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研究方向合集12篇

时间:2023-11-17 09:36:20

预防医学研究方向

预防医学研究方向篇1

1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要求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农村基层定向)培养具备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公共卫生工作能力,能在农村基层从事预防保健、传染病管理、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卫生检验和社区卫生服务等工作的实用型公共卫生专门人才。达到这个培养目标各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要适应农村基层疾病谱特点及农村基层公共卫生工作实际,扎实掌握方法学和卫生学等知识并具备相应技能,使培养的学生既有丰富的预防医学理论知识,又具备传染病管理、慢性病管理、预防保健、城乡生活饮用水监测与干预、食源性疾病监测与干预、城乡居民营养和健康监测与干预、医疗机构消毒质量与感染因素监测与干预、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青少年学生健康素质与常见病的监测与干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报告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等能力。

2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法

《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属于方法学。《流行病学》是疾病预防控制的主干学科和主要技术支撑,教学中侧重将理论知识与农村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实际结合起来,加强现场流行病学内容的讲解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验课程以流行病方法案例讨论为主,辅以方法学的综合性应用;《卫生统计学》主要任务是健康相关因素的信息管理与统计分析及评价,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实践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基层公共卫生数据的特点,安排SPSS统计学软件教学和案例讨论内容,理论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应当以服务人民群众为宗旨,需要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牢固掌握相关操作技能,尤其在食品营养与食品检测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讲授与实验操作、技术训练并重的原则。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倡导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相关知识进行自我学习,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环境卫生学》教学内容要和农村基层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加强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内容的教学,如水体卫生、饮用水卫生、大气卫生、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土壤卫生、环境污染性疾病、家化产品卫生、环境质量评价、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及应急处理等内容。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性思维。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教学内容上注意理论知识与农村基层职业卫生相关实践应用的融合,主要任务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教学过程中注意采用启发式、案例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综合应用能力。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内容安排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辅以少量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是根据国家学科调整,将儿童少年卫生、儿童保健及妇女保健三个学科作为一个完整体系进行阐述的新的学科体系。《儿童少年卫生学》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人体生长发育的有关理论以及教育过程卫生、教学环境的基本卫生要求、儿童的健康状况监测及常见病的预防等内容。《妇幼保健学》是以妇女和儿童为对象,以保健为中心,针对妇女、儿童不同时期的生理、心理、社会特点和保健要求,以及影响妇女、儿童健康的卫生服务、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遗传等方面因素,综合运用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保护和促进妇女和儿童健康的新型学科。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妇幼保健的基本知识及规范的保健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钟贵良,梁维君,刘爱忠,等.新的公共卫生形势下深化流行病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2(3):52-53.

[2]叶运莉,杨超,张俊辉,等.预防医学专业卫生统计学教学思考与建议[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0):2084-85.

预防医学研究方向篇2

1.1军事预防医学学科体系不断完善,特色鲜明,成就显著

从军队卫生学(军事劳动卫生学、军队环境卫生学、军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军队流行病学及“三防”医学(防原医学、防化医学、防生物危害医学)等军事医学和预防医学相结合的学科群,拓展到军队卫生监督与疾病监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恐怖事件等)的应急处置、重要军事活动中的综合卫生保障、军队健康促进、军事预防医学的组织管理与标准法规等。通过学科、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使军事预防医学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技能,为学科发展、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载体,创造了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和空间。军医大学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均拥有军事预防医学博士、硕士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先后批准建立的第三军医大学“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军事医学科学院“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军事预防医学领域的两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些集中反映了军事预防医学学科的鲜明特色和建设成就。

1.2军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纳入到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为军事预防医学发展提供了机遇

军队疾控机构2005年起纳入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这是国务院、中央军委加强军队疾病预防控制,促进国家公共卫生建设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这在客观上为军事预防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按照“平战结合、统一规划,明确职责、规范管理,突出重点、整体提高”的原则和联勤保障要求,加强能力建设,完善工作机制,依靠科技创新,搞好服务保障,不仅使全军整体服务保障能力大幅度提升,而且使军事预防医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建立和完善了全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战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部队防疫所为骨干的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以全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龙头,除从事相关的科研与管理工作外,还担负起疾病预防控制的技术保障、现场处置的卫生监督,以及相关标准、制度、法规制订及监督执行等职责。战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不仅对本军区部队负责,还承担战区海、空军及各军兵种和特勤部队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同时,在保密的前提下,加强军地联防联控,特别是重要传染病要按国家属地化管理的要求,军地双方最大限度加强合作,共同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1.3特殊环境、特种武器医学防护研究领先,优势明显

特殊环境医学不仅在我国的医学研究中有着独特的地位,而且在国际相关领域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有些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在急性高原病(肺水肿和脑水肿)的预防方面已经有几十年的工作积累,通过研究已形成了大量的促进适应的药物、方案和相关装备,为高原地区驻守部队和国家大型工程建设发挥了关键作用。特别在青藏铁路的建设中,进入高原地区施工的人数达14万多人,历时5年,无一例高原病死亡病例,而且绝大多数急性高原病患者都能重返工作岗位,继续坚持高原工作。这一成就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认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国目前在冻结性损伤和非冻结性损伤的防护、诊断、治疗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基本满足国防和经济建设的常规需要。高温环境的主要预防医学问题是防治热射病或日射病、热衰竭、热痉挛等的发生,当前已在相关装备、药物和适应性训练方案等方面形成了多项军队标准和国家劳动标准,基本形成了配套的预防措施。我国南极医学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具有与国际同行进行平等交流与合作的水平,多次在国际南极科学研究委员召开的国际会议上报告我国的研究成果,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三防医学”(包括核辐射、化学毒剂、生物战剂)救援技术方面,我国拥有基本配套的“三防”救援标准法规、装备药材和预案方案体系,以及基本的救治技术;在烈性致病微生物的侦、检、消、防、治方面,特别是在防护装备方面,有些已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在中重度放射病治疗、辐射损伤防治药物与神经性毒剂防治药物研究方面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4特需药品、关键装备研发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

军队特需药品是用于防治战伤和军事特殊环境引发疾病的药品,是保障打赢未来战争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为维护国家安全、加速军事斗争卫勤准备、满足应对反恐怖袭击和处置突发事件现实需求,本着立足现有基础,满足急需的指导方针,根据军队特需药品勤务要求,重点选择危害程度高、影响范围广的核化生武器、军事特殊环境、化学物理因素等损伤防治药品开展研究,研制了一批疗效特异性强、副作用小、满足卫勤需求的军用特需新药。生物危害防御与应急技术及装备是处置各类生物危害事件、保障国家生物安全的关键,出于政治原因和国家安全战略考虑,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对涉及生物危害防御与应急处置的技术严格保密,对相关产品严加封锁,禁止出口,因此需要自行研制。我军经多年努力,自主开发了一系列生物防御关键技术和装备。例如,研制的生防侦察车、生防检验车、病原微生物采样箱组、生物战剂检验箱、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箱、疫苗接种箱等成为第一代生防装备,填补了我国空白,被奥组委列入奥运反恐骨干装备,在奥运安保任务中得到推广应用,发挥了突出作用。

1.5高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军事预防医学的发展

大批高新技术,如生物技术、空间信息技术和纳米技术等不断向医学科学的渗透推动了军事医学的发展,拓宽了军事医学的研究途径。生物技术在军事中的应用可以体现在研制新的杀伤力更强的生物战剂,同时,生物技术的发展也为化、生战剂的快速有效侦检,以及防护治疗等带来了新的机遇,生物战剂的检验随着生物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得以迅速发展。应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虚拟地理模拟等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对我国高致病性禽流感、SARS、肾综合征出血热、疟疾等传染病的时空分布和传播风险预测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建立了可应用于流行病学的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空间模型构建及传染病流行要素的遥感监测与分析方法,不仅促进了军队卫生流行病学侦察的快速发展,而且为我国传染病的预测、预警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同时,基于上述研究收集了我国基础地理数据、遥感数据、气象数据、传染病数据、媒介生物数据等,可用于建立我国传染病及其流行相关因素的数据整合平台,将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提供基础数据和卫生决策支持。

1.6军事预防医学科研成果在应急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年初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雨雪低温冰冻灾害,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研制的冻伤膏、编印的《严寒损伤防治手册》紧急空运灾区,为灾区提供了冻伤药物支援和技术支持。“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由院士、专家、教授、卫生防疫技术人员组成的卫生防疫救援队,携带数辆卫生防疫车和大批卫生防疫药品制剂,检测试剂、装备,消毒、杀虫器械,深入到震中地区展开了一系列卫生防疫作业,为灾区的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物资保障。奥运期间全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建了9支奥运安保队伍,动用3000余台(套)装备,承担驻馆保障、定点备勤、机动侦检、实验室检测及培训授课等多项任务,在战略决策、专家咨询、预警分析、现场处置、应急救援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近2000场赛事提供了“防生”医学救援保障,为实现“平安奥运”目标做出应有贡献。针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开展的药物防治研究取得新进展,开发研制了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剂和抗流感病毒新药帕拉米韦三水合物原料药及其注射液,建立起甲型流感病毒疫情应急防控药物技术保障体系,为有效防治提供了保障。

1.7军事预防医学队伍应急机动保障能力强,成为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迅速派遣97支防疫队和9支心理救援队、共计599名卫生防疫骨干,深入灾区一线开展工作。调整34支、950人的医疗队协助开展防疫工作,及时将工作重点由以医疗救治为主,向医疗救治与卫生防疫并重转移,集中力量组织卫生防疫攻坚战。根据任务需求,及时整合军地防疫力量,部署5个防疫监控群,编设5个防疫监控队,实行分区包干。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大力组织防疫技术培训,先后为灾区各乡镇、村组、灾民安置点和救灾部队培训卫生防疫骨干1.2万余名,使防疫力量全面覆盖到乡镇、村落和部队班排,构建形成军地一体、军民联合、专群结合、群防群控的卫生防疫网络。建立军地信息日报告和零报告;帮助地方恢复乡、村、组三级卫生防疫体系,协调落实县、镇、村、组四级疾病监测网络;走村入户开展卫生防疫知识宣教、巡诊治病、消毒和卫生监督检查。同时,服务抗震救灾部队、严防疫病发生,组织心理专家深入部队开展心理教育疏导和应激干预,引导官兵消除恐慌焦躁心理,确保了救灾部队官兵的身心健康和持续战斗力。

2问题与挑战

2.1特殊环境医学研究重应用、轻基础,发展后劲不足

总体上看,在特殊环境医学领域的研究中,由于特色资源和以往国防与经济建设的需要而积累的成果,与国际整体水平相比差距较小,特别在高原医学研究方面,与国际同行基本同步甚至在部分领域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赞誉。但是,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我国以往在特殊环境医学研究领域中主要关心的是如何直接服务于国防和经济建设,如何研发短平快的干预措施。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特别在如何与国际接轨上有明显不足。要进一步使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更新换代,目前创新性思路和战略部署还较少。在学科建设和人员队伍的布局上也缺乏战略规划。今后的发展趋势上应集中到:(1)由损伤防护研究向损伤预警研究扩展;(2)由机体损伤研究向认知损伤研究扩展;(3)由促进适应研究向促进健康研究扩展;(4)由促进健康研究向促进健壮研究扩展;(5)由单一损伤因素研究向复合损伤因素研究扩展;(6)由急性损伤干预向全程干预研究拓展;(7)由注重药物研究向综合保障措施研究拓展。只要发挥我国优势的特色资源,加强学科交叉,就有可能在优势领域中继续保持发展的势头,在较弱的领域中迎头赶上。

2.2特殊军事作业研究起步晚,相关研究尚不系统

在航空医学方面,中国在加速度防护、空间定向障碍的预防与克服、机载供氧系统的生理卫生学,以及航空救生装备的研究上都达到或接近英、美等国外先进水平。但目前,军事飞行人员的医学选拔鉴定标准体系相对而言还不尽完善;航空医学训练起步晚,内容不完备;在航空环境特殊医学问题研究上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航天医学方面,中国在心血管失调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在航天环境医学研究、航天心理学研究、航天营养与食品研究、航天员医学选拔与训练研究、航天员医学监督与医学保障研究、航天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空间医学实验技术研究方面,与美国和俄罗斯比较则存在较大差距。在航海医学,我国饱和潜水起步较晚,制定了相应的饱和潜水组织指挥程序、技术方案和应急预案,建立了饱和潜水的潜水方案和程序,培养了一批饱和潜水人才,建立了饱和潜水设备,但有关研究尚未有系列成果;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航海心理学也越来越引起心理学界的关注,但航海心理学方面的实验和应用研究基础还比较薄弱。

2.3特种武器损伤研究需要加强

震惊整个世界的“9•11”事件,其伤者的伤类之首就是爆炸伤。近些年,我国矿井瓦斯爆炸、炸药爆炸、娱乐场所失火爆炸等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爆炸伤明显增多,另外从海湾战争到科索沃战争,远程打击、精确制导、非接触、超视距等作战样式不断翻新;导弹、贫铀炸弹、燃料空气炸弹、联合攻击弹药(JDAM)、石墨炸弹、油气炸弹等广泛应用;激光武器、微波武器、次声武器、气象武器、电磁脉冲武器、新型核生化武器、二元毒剂弹、中子弹等悄然出没。这使得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呈现出杀伤强度大,作用时间长,伤亡机制复杂,新伤类、新伤型增多,救治难度大等特点。其所致医疗救护及战伤救治已经给世界医学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全新的挑战。因此,努力研究突发事故及高科技局部战争种伤的基本特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紧急救治对策,已是大势所趋。为了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适应高科技局部战争的需要,旨在对特种伤病进行救治、研究和预防的新学科在崛起,特种医学是以突发事故伤害、特种武器损伤、特殊环境损伤、特殊军事作业损伤的防治研究为重点,旨在对特种伤病进行救治、研究和预防。最大特点是既能临床一线救治、手术,又能针对特种伤的难题进行科研。当今世界,特种伤病救治已成为新世纪国际医学界共同面对的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军民两用课题。对这一世界性新课题的探索与研究,是我国新世纪医学发展,尤其是军事预防医学发展所必须面对的挑战。

2.4军队疫情监测直报系统亟待改善

军队目前通用的疫情监测方式是利用军队疫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以驻军以上医院的感染控制科作为哨点疫情管理站,将传染病患者信息制成电子报告卡,利用网络专线直报的方式进行疫情收集整理分析,尽管理论上该监测方式可显著提高疫情上报速度和质量,但运行中存在着以下问题:(1)疫情网络和信息系统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军队疫情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军队疫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是在电话专线基础上建立的,由于网络维护欠缺,影响了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另外,该监测管理系统信息处理中存在手工操作较多、效率低、统计分析功能弱等弊端。(2)网络覆盖面窄,监测网点相对较少,未涵盖基层部队医疗卫生机构,易导致信息上报滞后。(3)由于军队疫情监测尚缺乏有效监管机制,疫情报告的主动性不足,严重影响信息上报质量。军队有些医疗机构始终不能充分认识到疫情报告工作的重要性,而军队疫情监测监管机制不健全,则不能以有效督导检查方式促使各医院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机制和工作秩序,从源头上严重影响了信息上报质量。

2.5应急救援等非军事行动卫勤保障理论研究滞后,阻碍了应急救援水平的提高

当前对战时卫勤保障理论研究比较深入,预案制定比较完善,但对反恐、维稳、处突、维和、各类抢险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理论研究不够系统、有的尚处空白,应急预案过于原则性、概念性、通用性,而针对性、实用性、操作性不够强。2008年抗震救灾中,国家、地方、军队都成立了指挥部,在各种力量的统筹调配和指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卫勤组织指挥总体上周密、有序,但也存在不尽如意之处,主要表现在:卫勤组织指挥与作战指挥方面的协同不够紧密,卫勤力量部署位置相对靠后,不能在第一时间投送到重灾区展开救援,导致一线搜救人员缺乏医学指导,造成被救伤员得不到及时救治而伤势加重甚至死亡;卫勤系统内部协同不够理想,战略与战役、战役与战术之间卫勤信息沟通和指挥协同一度不畅,导致救灾初期卫勤指挥出现短暂“真空”;军地协同不够顺畅,救灾前期地方卫生部门不清楚军队卫勤力量的部署和到位情况,又没有对军队的指挥权,造成军地卫生力量“各自为战”,有些地方、有些时候双方都没任务、没事干,有些地方、有些时候双方又“抢任务”、“抢事干”,卫生力量分配不够科学,影响了卫生资源效益的充分发挥。此外,抗震救灾卫勤保障暴露了医学救援专业力量建设方面的“短板”:从学科建设看,灾害医学、创伤外科学等学科建设滞后,心理学、卫生防疫等学科建设薄弱。同时,也暴露了大型救援装备不足,保障装备不配套,通讯手段滞后,运输车辆和生活保障等设备也比较缺乏等。

3展望

3.1传染病防控仍是军队预防医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部队人群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虽然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整个国家及社会人群的疾病流行状况密切相关,但由于集体生活、人口流动性大、边海防环境条件恶劣、执行抢险救灾和战斗任务等特点,其疾病发生的条件和分布与一般人群有很大不同,特别是传染病在部队人群中极易发生传播和流行,严重威胁着广大官兵的健康,往往是平战时非战斗减员的主要原因。因此,传染病防控一直是军队卫生防病工作的重点,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相当长时期内,传染病防控都是军队预防医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3.2应对核辐射、化学、生物等恐怖袭击是研究的热点

面对核辐射、化学、生物等恐怖袭击的威胁,重点是加强装备建设,构建全军防疫防护装备体系,加速“三防”医学救援、防治药物研究生产、储备、装备、快速侦检装备和特殊实验室基础设施等基础平台建设。

3.3极端环境卫生学研究思路调整后将取得新的进展

针对部队官兵所处的极端气象条件和极端地理环境可能出现的医学问题,利用特色资源,强调学科交叉,加强相关理论研究,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的研发;开展创新性特殊环境因素损伤防护药物研究,严格评估已有各种中药复方的真实效果;开展极端环境条件下认知能力损伤规律与机制研究,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研究复合特殊环境因素损伤的防护和整合建立综合性、全程化医疗保障体系。

3.4特种医学(航空医学、航天医学、航海医学等研究领域)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预防医学研究方向篇3

2社会进步推动着预防医学理论研究朝着社会化方向发展

2.1预防医学向社会预防为主的方向发展.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预防医学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人们认识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危险因素和高危人群的研究对预防医学探索病因和制定预防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要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必须使医学更加社会化.深入地进行健康教育,引导群众合理消费,接受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医学社会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2.2预防医学朝着防病与保健相结合,向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和人口素质的方向发展.预防医学的研究己不局限于疾病的预防,而是更加重视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和延长寿命,为此,营养学、食品卫生学和运动医学的研究在预防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工业迅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城市综合性污染可导致总死亡率、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提高,先天性畸形发生率上升,因此,必须将保健作为预防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2.3环境与健康问题成为预防医学的热点.21世纪人类面临四大问题:人炸、环境污染、能源匮乏、疾病控制.环境污染问题已引起全球的关注,预防医学应积极参与解决环境与健康问题,特别是对环境中有害因素的允许量和消除方法,环境中微量有害因素长期危害性的研究尤为迫切.

2.4重视心理、精神和行为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成为预防医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现代工业化社会的特点是:节奏快,竞争激烈,经济和生活压力加重,精神压力大,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心理、情绪问题增多.家庭破裂造成儿童心理障碍;社会变革下的就业环境、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能力;家庭、婚姻、性观念和现实的应付能力;还有吸毒、酒瘾、等社会恶习带来的心理、精神问题,都需要心理卫生教育、社会的关心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我国是世界上自杀发生率较高的国家,而我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群体的需求.

3新技术为预防医学理论创新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持

3.1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发展促进了预防医学的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Internet为代表的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极大地改变了科学研究和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医学信息网的建立,使个人与国际上相关的研究机构进行快速联接成为现实,为世界范围的疫情通报查询、文献检索与信息交流及远程会诊和专题讨论等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预防医学的发展.同时先进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探索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疾病进程的多因素研究中帮助研究者更清楚地了解到客观事实.

3.2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学科的发展以及基因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种疾病的病因更加明了,各种预防措施更加科学有效.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出多种高效疫苗,为控制和消灭一些传染病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在分子生物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下,将会有更多的传染病从控制走向消灭,一些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病也会得到全面的控制.一些常用的基因研究技术如DNA重组、基因克隆技术、DNA测序、核酸杂交等开始应用于预防医学实践中,开辟了疾病控制的新途径.

3.3应用现代社会学的观察方法,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导致了对健康认识的观念转变.认识到健康与疾病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而且还涉及到整个社会,如疾病的预防,健康的促进所采取的任何策略和措施的实际运行,都必须要得到广大居民的共识和全社会的参与.

3.4高精度分析技术的不断引入,大大提高了预防医学对疾病的监测水平、预防效果,使得更多的危害可以被揭示和确认.

4新问题的出现

对预防医学理论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4.12003年的SARS疫情在全球的暴发流行以及近年来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使世界各国的公共卫生体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也对预防医学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2相当一部分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威胁仍然存在,直接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解决这些传统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并应对新型疾病的威胁仍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的危害人群健康最严重的48种疾病中,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40种,占病人总数的85%.全世界每年死于传染病1700万人,传染病在我国仍是危害人民健康的最大因素,近年来,一些已被控制的传染病又呈死灰复燃之势,霍乱、肺鼠疫、结核病等都发生了传染几十万人以上的流行.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近20年来,新增加了30多种新传染病,如艾滋病、军团菌病、莱姆病(Lyme)、埃博拉出血热(Ebola)、拉沙热(Lassa)等.

4.3非传染性慢性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加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死亡率占全世界所有死亡原因的1/4以上,是各种残废原因中比例最高的.据统计,我国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肿瘤、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所造成的死亡,目前已占全部死亡的70%以上.

4.4地方病和职业病将长期存在.我国是世界上地方病病种最多、分布最广、危害严重的国家.目前我国有5.1亿人口生活在缺碘地区,缺碘不仅引起地甲病和克汀病,而且缺碘还会导致儿童智力低下.我国现有1000多万智力残疾人中80%由缺碘所致.由于水、煤含氟量过高所引起的地方性氟中毒,全国约有3000万氟斑牙患者和260万氟骨症病人.我国有5个省区的部分地区属贫硒地带,缺硒可引起克山病、大骨节病和心脑血管病.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我国职业病迅速上升.尘肺病人、慢性职业中毒、急性职业中毒、急性农药中毒等每年都大量发生.

4.5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社会的变革,工业化、都市化进程加快,家庭、社会结构的变化,精神疾病患者有上升趋势.美国资料表明,门诊病人中半数属于心身病,我国大城市约占1/3.心身病是指由于精神紧张、情绪压抑等原因引起的器质性疾病,如高血压、神经衰弱、抑郁症等.此外,酒精和其他药物依赖也在急剧上升.心身疾病和精神疾病不仅危害个人健康,而且影响家庭和社会安定.

4.6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日趋严重.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问题,我国已进入标准型老年社会,60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总数已超过10%.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比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多,而且解决难度也大.据抽样调查,全国近30%的老人健康状态较差或很差;上海市对5000名老人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老年痴呆症在65岁组发病率为4.86%,75岁组为12%;老年人70%患有多种慢性病.预防老年病和提高老年人群的无残疾预期寿命,是预防医学面临的新课题.

5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预防医学理论创新研究

5.1大力开展应用型预防医学科学研究.开展预防医学工作必须依靠科学.预防医学科学也只有与公共卫生和疾病控制工作相结合,才能更具有生命力.当前公共卫生和疾病控制中的许多问题,需要开展科学研究,需要尽快给出答案.同时,对可能在未来出现的问题,如病毒对抗生素的抗药性、生态系统的破坏、食品和药品安全、公共卫生的国际合作等应该进行前瞻性、多学科的研究,提供有关的预案措施.

5.2努力实现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当今科学发展中综合的趋势更为突出.现代生态学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了多学科的综合,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连接起来,人类社会可纳入到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预防医学的研究也日益重视多学科综合研究和对复杂过程的总体研究.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开放性系统,在复杂多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健康受到多层次多因素的影响,至今很多疾病的病因尚未弄清,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不能保留在割裂的单科研究和笼统的语言描述上,宏观的综合研究和分析至关重要.

5.3研究方法上宏观与微观并重.首先从宏观上对疾病分布规律和流行环节以及对健康的因素进行研究仍将是预防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然而仅从宏观上研究,没有微观研究不能最终阐明原因和确定具体的流行过程.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技术的成就为预防医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建立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的微观研究已在疫苗的研制、早期的诊断、发病机制和环境生物学监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因此,预防医学的基础研究必须采取微观和宏观并重的方法.

预防医学研究方向篇4

确定了预防性医学检查在对居民的不同人群进行防治服务中的作用和地位,各类医学机构在防治服务工作中的规模和性质,以及各类专科医师和诊断科室参加这项工作的程度。研究了进行全民防治服务和群众的性医学检查的组织形式。所进行的有关防治服务的实验研究的一切重要结果已成为与一些研究所一起制订的发展防治服务的广泛计划的基础。刚开始进行的有关科学技术革命的社会卫生问题的综合研究是非常切合时代需要的.对居民在中不同人群的健康的研究,特别是由苏联社会卫生与保健组织学研究所、苏联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和全苏妇幼保健中心进行的儿童健康状况的综合研究有着巨大的社会和医学价值。

苏联社会卫生与保健组织学研究以及卫生学方面的各研究所在进行《工业城市居民的健康状况的生态学问题》的综合研究过程中,确定了居住在城市中气候状况不同地点的居民的健康特点。发现的在发病率和其它临床指标方面的差别使人们有可能根据居住地点、年龄和一系统社会条件制订更具体的预防措施。在人的生活范围内的变化的影响下,不仅在居民的疾病方面、而且在人口过程中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头几年的社会卫生研究发现了有关人口过程的水平、规律和趋向,人口过程最重要的趋向之一是居民“老化”和60岁以上的人所占的比重增加.据人口学家的估计,到20世纪末,老年人所占的比重将达到20肠。这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卫生意义,后者要求加快研究改善老年人医疗救护工作的医学组织措施。

和过去一样,在死亡率的结构中心血管疾病占有显著的地位。虽然近2年来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趋于稳定并略有下降,但这些疾病不仅对老年人的平均寿命和不可逆转的损失的规模产生明显的影响。沃罗涅日的研究人员得到了新的材料证明心血管疾病在形成农民最主要的健康指标方面占据主要地位;这些疾病在农村的发展超过了城市居民因这些疾病而致残和死亡的增长速度。这在处于能劳动年龄的男人身上特别明显.这些材料已成为农村居民对专科门诊服务的需求指标的基础。居民死亡的第二位原因是恶性肿瘤。在死亡率结构中占有明显地位的还有不幸事故,中毒和创伤,呼吸器官疾病.在40岁以下的人中创伤是主要死亡原因.还发现了主要死亡原因的地区特点。所获得的有关人口再生产的医学社会特征的材料是在我国制订和实行积极的人口政策的先决条件之一。

近几年来进行了与制订提高对居民的医学服务的效果和质量的综合措施有关的研究工作。在当前卫生工作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发展已达到较高水平,医务干部问题在数量上已得到解决的条件下,确定卫生工作进一步发展的途径有着重妥意义.在对改进全国卫生计划定额基础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居民结构变化预测的不同,有区别地制订了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各经济区的居民医疗预防服务的定额标准。还科学地制订了医疗预防机构网的布局原则。这些建议被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采纳运用于居民在消费预算的计划中。

苏联科学技术进步综合计划的《保护居民健康》部分研究了卫生工作发展的预测,并根据这项研究的结果,结合人口状况和周围环境因素,拟订了保护健康的基本发展方向.但是,卫生工作领域中的研究工作必须达到更大的效果。苏共中央二月和四月全会(1984年)对‘医学科学和医学实践提出了进一步巩固苏联居民健康的新的巨大任务。苏联保健部制订了苏联卫生工作的医学科学1986一1990年的5年发展计划的基本目标和方向。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社会卫生学的专家们应当就全国保健组织进一步发展的远景的科学根据方面进行大量的基础性质的研究工作。应当集中自已的注意力于卫生工作的各种根本问题。今天,属于这些最重要的问题是:

研究在现代条件下发展预防疾病和对居民的防治服务的科学基础,并根据不同人群和全国各地区的特点科学地规定实施步骤。

研究在发达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形成居民健康的规律性:用居民健康指标和经济指标评价卫生工作发展的最终结果的方法.

研究管理卫生工作,组织对病人的各种医学救护和治疗,保证提高医疗工作质量的措施的科学基础。

卫生经济和卫生计划间题,以及预测卫生工作发展的科学基础,卫生工作物质技术水平的作用的科学基础和它对国家经济的贡献。

在卫生管理和卫生计划中应用电子计算机和数学方法,建立有组织的运行图和工艺以保证最有效地利用电子计算机。

发展社会主义卫生工作的理论和组织问题,对资产阶级有关卫生工作问题的理论的批判。—医学中的信息,科学管理基础的方法学和理论问题。

研究在国内各经济地理区域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符合卫生标准的各类人群的行为的科学基础.在这些问题中,现阶段主要的是强化卫生工作,预防疾病和对居民的防治服务问题。正是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治疗个别人或个别人群的全部效果转而为解决提高整个卫生工作的效果问题,这可以在居民健康指标的改善中反映出来。#p#分页标题#e#

首先应当研究一级预防的科学基础以论证这样一些国家、社会、文化和其它措施,这些措施可以消除促使疾病产生和蔓延的条件、特别是决定当前婴儿死亡率水平的那些疾病。必须在专门研究的基础上对全国各地区、人群、最重要的疾病确定这样的条件的因素,以便在预防计划的以后发展阶段可以大致上评价这些问题在各地区的社会、医学和经济意义,以及评价预防计划在防治这些疾病方面的效果。这就可以确定某些计划的优先地位,并可在国内各人群和地区中疾病的构成和形成条件的差别逐渐消失的期间用实施这些计划过度到采用目标计划和目标管理。

社会卫生学者还必须加强对疾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工作的科学论证。当前提出扩大对最广泛流行的非传染性疾病,首先是心管病、肿瘤、糖尿病的一级预防的措施,以降低诱发这些疾病的危险因素的影响,不仅改变居民的心理定向,泛引导实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必需的,而且在门诊部、住院部、疗养机构以组织形式,医务人员的心理状态,医疗工艺,劳动组织等方面也需妥有一定的变化。在群众性医学检查中广泛运用自动化和其它技术,在评价健康状况和卫生工作活动方面必须有一个系统性.社会卫生学家和科学研究所的其他专家们在近期内应当制订出主要非传染性疾病高危因素分类的方法指导.在转入国内全民防治服务时期,卫生经济问题和医务工作者的物质和经济刺激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制订确定医学机构工作的不仅医学的、而且社会的和经济的效果的方法很重要。在这方面已走了第一步。高尔基医学院和苏联社会卫生与保健组织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确定了医疗预防工作经济效益的方法.运用这个方法评价卫生工作效益的经验证明必须完善这个方法。

可以在比较节约的方法条件下确定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水平和结构的居民健康的研究工作对规划的实施满足居民对医疗工作和预防疾病的需要的计划特别有价值。在利用电子计算技术记录被挑选出来的人群的基础上建立基础信息系统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应当特别注意对巩固地段服务、改进门诊部的诊断工作等进行科学研究,包括改进门诊部的咨询工作的组织,扩大医疗工作的规模和提高质量,预防科的工作,康复治疗,等等。社会卫生学者现实的任务之一是改进对农村劳动者医学服务的组织形式,以进一步提高对农村居民的专科服务水平。

预防医学研究方向篇5

传统的预防医学在校教育过程只能给学生提供理论知识的学习平台,但对其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培养相对较差[1-3]。毕业实习是预防专业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接触公共卫生实际工作的起始阶段,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4]。医学院校预防医学实习多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等公共卫生相关部门,第二阶段在校内预防医学各专业科室进行课题实习,以此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和科研技能的培养。但是,目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对预防医学的毕业实习设置尚缺乏统一标准,难以对专业实习的质量和效果进行有效评价,更不利于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改进和完善。因而,本研究采用专家咨询结合层次分析方法构建了一套应用于预防医学专业实习质量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以期对实习质量进行定量评价进而为实习教学工作的改进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专家的选择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人员、预防医学教学或教学管理工作教师作为本研究的专家进行调查,专家应符合如下要求:①从事预防医学工作、研究或教学工作;②曾参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培养工作;③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经过筛选,最终共有41名专家参与此次调查。

1.2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采用专家咨询法,结合各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基本日常工作内容,拟定了32项评价预防医学专业实习质量的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各评价指标间的递阶层次结构,本研究共形成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三阶结构,其中目标层为预防医学专业实习质量综合评价,准则层为评价体系中一、二级指标,方案层为指标体系中三级指标。指标体系中包含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31个三级指标。

1.3专家咨询结果的可靠性评价 采用专家咨询法调查专家对初步建立的指标体系中各三级指标重要程度的评分(5分制),计算各项指标重要性的算术均数(各专家对某指标重要性评分的均值),上一层次指标的重要性程度以下一层次各指标重要性算术均数的平均值表示。以专家积极系数(以专家咨询表的回收率表示)和专家权威程度为评价咨询结果可靠性指标。其中,专家权威程度(Cr)以专家判断依据(Ca)和熟悉程度(Cs)的算术均数表示。专家对指标重要性进行判断的依据的赋值标准,见表1。对预防医学专业实习情况的熟悉程度分为“很不熟悉、不太熟悉、一般、熟悉、很熟悉”,其赋值分别为0.2、0.4、0.6、0.8和1。

1.4各指标权重值的计算 根据专家给出的重要性评分计算出各指标的算术均数,对同一层次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进行两两比较,以两个指标重要度算术均数的差值结合九级标度法定义二者间相互重要程度,构建判断矩阵,采用和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值,计算方法如文献所述[5-6]。权重值以百分制表示。

2 结果

2.1咨询专的家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45份,回收问卷41份,回收率91.11%。符合本研究要求的41位专家的平均年龄42.49岁,平均工作年限18.20年,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20人(48.78%),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15人(36.59%),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专家人数为27人(65.85%),从事预防医学教学工作的12人(29.27%),从事预防医学教学管理工作的2人(4.88%)。

2.2专家咨询结果可靠性评价 专家积极系数为91.11%,专家判断依据(Ca)和熟悉程度(Cs)系数分别为0.73和0.93,专家权威程度(Cr)为0.83。

2.3指标体系的权重 本研究构建的三级指标体系中各级指标的权重值,见表2。在4个一级指标中,“专业技能”权重值最高;8个二级指标中,权重值最高的前三位指标依次为“疾病预防与控制”、“卫生监督监测”和“相关学科知识”;在全部31个三级指标中,“预防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公文写作能力”、“沟通及语言表达能力”权重顺位居于前三。

3 讨论

本研究构建了一套用于评价预防医学专业实习质量的三级指标体系。为了评价该体系的可靠性,本研究采用了专家积极系数和专家权威程度等指标。根据结果提示,本研究中专家参与的积极程度和权威程度较高,说明所选择的指标具有可靠性[7-8],本研究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适合与预防医学专业实习质量的综合评价。

研究结果显示,在一、二级指标中,“专业技能”及其所属的“疾病预防与控制”和“卫生监督监测”在同层次指标中所占比重最大。这或许也该指标中所包含的三级指标数量较多有关,但另一方面,疾病预防与控制、卫生监督监测是目前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所开展的主要日常工作,也是预防医学学生在未来最有可能从事的工作方向。因此,在预防医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学单位或实习基地的便利条件,在原有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教学内容应更接近公共卫生领域的实际工作。同时,专业实习作为学生从学校进入实际工作岗位的重要环节,在实习单位接受专业技能培养应得到足够的重视,既要提高实习单位的教学水平、规范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也要加强对学生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专业实习质量。在全部三级指标中,“预防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公文写作能力”和“沟通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权重顺位分列前三位。由此可见,基本知识和技能仍然是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此外,医学教育也应重视学生书面和语言表达等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了一套适用于预防医学专业实习质量的、可靠性较好的三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各指标权重的顺位分析结果提示,在传统的预防医学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对人才综合能力以及公共卫生相关专业技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何艳.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实习模式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3,(14):213-214.

[2]郑莉.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探索[C].决策论坛-企业行政管理与创新学g研讨会,2016.

[3]李芳健,唐杰,周志衡,等.基于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预防医学专业公共卫生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18):133-136.

[4]白国强.地方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实习探索[J].知识文库,2016,3(6):176,178.

[5]孙胤羚.职业卫生管理政策分析与评价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预防医学研究方向篇6

1.1信息用户的扩展。预防医学科技档案长期来主要任务是为领导机关提供科研管理情况和科技建设提供战略决策的依据[1]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网络环境下的预防医学图书馆档案资料与传统的图书馆相比[2],现在科技档案信息服务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服务用户已不再限于本系统、本单位,而是广泛涉及医疗、科研、教育、环境、旅游、生产、经营、涉外经贸等各个方面,尤其经过“非典”后,更加证明预防医学科技档案信息的运用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1.2研究领域拓宽。预防医学科技档案信息研究领域拓宽,表现为横向的外延和纵向的深化,纵横联系、协调发展的全国性信息通信网络。由于用户的扩展,冲破了部门、行业界限,加强了相互间的合作,促使了预防医学科技档案信息领域必须扩大延伸,提供更广泛,更全面的信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势在必行,要更新思路,转变观念,研究探讨新的方法,收集信息,储存及传播技术现代化等,赋于研究预防医学科技档案信息新的内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研究领域必定也必然不断自我拓宽。

1.3 价值体现。一般而言,科技信息价值只有伴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使用过程中得以显示,随着现代化社会的迅速发展,正在形成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体以预防为主的科技市场,以疾病预防控制为主体的保健市场,以人才竞争和合理流动为主体的科技人才市场。预防医学科技档案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活跃在相关领域;其价值无疑是在竞争大潮中体现,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预防医学科技信息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

2 预防医学科技档案的管理

2.1 科技档案服务于社会。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必须由系统走向社会;无论在档案管理上还是在档案信息研究上,要不断完善信息流通管理体制;必须做到:充实基础、理顺关系、调整内部结构、改变运行机制、加强档案管理、实现资源网互联,确保信息资源的共享。

2.2 档案管理质量[3]。良好的管理是生存的关键,收集档案信息的质量不但是体现自身的价值,也是档案管理事业发展之本。因此规范档案收集、保管、研究、利用等一系列质量控制标准和指标,并建立激励制约机制与之配套,以保证信息质量。这就要求档案管理部门在管好档案的同时,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并分门别类进行系统整理,编制配套的检索工具,充分提示档案内容,挖掘、索取对社会有价值的信息资料。

2.3 基础建设。发展高信息技术和网络,亟待改善的基础工作是:书刊、资料精选采集,目录(含卡片与读机)建设。若没有量就无所谓质,便无法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没有质,则所谓“信息”。充其量是杂乱无章资料的堆积。如果不及时抓住速度提供给用户,就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快节奏高价值的信息,如果不扩大研究功能,就不能在快速发展的高科技时代有一席之地。因此,我们除了加强科技档案自身基础建设外,还必须添置现代设备。

2.4 人才培训。人才管理是各项工作的要素。加强信息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关系到信息研究质量的优劣。故此,要重视知识更新造就一批具有现代信息意识,懂得现代信息技术管理人才,以适应信息建设的需要。对档案管理人员要进行外语和边缘学科知识学习培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科研设计能力。对初级专业技术人员主要抓基础理论和技能训练,必要时可派遣到外地高一级业务部门学习。只有人员素质的提高,信息研究质量才能提高,市场才有竞争力。

2.5 优质信息创效益。挖掘、搜集医学档案信息资源,把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使预防医学科技档案信息显示它独具的创造性,技术性和效益性。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项目,为社会提供系列专题信息,卫生防疫情报研究信息等,建立《医学科技成果数据库》、《中医药商品信息库》、《学者名人录数据库》、编制《中华医学档案信息杂志》、《中国医学档案信息发展动态》等信息资料等。收集制作声像资料,以及单方、验方、秘方为建设现代化社会,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贡献更具价值的科技信息。

参考文献

预防医学研究方向篇7

2当代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的发展现状问题

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分家”、“分工”,为两种医学的长足进步做出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带来了学科过分分开而导致的种种问题。首先,对于预防医学来说,自从它从传统的大医学领域中剥离出来后,结合“生物,物理”等多种因素,取得了巨大作用。如,牛痘的研制成功消灭了曾经夺去数千万人性命的天花等,都是通过预防医学手段得以发现证实。其次,对于临床医学来说。在不断的医疗实践中,临床医学利用基础医学的不断突破,除了传统的体检诊断外,在病理学确诊等方面,有了更多准确率和阳性率越来越高的结果。人类应对疾病的能力已经大大提升。但是,在两这门医学学科发展的道路上,也出现了诸多问题。(1)由于长期的重临床轻预防思路,政府投资,民间付款,大多拖到已病阶段。(2)医疗成本不断上涨,医药费用日渐提高。(3)预防医学面对诸多来自临床的新压力新问题亟待解决。

3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的整合发展

随着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发展都进入瓶颈遇到困难,看到两个学科的再次交流融合势在必行。预防只有结合临床,才能紧密把握社会人群健康状况的最新动态和理论原因。临床只有结合预防才能更高效有效的开展治疗工作。

预防医学研究方向篇8

选择防治路

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就有这样一些医生,不仅治病救人而且在疾病到来之前就已 经防守在第一线。25年前,他们就开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创立地 方基地,并逐渐面向基层医生进行培训。

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25周年庆典上,有教授提到,目前我国心血管病专科医生“ 千军万马般”冲向疾病终末期干预治疗、注重冠心病血管重建技术,却忽略了全民心血管病 健康促进、一级预防。胡大一教授称赞“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选择了正确的方向 和事业”,以医院为基础拉动区域性全民健康,促进心脑血管病预防控制与康复系统工程是 民生工程,让广大人民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

“我们如同穿上‘红舞鞋’,再苦再累再难也不可能停下来。工作是为老百姓健康,工作是 有意义的,因为有这个信念,再难也能克服。”唐新华教授庆典后感概万千。

脚踏实地做好防治工作

1986年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成立,1987年心脑血管病防治规划形成,1987年至1989 年成立了11个地方心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1990年进行高血压抽样调查,1991年至1993年进 行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数据及变化趋势调查,1992年至1995年进行青少年风湿 热、风湿性心脏病检测及易患因素调查,1998年至2003年建立社区为基础高血压防治模式, 创立继续教育培训班,学习防治指南、促进学术进展……

25年中,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进行科学防治、科学研究,进行临床研究、疾病监 测、人群疾病管理,建立疾病监测区、防治网络,制定综合干预信息化管理规范,深入试点 社区,提高基层专业队伍水平,科研带动防治,进行从临床到基层的转化医学。

浙江省卫生厅叶真副厅长评价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制定规划, 面向群众、深入基层,开展调查、掌握趋势,积极探索有效模式,为出台社区高血压防治规 范提供了依据。国际高血压联盟主席刘力生教授肯定其工作成绩:25年工作成绩在哪里?心 血管病死亡率下降!虽然老龄化造成高血压患病率增高,但中国在世界高血压联盟有关实现 转化医学方面是有发言权的。

“我们在基层做预防,开始的时候坐‘冷板凳’,没有效益、没有成果,但是我们知道这是 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坚持下来不容易。”一位基层医生如是说。

扎根基层 迎难而上

卫生部疾控局副局长雷正龙谈到目前将心脑血管病防治延伸到社区、乡村,使心脑血管病防 治“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实现六个转变,包括由专家行为转向政府行为,由医疗、科研 为主的行为转变为预防为主的行为,以城市为主转向城乡并举,高层转向基层,专业行为转 向群众行为,卫生部门的行为转向全社会的行为。

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就是在积极地将防治工作的主体转移到基层。在工作中他们 始终坚持政府主导、专家指导、社区实践、群众受益的工作原则。、一名社区医生说,虽然 防治工作单调枯燥繁琐,但是可以得到专家业务上的指导,看到自己的工作可以填补科研领 域空白,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微采访】

记者:我们理解,这25年的工作不容易。

唐新华:基层工作太难了。但我问一个九十多岁的老医生,他却说“工作 嘛,有什么难的” 。本职工作就该做好,所有困难不应该作为工作不完成的理由。我们像是穿上“红舞鞋”, 再难也不能停下。工作最初我们成立各市心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遇到过有的医院不肯合作 建立心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因为“防”的人不“治”、“治”的人不“防”,我们则坚持 防治结合,注重培养基层人员。

记者:选择在社区医院开展防治工作,基于怎样的考虑?

唐新华:与慢病管理工作理念及政府决策有关,而且很多基层医生不嫌苦 不嫌累,很有创造 力。我们关注社区医生的亮点,他们就有积极性,关注社区医生需求,满足社区医生的需求 才能把事情做下去。

预防医学研究方向篇9

1、问题的提出

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由生活方式引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infectious chronic disease NCD)发病率在我国农村人群中呈现逐年增加的局势。NCD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和新农村建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严峻的医学问题和社会问题。

NCD防治已引起我国各级政府和专家高度重视,例如国家制定了《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治方案》,2007年卫生部联合其他部门公布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倡议书》等,但是我国慢性病的预防依然面临一些问题:(1)慢性病的干预措施更多地停留在个体水平上,忽视了自然和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2)慢性病的干预措施主要是医学干预措施,忽略了政策、法律、经济等措施在慢性病干预中的作用... [1]。目前关于主要由生活方式引起的NCD的研究只停留在狭义的生活方式内涵与NCD关系的层次上, 缺乏深层次的系统研究。

2、中医生态医学思想和大生态医学思想为NCD预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早在几千年前,《内经》对人体疾病的的认识就不仅局限于人体本身,而是全面考察与整个生存环境的密切关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外在环境和内部机能的综合效应。生存条件的生物、气候、环境、时间、物候、地域、饮食五味、社会等因素的变动,人的内在环境的情志、体质、阴阳、气血等的异常,两方面的综合变动才造成疾病的产生。中医以《内经》为理论基础,形成了对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认识的整体观和辩证观[2]。其理论和实践体现了对疾病认识的生态观。并形成了和现代医学模式相近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生态医学模式[3]。

“大生态医学”的倡导者陶功定教授提出的大生态医学模式强调优化生存环境(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环境经济家庭环境),提高生命质量和增进身心健康为重点,顺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战略考虑的第三次卫生革命,与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丰厚的社会人文与医学相统一的辩证思想,特别是传统中医学以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为特征的整体论思想相一致。大生态医学模式在健康观念上强调人的精神心理状态与生存环境的和谐适应(良性互动);在对疾病的认识上认为疾病是一种健康不良状态,本质是人的身体和精神心理状态与生存环境的适应失谐;在思考的范围更广泛和深刻,强调人的身体与精神心理状态与生存环境的依存关系。大生态医学模式的医学思想是优化生存环境,辅以防治(绝非否定防治,而是从更高意义上理解和突出防治),充分体现医的本质―医的最高境界是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实现人类最佳生存状态,一切医学手段必须以此为向导,为此服务等思想[4]。

3、中医生态医学思想和大生态医学思想下NCD预防研究方法和内容

基于中医生态医学思想和大生态医学关于疾病防治强调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改善和相互协调的重要性思想,NCD预防研究应以NCD调研为主线,运用量化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探讨不同经济、生态地理区特定生活方式形成和群体和个体生命NCD发生、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家庭环境三大类系统因素各要素相互关联的规律,分析并得出不同生态地理和经济环境下利于农村人群NCD预防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家庭环境等系统各因素理想的定量值阈或定性指标或以及各因素的优化组合。

3.1研究方法

在资料检索、搜集和典型样点调查的基础上,以量化分析分析为主结合定性分析进行。定量分析以NCD发病率为因变量,以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与和家庭环境各因素为自变量,运用统计检验、单因数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逐步量化回归分析和模糊聚类等方法进行分析。

3.2研究内容

(1)不同地理区域农村NCD总体发病状况差异分析。

(2)不同地理区域自然生态环境与NCD相互关联分析。

(3)不同地理区域社会生态环境各因素与NCD相互关联分析。

(4)不同生态地理区域农村NCD个体的家庭环境因素和个体生活习惯的共性分析。

(5)不同地理区域内经济因素与NCD关联分析

(6)不同生态地理区域不同经济水平下系统其它要素与NCD关系的分析。

参考文献:

[1]孙晓东,吕筠,李立明. 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流行水平及其预防策略的发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16(5):538-400.

预防医学研究方向篇10

在医学领域中,预防医学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预防医学是从医学科学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它是研究预防和消灭病害,讲究卫生,增强体质,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的科学。预防医学是以预防为主要思想指导,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研究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规律,制定预防人类疾病发生的措施,实现促进健康,预防伤残和夭折为目的的一门科学。该学科应用现代医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人体健康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制定疾病防治策略与措施,以达到控制疾病,保障人民健康,延长人类寿命之目的。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预防医学日益显示出其在医学科学疾病防治中的重要性。

一、预防医学定义

预防医学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康复医学组成现代医学科学的四大支柱。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环境一人群—健康为模式,以预防为主的观念为主导思想,运用生物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等理论和方法,探讨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归的特点,以及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人群疾病和健康的影响规律,从而制定群体防治策略和公共卫生措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学科。

随着人类对自身、疾病和环境的不断认识,尤其是SARS和禽流感的暴发,人们都意识到预防医学的重要和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薄弱。关于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之间,可以理解为:公共卫生是用来促进公众健康的措施;而预防医学是公共卫生措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没有预防医学的理论指导,公共卫生就成了无源之水;而没有公共卫生实践,预防医学则成为空中楼阁。公共卫生的工作范围包括:通过有医学教育组织的社会活动来净化环境、控制传染病、进行健康教育、组织医护人员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发展社会体制、保证每个人都享有足以维持健康的生活水平,促进身心健康。它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流行病学、环境、职业、营养、伤害等等方面。

二、预防医学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

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从群体的角度探索与人类疾病和健康相关问题,预防疾病的发生,控制疾病的发展及促进健康的一门科学。医学发展的趋势之一,是从个体医学发展到群体医学,今天许多医学问题的真正彻底解决,不可能离开群体和群体医学方法。预防医学的任务要求它必须高瞻远瞩,面向医学的未来,从战略的高度考虑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

1:预防医学的特点:(1)价值导向的超前性;(2)服务对象和研究对象的整体性;(3)研究方法的独特性;(4)工作范围的全球性和广泛性;(5)工作效率的紧迫性和时效性;(6)工作过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7)工作效果评价的滞后性和效益影响的深远性。

2:预防医学对疾病防治的作用

(1)健康认识

完善的保健与预防疾病之道。我们每天经由阳光、空气、水及食物获得所需的营养素和氧气,却也不知不觉累积了许多的毒素于体内。再加上细胞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等,如不被排出而留在体内时,会妨碍消化、血液酸化,引起细胞及多种器官的疾病。毒素累积而附著在肠壁皱折中成为所谓的“宿便”无法排出体外,导致细胞缺氧,并刺激五脏造成体内生化的紊乱,所以说毒素乃万病之源,非排除不可。

(2)树立健康观

健康和疾病是医学的核心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无病即健康”是生物医学模式的健康观,它仅以躯体生理功能正常作健康的指标,未涉及心理和社会方面,因而是片面的和消极的。1948年WHO成立时在章程序言中指出“健康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代医学模式认为健康受到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与WHO的健康定义一致,健康被理解为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维组合概念,即“三维”健康观,健康的内涵由生物学健康向心理学、社会学领域拓展,这对现代卫生保健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提高防治突发性疾病的能力

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对预防控制突发性疾病事件,降低其危害性具有重要意义。突发性公疾病事件的范围:甲类传染病出现、乙类传染病明显升高、新传染病出现、不明原因疾病暴发、各类自然灾害过程或发生后疾病暴发流行、各类中毒、免疫接种出现群体副反应、医院内感染事件等。

(4)加强预防医学教育,培养合格医学人才

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模式是在生物医学模式框架建立起来的,具有该模式的内在缺陷,目前全国大多数医科院仍以招收、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主,毕业生“医疗第一”的思想根深蒂固。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会议通过著名的“爱丁堡宣言”指出:“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医学教育培养的医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要有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献身精神;具有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在专业方面除具有临床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基本的预防医学理论、知识和技能。

21世纪是一个科技进步的时代,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方式,也造成极大的环境污染。人们忽视了正常生活品质与精神生活,人人为生活、事业、理想而疲于奔命,种种因素正腐蚀著人类的健康,使原已相当进步的医药科技,更难以应付层出不穷甚至原因不明的现代病。预防医学是以“预防为主”为指导思想,服务对象是群体,从而防止人类疾病的发生。由此可见,预防医学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预防医学研究方向篇11

近年来,国内有关在医学教育中加强预防战略教育的呼声甚高,对此国家主管医学教育的政府机构和学术团体都十分重视加强预防战略教育的问题,曾多次召开专题学术研讨会研究对策。我们认为,加强预防战略教育应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既体现在理论教育上,又充实于现场实践中,非预防专业预防医学基础理论教育应体现其专业特点。对学校医学专业,国家教委在《普通高等学校医药专科基本规范》中明确规定了该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主要分配去向。根据《规范》要求,我们认为该专业预防医学的理论教育应突出以下内容:①加强方法学教学,主要是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方法,使其熟练掌握群体健康状况的研究方法和技能,为开展学校卫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②加强预防保健策略和措施教育。初级卫生保健是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关键,学校卫生室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直接担负学校这一特殊人群的卫生保健和医疗服务工作,通过教育使其加深对初级卫生保健的认识,熟练掌握初级卫生保健的内容、实施步骤与要求,并增强其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③重视学校健康教育,包括熟练掌握学校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如青少年常见病防治,如何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行为习惯、青春期教育及心理卫生教育等)、一般技能、方法和效果评价方法等,其中部分知识和技能可与其它专业课(如学校卫生学、教育学)结合起来培养。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学校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理论教学中有的放矢地突出重点内容,为下一步实践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加强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坚持“教学一科研一服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医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正如基础医学的教育需有相应的专业实验室,临床医学教育应有相应水平的教学医院一样,预防医学的教育也必需有其实践场所。因此在城市或农村建立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加强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中加强预防战略教育的需要,也是非预防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加强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对学校医学专业如何开展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探讨的不多。我们在教学中坚持了“教学一科研一服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正确处理好三者间的关系,取得了较好效果。①在“教学一科研一服务”相结合的问题上,坚持教学和科研应眼务于社会和人群健康的需要。社会和人群健康的需要来源于社会调査,为此我们深入到市区多所中学,了解学校卫生工作现状及需求情况,初步拟定出有待研究的课题。其中有些问题出乎我们预料,如调査发现,不仅青少年生长发育和常见病防治(如龋齿、视力低下、脊柱弯曲等)是学校卫生工作需要常规研究的课题,而且校方还提出了诸如青春期健康教育、青少年不良行为干预(如吸烟、饮酒)等方面的研究课题。初步调査使我们在教学内容和科研选题方面开阔了视野,并在几年的实际工作中对本市青少年健康和行为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系列研究的专题包括:青少年血压及影响因素分析;初中学生视力低下及影响因素调査;初中学生龋齿及口腔卫生习惯调査;中学生吸烟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査;初中学生性生理及性心理状况调査等。对调査中发现的患者(如龋齿、视力低下)及时给予矫治或建议治疗,并把研究成果及建议反馈给学校,用于指导青少年常见病防治及不良行为干预。如在调査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先后就如何预防青少年高血压、龋齿、近视及如何控制青少年吸烟等问题向校方提出过建议,这些建议深受老师和学生家长的欢迎,有的学校主动提出与我们建立固定联系,协助他们做好学校卫生工作。②周密安排实践教学全过程,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培养。根据现行教学计划,学校医学专业的实践仅2周半,这期间除完成一项专题调査外,还需讲授一堂卫生保健课。要使短暂的实践教学获得最佳效果,带教老师必须事先做好充分准备,组织协调好专题调査的每一环节,使学生有充分实践的机会。经过周密安排,多数学生在专题调査结束后都能独立地撰写出具有相当水平和学术价值的调査报告或研究论文,实际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预防医学研究方向篇12

口腔预防保健科学研究群体口腔患病规律、患病情况并提供相应的预防与保健措施,是培养医学专业学生融入社会的必修课程,口腔医学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来适应此门学科的特点,在实践中我们证明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口腔预防保健知识、沟通宣讲、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非常大的提高效果。

一、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当前国际社会认同程度很高的一种课程学习模式,一般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所学知识、获取新的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模式,是一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实践精神的教学过程,一般包括以兴趣为导向的探究性学习、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学习(PBL)、项目研究模式的学习、角色扮演模式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习明纳课(Seminar)、服务学习等七种模式。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的是领路人和清道夫的角色,在学生自主探究与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合适的项目,让学生切合自身学习特点与学习方向来发展自身长处,补足自身缺点与学问中的短板。当今社会,人们的口腔疾病预防与保健意识薄弱,大多数人只有在患病时才会寻医问药,学生中也存在推崇医疗技术的学习,而忽视向人们普及口腔预防保健知识的问题。因此,我们要以研究性学习教学法为中心,推动学生掌握口腔预防保健以及宣讲技能,成就学生步入社会融入社会的硬实力,例如:在普及预防与治疗龋齿的群众宣讲活动中,宣讲对象很大一部分是儿童和老人,因为龋齿在儿童和老人中的发病率高达77%,所以在宣讲过程中就要注意使用通俗的语言,注意文化差异,保证宣讲对象能够理解宣讲内容,从而达到宣讲目的。

二、研究性学习在口腔预防保健

教学中的实践——口腔健康教育模拟课堂学期开始,任课教师依据口腔预防保健课程实验大纲,布置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实践课题,内容可涉及口腔预防保健课程内容的各个方面,例如学生以兴趣选择为主导,组成8到10个人一小组的实践团队,通过网络、课本、图书馆等搜集所需理论知识,运用幻灯片演讲、视屏解析、小品节目等形式来进行期末汇报总结。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法能够让学生在主动、自觉中学习自学的方法,掌握自学的要领,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开展三次左右的座谈会,来查看学生项目实施的进程,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启发他们思考。学期末汇报时,汇报学生模拟口腔健康教育宣讲者,其他学生和教师模拟宣讲对象,教师按照作品的形式与内容进行当堂评价,以专业理论知识的准确性,施讲者语言的通俗性与层次性,以及对场面的把控能力、演讲时间的安排,内容的重点突出等方面来评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