,是指“为了更好地达到系统目标,而对系统的构成要素、组织结构、信息流动和控制结构等进行分析与设计的技术。”[3]推而论之,京津冀教育是由北京、天津与河北三个子教育系统构成的区域教育系统。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就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环境下,搭建平台,通过协调、整合、优化等协同手段,实现京津冀教育由原来的各自为政、分而治之的旧结构,走向统一布局、整体思维的新结构的过程。这就要求京津冀务必协同做到:一是成立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协调领导小组。通过建立健全京津冀区域教育协同形成、实现与约束三大机制,共同制定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规划,加强顶层设计,进行整体布局,建立协同基金,共建协同平台,克服无序乱象,走向有序协同。例如:当下的京津冀三地教育界已经出现了近20个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研究中心,甚至出现了一天有3个研讨会同时召开的景象,建议京津冀三地联合建立“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研究中心”,集中力量,集思广益,合作攻关。二是建立京津冀教育数据库。大数据管理是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议京津冀三地教育界携手共建动态的京津冀教育数据库,摸清各级各类教育以及与教育相关的教育出版机构、教育科研机构等的家底,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研究打好坚实的基础。三是厘清三地协同的类别。众所周知,协同是指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主体,共同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从不同的角度划分,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首先,属于异质协同发展。既要顾及城区教育发展,又要兼顾城郊、乡村教育发展。其次,属于异步协同发展。各地发展程度不一、发展速度不同。再次,属于结构协同发展。各地发展层次不一、发展水平不同,必须把三地的教育看成一个系统,整体谋划,共同建构,建立秩序,统一发展。最后,属于最优化协同发展。三地教育协同发展要求京津冀三个子系统之间协调协作,排除离散、冲突、掣肘、摩擦等的干扰,达成个个获益、整体加强、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目的。此外,统筹行政指令、市场意愿和法律意志,以法律意志为基本保证,以行政指令为顶层谋划,以市场意愿为协同活力,也是贯彻统筹兼顾原则的重要举措之一。

合作共赢原则

合作是指双方或多方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而共赢是指合作的双方或多方能够共同获得利益。所谓合作共赢原则,是指京津冀三方在教育协同发展过程中必须做到互惠互利、相得益彰,以实现三方的共同收益。这是保证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稳定条件。依据谈判学,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之合作共赢取决于以下方面:一是三方各有所需;二是三方既有共同的利益,又有分歧之处;三是三方都有解决问题和分歧的愿望;四是三方能够彼此信任,愿意合作行动;五是三方可以达成互利互惠。这就要求京津冀务必协同做到:一是寻找教育协同点。所谓教育协同点,就是京津冀教育相交的地方。这既包括京津教育协同点、京冀教育协同点、津冀教育协同点,还包括京津冀三地共有的教育协同点。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寻找到这些教育协同点,并在教育协同点上下功夫、做文章。“京津冀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是命运共同体。”[4]因此,寻找到京津冀各级各类教育的协同点是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合作共赢的起点与归宿。例如:京津冀职业教育的协同点是建立从招生、教育到就业合一的跨地区职教集团。京津冀高等教育的协同点是共建共享共用慕课资源。京津冀终身教育的协同点是建立课程共享、学分互认的机制。二是建立舍得思维。所谓舍得思维,就是既要各取所需,又要适当让步,有所舍弃。这就要求京津冀三地在教育协同发展过程中,必须建立磋商机制,各地既要有所舍,又要有所得。这样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才会长远。假如三地都只求得不求舍,即各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思考问题;或者高尚到只求舍不求得,即一切从他方的利益出发思考问题,这两种错误倾向都将使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化为一句空话。三是整合化协同。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整顿、协调等方式重新组合,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5]整合化协同,也可以称为抱团化协同,就是整顿、协调各种零散的教育资源,建立联盟,分工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进而把联盟做大、做精、做强。例如:京津冀的留学生教育占中国留学生教育的比例为1/4,建立京津冀留学生教育联盟十分必要。再如:北京中医药研究资源十分丰厚,天津的中医药产业非常发达,可以与河北的中医药研究资源,尤其是河北安国的药材资源整合起来,共建世界上最大的中医药研发与产业基地。 错位发展原则

所谓错位发展原则,就是京津冀三地依据各自教育实际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打破属地管理的阻隔,寻找各地的比较优势,采取有效的扬长措施,达成三地教育各有特色的发展态势。依据市场细分原理,错位发展,就是京津冀教育界的人士认真研究教育消费者的需求差异,把整个京津冀的各级各类教育划分为由教育需求大致相同的消费者组成的若干细分市场,进而确定教育目标市场的过程。这一原则要求京津冀的教育界人士,依据本地的教育基础及需求,从供给侧对各级各类教育进行重新定位,扬长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京津冀务必协同做到:一是洞察本地的教育基础及差异,这是错位发展的关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的数据,2014年,京津冀三地的教育,河北体量最大,北京生均公用经费与生均教育经费最高,三地生均公用经费与生均教育经费差异显著。从教育质量上审视,三地各级各类教育也存在差异。以高等教育为例,“985工程”高校,北京8所,天津2所,河北0所。“211工程”高校,北京26所,天津3所,河北2所。三地在高等教育质量上存在明显差距,这是在短时间内无法弥补的鸿沟。错位发展势在必行。二是依据三地教育实际注重差异化发展。趋同发展或同质发展是教育协同发展的大忌。差异化发展就是要求京津冀三地在教育协同发展过程中必须各有侧重、各扬所长。

高等教育领域,京津冀本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一高地①。当下,京津冀三地的高等教育差异化发展必须在注意与本省市功能定位相匹配的基础上,北京应以建设一流大学及学科为重点。天津应充分利用改革开放前沿的优势,以建立中外高教合作办学特区为主,鼓励京津冀高校在特区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迅速缩短与长江三角洲及珠江三角洲的差距②,兼顾在滨海新区建立大学产学研对接园区,承接京津冀高校研究生院、重点实验室、创客中心等。河北则应在北京周边地区采取飞地策略,与北京共建大学城,大量承接北京本科教育外迁。

职业教育领域,京津冀在顾及与产业就业相协调的基础上,北京重点发展中高本硕博贯通职业教育,尤其是硕博职业教育。天津具有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先行先试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已被列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并率先建成了全国第一所应用技术大学: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应以海河教育园区为平台,以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为抓手,以京津冀共建职业教育集团为纽带,以吸纳海外优质职业教育为重点,围绕先进制造研发、国际航运、金融创新等,建设中国职教第一高地。河北则应以现代商贸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城乡统筹与农村职业教育为发展重点,打造中国农村职业教育高地。

重点突破原则

所谓重点突破原则,是指京津冀三地必须抓住教育协同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合作攻关,共同创新,力争在某一点上取得较大进展,然后以点带面,逐渐达成全面整体协同发展的理想。这就要求京津冀务必协同做到:一是网络共享突破。伴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移动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通过建立京津冀慕课联盟、翻转课堂联盟等,实现三地教育资源共享,各自拿出本地的优质教育资源,借助网络供三地的师生、家长等共同分享,应该说是最佳路径。二是人才共用突破,教师是协同发展的重点。京津冀可以充分利用三地的地缘优势以及未来一小时高速交通圈的便利,一抓培训协同,二抓你有合用。建议采取人才共有合用策略,达成教育人才的共享。三是属地管理突破,即逐渐打破属地管理的阻隔,尝试采取异地办学的飞地策略、一校多区的跨区办学策略、共建京津冀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大招生圈等,实现京津冀三地教育协同发展。四是分类合作突破,寻找各级各类教育的最佳突破口。分类合作突破的重点是基础教育数字化、高等教育联盟化、职业教育集团化、终身教育学分化等。

本文系天津市教育委员会2014年度社会重大项目:“慕课背景下学校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14ZD4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京津冀地区,“985工程”高校10所,占25.6%;“211工程”高校31所,占28%;高校262所,占1/10;培养研究生的大学97所,占1/5;培养博士生的大学58所,占1/4;留学生人数占2/5。

②目前,长江三角洲拥有的中国合作大学有:宁波诺丁汉大学、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与温州肯恩大学,宁波正与麻省理工学院共建宁波(中国)供应链创新学院。珠江三角洲拥有:深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深圳吉大昆士兰大学。除此之外,湖南大学与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学院拟在深圳合作开办工业设计特色学院,华南理工大学与美国罗斯大学也打算在深圳合作办学,而且华盛顿大学、墨尔本大学等也都在和深圳洽谈合作中。另有,北师大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则设在珠海、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设在汕头。而京津冀只有在建的天津茱莉亚学院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1]韩延明,王志华.高校目标管理导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7.

[2]李忱,田杨萌.科学技术与管理的协同关联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5).

冀教数学论文篇3

2015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从国家战略高度开始推动京津冀区域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高等教育协同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是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对于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均衡与优化,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推动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放眼世界,高校密集的区域更容易成为经济发达地区,如美国 “硅谷”、波士顿工业园区、日本的筑波科学城、韩国的大德科学城等区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其产业结构高度契合,有力地保证了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了区域经济的腾飞。

京津冀地区是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的中国经济发展“第三极”。三地共拥有高校262所。其中,北京89所 、天津55所、河北118所,是我国高校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还拥有多所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所和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两院院士。同时,中关村科技园区、滨海新区、曹妃甸工业园区等为科技成果的研发与转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高等教育协同必然成为区域创新驱动增长的重大智力引擎,推动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和发展模式的转变。因此,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需要紧紧围绕国家新的战略方针进行谋篇布局,实现高等教育的新跨越,而高校则应该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为区域发展作出贡献。

制约京津冀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瓶颈问题分析

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虽然前景美好,但是从目前状况来看,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

1.教育协同顶层设计缺失,长效合作共赢机制尚未形成

目前,国家还未从战略高度对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进行统筹布局,在2009年出台的《河北省与京津两市教育行政部门洽谈就区域教育合作内容达成初步协议》《京津冀教委(厅)就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达成六项合作意向》等文件中,虽对京津冀三地高等教育的合作有相关指示,但均为两地之间或者三地之间大致的合作意向或初步协议。而在已有的合作项目中政府推进的项目少,达成的一些合作协议缺乏约束力和执行力,致使中央和地方两级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及严格的省级行政区划的体制很难突破。

虽然京津冀的部分高校已经通过合作办学、人才培养合作等方式着手探索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模式。但是,目前京津冀高等教育的跨区域合作仍然处于零散状态,未形成统一格局,合作缺乏对接点,仅有的合作中一般流较多(如区域内几所同类型高校形成同盟、举行相关学术论坛等),实际合作的项目少,跨省(市)间的项目更少,且合作交流水平较低、领域较窄,教育资源共享仍局限于省(市)内。

2.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科技服务区域发展差距明显

一方面,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存在显著不均衡,如表1所示。北京、天津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人数占受教育总人数的38.15%和22.85%;而河北省仅有7.94%的受教育人口接受过大专以上教育,48.16%的受教育人口仅受过初中阶段的教育。此外,河北省无一所“211工程”“985工程”高校,甚至在一些边缘或者发展落后的区域形成了高等教育的“稀薄区”甚至是“空白区”,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有着强烈需求。可见,三地高等教育资源的结构和失衡成为高等教育协同的主要障碍。

另一方面,京津冀科技服务区域发展情况存在显著差异。就综合科技进步水平而言,据《2014年全国几个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显示,京津属于第一类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高于60%),而河北省属于第三类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6.99%,但高于40%);就专利申请数而言,2014年北京市专利申请数是河北省的两倍以上,有效发明专利数是河北省的3倍以上;从各项科技指数来看,北京、天津与河北省的差距也较大,其中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北京为77.66、天津为67.20、河北省仅为59.61。

此外,科技成果产出及转化在京津冀区域的分布差距很大,不利于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需求。据《北京技术市场2014年度分析报告》显示,北京作为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以其丰厚的创新资源和强大的研发实力,承担了产业转移中技术输出方的重要角色:2014年,北京市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136.0亿元,总量占全国的36.6%,大大超过了天津和河北的总和。多年来,北京是津冀的最大技术卖方。2014年,北京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达3,475项,比上年增长9.4%;成交额83.2亿元,增长了16.8%。

3.区域高校办学定位模糊,人才服务区域发展动力不足

京津冀区域内多所高校在自身办学定位时忽视为区域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无法与区域发展水平、速度和规模相契合,难以满足区域发展对各种类型人才的需求,在产业结构升级中没能充分发挥人才的支撑作用。

经过调查发现,北京、天津综合型大学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趋于相同,河北的职业教育发展乏力,出现教学内容陈旧、重复,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落后等情况。多数高校课程设置“学科本位”的特征突出,专业口径窄、学科知识孤立、专业适应性差。在课程环节设置上,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少。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仅能掌握专业基本素质,服务地缘优势的能力、渠道及意愿逐渐退化,毕业后学生大多选择留在“机会较多”的特大城市就业,不但造成了特大城市的“人口滞纳”,还导致了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缓慢、区域发展失衡的恶性循环。

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背景下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思考

1.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强教育协同顶层设计

实现京津冀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既需要有系统、科学的顶层设计,同时也需要建立一系列体制机制予以保障。

一是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前提下,制定《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规划》,将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纳入三地的社会治理体系之中。二是完善三地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三地政府的行政调控职能。可以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组成“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委员会”,研究部署、指导实施京津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具体措施。三是建立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财政保障机制,协调与创新教育资源转移和承接手段与方法。中央财政可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成立“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基金”,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四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评测机制,通过组建“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咨询团”、聘请专业的第三方测评机构对调控过程和协同进展进行监督和科学测评,确保高等教育协同取得实质性效果。

2.以明确高校定位为重点,实施科教资源共享工程

提升京津冀教育协同背景下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需要根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和发展需求,明确区域高校的办学定位,实施教育资源共享、科研资源共享工程。

一是明确区域高校的办学定位。北京作为三地的“大脑”,高校应明确以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作为重要的办学方向,同时加快部分教育资源的疏解转移,积极推进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天津集聚国家产业价值链主导的企业集团的公司总部,具有较好的承接、对接、转移的教育基础、资源基础,当地高校应将物流、管理、金融等作为重要的办学方向;河北省地域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将成为产业链中下游高新技术产品配套的专业化加工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外包基地,河北高校宜将现代工业、服务业等作为重要的办学方向。二是区域高校应将实施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共享工程作为实现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切入点。在教学资源共享方面,可通过共建校级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探索建立以学分制为基础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制度,通过教师互聘、远程课程共享等方式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在科研资源共享方面,通过整合三地高校优质科研资源,建立校际科研资源共享平台,以及推进跨校、跨区域科研平台的共建。打造京津冀高校科技成果数据库,筛选一批技术先进、前景良好、战略性、前沿性强的科技成果在三地进行应用示范和推广,更好地服务区域发展。作为北京市属高校,北京工商大学为促进京津冀区域学科资源的共享互通,发起或参与了京津冀轻工类协同创新联盟、京津冀商科协同创新联盟、京津冀经济学科协同创新联盟、京津冀金融研究联盟等,为京津冀三地政产学研四方合作搭建了广泛的交流和沟通平台。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同承接了“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的建设,为实现京津冀跨区域科技合作,更好地服务区域发展做好准备。

3.以区域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是一个有机系统,高校需要完善与区域发展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科教资源共享机制,把高校发展纳入区域发展的总体规划中。

一是高校在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时,要考虑区域优势产业的需求。三地高校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深入调研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开设区域发展需求的专业,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适应区域发展需求的人才提供途径。北京工商大学针对首都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定位,推进学生科技立项,开展“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和“北京工商大学本科生科技立项”的活动,每年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200多项。同时,实施完成了创新创业园工程,截至目前,给予37支创业团队和24支创新团队扶持资金60万元,并帮助12支创业团队注册公司,为培养更符合首都定位的高科技人才创造条件。二是高校要加强区域政产学研融合,为人才提供与企业更加紧密的技能关联与科研关联,使人才成长路线与企业发展相伴而行。近年来,北京工商大学加强学生创业项目与政府、企业、社会平台的协同孵化,与品高软件、北京道然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达成校企合作;与多家社会孵化器合作,实现校内创业项目团队的成长预孵与社会孵化器的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便参与企业的相关课题的研究,毕业后便可以享受企业的优惠就业政策和福利待遇,从而提升毕业生自身素质与企业要求的契合度。

综上所述,京津冀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既依赖于国家政府层面系统科学的顶层设计,也依赖于包括高校、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通力合作。高校则应积极融入到国家战略之中,通过明确自身定位,加强区域间科教资源共享,根据市场需求不断优化符合区域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等途径,不断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本文系北京工商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首都核心功能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政治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R].2015-04-30.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 郑晓齐,叶茂林.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 杨泉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 文魁,祝尔娟.京津冀发展报告(2015)―协同创新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6] 李汉邦,李少华,黄侃.论京津冀高等教育区域合作[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2(6).

[7] 马力,赵修文,蒋珍菊.结合区域经济发展 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色[J].中国高等教育,2011(24).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5)[D].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冀教数学论文篇4

一、教育经济领域的研究

(一)国外研究

西方关于高等教育与经济互动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亚当·斯密首次把人的经验、知识和能力视为国民财富的主要内容和生产要素。李斯特认为“培养和促进教育、宗教、科学、艺术的人的精神活动具有生产性”。马歇尔指出“资本大部分是由知识和组织构成的。”马克思、恩格斯也指明教育与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为揭示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奠定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世纪70年代,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的西方教育经济学受到了挑战,出现了由迈克尔·斯潘思和思罗等为代表的“筛选理论”、由多林格和皮奥里为首的“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和鲍里斯与金梯斯的“社会化理论”等学说。总体而言,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在广度、深度上有一定发展,对教育成本及分担、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个人收益率,以及政府对学校拨款方式、教师供求及工资等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但专门针对高等法学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的研究则较少。

(二)我国研究

我国教育经济效益研究一直未受重视。直到改革开放之后,该项研究才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此后翻译出版的一批国外名著(《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等)使人们了解了西方和东欧国家教育经济学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二、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领域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舒尔茨把资本分为物质和人力资本,计算一定时期内因教育水平提高而增加的教育资本存量和教育资本收益率来测量教育的经济效益。丹尼森把教育水平提高看作是促进人力资本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的研究也逐渐开始。张光斗(1998)提出必须坚持发展高等教育和经济建设,加强高等教育与经济建设的结合与合作。刘贤龙(1998)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应当与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罗海丰(2004)指出高等教育要针对经济发展的现有水平,更要面向未来,实现高等教育的区域化发展。此后,我国学者主要从高校规模效益、高等教育的投资收益、高等教育投资比例和高等教育外部效益四方面对高等教育发展进行研究。从现有成果看,我国学者对高等教育与经济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且以定性分析为主。

总体而言,国内外学者均较少专门就高等法学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细化研究,更多是从宏观的视角探讨相关问题,并已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基础。

三、京津冀高校法学教育协同发展的意义

高等法学教育的发展与当地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法学教育资源也根据各自主体功能区的划定进行配置和流动。构建京津冀法学教育一体化机制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部署的实际举措,是教育者和学生交流思想、合作共赢、共同促进法学理论和教育事业繁荣发展的实际举措。全面提高京津冀高校法学教育质量和竞争力,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资源聚集和配置中的作用,促进区域内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打造与区域大格局相适应、相匹配的高等教育区域空间新布局,是当前京津冀法学教育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因此,京津冀地区高校法学教育一体化研究应采取理论与实证、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根据定性分析的初始结果,进行数据采集、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定量研究,对定量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和综合,以得出量化的结论来完善定性分析的结论。从目前三地发展现状来看,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域内高校法学教育对京津冀经济的推动作用研究,即分析法学教育对区域政治、文化、经济的影响。二是京津冀经济对高校法学教育的促进作用,分析经济发展对法学教育在教育投入、办学条件、教育质量、人才种类等方面的影响。三是域内法学教育与京津冀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优规模,研究最优规模下高校法学教育发展的最佳路径选择。四是提出高校法学教育与京津冀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五是在对天津市高校法学教育对本市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提出两者良性互动的政策与建议。具体而言,可研究的内容应包括:

第一,京津冀经济、社会、法学教育概况比较研究。三地产业结构特点为区域经济资源互补、社会资源互换、产业链的完备对接、知识与技术的交流與共享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二,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包括对高等教育的概念和内涵、区域经济的概念、法学教育的内涵以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作用的探讨与分析。

第三,法学教育与京津冀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从定量分析的角度,论证法学教育和京津冀经济发展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充分说明域内法学教育的规模与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密切相关的。

第四,法学教育对京津冀经济影响研究。定性分析了法学教育的发展对京津冀经济发展诸多方面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法学教育规模对京津冀经济影响的定量分析。

第五,法学教育与京津冀经济协调发展的适度规模研究。法学教育发展速度和规模的合理确定必须切实考虑当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和教育现状,提出“适度超前发展”的法学教育发展战略。

第六,京津冀高校法学教育发展协同机制构建。深入实施“互联网+”战略,建立健全法学教师互访互聘、学生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协同标准,形成教育资源无障碍开放共享;建立一批京津冀法学协同创新中心和激励制度,实现由学校到社会,由民间到政府,由法律到经济的逐渐融合。从教学资源共享、科研资源共享、毕业生就业信息互通、建立区域教育厅局长联系会议制度四个层面具体展开。

第七,天津市高校法学教育与经济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对我市法学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量化分析,提出两者良性互动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守法.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高兵.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现代化路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2).

冀教数学论文篇5

高等教育合作是为实现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共同目的和共同价值追求而展开的一种合作主体之间身份独立、自愿、平等、自利和互利的相互活动。高等教育合作整合了高等教育人力资本生产能力,知识生产、传播和扩散能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一种管理创新模式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探析高等教育合作的意义

针对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在2009年11月《京津冀教委(厅)就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达成六项合作意向》中就采取了一系列的合作方式和措施,使京津冀地区成为各级各类教育合作最早达成的共识领域,并且在2015年河北、北京、天津陆续召开的两会上,“京津冀协同发展”均被写入三地政府的工作报告中。如何使河北省的高等教育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抓住发展的机遇,成为河北省创新驱动的强大助力,是河北省高等教育实现高效性跨越式发展的核心问题。河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关系到河北省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探析高等教育合作,对于提升河北省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借助京津地域发展优势,助力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有着天然的地域优势,其高等教育、高科技人才等输入量极大。天津作为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汇集了众多的教育资源及科研机构,在经济及教育方面也处于前沿。河北省借助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机遇,利用京津两地的优越资源,快速提高高等教育水平,促进河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确立自身定位,从实际出发,才能发展河北省高等教育

北京在近年的规划之中不再强调其经济中心地位,目标要将其打造成为国际文化名城及宜居城市,天津近年的发展重点放于滨海新区,向着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国际港口城市发展,河北省也曾明确提出要建设沿海经济社区的计划。在目前形势之下,要抓住京津冀一体化的历史机遇,必须清楚地知道河北省未来的定位目标,从实际出发,弥补与京津两地的差距,制定河北省长期发展的战略计划,才能够发展我省的高等教育。

二、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现状分析

(一)京津冀三地教育资源分析

调查显示,京津冀三个地区之中高等院校在北京市、天津市、石家庄市三个市区域分布数量最多,而在河北省其他的几个主要城市之中,高等院校的数量普遍偏少。这显示出高校的数量受到区域性发展状况的影响,高等教育资源在区域内分布不均衡的现状。

(二)京津冀高等教育阻碍分析

一方面,长期以来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受旧有计划经济和传统思维的影响,三地各自为政,在各方面的合作都有很深的行政界限。在高等教育方面也不例外,以至于在短时间内很难形成系统的合作机制以及谋求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局面。另一方面,京津冀三地在如何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以及共享区域内高等资源的问题上没有形成共识,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一部分受到三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制约,一部分则是受到三地教育资源分配问题的制约。

三、京津冀高等教育未来合作方向探析

(一)成立区域内发展协调机构,科学制定高等教育合作发展战略

在目前情况下,必须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专门机构,针对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问题制定高等教育合作机制,对京津冀三地高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研究、统筹规划、全面协调,促进区域内高等教育合作良性发展。

1. 必须打破旧有壁垒观念。京津冀三地区想要进行长期的良性合作,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在教育问题上,都必须淡化其行政区域色彩,减少区域保护性政策,用长远的眼光和全局化的观念推动三地发展。

2. 建立高等教育合作协调机制。三地区可就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方向及未来自身定位进行深入探讨研究进而形成共识。

3. 科学规划三地高等教育资源。目前京津冀三地区的高等教育结构不尽合理,在这方面必须要进行三地高等教育资源的系统性整合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均衡分布三地高等教育资源,以期长期合作发展。

(二)建立京津冀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在目前社会发展的大形势下,科技和教育已经成为决定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可以通过合作办学、共同科研等形式建立区域高等教育试验田,共享三地高等教育资源,并且可与三地的行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以社会需求促进教育发展,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三)打造京津冀高等教育联盟,提升区域整体高等教育质量

京津冀三地区和围绕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进行具体合作,以目前优势学科及具有特色的学科为主В利用三地科技交流、资源共享等机制联合推进“卓越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建立联盟内高校学工部门及学生组织之间的互动机制,促进联盟院校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区域高等教育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夏东民.实现我国高校战略联盟的价值判断与路径设计[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 18-20.

冀教数学论文篇6

1.前言

在素质教育中,体育与健康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农村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主体,从总体上讲,只有抓好了乡(镇)一级的农村学校体育及健康教育工作,才能真正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对基础教育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对冀东地区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客观分析,提出了冀东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发展对策,以促进冀东地区学校体育健康持续发展。

2.研究对象与方法

从冀东地区不同的市、县随机抽取40所农村中小学为研究对象。设计《冀东农村学校体育现状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40份,回收4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采用Excel 2003进行数据统计。

3.结果与分析

3.1冀东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3.1.1体育课开课率和每周开课次数情况

国家规定各地中小学必须按照国家有关中小学体育课设置的规定和要求,开齐并上好体育课,小学各年级每周安排3课时以上,中学为2课时。调查结果显示:所调查的40所农村学校中,农村中学开课率为100%,小学开课率为78.6%。其中69.2%的农村中学是每周安排2次体育课(表1),只有27.3%的小学校每周3次体育课,说明在按国家要求安排体育课次数上中小学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还有18.2%的小学校每周只安排一次体育课,说明农村小学体育课安排不是十分规范。

3.1.2体育教案执行情况分析

教案是教师根据学期体育教学进度和单项教学计划并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对一堂体育课设计的教学方案[1]。课前写好教案是对每一位体育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由表2可知,该地区农村中、小学在完全依教案上课情况上分别为27.2%和25%;在偶尔依照中,中学占63.6%,小学占62.5%;共有10%的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完全不依照教案上课。可见教师凭经验上课现象依然存在,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规范性较差。

3.2冀东地区农村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3.2.1早操、课间操开展情况分析。

早操能使学生在一天学习中有充足的精力;课间操是对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一个放松,所以利用好早操和课间操进行身体锻炼,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推动作用。调查表明冀东地区94.5%的农村学校不出早操,92.3%的学校能较好地开展课间操,课间操内容基本是集体做广播操,组织、时间、纪律要求都很正规,出勤率也能保证,但做操质量较低,存在学生出工不出力的现象,这样就无法起到应有的效果。

3.2.2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统计表。

在所调查的学校中,能够达到人均每天活动一小时的,小学占16.5%,中学占47.6%,而在这些学校中,真正安排并认真组织的学校,小学、中学分别占36%和68%。可见,尽管一些学校将课外体育列入了课表,但认真实施、落实的学校并不多。

3.3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3.3.1体育师资短缺是主要因素。

通过对相关学校体育主管领导、体育教师的访谈,体育师资匮乏是当前困扰农村学校体育开展的重要因素。有一校长讲得非常好:“没有老师教,再多的场地、器材学生们也不会玩。”

3.3.2领导对体育的重视程度。

调查反映出,当前初中的体育教学无论从规范性还是时间保障上都要好于小学。究其原因,河北省2008年体育成绩首次计入中考成绩总分,所以当前学校和家长都对初中学生的体育成绩开始关注起来。而小学则由于没有这样的压力而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

3.3.3体育活动项目单一,学生兴趣缺乏是制约农村学校体育开展的又一因素。

4.结论与对策

4.1结论

4.1.1冀东市农村学校体育课开课率较高。但从依教案上课的情况可以看出冀东地区农村学校在体育课授课过程中规范性较差。

4.1.2冀东地区大部分学校都能按照规定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其中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以课间操为主。

4.2对策

4.2.1提高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的认识。学校领导要把“学校教育,健康第一”摆在应有的位置,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把农村学校体育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4.2.2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待遇,增加体育教师的培训机会,从而提高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2.3丰富体育课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给学生一点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到阳光下、操场上去锻炼身心;学校体育运动会的设项应体现多样性、娱乐性和趣味性,充分考虑广大学生的参与性,避免过分竞技化,只是少数人参与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李相如,李芬芬.北京市城乡学校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0,(2):34-35.

冀教数学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11-0023-05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之一。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大约有756万大学毕业生,将有近千万人参与就业。与此同时,国际经济环境变幻莫测,中国深受其影响,市场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有所减少。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政府不断出台促进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措施,实施以创业促进就业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给大学生创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作为创业的接班人和主力军,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创业成功与否,也恰恰说明探讨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提升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内涵

“胜任力”作为区别同等工作环境中绩优员工与绩差员工的标志性特征,关于此概念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管理领域学者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1973年,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提出了“胜任力”一词,之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被引用到不同行业分析不同群体的胜任能力。当前在“双创”背景下,国内关于创业胜任力的研究逐渐增多,涵盖了创意设计、创业理念、创业品质、创业资源、创业能力、创业实训、机会能力、关系能力、组织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诸多领域。在应对策略方面,创业胜任力的提升大多在创业者自身和外在环境两个方面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挖掘,不断探索,梳理路径方法,最终达到创业胜任力提升的目标。

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是指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所展示出的并能扮演好创业者这个角色、保证正在进行的创业项目良好发展所需要的才能、素质及知识等。大学生创业胜任力不应该与一般创业群体一概而论,要在共有特点的基础上体现自己的独特特征。一方面,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要遵守创业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大学生有其群体特点,他们朝气蓬勃、受教育程度高、容易接触和接受先进技术,但多数大学生创业者缺乏足够的创业启动资金和必要的实践能力,大学生群体人生经验不足,社会关系网简单,由此相对于其他一般创业者而言,大学生创业者在实践中会遭遇更多坎坷,怎样应对并解决这些坎坷,对创业过程以及创业最终成功与否都会产生巨大影响。

二、京津冀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现状分析

(一)京津冀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现状

笔者通过实地调研京津冀三地多所高校,发放问卷,与在校大学生、创业相关指导教师、高校创业主管部门领导等进行沟通交流,并利用网络资源、统计软件(SPSS)、图书文献等,对京津冀大学生创业胜任力进行深入调研后发现,大学生创业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在各方鼓励下,越来越多的创业项目由理论变为了实际,实现了市场与技术、资本的融合。在市场发展中,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企业经营也在逐步走上正轨。同时,日趋多样化的创业大赛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也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涵。通过创业实践,大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创新意识及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这正响应了教育部加强素质教育、培育复合型人才的号召,同时也使产学研成果转化率得到提升,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促进了大学生就业,具有极高的社会财富价值。这也使得各级政府部门加大了对大学生创业的鼓励支持力度,不断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大学生创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下,京津冀三地政府为了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纷纷成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中心、创业园区等机构,很多高校也建立了自己的创业孵化基地。近年来,京津冀大学生创业环境日趋良好,但不足之处也依然存在。

1.京津冀大学生创业热情较高,但自身创业素质有待提升

京津冀大学生创业热情逐渐增强。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在本科生中,一年级与四年级学生创业意愿较高,自信心较强。而且一年级学生更加倾向于主动接触和了解创业,对国家的创业政策比较了解,具体如图一所示。不同年级学生对创业的了解程度也不同,部分大学生将创业等同于创意,试图用独特的创意吸引投资者,敢于去创新,勇于去冒险。但是从大学生创业的实际情况看,以2015年北京高校毕业生为例,毕业生总人数达23.3万,其中大约有15%的毕业生有创业的意愿,但最后仅有2%的人能够选择创业道路。

创业热情无法等同于创业能力。放眼全球,从创业成功率来看,美国的创业成功率大约为20%,而我国与美国相差7倍,仅为3%,可见我国大学生创业水平有待提高。仅有一腔热情无法解决创业路上遇到的问题。调查显示,京津冀大学生创业的目的主要是锻炼能力、挣钱、实现自身价值等,但如图2所示的调研结果显示,京津冀大学生创业目标还不明确,对创业的理解仍停留在不切实际的观念上,对于创业所要具备的心理品质、社会竞争意识、经营决策管理能力、风险承受能力、交往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素质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2.高校创业教育普及性较高,但创业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近年来,京津冀高校越来越重视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普及性大幅提高,教育类型也逐渐走向多样化。2015年3月,清华大学利用“学堂在线”网络教育平台开设了专门创业频道,还上传了一些精品创业课程。只要在“学堂在线”上注册成功,就可以直接使用其资源。同年,河北工业大学等高校也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旨在改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另外,一系列精品创业课程在京津冀三地高校广泛推行,如“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创业学”等。

《创业教育中国报告(2015)》显示,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仍属“业余教育”,师资匮乏。京津冀高校缺乏系统性的创业教育,存在疲于应付、理念与实践相脱节等现象。创业教育更多停留在单一的教师授课、撰写创业计划书的层次,缺乏实践内容和创业的可操作性。部分高校采用考试的方式进行创业评估,这种评价机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与创业教育的目标背道而行,这种创业教育的评价机制存在较大问题。在中国市场经济中存在的功利化观念的影响下,京津冀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具有明显的“工具取向”,以此为指导建立创业园,培养出来的人才基本上属于“速成式的企业家”。很多师生把创立公司作为创业的唯一出路,这种狭隘的认识和想法是创业教育存在缺陷的主要原因。

3.政府创业政策有所完善,但对创业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近年来,由政府引领、联合高校举办的各种创新创业比赛,例如“挑战杯”和“全国大学生创业高峰论坛”,在我国各地都得到很多支持,通过这些大赛,每年都会筛选出很多突出的创业项目及创业团队。此外,为了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政府出台了很多与创业相关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与创业相关的贷款、税收、登记注册、教育等等方面。

但是,现有的京津冀地区创业政策较为零散,体系性不强,而且重复率较高,一些政策适用性和实用性较差。同时,创业平台不够系统化,政府在挖掘、培育、服务大学生创业项目方面的力度还不够。由于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市场经验、对自己能力认识不清等原因,对发展前景良好的创业项目不了解,仅仅是靠兴趣爱好等盲目地进行创业,由此导致创业成功率下降。另外,政府要加快由“领导型”向“服务型”的职能转变,加强创业服务,充分发挥政府在创业中的作用。调查发现,25%的京津冀大学生对于创业资金问题表现出明显的担忧,在创业融资方面,创业者选择团队合伙出资的比例占24%,而选择银行贷款的比例仅占19%。这反映出相比较于申请国家或者社会创业资金支持,依靠自身或者创业团队的力量筹集资金的做法更广泛地存在于大学生创业者中,从而使得很多大学生对创业望而止步,也反映出政府在大学生创业融资方面的政策有待完善。

4.大学生创业氛围良好,但外界支持力度有待提高

京津冀大学生创业整体氛围较好,不仅校内增设了许多与创业相关的课程,社会上还出现了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好多组织建立了创业园区,许多企业家也会投资大学生创业项目。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导向,大学生创业也得到更多的认可和支持。同时在媒体的正面引导下,大学生创业的舆论导向持续看好。另外,近年来,支持子女创业的家庭也呈上升趋势。

但是多数家庭对子女创业的看法存在误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是“父母教,应顺从”,家人不支持,大学生就会对创业缺乏信心。随着创业浪潮的到来和创业活动的活跃,越来越多的创业社会组织不断涌现,而我国京津冀三地社会组织对创业的支持力度不够,缺乏积极性。另外,现有的社会支持也没有达到专业化、规模化的程度。京津冀的创业氛围还不够,大部分大学生更愿意自主择业,而不是自主创业,创业的外部环境还有待加强,缺少与国外创业机构的沟通交流,全球化意识也有待加强,尚未形成完整可行的创业体系。大学生对创业在认识层面上也存在问题,这些都影响了京津冀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提升。

三、京津冀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提升路径的探讨

(一)京津冀大学生要注重提升自身创业素质

1.要注重提高实践能力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京津冀大学生要主动投身到各类创业培训和创业类比赛中,在实践过程中将创业理论和观念变为实际行动,而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要敢于冒险,不断尝试,敢于开辟新领域,探索未知领域,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斗志投身于创业这条康庄大道上。

2.要注重丰富自身涵养

京津冀大学生面对创业中的挑战和艰难,要学会坚持,全方位提高自身素质,除了解专业知识外,多涉猎其他领域,开拓视野,为创业夯实基础;可参与理财的相关活动,使自身创业能力全面提升。

3.要准确掌握最新创业动向

就目前而言,大学生可以从高科技领域、校园服务业领域等方面入手开展创业。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受教育程度高,能够接触并创造高新科技,因此选择高科技领域进行自主创业优势明显。另一方面,大学生最大的凭借是其智力,因此大学生创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在这方面的优势,从家教、翻译以及编辑等方面入手进行创业。除此之外,大学生还可以在校园服务领域进行创业,这样做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学生这个稳定的消费群体,另外还因为大学生创业者本身对于同龄人的眼光和消费习惯很熟悉,会使创业成功率大大提高。

(二)京津冀高校要完善创业教育体系

1.增设创业平台,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京津冀高校要强化区域联动,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投资力度,分部门、分体系管理创业教育教学系统,如宣传部负责宣传、组织部负责组织人事调动和活动事宜、团委负责举办有关创业的活动等。同时,各高校之间也应该加强沟通交流,分享经验。学校创业教育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创业园区并寻求社会、政府等各方面的支持,推进创业项目化运作,加强创业教育的学术交流。

2.拓宽融资渠道,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

冀教数学论文篇8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商务英语人才需求情况

当前,京津冀地区已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第三经济增长极。该区域外贸企业逐渐增多,对商务英语人才需求量不断加大,大量的中小经贸企业单位亟需了解经贸发展趋势、掌握外贸政策规定、熟悉外贸工作流程、具备良好外语沟通能力的商务英语人才。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应该同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在语言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具体来说,应同时满足两个层面在要求:一是知识层面,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法、商务谈判、外贸函电、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翻译等;二是能力层面,包括企业日常英语事物处理能力、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能力、商务谈判实践能力、市场营销与广告推广能力、商务英语翻译写作能力、计算机操作与办公自动化实践能力等。鉴于此,驻保高校必须以经贸企业需求为前提,以就业为导向,准确定位,科学预测,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高质量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助力京津冀经济发展。

二、保定市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现状及不足

1.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没有与时俱进。目前,保定市高校在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上普遍没有与时俱进,没有明确突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服务的要求特点,缺乏对适应京津冀外贸一体化需求的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能力的认识。培养目标定位的宽泛模糊导致课程设置的盲目和随意,造成人才培养方案在逻辑结构上不严谨、不科学,不符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代要求。

2.课程体系建设较传统保守。保定市绝大多数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都遵循全国高校“大统一”,侧重知识的传授,不够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设置仍比较传统保守,没有更多体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的特色课程。课程结构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重典型轻变化,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不均衡,难以满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的迫切需求。实训条件方面,虽然多数院校都拥有语音室,但真正的商务技能实训场所非常短缺,实训教材和实训软件更新速度慢,无法满足外贸行业需求。

3.师资队伍缺乏行业经验。保定市外贸专业教学团队基本上以校内教师为主,缺乏实际外贸工作经验。一些教师是从传统的英语专业教学甚至是公共英语教学中转换过来的;一些教师是从国际贸易等相关专业转过来的;还有很多教师是刚刚毕业的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或硕士生,严重缺乏专业实践经验。虽然我市各高校也开始强调培养双师型教师,很多教师也拿到了各种职业资格证书,但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少之又少。当然,个别高校已经开始聘请一些企业外贸人士来校担任兼职教师,但一般只是以讲座形式,无法保证充分的授课时间和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保定市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

1.以京津冀外贸行业需求为导向,与时俱进确定培养目标。在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保定市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应以京津冀外贸行业需求为导向,与时俱进地确定培养目标:培养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需求、符合行业和企业需求的、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的、熟悉国际商务知识和外贸流程的、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的、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

2.发挥京津冀经济圈的地缘优势,整合京津冀优质教育资源。在京津冀经济圈的地缘优势下,驻保高校应该加强与京津冀高校之间的联系,整合京津 冀的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开展校际教学合作。比如,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商务英语专业办学经验丰富的京津一流高校取得联系,开展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等方面的教学观摩、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提升办学质量。

3.建设具有高职业性和实践性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驻保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应以就业为导向,体现“厚基础、强能力、强就业”的人才标准,吸收经验丰富的外贸企业人士参与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以工作任务为核心、建设具有高职业性和实践性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要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线,有机融合英语语言技能和商务理论与实践两大板块,坚持专业知识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将专业课程分为四大模块:文化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方向模块、素能拓展模块。

4.校内仿真实训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相结合。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校内仿真实训,适时更新实训软件,锻炼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商务操作能力和办公自动化能力。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第一种是企业顶岗实习,企业承担学生进企业后的一切生产、教育培训活动,校方负责派出实习指导教师,配合企业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和教育实习指导;第二种是以企业为主导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主要提供场地、员工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专业人士、信息渠道等,以行业企业为主组织生产和学生实训;第三种是校企双方共享,学校主导,企业运行,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规划与建设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5.加强商务英语师资建设。驻保高校还需进一步增加短期培训或进修机会,加大“双师型”比例建设;进一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商务英语教师将全程跟随,指导监督,增强教师实践能力;继续聘请行业专家,引进兼职教师队伍。除了定期安排商务专业相关讲座,请企业一线专家讲述具体业务流程和商务环节之外,还可采用专兼职教师合作讲授一门专业课程的方式,大部分理论讲授环节由校内专职教师担任,实训环节由企业一线人员辅导完成。此外,可以尝试建立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密切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实行实践教学与职称晋升相结合。

参考文献:

冀教数学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51-0084-03

1京津冀产业结构与人才现状分析

京津冀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具有绝对优势,特别是在环渤海地区的发展中起领先作用。但是在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先天区位因素及后天发展的影响,导致现阶段存在不同方面的差异,因此要使京津冀都市圈成为真正的继“长三角”和“珠三角”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经济增长极[1],就必须协调好贯穿各个产业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因素。所以,我们要在了解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人才分布的现状。

我们对京津冀三地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

京津冀三地主要优劣势产业地区优势劣势北京交通运输业、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现代制造业天津交通运输业、制造加工业电子信息业、化学工业、冶金工业河北交通运输业、农业工业资料来源:驻穗机构报送信息

通过表格可以看出,第一,北京的优势产业主要是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保险业和商业服务业发展非常迅速,工业上是高新技术产业占优势。第二,天津的制造加工业与北京相比则具有优势,在工业上也承接了北京地区的部分项目,而且京津两地可以在工业和技术产业方面相互补给。第三,河北省的第一产业较优,可工业发展相对缓慢,与京、津两地相比处于劣势地位,优势是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总体来说,第一,从地理区位角度来看,三地交会贯通,依托首都主要呈放射状的交通结构,并且京津冀地区的空间结构已逐渐演化为网络化模式[2],加上北京的首都功能以及河北省和天津市具有临海和港口的优势,使得京津冀区域的交通辐射范围更加广泛,因此三个地区的交通运输业都比较发达。

第二,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之前一直以重工业为主,通过 1990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只有天津市的轻重工比重大于1,河北省为0.94,北京的比重为0.7[3],之后随着北京首都功能不断强化,更加重视通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原有的工业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而逐渐弱化。此外,河北省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

第三,从人才的数量分布来看,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分布在第一产业为66.7万人,第二产业为781.5万人,第三产业为2408.6万人[4]。可见,人才数量过多集中在第三产业,第一、第二产业的人才数量与第三产业相比差距悬殊。这不但反映了产业发展不平衡,也体现了我国现阶段人才发展的局限性,尽管近几年国家鼓励培养人才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是人才的分布不均却没有得到真正缓解。

因此,产业之间之所以有优劣势之分,除天然地理资源条件外,后天人为因素也起到重要作用,即产业相关技术人才的补给与提高。我们以优势产业为例,优势产业发展迅速,更加注重培养和招揽高技能人才,而该产业人才数量的增加,使得该产业发展更加迅速,但也会由此产生产业发展与人才侧重产生失衡的状况,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协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大局。所以,这个形势也反映出我国发展时期的人才现状: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并且缺乏高等专业技术人才。要想合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各个地区及产业的人才需求进行了解。

2人才资源的需求

2.1人才的数量性

提高人才的总体基数与规模。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人才的数量提出了较高要求,只有达到各个专业人才数量的提升,才能保证人才在不同产业当中的分配并且选拔出优质人才。但现阶段则是缺乏培养人才的渠道。例如河北省,全国964个部级重点学科中河北省只有16个,全国15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河北省只有1个,全国“211”工程重点院校仅有一所,高水平的科研机构更是少之又少,科研成果的应用率较低,转化率产出指标仅排全国第25位[1],与京津两地相比相差悬殊。而北京、天津则具有多所全国知名的高水平综合性高校。因此,在高等人才的供给上,河北省显然落后太多。因此必须要保证京津冀地区的人才培养渠道,改善河北省人才落后的状态,才能达到人才总数的提升。

2.2人才的技术性

培养各个专业的高水平技术人才。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各个领域技术水平的提升,这就需要在不同的领域中都具有优质的专业性人才,目前河北省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与京、津两地相比相差甚远,而京津两地科研机构虽然实力强,但研究领域各有侧重,只有提高高等院校的培养成果,提高人才资源的技术性,才能不断地创新研发,从而推动产业经济的发展。

2.3人才的均衡性

人才在产业与地域的分布大体达到均衡。现阶段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在地域及产业中分配的不均。我们也在前面的产业结构中也了解到,天津在加工制造业,河北在原料工业,北京在金融服务业、教育文化产业[5]等方面的人才比重较大,所以要加快人才在产业与地区之间的流动。“人才流动是有效解决人才供求矛盾、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使用社会化的根本途径。”[6]可见,人才的流动是有效缓解市场矛盾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我国目前的人才开放政策并不完善,因此我们要在人才技术与数量达到要求的基础上,实现人才的地域和产业上的互补,保证在发展过程中产业与人才的整体协调性。

总之,三个地区人才资源的结构与产业结构并不相适应,这会影响到整体的人才结构平衡。因此必须制定出正确的人才培养与发展战略。我们首先要了解京津冀都市圈在发展过程中的人才侧重需求。

下面是京津冀三地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的人才需求(节选):

区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的人才需求北京聚集一大批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世界级大师天津在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国防科技、现代农业等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在教育卫生、文化艺术、宣传思想、防灾减灾、政法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培养和引进一批专业人才河北大力加强钢铁、装备制造等工业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加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有力推动物流、金融、旅游、信息服务等主要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资料来源:京津冀三地的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由上图可知,京津冀三地所需人才各有侧重,且主要是由当地的产业现状所决定的,北京市作为发展核心对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天津市目前处于迅速发展时期,对商业、工业方面的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长较快,而河北省作为发展较弱的地区,对工农业以及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更为迫切,三地的共同点是都需要专攻型的专业人才,因此要结合三地的人才现状与所需,加强人才流动与培养,提高人才资源的素质和实践技能,通过促进人才的协同发展来促进经济的协同发展。

3人才培养与流动的实现途径

3.1人才培养――人数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

现阶段,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的短缺已经严重阻碍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步伐,而人才的培养工作是整个人才工程的基础。与京津两地相比,河北省同样是人口大省,人力资源丰富,如果培养出更多优质的专业人才,则会在根本上实现由人力资源到人才资源的转变,因此,人才的培养过程可以从微观与宏观两个角度入手:

(1)从微观上说,一是要注重人才的培训、引进和管理。如在高校教育中要重视学生的理论教学平衡,各个高校之间多进行学术方面的交流。在入职前,要重视理论和技能培训,其中要着重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现“术业有专攻”。此外,也要通过举办人才招聘会等方式主动引进其他行业、地区的优秀人才,要提高人才的利用效率,并且制定出严格合理的管理体系,提高管理团队的专业化程度。二是注重职业技术训练。首先,要明确目标。无论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具有积极工作并且有责任感的工作人员,因此要使入职者明确自己的本职工作与责任,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其次,重视理论和实践。基础理论知识是专业的基础,在重视理论输入的同时,也要重视实践的过程,高校要严格落实毕业生的实习任务,企事业单位也要完善入职前后的实践训练。三是竞争上岗制度。竞争上岗制度使得选拔人才具有公平性,制定严格的竞聘上岗机制,有利于选拔适合对应职位的专业优秀人才,通过考试等多种形式进行选拔竞争优胜劣汰,从而引进更为优秀、综合能力更强的专业人才。这就要求各个单位要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为人才的发展提供可能,同时也要注重企业文化,才能吸引更多人才前来工作和深造。

(2)从宏观上说,一是要注重教育公平,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作为整个社会运行系统中的关键环节,应该革新观念,积极发挥政府的调控功能,提高政府对各环节的统筹作用。如贯彻落实国家的各项教育政策,增加政府对教育领域的各方面投入,合理进行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加合理的环境,进而锻炼出具备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技术人才。二是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及时了解该地区和专业领域中紧缺的人才,以需求为导向,制定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基础性作用的政策及措施;保障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减少和规范人才流动环节过程中的行政审批以及收费项目等[6]。开展紧缺人才的培训项目,发挥政府的功能,加强人才的培养工作,从而缓解人才紧缺的现状。

3.2人才流动与互补――弥补人口分布不均的劣势由于先天区位因素与后天发展对人口性质的影响,京津冀都市圈内的人口分布逐渐呈现空间分布不均衡的状态,如图1,图2所示[7]:

图11990年京津冀人口密度分布图

图21990年京津冀人口密度分布图

由图1,图2可以看出,代表人口密度的阴影部分逐年扩大,说明京津冀都市圈的人口增长较快,但是人口分布不均非常明显,再加上经济发展的作用,人口虽有区域流动的趋势,但总体仍是严重不均的状态。为了缓解人口本身分布不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我们更加要由产业技术的发展来带动人口的流动,更重要的也是人才的地域补充。

在这个方面,京津冀三地都需要不同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来对产业的发展进行补充。对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坚持“统筹兼顾”原则。人才资源不论是在地区还是产业之间的交流都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要兼顾各个地区与行业人才的总体平衡性。同时也要在微观上制定相关政策加以协调,在充分把握各地区和领域的资源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区域的优势与特色,提高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京津冀地区现有人才的流动,各个地区和领域要从整体出发,提高人才的流动性。

(2)制定推动人才交流与合作的相关制度,给予政策法律和机制上的保障。第一,法律与政策的完善可以进一步破除人才流动的制度,提高人才流动的合理性,优化配置人才资源。第二,在人才入职方面,适当的财税优惠政策可以激发企业接受入职人员的积极性,也为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第三,通过对知识产权保护、明确奖惩力度等方式,维护人才市场的根本利益。第四,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以及统一的人才评价标准,切实打破体制机制的障碍,通过具体落实提高人才的引进效率,保障人才流动权利的实现。

(3)完善企业的人才培训与管理体系。一方面,对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才能使得人才体系可以有力地配合企业的战略性发展。另一方面,还要进行系统有效的招聘、培训、薪酬、绩效以及劳动关系建设。无论是战略层面还是工作的实际运营层面,人力资源体系都应当与企业文化的建设紧密融合,具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可以帮助企业留住人才,在微观上实现人才资源的共享。

总之,地区的发展的不仅要体现在速度上,更要注重协调与均衡,只有均衡健康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尽管京津冀都市圈目前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协同发展与人才一体化的趋势已非常明显,而人才的一体化将会成为协同发展的巨大支撑。我们所要达到的经济协作,不仅仅是资金方面的流通与合作,而是要通过京津冀地区各个领域的整合提升,来促进和带动经济领域及各领域的发展。只有京津冀都市圈的各个领域健康地发展,才能对首都的发展起到支撑的作用,才能对局部区域的发展起到带动的作用,才能对其他地区的发展起到模范的作用。所以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社会职能,通过宏观调控尽可能地降低人才流动的成本,提高人才的利用效率,才能实现人才在产业中与地区间的自由流动,推动京津冀各个领域的协同快速发展,并使之走向实质阶段。

冀教数学论文篇10

Abstract: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ath of Beijing-Tianjin-and-Hebei industry is analyzed from multi-view in this paper. Taking Tianjin as an example, data mining method is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SVM method is adopt to study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ianjin. Meanwhile, it puts forward the significance of Beijing-Tianjin-and-Hebei industry structure adjustment to maximize the benefit.

Keywords: Beijing-Tianjin-and-Hebei Reg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 Industrial structure

一、引言

201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为推动这一战略的实施解开了序幕。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对环渤海都市圈和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和分析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是十分必要的,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决策和天津自贸区的发展策略具有指导意义。

学者们多角度分析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问题。孙虎[1]提出应重视京津冀三地增量利益共享机制、环境保护治理及新兴产业培育等。林健[2]提出了一个基于粗集理论和SVM的区域经济走势预测方法。本文分析了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路径,并采用数据挖掘的SVM方法分析天津产业,为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提出借鉴。

二、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路径

实现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的路径包括:

第一,打造产业协同创新与转型升级,促进产业分工协作;

第二,推动区域性产业转移对接,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和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加强产业协同机制,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利益合作机制,搭建协同创新平台;

第四,调控城市人口规模,优化城市布局,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明晰三地产业定位;

第五,实现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提高城市群的一体化水平;

第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构建完善和谐的生态环境。

三、天津产业结构的数据挖掘分析

天津作为直辖市,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其发展在京津冀一体化系统发展和我国经济转型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本文以天津为例,采用SVM方法挖掘分析其近年来的产业结构数据,并进行预测,从而揭示相关产业对于天津经济的影响,对天津经济发展决策和自贸区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1.指标构建

评价产业的指标包括:工业总产值、资产总计、主营业务收入、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大中型工业企业资产及工业总产值、小微型工业企业资产及工业总产值、大中型及小微型企业固定资产及主营业务收入、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及平均工资、煤炭、汽柴油、热力、电力和天然气等。

2.算法实现

SVM算法是基于统计学习理论发展出来的学习算法,在解决小样本、高维度及非线性问题上优势明显[3],利用不同的核函数将复杂分类任务转变成高维特征空间中的线性分类超平面问题[4]。本研究采用径向基核函数(RBF):

K(Xi,Xj)=exp(-γXi-Xj)2

RBF核函数对于低维、高维、小样本、大样本等情况均十分适用,并且其具有较大的收敛域,是较为理想的分类依据函数。

本文将数据集进行预处理,采用SVM的RBF核函数,执行训练及预测,实现过程如下:

四、数据分析

1.数据集

整理天津统计局的2014年年鉴,确定数据集产业包括: 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品制造业,纺织业,皮革、毛皮制品和制鞋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媒介复制业,文教、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业,化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2.实验结果及分析

采用SVM算法进行训练和预测,得到性能参数,其实验结果为:正确率97.06%,特异性83.33%,敏感性100%。结果表明,矿采选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对经济拉动作用较弱,其他产业相对较强。以上结果准确度较高,模型建立较合理。理论预测结果较好地符合实际值,进而说明该方法有效而可行。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分析了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路径,并采用SVM算法对天津产业结构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本文通过对天津产业发展的研究,对调整京津冀的产业结构协同创新起到启示作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

本文受天津社会科学基金项目(No.tjyy15-017)资助。

参考文献:

冀教数学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6-0017-04

一、京津冀一体化概述

京津冀位于环渤海心脏地带,是现阶段我国北方经济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唐山、石家庄、邯郸、邢台、衡水、沧州、秦皇岛、廊坊、张家口、承德和安阳,涉及到京津和河北地区12个地级市,区域面积约为21.6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约为1.1亿人。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京津冀一体化的关键在于实现三地的科学协同发展,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立足各自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因此,应大力推进京津冀三地之间的产业协同,努力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赢发展。

二、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高职动漫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推进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为京津冀三地人才交流创造契机,使动漫专业学生拥有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动漫人才紧缺促使动漫及相关专业成为高职院校的热门专业,这繁荣景象的背后却呈现出部分高职院校开设动漫专业存在盲目性和功利性,由此引发许多弊端,在实际教学中己经愈发明显地暴露出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准确

从高职院校动漫人才培养方案中不难发现动漫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非常广,大部分高职院校都会提出学生毕业后适合在游戏公司、动画公司、广告公司、电影制作公司、电视台、杂志社、出版社以及培训学校、自主创业等方面工作,可以看出很多高职院校在动漫专业的培养目标上过于宽泛,而且完全没有针对性。这些空泛的培养目标实际上等于没有培养目标,造成高职院校对动漫专业整体理解模糊,教学体系混乱,专业定位不合理。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应深入调研京津冀地区动漫人才状况,有针对性地构建适合京津冀区域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晰

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众多院校开设动漫专业提供了契机,使得动漫专业遍地开花。经过调研不难发现,除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等名牌高等院校外,其他多数院校动漫专业都是在近几年内匆匆开设的,在教学体系、师资水平、教学设施等方面存在不足。高职院校在专业特色人才培养中需要结合京津冀一体化中北京、天津与河北的功能定位,主动调整自己的培养方案,明确专业培养特色,为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三)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

要实现高等教育效能的最大化,其根本是要保障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结合地方产业的优势和特点来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若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就会造成高职院校对专业整体理解模糊,教学体系混乱。有些高职院校在整体课程体系上学科本位思想严重,缺乏适合自身特点的改革和创新,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缺乏有效整合,教学内容不明确,课程编排不合理;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联系不够紧密,课程开发很少参考企业意见。这种封闭式的课程开发方法制约学生创意性思维发展,不能为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提供助力。

三、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动漫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随着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京津冀地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一种教育形式,需要根据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发展状况,培养依托区域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以适应企业发展需要。

(一)促进京津冀区域人才发展,构建“1+1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1.“1+1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1+1嵌入式”中的第一个“1”指学生所在学校,第二个“1”指企业。“嵌入式”概念最早运用于计算机领域中,指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即系统的应用软件与系统的硬件一体化。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机构,具备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集聚的特性,企业则兼备专业人才与技术应用,二者存在着“交集”。高职院校与企业需要选取适当“集合点”,以“嵌入式”合作的形式把院校与企业各自功能需求嵌入到对方中去,实现学校与企业“相互依托,紧密结合”,打破原有学校和企业的界限,实现学校与企业间双向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共同培养适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1+1嵌入式”人才培养是将企业管理、企业技术和企业资源等嵌入到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院校与企业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的培养模式,其主要构成要素包括“一个平台、两个融合”。

“一个平台”是指企业真正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学校与企业共用搭建平台,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实现资源优化共享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嵌入式”校企合作理念,对现有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构建符合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两个结合”是指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以企业需求为依据,以真实工作项目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企业环境与校内教育环境相结合,努力构建校内模拟实训室,模拟真实企业工作环境,校外有企业作为实习基地。通过“两个结合”使学校和企业相互合作、互为补充,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为专业建设贡献力量。

2.“1+1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1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以京津冀经济圈为基础,以企业人才需求为标准培养企业“用的上,留得住”的专门人才,企业全程参与教学,结合校内理论讲授改革教法,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既面向就业市场又服务地方经济。依托京津冀区域优势,合理构建“1+1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是院校还是企业都能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的优势。同时,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为一体,能够对接企业人才需要,使学生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家庭和社会多方受益,实现“多赢”局面。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以校企合作为载体,以企业需要为依据,以学生就业为目标, 建立“1+1嵌入式”校企合作动漫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一体、双向合作”为平台,借助京津冀区域发展优势,实施校企深度合作,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首先,动漫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年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至少召开一到两次会议,根据当前动漫行业现状对动漫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讨论和修改,确定教学核心知识与动漫企业实际生产项目相符合;企业需要根据实际岗位需求制定相应的“人才订单”,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人才订单”共同讨论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以及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工作。企业选派专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训实习,为学院提供校外实习基地。

其次,安排本专业教师每学期至少两次到动漫企业进行走访,对企业一线人才需求进行系统翔实的调研,并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完善现有教学项目,推进动漫专业教学改革,充分利用现有平台实现校企资源共享。

再次,在校内加大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组建动漫模拟实训实验室,将学院内部实训设备进行优化重组,构建“理论知识――虚拟实训――企业合作”三级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中,严格按照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统一要求,保证完成学生实习实训任务。

最后,利用假期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利用京津冀区域人才交流合作,将企业实际工作项目引入课堂教学,根据动漫企业项目制作生产流程,完善各岗位实习计划,从课堂理论教学、学生技能训练,到日常教学管理,最后到企业项目实践的完整教学过程,都与企业随时沟通、紧密结合。同时,企业内部人员也不定时到学校进行培训、讲座、项目指导等,这样形成学校与企业双向合作、互利共赢的局面。

(二)整合京津冀资源优势,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以京津冀一体化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为背景,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整合京津冀企业教学资源优势,根据动漫专业岗位能力要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将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有机结合,实现深层次合作,并形成围绕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五层双轨”适合动漫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模块设置、层次衔接、能力递进”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通过五个课程模块的设计实现课程之间的“层次衔接”,与动漫作品制作流程基本保持一致。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按照“能力递进”的次序,学习相应模块课程后,按照能力要求能够完成动漫作品相对应流程。

确定模块化课程体系后,由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课程进行论证,以岗位能力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将传统学科理论知识进行分解,按照企业实际工作任务进行组合,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努力构建以项目为载体、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

教学内容与项目相结合,通过京津冀三地合作和优势互补,与京津企业合作办学,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营造工作氛围,进行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训项目都是企业真实案例,项目内容不定期更换,实现项目与时俱进。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学生完成项目的同时也熟悉了企业生产流程,加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改进实践教学,满足京津冀一体化需求

根据京津冀人才需求情况,结合动漫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改进实践教学方案,将实践教学项目具体化,合理配置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应用能力”逐层递进,将每门课程具体实践任务落实到企业真实项目中,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再到理论,直到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因此,以项目为导向,构建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改变了传统结果导向的理论观念,是一种由知识传授向认识传授的教学变革。通过与企业领导、行业专家交流研讨,根据动漫产品设计制作流程,以工作项目为引导,划分实践课程模块,安排教学内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关键能力。

通过对高职“1+1嵌入式”校企合作动漫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营造真实的动漫创作工作情境。动漫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参与设计教学项目流程,整合原有教学过程,利用实际项目教学,有助于学生提前适应工作角色,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热情 。

几年来,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通过“1+1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和“模块设置、层次衔接、能力递进”课程体系的构建,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层次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绩。自2008年开设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以来,许多毕业生经过几年的职场磨炼,现己成为企业的骨干,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要实现“1+1嵌入式”校企合作,必须做到全面了解、认真分析、详细评估、全面拓展。因此,需要掌握京津冀区域动漫产业发展趋势,详细调研动漫企业的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准确评估京津冀区域动漫人才的能力标准,使学校动漫学科教学体系与动漫产业链体系做到彼此对接,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动漫人才。

参考文献:

[1]杜建书,慕欣茹.京津冀协同视阈下河北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18-20.

冀教数学论文篇12

一、冀东民间艺术的发展现状――以唐山皮影艺术为例

唐山皮影艺术是冀东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受到冀东地区尤其在唐山地区及周边群众的喜爱。皮影是一种集戏剧、音乐、演唱、绘画和雕塑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流传时间非常久远。皮影艺术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其表演形式,但是受地域不同,艺术风格也各具特色,在冀东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中,唐山皮影因其表演细腻和人物造型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虽然唐山皮影艺术在冀东地区独具特色,但是受到现代艺术形式的冲击,在最近几十年唐山皮影艺术却逐渐被人们所淡忘,在艺术保护和传承上出现了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皮影剧团的生存空间逐渐缩小。唐山皮影剧团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政府资助的皮影剧团,另一类是民间自发组织的皮影剧团。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政府资助成立的皮影剧团已经非常少了,从事专业皮影艺术演唱的人数也在逐年缩减。现在仍然存在的政府资助的皮影剧团主要有北京皮影剧团、上海皮影剧团、四川木偶皮影艺术剧院等,而在这其中演出最为积极活跃的就是唐山皮影剧团了。而那些民间自发组织的皮影剧团,由于无法获得政府的经济资助,表演形式也缺乏创新,观众数量较少,很多都出现入不敷出的的情况。

第二、皮影艺术爱好者人数逐年减少,皮影艺术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由于皮影艺术的内容主要是传统民间文化的演绎,年轻观众并不感兴趣,加上当前文艺形式呈现出百花争艳的特点,皮影艺术这种传统民间艺术更是缺少观众。冀东地区喜爱皮影艺术的观众主要是老年人,年轻人和中小学生很多都对皮影艺术缺乏了解,很多人甚至都没有看过真正的皮影表演。正是由于缺乏观众,皮影艺人的数量也越来越少,现在从事皮影艺术表演的艺术界和民间艺人大部分都已经年迈,在皮影艺术的表演上缺乏创新,这就使皮影表演的观众更加少。

二、冀东民间艺术的传播与发展建议

冀东民间艺术大部分都是从传统艺术发展而来,与唐山皮影艺术一样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因此从政府到个人都应该加强对冀东民间艺术的传播与发展工作,使这些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可以继续传承下去。

首先,政府应当加大对冀东民间艺术的资金投入,专门制定冀东民间艺术传承与保护的相关政策。冀东民间艺术的传播与发展,单纯的依靠民间团体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冀东地区的各级政府可以加大对民间艺术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的扶持基金,加强对冀东民间艺术人才的培养,这样皮影艺术等冀东民间艺术人才才可以后继有人,也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冀东民间艺术的创作之中。各级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可以与教育部门合作,定期向大中小学生介绍冀东民间艺术的相关知识,并将那些经典的民间艺术表演剧目引入校园,培养学生对冀东民间艺术的兴趣;在大学中,可以引导组建皮影艺术社团等民间艺术社团,通过开展各种社团交流活动使在校大学生了解皮影艺术;可以在艺术院校中设立与冀东民间艺术相关的专业,或者将民间艺术的相关内容设置成选修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之余也有机会学习到这些民间传统艺术。这样就可以使冀东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有了人才保障。

其次,除了加强在人才开发方面的投入以外,还应当积极开拓冀东民间艺术的演出市场。以唐山皮影为例,一直以来皮影艺术一直属于草根文化的代表,皮影演出大部分都是自发组织的,因此在皮影表演的创作、演出宣传等方面缺少市场化运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皮影表演难登大雅之堂,传播和发展受到了阻碍。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将皮影艺术与冀东地区的旅游业相结合,将皮影艺术打造成为冀东地区的名片,这样就可以在发展旅游文化的同时带动皮影艺术的发展,其他冀东民间艺术也可以进行这样的规划。这就需要政府在政策上予以重点扶持,聘请专业的文化开发团队来精心打造冀东民间艺术表演节目,并结合冀东地区的文化特色加以开发。

三、结语

唐山皮影艺术等冀东地区的特色民间艺术形式的传播和发展要依靠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政策指导,并与教育部门和学校进行合作,加大对冀东民间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同时,要积极培养冀东民间艺术的观众群体和挖掘潜在观众。目前社会的主流艺术元素主要是现代流行艺术,包括音乐和美术等大多都是来自于外来文化,对充满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往往缺乏传播和普及。所以还应当加强对冀东民间艺术的教育和普及,在大中小学教育中加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比重,将皮影艺术等冀东民间艺术引入教学活动中。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4年度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科研项目“冀东民间艺术活态传承与保护研究”的子课题,项目编号:HBWY2014-Y-D009。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