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金融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1 17:18:08

财税金融论文

财税金融论文篇1

2、金融危机背景下财政税收改革的思考

上文中,笔者介绍了金融危机对财政税收政策产生的影响,我们了解到如果国家能充分地利用财政税收政策,那么即使在金融危机的时候,我国大部分企业都能应付自如。那么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笔者对财政税收改革到底有哪些思考呢?接下来,笔者就做具体的阐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2.1处理好财政税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目前情况下,我国的财政税收主要依靠企业经济效益,简单来说,如果企业的经济效益高,那么我国的财政收入自然也高。因此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相关部门只有加大税收改革的力度,尽可能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保证我国的财政收入的增长。综上所言,相关部门只有处理好财政税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让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才能使得我国的财政收入与经济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如何才能处理好这种关系呢?这就需要相关部门更多的进入到竞争的领域,将资源得到最佳配置,使财政税收转变为公共性的投入,如果政府财政税收投入到公共性的领域一定会给周围经济带来发展,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如果不这样做而是直接将财政收入资金投入到企业中,不利于企业在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如果运用不当也会造成浪费,不利于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

2.2国税与地税要有合理的协调机制

所谓国税就是指国家税务系统,地税就是指地方税务系统。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税收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拥有调控经济、组织财政收入等职能。我国每年的财政收入超过90%是来自税收,其地位可见一斑。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所以传统的国税与地税征管机构分设,就显得不适应我国社会当前的发展。虽然目前我国已经拥有整合国税与地税机构的条件,但是由于地方税制改革相对滞后等诸多原因,使得将这两种征管机构整合的难度加大很多。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政府应该尽快建立国税与地税的协调机制,可以在条件成熟的地区进行实践,然后再推广,使得国家和企业都能达到双赢。

2.3建立税负水平适中的税收制度

所谓宏观税负就是指国家税负总体水平,它是税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表现出纳税主体的经济负担。但是无论什么时候,税收制度的制定都是依据当时经济发展的水平。如果政府能够建立一个合理的税负结构,就有利于我国税收制度的完善。那么如何能够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税负结构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首先,适当降低纳税主体税外的负担,要建立健全宏观税负标准,在降低纳税主体的税外负担的同时,还应该增加宏观税负的水平;其次,要加快增值税的转型步伐,及时开征物业税。要加快个人所得税改革,实行综合申报与分类扣除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适当降低工薪收入的税收负担,及时开征物业税,推进资源、环境税收体系改革;最后,要围绕创新型国家建设、统筹区域发展和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税收优惠制度及相关改革。

2.4、建立资金来源可靠的科学支付体系

一是要合理搭配一般性转移支付与有条件的专项转移支付的比例,适当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二是要改革税收返还和增值税分享制度,稳定转移支付资金来源;三是要改革转移支付的分配方法,建立公开、合理、科学的资金分配制度,综合考虑地区人口、人均占地面积、人均收入状况和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确定科学的测算方法;四是完善监督支付系统的运行,并制定公共政策,指导中央银行以外的支付系统的运行。在政策方面,还包括规划并运行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的总体结构、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特别是跟支付系统风险管理和保障系统安全相关的政策。

2.5运用现代管理理念,优化税收征管组织形式

2.5.1理顺管理职能

政府税收征管的职能是要平衡市场经济环境,越是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政府税收征管部门越要坚持专业化管事方向,吸收管户制的合理内核,实行“管事”与“管户”双管齐下、互为补充,切实提高管理效能,增强对税户、税源的监控能力,防止漏征漏管。采取双管的制度形式,就必须要减少管理层次,以业务流程为导向把管理职能理顺,发挥其管理实效,为市场经济发展带来公平的竞争环境。

2.5.2建立扁平式的组织管理结构

扁平式的组织管理结构主要是指要开展平行的税收征管体制,按照信息流相对集中和职责明确的原则,对基层征管机构进行全面整合,减少执法主体的数量和审批环节,归并一些职责交叉、业务单一的部门,将有限的人力资源用于专业化管理和基层征管一线。这样的税收征管可以减少纳税人的缴税麻烦,适当地为纳税部门提供快捷支付方式,减少了大面积接触税务机关的麻烦。

财税金融论文篇2

【关键词】

文化产业;财政投入;税收政策

0 引言

文化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竞争力,以文化为内涵,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保障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资源节约型产业。为了进一步研究的需要,也为管理者提供国内外的前沿理论和实践经验,本文首先综述了国外关于文化产业财税政策的理论成果,最后总结概述了我国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

1 国外文化产业财税政策学术研究现状

文化产业财税政策是各国学者研究的重要领域,下面分别从财税政策的重要性及实施方式两个方面予以概括。

1.1 文化产业财税政策的重要性研究

Justin O’Connor通过深入分析文化产业与消费的内在联系,指出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消费具有重大的拉动作用,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财税政策。David Throsby分析了核心产业要素的财政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指出一方面通过提供财政赠款,支持文化产业的资本营运及开支,另一方面,政府通过直接和间接的税收优惠,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1.2 文化产业财税政策的实施方式研究

针对文化产业的总体发展,各国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财税政策实施对策建议。

Van Puffelen, Frank介绍了伦敦为保持其作为世界性文化大都市的地位,分析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改造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作为一座创意城市所具有的文化资本及要加大财政投入和实施差别税率政策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R1ehard Caves认为财政资金主要应投入到某些非营利机构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并且要采取财税等的间接方式引导和鼓励私人企业对文化产业的投资,不干预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

针对文化产业所面临的融资难题,各国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财税政策实施建议。

Nordicity 指出文化产业面临的主要挑战是金融:缺乏必要的金融资本。如安大略省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得益于联邦和省级项目以及税收政策的支持。其次,得益于文化产业的融资环境,如股权融资。再次,得益于一个智能升级的金融机制。Billy Matheson提出多层次的文化产业投资战略,首先,加大联邦政府投资,其次,吸收非文化部门和外来投资,再次形成比较完善的融资体制。

2 国内文化产业财税政策理论及发展对策研究

2.1 财税政策介入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

1)文化产业属性研究

叶菊华对文化产品的“外部性”进行了分析,指出财政政策干预文化产品生产有利于文化产品外部性的消除,是财政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王德高、陈思霞、卢盛峰认为文化产品具有公益性,存在市场失灵现象,要求财政政策介入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弥补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

2)财税政策效应研究

廖冶寅、 陈爱东提出了财政政策具有乘数效应的原理,指出财税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柳光强运用税收的收入与替代效应理论说明差别性的商品税税率政策,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奚敏华运用杠杆效应理论指出财政资金的导入有利于发挥杠杆效应,构建完善的文化产业投资市场和融资体制。

2.2 文化产业财政投入研究

1)财政资金投入结构研究

周丽俭、蔡璐认为文化产业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平衡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财政支持,加强文化娱乐行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并进一步优化财政文化投入结构。魏鹏举指出公共财政需要重点投入那些对培育国家文化生产力具有战略意义的环节,并根据文化产业发育、发展的不同环节,出台相应的、有针对性的财政投入措施。

2)财政资金投入方式研究

林青青指出应改变财政拨款方式、采用财政入股方式和整合财政专项资金等,推进文化企业经营机制体制改革。杨吉华指出在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落实国家关于非公有资本、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有关规定,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张歆蕊指出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对文化产业投资经营,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逐步形成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入机制。

2.3 文化产业税收政策研究

1)减轻税收负担研究

马洪范指出文化产业税收政策应针对不同性质的文化企业实行差别税率、对捐赠个人与企业制定税收减免政策、降低文化企业的税收负担、完善文化产品或设备进出口税收政策和继续执行特种经营的减免税政策。尹利军、吴声怡认为,税收政策对中小型文化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应给予中小型文化企业所得税抵扣、减免等优惠,减轻中小型文化企业的税收负担。

2)税率实施的差别性研究

兰相洁指出应根据文化产业各自的特征,对各种社会效用的文化产品、各种特点的文化企业采用不同的税率。张伟、周鲁柱指出从三个方面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一是降低税率;二是完善差别税率政策;三是通过优惠的税收政策加大鼓励企业和个人赞助或捐赠。

3 总结

随着近年来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化产业财税扶持政策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产业的特点与财政的扶持存在着某一项的联系,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财税政策支持。2)分析世界各国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总结其不足借鉴其经验来指导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3)提出财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式和手段多种多样,如财政直接资助、设立专项基金、体制改革、税收优惠、差别税率等。4)寻求与财政支持相关的文化产业融资方式,如股权融资,文化企业贷款优惠及鼓励社会资本的投入等。

【参考文献】

[1]Justin O’Connor.The Definition of ‘Cultural Industries’[J].Manchester Institute for Popular Culture, 2008 (8):16-20

财税金融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9-0004-05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09.01

一、引言

长久以来,区域金融发展差异问题一直是引人关注的。国内关于区域金融发展差异产生原因的分析视角十分广泛,从各个不同方面得出了诸多有益的结论,但将财政与地方政府干预因素结合起来分析区域金融发展差异问题的文献却十分有限。本文正是试图从各区域财政能力入手,以论证我国各个时期(纵向)、各大区域(横向)的地方财政压力差异性造成了地方政府干预金融的行为激励差异,并最终导致各大区域金融发展速度的不同这样一个连锁反应的存在。

具体而言,从财政压力差异到区域金融发展速度差异这样的连锁反应链条可以概括为各地区、各大区域“财政压力不同”,也即是说所选取的表示财政压力大小的指标――财政支出/财政收入这个比例变动情况不同[1]。事实上,各地区都存在财政压力,只是各地的压力大小及变动情况不一样。那么,财政压力的普遍存在性就使得各地方政府都有通过支配金融资源缓解财政压力的动机。但是财政压力大小是不同的,即财政压力在具有普遍性的同时,在各地区、各区域之间也是有差异性的。压力大的区域,政府干预金融的力度会更大一些,激励较大;相反,财政压力小的区域,政府干预金融的激励和力度都相应较小①。因此,由于不同的财政压力,各地就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地方政府干预。而地方政府干预金融,用它们的权利与意志支配金融资源必定会使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下降,从而抑制区域金融发展,即不同程度的金融干预产生了不同的金融自由发展的空间,进而使得各区域金融发展的速度不同,并最终可能导致发展水平的不同。

本文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将全国划分为四大区域: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山东、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包括山西、江西、安徽、河南、湖南、湖北6省;西部包括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新疆12省、市、自治区;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2]。②本文主要运用1978―2007年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逐步论证上述拟分析路径的合理性。

二、各区域“强金融、弱财政”问题

王绍光、胡鞍钢(1993)将“国家能力”定义为国家(中央政府)将自己的意志、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包括汲取财政能力、宏观调控能力、合法化能力、强制力[3]。而周立(2004)将国家汲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定义为“国家汲取力”,包括国家汲取财政能力和国家汲取金融能力[4]。无论是王绍光、胡鞍钢定义的国家能力还是周立定义的国家汲取力都强调国家汲取财政能力是最重要的国家能力,而国家汲取财政能力最主要的两个指标分别是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和中央财政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其中,前者反映了政府动员汲取的社会资源占总的社会资源的份额,后者反映了中央政府动员汲取的社会资源占总的社会资源的份额。依据周立的观点,中国在渐进式改革过程中,中央政府汲取财政的能力是逐渐下降的,那么作为弥补,中央政府必须加强汲取金融的能力,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强金融、弱财政”、金融业异化为“第二财政”等问题。需注意的是周立的分析都是从中央政府角度进行的,如果将视角转向地方政府,各个地方(各大区域)是否也存在这样“强金融、弱财政”的问题呢?用各区域存款和贷款之和/GDP表示区域金融能力,用财政收入/GDP表示财政能力可得到图1。

由图1可知,总体而言,从1978年以来,我国各区域财政能力(用右边坐标轴表示)持续下降,下降幅度在1994、1995年间尤为明显;而各区域金融能力(用左边坐标轴表示)却在这30年间不断上升。因此,图1清晰地证明了各地区“强金融、弱财政”事实的存在,即四大区无一例外的存在财政汲取能力减弱趋势。由于此处各区域数据是由各地区数据汇总而来的,所以也可以间接反映出各地区财政汲取能力的衰减。

三、财政压力与FIR关系的分析

为了说明各区域财政压力不同会导致各地区政府对金融干预程度不同,并最终导致各区域金融发展速度不同,此处选取财政支出/财政收入这样一个表示各地财政紧张程度的指标来表示地方财政压力,而用FIR①表示各地金融发展程度。进而,财政压力的增长率就可以表示财政紧张程度的波动,而FIR增长率就表示发展速度。

(一)对财政压力的分析

从历史上看,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1949―1979年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时期,1980―1994年“分权让利”时期以及1994年至今的“分税制”改革时期。也即是说,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进行了两次大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分别是70年代末的“分权让利”改革和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其中,前者是财政分权化的标志,而后者则是中央财政重新加强集权的标志。

1.70年代末开始的“分权让利”

中国的分权改革总是同经济改革开放同时进行的。在经济改革初期,经济运行效率较低,中央政府面临紧迫的财政压力。决策者认为这是由于计划经济的高度集权,缺乏对经济利益个体积极性的激励造成的,因此,改革就要放权。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央政府开始逐步推行以包含财政和行政两方面的分权化改革,给地方政府放权让利,就此拉开了市场经改革背景下的财政分权改革的序幕。

在财政分权方面,主要由单一的中央政府完全控制财政预算分配的制度逐步完善到实行分成和财政包干体制。在财政包干制下要求地方政府将固定数额或按其收入的固定比例上缴给中央政府,剩下的归其支配使用,扩大了地方政府的财权,调动了地方政府理财的积极性。在行政性分权方面,扩大了地方政府的管理权限,地方工业、农业、公用事业等由地方政府根据辖区实际情况进行安排。故财政分权使地方政府成为其辖区内经济剩余的真正索取者,行政性的分权给地方政府在权力范围内充分的自。在此情况下,地方财政应该说是真正富了起来,财政压力也应该相应减小了。但中央政府是没有自己的税收课征机构的,只能依赖地方政府上交利税,而地方政府却总是想方设法规避上缴义务[5]。因而一系列的改革并没有使得中央政府的财政能力得到提升,分权改革的最初目的完全没有实现,反而使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我国的财政收入与支出分配形成了“弱中央,强地方”的局面。

2.1994年分税制改革,加强中央财政集权

为了解决财政包干制的问题、扭转“弱中央,强地方”的局面,中央政府从1994年开始实行的分税制改革,力争增加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总财政收入的比重,加强中央集权。分税制改革确定了中央税,使地方税与中央共享税;建立国家税务局来征收国税,同时让地方税务局仍旧征收地方税。可见税制改革最直接的目标就是为了保证中央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更高的比例[6]。

分税制改革的实施使地方政府获得的财政收入下降,但同时地方政府的事权却没有相应地减少,使得地方政府在分税制改革后支出责任与收入权限的不匹配程度扩大,普遍面临过重的财政负担。财力的下降使得地方政府财政更多地采用预算外收支手段进行运作。由于银行信贷与政府支出和投资的高度互补性,该项改革实际上加大了地方政府对区域内银行系统贷款决策与贷款行为的干预动机和影响力。

图2是利用1970―2007年各区域财政支出/财政收入数据做的财政压力变动图。从图2可看出,实际数据基本可以验证之前的理论分析的结果,即在“分权让利”改革之前,四大区域的财政压力均是波动上升的,而70年代末“分权让利”使西部区域财政压力有明显下降;其余各区相对于分权前,财政压力增长趋势得到缓解,在分权后基本保持平稳波动态势。可以说,70年代末实行的分权化改革是有助于缓解各地区财政压力的,而1994年起实行的分税制改革明显的使各区域财政压力均大幅增加。

(二)对FIR的描述

本文用各区域存贷和/GDP近似表示FIR,并由1978―2007年的数据可得到图3。

由图3可看出,1978―2007年,各区域FIR基本都是上升态势,只在2003年后出现小幅负增长。但在此更应关注的是FIR的增长率和财政压力的增长率。因为在各区域财政压力增大时,各区政府才更有动机去干预金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以弥补财政能力的下降。而随着干预度的加强,影响的应是金融发展的速度,也即是此处的FIR增长率,而不是FIR(金融发展程度)本身。

(三)财政压力波动率与FIR增长率的分析

由图4的4幅图可以看出,总体还是可以说明财政压力波动率与FIR增长率之间存在反向变动关系的(波峰、波谷反向变动的年份多过同向变动年份)。之所以依然存在许多年份同向变动的情况,如财政压力上升,FIR增长率也上升的情况,是因为影响FIR增长率波动的因素非常多,财政压力只是其一,即财政压力增大(减少)只是对FIR增长率减少(增大)起到促进作用而非决定作用,最终FIR增长率向那个方向波动取决于所有作用因素的合力的方向。

由图4的4幅图可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的同向波动情况越来越频繁。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和同经济全方位改革是同时进行的,因此不能忽略银行系统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改革。正是金融系统的改革和完善,使得地方政府面临增大的财政压力,即使十分渴望通过干预金融来缓解尴尬处境,但也是力不从心――金融体系的完善限制了政府干预的领域和力度。如1994年中央政府开始对银行系统进行商业化改革,对国有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进行分离;1995年通过的《商业银行法》以法律形式明确了以包括四大国有银行在内的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经营方针,以加强其风险控制。随后银行体系垂直化的管理体制也逐渐形成,使地方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干预的影响力越来越小。诸如此类,当某一个金融领域进行改革自我完善之后,政府对这个领域的干预力度就会相应减弱,但是在失去一片“攫取之土”的控制力的同时,又会促使政府去“开发”另一片阵地,政府绝不会眼睁睁的任由其财政和金融汲取力双双下降,使自己权利被架空。虽然地方政府会千方百计地找替代品,但随着整个金融体制的逐步完善,最终的结果必定是地方政府对各个金融部门的干预难度会越来越大。因此,总体而言,政府由于财政压力而干预金融资源市场化配置,影响其发展的力度会越来越小。

四、四大区域财政压力差异与其金融发展速度

本文分析已说明了财政压力对FIR增长率的反向影响关系,四大区域财政压力的不同对区域金融发展速度的影响又有何不同?

由表1可发现,东、中、西部地区平均财政压力增长率水平相差不大,其FIR增长率水平也相似,但东北部地区由于平均财政压力增长率较大,所以其代表金融发展速度的平均FIR增长率水平也明显低于其他三个区域。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区域财政压力不同导致区域金融发展速度不同的说法,即财政压力增长较快的区域FIR增速较缓,金融发展速度的不同最终又会导致金融发展程度的不同。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首先,本文通过各区域存贷和/GDP及财政收入/GDP两个指标分别表示的区域金融能力与区域财政能力的对比分析得出我国的四大区域均存在“强金融,弱财政”的事实,即从1978年以来,各区域财政能力逐渐减弱而金融能力去不断增强。

其次,通过对各区域财政压力(财政支出/财政收入)、FIR(存贷和/GDP)的单独分析,以及对这两者各自波动率、增长率的对比分析得出两次财政税收改革对各区域财政压力的影响较显著:70年代末开始的“分权让利”改革使得区域财政压力减小,1994年分税制改革使区域财政压力显著增大;各区域FIR水平从1978年起总体均呈上升态势,而区域财政压力波动率与FIR增长率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反向波动性,即财政压力增长较快的区域FIR增速较缓。

最后,在前两个结论基础上对各个区域之间财政压力平均增长率与FIR平均增长率之间进行比较得出结论:东北部地区由于平均财政压力增长率高于其他三个区域,导致其金融发展平均速度低于其他区域,区域财政压力差异是导致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

基于以上的分析,为了促进我国金融更好更快发展,缩小区域间金融发展差距,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首先,改进税制,根据各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实施更多差异化税收对待,以平衡各地财政收入。具体而言,可以重新划分中央和地方税务职权的范围,赋予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及税务机关更大的税务自由度,让其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更有效地规划本地区的税务,合理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考虑对中央税实行地区差异税率,并结合其他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中、西、东北部经济、金融发展,扩大这些地区的整体税收基础。其次,加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再分配政策力度,重新划分各地区政府与中央政府提供公共事务的范围并加以法定化,减少中、西、东北部地方政府支出,进一步缓解其财政压力。第三,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更加明确清晰地划分开政银、银企关系,杜绝金融业为地方政府融资,充当第二财政的现象,给金融发展更多自由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沈坤荣.地方政府干预、区域金融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基于财政分权背景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8(6):129-132.

[2]文斌,伍艳. 区域金融发展与地方政府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分析[J].海南金融,2009(4):18.

[3]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10-40.

[4]周立.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1978-2000)[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0-20,85-89,175-190.

[5]陈抗,Arye L Hillman,顾清扬.财政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变化:从援助之手到攫取之手[J].经济学季刊,2002(4):2-14.

[6]陈刚,尹希果,潘杨.中国的金融发展、分税制改革与经济增长[J].金融研究,2006(2):103-112.

Otherness Study on the Financial Factors of Region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Differences

――Based on Financial Pressure and Local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MUYu

财税金融论文篇4

关键词:财政金融;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政府为更好服务于经济发展,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不断深化。在经济管理层面,降低企业职能审批门槛;简化审批流程;降低中小企业税负压力;提升金融市场活力等方面的政府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但就目前改革深度来看,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仍有待进一步深化,提升政府有关部门的财税管理水平。

一、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有关理论概述

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指的是银行与相关资金合作社,还有保险业,除了工业性的经济行为外,其他的与经济相关的都是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是指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行业,它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如今,我们已经进入金融时代、金融社会,因此,金融无处不在,并且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金融学涉及的范畴、分支和內容非常地广泛,如货币、证券、保险、银行、衍生证券、资本市场、投资理财、各种基金、国际收支、风险管理、地产金融、贸易金融、财政管理、外汇管理等。

二、我国财税金融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我国财政金融发展现状

2016年,我国政府提出了供给侧改革,其目的促进供给作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引领新标准的重大创新,同时新标准的调整符合中国经济发展方向。建议加快结构性改革,重新进行生产要素分配方式,扩大有效供给发展方向,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就是财税金融政策(尤其是税收性金融政策)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地方。有两个主要的财税金融政策,一个是支出性金融政策,另一个是税收性金融政策。支出性金融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需求方面,而税收性金融政策则影响短期和长期供给的需求。更深层的区别在于,支出性金融政策相当于把资源分配给政府官员,而税收性金融政策则赋予企业和居民决策权。一方面,政府资源配置效率往往低于私营部门;另一方面,政府有太多的权力分配资源,很容易导致资源浪费。例如,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及时推出了“四万亿元”投资计划,在遏制危机蔓延和经济下行压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该计划主要由支出性金融政策组成,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交的问题,譬如出现了大量的产能过剩和腐败问题。由此可见,我国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一定程度有效改善我国财政目前的困境,推进了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二)我国财政金融发展问题分析

(1)财政税收金融优惠政策范围和对象狭窄,且不平衡

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在鼓励创业对象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这种优惠政策实行范围较小,目前还只适用于特殊群体和一些特定的企业,例如残疾和失业群体、随军家属、微型和创业投资企业等等,这些创业的人仅仅是潜在创业群体的一部分,更多的普通创业者没有得到实惠,且其能够获得金融扶持的力度有待加大,如物流、服饰等在内的非科技类的创业企业,他们同样能够为社会就业提供助力,但是却不能享受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

(2)财税金融激励政策过于单一

企业在不同阶段,创新研发的风险及资金成本有别,当前的税收金融缺乏弹性和动态机制,没有根据不同的阶段特征,推出针对性的税收补贴及优惠,而是注重“成果导向”。

衰败期,成熟期、发展期和萌芽期是企业成长的四大过程,在不同的过程当中,都会出现不相同的问题和,各个时期企业的着重点也不同。在企业萌芽期间,会因为企业市场前景不明确,要承担较大的压力,所以,对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缺乏一定程度的掌握。由于融资困难带来的市场经济活动投入不足是我国初创期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难题。然而大部分地区对初创期企业风险融资的税收优惠政策较少,导向作用不明显,在保证资金来源、调动投资者和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上出现了调控的缺位。成长期的企业急迫提升市场份额、塑造品牌,而当前在企业股权投资、并购重组、品牌宣传等支持企业做强做大方面则缺少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无法切实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成熟期的企业虽然经过前期的积累,在生产技术、产品质量、销售渠道等方面取得了相对竞争优势,但是成熟期的企业也必须时刻维持自身创新能力才能维持竞争优势,避免进入衰退期。此时成熟期的企业应维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时刻关注前沿技术以及新型商业模式的发展,然而当前激励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更侧重于技术研发创新成果,对企业研发的过程不甚关注,难以激励成熟期的企业开展研发活动。

(3)企业享受积极性不高

从现行支持市场经济的税收优惠政策看,普遍存在一年一定,一年一调整现象,政策预期不稳定,导致企业信心不足。对于新的企业来说,可能由于自己对政策理解不到位,享受不应享受的部分,税务部门不仅要追缴其已经享受的税收优惠,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还会记入不良信用记录,影响企业今后的贷款申请等。此外,尽管税收优惠政策优惠的优惠力度在逐步扩大,但由于多数政策设计与企业经营规模、盈利能力直接挂钩,导致小微的企业获取的税收优惠有限,有些税种甚至只能受益几十元,尤其是小额贷款公司和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近年来因业务萎缩,未能真正享受到税收优惠带来的实惠,导致申报积极性不高。

(4)财税金融优惠政策审批程序复杂,操作性差

简政放权方面持续改革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在财税金融征管中已采取减少前置审批审核环节和备案等多种措施,以降低创新创业主体获取财税金融优惠的成本。但从整体上来看,税费项目繁多,纳税申报频繁,审批程序复杂,政策可操作性差的局面依然存在。因为计算难度大、填表复杂,而致使中小企业放弃享受相关财税金融优惠待遇的情况时有发生。

另外,相关部门仍存在着职责不清,多头征管的格局,不仅增加了税务机关的征税成本和纳税人的纳税成本,而且影响了整体经济运行效率。比如根据现行政策规定,企业申请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将材料交给当地财税部门、科技部门、经济主管部门,三大部门协同对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等进行核查并形成统一意见,这毫无疑问会拖累财税金融优惠政策审批的进度,不利于企业尽早享受财税金融优惠待遇。

三、我国财税金融发展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提高财税金融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对于财税金融政策的全过程而言,拟订、实施、反应和修改是环环相扣的,需要做好顶层设计,理顺工作机制,消除政策真空,使其得到切实有效的履行。具体来说,现阶段,目前,我国部分地区财税金融政策比较纷杂,要想促进这一行业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对这些政策進行整理,剔除不符实际和多余冗杂的部分,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不适应现阶段发展的政策进行调整。其次,应根据各种政策的作用特点,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每个部门应当创建相互通报机制,这样政府在出台财税金融政策的时候,能够充分了解各部门之间的意图,在相互合作下拟订出符合实际发展的措施和策略。

(二)加强财政资金的整合力度

其一,首要前提是理顺各相关部门的职责与分工。如发改委、财政部等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与科技厅、农业部等专项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与关系,从根源层面上杜绝职能交叉、划分不清的现象。

其二,明确统一资金管理出口,强化并有序推进财政部门统一管理资金、支出资金的权限。改变目前“多头管理”的金融扶持资金现状,由资金“多头管”转变为资金“一个出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激发财税金融政策的效能和活力。

其三,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一是在日常狠抓管理的基础上,迪过狠抓执行到位、资金落实到位,确保把用于支持市场发展的各项资金真正落在亟须的领域、关键环节和重点群体,提高财政支持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推动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常态化的制度性安排,在资金分配的过程中建立与资金绩效评价联动的机制,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

(三)提高财税金融优惠政策的普惠性

一是要扩大财税金融优惠对象的范围。对个人创业方面的财税金融优惠对象主要是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退役士兵等重点群体,应提高激励市场发展财税金融优惠政策的受益面,推广到所有参与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的创业者,同时扩大财税金融优惠政策对弱势群体的扶持程度,平衡创业主体间的财税金融待遇,提高的财税金融优惠政策的普惠性。

二是要加强财税金融优惠政策宣传。针对当前部分企业对财税金融优惠政策了解不全面的问题,税务部门应该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利用多种渠道扩大宣传,如微信公众号、税务网站、微博、税务栏目、走进企业等,切实帮助企业减轻财税金融负担,支持企业更好地发展。

三是要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简化纳税申报程序。近年来,虽然税务部门已大力推进财税金融优惠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但是更重要的是能够加强对后续服务的管理,要深刻贯彻放管结合的政策,让财税金融的征收更加的规范化,纳税的申报流程更简单化,纳税主体能更加高效便利的申请财税金融优惠手续,让“服、放、管”这一政策同时进行,强化事中事后的监督,不断提高纳税服务的水准。

四、结语

综上,我国财税金融政策对市场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利用财税金融政策平衡政府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是我国财税金融体系改革发展的重点。

财政金融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关于财政金融支撑下低碳经济的发展浅析论文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更加清醒的分析了我国目前正面临的世界局势与国际环境,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正面临的市场问题与发展问题。持续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应对当前世界环境变化需要和我国发展需要的必然要求。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往往需要大量财政金融的支持,才能得到有效的长足发展。但是在财政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政策法规和经济发展观念等方面的问题,我国政府和企业应该进一步正视问题,促进我国经济长足稳定发展。

【关键词】财政金融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一、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近年来一直是全球气候会议的主要议题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节能减排和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低碳经济是一种保障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进步的发展模式,它能够有效的降低能耗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助于帮助人类应对不断变化的气候与生存环境。低碳经济是在全球变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相关石化与燃料的燃烧消耗过程中往往会造成大量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往往能够有效的减少和降低。低碳经济由于它对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近年来成为世界各国倡导和发展的主流。我国也紧跟世界脉搏调整自身发展模式,一改曾经粗狂式的发展方式,格外注重发展质量和环境保护。我国政府也在税收、财政支出、科研投入等方面向低碳经济领域做出相应的倾斜和政策照顾,帮助我国企业实现低碳可持续的发展与进步。例如,今年来我国政府对城市垃圾分类等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的推动和试点,也能说明我国政府对低碳节能发展的推动作用。但是低碳经济往往伴随着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要求与巨大的成本投入,财政金融的支撑也不能有效的覆盖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部分企业不能自觉的完成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状况仍旧没有达到理想水平。财政金融如何支撑低碳经济的发展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关注。

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受到政府和企业自身的重视,国家在科技投入、税收制度等方面都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许多优势条件。国家也在战略高度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强保护力度,杜绝大开发,并将有针对性的对长江、黄河沿线进行保护,在创造大量工作岗位机会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同时也注重环境执法部门的执法成果,打击处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保障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公平的对待,保障生态环境的持续稳定发展。同时我国企业也在不断的提高环保意识与环保水平,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注重发展质量与环境保护水平,引进新型的生产设备与排污设备,提高产品质量与环境友好度。财政金融的支撑下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思维已经贯穿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但是财政金融支撑下的低碳经济仍旧存在弊端和不足需要社会各界去审视和改进。

三、我国财政金融支撑下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弊端

(一)财政金融支持方式单一。我国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和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但是无论是金融机构或者是政府财政对低碳经济的支持方式都较为单一,往往没有发挥到足够的效果。一方面低碳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往往没有得到金融机构的全面了解与认识,导致很多低碳经济不能得到金融机构的信任,金融服务没有在低碳经济领悟得到很好的发挥。财政金融不能有效的支撑低碳经济的发展进步,低碳经济对于金融机构的发展没有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制约了低碳经济在财政金融的支撑下的长足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在鼓励低碳经济发展的时候没有有效的财政支持,在环境治理与节能减排方面的财政投入虽然在逐年增加,但是在总占比上仍旧劣势与其他领域。对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投入主要集中在低碳环保产品的研发方面,缺乏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其他领域的管理和控制。同时我国部分地方政府政府长期保持错误的政绩观,浪费在低碳经济方面的财政支出,造成极大浪费。今年发生在河南省南阳市的“氢”能源汽车引起舆论的一片哗然,根于政府领导的政绩观念错位,不能合理评估低碳经济产业的发展价值与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仍旧处于落后的地位,需要政府在积极调整改变财政投入、分配的同时加强社会力量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金融投入,共同保障低碳经济的长足有效发展。

(二)政策法规建设不全面。我国在环境保护领域的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工作仍旧存在着不完善、不统一等方面的问题。虽然在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级领导干部已经在高度重视我国的发展方式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但是在法律法规与政策等方面仍旧处于空白阶段。我国之前经历的粗狂式发展,虽然在短期促进了经济水平的发展,但是为社会的长远发展埋下了诸多隐患。我国也正在转变发展方式,谋求以更高的发展质量与水平保障经济社会的长足进步。但是相应而来的就是,各地区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保护力度与支持力度不足,政策内的税收优惠往往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国家和政府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不明确,低碳经济的发展又需要大量经济与科技的投入与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企业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三)风险控制手段不完善。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往往需要应用大量新型的技术手段与科研成果,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往往不能有效的预期科学技术的应用状况与水平,会造成一定的金融风险。在金融机构进行投资的时候应该也更加合理的方式有效的预估可能面临的金融风險与困难,完成相应的风险控制。低碳经济的发展涉及全球许多国家,在低碳经济金融市场中的市场主体关联性较为复杂,可能会涉及到不同国家与不同金融制度造成的诸多问题。可能会带来制度和政策等方面的金融风险,影响金融机构的发展。在财政金融支撑下的低碳经济中,应该重新审视金融机构可能面临的金融风险,帮助企业控制相应的金融风险,进而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长足进步与发展。

四、财政金融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规范和完善相应政策法规。我国政府应该根据时展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进行完善,加强对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支持力度与优秀节能企业的扶持力度,丰富对与低碳节能企业的帮扶方式方法。政府应该从财政税收政策到科技成果全方面支持企业实现节能减排,并将相应的政策制度进一步落实完善,形成对企业自主开展低碳节能生产的鼓励作用。同时会同有关银行和金融机构,完善对低碳节能型企业的金融政策支持,帮助我国低碳经济的成长和发展。同时,通过法律修改或者法律解释的方法,明确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和扶持政策。进一步整合和补充节能减排方面的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确保专项资金有效合理的使用在企业节能减排活动中来,同时完善财政投入的形式将政府采购等方式纳入到政府财政补贴的方式中。进一步完善低碳经济的金融市场,加快促进相应的交易市场的建设,不断完善相应的技术和人才建设不断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转变观念,创新低碳经济服务模式。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应该进一步完善低碳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的价值观念,充分认识到低碳经济发展的巨大意义,更加有针对性的完成政策指导引导低碳经济的发展。金融机构应强化绿色金融的发展方向与观念,完善相应的风险评估制度,用良好的财政政策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强对具有专业知识和素质的人才进行培养,形成专业人才对低碳经济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和评估的机制,更好的服务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帮助财政金融政策更多的向低碳经济领域渗透。金融行业应该进一步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将更多的金融政策向低碳经济领域倾斜,鼓励企业自主开展节能减排与向环境友好型企业方向转变,保障低碳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进一步优化绿色采购政策,政府在制定采购政策时注意保护单位的需求与持续发展的要求,见解刺激我国企业对绿色环保企业的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该进一步合理配置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贷款规模,适当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利率等政策支持,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通过政策性手段和激励政策,促进低碳经济的持续长效发展。

财税金融论文篇5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在结构性减税的税制改革方针指导下,我国税制进行了较大调整,如开展营业税转增值税的试点、资源税改革等。在税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对现有税制的完善显得非常重要。

税收是资源由企业向政府转移的重要工具。企业有强烈的意愿减少税负,将资源更多的留在企业内部可以自由支配。由于存在法律成本,企业更多希望利用合法的方式来降低企业税负。税收筹划做为纳税人在不违反现行税法的前提下,对企业税负的纳税优化选择,越来越多被企业所采用。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企业金融创新和业务创新不断出现,这使企业税收筹划产生了新的方式和方法,对相对调整滞后的税收法规带来了挑战。本文主要探讨企业如何利用金融工具进行税收筹划,以及政府应该采取那些措施来引导和制约。

一、税收套利理论

现实中不同的纳税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交易方式下,面临的边际税率往往并不相同,这就为税收筹划创造了空间。纳税人通过购买一种低税率资产(多头)和同时出售另一种高税率资产(空头),在净投资为零的水平下就可以产生一个确定的税收利润。这就是税收套利理论。这种交易行为可能是将纳税人收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账户转移为另一个账户,又或者从一个纳税期间转到另一个纳税期间,其实质上都是将纳税人收入从高边际税率资产向低边际税率资产转移。在理想状态下,最终纳税人进行各种交易行为的边际税率都将相等。

理想状态往往存在一些严格的约束条件,如完全竞争市场、没有交易成本和市场摩擦等。这与现实情况并不相符,所以现实中企业进行税收筹划也存在种种的限制。首先,税收法规的限制。税收法规是对企业纳税行为的约束,考虑到现实中存在各种各样的企业行为,法规很难对企业的所有行为都进行详细规定,所以法规往往只做出原则上的规定,然后规定解释权归于相关税收部门,企业税收筹划行为必须得到税收部门的认可。其次,税收筹划的政治成本约束。目前隐性税收概念还未被公众很好理解,公众一般关注企业向税务部门缴纳的显性税收,支付大量隐性税收而较少显性税收的企业往往得不到公众和税务部门的认可。企业实施税收筹划时必须保持一定量的显性税收。再次,税收筹划效果的非知性。税收筹划建立在对未来投资盈利的预测上,由于信息不对称,计划与实际总存在一定的差异,另外,税收法规的修订和条款的解释也在不断变化,这些都使企业税收筹划不能是静态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的动态税收筹划。这也意味着税收筹划的结果不可能达到最优,而只能追求次优的结果。最后,财务报告与税收筹划之间的冲突。企业通常希望向税收当局报告低水平的应税收益,同时他们又希望向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报告较高水平的财务报告收益,当税收筹划导致企业向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提供的财务报告低收益时,企业出于管理者报酬、债务和权益证券定价等原因会不采用税收筹划,这也是很多企业不采用税收筹划的主要原因,这种现象在上市公司尤为明显。

二、利用金融工具进行税收筹划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企业利用金融工具来进行税收筹划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方面国外的研究文献也非常多,如Dhaliwal,D等(2009)研究了如何利用股票期权的行权期来进行税收筹划。但国内这方面文献还处于空白,这主要是由于国内很多金融工具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股指期货只有几年的历史,大部分的期货品种,无论的是商品期货还是股指期货,更多表现为投机属性而不是套保、套利属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内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的越来越紧密,国内企业也开始在实际经营中越来越多发挥金融工具的各种属性及用途,这使金融工具对税收筹划影响的研究变得非常具有实践价值。

首先,利用金融工具可以减少税收筹划的约束条件,使税收筹划的次优结果更加接近最优。如金融工具的套保属性可以降低企业未来投资盈利的不确定性,提高动态税收筹划的准确性。另外,企业进行税收套利也往往要借助金融工具来实现购买一种资产(多头)同时出售另一种资产(空头)。本文接下来进一步分析在我国现行税制下,金融工具是如何减少税收筹划的约束条件和帮助企业来实现税收套利的效果。

除了前面提到的金融工具套保属性可以降低未来的不确定性,企业还可以利用金融工具确认、计量在会计和税法上的差异来降低财务报告与税收筹划之间的冲突,税法对企业收益的确认、计量很多方面采用与会计收益相同的方法,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会计与税法在目标上的差异,会计的目标是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而税法往往从有利于保全税收或体现政策导向的角度对企业的税务处理做出规定。会计强调收益相关、可靠,而税法更强调收益的确定性。

与经济全球化趋势相适应,我国会计准则在2006年前后进行了重大修改,全面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由于国际会计准则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我国会计准则中引入了大量的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将金融资产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当期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将计入当期损益。这就与当前我国税法的有关规定存在差异,税法对收益强调的是确定性原则,只有当金融资产交易时才确认损益,当期公允价值变动并不会影响金融资产账面值,也不会影响损益。这种差异为企业运用金融工具进行税收筹划产生了空间,一方面可以降低财务报告与税收筹划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产生税收套利来藏匿任意的收益。

假设企业希望藏匿10万元经常性应税收益(如主营业务收入),那么企业可以“卖空”股票,然后用卖空所得收入来购买平仓所需同样多的多头股票。这样,在纳税年度结束之前,无论股票升值或贬值,这项投资组合的投资收益均为零。在纳税年度结束当天,如果股票升值,纳税人可以通过购买股票来轧平空头头寸。这样交易可以使纳税人在做空交易中产生10万元损失,可以用来抵消10万元的经常性应税收益。反过来,如果在纳税年度结束当天,股票贬值,只要简单地卖出股票就可以轧平多头头寸,从而也可轻易得到10万元的损失,同样可以抵消经常性应税收益。当然,另一方面,纳税人将会因为继续多头或空头持有股票而得到10万元的收益。由于这项投资属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将计入当期损益,所以在财务报告中10万元的经常收益被抵消了,但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产生了10万元资本项目收益,所以财务报告中纳税人当期收益仍为10万元。企业运用金融工具对财务报告收益没有影响。但税法上却不一样,由于盈利的金融资产继续持有,并没有轧平头寸,根据税收上的实现性原则,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将不会被计入收益,那么此时纳税人的总盈利为零。通过这种简单的方法,10万元的应税收益被藏匿,同时并不会导致财务报告收益的减少。纳税人只要在新纳税年度开始第一天重新建立对应头寸就可以了,仍然保持投资收益为零的投资组合。

由于市场存在交易成本,这种税收筹划方法也会产生相应的成本。首先,这一策略要求持有足够数量的头寸用来藏匿收益,其次,由于对“做空”的限制,往往卖空股票所得并不足够来购买同样多的多头股票,在交易过程中也会产生手续费等交易费用,另外,在纳税年度结束当天的市场波动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成本,即使在第二天就重新构建投资组合,价格也会发生波动。但这些因素产生的成本费用率对企业来说,还是远低于25%的企业所得税率。同时,考虑到目前我国股票、期货市场具有涨跌停限制,能够卖空的股票、股指期货标的又都是蓝筹股,价格波动相对较低。

三、如何防止金融工具产生的税收流失

前面我们跟大家探讨了金融工具如何克服财务报告与税收的盈利冲突,降低企业税收筹划的约束条件,达到税收套利的效果。那么为了防止这种方法的滥用,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在税收上区分资本项目收益与经营项目收益、亏损。将来自于资本项目的收益、亏损与经常项目进行分别核算,资本项目产生的亏损不能抵消经常项目产生的盈利,这将使金融工具产生的虚假亏损不能用来抵消经常性项目产生的收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发生了大量利用金融工具藏匿收益的案例,因此美国税法做出了类似规定,有效防止了纳税人利用金融工具进行税收筹划。目前我国税法并没有对资本项目与经营项目收益、亏损进行区分,二者的亏损可以相互抵消,这为利用金融工具进行税收筹划打开了方便之门。

其次,会计改革与税法的同步性。Wilson(2009)研究表明会计与税收差异越大,企业越容易进行税收筹划。因为二者差异越大,财务报告收益对税收筹划的约束越容易被规避。目前,我国企业能够利用金融工具克服财务报告与税收的盈利冲突,就是利用了金融工具会计确认、计量与税法上的差异。目前,我国会计准则正逐步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大量公允价值引入会计准则,税法也应该随之加以调整,降低二者之间的差异。

最后,提高税务部门的监管能力。无论是原则为导向的法规,还是以规则为导向的法规,都可能被规避,税法也不例外,所以税法中赋予税收部门法规的解释权和监管权。无论那种税收筹划方法,税收部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都能对行为合法性进行判定。新的税收筹划方法不断出现,而法规制定具有一定滞后性,这就需要税务部门来进行有效监管,防止企业利用税收筹划导致税源流失。

参考文献:

1.Dhaliwal,D.,Erickson,M.,Heitaman,S.,2009.Taxes and the backdating of stock option exercise date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Michelle Hanlon,Shane Heitzman,2009 A Review of Tax Research. 2009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Conference Papers

财税金融论文篇6

二、财税政策与金融政策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1.理论基础

对于低碳经济的解释有众多说法,总结起来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采取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以及新能源开发等多种形式,尽量减少煤炭及石油等高碳产品能源消耗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

2.财税与金融政策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框架

财税政策与金融政策的协调支持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协调,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需要明晰其职责。政府与市场应该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依据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政府的职责范围体现在运用财政补贴、税收、转移支付等方式支持与约束低碳经济的发展;作为金融部门应该加大对低碳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建立相应的低碳信用交易平台,促进低碳交易等方面的工作。财税政策与金融政策的两者协调配合,产生的合力才能扩大政策的功效,从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三、财税政策与金融政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对策

1.财税政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对策

(1)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财政政策。政府调节经济走势的重要工具之一就是财政补贴政策。政府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财政补贴政策补贴低碳经济企业,对于调动企业开展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财力支持,有利于社会资源倾向投资于低碳经济项目。因此,为了鼓励支持企业积极研发低碳技术,对于能够独立实现研发和创新或者能够采用先进的低碳环保设备投入生产和运营的,应该给予相关财政补贴。具体分为:企业价格方面补贴、亏损方面补贴、折扣方面等政策。对于购置了低碳环保设备设施的企业可以采取加速折旧方法,以尽快提完折旧,加快企业设备的更新进程。(2)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在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中税收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当前税收政策的功效主要集中体现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对于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提供有力支持。用税收的形式优化配置有限资源,使其资源达到合理有效配置。通过征税来处理企业污染外部性的问题,解决外部负效应的问题。采取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在低碳技术领域进行科研创新。①健全资源税的税收政策。允许地方政府有权限适当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依据税负公平的原则,应将不可再生性的资源与再生性周期较长,以及生产难度较大的资源都应扩大到征税范围之内;对于资源供给较为匮乏的,不宜大量开采的绿色资源产品也应扩充到征税范围之列。资源税的征收范围不仅要包括矿产性资源,还要包括土地、森林、海洋等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只有把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均纳入征税范围,扩大资源税的税基,合理征收资源税,才能真正实现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实现低碳经济。资源税制中建立奖惩机制。对于节能环保型的企业给予适度的鼓励,例如能够采用先进技术设备或低耗低排放行为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与采取补偿的措施。同时对于高耗能、高排放以及高污染的企业,不仅要课以重税,还要对其进行停业整顿、改进技术,达到经济发展的要求。②完善企业所得税税收政策。应该在现有的企业所得税制中对于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的所得税给予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研发低碳技术、环保技术以及新能源开发技术的低碳企业,实施免税政策。对于能够积极主动投资于低碳项目的企业可以采取减税政策。由于低碳经济发展需要大量投资,并且具有周期较长、收益较低的特性,低碳经济的发展与企业投资的力度密不可分。因此,应该对于低碳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的企业给予相关税收政策。对于能够改善设备,使用低碳设备、回收利用再生资源,有效利用资源的企业,根据企业购买的环境保护设备设施,允许多抵扣,实现减税。对于污染较为严重、生产效率低的企业鼓励更新设备设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逐步实现由“高碳”向“低碳”的过度。虽然目前相当大一部分中小企业在低碳经济领域的投入和研发达不到给予税收优惠政策的条件,但要看到其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力度,可以采取税后补贴或延迟纳税的措施。

2.金融政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对策

(1)形成政策性金融制度。现在是一个发展低碳经济的大好时机,目前已有国家开发银行制订了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金融规定,除此之外还应该为低碳经济发展设立专门的银行机构,致力于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实际上,许多发达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建立类似的特殊服务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政策倾向金融机构、金融政策,支持特别项目及相关领域,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用金融基金和金融债券筹集的资金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并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黑龙江省应该成立低碳发展银行,属于地方性政策性银行,银行的资本来源于省市政府、有关企业以及民间资本金,广泛筹集资金支持发展低碳经济,尤其重点支持新能源、节能减排等低碳环保项目。逐步健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机构体系,如哈尔滨银行、龙江银行、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对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撑作用。(2)增强信贷资金的支持力度。通过金融机构信贷支持政策,完善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发展的资金需求。实施绿色信贷资金政策,着重商业性银行对信贷业务进行相关环境风险审查、评估和监测,完善绿色信贷管理系统建设。借此扩大商业性银行的绿色信贷规模效应,新能源、节能减排项目的贷款采取绿色通道快速办理;提供以排污许可证作为绿色信贷额度的界定标准,降低新能源、节能减排项目的信贷风险;加强低碳产业和下游产业的项目和增值。根据实际需要做好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绿色信贷的规模额度,并且有效规定绿色信贷的贷款期限和银行利率。(3)加强资本市场推动作用。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发挥优势资本市场的初始投资和融资。目前,大量的低碳经济相关行业和企业投资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产业数量和行业的市场价值低于其他省份。根据实际情况,证监会应该相关政策,对于财务指标正常,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企业可以优先考虑建设项目。以促进上市公司的发展模式转型,将其资本和技术更多的投放低碳经济领域。(4)提升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模式。根据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的特性,金融机构应该采取相关措施,不断创新金融产品研发。第一,让低碳项目有大额、稳定、长期的资金来源,直接设置专属低碳企业的投资基金。第二,为了促进低碳交易,建议建立低碳信用交易平台。第三,采用低碳品牌,促进企业使用低碳经济信用卡。第四,加快低碳金融服务的进程,如金融产品和碳排放交易数量组合,形成与资源相挂钩的金融产品,结合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的金融服务产品。第五,创新的金融中介服务,金融机构应积极参与并提供低碳项目信用登记、托管和基金为低碳项目结算和清算服务,促进企业发展新能源、节能减排。第六,继续开发新的保险产品满足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比如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强制责任保险的环保、碳交易信用保险以及绿色汽车保险等等,减少碳排量、减少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秦川.山东省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金融支持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邢继俊.发展低碳经济的公共政策研究[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3]白洋.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4.

[4]李蒙.论低碳经济下我国资源税的改革[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2):127~128.

[5]杨忠海.构建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政策体系[N]黑龙江日报,2013-06-03.

[6]高特.发展低碳经济的公共政策研究[D].吉林:吉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7]魏可.基于金融支持视角的低碳经济发展研究[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财税金融论文篇7

金融制度变迁是世界经济制度变迁的一项主要内容,了解金融制度的变迁史对于改革我国金 融制度,发展国民经济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金融制度的变迁过程是一个渐进的、永不停息的 过程,从整体上看,各个阶段几乎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差别。为了使大家易于把握金融变迁 的特征,我们从这个永不停息的过程中摘取一些特别事件,作为金融制度变迁的标志。有了 这些标志,我们才有可能将金融制度的变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BT4〗(一)崇拜物币的金融制度〖HT5SS〗

在金本位制崩溃之前的金融制度,都可以看成是一种崇拜物币的金融制度。这种金融制度的 特点是:

1、将货币与具体物品等同或者联系起来

在远古时代,人们劳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生存、生活所必需的具体物,人们进行劳动交换的 目的也是为了获取生存、生活所必需的具体物。在这个背景之下所产生的经济理论,往往都 自觉不自觉地将货币与具体物等同或者联系起来。西方最早出现的经济学说产生于古代希腊 ,“因为历史地出现的政治经济学,……希腊人……表现出同样的天才和创建,所以他们的 见解就历史地成为现在科学的你们的出发点。”〖ZW(〗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二 十卷,第249-250页,人民出版社出版。〖ZW)〗 古希腊经济学家色诺芬(约公元前430 -355年)在他的经济学著作《雅典的收入》中,就将白银与货币联系起来,主张大力开 发和管理银矿,以满足人们购买和贮藏白银的欲望。到中世纪,商品货币关系日益渗透社会 各个角落,货币地租开始流行起来。此时的经济理论已经开始论及货币、商业、公平价格、 利息等问题。如阿奎那认为: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任意贬损货币价值无异于伪造重量和 长度。〖ZW(〗陈梦熙主编 经济学说史教程 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ZW )〗 尼科尔·奥雷斯姆大约在1360年前后写了《论货币的最初发明》,这本书被认为是 “经济思想史上第一本系统论述货币的著作”,他认为:货币事实上属于拥有自然财富的人 . 〖ZW(〗陈梦熙主编 经济学说史教程 第30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ZW )〗这些思想都自觉不自觉地将货币与具体物联系或者等同起来。后来,这种思想逐渐发展 成为一种对充当货币的具体物的崇拜。

2、认为具体物是货币的本质,对充当货币的具体物充满崇拜

14、15世纪到十六世纪中叶,是早期重商主义阶段。这个时期“对充当货币的具体物充 满崇拜”的现象发展到了极致,这一时期重商主义者思想的特点是:“他们认为一切购买都 会使货币减少,所有的销售都能够使货币增加。早期重商主义者所坚持的主张是,尽量少买 和不买,把多卖少买的原则绝对化。”〖ZW(〗陈梦熙主编 经济学说史教程 第36页,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ZW)〗 他们“像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用 妒忌和猜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ZW(〗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一卷,第5 96页,人民出版社出版。〖ZW)〗 这个时期国家力图通过行政手段调节货币流通,不断吸 收国外货币,同时禁止国内货币输出到国外,因此,早期重商主义被称为货币差额主义,又 称重金主义或货币主义。随着认识的深入,晚期重商主义者已经不再限制货币的流通,他们 主张发展国际贸易,在国际贸易中保持出超。通过商品的运动达到增加货币财富的目的,因 此,晚期重商主义被称为贸易差额论,又称重工主义。

现在有许多国家仍然注意贸易差额,并 以外汇储备说明自己货币的稳定,在不发达国家尤其如此,这种思维模式实际上同重商主义 的思维模式是一致的。他们往往在不同程度上阻碍自己货币的正常流通,尤其是阻碍本国货 币的正常发行,往往不太注意本国的充分就业、失业率、企业破产、债务沉积、生产潜力发 挥不出来等等情况,而是对具体产品、对货币充满崇拜,将主要精力放在货币保值上面。

“重商主义构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前史”〖ZW(〗陈梦熙主编 经济学说史教程 第4 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ZW)〗,也反映了非理性资本主义(又称作封建资 本主义或者封建社会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封建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主义 国家政权-如柬埔寨红色高棉政权和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如中国时期割资本 主义尾巴的理论)的基本特征,即只重视资本,不重视人;只重视货币的价值,不重视人的 价值;只重视货币保值,不太重视充分就业和劳动者劳动价值的提高等等。显然,将流通看 成是生产的全部是重商主义的致命缺陷。由于将视阈限制在流通领域,重商主义者产生了对 货币的崇拜,这种崇拜反而限制了货币的流通,阻碍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如果将视阈于扩大

到生产领域,货币不再神秘,它仅仅是记载人们劳动的工具而已,货币也无所谓是否保持原 有价值,货币的价值只不过是使每一个人得到劳动机会罢了。过分崇拜货币,最终造成重商 主义的全部瓦解。“到了十七世纪初,……生产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主体,流通变 为生产的一个要素。由此导致了重商主义的逐渐瓦解和新的经济科学的产生,即资本主义 生产为研究对象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ZW(〗陈梦熙主编 经济学说史教 程 第4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ZW)〗

重商主义理论虽然瓦解了,但这并不意味着重商主义思维方式不再存在,也不意味着重商主 义的错误不再存在;相反,重商主义理论的瓦解意味着人们的下一步工作是如何清除重商主 义理论、思维方式、一般做法的影响,这将花费人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都是崇拜货币与应用货币解决人们实际问题相互妥协的历史。在这段历 史中,我们看到了金本位制的建立与崩溃,看到刚性极强的纸币制度,看到禁止其它票券发

行、流通和给其他票据的发行、流通制造障碍的法律(如中国和其他不发达国家的纸币制度 、银行、证券、金融法律制度),看到各色各样的反通货膨胀理论、货币保值理论、外汇管 理制度、贸易顺差理论,它们显然不是什么新东西,也并不会给社会经济带来稳定和发展, 而是实实在在的重商主义,或者说是非理性的资本主义。当然,在这段历史中,我们也看到 许许多多新的东西,他们注重生产、注重充分就业、注重劳动者收入的提高,他们甚至明确

提出:在货币保值与充分就业发生冲突时,宁愿冒货币体系崩溃的危险,也要舍弃货币保值 ,确保充分就业,如弗里德曼及其追随者。总之,在此之后的一段历史是非理性资本主义、 理性资本主义与人本主义(社会主义)共同存在的历史,在此之后的货币制度也是三种思 想和理论相互融合、妥协的产物-放弃了物币,确立了纸币的地位,却又赞同纸币保值, 要求限制纸币的发行……

〖HT5K〗(二)〖ZK(〗崇拜物价稳定、赞同货币保值,限制纸币发行的金融制度〖ZK)〗 〖HT5SS〗

在金本位制崩溃之后,反通货膨胀理论崩溃之前的金融制度,都是一种崇拜物价稳定、赞同 货币 保值、限制纸币发行的金融制度。如前所述,作为货币拜物教的理论,重商主义理论的瓦解 在十七世纪初就已经实现了,但是,作为一种制度,金本位制的崩溃则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以后的事情,经历数十次的美元危机以后,金本位制才极不情愿地彩退出历史舞台,历史终 于确立了纸币的地位,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进步。货币制度从此与具体物(金银)有了完 全隔离的可能,这种可能又为货币与人的结合、货币与生产和充分就业的结合开了一个好头 .这种金融制度的特点是:

1、将货币等同于一个国家发行在外的纸币

反通货膨胀理论是货币理论中大家耳濡目染最多、谈得最多、关心得最多的一个理论。这个 理论可以看成是限制纸币发行的金融制度的理论基石。从限制纸币发行的角度来看,属于这 个阶段的金融制度的历史恐怕要从金本位制崩溃之前算起,这种交错反映了现实生活的复杂 性,也反映了理论和制度之间交错、融合、影响、共存等等复杂关系。以金本位制的崩溃为 基点,前一段限制纸币发行的历史,是以金银作为限制纸币发行的标准的历史;后一阶段限 制纸币发行历史,是以物价上升幅度作为限制纸币发行的标准的历史。无论哪一个阶段,理 论〖LM〗和制度都以纸币作为关注的焦点,而对于纸币以外的影响生产的因素,如工资、 税票、票

据、股票、债券、代币票券关心不足。将货币等同于一个国家发行在外的纸币,不注意货币 与其它票据之间的融通,经济学和有关经济理论视野狭窄,是该时期货币制度和货币理论的 主要特点。

受视野狭窄原因的影响,将货币等同于一个国家发行在外的纸币,直接产生对纸币的崇拜。 对纸币的崇拜直接使得纸币制度刚性化,将有助于纸币稳定的因素看成是对纸币权威的冲 击,看成是纸币流通的障碍。

在这种理念和看法之下,很容易产生诸如外汇管制,取缔金融市场,取消票据、债券、股票 ,严厉禁止代币票券流通,渲染金融风险,严格管制金融创新,贬低甚至打击商业投机等等 非理性的制度、政策和措施,最终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2、国家的注意力集中在物价上,将物价上升看成是一种无法忍受的经济波动

由于对纸币过分崇拜,纸币的购买力成为国家和的焦点。最常见的、最有趣的事情 是:纸币的购买力本来是很难衡量的,人们有可能对纸币购买力的增加,购买到比原来更多 的东西现象视而不见,对购买到全新产品的现象视而不见,单单 有可能对纸币购买到的东西比原来的少-部分物价上升的现象过分关注。原因很简单,因 为“纸币购买到的东西比原来的少”似乎威胁到了纸币的权威,也对政府的权威、领固定工 资的政府官员和学者、学生、军人等买主的权威和利益造成威胁。虽然从长远来看,物价的 变化对社会经济没有任何不良影响,物价上升调动了生产者-卖方的生产积极

性 ,实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供买方-领固定工资的政府官员和学者、学生、军人消费, 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纸币崇拜心理的存在,国家将注意力集中在物价 上升上,并且把物价上升看成是一种无法忍受的经济波动。

纸币崇拜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说法,通常情况下,不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建设经验的不足和认 识的缺乏,纸币崇拜的程度大于发达国家。进入八十年代以后,不发达国家在发达国家的影 响下,注意力开始转向刺激需求,防止货币升值、防止物价下降、经济滑坡和工人失业,但 还只是一种开始。

3、将物价上升的原因看成是国家发行纸币过多

物价上升的原因很多,它有可能是物的效用的提高,也有可能是产品本身的创新,还有可能 是全新产品的出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科学技 术、知识产品、专利产品都有可能使产品的效用提高,使产品本身发生变化。尤其重要的是 ,科学技术、知识产品、专利产品的出现将使这部分的工资大幅度提高,而这些人工资的大 幅度提高,又使他们愿意为原有的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将科学技术创新的好处转移到普通 劳动者。显然,物价上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现象,其原动力在于知识创新和技术革新使 产品更新换代,普通劳动者搭车涨价,共同分享科学技术的成果所 造成的。

但这种解释与纸币崇拜是不相容的,纸币崇拜者不会从这个角度去看问题,就是看 到这些现象也不会把它作为物价上升的原因。相反,他们往往将物价上升的原因看成是 国家发行纸币过多。而实质上,国家发行纸币过多只有同物质生产方式不变、物质产品总量 不变、技术创新不变、消费 结构不变、产品更新换代不变等等许多假设联系起来,才有可能使物价上涨。如果国家 发行了很多的货币,而这些货币使得物质生产方式、物质产品总量、技术创新、消费结构、 产品更新换代等等因素中的一项发生变化,就有可能使物价保持稳定或者下降。

故“将物价上升的原因看成是国家发行纸币过多”只能是一种是纸币崇拜现象。它不需要任 何理由和理性的分析,它只需要假设就够了,更何况它只需要“符合纸币崇拜需要”的 假设。

4、把保持币值稳定作为经济追求的基本目标

中国大陆的银行法是典型的纸币崇拜,人民银行法将币值稳定作为基本目标,也是全世界罕 见,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法律允许国家为控制物价采取紧缩政策,限制货币发行。到2004年 7月,中国政府官员已经人为地制造了6个经济周期,极大地损害了国家与人民的利益。

〖HT5K〗(三)〖ZK(〗注重充分就业、提高人们劳动收入和生活水平的金融制度〖ZK)〗 〖HT5SS〗

在反通货膨胀理论不再为人们所理睬和关心,而通货紧缩的危害逐渐被人认识以后,人们开 始了一个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类注重的是充分就业、劳动者劳动收入的提高、物质和 精 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官员的评价不再是他们是否能够维持稳定,也不再是他们是否能 够抓住权力,而是他们能否解决充分就业、能否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在这个时代,人们 对货币、金融、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发展的认识更加全面,金融制度以促进充分就业、为 劳动者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不断提高人们的劳动收入和生活水平为目标。这种 金融制度的特点是:

1、将货币与人的劳动潜力、充分就业紧密联系在一起

“只要有失业存在,国家货币制度的缺陷就存在”使得这个时期的货币制度更

加理性。 国家经过多次经济危机的打击、经过多次经济停滞的困扰、经过多次贫困和失业的增长,已 经充分认识到自己应该将注意力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应当将“货币保值以促进流通” 转变为“货币总量足够以刺激消费、促进生产劳动,使社会经济进入消费生产互相影响的良 性循环”。在这种金融制度之下,货币与人的劳动潜力、与人的充分就业、与人的消费和人 自身的生产紧密联系起来,货币成为人的货币,成为人民获得财富与幸福的重要手段。这个 时候的货币虽然仍然是人们购买产品的主要手段,货币与具体物的联系已经大大弱化甚至看 不到了。 

2、将货币与国家财政联系起来,认识到货币手段是最低成本的手段

国家财政的历史表明,国家财政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国家虽然在许多时候都是直接运用货币 手段解决国家财政不足的问题,但是在通常情况之下,旧经济理论总是限制国家用货币手段 解决国家财政问题。

也就是说,以前的金融制度和财政制度处在一种相互隔离的状况之下,国家不能够直接运用 货币手段解决国家财政问题。

随着金融理论的发展和金融制度目标的变化,特别是充分就业 、刺激消费、发展人的生产、提高社会福利作为金融制度的追求目标之后,金融制度就与旧 财政制度融合起来。人们开始承认把货币与国家财政联系起来的合理性,并且开始接受将货 币手段作为国家融资的基本手段之一。显然,这也是一种最低成本的国家融资手段。

3、将劳动者收入的提高、劳动价格的提高看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在这种金融制度之下,国家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人的身上,尤其是转移到了劳动者的身上。 因此,劳动者的收入是否有所提高,劳动的价格是否有所提高将成为国家和人们的关心的话 题。人们的价值取向由以前的“是否能够忍受贫穷和困苦”变成“是否能够依靠自己的劳动 谋得幸福和财富”,劳动者收入的提高和劳动价值的提升被看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4、将物价变化的原因看成是产品效用和人们的收入相互作用的结果

要摆脱货币拜物教的影响,尤其是摆脱反通货膨胀学说的影响,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解释物价 的变化,尤其是使物价上升的原因、物价上升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等问题。显然,这个时候 的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某种假设,也不再依靠假设去构建所谓的理论,以便达到限制国家发 行货币的目的。人民会轻松地认识到:决定物价变化是物的效用和产品质量,效用多、质量 好的产品价格会自然上升,相反,效用少、质量差的产品价格会自然下降。效用稳定、质量 稳定、投入劳力多、技术更新慢的产品则会受人民收入水平的影响,人们的收入水平越高, 这些产品的价格就会上升,相反,如果人们的收入水平下降,这些产品的价格也会跟着下降 ,从而使这些产品的产量下降,生产这些产品的劳动者生活陷于贫困,社会经济走上衰退之 路。

5、认识到物价指数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新产品不断增加,产品更新换代加快,物价指数 下降则是货币制度严重滞后、损害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如前所述,在这种制度下人们已经意识到物价的变化是产品效用和人们的收入相互作用的结 果,对物价指数的上升也有科学的解释:物价指数上升的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收入 水平的提高,使得物价指数统计所覆盖的产品-也就是产品效用稳定的初级产品、日常生 活用品、社会常见生产消费品的价格逐步上升,这种上升可以看成是日用品生产者在共同分 享科 学技术所带来的福利。显然,这种良好的上升趋势要维持下去,必须有良好的货币制度适应 社会发展的要求。如果货币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这种趋势就会延缓、停滞、甚至 逆转。因此,如果出现物价指数下降、物价滑坡、生产停滞的状态,尤其是出现企业破产、 工人失业的情况,金融制度一定难辞其咎。

6、将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劳动收入、治理通货紧缩、加快产品更新换代作为经济追求的基 本目标

在上述理念的影响之下,这个时期的金融制度将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劳动收入、治理通货紧 缩、加快产品更新换代作为经济追求的基本目标。将物价指数的下降或者增长过慢作为经济 不景气、货币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表现,或者完全转移统计口径,不再统计物价及物价 指数的变化,而是统计就业人口、劳动者收入水平、劳动者工资增长与福利增长等等一系列 与人有关的指标,直接以这些指标的作为衡量政府执政能力的高低,衡量货币法律制度、货 币政策、货币手段和措施好坏的标准。只有在这个时候,货币才真正是一个摆脱了物的困扰 的货币,货币制度才是人的制度。

〖BT3〗二、金融制度的变迁轨迹解释〖HT5SS〗

金融制度的变迁轨迹看起来很简单,三个阶段,三种不同的理论、制度和方法。但是,如果 回到现实之中,事情就不会那么简单。首先,这个阶段与那个阶段之间的差别并不那么明确 ,理论、制度和方法往往互相融合,一种学术代表人物往往有多种学术观点和看法,有些适 合划归于这个阶段、这种理论、制度和方法之中,有些则适合划归于那种阶段、那种理论、 制度和方法之中。因此,圆满解释金融制度的变迁轨迹,了解金融制度变迁的全过程,必须 注意以下几点:

1人类社会的任何一个历史阶段都包容了所有制度、理论、方法的胚芽

我们注意到,即使在重商主义以前的时代,也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单纯崇拜货币的。相反 ,在重商主义以前的时代,就有将货币、财富与人的价值联系起来考虑的观念。例如:希腊 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古代希腊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色诺芬(约公元前430- 355年)就认为,财富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只笛子对吹它的人是财富,而对于不会 吹它的人,则无异于毫无用处的石头”,“如果不会使用货币,就是卖掉对自己没有使用价 值的东西而得到货币,货币也不是这个人的财富”〖ZW(〗色诺芬 《论雅典的经济收入》 第3页,商务印书馆1961年出版〖ZW)〗 .这种对货币和财富的解释,就具有鲜明的人本 主义色彩。在重商主义时代,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孟认为:“商人肩负与其他客户往来的

商务而被称为国家财产的管理者“〖ZW(〗托马斯·孟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第1 页,商务印书馆1959年出版。〖ZW)〗 ,商业是一个高贵的职业,必须具有许多高贵的品质 才能有效地掌握国家财产。这些观点,都是将货币与人联系起来考虑的。

同样,在崇拜纸币的时代,我们也看到许许多多关心充分就业、社会福利、劳动者劳动收入 的提高的理论,比如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学说,虽然一方面赞成国家应该对通货膨胀负责, 但是在另一方面,他们也赞成国家以稳步增加货币的方式刺激消费与生产,促进社会经济的 发展。他们甚至认为:在充分就业与反通货膨胀发生冲突时,应当舍弃反通货膨胀,保证充 分就业,即便是货币体系崩溃也在所不惜。在弗里德曼的货币公式中,人口被认为是影响货 币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些成就都是了不起的成就,他们直接促进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产生 .

2、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一种制度、理论、方法暂时占上风,它在与其他制度、理论和方 法的比较中存在和发展

在某个历史阶段,常

常是多种制度、理论与方法同时存在,一种制度、理论、方法暂时占上 风。占上风的制度、理论、方法常常在与其他制度、理论和方法的比 较中存在和发展。因此,一个社会舆论的开放程度、民众言论自由的程度常常决定占上风的 制度、理论、方法是在比较中存在发展,还是在封闭中走向灭亡。

发达国家从封建主义到重 商主义、重工主义,再到理性的资本主义、关心工人疾苦、关注充分就业、劳动者劳动收入 的提高、福利的增长的与人本主义目标一致的福利型资本主义(又称理性资本主义), 虽然有波折,但基本上没有限制竞选的黑箱政治、大量侵犯人权、大肆侵害自由等等使历史 发生根本性倒退的事情出 现。这个社会基石是稳固的,这个以竞选为基石,以自由、民主、人权为价值取向 的社会是受到人民 欢迎的,是可以长存并且能够贯彻理想社会的全部理念的。

在一些不发达国家,虽然人们通 过努力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但是,限制竞选的黑幕政治使得自由、民主、人权 没有得到彻底贯彻,出现了一些 波折反复,甚至使得国家政权更替,人们把这种社会主义称作封建社会主义,也就是建立在 封建主义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或者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封建主义。在金融制度上,封

建社会主义表现在对国家纸币的崇拜,对充分就业、劳动者劳动收入的提高、社会福利的增 长、社会经济的转型、劳动者基本的劳动自由和生产自由漠不关心,而对物价上涨、国家物 资的控制力、国家货币的控制力、国家对生产自由的管制、伤害和压制津津乐道,甚至把它 当成一种成绩。封建社会主义是不可以长存的,限制竞选的共产主义理想也是自始至终 都不能实现的,高级阶段可以实行计划共产主义纯粹是无稽之谈。

3、一个社会的认识与社会成员的自由程度、解放程度、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程度、社会制 度的民主化程度等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社会前期的认识往往比较浅薄,看起来代表少数人或者短期利益,而实际上损害 社会全体成员(包括统治阶级)利益的错误的制度、理论和方法容易占据统治地位,社会经 济的发展总是被一定的制度所推动,同时又被一定的制度所制约。社会越往后发展,社会成 员的 自由程度、解放程度、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程度、社会制度的民主化程度越高,他们的认识 也就越正确,所采取的金融理论、金融制度、金融政策、金融手段和措施也就越能够给社会 全体成员带来利益。

4、社会的不断发展必将使社会认识不断升华,使金融制度不断优化

推动金融制度变迁的主体是社会全体成员,包括人,也包括人以外的其他主体;推动金融制 度变迁的力量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推动金融制度变迁的过程就是社会制度不断优化的 历史过程。也许我可以说,这种力量是神秘的,它包括了主观的因素,也包括了客观的因素 ,体现了社会全体成员的意志,也体现全宇宙的意志。我只能这样解释金融制度的变迁,它 是一种自我优化,囊括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所有力量以后的一种自我优化,它将使人走向自 由、解放与幸福!〖LM〗

〖BT2〗第二节 财政制度的变迁轨迹解释

〖BT3〗一、财政制度变迁三阶段〖HT5SS〗

我们认为,财政制度的变迁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原始财政制度阶段,又称作消 极财政制度阶段;第二个阶段是金融财政制度阶段,又称作半消极财政制度阶段;第三个阶 段是直接运用货币手段的财政制度阶段,又称作积极财政制度阶段。

消极财政主张国家应当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凯恩斯主义理论主张国 家可以发行债券,通过赤字财政解决充分就业问题,实现社会财富的增长。因此,凯恩斯主 义理论是原始财政制度向现代财政制度(金融财政制度)转变的标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家融资的手段逐步扩大,债券手段逐渐向货币手段转移,这是半消极财政制度向直接运 用货币手段的积极财政制度转变的标志。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新的货币理论和新

的货币制度-“货币不再单单是一种流通工具,而是一种记载人们劳动、调动人们的劳动 积极性,发挥人的劳动潜力,促进社会交换的工具”,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的变化,将使国 家财政和国家性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使“消灭异化、消灭剥削,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 社会理想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这也是本书作者所追求的目标。

〖BT4〗(一)受暴力制约的消极财政制度:以税收制度为基础〖HT5SS〗

原始财政制度起源于原始社会为了公用事业的需要,向氏族成员征收相应的产品。随着领导 人权力的扩大,氏族社会逐渐瓦解,掌握国家权力的领导人和集团不再需要征求每个人的同 意,就可以向社会所有成员征收相应的产品,以维持公用事业的需要。进入奴隶制社会、封 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以后,这种征收公用产品的制度逐渐完善,征税成为一种以暴力作后 盾的强制性社会融资行为。并且产生了一系列的理论解释征税方式的合理性与不可避免性。 关于国家税收制度,历史上有两种做法和学说:

1、国家天生合理说

即国家的一切行为与做法(包括税收),都是天生合理的。在封建社会和封建意识较浓的时 代,人们接受的知识与信息不多,政府与官员舆论是其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人们崇拜权力 ,崇拜官员,听信官话,是发自内心的。在君权神授、国家至上等等封建观念深入人心的情 况下,国家天生合理说便占据了统治地位。现在我们宣传国家税权的神圣性、强制性、无偿 性、单务性,每一句言词都充满霸气,也可以看成受了国家天生合理说的影响。在君主专制 时代,个人的生命都是国家的,收点税哪容普通民众多嘴!在国家天生合理说之下,国家对 抗、偷、漏税举起杀戮之刀,便也很自然了。

然而,国家天生合理说凭借的是暴力手段,受制约的也是暴力手段。因为,“哪里有压迫, 哪里就有反抗”,民众对以暴力作支撑的税收,当然是交得起就交,躲得了便躲,逃得了便 逃,交不起又躲不了,便只有揭竿而起,反了。故,民不得不反。在封建社会民众 造反司空见惯,主要原因便是税收不合理,“苛捐杂税猛于虎”言犹在耳。现代社会,欺骗 、偷盗、抢劫乃至大规模社会动荡与暴力革命,有很大一部分也是国家税负过重逼出来的。 

2、国家劳动交换说。

民主意识的提高,使国家天生合理说受到怀疑。于是,人们又从国家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 角度提出了国家劳动交换之说。这种讲法当然比较和颜悦色,纳税人纳税也看成是对国家的 贡献。但这里面有二个问题,一是理论上无法解释交换的不平等性,二是实践中仍无法制止 抗税、偷税、漏税事件的发生,还容易引发社会动荡,逼出一部分刑事案件来。显然在国家 劳动交换说之下,税收的成本还是极大,负面影响与负面诱导极强,值得我们研究。

后来,在这两种学说之外,出现了一种对国家税权、国家税制与其他融资手段所花费的成本 进行比较的学术。因此,在国家税权研究领域出现了第三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国家税权 是国家权力异化和国家异化的基本标志之一,也是劳动异化的最集中的表现形式。它既是对 人们劳动权和财产权的否定,也产生了巨大的制度成本。因此,第一种学说“天生合理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没有了市场,第二种学说“相对合理说”或者“交换说”,虽然以国家 提供公共产品与民众交换的事实为依据,获得许多人的认同。但是,国家提供公共产品给所 有公民,而税收却只对部分人征收,其交换显得不公平。国家税收说到底还是一种劳动异化 .

显然,在国家暴力的前提之下,无论理论界对税收制度作何种解释和美化,要想使人民完全 忘记国家税收的暴力性质,完全服从一种暴力的统治,是不可能的。我们赞同的是第三种观 点。

〖HT5K〗(二)〖ZK(〗受货币制约的半消极财政制度:以债券制度为亮点〖ZK)〗〖HT5S S〗

社会的发展需要国家财政做更多的事情,而国家财政融资手段的落后往往限制国家财政做很 多的事情,在国家征税问题上更是如此。这种两难的尴尬状况一直延续到凯恩斯积极财

政理 论的出现,在这个时候,凯恩斯提出国家可以在税收手段之外,利用发行债券进行融资,从 而使国家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历史已经对凯恩斯主义做了极高的评价,这种评价当然是以 国家做更多的事所带来的巨大收益为依据的。在我个人看来,历史对凯恩斯的评价还有一个 很重要的方面被遗漏了。这就是,人们并没有注意到发行债券所能做到的事情,通过税收所 收集的财产同样能够做到,但为什么用发行国家债券比用税收的方式所获得的收益相差如此 悬殊?

显然,答案只有一个:发行国家债券比国家征税的成本要低得多,发行国家债券的活动余地 比国家征税的活动余地要宽得多,发行国家债券比国家征税要得人心,少障碍……

到这里, 我们也许会同意:凯恩斯主义的伟大意义不仅在于它节省国家融资的成本、拓宽国家融资领 域 、增加国家投资收益,更重要的是,凯恩斯主义第一次打破了“税收不可替代”的神话,

为世人提供了另一种国家融资的方式。而在此之前,人们的根本就无法想象国 家还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获得其生存和进行公共事业投资所必需的财产。这种启蒙性质对人 类的影响远远大于凯恩斯主义本身。

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曾经有一种相反的做法,废除国家债券。伟大领袖标新立异,宣称 这个国家是一个既没有内债, 也没有外债的国家,但这个时候,也是中国经济最缺乏活力、人们生活最贫困的时候。中国

必须为此付出饿死四千万平民的代价,比任何一次世界大战都要惨。为什么?原因很简单, 一个“既没有内债,也没有外债”的国家,所有 的行政支出、所有的建设事业支出以及其他一切支出所需要的资金都是通过征税获得的。从 社会 成本角度来看,税收成本包括对抗成本、道德成本、征收成本和监管成本四种。税 收的外生性、强制性与无偿性产生抗税、偷税、漏税,制造虚假报表、虚假信息、贪污 税款、滥用税款、挪用税款,贿赂官员种种不道德行为,造成社会动荡。债券成本则只包括 交易成本与换算成本两种,在人们自愿的非强制性债券体制下,不存在道德危险与道德成本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国家发行债券的多少往往受制于货币总量。在人们的劳动收入、私有 财产丰富时,国家债券有很大的活动范围,在人们的收入减少时,国家债券就缺乏活力。因 此,赤字财政虽然相对于纯税收财政(纯消极财政)来说是积极的,但还不能算是一种完 全积极的财政,而只能够算是一种半消极财政。

〖HT5K〗(三)〖ZK(〗运用货币手段的积极财政制度:财政制度完全采纳金融制度与手段 〖ZK)〗〖HT5SS〗

运用货币手段的积极财政制度作为制度虽然出现得比较晚,但货币手段作为一种应急的手段 ,却在人类历史的各个阶段都出现过。因此,利用货币的积极财政制度并不是一种空想,相 反,它是在实践中广泛应用并且卓有成效制度和措施。这个制度模式实际上就是我在本书第 一章所讲国家财金货币票券模式,要了解这个制度的精神,必须把握“直接发行货币”手段 的几个特点:

1、它是一种不被人们注意却又很常见的财政融资手段

如前所述,直接发货币记载公民的劳动,可以缓解政府财政乏力、失业过多、货币过少尴尬 局面,可以消除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劳动者生活贫困、社会犯罪增加等等不良现象。由于 上述问题大多数情况都是迫不得已,故采取“直接发货币”的手段虽然卓有成效,但也 往往不被人们所看好、甚至不被人们所注意。因此,它是一种国家 在危机情况下经常使用的、不被人们所注意的、普通的融资手段和融资方式。关于这种手段 的客观效果的历史记载,在本书第一章第一节《通过增加货币成功解决人们生产生活极端贫 困的典型事例》中有一些说明,你还可以从历史中找到许许多多的证据。

2、它是一种低成本、高收益的融资手段和融资方式

“直接发货币”的“低成本、高收益”主要表现在:在财政融资的三种手段和方式中,税收 手段的制度成本最高,受到人们的非议和抵触最多,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最大,国家财政的活 动余地最小;债券手段次之;

“直接发货币”手段的成本最低、最受人欢迎、对社会的积极影响最大。因此,“直接发货 币” 是一种低成本、高收益的融资手段和融资方式。

3、 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积极的融资手段和融资方式

“直接发货币”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积极的融资手段和融资方式主要表现在:“直接发货币 ”的依据是社会保障与失业人口的要求。国家根据失业人口的要求,为失业人口找到工作岗 位,并 根据其劳动成果的性质“直接发货币”给失业以后重新加入国家工作岗位的失业工人。由于 这种方式解决了失业人口最紧迫的工作岗位问题,使社会的人力资源不被浪费,又可以看成 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融资手段和融资方式。另外, “直接发货币”的前提是解决充分的就业问题,消除社会不良现象,是要有这些现象需要处 理,国 家就可以采用“直接发货币”的方式,不受是否“平衡”的干扰。因此,这种方式相对于财 政收支平衡等方式来说,是

一种积极的融资方式。

4、它是一种改变国家性质,为实现“消灭劳动异化、消灭剥削,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 社会理想奠基的融资手段和融资方式

在经济实践中,“直接发货币”虽然是为解决充分就业而采取的一种措施,但却为国家提供 了一种替代税收与债券的方式-货币方式,这种方式的低成本、高收益使其得到广泛的应 用。 “直接发货币”慢慢地成为国家税收、国家债券的替代方式。这种替代改变了国家依靠暴力 融资的性质,使得国家在经济领域不再是一个暴力机构,使国家公用事业费不需要从劳动者 手中征收,使劳动者的劳动和劳动者本身相异化;国家经济建设所需的费用不再是人们的一 种负担,相反,“直接发货币”还给失业者带来了劳动机会和财富。因此,“直接发货币” 既消除了基于国家而产生的劳动异化,也消除了劳动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异化,还给社会

失业人员提供了工作岗位和财富,是一种改变国家性质,为实现“消灭劳动异化、消灭剥削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社会理想奠基的融资手段和融资方式。

〖BT3〗二、财政制度的变迁轨迹解释〖HT5SS〗

在现实生活中,财政制度的变迁轨迹不会像我们现在看到的那样简单,了解财政制度的变迁 ,必须弄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1、成本与收益的比较是财政制度变迁的原动力

我们看到财政制度的变迁主要是由于财政手段的变化,而财政手段之所以由单一的税收手段 向税与国家债券结合,再向税收、国家债券、国家股票、国家货币多种手段结合使用转变, 最后,出现了一种“税收慢慢萎缩,收到的批评越来越大,而国家债 券、国家股票、国家货币等多种证券手段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肯定”的手段与手段之间 的替代。原因就是不同手段所付出的成本和得到的收入是不一样的 .税收付出的成本高昂,而收益低下,因此,批评多 ,只能慢慢被其他手段所代替。相对来说,货币、债券、股票和其他证券手段所付出的成本 比税收低得多,收益很高,慢慢地得到人们的承认,慢慢地代替税收和其他 落后手段。因此,成本与收益的比较是财政制度变迁的原动力。

2、人类社会的任何一个历史阶段都包容了所有制度、理论、方法的胚芽

虽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会有一种制度、理论、方法暂时占上风,但总体来说,同一个历史 阶段不可能只采取单一的手段进行国家财政运作。我们看到,国家虽然在大部分时候都是以 税收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但是,国家也在许多时候运用其他手段获得必要的资源。国家在战 争年代,往往采取大量发行货币与军用钞票的方法获取社会资源,在经济建设时期,经常采 取发行 建设公债的方法获得必要的资金,在经济危机、工人失业增多、企业破产、经济滑坡的时候 ,国家往往大量发放货币,对银行进行补救投资,甚至直接提高国家收购黄金、企业和其他 物产的价格,通过收购价格的提高,国家将大量的货币发放到社会个人和企业手中,从而帮

助个人和企业渡过经济难关。因此,我们可以说,我们现在归纳的三种手段,都是国家经常 应用的手段,人类社会的任何一个历史阶段都包容了所有制度、理论、方法的胚芽。

3、只有明确认识,才有可能使我们

使用更好的手段发展经济,才有可能由被动地制度变迁 走向主动的制度变迁

我们注意到,在凯恩斯主义理论出现之前,国家虽然也使用过债券,但 是国家在使用债券手段的同时,往往受到更多的非理性的批评,在凯恩斯主义理论出现以后 ,人们通过对债券的系统化分析,了解了债券手段的成本和收益,国家债券和赤字财政才 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承认。因此,即便我们有多种手段和方式,只有明确认识,才有可能使我 们使用更好的手段发展经济,才有可能由被动地制度变迁走向主动的制度变迁。

在国家发行货币上,也同样遇到一个“能否明确认识”的问题,虽然国家无时无刻不在运 用货币的手段解决国家的危难、解决企业的困难、解决人们生活的窘迫,虽然货币手段无时 无刻不在体现她无比的优越性,国家发货币还是受到许许多多的非理性的批评。 人们甚至不愿意思考一下这种武断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害处。人们把物价上涨归结为国家货币 发放过多,把大量的社会不良现象,甚至把战争所 造成的罪过和动荡也归结为国家发货币 过多。人们的非理性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他们对历史事实视而不见,对人们渴求货币的呼声 听而不闻,他们几乎忘了所有的经济危机,都是国家发行货币才解决的,几乎所有正义的战 争成果,都是国家发行货币聚集社会资源才可取得的。他们也不去思考: 国家征税,国家发行债券,国家发行货币、股票和其他票券三种方式之中,哪种方式更好, 更能给他们带来工作机会和利益。

显然,如果将上述问题考虑清楚,对货币的认识会更加清楚,对国家发放货币非理性的批评 将不再存在,希望本书能够在这一艰巨的工作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4、认识的不断升华将使财政制度不断优化

社会认识的不断深化,将使财政制度不断优化。这是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我们可以说,推 动财政制度变迁的主体是社会全体成员,包括人,也包括人以外的其他主体;财政制度变迁 的过程就是社会制度不断优化的历史过程。它是一种自我优化,囊括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所 有力量以后的一种自我优化。毫无疑问,它将使全世界的人们走向自由、解放与幸福!〖LM 〗

〖BT2〗第三节 金融财政制度的融合

〖BT3〗一、金融财政制度融合三阶段〖HT5SS〗

金融财政本来就是一家,财政是国家经济的动脉,金融是国家经济运行中各种经济主体之间 互相融通资源的方式。金融财政运作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现实生活中,由于金融运作机构与财政运作机构分设,金融与财政分立成为一种客观事实。 但这种分立是一种表象,国家经济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决定了金融财政制度必须走向融 合。历史经验表明:金融与财政制度的发展史,就是两种制度互相融合的历史,金融与财政 制度的融合,有助于社会经济发展。我们认为,对金融财政制度互相融合的历史可以分成三 个阶段:

〖BT4〗(一)无意识融合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的无意识融合阶段,赤字财政和凯恩斯主义出现以前的阶 段都可以大致归于这个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国家在发展经济、解决社会问题的时候, 总是将财政手段与金融手段综合起来使用。由于这种结合使用并没有明确认识, 更没有固定的制度,它往往具有临时性和无意识性,我们把它称为无意识融合。

无意识融合阶段的历史最长,历史事实也最多。比较有代表性的历史事实主要有:战争时期 的金融与财政政策、手段和措施,经济危机时期的金融与财政政策、手段和措施,大规模失 业和社会动荡时期的金融与财政政策、手段和措施。通过这些历史事实我们可以看出,金融 与财政的融合能够解决绝大部分社会危机与经济危机。

〖BT4〗(二)有意融通阶段〖HT5SS〗

凯恩斯主义理论出现以后,特别是“罗斯福新政”对金融财政制度的影响,使得金融制度与 财政制度的融合迎来了另外一个阶段-有意识融通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国家开始有 意识地运用金融手段解决财政问题,并且有意识的促进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的融合, 使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的融合法律化。

这个阶段最突出的表现是制度融合的法制化进程加快:经济复兴法、经济促进与充分就业法 、劳 动法、最低工资与最低工资增长率法、金融复兴法都以财政法制的方式和财政手段促进社会 资 源的融通、促进金融业的发展,票据法、证券法、代币票券法、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 保险法、信托法、国家债券法、国家股票法等金融立法以金融运作的方式为国家财政融通资 金提供渠道。

〖BT4〗(三)完全融合阶段〖HT5SS〗

有意识的融合是完全融和的前提条件,真正意义上的完全融合还没有出现,但它已经是一个 趋势 .我们认为,如果国家完全废除税收手段,理论上完全承认货币只不过是记载人们劳动的一 种手段,国家财政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依照法律约定,利用货币手段和其他证券手段解决 一切问题,就可以认为完全融合阶段已经出现。因此,国家财政直接发放货币与税收的完全 废除是金融财政制度完全融合的标志。

金融财政制度完全融合,国家税收的完全废除是一个理想社会的基石。因为只有在这时候, 人的劳动异化才失去了法律的支持,人们才有可能完完全全消除劳动异化,消灭剥削。也 只有在这个时候,国家才有能力根据人们的需要发行货币,才有可能发掘每个人的劳动潜力 ,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远大理想。

〖BT3〗二、理性金融财政制度的出现

〖BT4〗(一)目的转型〖HT5SS〗

旧的经济学一直将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作为经济制度追求的目标 .

在理性金融制度出现以前,金融制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维持物价稳定,中国将它表述 为维持币值稳定,并将其作为中央银行法的立法宗旨。事实证明,物价稳定、币值稳定和 经济增长、充分就业有可能不一致,在二者不一致的时候,提物价稳定和币值稳定,必定损 害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因此,理性的金融制度的目的应该由“物价稳定和币值稳定”转变 成“充分就业”。

同样,在理性财政制度出现以前,财政制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 维持财政收支平衡,保证国家财政日常支出。当时,“吃饭财政”是中国政府总理朱〖HT5 ,6“〗钅〖KG-*2/5〗容〖HT5SS〗基对 中国财政状况的评价,即中国的财政收入仅供政府官员吃饭,不能干其他事情。显然,在非 理性的财政制度下面,政府要干事首先必须增加税收,征税成为中国财政的一个基本目标。 事实证明,增税有可能造成经济滑坡、社会资源配置受阻和社会动荡,必定损害充分就业和 经济增长。因此,理性的财政制度的目的应该由”收税和财政收支平衡“转变成”充分就业 “。

完成目的转型以后的理性金融财政制度,变成一种完全“以人为本”的制度,只要有失业人 口存在,只要有失业人口向国家要求有相应的工作岗位和相应的劳动收入,国家就应当利用 货币手段满足他们的要求。

这种制度无疑是深受人们欢迎的。

〖BT4〗(二)手段、评价目标体系科学化〖HT5SS〗

理性金融财政制度手段的科学化表现在:国家抛弃高成本、引起人们反抗的暴力征税手段, 而采 取深受人们欢迎的、不损害人们劳动成果、运作便利、能够给人们带来利益的货币和其他票 券手段。

理性金融财政制度评价目标体系的科学化表现在:制度评价目标体系废弃不科学的 物价指数统计指标、稳定与平衡的价值目标(因为这些指标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产品上,忽略 人的需求,这些指标也将关注的焦点过分限制在一个国家,忽略世界经济一体化、国界逐渐 消亡的历史趋势),而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人的需求之上,以社会保障、充分就业、劳动者 劳动收入的 提高、劳动者劳动自由的扩大、经济制度成本的降低作为新的制度评价目标体系 .

〖BT3〗三、金融财政一元化现象:以美国为例

〖BT4〗(一)金融财政一

元化现象〖HT5SS〗

我们将“金融制度目标与财政制度目标的融合、财政手段与金融手段的融合、财政金融制度 评价目标体系的同一”等一系列现象称作金融财政的一元化现象。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制度 融合出现又一个高潮,金融财政的一元化势不可挡。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

1.对国家税权,国家债权,国家货币权成本的思考

国家要做事,必须以金钱为媒介才能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方便其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交 换 .国家取得金钱的三种方式分别是:征税、借款、发货币。这三种方式可以同时使用,也可 以互相替代。目前,国家财政有以下几种模式:

(1)只许征税,禁止借款和发货币

中国在宣布既无内债,又无外债时就是此种模式,但实际结果是使民众和国家更加贫穷,劳 动没有积极性。

原因是征税的成本比现在的成本也高得多,既无内债又无外债说明政府运作所需要的钱都是 通过单一的征税征收上来,而征税必然造成民众劳动积极性低下,国家贫穷,民众困苦。

(2)允许征税、借款,禁止发货币

现代国家,债券成为国民经济的一项重要指标,债券的可流通性和贴现能力已经与货币相当 .

(3)允许征税、借款、发货币

在异常情况下尤其是战争年代,三种方式会同时使用,而且能有效地帮助政府与民众渡过难 关。但在和平年代,发货币被当然地拒绝而不考虑其有效性。

(4)限制征税,允许借款、发货币

现代社会越来越趋向民主,小政府大社会是不可逆转 之趋势,税收过高、民众反对,降税能得民心已经客观上酿成了一种限制征税的氛围。在限 制征税的背景下,政府大量借款,美国、日本以及许多发达国家都开始了由旧征税模式走向 借款、发货币模式的努力。限制征税使经济得到极快发展,不但使政府获得了更多的收益, 而且使政府有剩余的财富可以削减财政赤字,某种意义上,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 减税的历史,就是一部财政手段由税收向债券和货币转移的历史。

显然,税收、债券和货币都是社会融资的手段,而社会融资是社会所有成员的责任,给社 会 所有成员带来利益,在融资收益上,三种手段是相同的。但在融资的成本上,三种手段存 在着极大的差异,税收手段成本最高,债券和其他证券的成本次之,货币手段的融资成本最 低。这种比较将使得国家的性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希望能够引起大家注意。

2、对当今世界“禁止征税、限制借款、允许发货币”模式的观察

虽然理论上还没有承认,但是发达国家却一直在走一条由“限制征税”模式向“禁止征税、 限制借款、允许发货币”模式过渡的路。发达国家以凯恩斯理论为依据,承认了债券的长期 性与合理性,在发达国家国家发行债券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我们国家许多人包括部分高级 官员仍然钟情于高成本的税收手段,将发债券看成临时性的行为,这种落后让人觉得不可容 忍。另外,还有一个现象是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的,就是发达国家往往在发行债券的同时, 偷偷地将国家发行的债券转变成货币,美国经济学家经过多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大量的证据 “确实表明美联储将一部分政府预算赤字货币化了”。〖ZW(〗(美国)劳埃德 B托马斯著 《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 第439-440页,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出版〖ZW)〗

另外还有一个禁止征税的现象,就是在国际贸易中,禁止征税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3、税收手段为什么会终结

我们认为,征税源于古代社会征物。为什么征物?一是古代社会证券手段不发达,二是古代 社会征物的目的是给官员使用而不是交换。生产力不发达,官员没有交换的余物使征税成为 最直接维持政府运转和官员生存的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劳动产品交换,尤其是出 现了大量降低交换成本的货币以后,征税也就由征物转化为征收货币,此时,征收货币的目 的是为了以货币记载官员的劳动,使官员能够凭货币与他人交换劳动。当时政府没有货币发 行权,只好先收再发。

历史发展到现代社会,货币权由国家集中行使,国家凭货币交换可以记载全社会成员的劳动 ,全体社会成员也可以以货币互相交换,记载各自的劳动。货币方式已经成为最好的劳动记 载与劳动交换方式,税收受到人们的抵制。由于国家已经垄断了货币的发行权,“先收再发 ”完全没有必要,税收纯粹是多此一举。国家经济运作 走向了“限制税收,允许借款,允许发货币”的较好形式。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后,国际免税 及国际机构税权的丧失必将使整个社会步入一个无税社会,人们之间的劳动记载与劳动交换 主要以货币和货币衍生物的方式进行。

另外,从社会成本角度来看,税收成本包括交易成本、社会力量对抗成本、道德成本、征收 成本和监管 成本五种。税收的外生性、强制性与无偿性产生抗税、偷税、漏税,制造虚假报表、虚 假信息、贪污税款、滥用税款、挪用税款,贿赂官员种种不道德行为,造成社会动荡。债券 成本则只包括交易成本与换算成本两种,在人们自愿的非强制性债券体制下,不存在道德危 险与道德成本,但存在债券交易成本、债券流通环节中与货币的换算成本。货币方式 则只存在发放成本,发放成本在理论上趋近于零。直接发货币可以节省债券方式带给我们的 交易成本与换算成本,促进整个社会的劳动记载与劳动交换。

4、对货币手段替代税收手段的前提的研究

当然,金融财税制度的一体化,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可以直接发货币。为了消除人们对滥发货 币的担心,我们会看到科学的、一体化的金融财税制度中的“发货币”至少有三个前提:

A、有社会成员的约定,事先立法,用法律来约束货币的发放,为其设立原则和渠道。

B、劳动者有劳动选择的自由,国家尊重劳动者的劳动选择,有义务根据失业者的要求提供 工作岗位,发展社会公用事业。

C、政府官员由民众直选,有竞争的压力,这样可以促使其将货币发放工作以民众可以接受 的方式进行。

有了上述三个前提,直接发货币将成为最低成本、最佳收益、最能调动全社会成员劳动积极 性的最佳手段,它必将被社会所接纳,诞生出一个理想社会。

〖BT4〗(二)金融财政一元化现象:以美国为例〖HT5SS〗

1、国债变美钞

据美国经济史记载,初期的美国采用金本位制,货币的发行与流通依赖于民众手中金子的数 量。只有黄金才是美国的法定货币。由于黄金的稀缺,美国同时发行国债和可流通税票 代行流通功能,这些证券都记载了黄金的含量,美国政府承诺民众可以这些票据随时兑现黄 金。这些花花绿绿的票据就是美钞,又称软通货,以与黄金硬通货相区别。美国金本位制崩 溃以后,所有这些票据都不再收回,也不能要求兑现黄金,而是留在市场继续流通,成为美 国的法定货币。因此,美钞实际上就是从没有兑现的美国国债与税收票据演变过来的,实际 上也是一种国家财政向金融靠拢的金融财政一元化现象。

国债转变成美钞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直到今天,许多经济学家证实,美国政府一直悄悄 地把它们不能兑现的国债货币化了。

2、历届总统都减税

如果说美钞原本是纯粹的美国国债,美钞的身上,很好地揉合了美国财政与金融制度,为世 界各国财政金融一元化开了很好的先例;那么,后来的美国总统又是怎样充分运用这一良好 先例的呢?当然是不遗余力的减税。试想:有了美钞的皆大欢喜,谁还愿意倒退到横征暴敛 的罪恶?!目前,国际上通行的税收研究结论是:任何税收都对社会有负面影响,任何增税 都会减少就业机会,降低经济增长,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

因此,税制变迁最大的特点就是减税,通过减税,可以获得国家、个人的利益最大化。

美国历届有作为的总统都是减税总统,为减税做了很多的说服工作。许多美国总统对减税都 有很精彩的论述,兹略举几例: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1953年的国情咨文中说:“减轻税收的最恰当办法是给那些最需要减轻税 收负担的人以救助,而又不致减少政府的收入。在通货膨胀的危机过去以后,我们应该研究 在修改整个税制结构基础上降低税收”。〖ZW(〗梅孜编译 《美国总统国情咨文选编》第6 7页 时事出版社 1994年出版〖ZW)〗艾森豪威尔在1954年的国情咨文中说:“我们现在应 该取消比较明显的不公平的赋税,特别是针对小纳税人的;减轻那些限制小企业发展的赋税

,放宽对弱势群体以及对医药费用的赋税,降低消费税”〖ZW(〗梅孜编译 《美国总经国 情咨文选编》第182页 时事出版社 1994年出版〖ZW)〗 .里根在1982年的国情咨文中说 :“我们的经济恢复计划是以4项符合常理的基本原则位基础的:继续降低联邦开支增长率 ;坚持削减个人税和营业税,从而刺激储蓄和投资。”〖ZW(〗梅孜编译 《美国总统国情 咨文选编》 第671页 时事出版社 1994年出版〖ZW)〗福特在1975年的国情咨文中说:“ 减税措施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允许纳税人而不是政府花他们缴纳的钱。如果我们要使 经济状况好转,减税是必不可少的。减税为充分就业带来最大的希望。”〖ZW(〗梅孜编译 《美国总统国情咨文选编》第589页 时事出版社 1994年出版〖ZW)〗 卡特在1978年的 国情咨文中说得明白:“税收改革和减税要一起进行。我们的税收建议将在我国增加就业机 会,为穷人增加就业机会尤其要给予特别的注意。

我们要知道在我们的自由经济里面,减税一直是新的就业机会的最大来源。“〖ZW(〗梅孜 编译 《美国总统国情咨文选编》第635页 时事出版社 1994年出版〖ZW)〗 而现任总统 布什说:”百分之六的失业率应该大声喊出来,让美国的两党国会议员清楚听到,我们需要 大幅减税,如此一来,我们的同胞才能找到工作。“〖ZW(〗中新社华盛顿五月二日电 《 布什硅谷演讲内政外交 为明年竞选连任造势》〖ZZ(Z〗sd-online com〖ZZ )〗〖ZW)〗 ”减税计划将使美国人有更多的钱花,有更多的储蓄,有更多的投资,这些改 革方案将促进美国经济的发展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ZW(〗中新网5月25日电《布什发 表讲话 强调减税能助美恢复活力》 〖ZZ(Z〗http://business sohu con/49/09/ar ticle209500949 shtml〖ZZ)〗[ZW)]

显然,上述美国总统的精彩论述,不仅表明了税收必减的大方向,而且也表明了税制结构调 整必须遵循减少对穷人的盘剥,减少对消费支出与流转征税,税制必须尽快过渡到以所得税 为主的大 方向。

3、推动减税的力量:竞选与收入增加

推动减税的力量有两种,无论是美国还是其他民主国家,推动减税的直接力量是国家领导人 的民主竞选制。目前美国的减税主要是靠总统民选制度来保证,民选总统几乎都不可能是增 税总统,而且如果想要有所作为,民选总统还要不断地减税。任何一个国家,只要把最高权 力来自有充分言论自由的竞选机制废掉,马上就会倒回到增税理由充分的年代。推动国家减 税的间接力量是减税、废税实践的成功,它们使人们收入增加,尤其是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颇为引人注目。

减税能使人们的收入增加毫无疑问,减税能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却颇受质疑。尽管减税的 历史就是一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的历史,许多人还是难以解释其中的奥妙。就是深得其益的 美国国民也难以例外,据NBC/华尔街日报的调查,“只有百分之二十五的人相信2001年减税 对美国经济有帮助,只有百分之二十九的人相信进一步减税能刺激增长” .〖ZW(〗《洛杉 矶时报:布什赢得减税战也有风险》 /web/news/2003/5 /24/2415.htm〖ZW)〗实际上,美国的税减了几百年,美国国民“减税会损害政府能力” 的担心也维持了几百年。

实际上,根据我们的观察,减税反而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的原因, 完全在于路径替代,或者说,当税一减再减时,国家的中央银行慢慢以货币路径替代了原有 的税收路径。依照各国中央银行的通例,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业务购买一切东西 :国债、企业股票债券、各种流通票据、金银或者其他产品。

央行的购买过程就是社会财富增加的过程,当税率存在时,不管它是如何之低,社会财富总 量的绝对增加往往在抵消了废税的效应后,还有大量结余。

反过来说,如果国家税收路径依然存 在,国家就不会着力于央行业务的扩张,央行业务不扩张,社会资源都是死的,无法流通或 者流通不畅的,财富无从扩大,国家财政收入也就无法增加了。

〖BT3〗四、我们的废税理论有正反史实为佐证〖HT5SS〗

众所周知,减税理论虽然在人类历史的各个阶段都出现过,但要完全废除一个国家的税收制 度,几乎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难题,减税就是部分废税,从逻辑 上说,如果部分废税是正确的,那么完全废税也应当是正确的。但现实生活中,人几乎不用 思考就明 白,尽管减税使国家收入增加,但废税却只能使税收收入为零。因此,谁也不敢提出废税的 主张。

我们的废税理论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设想而不觉得自己行不通呢?因为,我们胸有成竹 ,这个“竹”不是别的,就是前人一直在用却并没有注意到的东西:货币。我们将货币、证 券、 税收当成本质相同的发展经济的几种手段,并通过其替代趋势成功地提出了完整的减税、废

税理论。即:税收不但部分可减,而且总体可以废除,废税以后的公共产品供应资金还是通 过立法,由议会来规划,由央行拨款,财政具体落实到人。

“货币替代税收发展经济”的理论有充分的历史事实佐证,兹略举几例:

1、中国汉朝、后汉刘秀、三国刘备运用货币替代税收发展经济的史实

汉朝初期,如司马迁所记:“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盖藏 ” .统治者三十税一,允许民众自由铸造货币,以货币替代税收发展经济,农工商并举,人们 的劳动积极性高。经过几十年的经营,汉朝经济转变成武帝初年的“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 满,而府库余货财”,“纲疏而民富,役财骄溢”。

另外,据《反经》记载,后汉刘秀、 三国刘备白手起家,打天下得民心,坐天下,靠的也是发货币和废税。

2、美国独立,以后历届总统得民心,坐天下,靠的也是废税和发货币

美国政府在建国初期,税收极低、政府债券、货币泛滥,民众拒收,政府要求公民不得拒收 联邦政府发行的货币。法院裁决:政府败诉。美国就是在这种货币泛滥到民众拒收 的情形下,赢 得独立战争的胜利和经济的极大发展的。美国战后的政府债券都没有收回,全部转为美圆, 美圆的前身就是政府债,也是废税、发货币的重要例证。现在,这个工作也一直在进行,美 国经济学家经过多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大量的证据“确实表明美联储将一部分政府预算赤字 货币化了”。 〖ZW(〗(美国)劳埃德 B,托马斯著 《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 第439-4 40页,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出版〖ZW)〗众所周知的美国比较大的废税和发货币事实,还 有凯恩斯主义理论的零税方式,罗斯福新政的提高金价5倍,以及历次经济危机中的大量货 币以原货币数量几倍、几十倍的投放等等。

3、其他国家发展经济,得民心坐天下,影响世界,靠的也是废税和发货币

一切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得民心坐天下,影响世界,靠的也是废税和发货币。日本是一个 好例证,小国拔头筹,影响世界,靠的就是征负税,多发货币。在1996年,一个做同样工作 出同样产品的日本人硬是要比一个中国人多得72倍的货币〖ZW(〗资料来源:《世界经济年 鉴》1996年卷〖ZW)〗 ,怎么不会影响世界,让全球趋之若骛,敬之如神呢?日本发货币, 以前从来不找借口,现在货币实在是太多了,也开始找借口了,诸如失业、经济停滞、战争 ,等等等等。这次伊拉克一开战,日本央行通过强调战争危机,将“短期资金市场的流动资 金量从目前的17至20万亿日元提高到25万亿日元〖ZW(〗乐绍延:”

日本央行决定进一步放 松银根 减少战争带来影响“ 新华网东京3月25日电〖ZW)〗” ,并“把央行收购金融机 构持有上市公司股票的限额从原来的2万亿日元提高到3万亿日元” 〖ZW(〗乐绍延:“日本 央行决定进一步放松银根 减少战争带来影响” 新华网东京3月25日电〖ZW)〗,一次 一下就多发出9万亿日圆的货币,收购9万亿日圆的资产,日本货币政策变动速度之快,幅度

之大,令人叹为观止。日本影响世界,靠的就是废税和发货币。

一个理论只有经得起正反事实的检验才能成为理论,反面的事实又是怎样的呢?

计划经济下 的无产阶级领袖,为了标榜自己高尚,提出要“消灭货币、债务与股票”。中国大陆“既无 内 债又无外债”的空前绝后的成就,等始作俑者去世以后,就变成人类经济史上最恐怖的黑色 幽默。因为,这意味着国家的每一分钱都是国家应用暴力,从人民手中征税征上来 的。否定货币夸大税收的结果,是15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完全崩溃,最后不得不放弃原有 的做法,回到以货币替代税收的轨道上面来。

在发达国家也有反证,历史上,德国的饥饿 总理布吕宁、美国的无能总统胡佛在危机时都实行过增加征税、裁员减薪的政策,而不懂运

用货币证券手段缓解危机,最后,他们无一例外地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丢掉权力不说, 还受到后人的责骂。

以上正反史实充分说明,废税是不可逆的经济现象,而增税,只会是一种损害 人们与国家利益的蠢行。

〖BT3〗五、金融财政制度一体化的意义〖HT5SS〗

1、财政一元化体制、财政货币二元化体制、金融财政制度一体化体制概念

财政一元化体制是指国家经济运行以税收、财政计划为中心,货币手段是执行财政计划的工 具和辅 助手段的体制。封建社会、奴隶制社会的经济运行可以看成是财政一元化体制的不完全形态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一切都以国家计划为中心,可以看成是财政一元化体制的完全形 态。该体制的运行有一个隐含的前提:即主要由政府官员制订出来的计划具有超前的预见性 ,完全符合社会上各阶层各类人员的特殊需要,并且预知这些需要在什么情况下会做什么样 的变化。也就是说计划具有洞悉一切的十全十美性。

财政货币二元化体制是指国家计划、物价管制、宏观调控仍然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但独立的 货币政策与货币制度已经形成并占据一定地位的体制。在经济转型时期,国家计划转向市场 经济,国家调控转向市场自我调控,官员独揽调控大权变为公民各自独享自我调控权,官员 行使权利无制约变成全局事项由全体公民约定,官员受法律约定的制约等等。由于既得利益 集团拒绝全盘接受新观念、采取新方式运作,旧的封建集权式的财政一元化做法仍然占有相 当大的比例,并在全世界有反扑的可能。

金融财政制度一体化体制是指一切活动均以货币自我调控为基础,取消税收不再以税收 获取利益的体制。这种体制是建立在各类劳动一律平等;货 币是记载劳动的工具,各类劳动均有权直接取得货币,劳动与劳动之间的交换比价由交换双 方参照自主、自愿与社会公平的原则自主约定等原则的基础之上的。它大量削减社会运作成 本,给人们的劳动与生活带来便利。金融财政制度一体化体制的确立与税收的取消标志着国 家异化与劳动异化终结,社会开始趋向理性与自我调控,个人有了劳动的自由与保障,各种 社会罪恶削减到了最低限度。

(2)金融财政制度一体化体制的意义

金融财政制度一体化体制给国家提供了最低成本、最高收益的融资方式,然而这种影响仅仅 是金融财政制度一体化体制对国家发生重大影响中微乎其微的一个方面。金融财政制度一体 化体制对国家的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

A、实现了 “消灭剥削、消灭劳动异化、实现社会正义”的伟大理想,国家形象得到全面改 善

取消税收一直是人类最伟大的理想,由于人们一直没有找到替代税收的方法,这个理想 也就多多少少带有空想色彩。税收的存在使得国家的形象非常模糊:一方面,她想实现社 会正义,要 求贯彻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归劳动者自己所有的原则,反对劳动异化,反对剥削;另一方面, 她又不得不要求劳动者交出一部分劳动产品给国家使用,不得不制造劳动异化,制造剥削, 引起社会动荡。因此,在旧的财政体制中,国家做事情有好的形象,但是在做事情之前收取 税收,又给社会留下了极坏的影响国家是异化的,人们对国家总是既爱又恨的。

在消灭国家异化上面,人类有许多思想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提出“消灭劳 动异化,消灭剥削,国家消亡”的共产主义理论,说到底也是为了实现 “消灭剥削、消灭 劳动异化、实现社会正义”的伟大理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金融财政制度一体化体制使马 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由理想状态变成现实状态。

B、解放了国家,使人们的权利有了更好的保障

现代社会很不安宁,许许多多的事情都需要国家去做。在旧的财政体制下,国家做事情的能 力直接受制于税收的多少,很多事情国家都不能去做,原因只有一个:国家没有钱。在这种 体制下,不管一个国家有多少人,只要没有钱,就没有办法做事情。这直接酿成了人受制于 物,国家受制于税收的尴尬局面。在这种体制下,人最多的国家,往往成为失业最多、贫困 人口最多、人的权利最得不到保障的国家。人口成为负担,各种侵害人的尊严、否定人存在 价值的理论层出不穷,以致侵害人的生命,毁坏家庭与人世幸福的“计划生育”理论与实践 能够横行无忌,十几亿人的人权无法得到保障。

在金融财政制度一体化体制下,国家可以直接发货币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可以直接发货币 组织人们进行物质生产劳动,可以直接发货币改善自然环境,可以直接发货币改善制度环境 ,可以直接发货币作任何有益于人类的事情。国家几乎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前提只有一 个:这个国家有足够的人力可以使用。在这样的国家,人才真正是最宝贵的资源,人们的权 利才有可能得到物质保障、制度保障和精神保障。

C、 消除了劳动差别,化解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社会由动荡变成融合

在旧的财政体制下,国家公务员、脑力劳动者的工资要靠国家从其他劳动者手里收上来。国 家公务员和脑力劳动者劳动越多、工资越高,其他劳动者的负担就越重,公务员与普通劳动 者、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某个行业的劳动者与其他行业的劳动者都因为税收的存在而 处于互相对立的境地,社会总是动荡不安。

在金融财政制度一体化体制下,国家直接发货币记载所有人的劳动,国家公务员和脑力劳动 者的工资不需要从其他劳动者手里收取。他们劳动越多,工资也越高,与其他劳动者互相交 换劳动的可能性也越大。在互相交换劳动的情况下,国家公务员和脑力劳动者的收入越多, 其他劳动者的收入也越多,体力劳动者的收入越多,国家公务员和脑力劳动者的收入也越多 ,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劳动者收入的增加,都有可能使其他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增加。劳 动者之间的对立不再存在,社会由动荡变成融合。

D、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人们以劳动为第一需要,社会财富极大丰富

劳动异化是人们劳动积极性低下、劳动痛苦和物质财富缺乏的根本原因。旧的财税体制产生 劳动异化,所以无法实现“人们以劳动为第一需要,社会财富极大丰富”的理想 ,人们的 劳动积极性非常低下。

金融财政制度一体化体制下,人们的劳动产品全部属于劳动者所有,劳动者劳动越多,劳动 产品也越多,对其他劳动者提供的服务也越多,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地位越高;劳动者劳动 越少,自己拥有的劳动产品也越少,和其他劳动者交换劳动产品的

机会也越少,对社会的贡 献越小,地位越低;因此,人们很容易以劳动为第一需要,以劳动为荣,以劳动为快乐。

试问,在这种体制下,社会财富怎么会不极大丰富?

〖BT3〗六、中国离金融财政制度一体化体制有多远?〖HT5SS〗

金融财政制度一体化体制是全世界的发展趋势,她既与资本主义社会兼容,也与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理想一致。中国社会追求社会理想的传统,有可能使得中国接受金融财政制度一体 化体制比发达国家来得快,这是一个很有利的因素。但是,中国具体经济制度水平低下,制 度环境和操作经验比较欠缺,改革开放以后,许多学者受“防止通货膨胀”的理论影响很深 ,有可能阻碍金融财政制度一体化体制的实现,虽然金融财政制度一体化体制不可能带来“ 通货膨胀”,但对于“反通货膨胀”教条主义者来说,发货币可能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这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因素。

显然,新的金融财政制度一体化体制必然引起争论。在财税制度的争议上,笔者赞成多搞发 展型的争议,研究如何以更好的方式替代现有模式;少搞争斗型的争议,不讲创新,只讲如 何分配既得利益。争论是最耽误时间的,但争论又是不可避免的。反对封闭消息,不搞研究 ,不搞争议。

我们认为,中国金融财政制度一体化体制的道路有可能是这样的:

1、废除外汇管制,实现货币可自由兑换,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极大的货币差距。

2、实行积极财政,在不取消税收手段同时,采取另外一种更低成本的手段-债券进行融 资。

3、调整税制结构,优化税制功能,即将征税的原则定为促进闲置资产流通,而不是取得财 政收入。逐步将税制结构调整为以财产闲置税、财产赠与税、所得税为主,取消流转税,与 国际惯例接轨,促进社会资源的流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4、与国际惯例接轨,对关系到国家稳定、贫困线以下人口生命安全以及经济危机等等大事 情,经议会同意或者其他特殊程序,直接发货币予以救助。

5、把减税、废税、对贫困人口的直接救助、对失业人员的直接救助结合起来,对国家公务 人员的劳动直接发放货币,由金融、税收双轨财政逐步过渡到金融单轨财政。

6、经过理论界的积极研究、逻辑检证,尤其是多年实践经验的积累,最终完全废除税收, 确立金融财政一体化体制,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消灭剥削、消灭劳动异化、实 现社会正义”,“人们以劳动为第一需要,社会财富极大丰富”的远大理想。

〖HT5H〗七、〖ZK(〗新旧财政金融运作模式比较表-为什么发放货币不征税会使一国 尽快实现充分就业,获得比工业革命更大的发展机遇?〖ZK)〗

〖HT5SS〗有人说,我的发现必将引起社会科学的巨大革命,尤其是经济学领域的巨大革命 ,它将为全人类带来一次比工业革命提供的发展机遇更大、更深远的革命-全球财政金融 法制革命。

我本人不大明白“革命”的意思,但却赞成我的工作必将使货币理论与古典经济学理 论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会影响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影响到我们的法律制度 ,影响到我们的意识与社会生活模式。那么,发放货币证券,减税、取消税收的做法,与强 调征税、废除债券、货币的做法相比,到底有些什么优势呢?

〖HT5K〗(一)〖ZK(〗“不收税,只发货币和其它证券”财政金融运作模式的特点:〖ZK) 〗〖HT5SS〗

不收税,只发货币和其它证券,主张财政金融合一,理论上以发行货币为最主要的发展经济 手段,在实现充分就业的前提下实现物产极大丰富的目标。内容包括:

1、以货币手段替代税收手段,国家尽快减税、最终完全废除税收手段;

2、变收支平衡模式为零基预算,根据实际需要尤其是失业人口的需要发行货币,支持国家 机器运转和国家经济建设;

3、完全实现充分就业,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做,个个有收益,物产极大丰富。

〖HT5K〗(二)〖ZK(〗“收税,同时发行债券和其它证券”财政金融运作模式的特点:〖 ZK)〗〖HT5SS〗

收税,同时发行债券和其它证券,割裂财政金融的有机联系,理论上反对发行货币,也反对 过度赤字预算,经常削减预算,裁减人员。除了树立一个能带头吃苦的旧道德形象外,在财 政平衡、充分就业与经济景气的选择中无法两全,更无法在实现充分就业的前提下实现物产 极大丰富的目标。内容包括:

1、以劫富济贫的面目出现,主张对富人增税,最终引发富人 企业裁员,最大限度地损害穷人利益; 

2、以吃苦耐劳,平衡预算的面目出现,削减财政支 出,裁减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最终使政府运作乏力,无法在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方面履行应 尽的义务,最大限度地损害非国家工作人员的利益;

3、无论是对富人下手还是对国家工作

人员下手,最终都会传递到穷人和非国家工作人员头上,损害社会整体就业水平,使社会整 体效率低下,经济整体滑坡同时引发社会动荡、犯罪乃至内战与世界大战。

〖BT4〗(三)新旧财政金融运作模式比较分析:〖HT5SS〗

1、分析的前提:

社会存在非充分就业;国家财政支出能够调动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使 部分在职人员更加努力,部分失业人员重新获得劳动机会,最终增加社会总体劳动量与物质 精神财富,减少失业、贫困、动荡、犯罪乃至内战与世界大战发生的可能性,一句话,国家 财政支出是良性有效的。

2、新旧财政金融运作模式比较分析:〖LM〗

〖JZ〗〖HT5“H〗表三 新旧财政金融法律制度运作成本收益一览表

[HT6“SS]〖BG(!〗〖BHDG4*2,K4,K13ZQ,K13ZQ,K10ZQ〗

[SQ*2][HJ*2/5]社会现象〖〗[SQ*2]旧模式(反对发货币、债券,支持征税)〖〗[SQ* 2]新模式(支持发货币、债券,反对征税)〖〗[SQ*2]经验与教训

[BHDG4*2][SQ*2]财政支出〖〗[SQ*2] 支出的形式是货币,根据乘数原理,支出的效 果可以是4/1.〖〗〖SQ*2〗 支出的形式是货币,根据乘数原理,支出的效果同样是

4/1.〖〗〖SQ*2〗 二者在政府投资收益环节效果一样。

〖BHDG6〗〖SQ*2〗财政收入〖〗〖SQ*2〗 议会决定,暴力收税,政府获得的就是民 间减少的,社会财富与 货币总量不变。〖〗〖SQ*2〗 议会决定,机器印刷,政府获得货币,民间不减少货币和

投资,社会财富与货币总量增加。〖〗〖SQ*2〗 旧成本为民间减少的投资收益外加征税 费;新成本近似于0.

〖BHDG10*2〗物价〖〗

〖SQ*2〗 直接计入成本,短期物价急剧上升;长期削减需求,迫使企业裁员, 失业增加又会进一步削减需求,引发新一轮的减产与失业,整体物价水平急剧波动。〖〗

〖SQ*2〗 不计入成本,短期物价不变;长期有可能根据需求的变化调整物价与生产,整 体物价水平不会有恶性变化,社会资源配置最佳化达到新的水平。

〖〗〖SQ*2〗 增加税收常常造成社会动荡,无一例外引起物价急剧波动,生产急剧滑坡 ;发行货币反之。

〖BHDG10〗整体生产水平〖〗

〖SQ*2〗 对原有生产者征税,减少其利润,从而迫使其裁员,减少劳动力投入,如果财 政支出比企业支出更加合理,两抵后有增加新的物质精神财富,否则反而降低整体生产水平 .〖〗

〖SQ*2〗 原有生产水平不变,另加新的劳动力投入,增加新的物质精神财富。〖〗

〖SQ*2〗 征税无论针对谁,都造成社会动荡,无一例外降低整体生产水平;发行货币反 之。

〖BHDG7*5,K4,K13ZQ,K13ZQ,K10ZQ〗

就业与失业〖〗

〖SQ*2〗 直接减少原有就业人口与就业水平,两抵后有可能增加就业,减少失

业;也有可能减少就业,增加失业。〖〗

〖SQ*2〗 原有就业人口与就业水平不变,另加新的劳动力投入,增加就业,减少失业。

〖〗

〖SQ*2〗 征税无论针对谁,无一例外减少就业,增加失业;发行货币反之。

〖BHDG13,K4,K13ZQ,K13ZQ,K10ZQ〗

劳动与闲 暇(勤劳与懒 惰或者财富与贫穷)〖〗

〖SQ*2〗 增税短期直接压抑原有就业人口劳动积极性,增加隐性失业,也有可能迫使企 业裁员,直接增加失业人口;长期社会总收入与总需求的减少又会进一步降低人们的劳动积 极性,减少劳动产出,增加隐性失业和显性失业。〖〗

〖SQ*2〗 短期原有就业人口劳动与闲暇不变,另加新的劳动力投入,增加劳动,减少懒 惰与闲暇;长期社会总收入与总需求的增加又会进一步提高在职人员的劳动积极性,增加劳 动产出,减少隐性失业。〖〗

〖SQ*2〗 征税无论针对谁,无一例外降低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使放弃勤劳的本性,人们 趋向于懒惰,使社会财富减少,人们困顿,并迫使走投无路者走向犯罪;发行货币反之。〖 BG)〗〖LM〗

〖HT6“SS〗

〖BG(!〗〖BHDG16,K4,K13ZQ,K13ZQ,K10ZQ〗纳税者与食税者(社会各阶级、 阶层)〖〗

〖SQ*2〗 直接造成纳税者与食税者之间的尖锐对立,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普 通民众与政府的对立,也有可能引发穷与富的对立、阶层阶级对立,不道德与犯罪严重,最 极端时引发阶级斗争、内部革命、外部战争与恐怖主义行动。

〖〗

〖SQ*2〗没有针对部分人的税收,也不会引起社会阶层、阶级的分化与对立;新增加的货币 投放,无论是投给政府官员还是贫苦百姓一方,最终都会流到另一方手里,为另一方所欢迎 .〖〗 〖SQ*2〗 征税无论针对谁,都会使社会分裂为纳税者与食税者两部分,进而演化为各种 阶层与阶级对立,引发不道德、犯罪、阶级斗争、内部革命、外部战争与恐怖主义等罪恶; 发行货币反之。

〖BHDG14*2〗公有与私有〖〗

〖SQ*2〗 征税直接改变原有公有与私有格局,减少个人财产,降低个人劳动积极性,引 发个人反国家的行动,最终损害国家整体利益;先损害私有,后损害公有,最后大家都没有 的蠢事,我们再也不能干了。〖〗

〖SQ*2〗 不改变原有公有与私有格局,新增加的货币可以投给公职人员,也可 以投给贫苦百姓,既能发展公共事业,又能增加个人财富;公有多了,私人享福,私人富裕 了,国家强盛;公有与私有不但不对立,而且互相融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SQ*2〗 征税无论针对谁,无一例外既损害了私有,又损害了公有,最后大家都没有; 发行货币反之。

〖BHDG18*2〗道德与法律,消亡国家与永恒国家〖〗

〖SQ*2〗 征税使劳动异化,税法使得道德、法律与天道、天性相背离,人不以避税、逃 税、漏税、偷税、抗税、社会暴力革命为耻,反以避税、逃税、漏税、偷税、抗税、社会暴 力革命为荣,税收使得国家正义遭受怀疑,国家必须消亡,否则无法实现自由、公平与正义 ,征税国家是消亡中的国家。〖〗

〖SQ*2〗 不征税,不制造劳动异化,道德与法律没有外在性与强迫性,国家不再是依靠 暴力获取经济资源的异化物;发行货币,既记载公职人员的劳动,也记载贫苦百姓的劳动, 国家是每一个个人的财神爷与守护神,是不可消亡的永恒国家。〖〗

〖SQ*2〗 征税无论针对谁,都制造劳动异化、道德异化、法律异化,使国家自掘坟墓; 发行货币反之。〖BG)〗〖HT〗〖HJ〗

财税金融论文篇8

旧细则第七条规定:为条例第一条所称在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所提供的劳务发生在境内。

新细则第四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条例规定的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是指:提供或者接受条例规定劳务的单位或者个人在境内;

新营业税法将营业税中劳务和转让无形资产的应税行为由属地改为了属人,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将“劳务发生地”调整为“属人”和“收入来源地”相结合。

金融企业应关注焦点:

1 境内金融企业提供的全部劳务,无论其提供的劳务是否发生在境内都属于境地内提供劳务,具有营业税纳税义务。

2 接受劳务方在境内,接受劳务均为境内提供劳务,无论其是否属于境内金融企业或境外金融机构或分支机构,均有纳税义务。

3 劳务提供方有来源于境内的收入都视为境内劳务,无论其是否在境内提供劳务。

(1)出口信用保险是否征收营业税

金融企业办理的出口信用保险问题属于在原条例及细则下的不征税事项,但由于提供劳务方在中国境内,属于应纳税事项,但根据新细则第四条的规定属于应征营业税的范围,同时根据新条例第八条第七款的规定属于可以免征营业税的事项。新条例第八条第七款规定:境内保险机构为出口货物提供的保险产品免征营业税。新细则第二十二条第五款规定:第一款第(七)项所称为出口货物提供的保险产品,包括出口货物保险和出口信用保险。

虽然是从不征营业税到免征营业税,只有一个字的变化,但却反映了完全不同的税收概念。

(2)境外金融机构对境内业务的纳税义务

原营业税纳税义务按机构所在地确定金融业劳务发生地的原则,对境外机构提供境内金融服务,例如直接贷款给境内企业,不属于境内业务,不存在纳税义务。从新营业税税收管辖权的变化来看,笔者认为境外向境内提供贷款,相当于进入中国的资金市场,而进入我国市场的货物和无形资产是应当征收流转税的,因此进入我国的资金也应属于流转税的征收范围。

取消金融保险企业折合率例外规定

金融保险业纳税人收到外汇收入,应折合成人民币后纳税。旧细则第十六条规定:纳税人按外汇结算营业额的,其营业额的人民币折合率可以选择营业额发生的当天或当月1日的国家外汇牌价(原则上为中间价)。但金融保险企业营业额的人民币折合率为上年度决算报表确定的汇率。

自1995年起,国家外汇体制进行了改革,实行汇率并轨,同时国家不再公布各种外汇与人民币的比价,所以为适应形势,1996年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保险业以外汇折合人民币计算营业额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6]50号)规定:金融保险业以外汇结算营业额的,金融业按其收到的外汇的当天或当季季末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汇价折台营业额,保险业按其收到的外汇的当天或当月月末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汇价折合营业额,并计算营业税。纳税人选择何种折合率确定后,一年之内不得变动。对金融保险业外币与人民币的折合率作了新的规定,按当季季末的牌价折合。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

因此,此次新细则中,对金融保险业外币与人民币的折合率也做了顺应形势的规定,第二十一条规定:纳税人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结算营业额的,其营业额的人民币折合率可以选择营业额发生的当天或者当月1日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

纳税人应当在事先确定采用何种折合率,确定后1年内不得变更。取消了金融保险企业折合率的例外情形,一律规定为当天或者当月1日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

金融企业应关注焦点:

金融企业应根据国际金融市场的形势,判定经常发生的外币结算的汇率走势,来选择有利企业的折合率,从而减少营业额达到合理节税。o取消外汇转贷差额纳税规定

旧条例第五条规定了转贷业务,以贷款利息减去借款利息后的余额为营业额。

1995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业征收营业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5]79号)第二条规定:对金融企业经营转贷外汇业务,以贷款利息减去借款利息后的余额为营业额计算征收营业税。转贷外汇业务,是指金融企业直接向境外借入外汇资金,然后再贷给国内企业。一般代款业务,一律以利息收入全额为营业额计算征收营业税。

新条例第五条取消了转贷差额征收营业税的规定,意味金融企业的按差额征税的转贷业务,需要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作为计税依据,消除造成外汇转贷与人民币转贷之间的政策不平衡,有利于公平税负。

金融企业应关注焦点:

1 金融机构经营的两种转贷外汇的业务都取消差额征税。

2000年《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业营业税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6号)规定我国金融机构经营的两种转贷外汇业务如何差额征税上操作问题:一是由借款机构直接将外汇资金贷给企业使用,二是由金融机构的总机构从境外借入外汇资金,通过其分支机构贷给境内单位使用。

随着新营业税政策取消了外汇转贷差额纳税规定,财税[2009]61号文公布国税发[2000]6号文已失效,也意味上述两种外汇转贷业务要视同一般代款业务,以利息收入全额为营业额计算征收营业税。

2 掉期业务也取消差额征税。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企业外汇转贷中发生掉期业务营业税处理问题的批复》(国税函[1998]736号)规定:金融企业从境外借人资金,为规避利率风险,先将其借入资金的浮动利率掉期换成为固定利率,再转贷给国内用户。此类业务仍可按照条例第五条第(四)款规定的“转贷业务”征收营业税。说明了外汇转贷中发生掉期业务也按差额征收。

国税发[2009]9号文公布国税函[1998]736号文已失效,也意味外汇转贷中发生掉期业务要视同一般代款业务,以利

息收入全额为营业额计算征收营业税。

3 利用差额征税,逃避或减少纳税义务的筹划空间已经不存在。

某些外资金融机构将自有资金存入境外总行,自身所需贷款资金从境外借人,以便减轻税负。国税发[2000]135号文也采取相应的制约措施,当其贷款额度未超过其注册资本金时,一律按一般贷款征税,超过部分才按转贷外汇业务对待。但实务中许多外资金融机构,仍利用该差异征收营业税,来进行避税,此次试图利用外汇差额征税的空间完全被堵塞。

4 金融企业往来的计税依据如何确定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企业往来业务计税依据问题的通如》(国税发[1994]087号)规定:金融企业往来的计税依据,可比照原《暂行条例》第五条第四项对“转贷业务”的规定,按金融企业之间往来发生的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的正差计算纳税,此次新条例第五条取消了转贷差额征收营业税的规定,上述文件在国税发[2009]29号文中规定作废,金融企业之间往来发生的利息收入,笔者认为要全额计税。

涉及的优惠项目取消

根据新规,所有纳税人包括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和个人,买卖金融商品都应缴纳营业税;新条例第五条规定:纳税人的营业额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但是,下列情形除外:(四)外汇、有价证券、期货等金融商品买卖业务,以卖出价减去买入价后的余额为营业额。新细则第十八条规定:条例第五条第(四)项所称外汇、有价证券、期货等金融商品买卖业务,是指纳税人从事的外汇、有价证券、非货物期货和其他金融商品买卖业务。货物期货不缴纳营业税。

可见,所有纳税人包括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和个人,买卖金融商品都应缴纳营业税。

金融企业涉及到金融商品主要是有价证券。有价证券是虚拟资本的一种形式,通常是指期限在1年以上的债券和股票,它是资本市场金融工具的基本形式。

有价证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有价证券仅指资本证券,具体指那些能够给其持有者定期带来收益,并能转让流通的资本所有权证书或债权证书。广义有价证券则包括商品证券、货币证券和资本证券三类。

金融企业应关注焦点:

1 取消基金管理人运用基金买卖股票、债券的差价收入,暂免征收营业税优惠。

2 取消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买卖基金的差价收入征收营业税;

3 取消个人和非金融机构买卖基金单位的差价收入不征收营业税。

财税[2009]61号文规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证券投资基金税收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8]55号)第一条第二、三项失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财税[2002]128号)第一条第三项失效。

4 取消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投资者买卖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取得的差价收入征收营业税;对非金融机构投资者买卖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取得的差价收入,不征收营业税。

财税[2009]61号文规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5号)第二条第(三)项已经失效。

重新明确了金融企业的纳税期限,删除了保险业的特殊规定

新细则第二十七条规定:银行、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信用社、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的纳税期限为1个季度。纳税人以1个月或者1个季度为一个纳税期的,自期满之日起15日内申报纳税,

关注失效文件或条款:

1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几个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5]45号)中关于金融业纳税申报期限问题;金融业(不包括典当业)自纳税期满之日起10日内申报纳税。金融机构受托发放贷款,其应扣缴税款的解缴期限为一个季度,并自期满之日起10日内申报解缴。

2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业营业税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6号)关于金融业的纳税期限问题:除银行,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信用社从事金融业务仍以一个季度为纳税期外,其他纳税人从事金融业务,应按月缴纳营业税。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问题

新条例第十二条规定: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并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者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并明确了扣缴义务发生时间,收讫营业收入款项,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当天等关键概念。

营业税扣缴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的当天。

所称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是指纳税人应税行为发生过程中或者完成后收取的款项。

所称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为书面合同确定的付款日期的当天;未签订书面合同或者书面合同未确定付款日期的,为应税行为完成的当天。

以上概念明确纳税人承担纳税义务的具体日期,有利于税务机关实施税务管理,合理规定申报期限和纳税期限,监督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金融企业应关注焦点:

1 金融企业承办委托贷款业务纳税义务发生时间问题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贷款业务征收营业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13号)规定:金融企业承办委托贷款业务营业税的扣缴义务发生时间,为受托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代委托人收讫贷款利息的当天。

在新法规下,扣缴义务发生时间不一定要收讫利息的当天,也可以是书面合同确定的付款日期的当天。

失效的文件:《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银行委托贷款业务代扣代缴营业税问题的函》(国税函[1997]74号)。

财税金融论文篇9

正是由于宏观经济不稳定与违约风险之间存在正相关,故而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内部价格水平的稳定是获得金融实际利率高增长而又不至于引起严重金融恐慌和崩溃等过度风险的一个必要条件(麦金农,1997)。此外,利率自由化改革将会加剧发展中国家金融同业之间的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使得金融部门的赢利空间缩小和竞争成本上升,由此会引发银行部门的不良资产的比例和信贷市场上的道德风险加剧,再加之金融监管改革滞后或放松和政府隐性存款保险的存在,从而使得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银行过度放贷和企业过度借款的现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脆弱性,诱发了银行危机(McKinnon &Pill ,1996、1998)。

(二)财政稳定与资本项目的开放

麦金农(1997)指出,在宏观经济不定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必须实行有效的汇率管理和国际资本流动的限制,以确保政府增加税收、维持经济稳定。如果政府在宏观经济不稳定的情形下放开资本项目控制,必然将会产生严重的资本外逃现象和货币替代问题,使得通货膨胀税的税基缩减和通货膨胀率的相应提高,从而导致货币危机的爆发,故而主张资本项目开放是经济市场化的最后一步。

货币危机理论认为,在固定汇率制下,当一国宏观经济不稳定时,资本项目的开放将会使其货币受到国际游资的攻击,引发货币危机。货币危机理论的第一代模型(Krugman ,1979)认为,由于发生危机国家政府所奉行的赤字或宽松货币政策使得信贷规模以一定的速度扩张,故而导致经常项目的赤字,由此而引发政府国际储备的流失,当国际储备减少到某一个最低水平时,投机者必将对其货币发生攻击,从而造成其汇率体系的崩溃。因此,货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固定汇率政策和赤字融资政策之间内在的不一致性,而流动性困难、集体行动、羊群行为以及道德风险等诸多问题在金融市场中的存在,则会进一步加剧和恶化货币危机。

货币危机理论是从国际资本流动角度揭示了金融自由化改革中货币危机的成因,而货币替代理论则从资产替代角度揭示了在宏观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资本项目的开放则会引发严重的货币替代现象,同样也会引发货币危机。货币替代是指在开放经济和货币可兑换条件下,由于本币贬值使本国居民对本币失去信心,从而产生本币的货币职能部分或全部被外国货币所替代的现象。拉丁美洲、前苏联以及东欧等在其金融自由化历程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货币替代现象,尤其以拉丁美洲国家的" 美元化"现象最为典型。货币替代不仅使得这些国家的汇率出现频繁的波动和通货膨胀现象的加剧,同时也严重地削弱了这些国家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首先,由于货币实际收益率等于名义利率减通货膨胀率,故而汇率水平高低则取决于两国的货币供给、名义利率差异和通货膨胀率差异。若两国货币的名义利率不变,那么两国通货膨胀率的差异将决定汇率水平的变化,故而可以将两国通货膨胀率差异视为汇率的预期变化,因此,财政不稳定和高的通货膨胀率所引发的严重的货币替代则会加剧汇率不稳定。其次,货币替代将使一国货币量变得难以估计,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如果中央银行试图通过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刺激国内的投资与消费需求,经济主体的预期通胀率将会上升,故而会立即将部分增加的货币余额转换为币值稳定的外币,货币替代必将削弱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效力。第三,在通货膨胀期间,由于外币资产的存在提供了一种高效廉价的逃税方法,货币替代的存在将会降低国内居民本币的需求量,使得通货膨胀税的税基减少。若要弥补因货币替代所导致通胀税收入的损失,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通货膨胀率。由此可知,两者博弈的最终结果是货币替代进一步加剧了一国通货膨胀率水平及其发生的频率。

二、中国财政现状及其稳定性状况分析

(一)中国的财政现状

资料来源: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下文表格中未注明资料出处的皆来自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二)中国财政稳定性分析

注:债务依存度是财政债务收入占财政支出的百分比;负债率是财政债务收入占财政收入的百分比;偿债率是财政债务的还本付息支出占财政支出的百分比(注:通常情况下,依赖度是指在一国的中央财政预算中,国债收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偿债率是指在财政收入中用于支付国债利息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于中国财政债务收入不仅来自国债收入,同时还包括向金融机构的借款,因此,本文中债务收入不仅仅包括国债收入,还包括其他形式的债务收入。)。

三、中国现行财政条件下的金融稳定性分析

(一)中国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的相关性分析

前文已经指出,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财政赤字的货币化,在中国是否也存在财政赤字货币化?是否会引发通货膨胀?为此,我们在此以货币供给量()作为因变量,以财政赤字(DF)作为自变量,对1978~1999年期" 间的财政赤字(DF)与货币供给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线性回归检验,结果如方程1和图3所示:

由此可见,在财政收入占GNP 的比重逐年递减而财政赤字又逐年高速攀升之际,实行以利率市场化为突破口的金融市场化必将会使得潜在的通货膨胀危机显现化,其产生的不利影响我们从阿根廷、墨西哥、智利等国家金融自由化实践就可略知一二。中国若在如此财政背景之下进行以利率市场化为突破口的金融市场化改革,高通胀率、高利率、日益扩大的财政赤字、日趋沉重的政府债务利息负担以及政府向银行体系强制融资等问题也就难免。因此,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实现财政收支均衡,否则,以利率市场化为突破口的金融市场化改革只会让我们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

(二)中国资本外逃与货币替代状况

伴随着中国经济和中国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居民和企业的外币需求以及外币资产的持有量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增加。尽管中国目前对资本项目仍然实施严格的管制,隔绝了中国与国际资本之间的自由流动,使得中国可以成功避免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直接冲击。但是不可否认,中国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资本外逃和货币替代现象。

综上所述,由于宏观经济不稳定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本币的频繁贬值以及对本币的需求下降都将引起资本外逃和货币替代的发生,因此,防止资本外逃和货币替代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就是消除或降低通货膨胀、维系宏观经济稳定和提高本国货币的实际收益率,使得公众对持有本国货币的信心增强。由此可见,中国应当采取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使通货膨胀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提高人民币的实际收益率和较为稳定的真实汇率,将有助于改善公众对人民币币值的预期,以此削弱资本外逃和货币替代的动力,这对于防止可能产生的严重的资本外逃和货币替代将起到积极的防治作用。

四、实现中国财政稳定的对策与建议

由前文已经指出,实现财政稳定是中国今后经济进一步开放和金融自由化改革最为重要的前提条件。虽然1994年建立的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管理体制在理顺中央与地方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增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由于当时的改革重点是通过重新界定中央与地方之间事权和财权的范围以达到增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的目标,未能深入而及时地界定省(市)级政府与其以下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权与事权,因而导致现行省(市)级以下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的严重不对称,地方财政出现严重困难。正是由于财政制度缺陷使得中国财政出现了严重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消除这种集权政体与分权经济体制的矛盾,方可实现财政稳定。

(一)实行制度创新,重新界定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实现财权与事权相统一

中央政府集中财权是实现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管理体制最为常用的办法,符合中央政府自上而下转移支付宏观调控职能的要求。但是,在中国,这种自下而上的集中财权模式却被地方各级政府广泛地采用,使得财政资金层层向上级政府集中,而与此不对称的是,基本事权却反向移动,层层向下转移,从而造成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的高度不对称,尤其" 是县乡(镇)两级政府这种矛盾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地方性公共产品理应由相应的地方政府提供,同时现行中国各级地方政府还需要承当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 义务",使得中国各级地方政府在事权上呈现出高度的刚性,没有任何与上级政府讨价还价的余地。但是在财权方面,由于财权集中的层层集中,而地方各级政府又不具有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和地方立法征税的权力,现行的分税制又没有确定省(市)级以下地方各级政府独享的税基,使得其财政收入失去稳定而可靠的收入来源,从而出现了无相应财权支撑的刚性事权,地方政府财政出现严重困难必然是不可避免。由此可见,要解决目前地方政府的财政困难这种处境,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必须按照事权与财权相对称的原则,重新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赋予地方各级政府相应而必要的税种选择、税率调整、立法收税以及发行地方债券的财权,使得各级政府的事权必须有相应的稳定而可靠的财权作支撑;其次,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减少政府分级层次。目前中国政府的5级层次已经造成政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和政府行政支出逐年攀升的弊端,因此,适当地缩减政府层次,精简政府机构,不仅又有利于分税分级财政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实施,使得财政分级层次与政府分级层次相对应,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运作效率和财政支出的效用。

(二)加速税制改革,严肃税收纪律,提高税收收入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

造成税收收入所占比重减少的原因较多:一是近年来,中央在保持税制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先后出台了减征、停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降低关税税率、减免农业税、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等政策,并且继续清理取消了部分不合理、不合法的收费和基金项目;二是由于经济紧缩,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效益有所下降;三是税收执法人员的执法不严,"寻租"行为及其自身素质低下等原因所导致企业与个人的偷税、逃税、避税等现象严重,这一点从中国实施的"金税工程"和"金关工程"所取得的阶段性成绩中可见一斑;四是中国现行的支付体系不发达、公众偏爱现金支付以及现金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等原因导致税收收入尤其是所得税收入的大量流失。由此可见,要提高税收收入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一方面要大力提高税收执法人员素质,依法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坚决打击偷税、漏税、逃税和非法避税等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扩大税基,同时加快税制改革,对某些已经不合时宜的税种和收率进行重新调整与修改,扩大税基,重新界定各级政府所应享受的税种,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在税收征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税收征管效率与征管力度,在税负的公平与公正的前提下确保税收收入稳定增长。

图4中国税收入与财政债务收入对总的财政收入的贡献度(注:这里"总的财政收入"等于现行统计上的财政收入与财政债务两者之和。)

(三)转变观念,理性认识积极财政的扩张效应

货币化将会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但是,中国目前理论界和实践界都十分推崇的积极财政政策,这种对积极财政政策"情有独钟"的过度偏好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立不住脚的,也是十分危险的。

「参考文献

(2)Krugman,P.,1979,"A Model of Balance of Payments Crises",Journal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1)。

(3)McKinnon R.and Pill,H.,1996,"Credit Liberalizations and InternationalCapital Flows :The Over Borrowing Syndrome",T.ito and A.Krueger ,Ed.FinancialReguiation and Integration in East Asi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McKinnon R.and Pill.H ,1998,"The Over Borrowing Syndrome :AreEast Asian Economies Different?"R.Glick ed.Ed.,Managing Capital Flows andExchange Rates,Per spectives from the Pacific Basin,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5)Obstfeld ,M.,1994,"The Logic of Currency Crises?"NBER WotkingPaper ,No.4640.

(6)Sachs,J.and Radelets 1998,"The On set of The East Asian FinancialCrisis",NBER Working Paper,NO.6680.

(7)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上海三联出版社,1988年。

(8)贾康:《县乡财政解困与财政制度创新》,《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

(10)罗纳德。l.麦金农:《经济市场化次序——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金融控制》(第二版),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财税金融论文篇10

针对营业税重复征税问题,金融企业依据其营业额的全额进行征税,金融企业的内部业务依然遵循营业税,以及在国际合作中营业税征收的弊端日益显露,继交通运输业、现代服务业、电信业先后完成“营改增”之后,预计房地产业、建筑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等行业将在2015年完成“营改增”。在金融业税制改革的有条不紊地进行中,本文将更全面、细致论述有关金融业营改增的细节问题和有关建议。

一、文献概述

在金融业税制改革必行中,相关文献主要对国际金融业增值税的设计方式的运行和在中国国情基础上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进行分析,同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我国金融业增值税税制。

杨默如(2010)首先对金融业进行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的税制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其次,运用投入产出表测量和计算了金融业重复课税规模;最后,对我国金融业增值税制的改革提出了有关建议。刘佳、乔博娟(2013)和刘天永(2013)认为中国的金融业增值税改革必须依附于我国财税体制和金融行业的基本国情,同时借鉴国外的增值税计税方法,深化和完善金融业增值税制度的改革。

熊鹭(2014)首先,从税率、应税方法、可抵扣进项税额确认方法、特殊业务处理规则以及税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沟通机制等五个方面对英国金融增值税制进行归纳,分析了中英金融增值税制主要存在税负不同,对待税收筹划的态度不同和征税方法不同三个区别。在此基础上,熊鹭、郝联峰(2014)基于国际上金融业增值税征税模式,分析了当前中国银行业“营改增”四种主要方案对财政总收入、中央地方财政收入结构、银行资产业务选择、银行客户、银行贷款利率定价和债券价格等六个方面的影响。

朱剑峰、王秀珍(2013)和周志波、刘建徽、田婷(2013)和王莹(2013)分别介绍国外金融业增值税征收的三种典型模式:基本免税法、零税率法、固定比例抵扣的免税法,比较分析各种模式的优劣,并总结有关国外金融业增值税征收模式对国内金融业税制改革的启示,最后提出了有关建议。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课题组(2015)和西安支行课题组(2014)基于国际金融业增值税征收方法,分析了我国银行业“营改增”现状和面临的困难,归纳了国内较为关注的和具有可操作性的银行业“营改增”方案,同时考虑到我国银行业税收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提出了全面征收增值税的建议方案。同时,分别以河南省68家银行类金融机构和西安地区的9家金融机构为样本,进行了营改增的效应测算,其中郑州支行认为增值税税率定在6%较为适宜;西安支行认为一般金融机构按照11%征收增值税,农村金融机构减按6%征收。

二、金融业增值税改革原则和建议

按照最优商品税理论,一个国家设计一种税制不能仅仅站在一个角度考虑,应综合考虑税收对经济、社会、财政及实际操作难度等多方面的影响。对金融业增值税的设计应该遵循以下这三个基本原则:(1)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金融业税制的设计应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层面上考虑,避免金融业“营改增”的实施对各行业产生不利影响。(2)渐进性和有序性原则。金融业行业特殊,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我国金融环境的复杂也增加了金融业“营改增”的难度。为稳妥起见,金融业开征增值税,可以采用有序性原则,避免贸然开征可能造成的危害。(3)可操作性和简易性原则。税收实施的易操作性和简易性是税种成功开征的重要影响因素,税制的设计应保证能够顺利实施,否则不仅不能实现税收职能还可能会造成税收效率的损失和社会福利的降低,更坏的结果是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可预料的不良影响。

虽然我国的增值税改革已经试行了两年多的时间,但是金融业作为具有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在具体改革政策的设计上,笔者建议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金融业增值税税制设计

第一,确定增值税应纳税项目。

纵观金融业的特征,我们发现金融业的很多业务的收入是不符合增值税销项税确认条件的,即金融业企业的某些营业收入不产生增值税销项税额,我国的金融业税制改革可以对此类的金融服务项目实行免税政策,通过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企业的业务分析来看,这些免税项目主要包括:现金交易,存贷款业务,股票交易,保险交易以及外汇转贷等业务。而对于那些金融业业务产生的业务收入,既能够发生销项税,同时也满足进项税抵扣的条件,则对这些业务项目征收增值税。这些应纳税金融业务包括:咨询业务,基金管理和信托以及融资租赁业务等。

第二,规范增值税进项税的抵扣管理。

原则上,按照增值税的统一管理,金融业企业的可抵扣进项税项目应该和其他行业企业一样,而不需要单独规定,主要的抵扣内容包括:购买应税项目的原材料、固定资产以及低值易耗品等发生的进项税额。但是由于上文分析的,金融业的所有业务项目存在着应税项目和免税项目,不能简单地直接扣除全部的进项税额部分,需要在增值税应税项目和免税项目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能够明确归属于应税项目的进项税额可以在增值税销项税额中直接抵扣,不能明确确认其归属的,本文建议按照免税营业额与应税营业额的比例分摊抵扣。

第三,确定金融业的增值税税率。

税率作为整个税制体系中的重要一块,是一个合理的税制体系的重要标准,制定一个合理的税率,能够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同时也不能够造成阻碍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我国现行增值税基本税率是17%,由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行业由于其特殊性,需要单独测算其适用税率,已实行试点的交通运输业则为11%,部分现代服务业为6%,但是由于金融业的特殊性,又是需要单独进行测算的。

(二)金融业增值税征收管理

首先,完善和规范金融业征收增值税的立法体系。我国目前的税法是针对所有行业的基本法,加快研究制定《金融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过渡政策的规定》到最后的金融业征管增值税的最后法规,务必做到对金融业全面改征增值税的实施细则,做到对金融业征收增值税有法可依,同时也要要求征管人员做到执法必严的程度。其次,提高税务征管部门人员的业务水平。对金融业征收增值税,需要税务部门机构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同时,金融业征收增值税,面临着工作量大,任务繁重等困难,政府部门需要在金融业税改之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以做到有备无患。第三,正确处理国税和地税的关系。

(三)加强地方税收体系建设

随着我国增值税的逐步“扩围”,加强地方税收体系的建设也将成为改革和关注的另一重点,这关系到地方财政收入能否保持稳定。为保障地方财政收入来源的长效、稳定,具体实施内容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整合、改善现有税种,提升监管能力;二是,征收新型税种,扩大税收来源。(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熊鹭. 英国金融业增值税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借鉴[J].国际税收,2014(6):11-15

[2]熊鹭、郝联峰. 银行业“营改增”方案经济效应比较[J]. 财政研究,2014(7):57-61

[3]周志波、刘建徽、田 婷. 我国金融业增值税改革模式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2013(12):51-55

财税金融论文篇11

一、负债融资效应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基于对资本结构研究对负债融资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从最初只局限于债务融资的财务杠杆效应和税盾效应到新资本结构理论开始强调债务融资对公司治理效应的影响。

(一)负债融资的税盾效应。负债融资的税盾效应,亦称税收抵减效应或节税效应,指的是公司通过举借负债进行融资,而债务利息可在税前支付,进而可以减少公司实际缴纳的所得税数额,这样债务的资本成本明显低于权益的资本成本,降低了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从而影响公司的市场价值。修正的MM理论命题I中指出:有负债融资的公司,其价值等于同风险等级无负债公司的价值加上负债税收收益,即体现了负债融资的税盾效应。用公式表示如下:

VL=VU+TCB=EBIT(1-TC)/K+TCB

其中:VL=有负债融资的公司价值;VU=无负债融资的公司价值;TC=公司所得税税率;B=债务价值;EBIT=公司息税前利润。

由上述公式可知,当公司负债比例越大时,公司价值就越高,负债比率高达100%时,公司价值得到最大化(这里忽略了由于负债增加而使财务风险增加,进而导致公司价值不增加反而降低的现象)。由于各国政府的税收政策基本稳定,公司也往往会选择一定数额的负债融资,这样负债的税盾效应便长期存在,由负债融资而增加的公司价值就等于永续的未来利息抵税额的现值之和。

(二)负债融资的财务杠杆效应。负债融资的财务杠杆效应是指公司通过调整负债比率进而影响权益资本利润率。由于企业所有者的投资回报是在缴纳完所得税之后才支付的,而负债利息则作为财务费用于税前扣除,即产生税盾效应,这样也会使得股东财富增加,每股收益的增长速度也会大于息税前利润增长速度。而当息税前盈余增大时,每一单位盈余所承担的固定财务费用就会相对减少,给普通股东带来每股盈余也就更多;反之,当息税前盈余减少时,每一元盈余所承担的固定财务费用就会相对增加,普通股的每股盈余就会大幅度减少。这种由于固定财务费用的存在而使得普通每股盈余产生变动幅度的现象即为财务杠杆原理。不可忽略的是,负债融资在给公司带来财务杠杆效应的同时,也会带来相应的财务风险:当公司过分的为取得财务杠杆收益而大举负债时,一旦息税前利润率下降,将不足以补偿固定的利息费用,直接导致权益资本利润率大幅度下降,甚至会引起公司破产危机。所以,管理者需要作出正确的负债经营决策以保证在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效应的同时将财务风险控制在最低。财务杠杆系数的公式是:

DFL=(ΔEPS/EPS)/(ΔEBIT/EBIT)

其中,DFL为财务杠杆系数,EPS为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额,EPS为变动前的普通股每股收益,EBIT为息税前利润变动额,EBIT为变动前的息税前利润。

(三)负债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负债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主要反映在对公司治理结构效率的影响,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有效发挥对管理者的监督约束作用。债务约束是一种硬约束,即到期必须归还本金和利息、只有符合条件的公司才能取得债务资金以及负债的破产约束。(2)债务的信息传递功能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程度。负债率的高低可以向股东传递公司经营状况的好坏,有利于利益相关者正确的评价公司和公司管理者从而形成更有效的经营激励机制。(3)债务具有约束公司所有者的作用。因为负债增多而增加了破产的可能性,使得公司股东承受更多的经营风险,股东便会更加关注公司的经济效益,增加监管公司经营的动力。

二、大唐国际负债融资效应分析

(一)大唐国际负债融资的财务杠杆效应。

1.财务杠杆效应分析的基本指标体系。财务杠杆效应源于公司存在固定的财务费用,其基本规律是当公司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高于债务利息率时,说明公司经营状况较好,通过适当增加债务可使股东获得超额利益,发挥财务杠杆效应。换句话说,当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增长时,每股收益的增长将会更快。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对于大唐国际负债融资是否发挥财务杠杆效应将从比较该公司的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和债务利息率开始,判断该公司是否在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高于债务利息率时,增加负债,使得财务杠杆效应为正。

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即基本获利率,是企业的息税前利润与总资产平均余额之比,反映企业总体的获利能力,数值越大,说明企业的整体的获利能力越强。该指标是将公司占用的全部资产作为一种投入来对应息税前利润总和,以此评价公司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其中,公司的投入就是占用的资产总额,其回报就是息税前利润。资产息税前利润率的计算公式:

(1)资产息税前利润率=息税前利润/总资产平均余额

(2)息税前利润=企业的净利润+企业支付的利息费用+企业支付的所得税

(3)本年总资产平均余额=(年初总资产余额+年末总资产余额)/2

由于近几年金融市场波动频繁,中国人民银行宏观调控的力度加大,利息率经常性变化,因此本文并没有选取固定的一年期贷款利息率作为负债利息率来使用,而是采用一种估算的方法,即用每年财务费用除以有息负债来代替,计算公式如下:

(1)债务利息率=财务费用/有息负债

(2)有息负债=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

2.大唐国际负债融资财务杠杆效应现状分析。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在研究大唐国际负债融资的财务杠杆效应时首先计算资产息税前利润率负债利息率(数据来源:根据色诺芬(CCER)数据库大唐国际相关公司治理数据整理得出):

首先,通过表1、2计算结果发现大唐国际财务杠杆效应为正。自大唐国际2006年上市以来连续五年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高于债务利息率,说明公司经营状况较好,通过适当增加债务可使股东获得超额利益,发挥财务杠杆效应。同时也表明近五年来,该公司由于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增长而使得每股收益的增长更快,公司价值更大。大唐国际资产负债率在同类电力企业中处于较高的地位,融资来源主要是债务方式,因此大唐国际的负债融资发挥了财务杠杆效应。

其次,从对资产息税前利润率即基本获利率的计算结果可知,该指标数值相对债务利息率较高,但发展不平衡,2006和2007两年数值较高,而在2008、2009年有所下降,下降幅度较高跌至5%以下,而在2010年又有所回升。这表明该公司的活力尽管较强,但波动性较大,经营风险依然存在,即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变化幅度较强,应当加强生产经营管理。大唐国际作为发电企业其融资方式具有负债融资偏好,这同电力行业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密切相关。装机规模越大,一定程度上公司资产规模就越大,其抵抗市场经营风险的能力也就越强,盈利能力越强。大唐国际在总资产连年上升和大量举借负债的情况下,经营状况依然波动,说明其管理过程存在缺陷,应当引起管理层重视。

第三,表3反映了2004-2006年资产息税前利润率高于债务利息率电力上市公司数量分布情况。大唐国际处于资产负债率60%至100%的部分,说明大唐国际经营状况在业内居于领先地位,财务杠杆正效应得到有效发挥。同时也可看出在近50家电力上市公司中,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高于债务利息率并非多数,比例小于50%,并且逐年递减,说明有一大部分的电力公司没有充分利用负债融资的财务杠杆效应,从而导致财务杠杆损失。

(二)大唐国际负债融资的税盾效应。负债融资的税盾效应,即税收抵减效应或节税效应,是指公司通过债务融资,其财务费用可从税前扣减,由此可以减少公司所缴纳的所得税数额,因此负债比例越高,税盾效应越明显,但前提是息税前利润大于零。除此之外,财务费用为负值也表示没有利用负债的税盾效应。根据大唐国际上市公司年报数据统计分析,可以计算出该公司2006年至2010年的息税前利润和财务费用。计算结果列示如表4(数据来源:根据色诺芬(CCER)数据库大唐国际相关公司治理数据整理得出)。

由上述统计结果可以发现,该公司在2006年至2010年期间,息税前利润始终大于零,并且债务利息费用也都是正值。因此,大唐国际负债融资的税盾效应得到有效发挥。但是通过利息费用与息税前利润的比值可以看出,大唐国际税盾效应发挥情况波动比较大,在2008年从20%左右迅速上升至80%左右,而2009、2010年又恢复至50%左右。基于对大唐国际财务杠杆效应的分析可知大唐国际经营能力较好,公司理应更多的使用负债融资来充分利用其税盾效应。

另外,通过与其他上市电力公司的财务费用与息税前利润比率相比,可以看出除了个别企业息税前利润为负以外,大部分企业的财务费用占息税前利润的比重在50%以下,2004年41家,2005年33家,2006年32家。而大唐国际2006年该比率仅为21.93%,在同类行业中属于一般水平,这与大唐国际长期战略发展规划的市场地位不符,因而该公司需要在保证权益资本利润率上升的情况下,提高负债的税盾效应。

(三)大唐国际负债融资的治理效应分析。探讨大唐国际负债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将从银行贷款约束的有效性和企业债券约束的有效性两方面展开。在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中,无论是银行贷款还是债券融资都可以通过监督管理层提高运作资金的质量,从而提高公司效益以满足债权人的本金和利息。但是,在大唐国际实际运作中,其负债融资的治理效应却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1.银行贷款约束的有效性分析。当贷款银行和借款公司属于相互独立的利益主体时,银行贷款可以充分发挥其负债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即银行贷款约束有效。银行经营者在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鞭策下,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会努力监督贷款公司对资金的使用情况;并在贷款公司无力还贷情况下,适时启用破产程序来维护自身利益。通过分析大唐国际资产负债表数据,本文发现大唐国际债务融资的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以2006年为例,电力上市公司的长期借款占到负债总额的57.02%。而且债权人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政府机构对银行经营活动的干预依然存在;除此之外,国有企业还有许多政策性贷款。目前,我国法律也没有对银行在借款公司陷入财务危机时可以接管公司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这就大大削弱了银行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另外,大唐国际股权集中度很高,第一大股东居于主导地位,近五年来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平均为30%,而且第一大股东大唐集团也是国有企业。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与电力上市公司同属国家所有,企业会自发的对银行产生依赖,银行经营者也缺乏关注贷款使用质量和借款公司经营状况的动力,相应的银行对电力上市公司的监督和约束也就得不到正常发挥。因此银行贷款对电力上市公司只是一种软约束,这使得银行贷款的公司治理效应失去了其应有意义。

2.企业债券约束的有效性分析。债券融资的约束力度高于银行贷款,这是因为债券持有者同国有企业之间不存在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当企业发行债券融资后,债券持有人为了保证自身本金和利息会对发行公司采取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措施,并且会在其没有能力支付本息时直接向企业施加压力。一旦发行公司违反合约,债券投资者在其利益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必然会通过各方渠道来对企业施压,管理层即使不面对破产危险,其地位也必定受到严重影响。在这种危机压力下,管理层会努力提高其管理水平和对资金的合理使用,避免债务危机的发生,从而公司治理效应得到有效改善。通过上述分析,同银行贷款相比,本文发现债券融资在公司治理实践中可行性更高。但是由于我国债券发行需要经过决议、申请批准、制定募集办法和公告、发行募集等一系列复杂严格的程序,且发行费用支出较高,因此大唐国际通过发行债券募集资金的情况很少。而且在仅有的几次举债中,债券购买者所持有的债券规模较小,且相对分散,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实施监督权,因此大唐国际企业债券约束有效性也没有得到发挥。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大唐国际自上市以来资产负债率连年增长上升,自2008年以来,资产负债率水平已超高80%,与此同时,企业存在严重的资金压力问题,并且有逐步恶化的趋势。在对大唐国际负债融资效应的分析中可以发现,该公司负债融资的财务杠杆效应和税盾效应都得到了有效发挥,并且在同类行业中处于较好的地位。但是公司治理效应存在严重缺陷,这同其债务融资结构中债券融资缺乏,国有银行长期借款居多的单一融资模式有关。因此,在电力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唐国际需要适时提高对债券融资的利用程度,开发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增发股票等多种融资渠道,在降低融资成本的同时降低财务风险,发挥公司治理效应。另外,大唐国际在做大企业的同时要培养几个重点企业作为整个集团的现金流企业,避免因资金投资分散且回收期长而造成的短期流动资金短缺的风险。最后,政府也需要完善破产程序方面的法律法规,为银行在借款公司陷入财务危机时可以接管公司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涛.企业现金流量信息应用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财税金融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房地产企业作为中国高投入、高风险最为突出的行业,其经营效益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因素。在政府近年来的严格调控下,房地产企业的唯一出路即是加强自身建设,优化内部控制,实施精细化管理,其中尤其以提高财务管理关键环节的有效控制最为重要。资金是企业的命脉,有效的财务管理能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这样一个前提,本文重点围绕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关键环节的有效控制展开论述。

一、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关键环节的构成要素剖析

基于房地产企业的运营特征,笔者提取了构成企业财务管理关键环节的两个核心要素,现将其列示如下。

第一,资金管理。从整体来说,房地产企业的资金运作流程不外乎三点:融资——投资——效益产出。可以说,是这三个部分构成了房地产企业价值链的核心,而这三个部分又都涉及了资金管理这项重要内容,因此,资金管理可视为是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关键环节的构成要素之首。而在实践中,资金管理又包含了多项内容,如融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等等。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所有环节都是重点。只有确保建立有效的融资渠道,保障运营资金能够有效利用,以及各项投资都科学合理,才能达成房地产企业效益最大化这一战略目标,并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税务筹划。房地产企业拥有一个庞大的税赋网络,其中,企业所涉及到的税种主要包括营业税、城建税、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印花税等等。全力做好税务筹划工作是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这项工作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最终效益,以及企业资金能否有效利用,能否避免税务风险,保障房地产企业的健康发展。将税务筹划作为一个单独项目从财务管理中提取出来,其也构成了一个价值链条,而这一链条的主体仅有两个部分,一是税务遵从,二是税务筹划。在工作实践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只有首先做到税务遵从,才能顺利开展税务筹划工作。

二、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关键环节的有效控制

1.强化资金管理力度

资金管理的主体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融资管理,二是投资管理。首先,我们先来探讨如何构建有效的融资管理体系。在中国,对于企业而言融资是一项极为艰难的工作。从当前房地产企业的现状来看,融资渠道狭隘更是其所面临着的一个重点问题。因此,要强化资金管理,构建有效的融资管理体系,房地产企业财务部门就必须要全力拓宽融资渠道。例如,企业可采用股权融资的方式吸引资金,这一融资方式的优点在于降低了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弥补了银行贷款需到期还本付息的不足,而缺点是易于分散企业控制权,且资金成本投入较高。再如,企业可利用债务融资的方式吸引资金,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投资小,风险易控制,并能够优化房地产企业的资本结构,全面发挥债务资金的财务杠杆作用;而缺点是存在较大的还本付息压力,且风险往往是潜在的,虽然易于控制,却不易发觉,而且一旦造成风险,会影响财务杠杆的平衡,导致企业运转资金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其次我们再来探讨如何加强投资管理。首先,企业应制定科学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结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用制度来保障投资管理的科学合理性。其次,在房地产企业的所有投资项目中,单独的项目仅是企业投资的起点,而财务部门的主要工作是协同其他部门做好开发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以及结合战略规划参与投资项目的前期决策。由此可见,影响财务部门投资管理的因素主要由三点构成:一是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二是房地产企业在投资项目方面赋予财务部门的参与权力,即财务决策在项目整体决策中所占据的比重;三是财务部门如何参与财务决策,如何开展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只有确保三个因素的达成,才能有效加强投资管理,提升管理力度和保障资金的合理运用。

2.优化税务筹划方案

在房地产企业的整体项目策划中,税务筹划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且,税务筹划应在投资项目已勾勒出大体框架时立即介入,全力配合项目策划做好决策工作,以保障投资项目的脉络清晰,目标明确。税务筹划共有两个部分构成,一是税务遵从,二是税务筹划的主体部分。其中,税务遵从是一个原则性问题。无论房地产企业如何压缩成本投入和压缩哪一环节的成本投入来保障效益目标,都不能摒弃税务遵从这一基本原则,即不能压缩税赋成本。以此为前提,税务筹划工作应从两个方面来开展。第一,通过多种税赋方式对比得出最优方案。例如,房地产企业通过转让方式得到土地使用权,而在直接购买土地使用权和购买在建项目或通过股权转让方式的两者权衡下,后者显然会减少企业的税赋成本。第二,在我国税务总局对房地产行业全面开展土地增值税汇算清缴的大背景下,房地产企业可通过细化开发项目融资利息支出的方式优化税务筹划工作。例如,我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装修费用可计入房地产开发成本,因此,房地产企业可根据实际财务状况,将毛坯房出售改为精装出售,将装修工程委托于与企业下属单位,如此,则可以将一部分收入转嫁到装修单位,从而实现节税的目的。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