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会计体系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1 17:17:17

环境会计体系论文

环境会计体系论文篇1

会计理论体系又称会计理论结构,是指由各种相对独立且具有自身作用的会计理论要素,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在会计理论研究中,逻辑起点是一个必须探讨的现实问题,逻辑起点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会计理论体系的内在严密性,以及它对会计实践的指导作用。

为了明确会计理论研究的总体目标与总体思路;为了增强会计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严密性;为了提高会计理论研究的效率与水平,正确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十分必要。纵观中西方会计理论,关于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的观点主要有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对象起点论,会计本质起点论,会计目标起点论和会计环境起点论五种。

一、几种观点的比较

(一)会计假设起点论

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为了进行会计实践而对会计环境中的某些事物和现象所做的合理推断。这种观点认为,面对变化不定的会计环境,会计假设是基于客观环境推理而得到的最本质的东西,它着眼于会计活动的环境和前提条件,是现代会计存在的基础。但是,会计假设只能来自于会计所处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而社会经济十分复杂,会计假设的形成及层次都将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因素的制约。就目前环境变化看,公认的四项会计基本假设都受到了挑战。由此可见,以会计假设作为逻辑起点是行不通的,是脱离实际的。

(二)会计环境起点论

这种观点认为,环境决定一切,任何会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与客观环境密切相关,会计的历史发展始终受环境的影响与支配,会计环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以会计环境作为会计研究的起点,可以构建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可以揭示会计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会计本质、对象、假设、目标,最终统一在特定的会计环境条件下,会计理论体系结构:会计环境――会计本质――会计目标、假设、对象――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会计实务。但是,传统观点认为环境属于外因,外因只能通过内因发挥作用,因此环境只能影响而不能决定会计理论体系的建立。

(三)会计目标起点论

会计目标是会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会计目标论认为:会计作为一个人为的系统必须首先确立目标。没有目标,系统就不能存在。但是,目标具有主观性,缺乏可靠的客观依据。以会计目标为起点,不免以需求为导向,一定程度上会忽视会计的实践。

(四)会计本质起点论

会计本质反映了会计的内在规律,是会计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最重要的标志。20世纪50年代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我国当时的历史环境比较特殊,会计理论研究工作一般都是从会计的本质入手,推及会计职能,再及会计目标,依次推出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程序,推定会计方法,最终得出会计报告。但是,如何由会计实践来检验会计本质的真实性?有人认为以会计本质为起点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缺乏会计实践的支持,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五)会计对象起点论

会计对象起点论以社会经济活动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对象,摆脱了理论与实践脱离的弊端,体现了会计是工具的传统观念。但是,会计是一种主观反映客观的活动,过多地注重会计的客观性,显得被动,不利于提升会计理论的层次性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我国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

任何一种起点论都有其固有的缺陷,通过查阅各种起点论的资料,笔者认为,未来我国应以会计环境作为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起点。

(一)什么是会计环境

会计环境是指存在于会计系统外部的,决定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影响着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会计模式、会计实务,包括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客观情况。不管论述的观点有多少种,都可以从中看到人们非常重视环境对会计的影响,认为会计环境决定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并且把会计环境作为研究会计问题的起点。

(二)会计环境起点论的优势分析

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都离不开环境,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在环境的作用下进行的,会计也不例外。尽管会计环境起点论自身存在缺陷,但是会计环境涵盖了影响会计理论的诸多因素,将会计环境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应是会计界加强会计理论建设、建立完整科学的会计理论体系的关键。

将会计环境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有以下优势:

1.会计环境具有可知性、初始性。葛家澍教授将会计环境分为历史、经济、文化和制度四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是人们可以认知的。会计环境独立于会计假设、会计目标而存在,具有初始性。将会计环境作为逻辑起点不会受到其它理论要素的制约,从而建立逻辑严密的会计理论体系。

2.从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的历史分析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对象起点论,会计本质起点论还是会计目标起点论,人们对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始终没有离开会计环境这一客观背景。会计环境是衡量会计理论是否先进科学的基本标准,脱离会计环境而孤立地研究会计理论,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脱离实际,从而成为“空想”。

3.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的转换,即从会计假设起点论过渡到会计目标论,从会计目标论向会计环境起点论转变,是社会、政治、经济与法律及会计实践发展的产物,会计环境具有相对稳定性,因而这种转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4.将会计环境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有利于会计理论前后一贯性和逻辑上的一致性。因为考虑了会计环境的因素,减少了理论的不确定性,研究的结果更为稳定,也更符合人们对“会计内涵”的界定。

5.会计环境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会计环境决定会计的目标,从而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一步影响着会计程序与方法。因此,会计本质、职能与会计目标最终统一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统一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会计环境中。由此可见,会计环境包含了会计实践的全部内容和孕育着会计理论要素的全部“胚胎”。由此出发构建的会计理论体系可以揭示会计理论发展过程的全部因素和客观规律,从而是全面的、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

(三)会计环境起点论更适合我国国情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发表了大量文章来探讨会计理论逻辑起点问题,研究结果有一种共同的取向,与西方会计界的“主流观点”趋向基本一致,认定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然而,由于与国外会计环境的差别较大,美国社会经济和资本市场高度发达,市场监管严格,税制完善且征管手段强硬,注册会计师职业得以充分发展且有着严谨的自律机制,资讯系统完善且高效。相比之下,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尚处于发展之中,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建立,但是尚需进行调整和完善,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市场监管手段和税收征管及税制的完善尚待时日,审计环境和注册会计师自律不够乐观,资讯条件不够理想,所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应当以我国会计所处的环境为基础,以会计环境为逻辑起点。

从会计环境研究基础上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具体内容,能够充分适应环境要求,进而指导建立切实可行的会计准则。会计环境理论的研究,首先应把重点放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的环境上,研究这个前提下的会计理论与方法,然后再探讨它们如何结合我国的社会、文化及经济条件进行具体应用。以这样的环境观出发来研究,我国会计理论建设才能起点更高,视野更广。

三、展望

从目前来看,以会计环境作为逻辑起点构建会计理论比较合理,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理论体系的演变,该观点能否延续?也许会计的定义会给我们以启示。美国《现代会计手册》在序言第一句就开宗明义地指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它旨在向利害攸关的各个方面传输一家企业或其他个体的富有意义的经济信息。”2005年CPA教材也在开篇第一句就指出:“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这些观点能否完整、准确地涵盖会计的范畴,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寻。相信随着人们对会计理解的不断深入,会计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研究将进入更高层次。

【参考文献】

[1] 宋英慧.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J].税务与经济,2001,(03).

[2] 王勤.从会计对象的历史沿革看会计理论体系研究的逻辑起点[J].市场论坛,2006,(04).

[3] 李小兰.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探析[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2).

环境会计体系论文篇2

设计艺术在处理好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同时,更偏重解决好物与人之间的关系,格外重视所设计的产品对人的心理与生理所产生的作用。艺术设计学是一门边缘交叉的新兴学科,是集汇艺术、科学、经济三门学科研究的主要所研究的内容,它的内涵和外延在当前作用下不断地充实和发展,目前它的学科体系尚在构建和完善中。在潘鲁生主编的《设计艺术原理》一书中,给设计艺术下的定义:是指以设计艺术的纵向历史发展和横向的理论研究为对象,针对设计发展和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以及经过不断验证提炼的艺术规律,进行总结、分析和凝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前瞻性和规律性的理论指导,是对设计艺术活动的理性思考。设计艺术几乎包括了设计艺术学中的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和内容

人类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创造理想生存环境的历史;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也是人类改造自身生存环境的历史。环境艺术设计是时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环境艺术是以科学美为前提,进而表现出功能美;以功能美为基础来达到完善科学美的目的。在人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事物的的原则驱动下,人类对环境的艺术化处理,即环境艺术设计,是改良人类生存环境、提高人们生计质量、创造出理想生活的一种有用手段,环境艺术起码包含城市规划、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公共艺术、城市雕刻、壁画、和供人们生活、工作、休息的内部空间,即室内空间。

(三)设计艺术学科中有关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设计艺术学科是一个具有归纳、多元交织、权变的特别学科。由于其学科的本性决定了,它与新的材料,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会观念、新的艺术形式、新的创造发明等等,它与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甚至会因为某个因素让其发生变革。因此,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设计主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可以这样理解:设计系统的主体是由许多其他学科的学科体系和相关学科的系统连接。设计艺术学科便是一个完全通达的学科体系,它必定要不断汲取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方式、新方法,以此在多元、交叉学科中不断发展壮大,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及社会的需求。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包含在设计艺术学科中,它自然而然受其影响,也要不断地吸收-发展-壮大,以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范围及其理论研究的内容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范围

环境艺术设计是为社会大众创造出更加适宜的生存、生活以及发展的理想环境,是为社会大众营造出舒适、理想的生存环境空间的设计行为和设计方法。它与人类生活所涉及的多方面因素休戚相关,同时它与人类多方面的联系不仅对维持现代人类生活起着直接作用,也体现出了浓郁的时代文化特征。环境艺术设计的范围,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艺术美学等,系属跨领域跨多种学科,范畴极其宽泛。它是集多种艺术、学科组成的综合性的有机整体。在其与空间、时段、目标的广泛性上,凸显出了它与其他艺术门类不相同的特征。它是以自然环境为出发点,通过人为的空间分割、规划、设计和景观营造建设手法,采用各种艺术、技术的手段,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基础上,协调人、社会、自然环境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此营建出优质的生活、生存环境。“它包括建筑设计,室外环境设计,室内环境设计,景观设计,绘画,雕塑,广场设计,围绕主体建筑相关的外部等路桥和辅助设备,城市规划设计也属于这一范围”。

(二)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研究的内容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覆盖面很广的跨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因为它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型的艺术,其决定了和建筑学、环境心理学、美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学科的有机结合。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见识的不段增长,人类生活面的不断扩宽,环境艺术设计自身的知识面也要不断的拓展。其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三、环境艺术设计在整个设计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环境艺术设计是多学科的综合

1.设计学中对设计类型的划分

在设计学中,对于设计类型的划分,不同的设计家和设计理论家由于自身所处的设计范围和他们本身所从事的行业的对设计的观点不同,进行过不同的归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发展,设计的领域也在不断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日常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扩展,过去的设计类型的划分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设计活动,复杂的设计现象。在这样大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设计家和设计理论家绝对倾向于按设计目标的不同,把设计大抵划分为:“为了传达的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为了使用的设计——产品设计;为了居住的设计——环境设计三大类型,这种划分方法的原理,是将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自然——人——社会,作为设计类型划分的目标点”。

2.环境艺术设计是多类型的设计

环境分自然因素环境和人造因素环境,自然环境经由人工的设计、划分、营建、艺术化处理而成为人造环境。人工环境按照空间形式可划分为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按功能划分,可分为居住环境、商业环境、工作环境等。设计界和设计理论界由于对环境艺术类型的区分并无统一的准则和方式,所以多半是根据空间形式来进行分为建筑环境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室内环境设计、室外环境设计和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等。

3.环境艺术设计综合多学科

环境艺术是一门综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美学等的艺术,是一种人为的艺术和自然环境表现形式的艺术。环境艺术设计即满足了人们生活的需求,又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推动了环境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诗意地栖居大地”,“适合于人、适合于空间、适合于时间”,即环境艺术设计的“三个适合”,它与环境艺术设计的“三个原则”其作用越来越被人类重视。比如,在多元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推进下的我国城市环境艺术,其发展模式也愈加的现代化,多样化,专业化。其文明发展,也融汇科学性、艺术性、公共性、趣味性于一体,经过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活化处理,从而促使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推动环境艺术与城市环境设计的和谐、绿色、可持续性的良性循环发展。

(二)环境艺术设计对当下建立设计艺术学科有了新的认识

进入21世纪后,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人们创造理想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对建立设计艺术学科的主题的确立一个新的认识。当今环境艺术设计,把经济、意识形态、技术、社会特质加以重视;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诸多要素中,将技术、科学、人文、美学等和其他商业因素加以融合,成为一体,大大扩展了设计艺术学的深度和广度。资源问题、生态问题、设计形态问题是21世纪我国设计艺术发展的三大主题。环境设计对未来社会文明的思考,不能简单地理解与市场结合即可,而是要有长远发展战略的眼光,如何进一步解决未来新的社会问题和进一步更新现有的设计语言?因此,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更应以“知识整体”的观点为立足点,不断的在整个系统中吸取新的理论、方法、方式,促使设计艺术学逐渐的完善和成熟。

(三)环境艺术设计在设计学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设计实践、设计现象、设计规律是设计学研究的一门专业学问。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我国设计界长期以来都只是重实践轻理论,或重技艺轻研究,造成了设计理论和设计实践的失调。忽略理论和实际的钻研,便是忽略能给将来带来成长的强大优势,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和来源,而理论反过来又能指导设计实践,让实践得以提升,如此循环反复,并不断的推动设计实践和设计理论得以全面深化和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是理论和实践的综合体,其设计理念、设计手法、设计思维、设计表达等都离不开实践对理论的检验,同时其设计理论通过设计实践得以全面深华。环境艺术设计如果没有具体的设计事例来说明就会显得空洞;具体的环艺设计实例没有抽象理论的作依托就难以达到解决问题的实际。以设计的形式美法则为例,人们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可运用形式美的规律进行构思、设计并把它实施、营建出来。就是利用重复和交替、韵律和节奏的形式美法则作为构图手段与设计实施,这是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力回答。

(四)环境艺术设计体现设计的文化特征设计文化是人类艺术创作的文化

设计作为造物文化,它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体现。“文化是人的产物,人也是文化的产物,人创造文化,同样文化也造就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设计文化的体现,反映的是文化的创造力和主动性。“文化是一种经过时间的洗礼而形成的生活印记的沉淀,是不可复制的”。雷蒙.威廉斯曾说: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方式描述。由于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不同以及历史发展不均匀性,形成了各国、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特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其文化博大精深,拥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并且经过千百年的继承和发扬,构成了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文化特征。文化在其向前发展过程中,出现一种特定现象即文化回归、文化复旧和文化反弹的迹象,环境艺术设计是文化的一部分,必然同其他文化一样出现此迹象,也就是常说的本土化现象,环境艺术设计的本土化,也正迎合了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方向。我国当下环境艺术设计中对传统文化要有新的理解,而不是照搬照抄,应该在继承中求发展。如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设计,就是我国传统环境设计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扬的综合体现。向前发展过程中,出现一种特定现象即文化回归、文化复旧和文化反弹的迹象,环境艺术设计是文化的一部分,必然同其他文化一样出现此迹象,也就是常说的本土化现象,环境艺术设计的本土化,也正迎合了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方向。我国当下环境艺术设计中对传统文化要有新的理解,而不是照搬照抄,应该在继承中求发展。如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设计,就是我国传统环境设计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扬的综合体现。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是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继承是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源泉,创新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灵魂。人类环境要持续发展,必须要把人类文化和历史加以保护和利用,并借用科技的力量不断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环境会计体系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 F23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3-0112-04

一、引言

近两年来,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新《大气法》等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用行动表明了我国政府致力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决心,也为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将在理论和实践上极大地促进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由此确有必要回顾我国环境审计研究近年发展现状以判断未来发展方向。

二、近五年我国环境审计研究统计分析

(一)样本选取与统计方法

本文采取如下方式选取样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高级检索/关键词“环境审计”,检索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的数据(更新截至2016年8月20日),通过人工筛选剔除与环境审计主题无关文献,最终选取样本文献共计687篇。本文按年度、来源期刊类型、研究内容与方法进行分类统计,望能清晰描述我国近五年环境审计研究状况,并以此为据提出展望。

(二)年度与来源期刊类型

本文对该687篇环境审计样本文献按其发表年度与来源期刊类型进行统计。从论文数量年度分布看,大体呈上升趋势,环境审计依旧是学术界热门研究方向。从来源分布看,来源为核心期刊的文献共计205篇,约占30%,与张长江[ 1 ]2011年统计数据相比,比重有所下降但数量仍大幅增长,从侧面反映了非核心期刊对环境审计关注度显著提高。在核心期刊中,会计、审计类期刊仍占主导,但经济、环境、农林等其他类期刊比重接近21%,涨势明显,表明环境审计研究在非会计审计以外的学术界受到更多重视和参与。

(三)论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本文借鉴潘煜双[ 2 ]的研究,将论文研究内容分为基本理论与综合、环境审计实务、环境审计方法专论、国外环境审计介绍、环境审计规范专论五个方面(表1)。本次统计中,归为基本理论与综合类的样本文献所占比重为63.61%,与潘煜双[ 2 ]统计数据79.83%相比下降明显;关于环境审计实务的研究占13.25%,环境审计方法专论占14.26%,二者较均衡;国外环境审计介绍相关文献相对涨幅不大,占6.55%;但关于环境审计规范专论的文献五年内仅有16篇,比例甚至有所下降,仅占总体2.33%。

从研究方法和手段来看,仍多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研究,但多样与新兴的研究方法也开始运用到研究中来。在环境审计实务文献中,大多数学者运用常规研究方法(如表2所示),此外,有3篇文章采用实证研究法,有7篇采用跨学科研究法,有3篇采用模型法进行分析研究。在环境审计方法专论文献中,方法的多样性体现得更为明显,费用效益分析法、生命周期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被运用于环境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中,还有学者引入未确知测度等数学工具以构建相关模型对环境审计风险进行计量评价。

三、我国环境审计研究特点评述

(一)环境审计基本理论研究内容丰富

1.环境审计的概念

国内学者对环境审计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独立监督论、鉴证评价论及环境管理责任论三种。张丽华[ 3 ]等学者认为环境审计是一项促进和加强环境管理的经济监督活动;王淡浓[ 4 ]等学者指出资源环境审计是由政府审计机关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有关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管理及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所进行的监督、评价或鉴证工作;张莹[ 5 ]等学者则认为其产生于环境受托责任背景下,并以解除受托环境责任为目的;黄道国[ 6 ]提出由多个审计主体、不同审计客体、不同角度、多种审计方式组成的多元环境审计构想。

2.环境审计的主体

我国环境审计作为审计的一个分支,审计机关和审计组织是主要的实施主体。张爱民[ 7 ]等众多学者认为环境审计主体由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三部分构成;左睿[ 8 ]等则认为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政府审计应积极倡导并逐步推行环境审计,以企业内部审计为主,加强独立第三方审计机构二次审计;刘静[ 9 ]指出我国碳减排审计主体单一,未能充分发挥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与企业内部审计的协同作用。

3.环境审计内容与目标

环境审计的内容主要围绕资金、政策、管理、项目四个方面展开。黄道国[ 6 ]指出多元环境审计内容覆盖以上四点,具体涉及财政审计、行政事业审计、金融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企业审计、农业审计、外资运用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及境外审计九类;唐洋[ 10 ]认为环境审计的内容涵盖合规性审计、环境管理体系审计、环保资金审计、废弃物和有害物质的处理审计、清洁生产审计、环境友好型产品审计及环评报告审计七个方面。关于环境审计目标,我国学者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一元目标论、二元目标论和三元目标论。李曼静[ 11 ]对比上述三种理论,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符合国情的环境审计总体目标、中间目标和具体目标;李雪[ 12 ]等学者重新构建环境审计二元目标体系;沙珍珍[ 13 ]等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环境审计二元目标研究;时军[ 14 ]则分析指出环境审计目标设置应具有预见性、可操作性、特定性以及清晰性,并在终极目标指导下针对不同审计主体设立相应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二)环境审计研究地域特征明显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状况大不相同,相应的,各地环境审计也呈现明显的地域特点。例如,江苏省位于东部长江三角洲,河川交错,湖泊密布,自然条件极好,经济发达,环境审计开展较早并取得一定成效,该省环境审计从水审计、资源审计、农业资源审计、农村环境绩效审计到清洁能源审计、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绩效审计等均有涉及,相关文献内容丰富。中部地区中,江西省及周地区的环境审计研究多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一重要国家战略规划展开;湖南省及周边地区环境审计注重对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产业聚集且生态系统严重受损的湘江流域治理的研究;汉江流域资源要素密集,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及主要商品粮基地之一,湖北省近年来关于该流域的环境审计研究迅速发展。西部云贵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多样、物种多元且不乏珍稀濒危物种,环境审计研究也多围绕保护资源、物种多样性等展开。

(三)注重环境审计的跨专业多学科交叉

近年来,众多学者在环境审计研究过程中引入多学科的不同方法、理论与模式进行创新,取得丰富成果,环境审计学科正从单一性学科发展为多种学科交叉的新学科。例如,秦荣生[ 15 ]利用物理“无影灯效应原理”探讨政府环境审计,吴洁伟[ 16 ]将模糊数学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对地区环境审计作出客观评价。除了与物理和数学等基础类学科相融合,我国环境审计也与其他人文、社科类学科相交叉,例如:李兆东[ 17 ]等将能质流分析法运用于新型企业环境审计模式构建,杨柳[ 18 ]等将生命周期评价法与环境审计相结合,宗元勇[ 19 ]从道教哲学的角度探讨了环境审计的原则体系,陈波[ 20 ]指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形成与发展基于资源环境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融合。

(四)对国际经验的分析研究热情不减

我国环境审计在国际上起步较晚,为更好地顺应国际环境审计发展潮流,我国学者一直注重对国际经验的借鉴。侯婷婷[ 21 ]等对比我国与加、德、印环境审计各组成要素,李明辉[ 22 ]等评述大量国外环境审计理论研究,游春晖[ 23 ]等对美国环境审计制度变迁进行了回顾,张珂[ 24 ]选取与我国环境审计起步时间相仿但后来居上的日本为对象进行研究。除分析借鉴发达国家环境审计模式外,我国学者对在环保方面有成熟经验的不发达国家环境审计模式也有所关注。例如,杨丽萍[ 25 ]对南非政府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方面的经验进行分析,为我国政府主导环境审计工作提供了诸多启示。

(五)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成为热点新命题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管制度自十八届三中全会后迅速得到学术界关注,成为环境审计研究领域的热点新命题。林忠华[ 26 ]、蔡春[ 27 ]等学者围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理论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探讨研究,丰富并完善了相关理论;湖北省审计厅课题组、安徽省审计厅课题组就本省自然资源资产专项审计工作进行了专项调研和理论探讨研究;张宏亮[ 28 ]等设计了主副指标相结合的资源环境管理指标体系,构建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独特模式、方法及应用体系并通过案例证明其可行性,为相关实务的开展提供了指导。

四、我国环境审计研究展望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对未来环境审计研究方向提出以下展望:第一,探索构建创新型环境审计理论体系。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这一特殊经济背景对环境审计理论体系提出更高要求,为了适应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不断创新环境审计理论体系、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实施机制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第二,加强环境审计评价体系研究。环境审计评价体系是环境审计工作的重要依据和指南,目前对评价体系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可操作性差,缺乏实际应用价值,实际工作中也常面临诸多困难,因此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存在理论必要和现实必然性。未来应加大对环境审计评价体系的研究力度,更多运用实证检验研究成果,并不断结合实际加以改进和完善。第三,深入环境审计法律制度体系研究。环境审计法律制度体系是环境审计的基础和保障,我国环境审计法律制度基本确立但仍存在立法体系不完善、内容不充足、实践不充分等问题,未来学者应更注重分析研究环境审计法律制度,为我国建立健全完善有效的环境审计法律制度体系提供理论指导,有利于尽快实现环境审计法制化、规范化。第四,加大对民间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的关注力度。民间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是我国环境审计的重要主体,应积极探索有利于我国民间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有效路径,丰富相关领域研究。第五,进一步促进环境审计跨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环境审计与其他专业、领域的融合,有助于开阔研究思路,通过多元化的研究视角进一步丰富我国特色环境审计内涵。

【参考文献】

[1] 张长江,陈良华,黄寿昌.中国环境审计研究10年回顾:轨迹、问题与前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3):35-40.

[2] 潘煜双,李云.中国环境审计研究述评:基于国内1997―2008年研究的分析[J].财会通讯,2010(33):65-68.

[3] 张丽华.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2011(12):121-124.

[4] 王淡浓.加强政府资源环境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审计研究,2011(5):18-23.

环境会计体系论文篇4

国外环境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以英国《会计学月刊》1971年比蒙斯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马林的《污染的会计问题》两篇文章为代表,由此揭开了环境会计研究的序幕。几十年来,国际会计学者获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但在信息披露的内容、格式等方面仍有较大争议,还未建立起完善的环境会计信息系统和完整的环境会计报告体系。

(一)环境会计的萌芽 环境会计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环境会计研究一般作为社会会计的一部分,环境会计还未从社会会计中脱离出来。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主要是拉玛纳森(Ramanathan K.V)的《公司社会会计原理》,该文论述了企业外部成本的问题。直到1997年英国政府《关于未来公司报告》,正式界定了社会会计的概念:“社会会计是涵盖概念境界的名词,……涉及的项目,诸如反污染,或卫生与安全措施。”由于该报告中所定义的社会责任会计内容较宽泛以及理论框架的薄弱,所以逐渐地远离了环境会计研究者的关注视线。此后,环境会计才慢慢地从社会会计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会计学分支,并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研究体系,研究成果也相继涌现。

(二)绿色会计 随着环境会计理论框架的建立,不少学者又提出了生态会计、绿色会计、循环经济等理念,并涌现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文献。在绿色会计方面的奠基之作是Gray教授于1993年出版的《会计的绿色化:兴盛后期的职业》,由此正式提出了绿色会计的概念,也为后来环境会计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还有迪特日(Ditz)、伦格纳森(J. Ranganthan)与R.D.伯恩克斯(R.D.Banks)三人合著的《绿色账户:公司环境会计的案例研究》。

(三)生态会计生态会计是环境会计在传统会计之外的发展,可分为内部生态会计、外部生态会计和其他生态会计。Stefan Schaltegger and Roger Burritt的《当代环境会计:问题概念与实务》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完整、系统的微观环境会计框架,并将微观环境会计分为环境差别会计和生态会计两大类,从而将环境会计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和分类,认为环境会计有微观和宏观层面之分,并正式提出生态会计这一会计学分支。

(四)环境会计概念、框架、研究内容与计量等方面的研究关于环境会计概念和框架的研究有:1976年Ullmann提出的公司环境会计系统(CEAS),一个完整的环境模型,该系统以资产负债表的形式反映与环境有关的投入和产出,完全采用非货币计量手段,是较早的关于环境会计系统方面的研究;同年,Estes也建立了一个环境模型(Vllmamn,1976),以社会影响报告的形式来反映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组织对环境的影响。环境会计研究内容方面:Bebbington教授于1993年出版的环境会计一书中研究了环境管理与现行会计的结合等问题,奠定了环境会计研究的基础(Gray,1993),该书详细介绍了环境会计的内容,认为环境会计应当设计财务系统、信息系统、控制系统的新形式,从而消减传统会计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环境会计计量分配问题:Gwynne Rogers和Jan Kristof(2003)以Pitney Bowes公司为对象,研究了环境成本与产品成本的关系以及把环境成本归属到产品成本的分配方法等问题。

二、我国环境会计文献评述

从我国关于环境会计的现有文献分析,我国对环境会计的介绍与认识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步落后于国外研究近20年。环境会计在发展之初并未受到会计学界的重视,直到90年代,随着我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以及社会公众环境意识的进一步觉醒,环境会计研究才日益活跃。葛家澍(1992)的《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一文,揭开了我国环境会计理论研究的序幕。从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围绕环境会计问题进行的研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结构 环境会计理论结构是制定环境会计准则的基础,是环境会计实务工作者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有关环境污染、环境治理、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依据。有关我国环境会计基本理论的探讨是环境会计研究的一大热点,这方面的文献也比较多:李武立(2000)认为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结构应由基本目标、核算对象和基本要素、基本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基本假设和基本原则、具体准则等五个层次构成;安庆钊(1999)探讨了环境会计的概念及目标、环境会计假设、环境会计对象、环境会计原则、环境会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肖维平(1999),罗绍德、任世驰(2001)等都对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做出了探讨。归纳其观点,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结构包括环境会计的理论基础、环境会计的目标、假设和基本原则、要素确认与计量、环境信息的披露等部分。具体来看,有关环境会计目标的研究如杨雄胜提出的“人类发展面临三大问题,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球的金融风险和严重而普遍的经济腐败,环境会计则以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遏制经济腐败为目标”;环境会计要素方面如环境资产、环境效益、环境费用构成的“三要素论”观点和由环境支出、环境收益、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构成的“四要素论”观点等;环境会计假设方面,周法莲(2000)认为“由于环境会计反映的是企业对环境的影响,是企业对社会承担的责任,因此要在继承传统会计假设的基础上,结合社会责任会计假设、人力资源会计假设的特点研究环境会计假设,因此环境会计假设应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多种计量单位并存假设以及资源与环境财富假设”等。

(二)环境会计的计量 环境会计计量不同于传统财务会计计量,应针对不同环境因子的特殊性,选择合理的计量方法,尤其是有相当部分的环境因子为非市场物品或服务,不能以市场价格测算其价值,计量难度大,所以进行环境资源评价和计量方法的深入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王凤羽(2001)认为环境会计计量是将环境会计的各要素按照一定方法折算为货币,并以劳动价值理论和边际效用理论为基础,计量方法有机会成本法、影子价格法和模糊数学法;孙兴华、王兆蕊(2002)认为环境会计计量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场法和替代性市场法,其中又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将直接市场法分为市场价值或生产率法、人力资本或收入损失法、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或重置成本法等四类;陈青(2004)认为环境会计计量是指将涉及环境的经济业务作为会计要素确认后加以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而计算确定其金额的过程。笔者认为,环境会计的计量确认是难点,如何确定特定环境的货币金额,各种计量方法都有其特点,环境会计在计量特定环境价值时,应根据计量目的、可获信息的充分性及可靠性和成本、效益原则来选择具体方法,也可采用非货币计量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结合环境会计计量对象的特点,借鉴环境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数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环境会计计量方法研究的趋势。

(三)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 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在我国比较丰富,研究角度也呈现多样化,如孟凡利(1994)从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框架入手,深入剖析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对经营成果等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较为系统和完善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框架及其可能的模式;耿建新、焦若静(2002)从我国上市公司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会计信息披露入手,分析了上海证券市场中部分强污染行业的有关情况,结合相关法规的要求,揭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如信息披露不全面所造成的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资金投向污染严重的企业,投资者在不了解企业环保真相的情况下,承担着上市公司因不符合环保要求而倒闭、被取缔或被责令停产所带来的投资风险等;李心合(2002)认为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应当采用定量总结与定性描述相结合、价值量基础与自然量基础相结合、环境的财务影响报告与非财务影响报告相结合。有关环境信息披露方式的设计,是我国环境会计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之一,研究成果丰富,归纳起来,我国学者普遍赞同的环境会计披露模式有两种类型,即补充环境会计报告和独立环境会计报告。前者是指在现有财务会计报告的基础上,通过将有关财务影响直接列入现有报表的有关项目之中,增加会计科目、会计报表、补充资料和报告内容的方式报告企业环境信息,它主要运用环境会计报表及其附注进行以价值量为基础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后者是指设立单独的环境会计报表和独立的环境报告来披露企业环境信息,它对以自然量为基础的环境信息综合采用文字、图表进行单独披露。但究竟采取哪种报告模式比较合适,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这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我国环境会计发展前景展望

国外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已经相对完善,并逐渐对环境会计体系进行细分和形成规范的研究体系,而我国的环境会计研究还停留在体系内部细节问题的探讨上,并未上升到整体理论的高度,同时缺乏原创性的观点和结合我国国情与实际的研究。结合我国特有的转型经济制度环境和国际对环境问题的反思热潮,笔者认为时代已经赋予了我国会计学者做出高质量研究成果的机遇。但同时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若仅仅停留在模仿西方已有的文献上进行研究,将缺乏有价值的理论性创新,也无法触及到我国环境会计问题的关键。要想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发展我国的环境会计的深层次研究,还需要深入探讨和挖掘环境会计与我国现阶段转型经济固有特征的契合点,以及结合国际环境问题的背景,以寻求中国式原创性的研究范式。因此,我国的环境会计研究应该另辟蹊径,探索与我国国情相适应,与国际环境问题接轨的环境会计研究领域。具体有以下方面值得关注:

(一)顺应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趋势 我国的环境会计研究应建立在会计学的基础上,并充分吸收环境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发展经济学、现代经济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实现多学科内容的交叉和融合,从而体现现代会计科学过程所呈现的交叉、渗透与融和的趋势。

(二)完善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内容的系统性 建立环境会计是一个系统工程,环境会计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考虑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影响。从已有的成果来看,大多数文献只注重环境会计理论某一方面的研究,将环境会计理论作为一个系统和整体来研究而形成的成果较少。相当一部分学者在对环境会计进行研究时,不能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或系统研究,因而,难有一定深度的力作问世。

(三)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环境会计的规范性研究文章可谓汗牛充栋,而实证性研究文章则是凤毛麟角,这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我国环境会计提出有实质性和针对性的令人信服的证据。可通过运用较为成熟的统计方法,如结构方程模型(SEM)等,将环境会计的研究由“黑箱”变为“白箱”,使环境会计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可参考图1。

参考文献:

[1]许家林、蔡传里:《中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会计研究》2004年第4期。

环境会计体系论文篇5

关键词 环境会计 可持续发展 核算体系

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从环境管理的实践看,解决环境问题不仅需要健全环境法律法规、解决环保技术问题,更需要加强管理,而加强环境管理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企业的积极参与,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对环境保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对企业环境责任的争论中,企业的角色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生态人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何准确有效地计量企业的环境盈利和损失,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企业的环境业绩,就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环境问题至关重要。而会计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经济管理手段,它与环保的有效结合,必将对我国的环境保护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现状

国际上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以1971年比蒙斯撰写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马林的文章《污染的会计问题》为代表。我国开展环境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引进环境会计理论。当时是作为社会责任会计的一部分提出来的,但其在会计学界并不被重视。直到90年代以后,随着环境保护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和政府对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我国逐渐开展了对“绿色GDP”的研究,进而延伸至环境会计理论体系。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与发展白皮书》,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从而在客观上要求我国建立环境会计体系,以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并适应生态经济发展的需要。

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于1992年发表的《90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则标志着我国系统研究西方环境会计体系的开始。笔者利用中国科技期刊网和中国期刊网,以“环境会计”、“绿色会计”、“生态会计”为关键字,搜索从1980年到2010年发表的论文,共检索出论文1625篇,涉及刊物469种。从论文选题上看,我国环境会计研究范围已比较全面,并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但大多数文章集中在基础研究和环境财务会计实务等少数几类选题上。从研究内容来看,涉及到环境会计的基本概念、内涵、必要性、宏观环境会计和微观环境会计、会计计量、基本假设、信息披露、成本核算、环境审计、国外环境会计介绍等等。应该说,研究内容是非常全面的。但是,其中主要是规范研究,只有少数实证研究,而理论研究的成果却没有能够体现在会计实务中。

二、我国环境会计发展缓慢的原因

相比较国外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已向环境会计准则与制度等方面纵深发展,目前国内的研究依然停留在理论层次,而且对很多问题的认识没有达成共识,基本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与定型的实践模式。笔者认为,不仅要看到这些技术上的障碍,我们更应该进一步深入地探讨和揭示存在这些障碍的内在根源。

通过对国内环境会计的认真研究和思考,笔者初步总结出制约环境会计快速发展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企业缺乏推动环境会计实施的动力和必要的激励机制

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实务推行缓慢,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外部不经济性”没有内在化。所谓“外部不经济性”,是指那些由企业经济活动引起的,尚不能确切计量,并且由于各种原因而未由企业承担的不良环境后果。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之所以选择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企业的发展,固然原因很多,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企业确实能够从环境破坏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环境污染所形成的“外部不经济性”没有得到内在化,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环境资源被无偿或低价使用,使环境破坏者能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因此,众多的环境污染者无所顾及地破坏环境,而根本不考虑进行有效治理,甚至根本不进行治理。根据我国现行环保法律法规,环保部门对违法、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非常有限,无从形成震慑,更无法与企业造成的社会损失相提并论。正是在这种宏观背景下,企业缺少治理污染的内在动力。

(二)环境会计的计量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

所谓计量,就是涉及环境因素的经济业务的货币表现。对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虽然目前我国不少学者在借鉴环境经济学估价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学术界就计量问题还没有统一的看法,国家在这方面也没有具体的规定,因而在实际操作时缺乏依据,同时,企业之间在环境问题上不具有可比性,客观上为环境会计的推广制造了障碍。传统的会计计量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针对环境会计的特殊性,学者们对其计量方法提出了很多新的见解。笔者认为:虽然这些计量方法的提出都比较独特,但还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实务操作存在一定难度。

(三)与实施环境会计配套的业绩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企业引入环境会计,客观上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将整个系统都与环境挂钩,企业中的经营业绩评价系统也不例外,评价和奖惩活动都应包括与个人或团体相关的环境问题。比如企业现在有几个投资项目可供选择,其中,有一项目根据评价指标测算,其盈利状况比其他项目稍差,但若考虑环境因素却是最优项。在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下,该项目可能被认为是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相悖的行为而不被提倡,导致企业经理们可能会为了自身利益而放弃有利于保护环境的行为。可见,传统的业绩评价系统已成为实施环境会计的一个障碍。

三、对我国发展环境会计的建议

实践证明,不断完善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与经济发展状况相协调的、规范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是保证企业财务信息质量,实现企业会计核算目标的重要基础。

(一)完善法律制度

环境会计制度的建立必须有法可依。虽然我国近年相继出台《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环保法规,但这些法规主要是通过罚款等财务手段强化企业内部工作,没有对外进行信息披露的要求,其结果必然是减弱企业的环境保护压力,影响相关人员的正确决策。国家须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企业最低限度的披露进行约束和强制。

(二)加强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环境会计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研究工作要分阶段进行,先从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入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会计研究的指导思想,加强会计学、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加大资金投入,成立各级研究机构,组织经济学家、环保专家及会计实务工作者密切配合,加大绿色会计理论研究及实施的力度。

(三)加强国际交流,学习西方先进经验

西方会计同行在环境会计理论与实践方面比我们先行一步。一些西方国家如荷兰、加拿大等,早已开始着手通过连接环境资源统计与国家会计账目的关系来确定清洁污染的经济成本。在美国,有些州已修改法律,要求那些引起污染的部门

承担清洁环境的成本,实行“谁受益,谁负担”的经济原则。澳大利亚统计局(ABS)早已按照有关国家财富计量的要求在国家资产负债表上加入了自然资源的内容。我国的环境会计研究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所以,应吸收各国环境会计的研究成果,借鉴其实务经验与教训,取长补短,设计出适合我国企业实施环境会计的方法。

(四)搞好试点工作,由点带面,逐步推广

考虑到我国特有的国情,实行环境会计不能照搬他国现成的模式,只能在吸取他国好的经验的同时,通过环境会计在本国的实践,不断摸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会计制度。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行业或企业进行环境会计的试点是一种即经济又有效的方法。可以通过试点工作,不断验证和完善理论研究成果,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在其他的地区、行业或企业加以推广。

(五)倡导企业建立绿色经营系统

绿色经营是一种新的企业经营理念,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与ISO14000系列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它贯穿于企业整体经营系统之中,如“为环境而设计”、“绿色融资”、“绿色采购”等。绿色经营系统是企业为将其生产经营活动与环境相协调,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在决策与经营活动中注入“绿色(或环保)理念”,以绿色理念重塑的企业整体的经营运作流程。环境会计信息系统是绿色经营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不能孤立存在的。只有在企业建立起绿色经营系统,才能为环境会计发展提供良好的微观环境。

(六)作好培训工作,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素质

由于环境会计的复杂性,实行环境会计,必然增加会计人员的工作难度。这就要求政府和企业加大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为会计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会计人员也应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环境危机意识,不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适应时展的要求。

(七)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自然资源较少,而科技和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更加重了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只有作为最终消费者的广大人民群众提高环境意识,才能保证环境会计制度的顺利实施,达到环境保护的最终目的。通过充分的宣传,要使消费者对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都建立起“绿色消费主义”理念。“绿色消费主义”是指消费者在对商品进行选择时关注企业的环境保护状况,不从环境保护不力(如造成较大环境污染、不节省能源、不节约资源)的企业那里购买产品。为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企业将不得不采取措施改进环保状况。“绿色消费主义”的理念将形成完整的绿色供应链,迫使整体产业都“绿色”起来。所以,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使实行环境会计,对外披露企业的环境信息成为企业的自主选择。

环境会计体系论文篇6

 

引言

环境会计的研究对于我国而言还处于初级阶段,为了防止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重蹈覆辙,实施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博士论文,会计体系。我国必须加紧推行企业环境会计的实施。通过上文对环境会计的探讨,结合我国国情,针对目前我国在环境会计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我国开展环境会计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 制定和完善环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企业为追求自身的经济利润,往往不愿意实施环境会计,或者不能真实、准确地实施环境会计。博士论文,会计体系。为了保障环境会计在我国真实有效地推行实施,这就需要有相关法律法规的强有力的支撑。首先要建立健全的环境会计相关法律体系,以强制的法律手段保障环境会计的法律地位,以法律形式约束、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使之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使环境会计有法可依,保证环境会计的顺利实施。在制定和完善相关环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时,可以在考虑我国特有国情的前提下,适当地借鉴、吸收国际上的理论成果和成功的实践经验。

目前,环境会计在目标上还很不明确,对其目标的正确认识是完善和发展环境会计的前提;环境使用者的群体还不够普及,到现今为止,只有政府相关部门对其比较重视,并且依据企业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的行为上制定出了一定得奖惩措施。博士论文,会计体系。除此以外,大多数企业部门和个人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意识还不够强烈。我国要发展环境会计必须增强和国外学者以及相关部门的交流,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的案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深我国环境会计理论方面和实务方面的研究探讨,使我国的环境会计的理论和实务研究都跟上国际的步伐。

2遵循环境会计发展的循序渐进原则

按照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和我国经济发展的自身特点,想让环境会计的实施在我国一下子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是不现实的。我国的环境会计必然要经历一个由萌芽、发展到逐渐完善的过程。对于不同阶段,环境会计的应用要求也有所不同,从形式到内容,从核算方法到应用范围,都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1、形式上,将复式记账和单式记账两种方法的核算相结合,然后由单式记账慢慢转变成复式记账;在信息披露方面可以先采用在财务报表中补充资料或附注的形式,再逐渐向正规的报表披露模式转变。2、内容上,对比较容易操作的内容先确认、计量和披露,当发展成熟时对其全部内容进行核算。3、核算方式上,暂时对环境会计要素的核算不作非常严格的要求,之需要从现有的会计资料中获得环境信息就可以,不过当环境会计要素的核算逐步发展成熟时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核算体系。4、推行范围上,先在一小部分进行试点,然后推广到全国各地。可以先在污染状况比较严重或者国家重点建设的企业和行业进行试点,通过对其反映效果的观察从中进一步改善,总结其中经验,然后逐步推广到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企业,最后推广到全国各地。博士论文,会计体系。

3加强政府管理部门对环境会计的监督

企业为追求自身的经济利润,往往不愿意实施环境会计,或者不能真实、准确地实施环境会计。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对环境会计的监督显得尤为重要。博士论文,会计体系。社会公众监督和社会中介监督都属于社会监督的一部分。博士论文,会计体系。其中,社会公众监督不具有法律效应,但是它的舆论影响不能忽视,它往往决定着媒体对企业的舆论导向,所以社会公众的监督对企业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是很重要的,这是促进环境会计完善的一个重要部份。然而,国家有关机构对环境会计的监督主要体现在强制性和专业性上,当前,我国国家审计机构还没有环境审计这个组织,在相关的审计法律法规中也没有对环境审计方面的内容作具体的规定。审计是一个重要的监督组织,在环境会计体系中建立环境审计是毋庸置疑的。目前,建立环境审计首先要了解环境审计法规建设;其次为建立环境审计做好物力人力和财力准备如配备环境审计人员;最后出具环境审计报告,这是我们进行环境审计得出的书面证明,是促进企业环境会计稳步前进的有效推进力。环境审计部门可以从核查原则、核查内容和核查材料上这三个方面对环境审计进行定义确认和披露。

4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素质

作为会计处理的实际操作者,会计人员的会计专业技能极大程度地直接影响到国家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实际贯彻执行是否合法真实有效。作为一门新兴的会计学科,环境会计的实务操作还没有被我国广大会计工作者所熟悉,要想在我国大力推行实施环境会计,非常有必要培养一批高专业技能素质的会计人才,同时也要提高现有会计工作者在环境会计相关方面的专业技能。随着人们对环境意识的增强,高新技术的出现,环保措施的进步以及绿色产品的产生,企业对环境管理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我们虽然经常强调生产商对其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废物的排放,但是没有改变其根源,污染源还是不断扩散开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要想回到过去清新的环境,必须从产品的研发,生产到消耗再到回收利用等每个阶段进行全方位的调整,只有从管理思想上彻底变革了才能保证每个环节的改变。对于会计的主要核算人员——财务人员就必须树立起积极的环保思想,另外,环境会计是由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环境学多门学科相结合的应用学科,传统会计中没有这方面的内容,财务人员就需要对其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所以,财务人员在加强对环保认识的基础上更要在专业水平方面下功夫。

参考文献

[1]辛鑫.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及计量[J].鸡西大学学报,2010,(03):76-77

[2]刘洁亮,忻琦,査林蓉.环境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1):16-18

[3]张晓会.刍议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2):186

环境会计体系论文篇7

我国传统的理论研究奉行本质起点论,研究理论问题就必须从研究本质问题着手。本质起点论认为一事物之有别于另一事物,就是根据它的本质属性来确定的,会计的概念也是如此。也就是说会计本质是关于会计根本属性的抽象范畴,它是推理论证其他抽象范畴的基础之一,如从会计本质可推出会计职能、会计对象等,但由于会计本质是一个纯粹的理论概念,不能反映出会计内在理论和会计外部环境的联系,也就不能成为会计理论系统的向导和沟通会计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因此以会计本质作为逻辑起点,将会使会计理论不能反映会计环境的变化,严重脱离会计实践的状况。当前,我国会计研究已逐步放弃以会计本质作为起点,说明会计本质起点论将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

(四)会计环境起点论

会计环境系指会计产生、发展的外部客观环境。会计环境影响会计的本质,进而影响会计职能。会计环境起点论认为,会计的历史发展始终受环境的影响与支配。1992年的《21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会计控制、会计教育纵横论》一文认为“考察会计职业之兴起,会计学科之建设,以及论其发展变化的历史时代特制,必然要从环境问题研究入手,由此方能究其渊源,探明原理,洞察其本质揭示其规律。”由此会计环境起点论对会计系统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但是,环境毕竟是外部的条件,是事物发展的外因,它只能起到影响而不是决定的作用。再加上该论点强调客观环境的主导作用,容易夸大客观会计环境的决定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五)会计对象起点论

会计对象作为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来构建整个会计理论体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1992年的《论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理论与起点理论》一文认为“会计理论体系就是将这些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会计理论按照所研究的会计对象的自身逻辑关系进行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系统”。由此指出会计对象起点论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但是,笔者认为其不足之处在于它的范围概括得还太窄,只注重于会计客体的问题,而会计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会计对象仍然是第二性的、被动的。因此,以会计对象起点论作为逻辑起点缺乏一定的科学合理性。

(六)会计职能起点论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的功能,即会计是做什么的,有什么样的作用。1997年的《会计基本理论比较研究》一书认为“会计职能内显结构与本质,外联系统与环境,核算和控制会计对象与要素,制约会计目标,贯穿于会计工作全过程。”显然,该书认为会计职能能够连接起会计环境和会计系统,故因作为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笔者认为以该理论为逻辑起点有不妥之处,关于会计理论的研究必然会涉及会计本质问题,但由于会计本质是一个纯粹的理论概念,不能联系会计理论和会计环境,从而不能构建逻辑严密内容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因此作为会计本质具体化的会计职能就更是无从谈起。

三、会计理论逻辑起点应具备的条件

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实践探索的历史起点、理论研究的导向,是最普遍和最简单的现象。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会计理论研究的切入点,起到一个理论研究的开头作用,掌握了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就好比找到一个源头由此顺流而下逐层推导各个阶段及研究内容,以便于明确整个理论体系,这样就能很好的把握会计理论的整体结构。因此准确的定位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对学习和理论的研究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那么进行会计理论逻辑起点研究时我们就要慎重考虑什么理论可以作为逻辑起点,这就要认真地考查会计理论逻辑起点应具备那些条件。笔者认为作为会计理论逻辑起点的应具备如下条件:

1. 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必须是客观的。只有客观存在的事物才能被人们所发觉,客观性就是能够为人所感觉与认识,并通过研究能掌握其发展规律,抓住其本质的。一个理论的起点若不可被认识就无法掌握该理论的精髓。

2. 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必须是能够连接会计系统和会计环境以及能够连接会计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会计系统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理论体系,而会计环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大环境,两者要联系起来就得通过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贯穿其间。

3. 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必须能够对其他范畴进行推理论证。若明确了一个起点,掌握其本质,就可以顺着它的规律推导出一个又一个的理论范畴。这是由起点客观性、可推导性决定了的,使该理论能够一直延伸、发展下去。

4. 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能够联系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作为一个理论的逻辑起点,能够推导出一系列的理论,并能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指导实践,而实践得出来的结果又可以来论证理论,两者不断的指导与论证,来延续其理论的发展,使之不断完善。

5.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会计产生与发展的动因。前面已经几次提到一个理论的逻辑起点能推导出新的理论范畴,并在实践的论证下不断完善与发展,而且能够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并不是短暂存在的,是一个延续的过程,是会计存在的必然性。

四、会计目标和会计环境相结合作为逻辑起点的理由及基本构想

(一)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结合的合理性

既然已经论证了目标的确立是人在一定客观环境下的主观行为意识,强调了人对会计环境的意识反映,侧重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因此较容易忽视客观环境的作用,导致主观决定客观的错误。会计环境起点论片面的强调客观环境的主导作用,而容易夸大客观决定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因为作为会计系统中的会计目标,是整个大理论体系的一部分,和外部客观环境的结合能起到连接会计系统和会计环境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若是把两者结合,不仅可以避开自身的不足,也可以规范逻辑起点,这个一直争论的问题。把两个观点结合较之于目前存在的各种观点来说是相对完整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二)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相结合具备作为会计逻辑起点论的条件

1. 两者相结合是能够被我们了解、把握即具有可知性。会计目标是信息使用者做出的要求,它是会计环境对会计系统要求的反映,也是会计系统满足会计环境的要求的标准,如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不同,会计系统则通过客观环境的具体情况提供不同的会计信息,会计目标起点论强调了主观能动性,说明会计目标是可以被了解与掌握的。会计环境既然是客观存在的,就能够感觉与把握,进而才能够去适应。

2. 两者相结合能够连接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会计目标本身就是对会计环境的一个反映,是受会计环境影响的,不同的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的具体要求不同,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形成了会计目标,而会计目标从属于会计系统这个大体系,因此,会计环境和会计系统就能够很好的联系起来。

3.两者相结合能对其他抽象范畴进行推理论证。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下会计目标可推导出特定的会计假设,因为会计目标规定了给谁提供信息,什么期间的信息,以什么计量形式提供信息,相应的就有了会计主体假设、会计期间假设、货币计量假设和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假设作为会计人员在变化不定的会计环境下为进行会计工作所作出的合理推断, 实质上是环境对会计发生作用的最好体现。会计概念的产生也是会计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被赋予着更新、更全面的内涵。

4. 两者相结合能够联系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会计实践在会计环境中进行,通过作用于会计对象来达到会计目标,由于会计目标作为一种会计理论又会受会计环境的影响,才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这正是会计环境(客观性)和会计目标(主观性)互补性的充分体现。

5. 两者是会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会计环境是会计赖以产生、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会计环境影响着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会计模式、会计实务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客观状况,而会计本质、对象、假设、目标都统一于社会活动中,通过会计目标对环境的反映,并随之变化而变化,来促进整个会计理论的变化发展。上述5点,能明确反映出以会计目标起点论与会计环境起点论相结合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构建的会计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不仅能满足其作为会计逻辑起点的各项基本条件,而且以哲学的角度研究可以说明两者结合能够避开自身存在的不足,是互补的、合理的,可以构建起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的。这样的论点才是唯物辩证的,才是经得起不断考验、论证的。因此,把会计目标起点论和会计环境起点论结合起来研究是具有可行性的。

主要参考文献

[1] 朱小平。 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罗勇,李定清。会计理论体系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环境会计体系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1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当环境问题影响了社会经济生活和人们的生存状况时,人们开始注意、关心环境问题,并试图用一定的确认、计量手段,去评估、核算环境行为的影响过程和结果,于是逐步出现了有关环境事项的确认、计量等核算理论与方法。从而,环境会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环境会计的概念

环境会计,又叫绿色会计,是会计学、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相互结合。具体来说,环境会计是指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重心而开展的会计;换言之,是指主要以价值形式,将环境问题与现代财务理论方法有机结合,以货币单位、实物单位计量或用文字说明等方式,对环境及其变化进行确认、计量、披露、分析,以及对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一种会计理论和方法;是反映、记录、报告、考核资源和环境成本与价值,评价企业环境经济活动以及取得的环境效益,对企业财务成果和社会价值形态的近期、长远影响的一门新兴会计学科。1992年世界环境发展会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掀起了世界性的环境会计高潮。

二、环境会计的“发生”基因

(一)传统会计的局限性促进环境会计的产生

由于服从于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假设,传统会计把会计主体局限在没有生态的环境中,没有认识到经济运转和自然环境循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体说来,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传统会计的局限性集中表现在:会计循环过程及内容不完整。即传统会计未将涉及环境要素的经济业务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确认以及不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本补偿要求。

(二)环境现状催生环境会计

我国自然资源丰富,环境条件优越,素以“地大物博”著称于世,但最近二三十年来,我国加快发展步伐,由于相关措施不到位,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工厂肆意排放污水废气,环境污染严重。实际上,我们已经是“地大而物不博”了。如何合理高效利用有限资源,认真治理污染已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环境会计也就应运而生了。

三、我国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基本架构

(一)环境会计的目标

会计目标是指在一定的环境或条件下,人们从事会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它体现了会计的宗旨,是会计理论结构的基础和逻辑起点,是会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着会计实务的选择和发展。环境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其目标应是会计总目标中的一个子目标,有其侧重方面,其侧重方面取决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和会计的内在属性。据此,环境会计的目标应有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二)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

环境会计同样需要会计主体假定,即虽然环境会计根本上是为公共利益服务,但需要假定它是为某一个特定的单位服务的。如果不做这样的假设,与财务会计一样,环境会计也就不能准确界定核算的空间范围。

2.会计分期假设

尽管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是形影相随的一对假设,但是在环境会计中并不需要强调持续经营假设。因为一则环境会计的主体除了企业,还包括政府及非赢利组织,后者谈不上持续经营与否;二则持续经营假设的存在主要是源于成本费用的递延和跨期摊配,但在环境会计中,可能并不需要进行损益的递延和摊配等处理。但是无论如何只要提供会计报告,就都必须进行会计分期,因此会计分期的假设是必要的。

3.货币计量假设

古今中外的各种会计学理论,包括我国主流的“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都认为会计的主要计量工具是货币。如果抛弃这个假设,用实物单位等多种手段作为环境会计的计量工具,并据以对外提供相关信息,都可以满足使用者的需要,那么人们有足够的理由怀疑这样的学科和理论是不是还属于会计学的范畴。

四、促进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构建的建议

(一)培养和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环境意识,是指人对待自然和环境的态度,一是意识水平,即人们是否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存在,以及认识的程度如何;二是行为取向,即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对环境问题所作出的行为选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在环境保护实践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公众的环境意识也明显增强,但是,从总体上说,当前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还有待于提高。

(二)深入开展环境会计基础理论研究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会计理论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会计实务,环境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新的分支,也应当建立一个基本的理论体系。会计学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这样一个体系作为指导,其具体的实务(如环境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等)就不好开展。环境会计理论研究的深度既影响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可行性,又影响到环境会计信息的质量。纵观我国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研究现状,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很多仅限于国内,缺乏与国际会计职业界的交流和对国外已有成果的借鉴,而来自审计界的研究成果更可谓凤毛麟角。。

(三)完善环境立法

目前我国法律上尚没有单独的环境信息公开法,已有的法规很多是原则性和概括性的表述,可操作性较差,执行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采取以下措施:

1.制定《信息公开条例》,将环境信息纳入其中,以法律形式确定它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将它付诸实施的最强有力的手段。我国的《信息公开条例》已于2007年1月17日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我们希望能够尽快发挥出作用来。

2.修订已有的具体准则,将环境财务信息纳入其中。如在《或有事项》中,对环境或有事项确认环境负债、计量和披露环境负债进行具体规定等。此外,财政部可加紧制定环境会计报告准则,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统一的标准,增强其实际可操作性和可比性。

环境会计体系论文篇9

我国传统的理论研究奉行本质起点论,研究理论问题就必须从研究本质问题着手。本质起点论认为一事物之有别于另一事物,就是根据它的本质属性来确定的,会计的概念也是如此。也就是说会计本质是关于会计根本属性的抽象范畴,它是推理论证其他抽象范畴的基础之一,如从会计本质可推出会计职能、会计对象等,但由于会计本质是一个纯粹的理论概念,不能反映出会计内在理论和会计外部环境的联系,也就不能成为会计理论系统的向导和沟通会计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因此以会计本质作为逻辑起点,将会使会计理论不能反映会计环境的变化,严重脱离会计实践的状况。当前,我国会计研究已逐步放弃以会计本质作为起点,说明会计本质起点论将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

(四)会计环境起点论

会计环境系指会计产生、发展的外部客观环境。会计环境影响会计的本质,进而影响会计职能。会计环境起点论认为,会计的历史发展始终受环境的影响与支配。1992年的《21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会计控制、会计教育纵横论》一文认为“考察会计职业之兴起,会计学科之建设,以及论其发展变化的历史时代特制,必然要从环境问题研究入手,由此方能究其渊源,探明原理,洞察其本质揭示其规律。”由此会计环境起点论对会计系统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但是,环境毕竟是外部的条件,是事物发展的外因,它只能起到影响而不是决定的作用。再加上该论点强调客观环境的主导作用,容易夸大客观会计环境的决定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五)会计对象起点论

会计对象作为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来构建整个会计理论体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1992年的《论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理论与起点理论》一文认为“会计理论体系就是将这些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会计理论按照所研究的会计对象的自身逻辑关系进行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系统”。由此指出会计对象起点论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但是,笔者认为其不足之处在于它的范围概括得还太窄,只注重于会计客体的问题,而会计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会计对象仍然是第二性的、被动的。因此,以会计对象起点论作为逻辑起点缺乏一定的科学合理性。

(六)会计职能起点论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的功能,即会计是做什么的,有什么样的作用。1997年的《会计基本理论比较研究》一书认为“会计职能内显结构与本质,外联系统与环境,核算和控制会计对象与要素,制约会计目标,贯穿于会计工作全过程。”显然,该书认为会计职能能够连接起会计环境和会计系统,故因作为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笔者认为以该理论为逻辑起点有不妥之处,关于会计理论的研究必然会涉及会计本质问题,但由于会计本质是一个纯粹的理论概念,不能联系会计理论和会计环境,从而不能构建逻辑严密内容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因此作为会计本质具体化的会计职能就更是无从谈起。

三、会计理论逻辑起点应具备的条件

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实践探索的历史起点、理论研究的导向,是最普遍和最简单的现象。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会计理论研究的切入点,起到一个理论研究的开头作用,掌握了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就好比找到一个源头由此顺流而下逐层推导各个阶段及研究内容,以便于明确整个理论体系,这样就能很好的把握会计理论的整体结构。因此准确的定位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对学习和理论的研究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那么进行会计理论逻辑起点研究时我们就要慎重考虑什么理论可以作为逻辑起点,这就要认真地考查会计理论逻辑起点应具备那些条件。笔者认为作为会计理论逻辑起点的应具备如下条件:

1. 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必须是客观的。只有客观存在的事物才能被人们所发觉,客观性就是能够为人所感觉与认识,并通过研究能掌握其发展规律,抓住其本质的。一个理论的起点若不可被认识就无法掌握该理论的精髓。

2. 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必须是能够连接会计系统和会计环境以及能够连接会计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会计系统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理论体系,而会计环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大环境,两者要联系起来就得通过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贯穿其间。

3. 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必须能够对其他范畴进行推理论证。若明确了一个起点,掌握其本质,就可以顺着它的规律推导出一个又一个的理论范畴。这是由起点客观性、可推导性决定了的,使该理论能够一直延伸、发展下去。

4. 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能够联系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作为一个理论的逻辑起点,能够推导出一系列的理论,并能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指导实践,而实践得出来的结果又可以来论证理论,两者不断的指导与论证,来延续其理论的发展,使之不断完善。

5.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会计产生与发展的动因。前面已经几次提到一个理论的逻辑起点能推导出新的理论范畴,并在实践的论证下不断完善与发展,而且能够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并不是短暂存在的,是一个延续的过程,是会计存在的必然性。

四、会计目标和会计环境相结合作为逻辑起点的理由及基本构想

(一)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结合的合理性

既然已经论证了目标的确立是人在一定客观环境下的主观行为意识,强调了人对会计环境的意识反映,侧重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因此较容易忽视客观环境的作用,导致主观决定客观的错误。会计环境起点论片面的强调客观环境的主导作用,而容易夸大客观决定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因为作为会计系统中的会计目标,是整个大理论体系的一部分,和外部客观环境的结合能起到连接会计系统和会计环境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若是把两者结合,不仅可以避开自身的不足,也可以规范逻辑起点,这个一直争论的问题。把两个观点结合较之于目前存在的各种观点来说是相对完整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二)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相结合具备作为会计逻辑起点论的条件

1. 两者相结合是能够被我们了解、把握即具有可知性。会计目标是信息使用者做出的要求,它是会计环境对会计系统要求的反映,也是会计系统满足会计环境的要求的标准,如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不同,会计系统则通过客观环境的具体情况提供不同的会计信息,会计目标起点论强调了主观能动性,说明会计目标是可以被了解与掌握的。会计环境既然是客观存在的,就能够感觉与把握,进而才能够去适应。

2. 两者相结合能够连接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会计目标本身就是对会计环境的一个反映,是受会计环境影响的,不同的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的具体要求不同,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形成了会计目标,而会计目标从属于会计系统这个大体系,因此,会计环境和会计系统就能够很好的联系起来。

3.两者相结合能对其他抽象范畴进行推理论证。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下会计目标可推导出特定的会计假设,因为会计目标规定了给谁提供信息,什么期间的信息,以什么计量形式提供信息,相应的就有了会计主体假设、会计期间假设、货币计量假设和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假设作为会计人员在变化不定的会计环境下为进行会计工作所作出的合理推断, 实质上是环境对会计发生作用的最好体现。会计概念的产生也是会计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被赋予着更新、更全面的内涵。

4. 两者相结合能够联系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会计实践在会计环境中进行,通过作用于会计对象来达到会计目标,由于会计目标作为一种会计理论又会受会计环境的影响,才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这正是会计环境(客观性)和会计目标(主观性)互补性的充分体现。

5. 两者是会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会计环境是会计赖以产生、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会计环境影响着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会计模式、会计实务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客观状况,而会计本质、对象、假设、目标都统一于社会活动中,通过会计目标对环境的反映,并随之变化而变化,来促进整个会计理论的变化发展。上述5点,能明确反映出以会计目标起点论与会计环境起点论相结合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构建的会计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不仅能满足其作为会计逻辑起点的各项基本条件,而且以哲学的角度研究可以说明两者结合能够避开自身存在的不足,是互补的、合理的,可以构建起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的。这样的论点才是唯物辩证的,才是经得起不断考验、论证的。因此,把会计目标起点论和会计环境起点论结合起来研究是具有可行性的。

主要参考文献

[1] 朱小平。 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罗勇,李定清。会计理论体系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环境会计体系论文篇10

我国传统的理论研究奉行本质起点论,研究理论问题就必须从研究本质问题着手。本质起点论认为一事物之有别于另一事物,就是根据它的本质属性来确定的,会计的概念也是如此。也就是说会计本质是关于会计根本属性的抽象范畴,它是推理论证其他抽象范畴的基础之一,如从会计本质可推出会计职能、会计对象等,但由于会计本质是一个纯粹的理论概念,不能反映出会计内在理论和会计外部环境的联系,也就不能成为会计理论系统的向导和沟通会计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因此以会计本质作为逻辑起点,将会使会计理论不能反映会计环境的变化,严重脱离会计实践的状况。当前,我国会计研究已逐步放弃以会计本质作为起点,说明会计本质起点论将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

(四)会计环境起点论

会计环境系指会计产生、发展的外部客观环境。会计环境影响会计的本质,进而影响会计职能。会计环境起点论认为,会计的历史发展始终受环境的影响与支配。1992年的《21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会计控制、会计教育纵横论》一文认为“考察会计职业之兴起,会计学科之建设,以及论其发展变化的历史时代特制,必然要从环境问题研究入手,由此方能究其渊源,探明原理,洞察其本质揭示其规律。”由此会计环境起点论对会计系统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但是,环境毕竟是外部的条件,是事物发展的外因,它只能起到影响而不是决定的作用。再加上该论点强调客观环境的主导作用,容易夸大客观会计环境的决定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五)会计对象起点论

会计对象作为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来构建整个会计理论体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1992年的《论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理论与起点理论》一文认为“会计理论体系就是将这些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会计理论按照所研究的会计对象的自身逻辑关系进行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系统”。由此指出会计对象起点论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但是,笔者认为其不足之处在于它的范围概括得还太窄,只注重于会计客体的问题,而会计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会计对象仍然是第二性的、被动的。因此,以会计对象起点论作为逻辑起点缺乏一定的科学合理性。

(六)会计职能起点论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的功能,即会计是做什么的,有什么样的作用。1997年的《会计基本理论比较研究》一书认为“会计职能内显结构与本质,外联系统与环境,核算和控制会计对象与要素,制约会计目标,贯穿于会计工作全过程。”显然,该书认为会计职能能够连接起会计环境和会计系统,故因作为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笔者认为以该理论为逻辑起点有不妥之处,关于会计理论的研究必然会涉及会计本质问题,但由于会计本质是一个纯粹的理论概念,不能联系会计理论和会计环境,从而不能构建逻辑严密内容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因此作为会计本质具体化的会计职能就更是无从谈起。

三、会计理论逻辑起点应具备的条件

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实践探索的历史起点、理论研究的导向,是最普遍和最简单的现象。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会计理论研究的切入点,起到一个理论研究的开头作用,掌握了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就好比找到一个源头由此顺流而下逐层推导各个阶段及研究内容,以便于明确整个理论体系,这样就能很好的把握会计理论的整体结构。因此准确的定位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对学习和理论的研究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那么进行会计理论逻辑起点研究时我们就要慎重考虑什么理论可以作为逻辑起点,这就要认真地考查会计理论逻辑起点应具备那些条件。笔者认为作为会计理论逻辑起点的应具备如下条件:

1. 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必须是客观的。只有客观存在的事物才能被人们所发觉,客观性就是能够为人所感觉与认识,并通过研究能掌握其发展规律,抓住其本质的。一个理论的起点若不可被认识就无法掌握该理论的精髓。

2. 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必须是能够连接会计系统和会计环境以及能够连接会计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会计系统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理论体系,而会计环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大环境,两者要联系起来就得通过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贯穿其间。

3. 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必须能够对其他范畴进行推理论证。若明确了一个起点,掌握其本质,就可以顺着它的规律推导出一个又一个的理论范畴。这是由起点客观性、可推导性决定了的,使该理论能够一直延伸、发展下去。

4. 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能够联系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作为一个理论的逻辑起点,能够推导出一系列的理论,并能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指导实践,而实践得出来的结果又可以来论证理论,两者不断的指导与论证,来延续其理论的发展,使之不断完善。

5.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会计产生与发展的动因。前面已经几次提到一个理论的逻辑起点能推导出新的理论范畴,并在实践的论证下不断完善与发展,而且能够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并不是短暂存在的,是一个延续的过程,是会计存在的必然性。

四、会计目标和会计环境相结合作为逻辑起点的理由及基本构想

(一)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结合的合理性

既然已经论证了目标的确立是人在一定客观环境下的主观行为意识,强调了人对会计环境的意识反映,侧重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因此较容易忽视客观环境的作用,导致主观决定客观的错误。会计环境起点论片面的强调客观环境的主导作用,而容易夸大客观决定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因为作为会计系统中的会计目标,是整个大理论体系的一部分,和外部客观环境的结合能起到连接会计系统和会计环境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若是把两者结合,不仅可以避开自身的不足,也可以规范逻辑起点,这个一直争论的问题。把两个观点结合较之于目前存在的各种观点来说是相对完整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二)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相结合具备作为会计逻辑起点论的条件

1. 两者相结合是能够被我们了解、把握即具有可知性。会计目标是信息使用者做出的要求,它是会计环境对会计系统要求的反映,也是会计系统满足会计环境的要求的标准,如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不同,会计系统则通过客观环境的具体情况提供不同的会计信息,会计目标起点论强调了主观能动性,说明会计目标是可以被了解与掌握的。会计环境既然是客观存在的,就能够感觉与把握,进而才能够去适应。

2. 两者相结合能够连接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会计目标本身就是对会计环境的一个反映,是受会计环境影响的,不同的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的具体要求不同,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形成了会计目标,而会计目标从属于会计系统这个大体系,因此,会计环境和会计系统就能够很好的联系起来。

3.两者相结合能对其他抽象范畴进行推理论证。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下会计目标可推导出特定的会计假设,因为会计目标规定了给谁提供信息,什么期间的信息,以什么计量形式提供信息,相应的就有了会计主体假设、会计期间假设、货币计量假设和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假设作为会计人员在变化不定的会计环境下为进行会计工作所作出的合理推断, 实质上是环境对会计发生作用的最好体现。会计概念的产生也是会计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被赋予着更新、更全面的内涵。

4. 两者相结合能够联系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会计实践在会计环境中进行,通过作用于会计对象来达到会计目标,由于会计目标作为一种会计理论又会受会计环境的影响,才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这正是会计环境(客观性)和会计目标(主观性)互补性

的充分体现。

5. 两者是会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会计环境是会计赖以产生、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会计环境影响着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会计模式、会计实务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客观状况,而会计本质、对象、假设、目标都统一于社会活动中,通过会计目标对环境的反映,并随之变化而变化,来促进整个会计理论的变化发展。上述5点,能明确反映出以会计目标起点论与会计环境起点论相结合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构建的会计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不仅能满足其作为会计逻辑起点的各项基本条件,而且以哲学的角度研究可以说明两者结合能够避开自身存在的不足,是互补的、合理的,可以构建起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的。这样的论点才是唯物辩证的,才是经得起不断考验、论证的。因此,把会计目标起点论和会计环境起点论结合起来研究是具有可行性的。

主要参考文献

[1] 朱小平。 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罗勇,李定清。会计理论体系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环境会计体系论文篇11

一、引言

工业革命之后,不少发达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我国的相关研究出现相对较晚,主要是改革开放以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学术界和政府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进行研究。1995年,在开罗会议上,中国审计署在提交的会议论文中对环境审计的作用和责任、环境审计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了具体阐述。但目前为止,我国环境审计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环境审计落后于国际环境审计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中国环境审计理论研究回顾

随着中国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以及“科学发展观”观念的不断深入,我国有必要进一步推进环境审计工作,以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环境审计应以其独立的监督功能,在保护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的活动中,发挥其监督作用。为此,必须分析、研究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以创造合理的理论基础和实务规范。

(一)关于环境审计的职能

环境审计作为环境保护的一种有力工具,在经济活动中会越来越发挥其重要作用,在此就环境审计职能作出阐述,以其推动环境审计在我国的发展。王炜、王阳和雷东风(2000)认为,监督、鉴证、评价和防护是环境审计的主要职能;王学龙(1997)认为,监督、鉴证和评价是环境审计的三大职能。

(二)关于环境审计的主体

我国早期学者通常认为环境审计的主体主要是政府监管部门。随着居民环保意识增强,对环境问题以及企业社会责任更加关注,我国学者对环境审计主体的认识已经更加全面,陈思维、李菊香(2010)认为环境审计的实施主体由政府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共同组成。

(三)关于环境审计的客体

李菊香、胡文平、彭桃英(2011)等认为环境审计的客体包括三部分内容:即针对环境保护资金筹集和使用情况进行鉴证的财务审计、针对组织业务活动对有关法律法规遵循情况进行鉴证的合规性审计,以及对有关组织的环境管理责任及工作成果进行评价的绩效审计。

三、中国环境审计研究的基本轨迹

(一)论文的研究内容概况

从理论研究和实务研究两方面考察我国环境审计研究内容轨迹,可以将环境审计理论研究的内容进一步分为综论型、概念-意义型、现状-对策型、具体理论及文献综述5类,实务研究主要按审计主体不同分为环境审计方法、政府环境审计、企业环境审计、民间环境审计、国外环境审计及其他等6类。

(二)论文的研究方法分析

我国环境审计研究方法相对滞后,在所查文献中,属规范分析的文章占主导地位,属实证分析的文章不多,理论与实际衔接不足。实证研究方法主要表现为案例研究、实地研究和调查研究,几乎没有档案研究和实验研究。

(三)中国环境审计的主要推动力量

论文研究的推动力量对论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样本文献的作者单位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分为高等院校、政府机构、企业及其他。中国企业若想进入国际市场的舞台,必须遵从相应的环境准则。无论是否出于自愿,企业都会回应这种压力,来承担环境方面的义务并采取一定的措施,这正是社会回应理论所主张的观点。

四、中国环境审计研究的特点和问题

(一)论文的研究方向分析

经过近年发展,我国环境审计研究正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研究方向,理论研究上注重中国特色的环境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或国际环境审计理论的中国化,实务研究上与国际接轨,密切关注环境绩效审计和企业层面的环境审计。

但我国的环境审计研究方向比较窄,偏颇性和羊群效应明显。从主体来看,企业环境审计的论文最多,通过分析其研究内容,我们发现对企业环境审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清洁生产审计、环境管理体系审计、环境责任审计,而对企业环境会计核算背景下的环境财务审计的研究涉及很少。

(二)论文的研究视角分析

我国环境审计研究的视角偏向审计和会计,一是从研究者的学科背景看,会计类核心期刊文献占总核心期刊文献的主导;二是从研究者单位分布看,来自高校的研究单位基本为会计院系,环保部门和企业的文献不多;三是环境审计学位论文专业背景的大部分是会计学专业。

与国外环境审计研究侧重生态环境评价和审核不同[3],我国环境审计研究首先由会计和审计界发起,研究者对会计审计问题熟悉,而对生态问题了解不够,这限制了我国环境审计研究视角的开放程度。

(三)研究层面分析

我国环境审计研究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了迅猛发展,让我们从星星之火看到了燎原之势。从论文的研究方法可以看出研究层面的提高,在规范研究方法的运用上,更加注重比较研究、历史研究等方法,实证研究论文明显增多。

然而,我国的环境审计研究尚处初级阶段。一是概念、意义、现状、对策等深入研究较少。二是重复性研究问题严重,主要表现为简单重复和盲目重复。三是研究方法显单调,许多研究直接搬用审计学常规研究方法,对环境审计研究中“环境”二字缺乏考虑。

五、总结

环境会计体系论文篇12

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当代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往往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以资源为代价实现个体的短期利益,最终导致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而传统会计学并没有把环境支出与收益纳入其核算体系,没有对环境项目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没有提供生态效益方面的信息,仅仅是把会计主体局限在没有生态的环境之中,资源和环境的消耗没有计入成本。“经济之发展与环境之恶化犹如一种双面镜,一面显现出经济社会歌舞升平的景象,而另一面却照出了人类文明的病态”(郭道扬,1997)。为解决这一问题,构建环境会计体系已迫在眉睫。

环境会计(Environmental Accounting)是企业会计的一个新兴分支,它将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纳入会计核算,以有关的环境、会计法规为依据,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采用多种计量手段和属性,对企业的环境活动和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所做的反映和控制。需要说明的是,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大部分在传统会计中都予以考虑,但过去的考虑仅仅着眼于企业是一个盈利性的经济组织而未把企业看成一个社会性的组织,未能从环境影响的角度加以考察。环境会计的建立将弥补这一缺陷。

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1971年比蒙斯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马林的《污染的会计问题》两篇文章为代表,他们率先提出了“环境污染会计”这一概念。其后,西方各国会计理论界将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相结合,着手研究环境会计和环境报告,并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理论框架。1990年Rob Grany的报告《会计工作的绿化》作为环境会计研究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环境会计研究已成为全球学术界关注的中心议题。我国开展环境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引进环境会计理论。葛家澍教授等在《会计研究》1992年第5期上发表的《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一文,是我国开始进行环境会计研究的重要标志。由此,我国逐渐开展了对“绿色GDP”的研究,进而延伸至环境会计理论体系。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人口、资源与环境》白皮书,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这在客观上要求我国建立环境会计体系,以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满足生态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构建我国环境会计体系的必要性

1、我国环境现状的客观要求

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生产技术落后,我国的经济发展长期以来过多地依赖于资源耗费。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价值对有关社会生态平衡、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问题的“无能为力”,人们的环保意识淡薄、环保技术缺乏,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恶化、环境污染和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最为担忧的问题。从国家环保局公布的调查结果来看,近年来我国大批森林草原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碱化,草原退化,沙丘移动,生态系统严重失衡。我国的环境状况已发出种种警报,建立环境会计体系迫在眉睫。

2、正确衡量国内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的需要

在传统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下,环境资源未被列入资产加以核算,各项经济增长指标并不能如实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在某种程度上还会虚增国家富有程度,夸大人均收入和经济福利。就企业成本而言,传统会计只计人造成本,而对不能计价的自然资本忽略不计,助长了企业对社会资源的无偿占用和污染,虚增自身利润。环境会计通过核算企业的社会资源成本,在产品生产成本中加入环境资源成本,从而能够较准确地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促使企业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社会资源环境。

3、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保障。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气候改变、废弃物处理、产品安全与卫生等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组织和管理决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整个社会环境的恶化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企业只有建立完善的环境会计体系,积极协调企业与环境资源的关系,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4、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

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始终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难题,在现代化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在资源有限的前提条件下,只有建立环境会计体系,通过环境会计体系提供环境保护、公害防止与消除等方面的信息,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佳结合点,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与社会和谐发展,才可能最终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影响子孙后代利益”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发展生态经济,建立我国环境会计制度的构想

1、树立企业环境责任的道德理念

目前企业环境责任的道德理念尚未真正形成,企业对环境会计在建立健全中国环境信息公开化制度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首先,政府职能部门应当更新传统观念,树立生态环境无害化的绿色文明理念,建立企业清洁生产的生态环境战略发展观念。其次,国家环保职能部门应加大环境保护、推进环境会计核算的宣传力度,借我国“绿色GDP”试点工作建立适合我国的经济核算框架,促进中国环境会计研究和发展。

2、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环境会计理论体系

(1)环境会计假设。会计假设是会计理论的支柱,是开展会计实务的必要前提,葛家澍认为“它是建立会计信息系统所依据的前提条件”。环境会计的主体究竟是企业还是政府?目前学者们的意见仍不一致,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环境会计既涉及微观(企业)又涉及宏观(政府),所以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包括企业微观核算体系和政府宏观核算体系两个方面。二是认为环境会计的主体就是企业,所以只需要设立企业微观核算体系;在近期内,上市公司应该成为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主体,当前尤其应关注企业层面特别是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问题。三是认为政府作为环境会计的主体更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文较赞同第一种观点,环境会计体系应以企业为主,政府监督、统筹全局,协调管理。

(2)环境会计目标。从环境会计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看,环境会计的目标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本目标,即可持续发展和发展生态经济。在生产中要自觉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并积极治理污染,降低环境负荷,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在生产中走内涵扩大再生产道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充分利用环境资源,谋求发展生态经济。第二层次是具体目标,即充分披露有关环境会计信息,满足决策的需要。如披露环境资源的存量和流量及资源资产的分布和变化;了解环境资源所能产生的效益;了解环境投资总额、投资管理情况;了解环境费用支出总额及其具体用途等。

(3)环境会计对象要素。环境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环境活动及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在环境会计要素方面,目前的学术研究也存在分歧。本文认同“六要素论”,即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收入、环境费用和环境利润。环境会计要素应与目前的主会计报表挂钩,以便经营者了解目前企业的环境状况,体现环境会计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3、建立完整的环境会计信息系统

企业环境信息要在环境报告中充分披露,增强披露数据的可比性和可靠性。环境报告披露的内容应包括:环境问题及影响、环境对策;在财务报表及附注中披露环境支出和环境负债。其中,环境支出和环境负债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关键内容。环境会计报告可以是定量总结与定性描述相结合、价值量基础与自然量基础相结合以及环境的财务影响报告与非财务影响报告相结合,并突出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环境报告的模式有两种。一是补充报告模式,即在现有财务会计报告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会计科目(如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收入、环境费用等)、会计报表(包括环境成本与收益表、环境业绩表和环境效益表等)和报告内容(有关环境方针、环境业绩、环境影响和环境风险预测等等)的方式报告企业环境信息。二是独立报告模式,报告内容包括:企业简介与环境方针,环境标准指标和实际指标,废弃物、污染排放等信息,环境会计信息,环境业绩信息,环境审计报告等。

4、制定可操作性强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制度

在进行绿色企业“三R”典型调研的基础上,尽快组织专家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制度,这是实施我国环境会计的关键。为有效地建立和开展环境会计,我国必须将环境会计核算和监督列入《会计法》,以法律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时,应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使各企业的报告标准、程度相同,从而在实践中统一规范环境会计核算对象及报告形式,增强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适应社会和时展需要的产物,有其存在和发展的无限生命力,应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会计制度。通过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理论与实务的不断完善,可以促进企业处理好发展生产与环保的关系,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实现环境资源的损耗与补偿的良性循环,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融合,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加林、孟凡利:环境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