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3 15:24:41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论文篇1

1.揭示课题,引入情境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如至亲。”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时空跨度大,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很多内容不是中学生阅历中的。教学新课时,如何把学生带进教材特定的情境中,从而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时空距离,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的钻研教材,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亲身感受作品的情境,找准作品情感的闪光点,导读时或简介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或摄取作品最感人的情境加以描述,从而把学生引入情境。

2.绘声绘色,优化情境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境教学就是要以“情”为纽带,以教师之“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大多是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佳品,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无论写人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但是,教材不是影视文学,无论作者描述如何精彩,感情如何丰富,如果教师不去点拨、渲染,学生不去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也只是一些语言符号的整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联想,并运用讲述的方法,把教材的语言化为教师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精彩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在涓涓的情感细流的沐浴中受到艺术感染,成为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从而达到精神的恬淡与从容,思维的明晰与开阔。

3.设计角色,置身情境

教材中的小说、戏剧,有很多对话描写。为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情境教学常常利用角色效应,设计角色让学生充分活动,或分角色朗读,或分角色表演。这样可以从教材语言出发,落实教材语言。即“语言情境语言”不断沟通结合,以切实训练学生语言丈字的基本功。同时,学生加深了情感体验,加深了对情境本质的认识。

4.设疑想象,感受情境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文艺作品的鉴赏时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情感教学常常要指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二、交流探讨

具体到语文课堂中,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这也体现了本次课改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环节,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动口、动手、动脑,倡导课标中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问题设置既要扣住教材的重点又要有探究性,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交流探究的过程尝试到学习的乐趣。这种交流可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正反方之间的交流,要不拘形式,只要能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即可。但必须诚心诚意。师生间的交流,教师必须要“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这样不仅符合学生心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三、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其目的就是为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态,要强调加强与其它学科的沟通,与生活的沟通,在语文课程中学习到其它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陈旧的课堂结构,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课堂。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想象,激活他们的思维,将他们的学习引向更为深广的空间,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语文学科在追求人文精神上应谊把握语文学科特点,找准人文教育的着眼点。着眼于人的精神和人的价值。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那么就违背了人文教育的宗旨。语文人文教育要追求对学生的人生关怀、人性关怀。人文教育的实质是精神性的、智慧性的,达不到精神层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要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宽容的师生关系,倡导民主、合作、教学相长的教风。语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在顾及自己具体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需要和感受。语文课堂应成为“快乐之家”,学习语文过程应成为“快乐之旅”。

2.人文精神的养育具有诸多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有助于教师进行人文教育时采取适宜的对策。人文教育充满想象和创造;人文意义具有抽象性、模糊性,人文语言具有混沌性、隐喻性。人文教育不能用概念解释,而要给出一个特定的“场”,通过展开联想或想象,悟出意蕴和道理。在教学中,要重在激发想象和体悟力,让学生去感受,不能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论文篇2

 

导入新课作为一门教学艺术,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智慧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导入语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新课的教学质量。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导入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

一、新旧串连,巧用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表面看似庞杂,实质其知识体系严密有序。教材中的选文文体、作者、主题、写法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可利用文与文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掌握的知识触发顺势过渡到新课的讲授。当学生找到知识点间的联系时,自然会领略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从而精神饱满地、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如教学《醉翁亭记》以文体相同导入,举出此前学过的《桃花源记》、《核舟记》、《小石潭记》,讲解“记”的文体特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景物生发情理,本文即属这类;一类是寓情理于景物中,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而《核舟记》的“记”相当于说明文体。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解读文本之前引用与课文主旨有关的轶事趣闻,如谜语对联、童话传说、成语寓言等短小故事,能够将学生注意力快速集中起来语文教学论文,轻松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如设计《木兰诗》导入语:“同学们,在我国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女孩,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你们知道这个女孩是谁吗?”当然,运用故事导入,所选用的故事一定要与课文有关,简短而具有吸引力,要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才能切实发挥导入的作用。

二、有意提问,巧设悬念

心理学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核心期刊。古语又云:“学贵质疑”,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教师在导入语中要擅于结合所讲内容及课题特点,有意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通过问题的分析、解答引入新课。如设计《观沧海》导入语:“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凯旋而归,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观沧海》。那么诗中是如何表现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概呢?又是描绘了怎样一副宏伟壮丽的景象呢?”学生在注意这几个问题时,同时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在听讲的时候也能做到有的放矢了。

奥苏伯尔认为“认知内驱力”是促使学生学业取得成就的三种内驱力之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有效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如设计《杨修之死》导入语:“事情发生在魏、蜀汉中之战的最后阶段。蜀兵据险固守,魏不得进,魏军主帅曹操深感进退两难。魏行军主簿杨修恰恰在此关头从军中以‘鸡肋’为夜间口令这件事上,推知曹操已有退兵之意,未经请示,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又向夏侯惇说明‘鸡肋’一语的含义,夏侯服膺杨修的‘先知’,也赶紧收拾行装。顷刻间,军心大乱。曹操是否会因杨修摸透自己的心思妒才而杀杨修呢?又将罗织什么罪名来杀杨修呢?请看本文。”

三、介绍背景,生动解题

在教授新课时,先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写作的当时时代特点、政治经济状况、作者的生平游历等,是启动学习积极情绪切入点,能够有效地排除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产生的一些疑问或障碍,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如《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剪灭各诸侯国,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异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学生了解唐雎赴秦的政治形势就容易理解课文了。再如教学《过零丁洋》时,一开始穿插作者文天祥的经历:“元军直下广东,欲彻底消灭南宋流亡政府。文天祥不幸被俘,被押解到珠江口外的伶仃洋。元统帅张弘范派人请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语文教学论文,文大义凌然,坚拒写书,以一首七言律诗表明心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过零丁洋》。”通过介绍作者,可以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文学常识,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标题,即“文眼”。有些标题含义深刻,耐人寻味。教师如果从解题入手来导入新课,那么对于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也大有裨益。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标题很有特色,“这个题目告诉我们课文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前后两部分的内容,那么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到底怎么样呢?”解题导入法的最大优点就是能拓展课文的背景材料,同时这种解题的方法也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新课的渴望和兴趣,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课导入方法。

四、概述情节,自叙经历

对一些篇幅较长的小说或叙事散文可采用概述情节来导入。如导入《社戏》:“前一部分主要写‘我’在北京看过的两次戏,一次是在北京的戏院,戏院里嘈杂、拥挤、混乱的环境让‘我’非常的厌恶。另一次是募集水捐,因为捐款的方式是买戏票,因此机缘巧合的又看了一次戏,但却遭遇尴尬,没有看完便离了场,两次看戏给‘我’的感觉都是不好的。第二部分主要写了‘我’在赵庄看戏的感受和经历,鲁迅在写这部分的文字中饱含着深情,表现了鲁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深刻眷念。”概述课文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本文有个清晰的宏观把握,从整体感知过渡到章节段落,深刻领会文章的脉络层次和篇章结构。

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边尤其是教师身上的故事,特别感兴趣。教师要抓住好这一切入口适时导入新课核心期刊。如教学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时,教师可引用自己或让学生自告奋勇地讲述切身经历之事来导入课文:“我的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却十分严厉,生活中很少有微笑,有时责骂自己时,还不允许我哭出声音来。她虽然严格地管束我,却又时时地疼爱着我,她是慈母兼任严父。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我的母亲》中,作者胡适又会为我们讲述一种怎样的母爱表达方式呢?”如此导入,真实感人且紧扣文章主旨,为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作了很好的铺垫。

五、创设情境,直观演示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当是导火线、冲击波、兴奋剂。”教师在导入语设计中可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文本转换为可感一幅幅图景或一种意境,从而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身临其境地感受其艺术魅力。如教《春》时,教师或学生背诵描写春天的诗句:“二月春风似剪刀”、“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等,让学生通过古诗文的意蕴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或想象,情不自禁地进入“春”景之中。如教学《海燕》,教师以充满激情的言语导入:“有一只海燕,在孕育之时,它高翔语文教学论文,渴望暴风雨;在逼近之时,它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在即将来临,它反复呼唤暴雨风。”使学生沉浸在骤然而下,一触即发的革命气氛之中,对文中的海燕形象,对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产生感情共鸣,唤起深刻体验。

初中生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偏重感性认识,在教学中借助具体的实物、图片、动画、音乐、影视等教具,能够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真实性。如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可以制作几张罗布泊的幻灯片,不仅给学生以艺术美的享受,还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使人产生愉悦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会使学生快乐地进入课文,接受新知识。如教学《水调歌头》,播放王菲《但愿人长久》等,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适度运用教具,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总之,语文课堂导入语设计方案很多,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究总结。导入语的设计应根据具体教学的目的、内容、风格、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切勿只图表面的热闹,追求形式花样,或是占用过多的时间削弱其他教学环节。导入语创意设计来源于教师素养,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需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

参考文献:

[1]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年.第9页.

[2]黄革、吕嵩松.初中语文新课程课堂导入语设计的特点[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论文篇3

前 言

在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中,老师一直是处于语文教学的主体地位,他们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导,对学生有绝对的权威,所以,在此基础之上的学生都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而学生的自主性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对于这种教学模式来说,它是非常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且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特别是对于语文这一需要想象与创造思维的学科,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是很难进行开放性创造,最终还是不利于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在这种情况下,初中语文新课标的改革就是要打破这种被动式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的个性发展放在首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高效率的语文教学是离不开师生间的交流,老师们合理的提问能够更加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从而有效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活跃课堂的气氛,进而提高上课效率。

一、我国初中学生自主性学习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学习兴趣缺乏,自我效能感低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但是很多初中学生由于目标不明确,没有做好对自己人生的规划,从步入校园的那一刻开始并松懈下来了,导致学生的积极性降低,学习兴趣缺乏。由于缺乏学习动机,一些学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出现偏差,没有将科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上,再加之学习成绩不理想,打消了自己的积极性,降低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效能感降低的最直接表现就是无法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对其他人的依赖性增强,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缺乏明确的目标

很多学生之所以自主性学习能力较差,主要是因为其学习目标不明确,自觉能动性降低。目标是是学生取得学习进步的指航针,同时也是构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核心部分。但是很大一部分学生从来没有主动制定过学习目标,对于为什么学习,如何学习都没有清晰的认识,尤其是在中短期目标的制定方面比较模糊和笼统,缺乏一定的可行性和指导性。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制定脱离了学生实际情况,没有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的学习目标过高,导致无法完成,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目标制定的太低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为目标太低学生很容易完成,会使他们缺乏学习竞争,安于现状。

(三)学生的元认知策略比较低

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太低会直接导致学初中生对于一些学习策略的认识出现偏差,自主性学习能力降低,元认知的主要目的是计划学习并对学习实施有效的控制同时还可以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由于缺乏元认知能力很多大学生在制定学习目标的时候显得力不从心,对学习的监控过程无从下手,学习评价没有科学依据。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背诵、反复记忆、讨论、认真思考等。对于一些元认知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都很容易做到以上几点要求,但是大部分的学生还依然无法做到,尤其是学习的时候不能做好记录与整理。在一些初中学校中,部分学生对元认知的使用缺乏灵活性,只会在特定的情况下使用,换成另一种环境的时候就不知道如何使用了。

(四)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

学生的自控能力也就是学生对自己的控制能力,在目前的初中校园中有很少的学生能够经受起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这也就要求学生如何实施有效的自我控制。很多的学生受到其他学生的影响,经常出去玩,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尤其是课后时间他们很少进行自主学习,考试的时候成绩自然下降的比较明显。与以往初中学生不同的是,现代的初中生比以前的学生更为懒惰,大部分学生太过于松懈。尤其是计算机快速发展的时代,很多学生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资源的优势进行学习,取而代之的是他们将大部分时间投放于网络游戏上,只有在需要的时候偶尔会上网学习一下。

二、自主学习理论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策略分析

(一)立足初中生的学习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设问

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在思考和解析问题方面还显得不够成熟,这就要求语文老师们在设问时要注意把握问题的方向与难易程度,针对中学生的学习习惯与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提问。一方面,老师的提问,学生们答不上来,这样就会导致课堂气氛变得尴尬,使课堂变得沉闷,很可能一堂课就这么无味地进行下去。另一方面,老师的提问太过于简单了,学生根本就不会去展开想象与思考,这样就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老师们的设问也是要把握好度,既要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又要使课堂活跃起来,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二)注重提问的方式方法,多变性地设问

我们可以试想,如果老师们的提问方式总是那么突兀的单刀直入,莫名其妙的就丢给学生一个问题,学生们会很积极地去思考吗?课堂的气氛会变得活跃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学生们此时只会感到无味,很难跟上老师的上课节奏。所以,老师们在上课的时候,应该采用多变的方式进行设问,有时可以单刀直入,有时也可以婉转,这就看老师们如何去把握了。

(三)不能限定标准答案,学生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在语文这门主观性很强的学科里,往往一个问题是不可能会有标准答案的。有时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比较片面或者是不完整,此时,老师们不能一棍将学生“打死”,而是要逐步引导他们深入分析与思考,把握问题的全面性。在某些问题提出之后,老师们可以变向地去提示学生王哪个方向思考,因为答案并不一定就是唯一的。

结束语

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老师们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所以,对于初中语文老师来说,一定要讲究教学的设计策略,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通过简单的设问技巧,使学生逐步进入到语文的学习情境中去,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晓琴.有关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策略的思考[J].新课程(中学),2012(5).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090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按照三阶段阅读教学:读前“有趣热身”,读中“提问和应答”和读后“热烈讨论”设计阅读教学。但是,在这样的阅读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处理阅读文本比较粗糙,问题设计仅限于一些事实细节信息的查找,停留在浅层信息理解上。问题设计随意性和盲目性比较大,学生阅读理解只是“蜻蜓点水”。 教师花大部分时间在阅读文本的语言点分析和讲解上。阅读文本在教师眼里,往往只是充斥着单词、短语和句型等语言点的书面工具。教师缺乏对阅读文本的充分解读,忽视阅读文本包涵语篇结构、阅读深层理解、文化情感、文体特点和写作技能等解读。英语教师如果停留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那么就不适应时展了。

近几年来的中考试题加大了对文章阅读的检测力度,进一步从速度、语篇、能力等方面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了新教材、新大纲着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新要求,加大了对考生理解、概括、推理、判断能力的考查。从宏观上看,这是时代的发展对教学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语言知识、获取文章提供的信息、领悟文章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和技能,学会学习,成为有独立阅读能力的人,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图式阅读理论

语篇阅读理解的图式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具影响力的语篇阅读理解理论。图式理论(The Schema Theory)被成功地运用到外语阅读教学中,产生了一种新的解释阅读过程的理论。所谓“图式”是指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组织,是被学习者储存在记忆中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及怎样把这些新信息融进学习者知识库中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阅读理解首先是输入一定的信息,然后在记忆中寻找能够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当作以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被找到以后,就可以说明产生了理解。图式阅读理论将阅读过程解释为读者在语篇的各个层次上和各个层次之间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两种信息处理方式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读者的已有知识和语篇各个层次的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在理解过程中,加工的层次是循环递进的,随着阅读行为的不断进行,更高层次的图式被激活,理解的循环就走向更高的层次,产生对句子的理解以及对语篇的理解。

Clarke and Silberstein 所指出,“读者控制的信息要超出字面所提供的。读者之所以理解读物是他们能把读物透过其文字,与记忆中已存的相应概念联系。阅读的技巧在于语言知识与图式知识有效地相互作用。”同样,文章的体裁是多种多样的,如故事、寓言、说明文、议论文等,故事都有开头、结尾,中间有各种情节;情节又有开始、发展、结局等。议论文有论点、论据、论证。读者对某种文章结构越熟悉,阅读时就越能把握思路、层次,对文章的特定框架和各段落的组织排列,及文章的逻辑关系等就越清楚,因此读起来就得心应手,阅读速度也随之提高。因此,教师在设计阅读理解问题时,要注意读前调动和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读中要注意设计问题的层次性和梯度,让语篇阅读理解不断循环,产生更高层次的理解。理解文章的深层意义和作者的意图还必须引导学生学习从宏观的角度分析语篇结构,通过设计参阅型问题,引导学生对整个语篇的层次结构、逻辑关系、主题思想和作者的立场观点全面领会,进一步进行评论和欣赏。

三、初中英语阅读问题设计的三个类型与阅读策略

1.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三个类型

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提问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展示型问题、参阅型问题和评估型问题(梁美珍,2011)。展示型问题一般用于文本阅读的初始阶段,提问的内容涉及文本的词句、细节理解或篇章结构,学生凭借表层理解、短时记忆或快速查找文本便能回答。参阅型问题是在学生理解并获得文本的事实信息后,进一步理解挖掘文本信息而设计的问题,学生作答时参阅文本内容,同时调动已有的阅读图式,结合自身的认知和经验,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推理和总结后得出结论。评估型问题一般用于文本处理的最后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评价、拓展和运用。这三类问题设计有梯度,层次鲜明,围绕阅读文本,即抓住了双基教学,有兼顾了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

2.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运用的主要阅读策略

阅读策略是指阅读者在阅读活动中进行有效阅读和解决问题而采取的方式、技巧或行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阅读策略有:略读(Skimming),读(Scanning),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Using context),使用背景知识预测(Predicting with the background),辨别文章结构(Analyz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查阅字典(Using the dictionaries),使用关键词(Finding the key words),寻找主题句(Finding the topic sentence),类推(Deducing),比较(Comparing),推理(Consequence),概述(Summarizing)等。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三阶段中应指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理解文章。阅读前阶段主要是通过使用背景知识预测和辨别文章结构,预测标题等阅读策略,预测文章大意和文章结构,激活背景知识的图式,为下一步的读中活动做准备。阅读中阶段主要是为了验证读前预测,获取更多的文章信息,更深层理解文章、作者意图和句子结构等,因此主要使用的阅读策略是略读,验证读前预测,通过读,找事实,获取表层信息,并使用关键词,上下文猜测词义,比较,推理等策略。阅读后阶段主要是评价文章,拓展与运用,因此主要运用的策略是推理和概述等策略。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阅读文本的需要适当引导学生正确运用阅读策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同时教师在设计三个类型的阅读问题时,注意结合阅读策略而设计问题,让学生根据解决阅读问题的需要正确使用阅读策略,培养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借助策略理解文章、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初中阅读教学三阶段中运用阅读策略进行文本信息处理和问题设计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分三个阶段进行阅读理解教学。教师在每个阶段中设计阅读任务,使设计的任务与任务之间相关联,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运用阅读策略从标题、图片的预测到验证预测结果,由获取事实信息表层理解文本到通过事实信息分析、推理得出结论达到深层理解文本,最后通过评价欣赏文本,了解作者意图,拓展阅读文本输出阅读信息。学生在完成各阶段的阅读任务中,不断激活背景图式,阅读理解不断循环上升,最终达到深层理解文本信息。笔者分别在三个阅读阶段中引用阅读教学课例片段进行探讨处理阅读文本信息的问题设计。

1. 阅读前活动阶段

阅读前活动可以称作导入。其目的是降低阅读活动中的难度,让学生做好阅读准备并熟悉阅读任务。本阶段主要是通过创设情景、学生预测和讨论、头脑风暴等方式激活学生原有背景知识,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图式。一般是对文本标题、图片等预测和探究或补充阅读的背景知识。

2. 阅读中活动阶段

本阶段的目的是验证前一段的预测,获取详细而确切的信息,了解和熟悉课文中生疏的词、短语、结构等语言现象。教师就阅读文本进行表层提问即展示型问题,学生通过快速查找等方式掌握文本大意或段落大意,构建较详细的语义图象,梳理全文的信息脉络和语言,基本理解文本内容。并设计参阅型问题,对文本进行深层加工,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挖掘探究性阅读,让学生理解和推测作者意图。这一阶段的阅读任务和问题设计不易过多,过散,必须有梯度,严谨和逻辑性。一般设计三个阅读任务:Task1,Task2和Task3,每个任务之间必须有梯度和逻辑性。

(1)Task1通常设计文章体裁提问,段落大意与段落匹配、文章大意概括或简单了解故事情节等问题,让学生运用略读策略,快速阅读,掌握文章大意,对文本有大概的理解,并对读前预测进行验证。

【阅读课例片段1】上海牛津(广州版)八年级上册Unit4 reading A The night of the horse 《木马计》这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但学生并不熟悉这个历史背景,因此在读前通过图片介绍这场战争的历史背景,但没有告知故事经过和结局。

While-reading :

Task1 Fast-reading and answer:(read the beginning and ending of the story)(自主阅读)(2分钟)

1. How long did the war last for?

2. In the end, who won the war?

3. The winner succeeded not by ,but with .

【说明】这三个问题的设计主要让学生运用略读策略,对故事内容大概了解,知道谁打败了谁,历时有多长时间,通过什么打败的,为第二个任务做铺垫。

(2)Task2通常设计展示型问题为主,让学生运用读,找关键词,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等策略,获取文本事实信息,为深层理解文本,完成第三个任务做准备。

【阅读课例片段】上海牛津(广州版)八年级上册Unit4 reading A The night of the horse

Task 2: read carefully and try to find out the details)(自主阅读,再小组讨论)(5分钟)

1. “Captain, they’ve gone,” “they” refers to ________.

A. the guards B. the Greeks

C. the soldiers D. the captains

2. Where did they leave the wooden horse?

A. Outside the city of Troy

B. By the river

C. In the city of Troy

D. On the wall of Troy.

3.Why is the wooden horse on wheels?

A. Because it is easy for the Greeks to take home with them.

B. Because it is easy for the soldiers of Troy to pull into the city.

C. Because the Greeks want to seize the captain inside the horse.

4. Who did the Greeks seize ?

A. The captain. B. The soldiers of Troy.

C. The Greek army. D. The captain and other prisoners.

5. Which is in the right order according to the story?

①The Greek soldiers opened the main gate.

②The soldiers dragged the wooden horse into the city.

③The Greeks left the city of Troy.

④The Greek army captured the city of Troy.

⑤The Trojans celebrated and went to sleep.

A. ③①②④⑤ B. ③②①⑤④

C. ②③⑤①④ D. ③②⑤①④

【说明】这五个问题中第1,2,4,5题为展示型问题,训练学生运用读和根据上下文猜词义等策略寻找答案,从而理解故事细节。问题3是参阅型问题,学生通过运用推理策略,深层理解文本,才能做出正确选择,同时为第三个阅读任务做铺垫。

(3)Task3通常设计参阅型问题,在学生理解文本事实信息后,进一步理解挖掘文本信息,学生作答时参阅文本内容,同时调动已有的阅读图式,结合自身的认知和经验,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推理和总结后得出结论。(教学案例略)

3. 阅读后活动阶段

这个阶段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评价,拓展和运用。此阶段主要任务是检查学生对课文中语言形式的掌握和运用,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使他们把所读到的东西与他们所掌握的东西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的输出。教师可以设计评估型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对作者的观点,谋篇布局等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质疑和评价,培养阅读的思维能力。这一阶段是阅读理解的核心部分。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20022

作业设计永远没有固定模式,只要设计的作业形式学生感兴趣,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样的作业设计是成功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当中,我一直努力于研究如何有效设计初中语文作业,所设计的作业也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下面,我就将自己的作业设计心得介绍给大家,仅供参阅。

一、实验型作业的设计

何谓实验型作业呢?所谓的实验型作业是指要求学生通过相关的实验操作方能完成的作业形式。这样的作业完成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且具有一定的新意,可以有效激发初中生的作业完成兴趣。

例如,执教《中国石拱桥》一课的时候,我要求学生们在课余寻找一些生活中的材料,分别搭一座拱桥和一座梁桥。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完成桥梁的搭建之后,我还要求他们进行实验看看到底是梁桥更加坚固还是拱桥更加坚固。通过相关的实验验证,最终学生们一致认为:拱桥比梁桥更加坚固。通过完成这样的实验型作业,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更加深了学生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所起到的效果可见一斑。

实验型作业的设计更适用于说明文的教学,因此,在进行初中说明文教学的时候,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实验型作业让学生来完成,从而不断激发学生们的语文学习兴趣。

二、谜语型作业的设计

谜语型作业是指教师设计一个谜题,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相应的词语。这样的作业设计形式对于初中生的词语掌握是非常有用的。我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当中,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就会给学生布置一些谜语型作业让他们当堂完成,学生们对于这样的作业设计形式非常感兴趣。

例如,执教《苏州园林》一课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谜语型作业:请在课文当中找到相应意思的词语:(1)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或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干某件事情或处理一些事(因地制宜);(2)形容山峰一个接着一个,连绵不断(重峦叠嶂);(3)形容非常的华贵(珠光宝气)。作业布置下去之后,学生们迅速阅读课文,并很快找到了谜题的答案。而通过这个作业的完成,学生们也深刻地掌握了相关词语的意思。

谜语型作业的设计适合于任何课文的教学,因此,我们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可以适当设计一些谜语型作业让学生来完成,让他们在作业完成的过程当中掌握更多的词语含义。

三、绘画型作业的设计

除了上述两种作业的设计形式之外,为了更好地激发初中生的作业完成兴趣,丰富作业设计的形式,我们还可以适当地设计一些绘画型作业让学生们来完成。这样的作业形式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更可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例如,执教《苏州园林》一课的时候,我要求学生们根据课文中所描述的片段画出自己的所想。这样的作业形式对于学生们来说是新颖的,下课之后他们对课文进行仔细阅读,然后根据课文中所描述的苏州园林景象进行绘画。第二天,学生们交出了自己的绘画作业。我要求他们对自己所画的画进行介绍,并说明自己的画是根据课文中的哪段文字描写所画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们非常积极地对自己所作的画进行介绍,这样的方式不仅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更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绘画型作业的设计看似与我们的语文学习毫不相关,但是却可以在无形中激发同学们的语文学习兴趣。因此,适当地设计一些绘画型作业也是必不可少的。

四、辩论型作业的设计

所谓的辩论型作业主要是指教师根据课文选择一个论题让学生进行辩论。为了更好地进行辩论,学生们必须要对课文进行反复研读,这对于学生们加深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有效的。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多元智能理论被喻为二十一世纪主流教育思想之一,主张智能是分布的、情境化的、可以发展的。而情境教学法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与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可以说有很多共通之处。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也逐渐深入,在教育理念上 “以学生发展为本”备受关注,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语文课程理念已经普遍为语文教师所接受。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越来越多的教师尝试运用情境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种运用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还存在一些可以继续提升的空间。

情境教学比较符合中国语文教学规律,在帮助语文教师实现教学转型的过程中效果比较好,而多元智能理论则比较符合我国近年来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智能是多维的,不但每一个个体基于其生物基础都具有相对独立的多种智能,而且生活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个体在智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上存在着差异,其智能的表现也是千差万别的。多元智能理论肯定了个体智能表现的差异性,主张尊重不同个体的不同特性,倡导全面发展人的多种潜能,为教育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视角。

情境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主张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考虑到学生的多方面因素。首先,情境教学比较注重趣味性,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通过对话、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以及图片、投影等各种多媒体手段,来增强情境创设的趣味性。其次,情境教学注重科学性,是遵循科学规律来创设情境的。情境的创设必须适应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情感体验也不能违背人性的情感规律,教学内容涉及的难易程度也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教学内容。再次,情境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主导作用,创设的情境是否对学生产生了作用才是关键。学生在教学中进行了阅读、观察、思考、交流、操作等行为,并从情境中获得了体验,这样的情境教学才算是成功的。最后,情境教学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需求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创设情境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尽量多元化,以顾及学生的心理需求,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初中学生已经开始进入青春期,随着年龄地增长和青春期情绪地影响,很多学生对上课发言失去了兴趣,课堂互动的减少也使得课堂氛围日趋沉闷。多元智能理论结合情境教学为解决当代初中语文教学的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多种途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代入到情境当中,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致,使他们有兴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时代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无法消除社会环境对学生造成的影响,那么就必须研究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来解决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这一难点,情境教学正是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思路。5000 年的文化积淀虽然使得教材内容时代跨度较大而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但同时也使我们教材中的文本可以精益求精,尽管初中语文教学因为学生年龄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难度增加,但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毕竟是千挑万选出来的经典之作,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科学合理地运用情境教学法,将学生带入文本中的情境,那么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仍然可以被激发出来。

多元智能和情境教学作为新兴的教学理论,相对传统语文教学观念都有新的主张和观点,其中有的主张和观点是具有共通之处的,因此多元智能理论可从几个方面对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运用进行指导。

以多元智能理论来指导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运用方法,从多元智能的角度分析如何创设情境,可以使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运用方法更加丰富,创设的情境更加生动活泼,并使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强化。

以多元智能理论指导创设情境的方式,就是选择最适于表现文本内容,同时又适应学生智能发展状态的情境创设方式,使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运用更加科学,切实发挥其作用。

在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实际运用中,以多元智能理论来指导其设计理念,可以使情境的设计更加具有操作性,指向更加明确,目的更加科学,效果更加完善。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论文篇7

一、教材的变化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编排上更具文化内涵,大量选择名家名篇,体裁、题材、风格多样,综合了人文、地理、风俗以及道德内容,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高素质教育质量。与之前的教材相比,新教材增加了文学作品的数量,让学生能接触到更多的优秀作 品,可读性和趣味性增强,同时也加入了一定的外国文学内容,体现了现代教育大众化与国家化的特点。 新教材的阅读内容总是结合实际,与生活相关, 这样不仅让学生读得更有兴趣,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文言文选材体裁多样、文质兼美,便于学生学习。课后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为学生增加了课外知识,提倡实践操作。新教材中的课后练习也做了小小改动,不管是小作文,还是探索研究,都能契合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新教材普遍受到学生的喜爱,我们在新教材的引导下,也养成了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习惯。

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练习存在的问题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阅读课文分为四个单元,每单元4课,其中教读课文12课,自读课文12课,笔者依据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理论对每课课后练习设计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练习数目过量。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后习题显然是过量的,以下是每课之后的练习题数量表格:(此练习题的数量经过了细化,包含了每一道练习中的各个具体的小题以及诸如阅读一段文字之后要求回答的各个小题)(表格一)

从表格一中我们得出一些数据:所有题目总数达164道,百分之八十的篇目后习题数量超过五道,其中古诗文两个单元共八篇古诗文,要求背诵的有五处,其中四处是要求全篇的背诵。

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的实施建议中,关于教材的编写建议中明确阐述:“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每课的课后练习应该“少而精”,一般3-4道题,最多不到5道题,显然,人教版练习是过量的,这样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势必会造成学生厌恶学习语文。

2.低层次认知水平的练习过多。教育目标是指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1956年,布卢姆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制定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他提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并按照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顺序把每个目标领域再细分为多个层次和水平。认知目标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水平共分为六级: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从利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对人教版初中教材第六册的分析中得出以下数据:(表格二)

从数据可以看出,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练习设计中低层次的知识和理解各占34.78%和47.10%,而较高层次的分析,综合及评价则占得少之又少,总数仅仅不到百分之二十。

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的阅读部分阐述如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该把它割裂开来。”显然,在现有的练习设计中较高要求的“欣赏和评价能力”和较低要求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比重不尽合理,还缺乏进一步的结合。

好的练习设计应该是分层次的,这既符合思维的规律,也符合学生的实际。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六个层次,他所划分的这六个层次体现着学生从掌握知识到形成能力的过程,这六个层次是连续的,相互蕴含的。而我们从数据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人教版的课后练习设计并没有遵从这些规律,较低层次过多,较高层次过少。

3.开放性、实践性不够。从表格一中可以看出,课后练习设计大多数为知识和理解层面的题目,而应用、分析、综合及评价层面的题目仅占百分之二十左右。而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教版的练习设计中多揣摩语句、背诵、相关文章对比分析、练笔的类型。尤其是综合层面的题目多数为改写篇目或是新一段文字的阅读理解。其练习设计的形式过于单一,缺乏变化。

三、对练习设计的几点反思和建议

1.为教材练习系统的编排寻找理论依据。目前没有一种理论与语文教材的练习设计直接有关,研究者们常常用课程标准或教学目标来进行衡量,视角还不够宽广,缺乏普遍认同的练习设计的整体建构。因此,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应从语文学科的理论层面入手,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语文学科方面的知识、技能、策略,为语文教材的练习设计构建起理论的支持。

其实目前有很多关于教材练习设计的研究,如本文采用的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还有其他的理论依据如: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他将人类学习结果分为五类,分别是:言语信息、智慧信息、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巴雷特将阅读中的学习结果分为五类:文字理解、重组、推断性理解、评价和鉴赏。我们的教材编写者应该运用这些理论为我们的课后练习寻找一种理论框架,使我们的课后练习更能适合学生的情况,巩固我们的语文学习,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使教材的练习设计有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练习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内容安排应由简到丰,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形式要生动活泼,富有趣味,只有这样的练习设计才真正有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语文能力的提高。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归宿。我们教材中的练习设计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所以,练习的编排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思维,追求多样性和层次性,突出整体性,只有这样练习系统才可以真正起到练习的作用。

好的练习设计不仅能指导教师的教,还可以指导学生的学;不仅能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文这一具体的言语作品中学习动态的言语范例,思索学习语言的规律。所以,一套教材的好的练习是不可缺失的。而目前,国内对于教材课后练习设计研究还不是很多。文中笔者只是暂时对人教版2002年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作 了分析,希冀对下一步的编写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高耀明.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试评.教育理论与实践,1990(5):58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论文篇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均认为:推进素质教育,实行课程改革,积极进行教学实验探索新教法对改进语文教学,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人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创新初中语文的教学模式和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在初三年级进行一系列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教学改革实验,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1 认知负荷理论的基本观点

认知负荷是指人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所必需的心理资源的总量。认知负荷理论由澳大利亚教育心理学家Sweller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其理论基础主要是资源有限理论和图式理论。认知负荷理论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控制工作记忆负荷,即最大限度地降低阻碍学习的认知负荷、优化促进学习的认知负荷,使学习者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认知资源,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1]。根据影响认知负荷的基本因素,可将认知负荷分为三类(Sweller, et al,1998):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关联认知负荷。认知负荷理论在教学设计中应用的关键就是在有限的处理能力中,尽量减少外部认知负荷,而增加关联负荷;同时为了避免认知超载,对学习者已有的专业技能水平应该充分考虑,因为它直接决定了学习任务的内部认知负荷[2]。

2 认知负荷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根据乌美娜的《教学设计》,以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基于认知负荷理论,制定《孤独之旅》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的步骤包括前期分析、教学目标的阐明、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与评价等五步。

3 教学实验及其效果检验

3.1 方法

本次教学实验被试为某中学初三年级学生124名,其中男生81名,女生43名,随机分配到4个组进行教学实验。每组人数为30~32名不等,男女比例相当。被试有相关基础知识,但没有学习过实验材料所涉及的教学内容。

实验材料包括先前知识问卷、学习材料、认知负荷自评量表、记忆和迁移测试题。自评量表包括对心理努力和材料难度的评价,目的是测量被试学习过程中认知负荷的大小,这是测量认知负荷常用的方法,也有观点认为这种测量方法尤其对内在认知负荷敏感[3]。

量表均采用9级评分制,从1~9付出的心理努力和材料的难度依次递增。对心理努力和材料难度的评价被认为是认知负荷的主观测量,而成绩则是对它的客观测量[4]。

3.2 结果

先前知识调查表明:被试已有的专业知识较少且各组被试之间没有显著差异(F(3,120)=0.72,p=0.54)。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概述与否在认知负荷(F(1,120)=12.21,p<0.01)和迁移测试(F(1,120)=7.22,p<0.01)中均有显著的主效应,但在记忆测试中主效应不显著(F(1,120)=0.87,p>0.1);有无背景音乐则只在记忆测试中主效应显著(F(1,120)=5.97,p<0.05),在其他三项指标中主效应均不显著(均为p>0.5);两因素在各项指标上均无显著的交互作用(均为p>0.5),所以对两因素分别进行分析。

将4个组按因素分别合并为2个组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概述组对认知负荷的主观评价显著低于无概述组(t(122)=-3.52,p<0.01),迁移测试的成绩显著高于无概述组(t(122)=2.71,p<0.01),两组的记忆测试成绩没有显著差异(t(122)=-0.92,p>0.1),说明概述降低了学生的认知负荷,提高了迁移成绩。在自评认知负荷和迁移测试成绩上,有无创设情境的两组之间都没有显著差异(均为p>0.5),但未创设情境组的记忆成绩显著高于有创设情境组(t(122)=2.46,p<0.05),表明创设情境虽然没有显著增加学生的认知负荷,但降低了其记忆测试成绩。

4 总结

本文以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基于认知负荷理论,通过一系列教学实验,在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教学实验中所得到的数据以及经过对数据分析反映的问题将为未来的语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龚德英.多媒体学习中增加相关认知负荷影响学生学习的实验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教学模式曾一度令教师厌烦,学生头痛。“上课讲课文、复习背课文、考试写课文、考后忘课文”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窒息了初中语文课应有的生命力。面对这一现象和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这就需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国民素质。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启动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于2001年6月颁布实施。经过近八年的改革实践,初中语文教学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本文依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引的方向,结合新课改课堂教学实践,试图对初中语文教学方法进行一些思考,并对提升教学效果的途径进行一些尝试,以望对优化初中语文教学有所帮助。

一、问题的提出

在实施新课程教学法的今天,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但是,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仍未能摆脱因循守旧、相因沿袭形成的“呈现――接受”模式,教学的思想观念仍然陈旧落后。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教师对待课改态度尚不够端正

对于新课改这个新生事物来说,有些教师对新课改充满抵触情绪,牢骚满腹,不愿主动地去进行教学改革,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于新课改中出现的困难,不是积极地想办法解决,于是出现了大量的“穿新鞋走老路,用新瓶装陈酒”的现象。可以说,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待课改的态度不积极,需要改正。

(二)“专业”教学设计人员尚显不足

一线的教师虽然对实际的课堂教学很了解,往往因教育理论的欠缺等原因,无暇也无法设计出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做出来的教学设计很容易出现理论和实际相脱节的现象,缺乏专业的、实用的教学设计也是目前制约新课改有效推进的一个难题。

(三)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尚未完全衔接

面对学校教育发展对教育新理念的呼唤,“专业”教学设计者十分不解,他们出色的设计理论和模型学校教师和管理者为什么不愿意采用?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出现教学理论高高在上,下面的一线教师却是“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阻碍了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二、对教学方法的一些思考

新课改要求彻底打破传统教育中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提倡启发式教育,推行研究性学习;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以下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一些方法:

(一)引导启发教学法

主要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激发其思维活动,主动探求知识,增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兴趣激励教学法

在教学中,学生的兴趣是教学的第一考虑因素。课改的新理念,要求教学为学生服务。套用一句广告词“学语文,兴趣是关键”。

(四)因材施教教学法

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

三、提升教学效果的途径初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教学,课堂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全面提升初中生语文素养的主渠道。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引的方向,结合教学实践,对提升新课改教学效果的途径初步进行了探索:

(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内容――自学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要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科学的自学方法,不但是学生自学的基础,而且是他们形成自学能力的前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归类比较把握课文的要点,通过教师的指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抓住要点,找出文章的重点段落,同时要求学生在书上勾圈点画,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阅读找问题、思考得解答――互学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道:“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一边阅读教材,一边思考找出问题答案,再通过教师精心设计导语,鼓励学生交流互动,教师在此过程中可做必要的指导、点拨,最终解决学生的问题。

(三)评议查问题、锁定难解题――交流

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发现过程,要求学生主动的学习,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在这期间学生可以发表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观点,也可以反驳他人的观点,也可倾听别人的见解,对有争议的问题,可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老师这时可把自己的观点作为一家之言摆出来,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也可以供学生讨论、评议,这样课堂气氛热烈但不乱,讨论集中而不散。当然,这要求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掌握好课堂的节奏。

总之,在实施新课改和教学法的今天,作为中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吃透大纲和教材,认真备课;还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防止随意性;讲解要少而精,做到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干净利落;板书要简明扼要,形成知识体系,练习要精选;并且在工作中和学生打成一片,形成主观情思和客观景物相统一的审美境界,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和美的教育,培养其审美能力,进而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提高,达到教与学的预期目的,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论文篇10

实践中可以看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和质量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因此实际教学过程中若不创新提问技巧,则很难取得教学成效。基于此,课堂教学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且还是一门艺术。在当前新课标实施背景下,加强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的设计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加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问设计的重要性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思维源于问题的产生和惊讶的开始,由此可以看出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学习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若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则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当前国内各类初中学校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来看,教学实践中的高质量问题设计,成为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传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理念可谓根深蒂固,基本流程是作者介绍、范读全文、齐读课文以及正音解词和分析与作业布置。基于这一教学流程的分析可知,传统模式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而且整个课堂教学氛围也非常的沉闷,学生严重缺乏激情和热情,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要通过问题的提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2、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问设计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提问设计的重要性分析,笔者认为要想以提问设计为基础,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设计要求层次化,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前初中学生自身的阅历和生活实践还比较有限,尤其是对新事物的认知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问设计方案和内容应当符合当前国内中学生的实际承受能力要求。如果设计的问题难度偏大,则学生可能会无从回答,进而产生“卡壳”、“冷场”等现象,甚至令学生产生反感的情绪,适得其反。然而,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仅靠几个问题的提出显然是不够的,需要从一个更高的视角,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和规划,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提问系统与方案,只有这样这样才能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如,《白杨礼赞》一文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是通读整篇文章,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对白杨树进行了赞扬;对有感情、有深刻含义语言进行全面的理解;通过象征手法的应用,自由写段读后感等等。这些教学目标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对各层的学生进行了考虑,即体现出教学目标分层设计之要求。同时,这一问题的设计也体现出了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特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非常重要。

2.2阅读教学提问设计应有针对性

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提出问题的目标要明确。设置课堂提问要依据教学目标,抓住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找准方向,学会重点内容,基本完成教学任务。难点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很难理解但又必须掌握的地方,它需要师生共同研究与探讨。抓难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需要老师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根据重点、难点设置问题,直接引入主题,省掉了中间的很多繁琐过程,也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实践中可以看到,学生对文章是否产生了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学生自己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应用,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积极性。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提问设计,还应当具有启发性和曲折性。比如,著名教师于漪老师在《孔乙己》一文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是本文主人公姓甚名谁;钱梦龙老师在《愚公移山》一文教学过程中对孀妻和遗男设计了问题:该孩子帮助老愚公去移山,他的爸爸会让他去做这件事情吗?诸如此类的高质量问题的提出,可以有效调动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和诸多性,同时对于活跃他们的思维也非常重要。启发性与曲折性,主要表现为通过对所设计问题的探究,可从中获得很大的收获,而这种设计不能直来直往、显而易见,而是应当让思维拐弯,从问题的侧面或反面寻找思路的入口。

2.3注意问题设计中的学生创新意识与发散思维能力培养

提问对于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而言,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和教学手段,提问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关系着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和提问设计过程中,应当注意所提出问题的质量,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基于此,在初中阅读教学中应精心设计问题,注意所设计问题的引导性。创新提问设计过程中,其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仔细阅读课文、总结提炼。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提问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充分掌握现有知识内容的情况下,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应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发散型性思维能力。比如,《桃花源记》一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认识了作者抨击官场腐败时,表现出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一种向往。课后提问:“你是否愿意成为陶渊明一样的人?”多数学生的回答是若每个人都去做“陶渊明一样的人,国家和社会发展将止步不前。”由此引出陶渊明消极遁世的消极思想和人生态度。

结语:在现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对教学目标的实现非常重要,这主要是因为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每篇文章内容的学习基本上都是零起点,在遇到新文章以后,会产生一种似懂非懂的感觉,此时教师应当提出更多的辅问题,以此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想象与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体地位,最终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孙小雯.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方式[J] .科学导报?教育论坛.2013(04).

[2]刘雪梅.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J] .金色年华:教学参考.2013(05)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论文篇11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的设计需要教师基于文本内容和学生实际,并坚持一定的设计原则开展实施,以确保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具体原则分析如下:

(一)创新性原则

“教是为了不教”,而“不教”指的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亦即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时坚持创新性原则。优质的问题设计能够拓展教学空间,发散学生思维,打造高效阅读课堂。因而,教师需结合文本的语言、结构、主题、思想情感、修辞手法等进行创新延展,亦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知特点、审美能力、个人爱好进行适当拓展,从多维视角出发,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二)探究性原则

探究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探究性以及挑战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解决问题。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其主动思考,形成良好思维习惯,进而提高阅读学习效率。需注意的是,在探究性问题设计时,教师需结合文本积极挖掘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并获取学生学习反馈情况,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个人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针对性原则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的知识视野得以扩展,认知能力得以增强,思维习惯也有了很大改变,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问题设计时根据学生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问题设计,以实现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互动。此外,学生个体学情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教师需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问题设计时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不同的问题,体现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助力学生阅读能力的快速提升。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方法

(一)基于学生兴趣进行问题设计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应讲究方法,不能教师想怎么问就怎么问,而需结合教学实际,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精心设计问题。如此,才能有效提升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例如初中学生情窦初开,有了追求浪漫的小心思,喜欢研究不同花的花语。在教学《爱莲说》一文时,我就把握住了学生的这一兴趣特点,在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花,并与学生一起讨论这些花的花语,如玫瑰代表爱情、康乃馨代表母爱等,并适时引出本堂课要讨论的问题:“莲花的花语是什么?周敦颐为什么独爱莲?”如此,由兴趣引入问题,再由问题深入文本,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阅读教学更具高效性与趣味性。

(二)紧扣教学目标进行问题设计

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不然则会使教学失去意义。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也需紧扣教学目标,通过有效的问题引导明确教学的重点及难点,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例如在《紫藤萝瀑布》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作者在描写紫藤萝花时采取了何种顺序?作者在面对紫藤萝瀑布时为何会出现那样的情感变化和人生感悟?”问题一提出,学生便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在自主思考与研读中逐步理解课文内容。这类紧扣教学目标的问题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理清思维脉络,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三)结合教学实际把握问题设计的“度”

问题设计不仅要精彩、要合理,还要有“度”,即问题设计需循序渐进,有一定的梯度和层次性,同时还要把握适宜的深度。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文本,实现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一方面,教师的问题设计需由易而难,层层递进。例如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我依次设计了如下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课文题目有何深刻含义?文章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本文与《秋天的怀念》在思想表达方面有何不同?你对父亲有着怎样的理解?这四个问题层层递进,既有对文本的理解,也有对知识的拓展延伸和拔高升华,有效关联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发散了学生思维,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的问题设计需深度适宜,以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发展。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鲁迅弃医从文是一种怎样的爱国主义?这种行为是否可取?你认为什么是最好的爱国主义行为?”随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形成自我认识。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了阅读教学由课堂向课外延展。

三、结语

总之,问题设计关乎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初中语文教师应把握好问题设计的原则,提升学生主体作用,从学生出发根据教学目标灵活运用问题设计方法,通过优质问题的提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从而确保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生成。

作者:黄康梅 单位:广东省吴川市中山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论文篇12

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成绩成为教育工作者、学生与家长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某些教师与家长为了达到目的,一味追求快速提高学生,反而使得初中语文课堂的效率明显降低。某些学生被动进行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对于初中语文学习的兴趣较为低下,不愿意与教师进行互动与交流。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设计,不仅要立足真实,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呼唤理性,以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有效的初中语文课堂设计方法是当代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强大动力。

一、语文教学的真实与理性分析

语文教学需要真实与理性,立足真实,呼唤理性。真实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所谓语文教学中的真实,就是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考虑真实的课本教学内容、真实的语文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真实语文学习水平。所谓语文教学中的理性,是对教学方法的一种规范,同时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一种期待。理性的语文教学,需要理性的教学设计与理性的教学活动,利用理性的手段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立足真实,呼唤理性应当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规范与宗旨。

二、设计真实理性的课堂导入,激发求知欲望

要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立足真实,呼唤理性,提高初中语文课堂设计的有效性,必须重视课堂导入。一节语文课堂能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课堂导入的优劣至关重要。成功的开头,会带动整节初中语文课堂效率的提高。课堂导入的高效性,对于学生学习欲望的激发有重要作用。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中,某些教师为了赶课堂教学进度,腾出时间引导学生做练习,忽略课堂导入活动。教师基本上会一上来就让学生读课文,讲一些汉语语法知识。在这样的课堂导入中,学生习惯于此,但也麻木于此,跟着教师的脚步开展初中语文学习,这样课堂的有效性可想而知。因此,当代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课堂导入环节吸引学生的眼球。

比如在讲授《繁星》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与学生进行讨论。教师自述一些相关的事物为学生抛砖引玉,比如:“苍穹背后有一个浩瀚的宇宙,白天的天空与夜晚的天空是不尽相同的。白天的天空中有太阳和云朵,晚上的天空中有月亮和星星,每一种事物都是那么美丽,那么,同学们喜爱哪一个呢?”学生就自己喜爱的事物发表不同的言论,对那些说自己喜爱星星的学生,要让其阐述一下喜欢星星的理由,引导其他学生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星星上。之后,教师可以引入《繁星》这篇文章,让学生实现自然与理性的过渡。这样的课堂导入不仅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心理,还能明确学习内容。

三、设计真实理性的教学形式,提高学习能力

立足真实,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考虑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呼唤理性,需要教师利用语文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在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一样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希望学生同样有所提高。但是,学生是来自于不同的家庭,具有不同的成长经历,有着不同的思维结构,对初中语文学习具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教学形式,对于初中语文学习的需求是不尽相同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一位学生在初中语文课堂上都实现学习目标。分层教学法对于有效初中语文课堂的打造有促进作用,当代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将分层教学法有效地运用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比如在讲授《童年的朋友》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文章中的生词,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对于能力中等的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文章大意,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对于能力较高的学生,在前两者的基础之上,教师要让学生以童年的朋友为主题进行写作训练。在具有层次的教学目标督促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在语文学习中有所收获,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快速提高。

四、设计真实理性的教学活动,启迪学习方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呼唤理性,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引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对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提高有促进作用,教师要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学习的重点应当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而不是让学生作为观众在下面被动接受知识。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方法,才能触类旁通,自主进行未知知识的探究。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利用有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中,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比如在讲授《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一些自主学习的任务,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对本节课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解与自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资源的寻找与整理,学习资源的形式不限制,图片、视频与文字都可以。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地进行交流,每一小组需要提供一份完整的学习资料。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开展充分的自主学习,在小组之内可以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探究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与教师、同学进行充分互动,有利于初中语文课堂的提高。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学习语文的首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汉语言能力水平,学习使用汉语,其次是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水平,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高发扬光大。初中语文是初中教学体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加强初中语文课堂设计是践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实践。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方法,促进初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从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