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技术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2 17:50:23

预防技术论文

预防技术论文篇1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的增多,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异常活跃。对此单纯的依靠工程措施来应对已经不能满足防汛抗旱的需要,而作为非工程措施主要技术手段的水文情报预报技术在抗灾减灾工作上所起到的作用正在越来越大。以下就防汛抗旱工作中水文情报预报技术的作用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一、防汛抗旱工作中水文情报预报技术应用的重要意义

水文工作是水利工作的基础,水文情报预报技术工作是水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汛抗旱的重要耳目和做出防汛抗旱决策的重要依据。近年来,水文情报预报在我国的防汛抗旱工作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也愈加的显著。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在水文情报预报工作上的经费投入不足,部分水文站水文测报设施落后,测洪能力偏低,给我国的防汛抗旱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长期以来受我国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的影响,水旱灾害成为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给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水文情报预报技术的应用作为抗灾减灾最重要的非工程措施,可以说是我国进行防汛抗旱工作的重要依据。

水文情报预报工作的好坏,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高低对于防汛抗旱工作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其不仅关系到我国的工农业生产,更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加强对水文情报预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防汛抗旱工作中水文情报预报技术的作用

1、水文情报预报在防汛工作中的作用。当前各级防汛指挥部门进行防汛斗争时是离不开水文情报预报的支持的,以目前广泛采用的非工程防洪措施为例,当水文部预报洪水是不可抗拒的灾害性洪水时,防汛指挥部门要及时的组织居民进行搬迁,转移众多的公私财物,使灾害造成的损坏达到最小。这种情况下,如果水文情报预报不能及时准确的反映当前的洪水信息,不仅耽误了抗洪救灾的最佳时机,更会给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此外,在工程防洪措施中,不论是建水库调洪还是建立河堤防洪亦或者是开辟蓄洪区分洪,都需要水文情报预报的支撑如事先估计水库的承受能力、分析分洪的最佳时机、掌握洪峰的到来时间等。如果把防汛斗争比作一场战争的话,那么水文情报预报毫无疑问就是战争中的耳目,是掌握敌情的最主要手段,没有掌握敌情的战争是盲目的,更会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对水文情报预报的重视。

2、水文情报预报在抗旱工作中的作用。当前虽然我国的水利建设已经大大的提高了防旱抗旱能力,但是干旱对我国的工农业生产仍旧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2014年发生在某省的旱灾不仅造成了粮食的大幅度减产,更导致几十万人吃水困难。水文情报预报工作在抗旱工作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水文部门不仅需要从水文测站中收集原始的水情信息如降水量、水文和流量等,更需要根据抗旱的需要向相关部门和地区汇报测得的水情,这些水情信息经过汇总、分析,形成水情公报,部门负责人根据这些信息作出旱情预报并提出抗旱建议。以2014年某省旱灾为例,水文情报预报需要将各地区的旱情信息统计出来,准确的预报旱灾将要发生的地区,从而为防旱抗旱工作提供参考。

三、防汛抗旱工作中加强水文情报预报技术工作的措施

1、做好防汛抗旱的基础性工作。基础性工作的好坏与否是顺利开展水文情报预报工作的前提,例如防汛抗旱演习工作不仅能够监测目前的相关水文设施的工作能力,更能够很好的锻炼队伍,提高防汛抗旱的工作水平;通过建设水情分中心来提高雨水情信息采集、传输的速度和雨水情信息的分析能力,对于提高水文情报预报的技术水平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大范围区域内建立自动监测站网,一方面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减轻工作人员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水文情报预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从而为防汛抗旱工作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此外,水文情报预报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洪灾和旱灾的发生也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有一定的征兆的。对此,水文情报预报工作人员要实时的对枯季径流及土壤墒情的进行观测和分析,对复杂区域的主要河道枯季来水量进行了分析预测,如此一来才能够保证在需要的时候及时的提供最新的信息。

2、做好汛前准备工作。随着防汛抗旱日趋重要,近年来国家对水文情报预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因此我们需要着眼于未来的洪灾旱灾,切实的做好各项汛前准备工作。关于这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尽早的对防汛抗旱工作进行部署,例如加大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准备应急预案、对水文情报汛站进行及时的检测维修等;二是落实水文情报预报职责,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领导,建立防汛抗旱责任制,明确各级职责,工作层层落实,从而为防汛抗旱提供严密的组织保障;三是加强和提高水文情报预报的技术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渐发展,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已经逐步的应用于水文情报预报工作中,因此,为了保证水文情报预报的及时准确性,我们需要对相关的水文预报软件进行更新和完善如完善转收报软件来确保雨水情信息的时效性、完善水情查询系统、完善雨量等值线分析系统等,以便更好的为防汛抗旱部门提供准确的雨水情信息和预报信息。

3、做好汛期水文情报预报工作。“信息灵、情报清、反应快、预报准”是水文情报预报工作的基本要求,为了保证雨水情信息的采集、输送、分析、处理、预报等各个工作环节的顺利进行,笔者认为要坚持两个原则。首先是坚持保证水文情报预报质量的原则,对此,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做到不迟报、不漏报、不错报,确保重要雨水情测得到、报得出、报得及时。其次,要严格遵守水情工作的参谋作用原则,水文情报预报工作人员要及时的收集天气预报、卫星云图和各地区的雨水情信息,遇到紧急情况时及时的向上级汇报以保证各类信息的及时收集和提供。同时水文情报预报工作组应采用不同形式来编发各类水情简报、快报、早报等,并实时的开展阶段性雨水情分析和洪涝、干旱预报。

结束语

水文情报预报技术工作是水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文工作的窗口和立足点。近年来,我国的水文情报预报技术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是在工作中仍然面临诸多困难,为了更好的适应防汛抗旱的需要,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提高对水文情报预报技术工作的重视力度,通过各种措施来保证水文情报预报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保障防汛抗旱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预防技术论文篇2

1 预防兽医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的把握

预防兽医学研究生由于对本学科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及应用认识不充分,他们的研究很大一部分重复国内外最新研究,表现为对国内国际最新研究进展的跟踪性研究很多,①因此预防兽医学研究生研究内容过分集中和单一,很难有创新和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管理专家们指出:今后预防兽医学研究选题应把预防兽医领域经典的病毒学、细菌学、免疫学和病理学等基础理论同动物实验技术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才能进一步扩展该领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才能最终把病原落实到易感宿主动物,把病原和构成病的易感宿主动物体结合起来,这样才能阐明病原的致病机理,在弄清病原致病机理的基础上,才能研究和开发有效的防制产品,制定恰当的防制措施,减少动物传染病所带来的损失。

预防兽医学研究选题还应立足于当前我国畜牧生产的需求,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重视研究畜(禽)群中宿主动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物的易感性、病原对不同易感宿主的感染规律,研究病原生态学,阐明病原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机制,不同病原在畜(禽)群中的共同存在以及不同病原间的相互作用,在这些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病原的变异及重组等对其毒力和致病性的影响等,②这样不仅能把新技术更好地加以运用,同时也能解决我国畜牧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预防兽医学问题。预防兽医学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应结合国家科技管理政策导向和我国畜牧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在研究大方向确定的前提下,合理定位细致的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

2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应作为预防兽医学研究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自20世纪以来,生命科学领域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进步,分子生物学在预防兽医学的病原学、免疫学和疫病预防与控制学研究等方面都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预防兽医学分子生物学形成和发展以及与预防兽医学其它学科如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过程,在整个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预防兽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是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对其它学科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为预防兽医学在分子水平阐明疾病病原的生物特征、发病规律、致病机理以及采取有效手段进行预防和控制疾病提供了理论和方法。③因此,作为预防兽医学的研究生,广泛学习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对提高其研究水平和拓宽其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在预防兽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应开设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应将其与其他课程密切联系起来。

3 教师在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教师,不单单是研究生的导师,它还包括了不直接承担指导研究生研究任务只从事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教师。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学和指导,教师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责任,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共同做法是导师作为主导指导研究生在其他教师的课堂或实践教学下,完成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在导师指导下独立选题或完成导师承担的课题,不管是独立自主选题还是完成导师的研究课题,都需要研究生以课题为载体,完成课题的理论或实验研究,发表相应的研究论文。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虽然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且漫长的过程,但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和培养下,以研究生本人在长期学习和训练中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基础,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完全可以获得和不断提高的。从总体上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教学令人堪忧、导师指导不尽人意、学生素质下降和学位论文质量控制不严等,严重影响了教师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国家教育

转贴于

资源的紧缺、教育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的不利影响,研究生教育从精品化向大众化方向发展,学生素质难免良莠不齐,再加上学校对教师和研究生的管理的松懈,教师和研究生都没有充分重视自己的职责,教师没有严把教学质量关和研究生论文质量,学生停留于应付论文,甚至出现大量的论文抄袭现象等,同时研究生和教师的自身素质亟待提高。与国内教师比较,国外教师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做法值得提倡,他们在研究生生源上严格把关,研究生入学后,在课程教学和导师指导上充分发挥培养研究生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科研能力的作用,并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导师指导方式,促进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④在预防兽医学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要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兽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不断加强对预防兽医学研究生动手能力和接触生产实践环节的培养,在实践中积累大量的一手研究材料,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

预防技术论文篇3

2009年新一轮“医改”在我国全满展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作为“新医改”的重要内容,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中全面实施,这势必对公共卫生工作员的专业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1]。为了培养适应我国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本研究特对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者进行了调查,为相关高校优化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提供依据。

1 资料来源

本文以基层县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及乡镇卫生院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为研究对象。按照地域为单位,分为陕南地区、陕北地区、关中东地区和关中西地区,即一市十县。此次共发放问卷170份,回收161份,回收率达到94.71%。本次调研单位以县级疾控中心为主(115人),此外还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乡镇卫生院相关公共卫生工作者。

2 结果

2.1 预防医学专业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

表 1 预防医学专业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表1可看出,基层工作人员认为现行的预防医学专业设置的主要问题中56.52%认为过分强调理论教学,不注重理论实践合理安排。其次是没有以就业为目标,学非所用占26.09%。有部分基层工作人员反映学生学到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少,建议多以就业为目标选择课程,且还应增加实践学时,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促进学生在进入就业单位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将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

2.2 预防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在预防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方法问题上,71人认为边讲边练易于学生接受,占44.1%,调查的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认为公共卫生服务对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法已不能较好的让学生尽快掌握专业知识,边讲理论边让学生动手实践,尽可能增加实践操作机会更利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并且在未来实习及工作中能尽快适应工作,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其中有53人认为现行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方法较好,占32.9%; 35人认为课堂少讲理论多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占21.7%;2人认为课堂更应注重自由探索,占1.2%。

2.3 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实践能力培养探讨

现行的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中,有78人(占48.45%)认为注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能够达到就业后岗位要求; 46人认为一般重视,占28.57%;只有29人认为非常重视,占18.01%;其中8人认为不重视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占4.97%。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现行的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基本可以满足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的岗位要求,但是在局部还应改进、优化。

3 讨论及建议

3.1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次调研有近57%的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认为现行的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过分强调理论教学,不注重理论实践合理安排。因此在优化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应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加强实践教学各环节教学质量的提升,切实提高学时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3.2 明确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在预防医学专业课程教授的过程中,应精简文化基础课所占课时,提高专业课程比例。以培养应用型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为方向,明确课程教学目标,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多开展间隙教学、模拟演练教学以及案例讨论等形式的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接受和理解,从而提高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效率[2]。

预防技术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TV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1-0153-02

0引言

水文预报是整个水文科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利用测验或者是分析得到的数据信息来对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一些水文要素进行定性或者是定量的预测。在实际的水文预报工作中,其在防灾减灾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在新时期水文预报工作的发展进程中,要进一步推动水文预报技术的发展,不断拓展水文预报工作的服务领域,从而为我国的调水、抗旱、灾害防治、水环境治理等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服务,从而进一步提升水文预报工作的水平。

1 当前我国水文预报技术发展的现状

当前在我国的水文预报工作中,水文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普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作为核心技术的信息技术在我国的水文预报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水文信息的采集与处理、信息共享、数据库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次,我国的水情报讯站网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目前的站网在经过了快速的发展后已经基本上满足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对水文资料数据的需求;再者,水文预报工作中所使用的流域水文模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模型的物理性得到了不断地增强,同时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以及喀斯特地区的流域水文模型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同时在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大力支持下,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探究也在紧张的进行之中;最后,水文预报系统的开发也取得了很大的技术进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水文预报系统在我国的水文预报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人机交互系统更加友好,实用性更强,操作也比较简单方便,为我国水文预报工作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 目前水文预报技术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目前水文预报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就是水文预报的理论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水文预报技术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进行进一步探究和解决的水文预报理论问题,比如水文资料不足的地区的的水文模拟问题、干旱地区的产汇流机制问题等相关的预报理论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再者水文预报的服务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水文预报工作目前往往是集中于洪水的预报,而在山洪、径流、旱情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水文预报工作的精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在重点防洪区域的水位预报工作中,要进一步提升水位资料和数据的精度,此外,当前的水文预报工作的预见期还比较短,致使一些气象预测信息得不到最大程度的有效利用;最后,目前预报系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尽管目前很多地区都建立起了水文预报系统,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取得了很多的预报成果,但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水文预报系统还存在着系统水平低、重复开发现象比较严重、预报方法单一、预报模型应用程度不够、系统功能不健全等,致使水文预报工作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3 我国水文预报技术发展的展望

3.1做好水文基础预报工作

在推动我国水文预报工作发展的进程中,要加强水文报汛站网的调整与建设,对现有的报汛站网进行科学的评估和调整,同时依据我国的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等实际工作的需求来对我国的报汛站网进行科学的规划,使得全国范围内的报汛站网能够为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准确的水文数据;同时在推动水文预报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大对水文预报工作的基础理论的研究,加大对于水力学预报模型的应用研究,进一步为我国建立起重要的防洪地区的洪水演进仿真分析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要加大对我国北方地区的产汇流变化的规律进行研究,从而研究出更加合理的产汇流预报模型,最后还要进一步加大对气象水文耦合技术、洪水预报与调度相结合的研究力度,进一步提升水文工作的预报精度,使得水文基础预报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2提升水文预报技术的预测预报水平

在促进我国水文预报技术发展的进程中,要加强洪水预报系统标准化建设的力度,建立起统一规划、集中开发的发展模式,在水文预报技术发展的进程中要秉承可靠性、实用性、先进性以及开放性的原则,尽量避免在水文预报系统开发的过程中减少低水平的重复开发,同时进一步推动基于GIS技术的分布式水文预报系统的建设,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于我国重点防汛地区的模型研究,推动洪水演进仿真模型的研究和开发,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大对于洪水预报管理制度的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洪水作业预报机制,对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预报标准等进行进一步的规范,从而进一步提升水文预报工作的预报水平。

3.3拓展水文预报技术的服务领域

在水文预报技术发展的进程中,要进一步拓展水文预报技术在地下水、水环境、墒情等领域内的应用力度,为我国的水资源综合管理以及抗旱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水文预报技术在滑坡、泥石流以及山洪预警工作中的研究与应用,进一步建立起完善的水文预报体系,全面提升水文预报工作的服务质量。

4结论

水文预报技术在我国水文预报工作发展的进程中也得到了快速地发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水文预报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在推进水文工作发展的进程中,要加大对水位预报技术的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理论的探索,进一步完善水文预报技术的理论基础,从而促使我国的水平预报工作取得更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张建云.中国水文预报技术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水科学进展,2010,4:435-443.

[2]刘金平,张建云.中国水文预报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水文,2005,6:1-5+64.

[3]王金帅.刍议现代水文预报技术在城市防洪中的应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3,4:276-278.

预防技术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TD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0-0077-01

绪论

中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目前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耗中所占比重最大,但每层赋存条件复杂、安全形势严峻,矿井灾害一直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各大科研机构围绕中国煤炭存在的各种灾害进行聊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4],对矿井重大灾害的预防和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煤矿灾害防治领域还存在诸多关键技术难题尚未解决[5],事故总量和伤亡人数仍然偏高,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1.瓦斯灾害防治技术难题

1.1瓦斯灾害治理的理论和技术基础难题

目前,我国煤矿对瓦斯灾害治理的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对瓦斯灾害发生机理、灾害的演化过程尚不能全面认识,从而影响了瓦斯灾害防治关键技术的进展。对于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的认识未能突破,影响煤与瓦斯突出预测预报技术发展,尤其是影响临界值的确定。需要攻克的主要难题有以下两项。

(1)瓦斯运移、抽放作用规律和瓦斯煤尘爆炸机理。对瓦斯赋存、运移和涌出规律的系统研究;对不同开采条件和瓦斯抽放条件下瓦斯涌出规律和分布特征、地应力和瓦斯运移场的耦合关系的认识;对煤矿生产环境下瓦斯煤尘爆炸特性及其演化传播规律、瓦斯煤尘连续爆炸发生的条件和传播特性的深入研究等。

(2)煤与瓦斯突出机理与防突技术基础。目前,我国煤矿地质构造对灾害的控制机理和规律尚不能认识、仍停留在“假说”阶段。虽然我国也曾做过一系列的研究,但是对机理的研究多是零星展开的,缺乏系统性。

1.2煤层瓦斯含量测定技术难题

我国已经成功开发出了地质勘探期间煤层瓦斯含量、煤层瓦斯涌出量的预测方法和装置。虽然这些技术已经在煤矿是用了几十年并经过多次改进,但是其精确度仍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其测定值普遍低于实际值,以致使有的煤矿在建井期间就不得不进行安全补套设计,及造成了大量资金的浪费且带来系统性的事故隐患。

1.3瓦斯抽放技术难题

(1)构造煤的探测和区划研究。为提高瓦斯抽放率,急需探明原地构造煤分布区及其厚度,探测清楚原地构造煤瓦斯含量和突出区,还需要解决在高应力、高压力、高瓦斯构造煤区使用的钻进设备和抽放技术难题。

(2)松软低透气性煤层的本煤层瓦斯抽放技术。其核心就是要解决松软煤层的顺层钻进施工问题。

(3)高抽巷瓦斯抽放技术。在采煤工作面上方裂隙带布置瓦斯抽放巷道是当前十分有效的抽放技术,但施工量大,经济成本比较高,为克服其缺点,用水平定向长钻孔代替高抽巷的研究,至今已研究出了施工钻孔长度达600米到800米的强力钻机和钻孔工艺,需要继续研究能施工1000米的钻孔的钻机、钻具和钻进工艺,同时,还需要研究钻孔测斜、纠偏的技术和装备。

(4)改善煤层渗透性的技术。多数高瓦斯矿井的渗透率较低,严重制约了瓦斯抽放技术的发展。

(5)采动区瓦斯抽放控制煤层自燃发火关键技术。利用采动卸压而提高瓦斯抽放效果是煤矿很有前景的抽放方法,但是抽放同时极易带入空气从而导致自燃发生,因此,需要加大力度对采动区瓦斯抽放控制煤层自燃的研究。

(6)瓦斯抽放浓度控制技术。抽放瓦斯时,控制抽出瓦斯的浓度对瓦斯抽放效果和安全利用是十分重要的,但目前仍没有成功的技术和方法。

(7)瓦斯抽放标准。急需解决的一个技术标准问题就是煤层瓦斯抽到什么程度即瓦斯含量和瓦斯涌出量降到什么标准,就认为达到了“先抽”的标准和达到这一标准的技术和方法。

2.煤矿安全监测监控技术存在的问题

2.1瓦斯传感器技术

目前,国外应用于煤矿的瓦斯检测原理主要为热催化、热导、光干涉和红外,而我国主要为热催化、热导、光干涉,以热催化和光干涉为主。红外气体测量原理在煤矿瓦斯监测方面我国虽几年前就已展开但是最终因为其采用电机机械调制,仪器功耗大、稳定性差、造价高而不能广泛推广。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用于煤矿瓦斯检测是国际方面的最新研究动向,而我国最需要做的就是对现有的热催化瓦斯敏感元件的技术指标进行提升和改进。

2.2监测监控系统

(1)监控系统传输网络体系结构需升级换代,安全和生产动态信息的传输缺乏稳定、快速、可靠的通讯平台。在地面,采用工业以太网络、现场总线组建监控系统的技术已经很成熟,而我国煤矿监控系统仍然采用主从式窄带通讯体系结构、时分制通讯和低速总线巡检等传统方式,周期长,传输速度慢、故障率高,灾害隐患信息容易漏报、误报,时效性也差。

(2)目前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主要功能是监测,控制功能单一,根本无法做灾害或事故的预警。利用监控系统对矿井重大灾害预测预报的实用性和准确性不高,不能有效指导安全生产,只是对采掘工作面和其他传感器设置地点的瓦斯浓度或其他参数的简单监测,不能根据变化趋势和整个矿井的信息进行专家诊断,形成对灾害的有效预警。

(3)现有的监控系统还存在报警后的处理预案不完善,现场维护力量薄弱、设备无故障工作时间短、抗干扰能力不强等。

3.矿井火灾防治技术存在问题

虽然在煤矿火灾防治理论和技术领域通过近几十年的攻关研究逐步形成了以预测预报、火灾监测、火灾预防和火灾治理技术、装备和材料为一体的综合防灭火技术体系,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目前我国矿山火灾防治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不够深入,不能揭示矿井火灾灾害的深层次理论问题。

(2)在防灭火材料研究方面不够成熟、缺乏针对性。

(3)防治工艺技术的创新性不强,特别是在关键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缺乏专用设备,导致防灭火等现场工作难以迅速展开。

(4)整体技术的继承性不高,不能实现智能控制。

(5)矸石山的危害防治技术。

4总结

以上问题,是我国煤矿灾害防治方面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需要从实用技术推广和集成,关键技术突破及基础理论研究三方面着手。具体应整合安全科技资源,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安全创新体系,建立以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为主体的国家煤矿安全关键技术转换平台,建立以煤炭企业为主体的成果推广应用和再创新平台,建立以高效为骨干的基础研究平台,国家也应继续支持煤矿安全技术研究中心的扩建。

参考文献

[1] 王显政,杨富,朱凤山,等.煤矿安全新技术[M].北京: 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2.

[2] 宋元文.煤矿灾害防治技术[M].兰州: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3] 黄俊,牛艳萍,芦山.影响煤矿安全的因素与防治对策[J].洁净煤技术,2007,13( 3) : 94-96.

[4] 卢鉴章,刘见中.煤矿灾害防治技术现状与发展[J].煤炭科学技术,2006,34(5):1-5.

预防技术论文篇6

二、文献综述(要归纳总结,把看的文章相同的观点,不同的观点归纳总结出来,下面1-5是我能想到的大点,如果你还有其他的可以进行补充或者删减)

1. 损伤的解剖学结构基础(研究目的里面既然写了要阐述结构基础,下面的行文就必须要体现) 补充内容

2.损伤频率较高部位

在《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发生与预防》中,牛振华分析:“在踝关节损伤部位调查中发现:外踝韧带损伤者占54.2%;其中踝关节软骨病者占27.7%;其它损伤者占8.4%;内踝韧带损伤者占6.0%;胫腓骨伤撕脱骨折者仅占3.6%”。补充内容,如某某认为损伤的高发部位是什么.(一个大点下面要有3个以上作者的分析)

3. 损伤程度的研究

在《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发生与预防》中,牛振华分析::轻度损伤较为多见,占68.7%,中度损伤占22.9%,重度损伤较为少见,仅占8.4%”。

4 .运动损伤发生原因的研究

5.篮球运动员踝关节运动损伤预防的研究

在《运动损伤康复学》中,张笃超和李湘奇指出:“在我国,篮球运动是一项开展较为普遍的体育项目。比赛中双方争夺激烈,局面瞬息万变,要求运动员发展全面,训练有素。互相冲撞,技术动作不当可能造成损伤。最常见的创伤是由于跌倒、跳起抢球落地不正确,如踩在别人脚上或脚被别人踩伤,运动中的急转、急停和冲撞、场地不平或过滑均可引起的急性损伤,如果处理不当可演变成慢性疾患,经常疼痛而妨碍运动。”

孙涛和胡师在《论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治疗与预防》中指出:“由篮球运动的技术特点是滑步,防守进攻、急停、踏跳和上篮等,要求关节处于半蹲位时微屈伸和扭转运作,其负担量较大;踝关节是人体最远端的大关节,几乎支持着人体全部重量,其外踝比内踝长,内侧韧带比外侧韧带强,内翻比外翻容易,而且活动幅度大。距骨体前宽和后窄,当足跖屈时,踝关节较不稳定,在场地不平及起跳与落地身体失去平衡时,易使踝关节损伤”。在《篮球运动员踝关节损伤及处理》中,张云霞指出“篮球运动员踝关节损伤大多为急性损伤,受伤程度以中度损伤的最多,篮球运动损伤大部分是由于急性损伤所致,当首次没有治疗彻底很可能转为慢性。篮球队员和篮球爱好者由于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其技术和身体素质都存在不足,在一定强度和激烈的训练比赛及活动中受伤情况很可能发生,可以用一些积极措施避免轻伤,而一旦受伤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度和重度了。”

在《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发生与预防》中,牛振华分析:“在踝关节损伤部位调查中发现:外踝韧带损伤者占54.2%;其中踝关节软骨病者占27.7%;其它损伤者占8.4%;内踝韧带损伤者占6.0%;胫腓骨伤撕脱骨折者仅占3.6%”。而踝关节损伤程度的调查结果:轻度损伤较为多见,占68.7%,中度损伤占22.9%,重度损伤较为少见,仅占8.4%”。

针对引起踝关节损伤的主要因素,王寿秋,郑蕊在《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成因及预防》中指出“未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学生的生理状态不良,动作粗野或犯规行为,训练水平不够”。李翔,画伟在《篮球运动踝关节损伤的预防》中指出“踝关节损伤的预防措施:正确的技术和科学的用力顺序,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落地缓冲的自我保护动作,做好专项准备活动为了有效地预防这类扭伤的发生,加强踝部肌肉韧带的力量与伸展性,注意疲劳后的训练过度”。曲绵域和于长隆在《实用运动医学》中分析了踝关节损失的临床症状和治疗方法:“临床表现:踝关节前外侧和前内侧疼痛肿胀,踝关节背伸活动受限,并伴有疼痛。每于活动较多和剧烈运动后症状明显加重,休息后又能部分缓解。治疗:多为保守治疗和关节镜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制动休息,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可的松类药物封闭治疗以及踝关节康复训练。如果是保守治疗3—6各月无明显效果,则应关节镜手术治疗(最终的、有效的治疗手段)。主要进行关节清理术,切除增生滑膜和受撞击的软组织团块。”

我认为: 学生的运动损伤发生率高却令人担忧.运动损伤轻者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重者有损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探索篮球运动损伤的规律,分析其发生原因,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伤的发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研究的内容、方法及进度

3.1研究对象

3.2研究方法

3.1研究内容

踝关节的解剖结构,篮球运动中造成踝关节损伤原因的分析,踝关节损伤性质、症状及类型分析,踝关节损伤的预防措施,踝关节损伤伤后应急处理及治疗方法(不要)。

3.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在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上查找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并且将这些文献资料中的观点和自己研究中所得出的结论进行比较,进一步得出更加准确的结论,从而(?)

3.3进度计划

20XX年11月—12月:相关资料的收集;

20XX年12月—20XX年1月:撰写开题报告;

20XX年2月—20XX年3月:正式写论文并完成初稿; 20XX年4月—20XX年5月:完成论文的修改并定稿; 这个论文必须要有调查问卷,设计一份调查问卷。

四、参考文献

[1] 孙涛,胡师,论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治疗与预防,科技导向,2010,(33) [2] 张云霞,篮球运动员踝关节损伤及处理,中国学校体育,2

008.12(S1) [3] 方勇,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原因分析及预防的方法,黑龙江科技信息,20XX(13) [4] 王寿秋,郑蕊, 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成因及预防,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 (4) [5] 周秉政, 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原因及预防,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

005.1021(5) [6] 朱亚男,葛超, 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研究, 湖北体育科技, 2

001.30, (2),

[7] 李翔, 画伟, 篮球运动踝关节损伤的预防,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

010.8 ,22 (4) [8] 牛振华, 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发生与预防内江科技体育科技 ,20XX,(10),

[9] 刘传海,浅谈大学生篮球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的成因与预防,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

010. 9, 27(5)

[10] 刘颖,李洪涛,篮球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辽宁体育科技,20XX(2)

[11] 朱国权,篮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2

[12] 蒋桂凤,张平,黄祁平, 篮球运动员运动损伤好发部位的特点及预防,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5)

[13] 蒋桂凤,篮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特点及预防,南华大学学报(理工版),2

003.6, 17(2) [14] 彭律成,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原因及预防,健康与生物医药中国科技信息,2009(24)

预防技术论文篇7

本文以基层县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及乡镇卫生院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为研究对象。按照地域为单位,分为陕南地区、陕北地区、关中东地区和关中西地区,即一市十县。此次共发放问卷170份,回收161份,回收率达到94.71%。本次调研单位以县级疾控中心为主(115人),此外还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乡镇卫生院相关公共卫生工作者。

2 结果

2.1 预防医学专业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

表 1 预防医学专业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表1可看出,基层工作人员认为现行的预防医学专业设置的主要问题中56.52%认为过分强调理论教学,不注重理论实践合理安排。其次是没有以就业为目标,学非所用占26.09%。有部分基层工作人员反映学生学到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少,建议多以就业为目标选择课程,且还应增加实践学时,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促进学生在进入就业单位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将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

2.2 预防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在预防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方法问题上,71人认为边讲边练易于学生接受,占44.1%,调查的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认为公共卫生服务对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法已不能较好的让学生尽快掌握专业知识,边讲理论边让学生动手实践,尽可能增加实践操作机会更利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并且在未来实习及工作中能尽快适应工作,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其中有53人认为现行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方法较好,占32.9%; 35人认为课堂少讲理论多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占21.7%;2人认为课堂更应注重自由探索,占1.2%。

2.3 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实践能力培养探讨

现行的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中,有78人(占48.45%)认为注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能够达到就业后岗位要求; 46人认为一般重视,占28.57%;只有29人认为非常重视,占18.01%;其中8人认为不重视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占4.97%。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现行的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基本可以满足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的岗位要求,但是在局部还应改进、优化。

3 讨论及建议

3.1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预防技术论文篇8

(1)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调整全国白蚁防治中心机构规格的通知 无

政策法规

(4)关于印发2011年全国性及中央部门和单位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的通知 无

(6)关于印发全国白蚁防治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无

(11)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四川省白蚁防治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意见》的通知 无

(14)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财政厅、环境保护厅、审计厅文件 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白蚁防治示范项目后续管理有关工作的意见 无

领导讲话

(16)在全球环境基金中国白蚁防治氯丹灭蚁灵替代示范项目总结大会上的发言 无

论文综述

(17)试论我国城市害虫的管理策略 谭速进

(30)白蚁的化学防卫物简介 王余霞 李功春

工作交流

(36)成都房屋建筑发现新中华散白蚁(reticulitermes neochinensis li et huang)危害 谭速进 王思忠

王志明 陈文

(37)嘉兴觉海寺白蚁危害调查与防治方法 陈海江 张中达 刘锦生 郭建强 龚跃刚

(39)散白蚁诱杀技术在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故居的应用 吴一多

(42)白蚁对天麻的危害成因及防治对策 刘丹碧

培训动态

(45)第二期全国白蚁防治所(站)长继续教育研讨班暨《房屋白蚁预防技术规程》培训班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 戴青峰

(45)浙江省《房屋白蚁预防技术规程》培训班在温州市、奉化市成功举办 文清

(46)湖南省《房屋白蚁预防技术规程》培训班在长沙市举办 无

(46)广西白蚁防治技术岗位培训暨《房屋白蚁预防技术规程》宣贯培训圆满结束 无

(47)四川省《房屋白蚁预防技术规程》培训班顺利召开 无

(48)江西省《房屋白蚁预防技术规程》培训班在南昌成功举办 闫宜萍

(48)湖北省举办《房屋白蚁预防技术规程》培训班 无

(f0002)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白蚁防治事业“十二五”规划纲要》——白蚁防治工作座谈会在南京召开 徐冬

预防技术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S47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生物防治是指通过采取一些无污染、无农害的生物手段对病虫害进行抑制的手段。随着我国政府对生物农药产业的重视,生物防治手段将逐渐发展成为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最主要手段,并将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维护生态环境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1 生物防治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生物防治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有:有害生物预报工作基础薄弱。对于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落后,生产企业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展,与当前较为严峻的有害生物防治形势不相适应;病虫害防治的测报、检测手段有待进一步加强与完善,使预警能力低下;病虫害检测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病虫害预防资金投入相对不足,使病虫害测报、检测工作不能正常开展,很难发挥这两项工作应用的作用。新技术的研究与成果推广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使人们不能充分认识到病虫害防治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成果。科技力量投入相对不足,防治手段较为落后,科技研究开发与实际生产应用严重脱节,使研究成果不能充分转化成生产力,致使我国现阶段的病虫害生物防治工作仍然不能迈入正常运行轨道。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致使各个生产环节之间严重脱节,如造林的只负责造林、而育苗的只负责幼苗培育,甚至有些地方在进行植物种植规划过程中不对生物防治手段进行认真考虑分析,预防机制差,使病虫害生物防治手段一直处于被动落后的局面。防治经费不足,致使抗灾减灾能力低下,使正常的生物防治手段不能落到实处。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不足、缺乏一些必要的监测仪器设备,导致新的科技研究成果与现行生物防治手段不能正常连接。同时,加上生物防治手段见效时间缓慢,再加上大部分农民没有充分认识到生物防治以及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意识与需求,使生物防治手段很难在农村推广。

2 生物防治防御措施

生物防治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防御应当首先采取预防措施,为了做到未雨绸缪,结合有害生物发展趋势预测和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实际情况,应强化防治措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2.1 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物防控能力技术储备

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助于提高有害生物预防工作。进一步提高防控能力,从而为搞好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和生态建设提供保障。结合无公害农业对植物保护研究的新要求,大力发展微生物农药,使微生物农药及其配套使用技术在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建立以生物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措施为基础的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体系。各地根据国家对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标准站建设的要求,加大对实验室、标本室、仪器设备、通讯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目前,我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体系主要依赖于化学防治,生产上也将以化学防治为中心的应急防治作为控制病虫危害的主要手段。推进生物农药的发展,首先要转变传统的药剂选择观念,把选择性、生态安全性、农产晶(品)质量安全等作为选择药剂的主要指标,逐步建立以生物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措施为基础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提高生物农药在整个防治中的比重。

2.2 强化基础研究,重视预防技术研究,加大研究力度

发展微生物农药,政府必须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首先应组成一支微生物农药科研队伍,建立省级微生物农药研究基地或工程中心,围绕当前生产上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开展生物防治的研究。其次要加强微生物农药作用机理的研究,可根据其作用位点和活性中心反推导,指导菌种选育,创制新农药,更新剂型,合成新农药的先导化合物。积极研究与推广各项科技项目,为有害生物预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科技支撑。重点工程开展预防技术研究工作。从预防工作需要出发,把解决有害生物预防工作中的重大和疑难技术问题,作为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例如将生物预防技术、预测预报方法、无公害预防技术、检疫除害处理技术等实用技术研究作为重点课题,深入研究和探讨。

2.3 加强生物灾害预测预报

对于生物灾害预测工作而言,能够在充分了解病虫害发生规律的基础之上,通过实地调查等手段,并充分结合历史观察资料,对病虫害的发生地点、可能发生的数量、规模等进行动态分析,进而对病虫害的发展趋势进行及时预测,并及时通报有关单位以及农民做好防御工作。

2.4 加强舆论宣传工作,提高思想认识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农业有害生物预防工作的需要,生物防治必须调动广大群众的的积极性、主动性,动员全社会参与方能奏效。需要充分动用电视、网络、报纸、召开会议等多种有效形式,加大舆论宣传,让广大林农切实认识到积极防治病虫害的好处和意义。各级政府特别是各级领导更应站在战略的高度,从生态大局着想,出台一些鼓励政策比如给防治林农适当补贴等,变被动为主动。改善农业有害生物预防工作发展环境,应始终把舆论宣传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强领导,抓好落实,充分发挥宣传工作的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有关生物防治的防治方针、防治技术等,使各级政府与农民充分认识到病虫害生物防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提升广大农民的病虫害生物防治积极性,为落实病虫害生物防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结语

总之,生物防治对衣业害虫的防治具有明显的效果,同时又具有不杀伤天敌、对生态链影响小、无公害等优点。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强森防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广大农民思想意识,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生态文明农业保驾护航。

预防技术论文篇10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提出,是在路面结构强度状况尚好,仅表面功能衰减的情况下,为恢复路面表面服务功能而采取的一种周期性的强制养护措施。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以下简称“预养护”)技术是随着沥青和沥青混凝土技术发展以及人们对路面养护工作内涵认识深入而不断发展的。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末引进了这一概念,全国许多省份和科研院所纷纷开展预养护技术研究。十一五以来,交通运输部更是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行业的角度出发,主导着全国的预养护发展,《“十一五”公路养护管理事业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行预防性养护”,“抓紧研究制订预防性养护相关制度措施,积极推广应用预防性养护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工艺”。2010年交通运输部组织公路养护管理大检查,将预防性养护作为检查项目进行考核。《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基本建立国省道养护管理科学决策体系,主要路况检测指标基本实现自动化,路况评价及养护决策实现信息化和制度化”,“研究制订预防性养护指导政策技术标准”。2011年交通运输部组织召开《全国公路预防性养护专题研讨会》,对“十二五”公路预养护工作进行探讨。2007年上海市政工程管理局颁布《公路沥青路面预养护技术规程》[1]行业标准。湖北省公路管理局下发《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指南》[2],2009年安徽省交通运输厅下发《公路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应用指南》[3],2010年广东省交通运输厅下发《广东省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手册》[4],2012年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研究》结题,浙江湖州市公路管理处编写了《湖州市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手册》[5],2011年重庆市交委公路局《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决策及应用研究》结题,2014年北京市交委路政局和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下发《北京市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指南》[6],江苏省公路管理局下发《江苏省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应用指南》[7]等等,这众多的《规程》、《指南》、《手册》(以下简称“各省市文件”)正指导着全国沥青路面预养护工作向着更广更深的阶段发展。

1养护规范与预养护

我国公路养护规范不论是1985年版,1996年版还是现行2009年版,一直都把“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作为指导养护作业的工作方针;应该说,预防这一理念一起根植于我国的公路养护实践中。在小修保养中许多作业项目,比如处理沥青路面的裂缝、松散,坑塘等路面病害都是体现了预防的理念;灌、封缝作业一般一年两次,在雨季前和入冬前实施。沥青路面松散、坑塘类病害要及时修复,“小塘维修不过夜”,要“圆洞方补”。在现行2009年版规范[8]中首次提出了预养护的说法,“对沥青路面应进行预防性、经常性和周期性养护”,“根据路面实际情况制定小修保养和经常性、预防性、周期性养护工程计划”。然而在养护分类中却未有更大的突破,没有提出包含预养护在内的新分类方法;在针对不同评价的单项路况指标应采取相应的养护对策中,也没有提及预养护的具体措施。《“十二五”公路养护管理与应急保障发展规划》中提出“力争到“十二五”末高速公路预防性养护比例达8%,普遍国省干线预防性养护比例达到5%,着力建立一个技术先进、节能环保、绿色高效的预防性养护技术体系”,可见预养护在实践层面已经超前于现行规范,预养护已从一个观念、一种措施上升到了一种技术体系。徐剑[9]提出了路面养护工程分类新方法,即分为日常保养、病害矫正、预防性养护、路面翻修和路面重建五类,给出相关定义,并论述了新分类方法与现行规范分类之间并不冲突的关系。

2预养护路面判别标准

2.1各省市文件标准

各省市关于预养护的定义都有各自表述,归纳起来都有4个共同点:(1)实施预养护主要针对非结构性的功能性病害;(2)以改善路面功能状况为目的;(3)需突出成本效益;(4)具有计划性、周期性和长期性。因此,各省市在确定预养护路面判别标准时,都以结构强度PSSI状况尚好为基本前提,辅以其他路况指标进行综合地或分步骤地判断,达到确定适合预养护的路段以及初步选择相应的预养护措施的目的。在选用具体路况指标项和相应的指标值以及判评方法上,各省市实践着不同的标准;总体上说,为确定适合预养的路段和初选预养护措施而设定了相关指标项及其阀值或触发指标。本文选择了上海、安徽、广东、浙江湖州、北京、江苏六省市的文件进行介绍预养护在各地的实践情况。2.1.1上海、安徽、浙江湖州、北京、江苏标准上海、北京等设置了宏观路况标准和微观路况标准,宏观路况标准用于筛选预养护路段,微观路况标准用于初步选择预养护措施,表1以一级公路沥青路面为例进行介绍:(1)宏观路况标准和具体指标值选用。(2)微观路况标准选用。路面病害以《公路沥青路面损坏程度分级标准》为依据进行分类和统计,筛选出主导型的路面损坏类型,并以此作为微观路况标准来筛选预养护的措施。上海、北京等地都列出了主导型路面损坏类型相对应的推荐预养护措施,各地微观路况标准选用和对应的措施也不完全相同,此处从略介绍。2.1.2广东标准广东[4]采用6个指标限定不适用预养护的路况,它们是PSSI<80,PCI<80,SFC<40,IRI>3.5m/km,RD>25,CR>50m/1000m2。PSSI、PCI两个指标值皆优于上述控制值的路段方可实施预养护。广东对预养护适用路段按照路面相应病害发展程度提出轻、中、重三种标准的预养护措施,并依据不同病害类型组合推荐了31种预养措施,建立了预养护措施决策树,决策树中以SFC为第一级指标,IRI和CD分别为第二、三级指标,RC为第四级指标;依据SFC、IRI、RD、CD四个指标值在决策树中选择预养护措施。2.1.3关于“一票否决”条件的提法由于沥青路面预养护对路况要求高,考虑到路面病害产生原因的多样性以及路面病害反映形式的复杂性,为确保实施预养护措施的使用效果,从预养护定义出发,上海、安徽、广州、北京在宏观和微观路况指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票否决”条件,进一步强调了不适合预养护的情况,上海[1]、北京[6]“一票否决”条件由定量和定性的标准组成,如“路面有超过10%的中等程度或2%严重程度的病害”,“具有因沥青混凝土不稳定引起的车辙”;广东[4]“一票否决”条件都为定量的标准,如“路面出现大面积严重坑槽”,安徽[3]采用路面非主导类型损坏类型的限值来定性地实现“一票否决”。2.1.4关于预处理的要求预处理(预修补)是指在预养护措施实施前,对原路面的一些其他病害进行处理,以保证预养护措施的可靠性。除浙江湖州外,各省市文件都提到了预处理(预修补)的要求,上海[1]、广东[4]、江苏[7]在预养护措施的章节中有预处理的要求,北京[6]在附录中列出“原路面病害处理”章节,安徽[3]则设定了非主导类型损坏类型和以此类病害的破损率限值,比如坑槽轻微的破损率≤0.15%,重度的≤0.05%等,对符合限值的此类病害入按养护规范要求处理完成后方可实施预养护。

2.2其他研究成果

全国科研院所(校)在预养护评判标准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成果丰富的结论,下面介绍一些典型的宏观指标研究成果。王玉顺[10]采用路面沥青老化(15℃延度8~10cm[11]),渗水(<10ml/min),PCI指标为优、良、中,IRI≥3m/km,SFC>40的路面状况评判标准。徐剑[8]提出宏观PSSI、PCI、IRI指标和微观指标的评判标准,给出了按交通量、养护目的、宏观和微观4个层面的预养护措施决策矩阵。王松根[12]提出达到路面设计年限30%~40%,通过累计当量轴载交通量达40%~50%,以及PSSI[85,90],PCI[85,90]、RQI[85,90]、RDI、SRI按养护技术规范相应要求的评判方法。王志超[13]提出路况指标曲线衰减临界点的概念,临界点前指标下降缓慢,临界点后下降加快,以此临界点作为预养护判断标准;提出PSSI≥90,RQI>90,PCI>80以及车辙为稳定阶段的标准。王朝辉[14]提出强度SSI为[0.83,1.5),裂缝度CR为(1%,5%),车辙RD为(10,25),除裂缝和车辙外的PCI为(70,85],平整度IRI为(1.6,3.5)和抗滑SFC为[40,50]共计6个指标项的标准。赵婷[15]提出强度SSI>0.83,裂缝度CR<25%,车辙RD为(5,15),修补率<10%,平整度IRI为(1.6,3.5)和抗滑SFC为[40,54]共计6个指标项的标准。总体而言,预防性养护的判别标准已经逐步的从单纯的养护规范的指标,发展到更为具体和针对性的病害指标,同时逐渐考虑了交通量的适应性和材料的变化特点,判别标准体系更加科学,但判别的阀值还应结合不同环境和结构类型的差异还需要进一步的针对性研究。

3养护路段划分

公路组成路段的空间特点、结构类型、修建历史、病害特征和养护需求各不相同,进行预养护路段划分就是按不同路段的属性,根据病害的反应形式、发展程度,确定不同的预养护需求,以满足实施预养护的需要。在《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16]中明确以1km路段为基本检测单位,在CPMS路面管理系统都是按里程碑进行整公里分段。上海、安徽和北京三省市路段划分都采用了《路况评定标准》的划分方法。显然1km等分划分路段的方法虽简单方便,易于操作,但由于路况的变异性和复杂性,路面病害的随机分布会造成1km等分法判定的路况与实际路面状况大相径庭,比如1km路段内小范围路面破损率极高,平均到整公里上破损率就可能变得很小,得出的PCI值会产生偏差,从而影响预养护决策。广州[6]提出以能明确不同路段的病害特征,且同一路段各组成部分病害特征应具有统计性为原则,以200~500m为基本长度单元划分预养护路段,并建议有条件的单位,用聚类分析法划分路段,以划分路段单元数量的大小分别采用动态聚类或系统聚类法进行路段划分,并给出了具体计算模型。赵婷[15]采用基于模糊等价关系传递闭包的模糊聚类法划分路段,按照1km或500m为最小单位的路段划分来剔除不适合预养护的路段,再按更小的路段划分单位来确定各路段的预养护需求。白日华[17]以200m为最小分段单元,采用积累差值法结合折线拟合的方法划分路段,相比聚类法,差值法计算相对简单。预防性养护在具体路段划分过程中,从路网的角度,宜采用较大的段落划分单元,如按公里单元划分;在项目级的实施过程中,宜采用更为细致的段落划分单元,如200~500m为基本长度单元划分预养护路段。

4预养护措施

根据预养护的定义,预养护措施铺筑厚度一般不超过3cm,徐剑[8]称预防性养护为0-3工程。(但广东[6]重强度预养护措施铺筑厚度2~4cm,强强度预养护措施铺筑厚度,2~5cm,上限突破了3cm)。目前主要的预养护措施有雾封层、碎石封层、复合封层、微表处、稀浆封层、超薄罩面、薄层罩面、就地热再生等,这些措施都有其适用范围,各省市都已形成了对预养护材料、设备、工艺流程和施工控制等方面成熟的应用成果。对于封(灌)缝,上海、安徽、广东、北京、江苏将封缝列为预养护措施,浙江湖州则明确封(灌)缝为小修保养措施;对于局部挖补,各省市仅作为预处理的作业内容,而非预防性养护措施,但徐剑[8]将其列在了预养护措施中。

5预养护措施的选择

5.1各省市文件方法

预养护措施选择必须对症下药。根据路面微观路况指标或决策树,一般可以初选出多种适用的预养护措施。影响预养措施选择的因素有材料获得难易、施工质量控制难易、交通影响大小、气候影响程度、行驶舒适度改善程度等多个项目,各影响因素权重系数Wj和影响因素对待选预养护措施的特征属性值Cij,都是根据实地情况由工程师具体确定的。上海[1]直接给出了上海地区的常用预养措施的EAC和K值,便于技术管理人员使用。北京[6]提出了综合考虑施工、气候等因素选择最优预养护措施,但未给出计算方法。安徽[3]有多项工程因素进行性价比评价的提法,但未给出性价比计算方法。广东[4]在短期预防性养护方案设计流程中提出了从养护寿命、业主成本、原材料、施工水平、交通影响、噪音和美观7个方面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短期预防性养护方案。但也未给出具体比较方法。江苏[7]采用计算年平均效益费用比E=S/(B•Δt),(E为年平均效益费用比,S为预养护的效益面积,B为预养护工程单价,Δt预养护的预期使用寿命),选取年平均效益费用比最大的为最佳预养护方案。S值由预养护后路面性能曲线的变化即性能曲线下增加的面积来计算。

5.2其他方法

许多现代数学方法都应用在预养护措施选择上,丰富了预养护措施选择研究成果,有的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肖利民[18]用价值系数法,将适用措施的EAC值和K值分别加权计算出成本系数CR和功能系数FR,通过计算VR=FR/CR,得出价值系数VR,VR最大的即为最佳预养措施,是对上海等地方法的有效补充。伍松祥[19]采用寿命周期费用法中的现值法确定预养护措施,此法是比较不同服务寿命、初期建设费、养护费和残值的路面方案的当量平均年度费用(EUAC),取EUAC最小者为最佳措施。此法未考虑效益的问题。谢峰[20]在研究养护决策优化和多目标优化的基础上,对人工智能粒子群算法进行修正,建立带约束的多目标离散PSO养护决策模型,得到在养护资金等多个约束条件下的全局最优养护方案。宋永发[21]建立基于多目标灰色关联投影法的预养护方案优选模型;崔伟楠[22]基于灰色系统的灰靶决策模型,确定预养护最佳养护措施。官盛飞[23]建立预养护选择的物元模型,该模型以预养护对策关联度的大小来进行方案优劣的排序。凌建明[24]应用层次分析法并结合专家打分,建立多层次模糊决策模型,综合考虑预养护对策的技术、经济、环境等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将定性指标量化,根据模糊运算结果,确定最佳与养护措施。曾峰[25]选择层次分析理论,建立了该理论的标准应用步骤,并以效益成本和风险为准则,以抗滑能力、平整度改善、修复裂缝、业主成本、用户成本、质量风险、资金风险和工期风险为子准则,分别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可以考虑反馈作用的网络层次分析法对预养护措施进行选择,并对结论进行了敏感性分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预防性养护的寿命周期性能跟踪观测和效益分析仍有较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从技术和费用效益比的角度来更加科学的确定养护措施。

6预养护时机的确定

应该说预养护技术经过上述的步骤,已选择出了确定的养护时机、合适的预养护路段和合适的预养护措施了,可以开展预防性养护作业了。但作为预防性养护的核心———在合适的时间将合适的措施应用在合适的路段上,在选定的养护时机是否是合适的时间这一问题上,即养护时机判断上还未得到最终解决。预养护时机选择不仅会影响预养护措施实施的效果,更会按关系到预养护体系的效益;预养护时机对于预养护技术体系而言尤为重要。常用预养时机确定上有2种方法:一是以某些路用性能指标的触发值来确定,本文第二章预养护路面判别标准就是此种触发值法;另一种是建立在预测和理论计算基础上的,以预养护费用效益比最大等方法来确定预养时机,这涉及预养护周期性计划制定的策略。预养护周期性计划制定的策略也是预养护技术体系的核心内容。广东[6]把上述两种方法定义为两类时机,前者为养护需求时机,后者为最佳养护时机,定义准确,便于理解。上海[1]、广东[4]、浙江湖州[5]、北京[6]运用了费用效益评估法来确定预养护时机。安徽[3]、江苏[7]则未涉及预养护时机确定的内容。

6.1费用效益评估法

费用效益法是用效益与费用的比值(BCR=V/B)确定最佳预养时机。养护措施费用由管理部门费用和用户费用组成。管理部门费用包括设计费、初期建设费、养护费、改建费和残值等,用户费用包括车辆运营费、延误费、行程时间费和事故费等。上海[1]、广东[4]、北京[6]等对该费用进行了简化,仅计入了日常养护费、预养护费和大中修工程费用,计算在路面寿命周期内的年当量平均费用EUAC。效益则由一项或多项预养护后路况指标改善量加权计算而得出,每个单项预养护后路况指标改善量(标准化效益)根据预养护后所增加的路面性能曲线下的面积与常规养护情况下路面性能曲线下的面积之比来衡量。上海[1]、广东[4]、浙江湖州[5]、北京[6]采用此方法计算效益。计算各时间方案的费用效益比,最终以BCR值最大的时间方案所对应的预养护实施时间点作为最佳预养护时间。对于预养护措施只影响单项路况指标的,仅计算单项指标的标准化效益,对于预养措施影响多项路况指标,则分别计算各自效益增加值(或标准化效益)。并根据各单项路况权重计算总效益。上海[1]、北京[6]则具体地指出了非加铺措施采用PCI单指标计算标准化效益,对于加铺措施则用PCI、RQI和SRI三指标计算总标准化效益。上海[1]举例计算了各级代表性公路的效益与费用比值。浙江湖州[5]开发了运用软件计算效益与费用比值。广东[4]则未给出效益与费用比的具体计算方法。对于多指标权重确定的原则和计算方法,但各家都未给出。任勇[26]提出了以目的为向导的专家打分方法,得出了不同权重取值会影响最终养护时机选择。许多研究还把用户费用中占主要比例的车辆运营费纳入总费用内进行计算,给出了计算模型。王笑风[27]在运用效益和费用比分析费用效益最大化判断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费用最小、综合效益最大和服务年限最长3个判断决策指标,决策者根据决策需要选用相应的评判指标。

6.2其他方法

上海[1]、北京[6]在给出费用效益法的同时,还给出了针对预养护措施的预养护时机推荐值(或范围),这是基于时间的预养护时机确定方法。姚红云[28]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的多输入多输出的沥青混凝土路面预防性养护时机确定模型,解决路面单个指标存在关联的问题,确定预养护时机。王朝辉[14]在传统DEA模型基础上,提出重构优化DEA模型,建立了基于时段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与养护对策和时机一体化模型。在预养护时段内对沥青路面在不同时机采取的不同与养护措施进行优化,得出最适宜的预养护对策和时机的优化组合。

7路面使用性能预测

路面使用性能预测就是定期采集路况各项数据,跟踪观测路况变化过程,利用各类数学工具,建立路面使用性能预测模型,推测路面衰减规律和预期使用寿命。路面使用性能预测在公路预养护技术体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预养护最佳时机判定和预养护决策。上海[1]给出了利用回归法计算的PCI衰变方程参数,并指出RQI和SRI的检测数据规律性不明显的结论,在附录中,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各级公路,以PCI衰变方程为依据,计算出PCI单一指标的预养护效益指数、当量平均费用以及效益费用比BCR,得出各级路面的最佳预养护时间推荐值。浙江湖州[4]给出了PPI=PPI0•e-(x/a)b的常规养护衰变过程,依据历年的路况实测值,运用已开发的预养决策系统软件,计算出衰变方程参数。北京和广东都未给出相应的路面性能曲线模型和决策实例,广东[5]提出要积累路况数据连续跟踪调查、建立科学合理性能衰减曲线的要求。从各省市文件中对路面性能预测的表述可以看出,路况衰减模型实用性不强。影响路面使用性能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路面特征因素(路面材料、结构类型),交通因素(交通量、轴载),环境因素(温度、湿度),工程因素(施工质量、养护管理)以及路龄等等。如此众多的影响因素势必决定着路面性能预测研究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确定型方法、概率型方法和现代数学方法,都在路面使用性能预测研究中得到应用。确定型方法中回归分析法,一般建立S型函数、多项式模型和指数模型3种形式。孙立军[29]建立了标准路面使用性能衰变过程PPI=PPI0(1-exp(-(x/y)β)),王玉顺[10]依据河北高速公路数据,按SSI、SFC、IRI、RD路况衰变采用为Y=aebx指数函数,CR和PCI路况衰变采用Y=axb幂函数,PQI路况衰变为Y=ax2+bx+c二次函数形式,确定了回归方程中的待定系数。概率性函数方法有马尔可夫模型、半马尔可夫模型等。现代数学方法有神经网络模型、灰色系统理论预测模型、模糊理论模型、遗传算法模型等等。章华金[30]采用马尔可夫模型和灰色GM(1,1)模型对上海地区高等级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进行预测,得出马尔可夫模型受养护水平与PCI频数的干扰大,而适用性不强;灰色GM(1,1)模型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较好的适用性的结论。李金龙[31]采用马尔可夫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通过加权平均的方法,组合预测路面使用性能衰减。何超云[32]用回归分析法和灰色GM(1,1)模型组合预测路面使用性能衰减,得出比单一模型预测精度更好的结论。崔文博[33]采用HDM-4模型,建立云南地区路面使用性能预测模型方程,HDM-4模型是考虑路面材料性能、路面结构性能、路龄、交通量、环境因素、施工质量、路面排水能力等多因素对路面使用性能影响的预测模型。郑家瑶[34]通过对四川路网大规模检测数据分析,结合对当地养护专家经验的调查,提出适合四川路面使用性能预测模型,建立了模型的参数库,并用于路网养护分析中。何征峰[35]在孙立军路面使用性能标准衰度方程的基础上,引入了不同交通流轴载的影响因素,提出PCI=(a0/b0)c•{1-exp[-(α/Y)β]}的衰变方程,基于八达岭高速公路的路况数据,测算出α、β、c及相关系数的数值。单景松[36]以山东国省干线实测资源为依据,得出孙立军标准衰变方程中α、β与沥青层厚度和车道每日作用大型车辆数2个影响因素之间确定的关系式。可见,各种方法都建立起相应的预测模型,应该说,由于用于建模的数据是有限的,且对影响路面使用性能的各种因素采用程度不同,决定着各种路面使用性能预测模型均有其各自的局限性,模型的适用只能在其各自的适用范围内进行,超过其适用范围,模型也就没有意义了;也就是说,预测模型的可移植性差,这也就是各省市文件中对路面性能预测表述不明确的根本原因,在预养决策的实际运用操作层面,对于路面性能预测模型的不可移植性,将直接影响预养技术体系的建立。

8预养护效果后评价

预养效果后评价是预养技术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后评价可以跟踪预养护路段的使用性能,对预养护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对预养方案进行评价。在各省市文件中,仅北京指出了建立预养护效果后评价机制,提出以PCI为主要评价指标,判断路面使用效果是否达到了预养护预期目标,但没有提出具体的工作方案。胡国祥[37]认为开展预养护后评价是促进预养护技术尽快成熟的有效途径;建立了预养护后评价方案的制定原则,提出工程技术评价、管理技术评价、经济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等4个方面的评价内容,指出工程技术评价是预养护后评价的重点,通过跟踪对比预养护实施前后路面宏观、微观指标变化来评价预养护工程技术效果;管理技术评价是通过不同路段对比、不同预养护措施对比、不同时间实施预养护对比、行车道与超车道对比等方面的对比,考察预养护措施是否合理,时机是否恰当,针对的路面是否合适。关于预养护管理技术后评价的研究鲜有报道。

9对预养护相关的一些认识

预养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措施,更是一种技术体系,从近十年工程实践看,虽说预养护理念已深入人心,预养护措施也日益成熟,但作为预养护核心的预养护技术体系在各省市的运用却不能算是乐观。(1)从各省市文件可以看出,预养护技术不仅在宏观路况标准指标项及取值都存在巨大差异,相同的路况指标在不同省市会出现得出不一样的预养护结论;而且在预养护时机的决策方法上,实践操作层面上更是难以有效运用,2009年的安徽[4]和2014年[7]的江苏文件都有意或无意的忽略了预养护时机决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预养护时机决策问题的复杂性;再者缺乏路面使用性能长期观测的工作机制,导致路况预测分析工作难以有效开展,这会制约预养护技术的发展。总的来看,预养护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主观经验起着主导作用。(2)我国公路超限严重,车辆轴载远远超过设计要求,带来公路累积当量轴载次数增加很快,很多公路不堪超限车辆重负,路面使用寿命大打折扣,许多路面还不到寿命时间就提前进入大修,在超限车辆作用下,路面性能衰减呈现出各路况指标不均衡的状态,许多路段车辙病害发展超前于PCI破损的发展,而超限车给车辙病害预测带来不可预知性,往往给预养护带来误判。(3)“十五”以来沥青路面自动化检测技术得到推广,数据采集比以往要来得迅速和方便;然而从公路养护基层单位的实践看,每年定期检测的数据在项目级上难以得到有效应用,一方面是多年积累的路况自动化检测收集的数据远不如预测模型那般有规律;另一方面从项目级的角度出发,自动化检测设备昂贵,检测费用高,且采集后的数据分析技术尚未解禁,基层养护部门复核难,这给路况长期跟踪检测分析和预养护工作带来困难。(4)预养护时机判断取决于原路况预测以及预养护后路况预测,再者,预养护措施效果与原路面结构型衰减的交互效应也不容忽视,预养护措施使用效果的可判别性也有难度,由此预养护时机判断在实践层面上还存有一些问题,这同时也给预养护多阶段优化决策带来了困难。10结语预养护代表公路养护事业发展的方向,在许多省市预养护已在养护工作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虽然国内已针对该技术体系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许多问题的认识还不统一,许多关键性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客观说,距离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体系还有相当的道路要走。总之,自动化检测普及化、路面使用性能长期观测机制、预养护后评价等工作的有效落实,以及与预养技术体系相关的公路超限治理问题的逐步解决,都将有助于预养护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政工程管理局.公路沥青路面预养护技术规程[S].2007.

[2]湖北省公路管理局.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指南[S].2007.

[3]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应用指南[S].2009.

[4]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广东省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手册[S].2010.

[5]浙江湖州市公路管理处.湖州市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手册[S].2012.

[6]北京市交委路政局.北京市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指南[S].2014.

[7]江苏省公路管理局.江苏省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应用指南[S].2014.

[8]JTGH10-2009公路养护技术规范[S].

[9]徐剑,黄颂昌.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理念与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10]王玉顺,朱敏清.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与应用[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8.

[11]董瑞琨.基于老化的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时机[D].同济大学,2005.

[12]王松根.预防性养护策略与应用技术[OL].中国公路网,2011-12-08.

[13]王志超.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

[14]王朝辉,王丽君,白军华,刘延达,王选仓.基于时段的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时机与对策一体优化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10,(5):27-33.

[15]赵婷.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及预防性养护决策研究[D].长安大学,2011.

[16]JTGH20-2007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S].

[17]白日华.沥青路面病害检测与养护决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3.

[18]肖利民,贾非,戴建华,齐辉.基于价值系数法的预防性养护对策选择研究.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4,(3):14-16.

[19]伍祥松.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预测及预防性养护对策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

[20]谢峰.基于GIS的高速公路路面管理智能决策模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21]宋永发,方伟俊.灰色关联投影法在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预养护措施选择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09,(1):99-102.

[22]崔伟楠.基于灰靶加权理论的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措施决策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

[23]官盛飞,凌建明,赵鸿铎,高都镇.基于物元模型的沥青路面预养护对策选择[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7,(10):74-77.

预防技术论文篇11

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隶属于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成立于2004年,2010年获批“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4年通过了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验收。经过多年发展建设,“中心”确定了新的教学理念,即“以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公共卫生实践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一流教师队伍为依托,以完善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为基础,以制度和条件为保障,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效地提高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适应新医学模式的公共卫生人才作出一定的贡献。

1建设现状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大,公共卫生面临着新的挑战,对公共卫生人才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现代公共卫生人才不仅要掌握全面的医学专业知识,还要具有现场组织协调能力、宣传沟通交流能力、应急判断处置能力、自我学习创新能力等[2]。为适应新时期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需要,近年来,“中心”在以下几方面加强了建设。1.1新的教学体系建设近年来,“中心”一直按照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指标体系的要求,不断研究和探索实验教学基本规律。从预防医学群体健康新理念出发,结合各专业实际工作的需要,探索出“以预防医学专业、非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实验教学的两条主线,注重4种能力(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科研素养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以第二课堂、学生科研兴趣小组、毕业设计、参与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实践活动为实验教学拓展的‘六个模块’新的教学体系”。1.1.1流行病学现场研究模块该模块面向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开设。涉及课程包括: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医学科研方法学。通过该模块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流行病学的各种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各种预防医学实际问题的现场处理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1.2环境与健康模块该模块面向预防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开设。涉及课程包括: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化学。教学内容包括环境介质和食物中营养成分和有害物质检测、生物学效应检测,特别是大型分析仪器设备在环境介质和各类食物中营养成分和有害物资检测以及生物学效应检测中的应用,使学生掌握样品采集前处理、分析检测、数据处理、实验报告撰写等技能。1.1.3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块该模块面向预防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开设。涉及课程包括:毒理学基础、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内容包括以动物实验技术和病原微生物检测为主的实验项目及公共场所公共用品微生物的检测、接触化学物后的生物效应指标的测定等,使学生掌握毒理学的基本操作技术及急性毒性、皮肤刺激毒性和三致作用的实验技术。1.1.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实验教学模块该模块面向预防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开设。涉及课程包括: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预防医学、PreventiveMedi-cine、公共卫生学导论。教学内容包括应对处理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教学目的的各类实验实践项目,使学生系统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方法,在突发事件发生以及各种自然灾害和次生危害发生时,能够识别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问题,评价可能对人群产生的不良影响和危害程度,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预防医学知识的能力。1.1.5统计学与计算机应用模块该模块面向预防医学专业及非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开设。涉及课程包括:卫生统计学、医学统计学、MedicalStatistics、多元统计学与计算机应用软件、循证医学。该模块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统计学思维,掌握数据和信息的处理方法,使学生能够灵活地将统计学知识应用于复杂的实际工作和科研工作中。1.1.6群体健康与疾病模块该模块面向非预防类专业学生开设。涉及课程包括: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学导论、临床流行病学、全科医学概论。通过该模块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大卫生观念,掌握临床医学研究方法,并将预防医学理念应用到医疗卫生实践中,合理解释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1.2实践教学建设“中心”借助各学科强大的科研力量和北京市丰富的教学资源,紧密结合预防医学工作实践和教师科学研究实际,在本科生中有计划、有规模地开展了学生科研实践活动、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等创新性实验项目。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文献查阅、文献综述、自主命题、科研设计、撰写开题报告、实验研究、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科研全过程的训练。通过这些形式,弥补了由于实验学时有限,难以实施周期较长、难度较大的设计创新性实验项目的不足,也为一些渴望得到更多的科研训练的优秀学生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使学生较早地接触预防医学工作实践并了解预防医学的前沿技术与发展动态,培养他们的科研素质、创新意识以及综合运用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为其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开展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3,4]。例如2010届预防班学生在学习完《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等专业课程之后,申请到青金会世界银行赞助的大学生激励行动项目,对房山区大石窝镇石雕厂的粉尘作业工人进行健康教育的干预活动。经过1年的健康教育,使这个厂的工人的认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初对粉尘对人体健康危害的一无所知到在工作中主动采取自我防护措施,这些可喜的变化是学生所学知识用于实践的一次很好的尝试。此次活动由最初的2010届预防医学为主的23人团队,扩展到其他专业学生参与的30多人团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针对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石雕工人的健康干预》项目,获得了全国激励行动的项目成果奖。1.3管理体制建设“中心”是教学实体,实行校、院二级管理,日常管理隶属于公共卫生学院,实行各实验室专管共用的制度。“中心”重要事项由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中心副主任组成的“核心组”共同商议,达成统一意见后上报院领导,由行政秘书或教学秘书具体监督执行。实现了各实验室有专人管理、资源共享的管理模式。同时,“中心”还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如《实验室人员工作职责》、《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实验教学工作管理制度》、《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制度》、《毒、剧、麻药品的管理制度、“三废”处理措施及应急预案》等。1.4师资队伍建设“中心”一贯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多年来坚持对新入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开展系统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①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培训。要求新入职教师必须参加一轮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实验课的学习,要求新入职实验技术人员必须参加一轮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理论课学习,并进行全方位的实验技能培训,掌握各类仪器设备的使用及保养技术,每年至少40学时,经过培训达到独立上岗的要求;②科研能力培养。“中心”鼓励新入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参与学院各类科研项目;要求中级及以上的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积极申报各级科研项目或实验技术改进项目,同时在科研工作中承担培养年轻教师及学生的责任;积极发表科研论文及实验技术改进创新论文;③管理能力培训。通过建立、更新中心教学专项经费库、专用药品库、中心设备电子档案、图书档案、仪器设备说明书档案等工作,对新入职的实验技术人员进行档案管理的培训;通过每年的教学改革专项申报、项目实施对中级及以上人员进行管理能力的培训;同时创造机会让中心人员参加全国各高校组织的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及实验教学改革会议,参观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④学历提高培养。“中心”要求青年实验技术人员(1980年后出生)积极攻读硕士学位,争取在3-5年达到研究生同等学力水平。

2建设成效

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心”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①实验教学课程覆盖面广,实验开出率高,教学效果好,学生学习成绩优秀。近五年,学生测试成绩优良率达96%,学生对教师教学综合评分均在90分以上。②创新性实验项目吸引了大批学生参与,在向学生传授学科前沿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开拓精神,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局面。对转变教育观念、铸造学生的创新素质及实行医学生的终身教育,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培养拔尖人才创造了条件。近五年,本科生参加第二课堂51项、学生创新实践53项,学生公开发表科研论文8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7篇。③毕业生就业率高。先进的设备、高效的管理、开放的实验体制、良好的实践训练环境,使学生实践能力有较大提高,保证了学生的大面积成才,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在近年来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我院本科生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连续三年获得校级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④近五年,实验教学中心人员承担教学改革研究课题35项;发表教学论文65篇;编写出版各种教材39部;获北京市精品教材2部;获各种教学成果奖13项,其中北京市级教学成果奖3项;建设了6门校级精品课程,6门校级网络课程和1门双语示范课程,一名教师荣获“北京市教学名师”的称号。当然,在“中心”的建设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辐射效应小、社会服务量少等,与部级示范中心的建设标准存在一定差距。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将就目前的问题积极采取对策,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与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吴俊端,陆焯平,张志.构建社会实践平台培养预防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1):17-18.

[2]陈华,李跃平,刘宝英,等.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综合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71,87.

预防技术论文篇12

Abstract:Prospects of safety management science in the 21st Century were discussed involving safety principles, safety legislation, and method and mode of safety management.

Key words:Safety principles Safety legislation Method of safety management Mode of safety management

1 引 言

21世纪将是一个充满希望与光明的时代,同时也是经济与文化矛盾、环境与技术冲突、人类与自然牵制的时代。由此,不仅人类文明史要揭开一个新的百年,更应引起人类关注的是,如果不引起高度的警惕,21世纪将会是灾害、事故、环境公害更为恶化的时期。其实,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笔者已深切地体验到这一点: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危害、重大事故与灾害频发……。还清楚地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那些不科学、欠文明的落后文化习俗,形成了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背景:人类的科学素养不尽人意;地区或国家间的技术、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不顾代价而高速发展经济在很长一段时期将仍是不少人的主导追求;企业经营人员的短视与只顾眼前利益的行为盛行;……。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仍是21世纪人类社会活动的主旋律。显然,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存,平安、健康、少灾都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十分重要的目标。另一方面,21世纪将是高技术不断涌现,信息化、数字化生产与生存的方式将会得以普及的时代。新技术、高技术首先将给人们带来发展与进步、效率与效益、舒适与文明,与此同时,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技术的失控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与灾难。

面对上述的现实与背景,正视未来的挑战和忧患,为了21世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更加努力地去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世界,需要创建安全的生产方式和康乐幸福的生活方式。为此,人类唯一的出路就是重视发展安全科学技术,有效地预防各种意外事故和灾难的发生。

安全管理作为预防事故三大对策之一,将为21世纪人类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和安全生存发挥其重大的作用。

2 安全原理-安全管理实践的基石

安全管理方法与对策的绩效,需要安全理论作为基础,需要有战略和方向的指导。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研究安全的科学理论,揭示安全科学的规律,搞清安全管理的科学原理。

安全原理是人类安全活动的基本理论和策略,是安全科学以及安全管理科学发展的基石,是人类预防事故的重要理论核心。21世纪,人们将会不断探求如下的安全科学原理。

1) 安全哲学原理。即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角度,总结安全的哲学理论和原则。人类历史进程证明:古代人的安全哲学是宿命论的安全认识论,被动承受型的安全方法论;近代人有了经验论的安全认识论,事后型的安全方法论;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人类进入了系统论的安全认识论阶段,从而在方法论上能够推行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的综合型对策。21世纪,未来的人类安全哲学必然朝着本质论和超前预防型的安全哲学进发。有了正确的安全哲学思想的指导,未来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的安全才能获得高水平的保障。

2) 安全系统论原理。深入研究和探索安全系统论原理、安全控制论原理、安全信息论原理、安全协同学、事故突变论等安全系统结构、机制、规律和优化。不仅应研究清楚事故系统的规律,更要探讨各种技术安全系统的规律、特点和控制。认识事故系统,对指导人们从控制事故来保障人类的安全具有实际的意义,但这种认识带有事后型的色彩,是被动、滞后的。而从安全系统的角度出发,则具有超前和预防的意义。因此,从建设安全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安全原理更为理性,更符合科学性原则。

3) 安全经济学原理。阐述清楚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效率的关系。研究事故损失的规律与评价技术,安全的效益理论和投入产出规律;研究与事故相关的非价值因素的价值化技术。研究不同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时期,事故保险(伤亡保险、财产保险、意外事故保险等)的运行机制及其与事故预防,实现本质安全的关系和动作机制等。

4) 安全管理学原理。研究从法理出发的安全法学原理、安全监察与监督的原理;论证清楚安全组织学原理、人员优化的原理;阐明合理的安全投资保障机制;揭示出合理的安全管理机制、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体系等基本的理论。

5) 安全工程技术与卫生工程技术原理。针对不同的行业和生产工艺与技术,研究相适应的安全工程技术原理,如防火原理、防爆原理、机电安全原理等,以及卫生工程技术原理,如防尘原理、防毒原理、辐射防护原理等。

同时,在20世纪尚未完善的风险控制理论、安全自组织理论、大安全科学理论、安全文化理论等将在21世纪得到高度重视和发展。

有了丰富而充实的安全理论,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人类实现了真正安全原理的掌握,才能改变自身对事故的认识和态度,才能使今天人们安全生产和生活的必然王国走向未来人类安全生存与发展的自由王国。

3 安全立法-安全管理永恒的利器

从中世纪起,人类生产从畜牧农耕业向使用机械工具的矿业转移,从此开始发生人为事故。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技术规模和速度不断扩大,矿山塌陷、瓦斯爆炸、锅炉爆炸、机械伤害等工业事故不断发生。在早先安全技术比较落后的状况下,人们想到的是从立法的角度来控制日益严重的工业事故。

人类最早的劳动安全立法,可追溯到13世纪德国政府颁布的《矿工保护法》,1802年英国政府制订的最初工厂法——“保护学徒的身心健康法”。这些法规都是为劳动保护而设,制定了学徒的劳动时间,矿工的劳动保护,工厂的室温、照明、通风换气等工业卫生标准。针对世界范围的安全立法,人类进入20世纪才迈出了步伐,这就是1919年第一届国际劳工大会制定的有关工时、妇女、儿童劳动保护的一系列国际公约。中国最早的劳动安全相关法规,要数1922年5月1日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劳动大会提出的《劳动法大纲》,其主要内容是要求资本家合理地规定工时、工资及劳动保护等。英国、德国、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是劳动安全立法最早和较为完善的国度。除此,很多国家的安全立法一般起步于20世纪,包括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到1915年才正式实施《工厂法》,比英国晚了近百年。

未来的21世纪,人类的安全立法必将体现出如下趋势和特点:

1) 安全法规从孤立走向整体,从分散发展为体系。

2) 安全立法的任务突出预防,体现出超前性和预防性。

3) 安全立法的目标体系更趋明确。立法的目标不但包含防止生产过程的人员死伤,还包括避免劳动过程的危害(职业病)以及财产损失、信誉的毁坏。

4) 安全立法的层次体系更为全面。国际通用安全法规(ISO标准、ILO法规等)、各国的国家安全法规、世界范围及本国的行业安全法规(石油、核工业等)、地区安全法规(欧盟、亚太等)等,得到全面的发展。

5) 安全立法的功能体系更为合理。建议性法规,如ISO国际标准;强制性法规,一般各国制定的国内安全法规都属此类;承担不同法律功能的法规,如法律、技术标准、行政法规、管理规章等,各尽其责,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

在21世纪,我国的《职业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重大工业事故控制法》、《减灾法》、《公共场所意外事故预防法》、《家庭事故预防法》等安全法规和条例,将会陆续颁布和实施。

4 管理方法-事故预防对策之技巧

管理也是一种技术。安全管理的方法得当,是保证安全管理效能的重要因素。

从管理对象的角度:安全管理由近代的事故管理,发展到现代的隐患管理。早期,人们把安全管理等同于事故管理,显然仅仅围绕事故本身作文章,安全管理的效果是有限的。只有强化了隐患的控制,消除危险,事故的预防才高效。因此,60年展起来的安全系统工程强调了系统的危险控制,揭示了隐患管理的机理。21世纪,隐患管理将得到推行和普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