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工程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3 15:25:40

环境与工程论文

环境与工程论文篇1

2环境工程与化学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不能简单地将环境工程专业与化学工程专业的课程“拼盘”。根据环境工程与化学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我们在请教专家、调查学生的基础上对环境工程专业、化学工程专业的相关课程进行了有机整合,形成了培养环境工程与化学工程复合型人才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5个课程模块组成。公共基础和素质课程模块。该课程模块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军事训练、大学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大学语文。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该课程模块包括高等数学、工程制图及CAD、无机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仪器分析及实验、物理化学及实验、化工原理及实验、波谱分析。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该课程模块包括环境化学、管网工程、环境微生物学及实验、环境生态学、环境监测及实验、水污染控制工程及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及实验、固体废物处理工程及实验、噪声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特色课程模块。该课程模块包括化工环境保护、化工污染控制工程、化工污染控制设备、绿色氧化技术、突发性化工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与处置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模块。该课程模块包括环境工程仿真实验、工程设计、工程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PIDCAD工艺流程制图、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该课程体系在保留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基础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化工原理》、《波谱分析》等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和学时与化学工程专业一致,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环境工程专业与化学工程专业课程的复合;特色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课程模块体现出环境工程专业与化学工程专业课程的融合。

3环境工程与化学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

对于环境工程与化学工程复合型人才,要求综合培养学生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两专业的知识和能力,达到综合培养的目标,这就要求其相应的教学不能采用灌输性的教学风格,而应采用渗透式教学、融合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等。(1)渗透式教学是指在上述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中渗透环境工程专业知识的教学,在上述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渗透化学工程专业知识的教学。例如,《物理化学实验》中动力学实验可以让学生动手做“Fenton试剂降解除草剂2,4-D反应速率常数和活化能的测定”。(2)融合式教学是指在上述特色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课程模块中将环境工程和化学工程中的知识、原理、技能融成一体进行教学。例如,《化工污染控制工程》中教师可结合工程实践进行“流化床化学反应器处理农药厂废水”的专题教学,将流化床工艺设计参数、原理、废水排放标准等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3)案例式教学就是指在环境工程与化学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运用工程中的实际案例进行教学。例如,《水污染控制工程》中教师可结合工程实践进行“电镀厂含铬废水的深度处理”的案例教学。(4)研究型教学是指在环境工程与化学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创设学习情境,促进、支持和指导学生完成研究型学习活动,来综合培养学生能力与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Fenton试剂降解除草剂2,4-D反应速率常数和活化能的测定”实验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定溶液中2,4-D的浓度?如何用计算机软件绘制2,4-D浓度的标准曲线?让学生自己确定实验中所需要的仪器和使用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FeSO4和H2O2使用量对2,4-D降解速率的影响,如何求算该降解过程中的速率常数K和表观活化能Ea?

4环境工程与化学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实施环境工程与化学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要培养环境工程与化学工程复合型人才,首先必须有环境工程与化学工程复合型的师资。笔者认为,要改变目前环境工程与化学工程复合型的师资匮乏问题,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环境工程与化学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1)引进、培养具有环境工程和化学工程双专业学位的高水平的博士或硕士,他们在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教育期间接受过环境工程、化学工程的专业教育,具备环境工程和化学工程复合的知识结构和科研素养,是环境工程与化学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想师资队伍。(2)教师交叉自学和资格认证。在学院内部要求有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的教师参加化学工程的本科理论与实践教育,要求有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的教师参加环境工程的本科理论与实践教育,教育期满后进行考试认证,达到认证资格的教师才能评聘为环境工程与化学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师资。(3)聘请企业有工程实践经验,且有良好师范素养的工程师参与环境工程与化学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环境与工程论文篇2

相关的部门让公众参与评价的方法一般为调查问卷的方式,这种方式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相关的部门在建设工程以前未做好宣传工作,公众对环境工程一无所知,且部分公众受到文化程度的限制,他们不了解调查问卷里的专有名词,所以根本无法有效的参与的问题。

2.参与的内容片面

相关的部门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让公众参与影响评价,然而这些问卷的内容是被相关的部门预设的,公众能表达自己意见的渠道不多。相关的部门了解公众的意见时,往往也仅仅将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一下,看看数据的结果。

3.参与的结果滞后

部分相关的部门在开展环境工程的时候,没有事先的做好工程宣传,没有在工程开始以前询问公众的意见;在工程开展的过程中,相关的部门没有向公众详细的说明工程开展的情况,也没有做好与公众的沟通;只有在工程完成以后,相关的部门才形式化的发放一下调查问卷,形式化的让公众参与影响评价。这种方法使公众即使参与影响评价,环境工程的开展情况也几乎成定局。

二、我国环境工程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措施

1.吸收国外的经验,扩大公众参与的范围

国外先进的国家做环境工程时,非常重视公众的意见,他们调查公众的意见时,会根据公处居住住的范围、公众的年龄、公众的性别、公众受教育的程度等情况做科学的模型评估,然后选取一个最能代表公众意见的范围人群让公众参与影响评价。他们相关的部门有时还会以座谈会等方式与各类社会群体近距离的沟通。国内要做好公众参与影响评价,就要吸收国外的经验,用科学的方法选取参与影响评价的人群。

2.利用网络的渠道,扩大环境工程的宣传

目前的社会正在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未来公众将能从计算机、移动设备中接受各种信息。相关的部门要建设专门的环境工程网站,然后定期的公布与环境工程相关的信息。比如相关的部门要在工程开展以前要公布环境工程的意向、在环境工程开展的过程中要做好财务、技术方面的公布工作;在环境工程完成以后要公布与质量相关的信息、相关的部门只有做好环境工程的宣传,才能打好环境工程公众参与评价的基础。

3.开辟参与的平台,广泛收集公众的意见

相关的部门要用多种方法收集公众的意见。以网络的渠道来说,相关的部门可用发放网络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公众的意见、用开设专门论坛的方式收集公众的意见、用开设微博的方式收集公众的意见。以实体的方式来说,相关的部门要定期用座谈会、新闻访谈节目等方式收集公众的意见。

环境与工程论文篇3

泰山医学院是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其环境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学生主要在环境管理与咨询、环保公司、化工企业、疾控中心等单位从事污染控制工程设计、环境监测与评价及技术研发等工作。通过对近三年来环境工程本科毕业论文的统计分析,发现在毕业设计题目、内容、写作质量、工作量和难易程度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正是基于这种情况的考量,环境工程专业对于毕业论文的培养模式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和思路,并的实践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重视毕业论文选题

选题是毕业论文工作的龙头,选题质量是毕业论文质量的起点和关键。题目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的质量。通过对近三年来毕业设计题目的统计分析,发现有约20%左右的论文题目存在雷同,论文内容缺乏创新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近几年环境工程专业人数较多,承担毕业论文指导任务的主要为环境工程教研室的教师,每个教师要指导4~8个毕业生,由于指导教师的精力有限,部分教师缺乏科研工作经历,造成多个学生做同一个题目,不同学生之间仅在实验地点、实验材料或监测项目等方面做稍微变化,缺乏创新性和对某个题目的深入研究,造成最后在确定毕业设计题目时存在雷同。另外,由于师资的限制,选题更新较慢,难以体现创新性内涵。

在发现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选题上尝试师生共同完成毕业论文题目的申报,因材施教。我们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鼓励教师与课程平行的进行实验室开放,引导学生进行一些专业相关课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训练,并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查阅一些专业文献,撰写综述,扩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过开放实验的训练,使学生对本专业的一些问题有了深入的理解和体会,并能够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见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一个学期的开放实验指也会密切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老师能够了解到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能力水平及各自的优势,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在选题方式上,改变指导教师单方面指定题目的做法,鼓励学生根据参加开放实验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一部分学生会自主提出感兴趣的题目,以导师把关的方式,师生互动来选题,尽可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能力。

二、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由于教研室师资有限,年轻教师多,职称结构不尽合理,经常出现一名讲师要指导多名本科毕业生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求学生一人一题,题目不能重复,从师资配备的角度考虑具有一定的难度。毕业论文的内容和大同小异的现象仍较为普遍,创新性内涵的体现几乎流于形式。

为提高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我们在校内和校外两个层面上筛选高水平的优质师资作为指导教师。一方面,鼓励考取研究生的学生到考取学校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毕业论文工作,既可以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又可以为今后的研究生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学院为找工作的学生联系实习单位,利用实习单位的高水平师资和实验条件来完成毕业论文。在校内,我们整合化工学院的其他一些优秀师资力量,聘请基础教研室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教师作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使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在选题范围、指导教师职称、学历及论文质量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三、解决毕业论文与求职考研的冲突

经过多年指导毕业论文的实践,我们发现,现在学生就业和考研压力非常大是导致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下降的最主要原因。由于目前学生的就业的压力较大,班级里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考研,在第七学期都全力以赴准备考研,在第八学期的3~4月份又是考研复试的主要时间,很多上线的学生又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准备面试上,等到面试结束,真正开始进行毕业论文的实验已经为时过晚。由于考研对时间的占用导致学生将原本重要的毕业论文工作放在从属地位。因此不但毕业论文的质量会下降,没有经过毕业论文这个阶段的训练,学生的求职、考研面试也收到很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尝试将毕业论文工作提前,一般到第七学期初甚至第六学期开始让学生选题,并开始毕业论文的部分工作,如:文献检索,撰写综述等。在这方面也主要得益于开放实验项目的开展,如一部分在第五学期参加过环境微生物开放实验的同学在结束了一学期的综合实验后,对微生物治理环境污染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第六学期继续进实验室作实验,经过一年多的试验收获很大,所以到第七学期个别优秀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总结实验结果撰写科研论文并发表。

四、提高毕业论文写作质量,重视毕业论文答辩

答辩是整个毕业论文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确定毕业论文总成绩的重要考评依据。针对以往毕业论文答辩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如幻灯片字数多、字体小、颜色搭配不合理,答辩内容不熟悉,图标绘制不规范等,要求指导教师对本小组的学生进行预答辩,减少答辩时的常规错误。对于答辩过程中评委提出的相关问题,指导教师督促学生认证整改,提高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郑宇,张云.对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8,(6):11-13.

\[2\]陈云嫩,梁礼明.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与就业双赢之探讨\[J\].信息系统工程,2010,2(3):135-137.

环境与工程论文篇4

一、环境工程制图与CAD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环境工程制图是环境工程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也是环境工程项目实施的基础。该课程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审美能力、设计表达能力、创新构形能力,具备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所以环境工程制图课程必须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实际工程为背景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环境工程意识、素质、实践能力的提高。而CAD绘图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环境工程制图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大多数高职院校往往却没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部分院校将环境工程制图与CAD绘图合并为一门课程,将CAD教学放置工程制图教学内容之后进行集中讲解,受课时限制,学生对计算机绘图的学习不够充分,导致教学效果欠佳;部分院校将环境工程制图与CAD绘图设置为两门独立的课程,虽然两门课程的课时充裕性得到了保证,但是由于两者的教学内容存在诸多重复之处,并且衔接内容较多,致使学生在学习两门课程时无法将制图知识与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有效结合起来,不利于学生综合制图能力的提高。因此,对环境工程制图与CAD教学进行改革已经突显其必要性,只有将两者进行融合性教学才能真正解决工程制图与CAD技术相脱节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将环境工程制图视为学习计算机绘图的知识基础,将计算机绘图视为提高环境工程制图学习成效的重要方法,同时在充分掌握制图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绘图技术完成大作业,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专业知识实践应用能力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为后续的课程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环境工程制图与CAD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策略

教材的选用是环境工程制图与CAD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标,应当根据环境工程制图要求,自编或合理选用教材。教材内容上要突显非机械类制图的特点,涵盖制图基本原理、本专业常见工程图等,并且保证绘图过程均可利用CAD软件进行呈现,增强环境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技术结合的紧密性。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加强制图基础、投影理念、构型表达等传统教学内容,适当削减画法几何等陈旧的教学内容,并大幅度增加以计算机三维几何造型为主的现代先进知识。教材内容的取舍要以环境工程专业特点为根本出发点,在确保基本理论完善的基础上,增加建筑施工图、管道施工图、给排水工程图等内容,为专业课程学习奠定扎实基础。通过优化调整教材,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始终处于形的概念中,从小的立体、组合体,延伸到建筑形体,拓展到建筑物、给排水系统和管道系统等,让学生对环境工程制图构建起整体轮廓。为了将CAD技术融合于环境工程制图课程教材中,应当结合环境工程的设计特点,运用实例教学法,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实践经验的积累。

环境与工程论文篇5

实现经济效益、工程项目与环境保护的三者协调统一。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本质是一个系统性的课题,涉及到生产技术、工程质量、经济目标等的各方各面,从管理学的角度分析,我们应统筹分析上述多方面的因素,并且制定相对应的管理方法,在实现经济效益目标的前提下,可综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即建筑工程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

(2)需与时俱进,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恶高度协调一致

一般意义上的建筑工程管理目标是在实现质量目标、经济目标和效益目标等三个大目标,如今新增加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工程项目建设中,要求实现整个宏观区域和微观区域的环境质量目标,不假借工程建筑而对环境质量进行破坏,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最大限度的统一。

(3)团结

共同协作是基于环境保护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重点之一。传统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往往其核心点在于项目本身,将环境保护这一可持续发展问题纳入到项目管理的范畴内,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整个工程项目组的整体协作及其与其他团体部门的合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会对整个项目的工程质量和环境质量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站在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角度上看,协调好项目管理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则需对工程建设的共同合作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去,所以团结共同协作是基于环境保护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重点之一。

2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2.1制定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项目管理者首选需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来核实、确定工程现场周围环境的敏感点、环境保护目标和对应的环保法规及其它要求。此外,管理者负责人还需对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中,建筑施工的各阶段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与预测,找出影响环境的重大因素,并制定可行的环境保护工作方案,倘若在施工过程中,工程内容、环境保护要求等发生变化,则管理者要相应地调整施工环境保护方案。项目组可在施工现场设置环保负责人,负责日常的环境保护管理工。还可在工地门口设置公众投诉信箱,并公布投诉电话,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对有群众投诉反映的问题,相关负责人要及时处理并给予群众积极正面的答复。在建筑工程完成后,负责人还需在施工合同规定的时限内清理好场地,恢复设施和绿化,并对环保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以及资料整理归档。

2.2对原有管线、建筑物的保护

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中,发包人要遵循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的相关规定,向承包人提供施工场地的工程地址和地下管线资料,对资料的真实准确性负责(在专用条款中应该写明:工程地质和地下管线资料资料的提供时间和要求。如水文资料的年代、地质资料、深度等)。承包人要按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中的专用条款约定做好施工场地地下管线和邻近建筑物、构筑物(包括文物保护建筑)、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在专用条款中应该写明:施工场地周围地下管线和邻近建筑物、构筑物(含文物保护建筑)、古树名木的保护要求及费用承担)。

2.3加强作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和知识的教育培训

对工程项目中的施工作业人员加强环保培训,提高第一线施工作业人员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高施工单位领导以及有关工程管理人员的环保素质,让环境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倘若可能出现生态环境或绿化破坏的情况,项目组一定要积极配合当地的环保部门采取可行的措施对其进行保护。提倡严格管理文明施工,采用对保护生态环境有益的或无害的施工技术、施工程序和施工方法。同时,项目组需兼顾好下一步园林绿化等的环保工作。

2.4积极倡导建立健全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法令、法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应积极倡导健全完善好城市建筑施工中关于保护基础设施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令、法规。在相应法规条例的基础上,强调任何施工单位和人员都应遵守并积极践行。此外,还可以将环境保护的质量作为建设工程施工单位工程质量的一部分进行监理考查,并与经济效益挂勾,与其它合同条件(如保证建筑物本身的质量条款)一样受合同法的约束,通过这大大约束施工单位在环保方面不良的行为。

环境与工程论文篇6

在整个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将在业主的领导下,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文明、环保施工的标准,全力以赴地搞好施工的文明和环保建设,创建一个文明整洁、科学有序的文明工地。

0 概述

1)基本原则与目标

始终坚持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原则同步实施,还必须掌握抓生产环境,所有员工必须始终注重环保。预防污染,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土建施工。

创建“安全文明型,健康环保型”施工现场,并实现了“美化,绿化,清洁,照明,硬化。”

为此,该项目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消除施工造成任何环境污染,使这个项目的范围,所有的建设必须保持环境质量,满足环境保护法及有关规定和要求。

2)管理组织机构

建立环境领导小组。由项目经理,副警力,各部门。在安全和环境保护部设办事处,安全和环境保护署负责的日常业务。

领导班子认真落实环境政策,法律和法规、批准的环境保护规划,提高各部门的环境管理责任制,定期研究解决环保问题的环保负责。组织和举办比赛环境检查活动,总结了环保和推广先进经验,实行对负责人的奖励、处罚意见和改进措施。

1 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水利工程施工现场文明施工保证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成立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文明施工规定,分片包干进行现场文明施工管理,责任到人。加强文明建设宣传力度,民用建筑施工人员的教育,创造团结,进步,友爱的工作环境。每月组织文明施工检查,严格执行“文明建设奖励制度”。充分进行教育培训的施工队,以防止与当地居民发生纠纷。流动人员进入现场劳动,先登记,由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人口管理。

(2)加强对,迷信,打架,盗窃等违法违规行为的预防和管理,如果发现有必要,可以通过治安管理机关处置。

(3)现场参加劳动的人员,根据其不同的类型,不同岗位工作发放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如头盔,手套等,高温季节提供茶水,并准备防暑药。

(4)严格按照经业主批准的建设施工组织设计平面图,提高整体现场施工平面控制与调度管理,以确保现场的水,电,道路通畅,建筑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机械设备整齐。未经批准的其他领域面积不得堆放材料,设备,或任何侵占道路,场场容量分片包干,及时运送建筑垃圾。

(5)施工现场按规定设置六牌二图。其中,建筑标志应符合当地法规建设委员会文件,说明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和竣工日期,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施工标志字迹要整齐,智能,挂在显眼的地方在施工现场入口处,并设立防雨篷。

(6)临时建设基地方位,布局合理,坚实牢固,临时生产区有明确的界限辅助标志,保持清洁,并定期考核。基地周围彩钢板连续设置的临时建筑墙体,项目设计门金属材料,大门两侧要有施工单位标志。

(7)施工现场场地平整,排水畅通,无泥,入口通畅,建设污水排放前经过沉淀;栅栏或铁丝网按“三个一”标准设置临时道路坚实平整,道路是高于自然地面为200mm。场时间清洗道路,干燥,多风的天气要及时浇水。严格按照批准的施工方案组织施工,根据施工进度,提高劳动,建筑设备和物料平衡,安全和有序建设。坚决贯彻执行工艺纪律,严格遵守施工过程中,加强各类工作的协调,组织衔接和交叉施工。

(8)材料进入现场,必须仔细放置,标志准确。特殊的材料和设备,应采取分别根据需要防晒,防潮,防冻,防腐蚀及其他措施。特殊材质材料颜色清除。预制构件存放整齐地堆放场,醒目的标志。

(9)安全消防设施全,施工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安全和消防法规,坚决杜绝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章建筑,安全标志明显。施工的现场要随时根据完工情况,清理现场。项目完成后,及时清理现场所有临时设施和垃圾,交还场地。

(10)项目具有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及说明书,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好成品和半成品的保护。严格履行合同期间,精心组织,如期建设,真正做到各种施工记录,做到工程实体、交工资料、结算文件三同步。

2 环境保护措施

2.1 采取环境保护措施,以防止施工污水污染

(1)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可能污染周围环境。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油。机械和设备以及车辆沉箱领域所产生的泥浆和生活和办公垃圾。

(2)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废油回收罐,准备施工机械和设备回收产生的废油。废水在基地的建设和预制混凝土施工现场安置良好的排水下水道和废水储存池的布局和建设,建设污水收集存储,集中处理。同样,办公室产生的生活污水,污水回收池的建设,集中无害化处理。

(3)在施工中严格执行下列规定:执行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坚决防止任意排乱放污水,油和各种废物,禁止利用渗坑,渗井,裂隙排放,倾倒污水,建筑污水集中处理且必须符合环保要求之前流出,以防止污染附近水域;禁止排放入海垃圾,废物,废机油,酸和碱液体和其他有毒废物,禁止在水清洗设备或其他有毒污染物超过油容器;禁止排放或倾倒入海的任何过量的放射性废物和废水;抛石等水上施工作业,采取保护措施,以防止水的污染。所有船舶所产生的污水,以满足减排目标,并外排,并禁止海洋垃圾和废物,防止海洋污染。

2.2 采取空气污染保护措施,以防止灰尘

(1)土方施工粉尘污染主要是由于运输和装卸。山区可能发生的石粉尘污染负荷的限制石的石材供应商,含泥量控制。回填石产生的粉尘定期浇水通道,石覆盖着帆布运输和其他措施来控制它。

(2)工程主要工程机械燃料排放的空气污染排放造成的。施工机械和设备的燃料气体通过定期维修和保养,保持机械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得到控制。

(3)在施工中严格执行下列规定: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粉尘必须注明“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的排放标准;禁止焚烧会产生有毒或恶臭气体;施工材料堆放和混凝土搅拌站,采取防尘,抑尘措施,以控制粉尘,随时浇水,以减少粉尘污染水平,为防止散装材料运输过程中的灰尘,用帆布遮盖,洒水应堆放覆盖,确保使用过程中不会漂浮在空气中到处飞扬。

2.3 采取环境保护措施,以防止噪音污染

(1)施工噪声主要来自大型机械及设备,如粘土压实机,搅拌桩和大型辅助施工设备的建设。

(2)在施工中严格执行下列规定:限制施工噪声排放标准,并严格执行项目相关的时间限制的位置;尽量减少施工机械造成的噪音污染,嘈杂的施工建设,需要对设备进行设置隔音罩隔音屏障,限制噪音的传播;途径城市建设应避免车辆按喇叭鸣号,尤其是在夜间,确保给附近居民提供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

环境噪声对沿线敏感点的通行证,并沿着人口稠密地区,控制强噪声施工机械夜间的工作时间,以减少办公室,学校,居民区的影响。

环境与工程论文篇7

环境工程专业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作为一门边缘交叉性学科,其发展目标是解决不断涌现的各种实际环境问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已成为一门集自然、社会和技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工程学科不仅研究水、气、固废、噪声等主要环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技术和措施,还研究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探讨废物资源化技术,以及对区域环境进行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以获得最优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设置有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已超过300所。由于各高校的基础和重点学科存在明显差别,其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大多数理工科类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都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其本科生培养方案注重于对学生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我校的资源环境学院准备新设环境工程专业,在环境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不能照搬理工科类大学,一定要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并发挥现有优势,找准适合自己的立足点。

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始的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检验,也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毕业设计(论文)辅导环节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和研究观念,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传统;3.使学生在方案设计、材料调查与搜集、工程绘图、理论计算、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外文阅读、使用计算机、查阅文献、经济分析、工具书的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鉴于毕业设计阶段对于本科生培养的特殊重要性,本文就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设置安排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为我校环境工程新专业的建设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和理工科类院校不同,农业院校的环境类专业一般都源于土壤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学科,其本科课程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以土壤、农业化学和农业生态资源等专业的知识体系。因此,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安排上,也应与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所不同。从目前来看,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比较单一,重实验轻设计。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专业本科生毕业只有毕业论文可做,而无毕业设计的内容供学生选择。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一般建设较晚,在师资、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方面和工科院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在工程设计及应用的教学、科研方面,农业院校环境类专业的基础显得更加薄弱。因此,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尚难以开展对学生进行毕业工程设计的指导;同时,由于学生们受专业课程设置所限,他们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与工科学生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很多学生也不愿意选择他们感觉更为吃力的毕业设计工作。然而,目前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的去向主要还是与环保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相关的公司和企业,而诸如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监测站等事业单位现在大多都呈人才饱和状态,可接受的本科毕业生非常有限。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工程设计能力方面的弱势,在就业时与工科院校同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就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有必要通过毕业设计来加强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使他们能够具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基本工程设计基础和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我校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不利局面。

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未能充分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尚未充分体现农业院校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的优势。与工科院校相比,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专业的历史沿革、学科组成和行业特性上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竞争力,需要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上充分体现农业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照搬工科大学的方法,而应走有生态特色的办学之路,培养出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污染防护的人才。农业院校一般都具有生物、生态学科的优势地位,毕业生相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生态学知识。此外,当前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又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考虑让一部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时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的工作。这样一来可以发挥农业院校学生生态学基础扎实、生态知识结构较全面的优势,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二来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并适应市场需要,为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特别是农村地区环境评价的单位输送可用人才。

3.毕业论文(设计)立题与实际联系还不够紧密,约束性题目难以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由于教师设计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未能全部追逐科技前沿或来自于实际的工程项目,部分题目陈旧甚至经年不变,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旧知识旧问题,使得设计成果没有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这在一方面打击了某些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使得某些本来就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同学更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工作应付了事。

为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质量,进一步加强农业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在毕业论文(设计)的设置和指导上可以考虑以下的一些改进措施:

1.加入一些和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相关的设计类题目。由于目前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大多是在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受给水排水专业的影响较大。在水污染控制方面主要为排水管网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农业院校如果照搬工科院校的设计内容,由于专业基础所限,无法与之进行有力的竞争。因此,应在设计内容上着眼于和农村地区和农业环境相关的工程。如目前农村受污染地下水的治理和农村污水的处理都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相关的工程也建设了不少。可以设定一些如农村小型给水站或分散性生活污水处理站的课题。在处理工艺选择上,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条件,一般应选择操作较简单且成本较低的常规处理工艺,这样更符合农村地区的实际需要。比如用吸附工艺处理污染地下水,或用人工湿地处理畜禽类废水,都是可行的设计题目。学生经过这些设计工作的锻炼,将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从事农村环保治理的相关工作,不仅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可为农村环境的治理培养可用人才。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在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上也要考虑有工程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同时可以通过帮助青年教师去设计类单位进行工程实践等措施,提高他们的工程素养和设计能力,从而达到辅导学生的要求。

2.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体现资源与环境的紧密结合,设置适量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题目。工科院校的环境专业一般更侧重于各种污染治理技术工艺的开发与研究,对环境与资源的重视不足。农业院校则注重于从宏观侧面上分析环境与资源的关系,将自身对土壤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优势体现在资源和环境管理方面。为进一步体现农业环境院校学生在这方面的特点,有必要在毕业设计时通过设置合适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课题来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在当前对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其中主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做工作设计不同,由于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学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因此和工科院校学生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他们做的比工科院校的学生要更加深入,相关的知识结构也更加全面。为本科生毕业设计设置适当的环境影响评价课题,不仅发挥了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环境评价方面的一些优势,也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帮助。当然,这同样也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加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对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也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一个可取的方法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来保障本科生培养的质量。

3.将毕业论文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或课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环境工程专业由于本科就业的压力较大,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继续攻读本专业的研究生。对于准备攻读研究生的本科生,特别是已取得报送推免资格的学生而言,在本科毕业阶段通过完成毕业论文来得到一定的科研能力的锻炼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无需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保送生,可以安排他们尽早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在课题的选择上,应尽量从老师的在研项目中选取适当的一部分让学生来参与并完成,而不是只是简单的让本科生给在读硕士生打下手。根据笔者的经验,只要老师进行有效的辅导,并选取学生力所能及的课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本科生同样可以参与到实际科研项目中,并做出较好的科研成果,有些本科生的科研成果在高度上甚至不逊于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对于要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毕业生,也要尽早安排他们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老师要帮助学生按安排好时间,一方面要让他们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照顾到学生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两头兼顾。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有必要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进行适当的调整,提高毕业内容的多样性,加强其实践性,并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为培育出更多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治理的人才而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蒋展鹏.环境工程学[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5.

[2]刘恒明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 高等理科教育, 2007(1):121-123.

[3]齐向前等.不断提高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 (8):33-34.

[4]刘绮等.环境工程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改革研究[J].高教与经济,2008,21 (2):18-22.

[5]徐微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科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 (2):141-142.

环境与工程论文篇8

1.1 素质结构要求

(1)思想道德素质。

具有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觉悟和道德品质,热爱祖国和人民,拥护党的领导;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懂法守法,法制意识强;具有个人诚信和团体意识;热爱环境保护事业,注重职业道德修养。

(2)文化素质。

了解中华文明和外国历史文化,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文学艺术欣赏能力,具有现代意识和传统美德。

(3)专业素质。

掌握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多学科综合分析的能力,具备求实的专业精神、创新意识、严谨的科学素养和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

(4)身心素质。

具有自我锻炼的意识,不畏艰难的气魄,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1.2 能力结构要求

(1)获取知识的能力。

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较好的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较强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应用知识能力。

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识别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专业领域内综合实验能力。

(3)创新能力。

在本领域内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科技开发能力和科技研究能力。

1.3 知识结构要求

(1)工具性知识。

熟练掌握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文献检索、方法论、科技方法、科技写作等方面的知识。

(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具有基本的文学、历史学、哲学、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政治学、艺术、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3)自然科学知识。

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4)经济管理知识。

具有基础的管理学、经济学知识。论文联盟

(5)工程技术科学。

了解工程测量、投影理论及制图基础、电工与电子学相关的工程技术科学知识。

(6)专业知识。

具有全面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方向知识,包括环境学、环境自然科学、环境技术科学、环境工程、环境工程设备基础、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微生物功能和应用、环境监测原理和方法、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领域的专业知识。

2 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包括如何度量、保护和提升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度,实现科学发展。根据高等院校理工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通过设计适当的知识体系为载体来进行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强化知识结构的设计与建设,使每一个知识模块构成一个适当的训练系统,合理区分专业共性知识要求和特色培养要求,满足“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有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环境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由以下6个知识领域组成,见表1。

其中第1~5为通识课程和基本理论知识,第6为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核心知识。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核心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由环境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化学、环境工程设备基础、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微生物功能和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知识领域组成。

专业核心知识主要针对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工程施工与经济等8个方向,以8个课群为中心组成不同专业方向的核心专业知识。

3 实践教学内容及体系

环境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课程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是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和培养创新能力、实际能力的重要保证。环境科学专业实验/实习教学体系构建依据以下几项原则:科学性,即体现科学严谨的作风;先进性,即紧跟学科前沿,要有超前的意识;实用性,即实验/实习教学必须满足社会对环保人才的需求;完整性,实验/实习教学应包括基本技能、素质训练和创新培养等内容,基本技能训练必须过程完整、内容完整,即包括单个实验、集成实验和社会实践等;开放性,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不同的课程实验或相关科研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思考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能力。

(1)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和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课程实验可以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与教师面对面直接交流,有助于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创新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在实验教学中,一方面向学生传授实验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仪器仪表的原理、测量方法、操作规范、数据分析等;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包括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实验设计、故障排除等。

根据性质将实验分为观察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

公共基础系列实验: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实验、计算机基本操作等。

专业实验:环境化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微生物实验、环境生物实验、环境工程实验/环境污染控制原理实验、环境分析化学实验等。

(2)实践性教学环节。

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基本内容包括环境监测实习、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环境规划课程设计、环境工程课程设计等。

(3)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是一个科研、教学与实践结合最为密切的环节。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可以从科研任务或者社会实践中选择规模适当、相对独立的题目,与特定的科研小组、社会部门、企业单位等密切结合。优秀的本科生可以在大学三年级或更早阶段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中,以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此外,也鼓励有能力、有精力、有余力的学生积极参与专业相关的各类科技竞赛活动

转贴于论文联盟

和创业竞赛活动。

毕业实习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法,进入工矿企事业单位环保岗位,时间为8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在18周内完成。

环境与工程论文篇9

2、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3、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

4、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

5、正文: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3000字以上。

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6、谢辞: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7、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专着、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

8、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

9、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

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计划的教学改革

摘要:“卓越工程师计划”是基于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的工程实践教学改革,更注重大学生工程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学校环境工程专业为改革对象,全面分析与探讨实施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必然性、基础与措施。通过改革与完善现有的课程教学体系与校内外多维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实现了学校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满足了国家培养人才的需求。研究结果对于卓越工程计划及在其它专业方面的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卓越计划;环境工程;教学改革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提出的提高教育质量的重大改革项目和重要举措,旨在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输送大量创新型的工程类人才,进而实行强国富民的目的,这将对国家全面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引作用。①②本文以安徽建筑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践教学改革为例,探讨在本校开展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在全校乃至全国的全面开展将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将从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性、改革的基础、改革的具体实践等几个方面展开叙述。

1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是国家和地方发展的必然性

1.1国家人才的需求传统经济不顾环境健康的飞速发展,导致了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由此导致的环境危害事件频繁发生。因此,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引起了全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目前,我国环境污染形势尤为严峻,面对严重的环境污染现状,国家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社会对环境工程学科专业研究及应用型相关人才的需求将急剧增加。③作为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面对日益严重且更为复杂的环境污染现状,需要通过不断改革才能适应国家发展的需求,培养出的人才才能更好地为国家服务。

1.2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和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随着安徽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生态环境问题将日益突出,我省所颁布了《安徽省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④实施重点目标为将我省基本建成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发达、生态家园舒适、生态文化繁荣的宜居宜业生态强省。因此,不仅要培养环境工程专业方面的人才,更需要培养创新型、高端的环境工程工程类人才以从事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才能使人才培养真正地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

2本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基础

安徽建筑大学环境工程专业2001年正式开始招生,2009年,水污染控制与废水资源化实验教学中心批准为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水污染控制与废水资源化实验室被批准为“安徽省重点实验室”,2013年通过国家审核;2012年环境工程学科被批准为“安徽省重点学科”。从2005年至今,环境工程专业已有10届毕业生,为社会输送大量专业人才,有的直接进入环境方面的工作岗位,其中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工作单位的技术骨干或管理骨干,有的继续进行深造读研或读博以便将来从更高层面服务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环境工程专业是一个“朝阳专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学校领导和老师非常重视学科的创新型,通过不断输送教师外出调研、学习和参加会议交流的形式,进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和培养模式的改革;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同时组织多人次成功申报国家教育部、建设部、安徽省教育厅等各级各类教研教改项目几十项,其中十余项获省级和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经过多年的探索与改革,在培养方案的设计、课程与教材体系构建、师资队伍的建设、课堂教学手段的转变、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本专业卓越工程师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过程的研究与实践

3.1制定以工程项目为导向的培养方案培养计划的制定是实现环境工程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指针。工程项目是以工程建设为载体的项目,以建筑物或构筑物为目标产出物,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按照一定的程序、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并应符合质量要求。按照CDIO标准⑤来制定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需要培养出适于社会发展的工程型人才,那么就需要考虑在制定环境工程培养计划时以工程项目为导向。

3.2根据工程项目需求,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工程项目需求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是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人才培养的必备条件。工程项目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实践。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出来的工程型人才,必须全面系统地了解工程项目的相关知识。因此,环境工程专业需要建立以“通识课程、工程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特色课程”有机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并通过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学生可将课本知识与社会条件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全面提升自己,以便于学生后期从事工程实践的时候真正做到理论结合实际。

3.3根据卓越工程培养计划的需求,进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改革卓越工程培养计划需要改变传统的说教方式,提倡自主和引导式学习,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并通过实行导师制,让学生跟随老师进入实验室、进入工厂企业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活动。通过实地学习,完成一系列项目的方案的构思、项目设计、项目的实施和项目运行结果的考核等,使学生真正地从课本走向实际。

3.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业务水平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完成的前提。在坚持高学历高水平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科研学术梯队和专业课程团队建设的需求,培养和引进1~2名具有相关工程背景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和骨干2~3名,聘请一些有企业生产和管理经验、职称较高的技术人员作兼职导师,同时扩大对外交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继续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学术交流与合作,建立教师交流互访、项目合作等合作制度,不定期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开设讲座与进行学术交流。

3.5加强实践教学内容建设和改革,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实践环节是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关键。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近几年改革较大的是实验教学,对所有开设的实验进一步整合、优化,按照“必做、选做、综合设计”开设,使学生不仅掌握实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实验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将紧贴未来工作岗位、紧贴实际工程项目展开。既可在学校进行,也可在企业进行,主要根据学生的个人志向、就业前景而定。

3.6强化教学与科研基地建设强化教学与科研基地的建设是实施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保障。在巩固和完善“国帧环保集团”、“皖维集团”、“安徽丰源生化有限公司”等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聘请企业业务水平较高、责任性强的工程师作为实习指导老师,选派青年教师参与企业或设计院项目,加强与“合肥水泥设计研究院”、“安徽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江淮汽车”等单位的广泛联系与合作,扩大实习基地。与“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安徽省化工设计院”等单位共同建设2~3科学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基地,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同时加大现有教学、科研平台的建设力度,打造本专业省内一流的教学和科研平台。

3.7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人才质量跟踪体系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人才质量跟踪体系是实施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另一保障。设立院专业教学工作委员会,加强对专业教学过程的指导和督查,完善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人才质量跟踪调查机制。

4结束语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工程类院校专业培养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本校环境工程专业通过建立教师队伍、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手段的变革、建立校内外实践建设平台,有力地推动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卓越计划的改革实践,这对探索出一种适合安徽省地方土建类大学的实践教育新模式提供了案例。

注释

①李爱玲,申少华,胡忠于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广东化工,2014.41(10).

②杨子江,姚大飞,郭波.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4.34(3).

环境与工程论文篇10

作者简介:杨迎春(1972-),男,四川南充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刘盛余(1976-),男,四川内江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四川 成都 61022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教改基金项目(项目编号:Y20096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146-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各个国家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诸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生态破坏”等成为世人所关注的热门话题。正是在人们高度关注环境问题的情况下,环境类专业得到了空前发展。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作为20世纪后半叶才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同时也是交叉学科,得到了各个高等院校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开设有环境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近300所,开设有环境科学专业的高等院校200所左右,其规模仍有扩大的趋势。如此多的高等院校开设环境类专业既体现了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也说明了环境类学科中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很多,这对环境类专业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但由于教学设施、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基地缺乏等原因,很难培养出实践操作能力、技术应用能力都很强的专业人才。因此,注重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开展素质教育,对培养优秀环境类专业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就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的入门课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的教学与实践进行了讨论,以期为提高环境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的课程对象及特征

1.课程性质和对象

“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课是面向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课程开设在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这时学生还未接触到其他的相关专业课程,对专业知识了解很少,认识还比较模糊。通过对新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很好或较好,将来很有前途或者前途较好,选择本专业就读的原因是基于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大多数学生希望毕业后能够继续深造(考研)以及从事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工作。但调查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并不是很了解,甚至对专业的认识很模糊,他们就读本专业的原因是由于考试分数和家长的影响等。同时,通过对近年来本专业的学生就业去向进行分析,发现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环境专业毕业学生主要在以下几个行业就业:国家各级环保部门和科研单位,就业人数在10%左右;环保(含咨询服务)公司、工矿企业、设计单位等,就业人数在70%左右;考取研究生等继续深造者,占10%左右;自谋职业或者从事与本专业关系较小者占10%左右。说明大多数学生主要就业于环境保护及相关行业,并且近年来环保行业人才需求节节攀升,但其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与学校提供的毕业生之间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学校不能全面满足其需求。

2.课程特征

“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与公共选修课“环境科学概论”从课程性质上讲是不同的,一个是面向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入门必修课程,一个是属于普及和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与理念的公共选修课程。但是,对于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而言,由于刚入校他们的基础跟其他专业的学生基本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这就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材选择等方面带来了诸多问题,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学内容来讲,主要的环境问题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和物理性等方面的由来及其发展趋势仍然应当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但又要与公共选修课程有较大的区别。从教材来看,现在有关环境科学概论/导论、环境工程概论/导论方面的教材较多,但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的可选教材很少。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既要为学生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又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以后四年大学学习有一个全面和大致的了解与认识,还要培养和吸引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兴趣与积极性。因此,在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选择方面给教师提出了很大的难题。一方面,讲的内容过于通俗和平淡,就容易使本课程成为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另一方面,如果讲的太多、内容太深入,又可能会导致把后续课程的内容提前讲授了,对后面课程的学习产生影响。因而,对本课程进行深入的、全方位的教学探讨和改革十分必要。

二、“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目前,高校所开设的“环境科学概(导)论”课程涉及的内容多为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基础知识,是环境专业学生的专业入门课程,该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将来深入学习其他的专业课程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该课程涵盖了环境专业学生所要学习的大部分知识内容,可为他们将来深入学习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对今后本课程的设想,拟进行以下方面的教学改革:

1.教学队伍的组织

以前认为导论课程不是专业课程且内容较浅,任何教师都可以讲授。但经过几年的教学发现,该课程实际上是在教学上很难把握的课程,并不是每个教师都可以上好的。因此,现在在安排教学任务时,要求选派在环境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承担该课程,并且派辅助教师进行相应的课程网站建设以及课外活动等。

2.课堂教学组织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具体开展了如下工作:

(1)开展案例教学。采用典型案例充实教学内容,是改进“环境科学与工程”课程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将世界上发生的一些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或者学生身边接触到的一些环境污染事件作为案例进行剖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增强学生对这些事件的感性认识,为以后通过后续课程的学习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做准备。这一阶段,学生还不具备较多的专业知识,主要是通过学习、构思和考虑可能有那些方法和途径去分析与解决这些环境污染问题,并通过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逐步设计和实施相应的解决方案。针对当前国内外出现的环境问题组织学生观看与该案例相关的专题视频录像或教师提出案例讨论主题后,要求学生按组在国内外期刊上独立查阅相关主题文献,进行课堂汇报讨论,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对“我国湖泊富营养化出现的机制和防治对策”的讨论,可使学生了解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特点、生物化学和生态演化过程与发生机制以及湖泊富营养化产生的生态学原因等。从而培养学生查阅文献、阅读文献和分析文献的能力。

(2)热点问题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当今全球范围内出现的热点环境问题。如自2000年以来,各国开始广泛研究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简称EDCs)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这些物质会影响生物的内分泌系统,并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近几年在环境中逐步发现并引起关注的医药品和个人护理用品(Pharmaceutical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简称PPCPs),它们在环境中的种类逐渐增加,并且对人和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还未可知,值得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课程中增加这些热点问题,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引发学生结合日常生活进行思考。新知识的补充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为他们将来学习专业课程或进一步深造奠定了基础,可以强化学生对于本专业将来就业去向的认识,并在今后有意识地学习相关知识来解决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新问题。

(3)开展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上或课后设置一种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去研究、探索,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和答案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教学法启发学生去发现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从而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也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忽视对知识的理解、思考和引申过程,更不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训练的缺点。一般采用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在课程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启发学生结合自己对环境的观察、分析和调研等提出相应的问题。并且随着学生以后知识学习的深入,他们可以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逐步寻找答案,不断丰富专业知识以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到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时可以自己提出和选择自己希望做的题目。在进行问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正确的启发、引导、点拨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教师的全方位参与和帮助。

3.课外教学活动

(1)网络平台交流。课堂上多媒体教学手段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动画影音和信息量大的特点为学生展示了有关历史和当前环境问题的立体图像。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大量的资料需要通过课后网络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如动画模拟各种环境污染物在大气、水、土壤、生物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迁移、转化、等方面的影音图像,可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分析这些环境问题的由来和危害,考虑并初步设计关于其治理措施和方案。在课程网络平台上可进行师生交流和讨论,增加师生互动,随时与学生进行网络讨论,也可节省课堂时间,还可以进行有效的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的学习活动,包括专题讨论、网上协作、网上练习等。

(2)组织课外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国自古就存在“天人合一”的思想,老子《道德经》上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了环境科学的主题,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基于此,课程进行中让学生投身于大自然之中,开展与环境密切相关的考察和调查活动,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结束语

环境科学与工程是讲究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其教育的观念在不断的转变之中,一些新的观点和理念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为了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更好地发展,为了该专业学生具有更好的就业前景,能够在环境保护相关工作岗位和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与价值,对环境类专业的入门课程进行了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邱秧琼,宋扬,顾征,等.工程导论:工科大学生的必修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1):115-119.

[2]周叶中,胡甲刚.论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教学改革[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5(3):369-372.

[3]蔡铭.在专业基础课中树立大学生对专业的信心——以“交通工程导论”为例[J].交通职业教育,2012,(2):55-57.

环境与工程论文篇11

1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课堂教学中,自始至终都是由教师讲授的方法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适当开展互动教学,让学生走上讲台,就某一专题进行讲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同时可以使学生不断克服面对大家讲课时的紧张情绪。1.1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在原有水、大气、固体废弃物、噪声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基础上,增加环境生态学、环境生物技术等内容。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采用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开展专题讨论和互动教学。1.2实验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增加水、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实验内容,新开环境监测、环境微生物学、固体废弃物处理工程等实验课程。生产实习企业增加啤酒厂、堆肥厂。毕业论文选题紧跟社会发展需要,研究论文的比例增加到约50%。增加创新型实验、设计型实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改革方案和实践过程

2.1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增加生态学、生物科学技术等可用于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方法与内容,突出人类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可分割性。加强环境工程前沿性知识的教学,包括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的环境工程技术、安全生产与清洁生产中的环境工程技术、区域循环经济建设中的环境工程技术以及流域水污染中的环境工程技术等。专业课程中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理论部分强调公式推导与过程证明,采用节奏适中的板书教学,促进学生抽象思维和分析能力的提高。环境污染事故案例、环境工程设备的原理、安装、操作以及污水、固废、垃圾焚烧等具体工艺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突出设计原理,增强课件的生动性和吸引力,强化视觉效果,使学生抓住重点,提高学习主动性。实现板书与课件的合理结合,丰富教学内涵,提高教学质量。开展专题讨论,学生自制PPT,走上讲台讲解,加强互动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热情。2.2实验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新开设环境监测、环境微生物学、固体废弃物处理工程等实验课程,增加实验的创新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使学生认识到学有所用,紧跟学科前沿,提高学生独立实验操作的技能。生产实习时深入大型企业生产一线,让学生了解各种污染控制工艺、流程、污染物监测及污染治理和控制现状,掌握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方法和施工程序等,增加学生接触实践的机会,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源于科研或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同时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一人一题。选题、开题、试验设计、论文撰写、答辩等各个环节严格按照规定执行,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3改革的价值与意义

3.1理论方面适合我校目前的教学模式,能达成教师的共识,大部分专业课教师采用本课程改革模式教学,不可否认它具有一定的教学指导和实用价值。1)通过课程教学改革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2)通过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总结出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资源在教与学中的有效应用,丰富了已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3)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了本专业的骨干教师,提升其教学水平。4)通过研究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有利于高质量地实施新开课程,全面提高新开课程的教学效率。3.2实践方面随着此课题的深入开展,本专业教师技能得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得以全面上升,教师团结协作得以全面增强。1)教师教学技能得以全面提高。利用本专业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与教学研究水平。2014年以来,有多位教师获得了教学研究项目,包括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项目、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创新实验项目、产学研合作教育改革与实践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项目等。2)教学质量得以全面上升。本课题开展使教师更加注重专业发展,形成团队精神,使本专业走向创新发展之路。有两位教师撰写了教改论文并发表。本教学改革是在不断摸索与发展的实践中证明,它既能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又能达到良好的长期教育教学效果。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促进了学校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教师现代化教育教学水平。本课题研究中,教师们自制了许多课件,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共享,有力地促进了本专业的教学进程。3)教师团结协作得以全面增强。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教师们开展了一系列的讨论,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师们互相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进步,课题的开展既融洽了同事间的关系,又感受到了集体智慧的魅力与团结就是力量的真理。

4改革方法的特色和成果

(1)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教学实践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文献研究法贯穿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吸收了当前国内外关于环境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完善该项目各阶段的研究方法,并对研究课题的目标、内容、策略等进行分析。对实施的目标进行了较为具体的规划,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教学实践法是教师自制各种教学资源,并应用到教学实践过程中,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总结和反思,确定改进计划并落实。行动研究法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层次不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在试验、反思、再试验、再反思中,及时反馈信息并进行分析,完善课堂教学的组织策略,积极探索环境工程专业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运用有机地统一起来。经验总结法是对教学过程的每一阶段进行及时总结,并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得出规律性的结论。(2)本次教学改革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充当课堂控制者的角色,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通过本次改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他们的学习热情、潜能、活动能力都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已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此外,本次教学改革还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加强了学生记忆力,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思维力和表现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了学习态度,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贾建丽.特色专业课在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作用[J].高校教育研究,2008(16).

[2]田采霞.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科教文汇,2010(18).

环境与工程论文篇12

《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对研究生课程教学提出了“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以打好知识基础、加强能力培养、有利长远发展为目标,尊重和激发研究生兴趣,注重培育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也对研究生课程教学提出了“改革授课方式和考核办法,构建研究生课程学习支持体系,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继续推动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双一流”的推动建设也给研究生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点下硕士研究生专业基础课,面向环境科学与工程学术型硕士、资源与环境专业型硕士(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如何让课程能够满足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研究生对于学术性和实践性的双重要求,是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关键。《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课程组从“立德树人”出发,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目标,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在注重课程系统性和前沿性的基础上,将生态文明、工程师职业道德等课程思政、环境影响评价工程职业资格融入教学全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环境类高层次专门人才。

1理论与实践结合,完善教学内容

作为学科基础课程中的专业课,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设置,满足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两个二级学科需求,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相对稳定性,教学内容设置要求满足两方面要求:一是对环境科学或环境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起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其内容应反映本领域的前沿与发展趋势;二是对课程体系起到具备基础性、框架性、关键性支撑。围绕这两个目标,教学内容设置包括三个模块(图1):

1.1环境影响评价理论

(12学时)该部分具有前沿性和基础性特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内容:(1)基础理论:不同类型污染物在水、气、土、固等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原理(物料与能量衡算,分离、生物反应等);(2)前沿动态: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我国环境政策等。具体学时与内容设置如下:(1)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发展历程与管理体系(2学时)。(2)我国环境政策(4学时)。(3)环境工程基本理论(物质与能量守恒、吸附、吸收、沉降、膜分离、生物反应)(2学时)。(4)污染物在不同介质中的迁移转化(4学时):水体污染与自净(地表水、地下水)、环境空气质量与大气污染、土壤环境与土壤污染、声环境与物理性污染控制。其中课程思政重点内容蕴含在我国环境政策中,包括生态文明建设[1]、生态环境保护、水土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农业农村污染治理、重金属与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等,让研究生从思想上明确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充分调动学习该课程和从事专业研究的主观能动性。

1.2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12学时)该部分内容是环境科学与工程科学研究方法的实践运用,旨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点学科方向:水环境与水资源、土壤污染、固体废物资源化、矿山生态环境等,紧紧围绕环境问题的识别、现状评价、影响预测、污染防治,学会正确应用导则与标准,识别不同要素的环境影响,系统培养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体内容如下:(1)工程分析(2学时);(2)工作等级划分、评价范围与标准(2学时);(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2学时);(4)环境影响预测(2学时);(5)环境保护措施(2学时);(6)风险分析、损益分析与公众参与(2学时)。课程思政的重点内容包括;系统学习环境影响评价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具备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做到依法遵规、公正诚信、忠于职守、服务社会、廉洁自律,做到恪尽职守的前提的是具有宽广扎实的业务基础,将复杂的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整理。

1.3环境影响评价案例

(12学时,6类案例,每类案例2学时)基于一、二两部分教学内容,从环评工程师职业资格案例分析考试中筛选案例,旨在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方法的理解,并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技术导则与标准、技术方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虑到实用性和研究生自身需求,教学内容主要聚焦一下六类案例分析:冶金机电类、轻工纺织类、水利水电类、采掘类、社会区域类和交通运输类。

2知识与能力结合,优化教学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课程面向研究生,应当以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为重点[3-4],同时兼顾研究生生源来自不同层次本科院校,尽可能采用研究性教学,让课堂真正成为研究性课堂。同时,由于课程内容范围广,理论性、专业性、实践性强,无法做到所有知识点面面俱到讲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将教学重点和难点讲深讲透,同时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构建合理的教学方法体系尤为重要,以最优的方式将系统、前沿、实践的教学内容展现,引导学生高效、主动融入课堂教学与课后思考中,既夯实了理论基础,又提升科学思维与科研实践能力,教学方法(图2)如下:(1)线上与线下结合。由于学生中约20%-40%属于跨专业,本科期间未学过环境类基础与专业课程,但课程总学时仅为36学时,基本理论部分内容为6学时,如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内容,采取线上与线下结合方式,将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作为线上资源,让学生在课余自学,课堂上教师将涉及的所有的理论进行整理与巩固,让学生进行对照,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查漏补缺。(2)讲授与任务驱动结合。针对环保政策、导则与标准等内容,采用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查找资料,进行归纳整理,课堂上则进行分组讨论,教师传插讲授政策的由来,导则与标准的适用范围与注意事项,这样在学生预习整理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与点评,可以大大提升学习效果与效率。例如:在环境空气与大气污染防治部分,从我国2013年的雾霾事件入手,引出国家在立法层面的措施,修订了大气污染防治法,随后实施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在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总结归纳执行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防治标准,不同标准之间的适用范围,比如准确使用《锅炉大气污染排放标准》和《工业炉窑大气污染排放标准》,前提是明确锅炉与炉窑之间的差别,学生在讨论时教师及时给与点评与纠正,让学生能够高效快速的掌握相关知识点。(3)案例与翻转课堂结合。环境影响技术方法和案例两个部分是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记住并正确使用技术方法是关键。该部分采用案例教学法,将课程组教师主持参与的环评项目、环评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案例等进行精心筛选,列入课程教学案例,在案例展示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环评工程分析、环境现状调查、影响评价等不同的技术方法,在此基础之上,采用翻转课堂,通过给出案例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与分析,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3-4个完整的环评报告书,从头至尾,将环评各个技术章节进行详细讲解,每个章节中使用了多少个技术方法,同类的经典技术方法还有哪些进行引申讲解;在此基础上,采用翻转课堂,给出6-8个简洁版案例题干,让学生课前准备,课上集中讨论分析,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环境评价实践能力,也为毕业后考取职业资格、从事专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过程与结果结合,改革考核评价

考核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测评,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是检验学生学习成绩、了解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5]。采用什么样的考核方式需要根据教学内容量身定制,课程组根据《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三个部分教学内容,采用测验、报告、案例分析、分组作业、期末考试等多种形式,考察学生对理论、方法的掌握与案例分析能力。测验采用线上题库形式,用于对基本污染迁移转化理论的考核,占比10%;环保政策部分,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撰写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占比10%;环评技术方法部分,通过给出案例,让学生分析总结各部分的技术方法,占比10%;环评案例部分,通过翻转课堂,分组布置作业,根据课堂完成情况进行打分,占比20%;期末则采用闭卷形式,给出4个案例,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回答各个案例中的问题,占比50%;总体平时成绩占比50%,注重整个教学过程的考核,期末成绩占50%,综合考察学生对理论与方法的灵活使用,既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锻炼环评的实践能力。

4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的教学内容逐渐完善,教学方法多元化,逐步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课程兼具广度与深度课程,让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能够迅速全面的了解环境学科的知识体系与框架,通过任务驱动、案例教学与翻转课堂,学生能够感性、深刻的理解环评中的重点与难点,且课程组教师领域交叉,开拓了学生视野,不同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结合,锻炼了学生的文献阅读、归纳总结、分析讨论的能力,提升了科学思维能力与科研实践能力,为其今后开展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秀云,黄中华,田爱军,等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探索-以“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为例[J],大学教育,2020(11):135-137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林广宇“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思考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0(25):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