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管理技术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3 15:24:44

网络管理技术

网络管理技术篇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1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3年6月30日我国上网人数达6800万,比半年前增加890万。我国的网民在最近一年内通过购物网站(包括“网上商城”、“网上商店”等)购买过商品或服务的,占到了40.7%,与仅仅半年前的33.8%相比,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由此可见人类已步入网络经济时代,未来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就是网络化,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依靠网络来求得生存和发展,也意味着将有更多的企业利用电子商务这种贸易活动方式来改变企业的生存方式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目前电子商务在网络技术的支持和政府各界的扶持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作为拥有4000多个专业市场,成交额连续数年稳居全国之首的“市场大省”浙江,在2003年6月出台10项扶持“无形市场”的政策,以实现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交相辉映。据浙江省有关部门介绍,这些措施主要包括:扶持市场组建电子商务公司和市场型物流服务企业;为广大中小型市场和市场经营者提供网上商铺和上网服务;为发展电子商务接轨现代物流提供信用保障等。发展电子商务、接轨现代物流的市场,将享受到浙江省政府的市场发展贴息资金。这些政策的出台,加快了浙江经济的信息化发展和企业的网络化,浙江经济也会因此如虎添翼。

电子商务运行的结果是实现企业的低成本和高效率,为此企业的各个管理部门和职能部门都围绕着电子商务在进行着变革,公关部门也不例外。对传统贸易活动的企业而言,利用公共关系全面塑造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方面,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如何寻找合适的公共关系模式,为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提高竞争力是企业公关人员和企业家们所关注的问题,也是本文所要探讨和研究的内容。

要探讨电子商务条件下的公共关系模式,首先要认识电子商务的含义以及电子商务条件下的公共关系与传统公共关系的区别。根据CNNIC的定义是:电子商务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有效地把商品的资源管理和人们的交易行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以至于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换、业务处理、商品和服务交易的计算化、网络化的活动。从该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电子商务条件下的企业公共关系与传统企业的公共关系相比,公共关系的三大要素都发生了变化。

电子商务条件下公共关系主体的变化

电子商务条件下的公共关系主体,是从事电子商务贸易活动的企业。(同样如果从事电子政务条件下的公共关系主体,我们可以划定为从事电子政务的政府组织)这样的企业与传统的企业相比,有以下特点:

经营活动的全球化。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企业,都是网络中企业,是“无国籍”企业,其活动范围是全球性的。企业能够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经营贸易活动,企业通过基于Internet的国际互联网、ISDN的综合业务数字网、内部计算机网络世界以及虚拟专用网(VPN),将企业的各种信息传达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VISA系统可以从全球范围的信用卡处理业务中收集、捕捉信息,为企业的全球化业务提供方便,也降低了信息费用。

数字化与信息化。从事电子商务企业的管理是一种数字化管理,人们通过设计数据存储工具,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捕捉和开发,然后,决策者可以使用数据分析工具,对复杂的数据进行分析,甚至画出数据图表,以帮助其进行更好的决策。随着MRP(MRPII&ERP)、MIS、DSS(决策支持系统)、ESS(专家支持系统)等系统的建立与应用,将促进企业全面进入信息化管理时代。

反应迅速、变化快,自我调整能力强。由于电子技术的应用,企业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对发生在一个地方的事件做出反应,发生在一个地方的事件也会迅速地被远方的组织和个人知道;速度也成为企业竞争取胜的决定因素,如快速识别顾客新的需求、实施新服务满足顾客的新需求;同时可以缩短从新产品、新服务概念的产生到实施的时间距离。总之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依靠反应迅速、自我调整能力强在网络中生存发展。

电子商务条件下公共关系客体的变化

电子商务条件下公共关系的客体——即公众的变化表现在:

公众的个体性。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组织,它所面对的市场是在全球范围内充满个性的公众市场乃至个人市场,因此要面对的公众也是个体性的,网络可以使得与公众的交流实现真正的一对一。传统的公共关系研究的是组织与社会各类公众群体的协调沟通,公关活动也是面对一类人或一群人利用大众化的媒体发起强大的传播活动。在电子商务条件下的企业公关,要针对的是差异性极大的个体公众,这为网络公关提出了新的课题。

公众的复杂性。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所面对的公众极为复杂,既有传统意义的“大众”公众,又有网络文化下的“小众”公众乃至个体公众;既有本地同一文化条件下的公众,又有世界各地文化差异极大的公众。在视顾客为上帝的今天,企业面对网络所带来的公众复杂性,就必须要研究对策,寻找合适的模式来适应是企业当务之急。

公众威力扩大化。由于互联网技术,使得公众的威力大大地超过传统意义上的公众力量。有人说:“以前,如果我们服务让一个顾客不满意,他可能告诉他的五个朋友,而在网络中,他可能会告诉5000人或更多。”就会出现,因为失去一个顾客而导致失去一群顾客的后果。这为公共关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电子商务条件下公共关系传播方式的变化

由于电子商务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进行的商业活动方式,网络是公共关系传播的一种新媒体,这种新媒体的特点表现在:

传播的全球化。网络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局限性,不论相隔多远都能如同近在咫尺般的迅速沟通和交流,为实现公共关系传播的全球化提供了技术支持,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推动着公共关系的工作的全球化。

传播的民主化。网络是迄今为止最“民主”的传播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垄断,网络中的公众,没有了现实中的身份、地位、财富的“等级”,有的只是平等,所以西方学者把网络称为是“数字化的民主”。

传播的低成本化。与传统的传播媒体相比,网络媒体有成本最低、信息量最大、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企业一旦注册了域名后,就能在极大的空间里自己的信息,它不受版面和时间的约束,也不需要昂贵的传播费用。

公共关系模式是由一定的公共关系目标和任务为核心,将若干种公共关系媒体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具备特定公共关系功能的工作方法系统,它包括媒体的选用、活动方式的确定等。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公共关系的三大要素都发生了变化,因此从事电子商务运作的企业,用传统的公共关系模式是无法进行有效的形象宣传的,要有一套新的公共关系模式与之相适应,才能有效的提升网上企业公共关系的整体形象。电子商务条件下的企业公共关系,是把网络作为一个载体,通过实时立体方式,实现网上组织与公众的双向交流的公关模式。

在媒体的选用上,以网络媒体为主,传统媒体为辅的方式。由于网络中的企业经营活动是全球性的,它所进行的公共关系活动也要面对全球性这个现实,而传统的媒体受其影响面的限制,不能很好地做到全球化。而且传统媒体的费用昂贵,企业只能适可而行。在公共关系的活动方式上,在网上开展有特色的公共关系专题活动。公共关系专题活动是企业公关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企业在从事电子商务的过程中,要注重通过网络来提升网上企业的美誉度。由于网络的全天候和无距离,通过网络开展公共关系专题活动和传统方式有很大的区别。如在企业的品牌宣传方面,可将原来用于企业形象宣传介绍和产品品牌广告的材料实时动态地移到网上,配上悦耳的音乐、Flas,将企业的理念、行为、视觉、听觉、环境等识别系统一体化,以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也可以在网上开展新产品会,开设产品展示厅等等,通过客户的意见反馈栏,及时了解和掌握客户的需求,也是网上公共关系专题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实施以上公关模式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建设好有鲜明个性的企业网站。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其业务开展及宣传活动都是在网上进行的,而且网上公众对企业的认识也是从企业网站开始,因此建立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企业网站是搞好网络公共关系的第一要务。

建好自己的网站后,首先是如何让更多的公众光临你的网站。网络在于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信息量的同时,大量的无用信息也占据着人们有限的时间,消耗着人们的精力。网上公众的心理也会从拥有对信息的极大满足转向对信息过剩的无奈和恐惧状态。要想在这种信息疲惫的状态中使自己的网站引起网上公众的兴趣,这是网络公共关系人员首先要研究的课题。

要引起公众的注意,在内容上的设计就要从公众的利益需求出发,在符合利益原则的前提下,公众才会在众多网站中选择你。对公众利益需求的科学定位,是建好自己网站的战略基础。其次是对网站的个性化设计,它的设计将直接影响能否吸引公众进入他们所需要的部分,一个设计精良的企业网站可以清楚地引导公众的需求,企业的网站应该是艺术性、可读性和实用性三者的结合,一旦确定了其风格特色后,不易去跟流行趋势而频繁地更换,公众往往喜欢熟悉的风格。

网络管理技术篇2

2网络技术的发展问题及分析

2.1 网络管理趋向于综合化从网络整体运作性能的高低可以看出网络管理技术的好坏。网络管理系统跟网络协议的发展都不断完善和综合,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也应该更加简便和综合。在处理信息方面,可以进行统一的操作及管理,达到信息传递跟处理的全面化和综合化目的。综合化发展可以说是网络管理技术发展的最明显特征。2.2 网络管理趋向于智能化通常而言,网络管理就是要处理一些较为复杂的信息,在管理跟维护方面的工作量都很大。要提升网络管理的效率,其发展就必然会走向智能化管理。借助各种网络管理用具跟网络管理方式,不断创新网络管理技术,促进网络管理的智能化发展。2.3 网络管理技术问题分析当前,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已经比较稳定和成熟,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还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是构建网络平台问题。要有统一的网络平台对信息进行处理,但其构建还有一定的难度。二是协调管理问题。各个管理人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导致协调管理受到阻碍。

3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最早的网络管理体系中,基本上都是单一主机的Manager—Agent模型,如HP公司的Open—View,3COM的Transcend系列,SUN公司的Sun—NetManage,D—Link公司的D—view等。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拓展、业务不断增加),必然会出现网管主机超负荷运作的情况,这对网络管理系统的运作有很大影响。而且,集中式管理模式的逐渐渗透也给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就整体层面来说,最新的综合网络管理软件必须要有开放系统的功能,也就是必须具备兼容性、可互相操作性、可移植性、可伸缩性等特点,这是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而且,网络管理技术发展的核心促进力量就是分布式技术,这一点也应该重视。除此之外,还有B/S结构也将逐渐发展成为主导力量,这种结构对远程管理而言是很有用的。要满足不同规模网络管理的需要,网络管理软件的发展结构也会多种多样,如分布式结构、集中式结构、集中分布式结构等。各种人工智能技术(如智能模拟、自动诊断故障等)也将会被广泛应用到网络管理软件中。总之,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将会越来越丰富,会逐渐倾向于网络业务、系统的应用管理。网络管理软件在网络规划中占据的地位也会越来越重要,逐渐成为网络安全管理和故障管理之外的最重要的管理功能。

网络管理技术篇3

一、 网络管理技术

网络管理技术主要有以下三种:(1) 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SNMP)首先是由Internet工程任务组织(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IETF)的研究小组为了解决Internet上的路由器管理问题而提出的。许多人认为 SNMP在IP上运行的原因是Internet运行的是TCP/IP协议,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2)CMIP。通用管理信息协议(Comm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Protocol ,CMIP)是在OSI制订的网络治理框架中提出的网络治理协议。与其说它是一个网络治理协议,不如说它是一个网络治理体系。这个体系包含以下组成部分:一套用于描述协议的模型,一组用于描述被管对象的注册、标识和定义的治理信息结构,被管对象的具体说明以及用于远程治理的原语和服务。CMIP与SNMP一样,也是由被管和治理者、治理协议与治理信息库组成。在CMIP中,被管和治理者没有明确的指定,任何一个网络设备既可以是被管,也可以是治理者。(3)CORBA 。公共对象请求体系结构(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CORBA)是由OMG组织制订的一种标准的面向对象应用程序体系规范。或者说 CORBA体系结构是对象管理组织(OMG)为解决分布式处理环境(DCE)中,硬件和软件系统的互连而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案;OMG组织是一个国际性的非盈利组织,其职责是为应用开发提供一个公共框架,制订工业指南和对象管理规范,加快对象技术的发展。CORBA,SNMP,CMIP相结合成为基于CORBA的网络管理系统是当前研究的主要方向。

二、网络管理的体系结构

决定网络管理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网络管理的体系结构,即网络拓扑。网络体系结构一般情况下可分为集中式和非集中式两类。集中式网管体系结构的工作模式通常以平台为中心,此模式把管理者分成管理平台和管理应用两部分。管理平台主要是进行信息收集及简单的计算,管理应用则是利用管理平台提供信息,并进行决策和执行。非集中方式的体系结构则包括层次方式和分布式。层次方式以“域”为单位,每个域有一个管理者,它们之间的通讯通过上层的MOM,而不直接通讯。层次方式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伸缩性:通过增加一级MOM,层次可进一步加深。分布式是端对端(peer to peer)的体系结构,整个系统有多个管理者,几个对等的管理者同时运行于网络中,每个管理者负责管理系统中一个特定部分“域”,管理者之间可以相互通讯或通过高级管理者进行协调。对于选择集中式还是非集中式,这要根据实际场合的需要来决定。而介于两者之间的部分分布式网管体系结构,则是近期发展起来的兼顾两者优点的一种新型网管体系结构。

三、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基于Web的网络管理

方式和嵌入式是基于Web的网络管理的实现的两种方式。方式,即在一个内部工作站上运行Web服务器。在这种方式下,网络管理软件作为操作系统上的一个应用,它介于浏览器和网络设备之间。嵌入式将Web功能嵌入到网络设备中,管理员可通过浏览器直接访问并管理该设备。根据管理功能,其结构可分为三层:层、管理服务器层及客户端。(1)层:层主要完成被管资源或业务的功能。目前.许多网络设备都支持SNMP协议的内嵌系统,如路器、交换机、工作站等设备。(2)管理服务层:管理服务层分为网管服务器和Web服器两大子层。网管服务器为网络和系统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提供各种服务.如网络拓扑结构发现、网络配置、系统性能监控、故障检测和恢复、安全保障、账户计费等传统的网络管理功能。

(二)面向业务的网管

面向网络设备的管理向面向网络业务的管理过渡是新一代网络管理系统的表现。这种新的网观思想的网管对象是网络服务和业务,通过实时监测与网络业务相关的设备,通过模拟客户实时测量网络业务的服务质量,通过收集网络业务的业务数据,实现全方位,多视角监测网络业务运行情况的目的,从而实现网络业务的故障管理、性能管理和配置管理。

(三)基于CORBA技术的网络管理

CORBA技术是对象管理组织OMG推出的工业标准,其将分布计算模式和面向对象思想结合在一起为其主要思想。CORBA的主要目标是解决面向对象的异构应用之间的互操作问题,并提供分布式计算所需要的一些其他服务。CORBA的一般结构,基于CORBA的网络管理系统通常按照Client/Server的结构进行构造。其中,服务方是指针对网络元素和数据库组成的被管对象进行的一些基本网络服务。客户方则是面向用户的一些界面,或者提供给用户进一步开发的管理接口等。从网络元素中获取的网络管理信息通常需要经过CORBA/SNMP网关或CORBA/CMIP网关进行转换。这一部分在有的网络管理系统中被抽象成CORBA的概念。在网络管理和系统管理中CORBA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张文华. 关于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研究[J].广西轻工业, 2008,(07) .

网络管理技术篇4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scale expansion and increase of the computer network, the network management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computer network system status. 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d computer network management agreement in the simple, then introduced common two kinds of network management pattern at present.

keywords:computer network   management   web

一、网络管理技术概述

1.网络管理技术的现状

网络管理这一学科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起逐渐受到重视,许多国际标准化组织、论坛和科研机构都先后开发了各类标准、协议来指导网络管理与设计,但各种网络系统在结构上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至今还没有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标准。当前,网络管理技术主要有以下三种:诞生于internte家族的snmp是专门用于对internet进行管理的,虽然它有简单适用等特点,已成为当前网络界的实际标准,但由于internet本身发展的不规范性,使snmp有先天性的不足,难以用于复杂的网络管理,只适用于tcp/ip网络,在安全方面也有欠缺。已有snmpv1和snmpv2两种版本,其中snmpv2主要在安全方面有所补充。随着新的网络技术及系统的研究与出现,电信网、有线网、宽带网等的融合,使原来的snmp已不能满足新的网络技术的要求;cmip可对一个完整的网络管理方案提供全面支持,在技术和标准上比较成熟.最大的优势在于,协议中的变量并不仅仅是与终端相关的一些信息,而且可以被用于完成某些任务,但正由于它是针对snmp的不足而设计的,因此过于复杂,实施费用过高,还不能被广泛接受;分布对象网络管理技术是将corba技术应用于网络管理而产生的,主要采用了分布对象技术将所有的管理应用和被管元素都看作分布对象,这些分布对象之间的交互就构成了网络管理.此方法最大的特点是屏蔽了编程语言、网络协议和操作系统的差异,提供了多种透明性,因此适应面广,开发容易,应用前景广阔.snmp和cmip这两种协议由于各自有其拥护者,因而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不会出现相互替代的情况,而如果由完全基于corba的系统来取代,所需要的时间、资金以及人力资源等都过于庞大,也是不能接受的.所以,corba,snmp,cmip相结合成为基于corba的网络管理系统是当前研究的主要方向。

2.网络管理协议

网络管理协议一般为应用层级协议,它定义了网络管理信息的类别及其相应的确切格式,并且提供了网络管理站和网络管理节点间进行通讯的标准或规则。

    网络管理系统通常由管理者(manager)和( agent)组成,管理者从各那儿采集管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提供相应的网络管理功能,达到对管理之目的。即管理者与之间孺要利用网络实现管理信息交换,以完成各种管理功能,交换管理信息必须遵循统一的通信规约,我们称这个通信规约为网络管理协议。

      目前有两大网管协议,一个是由ietf提出来的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它是基于tcp / ip和internet的。因为tcp/ip协议是当今网络互连的工业标准,得到了众多厂商的支持,因此snmp是一个既成事实的网络管理标准协议。snmp的特点主要是采用轮询监控,管理者按一定时间间隔向者请求管理信息,根据管理信息判断是否有异常事件发生。轮询监控的主要优点是对的要求不高;缺点是在广域网的情形下,轮询不仅带来较大的通信开销,而且轮询所获得的结果无法反映最新的状态。

    另一个是iso定义的公共管理信息协议cmip。cmip是以osi的七层协议栈作为基础,它可以对开放系统互连环境下的所有网络资源进行监测和控制,被认为是未来网络管理的标准协议。cmip的特点是采用委托监控,当对网络进行监控时,管理者只需向发出一个监控请求,会自动监视指定的管理对象,并且只是在异常事件(如设备、线路故障)发生时才向管理者发出告警,而且给出一段较完整的故障报告,包括故障现象、故障原因。委托监控的主要优点是网络管理通信的开销小、反应及时,缺点是对的软硬件资源要求高,要求被管站上开发许多相应的程序,因此短期内尚不能得到广泛的支持。

3.网络管理系统的组成 

     网络管理的需求决定网管系统的组成和规模,任何网管系统无论其规模大小如何,基本上都是由支持网管协议的网管软件平台、网管支撑软件、网管工作平台和支撑网管协议的网络设备组成。

     网管软件平台提供网络系统的配置、故障、性能以及网络用户分布方面的基本管理。目前决大多数网管软件平台都是在unix 和dos/windows平台上实现的。目前公认的三大网管软件平台是:hp view、ibm netview和sun netmanager。虽然它们的产品形态有不同的操作系统的版本,但都遵循snmp协议和提供类似的网管功能。

     不过,尽管上述网管软件平台具有类似的网管功能,但是它们在网管支撑软件的支持、系统的可

靠性、用户界面、操作功能、管理方式和应用程序接口,以及数据库的支持等方面都存在差别。可能在其它操作系统之上实现的netview、          openview、netmanager网 管 软 件 平 台 版 本 仅 是 标 准netview、          openview、netmanager的子集。例如,在ms windows操作系统上实现的netview 网管软件平台版本netview for windows 便仅仅只是netview的子集。

     网管支撑软件是运行于网管软件平台之上,支持面向特

定网络功能、网络设备和操作系统管理的支撑软件系统。

     网络设备生产厂商往往为其生产的网络设备开发专门的网络管理软件。这类软件建立在网络管理平台之上,针对特定的网络管理设备,通过应用程序接口与平台交互,并利用平台提供的数据库和资源,实现对网络设备的管理,比如cisco works就是这种类型的网络管理软件,它可建立在hp open view和ibm netview等管理平台之上,管理广域互联网络中的cisco路由器及其它设备。通过它,可以实现对cisco的各种网络互联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等)进行复杂网络管理。 

4.网络管理的体系结构

    网络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简称网络拓扑)是决定网络管理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可以分为集中式和非集中式两类体系结构。

目前,集中式网管体系结构通常采用以平台为中心的工作模式,该工作模式把单一的管理者分成两部分:管理平台和管理应用。管理平台主要关心收集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计算,而管理应用则利用管理平台提供的信息进行决策和执行更高级的功能。

     非集中方式的网络管理体系结构包括层次方式和分布式。层次方式采用管理者的管理者mom(manager of manager)的概念,以域为单位,每个域有一个管理者,它们之间的通讯通过上层的mom,而不直接通讯。层次方式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伸缩性:通过增加一级mom,层次可进一步加深。分布式是端对端(peer to peer)的体系结构,整个系统有多个管理方,几个对等的管理者同时运行于网络中,每个管理者负责管理系统中一个特定部分 “域”,管理者之间可以相互通讯或通过高级管理者进行协调。

     对于选择集中式还是非集中式,这要根据实际场合的需要来决定。而介于两者之间的部分分布式网管体系结构,则是近期发展起来的兼顾两者优点的一种新型网管体系结构。

二、几种常见的网络管理技术

1.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模式

    随着 internet技术的广泛应用,intranet也正在悄然取代原有的企业内部局域网,由于异种平台的存在及网络管理方法和模型的多样性, 使得网络管理软件开发和维护的费用很高, 培训管理人员的时间很长, 因此人们迫切需要寻求高效、方便的网络管理模式来适应网络高速发展的新形势。随着intranet和web 及其开发工具的迅速发展,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技术也因此应运而生。基于web的网管解决方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1)地理上和系统间的可移动性:系统管理员可以在intranet 上的任何站点或internet的远程站点上利用 web 浏览器透明存取网络管理信息;(2)统一的web浏览器界面方便了用户的使用和学习,从而可节省培训费用和管理开销;(3)管理应用程序间的平滑链接:由于管理应用程序独立于平台,可以通过标准的http协议将多个基于web的管理应用程序集成在一起,实现管理应用程序间的透明移动和访问;(4)利用 java技术能够迅速对软件进行升级。 为了规范和促进基于web的网管系统开发,目前已相继公布了两个主要推荐标准:webm和jmapi。两个推荐标准各有其特色,并基于不同的原理提出。

      webm方案仍然支持现存的管理标准和协议,它通过web技术对不同管理平台所提供的分布式管理服务进行集成,并且不会影响现有的网络基础结构。 

      jmapi 是一种轻型的管理基础结构,采用jmapi来开发集成管理工具存在以下优点:平台无关、高度集成化、消除程序版本分发问题、安全性和协议无关性。

2.分布对象网络管理技术

目前广泛采用的网络管理系统模式是一种基于client/server技术的集中式平台模式。由于组织结构简单,自应用以来,已经得到广泛推广,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缺陷:一个或几个站点负责收集分析所有网络节点信息,并进行相应管理,造成中心网络管理站点负载过重;所有信息送往中心站点处理,造成此处通信瓶颈;每个站点上的程序是预先定义的,具有固定功能,不利于扩展。随着网络技术和网络规模尤其是因特网的发展,集中式在可扩展性、可靠性、有效性、灵活性等方面有很大的局限,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2.1corba技术

corba技术是对象管理组织omg推出的工业标准,主要思想是将分布计算模式和面向对象思想结合在一起,构建分布式应用。corba的主要目标是解决面向对象的异构应用之间的互操作问题,并提供分布式计算所需要的一些其它服务。omg是corba平台的核心,它用于屏蔽与底层平台有关的细节,使开发者可以集中精力去解决与应用相关的问题,而不必自己去创建分布式计算基础平台。corba将建立在orb之上的所有分布式应用看作分布计算对象,每个计算对象向外提供接口,任何别的对象都可以通过这个接口调用该对象提供的服务。corba同时提供一些公共服

务设施,例如名字服务、事务服务等,借助于这些服务,corba可以提供位置透明性、移动透明性等分布透明性。

2.2corba的一般结构

基于corba的网络管理系统通常按照client/server的结构进行构造。其中,服务方是指针对网络元素和数据库组成的被管对象进行的一些基本网络服务,例如配置管理、性能管理等.客户方则是面向用户的一些界面,或者提供给用户进一步开发的管理接口等。其中,从网络元素中获取的网络管理信息通常需要经过corba/snmp网关或corba/cmip网关进行转换,这一部分在有的网络管理系统中被抽象成corba的概念.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运用corba技术完全能够实现标准的网络管理系统。不仅如此,由于corba是一种分布对象技术,基于corba的网络管理系统能够克服传统网络管理技术的不足,在网络管理的分布性、可靠性和易开发性方面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结语

     目前,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正处于一个爆炸性增长的时期,并且网络规模迅速扩大,网络的复杂程度也日益加剧。为适应网络大发展的这一时代需要,在构建计算机网络时必须高度重视网络管理的重要性,重点从网管技术和网管策略设计两个大的方面全面规划和设计好网络管理的方方面面,以保障网络系统高效、安全地运行。值得注意的是,基于web 的网管解决方案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网管发展的重要方向,相信通过统一的浏览器界面实现全面网络管理的美好愿望将会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黎洪松,裘哓峰 . 网络系统集成技术及其应用 . 科学出版社,1999

网络管理技术篇5

电子计算机与现代通讯技术相结合,为人类创造了全新的信息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它是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相互结合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宽带、高速、综合、广域型数字式电信网络,这种网络通过网中设网、网际互联可以覆盖一国、数国乃至全球。网络技术的形成和迅猛发展,信息机构以网络为传输手段,以数字化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为用户提供准确、及时、个性化和全程式的信息服务创造了条件和提供了可能。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极大冲击和挑战。

高校图书馆不但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也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教育学术性机构,现代信息技术是影响图书馆发展最深刻的环境因素。高密度的信息储存技术,在变革了人们生产、收集、组织、传递和使用知识信息的方式的同时,也使信息服务的机制、结构与服务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将一些先进的信息技术结合运用到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中,用这些技术来促进日常工作,改变限于向读者提供馆藏文献,还提供所有网络上的可利用的文献,协助教学和科研是目前我们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重点。网络技术将带来信息的聚集、包装、检索、传播、复制、再生产的变化。如何在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最佳效益,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工作受到了哪些影响,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网络信息技术对图书管理工作的影响

进入21世纪,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革命从根本上推动了图书馆的发展进程,计算机日益成为图书馆的主要设备,图书馆采用了各种自动化集成系统建立自己的内部网络环境,呈现出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社会化的特征。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一方面由于开展网上预约、催还书、推荐新书等业务,解决紧俏文献的供需矛盾和逾期罚款的问题,使流通工作更具人性化。另一方面建立起图书馆工作的信息网络,可以合理配置文献资源网上协作采访,集中编目以及馆际互借,管理所需的工作统计也变得非常方便快捷。与传统的手工操作相比,信息技术的使用完善了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例如,在网络环境下,我们开通了网上预约图书,预约书到馆后的管理很重要,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图书馆管理状况。必须按照到馆时间专架存放,便于预约者快捷取书借阅。若是同其它的还书一样入库,则不方便其他读者借书,而且容易引发借阅争端。

二、网络信息技术对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影响

长期以来在思维定势支配下,国内图书馆在网络信息服务实践中,对用户服务工作并未充分重视,在理论上表现为大学图书馆未能站在读者角度,制定适当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发展政策,往往还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进行馆藏和网络信息资源的搜集和提供,常常缺乏对本校专业和用户对象的针对,从而造成网络信息服务提供与信息用户需求脱节。

高校图书馆的用户大多是学生,他们在利用图书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疑难问题,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渠道是否畅通,问题能否得到及时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们利用图书馆的效率。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可以将常见问题以FAQ的形式张贴在图书馆的主页上,供学生查阅;同时可以通过电子邮箱和实时问答等形式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外,图书馆应设置咨询台,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优良的服务。尤其是学生在做毕业论文,需要查找专业的书籍和资料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能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服务,指导他们充分利用馆藏和网络资源,在有限的时间内尽有可能多的找到有用的资料。高校图书馆除了具备完善的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法规、政策外,其网络信息服务还随着图书联盟和数字图书馆发展而发展。因此图书馆必须提高服务质量,服务质量是图书馆工作的生命线。

三、网络信息技术对图书馆时间的影响

时间管理是实现图书馆全面管理的必须条件。在网络环境下,电子文献、数字文献的大量出现,海量信息蜂拥而至,增大了用户检索和利用的难度,那么,为读者过滤垃圾信息,让他们汲取信息精华,让他们查全查准自己所需的信息,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责无旁贷。因而,高校图书馆必须加强时间管理,避免浪费读者富贵的时间。

高校图书馆保证足够的开馆时间,才不至于让用户吃闭门羹;科研人员在查新、科研立项、研究中期、结题等阶段,他们特别希望在图书馆获取最新、最快的第一手资料,信息工作人员应该竭尽全力为他们做好文献保障工作,提供快捷的文献传递服务;教师在学期准备暑期用书,在开课前查找相关的资料时,都应该保证他们到馆时,图书馆能提供有力的文献资源支持,保证他们的文献查阅时间。如果开馆时间完全与学生上课时间重叠,用户的需求就无法得到满足,增加开馆时间,就可以有效地保证馆藏文献的充分利用,使有限的资源被重复利用,进而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节省用户的时间就能创造价值,因此从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管理的角度上看,要千方百计地节省读者的时间以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

四、网络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影响

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引进,图书馆专业工作者的知识内容需要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不可避免的对原有的图书馆服务思想和服务体系带来冲击,图书馆管理人员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环境下,要明确图书馆的使命并没有改变,信息技术并非取代了图书馆管理人员,相反,图书馆管理人员作桥梁、导航作用将变得更为重要。信息技术使图书馆工作变得更加便利和高效,使资源共享更容易实现,只有传统的方式与现代的信息技术相结合,人和机器相协调才能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才能提高学校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及网络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

网络信息服务实际上汇集无数最新科技成果,并随技术发展而发展,国内大学图书馆目前在基础网络建设上与国外差距并不大,但在图书馆学、计算机科学、通讯科学和其它相关技术上仍需紧紧跟随国际最新进展,希望能够迎头赶上。

参考文献

[1]刘晨,美国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现状分析与启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6)

网络管理技术篇6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技术的变迁给当今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经济发展、公民生活以及民主政治等方面,互联网络正在逐渐改变以往的生活和社会参与模式。对公共行政而言,由韦伯所推崇的“官僚制”范式在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向现代社会管理模式转型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广泛的质疑,“技术的变迁,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官僚制组织形式、形状、性质和活动规则等不得不发生改变”。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共管理的治道变革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兴起,新公共管理、管理主义、企业家政府等成为现时的流行话语。在这场变革的背后是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与政治的交叉研究,制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等构成了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结构功能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方法论也正成为许多研究者的方向选择。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正对公共管理的技术、公共舆论的引导、公共活动的参与以及公共部门的形象等方面构成挑战。在治理不再局限于政府唯一主体的背景下,扩大公共治理的主体以及形式就成为现代公共管理的任务之一。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2004年出版的《分散化的公共治理》一书就表明了公共治理的机构、权力主体等方面的一些国家在公共治理的实践。扩大或分散化的公共治理之所以受到普遍关注,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市场和政府在社会资源配置方面的能力缺陷促使了公共治理的普遍实施,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仅仅依靠市场或者政府的行政命令、手段难以实现社会资源配置利用的最优化,通过形式多样的公共治理可以弥补政府和市场在控制和协调公共资源方面的某些不足;另一方面,公民对公共政策回应性与参与性需求的提高,也要求政府管理从等级控制转向网络背景下的参与协作的方式。

二、公共领域与网络技术的应用

按照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的理解,公共领域指的是公共意见的形成场所,传媒(如报纸和期刊、广播和电视等)是作为公共领域的媒介而存在。其理论主张的是,现代市民社会应该把经济领域从市民社会中分离出去,认为市民社会主要应该由社会和文化领域构成,同时强调它有社会整合功能和文化传播与再生产功能。而互联网的传播特征也充分体现了这一主张,强调了社会文化的公共领域性,同时强调社会整合功能和文化传播与再生产功能。

(一)网络技术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重视公共治理模式的变革,已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全球性趋势。传统公共行政的权力运行方向是自上而下的,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订和实施政策,对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与此不同,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公共治理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顾客导向和结果导向,主张以多元的、民主的、协作的行政模式管理公共事务。公共治理的实质是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合法性认同基础上的合作。而互联网技术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延伸则为治理从思维层次上的概念向实践上的操作提供了可能。

1网络技术在社会生活领域的逐步推广使得越来越多的公民参与公共事务

2007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数达到1.6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12.3%。该报告还分析指出我国互联网的信息和沟通功能已被普遍使用。而早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郭良副研究员主持的《2003年中国12个城市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的调查也表明:71.8%的网民和69.1%的非网民非常赞成或比较赞成“通过互联网,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观点”;60.8%的网民和61.5%的非网民都非常赞成或比较赞成“通过互联网,可能有机会评论政府的工作”;72.3%的网民和73.3%的非网民都非常赞成或比较赞成“通过互联网,政府官员可能更多地了解群众的看法”。上述数据表明,超过半数的公民均具有比较强烈的公共参与愿望。正如哈贝马斯所提出的“受大众媒体控制的公共领域是否能够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为市民社会的载体提供机会,使他们能够与作为政治和经济入侵者的传媒力量对抗,使他们能够改变、创意性地拓宽和批判性地筛选受外界影响的价值、观点和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基于网络技术的互联网搭建了一个平台,这个平台是一种协调机制,重视和利用好这个机制,对集中民智民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政府部门以及非政府部门在网络领域的技术应用亦不断成熟

网络管理技术篇7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scale expansion and increase of the computer network, the network management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computer network system status. 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d computer network management agreement in the simple, then introduced common two kinds of network management pattern at present.

Keywords:computer network   management   WEB

一、网络管理技术概述

1.网络管理技术的现状

网络管理这一学科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起逐渐受到重视,许多国际标准化组织、论坛和科研机构都先后开发了各类标准、协议来指导网络管理与设计,但各种网络系统在结构上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至今还没有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标准。当前,网络管理技术主要有以下三种:诞生于Internte家族的SNMP是专门用于对Internet进行管理的,虽然它有简单适用等特点,已成为当前网络界的实际标准,但由于Internet本身发展的不规范性,使SNMP有先天性的不足,难以用于复杂的网络管理,只适用于TCP/IP网络,在安全方面也有欠缺。已有SNMPv1和SNMPv2两种版本,其中SNMPv2主要在安全方面有所补充。随着新的网络技术及系统的研究与出现,电信网、有线网、宽带网等的融合,使原来的SNMP已不能满足新的网络技术的要求;CMIP可对一个完整的网络管理方案提供全面支持,在技术和标准上比较成熟.最大的优势在于,协议中的变量并不仅仅是与终端相关的一些信息,而且可以被用于完成某些任务,但正由于它是针对SNMP的不足而设计的,因此过于复杂,实施费用过高,还不能被广泛接受;分布对象网络管理技术是将CORBA技术应用于网络管理而产生的,主要采用了分布对象技术将所有的管理应用和被管元素都看作分布对象,这些分布对象之间的交互就构成了网络管理.此方法最大的特点是屏蔽了编程语言、网络协议和操作系统的差异,提供了多种透明性,因此适应面广,开发容易,应用前景广阔.SNMP和CMIP这两种协议由于各自有其拥护者,因而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不会出现相互替代的情况,而如果由完全基于CORBA的系统来取代,所需要的时间、资金以及人力资源等都过于庞大,也是不能接受的.所以,CORBA,SNMP,CMIP相结合成为基于CORBA的网络管理系统是当前研究的主要方向。

2.网络管理协议

网络管理协议一般为应用层级协议,它定义了网络管理信息的类别及其相应的确切格式,并且提供了网络管理站和网络管理节点间进行通讯的标准或规则。

    网络管理系统通常由管理者(Manager)和( Agent)组成,管理者从各那儿采集管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提供相应的网络管理功能,达到对管理之目的。即管理者与之间孺要利用网络实现管理信息交换,以完成各种管理功能,交换管理信息必须遵循统一的通信规约,我们称这个通信规约为网络管理协议。

      目前有两大网管协议,一个是由IETF提出来的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它是基于TCP / IP和Internet的。因为TCP/IP协议是当今网络互连的工业标准,得到了众多厂商的支持,因此SNMP是一个既成事实的网络管理标准协议。SNMP的特点主要是采用轮询监控,管理者按一定时间间隔向者请求管理信息,根据管理信息判断是否有异常事件发生。轮询监控的主要优点是对的要求不高;缺点是在广域网的情形下,轮询不仅带来较大的通信开销,而且轮询所获得的结果无法反映最新的状态。

    另一个是ISO定义的公共管理信息协议CMIP。CMIP是以OSI的七层协议栈作为基础,它可以对开放系统互连环境下的所有网络资源进行监测和控制,被认为是未来网络管理的标准协议。CMIP的特点是采用委托监控,当对网络进行监控时,管理者只需向发出一个监控请求,会自动监视指定的管理对象,并且只是在异常事件(如设备、线路故障)发生时才向管理者发出告警,而且给出一段较完整的故障报告,包括故障现象、故障原因。委托监控的主要优点是网络管理通信的开销小、反应及时,缺点是对的软硬件资源要求高,要求被管站上开发许多相应的程序,因此短期内尚不能得到广泛的支持。

3.网络管理系统的组成 

     网络管理的需求决定网管系统的组成和规模,任何网管系统无论其规模大小如何,基本上都是由支持网管协议的网管软件平台、网管支撑软件、网管工作平台和支撑网管协议的网络设备组成。

     网管软件平台提供网络系统的配置、故障、性能以及网络用户分布方面的基本管理。目前决大多数网管软件平台都是在UNIX 和DOS/WINDOWS平台上实现的。目前公认的三大网管软件平台是:HP View、IBM Netview和SUN Netmanager。虽然它们的产品形态有不同的操作系统的版本,但都遵循SNMP协议和提供类似的网管功能。

网络管理技术篇8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规模越来越大,其结构也越来越复杂,提供的服务也越来越多,为此网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果计算机网络系统出现故障,哪怕是仅仅几分钟都会严重的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金融、电信、交通以及商业领域,所以必须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只有通过适当的网络管理,才能实现功能强大的网络的安全运行,因此网络管理性能的好坏是评价一个网络好坏的重要性指标。目前使用较广泛的是基于TCP/IP的网络管理协议,在工作过程中它是以轮询为基础,定期对计算机网络进行检查,观察其是否有异常现象。在对反馈数据的分析中只有一小部分的信息能够有效的反应异常状态,并且数据上传过程中会出现数据资料的发送拖延等,为此主动网络技术便应运而生。

1.传统的网络管理技术的缺陷

目前在计算上使用比较多的是ICP/IP协议,该协议遵循端到端的原则,在进行数据传输时其网络层提供不可靠的传输服务,其应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由端系统来保证,大大简化了网络本身的复杂度。传统的网络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网络管理工作站(NMS)、管理(Agent)、网络管理信息库(MIB)、网络节点设备和SNMP管理协议五部分,日常的应用实践证明了TCP/IP协议的可靠性,但是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该协议也暴露除了一些不足之处:

(1)随着设备使用数量的增加,NMS需要轮询的节点数量增加,容易造成通信瓶颈,大大降低网络信息传输的效率。

(2)网络上传输了大量的冗余数据,造成了宽带的浪费。

(3)管理Agent仅仅是NMS和MIB间的接口,它接收了NMS发出的请求报文后根据MIB中的信息返回其响应报文,它只能通过少量的Trap信息主动报告自己的状态,本身不具备主动计算和管理功能,也不能对异常事件进行处理。

(4)被管理节点间主动性较差,不具备相互间协作的功能,在大型网络中不能对其运行状态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

所以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网络信息的不断增加,传统的网络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急需得到改善。

2.主动网络技术及其实例

主动网络是一种可计算的网络模型,它是针对传统网络的不足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网络体系结构。其基本思想是:网络中传输的分组不仅能够携带用户数据,而且还能够携带用户定制的程序代码,使得分组在经过网络节点转发处理时不仅识别头部标识,还可以通过运行分组携带的代码,决定分组的转发行为,从而将传统网络中“存储-转发”的处理模式改变为“存储-计算-转发”的模式。在主动网络中我们将网络中携带的程序代码的报文称为主动报文或主动包,把执行主动包中携带程序的网络节点称为主动节点。跟传统的网络技术相比,主动网络技术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可编程性:可编程是主动网络的最大特色,其报文、服务等都可以通过语言进行描述,用户通过构件封装在主动包中的程序代码实现对网络的编程,其功能远远大于传统的存储-转发功能。

(2)可移动性:主动网络技术中能够实现对携带程序代码的主动包的传送,主动包能够在不同的平台上移动,流经的主动节点可以获取主动包中的代码并执行。

(3)可扩展性:主动网络具有较好的扩展性能,由于其节点的可编程性,用户可以将其服务代码注入到网络节点中,对其功能进行扩展。

图1 基于主动网络技术的网管模型

图1所示是一个采用主动网络技术的网管模型,跟传统网络管理的不同是它将实现管理功能的应用代码分发到有数据的网元上,采用一个弹器提供便携式操作系统的扩展来支持委托的运行,一个委托协议用来将委托动态分配到远端服务器上并控制它的执行。

3.利用主动网络技术实现网络管理的优势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网络服务的要求越来越多,网络应用也在不断进行更新,这就要求在现有网络中增加新的网络服务和协议,并且要求能够根据需要定制这些服务。现有网络管理系统不能真正实现对某种应用的可定制性,正是由于这种可定制性的缺乏和难于变化的特性推动了主动网络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利用主动网络技术来实现对复杂网络的管理,是一种智能化、标准化的网络管理模式的尝试,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占用的网络资源较少

在主动网络技术中其主动包在靠近被管设备的地点处运行,避免了管理者和间通信占用大部分的带宽。另外可以对其返回到网络管理中心的信息进行裁剪,减少了网络中信息的流量和处理时间。

(2)减轻了网络系统的负担

主动包具有一定的管理功能,能够实现对其能力范围内信息的管理,只将其无法处理的事件交由网络管理系统来完成,减轻了网络管理系统所要处理的信息量。

(3)动态配置

在主动网络技术中其管理系统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动态配置各种新的网络管理策略,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主动网络技术在网络管理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它充分利用了网络中的各个节点,降低了对系统内存以及CPU资源的占用,解决了大型网络传输中的通信瓶颈问题。另外在主动网络系统的管理过程中程序代码向数据移动,避免了大量未经处理的原始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提高了系统的相应时间和性能。

4.结论

基于主动网络技术的网络管理是当今网络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解决了传统网络管理系统的不足,实现了网络管理的分布性、主动性和智能性。本文介绍了传统网络管理技术的不足之处,指出了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增大,其管理模式的缺陷逐渐暴露,为了弥补这种不足将主动网络技术应用到了网络管理中,利用其节点可编程性解决了传统网络中出现的问题,并且介绍了使用主动网络技术实现网络管理的优势。

参考文献

[1]任丰源,任勇,山秀明.主动网络的研究与进展[J].软件学报,2001,12(11):1614-1622.

网络管理技术篇9

摘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规模越来越大,网络结构日益复杂。网络使用的普及使得网络管理在网络系统中的地位变得日趋重要。为了给网络管理人员提供参考资料,本文从网络管理功能、网络管理技术以及网络管理协议等多个方面对网络管理问题进行分析,最后简单介绍网络管理的应用。

1 引言

如今,网络已走进千家万户,网络的应用日益普及。大到企事业单位,下至家庭、乃至个人用户都在广泛的使用着计算机互联网,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应用的日益普及,用户对网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可见,网络管理日趋重要。

网络管理[1]是指网络管理员通过网络管理程序对网络上的资源进行集中化管理的操作,包括配置管理、性能和记账管理、问题管理、操作管理和变化管理等。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 ,ISO)对网络管理的定义是指规划、监督、设计和控制网络资源的使用和网络的各种活动,以使网络的性能达到最优。

当前的互联网技术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目的[2]是满足网络用户关于网络及时性、可靠性、高速性等要求。网络管理也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的,目前主流的网络管理技术具有以下特点:开放性、智能化、综合性以及安全性等特点。

本文首先给出网络管理的功能,进一步分析网络管理的定义。接下来阐述几种总要的网络管理技术,进而给出经典网络管理协议。最后简单介绍网络管理的应用。

2 网络管理的功能

总体来说,网络管理包括五大功能,分别是:故障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和计费管理。下面分别介绍这五大功能。

2.1 网络故障管理。

作为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故障管理保证用户得到一个可靠的计算机网络。具体的说,当计算机网络中某个部分失效后,网络管理器必须迅速查找到故障并及时排除。由于网络故障的产生原因复杂,网络本身结构复杂,隔离某个故障是不现实的做法。通常情况的做法是,首先将网络进行修复,其次分析网络故障发证的主要原因,进而加以预防。由此可见,预防与防治网络再次发生此类故障显得更为重要。网络故障管理包括故障检测、隔离和纠正三方面。具体的说网络故障管理应该包含以下五个子功能:故障监测、故障报警、故障信息管理、排错支持工具和检索/分析故障信息。

对于网络故障,还应该有记录。对于不严重的故障,可以简单的记录在错误日志中,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对于严重故障,应该引起重视,分析发生原因并修复网络,必要是应该记录及预警,预防此类故障再次发生。给用户一个稳定可靠的计算机网络。

2.2 网络计费管理(Accounting Management) 。

网络计费管理是网络管理的主要功能。主要记录网络中各个资源的使用情况,目的是控制和监测网络操作的费用和代价。这一功能对公共商业网络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可以估算出用户使用网络资源可能需要的费用和代价,以及已经使用的资源。网络管理员还可规定用户可使用的最大费用,从而控制用户过多占用和使用网络资源。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网络的使用效率。另外,当用户为了一个通信目的需要使用多个网络中的资源时,计费管理应可计算总计费用。具体地说包含以下几个功能:计费数据采集、数据管理与数据维护、计费政策制定、政策比较与决策支持、数据分析与费用计算和数据查询等功能。

2.3 网络配置管理(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网络配置管理同样骑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只有对网络进行正确的初始化,并进行正确胚子,才能进一步提供网络的相应服务。配置管理是一组对辨别、定义、控制和监视组成一个通信网络的对象所必要的相关功能,目的是为了 实现某个特定功能或使网络性能达到最优。网络配置管理包括以下功能:配置信息的自动获取、自动配置、自动备份及相关技术、配置一致性检查和用户操作记录功能

配置系统的安全性是整个网络管理系统安全的核心,因此,必须对用户进行的每一配置操作进行记录。在配置管理中,需要对用户操作进行记录,并保存下来。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查看特定用户在特定时间内进行的特定配置操作。

2.4网络性能管理。

网络管理技术篇10

一、VLAN技术概述

VLAN(VirtualLocalAreaNetwork)也就是虚拟局域网,是一种建立在交换技术基础之上的,通过将局域网内的机器设备逻辑地而不是物理地划分成一个个不同的网段,以软件方式实现逻辑工作组的划分与管理的技术。VLAN的作用是使得同一VLAN中的成员间能够互相通信,而不同VLAN之间则是相互隔离的,不同的VLAN间的如果要通信就要通过必要的路由设备。

二、VLAN的优点

(一)可以控制网络广播

在没有应用VLAN技术的局域网内的整个网络都是广播域,这样就使得网内的一台设备发出网络广播时,在局域网内的任何一台设备的接口都能接收到广播,因此当网络内的设备越来越多时,网络上的广播也就越来越多,占用的时间和资源也就越来越多,当广播多到一定的数量时,就会影响到正常的信息的传送。这样就能导致信息延迟,严重的可以造成网络的瘫痪、堵塞,严重的影响了正常的网络应用,这就是所谓的网络风暴。

在应用了VLAN技术的局域网中,缩小了广播的广播域,在一个VLAN中的广播风暴也不会影响到其他的VLAN,从而有效地减少了广播风暴对局域网网络的影响。

(二)增强了网络的安全性

在局域网中应用VLAN技术可以把互相通信比较频繁的用户划分到同一个VLAN中,这样在同一个工作组中的信息传输只在同一个组内广播,从而也减轻了因广播包被截获而引起的信息泄露,增强了网络的安全性。

(三)简化网络管理员的管理工作

在应用VLAN技术后网络管理员就可以轻松的管理网络,灵活构建虚拟工作组。用VLAN可以划分不同的用户到不同的工作组,同一工作组的用户也不必局限于某一固定的物理范围,网络构建和维护更方便灵活。

三、VLAN的划分方法

(一)根据端口来划分VLAN

许多VLAN厂商都利用交换机的端口来划分VLAN成员。被设定的端口都在同一个广播域中。例如,一个交换机的1,2,3,4,5端口被定义为虚拟网AAA,同一交换机的6,7,8端口组成虚拟网BBB。这样做允许各端口之间的通讯,并允许共享型网络的升级。但是,这种划分模式将虚拟网限制在了一台交换机上。

第二代端口VLAN技术允许跨越多个交换机的多个不同端口划分VLAN,不同交换机上的若干个端口可以组成同一个虚拟网。

以交换机端口来划分网络成员,其配置过程简单明了。因此,从目前来看,这种根据端口来划分VLAN的方式仍然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不足之处是不够灵活,当一台机器设备需要从一个端口移动到另一个新的端口,但是新端口与旧端口不在同一个VLAN之中时,要修改端口的VLAN设置,或在用户计算机上重新配置网络地址,这样才能使这台设备加入到新的VLAN。

(二)根据MAC地址划分VLAN

这种划分VLAN方法的最大优点就是当用户物理位置移动时,即从一个交换机换到其他的交换机时,就无需对它进行重新配置,自动把它添加到相应的VLAN中。所以,可以认为这种根据MAC地址的划分方法是基于用户的VLAN。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不够便捷,初始化时,所有的用户都必须进行配置,如果有几百个甚至上千个用户的话,配置工作就显得相当的繁琐,并且由于需要跟踪设备内的MAC地址进行跟踪,导致了交换机执行效率的降低。另外,对于使用笔记本电脑的用户来说,他们的网卡可能经常更换,这样,VLAN就必须不停地配置。超级秘书网:

(三)根据网络层划分VLAN

这种划分VLAN的方法是根据每个主机的网络层地址或协议类型(如果支持多协议)划分的,虽然这种划分方法是根据网络地址,比如IP地址,但它不是路由,与网络层的路由毫无关系。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用户的物理位置改变了,不需要重新配置所属的VLAN,而且可以根据协议类型来划分VLAN,这对网络管理者来说很重要,还有,这种方法不需要附加的帧标签来识别VLAN,这样可以减少网络的通信量。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效率低,因为检查每一个数据包的网络层地址是需要消耗处理时间的。

(四)根据IP组播划分VLAN

IP组播实际上也是一种VLAN的定义,即认为一个组播组就是一个VLAN,这种划分的方法将VLAN扩大到了广域网,因此这种方法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而且也很容易通过路由器进行扩展,当然这种方法不适合局域网,主要是效率不高。

(五)基于规则的VLAN

也称为基于策略的VLAN。这是最灵活的VLAN划分方法,具有自动配置的能力,能够把相关的用户连成一体,在逻辑划分上称为“关系网络”。网络管理员只需在网管软件中确定划分VLAN的规则(或属性),那么当一个设备加入网络中时,将会被“感知”,并被自己地包含进正确的VLAN中。同时,对设备的移动和改变也可自动识别和跟踪。

采用这种方法,整个网络可以非常方便地通过路由器扩展网络规模。有的产品还支持一个端口上的主机分别属于不同的VLAN,这在交换机与共享式Hub共存的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自动配置VLAN时,交换机中软件自动检查进入交换机端口的广播信息的IP源地址,然后软件自动将这个端口分配给一个由IP子网映射成的VLAN。

四、公司内部进行VLAN的划分实例

五、结论

VLAN技术的应用,不但使得网络更加的安全,快速,并且也减轻了网络管理员的工作,保证了各个部门不同的要求和信息的安全。

网络管理技术篇11

网络管理已经成为计算机网络和电信网研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网络中采用的先进技术越多,规模越大,网络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也就越复杂。计算机网络和电信网的管理技术是分别形成的,但到后来渐趋同化,差不多具有相同的管理功能和管理原理,只是在网络管理上的具体对象上有些差异。

通常,一个网络由许多不同厂家的产品构成,要有效地管理这样一个网络系统,就要求各个网络产品提供统一的管理接口,即遵循标准的网络管理协议。这样,一个厂家的网络管理产品就能方便地管理其他厂家的产品,不同厂家的网络管理产品之间还能交换管理信息。

在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SimpleNetworkManagementProtocol)设计时,就定位在是一种易于实施的基本网络管理工具。在网管领域中,它扮演了先锋的角色,因OSI的CMIP发展缓慢同时在Internet的迅猛发展和多厂商环境下的网络管理解决方案的驱动下,而很快成为了事实上的标准。

SNMP的管理结构如图1所示。它的核心思想是在每个网络节点上存放一个管理信息库MIB(ManagementInformationBase),由节点上60(agent)负责维护,管理者通过应用层协议对这些进行轮询进而对管理信息库进行管理。SNMP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简单性。它的设计原则是尽量减少网络管理所带来的对系统资源的需求,尽量减少agent的复杂性。它的整个管理策略和体系结构的设计都体现了这一原则。

SNMP的主要优点是:

·易于实施;

·成熟的标准;

·C/S模式对资源要求较低;

·广泛适用,代价低廉。

简单性是SNMP标准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因为在大型的、多厂商产品构成的复杂网络中,管理协议的明晰是至关重要的;但同时这又是SNMP的缺陷所在——为了使协议简单易行,SNMP简化了不少功能,如:

·没有提供成批存取机制,对大块数据进行存取效率很低;

·没有提供足够的安全机制,安全性很差;

·只在TCP/IP协议上运行,不支持别的网络协议;

·没有提供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通信的机制,只适合集中式管理,而不利于进行分布式管理;

·只适于监测网络设备,不适于监测网络本身。

针对这些问题,对它的改进工作一直在进行。如1991年11月,推出了RMON(RernoteNetworkMonitor)MIB,加强SNMP对网络本身的管理能力。它使得SNMP不仅可管理网络设备,还能监测局域网和互联网上的数据流量等信息,1992年7月,针对SNMP缺乏安全性的弱点,又公布了S-SNMP(SecureSNMP)草案。到1993年初,又推出了SNMPVersion2即SNMPv2(推出了SNMPv2以后,SNMP就被称为SNMPv1)。SNM-Pv2包容了以前对SNMP的各项改进工作,并在保持了SNMP清晰性和易于实现的特点以外,吸取了CMIP的部分优点,功能更强,安全性更好,具体表现为:

·提供了验证机制,加密机制,时间同步机制等,安全性大大提高;

·提供了一次取回大量数据的能力,效率大大提高;

·增加了管理者和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交换机制,从而支持分布式管理结构,由位于中间层次(intermediate)的管理者来分担主管理者的任务,增加了远地站点的局部自主性。

·可在多种网络协议上运行,如OSI、AppleTalk和IPX等,适用多协议网络环境(但它的缺省网络协议仍是UDP)。

·扩展了管理信息结构的很多方面。特别是对象类型的定义引入了几种新的类型。另外还规范了一种新的约定用来创建和删除管理表(managementtables)中的“行”(rows)。

·定义了两种新的协议数据单元PDU(ProtocolDataUnit)。Get-Bulk-Request协议数据单元允许检索大数据块(largedatablocks),不必象SNMP那样逐项(itembyitem)检索;Inform-Request协议数据单元允许在管理者之间交换陷阱(tran)信息。

CMIP协议是在OSI制订的网络管理框架中提出的网络管理协议。CMIP与SNMP一样,也是由管理者、、管理协议与管理信息库组成。

CMIP是基于面向对象的管理模型的。这个管理模型表示了封装的资源并标准化了它们所提供的接口。如图2所示了四个主要的元素:

·系统管理应用进程是在担负管理功能的设备(服务器或路由器等〕中运行的软件:

·管理信息库MIB是一组从各个接点收集来的与网络管理有关的数据;

·系统管理应用实体(systemmanagementapplicationentities)负责网络管理工作站间的管理信息的交换,以及与网络中其它接点之间的信息交换;

·层管理实体(layermanagemententities)表示在OSI体系结构设计中必要的逻辑。

CMIP模型也是基于C/S结构的。客户端是管理系统,也称管理者,发起操作并接收通知;服务器是被管系统,也称,接收管理指令,执行命令并上报事件通知。一个CMIP操作台(console)可以和一个设备建立一个会话,并用一个命令就可以下载许多不同的信息。例如,可以得到一个设备在一段特定时间内所有差错统计信息。

CMIP采用基于事件而不是基于轮询的方法来获得网络组件的相关数据。

CMIP已经得到主要厂商,包括IBM、HP及AT&T的支持。用户和厂商已经认识到CMIP在企业级网络管理领域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它能够满足企业级网管对横跨多个管理域的对等相互作用(peertopeerinteractions)的要求。CMIP特别适合对要求提供集中式管理的树状系统,尤其是对电信网(telecommunicationsnetwork)的管理。这就是下面提到的电信管理网。

二、电信管理网TMN

电信管理网TMN是国际电联ITU-T借鉴0SI中有关系统管理的思想及技术,为管理电信业务而定义的结构化网络体系结构,TMN基于OSI系统管理(ITU-UX.700/ISO7498-4)的概念,并在电信领域的应用中有所发展.它使得网络管理系统与电信网在标准的体系结构下,按照标准的接口和标准的信息格式交换管理信息,从而实现网络管理功能。TMN的基本原理之一就是使管理功能与电信功能分离。网络管理者可以从有限的几个管理节点管理电信网络中分布的电信设备。

国际电信联盟(ITU)在M.3010建议中指出,电信管理网的基本概念是提供一个有组织的网络结构,以取得各种类型的操作系统(OSs)之间、操作系统与电信设备之间的互连。它采用商定的具有标准协议和信息的接口进行管理信息交换的体系结构。提出TMN体系结构的目的是支撑电信网和电信业务的规划、配置、安装、操作及组织。

电信管理网TMN的目的是提供一组标准接口,使得对网络的操作、管理和维护及对网络单元的管理变得容易实现,所以,TMN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网管各部分之间的互连性的要求。集中式的管理和分布式的处理是TMN的突出特点。

ITU-T从三个方面定义了TMN的体系结构(Architecture),即功能体系结构(FunctionalArchitecture),信息体系结构(InformationArchitecture)和物理体系结构(PhysicalArchitecture)。它们分别体现在管理功能块的划分、信息交互的方式和网管的物理实现。我们按TMN的标准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对TMN系统的结构进行设计。

功能体系结构是从逻辑上描述TMN内部的功能分布。引入了一组标准的功能块(Functionalblock)和可能发生信息交换的参考点(referencepoints)。整个TMN系统即是各种功能块的组合。

信息体系结构包括两个方面:管理信息模型和管理信息交换。管理信息模型是对网络资源及其所支持的管理活动的抽象表示,网络管理功能即是在信息模型的基础上实现的。管理信息交换主要涉及到TMN的数据通信功能和消息传递功能,即各物理实体和功能实体之间的通信。

物理体系结构是为实现TMN的功能所需的各种物理实体的组织结构。TMN功能的实现依赖于具体的物理体系结构,从功能体系结构到物理体系结构存在着映射关系。物理体系结构随具体情况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在物理体系结构和功能体系结构之间有一定的映射关系。物理体系结构中的一个物理块实现了功能体系结构中的一个或多个功能块,一个接口实现了功能体系结构中的一组参考点。

仿照OSI网络分层模型,ITU-T进一步在TMN中引入了逻辑分层。如图3所示:

TMN的逻辑分层是将管理功能针对不同的管理对象映射到事务管理层BML(BusinessManagementLayer),业务管理层SML(ServiceManagementLayer),网络管理层NML(NetworkManagementLayer)和网元管理层EML(ElementManagementLayer)。再加上物理存在的网元层NEL(NetworkElementLayer),就构成了TMN的逻辑分层体系结构。从图2-6可以看到,TMN定义的五大管理功能在每一层上都存在,但各层的侧重点不同。这与各层定义的管理范围和对象有关。

三、TMN开发平台和开发工具

1.利用TMN的开发工具开发TMN的必要性

TMN的信息体系结构应用OSI系统管理的原则,引入了管理者和的概念,强调在面向事物处理的信息交换中采用面向对象的技术。如前所述,TMN是高度强调标准化的网络,故基于TMN标准的产品开发,其标准规范要求严格复杂,使得TMN的实施成为一项具有难度和挑战性的工作;再加上OSI系统管理专业人员的相对缺乏,因此,工具的引入有助于简化TMN的开发,提高开发效率。目前比较流行的基于TMN标准的开发平台有HPOVDM、SUNSEM、IBMTMN平台和DSET的DSG及其系列工具。这些平台可以用于开发全方位的TMN管理者和应用,大大降低TMN/Q3应用系统的编程复杂性,并且使之符合开放系统互连(OSI)网络管理标准,这些标准包括高级信息模型定义语言GDM0,OSI标准信息传输协议CMIP,以及抽象数据类型定义语言ASN.1。其中DSET的DSG及工具系列除了具备以上功能外,还具有独立于硬件平台的优点。下面将比较详细论述DSET的TMN开发工具及其在TMN开发中的作用。

2.DSET的TMN开发工具的基本组成

DSET的TMN开发工具从功能上来讲可以构成一个平台和两大工具箱。一个平台:分布式系统生成器DSG(DistributedSystemGenerator);两个工具箱:管理者工具箱和工具箱。

分布式系统生成器DSG

DSG是用于顶层TCP/IP、OSI和其它协议上构筑分布式并发系统的高级对象请求0RB。DSG将复杂的通信基础设施和面向对象技术相结合,提供构筑分布式计算的软件平台。通信基础设施支持分布式计算中通信域的通信要求。如图4所示,它提供了四种主要的服务:透明远程操作、远程过程调用和消息传递、抽象数据服务及命名服务。借助于并发的面向对象框架,一个复杂的应用可以分解成一组相互通信的并发对象worker,除了支持例如类和多重继承等重要的传统面向对象特征外,为了构筑新的worker类,DSG也支持分布式对象。在一个开放系统中,一个worker可以和其它worker进行通信,而不必去关心它们所处的物理位置。

DSG提供给用户用以开发应用的构造块(buildingblock)称为worker。一个worker可以有自己的控制线程,也可以和别的线程共享一个控制线程,每个Worker都有自己的服务访问点SAP(ServiceAccessPoint),通过SAP与其它worker通信。Worker是事件驱动的。在Worker内部,由有限状态机FSM(FiniteStateMachine〕定义各种动作及处理例程,DSG接受外部事件并分发到相应的动作处理例程进行处理。如图5所示,独占线程的此worker有三个状态,两个SAPs,并且每个SAP的消息队列中都有两个事件。DSG环境通过将这些事件送到相应的事件处理程序中来驱动worker的有限状态机。

Worker是分布式的并发对象,DSG用它来支持面向对象的特点,如:类,继承等等。Worker由workerclass定义。Worker可以根据需要由应用程序动态创建。在一个UNIX进程中可以创建的Worker个数仅受内存的限制。

管理者工具箱由ASN.C/C++编译器、CMIP/ROSE协议和管理者代码生成器MCG构成,如图6所示。

其中的CMIP/ROSE协议提供全套符合Q3接口选用的OSI七层协议栈实施。由于TMN在典型的电信环境中以面向对象的信息模型控制和管理物理资源,所有被管理的资源均被抽象为被管对象(M0),被管理系统中的帮助管理者通过MO访问被管理资源,又根据ITU-TM.3010建议:管理者与之间通过Q3接口通信。为此管理者必须产生与通信的CMIP请求。管理者代码生成器读取信息模型(GDMO文件和ASN.1文件),创立代码模板来为每个被定义的MO类产生CMIP请求和CMIP响应。由于所有CMIP数据均由ASN.1符号定义,而上层管理应用可能采用C/C++,故管理者应用需要包含ASN.1数据处理代码,管理者工具箱中的ASNC/C++编译器提供ASN.1数据到C/C++语言的映射,并采用“预处理技术“生成ASN.1数据的低级代码,可见利用DSET工具用户只需编写网管系统的信息模型和相关的抽象数据类型定义文件,然后利用DSET的ASNC/C++编译器,管理者代码生成器即可生成管理者部分代码框架。

工具箱包括可砚化生成器VAB、CMIP翻译器、ASN.C/C++Toolkit,其结构见图7。用来开发符合管理目标定义指南GDMO和通用管理信息协议CMIP规定的应用.使用DSET独具特色的工具箱的最大的好处就是更快、更容易地进行应用的开发。DSET在应用的开发上为用户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个典型的GDMO/CM1P应用包括三个代码模块:

·、MIT、MIB的实施

·被管理资源的接口代码

·后端被管理资源代码

第一个模块用于处理与MO实施。工具箱通过对过滤、特性处理、MO实例的通用支持,自动构作这一个模块。DSET的这一部分做得相当完善,用户只需作少量工作即可完成本模块的创建。对于mcreate、m-delete、m-get、m-cancel-get、m-set、m-set-confirmed、m-action、m-action-confirmed这些CMIP请求,第一个模块中包含有缺省的处理代码框架。这些缺省代码都假定管理者的CMIP请求只与MO打交道。为了适应不同用户的需求,DSET工具箱又提供在缺省处理前后调用用户程序的接入点(称为Userhooks)。当某CMIP请求需与实际被管资源或数据库打交道时,用户可在相应的PRE-或POST-函数中加入自己的处理代码。例如,当你需要在二层管理应用中发CMIP请求,需望获取实际被管资源的某属性,而该属性又不在相应MO中时你只需在GDMO预定义模板中为此属性定义一PRE-GET函数,并在你自己的定制文件中为此函数编写从实际被管设备取到该属性值的代码即可。DSET的Agent代码在执行每个CMIP请求前都要先检查用户是否在GDMO预定义文件中为此清求定义了PRE-函数,若是,则光执行PRE-函数,并根据返回值决定是否执行缺省处理(PRE-函数返回D-OK则需执行缺省处理,否则Agent向管理者返回正确或错误响应)。同样当Agent执行完缺省处理函数时,也会检查用户是否为该请求定义了POST-函数,若是则继续执行POST-函数。至于Agent与MO之间具体是如何实现通信的,用户不必关心,因为DSET已为我们实现了。用户只需关心需要与设备交互的那一部分CMIP请求,为其定制PRE-/POST函数即可。

第二个模块实现MO与实际被管资源的通信。它的实现依赖于分布式系统生成器DSG所提供“网关处理单元”(gateway)、远程过程调用(RPC)与消息传递机制及MSL语言编译器。通信双方的接口定义由用户在简化的ROSE应用中定义,在DSG中也叫环境,该环境定义了双方的所有操作和相关参数。DSG的CTX编译器编译CTX格式的接口定义并生成接口表。DSG的MSL语言编译器用以编译分布式对象类的定义并生成事件调度表。采用DSG的网关作为MO与实际被管资源间的通信桥梁,网关与MO之间通过定义接口定义文件及各自的MSL文件即可实现通信,网关与被管设备之间采用设备所支持的通信协议来进行通信,例如采用TCP/IP协议及Socket机制实现通信。

第三个模块对被管理资源进行实际处理。这一模块根据第二个模块中定义的网关与被管设备间的通信机制来实现,与工具没有多大联系。

四、TMN开发的关键技术

电信管理网技术蕴含了当今电信、计算机、网络通信和软件开发的最新技术,如OSI开放系统互连技术、OSI系统管理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分布式处理、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方法以及高速数据通信技术等。电信管理网应用系统的开发具有巨大的挑战性。

工具的引入很大程度上减轻了TMN的开发难度。留给开发人员的最艰巨工作就是接口(interface)的信息建模。尤其是Q3接日的信息建模问题。

Q3接口是TMN接口的“旗舰”,Q3接口包括通信模型和信息模型两个部分,通信模型(0SI系统管理)的规范制定的十分完善,并且工具在这方面所作的工作较多,因此,当我们设计和开发各种不同管理业务的TMN系统时,主要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学,遵循一定的指导原则,针对不同电信领域的信息建模问题。

为什么说建模是TMN开发中的关键技术呢?从管理的角度而言,在那些先有国际标准(或事实上的标准),后有设备的情况下,是有可能存在一致性的信息模型的,例如目前SDH和七号信令网的TMN系统存在这样的信息模型标准。但即使这样,在这些TMN系统的实施过程,有可能由于管理需求的不同而对这些模型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在那些先有设备而后才有国际标准(或事实上的标准)的设备,而且有的电信设备就无标准而言,由于不同厂家的设备千差万别,这种一致性的信息模型的制定是非常困难的。

例如,近年来标准化组织国际电信联盟(ITU-T)、欧洲电信标准组织(ETSI)、网络管理论坛(NMF)和ATM论坛等相继颁布了一些Q3信息模型。但至今没有一个完整的稳定的交换机网元层的Q3信息模型。交换机的Q3信息模型提供了交换机网元的一个抽象的、一般的视图,它应当包含交换机的管理的各个方面。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随着电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交换机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交换机的类型不断增加,电信业务不断的引入。我们很难设计一个能够兼容未来交换机的信息模型。如今的交换机已不再是仅仅提供电话的窄带业务,而且也提供象ISDN这样的宽带业务。交换机趋向宽带窄带一体化发展,因此交换机的Q3信息模型是很复杂的,交换机Q3信息建模任务是很艰巨的。

五、TMN管理者和的开发

下面结合我们的开发工作,探讨一下TMN管理者和的开发。

1.管理者的开发

基于OSI管理框架的管理者的实施通常被认为是很困难的事,通常,管理者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位于人机之间的图形用户接口GUI(GraphicalUserInterfaces),接收操作人员的命令和输入并按照一种统一的格式传送到第二部分——管理功能。管理功能提供管理功能服务,例如故障管理,性能管理、配置管理、记费管理,安全管理及其它特定的管理功能。接收到来GUI的操作命令,管理功能必须调用第三部分——CMSIAPI来发送CMIP请求到。CMISAPI为管理者提供公共管理信息服务支持。

大多数的网管应用是基于UNIX平台的,如Solaris,AIXandHP-UX。若GUI是用X-Window来开发的,那么GUI和管理功能之间的接口就不存在了,从实际编程的的角度看,GUI和管理功能都在同一个进程中。

上面的管理者实施方案尽管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着不足。首先是费用昂贵。所有的管理工作站都必须是X终端,服务器必须是小型机或大型机。这种方案比采用PC机作客户端加上UNIX服务器的方案要昂贵得多。其次,扩展性不是很好,不同的管理系统的范围是不同的,用户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不是所有的用户都希望在X终端上来行使管理职责。因此,PC机和调终端都应该向用户提供。最后由于X-Window的开发工具比在PC机上的开发工具要少得多。因此最终在我们的开发中,选择了PC机作为管理工作站,SUNUltral作为服务器。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管理者划分为两个部分——管理应用(managementapplication)和管理者网关(managergateway)。如图8所示。

管理应用向用户提供图形用户接口GUI并接受用户的命令和输入,按照定义好的消息格式送往管理者网关,由其封装成CMIP请求,调用CMISAPI发往。同时,管理者网关还要接收来自的响应消息和事件报告并按照一定的消息格式送往管理应用模块。

但是这种方案也有缺点。由于管理应用和管理者网关的分离,前者位于PC机上,后者位于Ultral工作站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须通过网络通信来完成。它们之间的接口不再是一个参考点(ReferencePoint),而是一个物理上的接口,在电信管理网TMN中称为F接口。迄今为止ITU-T一直没能制定出有关F接口的标准,这一部分工作留给了TMN的开发者。鉴于此,我们制定了管理应用和管理者网关之间通信的协议。

在开发中,我们选择了PC机作为管理工作站,SUNUltral作为我们的管理者网关。所有的管理应用都在PC机上。开发人员可以根据各自的喜好来选择不同开发工具,如Java,VC++,VB,PB等。管理者网关执行部分的管理功能并调用CMISAPI来发送CMIP请求,接收来自的响应消息和事件报告并送往相应的管理应用。

管理者网关的数据结构是通过编译信息模型(GDMO文件和ASN.1文件)获得的。它基于DSG环境的。管理者网关必须完成下列转换:

数据类型转换:GUI中的数据类型与ASN.1描述的数据类型之间的相互转换;

消息格式转换:GUI和管理者网关之间的消息格式与CMIP格式之间的相互转换;

协议转换:TCP/IP协议与OSI协议之间的相互转换。

这意味着管理者网关接收来自管理应用的消息。将其转换为ASN.1的数据格式,并构造出CMIS的参数,调用CMISAPI发送CMIP请求。反过来,管理者收到来自的消息,解读CMIS参数,构造消息格式,然后送往GUI。GUI和管理者网关之间的消息格式是由我们自己定义的。由于管理应用的复杂性,消息格式的制定参考了CMIS的参数定义和ASN.1的数据类型。

管理者网关是采用多线程(multi-thread)编程来实现的。

2.的开发

的结构如图9所示。

为了使部分的设计和实现模块化、系统化和简单化,将agent分成两大模块——通用模块和MO模块——进行设计和实现。如图所示,通用agent向下只与MO部分直接通信,而不能与被管资源MR直接进行通信及操作,即通用agent将manager发来的CMIP请求解析后投递给相应的M0,并从MO接收相应的应答信息及其它的事件报告消息。

的作用是代表管理者管理MO。利用工具的支持,采用面向对象的技术,分为八个步骤进行agent的设计和实现,这八个步骤是:

第一步:对信息模型既GDMO文件和ASN.1文件的理解,信息模型是TMN系统开发的基础和关键。特别是对信息模型中对象类和其中各种属性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实际的TMN系统来说,其信息模型可能很复杂,其中对象类在数量上可能很多。也就是说,在设计和实现agent之前,必须作到对MO心中有数。

第二步:被管对象MO的定制。这一部分是agent设计和实现中的关键部分,工具对这方面的支持也不是很多,特别是涉及到MO与MR之间的通信,更为复杂,故将MO专门作为一个模块进行设计和实现MO和MR之间的通信以及数据和消息格式的转换问题,利用网关原理设计一个网关来解决。

第三步:创建内置的M0。所谓内置MO就是指在系统运行时,已经存在的物理实体的抽象。为了保证能对这些物理实体进行管理,必须将这些被管对象的各种固有的属性值和操作预先加以定义。

第四步:创建外部服务访问点SAP。如前所述,TMN系统中各个基于分布式处理的worker之间通过SAP进行通信,所以要为agent与管理者manager之间、agent与网关之间创建SAP。

第五步:SAP同内置MO的捆绑注册。由于在TMN系统中,agent的所有操作是针对MO的,即所有的CMIP请求经解析后必须送到相应的M0,而基于DSG平台的worker之间的通信是通过SAP来实现的。因而,在系统处理过程中,当进行信息的传输时,必须知道相应MO的SAP,所以,在agent的设计过程中,必须为内置MO注册某一个SAP。

第六步:agent配置。对agent中有些参数必须加以配置和说明。如队列长度、流量控制门限值、agent处理单元组中worker的最大/最小数目。报告的处理方式、同步通信方式中超时门限等。

第七步:agent用户函数的编写,如agentworker初始化函数、子函数等的编写。

第八步:将所有函数编译,连接生成可运行的agent。

MO模块是agent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部分。这是由于,一方面工具对该部分的支持不是很多:另一方面,用户的大部分处理函数位于这一部分;最主要的还在于它与被管资源要跨平台,在不同的环境下进行通信。MO模块的设计思想是在MO和MR之间设计一个网关(gateway),来实现两者之间的消息、数据、协议等转换。

MO部分的主要功能是解析,执行来自管理者的CMIP请求,维持各MO的属性值同被管资源的一致性,生成CMIP请求结果,并上报通用agent模块,同时与MR通信,接收和处理来自MR的事件报告信息,并转发给通用agent。

MO部分有大量的用户定制工作。工具只能完成其中一半的工作,而另一半工作都需要用户自己去定制。用户定制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PRE-/POST-函数。PRE-/POST-函数的主要功能是在agent正式处理CMIP请求之前/之后与被管资源打交道,传送数据到MR或从MR获取数据并做一些简单的处理。通过对这些PRE-/POST-函数的执行,可以确保能够真实地反映出被管资源的运行状态。PRE-/POST-函数分为两个层次:MO级别和属性级别。MO级别层次较高,所有对该对象类的CMIP操作都会调用MO级别的PRE-/POST-函数。属性级别层次低,只有对该属性的CMIP操作才会调用这些函数。DSET工具只提供了PRE-/POST-函数的人口参数和返回值,具体的代码需要完全由用户自己编写。由于agent与被管资源有两种不同的通信方式,不同的方式会导致不同的编程结构和运行效率,如果是同步方式,编程较为简单,但会阻塞被管资源,适合于由大量数据返回的情况。异步方式不会阻塞被管资源,但编程需要作特殊处理,根据不同的返回值做不同的处理,适合于数据不多的情况,在选择通信方式时还要根据MO的实现方式来确定。比如,MO若采用Doer来实现,则只能用同步方式。

第二类是动作、事件报告和通知的处理,动作的处理相对比较容易,只需考虑其通信方式采用同步还是异步方式。对事件报告和通知的处理比较复杂。首先,需要对事件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别的事件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由哪一个事件前向鉴别器EFD(EventForwardingDiscriminator)来处理等等。比如,告警事件的处理就可以单独成为一类。其次,对每一类事件需要确定相应的EFD的条件是什么,哪些需要上报管理应用,哪些不需要。是否需要记入日志,这些日志记录的维护策略等等。

除了这两类定制外,MO也存在着优化问题。比如MO用worker还是Doer来实现,通信方式采用同步还是异步,面向连接还是无连接等等,都会影响整个的性能。

如果MO要永久存储,我们采用文件方式。因为目前DSET的工具只支持Versant、ODI这两种面向对象数据库管理系统OODBMS,对于0racle,Sybase等数据库的接口还需要用户自己实现。MO定制的工作量完全由信息模型的规模和复杂程度决定,一个信息模型的对象类越多,对象之间的关系越复杂(比如一个对象类中的属性改变会影响别的类),会导致定制工作的工作量和复杂程度大大增加。

者agent在执行管理者发来的CMIP请求时必须保持与被管资源MR进行通信,将manager传送来的消息和数据转发给MR,并要从MR获取必要的数据来完成其操作,同时,它还要接收来自MR的事件报告,并将这些事件上报给manager。

由上述可知,与被管资源MR之间的通信接口实际上是指MO与MR之间的通信接口。大部分MO是对实际被管资源的模拟,这些MO要与被管资源通信。若让这些MO直接与被管资源通信,则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

·由于MO模块本身不具备错误信息检测功能(当然也可在此设计该项功能,但增加了MO模块的复杂性),如果将上向发来的所有信息(包括某些不恰当的信息)全部转发给MR,不仅无此必要,而且增加了数据通信量;同理MR上发的信息也无必要全部发送给MO。

·当被管资源向MO发消息时,由于MIT对于被管资源来说是不可知的,被管资源不能确定其相应MO在MIT中所处的具置,从而也就无法将其信息直接送到相应的MO,因而只能采用广播方式发送信息。这样一来,每当有消息进入MO模块时,每个MO都要先接收它,然后对此消息加以判断,看是否是发给自己的。这样一方面使编程复杂化,使软件系统繁杂化,不易控制,调试困难;另一方面也使通信开销增大。

·MO直接与被管资源通信,使得系统在安全性方面得不到保障,在性能方面也有所下降,为此,采用计算机网络中中网关(gateway)的思想,在MO与被管资源建立一个网关,即用一个gatewayworker作为MO与被管资源通信的媒介。网关在的进程处理中起到联系被管资源与MO之间的“桥梁”作用。

六、总结与展望

网络管理技术篇12

1IP技术介绍

IP存储涉及到了一系列的技术,它可以使块级存储的数据在基于IP的网路中传输,这里面有两个技术需要阐明:IP技术的利用和块级存储。网络中块级存储的数据传输不是新技术,今天的存储区域网络SAN即便采用是光纤通道FC技术业仍旧如此。然而,新的IP存储协议则可将多个SAN通过IP如以太网的结构建立起来,并且完全互联。通用互联网文件系统CIFS和网络文件系统NFS是将文件级的请求发送到拥有这些文件系统的服务器上,这些请求得到那些文件服务器或网络存储NAS设备的响应,并发送到网络上的主机。

2IP存储适应不断增长的网络需求

今天,IP已经成为稳固的且重要的通用网络协议,IP存储自然成为最能适应日益增长的网络存储需求的技术。

2.1日益增长的网络存储国际数据协会IDC预计在2008年以后,存储容量将每年增长85%,这一增长表明:重要数据在不断增长,而对存储资源的管理越来越难。因此,各个公司都在致力于开发基于SAN的网络存储系统,用于存储、访问、保护和管理关键业务的数据。实事上,IDC预测到2009年,全球92%的存储将实现网络化。

2.2IP是早已应用在网络的协议与其他网络协议相比,在全球范伟内关键业务应用中,IP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可,在以太网环境中,IP技术也是较为经济实用的。得益于IP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其低廉的价格,很多信息专家都致力于IP技术的应用,使得IP技术的开发拥有更广更扎实的基础。IP的这种质量服务体系、链接优先技术和安全机制推动了其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开发的不断扩大。

2.3IP存储是IP技术的下一个阶段在早期的IP技术开发中,多是IP构架在所有事情上,像Ethernet、TokenRing、ATM等,而今天的视频、声音,以及块级存储技术则都是基于IP进行传输的,形成了一切构架在IP上的态势。

3IP存储的标准过程

目前IETF开发的三种IP存储压缩协议:iSCSI、基于TCP/IP的光纤通道FCIP和互联网光纤通道协议iFCP。

3.1iSCSI通过IP方式传输SCSI指令将来iSCSI可提供必要的映射,通过IP传输SCSI指令就像今天的光纤通道可以传输SCSI指令一样。iSCSI是为主机到存储设备的端到端连接而设计的,类似于光纤通道的SAN构架,iSCSI技术包括可使主机到兼容的存储设备之间通过IP交换机进行通讯。而驱动器仍可以使用真正的SCSI驱动器,因为iSCSI并不等同于今天的硬盘连接技术。

3.2FCIP光纤通道SAN环境的互联就像iSCSI协议将SCSI指令压缩为IP包一样,FCIP协议将光纤通道指令压缩为IP包,FCIP协议允许独立的SAN环境通过IP网络互联在一起。每个SAN采用标准FC寻址,在FCIP的端点之间建立IP隧道或网关,一旦隧道建立,扩展的FC设备将被视为标准的FC设备,并予以FC寻址。典型的应用是在一个FCIP端点上连接两个或更多架构在标准IP网络之上的FC交换机,通过内部交换链路与先前的SAN光纤环路相结合。

3.3IFCP具有不同的寻址模式在最新的IP存储协议中,iFCP介于前面介绍的两种协议之间,如同FCIP一样,iFCP将FC帧压缩,采用通用FC压缩格式,通过IP架构进行传输,与前两种协议的主要区别在寻址模式。FCIP协议是在两个SAN之间通过以太网建立点到点的隧道,构成一个统一的SAN环境。与之相对应的是iFCP在FC和IP之间建立网关到网关的连接是FC帧可以路由到正确的目的地址。与FCIP协议寻址方式不同的是目前的iFCP寻址模式是它可以允许每一个互联的SAN都拥有独立的命名空间。

4IP存储的寻址

IP存储是一个新兴的技术,尽管其标准早已建立且应用,但将其真正广泛应用到存储环境中还需要解决几个关键技术点。

4.1TCP负载空闲由于IP无法确保提交到对方,而将TCP作为底层传输的三种IP存储协议则需要再拥挤的、远距离的IP空间中确保传输的可靠性,由于IP包可以打乱次序传送,因此,TCP层需要重新修正次序,以提交到上一层的协议中,如SCSI。TCP完成这一任务的典型操作是使用重调顺序缓冲器,将数据包的顺序完全整理为正确方式,完成这一操作后,TCP层将数据发送到下一层。

4.2价格性能比尽管IP技术很有可能得以应用,但如果对性能较为看重的话,不推荐使用标准的以太网卡。如前所述,TOE可以减少服务器的处理负载,但由于TOE设备较新,其硬件成本及复杂程序都比标准网卡更高。其广泛应用可能会由于价格性能比过高而受阻。像那些增强的iHBA都需要进一步改进,已达到FC技术的水平。

4.3安全性当存储设备通过IP架构进行远距离连接时,安全性变得愈加重要。生产厂家必须明确产品的安全级别,并确保其安全性。在IP存储产品广泛应用之前,这一问题时IETF需要解决的。

4.4互联性基于IP的技术并没有被所有厂家共同使用,虽然这个协议的标准早已被公布,但并不能保证厂家和厂家使用相同的协议或技术。为了保证这些产品能够互相配合得更好,必须保证厂家之间采用相同的协议,使各厂家产品具有良好的互联性。

5IP存储的应用现状

IP存储解决方案会慢慢的被采用,其技术的应用可能会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5.1阶段一:SAN扩展器随着SAN技术在全球的开发,越来越需要长距离的SAN连接技术。IP存储技术定位于将多种设备紧密连接,就像一个大企业多个站点间的数据共享,以及远程数据镜像。这种技术是利用FC到IP的桥接或路由器,将两个远程的SAN通过IP架构互联,虽然iSCSI设备可以实现以上技术,但是FCIP和iFCP对于此类应用更为适合,因为他们采用的是光纤通道协议F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