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区建设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4 15:24:40

林区建设论文

林区建设论文篇1

二、工会组织与林区企业文化存在联系的简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林区企业文化的内涵。简要地说,它是经由人们丰富的实践活动且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前提下,所达成的关于价值观、道德理念、行为意识等共识的叠加。以本文所阐述的林区企业为例,它服务的内容和方向主要是相关企业的竞争生存之道。毋庸置疑,这一点与工会组织的关系甚为密切,在企业建设规划目标、相关准则规范、措施理念等内容上,工会组织同林区企业文化建设是有内容上的交汇和重叠的。可以说,在林区企业当中,工会与其关系较为密切,且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

三、工会在林区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剖析

1.充分调动企业工人阶级的建设积极性

首先,由于工会组织的特性,其需要依照企业的文化建设规划,摆正自己的位置,处理好自己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具体事宜,从而能够为企业文化建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它本身有着非常特殊的性质。众所周知,工会组织即为无产阶级发起成立的群众组织,最为本质的特点就是坚实的群众性基础。所以,林区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相关工作应当着重考虑群众的普遍想法、思想内容、行为方式等的培养,尽可能使企业员工形成一个企业文化建设的共识,并且将人民群众的主力军作用完全地发挥出来,更好地调动起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从而为保障林区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吃一颗“定心丸”。

2.工会组织的“置换效应”

我们反复强调,工会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影响的重要性。基于它自身良好的群众性可以更迅速、更有效地组织起林区工作人员投身到文化建设中,能够起到行政领导与党委书记角色互换互通的“置换效应”。同时,工会组织内部的某些相关活动和任务已经可以达到促进企业文化向着“更加美好、更加完善”的方向迈进的目标了。

3.多种形式管理的独特优势

林区企业文化是一个十分具体化的内容,它不仅仅包含了思想领域的内容,还囊括了林区企业的日常管理,这一点从企业文化建设人员的言谈举止的反映尤为突出。如果在进行林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是一味地依赖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而无法结合更多形式多变、丰富多彩的大众活动的话,那么可能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本身就在这一方面独具优势的工会组织便显得格外重要,其不仅能通过多种形式组织企业员工进行企业思想文化的提升,还能及时了解员工的思想意识及动态,并给予正确的思想引导工作。

4.对团结共进等精神面貌地体现

工会的特殊性质决定它需要依靠企业内在的生产活动进行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从而充分体现出坚实的群众基础,也集中反映了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及精神面貌。在林区企业文化建设中,有了工会组织的积极配合,可以使原本的群众基础更加的坚实牢靠,也能够使企业内的员工变得更加团结、更有集体意识。

四、工会在林区企业文化建设中需要作出的改进

1.更加注重宣传作用及主体力量的加强

就目前林区企业文化建设的情况来看,更有力度的宣传工作和实现企业员工价值观的转变是文化建设中的关键任务。为此,林区企业必须要做到努力培养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最大程度地统一认识并凝聚力量。更为重要的是,要让企业人员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被重视感,从而转变原有的“重大事项的决定权在领导层手中,与自身无关”的错误理念,使群众的主体力量和主人翁精神真正得到体现,这是相关企业亟待解决的内容。

2.企业整体素质及企业形象的提升方面

教育培训是工会组织发挥作用的根本渠道。企业工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使企业人员经过多样的培训和宣传,不断地令员工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专业技能和职业修养得到加强,塑造林区企业员工良好的精神品格,使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更具凝聚力、更加民主团结的文化建设氛围。关于这一点,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制定出具体的规章制度,那么推动作用将会更大。

林区建设论文篇2

二、国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

现代化的园林景观的设计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带西方国家,由于工业污染严重,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居住环境变得十分恶劣,这促使发达国家开始关注环境设计。日本和英国出台的居住环境政策比较典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日本是最早推行居住环境政策的国家,政策提出了居住环境的设计要符合舒适、优美、安全、卫生、方便等要求。英国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城市和居住环境的建设中提出了新的设计原则,即强调“生活要接近自然环境”,这种原则引发了社会的共鸣,被广泛应用在建设领域之中。我国从二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引入国外居民社区的规模绿化的理念,特别是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在中国房地产蓬勃发展,人们的环境意识开始兴起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居民在买房的过程中,特别关注社区的绿化建设,以便人们更好的开展户外活动。

人们的环保和绿色意识的态度观,必然要求建筑设计除了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外,还需满足人们的休闲与养生需要。时代的发展,人们的需求越来越挑剔,居住社区的相关配套措施和绿色景观成为人们购买住房的主要条件之一,这种情况下,居住区域的景观设计在我国设计界成为必要考虑的主要内容,并得到一定发展。在二十世纪初以来,现代建筑开始崛起,著名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就特别强除了社区的居住功能以外,居民的休闲和运动需求也应该得到关注,在其的建筑代表作马塞公寓中,在屋顶平台设计了一条就曾经在屋顶平台上设计了一条长长的环形跑道,作为居民活动场所。同时运用粗壮的鸡腿柱将整个楼架空,绿地设计在楼底的空地上,最大层度的合理利用空间,将景观区域设计实现最大化,为居民休闲的场地,最终满足居民的户外活动需求。由于现代化的建筑,往往都是高层建筑,人们居住的位置远离地面,必然使人们出现不舒适感,这就必须要求高层建筑周围要留出一定的空间来建设运动场所和休闲的绿色园林。所谓景观人性化就是指在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多考虑一些人性化的设计,可以在休闲广场中,设计散步的林荫道、人造的小园林、休憩的池塘,健身运动设施等等。

而所谓运动的景观化就是指将许多运动设施作为一个景点来考虑,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景观化运动,从而也就将运动及休闲设施作为一个景观有机地组织到了居住区绿地系统中,充分的体现了人性化设计的独到之处。那么居住区域进行设计的适合,设计的思路直接影响设计的最终效果,也是对设计者的设计能力的考验,所以设计的思路是底本,没有设计思路是不可能有好的设计结果,设计不能凭空捏造,在设计思路之前必须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小区的整体布局,了解当地的风俗文化,人情世故,研究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才能迸发出设计的火花。接下来设计的定位是小区景观设计的首要问题,没有准确的定位,设计就会刻板无趣。因为社区居住的主要是居民,而设计服务的对象也是居民,因此,景观的设计要先去关注服务对象的行为感受与需求。首先在规划设计的准备阶段要对居民进行调研,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听听居民们的意见,以他们的意见作为基础,根据设计的原则进行有效结合,这样避免了设计者的主观臆断,使得小区景观设计更接地气。不管是何种流派艺术,但都离不开一个共同的原则及时与时俱进的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不同的流派为人们展现了多彩多姿的艺术手法,这也是包容的时代下形成的建筑文化硕果。因此,建筑的多元化需求,使得园林景观的设计既不刻板也不过于冲动,在激情的创造中坚持合理技术的运用,作为一种设计的参照,艺术景观的表现张力,不受到条框的过分约束。

林区建设论文篇3

一、回顾前段创森工作,充分肯定创建成效

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区、各部门高度重视,精心制定方案,强化工作责任,注重宣传发动,扎实有效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剔除水面后,我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56%,城市森林建设38项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标准。

(一)组织领导坚强有力。自20*年初全市创森动员会议后,各区、市直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强力推进。一是全面动员发动。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各区、各部门及时召开常委会、办公会和动员大会,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层层动员部署。二是责任目标落实。市目标办将全市创森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目标管理,制定了目标责任状,确保了创森工作责任落实。三是保障措施到位。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加大综合协调和检查督办力度,确保了创森目标任务的顺利推进。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加大生态建设资金预算,多次协调解决创森规划、建设资金以及工作经费等问题,全力支持创建活动。

(二)三镇绿岛景观提升。中心城区按照见逢插针、增加绿量、完善层次、丰富景观的要求,加大公共休闲绿地和小森林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21平方米。一是城镇绿量质量提高。市园林局大力实施“三小”绿地建设,改造提升道路和社区绿化,开展了送万盆鲜花进社区活动。汉阳区充分利用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契机,加大拆迁建绿力度。青山区调动辖区单位参与绿化建设,提高绿化档次和规模。二是立体绿化加快推进。江岸、江汉、硚口、武昌等区大力开展立交桥、屋顶、墙面、阳台等立体绿化,目前完成垂直绿化1万米长,屋顶绿化近3万平方米。三是湿地水网建设加强。市水务局大力实施江河堤防绿化,提升江滩绿化档次,着力构建生态水网,水岸绿化率达85%。市政府已将《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草案)》提请市人大审议,年内有望颁布实施。

(三)城乡绿化整体推进。远城区以森林生态、林业产业、绿色通道和绿色家园工程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植树造林,有力推动了城乡绿化建设。一是生态工程全面完成。结合实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碳汇造林、低产林改造等国家、省重点生态项目,共完成人工造林12.8万亩。蔡甸、洪山等区完成山体复绿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二是绿色家园稳步推进。全面完成20*年度500个建制村村湾绿化任务,植树460多万株。江夏区积极发展花卉苗木产业,重点实施以107国道沿线村湾庭院绿化建设。三是林业产业发展迅猛。全市新建林果茶产业基地5.62万亩,完成低产林改造工程任务3万亩。四是绿色通道进展顺利。已完成绿色通道绿化里程121.1公里,完成主要国省干线行道树的绿化补植长度195公里。

(四)生态文化丰富繁荣。近年来,围绕“创森为了人民、创森依靠人民、创森成果人民共享”的指导思想,广泛深入开展生态文化活动。一是广泛开展义务植树。全市共开辟了17个义务植树点,近400万人参加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江岸区组织开展市民“三自”形式的义务植树活动,认建认养树木和绿地。硚口区组织全省500名“1+8”城市圈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种植“城市圈青年友谊林”。二是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武昌区在辖区范围内开展花园家庭、森林单位、生态社区评选等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活动。蔡甸区结合义务植树,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纪念公园建设。东西湖区联合武汉晚报在四季吉祥景区,举办“读者林”义务植树活动,在湖北经济电视台制作播放题为《打造生态人文社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专题片。三是深入开展科普教育。全市建立森林或湿地生态科普教育基地15处,开展了“茶文化节”、“梅花节”、“爱鸟周”等生态科普活动62场,参与活动人数14.3万人次,调动了广大市民参与创森的热情。团市委积极组建“绿色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创森知识竞赛等活动。市气象局启动实施负氧离子监测工作。市科协在市科普馆组织开展生态文化图片展览。市创森办组织开展摄影大赛、征集创森主题歌曲等活动,生态文化不断得到繁荣发展。

(五)宣传造势氛围浓厚。各区、各部门通过广泛宣传发动,营造了全社会参与创森的浓厚氛围。一是宣传组织有力。市委宣传部成立了创森宣传领导小组,专项制定细化宣传方案,组织市属媒体开辟创森专栏,在武汉电视台播放公益广告,制作播放创森专题片等。二是社会宣传到位。市城管局积极协调户外广告宣传,落实市容环境保洁措施。市教育局以生态文化教育为重点,在中小学广泛开展爱绿植绿护绿宣传活动。市创森办在市交委支持下启动了1.5万台出租车电子显示屏播发创森公益广告。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江汉、武昌、东西湖、江夏、黄陂、新洲等区在重要路段安装了一批大型户外公益广告牌,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三是媒体宣传深入。省、市新闻媒体在总体规划评审、专家考察评估等活动期间,对我市创森工作作了大量深度报道,有效扩大了创森社会影响,提高了创森知晓率和支持率。

二、全面落实评估意见,纵深推进创森工作

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动员会议要求,认真做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专家考评组的评估工作,考评工作进展顺利。

(一)考察评估情况。6月9日至12日,国家林业局派出综合考察组对我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论坛的综合条件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进行了全面考察评估。考察组一行先后听取了市政府的工作汇报,实地抽查了我市湖泊湿地及其沿岸绿化、河流水岸整治与绿化、透绿建绿、森林公园建设、通道绿化,以及城市街道、居民小区、郊区农村的绿化情况,查阅了相关文件、图片、数据资料,对市民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考察组各位专家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我市大手笔建设森林生态工程,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等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武汉市成为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一个样板。考察期间,考察沿线的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江汉、武昌、汉阳、东西湖区以及市公安局、市城管局、市文化局、市旅游局、市卫生局、市接待办等单位为顺利完成考察评估工作做了大量细致而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落实评估意见。考察组在充分肯定我市创森工作成效的同时,对下步创森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各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抓好整改落实。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森林的健康经营。要按照近自然理念来经营道路林带,对已建成的188公里环城林带,在树种选择、配置上,不仅要考虑人的需求,还要考虑鸟类等动物的需求,鸟类及各种生物的丰富,更能体现森林的健康程度。同时还要提前考虑间伐更新的问题,提高森林质量。

二是要进一步注重城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增加建设更多的森林廊道,满足市民休闲、出行的需要,让森林更好的为市民服务;在六湖连通等湿地水网和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血吸虫问题,避免血吸虫进入湖区;对道路林带的树种组成、空间配置要兼顾考虑行车安全和景观效果。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乡村绿化的指导和提高投资比重。要加强对乡村、镇的绿化规划,进一步加大乡村绿化投入,大力推进村湾绿化。同时要多发展林业与果、菜、瓜、药等混作的,具有多种价值的树种。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水体、山体治理。要加大水岸绿化力度,多应用去污能力强的树种,提高水岸林带质量,充分发挥森林对水质的净化作用。同时要加强市域范围内山体森林资源的保护与恢复,特别是采石场和公路沿线的第一重山体保护和复绿。

五是要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协调城乡绿化管理。森林城市创建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林业、环保、城建、园林、水务、交通、旅游、农业等多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协作推动。同时,要从管理机构、绿化规划上进行统筹,改变城乡绿化建设的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

(三)考察评估结果。考察评估结束后,考察组在向国家林业局的专题汇报中,明确表示:武汉市具备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条件,城市森林建设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森林城市”的标准,建议在今年底前正式复函,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的申请,2010年上半年在武汉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并授予武汉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7月15日,国家林业局主要领导在“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考察报告”上作出明确批示:“同意2010年上半年武汉市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同时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近日,阮成发市长、涂勇副书记、张学忙常委副市长均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创森工作,要求继续做好跟踪落实。

三、全力筹备森林论坛,体现特色办出水平

今天市委、市政府创森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市创森工作重点已经从前期创建阶段转移到论坛筹备阶段,标志着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正式启动。举办好论坛既是对我市创森成果的一次检验,也是充分展示武汉形象的机会。按照市领导举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要求,现就论坛前期筹备有关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确立论坛主题。目前结合我市实际,经多方征求意见,初步拟定了5个备选论坛主题,即:

1、城市森林•两型社会;

2、森林•城市•湿地;

3、城市森林•城市综合竞争力;

4、城市森林•生态文明•科学发展;

5、水乡林城•统筹城乡。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意见,商国家林业局正式确定论坛主题。

(二)论坛时间地点。拟定于2010年4月下旬在香格里拉大酒店举办论坛。

(三)拟邀参会人员。按照国家林业局的要求,参照历届论坛惯例,论坛参会人员总规模约500人。拟邀参会人员有:国家领导人和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各省(区、市)林业厅(局)长与代表;国内外城市市长及专家、学者代表;企业家、绿色志愿者和市民代表;中央、省、市新闻媒体记者。

(四)论坛组织机构。成立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组织委员会和组委会执行委员会。组委会执行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市林业局办公,内设综合协调组、接待组、会务组、材料组、宣传组、线路组、外事组和安全保卫组。各组办公地点设在组长所在单位,每组成员由相关部门人员组成。

(五)论坛日程安排。初步拟定日程安排如下:第一天,参会代表报到,下午召开论坛新闻会。第二天,上午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开幕式,下午实地参观考察。第三天,上午召开市长论坛,下午召开专家论坛和闭幕式。第四天,外地代表离汉。

(六)工作进度安排。按照“抓早、抓细、抓实”的要求,我们初步列出了筹备工作时间表,具体进度安排如下:

1、2009年7月份:下旬召开全市论坛筹备工作第一次会议,部署启动论坛筹备工作,讨论、修改论坛工作方案。

2、2009年8月份:制定《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总体工作方案》,商国家林业局确定第七届城市森林论坛主题。

3、2009年9月份:《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总体工作方案》报市委、市政府及国家、省相关部门审批。

4、2009年10月份: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二次会议,成立综合协调、接待、会务、材料、宣传、线路、外事、安全保卫等8个工作专班,开始运行。

5、2009年11月份:市主要领导在《人民日报》或中央电视台相关栏目发表森林城市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文章或主题节目。编制2010年论坛专项资金预算。

6、2009年12月份:协调国家林业局对省人民政府正式复函,在武汉承办第七届中国森林论坛活动。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三次会议,全面部署启动论坛会务筹备工作。

7、2010年1至2月: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四次会议,全面启动论坛对口接待及培训工作。按照一个成员单位对口接待一个省代表团的原则,落实对口接待工作。

8、2010年3月:国家林业局和市政府在京召开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新闻会,启动论坛宣传工作。

9、2010年4月:论坛期间在中央主要媒体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进行大篇幅深度报道。

(七)责任分工建议。为了切实做好论坛筹备工作,按照市领导的要求,结合各区、各部门职能,现就有关责任分工提出如下初步建议:

一是关于会务工作安排。由会务组负责。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负责综合协调,具体负责审定市领导论坛讲话稿、演讲稿、致辞等,组织召开协调会,督促协调论坛各项筹备工作。市财政局负责论坛专项经费落实。

二是关于参会人员的邀请。由综合协调组和外事组负责邀请落实。其中国家领导人、国家部委领导,省领导、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相关省、副省级城市林业部门主要领导由国家、省林业局负责邀请。市领导、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相关地级市、武汉城市圈城市市长由市政府办公厅负责邀请。市民代表由市林业局负责邀请。有关国外城市市长、领事馆官员、国际组织和国外专家代表由市外事办负责邀请。

三是关于参观活动安排。由线路组负责。市交委负责论坛参观考察用车。市建委负责相关地段市政基础设施维修、临街建筑立面整治等工作。市城管局负责论坛期间夜景灯光照明和户外广告协调等工作。市水务局负责参会代表游览江滩公园的接待等工作。市环保局负责论坛期间环境质量监测和噪音、尾气等污染源的管理。市旅游局负责落实参观讲解员及培训工作,联系接洽与会代表会后参观考察。市园林局负责城区绿化改造、补植等工作。

四是关于会务接待工作。由接待组负责。市卫生局负责卫生防疫、医疗保障工作。市外事办负责落实同声传译和翻译人员等相关外事工作。市文化局负责论坛期间文化活动的组织落实。团市委负责落实绿色志愿者,参与论坛志愿服务工作。

林区建设论文篇4

为加强我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学术交流,总结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取得的宝贵经验,探索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推动我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更好更快发展,经研究,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与中国林学会决定于*年9月下旬在我国沿海城市共同举办“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会期2~3天。会议由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和中国林学会联合主办,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中国海洋学会和中国气象学会共同协办,中国林学会学术部、中国林学会有关专业委员会(分会)、有关省林学会共同承办。现广泛征集会议交流论文,并就征文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主题

本次会议主题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与防灾减灾

二、征文内容

1、沿海防护林体系结构、功能与布局研究;

2、沿海防护林与防灾减灾;

3、沿海防护林与促进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地方经济发展;

4、沿海地区森林资源保护及相关政策研究;

5、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管理;

6、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技术标准;

7、沿海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8、海岸基干林带与红树林、柽柳为主的消浪林带建设和可持续经营;

9、海岸带土壤改良与土壤肥力维护;

10、沿海防护林树种选择、培育、低效林改造及其它重大技术;

11、沿海防护林病虫害防治及外来有害生物防治;

12、沿海防护林综合效益监测及效益评价;

13、信息技术在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中的应用等。

14、国外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

三、征文要求

1、应征论文应是未正式发表过的研究成果,字数(含摘要、关键字与参考文献)不超过5000字。论文应包括题目、摘要、关键字、正文和参考文献。论文后请务必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职务/职称、电话、传真、电子信箱、通讯地址及邮政编码。

2、作者可书面或电子投稿:书面投稿一式3份,无论录用与否均不退稿,请自留底稿。电子投稿的稿件请采用Word文档或rtf格式。邮寄投稿时请在信封注明“沿海防护林学术研讨会征文”

3、论文格式参见《林业科学》稿件格式有关要求,《林业科学》

4.征文截止时间:*年7月31日(以寄出地邮戳为准)。论文录用通知*年8月20日前发出。

5.被本次会议录用的学术论文将以会议论文集的形式正式出版,出版费用由作者自理。

6.书面投稿地址:*,北京市颐和园后,中国林学会学术部刘根凤曾祥谓(收)

林区建设论文篇5

一、回顾前段创森工作,充分肯定创建成效

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区、各部门高度重视,精心制定方案,强化工作责任,注重宣传发动,扎实有效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剔除水面后,我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56%,城市森林建设38项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标准。

(一)组织领导坚强有力。自2008年初全市创森动员会议后,各区、市直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强力推进。一是全面动员发动。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各区、各部门及时召开常委会、办公会和动员大会,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层层动员部署。二是责任目标落实。市目标办将全市创森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目标管理,制定了目标责任状,确保了创森工作责任落实。三是保障措施到位。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加大综合协调和检查督办力度,确保了创森目标任务的顺利推进。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加大生态建设资金预算,多次协调解决创森规划、建设资金以及工作经费等问题,全力支持创建活动。

(二)三镇绿岛景观提升。中心城区按照见逢插针、增加绿量、完善层次、丰富景观的要求,加大公共休闲绿地和小森林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21平方米。一是城镇绿量质量提高。市园林局大力实施“三小”绿地建设,改造提升道路和社区绿化,开展了送万盆鲜花进社区活动。汉阳区充分利用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契机,加大拆迁建绿力度。青山区调动辖区单位参与绿化建设,提高绿化档次和规模。二是立体绿化加快推进。江岸、江汉、硚口、武昌等区大力开展立交桥、屋顶、墙面、阳台等立体绿化,目前完成垂直绿化1万米长,屋顶绿化近3万平方米。三是湿地水网建设加强。市水务局大力实施江河堤防绿化,提升江滩绿化档次,着力构建生态水网,水岸绿化率达85%。市政府已将《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草案)》提请市人大审议,年内有望颁布实施。

(三)城乡绿化整体推进。远城区以森林生态、林业产业、绿色通道和绿色家园工程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植树造林,有力推动了城乡绿化建设。一是生态工程全面完成。结合实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碳汇造林、低产林改造等国家、省重点生态项目,共完成人工造林12.8万亩。蔡甸、洪山等区完成山体复绿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二是绿色家园稳步推进。全面完成2008年度500个建制村村湾绿化任务,植树460多万株。江夏区积极发展花卉苗木产业,重点实施以107国道沿线村湾庭院绿化建设。三是林业产业发展迅猛。全市新建林果茶产业基地5.62万亩,完成低产林改造工程任务3万亩。四是绿色通道进展顺利。已完成绿色通道绿化里程121.1公里,完成主要国省干线行道树的绿化补植长度195公里。

(四)生态文化丰富繁荣。近年来,围绕“创森为了人民、创森依靠人民、创森成果人民共享”的指导思想,广泛深入开展生态文化活动。一是广泛开展义务植树。全市共开辟了17个义务植树点,近400万人参加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江岸区组织开展市民“三自”形式的义务植树活动,认建认养树木和绿地。硚口区组织全省500名“1+8”城市圈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种植“城市圈青年友谊林”。二是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武昌区在辖区范围内开展花园家庭、森林单位、生态社区评选等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活动。蔡甸区结合义务植树,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纪念公园建设。东西湖区联合武汉晚报在四季吉祥景区,举办“读者林”义务植树活动,在湖北经济电视台制作播放题为《打造生态人文社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专题片。三是深入开展科普教育。全市建立森林或湿地生态科普教育基地15处,开展了“茶文化节”、“梅花节”、“爱鸟周”等生态科普活动62场,参与活动人数14.3万人次,调动了广大市民参与创森的热情。团市委积极组建“绿色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创森知识竞赛等活动。市气象局启动实施负氧离子监测工作。市科协在市科普馆组织开展生态文化图片展览。市创森办组织开展摄影大赛、征集创森主题歌曲等活动,生态文化不断得到繁荣发展。

(五)宣传造势氛围浓厚。各区、各部门通过广泛宣传发动,营造了全社会参与创森的浓厚氛围。一是宣传组织有力。市委宣传部成立了创森宣传领导小组,专项制定细化宣传方案,组织市属媒体开辟创森专栏,在武汉电视台播放公益广告,制作播放创森专题片等。二是社会宣传到位。市城管局积极协调户外广告宣传,落实市容环境保洁措施。市教育局以生态文化教育为重点,在中小学广泛开展爱绿植绿护绿宣传活动。市创森办在市交委支持下启动了1.5万台出租车电子显示屏播发创森公益广告。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江汉、武昌、东西湖、江夏、黄陂、新洲等区在重要路段安装了一批大型户外公益广告牌,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三是媒体宣传深入。省、市新闻媒体在总体规划评审、专家考察评估等活动期间,对我市创森工作作了大量深度报道,有效扩大了创森社会影响,提高了创森知晓率和支持率。

二、全面落实评估意见,纵深推进创森工作

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动员会议要求,认真做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专家考评组的评估工作,考评工作进展顺利。

(一)考察评估情况。6月9日至12日,国家林业局派出综合考察组对我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论坛的综合条件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进行了全面考察评估。考察组一行先后听取了市政府的工作汇报,实地抽查了我市湖泊湿地及其沿岸绿化、河流水岸整治与绿化、透绿建绿、森林公园建设、通道绿化,以及城市街道、居民小区、郊区农村的绿化情况,查阅了相关文件、图片、数据资料,对市民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考察组各位专家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我市大手笔建设森林生态工程,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等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武汉市成为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一个样板。考察期间,考察沿线的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江汉、武昌、汉阳、东西湖区以及市公安局、市城管局、市文化局、市旅游局、市卫生局、市接待办等单位为顺利完成考察评估工作做了大量细致而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落实评估意见。考察组在充分肯定我市创森工作成效的同时,对下步创森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各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抓好整改落实。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森林的健康经营。要按照近自然理念来经营道路林带,对已建成的188公里环城林带,在树种选择、配置上,不仅要考虑人的需求,还要考虑鸟类等动物的需求,鸟类及各种生物的丰富,更能体现森林的健康程度。同时还要提前考虑间伐更新的问题,提高森林质量。

二是要进一步注重城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增加建设更多的森林廊道,满足市民休闲、出行的需要,让森林更好的为市民服务;在六湖连通等湿地水网和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血吸虫问题,避免血吸虫进入湖区;对道路林带的树种组成、空间配置要兼顾考虑行车安全和景观效果。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乡村绿化的指导和提高投资比重。要加强对乡村、镇的绿化规划,进一步加大乡村绿化投入,大力推进村湾绿化。同时要多发展林业与果、菜、瓜、药等混作的,具有多种价值的树种。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水体、山体治理。要加大水岸绿化力度,多应用去污能力强的树种,提高水岸林带质量,充分发挥森林对水质的净化作用。同时要加强市域范围内山体森林资源的保护与恢复,特别是采石场和公路沿线的第一重山体保护和复绿。

五是要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协调城乡绿化管理。森林城市创建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林业、环保、城建、园林、水务、交通、旅游、农业等多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协作推动。同时,要从管理机构、绿化规划上进行统筹,改变城乡绿化建设的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

(三)考察评估结果。考察评估结束后,考察组在向国家林业局的专题汇报中,明确表示:武汉市具备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条件,城市森林建设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森林城市”的标准,建议在今年底前正式复函,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的申请,2010年上半年在武汉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并授予武汉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7月15日,国家林业局主要领导在“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考察报告”上作出明确批示:“同意2010年上半年武汉市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同时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近日,阮成发市长、涂勇副书记、张学忙常委副市长均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创森工作,要求继续做好跟踪落实。

三、全力筹备森林论坛,体现特色办出水平

今天市委、市政府创森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市创森工作重点已经从前期创建阶段转移到论坛筹备阶段,标志着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正式启动。举办好论坛既是对我市创森成果的一次检验,也是充分展示武汉形象的机会。按照市领导举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要求,现就论坛前期筹备有关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确立论坛主题。目前结合我市实际,经多方征求意见,初步拟定了5个备选论坛主题,即:

1、城市森林•两型社会;

2、森林•城市•湿地;

3、城市森林•城市综合竞争力;

4、城市森林•生态文明•科学发展;

5、水乡林城•统筹城乡。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意见,商国家林业局正式确定论坛主题。

(二)论坛时间地点。拟定于2010年4月下旬在香格里拉大酒店举办论坛。

(三)拟邀参会人员。按照国家林业局的要求,参照历届论坛惯例,论坛参会人员总规模约500人。拟邀参会人员有:国家领导人和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各省(区、市)林业厅(局)长与代表;国内外城市市长及专家、学者代表;企业家、绿色志愿者和市民代表;中央、省、市新闻媒体记者。

(四)论坛组织机构。成立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组织委员会和组委会执行委员会。组委会执行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市林业局办公,内设综合协调组、接待组、会务组、材料组、宣传组、线路组、外事组和安全保卫组。各组办公地点设在组长所在单位,每组成员由相关部门人员组成。

(五)论坛日程安排。初步拟定日程安排如下:第一天,参会代表报到,下午召开论坛新闻会。第二天,上午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开幕式,下午实地参观考察。第三天,上午召开市长论坛,下午召开专家论坛和闭幕式。第四天,外地代表离汉。

(六)工作进度安排。按照“抓早、抓细、抓实”的要求,我们初步列出了筹备工作时间表,具体进度安排如下:

1、2009年7月份:下旬召开全市论坛筹备工作第一次会议,部署启动论坛筹备工作,讨论、修改论坛工作方案。

2、2009年8月份:制定《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总体工作方案》,商国家林业局确定第七届城市森林论坛主题。

3、2009年9月份:《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总体工作方案》报市委、市政府及国家、省相关部门审批。

4、2009年10月份: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二次会议,成立综合协调、接待、会务、材料、宣传、线路、外事、安全保卫等8个工作专班,开始运行。

5、2009年11月份:市主要领导在《人民日报》或中央电视台相关栏目发表森林城市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文章或主题节目。编制2010年论坛专项资金预算。

6、2009年12月份:协调国家林业局对省人民政府正式复函,在武汉承办第七届中国森林论坛活动。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三次会议,全面部署启动论坛会务筹备工作。

7、2010年1至2月: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四次会议,全面启动论坛对口接待及培训工作。按照一个成员单位对口接待一个省代表团的原则,落实对口接待工作。

8、2010年3月:国家林业局和市政府在京召开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新闻会,启动论坛宣传工作。

9、2010年4月:论坛期间在中央主要媒体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进行大篇幅深度报道。

(七)责任分工建议。为了切实做好论坛筹备工作,按照市领导的要求,结合各区、各部门职能,现就有关责任分工提出如下初步建议:

一是关于会务工作安排。由会务组负责。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负责综合协调,具体负责审定市领导论坛讲话稿、演讲稿、致辞等,组织召开协调会,督促协调论坛各项筹备工作。市财政局负责论坛专项经费落实。

二是关于参会人员的邀请。由综合协调组和外事组负责邀请落实。其中国家领导人、国家部委领导,省领导、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相关省、副省级城市林业部门主要领导由国家、省林业局负责邀请。市领导、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相关地级市、武汉城市圈城市市长由市政府办公厅负责邀请。市民代表由市林业局负责邀请。有关国外城市市长、领事馆官员、国际组织和国外专家代表由市外事办负责邀请。

三是关于参观活动安排。由线路组负责。市交委负责论坛参观考察用车。市建委负责相关地段市政基础设施维修、临街建筑立面整治等工作。市城管局负责论坛期间夜景灯光照明和户外广告协调等工作。市水务局负责参会代表游览江滩公园的接待等工作。市环保局负责论坛期间环境质量监测和噪音、尾气等污染源的管理。市旅游局负责落实参观讲解员及培训工作,联系接洽与会代表会后参观考察。市园林局负责城区绿化改造、补植等工作。

四是关于会务接待工作。由接待组负责。市卫生局负责卫生防疫、医疗保障工作。市外事办负责落实同声传译和翻译人员等相关外事工作。市文化局负责论坛期间文化活动的组织落实。团市委负责落实绿色志愿者,参与论坛志愿服务工作。

林区建设论文篇6

 

中国吉林森工集团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区,降水量丰富,土壤肥沃,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总经营面积134.8万hm2,有林地面积120.4万hm2,活立木总蓄积1.69亿m3,年生产木材89.3万m3,作为国家重要商品材生产基地,以培育、经营森林资源、木材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和林特资源综合开发为主。随着天保工程和森林分类经营的深入实施,在木材和林产品需求与生态需求之间矛盾日益僵化的形势下,在商品林区大力营造工业原料林、提高林地生产力,林业产业化经营成为缓解森林采伐压力,保护生态公益林的必要手段,同时也促进了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林区。

一、绪言

吉林森工集团是中国国有林区开展森林集约经营试点最早的企业农业论文,相对于中国南方集体林区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起步较晚。1995年-2000年实施了用材林集约经营试点建设阶段,工业原料林建设是其中的一部分,分为皆伐迹地营造工业原料林和杨树中幼龄人工林改培为工业原料林两种方式;2003年-2006年集团实施了工业原料林试点建设阶段,该阶段阶段全部为皆伐迹地营造工业原料林1(柏广新,2009)。集团现有杨树工业原料林面积9114.5hm2(商品林区),蓄积53.5万m3,平均hm2蓄积58.7m3。其中:幼龄林面积428.5hm2,蓄积3.5万m3;中龄林面积796.8hm2,蓄积5.7万m3;近熟林面积1707.3hm2,蓄积17.0万m3;成熟林面积1979.2hm2,蓄积22.6万m3;过熟林面积266.1hm2,蓄积4.7万m3。应该特别指出,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位于各林业局商品林区内植被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各种环境因子适合树木生长和营建短周期杨树工业原料林,工业原料林建设在高产出木材的同时也改善了生态环境2(杨树速生丰产林考察组,2001)。

随着天然林的锐减与人工林建设的发展,对人工林经济效益的研究不断发。国外多用一般均衡模型与不同种类人工林生产经营活动效率来计量其经济效益;国内主要集中于南方集体林区人工林经济效益分析,国有林区由于思想观念、配套机制滞后,工业原料林建设地区规模有限,进而导致工业原料林建设经济效益计量处于初级阶段。王炳南3等(2008)对南方集体林区案树不同无性系树种进行了经济效益评价,此文以案树不同性系树种分类通过计算成本、年利润等指标分析讨论人工林经济效益。柏广新4(2009)年运用林木市场成熟理论结合其基层工作经验和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在经济学的基础上,通过区分不同森林成熟龄提出森林市场成熟理论,实证部分通过工业原料林生长仿真数据求轮伐期用四种方案对工业原料林分析经济效益;本文拟结合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现状,在细化单位公顷工业原料林单位轮伐期内经营活动与深入林区调研获得试点数据的基础上设计符合吉林森工集团国有林商品林区工业原料林建设的效益模型,从多角度考虑其经济效益。

二、经济效益模型

本文拟运用投入-产出经济效益模型构建适合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经济效益核算的经济模型。投入产出法是用来研究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数量经济方法,由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创立,他先后发表了《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美国经济结构研究》阐述“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发展,1973年Leontief由于从事“投入产出分析”获得第5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论文下载。下文将结合投入-产出法总利润等于总产出扣除总投入的基本思想和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试点及发展现状对经济效益模型进行设定。

(一)模型假设及符号说明

本文假设工业原料林过程中最求利润最大化原则,遵循高投入高产出的经济目标。为研究方便,假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轮伐期为15年,且在第7年进行抚育伐农业论文,第15年主伐;工业原料林建设不考虑林地地租,即地租为零。

(1)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投入为Iij,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建设投入,其中A表示期初投入,A1为整地费用,A2为苗木费用,A3为植苗费用;C表示期中投入,期中C1为补植费用,C2抚育费用,C3掰芽修枝费用,工业原料林在造林后第2年掰牙;C4包括预防病虫害、火灾、偷伐、盗伐在内发生的年例行管理费用且每年只进行一次病虫鼠防治,主伐前1年结束,C5施肥费用(包含肥料与施肥工费),Iij=Aij+Cij;

(2)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木材产出为Gij(G为目标林地蓄积X与相应出材率z乘积),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产量,且包括期初现有林采伐、抚育间伐、主伐、采伐剩余物四部分,其中G1表示现有林采伐木材产量,G2表示抚育间伐木材产量,G3表示主伐木材产量,G4表示采伐剩余物木材产量,G= X·z ;

(3)设Kij为采伐生产成本,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采伐成本,S1为现有林采伐单位成本,S2为抚育间伐单位成本,S3为主伐单位成本,S4为剩余物采伐单位成本,此处主要是指木材从活立木到伐倒木过程中发生的采伐人工费用与从伐倒木到可销售的原木过程中发生的一切费用,如伐后运输费、加工费、销售运输费、营销费用等项目Kij= Sij·Gij(i=1,2,3,4;j=1,2,3,…15);

(4)设木材销售收入为Rij,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销售收入,P1表示现有林采伐木材价格,P2表示抚育间伐木材价格,P3表示主伐木材价格农业论文,P4表示采伐剩余物木材价格,为简化模型,我们假设所有木材价格均为含税价,在计算过程中不再考虑木材税收问题,Rij=Pij·Gij(i=1,2,3,4;j=1,2,3,…15);

(5)根据吉林森工集团森林经营方案与1995-2005年集团工业原料林试点,国家林业局2009年出台新的育林基金征收标准为从原15%降为10%,若假设育林基金为Tj,Tj=0.1R

(6)设吉林森工集团总利润为V,总利润为总收入扣除生产销售成本、建设投入、育林基金;Vj为集团在第j年利润收益;

(7)设r为银行同期利率,资本增长以利率为r的速度增长,则n年后的资本价值为Vn与现值V0的关系为复利关系,Vn =V0(1+r)n ;

(8)设NPV为资本净现值,NPV为资本毛收入现值扣除支出现值5(KlempererW D,2003),表示投资者在一定收入、支出及贴现率r时对现阶段投资的一种衡量方式。

林区建设论文篇7

 

中国吉林森工集团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区,降水量丰富,土壤肥沃,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总经营面积134.8万hm2,有林地面积120.4万hm2,活立木总蓄积1.69亿m3,年生产木材89.3万m3,作为国家重要商品材生产基地,以培育、经营森林资源、木材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和林特资源综合开发为主。随着天保工程和森林分类经营的深入实施,在木材和林产品需求与生态需求之间矛盾日益僵化的形势下,在商品林区大力营造工业原料林、提高林地生产力,林业产业化经营成为缓解森林采伐压力,保护生态公益林的必要手段,同时也促进了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林区。

一、绪言

吉林森工集团是中国国有林区开展森林集约经营试点最早的企业农业论文,相对于中国南方集体林区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起步较晚。1995年-2000年实施了用材林集约经营试点建设阶段,工业原料林建设是其中的一部分,分为皆伐迹地营造工业原料林和杨树中幼龄人工林改培为工业原料林两种方式;2003年-2006年集团实施了工业原料林试点建设阶段,该阶段阶段全部为皆伐迹地营造工业原料林1(柏广新,2009)。集团现有杨树工业原料林面积9114.5hm2(商品林区),蓄积53.5万m3,平均hm2蓄积58.7m3。其中:幼龄林面积428.5hm2,蓄积3.5万m3;中龄林面积796.8hm2,蓄积5.7万m3;近熟林面积1707.3hm2,蓄积17.0万m3;成熟林面积1979.2hm2,蓄积22.6万m3;过熟林面积266.1hm2,蓄积4.7万m3。应该特别指出,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位于各林业局商品林区内植被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各种环境因子适合树木生长和营建短周期杨树工业原料林,工业原料林建设在高产出木材的同时也改善了生态环境2(杨树速生丰产林考察组,2001)。

随着天然林的锐减与人工林建设的发展,对人工林经济效益的研究不断发。国外多用一般均衡模型与不同种类人工林生产经营活动效率来计量其经济效益;国内主要集中于南方集体林区人工林经济效益分析,国有林区由于思想观念、配套机制滞后,工业原料林建设地区规模有限,进而导致工业原料林建设经济效益计量处于初级阶段。王炳南3等(2008)对南方集体林区案树不同无性系树种进行了经济效益评价,此文以案树不同性系树种分类通过计算成本、年利润等指标分析讨论人工林经济效益。柏广新4(2009)年运用林木市场成熟理论结合其基层工作经验和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在经济学的基础上,通过区分不同森林成熟龄提出森林市场成熟理论,实证部分通过工业原料林生长仿真数据求轮伐期用四种方案对工业原料林分析经济效益;本文拟结合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现状,在细化单位公顷工业原料林单位轮伐期内经营活动与深入林区调研获得试点数据的基础上设计符合吉林森工集团国有林商品林区工业原料林建设的效益模型,从多角度考虑其经济效益。

二、经济效益模型

本文拟运用投入-产出经济效益模型构建适合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经济效益核算的经济模型。投入产出法是用来研究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数量经济方法,由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创立,他先后发表了《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美国经济结构研究》阐述“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发展,1973年Leontief由于从事“投入产出分析”获得第5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论文下载。下文将结合投入-产出法总利润等于总产出扣除总投入的基本思想和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试点及发展现状对经济效益模型进行设定。

(一)模型假设及符号说明

本文假设工业原料林过程中最求利润最大化原则,遵循高投入高产出的经济目标。为研究方便,假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轮伐期为15年,且在第7年进行抚育伐农业论文,第15年主伐;工业原料林建设不考虑林地地租,即地租为零。

(1)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投入为Iij,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建设投入,其中A表示期初投入,A1为整地费用,A2为苗木费用,A3为植苗费用;C表示期中投入,期中C1为补植费用,C2抚育费用,C3掰芽修枝费用,工业原料林在造林后第2年掰牙;C4包括预防病虫害、火灾、偷伐、盗伐在内发生的年例行管理费用且每年只进行一次病虫鼠防治,主伐前1年结束,C5施肥费用(包含肥料与施肥工费),Iij=Aij+Cij;

(2)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木材产出为Gij(G为目标林地蓄积X与相应出材率z乘积),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产量,且包括期初现有林采伐、抚育间伐、主伐、采伐剩余物四部分,其中G1表示现有林采伐木材产量,G2表示抚育间伐木材产量,G3表示主伐木材产量,G4表示采伐剩余物木材产量,G= X·z ;

(3)设Kij为采伐生产成本,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采伐成本,S1为现有林采伐单位成本,S2为抚育间伐单位成本,S3为主伐单位成本,S4为剩余物采伐单位成本,此处主要是指木材从活立木到伐倒木过程中发生的采伐人工费用与从伐倒木到可销售的原木过程中发生的一切费用,如伐后运输费、加工费、销售运输费、营销费用等项目Kij= Sij·Gij(i=1,2,3,4;j=1,2,3,…15);

(4)设木材销售收入为Rij,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销售收入,P1表示现有林采伐木材价格,P2表示抚育间伐木材价格,P3表示主伐木材价格农业论文,P4表示采伐剩余物木材价格,为简化模型,我们假设所有木材价格均为含税价,在计算过程中不再考虑木材税收问题,Rij=Pij·Gij(i=1,2,3,4;j=1,2,3,…15);

(5)根据吉林森工集团森林经营方案与1995-2005年集团工业原料林试点,国家林业局2009年出台新的育林基金征收标准为从原15%降为10%,若假设育林基金为Tj,Tj=0.1R

(6)设吉林森工集团总利润为V,总利润为总收入扣除生产销售成本、建设投入、育林基金;Vj为集团在第j年利润收益;

(7)设r为银行同期利率,资本增长以利率为r的速度增长,则n年后的资本价值为Vn与现值V0的关系为复利关系,Vn =V0(1+r)n ;

(8)设NPV为资本净现值,NPV为资本毛收入现值扣除支出现值5(KlempererW D,2003),表示投资者在一定收入、支出及贴现率r时对现阶段投资的一种衡量方式。

林区建设论文篇8

以景点为构思线索是当前园林设计中的常见现象。在2003年举办的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竞赛中,各种各样的景点实际上是每个方案的主角。在中外专家评委选出的3个获奖方案中,其景点的营造和描述,显然比落选的方案更加全面和到位[1、2]。因此,通过对景点营造行为的解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中国当前的园林设计思潮。

何谓“景点”?行业标准《园林基本术语标准》(2002 年)规定:“景点是由若干相互关联的景物所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元”[3]。《标准》把“景点”放在“风景名胜区”篇,就是说景点主要存在于风景名胜区。然而,当前几乎所有的园林设计方案中,从公园到庭院,甚至道路,都有“景点”的出现。然而在实践中,景点概念是被普遍使用的,并不局限于风景名胜区。

2 景点的形成原因

2.1 控制场地空间

景点的形式和概念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园中园”的建设。20世纪70年代末期,广州运用此前宾馆庭园的设计经验,在公园建设中,把公园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形成各自独立的小景域,布置各种公共活动的游览点和服务设施。重要的区域,多采用“园中园”式布局,在大园中套有不同内容的小园,从而丰富全园的景致[4]。它与圆明园中的小园林在形式上差不多,即成组的建筑物与叠山理水或天然地貌所构成的幽闭或比较幽闭的空间相结合,形成一个在布局上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体形环境。无论设置墙垣与否,都可以视为一座独立的小型园林,即“园中之园”[5]。显然,这与后来拟定的景点的概念是基本一致的。

虽然在20世纪50 年代,中国的城市公园布局曾受到前苏联文化休息公园理论的影响,以功能来分区,但是到了60年代,却认为分区理论对于我国城市中较大面积的综合公园的初期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对于较小面积的公园就舒展不开,因为没有足够的用地来进行明确的功能分区[4]。而“园中园”的设置比功能分区更适宜场地规划,实际上反映了景点的灵活性。因此,90 年代后,虽然园林建设的面积越来越广阔,功能分区理论却并没有被重新明确地应用,景点的设置继续成为设计师控制场地空间的主要手段,技法也由院落式布局拓展到雕塑、构筑物、植物、地形地貌等安置和命名。

2.2 追求文化意境

文化意境一直作为民族特色影响着中国当代园林的建设。而且,这时期对传统园林建筑继承的很重要的一点是被认为有“文学意味”,即主景建筑一般都赋有题目,或以诗词、楹联、匾额等提出造景立意[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点的名称或景题受到普遍的肯定。《中国优秀园林设计集》(一)的“综论”认为:“这批园林新作中,有不少匠心独运的点景题名,画龙点睛,颇具深意。如深圳东湖宾馆园林的’思源’题刻,唤起游子思乡报国之情;鹃园的’醉红坡’、’映红渡’、’踯躅廊’、’沁芳涧’等,语意双关,渲染了红花遍园的热烈气氛 [6]。

2.3 获取经济收益

景点的建设与经济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它是设施集中的区域,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持,也是集中的观光游览区,能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在探索园林行业如何面对市场经济发展时,国家也曾经鼓励景点“积极开展多姿多彩的各类活动”,获取经济收入[7]。

简言之,景点的功效在各种类型的绿地中都得到了灵活的应用。如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园区的园林设计[8]和2003年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竞赛方案[2]。

3 不良的后果

3.1 片面强调景物的形式美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园林形式美学的多样与统一、调和与对比、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韵律与节奏等[9~11],是园林界研究的热点。这些概念基本上源于西方的古典主义美学领域,中国古代匠人在造园时是否遵循这些原则,值得怀疑和探讨,而且它也不一定就是新园林的主要发展方向。可是,由于它和景点的“诗情画意”联系在一起,在当代园林的理论和实践中,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准则和必然的结果。

上述现象反映了景点的审美特征实质上被主要放在视觉上,即作为被“看”而存在,而非主体与客体的全方位的相互交融。所以,观光的方式成为景点设置的最强大的动力。理论界也重点研究看与被看的问题,如景物观赏点的“合适视距”理论等。其他领域如地质、气象、生态、经济、社会、生活、生理、心理、体验、参与等,则很少被涉及。

3.2 以个人主观来制造景物

中国古代园林的“景”一般是在游者亲身感受过程中被“点”出来的,就像红楼梦的大观园,是先有环境后有命名。可是,在中国当代园林中,主动制造景点和意境的意识已经成为主流。很多设计师在谈论设计由来时,总是说到希望营造某种意境或境界,如“一园红艳醉坡坨”、“访花蝶径”、“小洲林中有人家”、“秋霞”等[6]。景物与景题的先后关系被颠倒过来,于是景观不再产生于对场地与文脉的艰苦探寻和挖掘,而是产生于诗文或作者的主观。由此,景点脱离了物象,成为“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元”。而且,当它与“传统风格、民族特色”等概念结合为一体时,就成为了一种符号,一种标签。 转贴于  4 问题与讨论

园林界对景点设置的观念认可,令人深思。问题是复杂的,可引发的讨论也是多元的。

其一,过度重视文学在园林中的应用,过于强调“诗情画意”。需要承认,我们的先辈的确是重诗画的,尤其是园林的建造者和主要欣赏者——士大夫阶层,但是,当代的园林设计师是否还具备如此的教育背景和修养,且有能力再现古典的诗画情趣呢?普通民众是否在游园中只是通过背诵唐诗宋词来获得审美愉悦呢?

应该承认,现代许多年轻的设计师在古典文化方面的修养是严重不足的。例如在北京护城河内侧绿化带设计方案中,有一个景点叫做“杨柳东岸”,据说源于柳永的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殊不知站在东岸向西看,是看不到残月的。又如广州大学城星海音乐学院校园设计中,有一景“知鱼池”,据作者的解说文本,是取“知鱼”是“知遇”的谐音,谬误何其大也!

打开一本我国自编的园林设计教科书,绝大部分内容是构图法则、造景手法、意境题词之类[12],而在国外教科书中占据主要内容的景观产生过程(自然和社会)、景观感受心理、人类行为规律、地理和技术影响等等,几乎完全阙如。长此以往,对我国园林教育影响的后果是可以预知的。

其二,意境是景点设置的主要目标,可它总是被当代设计师的词语所构筑。如前所述,设计师们总是在设计之前关心意境问题,而且基本都是通过诗文来寻找。但是,《园冶》中却没有这样的词语,开篇《兴造论》即是:“……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13]”所以,意境本是文学语言,用文学谈论园林,最终还是体验文学的情趣而非园林。

其三,如果只是借用文学、绘画和雕塑来充实园林景观,那么,是否需要承认它们只是与园林有横向联系的艺术门类?实际上,很多学者都认为即使它们在园林中能够锦上添花,但其与园林还是有区别的,正如建筑与室内家具、摆设的区别一样。所以,需要追问园林的基本问题,即它因何而存在?园林是空间艺术,它作为一个容器,承载了多种物质设施和精神元素。但设计师是否能够意识到它们并非园林的核心,或者说,每种艺术(学科)门类总有自己的界限,比如散文、诗歌更适于表达个人瞬时的游园感悟,而非设计师预先设定的不变的景题。这对于我们重新评价中国古代园林在清朝中后期的成就以及指导中国当代园林的发展方向,无疑有着重要的警示作用。

其四,如果景点设置是设计师的基本技法,那么问题会更加棘手。为什么我们必须用景点来控制空间,从最初的小至1hm2的园中园,到现在的大至1 135hm2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虽然,350余hm2的圆明三园中的建筑群以及能成景的个体建筑物有一百多处,但是,它在150多年来,经过多次扩建,所谓的“四十景”也是后来题署的,它们不是造园者最原初的手段。应该思考尺度的变化是否导致工作方法的差异。小比例尺只是设计,大比例尺只能是规划。如果我们承认规划与设计的工作内容和方法的区别,那么,土地区划固然存在,但是景点的设置并非必然。在规划层面,如何合理利用土地和相关资源、能源,协调各种社会关系是主要问题,而非审美层面的营造。即使在设计层面,设计师关心的首要问题也不应是审美、教育、文化等,而是在合理使用场地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的体验要求。

5 结语

景点的概念实际上是在中国当代园林中形成和被发展的。如果想对此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应该对新中国的园林发展史作全面深入的研究,尤其要关心园林观念的生成和演变。否则,我们在迷失中,是无法对一些被扭曲的现象进行辨析和批判的。当专家评委、设计师和公众都以某种集体无意识的观念来评判、设计和欣赏园林时,我们就失去了寻找正确的园林设计方向的可能性。

笔者对景点营造的考察,是试图对现在园林界的一些主流观念提出质疑,也是抛砖引玉,希望引发更多对园林设计思想的讨论,共同促进中国当代园林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婷.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的征集评选过程[J].中国园林,2004, 20 (2):29.

[2] 易道公司,等.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与中心区景观设计方案简介[J].中国园林,2004, 20 (2):1-28.

[3] 园林基本术语标准[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 李敏.中国现代公园——发展与评价[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5] 周维权.人间天上诸景备 移天缩地在君怀——圆明园的兴建及其造园艺术新探[A].宗白华,等.中国园林艺术概观[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6] 刘少宗.中国优秀园林设计集(一)(第二版)[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7] 马松.深化门票价格改革 健全价格协调体制[J].中国园林,1994, 10 (3):16-18.

[8] 中国园区[J].中国园林,2000, 16 (增刊——世博园大观):22-107.

[9] 赵春林.园林美学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10] 李征.园林设计[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

林区建设论文篇9

摘 要:以已开办园林专业的地方院校为切入点,在分析地方院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地方院校可用于《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区域园林建筑景观资源所具有的特征,提出要结合课程设计的内容,系统挖掘区域城市园林建筑景观资源,紧扣时代主题、发挥区域特色进行课程教学,专业教师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结合所承接的设计项目进行课程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地方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228-02

基金项目: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项目(2013zy049,2013sjjd75,2014jyxm231);阜阳师范学院质量工程项目(2012ZYJH03,2014SJJD01);阜阳师范学院科研项目(2014MTYSJ06)资助

园林建筑是塑造园林空间环境的四大要素之一,在园林规划与设计、施工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园林建筑设计》是历来都是园林专业核心课程,对该门课程知识掌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后期园林设计相关的其他课程的学习[1-2].该门课程是在前期《园林工程制图》、《设计初步》、《园林建筑结构与构造》等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之后进行的专业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前期多门基础课程与建筑设计理论相结合,完成课程设计实践任务,塑造出园林建筑及其周围相应空间的设计,为后期更好的进行园林规划与设计工作打下基础[3].

随着地方院校的专业建设发展,以及园林专业人才需求量的增大,很多地方院校陆续开办园林专业,仅仅安徽省在最近十年内就由原来的三所院校扩增到八所院校,其中大部分院校属于地方院校,而地方院校所在城市的园林绿地资源较为丰富,利用好所属城市区域优势的园林建筑景观资源,对于园林建筑设计的课程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结合地方院校所在城市园林建筑景观资源,摸索一条适应地方院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路异常关键,它是学好其他园林课程的重要因素.本文即以开办有园林专业的地方院校为出发点,分析了地方院校在进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地方院校可利用的《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提出地方院校如何利用所在城市的园林绿地景观资源进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以此为其它同类院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1 地方院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强调理论教学,忽视课程设计实践的创新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重将园林建筑构造、工程制图、设计表现等多种课程与园林建筑设计理论的融合,在各类型园林建筑课程设计实践中,提升学生对于《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相关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4].然而,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地方院校多数园林专业老师较为年轻,缺乏一线的工程设计实践经验,加之与园林建设设计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交流较少,对各类型园林建筑的设计认知与创新难以得到提升和更新,直接导致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进行园林建筑设计的理论教学,而忽视紧跟当下园林建筑设计在实践中的新要求,对课程设计实践教学进行更新.

1.2 过度依赖课本及参考书上的优秀方案,缺乏建筑的空间尺度感

地方院校园林专业由于办学历史较短,以及受先前地方院校本身教学体制的影响,很多的园林教学实验设备不完善,如:与园林建筑设计紧密相关的各类型园林建筑模型、建筑布局组合的沙盘、建筑构造与结构模型等很难在在短时间内配备,导致很多的建筑专业老师,只能依赖课本或参考书上经典的优秀方案来进行“弥补式”教学;另外,由于领导对专业的认识度较浅,多数地方院校的专业老师很少有机会带领学生到园林建筑营造比较好的城市进行实践实习,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很难感受到建筑的空间感、存在感,设计时空间想象力严重缺乏,课程设计实践中暴露出很多低级错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

1.3 缺乏“接地气”的实践项目,学生的设计兴趣难以提高

地方院校园林专业老师由于受地域、自身能力以及在当地城市的社会认可度的限制,很难在课程设计实践中找到能够让学生亲临真实的园林建筑设计的区域现场,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该区域将是自己马上要进行某类型的园林建筑的设计.因此,地方院校园林建筑设计的课程老师往往多采用假设的方式,通过选取某些参考书上现状地形假定为拟建在某个城市的相应区域,来进行课程实践设计,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自然更难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

1.4 传统园林建筑设计思维模式根深蒂固,教学思路单一

多数地方院校的园林专业老师由于受前期专业学习环境的影响,在进入教学工作岗位后,基本上是延续先前在各自母校老师的专业课程教学的思维模式来进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没有充分结合地方院校所在城市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来进行创新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地方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园林专业人才很难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当初应用型园林专业的初衷[5].

2 地方院校可用于《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区域园林建筑景观资源特征分析

2.1 地方院校所处城市园林绿地种类齐全,园林建筑景观类型多样

当前,在创建和谐生态文明城市大背景下,各类各级城市都在建设大量为城市市民能够在闲暇之时到户外休憩、游玩的园林建筑设施,包括居住区绿地、街头绿地、公园绿地等各类园林空间内部,而且在这些园林绿地中分布着各种类型的园林建筑景观,包括园林小品、亭廊架、园林大门、服务型园林建筑等,在进行园林建筑课程教学时,可以根据建筑理论和实践的需要,灵活选用不同园林建筑类型进行课程实践教学.

2.2 地方院校所处城市的园林建筑景观地域特色鲜明

每一个城市的外在形象都有自己的特色所在,这也是每一个城市亘古以来都在为之而努力的方向,而园林建筑作为城市构成要素的一部分,即使它极其微小,但它的存在对于塑造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城市园林景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兴办有园林专业的地方院校所在城市园林建筑景观也会带有这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专业教师可以在充分熟悉所在城市已建的园林建筑景观特色的基础上,对照设计理论及国内外经典案例,进行对比式教学,学生在感受建筑空间的同时,也建立起设计主题创作的源泉来自于设计对象的本身,而不是纯粹的理论这一正确的设计思路.

2.3 地方院校所处城市的园林建筑景观距离近,用于课程实践教学方便

为了弥补对于一些距离远、且又有非常经典的现实园林建筑案例的造型和立面设计精髓,专业教师往往会借助于影像资料来进行教学,同时,由于教学经费和学生经济能力的限制,只有极少数的城市园林建筑景观,才会专门组织学生到实地考察学习,这样学生很难有机会在做专项课程设计时,能够及时感受建筑及周边的空间关系.然而,地方院校所处城市的园林建筑景观资源也是相当丰富的,而且距离院校相当近,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不用,有针对性的进行实地调研学习,以弥补单一的利用影像资料介绍建筑案例进行课程教学的不足.

3 充分利用城市园林建筑景观资源进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思路探析

3.1 结合课程设计的内容,系统挖掘区域城市园林建筑景观资源

传统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往往多数通过课本及参考书,通过已建成的世界著名园林建筑空间设计实例向学生介绍中、西方传统风格园林建筑特色及设计理论,之后结合各类型园林建筑课程设计进行实践操作练习,忽略利用地方院校所在城市园林绿地空间中分布的各种类型园林建筑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在学习园林建筑设计过程中,过度依赖课本和设计图片,缺乏对场地空间的尺度感,针对单项的课程设计难以提炼出符合场地精神的设计主题,设计过于形式化.因此,地方院校园林专业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应通过科学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所处城市不同类型的园林建筑分布及其建筑设计特色,结合建筑课程设计的理论与设计实践,可以很好的弥补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对园林建筑空间尺度感的缺失,同时能够更深层次的体会不同类型的园林建筑在场地当中所体现的设计内涵,是如何通过建筑的造型和立面进行表现的.

3.2 紧扣时代主题、发挥区域特色进行课程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学科也应是紧跟时代向前更替和发展壮大的.2012年,风景园林成为一级学科,与此同时,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写入党章,而2013年,中国东部众多城市陷入了雾霾的污染之中,人们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就赋予了园林学科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园林营造,而应该从生态学的角度去探讨城市园林的景观建设,园林建筑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更应该紧跟环境改善的要求,协调好与园林环境的其他要素.因此,为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开设园林专业的地方院校在进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紧跟时展的主题,以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总目标,进行园林建筑的设计教学工作.同时,也应该充分分析所在城市园林建筑景观资源的特色所在,进行因地制宜、因时而变的建筑课程设计教学,真正意义上为所在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需要,而培育出大量适应区域发展的园林专业人才.

3.3 教师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结合所承接的设计项目进行课程实践教学

《园林建筑设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核心课程,要教好该门课程,专业教师除了需要熟悉和掌握其理论精髓,更应该将理论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即园林建筑专业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于所处城市园林建设紧密联系,并结合自身所学,适当承接一些园林建筑设计工程项目进行产学研合作,这样既能够把自身专业内涵修炼好,又能够通过实践感悟出园林园林建设设计的内在特质,更好的运用的课程教学中去.同时,由于该门课程的实践性强,需要通过众多的实践案例与课程设计进行讲解与实际操作练习,尤其对结合地方院校所在城市周围真实的设计区域模拟实际设计流程进行课程设计练习,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作为地处地方城市的高等院校开办的园林专业,在进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结合专业教师在所在城市进行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进行“实战性”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从根本上摆脱“纸上谈兵”的实践教学方式中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卫红,刘保国.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体系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5):94-96.

〔2〕张晋萍,潘远智.农林院校《园林建筑设计》实验教学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6044-16045,16048.

林区建设论文篇10

城市条件,明年将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实现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目标。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创森工作会议,主要是总结

前段创森工作,通报考察评估意见,全面部署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等一会,涂书记、张市长还要作重要指示,提具体

要求。根据会议安排,我先就前段全市创森工作情况、落实考察评估意见及全力做好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做个简要汇报

一、回顾前段创森工作,充分肯定创建成效

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区、各部门高度重视,精心制定方案,强化工作责任,注重宣传

发动,扎实有效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剔除水面后,我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56%,城市森林建设38项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国家森

林城市”标准。

(一)组织领导坚强有力。自20*年初全市创森动员会议后,各区、市直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强力推进。一是全面动员发动。按

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各区、各部门及时召开常委会、办公会和动员大会,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

,层层动员部署。二是责任目标落实。市目标办将全市创森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目标管理,制定了目标责任状,确保了创森工作责

任落实。三是保障措施到位。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加大综合协调和检查督办力度,确保了创森目标任务的顺利推进。市发改委

、市财政局加大生态建设资金预算,多次协调解决创森规划、建设资金以及工作经费等问题,全力支持创建活动。

(二)三镇绿岛景观提升。中心城区按照见逢插针、增加绿量、完善层次、丰富景观的要求,加大公共休闲绿地和小森林建设。建

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21平方米。一是城镇绿量质量提高。市园林局大力实施“三小”绿地建设,改

造提升道路和社区绿化,开展了送万盆鲜花进社区活动。汉阳区充分利用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契机,加大拆迁建绿力度。青山区调动

辖区单位参与绿化建设,提高绿化档次和规模。二是立体绿化加快推进。*、*、*、*等区大力开展立交桥、屋顶、墙面

、阳台等立体绿化,目前完成垂直绿化1万米长,屋顶绿化近3万平方米。三是湿地水网建设加强。市水务局大力实施江河堤防绿化,

提升江滩绿化档次,着力构建生态水网,水岸绿化率达85%。市政府已将《*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草案)》提请市人大审议,年

内有望颁布实施。

(三)城乡绿化整体推进。远城区以森林生态、林业产业、绿色通道和绿色家园工程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植树造林,有力推动了

城乡绿化建设。一是生态工程全面完成。结合实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碳汇造林、低产林改造等国家、省重点生态项目,共完成

人工造林12.8万亩。*、*等区完成山体复绿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二是绿色家园稳步推进。全面完成20*年度500个建制村村湾

绿化任务,植树460多万株。*区积极发展花卉苗木产业,重点实施以1*国道沿线村湾庭院绿化建设。三是林业产业发展迅猛。全

市新建林果茶产业基地5.62万亩,完成低产林改造工程任务3万亩。四是绿色通道进展顺利。已完成绿色通道绿化里程121.1公里,完

成主要国省干线行道树的绿化补植长度195公里。

(四)生态文化丰富繁荣。近年来,围绕“创森为了人民、创森依靠人民、创森成果人民共享”的指导思想,广泛深入开展生态文

化活动。一是广泛开展义务植树。全市共开辟了17个义务植树点,近400万人参加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区组织开展市民“三自”

形式的义务植树活动,认建认养树木和绿地。*区组织全省500名“1+8”城市圈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种植“城市圈青年友谊林”。

二是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区在辖区范围内开展花园家庭、森林单位、生态社区评选等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活动。*区结合义务

植树,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纪念公园建设。东西湖区联合*晚报在四季吉祥景区,举办“读者林”义务植树活动,在湖北经济电

视台制作播放题为《打造生态人文社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专题片。三是深入开展科普教育。全市建立森林或湿地生态科普教育

基地15处,开展了“茶文化节”、“梅花节”、“爱鸟周”等生态科普活动62场,参与活动人数14.3万人次,调动了广大市民参与创

森的热情。团市委积极组建“绿色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创森知识竞赛等活动。市气象局启动实施负氧离子监测工作。市科协在市科

普馆组织开展生态文化图片展览。市创森办组织开展摄影大赛、征集创森主题歌曲等活动,生态文化不断得到繁荣发展。

(五)宣传造势氛围浓厚。各区、各部门通过广泛宣传发动,营造了全社会参与创森的浓厚氛围。一是宣传组织有力。市委宣传部

成立了创森宣传领导小组,专项制定细化宣传方案,组织市属媒体开辟创森专栏,在*电视台播放公益广告,制作播放创森专题片

等。二是社会宣传到位。市城管局积极协调户外广告宣传,落实市容环境保洁措施。市教育局以生态文化教育为重点,在中小学广泛

开展爱绿植绿护绿宣传活动。市创森办在市交委支持下启动了1.5万台出租车电子显示屏播发创森公益广告。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

*、*、东西湖、*、黄陂、新洲等区在重要路段安装了一批大型户外公益广告牌,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三是媒体宣传深

入。省、市新闻媒体在总体规划评审、专家考察评估等活动期间,对我市创森工作作了大量深度报道,有效扩大了创森社会影响,提

高了创森知晓率和支持率。

二、全面落实评估意见,纵深推进创森工作

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动员会议要求,认真做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专家考评组的评估工作,考评工作进展顺利。

(一)考察评估情况。6月9日至12日,国家林业局派出综合考察组对我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论坛的综合条件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

工作进行了全面考察评估。考察组一行先后听取了市政府的工作汇报,实地抽查了我市湖泊湿地及其沿岸绿化、河流水岸整治与绿化

、透绿建绿、森林公园建设、通道绿化,以及城市街道、居民小区、郊区农村的绿化情况,查阅了相关文件、图片、数据资料,对市

民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考察组各位专家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我市大手笔建设森林生态工程,推进城乡

绿化一体化建设等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市成为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一个样板。考察期间,考察沿线的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汉阳、东西湖区以及市公安局、市城管局、市文化局、市旅游局、市卫生局、市接待办等单位为

顺利完成考察评估工作做了大量细致而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落实评估意见。考察组在充分肯定我市创森工作成效的同时,对下步创森工作了具体建议。各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

抓好整改落实。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森林的健康经营。要按照近自然理念来经营道路林带,对已建成的188公里环城林带,在树种选择、配置

上,不仅要考虑人的需求,还要考虑鸟类等动物的需求,鸟类及各种生物的丰富,更能体现森林的健康程度。同时还要提前考虑间伐

更新的问题,提高森林质量。

二是要进一步注重城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增加建设更多的森林廊道,满足市民休闲、出行的需要,让森林更好的为市民服务;

在六湖连通等湿地水网和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血吸虫问题,避免血吸虫进入湖区;对道路林带的树种组成、空间配置要兼

顾考虑行车安全和景观效果。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乡村绿化的指导和提高投资比重。要加强对乡村、镇的绿化规划,进一步加大乡村绿化投入,大力推进村湾

绿化。同时要多发展林业与果、菜、瓜、药等混作的,具有多种价值的树种。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水体、山体治理。要加大水岸绿化力度,多应用去污能力强的树种,提高水岸林带质量,充分发挥森林对

水质的净化作用。同时要加强市域范围内山体森林资源的保护与恢复,特别是采石场和公路沿线的第一重山体保护和复绿。

五是要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协调城乡绿化管理。森林城市创建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林业、环保

、城建、园林、水务、交通、旅游、农业等多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协作推动。同时,要从管理机构、绿化规划

上进行统筹,改变城乡绿化建设的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

(三)考察评估结果。考察评估结束后,考察组在向国家林业局的专题汇报中,明确表示:*市具备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

坛的条件,城市森林建设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森林城市”的标准,建议在今年底前正式复函,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的申请,2*0年

上半年在*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并授予*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7月15日,国家林业局主要领导在“*市创

建‘国家森林城市’考察报告”上作出明确批示:“同意2*0年上半年*市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同时授予国家森林城市

称号”。近日,阮成发市长、涂勇副书记、张学忙常委副市长均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创森工作,要求继续做好跟踪落实。

三、全力筹备森林论坛,体现特色办出水平

今天市委、市政府创森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市创森工作重点已经从前期创建阶段转移到论坛筹备阶段,标志着第七届中国

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正式启动。举办好论坛既是对我市创森成果的一次检验,也是充分展示*形象的机会。按照市领导举办一届

高水平、有特色的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要求,现就论坛前期筹备有关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确立论坛主题。目前结合我市实际,经多方征求意见,初步拟定了5个备选论坛主题,即:

1、城市森林•两型社会;

2、森林•城市•湿地;

3、城市森林•城市综合竞争力;

4、城市森林•生态文明•科学发展;

5、水乡林城•统筹城乡。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意见,商国家林业局正式确定论坛主题。

(二)论坛时间地点。拟定于2*0年4月下旬在香格里拉大酒店举办论坛。

(三)拟邀参会人员。按照国家林业局的要求,参照历届论坛惯例,论坛参会人员总规模约500人。拟邀参会人员有:国家领导人

和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各省(区、市)林业厅(局)长与代表;国内外城市市长及专家、学者代表;企业家、绿色志愿者和市民代表;中央

、省、市新闻媒体记者。

(四)论坛组织机构。成立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组织委员会和组委会执行委员会。组委会执行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市林业局

办公,内设综合协调组、接待组、会务组、材料组、宣传组、线路组、外事组和安全保卫组。各组办公地点设在组长所在单位,每组

成员由相关部门人员组成。

(五)论坛日程安排。初步拟定日程安排如下:第一天,参会代表报到,下午召开论坛新闻会。第二天,上午第七届中国城市

森林论坛开幕式,下午实地参观考察。第三天,上午召开市长论坛,下午召开专家论坛和闭幕式。第四天,外地代表离汉。

(六)工作进度安排。按照“抓早、抓细、抓实”的要求,我们初步列出了筹备工作时间表,具体进度安排如下:

1、2009年7月份:下旬召开全市论坛筹备工作第一次会议,部署启动论坛筹备工作,讨论、修改论坛工作方案。

2、2009年8月份:制定《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总体工作方案》,商国家林业局确定第七届城市森林论坛主题。

3、2009年9月份:《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总体工作方案》报市委、市政府及国家、省相关部门审批。

4、2009年10月份: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二次会议,成立综合协调、接待、会务、材料、宣传、线路、外事、安全保卫等8个工作

专班,开始运行。

5、2009年11月份:市主要领导在《人民日报》或中央电视台相关栏目发表森林城市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文章或主题节目。编

制2*0年论坛专项资金预算。

6、2009年12月份:协调国家林业局对省人民政府正式复函,在*承办第七届中国森林论坛活动。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三次会

议,全面部署启动论坛会务筹备工作。

7、2*0年1至2月: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四次会议,全面启动论坛对口接待及培训工作。按照一个成员单位对口接待一个省代表

团的原则,落实对口接待工作。

8、2*0年3月:国家林业局和市政府在京召开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新闻会,启动论坛宣传工作。

9、2*0年4月:论坛期间在中央主要媒体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进行大篇幅深度报道。

(七)责任分工建议。为了切实做好论坛筹备工作,按照市领导的要求,结合各区、各部门职能,现就有关责任分工如下初步

建议:

一是关于会务工作安排。由会务组负责。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负责综合协调,具体负责审定市领导论坛讲话稿、演讲稿、

致辞等,组织召开协调会,督促协调论坛各项筹备工作。市财政局负责论坛专项经费落实。

二是关于参会人员的邀请。由综合协调组和外事组负责邀请落实。其中国家领导人、国家部委领导,省领导、省直有关部门负责

人,相关省、副省级城市林业部门主要领导由国家、省林业局负责邀请。市领导、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相关地级市、武

汉城市圈城市市长由市政府办公厅负责邀请。市民代表由市林业局负责邀请。有关国外城市市长、领事馆官员、国际组织和国外专家

代表由市外事办负责邀请。

三是关于参观活动安排。由线路组负责。市交委负责论坛参观考察用车。市建委负责相关地段市政基础设施维修、临街建筑立面

整治等工作。市城管局负责论坛期间夜景灯光照明和户外广告协调等工作。市水务局负责参会代表游览江滩公园的接待等工作。市环

保局负责论坛期间环境质量监测和噪音、尾气等污染源的管理。市旅游局负责落实参观讲解员及培训工作,联系接洽与会代表会后参

观考察。市园林局负责城区绿化改造、补植等工作。

四是关于会务接待工作。由接待组负责。市卫生局负责卫生防疫、医疗保障工作。市外事办负责落实同声传译和翻译人员等相关

外事工作。市文化局负责论坛期间文化活动的组织落实。团市委负责落实绿色志愿者,参与论坛志愿服务工作。

五是关于宣传报道工作。由宣传组和材料组负责。市委宣传部负责宣传报道工作,做好市主要领导在中央媒体有关文章的发表。

负责做好论坛新闻会,邀请落实省市新闻媒体,落实中央媒体记者在汉活动。市广电局负责电视新闻宣传工作,滚动播放电视公

益广告,录制、播放创森专题片。

六是关于安全保卫工作。由安全保卫组负责。市公安局负责交通保畅工作,负责开幕式安检及会场、考察点(景点)和参会代表驻

地周边治安安全保卫工作。

林区建设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064-01

一、吉林地区城市建设与区域文化的关系

区域文化是城市最好的名片,是城市形象的具体体现,一个城市在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文化也必然融入其中,通过城市建设体现出来,吉林地区城市建设要体现人文思想、历史风貌、自然景观等,这些都离不开吉林的区域文化,如:吉林地区的多民族文化特点体现在城市建设上,就出现了满汉的四合院、回族的清真寺、黑瓦白墙的朝鲜族传统民居等,这些建筑都集中体现了民族文化。可见区域文化是吉林地区城市建设的精神所在,而城市建设又是区域文化的最好表现手段,吉林市市标――摇橹人,是吉林市文化和艺术的精品,既传承了劳动人民勤劳的历史,又展示了吉林古城日新月异的风貌和江城人民“急流勇进”的拼搏精神,丰满水电站不但是吉林市标志性建筑而且更是日本侵略历史的见证,是建筑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统一。

二、区域文化在吉林地区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有机融合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传承历史、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得到了很大提高,在注重建筑设计理念、文化内涵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展示区域文化特色,也成为城市建筑的重要课题。吉林地区城市建设中区域文化得到了体现和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有待完善。

(一)吉林地区城市建设中区域文化的定位问题

在吉林地区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区域文化的作用,首先就要准确地定位,城市建设与区域文化如何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如何相互促进,在城市建设中如何更好的融入区域文化精髓,更好地体现区域文化特色等,都需要进行科学的定位,也就是吉林地区城市建设向什么方向发展,打造什么样的城市文化形象,没有明确的、符合吉林地区经济发展的城市建设,是不可能发挥区域文化作用的,而区域文化定位问题同样影响了吉林地区城市建设的发展。

(二)吉林地区城市建设中区域文化的规划问题

吉林地区的区域文化具有历史性、民族性、东西方文化共存等特点,如何根据区域文化特点进行城市建设规划,这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主流,以文化为轴心的城市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众多城市的共同选择,吉林地区城市建设发展由于受老工业基地的影响,富有区域文化特色的代表性现代建筑并不多见,同时在地区城市规划上还没有根据区域文化特色有重点地进行设计和布局,如:吉林市所辖的4区5市1县在城市建设上没有根据各区、市、县的文化特色进行建设规划,合理布局,使区域内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自然文化没有在某一区、市、县的城市建设中得到重点打造。

(三)吉林地区城市建设中区域文化的保护问题

城市建设特色体系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地域烙印,所以在研究城市建设特色时,离不开对地域文化的探讨。梳理两者间的关系,有利于城市在快速发展的道路上,保持自身的文化优势,提升城市整体建设环境与城市品质。而吉林市自古以来就是吉林省的重镇,自身的地域文化系统内就包括汉、满、回、朝鲜族等多元文化类型,文化特质和城市建设面貌都具有典型代表性,研究其地域文化与城市建设特色关系,能为吉林市城市发展提供普遍性借鉴。在宏观层面和理论层面对该地区的地域文化进行定性分析,提出其实践操作中的具体方法,用以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城市空间,所以研究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城市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会存在着区域文化保护问题,特别是在城市改扩建过程中,对名声历史古迹的保护、对人文自然景观的保护、对有着历史纪念意义的建筑物的保护等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制约区域文化发挥作用的障碍之一。“广州民国建筑深夜被强拆”“梁林故居被拆事件”,都清楚地告诉了我们保护问题的存在,吉林地区城市建设中同样也会涉及到区域文化保护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舒其祥,陈筱香.论吉林市城市建设的文化与美学原则实践[J].城市问题,1990(3).

[2]杨策.基于传统环境观的吉林市城市形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3]刘伦贤.在城市建设中发挥规划优势――赴吉林、黑龙江考察城市规划建设情况的几点启示[J].上海人大月刊,

2004(10).

林区建设论文篇12

一、构建和谐林区社会是林业党建工作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战略任务

紧紧扭住经济发展这第一要务不放松,全力推进经济快速发展,尽快扭转经济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是我局的最重大最紧迫的问题,它是企业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根源。贯彻落实**书记讲话精神,经济搞不上去,社会主义新林区就无从谈起。随着全国、全省及至全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林区职工期盼早日冲出困境,与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愿望愈来愈迫切。既要解决好企业目前面临的各种困难又要谋划好企业未来的发展,为广大林业职工展现出社会主义和谐林区社会的美好前景迫在眉睫。因此全力构建林区和谐社会,加快全面林区小康社会的步伐是林业党建工作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战略任务,这一战略任务是林业的各级党组织的使命所在,更是林业党组织动力源泉所在。从黄林新班子组建一年多的工作实际情况来看,我们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措施是对的,党委、林业局提出的“全方位保稳定,高质量求生存,快跑步促发展”的工作指导方针和“创新思路,凝聚力量,努力建设繁荣和谐社会主义新黄林”的工作思路,是符合**书记的讲话精神的,也是符合黄泥河林业局实际。

为了把**书记讲话精神落到实处,我们今后一个时期重点抓好如下几项工作。

1、紧紧抓住塔东铁矿开发,小白高山蓄能发电项目开发这两个重大现实机遇,重新谋划黄林未来产业发展格局。

倾注全部力量,促成一矿(铁矿)、三厂(炼硫厂、炼钴厂、磷肥厂)矿址、厂址建在黄林辖区内,以此拉动并最终形成规模可观的以黄林为主体的运输业、服务业以及其它相关产业,彻底解除黄林巨大的就业压力(初步预计仅2008年矿山开发建设就需要2,000多名工人,人均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为企业、为职工打造能广开财源的平台。

倾注全部力量促成小白高山蓄能发电项目的开发,不断壮大运输、第三产业规模,并以此为契机,把老白山旅游的开发做大做强。

我们深信,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管局的大力支持下,在我们的努力拼搏下,黄林的未来将一定会彻底改写独木支撑的产业格局历史,黄林的后发优势将会极大地显现出来。

2、增强“两带”动力,全力构建林地经济产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注入巨大能量。我们把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致富、带领职工群众致富的核心内涵定位在“做给职工看,带领职工干”,使“两带”活动载体真正成为促进林地经济产业快速发展的动力强劲的引擎。为此,在三年内,全局80%的中层领导干部、上段林场100%的领导干部必须有能够“带头富、带领富”的致富项目,使全局50%、林场80%的职工有脱贫致富项目。为此,我们建设五味子基地200公顷,年产值2,000万元,建设500万只中国林蛙养殖基地,实现产值5,000万元,1,200万袋(段)的食用菌基地,实现产值3,000万元,520公顷的冠下参种植基地等四大基地,并以此为原料,启动以民间资本为主体辅以股份合作制的山下加工业,最终形成山上有基地,山下有加工,加工连万家的产业链,夯实构建社会主义新林区的基础。

3、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黄林形象为宗旨,稳步实施集生态美、人文美为一体的“森林城”建设规划。投资3,000万元,分期改扩建局址道路,修建景观,建设文化广场,建设森林公园,把黄泥河林业局建设成优美的森林城镇,为职工群众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

二、构建和谐林区社会必须深化改革,为加快企业发展增添活力、提供动力

**书记在讲话中,对林业企业改革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改革要有总体规划和构想,二是改革要注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三是要切实保证职工利益不受侵害。我们要以此为指导,积极研究和探索经营方式改革、社会事业管理方式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机关机构改革、加工企业改制等问题。机关机构改革任务目前己平稳完成,实现了小机关、大服务的目标,优化了结构组合,规范了机关行为,节约了费用支出,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办事效率,真正体现了精干、高效、有序的机关运行机制。要继续加大辅助单位、社会职能单位的改革力度。企业办社会,小而全,一直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卸下包袱,实现主辅分离,推向市场,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目前教师已归地方,公检法已将推公。属于社会职能的单位,我们要积极争取政策、加强协调,探索经营方式,解决经营问题和管理问题,真正使企业减轻负担,轻装上阵,发挥潜能,增添活力。企业改制工作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对有的单位已经实行了改制,有的单位正在进行中,我们还要加大企业改制的力度,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产权清晰,责权明确,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真正使基层单位从母体中分离出来,走向市场,成为法人运行的主体。职工持股,监督经营,参与市场竞争,健全机制,激活职工生产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已经完成改制单位的一些遗留问题,我们抓紧时间处理,各包点领导负起责任,加快推进速度,要确保我们今年改制工作任务的完成。

三、构建和谐林区社会必须要认真践行“三个代表”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建设林区社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