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4 15:24:45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篇1

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300名大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查阅有关的书籍、期刊论文,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

1.2.2问卷调查法

依据本文研究内容,遵循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中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了《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现状调查表》。共发放问卷300份(男、女各150份),回收296份,回收率为97%,有效问卷为286份,有效率为97%。

1.2.3统计分析法

依据本文研究需要,对定量资料进行常规统计处理;对定性的资料做逻辑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

从研究结果分析,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均有明确的认识,希望通过参加锻炼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但是能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人数却不多;体育锻炼的运动量不足和运动方式单一的现象普遍存在。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自身原因和学校体育设施及器材不充足而出现想做而无法实现的现状。在调查中还发现男、女同学在选择运动项目、时间、强度、频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性。2.1.1对课余体育锻炼的认识由表1可以看出,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有正确的认识,认为课余体育锻炼很重要的占47.6%,认为重要的占33.6%,认为一般的占16.1%,还有2.7%的学生认为课余体育锻炼不重要。说明学校应加强体育锻炼重要意义方面的引导。2.1.2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从表2中可以看出,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选择在早上锻炼的占40.1%,下午锻炼的占28.7%,晚上占总人数的16.8%,不确定时间和双休日锻炼的分别占8.7%和5.7%,说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相对较集中。从表3可以看出,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锻炼时间的选择多在30-60分钟,占总人数的54.5%,其次是30分钟以下占43.4%,60分钟以上的只有2.2%。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锻炼时间上是符合休闲运动健身的要求。2.1.3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频度从表4中可以看出,每周锻炼一次的为49.7%,每周两次的33.6%,还有12.2%的人每周锻炼三次以上,有4.5%的人不参与锻炼,这说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锻炼频度上还存在着不合理的认识,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引导。2.1.4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方式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更喜欢结伴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占总人数的51.7%,独自一人锻炼的有37.1%,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锻炼的有7.7%,其他的有3.5%,(表5)。说明在这方面应多做工作,使每位同学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余体育锻炼,以达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2.1.5对场地、设施的满意程度从表6可以看出,学生对场地、器材表示满意的占44.1%,不满意和一般满意的分别占37.8%和18.1%,说明学生对场地、器材的满意程度不太高,学生有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愿望,但由于场地、设施缺乏而不能参加锻炼人比较多。2.1.6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主要有跑步、散步、健美操、武术、球类、舞蹈、网球等,所占比例分别为28.0%、8.4%、12.2%、6.3%、28.3%、3.5%、7.0%、6.3%。此数据表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大多选择场地和技术要求较低的跑步、球类等运动项目,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体育设施、场地不充足。2.1.7不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原因从表8中可以看出,学生不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是自身意志力薄弱,占总人数的39.2%,学习压力大占22.7%,无人指导占15%,无锻炼场所、器材及无闲暇时间分别占11.2%、7.0%、4.9%。制约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有很多,学校如果能够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特别是开展课余体育锻炼,不但能够达到健身的效果,而且能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2.2影响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分析

2.2.1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情况从表9中可以看出,非体育专业学生在体育方面的消费很低,主要用于网络、服装上,体育列最后,体育消费意识淡薄。2.2.2大学生课余生活方式情况由表10可以看出,非体育专业学生选择体育作为课余生活的人数最少,大多数学生把时间用于作业、聊天和网络,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需要加强体育锻炼方面的引导。2.2.3大学生的健身环境体育场地及设施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基础,也是构成大学校园体育服务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江西中医药大学的体育场馆设施勉强能够满足学生上课需要,能够提供学生从事课余体育锻炼的较少。从表11得出:49%的学生对当前的健身环境不满意,30%的学生比较满意,仅有21%的学生能够对健身环境满意。健身环境的满意度不高,影响了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兴趣,也影响了体育工作的开展和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不同程度地能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其中男生参加程度比女生高,约有12%的学生每周锻炼三次以上,相比较而言,女生的运动量明显不足。3.1.2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场地主要集中于校内田径场、篮球场及空地;锻炼方式更倾向于结伴锻炼;球类运动是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其次是跑步、散步及健美操。3.1.3课余体育锻炼是课余生活的一种重要的活动方式,但是由于学校场地、设施的缺乏以及学习压力大等因素制约着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热情。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篇2

一、体质健康

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做任何事情都不会顺利成功的。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所以要培养正确的体质健康信念,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大学生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自己,形成正确的体质健康信念。1.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大学生自控能力比较低,容易受周围人的不良影响。部分大学生只顾玩游戏,忽视了体育锻炼,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行为习惯。很多大学生现在都是亚健康的状态,体质健康情况日益下降。2.体质健康信念对体质健康的意义。要想拥有一个健康的体质,就要有体育锻炼的行为意向,并且长期坚持下去,养成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这些都离不开体质健康信念的支持。有了体质健康的信念才会有坚持体育锻炼行为的意向及行为习惯的动力,才会让大学生克服种种困难问题,成为一名全面发展人才。

二、体育锻炼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黄金时期,不能因为体质健康拖了后腿,所以要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不仅要在体育课堂上进行一些必要的体育锻炼,还要从日常做起,根据自己的体能情况,合理安排体育锻炼,用体质健康的信念提醒自己,不要轻易放弃体育锻炼,拥有健康的体质。

三、体质健康信念

很多大学生因为一时兴起产生了体育锻炼行为的意向,进行了几天的体育锻炼因为一些原因就慢慢放弃了,很难长时间坚持下去。所以培养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信念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有了体质健康信念的支持,慢慢对体育锻炼就有了兴趣,有了体育锻炼的行为意向。意识到体育锻炼的良好影响,就会有坚持下去的动力,从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1.培养体制健康信念。大学生年轻气盛,对体质健康没有正确的认识,认为自己体质健康,不需要进行体育锻炼,没有体育锻炼行为意向,更不要说养成体育锻炼行为习惯了。所以我们要改变大学生的这种想法,向他们讲解体育锻炼的好处,说明体育锻炼和体质健康的直接影响,使其了解其中的利弊,让大学生从心理主动认可接受,从而培养他们成为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2.体质健康信念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意向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缺乏体育锻炼行为的意向,对体育训练没有兴趣。而一旦大学生有了体质健康信念,就相当于培养了体育锻炼的兴趣。这样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使自己具备健康的体质。3.体质健康信念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影响。体育锻炼行为意向是养成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前提,而体质健康的信念是从体育锻炼的行为意向转变成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基础。如果没有体质健康信念的支持,大学生很难长时间坚持进行体育锻炼,养成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所以体质健康信念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有直接影响,所以要重视培养其正确的体质健康信念。

四、结语

体质健康信念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及行为习惯具有深远的影响,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大学生能够进行体育锻炼并能长时间坚持下去的信念和动力。所以要重视正确的体质健康锻炼信念的培养,使大学生能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养成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体质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发展,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张丽娜 单位:庆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祝榕,薛立群.《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运行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闽江学院学报,2002,23(6).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篇3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国家现代化建设根本靠的是高素质的人才,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中,对基础素质―身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全民健身计划》和终身体育思想的推出,高校把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身意识、能力放在重要位置来落实。通过对渭南师范学院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其健身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改善现状,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安康学院在校2010―2012级男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男生90名,女生110名共200名在校大学生。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安康学院图书馆查阅了有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方面的的学术论文和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3份,有效问卷189份,有效率为97.9%。

(3)数理统计法

将回收问卷的调查数据进行了整理,先录入Excel,再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体育锻炼基本情况

调查表明:经常锻炼的仅为31.22%。58.73%的学生很少锻炼,而10%的学生几乎不参加体育锻炼。也就是说68.78%的大学生还没有养成健身习惯。其中,男生经常锻炼的为39.53%,很少锻炼的为55.81%,几乎不锻炼的为4.65%。而女生经常锻炼的为24.27%,很少锻炼的为61.17%,几乎不锻炼的为14.56%。表明男生的体育锻炼情况优于女生(见表1)。

2、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调查表明(见表2):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最大的因素是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44.97%的学生把较少的体育锻炼归结为没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给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要求体育工作者对体育教育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和习惯应给予更多的关注。而培养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也成为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比例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其次,是没有人一起锻炼,其原因主要是大部分学生喜欢的是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等需要多人合作完成的健身项目。少数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也成为重要原因,少数学生由于没有场地,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不参加体育锻炼。

3、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调查表明(见表3):大学生大多有积极明确的体育动机,并与自己的身心发展密切联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是增强体质、调整情绪和丰富业余生活。其前三位动机的排序男女生略有不同,女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调整情绪,而男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是增强体质。同时,相当数量的女生把减肥健美,通过体育考试作为体育锻炼很重要的一项动机,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男女生体育动机的差异。

4、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及时间

运动项目是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载体。问卷调查表明:男,女大学生在选择体育锻炼项目上有比较大的差异。男生参加体育锻炼所选择项目列在前三位的是:篮球、乒乓球和跑步。而女生体育锻炼选择项目列在前三位的是:羽毛球、跑步和健美操。可以看出,在选择运动项目上,男生有注重项目的身体对抗、娱乐、休闲及交往的特点,女生则注重娱乐、健身、形体美及交往的特点。同时,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希望参加登山,野外生存训练等惊险,刺激,具有挑战性的户外运动。

大学生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在60分钟左右,女生多数在60分钟以下,而男生多数在60分钟以上,120分钟以下。可见,男生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明显高于女生。

调查还表明:男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时段有很明显的差异,男生主要在16―18点进行体育锻炼,而女生体育锻炼主要在8点以前和18点以后这两个时段。可以看出男生体育锻炼时段安排比较科学。

5、大学生对科学体育锻炼方法的掌握程度

调查表明(见表5):掌握科学体育锻炼方法的大学生仅占4.23%,略懂一些的占到了77.25%,完全不懂的却占了18.52%。从这组数据不难看出大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严重缺乏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科学的引导和理论知识的传授,否则易使大学生观念转化,失去对体育的兴趣。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我院大学生很少参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意识较差,对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知识较匮乏。

(2)大学生体育锻炼从整体上看有积极,明确的动机,希望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调整情绪,丰富业余生活。

(3)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最突出的原因是大学生本身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

2、建议

(1)转变体育教学模式,增设体育知识理论课,培养大学生健身意识和健身能力,增强大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水平。

(2)加大对健身场地,器材的资金投入,来满足更多大学生的体育锻炼需要。

(3)开设一些体育项目的社团,培养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杨春,夏冬生.大学生锻炼行为意识状况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6):764-766.

[2]常生,陈及治.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现状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1305-1307.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提高,终身体育观念的普及,体育的功效和重要性相信已经习惯性地走进人们特别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的心里。而体育锻炼是否能够落到实处得到有效保证,这不仅是高校学生身心健康的保证,也是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但事实上,在我国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项目课表中,体育教学每周不过仅仅两个学时而已。很明显,短暂的体育教学时间与繁重的体育教学任务以及与理想的体育教学目标是不相协调的。与此同时,高校体育是人生体育的中间环节,又是与即将走向社会紧密衔接的关键环节,所以培养在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锻炼的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根据对西安市各大高校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走访调查,结合我国的体育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了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为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的部分在校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图书资料、Internet、期刊等对本课题相关资料进行查询。

2.走访观察法:通过实时实地的观察和访谈得出较为客观的数据结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

体育锻炼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必要途径。高校学生对体育的认知程度及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思想基础。

通过走访调查,西安地区在校大学生经过多年学校体育教育后,93.7%的人都知道体育的重要性,大部分都有积极的体育锻炼态度,只有不到7%的少部分人不重视体育锻炼,漠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真正有体育锻炼习惯的人只有12.2%,正在培养锻炼习惯的人有13.2%,绝大部分人(74.6%)没有体育锻炼习惯,也没有培养这种习惯的趋势。在高校中,每天参加体育锻炼在30分钟以上的仅占26%,有74%的人基本没有体育锻炼;参加锻炼学生运动的热点项目是球类,占了58.1%,跑步和其他运动项目共占41.9%;而体育教学课时安排以及对体育知识的了解这两点是有关联的,高校学生主要获取知识的途径是课外读物(51.7%),体育教学只占了31.2%,所以在高校体育课时安排上有78.3%的人认为课时安排太少,不合理。

(二)影响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

个性鲜明,自我意识较强是现代大学生的特点,他们思想开放、敢于表现、勇于开拓,其自我实现价值的需求往往表现在个人追求上,而体育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需求是建立在一定兴趣基础之上的自愿性质的活动,这是很容易被他们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1]。没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大都缺乏体育锻炼动机和行动,而影响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身的也有外在的,如自身兴趣、体育知识的多少、身体素质、场地因素、闲暇时间和课时多少、老师教学效果等等原因都会影响学生的体育锻炼。此外学校体育氛围也是一个较重要的影响因素,有近1/10的人认为学校的体育锻炼氛围是否浓厚能影响其锻炼习惯的养成。加拿大著名心理学家斯蒂芬.利考克在《我之见牛津》中指出: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2]。由于校园文化氛围具有教育、导向、辐射作用,因此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使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继而树立学生正确的体育文化价值取向,对学生培养和形成体育锻炼习惯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三)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

正确的、良好的体育锻炼动机是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前提和保证,大学生只有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体育锻炼的诸多益处,并从主观上愿意参加体育锻炼,才能为往后长期坚持锻炼奠定基础。但我们在调查中却发现这样的现象: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是考试达标和娱乐,分别占33%和25.2%,而增强体质只排到了第三位,仅占14.6%,其他的动机共占27.2%。这说明有85.4%的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并不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大部分锻炼都只是消极性的、无明确体育锻炼动机的娱乐性锻炼。这种现象表明: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虽然在长年的体育教学中知道了体育锻炼与健康的重要联系,但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把这种锻炼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说到底“体育锻炼、健康第一”只是高校学生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空话。动机是行动的源泉,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动机是高校学生能自觉参加和持久锻炼的根本原因。所以,树立和转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实乃培养体育锻炼习惯的当务之急。

(四)体育锻炼行为的形成。

在有了正确合理的体育锻炼动机之后,制定一套适合个人的体育锻炼计划是很重要的,对于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体育锻炼要求,如性别、体质差异等等。针对初期的体育锻炼爱好者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切不可抱有立竿见影的激进想法,否则,轻则肌肉组织拉伤受损,重则损害身体各大组织器官,使锻炼者的积极性受挫而终止体育锻炼行为。而实施锻炼计划受到的客观因素限制较多,如场地设施,时间,天气等等。针对我国体育人口的划分标准(每周三次,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的锻炼),高校锻炼者可把时间安排的分散一点,尽量1-2天有一次体育锻炼,而且锻炼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此外,在体育锻炼之初,因为人生理上的惰性,需要锻炼者有坚强的意志力,坚信自己能克服这种惰性,坚持不懈,待习惯养成之后,体育锻炼会成为一种不需要意志力就能自觉进行的肢体运动行为。

从体育锻炼到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其关键是体育行为的保持。而体育行为能否长期保持有两个方面的主要原因:a.是否有较强的毅力,能否在长时间受外界环境变化的考验下依旧保持这种体育行为;b.是否从锻炼中收到良好的效果。从人的生理角度来讲,人的体育锻炼行为得到强化后,大小脑之间会产生固定的紧密联系,就像上文提到的,体育锻炼者如果能从锻炼中收获健康和乐趣,那么这种体育行为将成为其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反之,则会减少或放弃这种体育锻炼行为。同时,由于正确的合理的体育锻炼行为结果符合人体主观动机的需要,使人产生了良好的情绪体验,激发了长时间体育锻炼的潜在动机,那么此时,体育锻炼在心理与生理上已形式了固定的连锁态势,心理会主动的驱使生理运动,长此以往,体育锻炼行为也就形成了[3]。

三、展望与对策

我们不难发现,在进入21世纪十来年的时间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无论是我国的竞技体育还是群众/社会体育都有了相当大的进步与发展,这说明我们在体育这条道路上方向是正确的,但反观高校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却是在向反方向行驶。究其原因,影响高校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既有学生自身的个体因素,也有社会、家庭、学校等其他方面的外部因素。而在诸多因素中,根据我国目前的学生成长环境来说,学校教育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如何改善学校体育教育制度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及形成自觉体育锻炼的重要途径。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

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而体育价值观念只是“三观”中的价值观的要素之一。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一方面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从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动机开始,既体育与自身健康的密切联系、体育锻炼的诸多优点等与学生切身相关的理论知识出发,让学生明白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参与动机,为学生将来参加体育锻炼和形成习惯打下基础。

(二)浓厚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影响高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和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潜在因素。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它既可以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又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它既是一种健身的方式方法,又是校园文化的继承和发展[4]。而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由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校园体育基础设施是高校学进行体育锻炼的基本要素,而且国家教育部对全国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拥有量也有一定的规定。针对高校因投入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不足以及近些年各大高校因扩大招生规模而使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教育部门应以高度关注并采取相关措施,给在校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锻炼场所。

2.体育文化节及多样化体育比赛的开展

体育文化节和各种比赛是浓厚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主要形式之一,同时也是高校弘扬体育精神的重要窗口,高校大学生可以通过此种方式施展个人的体育才华,发扬各自拼搏的体育精神。从而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在学校范围内营造一种健康文明,拼搏向上、竞争有序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三)改善体育教学模式。

学校体育教学制度模式和学生的生活实践脱节是当前我国高校学生体育锻炼动机不强、目的不明确、自主体育锻炼意识差的根本原因。据调查,目前高校大学生掌握的体育锻炼知识与卫生保健知识的情况令人担忧,这也是大学生在实践中缺少正确的、系统的理论知识指导、无法形成自觉锻炼习惯养成的原因。而体育教学实践时间的多少也是影响学生锻炼的原因之一。既然如此,那么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就势在必行了。将体育知识的传授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使知识走近生活,让生活检验知识,使学生在体育理论学习中思考生活中的体育行为,同时在生活中体验体育理论的实际运用;适当增加学生的体育课时和业余锻炼时间:如上文中所提到,在调查的人中有44.2%的认为大学学习任务繁重、体育课时太少,没有充足的体育锻炼时间。所以,在对高校学生进行科学的理论指导下,适宜的增加体育课外实践时间,有助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四)提高体育教师素质。

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监督者,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起积极的引导作用。而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与个人情感态度不但影响着课堂体育教学,还直接感染着听课的高校学生。

1.教学方式方法

体育教师应在理论教学中用较活跃课堂氛围着重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在动机,同时向学生传授趣味性较强的体育锻炼方式,以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为今后的体育实践打下基础。而在体育实践课上,体育老师首先应开展多样的、趣味性较强的体育游戏性质类的活动,在学生们逐渐接受并喜爱体育时再循序渐进,慢慢加大体育锻炼强度,给学生的心理、生理一个缓冲的过渡时间认同体育锻炼。而体育老师对体育锻炼方法手段的熟悉掌握程度以及多样性,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2.情感态度

情感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积极情感可以促进学生认知活动的发展,强化学生学习的动机,如:老师讲课的激情会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的鼓励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促使学生继续努力等等。同样的,在体育教学中,情感教育同样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有数据显示,体育教师对学生是否应有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性的认识,会对其教学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此外,体育教师的期望值对学生是否能养成锻炼的行为习惯也是有一定影响的,较高的期望值有助于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所以说体育教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扮演着一个“导演”的作用,既要从理论上加以指导,又要从情感上给予期许鼓励。

(五)成立学生锻炼监督机构。

针对我国现阶段的高校教育模式,成立高校学生体育锻炼监督机构对高校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和习惯的养成是十分有必要的。

1.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

为了能真实、准确、及时的反映高校学生的体质状况,高校应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同时它也有助于高校计划、开展、实施各种体育锻炼活动,对大学生培养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积极作用。

2.高校体育管理制度

学校应从制度上把学生的体育锻炼规定下来,在正常体育课时以外给学生设置定时定点的锻炼计划(如早操、课间体操等等),并设立出勤监督机构。另外,不断完善体育锻炼健康评价机制,在评价内容上增加人文因素比重(如:锻炼态度、心理素质、健康知识等等),把定量与定性有机结合,科学合理的评价学生的锻炼意识和成果,促进高校学生自主形成体育锻炼意识。

[参考文献]

[1]蹇晓彬,郭赤环.高校学生体育锻炼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J]. 体育学刊,2008,15(7):58-62

[2]Marcu Kilpatuich,Edwadu Hebert,John Bartyolomew.College Student Motivation for Physical Activity:Differentiating Man’s and Women’s Motives for Sport Participation and Exercise[J].Journal of Amercian College Health,2005,54(2):87-95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篇5

身心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大学生体育锻炼主要分两部分: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每周一节的体育课根本满足不了学生健身的需求,如何提高学生自我锻炼意识和兴趣,促使学生自我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并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基础,让大学生快乐成才,既是大学体育教师面对的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体育锻炼需求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根据现状走访了部分专家,查阅了部分文献资料,对提高大学生课外锻炼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文以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吉林大学、长春大学、吉林财经大学这6所高校,每所高校50名大学生,辽宁省的大连理工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和黑龙江省的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每所高校6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①文献资料法。本文通过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查阅有关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及对策的有关文献资料,并对文献资料进行了阅读和整理,筛选出适合于本研究的论文,将其作为本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②专家访谈法。通过走访黑、吉、辽三省的部分高校的专家,向他们了解各地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如何解决现存的问题等,并根据他们的观点设计出了了解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问卷。③问卷调查法。根据专家访谈结果和文献资料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是以下几方面:你是否喜欢体育锻炼;你是否经常锻炼;影响你锻炼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经常和哪些人一起锻炼;你最希望参加哪项体育运动,影响你没有参加这项体育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二、结果分析

(1)专家访谈结果。通过专家访谈了解到现代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情况并不理想,影响学生锻炼的主要原因有几方面:①体育技能的缺失。由于我国是应试教育,学生在上大学以前,主要目标是高考,因此有相当多的学校在初、高中阶段体育课基本不上,学生没有掌握基础的体育技能;②就业压力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一上大学就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压力,如何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找到一份好工作,是大多数学生的奋斗目标,因此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极少;③游戏、电视剧的影响。部分学生迷恋网络游戏和电视剧,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大多数学生都拥有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因此经常出现学生在上课时讨论游戏内容和电视内容的情况;④场地的不足或布局不合理。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高校的投资力度,室内外场地的条件不断改善,提升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但由于高校校园的面积有限,部分学校场地不足,学生想去锻炼却没有他喜欢的体育项目的场地;有些学校场地布局不合理,个别项目场地建设完成后,没有专任教师传授技能,致使场地空闲或荒废。

(2)问卷调查结果。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情况有以下几方面:①学生喜欢体育锻炼;②参加锻炼的次数不多,男生的锻炼次数多于女生,女生的体育活动多在体育课上进行;③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原因主要是场地原因和就业压力;④和同学去体育俱乐部一起锻炼的时候较多;⑤喜欢篮球、羽毛球、足球运动的学生较多,占问卷调查总数的63%,排球、乒乓球、网球的占22%,其他项目的学生占15%。喜欢这项运动但没有参加的原因是,没有伙伴或没有场地。

(3)结果分析。根据专家访谈结果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出大学生体育锻炼需求有自身内在需求和外在条件需求两方面,大学生自身希望多锻炼身体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但由于自身技能技术没有掌握,因此限制了锻炼的积极性;外部条件主要是场地原因限制和课外活动开展的程度决定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现状是大多数学生喜欢体育锻炼,但体育基础技能较弱,影响了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就业压力、考研等制约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网络游戏、电视剧等科技的飞速发展使部分学生沉迷其中;课外体育俱乐部开展的好坏和课外体育比赛的氛围,影响了学生课外体育锻炼需求的积极性;场地不足或场地建设布局的不合理,限制了学生体育锻炼的范围。

(2)建议。在体育课堂上加强体育基本技能的学习,在大一时主要针对基础体育教学,如跑、跳、投等基础技术学习,在大二开展体育选项课,使学生掌握1~2项体育专项技术,为课外体育活动和终身体育打下一定的基础;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意义,适当进行锻炼更有利于其他知识的学习;加强对体育的宣传力度,使学生认识到加强体育锻炼的价值;加强对学生手中的计算机的管理和学生就寝时间的监督,保证学生正常的休息,以便更好地强身健体;根据学生实际锻炼需求合理建设学校的场地设施,保证场地的使用密度,使场地发挥出最大的使用效率;多组织学生参加课外体育竞赛,充分调动学生课外锻炼积极性和自我展示意识,让大学生打好成才基础。

参考文献:

[1]侯鹏,裴国新.山西省普通高校学生课余体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3).

[2]何淑娟,蒋凯.大学生体育现状与需求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

学报,1993(4).

[3]张慧春.普通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需求的调查研究[J].安徽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198-02

0 引言

跨理论模型(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简称TTM)作为综合性和一体化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因其注入了行为改变的认知、行为和时间方面的理论,把个体体育锻炼行为的改变划分为一系列的变化阶段: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从而改变了以往对体育锻炼行为的一种静态的认识,本文介绍了跨理论模型的内容体系,总结了目前运用跨理论模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跨理论模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研究的展望。

1 跨理论模型的概念及内容体系

1.1 跨理论模型的概念 跨理论模型(TTM)是一个有目的的行为改变的模型,它把重点集中在行为改变方面的个体的决策能力,而非社会的、生物学的影响力(Prochaska,J.0.,&Velicer,w.E,1997)[1]。它是在综合多种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系统地研究个体行为改变的方法。TTM理论模型认为:个体的行为变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非单一的事件,人们在真正做到行为改变之前,是朝向一系列动态循环变化的阶段变化程序发展。对所处不同阶段的个体应采取不同的行为转换策略,促使其向行动和保持阶段转换。该理论模型试图去解释行为变化是如何发生的,而不仅仅是为什么会发生,它描述了人们如何改变一个不良行为和获得一个积极行为的过程。

1.2 跨理论模型的内容体系 在体育锻炼行为中的跨理论模型把关注的是个体从静止到活动,再到保持的动态变化过程,跨理论模型根据整个行为变化的不同阶段以及采用不同的改变程序和变化层次,把体育锻炼行为的跨理论模型分为四大部分:变化阶段(the Stage of Change)、变化程序(The Process of Change)、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决策平衡(Decisional Balance)。(见图1)

在跨理论模式中,变化阶段是模型中的核心组织结构,它指出了行为变化的一个时间序列,这个时间序认了行为变化的动态本质和朝着变化方向的运动发展顺序。变化程序则描述了个体如何进行变化,它包括10个有利于行为改变的认知和行为活动。自我效能指的是相信一个人能够成功地完成必要的行为从而达到预期的结果。决策平衡则包括行为的正面作用和负面作用,或者是感知到变化产生的利益或障碍[2]。

2 锻炼领域中跨理论模型的研究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应用研究

2.1 国外关于跨理论模型在大学生体育锻炼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国外关于跨理论模型在体育锻炼领域中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在试验设计上有横向研究、纵向研究、试验研究和非实验研究。

1986年,Sonstroem 和Amaral[3]首先把跨理论模型应用在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相关研究上,研究者将220男性被试分类到变化的四个阶段中,即前打算者、打算者、行动者和坚持者。研究发现,放弃锻炼的现象在各个锻炼阶段都存在。这项研究揭开了跨理论模型在体育锻炼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L.S.Wallace和J.Buckworth[4]2003年对大学生的锻炼行为阶段改变选取了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和静坐行为三个指标来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测试前后被试所处阶段与他们的锻炼自我效能、社会支持、静坐行为有显著的相关性,而复返者在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两个指标上有显著的下降。

Bradley等2004运用TTM对芬兰和美国大学生的锻炼行为作了跨文化的研究,研究结果发现两国大学生在跨理论模型各维度上的得分均没有显著差异,唯一不同的是两国被试在自我效能得分上的不同,美国被试的自我效能要好于芬兰被试。

2.2 国内关于跨理论模型在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中的应用研究 目前,我国体育领域对跨理论模型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现状分析和大学生跨理论模型量表的修订和本土化研究上,但应用跨理论模型进行的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研究成果较少。

程小虎等人运用“阶段改变模式”的理论,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的阶段性特点进行研究。研究的结果表明,有一定比例的大学生完全不参加体育锻炼,大部分的学生没有养成锻炼习惯,大学生的很育锻炼行为具有阶段性动力特征。

常生对大学生闲暇体育锻炼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阶段性特征,参加体育锻炼后的心理感受与锻炼阶段存在相关,接受媒体体育信息状况与参加体育锻炼的阶段存在相关。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干预时要选择集体锻炼形式,促进锻炼氛围的形成,重视和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坚持性。

司琦等于2005年把阶段变化理论及测量工具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和标准化,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锻炼行为可分为5个阶段,但与西方存在极大的差异。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篇7

高校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学校系统体育学习的最后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的终身健身意识和锻炼习惯的最佳时期。然而,学生在接受了长达若干年体育教育之后,能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者并不多见。这不仅对学校体育提出了各阶段体育教育如何衔接的问题,更是对大学体育提出了如何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一个教育学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拟从教育学因素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及影响因素作一研究,了解影响他们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学校因素,旨在为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为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任务的完成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为大学体育教育实现与终身体育的接轨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就高校体育教学因素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及影响因素等对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2008级、2009级的各1000名进行调查研究。发出《大学生体育态度与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调查问卷2000份,收回1936份,回收率96.8%,其中有效问卷1921份,有效率为96.1%。wWw.133229.COm其中男生1147名,女生853名。数据采用office2003下的excel办公软件和spssl7.0进行数据统计的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分析

研究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因素,首先要研究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过程是:需要—动机—行为—效果—行为的持续和反复一习惯,锻炼行为的产生是锻炼习惯形成的第一步,而锻炼动机又是锻炼行为发生的动力,动机则来源于个体的需求。从锻炼行为到锻炼习惯,关键是锻炼行为的保持,锻炼的行为使人产生愉悦,满足,胜利等良好的情绪体验,激发继续锻炼的内驱力。

2.1.1 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与持续时间

调查显示(表1):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次数1-2次的学生最多,男女生分别达42.3%和58.2%,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不超过3次的比率过大,达到50.2%,说明学生课外锻炼不够积极;男女生在锻炼次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课外锻炼比男生更不积极。另外由于我院2009级实行早操制、2008级实行俱乐部课外活动制,学生周活动0次一下学生较少。而女生周活动次低于男生的原因是女生较男生重视体育分数之结果。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结果显示(表2),33.4%的学生每次锻炼的时间在1小时以下,距离每天活动一次,每次1小时以上的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锻炼时间在1小时以下的学生中女生多于男生,锻炼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学生中男生多于女生,从锻炼的持续时间上看男生要强于女生,这除了与男女生的生理心理差异有关外,还有可能与目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匮乏有关。

2.2 学校因素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

2.2.1 同学因素对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

调查显示:同学因素是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最重要因素,其原因为在校大学生尽管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独立性,但是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与交流、协调与合作,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因此他们力图通过各种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体育活动方式便成为大学生交友的重要载体;其二,由于大学生在大学活动中主要是以班级集体为学习单位,以宿舍作为生活单位,因此,同学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最主要对象,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最容易受到身边同学的影响。

2.2.2 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是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第二重要因素。高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大体可以分成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课余训练,有组织指导的活动,另一种是课外学生自主的体育锻炼,无组织的活动。目前多数大学生还没有形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和能力,因此仍需要有人组织、指导,大多数学校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由于没有合理的引导与正确的指导,大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表现出随意性、无序性、无系统性和无科学性。“无人组织指导”是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又一重要制约因素;课余训练比课外体育活动又高一个层次,课余训练一般情况下是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参加,通过组织课余训练,经常与兄弟学校进行体育竞赛交流,展示学校的体育风貌,学校对课余训练比较重视,有专门的体育教师参与指导,虽然这只涉及到少部分学生,但是也不能忽视这股力量对一般同学的影响,学生中的体育明星是同学们崇拜的偶像,他们会吸引其他学生来到运动场地,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2.3 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体育文化氛围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第三重要因素,一个学校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对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建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等等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大体上可归纳为五个方面,即体育教育功能、促进智力功能、情操陶冶功能、心理疏导功能和社会实践功能。校园体育文化的最基本的功能是教育功能,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施展体育才能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能够满足大学生愉悦身心的需求,提高和丰富大学生有关体育的基本知识、身体锻炼的基础知识和运动训练的专业知识,大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自身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以及对体育锻炼的结果进行自我检测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实际上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运用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技术、技能的大课堂,同时也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为发展终身体育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2.4 体育教师

教师是系统化地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主要因素,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由于体育教师所从事的职业,会让他们内、外在的素养充分展示学生面前,体育教师通过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对工作的态度用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等形式将体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传授给学生。体育教师往往会成为学生模仿和崇拜的对象,要胜任本职工作,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体育工作综合能力,否则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2.2.5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因素

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一个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阶段,办学规模扩大,扩招加速,使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崛起。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用十年、几十年才走完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历程,中国高等教育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实现了近几年,面临着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大学生数量剧增,而受国家教育投资、学校体育投入资金和学校的校园面积所限,使原本不足的体育场地设施更显不足。场地器材等物质条件的缺乏一直是影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由于目前国家经济实力还相对薄弱,尽管正逐步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然而在体育场地的建设和设施的配备上相当长时间内难有大的改善,存在着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客观事实,严重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是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一大障碍。

2.2.6 学校重视程度

校领导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校领导对体育的认识程度以及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态度,决定了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他们的决策直接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对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稳定教师队伍也起着较大的作用。学校领导如果重视体育工作,必然会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对体育工作予以大力支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条件,鼓励和提倡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为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创造良好的氛围。

2.2.7 体育教学因素

有关体育教学因素的内容较多,本文仅从体育课考核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方面进行初步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这三方面的体育教学因素对大学生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程度分别排在第七、第八、第九位(表3),体育教学因素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程度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2.2.7.1 体育课考核方法

课程考试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兴趣和体育习惯的养成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量的实际情况证明,采用合理的考试方法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质量明显改善,激发了学生课内外学与练的积极性,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体育锻炼的开展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高校体育考试的现状是:部分项目重复考试;高难度的竞技项目太多;理论考试内容很难与学生的锻炼习惯、实际需要相结合。且考试方法大都采用教师对所任课班级学生直接考评的方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客观上存在实施考试标准不一致,出现过松或过严的现象,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热情,严重影响教学效果,通过考试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已势在必行。

2.2.7.2 体育课教学内容

调查中显示,目前体育教学内容仍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部分体育运动项目一直低水平重复开设,而且内容的层次性与递进性不明显,教学内容单调、乏味,部分学生厌学思想严重。在体育课教学中,以往比较重视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和身体素养的提高,许多高难度的竞技项目让许多学生望而生畏;理论教学偏重于原则、原理等抽象内容的传授,教育学生科学地参加锻炼比重太少,使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知识、方法、手段掌握不足,不能科学有效地指导自我锻炼。

2.2.7.3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进入教材和学生的门户,是教学实践、整个教学结构所依赖的基础,“它不仅涉及到教师具体的观念意识、教学策略、组织、手段等,而且还牵涉到学生、学校的背景因素”。好的教学方法能创造并赋予教材以魅力和维持一种富有情趣而又有动力的学习气氛,并通过学生心理中介把体育锻炼的兴趣内在化,从而形成自己的心理内容。教师首先应该用丰富新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会学生如何运用体育理论解决他们自身的实际问题。

2.2.8 辅导员,班主任重视程度

班主任对体育运动的喜爱程度,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以上是义务教育阶段班主任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而大学班主任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就很小了,表5表明:所有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因素中,班主任因素最不具影响力,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负有指导学生、关心学生的职责,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大的反差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义务教育时期,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关系密切。而大学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缺乏交流,难以建立密切的关系,使许多学生难以适应。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当的交流、沟通方法,例如可以多组织班级活动,尽量让学生感觉到辅导员、班主任是他们中的一员,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大家很容易敞开心扉,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做好工作。

3、结论与建议

3.1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周次数偏少、每次锻炼的时间偏短。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体育理论知识教学,增加体育理论知识的课时量,开设健康教育课,使大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价值,主动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

3.2 大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大多集中在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棋牌类和长跑。体育教师选择教材时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体育选修课。

3.3 同学影响因素是形成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最主要因素,因此,体育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情况下学习,培养学生创新务实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

3.4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是形成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因素,不仅要重视运动队的训练,而且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加强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

3.5 体育文化展示了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特质,这些特质将渲染人们的思想,对人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体育文化是学校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一种依托,学校应该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要。

3.6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组织者、传播者,在形成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过程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体育教学中不能只重技术、技能的传授,应增加对科学锻炼的方法、手段的传授,加强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辅导。

3.7 大学生非假期体育锻炼的地点以学校运动场地为主,学校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课外体育活动的条件,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和增加器材购置,现代化、艺术化的体育设施能提高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3.8 体育课考核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影响不大,不要试图仅仅通过体育课这个单一渠道来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邱梅婷,贾绍华,陈琼霞,蔡瑞广,王留东,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6):87-89

[2]上海教科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高校扩招三年大盘点,教育发展研究,2002,(9):5-17

[3]王元华,高校体育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实践与探讨,浙江体育科学,2002,24,(5):48-50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篇8

 

1. 早锻炼的重要性及意义

1.1 早锻炼健身功能:健康社会学当今研究报告表明,人的肌肉力量及肺活量到八九十岁仍是可以训练的,而身体柔韧性和协调性也可以通过良好的活动习惯保持相当长的时间。大量的健康社会学调查表明,接近三分之一的疾病都是可以通过身体锻炼来预防的。毫无疑问,早锻炼在很大程度上使成千上万的人,尤其是进入老年后的人的生活充满活力,成为减少全球医疗花费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可以相信,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必将成为21世纪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

1.2 早锻炼塑造美的生活:锻炼可以导致人的身体强壮、健美,使人从外在体形和内在生命素质上透射出对生活追求的勇气和智慧,同时锻炼为社会输送着活力,以其不可替代的方式引导人们塑造自身,实质上也就是塑造生活。

1.3 早锻炼塑造人的品质:持之以恒的早锻炼时对意志力和进取心的要求与考验,激励着人们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去锻炼,去战胜类似依赖、懒惰、胆怯、畏难恐惧、自卑等人性的弱点,使人们的个性品质得到磨砺。

1.4 早锻炼的娱乐功能:健康快乐的一生,除了健康的身体外体育论文,还需热心于身体娱乐的兴趣和情绪,如同人们需要水和食物一样,合理而科学的锻炼,是保障人体发挥极限效能的有效保证,从而获得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动力。

1.5 早锻炼可以加强人际交往,发展适应能力:各种不同的专业人士,都为了同一个爱好和娱乐而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一起,互学共进、沟通情感、增进交流、共同提高,从而调动了锻炼的兴趣,提高锻炼实效,使人的身体、心理、适应能力、精神境界都得到了升华。

2. 提高早锻炼兴趣的途径和方法

2.1 学校要进一步贯彻并创新大学生“健康第一”的思想教育工作

高等院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有知识有思想而没有健康体魄的大学生是不能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 观念的改变才是改变一个人最根本的因素,所以首先就要让学生从观念上有所改变,引导大学生积极思考,要有强壮的身体就要积极锻炼,让他们树立一种体育锻炼是科学、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如何提高早锻炼积极性是新世纪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世界卫生组织界定的健康标准是:一是身体健康;二是心理健康;三是社会适应能力强。而长期以来形成的一整套高校体育早锻炼教育工作体系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高校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早锻炼教育要从思想上从深层次根本上认识,对青年学生忽视早锻炼的问题采取有力的约束机制,要求学校要为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服务,改变传统体育课程中身体素质达标和竞技技术评价,改变只为了体育考试成绩,常年教学只安排考试项目的教学训练,改变只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早锻炼教育的不良倾向。

2.2 学校要从组织形式上彻底改革

长期以来,普通学校早锻炼的组织形式几乎都晨跑,多年来同做一套广播体操,摘要,自主选择,主动参与体育论文,从而达到身体锻炼的目的论文服务。

2.3 早锻炼的内容必须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

早锻炼的内容实质是收到增强学生的体质实效。学校应积极改革教学内容、方式和手段,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兴趣,多选用那些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健身性与娱乐性、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的可塑性教学内容。对于那些无法贴近学生未来生活和职业,缺乏实用性与时代感的内容,以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受竞技规则的限制被动掌握甚至不易掌握的内容,应予以删除,具体具备以下几点:(1)锻炼的内容必须具备足够的锻炼身体的价值,并尽可能具有一定的技战术性、集体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体育文化的需求和兴趣;(2)早锻炼的内容新颖,其难度不大,必须是绝大多数学生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都能掌握的,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3)学生所学的内容在受场地设备限制的条件下也能正常的开展,并达到健身的目的,从而塑造自己完美的人格。

2.4 创设和谐的学练环境与气氛

建立良好、融洽的学练环境和气氛有利于早锻炼兴趣的提高。体育教学不仅要加强学生对早锻炼的认识,还要从校园环境入手营造全校园早锻炼的氛围,全方位促进学生早锻炼思想认识能力。一所学校、一个班级或是一个小组,良好的学练风气会成为一股无形的力量,不断地吸引和推动学生们自觉进行学练,激发受学生的学习热情,无形中创设一种学练氛围,一个自由环境,使学生能够有活力、有定向、有秩序,有自信心进行自我锻炼,这样大学生在良好的学练环境中学到了运动技能,形成一定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群体心理及思想观念,也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情感发挥创造了平台,对其人格塑造或个性化过程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自然而然就提高了早锻炼的兴趣。

2.5 早锻炼中要重视“教师投入”与“学生投入”

无论现代教育怎样变革,现代教学手段多么先进,教师仍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思想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素质。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说过:一个大学,人才不是在课堂里教出来的,而是在大师所创造的氛围中熏陶出的。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教师以健康、融洽的情感投入到教学中,会使学生产生安全感、责任感,并使其产生积极向上的行为,教师应爱岗敬业、学识渊博,尊重学生的人格体育论文,热情、宽容、平等地与学生交往,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学生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理,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各种信息,妥善灵活地处理偶发事件,渗透礼仪教育,净化学生心灵,让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在锻炼中尽情展现。学生要以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学习兴趣、饱满的学习热情投入学习,让自己在早锻炼中尽情地品尝合作、竞争、挑战、创新等带来的乐趣,充分展示和培养自己的运动观察、模仿、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让自己不但能掌握知识技能、而且知道如何独立地区学习新的知识技能,使自己不仅体验到获得知识技能的乐趣,而且体验到掌握方法、发现知识、创新知识的乐趣。这样,从自身需要、兴趣爱好到持之以恒,养成习惯,从而形成了某种必不可少的需要,这种内在力量最终使自己获得终身体育。

参考文献

[1]郭聪聪高勇论高校早锻炼风气的养成[J].浙江体育科学,2004,03

[2]揣佳凡,刘洪新;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积极作用[J].内江科技.2010,01

[3]高振发.李维.探索系部开展学生早锻炼活动的有效途径「J.体育师友 2008,02

[4]陈宏志.体育课怎样启发学生锻炼的积极性[J].学周刊,2009,10

[5]姚德一.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因素探析[J].科技信息,2011,09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8-184-02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安吉县昌硕高级中学学生晨间体育锻炼现状分析。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有关学术研究资料的阅读,并通过“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查阅了10余篇有关论文,为论文的撰写确立一定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调查问卷总共发放150份,回收148份,其中高一55人、高二65人、高三28人。回收率为98.7%,其中有效问卷146份,有效回收率为98.6%。

(3)数理统计法

根据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常规处理,用作分析依据。

2结果与分析

2.1学生晨间体育锻炼现状

(1)参与晨间体育锻炼的学生的基本情况

表1晨间体育锻炼参与者的基本情况(N=133)

调查发现(表1),参与晨间体育锻炼的学生中,男、女生基本一致。从参与者的身体健康自我评价的状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身体状况都适宜参加体育锻炼。

(2)学生进行晨间体育锻炼希望的项目

表2学生进行晨间体育锻炼希望的项目可多选(N=133)

表2显示,学生参加晨间体育锻炼的活动项目排在前4位的是:(1)篮球(2)跑步、(3)羽毛球、(4)乒乓球,再依次是跑步、足球等。学校可依此来安排晨练活动的内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按照运动项目来进行分组练习,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晨练的热情。

(3)晨间体育锻炼过程的调查

表3晨间体育锻炼过程(N=133)

调查显示,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强度规划、准备活动方面不够不合理,缺乏科学性(见表3)。学校应该加强晨练活动的宣传,加大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让每位同学都能列出计划,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在学生进行运动的时候安排专业的指导老师指导,使得锻炼更加科学。

(4)晨间体育锻炼效果的调查

表4晨间体育锻炼效果(N=133)

据表4所示,对锻炼效果满意的同学仅占22.6%,而有四分之一的同学认为锻炼的效果不明显;有53.3%(经常受伤9.0%,偶尔受伤44.3%)的学生在运动中有过受伤经历。锻炼的效果一方面在于自身的意志品质,体育锻炼要长期,持续的进行才能看的到效果;另一方面由于体育锻炼缺乏科学性,使得大多数同学锻炼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2.2学生晨间体育锻炼意识情况

(1)学生对体育及晨练的认识情况

表5对体育及晨练的认识情况(N=146)

表5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意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但在如何看待晨间体育锻炼这一问题上,反映出虽然学生普遍意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但是没能够把这种意识和晨间体育锻炼结合。学校应该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当中给学生灌输正确的体育锻炼的态度,使学生认识到晨间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这样才会提高学生参加晨间体育锻炼的热情。

(2)晨间体育锻炼的目的

表6晨间体育锻炼的目的可多选(N=133)

由表6可见,学生根据自身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参加晨间体育锻炼的目的也不同,这说明学生的体育锻炼价值观呈现多元化。

2.3影响学生晨间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

表7影响晨间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因素可多选(N=146)

通过表7可以看出,天气因素是影响学生进行晨间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原因,占61.0%。天气因素是不可抗拒的,但是在组织和指导上,学校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安排体育锻炼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加强体育指导使晨练活动更加科学。

2.4学生对于晨间体育锻炼的要求

表8晨练的最佳形式(N=146)

表生对晨练的要求可多选(N=146)

通过表8可以看出,学生希望晨间体育锻炼的形式以及内容能有所改进,超过半数(56.8%);也有25.3%的学生希望按运动项目分组。学生方面的要求,在希望自由选择运动项目,有组织的进行晨练活动,等方面(见表9)提出了要求。学生对于晨间体育锻炼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学生想主导自己的观念,只要是积极向上的,有利于晨练活动开展并且切实可行的都应该被支持,学校应该采纳学生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使晨练活动更加科学的开展。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晨间体育锻炼对健康的重要性,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对晨间体育锻炼参与不积极。

(2)影响学生进行晨间体育锻炼的最大原因是天气和必要的组织保证。

(3)学校在晨间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及内容有待改进,同时在建立制度;教师的指导方面做得不够。

3.2建议

(1)学校要加强对晨间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

(2)学校要配备专业的指导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晨间体育锻炼,使晨间体育锻炼开展的更加科学化。

(3)学校要改变现有的晨间体育锻炼的内容和形式,把学生喜欢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容和形式加入传统的锻炼中。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篇10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体育教育的普及,越多的人具有健身意识。论文检测。论文检测。大学生是体育运动的积极参与者。课余体育锻炼是大学生体育运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休闲和健身的重要方式。论文检测。它对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能力、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解浙江省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提供参考,更好地开展高校体育工作,作者对浙江省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进行调查与分析。

2 研究方法与结果

2.1研究对象

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方法,对浙江省396名大学生发放问卷,其中大一学生118人,占29.9%;大二学生93人,占23.5%;大三学生97人,占21.7%;大四学生共87人,占19.5%。

2.2研究结果

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整理,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2.2.1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

对运动的喜欢程度,选择非常喜欢的占18.4%,比较喜欢的占28.6%,认为一般的占34.7%,而比较不喜欢、非常不喜欢的分别占6.3%、2.7%,年级之间都不存在显著差异。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喜好程度是一般以上的,占绝大多数。对于终身的体育的看法,非常赞同的同学占51.0%,比较赞同的占28.8%;只有极少数同学不赞同终身体育的观点;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2.2.2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

大学生认为自己不运动的很少,占6.8%;经常运动的人也不是很多,占26.0%。绝大多数大学生每天运动的时间1至2个小时,占45.5%;一天几乎没有参加运动的人数也较多,将近三分之一。相对大二、大三来说,大一、大四学生一天几乎没有运动的人更多。这可能与大一时期课程设置较多,而大四学生可能忙于实习、找工作有关。

大学生参加运动的时间段,大多数大学生是有空就锻炼,占43.0%。其次是选择在晚上的时间锻炼,占22.4%。一方面,大学里晚上的时间比较自由;另一方面可能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晚上锻炼比早上锻炼更科学。

2.2.3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类型和场地

大学生喜欢运动的类型中,球类占38.4%,占大多数。其次是健美类,如瑜伽、健美操类。喜欢的运动类型中各年级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健美类的体育项目受到较多人的欢迎。张文忠(2006)对大学生在余暇时间对体育的需求分析中显示:大学生在余暇时间体育锻炼,44.64%的人是因为健身健美的需要;35.5 %是因为娱乐需要;25.29%是通过体育合格标准的需要;5 %为其他[1]。可见较多的人期望通过体育锻炼来达到健美效果,这符合当代青年大学生爱美的心理特点。对于大学生运动场地的选择,50.8%的大学生选择在运动场地锻炼;其次是在寝室锻炼,占22.3%;健身房相对来说较少;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2.2.3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

绝大多数学生,占57.1%的学生参加运动的原因是为了增强体质;有13.7%的学生参加运动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10.7%的学生参加运动是增强心理健康;8.1%的学生参加运动是为交朋友。可见,增强体质是大学生参加运动的主要原因,共三分之一的学生参加锻炼是为增强心理健康、锻炼意志、交朋友。从中可以发现至少89.6%的大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在增强身心健康、交往方面的作用。王华倬等(2002)对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研究结果是:男女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价值取向趋于一致,健身(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缓解(减轻学习紧张和疲劳感) 、娱乐(玩得高兴,心情舒畅) 成为大学生的3 种主要价值取向,交往(结交朋友,增进友谊) 、考试(体育课考试或锻炼标准测试中取得好成绩) 取向也有一定的认同者[2]。本研究结果与之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对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调查发现:49.5%的大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是因为没有时间;其次因为没有伙伴的占18.3%。这与焦雨(2004)对晋东南地区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调查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在他调查研究中显示:在可供选择的10 项影响锻炼因素中,缺少场地、缺少活动伙伴、实验课和作业及复习占时太多、无兴趣、缺少器材、无人指导等列是大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前6大因素[3]。在本研究结果中,还有5.3%的同学不参加体育锻炼是因为怕被人耻笑。相对来说, 大一、大二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怕被人耻笑同学比大三、大四的要多,且大三年级根本不存在这个原因。也许是因为由于年龄的增加,对体育的接受程度更高有关。

3 研究结论与建议

(1)大学生关于体育锻炼的态度,大部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喜好程度是一般以上的,占绝大多数;对于终身锻炼的看法,只有极少数同学不赞同终身锻炼的观点。大部分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是为了增强体质,其次是锻炼意志、增强心理健康和交友。这说明目前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有比较充分的认识。而激发高校学生对体育的喜好程度和认识到体育锻炼的各种作用,是培养和加强他们体育兴趣的重要前提。另还有18.3%的大学生不参加运动是因为没有伙伴,可见大学生同伴关系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学校在课余多开展团体类的体育活动,这可让更多的人参加体育锻炼,在参加体育锻炼的同时也可促进同学间的关系。

(2)总体上认为自己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很少,可是具体到每天还是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同学几乎没有参加体育锻炼,在体育锻炼时间段的选择上,大多数同学选择有空就锻炼和晚上锻炼。大学生运动的地点,大部分选择在运动场,除了在运动场地锻炼外,有五分之一的同学选择在寝室。针对大学生有空就锻炼和部分学生在寝室锻炼的特点,高校在建设体育设施时,考虑大学生能随时参加体育锻炼的方便性显得格外重要。如在大学生的住宿区、教学区提供一定的锻炼场所。多数大学生选择晚上锻炼,这可能是因为白天没有时间,也可能是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晚上锻炼的的科学性。这就需要高校能延长体育设施开放的时间和对大学生晚上锻炼的安全性教育。

(3)在运动的类型上,球类是大多数大学生的选择,其次是健美类运动。对健美类运动的选择,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自身健美的心理追求。高校可根据大学生这个心理特点,多开展有关健美类的课程,以及对在美学上对大学生做更多引导,以便让大学生对何为健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如何达到健美的有比较正确方式。

(4)所调查的9个项目中,各年级间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4 参考文献

1 张文忠,范晓斌,齐树一,李林勇.大学生余暇体育的心理特征及其社会心理学分析.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6,6(2)

2 王华倬,刘玫瑾,于秀.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1)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篇11

关键词:体育学习;现状;大学生;锻炼;反馈

拥有健康的体格,是每个人的愿望。对于大学生而言,在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拥有较好的体质,将会受益终身。那么,怎样才能使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呢?为此本文欲通过对浙江省高校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现状的调查,掌握大学生对目前高校体育现状的认识评价,从学生的视角找出不足及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宁波大学、台州学院、温州大学、绍兴文理学院等14所大学的非体育专业在校学生800人为研究样本。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需要,查阅大量有关方面的期刊、论文和文献资料50余部(篇),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知识,收集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为本研究的深入进行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同时阅读了许多相关学科的书籍,丰富了自己的学科理论,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2.2 调查访问法 为了选定题目,确定研究的目的和内容,了解有关大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现状,于2004年10月―2005年1月份分别访问了本学科的专家、学者20人次,向在高校从教的体育教师2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2人,讲师13人进行访问,以了解他们在指导学生体育学习与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实际情况。

1.2.3 问卷调查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730份,剔除无效问卷22份,共回收有效问卷708份,占总发放数的88.5%,其中,男生369名,女生339名。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问卷的各项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处理,分析软件为SPSSl0.0、LISREL(V8.02)。根据巴比的观点,“回收率在50%以上为适当,60%以上为好,70%以上为非常好”(美国肯尼斯等《现代社会研究方法》),本调查表的回收率及有效率均满足了社会分析及研究的要求。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现状分析

2.1.1 大学生参加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每周参加与体育学习与锻炼相关的事情3次以上者仅有168人,占23.7%;参加体育活动1~2次者有384人,占44.3%;还有156人基本不参加体育活动占22.0%有少部分参加与体育学习有关的活动不足9%的比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较少,特别是进入大三以后,学校没有安排体育课,导致参加体育学习与锻炼时间急剧减少,学生体质下降非常明显。

2.1.2 大学生对体育学习与锻炼重要性的认识 大学生对体育学习与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参与体育锻炼的思想基础,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是指学生在通过体育学习的基础上了解与认识锻炼活动现象,获取体育知识过程中所产生的意识,是形成体育认知的基础,大学生在经过小学和中学的体育教育后,已初步形成了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以及对体育对未来生活产生的影响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与认识,从表1可以看出,男、女生对体育学习与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无明显差异,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分别33.68%、29.56%的人认为体育学习与锻炼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生活是重要和较重要的,只有11.38%的人认为不重要和13.99%的人认为无所谓,还有10.88%的人说不清,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它的重要性的认识是良好的,已经具备了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认识基础,正确的加以引导可使学生更快地形成良好的体育学习与锻炼习惯。

2.1.3 大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动机调查 动机是直接推动和维持大学生进行体育学习与锻炼的内部原因和动力,是激励大学生去达到某一目的的主观原因,大学生进行体育学习与锻炼的动机是推动和维持体育锻炼进行的心理动因,是决定锻炼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充分了解大学生的锻炼动机,才能有效引导和发展学生的正确动机,提高锻炼效果。良好的体育锻炼动机可使学生在走向社会后能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自行调整运动手段、方法、时间等,从而适应环境的变化,保持自己的体育爱好、锻炼习惯,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锻炼兴趣是学生体育学习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在心理倾向和基本动力之一,体育兴趣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方向、强度和持续时间,他把学生积极愉快的情感和注意与具体的体育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它也是学生乐于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观意向的表现。从表2的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价值取向主要集中在增强体质、娱乐和应付考试这三个方面,总体看来有27.98%的学生认为增强体质最重要,其次才是娱乐和应付考试,这说明大学生参与的出发点是基本正确的,他们所接受的体育教育学习对其进行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理论认识程度和层次在加深,从内心到行动都已经深刻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但也不可忽视有18.13%的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应付考试的错误思想。从调查的另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已把体育锻炼作为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沟通感情,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桥梁,大部分学生已具有了较强的活动独立性和一定的体育实践能力。

2.1.3 大学生对限制其参加体育锻炼因素的归纳 调查结果显示(表4):限制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中,选择频数统计居第一位的是场地缺乏,位居第二位的是没有时间,位居第三位的是没有锻炼伙伴。运动场地不能满足学生要求的主要原因在于:1)招生规模的扩大,客观上形成场地紧张;2)虽然近年来高校的体育设施有所增加,但多为传统的项目场地,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场地非常缺乏,如羽毛球、网球等;3)由于专业课程量过大,造成学生很少白天有空余时间。晚上时间是大多数学生较有空闲且适合活动的时间,但场馆可供晚上活动的又太少,尤其是室外灯光场地普遍不足。导致没有锻炼伙伴的问题,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体育学习的环境氛围不浓,有组织的体育活动缺乏;2)业余时间学生的兴趣较广泛,如上网交友等;3)体育班的组成与专业班的组成不同,同一项目爱好及水平相当的伙伴在体育课外的时间基本上随各专业班生活,而同寝室、同专业班的学生爱好及水平又并非相同。

2.1.5 大学生对体育学习现状的认识与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表4):75%学生对当前体育课的教学满意程度为一般或 不满意,表现出上体育课的主动性下降。然而有一半多的学生表示,愿意在进人大三后继续上体育课。说明学生有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愿望,学校应积极地加以正确引导。

2.1.6 大学生对体育学习课的考核办法的评价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表5):学校的体育考核制度还存在某些问题,尤其是考试评分标准,认为较合理的仅占20.2%,不合理的占48.0%;认为总评分比例不合理的为29.5%,也大大超过15.6%的较合理的认可率;理论考试类型也同样存在类似问题。

2.1.7 大学生体育锻炼项目分布特征调查 从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项目分布特征来看(表6),男生较为喜欢的项目依次是: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跑步,与男生不同的是,女大学生对锻炼项目的选择上,依次为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跑步、游泳、软排等一些对抗性小,参加人数不多,运动量可以随意控制,又能培养和体现女性优美姿态的项目。这说明,男生喜欢对抗性活动量较大的且有身体接触的运动项目,女生喜欢具有一定活动量、对抗性弱,且无身体接触的运动项目,这反映了男女生在体育锻炼项目选择上的差异。

2.1.8 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方式调查 体育锻炼具有较大的自由度,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形式,个性化和小群体是锻炼方式的首选。在浙江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参与方式上,男女生选择差距较为明显,男生选择“和同学一起”的比例低于女生,选择“独自锻炼”的比例高于女生,选择“教师指导下”低于女生,这说明,男生的自主锻炼意识强于女生,从而也暴露出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依赖心理。锻炼方式选取间接的反映其参与锻炼活动的心理状态,也从侧面反映个体活动能力的强弱。统计数据显示(表7),在参与锻炼方式的选取上,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和同学一起”进行锻炼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把体育学习与锻炼作为同学之间相互交往,沟通感情,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机会,另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活动独立性和一定的体育锻炼能力。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浙江大学生对体育学习与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是良好的,已经具备了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认识基础,正确的加以引导可使学生更快地形成良好的体育学习与锻炼习惯。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价值取向主要集中在增强体质、娱乐和应付考试这三个方面,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的出发点是基本正确的,他们所接受的体育教育知识对其进行体育锻炼的理论认识程度和层次在加深,从内心到行动都已经深刻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已把体育锻炼作为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沟通感情,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桥梁,大部分学生已具有了较强的活动独立性和一定的体育实践能力。此外,调查还显示出浙江大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教学满意程度为一般或不满意,体现出体育学习的主动性下降。

2)影响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诸多因素中,体育锻炼兴趣占主要,其次是教师的体育锻炼指导,这说明,尽管大学生锻炼动机是对的,但缺乏体育教师的合理引导。从而,还未培养起浓厚的体育锻炼兴趣。在体育锻炼项目的选取上,男生喜欢对抗性活动量较大的且有身体接触的运动项目,女生喜欢具有一定活动量、对抗性弱,且无身体接触的运动项目。锻炼方式上,男生的自主锻炼意识强于女生,暴露出女生参与锻炼的依赖心理。很多大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同学之间相互交往,沟通感情,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机会。大学生对体育学习与锻炼的重要性认识处于良好水平,结果与大学生实际参与锻炼有较大的差距,表现为锻炼频率较低并且每次锻炼时间较短。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篇12

abstract:beijing olympic games has come to an end,we should spoke highly of the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of our athletes at this olympic games; the second, our country has entered economic era after the olympic games, national set off the wave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whether children, students, middle-aged or elderly

has a positive input to the list of fitness. yet, it is not enough to have the enthusiasm, it also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a certain degree of method, different group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own physical exercise a reasonable choice of projects, sports time, strength training and so on, exercise should be a reasonable scientific; finally, the groups do not have the psychological motive for physical activity is different, this article i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is, to study the psychological effects on different groups, lead them to explore different forms of physical exercise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in order to guide them in the most effective physical activity, the ultimate goal is to promote their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key words: physical exercise effect exercise psychology mental health

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健康一词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人们现在不单单只追求着身体上的健康,心理健康也已经被更多的人所关注,并逐渐成为生活中的主导因素。那么什么是健康?什么又是心理健康?可谓人云亦云。世界卫生组织(who)1946年成立时,在其宪章中对健康的含义做了科学的界定:“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健康是人类的一个永恒话题,多少年来人们在不懈的努力着,研究它,创新它进而完善它。健康包括两部分的内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由于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起心理健康,这就使得对于它的研究尤为重要。

    心理健康是一个很复杂的综合概念,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人们进行身体锻炼不仅仅是为了使身体强健,更重要的是通过锻炼能愉悦心情,陶冶情操,使自己感到满足,最终完善自己的个性特征,在这其中,应该注意一些问题,不能盲目的从事一切身体活动,应根据自己的心理特点选择什么方式来锻炼,合理有效的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因此本文从身体锻炼和心理健康的互动关系、不同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以及产生动机的原因着手,对身体锻炼的心理效应进行进一步探索,为锻炼心理学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身体锻炼与心理的互动关系

1.1  学术界关于两者关系的理论假说

实践表明,多参加身体锻炼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还可以预防和治疗一些生理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关节炎、皮肤性疾病等,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并非就了解进行锻炼还可以改善一个人的心理特征,例如情感、意志、认知水平等等,所以这里就引出了一个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问题。

1.2  身心的解释假说

1.2.1 唯心论

该理论认为,唯有精神存在,对世界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心理事件的知觉基础上的,所假设的知觉基础的物质只存在于人们的精神之中。

1.2.2 唯物论

该理论认为,唯有身体存在,身体才是一个真正的原子和分子的世界,而精神仅是一种幻觉。

1.2.3 万物有灵论

该理论声称,精神控制身体,但精神不受身体的影响,精神活动引起身体现象,但物质事件不能引起精神事件。总之它认为灵魂使身体存在。

1.2.4 副现象论

该理论认为身体事件引起精神事件。精神活动被看成是来自大脑的秘密。

1.2.5 相互作用论

基本观点是,身体和灵魂、大脑和心理、物质过程和精神过程同时存在,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关键问题是,非物质的精神如何影响物质的身体和生理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影响心理事件。

1.2.6 双面论

该理论指出,精神是大脑的特性,也是大脑的一个不可分离的部分。精神被理解为来自大脑特别部分的自我知觉。

1.3  生物学理论假说

    第一种理论认为,身体锻炼引起的体温升高可使人产生短期安静的效果。该理论似乎有道理,但缺乏研究。

第二种理论认为,身体锻炼可以促使人释放儿茶酚胺,它随着度锻炼而增加。

第三种理论认为,身体锻炼可导致内啡肽的释放,这种物质具有像麻醉剂一样的效应,可使人产生愉快感和减少疼痛。

1.4  心理学理论假设

    第一种理论认为,身体锻炼可促进身体健康,使个体从中更多地获得竞争感和成功感,从而使自我效能得到提高。

第二种理论认为,锻炼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

第三种理论认为,锻炼可使人产生恍惚状态,它是一种“变更的意识状态”。

1.5  存在的问题

    以上各种假说都试图去解释身体锻炼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但都存在着片面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充分的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参加锻炼可以改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愉悦一个人的心情,使其身心全面发展。以下是对不同的群体参加身体锻炼的心理效应研究。

2 儿童锻炼的心理效应

2.1  参加锻炼的动机

    少年儿童参加锻炼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要锻炼身体,掌握运动技能,更多的属于一种从众行为。他们认为这个运动项目很有趣就会不自觉的参与进来,从身体锻炼当中获得一种愉快感。他们的心智发育还不成熟,导致内部动机的不稳定性,因此他们参加锻炼的行为大多是不自主的。

2.2  身体锻炼与儿童的心理健康

    少年儿童正处于长身体的黄金阶段,除了补充必要的营养之外,还要多鼓励他们参加锻炼,身体锻炼不仅能够促进他们的发育,而且还能提高他们的自尊。想像一下,如果一个儿童在要求参加某项身体锻炼时被拒绝,他肯定会心里难过,自尊心受挫,从而产生自闭心理,不利于他的成长。

2.3  身体锻炼的坚持性     大多数儿童对新生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不会只局限于某个或某几个锻炼项目,因此会出现中途退出的现象,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退出不代表他们不继续进行身体锻炼,而是他们的注意力转向别的身体活动中去了,这种现象受儿童的锻炼动机、年龄、性别、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影响。

3 学生锻炼的心理效应

3.1  参加锻炼的动机

    学校教育是一个人一生最系统全面的教育,这个时期学生的各方面发育都趋于成熟,他们会自主的选择自己所擅长的项目进行锻炼,动机水平也逐渐稳定下来,对于他们的研究相对容易。我国对学生时期的心理效应研究比较关注,大量的文献资料表明,身体锻炼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心理效应产生影响。

3.1.1 身体锻炼与认知水平

    研究表明,认知水平与身体锻炼有着某种规律似的联系,身体锻炼能激发一个人的潜能,能产生积极的情感,这些积极的情感可以减轻他们进行锻炼的焦虑、恐惧、自卑心理,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更好的投入到锻炼中来。

3.1.2 身体锻炼与应激

    随着知识数量的增多,知识难度的增强,无形中给了学生们极大的压力,他们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他们常常处于一种应激状态中,所谓应激是指个体对应激源或刺激所作出的反应,即个体认为所拥有的资源不能满足自身的需求,并对其健康产生威胁。只有从这种状态中解脱出来,他们才会全面发展。多进行身体锻炼可以使他们暂时从枯燥乏味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活跃自己的思维,放松绷紧的神经,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消除疲劳,从而完善心理特征。

3.1.3  身体锻炼与人格品质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学生参加身体锻炼可以达到实现自我的一种心理满足,在这个过程中要克服很多困难,如果他们能坚持下来就可以使意志品质加强,自信心树立起来,更驱使他们继续进行身体锻炼。

3.1.4  身体锻炼与情绪

    学生的情绪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老师的批评、考试的失误、知识的复杂等等,一旦这种情绪产生后,会持续很长时间,严重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而参加锻炼可以使这种不良情绪得到宣泄,使大脑充分放松,从这个情绪中解脱出来,从而维护心理健康。

3.1.5  身体锻炼与人际交往

    大多数锻炼活动都属于群体活动,需要人与人之间的配合来完成。多参加体育锻炼可以结识很多新朋友,扩大自己的交友面,使人际关系越来越融洽。

4 中年人锻炼的心理效应

4.1  锻炼的一个现状

目前的研究说明处于这个时期的人进行身体锻炼的是最少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锻炼意识浅薄、工作压力大、家务事多、社会责任重等,这就使得他们根本没有时间来进行身体锻炼,身体各机能都明显降低,不能更好的为国家做贡献。

4.2  参加锻炼的动机

4.2.1  兴趣的需要

    中年人在工作之余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锻炼项目,既锻炼了身体,又满足了一定的心理需要。可以从百忙中找到属于自身的乐趣。

4.2.2  审美的需要

    为了给自己的老板或同事留下好印象,中年人通过多参加身体锻炼,可以保持一个好的体型,使自信心大增,通过锻炼还能提高自尊水平,使其有了主观幸福感,体育锻炼也就容易坚持下来。

4.2.3  健康的需要

    繁琐的工作使中年人的身心不能很好的发展,几乎每天都在一种紧张状态中度过,再加上来自家庭的压力使他们的身体条件每况愈下,而进行身体锻炼可以改善这种现象,延缓衰老,增进健康。

5 老年人锻炼的心理效应

5.1  锻炼的动机

    人到老年后,无论是体力、脑力还是精力都明显下降,而且随着衰老的加剧,各种疾病也接踵而来。为了抵抗这些因素,他们会通过少负荷的运动量来缓解自己的衰老,这个时期的人们有大量的时间来进行锻炼,但由于身体机能的低下,应妥善的选择锻炼项目,还要注意安全,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延缓衰老。

5.2  锻炼的注意事项

    锻炼要合理有效,选择适合自己身体条件的项目来活动,锻炼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还要持之以恒,最后最重要的也就是安全第一,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其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起到抗衰老的作用。

6 结论

    综上所述,多进行身体锻炼不仅可以从生理上影响着人们,比如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还能从心理上作用于人们,可以改善人们的情绪、增强自我效能感,而且能够减轻或消除某些心理疾病,帮助个体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虽然我们还不能全面的理解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但可以肯定的是有规律的身体锻炼绝对有助于心理健康,让我们一起投入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中来吧!

参考文献:

[1]毛志雄,付舒,高亚娟.锻炼心理学研究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69-74

[2]刘鎏,唐旭.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综述[j].安徽体育科技,2005,26(2):50-52

[3]季浏,李林,汪晓赞.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8,14(1):37-41

[4]马蔷,佟立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状况的相关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8(3):137-138

[5]李曼.简述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7,1(7):77

[6]曾庆贺,张然. 论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j].科教文汇,2007

[7]司琦. 身体活动的行为科学理论综述[j].体育科学,2007,27(9):72-79

[8]肖磊,林泰昌,陈作松.儿童身体锻炼的心理效应[j].福建体育科技,2003,22(4):20-22

[9]任波.体育锻炼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模型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5):644-646

[10]李金平,徐德均,邓克维.体育锻炼对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影响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15):1505-1507

[11]郭英梅,仇银霞,侯选莉.浅析中年人体育锻炼与其心理健康[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6,19(2):48-49

[12]毛志雄,高亚娟.大众锻炼领域心理学研究的演进(一)[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0):32-37

[13]武晓兰. 老年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探讨[j]. 黄山学院学报,2008,10(5):121-124

[14]范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27(6) :114-116

[15]李响.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效应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8):132

友情链接