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化管理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4 15:24:37

资产化管理论文

资产化管理论文篇1

(一)判断债转股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是看其能否最大限度恢复企业的市场价值,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如果仅仅把债权转为股权当作一种财务游戏,不进行实质性的企业重组,恐怕大部分企业债转股后不久又会陷入亏损境地。所以为了确保债转股工作的质量,应对拟债转股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分析企业经营困难的原因,对不合理资产负债进行调整,在多种方案比较的基础上进行企业的前景预测,科学设计债转股方案和资产重组方案,把债转股工作与企业改革和发展真正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恢复与增强债转股企业的市场价值。

(二)债转股对银行体制提出的思考及道德风险问题。

债转股的实施自然会重新提出关于分业经营体制和向全能银行体制的思考。在《商业银行法》中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向企业进行投资,对商业银行的资金投向进行了较为严格的规定。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进行分业经营,关键是在商业银行内部设立可靠的“防火墙”,不同的业务之间相互隔开,而现在为了解决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可以考虑直接让商业银行自己处理决定债转股的问题,让商业银行部分持有企业的股权,成为企业的股东,从而建立银行与企业的关系。在我国采用以商业银行成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主体,将商业银行原有的不良资产转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的股权,由原来的银企债权债务关系转变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的持股关系,还本付息转为按股分红。问题是作为过渡性机构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有什么动力去积极地进行债转股的努力呢?这就存在着一个道德风险问题。为防范道德风险,在债转股和剥离不良资产工作中,应实行严格的工作责任制,强化全社会的信用观念,对企业债转股方案中是否有效落实银行贷款、有无借机悬空和变相悬空银行贷款的逃废债行为进行监督和防范,否则处理不良贷款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还可能变得更加严重。

(三)有关债转股过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

所有国家的银行不良资产重组的经验和教训证明,在银行不良资产过程中给予立法支持、政策配套和制度创新非常重要。银行不良资产剥离和重组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外部环境要求最主要的方面是:有相应的立法支持,以确立资产管理公司的法律地位和具有的权力;有相应的配套政策,以便有效顺利地剥离和处置不良资产;还要有制度创新,以改变目前体制和运作不适应不良资产剥离和处置的方面。我国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首先遇到的是现行法律法规的限制,包括金融分业管理政策的限制、投资比例的限制、国有资产处置权限、对外融资规模的限制等等。因此若要资产管理公司高效运营,首先需要建立一套特殊的法律框架,赋予其具有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双重业务功能,不但使其能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小的成本接管银行的不良资产,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对这些资产进行重组、包装和出售,因此需要有一部适应公司运作的特别法规,对公司的地位性质,收购、管理和处置银行不良贷款业务,以及运用资本市场手段筹资、购并和重组等进行明确规定。此外政府还需在融资、税收、证券发行、境外引资、国际战略投资人准入以及各有关利益主题的组织协调方面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如果相关法律支持不足,投资者的信心将会受到很大影响,资产管理公司所进行的债务重组将步履艰难。

二、债转股过程中涉及的有关定价问题

(一)如何确定合理的不良债券收购价格。资产管理公司在接受银行剥离的不良贷款过程中不可避免要遇到收购价格问题,收购价格的确定可以有以下几种选择:

1.全价收购,即按债权的原值确定收购的价格。这种方法对优质债券或无风险债权是适用的,但问题是商业银行剥离出的债权均为不良债权,债权能否回收以及能否全额回收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或风险,若对这些风险债权按全价转让则既有悖情理,也难以为收购方所接受。

2.折价收购,即对银行的不良债权按一定的折扣率进行收购。由于各种不良债权的风险程度不同,因此其折价的幅度自然互有差异。所以在实践中,由于折价率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双方的经济利益,要对每一类风险债权都公正地确定一个双方都认可的折价率常常会遇到一定困难。

3.估价收购,即聘请财政部认可的国内外知名资产评估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合理、严密、公正的方法来确定不良债权来的转让价格。同折价转让方式相比,估价收购无疑是一种更合理、更公正的方式,由此确定的转让价格也易于为双方所接受。

(二)债转股定价模式的选择。

资产管理公司在承接银行的不良资产后将其转换为对企业的股权时,如何确定其价值,即所持股份的多少就是所谓的债转股的定价问题,债转股的定价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按账面价值定价:账面价值定价法是依据原贷款的账面价值以及预定的现金流入来为股权定价,这是不良贷款所获得的最高定价。这种定价方法在规避一些理论和避免引发人们关于国有资产流失的争论等方面比其他方法更具有优势,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式中有着特殊的作用。

2.按双方协商价值定价:指代为银行处理不良资产的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共同协商股权的定价。这种方法避免了按账面价值定价一刀切的弊端,给予双方较大协商余地,利于协议的达成。

3.按评估机构的评估价值定价:即由其他注册的社会评估机构出具报告,按照国务院对企业债转股条件的规定,债转股的定价可按照企业股份制改造中的资产评估机构方法进行。

资产化管理论文篇2

优化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首先应从思想观念方面入手,只有在思想上转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轻视,才能做好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意识,企业施行分级别管理制度,有各级领导与普通职工共同完成,使管理观念深入每一位员工的心中,只有大家都自觉做到按程序管理,才能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实行开来。另外对固定资产的损坏、废弃、转用、丢失等事情做好登记,避免对资产造成无形中的损失。由人为因素对固定资产造成损失的,要彻底清查过程,对责任人进行应有处罚,要奖罚分明,强化员工爱护设备意识,加强企业管理。

2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管理的落实点在人,管理工作最后还是由人去完成,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是管理水平的基础前提。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应从以下几方面出发:一是培养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仅需要管理人员有耐心,有责任心的去核查每一件设备、每一项记录等基础工作,还要对固定资产的运转状态、磨损程度进行核算评估,为企业高层领导者提供信息和意见,帮助领导了解固定资产的基本信息,为企业生产运营决策提供侧面支持。二是增强培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基础是对固定资产的核算,会计人员要了解评估固定资产的相关知识,如果没有专业知识做支撑,在对机械设备进行资产评估时难免会出现偏差,所以,会计人员对固定资产要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掌握,才能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增强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对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大有帮助。

3建全管理制度

建立管理制度,完善各项条例,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依,违章必究。强化管理,对固定资产从申请、研讨、批复到采购、使用、维护等进行一系列登记审核,严格按照固定资产管理相关制度进行。由专人设立固定资产的独立清单账本,对固定资产进行跟踪登记管理,首先由采购部门买回设备,填写入库单,生产部门从采购部领取时,登记转交手续,对于设备的走向要填写清楚,包括领取部门、领取人、领取时间,要有领用部门和采购部双方签字。对于使用中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要定期巡检维修保养,定期登记设备磨损情况,在登记单上应附有管理人员的评估意见,供领导参考,以便对相关设备进行及时修理和维护或停用处置。在设备进行维修时,每次都要保留维修报告,包括维修内容和修复后设备的运转情况。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要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监督一线生产员工有没有按要求操作,是否存在违章作业的情况,如发现有违章作业的,应立即停岗代用,一方面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另一方面对其进行安全作业培训,培训合格后再留岗观察。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涉及范围广,牵扯到各个部门,做好管理工作,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强化各部门的分级管理,从高层领导到基层员工,确保人人严格遵守管理制度。由财务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协力配合,各部门共同监督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对固定资产的各个环节进行登记监督,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做好固定资产管理相关工作。

资产化管理论文篇3

一、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分析

(一)军队国有资产管理观念认识上的偏差

在我国国有经济体系中,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国有资产较受重视,而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特别是军队国有资产及其管理长期以来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和改革滞后于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和改革。资产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创新意识不够,目前资产管理多采用单机用户使用方式,没有考虑数据资源共享,重复劳动现象普遍存在,对网络应用较少,缺乏利用网络进行资产管理的意识。

(二)军队国有资产管理手段原始化

军队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掌握不了各部门国有资产的总量、结构及其变动情况,大量的信息在资产的占有、使用单位,而财务部门作为资产的主管部门,掌握的信息较少,造成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不集中、不全面、不准确,不能为决策者及时提供真实准确的参考信息,不能适应现代管理效率的要求。无法做到实时在线处理,静态存量资产数据多,动态增量资产数据少,管理比较滞后。

(三)军队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不够完善

各单位为了各自利益,不能及时将资产管理信息提供给高级决策者;部门内部人为控制现象较重,掩盖了本单位的实际资产状况,造成信息失真;各级下属单位多,无法在短时间内向领导提供有效数据,没有做到资产管理层次与部队体制编制相吻合。军队资产管理还未实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供应、管理、监督系统统一起来,计算机虽然实现资产信息的处理,但由于缺乏规范性,也没有完全弥补人为因素带来的资产管理漏洞。

(四)军队资产管理软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全军研制开发了《军队资产管理系统》,与《军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其它子系统软件一起构成了“军财工程”系列财务软件。该系统解决了各系统间数据结构不统一的问题,但是仍然没有完全实现其与军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其它子系统间的数据共享,没有处理好资产管理系统与其他军队财务管理信息子系统的接口问题,技术上形成了资产管理信息孤岛现象。特别是资产预算功能模块没有进行开发,随着预算编制改革和资产管理工作不断深入,资产、经费和预算一体化管理要求系统具备资产预算功能,这也是资产管理系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方面。

(五)军队资产信息安全防范力度不够

《军队资产管理系统》软件的网络版已经颁发全军资产管理部门,但是充分应用其网络功能的单位却少之又少,究其原因资产信息安全是主要的方面。对于现代网络系统而言,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边界不确定性,大大增强了网络安全的脆弱性和复杂性,计算机病毒的肆意传播以及网络黑客通过非授权侵袭进行破坏,对信息安全的破坏则更为严重。

二、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宏观设想

(一)创新军队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思想

首先,要转变领导干部的观念,树立较强的信息意识,重视信息技术资源,明确加强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不单是配备足够的电子计算机、安装管理软件,而是要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开发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寻求机会加大资产管理人员培养力度;其次,要转变消极被动的观念,不能自视落后,而采取等靠要的观望态度,要从根本上促进整个军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功能的完善与管理理念的创新,提高运行效率。

(二)完善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完善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是及时掌握和了解各个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资产占有、使用军队国有资产情况的一种非常有效和快捷的途径。统一开发军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软件,制定全军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建立一整套全军各单位国有资产的基本数据库,以完整反映各级各部门国有资产存量和增量动态情况。

(三)建立高效的网络安全防范体系

资产化管理论文篇4

(1)部分单位资产管理水平低,职责分工不明确,制度不健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家底不清,账实、账账不符,违规违纪问题时有发生。

(2)资产管理意识淡薄,重复购置、长期闲置问题较多;资产有偿使用、处置行为不规范;资产缺乏有效整合,使用效率低下;低价出租、随意处置等现象屡禁不止,国有资产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

(3)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脱节。一直以来,预算资金的分配、使用是财政部门关注的焦点,却往往忽视了对资产形成的监管;而单位关心的是能否购置资产及资金来源,对资产购置后的使用效益则很少顾及,资产绩效更无从谈起。

2.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机制的必要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的基本物资保证。其资产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运行效率。积极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制度,对于科学分析、评价国有资产的规模、结构、效益,从源头上控制资产形成,降低单位运行成本,规范资产管理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意义重大。

(1)建立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机制是构建公共财政体系的客观需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公共财政框架,与之配套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机制必不可少。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公共财政,就是要将财政从重钱轻物转向既注重资金分配又注重实物管理,从增量、存量管理脱节向二者并重过渡,这势必对原有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产生一定的冲击。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机制的实施,统一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标准,推进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强化了国有资产收益管理,有效提高了部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2)建立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机制是财政精细化管理的内在要求。将规范化考评引入资产管理体系,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必然趋势,也是建设节约型政府的客观要求。通过建立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机制,可有效促进财政预算资金的合理分配,规范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行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共用,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3)建立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机制能有效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大多处于非竞争性领域,不直接投入生产经营活动,其用途一般属于公益,不以盈利为目的。因此,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重点。鉴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使用及管理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抓紧建立与之配套的规范化考评机制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机制的基本原则、内容及指标体系的确立

1.基本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机制是监督、考核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手段,它是考评主体(财政部门)运用科学有效的评估方法、评价标准及量化指标,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管理效益及信息化程度所进行的评估、比较和分析,综合评价资产使用和管理成效。其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被考评行政事业单位的年度部门决算报表、财务报告、资产盘点表、资产清查及统计报告、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等。考虑到我市行政事业单位数量多,构成复杂,为了确保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机制体系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设置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公平与效率相结合原则。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机制的基本原则。公平原则要求指标设置科学合理,考核程序严格规范,考评结果公平公开;效率原则要求考评工作可操作性强,考评结果真实有效,既有助于促进各部门加强管理,提高资产配置和使用效率,又充分调动其在规范化考评中的积极性,发挥各自优势,将考评工作引向深入。

(2)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原则。为了充分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共同属性,便于分析、比较不同考评对象的资产管理状况,必须要设置标准统一的共性指标。但由于行业的特殊性,资产性质复杂多样,还应根据各部门特点设计相应的特性指标,以反映某类部门或专用资产的运行状况。个性指标不是共性指标的简单细化,而是要突出部门、行业的特性。

(3)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是各种经济资源的物质体现,具有统一的价值。它所提供的管理、服务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以盈利为目的,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往往难以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衡量,单纯用定量或定性标准进行规范化考评,都会影响资产考核结果的公平、公正性。因此,规范化考评指标应遵循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4)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原则。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规范化考评指标应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不易频繁变动,但随着经济环境、政策依据、单位自身情况等的变化,指标体系也应随之调整。以静态指标反映现状,动态指标反映发展,二者结合起来考核则更为合理。

2.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的内容

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规范化考评是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重要途径。该考核机制的构建除了要遵循指标设置的一般原则外,还应充分考虑我市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即要求资产规范化考评机制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我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运行绩效,具体包括:国有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国有资产管理相关制度执行情况;国有资产配置情况;国有资产使用情况;国有资产处置情况;国有资产使用效益情况;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实施情况。

3.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的指标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指标体系的确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整个考评工作的关键环节。指标的选取尽可能全面、完整,既要考虑数据的来源渠道,又要避免指标的重复计算,要尽量采用现有的评价结果,做到简单、省力,减少指标总量。

(1)资产管理体制指标以定性指标为主,主要考核单位对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和管理水平,从管理制度和管理要求方面对使用单位作出评价,具体分为机构设置管理、资产制度管理、资产配置管理、资产使用管理、资产处置管理、资产管理信息化等二级指标。包括考察资产管理机构是否健全,人员是否到位;资产账目设置是否齐全;资产管理各项制度是否完善;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各环节是否按规定履行审批程序,资产出租出借及处置收入是否及时入库;能否定期更新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等等。

(2)资产管理效益指标以定量指标为主,主要考核单位资产管理的使用效益水平。具体分为资产配置合理指标、资产安全完好指标、资产利用效率指标等二级指标。资产配置合理指标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车辆、设备等资产总量和人均固定资产配置状况,考察单位资产配置是否超标或者不足,包括固定资产率,人均总资产、人均办公面积、人均车辆、人均通用设备占用率,购置计划执行率,固定资产增长率等三级指标。资产安全性指标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完好、完整情况,包括固定资产完好率,年更新率等三级指标。资产利用效率指标反映固定资产的有效利用情况。包括资产调剂使用率,固定资产利用率,固定资产收益率等三级指标。

4.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职责分工及工作流程

(1)职责分工。财政部门负责制定我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制度、工作方案;组织实施重大资产的规范化考评;对各单位资产的规范化考评进行监督、指导、检查;开展相应业务培训。行政事业单位是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工作的具体实施部门,负责组织本单位及下属单位的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工作;定期向财政部门等汇报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情况;改进资产管理工作。

(2)工作流程。财政部门组织成立规范化考评机构选定考评范围确定考评内容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拟定考评工作方案下发考评工作通知收集数据,审核资料现场核查打分、测算考评指标分析评价考评结果撰写考评报告。

5.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的应用

为了更好发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工作的实际效用,可通过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对资产的使用效益、效率等进行评价,一是及时了解资产配置标准是否科学,单位年初预算安排的资产类别、数量是否合理,以便不断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将资产规范化考评结果与单位资产预算挂钩,按照资产使用效益来配置资产,调整资产购置预算,激励单位不断提高资产管理水平;二是便于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全过程进行监督、指导和控制,督促单位提高资产管理意识,将固定资产的静态管理动态化,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对综合评价分值高,资产管理成效突出,特别是具有示范效应的单位可适度予以表彰奖励,并把好的管理经验加以宣传和推广;对资产管理水平低的单位,提出相应改进建议,并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必要时可适度削减资产配置预算。

三、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机制的实施

1.实施步骤

(1)深入调研。2013年年初,市财政将构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机制纳入研究范围,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探讨研究实施的可能性。

(2)制定办法。市财政资产处负责制定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办法,建立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化考核指标体系,拟定考评工作方案,在征求局内业务处室、相关部门及社会中介机构的意见后,进行了修订完善,力争使考评结果客观公正。

(3)组织试点。市财政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纳入预算管理的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开展资产管理规范化考评试点。

(4)考核打分。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考评试点单位的资产管理状况评判打分,考核和评价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

资产化管理论文篇5

1.1绿化用苗存在“以次充好”现象

校园绿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代表了一个高校的文化底蕴,点缀了校园的艺术气息。一些高校在建设新校区绿地时,为创造更好的园林效果,趋向于做精品的园林景观,以达到形成亮点、吸引眼球的目的。因此,有些高校在选择园林设计方案时,偏向于用精品苗木堆砌而成“大制作”,认为有名贵的绿化树种,便能凸显学校的景观品质。而不少绿化公司便是利用了建设方这一心理,在设计图纸上夸大精品苗木的景观效果,但在实际施工中却“偷梁换柱”,在苗木蓬径、干径等指标上“缩水”,更有甚者,用其他品种替代,最常见的便是用四季桂替代金桂。虽然这些所谓的“精品苗木”孤植在校园一角后很难看出和原本设计方案的差距,但是就是地径、干径几厘米之差,或者品种上的小小差异,就能造成建设资金的巨大流失,导致国有资产的严重缩水。

1.2绿化资产账目不清

绿化资产与其他固定资产不同的是,它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流动性。在前期建设过程中,便可以根据建设方的要求,改动绿化的品种或者种植地点,特别是小型乔木及灌木,起苗与种植都无需动用太多的人力,可以较轻易地完成,因此即使是绿化建成后,也可根据管理者的个人喜好或者其他原因随意变动其种植地。另外,区别于办公家具等固定资产,绿化资产是有生命的,冷暖、干湿等气候因素以及管理养护等人为因素都会导致绿化的死亡,造成国有资产的折损;或者一些绿化在一定年限后自然老化而死亡,为不影响景观需进行换植,造成绿化资产的变动。存放地及数量的不稳定性就给资产管理带来了很大麻烦,如在绿化资产发生变动时不及时登记、上报,资产管理员盘查绿化资产时就很难追溯其来源及去向,最终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致绿化资产账目无法清理。

1.3绿化资产后期管养不到位

自21世纪初的扩建大潮至今,大部分新建校区已有10年左右的历史,早已超出绿化建设单位的管养年限,为保证绿化的存活,学校会选择外包给绿化管养单位,或者自己组建绿化管养队伍。但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自身条件的限制,除农林类高校外,大多数学校对绿化管养仍属于粗放型和自我封闭型,管养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造成苗木的生长不良及死亡,再加上苗木的自然老化,每年学校都需要花费大量资金投入绿化环境建设中,无形中占据了一部分教育资金。

1.4绿化资产无法体现其附加意义

优美的校园环境能给师生带来愉悦的心情,有助于活跃思维,激发创造力。但高校有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因此高校绿化景观的作用不应局限于净化空气、供人欣赏,而应更多地体现其教育意义,如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与品位,提供园林景观配置信息,普及植物知识等。现今大部分高校对其投入大量资金的绿化资产没有进行充分利用,而是任其不断地自然损耗、流失,无法像其他固定资产一样做到“盘盈”,可以说,这是对绿化资产极大的浪费。

2造成高校绿化资产管理现状的原因分析

2.1绿化资产管理制度不严,方法不新

就目前高校资产管理现状来看,绝大多数高校对家具、电器、实验设备等与教学科研密切相关的固定资产管理严格,制度规范,标准齐全,有完整的资产入库、原值变动、调拨、报废等一套程序,有明确的归属部门及责任人,并且能在各省市的资产管理网络体系中得以体现,便于每一件资产的跟踪和追查。而绿化资产虽然在固定资产管理网络中有专门的一项,但是却很少有高校将其作为固定资产录入系统。大多数高校对于绿化资产的管理没有建立严格的制度体系,责任到人,定期盘查苗木数量及生长情况,对植物配置、园林景观进行整体规划和修缮,而是仅仅停留在维持绿化生长的基本需要,发现有死亡苗木就更换,没有完整的计划和方案。再加之绿化资产与其他固定资产不同,没有具体的生产厂家、出厂号、保质期等,即使录入系统也信息不全,更无法将打印出的固定资产标签号贴上,种种问题都给绿化资产的管理带来不小的困难。

2.2管理者对绿化资产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

许多高校对绿化资产管理的重要作用没有准确的认识,认为投入了大量资金,绿化景观得以顺利竣工,便完成了任务,殊不知这才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大多数高校目前还没有将绿化资产纳入固定资产的范畴,所以不会要求有专门的绿化资产管理员,不会特别留意绿化资产的数目及存放地是否属实,对于绿地的新增和改造也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思考,绿化死亡后也没有认识到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当然更不会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绿化资产,配合教学科研,使其盘盈增值。管理者的不重视从根源上导致了绿化资源的账目不清,变动不明,有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笔“糊涂账”。并且因为没有专人负责,也没有要求建立单独的数据库,往往绿化资产在发生变动后,仅只有具体经办人清楚详细过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的调动,这些变更资料和依据也因缺乏记录而无从追查,有时甚至导致学校资金的严重浪费。

2.3管理者缺乏绿化资产管理专业知识

俗话说“三分靠栽,七分靠养”,绿化工程设计、施工固然重要,但后期的养护才是管理好绿化资产的根本。合理的养护计划、及时的病虫害治理、定期的造型修剪等养护手段能使绿化苗木健康生长,体现校园绿化景观的美感,提升校园景观品质。但由于目前高校的岗位设置,很少会配备专业的绿化养护专员,且大多数高校会选择将校内绿化管养工作外包给其他绿化单位,学校本身缺乏专业队伍,对绿化的养护工作也仅仅停留在“干了浇水,有虫打药,枯了就修,死了就拔”的状态,没有一套专业、完整、详细的管养计划,导致绿化苗木生长不良,没有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更有甚者,由于缺乏对苗木识别的专业知识,在绿化工程建设时,无法辨别以次充好的苗木,或者绿化建设单位擅自更换绿化品种也无从得知,在计量时,对于乔灌木的计量方式也没有足够的知识,以上种种都可能导致绿化建设单位浑水摸鱼,从中牟利,绿化景观不能达到要求,学校资金也不知不觉大量流失。

3提高高校绿化资产管理实效的几点建议

绿化景观自身的环境作用、教育意义,使其相较于其他固定资产而言,更多了层衍生意义,因此,如果在校园建设后管理好园内绿化资产,并将这种特殊资产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做到物尽其用,是一个需要全面思考的问题。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严把检验关,杜绝不合格苗木进场

为保证建成后校园内的绿化景观达到设计要求,并确保高校建设资金利用的最大化,必须从一开始就严把质量关。绿化工程进行期间,每一批进场苗木都要有专人严格把关,对苗木品种仔细确认,认真清点苗木数量,并按照合同要求,对乔灌木的干径、地径、蓬径、高度等进行详细测量并记录,对不达标的苗木严格按照合同规定进行更换或退货。对整批进场苗木的数量、质量都无异议后,甲方、乙方、监理方三方签字确认,才允许种植。这样既能够从根源上保证校园绿化建设用苗符合要求,杜绝不合格苗木进场,保证建成后绿地的景观效果,保护学校的利益,又能促使管理人员增强责任心,为建成后绿化资产管理打好基础。

3.2完善绿化工程竣工验收程序,建立绿化资产原始台账

绿化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尽量按照设计图纸施工,如确有需要变动的,须及时在图纸上予以体现,整个施工过程甲方人员必须全程跟踪,每一个改动方案也应记录在册。项目竣工后,绿化建设单位须以最终建设的方案为准,出具详细、精准的竣工图,标明苗木品种、数量、面积大小、种植地点等。不出具最终竣工图纸的,或者出具的图纸与实际施工情况不符的,甲方不予验收。高校绿化资产管理人员应以已验收合格的绿化工程竣工图纸为基础,分地块进行统计归类,建立绿化资产原始台账,这样能相对减少绿化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也能清楚地体现每一个绿化用地上苗木的具体情况。在后期管养过程中,如有苗木的更换、增减,应及时在图纸以及绿化资产台账中详细记录,以便于日后资产的跟踪和管理。

3.3加强绿化资产专业学习,打造专业管理队伍

绿化专业知识的匮乏无疑是绿化资产管理的一大障碍,因此,高校应组织相关管理人员进行绿化知识培训,以达到能辨别苗木品种,清楚绿化生长规律,掌握绿化养护要领,并对校园内日后绿化配置的规划做到心中有数。绿化资产管理人员应和校园信息化专业团队合作,制作符合高校自身情况的绿化资产管理台账和系统,并及时将相关信息录入。专业管理队伍的打造有助于绿化的生长,减少死亡率,维护校园绿化景观,避免绿化资金的浪费;信息化管理能直观体现绿化资产的变动情况,帮助管理人员监控绿化资产的盈亏。定期盘点绿化资产,组织人员分地块对绿化资产进行清查,摸清绿化生长状况,每次盘查后,对于数量上的变动及时录入系统,并对因其他原因导致的资产变动添加备注,可以使得绿化资产管理人员掌握全校绿化资产变化发展的总体过程,脉络清晰,账目清明。

资产化管理论文篇6

企业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它们就会采取盈余管理的行为,以此向社会投资者展现企业的良好经营数据信息。虽然我国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但是目前会计准则仍然允许企业进行一定的盈余管理:首先企业资产减值迹象的认定存在主观性。我国相关会计准则等明确规定了企业资产减值的迹象说明,但是毕竟对企业资产减值的描述与认定是依靠会计人员的判断,因此当企业出现资产减值迹象时,企业管理者可以要求相关人员对出现的资产减值迹象不做处理,以此保持企业理想的盈余情况;其次信息不对等给盈余管理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在资产市场中,由于社会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等,因此导致企业往往会利用信息不对等因素对某些会计信息进行隐藏和掩盖,以此实现自己的目的。 

2.盈余管理推动了资产减值的发展与完善 

我国资产减值理论发展起步相对比较晚,从1992年资产减值制度的建立到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我国资产减值的理论与制度在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尤其是新的会计准则对理论上遏制企业运营资产减值准备操作利润的行为,使得我国资产减值会计越来越完善,因此盈余管理与资产减值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企业通过资产减值操作利润的动因 

盈余管理主要是企业管理者在不违背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在会计核算以及其它会计事项的评估上,进行利润调节实现对自己有利的结果。良性的盈余管理能够起到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而恶性的盈余管理则会给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影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通过对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分析,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盈余管理对企业的利润进行调整,以此达到自己的私有目的。恶性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就是企业通过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的利润进行操纵。 

根据相关文献研究,企业通过资产减值操作利润的动因主 

要是: 

1.融资动机 

随着企业之间的不断竞争,如何获得更多的融资是企业在市场生存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而外界对企业进行融资的前提就是要分析企业的盈利水平,因此企业为了获得外界投资者的关注,并且取得他们的融资支持,企业就会采取资产减值的方式提虚高企业的利润,让外界认为企业的盈利水平比较高。比如企业针对债务性融资,企业就会采取比较谨慎的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防止资产规模缩水和经营利益出现较大的波动。 

2.绩效业绩粉饰 

绩效动机主要是企业为了美化自己的经营数据而采取虚假采取信息的动机。绩效动机是企业通过资产减值进行利润操纵的主要原因,以上市公司为例,上市公司为了得到配股增资的目的,上市公司为了满足“上市公司超过3个完整会计年度的,最近3个完整会计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的要求,上市公司就会采取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手段调节企业的利润。另外当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出现亏损之后,其就会面临被取消上市资格的风险,因此上市公司为了保留上市资格,它们就会采取资产减值准备实现亏损转换。 

3.夸大损失的动机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面临经营亏损的现象出现,而一旦出现经营亏损,尤其是当出现因为经营管理者的错误行为而导致企业亏损之后,企业管理者就会采取资产减值的方式实现对企业亏损的说明,以此将自己的行为脱离出来。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私有目的,比如私营企业为了少缴税,他们就会采取资产减值的方式,降低企业的盈利,鼓励夸大企业的损失,实现企业管理者的私有利益。 

三、规范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对策 

1.完善资产市场机制 

资产化管理论文篇7

媒体资产管理网络和非编网络有很大的相同点,假设要形成一个双网络结构,必须和其他方面的网络信息互换,既可节约资金的投入,同时又使得素材可以更好的沟通。此种形式对媒体资源管理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但其优点就是有效的拓展了网络结构的规模,所以,对媒体资产管理网络结构的打造,一定要切实符合媒体资产管理的标准。

1.2标准结构和检索制度的影响

各个级别电视台的媒体在构造资产管理系统的工作中,其中首要的工作就是材料标准的编目和检索制度的确立。而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特点就是要切实贴合本电视台的实际情况,这一点主要体现在电视的管理工作细节上。运用网络传输材料这是电视台传播信息的主要途径,同时也可对其他电视台的信息进行检索,因此要构建一个网络系统,电视台一定要有统一标准结构和检索制度,继而可保持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互动性。

1.3基础平台存储管理系统的影响

我们所讲的存储管理系统对于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意义重大,也是制约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重要因素,其作为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基本平台,直接关系到存储系统的整体性能。其主要作用是可安全有效的存储数据,同时方便对数据的复制和使用。

2.促进电视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应用的合理化方案

2.1对媒体资产科学合理的进行存储和转移

电视台的资产主要体现在制作优秀的电视节目,例如纪录片、体育、文艺、电影、电视连续剧和很多有价值的材料等等,这些资产都需要电视台的合理保存,可以为将来制作新的节目提供更多的参考。这就使得电视台的数据存储愈来愈多,使得其压力也明显增大。那么应该采取何种方法来缓解这些压力呢?目前有效的途径就是要增加磁盘的存储量,然而购置内存比较高的磁盘费用会高很多,例如TB级别的(1TB=1000GB),而且也不是说买一个两个硬盘就可以满足当前需要的,这就使得投入的成本太大,同时对于资料的安全性能也没有保障。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一般可运用分级存储的方法,也就是人们经常提及到的在线存储,近线和离线存储,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解决以上问题。其方法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把最新的素材,即将上映的影视,整理好存在硬盘;把过时的材料,近期不用的等等资料存在自动化数据流磁带库中,这个磁带库可由计算机直接控制,如果有需要,也可及时的把数据流磁带库中信息挑选出来。从而有效的满足使用要求,大大减少了存储总成本,同时易于对各类影视信息管理和维护。通常分级存储系统包含硬盘,CD存储结构,数据流磁带库等。

2.2对节目的采集与传输

为了使得音频数字文件的质量提高,确保音频和视频的质量原生化,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一定要做到可支持大批量的采集,同时要由双向同步生成的高和低质量流,并结合镜头、场景的变化自动提取关键帧。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必须对各种国际视频编码都能准确的控制。对于图像及声音编码中的MPEG-2或DV格式压缩格式,一般针对高质量程序收集使用,把其存储在磁盘阵列中,根据存储策略自动迁移到系统之中。MPEG-2的优势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点,产生高压缩比,这主要是基于运动补偿而来;第二点,结合需求的不同,可参照参数调动码率。MPEG-2被广泛的应用于存储与传输中。媒体资产管理系统要有收集高低质量处理程序,结合实际需要,可选取MPEG-4的格式,可提供检索浏览的功能,同时有助于网络上的流媒体的传播。对于新一代的多媒体数据压缩的国际标准来讲,MPEG-4格式可以说是位居其一,可支持网络传播。因此,对于电视媒体采集环节上,可以形成多种格式的文件,通常要不少于提供高和低两种码流。

2.3确立良好的编目制度与信息索引

媒体资产的特点是其拥有大量的信息和信息多样性等特点。我们可以结合此信息及时收获实用的内容,这在实际的运行中是很难把握的。这就要求我们有必要对AV数据索引,便于数据检索与查阅,继而可对数据实施合理的运用,可以充分的体现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真正价值。对媒体资产管理中要确立良好的编目制度,这样才会便于资源的利用。首先我们要把握好编目工作的标准,要严格按照《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编目规范》(国家广电总局制定)来完成,要充分的发挥其灵活性。在编目的时候可根据需要加入图、日期等等。

资产化管理论文篇8

1.2数字化管理水平低通过对当前已经建立国有资产数字化信息系统管理的高校进行考察,笔者发现,其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就是数字化管理水平低。首先,大部分的资产管理系统为单机操作,缺乏开放性,除了本部门的管理者可以进入系统查阅相关资产数据外,其他部门的管理者无法进入管理系统参与到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中,因而无法实现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的互联互通,致使管理效率大大降低。其次,数字化管理要求配置高标准的软硬件,以使其管理系统具备较强的运算能力,甚至能够达到分析和模拟人脑信息处理和思维过程的能力,即人工智能。但是当前许多高校的数字化信息系统软硬件的配置普遍偏低,仅能进行最简单的运算分析,因而难以满足当前数字化管理的要求。再者,管理系统效率低下,难以独立完成管理任务。如有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由于实行的是单机操作,且没有配备一些高质量的资产管理软件,导致一些较简单的操作如资产调拨、变动、报损等都无法独立完成,还需要人工来填单子、录入数据等,因而效率极低。

1.3缺少数字化管理系统专业从业人员[4]高校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系统的使用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员,这部分人员既需要精通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掌握较扎实的电脑操作知识,如计算机语言的读写,数据的录入、传输,简单的编程等。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要求系统必须具备较高的安全级别,能够抵制一些网络病毒、黑客的攻击,而现有高校的资产管理队伍知识结构普遍老化,大都未接受过专业的电脑知识培训,从而为数字化管理带来不便。

1.4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的费用较高高校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系统对软硬件的要求都较高,因而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较高的经费投入。现在软件的智能化程度提高,单位时间内的运算速度非常快,因而对计算机配置的要求比较高,一般要求其运算内存至少在1G以上,硬盘容量至少在80G以上,而对后台服务器的配置要求更高,如果后台服务器配置较低,则其响应时间较长,运算速度过慢,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5]。市场上配置越高的计算机,售价就越高。同时铺设Web网线构建局域网,为每个资产管理部门构建系统平台等,都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因而构建数字化管理系统花费巨大,大多数高校出于成本考虑没有完全按高标准配齐软硬件,从而使信息化管理系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6]。

2当前高校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实现的途径

作者所工作的某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处负责对全校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在推动工作过程中,深切感到数字化网络管理不仅要有健全的机制和保障措施,还要有较高素质的各级管理人员。在学校下达的《借助网络管理平台推动全员参与国有资产管理的研究》课题研究中,感到有必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措施,以使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落到实处,实现人人关心,人人参与。

2.1切实提升全校的数字化管理意识要实现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数字化,首先必须树立起数字化管理需要全校人人参与的认识。高校资产管理者一定要摒弃过去认为数字化管理是纸面文章的偏颇认识,要认真学习数字化管理领域的有关知识,了解系统特点和共用领域,并对其在当前高校资产管理中的应用状态进行深入的了解,准确把握其对学校工作推动的趋势。同时要建立健全一套与数字化管理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从人员配置与系统构建上为数字化管理的实施奠定基础。此外还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要建立一套分管校长负总责,各二级单位领导具体负责的制度,从而将资产管理的责任具体到人,以便管理系统可以对国有资产的使用、损耗、出借等具体行为实施全过程跟踪和监测,从而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

2.2构建高效的数字化资产管理平台当前高校大多都构建有局域网,且多采用光纤接入,传输速度较快,技术比较成熟,因而可以采用购置相关资产管理软件和后期自行开发的方法建立包括资产购买审批系统、资产清查系统、资产设备管理系统、资产维修系统、调剂、报废系统和考核在内的数字管理系统。平台可借助现有成熟的Internet网络,构建自己的分布式数据库,客户端不需要安装软件,只需通过浏览器就可以实现访问。系统要设置分级权限,针对不同管理者设计不同授权,实行全方位管理。

2.3持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首先要加强对现有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教育资源,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定期对资产管理人员进行资产管理软件使用方法的培训,以使其尽快熟悉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常用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同时要根据高校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的特点,采用“引进来”的方式向校内外公开招聘相关的高素质人才。此外,还应该积极地“走出去”,组织现有资产管理人员积极学习其他高校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的先进经验,以强化自身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方法。

2.4定期考核与分析,提高管理水平国有资产管理是系统性工作,不仅日常管理工作需要各级管理人员负责,同时一些专家学者购置的专用教学科研仪器也需要他们的参与管理。对资产管理定期考核,并提出分层分类管理的一些措施,不仅可以对管理人员的工作成效进行量化,同时可以为仪器设备等资产的有效使用提供指导,避免不必要的损耗和浪费。

3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应用

作者所在单位的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系统始建于2011年,平台使用Internet网络,后台服务器使用WindowsXP构造的Web服务器,采用MicrosoftSQLServer2000数据库进行管理。系统采用的资产管理软件是北京化工大学联合普诺迪公司开发的系列产品。产品分为单机版、超级客户端和网络版。该软件主要包括资产清查系统、仪器设备、实验项目及人员管理系统、家俱管理系统、低值品管理系统、材料(仓库)管理系统、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设备、家具、交通、房屋、土地)管理系统、高校用房管理信息系统、图书资料管理系统、资产采购管理系统等14个子系统,借助实验项目及人员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平台中各系统数据汇总、统计、查询等功能,并能以图表格式输出打印,从而使主管部门和领导能全面了解全校资产情况,实现了资产动态化管理,同时为学校事业发展决策提供详实的依据。近年来,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为更好地发挥数字化网络对国有资产管理的支撑作用,先后出台并修订了国有资产购置、使用、报废和考核等一系列管理办法。随着校园网的升级换代,资产管理网络从过去的单机版扩展为网络版,各个二级单位均在网上开展国有资产的日常管理业务。随着事业的发展,学院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不断强化自身素质,选派多批次基层管理人员外出培训,以提高资产管理软件的使用效率,强化信息化意识和国有资产管理技能,国有资产数字化系统已经在学院国有资产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资产化管理论文篇9

在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以及专业素质方面,高校的大部分的财务和固定资产的管理人员都是非专业的人员。因为,管理者认为这类工作不需要太多的技术以及专业方面的知识。然而,这种观念是一个误区。对于当前大多数的高校的固定资产的管理人员中,他们的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因此,其提供的相应的报告中数据的准确性和其完整性通常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尤其在处理大规模的数据信息时,由于其专业素质相对比较差,很容易在其过程中出现差错,如做成录入的信息不准确等。高校的固定资产和财务的管理需要运用许多相关的专业知识如运筹学,管理学以及信息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在高校中,尤其是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迅速发展的今天,非常缺乏这样具有综合专业素质的固定资产和财务管理人员。

1.2固定资产的管理模式不合理

当前,在高校的固定资产的管理中,由于其未使用信息化的管理技术,很多仍然停留在人工的管理模式水平。因此,会出现很多账外资产的情况。这些账外资产的出现,很多情况下是由于信息登录的不及时或者是信息管理的力度不够而引起的。这些账外的资产,由于不在资产管理的记录中,因此,很多情况下会造成这些资产的闲置以及对于这些资产的维修和管理的不足。并且在很多情况下,还会出现个人的非法占有等现象。对于这些账外资产的闲置,有的设备闲置几年也没人使用,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设备还在很新的情况下就已经在技术上被淘汰。因此,造成了很大的财产的浪费和损失。

2.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优点

在高校中实行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是十分必要的。高校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内涵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高校中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如从设备的购置到其维修报废等的一系列过程利用信息网络系统进行管理。从而能够实时掌控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维修等相关信息。高校的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的优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方便对于固定资产信息的了解

使用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有助于相关人员对于固定资产信息的了解。当前,固定资产的利用率低以及其重复购置的浪费现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相关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够及时。实行了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之后,相关人员可通过网络查询的方式很容易地了解到高校的固定资产有哪些,以及这些固定资产当前的使用情况等。如果,其想使用的仪器现在正在被别人使用中,也可以在上面查询到该使用人的联系方式。

2.2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高校中,每年的学期末和开学的时期是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工作最多的阶段。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整理和核对大量的数据和统计信息,并且需要从中提取有效的信息来生成报表,上报给学校,学校根据其上报的信息统筹规划下一步的资产购置计划等。计算以及统计相关信息是计算机的一个主要功能之一,实行了高校的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之后,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手工时期的固定资产的管理模式。

2.3有助于资源的共享

高校的固定资产实行信息化管理以后,相关部门的固定资产例如大型的教学仪器和实验设备等在网络上给以公开。学校内部之间以及不同的高校之间可以通过账户查询到其所需要的固定资产的相关信息。因此,不但有利于设备的管理部门对于这些仪器设备的统一管理调配,而且对于其他的高校,如果查询到了其所需要的设备并且该设备当前处于闲置状态,其可以通过租借的方式使用该仪器设备。因此,大大增加了资源的共享以及其利用率。

3.如何进一步提高高校的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水平

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其管理的水平是很必要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增强相关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提高其业务素质水平,建立一个健全的管理体制。在管理人员的意识和业务水平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加上健全的管理机制,双管齐下,做到管理流程有一个统一的主体,并且分级负责。2)在技术方面,要注重创新,善于将其他领域的先进技术引进到该领域,取长补短,不断地发展提高相关的管理水平。例如,目前各大高校采取条形码的技术来管理图书,同样也可以利用该技术来管理桌椅和其他的大型仪器设备。因此,有利于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进一步提高其管理效率。

资产化管理论文篇10

一、中小学资产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1.推动中小学资产管理改革的现实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种管理体制也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不断进行自我优化调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小学资产管理制度体制也应通过不断变革来适应资产管理工作的需要。传统的手工资产管理和计算机替代手工管理的资产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学校实际管理需要,而受限于各种人为因素难以促进学校资产管理的现代化发展。进行中小学资产管理信息化,可实现学校资产管理工作网络化,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弥补因人为因素而产生的资产管理风险,促进学校资产管理制度的根本性改革。2.落实财政部关于资产管理工作要求的需要。财政部颁布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事业单位资产实行动态化、精细化管理。而且学校资产也是中小学顺利开展教学工作、持续提高教学水平、保障和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物质条件。中小学校资产管理工作既不同于企业,也不同于一般的行政事业单位。中小学一般结构层次相似,业务活动对资产依赖性强,占有使用的资产量大、面广、价值低、专业性强。随着近年来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中小学资产规模迅速膨胀,构成日趋复杂,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因此,中小学资产管理信息化是实现资产管理精细化、动态化的必由之路。3.提高区县中小学资产管理水平的需要。全国区县教育局管理的中小学校、国办幼儿园数量十分庞大,而且很多中小学分布在农村,分布在偏远落后地区,学校与主管部门之间距离远、交通不便。学校规模小,资产管理队伍缺失、技术力量薄弱、管理手段落后、管理基础不规范、安全控制体系不完善,家底不清、账账不符、账实不符、资产流失等现象在部分中小学校依然存在,制约着区县中小学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加强中小学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中小学资产管理水平和管理质效的重要途径。4.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发展水平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照国家中小学建设标准,各省原有的义务教育办学标准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的需要,必须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发展水平。因此,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校舍安全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大班额改造”等项目开始陆续启动,而中小学资产管理信息化产生的大量数据信息正好可为教育主管部门管理决策提供准确、客观、实时的依据,从而更有力地支持和配合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校舍安全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大班额改造”等项目的实施。

二、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创建中小学资产精细化、动态化管理新体系

作为长期专注于教育领域,专业从事资产管理软件研发、推广与服务的大型软件企业,山东国子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紧扣《中小学校财产物资管理办法》要求,贴近中小学资产管理工作现状,发挥所长,与山东省教育厅财务处、潍坊市教育局合作开发了中小学资产管理平台。平台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教育资产管理架构设计,在吸收先进管理思想的基础上,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实现固定资产的动态化、精细化管理为突破口,坚持实物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相结合,贯彻“人人都管物,物物有人管”的管理理念,落实“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卡相符”的管理手段,实现“安全完整、合理配置、有效利用”的管理目标。完全满足各类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工读教育学校、成人中学、幼儿园、民办学校及各教育主管部门资产管理工作的需要,功能丰富强大,而且还能与各级财政、教育的多个管理系统进行集成、数据共享,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了各教育局和广大中小学管理人员的肯定。在2016年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工作中,系统全面支持清查工作的开展,可自动生成资产清查报表,同时与财政清查系统进行无缝对接。中小学资产管理平台包含了固定资产管理、低值耐用品管理、材料管理等功能系统。其中固定资产涵盖了学校房屋和构筑物、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全部六大类固定资产以及无形资产,可以根据固定资产物质属性差异进行多样化管理。低值耐用品系统管理达不到固定资产核算起点,可重复使用的工具、器材等,如低值仪器、小工具、器皿及低值劳保用品等。材料系统管理使用后即行消耗或逐渐消耗不能复原的各类物资,如各种原材料、燃料、实验实习材料、纸张等。平台功能几乎覆盖了所有的资产管理业务活动,包括购置、验收、增加、处置、变动、出租出借、分布、清查、库存、入库、领用、申请审批、资产年报、产权登记、收益上缴、统计、分析、账表、上报数据等等。中小学资产管理平台在设计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全国区县中小学资产管理工作实际情况,设计了科学合理的平台安装部署、运行维护、操作使用模式,利用已经建设的校校通工程,采用教育局大集中部署的模式,在区县教育局安装部署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模式的资产管理平台应用软件和数据库系统。各学校根据需要开通各自的资产管理业务,而且只需要开通账号、设置权限,不需要额外购置服务器、计算机、数据库等软硬件设备,不需要安装客户端程序,不需要进行数据备份、系统设置等维护工作。学校开通资产管理业务后,相当于在每个学校建立起一个网络版的、多部门多级管理的、有完整的内部业务流程和权限控制的资产管理系统,学校各级资产管理人员、资产使用人员在网上施行各项管理活动,传递管理信息。而且根据学校规模、部门岗位不同,平台可以自定义管理流程,例如,学校规模小、资产量小,可以只启用资产管理员进行管理;学校规模较大、资产量较大,则可以启用归口、财务管理流程。另外,县市区教育局、乡镇教管办管理人员可以实现网上动态监管,办理各种审核审批业务。充分实现了区县教育资产的实时管理,提高了效率,降低了系统建设成本、维护成本和学校使用难度。

三、建设云平台,开启按需使用的中小学资产管理新模式

资产化管理论文篇11

(1)以科研项目来源为依据的分类管理体系导致管理关系多头,存在管理盲区。

按照国家行政管理体系分类,主管部门将科技成果视为一般性国有资产,相关工作应归属于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但大部分高校都是按照科研经费来源和项目分类体系来设置相应管理机构,绝大多数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而是将其纳入科研管理的大范畴,附属于科研院或科技处,具体的工作则交由技术转移中心或应用技术研究院之类的机构。由于各管理部门相互之间关系是并行、相对独立的,管理模式竖向垂直为主,缺少横向的协调和合作,从而造成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管理多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存在机构设置重叠和管理盲区,整体工作效率偏低。

(2)对科技成果的国有资产属性认识不足,知识产权的保护观念淡薄,造成科技成果的低效利用或流失。

由于对高校科技成果的属性认识模糊,相应的资产及产权的概念也属于混沌不明的状态,高校的科技成果从创造、认知和保护的体制尚需完善。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核心是要将科技成果资源化、商品化,在资源的产权不清、属性不明的情况下存在以下隐患:转化工作没有法律保障,科技成果面临着被侵权、占用、流失的风险;缺乏系统客观的科技成果评估体系,使得科技成果的价值不能很好地体现,优质的科技成果往往被低估价值;缺乏完善的产权保护策略而不能很好地在后续的开发实现研发成本的增值,科技成果收益低或无收益甚至亏损;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多、方式多样,在老师与企业之间、校企之间、各地研究院承担的与政府、企业之间等的合作中,科研人员或技术持有者自办科技企业,利用国家或政府扶持政策取得科技成果等等都会涉及到科技成果转化,由于过程中信息的非对称性、创新成果交易合约的不确定性和不完全性,科技成果的资产属性及价值得不到明确,从而造成资产的大量流失。

(3)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能很好地平衡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的关系,成果转化的主体积极性不高。

由于科研项目投资的多元化等因素,关于科技成果无形资产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始终未形成统一意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参照现行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执行。关于无形资产的使用和处置审批程序繁琐,审批周期过长;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未能体现,各参与者享有的权、利不统一;学校对无形资产的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相对有限;学校科研人员、教师的绩效激励机制主要以科研提成为主与成果转化的关联性不大;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过程中享有的收益比例偏低,且无统一规定、操作性不强、执行难;成果转化的主体缺乏热情和积极性,也给隐形转化提供了空间。

(4)科技成果转化缺乏必要的融资手段。

科技成果是国有资产,具有高收益性、高风险性等特点,把科技成果变为现实生产力,变为有竞争的商品必须有资金的支持,从创新研究到产业化需要完整的资金链,科技成果的熟化、中试、孵化以及商业的策划也都需要大量资金。由于科技成果还具有时效性,资金介入不及时,也会影响转化实现。从资产和资本的融合角度,按照国有资产的使用、处置办法和规律有效的利用金融手段,激活资源价值,将资金与技术成果的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从1985年我国出台第一个风险投资国家政策,到1991年高新技术开发区开始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后,相关制度滞后,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科技金融融合度远远不够,手段相对简单。

2基于国有资产管理角度的解决路径

2.1明确高校科技成果产权性质,依法规范国有资产管理

高校科技成果多表现为无形资产,一些科技成果虽然也有实物形态但实物价值与其作为科技成果的价值没有关联,因此必须树立科技成果是国有资产,转化过程即是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过程的概念。广泛宣传,改变高校普遍存在重视有形资产的管理而轻视无形资产管理现象,强化科技成果属于“无形资产”的概念,纳入国有资产清查和财务账目。

2.2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专门机构,纳入资产管理体系

建立以资产管理为主线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工作体系,全过程地统筹考虑,将科技成果的评价、申请、保护等贯穿于授权许可、作价入股、转让、委托开发、合作开发等各种方式的转化过程中。建立专门的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交易、孵化、产业化的完整链条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避免目前管理机构设置的叠加和盲区现象。

2.3减政放权,提高效率,确定并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利益和地位

除涉及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科技成果,应进一步赋予高校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赋予高校科技成果自主经营权,允许采取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转移转化科技成果,自主合理处置科技成果权益。简化申报、审批流程,提高转化效率。应给予发明主体人更大的收益权,激励对科技成果创造做出重要贡献的机构和人员,进一步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深度全程参与科技成果转化。

2.4针对高校科技成果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由于科技成果具备价值实现不确定性、高收益性、时效性等,其保值、增值的形式表现为产权保护、持续研发、产业化等等,因此不能照搬照套有形资产管理办法。要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各环节工作流程,制定产权确权、价值评估、作价入股、企业创办等系列制度、建立独立的管理办法绩效考核体系,包括工作人员聘用、激励、转化收益分配等制度促使科技成果的价值实现。

2.5推行资产标准化管理,建立科技成果优质资产筛选机制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科技成果的质量息息相关,高质量的科技成果就是一种优质资产。通过专业的、标准化的资产管理,优质资产能实现最大程度的升值。从科研立项开始,将先进性、成熟度、产业化前景、市场需求等纳入资产管理标准体系,以高收益、产业化可行性等指标作为优质资产的最终评定目标。对于科技成果则从市场需求出发、技术成熟度、产业可行性等方面制定标准进行筛选,建立优质资产资源库,引导资金投入优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开发。对于成熟度不高、市场需求不旺盛、产业前景不明但有较大发展空间或潜在贡献的成果以及阶段性成果,通过储备进行保护,进一步的包装和熟化等。

2.6树立资产经营管理的观念,完善科技金融服务

科技成果转化是资产的使用、处置过程,要以资产经营管理的理念,按照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激发资产原值采取商业手段取得收益的最大化,而在转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资金问题,推动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也是国家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举措。科技成果要有效地转化为高新技术,高新技术有效地实现产业化,需要大力推动风险投资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要培育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资本市场,逐步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资源配置,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

(1)高校很多科技成果因为缺少资金无法转化,成了闲置资产,围绕科研成果的转化链完善资金链。设立成果转化基金,利用科技信贷、科技保险、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合理调配,盘活这些长期闲置的无形资产,发挥其最大效益。

(2)通过设立技术期权或股权,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增强团队凝聚力。

资产化管理论文篇12

当前路政执法机构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特殊的机构体制导致管理制度执行不力。当前,国家和地方财政部门、行业管理对于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可谓不全,但是为什么在资产管理中路政执法机构还存在着许多漏洞和问题?笔者认为最首要的原因是广西路政执法机构特殊的机构性质和管理体制不顺造成。

1.从执行管理职责方面分析:按照科室管理职责范围划分,自治区公路管理局(自治区路政执法监督局)的国有资产与票务管理科是路政执法机构国有资产的管理部门,但是在实际工作运行中,为了方便开展路政执法工作,自治区公路管理局(自治区路政执法监督局)的路政管理处同时兼管部分路政执法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前者管理偏向建立健全资产制度、编报计划、资产报废、调拨等处置、公车治理、日常建卡立档和台账、报表等基础管理工作,后者管理偏向路政执法仪器设备、执法车辆的计划制定和采购调配、年审检测、日常数据统计等日常管理和站房建设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无法划清路政国有资产的管理权限和落实执行管理责任主体,出现多头管理和权限重叠造成工作运行上的不顺畅。

2.从路政内设机构方面分析:市级和县级路政执法机构没有设置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和配备资产专业人员,资产管理职能不凸显,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根据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组建广西路政执法机构编制等有关工作要求,全区各路政执法支队内设机构只有路政科和治超科。2012年,上级有关部门下文要求在各执法支队治超科下增挂综合科牌子,固定资产管理只是其中之一职责;路政执法大队也没有法定的资产管理科室和资产岗位设置。全区路政执法支队和大队的资产管理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且都是一身兼几职,无法从繁琐的日常执法工作中脱离出来专心、细心地进行资产管理工作。

3.从绩效责任考核方面分析:当前,全区路政执法机构的绩效责任考核目标是日常的路政和治超主要业务工作,而固定资产管理归属于后勤保障服务管理,列入各市级公路管理局资产管理部门统一考核,正是这个原因,容易导致路政执法机构领导对固定资产采取粗放型管理状态,即重路政治超执法业务,而疏于对资产的细化、规范管理,由于管理制度执行不力而产生诸多问题,如设备采购无计划、验收入库制度缺失、出现购非所需等的现象,且无法追溯责任。

(二)管理员业务知识不全面,政策把握不准确。财政部门对不同类型的固定资产有严格规定的使用年限,一旦超过使用年限应该按规定程序申请报废或报损。但是,由于以往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业务知识不全面,政策把握不够准确,致使现在许多征稽部门划转到路政机构的公务用车和办公设备至今仍“超龄”使用,其中1992年购置的资产至今仍在运作。早该报废和报损的资产,没有及时办理报废报损手续,账面上仍大量反映那些“带病”固定资产,特别是残旧、经常大修的公务执法车辆,既加大经费开支,无形中也给路政管理工作埋下安全隐患。

(三)政府采购执行不严。固定资产的采购没能全面执行政府采购规定,对需购置的资产没能全部纳入部门预算,按照各级单位法人为编制单位,由“下(大队)”至“上(支队)”层层编报上来。目前更多的采购方式是由支队统编预算统一购置,所购资产容易脱离基层实际需要,发生预算外的办公设备购置现象;或者通过联系电脑公司利用维修的形式“偷梁换柱”进行购买,躲避政府采购程序,加大账外资产的风险。

(四)不建立资产转移使用登记制度,造成资产使用状况不明。部分路政执法机构对电脑、打印机、相机、摄像机等使用频率高、容易转移的办公设备,不建立资产转移使用登记制度,给清理工作造成难度大,而且无法追究遗失和损坏的相关责任。特别是对于机构和执法场所的变更、执法人员异地调动等,大部分办公设备使用方向发生转移变化,在不办理转移使用登记的情况下,容易给清查资产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且无法追究责任。

(五)资产处置不规范资产处置包括无偿调拨、对外捐赠、出租、出售、转让、报废、报损以及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按规定国有资产处置应向主管部门或同级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告,并履行审批手续,但事实上仍有部分路政机构在处置时未办理财政报批手续,存在随意处置资产现象,特别是出租资产管理不规范,收入不入账或不公开,支出不合理或不规范。

(六)缺少部门间的监管和制约,会计核算滞后。账实相符和账账相符是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最基本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缺少必要的日常对账和及时沟通的介质,造成账实、账账不相符现象时有发生,甚至跨几年账账不相符而双方没有发觉。

1.会计核算不及时如原某征稽处整体划拨到路政机构的一栋1997年建造的征稽所站房,竣工决算比预算超支了5762.06元,2004年该站房使用者——征稽所用自筹资产结平了超支款,但是一直没有列账通知征稽处机关进行基建账务处理,应入未入,该销未销,致使征稽处机关基建账一直挂到2011年底。

2.接受捐赠资产不入账路政执法机构在组建初期,接受一些外单位的资产捐赠,或者为了扩展业务购置大型执法仪器,商家经常会赠送一些达到固定资产价值的其他仪器,由于没有相应具体的购置发票,或者由于认识上存在误区,许多单位对此类资产往往采取忽略态度不入固定资产账,造成账外资产。

(七)资产管理手段落后,监督难以到位。目前,由于路政固定资产规模越来越庞大,种类繁多、数量巨大,购置计划报送、审批、下达,资产采购、下发和调配,处置申报和批复,公务车车辆的配置、使用和报废情况等,靠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手工统计往往花费大量工作时间,资产管理工作和路政执法工作经常同时对兼职的固定资产管理员开展“拉力战”抢时间完成工作,结果质量难以保证。上级管理部门对基层的资产管理无法随时了解和全面监督,对基层各种问题的产生也是被动地采取事后处理措施,监督难以落实到位。

加强路政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上述资产管理问题,暴露了当前我区路政执法机构管理工作上存在的许多薄弱环节,加强资产管理势在必行。本文认为,要进一步夯实路政执法机构固定资产基础管理工作,堵塞管理漏洞,杜绝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理顺管理体制,完善机构设置和岗位配备。理顺我区路政执法机构管理体制,各级路政执法机构设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按照职能管理范围,从自治区级到县级路政执法机构形成业务上的统一对口管理;配备相关专业资产管理人员,实行不相容岗位的分离,明确资产综合管理、归口管理和使用等不同部门、岗位和人员的职责和权利,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防止职责不清带来的缺位或越位现象发生。

(二)增强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意识并转变管理观念。

1.增强路政执法机构单位法人的责任意识《会计法》规定“负责人对本企业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因此,必须认真执行好《会计法》,增强负责人的固定资产管理责任意识,使负责人真正承担起资产管理的责任,杜绝思想意识上的“重路政、轻资产”、“重资金、轻实物”,这是解决固定资产管理薄弱问题的关键所在。

2.加大培训力度,转变管理观念,提高资产管理员的综合素质。当务之急是要加大固定资产管理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政治素养,培养全局意识和责任心,加强国有资产法律法规的学习和更新,提高业务水平、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执行能力等综合业务能力。切实转变资产管理观念,要从传统的实物管理向注重价值管理转变,围绕资产保值和增值的理念,增强资产成本观念,能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了解症结所在,向领导提出改进资产管理的建议,促进执法机构资产社会效益的提高,全力提升全区路政行政执法能力。

3.加强资产使用者的责任意识,明确奖惩责任。加大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和国有资产法规政策的学习培训,使广大资产使用者充分认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违法违纪的危害性,明确遗失或被盗资产所承担的责任和后果,提高大家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对个人原因造成资产遗失和被盗的,应责令责任人赔偿损失,涉及金额较大的资产,应严肃处理。

(三)实行独立的路政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制度。路政执法机构是个独特管理模式的执法部门,只有明确路政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主体,落实有效的奖惩措施,才能充分调动路政执法工作人员共同管好、用好公共经济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严格执行部门预算和政府采购。路政固定资产的部门预算编制应根据各部门的职能需要,综合考虑实际需求状况及目前已占用资产状况等众多因素,从“下”至“上”编制合理的预算计划。根据需要业务部门提出的具体采购申请,在不影响日常工作的前提下,首先考虑资产在本单位各部门互相调剂使用,杜绝浪费,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再考虑购置新资产。对于纳入计划的资产,严格执行政府采购程序,合法采购手续。

(五)围绕监管建立健全各项内控制度。

1.申购审批和验收入库制度资产购置、验收、入库环节应由不同的人来担任,避免编计划、招标采购、验收入库都集权于一人身上,明确各环节责任、相互稽核、职权分离,严格审批权限,审批人不得越权审批,未经审批,不得采购,杜绝滋生腐败现象。

2.建立部门之间对账制度要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不能脱离财务管理。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要建立密切联系,明确责任分工,充分利用财务管理手段,加强实物账和财务账的日常核对,有效的防止资产流失,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建立资产与财务部门之间对账制度,前提是资产与财务管理部门要对新增资产必须做到及时建卡立档、按时入账。资产管理部门定期对固定资产的原值、净值、增减数与财务账进行核对,根据实际情况,可按月(季)为时点按资产类别分别编制核对表格,采用倒查、回溯、询问等方式,查看两边是否一致,是否疏漏某项业务,哪一方工作出漏误,资产和财务部门的管理人员和部门负责人对核对结果的真实性签名,且对存在问题展开分析和提出下一步的改进措施,最后提交给单位法人阅示。建立对账制度有助于执法机构法人定期掌握固定资产变动情况,保证固定资产安全完整,避免会计核算滞后现象。

3.建立固定资产转移使用登记制度对单位内部使用方向转移频繁的固定资产,要建立资产实物转移使用登记制度,以便管理者全面了解资产使用变化情况和划清使用责任权限,对将来工作中的问题有了查找追溯的依据。资产实物转移使用登记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密切关注人员调动和岗位的变化对资产使用方向的影响,或结合定期清查制度,对资产原使用人员和资产使用状态、变更人员、变更时间等内容详列备案,资产原使用人和接手人要到资产管理员处办理交接登记手续,确保资产安全完整移交使用,防止资产人为原因流失。

4.固定资产维护制度除了个别执法仪器需要送到规定部门进行检修,在日常管理中,资产管理部门也要经常组织路政和治超等有关业务部门对各类称重仪器、车轮锁、地磅等执法仪器开展日常维护和检修,查明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保养等情况是否正常,保证执法仪器的安全完整,杜绝仪器的计量和检测不准确给行政执法取证工作带来司法争议和社会负面影响。

(六)严格执行固定资产处置、报废制度。路政执法机构对固定资产进行调配要遵循“合理配置、有效使用”的原则,及时办理调拨、处置手续,及时进行变更登记;做好报废设备的处理工作,做到物尽其用;对资产出租和出借必须按规定程序上报财政部门审批,对处置所得收入,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