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与管理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1 17:18:15

农业技术与管理论文

农业技术与管理论文篇1

农业机械是一种技术含量高、结构相对复杂的专门化生产工具,一般进行作业的工作条件比较恶劣,操作人员的使用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素质差别较大。同时,作为一种生产工具,随着使用期限的延长,机械零部件也会因正常磨损而引起使用性能下降,影响到正常使用。所以,农业机械的使用管理中缺少不了维修保养这个环节。本文就农业机械维修保养中过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农业机械的保养

农业机械的保养要按照“防重于治、养重于修”的原则,切实执行技术保养规程,动力机械要按主燃油消耗量确定保养周期,按时、按号、按项、按技术要求进行保养,达到技术保养标准,确保机具处于完好的技术状态。

农业机械的保养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及当地农机管理部门规定的内容进行。机车的高级保养应在机务管理人员指导下在室内进行。燃油动力机械要做到四小漏(小漏油、小漏水、小漏气、小漏电)、五净(油、水、气、机器、工具)、六封闭(柴油箱口、汽油箱口、机油加注口、机油检视口、汽化器、磁电机)、一完好(技术状态完好);配套农具要实行常年修理,做到三灵活(操作、转动、升降灵活)、五不(不旷、不钝、不变形、不锈蚀、小不件)、一完好(技术状态完好)。

二、农业机械的维修

1、从农业机械维修的技术方面,无维修设计是其理想的目标,即使需要维修也是很简单的,基本上不花费时间费用。但现实情况不能兼备理想的设计制造工艺、理想的工作环境、理想的操作使用程序以及理想的使用者。因此无维修设计只能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这就对农业机械的故障诊断技术及维修技术提出了更深更广的要求。以前由于农业机械基本是由各级国营农机站掌握和使用的,维修体制基本沿袭前苏联计划维修体制,也就是预防维修制,即按一定的时间周期进行大修或更换部件,而维修周期都是基于过去的统计数据确定下来的,所以又叫定期维修。

随着农业机械的发展,设备诊断技术也随之发展,且诊断的技术及设备日益全面和简单。如以前测试拖拉机功率用水力测功率,随后又发展到简易机械式测功仪到便携式电子测功仪,使很多只能定性不能定量、定部位的故障得到了更明确的结论,减少了维修的盲目性和材料、人力的浪费。这种根据状态进行维修的方法叫预知维修,它取代了过去的定期维修和事后维修,它与定期维修所不同的是:一个是以时间决定维修活动的维修,一个是以现状决定维修活动的维修。预知维修较预防维修有以下4个优点:一是减少了机械引起的灾害;二是增加了运转时间;三是减少了维修时间;四是提高了生产率。但是,如果缺乏用以确定缺陷的检知方法,或者设备诊断所需的费用大于设备诊断所得到的收益,则不宜采用预知维修的方法。

2、从农业机械维修的经济方面看,即设备的使用、维修、更新只能以经济寿命为依据。经济寿命是指设备还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但由于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使设备的使用经济性下降,如果继续使用这种设备,将会造成经济损失。也就是设备运行到一定时间由于费用急剧上升,就必须进行修理,这样才能在合理费用支出下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设备每进行一次这样的循环,费用就较前一次上升一些,运转周期就短一些。经过数次循环后,就必须考虑更新设备。

3、从农业机械维修系统的经营管理方面看,经济效益是一切经营管理活动追求的目标,农业机械维修的经营管理同样是围绕着经济效益这一中心目标来开展活动的。这就需要用经济理论价值工程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维修技术政策方针措施的经济效益,建立评价经济效果的指标体系,预测设备的剩余寿命和确定其最佳使用寿命,进行设备一生寿命周期费用分析,对设备的修理、改造和更新进行分析评价,选择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最优方案,为维修决策提供依据。

当前随着农机向着小型化的发展,及农机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农机维修市场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维修过程中频繁出现质量纠纷和质量事故,侵害了农民的权益。为了避免和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除了有关部门对农机维修市场加强管理外,农民在对农机进行维修时也要做到理性和理智,切实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增强维权意识。常见事故如下:

1、调试、修理或排除故障不切断电源动力

这类事故占维修事故总数的25%,未切断动力而进行维修作业,实际上是一种严重违反农机操作规程的行为,出事故也是必然的。虽然农机监理部门反复强调,但是不少机手仍我行我素,导致此类事故不断出现。比如有的机手在收割作业中,因碰到割刀缠绕杂草、输送或脱粒等部件堵塞、皮带脱落等小故障时,为了抢时间,在未切断动力的情况下,自接排除故障或安装,常常造成伤亡事故。

2、维修技术不熟练

机修工由于维修技术不熟练,未弄清机械部件结构,不懂拆装窍门,盲目硬拆硬装,凭力气蛮干,其后果一是会损坏零部件,二是一旦扳手等工具由于用力过猛滑脱,常会造成修理工受伤。如某一修理工在安装一台拖拉机电机时,由于拧螺丝时用力过猛,螺丝拧断,造成人从发动机上掉下,脸部被摔坏出血。

现在农村的拖拉机都是私人所有,不少机手贪图眼前利益,修理时能省则省,平时不注意检查、保养,农忙时一旦出现故障,维修时只求快,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造成维修事故多发。

4、修理工没驾驶经验

拖拉机经修理后,通常需要驾驶一下,有的车要试一下刹车等部件是否调整到位。有的车由于更换了活塞、缸套,需要牵引磨介。有的修理工修理技术还可以,但驾驶技术不一定行。如一台泰山-25型拖拉机牵引磨合时,开车的修理工无证驾驶,制动不及时,致使后车撞前车,造成拖拉机前桥、水箱等严重损坏事故。

5、维修设备不完好

完好的修理设备是维修质量的重要保证。有的乡村维修网点,没有起码的维修设备,照样进行大修业务,形成修理事故隐患。如某乡农机站修理一台农用运输车,用小千斤顶和麻绳将485型柴油机抬上驾驶室,还未等固定,千斤顶滑脱,整个发动机向后倒去,麻绳根本拉不住,正砸在后面一修理工的手上,手指被砸断。深刻教训告诉我们,条件不具备不应接收大修理的业务。

结语:从以上农机修理事故分析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出现了故障要及时进行排除和修理,绝不能怕花钱而让机器带病作业。要机手记住,这样做是很危险的,若等事故发生了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机具使用中发现异常后要立即停机,查明原因并确认已排除后方能重新投入生产进行作业。遇到自己排除不了的故障,要找专业人员帮忙解决和修理。因此,应加强对农机维修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维修人员的业务素质,使设备的完好率、出勤率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充分发挥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促进农业的增产增收。

农业技术与管理论文篇2

一、抓好自身建设,是学会工作健康发展的保证

本届理事会自上任以来,首先,狠抓了组织机构建设,明确了工作分工,由常务理事会集体领导,一名副理事长主抓学会工作,秘书长主持日常工作,设有*农机学会办公室,财务实行独立核算,配备学会兼职干部,学会有九个专业委员会。学会工作符合社团管理条例。第二,把学会章程和社团条例作为工作依据,严格按照章程规定履行工作的义务和职责,从体制上防止行政化倾向管理,发挥了跨部门,跨地区、相对独立的特点,在全区创造性的开展学会工作。第三,加强了与上级主管部门及理事单位的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指导,并充分发挥专业委员,地州市农机学会的作用,联合开展学会活动,使农学机会工作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第四,规范行文,加强了文书档案管理,建立了学会资料、专家资料库,为农机学会业务工作的进一步拓展做了准备,使农机学会工作逐渐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二、组织调查研究,是学会工作发展的推动力

农机学会是一个多学科、综合性、群众性的学术团体,具有人才荟萃、知识密集的优势,针对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大问题,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撰写论文,进行考察和调查研究把学术研讨与决策论证有机地结合起来,当好参谋和助手。“十五”以来,学会紧紧围绕自治区农机化发展目标,每年把我区农机化发展中的热点关键问题确立为学术研讨主题,通过学术研讨会发现和挖掘闪光点,组织有关专家,深入调查研究,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撰写决策建议。*5年组织召开了西北五省(区)农机学会协作工作会议暨西部大开发与农机化发展学术研讨会。会议主题是:饲草畜牧业、草原机械化西部大开发。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五省区农机学会理事长、秘书长、理事、专职工作人员,*农科院农机化所、*机械研究院、*农业大学、兵团农垦科学院,还邀请了华东片区浙江农机学会、江西农机学会16位代表、专家、教授、学者共99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各地具有地方特色学术论文43篇,4篇论文在大会上作了重点交流发言。22篇论文评为优秀论文;举办了自治区农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高研班,期间同时举办了为期7天的项目管理培训班,来自全疆各地农机系统的94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此次培训。培训班邀请*农业大学的知名教授以及我区农机行业的专家为大家授课,授课内容涉及当前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政策法规、农机推广项目管理以及先进的农机化新技术。学员们在培训期间参加了在奇台召开的全疆保护性耕体学员们经考试合格,均取得了《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合格证》。积极参加对我区农机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研究,以学会为主体的专家组参与对规划的制定和论证。

三、开展学术交流是学会工作的立会之本

“十五”以来,组织开展综合性、跨学科,开放式的学术交流活动3次,编辑、出版论文集2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相互交流的形式不断丰富和创新学术交流的方式和手段,努力提高学术水平和质量,把学术权威性和代表性显示出来不断提高农机学会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2年8月在新源召开了“农机化发展问题研讨会”,同时组织“玉米青贮机械研讨会”有13个企业,30余种玉米青贮机械机型参加现场演示,现场观摩人数达600余人;*3年七月和喀什农机学会在莎车县共同举办了*3年农牧机械展示会暨现代农牧机械化发展研讨会,大会收到论文43篇,经专家评出6篇论文在大会上交流。为科研院所,生产企业,技术推广部门搭建了一个技术交流和成果转换的大平台,丰富了会议内容,开阔了视野,针对性强,专家们的建议通过学会反映到了有关政府部门,供领导决策,已经引起农机界及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4年8月在塔城成功举办“农机化推广体系建设研讨会,共收到论文49篇,收入论文集34篇,其中23篇论文获优秀奖,5人在大会上交流。

四、科普工作点面结合是学会发挥科普主力军作用的体现

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参加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的“三下乡”服务,深入博州两县一市八个乡镇发放蒙哈等科普读物,期刊,图书,磁带,VCD,宣传手册,悬挂横幅,出示展板,咨询等形式为农民朋友提供技术服务,受教育群众8万余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受到当地领导高度赞扬。还积极参加了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农机化科技年活动,根据当地农民朋友的需求,为期提供技术咨询,免费发放了《地膜覆盖机械化技术》,《农田机械化》,《畜牧机械产品目录》,《农机用户购机知识问答》,《获推广许可证农机产品目录》,《农机产品质量投诉及受理程序及范围》,《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等科普图书,资料等共19种,计6000余册(份)。

按照自治区科协的要求推荐评选了第二届中国科协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2人,成立“优秀学术论文评审组”,为自治区第七,八、九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申报评选,*6年会员杨军、兰秀英获自治区第九届自然科学论文一等奖,陈发获二等奖。*6年11月经中国农机学会七届六次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评为“*2~*6年中国农机学会先进集体”。

由学会协办的《*农机化》汉文版,《*农村机械化》维文版技术期刊,始终坚持为农业、农机化发展和农机工作者服务的宗旨,宣传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交流农机化发展的新经验、新做法,传授农机技术,普及科学知识,提供市场信息,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农村机械化》*5年度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局,科技厅评为优秀科技期刊。

农业技术与管理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7-1732-05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mode of modern tobacco agricultural science park: taking “qingjiangyuan” modern tobacco agricultural science park in enshi of hu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zhang yue-ping1,xu zi-qing1,wang chang-jun2

(1.school of economics,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430074,china; 2.hubei tobacco company,wuhan 430032,china )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qingjiangyuan” modern tobacco agricultural science park is headed b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based on system innovation. two key points including recyclable economy and advanced high technology were used to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park.

key words: tobacco; agricultural science park; innovation; development model

烟草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肩负着增加国民生产总值、促进经济发展的神圣使命,是国家税收收入的主要贡献者。在全国烟草总局的正确战略措施推进下,烟草行业的发展呈现良好稳步提升态势,显示出较好成效。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在烟草行业面临国内国际双重市场冲击,以及健康持续发展挑战的同时,其功能单一、技术落后、资源利用率不足等问题也逐渐显现,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发展。

烟草产业取得成功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根据国内外烟草行业的实践经验,科技园是烟草行业进行改革创新的载体。“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区正是顺应时展潮流,为烟草产业功能改善、科技创新、经营方式转变而创立的,科技园所实施的循环经济创新模式是该行业创新发展的典范,值得国内其他烟草农业科技园区借鉴。因此,对其进行总结有利于烟草行业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许多学者围绕技术创新、现代农业以及农业科技园的创新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以下主要的理论成果。

1.1 技术创新理论

国外关于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哈佛大学的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1]。目前,国外对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已发展为四大理论流派,其主要观点为:产业和地区的创新发展要以企业家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内在动力,以完善的制度为保障,促进产业、地区的改革创新。国内针对技术创新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突破性技术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必要条件[2];②企业需要采取改进生产工艺等创新措施以提高利润水平[3]。从国内外研究来看,学者们一致认为科学技术是推动产业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1.2 现代农业理论

20世纪50年代后期,戴维斯提出农业产业化的前提是建立农业综合企业,西方发达国家紧跟戴维斯,开始探索发展现代农业的新道路,形成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理论[4]。中国学者从技术、人才、生产方式、信息等角度对现代农业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现代农业的特征:第一,以信息化带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第二,实行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分工、区域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和国际化销售;第三,功能实现多元化;第四,拥有充裕的高素质人才储备;第五,劳动和土地的生产率较高;第六,农业生产设施先进、生产条件完善;第七,成为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产业[5]。

1.3 农业科技园理论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从各地园区建设实践角度对现代农业科技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认为农业科技园区至少应有科技含量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高、综合经济效益高和经营管理机制完善等四个基本特征,形成了复合生态农业理论和系统工程理论,前者认为在传统农业的经验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成果、管理手段能建立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的现代农业,后者强调园区规

要从总体出发[6-8]。同时,学者指出现代农业园区应具有生产与加工、研发孵化、示范推广、科普培训、集聚扩散、旅游观光六种功能[9]。

依据国内外研究进展可以发现,学者们对农业科技园的内涵方面有所研究,但对于将烟草产业和现代农业科技园相结合的创新发展研究甚少,尤其是如何用现代农业的理念指导烟草产业发展的研究仍是空缺。

目前,农业科技园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生产、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的示范载体[10],其辐射效应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我国农业科技园相对国外科技园起步较晚,在园区建设方面缺乏全方位综合创新和持续发展效应,譬如,有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招商引资力度欠缺,经济效益不够理想;有的较注重旅游,科技研发后劲不足;还有的科技园管理不完善,园区结构有待调整等,真正达到农业科技园标准的不多,创新性强的园区更是屈指可数,都有待进一步的优化。  本文以“清江源”烟草农业科技园为具体研究对象,对园区的理念创新、科技创新、循环体系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方式的创新进行了一些探讨,力求为农业科技园区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2 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创新发展模式

遵循“创新、持续、发展”原则,综合国外农业科技园区的三种形式,力图以现代农业理念构造一个推广先进农业科技、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循环经济、革新管理体制、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现代农业社区。

2.1 以现代农业理念构造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

现代农业形成于工业革命后,具有信息化、市场化、集约化、多元化等特征,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主要围绕这几个特征进行园区的开发建设。首先,配备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利用遥感技术对农产品的生产条件及过程,资源分布情况进行全程监控,全面获取农产品生产的各种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提取和应用。其次,科技园产品的研制、生产、开发、销售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市场来调节园区的资源配置,建设有机作物种植园、有机畜禽养殖园,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满足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再次,坚持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加大资本、科技、人才、设施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品产出率,转变粗放型的开发模式,走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的生态农业之路[11,12]。最后,科技园除了进行传统的产品生产外,还开发一系列绿色养殖、种植项目,种植无公害蔬菜和名品花草,为园区向观光、旅游、休闲、娱乐、教育等领域渗透创造条件[12,13]。

2.2 发展高效节能的可持续循环经济

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必须走可持续环保节能路线,发展循环经济,开发新能源,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协调农业和环境两个因素,最大限度地限制浪费、减少消耗,追求资源保护的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和生态效益。另外,通过合理的加工利用,减少烟草农业废水、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通过降低废水、废弃物资源化成本,开发高值产品,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率,建立一个现代化、高效率的污水处理系统,提高科技园作物品质,保护园区环境、资源,尤其注重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和水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相结合,促进水资源二次利用。

2.3 打造高新科技研发推广平台

按照国家烟草总局“一基四化”和“三化同步”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紧扣行业实际和本地实际,围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各个方面,兼顾基础研究、重大专项和适用技术,上接市场、中接科技、下接烟农,由科技园成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并以其为媒介将科研院所与企业连接起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重点开展高新尖项目的研究,突出自主研发。然后以科技园中试基地为载体,扩大科研产品试验规模,将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直接进行试验、推广,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农业科技成果研发与应用脱节问题,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率。

2.4 管理机制创新

管理机制是科技园持续发展的支柱[10],园区要充分利用各种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科技园采用了以下组织形式进行创新:①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农业科技园所用地的土地使用权属于农民,所以为了获得当地农民的真诚合作,必须按照现代农业合作

社的规范要求,建立产权完善,利益分配格局清晰,专业分工完备,管理公开透明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以便企业、农民双方齐心协力建设科技园。②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农业科技园受制于农业生产特点,是一个投资周期长、收益稳定的行业。为了吸引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科技园建设,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必须建立利益共享机制,规范收益分配制度,创造公平、合理的收益机会。

2.5 现代农业社区创新

农业科技园的建立推动了新农村的建设进程,是农村新面貌的一个缩影和样板。科技园响应党的号召,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为目标,坚持提高效益与保护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通过丰富园区烟草农业经济产业结构,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娱乐休闲完美结合,构建一个自然与文化相融洽的生态农业社区,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进了基层民主建设等[14]。同时,科技园注重新型农民培养,以当地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国内外市场为参照方向,引进国内外高新的技术、资金和设施,加强农民思想素质、职业技能、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培训,打造精干的技术队伍、科研队伍、管理队伍和经营队伍。

3 “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创新发展模式

湖北恩施“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所在地——恩施州望城坡、茅坝槽等村是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业村。在科技园建园之前,当地农产品产量低下,人均收入低,社会经济发展落后:望城坡南端的农户中有70%的住处不通公路,其西南端的茅坝槽也有50%不通公路;2007年,望城坡人均收入为1 900元左右,茅坝槽人均收入不到1 650元。因此,湖北恩施州烟草局按现代农业理念于2008年启动恩施香城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形成了现在六位一体的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整个园区按照现代农业的七个特征要求进行布局建设,被划分为三大主要区域和五个功能分区。园区的循环经济理念、科技创新意识和农民合作方式充分体现了现代化特征,为当地烟业有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美化生态环境、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3.1 园区区位设置

按照技术扩散原理,“清江源”建成了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三大主要区域。

3.1.1 核心区 望城坡是科技园的主体,是整个园区的中心区,集技术及其推广、农业科研、人才培训和社会化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融合人力资本、物力资本和财力资本,发挥技术研发与传播功能,培育新的产业门类(如有机养殖、有机种植、旅游观光、苗圃、餐饮住宿等),设计新的循环体系(如废水、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的运用,地理循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园区的改革发展提供理论支持,起着带动作用。 3.1.2 示范区 茅坝槽和蒲家垭是科技园的技术成果实践基地,也是科技园的产品生产销售聚集地。两村吸收了科技园研究的新技术(如有机肥修复土壤技术、阿维菌素防治害虫技术、精准施肥技术、紫光灯物理防治技术等),用于农业生产;通过“企业+农户+科研”的运行方式,开发新产品(如秸秆食用菌、生物有机肥等)并进行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发挥着示范作用。

3.1.3 辐射区 该区是农业科技园示范推广新技术和生产新产品的场所。恩施州是望城坡烟草产业涉及和影响的区域,是科技园进行产业开发、技术示范和产品生产销售的主要阵地。望城坡、茅坝槽和蒲家垭与恩施全州进行技术对接,以点带面,将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的方式推广至全州各家农户,达到增加全州经济效益、提升农户生活水平的目的。

3.2 园区功能分区

园区把三大主要区域划分为五个具体的功能分区,各区之间虽有交叉重合之处,但各有侧重。各功能区的位置分布、功能定位及目标如下:

3.2.1 现代农业创新区 主要分布在林场至见天坝一线。该功能区紧紧依照现代烟草农业的特征,在抓好烟叶主导产业的同时,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大量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栽培、种植、养殖技术,深入开展有机养殖、有机种植和机械化循环农业建设,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等新品种。目前,园区已建立了有机养殖基地,修建了专业养殖圈舍,建设了温室大棚和烤房,种植了特色蔬菜、瓜果、花卉等作物,新增

了科技研发、观光旅游等功能。通过不断探索,科技园的现代化农业已初步成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3.2.2 科技研发区 主要分布在以科技楼为中心的见天坝一带。科技是园区建设、农业增效、企业盈利、农民增收的源动力,形成烟农、企业、市场一体化的产业链,进行实地考察、科技创新、成果推广、教学培训、市场开拓,为全州烟叶的种植、生产、管理、销售提供平台。现在,该区设有现代烟草农业技术研究中心、现代烟草农业技术培训中心、现代烟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开发区三个部分。

3.2.3 烟叶生产示范区 园区的烟叶种植分布在五个地区,共533 hm2:屯堡乡蒲家垭村200 hm2,茅坝槽村163 hm2,龙潭坝村133 hm2,望城坡村33 hm2(含白肋烟)以及方家坝沿铁路桥两端至何功伟村办公楼3.3 hm2。烟草产业是科技园的主导产业,根据科技园的土壤条件,实现土地的有效轮作,合理规划烟叶和农产品种植规模;结合科技的开发应用,加大有机肥的施用比例,减少“白色污染”,体现了一流的烟叶生产水平和综合管理水平。

3.2.4 农产品加工区 科技园修建了菌种厂、秸秆压块加工厂、生物肥料厂等加工厂。在工厂内,开展烟秆生物质秸秆压块烘烤烟叶、烟秆生物质循环利用、烟秆粉碎后作为菌棒等多种低碳环保生产,有效清理和利用废弃秸秆,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3.2.5 生态观光区 主要集中在望城长廊等公路沿线。该区重点打造高山湿地、望城长廊、花卉盆景园、生态鸟语林等景点,通过观光、娱乐、餐饮、住宿等项目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完美耦合和人文、自然的和谐统一。

3.3 园区循环体系

传统烟业开发只注重企业利润最大化,建设高耗能、高污染、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项目,忽视了生态保护以及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而“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打破这一格局,围绕“烟草立园、科技兴园、产业富园、生态美园”的指导方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循环经济实际操作原则(3r原则),在大力培植烟叶主导产业的同时,创新性地引入烟草循环农业理念,积极发展循环有机农业等产业,全面推进“清江源”循环经济建设[15]。

“清江源”的循环经济体系主要包括四大循环——资源循环、加工循环、产业循环、农户循环,打造生态农业,生产有机产品。

生态农业:园区以烟草种植为重点,经济林种植为辅,同时进行动物转化和微生物还原建设。用烟杆生产食用菌和有机肥,将动物的废弃物生物处理后用作沼气,微生物还原后用来净化湖塘,同时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实现了物质循环和能源的多级利用。

有机产品:科技园主要进行有机烟叶和有机卷烟生产,同时与外界市场的粮、菜、肉、蛋、奶相联系,形成有机产品发展产业链。园区的有机食品实现加工深度化、品种系列化、应用广泛化格局,是科技园的主要经济来源。

3.4 园区科技研发

科技园开展了科技项目30余项、部级项目3项以上,取得了烟草技术研究成果10项,获得了科技进步奖9项,得到了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项,制定了管理技术服务标准5项。

园区实行湖北省局主管、恩施州烟草公司主办、相关科技研究院所及企业参与配合的运行模式,采取“公司+专家+专业合作社+农民”的技术对接机制,被划分为现代烟草农业技术研究中心、现代烟草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开发区和现代烟草农业技术培训中心等三个部分,是全州烟草新产品研发、实验和示范基地。科技园。自成立以来,科技园先后开展了80多项科研项目,为全州烟叶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新药品的开发提供了技术和人才,促进了全州烟草技术的进步和烟叶质量的提高。

烟叶技术的推广以科技园为核心,辐射到全州、县、站和组。技术培训、学术交流是科技园开展人才培养、技术延伸的主要形式,另外,园区还在泉州各县市成立技术推广站,结合当地的生态条件和生产状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技术示范和培训工作。

恩施州烟草科技研发与管理中心是技术中心,下设7个研究室,建立了技术研发推广和技术合作体系,设置了产、学、研一体化的有效机制。同时,技术中心聘请了国内知名烟草专家为烟叶生产提高咨询服务,还与华中农业大学共建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河南农业大学、湖北市烟科所、青州市烟科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3.5 园区农业专业合作机制  合理

运行机制是农业专业合作方式的保障。农业专业合作社依靠“机构健全、统分结合、管理联合、运行规范”的管理运行机制,通过“上接公司、中拓市场、下惠农民”的形式将恩施州、科技园和农户紧密结合起来,使恩施州的综合开发、科技园的经济发展、农户的快速增收得到同步发展。

科技园主要形成了三种农业专业合作模式。①“一社三体”经营模式。“一社”指烟草专业合作社,“三体”指专业户承包、专业农场、公司化集中种植三种烟叶生产经营主体。烟草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三种烟叶生产经营主体,形成高效管理、独立经营、专业服务的有机整体。②“公司+合作社+农户”组织开发模式。该模式在开发公司、合作社和农户间搭建桥梁,构建集中管理、分工负责的组织管理体系,形成紧密的经济联合体。③服务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运转模式。科技园的两个专业合作社在有偿为农户提供烟叶生产咨询服务的同时,也分别承担相应的经营业务,体现了服务原则和赢利原则。

科技园还将土地流转与承包机制进行了完善。一方面,科技园区主要吸收行业自助投入和政府对道路建设、新农村建设的投入,采取对土地进行整体租赁的方式发展经济。另一方面,科技园凭借当地政府的支持,依靠本地农民和合作社,建立了“管委会+地方政府+村委会+烟叶专业合作社+农户”五位一体的组织模式,该体系集中各方力量,通过专业的分工和科学的管理,形成了强大的管理组织系统,成为园区发展的有力保证。

4 结语

现代农业科技园的综合开发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烟草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顺应了当今社会的发展潮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解除了烟草行业的发展“瓶颈”,满足了消费者对有机健康食品的需求,实现了第一、第三产业的完美结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会涌现出更多的成功案例和创新发展模式,带动当地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何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 周绍东.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6):156-157.

[3] 吴 波.开放式创新范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资源投入研究——基于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d].杭州:浙江大学,2011.

[4] 逢锦彩.日、美、法现代农业比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5] 张宝文.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谈现代农业六大特征[j].中国农垦经济,2001(11):7.

[6] 吴沛良.现代农业新“板块”—农业科技园区[a].农业科技创新与生产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农业科技创新与生产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江苏:农业科技创新与生产现代化学术研讨会,2001.

[7] 申忠海.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8] 黄修杰,何淑群.国内外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其研究综述[j].广东农业科学,2010,(7):289-291.

[9] 安晓宁,魏 虹.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与建设探讨[j].科技与经济,2004,17(1):46-47.

[10] 蒋和平,江 晶.“十二五”期间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发展的重点[j].科技与经济,2013,26(1):34-35.

[11] 陶武先.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与着力点[j].中国农村经济,2004(3):4-6.

[12] 尹成杰.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8(3):4-8.

农业技术与管理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7-1732-05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mode of modern tobacco agricultural science park: taking “qingjiangyuan” modern tobacco agricultural science park in enshi of hu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zhang yue-ping1,xu zi-qing1,wang chang-jun2

(1.school of economics,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430074,china; 2.hubei tobacco company,wuhan 430032,china )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qingjiangyuan” modern tobacco agricultural science park is headed b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based on system innovation. two key points including recyclable economy and advanced high technology were used to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park.

key words: tobacco; agricultural science park; innovation; development model

烟草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肩负着增加国民生产总值、促进经济发展的神圣使命,是国家税收收入的主要贡献者。在全国烟草总局的正确战略措施推进下,烟草行业的发展呈现良好稳步提升态势,显示出较好成效。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在烟草行业面临国内国际双重市场冲击,以及健康持续发展挑战的同时,其功能单一、技术落后、资源利用率不足等问题也逐渐显现,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发展。

烟草产业取得成功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根据国内外烟草行业的实践经验,科技园是烟草行业进行改革创新的载体。“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区正是顺应时展潮流,为烟草产业功能改善、科技创新、经营方式转变而创立的,科技园所实施的循环经济创新模式是该行业创新发展的典范,值得国内其他烟草农业科技园区借鉴。因此,对其进行总结有利于烟草行业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许多学者围绕技术创新、现代农业以及农业科技园的创新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以下主要的理论成果。

1.1 技术创新理论

国外关于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哈佛大学的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1]。目前,国外对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已发展为四大理论流派,其主要观点为:产业和地区的创新发展要以企业家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内在动力,以完善的制度为保障,促进产业、地区的改革创新。国内针对技术创新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突破性技术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必要条件[2];②企业需要采取改进生产工艺等创新措施以提高利润水平[3]。从国内外研究来看,学者们一致认为科学技术是推动产业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1.2 现代农业理论

20世纪50年代后期,戴维斯提出农业产业化的前提是建立农业综合企业,西方发达国家紧跟戴维斯,开始探索发展现代农业的新道路,形成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理论[4]。中国学者从技术、人才、生产方式、信息等角度对现代农业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现代农业的特征:第一,以信息化带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第二,实行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分工、区域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和国际化销售;第三,功能实现多元化;第四,拥有充裕的高素质人才储备;第五,劳动和土地的生产率较高;第六,农业生产设施先进、生产条件完善;第七,成为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产业[5]。

1.3 农业科技园理论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从各地园区建设实践角度对现代农业科技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认为农业科技园区至少应有科技含量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高、综合经济效益高和经营管理机制完善等四个基本特征,形成了复合生态农业理论和系统工程理论,前者认为在传统农业的经验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成果、管理手段能建立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的现代农业,后者强调园区规

要从总体出发[6-8]。同时,学者指出现代农业园区应具有生产与加工、研发孵化、示范推广、科普培训、集聚扩散、旅游观光六种功能[9]。

依据国内外研究进展可以发现,学者们对农业科技园的内涵方面有所研究,但对于将烟草产业和现代农业科技园相结合的创新发展研究甚少,尤其是如何用现代农业的理念指导烟草产业发展的研究仍是空缺。

目前,农业科技园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生产、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的示范载体[10],其辐射效应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我国农业科技园相对国外科技园起步较晚,在园区建设方面缺乏全方位综合创新和持续发展效应,譬如,有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招商引资力度欠缺,经济效益不够理想;有的较注重旅游,科技研发后劲不足;还有的科技园管理不完善,园区结构有待调整等,真正达到农业科技园标准的不多,创新性强的园区更是屈指可数,都有待进一步的优化。  本文以“清江源”烟草农业科技园为具体研究对象,对园区的理念创新、科技创新、循环体系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方式的创新进行了一些探讨,力求为农业科技园区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2 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创新发展模式

遵循“创新、持续、发展”原则,综合国外农业科技园区的三种形式,力图以现代农业理念构造一个推广先进农业科技、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循环经济、革新管理体制、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现代农业社区。

2.1 以现代农业理念构造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

现代农业形成于工业革命后,具有信息化、市场化、集约化、多元化等特征,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主要围绕这几个特征进行园区的开发建设。首先,配备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利用遥感技术对农产品的生产条件及过程,资源分布情况进行全程监控,全面获取农产品生产的各种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提取和应用。其次,科技园产品的研制、生产、开发、销售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市场来调节园区的资源配置,建设有机作物种植园、有机畜禽养殖园,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满足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再次,坚持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加大资本、科技、人才、设施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品产出率,转变粗放型的开发模式,走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的生态农业之路[11,12]。最后,科技园除了进行传统的产品生产外,还开发一系列绿色养殖、种植项目,种植无公害蔬菜和名品花草,为园区向观光、旅游、休闲、娱乐、教育等领域渗透创造条件[12,13]。

2.2 发展高效节能的可持续循环经济

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必须走可持续环保节能路线,发展循环经济,开发新能源,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协调农业和环境两个因素,最大限度地限制浪费、减少消耗,追求资源保护的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和生态效益。另外,通过合理的加工利用,减少烟草农业废水、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通过降低废水、废弃物资源化成本,开发高值产品,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率,建立一个现代化、高效率的污水处理系统,提高科技园作物品质,保护园区环境、资源,尤其注重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和水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相结合,促进水资源二次利用。

2.3 打造高新科技研发推广平台

按照国家烟草总局“一基四化”和“三化同步”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紧扣行业实际和本地实际,围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各个方面,兼顾基础研究、重大专项和适用技术,上接市场、中接科技、下接烟农,由科技园成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并以其为媒介将科研院所与企业连接起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重点开展高新尖项目的研究,突出自主研发。然后以科技园中试基地为载体,扩大科研产品试验规模,将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直接进行试验、推广,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农业科技成果研发与应用脱节问题,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率。

2.4 管理机制创新

管理机制是科技园持续发展的支柱[10],园区要充分利用各种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科技园采用了以下组织形式进行创新:①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农业科技园所用地的土地使用权属于农民,所以为了获得当地农民的真诚合作,必须按照现代农业合作

社的规范要求,建立产权完善,利益分配格局清晰,专业分工完备,管理公开透明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以便企业、农民双方齐心协力建设科技园。②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农业科技园受制于农业生产特点,是一个投资周期长、收益稳定的行业。为了吸引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科技园建设,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必须建立利益共享机制,规范收益分配制度,创造公平、合理的收益机会。

2.5 现代农业社区创新

农业科技园的建立推动了新农村的建设进程,是农村新面貌的一个缩影和样板。科技园响应党的号召,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为目标,坚持提高效益与保护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通过丰富园区烟草农业经济产业结构,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娱乐休闲完美结合,构建一个自然与文化相融洽的生态农业社区,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进了基层民主建设等[14]。同时,科技园注重新型农民培养,以当地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国内外市场为参照方向,引进国内外高新的技术、资金和设施,加强农民思想素质、职业技能、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培训,打造精干的技术队伍、科研队伍、管理队伍和经营队伍。

3 “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创新发展模式

湖北恩施“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所在地——恩施州望城坡、茅坝槽等村是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业村。在科技园建园之前,当地农产品产量低下,人均收入低,社会经济发展落后:望城坡南端的农户中有70%的住处不通公路,其西南端的茅坝槽也有50%不通公路;2007年,望城坡人均收入为1 900元左右,茅坝槽人均收入不到1 650元。因此,湖北恩施州烟草局按现代农业理念于2008年启动恩施香城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形成了现在六位一体的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整个园区按照现代农业的七个特征要求进行布局建设,被划分为三大主要区域和五个功能分区。园区的循环经济理念、科技创新意识和农民合作方式充分体现了现代化特征,为当地烟业有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美化生态环境、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3.1 园区区位设置

按照技术扩散原理,“清江源”建成了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三大主要区域。

3.1.1 核心区 望城坡是科技园的主体,是整个园区的中心区,集技术及其推广、农业科研、人才培训和社会化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融合人力资本、物力资本和财力资本,发挥技术研发与传播功能,培育新的产业门类(如有机养殖、有机种植、旅游观光、苗圃、餐饮住宿等),设计新的循环体系(如废水、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的运用,地理循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园区的改革发展提供理论支持,起着带动作用。 3.1.2 示范区 茅坝槽和蒲家垭是科技园的技术成果实践基地,也是科技园的产品生产销售聚集地。两村吸收了科技园研究的新技术(如有机肥修复土壤技术、阿维菌素防治害虫技术、精准施肥技术、紫光灯物理防治技术等),用于农业生产;通过“企业+农户+科研”的运行方式,开发新产品(如秸秆食用菌、生物有机肥等)并进行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发挥着示范作用。

3.1.3 辐射区 该区是农业科技园示范推广新技术和生产新产品的场所。恩施州是望城坡烟草产业涉及和影响的区域,是科技园进行产业开发、技术示范和产品生产销售的主要阵地。望城坡、茅坝槽和蒲家垭与恩施全州进行技术对接,以点带面,将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的方式推广至全州各家农户,达到增加全州经济效益、提升农户生活水平的目的。

3.2 园区功能分区

园区把三大主要区域划分为五个具体的功能分区,各区之间虽有交叉重合之处,但各有侧重。各功能区的位置分布、功能定位及目标如下:

3.2.1 现代农业创新区 主要分布在林场至见天坝一线。该功能区紧紧依照现代烟草农业的特征,在抓好烟叶主导产业的同时,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大量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栽培、种植、养殖技术,深入开展有机养殖、有机种植和机械化循环农业建设,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等新品种。目前,园区已建立了有机养殖基地,修建了专业养殖圈舍,建设了温室大棚和烤房,种植了特色蔬菜、瓜果、花卉等作物,新增

了科技研发、观光旅游等功能。通过不断探索,科技园的现代化农业已初步成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3.2.2 科技研发区 主要分布在以科技楼为中心的见天坝一带。科技是园区建设、农业增效、企业盈利、农民增收的源动力,形成烟农、企业、市场一体化的产业链,进行实地考察、科技创新、成果推广、教学培训、市场开拓,为全州烟叶的种植、生产、管理、销售提供平台。现在,该区设有现代烟草农业技术研究中心、现代烟草农业技术培训中心、现代烟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开发区三个部分。

3.2.3 烟叶生产示范区 园区的烟叶种植分布在五个地区,共533 hm2:屯堡乡蒲家垭村200 hm2,茅坝槽村163 hm2,龙潭坝村133 hm2,望城坡村33 hm2(含白肋烟)以及方家坝沿铁路桥两端至何功伟村办公楼3.3 hm2。烟草产业是科技园的主导产业,根据科技园的土壤条件,实现土地的有效轮作,合理规划烟叶和农产品种植规模;结合科技的开发应用,加大有机肥的施用比例,减少“白色污染”,体现了一流的烟叶生产水平和综合管理水平。

3.2.4 农产品加工区 科技园修建了菌种厂、秸秆压块加工厂、生物肥料厂等加工厂。在工厂内,开展烟秆生物质秸秆压块烘烤烟叶、烟秆生物质循环利用、烟秆粉碎后作为菌棒等多种低碳环保生产,有效清理和利用废弃秸秆,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3.2.5 生态观光区 主要集中在望城长廊等公路沿线。该区重点打造高山湿地、望城长廊、花卉盆景园、生态鸟语林等景点,通过观光、娱乐、餐饮、住宿等项目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完美耦合和人文、自然的和谐统一。

3.3 园区循环体系

传统烟业开发只注重企业利润最大化,建设高耗能、高污染、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项目,忽视了生态保护以及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而“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打破这一格局,围绕“烟草立园、科技兴园、产业富园、生态美园”的指导方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循环经济实际操作原则(3r原则),在大力培植烟叶主导产业的同时,创新性地引入烟草循环农业理念,积极发展循环有机农业等产业,全面推进“清江源”循环经济建设[15]。

“清江源”的循环经济体系主要包括四大循环——资源循环、加工循环、产业循环、农户循环,打造生态农业,生产有机产品。

生态农业:园区以烟草种植为重点,经济林种植为辅,同时进行动物转化和微生物还原建设。用烟杆生产食用菌和有机肥,将动物的废弃物生物处理后用作沼气,微生物还原后用来净化湖塘,同时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实现了物质循环和能源的多级利用。

有机产品:科技园主要进行有机烟叶和有机卷烟生产,同时与外界市场的粮、菜、肉、蛋、奶相联系,形成有机产品发展产业链。园区的有机食品实现加工深度化、品种系列化、应用广泛化格局,是科技园的主要经济来源。

3.4 园区科技研发

科技园开展了科技项目30余项、部级项目3项以上,取得了烟草技术研究成果10项,获得了科技进步奖9项,得到了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项,制定了管理技术服务标准5项。

园区实行湖北省局主管、恩施州烟草公司主办、相关科技研究院所及企业参与配合的运行模式,采取“公司+专家+专业合作社+农民”的技术对接机制,被划分为现代烟草农业技术研究中心、现代烟草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开发区和现代烟草农业技术培训中心等三个部分,是全州烟草新产品研发、实验和示范基地。科技园。自成立以来,科技园先后开展了80多项科研项目,为全州烟叶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新药品的开发提供了技术和人才,促进了全州烟草技术的进步和烟叶质量的提高。

烟叶技术的推广以科技园为核心,辐射到全州、县、站和组。技术培训、学术交流是科技园开展人才培养、技术延伸的主要形式,另外,园区还在泉州各县市成立技术推广站,结合当地的生态条件和生产状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技术示范和培训工作。

恩施州烟草科技研发与管理中心是技术中心,下设7个研究室,建立了技术研发推广和技术合作体系,设置了产、学、研一体化的有效机制。同时,技术中心聘请了国内知名烟草专家为烟叶生产提高咨询服务,还与华中农业大学共建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河南农业大学、湖北市烟科所、青州市烟科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3.5 园区农业专业合作机制  合理

运行机制是农业专业合作方式的保障。农业专业合作社依靠“机构健全、统分结合、管理联合、运行规范”的管理运行机制,通过“上接公司、中拓市场、下惠农民”的形式将恩施州、科技园和农户紧密结合起来,使恩施州的综合开发、科技园的经济发展、农户的快速增收得到同步发展。

科技园主要形成了三种农业专业合作模式。①“一社三体”经营模式。“一社”指烟草专业合作社,“三体”指专业户承包、专业农场、公司化集中种植三种烟叶生产经营主体。烟草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三种烟叶生产经营主体,形成高效管理、独立经营、专业服务的有机整体。②“公司+合作社+农户”组织开发模式。该模式在开发公司、合作社和农户间搭建桥梁,构建集中管理、分工负责的组织管理体系,形成紧密的经济联合体。③服务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运转模式。科技园的两个专业合作社在有偿为农户提供烟叶生产咨询服务的同时,也分别承担相应的经营业务,体现了服务原则和赢利原则。

科技园还将土地流转与承包机制进行了完善。一方面,科技园区主要吸收行业自助投入和政府对道路建设、新农村建设的投入,采取对土地进行整体租赁的方式发展经济。另一方面,科技园凭借当地政府的支持,依靠本地农民和合作社,建立了“管委会+地方政府+村委会+烟叶专业合作社+农户”五位一体的组织模式,该体系集中各方力量,通过专业的分工和科学的管理,形成了强大的管理组织系统,成为园区发展的有力保证。

4 结语

现代农业科技园的综合开发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烟草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顺应了当今社会的发展潮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解除了烟草行业的发展“瓶颈”,满足了消费者对有机健康食品的需求,实现了第一、第三产业的完美结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会涌现出更多的成功案例和创新发展模式,带动当地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何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 周绍东.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6):156-157.

[3] 吴 波.开放式创新范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资源投入研究——基于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d].杭州:浙江大学,2011.

[4] 逢锦彩.日、美、法现代农业比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5] 张宝文.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谈现代农业六大特征[j].中国农垦经济,2001(11):7.

[6] 吴沛良.现代农业新“板块”—农业科技园区[a].农业科技创新与生产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农业科技创新与生产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江苏:农业科技创新与生产现代化学术研讨会,2001.

[7] 申忠海.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8] 黄修杰,何淑群.国内外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其研究综述[j].广东农业科学,2010,(7):289-291.

[9] 安晓宁,魏 虹.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与建设探讨[j].科技与经济,2004,17(1):46-47.

[10] 蒋和平,江 晶.“十二五”期间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发展的重点[j].科技与经济,2013,26(1):34-35.

[11] 陶武先.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与着力点[j].中国农村经济,2004(3):4-6.

[12] 尹成杰.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8(3):4-8.

农业技术与管理论文篇5

――教育学VS教育技术学

“学博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今已经成为很多人羡慕的职业之一。也许你今天在课堂里聆听老师的谆谆教诲时,也想着将来能走上神圣的讲台。那么,请跟我一起来看看教育学专业和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异同吧。

教育学专业简单地来说就是研究“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教育”的―门学问。具体地说,教育学研究有关教育的理论和目的、家庭教育、教育原则等问题,涉及的领域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像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为什么要进行教育改革等,都是其研究的课题。教育学主要培养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教学、管理、咨询和辅导能力的专业人才。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远程教育装备技术则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与教育学的交叉。计算机教育网络、教育电视系统、科学和自动化的教学设备等先进的教育装备,是“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到各大专院校的自动化研究所、教育装备研发公司、外企或合资公司、学校或教育部门负责教育装备的研发和管理工作。该专业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具有现代电子技术、现代通信技术、自动控制系统开发能力的教育装备技术开发人员。

国内开设这两个专业的高校大多是师范类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此外还有西南大学、苏州大学、深圳大学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交通工程VS交通运输

交通是城乡经济的命脉,道路网络是城市的网架,城市和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交通。不断完善交通工程建设和发展交通运输事业,将有力支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无可置疑,交通业的发展对于经济的促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交通工程专业分交通规划与管理、道路工程两大方向,主要培养适应于交通规划、城市道路及公路的勘测设计、交通控制系统设计和管理的高级人才,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复杂交通系统分析与规划、道路网络规划及道路工程设计和道路工程施工管理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运用先进的理论方法、先进的交通规划软件和建立实用的数学模型,来分析、解决交通和道路工程领域的实际问题。

交通运输专业培养具备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车辆工程、管理和贸易、信息与控制等方面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够从事交通运输组织、指挥、决策,交通运输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运输商务,载运工具故障诊断和产品开发,汽车运用和维修等工作。

开设这两个专业的国内院校主要是一些交通、工业和理工大学,如北京交通大学、中国民航大学、上海海事大学、重庆交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山东理工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江苏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

我国古代“嫦娥奔月”的神话寄托了人们探索太空奥秘的愿望,如今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美好的愿望变成了现实。“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和“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备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及飞行器总体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从事飞行器总体设计、结构设计与研究、结构强度分析与实验、通用机械设计及制造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

飞行器制造与工程专业是集飞行器制造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为一体的多学科融合的专业,主要培养航天航空及相关领域内从事机电产品的设计与制造、生产组织管理、应用技术研究和科技开发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设置航空航天类专业的学校不多,主要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昌航空大学、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等。

我国大部分农民已经摆脱了靠天吃饭的传统耕作方法,取而代之的是运用科学的手段发家致富。“科技兴农”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培养具备与地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生产过程电气自动化及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有关的分析计算、工程设计使用维护、生产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与农业、农村有关的地方电力系统、用电管理部门、电子信息产业和技术发展系统从事技术设计、经营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具备农业机械及其自动化装备的构造原理、性能设计研究、使用管理及现代生物学知识,能在农业机械设计、机械化生产管理及服务部门从事农业机械及相关装备性能设计、农业机械化规划与管理、教学与科研、营销与服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国内主要的农业大学均设有这两个专业,如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

无冕之王

――新闻学VS广播电视新闻学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报纸、期刊、广播、网络、电视以及书籍构成了信息传播的各式载体。现在又处于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具有传播速度加快、信息量增大、变化加快、技术含量增大和复杂性增加的特点。这是一个信息的时代,―个传媒的盛世。从这个角度来说,新闻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学就站在了信息时代的风口浪尖上。

新闻学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能在新闻、出版与宣传部门从事编辑、记者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学高级专门人才。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培养能在广播电视及其他新闻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传播学高级专门人才。要求毕业生具备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具有新闻采访写作、编导、摄录、制作、播音、主持节目的基本能力,同时具有较强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现场及镜头前采访报道的能力,社会调查和社会活动能力,及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制作、评论和分析的能力。

开设这两个专业的院校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河南大学等。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汉语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更是吸引了无数的外国人对它进行研究与学习。我们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将它进一步发扬光大,让这门古老的学科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纯人文的学科,它强调的是“文学”。学生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该专业着眼于培养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

汉语言专业是一门人文学科,主要研究汉语言的本质、特点、结构、功能、起源和发展规律。它一方面要探讨和总结汉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另一方面要为未来的汉语言发展开辟道路。该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汉语及语言学、中国文学等方面的系统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相关部门,从事汉语言的教学、科研、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管理及语言应用等方面实际工作的语言学高级专门人才。

这两个历史悠久的专业,只要是综合性院校一般都会开设,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江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

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生活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需求也提高了。艺术设计逐渐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只要你留心观察,生活中到处都有艺术的影子:包装日益精美的商品,风格各异的装潢,还有我们的精神食粮――琳琅满目的各种书籍的设计。

艺术设计专业对人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要求较高,作为―门新兴的应用学科和一种智力资源,已经日益被社会、企业所重视。这对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规模发展的空间,也对提高艺术设计教育质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它以应用艺术为主,研究范围涉及商品的形态与功能、经济与艺术、信息时代的方法与手段,以及有关视觉传播形式和规律的领域,强调产品、人、环境三者的和谐关系,是与众多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密切相关的学科。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艺术设计理论和素养,研究并掌握现代艺术的表现能力,拥有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的高级设计人才。

艺术设计学专业主要让学生学习艺术设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通过艺术设计理论思维能力、造型艺术基础及设计原理和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了解艺术设计的历史、现状和进行理论研究的基本素质,以培养能在艺术设计教育、研究、出版等单位从事艺术设计学教学、研究、编辑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设置这两个专业的高校很多,如中央美术学院、上海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苏州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南华大学、云南艺术学院、厦门大学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越来越多的都市人渴望原野,渴望绿色,渴望回归和接近大自然。

园林专业培养具备生态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城市建设、园林、林业部门和花卉企业从事风景区、森林公园、城镇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及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农业技术与管理论文篇6

加强农民教育,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努力提高农民素质。

一、深化农民教育理论研究

(1)深化农民教育体系理论研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趋势,使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旧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已远不能满足农民和农村社会发展的需求,时代在呼唤新的农民教育理论。构建农民教育学体系,使之成为教育学学科一个独立分支,已经成为农村社会发展和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对中国农民教育的历史演进过程进行分析,探寻农民教育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丰富我国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2)加强农业技术理论研究。现代农民教育的最基本目的就是提高农民运用现代科技知识致富的能力,农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农村的经济发展起来。我国农业技术的现状是在绝大多数农业领域都没有革命性的农业技术理论成果,农业技术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作用不如人意。所以,我们亟需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理论研究,然后才能紧紧把握使农民以文化求富裕、以知识求效益的思想,帮助农民学习科学实用技术,增强致富本领,实现增产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革新农民教育内容

(1)突出农民综合素养教育。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的新需求,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健康卫生教育、家政教育、环保教育和文化教育,以便使新时代的农民在接受农民教育后能够成为公正无私、志向远大、纯朴善良、遵纪守法、勤勉节约、爱护环境的高素质人才。(2)充实农民专业技能教育。农民教育在加强专项科技实用技能培训的同时,不断更新农民的专业技术,更应该帮助农民学习进行农民转岗技能培训,使农民成为“一专多攻”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为他们提供一条终身教育的专业进修渠道,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多职业机会和终生学习的机会,为他们终身不失业提供技术教育保障。

三、完善农民教育管理体制

(1)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工作管理机制。抓好农民教育始终是党的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应作为区镇两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基层干部的一项政治职责,列入工作计划,提上议事日程,纳入考核范围,做到思想上重视,工作上部署,措施上落实。一要建立健全领导机制,二要着力强化运作机制,三要完善农民教育激励机制,四要制定优惠政策,通过政策引导,促进科教兴镇兴村。(2)设立基层管理网点。在农村建立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管理网点,以便使农民教育更快捷的更有效的得到开展。例如在城乡结合部设立农民教育辅导站,在村镇设立农民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这些管理机构弥补了农民实时的技术和文明素质教育的需要,为现代农民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场所。

四、扩展投资途径

(1)拓宽农民教育资金吸收渠道。农民教育是一项公益性、社会性的事业,应实行政府、社会、农民三方支持农民教育的资金投入体系。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投入机制和体制,使农民教育步入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要着力建立社会推动与投入机制,坚持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大家办”的方针,广泛发动和依靠各行各业以及社会力量共同兴办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特别是企业等一些经济实体、农民合作组织开展农民教育,采取政府、企业、被培训者共同承担培训费用的办法开展培训工作。(2)农民教育资金投入方位多元化。农民教育资金投入应协调统一,不可偏废任何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民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在新农村建设中,投入大量资金在农民教育的硬件设施上,如建造各种培训机构(农民教育辅导学校、辅导站、农民图书馆等),购置现代化教育设施(图书、音响器材、系统软件等),而在农民教育的师资、教育保障等方面投入却不足。一方面由于资金短缺问题不能及时更新自身技术知识,造成农技人员技术知识老化的问题;另一方面农民教育实践活动经费不能保证,使很多农民教育实践活动夭折途中。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教训。

参考文献

[1]舒学银.对农民教育问题的思考.实事求是.2006(6)

[2]李水山.解析农民教育中的几个焦点问题.理论研究.2004(7)

农业技术与管理论文篇7

英文摘要………………………………………………………………………………Ⅱ

1“数字农业”的内涵…………………………………………………………1

2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1

2.1美国………………………………………………………………………………………1

2.2英国………………………………………………………………………………………2

2.3德国………………………………………………………………………………………2

3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2

4“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3

4.1农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将逐步成为现…………………………………………………3

4.2农产品流通电商化发展将更加迅猛……………………………………………………3

4.3农业多元化公共服务将更加完善………………………………………………………4

5 “数字农业”的实践策略……………………………………………………………4

5.1实现农业农村业务数字化和可视化……………………………………………………4

5.2推动数字农业技术创新…………………………………………………………………5

5.3提高农业农村经营管理数字化水平…………………………………………………5

结语…………………………………………………………………………………………6

致谢………………………………………………………………………………………7

参考文献……………………………………………………………………………………8

摘 要

数字农业是将信息作为农业生产要素,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农业。数字农业使信息技术与农业各个环节实现有效融合,对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结合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与当前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对我国“数字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几条实践策略。

关键词:数字农业;农业信息化;发展策略

Abstract

Content:Digital agriculture is a kind of modern agriculture that takes information 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lements, uses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express agricultural objects, environment and the whole process visually, digital design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igital agriculture make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ll aspects of agriculture achieve effective integration,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digital agriculture" in foreign countries. Combined with the urgency of developing digital agriculture in China 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trend of digital agriculture, several practical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agriculture" in China.

Key words:Digital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浅析“数字农业”发展趋势与策略

1“数字农业”的内涵

“数字农业”是农业数字经济的重要实践。当前,学术界和工业界尚未能够对数字农业形成统一的定义。通用名称包括信息农业,精确农业,“ Internet + 农业”等等。本文中提到的数字农业基于农业信息化,在农业链的所有环节中都强调了下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代表了农业产业的新视野。现代农业与信息化的紧密结合使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数字技术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不断的提高现代农业产业的数字化水平,支持农村战略的实施。

2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

2.1美国

美国完善的农业产业基础和数字技术体系促进农业发展。美国数字农业发展建立在农业生产高度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的基础上,已经建成了完善的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与管理系统。自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已开始应用数字农业技术,包括应用遥感技术对作物生长过程进行检测和预报、在大型农机上安装GPS设备、应用GIS处理和分析农业数据等,对大田作物进行生产前、中、后期的全面监测与管理。在21世纪初已经实现“3S”技术、智能机械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大农场中的综合应用,智能机械已经进入商品化阶段。如JohnDeere公司的“绿色之星”精准农业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与“3S”技术搭建的新型精准农业管理系统,用以进行精细农作、农机管理、农艺管理和计划管理,可绘制农场产量的“数字地图”,在机械化生产大农场中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65%以上。在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助推下,美国数字农业技术已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形成紧密衔接,应用范畴覆盖从作物生长的微观监测到宏观农业经济分析。此外,美国也已形成完善的技术服务组织网络,美国服务类企业与公益性服务机构可为经营主体提供较为完善的技术服务,例如美国农业技术服务组织(FSA)为农民提供丰富的信息。

2.2英国

英国信息化技术应用助推精准农业。信息化技术推动英国农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英国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备,互联网、4G信号已实现基本覆盖。在此基础上,精准农业技术得以实现在农业的全方位应用,如借助遥感技术进行作物生产监测与产量预报、农业资源调查、农业生态环境评价和灾害监测等;英国Massey Ferguson公司研发的“农田之星”信息管理系统,借助传感识别技术和GPS技术能够更为精准地进行种植和养殖作业、数据记录分析和制定解决方案;智能机械已基本装备卫星定位系统、电脑控制和软件应用系统,能够根据不同位置、不同质量的地块情形实现自动化、精准化、变量化作业,同时可以采集作物信息用以制作电子地图和调整生产策略。2013年英国启动《农业技术战略》,提出了应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和智能技术进一步发展精准农业,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如借助GateKeeper专家系统提供辅助决策和农场管理、LELY挤奶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在养殖场中的应用、自动感知技术在施肥施药机械上的应用、二维码技术在农产品产销环节的广泛应用等。

2.3德国

德国关键技术与设备的积极研发与推广。在欧盟农业共同政策对数字农业的支持下,德国积极发展高水平数字农业,在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计算机支持和辅助决策系统,提供数字农业综合解决方案。德国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支持数字农业核心技术与智能设备研发,并由大型企业牵头,如德国拜耳公司投资2 亿欧元支持数字农业布局,已在60多个国家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并发布旗下Xarvio品牌推广数字农业,通过XarvioScouring识别系统高效识别和分析作物生长和病虫害信息,帮助农民优化田块单独管理和农田统筹优化。拥有百年历史的德国农业机械制造商CLAAS集团结合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实现收割过程的全面自动化。

3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

今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我国大部分农产品仍然是一个“大年”,怎样解决需求下降、部分市场关闭、物流受阻等难题,把农货顺利卖出去,让农民实现丰产又丰收?加速数字农业发展是不二法门。

农业长期保持着传统形态,技术进步一直较慢,特别是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农业技术滞后带来的产业发展差距愈发显著。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领域引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智能化、数字化重塑,生产率大幅度提高。2019 年,我国服务业、工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 37.8%、19.5%,但农业只有 8.2%,数字化改造的空间很大,需尽快赶上信息社会的发展步伐。

农业数字化转型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目前农业难题的一剂良方,瞄准这个主攻方向,无疑将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给予农民更多获得感。对广大农民来讲,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最头疼,常常遭遇“多收了三五斗”的尴尬。可以说,农业数字化水平滞后,农产品质量不稳定、难以标准化、产销信息不对称等是导致农产品销售难的主因。显然,加快技术与传统农业的融合,打造数字农业,对产业链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改造,使得传统农业脱胎换骨,插上科技的翅膀腾飞,已成为农业发展新趋势。

4“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

4.1农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将逐步成为现实

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和设备领域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和设备的数字和智能水平,实现了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控制,实现了农业智能化生产和管理。它可以解决由托管服务流程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在种植业中,重点是如何精确控制生产环节,例如育苗,播种,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当前,荷兰,日本,以色列和其他国家正在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来促进数字化,精确化和智能化作物种植的发展。

4.2农产品流通电商化发展将更加迅猛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基础。例如,美国著名的新鲜食品电子商务公司LocalHarvest是一个平台,该平台整合了有机农业的上下游,并连接了中小型农场和消费者。LocalHarvest平台基于从相关农场收集的基本信息来支持地图搜索系统,使消费者能够搜索本地社区周围的农场并购买难以保存的新鲜农产品,例如蔬菜和禽蛋。农产品在快速物流系统下,可以快速送到消费者家中,从而大大提高农产品物流的效率和质量。

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全国各地与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投入大量资源,重构产业链,培植人才,发力促进农产品上行。以河北省为例,近年来积极引入农业电商龙头企业,与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开展合作,持续在直播助农、农产品品牌孵化、新农商人才培养等领域,合力打造河北数字农业“新基建”。可以看到,利用大数据和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匹配优化资源,将需求传导给供给端,有效缓解了供需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产销脱节。在互联网科技力量的加持下,传统农业的“痛点”也得到有效解决,进一步打开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通路。

随着电商农产品销量的快速增长,广大农民亦受益匪浅,农业生产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以需求引导生产、订单式农业逐渐成为主流,精准种植、数字营销提升了农民收入水平,促进更多农民融入数字农业的场景里。以往很多滞销农产品位于贫困地区,数字农业重塑产业链,帮助贫困户掌握技术、融入市场,实现了造血扶贫。实践证明,此种创新扶贫模式具有很强的活力。比如,拼多多的“农地云拼”模式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肯定,荣获了今年的“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截至 2019 年底,拼多多平台直连的农业生产者超过 1200 万人,累计带贫人数超百万。

4.3农业多元化公共服务将更加完善

通过将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顶尖技术运用在农业公共服务,农业服务也更加便利和灵活。这也是数字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一些国家为了促进数字农业的发展,在农业信息化和农业公共服务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5 “数字农业”的实践策略

5.1实现农业农村业务数字化和可视化

加快建立涵盖农业资源,农村产业,生产管理,产品质量,农业机械设备和农村治理的数据库。利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整合空间数据,获取耕地资源,渔业水资源,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化农业园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特色鲜明的农业村庄,生产经营实体,村庄分布等数据。地图存储在数据库中,使农业和农村资源数据立体化。通过集成的农业调度系统,现场定点监控系统,集成的遥感信息,无人机观测和地面传感器网络,可以建立农作物的空间分布。通过农作物的空间分布,重大自然灾害和其他动态空间图,形成了一个一体化的全域地理信息图,为农业生产和管理的科学指导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5.2推动数字农业技术创新

创新,始终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要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数字农业”助力。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数据成为新农资,随着农业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数字经济发展红利惠及三农必将更加给力,而农业信息技术已然成为数字农业发展的关键支持。未来依靠农业科学院和大学等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来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企业作为创新主题的作用,促进数字农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并着重于先进技术和核心技术。为了提高对关键技术的了解和研发,精确操作和智能决策的数字化管理,智能设备的变量修改和应用,农产品的灵活处理,区块链等技术,3S 加速,智能识别,模型仿真,智能控制和其他软件和硬件产品数字农业的综合应用,了解数字农业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的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创新以及应用服务系统的持续改进。

5.3 提高农业农村经营管理数字化水平

当前,就中国电子政务项目的发展而言,农业部门中的电子政务服务水平不能完全满足领导决策应用程序和公共商务应用程序的功能要求。农业信息服务的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这意味着中国农业信息服务具有巨大的发展和利用空间。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扩大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农业信息服务领域的应用,并通过建立灵活,便捷,高效,透明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多便捷和信息服务。在信息公开,政府公共关系,信息服务,办公室工作等方面,充分利用农民信箱和便携式农业和农村地区的服务功能,提高了园艺,畜牧,水产品,田间管理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着眼于整个农业产业链的要求,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研究和推广适用于不同地形和环境的农业机械,并进一步促进农业“机器换人”。

结 语

数字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的自动,精确控制,智能和科学管理,提高了农业的可控性,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减少了环境污染,使农业向精准,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此外,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有效克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利因素,可以简化交易联系,提高交易效率,降低成本,消除农民对库存余额的担忧,并缩短生产周期。努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商机。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内容的选择空间也越来越广,这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致 谢

在这篇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障碍,但都在老师、领导、同事、同学和朋友的帮助下顺利解决了。尤其要强烈感谢周波老师在千里之外给我们线上授课进行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解答疑问、传授知识,让我非常感动,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同时也要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同时也要感谢我的领导、同事、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很多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过程中提供给我很大的帮助。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不吝批评与指教。

参考文献

[1] 周清波 , 吴文斌 , 宋茜 . 数字农业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J].中国农业信息 ,2019,30(01), 第 5-13 页 .

农业技术与管理论文篇8

在我国2000年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中,将数字农业放在农业信息技术的首要位置,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试图谈谈对数字农业的认识、存在的问题和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以供参考。

1对数字农业的认识

数字农业(digitalagriculture)就是用数字化技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其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1]。

有的学者认为[2],数字农业是“数字地球”在农业领域的延伸。正如“数字地球”的概念一样,数字农业这一概念体现了数据和技术的综合集成。数字农业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数字农业,即信息化农业,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等)、农业过程(生产、管理、储运、流通等)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形成数字驱动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狭义的数字农业,是以农业空间信息机理为基础的、以“3S”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系统空间信息技术体系。

事实上数字农业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综合概念。近年来,与数字农业技术体系有关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发展高新技术农业的侧重点,成为极其活跃的科技创新领域。数字农业是一项集农业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空间对地观测、数字通讯、环境科学等众多学科理论与技术于一体的现代科学体系,是由理论、技术和工程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庞大系统工程。数字农业是对有关农业资源(植物、动物、土地等)、技术(品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开发利用等)、环境、经济等各类数据的获取、存贮、处理、分析、查询、预测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总称。数字农业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高级阶段,是农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我国的食物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创造条件进行一次新的技术革命,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使粗放生产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可以预言,数字农业及其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推广应用,必将成为新世纪农业科技革命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必将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在带动广大农民致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

2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

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与网络体系不健全;已开发的大量农业经济信息系统、农作物病虫害数据库、作物品种资源管理数据库系统、农业土壤系统分类数据库系统等大多不涉及空间维度,难以适应当前对空间数据信息的需求;对于来源多种多样、格式也不尽相同的各种数据的实时性、地域性、综合性处理还需作出很多努力。

2.2农业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一方面,许多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业从业者,知识老化,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利用现代技术,收集、处理、利用农业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加工处理的技术人员缺乏,当前,就连最基本的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农产品供需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方面的人才也不多,更谈不上能够满足数字农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2.3农业信息化效益不明显

数字农业还刚刚起步,在国内总体上尚处于探索阶段,实用性、普遍性的技术应用还很少,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没有很好地显现出来。

2.4农业信息数据的管理和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其他农业信息管理系统为了完成某种分析工作所要求的各种农业数据往往格式与结构不同,而且往往掌握在不同的管理部门或研究机构中。因此,未来建立在网络上的农业地理信息系统要具备获取和分析分布式存储数据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要使所谓的WebGIS能够协同处理来自不同组织和机构的农业数据[2]。

3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台州在数字网络建设、原始数字化数据积累、数字化信息采集及其处理等

方面的工作已有一定的基础,起动发展数字农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借鉴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4,5],提出建设台州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就是要在台州已有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基础上,建立可视化的台州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直观形象的农业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视频体系,实现农业信息的现代化综合管理、分析、共享和,彻底改造台州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台州农业工作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3.1整合已有的农业信息

在国家、省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以各级农业部门为依托,建设中央一省一市县信息骨干网络系统,形成一个功能完善、性能优良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并与其他网络互联,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农业资源和经济信息网络系统。

3.2信息表达要直观、形象,并要实现信息系统的联网

把市内的地形、地貌、交通、村镇、行政区划等基础地理信息以及耕地分布、土壤类型、种植结构、水肥状况、农作物生长发育、气象、病虫害、农民知识、乡镇企业、农业法律法规等各种农业信息以图形图像等直观形象的可视化电子地图与相关信息的形式在投影视频系统上进行显示和表达,随着数字农业的发展,逐步做到与省级、部级类似的信息系统进行交互式查询等。

3.3强化对科研、管理等的服务工作

通过对基础地理信息和农业专题信息的空间分析、网络分析和追踪分析等,实现农业科研、管理和决策人员在全市三维农业电子模型上,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高效、直观、形象地为农业工作的规划、设计、建设、经营、管理、服务、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4参考文献

[1]蒋建科.“数字农业”带动农业现代化[J].农资科技,2003(5):41.

[2]薛领,雪燕.数字农业与我国农业空间信息网格(Grid)技术的发展[J].农业网络信息,2004(4):4-7.

农业技术与管理论文篇9

3S与数字矿山研究所 :部分专业

理学院:有机化学 1名、系统理论 1名、系统分析与集成 2名、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2名、材料物理与化学 8名、化学工程 5名(专业型)。

体育部:体育人文社会学2名、体育教学2名(专业型)。

人文学院:外国哲学3名、伦理学 3名、政治经济学2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1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名、科学技术史1名。

中南大学

航空航天学院:报考专业为工学门类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含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力学、机械工程、信息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隆平分院:作物学杂交水稻方向 2名。

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硕士 (专业型)。

深圳研究院:MBA。

法学院:法律硕士(非法学)。

中国海洋大学

学术型:

海洋环境学院:气象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物理海洋学、应用海洋学、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凝聚态物理、光学、自然地理学、海洋信息探测与处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摄影测量与遥感、软件工程、光学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测绘工程。

化学化工学院: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海洋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化工、化学工程。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海洋地球化学、海洋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

水产学院:动物学、增殖养殖工程、渔业。

海洋生命学院:细胞生物学、生态学、生物工程。

医药学院:制药工程。

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及理论、工程热物理、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机械工程、动力工程、控制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水利工程、项目管理。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环境工程。

数学科学学院: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

管理学院: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

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财政学。

外国语学院:法语语言文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艺学。

法政学院:法学理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国际法学、国际关系、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

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材料工程。

社会科学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专业学位:

法律硕士教育中心:法律硕士(非法学)、法律硕士(法学)。

旅游管理硕士教育中心:旅游管理硕士。

金融硕士教育中心:金融硕士。

保险硕士教育中心:保险硕士。

国际商务硕士教育中心:国际商务硕士。

湖南大学

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数学。

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教育硕士、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均为专业学位),电子科学与技术。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技术。

软件学院:软件工程。

岳麓书院:哲学、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硕士(专业学位)。

华东师范大学

生命医学研究所:生物信息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物理系:凝聚态物理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学、光学,14名。

化学系:无机化学 7名。

深圳研究生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工学硕士 4名。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4名(工学、理学各2名) 、生物学11名(含威海校区4名)。

食品学院:食品科学 2名。

威海校区:船舶与海洋工程 4名、海洋科学 3名、微生物学 2名、车辆工程3名(专业型)。

人文学院:世界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科学技术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科技史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科学技术史1名。

航天学院:人机与环境工程学科。

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 3名。

软件学院:软件工程23名(专业学位)、 北京教学中心管理软件应用顾问方向(单证)。

厦门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不少于11名。

物理学院: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无线电物理、物理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航空宇航制造工程、飞行器设计、电子与通信工程。

电子工程系: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光学工程。

航空系: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系统、航空宇航制造工程。

法学院:法律硕士(法学)。

知识产权研究院:法律硕士(非法学)。

能源研究院:共9人 ,核科学与工程、光伏工程、能源化学。

药学院:化学生物学、药物化学、药理学。

材料学院:固体力学专业 2名,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 8名。

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智能科学与技术系: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技术。

软件学院: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共8名、移动云计算。

中山大学

深圳研究院:计算机技术专业 32名。

重庆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学术型、专业型。

数学统计学院:学术型和应用统计专业硕士。

农学及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学。

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工业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力学、环境科学与工程。

光电工程学院:各专业。

通信工程学院:电路与系统、信息与通信工程(含通信与信息系统 信号与信息处理)。

兰州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3名、卫生毒理学2名、公共卫生 2名(专业型)。

生命学院:植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动物学、生物物理、生态学。

中国农业大学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移动互联技术方向。

工学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机械工程类硕士。

应用力学系:力学。

山东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设计艺术学。

环境学院:学术型3名。

药学院:部分专业。

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韩国语)、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医学院:临床医学。

国际教育学院:对外汉语。

西北工业大学

生命学院:生物医学工程 7名、细胞生物学 4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人文学院: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软件学院:移动云计算、RIA交互设计、互联网营销与管理。

四川大学

旅游学院:旅游管理硕士(MTA)。

电子信息学院:光学工程、物理电子学、无线电物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与系统、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信息安全。

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专业。

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型)。

数学学院:部分专业。

华南理工大学

材料学院: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开大学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物流工程专业学位。

吉林大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环境科学专业、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学术型), 水利工程(专业型)。

哲学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2名)、外国哲学(6名)、宗教学(2名)、伦理学(3名)、名类学(3名)、应用心理硕士(1名专硕)、 社会保障(4名)。

东南大学

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术型

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6名、作物遗传育种8名、植物资源学5名、种子工程5名。

植保学院: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22名、农药学2名、植保资源利用2名、有害生物治理生态工程2名。

资环学院:环境科学4名、土壤学15名、植物营养学2名、农业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11名、土地资源与空间信息技术7名、肥料学4名、资源环境生物学5名。

园艺学院:果树学2名、设施园艺工程2名、茶学3名、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学14名。

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学4名、特种经济动物饲养5名、水产养殖1名、渔业资源2名、草学11名。

经管学院:区域经济学5名、会计学4名、企业管理7名、农业经济管理1名、林业经济管理4名、农业技术经济与项目管理4名、农村金融2名、土地资源管理4名。

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哲学4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5名、社会学18名、职业技术教育学 2名、中国史5名、科学技术史4名。

机电学院:机械工程3名、农业机械化工程10名、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2名、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10名、木材科学与技术4名。

水建学院:岩土工程7名、结构工程3名、水文学及水资源19名、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7名、水工结构工程7名、水利水电工程9名、农业水土工程3名。

生命学院:植物学16名、遗传学15名、微生物学2名、生物信息学2名、细胞生物学1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3名、药用植物学2名、中药学3名。

林学院:生态学10名、林产化学加工工程4名、林木遗传育种7名、森林培育5名、森林保护学17名、森林经理学5名、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8名。

信息学院:计算机系统结构3名、计算机应用技术9名。

理学院:应用数学13名、生物物理学6名、化学生物学13名、应用化学26名。

外语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3名。

动物医学学院:生理学5名、神经生物学3名、发育生物学7名、基础兽医学6名、预防兽医学2名、临床兽医学2名、动物生物技术2名。

思政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名、思想政治教育5名。

专业学位

农学院:作物9名。

植物保护学院:植物保护13名。

资源环境学院:环境工程15名。

园艺学院:园艺16名。

动物科技学院:养殖 18名。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工程21名。

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硕士19名、工商管理硕士83名。

人文学院:社会工作硕士19名、公共管理硕士 94名。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水利工程13名、农业工程12名。

生命学院:生物工程19名、中药学19名。

林学院:林学硕士14名。

信息工程学院:农业信息化23名。

动物医学学院:兽医硕士18名。

北京师范大学

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计算机应用技术。

数学科学学院: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

法学院:法律硕士(非法学)。

珠海分院: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英语)、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软件工程硕士 (专业学位)。

数学科学学院: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数学)。

历史学院: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历史)。

信息科学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学术型)、软件工程(专业型)。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公共管理硕士 (只接收报考清华北大MPA生源)。

电子科技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MBA。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MPA。

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

神经信息教育部: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数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化学系:部分专业。

信息学院:工程硕士软件工程专业。

物理系:17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软件学院:软件工程。

浙江大学

农业技术与管理论文篇10

(一)农技推广体系情况。

1.农技推广机构。黑龙江省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包括种植、农机、水产)总计2079个,其中:省级6个、市(地)级33个、县(市、区)级261个、乡(镇)级1779个。目前,全省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种植业)基本完成了改革任务,实行县管或县乡共管的管理体制。

2.村级服务站、农民技术员、农技示范户。全省80%县(市、区)建立了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每个服务站由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下派技术人员专门负责指导。同时,建立农民技术员制度,延伸服务链条。围绕水稻、大豆、玉米、马铃薯、蔬菜等主导产业,培育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种养水平较高、乐于助人的农民,作为村级农民技术员,参与服务站工作。对村级技术员进行重点培训,使村级农民技术员成为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成员,成为农情调查员、技术推广员、政策宣传员,成为农民“看得见、问得着、留得住”的“乡土专家”。全省每年通过各种形式培训农民科技示范10万人左右,示范带动周边农民应用先进实用技术。

(二)人员构成情况。

1.人员数量。全省农技推广机构现有人数7778人,其中:种植业5694人、水产733人、农机1351人。 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2.专业情况。全省推广机构现有专业技术人员7437人(种植业4955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的1578人(种植业1225人),占21.2%;中级技术职称3327人(种植业2232人),占44.7%;初级技术职称1889人(种植业1149人),占25.4%;初级以下技术职称643人,占8.7%。

3.学历情况。全省推广机构现有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2519人,占32.4%;大专学历3590人,占46.2%;中专学历1383人,占17.8%;中专以下学历286人,占3.6%。

(三)经费来源。全省各级农技人员工资全部纳入当地财政预算,每年财政预算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2009年开始,国家财政部、农业部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目前覆盖全省87个县(市、区),每年项目资金总计1.4亿元,基本解决了农技人员工作经费不足问题。2011年,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实施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为乡镇农技站建设业务用房,配备仪器设备和交通工具,三年间,对96个县市区的881个乡镇投资1.5亿元。

(四)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成绩。通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公益性职能得到充分发挥,推广体制得到逐步理顺,机构设置趋于合理,推广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活力不断增强,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不断健全,推广体系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极大地推进了农业科技进步,加快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主要包括:明确了公益性职能,把过去经营性职能全部分离出去;重新设置了机构,保证了体系的完整性;理顺了管理体制,服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核定了人员编制,保证了农技人员的专业性;建立了各项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创新了推广模式,推行了“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技术指导员+协会+科技明白人”、农民田间学校生产全过程培训、科技示范园区示范带动等服务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同时,提高了队伍整体素质,增强了公共服务能力。

二、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推广主要模式

(一)推广机构常规模式。一是一乡一站。目前,全省75个县(市、区)独立设置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种植业),其中由县农业管理部门垂直管理的乡镇站占24%,县乡共管的占76%。二是区域设站。根据行政区划和农产品区域分布,跨乡镇组建区域服务站,重点研究推广某类作物生产先进实用技术。区域中心站人、财、物权隶属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管理,服务区域的乡镇协管。三是政府购买科技服务。2012年,全省在87个种植业县、50个畜牧县、25个渔业县和10个农机县组织实施了农技推广补助项目,项目资金1.4亿元,项目建立试验示范基地369个(种植业261个、渔业76个、农机32个),遴选发布主导品种287个,主推技术265项,推广五大粮食作物10大高产栽培技术模式1.58亿亩。

(二)科技特派员。东北农业大学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开展了“春雨行动”、“夏管行动”、“秋收行动”及“冬训行动”,积极组织专家走出校园,深入到乡镇、村屯、企业、场区,通过举办各类科技大集、农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科技节、科普之冬等活动,采取现场培训、技术指导、发放科普及致富书籍等形式,为农民送去科技知识,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目前,学校建立了以科技特派员为主体、研究生直接参与的科技服务小分队,活跃在农村生产一线,是一支流动的科技专家服务队伍。

(三)院(校)县共建。一是搭建扶贫开发平台,提供组织机制保障。通过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创办农业专家大院、实施农业致富项目、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等扶贫措施,逐渐摸索出一个全新的农业扶贫开发模式,使农业标准化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民收入、农民科技素质显著提高。二是实施“四项规定动作”,打开科技扶贫开发突破口。通过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兴办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谋划农业科技致富项目、实施农民培训工程等“四项动作”,推进科技扶贫开发工作。逐步探索出了以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为依托、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载体、以科技入户项目为途径、以农业信息传播和科技培训为手段,集“咨询服务、集中展示、生产示范、项目带动、技术推广、科学普及”为一体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新模式。

与此同时,开展院(校)市联建。东北农业大学先后与哈尔滨、大庆、伊春、佳木斯、齐齐哈尔、牡丹江、双鸭山、黑河等市开展合作共建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农科教”、“产学研&r dquo;、“特派员”相结合的科技推广新模式。

(四)院(校)村共建。近年来,农业科学院为了扩大合作共建的广度和深度,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院村共建,将科技扶贫目标定位在基层经济实体,以发展区域特色农业为宗旨,以项目制包干管理为扶持手段,提倡发展多种农业经营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多样化,树立科技致富典型,以点带面,助推全省种植业结构调整,带动区域农业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五)专家大院。各科研院所与农业院校均设有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专家大院一般都设在县农技推广中心。每个专家大院配备了必要的设施,有独立的专家值班室、咨询培训场所,有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演示系统,开通了农技“110”热线电话。省农科院专家和县里的农技人员混合编队,常年驻院服务,轮流值班,全天候直接服务农民。

三、目前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员数量较少,服务半径过大。全省现有从事种植业技术推广的专业农技人员5000人,要服务全省966万农村劳动力,即1名农技人员要指导服务近2000个农民。加之黑龙江省地域辽阔,耕地面积大,每名农技人员要服务4万亩耕地。另外,由于我国目前土地经营制度是家庭联产承包制,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很难保证技术人员到位率和技术到位率。

(二)专业人员少,指导能力差。农村税费改革后,全省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下放到乡镇管理,致使人员知识结构发生了彻底改变。大量非农专业人员进入推广队伍。一些农技人员不如农民懂技术,更谈不上指导农民。一些农技人员知识老化,对先进农业知识和技术掌握不全、不准。虽然近几年开展了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工程,但整体素质提升还需要一个过程。

(三)农民文化程度低,吸纳科技能力差。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以老年、妇女居多,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务农农民中,小学文化程度占39%,初中文化程度占54.5%,高中文化程度仅占3.4%。农村新生代劳动力绝大部分在结束学业后进城务工,务农农民难以操作高效率农业设施装备,高水平农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四)资金投入不足,条件建设滞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基础设施较差,多数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只能借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用乡镇政府房屋;缺少下乡交通工具,影响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培训条件和手段落后,影响培训效果。近年来,虽然国家投入了一些改善推广机构条件的建设资金,但资金量较小,省市县乡级推广机构条件得不到很大改善。同时,推广工作经费也存在不足。

(五)人员待遇不高,工作动力不足。长期工作于乡镇基层的农技人员工资收入低,有着30多年工龄的老农技人员每月只能拿到2000元左右的工资。非示范县由于没有项目经费,乡镇农技人员下乡拿不到绩效工资和各种补贴。基层农技人员由于长年从事技术推广工作,没有论文和成果奖励,晋升技术职称较难,20年到30年工龄还是中级技术职称以下的数量居多。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基层农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四、对创新农业科技推广的具体建议

(一)推进体系改革。国家和省下派督导组开展检查督导,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贯彻落实新农技推广法。对还没有改革的县(市、区),要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步伐;对已改革的县(市、区),要不断深化改革,真正打造一支“农业用得上、农民信得过、农村离不开”的农技推广队伍。

(二)增加人员编制。目前,全省从事种植业技术推广的专业农技人员仅有5000人,每个乡镇一般为2-3人,难以有效开展各项服务。政府应适当增加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编制,以满足农业生产日益增长的科技需求。

(三)加大推广资金投入。在原有基础上,各级财政部门每年可从新增财力中提取1%,设立农民科技培训、高新农业技术推广专项基金,并力争逐年增加,把农业科技服务当作公共事业来办,把增加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的优先位置,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民,解决未来“谁种地,如何种好地”问题。各级财政应加大对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要将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预算内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按规定幅度逐年增长,将农技人员经费、基本运转经费等各项支出依法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给予保证。

农业技术与管理论文篇11

[2] 张国庆.生态审计技术探讨及其在森林资源审计中的应用[EB/OL].(2016-10-16)[2016-10-20].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1009139.

[3] 我国环境审计研究现状、问题及对策[EB/OL].(2015-05-21)[2016-10-20].http:///link?url=1iawaRw8t_l5-BBkr1XnXyU-O_Kotd5kNC7wkrUwGj5nUG8uuf3NsOpHwwc2TNVkZy-0TUYQVdQ-OreoJ3bI9ht95p-ofNDJZUC4KcsorC7u7ni.

[4] 国庆.复杂系统生态论方法及其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190-193.

[5] 张国庆.发展学基本理论研究[EB/OL].(2013-07-18)[2016-10-20].http:///home.php?mod=attachment&id=39087;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70-9128.

[6] 张国庆.生态论:复杂系统研究[EB/OL].(2013-03-27)[2016-10-20].http:///home.php?mod=attachment&id=86685;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67-4444.

[7] 张国庆.灾害管理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4-25.

[8] 张国庆.基于TSE分析理论的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20):155-157.

[9] 张国庆.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与TSE方法的生态系统精细化管理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16):154-157.

[10] 张国庆.系统法学与我国生态法制建设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160-161.

[11] 张国庆.发展学基本理论与我国当前农村发展问题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17):303-313.

[12] 李曙光.森林资源精细化管理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7):194-195.

[13] 张国庆.基于生态论的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20):148-152.

[14] 吴振坤.森林病虫害监测技术研究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2015(8):177-179.

[15] 张国庆.生态健康评价及生态系统管理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247-248.

[16] 陈荣胜.森林资源调查技术研究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2015(7):181-183.

[17] 张国庆.基于系统健康管理理论的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199-200.

[18] 张国庆.我国农用航空发展瓶颈与对策[J].中国民用航空,2011(4):33-35.

[19] 张国庆.农业航空技术研究述评与新型农业航空技术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2011,205(1):25-31.

[20] 黄璞.国有林场精细化管理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7):166-167.

[21] 张国庆.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业科技,2008,29(6):77-80.

[22] 张国庆.和谐城市融入文化、生态[J].绿色中国,2005(9):53-55.

[23] 张国庆.标准的分类与命名[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0.

[24] 张国庆.生态环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24-225.

[25] 张国庆.节气与生物灾害防治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7-230.

[26] 张国庆.基于系统关键因子分析理论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关键期分析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201-203.

[27] 张国庆.林业标准化原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25-226.

[28] 张国庆.林产品溯源系统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26.

[29] 张国庆.论标准化原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7.

农业技术与管理论文篇12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就斐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绿色化发展成效显著,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三农”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发展成就的取得,与多年来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扎实有效的学科建设及务实高效的研究工作密不可分。农业经济管理是研究农业生产及与其相联系的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学科。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学研究,农业经济管理主要研究对象是农业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包括农业生产关系运动发展规律、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问题等。梳理和分析了解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历史,尤其是新中国建立70年以来的发展轨迹,对明晰学科建设规律,推进学科未来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历程

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有着悠久的农业文明发展史,农业经济问题一直受到人们高度重视。在中国历代的经济思想中,农业经济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内容极为丰富,突出地表现在:对农业重要性的认识,对土地占有关系的认识和对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价格波动的认识等。但是由于传统的自然经济和小农的生产方式,使得这些农业经济思想大多停留于较为朴素的认识状态,未能形成系统性的理论体系。

进入近现代以来,随着国内一些优秀青年学者求学西方,进入相关大学学习和了解农业经济理论知识,农业经济的初级理论才开始从国外传入中国,出现了一些零星的相关文献。如1897年创刊的《农学报》自1900年开始刊载有关研究中国农业经济的理论文章,相关的知识传授机构也有了对农业经济知识的初步讲授,如湖北省高等农务学堂1904年开设的农政、财政和理财课程等。1920年,国民政府时期的金陵大学最早成立了农业经济系,首任系主任由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卜凯先生担任。至20世纪30年代,农业经济开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学科体系,一些著名高校如国立中央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等,设立了农业经济系、农业经济学组等,开始较为系统地研究和传授农业经济理论,研究范围涵盖了土地问题、产销经营、农业建设、农村金融、农业合作、农业部门经济、农业经济地理、农业经济史等主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移植苏联模式。1952年,全国进行了高校院系大调整,组建了一批专业性高等院校。我国的农业经济教育也随之转入各地新组建的农业大学。1953年教育部颁布了主要参考苏联的农业经济学教育计划。1951—1955年,一批苏联农业经济专家来华讲学,其中杜宾诺夫的讲稿在1956年翻译出版,定名为《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1957年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教研室编写了《农业经济学讲义(初稿)》,1959年定名为《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由农业出版社出版。1961年全国高等农业院校集体编写了《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我国农业经济学学科的教育和研究是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进行的,主要是对当时的政策进行诠释。“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停止了农业经济学的专业招生。

1977年开始,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部分农业大学在1977年和1978年相继恢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招生,农业经济学学科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一样,进入了恢复建设、繁荣发展的阶段。各地相继建立并充实了农业经济的科研和教学机构,农业教育系统从大学、专科、中专,到成人和函授教育都先后开设了农业经济课程或者设立了农业经济专业,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但由于“文革”时期我国农业经济学科发展停滞乃至长期消没,使学科发展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改革开放后,国内学者一方面组织编写、另一方面翻译引进,逐步形成了一批农业经济学教材。与此同时,还先后成立了相关的专门性学术团体,如1978年成立的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和1984年成立的中国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教学研究会等,聚集学科领域的精英人才,探讨和交流学科研究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引领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领域出现诸如农业经营体制、农业生产方式、农产品市场体系以及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等方面的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向农业经济理论工作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需要研究的新选题,另一方面也为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确立了以问题为导向的农业经济研究范式,引导了学界对新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经济问题的全面分析与系统研究。

与此同时,为了强化基础理论和与国际农经学科的接轨,以及对国外相关理论的学习与借鉴,以推动中国农经学科发展,加大与国际同行的联系与逐步融入国际学术交流舞台便成为必然之势。由最初个别学者的一般性参与,到参与国际学术交流队伍的不断扩大和影响力的提升,逐渐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农业经济研究的关注,促成了2009年第27届国际农经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第一次承办的最高级别的农业经济研究学术会议,也是世界农经领域对中国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发展认同的重要体现。

学科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息息相关。除了一般性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外,以研究生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是反映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1936年,国民政府时期的金陵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农业经济学研究生教育,拉开了农业经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序幕。改革开放后,我国全面启动以研究生为核心的高层次人才培育计划,遴选了一批具有较强人才培养能力的高等院校,授权开展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表1)。各大高等院校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全面制定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生培养计划,其中包括农业经济硕士、博士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等文件,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学术型人才培养体系。

在学术性人才培养之外,为了强化对应用型人才的培育,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9年批准设立了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最初称之为农业推广硕士学位,涉及农业经济领域则在研究方向上定位为“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等。2015年将“农业推广硕士”更名为“农业硕士”,并设计了一套以高层次适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

注:资料来源于《全国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高等学校及科研机构名册》。①备注栏中的“第1批”“第2批”“第3批”分别为第一批名单(1981年11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第二批名单(1984年1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第三批名单(1986年7月28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②各个农业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均大多以“**农学院”为名称,后逐步调整为“**农业大学”。为便于理解,采用“**农业大学”的新名称替代原来的“**农学院”的老名称。

二、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领域及方法

1.重点研究领域

虽然农业经济研究涵盖范围较广,但其重点研究领域从过去发展到现在,基本上延续或者确立了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农村与区域发展、食物经济管理等4个方面。

(1)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主要在于通过理论分析农业领域的经济与发展问题,根据研究发现制定、优化相应的政策制度安排。由于农业问题与农村和农民问题密不可分,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几乎涵盖了农业农村经济的所有方面,不仅不局限于农村生产领域,也超出了经济学范畴,与社会学、政治学和自然科学领域深度融合;狭义上讲,伴随着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该学科逐步衍生出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食物安全与应用经济等相对独立的方向,而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方向关注的主要问题则包括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农业土地与规模经营、农业劳动力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业技术经济理论与政策、农产品流通与贸易、农业财政与金融等。

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是农业农村经济的传统研究方向和领域,其发展历程也恰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缩影。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借鉴苏联农业经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模式,我国农业经济开始了向苏联学习的时代。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各大专院校的农业经济学科所使用的教科书基本上都是来自苏联,绝大多数仍然因循的是苏联农业农村经济的研究体系与风格。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并走向改革开放,农业也随之由自给半自给向市场化农业转变,新的农业经济学研究体系逐步形成。改革开放和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解体了人民公社化时期的农业大规模集体经营形式,实现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在土地制度上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和采取统分结合的经营形式。这一制度设计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围绕新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和组织方式,中国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不断吸收国外优秀研究成果,如公共选择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市场均衡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边际分析理论及资源配置理论等,最明显的标志是使农业经济学的分析从定性分析向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转变,一些新的定量分析方法在农业经济理论分析与政策研究中得到了重视和运用。在充分吸收与借鉴西方经济学中有益经验和精华的基础上,结合国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农业农村经济探索与实践,经过数十年发展,我国基本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共性的农业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体系。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与改革在风雨中砥砺前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长期以来,农业经济始终是理论创新的沃土,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和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场农业农村的深刻改革方兴未艾,急需理论上的阐释和指导。其中,农业农村现代化、农地制度改革、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农村城镇化与信息化、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农村公共服务等无疑是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领域亟待探究与创新的重点领域。

(2)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是以农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学范畴分析其保护、开发与利用的全过程,包括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配置、保护与管理的各项活动,并研究其中的经济运行规律。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是一项应用型研究,主要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探索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具体问题,因此既与经济学管理学密切联系,又同自然科学息息相关。其主要关注的问题有农业自然资源系统与动态配置、农业自然资源核算与资产化管理、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资源与环境经济评价、环境保护与环境经济管理、灾害与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等。

资源与环境经济理论渊源可追溯到20世纪初。意大利社会学家兼经济学家帕累托曾经从经济伦理的角度探讨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并提出了著名的“帕累托最优”理论。此后,由马歇尔提出、庇古等人发展并做出重要贡献的外部性理论,也为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是随着农经学科发展而衍生出的新兴研究方向,与其他产业部门相比,无论是从发展起源还是活动依赖度方面,农业生产都与资源环境有着更为密切而深层次的关联,这就决定了农业经济研究与资源环境经济密不可分。欧美许多国家的相关高校已经用资源经济学或应用经济学替代了农业经济学,如美国康奈尔大学把农业经济学更名为农业资源经济学等。

我国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1978年制订的环境经济学和环境保护技术经济八年发展规划(1978—1985年)促进了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科的产生。1980年中国环境管理、经济与法学学会成立,1981年“环境经济学学术讨论会”讨论了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环境保护的经济指标体系和环境经济效果等三个主要问题。20世纪90年代,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研究者们愈加强调经济手段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随着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的持续推进,资源环境经济手段、资源资产与环境价值核算、环境政策经济分析、绿色金融等研究领域的拓展,进一步丰富了研究内容,扩大了研究内涵,推动了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的长足发展。

与其他方向相比,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的特点在于更加注重与自然科学及技术研发的结合,更加注重定量分析与区域性问题研究,讲究因地制宜的时空优化布局。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农业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一直是我国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索的重要方面,同时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和资源利用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等。但也必须看到,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美丽中国等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目标任务趋紧的背景下,我国农业农村的资源环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亟需解决,如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与空间配置优化、面源污染和土壤修复、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循环利用、农村人居环境等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都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乃至技术领域的重点关键问题。

(3)农村与区域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结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推动着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然而,我国地域广袤、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如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陆的区位差异明显,国家对各地区发展的定位也不尽相同,因而在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社会发育程度等因素的持续影响和共同作用下,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长期存在,并伴随着生产要素的城乡之间流动而延伸到城镇地区,从而对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形成了新的制约,如城乡融合的问题、新型城镇化问题以及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等。面对这些转型期出现的各种问题,迫切需要农业经济学科给予科学解答,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的相关研究便因此而展开。

农村与区域发展的研究始终建立在农业与农村的实际问题基础上,其研究重点关注转型期农村与农民问题的演进规律。一般而言,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是以农村及其特定类型区域(如林区、牧区、山区、粮食主产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等)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运用包括农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管理学、农村社会学等在内的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探讨农村与区域发展的过程演进、发展模式、协调机制以及政策措施等。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农村与区域发展的理论和政策、农村与区域发展的规划和管理、农村社区治理、农村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涉农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和农业技术推广与传播等方向。

从研究的侧重点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农村与区域发展有着不同的研究重点,但它始终紧密跟随党和政府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相关方针政策。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更是从全局上对农村发展进行了整体把握,为新时期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同时也为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下,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的相关研究必定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紧密结合我国农村各地区的区位特点、资源禀赋、现实问题和制约因素等实际情况开展相关研究,为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有序流动,推动我国城乡经济融合和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4)食物经济管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市场化的持续深入,我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和财富连上新台阶。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推动了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促使了居民家庭与人口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引发了深加工食物和在外饮食消费的迅猛增长,诱导了我国食品产业的快速扩大。但作为朝阳产业的食品工业却存在着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较薄弱、食品产业链条短和产业发展方式粗放等突出问题,再加上食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食物健康与营养过剩以及食品供应链管理不足等现象[1],使之远远超出了传统研究的解释范围,呼唤了对传统农业经济研究领域拓展的需要。将食品消费与营养结构变化等纳入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当中,通过食物经济管理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将研究范围从食品生产、加工、批发、销售拓展到消费等整个供应链中的经济与商业行为,成为农业经济学科新的发展方向和领域。

食物经济管理领域侧重于经济学及管理学基本理论在食物生产、消费、流通与分配等领域的应用,研究的主要领域涵盖食品经济理论与政策、食品产业结构与布局、食品资源与环境、食品物流与食品企业管理、食品产业组织与管理、食物营养与食品质量安全等方面,重点关注食物结构与供求变化、食品生产与质量安全、食物消费与营养等食物经济与管理问题。

2.主要研究方法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从过去的简单计算和定性分析为主,逐步发展成为一套包括案例研究、比较分析、实证计量等更加多样的方法体系。在理论上,不仅以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而且还形成了自身的基本原理,如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核心的经济增长理论、诱导性技术进步原理等,这些理论和方法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学科的发展,国内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方法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健全与完善的过程。一方面,已有研究手段在不断优化与改进,突出体现在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发展成熟及其应用范围的持续扩展;另一方面,不断尝试使用新方法,表现为开发新模型、运用新理论、引入空间多角度分析以及多学科综合运用等。总体来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概括为三大类,即理论分析、实证分析以及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理论分析中,既有建立命题的理论归纳,又有理论上的逻辑演绎;在实证研究中,既有实证归纳研究,又有实证演绎分析。

具体而言,在农业生产与农产品贸易的研究上,大多从产业组织的角度开展理论和实证分析,普遍集中于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分析以及引力模型的应用等。在资源与环境经济的研究上,以计量经济模型为主的定量评估占据主流地位。与农业生产与农产品贸易研究领域相比,资源与环境经济政策领域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展开的研究相对较多。在农业技术与农户行为的研究上,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大类。其中,定性分析与企业管理、组织行为学等学科联系密切,从大的学科分类来看属于管理学中工商管理的范畴。与此同时,农业经济研究也越来越多的借助于经济学等相关理论构建数理模型,对农业经济学科的相关问题展开定量研究,并逐步向主流规范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等方向转移[2]。

三、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快速成长和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极大推动了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平稳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1.农业区域布局规划得以确立

我国农业资源与区划萌芽于20世纪初,正式创建于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一个内容由浅入深、工作由点到面、范围由小到大的过程。70年来,农业区域布局区划历经了三个阶段。

(1)农业资源与区划的初创期(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农业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工作,分别于1951—1954年、1960—1961年和1973—1976年开展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农业资源考察,全面系统的调查了解了全国土壤、水、农业生物资源和农业气候资源等状况,基本掌握了我国农业资源分布特点,明确了生态环境特征与开发利用前景。该阶段,农学、农业经济学界融入研究领域,研究范围拓展到了综合资源调查,并开展单项和综合农业区划试点。相关工作的完成形成了一些重要成果,如提出了诸如《中国气候区划(初稿)》《中国自然区划草案》《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等一些综合区划和部门区划,也发展了区划研究的相关方法论,对学科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2)农业资源与区划的发展期(1979—2000年)。改革开放为农业资源与区划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契机。1978年科学大会制订的《1978—1985年全国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便包含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研究要求,次年国务院成立全国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委员会,同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设立了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随后,全国各地陆续成立相关机构,推动了农业资源调查、农业部门区划、综合农业区划和专题调查研究等相关工作的有组织、有计划开展。期间全国共有2108个县完成了农业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形成了国家、省、地、县纵向配套的农业资源与区划体系,取得了全国农业现状区划、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概要)等一批重要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不同规模尺度上的农业资源及其区划成果图件4万多幅、统计数据与研究报告8万多项,相关成果汇集成中国农业资源区划数据集并转为电子版本实现网上查询[3]。

(3)农业资源与区划的成型期(2001年至今)。为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需要,21世纪以来国家农业主管部门先后组织开展了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编制工作。为充分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农业农村部陆续颁布实施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和2008—2015年)》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年)和(2013—2020年)》。经过几年发展与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日益向优势区域集聚,粮食作物九大优势产业带、经济作物优势区域、养殖业优势区域和水产品养殖带等布局初步形成并趋于稳定。在绿色发展的指导思想推动下,《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编制形成并印发。在该规划中,通过综合考虑各地农业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生态类型和发展基础等因素,将全国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三大区域,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分类施策,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2.农村体制机制改革纵深实施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是1978年以来中国农村系列改革的重要开端。改革废除了“一大二公”和“大锅饭”的旧体制,建立起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简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是一场自下而上的体制创新。改革前夕,农业高级合作社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束缚了农业生产力,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部分地方农民群众自发开展了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及类似的包干到户,中央默认并开展试点,次年国家农委副主任杜润生主持召开“七省三县座谈会”,专门讨论建立健全农业生产责任制。基于这一工作的良好效果,1980年中央转变态度并在9月召开的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上,通过了国家农委起草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的会议纪要,会后印发全党,史称“75号文件”,文件承认了少数地区实施双包的合理性,引领了全国范围内的农村大变革。1981年12月中央政治局通过国家农委起草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并经杜润生同志建议,于次年被中共中央批转成为首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至此,多种形式的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承认并几乎全面放开。198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在理论层面上肯定了联产承包责任制。1991年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明确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4]。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变革了农村土地制度,是改革初期我国农业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这一制度促使了农民与土地的紧密结合,从生产积极性、技术效率和技术采用三个方面推动了农业生产增长,在改革初期对各类粮食作物生产增长的贡献约为35%~50%。与此同时,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双层经营制度的建立,为国家后续农业农村配套改革奠定了现实基础[5]。

(2)农产品市场化改革。农产品市场化改革是我国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发端。改革的核心就是引入市场竞争,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一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统购统销政策的逐步取消。起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统购统销政策是基于当时为应对城镇人口迅速增长和工业化发展带来的农产品供不应求问题而出台,伴随着1953年10月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便开启了农产品统购统销的政策实施。

但1978年以来,国家开启了渐进式改革。在最初阶段,实施了在不触及统购统销制度的前提条件下,有计划地提高农产品价格,逐步减少统购统销农产品品种,放开集市贸易,允许部分农产品议购议销和自由购销,将市场因素纳入进来。198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出台,标志着除少数品种外,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被取消。随后,受大宗农产品产量连续4年徘徊不前的影响,国家又开始了对粮食实施“双轨制”,对棉花等农产品实施统一收购经营制度。1990年以后,郑州中央粮食批发市场与地方粮食批发市场相继建立,同年国务院筹建国家粮食储备局,对粮食收购实行最低保护价制度,并建立粮食专项储备制度。199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要求形成市场购销为主、合同订购为辅的农产品市场格局,同年全国范围内取消口粮定量办法,价格随行就市[6]。1998年10月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目标。之后,改革不断向前推进,陆续推出农产品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等制度。

进入21世纪,特别是从2004年开始,我国迎来了新一轮农产品市场化改革。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开始对农业生产进行全面补贴。除了出台良种补贴、种粮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制度外,政府还对水稻、大豆、小麦和玉米等主粮实施保护价敞开收购,并于2006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从此,粮食生产连续增长,实现了“十二连增”的卓越成就并保持6亿吨以上的生产能力。近年来,面对农产品价格倒挂、进口压力加大等挑战,我国农产品市场化改革采取了新的应对措施,比如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坚定推进玉米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调整完善大豆、棉花目标价格政策等,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市场化改革系列政策的指向性和精准性,以保障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农产品市场化改革推动了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发展,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随着这一改革的持续推进,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体系发育不断完善,形成了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城乡集贸市场为依托的市场网络,基本形成了农产品价格机制和农产品宏观调控机制。与此同时,改革降低了农业生产资料购买成本,增加了农民生产投入,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提高了农产品销售价格,提升了农业资源配置效率,调整并优化了农业生产结构,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7]。

(3)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认识与选择.新中国成立以来,围绕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认识与选择问题,理论界大致有三次大的讨论[8]。

第一次是在20世纪的50年代末到60年代的这一时期,形成了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初步认识。在这次讨论中,理论界把农业现代化概括为“四化”,即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和水利化,同时认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以此来武装农业,以实现对农业的改造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后来的“七化”,即:作业机械化、农田水利化、品种优良化、栽培科学化、饲养标准化、大地园林化和公社工业化,这些内容涵盖了对生物技术(如良种问题)、生态环境(如大地园林化)和农村工业(如公社工业化)等问题的考虑。这种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四化”或者“七化”的初步认识与概括,大体上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状况和在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对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客观需要。

第二次是在20世纪的70年代末到80年代,通过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的梳理,形成了对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进一步认知与认识。随着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农业生产发展环境的变化,理论界又一次开始了对农业现代化发展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基于农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成效与实践效果,再加上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突飞猛进以及所取得的一系列巨大成就,大大拓展了人们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空间,丰富了对现代农业发展内涵的深层理解,进而形成了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进一步思考。于是便在这一时期提出了“新四化”的概念,即:机械化、科学化、社会化和商品化,并由之而替代了过去的“老四化”,认为: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装备来武装农业,用现代经济科学来经营管理农业,用社会化、市场化的科学理论来改造农业”。基于这一时期对农业现代化的上述认识及相应的思考与讨论,对于如何选择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如“机械技术现代化和生物技术现代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等。

第三次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世界农业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农业发展方式的不断变化,形成了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认识的进一步深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与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升以及对农业发展的作用强化,人们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与思考也在不断深化,加上对第一次与第二次的认知累积,人们对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概念逐步形成了一致性的看法,认为: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也是对传统农业的改造过程,是不断发展农业综合生产力和不断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的过程,同时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并实现与资源、生态、环境相协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用现代技术体系改造农业,用现代工业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经营意识与市场经济观念来组织和管理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来提升和发展农业,用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理念来引领农业,最终促使农业与农村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的目标顺利达成。

从上述的发展演进与三次认识进程看,农业现代化事实上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历史概念,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与水平的认知也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据此,可以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面对我国地域类型多样和各地层次差异明显的客观现实,因地制宜地选择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取向。

3.农业农村扶持政策日臻完善

(1)粮食收购双轨制。粮食收购双轨制作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价格管理政策,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创新性政策设计之一。20世纪80—90年代,政府通过强制性的行政手段(如确定订购量和较低的订购价)和激励机制(如确定议购量和实施接近市场价格的议购价)直接控制部分粮食以稳定粮食供给,并允许农民在完成国家粮食收购任务后,将剩余或自留部分在市场进行销售[9]。

粮食双轨制是农村农业改革后宏观环境、资源配置方式和微观经营基础等变化后的内生性产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粮食产出迅速增加,同时,在市场化改革取向下的最初单纯提高粮食收购价而销售价格变动较小,造成了巨大财政负担。1985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开始实施粮食“合同订购”制度,订购价按“倒三七”比例计价。之后,粮食市场价格下跌,导致生产停滞不前。鉴于对生产停滞的担忧以及“合同订购”带来的巨大政策成本,政策内容随即调整,即“合同订购”为国家任务,国家恢复对粮食生产的强制干预。至1990年“合同订购”改称为“国家订购”,国家在强制性干预粮食生产和市场的同时,采取投入补贴,如1987年出台的“粮棉三挂钩”政策给予农民化肥、柴油实物补贴,1993年后该补贴政策改为货币支付。此后,伴随粮食供求形势的变化和农产品市场化进程的加速,粮食双轨制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作为渐进式改革理论在我国的创新实践,粮食双轨制具有时代意义与现实价值。当时而言,粮食双轨制通过提高农民自留量、提高议购价格、降低订购量和提高议购收购量,有效促进了粮食生产,保障了城市农产品供应,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一定基础。综合来看,作为20世纪80—90年代期间特定背景的制度产物,双轨制尽管具有较高的实施成本,但通过帕累托改进减少了摩擦成本,以小步快走的形式促进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制度演进。

(2)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我国农业发展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制度创新。体系于2007年底正式启动,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依托具有创新优势的中央和地方科研资源,针对每一个大宗农产品设立一个国家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中心由若干功能研究室组成),并在主产区建立若干个国家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新世纪我国现代农业建设要求下的科学安排。2007年12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配套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管理试行办法》,共同开启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并选取水稻、玉米等10个产业开展试点,2008年联合印发《关于地方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同时全面启动了50个以农产品为单元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此后,相应体系运行机制不断发展完善,于2009年出台《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人员考评办法(试行)》,于2015年出台《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绩效评估工作方案》,“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绿色发展新要求,在保持50个体系总量不变情况下,通过合并小体系、适当新增部分体系、新增部分岗位和试验站等方式,进行了体系内部的结构调整与功能优化。

作为农业科技领域的一项重大管理创新,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在提升农业产业技术水平、增强农业竞争力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以问题为导向的5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截至2017年,共取得130项标志性成果和328项重大成果,显著提高了我国农业科学研究水平和产业技术供给能力,有力支撑了国家粮食连年丰产、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持续增收。

(3)农地三权分置。农地三权分置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又一土地制度创新。农地三权分置是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丰富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其中:土地集体所有人对集体土地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土地承包权人对承包土地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土地经营权人对流转土地依法享有一定期限内占有、耕作并取得相应收益的权利。

农地三权分置改革是实践问题引发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国家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规范。1978年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新型土地制度形成,将集体垄断的农地产权制度转变为集体所有权和农民以家庭为单位拥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20世纪90年代至2013年,国家陆续调整承包土地不可流转的规定,以适应城乡要素流转格局和土地规模经营需要。结合前期各地三权分置探索,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关规定将农地三权分置从指导思想转为实际操作,拉开了改革序幕[10]。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明确了“三权分置”的提法,提出要“科学界定‘三权’内涵、权利边界及相互关系,逐步建立规范高效的‘三权’运行机制”。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农地三权分置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革的基本方向,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在理论层面上,农地三权分置拓展了承包地物权体系,巩固了承包经营主体的财产权利,有利于细分农地产权结构,降低市场交易成本,重构了现代化背景下乡村治理的基础。在实践层面上,农地三权分置有助于维护农民财产权利,实现土地权益的多元共享,促进农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化社会权力关系,形成农村多主体合作治理局面[11]。

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前瞻

经济社会发展与时代变革不断催生新的研究选题。伴随着我国改革步入深水区,在农业农村领域也推出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政策举措与发展主张。作为具有理论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特点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其研究与发展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引领发展方向,深化研究领域并推出新的成果。在经济与管理学科领域和农业科技领域,以1998年1月到2019年4月的中国知网(CNKI)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文献库为数据源,采取以“农”为关键词的高级检索方法,共检索出7313篇文献,经过文献计量和通过对关键词聚类分析,从中提炼和归纳出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的前沿与趋势,认为在以下几大重点领域内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仍有许多值得深化和拓展的空间。

1.减贫与发展问题研究

伴随中国扶贫攻坚战的稳步推进,凭借在理论和现实层面上的重大意义,贫困问题势必保持较长时间的研究热度。在理论层面上,贫困的治理机制探讨经久不衰。“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人力资本理论在“扶智”上已经给出了解决方案,即通过教育获得知识、技能积累,而“扶志”问题依然有待解决。针对贫困人口中的“懒汉”问题,基于学科交叉的认知来科学分析其贫困心理、内生动力与外部贫困文化,将是贫困理论的重要突破方向[12];围绕“三区三州”等为代表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其“低水平均衡陷阱”和“空间贫困陷阱”的形成机理有待理论深挖。现实层面上,扶贫机制与返贫预防有待优化,尤其是针对2020年全面脱贫后的新贫困问题,涉及标准制定、城乡统筹的贫困治理体系建立、基于权利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保障扶贫投入的财政金融改革等诸多内容[13],均需要深层次的理论研究。

2.农地制度安排研究

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土地作为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要素,其制度安排及变迁事关重大,备受各界关注。新一轮农地确权对承包地的制度安排直接关乎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如“生不增、死不减”的身份产权固化势必给农村内部社会结构、城乡一体化发展带来冲击,相应亟待补充围绕乡村治理与城乡要素流动影响的研究;农村土地制度中的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与制度创新,如何正确评价改革成效、科学评估改革推广的社会经济影响是摆在学界与政界面前的现实问题;规模化经营发展潮流下,有关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和农业合作社经营为代表的规模经营模式的研究成果丰富,相对而言,资本下乡办农业企业和国有农场统一经营仍停留在政策倡议层面,有关的经营机制设计、经营绩效比较有待研究跟进。与此同时,如何平衡规模经营与小农生计、安置被挤出的“落后小农”这一现实问题也有待研究补充。

3.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

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日益凸显,推动了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围绕与农业密切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估仍是研究热门,包括量化气候变化、外源污染等环境因素对农业经济的影响,测度农业生产活动引发的面源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生态环境冲击,以及评估耕地保护、休渔禁渔等农业政策的环境影响;另一方面,农业之外的广义环境问题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选题,要求立足国家层面,评估评价土地、水、矿产、森林、草地和海洋海岛等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政策对生态系统的整体与局部影响,论证如何协调自然资源资产与经济增长、实现资源永续开发。相关研究愈发强调经济学与农学、资源环境科学、地理学、计算机科学的跨学科合作,将生态环境演进融入经济社会分析框架,构建包含资源环境约束与气候变化冲击的区域经济增长核算模型,开发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动态模拟资源与环境政策的综合影响,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14]。

4.食物安全与消费研究

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引发的需求推动、耕地和水资源引致的供给束缚共同作用下,食品经济问题愈发突出,尤其是关于从量转质的食品安全探讨将愈加激烈。理论层面上,食品经济的内涵应该与时俱进,打破传统由生产到消费的单一供应链条,构建以消费者为中心、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辐射复合型功能网链,在食品市场分析模型拓展中引入政府、企业等行为主体,以明晰政府和市场双方力量在现代食品体系中的角色职能。应用层面上,围绕食品价格波动,农业生产力增长速度放缓引起的供需间不平衡、价格波动时期决策者的决策行为、生产者和消费者面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等都是食品经济有待回答的应用选题;围绕现代食品生产体系,如何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中国食品生产、物流与营销发展是全球趋势;围绕食品营销,食品企业的伦理道德、食品消费心理与行为、食品营养与安全等领域研究仍有待深入[15]。

5.农业科技推广研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