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艺术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1 17:16:52

纤维艺术论文

纤维艺术论文篇1

(一)审美特点

现代纤维艺术通过其自身独有的材料质地以及富有个性的表现特征,形成了其他艺术所无法具有的审美特点。这样的审美特点也就是通过纤维艺术的材质、色泽、形态、机理等因素在空间构成的完善性,透过视觉表达,通过人的审美标准来完成。

1.材料美

物体外形是通过其基本特点结合而成,先要取决于运用材料的差别,其次为表现形式的差别。纤维艺术的材料大多是通过动植物纤维材料、人造纤维以及实物材料所构成。所有材料都具备了各自的物理属性,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变成各自的心理感应,材质之间的物理特性的差别通过艺术家的处理后可以发生不同的美感体现,金属材质形成的空间环境让人感受到纯净感;木石材质为人们提供质朴的亲近感;织物为人们打造温馨随和感;人造纤维由于具备了弹性光亮之美,不仅可以具有柔韧的共性美,还具有不同质感的个性美。材料自然属性的不同,令艺术家在创作中变为视觉方面美的心理感应,透过适当的艺术表现,为材料的审美价值赋予特殊的意义,进而引发了及其丰富的心理效应。

2.形态美

形态美是由于物体形态在外表上给人以和谐的视觉体会。形态包含了外部形态和内部形态,外部形态指的是空间特点,通常泛指形态的外表,也就是人们所观察到的外部状态。内部形态体现出形态里各部分相互间界限的形态,也就是结构形态。外部形态和内部形态属于局部和总体、背景和前景的关系,两者相互衬托,其之间的张力在相互作用里实现平衡。外部形态的轮廓能够体现出内部形态的结构轮廓。材料质地的不同,可以转变外部及内部结构轮廓线的质感,进而丰富形态在视觉方面的美,例如竹、藤等纤维类,其一同具备的弹性张力由于外形和馁形的结构结合,构成相对鲜明的结构轮廓,从而产生了挺拔利落的形态美。质地柔和的麻、棉、毛等纤维,每个人的柔软属性对于编织不同的交织里构成了任意张力结构轮廓,以此体现出柔美和谐的形态美。对于软硬兼施的材料来讲,它对比的张力对于其他部分形态之间的表现属于曲直刚柔的形态美。

3.肌理美

纤维材料由于质感的差别,才可以进行人为加工处理,引发了一些具有历史性的美的视觉体会———肌理。这也是此类肌理美缔造的纤维艺术碰触空间。其一,肌理美属于视觉形态。其具备的物质倾向性张力在各自组织结构里的穿行延展属于打造肌理美的表现方式,而且还会对人们在心理方面有所影响,视觉形态在肌理方面的体会以及材料构成的富有内涵的心里体会。其二,肌理美的不同质量感。其与颜色、光影、形式以及关联方面和人们的心理体会融为一体的美感,一类有别于屋里定义方面的质量。色泽暗淡、反光、表面皮肤粗糙,构成严重的心理障碍。

4.色彩美

色彩美的缔造应当是通过美感体会为根本,将创造总体空间色泽的审美内心需求以及和谐色调空间为己任。现代艺术在色彩美方面,是透过纤维艺术本身的色泽体现以及纤维艺术体现来完成不同层面的和谐。

5.空间美

纤维艺术作品不论是二维还是三维空间状态,其状态、色泽、肌理等都与周遭空间的因素产生联系,艺术家一定对此进行平衡,且令人们在视觉的心理方面引发审美联想,如此才可以最终完成总体空间美。

6.表层审美

其特点为对形式美伊苏的结合体会,包含了人们对纤维艺术作品的视觉形态在形、光、肌理、色泽等视觉因素方面的初步判断与基本体会。现代纤维艺术则通过自身的材质肌理以及特有的个性所体现的形式,结合成为艺术的审美特性。

7.深层审美

不论是现代室内设计还是纤维艺术,都对人们的心理造成影响,这样文化系统包含了人们对文脉的认同感,以及城市环境的连续性以及渗透性,或者将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的特征展现出来。

(二)空间媒介特点

相关人士层为现代室内设计给予了一个定义,建筑空间属于一个穿越了经济过程,也就是四处走动且改变位置,在相继的空间发展里的作用,透过感受运动的顺序逐步获得激烈的感受其通过纤维材料为媒介,构造的物质体现以及精神体现。

二、纤维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纤维艺术身为室内设计的主要构成内容,在室内环境里具有非常关键的地位,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令空间更为丰富,还可以和建筑内部空间的照明、颜色、材质构成一个琐碎的,并且可以同建筑内部空间的材质、色彩以及照明相结合,让人们的艺术氛围与建筑设计里相结合,进而令建筑内部环境更为温暖,并缔造出较为丰富的人性空间。由于审美情趣的持续提高,纤维艺术逐渐被人们所关注,纤维艺术品多余空间环境的束缚有着较大的作用。纤维艺术品由于材质丰富、色泽鲜艳,且建筑用材大部分构成了明显的对比。不论是平面还是例题,都能够更加人性化,打造出丰富多彩的人生。纤维艺术品通过软性材料进行硬性控制,再次打造建筑空间里的人文形象,且不忘填补人们在精神方面的需求,形象且活泼的色泽,令温暖的人性化艺术氛围与室内空间有效结合。

纤维艺术论文篇2

1910年,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Kandinsky)创作了一幅满是穿插着粗野、激荡的色彩与线条的水彩作品《即兴》,标志着世界上第一幅抽象主义绘画的诞生。这种强调“非具象、非理性的纯粹视觉形式”③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诸如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许多现代主义艺术流派都深受其影响,纷纷将精力投入到抽象语言的探索和研究之中,纤维艺术也不例外。除了传统的毛、麻、棉、丝、人造纤维等编织材料外,木、竹、纸张、稻草、谷类、蜡、金属、光纤、珐琅、有机玻璃、人造皮毛、人体毛发、树脂、装饰纱、包装带等各种天然的或具有物理、化学属性的纤维材料也逐渐进入到现代纤维艺术的创作领域。这些或坚硬柔软、或艳丽暗淡、或光滑粗粝、或沉静路动的材料传达着各自不同的精神氛围与艺术感染力,为作者提供了更多个性化的表达,也由此开启了纤维艺术从二维向三维空间转换的前行之路。

日本纤维艺术家的作品大多侧重东方文化中特有的含蓄、唯美和隐忍。在艺术家KakukoIshii的作品《Work-Bp-C》中,细长的竹纤维被纵向剖开,虚虚实实的固定在近三米的长卷中,作者充分运用喷绘的手法,使作品中出现了类似中国书法中“飞白”的效果,宛如一幅泼墨山水,从主题到意境处处流淌着如音乐般的“禅意”,充满着浓郁的抒情意味。第三届亚洲纤维艺术展中刘晓蓉的作品《春满人间福满门》则借鉴了传统剪纸、屏风等中国元素。六帧黑色剪纸的正中间配上长方型和菱形的大红色块,造成了一种喜庆而热烈的氛围,在“透”与“不透”、“看得见”和“看不见”之间创造了一种美妙意境,十分符合中国文化含蓄内敛的特点,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这些新颖别致的作品早已颠覆了传统纤维艺术的概念,综合材料的运用为作者提供了便利,从而更细腻、更准确地表达了个人情感与创作意图,实现了与观者的交流和共鸣。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纤维艺术逐渐向高科技和功能化的方向发展。电脑提花、数码输出、光导纤维、化纤、高分子聚合物等新材料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有些作品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会呈现出不同的吸光和反射效果,有的作品甚至超越了传统的三维空间概念,在“声”“光”“电”的综合演绎下呈现出光怪陆离的视觉效果。它们所带给观者的种种新奇的心理体验是传统材料难以企及的,这些材料的另类使用,使当代纤维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反之纤维艺术的无限开放性又为艺术家探索多元的纤维材料、开拓新颖的艺术形式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

空间装置

作为环境与人类情感联系的纽带,现代纤维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和空间的陈列与展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第四届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以来,立体的形式陈列作品越来越多,到了70年代末,许多作品走出展厅,甚至走出建筑,成为和环境融为一体的空间装置艺术。这些作品利用纤维柔软可塑的特性,于现实和理想之中创造出了一个个奇幻的空间情境。

从展示形态来看,空间装置又可分为落地式和悬挂式两种。落地式指以地面为支撑,以各种综合性手法及材料围绕中心支架创作而成的,具有三维立体效果的纤维艺术品。它可以置放在室内外任何需要的地方,像雕塑一样从多个角度进行陈列与观赏。波兰艺术家玛格达莲娜阿巴康诺维兹的《黑色阿巴康》、南斯拉夫艺术家雅格达布依奇《可变的黑色数字》、日本艺术家八木真理代《原始-星系DNA912》等作品都是这一形式的杰出代表。作者旨在通过这些尺幅惊人的鸿篇巨制来表达人与自然、社会、甚至宇宙之间的关系,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来传达和平、环保、伦理等重大命题,具有很强的哲学寓意。

悬挂式是将作品固定在天花板上或借助纤维悬垂性强的特点将作品悬挂起来展示的方法。1973年第六届洛桑国际壁毯双年展上,日本艺术家小名木阳一的作品《红手套》引起了很大关注,作品虽然仍用“织”的手段,但在空间陈列上却完全打破了传统纤维艺术的平面表现模式,以立体或半立体的方式悬挂,使人感到幽默而新鲜。

从传统的日本设计来看,它主要建立在中国、韩国等东方文明的意识形态之上,非常注重本国独特的造型语言,具有浓郁的审美意识与民族情调,但在形式与功能方面又吸取了英国、美国、德国等现代工业文明的精华。如川井由夏(YukaKawai)等一批日本现代纤维艺术家的作品在造型模式上既受到解构主义等西方现代设计理论的影响,同时又深刻融入了艺术家对于玄奥的传统文化的理解。褶皱、包裹、鼓起等一系列看似简单甚至无结构的立体制作手法,实则是作者对于自然、人生和社会最真实的情感表达。而小野山和代、桥本京子等艺术家的作品则十分强调轻快而缥缈的感觉,他们擅长将纤维特有的柔软、飘逸、摇曳的特性与悬挂式空间装置艺术形态结合起来,当风吹过的时候,作品能营造出特殊的情调与空间层次感;当人从其下穿过的时候,也能极大的拉近人与环境之间的距离。悬挂式的空间装置艺术品能够在单调而冷漠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中充当人与环境之间交流与共鸣的媒介,这种特性是其他刚性材料所不可比拟的。

“迷你软雕塑”(miniature)

纤维艺术论文篇3

自21世纪以来,蒸汽机的发明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工作效率,机器造就出来的物质往往以工业化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的眼中,继而融入到生活当中。但这种方式质量没有手工精致,对艺术家的创作风格也受到了限制,但却给艺术家带来新的机会,能够让艺术家在艺术风格上和材质上有了更多选择和可能性。例如麦秆、绳带、玻璃、纱网、衣服,皮草,亮片、芦苇等都被当代艺术家巧妙灵活运动到艺术作品中。

(二)对创作艺术素材的影响

如今科技的发展迅速,为了扩大纤维艺术素材的应用范围,不断地研究,使其在应用过程中能够达到人们的需求。传统的纤维素材很古老,当代已经能够在取材中得到很大帮助。现在的高科技、网络、信息、3D技术等都有着高速的发展,此类科技均可以运用到纤维艺术的创造中。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纤维艺术的创作已经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以及更多立体。

(三)纺织科技进步对纤维的影响

“纺织”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几年来科技技术的发展非常瞩目,绿色纤维、再生纤维和再生涤纶,都是纺织工业的技术衍生品,在石油紧缺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工业科技创造艺术品。如今大家比较熟悉的聚酯纤维,亚麻纤维,聚酯纤维和亚麻纤维的面料越来越多,纺织科技的进步与技术为当今的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多的想象和创作空间。

二、当代纤维艺术色彩运用的多元化特点

(一)材质的多元化

现如今,人们对纤维艺术有着很高的标准,对材质方面要求也很高。让人们在材质的选择上了有更多新的突破。例如皮革、毛线、布匹、塑料、金属等都可以被人们利用,运用到自己的作品当中。在当代纤维艺术设计品中,装置艺术、策划艺术、舞台灯光效果、摄影艺术等现在艺术都在努力加强,这些工业文明的痕迹都是纤维艺术的主要取材对象。

(二)编制方法的色彩多元化

材质的色彩在纤维艺术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材质的色彩在编织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纤维艺术方法的编织色彩都可以运用到平纹组织、斜纹组织,编织出的效果色彩丰富,根据艺术品的不同编织手法,会给人带来多种的感受。因此纤维艺术的编织方法可以让多元化色彩的发展成为可能。在编制方面,选择的不同颜色能够为作品带来不同的反响,让人们也多了几分选择。纤维艺术家在同一件作品中使用不同的编织手法以及色泽上的使用,就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达到更好的创新视觉效果。

三、当代纤维艺术设计理念的多元化

(一)“去中心化”格局理念的多元化

“去中心化”的理念在纤维艺术中有很明显特点,这种特点非常显著。随着西方文化水平提高,思想活跃,人们观念也逐渐变得开放,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理念,对“去中心化”有着独到的见解。“去中心化”的格局理念逐渐面向社会,转向多元化理念,这种“去中心化”在当代纤维艺术理念中的应用居多,并且也得到了广大创作者和消费者的喜爱。

(二)审美形态理念多元化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科技方面有了较高的成就,其中,全新的设计理念是能够在自己的艺术品中融入多种的科技方法。例如:印刷、复制、染色等都会被艺术家所采用。但也有不少纤维创作者在创造中反对使用科技,更注重传统的设计方法,在设计中更注重包括工艺、材料、色彩等方面的因素。当代纤维创作者接收的不同讯息,使其在创作中也加入了多元化设计理念,所以,当代纤维设计创作能够更加繁荣。

(三)情感多元化

情感多元化是指在纤维艺术品的创作中融入设计师的个人情感,通常,设计师喜欢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加入自身的感彩。例如韩国著名的纤维艺术家刘贞惠,她在写作的时候对“爱”情有独钟,在其作品中有很强的表现,至今一直围绕着这一主题来创作。她的作品中既体现了她对人生的认识与理解,也体现了艺术家自己的情感因素。而她的作品当中不仅仅是对“爱”的表现,还有用垂直状来强调女性的身份特征,她用隐含的方式在她的作品中体现出她的生活质量。她将各种方式尽可能地在作品中能够体现到“爱”。

纤维艺术论文篇4

在现代纤维艺术的工艺制作中,我们可以注意到也存在多元化的工艺语言倾向,从各类展览以及公共空间陈列的纤维艺术作品来看,工艺类型和语言多种多样,从传统的编、结、,到捆扎、缠绕、包裹,甚至结合了金属焊接、连缀,不一而足。在具体的工艺面貌上,有的强调手工织作的痕迹,关注质地与个性,关注手工过程价值的体现,如现代纤维艺术的先行者、法国艺术家让•吕尔萨、曾执教于德国包豪斯学院的美国艺术家安妮•艾伯斯等、数十年醉心于“戈贝兰”编织技艺的格鲁吉亚艺术家基维•堪达雷里等,都是此类艺术风格的代表人物;有的有意追求偶然的随机装饰效果,取得自然天成的妙趣,如奥地利蜡染艺术家弗里茨•多纳特、挪威艺术家安娜•克娃姆等,都从蜡染、型染等艺术形式中追寻若隐若现的虚实效果;有的则借助现代电脑织造技术,以冷峻的技术风格来呈现,如美国艺术家菲利普斯•希的作品《缆索编织新闻——西海岸分社最后版》。在纤维艺术的空间造型方面,多维度空间的延伸,一直是现代纤维艺术在建筑空间中的追求方向,数十年发展历程中,现代纤维艺术的造型完成了从传统的依附墙面存在、到浮雕半浮雕效果、再到对空间的掌控与占领的过程。如今的现代纤维艺术家越发重视发掘各种纤维艺术作品的多元空间形态的潜能,以最佳的姿态完成对创作理念的外在表达。

二、现代纤维艺术的审美特质具有表现性的一面。

艺术作品创作的再现与表现都是艺术的属性,而在现代纤维艺术中,因其材质和技法所限,更大程度上倾向于表现性的一面。艺术作品向来都是艺术家对于世界、生命、社会现象等的观察和体悟的反应,纤维艺术家们将生活中的遇见、将与材料的对话、将心灵的絮语在作品中予以表现,以宏观或微观的视角、以具象或抽象的形式、以色彩与节奏、以构图与样式、将观念、认识、想象、隐喻等多种元素和思想融入创作,表达自己的主观精神体验。纤维艺术家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始终注重探索现代纤维艺术艺在审美形式创造上的各种可能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其艺术形式和语言媒介的表现潜力,进而实现作品的内涵表现。艺术家对作品表现性的实现多种多样,有的通过主题来予以表现,有的通过造型与图形的符号象征来表现,有的通过对材料的解构与重组表现,如施慧的系列作品,由宣纸纸浆塑造的《凝风》《飘》《假的山》《本草纲目》《老墙》,以白色纸浆质料与色彩的素朴完成其作品优雅、疏离表象下的厚重文脉与独特的审美。

三、现代纤维艺术的审美特质存在实验性的特点。

英国当代艺术史家贡布里希(E.H.Gombrich)在《艺术的故事》中对于20世纪前卫艺术的评价认为其主要特征在于实验性。其实任何时代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艺术家的大胆实验创新,作为当代艺术的一个门类,现代纤维艺术成长和发展的艺术环境是多元发展的艺术氛围与兼容并蓄的社会环境,经历了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大地艺术,观念艺术,行为艺术,新表现主义,新达达主义,媒介艺术等等各种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的洗礼冲击,艺术家的创作和探索的空间得以大大扩展,他们在材料、技法、空间造型上不断超越,呈现一种自由的实验性状态。艺术家们不再固守传统纤维艺术的表现形式与内容,而是解构现代纤维艺术的概念,对材料、技法、呈现状态等予以全方位的实验探索,以各种方式探索纤维艺术语言和空间表现的深度和广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挖掘表现的种种可能。如在空间造型上,有些艺术家如中国的梁绍基、拉托维亚的派特瑞斯•塞德斯等艺术家将纤维艺术与装置概念相结合,有些将纤维艺术与影像媒介结合,在声、光、电的综合演绎下呈现出多维的视觉效果。

四、现代纤维艺术还具有文化性的审美特质。

现代纤维艺术的文化性体现在对文化的记载与传承。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纤维艺术形态从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文化的内涵。以中国为例,在遥远的夏、商、周时代,麻、毛、丝等织物原料已经大量使用,技术方面,纺,织,绣,染,缫等技术有所发展,于是逐渐产生了早期以织绣为主的纤维艺术的发展。甲骨文中已经有桑、麻、丝、蚕、帛、衣、裘、巾等文字的出现,可见自古代开始,纤维艺术的发展和文化的渊源已然密不可分。追溯历史的脚步,从中世纪欧洲教堂壁挂作品浓郁的宗教氛围中,从古波斯地毯繁密装饰的纹样中,从巴黎高比林壁挂中心,法国奥比松壁挂中心精美挂毯油画般细腻的光影中……纤维艺术发展到今天,不可否认仍然是建立在对传统纤维艺术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从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认知:纤维艺术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技艺的沿迭与发展,更深层面是在于对人类文明的记录与传承。

纤维艺术论文篇5

前言

纤维艺术因其对材料、表现手法、艺术领域具有强大的包容性,承古博今。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市场洞察力、培养学生创作思维、巩固学生专业知识的强大手段。中国纤维艺术发展尤为迅猛,近百所高校紧追时代潮流开创纤维艺术专业,有教学就会有教学问题。我国针对纤维艺术课程问题进行了长达20年的思考和探索,国内各高校的纤维艺术创新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为了纤维艺术课程未来的改革和发展,了解并分析学者对纤维艺术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以此为研究目的,笔者综述纤维艺术教育对于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便本研究为新的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1研究背景及现状

中国纤维艺术在万曼、袁运甫、林乐成等纤维艺术家们的带领下迅速发展。以林乐成教授为带头人发起的“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已成功举办十一届,更是直接将中国推向国际纤维艺术中心舞台。在林乐成教授的带领下,一百多所高校纷纷开设纤维艺术专业或课程。现代纤维艺术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不过20多年,除了以清华美院代表的几所高校设置了独立的纤维艺术系和纤维艺术专业以外,大部分高校的纤维艺术课程偏向于设计方向,融合其中,并未独立,从中可以很好地体现出纤维艺术与其他学科极高的包容性与共生性。

2教学存在的问题

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是现代化教育日趋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对于高等学校的现代艺术教育的要求[1]。先继承再发扬,是中国学习传承的一贯思维,就像中国武术一般,要想发挥出中国武术强大实力,就得先学会扎马步。因此各高校开设的纤维艺术课程都是习惯性地先从学习理论、技艺开始。笔者注意到,从2007年郑怡艳在发表的文章中提到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纤维材料表达的创新能力。然而到了2020年有关纤维艺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文章中提出的课程问题依然是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此可以看出,创新一直困扰着纤维艺术教师。笔者结合各文献总结得出缺乏创新有几方面的原因,最大的原因是课时数不够,无法在短课时内完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所占时间比会影响学生对纤维艺术的看法和创新。认为纤维艺术是女性艺术,学生进而缺乏学习积极性,通常安排的教学内容都只能讲授一到两种比较基础的制作技法,让学生做一些粗浅的尝试[2]。学生对材料的挖掘与感悟浅尝辄止,最终导致创作阶段往往因为时间不够而流于表面,为了达到成果性评价的要求,久而久之纤维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便变为学习一两种编织技法为主,形成单一的教学模式,并呈现出重技术轻艺术倾向。因此课时不够是众多开设纤维艺术课程的高校的难题之一。二是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有限或思想观念保守。授课教师个人掌握的教学资源非常有限,同时学术交流机会较少,网络资源良莠不齐缺乏时效性,教师专业视野会随着时间推移愈发狭隘,墨守成规。学生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找不到课程兴趣点所在,缺少学习积极性,也会失去创新的动力。三是错误的传统观念,谈到纤维艺术编织技艺,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想到编织的装饰性,只有观赏作用,实用性不强,就业前景不乐观,从而萌生出没有学习必要性的想法。这都是对纤维艺术的理解不够导致的。

3解决方法

针对影响纤维艺术课程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各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郑怡艳2007年在《纤维艺术课程教学初探》中提出了三阶段教学模式。三个阶段承前启后,从理论到创新,每一步骤都围绕着后期的创作展开。虽没有说明需要多少课时,但提出了纤维艺术课程教学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往后2011-2020年发表的有关纤维艺术教学改革的文章中,关于解决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有众多,大致分为十四类。a:重视编织技术,在技术中寻找创新;b:与环境空间相联系,提出命题创作;c:课内外教学相结合;d:组织观摩学习交流,以赛促学;e: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f:工作室,校企合作;g:与其他专业相结合;h:与当地资源、特色相结合;i:强化师资队伍建设;j:重视技术与文化的积累;k:多赏、多看、多感悟;l:增加课时;m:纠正错误观念;n:鼓励材料运用多样化。从图1中可以看出,校企合作、建立工作室与实习基地是最热门的一个纤维艺术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原因在于工作室与校企合作都能增加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尤其是校企合作对于学校方面有很多益处:一是能弥补学校资源场地不足的缺陷,学校能借助企业的设施设备与丰富资源培养学生;二是企业能持续提供市场最新动向、市场需求,方便学生了解学术前沿,了解最新材料,从中学生可以找到发展趋势,为学生创新创作提供一个方向;三是能结合社会的帮助,增强师资力量,其中白雪姣更是新颖地提出要与纤维材料研发人员保持交流,目的也是时刻了解纤维艺术界创作材料最新动向;四是纠正错误传统观念,在企业中学习理论实践业务,能够直观让学生看到纤维艺术的实用性,找到未来就业方向。纤维艺术是一门非常活跃的艺术,闭门造车难以在纤维艺术前沿留存,校企合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市场动向,增加交流机会,恰巧迎合了这一特点。其次是与当地资源、特色相结合。陈鸿伟2019年发表的文章中非常详细地说明了如何引导学生将带有地域特色的元素和图腾纹样提取出来,进行概括、解构、重组,融入纤维艺术。立足于当地民族特色,再进行对外交流,能够让学生有立足点,也有展望处。另外课内外教学相结合这一部分一般分为两种,一种为理论学习的课内外教学相结合,一种是实践学习时采用的措施。2013年黄晓蔓提出鼓励学生多出去走走看看,交流学习,并组织市场调研,是线下的常规操作。而到了2019年王锡金为了解决课时不够的问题,依托工作室教学模式,推行翻转课堂式教学,将审美与实用达到统一。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契机,调整课内外时间,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观摩学习或重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效率,教师可以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基于工作室提供项目的学习下,学生将会获取到深层次的实践技能。2020年袁新林的观点比较符合现代潮流的发展,科技的融入是纤维艺术界应敞开怀抱欢迎的一件事情。利用网上学习平台进行线上学习(录播),结合线下面授(解决重难点与共性问题)。一方面能解决课时短问题,一方面能让学生尽可能地汲取纤维艺术的知识,感受纤维艺术的魅力。笔者认为推行网上学习平台,是当今时代解决课时短造成的抑制创新能力问题的最好方法,学习平台录播的形式可以纳入理论模块与技法传授模块,一来可以将上课的时间用来解决问题,提高课堂利用率;二来学习平台上纤维艺术课程的分享,解决了高校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三来可以全面系统地对纤维艺术和纤维材料的相关知识提供一个系统的讲解;四来可以保留更多课上时间给学生进行答疑和创作实践;五来对于有兴趣深入学习纤维艺术的学生来说,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学习,而不需要受到课程的限制。但是笔者查阅过现在比较盛行的大学慕课mooc学习平台、一席平台,以及学生界比较流行的bilibili视频平台,均暂未找到相关纤维艺术教学课程内容。很大原因在于纤维艺术所涉及的知识体系繁杂庞大,录播纤维艺术课程将会是一门大工程。如若各大高校纤维艺术教师能够合作完成这一宏大项目,相信能够实现林乐成教授提出的让纤维艺术“无门槛”,收获“让人人都能拥有,人人都能从中获得”的文化体验,改变刻板印象,喜欢上纤维艺术创作。

4结论

纤维艺术作为艺术的长春花,科技时代的到来只会让它绽放得更加辉煌,3D打印、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加入,对学校的硬件设备要求更高,对升级师资力量的速率要求更快,对并未开设纤维艺术专业的高校来说,这更加推动了校企合作的进展,联合培养将会是纤维艺术教育的大势所趋。相信校企合作与线上学习平台的融入,解决了抑制创新能力的问题之后,教师能回归到纤维艺术的创新教学上,将理论与技艺交给平台,与企业共同培养。如今纤维艺术的归属问题仍旧模糊不清,把它归入哪一个专业,纤维艺术的全面性都会有所删减,纤维艺术的创新也会多有偏颇,寻找的合作企业也会有所不同。而它自身在某一专业领域中得到的创新成果,也是再某一专业领域中作为一种材料附属,纤维艺术能不能从课程变成专业,或者更好地与其他专业领域融合而不至于失去特性,成为专业附属,还需要更多学者的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纤维艺术论文篇6

一、纤维艺术简介

(一)纤维艺术

纤维艺术,简单的来说,就是使用天然的动物的毛发、植物纤维形成的棉麻丝,以及现代人工合成的纤维材料为创作材料,通过编织、缠绕、缝缀等多种方法制作而成的或平面、或立体的艺术形式[1]。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我国,在很早时期就利用各类纤维制作服饰工艺品的悠久历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纤维艺术创造。西方纤维艺术发展的情况本文不做详细的论述,主要研究方向是我国纤维艺术的发展。纵观我国历史发展,尤其是工艺艺术发展的历史,到处都可以看见纤维艺术的身影,无论是精美的艺术品还是用于生活的工艺品,纤维艺术都占有一席之地。纤维艺术是重要的民间技艺,如编制技艺是使用于生活中的重要装饰技艺,又如享誉世界的丝绸、刺绣等,是我们重要的民族艺术瑰宝。纵观历史不难发现中国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使用纤维材料,丝绸制品享誉古代世界,但都是单个类型的,没有形成全面的艺术形式。所以,中国纤维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是借鉴了西方艺术表现形式和传统的艺术文化精髓,可以说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的重新展现。纤维艺术发展到现在,在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上更加多样,工艺水平和技艺的表现也更加多元和开放,形成不同的创作流派,对于传统的艺术形式也有所颠覆,但是其集实用性与审美力的价值是不变的,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纤维艺术课程仍然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艺术创作最重要的一点是具备独特的创造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作和创新能力是纤维艺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二)纤维艺术在我国发展现状

我国对于纤维材料的运用很早,但是纤维艺术作为现代艺术形式,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则相对滞后,直至“1985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设编制壁挂教学课程,才算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纤维艺术”[2]。纵观我国纤维艺术的发展,尤其是纤维艺术的教学发展来看,国内各艺术设计院校很少开设纤维课程,更别说设置艺术纤维专业。而且即便开设课程,在课程设置、授课方式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学的思路传统滞后,缺乏创新,并且在教材编纂方面缺乏专业的教材指导教学和学生学习,这就严重阻碍学生创作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纤维艺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也是相对比较传统的,课堂教学单调,教学内容浅显易懂,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充分的打开思维,发挥创造创新能力。由此可见,我国纤维艺术发展的情况相对需要改变,无论是在硬件设施方面还是在学生培养方面,都需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不断的深入研究纤维艺术,不断拓展纤维艺术的表现形式,才能提升我国纤维艺术的国际影响力。

二、纤维艺术课程中学生创作能力培养的实践

(一)纤维艺术课程中学生创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纤维艺术的教学主要集中在技能教学的层面上,教学内容主要是普及纤维艺术的编制、材料的处理等通用技能,再者就是对选择纤维艺术专业的学生进行创作设计的指导,培养专业性的纤维艺术人才。然而,对于艺术创造来说,其灵魂是创新能力,纤维艺术的综合开放性就决定了其材料相较于其他艺术更加的多样,艺术形态和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更具开放性和创造力。我们都知道艺术是相通的,纤维艺术课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能够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创造力适用于其他艺术。通过纤维艺术这种设计开放性和多元性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将这种能力运用到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中。

(二)纤维艺术课程中培养学生创作能力的实践方法

纤维艺术作为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艺术形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适应当前教学要求。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理论讲解之外,还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开阔思维,开发创造能力。

1.积累文化素养,丰富创作能力

纤维艺术作为一门积累了数千年的成熟技艺,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和文化产生了密切的联系,是文化和技艺的积累。因此,想要提升创作能力,首先必须充分了解与纤维艺术相关的文化,拓宽自身的文化积淀,将传统文化运用到创作中。众所周知,我国传统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原始社会精美的陶器、青铜器纹饰,古典绘画、壁画作品,宗教题材的壁挂作品,美丽的山河风光等,这些不仅展示着文化特征和时代特点,而且都是社会生活中息息相关的物品。学生只有充分将文化内涵与传统技艺运用于现代生活中,才能让一件纤维艺术创作成为艺术品,使学生在吸收文化和各类艺术中形成自身的艺术理念,在创新中提高创作能力。

2.课程实践教学,注重实践训练

对比其他艺术形式,纤维艺术极具实践性。因此,在充分掌握基本技艺和理论实践的基础上,需要大量的实践训练。纤维艺术创作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大量的实践,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准确的把握材料的特性,激发创作灵感和创作激情,在实践中体验纤维艺术的魅力。再者,纤维艺术在材料的使用上也是便于实践的,所需的材料和使用工具都是便于携带的,这非常利于学生的实践练习,也可以观察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学以致用,将艺术创作与生活实践相结合。[3]当然,随着我国当前纤维艺术的蓬勃发展,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增加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充分把握当前纤维艺术的前沿信息和市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

3.多看多赏,提高鉴赏水平

艺术创作离不开大量的观察与鉴赏,尤其是对优秀作品的分析和学习,能够快速提高艺术鉴赏水平,进而提高自身的创作水平。学生通过对大量纤维艺术作品的赏析,观察作品中创作者的思路和技艺,从中学习,激发自身的创作灵感。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大量的经典作品的图片或实物教学,让学生多看多观察,多欣赏多感悟[4],引导学生全面观察作品的材料创造出的实物效果、不同的编织技艺,作品图案体现的文化内涵等,分析经典作品之所以经典的过人之处,树立学生高水准的审美标准。同时,教师在学生创作过程中让学生相互观察,相互评价其他人作品,从其他人的作品中找到自身创作中的缺点,对其他人的作品提出自身的见解,在相互鉴赏的过程中共同进步。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学生在课外也可以观察生活中的纤维艺术作品,参观展览、参观各种装饰商店,收集生活中的纤维用品,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

纤维艺术论文篇7

[作者简介]欧阳瑰丽,湖南理工学院美术系副教授,湖南 岳阳414006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7―0167―03

“纤维艺术”一词由英文“Fiber Art”翻译而来,“Fiber Art”一词首先是美国艺术家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至80年代被广泛使用,其目的是为了区别于欧洲传统的“壁挂艺术”这一名词。什么是纤维艺术?目前在我国的学术界和辞典、教材中虽没有准确的界定,但一般有两种概念:一种是狭义的,泛指编织艺术的延伸,侧重欣赏型艺术;另一种是广义的,既有欣赏型也有应用型,既有服饰型也有装饰型,既有织也有印、绣,只要由细小纤维构成的,都可以称为纤维艺术。综合以上两种说法,笔者认为,所谓“纤维艺术”,是指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以天然的动、植物纤维(丝、毛、棉、麻)或人工合成的纤维为材料,用编结、环结、缠绕、缝缀、粘贴等多种制作手段,创造平面、立体形象的一种艺术。

一、发展轨迹

关于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国内不少专家多有论述,众说纷纭。比较权威的有北京服装学院的尼跃红教授把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归为复兴、丰富和发展的三个阶段。清华美院林乐成教授认为中国现代纤维艺术从时间、名称和艺术创作风格上,可分为三个时期,即编织艺术――平面创作时期、软雕塑艺术――立体表现时期、装置艺术――空间塑造时期。清华美院染织系主任田青老师将其发展分为三个时期:(1)编织艺术平面创作时期;(2)软雕艺术立体表现时期;(3)纤维艺术空间塑造时期。综合以上学界专家论述,笔者认为将其分为“起步期、发展期、提高期”三个时期较为符合实际。

1.起步期: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这一时期主要以传统的壁毯形式为主。其特点是运用传统的栽绒工艺,追求写实的画面效果,大多数由著名的照片或绘画作品复制而成,仿制画面生动逼真。其艺术风格是质朴、简洁、概括、平面化,这其中不免带有粗糙和简单。此时期从事纤维艺术的主要是地毯行业的创作人员。

2.发展期: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时期的纤维艺术真正从传统壁毯工艺脱胎出来,以崭新的设计理念、完美的表现形式成为国际纤维艺术中的一族。此时期从事纤维艺术的人员不断增多,尤其是老一代艺术家的加入,使纤维艺术在中国美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其特点是突破传统壁毯的工艺与材料,追求纤维材料独特的艺术语言;其表现形式逐渐由平面到半浮雕,最后出现完全立体化的“软雕塑”;其艺术风格也逐渐由简单、平面化向丰富多样、情感化、立体化发展。这一时期离不开与国际同行之间交流的增多,视野的开阔,工艺娴熟,理论的提高及思维的转变。

3.提高期:到20世纪90年代末,则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高科技迅猛发展,新材料不断涌现,现代人不仅要追求材质、形式的美感,而且还要享受场景、环境空间所带来的活力;不仅把眼光放在传统的材质与技艺上,同时还要追求时尚与流行。他们把光与影也运用到设计中去,追求作品与环境的高度统一,并构成一个整体,达到多元化价值的体现,打破单一学科观念,树立交叉文化理念,追求多元化材料(如金属效应、薄透效应、闪烁效应)。在工艺上,则更不受局限,百花齐放,各显千秋。

由此可见,现代纤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追求绘画效果到开始追求立体表现再到对材质、肌理、空间、观念相结合的全面探索的过程。

二、发展现状

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现代纤维艺术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有以下突出表现:

(一)团队初具规模

2000年1月8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正式成立了纤维艺术工作室,由林乐成、张怡庄、蓝素明、洪兴宇四位教师承担起了工作室的教学和科研及对外学术交流工作,并将举办国际纤维艺术展暨学术研讨会列为首选申报课题项目。此后的几年中,全国有近50所高校相继成立了现代纤维研究室,从而壮大了研究团队,促进了中国现代纤维艺术水平的发展。

(二)理论逐步形成

近年来,随着中国当代纤维艺术的发展,现代纤维艺术著作《现代纤维艺术》和《当代纤维艺术》分别在2000年和2004年出版发行,还有近百篇有关现代纤维艺术的科研论文相继发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纤维工作室率先发起“纤维艺术普及教育运动”。2004年,中国教育出版社还将纤维艺术编入了全国高中美术教材,2006年出版了由林乐成、王凯撰写的《中国高校通用设计教材――纤维艺术》,随着纤维艺术教材在新一代青年人中的推广和应用,“纤维艺术”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艺术名词,而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一个文化载体、一门人文学科,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了解和喜欢。

(三)作品质量不断提高

几年来有不少纤维艺术工作室创作实践的作品先后入选“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等国内外大型展览,并分别获得国际金、银、铜等奖项,国内外共获奖一百多项。随着现代纤维艺术在国内外影响的不断扩大,现代纤维艺术进入一个全新时期。20世纪90年代后,北京市政府会议大厅、香港行政公署、北京昆仑饭店、中苑宾馆等大型公共建筑空间中都能看到纤维艺术作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纤维艺术已成为影响现代生活或是评价现代生活质量的一部分;纤维艺术将从公共空间进入私人居室,成为体现主人文化品味的、格调高雅的室内装饰品。

(四)展示平台相继推出

为了展示现代纤维艺术作品的魅力,促进交流与研究,我国陆续举办了一些具有国际影响的展览和大赛,如“首届中国壁画大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中国地毯图案大赛”等,特别是自2000年至今四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在中国的成功举办,提供了一个中国纤维艺术家展示自己作品的平台,同时也成为国际纤维艺术家交流、合作的平台,激发了各国艺术家的创作热情。

(五)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发展存在的不足

一是起步较晚,学科发展比较缓慢。国内设置纤维艺术专业或开设纤维艺术课程的院校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到创作思路主要受到清华美院和中国美院的影响,甚至许多院校的教师都直接来源于这两所院校,这样给学科的发展带来局限,影响了学科发展的速度。二是仍以学院为主,只限于专业

的学术交流,使得了解纤维艺术的人不多。三是纤维艺术家缺乏良好的生存环境。上述现状引起了学术界和纤维艺术家们的关注与反思,大家力求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稳定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发展推动

现代纤维艺术作为一门综合性、多元性与边缘性的艺术学科,在与现代人类生存环境亲和中,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烘托着人与环境的和谐氛围,显示出视觉美和触觉美的艺术魅力,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为了进一步推动纤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良好的社会基础

首先,将纤维艺术请出专业院校。进人中小学课堂,做好纤维艺术的普及教育工作,将纤维艺术编入全国的中小学美术教材,从孩子抓起,搞好素质教育,提高审美意识。其次,拓宽发展对象,由在校学生扩大到社会的各类人群。在学校和社会中,对纤维艺术感兴趣的以女性为多,这是由于人们对纤维艺术的概念还是停留在传统的用线编织上。其实前面谈到,现代纤维艺术的材料和技法是多元化的,在纤维艺术的材质、技术、空间感的创造方面,男生或许更能打破传统技法的概念,这就要借助于媒体的宣传,通过展览、交流会、画册、专刊甚至影视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纤维艺术,接受纤维艺术,喜欢纤维艺术。最后,让纤维艺术从五星级酒店、宾馆等高级公共场所进入到普通老百姓的家里,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为纤维艺术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加强基层纤维艺术团体的建设

国内虽然已经成立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委员会,也吸收了一批会员,但与其他门类如国画、油画等相比,在学术团体的建设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国画、油画在市、省级都成立了分学会,建立了县、市、省等各级群众团体,经常举办国画、油画各级画展,为国画、油画的推广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群众基础。纤维艺术也要建立健全省、市等各级学术团体,由各级学术团体定期组织举办各种展览、赛事、学术研讨会等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为纤维艺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制。

(三)立足民族文化。引入时代新元素

中国纤维艺术的民族性有别于国外的纤维艺术。如:民族的图、形、色,传统的工艺,民族的文化内涵,审美情趣等。我国有丰厚的文化积累,远古的彩陶纹饰、夏商的青铜图案、战国的漆艺造型、汉代的画像石(砖)等都是纤维艺术在造型方面可以吸收借鉴的。这种吸收借鉴包括两种形式:第一是将古代的图案作为一种符号、一种元素、一种形式,直接应用到现代的纤维艺术作品中,使人产生直接的印象。第二是一种更高级的创造行为,即在理解古代图案造型的精神实质、审美内涵的基础上运用这种精神、内涵表现作者自己的思想,从而创造出新的图案造型。

强调民族性和文化相对多元化,立足于本民族传统文化思想,引入时代新元素(如新材料、新技术、新理念等)是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可行之路。因为,现代纤维艺术的诞生本身就是现代艺术深入发展的结果,与其说现代纤维艺术与传统的纺织、编织工艺有一定的承继关系,不如说是现代艺术观念再次利用了传统的纺织、编织工艺作为展示自己的代言物,是艺术的一次嫁接,如立体的纤维艺术作品常被称为软雕塑。这种新观念使纤维艺术的形式表现空间比传统艺术的形式表现空间更为广阔。现代纤维艺术本身已经模糊了形式的要求与约束,它可以是壁挂,可以是雕塑,也可以做成装置等等。

由于纤维材料的丰富和加工手法的多样使其形式不拘一格成为可能。这样看来纤维艺术作品从平面到立体,从具象之形到意象之形到抽象之形可任由作者发挥。天然纤维材料的未来依靠高技术的发展,而纺织技术的革命则带来了多品种多功能的新产品。今天的纤维艺术创作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材料概念,众多的传统纤维和新型纤维材料给艺术家的创作以更多的选择,众多新型的材料诸如合成纤维、金属纤维、玻璃纤维、碳纤维、陶瓷纤维、泡沫塑料、橡胶等为现代纤维艺术创作所用。

现代计算机技术毫无例外地影响到纤维艺术的创作。数字化的织造技术趋于成熟,它可以自如地把图形变成织物经纬上精密的织点,甚至在面料上重现影像已不是梦想。计算机的应用把编织中的逻辑和程式推向极致,使织物艺术进入一个不同于形象表现的数理世界。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印染工艺同样有了质的飞跃,作为一种工艺手段为纤维艺术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

作为一个现代纤维艺术家来说,继承和引进发展是同样重要的。民族文化是艺术家创作的基础,而新技术、新思维、新材料等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和动力。现代纤维艺术应立足于民族文化,把握住时代的主旋律,仔细研究材料与技术手段,实现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统一,这是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纤维艺术论文篇8

“纤维艺术”一词由英文“Fiber Art”翻译而来,“Fiber Art”一词首先是美国艺术家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至80年代被广泛使用,其目的是为了区别于欧洲传统的“壁挂艺术”这一名词。什么是纤维艺术?目前在我国的学术界和辞典、教材中虽没有准确的界定,但一般有两种概念:一种是狭义的,泛指编织艺术的延伸,侧重欣赏型艺术;另一种是广义的,既有欣赏型也有应用型,既有服饰型也有装饰型,既有织也有印、绣,只要由细小纤维构成的,都可以称为纤维艺术。综合以上两种说法,笔者认为,所谓“纤维艺术”,是指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以天然的动、植物纤维(丝、毛、棉、麻)或人工合成的纤维为材料,用编结、环结、缠绕、缝缀、粘贴等多种制作手段,创造平面、立体形象的一种艺术。

一、发展轨迹

关于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国内不少专家多有论述,众说纷纭。比较权威的有北京服装学院的尼跃红教授把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归为复兴、丰富和发展的三个阶段。清华美院林乐成教授认为中国现代纤维艺术从时间、名称和艺术创作风格上,可分为三个时期,即编织艺术——平面创作时期、软雕塑艺术——立体表现时期、装置艺术——空间塑造时期。清华美院染织系主任田青老师将其发展分为三个时期:(1)编织艺术平面创作时期;(2)软雕艺术立体表现时期;(3)纤维艺术空间塑造时期。综合以上学界专家论述,笔者认为将其分为“起步期、发展期、提高期”三个时期较为符合实际。

1.起步期: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这一时期主要以传统的壁毯形式为主。其特点是运用传统的栽绒工艺,追求写实的画面效果,大多数由著名的照片或绘画作品复制而成,仿制画面生动逼真。其艺术风格是质朴、简洁、概括、平面化,这其中不免带有粗糙和简单。此时期从事纤维艺术的主要是地毯行业的创作人员。

2.发展期: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时期的纤维艺术真正从传统壁毯工艺脱胎出来,以崭新的设计理念、完美的表现形式成为国际纤维艺术中的一族。此时期从事纤维艺术的人员不断增多,尤其是老一代艺术家的加入,使纤维艺术在中国美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其特点是突破传统壁毯的工艺与材料,追求纤维材料独特的艺术语言;其表现形式逐渐由平面到半浮雕,最后出现完全立体化的“软雕塑”;其艺术风格也逐渐由简单、平面化向丰富多样、情感化、立体化发展。这一时期离不开与国际同行之间交流的增多,视野的开阔,工艺娴熟,理论的提高及思维的转变。

3.提高期:到20世纪90年代末,则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高科技迅猛发展,新材料不断涌现,现代人不仅要追求材质、形式的美感,而且还要享受场景、环境空间所带来的活力;不仅把眼光放在传统的材质与技艺上,同时还要追求时尚与流行。他们把光与影也运用到设计中去,追求作品与环境的高度统一,并构成一个整体,达到多元化价值的体现,打破单一学科观念,树立交叉文化理念,追求多元化材料(如金属效应、薄透效应、闪烁效应)。在工艺上,则更不受局限,百花齐放,各显千秋。

由此可见,现代纤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追求绘画效果到开始追求立体表现再到对材质、肌理、空间、观念相结合的全面探索的过程。

二、发展现状

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现代纤维艺术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有以下突出表现:

(一)团队初具规模

2000年1月8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正式成立了纤维艺术工作室,由林乐成、张怡庄、蓝素明、洪兴宇四位教师承担起了工作室的教学和科研及对外学术交流工作,并将举办国际纤维艺术展暨学术研讨会列为首选申报课题项目。此后的几年中,全国有近50所高校相继成立了现代纤维研究室,从而壮大了研究团队,促进了中国现代纤维艺术水平的发展。

(二)理论逐步形成

近年来,随着中国当代纤维艺术的发展,现代纤维艺术著作《现代纤维艺术》和《当代纤维艺术》分别在2000年和2004年出版发行,还有近百篇有关现代纤维艺术的科研论文相继发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纤维工作室率先发起“纤维艺术普及教育运动”。2004年,中国教育出版社还将纤维艺术编入了全国高中美术教材,2006年出版了由林乐成、王凯撰写的《中国高校通用设计教材——纤维艺术》,随着纤维艺术教材在新一代青年人中的推广和应用,“纤维艺术”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艺术名词,而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一个文化载体、一门人文学科,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了解和喜欢。

(三)作品质量不断提高

几年来有不少纤维艺术工作室创作实践的作品先后入选“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等国内外大型展览,并分别获得国际金、银、铜等奖项,国内外共获奖一百多项。随着现代纤维艺术在国内外影响的不断扩大,现代纤维艺术进入一个全新时期。20世纪90年代后,北京市政府会议大厅、香港行政公署、北京昆仑饭店、中苑宾馆等大型公共建筑空间中都能看到纤维艺术作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纤维艺术已成为影响现代生活或是评价现代生活质量的一部分;纤维艺术将从公共空间进入私人居室,成为体现主人文化品味的、格调高雅的室内装饰品。

(四)展示平台相继推出

为了展示现代纤维艺术作品的魅力,促进交流与研究,我国陆续举办了一些具有国际影响的展览和大赛,如“首届中国壁画大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中国地毯图案大赛”等,特别是自2000年至今四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在中国的成功举办,提供了一个中国纤维艺术家展示自己作品的平台,同时也成为国际纤维艺术家交流、合作的平台,激发了各国艺术家的创作热情。

(五)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发展存在的不足

一是起步较晚,学科发展比较缓慢。国内设置纤维艺术专业或开设纤维艺术课程的院校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到创作思路主要受到清华美院和中国美院的影响,甚至许多院校的教师都直接来源于这两所院校,这样给学科的发展带来局限,影响了学科发展的速度。二是仍以学院为主,只限于专业的学术交流,使得了解纤维艺术的人不多。三是纤维艺术家缺乏良好的生存环境。上述现状引起了学术界和纤维艺术家们的关注与反思,大家力求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稳定持续发展的道路。 转贴于

三、发展推动

现代纤维艺术作为一门综合性、多元性与边缘性的艺术学科,在与现代人类生存环境亲和中,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烘托着人与环境的和谐氛围,显示出视觉美和触觉美的艺术魅力,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为了进一步推动纤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良好的社会基础

首先,将纤维艺术请出专业院校。进人中小学课堂,做好纤维艺术的普及教育工作,将纤维艺术编入全国的中小学美术教材,从孩子抓起,搞好素质教育,提高审美意识。其次,拓宽发展对象,由在校学生扩大到社会的各类人群。在学校和社会中,对纤维艺术感兴趣的以女性为多,这是由于人们对纤维艺术的概念还是停留在传统的用线编织上。其实前面谈到,现代纤维艺术的材料和技法是多元化的,在纤维艺术的材质、技术、空间感的创造方面,男生或许更能打破传统技法的概念,这就要借助于媒体的宣传,通过展览、交流会、画册、专刊甚至影视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纤维艺术,接受纤维艺术,喜欢纤维艺术。最后,让纤维艺术从五星级酒店、宾馆等高级公共场所进入到普通老百姓的家里,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为纤维艺术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加强基层纤维艺术团体的建设

国内虽然已经成立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委员会,也吸收了一批会员,但与其他门类如国画、油画等相比,在学术团体的建设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国画、油画在市、省级都成立了分学会,建立了县、市、省等各级群众团体,经常举办国画、油画各级画展,为国画、油画的推广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群众基础。纤维艺术也要建立健全省、市等各级学术团体,由各级学术团体定期组织举办各种展览、赛事、学术研讨会等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为纤维艺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制。

(三)立足民族文化。引入时代新元素

中国纤维艺术的民族性有别于国外的纤维艺术。如:民族的图、形、色,传统的工艺,民族的文化内涵,审美情趣等。我国有丰厚的文化积累,远古的彩陶纹饰、夏商的青铜图案、战国的漆艺造型、汉代的画像石(砖)等都是纤维艺术在造型方面可以吸收借鉴的。这种吸收借鉴包括两种形式:第一是将古代的图案作为一种符号、一种元素、一种形式,直接应用到现代的纤维艺术作品中,使人产生直接的印象。第二是一种更高级的创造行为,即在理解古代图案造型的精神实质、审美内涵的基础上运用这种精神、内涵表现作者自己的思想,从而创造出新的图案造型。

强调民族性和文化相对多元化,立足于本民族传统文化思想,引入时代新元素(如新材料、新技术、新理念等)是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可行之路。因为,现代纤维艺术的诞生本身就是现代艺术深入发展的结果,与其说现代纤维艺术与传统的纺织、编织工艺有一定的承继关系,不如说是现代艺术观念再次利用了传统的纺织、编织工艺作为展示自己的代言物,是艺术的一次嫁接,如立体的纤维艺术作品常被称为软雕塑。这种新观念使纤维艺术的形式表现空间比传统艺术的形式表现空间更为广阔。现代纤维艺术本身已经模糊了形式的要求与约束,它可以是壁挂,可以是雕塑,也可以做成装置等等。

由于纤维材料的丰富和加工手法的多样使其形式不拘一格成为可能。这样看来纤维艺术作品从平面到立体,从具象之形到意象之形到抽象之形可任由作者发挥。天然纤维材料的未来依靠高技术的发展,而纺织技术的革命则带来了多品种多功能的新产品。今天的纤维艺术创作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材料概念,众多的传统纤维和新型纤维材料给艺术家的创作以更多的选择,众多新型的材料诸如合成纤维、金属纤维、玻璃纤维、碳纤维、陶瓷纤维、泡沫塑料、橡胶等为现代纤维艺术创作所用。

现代计算机技术毫无例外地影响到纤维艺术的创作。数字化的织造技术趋于成熟,它可以自如地把图形变成织物经纬上精密的织点,甚至在面料上重现影像已不是梦想。计算机的应用把编织中的逻辑和程式推向极致,使织物艺术进入一个不同于形象表现的数理世界。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印染工艺同样有了质的飞跃,作为一种工艺手段为纤维艺术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

作为一个现代纤维艺术家来说,继承和引进发展是同样重要的。民族文化是艺术家创作的基础,而新技术、新思维、新材料等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和动力。现代纤维艺术应立足于民族文化,把握住时代的主旋律,仔细研究材料与技术手段,实现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统一,这是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纤维艺术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J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64-01

在造型艺术领域,现代纤维艺术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的美国,上个世纪80年代才被引入中国。虽然发展历史较为短暂,但由于它所具有的材质表现、材料使用、造型形态的多元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加入到创作中,这使得现代纤维艺术成为具有激情活力的一门艺术。历经16年,“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展暨学术研讨会已成为世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国际纤维艺术展,它让世界纤维艺术家走向中国,让纤维艺术走向我们的生活。基于现代纤维艺术蓬勃发展的势态,我们必然要考虑地域文化与现代纤维艺术创作之间的一些关系及作用。

一、浅析现代纤维艺术

现代纤维艺术作为现代造型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指的是以天然的动物、植物纤维(丝、毛、棉、麻)或人工合成纤维为材料,运用编织、环结、缠绕、缝缀、拼贴等多种制作手段,创造平面或立体形象的一种艺术。现代纤维艺术作为一门具有综合性及多元性的艺术作品,它与我们的高品质生活息息相关,现代纤维艺术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空间,为人们展现出视觉上及触觉上的美。

二、现有作品中地域文化资源的使用

最早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纤维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家是朱伟和施惠,他们两人一起合作构建的《寿》,是以龟甲为原型,上面的甲骨文清晰可见。在现代纤维艺术上应用地域文化资源的作品还有一些,这些艺术家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在传统技术上及材料上实现自我突破,使作品具有震撼心灵的张力。(二)创新了传统的美术风格,使作品在审美方面更具有现代意义。(三)将地域文化资源应用在现代纤维艺术中,反映了不同地域及不同文化背景中艺术家对艺术不同的表现形式及理解。通过作品可以使我们看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构建出现代不同的文化理念及形态。[1]

三、地域文化资源对纤维艺术的重要性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作为艺术创作资源,地域文化是凝聚了先人们的优秀文化传统及品质,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热爱纤维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们应该一边本着与时俱进的创作态度寻求创新之路,一边思索如何将广博的地域文化合理地应用到现代纤维艺术创作中去。现代纤维艺术虽然起源于西方,但在传统编织技艺中,中国是当之无愧的鼻祖。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国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因为在刺绣技巧、使用原料、表现题材、造型特点等方面有着各自显著特点,自成一体,流传至今。作为地域文化资源,无论是东北地域的萨满文化,关东文化,还是西北地域的黄河文化、太行文化、抑或是其他地域的中原文化、岭南文化、齐鲁文化及吴越文化;无论是南方的亭台楼阁,还是北方的大漠草原,抑或是少数民族的风俗都可以是纤维艺术创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各地域文化资源均具有较高的受众意识,将其合理应用在现代纤维艺术中,不仅能够充分反映不同地域文化特点及美学内涵,还能通过受众特性使人们能够感受到地域文化资源的存在,使地域文化资源能够继续传承下去。[2]

四、结束语

从古至今,任何一种能够持续发展的艺术形式都离不开本民族的文化根基,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亦是如此,如何将纤维艺术作品烙印上中国地域特色的印迹,是每一个从事纤维艺术创作的艺术家都值得思考与践行的问题。受地理、文化、宗教、民族、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资源,这也是我们人类的宝贵财富。将其运用在现代纤维艺术中,使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新出全新的设计理念,必然有助于地域文化向更广泛的领域传承及发展,必然会赋予现代纤维艺术更加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汪帆.苏绣在现代纤维艺术中运用的意义[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3,(10):237-237.

纤维艺术论文篇10

纤维艺术的兴起

“纤维艺术”,顾名思义,就是以各种纺织纤维材料为载体创作的艺术形式。纤维艺术的材料由三大材料构成,即动植物纤维材料、人造纤维材料和实物材料。

纤维艺术作品可以运用的材料众多,包括羊毛、丝线、纸、棉线、纸浆、铁丝、布、线绳、银线、稻草、亚麻、铜丝、织物、高丽纸、蓝色牛仔、特制线、尼龙、棉布、金属丝、报纸、不锈钢、布带、丝、棉、混合材料、单丝纤维、多元酯纱、装饰纱、女人头发、蚕丝、人造丝、有机玻璃、鱼线、丝绸、领带、衣领、人造皮毛、手工染色毛线、木、苎麻等等。

由于以上这些材料的另类使用,给人一种陌生化的视觉效果,构建了个性化的“审美王国”。

纤维艺术发源较早。公元前15世纪,古埃及的亚麻壁毯就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艺术作品。后来,壁毯在西亚盛行,叙利亚成了壁毯纺织的中心地。

2000年可谓是中国纤维艺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清华大学教授林乐成将国际纤维艺术展从瑞士洛桑带到了北京。随着2010年第六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的成功举办,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对纤维艺术有了认知。

这届展览以“心手相连・系纤维”为主题,一共展出了来自美国、加拿大、瑞典、挪威、丹麦、德国等27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吉林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国内80余所高校的近300件作品。

作品丰富多样

纤维由于有着特殊的材质肌理与极富个性的表现魅力,深受艺术家们的喜爱。

本届纤维艺术展的作品种类众多。有以质朴的纤维编织的理想,也有以其他材料构筑起的纤维世界的变幻多姿;有用形与色勾勒的抽象而浪漫的世界,也有用生活与自然叙写的具象而真实的天地;有的在平面上描绘出亲切与变化,有的在立体中展示着精巧与丰富;有熟悉的老艺术家们深情而赤诚的力作,也有年轻艺术家们热情而真诚的创作;既彰显着不同国家和民族纤维艺术文化的特色,也共同谱写着世界纤维艺术沟通与交流的和谐篇章。

每一类材料都具有不同形象特征,比如:动植物纤维材料一般具有朴实天然的美;人造纤维材料一般具有弹性光亮的美;而实物材料则有实物特具的内涵信息的美。它们除了具有柔韧的共性美以外,又具有不同质感的个性美。

“没有一种材料如此古老,又如此现代;没有一种艺术语言是这样的丰富多彩,语言表露如此亲切近人。”有专家评论认为。

众人齐说纤维艺术

在对纤维艺术进行展出的同时,有关纤维艺术的探讨也在同步进行。“为什么是中国,而不是韩国或者日本,成为国际纤维艺术运动的领头军呢?”有国外纤维艺术家发问道。

事实上,这跟中国悠久的纺织史和如今纺织服装大国的地位有关。在中国古代,纺织所采用的原料主要以丝、毛、麻和棉纤维为主,经编织或机织而成。那时候,中国的纺织技术就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纺织服装生产和出口国。

纤维艺术这种艺术形式之所以被人们普遍喜爱,还在于当前人们所面临的环境。因为现如今很多人都生活在繁杂的大都市,这样的环境从普通交通工具到日常生活用品等,大都是出自冰冷的机器,缺少一些带着情感的产物。于是,人们便渴望、向往那些质朴、手工精心制作的现代纤维艺术作品,可以将其装饰在室内的环境中,以营造一种既温馨又极富个性的艺术氛围。

“纤维艺术的布展,与其他艺术有着很大不同,其难度远超其他艺术展览。因为纤维艺术作品不仅有平面的,也有立体的,有整体的,也有组装的,对灯光和空间有很高的要求,这无疑都增加了布展的难度。”专家表示。

纤维艺术论文篇11

1 现代纤维艺术在我国

我国对现代纤维艺术的研究与创作始于文革结束。1981年春,美籍华裔女纤维艺术家,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茹斯•高(Ruth•kao)带领15个美国纤维艺术专业的学生来到中央工业美术学院留学,敲开了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研究发展的大门。1984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首届中国壁挂艺术展。在展览上,引起人们广泛注目的是江苏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林晓冷冰川为代表的作品,其材料使用相当广泛。1986年,瑞士洛桑国际壁毯艺术双年展上,展出了中国艺术家谷文达,梁绍基,施慧和朱伟的作品,第一次在洛桑展现了中国纤维艺术的风格,向世人阐述了现代纤维艺术的中国气派。2000年的“从洛桑到北京——2000年国际纤维艺术展”及随后的2001年12月在西安举行的“西部•西部”艺术大展,纤维艺术展更是具有影响的向世界展示了博大的华夏文化气概和当代造型观念。

2 现代纤维艺术造型观中的色彩表现

现代纤维艺术造型观中的色彩表现的创造应该以人为本,把营造整体空间色彩的审美心理为最终目的。纤维艺术造型观中的色彩表现是通过纤维艺术自身的色彩表现和纤维艺术的色彩与周围环境的色彩两方面关系的协调对比而共同完成的。色彩在纤维艺术中,是经过经纬色线的组合配置、在交织形成的点线面肌理的层次中体现的。纤维艺术的色彩不同于绘画对色光的追求,它强调的是空间混合的色彩交织效果。因此,在经纬交织中,色彩不但是形态的一部分,而且在形态结构中它又是最重要、最直观的部分。可以说色彩是一种重要的构成语言,它在材与质的交融汇合形与色的相得益彰中创造了纤维艺术的空间美。

现代纤维艺术有着诸多的表现因素,然而色彩的因素与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最为直观。艺术家必须首先考虑纤维艺术色彩与环境色彩两方面关系的统一,方能营造整体空间的色彩表现美。

可见,现代纤维艺术造型观中的色彩表现的辉映是来自纤维艺术色彩与环境空间色彩的相互对比与相互协调。

3 现代纤维的艺术审美

3.1 现代纤维艺术的形态美

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论述艺术“最优美的地方和最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表现运动。”因此,具有倾向性的张力是构成纤维艺术形态美的灵魂。

现代纤维艺术常运用力的重叠获得深度,产生比物理距离还要强烈的空间形态美;运用力的渐变获得序列,创造具有节奏韵律的形态美;运用透视的抽象变形获得张力,形成具有动感的形态美;更由于新材料的介入,使其具有不定空间、不定动静、不定虚实的形态特征。时而粗犷浑厚、时而细腻逼真、时而飘逸朦胧,可以说纤维艺术的形态美构成了纤维艺术的空间美。

因此,在纤维艺术的创作中作者叶材料的选择与对结构形态的把握,是决定作品在空间造就视觉美的成败所在。

3.2 现代纤维艺术的空间及人们的心理因素。

3.2.1 现代纤维艺术产生的空间感

建筑对于人来说,具有使用价值的是空间本身,而不是围成空间的实体的壳。壁面形态纤维艺术能使建筑空间与环境产生不同的精神寓意。如一个大厅既可被墙上巨大空间的纤维艺术作品装饰得气派豪华,也可被渲染得轻柔优美。

在建筑空间中,纤维艺术具有空间导向性功能。它能引导人们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一方面保留着对一个空间的记忆,另一方面怀着对下一个空间的期待,使各空间层次与环境之间,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互相交流。如在大型建筑空间内,可通过楼梯处装饰高低错落有序的壁毯形式获取空间导向作用。产生这种空间感受的原因是“在建筑中,人是在建筑内行动的,可以这样说,是他本人在造成第四空间,是他本人赋予这种空间以完全的实在性。”[3]。另外,现代纤维艺术还可以利用随机性创造出巧妙和谐的意境,甚至利用纤维艺术品分割建筑空间,从而营造新的空间。

纤维艺术论文篇12

一、跨界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跨界式是指融合两个以上设计专业学科的特色与精华,交叉多个学术研究领域的设计合作。授课教师应在课前做好知识储备,包括跨界式创意思维方式、吉林地域文化历史及特征、纤维艺术设计的起源与流变、纤维艺术设计中运用的材料及其特性、纤维艺术设计的创作技法。在课堂上,授课教师带领学生观看具有吉林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观和相关艺术品,以及国内外优秀纤维艺术品,并对优秀的艺术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分析阶段:包括艺术品创作的思路、材料的选择及技法应用。通过优秀作品的赏析开阔学生的创作思路,刺激学生的创作欲望,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总结阶段:授课教师需引导学生在汲取吉林地域文化精髓的同时,理解纤维艺术设计是一个创意思维与纤维材料相结合的课程。学生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可以二到四人结成小组,以团队方式跟随课程的进展。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及市场调研等方式对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学生通过课上理论知识的梳理及资料整合之后分析总结出各自感兴趣的主题、形式、颜色、材料及技法,如拼贴、刺绣、编织等传统表现技法,或是分解、重构、装置、光影等其他艺术相关专业的表现形式等。鼓励学生将生活中随处可见但从未被重视的纤维材料提取出来,以跨界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些常见的纤维材料,探寻新奇的表达方式。草图创作阶段:这是学生跨界式创意思维发散的过程,通过前期对吉林地域文化特征的原始材料进行调研、分析及整合,筛选出学生对吉林地域文化的兴趣点,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再发展成为纤维创作形式的出发点,最终根据课堂创作要求以纤维艺术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授课教师需阶段性地与学生研讨创作草图,为学生创作出有趣味性、艺术性的纤维艺术作品提供指导。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总结出以下几种结合不同专业方向的设计方法。

(一)传统元素的概念化

传统元素因受时间或地点的限制,并不经常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例如,极具吉林地域特色的满族萨满面具、东北窗花贴纸、朝鲜族农乐舞、秧歌等,只有在特定的节日才能见到。学生如果想把相关传统元素运用到纤维艺术设计中,首先要提炼、概括其形式及色彩。其次,选择适合的纤维材料和技法与其搭配,如窗花图案,学生可以根据搜集到的不同样式的窗花形象,从图案形式、色彩、寓意等方面进行提炼、概括、解构、重构,形成一种新的样式组合和色彩表现。再利用棉、麻等纤维材料以平面编织或者立体软雕形式进行表现,最终创作出具有吉林地域特色的纤维艺术作品。

(二)纤维材料的肌理表现

肌理是由自然材料本身的组织结构或人工材料设计而形成的,也是纤维艺术设计创作中的基本表现方式。纤维材料可以通过编织、缠绕、拼贴、打结、裁剪等方式作用于纤维艺术品上。因为纤维材料的质地各异,学生通过运用不同表现技法可以创造出长短粗细、厚薄疏密等不同的肌理效果,这种肌理的表现力远胜于单一质感。例如,学生创作主题想要表达东北冰雪特色,首先需区分冰与雪在形式、颜色、质感上的差异,之后在冰与雪的肌理质感表达上要层次分明、突出特征。

(三)纤维艺术设计的立体表现

近年来,国内各艺术院校的纤维艺术创作多以平面方式为主,学生在空间中的创作实践较少。其实纤维材料的种类丰富繁多,具有不同的厚度和质量,学生可以通过运用各种创作技法,使其产生浮雕式的高低起伏,甚至是雕塑式的立体效果。比如学生要利用纤维材料表现萨满面具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要认识到所选纤维材料的可塑性,再结合染色辅助和适合的工艺技法以突出其纤维艺术创作作品的立体感。

(四)纤维艺术设计的主题化

纤维艺术设计自从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生根发芽,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在中国遍地开花,全国各地都有开展这种艺术形式的实践与研究。这种发展因地理位置、气候环境、风俗习惯、人文特点等不同而造就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特征。学生可以根据所在地的地域文化特征进行纤维艺术设计,如东北萨满文化衍生出的许多特色的图腾艺术,以及与其相关的神话故事和神话形象。在纤维艺术设计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种吉林地方文化融入到纤维艺术设计当中,不但可以明确学生创作过程中的主题,还可以让更多人感受到吉林地方文化所带来的别样风情。

(五)具象形的抽象化表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